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

发布时间:2024-07-03 07:23:52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1674-0475]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2009-2010)提示: CSCD核心库(C)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库(2013-2014)提示: CSCD核心库(C)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核心库(2011-2012)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0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0年版影响因子: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1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1年版影响因子: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2年版)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3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3年版影响因子: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提示: 排序:化学、晶体学 - 第24位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提示: 排序:化学,晶体学类 - 第21位主题分类:O6,O7:化学,晶体学: O6,O7:化学,晶体学该刊物不属于EI检索,谢谢。

第四编 自然科学(十一)N/Q,T/Y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表1、科学通报 2、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4、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5、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6、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11、中国科学.E 辑 12、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3、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4、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5、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6、自然科学进展 17、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18、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高技术通讯 21、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2、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3、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4、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5、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26、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7、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8、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9、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0、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重庆大学学报) 31、天津大学学报 32、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3、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34、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35、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6、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7、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8、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9、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40、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42、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3、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44、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45、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46、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7、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8、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49、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50、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1、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52、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53、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4、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5、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56、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7、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8、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9、应用科学学报 60、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61、中国科学.G 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62、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3、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4、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5、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6、华东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 67、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68、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9、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0、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1、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2、桂林工学院学报 73、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4、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5、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6、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7、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78、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79、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80、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改名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2、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3、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4、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8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8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7、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8、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9、自然杂志 90、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1、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92、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3、科技通报 94、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5、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6、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97、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98、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9、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0、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1、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2、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3、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104、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5、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6、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7、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8、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109、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110、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1、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112、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113、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114、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115、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6、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7、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118、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9、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120、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以上都是2008 年版中文核心期刊

光化学的定义有不同的表述。C. H. Wells认为,光化学研究的是“吸收了紫外光或可见光的分子所经历的化学行为和物理过程”。N. J. Turro则认为“光化学研究的是电子激发态分子的化学行为和物理过程”。由于电子激发态通常由分子吸收紫外光或可见光形成,所以上述两种定义的实质是一样的。光化学是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永久性化学效应的化学分支学科。由于历史的和实验技术方面的原因,光化学所涉及的光的波长范围为 100~1000纳米,即由紫外至近红外波段。比紫外波长更短的电磁辐射,如X或γ射线所引起的光电离和有关化学属于辐射化学的范畴。至于远红外或波长更长的电磁波,一般认为其光子能量不足以引起光化学过程,因此不属于光化学的研究范畴。观察到有些化学反应可以由高功率的红外激光所引发,但将其归属于红外激光化学的范畴。影像是人对视觉感知的物质再现。影像可以由光学设备获取,如照相机、镜子、望远镜及显微镜等;也可以人为创作,如手工绘画图像等。影像也是一种视觉符号。通过专业设计的影像,可以发展成人与人沟通的视觉语言,也可以了解世界美术中大量的平面绘画、立体雕塑与建筑。

学报自dyuoiu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半导体光电 半导体学报 爆炸与冲击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兵工学报 材料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艺 材料热处理学报 材料研究学报 长安大学学报船舶力学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弹道学报 地球科学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电波科学学报 电工技术学报 电力系统自动化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电子器件 电子学报 电子与信息学报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动力工程 粉末冶金技术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复合材料学报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钢铁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高电压技术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高技术通讯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高压电器 高压物理学报 工程力学 工程热物理学报 功能材料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固体火箭技术 光电工程 光电子.激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光学技术 光学精密工程光学学报 光子学报 硅酸盐学报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过程工程学报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含能材料 焊接学报 航空材料学报 航空动力学报 航空学报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合成树脂及塑料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核动力工程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核技术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华北工学院学报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化工学报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化学工程 环境科学 机器人 机械工程学报 机械强度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计量学报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计算机工程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计算机学报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计算力学学报 计算物理 建筑材料学报 建筑结构学报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金属热处理 金属学报 空气动力学学报 控制理论与应用 控制与决策 离子交换与吸附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林产化学与工业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煤炭学报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摩擦学学报 内燃机工程 内燃机学报 耐火材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 农业工程学报 农业机械学报 强激光与粒子束 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燃料化学学报 燃烧科学与技术 热能动力工程 人工晶体学报 软件学报 润滑与密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声学学报 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石油化工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石油勘探与开发 石油学报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数据采集与处理 水科学进展 水力发电学报 水利学报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塑性工程学报 太阳能学报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天津大学学报 铁道学报 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推进技术 微细加工技术 无机材料学报 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物理学报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西安石油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系统仿真学报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现代化工 新型 炭材料 压电与声光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岩土工程学报 岩土力学 冶金分析 仪器仪表学报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应用力学学报 宇航学报 原子能科学技术 浙江大学学报 (工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振动测试与诊断 振动工程学报 振动与冲击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中国公路学报 中国航空太空学会 学刊 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机械工程 中国激光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中国铁道科学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中国造纸 中国造纸学报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铸造 铸造技术 自动化学报

1、科学通报 2、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4、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5、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6、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11、中国科学.E 辑 12、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3、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4、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5、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6、自然科学进展 17、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18、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高技术通讯 21、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2、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3、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4、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5、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26、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7、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8、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9、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0、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重庆大学学报) 31、天津大学学报 32、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3、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34、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35、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6、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7、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8、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9、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40、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42、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3、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44、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45、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46、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7、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8、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49、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50、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1、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52、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53、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4、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5、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56、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7、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8、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9、应用科学学报 60、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61、中国科学.G 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62、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3、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4、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5、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6、华东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 67、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68、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9、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0、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1、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2、桂林工学院学报 73、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4、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5、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6、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7、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78、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79、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80、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改名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2、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3、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4、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8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8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7、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8、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9、自然杂志 90、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1、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92、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3、科技通报 94、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5、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6、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97、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98、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9、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0、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1、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2、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3、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104、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5、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6、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7、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8、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109、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110、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1、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112、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113、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114、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115、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6、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7、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118、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9、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120、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回答不易,如有帮助记得采纳!

不是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华东理工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科学技术期刊。本刊的编委会由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学术声望高的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组成,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胡英教授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袁渭康教授。主编为刘洪来教授。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双月刊,主要刊登化学工程、生物工程、化学与制药、材料、机械与动力、信息、资源与环境等学科有创新意义的科学论文。读者对象为高等院校师生以及工矿企业与研究单位的科研工作者。《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核心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SCOPUS数据库、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CSA)等十几家国内外权威数据库和文摘刊物摘录。2001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中国期刊方阵科技双效期刊奖”;2002年获“第五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二等奖”;2004年获“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006年获“首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第六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学术类)一等奖”;2008年获“第二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2010年获“第三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

武大、华工、华师大、中南财大等高校的学报都是国家核心期刊啊。我06年的时候就在华工的学报社科版发了论文的《江汉论坛》的正刊好像也是。一般说来,刊物的首页或封面上都会注明它是不是国家核心期刊的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不是北大08版核心。北大08版地质类核心期刊:1. 岩石学报 2.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3. 地质论评 4. 地学前缘 5. 地质学报 6. 地球化学 7. 地球科学 8. 矿床地质 9. 沉积学报 10. 地质科学 11. 中国地质 12. 地球学报

不是核心期刊,中文核心 和 科技核心期刊目录里面都没有

简单地说,核心期刊是学术界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对于期刊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并以情报学理论为基础,将期刊进行分类定级,把最为重要的一级称之为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应指专业核心期刊,即属于某专业或行业的核心性刊物。确定核心期刊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项,其一主办机构的权威性,其二文章作者的权威性,为了避免马太效应,还要看其三,文章的被引用率及文献的半衰期(测定文章内容新颖性的指标,一般科技文献半衰期较短,社科文献则较长)。 地质类的期刊: 采矿技术 地层学杂志 地理科学 地质与勘探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工程地质学报 中国地质 地球科学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物探与化探 世界有色金属 国土资源情报 工程勘查 等等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西下寒武统地震事件沉积及其构造意义(项目批准号41072077),53万元,2011-2013年。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联合资助重点项目),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Pb-Zn-Cu-Ag成矿系统及发育机制. 经费50万元(项目批准号 U0933605,总经费170万元)。2010-2013年。3. 中国地质调查局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江西1∶5万陀上、鹿冈、乐安县幅区调(基[2010]矿评01-15-11),2010-2012年,540万元。4.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调项目. 青海沱沱河-玉树地区大型逆冲推覆构造与Pb-Zn-Ag成矿作用研究. 经费60万元(项目编码:1212010818096,总经费300万元)。2008-2010年。5. 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2008)年规划项目,龙虎山丹霞地貌景观类型及其成因研究,08YJ72,2008-2010,项目负责人。6. 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2009)年规划项目,龙虎山旅游地学资源特色及可持续开发研究. 2009-2011,4000元,项目负责人。 1. 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江西省丹霞地貌形成机制及其旅游景观特色研究,2004-2006年。2.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寒武系大陈岭组沉积异常与古海啸的关系,2006-2007年。3. 江西省科技厅科技制作项目“江西省资源与环境信息展示系统”,2001-2002年。4.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立项课题. 龙虎山和龟峰丹霞地貌的典型独特性研究,2008-2009年。5. 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江西龙虎山地貌景观形成机制与景观保护研究”,2002-2003年。6. 中国核工业地质局280所,四川盆地中南部中生代沉积演化与铀成矿条件研究,2005-2006年。7. 江西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项目,江西龙虎山地质遗迹及其多媒体展示,2007年。8. 鹰潭市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 仙水岩地貌景观发育规律及保护措施研究. 2006-2007年。9. 江西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龙虎山-龟峰申报中国丹霞地貌世界遗产综合报告编写,2007-2008年。10. 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委会,龙虎山-龟峰丹霞地貌特征与多媒体展示.,2005年。 郭福生著. 浙江江山古生代沉积演化及其构造控制.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年2月.郭福生著. 大别造山带地壳组成演化与铀金成矿背景.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9年2月郭福生主编. 江山地质概论及区域地质调查实习指导书(第二版).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年7月。辜骏如 郭福生 夏菲主编. 铀矿资源技术经济学.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4年10月.周维勋 郭福生译. 世界铀矿床录.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0年12月. (执笔翻译16万字)彭花明 夏菲 郭福生 等编. 宝石学. 原子能出版社,2006年.郭福生主编. 地球科学概论.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年9月.郭福生,姜勇彪,刘林清,张策. 江西广丰盆地白垩纪红层及丹霞地貌景观发育特征. 世界的丹霞(第一届丹霞地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9,261-266.郭福生, 刘林清, 杨志等. 江西省丹霞地貌发育规律及旅游区划研究. 资源调查与环境,2007,28(3):214-222郭福生、刘林清、花明、叶张煌. 江西省丹霞地貌景观资源区划与双红旅游区刍议.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4)郭福生等. 浙江江山石炭—二叠系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研究. 地球化学,2004, 33(1).郭福生等. 浙江江山藕塘底组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沉积学报,2004,22(1).郭福生,彭花明,邹晓明.等. 龙虎山风景区科普旅游功能开发的研究. 双休日(旅游文化与经济论坛),2004,(11):7-10郭福生等. 一种特殊类型硅质岩的特征与成因研究. 地学前缘,2003,10(4).郭福生等. 混合沉积、混积岩和混积层系的讨论. 地学前缘,2003,10(3).郭福生等. 沙漠环境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世界地质,2003,22(2):152-156郭福生等. 浙江江山寒武系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探讨. 地层学杂志,2003,27(4).郭福生等. 从动力地质作用原理探讨沙漠化成因. 资源调查与环境,2003,24(3):157-166.郭福生等. 浅谈我院开设《地球科学概论》公共基础课的实践与体会. 中国地质教育,2000,(1) 郭福生, 刘林清, 杨志等. 江西省丹霞地貌发育规律及旅游区划研究. 资源调查与环境,2007,28(3):214-222郭福生、刘林清、花明、叶张煌. 江西省丹霞地貌景观资源区划与双红旅游区刍议.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4)郭福生等. 浙江江山石炭—二叠系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研究. 地球化学,2004, 33(1).郭福生等. 浙江江山藕塘底组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沉积学报,2004,22(1).郭福生,彭花明,邹晓明.等. 龙虎山风景区科普旅游功能开发的研究. 双休日(旅游文化与经济论坛),2004,(11):7-10郭福生, 姜勇彪, 郭国林等. 江西龙虎山景观特色及其形成机制. 经济地理,2006,26(增刊):126-128曹秋香郭福生等. 浙江江山丁家山组层状硅质岩阴极发光特征及成因探讨. 沉积学报,2008,26(5):797-803曹秋香郭福生曹养同. 地质公园研究概论. 水利科技与经济,2007,13(5):317-319姜勇彪,郭福生,孙传敏等.江西弋阳县龟峰丹霞地貌景观特征与形成机制探讨.山地学报,2008,26(1).姜勇彪,郭福生,胡中华等.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地貌特征、成因及其国内对比.山地学报,2009,27(3).姜勇彪,郭福生,胡中华,孙传敏.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资源及其特征分析.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1).姜勇彪,郭福生,刘林清,彭花明.龙虎山丹霞地貌区河流阶地地貌面的热释光测年研究.东华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3).曹养同郭福生. 国家地质公园对旅游业发展的意义述评. 地质找矿论丛,2007,(2)曹养同郭福生. 地质公园的建设历程述评.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2):52-53.彭花明、郭福生、严兆彬等. 浙江江山震旦系碳同位素异常及其地质意义. 地球化学,2006,35(6)朱志军、郭福生、孟显云等. 马尔柯夫链分析在甘肃礼县地区上石炭统东扎口组沉积相研究中的应用,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6 张红军郭福生李满根陈少华. 普通高校扩容后定编探析 东华理工学院(社科版),2006年,(3)杨志郭福生刘林清. 基于MapGis的江西省丹霞地貌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6,29(1):64-66.杨志,郭福生. 龙虎山旅游电子地图的设计与实现.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5,11(3):188-190郭国林郭福生刘晓东. 丹霞地貌砂岩的微观化学风化作用电子探针研究. 中国岩溶,2006,25(2):172-176严兆彬,郭福生等. 浙西寒武系大陈岭组地震事件沉积的初步研究. 地质学报,2005,(6)严兆彬,郭福生. 碳酸盐岩C,O,Sr同位素组成在古气候、古海洋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质找矿论丛,2005,(1)罗能辉,郭福生. 浙江江山寒武系三叶虫生态组合与古环境意义.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5,(4)夏菲 郭福生 彭花明 辜骏如. 用Visual 实现盈亏平衡自动化. 工业技术经济,李详 郭福生. MAPGIS二次开发中图数松散耦合机制的实现方案.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4,(10)李祥 郭福生. 论基于Mapgis平台的多媒体信息展示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计算机工程,2004,30(10)

华东理工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半导体光电 半导体学报 爆炸与冲击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兵工学报 材料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艺 材料热处理学报 材料研究学报 长安大学学报船舶力学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弹道学报 地球科学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电波科学学报 电工技术学报 电力系统自动化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电子器件 电子学报 电子与信息学报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动力工程 粉末冶金技术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复合材料学报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钢铁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高电压技术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高技术通讯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高压电器 高压物理学报 工程力学 工程热物理学报 功能材料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固体火箭技术 光电工程 光电子.激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光学技术 光学精密工程光学学报 光子学报 硅酸盐学报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过程工程学报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含能材料 焊接学报 航空材料学报 航空动力学报 航空学报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合成树脂及塑料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核动力工程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核技术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华北工学院学报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化工学报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化学工程 环境科学 机器人 机械工程学报 机械强度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计量学报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计算机工程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计算机学报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计算力学学报 计算物理 建筑材料学报 建筑结构学报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金属热处理 金属学报 空气动力学学报 控制理论与应用 控制与决策 离子交换与吸附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林产化学与工业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煤炭学报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摩擦学学报 内燃机工程 内燃机学报 耐火材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 农业工程学报 农业机械学报 强激光与粒子束 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燃料化学学报 燃烧科学与技术 热能动力工程 人工晶体学报 软件学报 润滑与密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声学学报 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石油化工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石油勘探与开发 石油学报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数据采集与处理 水科学进展 水力发电学报 水利学报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塑性工程学报 太阳能学报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天津大学学报 铁道学报 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推进技术 微细加工技术 无机材料学报 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物理学报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西安石油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系统仿真学报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现代化工 新型 炭材料 压电与声光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岩土工程学报 岩土力学 冶金分析 仪器仪表学报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应用力学学报 宇航学报 原子能科学技术 浙江大学学报 (工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振动测试与诊断 振动工程学报 振动与冲击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中国公路学报 中国航空太空学会 学刊 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机械工程 中国激光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中国铁道科学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中国造纸 中国造纸学报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铸造 铸造技术 自动化学报

成功经理人,突破管理这两本是适合企业管理者看的

学报自dyuoiu

摘要:对足量镁和稀盐酸反应出现灰白色浑浊的异常现象进行探究,提出沉淀成分可能为氯化镁、细颗粒镁粉或氢氧化镁等多种假说;最终实证分析认定,固体产物是不同化学组成的碱式氯化镁的混合物。经此探究得出的启示是:(1)教材中镁与酸的实验选用稀硫酸的做法是合理的,实际教学中不宜随意更换;(2)实验教学应充分利用好异常现象这一资源,设计开展学生参与的交流和探究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层次发展。文章编号:1005–6629(2016)3–0064–04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现行初、高中化学教材都设置有较活泼金属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置换氢气的实验,如苏教版高中《化学1》必修教材[1]在探讨镁的化学性质时就设置了镁与稀硫酸的反应: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小段擦去氧化膜的镁条,再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观察现象。在开展学生分组实验时,因实验室稀硫酸备存量不足,实验员临时选择了稀盐酸替代。教学中有学生报告,试管中出现了灰白色沉淀!笔者课后让该同学重演了整个实验过程:用一小试管,取 4mL mol·L-1稀盐酸,加入一段长约4cm的去除氧化膜的镁带,静置片刻,沉淀果然如期而至!一个看似很简单的中学实验,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异常现象?对此,课下师生们又一起对该实验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实验1 4支小试管各取4mL mol·L-1稀盐酸,再分别加入一定长度的已去除氧化膜的镁带,静置并观察现象,比较沉淀的生成量。结果见表1。结论:实验1说明一定量稀盐酸与少量金属镁反应并不出现异常现象,但增加镁带用量,在其溶解产生气泡的同时,会伴有灰白色(或白色)的沉淀生成。可见,镁用量的多少是决定体系是否出现异常的原因。那么,灰白色物质到底是什么?为弄清成因,学生进行了激烈讨论,最后形成了3种代表性意见,然后据此设计相关实验进行验证。 观点1:氯化镁晶体析出有学生认为,由于金属镁用量较多,反应后氯化镁的生成量偏多,在溶液中可能因过饱和而析出。由《化学辞典》[2]查得,氯化镁为无色三方晶系晶体,100g水中溶解的量为(20℃)、(100℃)。说明常温下氯化镁极易溶于水,即使是20℃下的饱和溶液浓度也可超过5 mol·L-1。实验2 将实验1中D试管久置,倾析法倒去上层溶液得灰白色沉淀,然后加入5mL蒸馏水,充分振荡静置,沉淀量未减少。若用小试管取等质量氯化镁固体(分析纯),加等量蒸馏水,稍振荡即全部溶解得澄清溶液。可见,氯化镁易溶于水,而灰白色生成物溶解性则相对要差得多,观点1不足为信。 观点2:反应后镁粉剩余若做过铝箔与盐酸反应的实验,如下现象可能并不陌生:剧烈反应,气泡上窜,溶液变浑浊,有大量浅灰白色沉淀生成。很多学者[3,4]证实,该浅灰白色物质能与酸或强碱反应,并有微量气泡放出。由此认识到,灰白色悬浊物应含有细颗粒状的铝,产生原因是反应太剧烈而从铝箔表面脱落所致。那么,足量镁与稀盐酸反应后的灰白色沉淀是否也是镁粉细颗粒呢?实验3 小试管取适量上述实验后的灰白色沉淀,加入3mL mol·L-1的稀盐酸,沉淀立即溶解消失,但没有气泡生成。若样品为(或存在)镁粉,加入稀盐酸会产生H2。实验3现象说明足量镁与稀盐酸反应后得到的灰白色沉淀并非细颗粒状的镁粉。 观点3:生成了氢氧化镁持这种观点的学生是这么理解的:由于镁的还原性略逊于钠,常温下就能与水反应。足量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后期,可认为是剩余金属镁在氯化镁溶液中继续与水反应。由于溶液中存在氯离子,对金属表面的难溶性生成物氢氧化镁有钻穿效应而使之脱落,破坏了对内部金属的保护作用,使镁在常温下能与氯化镁溶液持续反应,不断生成大量气泡和氢氧化镁沉淀。实验4 小试管取5mL蒸馏水,加入一小段去除氧化膜的镁带,镁带表面先有少量气泡生成后消失,蒸馏水仍澄清。继续加入几滴氯化镁饱和溶液,镁带表面立即持续产生细小气泡并不断溶解,约3min后试管中出现白色浑浊,20min后镁带全部溶解,小试管中剩余大量灰白色沉淀。实验5 将实验4中的灰白色沉淀充分蒸馏水洗,直至最后一次洗涤液中加硝酸银溶液后浑浊现象不明显为止。然后加入适量 mol·L-1稀硝酸,沉淀立即溶解,继续滴加几滴 mol·L-1硝酸银溶液,出现大量白色浑浊。若改以实验1所得沉淀作样品重复实验,现象相同。实验6 将少量灰白色沉淀蒸馏水洗并室温晾干。然后取样,按图1加热固体,用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检验气体产物,试纸变红;若另取一头用硝酸银溶液浸润的玻璃棒悬于试管口,出现白色浑浊。实验4说明镁在氯化镁溶液中能反应生成灰白色沉淀。结合实验5和6,镁与稀盐酸或氯化镁溶液得到的沉淀样品均可溶于强酸,且无论是用硝酸溶解后的溶液还是固体样品直接加热,都检测到了氯元素的存在。因此,认为沉淀是(或者只是)氢氧化镁的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基于实证与分析,原有设想一一遭到了否定。正在大家困惑不已时,有位学生提出了一种新设想:电解法制镁所用原料无水氯化镁,需要将MgCl2·6H2O在干燥的HCl气流中加热才能得到,若在空气中加热生成的则是Mg(OH)Cl或MgO;那么,足量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灰白色沉淀是否也可能是碱式盐一类的物质呢? 观点4:生成碱式氯化镁实验7 在小烧杯中放入约50mL mol·L-1稀盐酸,然后加入两段各5cm的去除氧化膜的镁带,观察实验现象,用pH计监测反应过程中溶液pH变化并读数。实验结果见表2。由实验7可知,足量镁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增大,但酸性介质范围内并不会有浑浊产生,只有当镁与稀盐酸(实际为镁与氯化镁溶液)的反应体系呈弱碱性并碱性逐步增强时,灰白色沉淀才逐渐出现、增多。联系实验5、实验6的定性检验结果,我们有理由相信灰白色沉淀的成分为碱式氯化镁。有文献[5]介绍,碱式氯化镁存在多种组成结构,化学通式可表示为Mgx(OH)yClz·mH2O(其中2x-y-z=0,0≤m≤6),最早是在研究MgO和MgCl2水溶液之间的化学反应时发现的,主要存在Mg2(OH)3Cl·4H2O、Mg3(OH)5Cl·4H2O和Mg10(OH)18Cl2·5H2O等3种相。现代科学仪器分析表明,一定pH环境下得到的白色沉淀均为多种碱式氯化镁固体的混合物,不同pH下得到的碱式氯化镁固体产物测得的化学组成也并不相同(可参见表3)[6]。综上所述,由于足量镁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溶液会经历从酸性到碱性并碱性逐步增强的过程,从而能促进灰白色沉淀的生成。由于不同pH下生成的碱式氯化镁的化学组成也会随之改变,因此我们认为实验中得到的浑浊应为不同化学组成的碱式氯化镁的混合物。 关于教材实验的认识用稀盐酸代替稀硫酸演示镁与酸的反应,由于Cl-对金属表面的氯离子效应[7],会使镁与酸(或水)反应速率大大加快。一旦镁的用量偏多,在课堂教学时间段内即会出现大量的灰白色沉淀。基于上述理论和实验等方面的探究,我们认为异常现象出现的深层次原因是在不同pH下生成了不同化学组成的碱式氯化镁的混合物。建议进行该实验教学时,教材选用稀硫酸是合理的,不宜随意更换;即使要选用稀盐酸,也要注意镁带的用量宜少不宜多。 关于异常现象的处理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是为学生提供感性知识的手段,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的有效途径。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实验教学是一种平等、开放、动态的对话和交流。由于影响化学实验的因素是多元的,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不能理解的异常现象,教学过程也将意味着有更多的不确定性[8]。在众多的异常现象中,有些可以运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给予合理解释,有些则在学生当前的知识背景下尚无法说明。但不管暂时能不能解释,都不妨碍这些异常现象成为我们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敢于打破预设的框架,调整教学策略,循着学生思维发展的脚步,积极进行课堂创新,及时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参考文献:[1]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56.[2]周公度.化学辞典(第二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438.[3]范艳花,陈利娟.铝箔与不同浓度盐酸反应的“异常现象”探究[J].化学教学,2011,(3):42~43.[4][7]向太平.对铝与盐酸反应中灰色物质的探究[J].化学教学,2004,(3):11~12.[5]陈雪刚,吕双双,夏枚生等.碱式氯化镁晶须的制备与应用进展[J].材料导报(综述篇),2009,(4):52~55.[6]李春忠,古庆山,程起林等.针状碱式氯化镁的合成及形态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314~318.[8]任雪明,吴文中.高中化学教学疑难问题研析[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133.

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

1至3个月。根据查询山东大学官网显示,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投稿周期是1至3个月。山东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2017年顺利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

难度一样大。《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山东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创刊于1956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浙江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山东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收录情况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美国《数学评论(MR)》、美国《化学文摘》(CA); 德国《数学文摘(zbl MATH)》; 波兰《哥白尼索引》(IC);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系列数据库、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等数据库收录。报道内容《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为月刊,主要刊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环境科学、管理、计算机理论、电子工程、力学等为主的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理论水平的理学类研究论文。 刊名: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主办:山东大学周期:月刊出版地:山东省济南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671-9352CN:37-1389/N邮发代号:24-222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曾用刊名: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时间:1951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 编辑部收到稿件后,凡符合规定的即编号登记并送相关专家评审。来稿是否刊用,编辑部一般在收到稿件3个月内通知作者,若未收到通知,请与该刊联系,作者可另投他刊。 编辑部对来稿有删改权,来稿退回修改时,作者应针对审稿意见逐条修改或作相应说明,修回稿及其修改说明在规定日期内全部发回编辑部。超过规定日期未修回者作自动退稿处理。稿件排印的初校样由作者校对时,除发现内容有不当之处需修改外不得任意增删,并请在指定日期内寄(送)回编辑部。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编辑部对决定刊用的稿件,将收取一定发表费,文稿刊出后赠送样刊2本,并酌致稿酬。 论文一经该刊出版,即标志该论文的所有作者将版权及其使用权无条件地转移该刊,该刊有权对其进行多种方式的复制或出版,作者如有异议,请在来稿时说明。 地址:济南市经十路73号 山东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编辑部理学编辑室,邮编:250061。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