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中职院校德育的实施策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13:44:49

中职院校德育的实施策略研究论文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中职教育是以职业技能和学生就业为目的的教育,中职德育课是对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提升的一门重要课程。基于此目的,为了提升中职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兴趣,引导他们由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学习和过程参与,同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写作能力,笔者认为中职德育课程必须转变教师“灌输”式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课堂教学,从而构建起一套新的实践型和体验型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改革的理念

1、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长期以来,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都相对僵化,教师注重课标和任务的完成,而对学生的身心特点、成长环境特点、道德发展特点的关注不足。中职学生通常在曾经的教育经历中受挫,但在其他某些方面的能力较强。有一部分学生从小是留守儿童,比较缺乏关爱。有的学生从小由祖父母或者亲戚代为照顾,比较缺乏纪律意识。针对中职学生的这些特点,德育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充分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给予学生充分的关爱,建立起学生的自信心。

2、以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中职德育课程应该将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作为基础的教学理念,引导哲学和经济理论的`分析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法律案例的分析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提升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通过小组项目作业提升学生的人际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通过让学生现场展示提升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和现代技术运用能力等等。

3、以职业为本的教学理念德育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认知自己、了解社会、了解职业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创业精神、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为学生毕业时候的正确评估自己,选择职业和尽快适应职业岗位打下基础。

二、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建构

1、实施专题式教学模式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学生的德育任务主要是引导学生由以升学为目的的普通教育转向就业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培养他们的集体生活的适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抗挫折能力、法制观念和职业观念等[2]。二年级学生的德育任务主要是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集体主义意识。三年级学生的德育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择业和就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创业精神。根据中职学校各年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求,应该讲德育课程的内容整合为新的专题式教学模式。

2、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德育课堂建构主义思想认为,学习是一个学生自我知识建构的过程,学习是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认知过程。我们应该建立起一套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全面让学生深度参与教学过程。如可以让学生进行主题展示,即教师引导学生选择一个有意义、有深度、可把握的主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搜集资料,制作PPT,然后依次到讲台上演讲,并发起和同学们之间的讨论。

3、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果德育课程能够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并且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实用和快乐,德育课程就会是一门非常受欢迎的课程。比如,可以开展一些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课业展示活动,让学生在比赛的整个过程中清楚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中职学校教师考核方式的改变

1、梯度考核奖金由于中职学校教师队伍事业编制的限制,使得教师的基本工资收入是国家规定和保障的,工资收入不可能成为课程改革的压力。但是,每个学校对教师的奖金收入都有自身的自由裁量权,因而可以实行梯度奖金制度,不是按资历,而是按照课改的成效和工作的业绩来分配奖金。如,公开课获奖、课程组长担任、精品课程建设、课业讲座开展、主题研讨开展的数量和质量来考核教师的奖金级别等。为了提升奖金对教师的吸引力,中职学校还需要提升奖金在教师整体收入中的比例。

2、引进教师评教方法教师的课改成效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学校可以在校网平台上开始学生的匿名评教系统,将课改的各种方式列入评教的子项目,让学生来决定教师的总和得分,并将教师的总和得分作为教师奖金级别的重要权重指标。为了督促学生参与教师评教,可以规定学生在每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之前必须认真完成教师的网络评教,否则没有资格参加期末考试。总之,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的教学实效亟待提高,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甚至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才能达到培养高职业素养的职业人才。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需要得到纵深改革,可以在很大层面上帮助中职学校改善社会对中职学生“三多”(坏习惯多、上网多、混日子多)和“三差”(学习兴趣差、学习能力差、纪律观念差)[3]的看法和偏见,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达到职业学校“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谈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改革[J]、教育探索,2011(11):38-39、

[2]潘莉莉、中职德育课分年级设置专题实施探索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S1):78、

中职德育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论文

摘 要: 德育是中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在培养和提升中职学生思想素养和道德品质及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职学生基本处在青少年阶段,思想还不够成熟,缺乏社会经验,价值观念尚未完全形成,因此,中职院校应抓住此时机积极推进学生德育工作,全面落

关键词: 中职德育教学论文

德育是中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在培养和提升中职学生思想素养和道德品质及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职学生基本处在青少年阶段,思想还不够成熟,缺乏社会经验,价值观念尚未完全形成,因此,中职院校应抓住此时机积极推进学生德育工作,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进而提升中职学生的思政素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一、当前中职德育教学面临的困境

1.未充分认识德育的重要性

因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当前中职教育虽然开展了德育教学活动,但往往只停留于形式上,未能充分体现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在中职教育中,因职业教育的特殊影响,使教师更为注重和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教学,要求学生更好地掌握就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此才能解决就业问题。正是在此种情况下,学生在学校中仅仅学习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教师也更为注重学生的就业技能培养,对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未能给予足够重视。长此以往,学生虽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但缺乏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德育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在中职院校德育中,因教师对德育教学的重视度不高,以至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会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备课,同时,在教学中采取单一、固定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未能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感觉到学习的枯燥乏味。教师仅仅是为了德育课而进行教学,对德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未能深入研究,如此很难达到德育教学的效果。

3.重视德育理论而忽视实践

从当前中职院校的德育教学情况看,德育的内容过于理论化,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和社会实际相脱节。大多数中职院校的德育过于表面化,未能真正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缺乏实践性,以至于中职德育失去了吸引力,难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兴趣,无法有效提升中职学生的思想素养和道德水平,这不利于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二、中职德育教学走出困境的可行性对策

1.强化认识,重视德育

强化中职德育教学,可在较大程度上缓解多元性社会价值和单一性学校价值间的矛盾。所以应强化师生的德育认识,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中职院校的教学特色,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积极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正确看待社会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在德育过程中,学校还应创建以爱国主义、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为中心的'职教体系,有效开展德育教学,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2.转变思想,把握内涵

正确认识和把握德育内涵是开展德育教学的基础,而这项工作直接落在教师身上,原因是学生获取的德育知识都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来的,所以,教师应充分准确地把握德育的真正内涵,而这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不但要传授学生德育知识,还应积极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德育,使其在德育学习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德育教学中,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和思想品质的提升。

3.丰富内容,创新模式

要想实现中职德育的良好效果,就需要有效提升德育课堂的教学效果,课堂是中职德育教学的主阵地,只有教师在开展德育课前精心备课,并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需要联系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参与到德育教学活动中。同时,应用多种教学方式,比如:探究、合作等,提升教学效率,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另外,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背景下,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开展德育教学,通过视频、图片、音频等网络教学资源充实教学内容,选择贴近中职学生的教学内容,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养。

4.文化建设,营造氛围

德育教学离不开学校良好的环境,在中职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德育营造一个和谐、向上的氛围。在中职院校内部,可通过校园广播、网络、杂志等方式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基于校园文化建设,向学生有效传递德育理论,或者通过演讲、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道德的影响力,激发学生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潜力,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积极开展中职德育教学,是提升中职学生思想素养和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所以学校和教师应充分重视德育工作,在日常教学中深入落实素质教育,深入了解当前德育教学面临的困境,制定科学有效的对策,实现优质化德育教学。

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探索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的中职学校德育中,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育方法封闭、教育内容不够全面、教育评价机制偏向就业等问题。工作与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在价值理念上具有一致性、在内容方法上具有可借鉴性、在实施效果上具有互补性,这为社会工作在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社会工作可以根据学生面对的不同问题及需求选择个案、小组、社区三种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学校的德育工作。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生;思想教育;社会工作

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目前,我国在校中职学生已达到2000多万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毕业后将直接跨进社会,步人职业生涯,因此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劳动素质和职业素养,关系到国家和的未来。中职学校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其德育工作是提高学生德育水平的关键。2009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共同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显示了国家对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和加强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决心。

一、当代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对德育的重视,中职学校在德育方面做出了十分重要的努力,并取得了不可低估的成绩,但是由于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快速的社会发展和变迁对当前我国的中职教育模式及其实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认为,就当前的中职德育工作而言,主要存在着以下不足:

(一)教育方式单一 教育方式单一几乎是当前我国所有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不足。由于受到师资力量、学校硬件设施、教学理念等因素的制约,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两课的教学过程和班会实现,教育方法往往只是局限于教师灌输式的“讲”和学生的“听”。人的行为受思想的,因此注重从思想上对学生教育并没有错,但是随着社会文明水平的迅速发展和学生、平等、参与意识的逐步增强,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对正面教育的接受性以及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性质和特征。

(二)教育方法封闭 当前中职德育场所往往只局限于三尺讲台,师生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两课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课后却没有什么途径和机制实现交流而未能对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教育指导,因此难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与思想困惑。此外,班主任和学校的其他负责德育的教师,尽管能在课外与学生进行交流,但是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也往往是通过教师训导的方式开展,这样说服教育式的教育过程,教师往往是居高在上的权威,而学生只能是服从和接受,师生之间缺乏平等、合作和信任。

(三)教育内容不够全面 当前在我国的中职学校中,思想政治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载体,而两课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因此对学生的德育主要通过“两课”完成。但是思想政治课程更注重对学生政治素质和世界观的培养,而缺乏对学生身心成长、人格培养、职业指导等方面的内容。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的发展速度和复杂程度已经超出了我国所经历的任何一个阶段,学生面临的问题和困惑越来越多,因此单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教育内容无法满足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教育评价机制偏向就业 在德育的评价机制中,以就业为“马首是 瞻 ”,忽视学生的素质发展,尤其是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发展。 中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社会发展来说意义重大,但是由于中职院校德育的教育方法、教育方式、教育内容、评价机制存在的不足,导致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不强,因此不能有效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由此笔者认为,对于思想道德教育的探索势在必行,而社会工作介人职业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则是其积极探索之一。

二、社会工作介入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社会工作产生于19世纪的西方社会,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社会工作已经成为一种能应对各种问题的制度和专业,发展出一系列的分支,在社会的众多领域中发挥其独特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社会工作的功能空间也在扩展,在学校中开展的社会工作实务,即学校社会工作是其重要分支之一,学校社会工作主要是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理论、方法运用于学校学生德育工作,为在校学生提供特种专业服务,以协助学生问题发生,改善不利处境,更好地完成学业与健康成长。笔者认为,社会工作介入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是可能的同时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工作参与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可能性 尽管社会工作和学校德育教育在理论和教育方法上有很多差别,但是社会工作介人学校德育工作的可能性在于社会工作和中国当前的德育工作具有一些共通性。

首先,从短期目标上来讲,社会工作与学校的德育工作都在于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思想等各个方面的当前困难和问题。其次,从根本目的上来讲,二者都在于维护社会的和谐,增进社会成员的幸福,虽然学校德育工作更注重教育,但是社会工作同样具有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控制、追求社会和谐的功能。另外,二者都强调教育者本身的素质。在社会工作中,工作者本身是助人的“工具”,他必须内化利他主义的价值观,掌握基本的工作知识和技巧。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工作者也被要求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掌握学、等基本知识。

(二)社会工作介入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从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自身的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来看,社会工作介入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符合教育现代化发展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实现自我发展以及中职学生弱势性质的三重要求。 1.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从社会学角度看,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在发展观的'引导下,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这种教育要与时代的发展变迁相适应,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德育强调以人为本,具有个人和社会双重价值。德育应该在尊重每一个人的基础上,从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个体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德育应当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而不是以“社会本位”乃至“政治本位”作为德育价值的定位。 2.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发展新探索的需要。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工作方法有助于改善中职学校原有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的缺陷,对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创新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从理论上来讲,社会工作的介入有助于丰富中职德育工作的理论,实现思想道德的创新。同时就实践的角度而言,社会工作的介入更有助于解决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如学生网瘾问题、贫困问题、情绪问题、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这些问题严重威胁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由于当前学校德育的不足,并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只有将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运用于德育中,才能更好地帮助中职学生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帮助他们消除发展过程中的障碍,增强其社会适应性,更好地促进中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3.帮助中职学校弱势学生的需要。社会工作狭义的、主要的工作对象是弱势群体。从此角度来看,中职学生正属于弱势群体的范畴:首先,就我国的分流教育的教育性质而言,中职学生是因为考不上好的高中而进入职业学校的,因此中职学生在心理上、教育系统中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其次,中职学生相对社会其他群体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本身就是弱势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中职学生离家求学,但是获得的关注和照顾却远远小于中小学生等未成年人,因此他们属于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最后,中职学生最大的任务是完成职业规划和学习,走上工作岗位,但是他们在上、情感上、决策能力上都要弱于成年人。

三、社会工作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功能

(一)社会工作的价值和工作原则有助于扩展学校德育工作的教育理念 作为一个以助人为职业的专业而言,社会工作实务的开展受一些专业助人理论、理念和价值、方法的指导,但是就社会工作介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而言,社会工作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起到促进学校德育的功能。 1.社会工作的增能价值。帮助服务对象实现自身发展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但是与其他助人和教育人的活动不同,社会工作尊重个人并相信人是有潜能的,并注重充分挖掘个人的潜能以达致个人幸福和社会进步当作自己的工作目标J,即社会工作的增能价值。社会工作不只是简单的帮助服务对象解决眼前的问题,而且还通过解决问题和增强能力使得服务对象有能力应对的挑战和压力。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社会工作重视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获取实用的知识和技巧,同时有助于培养其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发展能力,为学生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2.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相信人的成长和转变超出人的预期,认为尽管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一些困难会对人造成伤害,但同时也可能会成为发展的机遇。优势视角在学生德育工作中,强调对学生优点的关注,注重对学生优点的发掘和运用,以发现其优势和资源,解决自身困难,认为要识别、利用学生已有的优点和优势,利用他们的能力、兴趣、成就等已有优势来进行德育。 3.社会工作全面发展价值。社会工作价值观注重人全面发展,协助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爱国情操、道德观念、纪律观念和良好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之具备高尚思想品质、良好道德修养,完善的人格和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因而能从整体上提高我国未来劳动者——中职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尤其是德育水平。 4.社会工作的个别化价值。个别化在社会工作中是一种分别、逐一对待的方法,体现了社会工作的传统工作价值,把每个人看做是唯一的、不同的实体,应该受到不同的对待,体现了对个人的尊重。中职学生作为“90后”的未成年人,在心理上具有自我意识突出、个性鲜明等特点,因此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应用社会工作个别化价值的指导,更能体现对教育对象的尊重。

(二)工作的过程有助于整合学校思想的资源 社会工作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资源的传递过程,收集、组织、协调各种资源和有效传递资源,包括受助学生需要的物资、机会、生活条件、良好的生活和社会关系、社会支持等。社会工作者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和服务传递系统,作为工具性的资源,并协调各方,如民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各类基金会等,扮演媒介者的角色,尽最大努力积极寻找、组织和有效运用这些资源为学生的需求提供服务。如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联系学校进行减免补助或者联系校外的基金会、民政机构等组织进行物质援助。

(三)社会工作的内容有助于完善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 中职学生正处于未成年向成年过渡的人生发展关键阶段,面临着成长和就业的双重挑战,社会工作介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除了弥补中职学校本身的德育工作存在的缺陷,还需要对中职学生的需求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估,工作内容也必须要围绕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中职学生一方面需要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需要完成成长任务以及职业规划和发展任务,其需求可以分为一般性需求和特殊性需求。

1.一般性需求及社会工作的内容。一般性需求是针对所有中职学生而言,根据学生的一般性需求,社会工作者可以开展的工作内容主要有:协助学生适应学校环境,顺利完成学习任务,避免逃学厌学等不良学习行为;帮助学生协调与教师、同学、异性、父母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控制并处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负面情绪,如沮丧、冷漠、抑郁、焦虑、嫉妒、浮 躁 、情绪波动大等;帮助学生避免一些生活不良习惯,如抽烟、喝酒、打架等。 2.特殊性需求及社会工作的内容。社会工作者同时也要分辨特殊情况,对学生提供特殊关注和帮助。特殊情况可以分为几类:特殊家庭环境、特殊学生、特殊时刻。特殊家庭环境主要是指单亲家庭、贫困家庭、残疾人家庭、服刑人员家庭以及流动家庭。特殊学生主要是指一些身体有残疾的学生、学习格外优异或者有障碍的学生等。特殊时刻则是指学生其面对失恋、考试、就业等一些对其影响比较大的阶段。这些学生除了具有一般性的需求之外,还会面临相对更多的压力、负面情绪、不良行为倾向以及缺乏社会支持的问题。 社会工作介入学校德育工作,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服务,尤其有助于将德育全面融人职业工作,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总的来说,社会工作者首先可以帮助中职学生解决暂时的困难,如经济困难、情绪困扰、行为偏差、学业辅导等;其次可以推动学生的发展,通过各种专业的方法和技巧,整合资源,拓展他们的成长空间,挖掘他们自身的潜能,实现全面发展;另外,社会工作可以成为学生与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桥梁,通过改善环境或者争取资源解决学生的问题。

四、社会工作介入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

社会工作与中职学校德育在价值理念上具有一致性,在内容方法上具有可借鉴性,在实施效果上具有互补性,这为社会工作在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前提。同时结合发达国家和地区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效果来看,社会工作可以根据学生面对的不同问题及需求介入学校的德育中,并灵活选择三类不同的介人途径,为学校德育作出贡献。

(一)个案社会工作方法 个案社会工作是以个人为对象,运用有关人类发展关系或个人发展的各类学科知识和专业技术,通过专业关系的建立和发展,针对个人的特殊情况和需要,了解个人的内在的心理特征和外在环境,以引发个人的或家庭的潜能,调整其与外在环境的关系,以解决其问题并增强社会适应力。运用个案社会工作方法介入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优势在于,社会工作是以专业知识和技巧为基础开展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即不是全凭个人的经验来开展工作,而是以科学的专业理论和方法技巧为基础,更有助于了解学生个人内在心理和外在环境等各种造成问题的可能原因。

实际上,在当前我国的中职学校中,也有个案方法的运用,如班主任、团委书记、辅导员也会在德育教育中,采用教师和学生一对一的方式给学生做“思想工作”,但是这种方法和个案工作的最大差别之处在于,个案社会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与工作对象是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彼此合作的关系,这样更助于调动学生本身的潜能与积极性,共同探讨、研究学生的问题。

个案社会工作主要有四种工作模式,他们在处生的不同问题方面,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功能。危机介入模式更有助于介入学生中突发危机的处理。任务中心模式则可应用于一些学生中的人际冲突问题、角色适应困难、情绪问题等。“一社会”模式则有助于从长期的、支持性的关系中降低学生外部压力,完善学生的人格。行为主义模式可以通过正负强化以及榜样示范等方法矫正学生的思想行为。总的来说,个案社会工作更适合于对某些具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展开,个别地进行重点关注和帮助,有助于学生问题的解决和学生极端行为的发生。

(二)小组社会工作方法 由于中职学生是未成年人,使其顺利地实现社会化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任务,而小组社会工作则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小组社会工作也称群体社会工作。人是由社会组成的群体,群体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中职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是在班级群体、宿舍群体中完成的,因此学校及班级同学、寝室舍友成为其社会化过程中的关键主体,对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开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作用。小组社会工作方法可实现中职学生在人格和品德方面的完善,实现个人全面健康成长。

小组工作的核心在于,社会工作者通过有目的地组织小组活动和小组成员间互动,小组成员在学习、遵守、适应社会期望的小组行为规范活动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之间问题的小组经验,由此引发心理和行为的政变,从而帮助成员恢复社会功能、开发潜力,实现社会控制和社会化的目的。

以小组工作开展的德育工作方式是将具有相同或相似问题的学生结成各种类型的群体,如兴趣小组、任务小组、教育小组、服务和义工小组、社会化小组、成长小组、互助小组等,通过小组为这些成员提供了一个可以分享彼此经验和感受的环境,通过成员之间及其与社会工作者之间的互动,帮助成员改变不良思想和行为、激发追求生活的兴趣、学习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的技巧、学会在社会生活中承担合适的社会角色、培养社会责任心、获得生活技能、适应环境的价值体系、获得同辈群体的接纳。总之,小组工作通过解决小组成员各方面的问题,最终达到引导和促进小组成员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目的。

另外,我校班级教育的方式更有助于小组工作的开展,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班级凝聚力及增强学生良好关系。

(三)社区社会工作方法 社区工作是以整个社区及社区中的个人为服务对象,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进行社会工作过程,以达到提高个人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社区相互关怀、满足互助互济的需要、减少冲突的目的。社会工作的核心在于解决当前问题,同时也把提高服务对象的能力和改善其外部环境作为工作目标,在此基础上,社会工作会促成人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学校、家庭和社区是影响学生成长和学习的重要因素,社区社会工作方法主要是把学校和社区连接起来,促进家庭、学校、社区的协调合作,建立学生与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良好关系,以及学校中师生和生生的关系,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社区资源,最终实现中职的教育功能。社区工作在中职学校功能的发挥可以通过在学校中开展宣传教育、举办讲座、与社区居民互动等方式实现,社区社会工作的开展,有助于联系家长,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协调社区,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

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家校共育的实施策略研究论文

特殊教育家校互动形成教育合力的实践研究论文

特殊教育家校互动形成教育合力的策略是开展家长培训课堂的主要方向,家校互动的亲子教育,家校微时代的运用,家校联系方式方法的多样性等形成了强有力的特殊教育家校教育合力,为特殊孩子实现梦想提供有力的教育支持。

笔者在阐述现状的基础上,对特殊教育家校互动形成教育合力的实践进行了研究,供同行参考。

福建省泉州市盲聋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是集学前教育、自闭症教育、聋教育及盲聋职业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家校教育互动形成教育合力是我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向之一,并且在多年来的家校互动合力教育研究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特殊教育家庭教育的经验,谨以此文与大家分享。

一、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

在教育行业中,特殊教育学校教学工作最为难、杂、累,坚持在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老师承担着的不只是特殊儿童的教育任务,同时也承担着额外的工作——特殊儿童家长教育工作。

在众多的特殊儿童家长中,大部分文化知识水平低。在我校进行的以300多名家长为对象的问卷调查中显示:有58%的家长小学没有毕业,可想而知特殊儿童在家庭教育这一方面是落后的。因此家校互动十分重要,我校有计划地开展家长工作,做好特殊儿童的家长服务。长期以来家校互动合力的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使我校工作增添了许多特色。

二、特殊教育学校家校互动是开展家庭教育的主渠道

1.家校互动——家长培训教育的可行性

在特殊教育中,家长的文化知识与孩子的教育存在着矛盾,怎样才能让特殊孩子也能享有家庭教育的快乐,这是摆在特殊学校老师面前的一个棘手的工作。为此,我校开展了家校互动的形成性机制,让特殊学生家长学习如何教育孩子,以帮助特殊孩子在学习、生活上健康发展。特殊孩子需要学校教育,同时也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所以家长学习必然成为了突破口,家长培训工作具有可行性和重要性。

2.家校互动——家长手语的培训

听障儿童在无声的世界里生活,学习文化知识必须通过特殊学校的教育来实现。在这种环境中,他们比普通孩子更需要家长的帮助。因此,我校开展家长手语的培训工作,在我校优秀教师的指导下,分期进行培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手语知识的普及工作,给家长们带来了福音。

3.家校互动——家长盲文的培训

盲文是一种特殊的文字,与汉字完全没有联系,对于初学的盲孩子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家长必须帮助孩子掌握这种学习工具。家长通过盲文培训,在家可以帮助孩子检查作业等,辅助孩子学习,使孩子更快地适应学习生活。我校举行家长盲文培训学习活动得到了广大家长的推崇。

4.家校互动——亲子教育

亲子教育的重要性在特殊学校也十分显著。许多来自偏远山区的特殊孩子,由于家庭经济较差、路途遥远等原因,有的家长把孩子送进特教学校后,一学期只在开学和期末放假来到学校接送孩子,而这期间几乎没有和孩子接触。

这样孩子在心理上会出现较大的波动,本来特殊孩子就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家长的忽视更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开展亲子教育工作。通过开放日听课活动、家长开放日亲子游戏活动等,有效地填补特殊孩子心理的缺失。

三、家校有效沟通协调,调动各方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1.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簿、电话交谈、家访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假期在家的表现,听取家长对学校、对老师的意见和建议。与家长交往时,以礼相待,互相尊重,掌握教育分寸。

向家长传授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方式方法,引导他们摆正心态,学会和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需要和感受,从而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平时教师要抓住各种契机,多给孩子讲一些家长辛苦工作的例子,教育孩子尊重家长,并把自己的学习和劳动成果告诉家长,与家长一起分享快乐,用实际行动报答家长的养育之恩。

2.与生活老师和各科任教师经常沟通,全面掌握学生在校表现

由于我校是寄宿制学校,大部分孩子全天候(包括周末)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为全方位了解孩子、教育孩子,老师经常引导家长主动向生活老师和科任老师了解孩子的动态,注意倾听、采纳他们的意见。遇到棘手的问题时,邀请他们“会诊”, 召开家长会议,邀请他们参加,共商教育良方。

当孩子和他们发生矛盾时,我会想方设法尽量避免激化矛盾,平时教育孩子多进行“换位思考”,让孩子懂礼貌,尊重老师的成果,树立老师的威信,增进师生情谊。从而做到“治病救人,惩前毖后”。

3.向心理老师“求医问药”,帮助学生清除心理障碍

针对青春期阶段的特殊孩子常出现的一些心理困扰和问题,老师会主动联系心理老师和家长,共同商讨对策,用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心理干预,引导他们在这一转型期客观看待自身及身边的一些人和事,帮助孩子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提高孩子的心理素养,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宽容的心态,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打下基础。

四、利用“微平台”,为家校互动开辟新途径

微博、微信、翼校通等网络平台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交流方式。“微平台”网络传输方便快捷、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俨然成为了家校联系的一种新途径。很多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家长对孩子在校表现的重视度远不如普校,常遇到老师想联系家长却联系不到,或是想让家长到校讨论孩子问题遭各种推脱的情况,家校联系受阻。

这时,老师可通过微信等方式将学校通知、孩子情况及时地传达给家长,而家长也可就平时教育子女中碰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惑,通过“微平台”向老师请教或求助,老师可根据孩子家长反馈的内容,对孩子进行及时的教育与引导,解决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或误会。

家长也可以通过“微平台”来发表自己对学校、班级的意见和建议。老师对孩子在校教育中出现问题时,需要家长配合的,也可以通过“微平台”及时和家长沟通,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能相辅相成。

五、家校合力互动教育必须做好家长培训课程与教材的开发

我校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总结出了特殊学校家长培训心得,同时组织了相关的家庭教育教师工作,开发了《家校教育读本——手语》《家校教育读本——盲文》《残疾学生法治教育读本》等家校教育培训教材,为特殊学校中孩子的家长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培训,使之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家长培训工作有序进行,成了让家长满意的现代特殊教育学校。

总之,特殊教育的家校合作形成合力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训练工作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正如同车有两轮,缺一不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领导,包括学生的家庭成员在内,都应该不断提高相互合作的意识,积极努力、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特殊学生的教育工作。

农村家园共育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论文

一、家园共育的必要性

(一)幼儿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教育

1.家庭是幼儿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操纵在掌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也是父母的镜子。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教育方式影响孩子的一生,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孩子和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都是学习,处处都是学习的机会。比如,在家庭生活中,家长的待人接物、生活习惯、饮食习惯都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家长做得好,孩子会去模仿,良好的榜样就给予了孩子最好的学习。

2.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当今社会,好多家长都认为,我花钱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来上学,老师就必须要看好,管好,教好,要是老师有哪里做得不好我就要去质问她,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家长们的家园共育思想很薄弱,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一个人的事。其实,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要家长和老师一起努力,一起合作。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老师要及时与家长反馈交流,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后,在家庭教育中多多督促,多多注意,这样孩子才会不断进步。

3.家长是幼儿园主要的教育力量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由于家长与幼儿的关系,生活起居都在一起,教育无时无刻不存在生活中,家长们能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给予孩子引导和帮助。幼儿在幼儿园学到的本领,好多都要通过实际生活去实践,去体验。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不仅能增强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亲密程度,而且能使孩子更加感兴趣,更多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在幼儿园里,有专业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美好的校园环境和必不可少的同伴,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在每个阶段都学习不同的本领,还有好多的同伴一起快乐游戏。

二、农村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认识存在偏差

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两个最重要环境,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其不同的特点。如家庭教育针对幼儿个体,情感性和随意性较强,而幼儿园的教育相对来说就更加专业,更有计划,因此两者的配合对于幼儿的成长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幼儿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具有一致性。在我国,好多农村幼儿园教育理念和方法都还不够成熟,认为孩子送到幼儿园只要安安全全的就可以了。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完完整整地将孩子交给她,回家了孩子也不需要去管。这种观念是片面的,不仅要保证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和游戏,还要关心幼儿在家的学习以及生活。幼儿园要有足够的家园共育意识,这样才能把最好的教育留给孩子。

(二)家长的思想、文化水平以及教育方法良莠不齐

在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好多都不是很高,往往为了家里的生计都顾不上孩子,有的还是爷爷奶奶在家抚养,爸爸妈妈在外打工。在我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在这样的家庭中,家长们没有更多时间去和老师交流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而爷爷奶奶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给不了孩子良好的教育,反而会把孙子孙女当成是“掌中宝、心头肉”,做什么事情都会包办代替,由不得孩子吃一点点苦。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村经济水平的限制。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家长往往为了家里的生计,为了给孩子美好的将来,只顾着赚钱而忽略了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每天回到家之后都已筋疲力尽,哪怕是陪孩子说说话,给孩子讲个睡前故事也都成了奢侈的事情。

(三)老师没有与家长达成合作的共识

老师在工作中没有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及时反馈幼儿在幼儿园里的学习和游戏情况。老师应该多与家长交流,说说孩子优秀的地方和一些做得不好的地方,好的要鼓励幼儿继续保持并给予表扬,不好的要共同商量应对方法,帮助孩子去改正。老师想要赢得家长的信任,获得家长认可,就应该尊重家长,友好地对待家长,把家长当作自己重要的合作伙伴。老师工作做得好,态度认真、友好,相信家长会更敬重、信任老师,更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工作,这有助于形成相互理解、支持的关系,使家园合作良性循环发展,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三、农村家园共育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幼儿园的家园共育意识

幼儿园组织老师学习家园共育的知识和方法,鼓励老师和家长交流,多进行家访,与家长交流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了解幼儿在家庭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

1.家长开放日:定期让家长来园参观或和幼儿一起活动

2“.爸爸妈妈老师制度”:家长可以不定期来园和老师一起组织活动

3.亲子游戏:家长来园与自己的孩子一起举行各种活动

4.夏令营活动:幼儿园和家长一起组织的野外活动

5.家长委员会:由家长民主推选产生,参与和协助幼儿园工作,反映家长的意见和要求

6.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教育方法等

(二)老师主动取得家长的信任和合作

当幼儿园教育满足了家长和孩子的合理需求,家长合作的愿望和积极性就会提高。家园工作中,教师应尽量主动接近家长,询问孩子在家的表现。老师应时刻要求自己做个有心人,善于用心观察孩子在园的一举一动,主动向家长反馈孩子的情况,取得家长的支持,家长才会化被动为主动,配合老师的工作,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保持同步,从而达到家园合作的目的。老师要想赢得家长的信任,获得家长认可,就应该尊重家长,友好地对待家长,把家长当作自己重要的合作伙伴。老师工作做得好,态度认真友好,相信家长会更敬重、信任老师,更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工作,这有助于形成相互理解、支持的关系,使家园合作得到良性循环发展,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三)家长配合教师和幼儿园的工作

家长在送幼儿入园的时候,可以和老师多交流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如果家长外出打工,可以通过网上交流的方式,利用QQ、微信等与老师交流,问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并及时与家里人反馈。与此同时,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给孩子做最好的榜样。总之,家园共育通常会因为花样繁多的活动和各种不同的形式而在不知不觉中流于形式化、表面化。因此,要使家园共育落到实处产生实效,老师在组织开展家长工作时,要尽量为家长着想;在组织活动时,老师应考虑到家长的时间、精力、能力,不为难家长,不提出一些过高或无理的要求,确保家园共育的成效。

篮球校本课的实施策略研究论文

高校篮球技术教学实验研究论文

摘要: 为了提高高校篮球公选课的教学质量,改革篮球技术的教学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在篮球技术教学过程中实施多元反馈教学法,通过实验前测、中测和后测的途径,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实验组学生的测评成绩和成绩提升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多元反馈教学法在高校篮球技术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主体性,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多元反馈教学法;篮球技术教学;教学质量

“多元反馈教学法”是指依托在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原理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结合现代心理学、教学论的教学方法[1],其主旨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信息传递的多元性、互动性,摆脱传统的注入型教学,在师生合作的氛围中,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以合理运用知识和发展技能为目标,突出教学过程中信息的交流与反馈的及时性,使教师尽可能地兼顾到每一名学生,提高教学质量。篮球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实践课程。在篮球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元反馈教学法,提倡现代体育教学的多元性,要求学生在技能学习中,能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其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1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从广西财经学院2016级公体篮球选项课教学班中,随机抽取两个班,其中2016级1班为实验班,2班为对照班,每班25人。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阅读专著书籍及检索期刊,收集“多元反馈教学法”的相关研究资料,为本实验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实验法。实验组采用多元反馈教学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分别进行32学时的篮球技术教学。实验组教学由研究者担任,对照组教学由教研室选派一名多方面与研究者相当的教师担任。两组的教学均保证在教学人数、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和场地器材上的一致性。整个教学实验采用前测、中测和后测的实验设计。实验前对两个班进行基础运动水平和身体形态指标测试,实验中对两个班进行篮球技术水平测试,实验后进行篮球技能考试。两个班的所有考核内容均采用教考分离的形式同时进行。数理统计法。对前测、中测和后测收集的数据,采用建库并作数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实验前测结果分析。为了保证本次实验的可靠性,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和干扰,把学生的身体基本情况指标和篮球相关运动能力指标作为前测指标,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这属于实验的前馈信息[2]。测试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身体素质基本情况和篮球运动能力有关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根据上述结果,可以认为在实验前,两组学生至少从身体形态角度和篮球相关运动能力方面不会给本实验造成干扰,实验内部的效度较高。实验中测结果分析。在实验中期,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篮球技术水平进行测试,结果见表2: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横向比较中发现,实验组的四个技术测评成绩和平均成绩均好于对照组,且它们在五组成绩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鉴于此结果可以解释为:实验组学生随着多元反馈教学法在教学中的深入,他们更容易获得来自于自身、同伴和教师的评价,课堂中也更容易形成频繁的互动,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教师能根据评价结果,有目的性的做到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了解自身技术动作的完成信息,促进阶段目标的达成。同样,在每个技术环节或单元结束时,教师亦可根据学生技术动作的完成情况,及时调整下一阶段的.教学过程,有针对性的继续进行反复巩固、反复反馈,从而促使学生掌握整个技术环节。实验后测结果分析。本次实验通过32学时的教学实践,作最终的篮球技术测评结果,见表3,结果显示:实验组的4个单项测评成绩和平均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各单项成绩平均高出分,且呈现出显著性意义(P<)。由此可见运用多元反馈教学法进行篮球教学时,在学生整体掌握技术动作的达标水平及动作规范程度上,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显著。虽然实验结束后,不同组别的学生成绩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为了更直观地看出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测评成绩变化的影响,这里整合实验中期、后期的两次测评结果,作两类成绩的对比差值,得出:实验组的实验后期平均成绩,比其实验中期的平均成绩提高了(算法:()/×100%),同理,对照组的平均成绩提高了(算法:()/×100%),实验组高出对照组,实验组成绩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造成以上结果的整体分析:(1)从教学信息反馈渠道上来解释。在多元反馈教学法作用于篮球的教学过程中,会存在3种反馈渠道:第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反馈;第二,学生之间的信息反馈;第三,学生的自我反馈[3]。这3种反馈渠道,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促进教学信息的多向流通和交流,又能保证教师对绝大多数学生实施的帮助,这种帮助体现在教师重点的直接指导,体现在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也体现在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当多元反馈教学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同技术水平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解决问题或同伴的帮助,逐渐掌握动作要领,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再加上教师的评价与鼓励,学生更容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创造出更为融洽的教学氛围。(2)从“多元反馈教学法”更易于遵循篮球技术动作的形成过程来解释。篮球技术动作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从泛化到分化再到自动化的阶段[4],这是一种依靠不断练习而获得的一种运动能力。在整个技术形成的过程中,动作技能的反馈是必不可少的。动作技能反馈,能帮助学生在做动作时获得必要的信息情报,通过比较标准动作,即可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和修正。如果缺乏必要的信息反馈,或一直在没有信息反馈的状态下学习,学生极易产生懈怠心理,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学习动机;相反,如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自始自终地贯穿动作反馈信息、能知道自身动作的缺点或阶段成绩,那么将会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

3结论与建议

结论。“多元反馈教学法”应用在实验组的教学过程中,相对于传统教学法作用于对照组,实验组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多元反馈教学法”可以通过3个反馈渠道和不同的评价方式,能够有效促进教学信息的多向流通,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教学方案的合理优化,能够创造出融洽活跃的教学氛围,便于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实现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建议。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多元反馈教学法”能及时了解到学生技能的掌握情况,能进一步完善整个教学过程,不断地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案。实验证明,此教法对学生运动技能的达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建议在高校篮球技术教学中,推广运用多元反馈教学法。

参考文献

[1]王运军.控制理论与体育课堂教学管理[J].现代交际,2017(13):138.

[2]单曙光.对篮球比赛技术统计规范和分析评价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7.

[3]张全宁,赵新民.“多元反馈教学法”的篮球教学实验研究[J].运动,2011(24):80-82.

[4]余世皓.武汉体育学院体教专业篮球专修学生技术教学能力培养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6.

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摘要: 围绕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从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教学优势、操作程序、实现条件等4个方面深入探讨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关键词 :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

前言

在我国,篮球运动是比较普及的一项运动项目,在各类高校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篮球教学也越受关注。而教法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篮球俱乐部恰恰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所产生的。目前学界对篮球俱乐部的理解,大多指的是由篮球教研室出面组织,学生在自愿、互助、互惠的基础上自主参加,并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的协会或团体。俱乐部教学加大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能最大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但同时也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本文对篮球俱乐部进行研究,探索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一、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不同的教育观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在当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传统的体育课教学也面临着挑战。而俱乐部这种新教学模式的提出,是对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和革新。

1、深化教学改革的要求。教育部20xx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分析了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高校体育应当围绕素质教育,改革教学诸环节——能体现终身健康价值追求的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我们多年实行的教学是“三基”模式,旧模式带有较强的计划经济的色彩。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实施体育俱乐部形式教学,让学生能够自由的选择教师、项目、上课时间”,能较好地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这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然趋势。

2、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的改革。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创新能力是体育教育的核心,应贯彻和渗透到体育教学和各个方面。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这是新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趋势。

3、终身体育的要求。终身体育的目的是维持良好的身体条件和状态,适应社会急剧变化和科学技术不断革新的需要,改善自我生存条件。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已成为高校体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篮球俱乐部与传统教学对比分析

篮球俱乐部教学是新生事物,这一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何异同。下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课外锻炼和学校场地器材方面与传统教学模式作相应比较分析。

1、教学内容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传授篮球单项技术,学习内容单一,学与用脱节。教学过于精细,难度较大。而俱乐部模式是以培养兴趣,增强体育意识,掌握运动技能为主,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有效方式。

2、教学方法

传统技术教学手段机械、单调。而俱乐部教学的魅力在于让学生在篮球运动中体验到参与锻炼的乐趣,激发起体育兴趣进而寓教于乐。兴趣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的无形的动力。教师采用逐步诱导的方式,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化。这样能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并逐渐深化其体育层次,符合学生兴趣爱好同时也为篮球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和兴趣。

3、教学组织

传统教学,形式死板单一,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缺乏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人际互动。而在俱乐部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与组织管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让学生参与其中,不仅培养了部分体育骨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体育锻炼的方法,养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同时使他们的能力得到锻炼。他们用课堂上所掌握的体育锻炼的手段、方法去指导课外体育锻炼,在体育教学中实现了有形效果和无形效果的统一,教育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的统一。

4、课外锻炼

传统教学中,很难兼顾学生课外锻炼。课外体育锻炼基本上是放任自流,缺乏科学的指导与监督。而通过俱乐部的形式,可以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拓展体育时空。对学生而言,课内学习运动运动和技能,课外通过课内所学知识去指导课外实践,并在老师、体育骨干的.帮助下,通过参与俱乐部组织的各种锻炼以及形式多样的校内外群体竞赛活动,获得体育运动的乐趣,提高运动技能,养成锻炼习惯,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拓展体育时空。形成以“热爱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为主旋律的校园体育文化。

三、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笔者在多年的体育课教学中,对篮球俱乐部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有效探索,并实施了一系列的尝试和实践。尽管目前的俱乐部教学模式尚未尽善尽美,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种实践的初步尝试,也是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探索中的有益经验。以下对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具体流程作简单介绍。

1、组建篮球俱乐部

篮球教学俱乐部是由学生部长负责领导,下设裁判组、竞赛组、外联组、后勤组;并制定规章、章程等。由学生自愿交纳一定的会费成为会员,并且遵守篮球俱乐部的规章、章程。把组织、管理、活动等权力交给学生手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老师从管理学生的角色转换成指引、指导学生。

2、教学模式

俱乐部分为初级、中级、高级3个教学层次,打破年级界限。教师依据每一个学生的技术水平,再划分出初级、中级、高级三级,指定学生去上课。其中高级的目标高、要求高、内容多、进度快、质量高、多倾向与训练和比赛,以比赛带动学生的篮球水平的提高;中级目标适中,内容适当、质量好;初级的进度慢、重基础、多重复。每一级都有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和教师自己特定的课堂教学形式。

四、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

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发挥效力,受到多种条件因素的影响。如外部因素方面,社会的整体体育环境会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而内部因素方面,学校自身的体育条件,则直接决定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有效实行。

1、外部因素——体育环境与社会氛围因素

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健康观、体育观普遍得到增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终生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贯彻这一理念,要以学生的爱好为切入点。这就需要有组织的活动,才能更好地让有共同体育项目爱好的学生进行自发锻炼,篮球俱乐部正好是这种所倡导的改革模式之一。

2、内部因素——学校体育条件与师资配备因素

学校的器材条件和师资配备是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否实现的内部因素,要实现篮球俱乐部教学,一定的器材条件和师资配备是必不可少的。以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为例,我院已有篮球场25个,包括室内场4个,就其场馆而言,有充足的活动场地,均可满足学生活动需要。我院有篮球教师8个,其中副教授职称1个,讲师4个,其中有一位老师还参加过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从学院场地器材条件和师资配备方面都可适应俱乐部形式开展需要。

五、结论

结合社会因素与我院实际,创建篮球俱乐部在条件上已经成熟,通过办篮球俱乐部来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外活动积极性,满足多数学生的愿望,让喜欢运动的学生更喜欢,让想运动而找不到组织的学生有了组织,从而带动全校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篮球俱乐部教学,既是符合广大学生的愿望和要求,也是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蔡俊五,世界体育俱乐部制[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陈秀娟.对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俱乐部的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23(3):81一83.

高职院校德育研究现状论文

篇目一:推荐初中班主任发表教师职称德育论文范文初中班主任论文发表该怎么发表?下面就关于初中班主任论文发表的问题为大家举个例子,就以初中班主任发表德育论文为范文,赶快来看看吧!初中班主任发表德育论文范文一、班主任德育工作概述1.班主任对德育内容认识落后。现代德育的内容不是片面的道德教育,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观教育和心理承受能力。简单的正确和错误的道德认识的一些老师,不只是在思想道德认识水平,谁知道公路项目不应该被推翻和抢劫,但仍在如火如荼的加载,所以所有的道德教育应以“行为”为最终目标,在生活中实践让的学生的情绪。2.班主任对“违德”行为视而不见。成绩优异的同学往往都是备受关怀,小错误可原谅,大错误只做批评。比如,班主任对翻围墙去上网的优等生大多闭口不谈。在他们看来,成绩比道德更为重要,其实这与教师的薪资奖励挂钩,班级排名对教师职效工资有重大影响。所以,班主任应该遵守职业道德,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对“违德”行为零宽恕(每个学生犯错一视同仁),时刻进行内心自省。二、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浅谈初中班主任工作任重而道远,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在我的班主任德育实践工作中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及建议。1.做好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学生成绩,性格好坏,是学校和家庭的共同责任。班主任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做好学生的沟通工作。班主任可以通过学校的快速平台,每天通过信息的方式把学生送到学校,让家长知教师评道。同时,对于一些品德不良的学生,教师应该先了解情况,与学生交谈,找出原因,如果能及时纠正,就不能通知家长,让学生放心。留守和单亲学生也在现实中存在,没有家庭照顾的学生完成,孤僻,冷漠,让学生接触学生,谨小慎微,推诿。教师不应坚强,以免伤害自己的自尊心,应与家长一起到学生家中,采取实际行动表达对学生的关心,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2加强班主任个人修养建设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策划者与组织者,其工作地位要求与学生打成一片。初中生处于心理建设阶段,其周围接触人群情况决定了未来举止。班主任的自身素质是学生的风向标,指引着学生前进的路线。人们常说“耳濡目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班主任个人品格、行为,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发现,大多班主任都有着强烈的事业责任感,不抽烟、不喝酒,对赌博也敬而远之。平时因班级管理工作繁忙也是常常熬夜,第二天问及为何如此疲惫,他们却欲言又止,后来得知,他们常常因为班级工作寤寐思之。我大为佩服,为我校有此尽心尽责的班主任而感到骄傲。班主任还应该利用课余时间丰富自身文化知识,增加文化底蕴,做到温文尔雅。我就常常看到我的一个同事,在开展班主任工作时,出口成章,说话极有涵养,师生都对他大为尊敬。班主任应严格要求学生,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使德育工作成效“润物细无声”。3.以学生为本,平等开展德育教师本职在于教书育人,教书过程中更应对学生充满爱意。学生是德育教学工作的对象,也是主体。班主任应该用爱平等对待班级同学,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活动,并不是我写你抄、我讲你听那样简单机械化就能达到目的。在进行德育工作时,要取得“教学相长”的效果,班主任就该尊重学生,不要一概否定,不搞专制,摆资格。就算教师犯错误,也要知错能改,当着班级同学面及时自我批评教育。在开展德育工作时,班主任不应该抽取学生发问,摒弃以言传方式教导学生,而应让学生参与道德实践。另外,学生都是平等的,班主任不应带着势利的眼光看自己的学生。比如对富裕家庭的学生不能因其捐助了学校基础设施而视之为宝,也不惯坏成绩优异的学生。对学习成绩或经济条件差的学生视而不见是不道德的,也是不公平的。教师应以身作则,向学生灌输互爱观念。所以,班主任评价学生时,应不护短、不歧视,敢于批评“好生”,同时还要关爱“差生”。4.准确把握社会道德热点话题,进行针对性德育教育德育班会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活跃气氛,班主任变为听者,学生变为说者。在开学第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安排大家自我介绍,谈谈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人生感悟,或者定期组织班级娱乐会,唱歌、跳舞、踏青,这不仅能锻炼学生胆量,也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在劳动节之前,组织学生“我爱劳动,我光荣”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开展“清洁校园活动”,使得学生心智得到锻炼,感觉劳动的艰辛,体会清洁工人的困难,发自内心地爱护环境。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应进行法制宣传,进行普法教育;做学生的“心理医生”,倾听学生苦恼;因材施教,进行针对性教育。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教师教书更要育人。做好德育工作,是教师的责任,是社会的要求。在建设人才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形势下,注重道德教育,做好德育工作,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已上就是关于初中班主任论文发表、初中班主任发表德育论文范文的一些范例。是不是有很多收获呢?如果关于初中班主任论文发表的其他问题,大家直接去网上搜索本网站就可以获得初中班主任论文发表的知识。篇目二: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创新性思维对德育工作的应用1.创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说服力高职院校德育课内容的创新,最重要的是围绕育“四有”新人这个根本目标,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努力在“新”字上求突破,在“深”字下上功夫,在“实”字上见成效。为此,第一,要加强教材建设,编写出既能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又能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既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丰富知识含量,又能满足大学生需求的具有可读性的高质量、高水平的教材。第二,要加强教学研究,准确定位教学中的关键“点”,力求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关注热点、解析疑点、找准切入点、着眼教育点。第三,要在教学中融入大量具有生活气息的典型案例,通过学习理论来分析案例,通过运用案例来掌握理论。总之,要通过德育课教学内容的传授,帮助大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论,进而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德育课要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运用新手段、探索新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找准理论学习活动与大学生成长的结合点,把我们要说的同大学生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逻辑的力量同情感的力量结合起来,把透彻的说理同鲜明的语言结合起来,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为此,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依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第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观看影像资料,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文字、图像、声音等集结在一起,古今中外的有关内容都可以形象地表现出来,增加教学的信息量。第二,要运用专题式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重点、难点和基本内容讲清楚,并依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回答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第三,要运用讨论、辩论式教学,就一些学生比较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课堂讨论或分组辩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对疑点问题有明确认识,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理解。第四,要运用案例式教学,把现实中学生关心、关注的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作为案例,作为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引进课堂,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学习、思考、研究,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解决当前德育课脱离学生思想实际的问题。本文来自于《经济师》杂志。经济师杂志简介详见3.创新教学管理机制,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一,要有明确的领导机制和密切配合的协调机制。高校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加强对德育课的领导,将德育课教学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同时,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宣传、教务、德育课教学单位等部门应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创造条件,提供支持,组织德育课教师大力开展德育课教学改革。第二,要有严格的准入机制,严格教师准入标准,制定教师岗位职责,防止不合格的教师走上讲台。严格教学纪律,制定讲台规范,明确要求教师不得散布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和言论。严格教材管理,制定教材编写和使用的管理流程,未经批准不得擅自编写和使用教材。严格教学督导,制定教学质量检查细则和法,严肃处理督察不合格的教师。第三,要有快捷准确的反馈机制和合理的奖惩机制,要及时将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加以汇集,对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并反馈给德育课教师。德育课教师也应主动深入到大学生之中,掌握第一手资料。学校在德育课教师中应树名师、奖名课,对教学成效显著的教师加以褒奖和宣传。第四,要建立健全资金保障机制,师资培养离不开资金保障,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也离不开资金投入保障,学校要合理制定德育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4.创新教学途径,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德育课教学要提高其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课堂教学有效地延伸到课外,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结合起来,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起来,运用真理的力量武装人,通过良好的环境熏陶人,通过亲身社会实践教育人。第一,要充分利用校园各种教育阵地,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要把职高院校德育课教学与文化科学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积极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类选修课和讲座,并与德育课统筹规划,分工合作。要按照不同学科与课程的特点,促进它们同德育的科学结合,有机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要建立高质量、高品位、高辐射的高校德育课网站,让教师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思想认识状况,回答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让学生通过上网对德育课的教学内容有更深的了解与理解。第二,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把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引入课程教育,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实际应用,只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把理论学深学透,才能实现学习和掌握理论的价值。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走向社会,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国情,开阔眼界,进一步锤炼思想、提高认识,这是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的一种极好形式。具体做法: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考察,帮助他们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大力开展为社会献爱心活动,把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常抓不懈,常抓常新;加强基地建设,把德育课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利用德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广大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教育中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和吸收。5.结语在新形势下,充分认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实现德育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教学途径、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以保持稳定高职大学生就业,高职院校稳步发展。

奉献!奉献!奉献!

篇目一:

推荐初中班主任发表教师职称德育论文范文

初中班主任论文发表该怎么发表?下面就关于初中班主任论文发表的问题为大家举个例子,就以初中班主任发表德育论文为范文,赶快来看看吧!

初中班主任发表德育论文范文

一、班主任德育工作概述

1.班主任对德育内容认识落后。现代德育的内容不是片面的道德教育,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观教育和心理承受能力。简单的正确和错误的道德认识的一些老师,不只是在思想道德认识水平,谁知道公路项目不应该被推翻和抢劫,但仍在如火如荼的加载,所以所有的道德教育应以“行为”为最终目标,在生活中实践让更多的学生的情绪。

2.班主任对“违德”行为视而不见。成绩优异的同学往往都是备受关怀,小错误可原谅,大错误只做批评。比如,班主任对翻围墙去上网的优等生大多闭口不谈。在他们看来,成绩比道德更为重要,其实这与教师的薪资奖励挂钩,班级排名对教师职效工资有重大影响。所以,班主任应该遵守职业道德,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对“违德”行为零宽恕(每个学生犯错一视同仁),时刻进行内心自省。

二、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浅谈

初中班主任工作任重而道远,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在我的班主任德育实践工作中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及建议。

1.做好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

学生成绩,性格好坏,是学校和家庭的共同责任。班主任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做好学生的沟通工作。班主任可以通过学校的快速平台,每天通过信息的方式把学生送到学校,让家长知教师评道。同时,对于一些品德不良的学生,教师应该先了解情况,与学生交谈,找出原因,如果能及时纠正,就不能通知家长,让学生放心。留守和单亲学生也在现实中存在,没有家庭照顾的学生完成,孤僻,冷漠,让学生接触学生,谨小慎微,推诿。教师不应坚强,以免伤害自己的自尊心,应与家长一起到学生家中,采取实际行动表达对学生的关心,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2加强班主任个人修养建设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策划者与组织者,其工作地位要求与学生打成一片。初中生处于心理建设阶段,其周围接触人群情况决定了未来举止。班主任的自身素质是学生的风向标,指引着学生前进的路线。人们常说“耳濡目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班主任个人品格、行为,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发现,大多班主任都有着强烈的事业责任感,不抽烟、不喝酒,对赌博也敬而远之。平时因班级管理工作繁忙也是常常熬夜,第二天问及为何如此疲惫,他们却欲言又止,后来得知,他们常常因为班级工作寤寐思之。我大为佩服,为我校有此尽心尽责的班主任而感到骄傲。班主任还应该利用课余时间丰富自身文化知识,增加文化底蕴,做到温文尔雅。我就常常看到我的一个同事,在开展班主任工作时,出口成章,说话极有涵养,师生都对他大为尊敬。班主任应严格要求学生,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使德育工作成效“润物细无声”。

3.以学生为本,平等开展德育

教师本职在于教书育人,教书过程中更应对学生充满爱意。学生是德育教学工作的对象,也是主体。班主任应该用爱平等对待班级同学,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活动,并不是我写你抄、我讲你听那样简单机械化就能达到目的。在进行德育工作时,要取得“教学相长”的效果,班主任就该尊重学生,不要一概否定,不搞专制,摆资格。就算教师犯错误,也要知错能改,当着班级同学面及时自我批评教育。在开展德育工作时,班主任不应该抽取学生发问,摒弃以言传方式教导学生,而应让学生参与道德实践。另外,学生都是平等的,班主任不应带着势利的眼光看自己的学生。比如对富裕家庭的学生不能因其捐助了学校基础设施而视之为宝,也不惯坏成绩优异的学生。对学习成绩或经济条件差的学生视而不见是不道德的,也是不公平的。教师应以身作则,向学生灌输互爱观念。所以,班主任评价学生时,应不护短、不歧视,敢于批评“好生”,同时还要关爱“差生”。

4.准确把握社会道德热点话题,进行针对性德育教育

德育班会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活跃气氛,班主任变为听者,学生变为说者。在开学第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安排大家自我介绍,谈谈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人生感悟,或者定期组织班级娱乐会,唱歌、跳舞、踏青,这不仅能锻炼学生胆量,也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在劳动节之前,组织学生“我爱劳动,我光荣”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开展“清洁校园活动”,使得学生心智得到锻炼,感觉劳动的艰辛,体会清洁工人的困难,发自内心地爱护环境。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应进行法制宣传,进行普法教育;做学生的“心理医生”,倾听学生苦恼;因材施教,进行针对性教育。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教师教书更要育人。做好德育工作,是教师的责任,是社会的要求。在建设人才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形势下,注重道德教育,做好德育工作,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已上就是关于初中班主任论文发表、初中班主任发表德育论文范文的一些范例。是不是有很多收获呢?如果关于初中班主任论文发表的其他问题,大家直接去网上搜索本网站就可以获得更多初中班主任论文发表的知识。

篇目二:

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创新性思维对德育工作的应用

1.创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高职院校德育课内容的创新,最重要的是围绕育“四有”新人这个根本目标,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努力在“新”字上求突破,在“深”字下上功夫,在“实”字上见成效。为此,第一,要加强教材建设,编写出既能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又能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既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丰富知识含量,又能满足大学生需求的具有可读性的高质量、高水平的教材。第二,要加强教学研究,准确定位教学中的关键“点”,力求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关注热点、解析疑点、找准切入点、着眼教育点。第三,要在教学中融入大量具有生活气息的典型案例,通过学习理论来分析案例,通过运用案例来掌握理论。总之,要通过德育课教学内容的传授,帮助大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论,进而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德育课要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运用新手段、探索新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找准理论学习活动与大学生成长的结合点,把我们要说的同大学生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逻辑的力量同情感的力量结合起来,把透彻的说理同鲜明的语言结合起来,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为此,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依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第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观看影像资料,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文字、图像、声音等集结在一起,古今中外的有关内容都可以形象地表现出来,增加教学的信息量。第二,要运用专题式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重点、难点和基本内容讲清楚,并依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回答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第三,要运用讨论、辩论式教学,就一些学生比较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课堂讨论或分组辩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对疑点问题有明确认识,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理解。第四,要运用案例式教学,把现实中学生关心、关注的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作为案例,作为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引进课堂,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学习、思考、研究,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解决当前德育课脱离学生思想实际的问题。本文来自于《经济师》杂志。经济师杂志简介详见

3.创新教学管理机制,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一,要有明确的领导机制和密切配合的协调机制。高校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加强对德育课的领导,将德育课教学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同时,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宣传、教务、德育课教学单位等部门应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创造条件,提供支持,组织德育课教师大力开展德育课教学改革。第二,要有严格的准入机制,严格教师准入标准,制定教师岗位职责,防止不合格的教师走上讲台。严格教学纪律,制定讲台规范,明确要求教师不得散布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和言论。严格教材管理,制定教材编写和使用的管理流程,未经批准不得擅自编写和使用教材。严格教学督导,制定教学质量检查细则和办法,严肃处理督察不合格的教师。第三,要有快捷准确的反馈机制和合理的奖惩机制,要及时将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加以汇集,对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并反馈给德育课教师。德育课教师也应主动深入到大学生之中,掌握第一手资料。学校在德育课教师中应树名师、奖名课,对教学成效显著的教师加以褒奖和宣传。第四,要建立健全资金保障机制,师资培养离不开资金保障,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也离不开资金投入保障,学校要合理制定德育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

4.创新教学途径,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德育课教学要提高其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课堂教学有效地延伸到课外,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结合起来,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起来,运用真理的力量武装人,通过良好的环境熏陶人,通过亲身社会实践教育人。第一,要充分利用校园各种教育阵地,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要把职高院校德育课教学与文化科学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积极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类选修课和讲座,并与德育课统筹规划,分工合作。要按照不同学科与课程的特点,促进它们同德育的科学结合,有机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要建立高质量、高品位、高辐射的高校德育课网站,让教师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思想认识状况,回答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让学生通过上网对德育课的教学内容有更深的了解与理解。第二,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把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引入课程教育,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实际应用,只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把理论学深学透,才能实现学习和掌握理论的价值。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走向社会,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国情,开阔眼界,进一步锤炼思想、提高认识,这是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的一种极好形式。具体做法: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考察,帮助他们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大力开展为社会献爱心活动,把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常抓不懈,常抓常新;加强基地建设,把德育课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利用德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广大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教育中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和吸收。

5.结语

在新形势下,充分认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实现德育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教学途径、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以保持稳定高职大学生就业,高职院校稳步发展。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改革论文

论文关键词: 高职院校 职业道德教育 教学方法改革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市场对高素质、高综合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需求愈来愈迫切,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学随之迫在眉睫,而职业道德教育是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对当前的职业道德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接近现实,改变当前教学方法,能够从根本上对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起到作用。

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能否胜任就业后的工作岗位,并且发挥出应有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不仅要看其对所学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运用程度,更需要其对待工作的责任心、对待工作组织的诚信度等一系列的职业道德素养。所以,职业道德教育应该被作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当中的一个重点环节。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教学时间里,教学者总是将职业道德定义为一种知识灌输性质教育,并辅之以实际教学,随之而来出现诸多弊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职业道德方面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实际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教育效果不明显。教学过程中相关课堂教育手段与途径相对单一,“职业道德”四字不能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对此,探索具有可操作性与实际有效性的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法,是解决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关键所在。

一、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之加强职业道德行为的训练

职业道德行为训练,即在职业工作进行过程中,根据职业道德的统一基本规范以及行业间的特殊需求,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顺序的行为训练以及实际活动训练,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养成优良职业道德素养以及动态行为习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想要通过行为训练取得预想的效果,重点要处理好以下两个环节的任务:

其一,课堂教学模式要做到灵活切实。首先,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少讲那些理论思想内容,应该将更多课堂教学时间应用于对学生的实际职业道德行为训练上。其次,在学院级别的实训处进行相关训练很有必要的。实训处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训练的过程中,无论是基础技能、专业知识技能还是职业道德素养方面的能力训练,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学生处与学校团委等学生组织,在进行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训练时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因为这些单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多有关联,其工作态度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除去课堂教育教学实践,各学院、团支部、学生会等组织机构的日常督促检查,对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培养也十分关键。应该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学生干部的作用,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规范其思想道德规范,从而培养其职业道德素养。

其二,实践训练方式要做到新颖实用。职业素养教育训练方式需根据学校实际环境、学生的际情况以及具体职业所需进行具体安排。总体而言,训练方式既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又要本着灵活多样,大胆创新的原则设计出切实有效的具体方式。例如,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以及进行实际工作训练的过程中,管理者要善于观察并且发现学生在职业道德行为方面所存在着的种种问题,并且随时进行指正,定期对其进行相应有针对性的行为活动训练。又如,在进行模拟训练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亲力扮演各种训练任务所规定的职业角色,使其通过亲身体验该角色所存在的社会价值、预期心理以及行为要求,从而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且加以改正。

二、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之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引入

职业道德源自于工作者对于其本职工作的责任心理。很显然,对本职工作的细致了解是实现对其负有充分责任心的有效前提。行为导向教学是一种针对完成某一项职业活动所包括的各项具体行动以及各项具体行动的完成过程中所需要的外部条件和操作者本身所存在的内部调节机制来进行的设计、操作以及评价这个职业教育体系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有目的、系统化的学习模式,在实际任务或者模拟专业环境当中,参与任务设计、操作、检验以及评价职业活动等行动过程,最后获得能够完成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掌握的一系列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

在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可以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实际工作任务的接触,发现问题并且设计处理问题方案,学习到实际的能力技巧以及相应的理论知识。这一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将根据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设计出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对此行为,你有怎样的评价?”“如果你对此提出反对意见,那么你的理由是什么?”“如果你坚持这么做,那么你支持自己行为的观点是什么?”等等。此教学方法重在引导学生对自身所处的职业环境有着更加细致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全面地对自己的工作富有责任意识,从职业技能的角度培养起职业道德素养。

三、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之结合社会实践活动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社会不断开放,当代大学生主体个性也随之不断地张扬化,价值取向也不断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个性张扬使得他们养成了只有通过实际经历过的事情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认同与内化的思维模式。职业道德教育想要取得实际效率,使得学生由心理至行为的整体教育收到效果,不组织开展各类职业道德相关的实践活动,是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的。

至于具体的实践活动项目,则可以采取各种新颖易行的活动方案。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活动,充分利用当地的相关职业机构资源进行实际工作环节的参观学习,通过实践参观,使学生了解未来工作环境,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参观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对相关优秀职业机构的'参观考察活动总结出相应的考察报告。该项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服务态度、工作礼仪等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道德素养。

又如,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社会服务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通过对自己专业知识技能的运用,为有着相关需求的群众提供一系列无偿的帮助。这种无偿社会服务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一种变相检验,通过无偿服务不但可以体会到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还可以能够充分培养社会责任感。

除此之外,也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的集体工作意识与社会奉献精神。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秩序的社会调查走访。调查对象主要为与学生职业相关的一些当地企业机构。教师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提供调查目的、过程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详细要求,其余工作由学生自行完成。这项活动有助于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要想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取得成绩与突破,必须结合实际,除了在教学中联系实际职业工作进行经验教学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者教师组织的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必将使学生对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的认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活动过程中逐渐提升高度责任心、诚信待人、与人为善等道德素养,从而逐渐具备起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良好职业道德素养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蒋广庭,周玉甲.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渗透企业文化的探讨[J].大家,2010,(16).

[2]刘尚莲等.构建一个核心、两个阵地、三个途径的高职职业道德教育框架[J].大家,2011,(17).

[3]朱彦等.高职院校人文教育问题现状与对策探析[J].青春岁月,2010,(12).

[4]孙瑾.浅析如何塑造高职学生的朗读能力[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09).

职业学校德育的实效性研究的论文

探析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内容

论文摘要:为了增强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和时代性,德育课教师要根据中职学生的专业特色,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中职学生法律观念淡薄状况,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法制教育;根据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从而真正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论文关键词:德育课  中职学生  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因此,对中职学校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德育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调动中职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真正实现德育课的育人教化功能,是摆在德育课教师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笔者认为,德育课教学的内容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这就需要德育课教师关注学生、关注现实,紧跟时代变化发展,紧贴社会生活实际,结合学生实际需要进行教学。那么德育课教学应该怎样进行呢?

一、针对中职学生的专业特色,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

中职学生有着很强的专业对口特色,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中,要以具体的某一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口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对于学生而言,是学生在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制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个人发展规划的过程;是学生恢复自信、树立理想、形成动力;是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素质要求调整自我、提高自我、适应职业岗位的过程;是学生为走向社会、为今后可持续发展做准备的过程。对于学校而言,是把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以及就业观、创业观教育融为一体、分步推进的过程;是引导学生把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过程;是调动学生主体、进行成功教育的过程;是帮助学生融人社会、适应社会、报效社会的过程。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为导向,以职业道德教育课为主渠道,通过对职业道德教材的再加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布置有效的课后作业,采用发展性的评价方法,来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德育课教师应了解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将之设计成职业道德教学的价值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职业道德基本知识的同时,明确在职业实践中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的道理,加深对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理解。这样使得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教育相呼应,一方面通过职业道德教学设计让学生形成道德认知,产生道德情感,并在实际生活中把这种道德认知和情感转变为道德行为,进而养成道德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认真学习各项技术的操作规范,遵守职业纪律,在专业活动中严格照章办事。这正是对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真实检验,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品质。

二、针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正处于一个生理、心理都发生巨大转变的关键时期。然而,当前由于应试教育模式、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不少中职学生在面对学习、就业以及人际交往等诸多外界压力和内部矛盾时,学生心理往往会出现不满、厌学、烦闷、逆反、嫉妒、自卑、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德育课教师要针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系统讲授相关心理学知识,并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那教师如何实施健康教育呢?第一,引导学生合理发泄不良情绪。由于中职学生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太稳定,遇到挫折时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发泄,可能引起不良后果。根据这一特点,应为他们创设合理发泄的渠道,防止不正当的发泄。较好的方法:一是让他们尽情倾诉;二是引导情绪转移,用积极情绪代替消极情绪;三是音乐抚慰,用优美、轻柔的音乐调节情绪。第二,淡化被动受教,培养自主能力。中职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自主能力较差。因此,应特别注意帮助其形成自主能力,侧重于引导、鼓励,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第三,注意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中职学生的自理性、自制性都还不够强,许多心理障碍都与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关。因此,对其进行调节时特别要注意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用严格的`纪律制度规范其行为,帮助其逐步改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第四,注意自身形象,起到榜样作用。教师作为示范的角色,应注重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完善人格,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给学生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

三、针对中职学生法律观念淡薄的状况,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法制教育

现在有些学生做事我行我素,狂妄自大,不知道遵纪守法是对每个公民的最基本的要求,他们甚至不懂得法律是行为规范,任何超越法律的行为都是违法犯罪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往往当他们身处犯罪的边缘还浑然不知,反而觉得自己讲义气、够朋友。因此,对于中职学生的法制教育应该是通过对现代法律的宣传讲解,培养和树立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

中职学校法制教育的内容应大致包括两方面:一是宣传讲解与中职学校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相适应以及与其专业有密切联系的法律、法规。宪法、民法通则、刑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条例等,可以作为对学生常规的普法内容;会计法、税法等可以作为财会类专业的学生必修的法律;合同法、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等则可作为经贸类专业的学生必修的法律。二是在学习领会具体法律的立法精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树立维护法律的思想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这才是法制教育的最终目的。在法制教学中,德育课教师还要创新教学模式,如果教师抱着书本不放,始终局限在打点点、画框框上,那么课堂肯定缺乏生机,教师讲得难受,学生学得枯燥,最后效果不佳。因此,在教学中要多列举贴近学生实际的典型案例,例如青少年中的偷盗、抢劫、吸毒、性犯罪乃至杀人案件,还有打架斗殴、抢劫、敲诈勒索、拉帮结派等都可作用,引导学生认真讨论分析,从中获取法律知识,接受法制教育。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走出课堂,迈入社会,通过“旁听法庭审判、参加法律援助、观摩执法过程”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学生接受直观法律教育的机会,培养学生迁移、整合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同属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系统。长期以来,在各级教育实践中,德育一直备受重视,也积累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校德育教育浅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学校德育教育》

摘 要:针对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以邓小平的德育教育理论为指导,提出学校德育教育的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学校德育教育;邓小平德育理论;策略与措施

作者简介:杨建军,男(),广西桂林龙胜县人。

引言

德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同属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系统。长期以来,在各级教育实践中,德育一直备受重视,也积累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开放的深入,我国的教育现状确已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德育理念已不能全部适应现实的需要,所以德育理念的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在所难免。

1、学校德育工作现状

现在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他们思想积极健康向上,关注国内外的时事大事;时刻关注自身的发展;不断增强自强、自立、自信意识;具有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意识形态和国际敌对势力的影响,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越来越个性化和多样化,享乐、拜金等各种不良思潮侵蚀校园,而学校在加强德育教育工作方面,虽然也很重视,但缺乏家庭参与和社会参与的协同教育环境。上述种种现象对当前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艰巨任务。

2、邓小平的德育教育理论

德育教育目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认真总结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科学地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人、教育人的目标。这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新时期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才素质要求的层次性特点。

邓小平同志还指出:“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仿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前进。”因此,学校德育教育目标不能千篇一律,承认现阶段存在着不同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人,存在着品德的差异性,所以,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必须把先进性与广泛性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德育才能发挥最大效益。

德育教育的内容

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根据我国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状况和社会精神风貌的实际,按照新时期德育战略目标的规定,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德育内容的重要思想,科学深刻地阐述了新时期德育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层次: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法纪教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社会主义政治教育。学校应根据这四个方面的德育教育内容,结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合理确定相应的学校德育教育内容,加以教育和引导。

德育教育的方法

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德育工作的方法。在谈到如何处理中西德育的结合时,他强调指出:在继承传统,引进吸收国外文化中,要弘扬优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吸收,不能盲目照搬,全盘西化。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三个方面时,他说:“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 “树立大德育观念,创建全员育人工作的新格局,全面实施社会德育、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协同运作的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决策与管理的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与渠道的一体化”。“为了实现安定团结,宣传、教育、理论、文艺部门的同志,要从各方面来共同努力。”“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

3、学校德育教育的策略与措施

通过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德育理论,对于促进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构建德育教育的系统工程,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构建德育教育的管理机制

建立良好的德育教育管理机制,是落实学校德育教育目标的保证。

完善学校德育教育管理体系

要建立德育教育目标管理、德育内容管理、德育方法管理、德育策略管理体系,形成多层次、完善的德育管理体系,将相关的职能管理部门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学校德育领导小组、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德育教师组成的德育组织系统,明确职责范围,制定相应的考评机制,以适合新形势下德育教育新情况的要求。

常规德育管理法规化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在日常的德育教育管理中,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学生行为规范和守则、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等等,都应当作为日常管理学生品德行为的标准。

建立多种形式的德育管理方法

一是自我管理方法。通过教育和引导学生设计自我计划,自我组织,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评价,逐步形成良好的自觉行为习惯。二是活动激励法。通过开展寓教于乐的、符合学生心理需要的各种游戏和活动,达到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三是行政法规管理方法。可积极采取行政方法和法律方法,直接调节德育管理对象,通过权威和服从关系对管理对象发生影响。

构建系统性的德育目标体系

学校德育应该是由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六个分系统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要提高这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就要将这六个分系统进行合理的配置,构建成一个时间上具有全程性、空间上具有全面性,能够产生整体效应的学校现代德育有机体系。

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法律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思想信念是通过人的一生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社会不断学习培养,实践改造逐步形成的,它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在确定德育的内容时学校既要考虑到德育目标和教育目标的总要求,又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德性与认识基础。

要坚持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如尖子生和落后生,同样是心理教育,德育的内容既有共性,又有其个性;对尖子生重点是注意矫正学生过分看重荣誉和成绩的心理上,防止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疾患的发生;而对落后生更要注意引导他们克服自卑与懒惰心理,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升腾起对美好明天的憧憬与希冀。

要坚持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既要对传统的教育内容予以保留,又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增加教育内容。

坚持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既保持比较稳定的内容体系,又结合社会发展和学生思想的变化,关注社会热点和学生思想热点,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总之,学校必须遵循青少年身心特点和青少年发育规律,依据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和特色,来整体构建学校德育目标体系;把德育的要素结构,层次结构划分出来,根据不同年级或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校内到校外,从具体到抽象,分层递进。这样既保证德育目标的一贯性和完整性,又保证德育内容的渐进性和层次性,使德育工作走向规范化,从而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当前,不少的地方应试教育的思想还没有彻底根除,一些地方政府、家庭和社会仍主要以学生学习成绩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以分数评价学生发展的好坏。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校的用人机制、激励机制都以教学成绩为标准,紧紧围绕升学率。比如教师竞聘岗位、评定职称、晋级等都依据教学成绩。在师资培训方面,德育教师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机会外出参加学习或进行德育调研;教学工作会议一年组织好几次,从上到下非常重视,而德育工作会议几年开不了一次;在教师奖励方面,每年只评选教学优秀与骨干教师,而没有德育优秀或骨干教师,专业技术职称晋级,教学优秀,骨干教师分值很重,始终处于优先的地位;德育基地、设施、活动等专项经费没有投入,不能不说是德育工作者的一种悲哀。由于在政策的导向上缺乏对德育工作者的鼓励,严重影响了人们从事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为此,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领导,要下大力气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力克教学成绩与分数的“一元制”。当前,特别要加强对德育评价体系的研究,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长,校长对班主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学生各级的评价体系,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师奖励政策,职称评定与人事编制制度,使之放到与教学同等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障与激励教师从事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构建校、社、家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

建立校园德育教育网络

当前各校均有较完整的校园网络,学校要利用网络充分发挥教师的德育作用,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开辟德育教育的新途径。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合适时宜地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内在德育因素,将学科知识和德育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人格。

建立校园、社会、家庭德育教育网络

成立校园、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只有把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德育教育集于一网,相互合作,密切配合,构建德育教育一体化网络,才能争取到最佳的教育合力效果。

加强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

学校德育工作的前提是教师自身道德的建设。作为教育者,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为人师表,利用“身正”的模范效应来教育学生就显得特别重要。要组织好教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理论上明晰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明确为师的首要职责是以育人为理想,以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为己任。要特别强调树立远大理想,敬业爱岗,为教育事业多做奉献。努力克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良思想的影响。“师者,人之模范”。教师的言传身教是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主导因素。教师教学生做人,首先自身得会做人。教师除学识渊博,教学得法外,在学校里要有师德,在家庭要有美德,而且在社会领域也应该成为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的模范。

在新形势下,教师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特别要倡导并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深化对职业崇高感的认识,提高对教师工作价值的认同度,有效地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用自己的高尚品行、健全人格的精神感染学生,使他们成为思想道德高尚的人。

结语:新时期加强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它对学生高尚品质、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智力发展。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敢于创新,大胆探索,不断总结,深入实际,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为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适合国家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314 ;

2、邓小平.《邓小平论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66-69;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48,63,110,111,144,305,371,380;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6 ;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年,151,254,255,262,369,408 ;

6、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校德育教育浅析论文

论文新时期中职德育教育

一、新时期中职德育教育的现状以及遇到的问题

(一)部分中职院校对德育教育的理解错误

由于一般中职院校只着重培养毕业后的“工作机器”,一味地只是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知识的教育,忽略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虽有个别学校可能会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上花功夫,但是在实际的教育工程中却没有清楚理解到德育一词的真正内涵,认为德育教育仅仅只是在学生的学习纪律、行为等学习过程中严加管教,这在一定程度上误解了德育教育的真正意义,也达不到德育教育的真正目的。

(二)对德育教育本身不重视

从目前的大多数中职院校来看,它们对于德育教育的观念不够重视。尽管受到传统中国教育的潜移默化影响,让德育教育依旧存在于新时期的今天,但是由于多数中职院校本身所背负的职业教育“职责”,往往会将德育教育抛之脑后。多数的中职院校教育者更是只关注学生的就业率,只关注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们的思想也在影响着,使得他们缺乏集体荣誉感、团队合作精神,思想道德与修养等,这也会造成对学生们未来发展的极大阻碍。

(三)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学校生源率,对学生迁就过度

在21世纪的今天,学生们将不再为上不了大学而发愁,不少中职院校在即将毕业的中学内进行提前招生和扩招。而大部分上中职院校的学生,都是由于无法考上高中而选择就读的。而如今的教育,大部分的中学生都不再为考不上高中而烦恼,所以这也使得中职院校在学校生源上面临困难,也正是因为这样,学校开始疏忽对学生的管理,任由他们懒散、犯错,总是过度地包容和纵容学生们,以致于使得他们养成各种坏毛病,形成不良的作风、习惯和思维意识。

(四)学校管理制度存在漏洞

不少中职院校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上不够严谨,常常缺乏完整性,让学生们有机可趁,钻空子。对待犯了错的学生,也不及时地处理和教育,让他们无所顾忌。因此,他们无惧学校的制度和管理,造成他们缺乏责任感、懒散、自私,等等。这都是由于学校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忽视,以及对管理制度缺乏严谨性,造成管理制度上的漏洞。

(五)德育教学方式枯燥,学生失去兴趣

目前,各大中职院校在德育教育这一方面存在的问题是较多的。也是因为其对德育教育的不重视,导致整个德育课程显得十分枯燥无味,教师们只是作为随意应付的借口,丝毫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导致了学生们对此课程失去耐心和兴趣。另外,老师在德育教育课程上的研究也极少,教学方式千篇一律,毫无新意,这也影响了德育教育本身的实效性。慢慢地,课程也变得越来越少,甚至被其他的专业课程所取代。

二、解决中职德育教育问题的相关措施

面对我国中职院校在德育教育上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必须针对其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才能达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灌输正确的德育教育理论,创造积极的教育环境

众所周知,良好的教育都是建立在良好的环境中的,为了提高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营造一个积极、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很有必要。

1.从教职员工的德育教育入手,让学生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将德育教育放到与专业教育同等的地位。提高教师和学生们的重视程度。教师们更要在日常生活中严于律己,为学生们做出榜样。

2.从校风校纪抓起,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活作风,创建良好的校风校纪和校园文化。以积极的校风和文化氛围去感染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学会严于律己,去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特别是面对犯错的学生时,切忌抱着“学生最大”的原则,必须根据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处罚和教育,树立学校的良好行为规范,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二)加大中职院校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

为了更好地实施德育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大学校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首先就得纠正他们对于中职教育的认识,让他们明白中职教育不等于岗前培训,帮助学生们和家长正确认识就业观念,从而去了解更深一层的自我价值所在,明白合格的工作者并不仅仅只需要专业技能,更需要具备的`是人格修养、团队精神、组织纪律、职业操守道德等,这也是促使他们最终能够成功的关键。因此,各大中职院校应该加大德育教育的力度,必须保障充足的教育财力、人力、物力,也要及时避免专业课程挤占德育教育课程情况的发生,保证有足够的培训时间,让学生真正体会德育教育的魅力和它对自己将来发展的重大意义。

(三)研究多种德育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兴趣

由于各大中职院校以往在德育教学方面的方式较为单一、枯燥,以致于学生们无法提起兴趣,最后教育效果也无法完美体现。因此,在新时期,为了提高学生们对此门课程教育的兴趣,学校、老师们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通过开展各项互动活动提高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将理论与实际完美结合,去完成教学;利用网络、多媒体、电子设备等等去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以视频与理论相结合,而且这种教学方式更为直接,容易让人接受;以户外的形式,让学生们在不受拘束的环境下,听取知识,畅所欲言,还可与医院、科技院、卫生社区等地方合作,增加教学的多样性,使教学内容更饱满;经常与学生一起参与爱心公益活动,增加学生们的爱心和道德修养。

三、结束语

总之,中职德育教育在新时期的教育中,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这就需要教育者的耐心。同时,也需要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去进行不断研究和探索,寻求与时俱进的方式,并将德育教育摆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位置,为学生们提供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