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李俊松基础教育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2 16:39:44

李俊松基础教育研究论文

1. Liang zhang, Zheng-Zhu Zhang, Yi-bin Zhou, Tie-jun Ling; Xiao-Chun Wan. Chinese dark teas: postfermentation, chemistry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3, . 2. Jin-Hua Qin, Ning Li, Peng-Fei Tu, Zhi-Zhong Ma, and Liang Zhang*. Change in Tea Polyphenol and Purine Alkaloid Composition during Solid-State Fungal Fermentation of Postfermented Te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2, 60 (5): 1213–1217. 3. Liang Zhang, Zheng-Zhu Zhang, Ya-Ning Lu, Jing-Song Zhang. 2012. Intestinal transport of L-theanine from green tea and effects on human healthcares. In: Preedy, Victor. Ed. Tea in Health and Disease Prevention. Academic Press, Elsevi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ssouri. In press 4. Liang Zhang, Zhi-Zhong Ma, Yan-Yun Che, Ning Li, Peng-Fei Tu, Protective effect of a new amide compound from Pu-erh tea on huma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against cytotoxicity induced by hydrogen peroxide, Fitoterapia, 2010, 82(2), 267-271. 5. Liang Zhang, Ning Li, Yan-Yun Che, Zhi-zhong Ma, Peng-Fei Tu. Development of the fingerprints of aged Pu-erh tea and ripened Pu-erh tea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2011, 20(4): 351-357. 6. Liang Zhang, Ning Li, Zhi-Zhong Ma, Peng-Fei Tu. Comparison of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aged Pu-erh tea, ripened Pu-erh tea and other teas using HPLC-DAD-ESI-MS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1, 59 (16): 8754–8760. 7. Liang Zhang, Wan-fang Shao, Li-feng Yuan, Peng-fei Tu, Zhi-zhong Ma. Decreasing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and reversing the immunosenescence with extracts of Pu-erh tea in senescence accelerated mouse (SAM). Food Chemistry, 2012, 135 (4): 2222–2228. 8. Ning Li, Liang Zhang, Ke-Wu Zeng, Yuan Zhou, Jia-Yu Zhang, Yan-Yun Che, and Peng-Fei Tu. Cytotoxic steroidal saponins from Ophiopogon japonicas. Steroids, 2013, 78(1):1-7. 9. Che Yan-Yun, Zhang Liang, Li Ning, Zeng Ke-Wu, Tu Peng-Fei. Triterpenoid saponins from Ilex mamillata . Wu ex . Tseng. Natural Product Research, 2012. 26(21):1991-1995. 10. CHE Yan-Yun, LI Ning, Zhang Liang, TU Peng-Fei, Triterpenoid Saponins from the Leaves of Ilex kudingcha,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2011, 9(1): 22-25. 11. Ning Li, Jia-Yu Zhang, Ke-Wu Zeng, Liang Zhang, Yan-Yun Che, Anti-inflammatory homoisoflavonoids from the tuberous roots of Ophiopogon japonicas, Fitoterapia, 2012, 83(6):1042-1045. 12. Xiao-Juan Lai, Liang Zhang, Jun-Song Lia, Hang-Qing Liu, Xun-Hong Liu, Liu-Qing Di, Bao-Chang Cai, Li-Hua Chen,Comparative pharmacokinetic and bioavailability studies of three salvianolic acids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Salviae miltiorrhizae alone or with synthetical borneol in rats, Fitoterapia, 2011, 82(6):883-888. 13. Chu Song-ling, Fu Hong, Yang Jin-xia, Liu Geng-xin, Dou Pan, Zhang Liang, Tu Peng-fei, Wang Xue-mei,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of Pu’er tea extract on the regulation of metabolic syndrom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2011, 17(7): 492-498. 14. Xin-Fu Zhang, Ying-Ying Han, Guan-Hu Bao, Tie-Jun Ling, Liang Zhang, Li-Ping Gao, Tao Xia. A New Saponin from Tea Seed Pomace (Camellia oleifera Abel) and Its Protective Effect on PC12 Cells. Molecules. 2012, 17(10):11721-11728. 15. 张梁, 徐德生, 冯怡, 2007, 芍药甘草复方大鼠血中移行组分归属分析研究,中国中药杂志, 32(17): 1789-1791. 16. 沈岚, 张梁, 冯怡, 徐德生, 林晓, 2009,芍药甘草复方配伍药动学研究,中成药, 31(3): 374-377. 17. 沈岚, 张梁, 冯怡, 徐德生, 林晓, 2008,芍药甘草复方效应组分谱效关系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33(22): 2658-2662. 18. 陈丽华, 冯怡, 徐德生, 李俊松, 张梁, 2007, 芍药甘草复方效应组分对大鼠胃底环行肌条作用的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 23(6): 1-4. 19. 沈岚; 冯怡; 徐德生; 林晓; 张梁, 2008, 配伍前后芍药特征化学组分体内药动学变化研究,中国药学杂志, 43(23): 1774-1776. 20. 毕丹, 宋月林, 张梁, 陈东, 屠鹏飞, 2009,鹅胆的化学成分研究 ,中草药, 40(10): 1543-1545. 21. 陈丽华, 冯怡, 徐德生, 李俊松, 张梁, 汪益涵, 2008, 含甘草酸效应组分微丸的制备及其性质考察,中国中药杂志, 33(5): 509-513. 22. 沈岚; 冯怡; 徐德生; 林晓; 洪燕龙; 王优杰; 张梁,2010, 基于HPLC-DAD-ESI-MS技术的芍药甘草汤体内外物质基础变化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35(15): .毕丹,宋月林,张梁,陈东,屠鹏飞,2009,鹅胆的化学成分研究,中草药,40(10):.陈丽华,冯怡,徐德生,李俊松,张梁,汪益涵,2008,含甘草酸效应组分微丸的制备及其性质考察,中国中药杂志,33(5):509-513. 25.沈岚;冯怡;徐德生;林晓;洪燕龙;王优杰;张梁,2010,基于HPLC-DAD-ESI-MS技术的芍药甘草汤体内外物质基础变化研究,中国中药杂志,35(15):1947-1952.

基础教育研究类论文

基础教育属于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体系,也遵循着教育规律。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基础教育改革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从教育规律看基础教育改革》

摘要:本文从教育规律出发分析当前基础教育热点问题中的均衡性和幼儿教育的普惠性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思路,提出几点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建议。

关键字:教育规律 基础教育 热点问题 改革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基础教育属于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体系,也遵循着教育规律。在讨论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时,应该从教育规律出发,因此有必要先认识什么事教育规律。

1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指与教育相关的各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及其发展的趋势。关于教育规律的认识,基本上首先就认可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互制约。从这两个规律中可以看到教育规律包含了两部分,教育活动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是宏观方面的,教育活动内部因素是微观方面的。在此,关于教育规律的认识就可以从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两个方面来认识。

外部规律

教育外部规律的基本内容就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这里的社会主要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是说明教育与社会相互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是说明它们互为因果。

教育与政治

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政治决定了教育的方向、内容、管理、趋势等各个方面。教育的发展也促进了政治的发展,民主的教育形成民主的政治。教育改变了社会的分层,教育是使致个体从下层变动到中层,平常说的教育改变人生、改变命运,教育蕴含财富,就是教育改变社会分层的反映。

教育与经济

经济的发展制约教育的发展,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的战略,就反映了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容。

教育与文化

教育与文化互为目的,它们相互融合,不能分开。文化是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教育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热爱祖国”是中华文化,主要是靠学校教育传承下去的,是学校教育的内容,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将“热爱祖国”灌输到每个人的头脑中,将这种文化发展到各个领域。因此,文化与教育是不可分割的。

内部规律

教育的内部规律的主要内容是“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互制约”。人是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人的身心发展决定了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因此教育的内部规律可以说是教育的对象与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教育目标决定了教育的内容。

教育对象与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

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决定了应该对其进行何种教育,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即对象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生理发展主要是个体的躯体、大脑等方面的发展。如果个体没有一定的生理基础,那么他就没有条件接受一些教育,如大脑没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那他就没有空间的概念。格赛尔的“双生子实验”也说明了机体的成熟比训练重要。心理发展是指个体的认知和个性两个方面。认知主要和生理发展相关。个性是指个体的性格爱好等方面。孔子有一条重要的教育思想就是“因材施教”,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因此教育对象决定了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

确定了相应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也就相应的明确了,目标决定着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包括两个方面:教育对象设定的目标和教育者的目标。教育者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设定教育目标,教育对象根据自己的期望和特点设定自己的目标,因此教育目标是多方面的。

2基础教育热点问题

在讨论基础教育热点问题之前,我们应该明确什么是基础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基础教育作过一个定义性的论证,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其目的是使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我的抱负和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在关于基础教育的描述中,姚文俊(2012年)从几个方面描述了基础教育:从实质意义看,“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或终身发展打基础”;从结构意义上看,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是“为高等教育打基础”;从功能意义看,“基础教育是整个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基础”。

从基础教育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基础教育应该是个体在十五六岁以前接受的教育,这其中就包括了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其中在我国小学和初中教育属于义务教育,目前已经在我国基本实现普及。

基础教育的均衡性问题

基础教育的均衡性主要包括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与校之间的均衡。

虽然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实现了教育的入口公平,但是目前各个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义务教育质量不平衡,即义务教育过程的不公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平衡。东部沿(下转第19页)(上接第17页)海地区、城镇地区的经济较为发达,因此在教育上的投入也相对较多,教育质量也随之上升,然而西部地区和乡村地区的经济不发达,教育投入少,因此教育质量也就相对低下。校与校之间的均衡主要是名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不平等,名校的教学师资相对强,因此教学质量也比普通学校高。校与校之间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幼儿教育中,目前幼儿园虽然多,但是还是产生了“一个幼儿园名额难求的现象”,主要是多数人一般都首选公立幼儿园,因为公立幼儿园的配套设施和教学质量较高,并且收费相对便宜,至于一般私立幼儿园则因为其教学质量而遭到忽视。

幼儿教育的普惠问题

幼儿教育的普惠问题可以分为城镇幼儿入园问题和农村幼儿入园问题。城镇幼儿入园难正在逐渐改变,但是要达到平等的目标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在农村很多地方还没有正式的幼儿园,幼儿教育一般都是家长或者是学前班教育,但是这些都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有些家长甚至没有这些意识。造成幼儿教育普惠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幼儿教育还不是我国的义务教育,属于收费阶段,并且费用不低。在发达地区,上幼儿园的费用已经够一个大学生的费用了,而在不发达地区幼儿园的费用也是相当高的。

3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随后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从《决定》中可以看出,政府在针对基础教育的均衡性问题上已经提出了一些改革对策,但是根据教育规律中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可以看到,如果不改变落后地区的教育经济投入则不能根本改变教育均衡性问题。

设立专项经费

国家在教育经费之外成立专门的经费,用于提高落后地区基础教育的质量。地方政府也应该建立专门的经费,用于缩小农村地区与城镇地区的基础教育差距。经费的使用可以委托民间组织进行管理,国家需要的是对经费使用进行监管。

鼓励民办幼儿园,同时加强私立学校的监管力度

政府鼓励民办幼儿园,并且在政策上和经济上予以鼓励,同时也要加强对私立幼儿园的办学质量监管。教育部门建立一套针对私立幼儿园办学质量的奖励和惩罚措施,鼓励优质的幼儿教育。

建立连接机制

建立帮扶机制是指建立东西部城市之间的连接,建立城乡之间以及学校之间的连接,建立一个多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进行领导之间、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流动,吸取更优秀的经验快速发展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

参考文献

[1] 韩丽珠.浅议教育规律[J].吉林学院学报,2008(6).

[2] 吴全华.教育规律的理解方式与教育规律的特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

[3] 文雪.教育规律研究的反思[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4).

[4] 姚文俊.谈基础教育之“基”[J].基础教育论坛,201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及其课程改革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造就成千上万的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基础教育改革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议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及其课程改革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造就成千上万的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给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

如何评价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和统计分析,需要对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科学的研究。理想的课程要转化成为实践的课程,需要理论工作者、行政管理工作者和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共同努力。要防止课程改革走入急躁的、急于求成的误区,出现政策和实践相互脱节的空壳化的情形。实践证明,试图毕其功于一役,通过一次改革解决所有问题的做法是注定要失败的。课程改革从来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一、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的课程。这就要求把课程改革建立在脑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这里至少要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第一对关系是学生发展与学科体系、社会需求的关系,即儿童与知识、社会的关系;第二对关系是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即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第三对关系是智能发展与知识传授的关系;第四对关系是智能发展与人格发展的关系,两者既有联系,又不等同。

二、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趋势

道德情操的养成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这是任何教育都回避不了的问题,而且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从古至今人们对此做了大量的探索。观念、态度和价值体系的传递在教育和社会教化中的极端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当今社会全球化、网络化发展迅速的情况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难度都加大加重了。

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多变性与人文精神的永恒性,在当今社会已经形成为一对尖锐的矛盾。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给我们带来难以预料的问题甚至灾难。靠什么来驾驭科学技术这匹狂奔的野马呢?专家学者把目光投向了人文学科的教育。科技发展越是迅速,就越是需要人文精神的牵引,人们需要人文精神来指引和确定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国际上近年来出现的加大人文学科课程分量的趋势就是这种看法的反映。我国学校教育中数理学科比例较大、人文学科分量偏低的情况值得我们注意。

三、课程综合化的趋势

综合课程的提出和发展缘于对分科教育缺陷的批判。我们必须注意克服教育中常常出现的那种以偏纠偏的思维定势,防止以综合的优点来反对分科所具有的长处,防止要改掉的恰恰是要继承和发扬的情形出现。我们在课程开发和教学中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该综合的坚决综合,该分科的坚持分科,综合中有分化,分科中有综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四、课程社会化和生活化的趋势

中小学学术科目因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结构的完整性和纯洁性而走入了“高筑墙、深挖洞、广积粮”的误区,使我国课程总体上脱离社会实践、脱离学生生活的倾向仍然很严重。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实际之间的联系,使它们更有效地融合起来,并不是要使课程脱离学术的轨道,而是给已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而充分学术化了的课程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把中小学的通识教育和劳动、技术、职业教育适度融合起来,通盘考虑,是许多国家通常采用的做法。我国多年来也一直在这一领域探索,但似乎还没有形成真正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五、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趋势

对于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含义要正确理解,它不仅要求在课程管理权限上应当分级(包括课程设置的门类和课时),更重要的是,下一级课程对上一级课程必须既坚决执行,又创造性地自主开发。那种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机械地割裂开来的做法,那种把学校课程仅仅理解为活动课程和任选课程的做法,都是认识上的误区,应当努力改变。惟有如此,我们的中小学才能既保证统一的基本要求和质量,又办出各自的特色,更好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六、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课程个性化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因材施教的问题。在班级授课制的情形下,教师面对众多的不同资质、不同程度、不同特点的学生,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即使最大限度地采取各种措施,也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歇动力。”我们的课程改革对此可以而且应当大有作为。中小学课程既要体现共同性,又要体现差异性、层次性,也即个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迅速,课程理论研究正面临极大的挑战和极好的机遇。课程改革实践呼唤科学的课程理论给予指导,而科学的课程理论不能脱离课程改革实践的源泉,也不能没有课程改革实践的检验。教育行政领导、管理机构应当是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之间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的最好的纽带与桥梁。教育行政领导、管理机构的作用不可低估,责任非同小可,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基础教育改革的论文

1.中国教育技术学科领军人物的历史回顾与展望——兼论第四代学科带头人的特征与使命,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第7期,核心期刊2.基于博客的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及启示,中国电化教育2010年第7期,核心期刊3.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从应然走向实然,现代教育技术2010年第7期,CSSCI核心期刊,获清华大学《现代教育技术》2010年征文一等奖4.信息时代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典型个案及启示,化学教育2010年第10期,核心期刊5.青少年信息技术教育的“四结合”模式探析,中国电化教育2009(9),核心期刊6.广西中职教师多媒体课件开发现状研究及其启示——以2009年广西中职优秀多媒体课件征集评选活动为例,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版),2010年, 全国性期刊7.基于社会性软件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之研究与启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委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分组会议论文报告8.高师生“现代教育技术能手”培养初探,教育评论2009(2),核心期刊9.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评论2009(3),核心期刊10.化学教师如何开发精品课件——以全国特等奖课件为例,化学教育2009(7) 核心期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学化学教与学》2009(11),获2010年广西第11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新基础教育研究杂志

有这样一句话,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在假期里,我利用闲暇的时光再次翻阅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学校也组织过共读,初读此书,因其较强的理论性,我感悟肤浅,但一本好书的最大价值是耐读,经得起读者的反复咀嚼。此书初读无味,继之有感,再读如佳酿。刚入教坛两年的我,对如何构建课堂教学有诸多的困惑,因此第四章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就如地图如导航仪,边看边圈划,我愣是看了好几遍,不禁也被“喔效应”了。我甚至希望自己能在新学期试炼起来,给自己给学生给课堂换上新颜。 一、从教学设计开始注重学生“具体个人”        虽然是一名新生代教师,但是我也被禁锢在传统的备课模式中: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作业、备资源等,尤其是上汇报课或者公开课,总想着对教学过程尽可能去全方面的考虑,制定好计划1、2、3,以求稳妥、不出差错。手写的教案已经累着厚厚的几本,但比较“新基础教育”的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似乎我在撰写教学设计时都没有把学生当成“具体个人”去考虑。一个个“教学剧本”中,我重视的是知识点,设计好的教学环节,明星学生的表现,听课老师的评价。“在教学本真的意义上,这并非是教学,因为它没有为‘全体学生上课’”,字字珠玑,点醒了我,我对自己发问:那些较内向,不敢表达羞于表现的孩子,我关注到了吗?给机会了吗?耳畔不禁想到前教研员吴海琴老师给我的评价——缺乏学生立场。       以往的“备学生”常常只关注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已掌握的知识点,没有科学的学生分析,具有片面性。备课中“人”的忽视,对全体学生的忽视,必然会出现学生、知识与应试之间的本末倒置。“新基础教育”研究的教学设计,始终将“育人”置于教学思维的基点,开发教材内含的育人资源,运用复杂思维对要素间(教学)关系,进行长程、整体、转化、生成式策划。在“具体个人”的理念下,教学设计中的学生分析,应该对每位同学进入课堂之前形成的“前概念”即前在状态进行分析,以及学生个体的潜在状态和学生之间的差异分析。我任教的孩子们,我要重新认识你们一个人,再开始我的教学设计。 二、创造“活起来”的课堂,呈现“生命活力”             看书的这几日,我总在不断地回想,回顾自己的课堂,和“满堂灌”式教学划不上等号,却和“满堂问”沾边了。课堂上,我的提问细碎,提问的质量不精,缺乏技巧,大约是总想一步步慢慢引导,把知识点掰开了,揉碎了塞给学生,就如书中指出的“喂食式”教学。有时孩子没有答到自己预期的答案,便急着往自己设计中的答案去引导,缺乏了对学生的倾听和回应。我怀“慈母之心”,但这样的做法割裂知识与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忽视学生发现知识的体验过程,忽视学生探究形成知识的思维过程,好心办坏事。       要创造“活起来”的课堂,首先我得改变之前的提问方式,放弃细碎的小问题,要用“大问题”激活课堂,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在独立思考中养成思维能力。并且,敢于去“放手”,策划恰当的活动组织方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经历对知识的理解,养成互动的习惯。接着,我得学会耐心地倾听与回应,锻炼自己在回应学生的过程中捕捉、编织信息的能力,锻炼从中推进教学过程的能力。这样“放”,课堂还会死气沉沉无人响应吗?我想,肯定能“活起来”!       犹记得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培训时,来自杭州的毛莱莱老师执教了《我们奇妙的世界》一课,她的课堂很少对学生问题的追问,更多听到的是来自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她在教学云彩、雨点、余辉和群星的奇妙之美片段时,让孩子们以小组合作形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景象讨论,汇报时由小组内组长主持,一生朗读,组内其他生评价,再由组长邀请其他组评价。她的教学过程不是教师执行教案的过程,而是从有向开放、交互反馈走向集聚生成的教学过程。在每个步骤中,我们看到了毛老师对学生的认真倾听,感受到了她对于指向核心目标资源的敏感度,捕捉、放大、提升,再返回到学生中去,毛老师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是关注了课堂动态生成的有效合作。毛老师的课堂把时间还给了学生、把评价权还给了学生,她把课堂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孩子们用朗读感受着天空的奇妙之美。这样的课堂不就是“新基础教育”提倡的“互动生成式”的课堂吗? 三、 提高自身反思——重建的能力       一节课后,我们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学生的作业和下节课的准备中,留给自己反思、重建课堂教学的时间极少。然而教学结束后的反思与重建是完成的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部分。“发现问题就是发现发展空间”,“新基础教育”提倡我们可以通过在课后及时地书写教学反思、教学日记、案例记录和上重建课进行反思与重建。       作为新教师,很多时候无法自己意识到课堂教学的问题出在哪里,但是学校有教研组,有比自己经验丰富的前辈们,我们要争取多上公开课,抓住每次有同事听课的机会,请前辈帮忙诊断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请对方帮助“捉虫”。我想,借助他人之力,也有助于自己的反思——重建。教师完整的备课、听课、评课和几度重建,是教师磨砺心态开放、学习、转化,练就新基本功的“长程两段”发展过程,是教师能力提高的必由之路。       徜徉在“新基础教育”的理论学习中,我犹如打开了一个新的大门,看到未来课堂教学更加广阔的天地。新课改任重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努力成为一名富有“生命自觉”的新型教师。

很好呀,我们这里很多老师在上面发表文章,在评职称的时候都管用,有的老师的论文参加了论文评选所获得的证书也得到了上面的认可

根据你提供的期刊名称已经检索过了,该刊目前应该不在核心期刊目录当中。检索结果如下图:

如果只需要教育类的核心期刊,在期刊vip有“教育类”分类。

都是假刊。你可以去新闻出版署网站查一下,或者从中国知网查一下(大部分正规刊物都会上知网的,偶有例外);肯定不是核心。评职称都不好用。其实有很多一般刊物要求都不高的,核心还是有些难的。

基础教育研究期刊投稿

找学报投吧一般大学教师都是投自己学校的学报的

该刊是省级教育期刊,杂志社审核时间是1-3个月。如果超过三个月了依然没收到回复,即可另投他搞。

教师评高级职称认可的刊物有:《中国教育研究》,《中国教育书刊》和《教育科学》等。

选择的期刊等级分为普刊(省级、国家级)和核心期刊,一般的评定文件上分都会有着注明要求,显示需要期刊的等级是普刊还是核心。根据文件要求,对应的选择级别相同的期刊。有期刊投稿目录的,需要在期刊目录里面选择投稿期刊。

若没有任何要求,则可以根据自己论文质量,选择适合的期刊。论文方向须与期刊要求一致:不同的教育期刊的登刊范围都是不同的,并不是所有的教育期刊都是可以接受各个教育论文的主题方向。

扩展资料:

教师评高级职称介绍如下:

不同地区不同地点的职称要求不一样,教师们需仔细观察职称文件做好相对于的准备。有要求需要在万放或者是在知网上有收录的,建议选择已被收录的期刊。

在选择已被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会比在没有被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收录率大。不能选择增刊、套刊与论文集等,这些是在期刊上被磨灭的不会被认可。例如期刊的级别专业方向等都需和职称文件一致。无法与文件匹配的刊物是不能进行职称评定的。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职称评定,走到尽头了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教师职称评聘要回归本真

给《教育实践与研究》投稿有两种方式:可以采用将稿件直接邮寄到编辑部的方式,或发送电子邮件两种方式投稿。1、直接邮寄到编辑部:地址: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122号河北《教育实践与研究》杂志社。邮编:050061。联系电话:,66005943。2、发送电子邮件:网址:邮箱:补充说明:教育实践与研究编辑部/杂志社投稿须知:1、稿件立意新颖,观点鲜明,内容充实,论证严密,语言精练,资料详实。2、稿件必须经由作者完成,杜绝抄袭。3、稿件中如有计量单位,一律采用国际标准,尽量不用图表。4、引文如有参考文献应依照引用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括号在右上角标注,并在文末按照引用的先后顺序标注出引用参考文献的作者名、引用文题名和出版单位及出版日期。5、稿件必须附200字以内的中文摘要和3—5个关键词。6、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省、市或县)、毕业院校、学历或学位、现供职单位全称、职称、职务、研究方向,置于正文尾部。7、电子邮箱只供投稿专用,有关发表事宜请拨打电话或通过QQ详谈。来稿需注明作者姓名、单位全称、通讯地址、邮政编码以及联络手机,邮件主题标为“作者姓名•论文题目”。《教育实践与研究》(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9-010X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3-1259/G4)是河北省教育厅主管、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面向基础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业务指导期刊,也是河北省唯一面向基础教育、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综合性业务指导期刊。

中国基础教育研究杂志

查了没有,会不会名字有误,如果没错那这本杂志可能没有

基础教育研究期刊是水刊吗基础教育研究属于什么期刊?基础教育研究杂志是普刊,不是核心期刊,是新闻出版署公布的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收各科基础教育文章。主管部门:广西教育学会主办单位:广西教育学会国内统一刊号:CN 45-1094/G4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3275邮发代码:48-180基础教育研究是武大核心期刊,RCCSE(B+)(2020第六版), 复合影响因子:《基础教育研究》一个月发行2次,是半月刊。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都是假刊。你可以去新闻出版署网站查一下,或者从中国知网查一下(大部分正规刊物都会上知网的,偶有例外);肯定不是核心。评职称都不好用。其实有很多一般刊物要求都不高的,核心还是有些难的。

这个杂志我们陕西城固认可,我2012年在上面发表过两篇职称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