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计算机教学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4 17:31:14

计算机教学论文发表

据学术堂了解,论文,既是一项研究的终点,也是每个研究人员、大学教师积累个人影响力的起点——做了项目要发论文,评职称也要发论文。当然,仅仅写出来的论文并不能作数,发表到期刊/会议上的论文才能证明其价值的归宿。

1、发论文是个系统工程。

先不论研究选题、研究设计、研究实施、数据收集与分析、论文撰写等一系列问题,即便有了一篇成形的论文,往哪儿投、如何和编辑联系、如何修改也是一项费心费力的事情。

2、每个过程中都存在着被退稿的可能。

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将期刊杂志作为你征战的目标的话,你首先要做到的事情就是全面了解你的目标。

就计算机领域而言,假设你已经做了一项研究,完成了一篇论文,想要投递出去,你需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①. 你可以投哪些期刊/会议?

②.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期刊?

知道自己有哪些可以选择是第一步,所以有一份计算机领域的期刊/会议目录是非常有帮助的。

中国计算机学会会按照专业领域和期刊/会议等级(分为A、B、C三类)整理一些计算机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国际学术会与和期刊目录》)。

2015年版的目录一共提供了以下几大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计算机体系结构/并行与分布计算/存储系统、计算机网络、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系统软件/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数据挖掘/内容检索、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图形学与多媒体、人工智能、人机交互与普适计算、交叉/综合/新兴。

目录中的每一项会说明会议简称、会议全程、出版社和网址等信息。

国内的话,共整理了128本国内的计算机期刊信息(《国内计算机领域期刊目录》),囊括了期刊的级别、发行审稿速度、投稿要求、主办单位等信息,帮助您了解:

1. 计算机领域中有哪些期刊可以投?

2. 核心期刊有哪些?

3. 这些期刊主要接收哪种主题的论文?

4. 这些期刊又有哪些投稿要求?

5. 期刊的审稿速度如何?能不能赶得上职称评选的截止日期?

基本上投稿需要的介绍信息这里都包括了,投稿的老师可以依着这份目录根据自己的情况以及期刊的信息来选择,省去了一个一个去期刊网站看信息的麻烦。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期刊?

这里主要说说期刊的投递。

如果稿件投向了不适合的期刊,会存在几个比较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三项:

(1)退稿:这是大概率事件了,内容不适合此期刊,退稿之后还要继续寻找其他的期刊,会使得稿件延迟数周或数月发表,延误原本的工作计划。

(2)不公正的同行评议:由于编辑和审稿人对作者研究领域的了解比较模糊,从而有可能导致稿件收到较差或不公正的同行评议。

(3)少有同行关注:埋没在一份同行很少问津的期刊中,达不到与同行交流的目的,也很难被他人引用。

所以在选择拟投期刊的过程中要将自己的需求条件和期刊方进行匹配,选择适合的期刊。

筛选时一般需要确定以下几个问题:

1. 论文的主题是否是期刊所规定的范围?

投稿之前阅读“投稿要求”或者“作者须知”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你判断期刊的领域是否与你的论文契合。同时这些信息往往也包括论文的格式、投递方式等。

2. 期刊的级别如何?

学校对评职称的论文是有级别要求的, 有的看引证指标(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有的看是否是核心期刊,是CSCD核心还是北大核心;有的评选条件则是看期刊是不是国家级核心期刊/省级核心期刊等。

3. 期刊的审稿时间如何?

如果审稿速度慢,超过职称评选限定时间,那么你就要慎重考虑。

4、其他因素要考虑

还有一些其他因素要考虑,例如版面费。总的来说,选择拟投期刊也是一件需要综合考量的事情。如果自己没把握,可以咨询比较有经验的领导,学生就可以咨询自己的导师,他们的经验会帮助你少走很多弯路。

所谓合适的期刊首先是应该满足我们的职称评审要求,比如国家级、省级、正刊、万方收录等等,其次是应该和自己的文章或是写作水平相对应,如果文章本身质量不是很高那么强求发表像《计算机仿真》这类的刊物基本上可能性为零,另外高级别的计算机期刊版面费也相应很高的。所以我们应该对照自己的情况来选择期刊,这样才能最大可能的成功发表。我的经验是去年联系的是 白杜上输入“壹品优”再输入“刊” ,发给文章之后推荐期刊,两个多月就收到了期刊,后面我在网上查了也的确被收录了,了了一桩事情,呵呵。也祝你发表成功!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您好,如果是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可以建议做网络方面的论文研究,这方面比较热门、资料繁多、可借鉴性强;其他如数据库较之算法以及数据结构相对可参考资料更为多一些。相关范文:Oracle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The Backup and Restoration of Database Oracle摘要:本文从Oracle的体系结构开始,由原理到实践,论述了Oracle数据库备份的方式和策略。包括IMP/EXP, RMAN,OS备份等。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architecture of ORAC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ackup method and strategy of database Oracle, including IMP/EXP, PMAN and OS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关键字:Oracle, 备份, 恢复, RMAN Keywords: Oracle; Backup; Restoration; RMAN 概述 在大型软件运行系统中,存在着很多备份策略,如RAID技术,CLUSTER技术等等。很多时候,这些系统的备份就能够解决数据库备份的问题。但是,这种备份成本很高。同时,硬件的备份有时根本满足不了现实的需要,如果用户不小心误删了一个表,又想恢复的时候,数据库的备份就变的重要了。 Introduction: In the running system of some big software, there exist many backup strategies such as RAID technology and CLUSTER technology etc. In most cases, these system backup strategies can fulfill the database backup. However the cost is rather high. At the same time, hardware backup sometimes is far from the actual requirement. The database backup becomes very important when a table is deleted by accident and needs to be restored. Oracle的运行方式 Oracle数据库有两种运行方式:一是归档方式(ARCHIVELOG),归档方式的目的是当数据库发生故障时最大限度恢复数据库,可以保证不丢失任何已提交的数据;二是不归档方式(NOARCHIVELOG),只能恢复数据库到最近的回收点(冷备份或是逻辑备份)。根据数据库的高可用性和用户可承受丢失的工作量的多少,对于实时性要求高的数据库,强烈要求采用为归档方式;不归档方式只用在那些开发和调试的数据库等。 如何改变数据库的运行方式,在创建数据库时,作为创建数据库的一部分,就决定了数据库初始的存档方式。一般情况下为NOARCHIVELOG方式。当数据库创建好以后,根据我们的需要把需要运行在归档方式的数据库改成ARCHIVELOG方式。 操作如下。 1. 关闭数据库,备份已有的数据,改变数据库的运行方式是对数据库的重要改动,所以要对数据库做备份,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保护。 2. 修改初试化参数,使能自动存档。 修改(添加)初始化文件init[SID].ora参数: log_archive_start=true #启动自动归档 log_archive_format=ARC%T% #归档文件格式 log_archive_dest=/archdir/arch #归档路径 在8i中,可以最多有五个归档路径,并可以归档到其它服务器,如备用数据库(standby database)服务器。 3. 启动Instance到Mount状态,即加载数据库但不打开数据库。 $> svrmgrl SVRMGRL> connect internal SVRMGRL> startup mount SVRMGRL> alter database archivelog; // 使数据库运行在归档方式 SVRMGRL> alter database open; Oracle的备份方案 按照备份的方式,可以分为逻辑备份、冷备份(脱机备份)、热备份(联机备份),其中冷备份与热备份又可以合称为物理备份。按照备份的工具,可以分为EXP/IMP备份、操作系统备份、RMAN、第三方工具备份,如VERITAS等。下面分别介绍Oracle本身提供的几种备份工具和操作。 1. EXP/IMP备份(逻辑备份) EXP/IMP属于逻辑备份的范畴,逻辑备份是指只备份数据库中的数据但不记录数据物理位置的一种备份。导出为数据库作一个二进制的备份,并且这个备份只能由其姊妹程序imp(import)来读取。具体的使用方法如下。(因为EXP和IMP使用上参数基本相同,所以只以EXP为例。) EXP的命令格式和参数 格式:KEYWORD=value 或 KEYWORD=(value1,value2,...,valueN) 例程: EXP SCOTT/TIGER GRANTS=Y TABLES=(EMP,DEPT,MGR) USERID 必须是命令行中的第一个参数 关键字 说明(默认) 关键字 说明(默认) USERID 用户名/口令 FULL 导出整个文件 (N) BUFFER 数据缓冲区的大小 OWNER 所有者用户名列表 FILE 输出文件 () TABLES 表名列表 COMPRESS 导入一个范围 (Y) RECORDLENGTH IO记录的长度 GRANTS 导出权限 (Y) INCTYPE 增量导出类型 INDEXES 导出索引 (Y) RECORD 跟踪增量导出 (Y) ROWS 导出数据行(Y) PARFILE 参数文件名 CONSTRAINTS 导出限制 (Y) CONSISTENT 交叉表一致性 LOG 屏幕输出的日志文件 STATISTICS 分析对象 (ESTIMATE) DIRECT 直接路径 (N) TRIGGERS 导出触发器 (Y) FEEDBACK 显示每 x 行 (0) 的进度 FILESIZE 各转储文件的最大尺寸 QUERY 选定导出表子集的子句 注:可以通过exp -help命令查看exp的使用方法;imp -help命令查看imp的使用方法. 2. 操作系统备份(冷备份和热备份) 操作系统备份有两类,冷备份(Cold backup)和热备份(Hot backup)。操作系统备份和上面的逻辑备份有本质的区别,它将拷贝整个的数据文件。  冷备份 在文件级备份开始前数据库必须彻底关闭。关闭操作必须用带有normal、immediate、transaction选项的shutdown来执行。 数据库使用的每个文件都被备份下来,这些文件包括: 所有数据文件、所有控制文件、所有联机重做日志文件和文件(建议)。 作冷备份一般步骤是: 1) 正常关闭要备份的实例(instance); 2) 备份整个数据库到一个目录 3) 启动数据库 即: SVRMGRL>connect internal SVRMGRL >shutdown immediate SVRMGRL >!cp or SVRMGRL >!tar cvf /dbbak/ /u01/oracle/oradata/dbname SVRMGRL >startup  热备份 热备份是当数据库打开时的操作系统备份。热备份只能用于ARCHIVELOG方式的数据库。热备份没有必要备份联机日志,但必须是归档状态,在实例恢复的时候,可能需要用到归档日志。当前联机日志一定要保护好或是处于镜相状态,当前联机日志的损坏,对于数据库的损坏是巨大的,只能以数据的丢失来进行数据库的恢复工作。对于临时表空间,存放的是临时信息,在热备份是也可以考虑不用备份,如果临时文件发生故障,可以删除该数据文件与表空间,重建一个临时表空间。 热备份备份的内容和冷备份备份的内容一样,操作一般步骤是: 1) 备份的表空间通过使用ALTER TABLESPACE …… BEGIN BACKUP使表空间进入热备份方式。 2) 用类似冷备份的操作系统命令对组成表空间的数据文件进行拷贝。 3) 使用ALTER TABLESPACE …… END BACKUP命令使表空间脱离热备份方式。 4) 使用ALTER DATABSE …… BACKUP CONTROLFILE命令备份控制文件。 即: SVRMGRL>connect internal; SVRMGRL>alter tablespace User begin backup; SVRMGRL>!cp /u01/oradata/dbname/ /dbbak/ SVRMGRL>alter tablespace User end backup; SVRMGRL>alter database backup controlfile to ; or SVRMGRL>alter database backup controlfile to trace; 注意:因为热备份的时候,用户还在操作数据库,所以最好是让每个表空间处于备份状态的时间最短,这样就要求一个表空间一个表空间的备份,不要一起使表空间处于备份状态而同时拷贝数据文件。 3. RMAN Recovery Manager(RMAN)是一个使DBA能很方便地对数据库执行备份和恢复任务的Oracle应用工具,能够提供DBA对企业数据库备份与恢复操作的集中控制。RMAN只能用于ORACLE8或更高的版本中。它能够备份整个数据库或数据库部件,其中包括表空间、数据文件,控制文件和归档文件。RMAN可以按要求存取和执行备份和恢复。 RMAN支持六种不通的类型的备份,经常用到的有两种: FULL 数据库全备份,包括所有的数据块。 INCREMENTAL 增量备份,是指只备份在同级别或更低级别上进行的前一次备份之后的作过改动的那些数据块。这其中需要一个0级的增量作为增量的基础,它备份包括全部曾经被数据库使用过的数据块(但不是完全数据库备份)。RMAN共可以支持7级增量。 BACKUP,RESTORE,RECOVER是RMAN最基本的三个命令,分别可以进行数据库的备份,复原以及恢复操作。 restore命令用于恢复来自备份集或映像拷贝的数据文件、控制文件或归档重做日志。recovery命令用于进行介质恢复应用重做日志文件。 RMAN的备份信息一般保存在恢复目录中,恢复目录也是一个数据库,只不过这个数据库用来保存备份信息,一个恢复目录可以用来保存多个数据库的备份信息。 RMAN也可以在没有恢复目录(NOCATALOG)下运行,这个时候备份信息保存在控制文件。这种情况比较危险,因为一旦控制文件被破坏,将导致所有数据库备份信息的丢失和恢复的失败,而且,没有恢复目录,很多RMAN的命令将不被支持。所以对于重要的数据库,建议创建恢复目录。 创建恢复目录一般有以下步骤。(例子数据库为db) 1) 为目录创建一个单独的表空间 SQL>create tablespace tsrman datafile ’/dbbak/rman/’ size 50M; 2) 创建RMAN用户 SQL>create user rman identified by rman default tablespace rsrman temporary tablespace temp; 3) 给RMAN授予权限 SQL>grant connect, resource, recovery_catalog_owner to rman; 4) 打开RMAN $rman 5) 连接恢复目录数据库 RMAN>connect catalog rman/rman@db 6) 创建恢复目录 RMAN>create catalog tablespace tsrman 在对某个数据库进行备份之前,必须先在恢复目录上注册该数据库,这一过程操作如下(假定目标数据库连接字符串为db100)。 1) 连接到恢复目录数据库 $rman rman/rman@db 2) 在RMAN中连接到目标数据库(即要进行备份的数据库) RMAN>connect target sys/change_on_install@db100 3) 注册数据库 RMAN>register database; 注册完数据库后,就可以进行数据库的备份了。有完全数据库备份、表空间备份、控制文件备份、和归档日志备份等。操作分别如下。 1) 完全数据库备份 要求:ARCHIVELOG模式,在DB OPEN的情况下进行数据库完全备份。 RMAN>run{ allocate channel c1 type=disk; backup database; release channel c1; } 2) 表空间备份 要求:ARCHIVELOG模式 RMAN>run{ allocate channel c1 type=disk; backup tablespace “ts_users” filesperset 3 format ‘aatst_%t%s.%p’; release channel c1; } 3) 控制文件备份 RMAN>run{ allocate channel c1 type=disk; backup current controlfile tag=weekly_sat_backup; release channel c1; } 在对数据库进行完全备份时,控制文件自动包含其中。也可以在表空间或数据文件的备份中包含一个控制文件。 RMAN>run{ allocate channel c1 type=disk; backup tablespace “ts_users” filesperset 3 format ‘aatst_%t%s.%p’; include current controlfile; release channel c1; } 4) 归档日志备份 通过查询数据字典表V$ARCHIVED_LOG获取要备份的日志序列号,然后执行命令: RMAN>run{ allocate channel c1 type=disk; backup archivelog low logseq 3 high logseq 10 thread 1; release channel c1; } Oracle的备份策略 正确的备份策略不仅能保证数据库服务器的24*7的高性能的运行,还能保证备份与恢复的快速性与可靠性。我们将以RMAN的多级增量备份作为一个备份策略的例子来讨论。采用多级备份就是为了减少每天备份所需要的时间,而又保证系统有良好的恢复性。恢复时间与备份时间要有一个权衡。比如只要进行一个数据库的全备份,然后就只备份归档也可以保证能把数据库恢复到最新的状态,但是这样的恢复时间将是不可容忍的。多级备份也正是为了解决这种问题,结合某些应用的特点,可以采用如下的备份策略:  每个月做一个数据库的全备份(包括所有的数据和只读表空间);  每个星期一做一次零级备份(不包含只读表空间);  每个星期三做一次一级备份;  每天做一次二级备份。  每天做一次恢复目录的热备份。  任何数据库的更改需要重新同步CATALOG目录并重新备份(如添加数据文件)或重新备份(如修改表空间为只读)。  每次备份后都可以备份归档日志或定期备份归档日志。如果可能,可以直接备份到磁带上。 Oracle的恢复 下面的操作约定恢复目录存储在db118中,目标数据库是db100。 1. 数据库恢复 1) 启动SQL*PLUS,使用正确的文件,使用NOMOUNT选项启动目标数据库实例。 2) 启动RMAN并连接到恢复目录,如下: $rman catalog rman/rman@db118 恢复管理器: Release - Production Copyright (c) 1995, 2002, Oracl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连接到恢复目录数据库 RMAN> 3) 连接到目标数据库 RMAN>connect target internal/oracle@db100 连接到目标数据库: db (DBID=1142471523) 4) 一旦连接到目标数据库,执行restore命令执行全数据库恢复 RMAN>run{ 2>allocate channel c1 type disk; 3>restore database; 4>release channel c1; } 2. 表空间和数据文件恢复 要执行表空间或数据文件恢复,数据库必须以ARCHIVELOG模式运行,并且用户需要拥有介质恢复所需的归档重做日志文件。在试图恢复表空间之前,必须保证表空间已脱机。RMAN命令如下: run{ allocate channel c1 type disk; sql “alter tablespace users_data offline immediate”; restore tablespace users_data; recover tablespace users_data; sql “alter tablespace users_data online”; } 上面的脚本执行了以下的工作: 1) RMAN分配通道从c1用于恢复操作。 2) 将表空间users_data脱机 3) RMAN从备份集中恢复属于表空间的数据文件 4) 通过介质恢复提供所需的归档日志文件,恢复属于表空间users_data的数据文件。 5) RMAN将表空间联机。 在脚本执行期间,如果不能把数据文件恢复到指定位置,在执行restore命令前使用set newname命令。 3. 控制文件恢复 1) 启动SQL*PLUS,使用正确的文件,使用NOMOUNT选项启动目标数据库实例。 2) 启动RMAN并连接到恢复目录,如下: $rman catalog rman/ 恢复管理器: Release - Production Copyright (c) 1995, 2002, Oracl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连接到恢复目录数据库 RMAN> 3) 连接到目标数据库 RMAN>connect target internal/ 连接到目标数据库: db (DBID=1142471523) 4) 一旦连接到目标数据库,执行restore命令恢复控制文件 RMAN>run{ 2>allocate channel c1 type disk; 3>restore controlfile; 4>} 小结 保证Oracle数据库的安全是系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设计完善的数据库备份和恢复方案。Oracle提供的各种工具结合起来使用能够使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变得简单。在实际的Oracle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中,会有许多不通的和复杂的情况出现,针对不同的情况,要本着使数据具有最大的可恢复性和恢复时间最短的原则去进行数据库的恢复,这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经验积累。 参考文献 [1] Oracle8i Backup and Recovery Guide Oracle Document [2] Oracle8i Recovery Manager User’s Guide and Reference Oracle Document [3] Oracle9i:A Beginner’s Guide (美) Michael Abbey Michael Corey Ian Abramson 机械工业出版社 [4] Oracle8i备份与恢复手册 (美)Rama Velpuri Anand Adkoli 蒋蕊 王磊等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计算机学生科发表论文

所谓合适的期刊首先是应该满足我们的职称评审要求,比如国家级、省级、正刊、万方收录等等,其次是应该和自己的文章或是写作水平相对应,如果文章本身质量不是很高那么强求发表像《计算机仿真》这类的刊物基本上可能性为零,另外高级别的计算机期刊版面费也相应很高的。所以我们应该对照自己的情况来选择期刊,这样才能最大可能的成功发表。我的经验是去年联系的是 白杜上输入“壹品优”再输入“刊” ,发给文章之后推荐期刊,两个多月就收到了期刊,后面我在网上查了也的确被收录了,了了一桩事情,呵呵。也祝你发表成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我们要把握其发展趋势,才能更好的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下面是我整理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论文 范文 ,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的探讨

摘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我们要把握其发展趋势,才能更好的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本文分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整体方向,并就计算机技术的几个具体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7-9599 (2012) 05-0000-0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因此,分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趋势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分析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以下是本人对此问题的几点看法。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整体方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发展速度非常的快,但统观计算机技术的未来发展,主要向着“高”、“广”、“深”三个方向发展。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向“高”度发展。体现在计算机的主频上,随着主频的逐步提高,计算机的整体性能会越来越稳定,速度会越来越快。英特尔公司已经研制出能集成超出10亿个晶体管的微处理器,也就是说一台计算机不止使用一个处理器,可能会用到几十、几百甚至更多的处理器,即并行处理,截止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性能最高的通用机就采用了上万台处理器。而专用机的并行程度又要高出通用机,其关键核心技术是 操作系统 ,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如何高效能的使很多计算机之间产生联系,实现处理机间的高速通信,另一方面是如何有效管理这些计算机,并使之互相配合、协调工作。

第二,向“广”度发展。随着计算机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普及,成为个人常用之物,可以说人手一台。向“广”度发展指网络化范围的扩大以及向各个领域的逐渐渗透。到那时,计算机就会无处不在,像现在的发动机一样,应用于所有电器中,你家里的电器不管是冰箱、洗衣机还是 笔记本 、书籍等都已电子化。说不定多少年后学生用的教科书也被淘汰,被和教材大小一样的笔记本计算机所代替,学生可根据自己实际需要查阅、记录所需的资料。有人预言未来的计算机如此普及价格就和买一本书一样便宜,还有一次性使用的,用完就可以扔掉,它将成为人们生活中最常用、最方便的日用品。

第三,向“深”度发展。即向人工智能方向发展。比如说,如何把网上丰富的、有用的信息变为己有,如何使人机更好地互动等,这是计算机人工智能发展、研究的的主要课题。所谓人工智能,即计算机的智能成分占主要,会具备多种感知能力、 逻辑思维 能力,到那时,人们可以与计算机自由交流,用手写字输入,甚至可以用表情、手势和计算机沟通,人机交流方便、灵活、快捷。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的交互设备也已经发明出来,主要体现在虚拟现实技术领域方面。同时,信息将实现永久性存储,百年存储器正在研发当中,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几个具体发展趋势

从近几年来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来看,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具体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算速度大大提高的高速计算机

近年来,美国人发明了一种通过空气的绝缘性来大幅度提高电脑运行速度的新技术。由纽约保利技术公司研究人员发明生产出一种电脑中使用的新型电路,这种电路的芯片之间是由一种“胶滞体包裹的导线”进行连接的,而组成这种“胶滞体”的物质中有90%的成分是空气,众所周知,空气恰恰是一种不导电的优良的绝缘体。经实践研究表明,计算机运行速度的快慢与晶体管或芯片之间信号的传递速度有直接关系,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硅二氧化物导线”在信号传递的过程中一般都会吸收掉一部分信号,因此延长了传递信息的时间。而保利技术公司研究制造的这种“胶滞体导线”,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几乎没有吸收任何信号,所以它能够更快的传递信息。除此之外,这种导线不但有利于大幅度降低电耗,节约材料成本,而且无需更改计算机芯片,可直接安装,最重要的是极大的提高了计算机运行速度。但美中不足的是,这种导线的散热效果较差,无法及时排出电路生成的热量。为此,保利公司迅速组织科研人员,针对这一缺陷进行创新改造,终于研究出一种“电脑芯片冷却”技术,即在计算机电路中置放许多装有液体的微型管道,用以吸收电路在工作中形成的热量。电路开始发热时,其产生的热量可以将微型管中的液体汽化,汽化之后的物质逐渐扩散到微型管的另一端,会重新凝结,顺流到微型管底部,从而达到吸收热量、有效散热的功效。目前,美国宇航局正在对该项技术进行太空失重实验,如果实验取得成功,“空气胶滞体”导线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全球计算机的使用中,有助于大幅度提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

(二)超微技术领域的生物计算机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生物计算机就已经投入研制了,这种计算机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生物芯片,由生物工程技术中所产生的“蛋白质分子”组合构成。在这种生物芯片中,信息是以波的方式进行传递的,其运算速度快的惊人,几乎相当于普通计算机运算速度的十万倍,且具备强大的储存空间,而其能量消耗仅为普通计算机的十分之一,这种生物计算机的优势作用显而易见。由于蛋白质分子具有再生能力,因此,它可以通过自我组合而合成新的微型电路,这样就使得计算机具备了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因此被称为生物计算机。例如:这种计算机可以通过生物自身的调节作用自主修复出现故障的芯片,甚至能够模拟人脑进行思考。1994年,美国首次将生物计算机公诸于世,随之公布的还有模拟电子计算机而进行的逻辑运算,并提出了解决“虚构”的七座城市之间路径问题的最佳设计方案。前不久,来自世界各国的二百多名计算机专家学者就曾经齐聚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联名呼吁计算机科技应向生物计算机领域努力进军。根据现在的生物计算机技术发展来看,预计将在不久的未来,制造出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就能检测、处理、储存、分析、传输数据信息的分子元件。现阶段,计算机科学家们已经在生物超微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实现了部分突破,制造出了超微机器人。而科学家们更长远的计划是让这种超微机器人变成一部微型生物计算机,从而在生物体内取代某些人体器官,完成血管、内脏等器官的修复作用,并杀死病毒细胞,使人类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三)以光为传输媒介的光学计算机

光学计算机是一种以光作为信息传输手段的计算机,这种计算机与传统计算机(电子)相比,具有诸多优势特点:光的速度有目共睹,这是电子计算机永远无法比拟的,并且光速具有一定的频率和偏振特征,大大提高了光学计算机传输信息的能力;光的发射根本不需要任何导线,即使发生交会也不会造成干扰;光学计算机的智能水平也大大高于电子计算机。可见,光学计算机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理想计算机。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各国以及各个科研机构,就已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以研发“光脑技术”。其中,由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60多个国家组成的科研队伍研发的光学计算机成果显著,该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比电子计算机快了一千多倍,而且准确率相当高。除此之外,有些超高速计算机只能在低温状态下运行,而光学计算机不受温度的限制;光学计算机的存储量超大,抗干扰能力超强,不管在什么条件下都能正常运行;光脑具有与人脑相似的特性,就算系统中的某一元件出现损坏,也不影响运算结果。

(四)含苞待放的量子计算机

计算机专家已经根据量子学理论知识,在量子计算机的研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如:美国科学家已经成功完成了4个“锂离子”量子的缠结状态,这一成果体现了人类在量子计算机研究领域上已经更上一层楼。

(五)应用纳米技术的纳米计算机

纳米计算机是用纳米技术研发的新型高性能计算机。应用纳米技术研制的计算机内存芯片,其体积只有数百个原子大小,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美国正在研制一种连接纳米管的 方法 ,用这种方法连接的纳米管可用作芯片元件,发挥电子开关、放大和晶体管的功能。专家预测,10年后纳米技术将会走出实验室,成为科技应用的一部分。纳米计算机体积小、造价低、存量大、性能好,将逐渐取代芯片计算机,推动计算机行业的快速发展。

当然,以上仅是本人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的几点浅薄认识和看法,对于此问题的研究,有待于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和思考。

参考文献:

[1]蔡芝蔚.计算机技术发展研究[J].电脑与电信,2008,2

[2]陈相吉.未来计算机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J].法制与社会,2007,10

[3]文德春.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5

[4]张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探析[J].制造业自动化,2010,8

[5]李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8,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论文范文

据学术堂了解,很多学生都开始发表论文,为自己未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还有就是在完成学业或者是保研的过程当中,发表论文也成为一个硬性条件。当然,学生怎么发表论文也就成为现在很多人都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其实对于很多同学来讲,在发表论文的过程当中都会被无数次的退稿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应该怎样解决,接下来就为大家进行详细的讲解。1、论文如果被退稿的话,首先就是要检查一下自己的内容是否符合期刊的收录标准,有些时候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的方向必须和期刊相吻合才可以。还有就是在投稿的过程当中,字数是否不够或者是超出如果是不够的话需要新写,如果超出的话进行适当的删减就可以了。2、对于大多数的投稿者来讲,选择期刊还是比较关键的,选择期刊,在这里推荐大家通过普通刊物进行发表就可以了,比如说选择省级期刊,是没有问题的。投稿的标准以及费用都不会太高,如果是选择核心级别期刊的话投稿的标准以及费用都是比较高的,对于普通的同学来讲是很难承担的。3、时代在不断的发展论文发表的代理平台也在不断的增加,现在对于很多人来讲,选择代理机构进行合作已经成为家常便饭。

加我,我是一IT期刊编辑,我来指导你

计算机发表sci难吗

发表SCI论文非常困难。

困难原因如下:

1、首先SCI论文作为进行国际科学交流的重要方式,其发表量非常低。

2、发表SCI论文周期长SCI论文从投稿、审稿、修改、定稿,到办理版权转让手续、校核样稿,到正式发衣,至少要半年到一年时间。

3、SCI期刊用稿率较低,或者说他们的拒稿率较高,有稿件质量上的原因,比如缺乏原创性等,而更多情况是激烈竞争造成的,期刊只能在有限的版面内择优录用稿件。

4、投稿者的稿件是很难一次命中的,这可能是投稿者因经验不足而没有选对期刊造成的,也可能是期刊编辑对投稿人不了解、用稿十分谨慎造成的。

当然是有一定难度的。

SCI全称为Science Citation Index,即科学引文索引,是美国创办于1964年的检索性刊物,目前已经成为学术界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刊物,涵盖了3000多个期刊和170+个学科。

SCI是理科类的数据库,人文社科类的就是SSCI。SCI每个期刊都会有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也就是平常说的IF。它代表期刊的质量,IF越高越好。发表一篇SCI不仅需要扎实的学科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点,还需要一定的写作水平,对知识的逻辑性表达要求很高。因此对于初窥门径的本科生和登堂入室的硕士生而言,SCI的发表是很难的。也正因为如此,能在硕士期间发SCI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是很有成就感的。

比国内论文难度大,毕竟sci论文不是自己母语,主要以英文方式呈现,如果作者英文水平不好的话,发表sci论文确实很难,反之easy。

SCI的全称是:科学引文索引,英文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 SCI。它是一个引文数据库,凡是被划入SCI期刊目录里的期刊,就是SCI期刊。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

发表sci论文的难点

1、研究方向

发表sci论文,研究方向是每位作者头痛的事,毕竟对研究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Sci论文研究什么问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者发表论文水平,如果您的论文没有人看,则不会有人引用。所以文章的研究对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研究成果。

2、英文写作水平

对于作者而言,英语写作是sci论文最难的部分,错误的英语表达,容易对sci论文造成误解,会直接降低论文的学术价值,以及不被sci期刊接受的可能性,所以作者英文写作能力要好,才能写出高质量的sci论文。

3、 期刊竞争大

不同领域,sci期刊竞争力较大,国内作者想要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经常会因为sci论文语言语法、表达方式、逻辑性等各个方面不达标而被拒稿。据统计在被sci期刊退稿的原因中,语言问题占了30%以上,成为sci期刊退稿的主因。

4、 发表过程

发表sci论文过程困难重重,对于大部分作者来说,撰写一篇高质量的sci论文已经够辛苦了,但发表sci论文过程也同样不易,甚至sci论文发表失败。因为众多作者中,优质的sci论文众多,sci期刊会择优录用,可能有些稿件在期刊编辑预审时就被退稿了。

计算机类发表小论文

现在发表讠仑文都是在学术期刊上面发表。所以,要问清楚你们有没有特别规定的期刊。至于学术期刊的分类,现在也就是省级、国家级、核心、这几类。由于作用不一样所以发表期刊的等级也是有要求的。然后呢,就是要选择一个发表讠仑文的渠道了。现在讠仑 文发表,一个是可以直接投稿杂志社,一个是可以通过讠仑文代理机构。你直接到网页上输入“壹品优'再输入"刊"这个网站看下就有

计算机学术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计算机学术论文的一般格局是:

(一)题目。题目是论文的窗户,它应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好的论文题目能大体反映出作者研究的方向、成果、内容、意义。题目引用语要确切、简洁、精炼、通俗和新颖。确定题目时,题目要专一,开掘要透,道理要深,立意要新。

(二)内容提要。就是将文章的主要内容简要地概括出来,使读者了解论文概貌,以确定其有无阅读价值。提要以二三百字为宜,不要过长。一般较短的论文(三千字以下)可不写提要。

(三)绪论(引论、引言、前言、序言)。概述研究该课题的动机,目的、意义和主要方法,指出前人或旁人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到何种程度,哪些尚未解决,说明自己研究这个问题的主要成果和贡献。这部分占比例要小,起简介作用。文字要简洁、明确、具体,使人看到绪论,就知道本文的基本价值。

(四)本论(正文)。这部分占论文的绝大部分篇幅,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作者表达研究成果的部分。这部分的关键在于论证,即证明作者所提出的论题。这里包括课题的提出,对解决问题的设想、研究过程(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主要数据)、研究结果等。写这部分要注意理论的运用和逻辑推理,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衔接,注意主次,抓住本质。如果内容多,可加小标题。也可使用由大到小的不同序码。

(五)结论。是整个研究的结晶,是论证得到的结果,即对本论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概括而得出的结论,审视整个课题的答案。写结论时,措词要严谨,逻辑要严密,文字要简明具体,使读者看到作者的独到见解。不得使用“大概”、“可能”之类含混不清的字眼。不能得出明确结论时,要说明有待进一步探讨。

(六)参考文献。在文章的最后注明写作论文时所参考的文献;引用别人原话或原文时还需注明出处,以便查找。这样做反映作者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表示作者对他人成果的尊重。也反映了作者对本课题的历史和现状研究的程度,便于读者了解该领域的研究情况、评价论文的水平和结论的可信度。

当今世界,信息丰富,文字浩瀚,能对资料作分门别类的索引,已经备受欢迎,为科学研究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而整理性论文,不仅提供了比索引更详细的资料,更可贵的是整理者在阅读大量的同类信息过程中,以他特有的专业眼光和专业思维,做出筛选归纳,其信息高度浓缩。整理者把散置在各篇文章中的学术精华较为系统地综合成既清晰又条理的问题,明人眼目,这就是创造性综合。这种综合,与文摘有明显区别。这种综合需要专业特长,需要学术鉴赏水平,需用综合归纳能力,更需要发现具有学术价值问题的敏锐力。

我们应积极追求学术论文的创造性,为科学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应自觉抵制“人云亦云”或毫无新意的论文,也应自觉抵制为晋升职称而“急功近利”、“ 鹦鹉学舌”地去写那些重复别人说过的,改头换面的文章。将论文写作当作晋升职称的“敲门砖”,这是学术的悲哀。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篇学术论文的创造性是有限的。惊人发现、伟大发明、填补空白,这些创造绝非轻而易举,也不可能每篇学术论文都有这种创造性,但只要有自己的一得之见,在现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增添一点新的东西,提供一点人所不知的资料,丰富了别人的论点,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学术做出了贡献,就可看做是一种创造。

计算机(computer / calculation machine)是总称,一般在学术性或正式场合使用。在通常用语中,计算机一般指电子计算机中用的个人电脑。计算机是一种能够按照指令对各种数据和信息进行自动加工和处理的电子设备。它由多个零配件组成,如中央处理器、主板、内存、电源、显卡等。接收、处理和提供数据的一种装置,通常由输入输出设备、存储器、运算和逻辑部件以及控制器组成;有模拟式、数字式及混合式三种类型。

你是需要发表哪一类文章的?一般的话省级的期刊就可以啦。

您好,如果是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可以建议做网络方面的论文研究,这方面比较热门、资料繁多、可借鉴性强;其他如数据库较之算法以及数据结构相对可参考资料更为多一些。相关范文:Oracle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The Backup and Restoration of Database Oracle摘要:本文从Oracle的体系结构开始,由原理到实践,论述了Oracle数据库备份的方式和策略。包括IMP/EXP, RMAN,OS备份等。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architecture of ORAC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ackup method and strategy of database Oracle, including IMP/EXP, PMAN and OS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关键字:Oracle, 备份, 恢复, RMAN Keywords: Oracle; Backup; Restoration; RMAN 概述 在大型软件运行系统中,存在着很多备份策略,如RAID技术,CLUSTER技术等等。很多时候,这些系统的备份就能够解决数据库备份的问题。但是,这种备份成本很高。同时,硬件的备份有时根本满足不了现实的需要,如果用户不小心误删了一个表,又想恢复的时候,数据库的备份就变的重要了。 Introduction: In the running system of some big software, there exist many backup strategies such as RAID technology and CLUSTER technology etc. In most cases, these system backup strategies can fulfill the database backup. However the cost is rather high. At the same time, hardware backup sometimes is far from the actual requirement. The database backup becomes very important when a table is deleted by accident and needs to be restored. Oracle的运行方式 Oracle数据库有两种运行方式:一是归档方式(ARCHIVELOG),归档方式的目的是当数据库发生故障时最大限度恢复数据库,可以保证不丢失任何已提交的数据;二是不归档方式(NOARCHIVELOG),只能恢复数据库到最近的回收点(冷备份或是逻辑备份)。根据数据库的高可用性和用户可承受丢失的工作量的多少,对于实时性要求高的数据库,强烈要求采用为归档方式;不归档方式只用在那些开发和调试的数据库等。 如何改变数据库的运行方式,在创建数据库时,作为创建数据库的一部分,就决定了数据库初始的存档方式。一般情况下为NOARCHIVELOG方式。当数据库创建好以后,根据我们的需要把需要运行在归档方式的数据库改成ARCHIVELOG方式。 操作如下。 1. 关闭数据库,备份已有的数据,改变数据库的运行方式是对数据库的重要改动,所以要对数据库做备份,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保护。 2. 修改初试化参数,使能自动存档。 修改(添加)初始化文件init[SID].ora参数: log_archive_start=true #启动自动归档 log_archive_format=ARC%T% #归档文件格式 log_archive_dest=/archdir/arch #归档路径 在8i中,可以最多有五个归档路径,并可以归档到其它服务器,如备用数据库(standby database)服务器。 3. 启动Instance到Mount状态,即加载数据库但不打开数据库。 $> svrmgrl SVRMGRL> connect internal SVRMGRL> startup mount SVRMGRL> alter database archivelog; // 使数据库运行在归档方式 SVRMGRL> alter database open; Oracle的备份方案 按照备份的方式,可以分为逻辑备份、冷备份(脱机备份)、热备份(联机备份),其中冷备份与热备份又可以合称为物理备份。按照备份的工具,可以分为EXP/IMP备份、操作系统备份、RMAN、第三方工具备份,如VERITAS等。下面分别介绍Oracle本身提供的几种备份工具和操作。 1. EXP/IMP备份(逻辑备份) EXP/IMP属于逻辑备份的范畴,逻辑备份是指只备份数据库中的数据但不记录数据物理位置的一种备份。导出为数据库作一个二进制的备份,并且这个备份只能由其姊妹程序imp(import)来读取。具体的使用方法如下。(因为EXP和IMP使用上参数基本相同,所以只以EXP为例。) EXP的命令格式和参数 格式:KEYWORD=value 或 KEYWORD=(value1,value2,...,valueN) 例程: EXP SCOTT/TIGER GRANTS=Y TABLES=(EMP,DEPT,MGR) USERID 必须是命令行中的第一个参数 关键字 说明(默认) 关键字 说明(默认) USERID 用户名/口令 FULL 导出整个文件 (N) BUFFER 数据缓冲区的大小 OWNER 所有者用户名列表 FILE 输出文件 () TABLES 表名列表 COMPRESS 导入一个范围 (Y) RECORDLENGTH IO记录的长度 GRANTS 导出权限 (Y) INCTYPE 增量导出类型 INDEXES 导出索引 (Y) RECORD 跟踪增量导出 (Y) ROWS 导出数据行(Y) PARFILE 参数文件名 CONSTRAINTS 导出限制 (Y) CONSISTENT 交叉表一致性 LOG 屏幕输出的日志文件 STATISTICS 分析对象 (ESTIMATE) DIRECT 直接路径 (N) TRIGGERS 导出触发器 (Y) FEEDBACK 显示每 x 行 (0) 的进度 FILESIZE 各转储文件的最大尺寸 QUERY 选定导出表子集的子句 注:可以通过exp -help命令查看exp的使用方法;imp -help命令查看imp的使用方法. 2. 操作系统备份(冷备份和热备份) 操作系统备份有两类,冷备份(Cold backup)和热备份(Hot backup)。操作系统备份和上面的逻辑备份有本质的区别,它将拷贝整个的数据文件。  冷备份 在文件级备份开始前数据库必须彻底关闭。关闭操作必须用带有normal、immediate、transaction选项的shutdown来执行。 数据库使用的每个文件都被备份下来,这些文件包括: 所有数据文件、所有控制文件、所有联机重做日志文件和文件(建议)。 作冷备份一般步骤是: 1) 正常关闭要备份的实例(instance); 2) 备份整个数据库到一个目录 3) 启动数据库 即: SVRMGRL>connect internal SVRMGRL >shutdown immediate SVRMGRL >!cp or SVRMGRL >!tar cvf /dbbak/ /u01/oracle/oradata/dbname SVRMGRL >startup  热备份 热备份是当数据库打开时的操作系统备份。热备份只能用于ARCHIVELOG方式的数据库。热备份没有必要备份联机日志,但必须是归档状态,在实例恢复的时候,可能需要用到归档日志。当前联机日志一定要保护好或是处于镜相状态,当前联机日志的损坏,对于数据库的损坏是巨大的,只能以数据的丢失来进行数据库的恢复工作。对于临时表空间,存放的是临时信息,在热备份是也可以考虑不用备份,如果临时文件发生故障,可以删除该数据文件与表空间,重建一个临时表空间。 热备份备份的内容和冷备份备份的内容一样,操作一般步骤是: 1) 备份的表空间通过使用ALTER TABLESPACE …… BEGIN BACKUP使表空间进入热备份方式。 2) 用类似冷备份的操作系统命令对组成表空间的数据文件进行拷贝。 3) 使用ALTER TABLESPACE …… END BACKUP命令使表空间脱离热备份方式。 4) 使用ALTER DATABSE …… BACKUP CONTROLFILE命令备份控制文件。 即: SVRMGRL>connect internal; SVRMGRL>alter tablespace User begin backup; SVRMGRL>!cp /u01/oradata/dbname/ /dbbak/ SVRMGRL>alter tablespace User end backup; SVRMGRL>alter database backup controlfile to ; or SVRMGRL>alter database backup controlfile to trace; 注意:因为热备份的时候,用户还在操作数据库,所以最好是让每个表空间处于备份状态的时间最短,这样就要求一个表空间一个表空间的备份,不要一起使表空间处于备份状态而同时拷贝数据文件。 3. RMAN Recovery Manager(RMAN)是一个使DBA能很方便地对数据库执行备份和恢复任务的Oracle应用工具,能够提供DBA对企业数据库备份与恢复操作的集中控制。RMAN只能用于ORACLE8或更高的版本中。它能够备份整个数据库或数据库部件,其中包括表空间、数据文件,控制文件和归档文件。RMAN可以按要求存取和执行备份和恢复。 RMAN支持六种不通的类型的备份,经常用到的有两种: FULL 数据库全备份,包括所有的数据块。 INCREMENTAL 增量备份,是指只备份在同级别或更低级别上进行的前一次备份之后的作过改动的那些数据块。这其中需要一个0级的增量作为增量的基础,它备份包括全部曾经被数据库使用过的数据块(但不是完全数据库备份)。RMAN共可以支持7级增量。 BACKUP,RESTORE,RECOVER是RMAN最基本的三个命令,分别可以进行数据库的备份,复原以及恢复操作。 restore命令用于恢复来自备份集或映像拷贝的数据文件、控制文件或归档重做日志。recovery命令用于进行介质恢复应用重做日志文件。 RMAN的备份信息一般保存在恢复目录中,恢复目录也是一个数据库,只不过这个数据库用来保存备份信息,一个恢复目录可以用来保存多个数据库的备份信息。 RMAN也可以在没有恢复目录(NOCATALOG)下运行,这个时候备份信息保存在控制文件。这种情况比较危险,因为一旦控制文件被破坏,将导致所有数据库备份信息的丢失和恢复的失败,而且,没有恢复目录,很多RMAN的命令将不被支持。所以对于重要的数据库,建议创建恢复目录。 创建恢复目录一般有以下步骤。(例子数据库为db) 1) 为目录创建一个单独的表空间 SQL>create tablespace tsrman datafile ’/dbbak/rman/’ size 50M; 2) 创建RMAN用户 SQL>create user rman identified by rman default tablespace rsrman temporary tablespace temp; 3) 给RMAN授予权限 SQL>grant connect, resource, recovery_catalog_owner to rman; 4) 打开RMAN $rman 5) 连接恢复目录数据库 RMAN>connect catalog rman/rman@db 6) 创建恢复目录 RMAN>create catalog tablespace tsrman 在对某个数据库进行备份之前,必须先在恢复目录上注册该数据库,这一过程操作如下(假定目标数据库连接字符串为db100)。 1) 连接到恢复目录数据库 $rman rman/rman@db 2) 在RMAN中连接到目标数据库(即要进行备份的数据库) RMAN>connect target sys/change_on_install@db100 3) 注册数据库 RMAN>register database; 注册完数据库后,就可以进行数据库的备份了。有完全数据库备份、表空间备份、控制文件备份、和归档日志备份等。操作分别如下。 1) 完全数据库备份 要求:ARCHIVELOG模式,在DB OPEN的情况下进行数据库完全备份。 RMAN>run{ allocate channel c1 type=disk; backup database; release channel c1; } 2) 表空间备份 要求:ARCHIVELOG模式 RMAN>run{ allocate channel c1 type=disk; backup tablespace “ts_users” filesperset 3 format ‘aatst_%t%s.%p’; release channel c1; } 3) 控制文件备份 RMAN>run{ allocate channel c1 type=disk; backup current controlfile tag=weekly_sat_backup; release channel c1; } 在对数据库进行完全备份时,控制文件自动包含其中。也可以在表空间或数据文件的备份中包含一个控制文件。 RMAN>run{ allocate channel c1 type=disk; backup tablespace “ts_users” filesperset 3 format ‘aatst_%t%s.%p’; include current controlfile; release channel c1; } 4) 归档日志备份 通过查询数据字典表V$ARCHIVED_LOG获取要备份的日志序列号,然后执行命令: RMAN>run{ allocate channel c1 type=disk; backup archivelog low logseq 3 high logseq 10 thread 1; release channel c1; } Oracle的备份策略 正确的备份策略不仅能保证数据库服务器的24*7的高性能的运行,还能保证备份与恢复的快速性与可靠性。我们将以RMAN的多级增量备份作为一个备份策略的例子来讨论。采用多级备份就是为了减少每天备份所需要的时间,而又保证系统有良好的恢复性。恢复时间与备份时间要有一个权衡。比如只要进行一个数据库的全备份,然后就只备份归档也可以保证能把数据库恢复到最新的状态,但是这样的恢复时间将是不可容忍的。多级备份也正是为了解决这种问题,结合某些应用的特点,可以采用如下的备份策略:  每个月做一个数据库的全备份(包括所有的数据和只读表空间);  每个星期一做一次零级备份(不包含只读表空间);  每个星期三做一次一级备份;  每天做一次二级备份。  每天做一次恢复目录的热备份。  任何数据库的更改需要重新同步CATALOG目录并重新备份(如添加数据文件)或重新备份(如修改表空间为只读)。  每次备份后都可以备份归档日志或定期备份归档日志。如果可能,可以直接备份到磁带上。 Oracle的恢复 下面的操作约定恢复目录存储在db118中,目标数据库是db100。 1. 数据库恢复 1) 启动SQL*PLUS,使用正确的文件,使用NOMOUNT选项启动目标数据库实例。 2) 启动RMAN并连接到恢复目录,如下: $rman catalog rman/rman@db118 恢复管理器: Release - Production Copyright (c) 1995, 2002, Oracl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连接到恢复目录数据库 RMAN> 3) 连接到目标数据库 RMAN>connect target internal/oracle@db100 连接到目标数据库: db (DBID=1142471523) 4) 一旦连接到目标数据库,执行restore命令执行全数据库恢复 RMAN>run{ 2>allocate channel c1 type disk; 3>restore database; 4>release channel c1; } 2. 表空间和数据文件恢复 要执行表空间或数据文件恢复,数据库必须以ARCHIVELOG模式运行,并且用户需要拥有介质恢复所需的归档重做日志文件。在试图恢复表空间之前,必须保证表空间已脱机。RMAN命令如下: run{ allocate channel c1 type disk; sql “alter tablespace users_data offline immediate”; restore tablespace users_data; recover tablespace users_data; sql “alter tablespace users_data online”; } 上面的脚本执行了以下的工作: 1) RMAN分配通道从c1用于恢复操作。 2) 将表空间users_data脱机 3) RMAN从备份集中恢复属于表空间的数据文件 4) 通过介质恢复提供所需的归档日志文件,恢复属于表空间users_data的数据文件。 5) RMAN将表空间联机。 在脚本执行期间,如果不能把数据文件恢复到指定位置,在执行restore命令前使用set newname命令。 3. 控制文件恢复 1) 启动SQL*PLUS,使用正确的文件,使用NOMOUNT选项启动目标数据库实例。 2) 启动RMAN并连接到恢复目录,如下: $rman catalog rman/ 恢复管理器: Release - Production Copyright (c) 1995, 2002, Oracl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连接到恢复目录数据库 RMAN> 3) 连接到目标数据库 RMAN>connect target internal/ 连接到目标数据库: db (DBID=1142471523) 4) 一旦连接到目标数据库,执行restore命令恢复控制文件 RMAN>run{ 2>allocate channel c1 type disk; 3>restore controlfile; 4>} 小结 保证Oracle数据库的安全是系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设计完善的数据库备份和恢复方案。Oracle提供的各种工具结合起来使用能够使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变得简单。在实际的Oracle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中,会有许多不通的和复杂的情况出现,针对不同的情况,要本着使数据具有最大的可恢复性和恢复时间最短的原则去进行数据库的恢复,这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经验积累。 参考文献 [1] Oracle8i Backup and Recovery Guide Oracle Document [2] Oracle8i Recovery Manager User’s Guide and Reference Oracle Document [3] Oracle9i:A Beginner’s Guide (美) Michael Abbey Michael Corey Ian Abramson 机械工业出版社 [4] Oracle8i备份与恢复手册 (美)Rama Velpuri Anand Adkoli 蒋蕊 王磊等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计算机硕士发表论文

要发表论文。首先需要修够学分,然后才能发表论文。

目前国内的研究生,发论文是毕业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所以绝大部分研究生和我一样一入学就要开始思考如何能够尽快写出一篇合适的论文来发表。奈何并不是所有导师在我们刚入学就会给我们数据写文章,而是要求我们阅读相关文献并尽可能写出篇文献综述来,这对于我们这些科研新手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不过有幸的是我在研一期间就在核心期刊发表了1篇综述文章。有些事情就是这样,完成了以后才会发现并不是当初想象的那样困难,所以在这里分享一下我的个人经验,希望给刚入学又需要写综述论文的师弟师妹们带来一些帮助。一 文献搜集写文献综述避免不了要阅读大量的论文,当然并不是盲目地去阅读,而是根据导师给自己定的研究方向去搜集大量的相关文献,然后再进行针对性的阅读。建议大家先通过检索相关的中文文献,在阅读一部分中文文献并对研究相关的专业术语及常用的理论方法熟悉以后再搜索并阅读英文文献。最常用的中文文献检索工具非“中国知网”莫属,这是每个学校的标配,常用的英文文献的检索工具有Web of Science、EI Compendex、谷歌学术和百度学术等。那么问题来了,英文文献不像中文文献那么容易下载,你会发现好多自己想阅读全文的英文文献都是收费的,而我们总不可能都买下来啊,所以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免费下载英文文献的终极武器——SCI HUB (),有了它你会发现所有的不可能都变成了可能。使用方法极其简单便捷,。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