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策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11:01:22

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策略研究论文

Along with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succeeds, China has become a global strategic many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and the fastest expansion in the most development potential markets in the world. Many large companies have invested in China have set up factories (in the world's top 500 have invested in China over 500), in the investment process, is the localization of many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to the Chinese market's highest goal. In order to better meet China's huge market demand, as well as adapt to a highly competitive market and accelerate the pace of localization in China has become the consensus of many multinational giants. China's domestic enterprises in the face of powerful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how should seek survival in the competi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to the success of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learn from their localization strategy in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successful experience, he is following China's WTO accession pressing a major strategic task. First,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localization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localization in China, on its localization in China's development process. Secondly, this paper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China localization of the main strategies, including product localization, marketing and localization of personnel localization, R & D localization, and other important competitive strategy and a brief description of its being of the Chinese economy. negative impact. Finally, on the face of China's local enterprises to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localization countermeasures.

浅析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战略 (转)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跨国经营将成为各国企业常用的经营方式。企业跨国经营必然要面对和处理交叉文化(cross-culture)问题。如何面对交叉文化和处理文化冲突是影响跨国企业管理效果和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解决文化冲突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管理人员的本土化,即跨国公司的国外子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关键技术人员等主要由所在国当地人员担任。近一二十年间,虽然各国在跨国经营的人事战略上各有特点,但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在跨国公司可供选择的诸如人才母国化、人才国际化等人事战略中,人才本土化战略的影响越来越大。外国学者的调查表明,44家美国跨国公司中有43家都雇用了当地人员作为高级管理者。中国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协议使用外资高达4700亿美元,实际引进外资1700亿美元;批准外商投资企业累计超过28万家,实际已运行14万家,从业人数达1700万。世界名列前茅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近200家来华投资。①为了适应中国的独特的经营环境, 跨国公司不同程度上使用了本土化经营战略, 而人才本土化是其主要的特征之一。人才本土化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受聘管理生产经营业务,他们深谙中国的文化传统及其影响下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能很好的与下属沟通和合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这些中方人员往往受过较多的西方教育,对西方的行为方式、管理方法等有深刻的了解,能较好地理解和贯彻外方上司的管理思想。因此,管理人员本土化对于化解文化冲突、促进有效合作具有重要的作用。有一家中美合资企业的总经理指出,“外资企业中,管理人员本土化是一种趋势,它越来越被证明是有效的,而且可以降低成本。”当然,本土化经营也有明显的弱点。在管理沟通方面,怎样理解总部的策略并能在本地实施,刚开始时从国外派来的经理在这方面更有优势,更能理解总部的意图。这也是最初进入中国的跨国企业起用外国经理的原因。东方人和西方人在管理文化上确有非常明显的差异。西方人在处理问题时对事不对人,无论什么事先问事情对不对,然后才论及人。事情不对,无论你是什么人,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而中国人则相反,面对问题时潜意识上会先看这件事是谁干的,如果是某些特定的人干的,即使事情有问题,也会因情面在前,而影响了对事情的处理。中国人就人论事的方法无法适应跨国公司的制度化管理。制度化的管理非常重视文件化、数据化。在绝大多数的跨国公司,凡要做某事,就要做得非常严谨,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项目的说明用文件清楚地描述下来,凡事讲凭据,依靠文件和数据,这和中国的企业有很大的不同。企业的经营实质上是市场的竞争,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产品的竞争,产品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 所以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经济国际化,企业越来越多地从事跨国经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情况下,一个企业所拥有的物化资本数量不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性因素,人才已成为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可见外商到中国投资办企业,管理人才本土化是成功的大前提。同时,由于中国文化有其特殊的渊源和人文背景,如何尽快的适应中国文化,也是摆在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和总经理们面前的另一个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来华投资的外国跨国公司的人事政策的实证材料也反映出这一鲜明特色。三洋电机(蛇口)有限公司是日本三洋集团在中国最早创办的独资生产性企业,产品全部外销。现有中国本地员工约4500人,其中中高层经营管理干部约104人,基层督导301人。这些管理干部大都是从工人中培养提拔起来的。而北京四通松下电工有限公司每年都定期选派中国员工参加出国培训,经过培训后的中方员工很多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②管理着全世界3000多家肯德基、必胜客、塔科贝尔的全球百胜餐饮集团的亚太区副总裁苏敬轼先生,在给中国公司全体员工的公开信中写道:“我们将加速管理人才的本土化进程, 在未来的五年内致力于在中国寻求合适的人才加入本公司…”③摩托罗拉公司在中国的每一项投资都遵循的指导原则中有一条就是“管理的本土化”原则。管理本土化的重要一环是员工本土化。员工本土化是跨国公司在一种跨国环境中培养本地员工,使他们拥有某一职位的能力和知识,并能与世界其他地区同等职位具有相同竞争力。公司给员工很大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为公司培养一批优秀的后备管理者,这是最有利于公司自身发展的。毋庸置疑, 许许多多在华的著名公司, 在致力于使用中国的当地人才方面都进行了巨大的努力,为提高中国的人力资源素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人才并不是天生的,要实现管理本土化,需要积极培养优秀人才,敢于让他们去开发、制造和推销产品。外资企业非常重视员工培训,认为培训对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极为重要。通过培训大步提高员工的岗位技能,并向员工灌输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努力造就符合本公司要求的高级职员,造就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队伍。摩托罗拉公司在北京、天津成立摩托罗拉学校,大规模地先对员工进行培训,同时还选派优秀员工到美国本部去参加长期或短期培训。外企的培训政策对中国职员有很大的吸引力,它让人们看到,得到这样的培训机会无疑将有利于他们的职业生涯,给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许多人对外企的培训赞不绝口,都希望能有这样的培训机会。外资企业在培训上不惜重金。美国著名的通用电器公司的中国培训计划部,仅在1996年就投入9亿美元的培训经费。相比之下,我国的企业对于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许多企业不重视职工的培训,不重视培训的投入,不重视培训效果的跟踪和反馈。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的目标是要达到全球经营利润最大化,而它在实践中表现出很多优于其他人事策略的优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企业的国际化形象,增强子公司所在国的信任感。如果大量的所在国人员进入跨国公司的当地子公司担任管理工作,他们一般会带着本民族的感情,必将使跨国公司执行任何损害所在国利益的行为受到遏制。同时,跨国公司摈弃民族偏见的做法, 也将会取信于所在国政府和人民。公司经营的高度透明化,也将树立起自己的国际化形象。第二、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经营管理上的损失。戴维。A.利克斯认为:“凡是跨国公司的失败,几乎都是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所招致的结果。”有人认为由于这些原因导致失败的比例为25%-40%。而人才的本土化战略则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这方面的不足。另外,实行人才本土化战略能降低经营成本,使跨国公司明显获利。在通常情况下,派往国外的管理人员,公司必须投入大量经费,进行较长时间的全面深入的有关知识的培训。同时, 这些外派人员还要享受高额的津贴和补贴、母国与驻在国之间的往返差旅费用等。直接聘用子公司所在国人员,一方面免除了上述支出,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所在国低工资的优点,以远远低于母国公司工资标准却明显高于所在国水准的工资,吸引高质量的人才。再者,由于采用人才本土化战略,最大限度地消除了文化上的隔阂,增强了公司与所在国政府打交道的能力。第三、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司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母国人员进入异国工作,由于文化差异、家属不适应等而造成的思想上的不稳定,有时会造成管理人员在所在国履行管理职责半途而废;母国管理人员也经常会遇到跨国提升的机会,这些都会影响管理人员的稳定。在东道国当地招聘当地管理人员则会减少这种负面影响。人才当地化战略对跨国公司来说, 带来的利益显然不止以上诸点。 但是人才本土化战略同其他战略一样是利弊互见,长短并存的。从理论上来说,在跨国公司的人事战略中,人才的国际化战略应该是最为有效的。因为它不考虑管理人员的国籍,而只从能力的角度出发,在全球范围内合理调配和使用人力资源,更符合日益发展起来的全球战略需要。但在实践上,由于许多子公司的所在国要求雇用当地人员担任管理人员,并通过国家干预的方式来实现这一要求,这样就使实行人才本土化战略带有一系列难以克服的弱点。一是要使管理人员国际化,跨国企业必须在很大的地理范围内分散招聘人员,必须对雇员进行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培训,并对管理人员及其家属在不同国家间作调动,这样就可能使实行这一战略的费用较高。二是这种战略要求跨国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实行高度集中的控制,从而限制了各地区经理在用人方面的自主权。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战略对我国的影响也比较明显:一方面它们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具高素质人才,在某种意义上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储备了经营管理人才。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地雇用的管理人员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熟悉市场经济的经营机制。这些新型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国内的流动,必将带动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在国内的传播,从而加速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人才本土化战略使得一些跨国公司的中方高级管理人员及技术骨干与一般工人在报酬上的差距很大。中方人员的部门经理工资达到工人工资四至七倍相当普遍。有些合资企业中方代表的工资是相似国有企业厂长工资的十倍以上。与此同时,这些跨国企业还对高职人员实行住房优惠。跨国公司采取这种报酬政策的结果是,国有企业人才的大量流失和国家耗费大量资源培养的大专院校的高材生被跨国公司优先录用,并给相同职级的国有企业干部带来心理不平衡,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有些中方高级雇员甚至完全站到了外商利益的一边,乃至纵容外商损害国家利益,甚至为外商牟取暴利出谋划策④。注释:1 全球化趋势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北京人才市场报》。1998年3月9日2 人才管理本土化。《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8年第18期3 中国MBA大有可为。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8年第12期4 关于外国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劳资关系的若干情况。《当代思潮》1998年2月29日

华为公司迈向国际化策略研究论文

2018年4月16日,美国以“中兴通讯违反美国的制裁禁令”为由,宣布7年内禁止向中兴出售零部件。中兴做出缴纳10亿美元罚金、改组董事会、接受美方监管等让步后,才使禁令被解除。 一年后,美国商务部又故伎重演,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禁止华为向美国购买技术、配件,终止美国企业、组织等与华为的合作,以切断华为的供应链,令华为无货可卖。 面对极限施压,任正非出奇地淡定。他表示:即使高通和其他美国供应商不向华为出售芯片,华为也没问题。 仅一个多月后,特朗普就在G20峰会上收回成命:美国企业可以继续向华为公司出售零部件。 华为为什么能够实现惊天大反攻?是什么让华为成为一家打不垮的国际化企业?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伟大的磨难——华为启示录》一书就能揭晓答案。这是一本经营励志的纪实类书籍,由浙商发展研究院院长王永昌领衔撰写,多位作者共同合作完成,详细讲述了华为在任正非的带领下,如何一步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奋斗历程,指出华为成为世界级公司的战略智慧,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营案例。 1.有备方能无患:华为的备胎计划 2012年,当家人任正非就意识到没有核心技术的恶果:“如果他们断了我们的粮食,我们是不是就傻了?”任正非预感到,华为要站到世界的最高点上,迟早会与美国在山顶上交锋,要做好一切准备。 他要求华为按照极端情况备战,建立备胎。任正非的这种超前意识,使华为拥有了充足的准备时间。 在美国极限施压后几小时,华为便发声:所有备胎,一夜之间全部转正。此时,华为才公开了多年来苦心打造的备胎产品和替代计划,海思芯片、麒麟操作系统均公布于世。 对此,世人感到惊诧,而华为人早已明白,备胎总有转正的一天。 备胎首先是技术备胎。现代信息技术包括芯片、软件操作系统和通信设备这三大核心部分组成,华为在这三大部分都有备胎。全球同时在这三个领域都位于世界前沿的企业,仅有华为一家。 2017年,华为就开始用两条腿走路,2/3的华为手机配备了海思芯片。所有核心的尖端芯片,华为都可以实现自我供给,且保持产品的高度领先。鸿蒙操作系统能够完美地适应物联网,应用于自动驾驶,比安卓系统快60%。 备胎转正,确保了华为公司大部分产品的连续供应,击碎了美国政府企图切断华为供应链的幻想。 除了芯片等技术备胎,华为还重视人才备胎。任正非创造性地提出了“知”本主义。他认为,知识雇佣资本,人才是决定一切因素的关键。只有认识到人的价值,才能成为一家最有价值的公司。 华为在全世界拥有20多个研究中心,其中有700多位数学家、800多位物理学家、120多位化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约万名,产品开发人员7万多名。 华为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吸纳世界范围内的专业人才共同开展研究工作。强大的人才队伍为华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华为还有财务备胎。华为已经在伦敦、东京、纽约等地建立了财务风险控制中心,聘用国际优秀人才管控公司的资金运行、合同、项目管理风险,为全球化发展奠定基础,把损失降到最小。技术备胎、人才备胎、财务8等一系列备胎计划,彰显出华为明见万里的强大力量。超前的忧患意识,前瞻的思维模式,全面的备胎计划,使华为在最艰难的时刻依然能够华丽转身,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2.创新就是王道:华为的制胜法宝 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活跃期。能够抢占先机,华为靠的就是系统的创新。 首先是产品创新。从数字交换机到智能化交换机,从4G到5G,华为在产品创新上留下了令人骄傲的足迹。 西方国家关于“中国人永远无法造出大型程控交换机”的断言,让一直心系“中华有为”的任正非耿耿于怀。 为进一步研发数字程控交换机,任正非力排众议,先后以24%、33%的年利息向民间借贷,保证研发资金及时到位。 任正非平静而坚定地对员工说:如果这次研发失败了,我就从楼上跳下去,你们还可以另寻出路。 艰难时刻的背水一战,很快便迎来勃勃生机:1994年华为推出自主研发的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横扫国内市场。使华为借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对于创新,任正非有着深刻的认识。科学技术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一定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缩短华为进入世界领先阵营的时间。 对于华为来说,至少要利用华为所拥有资源的70%以上才算是真正的创新。不能共享资源的创新,只能导致大量的重复劳动。 如今,华为持有专利在世界上排名第一,先后获得“最具创新力公司前五强”“全球百强机构”“最佳无线技术突破奖”等多项国际性大奖,每年发表学术论文100-200篇,向全球各标准组织累计贡献技术提案6万多篇。 其次是组织创新。华为已建立起一套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1996年,任正非受《香港基本法》的启发,组织专家起草《华为基本法》,开始对华为进行规范化管理。改革小组提出了多种薪酬设计方案,没有一个能被通过。 既然谁也不愿意对自己开刀,华为决定聘请专业咨询公司对自己下手。首先请来的是合益集团。自此,能够大大激发员工积极性的职能工资制迅速推广。员工薪酬不再取决于任职资历、年龄、学历,只取决于岗位对任职者的要求。 为了改进管理,学习先进经验,1998年华为引进英国国家职业考核体系,后又与IBM公司合作,开展“信息技术战略和规划”项目。华为融会贯通,将英国职业考核体系和职能工资制结合起来,实行轮岗制和末位淘汰制。 5年当中,华为逐步建立多项管理体系,量身定制了集成财经服务体系。这些方案逐渐成为华为走国际化道路的独特组织阵法。 2003年,华为聘请美世咨询公司做顾问,成立了企业经营管理团队,任正非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轮值主席制,为发挥管理团队的集体智慧迈出了新步伐。 目前,华为已成为全球能够提供完整的端到端5G解决方案的设备商,签订的商用合同数量居全球第一,创下全球5G最快部署记录——帮助韩国运营商在3个月内快速部署5500个基站。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华为与时俱进的创新密不可分。 3.坚守理想信念:华为的定海神针 华为不变的追求是在电子信息领域实现顾客的梦想,依靠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艰苦追求,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 从自主研发程控交换机,到对决上海贝尔、加拿大北电网络公司,从大陆到香港,从俄罗斯、非洲到欧洲,后与美国巨头思科公司交锋,最终成为世界通信行业的领头羊……面对危机的考验,华为人从未畏惧。 任正非说:没有自己的科技支撑体系,工业独立是一句空话。没有独立的民族工业,就没有民族的独立。 因此,当身边的企业纷纷试水跨界发展时,华为坚持不上市,不搞金融,不做房地产,一切服从使命和理想,心无旁骛地钻研通信技术。 华为的社会责任感已经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范畴,拥有了面向整个人类社会的宽广视角,提出了“为人类做贡献”的宏大愿景。 基于这一宏伟愿景,华为人在日本核电站泄漏之际,冒着生命危险在两周内恢复了680个基站,企业管理者孟晚舟在同一时刻全然不顾辐射的影响,从香港赶赴日本; 印尼海啸发生后,47名华为员工在13个小时内恢复了灾区668个基站,为抢险救灾做出了重要贡献。 任正非深信,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遏制的时代潮流,企业间的依赖、合作共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承受着极限施压,任正非并没有以受害者的立场,发表义愤填膺的言论。相反,他一再感谢美国企业与华为的合作,坦言美国企业有很多值得华为人学习的地方,华为不会狭隘地排斥美国芯片。 不应该狭隘地一味消灭对手,应该团结对手,与强者联手,朋友越多,天下越大。“为人类做贡献”的宏大愿景犹如一根定海神针,使华为在32年的行业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好了,《伟大的磨难——华为启示录》就为你讲解到这里。我们来总结一下三个要点: 1.有备方能无患:华为的备胎计划; 2.创新就是王道:华为的制胜法宝; 3.坚守理想信念:华为的定海神针。 在以“创新”为特征的21世纪,任何企业、个人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和机遇,华为公司34年来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榜样; 在挑战来临之前就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机遇来临时,乘风破浪; 在欢呼声中依然冷静地进行自我批判,才能不断超越,砥砺前行。

2008 年北京奥运会注定将成为中国品牌闪耀全球的时刻,它们向全世界展示富有创新和进取精神的中国公司形象。中移动、联想、华为、海尔……这些实力强劲的中国公司,将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告诉全世界: 中国品牌正跻身全球一流品牌之列。如同上个世纪 60 年代的丰田、80 年代的三星,它们正试图利用品牌营销赢得赞誉。 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国品牌而言,如脑白金、盖中盖、雕牌等,它们仍然无法摆脱价格战的泥潭,缺少品牌运营战略和管理体系,往往利用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赢得品牌知名度,但却无法拥有长久的品牌生命力。伴随公司实力的不断强大,它们必须想方设法在本土市场甚至发达国家与跨国公司展开竞争。这意味著它们必须完成转变。“将品牌爆发力转换成品牌生命力。”博睿传播(China Media Exchange)执行董事总经理杜生利(Quinn Taw)说。博睿传播的业务涉及媒体购买、内容提供以及多元化营销传播服务,以下是杜生利接受本刊编辑王亦丁关于“中国品牌生命力”的采访的摘录。 问: 与跨国公司相比,中国品牌了解消费者且拥有很强的爆发力,如何利用这些竞争优势来管理品牌? 答: 跨国公司有自己的品牌管理精髓,但是并不像中国品牌那样有爆发力,而且这种爆发性的优势可能超过任何品牌经理的直觉。这是因为,中国公司贴近本土消费者,知道并了解消费者喜欢和接受的东西,对于消费者的反应有直觉。 如果你看目前的中国品牌,基本上有两类。一类是有毅力做国际品牌的公司,像联想、TCL、华为。这些品牌将代表中国公司与国际品牌进行竞争,它们可能较少地去创造一个新的国际品牌,而且宁可去收购一个国际性的品牌。另外一类是国内品牌。我个人比较喜欢盖中盖,这些品牌非常有趣。你可以看到,所有的品牌管理类的教材都在讲做广告不要怎么做,但盖中盖却偏偏这样做,结果很成功。 这个品牌代表了许多国内公司品牌操作的思路。创意一般,并没有进行太多媒体策略的分析,而是采用铺天盖地的策略来打广告,从而赢得品牌知名度。这反映了在目前的中国市场,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度并不高,所以这种策略很容易占领中国消费者的意识。但是,中国公司仍然没有学会如何利用体系来管理品牌。 很多国外公司恰恰相反。我们最近正在做互联网分析,谷歌、雅虎、Ebay,没有一家在中国获得成功,这些大品牌既不缺钱也不缺资源,他们的人也很聪明,而且了解中国市场,在它们位于硅谷的总部,你会发现那里四分之一的人来自于中国。但是,为什么它们无法在中国取得成功?可能的原因在于,品牌管理的理论是在西欧和美国发展起来的,那里的市场已经很稳定。在美国市场,品牌的优势来自于你比别人还完美,更加细心,而且失败的代价太高了,很多公司对品牌都相当谨慎。但是,在中国可能并不是这种情况,品牌失败的代价其实比较低,即使失败了,仍然可以站起来继续跑,所以很多中国公司愿意在品牌上冒险,而跨国公司对于品牌就显得更保守。 问: 中国品牌也许可以很容易通过 CCTV 广告做到有知名度,但是如何延续品牌的生命力呢? 答: 这取决于品牌所有者的愿望,他们是否有长久的概念和意识。在中国,你可能很快就建立一个品牌,因为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喜好度和忠诚度仍然没有定性,他们可能很快就会接受一个品牌。但是,更多的中国公司的老板是通过直觉来管理品牌,依靠直觉来操作,他们缺少长久维持下去的概念。 中国公司需要建立品牌的管理体系来保持品牌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这些体系可能无法帮你快速成功,甚至可能会限制你迅速成功,但是这个体系可能也会帮助你不犯太多的错误。正像国外品牌发展的历史,爆发性成功的例子可能并不是特别多,但是它们并不会很快衰落,而不像中国品牌突然爆发,但维持下去的能力却相当脆弱。 问: 中国公司目前正处于建立品牌体系和管理的关键时刻,它们应该如何下手呢? 答: 这其实并不难,确立一个概念或者承诺,才能将品牌生命力延续下去。在美国,品牌的资产价值是很高的,即使产品卖得不好,这个品牌也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在中国,品牌观念相对短视,品牌的价值主要依据能够卖多少产品,而缺少长久的看法。 问: 如果比较宝洁和雕牌,跨国公司需要爆发力,本土品牌需要持续力,应该如何相互借鉴呢? 答: 在中国市场,跨国公司和本土品牌需要相互借鉴,他们都在往中间跑,关键是看谁能够跑得更快。过去三年来,宝洁改变了过去的媒体购买方式和谈判方式,利用国外先进的分析体系来支撑决定,但是执行过程已经相当本地化。过去,宝洁的品牌创意要经过很多测试,才能够决定媒体投放的策略,而在中国,新产品的上市速度要比美国快好几倍,本土竞争对手是依靠直觉来做出决定。因此,宝洁将中国市场的决策权不断下放,品牌经理有权力决定品牌创意和媒体投放。 而如果看看雕牌,这家公司所代表的消费类产品有相当的地域性特征,在南方市场相当稳定,但在其他省市可能就处于很靠后的位置,品牌并没有在各个市场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反观宝洁,它的表现相当稳定,在每个省市不是居第一的位置,但是在每个省市都处在第二或者第三的位置,这样加起来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对于宝洁而言,体系是最重要的,通过不断调整渠道体系、品牌体系或媒体购买体系,保证了其稳定性,从而避免失败。 在中国,仍然没有这样的运营体系来支撑。当然,这不仅是品牌的体系。如果是一个地区性品牌,可能全是老板的关系,渠道是朋友,电视台也是朋友,老板就是在这个地方成长起来的,即使不用做任何测试,也了解这个地区消费者的感受。然而,当这个品牌不断扩张时,老板们就必须对品牌体系进行投资。当然,这种体系不是一开始就会盈利的,甚至可能需要亏损两三年。这取决于两个因素。首先,老板们要有决心走出地域品牌,成为中国品牌。其次,中国公司容易区域化,不太容易去适应陌生文化,因此需要通过接受专业的建议和不断完善体系来获得成功。 问: 这是不是意味著中国公司甚至要放慢速度、牺牲成长的代价去投资品牌呢? 答: 我们可能无法责备公司没有长期的打算。中国经济高速成长,赚钱的机会很多,老板可能就是希望两三年能够看到回报,因此并不太愿意在品牌上精耕细作,因为他们有更好的选择,如做房地产或者开药厂之类。 但是,另外一方面,中国公司如果没有 50% 的增长,可能就很难活下去。在经历了爆发性成长的阶段之后,它们可能需要逐渐放慢速度,留出相应的时间进行调整,把品牌、物流、渠道各方面的细节做好。在规模超过一个区域之后,它们需要付出代价来不断完善这些细节,建立相应的品牌体系,以支撑成长。 问: 在地区扩张之外,更多的中国品牌希望摆脱低廉的价格形象,并在中高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你有什么建议? 答: 这可能比建立品牌体系更困难,因为需要考虑消费者是不是愿意付这个价值。消费者已经建立了品牌的心理地位,他们是否愿意接受或者相信品牌高端带来的价值?这些公司可以借鉴丰田的经验。在美国,过去丰田的高端或者豪华车是卖不动的,因为消费者已经接受了丰田经济的观念,因此丰田就建立雷克萨斯(Lexus)品牌。虽然消费者可能都知道是丰田的品牌,但是他们能够相信,这是丰田倾尽心血、用智慧和热情在打造的豪华品牌。对此,中国公司可以参考。

企业的战略是着眼于长远、适应公司内外形势而作的指导性发展规则,它指明了在竞争环境中公司的生存态势、经营方针和发展方向,进而决定了其重要的工作内容和竞争方式,所以战略对企业至关重要。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华为公司的战略分析

摘要 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战略的种类之一,是对企业发展的谋略,是对企业发展中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在市场竞争日益剧烈的今天,企业的发展成为了越来越多企业家思考的问题。在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涌进市场的同时也鉴证了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消亡,那么企业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呢?

本文以华为公司为例,重点分析它的发展环境及其战略的定制,概述华为在发展的道路上是如何制定正确及有效的发展战略的,指出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并叙述华为公司与其竞争对手的差异及发展战略模式所不同之处。最后对华为所制定的发展战略进行选择与评价!

前言 在资讯产品生产全球化的今天,各国 *** 对资讯产业的参与度和干预度进一步增强,具体表现在从政策和财力上给予支援;在国际经济和外交中给予保护;直接参与组织制订和监督实施资讯科技的战略性发展计划。体现出 *** 争夺21世纪技术优势、保持和增强经济竞争力及国防实力的强烈意图。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的生产销售电信装置的员工持股的民营科技公司,于1987年创建于中国深圳,是全球最大的电信网路解决方案提供商,全球第二大电信基站装置供应商。华为的主要营业范围是交换,传输,无线和资料通讯类电信产品,在电信领域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网路装置、服务和解决方案。在2013年公布的2013年中国民营500强企业榜单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名列第一。同时华为也是世界500强中唯一一家没有上市的公司,也是全球第六大手机厂商。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是在对华为所在环境,行业,市场等各方面的分析,研究华为的企业发展战略及其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对其所选择的发展战略进行评价,同时说明企业制定与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进行发展战略的定制都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对华为公司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应用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从行业的特点出发,结合当前国际行业发展的局势、国内通讯行业发展形势以及通讯技术的发展趋势,深入探讨了公司发展战略的形成机制和实施方法。 文章首先结合华为公司的基本情况对其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能力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总结分析了华为公司所面临的机遇、威胁以及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在识别其核心竞争力后,综合应用战略管理分析方法SWOT 分析法、PEST分析法对公司的战略加以分析和评价,确定了华为公司制定发展的战略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对华为公司未来发展战略的构想及建议。

华为公司概况

华为公司介绍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专门从事通讯网路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致力于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固定网、移动网、资料通讯网和增值业务领域的网路解决方案,是中国电信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并已成功进入全球电信市场。目前正专注于3GWCDMA/CDMA2000/TD-SCDMA、NGN、光网路、xDSL、资料通讯等几个领域,希望通过持续投入和努力成为这几个领域的全球领先者。华为目前有员工24000多人,其中外籍员工3400多人。2013年《财富》世界500强中华为排行全球第315位,与上年相比上升三十六位。华为是全球领先的资讯与通讯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业务涵盖了移动、宽频、IP、光网路、电信终端等领域,致力于提供全IP融合解决方案,使终端使用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任何终端享受一致的通讯体验,丰富人们的沟通与生活。

华为在全球建立了8个地区部、55个代表处及技术服务中心,销售及服务网路遍及全球,服务270多个运营商,产品已经进入德国、法国、西班牙、巴西、英国、美国、日本、埃及、新加坡、韩国等70多个国家。据Dittbemer统计,华为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新一代网路系统全球市场占有率18%,全球排名第一,交换接入装置全球出货量连续3年局第一;据Gartner统计,华为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数字使用者线出货量全球排名第二;据RHK统计,华为光网路市场份额全球排名第二;华为是全球少数实现3GWCDMA商用的厂商,已全面掌握WCDMA核心技术,并率先在阿联酋、香港、模里西斯等地区获得成功商用,跻身WCDMA第一阵营,成为全球少数提供全套商用系统的厂商之一。

华为在整合产品开发IPD、整合供应链ISC、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质量控制等诸多方面,与Hay Group、PWC、FHG等公司展开了深入合作。经过多年的管理改进与变革,以及以客户需求驱动的开发流程和供应链流程的实施,华为具备了符合客户利益差异化竞争优势,进一步巩固了在业界的核心竞争力。

华为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巨集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巨集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是指影响一切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巨集观力量。对巨集观环境因素作分析,不同行业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经营需要,分析的具体内容会有差异,但一般都应对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技术Technological和社会Social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简单而言,称之为PEST分析法。

1Political Factors----政治法律环境

在电信装置产业方面,电信装置产业在 *** 的支援下经历了数字交换机阶段、GSM阶段和3G阶段,实现蛙跳式追赶,为中国企业进入电信市场开启看大门。在2000年以后,华为完成了市场开拓初期的任务,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全球市场体系和产品体系。此时华为非常需要中国 *** 出口信贷的支援。和中兴一样,华为积极地参与了由中国国家领导人率领的企业家代表团,每次出访几乎都带来了中国 *** 为了促进双边合作、扩大中国企业销售的出口信贷政策,而且重点是支援重大合作专案。

2Economic Factors----经济环境

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世界资讯经济和网际网路产业的迅猛发展,为通讯装置制造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使其成为目前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而在国外市场,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使得西方富国纷纷出现财政困难,频频减少对通讯装置的投入,这就却给低产品价格的华为公司装置带来了机遇。

3Sociocultural Factors---社会文化环境

近年来,中国逐步成长为世界最大的行动电话市场,但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市场上,中国手机制造商始终都在追赶世界大品牌的脚步。2010年,这一情形终于有了变化。以下几个数字就能说明问题:据市场调研公司iSuppli统计,深圳华为位列第九。

4Technological Factors---技术环境

随着数字化生存真正来临,在宽频网路必将更加普及的基础上,每个人的社会化属性进一步放大,世界更加扁平化。在授权范围内,任何人均可随时随地平等获得需要的资讯,不为资讯海洋与壁垒困扰。 同时,互动视讯成为资讯的主导表现形式。资讯载体的发展历经“文字、图片、声音、视讯”过程,视讯是资讯表达最直观的形式,ICT基础设施的完善、宽频的普及和服务的云化,将促进人们从使用“语音+文字”向使用“视讯与影象”转变。

华为公司外部机遇与威胁

1机遇

第一,华为公司处在一个快速增长、有着巨大市场的通讯产业中,人们交流的需求与日俱增,电信装置制造行业有着丰厚的超额利润。

第二,凭著军人背景的坚忍不拔,和国家的扶持政策,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财力物力和整个中国经济大幅度的增长,可以说华为的机遇是市场给的,但市场是要靠竞争、靠实力去拼来的,所以说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第三,中国研发成本的低廉,人力资源成本的低廉给华为带来了巨大的成本优势。据统计,华为研发部门的人均费用为万美元/年,而欧洲企业研发部门的人均费用大概为12万~15万美元/年,是华为的6倍。华为研发人员年均工作时间大约为2750小时,而欧洲研发人员年均工作时间大约1300~1400小时,人均投入时间之比为2∶1。因此,华为在产品响应速度和客户服务方面反应较快,这是其能以弱胜强的核心优势。也成就了华为交付成本和交付效率在业界形成良好口碑。

第四,近十年来,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大不如前,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产品大大走俏。在这个机遇下,华为、中兴脱颖而出,不但分享了亚太市场,更是利用其“价效比”,使得欧美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

第五,中国 *** 给予了通讯产业众多扶持政策。华为是中国第一家通讯行业的民营企业,因此国家和 *** 给予华为的政策性支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威胁

第一,来自通讯行业的威胁。目前有种说法:通讯装置制造业已经慢慢变成了夕阳产业,技术能力过剩、服务过剩和终端使用者固有消费习惯的惯性使得电信运营商盈利能力的下降,这就必将影响装置制造商的收入和利润情况。

第二,来自人民币升值、通胀的压力。华为公司目前的销售收入超过75%来自海外,如果人民币持续升值,必将削减华为的竞争力。

第三,来自同行竞争的威胁。通过合并和并购,电信装置制造商已经渐渐形成竞争集团,但显然华为被排除在外。来自竞争对手的联合打压,如果华为准备不足的话,是很有可能伤筋动骨的。

华为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华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华为公司特有的不可被复制的核心竞争力按重要性进行排列:第一,研发能力、产品差异性;第二,企业文化;第三,普遍客户关系。

1 研发能力

a低成本研发。在中国,每年毕业300万的工科大学生,华为可以在里面招聘优秀的学生来华为工作,在中国一个研发工程师的工资是欧洲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而法定工作时间是欧洲工程师的倍,而同时中国人勤奋,还经常加班加点。而研发费用的80%以上是人力资源成本,所以,华为投入1块钱研发,相当于欧洲公司投入10块钱。也就是我们的研发成本是欧洲公司的十分之一。

b高质量研发。从“华为”知识战略制定的角度:每年把不少于公司收入的10%投入并将研发经费的10%投入新技术预研;从研发人员数量看,拥有研发员工51000多名,占公司总人数的46%,其中,有1400多人专职从事中长期技术研究工作;从研发成果看:迄今为止,华为已累计在全球申请专利40148件。

2企业文化

华为文化主要是两点:第一,奋斗文化;第二,不让雷锋吃亏。简单地说:你奋斗,就有好的回报,就有发展成长的机会。有急着去采访参观华为时,记下了企业的两个标语:“准时上班就是准时进入工作状态”、“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是专家,重复的事情简单做就是赢家” 。

3普遍客户关系

华为提倡普遍客户关系。不像西方公司只瞄准决策者做工作,华为构筑的是决策者、技术人员、使用者、经营部门、财务部门等等全方位的客户关系。华为在做国际市场时,也继承和发扬了这种普遍客户关系的工作方法,无论是运营商的测试人员以及普通的工程师到总监、CTO、CEO,华为员工都有全方位的接触。让客户感受到尊重。

华为的领导力素质模型第一点就是发展客户的能力,其定义是:这是一种致力于理解客户需求、并主动用各种方法满足客户需求的行为特征。

华为公司的内部优势与劣势

1优势

a华为拥有通讯装置制造业界最为全面的产品线,能提供业界最完整的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和“一站式”服务,消除了不同装置间的相容性问题,不但提高了装置利用率,也节省了除错时间,为使用者创造了价值。

b产品价效比高、交付快。华为全球有48%的员工从事研发工作,每年将不低于10%的销售额作为研发投入,这些保证了公司的技术领先和储备,同时,由于华为人力资源成本比发达国家低,产品较之便宜很多。

c先进的生产工艺体系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完整的供应商认证流程保证了产品和工程实施的质量,赢得快速、高质量、低成本的比较竞争优势。

d企业文化和执行力。华为的“狼性”文化强调团结、奉献、学习、创新、获益与公平,更强调积极进取,以绩效为导向。华为有着一套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包括新员工培训、员工考核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字报口号等等,为华为保持其“狼性文化”、“奉献精神”提供了保证。

2劣势

a品牌问题。很多发达国家的人不信任“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他们看来,中国货是价廉质差的代名词,这个大环境对于华为电信装置的销售很不利。此外,“农村包围城市”的国际化战略某种程度上牺牲了华为的品牌形象,不利于其品牌价值提升。

b研发基础环节薄弱,改进型创新多,原创型创新少。华为虽连续数年成为中国申请专利最多的单位,但这众多的专利中基本上没有原创产品。

c营销模式。国际化初期,华为利用国内派出的销售队伍,采取与国内相同的直接与电信运营商洽谈的直销模式。但实践证明,这只在南美之外的发展中国家比较有效,在发达国家更是行不通。

2.华为公司发展战略选择与制定

华为公司发展战略选定

华为将继续秉承“以客户为中心”,基于客户的需求,逐步建立在电信网路、全球服务和终端三大业务领域的综合优势,为客户提供云、管、端产品和解决方案,帮助运营商改善收益 ARPU、提升频宽竞争力 Bandwidth和降低总拥有成本 Cost,实现商业成功。传统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资讯科技行业与电信行业正在走向融合。电信行业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推动其他传统行业更高效发展,并经历着意义深远的变革——从聚焦语音转变为聚焦资料、从关注管道转向内容、通讯需求从人与人之间延伸至机器与机器的连线、业务型别也从传统的电信业务转向融合的资讯通讯技术业务。

市场主导战略

市场是一切工作的源泉,没有市场的成功,公司不仅不能开发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和领先的技术,也不可能实现所有的战略。

1市场是华为的生命。华为今天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市场和技术两方面的实力。其实,华为也是近年来才逐步在技术方面领先的,前几年的产品和技术根本谈不上有多么好,但是,华为的市场人员却能把并不怎么样的产品卖得风风火火。因此,业界以前流传着这样一句形容华为的话:“一流的市场,二流的服务,三流的产品。”我们知道,产品即使不好,也还可以通过强有力的客户关系进行弥补。而客户关系的建立是通过对客户需求的高度关注以及快速反应获得的,也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和客户建立各种不同型别的利益共同体。

2市场是一切工作的核心。首先体现在产品的研发方面,如产品的研发是否立项,产品的设计思路与研发路标如何确定,产品的技术标准如何选择,产品的改进和完善如何进行等等,都是依据市场前景和市场反馈来进行的。

核心技术战略

华为是一个由“营销团队+研发中心”构成的高科技公司,从事的是世界上最前沿的IT与通讯技术研发与销售。因此,核心技术与产品研发是确保华为公司成功的最关键的两个系统。而确保拥有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是华为公司的四大战略之一,因为华为确信,公司产品的竞争力来自核心技术。研发投入达世界领先水平

华为研发中心华为为了持续提升围绕客户需求进行创新的能力,长期坚持投入不少于销售收入10%的费用用于研发,而且近两年更是进一步加大了投入。2005年度,华为研发的投入高达47亿元人民币,占上一年度市场销售总额的14%,无论是总额还是比例都在全国电子百强企业中排名第一。华为还坚持将研发投入的10%用于预研,对新技术、新领域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和跟踪。

全员持股战略

独特的全员持股制度,在华为的发展史上曾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没有这个制度,华为就不可能生存,也就不可能发展到今天。因此,全员持股战略是华为成功的四大战略之一。然而这个制度是引发华为争议最多的话题,也一直是社会关注华为的焦点之一。世上最成功的“画蛋孵鸡”激励法

国际化战略

一家公司只有从管理体制、流程、供应链、生产、研发、人力资源等方方面面都实现了国际化,形成相互配套、相互适应、彼此支撑的国际化体系,才能最终实现市场的全面国际化。

和发展中国家所走的道路一样,先是供应链的国际化,再逐步实现生产的本地化。华为在获得代理PABX使用者交换机的第一桶金后,通讯行业巨大的市场容量和高额利润回报迫使华为着手组建自己的技术团队,开始研发自主品牌的产品,逐步掌握了PABX的生产技术,并且开始向市场更大、容量更高的运营商级产品也就是业内所说的“局用程控数字交换机”冲刺。

目前,华为的大部分物料都可以从国内市场获得,物料采购成本因此大幅度降低,公司的供应链经过了一个由“国际化”到“本土化”的自然转变过程。这是发展中国家获得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成功范例。“本土化”是在国际竞争的环境里,中国企业凭借实力获得的战果,和改革开放前的那种一切供应链必须来自国内的行政垄断是完全不一样的。

华为公司发展战略效果分析

1华为公司近财物状况

2013 年,华为销售收入实现 1,852 亿人民币,同比增长 。这主要源于华为在海外销售收入的大幅增长,及在电信网路、终端和服务产业的均衡、快速发展。净利润达到 238 亿人民币,利润率为。与此同时,华为实现了 285 亿人民币充裕的经营活动现金流,这将有利于公司与客户一起,把握行业融合带来的市场机遇,实现持续稳健增长。见图4-1由图可见,华为的销售收入、营业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均为逐年上涨趋势。

2华为公司市场占有率

2013 年,华为搭起的全球化均衡布局使公司在电信网路、全球服务和终端业务领域均获得了快速稳健的发展 , 全年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 185,176 百万元,同比增长了 。国内市场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达 64,771 百万元,同比增长了 ,受主要电信运营商投资减少的影响,销售收入增长有所放缓,但保持了稳定的市场地位。

3.华为公司发展战略改进建议

华为在跻身全球电信装置厂商前列的同时,也把整个电信装置制造市场从高利润时代拉到了微利时代,由于华为和中兴的介入,使得中国电信运营商采购装置的成本大大降低。在打败对手的同时,也把自己带入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境界: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生存。

高层人才战略建议

任正非在华为通过他的个人权威和煽动性的写作,启发著员工的创业 *** ,但这是一个危险的讯号。一旦员工对他失去信任,华为就会“树倒猢狲散”。同时,这是一种短视行为。不要过度依赖创业领袖,应该培养职业经理人执掌高层管理岗位,适当增加如李开复这样的空降兵。

TD战略建议

华为真的不应该放弃TDS-CDMA这么大的市场,而是应该放弃公司在TD方面的一些观点,改变公司在TD方面方面的策略,也就是在TD方面奋起直追,应该还有时间留给华为。

与中兴合作建议

目前,市场有报道称华为和中兴在海外打价格战,这有好处,激发了斗志,有华为的地方就有中兴,他们两个一起打的时候最终还是落到了中国企业的手里。但有增加了内耗,同时由于国际电信巨头的合并,使得华为和中兴追赶他们历程又一次拉长。如果两个公司形成一个联合体,将节省研发成本,在全世界都有实力的研发队伍,组成联合体也避免打价格战”。

人性化管理建议

华为应该更加考虑到人性化的真正内涵。人除了物质之外,还有其它层次的需要,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华为在文化的假设上除了员工有物质需求之外,需要更多考虑员工作为一名社会人的其它需要。

结束语

通过对华为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密切的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我国通讯市场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华为公司如何在危机下求生存,如何在竞争中求发展,如何迅速的占领市场主导地位,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这就使得公司必须重视企业战略的管理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制定。

本文在对华为公司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详尽、透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企业目标的确定,制定适合公司发展的发展战略措施,即市场主导战略、核心技术战略、全员持股战略、国际化战略。同时提出了华为对华为发展战略的改进建议,即高层人才战略、TD战略、与中兴合作、人性化管理个方面建议,目的为华为有更好的企业发展战略。

因本文的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是在充分了解华为公司、国内通讯行业的基础上,应用所学战略管理的知识,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希望通过该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及提出的改进建议,是华为公司克服发展中的艰难万险,在竞争中不断的壮大。

参考文献:

[1]郑海航,黄津孚.中国企业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2]王象山.未来竞争力-中国企业的战略修炼.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张贯京.华为四张脸.广州:广州经济出版社,2011

[4]胡志刚,包晓闻.中国顶级企业经典管理模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5]宋永高.品牌战略和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6]聂正安.管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

[7]曹志平.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现状、成因及管理[J].管理世界,20103:45-49

[8]杨锡怀,冷克江,王江编著.企业战略管理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9邹昭晞著.企业战略分析[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下页带来更多的

【文献综述定稿】华为手机国际市场开拓战略研究

论文题目:华为手机国际市场开拓战略研究

1 文献综述

前言:

手机产业在我国已经有 20 多年的发展历史,如今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占 GDP 和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当前我国手机出口产量占据了全球 50%的份额,但其中大部分出口仍然是由外资品牌贡献,且大多属于加工贸易。因此,我国的手机产业发展整体态势并不乐观,研发实力较弱、产业链核心技术缺乏、品牌影响力不够等等,构成了我国手机产业发展的弊端。本土品牌手机企业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发展,2007 年以来,国内一些传统品牌手机厂商已经连续亏损,但与此同时,一批新的国产品牌快速崛起、山寨手机也迅猛发展、芯片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等等,这些都显示了我国手机产业顽强的生命力和成长性。国内目前对手机行业的研究大多关注区域、企业、出口等微观层面上,而在中观层次上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的相关研究还较少。基于以上两点,本文通过对华为手机的国际市场开拓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理论综述

1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综述

AnderSon和Gatignon(2011)认为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是指一个企业成功地将该企业的业务活动以及企业的营运活动扩张至海外市场的方式。Hin,Huang和Kim (2010)研究表明进入模式是指企业权衡其运作状况以及诸多外部环境变量等交条件之后所做出的方式抉择。Sharma和Errimilli(2011)指出,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包含两个层面的战略决策,制造以及营销活动的区位和它们的股权模式(零股权、合资和全资),市场进入模式即是企业以独资或者与其他企业合资的方式在东道国进行产品的生产或销售进而安排其产品市场的战略结构。张一驰,欧治(2011)认为企业有多种途径让其进入外部市场,比如说出口已有的产品,或者转移企业的技术、人力资源或其他资本至国外,甚至是将企业本身转移出去。

2 国际市场战略导向综述

李福海,揭筱纹,张黎明,(2011)认为战略是指企业依据应对将来一定时期内全局性的经营活动的理念、目标以及资源和力量的总体部署与规划而制定的。Gatignon和Xuereb(2010)等都从概念上将战略导向定义成企业为实现持续、高效业绩的特定方法。企业的发展壮大是以战略导向为基本指引,并依靠战略导向来提升企业的业绩。Hitt(2010)等则指出,战略导向显现出管理层感知环境及环境条件并作出的反应。Abdl(1999)等则认为企业战略并非关注企业现在的经营状况而是未来的状况,企业对其自身未来的定位是企业战略首先应关注的问题,这也即战略导向问题。罗眠(2011)从一个新的视角探讨了战略导向选择的本质问题,他将战略选择和自然选择作对比,指出战略选择是同组织绩效存在相关性的问题,组织的战略选择同时也会受到组织环境、组织内部权力结构、制度和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 影响。他的研究基于了一个新的视角,突破了原有的框架,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3 企业资源综述

Judge&Douglas (2011) 从资源论角度研究企业自然环境对于企业战略的作用。他们选择职能范围与环境问题整合作为资源变量,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则作为业绩变量。为了证明

将环境整合进入正式战略规划流程的能力与企业业绩正相关的假设,他们采取了问卷调查法搜集数据。结果表明,以战略规划为中心的环境管理的整合能力与财务绩效及环境绩效正相关。同时,职能越广,提供资源越多,则整合能力越强。也即如资源论中观点:关注环境亦可带来竞争优势。

Powell(2010)以资源论为基础,深入研究了全面质量管理。在对原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Powell (2011)从实证角度对于全面质量管理与企业竞争优势进行探讨及深入研究。他以美国东部一个地区员工超过50人的企业为样本,通过函调来进行数据收集,根据收集到的数据,他分析了全面质量管理要素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认为和全面质量管理相联系的多数特征的改进很难产生竞争优势,而那些具有隐蔽性和不可完全模仿的特征,如管理层的忠诚度和企业文化等,则可以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最后,他得出结论,正式这些具有不可完全模仿性的隐蔽资源驱动了企业的成功。

3 中国企业国际市场开拓战略综述

虽然我国的对外开放时间较短,”走出去”战略也正在进行中,国际市场开拓战略的相关研究也相继出现,虽然相对于国际上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国际市场开拓企业的迅速涌现,国内的学者仍然对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战略的相关方面,如国际市场开拓战略、市场进入方式、经营模式等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具体研究如下所述:

鲁桐在 2011 年对前后几年间广东、浙江、湖南、北京等地的具有国际业务的 200 多家制造企业(其中大多为私营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大多在国际市场开拓的初期阶段,所以企业所采取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只为简单的商品贸易,并且其中的半数以上都选择直接出口。这说明我国企业和产品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生产过程中,而相关企业的国际经营也仅仅是为了给制造的产品选择一个合适的海外市场。

许晖(2010)采用关键因素分析法对荷兰的中资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并进行评估,探究其国际市场进入模式以及国际经营战略决策等方面的问题。结果显示,在影响这些中资公司国际运营模式选择的因素中,东道国的市场环境往往显得比国内的市场环境更加重要。而对企业内部来说,自身的国际经营经验、组织决策以及战略则会比目标市场所能得到的资源禀赋显得更加重要。这其实也在侧面说明我国的企业在海外经营过程中还处于小规模阶段和国际扩张初期,并没有充足的国际资源投入。

同样在 2010 年,张一驰以国际投资和组织战略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数据来源上则采取了权威的 美国商务部的统计资料,对 1970 到 1990 年这一特定的.时期内我国企业对美国的直接投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表明,可能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我国企业对美国市场的投资和进入模式会发生较大变化,但是其中兼并和收购(往往是技术收购)仍然是最主要的方式。这在揭示我国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动机的同时也表明其国际经营方式的单一。

总结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

1、企业战略导向。战略导向是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必须和企业的发展战略保持一致,也即企业所制定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经营目标和经营理念以及企业对资源和力量的全局的部署和规划。正是基于不同的战略选择,企业才会选择不同的市场进入战略,进入时机和进入模式。企业的一切行为都是源自其战略导向的要求。

2.组织资源。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除了企业战略导向起到指导作用以外,另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即是组织资源,即拥有了一些怎样的组织资源,这些组织资源的种类、性质和质量。企业只有选择了适当的进入模式,才能合理地分配和应用组织资源,让组织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因此,组织资源对进入模式的选择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

3.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问题是一个动态的多目标决策问题,要进行多个可选战略的确定和最优的或次优的战略的选择。国际市场的进入过程是一个逐渐学习和不断改变战略的过程,因此,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也应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4.中资企业国际市场开拓研究。赵楠(2011)、吴静芳(2010)、杨学军(2012)等也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或者其他经营模式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并分别对中资企业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和对策。另外,高贵富在 2011 年对我国民营企业这一特定的企业类型的国际市场进入进行了更加具体和详细的战略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新的国际市场开拓战略选择方法以及国际市场进入方式,如出口型、投资性和契约型的模式选择类型。

基于以上认识,再结合本文选择的公司和其产品,本人认为有必要对华为公司的案例产品特点进行分析,并进一步细分市场,选择市场进入,结合国际市场开拓战略的形势和公司的特点,选择一个适合其发展的国际营销战略。

《华为开题报告》

《企业战略设计》

课程研究报告

华为公司战略研究

开题报告

班级:工商企业管理0901

姓名:王恒义

魏余强

王 杰

李鑫鑫

成绩:

指导教师:顾天辉 教授

(一)选题背景

华为是全球领先的电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基于客户需求持续创新,在电信基础网络、业务与软件、专业服务和终端等四大领域都确立了端到端的领先地位。凭借在固定网络、移动网络和IP数据通信领域的综合优势,华为已成为全IP融合时代的领导者。目前,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

今天来看,华为的海外战略是成功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华为海外市场的销售收入已经突破20亿美元,占了总 销售收入的四成,而更值得欣慰的是,华为的所有出口产品均为高科技产品,均为华为的自主品牌。也就是说,华为的海外战略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道路———自主品牌出口。

华为模式的成功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对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的看法。2005年4月28日,英国电信宣布其21世纪网络供应商名单

,华为作为唯一一家中国厂商,与国际跨国公司入围“八家企业短名单”。英国电信对于供应商的选择在业内以苛刻著称,尤其对于此次被称为业界最具前瞻性的下一代网络解决方案。因为,英国电信未来5年将为此投资100亿英镑,所以“八家企业短名单”的产生就耗时两年。 一家历史不到20年的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也不过10年,能在竞争激烈的世界通信市场站住脚,令人欣慰,也让人思考。

(二)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综述

世界信息经济和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为通信设备制造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使其成为目前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中国电信业重组后,3G建网逐步展开,TD、CDMA和WCDMA的建设尤其快速壮大,市场规模有望继续扩大,这给通信设备商,尤其是中国厂商带来了巨大的机会。2008年,中国的通信投资建设丝毫没有减少,仅在大型网络建设和投资就超过1600亿元人民币,而在2009年,这一数字达到了3400亿元,不得不说,这给通信设备制造商带来了难得的契机。

而在国外市场,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使得西方富国纷纷出现财政困难,频频减少对通信设备的投入,这就却给低产品价格的华为公司设备带来了机遇。拿以前频频碰壁的北美市场为例:华为拓展北美业务始于2001年,到目前为止,华为在北美市场共

拥有8个办事处,1000名雇员,但是北美业务的突破却迟在了2008年。当时华为北美区CTO查理·马丁称:“华尔街的金融风暴给华为一个最佳的市场机会,我们已经大大增强了在北美市场的专注度,我们对前景感到欣慰。”

所以就整体而言,整个通信设备制造行业处于一个产业比较成熟的阶段,有些产品已经进入衰退期,例如固话网络,而有些产品正处在成熟期,比如说GSM/CDMA产品、软交换产品、宽带网络等等,而也有些产品正处在成长期,比如说UMTS、光网络、移动数据业务,还有一些处在初创阶段,比如说LTE、100G传输网络等等。

(三)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综述

在国内理论研究方面,不如国外研究系统。郭莹等在《我国中小医药企业战略实现途径》中研究认为,由于规模偏小、资源有限,中小型企业往往无法通过多品种经营来分散经营风险,但可以通过市场细分,选择适宜的目标市场空间参与竞争,集中有限的资源为这部分市场服务,从而实现以小补大、以专补缺、以精取胜,以获取在目标市场的竞争优势而不是全面的竞争优势。选择“小而专、小而精”战略,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还可将其与其他战略结合运用,如在创业阶段,企业以当地资源为依托,可采用资源战略;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若专注某一领域,可选择市场集中战略,有一定研发能力的企业还可选择产品开发战略,国内中小医药企业由于受规模和环境因素所限,更适合于采用差异化或集中战略;进入成熟阶段往往着力推行品牌战略,以图在将来成长为大型企业。

吴林萍在《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中也侧重于“小而专、小而精”战略,除此,她认为中小企业在经营战略还有:依附协作战略、联合竞争战略、经营特色战略、拾遗补漏战略。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策略:自主创新战略、技术改良策略、技术跟随战略。

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着重要从市场、人才、创新、管理四个方面入手和展开,由此带动名牌战略、文化战略等其它职能战略的实施和展开。只有坚持不懈地实施战略管理,中小企业才能在残酷竞争中生存发展,不断壮大。

(四)该选题的主要研究目的,预期达到的研究目标

本文拟以“华为的战略研究”为题,根据国内外部分学者对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结合国内企业的生存发展现状,对华为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通过对其供应、生产、销售、技术、人员管理、财务管理、发展思路及方向等方面的研究,从中找出在实践过

程中会出现的普适现象及解决办法。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进一步丰富关于企业战略理论方面的研究,并为其他类似的型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公司国际本土化战略案例研究论文

找这本书看看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目录 内容提要 编辑推荐 作者简介 目录 作者:石建勋,孙小琰 ISBN:10位〔7111229924〕 13位〔9787111229926〕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 定价:¥ 元 [编辑本段]内容提要 本书在借鉴和综合国内外有关跨国经营战略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总结作者近年来有关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与案例的基础上,将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紧密结合,总结归纳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理论与现实问题。通过案例讲理论,提出了不同类型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选择和具体的操作方案,便于联系实际学习和企业借鉴,具有较强的知识性、针对性和应用性。本书内容新颖,涉及面广,信息量大,不仅适合在校大学生、研究生等各类在校生学习使用,也非常适合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和广大管理工作者、政府机关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阅读参考。 [编辑本段]编辑推荐 本书把握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的新趋势,结合中国企业跨国发展的最新实践,研究了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理论,例举了大量案例,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困境与对策;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成长战略选择;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并购整合战略; 海尔集团跨国经营发展的三个阶段; 上汽集团为什么要购买英国罗孚汽车; 联想集团公司的“产品——市场型”跨国经营成长战略; 中石油的“资源——生产型”跨国经营成长战略; 中兴通讯的国际市场进入战略; 中国企业应诉美国苹果汁反倾销胜诉经验; 浙江万向的美国并购攻略; 中海油服在海外成功上市实现资本的国际化; 上汽集团并购韩国双龙的后续整合经验。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石建勋: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东南大学管理学院兼职教授,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此前曾长期担任大型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主要负责人以及一些企业的管理和投资顾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曾发表经济与管理论文四十多篇,出版《中国企业家的股权革命》、《美国怎么了——美国公司丑闻全景透视》、《战略规划中国跨国公司》、《突出重围——中国企业跨国发展战略与案例》、《中国企业国际资本融资》等专著七部。主要教学与研究方向:世界经济与公司战略、投融资理论与实践、企业理论与企业管理、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创业管理等。 [编辑本段]目录 前言 编辑手记 第一章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环境分析及战略意义 第一节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环境分析 第二节全球化为中国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第三节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意义 复习思考题 案例格兰仕:“中国制造”比较优势的发挥 案例康佳集团的开放型渐进式跨国经营战略 第二章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一般理论综述与实践总结 第一节企业跨国经营的一般理论综述 第二节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历史和现状分析 第三节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优劣势分析及发展前景 复习思考题 案例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世界最大的船东之 案例海尔集团跨国经营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三章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战略规划 第一节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选择 第二节中国企业治理的国际化差异与对策 第三节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与战略选择 复习思考题一 案例海尔集团国际化的秘诀:海外成功本土化 案例上汽集团买回罗孚:启动海外研发机构 第四章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成长战略选择 第一节产品——市场型成长战略 第二节资源——生产型成长战略 第三节一体化成长战略 第四节战略优势的识别与强化 复习思考题 案例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资源——生产型”跨国经营成长战略 案例联想集团公司的“产品——市场型”跨国经营成长战略 第五章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区域布局战略 第一节影响经营地点选择的因素分析与评价方法 第二节目标国家的筛选与评估 第三节进入方式及其定性选择分析 复习思考题 案例中兴通讯的国际市场进入战略 案例上海服装集团公司的海外投资战略 第六章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出口及品牌营销战略 第一节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国际市场拓展战略 第二节出口战略制定与实施 第三节中国企业国际品牌战略的实施与管理 第四节中国企业的反倾销战略实施与管理 复习思考题 案例华为的成功海外战略:一个国际化品牌的成长故事 案例中国企业应诉美国苹果汁反倾销胜诉纪实 第七章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投资合作战略 第一节资本的国际化战略 第二节对外投资合作战略 第三节海外生产战略与管理 复习思考题 案例金城集团的跨国经营与投资企业管理 案例中海油服在香港成功上市实现资本的国际化 第八章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授权经营战略 第一节授权经营的战略意义 第二节授权经营的战略选择 第三节对外授权协议与管理 复习思考题 参考资料海外主要特许经营市场发展现状 案例肯德基特许经营的中国战略 第九章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并购整合战略 第一节跨国并购的理论与近年来全球跨国并购的特点 第二节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 第三节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面临的战略困境与战略选择 复习思考题 案例上汽集团并购韩国双龙的后续整合 案例浙江万向的美国并购攻略 第十章完善中国企业跨国发展政策法律体系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鼓励和规范企业跨国经营的政策演变过程 第二节现行境外投资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完善“走出去”政策法律体系的对策建议与方案 复习思考题 参考资料美国、韩国、新加坡促进企业对外投资政策及启示 案例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与企业再造 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进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阶段,跨国公司表现出了许多新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发展的新特点跨国公司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s)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国公司为实现某一战略目标而建立的互相协作、互为补充的合作关系。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跨国公司为了保持和发展自己的生存空间,纷纷组织跨国联盟。应该说,跨国联盟是世界经济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各国经济活动国际化的表现。从实际操作上看,跨国联盟主要有三类:一是合并式联盟,主要指两个以上的跨国公司出于对整个世界市场预期和公司自身总体经营目标的意愿,采取一种长期性合作与联盟的经营行为方式。合并分为完全合并联盟和部分合并联盟两种,完全合并联盟指合并后的原企业各自失去法律上的独立性,组成更大规模的新企业,即以新的企业标志、新的策略目标进行经营;部分合并联盟指双方原来的生产线、商标保持不变,合并后双方互有依托,以节省成本,巩固其在市场上的地位。二是互补式联盟,这种联盟通常是将各自优势方面联合起来既发挥各自的优势,又与联盟伙伴密切配合,共同以最佳服务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三是项目式联盟,这种联盟通常是跨国公司为获取高附加值及高科技领域发展而采取单个项目或多个项目合作的形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战略联盟表现出其鲜明的特征:1.战略联盟的合作是全方位的2.跨国联盟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行业3.由产品联盟发展成以技术合作为主要内容的知识联盟产品联盟主要是围绕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战略联盟,主要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和投资风险,减少产品竞争对手的威胁。但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竞争节奏的加快,企业的竞争不仅取决于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更重要的是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跨国公司的战略联盟更多地表现为以技术开发和研究共享的知识型战略联盟。知识型联盟加强了跨国公司之间的技术交流,使他们能各自保持市场竞争优势,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所以,以知识为基础的联盟网络,是传统国际生产所不具备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提高跨国公司市场支配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4.由敌对战略联盟向友好合作战略联盟转变敌对战略联盟主要发生在经营能力、经营资源不均衡的企业之间,它们在利益关系上呈现出不对称的特点,这种战略联盟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之间。但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形式逐渐发生变化,跨国公司战略联盟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之间,合作双方大多数是实力较强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为了努力保持在技术开发、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市场份额争夺上的垄断优势,跨国战略联盟开始注重双方合作关系的对等性,出现了强强联合和友好合作的特点,友好合作联盟成为战略联盟策略的主要形式。5.战略联盟由简单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简单粗放型的战略联盟主要指跨国公司为了扩大企业规模和扩展企业生产价值链而行的联盟,这种联盟主要发生在跨国公司的生产扩张阶段。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国际竞争的加剧,这种简单粗放型的战略联盟已经不适应世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跨国公司为了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把生产链上自己不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环节外包给自己的联盟企业,于是就产生了以完善跨国公司生产链,提高各生产环节效率为主要目标的集约型战略联盟,在这种联盟下,跨国公司按自身比较优势的发展,进一步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对自己非核心竞争力的部分则外包给联盟企业,通过联盟内在某些业务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去经营自己的非核心部分,最终形成联盟企业之间“共赢”的局面。二、跨国公司跨国兼并发展的新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跨国公司为了分担创新成本,获取技术资产的所有权,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抢占全球市场份额和取得规模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跨国兼并浪潮,其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其主要特点如下:1.跨国兼并发展十分迅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全球兼并(包括跨国兼并和国内兼并)发展十分迅速,在1980年到1999年之间以年均42%的速度增长,全球兼并总金额占世界GDP的比重由1980年的 上升到1999年的8%。全球兼并中跨国兼并增长尤为引人注目。1990年跨国兼并总金额为1506亿美元,到了1997年全球跨国兼并总额便达到3048亿美元,1998年比上年增长 %,全球跨国兼并的规模达到5316亿美元;1999年比上年增长 %,达到7201亿美元,约有6000多宗跨国兼并交易,占全球兼并的比重约30%,约1/6的兼并是海外分支机构在东道国的兼并。 表:1990-1999跨国兼并金额及年增长率项目 金额 (亿美元) 年 增 长 率 (%) - 1999 跨国兼并 1506 7201 资料来源: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0》table .大型跨国兼并日益突出9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创新的加快,对全球技术领先者(主要是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通过与其他跨国公司合并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为共识,对收购者来说,跨国兼并可以带来两个明显的基本优势:一是可以提高在新市场建立支配地位的速度;二是获取资产所有权及其运用的协同效应,因此兼并的规模越来越大。兼并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兼并称为大型跨国兼并(Mega Cross-border M&A)。1995年大型跨国兼并为31件,1996年上升到45件,1997年达58件,而1998年就上升为89件,且1998年大型跨国兼并总金额占1998年跨国兼并总金额的3/5,大型跨国兼并主要以英国和美国为主,在1998年的89件大型跨国兼并案中英国和美国就占了63件,而1999年大型跨国兼并上升到109件。3.跨国兼并中出售方分布不平衡在跨国兼并的出售国中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1990年发达国家出售价值为1,342亿美元,占跨国兼并总额的,1999年增长到6,446亿美元,占跨国兼并总额的,其中出售价值最大的国家是美国,且每年的出售价值逐渐上升,从1990年547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2,330亿美元,1999年美国出售价值的28%是外国收购的,而1997年这一比例仅为7%,收购美国资产已经成为外国企业进入美国进行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其次是欧盟(主要是英国、瑞典、德国和荷兰),从1990年的621亿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3,445亿美元,增长十分迅速。日本在1990年到1998年跨国兼并中的出售价值几乎没有增长,这主要是因为进入日本的直接投资主要是“绿地投资”,但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1999年的出售价值大大增加,由1998年的40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159亿美元。发展中国家在跨国兼并中的出售价值虽然从1990年的161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634亿美元,其比重却由1990年下降到8%,特别是1998年后出售价值大幅度下降,从1998年的807亿美元下降到1999年634亿美元。巴西是发展中国家在跨国兼并中出售价值最大的国家,在世界出售价值行列中处第15位,1998年出售价值达250亿美元。尽管巴西的出售价值增长较快,但整个发展中国家在跨国兼并中出售价值中的比重却是下降的,从1997年的下降到1998年的,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中国、香港和马来西亚,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因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私有化进程的放慢。中东欧在跨国兼并的价值出售中增长十分迅速,从1990年的41亿美元增长到1999年103亿美元,增长了。4.跨国兼并中的收购方主要是发达国家在跨国兼并收购中发达国家同样占主导地位,其收购价值从1990年1,432亿美元上升到1999年6,773亿美元,占跨国兼并总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95%左右。欧盟是跨国兼并中主要的收购地区,其收购金额从1990年的865亿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4,977所美元,增长了。其中英国增长最快,1998年英国取代美国自1990年以来占居收购方第一的位置,而且英国的收购主要是针对美国,1998年在英国和美国的17起大型跨国兼并中,有12起是英国公司针对美国公司进行的收购。总的看来,欧洲大陆的兼并在全球跨国兼并中的份额和比重还是相对稳定的。其次是美国,从1990年到1997年美国一直是世界第一大收购国,但在1998年世界第一的位置被英国取代,兼并金额由1998年1,374亿美元下降到1999年的1,124亿美元。而日本在海外投资中倾向于“绿地投资”,跨国并购从1990年14亿美元下降到1998年的13亿美元,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略有增加,1999年增加到98亿美元 。发展中国家在跨国兼并价值出售中也增长很快,从1990年的70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412亿美元,增加了,其中拉美增长最快由1990年16亿美元增长到1999年的249亿美元,增长了,其次是亚洲,从1990年54亿美元增长到1999年159亿美元,增长了,但因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1988年收购比上一年下降了153亿美元,下降。中东欧在跨国兼并中的收购价值也增长迅速,从1995年的1亿美元,增长到1999年的16亿美元,增长了15倍。表1990-1999跨国兼并:出售与收购的地区分布表 (单位:10亿美元)地区/国别 出 售 收 购 1999 发达国家 其中: 欧盟 美国 日本 发展中国家 其中: 非洲 - - 拉美与加勒比 欧洲 - - - - - - - - - 亚洲 太平洋 - - - - - - - 中东欧a - 世界b 资料来源: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0》table . a : 包括前南斯拉夫国家;b : 包括不能按地区统计的数据。5.跨国兼并的行业范围非常广泛90年代以来的跨国兼并浪潮几乎席卷了所有行业,包括正在失去比较优势或生产能力过剩、需求不足的传统工业(如汽车、能源、钢铁、食品饮料、烟草等)、研究费用较高、风险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医药、生物化学、电信、计算机等)和高度发展的第三产业(如金融服务)。在传统工业部门,兼并方式主要以水平兼并为主。1998年跨国兼并金额最高的是石油工业部门,占整个跨国兼并的14%;其次是汽车行业,跨国兼并的金额也十分巨大,如1998年德国的戴姆勒-奔驰公司以410亿美元收购美国的克莱斯勒公司,1999年法国的雷诺公司收购日本尼桑公司37%的股权;第三是矿产开掘和提炼业,涉及铜矿、铅矿、锌矿、镍矿和煤矿,1998年其跨国兼并金额达120亿美元,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重点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西欧的一些发达国家,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有稳定的政治环境。而在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兼并方式主要以垂直兼并和混合兼并为主,而且大都是“友好兼并”。跨国兼并主要集中在银行和电信部门,因为这些部门放松了管制并开始了自由化和私有化的进程;其次是生物化学和医学行业,主要目的是降低高额的研究开发费用和规避市场风险;最后是科技日益变化更新的软件和数据处理行业,最为典型的是微软公司,1999年它开始运用跨国兼并和合作战略分别投资3亿美元和5亿美元收购英国的NTL公司和爱尔兰的联合欧洲电信公司,因为该行业的持续增长主要是依靠研究开发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更新。6.跨国兼并的垄断性加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跨国兼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抢占国际市场,争夺行业领导地位和获取新技术,因此,跨国兼并从以往的数量兼并过渡到质量兼并,如1996年美国的诺华公司兼并后的资产高达940亿美元,是全球第一大生命科学公司和全球第二大制药公司,其总裁沃塞拉说,生存发展的关键是不断的革新技术和翻新知识,兼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两公司的科研力量,获取行业的新技术,同时,要取得行业的垄断地位和占领世界市场,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可见其兼并的垄断意图十分明显。三、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上的新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一个最重要的变化就是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聚集化,即倾向于将其海外分支机构的区位选择在与其相关的其它企业聚集的地方,形成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聚集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y)。在国际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跨国公司为了获得动态竞争优势和科研创新能力,海外分支机构的地理区位聚集,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直接投资地理区位聚集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地区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区位聚集从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向和跨国公司聚集的地区分布来看,国际直接投资呈现出明显的地理区位聚集的特点。目前全球排名前30位的东道国吸收的国际直接投资占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流入总量的95%和国际直接投资存量的90%;排名前30位的国际直接投资母国占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流出总量和存量的99%以上,而且这些国际直接投资母国主要聚集在少数工业化国家。按跨国公司海外资产在全球范围内的排名来看,全球最大的100家非金融性跨国公司的90%都聚集在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少数国家和地区。从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来源看,跨国公司总部在母国地理区聚集也非常突出。全球最大100家跨国公司(占全球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总资产的1/3)的总部都聚集在少数几个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瑞士等),而且这些跨国公司总部都是聚集在这些国家内部的某几个数地区。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中,法国的11家跨国公司中有10家跨国公司的总部位于巴黎,英国的7家跨国公司中有6家跨国公司的总部聚集在伦敦,日本的18家跨国公司中有5家跨国公司的总部聚集在东京;奥地利有1617家跨国公司,45%的跨国公司总部都位于维也纳;在瑞典,2/3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总部都云集在斯德哥尔摩,而且这一比例还在上涨。总之,跨国公司总部云集的地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接近政治、经济、管理和金融中心,人均收入较高,能够获取最新科学技术,特别是技术创新活动频繁,科研院所云集,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从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目标来看,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在地理区位选择上也有聚集趋同的特点。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纽约、德克萨斯、伊利诺斯和新泽西等五个州是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最有吸引力的州,仅这五个州就占美国吸引外商投资企业生产总量的一半以上。在日本东京周围云集了在日本投资的海外企业总数的4/5,占日本吸引海外投资企业销售总额的90%;在奥地利,一半以上的海外投资企业都云集在维也纳,它们占全国吸引外国投资企业资本总量的57%和海外投资企业就业总量的51%。这种地理区位的聚集化在其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也有相同的趋势。在中国,外资存量主要集中在沿海的12个省市,广东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地区;在拉丁美洲,外商投资企业聚集化程度最高的是巴西,其外商投资企业主要云集在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2.跨国公司在不同行业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区位聚集(1)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区位聚集。大型跨国公司将管理职能按地区分开建立海外地区总部,它承担重要的管理与协调职能,并在特定地区发挥重要作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需要一个战略性的地理位置来保持与其它海外分支机构的紧密联系,特别是信息的收集、处理与沟通,适时与其它海外分支机构进行互动交流。目前跨国公司在地区总部的设置上呈现出很强的地理区位聚集化趋势。在美洲,以日本跨国公司设立的地区总部为例,1999年日本跨国公司在美洲的海外分支机构总共有5035家(见表2),其中承担地区总部及管理功能的公司有1083家,但仅在美国的地区总部就有897家,占地区总部总数的,其次是墨西哥(57家)、巴西(53家)和加拿大(39家),其它国家共有地区总部37家,也仅分布在阿根廷和委内瑞拉等国。在亚洲,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区位聚集也十分明显。成功吸引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主要是中国香港特区和新加坡。2000年跨国公司在中国香港设立的地区总部共有855家,其中美国跨国公司设立的地区总部就有212家,日本跨国公司设立的地区总部有127家,英国跨国公司设立的地区总部有81家,中国大陆跨国公司设立的地区总部有69家。1996年以来,跨国公司在新加坡设立地区总部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到2000年,世界跨国公司在新加坡共设立了200家地区总部,仅在2000年就有20家跨国公司到新加坡设立地区总部,如3M、ABB、BMW、Caltex、Compaq、GM、IBM、Motorola、Nokia、Hilton、Matsushita、Philips、UPS、Johnson Controls等著名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战略对东道国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因为它使东道国在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管理体系中处于战略地位,并在国际投资社会中取得了良好国家形象。(2)跨国公司R&D中心的区位聚集。(3)跨国公司海外生产的区位聚集。(4)四、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路径选择的特点跨国公司推行全球化经营战略,不断追求全球生产经营体系的扩张,但更关注全球化经营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其中提高全球化经营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就是经营本土化。跨国公司经营本土化路径主要有三种方式(见表1):即前向联系、后向联系和水平联系。后向联系指跨国公司向东道国企业购买商品和服务(即跨国公司处在生产链条的后端,处于生产的高级阶段,多为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前向联系指跨国公司向东道国企业出售商品和劳务(即跨国公司处在生产链条的前端,处于生产的低级阶段,多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水平联系指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相同或相似企业互动竞争所带来生产效率提高效应。除了这三种方式以外,本土化还可以通过非产权方式进行,如技术培训、R&D(研究与发展)合作等方式。表: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本土化经营的路径选择路 径 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与当地企业之间的联系路径 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与非商业性组织之间的联系路径 后向联系(获取当地资源) 前向联系(利用当地分销渠道) 水平联系(与当地企业生产合作) 纯市场交易 市场购买 市场销售 短期关联 一次交易或通过中介购买(通过合同) 一次交易或通过中介购买(通过合同) 长期关联 ①通过长期合同安排购买加工投入品;②最终或中间产品的分包生产合同 ①与当地分销商或最终消费者建立长期合同关系;②当地企业向海外分支机构外包生产 与竞争的当地企业进行合作生产 ①与当地大学和研究中心等组织进行合同式R&D;②通过高校对企业进行培训;③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培训 产权关联 ①与当地供应商建立合资企业;②与当地已存在的海外分支机构建立新的供应关系 ①与当地分销商或最终消费者建立合资企业;②与当地已存在的海外分支机构建立新的分销关系 ①建立水平合资企业;②与当地已存在的海外分支机构建立新的生产相同产品与服务的新的分支机构 与公共或私有R&D机构建立研究发展中心、培训中心或大学 溢出效应 ①对其他企业的示范效应(如加工、生产设计、成熟或默许技术的溢出);②由受培训的人力资源移动所导致的溢出;③企业剥离所导致的溢出;④竞争效应 由于在国际生产体系全球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往往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经营本土化表现得尤为突出。归纳起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通过后联效应方式进行本土化经营表现出以下特点:1.在东道国寻求新的供应商2.向东道国企业转让技术3.向东道国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培训4.与东道国企业信息共享5.向东道国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五、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国际化发展的新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跨国公司研究开发的国际化也产生了许多新特点。 1.区位的选择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 与生产性直接投资不同,以技术创新为主要目标的跨国科研投资更多的考虑东道国的科研条件和高新技术产品市场销售前景,因为巨额的研发投资只有在消费需求旺盛、消费潜力巨大的市场上才能获得可观的投资回报。因此,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的区位总是选择在经济发展前景好、市场潜力大的国家和地区,研究开发的投资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性。目前中国、印度、新加坡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建立了一批配套设施完善的高新技术开发园区,成为跨国公司研究开发的首选地区。 2.研发注重追求产业与知识的聚集效应 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日益缩短,跨国公司研发的国际化不仅要注重研究与发展的商业化,更要注重研究与发展的知识储备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海外研发多选择在有雄厚经济实力、人才集中、信息密集、有完善的科研基础服务设施、著名大学集中、相关产业高度密集的地区,主要目的是追求产业聚集经济效应,从而分享知识技术的外溢性,保持创新能力的更新,降低研究开发的前期成本,保持技术水平在行业中居全球领先地位。 3.发达国家相互设立研究与开发机构 从目前来看,从事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材料的科研投资主要集中在尖端技术领域,而发达国家工业基础雄厚、科研设施精良、科技人才荟萃,所以美、欧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在高新领域内相互交叉投资的现象较为突出。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1998年,在美国的外国跨国公司拥有的715家研发机构中,仅日本、德国、英国、法国、荷兰、瑞士以及韩国等七个国家的365家母公司即在美国拥有700家,占全部外国在美国研究与开发机构总数的98%。 4.不同行业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发展水平不同 目前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主要集中在电子、通信、制药、汽车制造、化工、航空航天等技术难度较大、研制周期长的高新技术领域内。例如,1995年德国跨国公司在国外的科研经费支出中,有将近4亿马克的资金投入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领域,占企业国外科研投资的约95%;美国跨国公司在德国的科研项目则大多集中在汽车制造、精密机械、生物工程、通信技术以及办公自动化机具等领域;另据日本科技厅的统计,1994年日本科研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汽车、制药、电气机械、化学及精密仪器等行业;此外,机电、信息技术、通信领域成为海外研究开发投资的重点领域。 5.吸引东道国技术人才成为跨国公司海外科研开发的重要工作 跨国公司在进行跨国科研开发中,往往大量招聘东道国高素质的技术工作人员、工程师、科学家和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来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胶企业的经营决策,因此,跨国公司海外科研部门中本地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以德国跨国公司为例,1982年德国跨国公司在海外制造业研究开发部门中,国外就业占其全部就业的人数的年这一比例就增加到。六、跨国公司市场营销战略发展的新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营销战略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全球营销观念成为时尚2.品牌营销成为跨国公司营销的重点3.网络营销成为跨国公司重要的营销方式和渠道4.客户关系管理成为跨国营销需求管理的重要内容5.供应链管理成为跨国营销供给管理的重要方面6.共生营销成为跨国营销的新形式7.营销本土化成为国跨国营销的主流七、跨国公司国际投资战略发展的新变化1.从地区经营战略到全面推行全球经营战略2.跨国公司所有权形式趋向多样化,非股权参与成为重要的经营战略3.组织管理由垂直型向扁平型方向发展 4.并购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战略八、国际直接投资协调发展的新特点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国际直接投资的协调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协调表现出以下特点:1.发达国家在国际直接投资协调中占主导地位2.国际投资的协调逐步趋向规范化、系统化和制度化仅供参考

浅析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战略 (转)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跨国经营将成为各国企业常用的经营方式。企业跨国经营必然要面对和处理交叉文化(cross-culture)问题。如何面对交叉文化和处理文化冲突是影响跨国企业管理效果和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解决文化冲突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管理人员的本土化,即跨国公司的国外子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关键技术人员等主要由所在国当地人员担任。近一二十年间,虽然各国在跨国经营的人事战略上各有特点,但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在跨国公司可供选择的诸如人才母国化、人才国际化等人事战略中,人才本土化战略的影响越来越大。外国学者的调查表明,44家美国跨国公司中有43家都雇用了当地人员作为高级管理者。中国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协议使用外资高达4700亿美元,实际引进外资1700亿美元;批准外商投资企业累计超过28万家,实际已运行14万家,从业人数达1700万。世界名列前茅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近200家来华投资。①为了适应中国的独特的经营环境, 跨国公司不同程度上使用了本土化经营战略, 而人才本土化是其主要的特征之一。人才本土化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受聘管理生产经营业务,他们深谙中国的文化传统及其影响下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能很好的与下属沟通和合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这些中方人员往往受过较多的西方教育,对西方的行为方式、管理方法等有深刻的了解,能较好地理解和贯彻外方上司的管理思想。因此,管理人员本土化对于化解文化冲突、促进有效合作具有重要的作用。有一家中美合资企业的总经理指出,“外资企业中,管理人员本土化是一种趋势,它越来越被证明是有效的,而且可以降低成本。”当然,本土化经营也有明显的弱点。在管理沟通方面,怎样理解总部的策略并能在本地实施,刚开始时从国外派来的经理在这方面更有优势,更能理解总部的意图。这也是最初进入中国的跨国企业起用外国经理的原因。东方人和西方人在管理文化上确有非常明显的差异。西方人在处理问题时对事不对人,无论什么事先问事情对不对,然后才论及人。事情不对,无论你是什么人,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而中国人则相反,面对问题时潜意识上会先看这件事是谁干的,如果是某些特定的人干的,即使事情有问题,也会因情面在前,而影响了对事情的处理。中国人就人论事的方法无法适应跨国公司的制度化管理。制度化的管理非常重视文件化、数据化。在绝大多数的跨国公司,凡要做某事,就要做得非常严谨,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项目的说明用文件清楚地描述下来,凡事讲凭据,依靠文件和数据,这和中国的企业有很大的不同。企业的经营实质上是市场的竞争,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产品的竞争,产品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 所以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经济国际化,企业越来越多地从事跨国经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情况下,一个企业所拥有的物化资本数量不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性因素,人才已成为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可见外商到中国投资办企业,管理人才本土化是成功的大前提。同时,由于中国文化有其特殊的渊源和人文背景,如何尽快的适应中国文化,也是摆在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和总经理们面前的另一个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来华投资的外国跨国公司的人事政策的实证材料也反映出这一鲜明特色。三洋电机(蛇口)有限公司是日本三洋集团在中国最早创办的独资生产性企业,产品全部外销。现有中国本地员工约4500人,其中中高层经营管理干部约104人,基层督导301人。这些管理干部大都是从工人中培养提拔起来的。而北京四通松下电工有限公司每年都定期选派中国员工参加出国培训,经过培训后的中方员工很多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②管理着全世界3000多家肯德基、必胜客、塔科贝尔的全球百胜餐饮集团的亚太区副总裁苏敬轼先生,在给中国公司全体员工的公开信中写道:“我们将加速管理人才的本土化进程, 在未来的五年内致力于在中国寻求合适的人才加入本公司…”③摩托罗拉公司在中国的每一项投资都遵循的指导原则中有一条就是“管理的本土化”原则。管理本土化的重要一环是员工本土化。员工本土化是跨国公司在一种跨国环境中培养本地员工,使他们拥有某一职位的能力和知识,并能与世界其他地区同等职位具有相同竞争力。公司给员工很大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为公司培养一批优秀的后备管理者,这是最有利于公司自身发展的。毋庸置疑, 许许多多在华的著名公司, 在致力于使用中国的当地人才方面都进行了巨大的努力,为提高中国的人力资源素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人才并不是天生的,要实现管理本土化,需要积极培养优秀人才,敢于让他们去开发、制造和推销产品。外资企业非常重视员工培训,认为培训对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极为重要。通过培训大步提高员工的岗位技能,并向员工灌输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努力造就符合本公司要求的高级职员,造就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队伍。摩托罗拉公司在北京、天津成立摩托罗拉学校,大规模地先对员工进行培训,同时还选派优秀员工到美国本部去参加长期或短期培训。外企的培训政策对中国职员有很大的吸引力,它让人们看到,得到这样的培训机会无疑将有利于他们的职业生涯,给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许多人对外企的培训赞不绝口,都希望能有这样的培训机会。外资企业在培训上不惜重金。美国著名的通用电器公司的中国培训计划部,仅在1996年就投入9亿美元的培训经费。相比之下,我国的企业对于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许多企业不重视职工的培训,不重视培训的投入,不重视培训效果的跟踪和反馈。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的目标是要达到全球经营利润最大化,而它在实践中表现出很多优于其他人事策略的优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企业的国际化形象,增强子公司所在国的信任感。如果大量的所在国人员进入跨国公司的当地子公司担任管理工作,他们一般会带着本民族的感情,必将使跨国公司执行任何损害所在国利益的行为受到遏制。同时,跨国公司摈弃民族偏见的做法, 也将会取信于所在国政府和人民。公司经营的高度透明化,也将树立起自己的国际化形象。第二、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经营管理上的损失。戴维。A.利克斯认为:“凡是跨国公司的失败,几乎都是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所招致的结果。”有人认为由于这些原因导致失败的比例为25%-40%。而人才的本土化战略则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这方面的不足。另外,实行人才本土化战略能降低经营成本,使跨国公司明显获利。在通常情况下,派往国外的管理人员,公司必须投入大量经费,进行较长时间的全面深入的有关知识的培训。同时, 这些外派人员还要享受高额的津贴和补贴、母国与驻在国之间的往返差旅费用等。直接聘用子公司所在国人员,一方面免除了上述支出,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所在国低工资的优点,以远远低于母国公司工资标准却明显高于所在国水准的工资,吸引高质量的人才。再者,由于采用人才本土化战略,最大限度地消除了文化上的隔阂,增强了公司与所在国政府打交道的能力。第三、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司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母国人员进入异国工作,由于文化差异、家属不适应等而造成的思想上的不稳定,有时会造成管理人员在所在国履行管理职责半途而废;母国管理人员也经常会遇到跨国提升的机会,这些都会影响管理人员的稳定。在东道国当地招聘当地管理人员则会减少这种负面影响。人才当地化战略对跨国公司来说, 带来的利益显然不止以上诸点。 但是人才本土化战略同其他战略一样是利弊互见,长短并存的。从理论上来说,在跨国公司的人事战略中,人才的国际化战略应该是最为有效的。因为它不考虑管理人员的国籍,而只从能力的角度出发,在全球范围内合理调配和使用人力资源,更符合日益发展起来的全球战略需要。但在实践上,由于许多子公司的所在国要求雇用当地人员担任管理人员,并通过国家干预的方式来实现这一要求,这样就使实行人才本土化战略带有一系列难以克服的弱点。一是要使管理人员国际化,跨国企业必须在很大的地理范围内分散招聘人员,必须对雇员进行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培训,并对管理人员及其家属在不同国家间作调动,这样就可能使实行这一战略的费用较高。二是这种战略要求跨国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实行高度集中的控制,从而限制了各地区经理在用人方面的自主权。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战略对我国的影响也比较明显:一方面它们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具高素质人才,在某种意义上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储备了经营管理人才。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地雇用的管理人员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熟悉市场经济的经营机制。这些新型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国内的流动,必将带动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在国内的传播,从而加速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人才本土化战略使得一些跨国公司的中方高级管理人员及技术骨干与一般工人在报酬上的差距很大。中方人员的部门经理工资达到工人工资四至七倍相当普遍。有些合资企业中方代表的工资是相似国有企业厂长工资的十倍以上。与此同时,这些跨国企业还对高职人员实行住房优惠。跨国公司采取这种报酬政策的结果是,国有企业人才的大量流失和国家耗费大量资源培养的大专院校的高材生被跨国公司优先录用,并给相同职级的国有企业干部带来心理不平衡,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有些中方高级雇员甚至完全站到了外商利益的一边,乃至纵容外商损害国家利益,甚至为外商牟取暴利出谋划策④。注释:1 全球化趋势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北京人才市场报》。1998年3月9日2 人才管理本土化。《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8年第18期3 中国MBA大有可为。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8年第12期4 关于外国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劳资关系的若干情况。《当代思潮》1998年2月29日

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定义:跨国公司为适应东道国独特的文化和社会习俗,意识形态以及独特的规则和潜规则,将生产、营销、管理、人事等全方位融入东道国经济中的过程。通俗的说就是要入乡随俗,是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当事双方所寻求到的一种战略协调模式。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原因:1、树立良好企业形象。跨国公司能成功地在全球范围发展,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很大原因在于具有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知名度。2、融入当地民族文化。跨国公司为实现经营全球化,势必面对不同的社会文化,企业文化以及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对跨国公司融入当地社会带来很大的障碍。3、适应企业市场环境的需要。跨国公司进入别国后,面临的市场环境跟自己的东道国不一样,消费者的人文环境和消费观,政府的法律制度和倾向,地理自然条件的差异,原材料的供应,市场替代者等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跨国企业只有适应这些不同的环境才可以更好的生存进而盈利。4、不同国家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因素已成为影响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因素。文化差异导致了文化冲突。跨越国界的商务活动必然导致跨文化的管理问题,跨国公司通过实施本土化战略,从而实现了与东道国有效的跨文化沟通

跨国公司本土化论文开题报告

论东西方广告跨文化传播中的“本土化”策略

除此之外,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还可以采用目标国受众耳熟能详的谚语、诗词等加以仿写,可以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日本丰田汽车在中国的广告语就套用了中国古诗,“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在英国,则套用了英国谚语,变为Where there is a way, there is a Toyota;而在美国,则将美国《独立宣言》的第一句改为Not all cars are created equal,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4 运用目标国的明星百姓 人们总是对与自己同属一种文化的人产生亲近感,相对较容易地接受他们所推荐的产品。所以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广告制作人常常选用目标国的人物代言,以适应当地的文化氛围和市场。 在采取目标国的人物做产品代言人时,有的倾向于运用偶像明星以产生号召力。可口可乐公司就选择了华人新生代偶像如SHE、蔡依林、潘玮柏等担任形象代言人;力士在中国的广告中也不再使用金发碧眼的西方明星,而是选择了张曼玉、舒淇。还有的广告则偏好采用普通人做代言以增强产品的亲和力,如海尔集团在北京奥运期间推出的全球系列广告“一个海尔一个家”,广告的创意是全球化的,但在不同国家宣传时却采用了不同国家的家庭,以此来贴近目标国人们的真实生活。又如阿迪达斯,在世界杯足球赛期间推出的广告是两支由世界知名球员组成的球队比赛的场景,但在各国播出时最后的射门动作却是由目标国的著名球员来完成的。这样的“本土化”策略当然会引起目标国受众的认同。 5 遵守目标国的法规 法律是国家文化价值观的最高体现,需要强制执行。不同国家内容各异的法律法规直接约束限制着广告,尤其是跨文化广告的进行。广告创作前一定要熟悉和遵守目标国的相关法规,分析不同国家地区间法律制度的差异,这样才能有效地规避违反法律的风险。 欧洲各国禁止播放有关宗教、烟酒等内容的广告,而在中国广告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烟酒类的广告。在欧美许多国家,广告中使用国旗、国徽等象征图案是合法的。例如美国国旗图案是时尚界的惯用符号,常出现在服装上,允许普通民众穿戴,而在以东方文明为核心文化内容的亚洲国家,擅用国旗国徽是违法行为。 四 “本土化”策略的优势与不足 “本土化”策略是广告制作人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面对处于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不同目标国受众时,为了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不同需求,而采取的适应目标国文化环境的广告宣传策略。 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采取“本土化”策略,可以在目标国受众熟悉的文化语境下,加强与他们在观念、情感等方面的沟通,取得他们的认同。同时还可以增加生产者及产品在目标受众中的亲和力,提高广告宣传推销的效果。但是在实施“本土化”策略的过程中,因为要在不同文化语境中采用不同的广告策略,也会出现品牌形象不统一、广告制作宣传过高的现象。 在当今的跨文化广告传播中,比较受到认可的是采取“折中”的方法,即实施“标准化”和“本土化”相结合的广告传播策略。此种策略的核心是“标准化策略,本土化表现”,既可以保持国际广告的全球统一性,又能考虑到不同目标市场的差异性要求,最大程度地协调了“标准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广告宣传效果。 参考文献: [1]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出版社,1997年版。 [2] 赵恩芳:《现代广告文化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 孔为松:《东差异与跨文化广告语言》,《语刊》,2008年第9期。 [4] 李久亮:《文化差异与跨文化广告创作》,《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11期。 [5] 项云峰:《英言和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宁波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查阅更多论文答辩

国际贸易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1 课题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它的一切都在发展,制度在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比较优势理论伴随着这种转型而得以在外贸领域贯彻和适用。但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贸易模式在我国还远未发挥其潜力,仍有增长空间。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调节技术开发和创新的投入与发展,提高我国高级要素的优势;根据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所阐述的一国优势产业发展阶段,制定国内市场的适度保护,培育本国战略产业的竞争能力,并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适时调整这一策略,从而提高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实力。

其中,有好多事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包括:

(1)中国与其它大国的经济模式的比较研究,我们有哪些不足,他们有哪些优点,要选择比较,择优借鉴。

(2)当代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及对我国的经济影响,有电子商务,网络贸易。都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3)近年来的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有很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有很多举措,论文中讨论这些举措对中国的贸易发展来说有哪些好处和弊端。

(4)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劳动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所有毕业的大学生都面对这非常激烈的竞争,就业的形式非常严峻,现在中国最突出的经济发展矛盾是就业问题。

(5)贴近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我们即将毕业,要出去工作,到以后要结婚,首先就是要买房住房问题从来没有象这样成为社会的焦点。一方面,一线及热点城市房价高涨,普通工薪族望房兴叹。另一方面,有人说房价以后肯定还要涨,一般人只能去住保障房。但其实,就象当年中国股市似乎挡不住的热度一样,高处不胜寒的中国房价的回归也势在必然。

2 所属领域的研究状况

(1)浅析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变迁

在一个较长的历史跨度和较大的空间跨度上,研究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变迁,通过历史的和逻辑的方法,试图总结出保护贸易和自由贸易理论和政策出现的规律性与客观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并使之对中国的贸易政策制订有所帮助。

(2)中国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特点、发展趋势

从世界135个经济体先后加入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的多边组织,迄今没有一个成员退出,30多个经济体正在努力申请加入和我国13年孜孜不倦的努力可以看出,加入多边组织对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尽管中国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需要付出一定的“入门费”,为此可能产生一定的临时性的负面影响。但只要我们拿出应对措施,正面影响一定会远胜于负面影响

3. (3)浅谈中国奢侈品消费现状及奢侈品贸易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增长,中国的奢侈品市场也呈现出勃勃生机。文章就什么是奢侈品、奢侈品的消费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奢侈品贸易发展趋势提出展望。我国奢侈品的消费现状 ,消费年龄年轻化,超过60%的年轻人认同“人生及时行乐”的观念,并表示愿意购买奢侈品。中国奢侈品消费年轻化已成为趋势。消费集中在外国品牌上,我国几乎没有自主品牌参与竞争 。目前,我国的奢侈品市场几乎全部被国外品牌包揽,我国的奢华消费实际上就是西化,这与我们没有称雄世界的顶级品牌有关。我国还处在奢侈品消费增长的初期并快速增长,我国还处在奢侈品消费增长的初期,因此奢侈品在我国的发展将会有相当长的时期和过程,这也吸引了大量奢侈品品牌在中国的扩张。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世界顶级品牌都在中国设有分店。 中国商务部预计,到2010年,中国将有亿消费者有能力购买奢侈品,将近目前数字的17倍。此外,未来数年内,将有2~3亿人口进入奢侈品充斥的城市,从而进一步带动该市场的成长。到2014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占全球总量的23%左右。鉴于经济危机,一些分析人士甚至预言,中国可能在2011年前后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对于中国本土的奢侈品从业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不仅仅是品牌,中国的投资商、零售商和设计师,包括制造商都有机会从这个行业的快速增长中获益。中国奢侈品贸易的发展将会呈现无限昂然的生机。

华为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

【文献综述定稿】华为手机国际市场开拓战略研究

论文题目:华为手机国际市场开拓战略研究

1 文献综述

前言:

手机产业在我国已经有 20 多年的发展历史,如今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占 GDP 和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当前我国手机出口产量占据了全球 50%的份额,但其中大部分出口仍然是由外资品牌贡献,且大多属于加工贸易。因此,我国的手机产业发展整体态势并不乐观,研发实力较弱、产业链核心技术缺乏、品牌影响力不够等等,构成了我国手机产业发展的弊端。本土品牌手机企业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发展,2007 年以来,国内一些传统品牌手机厂商已经连续亏损,但与此同时,一批新的国产品牌快速崛起、山寨手机也迅猛发展、芯片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等等,这些都显示了我国手机产业顽强的生命力和成长性。国内目前对手机行业的研究大多关注区域、企业、出口等微观层面上,而在中观层次上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的相关研究还较少。基于以上两点,本文通过对华为手机的国际市场开拓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理论综述

1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综述

AnderSon和Gatignon(2011)认为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是指一个企业成功地将该企业的业务活动以及企业的营运活动扩张至海外市场的方式。Hin,Huang和Kim (2010)研究表明进入模式是指企业权衡其运作状况以及诸多外部环境变量等交条件之后所做出的方式抉择。Sharma和Errimilli(2011)指出,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包含两个层面的战略决策,制造以及营销活动的区位和它们的股权模式(零股权、合资和全资),市场进入模式即是企业以独资或者与其他企业合资的方式在东道国进行产品的生产或销售进而安排其产品市场的战略结构。张一驰,欧治(2011)认为企业有多种途径让其进入外部市场,比如说出口已有的产品,或者转移企业的技术、人力资源或其他资本至国外,甚至是将企业本身转移出去。

2 国际市场战略导向综述

李福海,揭筱纹,张黎明,(2011)认为战略是指企业依据应对将来一定时期内全局性的经营活动的理念、目标以及资源和力量的总体部署与规划而制定的。Gatignon和Xuereb(2010)等都从概念上将战略导向定义成企业为实现持续、高效业绩的特定方法。企业的发展壮大是以战略导向为基本指引,并依靠战略导向来提升企业的业绩。Hitt(2010)等则指出,战略导向显现出管理层感知环境及环境条件并作出的反应。Abdl(1999)等则认为企业战略并非关注企业现在的经营状况而是未来的状况,企业对其自身未来的定位是企业战略首先应关注的问题,这也即战略导向问题。罗眠(2011)从一个新的视角探讨了战略导向选择的本质问题,他将战略选择和自然选择作对比,指出战略选择是同组织绩效存在相关性的问题,组织的战略选择同时也会受到组织环境、组织内部权力结构、制度和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 影响。他的研究基于了一个新的视角,突破了原有的框架,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3 企业资源综述

Judge&Douglas (2011) 从资源论角度研究企业自然环境对于企业战略的作用。他们选择职能范围与环境问题整合作为资源变量,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则作为业绩变量。为了证明

将环境整合进入正式战略规划流程的能力与企业业绩正相关的假设,他们采取了问卷调查法搜集数据。结果表明,以战略规划为中心的环境管理的整合能力与财务绩效及环境绩效正相关。同时,职能越广,提供资源越多,则整合能力越强。也即如资源论中观点:关注环境亦可带来竞争优势。

Powell(2010)以资源论为基础,深入研究了全面质量管理。在对原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Powell (2011)从实证角度对于全面质量管理与企业竞争优势进行探讨及深入研究。他以美国东部一个地区员工超过50人的企业为样本,通过函调来进行数据收集,根据收集到的数据,他分析了全面质量管理要素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认为和全面质量管理相联系的多数特征的改进很难产生竞争优势,而那些具有隐蔽性和不可完全模仿的特征,如管理层的忠诚度和企业文化等,则可以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最后,他得出结论,正式这些具有不可完全模仿性的隐蔽资源驱动了企业的成功。

3 中国企业国际市场开拓战略综述

虽然我国的对外开放时间较短,”走出去”战略也正在进行中,国际市场开拓战略的相关研究也相继出现,虽然相对于国际上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国际市场开拓企业的迅速涌现,国内的学者仍然对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战略的相关方面,如国际市场开拓战略、市场进入方式、经营模式等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具体研究如下所述:

鲁桐在 2011 年对前后几年间广东、浙江、湖南、北京等地的具有国际业务的 200 多家制造企业(其中大多为私营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大多在国际市场开拓的初期阶段,所以企业所采取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只为简单的商品贸易,并且其中的半数以上都选择直接出口。这说明我国企业和产品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生产过程中,而相关企业的国际经营也仅仅是为了给制造的产品选择一个合适的海外市场。

许晖(2010)采用关键因素分析法对荷兰的中资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并进行评估,探究其国际市场进入模式以及国际经营战略决策等方面的问题。结果显示,在影响这些中资公司国际运营模式选择的因素中,东道国的市场环境往往显得比国内的市场环境更加重要。而对企业内部来说,自身的国际经营经验、组织决策以及战略则会比目标市场所能得到的资源禀赋显得更加重要。这其实也在侧面说明我国的企业在海外经营过程中还处于小规模阶段和国际扩张初期,并没有充足的国际资源投入。

同样在 2010 年,张一驰以国际投资和组织战略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数据来源上则采取了权威的 美国商务部的统计资料,对 1970 到 1990 年这一特定的.时期内我国企业对美国的直接投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表明,可能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我国企业对美国市场的投资和进入模式会发生较大变化,但是其中兼并和收购(往往是技术收购)仍然是最主要的方式。这在揭示我国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动机的同时也表明其国际经营方式的单一。

总结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

1、企业战略导向。战略导向是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必须和企业的发展战略保持一致,也即企业所制定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经营目标和经营理念以及企业对资源和力量的全局的部署和规划。正是基于不同的战略选择,企业才会选择不同的市场进入战略,进入时机和进入模式。企业的一切行为都是源自其战略导向的要求。

2.组织资源。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除了企业战略导向起到指导作用以外,另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即是组织资源,即拥有了一些怎样的组织资源,这些组织资源的种类、性质和质量。企业只有选择了适当的进入模式,才能合理地分配和应用组织资源,让组织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因此,组织资源对进入模式的选择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

3.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问题是一个动态的多目标决策问题,要进行多个可选战略的确定和最优的或次优的战略的选择。国际市场的进入过程是一个逐渐学习和不断改变战略的过程,因此,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也应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4.中资企业国际市场开拓研究。赵楠(2011)、吴静芳(2010)、杨学军(2012)等也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或者其他经营模式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并分别对中资企业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和对策。另外,高贵富在 2011 年对我国民营企业这一特定的企业类型的国际市场进入进行了更加具体和详细的战略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新的国际市场开拓战略选择方法以及国际市场进入方式,如出口型、投资性和契约型的模式选择类型。

基于以上认识,再结合本文选择的公司和其产品,本人认为有必要对华为公司的案例产品特点进行分析,并进一步细分市场,选择市场进入,结合国际市场开拓战略的形势和公司的特点,选择一个适合其发展的国际营销战略。

《华为开题报告》

《企业战略设计》

课程研究报告

华为公司战略研究

开题报告

班级:工商企业管理0901

姓名:王恒义

魏余强

王 杰

李鑫鑫

成绩:

指导教师:顾天辉 教授

(一)选题背景

华为是全球领先的电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基于客户需求持续创新,在电信基础网络、业务与软件、专业服务和终端等四大领域都确立了端到端的领先地位。凭借在固定网络、移动网络和IP数据通信领域的综合优势,华为已成为全IP融合时代的领导者。目前,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

今天来看,华为的海外战略是成功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华为海外市场的销售收入已经突破20亿美元,占了总 销售收入的四成,而更值得欣慰的是,华为的所有出口产品均为高科技产品,均为华为的自主品牌。也就是说,华为的海外战略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道路———自主品牌出口。

华为模式的成功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对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的看法。2005年4月28日,英国电信宣布其21世纪网络供应商名单

,华为作为唯一一家中国厂商,与国际跨国公司入围“八家企业短名单”。英国电信对于供应商的选择在业内以苛刻著称,尤其对于此次被称为业界最具前瞻性的下一代网络解决方案。因为,英国电信未来5年将为此投资100亿英镑,所以“八家企业短名单”的产生就耗时两年。 一家历史不到20年的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也不过10年,能在竞争激烈的世界通信市场站住脚,令人欣慰,也让人思考。

(二)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综述

世界信息经济和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为通信设备制造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使其成为目前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中国电信业重组后,3G建网逐步展开,TD、CDMA和WCDMA的建设尤其快速壮大,市场规模有望继续扩大,这给通信设备商,尤其是中国厂商带来了巨大的机会。2008年,中国的通信投资建设丝毫没有减少,仅在大型网络建设和投资就超过1600亿元人民币,而在2009年,这一数字达到了3400亿元,不得不说,这给通信设备制造商带来了难得的契机。

而在国外市场,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使得西方富国纷纷出现财政困难,频频减少对通信设备的投入,这就却给低产品价格的华为公司设备带来了机遇。拿以前频频碰壁的北美市场为例:华为拓展北美业务始于2001年,到目前为止,华为在北美市场共

拥有8个办事处,1000名雇员,但是北美业务的突破却迟在了2008年。当时华为北美区CTO查理·马丁称:“华尔街的金融风暴给华为一个最佳的市场机会,我们已经大大增强了在北美市场的专注度,我们对前景感到欣慰。”

所以就整体而言,整个通信设备制造行业处于一个产业比较成熟的阶段,有些产品已经进入衰退期,例如固话网络,而有些产品正处在成熟期,比如说GSM/CDMA产品、软交换产品、宽带网络等等,而也有些产品正处在成长期,比如说UMTS、光网络、移动数据业务,还有一些处在初创阶段,比如说LTE、100G传输网络等等。

(三)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综述

在国内理论研究方面,不如国外研究系统。郭莹等在《我国中小医药企业战略实现途径》中研究认为,由于规模偏小、资源有限,中小型企业往往无法通过多品种经营来分散经营风险,但可以通过市场细分,选择适宜的目标市场空间参与竞争,集中有限的资源为这部分市场服务,从而实现以小补大、以专补缺、以精取胜,以获取在目标市场的竞争优势而不是全面的竞争优势。选择“小而专、小而精”战略,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还可将其与其他战略结合运用,如在创业阶段,企业以当地资源为依托,可采用资源战略;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若专注某一领域,可选择市场集中战略,有一定研发能力的企业还可选择产品开发战略,国内中小医药企业由于受规模和环境因素所限,更适合于采用差异化或集中战略;进入成熟阶段往往着力推行品牌战略,以图在将来成长为大型企业。

吴林萍在《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中也侧重于“小而专、小而精”战略,除此,她认为中小企业在经营战略还有:依附协作战略、联合竞争战略、经营特色战略、拾遗补漏战略。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策略:自主创新战略、技术改良策略、技术跟随战略。

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着重要从市场、人才、创新、管理四个方面入手和展开,由此带动名牌战略、文化战略等其它职能战略的实施和展开。只有坚持不懈地实施战略管理,中小企业才能在残酷竞争中生存发展,不断壮大。

(四)该选题的主要研究目的,预期达到的研究目标

本文拟以“华为的战略研究”为题,根据国内外部分学者对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结合国内企业的生存发展现状,对华为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通过对其供应、生产、销售、技术、人员管理、财务管理、发展思路及方向等方面的研究,从中找出在实践过

程中会出现的普适现象及解决办法。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进一步丰富关于企业战略理论方面的研究,并为其他类似的型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问题一:华为手机的销售模式 度过09年黄金期的华为终端公司,在09年在CDMA市场投放大量人员和资源。在全国市场获得的CDMA市场份额,海名仅在三星巨头之后,名列第二。各个城市的销售人员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但随着市场的变化,国内三大运营商都没有将手机市场控制在手的意愿。运营商都在积极将各自的手机补贴开放向社会各大手机卖场、省包、地包和区域小连锁,以谋取更好的渠道做放号。特别是中国电信,地市不再统一上报需求在集团和营业厅、社会渠道销售。将以前完全封闭的CDMA市场向渠道开放,用补贴、利润激励着大部分经销商参与到CDMA渠道中。 前期CDMA封闭市场的模式华为如鱼得水。华为最为擅长就是公关核心人物,并通过这些运营商的核心人物在货源上就将其产品份额卡死,完全是设备操作模式延续。华为在09年电信大力补贴发展低端CDMA用户的过程中取得丰厚的利润。但是整个电信市场转变以后,不再是一个两个核心人物可以决定华为的销量的时候。华为的销售模式出现瓶颈,在很多地市一线门店无法到货或者到货的是前期市场中的串货,销售受到严重影响。 个人认为华为手机的销售在问题: 1、长期关注与运营商转售市场,在价格体系上渠道利润分配上不合理。 现今的手机市场分成运营商转售市场和普通的社会渠道市场。在运营商转售市场(封闭)是几个核心人物决定销量的市场。在社会渠道销售则是多个因素决定销量的市场,如渠道利润、品牌、销售能力、宣传等。渠道利润在社会渠道首当其冲排在第一位,想让经销商提货,合理的利润是他一定会提出来的。而华为的C网产品利润在16%,普遍在在同类产品22%的之下,品牌影响力在天语、酷派等国产品牌之下。在同等条件下在社会渠道有一定品牌的天宇、酷派等产品是经销商的首先。简单对比如下: 品牌 利润 备注 三星 15%-17% 利润低,国际一线品牌,销售流速快。总体利润不弱,且可以拉动其他产品销售。 中兴 20%-25% 利润相对较高,经销商会优先考虑提货 华为 16%-18% 利润较低,品牌效应不高 酷派 20%-29% 利润较高,国内知名品牌,有核心双网双待技术 天语 20%-30% 利润较高,国内知名品牌,有较好的核心渠道 2、长期关注与运营商转售市场,无合作的核心经销渠道。 在一直关注运营商市场的华为,在渠道中合作伙伴几乎为0 。在整个市场转变的情况下,华为需要重新寻找合作经销商。需要重新规划合作渠道。短期内想完成这些操作是不太可能的。 3、终端销售人员长期和运营商合作,基本失去和经销商谈判的能力和技巧。 长期和运营商合作,基本面对的都是国企管理人员,他们所关心的不是利润问题和经销商关心的事情是截然不同的。突然转变这种合作和沟通对象,需要一段时间的过度,且销售人员对本地的社会渠道市场不熟。无法快速达成与经销商的合作。 华为终端公司招聘的业务经理也有倾向于在手机社会渠道做个多年如天音、爱施德的业务,且对该区域有一定了解的作为首选。 4、促销手段单一 买手机送礼品是华为最为的操作手法。而社会渠道的操作手法店员奖励、店长奖励、积分兑奖、各种竞赛活动等等。可谓方式多样,而华为在此方面还需改善。 以上个人对华为终端运作方面的一些看法。姑妄之言,不胜恐慌,望专家指点,荣幸之极。...>> 问题二:华为采用的竞争战略是什么 5分 华为的追求是在电子信息领域实现顾客的梦想,并依靠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艰苦追求,使我们的企业成为世界领先企业。华为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五百强企业,与其竞争战略息息相关: 一:国内通信制造企业决策机制大致有两种:一是企业领袖主导型,而是企业章程主导型。华为属于前者,对于在企业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它可以有效解决企业面临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集中和整合企业的资源。 2、捕捉发展机会,企业的战略重点是由企业家对机会的感觉驱动的。 3、进行战略分析 4、解决战略矛盾。 5、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二、只做通讯产品 在《华为基本法》中我们看到,无论是从华为的战略目标还是投资方面,只有一个核心的方面: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我们中短期的投资仍坚持产品投资为主,以期最大限度的集中资源,迅速增强公司的技术实力、市场地位和管理能力。我们在制定重大投资决策时,不一定追逐今天的高额利润,同时要关注有巨大潜力的新兴市场和新产品的成长机会。我们不从事任何分散公司资源和和高层管理精力的非相关多元化经营。” 在从成立至今的24年时间里,不管是当初的股票热潮还是房地产,华为除了通讯产品外,华为从来没有涉足过任何一个哪怕投资就有利可图的领域。这也是今天华为能够与思科、爱立信等电信巨头面对面竞争的重要因素。“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做所有的时。即便是由足够的钱,它也不可能由足够的人才。它必须分轻轻重稳急。”无论是华为开始的资金的短缺,还是现在已经达到几百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它都有效的实现的资源的整合和配置。 问题三:华为 靠什么盈利 tektalk/...age-1/ 看看这个吧。 华为是电信运营商。华为是全球领先的电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基于客户需求持续创新,在电信网络、全球服务和终端三大领域都确立了端到端的领先地位。凭借在固定网络、移动网络和IP 数据通信领域的综合优势,华为已成为全IP融合时代的领导者。目前,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4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 问题四:从企业管理角度看,华为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仅供参考: 华为是一家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产品主要涉及通信网络中的交换网络、传输网络、无线及有线固定接入网络和数据通信网络及无线终端产品,为世界各地通信运营商及专业网络拥有者提供硬件设备、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其中海外销售额115亿美元,并且是当年中国国内电子行业营利和纳税第一。 许多人都在学习华为,华为公司及其创始人任正非管理思想的书十分畅销,笔者见到不少企业界的朋友,包括老板和高层管理,都在认真阅读、撰写心得或组织讨论。更有不少人千里迢迢前往华为总部“朝圣”,现场体验华为的氛围和气质,思考、探究华为成长的奥秘。但是一些企业学不会甚至不愿学的恰恰是华为所遵循的管理普遍规律和原理。如果把眼光拉长,我们会发现:国内许多企业学习华为已经持续多年了。华为一有新故事,大家津津乐道;任正非每有新文章,必定广为流传。有关华为的培训课程,始终是企业培训市场上的热门产品。但令人奇怪的是:真正学到华为精髓的企业似乎并不多见。我总结一些关于华为管理的法则。 一、惠及广大员工的利益分享机制。大家都知道华为创始人持有的公司股份比例很小。华为大范围地吸纳员工入股,形成开放、共享的利益结构。华为坦率地承认,企业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组织成员共同的愿景、协同的愿望,以及组织的合力需以利益机制为基础。华为重视企业文化,但从不用虚头巴脑的“理念”来替代利益。 华为以“奋斗者”对企业的贡献和自身的人力资本为尺度,通过产权和利益分配制度的创新,使员工对企业发展产生真正的关切,让员工分享企业成长的收益;同时保持了高效、统一的治理结构。从效率角度看,形成了“高能力、高报酬、高绩效”之间的良性循环。华为的利益机制是部分民营企业难以企及的,一方面许多企业创始人和控制人缺乏与员工分享利益的胸怀和境界;另一方面,客观地说,许多企业领导人缺少基于能力、人格魅力的权威,只能以产权控制为依托保持在组织中的领导和权威地位。 二、坚定的战略导向。无论是业务领域的选择和转换,还是竞争策略的组合和展开、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扩大,以及竞争能力的积累和提升等,华为始终有清晰的认知、明确的方向和管理逻辑。尤其在我国企业界普遍存在机会主义的背景下,华为基于宗旨使命和长远目标的战略导向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华为的战略导向有三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在对市场、行业、技术等形势、大局、趋向准确判断的基础上,思考并形成整体性、系统性战略框架;二是居安思危,进行动态的战略调整和变革;三是坚持不懈地建设能力体系和平台,打造企业长治久安的能力基石。具有“战略导向”理念和行为的关键在于强烈的使命意识―它是“战略导向”的前提和源泉,不竭的组织智慧和正确的战略思维方式。更为重要的,它是组织智慧生成的机制、程序和手段,这才是竞争能力的内核所在。 三、大规模企业的内部“组织化”。国外及国内均有管理学家认为,由于中国人的“国民性”和文化传统―“宁为鸡头,不为牛尾”的小生产式的自我中心倾向,以及对纵向权力关系的认同和追求,中国企业组织内部很难形成“大规模的合约”,只能分化为权责边界清晰的小型主体,它们以结果为导向独立运作。这种体制,虽有灵活、敏捷、快变的优点,但非常不利于构建统一的能力平台和发挥组织的协同效能,有可能导致企业内部的离心倾向和“诸侯化”局面。华为不迁就所谓的文化宿命,坚决倡导内部的合作,坚持客户导向的流程化管理,以复杂的矩阵式组织结构,将内部不同机构、不同职位以及不同人员,编织成一张整体性的、纵横......>> 问题五:华为的市场营销策略是什么,要写论文 化为前期主要是以网销的形式突破的,也就是推广模式, 问题六:华为的战略演变过程体现了哪些战略管理基本原理 华为已经成为了国产的一大神机之一了,好像是根据小米的饥饿营销的模式一样的,不过这种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行了 问题七:华为的管理原理是什么? 从效率角度看,形成了“高能力、高报酬、高绩效”之间的良性循环。 关键字 华为 任正非 OFweek光通讯网消息,很多人在学习华为,但一些企业“学不会”甚至“不愿学”的,恰恰是华为所遵循的管理普遍规律和原理。 最近,一本总结、分析华为公司及其创始人任正非管理思想的书《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十分畅销,笔者见到不少企业界的朋友,包括老板和高管,都在认真阅读、撰写心得或组织讨论。更有不少人千里迢迢前往华为总部“朝圣”,现场体验华为的氛围和气质,思考、探究华为成长的奥秘。 如果把眼光拉长,我们会发现:国内许多企业学习华为已经持续多年了。华为一有新故事,大家津津乐道;任正非每有新文章,必定广为流传。有关华为的培训课程,始终是企业培训市场上的热门产品。 但令人奇怪的是:真正学到华为精髓的企业似乎并不多见。有的企业家直言:华为,我们学不了、学不会。问题在于:华为的哪些方面和做法“学不会”?为什么“学不会”?套用一本管理畅销书的书名,笔者总结了许多企业“学不会”的若干华为经验。 第一,坚定的战略导向。无论是业务领域的选择和转换(做什么、不做什么),还是竞争策略的组合和展开、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扩大(如何做、如何赢),以及竞争能力的积累和提升(凭借什么成长)等,华为始终有清晰的认知、明确的方向和管理逻辑。尤其在我国企业界普遍存在机会主义的背景下,华为基于宗旨使命和长远目标的战略导向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华为的战略导向有三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在对市场、行业、技术等形势、大局、趋向准确判断的基础上,思考并形成整体性、系统性战略框架;二是居安思危,进行动态的战略调整和变革;三是坚持不懈地建设能力体系和平台,打造企业长治久安的能力基石。具有“战略导向”理念和行为的关键在于强烈的使命意识―它是“战略导向”的前提和源泉,不竭的组织智慧和正确的战略思维方式。更为重要的,它是组织智慧生成的机制、程序和手段,这才是竞争能力的内核所在。 第二,惠及广大员工的利益分享机制。众所周知,华为创始人持有的公司股份比例很小。华为大范围地吸纳员工入股,形成开放、共享的利益结构。华为坦率地承认,企业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组织成员共同的愿景、协同的愿望,以及组织的合力需以利益机制为基础。华为重视企业文化,但从不用虚头巴脑的“理念”来替代利益。 华为以“奋斗者”对企业的贡献和自身的人力资本为尺度,通过产权和利益分配制度的创新,使员工对企业发展产生真正的关切,让员工分享企业成长的收益;同时保持了高效、统一的治理结构。从效率角度看,形成了“高能力、高报酬、高绩效”之间的良性循环。1 2 3 问题八:华为营销策略国内外研究现状怎么写 写论文 study 放前面 、、 参考: Study on Huawei cellphone 's Marketing Position . 问题九:华为的战略演变过程体现了哪些战略管理目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对社会生产、生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对知识密集型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影响企业生产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知识的利用、价值转换、企业的竞争等,都依赖知识型工作者来实现。知识技术资本的重要性越来越高,而知识技术的作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知识型员工来实现,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更是如此。 作为知识载体的知识型员工,自身价值逐渐被认识并得到承认,此时成为企业中最为重要的资产,并且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知识型员工的创造力,从根本上决定了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生存... 问题十:华为为什么走oppo的营销策略 1,线下众多渠道,解决了资金和库存压力。 2,现货发售,摸得见,看得着,也促进了销量。 3,控价。 以上仅供参考~

企业的战略是着眼于长远、适应公司内外形势而作的指导性发展规则,它指明了在竞争环境中公司的生存态势、经营方针和发展方向,进而决定了其重要的工作内容和竞争方式,所以战略对企业至关重要。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华为公司的战略分析

摘要 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战略的种类之一,是对企业发展的谋略,是对企业发展中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在市场竞争日益剧烈的今天,企业的发展成为了越来越多企业家思考的问题。在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涌进市场的同时也鉴证了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消亡,那么企业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呢?

本文以华为公司为例,重点分析它的发展环境及其战略的定制,概述华为在发展的道路上是如何制定正确及有效的发展战略的,指出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并叙述华为公司与其竞争对手的差异及发展战略模式所不同之处。最后对华为所制定的发展战略进行选择与评价!

前言 在资讯产品生产全球化的今天,各国 *** 对资讯产业的参与度和干预度进一步增强,具体表现在从政策和财力上给予支援;在国际经济和外交中给予保护;直接参与组织制订和监督实施资讯科技的战略性发展计划。体现出 *** 争夺21世纪技术优势、保持和增强经济竞争力及国防实力的强烈意图。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的生产销售电信装置的员工持股的民营科技公司,于1987年创建于中国深圳,是全球最大的电信网路解决方案提供商,全球第二大电信基站装置供应商。华为的主要营业范围是交换,传输,无线和资料通讯类电信产品,在电信领域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网路装置、服务和解决方案。在2013年公布的2013年中国民营500强企业榜单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名列第一。同时华为也是世界500强中唯一一家没有上市的公司,也是全球第六大手机厂商。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是在对华为所在环境,行业,市场等各方面的分析,研究华为的企业发展战略及其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对其所选择的发展战略进行评价,同时说明企业制定与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进行发展战略的定制都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对华为公司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应用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从行业的特点出发,结合当前国际行业发展的局势、国内通讯行业发展形势以及通讯技术的发展趋势,深入探讨了公司发展战略的形成机制和实施方法。 文章首先结合华为公司的基本情况对其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能力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总结分析了华为公司所面临的机遇、威胁以及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在识别其核心竞争力后,综合应用战略管理分析方法SWOT 分析法、PEST分析法对公司的战略加以分析和评价,确定了华为公司制定发展的战略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对华为公司未来发展战略的构想及建议。

华为公司概况

华为公司介绍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专门从事通讯网路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致力于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固定网、移动网、资料通讯网和增值业务领域的网路解决方案,是中国电信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并已成功进入全球电信市场。目前正专注于3GWCDMA/CDMA2000/TD-SCDMA、NGN、光网路、xDSL、资料通讯等几个领域,希望通过持续投入和努力成为这几个领域的全球领先者。华为目前有员工24000多人,其中外籍员工3400多人。2013年《财富》世界500强中华为排行全球第315位,与上年相比上升三十六位。华为是全球领先的资讯与通讯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业务涵盖了移动、宽频、IP、光网路、电信终端等领域,致力于提供全IP融合解决方案,使终端使用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任何终端享受一致的通讯体验,丰富人们的沟通与生活。

华为在全球建立了8个地区部、55个代表处及技术服务中心,销售及服务网路遍及全球,服务270多个运营商,产品已经进入德国、法国、西班牙、巴西、英国、美国、日本、埃及、新加坡、韩国等70多个国家。据Dittbemer统计,华为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新一代网路系统全球市场占有率18%,全球排名第一,交换接入装置全球出货量连续3年局第一;据Gartner统计,华为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数字使用者线出货量全球排名第二;据RHK统计,华为光网路市场份额全球排名第二;华为是全球少数实现3GWCDMA商用的厂商,已全面掌握WCDMA核心技术,并率先在阿联酋、香港、模里西斯等地区获得成功商用,跻身WCDMA第一阵营,成为全球少数提供全套商用系统的厂商之一。

华为在整合产品开发IPD、整合供应链ISC、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质量控制等诸多方面,与Hay Group、PWC、FHG等公司展开了深入合作。经过多年的管理改进与变革,以及以客户需求驱动的开发流程和供应链流程的实施,华为具备了符合客户利益差异化竞争优势,进一步巩固了在业界的核心竞争力。

华为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巨集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巨集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是指影响一切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巨集观力量。对巨集观环境因素作分析,不同行业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经营需要,分析的具体内容会有差异,但一般都应对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技术Technological和社会Social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简单而言,称之为PEST分析法。

1Political Factors----政治法律环境

在电信装置产业方面,电信装置产业在 *** 的支援下经历了数字交换机阶段、GSM阶段和3G阶段,实现蛙跳式追赶,为中国企业进入电信市场开启看大门。在2000年以后,华为完成了市场开拓初期的任务,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全球市场体系和产品体系。此时华为非常需要中国 *** 出口信贷的支援。和中兴一样,华为积极地参与了由中国国家领导人率领的企业家代表团,每次出访几乎都带来了中国 *** 为了促进双边合作、扩大中国企业销售的出口信贷政策,而且重点是支援重大合作专案。

2Economic Factors----经济环境

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世界资讯经济和网际网路产业的迅猛发展,为通讯装置制造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使其成为目前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而在国外市场,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使得西方富国纷纷出现财政困难,频频减少对通讯装置的投入,这就却给低产品价格的华为公司装置带来了机遇。

3Sociocultural Factors---社会文化环境

近年来,中国逐步成长为世界最大的行动电话市场,但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市场上,中国手机制造商始终都在追赶世界大品牌的脚步。2010年,这一情形终于有了变化。以下几个数字就能说明问题:据市场调研公司iSuppli统计,深圳华为位列第九。

4Technological Factors---技术环境

随着数字化生存真正来临,在宽频网路必将更加普及的基础上,每个人的社会化属性进一步放大,世界更加扁平化。在授权范围内,任何人均可随时随地平等获得需要的资讯,不为资讯海洋与壁垒困扰。 同时,互动视讯成为资讯的主导表现形式。资讯载体的发展历经“文字、图片、声音、视讯”过程,视讯是资讯表达最直观的形式,ICT基础设施的完善、宽频的普及和服务的云化,将促进人们从使用“语音+文字”向使用“视讯与影象”转变。

华为公司外部机遇与威胁

1机遇

第一,华为公司处在一个快速增长、有着巨大市场的通讯产业中,人们交流的需求与日俱增,电信装置制造行业有着丰厚的超额利润。

第二,凭著军人背景的坚忍不拔,和国家的扶持政策,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财力物力和整个中国经济大幅度的增长,可以说华为的机遇是市场给的,但市场是要靠竞争、靠实力去拼来的,所以说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第三,中国研发成本的低廉,人力资源成本的低廉给华为带来了巨大的成本优势。据统计,华为研发部门的人均费用为万美元/年,而欧洲企业研发部门的人均费用大概为12万~15万美元/年,是华为的6倍。华为研发人员年均工作时间大约为2750小时,而欧洲研发人员年均工作时间大约1300~1400小时,人均投入时间之比为2∶1。因此,华为在产品响应速度和客户服务方面反应较快,这是其能以弱胜强的核心优势。也成就了华为交付成本和交付效率在业界形成良好口碑。

第四,近十年来,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大不如前,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产品大大走俏。在这个机遇下,华为、中兴脱颖而出,不但分享了亚太市场,更是利用其“价效比”,使得欧美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

第五,中国 *** 给予了通讯产业众多扶持政策。华为是中国第一家通讯行业的民营企业,因此国家和 *** 给予华为的政策性支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威胁

第一,来自通讯行业的威胁。目前有种说法:通讯装置制造业已经慢慢变成了夕阳产业,技术能力过剩、服务过剩和终端使用者固有消费习惯的惯性使得电信运营商盈利能力的下降,这就必将影响装置制造商的收入和利润情况。

第二,来自人民币升值、通胀的压力。华为公司目前的销售收入超过75%来自海外,如果人民币持续升值,必将削减华为的竞争力。

第三,来自同行竞争的威胁。通过合并和并购,电信装置制造商已经渐渐形成竞争集团,但显然华为被排除在外。来自竞争对手的联合打压,如果华为准备不足的话,是很有可能伤筋动骨的。

华为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华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华为公司特有的不可被复制的核心竞争力按重要性进行排列:第一,研发能力、产品差异性;第二,企业文化;第三,普遍客户关系。

1 研发能力

a低成本研发。在中国,每年毕业300万的工科大学生,华为可以在里面招聘优秀的学生来华为工作,在中国一个研发工程师的工资是欧洲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而法定工作时间是欧洲工程师的倍,而同时中国人勤奋,还经常加班加点。而研发费用的80%以上是人力资源成本,所以,华为投入1块钱研发,相当于欧洲公司投入10块钱。也就是我们的研发成本是欧洲公司的十分之一。

b高质量研发。从“华为”知识战略制定的角度:每年把不少于公司收入的10%投入并将研发经费的10%投入新技术预研;从研发人员数量看,拥有研发员工51000多名,占公司总人数的46%,其中,有1400多人专职从事中长期技术研究工作;从研发成果看:迄今为止,华为已累计在全球申请专利40148件。

2企业文化

华为文化主要是两点:第一,奋斗文化;第二,不让雷锋吃亏。简单地说:你奋斗,就有好的回报,就有发展成长的机会。有急着去采访参观华为时,记下了企业的两个标语:“准时上班就是准时进入工作状态”、“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是专家,重复的事情简单做就是赢家” 。

3普遍客户关系

华为提倡普遍客户关系。不像西方公司只瞄准决策者做工作,华为构筑的是决策者、技术人员、使用者、经营部门、财务部门等等全方位的客户关系。华为在做国际市场时,也继承和发扬了这种普遍客户关系的工作方法,无论是运营商的测试人员以及普通的工程师到总监、CTO、CEO,华为员工都有全方位的接触。让客户感受到尊重。

华为的领导力素质模型第一点就是发展客户的能力,其定义是:这是一种致力于理解客户需求、并主动用各种方法满足客户需求的行为特征。

华为公司的内部优势与劣势

1优势

a华为拥有通讯装置制造业界最为全面的产品线,能提供业界最完整的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和“一站式”服务,消除了不同装置间的相容性问题,不但提高了装置利用率,也节省了除错时间,为使用者创造了价值。

b产品价效比高、交付快。华为全球有48%的员工从事研发工作,每年将不低于10%的销售额作为研发投入,这些保证了公司的技术领先和储备,同时,由于华为人力资源成本比发达国家低,产品较之便宜很多。

c先进的生产工艺体系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完整的供应商认证流程保证了产品和工程实施的质量,赢得快速、高质量、低成本的比较竞争优势。

d企业文化和执行力。华为的“狼性”文化强调团结、奉献、学习、创新、获益与公平,更强调积极进取,以绩效为导向。华为有着一套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包括新员工培训、员工考核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字报口号等等,为华为保持其“狼性文化”、“奉献精神”提供了保证。

2劣势

a品牌问题。很多发达国家的人不信任“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他们看来,中国货是价廉质差的代名词,这个大环境对于华为电信装置的销售很不利。此外,“农村包围城市”的国际化战略某种程度上牺牲了华为的品牌形象,不利于其品牌价值提升。

b研发基础环节薄弱,改进型创新多,原创型创新少。华为虽连续数年成为中国申请专利最多的单位,但这众多的专利中基本上没有原创产品。

c营销模式。国际化初期,华为利用国内派出的销售队伍,采取与国内相同的直接与电信运营商洽谈的直销模式。但实践证明,这只在南美之外的发展中国家比较有效,在发达国家更是行不通。

2.华为公司发展战略选择与制定

华为公司发展战略选定

华为将继续秉承“以客户为中心”,基于客户的需求,逐步建立在电信网路、全球服务和终端三大业务领域的综合优势,为客户提供云、管、端产品和解决方案,帮助运营商改善收益 ARPU、提升频宽竞争力 Bandwidth和降低总拥有成本 Cost,实现商业成功。传统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资讯科技行业与电信行业正在走向融合。电信行业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推动其他传统行业更高效发展,并经历着意义深远的变革——从聚焦语音转变为聚焦资料、从关注管道转向内容、通讯需求从人与人之间延伸至机器与机器的连线、业务型别也从传统的电信业务转向融合的资讯通讯技术业务。

市场主导战略

市场是一切工作的源泉,没有市场的成功,公司不仅不能开发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和领先的技术,也不可能实现所有的战略。

1市场是华为的生命。华为今天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市场和技术两方面的实力。其实,华为也是近年来才逐步在技术方面领先的,前几年的产品和技术根本谈不上有多么好,但是,华为的市场人员却能把并不怎么样的产品卖得风风火火。因此,业界以前流传着这样一句形容华为的话:“一流的市场,二流的服务,三流的产品。”我们知道,产品即使不好,也还可以通过强有力的客户关系进行弥补。而客户关系的建立是通过对客户需求的高度关注以及快速反应获得的,也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和客户建立各种不同型别的利益共同体。

2市场是一切工作的核心。首先体现在产品的研发方面,如产品的研发是否立项,产品的设计思路与研发路标如何确定,产品的技术标准如何选择,产品的改进和完善如何进行等等,都是依据市场前景和市场反馈来进行的。

核心技术战略

华为是一个由“营销团队+研发中心”构成的高科技公司,从事的是世界上最前沿的IT与通讯技术研发与销售。因此,核心技术与产品研发是确保华为公司成功的最关键的两个系统。而确保拥有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是华为公司的四大战略之一,因为华为确信,公司产品的竞争力来自核心技术。研发投入达世界领先水平

华为研发中心华为为了持续提升围绕客户需求进行创新的能力,长期坚持投入不少于销售收入10%的费用用于研发,而且近两年更是进一步加大了投入。2005年度,华为研发的投入高达47亿元人民币,占上一年度市场销售总额的14%,无论是总额还是比例都在全国电子百强企业中排名第一。华为还坚持将研发投入的10%用于预研,对新技术、新领域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和跟踪。

全员持股战略

独特的全员持股制度,在华为的发展史上曾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没有这个制度,华为就不可能生存,也就不可能发展到今天。因此,全员持股战略是华为成功的四大战略之一。然而这个制度是引发华为争议最多的话题,也一直是社会关注华为的焦点之一。世上最成功的“画蛋孵鸡”激励法

国际化战略

一家公司只有从管理体制、流程、供应链、生产、研发、人力资源等方方面面都实现了国际化,形成相互配套、相互适应、彼此支撑的国际化体系,才能最终实现市场的全面国际化。

和发展中国家所走的道路一样,先是供应链的国际化,再逐步实现生产的本地化。华为在获得代理PABX使用者交换机的第一桶金后,通讯行业巨大的市场容量和高额利润回报迫使华为着手组建自己的技术团队,开始研发自主品牌的产品,逐步掌握了PABX的生产技术,并且开始向市场更大、容量更高的运营商级产品也就是业内所说的“局用程控数字交换机”冲刺。

目前,华为的大部分物料都可以从国内市场获得,物料采购成本因此大幅度降低,公司的供应链经过了一个由“国际化”到“本土化”的自然转变过程。这是发展中国家获得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成功范例。“本土化”是在国际竞争的环境里,中国企业凭借实力获得的战果,和改革开放前的那种一切供应链必须来自国内的行政垄断是完全不一样的。

华为公司发展战略效果分析

1华为公司近财物状况

2013 年,华为销售收入实现 1,852 亿人民币,同比增长 。这主要源于华为在海外销售收入的大幅增长,及在电信网路、终端和服务产业的均衡、快速发展。净利润达到 238 亿人民币,利润率为。与此同时,华为实现了 285 亿人民币充裕的经营活动现金流,这将有利于公司与客户一起,把握行业融合带来的市场机遇,实现持续稳健增长。见图4-1由图可见,华为的销售收入、营业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均为逐年上涨趋势。

2华为公司市场占有率

2013 年,华为搭起的全球化均衡布局使公司在电信网路、全球服务和终端业务领域均获得了快速稳健的发展 , 全年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 185,176 百万元,同比增长了 。国内市场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达 64,771 百万元,同比增长了 ,受主要电信运营商投资减少的影响,销售收入增长有所放缓,但保持了稳定的市场地位。

3.华为公司发展战略改进建议

华为在跻身全球电信装置厂商前列的同时,也把整个电信装置制造市场从高利润时代拉到了微利时代,由于华为和中兴的介入,使得中国电信运营商采购装置的成本大大降低。在打败对手的同时,也把自己带入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境界: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生存。

高层人才战略建议

任正非在华为通过他的个人权威和煽动性的写作,启发著员工的创业 *** ,但这是一个危险的讯号。一旦员工对他失去信任,华为就会“树倒猢狲散”。同时,这是一种短视行为。不要过度依赖创业领袖,应该培养职业经理人执掌高层管理岗位,适当增加如李开复这样的空降兵。

TD战略建议

华为真的不应该放弃TDS-CDMA这么大的市场,而是应该放弃公司在TD方面的一些观点,改变公司在TD方面方面的策略,也就是在TD方面奋起直追,应该还有时间留给华为。

与中兴合作建议

目前,市场有报道称华为和中兴在海外打价格战,这有好处,激发了斗志,有华为的地方就有中兴,他们两个一起打的时候最终还是落到了中国企业的手里。但有增加了内耗,同时由于国际电信巨头的合并,使得华为和中兴追赶他们历程又一次拉长。如果两个公司形成一个联合体,将节省研发成本,在全世界都有实力的研发队伍,组成联合体也避免打价格战”。

人性化管理建议

华为应该更加考虑到人性化的真正内涵。人除了物质之外,还有其它层次的需要,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华为在文化的假设上除了员工有物质需求之外,需要更多考虑员工作为一名社会人的其它需要。

结束语

通过对华为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密切的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我国通讯市场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华为公司如何在危机下求生存,如何在竞争中求发展,如何迅速的占领市场主导地位,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这就使得公司必须重视企业战略的管理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制定。

本文在对华为公司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详尽、透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企业目标的确定,制定适合公司发展的发展战略措施,即市场主导战略、核心技术战略、全员持股战略、国际化战略。同时提出了华为对华为发展战略的改进建议,即高层人才战略、TD战略、与中兴合作、人性化管理个方面建议,目的为华为有更好的企业发展战略。

因本文的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是在充分了解华为公司、国内通讯行业的基础上,应用所学战略管理的知识,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希望通过该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及提出的改进建议,是华为公司克服发展中的艰难万险,在竞争中不断的壮大。

参考文献:

[1]郑海航,黄津孚.中国企业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2]王象山.未来竞争力-中国企业的战略修炼.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张贯京.华为四张脸.广州:广州经济出版社,2011

[4]胡志刚,包晓闻.中国顶级企业经典管理模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5]宋永高.品牌战略和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6]聂正安.管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

[7]曹志平.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现状、成因及管理[J].管理世界,20103:45-49

[8]杨锡怀,冷克江,王江编著.企业战略管理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9邹昭晞著.企业战略分析[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下页带来更多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