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研究梅娘的鱼的相关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22:39:25

研究梅娘的鱼的相关论文

“鱼”象征了女性的一种逆行形象。

出身豪门的梅娘刚两岁,身为偏室的母亲被正房驱逐,从此生死不明。经受了失亲之痛的她,长大后自定笔名“梅娘”,取谐音“没娘”。 鱼 男权意识依赖蚌 女性的不平等 性 薪水 尊严 女人的路是窄的蟹 蟹落在张好的网里预示着女人的悲剧

梅娘20世纪40年代的小说在高扬人道主义的同时显示出显著的女性意识,它关注女性,同情女性,为女性的命运思考呐喊,寻求女性解放的道路;并在一定程度上对男性中心主义进行了解构.与此相应,她的叙事风格也有着较为突出的女性主义文本特征.

南张北梅的那个梅娘?中学课本里应该没有的吧。。。

西厢记论文关于红娘的研究

红娘是《西厢记》中一个社会地位卑贱,却光彩四射的人物,她冷眼旁观,很清楚老夫人为维护“相国家谱”,决不允许张生和莺莺的结合,所以她最初并不想帮助张、崔二人。但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她逐渐为崔张之间真挚的感情打动,也不满于老夫人的背信弃义,于是转而积极地为他们传递书信、出谋划策。她批评张生是“银样蜡枪头”,居然揣摸不透莺莺的心事;她也批评莺莺的心口不一,明明思念张生,在人前却一点也不流露;对老夫人,她更加勇敢机智地进行反击,为崔、张二人辩护,使老夫人理屈辞穷,不得不答应了二人婚事。最巧妙的是,她反击老夫人的,恰恰是老夫人要维护的封建纲常和家族利益。如《拷红》中,她先把张生和莺莺的私情告诉了老夫人,然后对老夫人说:“目下老夫人若不惜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日后张生名垂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老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这几句话,真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老夫人也只好默认了张生和莺莺的婚事。 红娘是一个侠肝义胆,机智聪明的形象,汤显祖说王实甫的红娘:“有二十分才,二十分胆。有此军师,何战不克?”(汤海若先生批评《西厢记》),红娘在《西厢记》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从这个故事的大概中,可以看出红娘并不是莺莺和张生初次会面的“介绍人”,莺莺和张生相识相知是源于普救寺里的偶然相遇。红娘当初不仅没有“搭桥”,且在一段时间里,曾经奉崔母之命监视他们的行动,管制着莺莺,防范她有越轨之举。所以莺莺曾经埋怨红娘“但出闺门,影儿般不离身。”红娘回答说:“不干红娘事,老夫人着我跟着姐姐来。”(《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红娘是崔家的奴婢,其主要职责就是服侍和管制着小姐莺莺。促使红娘改变自己的态度,背叛自己的“职责”是源于一场兵变的灾难。佛殿相遇后,崔、张的爱情在“地下”悄悄地发展着,他们“月下联吟”、“道场顾盼”,彼此相思,好事在望。然平地起风波,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要掳莺莺为妻。三日之内若不交出莺莺,“伽蓝尽皆焚烧,僧俗寸斩,不留一个”。在此危难之际崔老夫人做出决定,当众宣布:“但有退兵之策的,倒陪房奁,断送莺莺与他为妻。”张生欣喜若狂,修书一封,招来白马将军,退却半万贼兵。总以为美满姻缘指日可待。然兵退身安的老夫人,在庆功宴上却出尔反尔,悔亲赖婚。“赖婚”之举伤了张生,害了莺莺,激起了红娘极大不满。从此红娘坚决地站在张生的立场上,打抱不平地要成就张生与莺莺的婚事。她为张生进计献策,她为莺莺传书递简,辛勤劳苦自不必说,还常常忍着小姐无端指责,受着老夫人无情的棍棒。当张生由衷感激地说:“小生久后多以金帛拜酬小娘子。”红娘反驳道:“先生的钱物,与红娘做赏赐,是我爱你的金货?”(《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在红娘无私的竭尽心力的帮助下,老夫人终于让步,崔、张这对情人终成眷属。由此观之,红娘本不是一个好管天下姻缘的“多事”人,她所以卷入崔张的婚姻中,由旁观者变为“热心人”,其原因概括起来有三:一是感激张生侠义地救了她们一家人。“我想咱们一家,若非张生,怎存俺一家儿性命也?”(《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二是她不满老夫人忘恩负义,过河拆桥。“这是俺老夫人的不是,将人的义海恩山,都做了远水遥岑。”(《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三是她认为小姐与张生郎才女貌,是天生地设的一对。“秀才是文章魁首,姐姐是仕女班头;一个通彻三教九流,一个晓尽描鸾刺绣。”(《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所以,红娘所为绝不仅仅是出于“热心”,而是义与勇的表现;而红娘这一个人物的内涵也不只是一个牵线搭桥者,而是中华民族一种美好道德的象征。这种道德就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牺牲自己,见义勇为;以自己无私的辛劳,成全他人的幸福。这,也就是红娘的本来面貌。她与中国古代的“媒婆”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古代有“三姑六婆”之说。“三姑”是指:尼姑、道姑、卦姑;“六婆”是指: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这“六婆”中的“媒婆”就是男女双方之间专门从事穿针引线工作的搭桥者,并且以此谋生,而不是“无私的辛劳”。古代任何人的婚姻都要经媒婆的“手续”,没有“媒妁之言”的婚姻,是不被家庭和社会承认的。

《西厢记》研究分析

《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下面是我为您搜集整理的《西厢记》研究分析论文,以供参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典型代表,其词章的风韵、人物的典型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本文从剧作的主旨、人物、故事流变等方面对二十一世纪以来的研究状况进行概述。

关键词 : 《西厢记》 研究 综述

关于《西厢记》的研究,早在明代《西厢记》评点本中就有所涉及,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西厢记》的研究日渐丰富,探析的角度也是不断更新。据不完全统计,21世纪以来关于《西厢记》的研究文章有1300多篇,其中对《西厢记》主题思想的研究占多数,对建国以来《西厢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突破。下面对近十多年《西厢记》的研究状况进行一下简要梳理。

一、关于主旨思想的研究

学术界基本认为《西厢记》的主旨思想是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邹尤《发乎情,止乎礼仪——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贵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认为《西厢记》是 “情、礼、义”的冲突,通过崔莺莺和张珙的恋爱过程,展示了“发乎情、止乎礼仪”的主题思想。陈兴从历史入手,来分析《西厢记》的情节,进而突出作品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主题,此观点继承了戏剧正统思想观的发展。刘健《男权视角下的女性话语——<西厢记>主题思想的深层探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S1期)和黄一璜《<西厢记>意蕴新解》(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硕士学位论文)都是从内容和文化意蕴角度进行分析。

从对封建的妥协性来揭示《西厢记》主题思想的双重性,是近些年来研究的另一角度。如白忠睿《<西厢记>主题思想的二重性及其成因》(《文学教育》2013年第6期)围绕崔张婚姻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结局的处理,来剖析人物的软弱性和作者对封建礼教的妥协,进而引出《西厢记》主旨思想的矛盾二重性。

肖志群《<西厢记>主题思想复杂性研究》(《剑南文学》2012年09期)从人物和辞藻,对反叛、矛盾、进步的主题思想进行详细的梳理,最后突出的是这一主题思想的复杂性。

二、关于人物形象的研究

关于人物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第一个领域是人物对比研究;第二个领域是人物形象的单论分析;第三个领域是人物心理研究。人物比较研究,大多是和人物气质、背景相仿的形象,例如李阳的《论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的差异》(《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第5期)分别从她们的生活环境、性格特征、对爱情进行地不懈追求这几方面来论析其形象的差异。王颖卓《紫鹃和红娘比较谈》(《红楼梦学刊》2003年第1期)分析得也很透彻,认为婢女用智慧促进了主人的婚姻。

当然也有与一些外国的人物形象的比较,例如崔莺莺和朱丽叶、沙恭达罗的对比。在中外人物对比中,他们研究的领域大多是通过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不同,剖析人物,落脚点是人物共同的主观态度和情感倾向,赞美了人物的品格美和爱情美。例如张敏的《朱丽叶和崔莺莺形象之比较研究》(《零陵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和成良臣的《东方剧苑两佳丽——沙恭达罗与崔莺莺形象比较》(《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8期)都是按照这个模式进行研究的。

在第二个领域,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不同角度的剖析来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孙鸿钧的《论<西厢记>张生形象特征之“志诚”》(《华章》2012年07期)通过对张生“志诚”的分析,来讨论这一人物形象的价值所在。罗冠华《红娘的形象何以变化多端》(《四川戏剧》2009年第1期)是立足于戏曲的审美,宋剑华《论“红娘”现象的现代演绎》(《晋阳学刊》2012年第6期)是立足于历史文化来展示红娘的新形象。

在第三个领域,对于人物心理的研究是近些年的.一大热点和趋势。王兆才《<西厢记>:写出人物灵魂的深——崔莺莺心灵世界解读》(《中文自学指导》2002年第6期)和牛晓霞《<西厢记>中崔莺莺叛逆心理剖析》(《中国古代小说戏剧丛刊》2005年第 9期)都写到了崔莺莺的心理是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正是长期的封建禁锢迫使她冲破封建儒家文化的藩篱。江奎等人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人物心理行为的论证。而作为性心理,一般很少被人提起,但是崔莺莺的研究者近些年来打开了这一渠道,把她的这种心理和历史和作品联系起来,丁峰山的《崔莺莺性心理探赜》(《宁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从性心理角度考察《莺莺传》中莺莺“先拒后奔”行为的研究成果。李双军《“忍情”与“志诚”——从张生形象看唐元文士心理》(《青春岁月》2013年第6期)是把张生和唐元文士心理联合在一起。

三、关于《西厢记》故事流变的研究

《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是一脉相承的,其中个别故事和情节又有所变化。在《西厢记》的演变史中,学者们研究的角度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蒋佳青《浅析从元稹<莺莺传>到王实甫<西厢记>的发展变化》(《安徽文学》2010年第8期)着眼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遣词造句和结局的改变。其次,杨文榜《从<莺莺传>到<西厢记>:人性化的必由之路》(《琼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从剧本的改编突出人性化的发展。最后,在故事流变的历程中人物家世的考证也是一个新方向,例如崔莺莺身世的研究主要围绕是不是胡女和家世的考证。王悦《谈崔莺莺的“胡女”身份》(《语文建设》2012年第9期)从作者的胡人血统、唐代的文化融合及故事发生地——蒲州的胡人文化三个方面,认为崔莺莺的原型应是胡女。葛承雍《谈崔莺莺身世角色的探索》(《光明日报》2003年10月8日)也是对其进行论证。许总《崔莺莺家世及行踪辩正》(《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3 期)主要通过关于崔莺莺的所有作品中留下的史料和信息考证崔莺莺确系崔鹏之女,与元稹为姨表兄妹。其与元稹相遇之事,是随母扶夫柩归葬博陵并服丧三年后再返长安途经蒲州之时发生的。

四、关于《西厢记》唱词的研究

《西厢记》的曲词优美,历来赞誉的人都很多。关于曲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修辞、典故、风格上。高吉利《<西厢记>词汇研究》(广州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统计了剧本中词汇,并分为13类,重点分析了方言词和语气词等突出的词汇。李号《<西厢记>修辞格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从对《西厢记》修辞格的分析得出其种类齐全、具有“生活味”“文人气”。王日红《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厢记语言美探析》(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是通过《西厢记》的语言美来反映其本身的雅俗共赏。而王晓宁、鲍丽雯和徐荣生等人是从典故入手,来揭示剧作曲词的优美,进一步说出用典是“天下夺魁”的重要因素。对于唱词方面的探析主要是围绕词性、词义和词采三个方面进行,是对建国以来《西厢记》唱词研究的一种深化。

五、关于《西厢记》作者的研究

史料中对于王实甫的记载很少,关于其生平研究的文章也是少之又少。谢美生和王华之在《王实甫居家定州考析(六则)》(《河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中根据孙楷第先生的《元曲家考略》考订出王实甫居家定州,并进一步确定两个王德信是同一人,即王实甫。而后,刘纯斌在《王实甫之不入“元曲四大家”原因解析》(《文教资料》2006年第7期)提出王实甫由于作品形式“出格”、“依傍”改写、思想与时代不符这三个原因,没能进入元曲四大家的行列。关于王实甫的已知情况和《西厢记》的创作时间问题,邓绍基在《王实甫的活动年代和<西厢记>的创作时间》(《文学遗产》2012年第4期)中做了详细的介绍和总结。

拓展:西厢记原文及译文

原文:

(王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旦唱)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姑娘)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旦唱)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做到科)(见王夫人科)(王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末云)小生托王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洁云)王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旦长吁科)(旦唱)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王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旦唱)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王夫人云)红娘把盏者!(红把酒科)(旦唱)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红云姑娘)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旦云)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唱)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王夫人云)辆起车儿,俺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来。(下)(末辞洁科)(洁云)此一行别无话儿,贫僧准备买登科录看,做亲的茶饭少不得贫僧的。先生在意,鞍马上保重者!“从今经忏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下)(旦唱)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旦云)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末云)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旦云)君行别无所赠,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末云)小姐之意差矣,张珙更敢怜谁?谨赓一绝,以剖寸心:“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旦唱)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五煞]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末云)有甚言语嘱付小生咱?(旦唱)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末云)再谁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旦唱)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红云姑娘)王夫人去好一会,姐姐,咱家去!(旦唱)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旦、红下)(末云)仆童赶早行一程儿,早寻个宿处。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下)

译文:

(王夫人、长老上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在这十里长亭,准备了送别酒宴;我和长老先行动身来到了长亭,只是还没见张生和小姐到来。(莺莺、张生、红娘一同上场)(莺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本就是使离别的人伤感,何况又碰上这深秋季节,多么烦恼人呀!“悲欢离合都在这一杯酒,从此就要各分东西相隔万里。”

【正宫】【端正好】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太迟,怨离别得太快。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马,恨不能使疏林一直挂住那斜阳。张生的马慢慢地走我和车紧紧地跟随,刚刚结束了相思之苦,却又早开始了别离之愁。听他说“要走了”,人顿时消瘦下来;远远地望见十里长亭,人更消瘦了:这离愁别恨有谁能理解?

(红娘说)姐姐今天怎么不打扮?(莺莺说)你哪里知道我的心里呵!(莺莺唱)

【叨叨令】看见准备着离去的车和马,不由得我难过生气;还有什么心情去插花儿、贴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妩媚;准备好被子、枕头,只要昏昏沉沉地闷睡,从今后,那衫儿、袖儿,只会揩满流不断的泪。怎么不愁煞人呀?怎么不愁煞人呀?从今往后,张生你要书信给我赶紧寄。

(到达长亭,拜见王夫人)(王夫人说)张生跟长老坐,小姐这边坐,红娘拿酒来。张生,你也上前来,都是自家的亲眷,不要回避。我今天把莺莺许配给了你,到了京城后不要辱没了我孩儿,努力争取一个状元回来。(张生说)小生我托王夫人洪福,凭着胸中的才气,把考个功名看得就像拾根小草一样。(长老说)王夫人的见识不会错,张生不是个落后的人。(斟酒后,坐下)(莺莺长叹)

【脱布衫】西风吹来,黄叶乱飞,染上了寒霜之后的枯草满地都是。酒席上斜偏着身子坐的张生,紧锁着愁眉,没精打采,呆呆发愣。

【小梁州】我看见他强忍着泪水而不敢任其流出,恐怕被人发觉;猛然间又看见他把头低下,长长地吁气,假装着整理着自己素色的绸衣。

【幺篇】虽然久后终成美好姻缘,无奈眼前这个时候,怎么不让人伤心悲泣!心意好象痴迷,心情如同醉酒,从昨夜到今天,细腰儿更加瘦减。

(王夫人说)小姐斟酒!(红娘递酒壶,莺莺端着酒杯长吁叹,说)请喝酒!

【上小楼】团圆欢聚没多久,离情别绪相跟而来。想着我前天晚上私下订情,昨天晚上结为夫妻,今日却要分开。

我深切休会了这几天相思的滋味,却原来比别离的愁苦还要深十倍。

【幺篇】青春年少呵,把别离看得很轻,情意淡薄呵,容易遗弃对方。全不想过去腿儿相挨,脸儿相依,手儿相携的情形与甜蜜。你给我崔相国家做女婿,算得上妻荣夫贵,只求像并蒂莲似的永不分离,远胜过状元及第。

(王夫人说)红娘倒酒吧!(红娘倒酒)(莺莺唱)

【满庭芳】斟酒上菜太快,相对片刻,马上又要分离。如果不是酒席上母子间需要回避,真想和他叙叙夫妻之情。虽然只能相守得一时半会儿,也算是我们夫妻同桌共食了。眼里空留着深意,回想起其中的波折,差一点化成望夫石。

(红娘说)姐姐不曾吃过早饭,就喝一口汤吧。(莺莺说)红娘,什么汤儿咽得下去呢!

【快活三】拿来的酒和食,吃着就象土和泥。假若就是真的土和泥,也有些土的气息,泥的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的美酒,清淡得如同水一样,这里边多半是相思的泪水。眼面前的茶饭难道不想吃,只是愁恨塞满了肠胃。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却把一对夫妻拆开在两处。一个在这边,一个在那里,一声接着一声长长地叹气。

(王夫人说)套上车儿,我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一起回来。(王夫人下场)(张生和长老辞别)(长老说)你这一走我没有别的话要说,我准备买科举后的录取名册看,你结婚酒的茶饭还少不得我的。先生当心,一路上多保重!从今往后我无心诵习佛经,专听你高中状元的捷报。(长老下场)(莺茑唱)

【四边静】一会儿送别的筵席已经结束,我的车往东,张生的马儿向西,两情依依难别离,夕阳的余辉照在绿色的山岗上。不知他今晚住在哪里?即使在梦中也难寻觅。

(莺莺说)张生,这一去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地回来。(张生说)我这一去一定不费力地考取一个状元。正是“青天有路终会到,金榜无名誓不回。”(莺莺说)你这一次赴考我没有什么相送,吟诗一首,为你送行:“抛弃我的人现在何处?想当初对我那么亲热。

【耍孩儿】湿淋淋的衣袖上沾满眼泪,比白居易的青衫更湿。伯劳鸟向东飞去燕子向西飞,还没有启程倒先问归期。虽然眼前人要远别千里,姑且先干了面前的这一杯酒。没有喝酒心却先醉,眼里流血,内心如同死灰。

【五煞】到京城望你适应水土,及时赶路,节制饮食,顺应时节,保重自己的身体。荒村野店应早点休息,风霜雨雪天气应起得迟!在秋风中远行,身体最难调护,也就最要照顾好自己。

【四煞】这忧愁向谁去诉说?想思之苦只有自己心里明白,老天爷不管人是否憔悴。相思的泪水使九曲黄河都泛滥起来,怨恨能将华岳三峰都压低。到黄昏独自闷倚西楼,只见那夕阳古道,依依杨柳,千里长堤。

【三煞】笑嘻嘻一道来,哭啼啼独自回。回家后若是入罗帏,昨夜绣花被里又香又暖春意迷人,今夜里绣被冰冷难成梦。留恋你不为别的,只是见你攀鞍上马,忍不住泪水横流,紧锁眉头。

(张生说)有什么话要嘱咐我吗?(莺莺唱)

【二煞】你不要担心“有文才而没有福气”,我只怕你“撇下前妻再娶妻”。你不要“一去就杳无音讯”!我这里有信经常寄给你,你千万不要“考不中就坚决不回来”。这一点你必须记住:如果遇上那他乡女子,不要像在这里似的逗留迷恋。

(张生说)还有谁能比得上小姐?我又怎么会产生这种念头。(莺莺唱)

【一煞】青山阻隔我送行,疏林挡住我目光,淡淡炊烟和那傍晚的雾气相互掩映。残阳斜照的古道没有人声,秋风吹过庄稼传来马的嘶鸣。我为什么懒得上车呢,来的时候多么急切,别离独回却又多么迟缓?

(红娘说)王夫人回去好一会儿了,姐姐,咱们回家去!(莺莺唱)

【收尾】四周群山中,一马远去残阳里。整个人间的烦恼都填在我胸中,估量这样大的小车子怎么能载得起呢?

(莺莺、红娘下场)(张生说)仆童趁早赶一路程,早些找个住处。泪水随着流水更加多了,忧愁追逐着野云四处飘飞。(张生下场)

《西厢记》中红娘的形象:《西厢记》中的红娘具有识人之明、善于明辨是非、乐于助人、懂得以礼反礼,是封建社会下层人民中善良,爱憎分明的代表人物。

有关梅毒研究论文

有争议的研究项目、不道德的实验和人体试验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医学领域的一部分。这并没有减少它的错误,但是某些伦理道德有问题的科学家已经以科学的名义逃脱了很多。比较著名的任性科学的例子包括优生学绝育、电击疗法、电离辐射实验和中央情报局的MKULTRA计划。但是, *** 资助的塔斯基吉梅毒实验是20世纪中叶在阿拉巴马州梅肯县进行了40年的一个项目,它是其中一个更骇人听闻、更具欺性的项目。

在1932年,医学界对梅毒的治疗仍然知之甚少。尽管有文献记载这种疾病可以追溯到哥伦布著名的蓝色之旅之后,《牛津日报》称,梅毒是一种“文化尴尬”,有许多不同的名字,体现了不同民族的偏见。德国人和英国人称之为“法兰西痘”,俄罗斯人称之为“波兰病”,波兰人称之为“德国病”,日本人称之为“中国溃疡”,16世纪称之为“Kdspe

”,欧洲经历了一场梅毒传染病,很可能是由于大量的水手从一个港口到另一个港口,在他们进港时做水手们做的事。事实上,有证据表明哥伦布和他的船员是从新大陆带回梅毒的人。不管怎样,尽管这种疾病已经存在了至少450年(有些证据表明比这还要长),但没有一种真正的成功的治疗方法。几个世纪以来,一种流行的治疗方法是使用水银,水银本身就有相当大的毒性,可以通过吞食或在皮肤上摩擦。这导致了流行的说法“在金星的怀抱中度过一个夜晚会导致一辈子依赖水星。”

1908年,日本科学家Sahachiro Hata(在德国工作)发现,药物Salvarsan对梅毒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它也相当有毒,因为它来自砷家族。有病人服药后失去四肢的例子。最终,在1912年,哈塔和诺贝尔奖得主保罗埃尔里奇开发出一种更容易管理,但仍然有毒的药物,称为新萨尔瓦散,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才成为治疗梅毒的标准药物。

塔斯基吉大学成立于1881年,是一所为内战后的前奴隶提供高等教育的学校。这是前奴隶刘易斯·亚当斯和前奴隶主乔治·W·坎贝尔的创意。一年后,1882年,伟大的布克·T·华盛顿成为该校校长,并通过购买附近一个前种植园的土地扩大了该校的规模。这所学校位于阿拉巴马州的塔斯基吉,是马肯县的一部分。正如所说,这个地区之所以常被称为“黑带”,是因为“其肥沃的土壤和大量的黑人佃农是该地区的经济支柱。”

在20世纪初,美国公共卫生服务局(PHS)负责监测、识别,找出治疗影响到所有美国公民的疾病、疾病和状况的方法。他们被分成几个部门,其中一个部门完全专注于性病。1957年,这个特别的部门将被转移到疾病控制中心(CDC),但是在1932年,小灵通覆盖了性传播疾病。1929-1931年间,“小灵通”“小灵通”组织罗森瓦尔德基金(Rosenwald Fund)赞助了一项研究,以确定美国南部男性梅毒患病率最高的县。他们的初衷是鉴别和治疗这种疾病。阿拉巴马州梅肯县的感染率最高,超过35%的男性感染了tN部分。1942年,青霉素被用来治疗波士顿椰子林大火的幸存者后,它成为美国军方治疗感染的首选药物。到1945年,青霉素已成为梅毒的公认治疗方法。尽管如此,塔斯基吉梅毒实验的受试者从未服用或提供青霉素作为治疗。研究管理者希望观察病人病情的发展,在许多情况下,他们在研究进行的40年中死亡,尽管其中的大部分有相对有效的治疗方法。据估计,128名病人死于梅毒或与梅毒有关的并发症,40感染了他们的妻子(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还有其他人),并且有19个男性孩子出生时患有先天梅毒。

终于,在1972年7月25日,美联社的Jean Heller揭露了这项研究的真相。一个 *** 小组裁定这项研究“在道德上是不合理的”,并就此结束。1973年夏天,弗雷德·格雷律师代表这些人对小灵通提起集体诉讼,最终以900万美元(今天约5000万美元)的赔偿金被分发给参与者作为和解。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你可能也会喜欢我们新推出的流行播客“脑粮秀”(iTunes,Spotify,Google Play Music,Feed),还有:

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1989年发布)的规定,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是各级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因此临床医师在搞好临床诊断与治疗工作的同时,也应努力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传染病预防措施可分为:①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②疫情出现后的防疫措施;③治疗性预防措施。(一)预防性措施在疫情未出现以前首要任务是做好经常性预防工作,主要内容如下:1.对外环境中可能存在病原体的实体应进行的措施 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结合城乡建设,搞好粪便无害化、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工作;建立健全医院及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防止致病性微生物扩散和院内感染;在医疗保健机构也应大大贯彻《食品卫生法》以及进行消毒、杀虫、灭鼠工作。虽然上述工作主要由卫生防疫及环境监测部门牵头执行,但临床医师也应积极配合。2.预防接种(vaccination)又称人工免疫,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1)预防接种的种类1)人工自动免疫:是指以免疫原物质接种人体,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免疫原物质包括处理过的病原体或提炼成分及类毒素。其制剂可分为:活菌(疫)苗:由免疫原性强而毒力弱的活菌(病毒或立克次体)株制成。如结核、鼠疫、布鲁菌活菌苗,脊髓灰质炎、流感、麻疹活疫苗。其优点是能在体内繁殖,刺激机体时间长,接种量小,接种次数少。但由于不加防腐剂,当被污染时杂菌易生长。一般必须冷冻保存。死菌(疫)苗:将免疫性强的活细菌(病毒等)灭活制成。优点是勿需减毒,生产过程较简单,含防腐剂,不易有杂菌生长,易于保存;缺点是免疫效果差,接种量大。也有将菌体成分提出制成的多糖体菌苗,如流行性脑膜炎球菌多糖体菌苗,其免疫效果较一般菌苗为好。类毒素:是将细菌毒素加甲醛去毒,成为无毒而又保留免疫原性的制剂,如白喉、破伤风类毒素等。2)人工被动免疫:以含抗体的血清或制剂接种人体,使人体获得现成的抗体而受到保护。由于抗体半衰期短,有超过25天,因而难保持持久而有效的免疫水平。主要在有疫情时使用。免疫血清:用毒素免疫动物取得的含特异抗体的血清称抗毒素。提出其丙种球蛋白有效免疫成分称精制抗毒素,含异种蛋白少,可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免疫血清主要用于治疗,也可作预防使用。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及胎盘球蛋白):由人血液或胎盘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制成。可作为麻疹、甲型肝炎易感接触者预防接种使用,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更不能作为万能治疗制剂滥用。被动自动免疫:只是在有疫情时用于保护婴幼儿及体弱接触者的一种免疫方法。兼有被动及自动免疫的长处,但只能用于少数传染病,如白喉,可肌注白喉抗毒素1000~3000单位,同时接种精制吸附白喉类毒素。(2)计划免疫:计划免疫是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我国自70年代中期开始普及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以来,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各地已自上而下建立起计划免疫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和冷链系统,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相应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稳步下降。1988年和1990年,我国分别实现了以省和以县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并通过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联合组的审评。目前,以消灭脊髓灰质炎为重点,我国的计划免疫工作又进入了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新阶段。1)计划免疫的免疫制品及病种:我国常年计划免疫接种主要内容为对7周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和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和以后适时的加强免疫,使儿童获得对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结核和破伤风的免疫。目前我国已将乙肝疫苗的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但未纳入计划免疫程序。有些地区也将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的免疫接种纳入计划免疫范畴。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可以预计,其他一些危害儿童健康、用疫苗可以预防的传染病也将列入计划免疫工作范围。2)计划免疫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是根据有关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免疫因素、卫生设施等条件,由国家对不同年(月)龄儿童接种何种疫苗作统一规定。只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实施,才能充分发挥疫苗效果,避免浪费。免疫程序的内容包括:初种(初服)起始月龄、接种生物制品的间隔时间、加强免疫时间和年龄范围。儿童基础免疫:卡介苗1针,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3次,百白破混合制剂3针,两针(两次)间最短间隔时间为一个月;麻疹活疫苗1针。要求城市和已经装备冷链设备的地区,在12月龄内完成儿童基础免疫;尚未装备冷链和边远地区儿童可在18月龄内完成:牧区(含半牧区)及人口稀少的边境地区在36月龄内完成。同时还要求,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基础免疫的起始月龄不准比规定的免疫月龄提前(但可以推后);两针次间隔时间最短不应短于28天(但可长于28)。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基础免疫才算合格接种。城市12岁儿童是否作卡介苗加强,根据当地结核病流行情况决定。3)计划免疫的实施:①组织措施:接种方式有定点和分散接种,凡有条件和可能的地区都应实行定点接种,以保证接种质量和降低疫苗损耗。接种人员城镇由基层保健构成预防保健科(组)、乡镇卫生院防保组(股、站)负责实施接种;农村由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或乡村医生负责实施接种,在无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的地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工作态度不可信的地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技术不适应的地区可组织接种小组(分队)实施接种。②接种剂量和部位:使用有效疫苗,正确的接种剂量和接种途径是保证免疫成功的关键。如接种剂量与途径不当,可造成接种事故,如个别基层卫生组织误将用卡介苗作皮下接种而发生成批的深部脓肿患者出现。③接种实施步骤:实施接种步骤及其工作要求如下:④计划免疫疫苗的禁忌证世界卫生组织规定,计划免疫接种所用的疫苗几乎没有禁忌证。发热、腹泻和营养不良的儿童均可进行接种,儿童腹泻时,仍可口服脊灰疫苗,但不计入基础免疫次数,应在下次补服;家长或临床医生对正在患病的儿童接种疫苗有顾虑时,应鼓励和动员他们进行接种;若经劝告仍不愿接受,可暂缓接种,等愈后及时补种;对接种第一针百白破疫苗发生强烈反应(抽搐、高热、惊厥)的儿童,不可再接种第二针。根据我国计划免疫工作实际情况,处理疫苗禁忌证的原则为:受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及结核病六种儿童传染病的预防接种,以减少其发病率与死亡率。1990年9月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90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1991年3月,我国政府总理已正式签署了上述两个世界性文件,为实现文件规定的各项目标作出了庄严承诺。这两个文件涉及到预防接种目标者,如下:到2000年,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到1995年,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到1995年,与实行计划免疫前相比,使麻疹死亡率降低95%,发病率降低90%,以此作为长期在全球消灭麻疹的重要步骤;保持高水平的免疫覆盖率(到2000年以后)。既往诊断有明确过敏史的儿童,一般不予接种(口服脊灰疫苗除外);免疫功能缺陷的儿童,可暂缓接种,等愈后补种;具体如何掌握各种疫苗的禁忌证,应以疫苗使用说明书为准4)冷链:实施计划免疫,冷链是保证疫苗接种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所谓“冷链”(cold chain)是指疫苗从生产单位到使用单位,为保证疫苗在贮存、运输和接种过程中,都能保持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而装备的一系列设备的总称。5)扩大免疫计划: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扩大免疫计划(expanded programme on immu-nization,EPI),要求1990年全世界所有的儿童接种率至少达到90%,以预防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和肺结核。世界卫生组织西太洋地区通过了在1995年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决议,我国地处西太洋地区,因此这个庄严的任务也是我国的奋斗目标。为此,我国《八五计划纲要》规定,到1995年乡镇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85%。(3)预防接种反应1)一般反应:接种24小时内接种部位有局部红、肿、痛、热等炎症反应,有时附近淋巴结肿痛。一般反应是正常免疫反应,不需作任何处理,1~2天内即可消失。倘若反应强烈也仅需对症治疗。如果接种人群中的强度反应超过5%,则该批疫苗不宜继续使用,应上报上级卫生机关检验处理。2)异常反应:少数人在接种后出现并发症,如晕厥、过敏性休克、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过敏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虽然异常反应出现机率很低,但其后果常较严重。若遇到异常反应时应及时抢救,注意收集材料,进行分析,并向上级卫生机构报告。3)偶合疾病:偶合疾病与预防接种无关,只是因为时间上的巧合而被误认为由接种疫苗所引起。冬季常偶合流脑,夏季常偶合肠道传染病,可经诊断加以鉴别。在接种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进行接种,注意当时一些传染病的早期症状,尽量避免偶合疾病发生,同时应向病人家属作好解释。4)预防接种事故:制品质量不合格或消毒及无菌操作不严密或接种技术(部位、剂量、途径)错误而引起,常误认为接种反应。5)计划免疫所用疫苗的反应及处理。(4)预防接种效果考核:预防接种效果的考核多由生物制品研究所或卫生防疫站进行。具体内容包括免疫学效果评价和流行病学效果评价。流行病学效果评价包括不良反应观察和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发病率对比分析。免疫学效果评价系观察接种者免疫指标的变化状况。3.防护措施 在某些疾病流行季节,对易感者可采取一定防护措施,以防止受感染,如应用蚊帐或驱避剂防止蚊虫叮咬,以预防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等感染;在进入血吸虫病污染的“疫水”中时,可在皮肤裸露部位涂擦防护剂(如含2%氯硝柳胺的脂肪酸涂剂),或者穿用氯硝柳胺浸渍过的布料缝制的防蚴裤、袜,以避免尾蚴感染。4.携带者的检查措施 有很多传染病均有病原携带者,其危害程度不同,平坦应按病种在该地有目的地检查携带者。也可在新兵入伍、新生入学及招工的健康检查中发现。疟疾、丝虫病等寄生虫必要时可经普查发现。也可以从恢复期病人、病人密切接触者中追踪发现到病原携带者。特殊职业,如儿童机构、饮食行业、牛奶厂及水厂工作人员、炊事人员的定期检查发现携带者是必要的,因为很多爆发是由这些职业工作人员引起的。要建立登记卡,对上述特殊职业人员管理要严格,发现携带者时应将其暂时调离工作进行治疗,治疗无效时,则需调换职业。乙型脑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现在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对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要加强卫生教育,正确认识携带状态对周围人群的可能危害性,自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并接受必要的措施。⒌健康教育 平时的健康教育对预防传染病非常重要。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吐痰等卫生习惯的养成是文明生活的具体内容之一。可以针对不同病种按照季节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宣传传染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达到普及卫生常识、预防疾病的目的。(二)防疫措施是指疫情出现后,采取的防止扩散、尽快平息的措施。1.对病人的措施 关键在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1)早发现、早诊断:健全初级保健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感,普及群众的卫生常识是早期发现病人的关键。诊断可包括三个方面:临床、实验室检查及流行病学资料。临床上发现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及体征可早期诊断,如麻疹的科氏斑、白喉的伪膜等。但有时应有实验室诊断,方才较为客观、正确,如伪膜涂片查出白喉杆菌。在传染病诊断中,流行病学资历料往往有助于早期诊断,如病人接触史、既往病史和预防接种史等。此外,年龄、职业和季节特征往往对早期诊断也有重要参考价值。(2)传染病报告:疫情报告是疫情管理的基础,也是国家的法定制度。因此,迅速、全面、准确地做好传染病报告是每个临床医师的重要的法定职责。1)报告的种类:根据1989年国家颁布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报告的病种分甲类、乙类和丙类,共计35种。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丙类传染病: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除霍乱、痢疾、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国务院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甲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2)报告人及报告方式:凡从事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工作人员均为法定报告人。法定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或疑似病人应以最快方式逐级报告给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法定报告人发现乙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以电话或传染病卡报告疫情。发现爆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县级卫生防疫站报告。法定报告人确诊或疑诊丙类传染病中的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病人,按规定向有关卫生防疫站报告疫情。丙类传染病中流行性感冒,除霍乱、痢疾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为仅在监测点上进行监测的传染病。监测点上的法定报告人,对确诊、疑诊的上述五种传染病,按乙类传染病报告方法报告疫情。对疑似病人应尽快确诊或排除,发出订正报告。病人死亡、治疗、形成带菌者或有后遗症时要作转归报告。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要逐项填写,字迹清楚,防止漏项,14岁以下儿童必须填写家长姓名,以便于作流行病学调查。3)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在城镇于6小时内,在农村应于12小时内报至县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发现乙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应在12小时内报出疫情。发现爆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县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报告。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隐瞒、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慌报疫情。(3)早隔离:将病人隔离是防止扩散的有效方法。隔离期限依各种传染病的最长传染期,并参考检查结果而定(参见附录一)。隔离要求因病种而异。1)鼠疫、霍乱病人及病原携带者、艾滋病、肺炭疽,必须住院或隔离,由医生负责治疗。如拒绝或不治疗、隔离期未满擅自离院或脱离隔离,诊治单位可提请公安部门责令患者强制住院或重新隔离继续治疗。2)乙类传染病患者,住院或隔离由医生指导治疗。3)淋病、梅毒患者必须根治。医务人员不得扩散患者的病史。4)病人出院或解除隔离后,如病情需要,医疗、保健机构或卫生防疫专业机构可以继续随访、管理。除上述必须住院隔离的病种以外,一些传染病可采取在机关单位、居民点、学校建立临时隔离室或家庭隔离的方式进行隔离,由医护人员诊治、护理,并指导有关人员消毒与照顾。有些传染病病人传染源作用不大,勿需隔离。一些隐性感染较多的传染病,隔离病人的措施,并不能达到控制疾病扩散的目的。2.对接触者的措施 接触者是指曾接触传染源或可能受到传染并处于潜伏期的人。对接触者进行下列措施可以防止其发病而成为传染源。(1)应急预防接种: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可对其接触者进行自动或被动免疫预防接种,如麻疹爆发时对儿童接触者可注射麻疹疫苗,对体弱小儿可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2)药物预防:对某些有特效药物防治的传染病,必要时可用药物预防。如以抗疟药乙胺嘧啶、氯喹或伯喹预防疟疾;服用喹哌、增效磺胺甲氧吡嗪或青蒿素等预防耐药性疟疾;用强力霉素预防霍乱;用青霉素或磺胺药物预防猩红热等。要防止滥用药物预防,以免造成药品浪费和增加病原体的耐药性。药物预防最好只用于密切接触者,而不要普遍投药。(3)医学观察:对某些较严重的传染病接触者每日视诊、测量体温、注意早期症状的出现。 (4)隔离或留验:对甲类传染病的接触者必须严加隔离(霍乱老疫区的接触者是否隔离,需根据当地情况而定),在医学观察同时还需限制行动自由,在指定地点进行留验。对接触者实施隔离或留验的时间应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⒊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 有经济价值的动物如家畜若患有烈性传染病时,可以由兽医部门进行隔离、治疗。对家畜的输出应建立必要检疫制度,防止瘟疫蔓延。疫区的家畜、畜产品或动物原料必须经过检疫才准允外运。对绝大部分染病的野生动物而无经济价值时,采取杀灭措施,如鼠类可以杀灭(灭鼠方法参见附录四)。有些传染病的动物尸体应焚烧、深埋,如患炭疽的动物尸体。4.对疫源地污染环境的措施 疫源地环境污染因传染传播途径不同而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地段医师或基层单位的医务人员尤应注意。肠道传染病由于粪便污染环境,故措施的重点在污染物品及环境的消毒。呼吸道传染病由于通过空气污染环境,其重点在于空气消毒、个人防护(戴口罩)、通风。虫媒传染病措施重点在杀虫(杀虫方法参见附录三)。经水传播传染病的措施重点在改善饮水卫生及个人防护。消毒(disinfection)是指消除和杀灭传播途径上的病原体,并非要求杀灭一切微生物(称灭菌,sterilization)。消毒可分为预防性消毒及疫源地消毒。预防性消毒即前述预防性措施中饮水消毒、空气消毒、乳品消毒等。疫源地消毒指对现有或曾有传染源的疫源地进行的消毒,目的是杀灭由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疫源地消毒又可分为随时消毒及终末消毒。(1)随时消毒(current disinfection):指在现有传染源的疫源地对其排泄物、分泌物及所污染的物品及时进行消毒,以迅速将病原体杀灭,例如,对疾病病人的粪便进行随时消毒。因为随时消毒要经常进行,所以一般要指导病人家属进行,或由病房护理人员完成。(2)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指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对疫源地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应明确哪些病应进行终末消毒。一般是指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能存活较长时间的疾病,才进行终末消毒。而病原体存活时间较短的病,如麻疹、水痘、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病的病原体,一般勿需消毒。进行终末消毒前应明确消毒范围与物品。因此,消毒之前应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考虑消毒的范围、物品及方法。需要进行终末消毒的主要疾病为:肠道传染病:霍乱、伤寒、副伤寒、疾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等。呼吸道传染病:肺鼠疫、肺结核、白喉、猩红热等。动物传染病:炭疽、鼠疫等。消毒方法参见附录二。(三)治疗性预防正确并及时地治疗病人,可以尽早中止传染过程,缩小传染源作用,有时也可防止传染病病人(如伤寒、疟疾等)形成病原携带者。孕妇在妊娠初4个月患风疹所产出的婴儿患有出生缺陷的机会很大,可考虑人工流产,以防止缺陷胎儿出生。(四)集体机构(作业)的预防措施集体机构(作业)的群体结构特点及生活状况特异,故其预防措施也很有差别。本节仅阐述托幼机构、集体野外作业的预防措施。医院的预防措施在第十章《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及控制》中介绍。1.托幼机构 托儿所及幼儿园是传染病易感集中的群体,很容易发生传染病爆发,尤以病毒性肝炎、菌痢、病毒性腹泻、水痘、腮腺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等为多见。(1)预防性措施:重点在于加强卫生监督,避免传染源进入。收容儿童及招聘老师和保育员均须经过体格检查,并有定期体检制度。应建立合理的儿童接送制度,接收儿童时要问清是否曾与有病儿童接触,晨检时应仔细检查有无早期症状及体征以便早发生疾病。对儿童及家长要做好卫生宣传工作,以取得合作。认真执行计划免疫工作。要做好饮食卫生、饮水卫生及环境卫生工作,教育儿童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2)防疫措施:发现疫情后,要立即报告卫生防疫站,以便取得指导。在单位领导下制定防疫措施方案,重点是尽量控制疫情,使之不在机构内扩散。立即隔离、治疗病人。密切接触者(一般指同活动的班组)应检疫,即本班组与其他班组隔离、医学观察、施行适合的应急预防接种、给预防药物及消毒。疫情扑灭之前暂停接受新儿童。将有关情况通告所有家长,取得谅解及配合,共同合作扑灭疫情,避免进一步扩散。2.集体野外工作 野外作业如水利建设、筑路、勘探、农垦、部队野营等常集中较多人员协同工作或行动。由于人员流动性大,生活条件简陋,故极易发生传染病爆发、流行,如菌痢、伤寒、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膜炎等。因此,在作业开始之前,就应做好预防措施。(1)预防性措施:在作业开工之前,应组织医务人员深入作业所在地区,进行流行病学侦察。了解该地区的环境、饮水来源、当地既往及现在有哪些疾病,并向该地区卫生防疫部门了解有关传染病及地方病的情况。进入现场前要组织好医务与卫生人员的队伍,并结合当地存在的特殊疾病及卫生问题作好进岗前培训工作。选择好生活场地、盖好工棚、厨房,选择好水源,兴建厕所,搞好杀虫、灭鼠和消毒工作,制订必要的卫生制度,要求派来工作人员的单位事先做好健康检查,以免传染源进入,并预先做好必要的预防接种,如流脑多糖体菌苗、破伤风类毒素类等接种。进入现场后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卫生宣传,建立疫情报告制度。(2)防疫措施:重点在使疫情不扩散,保证作业顺利进行。病人应隔离、治疗。接触者庆给以适合的应急接种、药物预防及消毒,力求不发病。报告卫生防疫部门,取得指导帮助。(五)自然灾害的防疫措施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自然灾害频繁。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洪涝、旱灾、风灾、雹灾、滑坡等。1976年河北省唐山大地震,正处午夜,居民熟睡,死亡24万人,重伤16万人。1991年夏天,安徽、江苏等省遭受特大洪涝灾害。自古以来即有“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谚语。表明传染病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大灾”。自然灾害之能导致传染病发生或流行是由于:①居民生活秩序失常;②自然环境遭受破坏;③医疗卫生机构遭受破坏三方面的原因。自然灾害虽已发生,若控制灾情的决策得当,措施及时,亦能控制或减少疾病发生,达到“灾后无大疫”的目标。我国1976年唐山大地震及1991年安徽、江苏等省特大洪涝灾害由于中央决策英明,各级政府措施得力,灾区群众不懈斗争,使灾区疫病发生减少,基本上达到“灾后无大灾”的要求。自然灾害的防疫措施:1.灾前在灾害的多发地区应建立应急突发事件的管理机制,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做好组织、技术及物质准备工作。

华梅的主要研究论文

说这句话的是——中国第一个到南极考察的女科学家李华梅 李华梅,1936年生,四川资中人,中学毕业后考入长春地质学院。她除了学好本职专业课程外,还喜欢打排球和长跑,曾是学院女排主力队员和优秀运动员。1956年从长春地质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构造学、古地磁学及稀有元素矿床地质化学的研究工作,现为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古地磁实验室负责人,是我国自己培养出来的女地质科学家。 40年来,李华梅曾先后在10多个省、自治区进行过野外地质考察,并涉足秦岭、西藏高原等人迹罕至的地区。她曾率先在国内用反磁化研究地层,多次解决了生产实践中有关地层层序与时代的难题。尤其是对华北平原第四系古地磁的研究,曾获得国外同行的赞誉,曾受到中国科学院野外工作大会的表彰。 1983年12月4日到1984年1月4日,作为中国著名地质学家的李华梅,受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派遣,应新西兰政府的邀请,赴新西兰南极斯科特站工作了32天。李华梅成为中国第一个到南极考察的中年女科学家。 南极,也同北极一样,有永昼永夜的现象,李华梅这次到南极考察,正赶上32天全是白昼,没有夜晚。所以,这次考察无法按天记载。只好按小时计算。 李华梅于12月1日乘喷气客机在夜色中从北京起程了,天亮后在澳大利亚的悉尼机场降落,换机到达新西兰的克赖斯特彻奇。她领到一大堆防御严寒的衣物:羽绒衣、风衣、毛帽、毛袜、防寒靴等。她穿上靴子,登上军用运输机。4天的飞行,把她送到离祖国1万6干多公里的南半球极地。她从机舱里走下来,脚穿四、五斤重的靴子,在南极的大陆上踏出了第一个中国妇女的脚印。 李华梅举目一看,这南极大陆,到处是冰源、冰山、冰障,气温平均在摄氏零下56度。她不顾观赏这奇异的风光,她开始工作了。她除了穿戴沉重的防寒衣物外,还要背罗盘、地质锤、钢锹、照相机和食物,在平道上走都感到费力,更何况在冰川沟壑间长途跋涉,其艰辛是可想而知的。饿了就吃点土豆泥、压缩饼干、罐头和冷饮;困了就钻进"睡袋"里。由于吃不到蔬菜和水果,牙龈发炎,咽不下食物。有一天只吃了两颗水果糖。李华梅用强烈的探索精神和高度责任感,完成了对中新生代火山地质的考察,完成了对第四纪地质、冰川地貌以及古老岩系的考察,还采集到古地磁样品、同位素样品等岩标本达60多公斤,为研究南极大陆维多利亚地质概况和罗斯岛中新生代火山活动特征积累了珍贵的材料。 在南极考察期间,李华梅还曾在冰冷刺骨的花达湖中游泳一次,并摄影纪念,成为人们称颂的一件值得纪念的事。因此她还获得范达站游泳俱乐部授予的纪念章。在南极范达站的纪念册上,还保留着当年用英文书写的"中国第一位妇女--李华梅"。 作为一个瘦小的中年妇女李华梅,在南极度过了连续32个白昼,除了牙龈发过一次炎外,连一次感冒没有患过,这是什么原因呢?李华梅很有风趣地说:"全靠吃身体老本了"。 李华梅完成南极考察归国后,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一部拥有45万字的研究专著--《南极横断山和罗斯岛地区地质地球化学》,这是她对我国地质学的一大贡献。 李华梅前期曾参加过由张文佑教授主编《中国大地构造纲要》的工作。1978年参加华北平原第四纪地质研究获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1979年参加黄土堆积演化、第四纪年代学研究获中国科学院二等奖。此外,还在国内外发表很有影响的重要论文30余篇。李华梅曾出席贵州省劳模代表大会,被命名为贵州省和全国"三八红旗手"。

华梅,女,1951年生于天津市,祖籍无锡;现为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师大华梅服饰文化学研究所所长。国家人事部授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997年天津市劳动模范,1998年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国际服饰文化学会会员。1977年起在天津美术学院任中国工艺美术史课,1983年起开始中国服装史教学,《中西服装史》课程2007年被评为天津市级精品课程,2009年获批为国家级精品课。1994年创建服饰文化学新学科。至今出版专著41部,主编三部专集和八套丛书,《中国服装史》自1989年出版,至2007年再版印刷22次,为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同为这套国家级教材的还有华梅著《西方服装史》、《服装美学》、《服装概论》。具有填补空白意义的《中国近现代服装史》为省部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并为天津市社科立项。百万字《人类服饰文化学》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第11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全国第二届服装书刊展评最佳奖、天津市优秀图书特等奖;四十万字《服饰与中国文化》获天津市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古代服饰》和《服饰文化丛书》获天津市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其服饰教学1997年获普通高校教学成果天津市一等奖。服装史论系列教材建设获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天津市二等奖。多部著作被翻译成英文、日文、韩文等在国外发行。2004年起,应邀为日本奈良国立女子大学、新加坡拉萨尔——新航艺术学院、法国里昂国立时装设计大学、巴黎法兰西时装学院、新西兰国立理工大学、新西兰服装设计研究院、泰国兰实大学、泰国曼松德·昭帕亚皇家师范大学等讲授中国服饰文化。研究的主要课题《服饰与中国文化》,天津市教委科研立项,2000年“美术史系列教材”,天津市教委“十五”规划重点教材,2002年《中国近现代服饰史》,天津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3年《艺术鉴赏》,全国高等学校卫生部规划教材立项,2006年“服装史论系列教材”,国家级“十一五”规划重点教材,教育部,2006年《中国近现代服装史》,部委级“十一五”规划重点教材,教育部,2008年“中国历代《舆服志》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教育部,2008年《服饰军事学》,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8年获得的表彰“服装史论系列教材建设”,天津市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圆满完成国庆60周年彩车服饰设计特别优异奖,天津市政府,2009年首都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优秀工作者,首都国庆60周年北京市筹备委员会群众游行指挥部,2009年主讲与主持的“中西服装史”课程获“国家级精品课”称号,国家教育部,2009年“服饰文化学丛书”,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2008年天津市教育系统“十大女杰”(十行百杰,璀璨津门),天津市教委、天津市妇联,2007年《古代服饰》20世纪文物考古与研究,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2006年《服饰与中国文化》,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多出成果,快出人才——服饰文化学研究生教学体验》,天津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01年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国家教育部;国家人事部,1998年《人类服饰文化学》,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全国第二届服装书刊展评最佳奖,天津市优秀图书特等奖,1997年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委、市人民政府,1997年《人类服饰文化学》,第十届中国图书奖,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第11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全国第二届服装书刊展评最佳奖,天津市优秀图书特等奖,1996-1997年“服饰文化教学成果”,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996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95年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1994年天津市局级优秀教师,天津市高教局,1992年主要研究论文“以现代理念研究服饰”,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12月“论艺术教育的特殊性”,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12月“大学生亟需民间艺术教育”,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论文征集”,2005年5月“21世纪服饰文化研究”,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5月“从‘人造美女’说开去”,中国纺织,2004年4月“西服东渐冲击波”,中国纺织,2004年3月“时尚多层面的形成因素之一——现实阶层划分”,中国纺织,2003年12月“时尚,多方出击”,中国纺织,2003年10月“服饰理论研究亟待引起关注”,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5月“设计需要文化”,时装观察,2002年7月“东服西渐 西服东渐”,服饰文化,2001年8月“中国服饰风格与中国美术”,天津纺织学院学报,2000年10月专业服务社会的成果华梅教授自1983年起,为国内外相关兄弟院校、业务单位以“着装艺术与服饰文化”、“中国服饰的文化性”、“中国唐代服饰的形成因素及影响”等题目做专题讲座达135场,收到很好的以专业服务社会的效果。2008年3月,带队参与了夏季达沃斯国际经济论坛2008新领军者年会服饰设计工作。2009年3月-9月,带领服饰创作团队参与了天津国庆游行彩车上劳模及表演人员服饰设计工作,获得了国庆游行指挥部、天津市政府的表彰围绕教学出版的教材及著作:1989年7月 《中国服装史》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3月 《中外服饰演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4月《中国服装史》音像版 山西音像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人类服饰文化学》(百万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新编中国工艺美术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10月《中国服装史》(修订本)、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11月《无言的倾诉——西方服饰欣赏》天津新蕾出版社2001年10月《服饰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市教委社科立项)2003年4月《西方服装史》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年9月《服装美学》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年3月《20世纪服饰考古与研究》 国家文物出版社2004年9月《中国服饰》中英文两种版本 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9月《服饰心理学》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年12月《服饰民俗学》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4月《服饰社会学》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11月《服饰生理学》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10月《中国服装史》(最新修订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3月 《中国近现代服装史》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5月 《服装美学》(第二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8月 《西方服装史》(第二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10月《服装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工艺美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 《服装概论》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至2006年,主编兼作者的《美术史系列教材》(四册,属天津市“十五”规划重点教材立项)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服饰文化全览》丛书(上下卷126万字)天津古籍出版社(天津市社科立项)2008年3月《中国近现代服装史》(天津市哲学社科立项、省部级“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主编《21世纪国际顶级品牌》(12本,包括《休闲装》、《香水》、《彩妆》、《男品》、《运动装》、《礼服》、《内衣》、《箱包》、《男装》、《女装》、《饰品》、《鞋帽》)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年1月主编《人类服饰文化全书》丛书(20本,包括服饰与爱情、服饰与战争、服饰与信仰、服饰与人生、服饰与理想、服饰与阶层、服饰与伦理、服饰与友谊、服饰与演艺、服饰与竞技、服饰与节俗、服饰与异化、服饰与禁忌、服饰与传播、服饰与自然、服饰与风格、服饰与时尚、服饰与个性、服饰与展示、服饰与考证)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其中《中国服装史》教材1989年第一版至1997年印刷9次,修订本1998年至2007年印刷13次,2007年被列为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连同《西方服装史》、《服装美学》、《服装概论》共四册一套,为服装史论教材。

1.授课情况教学上,华梅教授始终坚持在第一线为本科生上课,她对待每一节课都十分严谨、认真,从来没有迟到。32年来,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家里遇到困难,从未耽误过一堂课。在课堂上,既坚持传统授课方法,利用板书生动授课,同时又以与多媒体交叉的手段进行教学,力求生动、易懂,深入浅出,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在愉悦中学到知识。主要讲授的课程是“中国服装史”、“服饰文化学”、“中国工艺美术史”等。2.教学思想与教学内容改革(1)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时俱进。华梅教授在高校从教32年,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她从不因循守旧,而是力求创新,她总是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科研新成果及相关学科的新趋势与动向,结合教学内容及时给学生补充新知识。她所编写的教材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并不断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如《中国服装史》第一版写到1949年,第二版又增加一章到1997年,第三版则写到2007年,增加了一章“21世纪初期服装”。虽说21世纪只有七八年的时间,但是及时续写服装史的确是非常有益的一项教学科研工作。这样的做法既对学生及时了解服装变迁与流行有很大意义,同时也促进了课程的建设。继1996年服饰文化教学成果获得全国普通高校教学成果天津市一等奖之后,2009年“服装史论教材建设”又获得了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天津市二等奖。(2)理论课不拘泥于形式,坚持以“走进来,带出去”的方法,用现场教学的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理论课的兴趣。服装史论课的教学属于理论教学,但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华梅一方面在自编教材中根据古画人物画出线描图,然后让学生依课程顺序临摹这些服装插图,以便学生了解掌握各时期的服装款式,并有效地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以外,华梅教授每年都要带领本科生走进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天津艺术博物馆、杨柳青年画展览馆等处,结合实物进行教学,既增加了学生的直观感受,又使得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而形象的认识,使学生对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也得到很大程度改善,从中汲取了充足的养分。(3)坚持以科研带动教学为了提高理论教学的高度,坚持带着本科生搞科研,为此华梅教授不辞辛苦地为本科生作专业写作方面的辅导,并逐字逐句进行修改,那写满红字的文稿里面凝结了她无私的品格与辛勤的汗水!本科生中先后有数十名发表论文于《直面艺术》、《服饰文化学发展战略与前景展望论文集》等正式出版物。这种以华梅教授独创的采取“干中学教学方法”,结合多鼓励,但时刻不忘严格要求的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毅力与求知欲。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她一方面积极联系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另一方面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专业论坛,如“服饰文化与现代化理念”等,让学生全方位地接触信息,保证学生掌握第一手资讯。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必要的社会实践,如2009年为天津市参加国庆游行彩车上人员设计服饰时,除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外,也大胆地带上本科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同时着重于教学基地的拓展与使用,本科生收效显著。3.教学艺术与方法(1)教学中注重发挥传统教学方式的优长,学生们说,华梅老师精神饱满、富有激情,文字精炼、版式合理,总能使学生入神地听讲,并学到真正的知识,华梅注重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带动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参与,以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2)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年来搜集整理了大量的精美幻灯片及相关的纪录片,并制作了全套教学的ppt;组织、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教学参考资料的图书及电子材料;利用网络优势,克服技术难题,将资料上载到配套的网络课程中,并提供在线支持,及时回答师生提出的问题。教学资源全部开放,学生可以自由下载,扩大教学的范围。(3)所讲授主要课程全程教学录像已全部制作完成,并上载到网络课程上,视频清晰,分辨率高,可在线播放,也可下载,便于学生系统地自学和复习。4.教学成就(1)由于教学时间已很长,但内容却不断更新,而且教学方法逐步改革,教学成果突出,华梅教授主持建设的“中西服装史”课程于2007年获得天津市级精品课程称号,2009年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荣誉称号。(2)《中国服装史》、《西方服装史》、《服装美学》、《服装概论》获批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007年,署名第一。(3)服装史论系列教材建设(《中国服装史》华梅著;《西方服装史》华梅、要彬著;《服装美学》华梅著;《服装概论》华梅、周梦著)获得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天津市二等奖。(4)《中国近现代服装史》获批为部委级“十一五”规划教材,2008年,以专著形式出版。(5)设计史论系列教材《中国工艺美术史》、《西方工艺美术史》、《现代设计史》、《中国雕塑史》获批为天津市“十五”规划重点教材,2005年,署名第一。(6)《多出成果,快出人才——服饰文化学研究生教学体验》获天津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01年。(7)服饰文化教学成果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天津市一等奖,1996年。5.教材建设(1)坚持以自编教材的不断完善来推动课程的改革与发展。1983年,国家教育部开始在全国高校设置服装设计专业,华梅作为第一批讲授中国服装史的教师首先撰写“中国服装史”教材。现用《中国服装史》就是在华梅教授1983年服装史课讲义的基础上,经过五年教学实践,经过四次调研而后正式成书出版的。1999年修订再版,至2007年2月,印刷13次。2007年在原来教材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再次修订以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的形式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2003年4月,日文全译本在日本白帝社发行。至2006年,已三次印刷。另有韩文版及相近的英文版出版。(2)《西方服装史》2003年出版,先后重印两次,2007年修订再版。(3)《服装美学》2003年出版,2007年修订再版。(4)《中国服装史》、《西方服装史》、《服装美学》、《服装概论》获批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007年,署名第一。(5)《中国近现代服装史》获批为部委级“十一五”规划教材,2008年,专著。(6)主编设计史论系列教材《中国工艺美术史》(两版分别在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华梅著)、《西方工艺美术史》、《现代设计史》(华梅等著)、《中国雕塑史》2005年获批为天津市“十五”规划重点教材。(7)《艺术鉴赏》(组织、主审兼作者)获批全国高等学校卫生部规划教材。6.教学效果(1)教学效果在全国同行获得很高评价,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期间,通过网络、邮件等媒体形式收到国内多名专家的赞誉(原国家纺织工业部副部长、中国服装协会顾问王增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史论教授、博士生导师田自秉;上海东华大学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陈建辉;中华全国工商联纺织服装商会副会长、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原副主任、副编审谭安;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染织艺术专家、教授吴淑生;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史论教授、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吴山;上海市社联常委、上海市新学科学会名誉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同济大学教授金哲;中南民族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彭修银;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岳嵘琪;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论教授邱立新;山西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副教授高兴玺;宁波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贺雪飞;辽宁大学教授、全国高校美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高教美育研究会前副会长杨恩寰;南开大学哲学系美学专家、教授童坦;天津美术学院前教务处长、装饰系教授王家斌)。主讲课程:《中西服装史》在全国同领域内影响极大,起到了示范作用,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2)教学32年,她从不照本宣科,高含金量的授课让学生受益匪浅。不仅如此,她还热心帮助学生解答课外问题,推荐课外读物,因而在本院学生中获得很高评价。各学期生评教成绩在学校里名列前茅。学生如此评价道:老师讲课富有激情,图文并茂,触类旁通。使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中西服饰发展的历史,深刻的体会到中国的服饰文化有着独特的韵味,深厚的内涵。(二)教学梯队建设1.重视教学队伍建设,“中西服装史”课程组共有6 名教师。在学历结构上,有4人具有硕士学位。从职称上看,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主讲教师中的高级职称人数/主讲教师总数>=60%,硕士生导师3人。在年龄结构上,50岁以上的教师1人,40-50岁的教师1人,30-40岁的教师3人,30岁以下1人,形成了以中青年为主,老中青结合的阶梯式教学队伍。课程组成员分别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的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结构完善,教学水平高。2.重视年轻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亲自上台讲授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还坚持每年积极组织展开教学观摩、教师课件大赛等活动,有力地带动了学院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水平。3.重视年轻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为进一步落实科研促教学的方针,华梅教授以身作则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并鼓励年轻人参与,加以专业辅导。近三年内加强研究和总结教学理论与经验,课程组教师共发表论文16篇,人均论文5篇,三年内共出版著作11部,其中由青年教师要彬副教授主编参与的教材3部。(三)科研工作情况1.学术地位作为人类服饰文化学新学科的创建者,在国内外服饰文化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现在在多个国内外专家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工作:天津市美学学会副理事长兼服饰美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天津市美术家协会艺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形象设计协会高级顾问宁波市服饰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天津市美容美发行业协会名誉顾问中国纺织出版社编审委员会委员服装时报社顾问委员会委员浙江纺织服装学院客座教授陕西服装职业学院客座教授2.科研能力与学术成就(1)科研的主要内容服饰文化学研究本方向研究重点是站在人类文化学的高度,将服饰文化与其他自然科学结合在一起,用现代化的方法和理论,从社会、历史、民俗、经济等多个方面去研究服饰文化,使服饰文化成为一门立体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体系,并探索出一条全新的服饰文化教学与研究之路。进入21世纪以来,最需要的科研项目需具全人类的、多学科的,贴近民众生活的特点,而服饰文化学恰恰具有这些特色。服饰设计创作研究以服饰文化研究理论为积淀,结合现代时尚观念,理论联系实践。或在创新设计中不断提升理论高度,开拓时尚理念以符合大众的服饰审美品味为前提,提高生活质量、审美趣味。2008年,“华梅服饰文化成果展在天津师大建校50周年展出,同年被南开大学邀请在展出,2009年赴泰国展出。服饰教育理念的研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根据市场对服饰设计人才需求的情况,改革调整教学方法,探索“校企合作”的新途径,寻求服饰文化与服饰设计创作服务社会,转化现实生产力的新方式,使服饰文化教育更灵活,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如与天津市飞尼克斯服装有限公司、应大皮衣有限公司等专业单位合作,开辟教学基地,组织服饰文化通俗读物等,都从实践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组织与创新能力。(2)科研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主要课题《服饰与中国文化》,天津市教委科研立项,2000年“美术史系列教材”,天津市教委“十五”规划重点教材,2002年《中国近现代服饰史》,天津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3年《艺术鉴赏》,全国高等学校卫生部规划教材立项,2006年“服装史论系列教材”,国家级“十一五”规划重点教材,教育部,2006年《中国近现代服装史》,部委级“十一五”规划重点教材,教育部,2008年“中国历代《舆服志》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教育部,2008年《服饰军事学》,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8年

研究梅花意象的论文

摘 要:用“梅花”这个意象来表现词人某些微妙的情绪、情感,并非是李清照首创。在她之前,许多词作大家就以其神来之笔,描绘了梅的各种形态,寄寓各自不同的情感与志向。但李清照作为宋词史上为数不多的女词人,梅在她的笔下,更能显现出与别人不同的味道。本文从梅的意象出发,探究易安词中梅的独特风味。 关键词:梅 李清照 意象 情感 一、李清照的生平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宋代杰出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明水人。父亲李格非,字文叔,是当时著名学者,“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亦出身名门,受过良好的 教育 。在 文化 气息如此浓厚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李清照早在少女时代就已显露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才华。她精通音乐,擅长书法、绘画,并以词的成就最高。李调元在他的《雨村诗话》中评价她:“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亦参片玉之班。盖不徒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二、李清照词中的梅花意象 “花”是李清照词的主要意象,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李清照集校注》中共收入她的词60首(包括存疑之作)。在这些词中,除了少数几首之外,都写到了“花”的意象,而在所有的“花”中,写梅的次数最多,仅咏梅词就有7首。它们是《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滞人娇》(玉瘦香浓)、《满庭芳》(小阁藏春)、《临江仙》(云窗雾阁春迟)、《清平乐》(年年雪里)。涉及梅花意象的有15首。两者合起来竟有22首之多,占其全部词作的四分之一还多!可见词人对梅的喜爱有多么深。更可贵的是,这些词散布于她人生的各个阶段,记录了词人不同时期不同的思想情感,可以说这些词是她生命的见证。因此,研究她的梅花词及梅花内涵,对更好地了解词人情感变化历程,帮助我们走近词人具有重要意义。 用梅花这个意象来表现词人某些微妙的情绪、情感,并非是李清照首创。在她之前,许多词作大家就以其神来之笔,描绘了梅的各种形态,寄寓各自不同的情感与志向,如晏几道、王安石、周邦彦、苏轼等词坛前辈都有咏梅佳作传世。因此,当时人面对这些题材时,总是瞻前顾后,唯恐落入俗套:“咏物诗最难,而梅尤不易。”(《静志居诗话》)然而李清照则不然,在她笔下俨然开放着千枝万朵梅花,它们一起构成了万物复苏的春天。本文将通过分析“梅”的意象内涵来鉴赏她的梅花词。 1.梅花的脱俗高洁、凌寒不屈的贞士情操 梅花因开放在冬末春初春寒料峭之时,有耐寒傲雪之本性,所以常被用来象征人脱俗高洁、凌寒不屈的品格。南朝鲍照的《梅花落》中梅就是一位节操高尚的旷达贤士,而卢梅坡的《雪梅》中梅花则是一位凌雪傲寒的风骨志士。 在李清照的笔下,梅花这种贞士情操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渔家傲》、《满庭芳》这两首词中。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这首是词人南渡前的词作,清新明快,活泼自然,处处涌动着青春的喜悦。冬天尚未离去,窗外的积雪仍在,但词人却已知晓春天就要来了,因为那凌寒开放、缀满枝头的梅花早已 报告 了这个好消息。词人仅仅用了两句话,14个字就生动形象地把梅花这位春的使者的欺霜傲雪、凌寒不屈的品格给刻画了出来。“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词人把梅花比作待字闺中的娇柔妩媚的少女,比作刚出浴、一尘不染的美人,这都表现了梅花的高洁与超凡脱俗的品格。 《满庭芳》: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杨州。 从来,如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难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这首词写于赵明诚外地做官、与词人两地分居之时,是首相思怀人之作。在词中,词人将相思与咏梅相结合,托物喻人,寄予遥深。特别是末句“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难以表达的是,在一个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横斜优美的姿影,俊俏风流;更是刻画了一个在饱经雨打风吹、苦难折磨之后,仍孤高自傲,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不屈不挠的志士形象。 我们知晓了这些还不够,还应该看到在词人的笔下,梅花已不单单是个超凡脱俗、凌寒不屈的贞士形象,她的梅还象征着词人自己。因为她的心、她的情、她的品格、她的生命早已与梅花融为一体,清新自然,毫无刻意雕琢之迹,因此,当我们读到“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时,想到的绝不仅仅是一位面如梅花般红润,肤如白雪样酥滑的青春少女,联想到的绝不会仅仅是鲍照、卢梅坡诗中的志士贤人形象。 2.梅花是时序变换、时光流逝的触发物 梅花是一年之中开放的最早的花,是它送走了寒冷的冬天,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因此,人们常常把它作为冬春易换,时光流逝的象征。欧阳修的《踏莎行》中云:“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姜特立的《春来葺园》中云:“园林索寞已飘梅,且喜东皇勒驾回。” 在李清照的一些词中,虽也提及了“梅”的意象,但这时的梅只是时序变换、时光流逝的标志,是词人抒发情怀的触发物,而不作为词人着力吟咏的对象。如《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表面上写的是柳树上的新芽,梅花花瓣外的一层小托片渐渐地看得清晰了,其中暗含的意思却是随着严寒的消退,气温的回升,春天来到了人间,世间万物又生机盎然起来。这里柳芽和梅花就是时序变换、时光流逝的见证,正是因为它们的变化,才使词人感受到了时光流逝,青春不再,从而发出了“人老建康城”之慨。 又如《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每年燕子从海上飞来在梁檐筑巢。海燕未来即春天还没降临人间,这时候的词人只能在房中与伙伴们用草赌输赢玩儿。可是,转眼间,江梅的花朵已凋零殆尽,柳絮早已漫天飞舞了。梅花开放于初春,凋零于阳春,梅花凋零意味着春天已过了大半。在这里“江梅”这个意象让词人感受到了春的脚步是不等人的,透露出词人的惜春之意。 这两首词中,词人因梅生情,却又不纠结在梅花上,而是以梅花为触发点抒发了惜时怀人之情,其中寄予了词人无限哲理思考及人生感慨。这既不同于把词当做消遣的欧阳修,也不同于刻意摹景的姜特立。 3.梅花的美人形象 梅花自古便有“霜雪美人”的意象,柳宗元《龙城录》中就记载了隋开皇年间赵师雄在寒冬时节于罗浮山见一淡妆素服的美人,此美人便是梅花所化的 故事 。笔者认为梅花之所以有此意象内涵有三种原因:一是受上述故事的影响;二是梅花的形貌,如梅花的花瓣及形态都可让人联想到美人;三是它清冷淡雅的美与中国古典女子端庄素洁的气质相近。张可久的《黄钟·人月圆·雪中游虎丘》中云:“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栏杆。”姜夔的《疏影》中云:“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话独幽。” 在李清照笔下,用梅花喻美人的词作亦不少,而且作为女词人,李清照以女性的视角来观梅,使她笔下的梅多了一份柔美与清雅。如《玉楼春》: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看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这首写于新旧党争反复无常,词人因受牵连而身世飘零、朝不保夕之时的词基调低沉,感情抑郁。在这首词中,词人以酥称梅,以琼拟蕊,梅花俨然是一位美貌无双的女子。“红酥肯放琼苞碎”,在春的千呼万唤中,她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傲然挺立于枝头向世人展现她那绝世的容颜,她像一位冰清玉洁的绝世仙子,美不胜收。“不知酝藉几多香”,她香气徐徐,透露着青春、生命的活力,正所谓“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在这首词中词人不单单写梅花的美貌,而是把梅花和自身的处境融合在一起,梅花和词人都有一样的青春和美貌,都处于生命的最高峰,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党派之争让词人饱受折磨,谁知道下一刻风雨几何呢?于是词人举杯邀梅:“你我都是飘零之客,且来小酌,即使明朝风起,也不负这美酒良辰。” 三、结语 “梅”在古典诗词中是一个常见的意象。有关这个题材的优秀作品非常丰富,许多人也因此不敢涉足这个领域。但是李清照不同,在她笔下,梅没有落入俗套。她笔下的梅虽也有脱俗高洁的隐士,冰清玉洁的美人,但不论是哪一类形象,其中都有她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切身感受,融入了自己那独有的女性情感。而女性的视角也比男诗人代笔要来得亲切,更能打动人的内心。品味她的“梅”,就能感受她的“情”,了解她的“心”。 参考文献: [1]魏秀萍.格高韵远寄花魂——试论李清照词中的梅花意象[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5). [2]李文.易安咏梅词探微[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3]屈光.中国古典诗歌意象论[M].中国社会科学,2002,(3). [4]周生杰.此花不与群花比——试论李清照的咏梅词[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5]诸葛忆兵.李清照与赵明诚[M].北京:中华书局,2004. [6]陶尔夫,刘敬圻.南宋词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7]李清照.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8]刘毓盘.词史[M].上海书店,1985.

荐你一个网站,那里有不少相关论文,都是公开发表的专业论文,你上去搜搜,参考一下吧,应该能解决你的问题 中国知网 你输入关键词,搜索一下就有了,比如 1. 性别的文本和文本的性别——对三位女性作家作品的解读 黄薇 文献来自: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 第03期 CAJ下载 PDF下载 本文正是试图通过对三位女性作家作品的解读 ,说明作家的生理性别并不一定与作品叙述的性别视点相同 ,女性作者甚至可能站在男性角度的立场来看待女性 ,而忽视女性的主体性。一、闫文澜的《情感经历》[3]小说讲的是一个中年女性的情感经历 , ... 被引用次数: 1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2. 觉醒与困惑:试论庐隐的女性题材作品 黄长华 文献来自: 福州师专学报 2002年 第04期 CAJ下载 PDF下载 试论庐隐的女性题材作品@黄长华$福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福建福州350011庐隐;;女性题材; ... 被引用次数: 1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3. 当代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批判 王侃 文献来自: 社会科学战线 1997年 第03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又不知有多少女性作家与她们的作品(除了丁玲,还有比如象池莉和顺恼人生》、刘索拉和《你别无选择》)将因为是‘“非妇女问题的写作”而被判以刑期。与此同时,一些男性作家则或奠名其妙或喜出望外地直奔“女性文学”的羊既指出刘的理论迷 ... 被引用次数: 24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4. 性别理论与女性文学研究的学科化 刘思谦 文献来自: 文艺理论研究 2003年 第01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只不过增加了以社会革命、民族、阶级斗争的社会观和文学观来要求女性文学 ,得出了女性作家作品题材狭窄的结论。如茅盾认为庐隐“题材的范围很狭窄”后来的作品是从早期问题小说的起点上“后退”“停滞”了 ... 被引用次数: 25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5. 李杜诗歌女性题材研究 杨理论 文献来自: 西南师范大学 2001年 硕士论文 CAJ下载 在线阅读 分章下载 分页下载 本文主要对李白与杜甫的女性题材诗歌进行对比研究,力求能够较为全面地把 握中国诗歌史上两位伟大诗人的女性观念的异同之处。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喻指与写实——李杜女性题材的虚与实。论述李杜借用女性所创作 的比兴体诗歌以及此类诗歌所... 被引用次数: 1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6. 中国女作家和女性文学 盛英 文献来自: 中国文化研究 1995年 第03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在真正的女性题材里表达自己的女性观,乃至恶妇怨女形象。铁凝《玫瑰门》里的司倚纹、张对男性世界的认知。张辛欣的《在同一地平线上》,抗抗《隐形伴侣》里的肖汾、霍达《穆斯林的葬礼》里陆星儿的《青岛》,张洁的《方舟》、《祖母绿 ... 被引用次数: 2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7. 自传性:现代女作家“女性写作”的途径 陈龙 文献来自: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7年 第01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后第三代女性作家的作品中表现较为强烈。如果说第一代、第二代女作家她们感受到了性别社会的不平等,而对其实质尚未予以揭示的话,那么第三代女作家则侧重于挖掘这种实质。女性挣脱男权的枷锁后出路何在 ... 被引用次数: 7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8. 试论老舍作品中的女性描写 凯茜 文献来自: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年 第02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大多数研究老舍作品中爱情与婚姻描写的论文都把作家对自己创作的表白的评论等同于颠扑不破的真理,或在作家的年谱中去寻找解读作家在作品中表露出来的态度的唯一入口 ... 被引用次数: 2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9. 女性主义语言研究与文本分析 陈晓兰 文献来自: 国外文学 1999年 第02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女性主义将语言研究与文学文本中的女性意识结合起来,分析在作品中的语词和句法与女性意识的相互作用以及不同时期女性的写作与流行的文学语言风格的关系。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语言学分析模式为文学作品的语言分析提供了全新的方 ... 仅从作家对题材的偏爱或者表达是否细腻等等一类角度来界说这种难以说明的差异是困难的 ... 被引用次数: 7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10. 中国电视传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陆晔 文献来自: 新闻大学 1997年 第01期 CAJ下载 PDF下载 的获奖作品为例,女性题材和虽非专门的女性题材但女性角色占据显要位置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在其中占有较高的比例,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女性形象在中国电视剧中具有较为成功的表现,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因而得到社会的认同。(参见表1) ... 被引用次数: 6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搜作家作品 的学术趋势 搜女性 的学术趋势 搜索相关数字 上海市女性平均期望寿命 上海市女性年末人口 上海市再婚女性

已发到油箱张爱玲小说人物形象的悲剧美学体现【摘 要】对于悲剧的理解,张爱玲认为人性的偏执、情欲的盲目是导致悲剧的主要原因,她关注的焦点始终是人性。尽管她的小说可以说是“对时代颓废与家庭败落的怅惘与悲叹”,可以说是对男欢女爱的冷眼旁观,甚至可以说是“开向四十年代沪、港洋场社会的窗口”,但这些都不是张爱玲小说的最高命意。相反,它们都构成了张爱玲借此表现人生、探索人性的一个背景,一个五彩缤纷的悲剧舞台,舞台上演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性。从此可以看出,张爱玲的悲剧观是对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美学思想的极好体现。【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诗学》;张爱玲;悲剧;人性

迎接她出生的不是和煦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北风;伴随她成长的不是温暖的春天,而是寒冷的冬天。滋润她成长的不是晶莹的甘露,而是肃杀的严霜。衬托出她美姿的不是浓浓的绿意,而是寒彻的白雪。花坛暖房里,她不开;冰天雪地里,她怒放;寒风霜气中,她绽开。阳春三月,不见她的踪影;寒冬腊月,她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她就是不屈不挠的“梅”。“梅”与“兰”“竹”“菊”合称四君子。所谓“四君子”就是: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我爱梅,也正是因为她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梅花,较耐寒,花开特别早,在早春即可怒放,它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人们画梅,主要是表现那种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梅花的含义是:坚强、高雅和忠贞。主要分为花梅和果梅两类,花色有白﹑红、粉红等多种颜色。象征着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出自《警世贤文》之勤奋篇。它的上一句则是:“宝剑锋从砥砺出”。j就是说,宝剑的锋利和梅花的无比清香都是经过了很多的磨难才得来的,所以一个人要取得成就就要能吃苦,多锻炼,靠自己的努力来赢得胜利。梅花不像别的花,它不仅有着坚强的意志,而且外表高贵美丽,但如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稍有不适就枯萎夭折。从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凡事不能只注重外表,更重要的是其精神、品质与内涵。梅花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趋向、情感脉络和道德标准。梅花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国时期被尊为国花,理所当然。梅花自身的形态之美引起人们注意的首先是事物的外貌形态,梅花的色、香、形三方面,个性明显,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中国美学又十分强调“以形写神”、“神采为上”,因此总有浪漫的想象与精妙的比喻,使之神采活现。“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百花凋谢,唯梅盛开。暗香浮动,雪原弥香。她的高雅气质,她的坚贞不屈,她的品质如同茫茫冰原中的一缕香气,激励我们奔向未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