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2021论文期刊

发布时间:2024-07-06 20:40:11

cssci期刊2021

核心期刊有:国内七大核心期刊体系,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5、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7、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国内核心目前比较认可的只有四种 :南大核心(CSSCI/C刊)、北大核心(中文核心)、CSCD、科技核心(统计源)。 认可度和期刊质量按顺序从前往后依次下降。

截止至2021年7月,国内的核心期刊主要包括2大类:

自科科学方面 和 社会科学方面,即通俗常说的理科和文科类。

自然科学类核心:北大中文核心期刊;CSCD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社会科学类核心:北大中文核心期刊;CSSCI核心期刊。

确认核心期刊的标准也是由某些大学图书馆制定的,而且各学校图书馆的评比、录入标准也不尽相同。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也未参加过此类评选活动。新闻出版总署从未就学术水平的高低为这些期刊划分过级别。

评价方法: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课题组认真总结了前四版的研制经验,对核心期刊评价的基础理论、评价方法、评价软件、核心期刊的作用与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评价方法,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力求使评价结果尽可能更准确地揭示中文期刊的实际情况。

本版核心期刊定量评价,采用了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获国家奖或被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等9个评价指标,选作评价指标统计源的数据库及文摘刊物达80余种,统计文献量达32400余万篇次(2003至2005年),涉及期刊12400余种。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核心期刊

2021年4月26日,2021-2022年度的CSSCI来源期刊目录(即南大核心)正式发布,现在我们就来细细评点今年南核目录变化吧!从已公布的期刊目录来看,共有28种期刊发生变动。其中,新增25种,有21种期刊是由原扩展版“升格”而来,4种为新晋期刊。

2021论文期刊

有好多,你要哪类的?

工学 国家级期刊 力学与实践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力学学会 工学 国家级期刊 力学进展 北京·该刊编辑部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 工学 国家级期刊 实验力学 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中国力学学会 工学 国家级期刊 江苏力学 南京 江苏力学学会理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物理 科学出版社 中国物理学会 理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物理学报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物理学会

国家级期刊,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详情问:高级职称论文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经济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中国职称大学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农经(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审计、统计、政工、工程、教.....)师论文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国家级刊物。但是,以上仅是说一般情况,还有许多地方上的、有较高学术价值、影响较大的刊物也是属于国家级刊物。如《云南植物研究》《华中建筑》《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等。可参见有关政府权威部门公布的文件。注意,还有国家级重点刊物、SCI等刊物级别更高,不要与国家级期刊混淆。省级期刊与国家级期刊的区别:实际上,国家从来没有对刊物做过级别之分,也就是在影响力和专业程度上没有省级和国家级的差别。所谓国家级期刊和省级期刊之分,主要为方便管理,根据期刊主管单位的级别而做了区别。即国家单位★主管★期刊为国家级期刊,省单位主管期刊为省级期刊

具体如下:

在2021年所新发布的影响因子的形式总体来看是一片大好,比较热门的知名杂志都是普遍上涨的形式,这体现出来的就是影响因子,在今年开始了全新的算法所体现出来的威力。

而且这个新的算法必将影响以后影响,因此整个大局式的发展,今年的新算法,就是把在线优先出版的论文引用贡献记入上一个年份,也就是今年的计算公式中,分子第一次包括了2020年的出版。

简单的说一下,就是分母是不变的,仍然是前两年的期刊所有论文的总数,但是分子的变化就大了,这样就导致了影响因子普遍的上涨。

影响因子只是反映了期刊篇均引用的一个基础知识,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但是不要过于的神化他的能力。期刊的影响力是靠业界的口碑打造出来的,但是最终要看的还是论文质量的本身。

大家也要理性判断不同科学之间的影响因子,没有办法去进行横向的比较,所以有时候做出的交叉学科的同学在学生时代会觉得占便宜了,比如那些光学的材料期刊影响因子,拿回来评讲很舒服。

但是在光学口发刊的同学就会被压一头,但是这种捷径的方法也只能在学时代走一走,一旦遇到了真正的高含金量的评审,评委心里还是会对工作质量的本身更加的关注,而不会,对影响因子过于的依赖。

影响:

科学引文索引以布拉德福(S. C. Bradford)文献离散律理论、以加菲尔德(E. Garfield)引文分析理论为主要基础,通过论文的被引用频次等的统计,对学术期刊和科研成果进行多方位的评价研究,从而评判一个国家或地区、科研单位、个人的科研产出绩效,来反映其在国际上的学术水平。因此,SCI是国际上被公认的值得借鉴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

科学引文索引以其独特的引证途径和综合全面的科学数据,通过统计大量的引文,然后得出某期刊某论文在某学科内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即时指数等量化指标来对期刊、论文等进行排行。被引频次高,说明该论文在它所研究的领域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国际同行重视,学术水平高。

由于SCI收录的论文主要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领域,所以SCI指标主要适用于评价基础研究的成果,而基础研究的主要成果的表现形式是学术论文。所以,如何评价基础研究成果也就常常简化为如何评价论文所承载的内容对科学知识进展的影响。

2021年cscd期刊

cscd-c期刊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主要收录的就是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简称CSCD)。创建于1989年,收录我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千余种。已积累从 1989 年到现在的论文记录4818977 条,引文记录 60854096条。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内容丰富、结构科学、数据准确。系统除具备一般的检索功能外,还提供新型的索引关系——引文索引,使用该功能,用户可迅速从数百万条引文中查询到某篇科技文献被引用的详细情况,还可以从一篇早期的重要文献或著者姓名入手,检索到一批近期发表的相关文献,对交叉学科和新学科的发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还提供了数据链接机制,支持用户获取全文。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具有建库历史最为悠久、专业性强、数据准确规范、检索方式多样、完整、方便等特点。

医学cscd核心期刊有:《中国中药》、《中国公共卫生》、《中华医院感染学》、《临床检验》、《药学学报》、《法医学》、《中草药》、《临床放射学》等,《实用放射学杂志》为cscd核心期刊。

CSCD和北大核心,这两大核心数据库都是目前国内两大顶级期刊数据库,各个省份具体要求不一样,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

CSCD和北大核心的区别:

1、收录学科范围不同

cscd和北大核心收录的学术期刊学科范围不同。cscd是只收录国内的自然科学领域期刊,北大核心除了收录自然科学领域期刊之外,还会收录人文社科领域的期刊。即北大核心期刊学科范围比cscd广。

因此,理工科的学术论文,可以发cscd,也可以发北大核心。而文科的学术期刊,不太适合发cscd。

2、发表要求不同

国内核心期刊,不仅对论文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且对作者也有身份的限制。关于论文的要求,我们可以根据具体刊物的投稿指南进行了解。相对来说,cscd的要求比北大核心更高一些。关于作者身份的限制,基本上都是本科院校/硕士学历/讲师起步。不过,理工发北核,高职理工院校、企事业单位也可以发。

具体要讨论哪个数据库更好,关键还是看省份的规定,有些地区CSCD权重会高于北大核心,但是有些单位评职称只认可北大核心,收录的期刊质量方面并无优劣之分,主流观点一般都认为CSCD质量更优于北大核心数据库;不过关键看单位的需求是什么,满足单位要求就行。

根据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官网显示,2021-2022年度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来源期刊1262种,中国出版英文期刊245种,中文期刊1017种,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两部分,其中核心库926种(以备注栏中C为标记);扩展库336种(以备注栏中E为标记)。

2021锋绘期刊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1674-0475]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2009-2010)提示: CSCD核心库(C)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库(2013-2014)提示: CSCD核心库(C)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核心库(2011-2012)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0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0年版影响因子: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1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1年版影响因子: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2年版)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3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3年版影响因子: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提示: 排序:化学、晶体学 - 第24位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提示: 排序:化学,晶体学类 - 第21位主题分类:O6,O7:化学,晶体学: O6,O7:化学,晶体学该刊物不属于EI检索,谢谢。

2021年已经过去,回顾这一年来全球 科技 领域的发展进步,人类有哪些科学技术取得了突破和进展?以下内容根据读者关注度,按照科研成果公布的时间顺序进行简要回顾。 曾经,关于导致恐龙灭绝原因的说法有几种:比如,连续火山喷发、小行星撞击地球等全球性灾难。2021年2月24日发表在《Science》子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的新研究成果,终于给这项长时间的调查研究结案了。 研究阐述:从目前为止收集的所有证据来看,可以断定恐龙的灭绝是66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 撞击地球导致的。研究指出,在撞击后长达20年间,地球上75%的生物逐渐饿死、灭绝,其中包括恐龙。 公元79年,意大利维苏威火山(Vesuvius)喷发,导致庞贝城内约2000人遇难。在后来挖掘庞贝城(Pompeii)的遗址看到,很多人死亡时还保持着日常生活的姿势。这让这场灾难显得很神秘,说明这些人在意外的状态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全部遇难。 该研究报告发表于2021年3月2日《自然》子刊《科学报告》,研究显示庞贝城的居民在17分钟时间内,就被浓密的火山灰呛死,而不是像以前猜测的被岩浆“活埋”,或是被高温空气烫死。 以前科学家只在微观世界中观测到量子纠缠现象——两个粒子隔空保持同步的神奇状态。2021年5月7日发表于《科学》(Science)期刊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宏观尺度上也观测到这种现象。该研究发现它打破了量子力学上经典的“测不准原理”(不确定性原理)。 研究人员使用两面只有10微米左右的铝制鼓面,用微波光子使它们的鼓膜振动,发现它们能够保持量子纠缠的同步状态。以前的研究受限于“测不准原理”,无法对纠缠的物体进行精确测量,只能通过推测得到估值,而这份研究第一次打破了这个原理,对纠缠状态下的物体进行了测量。 2021年7月23日发表在《科学》(Science)期刊的研究报告指出:基于火星的洞察号探测器(InSight)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火星地壳层辐射性比以前所知的强得多。研究者表示,火星地壳层所含的核放射性元素是以前通过卫星探测值的13 20倍。 这项研究发现与美国等离子物理学家约翰‧勃兰登堡(John Brandenburg)提出的理论相符。2015年,勃兰登堡展示的研究显示:火星上在远古时期曾发生过巨大的核爆炸,其规模之大,完全有可能彻底改变火星的气候环境,导致火星变成现在的样子。 按照进化论,地球上的植物是逐步地从苔藓那样最简单的植物发展到陆地植物、再到会开花的植物,复杂度不断增加。2021年一项研究发现,地球上植物的发展出现了两次跳跃,之间间隔长达亿年。这么长的时期内,植物并没有“进化”的动作。该研究2021年9月17日发表于《科学》(Science)期刊。 研究人员描绘在泥盆纪(Devonian)初期,即距今大约亿年 亿年前的时期,陆地上的植物经历了第一波繁荣潮。当时地球陆地上没有树木,只有草丛,能长到20英尺高、形似树墩的菌类植物可能是当时最高的植物。这之后,植物的发展停滞了,直到白垩纪(Cretaceous)晚期,即距今1亿年 6600万年前,地球上突然出现了大量能开花的复杂植物,生态环境才比较接近现在人们看到的样子。 2021年10月15日发表在《科学》子刊《科学进展》上的一份研究发现,大约在45亿年前太阳系形成的初期,太阳周围浓厚的尘埃盘内有一圈明显空隙。这终于能解释为什么来自太阳系的陨石总是明显地来自两个地带——正是这圈空隙把太阳系分成了距离太阳远近不同的外围和内围两块地界。 地球上发现的陨石里面,一类来自较靠近太阳的区域,另一类则来自距离太阳较远的区域。研究发现,在太阳系形成初期,距离太阳较远区域的磁场强过距离太阳较近的区域。这意味着,太阳系外围区域行星的吸积能力比内围的行星更强。木星这颗巨大的气体行星就位于太阳系的外围区域。 2021年12月10日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的一份研究发现,地球和整个太阳系,位于一个巨大的磁场隧道内,而隧道长度大约是一千光年。 研究人员发现,这个隧道有一定弧度,带电粒子和磁场组成了一条条又长又细的绳状结构,充斥在隧道内。研究特别提到,原来认为不相干的两个大型天体结构——平行位于地球两侧的“北银极支”(North Polar Spur)和“扇区”(Fan Region)都是这个隧道的一部分,。 很长时间以来,科学家都认为1974年科学家发现的一具远古时期人类的骨骸(后被命名为Lucy)是唯一一种远古时期的人类。然而2021年12月1日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的一份研究,对几个原以为是熊留下的脚印化石重新分析后发现,它们其实是史前人类留下的,而且与Lucy不是同一种人。这些脚印来自的年代与Lucy生活的年代类似。 这项发现意味着,370万年前同时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不止一种。研究者表示,从化石遗址上的各种线索来看,位于非洲的该地区在那段史前时期有着完整的自然环境,不仅至少有两种人,还有鸟类、羚羊、鬣狗等各种动物。 2021年11月29日,发表于《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期刊的重要研究发现,太阳风内带电的粒子遇到太空尘埃会变成水!这项研究终于解开了科学家对于地球上水资源来源的谜团。 科学家以前只知道坠入地球的陨石为地球带来了水分,但是通过研究显示,陨石中的水分内所含的重水比例相对于地球的指标要高。研究人员指出,如果把来自尘埃辐射产生的水资源和来自陨石的水资源按照50:50的比例混合,所得到的水资源内氘和氢同位素的比例,正好和地球上的水相同。由此,研究人员认为地球上至少一半的水来自太阳风与尘埃的作用。 美国宇航局(NASA)发出的帕克太阳探测器(Parker Solar Probe)每次飞掠太阳都距离太阳更近一些,2021年是帕克太阳探测器第十次飞掠太阳,也是第一次进入了太阳的大气层。探测器首次发回了在日冕层内穿梭的视频,NASA称这犹如飞进“风暴之眼”。这一次,天体物理学家发现日冕层的表面不是光滑的球面,而是凹凸不平,有很多皱折。2021年12月14日,该研究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根据教育局规定,已经没有明确一本、二本的概念。北京服装学院(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是中国一所以服装命名,艺工为主,艺、工、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创新创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首批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始建于1959年2月,原名北京纺织工学院,隶属纺织工业部。1961年7月更名为北京化学纤维工学院。1987年改扩建为北京服装学院。1998年由纺织工业部划转北京市为主管理。2017年4月,北京市环境与艺术学校整体并入北京服装学院,同时撤销北京市环境与艺术学校建制。截至2022年6月,学校设有一校三址,与昌平区北七家镇商务部培训中心联合办学共建北校区;设有9个全日制本科教学学院,开设31个本科专业,辅修学位(双学位)3个,第二学士学位2个;有教职工892人,专任教师645人,全日制本硕博在校生7525人,其中本科生6197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328人。

师资力量截至2022年6月,学校有教职工892人,专任教师645人。高级职称323人,其中正高职称96人,占教师总数的,副高职称227人,占教师总数的。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591人,占教师总数的,其中博士学位教师185人,占教师总数的。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北京高等学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1个,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7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3人。 2020年10月24日,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设计创新教学团队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刘瑞璞、赵国梁、郑嵘、安佳、王越平、詹凯、王群山 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邵新艳等北京高等学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基于设计责任感培养的环境设计系本科育人团队(2019年)院系专业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有设有9个全日制本科教学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时尚传播学院、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语言文化学院、美术学院),2个教学部门(基础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开设31个本科专业,辅修学位(双学位)3个,第二学士学位2个。

教学建设质量工程截至2022年6月,学校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个,14个专业获批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专业获批“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北京市特色专业9个,北京市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2个,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市级教学示范中心2个,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3个,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9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5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28门校级精品课程;有17部教材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9部入选北京市精品教材。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轻化工程专业通过英国纺织化学家协会(SDC)国际认证,会计学专业通过澳洲会计师公会认证。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服装设计与工程、轻化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艺术设计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服装与服饰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工业设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动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艺工融合应用型现代服装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服装服饰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北京服装学院-北京爱慕内衣有限公司艺术学实践教育基地北京市特色专业: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工业设计、轻化工程、表演等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服装设计与工程、市场营销、公共艺术、国际经济与贸易、传播学、绘画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服装材料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服装服饰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北服-爱慕服装专业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北服-新百丽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北服-盛虹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教学成果截至2021年12月,学校组织完成25项校级教改项目的结题验收工作;2021年组织完成29个“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遴选推荐工作;遴选推荐“基于‘创业决策逻辑机制’的商科双创教育理论构建与教学创新”等14项成果申报“纺织之光”2021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最终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组织完成2021年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评审,评出14项获奖成果,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0项。2021年,学校42支创新创业团队参加第20七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其中“乐米纤维”团队获北京市一等奖,并入围国赛,3支项目获得北京市二等奖,7支项目团队获北京市三等奖。学科建设截至2022年6月,学校设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级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二级学科,1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一级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北京市重点建设二级学科:设计艺术学、艺术学、材料学 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设计学

学位授予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艺术学理论、设计学、美术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纺织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艺术、国际商务、工程科研机构截至2022年6月,学校设有教育部研发中心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北京技术转移中心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首都科技条件平台1个,在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残联、北京冬奥组委会等指导下建设国家冬季运动服装装备研发中心、无障碍服装研究中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装备研发实验室等机构,设立服饰文化研究院、时尚研究院、生活方式研究院等机构。

科研成果截至2022年6月,学校“十三五”以来,教师承担国家、省部级及各类科研项目110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37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获得授权专利200余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40余项(含艺术作品)。学术资源学术刊物《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在2004年、2008年连续两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国内外十多个著名数据库或文摘杂志列为固定收录刊源,其中包括《美国化学文摘CA》、《世界纺织文摘(WTA)》、《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Info)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纺织文摘》、《中国化学化工文摘》等。《艺术设计研究》(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艺术版)有科学·艺术·时尚、理论前沿、服饰研究、艺术家与设计师、设计与文脉、学术立场和教学园地等栏目。合作交流截至2021年12月,学校与近60所国际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连续获批国家留基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艺术类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国际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参与国际时尚院校联盟(IFFTI)和国际艺术、设计和媒体院校联盟(CUMULUS)等平台活动,承办国际时尚院校联盟(IFFTI)年会,发起国际首饰设计高校联盟,主办高规格国际赛事、展览及论坛活动,获批“一带一路国家服饰文化高端人才培养基地项目”。截至2021年12月,学校与中央美术学院、中央财经大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4所部属高校合作开展双培计划,进行“3+1”模式中长期访学,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继续开展“1+2+1”模式、“2+1+1”模式的北京市级外培计划项目,与西班牙、瑞士开展暑期工作营形式的校级外培计划项目,与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签署对口支援协议。

大家好,本周给大家分享的是一篇2020年6月2日发表在Cell Host and Microbe上使用比较基因组学解析毛螺菌科分离株之间的功能和基因组变异并揭示其种间和种内的物种多样性的文章。 文章题目: Functional and Genomic Variation between Human-Derived Isolates of Lachnospiraceae Reveals Inter- and Intra-Species Diversity (人源毛螺菌科分离株之间的功能和基因组变异揭示了种间和种内的物种多样性) 期刊: Cell Host and Microbe 影响因子: 2020_IF = ; 中科大类: 生物 1区; 中科小类: 微生物学 1区, 寄生虫学 1区, 病毒学 1区; JCR分区: Q1 发文单位:芝加哥大学 摘要:在健康人体内,属于毛螺菌科的细菌是微生物群中数量丰富的专性厌氧成员。毛螺菌科通过产生短链脂肪酸,将初级胆汁酸转化为次级胆汁酸,并促进对肠道病原体的定植抗性,从而影响宿主。 为了加深对该科成员基因组和功能多样性的了解,本文作者从人类粪便中培养了来自Lachnospiraceae 11属27种的273株分离株,并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和基因注释。 该分析揭示了可能影响分离株影响宿主健康能力的途径中物种间和物种内的大量多样性。 这些差异可能通过抗生素表达或肠道酸化影响定殖抗性,通过丁酸盐的产生影响宿主粘膜免疫细胞和肠细胞,或通过异质性多糖代谢促进联合治疗内的协同作用。 这些特定功能的识别可以促进益生菌群的发展,驱动和/或恢复体内微生物组的功能。 主要结果: 1、毛螺菌科分离株的鉴定 作者对20个志愿者的粪便样本分别进行培养和测序。对粪便样本的宏基因组分析表明,毛螺菌科在所有志愿者中都丰富,平均丰度为(图1)。通过培养,获得了956个分离株。分离株是采用BLAST技术对宏基因组序列组装而成的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分类。分离出志愿者中具有代表性的65%属 (图1),以及通过对粪便进行宏基因组测序检测到的属于毛螺菌科的所有属。基于16S rRNA序列分析,共鉴定出27种毛螺菌科273株分离株。 图1.人类志愿者共生菌株生物库的建立。上图宏基因组测序确定了人类志愿者粪便样品中细菌属水平的相对丰度,在下图中显示了未恢复的属。 2、毛螺菌科的系统发育 作者在毛螺菌科系统发育树上发现其分离株与同样属于梭菌目的瘤胃菌科或梭菌科的代表株不同,且活泼瘤胃球菌分离株被定位在毛螺菌科内(图2A)。还看了毛螺菌科分离株的全基因组GC含量,得出毛螺菌科的GC含量范围很广,并且特定种的分离株具有特征的GC含量,一个属内的分离株具有相似的GC含量(图2B)。 图2.来自人类志愿者的毛螺菌科分离株的系统发育研究(A) 基于16SrRN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B) 毛螺菌科分离株基因组的GC含量 3、分离株核心基因组的多样性 作者通过prokka进行基因注释,发现其基因组中只有50%的基因被注释。且在科水平上只存在397个核心基因,表明物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图3)。将注释基因的功能映射到KEGG通路,发现不同分类水平的分离株之间共享的大多数基因都与新陈代谢有关,但不同分类水平的分离菌株所共享的代谢途径的类型是不同的(图3)。 图3。Lachnospiraceae分离株核心基因组的比较确定了分离株之间的多样性(A)绘制不同分类水平分离株共享的核心基因(注释蛋白和假定蛋白)数量。 (B)不同类别的编码序列的比例,根据注释的类型,成为在不同分类水平的分离株的子集共享。 (C)被分配到不同水平KEGG通路的基因的比例,成为在不同分类水平的分离株的子集共享。 (D)按科、属或种分组的分离株的子集共享到特定KEGG通路的基因百分比。 该研究通过粪便样本的宏基因组测序和共生菌株基因组组装揭示了健康人群中细菌类群的显著多样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细菌种群之间和内部的基因组差异。总的来说,了解单个分类群(如毛螺菌科)内分离株之间的变异程度和类型,将是组装有效菌群的关键。 文章链接地址: Functional and Genomic Variation between Human-Derived Isolates of Lachnospiraceae Reveals Inter- and Intra-Species Diversity: Cell Host & Microbe

消费导刊期刊2021

科技期刊的评定方式多样,大多数的科技管理部门认定为中文核心期刊与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这两种。我个人并不赞同所谓的核心级、国家级、省级,而且我也不知道有这方面分级的准确依据。《消费导刊》在2008版核心期刊目录中未查到,而且根据其分类为B类来讲,也是不太可能,因为按照核心期刊分类,B类应当是哲学和宗教类。建议你可以把该“欺刊”ISSN号发上来,我帮你再进一步查核。至于你想得到推荐的期刊,主要还是要看你想发哪一类的论文,而且根据论文质量来寻找合适的发表期刊。建议找一些能够在线提交并且有知名编辑修改的期刊,这样一来费用较低或者免费,而且论文发表后质量较高。你要想自己进行查找,可以直接百度一下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什么是国家级刊物?什么是省级刊物?什么是CN刊物? 我们先来看一下,国家新闻出版署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截止到2001年底,我国有期刊8889种,这些期刊都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并配发国内统一刊号的。凡获得国内统一刊号的期刊,均为正式出版物。新闻出版总署从未就学术水 平的高低为这些期刊划分过级别,仅从出版管理的角度,按照期刊主管单位的不同将期刊分成中央期刊和地方期刊,这样划分是为了按照期刊主管单位的不同对期刊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有的期刊在封面上刊载“国家一级期刊”等字样,不是新闻出版总署组织评选出来的, 并非政府行为。 那么从最权威的新闻出版署的说法来看,期刊杂志并无国家级、省级的区分标准,所以如果单位没有特别规定的话,实在没有必要太在乎国家级省级的区别。但在实际应用中,有些单位还是存在对国家级、省级刊物的不同划分,并且在职称评聘中也多少用到了这些标准。 归纳起来,一般认为 “国家级”期刊,即由中央机关、国务院各部委、中字头的学会(像中国法学会)及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省级”期刊,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 对于什么CN刊物,这个问题确实最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正规刊物,一般有两个刊号,一个是ISSN刊号,也叫国际刊号,另一个就是CN刊号,也叫国内标准刊号。国际刊号不是很难办到的,因为国外对杂志管理得很松散,注册一个杂志社就像注册一个公司一个简单。但是CN刊号则不同,我们国家对杂志登记管理得是很严格的,私人是不允许办杂志的,企业也不可以,只能是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而且必须在新闻出版局登记,接受年审等各项审查,在新闻出版局登记的刊物都有一个CN刊号。这就是大多数职称评聘及各院校所最为看重的,否则会被视为地方性刊物或内部刊物,不能算学术成果的。

是啊怎么不是啊。

消费导刊可以评职称认可。消费导刊 是普刊 可以用来评职称。但是级别不高 如果评初级职称有些用处 评高级职称不够用。消费导刊是国家级期刊,出刊周期为半月刊,期刊创办于1950年。消费导刊是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管、主办的学术性期刊。消费导刊主要栏目设有:消费前沿、深度报道、发展战略、专题跟踪、金融理财、管理视野、文艺生活、科技应用。消费导刊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万方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收录。消费导刊获得荣誉情况: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