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恒温系统对水质的影响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7 17:38:36

恒温系统对水质的影响研究论文

现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中饮水的质量安全问题也越来越重要,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关于水的科学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关于水的科学论文篇一 浅析水处理技术 摘 要现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中饮水的质量安全问题也越来越重要,从而对水处理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对现今水处理技术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对主要的水处理技术进行深入的阐述,从水处理技术当中的重点内容和操作的难点进行全面的分析,力求在实际当中加强此项技术的运用,为城市以及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问题作出微薄的贡献,也为人民的生活提供更高的保证。 关键词水处理;技术;应用 Abstract: Nowaday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eople living drinking water quality safety proble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us the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the basic situation in detail, the main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are expounded from the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the key content and the operation difficulty to undertak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actual technique, as the city and rural area drinking water safety issues a modest contribution, also for people's life with higher guarantee. Key words: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现在,在许多地方,由于常年开发与环境的污染破坏,导致水源被污染的程度比较的严重,对当地人民的饮水质量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威胁。所以,为了保证饮用水的安全,根据国家颁布的生活饮用水的标准,需要对水源进行一系列技术上的处理,使其达到相关的要求和规范,减少水源中存在的高氟、苦咸、高砷以及微生物病害等问题,解决影响人民生和质量和身体健康的质量问题。本文根据对水处理技术进行多角度的详细分析和探讨,对其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力求这项技术可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根据对技术特点和操作的详细分析,得出各种技术分别适用于哪些环境下,并且,针对实际使用和操作当中的情况,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比得出不同的水处理技术当中的优缺点,帮助水处理技术在实际当中得到更好的应用,为人民的生活质量提供更加优质的保障,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主要水处理技术的分析 一般的来讲,在水处理的技术当中,比较常用的是离子交换技术、膜反渗透技术、电渗析技术、复合多介质过滤技术以及电絮凝技术,在这几项技术当中,根据实际的使用和操作情况来看,膜反渗透技术存在有运行成本较高的问题,在操作和使用过程当中,会造成成本的增加,不利于解决实际的问题。同时,电渗析技术也存在有同样的问题,虽然其在理论上面操作的成本不是非常的高,但是在实际工程当中不同的设备,造成的运行费用会比较的高。离子交换技术由于介质更换较为频繁的缘故,在实际的使用和操作当中会造成管理的复杂和应用上的不便,运行费用则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不同的介质来源和更换的频率都会造成其成本的不同。另外两种技术,电絮凝技术和复合多介质过滤技术,是现今的两种较新的技术,本文将对这两种技术进行细致的分析,其中,电絮凝技术集中了电化学技术上的一些优势,与此同时,此种技术还具有运行操作费用较低、管理较为简易的优点,而复合多介质过滤技术,克服了其他的离子交换技术上的一系列的缺点,在运行成本和操作使用上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和提高。这两项技术是当今运用最为广泛的两种技术,不仅是因为其可以很好的控制使用的成本,更是因为其管理方面和操作方面的优势,符合现今水处理技术的选择原则。一般的来讲,水处理技术应当遵循几个方面的原则,首先,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保证饮用水的安全,在进行相关的处理之后一定要达到相应的要求和规范;第二,技术需要安全可靠,需要成熟的技术,设备以及理论方面都较为全面;第三,运行费用要较低、管理要较为方便,不能选择会造成很大成本的技术和设备,同时也不能选择管理起来较为麻烦的技术,尤其是在一些较为贫困的地区,更是要对技术的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要对技术的繁琐程度进行严格的把握;最后一点,投资需要尽量的节省,在满足了以上几点原则之后,需要对技术的投资进行一系列的节省,这一点对于维持经济发展和保证经济效益来讲,有着较为重大的意义和作用。根据以上的阐述,可以对现今的水处理技术现状有着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下文就将对电絮凝技术和复合多介质过滤技术进行深入的剖析,通过采集数据的结果对两种技术进行多方面的对比,旨在加强水处理技术在实际当中的应用。 二、电絮凝技术原理和流程分析 电絮凝技术是一种电化学技术,它集中了电化学当中的一些优点,使用电能来对化学试剂进行有效的替代,在减少了经济成本的同时,还能较为有效的去处水源当中的重金属以及悬浮固体等等物质,对乳化有机物以及其他的污染物质都能进行科学合理的去除,是一项新兴的技术,在实际的使用和操作当中已经得到了不断的完善,效果也得到了多方面的认可。电絮凝技术真正起步于上个世纪末期,但是其理论在上个世纪的初期就已经逐步的建立起来,由于设备的不成熟和实践较少,所以一直都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一直到上个世纪的末期,才真正的在实际使用当中得到改进和提高。现今,这项技术已经有了较大的突破,在欧美等国,已是水处理当中使用的主要技术之一,在合理的控制了经济成本和设备的管理的同时,取得的效果也是比较的显著。下文将对其主要的技术和操作进行详细的分析。 电絮凝技术通过对多块钢板进行直流加电,从而在钢板之间产生电场,待处理的水流在进入到钢板之间的缝隙之后,正在进行通电的钢板会有一部分被消耗,进入到水源当中,与此同时,电场中的离子和非离子的污染物质,在受到了电场的作用之后,和电场中电离出来的产物进行相互的反应作用,电场中的消耗水也加入到反应中去,各种离子之间相互作用,以最为稳定的形式结合成一些固体颗粒,在水流中逐渐的沉淀出来,达到了净化水的目的,这就是电絮凝技术的主要工作原理。在电絮凝技术当中,水源由井池进入到均化池当中,均化池的作用是平衡水泵当中的水量,很好的控制其与电絮凝反应器当中的水流量之差,对反应的进行作严格的保障。然后,水流进入到反应器当中,一般的来讲,是两个反应器连接在一起,将水从均化池当中抽入至反应器,内部置有钢板,可以与水中电离出的离子进行反应,可以达到预处理的目的和效果。在反应器的底部,设置有一个倾斜的空腔,这个空腔的作用是将水流当中的较重的颗粒吸引进去,对水流中还存在的一些铁垢等污染物质,一并进行处理,这些物质由于质量较重,会逐步的沉入到空腔当中,不会随着水流一起前进。然后,水流会依次经过污泥储存设备、除沫池、沉淀池以及沙滤池等等,在其中进行进一步的污染物质处理,完成一系列的工艺流程,除去水中的颗粒、尘埃物质以及砂石等等,达到最佳的水处理效果。根据实际当中的使用和操作情况来看,电絮凝技术的效果比较良好,在合理的控制了成本和设备管理的情况下,达到了较好的使用效果。 三、复合多介质过滤技术原理和流程分析 复合多介质过滤处理技术,根据对水源进行一系列的物理处理,符合环保以及能耗低的要求,没有化学药剂的使用,在达到水源处理的要求和标准的同时,对成本也进行了较好的控制,整个处理的过程只需要使用较少的逆清洗水,所以,在实际的使用当中也得到了多方面的认可,技术也比较的成熟,应用较为广泛。在复合多介质过滤处理技术当中,由于一系列现代化全自动处理系统的运用,可以更加方便的对水源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读读数和操作起来较为的便捷,可维护性较强,整个的工艺流程较为简易,同时,费用成本也较低,是一项现代化的技术。 在复合多介质过滤处理技术当中,水源首先进入到加压泵当中,加压泵根据流量以及压力的要求,将水泵入至水处理系统池当中,进行初步的处理,然后水流经过全自动的逆洗介质处理器当中,处理器可以很好的过滤水流中的泥沙以及沉淀物,然后,在过滤完毕之后,水流进入到逆洗的活性炭吸附器中,此过滤器根据椰壳活性炭的使用,对水流当中的异味进行有效的处理,还可以进一步的清除水中的氯化物,除去水中的臭味。然后,水流依次经过除砷装置、阻垢器、水紫外线消毒进口等等,对水中存在有的砷、铁、锰等介质进行一些列的处理,除去水中的水垢,对水流进行臭氧分解以及杀毒,进一步的除去水中的污染物质,达到最佳的水处理效果。上述过程即是复合多介质过滤处理技术的主要工艺流程。 四、数据分析和效果对比 根据某地区使用和操作的效果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比采集的数据可以发现,在使用了水处理技术之后,水中的有害物质明显的下降,对污染物质起到了很好的处理效果,同时,根据电絮凝技术和复合多介质过滤技术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两中技术都有各自的优势所在,先絮凝技术对比多介质过滤处理技术,其使用和操作方面较为成熟、成本较低,同时管理方面比较的方便,设备的使用寿命以及维护程度都比多介质过滤处理技术强,但是,电絮凝技术也有其自身的劣势所在,其一次性投资较高,对于较为贫困的地区,不是非常的适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对现今主要的水处理技术有着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通过对电絮凝技术和多介质过滤处理技术的详细阐述,可以对相关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工艺流程有着较为详细的掌握,加强相关技术在实际中的使用和操作,加强水处理技术的效果,进一步的降低成本,加强管理,以最佳的方式对水源进行处理,为人民的生活提供最优质的保障。 参考文献 叶锐.浅析水处理技术和工艺流程【J】.水电原理技术, 王文涛.浅析水处理系统和技术的开发【M】.中国农村水电,2007(4) 王德.浅析水处理技术的选择以及设备的使用【M】.水利水电资讯,2006(5) 关于水的科学论文篇二 虚拟水与水安全 摘要:虚拟水是水资源领域的新概念,近年来,在与水相关的国际会议上成为讨论的热门话题。初步探讨了虚拟水和虚拟水贸易,认为虚拟水作为非真实意义上的水,是通过商品交易或服务来实现的,虚拟水贸易主要表现在粮食贸易上,和国家安全有着密切关系。虚拟水的提出,改变了原有的一些 思维方式 ,拓宽了水资源 研究 的领域,树立了水资源管理的新理念,最终提供了一条解决干旱地区缺水的新途径。 关键词:虚拟水 虚拟水贸易 水安全 一、虚拟水及其特征 虚拟水是由伦敦大学亚非研究院Tony Allan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新概念,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 目前 虚拟水是国际上与水资源相关领域专家和管理者谈论的热门话题,2003年3月18日在日本京都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水论坛,对“虚拟水”进行了热烈讨论。 虚拟水的特征主要有三点:第一,非真实性。顾名思义,虚拟水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水,而是虚构的水,是以“虚拟”的形式包含在产品中的“看不见”的水,因此虚拟水也被称为“嵌入水”和“外生水”。“嵌入水”指特定的产品以不同的形式包含有一定数量的水,如生产1kg粮食需要用1000L水来灌溉,1kg牛肉需要消耗万L水,这就是在产品背后看不见的虚拟水。“外生水”暗指进口虚拟水的国家或地区使用了非本国或本地区的水这一事实。第二, 社会 交易性。虚拟水是通过商品交易即贸易来实现的,没有商品交易或服务就不存在虚拟水,并且强调社会整体交易,非个体交易,商品交易或服务越多,虚拟水就越多。第三,便捷性。由于实体水贸易运输距离长远、成本高昂,这种贸易通常是不现实的,而虚拟水以“无形”的形式寄存在其他的商品中,相对于实体水资源而言,其便于运输的特点使贸易变成了一种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用工具。 二、虚拟水贸易及其作用 虚拟水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般是缺水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另一个国家或地区(一般是水资源丰沛的国家或地区)购买水密集型农产品或高耗水 工业 产品,目的是获得水和粮食的安全,以确保国家安全。虚拟水贸易并非新生事物,它是商品交易的产物,是虚拟水存在的特征属性,其 历史 同粮食贸易一样悠久。同时,虚拟水数量也随贸易的增长一直在稳定地增长。 虚拟水贸易主要表现在农产品贸易上——尤其是粮食贸易。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农产品贸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以虚拟水的形式在进口或出口水资源。以往,人们在进行商品交易和服务时,没有意识到商品背后存在的虚拟水及其重要性。随着人口的增长,干旱半干旱国家或地区的水资源越来越匮乏,导致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水危机,且水安全 问题 造成粮食安全并直接威胁到国家安全。因此,为了解决水安全问题,现在一些缺水国家已清楚认识到水资源压力问题和以农产品贸易形式存在的虚拟水之间的联系,并在有意识地进行这类进口贸易,如摩洛哥、约旦、以色列和埃及。 通过贸易建立起水资源丰沛地区粮食的供给与改善缺水地区水资源匮乏状况之间的联系,使得缺水国家或地区避免去寻找水源,而是进行大量的、虚拟水含量高的粮食贸易。因此,虚拟水贸易可以缓解进口国或地区自身的水资源压力,为这些国家和地区提供一种替代水资源供给的 经济 有效的途径。通过适当而公平的贸易协议进行虚拟水贸易,对于促进干旱国家或地区节水,提高全球或区域的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都具有积极意义。无形的虚拟水贸易也可以使政府和水问题专家避免陷入无休止的水资源安全性的争论中。但是,虚拟水贸易也存在负面的 影响 ,可能出现忽视局部水平衡状况的趋势,对出口虚拟水的国家和地区,会因为这一贸易对其自身环境产生影响(如过度开发当地的水资源和其他 自然 资源)。对进口虚拟水的国家和地区,如果不能提供其他一些可选择的作物给农民 种植 或者提供其他的就业方式,虚拟水贸易会剥夺这些农民和他们家庭的生计。 因此,如果将虚拟水贸易作为一项政策,则需要研究虚拟水贸易对于当地自然、社会、经济、环境、 文化 以及 政治 方面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应 分析 虚拟水对于地缘政治重要性的影响。 三、 水安全通常指有充足的水资源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需求、经济的 发展 和生态环境的维护。水安全主要包括供水安全、防洪安全和水质安全。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质污染直接影响饮水安全、健康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生态安全等。与虚拟水相关的水安全主要是供水安全。 水安全问题的出现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水资源的不可替代性,水资源是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源,因此水资源被称为基础性自然资源;二是水资源供给的有限性,水资源是稀缺资源,人口增长是水资源稀缺的最原始驱动力,由于不能满足人们对水资源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存在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等安全供给问题;三是水资源系统的整体性,水资源系统内部存在内在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系统,如果水资源系统结构遭受破坏(例如水质污染)会导致水资源系统功能衰减甚至消亡,进而产生水安全问题。 自虚拟水概念提出以来,虚拟水 理论 已经在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和地区得到了一定的 应用 。约旦和以色列等一些干旱国家已经有意识地制定了规划政策以减少高水分产品的出口,特别是农作物的出口。实际上这些国家已将虚拟水视为非常重要的、增加的水资源,他们以虚拟水形式进口的水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出口的虚拟水量。据有关专家估算,中东地区每年靠粮食贸易购买的虚拟水数量相当于整个尼罗河的年径流量。因此,通过增加虚拟水,可以平衡区域水资源,缓解缺水国家和地区水资源短缺,保障当地水资源安全。 四、虚拟水与国家安全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 自然 资源和战略性的 经济 资源。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等危机的出现,导致人们的国家安全观念有了质的变化,水资源安全 问题 不仅仅是资源安全问题,已成为关系到国家经济、 社会 和 政治 的重大战略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是 影响 国家安全的关键组成部分。如以色列及阿拉伯邻国的约旦河水之争,美国和加拿大的哥伦比亚河争端,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印度河争端以及跨越欧洲八国的多瑙河争端等水资源国际分配的水事矛盾,已是尖锐的国家安全问题。 粮食作为人类的生活必需品携带有大量的虚拟水,是当前世界贸易中数量最大的商品。由于粮食的生产离不开水,因此水安全问题还可以通过粮食安全影响到国家安全。干旱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出口高效益低耗水产品、进口本地没有足够水资源生产的粮食产品,以贸易的形式最终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粮食安全问题。对参与虚拟水贸易的国家或地区来说,通过贸易能增强这些国家和地区粮食安全的相互依赖性,减轻国家或地区之间因为水或粮食问题所引起的直接冲突,创造持久的合作关系,维护国家安全。 五、几点启示 1.虚拟水的理念改变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虚拟水的提出,突破了以往的传统观念和因袭思维方式,它要求水利工作者从原有的以水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在水之外寻找解决水资源分配和水资源管理的途径,运用“大水利”的系统理念和 方法 找寻与水问题相关的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在水问题发生的范围之外找寻解决区域内部水问题的 措施 ,可以更好地协调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2.虚拟水 理论 拓宽了水资源 研究 的领域 传统的水资源,一般研究真实水资源的自身特征、运动 规律 及相关关系,对“看不见”的虚拟水毫无了解。虚拟水理论给水资源和水安全研究提供了创新领域,如传统水资源研究与粮食安全研究是分离的,虚拟水理论使两者有了切入点,给从事水资源学研究的人员提供更加广阔的研究空间。今后主要应加强虚拟水战略的区域政策体系研究,研究虚拟水与区域社会经济 发展 、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粮食安全及生态环境安全等之间的关系,对构筑水资源安全战略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3.虚拟水树立了新型的水资源管理理念 在国家层面,应以流域为单位进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发挥流域系统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功能,使水资源管理由供求管理走向社会化管理。水资源管理应有三个层次,首先是要通过节水、生活习惯和方式的改变、产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其次,考虑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进行区域水资源分配;最后,构筑水资源安全战略体系,通过虚拟水贸易和虚拟水战略实现全球水资源化。 4.虚拟水提供了一条解决我国干旱区缺水的新途径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我国华北及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严重短缺,严重制约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导致区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建立水资源安全战略已经成为国家长治久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战略问题。实施虚拟水战略有利于国家制定西北地区水资源安全战略的保障措施及政策,有利于西北开发,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 文献 : 1 程国栋.虚拟水—— 中国 水资源安全战略的新思路.中国 科学 院院刊, 看了关于水的科学论文的人还看 1. 水利科技论文范文 2. 关于科技论文的范文 3. 科技小论文范文 4. 地下水浮力科学论文 5. 关于科学论文的作文

水不仅仅是生命之源,在恒温恒湿箱的试验过程中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截止之一。当然作为介质用于恒温恒湿试验机的水并不是普通的水就可以达到要求的,水质不好不但会影响实验结果,对于恒温恒湿箱本身也是一种很大的伤害。今天小编就来跟各位一起聊聊。

根据测试表明,恒温恒湿箱用水要求电阻率大于500欧米,那么这其中的原因是在哪里呢?一般来说电阻率越大说明水的绝缘性越好(电阻率的倒数就是电导率,电导率越小越好);那么通常恒温恒湿箱用的一般是用脉冲(声波)加湿,而加湿介质是水。传感器的使用寿命势必会有影响,再加上恒温恒湿箱配备的加湿器都有个水位开关,水位开关的浮子中间为磁力棒,浮子不是仿氧化材料做的。所以时间一久,或者经常不换水会造成水位开关短路,会造成无法加湿或者一直加湿的现象。

其实任何一个完整准确的实验结果的产生离不开加湿系统,因此作为加湿介质的水也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恒温恒湿箱用水的要求其实也就是尽量使用纯净水,保证水的电阻率大于500欧米就可以了。

氟化物对污水系统影响研究论文

有影响过多的的氟会造成氟斑牙及氟骨症等慢性疾病;严重会引起人中毒。 2. 废水中过多的氟渗入土壤中,再从土壤中转移到植物中,导致植物生长障碍。

超标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污水中含有过多的锂和锶,它们会在氟化物和氯化钙反应时出现氟离子,使氟离子超标。二是有些污水中含有氟部分比例较高;三是有些污水中含有硅,它也会在氟化物和氯化钙中发生反应,产生氟离子;四是氯化钙的投加量不正确,使产生的氟离子超标;五是水量和PH值低,影响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导致反应过程生成更多的氟离子。

Ca2+在生化池中会形成CaC03沉淀。C也沉淀与CaCO,沉淀对生化处理有一定的影响。若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沉淀会影响填料的寿命,若采用活性污泥法,则无机盐沉淀量过高会凝结在活性污泥中,使活性污泥无机化而影响处理效果。所以,如果能去掉氟离子中和这个预处理过程,使含氟废水先进行生化处理,而把除氟放到生化处理后面,就可以避免C峨及CaCO,沉淀对生化处理的影响。而决定是否去掉这个预处理过程必须要考虑氟离子对活性污泥的影响程度。1实验部分实验装置实验装置采用2个尺寸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容器(150300450衄。有效容积为18L)分别作为活性污泥与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后者反应器内悬挂2串组合填料,用以固定微生物。实验配水2个反应器的生化进水采用人工配水。COD用工业葡萄糖配制,F。用分析纯氟化钠配制,同时加入污泥生长所需用的其它微量元素,如氯化铵、磷酸实验方法2个生化反应器中的污泥取自华东理工大学污水处理厂,经过2周的驯化污泥性能与COD去除效果达到稳定后,再进生化配水进行试验。活性污泥法采用SBB操作,每日换水一次。曝气10h。DO控制在。生物接触化法采用连续流操作,24h连续曝气,进水流量个反应器的生化进水COD均控制在800mg/L,氟离子的起始浓度为500mg/L,逐渐递增。每增加一个浓2005年度梯度需连续运行5—7d,直至COD去除率稳定为分析项目F‘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COD采用重铬酸钾法;DO使用溶解氧测定仪。2实验结果及讨论’对COD去除率的影响由于生化进水中的COD全部用可生化降解的葡萄糖配制,因此F一与COD去除率之间的关系都可以间接地表征F‘对活性污泥的影响。一对活性污泥法的影响F一对活性污泥法中COD去除率的影响见图l。E毯教山枷图1活性污泥系统中F。对COD去除率的影响由图1可以看出在活性污泥系统中氟离子浓度在1000mg/L以下时.COD去除率基本稳定在8

地方性氟中毒是由于地球化学因素导致特定地区的居民长期从外界环境(水、食物和大气)中摄入大量氟所致的以骨骼和牙齿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通常表现为氟骨症和氟斑牙,对居民的身体健康具有严重危害的地方病之一,简称地氟病。考古发现,在山西省阳高县出土的10万年前“许家窑”人牙化石上就有氟斑牙病变,而在4000多年前夏代人的骨骼化石中也有类似氟骨症的改变,晋代嵇康关于“齿居晋而黄”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有关氟斑牙的记载,表明早在1700多年前就已经注意到了山西一带的氟斑牙现象。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了我国近现代关于地氟病的报道,并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防治工作。在国外,早在1916年人们就认识到了氟对牙齿的损害,当年Black和Mekay就提出了氟斑牙与病区饮用水中微量物质有关的观点,1931年Laty&Smith、Vclu & Churchill分别发现了饮用水氟含量高是造成氟斑牙的主要原因,1937年Roholm首次定义了骨骼氟中毒的说法,并提出了三级分类法,1980年Golly等进行的氟骨症患病率与水氟含量相关性调查中,发现在饮用水型氟中毒病区氟骨症患病率往往随饮用水氟含量的升高而增加,但也与其他因素有关,进入21世纪后,随着研究的深入,Ncube &Schutte通过南非dwaf的水管理系统(WMS系统)提取到了包含氟化物的地下水水质数据,发现南非很多农村地区地下水氟离子浓度与当地氟斑牙患病率呈现较高的正相关性。

(一)人体每日适宜摄氟量临界值探讨

氟是人生长发育中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其体内氟含量平均为37~70mg/kg,正常成人体内总含氟量约 g,是体内含量第三位的微量元素,仅次于硅和铁,但并不是机体摄取的氟越多对人体越有益,反而长期过量地摄入氟会对人的牙齿和骨骼等硬组织造成损害,引发地氟病,因此就人体健康而言,制定人群的总摄氟量标准及各种摄氟途径的上限值显得很有必要。

人体摄取氟的途径主要分为饮用水、食物及空气三种,但空气中的氟含量一般不高,正常空气中往往监测不到氟的存在,即使在空气氟污染严重的地区,空气氟含量仅~,但这毕竟是在较小的范围内,因此基本没有由于呼吸自然界空气而造成人体大量累积氟事件的报道,这也是本文仅探讨前两种主要摄氟途径临界值的原因。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人均适宜摄氟量为~,生活饮用水含氟量标准一般为,欧洲地区则是(陈国阶等,1990;山登,1983)。但目前并没有严格的食物含氟量标准。在国外一些地区,美国的人均摄氟量为~(不包括饮用水中的氟),其生活饮用水含氟量标准为~。俄罗斯的人均摄氟量为~,其生活饮用水含氟量标准是。日本的人均摄氟量为~(包括人均每日摄取绿茶氟量~),其生活饮用水含氟量标准为。在我国1996年颁布的人群总摄氟量卫生标准中,规定了8~15周岁和15周岁以上两类人群每人每天经饮用水、食物和空气摄入的氟离子总量,在燃煤型氟病区8~15周岁的人均允许摄氟量是,15周岁以上的人均允许摄氟量是;在饮用水型氟病区内,8~15周岁的人均允许摄氟量是,15周岁以上的人均允许摄氟量则为。在生活饮用水含氟量标准方面,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确定的氟化物限值为,而在食品中氟限量标准中,大米、面粉、豆类、蔬菜及蛋类的氟限量均为×10-6,肉类和鱼类(淡水)的氟限量均为×10-6,水果的氟限量为×10-6。

综上所述,不同国家地区的人群总摄氟量及饮用水、食物氟限量值均不相同,这可能与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食物结构及个体体质等因素有很大关联,但不管在什么地区,根据人均每天的饮用水量及按标准热量值摄取的食物量计算该地区人均每天的摄氟总量,将该数值与人均每天标准摄氟量进行对比分析,判断研究区是否属于地氟病易发区,并根据其中饮用水氟和食物氟在总摄氟量中所占比重及影响程度将地氟病类型划分为饮用水型、食物型、煤烟污染型(摄入被煤烟污染的食品及空气所致)、混合型(饮用水-食物型、煤烟-食物型等)四种主要类型。

(二)氟在土壤、水及食物链中多种形态的探讨

氟在元素周期表中是第9号元素,属于电负性最强、化学性质最为活泼的一种非金属元素,因此它可以与许多化学元素直接作用形成简单的化合物,如与Al、Fe、Cr等作用生成酸式盐,与Ca、Mg、Na、K等碱金属或碱土金属作用生成碱式盐,还能与许多其他元素反应生成各种配合物或配合离子,如 、 、酸性条件下的AlF2+及碱性条件下的F-等。考虑到本文主要研究浅表环境中与生物有效性相关的不同形态氟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对浅表环境中不同形态氟的探讨主要按土壤-水-食物链的氟迁移途径进行。

1.土壤中具有生物效应氟的探讨

土壤是风化的岩石,由于土壤在风化迁移过程中往往在表面上吸附了多种形态的氟化物,其中既可能是简单阴离子态氟(如NaF、CaF2),也可能是配合态的氟化物(如Na3AlF6、Na2SiF6等)。因此,戴国钧等认为,土壤中的全氟应包括四种:可溶性氟、胶体吸附的氟、难溶氟盐和矿物残渣,其中水溶性氟(属于可溶性氟的一种)对研究人体健康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水溶性氟才能通过饮用被人体吸收或先被植物吸收再转入人体发挥其生物学作用。陈国阶等(1990)认为,土壤中具有生物效应的氟基本是以胶体吸附的离子(简单阴离子和复杂配合离子)和分子(主要是氟化物)形式存在,即可溶性氟,包括水溶性氟、酸溶性氟和盐酸溶解性氟等形式。由于氟与铝、硅、铁、钙、镁、硼等元素都有形成配合物的趋向,且部分配合物是易溶的,因此氟能以配合物的形态发生迁移,如 和Ca2+可形成可溶性化合物,植物对土壤中氟的吸收有相当一部分是以AlF2+和 的配合离子形式进行的(Mccaffreyetal.,1993)。谢正苗等(1999)将土壤中氟的形态划分为水溶态、可交换态、铁锰氧化物态、有机束缚态和残余固定态五种,其中前两种对动植物和人类有较高的生物效应。水溶性氟主要以离子或配合物形式存在,如F-、 、 、 、 、 等,水溶性氟和浅层地下水氟含量越高,该地区的地氟病发病率就越高。交换态氟是指通过静电吸引力吸附于黏粒、有机质颗粒和水合氧化物等可交换正电荷上的氟阴离子。杨军耀等(2000)认为,非饱和带土中氟大体可分为三种形态:可溶性氟、吸附态氟和固定态氟,其中前两种具有活性及迁移转化能力,可溶性氟是指氟以可溶盐的形式(如NaF等)存在于非饱和带土的氟化物,当溶于水时氟呈一价阴离子(F-)形式,是活性最强的存在形态,十分有利于氟的迁移,吸附态氟是指以配位体交换吸附作用和物理吸附作用存在于非饱和带固体颗粒表面的氟离子或离子对,其活性具有两重性,既可以经解吸作用转化为游离态氟,也可由旧矿物的分解和新矿物的形成而转化为固定态氟,而固定态氟基本上已失去了活性。在国外,日本学者山田秀和等(1979)则提出了一个土壤可溶性氟存在状态行为的假设,即土壤的pH值和Ca2+、Al3+的存在量对土壤可溶性氟的存在形态影响最大。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关于土壤中具有生物效应的氟形态主要分为可溶态和胶体吸附态两种,而普遍认为以矿物和非晶质沉淀物形式存在的难溶性氟化物不能通过饮用水或被植物吸收,但不同形态氟的转化可在特定的化学条件下实现,并不存在绝对无法转化的氟形态。

2.地下水中具有生物效应氟的探讨

无论从什么地方,通过何种途径进入水体并成为水化学组分的氟,都是以简单阴离子(F-)、氟化物分子和配合离子(如配合阳离子MgF+和配合阴离子 )等形态存在于水中,其中氟化物分为有机氟化物和无机氟化物,前者以分子形式被生物体吸收,后者则包括可溶性和难溶性两种。可溶性氟化物分子如 NaF、HF、H2SiF6、Na2SiF6、Na2PO3F等中的氟离子可迅速且完全地被机体吸收,难溶性氟化物分子如CaF2、磷灰石、冰晶石等中氟的吸收则是不完全的。水中优先与氟离子生成配合离子是具有惰性气体电子构型的金属阳离子,如 Li+、Na+、K+、Be2+、Mg2+、Ca2+、Sr2+、Al3+、Sc3+、La3+、Si4+、Ti4+、Zr4+、Th4+等,其配合趋势必须具备一定的pH、Eh及浓度三个条件,因此陈国阶等认为,在强酸性(pH<2)及氟浓度大于1mg/L的水中才有可能形成较稳定的配合物,常见的较稳定配合物形式是F-与Ca2+和Mg2+的配合物,而在pH为2~6及氟浓度很低的水体中形成配合物的趋势则大大减弱,且稳定性很差,至碱性环境中氟基本不形成配合物,而往往是以F-的形式出现,并总结出氟的配合趋势只在酸性的环境条件下才表现或突出表现出来,在碱性环境中基本以简单阴离子态存在。此外,地下水的化学类型对于氟被人体吸收也有一定影响,如HCO3-Na及Cl-Na型水中氟的活性较HCO3-Ca型水大,更易被人体吸收(陈国阶等,1990)。孙占学(1992)认为,氟在不同性质的水溶液中以不同形态存在,当水体pH值小于5时,氟可能呈HF、AlF2+、 、FeF2+、 、 等配合离子的形式存在,在pH为5~9时,氟则以AlF2+、 、BF 、BF(OH)-等形式存在,而碱性水中,氟则以F-形式存在。罗振东等(1987)也通过实验研究表明机体摄入氟钙的含量及其比值的不同,通过钙影响氟在消化道的吸收以及钙与氟在血液中的拮抗作用将造成明显差异的地氟病患病程度。姚振民(1992)也认为地氟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机体长期摄入过量氟化物,但还受到饮用水中钙含量等因素的影响。任福弘等(1987)在研究华北地区高氟地下水分布区的地氟病时,认为地氟病与HCO3-Na型水关系很密切,并最终得出地氟病患病率与Ca2+、Mg2+成负相关,与F-成正相关,同时氟钙比、氟镁比、氟与总硬度比均与地氟病的分布及程度呈正相关,在此基础上,曾溅辉等(1995)根据地下水化学平衡反应模型的计算结果,在邢台山前平原中性至偏碱性的浅层高氟地下水中得出氟一般以F-、BF 、HF(aq)、CaF+、MgF+、AlF2+、 、AlF3和 这几种组分形式存在,而与地氟病患病率呈正相关的因素分别是F-的活度、总氟浓度、MgF+和CaF+的活度,其中MgF+的活度比CaF+的活度对地氟病患病率的影响更大。

在国外,关于钙与地氟病患病率关系的研究也较多,如Harrison et al.(1985)认为Ca2+能与氟形成难溶化合物,使机体对氟的吸收下降。在日本,一些地区虽然饮用水中氟浓度较低,但由于当地人群摄入钙量也较低,仅相当于西方国家人群摄入钙量的1/3~1/2,因此日本一些地区氟斑牙的患病率较高,类似的情况也可见于印度南方的部分地区。还有报道认为,氟同钙并无相互影响,如Spencer et al.(1984)研究发现钙并不能减少氟在人体肠道内的被吸收量。

综上所述,地下水中常见的氟形态主要存在简单阴离子、配合离子及有机氟化物分子三种形式,由于氟配合物种类繁多,其中一部分也可被人体吸收,而氟对人体的危害还与水中其他化学组分如Ca、Mg或Na等含量有关,因此配合离子态氟对人体的负效应尚有待进一步研究,有机氟化物分子类似。

3.植物(茶)中具有生物效应氟的探讨

目前研究仅仅发现少数植物是氟的浓集者,如金合欢属、毒鼠子属中某些种类、北方的扁叶桦及茶科。一般来说,植物对土壤氟的吸收有相当一部分是以AlF2+和AlF2+配合离子的形式进行的,茶科是植物中富集氟的典型例子,其几乎整个科都具有耐氟的特点,因此茶树内往往累积了大量的氟,如茶叶的含氟量可达n×10-4,比一般的植物高出一个数量级,甚至有报道高达8×10-3的茶叶(陈国阶等,1990)。据日本学者山田秀和等(1979)的研究结果,茶树中Al和F的含量均比一般植物高,且两种元素在茶树中分布的部位相似,都呈现茎根含量很少、新叶中含量远低于老叶和成熟叶的特征,另外茶树内上述两种元素主要以吸收土壤溶液中的Al3+、AlF2+、 等配合离子而存在。据Garrec et al.(2000)对冷杉的研究,发现不管是正常环境还是污染区生长的冷杉,其对氟的吸收和累积过程都与钙有高度的相关关系,并且钙和氟的含量在冷杉针叶中随叶龄的增长而增加,但也有实验植物相反,当土壤含有较多的石灰、黏土和有机质时,植物摄取的氟量往往较低,这可能与植物吸收的氟形态有关。

以茶树为例,谢忠雷等(2001)研究表明,茶叶氟含量与土壤的水溶性氟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郑达贤等(1994)研究表明,茶树主要是吸收土壤中水溶态氟,却难以吸收难溶态和交换态氟。徐仁扣等(2003)认为,茶园土壤中含有一定量的有机酸和腐殖酸,可通过竞争吸附的作用抑制土壤吸附氟,并在进一步的作用下将土壤中难溶态或交换态氟解析出来,促进茶树根系对氟的吸收,以此试图解释茶园土壤中水溶性氟含量很低但茶树氟含量很高的矛盾。总之国内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茶树主要吸收土壤中水溶性氟而难以吸收难溶态及交换态氟,因此茶叶中氟含量与土壤水溶态氟呈正相关关系,同时茶树具有吸收铝及分布位置与氟类似的特点,使得氟铝配合物源源不断地自茶树根系向茶叶中输送(苏祝成等,2009;魏世勇,2007;谢忠雷等,2008;杨阳,2007;廖万有,1995)。在国外,Yamada(1980)最早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铝氟配合物的存在对茶树苗吸收铝氟的影响。Fung et al.(1994)研究发现,土壤中可提取态铝含量对茶叶中氟的含量有影响。Xie et al.(2001)对一废弃茶园内土壤的铝氟形态分布的相关关系及茶树对铝氟吸收利用相关性研究发现,茶树对氟的吸收富集显著地受到了土壤中铝氟交互作用的影响。Nagata等利用27Al-NMR和19F-NMR的研究结果,发现茶树从土壤中吸收的氟在木质部往往是以氟-铝配合物形态向上输送,并可能以 的形式存在于茶叶中。

综上所述,茶科中许多种都具有富集土壤氟的特点,往往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以水溶态为主的氟形态并自根系运输到茶叶中,最终导致茶叶中氟含量很高,但茶树中吸收的水溶态氟并不是以简单的阴离子形式存在,往往是以氟铝配合离子的形式吸收,关于茶叶中氟铝配合态的检测及临床研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4.生物(人)中具有生物效应氟的探讨

氟化物的生物作用主要由氟离子体现,而某些氟化物,如 KPF6、(C2H5)4NPF6、KBF4等中的氟由于是以共价键的形式被结合所以不能被解离,因此一般认为这些氟化物不具有生物学的作用,但Zipkin et al.(1957)发现,氟以共价键的形式被结合时,常常表现为生理惰性的复杂氟化物,其吸收率甚至高于生理活性大的简单氟化物,这可能与胃酸能增加某些难溶性氟化物的溶解度以提高其吸收率有关。除此以外,无机元素还可影响人体对氟的吸收,如Ca、Mg、Al等可同氟结合生成难溶性氟化物从而有减少氟化物吸收的作用,而 、 、Fe、Mo等可促进其吸收,但深入研究后发现,无机元素影响氟吸收的机理较复杂,如含Ca、Mg及Al的氟化物并不一定能减少人体对其的吸收,因为McCluer(1945)和Largent(1960)发现饮用水中氟化物大都呈溶解状态,不论浓度有多高,其中86%~97%的氟都可被吸收,虽然Ca、Mg等无机元素具有结合氟的能力,但只要它们的氟化物不从水中沉淀出来就不会影响人体对其的吸收,如氟化钙水溶液中有83%~96%氟可被吸收。陈国阶等(1990)认为,动物和人体中氟主要是以氟化钙、氟磷酸钙等氟化物形式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其他软组织或植物中除配合态、简单离子态外,还存在有机氟化物,如一氟代醋酸。

综上所述,动物或人体中具有生物作用的氟主要是各种氟化物,其中难溶性氟化物主要有氟化钙、氟化镁及氟化铝,关于难溶性氟化物具体的生物作用尚有待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氟化钙、氟磷酸钙等氟化物是形成地氟病的关键所在。

(三)氟对人体的毒害作用

氟对人体的生物效应有正有负,而地氟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体长期性地摄入过量氟造成的,因此在防治地氟病前,我们必须分析氟对人体的毒害作用过程,但涉及氟在人体内的生理、代谢、免疫、毒理、病理等各个过程,极其复杂且目前研究深度不够,因此主要分析常见的几种氟形态对人体的生物作用。

一般认为,氟离子向矿化组织的沉积作用主要通过离子交换的方式进行,由于骨骼牙齿中的矿化成分主要是羟基磷灰石(Ca10[PO4]6(OH)2),且氟离子与羟基离子大小相近、形状相似,因此氟离子很容易同磷灰石中的羟基离子进行“同形交换”,交换的结果是原来的羟基磷灰石变成氟磷灰石。当用浓度高达2%的NaF溶液处理合成的羟基磷灰石或釉板后,则会有CaF2生成,但也有多数学者不赞同高摄氟量会有CaF2沉淀生成这个观点,普遍认为骨骼中仅有氟磷灰石一种形式。除了对骨骼牙齿等硬组织的影响外,摄入的氟化物对血浆氟水平影响并不大,Rich et al.(1964)按每天50~100mg剂量的氟化钠治疗有代谢性骨病患者时,治疗早期血浆氟水平有轻度升高,但继续用药33~34周后所有病人的血浆氟都降至治疗前的水平,表明氟离子的摄入量属于骨骼牙齿的有效调节范围内,因此骨骼在维持血氟水平稳定、保护重要生命器官不受氟离子毒害方面充当“调节器”的作用,但摄氟量过多超出调节范围时,则会使正常平衡被破坏,形成地氟病。按四川医学院卫生系判定,NaF对动物是一种中等毒性的氟化物。

综上所述,氟化物可加速钙、磷形成骨盐的过程,增加其稳定性,但也是一种强烈的原生质和酶类的毒物,可对骨骼牙齿结构产生显而易见的影响,最重要的负效应是破坏硬组织的正常矿化过程,同时对硬组织的各种细胞产生毒害作用及破坏硬组织钙、磷代谢所需酶类活性的正常平衡过程。

(四)防治浅层高氟地下水措施

浅表环境中地下水氟的富集与水-岩(土)作用密切相关,因此降低高氟地下水的危害主要在于防治浅表高氟环境,其措施主要包括开采低氟地下水井及利用植被降低局部地段内浅表环境的氟背景值,从而在局部流动系统的汇区获得低氟地下水,其目前关于两种防治措施的研究现状如下。

1.找低氟地下水源的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Kundu et al.(2001)在对地下水氟的水文地球化学研究中提出,有些地下水可能会受到含氟量较高的温泉水的影响,从而造成该地段为高氟地下水。Ghiglieri et al.(2010)在坦桑尼亚北部地区的高氟地下水源地调查时发现,当地高氟地下水的形成主要受到自北向南海拔逐渐降低的地下水流动系统控制,其氟的主要来源包括空间分布的泉水和岩石土壤两部分。

国内学者郎文捷等(2007)在鄂北岗地改水降氟措施中认为,寻找低氟地下水源应根据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中氟富集的因素分析,结合区内水文地质条件因地制宜地改饮深层地下水,或在地下水较贫乏地带充分利用水利设施改饮适合饮用的地表水,如河水、库水、渠水。汤鸣皋(1987)在河北邯郸地区改水降氟工作中提出,在寻找低氟地下水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地凿深井,而应科学地确定高氟段,同时利用农业灌溉低氟井解决饮用水问题,并且在改水过程中应以村庄为单元进行井结构的水文地质调查,如低氟地下水源的水质问题应充分考虑水中含氟量的变化及其他水质指标对人体的影响。沈大勇等(2004)在信阳市降氟改水工程中发现,深井较浅井水氟含量稳定,因此降氟改水工程应以打深井为主,若地表水水量充足且符合饮用水水质规范,则应以饮用地表低氟地下水为主。韩占涛等(2009)在盐池地区低氟地下水找水方向研究中发现,找水须在特定的水文地质条件下进行,如风积砂覆盖层、第四系冲洪积覆盖较厚层或白垩系砂岩层等。马巧娟(2010)在山西运城盐湖区的降氟改水措施分析中提出,除开采氟含量低的中深层地下水源外,还可通过各种供水工程实行跨区域远距离调水。孙占学等(1992)认为,根据天然水含氟量存在垂直和水平分带的特点,往往在高氟地下水区也能找到低氟地下水,如古河道带地下水,粗砂砾石含水层中的地下水。佟元清等(2007)提出了寻找低氟地下水源的三种主要途径:一是打防氟深井;二是选择适饮的地表水作水源;三是利用雨雪作水源,这是在没有适宜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地区可考虑的途径。戴国钧(1982)提出了除开采深层低氟地下水外,还可在居民点附近或较远的地方寻找符合水质卫生标准的浅层地下水或泉水,修建引水工程,以远距离送水。

综上所述,在寻找低氟地下水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中,深层地下水往往是主要的低氟地下水源,其次是特定的含水岩层或适于饮用的地表水、雨雪水,因此合理有效地利用深层低氟地下水是消除高氟地下水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一种迅速有效的方法。

2.植物降氟的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Singh et al.(1998,2000)认为,从长期降氟效果来看,通过种植一些作物(阿拉伯金合欢、葇荑牧豆树、大叶合欢、美洲黑杨等)来降低土壤的碱度,从而控制氟的赋存环境,最终达到降氟的目的。Jacks et al.(1994)想通过降低土壤的碱度来控制浅表环境中氟的富集,不过他们用的是石膏,这种材料在印度十分常见,经济且有效。Ding et al.(1991)分析了茶树对氟的吸附机理与对铝的吸附有关,在茶园的酸性土壤中,大量的氟离子与铝离子结合形成AlF2+等配合形式。

国内戴国钧等(1982)认为,在干旱、半干旱浅层地下水氟中毒病区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绿化等措施可以减少地面水蒸发量,降低水-岩(土)中的氟含量,并可以在农田基本建设时,由灌溉渠、排水沟等设施排除积水,带走浓集的氟化物和盐类,达到降氟治碱的目的。陈国阶等(1990)在关于饮用水降氟过程中提出了采用生态系统调节生态环境的氟迁移,具体措施是在磷肥等固体氟污染物为主及大气氟污染和水氟污染为次生氟污染源的土壤氟污染区,以耐氟的非食用作物(植物)和抗氟能力强(吸氟能力弱)的食用作物进行间、套作,除此以外还人工种植“氟茶”,利用茶科植物对氟吸收能力强的特点。李日邦等(1986)认为,耕作土的氟与粮食氟无显著的相关关系,耕作土的氟主要通过影响地下水氟含量而使人体产生地氟病,而不是通过氟在粮食中累积使人体致病。朱法华等(2001)在徐州地氟病区发现,当地树叶的含氟量数倍(2~6倍)于土壤水溶性氟量,说明当地植物具明显富集氟的特征,因此从宏观和长远来看,植树造林对降低土壤中水溶性氟量最终降低地下水氟含量具有一定意义。罗学平等(2006)分析了茶树对氟的吸附机理与铝的吸附有关,同时认为茶树对氟的聚积作用主要是受到环境因子,如茶园的土壤氟含量和大气氟含量等的影响。沙济琴等(1994)发现,茶树吸收的氟在叶片中的积聚与叶片生长期的长短有密切关系。利锋(2004)的研究表明,不同植物对土壤氟的富集程度不同,蔬菜(特别是叶菜)对土壤氟的富集程度很高,是造成地氟病的重要因素。吴代赦等(2008)分析出土壤氟是植物氟的重要来源之一,氟通过土壤-植物-动物-人体进行迁移富集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和健康危害问题,并且植物的不同组织在不同生长期对土壤氟的吸收富集能力有明显区别。

综合国内外关于植物对浅表环境中氟吸收的研究现状分析,植物普遍对浅表环境内的氟有一定富集作用,尤其是茶树具有很强的氟富集能力,因此利用植物这种特性在整个局部地下水流动系统内由源区到汇区有效地吸收土壤氟含量,并将成熟后的植物不断收割转移达到降低局部地段内浅表环境氟的背景值,最终使局部流动系统汇区内地下水氟含量降低,控制饮用高氟地下水造成对人体的危害。

渔业养殖对水质的影响研究论文

下面的题目都很好,主要是有创新。跟你一个专业,写的《水产养殖中有效强化鱼病防治工作的措施》,当时那个痛苦啊,还好师兄给的文方网,专业的就是不一样,很快就Ok了转变增长方式是我国水产养殖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水产养殖选址和养殖容量管理现状(英文)环境友好的水产养殖业——零污水排放循环水产养殖系统基于最佳管理实践的规模化水产养殖污染管理水产养殖规划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水产养殖中使用微生态制剂的报告 近年来, 在水产养殖业中, 微生态制剂作为绿色饲料添加剂、水质改良剂以及对鱼类健康、预防疾病、 促进生长和品质改善所起的显著作用, 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并以其无毒副作用, 无耐药性, 无残留污染, 效果显著等特点逐渐得到广大水产养殖者的认可。近年来, 微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利用微生物制剂进行水产健康养殖, 实现无公害养殖, 已成为发展趋势。 具体来源:

四种渔业模式对环境的影响分析渔业致富指南 龚达荣 尹亚欣 2016-05-17 11:40一、电站库区渔业对环境影响分析电站库区是以发电为主要功能的水利水电工程,是通过建筑大坝拦截江河后所形成的水库水域,它同时具有防洪、发电、供水、灌溉、渔业、航运与旅游等多种功能。是人类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产物。为了充分利用丰富的电站库区水域资源发展渔业生产,满足人类对水产品日益增加的消费需求,在电站库区开展网箱养殖、围拦养殖、增殖放流、库湾养殖等渔业生产活动,是当前发展渔业产业的主要措施。在电站库区水域开展网箱养殖等渔业生产活动,由于要向水中投放大量饲料,渔用药物等,除了养殖对象吸收外,养殖水体中的残饵、排泄物、生物尸体、渔用营养物质和渔药大量增加,造成氮、磷和渔药以及其它有机物或无机物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对水环境造成污染。如何解决好渔业养殖生产与电站库区水域环境污染问题,是发展电站库区渔业生产的前提基础。为了使电站库区渔业生产能够稳定、持续、健康发展,首先,要对电站库区网箱养殖、围拦养殖等渔业生产活动进行科学的规划,应用科学的方法,测算出投饵网箱养殖的面积,合理控制网箱规模和网箱安放密度。其次,对投饵料网箱要进行科学投饵,根据养殖的鱼类品种、养殖密度、鱼类的生长情况、季节水温以及网箱的规格等因素严把饲料质量关,尽量选用粉料较少、保水时间长的饲料或膨化颗粒饲料,合理控制投饵量,避免过量投喂,减少饵料流失,提高投饵的利用率。再次,利用鱼类食物链的生态关系,有计划地向电站库区水域开展鲢鱼、鱅鱼等滤食性鱼类的养殖和增殖放流活动,以达到“以鱼治水,以水养鱼”的目的。从而,实现电站库区水域渔业生产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要和谐发展。二、池塘养殖对环境影响分析池塘养鱼是我国渔业生产的重要养殖内容之一,养殖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并且,历来都是采取人工投饵加肥水的养殖模式,在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残饵及排泄物、药物直接影响池塘水体和底部沉积物的质量,这是造成池塘水体自身污染的重要因子。针对池塘养殖对水环境的污染,为减少池塘养殖污染物排放,改善水环境质量,应大力推广健康生态养殖,减少对池塘水体自身的污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减少池塘养殖对环境的影响。一是大力推广健康生态养殖,确定合理的养殖密度和多品种立体健康混养模式。利用不同养殖鱼类的生活水层、食物链不同等原理,使池塘水体中的饵料被不同鱼类品种充分利用,从而减少对养殖水体自身的污染。二是合理控制投喂时间和饵料投喂量,减少残剩饵料流失,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在保障鱼类生长需要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饵料浪费,减轻饵料浪费对养殖水体的污染。三是适时注换新水,维持和营造良好的水质条件,从而减少病菌的滋生,降低有机物污染。三、稻田养鱼对环境影响分析稻田养鱼是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的措施,既种植水稻又养殖水产品,使稻田内的水资源、杂草资源、水生动物资源、昆虫以及其它物质和能源更加充分地被养殖的鱼类所利用,并通过所养殖鱼类的生命活动,达到为稻田除草、除虫、疏土和增肥的目的, 提高稻田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增强稻田的产出能力,进而提高稻田生产综合效益的生产技术。开展稻田养鱼对环境不会造成不良影响,反而利大于弊。一是在稻田中养鱼,鱼可以摄食稻田中的昆虫、害虫等,减少稻谷喷洒农药次数,从而减少农药对稻谷和农田的污染。二是在稻田中养鱼,鱼的摄食活动可以松动稻田的土壤,减少人为薅秧的次数,减少劳动力的投入。三是稻鱼排出的粪便和其它排泄物又作为水稻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被水稻吸收,改善水稻生长环境,减少化肥投入,降低稻谷生产成本。四、休闲渔业对环境影响分析休闲渔业作为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形式,逐步发展成为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的热门产业,也称“娱乐渔业”。它利用渔村设备、渔村空间、渔业生产的场地、渔法渔具、渔业自然环境以及渔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发挥渔业与渔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人们对渔村与渔业的了解,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渔民收益,促进渔村发展。休闲渔业集观赏、垂钓(捕捞)、住宿、餐饮、娱乐、度假、疗养、科普教育为一体,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新型渔业发展业态。基于以上特点,休闲渔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较轻,属比较理想的新的渔业经济增长点。

1、虾池养殖废水对近岸水域的营养化影响一般养殖虾池通常需要施肥“养水”,即培育基础饵料和保持良好的水色。在养殖过程中,饵料的投放、残饵的分解、对虾排泄物的产生和分解等,都会使养殖水富含各种营养物质以及有机与无机碎屑。当虾池排放的污水物质总量超出该区域环境容量的时候,也就会造成该区域的水质污染和富营养化。近几年,我国部分近岸海域赤潮频频发生,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局部海域富营养化是重要原因之一。2、虾池消毒剂和抗菌素对微生物生态环境影响虾池消毒和病害防治,是对虾养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虾病害防治药物通常以抗菌素为主,富含消毒剂和抗菌素的虾池水大量排放后,对近岸水域微生物生态系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各类污染物质进入近岸水域生态环境后,其最终的降解和净化都与微生物的活动有关。当正常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或破坏之后,污染物质的分解速率易受到影响,自净能力明显降低,这样将会导致水质的进一步恶化。3、虾池养殖废水排放造成的自身污染虾池养殖水大量排放污染到近岸水域的同时,也造成了自身污染,危及对虾养殖业的本身。虾池排放水造成近岸水域污染后,海水中的氨氮和硫化物等有害物质含量升高。当这种受污染的海水再抽(放)进虾池后,轻者影响对虾生长,重则很可能发生病害。特别是污染导致赤潮发生时,易造成生物大量死亡,其尸体在分解过程中导致水质严重恶化,会使赤潮发生区域的养殖对象造成大量死亡。其自身污染不仅影响近岸生态环境,而且危害到对虾养殖业的本身。防治与对策:(1)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增强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克服重陆轻海造成海域污染的思想,是治理海洋环境污染的关键所在;控制陆源污染是治理海洋污染的重要环节。认识不到位、陆污不根治,海洋环境污染就不可避免。在不少渔农的心目中,大海仍然是一个天然的大垃圾场,工业、生活及池塘养殖废水可以任意排放。应当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更加深入人心,使广大渔农能够深刻地认识到,近海海域环境与他们的生存、事业和发展密切相关。保护海洋环境,就是保护他们的切身利益,从而使他们成为自觉的环境保护者。(2)加强管理,科学用药随着对虾种苗培育和养殖生产趋向工厂化、集约化,苗种生产和养殖生产单位对各种药品的依赖性日益提高。在药品生产、使用过程中,药品生产商为扩大销售,频频更换产品名称。育苗、养殖生产单位为保险起见,随意加大用药量。在水质改良剂、生物制剂生产中,缺乏严格的产品检测标准,产品无保质期、无主要成分证明等现象屡屡可见。因此,必须加强管理,科学用药,严格控制用药水的排放。如少数发生病害的虾池,在积极治疗期间,应当封闭池水,禁止排放水。对于病害暴发,造成对虾倾池死亡的,虾池水需经严格消毒、杀菌,并待消毒剂、杀菌剂充分氧化、失效后才能排水。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消毒剂、治病剂等药物对近岸水域生态的影响,科研、卫生防疫或环保部门应积极开发或推荐若干针对性强、存留期短的安全药物供选择使用。(3)全面规范,合理布局当前海水养殖业中污染养殖水域的主要是对虾养殖业、港湾地区的鱼类养殖业和局部地区的贝类筏式养殖。为了降低养殖废水产生的污染,全面规范、合理布局是一个首要问题。如养殖虾池的数量要根据当地近岸海域的环境容量、滩涂与海上网箱养殖现状和发展趋势等进行科学地规划,使排放的虾池养殖水和其他污水的污染物总量,不超过近岸水域的自净能力。对已建成的大面积集约化对虾养殖区域,或者将部分虾池改造,养殖其他用水量小的种类,或者建立污水处理厂等,虾池排出的污水经过集中处理后才可排放。海水养殖应当科学制定养殖密度,并应当合理投饵、施肥,正确使用药物,防止造成海洋环境的污染。4、优化养殖环境保护和改善虾池及周围邻近水域的生态环境非常关键。生产实践证明,不但要保护好虾池内部的生态环境和全面掌握虾池各期用水量、投喂饵料数量及残余量、有机物质含量、有毒有害物的含量,而且虾池外部水环境的保护同样是不容忽视。随着滩涂养殖业的发展,布局不合理,在同一区域内养殖池密集的现象很普遍。特别在海水循环能力差、滩涂水质交换缓慢的海区,矛盾非常突出,必须引起重视。5、提高水产饲料效力,减少水环境污染我国近岸海域的海水污染日益严重,其成因除了河流和城市生活污水入海,近年来海水养殖业的发展也不容忽视。以养殖为例,据了解,即使是管理最好的虾池也有30%的饵料未被摄食,氮、磷营养物是对虾池及附近浅海的主要污染物。因此,如何提高水产饲料效力、减轻环境污染是水产养殖及水产饲料生产方面面临的一大任务。我们必须加大对水产动物营养参数、水产动物免疫力、抗病力与营养素关系的研究力度,开发出优质饲料、添加剂、诱食剂,开发低污染的新型环保饲料和与之相匹配的养殖工艺等,大力提高水产饲效力,努力减轻环境污染压力。6、推广污染小的或生态的养殖方式(1)改变养殖方式,探讨生态养殖新途径养殖模式的改变,不仅使养殖区的养殖负荷得以减轻,而且利用不同养殖生物在摄食习性、活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可有效地促进虾池内有机物的循环,达到改变养殖环境,减少病害发生,增加养殖者收益的目的。对虾养殖方式的改进,还可以减少用水量,减轻污染。如少放苗、少投饵、少换水的生态养殖方式。还有虾鱼贝藻混养方式,即通过混套养一些刮食性鱼类和滤食性贝类,吸收虾池里的氨氮等有害物质,通过投放光合细菌,改善或净化虾池水质,减少换水量。同时通过优化养殖工艺以及合理的规划与科学的管理,使得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为养殖对象提供优良的生存环境,从而使其获得更快、更好的生长速度和优良品质。推广和开展高效、环保的养殖运作方式,必将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海水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推广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拓展海洋无污染养殖新领域由于内湾浅海水域水质、水流交换能力差,加上小网箱养殖长期固定在一个海区造成残余饵料及排泄物大量积累,致使养殖区底质恶化、水质差、病害严重蔓延,甚至引起养殖品种大面积死亡。综合分析各地近海水质环境及海水鱼类的市场需求状况等因素,今后发展方向应是深水网箱养殖,必须向风浪较大、水较深的深海区进军。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由于所处的养殖海区深度大(20米以上等深线),其水流畅通,鱼的粪便和残饵能及时被水流带走,可保持优良的水质条件,养殖品种无病害侵袭,成活率高,鱼品质量好,无需使用抗生素或其他防治病害药物。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的推广,必将对沿海地区渔民的转产转业和养殖生产由近岸向深海拓展发挥重大作用

温差对鸡群的影响研究论文

低温高湿环境下,鸡失热较多,采食量加大,饲料消耗增加,严寒时会降低生产性能。低湿容易引起雏鸡脱水反应,羽毛生长不良。鸡只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为60%~65%。在多雨潮湿地区,要保持舍内空气干燥是困难的,只有在建筑和管理等各方面采取综合措施,才能使空气的湿度状况有所改善。当舍内湿度过低时,可采取的措施人工加湿。对鸡舍的整个空间喷雾,同时可按带鸡消毒的比例向水中加消毒剂,不要一次将鸡舍喷得过湿,应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向舍内喷雾。调整通风。通过对鸡舍进行多次实地观找出合理的通风量,确定适宜的通风时间。

海兰褐蛋鸡是我国褐壳蛋鸡中饲养较多的品种之一,海兰褐壳蛋鸡具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 耐寒、 耐热、 抗病性强、 成活率高等特点,并一直以开产时间早、产蛋率高受人瞩目。养殖效益好,产蛋性能高,备受养殖户青睐,下面阳光禽业海兰褐蛋鸡苗批发来介绍海兰褐青年鸡过程中的温差管理。 1、青年鸡养殖过程中季节对饲养管理造成的影响,和在季节交替时,气侯极易突变给饲养管理带来的不变。 2、青年鸡鸡舍内外温差舍内温度与舍外温度所形成的温差,因此了解青年鸡鸡舍内外温差对通风口开关,大小负压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指标。 3、青年鸡鸡舍口一般瞬间进来的风会比较凉,也是非常容易忽视的,因此很多鸡群的呼吸道,基本上就是由于舍口温差导致的。舍外温度与舍内温度达温度差10℃以上时,应在进入鸡舍棚头用塑料纸,防止人员进入鸡舍凉风趁机而入,风直接吹到鸡,使其受凉发病。 4、如果在鸡群扩群前后产生的温差,导致很多的呼吸道病都是与温差大有一定关系。因此如果大锁扩充青年鸡养殖,需要提前适当提高舍内温度,并持续到扩群 24小时以上,逐渐下降至正常温度。 5、在养殖过程中,只有不断地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才能让鸡群非常大限度地减少发病率,因此养鸡需要养殖户辛苦一点。如果晴天时就需要随时调整通风量,冬季天冷了忌忽冷忽热,尽量延长锅炉供暖时间,给良好的通风提供保障。 看了以上阳光禽业海兰褐蛋鸡苗批发为您分享的海兰褐青年鸡在养殖过程中的温差怎样管理,就是大家需要好好了解温差对于养鸡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影响,千万不要认为温差不重要或者影响很小就不当回事。对于养鸡户来说,平时的管理工作饲喂、疾病防治都非常重要,但其实在养鸡生产过程中,温差这个细节也至关重要,做好了温差管理,也是实现了养鸡高产的关键一步。

温度对鸡生产性能影响最大,在育雏期,雏鸡的抵抗力较差,对温度的要求较高,而在育成期、产蛋期,适宜的温度是鸡只发挥正常生产性能的保证。若温度较高,则鸡的采食量下降,饲料转化率下降,肉鸡增重减慢,蛋鸡蛋重减轻,蛋壳质量下降,产蛋率下降,死淘上升直至大批热死鸡。而低温会使鸡的维持需要增多,生长缓慢,料蛋比和料肉比增高,冬季低温和鸡舍内温度波动过大,都会使鸡只抵抗力下降,产蛋下降,诱发鸡群呼吸道疾病直至换羽停产,由此可见温度是导致家禽出现热应激,影响鸡群健康和性能发挥的首要环境因素。高温对鸡的影响鸡是恒温动物,通过产热和散热来维持体温恒定,在高密度集约化的饲养条件下,鸡的代谢产热随生长率增加而增加,而散热能力却没有提高。鸡只所需的适宜温度随鸡龄不同而有所变化,雏鸡在前几周对温度的要求极严格,不管是采取保温伞局部采暖还是用整栋鸡舍供暖,雏鸡所在区域的温度必须得到保证。对于产蛋鸡,最适宜的温度是18℃~23℃,在适宜温度下,产蛋鸡表现为饲料利用率高,抗病力强,产蛋率高,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鸡处于适温区或低于这一范围时,主要通过非蒸发形式散热,当在高温条件下,非蒸发散热的作用己大大减弱,由于鸡有羽毛覆盖和缺乏汗腺的限制,鸡只降低体温的唯一方式是通过呼吸蒸发散热将热量带走,然而提高呼吸频率本身就是进一步增加产热,所以只能起部分散热作用。低温对鸡的影响低温首先会增加鸡的维持需要,使肉鸡料肉比增加,种鸡产蛋率下降,鸡只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冬季鸡舍温度过低时,为了保持温良而没有保障所需要的通风,会引起温度与通风管理失衡,造成冬季鸡舍内氨气等有害气体浓度增加环境恶化,鸡舍内温差较大时,特别是当外界温度骤变的情况下,供暖或通风没有很好的配合,鸡舍内温度波动过大,温度突然降低时就会造成冷应激,在生产性能下降的同时还会引发鸡群呼吸道疾病的发生。风冷效应的应用在空气流动的情况下,鸡只感觉到的温度与实际温度是不同的,有时感受到的有效温度与测量舍温甚至相差很大,风速越大鸡只感觉就越凉爽,这就是风冷效应。经试验测定,在高温环境中,气流有利于形成对流散热,当气温在24℃~33℃,相对湿度47%~62%的气候条件下,风速由米/秒提高到米/秒时,产蛋率可有一定提高。在无风或低风速时(>米/秒),鸡的体感温度等于环境温度,当风速>米/秒时,鸡的体感温度会相应下降。因此夏季水帘降温期间应充分利用风冷效应,而冬季就应尽量减少风冷效应。

雏鸡绒毛稀短,皮薄,皮下脂肪少,保温能力差,体温调节机能要在2周龄后才逐渐完善,所以秋季维持适宜的育雏温度对雏鸡的健康和正常发育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为大家介绍一下秋季育雏的温度要求,以及如何灵活控制鸡群的温度。

雏鸡采食饮水的多少,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饲料的消化吸收是否正常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等都与环境温度是否适宜有直接的关系。

温度过低时,雏鸡畏寒而密集,影响卵黄的吸收,影响抗病能力,有的发生感冒下痢,严重时互相挤压扎堆儿造成大量损伤和死亡。

温度过高则影响雏鸡的正常代谢,食欲减退,体质较弱,发育迟缓,引起啄癖,也易感冒和感染呼吸道疾病。

秋季温度低且昼夜温差较大,因此雏鸡日龄越小,对温度稳定性的要求也越高。初期日温差应控制在3℃之内,到育雏后期日温差应控制在6℃之内,避免因为温度不稳定给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判断温度是否适宜,不能只看温度计的显示,应该注意观察雏鸡的表现温度,适宜时雏鸡均匀地散在育雏室内,精神活泼,食欲好,饮水适度,温度低时扎堆靠近热源,发出叽叽的叫声。

过热时雏鸡远离热源,展翅张口喘息,发出吱吱的叫声。

温度控制应根据鸡群和天气的变化而灵活掌握:

1.对健壮的雏鸡可稍微降低些温度,在适温范围内,温度低些比温度高些效果好,此时雏鸡采食量大,运动量大,生长快。

2.夜间因为雏鸡活动量小,温度应该比白天高出1℃~2℃。

3.秋季寒流袭来时温度要适当提高。

4.断喙,接种疫苗等给鸡群造成较大刺激时,也需要提高育雏温度以减少损失。

5.雏鸡群状况不佳,处于临病状态或患病状态时,应适当提高温度。

秋季供暖时间应长一些,但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冬天,应适当地降低温度以提高雏鸡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一般每天降低℃~℃,也可每周降低3℃左右。当育雏温度降至白天最低温时就可停止白天的供暖,当夜间的育雏温度降至夜间的最低温度时,即可停止夜间的供暖。

目前较为理想的供暖方式是使用地炕、火炕或地面烟道,由于砖吸热比较多,散热比较稳定,一般应将燃煤口砌在墙外。

麻醉对循环系统影响研究论文

楼上两位真能耸人听闻。临床上目前常用的外科手术麻醉方法主要是局麻、神经阻滞麻醉和全麻。局麻只适合于简单短效的手术,比如皮肤小破损的清创缝合、表皮小肿物切除、整形美容小手术、口腔手术等等。一般局部麻醉也只适合于可以配合、身体状况比较好的成年人,不适合于小儿。神经阻滞麻醉分为外周神经阻滞和椎管内麻醉,前者主要是臂丛麻醉、颈丛麻醉等等,适用于手外科、甲状腺等特定部位的手术,一般在基层医院开展比较多。实际上神经阻滞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麻醉方法,不过国外很少有单纯周围神经阻滞的,都是复合全麻。这个不多说了。椎管内麻醉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麻醉、骶管麻醉等,也就是老百姓俗称的“半麻”,主要适用于下肢、下腹手术,国内开展最多的是剖宫产手术的麻醉,以及硬膜外术后镇痛。椎管内麻醉同样也是基层医院比较常规的麻醉方法。而与以上这些麻醉方法相比,全身麻醉其实是更为舒适,也更为安全的麻醉方法。全麻又分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和不插管的静脉或者静吸复合麻醉。但是,不管是静脉麻醉还是惊喜复合麻醉,麻醉中都要保留自主呼吸,因为没有气管插管,无法控制气道,所以一旦出现呼吸抑制,则很被动,容易出现窒息、低氧甚至危及生命。相比之下,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的全身麻醉反而要更为安全。而相比椎管内麻醉,实际上全麻对于循环系统的影响更小,所以对于老年人、急重症患者来说都更为安全,就不用说身体基本健康的正常人了。而一般老百姓所担心的“伤脑子”“影响记忆力”,实际上,在合理用药和操作的前提下,是基本不存在的。现代麻醉使用的药物都是快速起效快速代谢,停药后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就可以代谢干净,根本不会有持续性的不良反应,更不会出现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情况。楼上说的大了全麻然后傻了,要么是药物过量(非常不可能,因为麻醉药物大部分都有极限用量,除非是彻底的外行,否则不可能用药过量到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要么是手术本身,甚至无关因素造成的智力下降,甚至根本就是心理作用。麻醉药物引起的记忆力下降基本也都是短期的,而且多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本身就退化的老年人。多于大部分做手术的病人来说,可能一辈子就做这么一次全身麻醉,而且时间不过几个小时,基本是不需要有任何担心的。

经过研究,麻醉药无论是全凭静脉麻醉(直接在静脉里面注射麻醉药)、静吸复合麻醉(经呼吸道吸入而后进入静脉循环系统)还是局部麻醉(传说中的半麻,在背部打的麻醉),都会吸收入血液,然后经过肝脏和肾脏代谢掉排出体外,而经过呼吸道吸入的吸入麻醉药大部分会以原型的形式直接从肺脏呼出去。所以所以所以,wuli帅气的麻醉医师来为麻醉药正名了:只要掌控麻醉药的剂量和禁忌症,麻醉药最后是会全部从身体中排出去,至今为止没有任何确切的证据表明麻醉药会对人的智力产生影响。这下你可以放一百个心了吧!但是,有的小伙伴依旧不依不挠,“麻醉药”毕竟是药啊,难道对人体一点影响都没有?当然也没有这么绝对啦!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这三大系统的影响一般都是他们在为病人制定麻醉方案的时候重中又重的问题,麻醉药对这三大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麻醉药的种类、麻醉药的剂量、患者的基础情况这三个方面。虽然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很小,但是一旦发生还是很严重的问题,还是需要大家伙注意的!看来,这麻醉药还真不是随便使用的!wuli麻醉医师说,有些人群对麻醉药物还是比较敏感的:首先是基础情况比较差的,例如高血压合并心衰的病人,或者长期吸烟、呼吸功能很差的病人,这一类病人对麻醉药会比较敏感,而像长期饮酒、有肝炎等等的肝肾功能差的人对麻醉药的代谢则比较慢,麻醉药对他们的作用时间就会比较长。其次就是神经,心血管、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全的人,比如早产儿,有先天性心脏疾病的儿童等,他们会对麻醉药比较敏感。原来,不同的人对麻醉药有不同的反应,但实际上手术过程中由麻醉引起的手术意外的发生率却很低,而在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运筹帷幄的麻醉医师啦!

有植物人风险,静脉麻醉不会。

全麻对身体有什么危害影响?麻醉科医生来揭秘。有麻醉手术方面的问题欢迎留言哦,我会逐一回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