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麻纺织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14:22:40

麻纺织毕业论文

内容摘要:纤维艺术在中国随着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和传播,艺术家们对纤维材料的积极探索,与世界各国纤维艺术的不断交流及高校纤维教育的开展,将会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关 键 词:纤维艺术 中国 发展纤维艺术是现代艺术的一种形式,它泛指一切以纤维材料进行创作的艺术作品,包括各种编织、印染、绗缝、软雕等等。目前,中国的纤维艺术随着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与传播,艺术家们对纤维材料的积极探索,与世界各国纤维艺术的不断交流,及高校纤维教育的开展,中国的纤维艺术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一、纤维艺术的取材古往今来人们穿的、用的都是纺织纤维制成的,日久天长在人们思想中形成了纤维艺术品的材料都是纺织纤维的意象。其实不然,当代纤维艺术的取材远不止可纺织的纤维。1.“纺织纤维”一般的要求可纺性方面的要求,如纤维的长度、粗细、强度等;舒适方面的要求,如弹性、吸湿、透气、抗静电等。2.“纺织纤维”的分类①天然纤维。常规的天然纤维有棉、麻、丝、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天然纤维又出现了,比如菠萝叶纤维与现在普遍使用的竹纤维。②化学纤维。化学纤维是随着化工行业的发展兴起的,目前已经成为纺织纤维的主体。其包括再生纤维与合成纤维两大类。再生纤维,也叫做人造纤维,是利用天然材料经制浆喷丝而成,有再生纤维素与再生蛋白质之分。合成纤维是以石油为原料,经化学聚合而成,主要纤维材料有涤纶、锦纶、腈纶、维纶、丙纶、氯纶等。它们可以根据需要切割成不同长度或直接使用长丝。其统一的燃烧特点是熔融成滴。3.现代纤维艺术取材的开放性从古到今,任何艺术创作和视觉形象都离不开材料,在每一个具体的艺术领域中,艺术家总是努力地挖掘和探索一切可能的新型材料。随着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和传播,中国的艺术家们突破了传统材料的观念束缚,广泛探索,大胆开拓和试验,使得纤维艺术取材更为广泛和多元化。二、纤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利用动植物纤维制作服饰及装饰品已经很常见。如用兽毛织成、上面绣着五彩花纹的衣裳。春秋时期,吴、越、郑、卫等国的织造、染色水平都已经达到一定高度。到战国时期,丝织物在织法上,不仅能织细密的平纹,而且能织复杂的斜纹,还能提花和绣花。中国还是全世界最早使用蚕丝做纺织材料的国家。两汉时期又出现了工艺更加复杂的缂丝。由于缂丝工艺多为皇亲贵族的奢侈品,所以只追求工艺的精美绝伦而很少考虑人工成本。宋代母子经缂法的运用使缂丝艺术品纹丝的均匀性胜过当时的工笔绘画作品。当时用缂丝技法临摹书画原作已经达到惟妙惟肖的境地,其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虽然缂丝采用的编织材料和欧洲壁毯不同,但通经断纬的编织技法却是相通的。清代缂丝的中心转移到了苏州一带,这时使用的彩色纬线已有六千多种颜色。新中国成立后,纤维艺术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地毯行业,地毯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个主流品种之一,一向以编织120道壁毯作为约定俗成的技术和质量标准。运用传统的栽绒工艺,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追求写实的画面效果,在艺术作品中还原生活的真实原貌。中国的地毯作品《万里长城》作为国礼赠送给联合国总部,一时传为佳话。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快车道,纤维艺术也迎来了明媚的春天“……一批青年艺术家揭竿而起,切入纤维艺术语言的探索,塑造了一些纤维感较强的艺术形象。”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家学习欧洲高比林的编织技法,在极其简陋的工作环境中,开始进行独立的纤维艺术创作。一批采用高比林编织技法表达中国传统审美意趣的纤维艺术作品,如《山高水长》《秋水长天》等获得了艺术界的高度评价。三、展望中国的纤维艺术的发展前景纤维艺术的手工编织的特性使得这门传统的手工艺独具民族文化的特性。只有当一门技艺与文化相结合,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永葆青春,常开不败。1.国际纤维艺术的交流2000年“从洛桑到北京”纤维艺术双年展,聚集了中国、美国、日本、格鲁吉亚等16个国家二百多位纤维艺术家,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在中国最具现代意识的大都市上海集中展示,为世界范围内各种传统与现代的纤维艺术提供了展示空间和研讨殿堂。这本身就是一件促进中国纤维艺术发展,展现中国纤维艺术文化的大事件。2002年第二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在中国12所高校纤维艺术家共同努力下,在北京拉开了帷幕。这标志着中国纤维艺术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它引领着世界纤维艺术的潮流,建立了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中国成为世界纤维艺术的热点地区,纤维艺术也因为有了中国大舞台而焕发了蓬勃生机。2.中国纤维艺术教育的开展林乐成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纤维艺术高等教育的开创者,于1985年首先开设了编织壁挂设计制作课,这应是中国教育史上在大学开设编织壁挂教学的第一课。2000年,他又率先正式招收了纤维艺术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这也应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纤维艺术研究方向的硕士学位教育。他的社会实践和教育探索可谓硕果累累。2000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纤维艺术工作室正式成立。几年来,纤维艺术工作室学生创作实践作品纷纷获奖。林乐成教授出版的《纤维艺术》一书,是他多年教育研究的结晶,是我国的纤维艺术教育领域具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第一本纤维艺术专著。如今,纤维艺术已经在中国的高校开花结果,一批热爱纤维艺术的教育工作者正乐此不疲地耕耘在讲坛和工作室里。我国的纤维艺术教育,已经初具体系和规模。与此同时,理论文化的建设和研究,也逐步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层到纵深地发展着。中国的纤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更加快速地发展着。纤维艺术不断与国际交流,吸取着欧美纤维艺术观念的开放性思潮,保留发扬着我国古老而独有的情怀和含蓄深远的意趣,也基本实现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纤维艺术在中国的经济日新月异和政治环境十分稳定下,在不断与世界的交流学习中,在国内纤维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国人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中,一定会开拓出美好的明天。参考文献:[1]林乐成,王凯.纤维艺术.上海画报出版社,.[2]朱尽晖.现代纤维艺术设计.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我国纺织生产历史悠久,纺织技术发展历程漫长而曲折,因此,研究纺织技术发展历程与沿革,总结发展规律对今后我国纺织的更大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棉纺织在我国纺织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纺织工业的主要行业和基础性行业,也是纺织工业中工艺、技术、装备和管理基础较好的行业。因此研究棉纺织技术发展历程具有代表意义。 本论文以技术革新和发展作为线索对我国棉纺织技术发展历程进行了研究,论述了我国棉纺织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历史背景与技术特征。借助文献检索、社会调研、图表分析、技术分析等方法,归纳出促进我国棉纺织技术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对中国棉纺织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棉纺织技术的具体建议。 论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纺织的起源和手工丝、麻纺织技术的发展情况。总结出我国原始手工棉纺织技术是在原有丝、麻纺织技术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改进纺织工艺和技术,使我国古代手工棉纺织技术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次,论文阐述了我国古代一家一户式的小农经济对棉纺织技术发展的制约、西欧进入工业化纺织生产时期对我国棉纺织的影响以及鸦片战争后西欧列强在我国大量开办纺织工厂对我国手工棉纺织业的冲击,分析出我国古代手工棉纺织业陷入停滞继而进入近代动力机器棉纺织时期的原因;再次,论文通过对现代新型棉纺织技术发展历程的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棉纺织技术几乎完全脱离传统技术的特征朝着自动化和高产高速高效方向发展,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不断涌现。棉纺织产品突破服用领域,向着产业用、装饰用方向发展;最后,论文对我国棉纺织技术发展未来进行预测,指出我国自主开发和研制新型棉纺织设备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棉纺织技术将进一步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棉纺织产品的功能性、舒适性和艺术美感将进一步提高。

我觉得这篇蛮好的 给你参考参考: 浙江服装产业发展趋势与目标等问题研究 ——产业集群发展目标。产业集群功能、层次得到显著提升,培育和建设若干个以产业园区、核心企业为主体的核心区块和重点区块,这些区块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占有率和较强的竞争力。在核心区块和重点区块内建设若干个特色纺织服装工业园区;创建宁波、温州和杭州三座“中国服装名城”,到2010年初步建成和确立中国服装名城的整体形象。 ——产业外向度目标。纺织产业出口额200亿美元以上,稳居机电产品之后浙江第二大类出口商品,占全省外贸出口总值的比重30%以上。以混合所有制企业为出口主体,一般贸易出口为主,加工贸易出口增长迅速。主要贸易伙伴分布在日本、欧盟、美国、东盟、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出口服装的相对优势指数在左右,纺织服装出口继续是浙江参与国际竞争最具优势的产业之一。 (三)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布局 全省拟以杭州、绍兴、宁波、湖州、温州和台州为各个相应行业的区域发展中心,并根据行业先进性及未来市场的成长性分成不同层次,优先扶持和发展最具潜力的区域中心或行业部门;根据产业梯度转移规律,注意利用“两个西部”(浙江西部地区和中国的西部省份)的产业发展新空间,实现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1.纺织业发展布局:以绍兴县为重心,重点扶持滨海工业区和柯桥开发区建设,带动环杭州湾地区纺织产业更快发展。其中产业集群,化纤生产:以绍兴、萧山和嘉兴等优势地区为主要集聚地。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差别化纤维、新型和特种纤维生产,提高差别化纤维比重(40%),提高产业用、装饰用纤维比重(40%)。棉纺项目:主要向宁波、绍兴、萧山和海宁集聚。重点在于提高纺纱装备现代化程度,加快纯棉、高支精梳纱与色纺纱、无结纱的发展,提高省内棉纱自给的比例。织造业:重点向萧山、绍兴、桐乡、海宁、海盐等优势地区集聚。要加强产品结构调整与档次提升、积极开发高档面料,提高精梳纱所占面料成分比重(45%),重点向萧山、绍兴、桐乡、海宁、海盐等优势地区集中布局。印染业:以绍兴、萧山、嘉兴为主要基地。要加大环保性的染整技术的开发力度,提高后整理能力。纺织染料类企业主要向绍兴县及周边集中,其中染料生产以上虞新区为核心,严格治污管理,禁止高污染企业在上游临水地区布局。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以海宁、余杭、宁波等优势区块为基地,逐步形成生产聚集地。丝绸行业:以传统产地杭嘉湖地区为主要集群区块。进一步加大产业整合力度,推进产业集聚,提高产业竞争力。纺机业:以新昌、嵊州、台州为主,打造国内新型纺织机械生产基地。 2.服装业发展布局:以宁波鄞州为浙江服装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块加以扶持。以杭州的江干、萧山二区作为浙江服装产业布局的重点区块之一,规划建设女装产业区块。以湖州织里作为浙江服装产业布局的重点区块之二,扶植建设织里童装精品区块。特色服装区域集群,男装的集群布局:以宁波为中心,外延到温州藤桥和诸暨枫桥、义乌大陈、苏溪;女装的集群布局:以杭州为中心,外延到嘉兴和湖州;童装的集群布局:以湖州织里为中心,外延到宁波的宁海等;休闲服装的集群布局:以温州为中心,外延至平湖、诸暨枫桥、义乌大陈、苏溪;皮革服装的集群布局:以海宁为中心,外延到长兴;针织服装的集群布局:以宁波象山为中心,外延到海宁、慈溪、桐庐、诸暨大唐;领带的集群布局:以绍兴嵊州为中心,外延到义乌和诸暨;服装辅料的集群布局:以长兴为中心,发展以高档服装粘合衬为特色的服装辅料制造业。配额取消也必然导致全球市场份额的重新划分。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预测,未来中国纺织品在美国市场的份额将会增加到30%以上。但我们也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复杂的利益再分配,竞争将会更加残酷。欧美发达国家的纺织品市场仍然由其跨国公司主宰,一大批世界知名品牌集团控制了市场。他们有自己的品牌、设计、面料来源、技术优势、生产公司和销售渠道,委托发展中国家贴牌加工,然后再由他们经销。象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是我们传统的竞争对手。还有与发达国家具有地缘优势的国家(如东欧、土耳其、墨西哥等),与我国相比它们具有地理位置和一些贸易政策优势。欧盟东扩后,随着欧盟内部零关税带来的内部贸易的增强和区外配额和高关税,我国对欧盟东扩后进入欧盟的10国出口将呈下降趋势;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后,在美加墨之间,逐渐形成了美国生产棉纱,在墨西哥和加拿大织布并成衣,再回流美国的区内循环趋势。因此,今后5-10年内,中国纺织产业虽会占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亚洲国家和地区之间、亚洲同拉美特别是加勒比地区之间的竞争和矛盾将会加剧。 4.技术升级态势。近几年来,浙江纺织业大力引进先进设备,不断加快技术装备的更新步伐,利用先进工艺技术,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名列全国同行前列,服装面料的自给率也有了提高,技术升级态势比较明显。配额取消后,浙江纺织业将有机会更多更快地吸引国外的资本、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等要素,加强与各国在纺织领域中的合作,推动纺织产业升级。但是外国名牌服装产品正以每年3%的增幅抢占国内市场,上百家外国著名服装公司在我国境内展开了激烈的市场争夺。而我们的技术设备消化吸收能力有待提高,自主创新远远不够。 (二)存在的难题 一是劳动力成本趋高。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逐渐失去,使得产品生产成本逐步提高,竞争优势有所减弱。 二是土地、原料和能源对纺织产业发展产生一定制约。经过20多年的发展,省内最适合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地理区域已经基本得到利用,适合产业规模扩大及产业转移所需的新区域空间明显不足。原料方面从本地提供的天然纤维数量上看,除了蚕茧(生丝)相对比较充足外,其他如棉、毛、麻等纤维均无法满足现有生产能力。化纤原料对外依赖严重。能源方面浙江省内基本无煤炭、石油生产,几乎100%靠外省调入或进口;电力供应紧张,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纺织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是研发能力薄弱。主要表现在化纤产品差别化率一直低水平徘徊,高性能、功能化纤维开发滞后;印染后整理技术障碍难以突破;面料开发难有建树,基本停留在模仿阶段;丝绸及其相关产品开发难以深化,相应技术难题多年得不到解决;服装设计水平与世界水平差距甚大,品牌设计与建设任重道远;纺织机械产品开发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纺织品服装出口以中低档产品为主,出口服装大多没有自创品牌,款式也主要根据来样加工;功能化、差别化化纤织物不能满足国际市场要求等。生产的面料在色彩和花型等方面跟不上时尚潮流,出口服装面料自给率仅55%左右。究其原因,浙江省在产品开发的五大技术环节,即纤维、纱线、织造、染整和设计等方面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都存在明显的差距。 四是技术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技术装备总体水平偏低,使浙江省纺织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国外相比差距甚大。国际上棉纺织行业精梳联合机、自动络筒机等先进工艺设备的占有率已分别达到50%和90%,浙江仅占20%和33%;织机无梭比率国际上已达到80%以上,我省仅,高附加值的差别化纤维产品国际上已超过40%,浙江仅为20%,发达国家化纤行业的涤纶直接纺技术已普遍采用,浙江直接纺比重只达60%;印染后整理的技术水平则更加落后,导致面料的色差、色牢度较低、手感不好。 五是专业人才欠缺,管理水平不高。接受过系统的纺织生产理论和实践的训练、熟悉WTO规则、具备处理国际事务能力的人才短缺。管理水平较为低下。同时,职工队伍素质差且不稳定,不仅影响劳动生产率,而且造成浪费,增加了产品成本,削弱了应有的竞争优势。二、浙江纺织业发展思路和战略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和机遇,以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为目标,按国际化、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生态化融合发展的要求构建纺织产业新体系,以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结构优化为导向,以重整业务流程为手段,强化产业集群效应,优化区域合理布局,推动产业一体化发展,打造支撑有力、结构优化、高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的国际性先进纺织服装制造基地、研发基地和国际性贸易(营销、物流)中心。 (二)产业发展定位 ——国际性先进纺织产业的制造基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产业规模上,化纤、棉纺、针织、印染、服装、领带等生产能力保持全国领先,进入世界前茅。二是在产业组织上,以专业化协作为基础,构建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基础的“网络式”组织,推动多方联合和引导有序竞争,打造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纺织服装“航空母舰”。三是在纺织产品升级换代能力不断增强,品牌类、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有明显提高,低水平及资源、能源占用量和环境污染大的纺织产品比重逐步减少。四是在技术装备上,加大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装备,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在提高国际先进技术装备本地化能力上有所突破。 ——先进纺织产业的研发基地。纺织产业研发基地是增强纺织产品升级换代能力和国际先进纺织技术装备本地化能力主战场,要成为产业关键技术和区域共性技术突破的主源头,成为国际性特别是跨国公司、全国性研发机构集聚地,成为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专业化发展和产学研一体化、跨区域协作和中外合资合作等多种联合方式相结合的创新基地。 ——国际性先进纺织产品的贸易中心。一是要立足浙江已有各类纺织产品、原料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以及各类纺织服装交易会,按现代物流、营销发展要求,以信息化为主要手段,改造提升各类市场内涵能级,推动联合联动发展,放大集群的国际国内区域效应。二是要加快加大与国际纺织服装市场接轨力度。大力增加纺织服装出口创汇,积累市场、人才和引进技术。逐步提高国际品牌和海外供应商的数量,推动纺织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在主要贸易地区开办贸易企业,与国际纺织服装贸易企业加大合资合作等。培育几个具有国际性影响的专业性展览会,并通过采购信息平台、采购咨询、采购服务的改善与提高,使浙江的纺织贸易更上一个新台阶,努力把浙江建设成国际性的先进纺织产业的贸易(营销、物流)中心。 ——国际性先进纺织产业的品牌集聚地。一是要把环杭州湾纺织产业带打造成国际性的纺织产业区域品牌,扩大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二是要培育若干家大型纺织服装企业,进一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形成在全国和世界上有影响力的企业品牌;三是要加强产品品牌的研发、吸引、投资和经营,在加强产品研发的基础上,大力引进国际品牌,使浙江成为世界纺织产业的品牌集聚地。 (三)战略目标 到2010年,浙江纺织产业全面融入国际市场,率先基本建成国内领先、国际竞争力强,产业集聚规模大、专业化协作水平高、配套功能完善,集生产、研发、交易、信息为一体的技术先进、研发创新能力强、涵盖面广、附加价值高、出口创汇能力强的国际性先进纺织服装制造基地、研发基地和国际贸易中心。 ——产业发展规模目标。从浙江工业化发展所处阶段、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趋势的分析,我们认为到2010年,浙江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纺织产业总产值大致接近10000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左右为宜,纺织产业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产业发展水平目标。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居国内领先水平,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企业信息化,印染后整理技术和高挡纺织面料关键技术取得极大进展,纺织产业成为高附加值和高科技产业,经济效益、绿色制造全国领先,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整体产业层次提升,创造“隆起效应”。——产业集群发展目标。产业集群功能、层次得到显著提升,培育和建设若干个以产业园区、核心企业为主体的核心区块和重点区块,这些区块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占有率和较强的竞争力。在核心区块和重点区块内建设若干个特色纺织服装工业园区;创建宁波、温州和杭州三座“中国服装名城”,到2010年初步建成和确立中国服装名城的整体形象。 ——产业外向度目标。纺织产业出口额200亿美元以上,稳居机电产品之后浙江第二大类出口商品,占全省外贸出口总值的比重30%以上。以混合所有制企业为出口主体,一般贸易出口为主,加工贸易出口增长迅速。主要贸易伙伴分布在日本、欧盟、美国、东盟、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出口服装的相对优势指数在左右,纺织服装出口继续是浙江参与国际竞争最具优势的产业之一。 (三)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布局 全省拟以杭州、绍兴、宁波、湖州、温州和台州为各个相应行业的区域发展中心,并根据行业先进性及未来市场的成长性分成不同层次,优先扶持和发展最具潜力的区域中心或行业部门;根据产业梯度转移规律,注意利用“两个西部”(浙江西部地区和中国的西部省份)的产业发展新空间,实现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1.纺织业发展布局:以绍兴县为重心,重点扶持滨海工业区和柯桥开发区建设,带动环杭州湾地区纺织产业更快发展。其中产业集群,化纤生产:以绍兴、萧山和嘉兴等优势地区为主要集聚地。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差别化纤维、新型和特种纤维生产,提高差别化纤维比重(40%),提高产业用、装饰用纤维比重(40%)。棉纺项目:主要向宁波、绍兴、萧山和海宁集聚。重点在于提高纺纱装备现代化程度,加快纯棉、高支精梳纱与色纺纱、无结纱的发展,提高省内棉纱自给的比例。织造业:重点向萧山、绍兴、桐乡、海宁、海盐等优势地区集聚。要加强产品结构调整与档次提升、积极开发高档面料,提高精梳纱所占面料成分比重(45%),重点向萧山、绍兴、桐乡、海宁、海盐等优势地区集中布局。印染业:以绍兴、萧山、嘉兴为主要基地。要加大环保性的染整技术的开发力度,提高后整理能力。纺织染料类企业主要向绍兴县及周边集中,其中染料生产以上虞新区为核心,严格治污管理,禁止高污染企业在上游临水地区布局。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以海宁、余杭、宁波等优势区块为基地,逐步形成生产聚集地。丝绸行业:以传统产地杭嘉湖地区为主要集群区块。进一步加大产业整合力度,推进产业集聚,提高产业竞争力。纺机业:以新昌、嵊州、台州为主,打造国内新型纺织机械生产基地。 2.服装业发展布局:以宁波鄞州为浙江服装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块加以扶持。以杭州的江干、萧山二区作为浙江服装产业布局的重点区块之一,规划建设女装产业区块。以湖州织里作为浙江服装产业布局的重点区块之二,扶植建设织里童装精品区块。特色服装区域集群,男装的集群布局:以宁波为中心,外延到温州藤桥和诸暨枫桥、义乌大陈、苏溪;女装的集群布局:以杭州为中心,外延到嘉兴和湖州;童装的集群布局:以湖州织里为中心,外延到宁波的宁海等;休闲服装的集群布局:以温州为中心,外延至平湖、诸暨枫桥、义乌大陈、苏溪;皮革服装的集群布局:以海宁为中心,外延到长兴;针织服装的集群布局:以宁波象山为中心,外延到海宁、慈溪、桐庐、诸暨大唐;领带的集群布局:以绍兴嵊州为中心,外延到义乌和诸暨;服装辅料的集群布局:以长兴为中心,发展以高档服装粘合衬为特色的服装辅料制造业。

亚麻纺织毕业论文

你可以写 纺织业运营状况案例分析 从这方面入手 我的前两天刚交了 头都大了

纺织材料生态化及其发展趋势摘要:从采用绿色原料、利用生物技术和开发可降解纤维3方面,综述了纺织材料生态化的发展现状,指出循环材料开发和使用是纺织生态材料发展的趋势。关键词:纺织材料;绿色;生态化;趋势目前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影响下,许多国家都在致力于研究既不影响生态环境,又能利用生态资源的新型纤维。并提出纺织用材料必须经过毒理学测试,具有相应标志,符合环保、生态、人体健康要求。纺织材料生态化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发展方向。采用绿色原料开发生态纤维,利用生物技术发展可降解纤维,选择节约资源、可回收利用纤维原料已成为目前纺织生态材料发展的趋势[1~2]。1采用绿色原料开发生态纤维利用绿色原料开发生态纤维已成为获得生态型纺织材料的主要途径和研究、开发热点。从食用的香蕉、小麦、大豆、玉米、牛奶、虾、蟹等到木材、昆虫、蜘蛛都成为了生态纤维材料的来源。现今的绿色原料包括原生态自然物质,以自然物质为基础的提炼物及原有纤维的再加工产物3种[3]。1·1利用原生态自然物开发生态纤维自然界中原生态的物质即常规的天然纤维,以其自然本色和环保特性赢得人们喜爱。但天然纤维并非完全无毒,如天然纤维在生长过程中所施用的化肥及杀虫剂等化学药品是有害物质进入的主要途径。目前生态天然纤维主要致力于开发对杀虫剂和除草剂较少依赖的天然纤维和新型绿色纤维,如有机棉、有机麻等。同时许多新型原生态的纤维原料如木棉、菠萝叶纤维、香蕉茎纤维、竹纤维等生态纤维也在积极的开发与应用中。发现更多的天然纤维材料,进一步扩大天然纤维的可利用性,使天然纤维材料的发展日益扩大是当前利用原生态的自然物质开发生态纤维的主要研究方向[4~5]。1·2用自然物的提取物开发再生生态性纤维直接取自天然高分子物质,以自然物质为基础的提取物可形成绿色环保纤维,如Tencel、Modal、大豆蛋白纤维、牛奶、海藻酸钠纤维、甲壳素纤维、竹浆纤维等。这些纤维多属于再生纤维素或蛋白质纤维类,纤维本身主要由纤维素或蛋白质组成,易生物降解,符合环保要求。有关再生生态纤维方面的研究较早也较多,许多纤维的开发和应用也较成熟[6]。如甲壳素纤维,所用甲壳质广泛存在于虾、蟹等水产品和昆虫、蜘蛛等节肢动物的外壳中,也存在于菌类、藻类的细胞壁中。甲壳质纤维是一种可降解的环保型动物纤维素纤维,废弃后可被微生物分解。这种纤维具有生物活性,有良好的吸附性、粘结性、抗菌性和治伤性能。它是自然界唯一带正电荷的动物纤维,对危害人体的大肠菌杆、金色葡萄球菌等具有较强的抑制能力,适合制造特殊的医用功能纤维产品。此外,近年开发的新型蛋白复合蚕蛹蛋白粘胶长丝纤维,利用与粘胶纺丝原液共混,纤维素形成芯部,蛋白质集中于表面,构成分子上的稳定结合,形成具有特定皮芯结构的蛹蛋白粘胶皮芯复合长丝。纤维中蛋白质含量为10%~20%左右,纤维与皮肤的亲合性好,保健功能显著[7~8]。1·3利用原有纤维的再加工开发生态性纺织材料采用自然原料通过高分子化学合成的方法可加工、生产生态纤维材料,如聚乳酸纤维(PLA)、聚羟基乙酸纤维(PGA),及它们的聚合纤维(PLGA)。这些纤维原料资源可再生和重复利用,使用过程安全。纤维开发途径包括微生物合成生态纤维和化学合成高分子生态材料。由微生物合成的聚羟基链烷酸酯、短梗霉多糖、功能蛋白高分子等都可以纺制成纤维。另外,微生物还可直接用于生产可生物降解的纤维。如短梗霉多糖(Pullulan)纤维就是以谷物或马铃薯为原料,由出芽短梗霉产生的一种胞外水溶性多糖(由麦芽三糖1,6键接形成的聚合物)合成,其强度和硬度等物理性质与聚苯乙烯相当。Pullulan纤维具有平滑、透明、光泽好、强度高(与尼纶相当)、无毒、无味、无色、能生物降解的特点,适合作手术缝合线和医用敷料。还可利用多糖液中培养出的细菌(膜醋菌)获得直径大于40 nm的生物纤维丝条,用微菌类霉菌体合成支化营养菌丝或长度达几厘米的由孢子囊柄组成的丝条,分离纯化后丝条能够织成无纺布,用于湿法无纺布的过滤材料[9]。化学合成高分子材料是将天然物质通过化学加工方法合成,如美国杜邦公司2000年10月投产的索罗那(Sorona)纤维就是以玉米为原料的全新多聚体化合物。其纤维制品在舒适、耐磨、弹性、抗皱、防护等性能方面,大大优于现有的化纤制品。制成的人造皮革更柔软,更似真皮,且可回收再利用,为重要的环保产品。还有以玉米、小麦等农作物为原料发酵成乳酸再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聚乳酸纤维(PLA)等[10]。2运用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开发生态纺织材料将现代生物技术巧妙地用于纺织纤维的开发,不仅能有效地改进现有纺织原料的不足,还可根据需要开发出适合纺织生产的新型纺织纤维,为纺织原料研发开辟新的途径。天然彩色棉纤维是美国科学家利用基因改性技术开发出的一种新型棉花品种,通过将彩色基因移植到白棉DNA中而获得。彩棉产品省去染色、印花等工序,减少了加工污水的排放和能源消耗,实现了从纤维生长到纺织成衣全过程的“零污染”。利用基因改性技术可生产抗虫棉,避免农药对环境及棉本身造成危害。中国农科院等单位将苏芸金杆菌的毒蛋白基因转入棉细胞内,培育出了十多个抗虫棉品种,能产生一种对抗鳞翅目昆虫的毒素,抗棉铃虫能力达80%以上。此外,转基因抗蚜虫棉、转基因抗虫抗病棉也相继培育成功,已在我国实验推广[11]。利用现代生物、基因工程技术还可向棉纤维中引入其他成分,形成天然多成分棉,改善棉纤维的性能。如利用在棉纤维中腔内具有可生物降解的聚酯内芯来生产天然的涤棉混合纤维,或引入动物纤维蛋白,从而形成含动物纤维的天然多成分棉,对改善棉纤维自身的不足,提高棉纤维的性能有很大贡献[12]。五彩丝、彩色羊毛的取得主要靠蚕的基因突变。利用染色体技术把需要的基因组合输入家蚕体内,培育出能吐彩丝的新蚕种。选择合适的彩色基因导入绵羊体内,也可培育出具有天然色彩的彩色羊毛[13]。运用现代生物技术还可扩大纤维的生产。例如,蜘蛛丝因具有超高强力是开发高强织物的理想原料,但如何获得大量的蜘蛛丝来满足纺织生产的需要就成了产品开发过程的难题。为此,加拿大Nexia公司将从蜘蛛丝蛋白中分离出的有关基因转入奶牛和山羊的乳腺细胞中,从其分泌的乳液中获得经过重组的蜘蛛丝蛋白,并从中提取到与蜘蛛丝性能相似的丝蛋白纤维。此外,还可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从蜘蛛丝蛋白中分离出有关基因,人工重组到可以用发酵法大量生产蛋白质的诸如大肠杆菌或酵母菌等微生物体内,在其细胞中产生蜘蛛丝蛋白[14~15]。3可生物降解材料开发可生物降解纤维是指在一定时间和适当的自然条件下能够被微生物(如细菌、真菌、藻类等)或其分泌物在醇或化学分解作用下发生降解的纤维。可生物降解纤维制成的纺织品,通常在微生物作用下,可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等对环境无害的物质,是理想的石油类纤维材料替代品。降解采用的方法有堆肥降解、土地埋入降解、在活性污泥中降解、海水浸渍降解,以及在聚合物中通过添加组分进行共聚来加速降解等。目前美、欧、日对可生物降解纤维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16]。常见的天然纤维及目前研究较多的纤维素纤维、蛋白纤维、甲壳素纤维、淀粉纤维等都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而合成纤维可降解中较大的一类是水溶性聚合物,它是一种亲水性的高分子材料,在水中能溶解或溶胀形成溶液或分散液,其分子链上一般含有一定数量的强亲水基团(如羧基、羟基、氨基、醚基和酞胺基等)。常见的生物降解性合成高分子有聚乙烯醇(PVA)、聚丙二醇(PPG)和聚乙二醇(PEG)等。聚乙烯醇(PVA)是人们最熟悉的水溶性高聚物,它在纤维和纤维改性及制作膜材料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Planet Packaging Technologies公司用PEG共混制造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美国Air Product & Chemical公司也开发了一种商品名为Vinex的材料,它是由聚乙烯醇和聚烯烃、丙烯酸酯接枝聚合而成,材料具有可降解性[17-18]。另一类是利用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物质经化学加工形成的合成纤维,如聚乳酸纤维(PLA),虽为合成纤维,但其原料来源于地球上不断再生而取之不竭的农作物,其废弃物埋入土中后,在土壤和水中微生物作用下大约经过1~2年时间,纤维可被完全分解为CO2和H2O从而发生降解[19]。虽然可降解纤维材料的开发已取得一定进展,但研究进行得还很不够,也没有取得较大的突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可生物降解功能纤维需求的增长,可以预见在新技术的应用和新材料的涌现下,可生物降解纤维将会被更广泛地应用[20~21]。4生态材料的发展趋势循环材料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在主产业链上向前、向后延伸,实现闭合循环发展,使所用的原料和能源在不断的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节约生态资源。现代纺织要求材料可循环、再生,产业发展可持续,因此,循环材料的开发和利用应是未来生态材料发展的趋势。最近日本提出了“完全循环型”新概念,要求彻底实现纤维从原料使用到最终制品回收全过程完全循环。吉玛公司、杜邦公司对聚酯等装置也提出了“全循环”概念[22]。天然纤维材料是地球上巨大的再生性生物高分子资源,作为“从自然产生又回到自然”的资源循环型材料,具有不可替代的发展优势。人造纤维材料作为传统的纺织材料,其原料多为天然可再生的非石油资源(木、棉、亚麻、竹、麦杆等),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合成纤维多为石油化合物,而石油属原生资源,且常规合成纤维具有不可再生、不可降解性。目前合成纤维如何进行回收再生是生态材料研究的重点,也是治理环境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促进合成材料循环使用的一种最积极的废弃物处理方法。已开发了有回收聚合物、纤维的原料再循环和回收单体的化学再循环系统[23~25]。回归自然、适应环境是纺织材料总的发展趋势。生态化纺织材料的发展为保护生存环境,实现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符合21世纪绿色环保型时代的要求。随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可认为未来的纺织工业将是绿色生态工业。参考文献:[1]吴湘济,沈晶.纺织工业绿色纺织品的设计与开发[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2,(12):298-317.[2]黄猛.我国绿色纺织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棉纺织技术,2000,(2):31-33.[3]甘应近,白越,等.绿色纺织品的现状与展望[J].纺织学报,2003,(6):93-95.[4]Peter F Greenwood, green are cotton and linen?[J].textiles,1999,(3).[5]付群锋.浅谈新世纪纺织面料的发展趋势[J].印染,2000,(7):49-50.[6]A P Aneja,等.21世纪的纤维[J].国外纺织技术,2000,(1):1-3.[7]李晓燕.生态纺织纤维的性能与应用[J].棉纺织技术,2002,(11):

韧皮纤维,包括胡麻,苎麻、大麻和黄麻是根据纤维素的自然蔬菜纤维。 他们从维管束为食物和水传导使用在生存植物中的植物词根获得。 纤维用水泥涂被修建长的厚壁的细胞一起重叠和由合成纤维的材料形成也许跑植物词根的整个长度的连续的子线。 由浸泡或使脱胶的过程,韧皮纤维子线可以从多孔被发布,并且由胡麻和苎麻做的植物词根服装的木质的组织特别适用于热的气候; 而人们越来越接受“回归到自然”趋向和环境保护,这些纤维可能与纤维的其他类型也混和提供织品物产巨大品种。 因此亚麻布和苎麻织品继续赢得在国际纺织品市场上的声望。 胡麻,是根据纤维素的自然蔬菜纤维,来自告诉属于家庭亚麻科的Linum usitatissimum的一棵每年植物的词根。 它在许多温度和太阳热带地区增长并且是最重要的韧皮纤维,与用途的长的传统。 胡麻纤维在词根的内在吠声的之内捆绑在。 因此必须拳头贬低他们促进木质的核心的机械撤除以便允许光学纤维束纤维丛进一步细分和为纺织十分地优良成为其他韧皮纤维。 胡麻被服从对叫作浸泡的一个生物学过程,真菌和细菌通过藏匿高度具体酵素选择性地攻击粘合材料,去除纤维形式植物词根。 浸泡的过程的拖曳类型为胡麻纤维主要被使用,露水浸泡是最共同的。 在收获以后胡麻植物在领域被传播3-7个星期,在期间浸泡的有机体在秸杆绑的温暖,潮湿条件增长。 作为可以容易地机械化的一个自然风干的技术,露水浸泡可能替换胡麻秸杆在水坦克几天被浸泡的更旧的水浸泡的过程。 水浸泡可能生产美好的湿转动的毛线的更加美好的纤维。 当烘干时被浸泡的秸杆,光学纤维束纤维丛收缩远离易碎的木质的痛处。 在穿过击碎以后路辗,秸杆被服从对负担由做远离纤维子线的木质的物质秋天的涡轮叶片。 纤维分离的这个过程称“珠食”。 胡麻秸杆包含根据干燥,被浸泡的秸杆重量的纤维25-30_。

论纺织纺啊织啊······幸亏我毕业了,摆脱了这痛苦的毕业设计论文,尽弄这些没用的东西,中国的教育啊 唉

纺织毕业论文

在教材建设方面,本专业的许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采取先自编讲义,经试用并修改成熟后再逐步过渡为教材的办法。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按照职业岗位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尊重学科但不恪守学科化,在广泛听取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们意见的基础上,重组教学内容体系,精选教学内容,突出介绍企业需要的实用生产技术、经验和方法,并增加大量的生产实例。《纺织应用化学》打破了传统的化学课程体系,大量增加了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诸如纤维、浆料、染料等内容,并以专业需要为体系编排章节,大大地增加了应用性;《纺纱工艺与设备》、《新型机织工艺与设备》、《色织物设计》等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对于一些计算公式,淡化公式的理论推导,强调公式的具体运用,并增加了简单实用的经验公式.更好地与企业实际生产相接轨;《纺织品性能与检测》直接将一些实验实训的要求与方法编写在有关章节中,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教材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目前已完成了《纺织机械基础》、《纺织应用化学》、《毛纺概论》、《棉纺产品设计与质量控制》、《纺纱工艺与设备》、《新型机织工艺与设备》、《纺织纤维与纱线》、《色织物设计》、《纹织CAD教程》、《纺织品性能与检测》等一系列校本教材,在专业教学中广泛应用。其中《纺织应用化学》和《新型机织工艺与设备》等教材施教数轮经修改后已正式出版。与此同时,还积极开发了一系列多媒体课件类的电子教材,完成了《纺织纤维》、《纺纱设备》、《机织设备》、《织物 CAD》、《机织工艺》和《纺织品性能与检测》等电子教材的编写与制作工作,其中有多只课件在省级课件比赛中获奖。 四、以“教学做一体化”为主要教学形式,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师根据各课程的特点采用导课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的同时,大力推行“现场教学、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为主要形式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学习时间内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而且能挤出更多的时间来充实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本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社会化考核合格率达到100%。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三个淡化”,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淡化、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身份的淡化、教室与实验实训室场所的淡化。《纺织纤维》课程不再分理论课和实验课,整个教学过程在实验室进行.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中,尽可能地做到能在车间或实训基地讲的课就决不在教室里讲。《纺纱设备》、《机织设备》、《纺织机电技术》等课程,通过在现场结合设备、结合实际操作的讲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在生产现场无法看清楚的机构及其运动情况则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实现,如剑杆织机剑头运动速度极快,肉眼根本无法看清其动作过程,通过多媒体课件反复慢速播放,看清其动作过程,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以提高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大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实验实训室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物质保证。高职教育 强调实践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本专业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织机实训中心.织物CAD实训中心等,在此良好实验实训条件的基础上,近两年又投资数百万元,购置了电脑测色配色仪、电子显微镜、电子提花小样机、电子大提花剑杆织机、毛巾织机、喷气织机等中高档仪器设备,建成纺织标准实验室等。在努力保证仪器设备先进性的同时,兼顾了设备的台套数。纺材基础实验室是目前为止全省高职院校中首批申报并获得通过的基础实验室,实验室内不仅可以完成六十多项纺织品性能的检测训练,而且还能进行纺织新材料、新产品的科学研究,承接社会和企业纺织材料的各类测试任务。充分利用新落成实训大楼的良好条件,高起点地进行实验实训室的规划设计。专业实验实训室在布局上模拟企业生产实际,按工艺流程布置设备.体现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特点,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校内实践教学的效果。如纺纱工艺实验室规划建立一个从梳棉、并条、粗纱到细纱的生产模拟车间;机织工艺实验室规划建立一个从计算机产品设计到小样试制再到大样投产试制的全过程模拟工厂。加上各实验实训室之间采用通透式设计,具有宽敞明亮的视觉效果,让人产生前后衔接、上下配套、浑然一体的感觉。这不仅能对实际生产流程一目了然.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还能从总体上更好地熟悉生产工艺和操作。 在已有良好的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一步加强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与江苏大生集团、南通二棉集团、江苏联发集团、中国华芳集团等十多家企业签订协议,使之成为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这样有效地弥补了校内实训基地受实验实习设备投资大、更新快、训练项目单一、缺少企业氛围、不利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等的缺陷。 六、以“三个一”为突破口.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近年来本专业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途径进行师资队伍建设,不仅增加师资队伍的数量,而且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目前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1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12名,占教师总数的80%。实行专兼结合,聘请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6名,不仅发挥了他们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势,提高了实训实习效果,而且缓解了专业教师相对紧张的矛盾。同时明确要求每位教师应做到“三个一”,即教好一门课,联系一家企业,承担一个项目研究。专业教师积极地利用业余时间通过挂职或不定期的下厂参加企业生产实践,他们对所蹲点的企业各方面的情况了如指掌,企业的生产实例成为自己讲课时的一本活教材,将这些实践经验、掌握的高新技术、活生生的案例,带进课堂,编进教材,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使教学内容更为生动具体,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他们充分发挥在开发新产品、开展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努力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专业教师都与企业建立了热线联系,提供“短、平、快”的服务,努力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受到企业的欢迎。不少教师被聘为企业的技术顾问,从而使本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有了很大提高,目前达到学院“双师型”教师标准的教师数达16名,初步形成了一支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的师资梯队,保证了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本专业的教师近两年公开发表纺织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有15篇论文在国家、省、市学术会议上获奖;完成科研项目15项,其中省级以上9项,教师开发的新产品在中国面料大赛中获奖。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发表教改研究论文14篇。 本专业能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办学,明确纺织类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高职教育特色的要求,进行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加强了实践条件与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学产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保证了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受到中国海澜集团、江苏联发集团、中国华芳集团、江苏大生集团等纺织知名企业的欢迎,就业率达到了100%,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可喜现象满意请采纳

生态纺织品检测预警方法的建立关键词】 生态纺织品; 检测; 预警方法; 质量控制; 【英文关键词】 ecological textile; testing; alert method; quality control; 【摘要】 运用"过程质量控制"原理,通过对实验室生态纺织品检测数据的数理统计分析,分别建立了基于不同分析对象的预警方式和多种不同的"质量控制图模型",以实现对检测指标的分析监控,同时也为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相应的质量趋势分析信息。该方法的建立可为相关部门在利用现有检测资源的条件下实现快速有效的预警目的。 【英文摘要】 In this paper,the process quality control theor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for the testing data of laboratory ecological textile are methods and quality control models for different analyzed objects are established to realize the analytical supervision for the testing index,and provide corresponding analysis information of quality trend to enterprise and government establishment of this method can help related departments to realize the purpose of quickly and valid earl... 1] 毛成栋. 生态纺织品的开发途径[J]. 四川丝绸 , 2005,(01) [2] 生态纺织品等五项国家标准简介[J]. 针织工业 , 2005,(04) [3] 叶甫荣. 实现由纺织品大市向纺织品强市转变的战略思考[J]. 丝绸 , 2004,(08) [4] 翁蕾蕾, 王元昌. 生态纺织品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毛纺科技 , 2002,(03) [5] 王建平 , 林源. 生态纺织品的检测认定[J]. 纺织导报 , 2002,(05) [6] 何为“生态纺织品”?[J]. 中国纤检 , 2001,(11) [7] 吕瑞玲. 生态纺织品与纺织纤维的开发[J]. 中国纤检 , 2002,(10) [8] 魏铭. 生态纺织品检验市场的开发[J]. 中国纤检 , 2001,(11) [9] 梁明生. 生态纺织品引领绿色消费[J]. 上海标准化 , 2003,(06) [10] 陈荣圻. 欧洲生态纺织品法规及技术标准发展动态[J]. 印染助剂 , 2004,(04)有全文,觉得合适与我索取免费全文

纺织类的呀 这个就是需要很多详细的数据呀 我能帮你啊 详情加我号子说

纺织企业毕业论文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所遭遇的新贸易壁垒,主要有技术性贸易壁垒、环境壁垒和社会壁垒。而新贸易壁垒又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核心,文章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例,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所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现状出发,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分析了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随之进一步探讨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最后从企业、政府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些对策。 贸易[飞诺网] 【关键词】WTO 纺织品服装 技术性贸易壁垒 贸易[飞诺网]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纺织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和出口创汇的支柱性产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后,面对迅速增长的国内外需求和国际市场的中低档产品市场,我国的纺织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贸易[飞诺网] 然而,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一直面临着范围最广、最为严格的配额限制和比其他国家/地区更为严峻、苛刻的贸易障碍。随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核心的新贸易壁垒的不断呈现导致新型贸易争端层出不穷。 贸易[飞诺网] 贸易[飞诺网] 一、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现状 贸易[飞诺网] 贸易[飞诺网] 据统计,世界贸易壁垒的80%属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目前,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取代反倾销,成为我国出口面临的第一大非关税贸易壁垒,名目繁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已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状况体现在以下方面。 贸易[飞诺网] 1、受损增速快。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因技术性贸易壁垒造成的损失,已从20世纪中后期的每年4-5亿美元上升到本世纪初的每年10亿美元左右。如2002年受限制而损失的金额比2000年增加亿美元,增幅高达。 贸易[飞诺网] 2、受限集中在主要的目标市场国。受限制的主要是进口我国纺织品服装数量比较多、比重比较大的一些发达国家:欧盟、日本和美国。如2002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因技术性贸易壁垒而遭受的损失中,欧盟、日本和美国造成的损失分别占到了,和,其他国家为。 贸易[飞诺网] 3、受限的内容涉及面广。受限内容涉及到了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各个方面。如:纺织品服装甲醛含量超标,纺织品的标志或标签不符合进口国的法律规定,生产商没有取得ISO14000环境系列认证等。 贸易[飞诺网] 贸易[飞诺网] 二、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 贸易[飞诺网] 贸易[飞诺网]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有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原因。 贸易[飞诺网] 1、外部原因。(1)我国贸易方向过于集中。目前,美国、日本、欧盟是我国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据统计,包括经香港的转口贸易在内,我国出口商品近75%销往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或地区,而这三大经济实体也是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积极倡导者,绝大多数技术性贸易壁垒发源于这三大经济实体。产品出口的地理方向决定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将不得不直面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威胁。(2)纺织品服装市场传统贸易壁垒受到约束。根据WTO的《纺织品服装协议》,2005年全球已取消纺织品服装配额,实现该领域的贸易自由化。特别对于我国,加入WTO后,一些专门针对我国的双边贸易限制,如每年讨论最惠国待遇问题等不得不取消。传统贸易壁垒受到约束,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3)发达国家出于保护国内市场,减少贸易顺差的需要。发达国家由于劳动力成本较高,中低档纺织品服装的竞争能力低于发展中国家,所占本国国内市场分额受到国外同类低成本产品的冲击,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一种保护国内市场的手段。且入世后从总体看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贸易显现出增长的态势(见表1)。美国、日本和欧盟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主要市场,在纺织品服装进出口中均存在着巨额贸易顺差,且顺差从2000年至2003年不断增加,产生贸易顺差的趋势也在不断上升(见表2),使其国内纺织业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对此,美、日、欧必然采取相应措施。因此,设置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纺织品服装主要进口国减轻国内就业压力,减少进口冲击,减少贸易顺差的重要手段。(4)WTO有关协议中对贸易与环境的规定存在缺陷,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提供了可乘之机。 贸易[飞诺网] 贸易[飞诺网] 2、内部原因。(1)技术及生产设备落后,产品竞争力不强。我国纺织品服装业由于长期以来技术开发、技术创新及投入不足,企业的技术及生产设备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较低,中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特别是众多的中小纺织品服装企业,对发达国家提出的苛刻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等一时难以适应,由此形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2)企业环保意识淡薄,质量体系认证步伐缓慢。国外对我国出口纺织品的检测不仅局限于纺织品本身,还进一步细化到产品的生产过程,要求企业获得ISO14000国际环保标准体系的认证,加贴环保标志。(3)技术与检测设备落后,标准总体水平低。我国纺织品服装的检验长期以来习惯于对一些传统项目的检验,检测设备相对简单,精度要求不高,缺乏与国外同行的技术交流与合作,纺织检验技术滞后于发达国家。到目前为止,我国与纺织品安全性有关的国家标准近90项,这些标准尽管大多等同采用了ISO标准,但与国外标准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导致同一产品检验结果存在巨大差距,形成技术性贸易壁垒。 贸易[飞诺网] 贸易[飞诺网]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 贸易[飞诺网] 贸易[飞诺网] 从实质上看,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一把“双刃剑”,既会对国际经济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有负面影响。 贸易[飞诺网] 1、积极影响。从目前看,国外越来越苛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但从长远的眼光看,它对我国纺织品服装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影响。(1)促使观念改变。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促使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的经营者和生产者在一定程度上扭转错误观念,由只重外在质量转向外在和内在质量并重;由只重产品本身质量转向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并重;由以经济利益为第一位转向经济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并重。(2)促进产品结构调整。正当的技术指标以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健康为目标,这必然会导致国际贸易中破坏环境和对消费者健康有害的纺织品服装贸易的逐渐下降,促使我国纺织品服装业实施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开发环保型深加工产品,把“绿色纺织品服装”等作为出口的新增长点,以此打破国外技术壁垒,稳定并进一步扩大我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3)推动技术进步。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构成挑战的同时,也为我国纺织服装业实现技术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贸易[飞诺网] 2、负面影响。(1)出口纺织品服装的成本增加,产品竞争能力下降。为了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纺织品服装企业被迫使用进口原材料,增加检验项目,取得各种认证,改进技术工艺,加大技术改造投入,这些都使出口产品成本上升,增加企业负担,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价格优势。(2)出口企业减少了贸易机会,减少了国外市场分额甚至退出国外市场。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名目繁多,限制内容多变,而我国企业情报系统落后,对进口国有关法规、标准、认证规定收集不及时或不全面,致使有些企业贻误了成交时机,或被迫取消定单。其最主要影响之一是一些出口企业减少了国外市场份额,甚至有部分企业决定放弃进口国市场。 贸易[飞诺网] 四、纺织品服装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贸易[飞诺网] 贸易[飞诺网] 1、设立专门机构,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进行认真研究。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设立专门机构,积极组织专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把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的一些意见和要求充分反映到国际标准中去,为我国纺织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贸易[飞诺网] 2、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实现产业升级。打破技术壁垒最根本的办法是提高纺织品服装的质量,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必须改变目前技术及生产设备落后状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积极开发环保型深加工产品,把绿色纺织品、生态服装等作为出口的新增长点。因此,出口企业要加速技术改造,淘汰陈旧落后设备,走优化存量的发展道路,进一步加快新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开发工作,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贸易[飞诺网] 3、提高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的管理水平。出口企业应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使其组织结构、战略管理以及经营管理等适合技术性贸易壁垒变化的需要,将ISO9000与ISO14000等国际管理标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造出适合自身的管理方法,从制度上保证产品的质量品质和环保品质。 贸易[飞诺网] 4、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各类技术法规和标准。面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越来越苛刻的技术要求,我国也应尽快建立、健全有关纺织品、健康和环保方面的技术法规。我国应对现有纺织品检验方法进行补充完善,提高检测技术方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增强具有关键限量指标的强制性标准及相应技术法规,推行“环保标志”制度。 贸易[飞诺网] 5、出口企业要积极申请各类体系认证。出口企业要积极申请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进一步扩大环境标志产品的范围,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包括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分析等国际环境领域内的许多焦点问题,通过ISO14000认证是我国出口企业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有利武器。 贸易[飞诺网] 6、充分利用WTO规则提供的空间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首先,纺织品出口企业对于产品在出口时所遭遇的不合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要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与出口国协商解决。其次,企业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积极研究国外技术标准,随时关注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动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和研究国外技术标准,研究相关对策。另外,政府要积极参与各公约、协定中技术性贸易条款的谈判,利用多边贸易体制,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协调与合作,制定一些发展中国家能承受的有关纺织品服装方面的国际技术标准,或在某些国际技术标准中附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免受发达国家歧视的保障条款等以减少和削弱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

纺织材料生态化及其发展趋势摘要:从采用绿色原料、利用生物技术和开发可降解纤维3方面,综述了纺织材料生态化的发展现状,指出循环材料开发和使用是纺织生态材料发展的趋势。关键词:纺织材料;绿色;生态化;趋势目前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影响下,许多国家都在致力于研究既不影响生态环境,又能利用生态资源的新型纤维。并提出纺织用材料必须经过毒理学测试,具有相应标志,符合环保、生态、人体健康要求。纺织材料生态化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发展方向。采用绿色原料开发生态纤维,利用生物技术发展可降解纤维,选择节约资源、可回收利用纤维原料已成为目前纺织生态材料发展的趋势[1~2]。1采用绿色原料开发生态纤维利用绿色原料开发生态纤维已成为获得生态型纺织材料的主要途径和研究、开发热点。从食用的香蕉、小麦、大豆、玉米、牛奶、虾、蟹等到木材、昆虫、蜘蛛都成为了生态纤维材料的来源。现今的绿色原料包括原生态自然物质,以自然物质为基础的提炼物及原有纤维的再加工产物3种[3]。1·1利用原生态自然物开发生态纤维自然界中原生态的物质即常规的天然纤维,以其自然本色和环保特性赢得人们喜爱。但天然纤维并非完全无毒,如天然纤维在生长过程中所施用的化肥及杀虫剂等化学药品是有害物质进入的主要途径。目前生态天然纤维主要致力于开发对杀虫剂和除草剂较少依赖的天然纤维和新型绿色纤维,如有机棉、有机麻等。同时许多新型原生态的纤维原料如木棉、菠萝叶纤维、香蕉茎纤维、竹纤维等生态纤维也在积极的开发与应用中。发现更多的天然纤维材料,进一步扩大天然纤维的可利用性,使天然纤维材料的发展日益扩大是当前利用原生态的自然物质开发生态纤维的主要研究方向[4~5]。1·2用自然物的提取物开发再生生态性纤维直接取自天然高分子物质,以自然物质为基础的提取物可形成绿色环保纤维,如Tencel、Modal、大豆蛋白纤维、牛奶、海藻酸钠纤维、甲壳素纤维、竹浆纤维等。这些纤维多属于再生纤维素或蛋白质纤维类,纤维本身主要由纤维素或蛋白质组成,易生物降解,符合环保要求。有关再生生态纤维方面的研究较早也较多,许多纤维的开发和应用也较成熟[6]。如甲壳素纤维,所用甲壳质广泛存在于虾、蟹等水产品和昆虫、蜘蛛等节肢动物的外壳中,也存在于菌类、藻类的细胞壁中。甲壳质纤维是一种可降解的环保型动物纤维素纤维,废弃后可被微生物分解。这种纤维具有生物活性,有良好的吸附性、粘结性、抗菌性和治伤性能。它是自然界唯一带正电荷的动物纤维,对危害人体的大肠菌杆、金色葡萄球菌等具有较强的抑制能力,适合制造特殊的医用功能纤维产品。此外,近年开发的新型蛋白复合蚕蛹蛋白粘胶长丝纤维,利用与粘胶纺丝原液共混,纤维素形成芯部,蛋白质集中于表面,构成分子上的稳定结合,形成具有特定皮芯结构的蛹蛋白粘胶皮芯复合长丝。纤维中蛋白质含量为10%~20%左右,纤维与皮肤的亲合性好,保健功能显著[7~8]。1·3利用原有纤维的再加工开发生态性纺织材料采用自然原料通过高分子化学合成的方法可加工、生产生态纤维材料,如聚乳酸纤维(PLA)、聚羟基乙酸纤维(PGA),及它们的聚合纤维(PLGA)。这些纤维原料资源可再生和重复利用,使用过程安全。纤维开发途径包括微生物合成生态纤维和化学合成高分子生态材料。由微生物合成的聚羟基链烷酸酯、短梗霉多糖、功能蛋白高分子等都可以纺制成纤维。另外,微生物还可直接用于生产可生物降解的纤维。如短梗霉多糖(Pullulan)纤维就是以谷物或马铃薯为原料,由出芽短梗霉产生的一种胞外水溶性多糖(由麦芽三糖1,6键接形成的聚合物)合成,其强度和硬度等物理性质与聚苯乙烯相当。Pullulan纤维具有平滑、透明、光泽好、强度高(与尼纶相当)、无毒、无味、无色、能生物降解的特点,适合作手术缝合线和医用敷料。还可利用多糖液中培养出的细菌(膜醋菌)获得直径大于40 nm的生物纤维丝条,用微菌类霉菌体合成支化营养菌丝或长度达几厘米的由孢子囊柄组成的丝条,分离纯化后丝条能够织成无纺布,用于湿法无纺布的过滤材料[9]。化学合成高分子材料是将天然物质通过化学加工方法合成,如美国杜邦公司2000年10月投产的索罗那(Sorona)纤维就是以玉米为原料的全新多聚体化合物。其纤维制品在舒适、耐磨、弹性、抗皱、防护等性能方面,大大优于现有的化纤制品。制成的人造皮革更柔软,更似真皮,且可回收再利用,为重要的环保产品。还有以玉米、小麦等农作物为原料发酵成乳酸再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聚乳酸纤维(PLA)等[10]。2运用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开发生态纺织材料将现代生物技术巧妙地用于纺织纤维的开发,不仅能有效地改进现有纺织原料的不足,还可根据需要开发出适合纺织生产的新型纺织纤维,为纺织原料研发开辟新的途径。天然彩色棉纤维是美国科学家利用基因改性技术开发出的一种新型棉花品种,通过将彩色基因移植到白棉DNA中而获得。彩棉产品省去染色、印花等工序,减少了加工污水的排放和能源消耗,实现了从纤维生长到纺织成衣全过程的“零污染”。利用基因改性技术可生产抗虫棉,避免农药对环境及棉本身造成危害。中国农科院等单位将苏芸金杆菌的毒蛋白基因转入棉细胞内,培育出了十多个抗虫棉品种,能产生一种对抗鳞翅目昆虫的毒素,抗棉铃虫能力达80%以上。此外,转基因抗蚜虫棉、转基因抗虫抗病棉也相继培育成功,已在我国实验推广[11]。利用现代生物、基因工程技术还可向棉纤维中引入其他成分,形成天然多成分棉,改善棉纤维的性能。如利用在棉纤维中腔内具有可生物降解的聚酯内芯来生产天然的涤棉混合纤维,或引入动物纤维蛋白,从而形成含动物纤维的天然多成分棉,对改善棉纤维自身的不足,提高棉纤维的性能有很大贡献[12]。五彩丝、彩色羊毛的取得主要靠蚕的基因突变。利用染色体技术把需要的基因组合输入家蚕体内,培育出能吐彩丝的新蚕种。选择合适的彩色基因导入绵羊体内,也可培育出具有天然色彩的彩色羊毛[13]。运用现代生物技术还可扩大纤维的生产。例如,蜘蛛丝因具有超高强力是开发高强织物的理想原料,但如何获得大量的蜘蛛丝来满足纺织生产的需要就成了产品开发过程的难题。为此,加拿大Nexia公司将从蜘蛛丝蛋白中分离出的有关基因转入奶牛和山羊的乳腺细胞中,从其分泌的乳液中获得经过重组的蜘蛛丝蛋白,并从中提取到与蜘蛛丝性能相似的丝蛋白纤维。此外,还可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从蜘蛛丝蛋白中分离出有关基因,人工重组到可以用发酵法大量生产蛋白质的诸如大肠杆菌或酵母菌等微生物体内,在其细胞中产生蜘蛛丝蛋白[14~15]。3可生物降解材料开发可生物降解纤维是指在一定时间和适当的自然条件下能够被微生物(如细菌、真菌、藻类等)或其分泌物在醇或化学分解作用下发生降解的纤维。可生物降解纤维制成的纺织品,通常在微生物作用下,可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等对环境无害的物质,是理想的石油类纤维材料替代品。降解采用的方法有堆肥降解、土地埋入降解、在活性污泥中降解、海水浸渍降解,以及在聚合物中通过添加组分进行共聚来加速降解等。目前美、欧、日对可生物降解纤维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16]。常见的天然纤维及目前研究较多的纤维素纤维、蛋白纤维、甲壳素纤维、淀粉纤维等都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而合成纤维可降解中较大的一类是水溶性聚合物,它是一种亲水性的高分子材料,在水中能溶解或溶胀形成溶液或分散液,其分子链上一般含有一定数量的强亲水基团(如羧基、羟基、氨基、醚基和酞胺基等)。常见的生物降解性合成高分子有聚乙烯醇(PVA)、聚丙二醇(PPG)和聚乙二醇(PEG)等。聚乙烯醇(PVA)是人们最熟悉的水溶性高聚物,它在纤维和纤维改性及制作膜材料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Planet Packaging Technologies公司用PEG共混制造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美国Air Product & Chemical公司也开发了一种商品名为Vinex的材料,它是由聚乙烯醇和聚烯烃、丙烯酸酯接枝聚合而成,材料具有可降解性[17-18]。另一类是利用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物质经化学加工形成的合成纤维,如聚乳酸纤维(PLA),虽为合成纤维,但其原料来源于地球上不断再生而取之不竭的农作物,其废弃物埋入土中后,在土壤和水中微生物作用下大约经过1~2年时间,纤维可被完全分解为CO2和H2O从而发生降解[19]。虽然可降解纤维材料的开发已取得一定进展,但研究进行得还很不够,也没有取得较大的突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可生物降解功能纤维需求的增长,可以预见在新技术的应用和新材料的涌现下,可生物降解纤维将会被更广泛地应用[20~21]。4生态材料的发展趋势循环材料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在主产业链上向前、向后延伸,实现闭合循环发展,使所用的原料和能源在不断的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节约生态资源。现代纺织要求材料可循环、再生,产业发展可持续,因此,循环材料的开发和利用应是未来生态材料发展的趋势。最近日本提出了“完全循环型”新概念,要求彻底实现纤维从原料使用到最终制品回收全过程完全循环。吉玛公司、杜邦公司对聚酯等装置也提出了“全循环”概念[22]。天然纤维材料是地球上巨大的再生性生物高分子资源,作为“从自然产生又回到自然”的资源循环型材料,具有不可替代的发展优势。人造纤维材料作为传统的纺织材料,其原料多为天然可再生的非石油资源(木、棉、亚麻、竹、麦杆等),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合成纤维多为石油化合物,而石油属原生资源,且常规合成纤维具有不可再生、不可降解性。目前合成纤维如何进行回收再生是生态材料研究的重点,也是治理环境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促进合成材料循环使用的一种最积极的废弃物处理方法。已开发了有回收聚合物、纤维的原料再循环和回收单体的化学再循环系统[23~25]。回归自然、适应环境是纺织材料总的发展趋势。生态化纺织材料的发展为保护生存环境,实现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符合21世纪绿色环保型时代的要求。随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可认为未来的纺织工业将是绿色生态工业。参考文献:[1]吴湘济,沈晶.纺织工业绿色纺织品的设计与开发[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2,(12):298-317.[2]黄猛.我国绿色纺织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棉纺织技术,2000,(2):31-33.[3]甘应近,白越,等.绿色纺织品的现状与展望[J].纺织学报,2003,(6):93-95.[4]Peter F Greenwood, green are cotton and linen?[J].textiles,1999,(3).[5]付群锋.浅谈新世纪纺织面料的发展趋势[J].印染,2000,(7):49-50.[6]A P Aneja,等.21世纪的纤维[J].国外纺织技术,2000,(1):1-3.[7]李晓燕.生态纺织纤维的性能与应用[J].棉纺织技术,2002,(11):

摘要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在2005年全球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激增,进一步凸现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竞争优势,但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从内外环境两个层面、有利与不利两个角度,利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出口竞争力进行系统的分析,旨在指导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趋利避害,继续向良性方向发展。关键词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SWOT对策措施我国是纺织服装制品生产出口第一大国。2005年1月1日,全球性配额管制全面取消,标志着纺织服装制品贸易全面进入自由化阶段,我国纺织服装制品出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井喷”现象,增长相当迅速,部分地反映出我国在该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在长期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亦暴露出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客观、系统地分析与思考。SWOT分析法属于管理学的范畴,其涵义是在既定内外条件下通过对本单位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进行结构化的平衡系统比较分析,找出并发扬内外部有利因素,规避不利因素,为单位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指导本单位向良性方向发展。SWOT方法自形成以来,广泛应用于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成为战略管理和竞争情报的重要分析工具。本文通过引入SWOT分析法,从战略管理角度对我国纺织服装制品出口竞争力进行分析。1我国纺织服装制品出口贸易内部环境S-W分析—内部优势分析(1)制度环境方面: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对纺织产业予以扶植,特别是为推动纺织集群经济发展,各地政府不仅在税收政策和简化办事程序上予以支持,更以民间协调人的身份,积极促动企业间的合作与协调,引导企业共同发展。外贸管理制度方面,目前已由原来的经营权审批制调整为上报备案制,扫清了我国外向型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制度障碍,使得原来只能依赖外贸经营单位出口的相当部分纺织服装生产企业有了更大的外部发展空间。出口退税方面,从2004年开始,政府开始着手清理退税拖欠工作,目前各地退税清理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大大减轻了外贸出口企业的资金负担,激发了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对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来说,影响尤为明显。(2)企业网络方面:为推动纺织品集群经济的发展,各地政府投入大量人财物,极力打造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增加配套协调项目。目前已初步形成几个以专业市场为核心,以广大生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集原材料生产、纺织、染整、后处理、成衣成品制造、仓储、货运、展销、零售于一体的纺织品产业集群经济带,其中以长三角、珠三角、闽南地区发展尤为成功。纺织品集群经济的建立,为企业编织经营网络,加强彼此间合作协调能力,进行柔性生产和转包活动提供了较为完备的物质保障。(3)资金技术方面:在政府和商业银行的努力与协调下,各地纷纷推出对于中小纺织企业的优惠金融安排,对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和利率优惠,鼓励其进行技术和生产投资。在技术层面上,通过企业间技术合作、引进外来技术、技术人员专业培训等,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技术水平已有很大的提升,面料生产方面一直以来是我国纺织服装生产的薄弱环节,以前用于出口高档服饰的工艺面料绝大部分只能依赖进口,目前这种情况已有很大改观,多数面料已能够由国内自行提供。(4)人力资源与劳动力供给方面:我国劳动力资源充沛,同时,我国又是传统的纺织服装生产大国,在长期的发展中培养了相当大部分的经营管理人员,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另外,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交往不断加深,人员的国际化流动加剧,亦有相当多的外国技术、经营管理人员进入我国的纺织服装领域,为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技术支持与管理经验。—内部劣势分析(1)制度环境方面:自入世以来,我国在政策调整上,虽然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但管理体制仍然僵化,国家为促进中小纺织企业发展,给予各种优惠税收政策和金融扶植,但未能及时有效地落实。有些地方政府在职能转变上一时不能适应角色任务的调整,办事效率不高,服务水平低下。法律方面,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从实际执行来看,并没有真正做到对纺织品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产品设计非法抄袭、模仿、商标盗用现象相当普遍。(2)企业间的相互联系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都是处于一种分散经营,各自为政的状态下发展,企业过分片面看中市场的占有率和企业间竞争,往往忽略合作的可能性。这直接导致资源过度用于“内耗”,产业整体竞争力下降。尽管各地政府为改变现状,极力推行产业集群经济,但远未达到预期效果,有些地区仅仅是把各个企业人为地在地域上予以集中,远未真正发挥集群经济的巨大优势。(3)资金技术方面:近几年我国各个行业的资金需求很大,对纺织服装企业在资金投入上造成挤压,特别是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正处于技术升级的关键时期,资金需求较以往有更大的要求,目前仍有很大缺口急需填补。技术方面,我国虽然在投入方面较以往有所增加,技术进步也很快,但与美欧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经济增长贡献率是评价一个产业技术水平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纺织产业的贡献率仅为20%,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后续发展。(4)人力资源与劳动力资本方面:我国在劳动力的专门教育方面相对比较匮乏,使得我国的劳动力生产率低,适应性差。另外,纺织服装制品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力成本直接影响行业的整体利润水平,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我国的出口竞争能力。劳动力的供给上,从2004年起,城市生活成本不断上升,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吸引力已大幅下降,这导致原来主要依靠外来务工人员的部分企业面临很大的劳动力缺口压力。(5)国内竞争环境方面:我国纺织服装产业根植于广大分散式经营的手工作坊式企业,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较低,产品同质化严重,客观上造成企业竞争性强、规范性差的特点,无序竞争现象严重,低价竞争仍然是企业的主要竞争方式。据资料显示,2005年1~10月,我国出口美国纺织服装数量同比增长,而出口总值同比增长仅有,大大低于数量的增长幅度。2我国纺织服装制品出口贸易外部环境O-T分析——外部机会分析(1)贸易自由化方面。《多种纤维协定》的有效执行和纺织品配额的全面取消,使得我国“长期受配额影响最大的国家”地位有了实质性改变。据WTO预测,中国纺织品和成衣在美市场份额将增加到50%,欧洲29%。事实上,2005年我国出口美国总额为亿美元,同比增长,占美国进口该类产品亿美元的22%,虽未达到WTO的乐观预测值,但总体已有很大增长。据海关统计,2005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高达亿美元,同比增幅更达到了,可以预见,贸易自由化的总体态势必将给我国出口创造巨大的发展空间。(2)国际合作方面。①外商直接投资:在劳动力资本负担不断上升的压力下,从20世纪90年代始,国外纺织服装企业纷纷到我国投资设厂,如日本富士纺织公司在我国就设有四家合作服装企业,其中三家是从织布开始的一条龙式生产企业,其他还有日清纺、伊藤忠、佐丹奴、意大利马佐度等国际知名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合作投资,加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国外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客观上推动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据统计,2005年1~7月,我国纺织服装制品出口总额为615亿美元,其中外资企业所占份额高达35%,客观上反映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②对外直接投资: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企业面临较大的劳动力成本压力,加之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再有美欧在经历我国出口高速增长后,对我部分产品重新设限。为避开以上种种不利因素,很多企业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投资环境相对较好的国家,如柬埔寨、越南、土耳其等进行直接投资设厂。2004年7月,商务部和外交部联合制定了《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为企业在对外投资方面对国别、产业进行方向性的指导,其中鼓励投资纺织服装业的国家数量超过1/3。这预示着我国在这方面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外部威胁分析(1)《伊斯坦布尔宣言》。配额虽已取消,但纺织品贸易的自由化之路并不平坦,早在2003年3月,以土耳其、墨西哥、美国为首的纺织行业组织,为阻止我国纺织品出口增长,即提出了《伊斯坦布尔宣言》,要求对我国继续实行配额限制,截止到配额取消,已有52个国家的90多个行业组织签署,尽管该宣言由于违背WTO自由贸易原则未被认可,但也反映了国际社会对我出口纺织服装制品的态度,必将成为我纺织服装出口的一大障碍。(2)“特保措施”的滥用。“特保措施”是WTO框架下认可的对于来自国外特定产品的剧烈冲击进行本国市场过渡性保护的一种特别保障措施。其初衷是避免进口国同类产业免于遭受国外产品的威胁性打击,但以美欧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我国2005年出口增加的情况下,未就对其国内造成实质性影响进行合理评估,即启动了“特保”措施,对我国出口纺织服装制品实行单方面限制,进而升级为贸易摩擦,严重影响了我国被“设限”产品的出口。(3)“反倾销”问题。反倾销措施是WTO规则认可的有效保护本国市场免遭非正常竞争的合法措施,但长期以来,该措施却充当了进口国实施贸易保护的“保护伞”。而纺织服装制品作为我国出口的传统优势产品,由于其相对的敏感性,加之价格低廉,更成为国外“反倾销”调查的重中之重,特别是目前配额已经取消,国外在无法使用原有限制措施实施贸易保护的情况下,“反倾销”措施的滥用对我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其潜在不利影响将更大。3SWOT分析结论与对策措施通过以上SW内部、OT外部两种环境、SO利与WT不利两个方面的交叉分析,不难看出,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理论上其优势仍是明显的,这在配额取消后我对外出口迅速增长的客观情况中已有很好的体现。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层面采取配套措施来实现上述目的:优势增强层面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制度和法律建设,满足产业发展的政府支持和法律保障需要;加大技术资金投入,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融资便利和技术支持;充分发挥集群经济的强大优势,促进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改善国内就业环境,加大劳动力技能教育投入,提升劳动生产率;广泛参与双边、多边贸易协调,推动我国出口贸易和国际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继续吸引国外资金、技术,借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技术、管理的优化升级。劣势弱化层面进一步改善政府工作效率,加大扰乱市场的违法打击力度;减少企业间的无序、恶性价格竞争,增强企业间的合作与利益协调;规范企业出口经营市场安排,减少外部市场不确定性风险和贸易摩擦;通过政府层面参与贸易争端协调,维护我国出口企业利益。通过以上两个层面多个角度措施的协调配套,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出口贸易竞争力予以培植和提高,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在相当长时期内必将具有较以往更强的国际竞争力。参考文献1杨亚沙.中美纺织服装贸易争端浅析[N].中国经济时报,2006-05-252郭先登.论纺织服装品牌发展的策略问题[J].山东纺织经济,2006(2)3亚琼.2006年中国纺织工业运行趋势与对策[N].中国贸易报,2006-01-054刘苏.后配额时代中美纺织贸易对策[J].纺织导报,2005(3)5张宏性.中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统计研究,2005(1)6龚进礼.2005年度纺织经济形势回顾与分析[J].纺织导报,2006(3)7潘慧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06(1)这里还有一篇字数较多,你自己去看一下,是2008年的新数据

生态纺织品检测预警方法的建立关键词】 生态纺织品; 检测; 预警方法; 质量控制; 【英文关键词】 ecological textile; testing; alert method; quality control; 【摘要】 运用"过程质量控制"原理,通过对实验室生态纺织品检测数据的数理统计分析,分别建立了基于不同分析对象的预警方式和多种不同的"质量控制图模型",以实现对检测指标的分析监控,同时也为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相应的质量趋势分析信息。该方法的建立可为相关部门在利用现有检测资源的条件下实现快速有效的预警目的。 【英文摘要】 In this paper,the process quality control theor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for the testing data of laboratory ecological textile are methods and quality control models for different analyzed objects are established to realize the analytical supervision for the testing index,and provide corresponding analysis information of quality trend to enterprise and government establishment of this method can help related departments to realize the purpose of quickly and valid earl... 1] 毛成栋. 生态纺织品的开发途径[J]. 四川丝绸 , 2005,(01) [2] 生态纺织品等五项国家标准简介[J]. 针织工业 , 2005,(04) [3] 叶甫荣. 实现由纺织品大市向纺织品强市转变的战略思考[J]. 丝绸 , 2004,(08) [4] 翁蕾蕾, 王元昌. 生态纺织品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毛纺科技 , 2002,(03) [5] 王建平 , 林源. 生态纺织品的检测认定[J]. 纺织导报 , 2002,(05) [6] 何为“生态纺织品”?[J]. 中国纤检 , 2001,(11) [7] 吕瑞玲. 生态纺织品与纺织纤维的开发[J]. 中国纤检 , 2002,(10) [8] 魏铭. 生态纺织品检验市场的开发[J]. 中国纤检 , 2001,(11) [9] 梁明生. 生态纺织品引领绿色消费[J]. 上海标准化 , 2003,(06) [10] 陈荣圻. 欧洲生态纺织品法规及技术标准发展动态[J]. 印染助剂 , 2004,(04)有全文,觉得合适与我索取免费全文

纺织原料毕业论文

内容摘要:纤维艺术在中国随着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和传播,艺术家们对纤维材料的积极探索,与世界各国纤维艺术的不断交流及高校纤维教育的开展,将会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关 键 词:纤维艺术 中国 发展纤维艺术是现代艺术的一种形式,它泛指一切以纤维材料进行创作的艺术作品,包括各种编织、印染、绗缝、软雕等等。目前,中国的纤维艺术随着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与传播,艺术家们对纤维材料的积极探索,与世界各国纤维艺术的不断交流,及高校纤维教育的开展,中国的纤维艺术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一、纤维艺术的取材古往今来人们穿的、用的都是纺织纤维制成的,日久天长在人们思想中形成了纤维艺术品的材料都是纺织纤维的意象。其实不然,当代纤维艺术的取材远不止可纺织的纤维。1.“纺织纤维”一般的要求可纺性方面的要求,如纤维的长度、粗细、强度等;舒适方面的要求,如弹性、吸湿、透气、抗静电等。2.“纺织纤维”的分类①天然纤维。常规的天然纤维有棉、麻、丝、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天然纤维又出现了,比如菠萝叶纤维与现在普遍使用的竹纤维。②化学纤维。化学纤维是随着化工行业的发展兴起的,目前已经成为纺织纤维的主体。其包括再生纤维与合成纤维两大类。再生纤维,也叫做人造纤维,是利用天然材料经制浆喷丝而成,有再生纤维素与再生蛋白质之分。合成纤维是以石油为原料,经化学聚合而成,主要纤维材料有涤纶、锦纶、腈纶、维纶、丙纶、氯纶等。它们可以根据需要切割成不同长度或直接使用长丝。其统一的燃烧特点是熔融成滴。3.现代纤维艺术取材的开放性从古到今,任何艺术创作和视觉形象都离不开材料,在每一个具体的艺术领域中,艺术家总是努力地挖掘和探索一切可能的新型材料。随着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和传播,中国的艺术家们突破了传统材料的观念束缚,广泛探索,大胆开拓和试验,使得纤维艺术取材更为广泛和多元化。二、纤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利用动植物纤维制作服饰及装饰品已经很常见。如用兽毛织成、上面绣着五彩花纹的衣裳。春秋时期,吴、越、郑、卫等国的织造、染色水平都已经达到一定高度。到战国时期,丝织物在织法上,不仅能织细密的平纹,而且能织复杂的斜纹,还能提花和绣花。中国还是全世界最早使用蚕丝做纺织材料的国家。两汉时期又出现了工艺更加复杂的缂丝。由于缂丝工艺多为皇亲贵族的奢侈品,所以只追求工艺的精美绝伦而很少考虑人工成本。宋代母子经缂法的运用使缂丝艺术品纹丝的均匀性胜过当时的工笔绘画作品。当时用缂丝技法临摹书画原作已经达到惟妙惟肖的境地,其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虽然缂丝采用的编织材料和欧洲壁毯不同,但通经断纬的编织技法却是相通的。清代缂丝的中心转移到了苏州一带,这时使用的彩色纬线已有六千多种颜色。新中国成立后,纤维艺术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地毯行业,地毯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个主流品种之一,一向以编织120道壁毯作为约定俗成的技术和质量标准。运用传统的栽绒工艺,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追求写实的画面效果,在艺术作品中还原生活的真实原貌。中国的地毯作品《万里长城》作为国礼赠送给联合国总部,一时传为佳话。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快车道,纤维艺术也迎来了明媚的春天“……一批青年艺术家揭竿而起,切入纤维艺术语言的探索,塑造了一些纤维感较强的艺术形象。”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家学习欧洲高比林的编织技法,在极其简陋的工作环境中,开始进行独立的纤维艺术创作。一批采用高比林编织技法表达中国传统审美意趣的纤维艺术作品,如《山高水长》《秋水长天》等获得了艺术界的高度评价。三、展望中国的纤维艺术的发展前景纤维艺术的手工编织的特性使得这门传统的手工艺独具民族文化的特性。只有当一门技艺与文化相结合,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永葆青春,常开不败。1.国际纤维艺术的交流2000年“从洛桑到北京”纤维艺术双年展,聚集了中国、美国、日本、格鲁吉亚等16个国家二百多位纤维艺术家,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在中国最具现代意识的大都市上海集中展示,为世界范围内各种传统与现代的纤维艺术提供了展示空间和研讨殿堂。这本身就是一件促进中国纤维艺术发展,展现中国纤维艺术文化的大事件。2002年第二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在中国12所高校纤维艺术家共同努力下,在北京拉开了帷幕。这标志着中国纤维艺术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它引领着世界纤维艺术的潮流,建立了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中国成为世界纤维艺术的热点地区,纤维艺术也因为有了中国大舞台而焕发了蓬勃生机。2.中国纤维艺术教育的开展林乐成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纤维艺术高等教育的开创者,于1985年首先开设了编织壁挂设计制作课,这应是中国教育史上在大学开设编织壁挂教学的第一课。2000年,他又率先正式招收了纤维艺术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这也应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纤维艺术研究方向的硕士学位教育。他的社会实践和教育探索可谓硕果累累。2000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纤维艺术工作室正式成立。几年来,纤维艺术工作室学生创作实践作品纷纷获奖。林乐成教授出版的《纤维艺术》一书,是他多年教育研究的结晶,是我国的纤维艺术教育领域具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第一本纤维艺术专著。如今,纤维艺术已经在中国的高校开花结果,一批热爱纤维艺术的教育工作者正乐此不疲地耕耘在讲坛和工作室里。我国的纤维艺术教育,已经初具体系和规模。与此同时,理论文化的建设和研究,也逐步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层到纵深地发展着。中国的纤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更加快速地发展着。纤维艺术不断与国际交流,吸取着欧美纤维艺术观念的开放性思潮,保留发扬着我国古老而独有的情怀和含蓄深远的意趣,也基本实现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纤维艺术在中国的经济日新月异和政治环境十分稳定下,在不断与世界的交流学习中,在国内纤维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国人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中,一定会开拓出美好的明天。参考文献:[1]林乐成,王凯.纤维艺术.上海画报出版社,.[2]朱尽晖.现代纤维艺术设计.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纺织材料生态化及其发展趋势摘要:从采用绿色原料、利用生物技术和开发可降解纤维3方面,综述了纺织材料生态化的发展现状,指出循环材料开发和使用是纺织生态材料发展的趋势。关键词:纺织材料;绿色;生态化;趋势目前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影响下,许多国家都在致力于研究既不影响生态环境,又能利用生态资源的新型纤维。并提出纺织用材料必须经过毒理学测试,具有相应标志,符合环保、生态、人体健康要求。纺织材料生态化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发展方向。采用绿色原料开发生态纤维,利用生物技术发展可降解纤维,选择节约资源、可回收利用纤维原料已成为目前纺织生态材料发展的趋势[1~2]。1采用绿色原料开发生态纤维利用绿色原料开发生态纤维已成为获得生态型纺织材料的主要途径和研究、开发热点。从食用的香蕉、小麦、大豆、玉米、牛奶、虾、蟹等到木材、昆虫、蜘蛛都成为了生态纤维材料的来源。现今的绿色原料包括原生态自然物质,以自然物质为基础的提炼物及原有纤维的再加工产物3种[3]。1·1利用原生态自然物开发生态纤维自然界中原生态的物质即常规的天然纤维,以其自然本色和环保特性赢得人们喜爱。但天然纤维并非完全无毒,如天然纤维在生长过程中所施用的化肥及杀虫剂等化学药品是有害物质进入的主要途径。目前生态天然纤维主要致力于开发对杀虫剂和除草剂较少依赖的天然纤维和新型绿色纤维,如有机棉、有机麻等。同时许多新型原生态的纤维原料如木棉、菠萝叶纤维、香蕉茎纤维、竹纤维等生态纤维也在积极的开发与应用中。发现更多的天然纤维材料,进一步扩大天然纤维的可利用性,使天然纤维材料的发展日益扩大是当前利用原生态的自然物质开发生态纤维的主要研究方向[4~5]。1·2用自然物的提取物开发再生生态性纤维直接取自天然高分子物质,以自然物质为基础的提取物可形成绿色环保纤维,如Tencel、Modal、大豆蛋白纤维、牛奶、海藻酸钠纤维、甲壳素纤维、竹浆纤维等。这些纤维多属于再生纤维素或蛋白质纤维类,纤维本身主要由纤维素或蛋白质组成,易生物降解,符合环保要求。有关再生生态纤维方面的研究较早也较多,许多纤维的开发和应用也较成熟[6]。如甲壳素纤维,所用甲壳质广泛存在于虾、蟹等水产品和昆虫、蜘蛛等节肢动物的外壳中,也存在于菌类、藻类的细胞壁中。甲壳质纤维是一种可降解的环保型动物纤维素纤维,废弃后可被微生物分解。这种纤维具有生物活性,有良好的吸附性、粘结性、抗菌性和治伤性能。它是自然界唯一带正电荷的动物纤维,对危害人体的大肠菌杆、金色葡萄球菌等具有较强的抑制能力,适合制造特殊的医用功能纤维产品。此外,近年开发的新型蛋白复合蚕蛹蛋白粘胶长丝纤维,利用与粘胶纺丝原液共混,纤维素形成芯部,蛋白质集中于表面,构成分子上的稳定结合,形成具有特定皮芯结构的蛹蛋白粘胶皮芯复合长丝。纤维中蛋白质含量为10%~20%左右,纤维与皮肤的亲合性好,保健功能显著[7~8]。1·3利用原有纤维的再加工开发生态性纺织材料采用自然原料通过高分子化学合成的方法可加工、生产生态纤维材料,如聚乳酸纤维(PLA)、聚羟基乙酸纤维(PGA),及它们的聚合纤维(PLGA)。这些纤维原料资源可再生和重复利用,使用过程安全。纤维开发途径包括微生物合成生态纤维和化学合成高分子生态材料。由微生物合成的聚羟基链烷酸酯、短梗霉多糖、功能蛋白高分子等都可以纺制成纤维。另外,微生物还可直接用于生产可生物降解的纤维。如短梗霉多糖(Pullulan)纤维就是以谷物或马铃薯为原料,由出芽短梗霉产生的一种胞外水溶性多糖(由麦芽三糖1,6键接形成的聚合物)合成,其强度和硬度等物理性质与聚苯乙烯相当。Pullulan纤维具有平滑、透明、光泽好、强度高(与尼纶相当)、无毒、无味、无色、能生物降解的特点,适合作手术缝合线和医用敷料。还可利用多糖液中培养出的细菌(膜醋菌)获得直径大于40 nm的生物纤维丝条,用微菌类霉菌体合成支化营养菌丝或长度达几厘米的由孢子囊柄组成的丝条,分离纯化后丝条能够织成无纺布,用于湿法无纺布的过滤材料[9]。化学合成高分子材料是将天然物质通过化学加工方法合成,如美国杜邦公司2000年10月投产的索罗那(Sorona)纤维就是以玉米为原料的全新多聚体化合物。其纤维制品在舒适、耐磨、弹性、抗皱、防护等性能方面,大大优于现有的化纤制品。制成的人造皮革更柔软,更似真皮,且可回收再利用,为重要的环保产品。还有以玉米、小麦等农作物为原料发酵成乳酸再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聚乳酸纤维(PLA)等[10]。2运用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开发生态纺织材料将现代生物技术巧妙地用于纺织纤维的开发,不仅能有效地改进现有纺织原料的不足,还可根据需要开发出适合纺织生产的新型纺织纤维,为纺织原料研发开辟新的途径。天然彩色棉纤维是美国科学家利用基因改性技术开发出的一种新型棉花品种,通过将彩色基因移植到白棉DNA中而获得。彩棉产品省去染色、印花等工序,减少了加工污水的排放和能源消耗,实现了从纤维生长到纺织成衣全过程的“零污染”。利用基因改性技术可生产抗虫棉,避免农药对环境及棉本身造成危害。中国农科院等单位将苏芸金杆菌的毒蛋白基因转入棉细胞内,培育出了十多个抗虫棉品种,能产生一种对抗鳞翅目昆虫的毒素,抗棉铃虫能力达80%以上。此外,转基因抗蚜虫棉、转基因抗虫抗病棉也相继培育成功,已在我国实验推广[11]。利用现代生物、基因工程技术还可向棉纤维中引入其他成分,形成天然多成分棉,改善棉纤维的性能。如利用在棉纤维中腔内具有可生物降解的聚酯内芯来生产天然的涤棉混合纤维,或引入动物纤维蛋白,从而形成含动物纤维的天然多成分棉,对改善棉纤维自身的不足,提高棉纤维的性能有很大贡献[12]。五彩丝、彩色羊毛的取得主要靠蚕的基因突变。利用染色体技术把需要的基因组合输入家蚕体内,培育出能吐彩丝的新蚕种。选择合适的彩色基因导入绵羊体内,也可培育出具有天然色彩的彩色羊毛[13]。运用现代生物技术还可扩大纤维的生产。例如,蜘蛛丝因具有超高强力是开发高强织物的理想原料,但如何获得大量的蜘蛛丝来满足纺织生产的需要就成了产品开发过程的难题。为此,加拿大Nexia公司将从蜘蛛丝蛋白中分离出的有关基因转入奶牛和山羊的乳腺细胞中,从其分泌的乳液中获得经过重组的蜘蛛丝蛋白,并从中提取到与蜘蛛丝性能相似的丝蛋白纤维。此外,还可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从蜘蛛丝蛋白中分离出有关基因,人工重组到可以用发酵法大量生产蛋白质的诸如大肠杆菌或酵母菌等微生物体内,在其细胞中产生蜘蛛丝蛋白[14~15]。3可生物降解材料开发可生物降解纤维是指在一定时间和适当的自然条件下能够被微生物(如细菌、真菌、藻类等)或其分泌物在醇或化学分解作用下发生降解的纤维。可生物降解纤维制成的纺织品,通常在微生物作用下,可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等对环境无害的物质,是理想的石油类纤维材料替代品。降解采用的方法有堆肥降解、土地埋入降解、在活性污泥中降解、海水浸渍降解,以及在聚合物中通过添加组分进行共聚来加速降解等。目前美、欧、日对可生物降解纤维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16]。常见的天然纤维及目前研究较多的纤维素纤维、蛋白纤维、甲壳素纤维、淀粉纤维等都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而合成纤维可降解中较大的一类是水溶性聚合物,它是一种亲水性的高分子材料,在水中能溶解或溶胀形成溶液或分散液,其分子链上一般含有一定数量的强亲水基团(如羧基、羟基、氨基、醚基和酞胺基等)。常见的生物降解性合成高分子有聚乙烯醇(PVA)、聚丙二醇(PPG)和聚乙二醇(PEG)等。聚乙烯醇(PVA)是人们最熟悉的水溶性高聚物,它在纤维和纤维改性及制作膜材料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Planet Packaging Technologies公司用PEG共混制造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美国Air Product & Chemical公司也开发了一种商品名为Vinex的材料,它是由聚乙烯醇和聚烯烃、丙烯酸酯接枝聚合而成,材料具有可降解性[17-18]。另一类是利用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物质经化学加工形成的合成纤维,如聚乳酸纤维(PLA),虽为合成纤维,但其原料来源于地球上不断再生而取之不竭的农作物,其废弃物埋入土中后,在土壤和水中微生物作用下大约经过1~2年时间,纤维可被完全分解为CO2和H2O从而发生降解[19]。虽然可降解纤维材料的开发已取得一定进展,但研究进行得还很不够,也没有取得较大的突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可生物降解功能纤维需求的增长,可以预见在新技术的应用和新材料的涌现下,可生物降解纤维将会被更广泛地应用[20~21]。4生态材料的发展趋势循环材料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在主产业链上向前、向后延伸,实现闭合循环发展,使所用的原料和能源在不断的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节约生态资源。现代纺织要求材料可循环、再生,产业发展可持续,因此,循环材料的开发和利用应是未来生态材料发展的趋势。最近日本提出了“完全循环型”新概念,要求彻底实现纤维从原料使用到最终制品回收全过程完全循环。吉玛公司、杜邦公司对聚酯等装置也提出了“全循环”概念[22]。天然纤维材料是地球上巨大的再生性生物高分子资源,作为“从自然产生又回到自然”的资源循环型材料,具有不可替代的发展优势。人造纤维材料作为传统的纺织材料,其原料多为天然可再生的非石油资源(木、棉、亚麻、竹、麦杆等),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合成纤维多为石油化合物,而石油属原生资源,且常规合成纤维具有不可再生、不可降解性。目前合成纤维如何进行回收再生是生态材料研究的重点,也是治理环境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促进合成材料循环使用的一种最积极的废弃物处理方法。已开发了有回收聚合物、纤维的原料再循环和回收单体的化学再循环系统[23~25]。回归自然、适应环境是纺织材料总的发展趋势。生态化纺织材料的发展为保护生存环境,实现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符合21世纪绿色环保型时代的要求。随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可认为未来的纺织工业将是绿色生态工业。参考文献:[1]吴湘济,沈晶.纺织工业绿色纺织品的设计与开发[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2,(12):298-317.[2]黄猛.我国绿色纺织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棉纺织技术,2000,(2):31-33.[3]甘应近,白越,等.绿色纺织品的现状与展望[J].纺织学报,2003,(6):93-95.[4]Peter F Greenwood, green are cotton and linen?[J].textiles,1999,(3).[5]付群锋.浅谈新世纪纺织面料的发展趋势[J].印染,2000,(7):49-50.[6]A P Aneja,等.21世纪的纤维[J].国外纺织技术,2000,(1):1-3.[7]李晓燕.生态纺织纤维的性能与应用[J].棉纺织技术,2002,(11):

进入21世纪,绿色环保纺织品成为纺织品种的新视点,在运用千变万化的织物组织和日新月异的织造、印染新技术的同时,开发符合环保标准的新产品是一个重要途径。绿色环保大豆蛋白纤维的研制成功是人造纤维家族的最新突破,符合我国纤维发展的方向。大豆蛋白纤维是利用榨油后的豆粕通过添加功能性助剂,经湿法纺丝而成的再生蛋白质纤维,该纤维不仅具有单丝纤度细、比重轻、强伸度高、耐酸耐碱性好、光泽好、吸湿导湿性好等特点,还具有羊绒般柔软手感、蚕丝般柔和光泽、棉纤维的吸湿性、羊毛的保暖性等优良服用性能,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由我国科技人员自主开发并在国际上率先取得工业化试验成功的纤维材料。 大豆蛋白纤维作为一种纺织原料,只有经过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才能充分展示出它的独特魅力。大豆蛋白纤维由于其自身难以去除的米黄色,现在的前处理工艺在尽量减少蛋白质损伤的情况下还不能获得必要的白度,造成了对很多色号的限制和色泽鲜艳度的影响,同时匀染性也是该纤维染色中的一大难题,这都需要在工艺制定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只有在尽可能的减少蛋白质损失,制定合理的染整加工工艺,才能显示出大豆蛋白纤维的优良风格。但是己有的资料表明,目前还没有简单易行的在染整加工工艺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本论文的工作重心就在于运用凯氏定氮法来检测在大豆蛋白纤维染整加工工艺中蛋白质的变化情况,综合考虑纤维经过染整加工工艺处理后的效果和损伤情况,最终制定出大豆蛋白纤维的低损伤染整加工工艺,为以后对大豆蛋白纤维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大豆蛋白纤维含氮量的工艺条件因素中,主要考虑的是pH、温度、处理时间以及碱剂浓度。从实验结果和讨论可知,温度和碱剂浓度是影响含氮量水平的两个最主要因素,在制定大豆蛋白纤维染整工艺时,应重点考虑。其中pH值接近7时纤维的含氮量最高,并且随着pH偏离中性程度的增大而迅速减少;处理温度低于70℃时,纤维的含氮量较高,随着温度继续升高,纤维的含氮量不断减少,并且较高的处理温度也会影响大豆蛋白纤维的手感;处理时间在60分钟内,纤维含氮量能保持较高的水平;纤维的含氮量随着纯碱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当纯碱大于30留L时,N%低于。 大豆蛋白纤维采用淀粉酶退浆、双氧水漂白的前处理工艺效果较好。因为淀粉酶可以水解经纱上的淀粉浆,而在碱性条件和较高温度下氧漂时,不但能除去纤维上的色素,而且能除去剩余的淀粉和PVA浆料,使前处理后织物具有较好的白度和柔软的手感。经过淀粉酶退浆、双氧水氧化漂白的正交试验得出大豆蛋白纤维前处理低损伤工艺为:退浆工艺:淀粉酶2岁L,pH值,处理温度30℃,处理时间40min;漂白处理工艺:双氧水8留L,pH值7,处理温度60℃,处理时间30min。 大豆蛋白纤维属于再生蛋白质纤维,可用酸性、活性染料进行染色。论文中 采用ArgazolTw系列的活性染料对大豆蛋白纤维进行染色处理后发现pH值对大豆蛋白纤维的染色有一定的影响。该类染料在近中性的条件下染色后,大豆蛋白纤维有较高的表观深度。考虑到大豆蛋白质纤维在近中性条件下水解程度最小,并使染色后可获得较高的固着效率,建议采用在近中性条件下固色的活性染料,可以保证纤维在色泽鲜艳的同时,还有较好的光泽和手感。而毛用的Lanasol染料对纤维的表观深度较低,可采用固色剂进行处理从而获得较好的牢度;含有双活性基团的活性染料对纤维的匀染性较好,色牢度较差,适宜染中浅色。弱酸性染料Teton和Erionyl染料对纤维之间有较大的范德华力和氢键力,染料上染后结合较牢固,可以用来染大豆蛋白纤维的深浓色,并且色泽鲜艳,匀染性较好。而强酸性染料Ncolan的提升性能较低,染料与纤维分子间的库伦力较小,染料的上染率较低。增加酸的用量,该染料的上染率会有所提高,但在酸性条件下染色会造成大豆蛋白纤维的蛋白质水解,所以不适宜用来染大豆蛋白纤维。 为获得更好的染色效果,实验中采用了两种阳离子型的固色剂DinfixRF和DinfixF一100对染后的织物进行固色处理,并通过测定皂洗牢度和摩擦牢度来检验其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经过固色处理后的大豆蛋白纤维有较高的水洗牢度和一定的摩擦牢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