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数学课堂游戏策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12:10:42

数学课堂游戏策略研究论文

小学数学微课实施策略研究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数学微课实施策略研究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文章首先分析了目前小学数学微课的实施现状,然后提出了小学数学微课实施策略,包括充分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需求,注重提高微课教学实效性;精心设计微课内容,突出微课主题、明确微课目标;全面认识微课,视内容为微课教学的侧重点;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微课;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微课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促进了教学改革创新,拓展了教学内容与形式,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认知与探究的平台,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然而,由于微课教学时间较短,在小学数学应用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各样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小学数学微课教学实施现状,透过表象深挖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以促进问题改进,全面优化微课教学整体效果,满足小学数学教学需求。

一、目前小学数学微课的实施现状

(一)重形式,轻效果

微课教学以服务于教学目标实现和学生学习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但是不少教师只注重微课授课形式,忽略教学实效,根本没有切实考虑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需求。如讲"物体的体积与容积"一课时,有的教师录制了探究体积与容积关系的微课视频,想通过微课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掌握体积与容积关系。殊不知,二者关系的探究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方能获得真实体验,切实发现二者的关联。所以,教师用微课展示探究过程,使学生失去了自主探究的机会,很难切身感悟到体积与容积关系,降低了教学目标达成度。

(二)微课变成了传统课堂的"精简版"

微课是围绕某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教学视频,要有突出的主题、明确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它不是传统课堂的"精简版"[1]。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直接照搬教材内容录制微课视频,并未精心组织安排微课内容,这样的微课与传统课堂并没有多大差别。或者,从其他课件中截取一段课例片段直接将其作为微课视频,这样的微课很难摆脱传统课堂的束缚,只不过是传统课堂的"翻版",导致教学质量偏低。如讲"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直接把板书教学过程录制成教学视频,未利用课外资源进行教学内容扩充。教学中,教师只顾操作课件,很少拓展延伸微课内容,这样的微课课堂完全是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缩影,二者内容上无明显差别,发挥不出微课教学优势。

(三)把教学视频制作片面地当作微课教学实施的侧重点

微课以视频为载体,高清、精美的视频画面是微课教学实施的前提条件,但不是微课教学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可很多教师没有完全理解微课教学本质,对微课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教学视频这一表象上,把制作画面高清、精美的教学视频当作是微课教学实施的侧重点。很显然,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不正确的.,容易使教师忽略微课教学内容设计,降低微课教学效果。如讲"图形的运动"一课时,有的教师设计了画面精美的微课视频,忽略了微课内容的合理设计,导致学生被五彩缤纷的视频特效所吸引,降低了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度,最终难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四)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明显

在小学数学微课教学中,教师在讲台只顾通过计算机操作微课课件,精力被微课操作所限制,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以往知识讲解者的角色变成了微课课件操作者,并未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发挥得不充分。而学生依然被动听讲,基本没有自主思考与探究的空间,以至于其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降低了自身的主体性作用。

二、小学数学微课实施策略

(一)充分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需求,注重提高微课教学实效性

在小学数学微课教学中,教师应改变过去重形式、轻效果的微课运用观念,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需求组织安排微课内容,使微课内容符合实际情况,确保教学效果[2]。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应精心研究数学教材,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学情,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点等有一个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学习需求为出发点,精心组织安排微课教学内容,提高微课教学效果。

以"物体的体积与容积"为例,笔者基于微课视频创设了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体积与容积之间的关系。微课内容为先播放乌鸦喝水故事的动画视频,告知学生瓶子内的空间代表着瓶子的容积,再呈现一张杯子放置在纸箱中的图片,告知学生杯子在纸箱中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石子的体积,最后,设问"同学们知道物体的体积和容积之间的关系吗?"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通过亲身操作体会体积和容积之间的关系。

(二)精心设计微课内容,突出微课主题、明确微课目标

微课内容呈现的是一个教学重点或教学环节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传统课堂的"精简版",也不能照搬教材内容,而是要突出内容的新颖性、主题性,明确教学目标。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再加工,创造性地把其运用于微课。同时,根据教学需要优选网络上的教学资源,经剪辑后再应用于微课,以此拓展延伸教材内容,丰富微课内容,使微课呈现出的教学内容具备数学思考的内涵。

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笔者借鉴网络上的微课内容,以图片加文字形式呈现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除法知识认识分数,使学生对分数形成初步认识。微课内容如下:笔者先用图片展示3个月饼,预计分给小明、小红、小芳。通过3÷3可知每人分得一个月饼。但是小明没有来,剩下一个月饼,切割两半,小红、小芳各得一半。用除法表示,则是1÷2=1/2.

(三)全面认识微课,视内容为微课教学的侧重点

微课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工作,高清、精美的画面仅是微课教学成功的前提,而不是教学成功的重点。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全面认识微课教学本质,不过分依赖微课,也不过度追求视频效果,把微课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借助微课这一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

以"图形的运动"为例,笔者以图形加文字形式展示了图形旋转前后的变化,没有使用缤纷的色彩和添加多余的视频,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清楚看到图形旋前后形状、大小都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

(四)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构建积极交流互动的师生关系[3]。为做到这一点,教师需树立生本理念,围绕着学生组织设计微课教学过程,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提供给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机会,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而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扮演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助推学生的探究学习。

以"观察物体"为例,笔者通过微课视频在课堂上呈现了正方体、长方体、圆体、锥形体等各种形状的物体。然后,让学生分组观看微课视频,鼓励学生组内讨论,通过自身的亲身实践而获得知识。

三、结语

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顺应现代教育发展方向,是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要持续探究小学数学微课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微课教学作用,促进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水平全面提高。

四、参考文献

[1]程时秋.构建互联网+小学数学微课教学的研究[J].数学大世界(中旬版),2017,23(7):50.

[2]白亮,宋维华.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9):124.

[3]李环宇.将微课融入数学课堂:小学数学微课教学应用探讨[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16(12):76.

高中数学课堂管理问题及策略论文

一、数学课堂管理现状

随着高中数学课堂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重视教师对课堂的有效管理,高中课堂管理主要涉及高中生课堂行为问题的管理和实践。随着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数学教师课堂管理研究也逐渐深入。可归纳为:从外在表象到内涵建设、对课堂行为的重视由教师转向学生,在探索中逐渐发展。对高中数学课堂有效管理的研究逐渐成为高中数学教育的重心。

二、中学数学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今,我国基础教育的课堂管理大多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师授课模式。即教师采用惩罚的手段来纠正学生的消极行为,教师通过控制课堂实现管理学生的目的。传统的课堂管理模式忽略了对学生的引导,限制高中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实践证明,这种课堂管理模式重点在课堂控制和纪律管理上,忽略了高中生数学兴趣的培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具体问题如下:

(一)过于注重课堂控制

目前,高中数学教师大多采取专制式的课堂模式,对数学课堂的管理是限制和纠正学生的消极行为,而忽视了调动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高中数学教师大多认为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应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才能达到学习效果。通常把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往往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评价,数学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常釆用惩罚手段,而忽略学生的感受,结果往往导致学生逆反,进而引发更多问题。

(二)课堂管理效率低下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的干扰,有些教师可以做到处理得当,但有些教师不能充分考虑问题行为的性质,没能正确的引导学生。有时甚至在上课时停止教学,当堂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教师采用这种处理方式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还会引发新的问题,甚至会让高中生产生厌烦的情绪。这种情况下,会使数学教师的重心放在维持课堂纪律上,不能按时完成教学工作,进而降低课堂管理成效。

(三)课堂管理不灵活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的基础数学教育通常以传授知识为主,强调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忽略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能力的锻造,使学生失去了对问题独立探索的精神。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只会被动接受,对数学的学习没有兴趣,使得高中生既不能很好的习得数学知识,也得不到全面发展,进而导致学生出现厌学。

三、高中数学课堂管理的`有效策略

教师要对学生有效地开展教育,就必须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管理:

(一)加强师生交流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课堂上师生交流是课堂互动的前提。高中生获得知识、能力发展都离不开信息交流,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与高中生有效的沟通。而新的课堂管理模式要求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给学生提供审视自己的机会。在课堂上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加强师生互动,坚持学生为本,注意细节,使沟通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心理学研究发现,环境会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因此,创建良好的数学课堂环境至关重要。高中生能够处在满足个体心理需要的环境中,就会使学习行为更加有效,让学生在安全、舒适且被尊重的环境里学习,会大大提高学习效果。创建和维护良好的课堂气氛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构建积极、平等、互敬互爱的课堂环境,是教师实现数学课堂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也能够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加强高中数学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

数学教师必须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知识的理论学习,积累数学课堂管理的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提升管理能力。首先,学校应鼓励数学教师参加各类培训与学习,为数学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其次,大力提倡数学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最后,学校组织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组织教师积极研讨,互相指导。

(四)激发高中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鼓励高中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采用专题教学、朋辈辅导、共同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都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高中数学课堂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数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定课堂学习目标,可以通过互动方式来维持学生注意力,还可以通过有效地布置课堂作业,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四、结语

数学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生活和交流的重要场所,学生对数学课堂充满期待,觊觎在数学课堂上获得未来生活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磨练意志,全面发展;教师对数学课堂也充满希望,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和国家输送基本功扎实、能力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让学生积极、快乐地学习。本文结合国内外基础数学教育的理论知识,对我国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管理进行分析,为工作在教育一线的广大数学教师提供课堂管理的有效措施,为我国高中数学教育的理论研究提供依据。

小学数学益智游戏培养学生思维方式论文

现如今,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益智游戏培养学生思维方式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当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基于这样的情况,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进行改进以及优化。小学数学教师要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全面增加益智游戏的应用,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小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且也能使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创造思维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推进。

关键词: 益智游戏;小学数学;应用研究;

当前小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有效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那么便需要在原有的教学方式上不断改进和创新,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学习热情。在实际授课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引用趣味性的益智游戏作为教学的有益补充。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而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另外,游戏的运用还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和学习氛围,拉近师生、生生的关系。

一、益智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传统的应试教育在目前受到了很多的质疑,当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完善,其中一项最为重要的改革内容便是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以及能力的培养。在当前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正处于一个智力开发的关键阶段,因此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中,加入益智游戏有利于从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模式以及动手习惯。

对于益智游戏来讲,这是一种有助于开发智力的游戏,在当前的诸多小学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通过大量的研究调查得知,将益智游戏作为教学的辅助方式,它对学生的智力发育有着很好的帮助作用,并且能够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在愉快的氛围中收获到知识。因此,这种教学方式对比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有着很好的改进。那么对于教师来讲,需要认真对待这种教学方法,以此作为辅助性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游戏为辅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扩展教学的内容以及层次,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参与度。益智游戏和传统的游戏有着一定的区分,传统的游戏比较注重于娱乐性,而益智游戏更加注重在娱乐的同时开发学生的智力,并且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明确地了解益智游戏的特点,从而让学生在收获到快乐的同时也得到自我的提升,从而更好地学习以及成长。对于教师来讲,在设计益智游戏的时候需要立足于课堂教学的内容以及每一名学生的特点。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益智游戏的时候,需要把班级内部的学生进行分组,对每一个小组布置相应的游戏任务,从而在游戏的过程当中有效地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对于积极参与到游戏当中的学生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这样的做法不仅使益智游戏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并且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二)有效提升当前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益智游戏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以及团队协作性,尽管如此,益智游戏也只能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并不能让其占据整个教学时间。那么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需要认真设计游戏,并合理分配游戏时间,使益智游戏既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又不会喧宾夺主,过多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影响教学的高效开展。另外,益智游戏的运用,并不是单单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其在未来的发展中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有效发挥出益智游戏的作用

对于教学来讲,它主要是通过学生以及教师两者的交流来完成知识的传授。小学生往往有活泼好动,辨别是非能力差,以具体思维为主,对事物好奇,喜欢提问等特点。教师要以学生的'需求为主,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开展一系列的益智游戏,并有效加强游戏组织,将教学知识点巧妙地融入到游戏当中去,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学习内容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对知识的认知以及提高理解能力,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及能力都会逐渐加强。

(四)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根据一些相关的科学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小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是通过有意识和无意识两个方面来组成的。在这两个方面当中,无意识注意占据了大多数的时间,而有意识注意则是占据着少数时间,但是有意识注意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这一部分时间是我们需要进行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了解到如何有效地利用学生的有意识注意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当前小学生智力的开发程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益智游戏有着积极的作用。很多益智类游戏的设计方向便是提升学生的有意识注意力,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深入地了解益智游戏的作用,从而合理地运用到日常的教学中去。

(五)有效培养学生守规矩的意识

对于益智游戏来讲,它是提升教育效果的重要载体,但其本质上也是一种游戏。对于任何一种游戏来讲,都有着属于自身的规则,那么教师就需要使学生懂得游戏的规则,让学生明白一旦违反规则就需要接受惩罚,从而在参与益智游戏的过程当中养成很好的规则意识。

二、益智游戏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益智游戏来讲,它是一种带有趣味性的游戏,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思维的广度,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投入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课堂当中加入益智游戏,以这种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班级中学生的特点来组织不同的学生开展不同的益智游戏,使得班级内的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到益智游戏中,从而对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进行提升。因此,在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当中有效地加入益智游戏是一项十分重要且有意义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当中,例如教学广角推理,教学广角数与形等内容时,都对原本的数学知识进行了简化,使得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有效地对数学思想以及规律进行总结。因此,将良好的益智游戏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解题技巧得到明显的提高,不仅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从繁化简的过程,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对于初接触数学知识的小学生来讲,他们年龄较低,自身的数学思维发展有着较强的限制性,因此他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很难正确地理解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以及理论,那么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并且小学生普遍有着活泼好动的特性,长期处于一个较为枯燥的学习环境中,便会使他们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热情受到较大的打击,从而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针对这种情况,小学教师应当积极地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激发学生兴趣的益智游戏,并且教师还需要不断地摸索数学教学内容和益智游戏两者的共同处,使得益智游戏可以很好地融入到课堂当中。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不断地鼓励和引导学生,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游戏中去。

例如,当教师在对学生教学图形方面的内容时,如果教师仅仅依靠书本知识来让学生进行图形的学习,掌握正方形、长方形以及三角形等图形的特点和性质,由于内容有些抽象,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因此,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使用七巧板游戏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摆一摆、拼一拼,从而加深对学习内容和知识点的理解,并且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进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或者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来播放教学的图形,加强学生的视觉刺激。这两种方式都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

(三)有效提升学生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便是当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不能很好地使用到实际的解题过程当中。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学生本身的知识应用能力比较差。还有部分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往往死脑筋,只能记住这道题的解题步骤,但是当题目内容数字发生了改变之后便不会解题了。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思维惯性以及思维定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导致的。因此,为了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全面发展,教师需要在教学当中教会学生举一反三来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并且也可以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创新。

例如,当教师在进行图形和几何的教学时,如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教学,则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来进行教学,比如鲁班锁玩具。在课堂中,让学生对鲁班锁不断地拆分和重装,通过自身想象力来对不同形式的鲁班锁进行组装,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集合能力,也可以使得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得到有效的拓展。

三、结语

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数学知识,更需要教会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这一时代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思路和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益智游戏,这样不仅可以对课堂上的氛围进行塑造,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总体来说,当前小学数学成绩的提升,除了受限于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认知水平之外,它还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等,因此,教师应当在课堂中有效地引进益智游戏来提升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能力。

四、参考文献

[1]魏昌禄.数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4).

[2]潘云.寓教于乐乐在学中-谈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大世界,2017(9).

[3]邵丽娟.浅谈教育游戏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17).

课堂游戏的研究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实践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教育是孩子们的基础教育,孩子们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但主要活动却是游戏。孩子们活泼、好动、好玩,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因此需要生动形象的课程教育,游戏教育便是不二的选择。将幼儿的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们能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玩乐,对于幼儿园教育的探究和持续性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教育方式的进步,教育越来越以人为本。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在逐步发生改变,以游戏贯穿幼儿教学已经成为当下幼儿教育的主流。在对幼儿实施游戏化教育中,我们对此进行了如下探索与研究。

一、幼儿为什么要游戏化教学

幼儿教学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教学游戏化的内涵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教育界普遍人士的认同。福禄贝尔曾说:“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游戏给人欢乐、自由、满足……它具有一切善的来源。一个能够痛快地、有着自动的决心、坚持地游戏,直到身体疲劳为止的儿童,必然会成为一个完全的人、有决心的人,能够为了增进自己和别人的幸福而自我牺牲的人。”这段话体现了游戏对幼儿们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二、对游戏学习的探索与尝试

1、选择恰当的游戏

幼儿教师在选择游戏时应该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游戏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在游戏中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如:在一次画春天时,有个幼儿园的教师将游戏“到春姑娘家做客”巧妙地结合起来,幼儿在游戏中参观了“春姑娘的家”,知道“春姑娘的家”有漂亮的鲜花、嫩草、绿树、蝴蝶宝宝等。作画中因为有了游戏所丰富的实物印象,幼儿自然而然画出了生动活泼的图画,教学目标“画春天”自然地体现在游戏中。

(2)灵活指导不同类型的游戏并且考虑到所教幼儿的身体、智力、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对待不同的幼儿,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游戏方法,控制好游戏的难度。以幼儿为学习主体,对待不一样的课堂选取游戏难度,老师通常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当幼儿需要帮助或者出现大的常规性问题时,我才以特定的角色身份深入其中,作一些间接的指导,但是时刻以不干预幼儿的游戏为准则。

(3)根据不同的学科灵活采用不同的游戏形式。语言课以说为主,所以课堂上可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表演游戏;音乐活动,可进行音乐游戏歌唱大赛,听歌猜歌名;体育活动,可组织同学们进行各种体力游戏……

2、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

(1)情景融入。在《小蚂蚁和大西瓜》这个活动时,老师带上一个黑色的帽子说:“我现在是小黑了,你们和我一起来搬西瓜吧!”这句话一说孩子们立刻被带入到情景中,孩子们就把自己当成了“小黑”的小伙伴小蚂蚁,后面的活动孩子们就很愿意和老师一起继续下去。包括后面的模仿蚂蚁搬西瓜的样子,孩子们在情景中玩得开心也学到了知识。

(2)丰富的肢体动作让课堂生动活泼起来,让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加上动作,自己编排会更加记忆深刻的游戏。如:在一次《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教学中,老师让同学们根据音乐自己编排动作进行表演,然后上台演出。这样不仅让同学们学会了音乐,还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3、成为幼儿游戏的伙伴。老师是幼儿活动的主要指导人,在活动中老师要融入游戏中,与孩童们一起玩乐,不要让幼儿觉得你是一位监督者。在活动中要多方面地鼓励学生们,肯定学生们的劳动成果,对待不同的学生,老师应该给出不同的参考意见,让学生们自己选择比较。在游戏课堂结束时,老师一定要重视活动的评价总结,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反映出的良好个性品德。

三、游戏化教学的重要性

1、游戏化教育能够促进孩子们的智力发展。游戏总是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融为一体的。在游戏的过程中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有自我探索、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判断能力想出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游戏才能进行下去,才能体会游戏所带来的乐趣。游戏培养了孩子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游戏促进社会性的发展。游戏是社会活动的一个浓缩,它把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融入游戏中,用游戏玩乐形式呈现出来,在游戏中让幼儿认识事物及规律,并学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在游戏中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学会合作,认识自我,促进自身社会性的发展。

3、游戏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一个游戏的成功完成,在其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幼儿们在遇到困难时首先便会尝试解决困难,在尝试克服重重困难的过程中便无形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了他们日后的成长。

4、游戏在儿童情感的满足和稳定方面有重要价值。美国医生辛德勒曾说:“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人所共知的最有助于身体健康的力量——就是良好的情绪的力量。”精神愉快,积极乐观有利于儿童生长发育。游戏活动积极有趣味,让孩子们都能热情参与,积极性高涨,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游戏。游戏能够使儿童克服紧张情绪、消除愤怒,有利于儿童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主导活动,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活动形式,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生活是孩子学习的大课堂、资源库,幼儿学习的动机、动力来自游戏生活,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指向于幼儿课程游戏化,从而培养幼儿爱学习的天性。因此,幼儿学习的内容不能脱离生活游戏,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应该和生活紧密相连,其过程本身就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只要幼儿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在游戏中愉快学习,接受知识,培养了良好的个性品质,就说明游戏化教学达到了最佳效果。

自《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实践。江苏省于2014 年开展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旨在引导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推进幼儿园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游戏的价值,并将游戏的精神和理念切实渗透到幼儿园课程实践中。

一、当前课程游戏化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是未能很好地处理好游戏与教学的`关系,“羞谈”或“忌谈”教学。在行政指导的驱动下,课程游戏化作为江苏省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重要手段,游戏被再次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少幼儿园和教师开始对既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表现得迟疑不决,尤其是忌谈集体教学,以为提教学就是在走小学化的路,没有坚定的教育立场,使教学成了“地下工作”。

二是游戏组织方式不恰当,存在两个极端倾向。一种倾向是游戏始终处于教师的高控之下,教师以设计教学的思路设计游戏的主题、场景、材料、人物、规则等,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都缺乏自我探索、自主建构的经验,难以获得愉悦的游戏体验。另外一种倾向则是放任幼儿的游戏,认为游戏既然是幼儿的自主活动,那就应将游戏完全交给幼儿,教师主动放弃自身的指导和教育职责,成为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这样的游戏多数无法深入,幼儿也只能获得一种浅层次的快乐。

三是游戏化课程构建缺乏方向和目的,无法真正理解课程游戏化的内涵和覆盖的范围。这也就是说,课程游戏化对于多数教师来说还只是一个概念,不明确其具体内涵,更没有在深层次上把握课程游戏化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实施教育教学的一种基本手段。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虞永平教授在江苏省教育厅“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会上的讲话指出,课程游戏化不是用游戏去替代其他课程活动,其根本目的是要把游戏的理念、游戏的精神渗透到各类课程活动中,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同时提升教师课程建设水平和课程实践水平。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一是幼儿园和教师未形成科学、系统、成熟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未能跟上学前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幼儿是在与外部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经验、知识的获得和自我的建构的,这一过程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而非成人全部预设和安排的,教育应该只是为幼儿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幼儿园教育应该从儿童的主体性出发,实现从传统的“重教”向“重学”的转变。而游戏活动是除生活活动、学习活动之外发生概率最高、幼儿参与范围最广的一种活动,某种程度上儿童的存在状态可以被视为一种游戏着的状态。杜威也曾强调,游戏精神代表幼儿心智的发展态度。[3]可见,游戏是联系儿童与教育的桥梁,与形式相比,游戏的精神才是课程游戏化的内核。正因为教师以成人的评判标准去衡量幼儿,使教师难以把握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意义和作用,对于需要以何种形式、施以何种教育才能促使幼儿获得全面、恰当的发展,也就不可能形成科学的认识,在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中也就容易失去方向;二是教师培养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而长期的实践又固化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技能。不能有效地组织游戏活动,首先与当前的教师培养模式有关,我国学前师资的培养存在重知识、重技能的偏颇,知识化倾向导致实践技能缺乏,技能化取向则把艺术技能从教育实践中抽离出来,割裂了教育及人的培养的完整性,使得教师难以满足游戏活动对综合施教能力的要求。而固化的教育观念及行为技能更是使教师难以内发地对已有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可以说,正是施教技能的缺乏和思想的惰化阻碍了课程游戏化的有效实施。

二、推进课程游戏化的策略

幼儿教育的本质是要使儿童获得愉快的成长体验,其过程要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这决定了幼儿园开展的游戏活动应具有生活情境性和开放性,并要有良好的环境支撑。

(一)加强教师培训,解决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及施教技能问题

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课程游戏化有效推进的前提。各级教育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幼儿园应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如采用集中培训、专题报告、主题沙龙、答疑和辩论会、现场跟踪与临床诊断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在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如下问题:一是幼儿园课程为什么要游戏化,以此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之所以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强调游戏的价值,是因为游戏更为贴近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幼儿的行为与活动充满游戏精神。课程游戏化是克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重要手段,但更为根本的是,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成人应该尊重幼儿的生活世界和成长规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自身意志强加于幼儿;二是正确认识游戏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关系,游戏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惟一的方式。游戏有组织形式和精神内核之分,幼儿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也并非只有通过游戏才能获得。重要的是,与单纯地在形式上以游戏代替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相比,游戏更应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发展目标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游戏中主动探索和构建对事物的认识,才能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智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实际条件,恰当地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不能将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小学化”;三是如何开展游戏化的课程活动,这需要教师明确自身在游戏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幼儿受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其自发开展的游戏活动都具有有限的自主性,需要成人进一步的支持和引导,才能使游戏走向深入。因此,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要同时扮演游戏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从儿童的视角引发游戏,从成人的视角引导游戏,进而促进幼儿游戏活动的有效开展。这就意味着,还要培训教师掌握具体的游戏活动组织技能,包括设计符合幼儿发展需求和现实情境的游戏的能力、观察幼儿游戏行为与情境的能力、及时对幼儿游戏进行修正和调整的能力,从而保证游戏始终不偏离幼儿发展和教育的目标。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明确课程游戏化的方向及内容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内容载体,游戏化则是幼儿园课程应具有的基本特点。要把游戏当作幼儿园主要的课程组织形式,就必须加强游戏化课程体系建设,使之成为园本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为此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由于课程游戏化强调的是游戏精神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所以这一课程形态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颠覆,而是要在幼儿园所有课程活动中体现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这是游戏化课程建设要把握的方向。

除了要在理念上准确把握课程游戏化的这一内涵外,还必须把握幼儿游戏形式上的生活性和生成性,在环境创设和材料的投放上保持开放性,即不管何种形式和内容的游戏,都必须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前提,注重幼儿的活动体验和自主探索,并对游戏活动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正,避免过度使用统一和量化的标准评价幼儿。例如,笔者所在幼儿园在开发主题特色课程的过程中,围绕“海安花鼓”这一主题,先组织幼儿观看花鼓舞表演,引发幼儿模仿的兴趣,再在缺少花鼓的情况下鼓励幼儿用雪碧瓶、小棒、红色即时贴等材料制作花鼓,从而完成整个游戏过程。如此开放和富有生活性的游戏,就可以将教学目标与幼儿的发展需求有效融合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三)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幼儿园游戏活动评价

与集体教学相比,游戏活动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二者在理念和目的上也各有侧重。课程游戏化强调游戏精神在教育活动中的渗透,强调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游戏时间,这就要求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对游戏活动的评价。适当打破原有的刚性管理制度,采取因人而异、因活动而异、因教育目标而异的课程和教学活动评价制度,注重过程导向,才能给课程游戏化提供充分的施展空间。例如,对于新入职或课程组织能力较弱的教师,可以制定较为明晰和刚性的活动指导和评价方案,让这些教师参照方案组织开展游戏活动,但对于理论功底较深、施教能力较强的教师,则应允许他们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实际组织游戏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他们对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和组织游戏活动的能力。

随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近些年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多元化、本土化发展趋向已经十分明显,这不但是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过程。因为只有多元化的课程类型才能适应我国不同地区幼儿园发展的实际需要,也只有本土化的课程建设才能保证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针对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的需要,就幼儿园游戏课程的概念界定、内在意蕴、基本特点以及价值取向等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一、从字面上来分析

“游戏课程”是“游戏”和“课程”两个词的组合,这一组合本身反映了游戏和课程间所蕴含的内在必然联系,这种联系集中体现在幼儿的“发展”上幼儿的游戏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自发的,所以也就具有了开放性的特点,这种特点凸现了游戏的娱乐功能,而隐含了发展功能。教育者要对幼儿的游戏活动加以引导,其目的是在幼儿享受游戏的娱乐过程中将隐含的发展功能进行挖掘,使之从隐性转变为显性。为此,游戏指导者在不破坏幼儿游戏自主性的前提下,要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改造,使之变成系统、有序的系列活动方案;换句话说,幼儿园的课程必须是: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和适应的方式开展,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和各种活动技能的训练为主,在目标上要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核心,这就是游戏课程。简言之,所谓游戏课程是指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系列化、生活化、结构化、规范化、技能化的游戏活动方案。游戏课程的这一界定具有五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游戏课程的目的是保证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其次,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为主;再次,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维持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技能为核心,要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辅;第四,在要求上保证幼儿的自主性活动和教师的参与指导相结合;第五,在评价上要以幼儿获得满足为基础,以社会要求和个体需要相结合的整体发展程度为评价标准。

二、从幼儿游戏的本质意义分析,幼儿游戏的核心功能就是娱乐

其他功能都是在这一功能基础上衍生和发展出来的。如果游戏的娱乐功能消失,那么游戏活动中所产生的其他功能,诸如行为规范功能、认知开发功能、人格塑造等功能都会大打折扣。从幼儿的内在需要来看,幼儿进行游戏并没有什么清楚的理性目的,幼儿之所以游戏就是为了游戏,就是因为喜欢和高兴,就是为了娱乐;幼儿在游戏中能够体验成人难以理解的快乐,他们将多种情感、多种角色、多种向往融入自己的游戏中,而这些活动都是幼儿自觉完成的。从现实上看,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喜欢游戏,没有人引导,没有成人的训练,每一个幼儿天生就是游戏专家。在多数情况下,没有成人的参与幼儿也能非常顺利地进行游戏,成人“虚情假意”或“好心好意”的参与,反而容易破坏幼儿游戏的正常开展。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必需,是幼儿的天然需要,也是幼儿的天性。游戏课程正是尊重幼儿的这一天性而提出的教育方案。

为了更好地适应幼儿本质发展的需要,首先,游戏课程应该是生成的。就是说游戏与课程互为生长点,即课程生成游戏和游戏生成课程。游戏生成课程强调用自得其乐的活动丰富和补充“预设课程”,将游戏作为课程的生长点,新的课程便不断生发出来。课程生成游戏强调用“预设课程”的内容丰富和充实游戏。在教育中引入积极游戏,并将“预设课程”作为积极游戏的生长点,用课程的内容来充实游戏,这样也就可以得到“发展”和“享乐”双重效果。将课程作为游戏的生长点后,不仅教育效果十分明显,发展的目标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实现,而且学习者也会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获得乐趣,能够享受教育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增进学习者继续学习的兴趣,对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课程是对话的。对话是一种自由地来回、融合而产生的更新或创生的现象。对话致力于消解种种两极对立。课程作为游戏,课程本身成了“对话”的延续。在课程中,教师、儿童与作为“文本”的课程、教材进行对话。这里,儿童与教材之间不再是传统认识中的那种生硬的对象性关系,而是一种“我”与“你”的平等对话关系;这里教材作为文本,它是一种语言,它像一个“你”一样自身说话。它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在这种对话中,教师和幼儿不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偏见得以克服,不断形成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实现自己人生经验的增长。

最后,课程是体验的。从形式上看,游戏课程是假想的、虚构的,但从实质上看,游戏者在游戏中获得的体验却是真实的。课程作为游戏,在游戏的境界里,教师与儿童都作为游戏者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其中,无所谓主体,也无所谓客体,游戏者与游戏世界直接“遭遇”,其身心是与游戏世界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由此他们获得的是一种真切的体验。课程作为游戏,是儿童的全身心投入过程,是儿童生命的全部展开。儿童不是站在对象的旁边,而是进入对象,与对象融为一体,真正去体悟、创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三、游戏课程作为一种完整的教育方案,具有以下几种基本特点

自主合作性。游戏固然是源于生活,但不是生活本身,游戏之所以成为游戏,是因为游戏者将生活中的自我经验和他人经验进行了改造,把本来不关联的事情通过想像、情感等因素进行了联系,再加入情节而形成。这些过程在一般情况下是游戏者自主完成的。就幼儿游戏来说,不但每一个幼儿都喜欢游戏,都具有策划游戏的能力,而且也都善于合作。根据这一特点,将幼儿的游戏进行重新策划形成教育方案的游戏课程,必须充分体现幼儿在课程实施中的自主和合作,使幼儿在感受快乐和合作中学到有价值的知识。

开放灵活性。游戏课程既具有游戏本身的开放性特点,也具有课程本身的结构性,所以游戏课程追求的不是像以往课程实施中的刻板的结构和过程,而是崇尚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统一。由于在课程方案的制定中注重幼儿的参与,重视幼儿的自我感受、自我体验和需要,所以,游戏课程所制定的方案不是封闭的,更不是刻板的,而是相对开放和灵活的。一种方案可以有多种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组织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将这些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不断连接形成一种完整丰富的结构体,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要求和幼儿的实际需要。

整体系统性。游戏课程作为一种教育方案,在结构上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在内容上具有合理的系统性。课程应该是指导性的方案,而不应该是一种执行程序;游戏课程强调的是整体上的连贯统一,使幼儿熟悉的生活内容归纳组织成具有主题性的整体结构和系统游戏活动。

四、课程是人的活动,课程价值体现着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密切

幼儿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其本身就具有特殊价值。人的价值体现在人生的整个历程之中,要从人的整体价值上来看待幼儿。因为每一个体的终身发展都是通过不同阶段的独特性与连续性的过程完成的,每一阶段都有其发展特点,每一阶段也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不同阶段任务的完成都必须尊重该阶段发展的特点才能保证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所以幼儿园教育必须:一要充分重视幼儿在现阶段获得发展的价值,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特点;二要体现现阶段的价值成为后续价值的基础,重视每一幼儿作为独立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之需。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求幼儿园教育课程必须指向使幼儿成为何种特征的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使幼儿具有这些特征,又怎样保证幼儿具备这些特征,成为理想的人的需要。

幼儿教育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幼儿园教育课程是整个终身教育开端阶段的育成方案,在教育者有意识的指导下与幼儿教育情境相互作用,从而使幼儿获得全面的基础素质,并使幼儿得到适宜性发展的非义务性课程。简言之,幼儿园教育课程旨在促进幼儿全面基础素质的适宜发展。由此可见,塑造完整人格,发展儿童的主体性,实施全面人格教育和主体性教育,在根本上是统一的,统一于发展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就是要体现课程追求的共同价值,这是幼儿园课程理想价值取向的合理选择。游戏课程的价值取向,理所当然的体现幼儿课程的价值取向,而且由于游戏课程强调游戏的内在精神实质,注重“享乐”,而“享乐”从根本上尊重了该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特点和需要,重视了幼儿阶段儿童认识外界客观世界和环境的特点,尊重了幼儿在接受和认识事物过程中更多的受非智力因素影响的特点。正因为这样,幼儿园游戏课程的价值取向更重视幼儿当下的现实存在,强调幼儿在现阶段获得发展的价值,注重现阶段发展对其以后发展的基础性价值。

幼儿园中班游戏教育,尊崇其自主自愿的原则进行游戏活动的开展,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了幼儿的娱乐天性。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中班游戏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幼儿园中班自主游戏质量提升的对策》

【摘 要】中班幼儿中自主游戏的开发尊崇其自主自愿的原则进行活动的开展,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了幼儿的娱乐天性。但是由于现存幼儿自主教学中教师能力的不统一,幼儿基本情况的差异性,在具体的实施上有较大的差异,甚至无法发挥自主游戏的效果。因此要从游戏环境创造、材料提供、角色和主题设计、沟通表达方面进行有效的综合构建,从而发挥最高的自主游戏效能。

【关键词】幼儿园;中班;自主游戏;质量

当下幼儿园教育工作开展中,游戏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性,充分尊重幼儿需求开展教学管理,有效的激发幼儿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也越来越多的开展自主游戏,这种游戏的开展主要是在幼儿的自愿自主的情况下进行游戏活动进行,让幼儿自主的提出其想法和选择所使用的素材,其方式具有灵活多样性,让幼儿具有更高的参与兴趣。

一、当下幼儿园自主游戏的问题

当下自主游戏中与其说是自主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属于伪自主游戏范畴。首先,自主游戏中教师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对幼儿进行指挥,对游戏开展有过多的要求,对于幼儿的操作过于急切,因此过多的进行干预,甚至中断幼儿的自主游戏开展,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幼儿的自主自愿特点。教师更多的通过成人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进行幼儿实际操作的干预,有时会手把手的进行替代性操作,有时会进行较为强势的命令方式让幼儿进行教师想法的操作。在具体的游戏环节中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自身的兴趣和意愿,游戏的素材、流程设计等都没有满足幼儿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和喜好进行规划,更多的是停留在自主游戏的表象,没有充分发挥自主游戏的实质。特别是中班幼儿自身经历了小班的幼儿教学,在基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上具备一定能力,有了自身自主性思维的形成,教师的强行干预会导致幼儿对教师产生较大的抵触情绪。

二、在游戏中运用适宜的介入指导方法,发挥中班幼儿的主体性

从中班幼儿游戏行为的生发;游戏内容的形成;到游戏材料的收集制作与投放,都是幼儿自主生成的。尤其是在游戏材料的选择与投放,完全掘弃了以往由教师引出并安排好的模式,让幼儿自主选择并收集制作游戏所需的材料。如:娃娃家游戏,孩子们根据生活经验,发现烧菜还可以用微波炉;天冷了娃娃洗澡要用暖气等,教师及时引导和支持孩子在成人的帮助下,按意愿去收集制作这些游戏玩具。并按自己的兴趣投放和互动。这一游戏过程,幼儿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其自主性意识得到了充分地张扬。

1.追随幼儿的关注热点,适时确立孩子自主游戏的主题

老师在整理玩具橱时,不小心掉出一个没有穿衣服的布娃娃,明明见状后,立即做了个打电话的姿势说:“请马上过来,这里有一个娃娃躺在地上生病了。”元元等几位幼儿听到后,嘴里边模仿着救护车的声音,边跑了过来。明明带头将布娃娃抱起后,放到了娃娃家的小床上。只见他将绳子的一头贴在耳朵边,另一头放在布娃娃的身上。给他看病。身边正在玩娃娃家的幼儿,也纷纷模仿起明明,给手中的娃娃看起病来。

2.细心观察幼儿游戏,及时介入引导

经一周的游戏观察记录发现,幼儿对娃娃家、小医院、餐厅、等游戏主题普遍感兴趣,可是对游戏洗衣房就显得无人问津。为什么同样是幼儿生成,但参与积极性却截然不同?经过分析与反思,觉得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有的对洗衣缺乏生活经验。因此老师以游戏的口吻和孩子商量,去参观洗衣店。让孩子亲自去店里看一看,学一学,体验一下为娃娃洗衣的乐趣,经过这样的参观活动,孩子们果然在游戏中积极争着要来试一试,学着为娃娃洗洗衣服。这个活动,使我们认识到,老师敏锐的捕捉孩子的游戏信息,给予及时而适当的引导,就会重新点燃孩子的兴趣,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并使之获得成功感。

三、自主游戏质量提升的对策

1.环境创造

充分利用教师环境和幼儿园公共环境空间资源,提供安全以及充分活动性的环境,同时为游戏的开展节约时间成本。但是要对环境进行有效的改造的,避免单一沉闷的氛围,从分将环境设计的更加的活跃性、生动性。在墙面、地面等平面设置上进行生动趣味的图画进行装饰表现,营造良好的游戏氛围,而不是沉闷的课堂氛围。让幼儿将幼儿园的空间视为一种游乐场,让其心理上具有愉悦感、轻松感。甚至可以建立特色的游戏空间,如相关情境的模拟空间等,如幼儿之家等游戏性的环境情境模拟,里面有儿童小家具,娱乐设施等,整个氛围温馨、趣味,有效的满足幼儿对娱乐环境的需求。或者借助一些道具对现有的空间环境进行改造,成为活动性的环境,便于幼儿园的资源管理,同时有效的变换不同的游戏环境情境模拟。

2.游戏角色

在游戏的角色选择中,要充分的征求幼儿自主选择。教师可以提供多种游戏角色,但是选择权要充分尊重幼儿自身喜好,不可强制性要求幼儿扮演自身不愿意的角色。如果幼儿在角色选择上没有明确性,可以通过教师的邀请来建议性的让幼儿进行参与。同时也要充分的对幼儿性格和喜好有了解,避免幼儿选择自身不能胜任或者无法有效完成的角色,减少因此而产生的挫败感。如果游戏反复性操作,也可以让幼儿进行不同游戏的轮流尝试,这样可以让幼儿有更多的体验感受。

3.游戏材料

自主游戏中可以选择的材料尽可能的多元化,最好能够有效地覆盖所有幼儿的喜好。材料尽可能的达到生动形象化,如果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也可以提供替代性材料。但是材料应该在性状、颜色上具有趣味性、鲜艳性,同时材料要具备安全性,不会对幼儿产生伤害。因此材料多采用海绵、泡沫等坚硬度较低的素材制作。材料如果不形象生动,可以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去模拟,同时也可以发挥幼儿自身的动手能力去对材料进行制作,即便制作的材料并不能满足成人对其效果的评判标准,但是也是幼儿自身对事物认识和体会的成长教育,不可以过多的去苛求,主要以鼓励与赞许为主,有效的提升幼儿的自信心。

4.主题选择

在游戏的主题上,要充分幼儿自身的选择,让幼儿自发的进行主题的设想与策划,做好幼儿的民意调查,充分满足幼儿的需求,减少教师个人成人判断的介入。除了游戏主题,具体的操作情境设计也可以充分满足与征求幼儿的意见,选择幼儿的兴趣点和实际情况特点开展。积极让幼儿进行主题游戏相关准备工作的参与,如材料的准备、制作、摆放,游戏规则与奖励的设置等。教师可以首先争取幼儿的想法,如果幼儿没有完整的思路,教师可以进行启发式的引导,但不要强制性的干预。同时也充分的让幼儿体会如何策划有执行力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想象空间得到扩展的同时,也可以让幼儿将游戏更好的联系实际情况。所有环节的设计都要以幼儿启发式为主,不可以过多的去干预。当然如果在相关想象上有与道德规范想冲突的地方,也需要进行必要的引导纠正,不可以让幼儿有过多负面思维的出现。但是在纠正前要做好幼儿想法的全面了解,避免误会问题的产生。如果盲目的进行批评教育很可能导致幼儿在心理上受到压抑和创伤。

5.评判表达

在游戏的最终评判上,避免教师的垄断地位,让更多的评判话语权回归到幼儿中,让幼儿自主的对游戏情况的开展发表个人的想法和意见,充分的听取幼儿内心的感受,这样有利于对游戏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改善。同时,幼儿的表达也有效的训练了幼儿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甚至可以训练幼儿的胆量和自信,因此这种自主性的游戏作用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幼儿的讲评除了幼儿自身感受到表达,也可以由教师作为一定引导,让幼儿通过教师引导性的问题,对游戏参与情况进行有效的深入感受和提炼。但是教师不要过多的去干预和打断幼儿的表达,要多以鼓励为主。对于个别问题进行适当的纠正,但是也要采用先肯定鼓励,后纠正的方式展开。切忌在众人面前过于严厉的指责幼儿,这样会打击幼儿自信心,引发幼儿厌学等不良情绪。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中班游戏教育论文

浅析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推进策略论文

现如今,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析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推进策略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自《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实践。江苏省于2014 年开展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旨在引导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推进幼儿园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游戏的价值,并将游戏的精神和理念切实渗透到幼儿园课程实践中。

一、当前课程游戏化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是未能很好地处理好游戏与教学的关系,“羞谈”或“忌谈”教学。在行政指导的驱动下,课程游戏化作为江苏省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重要手段,游戏被再次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少幼儿园和教师开始对既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表现得迟疑不决,尤其是忌谈集体教学,以为提教学就是在走小学化的路,没有坚定的教育立场,使教学成了“地下工作”。

二是游戏组织方式不恰当,存在两个极端倾向。一种倾向是游戏始终处于教师的高控之下,教师以设计教学的思路设计游戏的主题、场景、材料、人物、规则等,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都缺乏自我探索、自主建构的经验,难以获得愉悦的游戏体验。另外一种倾向则是放任幼儿的游戏,认为游戏既然是幼儿的自主活动,那就应将游戏完全交给幼儿,教师主动放弃自身的指导和教育职责,成为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这样的游戏多数无法深入,幼儿也只能获得一种浅层次的快乐。

三是游戏化课程构建缺乏方向和目的,无法真正理解课程游戏化的内涵和覆盖的范围。这也就是说,课程游戏化对于多数教师来说还只是一个概念,不明确其具体内涵,更没有在深层次上把握课程游戏化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实施教育教学的一种基本手段。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虞永平教授在江苏省教育厅“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会上的讲话指出,课程游戏化不是用游戏去替代其他课程活动,其根本目的是要把游戏的理念、游戏的精神渗透到各类课程活动中,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同时提升教师课程建设水平和课程实践水平。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一是幼儿园和教师未形成科学、系统、成熟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未能跟上学前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幼儿是在与外部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经验、知识的获得和自我的建构的,这一过程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而非成人全部预设和安排的,教育应该只是为幼儿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幼儿园教育应该从儿童的主体性出发,实现从传统的“重教”向“重学”的转变。而游戏活动是除生活活动、学习活动之外发生概率最高、幼儿参与范围最广的一种活动,某种程度上儿童的存在状态可以被视为一种游戏着的状态。杜威也曾强调,游戏精神代表幼儿心智的发展态度。[3]可见,游戏是联系儿童与教育的桥梁,与形式相比,游戏的精神才是课程游戏化的内核。正因为教师以成人的评判标准去衡量幼儿,使教师难以把握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意义和作用,对于需要以何种形式、施以何种教育才能促使幼儿获得全面、恰当的发展,也就不可能形成科学的认识,在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中也就容易失去方向;二是教师培养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而长期的实践又固化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技能。不能有效地组织游戏活动,首先与当前的教师培养模式有关,我国学前师资的培养存在重知识、重技能的偏颇,知识化倾向导致实践技能缺乏,技能化取向则把艺术技能从教育实践中抽离出来,割裂了教育及人的培养的完整性,使得教师难以满足游戏活动对综合施教能力的要求。而固化的教育观念及行为技能更是使教师难以内发地对已有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可以说,正是施教技能的缺乏和思想的惰化阻碍了课程游戏化的有效实施。

二、推进课程游戏化的策略

幼儿教育的本质是要使儿童获得愉快的成长体验,其过程要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这决定了幼儿园开展的游戏活动应具有生活情境性和开放性,并要有良好的环境支撑。

(一)加强教师培训,解决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及施教技能问题

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课程游戏化有效推进的前提。各级教育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幼儿园应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如采用集中培训、专题报告、主题沙龙、答疑和辩论会、现场跟踪与临床诊断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在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如下问题:一是幼儿园课程为什么要游戏化,以此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之所以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强调游戏的价值,是因为游戏更为贴近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幼儿的行为与活动充满游戏精神。课程游戏化是克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重要手段,但更为根本的是,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成人应该尊重幼儿的生活世界和成长规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自身意志强加于幼儿;二是正确认识游戏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关系,游戏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惟一的方式。游戏有组织形式和精神内核之分,幼儿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也并非只有通过游戏才能获得。重要的是,与单纯地在形式上以游戏代替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相比,游戏更应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发展目标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游戏中主动探索和构建对事物的认识,才能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智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实际条件,恰当地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不能将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小学化”;三是如何开展游戏化的课程活动,这需要教师明确自身在游戏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幼儿受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其自发开展的游戏活动都具有有限的自主性,需要成人进一步的支持和引导,才能使游戏走向深入。因此,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要同时扮演游戏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从儿童的视角引发游戏,从成人的视角引导游戏,进而促进幼儿游戏活动的有效开展。这就意味着,还要培训教师掌握具体的游戏活动组织技能,包括设计符合幼儿发展需求和现实情境的游戏的能力、观察幼儿游戏行为与情境的能力、及时对幼儿游戏进行修正和调整的能力,从而保证游戏始终不偏离幼儿发展和教育的目标。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明确课程游戏化的方向及内容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内容载体,游戏化则是幼儿园课程应具有的基本特点。要把游戏当作幼儿园主要的课程组织形式,就必须加强游戏化课程体系建设,使之成为园本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为此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由于课程游戏化强调的是游戏精神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所以这一课程形态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颠覆,而是要在幼儿园所有课程活动中体现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这是游戏化课程建设要把握的方向。

除了要在理念上准确把握课程游戏化的这一内涵外,还必须把握幼儿游戏形式上的生活性和生成性,在环境创设和材料的投放上保持开放性,即不管何种形式和内容的游戏,都必须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前提,注重幼儿的活动体验和自主探索,并对游戏活动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正,避免过度使用统一和量化的标准评价幼儿。例如,笔者所在幼儿园在开发主题特色课程的过程中,围绕“海安花鼓”这一主题,先组织幼儿观看花鼓舞表演,引发幼儿模仿的兴趣,再在缺少花鼓的情况下鼓励幼儿用雪碧瓶、小棒、红色即时贴等材料制作花鼓,从而完成整个游戏过程。如此开放和富有生活性的游戏,就可以将教学目标与幼儿的发展需求有效融合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三)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幼儿园游戏活动评价

与集体教学相比,游戏活动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二者在理念和目的上也各有侧重。课程游戏化强调游戏精神在教育活动中的渗透,强调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游戏时间,这就要求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对游戏活动的评价。适当打破原有的刚性管理制度,采取因人而异、因活动而异、因教育目标而异的课程和教学活动评价制度,注重过程导向,才能给课程游戏化提供充分的施展空间。例如,对于新入职或课程组织能力较弱的教师,可以制定较为明晰和刚性的活动指导和评价方案,让这些教师参照方案组织开展游戏活动,但对于理论功底较深、施教能力较强的教师,则应允许他们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实际组织游戏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他们对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和组织游戏活动的能力。

随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近些年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多元化、本土化发展趋向已经十分明显,这不但是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过程。因为只有多元化的课程类型才能适应我国不同地区幼儿园发展的实际需要,也只有本土化的课程建设才能保证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针对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的需要,就幼儿园游戏课程的概念界定、内在意蕴、基本特点以及价值取向等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一、从字面上来分析,“游戏课程”是“游戏”和“课程”两个词的组合,这一组合本身反映了游戏和课程间所蕴含的内在必然联系,这种联系集中体现在幼儿的“发展”上

幼儿的游戏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自发的,所以也就具有了开放性的特点,这种特点凸现了游戏的娱乐功能,而隐含了发展功能。教育者要对幼儿的游戏活动加以引导,其目的是在幼儿享受游戏的娱乐过程中将隐含的发展功能进行挖掘,使之从隐性转变为显性。为此,游戏指导者在不破坏幼儿游戏自主性的前提下,要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改造,使之变成系统、有序的系列活动方案;换句话说,幼儿园的课程必须是: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和适应的方式开展,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和各种活动技能的训练为主,在目标上要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核心,这就是游戏课程。简言之,所谓游戏课程是指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系列化、生活化、结构化、规范化、技能化的游戏活动方案。游戏课程的这一界定具有五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游戏课程的目的是保证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其次,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为主;再次,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维持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技能为核心,要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辅;第四,在要求上保证幼儿的自主性活动和教师的参与指导相结合;第五,在评价上要以幼儿获得满足为基础,以社会要求和个体需要相结合的整体发展程度为评价标准。

二、从幼儿游戏的本质意义分析,幼儿游戏的核心功能就是娱乐

其他功能都是在这一功能基础上衍生和发展出来的。如果游戏的娱乐功能消失,那么游戏活动中所产生的其他功能,诸如行为规范功能、认知开发功能、人格塑造等功能都会大打折扣。从幼儿的内在需要来看,幼儿进行游戏并没有什么清楚的理性目的,幼儿之所以游戏就是为了游戏,就是因为喜欢和高兴,就是为了娱乐;幼儿在游戏中能够体验成人难以理解的快乐,他们将多种情感、多种角色、多种向往融入自己的游戏中,而这些活动都是幼儿自觉完成的。从现实上看,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喜欢游戏,没有人引导,没有成人的训练,每一个幼儿天生就是游戏专家。在多数情况下,没有成人的参与幼儿也能非常顺利地进行游戏,成人“虚情假意”或“好心好意”的参与,反而容易破坏幼儿游戏的正常开展。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必需,是幼儿的天然需要,也是幼儿的天性。游戏课程正是尊重幼儿的这一天性而提出的教育方案。

为了更好地适应幼儿本质发展的需要,首先,游戏课程应该是生成的。就是说游戏与课程互为生长点,即课程生成游戏和游戏生成课程。游戏生成课程强调用自得其乐的活动丰富和补充“预设课程”,将游戏作为课程的生长点,新的课程便不断生发出来。课程生成游戏强调用“预设课程”的内容丰富和充实游戏。在教育中引入积极游戏,并将“预设课程”作为积极游戏的生长点,用课程的内容来充实游戏,这样也就可以得到“发展”和“享乐”双重效果。将课程作为游戏的生长点后,不仅教育效果十分明显,发展的目标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实现,而且学习者也会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获得乐趣,能够享受教育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增进学习者继续学习的兴趣,对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课程是对话的。对话是一种自由地来回、融合而产生的更新或创生的现象。对话致力于消解种种两极对立。课程作为游戏,课程本身成了“对话”的延续。在课程中,教师、儿童与作为“文本”的课程、教材进行对话。这里,儿童与教材之间不再是传统认识中的那种生硬的对象性关系,而是一种“我”与“你”的平等对话关系;这里教材作为文本,它是一种语言,它像一个“你”一样自身说话。它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在这种对话中,教师和幼儿不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偏见得以克服,不断形成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实现自己人生经验的增长。

最后,课程是体验的。从形式上看,游戏课程是假想的、虚构的`,但从实质上看,游戏者在游戏中获得的体验却是真实的。课程作为游戏,在游戏的境界里,教师与儿童都作为游戏者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其中,无所谓主体,也无所谓客体,游戏者与游戏世界直接“遭遇”,其身心是与游戏世界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由此他们获得的是一种真切的体验。课程作为游戏,是儿童的全身心投入过程,是儿童生命的全部展开。儿童不是站在对象的旁边,而是进入对象,与对象融为一体,真正去体悟、创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三、游戏课程作为一种完整的教育方案,具有以下几种基本特点

自主合作性。游戏固然是源于生活,但不是生活本身,游戏之所以成为游戏,是因为游戏者将生活中的自我经验和他人经验进行了改造,把本来不关联的事情通过想像、情感等因素进行了联系,再加入情节而形成。这些过程在一般情况下是游戏者自主完成的。就幼儿游戏来说,不但每一个幼儿都喜欢游戏,都具有策划游戏的能力,而且也都善于合作。根据这一特点,将幼儿的游戏进行重新策划形成教育方案的游戏课程,必须充分体现幼儿在课程实施中的自主和合作,使幼儿在感受快乐和合作中学到有价值的知识。

开放灵活性。游戏课程既具有游戏本身的开放性特点,也具有课程本身的结构性,所以游戏课程追求的不是像以往课程实施中的刻板的结构和过程,而是崇尚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统一。由于在课程方案的制定中注重幼儿的参与,重视幼儿的自我感受、自我体验和需要,所以,游戏课程所制定的方案不是封闭的,更不是刻板的,而是相对开放和灵活的。一种方案可以有多种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组织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将这些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不断连接形成一种完整丰富的结构体,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要求和幼儿的实际需要。

整体系统性。游戏课程作为一种教育方案,在结构上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在内容上具有合理的系统性。课程应该是指导性的方案,而不应该是一种执行程序;游戏课程强调的是整体上的连贯统一,使幼儿熟悉的生活内容归纳组织成具有主题性的整体结构和系统游戏活动。

四、课程是人的活动,课程价值体现着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密切

幼儿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其本身就具有特殊价值。人的价值体现在人生的整个历程之中,要从人的整体价值上来看待幼儿。因为每一个体的终身发展都是通过不同阶段的独特性与连续性的过程完成的,每一阶段都有其发展特点,每一阶段也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不同阶段任务的完成都必须尊重该阶段发展的特点才能保证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所以幼儿园教育必须:一要充分重视幼儿在现阶段获得发展的价值,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特点;二要体现现阶段的价值成为后续价值的基础,重视每一幼儿作为独立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之需。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求幼儿园教育课程必须指向使幼儿成为何种特征的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使幼儿具有这些特征,又怎样保证幼儿具备这些特征,成为理想的人的需要。

幼儿教育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幼儿园教育课程是整个终身教育开端阶段的育成方案,在教育者有意识的指导下与幼儿教育情境相互作用,从而使幼儿获得全面的基础素质,并使幼儿得到适宜性发展的非义务性课程。简言之,幼儿园教育课程旨在促进幼儿全面基础素质的适宜发展。由此可见,塑造完整人格,发展儿童的主体性,实施全面人格教育和主体性教育,在根本上是统一的,统一于发展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就是要体现课程追求的共同价值,这是幼儿园课程理想价值取向的合理选择。游戏课程的价值取向,理所当然的体现幼儿课程的价值取向,而且由于游戏课程强调游戏的内在精神实质,注重“享乐”,而“享乐”从根本上尊重了该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特点和需要,重视了幼儿阶段儿童认识外界客观世界和环境的特点,尊重了幼儿在接受和认识事物过程中更多的受非智力因素影响的特点。正因为这样,幼儿园游戏课程的价值取向更重视幼儿当下的现实存在,强调幼儿在现阶段获得发展的价值,注重现阶段发展对其以后发展的基础性价值。

相关合集:

学前

教育论文

相关信息

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浅谈职业教育中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质量教学模温州人精神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启示试论我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云计算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影响研究浅谈在高职院校开展企业文化教育的研究浅析初中数学课程教学如何做到优质教育1:1数字学习及其网络教育应用探索试析流浪乞讨儿童受教育权的保护试析受教育权理论发展综述

相关信息

关于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堂教学实践初探浅析学前教育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的探索试析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声乐集体课教学问题浅谈对学前教育期培养幼儿自信心的情况试论少数民族学前教育的信息教育探究浅析抚州市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浅论学前教育的改革思路及其对应策略关于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对策浅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浅议学前教育的目的

相关热搜: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专业

追求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良好的个性,是学前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学前教育的本位主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园课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给当前幼儿园的课程理念带来了重新的思考,同时也为各地幼儿园进行园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依据。

当前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状况总体良好,但也有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需要我们关注和解决,否则会导致学前教育的功能异化。为此,幼儿园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坚守学前教育的本位功能,才能产生有效性,才能避免以更为复杂的方式反而获取教育的负效应。

一、相关概念

1.国内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一词早在五六十年前就已被我国的幼教界普遍使用。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2.学前教育及其本位主义

学前教育是教育活动的最初阶段,是人生第一个教育阶段。学前教育应遵循学前教育的学前性、基础性的教育规律,以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学前性就是指非小学性,因此需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防止小学化倾向;基础性就是指在幼儿阶段打好对其一生发展有良性影响的身体、心理、习惯的基础。学前教育的学前性和基础性体现了学前教育的本位主义,即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

二、幼儿园课程设置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幼儿园课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其中仍存在的诸多问题。

幼儿园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弊端:

1.幼儿园课程“小学化”倾向的现状。幼儿园课程“小学化”指在教学形式、教育内容、每日生活等方面,企图拔苗助长促进孩子的发展。在“中国西部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主题调查活动”的调查活动显示:被调查的133所幼儿园100%存在增加小学化课程的现象。不少幼儿园认为本园“小学化”,才能显示出自己办园的优势和特色。

2.幼儿园跟风、照搬现象严重

一些幼儿园不切合实际,只会照搬套用,机械模仿他人。这种被动效仿并没有认真学习和领会其课程理念、内容选择和活动形式的编制,并结合本园本班实际情况,长期以往势必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3.片面追求知识技能,忽略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园、幼儿家长在幼儿教育方面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心态,都片面追求技能的培养,追求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将一些显性行为作为考评幼儿教育成败的唯一指标。

三、造成幼儿园课程不合理的成因分析

1.迎合家长及社会需求。多数幼儿园和教师认为,幼儿园“小学化”是因为家长和社会的要求。例如,幼儿的拼音的掌握程度、识字数量、20以内加减法的熟练程度、古诗的背诵量来评价幼儿园的办园质量,一些家长以此选择幼儿园,小学也以此作为入学条件。

2.幼儿园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幼儿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近些年来,中国的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层中多是中师或幼师毕业,自身素质仍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少数幼儿园的办园动机不纯。

3.缺乏科学、规范的幼儿园课程评价体系

幼儿园课程评价就是在对幼儿园课程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量或质的记述的基础上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幼儿园课程评价在我国起步较晚,导致许多幼儿园尚未能建立起健全的课程评价体系。

四、对策

1.增强幼教理论学习,科学化地进行幼儿园课程管理

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组织幼儿园教师学习幼教理论,了解幼儿园教育的任务、内容和方法,端正办园目的和幼教思想。另一方面,针对当前幼教课程实施的现状,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对幼儿园课程进行规范,建立和制定科学化的幼儿园课程管理办法,科学化地进行幼儿园课程管理。

2.加大宣传力度,正确理解幼儿教育

教育部门自身宣传学习幼教理论,结合多种形式,积极帮助家长掌握早期教育的科学知识和基本规律,同时加大面向社会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正确理解与期望。

3.良好的师资素养是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关键。

一方面,在幼儿园师资培养方面,要切实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组织教学,加强幼教理论、职业操守和幼教专业能力的培养,为幼儿园保教工作培养一批遵循幼教规律的具有高素养的合格师资,以满足目前幼儿教育迅猛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行政部门要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和法规建设,严格执行幼儿园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4.加强对学前教育尤其是力度薄弱幼儿园的建设与监管。

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的情形一般都发生在条件比较落后,师资水平较低的园所。适当改善投资,加强师资培训,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让教育资源更加公平。同时充分发挥示范幼儿园的示范作用,这对克服小学化倾向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五、结论

总之,幼儿园课程是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课程,更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学前教育的本位功能是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初步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幼儿健康活泼,愉快地成长,为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园课程的设置必须坚守学前教育的本位功能,必须坚持追求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良好的个性。我们要加强幼儿教育科学研究,借鉴各国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为探索教育的本位功能和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体系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课堂策略研究论文

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最终服务于生活,高效率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首要条件是转变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欢迎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一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 教育 的形式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数学作为小学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也得到不断的丰富与革新。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的形式、内容等方面展开分析、归纳,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为提高教学效率做好充分准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对策分析 探究课堂教学的状及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对顺利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素质教育渗透的主要途径是课堂,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显然是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符的。因此,本文就这些问题,展开有效策略,目的在于推动教学进程。 1常见的课堂教学现状 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只重视课堂知识的讲解以及学生的解题能力,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是通过大量的习题让学生巩固和掌握学习的知识,但是,并没有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生的 创新思维 也没有得到有效锻炼。这样教学显然是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的。 课堂情境设计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情境教学可以说是新课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形式,通过情境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思维活性与参与积极性。但是,现阶段的教师在引入情境教学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造成为了情境而设计情景的教学局面。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很多教师盲目地开展活动,制造一些和数学知识不相关的情境,尽管这样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但是,并不能将教学情境和数学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导致了课堂资源的浪费,这样的教学也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自主学习变成了放任自流: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并不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放任学生自己。但是,很多教师对自主学习的认识过于片面,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只要组织了丰富的自主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学习就行了,实际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给学生制定出一定要求和必要的指导,自主学习活动也过于敷衍,目的性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这样的教学不仅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有时候还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2针对现状对症下药 从简教学,不给学生造成学习难的压力: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把课本“吃透”。所谓“吃透”,既要熟悉相关的知识点,而且还能用学生普遍都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学生轻松接受。对于课下作业,要遵循着少而精的原则,不能一味地采用多做题的手段来使学生强化记忆。教师也要多联系学生家长,共同谈论学生的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和家长配合好,不要让家长一味给学生报补习班增大学生压力。在 学习 方法 ,学习空间与学习理念上尽可能保持一致,传授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尽量少给他们增添心理上的学习负担。 转变教学观念: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最终服务于生活,高效率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首要条件是转变教学观念,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小学生不能单纯地对数学学习和教学活动进行模拟,更不能依赖教师讲解和习题模拟,在新课改理念背景的引导下,应提倡小学生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用数学思维观察周围的实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还也将具有实际生活意义的教学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 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学校以培养创新型的素质人才为目标,教育系统、学校、教师都应该深化素质教育的理念。每一位教师首先都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主动使用正确的知识结构,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引导,注重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丰富课堂活动,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把握住讲课的时间、节奏,严防教学中出现机械的讲解,让学生感到枯燥,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等现象的发生。要主动将新教学模式带进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课堂教学目标匹配出恰当的教学形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不会偏离原有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此外,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动手能力,让学生都有激情主动探究知识,不至于因为乏味而上课不认真、开小差。 实施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将学生联系在一起,每个小组在完成任务中,小组成员之间也要相互探讨,彼此分析。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都能得到锻炼,团队合作意识也会得到有效发展。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还能促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成绩。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在指导教学中,必须具备完备的数学学科知识以及丰富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及时吸收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结合现状,对症下药,为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做好准备。 作者:朱雪松 单位: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陈金晶,张国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农村山区小学拼音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育革新2011年12期. [2]孙江波.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分析与建议[J].湖南教育(上)2016年01期. [3]李柳英.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教学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4年26期.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二 摘要:近年来在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中,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的 教学方法 一直在创新。其中,对话教学就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够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 逻辑思维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文章 就从对话视角下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并提出几点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对话视角;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这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将来的数学发展。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大量抽象性、难理解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与教师建立了一个互相平等的沟通平台,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材对话等开展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有自由的发言权、主动权,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且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跑神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对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引发 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间在课堂上的交流。例如,教师在讲到“认识周长”这一教学内容时,讲课前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知道‘周’是什么意思吗?”这时学生可能回答“姓氏”“星期”“周围”“一圈儿”等,教师据此可为学生引出教学内容“周长”。在讲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周长是什么意思,以了解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情况。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做出 总结 ,并引出周长的概念:“首尾相连的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制作出相关动画,如: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图片,然后用红色的笔标出长方形的周长,并告知学生红色笔标出的长度,就是该长方形的周长。在讲解之后,为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你能指出我们身边物理表面的周长吗?”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讲解。通过这种师生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二、联系生活,激活思维 教育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其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通过具体的策略,让学生从数学教材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 经验 与课堂教学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激活学生对教材之间的对话,最终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例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中,事实上,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已经不陌生了,如超市物品的价位表都是以小数的形式呈现的,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任务:“发现并搜集生活中的小数。”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可能会思考小数为什么这样写?然后,教师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为学生布置自学任务:“预习课本,也可以查阅相关学习资料,讲一讲小数为什么这样写?小数点前、后的数字分别有什么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加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自习的过程中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学现象有初步的理解,如超市价位表、自己的成绩等。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如“与的哪个大哪个小”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时学生在之前的自习中会发现“小数末尾去掉或加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由此,学生可以知道与是一样大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将学生的生活与教学相联系,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三、巧设疑问,启发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探究性的话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然后引导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互相启发,在合作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讲到“三角形中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知识点时,课前,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分组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性别、性格等将与班级学生相近水平的学生平均分在各组,且尽量保证各组学生男女比例相同、性格互补,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然后教师可以给每组学生每人准备三根小木棍,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三根不同长度的小木棍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一下。这时,有的学生发现可以拼成,而有的学生发现不能拼成。这时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学生1猜想:两根小木棍的总和等于第三根才可以拼成;学生2猜想:随便两根小木棍的和大于第三根长度才可以拼成。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之后,再次通过实验验证猜想,这时学生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做出总结。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实验形式,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四、设计对话,延伸知识在对话视角下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可设计对话主题进行知识的延伸,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小学生内心往往充满了对知识的好奇和探索,渴望从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和收获,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肯定与认可。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明确对话主题,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新知识,以促进其数学能力的提升。比如,在“通分(最小公倍数;通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对话主题:3/8-2/7=____,他们在学习通分知识之前,接触到的分数加减法都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计算,在遇到这种分母不同的现象时,往往难以着手,不知道该如何计算。要想解决这一习题,小学生需要运用新的数学知识,探究欲望被激发,教师可顺利引出新知识——通分,让他们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可寻求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从而可以很快得出8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56,然后将3/8转化为21/56,2/7转化为16/56,很快得出计算结果。通过这样的对话教学,可让学生主动回顾旧知识,拓展新能力,主动参与对话,利用探究性的数学练习题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引发小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并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使他们的学习思路得以拓展,知识得以延伸。总而言之,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加师生间的对话;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然后通过探究问题,加强生生间的对话。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的对话形式,为学生构建多元化对话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作者:陈艳 单位:甘肃省山丹县城关小学 参考文献: [1]夏李平.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4). [2]陈惠芳.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三 【摘要】讲求教学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育教学的高效.教师如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其中大有学问,需要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比较单调和枯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更加勤奋,深入钻研,用多种多样艺术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把“知识教育”真正变为“启智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艺术;激趣;启智 小学生一般都是7—13岁之间的孩子,喜欢游戏、玩耍、娱乐,习惯于形象化、直观化的思维模式.这就需要数学教师要用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和方法把单调、抽象的数学知识“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能够乐于接受,趣在其中,美在其中,乐在其中.教师如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其中大有学问,需要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比较单调和枯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更加勤奋,深入钻研,用多种多样艺术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把“知识教育”真正变为“启智教育”. 一、问题设计的趣味化 孔子曰:“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是从问题开始的,是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目的的.有趣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成为学生积极思考的桥梁.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小孩子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总想探个究竟,弄懂其中的奥妙所在.尤其是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有趣的提问能够勾住学生的魂,让学生如饥似渴地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比如,我在上《比例尺》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谁知道自己的家乡距离首都北京有多远?学生纷纷推断和猜测,但都很不准确.这时我亮出了中国地图,并且说:那就让我们来量一量吧.学生听说在地图上可以量出从家乡到首都北京的距离,都表现得大为惊奇,兴趣盎然.这时我们顺利地进入新课讲解,就能够牢牢地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视为金科玉律,并且牢牢地记在心里,印入脑海. 二、情境设计的生活化 有用才是真理,有用才是真知.要想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感兴趣,就必须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有用,能够切实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疑难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应用于实践.为此,数学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的时候,要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公理建立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之上.比如,我在讲授《圆的周长》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六一 儿童 节即将来临,我们学校要开 田径运动 会.你们可知道:如何才能够精确地测量出我们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呢?学生相互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用米尺实测是最好的办法.接着我又说:操场跑道将分为内外6圈,怎样才能够又快又精确地测量出各圈跑道的精确长度呢?这下子大家都傻眼了,面 面相 觑,不知所云.他们其中有人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4个边的直线距离容易丈量,而4个圆角处的跑道长度就很难快速丈量出来.这时我就告诉同学们说:我这里有一种最便捷、最快速的丈量和计算方法,大家愿不愿意学呢?这时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效果必然是最理想的.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长期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拼图法、实践操作法、游戏活动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等等.其实,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方式,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教育效果的方式方法.数学教师要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法,把不同类型的数学知识最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观察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比如,在教学《2、3、5的倍数的特征》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采用的是拼图法和实践操作法;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我采用的是多媒体演示法.教师所拥有的知识的多少与教学能力是不相同的,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实践性的量的积累,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什么样的知识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要课前精心预设,而且要观察效果;不仅要进行广泛的实践交流,而且要进行深刻的教学 反思 ,以便总结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数学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数学课堂应该是张弛有度的,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够让学生轻松愉快、心情舒畅. 四、施教对象的分层化 由于每一名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同,智力方面存在着差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优劣来.对于相同的问题和作业,优等生早已算出了答案,还有空闲时间,中等学生还在求解之中,而学困生却显得抓耳挠腮,无可奈何.针对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就要采取差别化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施教.在授课方面,在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和领会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不能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对于优等生,要以放为主,鼓励他们独立学习,多元求解,积极进行高难度的拓展练习.对于中等生,应该半扶半放,在教师点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提高性练习.对于学困生,要以扶为主,在师生讨论、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评价标准也要有区别,尤其是对学困生,要让他们感到有收获,有成就感,以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参与度. 作者:王晓红 单位:临泽县城关小学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策略论文范文

摘要: 初中英语教育可谓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当中,最具系统性地英语知识教授环节。初中英语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之内,实施高效率的教学成为了每一名英语教师所关心的问题。英语教学是一个双向过程,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高效课堂是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当中掌握核心知识。对于教师来说,高效课堂即是用最短的教学时间完成高质量的教学目标。由此见来,实施初中英语高效课堂需要从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关键词: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高效课堂

根据新课程指导思想来看,实施高效课堂教学能够为学生和教师节省出更多的时间,有利于他们对英语学习当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以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育需求了。本文根据初中英语的教学现状及其特点,对实施英语高效课堂进行了探究,旨在提升初中英语教学课堂效率。

1初中英语教学特点及其教学现状分析

初中英语教学对于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根据我国大部分初中学校来看,英语教学是系统性地向学生介绍和传递英语知识的开端。作为一个基础性的教学过程,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重点即是围绕着一些简单的单词短语、听说写作、语句时态等知识点来开展的。进行基础英语教学和简单应用练习是初中英语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最为鲜明的特点。在知识点的拓展应用方面,初中英语教学往往是通过听力练习、口语对讲、短文写作等基础方式来对学生的英语知识进行检测和巩固。总结起来,初中英语教学的特点就是既强调学科的基础性,又提供给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求;既重视学生教材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关注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发展。目前大部分初中学校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我们看到,大多数初中英语教师用一种教学方法贯穿整个英语教学课堂,例如,首先是生词教读,然后是生词释义,最后遣词造句。这种模式在我国初中学校英语课堂当中随处可见,虽然其无可厚非,但是一直沿用这种陈旧的教学“套路”,难免会给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大打折扣。初中课堂教学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课堂主体倒置。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要变换传统课堂的`课堂主体。在长时期的教育过程当中,教师一直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和思考都依赖于教师的指导,这种倒置的课堂主体无疑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第三是英语课堂设计有待提高,很多英语课堂教学通常没有实现教师的既定计划,导致了课堂效率不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不够牢固。究其原因,在于课堂设计存在些许问题,没有能够和实际教学很好地契合。

2实施高效课堂的方式探究

2.1课堂设计:我国古语有云: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初中英语课堂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由于其语言文化的特殊性,更需要教师在课前花费一番心思设计课堂。课堂设计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实现制定出一个课堂规划,以更加有条理、分层次地开展教学工作。课堂设计的宗旨即是要紧扣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特点。课堂设计的重要工作即是备课,要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首先需要教师自身对教材内容又一个细致的了解和把控。备课是取得实施高效课堂的基础,教师不妨在这一工作上多花一点心思。例如,分层次备课。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了尽可能地“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分层次地考虑: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强,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学不妨为其设计一些难度稍高的英语练习,以满足其学习需求;对于一些初步接触英语的学生,教师则应该将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上,帮助他们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以求循序渐进。课堂设计的第二个点则是合理制定教学计划。教师应该将每一次的英语课堂教学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来看待,不妨按照整体教学要求,细化教学目标,一步一步完成每一个教学目标,创建高效课堂。

2.2转变课堂主体,活跃课堂氛围:上文已经提到,初中英语课堂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课堂主体的颠倒,要实施高效课堂,就需要教师完成从课堂主体向课堂主导者的身份转变。英语教学作为一个双向的过程,其更加重视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而并非教师讲解———学生记录的单调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不妨多鼓励,多引导学生进行提问,通过建立一种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将学生融入课堂主体。在这一点上,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一些创新,除了必要的教学环节(单词释义、语法讲解等)需要教师指导之外,像一些灵活的教学内容则可以让学生分组自由发挥。例如一些常见情景对话练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co-splay”,通过客串具体情景当中的角色,达到一种“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当然,转变课堂主体是和活跃课堂气氛有着紧密联系的,只有当学生充分意识到他们的课堂主体地位,才能更加主动地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和探索。教师课堂主导者的身份仍十分重要,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尚处于待规范和开发的阶段,在英语课堂当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和点拨,对于他们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指正。

2.3强化课堂练习,提升课堂效率:实施高效课堂的目的是在于帮助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英语知识,并能灵活地将其应用到具体实践当中。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当中,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其能够及时反馈出学生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一步对学生学习当中存在的薄弱点进行讲解,以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课堂练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使用新学的单词按照相应的语法、时态进行造句,以检测学生对单词的含义理解及应用能力。如果是听力课,可以变式播放一些小的短文、情景对话,让学生进行原文语句复述、原文含义概括,以检测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总之,课堂练习形式是多样化的,其出发点和归宿都在于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和完善,帮助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总结: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应该具备灵活、多元、包容、和谐等基本元素,依据新课程指导思想,努力促成学生英语能力的个性化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积极创新开拓新的教学方式,不断完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创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刘静兰.浅谈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高效课堂[J].科教文汇旬刊,2011(32):165-166.

[2]张文杰.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开展高效课堂[J].小作家选刊,2016(1).

[3]张梅巧.浅谈实施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J].都市家教月刊,2012(2):83-84.

提高数学课堂效率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对数学课堂采取“班内分层教学”。一、具体方法是:1、对学生分层;2、对教学内容分层;3、指导学习方法。二、班内分层教学的优点:1、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2、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3、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针对当前中学班额大,学生数学基础和教学能力具有较大的差异,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而设计一种课堂教学形式——班内分层教学。 所谓“班内分层教学”就是在不打乱原班级的情况下,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施教,进行分层递进教学,因材施教,面向全体 另外,我们的课堂教学已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普遍存在着效率不高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明确课堂教学目的、任务,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和处理好例题,多做课堂练习,腾出时间让学生多实践,要有适当的课堂提问,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重视教师自身的语言修养,要想方设法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等等着一些都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希望和老师们共同探讨,共同进步。预习,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保障2009-02-04 16:31预习,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保障新课程改革已经好几个年头,很多老师感到极不适应:教材出示的例题简单,练习题却比较深;老师如果讲得太多,学生少了自主学习的时间,如果讲得过少,学生的作业质量就会不如人意;学生的错题比以前多了,改正作业的时间却少了……一句话:时间不够。其实归根结底,我认为是我们教师在“提高课堂效率”这一关键问题上没下足功夫。如何提高数学课的课堂效率呢?我觉得让学生预习新课是保障课堂高效的重要途径。提到“预习”,不少老师会觉得那是语文的专利,那是对“预习”的误解,我认为每门功课都可以进行预习,而且都能促进学生较快地掌握知识。有的老师说学生预习不好,他们认为:( 1 ) 学生不预习课堂上经常有精彩之语,学生预习了课堂反而沉闷了,没有激情,只有少数几个人在跳,多数人做了陪衬。( 2 )部分学生对预习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尤其是中下等生,好学生会越学越好,差生则学不会,跟不上全班学习的步伐,弄得不好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绝大多数的学生进行的预习,只注重了结果,而往往忽略过程。到了课堂上,是“一瓶不满而半瓶晃荡”,说他不会吧,他又知道结果了,说他会吧,他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于是乎,对所学内容又缺乏应有的兴趣,不能参与到真正的探究中来,(他所掌握的知识,和死记硬背得来的差不了多少)这样下去的结果是,过不了三天,对所学内容是忘记的一干二净,不要说灵活的应用了。( 4 )学生众口一词,教师顺水行船,课堂就像表演场。( 5 )不预习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种新鲜感,有一种探究的欲望和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学习的效率。我觉得之所以会出现种种问题是因为学生不会预习,不知道数学该从哪里预习起,该预习些什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我们一定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让他们知道要做些什么,遇到不懂的该怎么办,同时适时地鼓励、肯定学生的预习成果,使他们从不知道预习逐渐转变为会预习、乐于预习,继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让学生懂得如何预习, 首先要让他们知道预习一般是指上课前对新知识的自学准备,数学预习不同于语文的预习,语文课中每篇课文学习之前都有固定的预习内容,比如熟悉字词、读通课文等等。数学课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方法,预习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我大致上把数学课分为概念课、计算课、操作课这样 3 类。其次,教师应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各种知识的预习方法。下面我就对这 3 类课要怎样进行预习阐述一下我的看法。1、 数学概念课的预习在数学学习中,数学概念的学习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概念不清,一切无从谈起。然而,这个重点又恰恰是一个难点,因为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简明、概括的反映,非常抽象,而不少孩子抽象思维差,要掌握干巴巴的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所以,加强课前预习很有必要。( 1 )通读内容,了解主要数学知识让学生在通读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动手画画、圈圈知识要点、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整体上了解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预习不是浏览课本,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但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毕竟有限,对于有些一时难以解决的疑问要做好标注,发现问题也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 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这是概念预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①列举事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我们一定可以从身边找到这些概念的原型。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例如对“钝角”的理解,课本上只有一句话:“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学生就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许多钝角。这个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理解概念的过程。② 动手实践来感受概念。《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例如《长方体和在正方体的认识》的预习中,我指导学生在身边找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像火柴盒、魔方、药盒、数学课本等,并让学生动手去数一数、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使他们有一个感性的体会,以便于进行进一步的区别。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还可以很自然的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③ 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如预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可以指导学生将正方体的特点与长方体的特点进行对比。再如预习《除法的认识》时,可以指导学生将除法与乘法进行对比。使用对比不仅可以揭示两个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外延和内涵;还能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2 、 数学计算课的预习数学是姓数的,数的计算自然成了数学课中的重头戏。虽说计算课中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不像概念课那样抽象,但要想知其所以然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计算方法有个初步的了解,使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其所以然。( 1 )看懂例题老师应该相信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有一定的学习经验的,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应该建立在他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无论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在计算课的编排上都会以例题的形式出示计算方法,为学生提供了预习的平台。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这些方法了,到了课堂上,我们就可以专心致志地解决学生在预习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把知识学得更深、更广。( 2 ) 尝试练习新教材往往会在计算课中创设一个情境,以其中的一种情况作为例题,而剩余的几种情况则为学生提供了尝试练习的机会。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3 、 数学操作课的预习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其中免不了要亲自动手做一做、试一试,这就使得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中多了动手操作这个内容。那么,对于这样的数学知识,我们在课前应该怎样指导学生预习呢?因为课堂中有动手操作的内容,自然少不了要通过熟悉教材,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在课前准备好。如在教学《测量》时,学生通过看书就会很自觉地准备好尺子。再如,有些操作活动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如教学《统计》一课时,要学生统计家里一个月的费用支出情况,这时,我们就可以将它作为预习的内容,让他们在课前完成。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坚持不懈地指导学生进行预习,他们一定能较快较好的掌握预习方法,一定能大大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一定能在课堂上“挤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去做习题或者订正错题……总之, 预习肯定能成为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有力保障。

小学数学课堂引导策略研究论文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 教育 教学工作,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一 【摘 要】 有效的教学课堂,是数学教师永恒的追求。本文将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摸索、实践,以情景创设的有效性,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来阐述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情景创设的有效性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 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现就课堂教学有效性实验研究发表几点初浅的看法: 1有效性教学要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 教育界已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 经验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 故事 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 儿童 的心理特征和认知 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根据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2有效性教学要注重“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册的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适时点拨,指导参与 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在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如教学《数一数与乘法》,当学生探究出用加法 计算:3+3+3+3+3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写成乘法算式,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谈话,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 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由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创造空间,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以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如教学“生日”,时我设计让学生填生日蜡烛卡片,然后将手中的生日蜡烛卡片交到相对应的春、夏、秋、冬四个小使者手中,再通过数实物(卡片)来完成统计,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动手动脑,这样既避免了统计过程中的混乱,又保证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统计的知识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3有效性教学要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 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高度重视探究学习。“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习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量”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四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在6枝铅笔那么长,还有的说有22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 总结 、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不排斥接受学习。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 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的提高教学质量,把实施素质 教育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二 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现就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验研究发表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的“效”含有效果、功效、效果、效能、效率和效益的含义。小学数学教师要发挥所有力量、因素和作用,追求教学效益,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追求高效。这里的有效指的是高效能,是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就是在单位时间内,教师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效益的指标。学生学得好不好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最大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效果,那么教师很辛苦也是没有教学效果的,或者学生学得很辛苦,效果并不理想,这样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 二、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时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根据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三、组织活动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是重视数学活动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性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教师的倾心设计,提高了学生的活动效率,而学生在高度参与中获得体验、理解和认识,在积极活动中求得发展、进步和提高。 1、创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在活动中活学活用。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操作活动,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活动素材,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活动中从生动直观的思维转变到抽象理性的思维,学生也在活动中摸索出认识规律。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设计直观形象中包含抽象概括,和学生一起操作、演说、活动、讨论、思考,带动学生眼、脑、口并用,对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规律有本质性的更深刻的认识。 2、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空,给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做到收放自如,放得开、放得真,收得实、收得紧。教师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在实践过程中研究探索,得到对数学的理解,在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展自己,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也发挥集体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获得学习效率的自我提高。 3、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 自我评价 和对他人的评价。教师鼓励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学生在积极的自我评价中对数学学习进行 反思 ,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才能。而学生积极客观地对他人的评价也是在和他人学习、交流和合作、共进的过程。学生能受到启发,产生思考,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数学教师要凝心聚力,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行动,在数学课堂上开垦智慧的土地,浇灌智慧的花朵。 四、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要高度重视探究学习,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教学工作,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三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我们的数学课堂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我们必须要构建高效、优质的有效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情境;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新教法和学法确实使我们的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我们的课堂教学也逐步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折射出的是放任与浮躁,多的是形式和无效的教学行为,失去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导致到教学质量的不断下降,特别是数学科的成绩。因此,引起了越来越多老师的反思: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堂充满活力?以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注重 教学方法 的有效性 1、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而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本人认为应考虑以下二个方面的因素: (1)用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在创设情境时不能一味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更多地应利于新教材本身,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心理需求,从而引发学生获知解惑的欲望。有这样的一位老师,他上一节有关小数除法计算的课,为了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可谓用心良苦,设计了很精彩、很多过年放烟花的美丽画面。可是学生除了能欣赏到美丽的画面外,一无所获;一片茫然。这样的情境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吗?这种天马行空式的、低效甚至无效的情境还是不要的好。 (2)用情境来接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确保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前提,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面积的认识时,首先拿出一张学生写 作文 的纸和一张写生字的纸说:“哪张大些?”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一看,然后说:“作文纸大些。”接着又问:“作文纸的大,是指它的什么大?”学生异口同声的说:“它的面积大。”这样的情境创设富有数学韵味和思考的价值,更利于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主动进行新知识的建构。 2、注重课堂组织方法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从而实现有效的指导。同时,老师要根据上课的内容;决定主要采取哪种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如:有的课堂需要以老师的启发、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那么就要好好的设计好该怎样启发、怎样做好实验,引导学生发现,总结。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实践证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学法的有效性 学法,就是 学习方法 。老师往往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只顾埋头上课。其实不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这才能学好。方法得当,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不同的课堂内容,告诉学生该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比较好。学习方法可以是探究性的学习、可以是接受型的学习、模仿的学习等等。从而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其次,教师要做好评价工作。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公正、合理的评价好学生。评价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评价语言要有鼓励性,有效的评价,会催人上进,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教师不失时机的有效评价,能消除他们思想上的惰性,心理得到平衡。同时,这部分学生更需要老师学习方法的指导,教者要做好个别学习方法的指点。学习方法也要因人而异。 三、注重总结的有效性 总结几乎是每节课堂教学都有的,但如何使总结实效、对学生产生效应;却有很大学问。如:有一位老师上完一节课后,问:这一节你们学习了什么?学生就不好回答了。学生就说开了:“我学到怎样跟同学合作。”“我学到了怎样求比例尺”“我学到了怎样遵守课堂纪律”等等。五花八门,可见总结的有效性是多么重要。那么怎样的总结才算有效?总结一个是要点到点子上;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科学总结。不能随便问一句完事。总结要让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知识得到系统化、归纳化再现。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广大教师共同所追求的,我们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赋有实效性,才能焕发出新课程理念在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素质。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如何上好数学课,使数学课灵动起来呢?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二、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根据费赖登塔尔的观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我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3虽用了三条线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升华出来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实行民主教学,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

在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轻松和谐,师生们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小声讨论,时而高声辩论。同学们争相发言,有的居高临下,提纲挈领;有的引经据典,细致缜密。针对同学们独具个性的发言,老师不时点头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则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一课时,在教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知识之后,我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30多支不同颜色、不同长短、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的铅笔打乱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分类,看谁分得合理。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去分类:有按颜色分类的;有按长短分类的;有按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分类的;也有胡乱分的。再找学生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对讲不清理由的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教师还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抱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

四、帮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如我班一位女生,数学基础差,学习态度不明确,很要面子,别人帮助她学习她还不愿意,认为很没面子。问她懂了吗,都是说懂的,作业往往又是错的,看得出做作业时很急 躁 。我从写字开始,要求她把字写端正,允许作业少做,要求做一题对一题,不会做的重新做,做对了继续,让她认识到她也能做对,慢慢地树立学习的信心,发现优点及时大力地表扬,使她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且认识到学习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不能有任何虚假的行为。渐渐地,她对数学有些信心了,字写端正了,成绩也提高了。

五、适当的表扬奖励是上好数学课堂的添加剂

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如在练习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奖励“小红旗”给学困生,有时还主动与他们说上几句悄悄话。学生得到老师的奖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发挥前所未有的想象力,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极大地发展创新能力。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动手实践中,学生能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在民主教学中,学生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掌握数学的方法,而且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最终服务于生活,高效率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首要条件是转变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欢迎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一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 教育 的形式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数学作为小学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也得到不断的丰富与革新。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的形式、内容等方面展开分析、归纳,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为提高教学效率做好充分准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对策分析 探究课堂教学的状及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对顺利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素质教育渗透的主要途径是课堂,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显然是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符的。因此,本文就这些问题,展开有效策略,目的在于推动教学进程。 1常见的课堂教学现状 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只重视课堂知识的讲解以及学生的解题能力,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是通过大量的习题让学生巩固和掌握学习的知识,但是,并没有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生的 创新思维 也没有得到有效锻炼。这样教学显然是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的。 课堂情境设计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情境教学可以说是新课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形式,通过情境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思维活性与参与积极性。但是,现阶段的教师在引入情境教学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造成为了情境而设计情景的教学局面。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很多教师盲目地开展活动,制造一些和数学知识不相关的情境,尽管这样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但是,并不能将教学情境和数学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导致了课堂资源的浪费,这样的教学也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自主学习变成了放任自流: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并不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放任学生自己。但是,很多教师对自主学习的认识过于片面,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只要组织了丰富的自主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学习就行了,实际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给学生制定出一定要求和必要的指导,自主学习活动也过于敷衍,目的性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这样的教学不仅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有时候还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2针对现状对症下药 从简教学,不给学生造成学习难的压力: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把课本“吃透”。所谓“吃透”,既要熟悉相关的知识点,而且还能用学生普遍都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学生轻松接受。对于课下作业,要遵循着少而精的原则,不能一味地采用多做题的手段来使学生强化记忆。教师也要多联系学生家长,共同谈论学生的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和家长配合好,不要让家长一味给学生报补习班增大学生压力。在 学习 方法 ,学习空间与学习理念上尽可能保持一致,传授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尽量少给他们增添心理上的学习负担。 转变教学观念: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最终服务于生活,高效率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首要条件是转变教学观念,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小学生不能单纯地对数学学习和教学活动进行模拟,更不能依赖教师讲解和习题模拟,在新课改理念背景的引导下,应提倡小学生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用数学思维观察周围的实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还也将具有实际生活意义的教学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 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学校以培养创新型的素质人才为目标,教育系统、学校、教师都应该深化素质教育的理念。每一位教师首先都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主动使用正确的知识结构,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引导,注重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丰富课堂活动,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把握住讲课的时间、节奏,严防教学中出现机械的讲解,让学生感到枯燥,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等现象的发生。要主动将新教学模式带进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课堂教学目标匹配出恰当的教学形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不会偏离原有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此外,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动手能力,让学生都有激情主动探究知识,不至于因为乏味而上课不认真、开小差。 实施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将学生联系在一起,每个小组在完成任务中,小组成员之间也要相互探讨,彼此分析。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都能得到锻炼,团队合作意识也会得到有效发展。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还能促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成绩。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在指导教学中,必须具备完备的数学学科知识以及丰富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及时吸收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结合现状,对症下药,为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做好准备。 作者:朱雪松 单位: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陈金晶,张国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农村山区小学拼音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育革新2011年12期. [2]孙江波.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分析与建议[J].湖南教育(上)2016年01期. [3]李柳英.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教学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4年26期.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二 摘要:近年来在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中,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的 教学方法 一直在创新。其中,对话教学就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够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 逻辑思维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文章 就从对话视角下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并提出几点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对话视角;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这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将来的数学发展。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大量抽象性、难理解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与教师建立了一个互相平等的沟通平台,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材对话等开展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有自由的发言权、主动权,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且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跑神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对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引发 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间在课堂上的交流。例如,教师在讲到“认识周长”这一教学内容时,讲课前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知道‘周’是什么意思吗?”这时学生可能回答“姓氏”“星期”“周围”“一圈儿”等,教师据此可为学生引出教学内容“周长”。在讲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周长是什么意思,以了解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情况。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做出 总结 ,并引出周长的概念:“首尾相连的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制作出相关动画,如: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图片,然后用红色的笔标出长方形的周长,并告知学生红色笔标出的长度,就是该长方形的周长。在讲解之后,为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你能指出我们身边物理表面的周长吗?”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讲解。通过这种师生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二、联系生活,激活思维 教育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其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通过具体的策略,让学生从数学教材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 经验 与课堂教学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激活学生对教材之间的对话,最终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例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中,事实上,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已经不陌生了,如超市物品的价位表都是以小数的形式呈现的,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任务:“发现并搜集生活中的小数。”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可能会思考小数为什么这样写?然后,教师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为学生布置自学任务:“预习课本,也可以查阅相关学习资料,讲一讲小数为什么这样写?小数点前、后的数字分别有什么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加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自习的过程中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学现象有初步的理解,如超市价位表、自己的成绩等。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如“与的哪个大哪个小”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时学生在之前的自习中会发现“小数末尾去掉或加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由此,学生可以知道与是一样大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将学生的生活与教学相联系,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三、巧设疑问,启发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探究性的话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然后引导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互相启发,在合作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讲到“三角形中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知识点时,课前,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分组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性别、性格等将与班级学生相近水平的学生平均分在各组,且尽量保证各组学生男女比例相同、性格互补,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然后教师可以给每组学生每人准备三根小木棍,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三根不同长度的小木棍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一下。这时,有的学生发现可以拼成,而有的学生发现不能拼成。这时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学生1猜想:两根小木棍的总和等于第三根才可以拼成;学生2猜想:随便两根小木棍的和大于第三根长度才可以拼成。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之后,再次通过实验验证猜想,这时学生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做出总结。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实验形式,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四、设计对话,延伸知识在对话视角下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可设计对话主题进行知识的延伸,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小学生内心往往充满了对知识的好奇和探索,渴望从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和收获,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肯定与认可。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明确对话主题,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新知识,以促进其数学能力的提升。比如,在“通分(最小公倍数;通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对话主题:3/8-2/7=____,他们在学习通分知识之前,接触到的分数加减法都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计算,在遇到这种分母不同的现象时,往往难以着手,不知道该如何计算。要想解决这一习题,小学生需要运用新的数学知识,探究欲望被激发,教师可顺利引出新知识——通分,让他们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可寻求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从而可以很快得出8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56,然后将3/8转化为21/56,2/7转化为16/56,很快得出计算结果。通过这样的对话教学,可让学生主动回顾旧知识,拓展新能力,主动参与对话,利用探究性的数学练习题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引发小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并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使他们的学习思路得以拓展,知识得以延伸。总而言之,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加师生间的对话;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然后通过探究问题,加强生生间的对话。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的对话形式,为学生构建多元化对话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作者:陈艳 单位:甘肃省山丹县城关小学 参考文献: [1]夏李平.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4). [2]陈惠芳.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三 【摘要】讲求教学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育教学的高效.教师如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其中大有学问,需要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比较单调和枯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更加勤奋,深入钻研,用多种多样艺术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把“知识教育”真正变为“启智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艺术;激趣;启智 小学生一般都是7—13岁之间的孩子,喜欢游戏、玩耍、娱乐,习惯于形象化、直观化的思维模式.这就需要数学教师要用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和方法把单调、抽象的数学知识“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能够乐于接受,趣在其中,美在其中,乐在其中.教师如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其中大有学问,需要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比较单调和枯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更加勤奋,深入钻研,用多种多样艺术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把“知识教育”真正变为“启智教育”. 一、问题设计的趣味化 孔子曰:“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是从问题开始的,是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目的的.有趣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成为学生积极思考的桥梁.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小孩子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总想探个究竟,弄懂其中的奥妙所在.尤其是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有趣的提问能够勾住学生的魂,让学生如饥似渴地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比如,我在上《比例尺》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谁知道自己的家乡距离首都北京有多远?学生纷纷推断和猜测,但都很不准确.这时我亮出了中国地图,并且说:那就让我们来量一量吧.学生听说在地图上可以量出从家乡到首都北京的距离,都表现得大为惊奇,兴趣盎然.这时我们顺利地进入新课讲解,就能够牢牢地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视为金科玉律,并且牢牢地记在心里,印入脑海. 二、情境设计的生活化 有用才是真理,有用才是真知.要想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感兴趣,就必须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有用,能够切实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疑难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应用于实践.为此,数学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的时候,要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公理建立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之上.比如,我在讲授《圆的周长》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六一 儿童 节即将来临,我们学校要开 田径运动 会.你们可知道:如何才能够精确地测量出我们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呢?学生相互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用米尺实测是最好的办法.接着我又说:操场跑道将分为内外6圈,怎样才能够又快又精确地测量出各圈跑道的精确长度呢?这下子大家都傻眼了,面 面相 觑,不知所云.他们其中有人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4个边的直线距离容易丈量,而4个圆角处的跑道长度就很难快速丈量出来.这时我就告诉同学们说:我这里有一种最便捷、最快速的丈量和计算方法,大家愿不愿意学呢?这时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效果必然是最理想的.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长期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拼图法、实践操作法、游戏活动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等等.其实,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方式,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教育效果的方式方法.数学教师要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法,把不同类型的数学知识最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观察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比如,在教学《2、3、5的倍数的特征》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采用的是拼图法和实践操作法;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我采用的是多媒体演示法.教师所拥有的知识的多少与教学能力是不相同的,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实践性的量的积累,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什么样的知识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要课前精心预设,而且要观察效果;不仅要进行广泛的实践交流,而且要进行深刻的教学 反思 ,以便总结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数学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数学课堂应该是张弛有度的,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够让学生轻松愉快、心情舒畅. 四、施教对象的分层化 由于每一名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同,智力方面存在着差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优劣来.对于相同的问题和作业,优等生早已算出了答案,还有空闲时间,中等学生还在求解之中,而学困生却显得抓耳挠腮,无可奈何.针对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就要采取差别化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施教.在授课方面,在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和领会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不能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对于优等生,要以放为主,鼓励他们独立学习,多元求解,积极进行高难度的拓展练习.对于中等生,应该半扶半放,在教师点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提高性练习.对于学困生,要以扶为主,在师生讨论、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评价标准也要有区别,尤其是对学困生,要让他们感到有收获,有成就感,以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参与度. 作者:王晓红 单位:临泽县城关小学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策略研究论文

高中数学课堂管理问题及策略论文

一、数学课堂管理现状

随着高中数学课堂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重视教师对课堂的有效管理,高中课堂管理主要涉及高中生课堂行为问题的管理和实践。随着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数学教师课堂管理研究也逐渐深入。可归纳为:从外在表象到内涵建设、对课堂行为的重视由教师转向学生,在探索中逐渐发展。对高中数学课堂有效管理的研究逐渐成为高中数学教育的重心。

二、中学数学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今,我国基础教育的课堂管理大多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师授课模式。即教师采用惩罚的手段来纠正学生的消极行为,教师通过控制课堂实现管理学生的目的。传统的课堂管理模式忽略了对学生的引导,限制高中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实践证明,这种课堂管理模式重点在课堂控制和纪律管理上,忽略了高中生数学兴趣的培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具体问题如下:

(一)过于注重课堂控制

目前,高中数学教师大多采取专制式的课堂模式,对数学课堂的管理是限制和纠正学生的消极行为,而忽视了调动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高中数学教师大多认为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应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才能达到学习效果。通常把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往往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评价,数学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常釆用惩罚手段,而忽略学生的感受,结果往往导致学生逆反,进而引发更多问题。

(二)课堂管理效率低下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的干扰,有些教师可以做到处理得当,但有些教师不能充分考虑问题行为的性质,没能正确的引导学生。有时甚至在上课时停止教学,当堂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教师采用这种处理方式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还会引发新的问题,甚至会让高中生产生厌烦的情绪。这种情况下,会使数学教师的重心放在维持课堂纪律上,不能按时完成教学工作,进而降低课堂管理成效。

(三)课堂管理不灵活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的基础数学教育通常以传授知识为主,强调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忽略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能力的锻造,使学生失去了对问题独立探索的精神。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只会被动接受,对数学的学习没有兴趣,使得高中生既不能很好的习得数学知识,也得不到全面发展,进而导致学生出现厌学。

三、高中数学课堂管理的`有效策略

教师要对学生有效地开展教育,就必须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管理:

(一)加强师生交流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课堂上师生交流是课堂互动的前提。高中生获得知识、能力发展都离不开信息交流,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与高中生有效的沟通。而新的课堂管理模式要求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给学生提供审视自己的机会。在课堂上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加强师生互动,坚持学生为本,注意细节,使沟通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心理学研究发现,环境会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因此,创建良好的数学课堂环境至关重要。高中生能够处在满足个体心理需要的环境中,就会使学习行为更加有效,让学生在安全、舒适且被尊重的环境里学习,会大大提高学习效果。创建和维护良好的课堂气氛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构建积极、平等、互敬互爱的课堂环境,是教师实现数学课堂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也能够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加强高中数学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

数学教师必须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知识的理论学习,积累数学课堂管理的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提升管理能力。首先,学校应鼓励数学教师参加各类培训与学习,为数学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其次,大力提倡数学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最后,学校组织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组织教师积极研讨,互相指导。

(四)激发高中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鼓励高中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采用专题教学、朋辈辅导、共同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都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高中数学课堂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数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定课堂学习目标,可以通过互动方式来维持学生注意力,还可以通过有效地布置课堂作业,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四、结语

数学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生活和交流的重要场所,学生对数学课堂充满期待,觊觎在数学课堂上获得未来生活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磨练意志,全面发展;教师对数学课堂也充满希望,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和国家输送基本功扎实、能力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让学生积极、快乐地学习。本文结合国内外基础数学教育的理论知识,对我国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管理进行分析,为工作在教育一线的广大数学教师提供课堂管理的有效措施,为我国高中数学教育的理论研究提供依据。

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最终服务于生活,高效率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首要条件是转变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欢迎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一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 教育 的形式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数学作为小学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也得到不断的丰富与革新。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的形式、内容等方面展开分析、归纳,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为提高教学效率做好充分准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对策分析 探究课堂教学的状及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对顺利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素质教育渗透的主要途径是课堂,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显然是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符的。因此,本文就这些问题,展开有效策略,目的在于推动教学进程。 1常见的课堂教学现状 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只重视课堂知识的讲解以及学生的解题能力,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是通过大量的习题让学生巩固和掌握学习的知识,但是,并没有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生的 创新思维 也没有得到有效锻炼。这样教学显然是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的。 课堂情境设计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情境教学可以说是新课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形式,通过情境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思维活性与参与积极性。但是,现阶段的教师在引入情境教学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造成为了情境而设计情景的教学局面。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很多教师盲目地开展活动,制造一些和数学知识不相关的情境,尽管这样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但是,并不能将教学情境和数学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导致了课堂资源的浪费,这样的教学也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自主学习变成了放任自流: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并不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放任学生自己。但是,很多教师对自主学习的认识过于片面,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只要组织了丰富的自主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学习就行了,实际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给学生制定出一定要求和必要的指导,自主学习活动也过于敷衍,目的性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这样的教学不仅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有时候还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2针对现状对症下药 从简教学,不给学生造成学习难的压力: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把课本“吃透”。所谓“吃透”,既要熟悉相关的知识点,而且还能用学生普遍都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学生轻松接受。对于课下作业,要遵循着少而精的原则,不能一味地采用多做题的手段来使学生强化记忆。教师也要多联系学生家长,共同谈论学生的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和家长配合好,不要让家长一味给学生报补习班增大学生压力。在 学习 方法 ,学习空间与学习理念上尽可能保持一致,传授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尽量少给他们增添心理上的学习负担。 转变教学观念: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最终服务于生活,高效率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首要条件是转变教学观念,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小学生不能单纯地对数学学习和教学活动进行模拟,更不能依赖教师讲解和习题模拟,在新课改理念背景的引导下,应提倡小学生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用数学思维观察周围的实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还也将具有实际生活意义的教学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 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学校以培养创新型的素质人才为目标,教育系统、学校、教师都应该深化素质教育的理念。每一位教师首先都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主动使用正确的知识结构,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引导,注重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丰富课堂活动,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把握住讲课的时间、节奏,严防教学中出现机械的讲解,让学生感到枯燥,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等现象的发生。要主动将新教学模式带进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课堂教学目标匹配出恰当的教学形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不会偏离原有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此外,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动手能力,让学生都有激情主动探究知识,不至于因为乏味而上课不认真、开小差。 实施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将学生联系在一起,每个小组在完成任务中,小组成员之间也要相互探讨,彼此分析。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都能得到锻炼,团队合作意识也会得到有效发展。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还能促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成绩。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在指导教学中,必须具备完备的数学学科知识以及丰富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及时吸收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结合现状,对症下药,为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做好准备。 作者:朱雪松 单位: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陈金晶,张国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农村山区小学拼音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育革新2011年12期. [2]孙江波.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分析与建议[J].湖南教育(上)2016年01期. [3]李柳英.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教学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4年26期.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二 摘要:近年来在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中,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的 教学方法 一直在创新。其中,对话教学就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够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 逻辑思维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文章 就从对话视角下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并提出几点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对话视角;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这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将来的数学发展。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大量抽象性、难理解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与教师建立了一个互相平等的沟通平台,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材对话等开展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有自由的发言权、主动权,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且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跑神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对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引发 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间在课堂上的交流。例如,教师在讲到“认识周长”这一教学内容时,讲课前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知道‘周’是什么意思吗?”这时学生可能回答“姓氏”“星期”“周围”“一圈儿”等,教师据此可为学生引出教学内容“周长”。在讲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周长是什么意思,以了解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情况。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做出 总结 ,并引出周长的概念:“首尾相连的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制作出相关动画,如: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图片,然后用红色的笔标出长方形的周长,并告知学生红色笔标出的长度,就是该长方形的周长。在讲解之后,为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你能指出我们身边物理表面的周长吗?”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讲解。通过这种师生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二、联系生活,激活思维 教育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其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通过具体的策略,让学生从数学教材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 经验 与课堂教学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激活学生对教材之间的对话,最终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例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中,事实上,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已经不陌生了,如超市物品的价位表都是以小数的形式呈现的,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任务:“发现并搜集生活中的小数。”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可能会思考小数为什么这样写?然后,教师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为学生布置自学任务:“预习课本,也可以查阅相关学习资料,讲一讲小数为什么这样写?小数点前、后的数字分别有什么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加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自习的过程中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学现象有初步的理解,如超市价位表、自己的成绩等。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如“与的哪个大哪个小”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时学生在之前的自习中会发现“小数末尾去掉或加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由此,学生可以知道与是一样大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将学生的生活与教学相联系,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三、巧设疑问,启发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探究性的话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然后引导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互相启发,在合作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讲到“三角形中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知识点时,课前,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分组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性别、性格等将与班级学生相近水平的学生平均分在各组,且尽量保证各组学生男女比例相同、性格互补,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然后教师可以给每组学生每人准备三根小木棍,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三根不同长度的小木棍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一下。这时,有的学生发现可以拼成,而有的学生发现不能拼成。这时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学生1猜想:两根小木棍的总和等于第三根才可以拼成;学生2猜想:随便两根小木棍的和大于第三根长度才可以拼成。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之后,再次通过实验验证猜想,这时学生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做出总结。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实验形式,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四、设计对话,延伸知识在对话视角下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可设计对话主题进行知识的延伸,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小学生内心往往充满了对知识的好奇和探索,渴望从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和收获,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肯定与认可。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明确对话主题,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新知识,以促进其数学能力的提升。比如,在“通分(最小公倍数;通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对话主题:3/8-2/7=____,他们在学习通分知识之前,接触到的分数加减法都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计算,在遇到这种分母不同的现象时,往往难以着手,不知道该如何计算。要想解决这一习题,小学生需要运用新的数学知识,探究欲望被激发,教师可顺利引出新知识——通分,让他们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可寻求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从而可以很快得出8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56,然后将3/8转化为21/56,2/7转化为16/56,很快得出计算结果。通过这样的对话教学,可让学生主动回顾旧知识,拓展新能力,主动参与对话,利用探究性的数学练习题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引发小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并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使他们的学习思路得以拓展,知识得以延伸。总而言之,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加师生间的对话;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然后通过探究问题,加强生生间的对话。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的对话形式,为学生构建多元化对话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作者:陈艳 单位:甘肃省山丹县城关小学 参考文献: [1]夏李平.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4). [2]陈惠芳.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三 【摘要】讲求教学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育教学的高效.教师如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其中大有学问,需要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比较单调和枯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更加勤奋,深入钻研,用多种多样艺术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把“知识教育”真正变为“启智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艺术;激趣;启智 小学生一般都是7—13岁之间的孩子,喜欢游戏、玩耍、娱乐,习惯于形象化、直观化的思维模式.这就需要数学教师要用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和方法把单调、抽象的数学知识“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能够乐于接受,趣在其中,美在其中,乐在其中.教师如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其中大有学问,需要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比较单调和枯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更加勤奋,深入钻研,用多种多样艺术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把“知识教育”真正变为“启智教育”. 一、问题设计的趣味化 孔子曰:“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是从问题开始的,是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目的的.有趣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成为学生积极思考的桥梁.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小孩子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总想探个究竟,弄懂其中的奥妙所在.尤其是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有趣的提问能够勾住学生的魂,让学生如饥似渴地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比如,我在上《比例尺》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谁知道自己的家乡距离首都北京有多远?学生纷纷推断和猜测,但都很不准确.这时我亮出了中国地图,并且说:那就让我们来量一量吧.学生听说在地图上可以量出从家乡到首都北京的距离,都表现得大为惊奇,兴趣盎然.这时我们顺利地进入新课讲解,就能够牢牢地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视为金科玉律,并且牢牢地记在心里,印入脑海. 二、情境设计的生活化 有用才是真理,有用才是真知.要想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感兴趣,就必须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有用,能够切实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疑难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应用于实践.为此,数学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的时候,要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公理建立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之上.比如,我在讲授《圆的周长》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六一 儿童 节即将来临,我们学校要开 田径运动 会.你们可知道:如何才能够精确地测量出我们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呢?学生相互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用米尺实测是最好的办法.接着我又说:操场跑道将分为内外6圈,怎样才能够又快又精确地测量出各圈跑道的精确长度呢?这下子大家都傻眼了,面 面相 觑,不知所云.他们其中有人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4个边的直线距离容易丈量,而4个圆角处的跑道长度就很难快速丈量出来.这时我就告诉同学们说:我这里有一种最便捷、最快速的丈量和计算方法,大家愿不愿意学呢?这时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效果必然是最理想的.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长期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拼图法、实践操作法、游戏活动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等等.其实,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方式,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教育效果的方式方法.数学教师要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法,把不同类型的数学知识最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观察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比如,在教学《2、3、5的倍数的特征》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采用的是拼图法和实践操作法;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我采用的是多媒体演示法.教师所拥有的知识的多少与教学能力是不相同的,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实践性的量的积累,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什么样的知识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要课前精心预设,而且要观察效果;不仅要进行广泛的实践交流,而且要进行深刻的教学 反思 ,以便总结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数学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数学课堂应该是张弛有度的,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够让学生轻松愉快、心情舒畅. 四、施教对象的分层化 由于每一名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同,智力方面存在着差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优劣来.对于相同的问题和作业,优等生早已算出了答案,还有空闲时间,中等学生还在求解之中,而学困生却显得抓耳挠腮,无可奈何.针对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就要采取差别化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施教.在授课方面,在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和领会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不能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对于优等生,要以放为主,鼓励他们独立学习,多元求解,积极进行高难度的拓展练习.对于中等生,应该半扶半放,在教师点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提高性练习.对于学困生,要以扶为主,在师生讨论、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评价标准也要有区别,尤其是对学困生,要让他们感到有收获,有成就感,以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参与度. 作者:王晓红 单位:临泽县城关小学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针对小学生在数学计算中经常出现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增强小学生对数学的计算能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效率,从而促进小学生整体数学成绩的提升,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

摘要:

数与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数与计算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周围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数与计算的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学习数与计算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注重对“计算教学”相关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掌握。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入了计算机教学的方法,部分教师认为计算机属于机械方面的操作,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只需要输入公式便能得到相应的计算结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产生对教学策略的忽视,形成小学数学教学“高投资低效能”的结果,学生对数学题目的计算速度较慢,且准确度也不高,小学生整体数学计算效率低下。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数学策略的探索,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一、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生疏,从而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不理解,小学生整体数学计算能力较为低下。这样的教学方式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违背,不利于小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理解。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教学,改变以往生疏的教学方式,采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方法进行数学计算教学,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整体教学能力。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借助相关的工具,让学生能够从实践中获得数学计算方法,从而提升小学生整体数学计算能力。此外教师可以采用归纳计算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而不断提升数学能力。

然而小学高年级学生在长期的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对高年级学生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数学题目,在乘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小数点的转换,两个相乘的因素同时扩大倍数,去掉小数点,然后所获得的结果再去掉所扩大倍数的乘积即可。此外,针对不同学生需要采取不同的指导,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通过加强对学生的题目联系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很容易理解,在不断归纳总结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数学计算的方法,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整体数学计算能力。

二、引导学生进行估算训练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估算的计算方法运用得较多,然而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精确计算的教学,使学生在估算能力上非常薄弱,造成小学数学教学缺乏实践性。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估算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估算的习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估算技能。教师在进行估算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估算结果,可以引导学生再进行精细的计算,检验估算的数字与实际数值之间存在的差距,在此过程中不但能够提升小学生的估算能力,还能检验学生的精细计算技能,从而提升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此外,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对自身的计算方法与同学进行讨论,相互学习,实现共同进步。

三、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错题分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实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能够对自身的学习能力进行不断地检验,小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对诸多的题目进行计算,在整个计算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学生身心都处于发展的阶段,在课堂中,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在课后很容易遗忘。例如,在数学计算过程中经常涉及加减法计算,学生在进行计算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多加少减的现象,或者是在计算的过程中某些数字忘了书写,从而造成计算中的错误。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小学生错题的集中分析,掌握小学生在数学计算过程中常见的错误,从而针对这些错误总结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将方法教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数学计算的过程中避免出现错误。

此外,教师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规范小学生的计算书写形式,避免学生由于书写潦草而出现答案上的错误,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综上所述,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首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减少学生在数学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此外,针对小学生在数学计算中经常出现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增强小学生对数学的计算能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效率,从而促进小学生整体数学成绩的提升,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戴阳.试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数学教学,2012(15).

[2]武清芳.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教育在线,2013(10).

摘要: 如何培养小学生高效准确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教师的重点工作之一。计算能力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而小学阶段,正是我们培养计算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一些符合现代小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并以此来提高小学生普遍较差的数学计算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

现代小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是十分重要的,而计算能力是学生必须培养的能力之一,同样也是小学教学的基础内容。尽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降低了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要求,但计算能力对学生所体现出的积极促进作用是无法被改变的。因此,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小学老师的重点工作之一。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提出了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传统数学计算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计算教学与生活不够密切。题海战术和大量题库的机械练习让学生失去对计算的兴趣,很多教师只是通过重复练习来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没有将计算教学同生活中的例子联系起来,这无法解决学生计算能力较差的根本问题。第二,课堂讲解同练习相分离。传统小学数学计算教学通常缺乏合理性,前半节课运算法则的讲解加上后半节课学生自己做练习的单一模式无法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第三,学生综合能力欠缺。现实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重结果,轻过程,过分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略了学生个人的情感变化,没有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从而无法提高计算能力。第四,单一的`题海战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注重计算结果而忽略过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这些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提高小学数学计算的具体教学策略

1、教材内容是重点

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在深刻了解教材背后隐藏含义的基础上,积极展开教学活动。第一,了解教材知识体系,系统总结教材知识,完整构建知识网络。第二,合理分析教材中的重难点,选取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的教学内容。第三,根据现代教学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预测、做出准备。例如,关于四则运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领导学生多做常见题型,并结合应用题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专业技巧。教师应以课本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接受教学内容,自主培养学习能力,通过计算练习培养学生灵活计算、举一反三的能力。

2、注意课堂中的情境教学模式

小学生很难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他们自制力差,好奇心重,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创造教学环境,不能直接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失去兴趣。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该切合实际,将数学知识导入课堂,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例如,在学习除法运算时,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如苹果或者梨子来进行教学演示,请同学上台将9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得到9÷3=3的结果,实践中的学习能够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于计算的理解和记忆,这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活化的情景教学模式能够逐步改变学生对计算的看法,让他们意识到计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广泛应用,也能达到提高学生主动计算、积极计算的目的。首先,增强学生主动将实际生活与计算教学内容联系的意识。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设置以下教学场景:“假期某某学生计划与妈妈去看电影,儿童票半价,成人票售价35元一张,同时购买了一些零食,请同学计算此次看电影总共消费多少钱?”例如此类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计算问题,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计算能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与实用性,改变学生对计算的看法。

3、引导同学之间的计算交流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习小组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专业技巧。首先,布置一定复杂性的练习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学习小组的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作业,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提前按照一定条件合理分配好学习小组。其次,在学生自己完成计算习题时,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交流合作、提出意见、总结计算方法、得出正确结论。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另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通过学习小组,学生能够主动发表意见和看法,并积极听取其他同学的理解和认识,既能利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技巧进行计算,又能吸取借鉴别人的计算技巧和思维方式,并最终将别人的高效学习技巧转变为自己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计算能力的目的。

4、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面对不同学生学习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差异,应开展不同的教学形式,以下是具体的几种有利于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的具体方式:第一个,做游戏。通常情况下,儿童的专注力很难投入到课堂中去,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周围环境所影响,而没有哪个儿童不喜欢做游戏,针对低年级的拼音教学,这种做游戏的形式能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第二个,会表演。例如,在讲到龟兔赛跑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角色扮演,分别饰演文章中的小白兔和小乌龟,老师可以充当解说员,这样一来,台上表演的同学积极投入到课堂表演,而台下的同学也认真观看表演。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可以对教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第三,比赛式,小学生争强好胜,在数学课堂中,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开展小型的学习比赛,这种比赛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刺激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说具体奖励发纪念章或小红花,效果会更好。

5、重视巩固练习

通过练习,一方面,能够直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在锻炼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对于数学计算来说,这是强化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而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正确科学评估学生的易错点,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基本算法,并进行及时的练习检测,期间,教师应主动讲解做题思路和解题技巧。第二,课后练习题尤为重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检测结果有针对地布置巩固练习习题。例如,如果学生对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中通分和约分认识的不够透彻,掌握的不够牢固,对此,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专项训练,以此来达到巩固练习的最终目的。

三、总结

总的来说,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体制对小学数学教学,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发展。小学教学内容和目标也相应地做出了调整,只有在发现和改善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前提下,完善创新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巩固练习,才能达到提高小学计算能力的目的。

作者:

李淑珍

单位:

宁夏西吉县将台乡将台小学

参考文献:

[1]倪品.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4,(12):78.

[2]孔祥红.也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J].关爱明天,2015,(7):379-379.

[3]王艳.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思考[J].读与写(上,下旬),2015,(12):207-207.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