论文发表百科

内经天人合一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04:57:13

内经天人合一论文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加快建设生态城市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它们构成矛盾的统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由此构成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生态环境则是大自然的有机整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问题是一个“全球问题”。进入六十年代以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继之而来的是粮食、人口、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的压力,直接冲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生态破坏主要体现于物种灭绝、植物破坏、土地退化等自然破坏。九十年代初,一名著名专家经过考证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欧洲是先破坏,再保护;美国是破坏了一半,保护了一半;中国是正在破坏之外。因此,协调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矛盾,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售点问题。在国内,由大兴园林绿化到创建园林城市,从运用生态规律制定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到生态城市、生态省的提出并付诸行动,其核心都是寻求达到城市与自然、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和。我市将生态城的概念定格为: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规划建设做到科学有序,经济社会保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由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归根结底实际反映人与自然可持续和谐发展的要求。一、“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哲学基础我国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提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可以说,“天人合一”的思想已全方位地渗透到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历来是理论家积极探讨的课题。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也是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本质在于它从实践角度出发,揭示自然界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不断被人化的实质,使人与自然形成实践为基础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与自然对立;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又密切联系。离开自然,人就失去了获了物质生活资料以及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在生产劳动中,人致力于塑造一个和谐的“人化的自然”。但由于社会中异化劳动的存在,人实际上成了自然界的破坏者,如自然景观的破坏,生物资源的毁灭、环境的污染等。由此,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有赖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生态环境是大自然的基本要素,又是构成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和发展枢纽。通过园林绿化和改善人民居环境,不断增强节能效益、生态效益已成为人类的共识。以我市为例,百二河的治理、园林城市创建活的实践证明,生态园林、生态环境已表现为一种生命、一种理想的生存环境。正是出于寻求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当代人热情倡导一种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通过积极主动的生态建设来修复已遭破坏的地球环境的道德态度。为此,联合国颁布了《21世纪议程》,我国也制定了《中国的21世纪议程》,把人与自然和谐和作为走向21世纪的哲学导向,寻求“高效和谐——持续发展”,创建绿色城市生态文明的优化模式作为跨世纪城市规划战略的永略目标去求索,以促进人类文明的升腾。二、生态环境建设是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人类发展史表明:“政治是人为的短期行为,在历史的长河中只能是短短的一瞬间,而人类生态的需要却是子孙万代永恒的需要”。全球生态环境现实说明,发展中国正经受来自的贫穷和生态恶化的双重压力,贫穷导致生态恶化,生态恶化又加剧了贫军。我国的国情是:城市人口多,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资源水平和人增绿地水平都大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国民经济还欠发达,现代城市园林起步晚,起点低,投入有限,总体的质量、数量和水平低于发达国家。这就迫切需要树立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发现。同时,生态园林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对外开放、持继续发展的需要。“植树种草就强国路”正成为人们共识。为了使生态环境建设适应人与自然可持续发民要求,国内有专家明确提出:以山水资源为环境基础,以山水文化为民族特征,以整体观为思维方式,以山水景观作为城市构图要素的中国园林城市或“山水城市”,是中国城市化运动发展的方向,“是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城市构筑的模式”;是《中国21世纪议程》“是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是中外文化的有机结合,也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有机结合。“未来的城市应当充分体现,生物圈与技术圈的协调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才行。融生态、文化、科学、艺术为一体的园林建议,符合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对环境综合需求的准则。生态城市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凝练。建设生态城市,实质上是调控城市生态系统,使城市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与转化持续不断地进行,其目标是遵循城市社会功能整体性——和谐生态——平衡发展规律,对自然由无序蔓延变为合理分布,变恶性掠夺为最大值利用,建设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同步协调的资源配置机制和合理布局,最终的发展目标是达到以人为本改造自然,优化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和发展。三、建设生态城市是人与自然和谐和发展必然选择城市是人赖以生存发展的空间,是受人为活动强烈影响的生态实体。从生态城角度看:城市是特定地域范围内以人的行为为主导,以自然环境为依托,物流流动为载体,科教文化为动力,社会体制为径络,由其“因子——要素——子系——系统——巨系”构成的人工生态综合体,也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城市的提出基于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是将生态系统的概念引入到城市研究中,是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十堰市属山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渊源流长。早在500年前即明永乐年间,朱棣在武当山大兴山林时就明确规定,不准动武当山一石一木。历时11年,武当山形成长140华里,总面积160万平方米的道观建筑群,而生态环境却未受到破坏;后来明朝廷又几次下旨,将武当山方圆括800公里的山林划归道观管理,使之形成一个生态保护区。清代志书载有十堰地区十大自然风景。清代以前城区建筑风格和区内绿化,给民众创造了风景如画的场所。解放前后,城市农村田园式绿化特色仍十分突出。从六十年代以后,随着“三线”建设、城市发展,生态环境又历经了毁坏、恢复、建设的历程。经过三十年艰苦奋斗,我市于1999年荣获“国家园林城市”殊荣,由此也不断深化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即不应仅仅停留在环境保护层面上,而应该注重从生态系统的深层次上处理好建设与保护的关系。二十一世纪,人类将由追求功能齐全旧城市转向追求清新绿色的优美环境,这是人类的觉悟,也是自然法则使然。基于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党中央确定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明确提出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全局的重点来实施,我市市委、市政府也积极采取措施,将本市列为“国家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试点示范区”,并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无论从科学理论和具体实践上来看,加快建设生态城市对发挥十堰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支点作用都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生态城市的前景应该是“山翠草绿、花香鸟语、空气清新、天蓝水碧、经济繁荣、文明守纪、关系融洽,天人合一”。它的归根点就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这是永恒的主题。作为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社会性的系统工程,生态城市建设首先应遵循系统原则、生态原则、自然原则和经济原则。在此基础上,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重点: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导向。只有从这一哲学基点出发,才能围绕“以人为本”原则,促进良性的生态城市建设运行机制形成,实现整体协调发展。只有用“高效和谐和一持续发展”优化模式框定其战略属性,才有构筑建设生态城市的可能。

二是转变战略思想。要从传统的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城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应按照客观规律把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中去。为适应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中协调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还必须科学地设置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生态环境目标并抓好落实。

三是用优化规划蓝图作指导。建设生态城市必须加强生态环境的客观管理和控制,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运用用生态规律看待城市发展问题,在制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时,既要考虑经济规律,又要考虑生态规律。同时,城市总体规划的修改,必须强调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反映特色,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标和措施具体化,并作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

四是认真处理好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处理好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更要处理好建设与保护、建设与发展的关系。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经济手段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强,这迫切需要制定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环境经济政策。

五是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法制体制,强化环境管理。应借鉴发达国家“经济靠市场,生态保护靠政府”的有益经验。必须加强城市环境管理和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执法与监督结合,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六是加强环境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应创建富有我国特色的环境生态教育体系,以增强生态环境危机意识,普及环境生态知识,提高全民族生态文化基础。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形成人人有责、齐抓共管的社会风尚,树立尊重自然规律,珍惜自然资源,爱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和相处的新观念,努力为建设生态城市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根本保证。

黄帝问曰:“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知天必晓人。无论是抽象的说天道,还是真实的谈论地坤,最后的落脚点一定是在人间。天地人人间,人永远是在天地的中间。善于观天之玄机,善于知天之吉相,这些规则,这些道理都一样的可以验证在人类生命科学上。空谈天机,不会运用到人类科学,当是虚谈,毫无营养,缺少了意思与滋味,便成了一碗白开水。 由此及彼,黄帝又问曰:“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于知古者,懂的古代的历史发展、社会经济进步,人情世故的演变等规律与规则,这些道理定是有符合现在社会的。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博古通今”了吧。 博古通今。“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寻找社会发展的规律,也许这种理念源于《黄帝内经》“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的这一句的思想吧。 天人合一最是形象的描述,便是黄老之学认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都是一个天地,都是一个宇宙。比喻说喉管到食道到大小肠,等于我们的黄河;膀胱、输尿管等这个系统等于长江;我们的头等于中国的西北;两只脚是广东和福建。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黄帝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法则天地。天人合一,天与人都有一样的运行与演变的系统,都有一样的不变的主宰与精神规则,通过研究天地的法则,我们就能做好认识人类生命的秘密。象似日月,辨列星辰:我们按照日月的规则,安排我们的生活规律,月起而眠,日起而作;我们懂得通过辨认天空的星辰变化,知晓人间的万事安排,一切顺和自然,和谐自然。 我们现在已经做不到“象似日月”了,晚间不睡觉,抖音、主播彻底了搞乱了人的生物钟,人体内的机能必定是混乱的。今日微信,看到一个24岁的网红猝死,在嗟叹之余,拷问的是我们对待生命的态度——象似日月。不要以过度耗费生命为代价,进行着狂妄的不自量。 逆从阴阳,分别四时。懂得二十四节气,懂得春夏秋冬,各季节穿戴着相适应的服饰,什么时候该吃什么,该喝什么,该穿什么,都安排的好好的,都安排的很自然。 而我们现在也做不到了,在最需要“内藏”之时,却穿着最短小的衣服,定是会有“邪风入侵”,到了一定年龄,鲜有不生病的。人活到如今,科学技术日益发达,但人类精神文明衰退亦是不争的事实。 黄帝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冬天是收敛收藏的季节,无声息的植物,冬眠的动物,到了春天都活动起来。地气暖了,空间充满了生气,虫儿都会早早的迎着晨阳而活动。晚睡早起,人立于两个“阳”之间,春天的感觉一下子就找到了。所有的万物都感受到暖洋洋的气息,万物生长,清晨的你,都能感觉自己的轻快与活跃。 春天的你,便是和飞鸟虫儿都有了一养的作息,如此的自然,和谐与温馨。 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四条经脉是太阳、少阳、太阴、少阴等,这是关于人体的重点,与春夏秋冬有着密切的关系—春脉玄、夏脉洪、秋脉毛、冬脉沉。所以,我们要春防风,夏防热,长夏防潮,秋防燥,冬防寒。肝病夏愈,秋甚,冬持,春起。心病长夏愈,冬甚,春持,夏起。 脾病秋愈,春甚,夏持,长夏起。肺病冬愈,夏甚,长夏持,秋起。肾病春愈,长夏甚,秋持,冬起。 《黄帝内经》说:春气主生发,夏气主生长,秋气主收敛,冬气主潜藏,这是四时之气的正常情况,人体也是与它相应的。天地大法则和我们身体内部世界的运行规律都是一致的。此便是,真正意义的天人合一。 “圣人行之,愚人佩之”也许需要我们做的,是如何把古人文明理解透彻,不能简单的跟着别人说迷信就迷信,我们没有弄懂而怀疑甚至放弃,也许才是最大的迷信。 不要把中华文明当成一种修饰来佩戴,而要努力的去践行,我们就踏上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了。话说回来,《黄帝内经》这本书,还是挺有意思的一本书,不需要你全部搞懂,有些内容,你看过《易经》方能能知晓;有些内容,你没有读过《难经》,好似更是搞不懂。但我们可以其中涉及人文文化及哲学思想的内容,好好读读,亦是一种值得。 本来还要深入写上几篇读后感,但也许更多人无此兴趣,我留作他日再分享给大家。

试论“天人合一” 骁 徐 宇宙,广袤、深邃而神秘无限。 盘古(上帝)混沌原点开天地创造宇宙后,因顾忌宇宙未来无限膨胀而致失控,固伏羲女娲造人之时秉持大道至简链接天地理念,将宇宙浓缩版植入人体,幻化成宇宙精灵通晓天地万物,限行三维时空。 研透人,即研透宇宙。人类承载宇宙万物信息之奥秘。 人类需要透视自我,链接宇宙。 一、宇宙即人,人即宇宙 ,谓之天人合一是也。 科学家N多年前即发现宇宙深处传导神秘讯号,至用宇宙微波背景完成宇宙整体描绘后,终发现宇宙竟和人类大脑具有惊人的相似处。全息宇宙处处皆有神秘闪光讯号,一如人类大脑神经元在传递信号,如此判断整个宇宙其实乃一巨大生命体,人类乃其凝聚之精华微缩精灵版本。如图所示: 【脑细胞和星系群】人们极难分辨图中脑细胞与星系群之区别,大脑细胞之间均被四通八达的神经元所连接,看似杂乱无章其实井然有序。宇宙星系与星系之间亦如此,彼此之间被无数张巨大的星云网络连接起来,科学家称其中负责连接的无形力量叫做暗物质,超过宇宙物质总量90%以上。 【神经胶质细胞与暗物质】神经胶质细胞是在大脑中支持神经元工作的重要单位,人类对这种胶质细胞的了解非常有限,只知道大脑许多功能离不开这种胶质细胞传递信息,而宇宙中暗物质的地位就如同这种胶质细胞一样,整个宇宙在两种无形力量控制下有序运行着,一种是万有引力,另一种就是暗物质。(图中绿色的是星形胶质细胞) 【神经元与宇宙星系的数量相当】人类大脑中神经元数量大概有1000亿个,而宇宙中星系总数与这个数字相当。大脑中神经元被超过一百万亿个神经链接牵连在一起,类似恒星之间互相影响的引力波,虽然彼此相距遥远但又互相影响着,银河系之核心如同大脑一样,星系中所有的一切都在围绕着核心工作,宇宙中那些极快的神秘讯号如同大脑中神经元在传递信号。 【星系网络与小脑神经网】图中左边是宇宙星系模拟网,右边是人类小脑的神经元网络,人类第一次看到小脑神经网络时惊讶的发现怎么如此像宇宙中的星系,这也是认为宇宙是个巨大生命体原因之一。事实上人体细胞在显微镜下呈现出来的就是一幅宇宙星空的样子,这似乎告诉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是由无数个宇宙基因组成的,即多重宇宙论。 宇宙中,当恒星能量耗尽死亡时留下的尸体质量超过倍太阳质量,其引力作用将会更大,电子被压缩到原子核内,和质子合并,变成中子,重量可达每立方厘米10亿吨! 如果恒星尸体质量更大,超过太阳质量的三倍时,就会发生更加恐怖之变化。其引力会迫使它继续压缩,甚至将其所有体积都压缩掉!其所有质量都会集中于一个点——没有体积的点。 由于质量极其集中,导致其温度也达到无限高,密度无限大,时空曲率无限大,成为一种特别诡异之形态——奇点,或曰,黑洞。从以上介绍我们发现,越是质量大的天体,反而体积越小。 包括普通之恒星,其实也是类似道理。如我们所说之体积最大的恒星盾牌座UY,其体积是太阳的50亿倍,但质量却只有太阳的32倍。 大即小,小即大,仿佛暗示了一个宇宙的法则。 就像整个宇宙一样。 宇宙看似无限大,人类很渺小,且是三维生物,但却与多维宇宙具有相同之结构与莫测变化。 此乃宇宙之终极法则是也! 二、何谓宇宙边际? 有曰:有边际,直径930亿光年,并仍在以超光速加速膨胀。 有曰:无边际,宇宙外面还是宇宙,多重宇宙。 吾曰:无边无际,一如人类之想象力,亦即“道”。自本自根,生天生地。道具有万物本原的意义。中国道教始祖老子描述之: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它先天而存在。无声无形,杳冥空洞,永远不依靠外在之力,自身不停地循环运行,可称之为天下万物之母体。吾不知其名,将此称做“道”,再勉强给它起名叫“大”。道之所以被命名为“大”,皆因其无边无涯是也。 道不止于大,又能不分昼夜的运行不息,故又可谓之“逝”。其愈逝愈远,无法穷尽其源,故又可谓之“远”。但虽远至六合之外,无穷无尽,却始终未尝离道,仍然依道循环运行,故又可谓之“反”。 此为老子对“道”之全面描述,它将生成天地万物之本体、运动性、规律性、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集于一身,所指即为宇宙——万物之本原。在老子看来,作为万物本原之道,无固定形体。它是那样的惚恍啊,惚恍之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恍惚啊,恍惚之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深远暗昧啊,深远暗昧中却涵着极细微之精气。此极微之精气,非常真实。从古至今,它之存在不能废去。根据它,方能认识万物之起源。我何以知道万物开始的情况呢?基础就在于此。 拥有“精”之基因,老子便可设想道产生天地万物之程序。道,视之为空,固可称之无。无,相对于天地万物而言。其乃无形无象、无分无界、混然一体之物,固可称为“一”,“一”从“无”中生有。老子将此过程称之为“道生一”。 此“一”,乃阴阳未分前混沌一体之宇宙。此混沌未分之宇宙,“其中有精”,于自我运动中,逐渐分剖为阴阳二气,老子把这个过程称为“一生二”,此“二”乃阴阳。阴阳变化,激活了宇宙,固而产生天地,产生人类,皆与道并存,老子将此过程称为“二生三”。所谓“三”,即指天、地、人三才。宇宙间有此三才,万物得以滋生,老子将此过程称之“三生万物”。 在对道生化天地万物整个过程做如此描述之后,老子总结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明确指出,天地万物皆内涵阴阳,阴阳二气又在冲和之气得到统一,万物亦在冲和之气中得到生养。 此段话语简直是对宇宙演化进程的一种朴素而形象之描述:从无形无象之道,演化出气态宇宙,演化出固态天地,乃至形形色色之物体;从固态无机物中,又衍生出有机物,乃至千异百态之生命体,其生成毁灭的根本机理便是阴阳两种原素之变化。在整个宇宙生成链的各个层次上,阴阳是万物生成、生命流动之活力,大道则是贯穿始终、通达万有之根本,老子将此形容为“玄妙之门”。 三、超光速持续膨胀的宇宙会撕裂爆炸后回到原点重生吗? 老子之道,亦具有规律、法则之意。中国古春秋时期,“道”之哲学范畴,已具规律和法则之意。《道德经》中,对“道”亦作详尽阐述,如曰:“反者道之动。”即指自然界中一切事物之运动及变化规律,其中极致规律即“反”,强调物极必反,总要返回至原来初始状态,谓之道。《道德经》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意即只要掌握这个自古相传之道,运用其规律,即可驾驭所有事物等。由此回应了当今世界天文学及天体物理学界专家们所怀疑和争论之焦点“宇宙从原点爆发后超光速膨胀是否无极限?如果有极限是否膨胀撕裂爆炸后,最终又回到原点并积蓄能量再次爆炸诞生新的宇宙”问题,此即中国古代先贤神级之通天智慧。 有科学家研究表示,宇宙目前仍以超光速状态持续膨胀,据推测,大约11亿年以后,宇宙将膨胀至1000亿光年直径。宇宙膨胀不仅仅表面体积变大而已,还会带来许多内在之沧桑巨变。 目前,宇宙由暗能量、暗物质、4%正常物质以及更微量之中微子、光子等粒子构成。 据能量守恒定律,物质和能量不会凭空产生。因此,伴随宇宙之不断膨胀,我们可观测物质在整个宇宙尺度下,会变得越来越稀疏。 而暗能量则不同,科学家在长期观测和研究中发现,暗能量不会随着宇宙之膨胀而降低密度,反而会产生更多的暗能量。 当宇宙膨胀至1000亿光年直径时,暗能量或将占据全宇宙总质量的73%。而暗能量一个特性,即在大尺度范围内,表现出负压强之状态,即所谓排斥力。暗能量之不断增加,会进一步增加斥力,加速宇宙之膨胀。在108亿年后,宇宙将会膨胀至2000亿光年直径。彼时,暗能量会继续疯狂增加,占到宇宙94%。 当宇宙直径再次翻倍时,将不再需要近100亿年那么久。在宇宙276亿岁时,它将会膨胀至4000亿光年,暗能量将占到。 然后,540亿岁时,宇宙将有1万亿光年直径;860亿岁达到10万亿光年,1180亿岁达到100万亿光年直径……【宇宙光年直径模拟图】 届时,宇宙将变得极其巨大,宇宙物质亦极其松散。如此状态,宇宙中物质极有可能已无法凝聚成为恒星,更无从谈行星。 综上所述,如果暗能量持续肆虐,宇宙终有一天会走向灭亡,并遵循灭亡,重生,再灭亡,再重生,周而复始之宇宙规律。 人类亦有死亡灵魂转世重生诸多案例。 四、何谓暗物质? 所谓暗物质,即三维空间无视觉成像之物质。 如此分析,人体磁场、经络、穴位、生物钟等均为暗物质。【人类磁场想象图】 暗物质(Dark Matter)是一种比电子和光子还要小的物质,不带电荷,不与电子发生干扰,能够穿越 电磁波 和引力场,是宇宙之重要组成部分。暗物质密度非常小,但是数量庞大,因此它总质量很大,它们代表宇宙中26%的物质含量,其中人类可见的只占宇宙总物质量的5%不到(约)。暗物质无法直接观测到,但它能干扰星体发出的 光波 或引力,其存在能被明显地感受到。【宇宙暗物质想象图】 暗物质存在的最早证据来源于对球状星系旋转速度的观测。现代天文学通过 引力透镜 、 宇宙 中大尺度结构形成、天文观测和膨胀宇宙论研究表明:宇宙密度可能由约的暗能量,的重子物质,暗物质组成。 《黄帝内经》阴阳别论篇记载,皇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 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四经,即四藏,其与春夏秋冬四时相应。十二从即十二辰,其与十二月相应,而十二月又和十二经脉相应。人体365个穴位对应1年365天。1年有24个节气,而1天就是1年的缩影,亦有24节气:3点立春,4点雨水,5点惊蛰,6点春分,7点清明,8点谷雨;9点立夏,10点小满,11点芒种,12点夏至,13点小暑,14点大暑;15点立秋,16点处暑,17点白露,18点秋分,19点寒露,20点霜降;21点立秋,22点小雪,23点大雪,24点冬至,1点小寒,2点大寒。暗物质对宇宙结构、运动、演化及规律均可产生重要影响,亦可左右人类之生理、心理、情绪、健康等方面,不可不察也。 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合一,此皆为宇宙与人之暗物质。 五、何谓暗能量? 所谓暗能量,即暗物质所发散辐射之能量。 亦即人体潜能、潜力、潜意识、意识、思想、灵魂、免疫力、预感、梦境、偶然巧合等均为暗能量。暗能量在大尺度结构上驱动宇宙加速膨胀和星系彼此分离,目前仍然在使用的关于时空弯曲标准依赖于爱因斯坦之场方程,研究人员认为暗物质和暗能量存在于宇宙空间中,至少占据了宇宙空间的95%。【人类暗能量想象图】 人类需要一套新的引力场方程来描述此种潜在的由宇宙中物质分布不均匀导致的新能量形式,此种能量可以是正也可以是负。弯曲时空需要新的标量势场来代表能量密度,进而表述新的引力场方程。目前有很多关于暗能量的不同理论,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依然是个未解之谜。事实上,暗能量的性质或许是宇宙学理论或者天体物理学中最为深奥的不解之谜,同时在理论物理中也是个棘手问题。 科学家在以往多宇宙质量的统计中发现缺少了相当一部分质量,因此这些缺失的物质被称为暗物质,尽管科学家进行多次尝试探测物质的试验,但这个谜团却越来越深。研究人员假设能量-动量的张量不再守恒,而新的引力场方程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是等效的。在暗物质和暗能量被发现之前,爱因斯坦就提出了它引力场论,因此当时就使用了宇宙中普通物质所遵循的能量和动量守恒。【宇宙暗能量想象图】 人体潜能、潜力、潜意识、意识、思想、灵魂、免疫力、预感、梦境、偶然巧合对人体生理、心理、情绪、健康、事业、生命指数等方面均可产生重要影响,切忌忽视。【人类潜能示意图】【人类灵魂想象图】 暗物质与暗能量应处于5维乃至11维度宇宙空间,因人类生物链处于地球3维时空,固无法视觉洞悉5维至11维度空间奥秘,只靠研究分析加以判断。美国科学企业家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正在将芯片植入人脑达到脑机链接试验,相信不久矣,人类将借助芯片强大功能真正开启进入宇宙文明多维空间时代大幕,届时暗物质与暗能量极有可能被剥去神秘面纱成像于人机组合生命视界,宇宙秘密将逐层拨开宇宙神秘, 六、何谓白洞? 宇宙中,有乾即有坤,有天即有地,有阴即有阳,有正即有负,有黑即有白,此乃维持宇宙平衡运行之基本规律。 黑洞吞噬宇宙万物,连光皆不放过。黑洞具有吸收一切物质的特性,它能将任何物质容纳其中,不断地吞噬周围之物质。 与之对应,一种神秘之天体性质则与黑洞恰好相反,此天体无法让任何物质容纳其中,只能不断地喷出其内物质,故名曰白洞。顾名思义,白洞与黑洞具有“反演关系”,它们在特性上呈现出相反性,一个是吸收,一个则是吐出。【白洞想象图】 做为平衡黑洞能量之白洞,其与黑洞之间存在必然关联性,科学家认定,两者之间无论如何都会有一定的通道将黑白连接起来,而虫洞便是这一通道。换言之,虫洞便是连接黑洞与白洞二者之间的通道。 就人体而言,口腔为黑洞,肛门为白洞,食道、胃肠即为虫洞,人体即为宇宙,如此即简约且包罗万象而已。 综述: 由是之,人类每个体皆为一完整宇宙,故尊重个体生命即尊重宇宙,作孽摧残个体生命即摧残宇宙每个生命细胞,将遭到宇宙暗能量回击惩罚,以此维系万物一体能量守衡。万望人类谨记自律,好自修为,与宇宙万事万物磁场和谐共处。 科学顶峰区文理通达,人宇一体,细密不可分耶。 银河系直径大约10万光年,太阳系直径大约4光年,1光年大约是10万亿公里,与浩瀚之银河系相比,太阳系只能算是一粒尘埃,而比太阳小100多万倍之地球更是连尘埃亦莫如。跟整个宇宙可视直径大约930亿光年相比,银河系甚至小到可忽略不计也。美国40多年前发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刚刚飞出太阳系边缘进入广袤无垠的太空,银河系距离最近的仙女座系大约250万光年,即光速飞行需要250万年。 据此,人类可观测宇宙实乃冰山一角,深层次了解多维宇宙时空奥秘几近梦想矣,还需更艰难漫长之路要走。 故,反省研读人类自身所承载宇宙丰富内涵信息,不失为由大至小,由远及近明智之举,成为探索宇宙未解之谜之内省战场,且与宇宙生生息息周而复始之运动规律相吻合,何乐而不为之。 (注:文中引用老子思想、中医理论及网络图片,在此说明。)

天人合一文章

《蒙求》王戎简要,裴楷清通。孔明卧龙,吕望非熊。 杨震关西,丁宽易东。谢安高洁,王导公忠。 匡衡凿壁,孙敬闭户。郅都苍鹰,宁成乳虎。 周嵩狼抗,梁冀跋扈。郗超髯参,王珣短簿。 伏波标柱,博望寻河。李陵初诗,田横感歌。 武仲不休,士衡患多。桓谭非谶,王商止讹。 嵇吕命驾,程孔倾盖。剧孟一敌,周处三害。 胡广补阙,袁安倚赖。黄霸政殊,梁习治最。 墨子悲丝,杨朱泣岐。朱博乌集,萧芝雉随。 杜后生齿,灵王出髭。贾谊忌鵩,庄周畏牺。 燕昭筑台,郑庄置驿。瓘靖二妙,岳湛连璧。 郄诜一枝,戴冯重席。邹阳长裾,王符逢掖。 鸣鹤日下,士龙云间。晋宣狼顾,汉祖龙颜。 鲍靓记井,羊祜识环。仲容青云,叔夜玉山。 毛义捧檄,子路负米。江革忠孝,王览友弟。 萧何定律,叔孙制礼。葛丰刺举,息躬历诋。 管宁割席,和峤专车。时苗留犊,羊续悬鱼。 樊哙排闼,辛毗引裾。孙楚漱石,郝隆晒书。 枚皋诣阙,充国自赞。王衍风鉴,许劭月旦。 贺循儒宗,孙绰才冠。太叔辨洽,挚仲辞翰。 山涛识量,毛玠公方。袁盎却座,卫瓘抚床。 于公高门,曹参趣装。庶女振风,邹衍降霜。 范丹生尘,晏婴脱粟。诘汾兴魏,鳖灵王蜀。 不疑诬金,卞和泣玉。檀卿沐猴,谢尚鸲鹆。 泰初日月,季野阳秋。荀陈德星,李郭仙舟。 王忳绣被,张氏铜钩。丁公遽戮,雍齿先侯。 陈雷胶漆,范张鸡黍。周侯山嶷,会稽霞举。 季布一诺,阮瞻三语。郭文游山,袁宏泊渚。 黄琬对日,秦宓论天。孟轲养素,扬雄草玄。 向秀闻笛,伯牙绝弦。郭槐自屈,南郡犹怜。 鲁恭驯雉,宋均去兽。广客蛇影,殷师牛斗。 元礼模楷,季彦领袖。鲁褒钱神,崔烈铜臭。 梁竦庙食,赵温雄飞。枚乘蒲轮,郑均白衣。 陵母伏剑,轲亲断机。齐后破环,谢女解围。 凿齿尺牍,荀勖音律。胡威推缣,陆绩怀橘。 罗含吞鸟,江淹梦笔。李廞清贞,刘驎高率。 蒋诩三径,许由一瓢。杨仆移关,杜预建桥。 寿王议鼎,杜林驳尧。西施捧心,孙寿折腰。 灵辄扶轮,魏颗结草。逸少倾写,平子绝倒。 澹台毁璧,子罕辞宝。东平为善,司马称好。 公超雾市,鲁般云梯。田单火牛,江逌爇鸡。 蔡裔殒盗,张辽止啼。陈平多辙,李广成蹊。 陈遵投辖,山简倒载。渊客泣珠,交甫解佩。 龚胜不屈,孙宝自劾。吕安题凤,子猷访戴。 董宣强项,翟璜直言,纪昌贯虱,养由号猿。 冯衍归里,张昭塞门。苏韶鬼灵,卢充幽婚。 震畏四知,秉去三惑。柳下直道,叔敖阴德。 张汤巧诋,杜周深刻。三王尹京,二鲍纠慝。 孙康映雪,车胤聚萤。李充四部,井春五经。 谷永笔札,顾恺丹青。戴逵破琴,谢敷应星。 阮宣杖头,毕卓瓮下。文伯羞鳖,孟宗寄鲊。 史丹青蒲,张湛白马。隐之感邻,王修辍社。 阮放八隽,江臮四凶。华歆忤旨,陈群蹙容。 王浚悬刀,丁固生松。姜维胆斗,卢植音钟。 桓温奇骨,邓艾大志。杨修捷对,罗友默记。 杜康造酒,苍颉制字。樗里智囊,边韶经笥。 滕公佳城,王果石崖。买妻耻醮,泽室犯斋。 马后大练,孟光荆钗。颜叔秉烛,宋弘不谐。 邓通铜山,郭况金穴。秦彭樊辕,侯霸卧辙。 淳于炙輠,彦国吐屑。太真玉台,武子金埒。 巫马戴星,宓贱弹琴。郝廉留钱,雷义送金。 逢萌挂冠,胡昭投簪。王乔双凫,华佗五禽。 程邈隶书,史籀大篆。王承鱼盗,丙吉牛喘。 贾琮褰帷,郭贺露冕。冯媛当熊,班女辞辇。 王充阅市,董生下帷。平叔傅粉,弘治凝脂。 杨生黄雀,毛子白龟。宿瘤采桑,漆室忧葵。 韦贤满籝,夏侯拾芥。阮简旷达,袁耽俊迈。 苏武持节,郑众不拜。郭巨将坑,董永自卖。 仲连蹈海,范蠡泛湖。文宝缉柳,温舒截蒲。 伯道无儿,嵇绍不孤。绿珠坠楼,文君当垆。 伊尹负鼎,甯戚叩角。赵壹坎壈,颜驷蹇剥。 龚遂劝农,文翁兴学。晏御扬扬,五鹿岳岳。 萧朱结绶,王贡弹冠。庞统展骥,仇览栖鹰。 葛亮顾庐,韩信升坛。王褒柏惨,闵损衣单。 蒙恬制笔,蔡伦造纸。孔伋缊袍,祭遵布被。 周公握发,蔡邕倒屣。王敦倾室,纪瞻出妓。 暴胜持斧,张纲埋轮。灵运曲笠,林宗折巾。 屈原泽畔,渔父江滨。魏勃扫门,潘岳望尘。 京房推律,翼奉观性。甘宁奢侈,陆凯贵盛。 干木富义,於陵辞聘。元凯传癖,伯英草圣。 冯异大树,千秋小车。漂母进食,孙钟设瓜。 壶公谪天,蓟训历家。刘玄刮席,晋惠闻蟆。 伊籍一拜,郦生长揖。马安四至,应璩三入。 郭解借交,朱家脱急。虞延克期,盛吉垂泣。 豫让吞炭,鉏麑触槐。阮孚蜡屐,祖约好财。 初平起石,左慈掷杯。武陵桃源,刘阮天台。 王俭坠车,褚渊落水。季伦锦障,春申珠履。 甄后出拜,刘桢平视。胡嫔争摴,晋武伤指。 石庆数马,孔光温树。翟汤隐操,许询胜具。 优旃滑稽,落下历数。曼容自免,子平毕娶。 师旷清耳,离娄明目。仲文照镜,临江折轴。 栾巴噀酒,偃师舞木。德润佣书,君平卖卜。 叔宝玉润,彦辅冰清。卫后发鬒,飞燕体轻。 玄石沈湎,刘伶解酲。赵胜谢躄,楚庄绝缨。 恶来多力,飞廉善走。赵孟疵面,田骈天口。 张凭理窟,裴頠谈薮。仲宣独步,子建八斗。 广汉钩距,弘羊心计。卫青拜幕,去病辞第。 郦寄卖友,纪信诈帝。济叔不痴,周兄无慧。 虞卿担簦,苏章负笈。南风掷孕,商受斮涉。 广德从桥,君章拒猎。应奉五行,安世三箧。 相如题柱,终军弃繻。孙晨槁席,原宪桑枢。 端木辞金,钟离委珠。季札挂剑,徐稚致刍。 朱云折槛,申屠断鞅。卫玠羊车,王恭鹤氅。 管仲随马,苍舒称象。丁兰刻木,伯瑜泣杖。 陈逵豪爽,田方简傲。黄向访主,陈寔遗盗。 庞俭凿井,阴方祀灶。韩寿窃香,王蒙市帽。 句践投醪,陆抗尝药。孔愉放龟,张颢堕鹊。 田豫俭素,李恂清约。义纵攻剽,周阳暴虐。 孟阳掷瓦,贾氏如皋。颜回箪瓢,仲蔚蓬蒿。 糜竺收资,桓景登高。雷焕送剑,吕虔佩刀。 老莱斑衣,黄香扇枕。王祥守奈,蔡顺分椹。 淮南食时,左思十稔。刘惔倾酿,孝伯痛饮。 女娲补天,长房缩地。季珪士首,长孺国器。 陆玩无人,贾诩非次。何晏神伏,郭奕心醉。 常林带经,高凤漂麦。孟嘉落帽,庾凯堕帻。 龙逢板出,张华台坼。董奉活燮,扁鹊起虢。 寇恂借一,何武去思。韩子孤愤,梁鸿五噫。 蔡琰辨琴,王粲覆棋。西门投巫,何谦焚祠。 孟尝还珠,刘昆反火。姜肱共被,孔融让果。 端康相代,亮陟隔坐。赵伦鶹怪,梁孝牛祸。 桓典避马,王尊叱驭。晁错峭直,赵禹廉倨。 亮遗巾帼,备失匕箸。张翰适意,陶潜归去。 魏储南馆,汉相东阁。楚元置醴,陈蕃下榻。 广利泉涌,王霸冰合。孔融坐满,郑崇门杂。 张堪折辕,周镇漏船。郭伋竹马,刘宽蒲鞭。 许史侯盛,韦平相延。雍伯种玉,黄寻飞钱。 王允千里,黄宪万顷。虞騑才望,戴渊锋颖。 史鱼黜殡,子囊城郢。戴封积薪,耿恭拜井。 汲黯开仓,冯驩折券。齐景驷千,何曾食万。 顾荣锡炙,田文比饭。稚珪蛙鸣。彦伦鹤怨。 廉颇负荆,须贾擢发。孔翊绝书,申嘉私谒。 渊明把菊,真长望月。子房取履,释之结袜。 郭丹约关,祖逖誓江。贾逵问事,许慎无双。 娄敬和亲,白起坑降。萧史凤台,宋宗鸡窗。 王阳囊衣,马援薏苡。刘整交质,五伦十起。 张敞画眉,谢鲲折齿。盛彦感螬,姜诗跃鲤。 宗资主诺,成瑨坐啸。伯成辞耕,严陵去钓。 董遇三馀,谯周独笑。将闾仰天,王凌呼庙。 二疏散金,陆贾分橐。慈明八龙,祢衡一鹗。 不占陨车,子云投阁。魏舒堂堂,周舍谔谔。 无盐如漆,姑射若冰。邾子投火,王思怒蝇。 符朗皂白,易牙淄渑。周勃织薄。灌婴贩缯。 马良白眉,阮籍青眼。黥布开关,张良烧栈。 陈遗饭感,陶侃酒限。楚昭萍实,束晰竹简。 曼倩三冬,陈思七步。刘宠一钱,廉范五袴。 氾毓字孤,郗鉴吐哺。苟弟转酷,严母扫墓。 洪乔掷水,陈泰挂壁。王述忿狷。荀粲惑溺。 宋女愈谨,敬姜犹绩。鲍照篇翰,陈琳书檄。 浩浩万古,不可备甄。芟繁摭华,尔曹勉旃。

在购得《庄子》一书时,拿在手中,略观梗概,最想急迫读来的,便是庄子《养生主》篇。一是养生之道为时下时尚;二是“庖丁解牛”故事亦是高中语文课本所学内容,极为喜欢,曾经烂熟于心。但当时我还是忍住,没有马上读。 为了不会因为突然有事,而影响学习或中断难得的同修机会,这段时间,我都会提前一、两天来学习,提早完成作业,以示我对《庄子》学习的关注和重视。 按照同读《庄子》活动的进度安排,明天是《养生主》的阅读时间,便有一种期盼已久的“老朋友”要如约而至的喜悦之感。有些许激动、些许怀念、些许期待。不知这篇N多年前读过的文章,今天会给我带来怎样的感悟。我翘首期盼,盼望着生命中每一次感动,都深刻而又难以忘怀;盼望着生命中的灵动永远绽放自然的光芒。 (己亥三月二十)。是日,一早,在食堂吃过早餐,便认真细致地读起了庄子《养生主》。其中,开篇第一段就读了三遍,对“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感悟良多。也感谢中医理论对我喜欢养生之人的帮助。 近十年有余,我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中医相关知识,并结合自身得以实践。其中,有很多收获是我始料未及的,也着实令我收获满满。特别是在父亲大人生命的后几年,一些医院专家解决不了的问题,我通过中医调理方法,为父亲减少病痛、提高生命质量起到了前所未有的疗效,有的方法让西医大夫瞠目结舌,还向我求问。这些年身边的同事、朋友、亲属,不管是自己,抑或是家人,闲谈中,得知一些小毛病,全都会把我所实践的经验分享给大家,有好多反馈给我的信息,疗效不错,都很感谢我,我也因此更加努力的学习中医。去年我先生患上北京最为严重的流感,医院人满为患,好多医院开启了医生24小时轮流值班特诊,北京卫视也几次邀请中医专家做特别节目,事态发展的迅速且严重,但我们没有去医院,而是利用中医之方法治疗和调理,先生很快恢复了健康。所以,我很高兴有机缘认识中医、体会中医,喜欢中医、爱上中医。 孔子《论语》第26章《为政篇 》中曰:“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谓不孝。”冥冥之中,我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慈悲”和“孝道”。在这些过往中,真实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庄子的“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的真切。故知,道家与中医是一脉相通的,中医是道家思想精髓的一部分。 按照“道”之理念,人不必与自然抗争。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自然才是主宰。在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中,人是那么的渺小,被我们人类破坏的自然中,自然界只要有一点点小动作,对人类都是毁灭性的灾难。比如:海啸、地震、雷电、飓风等等。“遵照自然之理,终将成为永恒的法则”。尊重自然,爱护环境,是我们对子孙的责任,更是对大自然的责任。 说回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之故事。 庖丁为文惠王讲解如何“解牛”的过程,十九年一直使用的刀,仍旧如新打造出来一般,锋利无比,这一切源于庖丁对牛内部结构的透彻了解和娴熟技法的掌握。读到这里,很喜欢庄子的用词精准和形象:“……手之所触,肩之所亦,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这里又让我自然联想到了高中时代,语文老师蔡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为了更形象的说明庖丁解牛的动作,讲着讲着,蔡老师竟给我们做起了庖丁解牛的示范动作了。手、足、肩、膝并用而舞蹈之,他高高的个子,动作既形象,又有一点滑稽,引来同学们忍俊不禁。给我留下的印象也是终生难忘的,无论什么时候,只要谈起庖丁解牛的故事,蔡老师的手舞足蹈的形象便浮现在我的眼前。不知道,现今的语文老师还会如此讲学,如此让学生记住不忘吗?希望有,相信有,这当是学生们的幸运!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再简述一下我喜欢的中医养生之道,也是本章心得之要点:四时养生,天人合一。中华文化泱泱几千年,无论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佛家的“禅定、静心、随缘、正觉”,抑或是道家的“天人合一”之理念,我以为,都归结于自我调理,心净无染,顺应自然。最后,到达“四时养生,天人合一”的境界,就可以完美演绎生命,物我两忘,颐养天年。 那如何做到“四时养生,天人合一”? 中医认为:在一年四季之中,春季(通常指立春至谷雨时节)生发,条达肝气,养生重在养肝补脾。肝木旺于春,恼怒和坏情绪伤肝,而肝阳上亢之人也特别容易出现头痛、眩晕,这就是所说的“春气者诸病在头”的原因。对于气血虚弱,痰湿困脾体质的人来讲,如果不注意保暖,在少阳胆气升发都春季易患感冒、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等,所以,要“春捂”。饮食上,以平补清淡为益,春季为肝脏当令之时,宜适当食用辛温升散的食品,少食生冷粘杂之物。辛甘可以助春阳,如葱、生姜、韭菜、蒜苗等等。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早睡早起,适当锻炼,可谓上策。 夏季养生重在:益气养心,清暑化湿。夏季(从立夏至大暑时节),是阳气最盛的季节。这时,人体新陈代谢快,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也随之旺盛,并活跃于机体表面,因这时多雨潮湿,热邪、湿邪都可能侵入人体而致病。特别对于肺脾气虚,痰湿困脾的人更易中招。夏季饮食,应注重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西瓜、苦瓜、鲜桃、草莓、西红柿、绿豆、黄瓜等。脾胃在夏季,尤其是长夏时,容易受到伤害,要多吃健脾和胃的食物,如白扁豆、山药、莲籽、糯米等。如果还能适当配合中药调理,那夏季就可以安然度过了。《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季养生原则为:补肺润燥,调治心脾 秋季(立秋至霜降)气候由热转凉,空气中水分减少,人体会产生由于干燥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常称为“秋燥”,例如口干舌燥、小便短少、大便干结、鼻塞、咳嗽等一系列症状。还有不少人由于鼻腔黏膜对冷空气的刺激不适应,尤其对于气阴亏虚、肺燥津亏的人群来说,稍不注意便会发生感冒、咳嗽等。燥为秋季的主气,宜多喝点滋阴润燥的汤水,比如梨、甘蔗、柚子、枇杷等润肺之食品。秋属金,味属辛,此时肺气旺,不宜过食辛味,以防损伤肝气。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冬季养生原则是:健脾补肾,蛰藏精气 冬季(从立冬到大寒时节)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冬季人的体内阳气潜藏,因此,冬季的养生要以健脾补肾,蛰藏精气。阳虚体质、肝肾阴虚的人在冬季要谨防外邪袭扰体内阳气,而患风寒感冒。冬季感冒会降低身体的抵抗力,加重其它疾病病情,如慢性气管炎、高血压、心脏病等。冬至之后是阴气开始消退,阳气逐渐回升的时段,此为进补之时,无论是食疗或是药物治疗都可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所以,中医特别提到冬令进补,而我极力推崇食补为佳。通常,在冬日食大米更有益,大米有和胃气、补脾虚、壮筋骨、和五脏之功效,除了大米粥外,山药粥为滋补肾、脾之佳品;.栗子粥对因肾气不足而引起的腰膝酸软或疼痛有明显作用;芝麻粥可以起到利肠补肺气、益肾、强筋骨的作用。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中医养生之方法之多,历史之悠久可以追溯到上古。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瑰宝,是中国人民总结出来的保健、防病、治病的重要理论研究成果。古之中医,提倡“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瘥后防复”的治未病理念。提倡四时养生,也就是人必须顺应自然,顺应节气,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人只有和自然协调统一,才能健康长寿,形神兼备,“天人合一”,尽享“喜、米、白、茶”之寿。 注:1,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看似七十七。 2,米寿:指88岁,草米字喜字看似八十八两个字。 3,白寿:指99岁,百字少一横为白字。 4,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为廿,下面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九十年代以来,国学好像又成了显学。而在国学热中,有一个概念赫然高悬,众望 所归,这便是"天人合一"。在一些人嘴里,它简直是新福音,用它可以解决当今人类所面 临的几乎一切重大难题。其最旗帜鲜明者甚至断言,惟"天人合一"才能拯救人类,舍此别 无出路。按照他们的解释,西方文化的要害在于天人相分乃至对立,由此导致人性异化和生 态危机,殊不知完备的人性理论和生态哲学在中国古已有之,"天人合一"便是,它的威力 足以引导人类重建内心的和外部的和谐。我的印象是,鼓吹者们一方面大大缩小了中国哲学的内涵,儒道佛一锅煮,最后熬剩下了" 天人合一"这一点儿浓汁,另一方面又大大扩展了"天人合一"的内涵,使这一点儿浓汁囊 括了一切有益成分,于是有了包治百病的神效。"天人合一"原是一种儒家学说,把道家的"物我两忘"、禅宗的"见性成佛"硬塞入"天 人合一"的模子里,未免牛头不对马嘴。即使儒家学说也不能归结为"天人合一","天人 合一"仅是儒家在人与宇宙之关系问题上的一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关于"天人合一"的含 义,我认为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的归纳最为准确,即一是滥觞于孟子、流布于 宋儒的天人相通思想,二是董仲舒的天人相类思想。其中,后者纯属牵强附会的无稽之谈。 前者主张人的心性与宇宙的本质相通,因而人藉内省或良知即可知天道,这基本上属于认识 论的范畴,我们自可对之作学理的探讨,却没有理由无限地扩大其涵义和夸大其价值。事实 上,在西方哲学中也不乏类似的思想,例如柏拉图的回忆说,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可是人 家并没有从中寻找什么新福音,相反倒是挖掘出了西方文明危机的根源。把"天人合一"解释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又进一步解释成一种生态哲学,这已经成为国 学新时髦。最近看到一本书,是美国科学家和学术活动家普里迈克写的《保护生物学概论》 ,译成中文洋洋五十多万字,对生态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作了系统 的研究和论述。我一面翻看这本书,一面想起某些国人欲靠"天人合一"解救世界生态危机 的雄心,不禁感到啼笑皆非。当然,学有专攻,我们不能要求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精通生态 学,但我们也许有权要求一切学者尊重科学,承认环境保护也是科学,而不要在一种望文生 义的"天人合一"境界中飘飘然自我陶醉。

1、重人道轻天道。儒家在天人关系的看法上,天道之则常常服从于人伦之理,表现出明显地将自然规律伦理化的思想倾向,即天道人伦化。这一思想倾向的形成源于古代儒家在天人之道关系上的体悟,当时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揭示及对自然规律的探求,常常成为推导宗法伦理道德价值的一个逻辑环节,自然的神圣性往往成为论证宗法伦理道德神圣性的理论依据。儒家以践行社会政治伦理中的人道为使命,而不是以认识和实践天道为使命,归根结底,是以人性论为依据来达到“天人合一”的。由此可见,儒家非常重视人道,天道只是他们借以强化人道的工具与手段。儒家注重人道的研究,缺乏系统地对天道的研究,不可能直接用它来解决当前人类社会存在的生态问题。 2、重天人和谐轻天人冲突。儒家虽然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但也有强调天人区别、对立的论述。如荀子“明于天人之分”提出了改造自然的独特见解,“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又如唐代刘禹锡在其“天人交相胜”的命题中认为,“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尔。”(《天论上》)这些独特的见解,在中国思想史上非常罕见,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历史下,这种对自然理性的认识,常常与儒家的主流思想背道而驰,反而被过于保守的“和谐统一”思想所窒息,因此,这些独到的见解未对古人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应有的影响与作用。从目前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现状来看,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没有看到人与自然相冲突的一面,就会抑制人对自然的改造意识,难以激发人类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进取心,所以,人与自然的冲突不能视而不见。 3、重伦理本位轻生态关切。中国古代十分注重伦理,整个社会的行为都以伦理为本,伦理本位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一大特征,其基本特点是重伦理轻自然,重宗法轻权利。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中对“天”的看法,并不完全以一种自然的态度对待它,他们把天的变化看作社会治乱兴衰的外在表现,很少探求自然变化的根本原因及其规律。因此,儒家注重伦理本位的传统使得他们对生态环境的关切较少,生态环境的知识也相对缺乏,他们不可能主动地去维护生态的平衡,种种原因都使得古人无法形成较系统和较完善的生态知识,其对生态较少的关切也情有可原。 4、重经验体悟轻科学理性。儒家注重个人内心的体验和心态的培养,将其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动力,也作为达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途径。儒家对经验体悟的培养及宗法伦理道德精神的高扬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科学地认识和利用自然,在自然和人文之间形成了较大的矛盾和张力。经验体悟的方式削弱了实践的作用,阻碍了人们深入自然界通过社会实践真正探索自然的奥妙,从而对自然界缺乏探索的精神。因此,儒家所言的“天人合一”思想是缺乏一定科学意识的,缺乏精确的思维与有效的论证,这也使得长期以来中国的自然科学总是停留在一种直观、经验的水平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也是缺乏科学理性的。

天人合一思想论文

天人合一,或称天人合德、“天人相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儒、道、释三家均有阐述。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生理、伦理、政治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朝董仲舒引申为天人感应之说,程朱理学引申为天理之说。对这个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视是因为他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战国以前的儒家只言阴阳而不论五行。而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合流并用,他一般还被看作是儒门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春秋繁露》。

人与自然议论文600字5篇

人们生活在自然的怀抱中,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才会美好,人们才会幸福。谈谈你对人与自然的理解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人与自然议论文600字例文,希望你喜欢。

人和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大自然是人类的朋友。千百年来,它养育了人类,让人类生生不息,不断发展。人类是如此依赖大自然。人类拥有自然,但决不等于人类可以违背自然的意志,否则人类将遭受自然惩罚,只有遵循自然规律,人类才能绵延无尽,不然,会被一种更先进,更文明的生物所取代。

人类只不过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动物也如此。可一些人却残害他的“兄弟”,不断把自己抬出自然圈,并自以为是自然的主宰者。其实,你想错了,大自然制造了多少生物,而人类,连一个简单的微生物都造不出来,只能坐在一旁看着罢了,然后反复研究,得到结论。

一些人类大量的残害自己的“兄弟”,使生态不平衡,不断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并把大自然“母亲”看作仇人,责备他的“母亲”,使得“母亲”如此狼狈。这样下去人类碧将遭受自然惩罚。

若人类的破坏更加严重时,人类可能就会像恐龙一样突然蒸发于世界。取而代之的是更文明,更具有智慧生物。那时,他们眼里的人类就如我们眼里的蚂蚁。

因此,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大自然,制止那些非人类的做法,那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让我们更好的生活,享受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乐趣,并让兄弟姐妹更好的生活,享受母亲给予的乐趣。

我们都是大自然的产物,动物也是,植物还是。不能因为权、财而毁了我们生活的地方,毁了我们自己。

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并不卓越于其他生物。

要保护人类,就要保护其他兄弟姐妹,更要保护大自然。

在我们的父母那一代,他们的教科书我们都教给他们,要征服自然,总是觉得人类是大于自然的,人类的科技要比自然要厉害,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现在我们的社会都倡导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要和平相处,要学会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大自然。

从古至今人类都饱受一些自然灾害的折磨,可以说人类在大自然的面前是非常弱小的,即使现代社会人类的科技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我们还是无法克服它的给我们带来的灾难,例如泥石流,地震,海啸这些自然灾害都是我们人类目前无法完全克服的,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伤亡和创伤,所以说成为人类的能力要大于自然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自然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如果我们不懂得尊重他们,不懂得和他们和睦相处,作为你同样的方式让我们人类受到报复,受到惩罚,让我们懂得要与自然和睦相处。

现在有很多人类不尊重他,所以都不管,大家等会比如有一些人乱砍乱伐,我简直就去砍伐树木,让原本玩猴无损的树林带来了伤害,其实森林对我们的大自然是很有好处的,并且可以帮我们吸收一些有害的物质,净化空气给我们人类也是有好处的,但是有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无节制的砍伐他们,让森林受到破坏。森林的破坏也会给人类带来报复,因为森林如果遭到了很大遭到了破坏,原本森林就有净化空气和调节局部气温的效果,如果森林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这些效果也就没有了。

可以说人类在破坏自然的时候,也就是在破坏自己,那么大自然也会同样的方式来对我们这样,所以说我们要懂得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大自然和平和睦相处。

此刻已是21世纪,人类对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高科技产品推出,推动了人类生活水平提高,但也使自然环境受到破坏,不少珍稀物种灭绝。

从前,人们过着仙境般完美的生活,没汽车,没烟囱,更没化学工厂。人们上山摘野果,下山捉野兔;树木郁郁葱葱,河水清澈见底,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河里的鱼虾数不胜数。没有忧虑,没有烦恼。

但自从第一辆汽车发明之后,人类就走上了破坏环境的不归之路。而为了扩充自我的生活空间,赚到更多的钱,森林中的一棵棵树木倒下了;为了填饱自我的肚子,得到口福,无数的动物被虐杀了;工厂的奸商为了夺取暴利,不择手段地把有毒物质排入河流,造成河水污染,很多鱼类死亡了。

这难道就是我们那“完美的生活”吗?

我们人类十分固执,想到的事必须做。当人们对自我的“土地私有制”不满时,制造出“礼貌”战争!各种新型武器不断推出,石头、弓箭、子弹、原子弹轰轰烈烈地投上战场。仅仅一次海洋战争,就使一千多种海鸟和鱼类灭绝!

此刻已是和平年代,人们讲究华丽的服饰,一件毛皮大衣,也不知用了多少珍稀动物皮革才缝上!一件漂亮的木雕家具,用的是不知长了多少年的参天古树……大自然哺育了人类,但不是无偿为人类服务的。

这是有代价的:砍伐了树木,就会引来洪水、干旱、沙尘暴等多种自然灾害。鸟类数量的减少,数不尽的害虫就会在农田里飞来飞去,粮食会减产……

一棵小树苗不知需要多少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它为我们制造氧气,保护环境。而人类砍伐它,仅仅需要几分钟……期望人类能保护环境,不要再创造出另一份“辛德勒名单”。破坏自然环境就是虐待自我,我不期望世界上的最终一滴水是人类的眼泪。

大家好!很高兴站在这个讲台上发表我对“人与自然”之间的思考。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博爱众生,达天人合一”。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悠悠五千年,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文化。古有《道德经》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今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二者相辅相成。和而不同,和而为一,无不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相处,互相促进发展的。

如果说,“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生态哲学认知的范式。那么“民胞物与”就是中国古代生态伦理诉求的典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律的科学认知,至今仍给我们以启示。可是,上世纪的中国需要发展,人口经济需要推动,于是,大地伤痕累累,肮脏的血液在她的血管中流动。人们围湖造田,困海填地,除草耕种,伐木造屋,倾倒污水。种种劣迹,都在伤害我们的地球母亲,伤害这个从古而来就和谐共处的自然。

我们是自然之子,那么保护自然就是我们应做之事、应担之责。孟子曾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我们应胸怀天下万物,坚信人与自然皆平等,博爱众生,达天人合一之境。

英国一位生态学家说得好:“我们不是地球的拥有者,我们只是借用了子孙的地球。”过去,我们犯下的大错已让我们尝到了恶果。土地沙漠化、酸雨、全球气温上升、臭氧层破坏、北极水面上升、冰川融化等等。可现在,我们还有改正的机会,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我们是自然之子,为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坚定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植树造林,退耕坏草,退田还湖,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我们应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用电,不随意浪费资源。我们应努力学习,改革创新,争做时代新青年,自觉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环境,保护自然。

以博爱之心爱众生万物,万物众生也会爱人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促进发展,如此之好事,岂不美哉!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人与自然的关系大概就像两个人吧!一个不断索取,一个不断付出。那当世界万物忍受不住这样的索取是不是会让人类接受惩罚。

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2015年埃博拉,2016年洪灾,2019年澳大利亚大火,2019年蝗灾,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天灾?人祸?难道问题不是应该从人类自身找吗?

同是地球的儿女,难道我们人类就不会受到责怪?同是地球的儿女,人类就该凌驾于自然,凌驾于其他生物?同是地球的儿女,难道威胁人类的生物就该被人类伤害?

人类是高级的生物但不代表这是破坏自然的理由,经济建设越来越先进,发达。可人类的思想依然如此,人类只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就拿今年春节前的事来说,是蝙蝠的错吗?不是,找找蝙蝠的资料,它长成那个样子不就是为了人类不去捕它们吗?蝙蝠常年体温40度以上,身上数百种病毒。那为什么人类还会去吃?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不去考虑后果,只为了自己一时的贪婪。

所有的灾祸来临时,人类只会抱怨。事到如今,人与自然都不用找谁对,谁错。一起忍受自己犯错后的惩罚。每一次的灾祸何尝不是再给人类提醒呢!

我希望春天能看到树木上都长着嫩芽,能听到燕子的叫声;我希望夏天能看到小河里各种鱼儿在游动,傍晚能听见布谷鸟的歌声;我希望秋天能看到金色的麦浪,能听见农民伯伯爽朗笑声;我希望冬天能看见白雪皑皑,能听见人们的祝福。我还希望一年四季能看到真正的太阳,而不是隐没在雾霾下的一丝光。

如果人类的欲望少一点,那么自然就会美一点。人类应该反思自己,有所觉悟,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

………5分就要600字论文,你想多了吧。

天人合一中医论文

那就找这样的论文书籍(中医学)看呗,看看别人的论文题目是啥,肯定能给你思路

我们的题目是老师给的啊??

药学硕士论文:自然药学观的相关性思考

摘要: 基于天人合一整体观,结合研究发现感悟,分析药物本质的必然性,提出自然药学观,认为自然界必然存在着维存人类生命的自然药物界及其药物体系。其组成药物元素及其关联药物,为具有特定应答生命体系状态信息、维存生命的相应独特的物质,具有特定组成规律,而呈现相应的药物属性特性,其总集合药物体系为自然药物界。自然药物界的相关性主要表征为药物体系的网络关联性,网络单元为药物一性能一(生命)信息。以药物体系为网络单元,可逐一揭示单物质药物、多物质药物、所有药物的组成体系与相关性及其存在规律,从而以其特定的相关性将自然药物界中各药物体系相互连接,构建出自然药物界网络关联体系,以发现最适药物体系,创造最佳药物,实现从药物必然王国进入药物自由王国。

关键词: 药物体系;网络药学;药物本质;药物规律;自然药学观

药物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通过药学的研究发展,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诚然,在不同的药学理论指导下,存在着药物应用形式的区别,其相关药物的研发生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临床药物以中药单/复方、或制备物制剂为主,药物来源于临床实践,表征为药物整体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效应,体现整体观的认识思想。但在揭示药物科学本质,有指导性的发现具有显着效应的中药药物方面,亟待解决确定有关药物属性(功能主治)与特性(药物关联性、协同效应)科学本质的关键科学问题。

西药基原为自然药物物质或引导制备,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表征为药物局部针对性治疗疾病效应,体现还原论检验思想,能阐明药物的属性。但由于药物体系为单一成分,其调节的受体或分子网络节点呈现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针对复杂体系的疾病状态调节,尤为显得药物效应适应性不够,同样,亟待解决药物如何创新以适应复杂体系疾病治疗的有关科学问题。为了解决这些关键问题,笔者以自然、科学思想与药学有机融合,结合研究工作分析思考,提出自然药学观,以提供药学研究指导思想,认识药物必然王国,进人药物自由王国。

1 自然药学观的概念

基本思想

自然药学观认为,自然界的天地万物平衡存在,万物同源,必然存在着具有维存人类生命的相应自然药物界及其药物体系,即具有独特的药物组成体系与药物属性特性及其存在规律。

众所周知,人是自然界即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与天地(自然界)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人是生命的存在体,自然生态也是作为“生命存在体”

而存在的,一方面,自然生态具有自身不断进化的生命过程;另一方面,人作为客观现实世界的一员,其生命状态与自然生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生态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的衰退。这就是说,人与自然既密不可分又利害攸关。人是自然之一物,存在于自然之中,因此,必须顺应自然,方得自然生命科学之道。

组成与药性

自然药物界组成及其药性(属性与特性)为所有药物体系的集合。药物为具有特定的应答生命体系状态信息、维存生命作用的物质。有关药物组成体系分为单物质药物与多物质药物。单物质药物包括单昧药,称为单实体,单有效部位,称为单类体,单有效成分,称为单分体。多物质药物包括多味药,称为合实体,多有效部位,称为合类体,多有效成分,称为合分体。其中单实体、合实体属于实体物质体系药物。单类体、合类体、单分体、合分体属于有效物质体系药物。

单物质药物为药物界组成的基本元素,具有独特的组成体系,其药物属性特性表征为应答相应特定生命信息,而具有治疗相应疾病的药物能力;其药物物质具有可拆分性,拆分药物应答其相应特定生命信息,而具有治疗相应疾病的药物能力;同时具有可组合性,形成关联多物质药物,存在药物相互作用关联性,而体现药物效应的互补性或协调性,使其针对人类不同的较为复杂的疾病状态体系,具有更适合的药物属性与特性。

自然药物界的相关性与药物体系. 自然万物共生相关性依据自然界整体观,万物相互依存,自然界赋予了应答人类生命信息的自然药物界。依据本相关性,可预知理想完美的自然药物界存在。

单物质药物一功能一信息相关性由自然界赋予的自然药物界,应具有所组成的实体物质药物元素。每一实体药物元素均具有其应答特定人类生命信息的相应药物功能。依据本相关性,可预知自然药物界的组成实体物质药物元素及其药物体系。

由自然界赋予的自然药物界,应具有所组成的有效物质药物元素。每一有效物质药物元素均具有其应答特定人类生命信息的相应药物功能。依据本相关性,可预知自然药物界的组成有效物质元素。构建自然药物界所赋予的自然实体药物可拆分与可组合的有效物质的药物体系。

多物质药物一功能一信息相关性由自然界赋予的自然药物界实体物质药物元素具有特定的组合元素药物。每一实体药物元素组合药物均具有其应答特定人类生命信息的相应药物功能。依据本相关性,可预知与构建自然药物界的多自然实体药物的组合药物体系。

由自然界赋予的自然药物界有效物质药物元素具有特定的组合元素药物。每一有效物质药物元素组合体系均具有其应答特定人类生命信息的相应药物功能。依据本相关性,可预知与构建自然药物界的多有效物质药物元素的组合药物体系。

除此以外,还存在着基于上述相关性与自然药物资源所制备产生的药物体系。

药物体系表征根据自然药物界的相关性,药物体系表征为网络关联体系。主要分为:①单物质药物的组成体系及其功能与生命信息的关联性,构成独立的网络体系,为单(元)网络。②多物质药物的组成体系及其功能与生命信息的关联性,为多个单(元)网络关联构成的网络体系,为子网络。③ 所有药物的组成体系及其功能与生命信息的关联性,为所有药物网络集合构成的网络体系,为总网络体系。

每一网络体系应答各自相应特定生命信息,具有相应的治疗人类疾病的药物能力,且存在具有针对相应疾病状态的最适性药物能力的最佳药物体系。总网络体系具有治疗人类所有疾病的能力。其核心为网络体系表征的药物相关性及其关联效应。

“天人合一”思想贯穿我国 传统 文化 ,其整体性、和谐性、平等性和内生性的哲学内涵折射在 教育 上具有强效的治理功能。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天人合一”思想贯穿我国传统文化,其整体性、和谐性、平等性和内生性的哲学内涵折射在教育上具有强效的治理功能。本文从教育哲学角度入手,分析了“天人合一”思想对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师生关系、教学过程、 教学 方法 以及道德教育这六个方面所带来的效应和启示。

天人合一 教育哲学 教育问题 效应

“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天人合一”思想提倡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辩证关系,这是哲学所追求的终极理念。季羡林认为“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有不少好东西等待我们去研究、去探讨、去发扬光大,‘天人合一’就属于这一范畴”,“‘天人合一’这个代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1:9]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重新重视起这一思想,但大多数学者只用其作为当前环境问题的解决思路,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思考自然与人的问题。其实这一哲学思想对于思考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将其作为一种指导思路具有重大意义,“天人合一”思想所带来的教育哲学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天人合一”思想分析

1.“天人合一”思想的演变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基本精神。张岱年认为:“评论天人合一,首先须对中国哲学史上的天人合一学说有比较明确的了解。”[2:68]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经历了先秦的百家争鸣、西汉的“天人相副”和宋明的“万物一体”三个发展阶段。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西周时代,其认为的天人关系还是一种神人关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天人合一”思想,特别是儒道两家。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一般都是以孟子为代表,孟子的“天”是具有道德含义之天,他的“天人合一”思想讲的是人与义理之天的合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天人合一”在孟子这里就是指人性、人心以天为本。[3:35]总的来说,孟子在保持了天命宗教内容的同时,还赋予天命以道德属性。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与儒家不同,无论是自然而然之“道”还是指自然本身,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中的“天”都没有人伦道德的含义,其思想更多强调的是贬抑人为,提倡不要以人灭天。[3:35]

秦汉以后,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到了两汉时期,天人关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而其中最为突出的发展就是西汉董仲舒的“天人相副”说,他是第一个对“天人合一”思想进行系统论证的人。他提出“人副天数”,他关于天人关系的结论是:“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4:4]董仲舒的“天”不仅仅是自然之天,而且还是意志之天,他认为天人具有一种感应的关系,将天道与人事结合起来,把天道作为人伦的根据,以此来论证封建等级制度的合理性。

宋明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了顶峰的时期。理学家们摈弃了董仲舒粗陋的天人相副说,从心性本体论来论证了“天人合一”。张载在《正蒙・诚明》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5:16]在宋代道学家中,程颢是明确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论断的第一人。程朱理学的代表朱熹则认为万物的根本为“理”,理与人相通,其“天人合一”就表现为“与理为一”。而陆王心学则强调心即是理,其代表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程颢的“万物为一体”的思想,认为“人心一点灵明”“人心是天渊”,认为人心就是万物之心,只有人心的感应才能使天地万物的存在具有意义,他的“天人合一”思想使人与天地万物之间达到更加融合无间的地步,王阳明成为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说之集大成者。[6:315]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经过先秦和西汉时期的发展,到宋明时期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而达到成熟,完成了自身发展演变的过程。虽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天人合一”所呈现的内容层次不同以及不同哲学流派和哲学家的解释也并不相同,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思想所包含的哲学内涵和特性是具有内在一致性的。

2.“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学内涵

“天人合一”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有着其深刻的内涵和精髓。

(1)整体性。“天人合一”思想倡导用整体的视角看世界,从先秦的“天人合一”说到宋明的“万物一体”论,无一不体现着整体观。

道家老子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基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把天、地、人等宇宙万物连贯为一个以“道”为核心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儒家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这一整体递推命题,认为人之性善需要调动人心之作用,而“天命之谓性”即人的心性是为天命所赋予的,这样就可以达到人心与天地一体即“天人相通”的整体和一的境界。[7:38]从以上儒道两家的思想可以看出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将天与人联系在一起的,实际上就是把世界看作是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的一个整体,要求我们用整体性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

(2)和谐性。和谐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其本质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具有核心价值意义,天人合一并不是简单的“同一”,而是丰富多样化的“和一”。张岱年对“天人合一”及“和”的剖析非常精确:“古代所谓合一,与现代语言中所谓和可以说是 同义词 。合一并不否认区别,合一是指对合的双方彼此又有密切相联不可分离的关系。”“和可以说是多样性的统一。‘和实生物’,和是新事物生成的规律。”[8:246]这种和谐观指导和影响着解决当前出现的很多问题的思路,尤其是常常应用到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并且这种观念也为人们越来越重视,“天人合一”这种“和而不同”的和谐性是一种至高的哲学思维,我们应该将其作为解决更多问题的一种思维模式。 (3)平等性。中国“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强调“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平等意识。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对于自然万物都抱有一种博大的胸怀,认为自然万物都具有其存在的价值,其生命都应该受到爱护、受到尊重。儒家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仁”,其仁爱原则倡导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天地万物,道家传统中天地万物平等观念更为明显,庄子“以道观之,物无贵贱”。[9:53]在宋明时期更是提出了“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念,正是由于这种敬意以及万物一体的生命情怀,因而使其与人类中心主义不同,它强调了“万物一体”的生命平等意识。延伸到现在的哲学意义上来说,即是天地万物平等,更不必说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4)内生性与内在性。“天人合一”最深刻的哲学涵义之一,就是承认自然万物所具有的“生命意义”与内在价值。

孔子对“天”始终怀有深深的敬意:“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自然的基本功能就是天地万物的自然生长,孔子明确肯定了自然万物的“生命意义”。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是天也。”(《孟子・尽心上》)“天人合一”思想十分重视内在性的价值,强调一种价值自觉的能力,相信主体内在力量,强调人的内省自律性,要求人从自身内在进行体悟,通过个体自身的自悟 反思 和自我修养与完善,追求自律自信自强,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至上境界。这一点对于当前教育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是一个很好的考量思路。

“天人合一”思想它可能不能作为直接解决具体教育问题的方法,但它作为一个哲学命题、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它所包含的哲学内涵对于解决教育问题提供了启迪性的 思维方式 ,我们应发掘和重视它在解决教育问题上的无用之大用功能。

二、“天人合一”对我国当前教育的启示

当前“天人合一”思想大多被用在思考人与自然环境的问题之中,其实它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哲学的基本特点。这一点在黄济《教育哲学通论》一书中有很好的阐述,他认为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的基本特点有“天人合一”、“政教统一”、“文道结合”和“知行一致”四个方面。其中对其论述主要是:“从天与人的关系到人与教育的关系,《中庸》做了最概括的阐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话勾画出了中国古代教育哲学逻辑结构的基本脉络。”[10:16]在上一部分中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学内涵进行了概括和解读,在对其哲学思想进行领会的基础上来重新审视当前的教育,用它来诊断当前我国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天人合一”思想思考问题的路子是治疗这些“病症”的一剂良方,它带来的教育哲学效应是巨大的。

1.教育目的――终极关怀:真善美的统一

教育目的问题是教育哲学中的一个核心和重要问题,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过程的组织都起着指导作用。[10:428]“天人合一”思想下的教育目的观可以说是完满与理想化的,“天人合一”追求的是真善美的统一,重和谐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也是当代教育的价值追求,这种和谐的境界即是真(自然的和谐)、善(人的和谐)和美(天人的和谐)的统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学内涵折射在教育目的上体现的是教育的一种终极关怀。“天人合一”所代表的古代教育是一种整体主义的教育,其提倡的教育目的可以说包含三个层次:一是修炼个体自身内在真善美的统一,二是培养整个社会共同体的卓越,三是达到人与自然乃至宇宙万物的和谐。它提倡的是整体和谐却也有着层次性和阶段性,既不是遥不可及,也不是一蹴而就。将视角投放在我国当前学校教育上可以看到,首先在微观的教育目标即人才培养上,“天人合一”思想提倡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个体自身真善美的统一,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但当前在西方科学主义“工具理性”的思想以及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我国学校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出现偏差,更多重视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及升学率这些数字,可以说数据控制了教育目标和学生培养,造成学校教育片面化、单一化,忽视了学生的内在和全面性的培养。“天人合一”思想倡导的人才培养观启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要关注学生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注重学生内在真善美的统一,将学生培育成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从而通过对每个个体的培育和塑造来培养社会群体的卓越,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实现教育的终极关怀目标。

2.教育内容――重视人性化知识

“天人合一”思想下的知识观,其特征是传播速度慢,知识大多是不可言传的知识,是变动的人为知识。主张在教育内容设置上重视人性化知识,倡导在当前客观知识的泛滥灌输下多重视人文情怀的培养。由于“天人合一”思想注重内生性的价值,因而其注重传授的知识大多是一些不可言传的知识。我们知道由这一思想主宰的我国古代教育的核心就是伦理教育和哲学教育,而这种教育是深入灵魂的,可以看成是一种“灵魂修养”的教育。当前我国教育受西方影响较大,而西方的哲学传统是“主客二分”,重视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它看重的是客观知识,即可以言传的知识。我国教育过程中所传授的知识多是些可言传的知识,现代教学中很少关注那些不能言传的知识,忽略了它的重要性,而往往这些知识内容恰恰是远离对功利的追求,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融合,重视人性,这对于人之所以为人、人的生存价值与意义、人格教育与培养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天人合一”所倡导的知识观和其具有的人文精神教育对于当前我们一味追求功利性知识具有很好的警醒作用,加强现代人文主义的教育,有助于我们去寻回失落的“灵魂”。

3.师生关系――圆融的生命共同体

“天人合一”思想倡导的师生关系是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是一个圆融的生命共同体,师生不应该处于对立的两面,而是平等的整体,应该进行深度交往。在当前的教育中,教师总是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地位,这一点从各个方面都可以体现出来,如教室中的讲台设置,教师所处的讲台要比学生的课桌椅高出一截,这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和教育,使得学生把教师看作是高高在上不敢靠近的对象,虽有敬却很难做到爱,而教师也总是处于高位,有种俯看学生之感,很难做到真正的平等,更不用说深度交往,成为圆融的生命共同体,久而久之,学生心中自然而然对教师产生出距离感。古时孔子带其弟子去游历学习,随时教导,并且还抱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好学心态,并不把学生看作是单纯的受教对象,而是更注重在彼此交往中的互 相学 习,是谓教学相长也。“天人合一”思想倡导的正是这种师生关系,只有将教师和学生看作是平等的个体,师生才有深度交往的可能,才有能融合为一体的可能。当前关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冲突的教学事故频发,如“虐童”事件、学生自杀等等,当然也存在着学生结派殴打教师、报复教师等等,诸如此类事件层出不穷,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单独个体的原因,要看到这种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因素,师生关系的不平等,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的分离分化。从这个意义上看“天人合一”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4.教学过程――师生共同体悟

“天人合一”思想倡导的教学过程不是帮受教育者认识世界的过程,而是体悟的过程;不是师生单向交往,而是师生共同体悟的过程。“天人合一”体现出的整体性、内生性,认为当前我们教育中的教学过程应是一种体悟过程,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认识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去体悟的过程。由于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而西方的教育思想与他们“主客二分”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主客二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主客体是彼此对立的实体,这种哲学思想体现到教育中来就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分离,教师教学的重点就是去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世界,体现的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学生只是受教育对象。我国受其影响并且由于现实中的种种原因,导致在当前教学过程中出现“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教师是教学主体,其主要目的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将所有课本上既定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需要带着耳朵去听,再通过练习和作业的方式进行检查巩固,没有产生一个互动的教学过程,是不注重内在性的一种教学。“天人合一”思想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体悟进行互动的过程,而不是单向的、机械静止的。注重一种内在性和内生性,其实孔子的教学过程就可以为我们所倡导,他十分注重去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与学生共同去体悟知识、体悟道理。

5.教学方法――强调内省自悟

“天人合一”注重内省与自我体悟的方法。这种方法自古以来就被用作自身道德素质修养的方法,孔子教育学生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这对于当前道德教育也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当前我国采取的道德教育内容主要是学校里开设思想政治课程等与之相关的内容,可是其收效并不大,这主要是因为学校传授的道德知识并没有被学生所内化,道德教育没有通过学生自主性内化成自身的道德意识,便无法表现出相应的道德行为和形成既定的道德行为习惯。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是学习的关键要素,“天人合一”强调的价值自觉能力,重视学生的内省自悟,通过自我认识、评价、自我激励等一系列自我内省教育因素的协调,最终提高学生自我认知的能力,塑造良好的人格,培养道德认知感,增强道德内化能力,做到由他律转变为自律的境界。通过内省自悟、自我修养与完善而获得道德规范与内心自由,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至上境界。

6.道德教育――注重内在整合

“天人合一”所体现的教育观是一种整合教育,强调的是道德教育内部结构的整合,即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习惯的整合。当前在学校里进行道德教育的方式主要是道德知识的灌输,从某些方面来看这也确实促进了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并没有使学生形成真正的道德行为习惯,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道德教育内部结构的不完整与脱节,即道德意识的灌输与道德情感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并没有做到内在整合。所以当前很多中小学包括大学也开始进行改革,譬如增加了道德体验这一环节,组织学生参观以及进行 社会实践 活动,这是一种很好的道德教育方法,却在实践中流于形式,教师为主体的方式导致学生在道德体验与实践中最终只是进行“三观”:参观、围观和旁观,并没有真正的代入自己的道德情感,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问题” 故事 法其策略就在于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代入自己的道德情感,通过外在的及时引导和教育来阶段性地提高学生的道德信念。因而在道德教育中我们应重视内部的整合:通过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从而最终促使道德行为和习惯的养成。道德教育整合思想应成为进行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

――――――――

参考文献

[1] 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1).

[2] 张岱年.天人合一评议.社会科学战线,1998(3).

[3] 张世英.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求是,2007(7).

[4] 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

[5] 张连伟.对“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及其关系的几点思考.沈阳教育学报,2001(3).

[6] 张世英.境界与文化――成人之道.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 徐春根.论中国古代作为世界观的“天人合一”思想.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8]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9] 李振刚.解读“天人合一”哲学的四重内涵.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10] 黄济.教育哲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夏敏(1990-),女,安徽安庆人,江苏南京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硕士。]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论文

关于天人合一的论文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萧灼基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不管文明多么发达,科学技术多么先进,人类永远也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发展的条件,也制约着人类的行为,通过各种方式惩罚人类对自然的侵犯。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加速推进,从前经济缓慢发展时期建立的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遭到破坏,人与自然新的和谐关系尚未建立。在这个特定时期,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迫切。要积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控制人类自身的规模扩张。随着人口规模的膨胀,人口密度加速增大,人均资源拥有量下降,这是一个威胁人类永续生存的重大问题。要按照科学办事,尊重自然规律。工业的发展,资源的利用,人口的增加,消费方式和消费标准的追求,都要有利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导方,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污染,鼓励节能降耗,支持和引导环保产业发展,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在产业选择、资源开采、技术运用、生产工艺和排污处理等方面,要考虑社会利益和长远利益,不能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牺牲社会利益,恶化生存环境。在日常生活中,社会公众每天都在与自然打交道。实际上,政府与企业行为也是由人操作的。因此,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人负责是关键。

“天人合一”思想贯穿我国 传统 文化 ,其整体性、和谐性、平等性和内生性的哲学内涵折射在 教育 上具有强效的治理功能。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天人合一”思想贯穿我国传统文化,其整体性、和谐性、平等性和内生性的哲学内涵折射在教育上具有强效的治理功能。本文从教育哲学角度入手,分析了“天人合一”思想对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师生关系、教学过程、 教学 方法 以及道德教育这六个方面所带来的效应和启示。

天人合一 教育哲学 教育问题 效应

“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天人合一”思想提倡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辩证关系,这是哲学所追求的终极理念。季羡林认为“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有不少好东西等待我们去研究、去探讨、去发扬光大,‘天人合一’就属于这一范畴”,“‘天人合一’这个代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1:9]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重新重视起这一思想,但大多数学者只用其作为当前环境问题的解决思路,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思考自然与人的问题。其实这一哲学思想对于思考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将其作为一种指导思路具有重大意义,“天人合一”思想所带来的教育哲学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天人合一”思想分析

1.“天人合一”思想的演变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基本精神。张岱年认为:“评论天人合一,首先须对中国哲学史上的天人合一学说有比较明确的了解。”[2:68]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经历了先秦的百家争鸣、西汉的“天人相副”和宋明的“万物一体”三个发展阶段。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西周时代,其认为的天人关系还是一种神人关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天人合一”思想,特别是儒道两家。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一般都是以孟子为代表,孟子的“天”是具有道德含义之天,他的“天人合一”思想讲的是人与义理之天的合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天人合一”在孟子这里就是指人性、人心以天为本。[3:35]总的来说,孟子在保持了天命宗教内容的同时,还赋予天命以道德属性。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与儒家不同,无论是自然而然之“道”还是指自然本身,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中的“天”都没有人伦道德的含义,其思想更多强调的是贬抑人为,提倡不要以人灭天。[3:35]

秦汉以后,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到了两汉时期,天人关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而其中最为突出的发展就是西汉董仲舒的“天人相副”说,他是第一个对“天人合一”思想进行系统论证的人。他提出“人副天数”,他关于天人关系的结论是:“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4:4]董仲舒的“天”不仅仅是自然之天,而且还是意志之天,他认为天人具有一种感应的关系,将天道与人事结合起来,把天道作为人伦的根据,以此来论证封建等级制度的合理性。

宋明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了顶峰的时期。理学家们摈弃了董仲舒粗陋的天人相副说,从心性本体论来论证了“天人合一”。张载在《正蒙・诚明》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5:16]在宋代道学家中,程颢是明确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论断的第一人。程朱理学的代表朱熹则认为万物的根本为“理”,理与人相通,其“天人合一”就表现为“与理为一”。而陆王心学则强调心即是理,其代表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程颢的“万物为一体”的思想,认为“人心一点灵明”“人心是天渊”,认为人心就是万物之心,只有人心的感应才能使天地万物的存在具有意义,他的“天人合一”思想使人与天地万物之间达到更加融合无间的地步,王阳明成为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说之集大成者。[6:315]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经过先秦和西汉时期的发展,到宋明时期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而达到成熟,完成了自身发展演变的过程。虽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天人合一”所呈现的内容层次不同以及不同哲学流派和哲学家的解释也并不相同,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思想所包含的哲学内涵和特性是具有内在一致性的。

2.“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学内涵

“天人合一”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有着其深刻的内涵和精髓。

(1)整体性。“天人合一”思想倡导用整体的视角看世界,从先秦的“天人合一”说到宋明的“万物一体”论,无一不体现着整体观。

道家老子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基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把天、地、人等宇宙万物连贯为一个以“道”为核心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儒家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这一整体递推命题,认为人之性善需要调动人心之作用,而“天命之谓性”即人的心性是为天命所赋予的,这样就可以达到人心与天地一体即“天人相通”的整体和一的境界。[7:38]从以上儒道两家的思想可以看出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将天与人联系在一起的,实际上就是把世界看作是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的一个整体,要求我们用整体性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

(2)和谐性。和谐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其本质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具有核心价值意义,天人合一并不是简单的“同一”,而是丰富多样化的“和一”。张岱年对“天人合一”及“和”的剖析非常精确:“古代所谓合一,与现代语言中所谓和可以说是 同义词 。合一并不否认区别,合一是指对合的双方彼此又有密切相联不可分离的关系。”“和可以说是多样性的统一。‘和实生物’,和是新事物生成的规律。”[8:246]这种和谐观指导和影响着解决当前出现的很多问题的思路,尤其是常常应用到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并且这种观念也为人们越来越重视,“天人合一”这种“和而不同”的和谐性是一种至高的哲学思维,我们应该将其作为解决更多问题的一种思维模式。 (3)平等性。中国“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强调“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平等意识。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对于自然万物都抱有一种博大的胸怀,认为自然万物都具有其存在的价值,其生命都应该受到爱护、受到尊重。儒家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仁”,其仁爱原则倡导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天地万物,道家传统中天地万物平等观念更为明显,庄子“以道观之,物无贵贱”。[9:53]在宋明时期更是提出了“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念,正是由于这种敬意以及万物一体的生命情怀,因而使其与人类中心主义不同,它强调了“万物一体”的生命平等意识。延伸到现在的哲学意义上来说,即是天地万物平等,更不必说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4)内生性与内在性。“天人合一”最深刻的哲学涵义之一,就是承认自然万物所具有的“生命意义”与内在价值。

孔子对“天”始终怀有深深的敬意:“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自然的基本功能就是天地万物的自然生长,孔子明确肯定了自然万物的“生命意义”。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是天也。”(《孟子・尽心上》)“天人合一”思想十分重视内在性的价值,强调一种价值自觉的能力,相信主体内在力量,强调人的内省自律性,要求人从自身内在进行体悟,通过个体自身的自悟 反思 和自我修养与完善,追求自律自信自强,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至上境界。这一点对于当前教育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是一个很好的考量思路。

“天人合一”思想它可能不能作为直接解决具体教育问题的方法,但它作为一个哲学命题、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它所包含的哲学内涵对于解决教育问题提供了启迪性的 思维方式 ,我们应发掘和重视它在解决教育问题上的无用之大用功能。

二、“天人合一”对我国当前教育的启示

当前“天人合一”思想大多被用在思考人与自然环境的问题之中,其实它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哲学的基本特点。这一点在黄济《教育哲学通论》一书中有很好的阐述,他认为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的基本特点有“天人合一”、“政教统一”、“文道结合”和“知行一致”四个方面。其中对其论述主要是:“从天与人的关系到人与教育的关系,《中庸》做了最概括的阐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话勾画出了中国古代教育哲学逻辑结构的基本脉络。”[10:16]在上一部分中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学内涵进行了概括和解读,在对其哲学思想进行领会的基础上来重新审视当前的教育,用它来诊断当前我国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天人合一”思想思考问题的路子是治疗这些“病症”的一剂良方,它带来的教育哲学效应是巨大的。

1.教育目的――终极关怀:真善美的统一

教育目的问题是教育哲学中的一个核心和重要问题,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过程的组织都起着指导作用。[10:428]“天人合一”思想下的教育目的观可以说是完满与理想化的,“天人合一”追求的是真善美的统一,重和谐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也是当代教育的价值追求,这种和谐的境界即是真(自然的和谐)、善(人的和谐)和美(天人的和谐)的统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学内涵折射在教育目的上体现的是教育的一种终极关怀。“天人合一”所代表的古代教育是一种整体主义的教育,其提倡的教育目的可以说包含三个层次:一是修炼个体自身内在真善美的统一,二是培养整个社会共同体的卓越,三是达到人与自然乃至宇宙万物的和谐。它提倡的是整体和谐却也有着层次性和阶段性,既不是遥不可及,也不是一蹴而就。将视角投放在我国当前学校教育上可以看到,首先在微观的教育目标即人才培养上,“天人合一”思想提倡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个体自身真善美的统一,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但当前在西方科学主义“工具理性”的思想以及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我国学校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出现偏差,更多重视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及升学率这些数字,可以说数据控制了教育目标和学生培养,造成学校教育片面化、单一化,忽视了学生的内在和全面性的培养。“天人合一”思想倡导的人才培养观启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要关注学生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注重学生内在真善美的统一,将学生培育成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从而通过对每个个体的培育和塑造来培养社会群体的卓越,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实现教育的终极关怀目标。

2.教育内容――重视人性化知识

“天人合一”思想下的知识观,其特征是传播速度慢,知识大多是不可言传的知识,是变动的人为知识。主张在教育内容设置上重视人性化知识,倡导在当前客观知识的泛滥灌输下多重视人文情怀的培养。由于“天人合一”思想注重内生性的价值,因而其注重传授的知识大多是一些不可言传的知识。我们知道由这一思想主宰的我国古代教育的核心就是伦理教育和哲学教育,而这种教育是深入灵魂的,可以看成是一种“灵魂修养”的教育。当前我国教育受西方影响较大,而西方的哲学传统是“主客二分”,重视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它看重的是客观知识,即可以言传的知识。我国教育过程中所传授的知识多是些可言传的知识,现代教学中很少关注那些不能言传的知识,忽略了它的重要性,而往往这些知识内容恰恰是远离对功利的追求,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融合,重视人性,这对于人之所以为人、人的生存价值与意义、人格教育与培养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天人合一”所倡导的知识观和其具有的人文精神教育对于当前我们一味追求功利性知识具有很好的警醒作用,加强现代人文主义的教育,有助于我们去寻回失落的“灵魂”。

3.师生关系――圆融的生命共同体

“天人合一”思想倡导的师生关系是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是一个圆融的生命共同体,师生不应该处于对立的两面,而是平等的整体,应该进行深度交往。在当前的教育中,教师总是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地位,这一点从各个方面都可以体现出来,如教室中的讲台设置,教师所处的讲台要比学生的课桌椅高出一截,这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和教育,使得学生把教师看作是高高在上不敢靠近的对象,虽有敬却很难做到爱,而教师也总是处于高位,有种俯看学生之感,很难做到真正的平等,更不用说深度交往,成为圆融的生命共同体,久而久之,学生心中自然而然对教师产生出距离感。古时孔子带其弟子去游历学习,随时教导,并且还抱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好学心态,并不把学生看作是单纯的受教对象,而是更注重在彼此交往中的互 相学 习,是谓教学相长也。“天人合一”思想倡导的正是这种师生关系,只有将教师和学生看作是平等的个体,师生才有深度交往的可能,才有能融合为一体的可能。当前关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冲突的教学事故频发,如“虐童”事件、学生自杀等等,当然也存在着学生结派殴打教师、报复教师等等,诸如此类事件层出不穷,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单独个体的原因,要看到这种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因素,师生关系的不平等,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的分离分化。从这个意义上看“天人合一”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4.教学过程――师生共同体悟

“天人合一”思想倡导的教学过程不是帮受教育者认识世界的过程,而是体悟的过程;不是师生单向交往,而是师生共同体悟的过程。“天人合一”体现出的整体性、内生性,认为当前我们教育中的教学过程应是一种体悟过程,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认识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去体悟的过程。由于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而西方的教育思想与他们“主客二分”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主客二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主客体是彼此对立的实体,这种哲学思想体现到教育中来就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分离,教师教学的重点就是去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世界,体现的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学生只是受教育对象。我国受其影响并且由于现实中的种种原因,导致在当前教学过程中出现“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教师是教学主体,其主要目的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将所有课本上既定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需要带着耳朵去听,再通过练习和作业的方式进行检查巩固,没有产生一个互动的教学过程,是不注重内在性的一种教学。“天人合一”思想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体悟进行互动的过程,而不是单向的、机械静止的。注重一种内在性和内生性,其实孔子的教学过程就可以为我们所倡导,他十分注重去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与学生共同去体悟知识、体悟道理。

5.教学方法――强调内省自悟

“天人合一”注重内省与自我体悟的方法。这种方法自古以来就被用作自身道德素质修养的方法,孔子教育学生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这对于当前道德教育也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当前我国采取的道德教育内容主要是学校里开设思想政治课程等与之相关的内容,可是其收效并不大,这主要是因为学校传授的道德知识并没有被学生所内化,道德教育没有通过学生自主性内化成自身的道德意识,便无法表现出相应的道德行为和形成既定的道德行为习惯。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是学习的关键要素,“天人合一”强调的价值自觉能力,重视学生的内省自悟,通过自我认识、评价、自我激励等一系列自我内省教育因素的协调,最终提高学生自我认知的能力,塑造良好的人格,培养道德认知感,增强道德内化能力,做到由他律转变为自律的境界。通过内省自悟、自我修养与完善而获得道德规范与内心自由,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至上境界。

6.道德教育――注重内在整合

“天人合一”所体现的教育观是一种整合教育,强调的是道德教育内部结构的整合,即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习惯的整合。当前在学校里进行道德教育的方式主要是道德知识的灌输,从某些方面来看这也确实促进了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并没有使学生形成真正的道德行为习惯,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道德教育内部结构的不完整与脱节,即道德意识的灌输与道德情感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并没有做到内在整合。所以当前很多中小学包括大学也开始进行改革,譬如增加了道德体验这一环节,组织学生参观以及进行 社会实践 活动,这是一种很好的道德教育方法,却在实践中流于形式,教师为主体的方式导致学生在道德体验与实践中最终只是进行“三观”:参观、围观和旁观,并没有真正的代入自己的道德情感,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问题” 故事 法其策略就在于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代入自己的道德情感,通过外在的及时引导和教育来阶段性地提高学生的道德信念。因而在道德教育中我们应重视内部的整合:通过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从而最终促使道德行为和习惯的养成。道德教育整合思想应成为进行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

――――――――

参考文献

[1] 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1).

[2] 张岱年.天人合一评议.社会科学战线,1998(3).

[3] 张世英.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求是,2007(7).

[4] 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

[5] 张连伟.对“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及其关系的几点思考.沈阳教育学报,2001(3).

[6] 张世英.境界与文化――成人之道.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 徐春根.论中国古代作为世界观的“天人合一”思想.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8]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9] 李振刚.解读“天人合一”哲学的四重内涵.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10] 黄济.教育哲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夏敏(1990-),女,安徽安庆人,江苏南京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硕士。]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论文

和谐,一个多么美丽而又熟悉的字眼。成为一个更好的团体,需要和谐;建立一个更好的社会,需要和谐;人与人之间,更需要和谐。下面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有关和谐的800字议论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有关和谐的800字议论文1

自古以来,和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土壤之中。“天人合一”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契合与统一;“人我合一”体现了个体与群体的和谐相融;“身人合一”则诠释出人们对于身心协调的追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如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势下,追求自身生命的和谐显得更为重要。

早在遥远的战国时期,乱世的烽烟中就走出了智慧深刻的先哲——庄子。

深沉的思索与平和的胸怀造就了汪洋恣肆、光怪陆离的想象,也造就了淡泊空灵的哲学境界,抛却了尘世功利的羁绊,庄子完全走进了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走进了心神合一的逍遥之境,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御风而去的身影。

人生逍遥之境即是怡然自得,而这份闲雅的自得来自于生命本质的和谐——实现自我价值,为世界作出独特的贡献,得到心灵的和谐。仅仅把人生追求局限在虚浮的名利,精神被禁锢,这样的人终生不过是物欲的奴仆。让心灵挣脱枷锁,生命才能绽放异样的光彩。

瓦尔登湖畔,曾经接纳了一个心潮澎湃的思想者。梭罗舍弃了文明社会的生活,在瓦尔登湖边搭建了一间简陋的木屋,过着一种近乎原始的生活。与世无争的心境使他获得了精神的自由和愉悦。他借这种极端的行为,警示那些愚昧无知地沉溺于争名夺利的世人——生活的真谛并不只在于世俗所谓的“成功”之中。“我绝没有鼓吹悲观颓废的意思,我只愿像报晓的雄鸡,立于栖木之上,引颈高歌,唤醒世人。”梭罗的一生没有建立什么丰功伟绩,但是他找到了许多人终生不得的人生真义——独特的人生价值与精神自由之间的和谐。

生命自我的和谐源于独特价值的'体现。而每一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把个人的追求同历史趋势、时代潮流紧密相连时,把个人的人生意义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时,才能达到更高层次的和谐,具有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高耀洁,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被称为“中国防艾第一人”。从1996年开始,她自费进行艾滋病防治和救助工作。多年来她以无与伦比的坚定意志和宽广博大的爱心为普及艾滋病知识、救助艾滋病人遗孤而奔走呼吁。尽管面对的是整个社会对艾滋病人的冷漠高墙,尽管她的努力只是“一个人的战争”,尽管她已至人生的暮年,这位刚直而善良的老人始终不曾退后,把“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作为人生的座右铭,一种由心而生的坦然充实使她无惧于种种坎坷磨难,勇往直前。

和谐之风吹遍神州大地,神州大地处处盛开和谐之花。从洪战辉顽强拼搏的奋斗中,我们读出了和谐;从牛玉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中,我们读出了和谐;从“微尘”团体无处不在的帮助中,我们读出了和谐……和谐如阳光照亮芸芸众生;和谐如清泉,滋润干涸的心田。

生命如此瑰丽多姿,当单纯的生命融人和谐,便不再是单薄的个体,而凸显了独特的精神气质,成为天地万物不可或缺的一息。让心灵绽放和谐之花,让我们成为和谐之人!

有关和谐的800字议论文2

爱如丝丝温暖的阳光,能够温暖世间一颗孤独的心灵;爱如缕缕清凉的泉水,能够浇灌世间每一片贫瘠的灵魂。爱是阵阵温柔的春风,爱是滴滴甘甜的清泉。正是这爱滋养了社会的和谐之花,使它绚丽地绽放。

爱让家庭美满幸福。父母句句关怀的话语,儿女一片片感恩的孝心,夫妻声声体贴的问候,兄弟短短鼓励的赞誉……无一不是爱的付出,爱的体现。当我们看到父母为了子女甘心献出生命时,当我们看到儿子为了母亲的健康而乐意献出肾脏时,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人间亲情,我们被感动了,被爱的伟大力量感动了。有了这样的爱,一个家庭怎么能够不幸福?怎么能够不和谐?

爱让国家繁荣富强。在过去的日子里,可谓多灾多难,矿难、地震、台风频频见诸报端。可怕的灾难夺走了无数的生命,在这艰难的日子里,我们的总理陪我们一同走过,他曾下到阴暗潮湿的矿井去看望矿工并与他们共进午餐,他曾来到危险重重的地震现场去慰问那些受灾的群众,他也曾亲林抗洪的第一线指挥人民的抢险斗争,他所拥有的是一颗伟大的博爱之心。他把自己的爱无私地献给了自己的人民,有了这样的爱,国家怎能不富强?社会怎能不和谐?

爱让世界和平友好。去年的圣诞前夕,正当人们满怀幸福与喜悦的心情为节日的庆祝忙碌准备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席卷了印度洋,无数生命被摧残,无数家园被夷为平地,到处是流浪的身影痛苦的哭泣。面对这场人类的浩劫,人们被震惊了,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助那里的人民度过灾难重建家园,大批大批的物资被送往灾区,各国救援人员纷纷赶赴灾区,他们所带去的不仅仅是一点点钱,一点点药,更是各国人民之间友好关怀的爱。有了这样的爱,世界怎能不和平?人类怎么能够不和谐?

曾经有人说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那么就让我们真诚的把爱呼唤,无私的把爱奉献,让爱把每一片心灵的荒漠变成绿洲,让爱把每一寸灵魂的荒原重现生机,让爱的阳光、爱的雨露去滋养着和谐之花,使它们开得更美更绚丽。

有关和谐的800字议论文3

暖暖的夏带来了秋那舒缓的脚步,然而,在秋风中,风和树却为叶子的去留而发生了争执……

“叶子是我的,她本就长在我的身体上,你为什么要和我抢?”树愤怒地问。

“秋天来了,按照常理来说,叶子应该和我走,我是叶子的守护神!”风神写自若地回答。

“叶子是属于我的,如果不是我,你会带走哪片叶子?叶子的成长,我付出的心血最多,所以,你没有资格和我抢叶子,你没有为叶子的成长付出一丝一毫!”

“叶子注定会跟着我走,我会带领叶子走进天堂,等待下一次的轮回。一片叶子会有一千个轮回,它们还没有完成大自然交给我们的使命,所以,你必须让它们跟着我走!”风也生气了。

树见风也沉不住气了,笑着对风说:“怎么?就这么两句话就生气了?你也太污辱你的身份了吧!作为你多年的好哥们儿,我奉劝你一句,学学青岛,看人家那使者是怎么做的!”

“你不用拿话激我,你最终的目的不就是留住叶子吗?我告诉你,你妄想,别以为好运总会围绕着你,你说我没资格带叶子走,你就有资格留住她吗?你说叶子的成长离不开你,没错,确实是这样,但你除了给她一点营养,你又给她什么了?夏天的时候你让她在烈日下狂晒,而你去躺在她的荫里纳凉,你不觉得羞愧吗?”风毫不客气地说。

“你不要强词夺理,如果我可以选择,我当然会选择保护她,可那些都是老天注定的,我别无选择……”

“既然你都相信注定这种事,为什么还不让我带叶子走?!”风的眼里都冒火了。

突然,在树与风争吵中传来一声喝:

“你们别吵了,如果你们心中都那样想,那为什么不问问我如何抉择?”

树和风都看着叶子,默不作声。

“我知道树是为了我好,他怕我离开后会孤独,会没有人陪,而风只是为了完成他的使命,而且他也是为了我好,但,我谁都不从,哪条路都不选,我只想做我自己……”

说着,叶子奋力出树与风的牵制,纷纷扬扬地落地,就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地默默为树奉献,报答他的养育之恩。

树与风看着叶子自然而优雅地落地,心中都有很多遗憾,树对风说:“如果知道结局是这样,我就让你带她走了。”风对树说:“如果知道结局是这样,我就不对你说那样的话了。或许世间万物就是这样,握得越紧就失去越多。大家都各自让一步,结局就不是这样了!”

叶子就这样结束了她的生命,不知等待她的轮回会是什么样,下辈子,她还会是片叶子吗?

叶子的离开是因为风的追求,还是树的挽留……

有关和谐的800字议论文4

“邻舍好,赛金宝。”这是一句古老得不能再古老的话了,可从古至今,它都是不变的真理。在我家居住的那一个楼道里,上下左右的邻居相处得非常融洽。

“喂!__,你家来信了,快来取啊!”“各位注意呀,水厂有通知,明天停水一天!”……一听就知道,准是那三楼的苗奶奶,她是居委会的成员,一天到晚总会收到一大堆信息来提醒邻居们,使大家不会因为有什么临时情况不知道而误事。

她身为居委会的成员,也有一种奉献精神。前几个月,大家发现一个怪事儿:家家一个月用水的总和与楼道总水表里的计数不一致。大家感到困惑时,苗奶奶却已经开始行动了。她先把欠的水费垫掉,然后在我们这楼道里开了个小会,确认大家都没有偷水,消除了邻里之间的隔阂。接着,她又自费请来水工,上了楼顶查看水塔,问题果然在这儿——水塔漏水。于是,她又让水工修理好,且自己付了钱。这精神感染了楼道里的每一个居民。大家都视她为老总管,再有什么事都先找她谈。“506室的,有事!”看,黄奶奶又叫上了。“哎!”我应声出了家门……

苗奶奶晚上下楼时跌了一跤,把脚给扭了。这个消息传出,邻居们都去探望她。爸爸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下楼买了一堆电灯泡,我没搞明白就上学去了。下午放学回家,上楼时,稍稍咳嗽了一下,漆黑的楼道里马上灯火通明。原来爸爸用了半天时间在楼道里安上了感应灯,以免以后再有人上下楼梯时因为光线不足而摔倒。灯的电源都连在我家的火表上,邻居要求也每月适量给爸爸电费,不让我家一户承担全部电费,爸爸不肯,但邻居们一再坚持,爸爸也只能“恭敬不如从命”了。

再看,我家对面的那位阿姨,长期用空余时间把上下楼梯打扫得干干净净;楼下的居民也常抽出时间擦一擦楼梯的栏杆;还有最底楼的那户人家,把自行车排放的整整齐齐,使的人们方便进出……类似的事情不断在我们楼道里发生,数也数不清。 瞧见了吧,这就是“远亲不如近邻”的真正含义。

有关和谐的800字议论文5

一支红梅,独立寒冬,美在它的傲雪,美在它增添了风景的内容。

一只雄鹰,直冲云霄,美在它的勇猛,美在它划破了苍穹的寂静。

它们之所以美,是因为与自然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了一起,恰到好处地使生命与自然相得益彰。它们美得和谐,美得永恒。

其实自然界处处绽放着和谐带来的光彩。浮云掠过天空,排遣了天空的空荡,拓展了浮云的空间;百合绽放于山谷,增添了山谷的生机,弥散了百合的幽香;鸟儿筑巢于大树,焕发了大树的活力,鸟儿获得了快乐的天堂。天地万物都以不同的丰姿勾勒出自然界的和谐画面,让每个生灵都不会感到孤独,因为它是与整个大自然相融的。和谐让美丽的自然永驻。

物犹如此,何况人呢?

人是自然的主宰,和谐的人伦光辉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田间耕作的农民、车间忙碌的工人、医院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学堂讲授知识的人类工程师……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价值,但正是这些不同的价值凝聚成一种力量——整个社会得以和谐运转。和谐是父母一辈子操劳而累弯的脊柱所形成的一道弧线,像彩虹桥一样美丽;和谐是教师为传播文明呕心沥血所滴落的汗水,像露珠一样晶莹;和谐是战士为保卫祖国洒下的一腔热血,像晚霞一样艳丽……和谐是宽容,和谐是理解,和谐在人类文明中处处闪耀着光芒。

和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小到人与人,大到国与国,只有构建和谐才能求得发展。我们不也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吗?_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之美,美之和谐,愿和谐充满人间!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