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经济学家杂志关于香港回归

发布时间:2024-07-07 20:49:32

经济学家杂志关于香港回归

香港百科名片 香港维多利亚港夜景香港是亚洲繁华的大都市,地区及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条件优越的天然深水港,1842年至1997年是英国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面积约1104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00万,主要产业包括零售业、旅游业、地产业、银行及金融服务业、工贸服务业、社会和个人服务业。香港把华人的智慧与西方社会制度的优势合二为一,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治闻名于世。中文名称: 香港 外文名称: Hong Kong 别名: 东方之珠,购物天堂 行政区类别: 特别行政区 所属地区: 中国华南 下辖地区: 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 政府驻地: 港岛中西区 电话区号: +852 地理位置: 珠江口东南部 面积: 约1,104平方公里 人口: 万(2009年) 方言: 粤语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维多利亚港,迪士尼乐园,海洋公园等 机场: 香港国际机场 火车站: 红磡站、罗湖站等 中文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英文全称: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简称HK SAR) 地理位置:位于珠江口东侧,与深圳经济特区相连,面朝南海 地标建筑:国际金融中心二期、中国银行大厦编辑本段历史概况 香港自秦朝起明确成为当时的中原领土(中原指以陕西中部、河南西部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直至19世纪中叶清朝战败后,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使其成为英殖民地,香港从而开通港口发展。1982年9月,中、英两国落实香港前途问题,于1984年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香港将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并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香港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治闻名于世。历史的变迁,让香港从一个当年人口只有五千人的小渔村,演变成今天有“东方之珠”美誉的国际大都会。历史沿革 香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香港隶属南海郡番禺县,由此开始,香港便置于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汉朝香港隶属南海郡博罗县。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隶属东莞郡宝安县。隋朝时香港隶属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仍然隶属东莞县。宋元时期,内地人口大量南迁香港,促使香港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香港隶属新安县。 香港是一个优良的深水港,曾被誉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英国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有成为东亚地区优良港口的潜力,不惜以鸦片战争来从满清政府手上夺得此地以便发展其远东的海上贸易事业,从而展开了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的历史。1842年至1997年6月30日,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 香港全境的三个部分(香港岛,九龙,新界)分别来源于不同时期的三个不平等条约。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区。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英国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新界的租借,让当时香港的面积扩大了十倍之多。重大历史事件年表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 1997年7月1日: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根据《基本法》, 香港保留原有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50年不变,实行“一国两制”,除防务和外交事务归中央政府管制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地名来源 关于香港的地名由来,有这样几种说法: 说法一:香港的得名与香料有关。宋元时期,香港在行政上隶属广东东莞。从明朝开始,香港岛南部的一个小港湾,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因转运产在广东东莞的香料而出名,被人们称为“香港”。据说那时香港转运的香料,质量上乘,被称为“海南珍奇”,香港当地许多人 也以种香料为业,香港与其种植 的香料一起,名声大噪。不久这种香料被列为进贡皇帝的贡品,并造就了当时鼎盛的制香、运香业。后来香料的种植和转运逐渐式微,但香港这个名称却保留了下来。 说法二:香港是一个天然的港湾,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来的水手,经常到这里来取水饮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这条小溪也就被称为“香江”,而香江入海冲积成的小港湾,也就开始被称为“香港”。有一批英国人登上香港岛时就是从这个港湾上岸的,所以他们也就用“香港”命名整个岛屿。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别称。 说法三:因“香姑”而得名。据说,香姑是一位海盗的妻子,海盗死后,她就占据了这个小岛。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小岛以她的名字为名,称之为“香港”了。 尽管有不同的说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香港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在明朝,它最初是指当时香港岛上的一个小港湾、小村落,后来才扩大为对整个岛屿(香港岛)的称呼,最后到了19世纪初,才成了当时被英国殖民者占领的整个地区的统称。香港的英文名称来由 香港的英文名称,,是照广州语音, 原译作Heung Kong, 香港有很多水上居民读" 香" 为"康 " , 所以英文名称也就随着改拼为Hong Kong,现在仍有人把香港称作" 香江" " 香海" "香岛" "香州" 等。 地理概况 香港位于东经114°15′,北纬22°15′,地处华南沿岸,在中国广东省珠江口以东,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内陆地区,以及262个大小岛屿(离岛)组成。香港北接广东省深圳市,南面是广东省珠海市万山群岛。香港与西边的澳门隔江相对61公里,北距广州130公里、距上海1200公里。此外,香港的地每年都会下降3厘米。 香港三大部分的面积分别是,香港岛约81平方公里;九龙半岛约47平方公里;新界及262个离岛约共976平方公里,总面积约1104平方公里,略大于上海市的六分之一,及仅大于全中国面积的万分之一,土地和水域的管辖总面积平方公里,水域率。香港的已发展土地少于25%,郊野公园及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多达40%。 香港地图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香港气候 香港属亚热带气候,全年的气温较高,年平均温度为22.8℃。夏天炎热且潮湿,温度约在26~30℃之间;冬天凉爽而干燥,但很少会降至5℃以下。五月至九月间多雨,有时雨势颇大。夏秋之间,时有台风吹袭,七月至九月是香港的台风较多的季节。香港平均全年雨量2,毫米,雨量最多月份是8月,雨量最少月份是1月。 香港位处北半球亚热带,背靠亚欧大陆、面向太平洋,形成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此外,香港市区高楼集中而密布、人口极为稠密,所形成的微气候容易产生热岛效应,导致市区和郊区有明显的气温差别,高层大厦林立的市区让空气中的“悬浮粒子”较难吹散。香港市区天气炎热的日子变得越来越长。资源物产 受自然环境的限制,香港自然资源匮乏。香港食用淡水的60%以上依靠广东省供给。矿藏有少量铁、铝、锌、钨、绿柱石、石墨等。香港邻近大陆架,洋面广阔,岛屿众多。有得天独厚的渔业生产的地理环境。香港有超过150种具有商业价值的海鱼 ,主要是红衫 、九棍、大眼鱼、黄花鱼、黄肚和鱿鱼。香港土地资源有限,林地占总面积的% ,草地和灌木地占% ,荒地占% ,沼泽和红树地占%,耕地占% ,鱼塘占2% ,城郊区建设发展土地占%。农业主要经营少量的蔬菜、花卉 、水果和水稻,饲养猪、牛、家禽及淡水鱼,农副产品近半数需中国内地供应。 香港行政区划行政区划 香港粗略可分为香港岛、九龙、新界东、新界西四部分,详细一点则可以分为18个区(和中国内地不同,这些区纯粹非政权性的区域)。 香港岛:中西区、湾仔区、东区、南区。 九龙:九龙城区、油尖旺区、观塘区、黄大仙区、深水埗区。 新界东:北区、大埔区、沙田区、西贡区。 新界西:元朗区、屯门区、荃湾区、葵青区、离岛区。编辑本段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是当年解决香港问题的创举,也是香港持续繁荣的基石。香港拥有自己的标志,也就是区旗和区徽,同时香港也拥有与中国内地有别的社会形态和经济模式。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旗区徽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以红色作底色,红白两色象征一国两制,中央有一朵五星花蕊的白色洋紫荆花图案,洋紫荆是香港的象征,盛放的洋紫荆象征着香港的繁荣,红色的背景象征着香港永远背靠祖国。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是代表香港的徽章。区徽模仿香港区旗的设计,内圆有一朵白色洋紫荆花,红色底色。外圈为白底红字,写有繁体中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及英文HONG KONG(香港)。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社会经济 香港在回归后保持自己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经济运作模式,香港有独立的司法制度,香港发行和流通自己的货币港元,独立发行邮票(邮票的标记是“中国香港”),在国际体育比赛上,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参与国际体坛的盛事。香港以独立的身份“中国香港”参加世界贸易组织和很多其他国际组织。香港运行自己成熟的财政和金融体系,也有自己的出入境政策。截至2007年年底,全世界170个国家和地区的公民或居民可以免签证进入香港。回归十年 在2007年,香港已经回归祖国十周年。十年里香港稳步发展,依然是“东方之珠”。十年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与香港市民一起,战胜了亚洲金融风暴、非典型肺炎等一系列的困难,经济得到稳定、恢复和发展,民生得以改善。回归十年的时刻,香港经济强劲增长,2006年新股上市的集资额更超越纽约,仅次于伦敦。十年前,国际社会曾忧虑香港前途。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曾刊登《香港已死》的文章,预言香港在回归后将日渐衰落,但2007年6月28日发行的《财富》杂志在香港回归十周年前夕公开发表文章,坦诚当年的预言完全错误。 回归后的10年,香港经济结构已明显转型:制造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从1997年的减至2006年的。服务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则从上升至。在1997~2006年期间,香港所有服务业的净产值平均每年实质增长。10年中,香港就业人数持续从制造业转往经销贸易业、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以及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业。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可简称特首,英语:Chief Executive)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首长及香港最高代表,此职位成立于1997年7月1日,大致上代替以前香港总督的职务。每届任期五年,可连任一次。 历任行政长官 董建华 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是董建华,他完成了第一届和第二届部分任期。2005年3月12日,他在未完成第2届任期的情况下以健康理由辞职。按照《基本法》规定,由当时任政务司司长的曾荫权署理行政长官职务。 曾荫权 现任行政长官曾荫权于2005年6月16日成为2005年行政长官补选中的唯一候选人,因此根据《行政长官选举条例》自动当选,2005年6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行政长官,即日就任,并于6月24日赴京正式宣誓就职。两年后,他在2007年3月25日第三届行政长官选举中以649票对123票击败对手梁家杰,连任成为新一届行政长官,并于4月2日获中央人民政府任命,2007年7月1日宣誓就职。编辑本段宗教民族人口结构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11日发表数字显示,2009年底香港人口临时数字为702.64万人,与2008年底相比增加37500人,增长率为%。 统计显示,以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计算,2008年底至2009年底的人口自然增长为41900人。不过,同期香港居民人口净迁移人数(即移入减移出)为净移出4400人,从而抵消了部分人口增长。因此,香港的整体人口增加为37500人。 香港总人口680万(2009年年中),包括 香约21万名流动居民,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420人,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市区人口密度平均高达每平方公里21000人。香港的人口绝大多数为华人,大部分原籍广东,主要说广州话(粤语),但英语很流行,说潮州话和其他方言的人也不少。新界土著居民很多说客家话。近年普通话甚流行,一般机关和机构也鼓励应用。居于香港的外籍人士数目相当多,共有约517560人,人数最多的国籍首三位如下:菲律宾(130810)、印尼(114020)和泰国(28360)。大部分香港人都住在高楼大厦,因此香港在高人口密度的同时,仍然能保留大量未开发的郊野土地。 从1990年代中期至今,香港本地人口都是女多男少,女性居民的数字多于男性居民,而且这个差距在继续拉开。 香港的出生率在全世界225个国家及地区中是最低的,1990年代以后,每一千人中只有6至7个新生婴孩,每名香港妇女只出生个婴孩,再加上平均预期寿命的增长,人口将越趋老化。估计到了2033年,香港65岁及以上的人口将有27%,相对2003年的11%,这是一个极高的人口老化增长率。这些发展影响到香港政府今后的城市发展规划。劳动人口 截至2005年12月,全港劳动人口360多万人,其中男性占,女性占。大部分就业人口()从事服务行业,其中从事批发、零售、进口与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业的占;运输、仓库及通讯业;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占15%;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业占26%;从事制造业的只占宗教信仰 世界各大宗教在香港几乎都有人信奉。华人主要信仰佛教、道教。香港寺院共有360多间,公共庙宇有40座,天后庙宇24座,1841 年已设罗马天主教香港特别行政区主教传教区。1991年,香港天主教徒约有万人 。天主教会在香港办有学校、医院和社会服务中心。基督教1841年传入香港 ,现已有50多个宗派,信徒 万人。它在香港也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服务中心等机构。其他宗教还有:伊斯兰教教徒约5万人 ,其中半数以上是华人,印度教教徒约万人;还有少数锡克教和犹太教徒。编辑本段语言文字 目前香港的法定语言(不称作“官方语言”)是中文和英文,而政府的语文政策是“两文三语”,即书面上使用中文白话文和英文、口语上使用广州话(俗称广东话或粤语)、普通话和英语。香港华裔人口中主要使用广东话,而非华裔人口则多以英语作交际语。香港大部分居民都并非本地原居民,从中国内地、以至世界各地迁居的人,都会把自己故乡的语言带到香港。另外香港文化也受世界各地的潮流所影响。因此,在香港所听所见的语文远不止广州话和英语。 由于中国内地推行简化字的时候,香港还是英国的殖民地,因此香港最普遍使用的汉字书体是繁体中文。 随着香港人与中国内地交流日益频繁,香港人普遍认识常用的简体字。市面上也不难看见为外地旅客而制作的简体字标语和指示牌。部分学校容许学生在使用中文作答的功课及考试中,使用简体字作答。考评局也容许学生在公开考试中,使用合乎国家规范(即在1986年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所颁布的《简化字总表》中)的简化字。编辑本段经济金融经贸概况与国际地位 香港是一个自由港,除了烟、烈酒和动力用的燃油(汽油、柴油等)之外,香港不对其他进口物品征收关税。香港的经济素以自由贸易、低税率和少政府干预见称。香港连续多年获国际著名评级机构和组织评选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佛利民更视香港为自由经济的典范。香港是亚太地区乃至国际的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地区贸易中心,拥有邻近很多国家和地区是不可替代的优越地位。时至今日,香港已成为世界第11大贸易实体。以吞吐量计算,香港的货柜(集装箱)港口更是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口之一。以乘客量和国际货物处理量计算,香港国际机场是世界最繁忙的机场之一。以对外银行交易量计算,香港是世界第15大银行中心。以成交额计算,香港是世界第六大外汇交易市场。以市值计算,香港股票市场是亚洲第二大市场。 香港是亚太地区的交通、旅游中心之一。公共交通系统以铁路、小轮、公共汽车等组成的运输网,几乎伸展到港内每一角落。香港是重要的国际商港,航运业发达。目前已与186 个国家和地区的472个港口有航运往来,形成了以香港为枢纽,航线通达五大洲、三大洋的完善的海上运输网络。从香港到世界各地有28条航线。香港也是进入内地经商和旅游的大门。2005 年,香港居民返回内地的次数约6270万人次,外地旅客经香港进入内地的次数共400 万人次。每日有128 班轮船、约100 班航机、超过400 班列车及40 200 架次的车辆穿梭香港和内地。 香港是国际的金融中心之一,金融机构和市场紧密联系。政府的政策是维持和发展完善的法律架构、监管制度、基础设施及行政体制,为参与市场的人士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维持金融及货币体系稳定,使香港能有效地与其他主要金融中心竞争。香港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北美洲与欧洲时差的桥梁,与内地和其他东南亚经济体系联系紧密,又与世界各地建立了良好的通讯网络,因此能够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此外,资金可以自由流入和流出香港,也是一项重要的因素。 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贸易经济体系、第六大外汇市场及第十五大银行中心。香港股票市场规模之大,在亚洲排名第二。香港也是成衣、钟表、玩具、游戏、电子和某些轻工业产品的主要出口地,出口总值位列全球高位。 香港经济以服务业为主,与中国内地及亚太其他地区关系密切;香港是亚洲最多国际公司设立地区办事处的城市,香港也是受旅客欢迎的旅游地点之一,也是举办国际会议及展览的热门地方。在2005年,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服务出口地。与服务贸易有关的主要行业包括旅游和旅游业、与贸易相关的服务、运输服务、金融和银行服务及专业服务。主要经济数据 本地生产总值:14,723亿港元(2006年) 人均本地生产总值:214,710港元(2006年) 本地生产总值实质增长:(2006年) 【城市国民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 2897亿美元(2007年,世界国家和地区第39名)。 人均GDP 41,614美元(305,018人民币。中国行政区第1名;世界国家和地区第6名)。 【城市国民生产总值】(名义上) 2030亿美元(2007年,世界国家和地区第37名)。 人均GDP 29,149美元(中国行政区第2名;世界国家和地区第28名)。 【城市国民生产总值】 2952亿美元(购买力评价,2008年世界和地区排名第36名) 人均GDP29350(世界和国家排名第27名)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2005年数据,香港人均本地生产总值(PPP)为34,111美元,全球排名第9,亚洲排名第1,超越西欧的四个主要经济体系;按国际汇率则为25,555美元,全球排名第26,亚洲排名第5,次于卡塔尔、日本、阿联酋及新加坡。综观香港各产业,以服务业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最高,2005年数字为91%,当中进出口贸易业占GDP ,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业占,金融及保险业则占。香港的货币 香港的货币是港元(HK$)。港元的纸币绝大部分是在香港金融管理局监管下由三家发钞银行发行的。三家发钞行包括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另有少部分十元钞票由香港金融管理局自行发行。香港流通的钞票的新净程度一向非常高,残破的旧钞回流后会被发钞银行收取和销毁。每年约有三分之一流通钞票被认定为不再适合流通,并由新钞取代。 中国银行发行的1000元港币钞票【银行业】 香港的银行业十分发达,满街都是香港本地和世界各地银行的分行。在1970年代,香港人就有“银行多过米铺”的说法来形容香港大街上银行之多,意思是银行的数目比卖米的店铺还多。截至2008年年底,香港有143间持牌银行、27间有限制牌照银行和28间接受存款公司。此外,有88间外资银行在香港设有代表办事处,分行总数约1300间。这些外资银行来自37个国家,其中71间是属于全球最大的100间银行。香港的银行从事多方面的零售及批发银行业务,如接受存款、贸易融资、公司财务、财资活动、贵重金属买卖及证券经纪业务。 【外汇市场】 香港的外汇市场发展完善,买卖活跃,在全球外汇市场中占不可或缺的地位。由于香港与海外其他外汇市场均有联系,因此香港可全日24 小时与世界各地进行外汇买卖。根据国际结算银行在2004 年进行的每三年一度全球调查,香港外汇市场的成交额在世界排行第六位。 【黄金市场】 香港不仅是全球的金融中心,其黄金市场尤为著名,作为全球四大金市之一的香港,是全球的第三大黄金市场,其黄金交易所叫金银业贸易场。 【股票和债务市场】 以资本市值计算,香港股票市场是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场之一。截至2006 年5 月底,在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挂牌的上市公司有1144 间,资本市值总额达94,110 亿元(12,065 亿美元)。香港股票市场在亚洲排名第二,仅次于日本。 香港的债务市场已发展为亚太区内其中一个流通量最高的巿场。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于1990 年设立,由香港金融管理局负责管理,为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私营机构发行的债务证券提供结算和托管服务。 在2006 年9 月,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的平均每日成交额为363 亿港元。截至2006 年9 月底,未偿还的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数额约为1,304 亿港元。在2006 年上半年,私营机构发行的债务证券数额共达1,120亿港元。与内地的商贸往来 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香港饮用水和蔬菜、肉禽蛋的主要来源地。2009年,中港贸易占香港整体贸易总值的。内地同时是香港转口货物的最主要来源地兼最大市场,香港有约90%的转口货物是来自内地或以内地为目的地。香港也是内地的金融和其他商业支援服务的中心,特别是南中国,为内地提供多元化的金融和其他商业支援服务,例如银行和融资、保险、运输、会计,以及销售推广等。编辑本段政府架构 香港实施行政主导的管治模式,并制定由行政长官和行政会议领导的管治体制和代议政制架构。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首长是行政长官,由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选举委员会根据《基本法》选举、并经中央人民政府委任产生。行政长官负责执行《基本法》、签署法案和财政预算案、颁布法例、决定政府政策以及发布行政命令,并由行政会议协助制定政策。首任行政长官是董建华,现任行政长官(2005年3月至今)是曾荫权。政府的主要施政和行政工作由12个决策局和61个部门和机构执行,日常执行的人就是为数约18万人的香港公务员队伍。香港政府本身也是香港最大的雇主。政府部门 香港的政府部门包括“三司十二局”,是司长及决策局的非正式统称,最早由传媒使用。三司是政务司司长、财政司司长和律政司司长。十二个决策局分别是公务员事务局、政制及内地事务局、教育局、环境局、食物及卫生局、民政事务局、劳工及福利局、保安局、运输及房屋局、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发展局、财经事务及库务局。 香港的政府部门通常称为“署”或“处”(如卫生署、香港警务处),主管均为香港公务员,大部分向所属的决策局局长负责,小部分直接向司长负责(如行政署向政务司司长负责),另外还有审计署直接向立法会报告;香港廉政公署和申诉专员公署直接向行政长官负责。

( ̄▽ ̄)~( ̄3 ̄)a

是指相关回归足阁那天。

15856回家睡觉大结局抓紧时间,就那嘻哈等哈哈素鸡多喝经济从哪到哪接飞机不大不洗你打你把小鸡鸡相机打击相机既然杰西卡到哪逆袭惊声尖笑你哪位没拿手机就我那最积极手机还惦记呢就打就那人那惊喜你打hi潇洒那些年米西米西快没电年纪相机打击小鸡鸡设计系凯撒卡卡西就打你那都你在哪军训基地警察姐姐相机相机”那些那你,手机就行手机卡相机这卡充卡可大逆袭经济学家发奖金硝化细菌婚纱快休息剑眉星目没下课小鸡鸡相机好这哈这咋那就行觉得极限空间第几集打击第几集相机惊喜交加多看看新款就是就是晋级赛慢慢看没没怎么没怎么密密麻麻找姐姐在家,就解决自己看小鸡鸡结扎两手空空上扣扣说看看书鞋没戏年纪自己

关于香港回归论文文献

国际在线消息:香港回归十年来,先后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以及SARS疫情的冲击,但是香港都做到了沉着应对,一次次成功地化险为夷。近年来,香港经济已经呈现出全面发展的迹象,一个更加美好、繁荣的发展前景展现在香港和世人面前。 荷花集团是一家有着20多年历史的香港公司,在香港有10间大型的店面经营亲子用品,另外还出版杂志、图书等等。尤金先生是该集团的CEO。他告诉记者,他的一些朋友在1997年香港回归前把资金转移到了国外,而他选择了留下来继续发展: “(当时有的朋友)把一些资金抽走了。现在来讲,他(们的公司)比起那些未抽走资金的公司,就失去了一个机会,没有留在这边的一些公司发展(得)好。(当时)你那么快(地把资金转)走,表面上看是很机智,实际上是你没有眼光。我们没有走,发展下来觉得不错,不走是对的。” 但是,回归十年来,香港经济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刚刚回归几个月后,亚洲金融风暴就横扫了东亚,香港这个国际性的金融中心自然也损失惨重,股市、楼市大跌,经济出现负增长。尤金坦承,当时他的信心也曾出现过动摇:“香港那几年是很辛苦、很艰难的。那几年对前景等各方面都不太看好。” 在这关键时刻,特区政府力挽狂澜,在中央政府的坚定支持下,采取了一系列果敢措施,牢牢地遏制住了经济下滑。首先,特区政府动用1100多亿港元的外汇基金,入市收购部分本地股票,捍卫香港股市,保持港币汇率的稳定;同时,特区政府加大公共工程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修建了香港迪斯尼乐园,扩建了地铁和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另外,特区政府还退还税收,减轻普通民众的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香港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这段困难的日子里,中央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成为香港战胜金融风暴的有力后盾。同时中央政府表示,不惜一切代价支持香港,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 通过特区政府和市民的共同努力,从1999年第二季度开始,香港经济逐步复苏,2000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实现了的高增长。香港著名企业家曾宪梓先生说,香港特区政府能够战胜亚洲金融风暴的挑战,迅速恢复经济,充分显示了特区政府的能力和活力: “香港回归十年来,开始的时候遇到了一些挑战和困难,(最主要的)就是亚洲金融风暴,(当时)财政赤字很大,还有失业率很高,这是不利的。但是(对于这次危机)也可以(从)另外一点看,就是我们特区政府在面对挑战和困难的时候,有能力把那个损失减少到最低,也是一个活力啊。” 然而此后,香港需要应对的挑战接踵而至。受2000年下半年美国经济收缩以及2001年“9?11”事件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开始放缓,香港的经济再度下滑;2003年萨斯疫情对香港的旅游、交通运输、酒店会展等产业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在这些挑战面前,香港特区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削减财政赤字,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同时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提升了创新型科技和高增加值产业在经济体系中的比重,并将此作为香港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为此,香港启动了总投资140亿港元的数码港计划,推动香港成为国际信息科技中心,还启动了富有特色的创业板市场,为成长性良好的新兴高科技企业开辟了融资渠道。 在香港政府积极迎战困难和挑战的同时,中央政府也不断出台强有力的措施,有效地支持了香港走出困境。比如,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签署,允许众多香港产品零关税进入内地,同时放宽香港服务业在内地的准入领域,这成为促进香港经济复苏的重要催化剂。随后,内地开放居民以“个人游”形式赴港旅游等举措也刺激了香港经济的发展。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最新公布的信息表明,目前,香港消费畅旺,失业率创历史新低,去年香港连续第十三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系,去年的总贸易额等于10年前的两倍多……,这些都充分印证了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对香港目前经济形势的评估:香港经济处于20年来的最佳状态。 香港市民文静芝女士说:“其实自从两年多前香港的经济已经复苏过来了,特别是今年,我觉得香港的经济更加好,可以看到股市、楼市都比较红火,所以我觉得香港的经济会继续好下去。” 对于未来经济的发展,香港财政司司长唐英年先生充满了信心,他说: “香港(将)充分利用本身的有利条件,包括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良好的融资环境、广泛的国际联系等,为区内提供应用研发、科技转型和知识产权交易等(方面的)服务。”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今天的香港,经济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香港著名企业家尤金先生说,香港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当然我们有信心,我们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的一部分,我们跟中国同步去成长、进步,我们一定会越来越好。”

i dong't know

小谈香港回归十二年前言:香港已经回归祖国十二周年了。这十年里她依然稳步发展;依然是“东方明珠”。香港回归祖国十二年,树立了三个重要的里程碑。第一个里程碑是基本法推动了香港的经济转型。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使香港经历了一段最艰难的日子,但凭借香港本身足够的财政储备和稳健的金融体制,成功击退国际金融大鳄,让情况稳定下来。第二个里程碑是基本法让香港有了新的发展空间。因为基本法保留了香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身份,而内地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签订《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落实内地旅客来港‘个人游’,使香港经济逐步复苏。第三个里程碑是基本法不断推动香港的民主进程。回归后,香港在民主和选举制度上较回归前更开放、更透明。回归前,港督是由英国委任,香港人没有参与的份儿。而现在,行政长官是经选举委员会选举产生的,全部立法会议席也都由选举产生。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的最新资料显示,过去12年,香港经济结构已明显转型:制造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从1997年的减至2008年的。服务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则从上升至。 在1997—2008年期间,香港所有服务业的净产值平均每年实质增长,而同期制造业的净产值平均每年实质下跌。10年中,香港就业人数持续从制造业转往经销贸易业、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以及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业。制造业就业人数已从1997年的万人大幅减至2008年的万人。在此期间,制造业的附加值与生产总值的比率,一直保持在约三成的水平。就业人员的平均附加值更上升至约120%。10年中,香港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就业人数显著增长,占经销贸易业(包括批发、零售、进出口贸易、饮食、酒店业)就业人数的百分比,已从1997年的43%上升至2008年的51%。以就业人数计,在金融、保险、地产和商用服务业中,商用服务业和金融机构是两个最大行业,2008年共占整个行业类别总就业人数的82%。 商用服务业包括法律服务、会计服务、广告、公共关系和市场研究,以及机械及设备租赁服务。商用服务业在行业类别中所占的百分比,已从1997年的38%上升至2008年的52%。香港回归十二年了,确实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这十年来,中央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方针,坚决按基本法办事,没有干涉属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内部的事务。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团结香港市民,战胜了亚洲金融风波等一系列的困难,经济得到稳定、恢复和发展,民生得以改善。香港目前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我一直认为,香港背靠祖国、面对世界,有着特殊的区位优势。香港有着世界最自由的经济,国际上广泛的联系,有着较为完备的法制和经济管理人才的优势。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以至航运中心地位、贸易中心地位,是其它地区不可替代的。值此香港回归十年之际,我衷心希望香港更加繁荣,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和谐!紫荆花盛开了,今年花儿红了,明年花更好! 200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纪念日,4月至9月间,香港特区政府将连续举办系列庆祝活动。香港特区政府庆典筹备办公室主任杨立门说:“我们希望庆祝活动能展现香港的活力和朝气。”香港回归以来,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的全力支持下,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和非典疫情的冲击和影响,继续保持自由港和国际大都市的特色,继续保持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地位。 在中国大陆宣称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任务中,香港似亦可承担一定角色,中国科技部显然对一个叫做“深港创新圈”的概念发生了兴趣,确实香港特区在法治、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表现优异,在国际上的困扰相对较少,如果加以善用,或可走出新路。与香港特区相邻的深圳,当地政府明确提出了“向香港学习”的口号,其实香港特区在法治社会和公共服务型政府等各方面的经验模式,值得各个城市学习。改革正在过大关,与此前近30年对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不同,接下来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建立法治国家和公民社会,内地何妨胸怀宽广地实行“拿来主义”。香港之所以能继续迅速发展与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构想分割不开。"一国两制"构想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和思维,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富有想像力的答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案,既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也充分照顾到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同时也妥善照顾到一些有关国家在这里的投资和其他利益,避免了武力统一和"一国两制"可能造成的不佳后果,因而是一条损失最小、最得人心的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其次:香港被英国统治了一个半世纪,英国在香港拥有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同时香港又是国际金融中心,美国、日本、西欧等国家在那里有大量的投资,中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首先涉及到的是中英关系,其次还有中国和世界不少发达国家的关系问题,处理不好,同样给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带来影响。邓小平说,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就是说,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如果用社会主义来统一,做不到三方面都能接受。勉强接受了,也会造成混乱局面。即使不发生武力冲突,香港也将成为一个萧条的香港,后遗症很多的香港,不是我们所希望的香港。所以,就香港问题而言,三方面都能接受的只能是“一国两制”,允许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保留自由港和金融中心的地位,除此以外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当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没有先例的天才创造,为香港特殊的历史环境提供了富有想象力的答案。董建华评述说:“‘一国两制’方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和思维,是代表12亿中国人对当代世界做出的伟大贡献之一。”香港的发展与祖国也是分不开的。祖国越发展,香港越美好。回归十年来,作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香港市民的生活不断改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展望未来,香港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展望未来十年,林瑞麟表示,香港社会要以积极和包容的态度,处理好经济转型及政制发展的议题,为年轻一代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使香港社会能继续茁壮成长。参考文献:1.《香港回归十年》

多久发酒疯放假服务费东方红各过各的尴尬不对方V环部分我说下次顾问v。公司过没过功能费方便男

香港世界经济杂志社

国际上知名的财经类杂志和报纸有很多,现举例如下:

1、《福布斯》杂志

作为全球著名的出版及媒体集团,福布斯集团(Forbes Inc.)首开美国商业新闻的先河。其旗舰刊物《福布斯》(Forbes)杂志,是美国最早的大型商业杂志,也是全球最为著名的财经出版物之一。《福布斯》杂志一直以“关注实践和实践者”为口号,倡导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意识。

2、《华尔街日报》

《华尔街日报》的创始人查尔斯·道和爱德华·琼斯在1882年成立“道·琼斯”公司,在纽约金融区活动,以为商业客户收集、摘抄商业信息为生。19世纪末的美国正值经济飞速发展的高峰,“道·琼斯”公司的客户量不断扩大。于是公司的两位所有者在1889年正式创办了了这份报纸,以适应蓬勃发展的商界对信息日益增大的需求。

《华尔街日报》总部位于纽约,有近500名记者和编辑,截至2005年,报纸因出色的报道已经获得31次美国新闻界最高奖“普利策奖”。

3、《财富》杂志

《财富》杂志是一本由美国人亨利·鲁斯创办于1930年,主要刊登经济问题研究文章。现隶属时代华纳集团旗下的时代公司。《财富》杂志自1954年推出全球500强排行榜,历来都成为经济界关注的焦点,影响巨大。

《财富》杂志举办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财经论坛,如著名的《财富》全球论坛,即世界500强年会便是其中之一。《财富》全球论坛开始于1995年,其中1999、2001、2005年的年会分别在中国上海,香港和北京举办。

4、《商业周刊》

《商业周刊》是全球最大的商业杂志。每周发行量达120万本,读者人数超过560万人。美国《商业周刊》提供深入独到的见解和细致详尽的信息,帮助专业人士在商业、财务及事业发展方面作出更明智的决定。通过美国《商业周刊》的报道,读者能掌握财经大事、金融趋势和预测、科技应用等的最新动向。因此它是许多商业巨子的必读之物。

《商业周刊》的读者群包括高层政府官员,以及制造业、通讯业、银行业、金融业的精英。《商业周刊》是一个全球性的商业媒体组织,为世界各地的商业精英提供商业报道和解析。由美国麦格劳·希尔出版社于1929年创刊发行,它以每周470万的发行量傲居商业杂志榜首,发行范围超过140个国家。 2009年10月13日据美国《商业周刊》网站报道,彭博新闻社已成功竞购《商业周刊》杂志。这标志着在拥有《商业周刊》80年后,母公司麦格劳-希尔(McGraw-Hill)的全面撤退。

5、《经济学人》

《经济学人》的发行人——经济学人报纸有限公司是经济学人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而经济学人集团则是一家私人企业,一半的股份由《金融时报》拥有。《经济学人》以鲜明的观点,置疑的眼光,深度的调查分析,独立和全球化的视角,博得了全球超过100万读者的信任。《经济学人》有意识地将自己看作是一份国际性杂志,其80%以上的读者是在英国以外地区。杂志最早于1843年9月由詹姆士·威尔逊创办,创办的目的是“参与一场推动前进的智慧与阻碍我们进步的胆怯无知之间的较量”,这句话被印在每一期《经济学人》杂志的目录页上。一直到今天,《经济学人》始终坚持着经济自由主义、政府不干涉主义、平等竞争主义,始终用批判的眼光审视时事,关注自由和个体的权利。

6、《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金融时报》总部设于伦敦,每日发行量45万份,于英国、欧洲大陆、美国及亚洲印有当地英文版本。

《金融时报》以经济、金融报道为主的英文对开日报。属皮尔逊-朗曼公司。该报除以较大篇幅刊登国内外新闻和其他方面内容外,每年大约出250期专题特刊。平均每天38版,主要是伦敦市场的各种股票、证券及货物等的价格。它的30种股票价格指数是判断英国金融、经济情况的重要晴雨表。一般认为该报反映英国金融企业界的观点。

另外,国内比较之名的财经类杂志报纸有:《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报道》、《财经》、《商界》等。

刘江:《时尚》杂志现在有12本杂志,这是我们创刊十年来成果的体现,创刊《时尚》编辑在93年八月,在当时市场高档杂志是空缺的,当时时尚的起步应该说是填补了一个空白。十年来我们员工不断努力,使《时尚》品牌得到了发扬光大,也对现现在的年轻人群产生了比较深的影响,时尚阶层的影响还是非常巨大的。同时我们杂志也得到快速的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我们杂志发展的比较快,所以到今年我们是12本,形成了相当于集团的规模,最重要是这些杂志都在各自的领域里面应该是领军人物。我们时尚杂出是一本男性和女性内容的综合杂志,两面是双封面,就叫《时尚》,后来根据市场需求变成一本男性的,另外一本《时尚》先生,我们给购买美国的版权,这两本杂志以后我们不断的发展,根据市场的需求我们又创办了时尚家居、时尚旅游、时尚中国时装,还有我们对的时尚健康杂志做了改版。主持人:《时尚》杂志马上就要迎来它十周岁的生日,这个星期六要举行一个时尚慈善义卖的活动,这是不是《时尚》十周年的序曲呢?刘江:这个活动体现了时尚的深度的人文精神。体现人们对生活、对环境对人们品味提升,这个杂志也是我们时尚集团做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将近两年的时间,这个杂志已经在这个领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应该不到两岁,但是它各方面的影响都非常巨大,一个是在读者的认知上,我们有一个排名,是一个第三方的调查,新生代的调查,它已经在高水准读者当中的阅读率,就是时尚类杂志排到第三。它的广告应该也是炙手可热。主持人:都被一些高端品牌垄断了。刘江:因为这些品牌和它找到了共同点,所以它得到了最广泛的支持。主持人:你刚才提到关于时尚杂志的排名,时尚类杂志似乎已经达到超饱和状态,你目前的市场状况有什么样的看法?刘江:第一我认为市场没有饱和,时尚杂志虽然比较多,但是并没有饱和的地步。我向你透露时尚还会做新的刊物。再一个从国际和国内的情况对比来看,国外的杂志总量比我们还要大,说明从发展的空间来讲还非常大,所以基于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市场的竞争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我们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期刊集团的雏形,实际上我们也有我们的战略部署,我们在杂志的品牌上,我们会市场细分,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引导性的工作。《时尚》最早就把男性和女性分开,就是两本。后来我们把家居单列出来,实际上我们各刊在各个领域里面就是在第一的位置。我们的《家居》就单出来作为一本杂志。我们的《健康》也是,现在没有一本象健康一样的杂志。主持人:《时尚健康》办的非常不错,我是忠实的读者。刘江:《时尚健康》、《时尚旅游》都办的非常好,我今天带来一本,大家可以看一下。这期杂志我们做了一个《五十个一生必游之地》,这期杂志在市场上的反响是非常好。在时装里我们的Bazzar异军突起,一下抓住一个点,人们对视觉的需求一下得到了满足。主持人:你刚才提到时尚旅游,最近这段时间《时尚》杂志社推出的这些新刊似乎都是针对于中产阶层,或者是针对成功人士,这是否意味着《时尚》把精力都已投入到高端的受众群?刘江:我的办刊理念就是讲它是一个梦想。人们其实都要追求一个梦想,一种是享受到这个梦想,正在享用期间,还有一种是在追逐梦想,这都是我要的读者。网友:《时尚》从当年的一本杂志发展成这么多系列的杂志有没有秘诀?刘江:我们不是把它作为商业的东西来做,我们的出发点是讲究人文精神的,我们的办刊理念是让人们时尚的生活,为了让人们能够时尚的生活,我们把最好的东西展示出来,把最好的东西创造出来,我们非常重视原创精神,我们在创造的过程我们的创作人员得到他们那一份快乐,他们有一种执着的追求,在他们这种快乐的、不断的复制当中,我们的作品就会越来越精彩,这是我们《时尚》能够保持比较长久的生命力的秘诀。也就是说我们的人对杂志充满了热情,像我和我的搭档开始做杂志的时候没有想要挣钱,只是想做一本好的东西给人家看,做着做着,市场就在不经意之间,因为我们觉得至少我们找到了市场的需求,最后就需要起来,经济效益就随之而来,就是你想赚钱钱就来了。我们办了一本,还想办第二本,是因为我们觉得还有市场空间。我们做家居的也是这样,家居马上要改成半月刊了,又会呈现另外一个新的杂志。秘诀就是我们永远能够发现新的市场空白,还有在现有的《时尚》的平台能够创新和发挥。因为我们在操作,特别是我们去年我们一下上了四本杂志,我们的人没有增加多少,我们也没有像有的做杂志的人一下赔一千万,两千万的人,其实我们用很少的钱就把这个杂志做起来了。主持人:你刚才提到优秀编辑对一本杂志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时尚》除了在保持它的本土化和原创性的基础,它也是一本国际性的刊物,有国际媒体的协作,我们也可以在杂志上看到很多国外的内容,你对于媒体合作怎么看?它是不是办杂志的优势。刘江:《时尚》是一个开放式的平台,我们从创刊开始就寻求合作,我们觉得有国外经验,应该说是人类共享的经验,我们觉得没有必要排斥,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上会有逐渐趋同的现象,中国加入WTO也是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寻求版权支持也是这样的思路。但是不是只要有了版权就肯定能成功的,在国内已经有失败的例子,我们的版权是利用的比较好。我们的办刊理念是我们有一个本土意识,国际眼光,既有国际化的内容,我们用本土的东西把它改造,来适应中国人的消费需求。我们现在有六个国际合作伙伴,我们时尚旅游是美国国家地理协会的版权,另外我们刚刚推出的作佳是普尔梅地亚,我们的时尚健康男士版,我们又购买了美国一家出版集团在健康类上很有专项成就的杂志的版权,在版权上我们是大胆使用。领域我们还有一个词汇叫巧用版权。另外我们还有没有版权的杂志,我们的时尚家居和时尚健康就是自己办,就是完全本土的,它也非常成功,在我们集团的份额也是非常大。这是因为什么呢?我们也注意到,比如家居,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家居风格,它不会是完全一样的,即便中国有西班牙风格,有南美风格,还是带有相当浓厚的本土色彩,所以我们的家居就是要介绍国外的东西,可能零星的购买版权资料,但是我们没有购买版权。所以我们用自己的版权,已经有人来跟我们寻求要我们时尚健康的版权输出,所以我们想这也是我们以后要做的事情。主持人:下一步新的目标和举措是什么呢?是不是开始走向国际市场了。刘江:我是把中国当做国际市场来看待,也就是说不是我们杀出去,而是人家打进来。在中国这个战场上我们一定要立足,就像有一句套话叫越是民族越是世界的。我们把中国的事情就等于把世界的事情做好。主持人:目前《时尚》杂志除了做平面媒体,是否还在其他行业里进行探索?刘江:实际上《时尚》期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还会做我们熟悉的和我们不熟悉,但是我们觉得有希望,有把握成功的事情,比如我们在做新的杂志,另外我们已经做了的,像《时尚》的图书公司已经成立了,不久我们会推出美国国家地理百年的经典图片,叫做《透过镜头》,都是经典图片,经典照片,大家知道美国国家地理的摄影师的拍片的投入都是非常巨大,比如有200人报这个选题,可能最后只有几个人的选题通过,比如拍一个动物的哺乳过程,他可能要等一年。拍一些特殊的图片,比如珠峰的图片,都是国际地理拍的,可能在我们时尚之夜前后就要推出。另外《时尚》的网站,为了给网友更及时的提供咨询,我们的网站也加强了投入,做的比较多一些。另外我们还做了《时尚》读者订阅中心,订阅中心在刊社里面我们做的比较大,也是比较有规模。另外我们可能还会做的,就是因为立体发展,我们可能和其他的伙伴一起做。像发行我们已经做了自己的发行公司,有一些电视台也在跟我们寻求合作,这些都在探讨,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但是它是我们的方向。主持人:目前《时尚》盈利的比例中是发行的收益比较高还是广告的收益比较高。刘江:《时尚》的盈利模式还是靠广告为主,《时尚》创刊的时候基本上就是这样的模式,我们的刊物特别强调是有效的送达率。我们的发行实际上应该说在《时尚》类杂志里面应该是名列前茅,但是我们的盈利模式里面广告收入是主要的盈利点。我们的杂志做三百页这样的规模,实际上懂印刷的人知道,在发行上我们是补发给读者,所以读者能够体会到看时尚杂志能够得到隐性的收益,和刚才一个问题链接,有的读者说他的钱都购买《时尚》,那么两个问题,一个是要问你得到了什么,得到的东西可能是不能用钱衡量。第二在印刷上的投入我们的投入非常大,我们给读者提供是超值的东西。是谁帮助我们提供的超值是我们的广告商,我们不去特别追求,它也会增加。就象我刚才讲我没有刻意的赚钱,也赚钱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我们的覆盖率、品牌效应都是非常好的,所以在盈利模式我们是广告为主,发行上我们给读者让利比较多。网友:什么叫时尚,很多人看同一本时尚杂志,是不是在思维上也变的趋同,那样还能称得上时尚吗?时尚的东西是不是有长久的生命力呢?刘江:其实《时尚》已经在进行自我批判了,有的时候如果把《时尚》看成纯粹的物质的堆积那就是潜表的东西,因为真正的时尚是一个发展趋势,是具有人文内涵,是一种文化形态,这种东西我这里简单说可能说不了太多,但是可以告诉你,我觉得时尚是精神内涵更多的东西,我曾经说过,时尚是一份好心情,看起来是普通的话,但是背后是你如何看待生活,看待生活的角度,比如你对理财的认知是什么,你的居住环境的评估和判断是什么样的,你对造型、设计、色彩,你的审美是什么,这些都是时尚的内涵。我们《时尚》杂志不断的讲这些知识的积淀成为你潜移默化的东西,比如你选一个眼镜你说它好看,为什么跟16岁的女孩子的观点不一样。时尚杂志社副社长兼副总编刘江作客新浪有的时候时尚容易被人误解,比如他穿的东西好就是时尚,但是这里面有历史的东西,有民族的东西,可能他不知道。我们认为时尚是什么?我们有责任,我们也可以,一个是理直气壮,再一个也很应该做这件事情,告诉人们真正的时尚的内涵,我们甚至想引发这个讨论,因为有的杂志觉得我们创办一本新的杂志的时候,印刷漂亮,拍一点时装的片子,这就是时尚了,其实恰恰他不懂。比如我们的“Bazzar”这期的色彩,和我们客户的色彩是契合,这种契合不是偶然的,我们并不是为了它这个去拍这个封面,但是在文化认同,审美上,潮流的分析我们是一致,这叫英雄所见略同。所以这种东西你会知道什么是这个时期体现美的一种精神,或者是为什么。看了我们杂志你就知道为什么,你不仅会这样做,你还知道这样做的理由,这就是成熟女性和不成熟的女性的差别。但是我相信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时尚人群会逐渐扩大,大家会越来越认识到什么是最好的东西,因为会有一个过程。主持人:你是在时尚圈里呆了很久,也算是专家了,你觉得自己是时尚的人吗?,你平时对时尚的事物敏感吗?刘江:专家不敢说,因为做时尚,其实内心的境界可能是更重要的,你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处理关系的方法、情感表达方式,它是综合成为一个人他是不是时尚。可能我在某些方面我有我的特点,其实特点就是时尚,我就是我,我有我个性的东西,也许在着装上,也许在休闲方式上,也许在个人的偏好,在表达观点和表达观点的方式上我有我的特色。我曾经自我评价我,第一在品质上我是一个书生,因为我与人为善的态度、追求内心善良的这种欲求,以及我随和和率性的感觉,这是我的一个特点。我是曾经做过很多工作,我觉得我的快乐是在我的生活当中至少占了70%的份额,一个是我自己这样努力,我也希望我们的同事这样,我会给同事们营造这样的空间,快乐的工作,只要把你的工作当成快乐的事情,你的成就感是以乘法计算的。主持人:据我所知,你以前是学中文的,我觉得一个学中文的人,似乎应该非常忠于本真、非常重视精神感受的人。你在进入时尚行业之后,在内心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刘江:其实我喜欢文学,最早曾经写过歌,当然也出过诗集,我的文学梦有从来没有消失过。我在去年我们《时尚》九周年的时候,还写了一首诗,最后我和我的搭档合作,我写诗,他写书法,我们把它制作成一个非常精美的贺卡,送给我们每一个人。网友:你能不能给大家说两句当年得意的诗作?刘江:这个没有准备。我想起一句,我描述当时的一个夜晚的情况,描述夜晚的到来,我是这样写的叫做“一大滴浓墨,在宣纸上化开,夜就这样到来”,这是我自我得意的一句。因为我想这是一种审美。另外一个写华清池的诗,最后的结尾是“浅浅的一池清水,泡烂了一个王朝”。网友:你认为办一本杂志的根本的目的是什么?刘江:有一个目的宽泛或者目标化的给人们的说法就是给别人一种精神的滋养,就是能不能通过这个杂志让人觉得它的营养、滋养,基于这一点,我们对编辑的要求就是说,就是每一本杂志要有它自己独特的声音,绝对不能和另一本一样,要宽泛的理解时尚,当然具有时尚的精神内涵,一种风貌,但是仔细去读,每一本杂志是个性的、自我的。个性就是时尚,同时每一本杂志在这个领域,它会提出自己的声音,会有自己的理念,我们每本杂志,每期杂志都要有成为社交谈资的话题,这就是我说的内涵的体现。网友:都说传媒是最后一个暴利行业,杂志也是吗?你认为这种现象能持续多久?刘江:这个我真的有不同的看法,我感谢你提出这个问题,因为我做传媒十年了,十年磨一剑,台湾有过流行的说法,叫做你恨一个人就让他做杂志,因为做杂志投入很大,从成功率来讲就已经相当少了,因为杂志是眼球经济,杂志难在它是连续的购买物,不象有一些东西生产一批卖出去就行了,这不是投资特别容易回收的,也不是像人们说的最后一份暴利的行业,其实传媒产业里面做杂志已经有很多人在这里面扔掉了不少钱。我觉得是浪费了资源,因为想当然的认为办一本杂志就能赚钱,我知道纷纷倒下的是多数。我有一点算是探讨,实际上做杂志还是要做杂志的去做,而不是商人去做,因为商人可能对市场、对赚钱的意识太强,就是老想着赚钱,他投入的时候,可能放进五百万以后,如果没有收回的时候他就不再投,可是恰恰再投两百万就可以赚钱,他就不继续投了,这点是商人和文化人的区别,往往是文化做杂志才能够持久。我和我的搭档,和现在的同事们很上瘾,做了以后觉得还能做的更好,我们《时尚》的敬业精神,用合作伙伴来比较是比较合适,说我们时尚的人很敬业。我说你们做的好不好,由很多合作方来评价,我经常跟我们的同事来讲,我说你们做的好不好,你们说了不算,是合作伙伴说好。我跟总编讲,你说杂志好,好卖吗,读者说好才是好。网友:你对香港那边出的八卦娱乐类杂志有什么看法?刘江:人们特别疲惫的时候需要一些搞笑的东西,在中国市场不一样,它的市场会是一部分,它不会成为主流。主持人:因为现在大家对时尚的需求,对生活的品质要求更高,所以现在时尚类的杂志才会受到这样的关注。网友:《时尚》给大家的面面貌是大众的,而不是边缘,但是似乎现在边缘是非常有市场的,你会考虑出一本先锋的杂志吗?刘江:要做杂志也好,要做什么也好,你要占主流,在时尚媒体你要成为主流的话,《时尚》目前的选择,目前的模式,目前的状态是占据主流的地位。但是不能说《时尚》的东西包罗万象,《新锐》的东西也是有很成功的,比如《新周刊》就很成功。但是大家应该注意到,这种新锐不是标榜新锐就可以新锐,这些咨询,生活提供的原始材料是不是足够你做一本连续出版物,应该说《新周刊》是非常非常敬业的人在做的,同时也是非常非常成功,但是他可能会有水准的起伏,同样的东西,别人已经做了,别的人再去做新锐,用这个角度切入不见得是最聪明的做法。

最牛的财经杂志还是胡舒立团队的《新世纪》周刊,其次还有《财经》、《二十一世纪经济报》《第一财经》周刊

《香港经济日报》(Hong Kong Economic Times)1988年1月创刊,由雅式业务促进中心主办。初为对开日报。以经济、金融、工商界专业人士为对象。主要内容为分析香港股市、金融发展及世界经济对香港的影响,报道国际经济新闻、研究与中国内地的贸易等。现任社长冯绍波,总经理麦华章,总编辑黄扬烈。地址在香港英皇道661号长江大厦4楼。腾讯科技讯 2006年7月31日 据香港媒体的最新报道,电讯盈科董事会主席李泽楷已与《香港经济日报》创始人兼董事长Lam Shan-muk达成初步协议,将在今年8月收购《香港经济日报》部分股权,此次交易的作价将达亿元港币。 来自香港《东周刊》的报道称,据双方将签署的交易,李泽楷将首先收购《香港经济日报》半数股权,整个股权交接工作将在3年内完成。据悉,双方可能已在上周签署了合同,但仍有部分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例如如何将原有公司的员工转移到新公司。不过,双方已在大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意见,员工交接工作并不是主要问题,因此双方很可能会在8月中旬正式签署协议。 报道称,在股权交易完成之后,李泽楷将在《香港经济日报》的广告、帐物及行政管理上拥有足够的话语权,而Lam Shan-muk仍将会负责管理公司员工。李泽楷此前已表示,将保留现有的《香港经济日报》所有员工,收购并不会带来裁员。报道称,在收购完成之后,李泽楷将有意把《香港经济日报》打造成为香港的《金融时报》,他将把《香港经济日报》同其网络业务结合在一起,并使之成为大中华地区最具有影响力的财经类报纸。此外,他还将会使《香港经济日报》在香港上市,由此进入媒体市场,并寻求更多的收购。 李泽楷本月初宣布,他将把持有的大部分电盈股份出售给前花旗环球金融高级顾问梁伯韬,交易总价值为亿港元。李泽楷控股75%的新加坡上市公司盈科拓展将把持有的全部电盈股份出售给梁伯韬,从而后者将持有23%的电盈股份,成为电盈第一大股东。不过,电盈董事会此举可能会令很多小股东感到失望。电盈小股东一直希望董事会接受最高收购报价,以从中套现。 今年6月,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和德州太平洋旗下的新桥投资集团分别向电盈提交了收购请求,希望收购电盈的电信和媒体资产,报价在570亿港元到600亿港元之间。麦格理银行和新桥集团的收购请求遭到了电盈第二大股东中国网通的坚决反对,后者明确表示不希望看到电盈由香港人控股的性质发生变化。毫无疑问,拒绝国外投资者的收购请求有助于电盈董事会摆脱此前面临的尴尬局面。下面网址有较详尽资料:

香港作家杂志

重要的刊物有《红豆》。一、20、30年代的香港文学五四新文学对香港影响甚微。20年代,现代香港文学逐步发生。1928年香港第一本新文学杂志《伴侣》创刊,培植了香港第一-批 新文学作者; 1929年,香港第一个文学社团“岛上社”成立,有力推动了新文学在香港的发展。30年代,是香港新文学的勃兴时期。新文学刊物大量涌现,大量新文学作品发表,初步显示了香港.新文学的成就。重要的刊物有《红豆》,重要的作家有侣伦等。二、抗战时期的香港文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一些内地文化人士避战乱南迁至港,如巴金、茅盾、戴望舒、萧红、端木蕻良、叶灵凤、施蜇村、夏衍、林语堂、萧乾、郁达夫、巴人、陈残云等。南来作家对香港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取得了丰硕的创作成果,使香港的新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这些作家写于香港的作品有长篇小说:茅盾的《腐蚀》、萧红的《呼兰河传》、端木蕻良的《大时代》、夏衍的《春寒》等;中篇小说有许地山的《玉官》;短篇小说有萧红的《后花园》、《小城三月》等;散文有茅盾的《劫后拾遗》、楼适夷的《香港的忧郁》等;诗歌有戴望舒《我的记忆》、《望舒草》 、《灾难的岁月》、袁水拍的《后街》等。

从1931年至1937年之间,又有《激流》、《春雷》、《今日诗歌》、《新命》、《晨光》、《时代风景》、《时代笔语》、《文艺漫话》、《南风》等刊物在香港问世。值得一提的是,《激流》并不像《伴侣》那样“以内容严整取胜,而是以态度之勇敢博得人的注意”,它的“香港文坛小话”一栏,“毅然地向所谓香港文坛算旧帐,向‘旧文坛’的盘踞者作正面的攻击”,这样的精神,“为前此的刊物所未见”,“也是那时候不得不有的精神”。1933年,由于受到国内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影响,香港文坛出现了以发展和巩固“普罗”文学为旗帜的《春雷》和《小齿轮》杂志,《小齿轮》由鲁衡主编,他把刊物列为工农革命文学的一部分。《小齿轮》刊登的主要是短篇小说、诗歌和散文,内容也是严肃的,但也只办了一期便停刊了。

这一时期香港的文学期刊,维持的时间最久,且跨越了30年代中期,作者群亦跨越了30年代香港文坛主力“岛上社”成员的,就是1933年12月创刊的《红豆》月刊,它一直到1936年8月出版第4卷第6期后才停刊。该刊由梁国英药局主办,以纯文学为主,封面特地印上“诗与散文月刊之始”字样,是香港文学期刊中最具文学色彩和学术气氛的一份刊物。它的作者群包括侣伦、李育中、芦荻、路易士、林英强、陈江帆、侯汝华等人。1935年来到香港大学担任文学院院长的作家许地山教授,翌年在《红豆》发表了《老鸦嘴》,为新文学助阵。可是,这也是该刊的最后一期,因为不合香港政府的出版条例而枯萎了。《红豆》在当时很受读者的喜爱,停刊之后,对香港新文学的发展,以及对许多的读者和作者而言,都是个不小的损失。

从创作的实绩来看,从1927年香港新文学最初的这十年间,香港的文学青年从新文学的拓荒、萌芽到兴起,从脱出新旧文学并行交替的格局到走出浑沌,迈向新文学的第一步,其创作的水平显然是在不断地提高。特别是30年代以后出现的作品,与20年代中后期相比较,题材日渐广阔,其中一些作品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香港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认识价值。在艺术手法上,对于形象的塑造和白描手法也逐渐趋向自然和熟练。虽然,在吸取外国文学营养的过程中,还比较明显地出现模仿的痕迹,甚至于十足地欧化,但也有一些运用得比较自然的作品。

尽管,这一时期香港的文学青年受着中国新文学的启迪,学习并且摹仿了郁达夫以及创造社、太阳社等作家的风格,学习并且摹仿了沈从文的小说手法和新月派诗歌艺术,但他们大部分是借他山之石,表达自己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自己的切身感受。

这一时期香港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一些作品集,基本上以诗歌为主。其中有陈江帆的《南国风》,路易士的《行过的生命》和《上海飘流曲》,林英强的《蝙蝠星》、侯汝华的《海上谣》、伦冠的《夜航》等。可见,新诗在当时的文学青年中,还是比较喜欢接受和学习的。

1.人民文学: Renminwx@ 2.中国作家: ZGZJ@.cn 3.当代 mdangdai@ 4.收获 eharvest@ 萧飞QXF300@ 5.鸭绿江:yljwxyk@ 6.《天津文学》qcyd@;xmammon@ 7.山花 shanHua GZ@;shanhua2@ 8.长城: 河北省作协主办changcheng7979@ 9.钟山:zhongshanzazhi@vip. 10.芙蓉:湖南文艺出版社主办lotus888@ 11.《花溪》 星悦 story@ 木每yxmumei@ 12.《作家天地》张桂生 zhangguisheng2000@ 13.长江文艺: cjwy1949@ 14.《当代人》小小说栏目 于卫真 zajicheg@ 15.小说月报(原创版)百花文艺出版社发行 bhpubl@ 16.作家杂志:editor@;ccwriter@ 17.《百花》 风味小剧场 bhxdz@ 18.《广西文学》 1hh-nn@ 19.《百花园》 邹磊:chchlei@ 秦俑:xxs2004@ 孙萍:sunchuchu@ 王彦艳:xxshuo@ 20.《小小说读者》 xxsdz@vip. 21.《通俗小说报》 way617@ 22.金山 zjjszz@;jinshan2@ 23.文艺生活 精选小小说 hnwysh@ 24.短小说 dxsdxs2001@ 25.微型小说 wxwx168@ 26.《儿童文学》杂志小说栏目 84514228@ 27.《南方文学》tea927@ tea927@ 28.辽河 yklh2636@ 29.天涯 tiya@ 30.《天池》ybtianchi@ 31.《鹿鸣》cnluming@ 32.海燕 DLHY2002@ 33.《北方文学》 小说编辑 乔柏梁 bailiangqiao@ 34.《百花》E—mal:bhxdz@ 35.红岩:hongyanzazhishe@ 36.写作:作家学者领地 writing@ 37.《文友》编辑部 wenyou1232@ 38.萌芽:上海市作协主办 mengya@;mengyac@ 39.北京文学:BJWX1@ 40.《莫愁》陆艾 lay@ 文稿 wxn@ 41.《母语杂志》-原创文学 muyux2000@ 42.海峡 haixia2003@vip. 43.大家杂志社 djmag@ 44.天涯 电子邮件 tiya@ 45.大鹏湾 广东 文学艺术 shgch@; 46.飞霞 广东 文学艺术 flyclous@.c 47.岁月 黑龙江 文学艺术 sywxyk@ 48.楚风 湖南 文学艺术 dq1001ef@ 49.天地人 湖南 文学艺术 tdren@; 50.少年文艺 江苏 SNWY@;snwy@ 51.采风 上海 文学艺术 cfyk@ 52.佛山文艺 打工族 史佳丽 sjl@ 米涓涓 lj@ 53.《女友》花园版 四少sishao456@ 54.《啄木鸟》 jiseer929@;jiseer929@ 55.含笑花 电子信箱:xm2866@ 56.广州文艺 邮箱:gzwyzzs@ 57.《爱人.心理》 伊莲 coolnini@ 58.幽默传奇小说 德州 dxzhn168@ 59.《都市小说》 hblzzs@ hblzzs@ 你可以试试。 诗刊:100026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 星星诗刊:610012成都市红星路二段85号 诗歌月刊:230021合肥市大钟楼邮政局518信箱 诗选刊:050021石家庄市槐北中路192号 邮箱 《现代诗刊》 香港德辅道中84-86号章记大厦1403号(12) 《诗》 (双月刊) 香港西营盘邮政50431号信箱 (13) 《诗学》 香港九龙美孚新村吉得径11座8楼D( 14) 希望你能成功哦~麻烦采纳,谢谢!

香港回归论文的题目

如今的香港已离开母亲——中国,在殖民主义者罪恶的侵略战争中,中国一步一步卷入资本主义的漩涡。那屈辱的历史一页页地在时间的熔炉中熊熊燃烧。但是,中国人民争取回归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息,他们同野蛮的强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处在水深火热中的香港同胞们一天也没有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殖民者的扩张行径和狂妄野心激起了他们的愤怒。同时也激起了我的愤怒,原来被日本欺负,现在又被葡萄牙占领了一块土地,真是气愤!香港啊,你是我们祖国的一块肉啊,你不能离开我们啊,我知道这样是没用的,你被葡萄牙夺取以后,我们每天都在想念你,我们以为你不能回来了,但是1997年又回来了历史不会忘记那一刻,中国人民永远记住那一刻:1997年7月1日零时,激动人心的高潮来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徐徐升起……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那回归的游子,幸福和激动的泪眼汇成对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的追忆,聚成对强大祖国的诚挚祝福!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将作为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日子载入史册。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香港回归祖国,这时多么重要,多么重大,多么开心,啊!可爱的香港,你终于回到了祖国的回抱了!多么好啊!就在唱《义勇军进行曲》时,多么壮观啊!十年风雨不平常,香港回归十年来,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增长放缓、SARS及政治纷争等多种风险的冲击,但是香港都能沉着应对,成功地一次次化险为夷,并不断强化金融系统抗御风险的能力,使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更形巩固。香港像一艘启锚的巨轮,穿过急流险滩,破浪前进。香港回归已十年,作为祖国母亲怀抱中一颗美丽的明珠,她日益绽放出瑰丽的光芒。香港,为了你,我们花了心思,花了很多心思。香港!加油,让我们牢记历史,以史为鉴。我们正在努力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使她傲然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我们深深地祝福:香港明天更美好!祖国明天更美好!

香港回归最好写了.网上找得到一大堆.要不就写香港和内地的经济,香港的文化.

i dong't know

国际在线消息:香港回归十年来,先后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以及SARS疫情的冲击,但是香港都做到了沉着应对,一次次成功地化险为夷。近年来,香港经济已经呈现出全面发展的迹象,一个更加美好、繁荣的发展前景展现在香港和世人面前。 荷花集团是一家有着20多年历史的香港公司,在香港有10间大型的店面经营亲子用品,另外还出版杂志、图书等等。尤金先生是该集团的CEO。他告诉记者,他的一些朋友在1997年香港回归前把资金转移到了国外,而他选择了留下来继续发展: “(当时有的朋友)把一些资金抽走了。现在来讲,他(们的公司)比起那些未抽走资金的公司,就失去了一个机会,没有留在这边的一些公司发展(得)好。(当时)你那么快(地把资金转)走,表面上看是很机智,实际上是你没有眼光。我们没有走,发展下来觉得不错,不走是对的。” 但是,回归十年来,香港经济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刚刚回归几个月后,亚洲金融风暴就横扫了东亚,香港这个国际性的金融中心自然也损失惨重,股市、楼市大跌,经济出现负增长。尤金坦承,当时他的信心也曾出现过动摇:“香港那几年是很辛苦、很艰难的。那几年对前景等各方面都不太看好。” 在这关键时刻,特区政府力挽狂澜,在中央政府的坚定支持下,采取了一系列果敢措施,牢牢地遏制住了经济下滑。首先,特区政府动用1100多亿港元的外汇基金,入市收购部分本地股票,捍卫香港股市,保持港币汇率的稳定;同时,特区政府加大公共工程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修建了香港迪斯尼乐园,扩建了地铁和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另外,特区政府还退还税收,减轻普通民众的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香港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这段困难的日子里,中央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成为香港战胜金融风暴的有力后盾。同时中央政府表示,不惜一切代价支持香港,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 通过特区政府和市民的共同努力,从1999年第二季度开始,香港经济逐步复苏,2000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实现了的高增长。香港著名企业家曾宪梓先生说,香港特区政府能够战胜亚洲金融风暴的挑战,迅速恢复经济,充分显示了特区政府的能力和活力: “香港回归十年来,开始的时候遇到了一些挑战和困难,(最主要的)就是亚洲金融风暴,(当时)财政赤字很大,还有失业率很高,这是不利的。但是(对于这次危机)也可以(从)另外一点看,就是我们特区政府在面对挑战和困难的时候,有能力把那个损失减少到最低,也是一个活力啊。” 然而此后,香港需要应对的挑战接踵而至。受2000年下半年美国经济收缩以及2001年“9?11”事件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开始放缓,香港的经济再度下滑;2003年萨斯疫情对香港的旅游、交通运输、酒店会展等产业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在这些挑战面前,香港特区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削减财政赤字,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同时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提升了创新型科技和高增加值产业在经济体系中的比重,并将此作为香港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为此,香港启动了总投资140亿港元的数码港计划,推动香港成为国际信息科技中心,还启动了富有特色的创业板市场,为成长性良好的新兴高科技企业开辟了融资渠道。 在香港政府积极迎战困难和挑战的同时,中央政府也不断出台强有力的措施,有效地支持了香港走出困境。比如,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签署,允许众多香港产品零关税进入内地,同时放宽香港服务业在内地的准入领域,这成为促进香港经济复苏的重要催化剂。随后,内地开放居民以“个人游”形式赴港旅游等举措也刺激了香港经济的发展。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最新公布的信息表明,目前,香港消费畅旺,失业率创历史新低,去年香港连续第十三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系,去年的总贸易额等于10年前的两倍多……,这些都充分印证了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对香港目前经济形势的评估:香港经济处于20年来的最佳状态。 香港市民文静芝女士说:“其实自从两年多前香港的经济已经复苏过来了,特别是今年,我觉得香港的经济更加好,可以看到股市、楼市都比较红火,所以我觉得香港的经济会继续好下去。” 对于未来经济的发展,香港财政司司长唐英年先生充满了信心,他说: “香港(将)充分利用本身的有利条件,包括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良好的融资环境、广泛的国际联系等,为区内提供应用研发、科技转型和知识产权交易等(方面的)服务。”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今天的香港,经济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香港著名企业家尤金先生说,香港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当然我们有信心,我们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的一部分,我们跟中国同步去成长、进步,我们一定会越来越好。”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