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时政论文范文1500字

发布时间:2024-07-04 21:55:46

时政论文范文1500字

副标题# 毛概时事政治论文篇二 关于“毛概”课实践教学策略分析和路径的思考 【摘 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毛概”)课是一门政治素养较高,理论政策性较强,内容知识面较宽的一门大学生思政必修课。为了提高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和实效性,主要是开展课堂实践教学。本文从理论策略和实际途径这两个角度出发,对使该课程成为既能发挥育人作用又受学生喜爱的思政课进行了相应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毛概 实践教学 策略 途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毛概”)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是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也是一门融思想性、理论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政治理论课。该课程的主要理念是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学生的头脑,使学生能够更好了解社会发展动向,更好把握住基本国情、党情和世情。那么,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市场经济化的今天,面对及其复杂的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如何提高本门课程的实效性就成为摆在高校思政课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根据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深有体会,颇有感触,开展实践教学刻不容缓。作为两课教师,主要从理论策略和实际途径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索和全方位的剖析。 理论策略 毛概课是一门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军事、党政等方面内容的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这就需要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尤其是需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政治修养及社会阅历等方面。但是,作为两课教师,往往只侧重于文史哲、政经法等专业方面的知识。由于受到学科知识领域的约束和限制,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偏重于某一学科知识的阐述,而忽视了其他理论知识的分析和讲解。但是,对于“毛概”这门政治课,其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对于各方面的知识融汇贯通,向学生讲解要深入浅出,列举案例要恰如其分,结合实际要活灵活现。因此,在平时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才能真正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提高理论素养,拓展知识领域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提出的中国梦作为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要想把握住其理论精髓和科学品质,两课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观点吃透、理解、消化,最终加以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熟读马列主义的经典文献著作。比如毛选1卷《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选2卷《新民主主义论》、邓选2卷《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等。尤其要熟悉带有典型时代感的著作,比如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邓小平的《1992年南巡讲话全文》和的《“中国梦”系列讲话原文》,代表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从而指导全国人民为国家独立、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这些内容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理解。其次,要认真研究党在成长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带有标志性的重要历史文件和珍贵的历史资料文献,如邓小平《对起草<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中共重要历史文献资料汇编》以及江泽民、胡锦涛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些重要讲话等。同时,还可以拓展其他的知识领域比如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所涉猎的相关理论著作等。通过大量阅读相关的理论著作,才能真正领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主要内容,准确理解理论发展的逻辑性、规律性、时代性,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挖掘,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2.增强政治修养,强化政治意识 “毛概”课不仅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理论课,而且还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时政课。理论学习的落脚点和归宿点就是要运用到实践中,转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以此来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为两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突出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将最新、最快、最有价值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穿插到理论知识的讲解中,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生动、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课堂效果更加适宜,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要多多关注一些与政治课相关的重大国际、国内外的时政事件。比如国际上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失联、欧元区经济再度受挫、2014年台湾“九合一”地方选举,国民党失败等,国内更是关注重要的时政热点,尤其是以来,上任后所提出的最近的理论观点。比如“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时政动态必须要第一时间进课堂、进头脑、进教材。一方面,扩大了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了政治境界;另一方面,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提升人文内涵,加强社会实践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以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更影响到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那么,教师的人文素养又从哪些方面得以体现,主要是教师要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充分参与一系列的社交活动和实践活动,作为两课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素质和教学水平,还必须拓宽自身的知识视野。比如: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研讨活动,通过这种学术交流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努力取得在知识领域的新突破。当然,青年教师还可以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培训基地,以此来不断进化自身的心灵,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更为关键是思政教师要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责任心、感恩的心来回馈社会,比如社会上组织的“送温暖、献爱心”大型公益活动,都值得我们去付诸行动来做好学生的楷模,力争做一名有思想、有灵魂、有人格魅力的思政课教师。 实际路径 通过强化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课外社会实践的锻炼,使得思政课教师从很大程度上不断地超越自我、提升自我、丰富自我。但是,政治理论课不是 “闭门造车”,它迫切需要与社会实践接轨。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将其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改变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互动式探究法 互动式探究法是“毛概”课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教师主体性的一种常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互动既包括课内的互动,也包括课外的互动和网上的互动。互动的方式包括课堂讨论、主题发言、专项引导、问题点评、案例分析、角色互换等。在诸多高校中都得到了两课教师的广泛采纳和学生的普遍认可。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很大程度上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抓住有利的学习时机,不断开挖自身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自我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可谓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师生互动不但能够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思想交流和平等对话,不断提高学生的话语权、主动权和参与权,而且能够形成一种师生彼此尊重、爱戴、包容、理解、平等,课堂民主、活跃、热烈与和谐沟通的课堂气氛。因此,互动探究式教学法在“毛概”课堂教学中非常值得借鉴,对传统教学起到了推波助澜式的作用。 2.音乐教学法 在“毛概”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到图、文、音有机结合,起到声情并茂的作用。当然多媒体教学最显著的效果就是运用音乐教学法,就是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将一些学生喜爱且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的音乐或歌曲有意识地穿插于课堂当中,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亲和力,真正实现音乐育人的作用。比如在介绍毛泽东时播放摇滚歌曲《毛主席语录》、《东方红》、《北京的金山上》等革命红色歌曲;从这些歌曲中让学生能真正领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以及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再比如讲到改革开放时播放《春天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重大抉择的历史背景和缘由,这就为我们具体介绍改革开放作了内容上的铺垫。还有,我们在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章节时,首先以两首形成鲜明对比的经典歌曲来拉开这一章的序幕,比如国外著名的影视剧《大长今》的主题曲《呼唤》以及国内脍炙人口的民族传统音乐《喜洋洋》,让学生从这两首歌曲中深受启迪,引发内心深层次的思考来关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 3.演讲比赛法 演讲比赛法也是“毛概”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和热烈赞赏。它是一种依据相关章节内容与社会时政动态紧密相连、与学生思想实际密切结合、在学生中提倡采取围绕某一具体主题而展开演讲比赛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在介绍第八章第四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章节时,作为思政课教师,就可以动员学生围绕“和谐”二字展开,在取材方面学生可以以“和谐校园”、“和谐班级”、“和谐宿舍”、“和谐自身”等为主题结合自身的思想实际和学习实际在班级中开展生动有趣的演讲比赛活动。然后,教师对此进行适当的点评。通过实践教学的课堂尝试,在学生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反响。首先,它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克服了学生胆怯的心理,给予了学生充分展示表现自我的机会;其次,它提高了学生的文字书写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最后,通过演讲比赛也让学生增强了自身主人翁意识,敢于表现自我、提高自身的自信心树立了一面精神旗帜。这些都为今后学生走入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 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教学效果的体现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是作为一门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的思政课程,它是对大学生育人不可或缺的必修课程。所以,作为一名高校政治课教师,一定要坚定信念,提高理论修养,丰富思想内涵。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这门课程更加丰富、生动,真正成为大学生终生受益的一门课程,这是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吴卫红、虞尚元:《互动教学法在“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第21期。 [2]胡移山:《提高“毛泽东思想概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几个原则》,《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第8期。 [3]左明贵:《“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实效性探析》,《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 [4]曲澎:《高校“概论”课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探索》,《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6期。 [5]楚凤梅:《构建和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为例》,《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4期。 作者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陕西西安 看了“毛概时事政治论文”的人还看: 1. 2016时事政治论文范文 2. 2016毛概时事热点论文3篇 3. 2016关于医院的毛概时事热点论文 4. 关于高中时事政治的政治论文 5. 有关中国梦的3000字毛概论文

时事政治作为一个新鲜的时政 热点 ,它对于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政治有着一定的作用和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时事政治2000字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时事政治2000字论文篇一:《试谈欧债危机根源》 摘要:针对欧债危机形成的根源,学者、政府和媒体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典型的观点有二元论、货币论、国际收支论、内在机制论以及结构论,这些观点为我们深入了解欧债危机提供了详细而丰富的参考。在深入分析这些观点的基础上,我们发现欧债危机本质上是一个巨大规模的实际汇率错配与国际收支失衡产物。欧元体制现存形式的内在局限,一方面是事前的预防机制缺失,另一方面是事后的应对不足,事发之后欧元区危机处理能力不足导致了危机的恶化和蔓延。 关键词:欧债危机;二元论;国际收支;内在机制 自2009年至今,欧债危机一直困扰着欧洲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其持续时间之久、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影响之大远超当初各国决策者与市场人士的分析和预期。谈及欧债危机形成的根源,学者、政府和媒体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为我们深入了解欧债危机提供了详细而丰富的参考。在对这些观点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挖掘欧债危机的根源,对于化解欧债危机,促进欧洲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复苏意义重大。 目前,对欧债危机起源的说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二元论 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特里谢曾指出,从总体财政状况来说,欧元区并不比美国或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糟糕,但欧元区首当其冲在债务危机中遭遇重创,这背后反映的欧元区架构发人深思。在欧元区成立的时候,货币政策由欧洲中央银行统一安排制定,财政政策由各成员国自行决定。这种二元结构从一开始就遭到过各方质疑,但直到债务危机爆发,其危害性才真正显现,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事前的预防机制缺失,无法对欧元区成员国财政状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及时纠正,造成财政纪律松懈。尽管欧盟通过《稳定与增长公约》为欧元区成员的财政协调提供了基本框架。但事实证明,公约执行力相当有限。由于多年来无视欧盟财政纪律,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常年超标,再加上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打击,希腊等国陷入债务危机不能自拔。按照国际金融理论,当一国财政状况持续恶化时,其发行债券的融资成本就会上升,这将迫使该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但是在欧债危机中,由于欧元的庇护,希腊等国家不用为融资发愁,他们依然可以享受欧元区的低利率政策带来的融资便利。结果当问题累积到十分严重的程度时,市场的剧烈调整令欧元区付出了代价。另一方面,事后的应对不足,事发之后欧元区危机处理能力不足导致了危机的恶化和蔓延。在应对危机时,欧元区由于没有统一的财政作为后盾以及所谓的“不救助”条款,使得希腊等国只能以自身财政作为偿债担保,难以消除市场担忧。此外,欧元区在希腊陷入危机后没有一套现成的应对机制可以弥补统一财政的缺失,造成了危机进一步扩大。 2货币论 在德国前科尔和法国前总统密特朗主导促成下的欧元区机制,实际上是一个更彻底的迷你版布雷顿森林体系。欧洲中央银行在17个欧陆国家发行统一的货币欧元,不受黄金的制约。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核心国家美国相比,欧元区的核心国家德国享有各种特权。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国要主动或被迫保持国际收支赤字来满足国际贸易的需要,而美国国际收支赤字过大就破坏了美元与黄金按既定比价兑换的基础,其他的国家有权将手中持有的美元兑换成黄金从而对美元的发行施压。在欧元机制中,尽管同样是作为核心国,德国通过欧洲中央银行向欧元区提供流动性不会受到制约。德国不仅不需要通过国际收支赤字的方式向欧元区提供流动性,反而可以通过欧洲中央银行无任何硬准备约束地向外发行纸币,给其他成员国提供购买力。此外,统一的货币使其他成员国通过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的机制被取消了,德国商品和服务的出口持续增长,积累了巨额的贸易盈余。由于对外贸易竞争力较弱,欧元区其他国家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不断扩大,只能通过外部融资吸引资本流入来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这样就积累了大量的债务。统一的欧元,促进了德国贸易增长和经济繁荣,但是削弱了其他成员国生产、贸易和经济增长能力。随着经常项目赤字的进一步扩大,欧元区其他国家融资的需求也在膨胀,债务规模不断增长,陷入恶性循环。由于货币发行权的丧失,当债务积累到一定程度全面爆发的时候,欧元区其他国家只能求助于德国等核心国家。德国对于债务国家的救助,面临种种制约,造成了危机的进一步扩散和蔓延。 3国际收支论 标普主权评级委员会主席John Chombers认为欧债危机是国际收支问题。欧债危机发生之前西班牙、爱尔兰出现了预算的盈余,意大利的政府债务水平比较低,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欧元区17个成员国外部融资崩溃。自从欧元区成立以来以上国家的竞争力不断下降,包括单位劳动成本和国际收支水平不断地恶化。由于结构性差异,危机爆发前的十年间,“核心国家”生产、“边缘国家”消费的格局不断深化。一旦从“核心国家”流向“边缘国家”的资金链条断裂,边缘国家的国际收支危机就被触发。应对目前欧洲危机,欧元区要不断地拉动生产、促进消费,还有一个办法是不断地改变和发展可贸易品产业,尤其是比较贫穷的欧洲国家。 4内在机制论 欧债危机的特征是危机国外部债务规模过高,积累过高的外债与一段时间的国际收支失衡密切联系。因此,欧债危机本质上是一个巨大规模的实际汇率错配与国际收支失衡产物。欧元体制的内在局限表现为在一段时期为部分欧元成员国国际收支赤字通过外部融资弥补提供诱致和实现机制。由于欧元区外围国家竞争力较差,经常账户赤字不断增加,外部融资需求膨胀。虽然单一货币定义性排除货币区内名义汇率变动,但是特定成员国单位劳动成本大幅增长,必然该国内部实际汇率大幅升值和外部失衡。自2000年以来,欧洲外围国家包括欧猪五国对德国的实际汇率不断升值,引入欧元后欧猪五国经常账户无一例外都是逆差,这些国家逆差在2005年到危机爆发前呈现扩大态势。单一货币体制下资本市场“收益率扭曲效应”为欧猪五国经常项目赤字通过外部融资弥补提供诱致和实现机制,在一段时期为成员国低成本外部举债提供现实条件。一般情况下,一国经常项目长期失衡很难从国际资本市场持续得到低成本融资。欧元体制下希腊等国举债能力大幅度提升,通过持续欧元体制不对称改变成员国发债融资成本与能力:对德国这样竞争力较强国家影响较小,然而大大提升希腊等竞争力弱国举债能力。引入欧元至危机前,各国利差普遍降至个百分点以下极低水平,为这些国家过度债务融资大开方便之门,直接导致了欧元区整体新发债券规模快速膨胀。持续外部失衡伴随持续外债累积,通过内外部环境演变,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欧债危机全面爆发。 5结构论 结构问题是欧元区经济面临的重大难题。由于欧元区内要素自由流动,加入欧元区的国家经济发展阶段不一致,一体化的进程带动了欧元区诸国劳动力成本的大幅度上升,社保体系逐步向西欧发达国家靠拢给东欧国家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大量的劳动力向西欧流动去挣得更高的报酬,获得报酬后再回东欧购买资产。由于东欧及南欧诸国的资产相对西欧要低很多,大量的西欧富人开始在东欧和南欧买房,炒作资产。再欧洲央行偏低的借贷利率刺激了投资的增加,投资住宅剧增,形成了严重的房地产泡沫,推动了欧洲诸国物价水平的走高。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前,除德国外,欧洲的楼市泡沫化程度甚至高于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引爆了东欧和南欧诸国的地产泡沫,使得诸国的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由于经济结构的失衡,欧元区内部资产泡沫严重,政府公共债务急剧膨胀,欧债危机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爆发。 欧债危机的爆发,固然与欧元区内诸国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和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长期失衡密切相关,但是放线望去,全球各大经济体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却没有债务危机的深深困扰,所以,以笔者看来,欧债危机本质上是一个巨大规模的实际汇率错配与国际收支失衡产物。欧元体制现存形式的内在局限,一方面是事前的预防机制缺失,无法对欧元区成员国财政状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及时纠正,造成财政纪律松懈,再加上单一货币取消了汇率调节国际收支的机制,在一段时期为部分欧元成员国不可持续外部失衡提供诱致和实现机制,另一方面使欧元区整体失去治理失衡旧机制后又未能获得新手段,事后的应对不足,事发之后欧元区危机处理能力不足导致了危机的恶化和蔓延。 一切政策的核心点,必须是如何不断提高我国的人均收入,这是我们经济政策考虑的第一着眼点。考虑到这个着眼点,就会发现,如果目前加速人民币往储备货币方向走,会有很大的问题。因为人民币要作为储备货币,第一,人民币必须完全可自由兑换。第二,资本账户必须完全放开。第三,我国的资本市场必须非常发达。而从这几点讲,我国的条件均不成熟。我国金融结构不能过度偏重于资本市场,我国金融机构必须以地区性中小型间接金融机构为主,这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改善收入分配。作为发展中国家,既然生产活动80%还都是在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农户和中小企业,所以,这就决定金融结构还是应该以地区性中小银行为主。如果人民币完全可以自由兑换,资本市场完全开放,短期性投资资本就会充斥我国金融市场,不断的流进流出,扰乱我国金融秩序。人民币资本账户的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必须立足于中国现实,不能把其作为当前主要目标。 时事政治2000字论文篇二:《试谈欧债危机原因》 摘要:欧债危机正在蔓延,欧债危机的原因可以归于三个方面:政府行为不当、宏观经济形势影响、金融体系存在内在脆弱性。本文从上述三个方面阐述了欧债危机爆发的原因。 关键词:欧债危机;金融脆弱;政府行为 一、政府行为不当 1.希腊政府隐瞒真实债务状况 欧债危机爆发的潜在原因是希腊政府为了尽快满足欧元区标准隐藏了真实的债务状况。2001年1月希腊加入欧元区,截至2001年12月希腊的中央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高达,现金赤字[1]占GDP的比重高达[2],根据欧盟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希腊应将公共部门债务控制在GDP的60%以内、而赤字应低于GDP的3%,为了达到这项标准,希腊与高盛合作,由高盛公司为希腊开放了金融衍生品交易“货币互换”,高盛帮助希腊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长期美元债券,而高盛以高于市场汇率的汇率将美元兑换成欧元,因此多兑换到的欧元相当于高盛给希腊政府的贷款,这种隐形的贷款以衍生金融工具的方式提供,不反映在希腊的统计数据中,希腊借此隐瞒了真实的财务状况,使得账面的赤字仅为GDP的。正是这种货币互换交易为欧债危机埋下隐患。 2.货币政策非自主性与财政政策自主性的矛盾 欧盟作为货币联盟,拥有欧洲中央银行,欧元区的货币政策都由欧洲中央银行统一制定与实施,欧元区各国不具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制定权。而与此同时,欧元区各国的政府却拥有财政政策自主权,可以根据本国的需要自主制定和执行财政政策。统一的货币政策和独立的财政政策之间出现了不协调,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欧盟国家的经济受到影响,经济增长放缓,欧洲中央银行需要兼顾所有欧元区国家的经济状况和通货膨胀问题,所以在货币政策方面反应迟缓,未及时出台宽松货币政策,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欧元区国家只能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支出,使得财政赤字迅速膨胀,引发欧债危机。 3.欧盟金融监管不力 欧元区成立以来直至欧债危机爆发,欧洲中央银行的职责只要是在欧元区国家制定和执行统一货币政策,而金融监管的职责则分散于欧元区各国的金融监管机构,欧元区缺乏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欧盟只是在立法上构筑金融监管框架,并在成员国之间进行制定协调,对于银行行为和衍生金融交易缺乏监管,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往往为了本国利益,违背欧盟的相关监管法律,这是欧债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4.政府赤字过高 表1是部分欧盟国家的现金盈余或者赤字数据,该数据接近财政赤字与盈余,从该表中可以看出,表中所列出的14个欧盟国家中,在次贷危机爆发前的2006年只有4国家个现金赤字超过3%,而到了2009年现金赤字占GDP比重超过3%的国家有11个,2010年欧盟国家财政状况最为恶劣,德国的现金赤字也超过了3%,爱尔兰的现金赤字占GDP的比重高达,希腊达到,2011年欧盟国家的财政有所改善,但也只有5个将现金赤字比例控制在了3%以下。总体而言,2009年以后欧盟国家财政赤字过高,这主要是因为:欧盟国家长期以来都是高福利国家,高福利是以高额财政支出为基础了,2007年后,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欧洲国家的经济增长放缓,财政收入减少,沉重的高福利负担加上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欧盟国家出现了巨额财政赤字。 二、欧债危机爆发的宏观经济因素 欧债危机是美国次贷危机的衍生而来。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给欧洲经济带来巨大的影响。 1.欧洲国家的出口受到冲击 作为美国重要的贸易伙伴,欧洲有大量商品出口到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美国经济疲软,失业增加,居民收入减少,进口需求剧减,欧洲国家对美国的出口减少,同时次贷危机导致美元相对于欧元贬值,欧洲的出口贸易进一步恶化。 2.欧洲国家持有的金融资产缩水 第一,欧洲金融机构持有的次贷金融衍生品带来巨大损失。由于次级抵押贷款有大量的金融衍生品,如次级抵押贷款证券、担保债务凭证(CDO)、信用违约掉期交易(CDS),许多欧洲国家的机构投资者也购买这些衍生金融工具,就在次贷危机刚刚爆发的2007年8月9日,法国巴黎银行就曾暂停下属的3只基金的交易,因为这3只基金购买了美国放贷业务相关的金融产品,市值迅速缩水,仅仅10天便由亿欧元下跌至亿欧元。 第二,欧洲金融机构持有的金融资产因股票价格下跌而缩水。次贷危机爆发后,对欧洲股票市场带来冲击,据英国路透社报道,从2007年7月到2008年6月,泛欧绩优股指标FTSEurofirst 300累计下跌约30%,仅2008年1-6月就下跌了23%,而在2008年7月,CAC-40指数[3]曾触及三年低位点[4]。股票价格下跌使投资者手中持有的金融资产缩水。 第三,欧洲金融机构持有的美国金融资产贬值。欧洲的金融机构持有美国的金融资产如股票、债券等随着美国金融市场的动荡而价值下跌,欧洲债权人和股权人不可避免的受到损失。 三、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 金融业与其他行业不同,由于信息不对称、羊群效应以及强大的关联性,金融体系具有内在脆弱性。 1.金融体系内存在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金融体系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信贷市场上,借款人对自身的资产负债情况、对投资项目的风险和预期收益更加了解,而贷款人不完全了解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项目风险,只能依靠借款人提供的资料和借款人过去的信用纪录决定是否提供贷款,这就导致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出现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在信贷市场上带来两个问题:一是逆向选择,即在某个利率水平下,最愿意签订 借款合同 借款人是那些还款可能性最低的借款人;二是道德风险,即借款人在取得贷款后会从事高风险的投资项目,以获取最大收益。证券市场上也存在相同的情况,股票和债券的发行人比购买者更了解证券的风险和盈利性,导致信息不对称,并由此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风险大的股票和债券被投资者购买、股票和债券发行者也可能会利用筹集到的资本从事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金融体系中广泛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给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导致金融体系存在内在的脆弱性。 2.金融机构之间关联性强 金融体系的特点决定了金融机构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金融机构通过银行间同业市场、代理业务、支付体系、证券市场,彼此持有股权、债权、有密切的业务联系,形成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的资金链条。在金融市场国际化的条件下,全球的金融市场也相互关联。在这种情况之下,外部冲击很容易在一国金融体系内扩散,甚至迅速从一国向其他国家扩散,当某一个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危机或者破产倒闭时,这种危机和动荡会迅速在金融体系内传播,带来“多米诺”骨牌效应,使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扩大。欧债危机体现了这个特点,危机从一国开始向周边国家传播,给整个欧洲甚至全球经济造成重创。 3.金融体系存在羊群效应 金融市场上普遍存在着羊群行为,投资者会根据其他投资者的行动而行动,有些投资者甚至会放弃自己掌握的信息而追随他人的行动,这会导致金融体系中微小的信号或者冲击,带来严重的后果:当银行出现短期流动性不足时,羊群行为可能导致银行挤兑;股票市场繁荣时,羊群行为可能导致股市泡沫;而当股票市场出现小幅下跌时,羊群效应可能导致股票市场泡沫破裂或者股票市场大幅波动。欧债危机中,羊群效应都起到了加剧危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现金盈余或赤字是指收益(包括赠款)减去费用,再减去非金融资产的净获得额。在《1986 年政府财政统计手册》中,非金融资产包括在收入和支出总额中。此现金盈余或赤字最接近早期的总预算平衡(仍然缺失的是贷款减去债务偿还,目前该项为金融资产净获得项下的一个融资项目). [2]本数据来自与世界银行数据, [3]CAC-40指数是法国股价指数,由40只法国股票构成。由巴黎证券交易所 (PSE) 以其前40大上市公司的股价来编制。该指数从1988年6月5日开始发布,反映法国证券市场的价格波动. [4]数据来源:路透社,分析:欧洲股市只要泛欧股指未来数月将创下新低,2008年7月14日 时事政治2000字论文篇三:《试论高中政治时事政治教学》 摘要:高中政治教学中对时事政治的进一步应用与讨论是促进学生对国家体制,国家经济发展了解的重要 渠道 ,不仅为学生准备高考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同时也能够通过高中政治课中相关时事政治的引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时事政治;高中政治教学;应用;意义 时事政治教学是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时事政治是对高中课本教学内容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促进高中学生对当前政治环境和社会发展情况的深入了解,另一方面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的应用也是学生将相关学习理论与实际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重要渠道,是提高学生政治学习成绩和培养良好政治思维的重要途径。 一、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时事政治教学的必要性 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时事政治是促进我国学生发展,培养新型社会人才的重要理论保障。其一,实施政治的应用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政治,参与政治的意识,是实现我国“人民的政府”[1]的基础途径。其二,我国 教育 改革逐步实现人才培养向着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发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深入开展时事政治教学,促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社会人才发展方向,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例如:十八大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将逐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管理,注重民生建设,加强教育, 文化 ,卫生等行业人才培养,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学生能够从十八届五中全会内容中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二、在当前我国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时事政治教学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时事政治教学取得一定成效,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成为高中开展时事政治教学中的阻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首先,教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教学内容流于表面,例如:对我党提出“三严三实”精神的讲解,仅仅停留在“三严三实”内容表面[2],对这种政治精神在我党建设发展中的具体作用没有开展深入讨论,导致时事政治的课堂教学成果不明显。其次,高中时事政治教学仅作为教师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实例,没有将时事政治的相关理论真正贯穿到高中政治教学课堂中。此外,教师在教学引用的教学内容往往带有相应的主观色彩,对学生理解时事政治理论具有“误导”作用,不利于学生对时事政治的深入学习。 三、高中政治教学开展时事政治教学的“新” 措施 (一)引导学生主动关注时事政治 高中政治教学对时事政治教学的进一步应用,首先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关注时事政治,提升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兴趣,形成“时事在身边”的思想意识。例如:“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注重生态文明建设,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成为人民生活质量增长点,促进经济发展的落脚点[3]。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保护环境,开展保护环境宣传周,促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时事政治落实的影子,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关注时事政治,加深学生对时事政治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主导关注时事政治的发展。 (二)讲时事政治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高中教师开展时事政治教学是应当将时事政治的相关教学内容与学生政治学习中的相关内容相联系,同时加强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实践应用。一方面教师教学时注重将时事政治与理论知识相联系,例如: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4]与政治理论教学中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以及市场经济运行协调发展相联系;另一方面,“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指人才创新和技术创新,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人才,注重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前提个基础,这种将时事政治与学生自身生活相联系的教学形式能够促进学生对时事政治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 (三)实施有计划地时事政治课堂讨论,增强学生的时事政治关注程度 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对时事政治的深入讨论应当坚持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部分。教师可以适当的在政治教学课堂上开展时事政治相关管理论讨论,激发学生对时事政治学习的兴趣。例如:高中政治课堂中对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进行深入讨论,学生从不同政治角度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进行讨论。增强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程度,促进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教学的深入开展。结论时事政治是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状况、国家大政方针把握的重要途径。加强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进一步深度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对我国当前国家发展的总体把握提供方向,促进我国人才向着创新型和实用型发展,为从促我国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姜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应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4. [2]张帮改,黄明.以时事政治为依托创设高中思政课堂教学情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04:139-140. [3]庄慧冰.分层设计:高中时事政治教学的策略优化[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01:44-45. [4]姜艳艳.关于高中政治时事政治教育渗透的几点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06:129-130. [5]杨婕.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教育的渗透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5,10:147.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形势政治论文2000字论文 2. 大学生政治论文2000字论文 3. 当代政治论文2000字论文 4. 时事政治论文1500字 5. 高中时事政治论文1500字

时政论文1500字

由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步伐比较稳健,国内各类金融机构持有的相关投资金额也不至于影响其主要经营业绩,因此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还比较强。”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但是当世界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时,中国经济也同样迎来新挑战。在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中国正在面临出口减速、物价上涨的多重压力。受次贷危机影响,中国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在今年遭遇严峻考验。A股市场指数大幅下挫。 中国社科院专家张明认为,在当前非常不利的国际环境下,由于中国经济本身也处于一个景气周期下行的阶段,中国经济要做到独善其身是非常困难的。 “金融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冲击是外需下降。不仅美国外需下降,金融危机还造成其他发达国家或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外需普遍下降。”他说。 “金融危机正影响到出口贸易经营者的信心。”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目前有迹象表明,出口企业投资有所下降,这说明他们不敢扩大投资,这将陷入恶性循环。 受外部需求减少、宏观调控、人民币升值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国外贸出口增幅自去年8月份起呈逐步放缓态势。特别是今年以来,随着次贷危机蔓延,全球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中国外贸出口增幅明显回落。 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我国出口同比增长22.4%,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5.3个百分点。其中对美国的出口增速更是显著放缓,前8个月同比增长10.6%,比去年同期回落6.1个百分点。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认为,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另一大冲击是造成中国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严重缩水。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超过1.8万亿美元,其中有不小的份额投资于美国国债与机构债。 面对美国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种种不利因素,我国应该怎样加以应对?专家认为,为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增长,中国政府必须通过有效手段来刺激内需,以消费和投资的更高增长来对冲净出口的下降。 余永定表示,从短期来看,我国很难通过减持美元资产来规避美元贬值以及美元资产违约率上升的风险,因为这将有可能导致尚未减持美元资产的市场价值下降。 郭田勇认为,基于金融危机可能给中国经济带来增速下滑和信心动摇,中国宏观调控部门应该采取措施,继续出台提升出口企业经营者信心的措施。 张明表示,在劳动力与信贷成本、出口退税政策方面,政府都应该出台更加积极的政策。在货币政策方面可考虑扩大对出口企业的信贷额度。出口退税应该成为一项中性政策,而非用于刺激或遏制贸易增长的政策工具,因此,可以考虑将出口退税率提高到出口企业实际承担的国内增值税负担的水平。 巴克莱资本中国研究主管彭文生认为,中国政府应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以及对农业和农村地区的支持,同时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体系,以确保投资和消费的增长。 庄健认为,除了采取更加灵活的货币政策以外,中国应该加大财政政策的力度,刺激内需,拉动消费,保持国内经济相对平稳较快的发展速度。 在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正面临着国际国内的诸多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已成当前重要任务。中国政府8日打出“降率免税”货币财政组合拳,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同时暂时免征存款利息税。专家认为,这一系列政策都是出于防止经济下滑的考虑,意在促进投资,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时事政治作为一个新鲜的时政 热点 ,它对于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政治有着一定的作用和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时事政治2000字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时事政治2000字论文篇一:《试谈欧债危机根源》 摘要:针对欧债危机形成的根源,学者、政府和媒体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典型的观点有二元论、货币论、国际收支论、内在机制论以及结构论,这些观点为我们深入了解欧债危机提供了详细而丰富的参考。在深入分析这些观点的基础上,我们发现欧债危机本质上是一个巨大规模的实际汇率错配与国际收支失衡产物。欧元体制现存形式的内在局限,一方面是事前的预防机制缺失,另一方面是事后的应对不足,事发之后欧元区危机处理能力不足导致了危机的恶化和蔓延。 关键词:欧债危机;二元论;国际收支;内在机制 自2009年至今,欧债危机一直困扰着欧洲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其持续时间之久、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影响之大远超当初各国决策者与市场人士的分析和预期。谈及欧债危机形成的根源,学者、政府和媒体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为我们深入了解欧债危机提供了详细而丰富的参考。在对这些观点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挖掘欧债危机的根源,对于化解欧债危机,促进欧洲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复苏意义重大。 目前,对欧债危机起源的说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二元论 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特里谢曾指出,从总体财政状况来说,欧元区并不比美国或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糟糕,但欧元区首当其冲在债务危机中遭遇重创,这背后反映的欧元区架构发人深思。在欧元区成立的时候,货币政策由欧洲中央银行统一安排制定,财政政策由各成员国自行决定。这种二元结构从一开始就遭到过各方质疑,但直到债务危机爆发,其危害性才真正显现,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事前的预防机制缺失,无法对欧元区成员国财政状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及时纠正,造成财政纪律松懈。尽管欧盟通过《稳定与增长公约》为欧元区成员的财政协调提供了基本框架。但事实证明,公约执行力相当有限。由于多年来无视欧盟财政纪律,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常年超标,再加上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打击,希腊等国陷入债务危机不能自拔。按照国际金融理论,当一国财政状况持续恶化时,其发行债券的融资成本就会上升,这将迫使该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但是在欧债危机中,由于欧元的庇护,希腊等国家不用为融资发愁,他们依然可以享受欧元区的低利率政策带来的融资便利。结果当问题累积到十分严重的程度时,市场的剧烈调整令欧元区付出了代价。另一方面,事后的应对不足,事发之后欧元区危机处理能力不足导致了危机的恶化和蔓延。在应对危机时,欧元区由于没有统一的财政作为后盾以及所谓的“不救助”条款,使得希腊等国只能以自身财政作为偿债担保,难以消除市场担忧。此外,欧元区在希腊陷入危机后没有一套现成的应对机制可以弥补统一财政的缺失,造成了危机进一步扩大。 2货币论 在德国前科尔和法国前总统密特朗主导促成下的欧元区机制,实际上是一个更彻底的迷你版布雷顿森林体系。欧洲中央银行在17个欧陆国家发行统一的货币欧元,不受黄金的制约。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核心国家美国相比,欧元区的核心国家德国享有各种特权。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国要主动或被迫保持国际收支赤字来满足国际贸易的需要,而美国国际收支赤字过大就破坏了美元与黄金按既定比价兑换的基础,其他的国家有权将手中持有的美元兑换成黄金从而对美元的发行施压。在欧元机制中,尽管同样是作为核心国,德国通过欧洲中央银行向欧元区提供流动性不会受到制约。德国不仅不需要通过国际收支赤字的方式向欧元区提供流动性,反而可以通过欧洲中央银行无任何硬准备约束地向外发行纸币,给其他成员国提供购买力。此外,统一的货币使其他成员国通过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的机制被取消了,德国商品和服务的出口持续增长,积累了巨额的贸易盈余。由于对外贸易竞争力较弱,欧元区其他国家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不断扩大,只能通过外部融资吸引资本流入来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这样就积累了大量的债务。统一的欧元,促进了德国贸易增长和经济繁荣,但是削弱了其他成员国生产、贸易和经济增长能力。随着经常项目赤字的进一步扩大,欧元区其他国家融资的需求也在膨胀,债务规模不断增长,陷入恶性循环。由于货币发行权的丧失,当债务积累到一定程度全面爆发的时候,欧元区其他国家只能求助于德国等核心国家。德国对于债务国家的救助,面临种种制约,造成了危机的进一步扩散和蔓延。 3国际收支论 标普主权评级委员会主席John Chombers认为欧债危机是国际收支问题。欧债危机发生之前西班牙、爱尔兰出现了预算的盈余,意大利的政府债务水平比较低,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欧元区17个成员国外部融资崩溃。自从欧元区成立以来以上国家的竞争力不断下降,包括单位劳动成本和国际收支水平不断地恶化。由于结构性差异,危机爆发前的十年间,“核心国家”生产、“边缘国家”消费的格局不断深化。一旦从“核心国家”流向“边缘国家”的资金链条断裂,边缘国家的国际收支危机就被触发。应对目前欧洲危机,欧元区要不断地拉动生产、促进消费,还有一个办法是不断地改变和发展可贸易品产业,尤其是比较贫穷的欧洲国家。 4内在机制论 欧债危机的特征是危机国外部债务规模过高,积累过高的外债与一段时间的国际收支失衡密切联系。因此,欧债危机本质上是一个巨大规模的实际汇率错配与国际收支失衡产物。欧元体制的内在局限表现为在一段时期为部分欧元成员国国际收支赤字通过外部融资弥补提供诱致和实现机制。由于欧元区外围国家竞争力较差,经常账户赤字不断增加,外部融资需求膨胀。虽然单一货币定义性排除货币区内名义汇率变动,但是特定成员国单位劳动成本大幅增长,必然该国内部实际汇率大幅升值和外部失衡。自2000年以来,欧洲外围国家包括欧猪五国对德国的实际汇率不断升值,引入欧元后欧猪五国经常账户无一例外都是逆差,这些国家逆差在2005年到危机爆发前呈现扩大态势。单一货币体制下资本市场“收益率扭曲效应”为欧猪五国经常项目赤字通过外部融资弥补提供诱致和实现机制,在一段时期为成员国低成本外部举债提供现实条件。一般情况下,一国经常项目长期失衡很难从国际资本市场持续得到低成本融资。欧元体制下希腊等国举债能力大幅度提升,通过持续欧元体制不对称改变成员国发债融资成本与能力:对德国这样竞争力较强国家影响较小,然而大大提升希腊等竞争力弱国举债能力。引入欧元至危机前,各国利差普遍降至个百分点以下极低水平,为这些国家过度债务融资大开方便之门,直接导致了欧元区整体新发债券规模快速膨胀。持续外部失衡伴随持续外债累积,通过内外部环境演变,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欧债危机全面爆发。 5结构论 结构问题是欧元区经济面临的重大难题。由于欧元区内要素自由流动,加入欧元区的国家经济发展阶段不一致,一体化的进程带动了欧元区诸国劳动力成本的大幅度上升,社保体系逐步向西欧发达国家靠拢给东欧国家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大量的劳动力向西欧流动去挣得更高的报酬,获得报酬后再回东欧购买资产。由于东欧及南欧诸国的资产相对西欧要低很多,大量的西欧富人开始在东欧和南欧买房,炒作资产。再欧洲央行偏低的借贷利率刺激了投资的增加,投资住宅剧增,形成了严重的房地产泡沫,推动了欧洲诸国物价水平的走高。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前,除德国外,欧洲的楼市泡沫化程度甚至高于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引爆了东欧和南欧诸国的地产泡沫,使得诸国的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由于经济结构的失衡,欧元区内部资产泡沫严重,政府公共债务急剧膨胀,欧债危机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爆发。 欧债危机的爆发,固然与欧元区内诸国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和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长期失衡密切相关,但是放线望去,全球各大经济体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却没有债务危机的深深困扰,所以,以笔者看来,欧债危机本质上是一个巨大规模的实际汇率错配与国际收支失衡产物。欧元体制现存形式的内在局限,一方面是事前的预防机制缺失,无法对欧元区成员国财政状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及时纠正,造成财政纪律松懈,再加上单一货币取消了汇率调节国际收支的机制,在一段时期为部分欧元成员国不可持续外部失衡提供诱致和实现机制,另一方面使欧元区整体失去治理失衡旧机制后又未能获得新手段,事后的应对不足,事发之后欧元区危机处理能力不足导致了危机的恶化和蔓延。 一切政策的核心点,必须是如何不断提高我国的人均收入,这是我们经济政策考虑的第一着眼点。考虑到这个着眼点,就会发现,如果目前加速人民币往储备货币方向走,会有很大的问题。因为人民币要作为储备货币,第一,人民币必须完全可自由兑换。第二,资本账户必须完全放开。第三,我国的资本市场必须非常发达。而从这几点讲,我国的条件均不成熟。我国金融结构不能过度偏重于资本市场,我国金融机构必须以地区性中小型间接金融机构为主,这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改善收入分配。作为发展中国家,既然生产活动80%还都是在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农户和中小企业,所以,这就决定金融结构还是应该以地区性中小银行为主。如果人民币完全可以自由兑换,资本市场完全开放,短期性投资资本就会充斥我国金融市场,不断的流进流出,扰乱我国金融秩序。人民币资本账户的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必须立足于中国现实,不能把其作为当前主要目标。 时事政治2000字论文篇二:《试谈欧债危机原因》 摘要:欧债危机正在蔓延,欧债危机的原因可以归于三个方面:政府行为不当、宏观经济形势影响、金融体系存在内在脆弱性。本文从上述三个方面阐述了欧债危机爆发的原因。 关键词:欧债危机;金融脆弱;政府行为 一、政府行为不当 1.希腊政府隐瞒真实债务状况 欧债危机爆发的潜在原因是希腊政府为了尽快满足欧元区标准隐藏了真实的债务状况。2001年1月希腊加入欧元区,截至2001年12月希腊的中央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高达,现金赤字[1]占GDP的比重高达[2],根据欧盟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希腊应将公共部门债务控制在GDP的60%以内、而赤字应低于GDP的3%,为了达到这项标准,希腊与高盛合作,由高盛公司为希腊开放了金融衍生品交易“货币互换”,高盛帮助希腊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长期美元债券,而高盛以高于市场汇率的汇率将美元兑换成欧元,因此多兑换到的欧元相当于高盛给希腊政府的贷款,这种隐形的贷款以衍生金融工具的方式提供,不反映在希腊的统计数据中,希腊借此隐瞒了真实的财务状况,使得账面的赤字仅为GDP的。正是这种货币互换交易为欧债危机埋下隐患。 2.货币政策非自主性与财政政策自主性的矛盾 欧盟作为货币联盟,拥有欧洲中央银行,欧元区的货币政策都由欧洲中央银行统一制定与实施,欧元区各国不具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制定权。而与此同时,欧元区各国的政府却拥有财政政策自主权,可以根据本国的需要自主制定和执行财政政策。统一的货币政策和独立的财政政策之间出现了不协调,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欧盟国家的经济受到影响,经济增长放缓,欧洲中央银行需要兼顾所有欧元区国家的经济状况和通货膨胀问题,所以在货币政策方面反应迟缓,未及时出台宽松货币政策,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欧元区国家只能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支出,使得财政赤字迅速膨胀,引发欧债危机。 3.欧盟金融监管不力 欧元区成立以来直至欧债危机爆发,欧洲中央银行的职责只要是在欧元区国家制定和执行统一货币政策,而金融监管的职责则分散于欧元区各国的金融监管机构,欧元区缺乏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欧盟只是在立法上构筑金融监管框架,并在成员国之间进行制定协调,对于银行行为和衍生金融交易缺乏监管,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往往为了本国利益,违背欧盟的相关监管法律,这是欧债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4.政府赤字过高 表1是部分欧盟国家的现金盈余或者赤字数据,该数据接近财政赤字与盈余,从该表中可以看出,表中所列出的14个欧盟国家中,在次贷危机爆发前的2006年只有4国家个现金赤字超过3%,而到了2009年现金赤字占GDP比重超过3%的国家有11个,2010年欧盟国家财政状况最为恶劣,德国的现金赤字也超过了3%,爱尔兰的现金赤字占GDP的比重高达,希腊达到,2011年欧盟国家的财政有所改善,但也只有5个将现金赤字比例控制在了3%以下。总体而言,2009年以后欧盟国家财政赤字过高,这主要是因为:欧盟国家长期以来都是高福利国家,高福利是以高额财政支出为基础了,2007年后,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欧洲国家的经济增长放缓,财政收入减少,沉重的高福利负担加上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欧盟国家出现了巨额财政赤字。 二、欧债危机爆发的宏观经济因素 欧债危机是美国次贷危机的衍生而来。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给欧洲经济带来巨大的影响。 1.欧洲国家的出口受到冲击 作为美国重要的贸易伙伴,欧洲有大量商品出口到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美国经济疲软,失业增加,居民收入减少,进口需求剧减,欧洲国家对美国的出口减少,同时次贷危机导致美元相对于欧元贬值,欧洲的出口贸易进一步恶化。 2.欧洲国家持有的金融资产缩水 第一,欧洲金融机构持有的次贷金融衍生品带来巨大损失。由于次级抵押贷款有大量的金融衍生品,如次级抵押贷款证券、担保债务凭证(CDO)、信用违约掉期交易(CDS),许多欧洲国家的机构投资者也购买这些衍生金融工具,就在次贷危机刚刚爆发的2007年8月9日,法国巴黎银行就曾暂停下属的3只基金的交易,因为这3只基金购买了美国放贷业务相关的金融产品,市值迅速缩水,仅仅10天便由亿欧元下跌至亿欧元。 第二,欧洲金融机构持有的金融资产因股票价格下跌而缩水。次贷危机爆发后,对欧洲股票市场带来冲击,据英国路透社报道,从2007年7月到2008年6月,泛欧绩优股指标FTSEurofirst 300累计下跌约30%,仅2008年1-6月就下跌了23%,而在2008年7月,CAC-40指数[3]曾触及三年低位点[4]。股票价格下跌使投资者手中持有的金融资产缩水。 第三,欧洲金融机构持有的美国金融资产贬值。欧洲的金融机构持有美国的金融资产如股票、债券等随着美国金融市场的动荡而价值下跌,欧洲债权人和股权人不可避免的受到损失。 三、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 金融业与其他行业不同,由于信息不对称、羊群效应以及强大的关联性,金融体系具有内在脆弱性。 1.金融体系内存在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金融体系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信贷市场上,借款人对自身的资产负债情况、对投资项目的风险和预期收益更加了解,而贷款人不完全了解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项目风险,只能依靠借款人提供的资料和借款人过去的信用纪录决定是否提供贷款,这就导致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出现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在信贷市场上带来两个问题:一是逆向选择,即在某个利率水平下,最愿意签订 借款合同 借款人是那些还款可能性最低的借款人;二是道德风险,即借款人在取得贷款后会从事高风险的投资项目,以获取最大收益。证券市场上也存在相同的情况,股票和债券的发行人比购买者更了解证券的风险和盈利性,导致信息不对称,并由此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风险大的股票和债券被投资者购买、股票和债券发行者也可能会利用筹集到的资本从事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金融体系中广泛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给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导致金融体系存在内在的脆弱性。 2.金融机构之间关联性强 金融体系的特点决定了金融机构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金融机构通过银行间同业市场、代理业务、支付体系、证券市场,彼此持有股权、债权、有密切的业务联系,形成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的资金链条。在金融市场国际化的条件下,全球的金融市场也相互关联。在这种情况之下,外部冲击很容易在一国金融体系内扩散,甚至迅速从一国向其他国家扩散,当某一个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危机或者破产倒闭时,这种危机和动荡会迅速在金融体系内传播,带来“多米诺”骨牌效应,使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扩大。欧债危机体现了这个特点,危机从一国开始向周边国家传播,给整个欧洲甚至全球经济造成重创。 3.金融体系存在羊群效应 金融市场上普遍存在着羊群行为,投资者会根据其他投资者的行动而行动,有些投资者甚至会放弃自己掌握的信息而追随他人的行动,这会导致金融体系中微小的信号或者冲击,带来严重的后果:当银行出现短期流动性不足时,羊群行为可能导致银行挤兑;股票市场繁荣时,羊群行为可能导致股市泡沫;而当股票市场出现小幅下跌时,羊群效应可能导致股票市场泡沫破裂或者股票市场大幅波动。欧债危机中,羊群效应都起到了加剧危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现金盈余或赤字是指收益(包括赠款)减去费用,再减去非金融资产的净获得额。在《1986 年政府财政统计手册》中,非金融资产包括在收入和支出总额中。此现金盈余或赤字最接近早期的总预算平衡(仍然缺失的是贷款减去债务偿还,目前该项为金融资产净获得项下的一个融资项目). [2]本数据来自与世界银行数据, [3]CAC-40指数是法国股价指数,由40只法国股票构成。由巴黎证券交易所 (PSE) 以其前40大上市公司的股价来编制。该指数从1988年6月5日开始发布,反映法国证券市场的价格波动. [4]数据来源:路透社,分析:欧洲股市只要泛欧股指未来数月将创下新低,2008年7月14日 时事政治2000字论文篇三:《试论高中政治时事政治教学》 摘要:高中政治教学中对时事政治的进一步应用与讨论是促进学生对国家体制,国家经济发展了解的重要 渠道 ,不仅为学生准备高考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同时也能够通过高中政治课中相关时事政治的引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时事政治;高中政治教学;应用;意义 时事政治教学是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时事政治是对高中课本教学内容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促进高中学生对当前政治环境和社会发展情况的深入了解,另一方面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的应用也是学生将相关学习理论与实际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重要渠道,是提高学生政治学习成绩和培养良好政治思维的重要途径。 一、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时事政治教学的必要性 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时事政治是促进我国学生发展,培养新型社会人才的重要理论保障。其一,实施政治的应用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政治,参与政治的意识,是实现我国“人民的政府”[1]的基础途径。其二,我国 教育 改革逐步实现人才培养向着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发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深入开展时事政治教学,促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社会人才发展方向,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例如:十八大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将逐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管理,注重民生建设,加强教育, 文化 ,卫生等行业人才培养,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学生能够从十八届五中全会内容中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二、在当前我国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时事政治教学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时事政治教学取得一定成效,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成为高中开展时事政治教学中的阻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首先,教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教学内容流于表面,例如:对我党提出“三严三实”精神的讲解,仅仅停留在“三严三实”内容表面[2],对这种政治精神在我党建设发展中的具体作用没有开展深入讨论,导致时事政治的课堂教学成果不明显。其次,高中时事政治教学仅作为教师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实例,没有将时事政治的相关理论真正贯穿到高中政治教学课堂中。此外,教师在教学引用的教学内容往往带有相应的主观色彩,对学生理解时事政治理论具有“误导”作用,不利于学生对时事政治的深入学习。 三、高中政治教学开展时事政治教学的“新” 措施 (一)引导学生主动关注时事政治 高中政治教学对时事政治教学的进一步应用,首先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关注时事政治,提升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兴趣,形成“时事在身边”的思想意识。例如:“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注重生态文明建设,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成为人民生活质量增长点,促进经济发展的落脚点[3]。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保护环境,开展保护环境宣传周,促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时事政治落实的影子,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关注时事政治,加深学生对时事政治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主导关注时事政治的发展。 (二)讲时事政治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高中教师开展时事政治教学是应当将时事政治的相关教学内容与学生政治学习中的相关内容相联系,同时加强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实践应用。一方面教师教学时注重将时事政治与理论知识相联系,例如: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4]与政治理论教学中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以及市场经济运行协调发展相联系;另一方面,“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指人才创新和技术创新,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人才,注重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前提个基础,这种将时事政治与学生自身生活相联系的教学形式能够促进学生对时事政治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 (三)实施有计划地时事政治课堂讨论,增强学生的时事政治关注程度 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对时事政治的深入讨论应当坚持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部分。教师可以适当的在政治教学课堂上开展时事政治相关管理论讨论,激发学生对时事政治学习的兴趣。例如:高中政治课堂中对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进行深入讨论,学生从不同政治角度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进行讨论。增强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程度,促进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教学的深入开展。结论时事政治是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状况、国家大政方针把握的重要途径。加强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进一步深度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对我国当前国家发展的总体把握提供方向,促进我国人才向着创新型和实用型发展,为从促我国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姜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应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4. [2]张帮改,黄明.以时事政治为依托创设高中思政课堂教学情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04:139-140. [3]庄慧冰.分层设计:高中时事政治教学的策略优化[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01:44-45. [4]姜艳艳.关于高中政治时事政治教育渗透的几点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06:129-130. [5]杨婕.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教育的渗透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5,10:147.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形势政治论文2000字论文 2. 大学生政治论文2000字论文 3. 当代政治论文2000字论文 4. 时事政治论文1500字 5. 高中时事政治论文1500字

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高校大学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毕业生难以找到好工作,已成为大学生、高校及家长共同的感受。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就业难是不是国家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呢?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与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2002年毕业生人数为145万人,2003年为212万人,2004年的毕业生达到了大学生就业的历史高峰,人数达到了280万人,比2003年净增了68万,增幅为32%,预计到2005年毕业生将达到340万人。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02年7月份,全国待就业毕业生为50万人,2003年7月份达到70万人。从整个国家来看,正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部分国有企业的大量职工下岗待就业,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共有2400万城镇劳动力需安置,其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共600万人,登记失业人员近800万人。这样一来,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形势越来越严峻。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流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 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中国以前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之下,在高校里面实行的是“统包统分”,毕业生不愁毕业后没工作,长期以来,高校不注意专业的设置与市场的结合。当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实行市场经济,将过去那种“统包统分”改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问题马上暴露出来,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就业指导观念落后等,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一种情况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择业也由“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各个地方,各种形式的人才“供需见面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四)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人才高消费,追求高学历,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一定要有本科生做,本科生做的事要硕士生做。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五)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六)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七)大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底,加上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没有跟上,随之带来了学生质量的下降,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是学习成绩差,未能通过英语国家四级和计算机国家二级,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而且还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努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是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一)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障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二)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各个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那些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总之,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 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 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不仅要管理就业工作,还应加强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研究,掌握该工作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制订和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涉及到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工作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就业。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五)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总之,能否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一所高校的生死存亡,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解决此问题,要在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应对市场,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更新就业观念。

最近一段时间,令人关注的是农民工返乡的新闻。 据安徽媒体11月30日的消息,该省已有40万农民工提前返乡,占外出务工农民工总数的。这是继劳务输出大省江西之后,又一个能具体报出返乡农民工确切数字的省份。此前,江西省的相关报告称,该省共有30万农民工返乡。 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有关企业倒闭、农民工返乡的传言不绝于耳,但是,很多传言中的数字很快又遭到质疑。这提醒我们,应对金融危机,最基础、最迫切的工作是掌握准确的、动态的信息,以备决策部门提出相应对策。当然,农民工分散而流动性较强,信息搜集有相当难度,稍有滞后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地方政府应该密切关注相关动态。江西、安徽两省能及时掌握较确切的信息,实属难能可贵。 提及“农民工返乡”,许多报道多呈紧张情绪。然而,值得分析的是,大批农民工提前返乡,虽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事,但具体情况却需分别对待。从产业布局来看。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向来就是产业状况的风向标。改革开放30年,大批农村劳动力向东南沿海转移,是因为珠三角、长三角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兴起。而现在,在人民币升值、汇率变动、金融危机等因素的作用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挤压,一些企业关停并转在所难免。在这样的前提下,歇业的农民工返回家乡,不失为一种选择。可以说,这一次劳动力的返乡休养,或许就是为下一次产业的升级积蓄能量,当然前提是相关地方和部门能积极引导,及早制定培训计划。 从农民工的实际情况看。据分析,提前返乡的农民工有几种情况:一是认为当前在城里呆着收入不高,与城市生活相比,回乡生活的成本可能更低,无奈只好回家等待机会。二是国家一系列政策对农村的倾斜,让他们感觉在家乡也可能存在发展的机会。从实际看,这两种情况也不无道理。农民工从农村向沿海转移,是基于一个前提:城市有足够的就业空间。如果这个就业的空间缩小或是投入产出比不合算了,农民工自然有权作出去留的决定。 劳动力的使用随产业的波动而波动,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只是这样一个波动来得太突然,我们一时还不能适应。在经历了长时间、大规模农民工由西向东的转移,不久前才遇上“用工荒”,当这一难题尚未解决之时,我们又猝不及防地要面对大量农民工下岗返乡潮。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虽然看似深不可测并难以驾驭,其实仍有迹可循。返乡潮的提前出现,不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经济转向的讯号,更是一个需要直接面对并解决的现实经济现象——事实上,我们早就该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了,现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 大批农民工返乡,让我们得以再次思考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富余劳动力如何使用,并进行新的探索。各地各部门已经开始行动了。江西、安徽、湖北等地引导农民工到省内企业工作,并进行培训;教育部也发出通知,让职业学校培训返乡农民工。这些应对的措施都是积极的。如果行之有效,不失为转“危”为“机”的新契机

2021时政论文1500字

“三农”问题是首先要关注的大事。“三农”问题不解决,中国经济要想持续稳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从目前的情况来说,由于我国农村人口比重过高,不仅使得农民的收入水平上升缓慢,城乡之间的收入差别不是缩小反而加大了。 每年在外打工的上亿农民,在城市处于最低阶层,工资水平极低。农民收入水平过低,不仅福利水平难以上升,而且导致其消费力极低,进而使得国内经济减少对外经济依赖性、扩大内需容易流为宣传口号。 要解决“三农”问题,一要创造条件让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减少农村人口占整个人口的比重;二是要用法律保障农民土地产权及土地收益,使农民进入城市拥有最基本的财富起点;三要确立农民公民权利,使得他们在自由迁移过程中不受到歧视,特别是他们的子女受到公平的基本的教育;四是在上述基础上创造农民大量涌入城市的制度环境与条件。 其次,目前市场流行着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剩余劳动力无限供应的状况已经改变。理由有二,一是中国解放后“婴儿潮”的人口35-50岁)基本上达到顶峰,劳动力人口增长将出现放缓;二是从东南沿海的情况来看,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情况开始转变为供不应求。 笔者以为,在今后的20年里,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格局将无法改变。一是中国的人口基数大,尽管“后婴儿潮”时期的劳动力人口相对减少,但绝对量并不会下降;二是随着这几年国内基本教育及高等教育大力发展,国内劳动力人口的素质越来越高,而就业机会的增长远远低于劳动力人口培养的增长;三是城市化快速发展,肯定会让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四是只要从农民工十几年来的工资收益水平增长幅度十分微小、甚至于没有增长就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劳动力供给严重过剩。在未来一段时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仍然应该是宏观经济密切关注的目标。 第三,国内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与国内居民个人储蓄成倍增长,中国是否出现了资金过剩的格局?从近几个月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来看,遏制流动性快速增加成为央行的首要任务。就目前市场的主流意见来看,国内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过剩基本是外汇占款增长过快及居民储蓄过高的结果。对于前者,只要本外币市场分割、结售汇制度不改变,在预期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是不可能放缓的。对于后者,国内外学界一直在以中国人的储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说事,但实际上,在目前的人口结构下,无论政府如何来提倡消费,无论政府把储蓄利率压到再低水平上,国内居民的储蓄并不会因此下降。 目前国内银行体系流动性过高,最根本的原因是政府管制下的低利率政策的结果。在低利率政策下,无论政府采取多少行政性措施来压制这种过多的流动性,只能是按下葫芦起了瓢,此起彼落。当大量的流动性在市场流窜时,各种资产价格就会快速上涨。如房地产市场与股市都会如此。 第四,经济生活严重的制度性利益失衡,从而使得社会财富在短期内向少数人聚集。比如,目前市场炒作严重的蓝筹股,基本上是国有企业、国有垄断性企业或政府通过严格的市场准入使得市场化不充分的行业。这些企业的好坏并非是通过市场竞争,企业努力的结果,而是通过政府垄断性政策轻易获利。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仅会严重弱化绝大多数民众的劳动努力程度,也是中国社会不稳定的根源。 上述都是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大事,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一个基本认识,中国经济生活将面对的困难与问题会更多。

当今社会保障房混乱的现象。其一,“移花接木”: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链紧绷,用保障房项目套取专项资金。今年要开工建设的1000万套保障房中,有400万套是棚户区改造住房。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2011年以来,许多商业银行对棚户区改造任务集中的省份专门设立了“棚户区改造专项贷款”,但是在贷款审批和发放过程中,却被某些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钻了空子。上海某中小房地产开发商杨希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今年以来银行信贷政策持续收紧,中小房地产开发商只能“各显神通”找钱。据杨希介绍,山西、陕西、河北等都有专项的棚户区改造贷款,今年有许多上海中小开发商就奔赴这些地方,从某些当地银行走关系、巧立名目拿到贷款资金后再想办法挪到外省其他的房地产项目中。“不过,大部分都是中小开发商去打棚户区改造专项贷款的主意,而且资金量也不大,也就几千万元。”杨希表示:“保障房是个筐,啥都往里装。现在只要你的项目和保障房沾边,审批都特快,银行贷款也能很快到位。其实我们拿了钱去干什么,谁也不知道。”其二,“先私后公”:房地产开发企业配建保障房项目,挪用保障房建设资金。北京某建筑材料供应商尹海前段时间就刚刚终止了给大兴某在建保障房项目供应建筑材料的合同。尹海表示,他所供应的建筑材料,既提供给房地产开发商本身的商业地产项目,又提供给其配建的保障房项目。“而每每到了回款时间,对方肯定是先把商业地产的项目款结了,保障房那部分的资金则是一拖再拖,时间长了我们实在是受不了。目前,我们只给这个开发商的商业地产项目供应材料了。”尹海介绍,该保障房项目规划有9栋,从去年到现在才建成了4栋,工期一再拖延,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保障房项目建设、采购原材料等资金一再被挪用。其三,“瘦身钢筋”: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保利润,侵占保障房项目建设资金,压低建设成本。近期有媒体报道了南宁、石家庄等多地的保障性住房被查出存在砌筑质量不高、使用“瘦身钢筋”、安全隐患较多、材料报验和工序验收把关不严等问题。有地方保障房项目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在保障房建设过程中类似“瘦身钢筋”的问题确实存在。“由于投入资金不足,保障房建设标准总的来说不高。基本的质量标准能保证就不错了,房屋结构设计、外观造型设计、长期安全问题等很难像商业住宅项目一样高标准执行。”另外,由于今年以来人工成本接连上涨,房地产开发商在保障房项目建设中,往往出于成本考虑压缩人工成本,导致项目建设进度迟迟不能推进。

关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小论文,首先先说说发展对外经济对我国的利弊得失,罗列好处,若干点,罗列弊端,若干点,比较好处与弊端、权衡那一种对民生影响最大,也就是说,如何做,使人民得益。最后做出总结陈词结论。一千多字,很容易写出来的。

嘿嘿h h h h h

时事政策论文1500字

由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步伐比较稳健,国内各类金融机构持有的相关投资金额也不至于影响其主要经营业绩,因此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还比较强。”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但是当世界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时,中国经济也同样迎来新挑战。在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中国正在面临出口减速、物价上涨的多重压力。受次贷危机影响,中国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在今年遭遇严峻考验。A股市场指数大幅下挫。 中国社科院专家张明认为,在当前非常不利的国际环境下,由于中国经济本身也处于一个景气周期下行的阶段,中国经济要做到独善其身是非常困难的。 “金融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冲击是外需下降。不仅美国外需下降,金融危机还造成其他发达国家或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外需普遍下降。”他说。 “金融危机正影响到出口贸易经营者的信心。”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目前有迹象表明,出口企业投资有所下降,这说明他们不敢扩大投资,这将陷入恶性循环。 受外部需求减少、宏观调控、人民币升值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国外贸出口增幅自去年8月份起呈逐步放缓态势。特别是今年以来,随着次贷危机蔓延,全球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中国外贸出口增幅明显回落。 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我国出口同比增长22.4%,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5.3个百分点。其中对美国的出口增速更是显著放缓,前8个月同比增长10.6%,比去年同期回落6.1个百分点。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认为,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另一大冲击是造成中国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严重缩水。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超过1.8万亿美元,其中有不小的份额投资于美国国债与机构债。 面对美国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种种不利因素,我国应该怎样加以应对?专家认为,为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增长,中国政府必须通过有效手段来刺激内需,以消费和投资的更高增长来对冲净出口的下降。 余永定表示,从短期来看,我国很难通过减持美元资产来规避美元贬值以及美元资产违约率上升的风险,因为这将有可能导致尚未减持美元资产的市场价值下降。 郭田勇认为,基于金融危机可能给中国经济带来增速下滑和信心动摇,中国宏观调控部门应该采取措施,继续出台提升出口企业经营者信心的措施。 张明表示,在劳动力与信贷成本、出口退税政策方面,政府都应该出台更加积极的政策。在货币政策方面可考虑扩大对出口企业的信贷额度。出口退税应该成为一项中性政策,而非用于刺激或遏制贸易增长的政策工具,因此,可以考虑将出口退税率提高到出口企业实际承担的国内增值税负担的水平。 巴克莱资本中国研究主管彭文生认为,中国政府应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以及对农业和农村地区的支持,同时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体系,以确保投资和消费的增长。 庄健认为,除了采取更加灵活的货币政策以外,中国应该加大财政政策的力度,刺激内需,拉动消费,保持国内经济相对平稳较快的发展速度。 在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正面临着国际国内的诸多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已成当前重要任务。中国政府8日打出“降率免税”货币财政组合拳,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同时暂时免征存款利息税。专家认为,这一系列政策都是出于防止经济下滑的考虑,意在促进投资,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最近一段时间,令人关注的是农民工返乡的新闻。 据安徽媒体11月30日的消息,该省已有40万农民工提前返乡,占外出务工农民工总数的。这是继劳务输出大省江西之后,又一个能具体报出返乡农民工确切数字的省份。此前,江西省的相关报告称,该省共有30万农民工返乡。 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有关企业倒闭、农民工返乡的传言不绝于耳,但是,很多传言中的数字很快又遭到质疑。这提醒我们,应对金融危机,最基础、最迫切的工作是掌握准确的、动态的信息,以备决策部门提出相应对策。当然,农民工分散而流动性较强,信息搜集有相当难度,稍有滞后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地方政府应该密切关注相关动态。江西、安徽两省能及时掌握较确切的信息,实属难能可贵。 提及“农民工返乡”,许多报道多呈紧张情绪。然而,值得分析的是,大批农民工提前返乡,虽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事,但具体情况却需分别对待。从产业布局来看。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向来就是产业状况的风向标。改革开放30年,大批农村劳动力向东南沿海转移,是因为珠三角、长三角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兴起。而现在,在人民币升值、汇率变动、金融危机等因素的作用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挤压,一些企业关停并转在所难免。在这样的前提下,歇业的农民工返回家乡,不失为一种选择。可以说,这一次劳动力的返乡休养,或许就是为下一次产业的升级积蓄能量,当然前提是相关地方和部门能积极引导,及早制定培训计划。 从农民工的实际情况看。据分析,提前返乡的农民工有几种情况:一是认为当前在城里呆着收入不高,与城市生活相比,回乡生活的成本可能更低,无奈只好回家等待机会。二是国家一系列政策对农村的倾斜,让他们感觉在家乡也可能存在发展的机会。从实际看,这两种情况也不无道理。农民工从农村向沿海转移,是基于一个前提:城市有足够的就业空间。如果这个就业的空间缩小或是投入产出比不合算了,农民工自然有权作出去留的决定。 劳动力的使用随产业的波动而波动,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只是这样一个波动来得太突然,我们一时还不能适应。在经历了长时间、大规模农民工由西向东的转移,不久前才遇上“用工荒”,当这一难题尚未解决之时,我们又猝不及防地要面对大量农民工下岗返乡潮。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虽然看似深不可测并难以驾驭,其实仍有迹可循。返乡潮的提前出现,不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经济转向的讯号,更是一个需要直接面对并解决的现实经济现象——事实上,我们早就该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了,现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 大批农民工返乡,让我们得以再次思考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富余劳动力如何使用,并进行新的探索。各地各部门已经开始行动了。江西、安徽、湖北等地引导农民工到省内企业工作,并进行培训;教育部也发出通知,让职业学校培训返乡农民工。这些应对的措施都是积极的。如果行之有效,不失为转“危”为“机”的新契机

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高校大学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毕业生难以找到好工作,已成为大学生、高校及家长共同的感受。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就业难是不是国家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呢?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与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2002年毕业生人数为145万人,2003年为212万人,2004年的毕业生达到了大学生就业的历史高峰,人数达到了280万人,比2003年净增了68万,增幅为32%,预计到2005年毕业生将达到340万人。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02年7月份,全国待就业毕业生为50万人,2003年7月份达到70万人。从整个国家来看,正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部分国有企业的大量职工下岗待就业,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共有2400万城镇劳动力需安置,其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共600万人,登记失业人员近800万人。这样一来,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形势越来越严峻。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流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 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中国以前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之下,在高校里面实行的是“统包统分”,毕业生不愁毕业后没工作,长期以来,高校不注意专业的设置与市场的结合。当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实行市场经济,将过去那种“统包统分”改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问题马上暴露出来,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就业指导观念落后等,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一种情况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择业也由“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各个地方,各种形式的人才“供需见面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四)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人才高消费,追求高学历,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一定要有本科生做,本科生做的事要硕士生做。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五)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六)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七)大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底,加上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没有跟上,随之带来了学生质量的下降,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是学习成绩差,未能通过英语国家四级和计算机国家二级,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而且还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努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是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一)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障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二)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各个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那些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总之,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 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 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不仅要管理就业工作,还应加强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研究,掌握该工作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制订和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涉及到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工作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就业。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五)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总之,能否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一所高校的生死存亡,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解决此问题,要在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应对市场,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更新就业观念。

2022时事政治论文1500字

楼主可以去时事一点通看看 上面有很多时事热点评论,楼主可以参考一下,也有很多新闻热点,楼主可以挖掘一下,1500子楼主还是自己写写吧

老师确实很变态 。。天哪。。。到底要怎么写啊?

我也在找哎找了老半天,找不到,所以,我想,找条时事,再抄书里的内容,最后,再一句话总结。

时事政治是当前国内外发生的 热点 ,引人注目,且有重大意义的新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时事政治论文800字,希望你们喜欢。时事政治论文800字 范文 篇一 世界上是没有后悔药的…法律,给人的感觉总是严肃、神秘、崇高。其实,法律就如同做人的规则,与你的道德、习惯、纪律都一样,规范着你的 言行举止 。法律与我们息息相关,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红绿灯,走在马路上,若不遵守交通法规,闯了红灯,付出的也许就是脆弱的生命。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只因为我们的一不小心,而发生事故。其实,法律很简单。只要我们从小遵守社会治安,这些事完全不会发生。我们现在所要遵守的就是不吸烟、不喝酒、不去网吧、不迷恋网络。做到这四点不就好了?但违反法律更简单,现在,许多人都迷恋网络,不仅是小孩,还有大人。这让我又想起前段时间发生的 故事 : 2009年11月4日,在南京市 儿童 医院,一位仅仅五个月半大的可爱婴儿就这样离去了。医院值班医生玩忽职守,就让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消失了。因医生严重的工作过失,导致入院仅一天的徐宝宝死于南京市儿童医院。事后在48小时内,南京市卫生局针对此事发布了两个观点截然不同的声明,最终认定了院方的过失,院方承诺向患儿家属赔偿51万元。南京市卫生局为什么在48小时内实现180度大转弯呢?第三方的权威证实成为决定性因素。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徐宝宝事件”的大致经过。2009年11月3日早晨,徐定金夫妇带着高烧的宝宝来到南京市儿童医院就诊,急诊医生初步诊断为右眼眼眶蜂窝组织炎,收治入院治疗。当晚7点多钟,发现宝宝的病情有恶化迹象后,徐定金夫妇赶忙跑到值班医生毛晓珺的办公室。当时正在玩网络游戏的当班毛晓珺称:“这个宝宝白天不是我治的,他的情况我不了解,有什么情况你等白天管床医生来才说。”在徐定金夫妇俩的再三恳求下,毛晓珺很不情愿地来到了宝宝的病房,进行了简单的处理后,并没有遏制宝宝病情的发展。最终,即使徐宝宝母亲三次向医院医生和护士跪求,也没有最终挽救孩子的生命。2009年11月4日,五个月半大的徐宝宝永远地离开了爱他的爸爸妈妈。 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医生的玩忽职守,就让这个五个月大的孩子,消失在世界上。医德?谈什么医德?完全就是没有良心。三次的下跪,都只换来冷眼相待。这是什么医生?情况不了解的话,完全可以在检查一次或向家属询问。事情没调查清楚之前还说这位医生很敬业,并没有玩游戏,说过“我不要睡觉了吗”等话。拿出证据了,你们才赶紧承认。这摆明是对一个生命的不尊重! 而法律的力量,最终让这件事情水落石出,揭示了某些医生的不良表现。正是因为由于法律的存在,才使我们的权利得到了应有的保障,我们应该感谢法律带给我们的一切。有了他的管制,小鸟就自由飞翔! 时事政治论文800字范文篇二 古人云:“无为而治。”但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千年前的封建帝制时代尚且如此,何况在我们今天的文明社会。“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每每提到法律,人们总是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认为它是绝情的,其实不然,如果你能合理的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那么法律将是你最好的武器。 现在未成年犯罪呈低龄化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人为图一时快活,以身试法,为非作歹,偏偏社会上又有很多“法盲”,不知如何运用法律制裁这些坏人,只能打掉了牙往肚里咽,有些受害者甚至草率盲目的找对方拼个“你死我活”,这种作法无疑会对自己和他人造成巨大的伤害。什么?你说公理自在人心,天公会为你做主?不必了!在这个文明秩序社会上,你完全可以通过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给那些作恶多端的坏人一个有力的还击。什么?你说那些贪污受贿的官员颠倒是非,法虽立而无用武之地?那么我告诉你,你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法制步入正轨,我们的法律正在不断地健全和完善,我们应当毫不动摇的坚信法律的正义性。 有一个故事:两年前,小新开始沉浸在网络里,学习成绩陡然下降。初中还没有 毕业 便辍学。因担心儿子整天沉迷于网吧,小新的妈妈让他照看家里的 台球 桌。小新把看台球桌挣的钱拿去上网。后来家里不再提供上网的钱,小新就想到了偷。今年6月上旬,小新偷了爸爸2000多元在网吧呆了一个星期。父亲的一顿打骂对小新来说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仅仅几天后,上网的欲望又像虫子一样噬咬着他的心。此时,爸爸月初给奶奶生活费时说的一番话浮现出来。“爸爸说爷爷那儿有4000多块钱,当时听了也没太注意,后来就想去偷爷爷的钱。6月15日中午我就去爷爷家,晚上,看爷爷奶奶都已经睡了,就去翻,可一想怕把奶奶吵醒了,就想用菜刀把奶奶砍伤了再翻。事后,小新的爷爷说,那是奶奶为孙子准备的早点钱。小新捏着两元钱在村口的一个洞里躲了起来。思来想去,还是投案自首了。 小新告诉记者,奶奶从小最疼爱他,有什么好吃的都惦记着他。他在看守所里最想念的就是九泉之下的奶奶。“我当时只想着拿到钱后就去网吧,根本没想后果。如果让我在上网和奶奶之间重新选择,我肯定选择奶奶。”说到这里,他痛哭流涕起来。” 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就是因为迷恋网络,使小新走上了不归之路,导致了最后结局的场面,原本平静幸福的家庭,就这样破灭了。如果回到当时,小新遵守法律,就不会这场悲剧。就如同一场游戏,你不遵守规则,最后受到惩罚的将是你。如果不遵守要求,生命也许就会付出代价。我想,谁也不愿意看到悲剧发生,所以我们要遵守法律。特别是我们这样的青少年,叛逆期逐渐到了,一旦步入了这样的轨道,那么,你无论怎么后悔都没用了。 时事政治论文800字范文篇三 《浅谈时事政治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意义》 时事政治指的是国内国外的一些热点问题和影响较大的新闻事件,是政治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初中政治 教育 中不可避免的要融入时事政治的学习,这不仅是为了考查的需要,同时也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效果,提高他们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可求知欲。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时事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将它视作一种可以临时抱佛脚的突击性学习内容,简单粗暴地处理,这就让时事政治的教育意义全部丧失。从根本上说,这是对时事政治教育意义和教育方式的认识不够造成的。 一、时事政治在初中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时事政治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素材,甚至有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是我们亲身经历的,这样它的带入性就很强,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如果能够正确运用,其意义显而易见。其实,时事政治教育也是在贯彻教育改革的思想理念,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中能够全面彻底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也是转变旧有教学方式的一种途径,能够丰富课堂内容,抓住学生兴趣点,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动力,实现教与学的双赢。时事政治教育还是体现教师主导地位的一种方式,学生是教育的主题,教师是教育的引导者,时事政治正好是这种理念的实践素材。教师可以利用时事政治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使学生将生活与知识相互联系,从而提高他们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初中政治的解题能力,最终得到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如何将时事政治教育融入课堂 1.明确融入的时事政治内容 并非任何时事政治都不加筛选地就可以融入教学,这样做的最终效果是适得其反。我们在选择时事政治教学内容时,要根据我们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筛选出恰当的合适的时政内容,这样才能吸引学生,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政治的乐趣所在,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我们的教学质量。 2.以老师为主导,让学生做主体 这里“以老师为主导”指的是教师的引导工作,必须由我们教师将时政教育内容恰当地切入课堂,引导学生分析。鼓励他们大胆评论。“让学生做主体”指的是学生才是教育的真正主体,时政教育中更是如此,要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大胆的发表个人观点。这样的最大好处是提高了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广泛搜集时事政治教育的素材 明确了时事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课堂上的主体,就要开始准备教育素材。搜集教育素材主要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一是教师搜集的部分,二是学生自主搜集的部分。教师搜集不言而喻是教师本职工作的需要,且更能符合教育目的和任务,而学生搜集的意义不仅仅是对时事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和补充,更能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搜集的过程中,他们必须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大脑,才能从浩繁的信息中找出符合要求的内容,挖掘信息背后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一个锻炼的过程。时事政治教育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和谐的、轻松的学习环境,能够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实现健康全面的发展。 三、时事政治教育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开篇我们就说过,时事政治教育在初中政治实际教学中不被多数老师重视,这是最大的问题,即便我们通过上面的阐述知道了时事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也懂得如何将时事政治融入课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会存在很多问题,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以下我们简单举出几个常见问题,希望能够引起广大初中政治老师的重视。 1.随意性、表面化 时事政治教育没有深入内心,只是作为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想起来了就拿出来,像是零食一样,且并没有对其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只是为了教育而教育,一切都流于表面,不深刻,也就无法真正起到效果。 2.点缀性、程序化 我的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他们在教学中只是将时事政治当做一种吸引学生注意的点缀,在课堂上只起到了补充作用,甚至只是作为课堂导入程序,并没有切实做到时事政治教育所要求的工作。以上,就是我对时事政治教育的一些新的体会,虽然并不具体也不深入,但是相信从中也能体会到时事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我们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要全身心的投入教学的研究中去,帮助学生开发出最理想的学习环境,让他们高效学习、快速健康的成长。让我们在初中政治教育中,将时事政治教育当做一种重要的教学内容加以重视,从而实现教育改革赋予我们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吴德强.关于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10). [2]袁忠典.浅谈如何在思想政治课堂渗透时事政治教学[J].学周刊,2013(01).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