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电影杂志1986

发布时间:2024-07-09 02:35:48

电影杂志1986

在从影之前,阿齐·考里斯马基曾作过邮差、洗碗工和影评人。随着涉身影坛,他同哥哥米卡·考里斯马基成立了制片及发行公司,取名Villealfa,意在向让-吕克·戈达尔的影片《阿尔法城》致敬。作为高产的电影人,从80年代初开始,考里斯马基兄弟俩制作的影片数量就达到了芬兰全国的五分之一,并且阿齐的作品尤其吸引国外影人的关注。阿齐的作品特点鲜明,首先是片长短,因为他曾说过一部电影不应该超过90分钟,他的电影大多接近70分钟;其次是充满对各种类型片的古怪模仿,其中包括公路电影、黑色电影和摇滚电影;再者往往根植于命运悲惨的芬兰人,并且音乐多取材于50年代摇滚。可以肯定的说,作为个性鲜明影片的作者,导演阿齐·考里斯马基不乏自大和专制的一面。早在《没有过去的男人》在戛纳拿到评审团大奖时,阿齐·考里斯马基上台领奖说出的第一句感言就是:“首先,我要感谢我自己。”在影片创作过程中,阿齐统管一切工作,各部门都要按照他的意愿行事,虽然演员和其他工作人员一律平等,但他们必须遵循导演的轨迹。演员的即兴发挥是不允许的,哪怕是目光的方向都不准偏差超过几厘米,所以往往要做出标记才行。芬兰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Aki Kaurismaeki)出奇年轻的大师级,只有49岁。欧洲第四大电影节洛加诺电影节刚刚给他举办了超级轰动成功的回顾展:作为导演的全部16部故事片、3部纪录片、7部短片,还有作为制片人、演员、编剧、电影爱好者的作品,22部“考里斯马基的最爱”展映系列全部是电影史上经典中的经典,上世纪10~20年代的默片居多:从格利菲斯、茂瑙、爱森斯坦、卓别林、布努埃尔、基顿、鲍威尔、雷、布列松、戈达尔、黑泽明、小津安二郎、德西卡、法斯宾德到达内兄弟,好友吉姆·贾木许的“天堂陌生人”也在其中,贾木许还曾在他的早期电影“列宁格勒牛仔去美国”里客串了一个外表邋遢的二手汽车商小配角。回顾展里还有他20多年来的工作照与剧照摄影展,甚至还有他作为狗狗爱好者的全部作品:爱狗Tahti在2002年《没有过去的男人》中的出色表现赢过法国戛纳电影节最特别的奖项——金棕榈狗狗奖(Palm Dog Awards),而Tahti的祖母Laika曾经在《波西米亚》里出镜,妈妈Piitu出镜《Juha》,女儿狗狗出演的是最新的电影《薄暮之光》。电影节专门出版的画册封面也是考里斯马基带着大狗坐在山顶上远望日落,神情还是一如既往的愁苦中飘忽不定。作家梦在电影光环下暗淡8月11日,资本主义天堂般的瑞士洛加诺。芬兰大导演考里斯马基被颁发荣誉金豹,近万观众掌声热烈,他却一直低头,表情失落地含糊发言:“我真是为此……太……悲伤了!”——一半戏谬,一半实话的冷幽默。他49岁,却已心生倦意,要从电影业里退隐开始个人写作:“做一个被欢呼的明星导演感觉如何?其实比不出名更糟糕。别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庆祝一下,我不行。我本来就想当个作家,却陷在电影里30年了。如果以后我回来,也许带着一部好作品,或者根本就不回来了,真的很难说,好作品都是很偶然才出现的。”芬兰观众据说不喜欢他那些不甚优雅的电影,理由非常“全球化”的似曾熟悉:“把我们国家拍得那么脏、那么落后!”好像所有芬兰人都是“生活在别处”的抑郁无望,其实考里斯马基后来在巴黎、伦敦、美国拍摄的电影也都是一股子“芬兰”味儿。考里斯马基和画家夫人每年一半时间住在葡萄牙的葡萄酒庄园,另一半在他有几个饭店股份的赫尔辛基,或者70公里外的家乡Karkkila村庄。他竟在那里还经营着一个旅馆。“千万不要去那儿,我本来只是来帮我的妹妹贴贴墙纸——她几年前离开村子搬走了,我却留在那儿了。”芬兰是一个以诺基亚出名的国家,考里斯马基的电影里却不曾出现过手机的镜头,更远离所有的武器、暴力和性:“我所需要的全部就是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一面墙、一盏灯还有阴影。从画面里拿走女人,剩下男人、墙、灯还有阴影;再拿走男人,还有墙、灯、阴影;墙再拿走,还有灯和阴影;最后拿走灯,留下的只有阴影。我不怎么现代,电影里的汽车也都是用过时的款式,现在的车太难看了,我根本就不想拍它们。”他自己的收藏都是老车:1949年苏联产的“莫斯科人牌”轿车、1951年的雪佛兰皮卡,还有1956年的一部大公交车:雪佛兰的发动机,车身却是芬兰的木头。考里斯马基的电影同样返璞归真和符合极简美学,自成一格且不乏诗意,非常注重光线的运用。他只用35毫米胶片,经常是“为自己拍摄”的黑白片,彩色片则是“为了商业”。他经常被誉为Dogma运动的前行者,也许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有距离地抵制电影一味技术化,抵制任何数码技术后效,按他的话说就是“好莱坞狗屁!让美国佬去赚钱吧,当他们的钱多得装不下时,我再从地上捡几个小钱——这就是我们说的艺术电影”。但他们也不赞同某些欧洲作者的偏执个人格调:“格林纳威式的艺术大粪。”他这种反骨不愧被称作“当代电影导演里的摇滚者”:当初他考芬兰电影学校落选的理由就是“太愤世嫉俗”;2003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作品《没有过去的男人》被奥斯卡提名为最佳外语片,他却因为抗议美国的伊拉克战争而拒绝出席。他的所有电影都是同样的主题:边缘生命在社会中的被压迫和不平等;经常揶揄媒体甚至耍无赖,平时的导演方式更是独裁到极点,固定用一些有着很强个性能穿透屏幕的演员。据说他在镜头后面勾一下手指头演员才敢把眼睛的视线从一个点移到另一个点,而且角度和距离要非常准确:“毕竟我付了钱,他们要听我的。”聚焦阴影下的孤独者他极端,但非常节约,也非常诚实:“我不知道别的导演怎么做,我用我拍的每个镜头。在片场我很少重复拍摄同一条镜头,最后经常会用第一条,甚至比它更早的那一条试演:演员没听见摄像机已经开始运作了;我们开始第一条正式拍摄的时候,摄像机其实根本就没开。那种第一次尝试的新鲜感很难得到,要么是第一条,要么就是30条以后。我的哥哥是导演,姐夫也是导演,正在我的剪辑室里做后期。我回家他就一边帮我从车里拿出一个小包裹,一边问我什么时候开始剪辑。我说如果他做完我就第二天开始剪,他很奇怪我的素材在哪里,我告诉他所有的素材就在他的手上。那次就是《火柴厂的女工》,片比是1∶。电影实际只有59分钟,但是我在电影节画册上撒谎说有61分钟,否则德国的电视台就会认为它太短而不买片。我是从给别人做编剧开始入行,经常写一些很长的对白,最后却都被抛弃在剪辑室的地板上。对话太占时间,我自己开始拍电影的时候,就把对话越做越短,电影也就跟着越来越短,制片人对此倒是很喜欢。必须承认我后来的作品太长了,去年完成的《薄暮之光》只有59分钟,4个月之后我却必须拍一些辅助性的场景,真是愚蠢——故事都已经讲完了,没什么可加的了——但是最后我却给它加到了80分钟。”《薄暮之光》因为他的退隐也许会是他最后一部电影,“失败者三部曲”的完结篇。影片开头是标准官方的芬兰光辉形象:灯火阑珊的城市高楼大厦,错综复杂的赫尔辛基Ruoholahti地区却是迷宫一样的地带。在珠宝公司当保安的男主人公和所谓的成功财富相距咫尺,生活里却孤独一人,一起工作3年的同事都没人叫得出他的名字,他自己开业的积极梦想也被银行贷款部门无情羞辱。一天被一个黑社会控制的金发女人设局相识,欺直至栽赃入狱,“忠诚的像条狗,浪漫主义的蠢蛋”,却自始至终不愿出卖她,行刺黑社会头目未果被殴打到奄奄一息,一个默默关心他的快餐店女帮工找到他,慢慢伸出手给他,影片结尾有童话般的浪漫光辉。考里斯马基还在导演阐述里自我调侃:“他豪华的工作地点和粗陋的家虽然同处一个地区,却隐喻着成功的两面性。财产和收入就是社会最傲慢荒谬的分界岭,反讽一个隐藏的法则:财富就是盗窃。非常幸运的是,这部电影的老导演一向以心软著称。可以设想,小小的少许希望会在片子结尾处微微闪光。我不太倾向爱情和友谊是男女生活的基础,而应是一种互相陪伴的理性伙伴关系。”许多这样题材的电影最后都会满怀希望地结论:人最终是不孤独的,两个人是一个最小的单位,而幽默、悲观的考里斯马基显然更诚实:每个人都最终是孤独的,而且是永远的,虽然那些被压迫和失败的生命和灵魂都有自己的尊严:“社会阴影下的孤独者是经常出现的电影主题:卓别林也经常关注那些漫游孤独的流浪汉,他们总是在这个社会里不停寻找着阳光下一个小小的他自己的位置。可是这些善良而节制的乐观主义者的浪漫、工作、希望、梦想、自由却总被社会上那种广义的没有任何表情和感情的平等正义系统摧毁。那些阴影里的平民每日遭受的折磨无处不在,把一个积极肯干的人转变成一个实用主义的庸民,自始至终独自一人,充满人性的老式价值观已经不适应这个社会,只会被无情地欺和嘲笑。”他的所有电影几乎可以用4种类型概括:经典文学的改编作品、临时起意的冒险旅行、摇滚音乐有关的故事和人物、最底层生活的肖像:“工人三部曲”和“失败者三部曲”。所有作品都有一连串的介于偶然和命运之间的故事;无名的地点、空缺的表情和对白、迟钝的叙事节奏;对官僚主义和城市化、文明化的深深鄙视;崇高和卑微的矛盾在生命和艺术里的无法调和;结合了摇滚风格的黑白电影极简主义的美学元素;人物基调介于悲观的冷幽默和顽强无常之间;介于经典和电视媒介影响中的去表演化的形象。小偷段落完全克隆自布列松的“波西米亚”诗意刻画了爱情、友情和人性;被誉为“20世纪最后一部默片”的《Juha》里的情感如同圣经人物一样的原始而沉默;描写失业者的《浮云》、关于失忆者无家可归的《没有过去的男人》以及《薄暮之光》都有着难忘的朴素张力。烟瘾决定片长在赫尔辛基大学学习通讯工程和文学的考里斯马基一直疯狂地阅读历史和小说,30年前开始在慕尼黑电影博物馆自学电影,直到现在也没怎么进过电影院。第一次演戏和编剧是1980年哥哥米卡(Mika)做导演的电影《撒谎者Liar》,一个浪漫的赫尔辛基哲学青年在田野漫游的故事,非常的“戈达尔”,他们一起成立的电影公司名字甚至也是取自戈达尔的作品《阿尔法城》(Villealfa),他们兄弟俩制作的影片数量竟然是芬兰全国的五分之一。1981年,他们共同拍摄了芬兰第一部摇滚电影;1986年,一起成立了一个在北极圈举行的“夜半太阳电影节”。陆续试过邮差、洗碗工等20多种糊口的工作之后,他开始做起了电影杂志的影评人。1983年,独立执导的处女作横空出世,起点很高地选择了“罪与罚”——“禁欲主义一样的美学风格、B级电影、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心理、在一个无名城市里发生的连锁事件”,之后的作品也是相似的元素,对演员和剧本的处理更是一致:“我非常相信我的下意识,故事自然而然就在。如果我按剧本拍,一般就会非常严格地按照剧本进行,很少改动。曾经有6次没有剧本就开拍了,完全没有计划对白,开机的镜头经常表现一个空间,其他的我就来临时准备:先是道具,然后是颜色和光线,演员进来,最后是对白。卡蒂·奥廷宁(Kati Outinen)知道我要些什么,我也事前知道他们演员会怎么演,所以给演员不是很多指导。最近越来越需要剧本,因为制片体系越来越复杂,需要剧本来做摄制进程表。”《没有过去的男人》等多部电影里扮演女主角的卡蒂·奥廷宁是所谓的“考里斯马基专用女演员”,却不知道他的电话号码。她12岁就开始表演,喜欢在必须自己准备所有东西甚至缝制戏服的大剧院里工作,18岁的时候因为不够美差点失去第一个电影角色,而考里斯马基找她合作的时候却告诉她:“你的鼻子足够大,可以出现在我的电影里了。”她在考里斯马基的电影里看上去都很丑陋,但是她理解:“我很难掩藏我的感觉,即使只是我的角色很失落,我整个的状态都会告诉你,表演是一个反应的问题,不要只是看,要领会;不要听,要理解;不要忘记呼吸,也不要犹犹豫豫绊倒在道具家具上。我不认为考里斯马基在这种时候能让我看上去美丽无比。被称作考里斯马基专用女演员不总是好事,别的导演就很难与我合作,其实我和他每三四年合作一次,中间就做点别的,在赫尔辛基戏剧学院的国家电影学校做全职教授。我喜欢与充满能量和热情的青年们一起工作,他们讨论艺术,讨论如何表达自己,如何来一些新鲜的创造。我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我设想着现在我也还是这么年轻,而像我这样年纪的演员几乎都已经‘死’光了——他们只想着金钱和各种麻烦。阿基和我平时很少联系,有时候他打电话过来就是闲聊,我还不知道他的电话号码。他有电影项目,我就从学校请假,我们之间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沟通方式,不用语言:我们有同样的幽默感和对电影的尊敬。他在片场非常精确地知道自己要什么,但是也对各种建议很坦率。电影完成了我经常就忘掉了,但是我从来不会忘记《火柴厂的女工》那部戏,阿基那时候还不是特别出名,我们拍遍了赫尔辛基,跳上有轨电车就拍,司机问我们‘干什么呢?’‘我们在试着拍一部电影!’真是很棒的经历!当然没有剧本,但是我们都能感觉到我们在做一个特别不同的事情。”考里斯马基是个大烟枪,也因此认为电影最好在70分钟左右才不至于让他犯瘾难受。电影节期间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不来中国?”他慢悠悠地说:“飞机禁烟那么多小时,除非配个专机。再说中国还有‘文革’呢!”“‘文革’早就结束了!”“真的吗?我看不是。”这个对共产主义和左派抱着两面性态度的狡猾聪明家伙曾经在他的电影《哈姆雷特做生意》也用过同样的逻辑:“你娶我吗?”“你太瘦了。”“我能多吃些的。”“我说的只是个借口罢了。”社会评价:

本片是《沉默的羔羊》和《汉尼拔》的前传,事情发生在食人恶魔汉尼拔·莱克特博士(安东尼·霍普金斯)和克拉丽丝相识之前……

威尔·格拉汉姆(爱德华·诺顿)是一名FBI调查员,他接受了一个连环杀人案件的侦破工作,冷酷无情的凶手在杀死每个受害者后,都切掉他们的喉咙部分,威尔怀疑凶手出于某种未知的精神原因而把割走的部位吃掉了。

相关资源:

沉默的羔羊1991

链接:

《首映》杂志100最伟大表演 (The 100 Greatest Performances of All Time)1.彼得·奥图尔《阿拉伯的劳伦斯》(1962)2.马龙·白兰度《码头风云》(1954)3.梅丽尔·斯特里普《苏菲的抉择》(1982)4.阿尔·帕西诺《炎热的午后》(1975)5.贝蒂·戴维斯《彗星美人》(1950)6.詹姆士·卡格尼《胜利之歌》(1942)7.达斯汀·霍夫曼《午夜牛郎》(1969)8.詹姆士·斯图尔特《风云人物》(1946)9.吉恩·怀尔德《新科学怪人》(1974)10.罗伯特·德尼罗《愤怒的公牛》(1980)11.丹尼尔·戴·刘易斯《我的左脚》(1989)12.杰克·尼科尔森《最后的细节》(1973)13.凯瑟琳·赫本《冬狮》(1968)14.罗伯特·杜瓦尔《温柔的怜悯》(1983)15.汤姆·汉克斯《飞向未来》(1988)16.加里·格兰特《美人计》(1946)17.丹泽尔·华盛顿《马尔科姆·X》(1992)18.埃米莉·沃特森《破浪》(1996)19.保罗·纽曼《大审判》(1982)20.阿尔·帕西诺《教父2》(1974)21.朱丽埃塔·玛西娜《卡比里亚之夜》(1957)22.强尼·德普《剪刀手爱德华》(1990)23.拉塞尔·克罗《惊爆内幕》(1999)24.亨弗莱·博加特《碧血金沙》(1948)25.葛丽泰·嘉宝《异国鸳鸯》(1939)26.玛丽亚·法尔科内蒂《圣女贞德蒙难记》(1928)27.马龙·白兰度《巴黎最后的探戈》(1972)28.罗萨琳德·拉塞尔《女友礼拜五》(1940)29.彼得·塞勒斯《富贵逼人来》(1979)30.詹姆士·斯图尔特《迷魂记》(1958)31.杰米·福克斯《雷》(2004)32.奥黛丽·赫本《第凡内早餐》(1961)33.达斯汀·霍夫曼《窈窕淑男》(1982)34.巴斯特·基顿《将军号》(1927)35.菲利普·西摩·霍夫曼《卡波特》(2005)36.费伊·唐娜薇《唐人街》(1974)37.吉恩·哈克曼《对话》(1974)38.卡洛·隆巴德《你逃我也逃》(1942)39.劳伦斯·奥利弗《理查三世》(1955)40.妮可·基德曼《不惜一切》(1995)41.赛缪尔·L.杰克逊《低俗小说》(1994)42.罗伯特·德尼罗《出租车司机》(1976)43.詹姆士·迪恩《无因的反抗》(1955)44.查理·卓别林《城市之光》(1931)45.里斯·威瑟斯庞《校园风云》(1999)46.汤姆·汉克斯《荒岛求生》(2001)47.杰克·尼科尔森《飞越疯人院》(1975)48.比尔·默里《土拨鼠日》(1993)49.丽芙·厄尔曼《假面》(1966)50.亨弗莱·博加特《马尔他雄鹰》(1941)51.亨利·方达《愤怒的葡萄》(1940)52.艾玛·汤普森《告别有情天》(1993)53.丹尼尔·戴·刘易斯《纽约黑帮》(2002)54.凯瑟琳·赫本《费城故事》(1940)55.西德尼·波蒂埃《炎热的夜晚》(1967)56.朱迪·福斯特《被告》(1988)57.麦克斯·冯·西多《征服者佩尔》(1987)58.西戈尼·韦弗《异形》(1986)59.凯瑟琳·德纳芙《白日美人》(1967)60.戴安·基顿《安妮·霍尔》(1977)61.拉尔夫·法因斯《辛德勒名单》(1993)62.加里·奥德曼《席德与南茜》(1986)63.吉娜·罗兰兹《权势下的女人》(1974)64.保罗·纽曼《江湖浪子》(1961)65.杰克·莱蒙《热情似火》(1959)66.霍莉·亨特《富贵浮云》(1987)67.斯宾赛·特雷西《向上帝挑战》(1960)68.加里·格兰特《育婴奇谭》(1938)69.葛洛丽娅·斯万森《日落大道》(1950)70.安东尼·霍普金斯《沉默的羔羊》(1991)71.梅丽尔·斯特里普《斯克伍事件》(1983)72.朱迪·嘉兰德《一个明星的诞生》(1954)73.约翰·屈伏塔《周末夜狂热》(1977)74.马德琳·卡恩《灼热的马鞍》(1974)75.朱丽·克里斯蒂《春花秋月不了情》(1965)76.伯特·蓝开斯特《成功的滋味》(1957)77.摩根·弗里曼《花街传奇》(1987)78.三船敏郎《大镖客》(1961)79.强尼·德普《加勒比海盗》(2003)80.让娜·莫罗《朱尔与吉姆》(1962)81.凯特·温斯莱特《纯洁心灵的永恒阳光》(2004)82.乔治·C.斯科特《巴顿将军》(1970)83.希拉里·斯旺克《男孩不哭》(1999)84.安吉丽卡·休斯顿《千网危情》(1990)85.杰西卡·兰格《红伶劫》(1982)86.罗伯特·沃尔克《火车怪客》(1951)87.约翰·韦恩《搜索者》(1956)88.克里斯托弗·沃尔肯《猎鹿人》(1978)89.巩俐《霸王别姬》(1993)90.杰夫·布里奇斯《谋杀绿脚趾》(1998)91.简·方达《花街杀人案》(1971)92.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肮脏的哈里》(1971)93.琼·克劳馥《欲海情魔》(1945)94.彼得·洛《M》(1931)95.安吉拉·巴塞特《与爱何干》(1993)96.朱迪·荷利戴《绛帐海棠春》(1950)97.本·金斯利《虎视眈眈》(2001)98.芭芭拉·斯坦威克《双重保险》(1944)99.史蒂夫·马丁《大笨蛋》(1979)100.马尔科姆·麦克道尔《发条橙》(1971)

这是 德克萨斯州电锯杀人狂 的最后一小截4部``` 前传+1+2+3`` 前传:随着远在越南的战争与冲突越来越激化,美国也付出了不可估量的代价,灾难与损失接踵而来,最重要的是,政府已经完全失去了人民对其的信任。这一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成了美国在越战中最后的棋子和砝码,被成批地送到越南去服兵役。迪安·希尔今年刚满18岁,到了法定年龄的他正准备去越战的军事中心报道。与此同时,迪安的哥哥埃瑞克却刚巧从越南退伍归来,为了给许久不曾见面的弟弟一个惊喜,埃瑞克并没有告诉他自己的归期,没想到一到家就听到了迪安将去参军的“噩耗”。埃瑞克非常了解迪安,知道弟弟没有主见且容易头脑发热,虽然他非常想念未婚妻克莉西,但为了照看迪安,埃瑞克还是决定重新入伍……其实迪安有他自己的计划,在女友贝莉的建议下,他已经决定了要当逃兵。于是,埃瑞克带着克莉西与迪安、贝莉一起驾车穿越德州,准备离开美国进入墨西哥境内,直到此刻,这两对亡命鸳鸯还没有意识到前方有更残酷的生死斗争在等着他们呢。 途经一个小镇的时候,埃瑞克他们遇到了麻烦,恶棍霍登和他的女友亚历克丝盯上了他们,骑着摩托车在公路上疯狂地追着他们的吉普车,惊慌失措的迪安因来不及刹车,狠狠地撞向了旁边的大树……克莉西被抛出车外,其他三人也不同程度地受伤。当霍登和亚历克丝正准备对手无缚鸡之力的埃瑞克等人实施抢劫时,警长霍伊特的到来阻止了他们。一直躲在附近草丛里的克莉西目睹霍伊特将她的三个朋友都塞进了警车,可是她有所不知,霍伊特并没有带着他们去医院,而是驶向了海维特一家的大房子,那里住着他的侄儿托马斯--就是那个让人闻风丧胆的可怕怪物“面具人”,以及其他以吃人肉为生的海维特家的成员。克莉西发现海维特一家对埃瑞克等人进行了令人发指的折磨,同时也意识到,尚能自由行动的自己已经成为他们惟一生还的希望了。 1:1973年8月20日,大批警察秘密包围了托马斯·休维特位于偏远乡村的一间农庄,他是德克萨斯州特拉维斯县屠宰场专为牲口拔皮的工人。 当警察发动攻击冲入他的住处时,当场惊得目瞪口呆:屋子里到处堆砌着散发腥臭的杂物,除了一些动物的皮毛外,还有33具被杀害者的尸骨!这件令人毛骨悚然的谋杀案立刻震惊了整个美国,人们称之为有史以来最恐怖的系列杀人碎尸案。 碎尸案传开后,整个德克萨斯州都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下,一时间人心惶惶。没有人知道凶手的真正面貌,传说他挥舞着一把电锯,戴着全是用人皮缝制的奇形怪状的面具。于是,这个杀人狂魔立刻被人们称为“人皮魔鬼”,德克萨斯州的大小报纸也纷纷报道此案,标题上赫然写道:“震惊全国的恐怖之屋:德州惨杀案”。 不久后,警察和FBI合力枪杀了一名带着皮革面具的神秘人物,在没有进行任何取证和调查的情况下,就对外宣布已经将“人皮魔鬼”击毙,潦草的结了这个案子。然而,随后的几年中,又接二连三发生了多起凶杀案,其做案手法与“人皮魔鬼”极为相似。虽然警方极力否认这些案件并非“人皮魔鬼”所为,却拿不出有力的证据——实际上,他们已经不得不承认,当初杀错了人。 现在,“人皮魔鬼”电锯下唯一的幸存者终于打破沉默,向我们讲述那次发生在德州乡村高速公路边上的恐怖事件 2:十四年前的发生了一起失踪案,五名年轻人结伴郊游,第二天四人失踪,一人精神失常。在接下来的十四年中,惨案不断,死者都是被凶手用电锯残忍的分尸,其中包括当地警长的哥哥。十四年后,惨案再现,一名女主持人无意之中卷入了案件之中,并与警长一起揭开了一个不可告人秘密。 3:1974年10月21日,美国德州奥斯汀市,罗伯特·克里森将两名传教士谋杀在自己的小货车中。随后,他更令人发指地将二人的尸体用一把电锯切成碎块。值得一提的是,此案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与电影《德州电锯杀人狂》惊人的相似,因此,人们普遍认为,罗伯特·克里森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德》片的启发。即使很多年后,每当电视台要播放关于克里森一案的最新进展时,总会先播一小段《德州电锯杀人狂》的电影片断。 不过,真实版的“德州电锯杀人狂”即使无需好莱坞的添油加醋已经够曲折离奇的了。罗伯特·克里森一直好好地活了将近30年。尽管种种迹象显示除了克里森之外凶手不可能是别人,但克里森被捕之后却一口咬定,事发当晚他压根就没见过两名受害者,定罪之后,他强烈要求上诉,上诉书多达数百页,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条就是,当时警方从他的货车上采集证据的时候并没有正式的搜查证,因此他的杀人罪证被认为无效。1977年,因为证据不足他上诉成功,又重获自由。 几年之后,克里森又因非法使用武器被判7年徒刑,收押在纽约州监狱中。服刑期间,他通过书信方式认识了自己后来的老婆玛丽·朗雷,天真的朗雷女士还相信了克里森编造的一系列谎言,认为克里森是位精通6国语言、获得过荣誉勋章的战斗英雄。1988年克里森被保释出狱,随后利用旅游签证到英国与朗雷结婚成家。 2000年6月,先进的DNA分析技术令1/4个世纪前的电锯杀人案有了重大进展,德州法庭决定重新开庭审理此案。当年,警方曾在克里森家附近数英尺远处发现了写有克里森名字的血衣,20多年后,专家对血衣进行了DNA检测,发现血迹是被害人的,而且衣服上的毛发也和被害人相符。限于技术水平,这项测试在1974年进行案件调查时不可能进行。至此,铁证如山,等待克里森的将是死刑判决。 随后,美国的办案人员一路追踪,找到了隐居英国多年的克里森。在此之前,2000年克里森被当地皇家法庭因非法拥有武器罪名判处3年有期徒刑。2001年10月,刚从沃里郡监狱被放出来的克里森又再度被捕。岁月不饶人,当年威风一时的杀人狂在20多年后,已是重病缠身,只能终日坐在轮椅上。 从那之后,克里森一直被关在伦敦东南的一所监狱中,等待着引渡回美国。2003年4月17日,他因心脏病突发被紧急送往伊丽莎白医院,4天之后医治无效死亡,终年70岁。话说被车撞的那男的是坏人 开车那女的全部朋友都被拿电锯那位宰了

新体育杂志1986年

我国第一个体育杂志《新体育》

《新体育》杂志创刊于1950年,由毛主席亲笔题写刊名,迄今已有63年辉煌历史。《新体育》杂志隶属于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的中国体育报业总社,目前为中国体育界的门户杂志。

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为新中国体育工作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2个大字。这一题词,是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所作的。当年唯一的体育刊物《新体育》杂志以整页的篇幅刊登了毛主席的这一题词,并突出宣传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生产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这一重要思想。这一题词体现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最高宗旨,明确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和发展方向,推动了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 。

梁艳,女,1961年10月4日出生于四川成都,前中国女排队员。

1975年,在成都市业余体校进行排球训练,

1976年,进成都排球队,

1977年,进入四川省排球队,

1979年,入选国家女子排球集训队。

1981年和1982年随中国女排夺得世界杯和世锦赛冠军之后,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1985年世界杯和1986年世锦赛上获得冠军,实现五连冠,是中国女排获得“五连冠”的唯一参赛选手。

1986年底,梁艳宣布退役。

老女排五连冠唯一“全勤”队员梁艳 “享受人生不同角色”

“当运动员时,站上冠军领奖台就是最大的幸福。但是人不能一直只沉浸在那段回忆中,我喜欢翻过那一页,去尝试和享受人生的不同角色。”尽管远离公众视野,梁艳的直爽不减当年。

“我1961年出生,家里没人搞体育,我在13岁之前连排球都没摸过。”恐怕梁艳自己也没想到,阴差阳错走上的排球路竟然一帆风顺。

从1975年进入成都业余体校算起,她仅用4年就入选了国家女排集训队。1981年世界杯中国女排第一次登顶时,20岁的梁艳是队里最年轻的队员。“我特别幸运,当替补的时候第一次拿世界冠军,五连冠后就退役了,赶上了最好的时候。”

1986年,梁艳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读书,圆自己的大学梦。“老女排退下来念书的没几个,我学的是新闻摄影,进校时年龄比同学大,一度有点不适应。不过我的性格随遇而安,没什么过不去的坎儿。”本科毕业后,梁艳来到《新体育》杂志社工作,在总编室当编辑,一干就是四五年。

以前打球时,邓若曾评价梁艳“这丫头鬼得很”。或许正是这种性格,让梁艳再次选择一条“不安分”的路。199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梁艳下海办起一家体育文化传媒公司,从此升格为“老板”

“我喜欢改变,不太适合朝九晚五的工作,以前当运动员太累了,想换一种自由的活法。”梁艳的公司从事与体育相关的业务,随着生意越做越大,她一度国内、国外满天飞。不过,这几年梁艳逐渐减少工作量,把重心转移到家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梁艳

人民网-老女排五连冠唯一“全勤”队员梁艳 享受人生不同角色

汽车之友1986杂志

排名如下:

1、《汽车之友》:《汽车之友》(《AUTO FAN》)杂志是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办的汽车类专业杂志。《汽车之友》杂志创刊于1986年1月,双月刊,创刊号发行44000,全部邮局发行,除1000多份在邮局零售外,其余都是订阅。

2、《汽车导购》:《汽车导购》是2010年11月1日汽车导购杂志社出版的图书,由汽车导购杂志社编辑。本书主要介绍了不同的汽车,如何选购汽车等有关内容。

3、《汽车情报》:《汽车情报》是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办,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承办的汽车行业最具权威和价值的行业内资源期刊。

4、《汽车族》:《汽车族》杂志隶属中国最大的人民日报报业集团,由中国汽车媒体的龙头《中国汽车报》主办,与全美最大的杂志集团Primedia旗下的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汽车杂志《Motor Trend》版权合作创办。

5、《汽车博览》:《汽车博览》是一本让你了解和喜欢汽车的杂志,本刊与国际著名汽车期刊《auto motor und sport》版权合作。

6、《名车志》:《名车志CAR AND DRIVER》品牌创始于美国,1955年,最初的名字是:SPORTS CARS ILLUSTRATED。1961年,正式改为现在的名字:CAR AND DRIVER。

7、《越玩越野》:《越玩越野》杂志由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它是一本专注于SUV、玩、户外、装备、驾驶、自驾、越野等领域的专业越野车杂志。也是中国第一本针对越野车、SUV创办的高端杂志,是一本提供给成熟男性的玩具手册,也是一本提倡越野精神的专业汽车杂志。

8、《中国汽车画报》:《中国汽车画报》在充分汲取国外权威汽车杂志先进办刊理念和经验的基础上,《中国汽车画报》依靠高素质的专业团队,以独立、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国内外最新汽车资讯进行全面、详实和精彩的报道。

9、《汽车与驾驶维修》:《汽车与驾驶维修》杂志创刊于1992年3月,是国内唯一一本将整车报道、售后服务相结合的专业汽车杂志,并以打造业内产品展示的第一平台和汽车服务价值的权威坐标系作为杂志的发展目标。

以上就是发行量最高的中国汽车杂志。

1、《名车志》

推荐:《名车志》作为一本历史悠久的汽车杂志,相信看过他的人都会有直观感受,精彩,值得收藏,看过有一种对汽车的向往,充满文学性的汽车试驾,洋溢着人文关怀的编辑点评,每月一个专题,每月一次饕餮盛宴。

2、《汽车维修技师》

推荐:《汽车维修技师》杂志以专业的视角剖析新车型、新技术;迅捷公布最新技术资料;披露修车高手的维修经验。宗旨是:向汽车维修业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

主要栏目:信息快报、新品预览、新车公报、技师手记、高手秘笈、进修学院、技术蓝牙、经营管理。杂志以专业的视角透视新车型、新技术;迅捷公布国内外新车维修资料;披露中外修车高手经验秘笈。杂志宗旨:向汽车维修业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

3、《汽车杂志》

推荐:《汽车杂志》的栏目设计丰富新颖,其中比较著名的栏目有试车栏目、音响栏目、自游人栏目、Q&A问答栏目、导购栏目等,体现了《汽车杂志》丰富新颖、领先业界的栏目设计。

4、《汽车之友》

推荐:《汽车之友》是目前国内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广、最具权威的汽车刊物。2008年全国八大城市调查商务人士阅读的所有杂志,《汽车之友》位列第六,超过了《世界经理人》、《经理人》等传统公认高端读物。的读者为家庭汽车拥有者,并通过他们传达给更多的人。

世界上汽车杂志

1、Pertormance Car

英国的Performance Car一直被粉丝们称为“PC杂志”。PC首发于1983年,EMAP集团推出这本杂志以取代之前的HotCar。顾名思义,PC杂志的焦点和卖点就是高性能汽车,从高性能的掀背车到顶级的超跑,都是它所关注的。

PC的编辑Richard Meaden、John Barker等人在198年年底自创门户,推出了Ev0杂志。Ev的内容和风格都与“PC杂志”近似,因此可被看作是PC的延续。2008年,Unity传媒集团发行了新的PC,启用了全新的主创班底。

2、Auto Bild(Auto Express,Auto Plus)

头顶“全球最大汽车媒体”的光环,德国Auto Bild杂志一向以冷酷无情的测试著称于世。Nardo极速测试是Auto Bio的一大杰作。就是在Nardo测试中,9ff打造的敞篷997创造了的敞篷车最高速度记录。

Auto Bid隶属于德国Axel Springer集团旗下,创刊号发行于1986年。像大多数汽车杂志一样,Auto Bid包含了新闻、试驾、专业测试、长期测试、专栏、读者反馈、二手车以及车型价格数据等栏目。AutoBidi在英国和法国各有一份姐妹刊,分别是Auto Express和auto Pus,二者也都是具有影响力的重要汽车杂志。

“拿到驾照并不等于你会开车,你只是会把车开动而已”。

这是董威君经常说的一句话。听起来让人觉得挑衅,不过,他有他的理由: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驾驶习惯,但可能大部分都是错的。

他自己就是这么错过来的。

年轻时喜欢飙车,不允许在街上有人开得比他快。在学了赛车之后,才意识到这是可耻的。“在街上开车,就要认真,规矩。要飙车,那就上赛道,万一出了事,也不会伤害到别人。”

而他现在的工作,除了给宝马做驾驶培训、产品和品牌宣讲之外,就是向大众传播驾驶乐趣和汽车文化——教人如何跟车沟通,提高主动安全,这是驾驶乐趣的基础。

在汽车培训这个圈子,董威君绝对算得上是个人物。一个常年给各大汽车厂家做活动的朋友评价他:“董威君算是培训师里的标杆了吧,经常担任BMW发布会的讲车嘉宾,而以前这都是老外干的事”。

31岁才半路出家学赛车,得过北京站第三名,全国赛第六名。短暂做过汽车媒体,从33岁开始给宝马做培训师,一做就是15年。董威君把一个男人的黄金年华都给了宝马,而宝马也反过来成就了他,甚至重塑了他的价值观。

这其中,有幸运,有自律,有努力。比如,他的英语是一点点自学而成的,看美剧,一部看十几遍。而一出家门,他就会不自觉地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举手投足都可能影响到宝马的品牌形象。

进入汽车媒体后,我认识了很多以汽车为梦想的人,但很少有人能像董威君这样幸运,把梦想过成了有价值的生活,甚至把自己活成了汽车文化的一部分。

文 /?蒋保信,《电动汽车用户联盟》

01

再也回不去了

王菲和那英唱响《相约98》后的几年,北京街头还没有多少车。

有一天,董威君在长安街上被拦了下来,警察问:“你这是什么车?”

“这就是富康啊。”董威君告诉他。

那个年代改装车少,董威君把富康改得很夸张,夸张到没人认识这是一辆富康。警察对这车充满好奇,两个人聊了好长时间。

富康是董威君的第一辆车,一到手就很兴奋,想到自己能控制这么大一个机器,他就无比开心。

1972年12月,董威君生于北京的一个军队大院,父亲是军人,给排水方面的专家。他从小学画画,儿时最早的记忆是蹲在厕所画公共汽车。

1986年,国内第一本汽车杂志《汽车之友》创刊,那时董威君刚好小学毕业,从第一期就开始买,一连看了好多年。杂志上有教人开车的连环画,给他留下了想到赛车手的憧憬。但最后却学了室内设计,毕业后进入建设部设计院成了一名设计师。

工作后,稍有积蓄了,他开始玩摩托车。富康是1999年买的,买来之后就开始爆改,因为他不允许自己的车跟街上其他车一个样。那时北京也不堵车,他特别喜欢开快车,不能容忍有人开得比他快。

在朋友圈当中,他开车最快、最好。民谣歌手叶蓓那时刚出道没几年,在采访时不经意说过一句她现在可能已经忘记了的话——“喜欢游走在五条车道里”,让董威君喜欢得不得了。

赛车的梦想还潜藏在心中,但也只能想一想而已。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赛车从来都是一个烧钱的游戏。韩寒的电影《飞驰人生》揭露了这个现实,富二代林臻东才是这个领域的典型玩家。

但在2003年,老天给了他一个天大的礼物。

这一年,上海大众和中汽联在网上发起了赛车手培训活动,只要交五千块钱,就能得到专业的训练,成绩优异者可以参加比赛,然后再接受一轮高级培训。

董威君毫不犹豫地报名了,请假参加。这让他第一次对车有了系统认知:方向盘、油门、刹车乃至轮胎,在车上都是什么地位?如何理解它们传递的信息?怎样做好人与车的沟通?处处都是学问。

培训中,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被选拔进入比赛队伍。但第一场比赛就让他沮丧到了极点,他以为自己开快车是很在行的,但只得了第九名。

在适当的时候,英国教练出现了,对他说:“如果你只想享受站上领奖台那一瞬间的荣光,那么你会很难达到你的期望。但如果你享受比赛过程,站上领奖台反而会是一个特别大的礼物。”

这段话,给了董威君很大的启示。换一种心态去比赛,一切真的都不一样了。第二场比赛,他就得了第三名。而在2003年的年终总决赛中,他得了第六名。

“太开心了,我能享受赛车过程了”。

现在,经常有人询问董威君自己是否适合去做赛车手,每到这时,他就会想起英国教练给他上的这堂课,告诉对方:“如果你只是想出名,那就放弃这件事。如果你享受人与车的沟通,享受游走在极限边缘,享受比赛中你追我赶、近身肉搏的快乐,你就可以去学赛车”。

董威君学赛车的那段日子,正好是非典肆虐的时候,学习和比赛时断时续,从4月持续到7月。那个炎热的夏天,阳光下的赛车场,开赛车的风驰电掣,发动机的悦耳轰鸣,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比赛刚结束,他就发现自己变了。

“我再也回不去了。在电脑前面趴着做设计,我接受不了了。”

02

你要有明星气质,但又不能把自己当明星

做完最后一个设计项目,董威君就辞职了。

至于未来,可选的路其实不多。做职业赛车手?他已过了20-30岁的黄金年龄。更要命的是,他性格不够狠,缺少优秀赛车手身上的那一团烈火,恐怕难以成为顶级车手。

经朋友引荐,他进入了汽车媒体做编辑,先后在《座驾》和《名车志》干过。这是一段极其宝贵的经历,不仅让他锻炼了文笔,还拥有了不错的媒介素养,这些都成了他后面人生破界的加分项。

不过,由于董威君是国内第一批接受过外国教练培训的车手,还能说会道,他经常受邀参加一些厂家活动,斯巴鲁和米其林轮胎都请他去做过培训。

2005年3月,老天给了他第二个天大的礼物。宝马举办E46车友挑战赛,董威君受邀去做培训师,因而结识了他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伯乐——现任宝马中国销售副总裁邵宾。

活动从3月份一直持续到了7月,在江苏镇江站时,当时还在管大区的邵宾找到董威君:“你开车和讲解都不错,愿不愿意以后长期给宝马做培训师?”

董威君最初纠结了一番,因为在汽车媒体做得很开心,偶尔当当车手跑活动也不错,但想想长远的未来发展,给宝马做培训师,应该是个最理想的发展方向,何乐而不为?所以,他最后接受了邵宾伸出的橄榄枝。

2005年下半年,董威君跟新加坡一家给宝马做培训服务的公司签了约。刚开始,跟着一位叫Ringo的老师,他是亚洲第一个获得德国宝马认证的培训师。

2006年,德国宝马到中国来做驾驶培训,董威君又获得了一次学习的机会,顺利得到官方认证。这让他对宝马车的特点和性能有了一套系统的认识,对于如何理解宝马,如何操控,形成了一套非常严谨的逻辑体系。

此后,他的工作,就是把学到的东西,演示并传给以宝马用户、经销商为主的学员。他常说的话是,“如果你买了一辆宝马,只是获得了它的一半,只有通过宝马的驾驶培训课程,你才算真正完整地拥有一辆宝马”。

那几年,宝马的培训师很少,董威君经常脚不离地满天飞,辛苦自不用说。到了2009年,他又拿下了德国宝马认证的二级培训师,成了宝马中国仅有的6名二级培训师之一。

也正是在这一年,37岁的董威君觉得自己成熟了。不过,成熟的标志并不是他能驾轻就熟地把宝马的精华和驾驶乐趣传给学员,而是他有了这样一个认识——“你要有明星气质,但是不要把自己当做明星”。

在这之前,给学员做试驾的时候,他总是有意无意地想在他们面前好好表现自己,带着一些表演的成分。而现在,他觉得不该追求这点了,自己要做的,是把宝马的车和品牌更好地展现出来。

“你只是这个机器上的一个齿轮而已,不要让自己跳出去做一个明星”。

03

价值观都被宝马改变了

一个培训师能走多远?对于有些人而言,一眼可以望到头。

但没有人能说准董威君能走多远,因为老天总是会在恰当的时候,给他快递一个天大的礼物。2010年宝马5系的上市活动,成了董威君的另一个转折点。

在5系上市前,宝马在厦门举办面向全国经销商的内部上市培训,按计划,讲车环节由培训学院的其他两位老师负责,但当时恰逢冰岛火山爆发,整个欧洲航线几乎停运,他们一时半会到不了中国。董威君临危受命,在新车的内部发布会上首次担任presenter,登台讲车。

随后不久,新车马上就要在全国的公众和媒体面前正式上市了,但那两位老师仍然困在德国。谁去做讲车的presenter?

昔日伯乐邵宾先生,欣赏董威君在内部发布会上的表现,于是力排众议:让董威君上。

董威君首先是拒绝的。“我不行啊。第一,我没经验;第二,我这边还有培训没做完”。

邵宾不听:“我相信你。好好准备,其他的事情,我来解决”。

董威君匆忙赶到上海,跟业界做汽车发布鼎鼎有名的鲍毅合作,对方悉心指点他如何上台、如何控场,并告诉他,万一头脑一片空白该怎么办。

然而,当他真正站到舞台上时,当聚光灯打在他脸上时,他真的霎时头脑空白,什么都忘了。现场的汽车媒体人,很多在之前的试驾活动都接触过董威君,彼此关系也不错,看到他上台后,先是很惊讶,接着开始大声鼓掌。

“他们给了我特别大的勇气,冷静了一会儿,然后我就讲下来了。那一次上台,真的是让我这辈子都记忆犹新”。

时隔多年,回想这一幕时,董威君对邵宾的这份厚重信任,充满感激。这次发布会,给董威君打开了一扇更大的门。此后,在宝马的上市发布会做presenter,就成了他的家常便饭。这几年来,他先后跟导演袁和平、演员黄景瑜、模特奚梦瑶、企业家搜狗王小川等公众人物,有过同台合作。他甚至给宝马M5拍过宣传大片,气度非凡。

与此同时,他的角色和自我认知都在发生转变,从驾驶培训员过渡到产品宣讲师,乃至品牌大使。

相应的,他对自己的要求也不一样了。

他说:“在家的时候,我可以完全放飞自我,很随意。但当我迈出家门那一刻,我就会立马转换角色,我觉得自己就像宝马的品牌大使一样,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代表着这个品牌的形象。”

事实上,这样的转变,恐怕连他自己都很难说清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但这么多年下来,潜移默化中,宝马对他影响太大了。

“我的价值观都被宝马改变了,我是跟着宝马成长的。”

在生活中,画画出身的董威君原本就是个讲究的人,但宝马让他变得更讲究了。咖啡机、键盘、门把手,乃至仅仅是一支笔,他都会注意诸多细节,分出好坏。去年大兴机场投入使用没多久,他就去了一趟,在感叹建筑大师的惊天才华之外,他发现玻璃电梯井的配重有一笔漆让人很不舒服,忍不住专门发微博吐槽此事。

“细心”,是一位认识董威君十多年的朋友给出的评价,他们曾多次一起给宝马做试驾活动。“有一年我们在昆明选试驾线路,他跑了3天,还专门详细咨询当地车友会的人,核对试驾线路的弯道和车流。在试驾时,有一点风险,都要想方设法去避免。”

这么多年来,宝马的精神、对工作的要求,都已渗透到董威君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到现在,他还一直记得宝马中国前总裁许智俊说过的一句话:“我们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如果我们做不到,我们也不能让别人做到”。

04

走,到纽博格林去朝圣

如果你在百度搜索“董威君”三个字,就会看到有媒体把他誉为“全中国最懂宝马M的男人”。可能谁也不好说谁最懂宝马,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作为一个跟宝马“恋爱”了十五年的人,董威君对宝马一定有深刻认识。

所以,我很好奇,他眼中的宝马是怎样的?

“宝马的所有产品和品牌文化,都是围绕着驾驶乐趣进行的。”

董威君说,宝马有个传统,所有高级职员都必须骑过,或者至少坐过BMW摩托车。因为汽车是二维的,摩托车是三维的,只有当你骑上摩托车,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想时,才能感受到自由这个词,也才能体会到人与机械沟通的快乐。

此外,宝马的很多高管,都考过认证培训师,比如曾任宝马大中华区总裁的安格就考过宝马的认证培训师。董威君的贵人邵宾也一样,他还是当届考试中唯一一个漂移得满分的人。

在董威君看来,宝马也是纠结的,“这么多年来,太纠结了”。人们都说保时捷911好开,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它就是一个纯粹的跑车,不纠结,只要做好性能就行。但宝马不一样,它要兼顾大众市场,一定要在操控和舒适之间做好平衡。所以,宝马标榜的50:50,不仅意味着前后轴负载的完美配比,还意味着它要在操控和舒适之间做好平衡。毕竟它跟保时捷不一样,是要面向大众的。

而宝马所追求的驾驶乐趣又是什么?

“首先是驾驶安全。宝马其实花了很多钱在底盘和车身这些看不见的地方,为的就是造出更安全,更好开的车来。”

董威君还说,安全还建立在人们对车和驾驶本身的深刻认知上,所以宝马从1976年开始做驾驶培训,于今已有44年的历史,培训内容随着车型迭代和时代进步,也在相应地进化。而他,则有幸参与了其中的15年,培训过的用户、经销商和媒体人不计其数。

这些年,董威君也不断在进化自己。回过头去看他的履历,从一个爱开快车的半吊子汽车爱好者,到赛车手,到驾驶培训师,再到上市发布会的presenter,他已经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与此同时,对汽车、对驾驶、对汽车文化,他都有了深厚认识和积淀。

这两年,除了做好宝马的培训服务之外,董威君还想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向更多人推广驾驶知识和汽车文化。大致内容主要分三块,一是线上直播,或者做一些网络课程,把之前只面向宝马用户和媒体的宝马公开课,做成面向大众的公开课;二是做一些线下课堂,面对面跟感兴趣的车迷探讨驾驶这件事;三是带着车迷去纽博格林朝圣。

其中,去全球汽车文化重镇纽博格林朝圣,是让他最为兴奋的。有“绿色地狱”之称纽博格林北环赛道,建成于1927年,经多次修整,目前单圈长公里,共有73个被赋予了名字的弯道(另一种说法是,总弯数154个)。复杂严苛而又危险的路况,让纽北圈速成了性能车的重要指标。

德国宝马M的测试中心就在这里,除了常年测试,每年都会拿出包场日做面向全球的纽博格林北环专属驾驶培训。每年课程一上线,名额都会一抢而空。今年,董威君从M提前拿到了32个名额,他想今年再带32个中国人去体验一把纯正的欧洲驾驶文化。看汽车博物馆,接受德国宝马最专业教练的培训,下赛道跑圈。因为是包场,可以真正走到赛道上,仔仔细细的吃透这赛道每一个弯道,听一听每个弯道名字背后的故事,甚至学到那些只在纽北开过车的人无法察觉到的隐藏的危险。

董威君十分肯定地说:“去过的人,都会知道这趟旅程的意义和价值。”

全球汽车工业已经有130余年的历史,以德国和美国为首的汽车强国,都早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汽车文化。如果从改革开放算起,中国汽车工业飞速发展的时期只有四十年左右,汽车文化尚在发育之中。这些年,董威君去过不少国家,开过不少品牌的车,对他感触最大的一点是,有时候真的是要走出去,体验了其他国家的汽车文化,才能把一些好的汽车文化和理念带回来。

“而纽北,自然是不可错过的汽车文化圣地”。

说到这里,董威君变得更兴奋了,仿佛恨不得立即飞赴纽博格林,在赛道跑两圈之后,再去纽北女王的餐厅坐一坐,那里不仅有最好吃的石板烤肉,墙上各个时期的照片,还写满了纽北的整个历史,以及人们对汽车的激情和梦想。

(本文完)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在中国没有权威的部门对杂志做发行量的统计,多数都是自己杂志社自己报发行量。汽车后市场的多数都是月刊,比如《汽车维修与保养》 《汽车维修技师》等。

看电影杂志

很遗憾。没有,但是有一个大嘴论坛,你可以去看看。另外,在“挺进报”那页有邮箱,电话,联系地址等。请继续支持《看电影》吧!

没停刊。《看电影》原名《电影作品》,主管主办为四川峨眉电影集团。原名《电影作品》。截止到2020年9月16日,电影内的杂志没有停刊。1999年和大嘴公司合作,改名《看电影》,《看电影》位于成都市清江东路峨影厂内。

看电影杂志第一批主编是阿郎。阿郎,男,原名黄海鲲,中国影协理论评论委员会理事,CCTV-6电影频道《佳片有约》特约嘉宾,媒体人,《看电影》杂志主编。他主持并创办了《看电影》iPad版本,一直雄踞苹果商店世界报刊杂志类排行榜前列,下载量为第二名。在《看电影》杂志工作的十几年,参加报道了柏林、戛纳、威尼斯、奥斯卡等所有国际电影节和颁奖礼。

这个问题我问过。在中国的电影杂志里,〈看电影〉算最好的了,以前〈新电影〉刚出来时还不错,后来就变得跟色情杂志一样的了,除了女明星的裸露照片,什么也没有。没什么新意。现在的影评还可以吧。但是要和其他的电影杂志比较啊,也就只有看它了。呵呵。有点矛盾是不?我的想法就是这样。

电影杂志网

《看电影》杂志并没有官方网站,这是他们在上一期刚刚正式声明过的楼主想查,不如给他们写信,找以前的杂志,在《挺进报》那几页里,肯定有联系地址和邮箱另外,其实订杂志不很安全,我以前订的电影杂志也有丢过,因为可能有人会顺手牵羊;到处都有报刊亭,买杂志也是很方便的,还能保证时效

比较全的电影网站

Zcom电子杂志网~下一个客户端,然后就直接在上面下,在上面看,专业的最大的电子杂志平台,有近百种电影方面的电子杂志,还有其他很多类的~很方便,全免费~订阅后每月自动下新的~~我就在用,很好用的~来这里~:

《看电影》杂志是没有官网的,只有一个邮箱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