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aas期刊最新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8 01:13:28

aas期刊最新论文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简称ANU,于1946年创立。创校宗旨是建立一所顶尖的研究型国立大学,以提升澳大利亚的整体学术研究实力。是澳大利亚第一所研究型大学 ,也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澳大利亚八校联盟、大学天文研究协会、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的成员。它是唯一一所由澳大利亚联邦议会立法创立,在全澳享有国立大学资格的最高学府。01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主校区在澳洲首都堪培拉的阿克顿(Acton)社区,邻近黑山(Black Mountain)、伯利·格里芬湖(Lake Burley Griffin)与堪培拉市中心。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有花园般美丽的校园,四周被国家自然保护区,伯利格里芬湖和市中心区环抱。大学附近还坐落着众多的国家级文化和学术机构,如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澳大利亚国立美术馆、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等等。ANU与这些机构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合作。02院校设置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拥有7所教学学院和4所国家级科学研究院。7大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College of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学院(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科学学院(College of Sciences)、健康与医学学院(College of Health & Medicine)、商务与经济学院(College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亚洲与太平洋学院(College of Asia and the Pacific)、法学院(College of Law)。4大国家级科学研究院:澳大利亚科学院(AAS)、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AAH)、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ASSA)和澳大利亚法律科学院(AAL)。03优势专业1).艺术与人文澳洲国立大学在人文领域比较具有优势,其艺术与人文专业在澳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前十,其中在考古学、历史学、现代语言学、哲学方面尤其占有优势。2). 精算学澳洲国立大学精算专业课程非常完整,是唯一被澳洲精算师协会认定有资格授予精算学学士和精算学硕士学位的大学,在世界排名第36,澳洲排名第一。3). 法学澳洲国立大学法学专业世界排名第12,澳洲排名第2。该专业为学生提供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毕业生只有完成澳大利亚法律实践协会要求的所有课程,才可以实习完成实践训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理论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4). 会计与金融澳洲国立大学的会计与金融专业在世界排名第23,澳洲排名第4。该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会计技巧,能够独立进行会计相关的研究和评估,将来可以在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各大企业从事会计、财务等工作。5). 计算机科学澳洲国立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在世界排名第36,澳洲排名第2。该专业为学生提供了计算机领域的尖端课程,让学生掌握和计算机领域相关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而且该专业是移民专业,对于移民澳洲是非常有利的。6). 统计与运筹澳洲国立大学统计与运筹专业在世界排名第36,澳洲排名第2。该专业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实践,锻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可以在社会科学研究、政府部门、审计部门、银行等机构从事相关工作。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在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位居第31名,连续17年蝉联澳洲第一04校园设施ANU拥有南半球最大的图书馆,拥有超过250万的硬件设施,并提供包括全文检索期刊论文在内的630多万电子资源供师生们使用。这些丰富的馆藏按主题分门别类,分布于澳洲国立大学图书馆的六大分馆中。此外,堪培拉不但安全、宜居、物价较低,目前还提供非常宽松的州政府担保移民政策。如果你既想收获名校文凭,又想轻松获得永居身份,ANU绝对是你不二的选择!

编译 | 未玖

Nature , 20 January 2022, VOL 601, ISSUE 7893

《自然》 2022年1月20日,第601卷,7893期

天文学 Astronomy

Star formation near the Sun is driven by expansion of the Local Bubble

局部气泡的扩张驱动太阳附近恒星形成

作者:Catherine Zucker, Alyssa A. Goodman, João Alves, Shmuel Bialy, Michael Foley, Joshua S. Speagle, et al.

链接:

摘要

几十年来,我们已知道太阳位于一个局部气泡内,即一个由低密度、高温等离子体构成的空腔,周围环绕着一层寒冷的中性气体和尘埃。然而,由于局部星际介质的低分辨率模型,这个外壳的精确形状和范围、形成的动力和时间尺度以及它与附近恒星形成的关联仍不确定。

研究组利用新的空间和动力学约束,对太阳200 pc范围内致密气体和年轻恒星的三维位置、形状和运动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太阳附近几乎所有的恒星形成复合体都位于局部气泡的表面,它们的年轻恒星主要垂直于气泡表面向外扩张。

对这些年轻恒星轨迹的追踪支持了这样一种说法,即局部气泡起源于大约1400万年前发生在气泡中心附近的恒星诞生和死亡(超新星)的爆发。超新星产生的局部气泡膨胀将周围的星际介质卷起,形成一个扩张的外壳,该外壳现已碎裂并坍缩成附近最明显的分子云,从而为超新星驱动恒星形成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观测支持。

Abstract

For decades we have known that the Sun lies within the Local Bubble, a cavity of low-density, high-temperature plasma surrounded by a shell of cold, neutral gas and dust. However, the precise shape and extent of this shell, the impetus and timescale for its form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nearby star formation have remained uncertain, largely due to low-resolution models of the local interstellar medium. Here we report an analysis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positions, shapes and motions of dense gas and young stars within 200 pc of the Sun, using new spatial and dynamical constraints. We find that nearly all of the star-forming complexes in the solar vicinity lie on the surface of the Local Bubble and that their young stars show outward expansion mainly perpendicular to the bubble’s surface. Tracebacks of these young stars’ motions support a picture in which the origin of the Local Bubble was a burst of stellar birth and then death (supernovae) taking place near the bubble’s centre beginning approximately 14 Myr ago. The expansion of the Local Bubble created by the supernovae swept up the ambient interstellar medium into an extended shell that has now fragmented and collapsed into the most prominent nearby molecular clouds, in turn providing robust observational support for the theory of supernova-driven star formation.

Black-hole-triggered star formation in the dwarf galaxy Henize 2-10

矮星系Henize 2-10中黑洞触发恒星形成

作者:Zachary Schutte & Amy E. Reines

链接:

摘要

在一些有活动星系核的矮星系中,人们已观察到黑洞驱动的外流,它们可能在加热和喷出气体(从而抑制恒星形成)方面发挥作用,就像它们在较大的星系中所做的那样。黑洞外流能在多大程度上触发矮星系中的恒星形成尚不清楚,因为这一领域的工作以前主要集中在大质量星系上,观测证据很少。

Henize 2-10是一个矮星暴星系,此前有报道称其中心有一个大质量黑洞,但由于某些观测证据与超新星残骸一致,这种解释一直存在争议。在大约9 Mpc距离处有一个机会可了解中心区域,并确定是否有证据表明黑洞流出影响恒星形成。

研究组报道了Henize 2-10的光学观测结果,其线性分辨率为几秒差距。他们发现了一条约150 pc长的电离丝状物,将黑洞区域与一个最新恒星形成区域连接起来。光谱学揭示了一种类似正弦波的位置-速度结构,通过一个简单的进动双极流出进行描述。研究组得出结论,黑洞流出触发了恒星的形成。

Abstract

Black-hole-driven outflows have been observed in some dwarf galaxies with active galactic nuclei, and probably play a role in heating and expelling gas (thereby suppressing star formation), as they do in larger galaxies. The extent to which black-hole outflows can trigger star formation in dwarf galaxies is unclear, because work in this area has previously focused on massive galaxies and the observational evidence is scarce. Henize 2-10 is a dwarf starburst galaxy previously reported to have a central massive black hole, although that interpretation has been disputed because some aspects of the observational evidence are also consistent with a supernova remnant. At a distance of approximately 9 Mpc, it presents an opportunity to resolve the central region and to determine if there is evidence for a black-hole outflow influencing star formation. Here we report optical observations of Henize 2-10 with a linear resolution of a few parsecs. We find an approximately 150-pc-long ionized filament connecting the region of the black hole with a site of recent star formation. Spectroscopy reveals a sinusoid-like position–velocity structure that is well described by a simple precessing bipolar outflow. We conclude that this black-hole outflow triggered the star formation.

物理学 Physics

Topological triple phase transition in non-Hermitian Floquet quasicrystals

非厄米-弗洛凯准晶体的拓扑三重相变

作者:Sebastian Weidemann, Mark Kremer, Stefano Longhi & Alexander Szameit

链接:

摘要

相变连接着物质的不同状态,通常伴随着对称性的自发破坏。一个重要的相变类型是迁移率转变,其中著名的安德森局域化增加随机性会导致金属-绝缘体跃迁。凝聚态物理学中拓扑学的引入导致了拓扑相变和拓扑绝缘体材料的发现。

非厄米系统对称性的相变描述了向平均守恒能量和新拓扑相的转变。体电导率、拓扑学和非厄米对称破缺似乎源于不同的物理学,因此可能以分离的现象出现。然而,在非厄米准晶体中,这种转变可通过形成一个三重相变而相互关联。

研究组报道了一个三重相变的实验观察,其中改变单个参数的同时会引起局域化(金属-绝缘体)、拓扑和奇偶-时间对称破缺(能量)相变。物理学表现为时间驱动(弗洛凯)耗散准晶体。

研究组通过耦合光纤环路中的光子量子行走来实现他们的想法,并强调了非厄米准晶体合成物质中拓扑、对称破缺和迁移率相变的相互关联。该研究结果有望应用于相变器件,在其中可预测和控制体-边输运以及与环境的能量或粒子交换。

Abstract

Phase transitions connect different states of matter and are often concomitant with the spontaneous breaking of symmetries. An important category of phase transitions is mobility transitions, among which is the well known Anderson localization, where increasing the randomness induces a metal–insulator transi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topology in condensed-matter physics lead to the discovery of topological phase transitions and materials as topological insulators. Phase transitions in the symmetry of non-Hermitian systems describe the transition to on-average conserved energy and new topological phases. Bulk conductivity, topology and non-Hermitian symmetry breaking seemingly emerge from different physics and, thus, may appear as separable phenomena. However, in non-Hermitian quasicrystals, such transitions can be mutually interlinked by forming a triple phase transition. Here we report the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of a triple phase transition, where changing a single parameter simultaneously gives rise to a localization (metal–insulator), a topological and parity–time symmetry-breaking (energy) phase transition. The physics is manifested in a temporally driven (Floquet) dissipative quasicrystal. We implement our ideas via photonic quantum walks in coupled optical fibre loops. Our study highlights the intertwinement of topology, symmetry breaking and mobility phase transitions in non-Hermitian quasicrystalline synthetic matter. Our results may be applied in phase-change devices, in which the bulk and edge transport and the energy or particle exchange with the environment can be predicted and controlled.

Quantum logic with spin qubits crossing the surface code threshold

超越表面码阈值的自旋比特量子逻辑

作者:Xiao Xue, Maximilian Russ, Nodar Samkharadze, Brennan Undseth, Amir Sammak, Giordano Scappucci, et al.

链接:

摘要

量子比特的高保真控制对于量子算法的可靠执行和实现容错(纠正错误的速度快于错误发生的速度)至关重要。容错的核心要求用错误阈值表示。然而实际阈值取决于许多细节,一个常见目标是约1%误差阈值的表面码。

两比特门保真度超过99%一直是半导体自旋量子比特的主要目标。由于可以利用先进的半导体技术,这些量子比特有望扩展。

研究组报道了一种基于自旋的硅量子处理器,其单比特门和两比特门保真度都高于,通过门集断层扫描进行验证。当包含相邻量子比特的串扰和空转误差时,平均单比特门保真度仍保持在99%以上。

通过这个高保真门集,研究组使用变分量子本征求解器算法完成了计算分子基态能量的艰巨任务。半导体量子比特超越了两比特门保真度99%的阈值,身处高噪声的中等规模量子器件时代,在容错和可能的应用方面已争取到一席之地。

Abstract

High-fidelity control of quantum bits is paramount for the reliable execution of quantum algorithms and for achieving fault tolerance—the ability to correct errors faster than they occur. The central requirement for fault tolerance is expressed in terms of an error threshold. Whereas the actual threshold depends on many details, a common target is the approximately 1% error threshold of the well-known surface code. Reaching two-qubit gate fidelities above 99% has been a long-standing major goal for semiconductor spin qubits. These qubits are promising for scaling, as they can leverage advanced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Here we report a spin-based quantum processor in silicon with single-qubit and two-qubit gate fidelities, all of which are above , extracted from gate-set tomography. The average single-qubit gate fidelities remain above 99% when including crosstalk and idling errors on the neighbouring qubit. Using this high-fidelity gate set, we execute the demanding task of calculating molecular ground-state energies using a variational quantum eigensolver algorithm. Having surpassed the 99% barrier for the two-qubit gate fidelity, semiconductor qubits are well positioned on the path to fault tolerance and to possible applications in the era of noisy intermediate-scale quantum devices.

Fast universal quantum gate above the fault-tolerance threshold in silicon

硅中超越容错阈值的快速通用量子门

作者:Akito Noiri, Kenta Takeda, Takashi Nakajima, Takashi Kobayashi, Amir Sammak, Giordano Scappucci, et al.

链接:

摘要

能够解决难题的容错量子计算机依赖于量子纠错。表面码是最有前途的纠错码之一,它要求通用门保真度超过99%的纠错阈值。

在众多量子位平台中,只有超导电路、捕获离子和金刚石中的氮空位中心能满足这一要求。硅中的电子自旋量子位因其纳米制造能力而颇有潜力应用于大规模量子计算机,但由于运行缓慢,两比特门保真度被限制在98%。

研究组通过使用微磁感应梯度场和可调谐双量子位耦合的快速电子控制,在硅自旋量子位中实现了的两比特门保真度和的单比特门保真度。他们确定了量子位的旋转速度和耦合强度,稳健地实现了高保真门。

使用该通用门集,研究组成功实现了Deutsch-Jozsa和Grover搜索算法。研究结果表明,通用门保真度超越了容错阈值,并有望实现可扩展硅量子计算机。

Abstract

Fault-tolerant quantum computers that can solve hard problems rely on quantum error correction.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error correction codes is the surface code, which requires universal gate fidelities exceeding an error correction threshold of 99 per cent. Among the many qubit platforms, only superconducting circuits, trapped ions and nitrogen-vacancy centres in diamond have delivered this requirement. Electron spin qubits in silicon are particularly promising for a large-scale quantum computer owing to their nanofabrication capability, but the two-qubit gate fidelity has been limited to 98 per cent owing to the slow operation. Here we demonstrate a two-qubit gate fidelity of per cent, along with single-qubit gate fidelities of per cent, in silicon spin qubits by fast electrical control using a micromagnet-induced gradient field and a tunable two-qubit coupling. We identify the qubit rotation speed and coupling strength where we robustly achieve high-fidelity gates. We realize Deutsch–Jozsa and Grover search algorithms with high success rates using our universal gate set.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universal gate fidelity beyond the fault-tolerance threshold and may enable scalable silicon quantum computers.

地球科学 Earth Science

Historical glacier change on Svalbard predicts doubling of mass loss by 2100

2100年斯瓦尔巴群岛的冰川质量损失将翻倍

作者:Emily C. Geyman, Ward J. J. van Pelt, Adam C. Maloof, Harald Faste Aas & Jack Kohler

链接:

摘要

冰川和冰盖的融化约占目前海平面上升的三分之一,超过了体积更大的格陵兰岛或南极冰原所造成的损失。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的空间气候梯度比下个世纪预测的现世气候变化要大,它是一个自然实验室,用于限制冰川的气候敏感性并预测其对未来变暖的反应。

研究组将 历史 冰川和现代冰川的观测联系起来,预测21世纪冰川变薄的速度将是1936-2010年的两倍多。利用1936和1938年的 历史 航拍图像存档,他们通过运动结构摄影测量法重建了斯瓦尔巴群岛上1594条冰川的三维几何形状。

研究组将这些重建数据与现代冰川海拔数据进行比较,得出了70多年时间跨度内质量平衡的空间模式,使人们能够通过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噪声,来量化诸如温度和降水等变量如何控制冰川的损失。

研究组发现融化速率对温度有很强的依赖性,即平均夏季温度每升高1 ,面积归一化质量平衡每年减少 m的水当量。最后,研究组设计了一个时空替代方案,将他们的 历史 冰川观测与气候预测相结合,并对斯瓦尔巴群岛的21世纪冰川变化做出一级预测。

Abstract

The melting of glaciers and ice caps accounts for about one-third of current sea-level rise, exceeding the mass loss from the more voluminous Greenland or Antarctic Ice Sheets. The Arctic archipelago of Svalbard, which hosts spatial climate gradients that are larger than the expected temporal climate shifts over the next century, is a natural laboratory to constrain the climate sensitivity of glaciers and predict their response to future warming. Here we link historical and modern glacier observations to predict that twenty-first century glacier thinning rates will more than double those from 1936 to 2010. Making use of an archive of historical aerial imagery from 1936 and 1938, we use structure-from-motion photogrammetry to reconstruct the three-dimensional geometry of 1,594 glaciers across Svalbard. We compare these reconstructions to modern ice elevation data to deriv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mass balance over a more than 70-year timespan, enabling us to see through the noise of annual and decadal variability to quantify how variables such as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control ice loss. We find a robust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melt rates, whereby a 1  C rise in mean summer temperature corresponds to a decrease in area-normalized mass balance of m yr 1 of water equivalent. Finally, we design a space-for-time substitution to combine our historical glacier observations with climate projections and make first-order predictions of twenty-first century glacier change across Svalbard.

最新期刊刊期更新

期刊论文发表的期数是什么意思?大家都知道期刊出版周期一般分为双月刊,月刊,季刊等,因此有的期刊有12期,有的有6期。一般来说,期刊是有卷号和期号的,但有的期刊只有期号没有卷号,是以其出版年作为卷号,以Nature和PNAS为例,Nature是两个月为一卷,每周为一期;PNAS是一年为一卷,每周为一期。作者在引用的时候一般列出卷和文章的页码或者起始页码,期号一般是不给出来的,或者如果给出来也是跟在卷后面的括号里,比如下面的例子:Stouffer,,,2008,451,,,,2008,102(05),1596-2599.下面给大家分享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中的相关规定:1期刊一般依次分卷期出版。2期刊通常为每年出版1卷,也可以1年出版多卷或多年出版1卷,还可以不设卷而以年份代卷次。卷的序号由1开始,用阿拉伯数字编码。3期刊每卷应尽可能有刊名页。刊名页是期刊装订合订本置于卷首所必需,应包括下列项目:a.刊名,包括可能有的并列刊名、副刊名和刊名的汉语拼音;b.卷号和出版年;c.责任者(包括主办者、或编辑者、或主编);d.出版者和出版地(必要时);e.标准刊号(按GB9999的规定)。4构成期刊一卷的各期,应该按顺序连续编码。每卷的首期编码为第1期()。在一卷的最后一期,应在适当位置,如封面、或目次页、或版权标识页等,注明“卷终”字样。5如果期刊的期次序码因故中断,应在下一期的显著位置标明中断期次和时间。在几期合并出刊时,应只编为一个期号,例如:原来应于七、八两月分别出版的第7期和第8期(和)合并出版,则编成第7-8期()。6期刊可出版增刊(见12增刊和特刊)。如增刊多于1期,应有顺序编码。增刊序号,不应与期刊的原期次序号混同。7为期刊的每卷或多卷编辑而单独出版的索引或累积索引,应在附有索引的该期期刊封面上标明。8同一种期刊各期的开本尺寸应该相同。如必要改变时,应从新的一卷的第1期开始。期刊以内容分种类,以时间分卷和期。卷是在期上的一个时间分类,这里“期”为1个年度中依时间顺序发行的期数的编号;而“卷”是此刊物从创刊年度开始按年度顺序逐年累加的编年号。如果想要知道:怎么核实投稿期刊的刊期安排到了第几期?这可以与专业老师沟通。1、作者查找论文在哪期,可以按期数查找:文章所在本年期数,加上在本期刊总的期数就是它所对应的卷数。例如此文章在该刊的2016年的第一期上,而且这本书刊是月刊,也就是一个月出一期,但是这种期刊的创刊时间是2015年1月,也就是2016年的现在出刊第一期,所以这个文章在该期刊中的卷数为13卷。2、也可以按年份查找:所要查找的本期期数年份在创建书刊以来中总的年份中的位置来算第几卷,上面的例子就为第二卷。

普刊的审稿周期一般会在10天到1个月内,而核心期刊审稿周期在1-3个月。这也是正常的周期,如今杂志社对稿件要求很高,因此在审稿...百度知道

无论是普通期刊,还是核心期刊,基本都是要经过投稿,审稿,返修,录用,定稿,排版,校对,出版,邮寄等过程的。也就是说,作者何时收到回复取决于杂志社初审时间的长短,自然是有的刊物初审比较快,有的则比较慢,刊物级别越高可能初审时间就会越长。普刊的审稿周期一般会在10天到1个月内,而核心期刊审稿周期在1-3个月。这也是正常的周期,如今杂志社对稿件要求很高,因此在审稿及修改等流程需要的时间也很长。而且论文在投稿后也可能会遇到年审等突发情况,或者是杂志的刊期也会发生变动,可能原本已经计划出刊的文章会推迟见刊,审稿时间也会相应地延长。

既然杂志社已经安排刊期杂志社联系你,那么你就不用那么着急了,静静等待就好。最晚杂志社联系你不晚于三天。

最新商业期刊

《全球商业经典杂志》围绕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雄厚的专家理论、强大的政府公信力、前瞻的商业视角、卓越的创新理念、优质的刊发内容,为政府招商引资铺设道路,为企业融合搭建对接平台,为各行业协会整合资源。

财经类杂志:财经、商界、第一财经周刊、经理人、商学院、商业周刊、理财周刊、财新新世纪周刊、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商界评论、哈佛商业评论、环球企业家、财新周刊、销售与市场、中国企业家、IT经理世界、现代酒店经营与管理、浙商、财富、商业现代化、中欧商业评论、国际融资、中国科技投资、《财新周刊》,一本社会精英与财富阶层都在看的杂志。被《纽约时报》誉为中国大陆权威的商业刊物之一,隶属财新传媒。原名为财新《新世纪周刊》,2015年初正式更名为《财新周刊》。《商界》杂志自1994年创刊以来,坚持办刊宗旨和文章风格不动摇,目前已成长为全国发行量较大的商业财经杂志,在世界财经类杂志排名中亦名前30位,并被众多国内同行竞相跟踪模仿。《商界》杂志的成功历程,已被国内期刊界公认为“《商界》现象”。《中国企业家》杂志创刊于1985年,由经济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是以“企业家”命名的杂志。正式改2005年为半月刊。《中国企业家》杂志是中国本以“企业家”命名的杂志。杂志定位于“一个阶层的生意与生活”,秉承“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核心理念,立足企业家立场,弘扬企业家精神,致力使企业家阶层成为中国社会受尊重的主流人群。《第一财经周刊》,于2008年2月(CBNweekly)由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SMG ,原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主办、第一财经(CBN)正式推出。 在加速的商业时代,是中国一一家每周出版的商业新闻杂志,提供频密而深入的报道,致力宣扬市场化商业逻辑和与世界接轨的商业手法。以年轻而且受过高等教育,乐于理财和消费,对商业世界拥有自发的热情和关注的读者为主要服务对象 。

《中国企业家》《经理人》《商界》《环球企业家》《管理学家》这些商业杂志都是比较不错的。

《商界》、《商业周刊》《第一财经周刊》、《中国商业评论》、《商界时尚》、《城市地理》《城乡致富》其中《商界》——国内发行量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综合性商业财经刊物伴随中国经济的成长,以成功商人的经营故事励志,以精彩纷呈的商界生活启迪,被誉为“中国招商第一刊”。期均发行量50万册,传阅率4人,每期拥有200万以上的读者。《中国商业评论》——最富本土操作性的管理实践杂志着力研究企业管理的新思想、新模式、新问题、新方法,解构与评述典型案例,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研习、启智、融通的泛MBA读本。BPA认证发行量:98,011册。《商界时尚》——商界精英时尚生活第一读本呈现商界精英的生活品质,提供精确细致的生活资讯,描述财富生活的生动细节,发现精英人物的真实情感。以观点提升思想,以趣味愉悦读者。体现当代中国动力人群的高尚品格,让拥有物质财富的商业精英,拥有更多的精神财富。期均发行量:万册。

最新期刊查询

进入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期刊查询即可查询。

学术期刊按主管单位的不同,可以分为省级、国家级、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CSSCI、CSCD、双核心期刊等。

1、省级医学:主管单位是省一级机构主管的期刊;

2、国家级医学:主管单位是国家机构、或一级协会和学会主管的期刊;

3、科技核心:进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科技核心目录的期刊;

4、中文核心:进入北京大学图书馆出版的北大中文核心目录的期刊。

扩展资料:

按内容分类:

以《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为代表,将期刊分为四大类:

1、一般期刊,强调知识性与趣味性,读者面广,如我国的《人民画报》、《大众电影》,美国的《时代》、《读者文摘》等;

2、学术期刊,主要刊载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评论等文章,以专业工作者为主要对象;

3、行业期刊,主要报道各行各业的产品、市场行情、经营管理进展与动态,如中国的《摩托车信息》、《家具》、日本的《办公室设备与产品》等;

4、检索期刊,如我国的《全国报刊索引》、《全国新书目》,美国的《化学文摘》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期刊

参考资料: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期刊查询

查询方法如下:

一、打开百度搜索,在搜索栏输入“新闻出版署”,搜索后找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_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站点击进入。

二、进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_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站后,找到“业务查询”一项,点击进入。

三、进入业务查询后,找到“期刊/期刊社查询”一项,点击进入。

四、进入期刊/期刊社查询后,输入具体信息和验证码即可查询到具体信息,包括刊号等等。

可以利用相关数据库,如EBSCO,ProQuest,SCOPUS,Web of Science等检索系统,输入关键词“graphic design”,并在检索结果中筛选出发表时间小于2019年的核心期刊,然后根据标题等信息统计期刊的数量,最后可以得出2019年以前的图情类核心期刊的数量。

1. 可以通过国家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查询到图情类期刊2019年以前的核心期刊数量。2. 由于每个数据库的查询方式和查询结果不同,具体查询方法需要根据使用的数据库而定。3. 此外,还可以通过查阅相关学术报告、文献综述等方式,了解图情类期刊2019年以前的核心期刊数量的情况。

geometry期刊最新论文

如何生成论文的引用格式?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论文引用格式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引用参考文献时遇到的问题:论文写完后,要想再插入参考文献,则正文中的应用部分就要逐一修改,非常的不方便。

论文要是比较长的话,也比较容易出错。

解决办法

1)光标移到要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菜单中“插入”—“引用”—“脚注和尾注”。

2)对话框中选择“尾注”,所在位置建议选“文档结尾”。

编号格式中选阿拉伯数字。

3)确定后在该处就插入了一个上标“1”,而光标自动跳到文章最后,前面就是一个上标“1”,这就是输入第一个参考文献的地方。

4)将文章最后的上标“1”的格式改成需要的格式(记住是改格式,而不是将它删掉重新输入,否则参考文献以后就是移动的位置,这个序号也不会变),再在它后面输入所插入的参考文献。

5)对着参考文献前面的“1”双击,光标就回到了文章内容中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可以继续写文章了。

6)在下一个要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再次按以上方法插入尾注,就会出现一个“2”(Word已经自动为你排序了),继续输入所要插入的参考文献。

7)所有文献都引用完后,你会发现在第一篇参考文献前面一条短横线(页面视图里才能看到),如果参考文献跨页了,在跨页的地方还有一条长横线,这些线无法选中,也无法删除。

这是尾注的标志,但一般科技论文格式中都不能有这样的线,所以一定要把它们删除。

8)切换到普通视图,菜单中“视图”——“脚注”,这时最下方出现了尾注的编辑栏。

9)在尾注右边的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分隔符”,这时那条短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

10)再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延续分隔符”,这是那条长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

11)切换回到页面视图,参考文献插入已经完成了。

这时,无论文章如何改动,参考文献都会自动地排好序了。

如果删除了,后面的参考文献也会自动消失,绝不出错。

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下是自己的实战总结):

1.如果同一个参考文献两处被引用,只能在前一个引用的地方插入尾注,不能同时都插入。

这样改动文章后,后插入的参考文献的编号不会自动改动。

解决办法:(1)单击要插入对注释的引用的位置;(2)单击“插入”菜单中的“交叉引用”命令;(3)在“引用类型”框中,单击“脚注”或“尾注”;(4)在“引用哪一个脚注”或“引用哪一个尾注”框中,单击要引用的注释;(5)单击“引用内容”框中的“脚注编号”或“尾注编号”选项;(6)单击“插入”按钮,然后单击“关闭”按钮。

最后要注意:Word插入的新编号实际上是对原引用标记的交叉引用。

如果添加、删除或移动了注释,Word将在打印文档或选定交叉引用编号后按F9键时更新交叉引用编号。

为此可以按“Ctrl+A”选择所有内容后,按“F9”键就可以完成手动更新。

2.参考文献怎么对齐?

若不做任何设置,参考文献为如下格式:

[1] Zhang, ., Gu, Y., Chen, ., 2009. Boundary layer effect in BEM with high order geometry elements using transformation. 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 Sciences. 45(3), 227–247.

但我们要求参考文献的格式应该为:

[1] Zhang, ., Gu, Y., Chen, ., 2009. Boundary layer effect in BEM with high

order geometry elements using transformation. 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 Sciences. 45(3), 227–247.

解决办法:利用Word中的“制表位”功能。

制表位是指光标处文字水平尺寸的位置(一般为距离最左端的位置,默认情况下,按一次Tab键,将在文档中插入一个制表符,其间隔为厘米)。

因此我们可以把光标移到参考文献第一个字符的位置前(Zhang前),按一次Tab健。

为了使得除第一行以外的各行都于第一行位置相同,可以同样在各行前按Tab健。

要想设置制表符,可以在:格式段落制表符(左下角)修改制表符。

3.不难发现在文档结尾的注上面有一个横线,这是尾注分隔符,去除办法如下:

解决办法:(1)将文档视图切换为“普通视图”,方法是点击屏幕左下角的第一个按钮;

(2)单击菜单“视图”“脚注”,在“尾注”下拉列表框里面选择“尾注分隔符”,然后选中分隔符横线,删除它;

(3)在“尾注”下拉列表框里面选择“尾注延续分隔符”,删除(当尾注出现跨页的情况是会用到“延续分隔符”的);

(4)再回到“页面视图”。

4.给尾注中的参考文献编号去除上标标志:

你会发现正文和尾注中参考文献都是上标的形式,正文的上标是你想要的,但是尾注中不是你想要的。

修改方式和谱图word一样,选中编号,按快捷键"Ctrl+Shift+=”即可。

也可以选中,右击,字体,效果中上标项的勾去掉。

5.正文中有些引用的地方是类似下面的方式:“文献[8-12]采用...方法”。

解决办法:依次引用,如[8][9][10][11][12],再将中间的文字隐藏即可。

隐藏的方法:右键点击并执行“字体”命令,在“字体”选项中,勾选“隐藏文字”复选框后单击“确定”按钮即可。

6.怎么样将文中和尾注编号加上方括号?

解决办法:(1)用鼠标或者“Ctrl+Home”回到文档的起始位置;

(2) 菜单“编辑”,“替换”或者直接用“Ctrl+H”打开“查找和替换”对话框;

(3) 在“查找内容”文本框里面输入“^e”(若是脚注时为f),在“替换为”文本框中输入“[^&]”(尾注、脚注都是它,当然也可),然后点击“全部替换”效果如下:(一定要区分中英文全半角,另外建议最好都引用完成之后再加方括号,否则会出现一层层方括号)。

7.文中和尾注的标号都已经加上了方括号,但是交叉引用部分还没有加上。

对交叉引用的序号进行处理:

解决办法:(1)菜单“工具”,“选项”,“视图”选项卡,在“显示”部分点选“域代码”,或者直接使用快捷键“Alt F9”显示域代码,可以看见交叉引用的部分已经变成了代码;

(2)菜单“编辑”,“替换”或者直接用“Ctrl+H”打开“查找和替换”对话框;

(3) 在“查找内容”文本框里面输入“^d NOTEREF”,在“替换为”文本框中输入“[^&]”并将光标置于该文本框中,然后点击“高级”按钮,再点击“格式”按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样式”,接着会打开“查找样式”对话框,选择“尾注引用”样式;(用后需取消才能再次用)。

文献引用与参考文献

学术写作所赋予作者的任务除了写出好文章,还包含相关已发表文献的引用。

对受过教育且具批判性思考逻辑的人来说,无论是来自多具权威的作者或讲者,只要主张不受到支持即便失去价值。

使用文献引用可支持我们所提出的论点,并增加写作的可信度。

文献引用两大原则

文献引用的时机及规则为学术的传统,却鲜少被明确说明,有两大原则:

所有直接从他人文章引述的文字都须注明来源,这是一项绝对的规则,我们没有权利自行决定。

若未附上原始出处的引述文字,则会被视为抄袭,是很严重的学术过失,等同于自己盗用了他人的智慧财产。

因此,只要论文中引用了他人的想法,一律于句尾附上出处。

辩称因为忘记注明引文资讯而造成抄袭,在学术界是无法被接受的。

所有从其他来源取得的重要资讯都需要注明原始出处,原因如下:

将功劳归给提供、或首次发现此资讯者(避免将该资讯呈现为自己的原创成果);

作者可以不用为资料的正确性或真实性负责;

读者可以根据出处找到更详细、完整的讯息;

介绍此资讯在某一领域中的历史演变。

依情况不同,在考虑过以上理由后,请仔细判断资讯的重要程度。

当引用资讯适用或满足其中一项理由,那就必须标明文献出处。

除非是撰写历史研究论文,否则一般众所皆知的事实并不需要注明原始出处(例如牛顿三大运动定理或马克斯威尔电磁学方程式)。

简单的判定方法为,假设某特定领域中的任何一个大学生都能立即辨认出该事实,那么这个事实便不需要注明出处。

接着我们针对第二点做进一步说明。

假设我们质疑某个资讯的真实性,则应该告诉读者我们质疑的基础,藉由使用on the one hand和 on the other hand 的论述框架来婉转引用两个持有相反意见的权威专家的论点,或者透过讨论其他可能的诠释来提出质疑或化解一部份的质疑。

重点是,我们不能只是丢给读者一堆引用资料,而必须以连贯的方式引领读者根据已知事实导出结论。

即便某项事实无法做出完整解释,我们也有责任告诉读者。

以下形式的论述都需要附上文献出处:

It is commonly believed that . . .

It is widely known that . . .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is that . . .

这些论述需要至少一个文献来支撑的原因有二:第一,读者可能不同意该论点,因此我们要能说服读者这是个普遍持有的信念;第二,读者或许不是该领域的专家,因此需要更多资讯来了解作者论述的内容。

应该引用什么样的文献?

引用文献最好来自于已归档的资料(archival material),包括书籍、学术期刊或其他出版品。

要判断资料来源是否已归档,可以看该资料是否被多数主要技术资料库永久保存。

基本上,任何被列在一般资料库中(例如INSPEC’s Physics和Electrical Engineering Abstracts)的文章都可被确认为已归档。

另外,专利报告和政府报告虽不被视为学术资料,但也属于已归档资料。

工程标准(engineering standards)虽然很重要却不属于归档资料。

很少大学图书馆会收藏工程标准,即使有也只是最近期的版本,年代较久远或已撤销的工程标准几乎是不可考。

因此,工程标准并不属于归档资料。

不过,如果您需要引用某个具优良传统的工程实作或性能规格,还是可以引用工程标准。

基本上,作者应该避免引用专利文献(proprietaryliterature,如制造商的应用手册及产品规格表)或商业杂志,这些资讯的有效期都较为短暂且一定不会被归档。

大部分图书馆不太会收藏这些出版品,因为只要有新的版本出来,旧的就会被丢弃。

商业杂志为定期出版的刊物,内含大量的广告以及业者所写关于他们某个产品的文章,内容通常较不客观,仅为谋求制造商之私利。

商业杂志通常为免费发放,对象则是购买杂志中所介绍产品的顾客,与专业机构所发行的期刊是不同的。

期刊通常会请两到三个专家在文章发表之前进行审查,以确保文章正确性(此过程称为同侪审查);而商业杂志所发表的内容则仅遵照编辑或厂商的需求。

此外,期刊收入来源主要为读者们的订阅费,商业杂志则依靠广告收入支撑其运作,这意味着期刊是对专业读者负责,商业杂志则对广告商负责。

网路同样也不属于可归档的资料来源。

在网路上,作者可以自行增减或修改他们的文章,导致资料的不稳定性。

当作者迁移时,甚至可能将网站内容从当地网路连线服务提供者或大学移除。

另外,网站管理员有时会重新整理资料夹或重新命名资料档,所以只有网域名称是维持不变的。

除了资料的不稳定性之外,网路上的资讯也不可靠,因为不像书籍和学术期刊有经过同侪审查。

引文和参考文献之格式

参考文献有许多不同的格式写法,通常各期刊的写作指南中都会有详细说明,作者应该在开始写作前详读写作指南,找出正确格式并依其撰写。

若您欲投稿的期刊并没有针对参考文献格式作出明确规范,您可参考以下建议格式。

在文章中引用某个文献时注明其出处,包含作者姓氏和出版年,有时也可附上资料所在页码。

例如:

A general survey of the XYZ techniqueshas been published (Smith, 2014)

Smith (2014) wrote a general survey ofXYZ techniques.

One should avoid using a ABC device ina DEF situations (Smith, 2014, p. 23)

接着在文章结尾处附上完整参考文献列表,以作者姓氏的字母顺序排列;当引用同一位作者两篇以上的著作时,则依照时间顺序排列。

例如:Smith, , Title of paper, Publisher name, 121 pp., 2014.

如果在引用的文献中,某位作者在同年发表了超过一项作品(例如2014年),则最早发表的作品为2014a,接着是2014b、2014c… 以此类推。

在文章结尾处的参考文献也照同样的顺序排列。

文章结尾处的参考文献需要遵守以下格式撰写:

Sam Smith所写的'一本书:Smith, S., Title of Book, publisher, total number of pages, year ofpublication.

如果此书并非第一版,则须将它的版本(第二或第三版)放入(例如 2nded. 或 3rd ed.)。

Sam Smith所写的某篇期刊内的文章:Smith, S., “Title of Paper” , Title of Journal, volume number: first page-last page, month andyear of publication.

Sam Smith放在网路上的文章:

Smith, S., Title of Document, URL, dateof last revision.

The URL should include “http://”, “ftp://”, or “telnet://”.

其他种类文献的呈现方式也差不多,重要的是一定要包含作者姓名、标题和出版年份。

其他能够帮助我们在图书馆搜寻或是购买该文献的资讯(例如目录编号),也可包含在参考文献中。

文献标题应以斜体或底线标示,但现在大多以斜线标示。

此外,引用书籍和期刊文章时,若要标明特定页数,应标明于文章内(亦即在引文之后),例如(Smith, 2014, p. 104),而非参考文献列表中(文章结尾处)。

使用此种格式的理由

以下期刊均采用上述建议格式:

Journal of Physics

American Scientist

Radio Science

Th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RoyalMeteorological Society

传统上习惯以编号来标注引文出处(例如将某段引文标注为[6]);相较于此,上列建议格式有以下数个优点:

若使用传统格式,读者要翻到文章最后面去看文献编号所代表的文献,也就是说需要同时对照两个页面。

对于熟悉某些文献的读者来说,他或许可以直接透过作者和出版年份辨认出该文献,而若以编号取代作者姓氏和文献年份,则对读者没有太大意义,他仍需对照参考文献的部分才能找到该文献。

我们提供的建议格式使作者能更轻松的撰写论文,因为文献引用与该文献所处的文章位置没有任何关联,即使作者重新移动段落或新增别的内容也不需要修改文献格式。

但若作者使用传统的文献格式,一旦更动文章内容便需要从头到尾重新调整所有的文献编号。

我们偏好使用建议格式,因为能轻易重新安排、插入、修改论文草稿,而不需要改变参考文献的排列顺序。

建议格式让熟悉文献资讯的作者能轻易确认文献引用的正确性。

事实上,期刊编辑并不在乎何种文献引用格式能减轻作者负担,但采用较简单容易的引用格式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文献引用的错误,毕竟错误会让文献引用失去价值。

文章通常在经过反覆修改后都能达到更好的品质,因此我们鼓励作者多修改文章,而采用我们建议的格式能避免作者因修改文章却忘记修改文献编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引用尚未读过的文献

当作者在注脚或内文中放入某个文献,读者通常会认定作者曾阅读过该文献。

而当作者想引用某本书(或文章)所提到的事实或观点,却无法取得其原始出处、或该原始作品为某外国语言时,又该如何引用此事实?

例如,Sam Smith 在 A General Theory of XYZ 一书中的第132页提到某个事实并注明了出处:Thomas Chang, “XYZ is Great,”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a Academy of XYZ, Vol. 18, p. 346,published in the year 1818.

当我们想引用该事实却找不到Chang的文章时,我们的引用方式可能会是:Thomas Chang, “XYZ is Great,”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a Academy of XYZ, Vol. 18, p. 346, (1818)Cited in Richard Smith, A General Theory of Stuff, at p. 132, Oxford UniversityPress (2007)

但是,如果您认为 Smith 作为该领域表现卓越的现代学者,他记录了Chang的发现这件事情,比Chang这个作者更为重要,则您的引用方式可能会是如此:Sam Smith, A General Theory of XYZ, at p. 132, Oxford UniversityPress, 2007. Citing Thomas Chang, “XYZ is Great,”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a Academy of XYZ, Vol. 18, p. 346, 1818.

事实上学术领域中还有很多不同的引文注脚和参考文献编写格式,当中,Cited这个字也可以改成 Quoted 或任何适合的字。

如果您选择采用我们建议的引文格式,则您在文章中可以这样写:Chang (1818) observed that . . .

在参考文献列表则写:Thomas Chang, “XYZ is Great,”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aAcademy of XYZ, Vol. 18, p. 346, 1818. Cited in Richard Smith, A General Theoryof Stuff, at p. 132,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而如果 Smith 引用 Chang 的文章这一项事实比 Chang 的作品更为重要,则可以改成这样:Smith’s (2007, p. 132) authorative review ofthe subject cites Chang (1818) as the first to observe that . . .或Smith (2007, p. 132) mentions thatChang (1818) observed . .

[1] Xiangyun Liao, Zhiyong Yuan*, Qi Zheng, Qian Yin, Dong Zhang, Jianhui Zhao. Multi-Scale and Shape Constrained Localized Region-Based Active Contour Segmentation of Uterine Fibroid Ultrasound Images in HIFU Therapy, PLoS One, Vol. 9, No. 7, e103334, 2014.(SCI收录)[2] Xiangyun Liao, Zhiyong Yuan*, Pengfei Hu and Qianfeng Lai. GPU-assisted energy asynchronous diffusion parallel computing model for soft tissue deformation. Simulation: Transactions of the Society for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International, Vol. 90, , 1199-1208, 2014. (SCI收录)[3] Weixin Si, Zhiyong Yuan*, Xiangyun Liao, Zhaoliang Duan, Jianhui Zhao. An Energy Based Free Boundary Asynchronous Diffusion Model for 3D Warping of Tissue Dynamics. Journal of Statistical Computation and Simulation, Vol. 84, No. 6, Pages: 1280-1296, 2014. (SCI收录)[4]袁志勇,童倩倩,喻思娇, 廖祥云. 基于压缩感知与LS_SVM的三维组织表面重建.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42卷, 第8期, Pages: 7-11, 2014. (EI收录)[5]Zhiyong Yuan, Weixin Si, Xiangyun Liao, Zhaoliang Duan, Yihua Ding, Jianhui Zhao. Parallel computing of 3D smoking simulation based on OpenCL heterogeneous platform. Journal of Supercomputing, 2012, Volume 61, Number 1, Pages: 84-102. (SCI&EI收录)[6]Jianhui Zhao, Yihua Ding, Ravindra S. Goonetilleke, Shuping Xiong, Yuanyuan Zhang, Chengjiang Long, Zhiyong Yuan. Interactive Deformation Simulation of Manual Girth Measurement for Limbs, Information-An International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2012, , , Pages: 339-346. (SCI收录[7]Weixin Si, Zhiyong Yuan*, Xiangyun Liao, Zhaoliang Duan, Yihua Ding and Jianhui Zhao. 3D Soft Tissue Warping Dynamics Simulation Based on Force Asynchronous Diffusion Model. CASA2011 Special Issue of Journal of Computer Animation and Virtual Worlds, 2011, Volume 22, Issue 2-3: 251-259. (SCI收录)[8]Jianhui Zhao, Zhong Zhang, Shizhong Han, Chengzhang Qu, Zhiyong Yuan, Dengyi Zhang. SVM Based Forest Fire Detection Using Static and Dynamic Features.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Vol. 8, No. 3, 2011, Pages: 821-841. (SCI收录)[9]Zhiyong Yuan, Shikun Feng, Qian Yin, Xiali Wang, Dengyi Zhang, Jianhui Zhao, Mianyun Chen. Endoscopic Image Cutting Simulation Based on Mass-Spring Model and Computational Geomet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ircuits, Systems, and Computers,(2009), Pages: 1453-1465. (SCI收录)[10]Qian Yin, Zhi-Yong Yuan, Ping Guo. Studie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hortest linear recurring sequences. Information Sciences, 2009, , Pages: 2379-2389. (SCI收录)[11]Mengyi Liu, Zhiyong Yuan*, Yufeng Ma, Xingwei Chen, Qian Yin. Heterogeneous Face Recognition and Synthesis Using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2, , , Pages: 398-407. (EI)[12]Zhaoliang Duan, Zhiyong Yuan*, Xiangyun Liao, Weixin Si, Jianhui Zhao. 3D Tracking and Positioning of Surgical Instruments in Virtual Surgery Simulation. Journal of Multimedia, 2011, Volume 6, Number 6, Pages: 502-509.(EI收录)[13]袁志勇, 司伟鑫, 廖祥云, 段昭亮, 赵俭辉. 虚拟针灸视觉建模与仿真方法研究. 系统仿真学报, 2011年第23卷第8期, Pages: 1708-1713.[14]Zhiyong Yuan, Yuanyuan Zhang, Jianhui Zhao, Yihua Ding, Chengjiang Long,Lu Xiong, Dengyi Zhang, Guozhong Liang. Real-time Simulation for 3D Tissue Deformation with CUDA Based GPU Computing.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olume 5, Number 4, June 2010, Pages:109-119. (EI收录)[15]Zhiyong Yuan, Zhaoliang Duan, Weixin Si, Xiangyun Liao, Ruixue Mao, Jianhui Zhao. Real-time smoking simulation based on OpenCL and GPU acceleration technologie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 , , Pages: 2503-2512, December, 2010. (EI收录)[16]Yihua Ding, Jianhui Zhao, Zhiyong Yuan, Yuanyuan Zhang, Chengjiang Long, Lu Xiong. Constrained Surface Recovery Using RBF and Its Efficiency Improvements. Journal of Multimedia, 2010, Vol. 5, , Page(s): 55-62. (EI收录)[17]Zhiyong Yuan, Yuanyuan Zhang, Jianhui Zhao, Yihua Ding, Chengjiang Long,Lu Xiong, Dengyi Zhang, Guozhong Liang. Real-time Simulation for 3D Tissue Deformation with CUDA Based GPU Computing.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olume 5, Number 4, June 2010, Pages:109-119. (EI收录)[18]Weixin Si, Zhiyong Yuan*, Ruixue Mao, Jianhui Zhao, Xiangyun Liao, Zhaoliang Duan. Modeling and Realization of Virtual Acupuncture Training Simulation System. Journal of Digital Content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 , November 2010, Pages: 126-136. (EI收录)[19]Xiangyun Liao, Zhiyong Yuan*, Weixin Si, Zhaoliang Duan, Ruixue Mao, Jianhui Zhao.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Parallel Computing Technologies based on CUDA and OpenCL.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olume 6, Number 6, June 2011, Pages: 25-37.(EI收录)[20]Yuanyuan Zhang, Zhiyong Yuan*, Yihua Ding, Jianhui Zhao. Real-time Simulation of Smoking Based on GPU Computing for Surgical Simulation.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Volume 6, Number 13, December 2010, Pages: 4263-4273. (EI收录)[21]Zhiyong Yuan, Yihua Ding, Yuanyuan Zhang, Jianhui Zhao. Real-time Simulation of Tissue Cutting with CUDA Based on GPGPU.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0), Pages: 154-161. (EI收录)[22]陈二虎, 袁志勇*, 余泽江, 廖祥云, 朱炜煦. 虚拟手术系统中电磁力反馈建模仿真与实现. 系统仿真学报, 第26卷, 第9期, Pages: 2003-2008, 2014.[23]赖虔葑, 袁志勇*, 郭甲翔, 廖祥云, 郑绵仑. 基于三维均值坐标和GPU加速的弹性体形变仿真. 系统仿真学报, 第26卷, 第9期, Pages: 1907-1926, 2014.[24]胡鹏飞, 袁志勇*, 廖祥云, 郑奇, 陈二虎. 基于CPU-GPU混合加速的SPH流体仿真方法.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第36卷, 第7期, Pages: 1231-1237, 2014.[25]郑奇, 袁志勇*, 肖玲, 王慧玲, 王高华. 基于Cortex-M3的高速安全U盘设计.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第35卷, 第4期, Pages: 1214-1220, 2014.[26]袁志勇*, 郭甲翔, 杨成, 韩婕, 廖祥云. 基于粒子的流体和可形变固体双向耦合. 系统仿真学报, 第25卷,第10期, Pages: 2327-2331, 2013.[27]袁志勇, 尹乾, 胡君, 冯仕坤. 基于改进质点-弹簧模型的图像变形仿真方法.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37卷, 第1期, Pages: 35-37. (EI收录)[28]袁志勇, 尹乾, 冯仕坤, 胡君. 内窥镜图像实时动态流血合成与仿真.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9年第34卷, 第3期, Pages: 317-320. (EI收录)[29]袁志勇, 丁乙华, 张圆圆, 赵俭辉. 基于GPU加速的虚拟内窥镜手术实时冒烟仿真.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9年第31卷第18期, Pages: 55-58.[30]赵俭辉, 龙成江, 丁乙华, 袁志勇. 一种基于立方体小栅格的K邻域快速搜索新算法.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9年第34卷,第5期, pages: 615-618.(EI收录)[31]袁志勇, 熊惠林, 陈绵云. IKE协议的研究与改进. 计算机工程, 2007年第9期.[32]袁志勇, 查桂峰, 陈绵云. 基于反对称小波的车型识别研究.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5年第30卷, 第6期, pages: 560-563. (EI收录)[33]袁志勇, 查桂峰, 陈绵云. 基于聚类的二级模糊综合评判的车型识别研究.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5年第12期, Pages: 202-205.[34]袁志勇, 肖畅, 陈绵云. 一种NVF量化的小波域图像水印算法及实现.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05年第8期, Pages: 44-46.[35]袁志勇, 杨土安, 夏维, 陈绵云. 一种自适应目标DCT的数字水印算法.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05年第10期, Pages: 40-43.[36]袁志勇, 李敏, 陈绵云. 基于整型小波变换和嵌入式零树编码的医学图像压缩.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4年第6期, Pages: 110-113.[37]谭晓华, 袁志勇. XML数据存储模型及优化的研究. 微型机与应用, 2004年第1期[38]Zhiyong Yuan, Chang Xiao, Mianyun Chen. Image Watermarking Based on Wavelet Quantization. Journal of Advances in Systems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 Pennsylvania, USA, Dec. 2003, Vol. 3, , Pages: 641-644.[39]李敏, 苏光奎, 袁志勇. 生物组织脱水机智能系统设计与实现. 微型机与应用, 2003年第12期.[40]苏光奎, 袁志勇, 杨维均. 远程智能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设计.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2年第2期.[41]袁志勇, 苏光奎, 杨维均. 利用Win32 API通信函数设计串行通信程序. 测绘信息工程, 2000年第4期.[42]袁志勇. 实用微机红外通讯技术, 实用无线电, 1998年第5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