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硕士毕业论文解析

发布时间:2024-07-07 22:43:40

硕士毕业论文解析

广泛的公民参与可以充实公共管理的内容和确保公共利益的实现,它是现代公共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促使公共部门实现其公共责任和良好治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公共管理硕士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公共管理硕士毕业论文 范文 一: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强化问题分析

实验研究作为较成熟的研究 方法 ,可以引入公共管理学科;实验研究作为一种知识创造的方法,其本身也需要结合所应用的学科特征被研究而发展。基于这两个层面的考虑,借助于本期的两篇公共管理实验研究 报告 ,这里对实验研究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概要性讨论,以图引起公共管理学者的深度关注。

一、公共管理学科应加强的实验研究

学术研究的基本任务是对自然、社会、人文、科学技术等现象进行描述、解释及其应用。其中,关键和困难的环节是对所研究对象的内在机制的解析,而这,在现代科学研究范式意义上,体现为对其因果关系及其机理的分析与验证。由于自然,尤其是社会现象的复杂性,自然情形下的观察是被动的、表面的。因此,如何主动地、深度地、操控性地进行因果关系机理研究,就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有效方法论的追求目的。基于西方____宗教信仰中的理性学派传统,萌芽于文艺复兴后期,成形于近代资本主义早期,完善于科学理性昌盛的20世纪中期的实验研究方法,目前已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其影响力如此之强,以致如哲学这样高度抽象的学科,也出现了如“实验哲学”这样的研究方式(Knobe,2012)。政治科学与公共管理的实验研究进展较为滞后。有人对《美国政治科学评论》(APSR)所发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评估,发现该刊所发表的真正实验研究论文出现于1992年以后。1950—1992年,美国政治科学三大主流刊物《美国政治科学评论》(APSR)、《美国政治科学杂志》(AJPS)、《政治学杂志》(JOP)共发表实验方法类论文58篇,但之后的1993—1997年5年间,却发表了实验 文章 28篇,占到1950—1992年所发表的实验类论文的33%。21世纪头5年,政治学实验论文更是快速发展,三大刊物所发论文47篇,这还不包括14篇问卷实验(SurveyExperiments)论文。政治科学的实验研究已从偶尔为之,发展成为被普遍接受的和有影响力的研究范式。实验研究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也有不少应用(Hyde,2015)。政治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LinOstrom)之所以能够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与其实验方法的娴熟应用不无关联(Morton&Williams,2010)。至于公共管理学科,实验研究较为滞后,直到近期,才有意识地推进这方面的工作(Jilke,etal.,2014)。由此可见,公共管理的实验研究,是值得大力推动的、有巨大学术潜力的研究方式和领域。基于实验研究的优势,《公共行政评论》本期推出以中国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实验方法为手段的专栏。之所以推出以实验研究方法为主题的专栏,旨在凸显本刊的学术意图———推进实验研究方法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应用,尤其是推动具有中国学术气息的公共管理实验研究。

二、实验研究方法的基本逻辑与问题

如今,实验研究方法已成为成熟的学科,全面介绍其状况、学理是本导语不能胜任的,然而,为推动这方面的研究,提纲挈领式的核心思想介绍又是必要的。实验研究方法的含义有诸多种界定,一般是指理论驱动(即理论判断验证为研究目标)下,在典型或人为特定的条件下,采用科学仪器、设备,主动干预和控制研究对象,获取因果关系科学事实,验证理论假设的研究方式(Webster&Sell,2007)。实验法的基本逻辑是:①确定研究问题,构建理论框架;②理论操作化,包括理论命题变量指标化,因果规律的自变量、因变量操作化,指标数据化,统计方法适应性选择等;③实验操作与监控;④分析、解释实验结果,形成理论结论。这是一个从理论意图到变量操作,因果关系解释,形成理论的多阶段过程。其不同阶段的具体方法、方式(如理论构建、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构成了实验研究的方法论知识体系。随着自然和社会科学实验研究的发展,如今已成为包括诸多实验方法和统计方法的庞大、复杂学科体系。实验法之所以被视为科学研究的经典方式,在于其人为性、随机性(Randomization)和操控性(Manipulation)的特征。人为性指实验研究往往是通过人为设定环境或条件,构造“纯”理想的事件环境,并在此环境下观察、测量被试的行为变量;操控性指对理论的变量关系进行呈现、控制、强化等,使所研究的因果关系得以重复展现,以发现其内在因果机制;随机性则是以随机原则控制被试、条件,保证因果关系不是偶然的、内生的或外在系统误差带来的,保证因果变量的普遍性。正是运用这些方式的综合应用,使科学研究最为关注的因果关系可以从复杂的社会 文化 背景下被抽离出来,以操控的方式进行验证,从而对不确定世界的内在机制给出确定的解释(Palfrey,2009)。实验研究最为人所诟病的问题是外部效度问题。外部效度指科学研究中的实验结果类推到真实社会情境中的其他母体或环境的有效性(Webster&Sell,2007)。用更通俗的话说,即人为实验条件下的研究发现推论到现实情境所产生的失效现象。对于实验研究的外部效度问题,学术界有不少争论或解释(Webster&Sell,2007)。

作者认为,应这样理解:一是,实验研究的优势是内部效度而非外部效度。应当承认,实验研究,尤其是社会科学的实验研究,外部效度困境确实存在,但不能因此而对实验研究的价值完全否定。实验研究的根本特质是以操控的方式对所研究的理论问题进行因果关系呈现、验证,从而对事物的规律进行理论解释。所罗门•阿希()的从众实验情境在真实生活几乎不会发生,但恰恰是实验室的从众研究给出了如此令人震惊的从众现象(Asch,1955)。二是,实验研究的结论有特定的逻辑界限。每一种研究方法的结论在推论上均有其逻辑依据,如果说问卷调查法的结果适合分布式推论,个案研究方法的结论适合结构式推论,实验研究方法的理论发现则只适合因果关系性推论。因此,实验方法做出的结论不应是分布式推论或结构式推论。而这一点,不要说刚刚从事实验研究的学者,甚至是有 经验 的学者,也可能无意识地把因果推论逻辑转变为分布式推论逻辑,从而带来外在效度的严重误差。此外,实验研究还有一个常常为人批评的问题,即研究结果发现往往是“不过如此”的常识验证。对此,人们可能会说:“我感觉就是如此,还需要做实验吗?”实验研究的确有这种现象,即通过细致、严格、大量的实验,证实了常识。对于这一似乎费时费力、似无必要的现象,学术的理解应这样:一是,生活常识的证实即是科学活动的一部分。人类是有智慧的动物,即使一个资质一般的人,通过对生活经验的深度 反思 ,对某一现象的分析、解释也可能是对的,但在科学的因果关系验证标准看来,这是不可靠的,对其检验乃是人类理解自身的学术任务;二是,对于生活常识的判断,学术的研究往往能够给出常识之外的新理解。如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知道,人有服从性。这是对的。但斯坦利•米尔格兰姆(StanleyMilgram)经典服从实验不仅证实了这个生活经验判断,还给出了令人震惊的新发现。在进行实验之前,米尔格兰姆曾就被试的服从比例对其心理学家同事进行了调查,他的同事判断,只有少数几个人,甚至只有1%的被试会完全服从实验指令,直到使用最大伏特电力进行惩罚。但结果却是,在第一次实验中,就有65%(40人中超过27人)被试完全服从惩罚指令,直到450伏特的最大惩罚度。尽管被试在服从命令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不太舒服,甚至说想退回实验的报酬,但没有被试在到达使用300伏特电击之前拒绝服从指令(Milgram,1963)。该类实验的元分析(Meta-analysis)发现,被试愿意施加致命的伏特数的比例约在61%至66%之间(Blass,1999)。由此可见,实验研究能够对常识判断有深度的补充。

三、公共管理的实验研究应有自己的学科特征

如今,实验研究已成为成熟的研究方法,甚至不少学科已形成了有自己学科特色的实验方法体系。如心理学、经济学、社会性、政治科学等。公共管理科学开展实验研究,虽然存在汲取与追赶这些学科的任务,但也要注意形成自己的实验研究特色:首先,应依据公共管理的学科特征使用实验方法。实验研究虽然涉及大量的技术甚至技巧问题,但根本看,是以理论构建为驱动的,而理论构建,不同学科的逻辑基础是不同的。就公共管理而言,即使从最直接、简单的定义理解,公共管理的特征是政治—文化—社会性的。显然,这不同于个体性的心理学研究,也不同于效用最大化的经济学研究。由此,简单借用心理学或经济学的实验理论或方法就可能出现底层的的不契合问题。那么,该如何以公共管理的学科特征进行理论构建?不同学者会有自己不同的选择。如果要在这里给出具体的建议,笔者的建议是,采用“问题中心,公共管理 思维方式 ”的研究策略,即从公共管理的真实社会情境中,发现研究问题,以其总体性状态和内在逻辑为基础,以公共管理学科的思维方式来构建理论框架。现代学科有分别和界限,但“问题”总是在“那里”,“问题”是不分学科的,故而,若简单地以某一学科或某种理论为解释框架,有可能肢解“问题”,使研究“问题”失真。但是,现代学科毕竟有自己学科立场,而学科立场突出体现在学科的思维方式上。如心理学的思维方式突出表现在以还原分析的方式研究心理活动的因素及其机制。公共管理学科的思维方式虽然有不同理解,但大概可以理解为,以合法性和有效性检视公共管理活动与政策的恰当性,以此为内在依据,构成公共管理研究的“问题框架”。至于具体的构建方式,因素—结构—功能的此为策略是可资借鉴的方式(景怀斌,2011),即从公共管理的视野看,所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是什么?要素间的结构是什么?结构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其功能在合法性与有效性方面的表现如何?等等。进而,采用实验方法验证理论判断。其次,公共管理也应注意形成自己学科特有的实验方法。不少社会科学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实验方法。如,心理学实验方法的成熟,与其早期心理物理学的实验研究历程分不开。而且,心理学不断汲取新的技术方法扩充实验方式,如心理学汲取了脑神经研究手段,形成了脑认知研究实验技术。类似地,公共管理能否结合自己的学科特征形成自己的实验方法?理论上是完全可能的。当然,这需要艰苦的学术努力才能实现。第三,同任何方法都有局限一样,实验研究有自己的适应范围。实验研究虽然需要大力推进,但它不是“包打天下”的唯一“法宝”,应根据研究任务与问题“采用”,而不是为显示“高大上”而不分青红皂白地“套用”。本期的两篇实验报告是这方面的尝试。其中,《观念形态激活对公共问题决策的影响与机制》即体现了“问题中心,公共管理思维方式”的研究策略。

所谓“问题中心”,既是以中国社会出现的观念形态争论为研究对象———试图回答“人们为何以掌握真理的感觉有偏见地认知”社会现象的理论机理,形成了观念形态如何扭曲公共问题决策的研究议题,“公共管理思维方式”即以把此问题置于合法性与有效性检视来设计具体研究问题,而不是借用已有的心理学理论来研究。在这一思维方式下,采用3(“左”“中”“右”观念形态)×2(激活、未激活)被试间实验设计,通过观念形态激活控制,验证了观念形态激活后对公共问题决策的扭曲现象,进而分析了其机制,为公共问题决策提供了若干建议。另一篇实验论文《如何有效征税:来自纳税遵从实验的启发》则从实验经济学的角度,考察税率对人们纳税遵从以及国家税收收入的影响。实验分析,在其他情况不变时,法定税率越高,纳税人逃税越多,但纳税额却越高的结论。作者针对A-S模型或者道德—契约模型的解释局限,以“前景理论”来解释这一发现,将纳税决策过程看成纳税者受到“逃税利益”和“心理机制”双重影响的结果,纳税人会以“法定税负”为其决策参考点,逃税可以带来额外心理收益,纳税人又对这部分收益表现出敏感递减的趋势。这就说明其为何在较高税率时,即便逃税更多、自愿纳税却也更多,从而为如何有效征税提供了实验理论依据。总之,公共管理的实验研究已成趋势,需要跟进,但公共管理又如何在此趋势中形成自己的方法论特征,更是学科任务之一。在这个意义上,公共管理的实验研究面临着引进与创新的双重挑战,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投入。

公共管理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二:创新文化对公共管理的影响分析

1文化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在内容方面,文化必然会给公共管理活动带来一些作用,比如针对社会成员建立行动规范,将其观念限制在一定范围或是方向上,构建社会文化环境等,也就是说它让公共管理系统的思维和动作能够和文化环境匹配在一起,达到平衡的状态,否则就会失衡。拿行政活动来说,这种活动的最终效果,大大受到行政人员综合能力的影响,比如其知识技能、思想观念、做事态度等。也就是说,在公共管理活动这一领域,文化环境和行政系统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不仅仅限于管理主体方面,而且还会对其客体产生作用。考虑到管理主体的一切活动都处于文化环境下,所以,要确保主体所进行的公共管理工作在质量和效率方面有所保障,必须确保主体本身有一定的文化积累。也就是说要让主体和文化彼此间能够变换,让文化催生主体的改变。文化对客体所产生的作用力是通过社会传递给客体的。在社会环境下,文化倾向是决定物质转换关系的原因之一。在社会中占据主流优势的文化,会让其他文化朝着自身倾斜和发展。比如,市场经济理念中最重要的就是公平和竞争,因此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公共管理活动越来越提倡民主、公正、服务。由此可见,文化观念确实会对公共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形式方面,由于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多样化,这一性质的存在使得公共管理活动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如果文化环境对公共管理系统提出了正面的要求的话,就会让系统的思维和动作逐渐向前者靠拢,公共管理系统要实现综合绩效的全面提升,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将文化所拥有的正面价值和要求纳入进来。文化之所以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和很多因素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比如历史、政治、民族等。比如,国内很多政府机构和部门作为一种实体参与到经济建设中去,政府部门人员在其中兼任某些职务。又或者是政府部门合法地利用手中的公权力,获取一些经济收入,比如售卖公共服务等。这些现象都是文化特征的具体体现。因此,如果要提升政府管理部门体系的效能,并使其拥有更高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必须在文化决定公共管理精神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重点塑造文化环境。纵观中华民族政治变迁历史,一些历史上的有识之士所提出的“洋为中用”、“托古改制”等改革理念,其本质就是以文化环境的革新为切入点,实现行政框架的改变。另外,在进行变革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不同的文化,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冲撞,结果或是继续排斥,或是融合在一起,因此会给公共管理系统造成多样化的影响。如今,我国正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各种符合时代特征的改革 措施 得到执行。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各种新思想不断涌现,无法避免地和历史遗留下的老思想、老观念产生冲突。比如勇于创新和墨守成规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就是我国文化具有多样化特征的最有力的佐证,它们揭示了文化和社会之间存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向民众传达了政府公共管理的特征受到文化影响的认识。文化对公共管理活动所产生的作用会一直存在,因此对文化的利用以及研究也必须得到重视,不能中断。

2创新文化对公共管理的影响

公共管理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将公共文化以及市场文化融合在一起。

公共管理理论行政文化创新的核心是市场理念与公共理念的融合:

根据公共管理理论可知,从本质上看,市场文化和公共文化融合即为对政府公共管理效率的要求,这是政府公共管理市场效率理念的重要基础。在以往的公共行政观念中,政府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公平、公正方面,以将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为追求,忽视了自身所制定的政策在市场的执行效率,忽视了资金的市场价值。公共管理理论没有否定公平、公正、预算的作用,而是将部分政府注意力转移到资金市场效率方面,也就是在满足公众对公共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前提下,将成本控制在最低水平。所以,在进行公共管理革新时,政府会将更多的关注倾向于服务质量方面。

公共管理理论的行政价值观念创新:

公共管理对公共行政内部所包含的关系进行审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构建和更新自身对国家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人民等多种关系认识的过程,这是对以往公共行政理论所倡导的价值观的进一步延伸。公共管理认为,公共行政应该追求公共价值以及市场价值,而且努力将两种价值归于一个方向上。公共管理理论是由“公共理论”和“管理理论”所构成的。前者突出显示公共管理组织所具有的公共性,认为公共行政的需要承担起对政治和公民的责任。后者的理论来源于现代经济学以及 企业管理 理论,它将企业这种经济主体的管理经验应用到公共部门中来。过去的行政学理论,往往都是在“公共”和“管理”二者中择其一,这种问题在公共管理理论中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把公共管理理论引入到行政学中来,有效地将“公共”和“管理”同时纳入到行政学范畴内。公共管理所追求的价值即为提升行政民主政治责任意识,它以议会和行政、政党和行政等多种关系为切入点,全面研究在既定的政治背景下,行政所表现出的适应性以及敏感性。以往的行政管理在寻找将行政和政治分隔开来的方法,该怎么样确保行政不受政治的影响;而公共管理理论却提倡让行政去主动适应政治,同时揭示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公共管理理论十分重视政府外部的正式生态环境因素,对公共管理产生的复杂的作用。“公共理论”从管理人员面对的公共生态环境入手,强调公共管理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对环境的敏感性,特别是当政治中混有多元民主时,公共管理人员必须能够意识到环境的变化并据此调整策略方向。“公共理论”一直在尝试寻找一条实现行政官僚体系和民主共存的途径。对于欧美国家所实施的民主体制而言,文官的选拔并没有采取选举制或任命制,不过他们被法律赋予了行政和政治权力,这是他们执行社会价值分配的必备基础。在实践中权力的度是很难把握的,这一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对政府的期望存在很多矛盾的地方,他们希望政府在社会经济建设方面有所作为的同时,又希望政府将重点精力放在革除弊病方面。因此才会构建很多程序来对政府进行约束。在民主政治体制背景下,官僚行政组织对民主的控制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第一种,赋予立法机构对行政部门的监控权;第二种为政务领导,也就是构建政务官和常任文官之间的上下级关系。

公共管理的行政组织文化创新:

利用公共管理理论作为行政组织体制改革的指导,具体措施为将决策权和执行权赋予不同的机关。成立在人事和财务方面能够自我管理的行政执行局,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实施行政执行管理。执行机构体制或执行局制作为一种行政执行体制,其主要的特征在于对决策和执行实施分权而治,具体来说,将位于现行科层制中的中下层组织单独抽离出来,让其实现独立经营,并将编制、人事、财务等权限赋予掌控经营大权的经理。也就是说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从上下级变成了合同关系。行政执行局的成立有法律作为依据和保障,其主要职能在于执行政府政策以及向公众提供服务,在技术、专业、监管等方面表现出自身的特性,业务之间的关联更小,不再具有政府职能部门的性质和属性,但必须接受政府部门的管理。执行机构不能制定政策。执行机构的正式成立,说明政府组织机构已经转向执行机构包裹核心政策司的形式,其中核心政策司的主要作用是制定政策,执行结构的职责为确保政策能够落实,并提供服务,这和以往作为下级单位直接听命于上级部门和领导来说是完全不同的。从行政角度来看,执行机构和政策核心司不是前者隶属于后者。后者对前者的领导是通过合同实现的。将决策权和执行权分离开来的思想,实际上是公共管理中公共文化和市场文化融合在一起后产生的。在进行这种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组织内部就的行政组织文化也会慢慢发生改变,主要特征在于让行政组织更加重视绩效、服务质量以及商业价值。绩效指的是在承担行政责任的前提下,行政管理必须追求更高的绩效,通过各种措施的实施,比如合同管理、组织结构简化等,促进行政组织理性和灵活性的全面提升,最终实现组织效率的大幅提高;服务指的是行政组织要转变对公民的看法,将公民当做顾客一样为其提供服务。只有服务质量得到了提高,公民满意度才会相应地提高;商业指的是要将公共服务当做一种商品,然后再推向市场。让更多的政府部门甚至是私人部门参与到公共服务建设中来,实现市场竞争目的。

公共管理的行政治理观念创新:

公共管理使得公共文化和市场文化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并将二者引入到行政改革建设领域,在政府内外部展开改革。内部改革即为执行局的成立和实施,外部改革即为号召公民参与进来,充分利用公民和社会的作用。后者体现了公共管理对行政治理的颠覆性认识。在公共管理领域,有两种思想是极力推崇这一点的,即“重塑政府理论”以及“治理与善治理理论”。最具有代表性的公共管理理论就是“重塑政府理论”。该理论认为,政府改革的主导者必须拥有企业家的精神,同时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和力量。具体来说:首先,在改革过程中对政府进行重新定位,政府不应该成为改革的执行方,而是应该把握改革方向。通过购买的方式,将改革执行任务交由其他组织,实际上这一过程就是公共服务产生和提供的过程。其次,对于改革中的资源来说,政府要做的事即为穿针引线,充分调动各种稀缺资源,完成改革。政府利用民主程序,为社会需要指定目标。同时,发挥私人部门的优势,不断进行商品和劳务的制造,引入非政府组织,提供更加全面的公共服务。这里提到的非政府组织指的是第三部门,即志愿或非营利性组织(不包括以往的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这些组织的所有者或控制者往往都是个人,它们能够提供能够满足公众需求的服务或产品,但目的不在于赚取经济利润。最后,政府服务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呈现出来:传统形式,比如制定并实施的法律法规、税费收缴、发放经济补助等;创新形式,比如和民间组织构建合作关系等;先锋派形式:成立基金、市场重构、号召志愿者为公众利益服务等。公共管理理论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多具体的理论成果。上世纪九十年代,治理与善治理论开始崭露头角。在该理论框架下,公共事务管理的措施有:合作、协商、整合目标等。从本质上看就是构建符合市场规律、满足公众利益的合作关系。它所构建的管理机制用合作网路的权威取代了政府的权威。该理论所倡导的观点为:第一,除了政府之外,其他公共和民间机构也扮演着公共管理主体的角色。它否定了国家权力中心即为政府的观点,如果公共和民间机构对合法权力的应用受到民众的肯定,那么它们也会因此成为权力中心,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所属层面的差异。第二,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国家开始和公民、社会共同承担责任,这就会导致国家和社会、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彼此间权力和责任慢慢混为一谈。第三,对于集体行为而言,其所包含的所有社会公共部门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为了促进彼此目标的实现,这些机构和部门往往都会进行资源的交换,并通过交流寻找目标的共性,这样所有的参与者就会和政府构建合作伙伴关系,帮助政府处理一部分行政事务并承担相应的责任。第四,善治模式实际上是非常理想的。善治指的是在社会管理过程中不断促进公共利益的提升。从本质上看就是由政府和公民对公共生活进行共同管理。为了能够让公民肯定公共管理活动质量和成果,管理机构和活动必须尽最大努力解决公民和政府、公民内部的利益矛盾。要达到善治这一目标,政府和公民都必须进行奋斗并且开展合作,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决策权、监督权等权利,和政府构成公共权威并共同构建和维护公共秩序。

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详解

研究生在答辩的过程中,要思路清晰,前后过渡自然,先讲串联词,再翻幻灯片。

5.使用伏笔

巧妙运用伏笔,使报告结构严密、紧凑,可勾起专家和师生的好奇心。例如:“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要在后面一章进行详细介绍”,设计问题陷阱,引起大家的密切关注。

6.声音响亮

答辩过程中要声音响亮,语气肯定,使在场的所有人都能听得到。

同时可以增强胆量,使自己更富激情、富于感染力。

7.语速适中

研究生在进行论文答辩时说话速度往往越来越快,以致答辩专家和其他师生听不清楚,影响了毕业答辩成绩。故答辩者一定要注意在答辩过程中的话语速度,要有急有缓,有轻有重。

8.目光移动

论文答辩时应注意使目光时常瞟向答辩专家及会场上的老师和同学们,用目光与听众进行心灵交流,使听众对你的论题产生兴趣,使大家的思路跟着你的思路走。

9.体态辅助

论文答辩虽然以口语为主,但适当的体态辅助会使答辩效果更好。手势语言是体态语言的主要部分,恰当运用会显得自信、有力。

10.时间控制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时间一般在20~30分钟,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时间一般在40~50分钟,但应按每个单位具体的时间规定而定。对论文答辩要有时间控制,宁少勿多。这样,显得有准备,容易给答辩专家一个良好的印象。

11.人称使用

在学位论文答辩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人称使用问题,建议尽量多用第一人称“我”、“我们”,能用“我”时不用“我们”,这样会给专家们一个好的印象——答辩人确实做了不少工作!

四、回答提问时要注意的问题

研究生宣讲完学位论文后就要进入答辩提问环节,为了提高回答的质量和效果,研究生在进行论文答辩前就需要思考以下一些方面的问题:

(1)对选题意义的提问;

(2)对重要观点及概念的提问;

(3)对论文创新点的提问;

(4)对论文细节的提问;

(5)对论文数据来源的提问;

(6)对论文薄弱环节的提问;

(7)对自己所做具体工作的提问;

(8)对与课题相关的扩展性问题的提问。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取得良好的答辩效果,在回答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细节:

1.听问题一定要注意力集中,没听清时要再问一遍,以免答非所问、把本来能回答的问题答错。

2.不要急于回答,要经过思考后再作回答,这样可使回答更有条理、更加深入和全面。

3.要认真领会专家的题意,针对问题的核心回答,宁少勿多。语言要简练,不要含混不清、模棱两可,不要过多地使用“大概”、“可能”、“也许”等词语。

4.有些问题不会回答是正常的,不一定影响评语。有时候专家看答辩者论文做的好,可能会问几个难度较大的问题,看答辩者是否有所考虑并与之进行深入交流,所以答辩者答不上来也是可能的,只需如实说明情况即可,不要不懂装懂,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

5.要尊重答辩专家,不要过分争辩。当自己的观点与答辩专家的观点相左时,既要尊重答辩专家,又要让答辩专家接受自己的观点,就得学会运用各种辩论的技巧,而不要过分争辩。

五、其它事项

1.要有自信心。克服紧张、不安、焦躁的情绪,想信自己一定可以顺利通过答辩。自卑的心理会使答辩大失水准,甚至由于胆怯而不能正常表达自己的想法,无法体现真实的能力和水平。

2.要有饱满的热情。要面带微笑、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把最佳的精神状态展示给大家。

3.要讲文明礼貌。开始时要向专家和同学们问好,答辩结束时要道谢,体现出良好的修养。无论是听答辩专家提问题,还是回答问题都要做到礼貌应对。

4.要注意仪态和风度。答辩者要仪容整洁、举止大方。如果能在最初的一、两分种内以良好的仪态和风度体现出良好的形象,就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成功的答辩是自信和技巧的结合,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细致答辩准备工作是成功的前提。使用一些答辩技巧可以充分展示整理研究材料、展示研究成果的能力,让别人知道自己所做的工作。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对答辩的目的、答辩报告的内容、答辩报告技巧、可能遇到的提问及解决方法进行深入剖析。做好这些工作,答辩者就一定会获得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1.担任硕士学位论文的答辩秘书应具备什么条件?

答:担任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秘书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本校工作人员或在册研究生。

、具有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学术背景。硕士学位论文的答辩秘书可以是本院系具备专业背景的教职工、博士研究生或高年级硕士研究生。

2.硕士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的表格必须从网上下载吗?请问具体下载路径?

答:是。2019年7月毕业研究生论文答辩的相关表格必须从网上下载(表格上带有二维码标识)。具体下载路径如下:登陆本人校内门户à在导航栏中选择“学生业务”à “学位信息”à填写、打印表格。研究生本人登陆个人门户提交论文信息后即可获得“论文信息号”,请务必记录该信息号并告知答辩秘书。答辩秘书登录本人的校内门户后通过“论文信息号”可以通过管理系统录入、打印与答辩相关的表格。

3.“答辩记录”应记录那些内容?

答:应重点记录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的问题,以及答辩人回答的内容;此外还要填写答辩时间、地点、到会人数等。以上内容均由答辩秘书记录、整理并亲笔签名,要求完整、详实、简练。

4.论文送同行专家评阅前,是否一定要导师评阅通过?

答:是的。学位论文完成后,首先提交给指导教师评阅,导师评阅通过后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再送同行专家评阅。

5.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要具备什么资格?

答: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应是同行专家且具有副高或副高以上职称。

6. 硕士学位论文需要几位评阅人?

答: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专家不少于2人,其中至少有一位校外专家。

7. 论文评阅有一人持否定意见,是否还可以另外增加评阅人?

答:若送审的两名评阅人的评语都是否定的,不能举行论文答辩;两位评阅人中有一位的评审意见是否定的,可再增加一位评阅人,若新增评阅人的评审意见是否定的,不能举行论文答辩。如果持否定意见的是校外专家,则新增的评阅人仍然需要是校外专家。

8.答辩委员会需要多少人,导师可以是答辩委员会成员吗?

答: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至少由3人组成。指导教师如果参加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应至少4人组成。

9.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主席分别需要什么条件?导师可以担任主席吗?

答: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应具有副高或副高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答辩委员会主席由具有副高或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担任。导师不能担任主席。

10.如何确定答辩委员会成员?

答:答辩委员会名单由导师、教研室商定,学位分委会负责人审批。

11.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程序是什么?

答:

⑴主席宣布答辩委员会名单、主持各项议程

⑵.导师介绍该生的学习、科研情况

⑶.答辩人报告论文的主要内容

⑷.委员提问,答辩人答辩

⑸.答辩委员会评议、投票表决(答辩人回避)

⑹.形成答辩决议书

⑺主席宣布表决结果和答辩委员会决议

⑻.各成员在《答辩决议书》上签名

12.导师或论文评阅人在国外,暂时不能亲笔签名,可否使用电子签名?

答:因某种特殊原因如导师或论文评阅人在国外,暂时不能亲笔签名的,可以使用电子签名,事后尽可能补签名。

13.答辩委员会成员因故不能到场,更换成员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因某些特殊原因需要临时更换答辩委员会成员的,由导师和教研室商定后,报学位分委会负责人重新审批,并修改管理系统中的数据,重新打印《答辩审批表》。

14. 学位审批材料A、学位审批材料B,在归档时分别存往何处?

答:学位审批材料A(A档)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存学校档案馆;学位审批材料B(B档)含学籍表、成绩单、导师对论文的评语、答辩报告书、学位审批表等内容,属于人事档案材料,将寄往毕业生就业的人事部门。

15. 学位审批材料中哪些表格需要亲笔签名,可否盖签名章或由他人代签?

答:学位审批材料中选题报告、导师评语、专家评议书、答辩报告书、答辩记录表等均需要相关人员亲笔签名,不可打印姓名、盖签名章或由他人代签。学籍表、成绩单、答辩审批表由教务老师处理。

16. 整理学位审批材料时,如何排列顺序?

答:必须严格按照A/B封面上的目录顺序排序。

17. 论文答辩不通过,是否还有机会重新申请学位?

答:论文答辩不通过者,经答辩委员会表决,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可允许申请人在半年后一年内对修改后的论文,重新申请答辩一次。如重新答辩仍未通过,则不再补行答辩。

18. 重新申请学位的程序如何?

答: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学位办提出申请,通过学位办“重新申请答辩资格审查”后,到院系教务老师处办理有关事宜,按正常答辩流程进行,相关表格亦从网上下载。

19. 答辩委员会5人,有3票同意,2票不同意,论文答辩是否通过?

答:此情形下,论文答辩没有通过。答辩委员会全体成员的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方为通过。以上情形中,投票同意人数为五分之三,不到三分之二。

20. 答辩表决票上研究生姓名能否不填或投票后再补填?

答:不能。必须在“表决票”上写上研究生姓名之后,再交给答辩委员会投票,避免错投或漏投。

21.涉密论文如何确定,答辩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涉密论文是指涉及国家秘密的学位论文。确定涉密论文应在论文开题时提出,填写《涉密论文申请表》,报校保密委员会审查,确定密级和保密期限。涉密论文在印刷、评阅、传递、答辩、提交、保存等方面均要按照校保密办和图书馆的相关规定进行,详情参见《研究生手册》中相关内容。

22. 在答辩或学位分委员会讨论之后,修改了“论文题目”,如何在成绩单中体现出来?

答:通过本院系教务老师修改管理系统中的论文题目,重新打印成绩单。

23. 发现成绩单中学分、成绩或课程名称有错,如何修正?

答:通过本院系教务老师修改管理系统中学分、课程、成绩等相关数据,重新打印成绩单。

24. 归入A档和B档案的成绩单如何区分?

答:归入A档的成绩单上有“学校留存”字样,归入B档案的成绩单没有该字样。

25. “科研统计”表格从系统中打印后,还需要导师签字、盖院系公章吗?

答:需要。“科研统计”表格从系统中打印后,经导师确认签字、加盖院系公章后,存入A档。

26. 答辩秘书的职责有哪些?

答辩秘书的主要职责包括以下几方面:

⑴.协助论文评阅送审

⑵.登陆系统,填写答辩表格,检查核对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信息

⑶.做好详细的答辩记录(重点记录委员提问与学生回答的内容),并整理、录入、打印

⑷.收发表决票、统计表决结果

⑸.协助完成《答辩报告书》,请每位委员签名(一式两份),

⑹.整理答辩材料:按照A、B档案封面上的目录顺序整理

⑺.处理与论文答辩相关的其他事宜。

27. 毕业、结业、肄业各需要什么条件?

答:毕业: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和培养环节,论文答辩通过。

结业: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和培养环节,提交毕业论文,但在导师评阅、同行专家评阅或论文答辩中未获通过。

肄业:在校学习满一学年,完成了一定量的学分。没有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或者未提交毕业论文者均按肄业处理。

28.结业的学生,是否还有机会重新提交学位申请?

答:“结业”分以下两种情况:其一是所提交的论文因导师评阅未通过或同行专家评阅未通过,这种情况应即时提请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进行表决,经全体委员半数以上同意,可允许申请人在半年后一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申请答辩一次;其二是论文答辩未通过,这种情况应即时提请答辩委员会表决,经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可允许申请人在半年后一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申请答辩一次。表决情况需要做好记录,及时报学位办。

29.已经结业的学生重新提交学位申请获得硕士学位后,是否可以将以前的“结业证书”换成“毕业证书”?

答:从2019年开始,研究生结业后重新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通过者,经审查合格后,由学校换发毕业证书。

30.已经“毕业获学位”的毕业生,离校之后被查出学位论文有剽窃、抄袭等违规行为的,已获得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是否取消?

答:是的。根据《北京大学研究生基本学术规范》中的相关规定:“已结束学业并离校后的研究生,如果在校期间存在严重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一经查实,撤消其当时所获得的相关奖励、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学位论文有剽窃、抄袭的行为属于严重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一经查实,取消已获得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答辩一般是学校对硕士论文成绩进行考核、验收的一种形式。研究生答辩的时间一般只有20―30分钟,研究生要对答辩的目的、程序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深入剖析,明确目的、端正态度、树立信心、胸有成竹,通过论文答辩这一环节,把大量工作在短时间里成功地讲出来,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应变能力及表达能力。

成功的答辩是自信和技巧的结合,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细致周到的答辩准备工作是成功的前提。研究生要答辩成功,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制作课件

论文写好后,要在反复阅读、审查自己硕士论文的基础上,着重于引论部分和结束部分,写好供10―15分钟用的答辩报告,并制作成课件。课件的制作做到主题明确,一目了然;精选文字,突出重点,简明扼要;适当美化视觉效果,尽量图文并茂,切忌文字堆砌,更不能把论文中的文字简单复制过来。制作好课件后,自己要卡时间反复练习。答辩前要亲临现场,熟悉现场布置,测试设备(如存放答辩课件的U盘或移动硬盘是否能在答辩使用电脑上正常播放等)。

二、陈述论文

硕士研究生教育重在训练研究生科学的思维、如何进行研究以及如何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学术论文。硕士研究生的答辩一般考察论文的真实性、研究生对本领域专业知识及相关基础知识的熟悉程度及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如立题依据是否充分可行、研究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研究步骤是否严密、研究方法是否应用得当、研究结果是否可信并有新意。研究生应从这几方面做好陈述,让别人知道自己都做了什么,自己做得怎么样应届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需要做好的五件事应届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需要做好的五件事。

在具体陈述时,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第一、良好的开场白。开场白是整个论文答辩的正式开始,它可以吸引注意力、建立可信性。答辩开始时要向答辩委员会的各位老师集体问好,体现出对答辩委员会老师的尊重。要谦虚而自信,避免自我表现,洋洋得意,寻求赞赏。力求避免“时间紧,没有好好准备”等自我辩解性话语。

第二、内容简练而清晰应届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需要做好的五件事文章应届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需要做好的五件事,要从研究的目的、内容、任务、意义、方法、结果和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评价等方面进行陈述。具体做到:突出选题的重要性和意义;介绍论文的主要观点与结构安排;强调论文的新意与贡献;说明做了哪些必要的工作。

第三、陈述一般采用课件的方式展示,但不能对着课件念。

第四、把握好时间。力求在5―10分钟内陈述完。

三、记好问题

研究生报告结束后,答辩委员会专家将会提出问题,时间5分钟。评委可能提出的问题一般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来自课题自身并需要研究生进一步说明的问题,这涉及到选题意义、重要观点及概念、课题新意、课题细节、课题薄弱环节、建议可行性等方面。

第二、论文所涉及的有关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第三、论文是否合乎逻辑,书写是否规范,数据来源是否准确,论文提到的重要参考文献是否全面。

第四、不大容易估计到的问题。如和课题完全不相干的问题;似乎相干,但是答辩者根本未做过,答辩委员考察答辩者进一步打算怎么做。

第五、考察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有关问题。

无论哪方面问题,问题一般是答辩委员的研究方向及其擅长的领域,研究生要对答辩委员的知识背景、研究专长等进行比较全面和详细的了解。

四、自信回答

回答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把要回答的问题进行合并、整理,拟好回答提纲。如当面回答,在脑中做好提纲。

第二、不要紧张,要以必胜的信心,饱满的热情进行回答。

水解酶硕士毕业论文

我国人工合成胰岛素的研究成果,正式通过国家鉴定是在“文革”前夕的1966年4月。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我国对诺贝尔奖一直持批判和拒绝的态度。就在这次鉴定会上,有人提出,“诺贝尔奖金本身是资产阶级物质刺激办科学的手段。诺贝尔奖是为资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我们不要这些奖金,我们要的是人民的奖赏,这是最崇高的。” 1972年,杨振宁向周恩来提出,拟向诺贝尔奖委员会推荐我国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成果。考虑到中国当时的形势,周恩来婉言谢绝。 1977年6月12日至30日,以钱三强为团长的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澳大利亚。在同澳大利亚科学家的一次谈话中,有人对钱三强说:“你们人工合成胰岛素的工作是应该获得诺贝尔奖的,问题在於你们愿不愿意接受。”钱三强在了解相关情况后认为,中国科学家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这一可喜的重大成就,不管能否获得诺贝尔奖,应该借此扩大中国的影响。 1978年11月3日,国家科委党组与中科院党组举行联席会议。会议认为我国人工合成胰岛素的科学家,可以作为候选人向诺贝尔奖委员会推荐。1978年12月11日至13日,钱三强组织并主持召开了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总结评选会议。会议初步选出在合成工作中4名成绩突出者:钮经义、邹承鲁、季爱雪和汪猷。 之后,在呈报国务院的《关於向诺贝尔奖委员会推荐我国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成果的请示报告》中,中科院建议,以纽经义同志一人名义,代表我国参加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工作的全体人员申请诺贝尔奖金,拟由杨振宁教授和王应睐教授分别推荐。一周后,请示报告获得批准。 最后,197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为美国人布朗和德国人维提希。我国钮经义未能获选。

药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3 题 目 名 称: 番泻叶对小鼠尿量的影响 研究现状: 一、普鲁兰酶 普鲁兰酶(Pullulanase,. 2. 1. 41)是一种能够专一性切开支链淀粉分支点中的α糖苷键,从而剪下整个侧枝,形成直链淀粉的脱支酶。普鲁兰酶还可以分解普鲁兰多糖,普鲁兰酶来源于微生物,R-酶则来源于植物。普鲁兰酶最初是由Bender和Wallenfels于1961年通过产气气杆菌Aerobacter. aerogenes}(典型菌为肺炎克雷伯氏杆)发酵获得,他们报道了该酶良好的酶学性能。之后,各国的科研人员经过广泛深入研究,从不同的地区、微生物中获得该酶,掀起了开发普鲁兰酶的高潮。 在淀粉加工工业中,α淀粉酶最为常用,它的功能是水解淀粉的α-1,4糖苷键,单独用它时,产物中含有大量分支结构的糊精,其中就含有大量的α-1,6糖苷键。假如不把淀粉的α-1,6糖苷键彻底分解的话,势必会造成很大的浪费。自然界中,存在有能分解淀粉的α-1,6糖苷键的酶,通称为解支酶。如寡α-1,6葡萄糖苷酶( , Oligo-l,6-glucosidase ),普鲁兰酶( ),异淀粉酶( , Isoamylose ),支链淀粉一6-葡聚糖酶( ),其中普鲁兰酶要求的底物分子结构最小,故而可以将最小单位的支链分解,导致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淀粉,所以在淀粉加工工业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和良好的市场前景。故而许多国家都争相开发,但是到现在为止,只有丹麦的NOVO公司具有普鲁兰酶的生产能力。我国只有向其进口,但是其价格昂贵,限制了普鲁兰酶在我国的应用。其实,我国早在七十年代就开发普鲁兰酶的产生菌,但是该菌的酶学性质不适合生产,至今我国在普鲁兰酶的国产化方面还没有报道。 在淀粉的加工行业上,对普鲁兰酶的酶学性质的要求是耐酸耐热,其原因是因为通常使用外加酶化法,由于所用酶类的限制,普鲁兰酶的添加可以在两步反应的任何一步,但必须满足上述的反应的条件。因此所开发的普鲁兰酶的酶学性质必须满足现有的酶法水解制糖的条件,也就是耐酸耐热。 二、普鲁兰酶的研究现状 1.产普鲁兰酶的微生物 普鲁兰酶最初是由Bender和Wallenfels于1961年通过产气杆菌(Aerobacter aerogenes)发酵获得。他们报道了该酶的良好性能之后,各国的科研人员经过广泛深入的研究,从不同的地区的微生物中获得该酶,掀起了开发普鲁兰酶的高潮。但是迄今为止,尽管发现许多微生物能够产普鲁兰酶,但是由于当今工业生产条件(酸性,温度),大多数微生物所产的普鲁兰酶并无商业价值。以下便介绍一下普鲁兰酶的生产菌种。 蜡状芽抱杆菌覃状变种(Bacillus cereus ) 由日本的ToshiyukiTakasaki于1975年发现。该菌同时产生两种淀粉酶:β-淀粉酶和普鲁兰酶。最佳作用条件为pH6~,温度50℃,最大转化率(淀粉水解产生麦芽糖)大约为95%.酶学研究中发现,此酶在pH5,温度60℃依然保持大部分活性,该菌的营养细胞呈棒杆状,聚集成长短不等紊乱链状,无运动性,格兰氏阳性,产芽抱时细胞无明显膨胀。该菌最适生长温度30℃~37℃ ,最高生长温度在41℃~45℃,可以利用葡萄糖,甘露糖,麦芽糖,海藻糖,淀粉和糖原。 嗜酸性分解普鲁兰多糖芽抱杆菌()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丹麦Novo公司获得此菌,此菌所生产的普鲁兰酶耐热 (60℃),耐酸()。该公司经过投入巨资开发研究,1983年Nov。公司在日本和欧洲市场同时商业化销售,商品名Prornozyme。如今,它是应用最广,产量最大的普鲁兰酶。呈棒状,深层发酵几小时后,可观察到类原生质体的膨胀细胞,较稳定,饱子呈圆柱体或椭圆体。格兰氏反应阳性,37℃生长良好,45℃以上和pI-1高于以上不长,在以普鲁兰糖为碳源的培养基(( ~)上生长良好。 枯草芽饱杆菌(Bacillus subtilis) 1986年,日本的Yushiyuki Takasaki报道了一株能产生耐热耐酸普鲁兰酶的菌种,被命名为Bacillus subtilis TU。此菌种所产生的酶为普鲁兰酶和淀粉酶的混合物,可水解淀粉为麦芽三糖和麦芽搪.水解普鲁兰糖为麦芽三糖,其中普鲁兰酶最佳作用pH为~,但在时亦有约50%的酶活,此普鲁兰酶最佳作用温度60℃。 耐热产硫梭菌(Clostridum Themosulfurogenes) 1987年.德国的等报道了一株能同时产a淀粉酶、普鲁兰酶和葡萄糖淀粉酶的菌种:耐热产硫梭菌。该菌种所产普鲁兰酶有较广的温度适应范围(40℃~85℃),在~有较高的活性,在如此广的范围内都有较强活力无疑将扩大该普鲁兰酶的应用领域. Bacillusnaganoensis,Bacillus deramificans, 上世纪九十年代,Deweer发现了普鲁兰酶产生菌Bacillus naganoensis;Tomimura筛选出Bacillus deramifrcans。这两株菌所产的普鲁兰酶的酶学性质与Bacillus. Acidopullulyticus的酶学性质相似。这两株菌都是中度嗜酸菌,在以上就不生长,温度超过45℃以上同样也不生长。这两株普鲁兰酶产生菌的发现,进一步拓宽了普鲁兰酶的应用。 产普鲁兰酶的高温菌菌种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在通常的自然条件下,很难筛选得到极端耐热的普鲁兰酶生产菌种,于是各国的科学家便把目光转移到温泉嗜高温细菌的筛选,而且现在已经取得较多的成果。Bacillus如vorcaldarius所产普鲁兰酶的最适温度和pH分别是75~85℃, , Thermotoga maritime的最适温度和pH分别是90℃, , Thermurs caldopHilus的最适温度和pH分别是75℃,, Fenidobacterion pernnavoran最适温度和pH分别是80~85℃, 2.普鲁兰酶的分子结构 至今为止,许多普鲁兰酶的基因己经被克隆,但是还没有见到任何有关普鲁兰酶结构的报道,但是在根据序列相似性对糖普键水解酶的分类,普鲁兰酶属于第13家族,α淀粉酶家族,这个家族中包含了30多种酶,可以分为水解酶,转移酶。异构酶三大类。这些酶能够水解和合成α~,α~,α~,α~,α~,α~糖苷键。其中很多酶的结构已经被报道,它们都采取了(β/α)8的结构,通过生物信息学的研究,这个家族的蛋白都有一个共同的结构,酶的活性中心都是(β/α)8折叠筒的结构,命名为结构域A。第13家族的大多数酶还具有结构域B,它是位于(β/α)8折叠筒中,第三个β片层与第三个α螺旋之间的一段序列,其特点是结构和长度差异较大,推测其功能是与底物的结合有关。在紧接着(β/α)8折叠筒后,还有C结构域,紧接C结构域,部分家族成员还有结构域D。 3.普鲁兰酶的应用 普鲁兰酶,在食品工业中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酶制剂和加工助剂。它能专一性分解淀粉中的支链淀粉和糖原分子及其衍生的低聚糖分支中的α~l, 6糖苷键,使分支结构断裂,形成长短不一的直链淀粉。因此,将该酶与 其它 淀粉酶配合使用时,可使淀粉糖化完全。近年来,普鲁兰酶己作为淀粉酶类中的一个新酶种,应用于淀粉为原料的食品等工业部门,在食品工业中有如下几方面的作用: 单独使用普鲁兰酶,使支链淀粉变为直链淀粉 直链淀粉具有凝结成块,易形成结构稳定的凝胶的特性,因此,可作为强韧的食品包装薄膜。这种薄膜对氧和油脂有良好的隔绝性,又因涂布开展性好,故适合于作为食品的保护层。它还适合于淀粉软糖制造,也可用作果酱增稠剂,用于装油脂含量高的食品,以防止油的渗出以及肉食品加工。近年来在食品工业中提倡使用可被生物降解的薄膜,直链淀粉在这些方面具有较大的发展前途。豆类直链淀粉含量较高,因此绿豆淀粉制成的粉丝韧性比其它淀粉好,如果用普鲁兰酶处理谷物淀粉,再制成直链淀粉后,可以制成高质量的粉丝。一般谷物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仅占20%,支链淀粉含量约为80%。工业上每生产1吨直链淀粉就有4吨副产品的支链淀粉。美国虽然通过遗传育种的方法.得到含直链淀粉60%玉米新品种,但不大适于大量生产。国外已采用普鲁兰酶改变淀粉结构,可使支链淀粉变为直链淀粉。据报道,采用此法收率可达100%.制造直链淀粉的方法为,先采用普鲁兰酶分解经液化的分支部分,使其转变为直链淀粉,并以丁醇或缓慢冷却法沉淀淀粉。再回收含少量水分的晶型沉淀物,最后通过低温喷雾干燥法制成粉状的直链淀粉。 普鲁兰酶与β~淀粉酶配合使用生产麦芽搪 饴糖是我国传统的淀粉糖产品,其中所含部分麦芽糖,广泛用于糖果、糕点等食品工业。目前生产方法是以α~淀粉酶进行液化,再用β~淀粉酶水解支链淀粉,这样只能水解侧链部分。接近交叉地位的α~糖苷键时,水解反应停止。但如果使用普鲁兰酶共同水解,便能使分支断裂,提高淀粉酶水解程度,降低了β极限糊精的含量,大大提高了麦芽糖的产率,有利于生产麦芽搪浆。目前对加普鲁兰酶进行糖化己作了较大规模的试验。 试验条件为。每批投料量约为900公斤碎米,粉浆浓度为15~16Be°数皮用量(对碎米计),β~淀粉酶活性2,000单位/克以上,;普鲁兰酶活性45,000~55,0 00单位/克,系由产气气杆菌生产,每批用量为1公斤。试验结果表明,加入普鲁兰酶糖化的试验糖与对照糖品相比,还原糖平均增加,麦芽糖含量平均增加了,糊精含量平均减少了高浓度麦芽糖浆较之高浓度葡萄搪浆,具有不易结晶,吸湿性小的特点,所以高浓度麦芽糖浆在食品工业中有着广泛的用途。采用普鲁兰酶与p一淀粉酶配合使用,成本低廉,麦芽糖收率达到70%左右,其至更高。 用于啤酒外加酶法糖化 啤酒生产中麦芽,既是酿造啤酒的主要原料,也为酿造过程提供了丰富的酶源。在啤酒酿造的糖化过程中,麦芽中分解淀粉的主要酶是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分解淀粉α~1. 6糖瞥键的R一酶(植物普鲁兰酶或植物茁霉多糖酶)。β~淀粉酶与另两种淀粉酶协同作用,可使淀粉分解成麦芽糖(也包括少量的麦芽三糖和极少量的葡萄糖)和低分子糊精。使麦芽汁有比较理想的糖类组成。在工业生产中为了节约麦芽用量,采用所谓外加酶法糖化,即在减少麦芽用量的前提下,增加淀粉质辅助原料的比率,并加入适当种类的酶制剂进行搪化。要使大麦及其它辅助原料糖化完全,需要外加a一淀粉酶和分解α~糖苷键的普鲁兰酶制剂等。单独使用a一淀粉酶时产生麦芽糖和麦芽三搪是很不完全的。假如分解淀粉α~糖苷键的酶活性不足,淀粉分解就不完全,其结果是可发酵性糖含量低,制成的啤酒发酵度达不到要求。若采用能分解α~和α~糖苷键的糖化型淀粉酶,则其反应产物为葡萄糖,容易使酒味淡薄。采用普鲁兰酶与α~淀粉酶协同,效果良好,其分解产物主要是麦芽糖和少量的麦芽多糖。采用外加酶法糖化时,加入酶制剂的用量为:淀粉酶6~7单位/克大麦及大米:蛋白酶,60-80单位/克,并配合以菠萝蛋白酶10ppm,普鲁兰酶50单位/克大麦。以上三种酶制剂均添加于糖化或酒化开始。 总之,普鲁兰酶无论作为酶制剂和食品工业的加工助剂均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研究目的和意义: 酶制剂工业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己经形成的一个重要的产业,目前世界酶制剂总产值达100亿美元,我国的产值约为100亿人民币,并且随着其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以及新酶种的开发,这一市场正在迅猛发展。但是全球酶制剂产业几乎被几家外国公司所垄断,其中丹麦的NOVO公司几乎占全球总销售额的一半。本研究对普鲁兰酶的开发,对酶制剂产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我国自从七十年代开始便对普鲁兰酶进行研究开发,但是所开发得到的普鲁兰酶,既不耐热也不耐酸,这就使其在工业化应用中受到了局限。为了改变我国对进口产品的依赖,填补我国这一领域的空白,寻找一条国产化的道路,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自然微生物资源,普鲁兰酶,提高我国淀粉原料的利用率,从而提高整个淀粉加工行业的生产率,这对我国淀粉加工产业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研究内容(内容、结构框架以及重点、难点): 一.普鲁兰酶产生菌的筛选 (1)样品的采集; (2)菌种初筛; (3)菌种复筛; (4)菌种保藏方法; (5)酶活力测定方法的建立。 二.产普鲁兰酶菌株的产酶条件的研究 (1)碳源,氮源对发酵产酶的影响; (2)初始PH对发酵产酶的影响; (3)接种量对发酵产酶的影响; (4)发酵温度对产酶的影响; (5)金属离子对产酶的影响。 重点或关键技术: (1)纯菌株的分离; (2)菌株的鉴定方法的选择。 研究方法、手段: 一.普鲁兰酶产生菌的筛选 (1)样品的采集:选择适合产生的地点(面粉厂.菜地.果园等)采集土样 (2)菌种初筛:在采集的土样用无菌水稀释后,在含有淀粉类的培养基中做平板涂步, 37℃培养48h后,用碘液进行显色反应,将有淀粉酶产生的菌落接于斜面中保存。 (3)菌种复筛:将前期分离的能产生淀粉酶的菌株涂步于普鲁兰糖平板上,37℃培养48h后用95%乙醇进行透明圈实验。有透明圈产生说明菌株产生普鲁兰酶,将产生透明圈的菌落挑于斜面培养基培养。 (4)菌种保藏方法: 采用4℃低温保藏。 (5)酶活力测定方法的建立:采用发酵培养液经过离心后利用DNS显色法 520nm测定吸光值,测定标准葡萄糖标准曲线,利用标准曲线计算普鲁兰酶酶活大小。 二.产普鲁兰酶菌株的产酶条件的研究 (1)碳源,氮源对发酵产酶的影响:采用不同碳源,氮源培养基培养一段时间,测定酶活力。(其他条件相同:接种量,装瓶量,初始PH值,转速,培养时间。) (2)初始PH对发酵产酶的影响:采用相同发酵培养基,在不同初始PH下接种等量种子液。在相同条件下培养,测定发酵液的酶活。(其他条件相同:接种量,装瓶量,转速,最佳培养温度,最佳培养时间。) (3)接种量对发酵产酶的影响:在发酵培养基中分别接入2%,4%,6%,8%, 10%,14%,18%的种子培养液于最佳碳源,氮源,最佳初始PH的培养基中,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分别检测酶活。(采用以上确定的最佳碳源,氮源,最佳初始PH。) (4)发酵温度对产酶的影响:采用相同培养基,在不同温度下(25℃,30℃,35℃,40℃,45℃)培养一定时间,测定酶活力。 (5)金属离子对产酶的影响: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少量不同金属离子,发酵后测酶活。(金属离子有: 锰离子,钙离子,锌离子,镁离子,铁离子,铜离子。) 研究进度 :完成项目总体进度30%,样品土样的采集及前期的准备工作,菌株的初筛,包括(样品土样原液的涂步培养及摇床培养,产支链淀粉酶菌株的挑选及斜面培养)。 :完成项目总体进度50%,菌株的复筛,包括(产普鲁兰酶菌株的筛选及斜面培养),葡萄糖标准曲线的测定,酶活测定方法的建立,并以酶活大小对菌株进行再次筛选。 :完成项目总体进度80%,产酶条件的研究。包括:碳源,氮源,初始PH值,接种量,发酵温度,金属离子。并通过各中单因素试验确定发酵培养基的最佳碳源,氮源,初始PH值,接种量,发酵温度,金属离子。 2009、4—2009、5 :完成项目总体进度100%,课题总结,撰写论文。 文献综述(包括:国内外研究理论、研究方法、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依据等) 自从1961年Bender H.等人在研究一株产气气杆菌Aerobacter aerogenes(典型菌为肺炎克雷伯氏杆菌)时首次发现普鲁兰酶后,国际上对产生这种酶的微生物进行了广泛研究,发现许多微生物可以产生此酶,并筛选出一些适用于工业化生产的优良菌株。随着该酶的应用发展,对耐热性普鲁兰酶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已成功克隆并表达了该酶的基因。国内1976年开始对一株产气气杆菌(Aerobacteraerogenes 10016)的普鲁兰酶进行研究,对该菌株的产酶条件、酶的分离提取及酶学性质作了报道,并研究了该酶的食品级提取技术。此外,陈朝银、刘涛等人从云南温泉水样中筛选到一株产普鲁兰酶高温栖热菌菌株,通过诱导等实验将该酶的酶活从提高到170u/mL,酶产量提高了近2500倍左右,酶的最适作用温度及pH分别是75℃和,具有一定的耐热和耐酸特性。 陈金全等从温泉水样中筛选到一株产耐热耐酸普鲁兰酶的野生菌株,并根据形态、生理生化特征、细胞化学组分分析及16SrDNA序列比对、基因组DNA的G+C摩尔百分含量、同源性比对等实验,鉴定其为脂环酸芽抱杆菌属(Alicyclobacillus)的一个新种,所产酶最适作用温度为60℃,最适pH值,具有较好的耐热耐酸特性。杨云娟等利用毕赤酵母成功构建了普鲁兰酶表达量较高的基因工程菌,摇瓶发酵酶活可达,最佳发酵条件下产量可达 .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600C,最适pH值,具有较好的耐热耐酸性。目前我国仍没有具备独立生产普鲁兰酶能力的厂商,要实现低成本、国产化的生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技术应用于耐热脱支酶的研究,使耐热异淀粉酶的研究有了很大发展。Coleman等人将嗜热厌氧菌T. brockii普鲁兰酶基因克隆到中得到的克隆子分泌的普鲁兰酶数量高于出发菌株,Okada等人将Bacillus Steanther, onhiu:中编码热稳定异淀粉酶的基因克隆到:中,得到的转化菌株其异淀粉酶能在60 ℃稳定15分钟。Burchadf将。ostridium thermosulf urogenes DSM38%的嗜热异淀粉酶基因克隆并在中表达,所得酶的最适pH和最适温度与出发菌相同,而且在高温下仍能保持活性.Antranikiam等人将Pyrococcus舟riousous的异淀粉酶基因克隆到中并分离得到了酶蛋白。尽管如此,目前尚未有已将转基因的耐热性异淀粉酶工程菌应用到工业生产中的报道。众所周知,利用物理和化学诱变剂单独或复合处理微生物细胞是选育高产变种菌株行之有效的经典方法,它在为培育多种抗生素、氨基酸、核苷酸激酶(尤其是蛋白酶和淀粉酶)的高产变种菌株方面曾经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至今仍然是方便易行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主要参考文献: [1][美]惠斯特勒等编王雏文等译.淀粉的化学与工艺学[M].北京:中国食品出版社,1988 [2]张树政.酶制剂工业[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8 [3]邬显章.酶的工业生产技术[M]. 吉林: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4]Taniguchi H, Sakano Y, Ohnishi M, Okada G(1985) Pullulanase[J].TanpakushitsuKakusan Koso. Ju1;30(8):989-992. Japanese [5] Jensen, B. F., and B. E. Norman. 1984. Bacillus acidopullulyticus pullulanase[J].:application and regulatory aspects for use in the food industry. Process [6]Tomimura E, Zeman NW, Frankiewicz JR, Teague WM. [J]. Description of Bacillus naganoensis sp. J Syst Bacteriol. I 990 Apr; 40(2):123-125 [7]吴燕萍,等. 微生物法生产普鲁兰酶的研究[J]. 生物学技术, 2003,8(6):14-17 [8]金其荣,等. 普鲁兰酶初步研究[J]. 微生物学通报, 2001,28(1):39-43 [9]程池. 普鲁兰酶Promozyme 200L. 及其生产菌种[J].食品与发酵工业,1992 ,(6) [10]唐宝英等.耐酸耐热普鲁兰酶菌株的筛选及发酵条件的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1 28(1):39-43 猜你喜欢: 1. 关于医学开题报告范文 2. 药学论文开题报告 3. 生物制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4. 药理学开题报告范文 5. 药品市场营销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6. 药学论文题目大全

邹承鲁 (1923-2006) 邹承鲁,江苏省无锡县人,1923年生于山东省青岛市。1941年重庆南开中学毕业,1945年西南联大化学系毕业,1951年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1951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室主任,生物物理所副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由于在胰岛素人工合成,蛋白质和酶学方面的贡献,曾获第三世界科学院奖、陈嘉庚生命科学奖、国家自然科学及中科院自然科学奖多次。自传在国外出版的综合生物化学丛书·生物化学史卷发表, 对当代生物化学发展的贡献已载入史册。1978年起担任全国政协第五至八届委员,八届常委。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荣誉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委员,生物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多年来,历任一些国内外重要科学期刊编委,包括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副主编Analytical Biochemistry及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编委,美国Biochemistry及FASEB Journal顾问编委等。1981-1982曾应聘担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教授。1986-1990年间曾分期担任美国国立健康研究Fogarty研究员。 邹承鲁院士发现纯化的细胞色素C与在线粒体结合时性质的差异;对呼吸链酶系的研究,为我国酶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在胰岛素人工合成中负责A链及B链的拆合,确定了合成路线;蛋白质必需基团的化学修饰和活性丧失的定量关系公式和作图法,被称为“邹氏公式”和作图法;关于酶作用不可逆抑制动力学理论和反应速度常数测定的新方法,得到国际上广泛采用;关于细胞色素b的三相还原,胰岛素A链及B链本身含有形成完整分子的必要信息,在弱变性条件下酶活性丧失先于分子整体的构象变化,因此酶活性部位具有较高柔性并为酶活性所必需等,都是开创性工作。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在国内外重要杂志发表研究论文二百余篇。由于在生物化学领域内的贡献,1992年获第三世界科学院生物学奖。人工合成胰岛素,及蛋白质必需基团的化学修饰和酶活性丧失的定量关系工作,分别获第二次和第三次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后者还获得1989年陈嘉庚奖。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活性部位新荧光团的形成,酶活性部位的柔性,和酶作用不可逆抑制动力学工作,先后三次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或自然科学一等奖。此外还获得国家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三等奖多次。 他在科学上的贡献已载入史册,应外国朋友的邀请,自传已在综合生物化学comprehensive Biochemistry,三十七卷,生物化学史发表。 中国生化泰斗 科学真理卫士 —— 邹承鲁院士 邹承鲁(1923—2006),国际著名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原名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名誉理事长,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荣誉会员,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委员、生物学部主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酶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 邹承鲁在生物化学领域作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开创性工作,是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次,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四次,第三世界科学院生物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陈嘉庚生命科学奖,以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多次。他是迄今在国际性丛书Comprehensive Biochemistry生物化学史栏发表自传的唯一的中国生物化学家,他对世界生物化学的贡献已得到承认并载入史册。 邹承鲁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社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五、六、七届委员,八届常务委员。 邹承鲁1923年5月17日出生于山东青岛,祖籍江苏无锡。1941年毕业于由天津迁到重庆的南开中学高中部,同年考入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45年毕业。1946年他参加庚款留英考试,以化学类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1947年赴英,在当时世界生物化学研究中心——剑桥大学,师从著名生物化学家凯林(Keilin)教授从事呼吸链酶系研究。研究生期间,他在国际上最早尝试用蛋白水解酶部分水解的方法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发现了细胞色素C1与线粒体结合前后性质发生很大变化,证明细胞色素B与琥珀酸脱氢酶不是同一个物质。单独署名的论文在英国Nature杂志发表。这些开创性的工作在发表半个世纪后仍不断被人引用。 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邹承鲁在1951年获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工作。他与王应睐等合作纯化了琥珀酸脱氢酶,并发现辅基腺嘌呤二核苷酸与蛋白部分通过共价键结合,这是以往从没有发现过的。他们对呼吸链和其他酶系的系列工作奠定了我国酶学和呼吸链研究的基础。1958年,他参与发起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负责胰岛素A、B链的拆合。他和他年轻的同事们成功地完成的这项工作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的路线,为中国科学家最早完成人工合成胰岛素做出了重大贡献。工作集体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20世纪60年代初邹承鲁回到酶学研究领域。他建立的蛋白质必需基团的化学修饰和活性丧失的定量关系公式被称为“邹氏公式”,被国际同行广泛采用;他创建的确定必需基团数的作图方法被称为“邹氏作图法”,已收入教科书和专著。有关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定量研究的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60年代的酶学教科书中通常只有涉及酶的可逆抑制动力学的理论和计算,忽视不可逆抑制的理论和计算。1965年,邹承鲁最早提出了酶的可逆与不可逆抑制之间存在共性,可以用统一的动力学理论来处理。他系统地研究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可逆与不可逆抑制,提出了确定两种抑制中各种动力学常数的新方法,开创了酶催化动力学一个新的理论分支,并解决了传统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有关综述应邀发表在国际酶学领域权威性的丛刊Advance in Enzymology上,这是至今我国唯一的一位在此丛书发表综述论文的中国生物化学家。“酶活性不可逆改变动力学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0年新版的酶学教科书Enzymes详细介绍了邹承鲁提出的酶活性不可逆抑制动力学理论。 1970年邹承鲁调北京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1979年,他发现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在活性部位形成荧光衍生物的工作在英国Nature杂志发表,这是“文革”后中国科学家在Nature发表的第一篇论文。研究成果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为揭示胰岛素A、B链拆合成功的内因,邹承鲁开展了胰岛素A、B链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阐明了A链和B链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并含有形成天然胰岛素分子正确结构的全部信息,因此能在溶液中折叠而形成正确共价连接的活性分子。对国外科书中有关提法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多年来蛋白质变性的大量研究常限于蛋白质分子的构象变化,很少把它与活性变化联系起来,其部分原因是由于缺少计算各种动力学常数的方法。邹承鲁和他的学生们用自己创立的不可逆抑制动力学理论研究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酶在变性过程中构象和活力变化的关系,得到活性丧失先于构象变化的结果,提出了酶活性部位柔性的假说。十余年间实验数据的积累充分支持酶活性部位柔性的学说。世界各国有十几个实验室随后开展的研究进一步支持酶活性部位柔性学说。邹承鲁把蛋白质变性研究从单纯的结构研究推向与功能密切结合的新水平,是酶作用机制研究的重大进展,对此工作的总结发表在美国Science杂志。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新生肽链如何折叠成为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功能蛋白质,是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中一个尚未解决的重要环节。绝大部分研究是用蛋白质变性后完全伸展的完整肽链的重新折叠作为新生肽链折叠研究的模型。邹承鲁认为新生肽链的折叠既与合成同步进行,又在合成过程中不断调整,并在合成完成后经最后调整而完成。这一新的观点已越来越多地为国际科学界同行所接受。1993年,邹承鲁又和同事们一起进入分子伴侣的研究领域,提出了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既是酶又是分子伴侣的假说。他的学生们用充分的实验验证了假说,打破了折叠酶和分子伴侣两大类帮助蛋白之间的界限。该假说也得到世界上许多实验室体内外实验的进一步支持,已为国际科学界接受。 邹承鲁是世界著名生物化学家。他曾任国内外一些重要科学期刊的编委。1981年—1982年应聘担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教授。1986年—1990年间应邀分期任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高级研究员(Fogarty Scholar in Residence)。他还为海峡两岸的科学界同行能越过政治障碍一起参加国际学术组织和国际会议,进行学术交流作出过重要贡献。 邹承鲁一贯强调基础研究,不断呼吁要重视基础研究,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他一贯坚持科学上的重大决策应该充分听取科学家的意见,反对用行政手段解决科学问题。他提倡自由探索,积累创新,立足国内,走向世界。关于正确评价基础研究成果的问题,他认为科学上的贡献只能靠从踏实的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果,在科学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经过国内、外科学界反复的实践,才能逐渐取得国际的公认。他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建设和发展,对我国学位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学会建设等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我国生物学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桃李满天下。直到弥留之际写完了他最后一篇文章“研究生培养问题”,在他去世的第二天发表在《光明日报》。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邹承鲁满腔热情地积极为国家科技政策和科学发展建言献策,为我国科学事业快速健康地发展呕心沥血。他曾先后40余次撰文在报刊和杂志上发表关于维护科学尊严,反对不正之风等问题的意见。他坚决拒绝论文署名“搭车”,坚决拒绝有偿宣传,决不接受不属于自己的“荣誉”。他是一位刚直不阿的斗士,他是一位杰出的爱国科学家。 邹承鲁是中国科学界的典范,他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国家、人民和中国科学事业。2006年11月23日5时22分,一代宗师,科学泰斗——邹承鲁院士走完了他的生命历程。巨星陨落,伟人已逝,但先生的丰功伟绩与高风亮节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后人的心中,并将永远鼓舞和激励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努力攀登科学高峰! 11月23日5时22分,83岁的邹承鲁院士停止了呼吸。一周前,医生向邹承鲁征询意见,是否在最后时刻切开气管、接入呼吸机以维持生命。邹承鲁答:“我不要苟延残喘。” 他的率真在中国科技界是有名的。今年1月,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在看望邹承鲁时动情地说:“邹老,您不断讲科学道德、不断讲重视基础研究……尽管有人听了不高兴,不去理他,还是要讲。”就在21天前,邹承鲁还在网上发表了《必须严肃处理学术腐败事件》的文章,言辞犀利、恳切。 早在1997年的两会上,他就批评了科技界学术道德滑坡的现象。此后,他两次联合其他院士,倡议讨论“科研工作中的精神文明”,呼吁尽早出台科学道德规范。针对科学家为核酸营养品做商业广告、留学归国人员夸大学术成果、企业虚夸“5年克隆全部人体器官”、院士涉嫌论文数据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他不顾年迈体弱,一次次披挂上阵,为净化学术空气擂鼓呐喊。 在后辈心目中,他是科学斗士与真理卫士的完美结合。邹承鲁对学生说,“像这些得罪人的事情,你们可能不大花时间去管,还是由我来做。” “努力追求科学真理,避免追求新闻价值”,是邹承鲁一生做学问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但是,他却往往成为“新闻焦点”。从上世纪60年代参与牛胰岛素人工合成的辉煌,到65岁至70岁“青春再现”的第二个学术高峰,邹承鲁始终站在中国生物化学研究的前沿。他培养的学生,如今不少已是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其中包括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只要头脑还清醒,他就愿意多做事。”在邹承鲁身边做秘书已经有13个年头的刘江红说,这些年来,他始终坚持到研究所全时上班,即使是患病后,只要能走得动,还是会坚持去半天、一天。 “邹先生是很坚强的人。”刘江红说,9次化疗对邹承鲁的损伤很大,中间还摔过两次,大小手术很频繁。“等再能坐起来的时候,他的腿上已打了5个钢钉。就在那种情况下,他还是坚持拄着拐杖行走,而且没叫过一声疼。” 生前,作为李四光先生的女婿,他一直住在北京海淀区“李四光纪念馆”。他和岳父李四光、妻子李林成就了“一家三院士”的佳话。如今,三院士均已离世,纪念馆的小楼上,人们仿佛还能看到他们交流探讨的身影,还能听到邹承鲁在背诵他喜欢的《琵琶行》:“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敬爱的邹承鲁院士您安息吧! 邹承鲁院士千古!

今年是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44周年。1965年9月17日,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等单位经过6年多的艰苦工作,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一种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作为中国人的骄傲,许多人认为,这是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距离最近的一次。它和“两弹一星”研究一样,也是中国人在科学领域的面子———不但证明了 中国人是聪明的,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还证明了中国在科研领域可以和西方发达国家相竞争,甚至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 40年来,围绕这项工作,已经出现过数以千计的各种形式的报道。但是,在这个为期六七年的研究中,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其中,被探究得最少的可能是1960年前后的“大兵团作战”。 以科学家为中心 人工合成胰岛素课题于1958年12月底正式启动。由于工作非常艰难、工作量非常大,而自己既缺乏有机合成经验,人手又不够,所以刚一开始,课题的首倡者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就先后请求与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化学系有机教研室合作。有机所不肯加入,而北京大学很快就同意了。经过几轮磋商,1959年3月,生化所和北大化学系签定了合作协议。刚刚于1958年由生化所协助建立的复旦大学生物系生化教研室也想参加胰岛素合成工作。生化所不太愿意,只同意让它参与做一点天然胰岛素的制备工作,没把它列为正式的协作单位。 北京大学的相关工作由有机教研室主任邢其毅教授、研究组组长张滂教授领导。他们和陆德培等4位青年教师、季爱雪等4位研究生一道,带领有机专业的十多名应届毕业生以毕业论文的方式开展合成研究。而生化所则建立了由邹承鲁、钮经义、曹天钦、沈昭文等人分别负责的5个研究小组,他们各带了一批年轻的科研人员,分头探路———因探路成功而一直延续下来了的只有由邹承鲁负责的天然胰岛素拆、合小组和由钮经义负责的胰岛素肽链有机合成小组。 经过一年的探索,到1959年底时,他们虽然未能像早期计划的那样完成胰岛素工作,但也已获得拆、合天然胰岛素等几项重要的成果。这不但基本解决了合成工作大的路径问题,还给一些领导干部造成了该研究只剩了“堆肽”技术活的印象。 北京大学开展群众运动 就在这时,“反右倾”运动迎面扑了过来。就像“大跃进”运动导致了胰岛素人工合成课题的提出一样,1959年的“反右倾”运动也影响了胰岛素工作的研究方式。作为直接的导火索,它给胰岛素工作带来了一种富有时代特点的科研方式———“大兵团作战”。 很多年以来,北京大学一直处于时代的漩涡中心,这一次,又率先响应了上级的号召,最早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1959年底,在新调来的系党总支书记的领导下,化学系的学生对自己的老师展开了猛烈的批判,批判他们信心不足、固步自封、按部就班、有名利思想、走白专道路、奉行“爬行主义”、小团体主义和本位主义,在科学研究方面搞神秘论,把科研工作进行得“沉沉闷闷”、“冷冷清清”,等等。 批判结果之一是胰岛素合成工作的领导班子被彻底改组:原来的领导人中,张滂被开除出胰岛素合成队伍,留下来的邢其毅也因为“对合成胰岛素不积极”而不再对这项工作具备发言权。改由1958年才毕业留校的一位青年教师负责业务工作;1960年4月时,又有十多位同学提前3个月毕业,作为“会战组”党支部委员加入了领导班子;新来的系党总支书记直接领导他们。在这些缺乏科研经验的新班子的指挥下,北大化学系及少量生物系“革命师生”共约300人“参加了这场科研大战”,一大批“连氨基酸符号还不认识”的青年教员和三、四、五年级学生成了胰岛素研究的“尖兵”,成了“科研的主力军”。他们“从无到有,从不会到会”,“不懂就学,遇到困难就学毛主席著作”。 在这些人看来,合成多肽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把两段多肽倒到一起,就叫合成了一个新的多肽———也没问是否发生了反应,具体产物是什么东西。”邢其毅等“老”科学家和原来那些比较“右”的青年教师当然不太认同那些做法,但他们不敢说,只能根据组长、小组长等人的指示执行属于自己的工作。于是,北京大学的进展奇快,“仅用两个星期就完成了4、7、5、5四个肽段”;再花两个星期,到1960年2月17日,就“用两种方法同时合成了胰岛素A链上的12肽”;随后,于“4月22日合成了A链”。 受北大化学系群众运动的激发,1960年1月下旬,“在整风反右倾的基础上”,生化所也开始大量抽调工作人员支援原有的两个研究小组。经过几次“苦战十昼夜”,他们也在4月20日前“合成了B链30肽”。 复旦大学加入竞争 正当北大化学系和生化所的科研“竞赛”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复旦大学生物系横空杀了进来。1960年1月30日,在上海市委、上海市科委和复旦大学党委的支持下,复旦大学生物系某党支部委员组织了六七十位师生(其中2/3是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开始另起炉灶,单独筹划胰岛素人工合成工作。3月25日,“为了迎接市工业会议的召开”,他们“进一步大搞群众运动”,组织了120名师生——包括复旦大学生物系生化专业四个年级所有的大约80名学生——“边干边学”,热火朝天、不分昼夜地进行胰岛素合成。其方法和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学生所做的类似,都不对中间产物作分离和鉴定,只是拼命往后赶。当时的生物系生化教研室主任沈仁权副教授比较内行,但她被搁到了一边,对这项工作没有发言权。于是,复旦大学所报出来的进度也非常快,“在4月22日完成了B链30肽”。 1960年4月19-26日,以稳定基础研究工作为重要主题的中国科学院第三次学部会议在上海举行。在这个会议上,由中科院生化所、北京大学化学系、复旦大学生物系三个单位所主演的胰岛素合成戏剧达到了高潮:它们先后向学部大会献了礼,分别宣布自己初步合成了人工胰岛素B链、A链以及B、A二链!北大的代表还乘飞机把自己合成的A链带了过来。听到这些振奋人心的消息,聂荣臻、郭沫若等领导兴奋异常,他们不但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还于当天晚上在中苏友好大厦为全体相关人员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只留了拆、合小组的杜雨苍和张友尚在实验室里进行人工胰岛素A链和人工胰岛素B链的全合成工作。聂荣臻和大家一道都在那儿等着,要求他们一出成果,马上敲锣打鼓过去报喜。新华社也已经写好了报道稿———标题为“揭开生命现象的神秘面纱我国对人工合成蛋白质已建功勋”。一切都只等他们的好消息。但直到宴会结束,垂涎欲滴的他们也没有离开实验室。 4天之后,拆、合小组仍没能合成人工胰岛素。这时,复旦大学又爆出喜讯:他们首次得到了具有生物活性的人工胰岛素!上海市长随即在人民广场宣布了这件大喜事。消息刺激了北京市委,他们给北大发指示,说:咱们搞北京牌的胰岛素;中国那么大,搞两个胰岛素也不算多;可以互相验证。要求北大也进行B链合成,也单独合成胰岛素。于是,北京大学只好于1960年5月1日“又开辟了第二个战场”,成立了新的B链组,大搞B链的合成。 科学院开展“特大兵团作战” 上海市委和北京市委的竞争也给中国科学院党组带来了很大压力。为了在竞赛中胜过高等教育部,在院党组正、副书记张劲夫、杜润生的亲自督促下,1960年5月4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党委书记王仲良决定亲自挂帅任总指挥,组织了由有机所党总支书记边伯明任副总指挥,生化所所长王应睐、有机所代所长汪猷、生化所副所长曹天钦任正副参谋长,生化所青年科技工作者李载平任具体指挥,生化所党支部书记王芷涯负责后勤保障工作的指挥部,指挥生物化学所、有机化学所、药物所、细胞生物学所、生理研究所等五个研究所进行“特大兵团作战”。在当晚举行的“第一次司令部会议”上,生化所党支部提出,“要以20天时间完成人工全合成”。王仲良要求抢时间,在“半个月内完成全合成”。最初不肯参加这项工作的汪猷接着表态:“既然分院党委决定,我们立即上马……半个月太长,要在一个星期内完成。”就这样,在有关领导“这是一个重大的政治任务”、“拿不下来就摘牌子”的敦促下,科学院上海分院开始了风风火火的群众运动。 5月5日,相关研究所共派出344人参加这项工作。他们打破了原有的所、室、组的正常建制,组成了一个混合编队,下属多个“战斗组”,统一安排。战斗组组长一律由青年人担任,原来担任组长的研究员改当组员;生化所一个肽组的组长甚至是一位连多肽都未见过、新近从中国科学院山西分院过去的进修生。他们“采取了一日二班制的办法”,建立了工作流水线。虽然有很多人并不愿意放下自己手头原有的研究转到这项工作中来,但既然党的领导干部在亲自指挥这项工作,他们也普遍表现得很积极。很多人“每天除了几小时的睡眠,其他的时间都在试验台旁度过”;“有人甚至把铺盖搬进实验室”,根本不怕有毒的药品,根本不顾及自己的身体健康。还有些工作骨干“甚至两天不睡”,以至于领导下决定“必须……安排骨干分子的休息睡眠”。 可胰岛素人工合成毕竟是基础科学研究,和军事斗争、工农业生产有一定区别。在这里,“一个人卅天的工作等于卅个人一天的工作”并不成立。这么多人忙了7天、15天、20天、一个月,依然没有实现最初的目标。50天后,人工合成的A、B链终于“正式进行会师”,可非常令人遗憾,“总的情况是人A人B(编者注:人工合成胰岛素A链、B链)全合成没有出现活力”。不但如此,在随后的20天内,“合成A链进行三次人A天B(编者注:人工合成胰岛素A链、天然胰岛素B链)测定,结果均无活力”。 王应睐一直心怀整个国家的生化事业,对这种费钱、费力而不讨好的研究方式急在心上,早就想将其停下来。1960年7月底,他终于鼓起勇气向中国科学院党组的领导反映了自己的想法,强调人太多没有好处,专业不对口的在里面起不到什么作用,还是应该减少一点,让队伍精干一点,都是熟悉业务的人,这样进展会更快。张劲夫和杜润生与科学工作者是比较贴心的,发动大兵团作战一段时间后,见效果不明显,就认真考虑了王应睐的建议。 于是,“1960年7月,杜润生同志指示说,大兵团作战,搞长了不行,应精干队伍”。随后,“经过三天大会,总结辩论,生理、实生、药物三个所下马,留下生化、有机两个所”。剩下两所的参与人数也逐渐减少,到年底时,生化所只剩了“精干队伍近20人”,“有机所……只剩下7人”。 在交了上百万元的昂贵学费后,科学院的大兵团作战就这样偃旗息鼓。 1960年,北京大学化学系、生物系参加胰岛素工作的学生没有正常的暑假,直到10月份他们还在继续工作。终于又合成了三批人工合成A链,自己测试有活力,于是把它们送到生化所。但到那儿之后,它们又失活了!10月下旬,生化所决定派杜雨苍和张友尚过去“学习”。果然不出所料,北京大学所用的测试方法是不规范的!谁也不知道他们“合成”的究竟是什么,惟一可以肯定的是那不是胰岛素A链!60万元的巨额经费已经用尽,结果又如此不如人意,而且人员伤病还相当严重———其中,有3个学生被严重烧伤;有60多个学生得了肺结核———工作当然无法进行下去了。连总结都没做,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大兵团作战就这样鸣金收兵。 复旦大学生物系的情况与北京大学的类似,也是因为经费等问题而于1960年下半年停止。 “大兵团作战”阶段所获得的产物,除有机所还留了一点用于继续提纯和分析,后来还陆续整理出了几篇论文外,其他单位七八百位科技工作者和学生轰轰烈烈、辛辛苦苦忙了好几个月,所收获的恐怕就是失败的教训了。 作为那个时代所独有的科研方式,“大兵团作战”本身是很值得关注的。轻视原本就非常少的专家,由领导干部直接指挥不懂行的群众用搞运动方式做研究,这是中国人在科研方式上的独特创造,也确实实践了当时一些领导所设想的“无产阶级的科学道路”。但遗憾的是,在胰岛素工作中,这条研究道路行不通。 脚踏实地终获成功 “大兵团夹击胰岛素”遇挫之后,国家也已进入调整时期。在“调整、充实、巩固、提高”八字方针的指导下,开始允许科研人员和教师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于是,有机所的一些研究人员表示要再次“敲锣打鼓”把这个课题“送还生化所”,而生化所的绝大部分参与者也心灰意懒,希望下马这个课题。北京大学化学系的情况也类似。但聂荣臻、王仲良、张龙翔、汪猷等多级领导人坚决不同意这样做。在他们的要求和命令下,中科院和北京大学的胰岛素工作分别持续了下来,只是把队伍精干到了总共20多人——北大最少的时候只剩两个人,而中科院方面也只剩了一二十人,他们大部分都为早期的参与者——工作方式也恢复到了以前冷清、缓慢而脚踏实地的状态。 在国家科委的撮合下,1963年底,北京大学化学系和中科院有机所、生化所又开始重新合作———北京大学化学系主要负责合成胰岛素A链前9肽。又经过两年时间,到1965年9月17日,他们取得了人工胰岛素结晶,终于完成了胰岛素的人工合成。换句话说,在研究人员和研究方法都基本恢复到了先前走所谓“资产阶级的科学工作道路”时的状态后,他们成功了。

软件工程硕士论文范文解析

软件工程硕士的论文在 轻风论文网 很多的哦,你可以参考下,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咨询下他们的在线辅导老师,我之前也是求助他们帮忙的,很快就给我了,当时还是 轻风论文 的王老师帮忙的,态度不错,呵呵,相对于一些小机构和个人要靠谱的多这里还有些资料,你参考下基于最小风险贝叶斯的多层次邮件过滤系统的研究与实现随着互联网的迅速 普及,电子邮件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 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由于它使用方便、发送快捷、成本低廉 等优点被人们使用,成为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和广 受欢迎的通讯方式之一。但是电子邮件也带了一些负 面影响,尤其是垃圾邮件日益泛滥,它严重的 占用系统资源,浪费用户时间并且威胁到网络的 安全。目前已成为互联网上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 设计并实现有效的垃圾邮件过滤模型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针对目 前垃圾邮件普遍存在的一些 问题,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法:(1)目前的垃圾邮件技术大 多集中在机器学 习和数据挖掘领域,但大多数的算法不能有效地过滤垃圾邮件 ,因此针对垃圾邮件 过滤中存在的漏报和误判问题 ,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最小风险贝叶斯算法。该算法与AdaBoo st算法相结合,实质上就是以最小 风险贝叶斯算法为基分类器,使用A daB oost算法作为训练分类器的 框架,通过训练经常被分错类 的训练样本,并对其进行标记以此来 达到提高邮件分类准确率的目的。两个算法 结合后,提高了分类的 准确率和查全率,并且取得 了良好的过滤效果。(2)在做实 验 的过程中,发 现一个问题:不一定改进的算法在过滤所有信息时一定 比原始算法好。针对该问题提 出了一种分流过滤垃圾邮件的思想。分流过滤垃圾邮件的方式就是根据邮件的内容,先将邮件进行第一次简单的分类,分成不同的类别,再进行第二次分类,将其划分 到擅长过滤这种内容的模块中,这样 划分可以更好的利用算法,有针对性的过滤。(3)针对单一的过滤技 术难以有效过滤垃圾邮件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层次过滤 垃圾邮件的方法。将黑/白名单、基于关键词、基于规则、 基于内容等多种方法相融合,对邮件 的主题、附件名的关键词、邮件正文内容以及附件的文本内容等信息进行过滤,多层次过滤可以充分的发挥每个技术的优点,达到了比较理想的过滤效果。(4)设计 并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平台上实现了基于内容的多层次邮件过滤系统。训练和测试邮 件样本都来源于中国教育和科研网紧 急响应组(CCERT)垃圾邮件数据库,从该数 据库中选取合法邮件400封,垃圾邮件200封进 行试验,实验证明了这种邮件过滤的思想 是有效的。有什么不明白的上 轻风论文网看看吧

软件技术是一个发展变化非常快的行业,软件人才要按照企业和领域需求来确定培养的方向。下面是由我整理的软件技术论文范文,谢谢你的阅读。

浅谈软件项目估算技术

摘 要:由于软件产品自身的特殊性,导致软件项目的估算工作进行困难,估算结果准确性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软件项目估算技术,本文对各种估算技术的主要思想及其优缺点进行简单的阐述。尤其是对功能点估算技术,本文做了详细的介绍,并通过实例加以说明其应用方法。

关键词:规模估算;成本估算;实例应用

中图分类号:

软件项目的估算历来是比较复杂的事,因为软件本身的复杂性、历史经验的缺乏、估算工具缺乏以及一些人为错误,导致软件项目的估算往往和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因此,估算错误已被列入软件项目失败的四大原因之一。由此,也证明了正确对软件项目进行估算是何等重要。

在软件项目管理中,估算就是对项目将持续多长时间或花费多少成本的预测。所以说,估算正是一种对未来的预测。从这里也看以看出估算的重点就在“工作量估算”或“成本估算”,而在对这两者进行估算的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都少不了“软件规模”这个条件,所以本文将软件估算分为两种类型,第一个种是软件项目规模的估算,第二种是将估算得出的规模转换为工作量的估算或成本的估算。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规模估算技术,如:代码行估算技术、功能点估算技术;而使用比较广泛的成本估算技术,如:COCOMO算法模型估算技术。

除了上述所列举的几种技术外,还有几种估算技术既可以用于估算规模,也可直接应用与估算工作量或估算成本,如:Delphi估算法、类比估算技术、PERT估算技术。这几种估算技术不似前面所列的技术,比较有针对行,且有具体的计算过程、计算公式。这几种技术只是一种思想,依据某个选定的科目进行估算。下面本文将简单介绍上述提到的几种估算技术,并通过具体的实例重点阐述功能点估算技术。

1 估算技术简介

代码行估算技术。代码行(LOC)指所有的可执行的源代码行数,包括可交付的工作控制语言(JCL:Job Control Language)语句、数据定义、数据类型声明、等价声明、输入/输出格式声明等[1]。代码行估算技术主要是估算软件的规模,即通过该技术估算待研发软件项目有多少行代码。一般为了方便表示,使用较大的单位千代码行(KLOC)来表示待研发软件项目的规模大小。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有经验积累和开发模式稳定的公司。如果是新成立公司,使用这种估算技术则会存在很大误差,加大项目失败的风险。

功能点估算技术。功能点法是一种经过实践验证的方法,但应用成本很高,估算的工作量投入也较大。功能点估算技术最终结果是规模,仍然需要知道项目的生产率数据才能得出实际的工作量。功能点估算技术将系统功能分为输入、输出、查询、外部文件和内部文件5种类型。其中,输入是一个数据跨越系统边界,从外部到内部的基本数据处理过程。数据的来源可以是人机输入界面/接口,或是另一个应用系统;输出是一个衍生数据跨越系统边界,从内部到外部的基本数据处理过程。这些输出的数据可能会产生报表,或发到其他外部系统的输出文件;查询是一个不包含衍生数据和数据维护的基本数据处理过程,包括输入和输出两部分;内部文件存在于系统边界之内,用户可识别的一组逻辑上相互关联的数据;外部文件存在于系统边界之外,用户可识别的一组逻辑上相互关联的数据。使用功能点估算技术估算的大概步骤为:

(1)通过需求分析将系统功能按照上述5种类型进行分类。

(2)分析每个功能项的复杂程度,大致分为一般、简单、复杂三种类型,每一种类型都对应一个权重值,具体如表1。

(3)根据每个功能项的复杂权重值,求出功能项的加权和,即为未调整功能点数(UFC)。

(4)分析该系统的技术复杂度,功能点估算将与系统相关的技术影响因素分为14组(用Ai表示),每个分为6个级别,权重分别从0至5。根据分析结果及公式计算技术复杂度因子(TCF),即TCF=(SUM(Ai))。

(5)将UFC与TCF相乘即为功能点数。

COCOMO算法模型。Cocomo模像是一个分层次的系列软件成本估算模型,包括基本模型、中级模型和详细模型3个子模型。3个模型采用同一个计算公式,即E=asb×EAF[2]。其中,E是以人月为单位的工作量;S是以KLOC为单位的程序规模;EAF是一个工作量调整因子,在基本模型中该项值为1,中级模型和详细模型中根据成本驱动因素确定;a和b是随开发模式而变化的因子,这里开发模式被分为3中类型,即有机式、半分离式和嵌入式。

Cocomo算法模型是一种精确易用的估算方法,如果项目没有足够多的历史数据,会使得各调整因子和系数很难确定,进而使得估算比较困难。但是一旦项目建立起这种模型,则通过Cocomo模型得出的项目工作量和项目周期具有更高的准确度。

Delphi估算技术。Delphi估算技术又被成为专家估算技术,它是由一个被认为是该任务专家的人来进行估算,且估算过程很大一部分是基于不清晰,不可重复的推理过程,也就是直觉。所以该技术中专家“专”的程度及对项目的理解程度是该技术的重点,也是难点,它的好坏直接影响估算结果的准确程度。

Delphi估算技术估算过程并不像功能点估算技术或COCOMO算法模型那样,有明确的计算方法或计算公式。它是将待估算的项目的相关信息发给专家,专家估算后由专门的负责人进行汇总,然后再发给专家估算,反复几次后得到一个估算结果,可见只是一种思想,所以它除了用来估算规模,也可以用来估算成本、风险等,即对选定的某个科目进行估算。

类比估算技术。“类比估算”,顾名思义是通过同以往类似项目(如应用领域、环境和复杂程度等)相比较得出估算结果。类比估算技术是一种粗略的估算方法,它估算结果的精确度取决于历史项目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度。类比估算技术与Delphi估算技术类似,它的用途不仅仅用在规模估算上,也可以估算成本、工作量等。 PERT估算技术。PERT估算技术,又称为计划评审估算技术,它对需要估算的科目(如规模、成本、工期等)按三种不同情况估算:一个乐观估算结果,一个最可能估算结果,一个悲观估算结果。再通过这三个结果计算得到一个期望规模和标准偏差。这种估算技术可以用于估算规模,同样也可以用于估算工期,相比较来说PERT技术估算的结果比类比估算技术的结果要更准确。

2 功能点估算技术应用实例

假设某员工管理系统,经过需求分析得知,该系统所包含功能如下:

(1)员工信息维护:添加员工、修改员工信息、查询员工信息;

(2)部门信息维护:添加部门、修改部门信息;

(3)工资统计:统计员工年薪,并打印输出。

其中,在该系统中添加一个员工资料,会使用到员工的基本信息:员工ID(标签控件)、姓名、性别、年龄、婚否、部门ID;教育情况:学校名称、所学专业、学历。对部门的维护会使用到部门的信息:部门ID(标签控件)、部门名称。员工工资信息由另外一个财务系统提供,工资表信息有员工的基本信息:员工ID(标签控件)、姓名、部门名称;工资信息:工资级别、工资金额。

根据功能点估算技术估算步骤,首先计算未调整功能点数,即各种类型功能项的加权和,分析该系统6个功能项所属类型及其复杂权重值如表2:

假设该项目的14个技术复杂度因子均为“有一定影响”,即权重值均为2,则该项目功能点数为:FP=45×(×14×2)=。如果知道该项目使用何种语言,可以将功能点数转换为代码行数。

3 结语

本文对目前比较流行的几种软件项目估算技术做了简单介绍。重点讲述了功能点估算技术,并通过一个实例演示了功能点估算技术的应用方法。通过本文描述可以看出每种项目估算技术都有其自己的优缺点,如果想要得到比较准确的估算结果,不能仅靠一种估算技术,而应该综合运用各种估算技术,才能得到比较全面的信息和比较准确的结果。目前,也有一些基于这些估算技术的思想的自动化估算工具产生,相信通过不断的发展,将解决软件项目成本估算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少民.软件项目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1.

[2]覃征等.软件项目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李明树,何梅,杨达,舒风笛,王青.软件成本估算方法及应用[J].Journal of Software,, , April 2007,775-795.

[4]The David Consulting Group ,Function Point Counting Practices Manual Release ,January 2005,

[5]刘谦.软件项目估算方法在敏捷开发中的实践.中国管理网,2010-06-18.

作者简介:王颖,女,研究生,软件工程专业;江文焱,男,研究生,软件工程专业。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软件技术论文范文

硕士论文查重解析失败原因

论文查重不过的原因主要就是引诱的内容太多了,没有自己的见解,没有自己的成果,所以就会导致论文查重很难通过

论文查重不过的原因一般都是因为引用过多或者是复制粘贴太多,有些论文可能是向别人的论文内容诊断诊断的复制,这样就会导致重复率特别高,因此就会影响查重导致查重不过。

与资料库中很多论文有大面积重复的地方,建议不要直接摘复制文献中的东西,可以用自己的话进行改写

很简单,就是说你这个抄袭的太多了,而又没有自己的东西,我觉得你可以尝试着去写一些自己对于你这篇论文的感想和想法,没有必要全部的抄袭,因为你自己的语言去写。

硕士毕业论文压力缓解

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如果要顺利毕业的话就需要完成毕业论文。如果不付出心血和努力的话,毕业论文的质量就不会高,就不容易通过。但是,由于毕业前基本上已经找好了工作,是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毕业论文中来的。有人问,临近研究生毕业,但是毕业论文写不下去很焦虑怎么办?首先,可以向导师求助,让导师好好开导一下。其次,可以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内心感受。最后,可以花几天时间出门放松一下心情。下面让我们具体看一下。

在学校的时候,如果有任何问题都是可以求助导师的。所以,论文写不下去也不要担心导师会有别的想法,反而需要跟导师好好沟通一下。当导师了解了你的处境之后,就会给出一些指导意见,对你会有不少帮助的。

另外,由于你的同学们也要写毕业论文,跟你的处境应该都差不多,不妨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心得,大家相互分享一下内心感受。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了解到别人的想法是怎么样的,或许别人的想法对你会有帮助。

如果实在很焦虑,不妨出门玩几天好好放松一下心情。焦虑的情绪对你是没有什么帮助的,反而会让你的毕业论文一直写不下去。所以,不妨花几天时间调整一下状态,说不定回来之后就可以快速完成毕业论文了。

因此,这种情况其实也不是什么糟糕的情况,只是个人心态问题。毕业论文是一定要完成的,不然没法毕业。趁还有时间,把心态调整好即可。大家觉得呢?

答: 首先我们要从多方面来分析,分析心理压力大的原因,然后施加外力逐个排解呀。

总结来说以上两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呀~

可以好好的放松一下,这样我们放下压力之后,可能灵感就来了,毕业论文就可以很轻松的写出来。

可以和朋友、同学聊聊天,向他们倾诉你的压力,让他们试着开导你,或者培养一个自己兴趣来转移自己的心理压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