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会计计量属性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4-07-08 04:50:34

会计计量属性的论文题目

提供一些论文题目,供参考。浅析会计信息失真 谈谈资产减值的几个问题 论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论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浅论人力资源会计 论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特点和借鉴意义 论审计风险 会计电算化工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试论会计职业道德特征和建设途径 审计独立性之我见 关于商誉会计理论的思考 试论会计国际化 浅论所得税会计 财务总监与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 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研究 如何界定会计信息失真 强化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 新形势下防范与抵御银行会计风险初探 新世纪会计的发展趋势 价值本质规律----价值规律的最新发展 浅析电算化审计 亦谈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对策 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 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内信用证为何遭遇冷落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争议——会计职业道德面临 2002年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展望 市场经济发展与会计制度改革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现状及展望 试论会计信息的失真 浅议企业集团税收筹划 我国环境会计若干问题探讨 浅谈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问题及对策 对会计职能的再认识 会计职业道德 做好出纳工作规范会计工作秩序 全面推进企业会计制度改革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制度与制度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回顾与评价 会计电算化目前的问题及对对策 论我国增值税制度改革之路 试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 森工企业如何实现会计电算化 浅析电算化会计的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论文的结构 会计改革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剖析 管理会计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1.完善会计准则体系的研究 2.收入确认方法研究3.资产计量方法探讨-4.责任会计与财务会计关系的研究5.关于责任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方法的研究6.关于第×号具体会计准则的研究7.完善会计理论体系之我见8.衍生金融工具与会计9.关于第×号具体审计准则的研究10.连环替代法改进的研究11.股票定价策略研究12.会计报表勾稽关系的研究 13.经济环境与会计计量模式14.实证会计方法研究15.会计教育体系研究16.中美会计异同研究17.关于复式簿记的发展趋势研究 18.社会中介审计与政府审计研究19.审计抽样方法研究20.注册会计师执业监督研究 21.审计风险评估方法研究22.中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发展模式研究23.筹资策略研究24.货币时间价值运用研究 25.企业与会计组织模式研究26.适合编制现金流量表的账簿体系研究 27.现金流量表软件研究28.会计软件的保密和防删改方法研究29.合并会计报表的软件研究 30.财务分析软件研究31.试论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应用32.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披露若干问题的探讨33.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34.论财务报告中关于收益的不同观点的比较35.现金流量表若干问题的探讨36.谈现金流量表的分析与利用

推荐一些通俗的,你参考一下会计谨慎性原则在资产计量中的应用现金流量表的分析与运用的研究浅谈公司股利政策问题浅谈投资活动的纳税筹划现金流量表的分析研究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浅析企业筹资方式完善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机制对策分析存货管理方法研究财务预测问题的浅谈对新会计准则的重大变化--公允价值的思考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探析变动成本法的应用研究可持续增长率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关于预算管理企业业绩评价研究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冲突及协调我国证券市场效率分析企业融资结构的合理性分析管理者激励制度研究上市公司资金运用的合理性分析企业价值驱动的因素分析企业资本结构与财务业绩的相关性分析上市公司筹资方式创新研究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选择企业治理结构与财务管理目标企业财务战略分析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企业现金流量管理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质疑与完善财务预警的应用问题研究评判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财务指标体系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关系评析透析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初探公司治理结构下的财务导向问题研究论审计方法的发展进程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内部审计的比较由银广夏、蓝田股份、黎明股份财务舞弊案探讨分析性审计方法的运用由***案看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原因分析论风险导向审计国外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段研究公司治理结构探讨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发展进程探讨商业贿赂的识别与审计从现金流量表看企业价值如何加强企业成本控制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目标注册会计师审计目标的发展进程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分析与审计对策如何避免审计失败论制度基础审计论经济效益审计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从世界通信公司事件看内部审计的作用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论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类型论关联交易及审计论风险导向审计浅谈目标成本管理现金管理的重要性及方法浅谈每股盈余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企业融资[资本]结构的合理性分析跨国公司内部转移价格与税收筹划的关系研究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关系研究基于公司治理的财务目标的选择独立董事制度在公司治理机制中的效应分析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1. 互联网+对会计领域影响思考2. 会计电算化中财务报表的编制步骤3. 营业税改增值税对事业单位的影响4. 营业税改增值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5. 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影响分析6. 营业税改增值税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7. 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困境与对策8. 营业税改增值税后费用化会计核算概论9. 企业各类支出的会计核算10. 财务会计的信任功能11. 财务会计的本质特点12. 财务会计发展与环境成本管理13. 会计目标研究14.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15.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15个会计论文题目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会计计量属性问题研究论文

20世纪30年代以来,会计学界就逐渐流行这样一种观点:会计就是一个计量过程。查特菲尔德说:“会计理论的根本改善将始于资产计价程序的变革,”FASB在第五号概念公告中列举了五种计量属性:历史成本/历史收入,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在1970年的第4号报告中提出,会计的“功能在于提供有关经济主体的数量信息(主要具有财务性质),以便作出经济决策”,因为数量信息是经营决策所需信息的基础。197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它在讨论备忘录《财务会计与报告的概念结构:财务报表要素及其计量》中写道:财务报表要素(资产,负债,产权,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是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其转移资源的义务以及这些资源的投入,产出或变动的数量表现(quantitative representation)。日本会计学家井尻雄士(Yuri Iriji)教授在1979年出版的专著《会计计量理论》中对会计计量问题作了较系统的研究。他认为,“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西方实证和规范会计研究者都开始认真研究现值会计问题,并均已取得重大突破。在实证会计研究方面,90年代兴起的、以资本市场不那么有效为前提的计量观发现:会计计量在股票计价和企业定价中有明确和重要的作用。 我国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认为:“计量,是指在财务会计中对会计对象的内在数量关系加以衡量、计算并予以确认,使其转换为可以用货币表现的信息”。我国会计学界的不少有识之士一直在倡导顺应国际会计和经济发展大趋势,在我国会计中积极稳妥地采用现值和公允价值。1997年—2000年,财政部明确要树立公允价值观念,但又规定暂时不采用现值;2001年初,因资本市场上的一些利润操纵现象,提出尽量回避公允价值,但现值运用还有增加。尽管如此,我国现行具体准则仍有90%以上涉及公允价值或现值,但对其计量和审计均缺乏具体指南;2006年年初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修改后的新准则在内容上发生了许多变化,特别是增加了会计计量属性的内容,新准则第九章第四十一、四十二条规定: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帐并且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这一新内容的增加,改变了过去对会计要素始终以单一历史成本作为计价依据的局面,会计要素将由单一会计计量属性模式过渡到多种会计计量属性模式。 本文主要采用演绎法和归纳法进行研究。以会计计量属性的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以及国外的理论观点,对常用的五种会计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公允价值一一展开研究,首先对其涵义进行分析,其次,对各个属性的优缺点进行一一讨论。在研究公允价值时,联系到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本文着重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的运用及发展前景进行了说明。最后,结合五种计量属性的各自特点,对计量属性的现实选择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在进行计量属性的选择过程中要遵循的原则。

随着中国经济入世程度的加深,公允价值计量的位置越来越显要。近日,财政部制定并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新增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新一轮思考。本文首先比较了新旧准则的差异,进一步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 计量;

关于企业会计计量属性的若干探析教育论文

[摘要] 资产的价值量可以按其成本属性计量也可按其收益属性计量。不同计量属性下会计数据的经济意义不同,所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同,计量过程的复杂性也不同。不同的计量属性可以体现资产的不同实现方式。计量属性的选择,应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出发,综合考虑相关因素。我国新会计准则采用了多种成本、公允价值、收益属性构成的计量属性体系,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有跨越性进步,相形之下,我国会计计量制度则需要完善。

[关键词] 计量属性;综合计量模式;制度;规范性

我国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计量属性的采用作了重大调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计量属性制度。现行制度关于会计计量属性的重新安排,一方面需要在会计实务中准确执行方可体现其优越性,而深刻理解计量属性的意义、特点是正确采用各种计量属性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新准则对会计计量属性所做的调整,在当前环境下又可能还存在某些缺陷,需要加以论证、分析,以便进一步完善。这些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的会计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计量属性及种类诠释

从理论的角度,会计计量属性是指“所予计量的某一要素的特性方面”。然而,任何对象都有不同特性方面的量,我们通常指明某种对象的数量时,都是指其特定方面按特定条件计算的数量。

资产都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因此,资产的计量可以针对其自然属性也可针对其社会属性。资产自然属性即物理特性方面,主要有重量、体积、面积、容积、包装单位、功能单位等;资产的社会属性即资产的价值属性方面,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企业的任何资产都由支付一定代价而获得,又都最终用来换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因而某一单位物理量资产所含的价值量,既可按其所费代价(成本)计算,也可按其可换入的经济利益(收益)计算,即资产价值量的计量有两种不同的计量属性。现代会计的“计量”主要指价值量方面的计量。

成本和收益并不是资产价值计量属性的最后区分。首先,无论成本角度还是收益角度的量,都存在于初始(取得时)、现时(持有期间某时点)、未来(未来存续期间)等特定时间条件中,按不同时间条件,计量属性可分为初始成本、现时成本、未来成本、初始收益、现时收益、未来收益;同时,无论成本量或收益量,可以按个别交易价格确定也可以按市场普遍价格(即“公允价值”)确定,而一项资产按市场普遍价格确定的成本一般又代表相同条件下的收益。因此计量属性可进一步区分为初始个别成本(即“实际成本”)、现时个别成本(如“重置成本”)、未来个别成本、初始个别收益(如零售企业按售价确定的商品价值)、现时个别收益、未来个别收益(如“未来现金流量”)、初始或现时或未来普遍成本/收益(公允价值)。其次,无论按个别还是普遍价格,计量又总是以价值量的实现方式为依据。如不同资产的现时个别收益有的按销售条件确定(如“可变现净值”)而有的需按分配条件确定(如“股权份额”),同一资产的未来成本/收益可按资产正常运用可获收益(未来现金流量)确定,也可按各种方式下可收回的价值(即“可收回金额”)确定。再次,一个时点的成本或收益可按当前时间条件确定,也可按其他时间条件确定。如一项资产可采用初始成本确定为其现时成本(即“历史成本”);某些资产的现时成本还可以结合未来成本计算(如“摊余成本”)。最后,一项资产的成本或收益可按某一计量属性确定,还可采用多种计量属性(或条件)计算。

二、会计计量属性的意义与合理选择计量属性的依据

财务会计的核算是一个由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环节有机构成的过程。记录、报告的实质是对确认、计量结果的正式记录和报告,换言之,会计确认和计量共同规定着会计记录、报告项目的具体数据内容,从而直接影响着财务报告的性能和质量。而确认和计量的结果从根本上说就是确认、计量基础的应用结果。计量基础包括计量尺度和计量属性,其中计量属性是影响会计计量行为和结果的关键因素。因此,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对会计信息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成本、收益两类不同的计量属性下,计量所针对资产价值量的构成内容不同,资产价值量的经济意义不同,会计信息对使用者的作用不同,即有用性不同。成本计量属性下的资产价值量代表为该资产所牺牲的资产价值量,从投入角度或至少应收回角度说明资产价值量;而收益计量属性下的资产价值量则代表一项资产的未来时间价值或预期可获价值量,从效用角度或成本与效用的比较角度说明资产数量。

由于两类计量属性下资产的计量基础不同,因而负债、所有者权益、损益的`确认方式不同。以损益为例。采用成本计量属性时,一个期间分别确定收入、费用,收入按所获得资产的现时价值确定,费用按所耗费资产的成本确定;采用收益(或成本/收益)计量属性时,则按资产的期末价值与期初价值差额确定本期损益,或按资产成本与收益差额归属本期部分确定本期损益。

采用不同计量属性,会计计量过程的技术复杂程度不同,并由此导致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可比性不同。当资产计量采用实际成本属性时,一项资产的价值量完全依据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中所耗费资产的价值量确定,影响数据可靠性,可比性的因素也较少;采用其他属性时,资产价值的确定均程度不同地依据间接计算、估计、选择、判断,计量过程技术程度较高,可变空间较大,数据的可靠性、可比性受相关人员思想道德、专业能力的影响很大。

不同的计量属性,可以充分体现资产的不同收益形式。在成本/收益或收益计量模式下,不同性质的投资性资产其收益的确定依据不同,如交易性金融资产直接在市场交易,价值随市价变动;投资期相对固定的金融资产,有相对固定的收益率;股权性资产的收益则是以被投资单位净资产份额为标准的。因此,只有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才可针对各种资产特点,准确计量其收益。

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一个时点的财务状况和一个期间的经营成果会有程度不同的差异。无疑,采用不同计量属性时,前述三个方面的差别最终都要归结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的不同。

根据计量属性的意义与不同计量属性的特点,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应依据会计环境,从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出发,综合考虑所涉及的各种因素。

依据一:经济环境要求。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下,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不同,资产的获取方式和实现收益方式不同,计价条件和价格标准也不同。从经济环境(包括国际会计协调环境)的客观情况出发,依据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体现资产运行方式特点、采用合理的计价条件和价格标准,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选择计量属性的基本原则。

依据二:计量依据的可靠性。某种计量属性,只有存在可靠的计量依据条件下,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才是有用的。因此,是否存在可靠的计量依据是选择计量属性应考虑的首要因素。比如,存在活跃市场及其公开报价并且有可靠证据证明这种报价,是采用公允价值属性的必要条件;有可靠资料、标准能据于计算某资产存续期间的货币流入,是采用“未来现金流量”属性的必要条件。

依据三: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或以这些属性为基础的其他计量属性(如摊余成本),确定资产价值量时通常要经过较为复杂的专业计算或职业判断。这就需要会计人员普遍具备相应专业能力,否则会计数据的正确性得不到保证。依据四:相关制度的规范性。前已述及,一种计量属性可有多种不同的计量标准,如“可收回金额”可依据“公允价值”确定也可依据“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确定;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计量属性时,资产价值的确定又都程度不同地依据间接计算,很多时候还需要在多种情况中估计、选择、判断。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必然行为,当着相关制度规范性不强时,企业必然会“在制度允许范围内”各取所需甚至“合法造假”,而监督部门的监督则将无据可依,从而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将无从保证。

三、我国现行会计计量属性及其评价

新准则制订前我国采用的是“成本计量模式”,即以实际成本(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新准则关于计量属性的调整,主要是采用了“综合计量属性模式”,即采用了多种成本、公允价值、收益属性构成的计量属性体系,明确了各种时间、不同资产可采用的计量属性。

就存货而言,初始计量为外购、加工取得的在取得时按实际成本;投资者投入的按公允价值;盘盈增加的按重置成本。后续计量为一般期末,按历史成本;发生跌价时按可变现净值(估计售价减成本费用)。

就长期股权投资而言,为初始计量以现金支付取得的,按实际成本;以发行权益性证券方式取得的,按所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投资者投入的按公允价值;企业合并形成的分三种情况,即同一控制下以支付现金或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的合并方式形成的,按合并日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同一控制下以发行权益性证券作为合并对价的,按发行股份的面值,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按实际(合并)成本。后续计量为一般期末:属于对子公司投资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活跃市场没有报价的按实际成本;属于对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投资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投资后,当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大于初始投资成本时,按公允价值基础上的权益份额;持有期间按净损益及其现金股利分配导致的权益增减份额调整。发生减值时,按可收回金额。

就固定资产而言,初始计量为外购、自建的,按历史成本;投资者投入的,按公允价值(约定价);盘盈的,按重置成本。后续计量为一般期末的,按历史成本(折旧);发生减值时按可收回金额。

就无形资产而言,初始计量为外购、自行开发的按历史成本;投资者投入的按公允价值(公允的约定价),企业合并中取得的,按公允价值(依据活跃市场报价,活跃市场无现行出价则依据类似交易的最近价格,不存在活跃市场的以从购买方可获得的信息为基础,对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达成的公平交易价进行估计)。后续计量为一般期末的,按历史成本(摊销);减值时按可收回金额。

就金融资产而言,初始计量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加费);持有到期投资,按摊余成本。后续计量为一般期末: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持有至到期投资按摊余成本。减值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按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资产而言,初始计量为交换不具商业实质或交换涉及的资产不能可靠确定公允价值时,按实际成本;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交易所涉及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按公允价值:换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均能可靠计量的,按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放弃资产的对价);当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为可靠(如需支付补价)时,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后续计量为按所属资产种类。

由新准则构建的现行会计计量制度,总体而言是科学合理的,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有跨越性的进步。但当前经济转型及会计与国际协调的特殊背景,决定了我国会计制度尚处于重要的建设过程之中。因此,现行会计计量制度又难免存在某些需要完善之处。

1.新会计准则重构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计量属性体系或综合计量模式,是现行会计计量制度的最大亮点。长期以来,我国企业财务会计一直采用以实际成本、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基础的计量模式,而新制度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现值计量属性,并在实际上包含了初始、现时、未来成本或收益(价值)属性的全面应用。这既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市场发展、企业经营业务变化和信息使用者所需会计信息变化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客观需要,又体现了会计国际协调发展趋势的要求。同时,相对于国际准则强调公允价值作为基准计量基础而言,我国在实际应用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方面又保持了适度的谨慎性,界定了适用范围,并明确了一般采用历史成本(实际成本),只有在能保证可靠计量条件下才能采用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的原则。这就使得新的会计计量模式既适应环境要求,又在实际运用中具有我国特色,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产权和生产要素市场发育尚欠充分、会计人员专业能力尚须提高的实际情况更为吻合,从而体现了“相关性”、“可靠性”要求。

2.现行会计计量属性的最大缺陷是制度的规范性不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允许同类情况采用不同计量属性。如对投资性房地产的期末计量,“通常采用成本模式,满足特定条件情况下也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2)同一计量属性允许采用不同标准计量。如公允价值一般指“活跃市场报价”,但无活跃市场的可以“按照一定的估值技术等合理方法确定的价值为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既可用“传统法”预测又可用“期望现金流量法”预测。(3)规定的估计(选择、判断)标准缺乏通用性、具体性、可验证性。这方面情况比较普遍,如公允价值的一般判断标准(“活跃市场”的“报价”)、公允价值的估值标准(“以企业可以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参照同行业同类资产最近交易价格”)、资产减值时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标准(“在合理和有依据的基础上对资产剩余使用寿命内整个经济状况进行最佳估计”),以及预计折现率选择标准(首先以该资产的市场利率为依据,无法获取市场利率的使用替代利率估计)、判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有“商业实质”的标准等等,都没有指明统一、具体、可供查验的依据。这一缺陷的存在,势必对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甚至客观性带来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减新准则的改革效应,应予完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李桂荣.财务会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陆建桥.关于会计计量的几个理论问题[J].会计研究,2005,(5).

[4]李建卿.浅议会计计量模式的变革[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5,(2).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 企业会计准则2006[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 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教材——中级会计实务[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3] 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 资产减值准备会计[M]. 大连出版社,2006. 资产减值会计计量问题研究 [期刊论文] -会计研究2005(10) 谢诗芬 价值计量的现值和公允价值 [期刊论文]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8(2) 谢诗芬 会计计量中的现值研宄 2000 张媛.褚红梅.修宗峰 美国公允价值计量最新研究简介及其启示 [期刊论文] -对外经贸财会2006(2) 邵瑞庆.巫珊玲 我国资产减值会计规范的变化与实施中的问题 [期刊论文] -财经论丛2008(1)

浅谈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毕业论文

关于企业会计计量属性的若干探析教育论文

[摘要] 资产的价值量可以按其成本属性计量也可按其收益属性计量。不同计量属性下会计数据的经济意义不同,所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同,计量过程的复杂性也不同。不同的计量属性可以体现资产的不同实现方式。计量属性的选择,应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出发,综合考虑相关因素。我国新会计准则采用了多种成本、公允价值、收益属性构成的计量属性体系,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有跨越性进步,相形之下,我国会计计量制度则需要完善。

[关键词] 计量属性;综合计量模式;制度;规范性

我国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计量属性的采用作了重大调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计量属性制度。现行制度关于会计计量属性的重新安排,一方面需要在会计实务中准确执行方可体现其优越性,而深刻理解计量属性的意义、特点是正确采用各种计量属性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新准则对会计计量属性所做的调整,在当前环境下又可能还存在某些缺陷,需要加以论证、分析,以便进一步完善。这些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的会计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计量属性及种类诠释

从理论的角度,会计计量属性是指“所予计量的某一要素的特性方面”。然而,任何对象都有不同特性方面的量,我们通常指明某种对象的数量时,都是指其特定方面按特定条件计算的数量。

资产都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因此,资产的计量可以针对其自然属性也可针对其社会属性。资产自然属性即物理特性方面,主要有重量、体积、面积、容积、包装单位、功能单位等;资产的社会属性即资产的价值属性方面,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企业的任何资产都由支付一定代价而获得,又都最终用来换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因而某一单位物理量资产所含的价值量,既可按其所费代价(成本)计算,也可按其可换入的经济利益(收益)计算,即资产价值量的计量有两种不同的计量属性。现代会计的“计量”主要指价值量方面的计量。

成本和收益并不是资产价值计量属性的最后区分。首先,无论成本角度还是收益角度的量,都存在于初始(取得时)、现时(持有期间某时点)、未来(未来存续期间)等特定时间条件中,按不同时间条件,计量属性可分为初始成本、现时成本、未来成本、初始收益、现时收益、未来收益;同时,无论成本量或收益量,可以按个别交易价格确定也可以按市场普遍价格(即“公允价值”)确定,而一项资产按市场普遍价格确定的成本一般又代表相同条件下的收益。因此计量属性可进一步区分为初始个别成本(即“实际成本”)、现时个别成本(如“重置成本”)、未来个别成本、初始个别收益(如零售企业按售价确定的商品价值)、现时个别收益、未来个别收益(如“未来现金流量”)、初始或现时或未来普遍成本/收益(公允价值)。其次,无论按个别还是普遍价格,计量又总是以价值量的实现方式为依据。如不同资产的现时个别收益有的按销售条件确定(如“可变现净值”)而有的需按分配条件确定(如“股权份额”),同一资产的未来成本/收益可按资产正常运用可获收益(未来现金流量)确定,也可按各种方式下可收回的价值(即“可收回金额”)确定。再次,一个时点的成本或收益可按当前时间条件确定,也可按其他时间条件确定。如一项资产可采用初始成本确定为其现时成本(即“历史成本”);某些资产的现时成本还可以结合未来成本计算(如“摊余成本”)。最后,一项资产的成本或收益可按某一计量属性确定,还可采用多种计量属性(或条件)计算。

二、会计计量属性的意义与合理选择计量属性的依据

财务会计的核算是一个由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环节有机构成的过程。记录、报告的实质是对确认、计量结果的正式记录和报告,换言之,会计确认和计量共同规定着会计记录、报告项目的具体数据内容,从而直接影响着财务报告的性能和质量。而确认和计量的结果从根本上说就是确认、计量基础的应用结果。计量基础包括计量尺度和计量属性,其中计量属性是影响会计计量行为和结果的关键因素。因此,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对会计信息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成本、收益两类不同的计量属性下,计量所针对资产价值量的构成内容不同,资产价值量的经济意义不同,会计信息对使用者的作用不同,即有用性不同。成本计量属性下的资产价值量代表为该资产所牺牲的资产价值量,从投入角度或至少应收回角度说明资产价值量;而收益计量属性下的资产价值量则代表一项资产的未来时间价值或预期可获价值量,从效用角度或成本与效用的比较角度说明资产数量。

由于两类计量属性下资产的计量基础不同,因而负债、所有者权益、损益的`确认方式不同。以损益为例。采用成本计量属性时,一个期间分别确定收入、费用,收入按所获得资产的现时价值确定,费用按所耗费资产的成本确定;采用收益(或成本/收益)计量属性时,则按资产的期末价值与期初价值差额确定本期损益,或按资产成本与收益差额归属本期部分确定本期损益。

采用不同计量属性,会计计量过程的技术复杂程度不同,并由此导致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可比性不同。当资产计量采用实际成本属性时,一项资产的价值量完全依据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中所耗费资产的价值量确定,影响数据可靠性,可比性的因素也较少;采用其他属性时,资产价值的确定均程度不同地依据间接计算、估计、选择、判断,计量过程技术程度较高,可变空间较大,数据的可靠性、可比性受相关人员思想道德、专业能力的影响很大。

不同的计量属性,可以充分体现资产的不同收益形式。在成本/收益或收益计量模式下,不同性质的投资性资产其收益的确定依据不同,如交易性金融资产直接在市场交易,价值随市价变动;投资期相对固定的金融资产,有相对固定的收益率;股权性资产的收益则是以被投资单位净资产份额为标准的。因此,只有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才可针对各种资产特点,准确计量其收益。

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一个时点的财务状况和一个期间的经营成果会有程度不同的差异。无疑,采用不同计量属性时,前述三个方面的差别最终都要归结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的不同。

根据计量属性的意义与不同计量属性的特点,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应依据会计环境,从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出发,综合考虑所涉及的各种因素。

依据一:经济环境要求。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下,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不同,资产的获取方式和实现收益方式不同,计价条件和价格标准也不同。从经济环境(包括国际会计协调环境)的客观情况出发,依据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体现资产运行方式特点、采用合理的计价条件和价格标准,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选择计量属性的基本原则。

依据二:计量依据的可靠性。某种计量属性,只有存在可靠的计量依据条件下,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才是有用的。因此,是否存在可靠的计量依据是选择计量属性应考虑的首要因素。比如,存在活跃市场及其公开报价并且有可靠证据证明这种报价,是采用公允价值属性的必要条件;有可靠资料、标准能据于计算某资产存续期间的货币流入,是采用“未来现金流量”属性的必要条件。

依据三: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或以这些属性为基础的其他计量属性(如摊余成本),确定资产价值量时通常要经过较为复杂的专业计算或职业判断。这就需要会计人员普遍具备相应专业能力,否则会计数据的正确性得不到保证。依据四:相关制度的规范性。前已述及,一种计量属性可有多种不同的计量标准,如“可收回金额”可依据“公允价值”确定也可依据“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确定;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计量属性时,资产价值的确定又都程度不同地依据间接计算,很多时候还需要在多种情况中估计、选择、判断。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必然行为,当着相关制度规范性不强时,企业必然会“在制度允许范围内”各取所需甚至“合法造假”,而监督部门的监督则将无据可依,从而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将无从保证。

三、我国现行会计计量属性及其评价

新准则制订前我国采用的是“成本计量模式”,即以实际成本(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新准则关于计量属性的调整,主要是采用了“综合计量属性模式”,即采用了多种成本、公允价值、收益属性构成的计量属性体系,明确了各种时间、不同资产可采用的计量属性。

就存货而言,初始计量为外购、加工取得的在取得时按实际成本;投资者投入的按公允价值;盘盈增加的按重置成本。后续计量为一般期末,按历史成本;发生跌价时按可变现净值(估计售价减成本费用)。

就长期股权投资而言,为初始计量以现金支付取得的,按实际成本;以发行权益性证券方式取得的,按所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投资者投入的按公允价值;企业合并形成的分三种情况,即同一控制下以支付现金或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的合并方式形成的,按合并日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同一控制下以发行权益性证券作为合并对价的,按发行股份的面值,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按实际(合并)成本。后续计量为一般期末:属于对子公司投资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活跃市场没有报价的按实际成本;属于对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投资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投资后,当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大于初始投资成本时,按公允价值基础上的权益份额;持有期间按净损益及其现金股利分配导致的权益增减份额调整。发生减值时,按可收回金额。

就固定资产而言,初始计量为外购、自建的,按历史成本;投资者投入的,按公允价值(约定价);盘盈的,按重置成本。后续计量为一般期末的,按历史成本(折旧);发生减值时按可收回金额。

就无形资产而言,初始计量为外购、自行开发的按历史成本;投资者投入的按公允价值(公允的约定价),企业合并中取得的,按公允价值(依据活跃市场报价,活跃市场无现行出价则依据类似交易的最近价格,不存在活跃市场的以从购买方可获得的信息为基础,对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达成的公平交易价进行估计)。后续计量为一般期末的,按历史成本(摊销);减值时按可收回金额。

就金融资产而言,初始计量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加费);持有到期投资,按摊余成本。后续计量为一般期末: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持有至到期投资按摊余成本。减值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按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资产而言,初始计量为交换不具商业实质或交换涉及的资产不能可靠确定公允价值时,按实际成本;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交易所涉及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按公允价值:换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均能可靠计量的,按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放弃资产的对价);当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为可靠(如需支付补价)时,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后续计量为按所属资产种类。

由新准则构建的现行会计计量制度,总体而言是科学合理的,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有跨越性的进步。但当前经济转型及会计与国际协调的特殊背景,决定了我国会计制度尚处于重要的建设过程之中。因此,现行会计计量制度又难免存在某些需要完善之处。

1.新会计准则重构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计量属性体系或综合计量模式,是现行会计计量制度的最大亮点。长期以来,我国企业财务会计一直采用以实际成本、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基础的计量模式,而新制度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现值计量属性,并在实际上包含了初始、现时、未来成本或收益(价值)属性的全面应用。这既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市场发展、企业经营业务变化和信息使用者所需会计信息变化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客观需要,又体现了会计国际协调发展趋势的要求。同时,相对于国际准则强调公允价值作为基准计量基础而言,我国在实际应用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方面又保持了适度的谨慎性,界定了适用范围,并明确了一般采用历史成本(实际成本),只有在能保证可靠计量条件下才能采用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的原则。这就使得新的会计计量模式既适应环境要求,又在实际运用中具有我国特色,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产权和生产要素市场发育尚欠充分、会计人员专业能力尚须提高的实际情况更为吻合,从而体现了“相关性”、“可靠性”要求。

2.现行会计计量属性的最大缺陷是制度的规范性不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允许同类情况采用不同计量属性。如对投资性房地产的期末计量,“通常采用成本模式,满足特定条件情况下也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2)同一计量属性允许采用不同标准计量。如公允价值一般指“活跃市场报价”,但无活跃市场的可以“按照一定的估值技术等合理方法确定的价值为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既可用“传统法”预测又可用“期望现金流量法”预测。(3)规定的估计(选择、判断)标准缺乏通用性、具体性、可验证性。这方面情况比较普遍,如公允价值的一般判断标准(“活跃市场”的“报价”)、公允价值的估值标准(“以企业可以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参照同行业同类资产最近交易价格”)、资产减值时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标准(“在合理和有依据的基础上对资产剩余使用寿命内整个经济状况进行最佳估计”),以及预计折现率选择标准(首先以该资产的市场利率为依据,无法获取市场利率的使用替代利率估计)、判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有“商业实质”的标准等等,都没有指明统一、具体、可供查验的依据。这一缺陷的存在,势必对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甚至客观性带来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减新准则的改革效应,应予完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李桂荣.财务会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陆建桥.关于会计计量的几个理论问题[J].会计研究,2005,(5).

[4]李建卿.浅议会计计量模式的变革[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5,(2).

会计要素计量属性

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相关金额。

会计计量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

1、历史成本:又称为实际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其它等价物。

2、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

3、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预计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净值。

4、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一种计量属性。

会计计量属性是指会计要素的数量特征或外在表现形式,反映了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会计计量是财务会计的一个基本特征,它在财务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财务会计信息是一种定量化信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都要经过计量才能在财务会计中得到反映,因此,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会计学界逐渐流行这样一种观点:“会计就是一个计量过程。”事实上,财务会计的许多理论和方法都要涉及会计的计量问题。FASB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告的确认和计量》提出了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公允价值5种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探讨毕业论文

1、 [会计学]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研究2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新会计准则中重新引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公允价值的定义,并与其他的计量属性进行全面的比较。然后对准则中部分引入公允价值的条款进行阐述,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环境以及...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100 KB 日期:2008-10-27 2、 [会计学]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研究1 摘 要公允价值一直是我国关注的一个热点,我国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过程中,曾经有过惨痛的教训。在2006年2月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作为会计国际化的重要步骤,我国又一次在具体会计准则中多次使用公允价值,这...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98 KB 日期:2008-10-27 3、 [会计学]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理论与应用分析 摘 要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资产减值、租赁和套期保值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公允价值的运用遇到了像利润操...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143 KB 日期:2007-08-29

你可以找代写啊!如果需要可以加我滴名字

老师给了你们多少时间啊?你的第一稿“肥佬”了?

第一章 导论谈谈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第二章 说说这次金融危机中产生的对FV的论战的经过第三章 用会计理论分析公允价值会计的实质,进而说明FV不是产生金融危机的根源(重点)第四章 对公允价值再认识的结论,如:1、公允价值是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2、完善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相关建议

会计重要性论文题目

1.金融衍生工具研究2.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其防范3.试论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4.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5.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探讨6.论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7.论稳健原则对中国上市公司的适用性及其实际应用8.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9.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协调10.企业破产的若干财务问题11.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12.论财务报告的改进13.论企业分部的信息披露14.我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15.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16.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17.关于企业合并报表会计问题研究18.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初探19.现金流量表及其分析20.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研究21.合并报表若干理论的探讨22.增值表在我国的应用初探23.上市公司中期报告研究24.现行财务报告模式面临的挑战及改革对策25.表外筹资会计问题研究26.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改革27.关于资产减值会计的探讨28.盈余管理研究29.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研究30.网络会计若干问题探讨31.论绿色会计32.环境会计若干问题研究33.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责任会计34.人本主义的管理学思考――人力资源会计若干问题35.试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会计36.全面收益模式若干问题研究37.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会计问题研究38.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的应用39.战略成本管理若干问题研究40.内部结算价格的制定和应用41.跨国公司转让定价问题的探讨42.我国企业集团会计若干问题研究43.责任成本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与发展44.试论会计监管45.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问题研究46.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评估47.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价值评估48.企业整体评估中若干问题的思考49.新会计制度对企业的影响50.《企业会计制度》的创新

记下脑海中涌现的点滴体会。当然、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加工。本科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长,选择适当的论文题目,但所写论文要与本专业所学课程有关,记下资料中对自己影响最深刻的观点、论据:

提供几个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供以下参考:会计方面1.金融衍生工具研究2.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其防范3.试论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4.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5.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探讨6.论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7.论稳健原则对中国上市公司的适用性及其实际应用8.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9.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协调10.企业破产的若干财务问题11.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12.论财务报告的改进13.论企业分部的信息披露14.我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15.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16.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17.关于企业合并报表会计问题研究18.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初探19.现金流量表及其分析20.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研究21.合并报表若干理论的探讨22.增值表在我国的应用初探23.上市公司中期报告研究24.现行财务报告模式面临的挑战及改革对策25.表外筹资会计问题研究26.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改革27.关于资产减值会计的探讨28.盈余管理研究29.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提供一些会计学年论文的参考题目,供参考。一、会计方面(含会计理论、财务会计... 中西方企业融资结构比较10.论我国的融资租赁11.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12.企业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