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杂志论文格式作者照片

发布时间:2024-06-29 16:52:23

杂志论文格式作者照片

论文编辑格式一、作者名称写在篇名下面,用脚注注明作者身份,作者名称用五号字宋体加粗居中。二、标题:(一)标题一(篇名)样式:小三号+宋体+加粗+居中副标题用小四号字,右对齐姓名如果是两个字的,中间空两格(二)标题二样式:四号+宋体+加粗+首行缩进2字符,标题二用“一、二、三……”表示。(三)标题三样式:小四+宋体+加粗+首行缩进2字符,标题三用“(一)、(二)、(三)……”表示。(四)标题三以下的标题:五号+宋体+首行缩进2字符,标题四用“1. 2. 3.”,标题五用“(1) (2) (3)”。三、正文格式:五号+宋体+首行缩进2字符+单倍行距四、论文摘要及关键词格式:无缩进,名称统一为“摘要”和“关键词”,小四号+楷体+加粗,用【】括起来,摘要内容和关键词用五号+楷体+单倍行距五、脚注及参考书目:1.全文脚注用小五号字;2.参考书目不写(除确与文章有关的书目外)《法学研究》注释体例(一)一般规定1.采用脚注(法律史文章之古文献可采加括号之文内注)。2.连续注码。3.注码放标点符号后(对句中词语加注者除外)。4.文中及页脚注码符号为六角型括号。引文资料作者为外国人者,其姓名前加方括号注明国籍。5.作者注仅注明作者单位(不含院系)及职称或者职务。6.一般的感谢语可酌情删去。如系项目成果,可保留项目名称。7.非引用原文者,注释前加"参见"。8.非引自原始出处的,注释前加"转引自"。9.数个资料引自同一出处的,注释采用:"前引〔2〕,某某书,第×页。"或者"前引〔2〕,某某文。"两个注释相邻的,可采"上引某某书(文)"。10.引文出自同一资料相邻页者,只注明首页;相邻数页者,注为"第×页以下。"11.出版日期仅标明年份。通常不要"第×版"、"修订版"等。12.引文出自杂志的,不要"载"、"载于"字样。13.原则上要求所引用的资料出自公开发表物。未公开发表的,采"××××年印行"。14.原则上不可引用网上资料。(二)注释例1.著作类〔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页。〔2〕周鲠生:《国际法》上册,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56页。2.论文类〔3〕王家福、刘海年、李步云:《论法制改革》,《法学研究》1989年第2期。3.文集、教材类〔4〕龚祥瑞:《比较宪法学的研究方法》,载《比较宪法研究文集》第1册,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5〕佟柔主编:《民法》,法律出版社1980年版,第123页。4.译作类〔6〕〔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9页。5.报纸类〔7〕王启东:《法制与法治》,《法制日报》1989年3月2日。6.古籍类〔8〕《宋会要辑稿?食贷》卷三。〔9〕[清〕沈家本:《沈寄簃先生遗书》甲编,第43卷。7.辞书类〔10〕《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932页。8.港台著作〔11〕戴炎辉:《中国法制史》,台湾三民书局1966年版,第45页。〔12〕史尚宽:《民法总论》,台湾1988年版,第230页。9.外文类从该文种注释习惯。著作或者文章名使用斜体。尽可能避免中外文混用。

交给我你放心.

《法学研究》杂志里的论文格式

一、作者名称写在篇名下面,用脚注注明作者身份,作者名称用五号字宋体加粗居中。

二、标题:标题一样式:小三号+宋体+加粗+居中,副标题用小四号字,右对齐,姓名如果是两个字的,中间空两格。

标题二样式:四号+宋体+加粗+首行缩进2字符,标题二用“一、二、三……”表示。

标题三样式:小四+宋体+加粗+首行缩进2字符,标题三用“(一)、(二)、(三)……”表示。

标题三以下的标题:五号+宋体+首行缩进2字符,标题四用“1、2、3”,标题五用“(1) (2) (3)”。

三、正文格式:五号+宋体+首行缩进2字符+单倍行距。

四、论文摘要及关键词格式:无缩进,名称统一为“摘要”和“关键词”,小四号+楷体+加粗,用【】括起来,摘要内容和关键词用五号+楷体+单倍行距。

五、脚注及参考书目:全文脚注用小五号字;参考书目不写(除确与文章有关的书目外)。

《法学研究》研究著作:

据2018年6月9日中国知网显示,《法学研究》共出版文献4602篇。

据2018年6月9日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显示,《法学研究》发文量(2016年)为67篇。影响因子

据2018年6月9日中国知网显示,《法学研究》复合影响因子为、综合影响因子为、总被下载3523722次、总被引131407次。

据2018年6月9日超星期刊显示,《法学研究》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160828。

据2018年6月9日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显示,2016年《法学研究》影响因子为、被引次数为2804。

荣誉表彰

1999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优秀期刊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首届中国期刊奖提名奖、第二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

2002年、200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奖。

2013年,《法学研究》入选新闻出版全国百强社科期刊,并荣获第三届中国政府出版奖提名奖。

2018年3月,获得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荣誉。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法学研究

标准期刊论文格式要求如下:

1、标题不超过20个字,三号黑体居中,可以分成1或2行,段后空一行。

2、作者姓名,两人以上,以逗号分隔,4号仿宋体居中,段后空行。

3、“摘要”二字为小四号黑体,摘要内容要小四号宋体,段后空一行。“关键词”三字用小四号黑体,关键词数量为3到5个,每一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4、正文,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字符间距为标准。内容的一级标题,4号黑体,段前段后1行,二级标题,5号黑体,段前段后行,三级标题,5号楷体,段前段后行。

5、参考文献,英文版的需要配英文翻译,用6号宋体。需要包含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等信息。

期刊论文注意事项

期刊学术论文的题目是期刊学术论文的第一条信息,它除了准确、具体反应期刊学术论文的内容,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外,还对选定关键词、编制题录和索引等文献检索提供重要信息。期刊学术论文的标题既要概括中心思想,又不要太长,20个汉字以内为宜,最长不能超过25个汉字。

要根据“正确”、“明确”和“准确”的原则拟定期刊学术论文的标题,题目用词要确切、恰当、鲜明、简短,要尽量使用关键词语和规范词语,慎重使用缩略词语,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符、代号和公式。

知网论文作者照片

认证方法如下:首先,打开知网,点击右上角的作者认证。完成实名认证后点击个人中心。点击我的,选择我的科研成果,点击立即认领。通过单位或篇名搜索个人学术成果。选中个人作品,点击是我的,将认领成果保存于文献管理中。

在中国知网上可以查到很多,你去看看吧.我也不知道给你下载哪一个.要我帮忙再联系我. 序号 文献标题 来源 年期 来源数据库 1 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原则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探索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分析 传承 2008/0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4 日本局部侵华期间国民党政府对日采取的妥协退让政策——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增的一段表述谈起 历史教学(高校版) 2008/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生活化探讨 历史教学(高校版) 2008/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2008年修订版)系列访谈之二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的修订——访《纲要》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召集人)沙健孙教授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7 中国近现代史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探索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08/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贯彻十七大精神的教学思考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8/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之我见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8/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0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的“三”字经 新高考(政治历史地理) 2008/Z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简单点说,就是填了作者信息之后,不会将你的论文和你之前已发表过的论文进行比对,这样查出来的结果更准确一些。

老照片杂志

文/敏娜  图/谭金土,部分来自网络       念念旧时光,似是故人来,老照片是历史瞬间的记录,是光与影在照相机镜头中定格的历史,老照片里藏着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故事。历史并不是空穴来风,历史是活生生的存在。在苏州,就有这样一位老照片收藏家,他用自己的方式触摸历史,感受时光的质地。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收集和研究老照片,并进行文本解读,沉默的老照片,越来越有声有色。走近老照片,会让人有一种靠近自然,靠近真理、靠近人类的普遍情感,触摸人类本性的感觉,我喜欢用“靠近”两个字,这让我始终保持一种卑微、边缘和努力学习的喜悦。他说,读老照片就是读历史。他就是老照片收藏家——谭金土。 任何伟大的事情,都不可能在匆忙中完成。谭金土,丹阳人,作家,退休前是一名检察官。工作之余,多年来搜集研究老照片、法制史料和苏州文史资料。2009年初,在山塘街开设“谭金土老照片收藏馆”,成为一个供市民和游客回望苏州历史的文化窗口。谭金土老师真的当过老师。他早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当老师。“那时候的大学生很少,大学老师更是稀缺资源。”1979年,谭金土调入苏州市检察院,与法律系统结缘,一干就是一辈子,在当时可算“大秀才”。退休后他受聘苏州园区检察院,主持“检察文化工作室”。对历史影像、法制史料及苏州文史资料都颇有建树。谭老师的老照片收集范围和质量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他先后出版20万字的法制随笔《法言与法相》,30万字的散文集《茅草》《那些》《觅渡青阳》等文史法制文章。《法言与法相》获最高检察院金鼎文学奖。新浪设有“谭金土博客”,多年来他还在国内及港台的报刊杂志上发表各类文章二百余篇,近百万字。谭金土获得苏州优秀收藏家称号,成为档案馆特聘征集员、政协文史委文史专家小组成员。他在山塘街上的谭金土老照片收藏馆和园区检察院的《谭金土法制史料陈列室》吸引不少国内外人士的关注,前来参观和交流。 陆文夫先生所作《美食家》名扬天下。陆文夫《老苏州——水巷寻梦》,那里面,有50多幅老照片,由谭金土老师提供。为了将举世闻名的苏州园林搬上了电视屏幕,陆文夫力荐著名文化人刘郎亲自拍摄《苏园六记》。为了拍好园林的前世今生,执着的刘郎遍寻苏州园林的老影像,可惜的是,只找到一点凤毛麟角。然而,他在苏州园林档案馆找到了详实的资料,三十年代的老苏州老园林,而这些,是谭金土老师提供的。《苏园六记》成功的刻画了苏园,不仅仅再现了园林景观,它表现了“园境”,表现出了数百年的文化蕴涵与人文精神。专题片《苏园六记》大获成功,获得了第八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而总编导刘郎念念不忘自己曾经寻访园林老照片的经历。刘郎专程去拜访谭金土,他惊喜的发现“光是虎丘的老照片,他就有一百五十张。”谭金土老师轻轻地纠正道,应有300张。刘郎说,“老祖宗留下了多少好东西,都让后人毁坏了,这里面,当然包括老照片,怎么毁的,不说大家也明白。我所看重的是,竟有一批明眼人,很是及时地重新收罗起了一如劫后余灰的老照片。可以说,这种独特的物什,比起其他文物来,更有着不可替代的认识功能与存在价值,因为它所涵容的场景与内容,毁一个,少一个,不可复制,难以再生。康熙的梅瓶,还可以高仿,老照片里的人物,你想再现,则已根本不可能。谭金土老早就着手搜集老照片,足以证明这位以写作为长的人,早就有着独到发现的眼光。”一幅“兄有上等趣味,弟存下流情怀”的联对,挂在老照片收藏馆里。另有一幅“谭金土老照片收藏馆”的馆名,这些都是莫言亲笔题写。莫言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因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在莫言的眼里,谭金土也是寻根的人,是用另一种方式在寻根。莫言著作《檀香刑》,他感慨的说,“之前即读过兄之大作,那《檀香刑》就会有另外一番气象。侥幸的是,我基本上凭借想像臆造出来的细节,竟然在兄的文章中部分地得到了证实。”他惊喜的发现自己书中描述的一些细节,在老照片中有真实的记录,大为惊喜的同时,也感叹谭金土研究的细致。莫言成名之后,求其写序的人太多了,他几乎全部推辞。但是,莫言主动要求给谭金土老师专著写序,并直言,一是因为文章好,二是因为人憨厚,羞于开言。称谭金土老师的文章,贯通古今,博引中外,又有卓见。莫言几次来苏,都与金土先生相约,每次都大有收获。莫言的字,杨振宁先生家里也有。《老照片》丛书的主旨写着,关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照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具象化,即使某些为了图解某种概念而拍摄的照片,画面所提供的直观信息也往往超出概念本身,历史照片似乎天然的便具有帮助我们以多元视角认识历史的功能。回忆是人类独有的权力。回忆不仅是一种感情的投入,而且是一种理智的收集,收集掉落的一切,进行崭新的排列,于是生发发人深省的结果。山东画报出版社由冯克力主编的《老照片》杂志开创了中国的读图时代,《老照片》杂志也由此在出版界名声鹊起,多年来,冯克力阅片无数,阅人无数。他独到的眼光,对谭金土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下了友谊。与谭金土有近20年的交往。他们相识始于1998年,老谭的第一篇读片文章《谁解像中迷》,解读了7个年轻人的合影,寄到了《老照片》杂志社,冯克力如获至宝,文章很快发表在《老照片》上,谭金土由此开始了老照片收藏和读片文章的写作。2000年10月,冯克力夫妇来苏州拜访谭金土老师。2001年8月,老谭应邀参加了《老照片》在青岛举办的笔会。老谭与《老照片》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与冯克力开始了文来文往。冯克力先生为谭金土老师散文集《那些》写序言。后来,冯克立和他的夫人多次拜访苏州,到山塘街老照片收藏馆看片、选片。冯主编主动约稿,他对上海印染厂、中国铝厂、湖兴沈氏宗谱和苏州水乡等相相册大感兴趣。在谭金土老师眼里,那些发黄的,在故纸堆里翻出来的老照片,在光影间,都仿佛在讲述着一个又一个颠簸起伏,真真实实的动人故事。在这些照片的边缘处,记忆会伸展开来,经由那些细节、局部、片段,你感受到的是生活气味的弥散,进而构成一个近乎完整的意境。对环境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追求,在眼前闪电般驰骋而过却在心上烙下深刻的痕迹。我第一次去的时候,老照片收藏馆在一家书香浓郁的旧书馆二楼。走上二楼,浓浓的历史感和厚重感,铺面而来。略狭长的一个不大的空间,有些昏暗,屋子里布满了各式各样的老照片,错落有致,密密麻麻。第二次去,纪念馆已经搬家了,这次,我见到了谭金土老师。他坐在窗前,泡一杯茶开始促膝长谈。照片上有时间,岁月的刻画,让人怦然心动。读照片,可以读到生命的事件和光阴的故事。清朝末年祖孙间的亲昵照、1935年一对夫妻的结婚照、17岁张大千在苏州与人合影、梅兰芳拍的第一张照片,民国时期一个国民党高官太太与千金的合影,一家两代人……绕着收藏馆走一圈,仿佛坐上了时光机。脑子飞速的旋转,教科书里平时获取到的历史的知识,仿佛一下子鲜活起来,经过筛选收集来的老照片,仿佛都是一段岁月的见证人,在讲述着。这些照片,仿佛收摄了当时的气息,让人充满了对世俗生活,寻常百姓温暖的感情,让人感动。对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谭金土记得很清。他就像个记忆大师,随便抽一张照片,就能说上一天。在他看来,这些老照片,是历史,是寻常人家琐碎的悲欢离合,也是一个时代的注脚。面对谭金土老师收藏的那些旧时巷陌,水畔人家,城郊田野,千年名胜,以及与苏州相关的林林总总,在三分熟识,七分陌生的辨认之中,感受到了变迁的伟力,时间的无情。尤其是那些个不同年代的虎丘塔,萧索者有之,破落者有之,宁静者有之,读着读着,竟在沧桑流变的意味中,感到了一种未曾体历的荒寒之美。人的文化情感总是付丽于“物”的,我们解读老照片,传达的不止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变迁,也是一般所谓的历史推移、时间潜流的消息。“逝者如斯”,借着对时光的感叹与抚摸,才有了真正对生命的抚摸。 我们早已进入了读图的时代,但是充斥我们生活的,大多是种种的“视觉快餐”,谭金土老师所精心收藏的,却值得你深深的凝视。这样的“读图”,丰富了你的知识,丰富了你感受世界的方式,在越来越麻木的今天,在越来越熟视无睹的现在,这些将吸引你的目光,丰富你人生的意义。谭金土基于他个人的经验和思考,呼应了一种历史的哲学和文化的风尚。在这个浮躁讲求功利的时代,倾注近20年精力在一件事情上,已近古风,何况那是件成效不可期必的事。收藏,不但要求你耐得清苦,而且要承受不为人知的寂寞,痴迷,忘我的投入。而世间的事,往往也要这等人物,才能做成。近20年的收藏与思考,谭金土已经形成了对物象独特的感受和诠释,笔者草草的阅读,浅浅的思考,根本不可能抵得上谭金土老师在这漫长岁月中的寻思,他的文字的分量自不可同日耳语。谭金土老师出版了《法言与法相》《那些》,《老照片》上发表了几十篇几百篇文章,成为该杂志特约撰稿人。我还是勉强的写了,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我觉得有说出自己所感的责任。 谭老师很谦虚,他说,我进入到了一种宁静、沉稳的心态,一种生存方式。不在于是绘画、摄影、文字或是什么专业,而是全力关心那种高迈的视野和心境。 有格言说,所有的大师是同时代人。为什么这么说,就是同样的一种心态,而那心态的取得,正是他们一辈子锤炼净化自己的人格、气质、学问、智慧所不期然的结果,正是他们选择了不违自身天性和志愿的生存方式的结果。谭金土:并不是所有的照片都值得收藏,我比较喜欢挑选,历史事件、风景名胜、社会民俗以及日常生活这里面需要一些眼力。当然需要知识、学养和考证的功力。这些都是精挑细选而来的。这些老照片,有重大事件,百姓生活,社会风景。在我眼里都是生动的活生生的历史。每次收到一件有价值的照片,我会兴奋很多天,然后会去找相关的资料,写下文字,乐此不疲。 陈:从什么时候开始收藏老照片的? 谭金土: 1998年吧,照片里是7位身穿深色长衫的年轻男子。左侧是一行字“出卖劳动力的一群——我们”,落款民国二十六年二月。下方排着6个名字,不同的笔迹。背面是他们的朋友在4年后题的字,上面说日本占领了上海,7人里的两个小兄弟去了前线。我当时第一感觉,这是这7个人的最后一张合影,这个想法一下子把我击中了,从此,便着了迷。我现在有四万张以上老照片和大量文史资料。一开始就觉得藏老照片挺有意思,可以发掘背后的历史和故事,观察人物和背景。后来慢慢一发不可收拾,逐渐爱上了老照片。 陈:最多收藏的是哪一类的老照片? 谭金土:苏州的,老苏州的照片。老家是丹阳,在苏州过了这么多年,对苏州的过去充满了好奇。 陈:收藏老照片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谭金土:解读故事是收藏老照片最大乐趣。我可能比老苏州还老苏州。从苏州老照片里,我解读出了文革前后知识分子的面孔、民国外企的具体待遇、苏州人的生活简史等。说实话,这些年来靠解读老照片,的确是赚了点贴补,但比起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来,真是微不足道。 陈:家里人支持你吗? 谭金土:有过责怪,我妻子说,“照片里的人和你也没有关系”,但谭金土似乎把这个当义务,收藏中往往有遗憾,“钱不够。”他一直惦记着,“不知道它们又流落到哪里。”。 陈:是不是已经有使命感了,花了多少钱了?为什么还坚持收藏? 谭金土:花了大几十万吧,不仅是爱好,我是在保存历史。这张大清宣统二年的灾民照。当时发生了一场水灾,安徽、江苏等地的百姓“奄奄一息”,后来照片传到上海,引起了一场募捐。这是中国最早的把镜头对向最穷苦的百姓,以前拍照很“金贵”,“1923年一张12寸的照片要5元钱”,是当时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生活费。 三十年来,老照片的收藏渐渐升温而一度成为一门“热”,剔去市场的作用,本是一种意识的苏醒,这种苏醒,便是对往昔岁月的重新看重。老谭早就着手搜集老照片,足以证明这位以写作为长的人,早就有着独到发现的眼光。老影像的重量,其稀缺性、珍贵性令人赞叹。读老照片也是读历史,或许是读更真实的历史。一百个人叙述同一件事会因为各人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记忆、不同的叙述方法而有一百种叙述和记录,而一张老照片只有一种角度、一种记录、一种表达。因此它比语言文字对历史的记录更客观、更直接、更真实。当然读懂历史老照片也不易,需要知识,历史的、人文的、风俗的、地理的各种知识。每张老照片都是一本书,把每张老照片当作一个知识的点,读懂了它,就是读了一本厚厚的历史、人生的书。“老照片的沉浮史,特别具有启示的意义。一张张老照片,就像一位位高龄的长者,既不言,又不语,只是用深沉的目光,冷静地告诫后来者。”谭金土说。 善意和匠心,在不计名利的缓慢中诞生,我喜爱以前的缓慢节奏和这节奏带来的温情,我更喜爱以前缓慢的品味和这品味带来的回忆。人,不必和景仰和渴慕的大师生活在同一时代,也不必和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技能、风格相同或类似,人只需和他们——你渴慕的他们有一个大略相同的心态,这才是根本的根本。 看过了老照片,我也不一样了。

2001年深秋的南京道路,两旁的梧桐树已经渐渐地枯黄,就在这样一个慵懒的下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正在翻看着一本叫做《老照片》的杂志。突然间她颤抖的手指停留在其中的一张老照片上,照片上那个穿着着旗袍的女子,好像是自己寻找了50多年的母亲,这位叫朱晓枫的老婆婆呆住了,反反复复的看了很多遍这张照片。她坚信照片中的这个女人就是她一直想见却始终未能如愿见到的母亲。

不敢相信,那时还年轻的母亲穿着着在上海家中时常穿的那件碎花旗袍,站在1950年,台湾国民党当局的军事法庭上等待被押往刑场。 朱晓枫永远也不会忘记, 50年前母亲写信来说自己很快就从台湾回到家里,可这一等整整就是半个多世纪,母亲为什么在50年前会出现在台湾国民党当局的军事法庭上? 母亲最后的生命时光又经历了什么。朱晓枫的思绪,一下子就被拉回到了半个多世纪前。

1950年2月18号的清晨,在浙江舟山最东端的一个小渔港,这一改往日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景象,没有海风温暖,此刻是变得寒意阵阵,时间已经到了农历新年的时候,渔民很少驾驶船只。此时,一个身穿旗袍,身材修长的女子来到码头,寻找前往上海的船只,有些焦急,虽然这个地方和上海只有一水之隔,乘船也顶多只需要一天的时间,可是他一直没有得到传来的消息,在这里一找就是15遍,因为是清晨人员又稀少,一路上只是零零星星的经过了几个早点摊子,女子并没有因此而放慢脚步。就在这时突然传来了两声枪响,寻船渡海的女子便是朱晓枫的母亲,名叫朱枫。就是她心急如焚地想要乘船去上海,因为那里有等待了很多年的爱人和子女。

朱枫1905年出生在浙江省镇海县城的一个富商之家,他的父亲朱云水是镇海舟山一带的渔业界名人,朱枫在家排行老四小名桂峰,大家都称他为朱家四小姐。这位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在宁波女子师范学堂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极富才情的,她还写得一手漂亮的书法。1927年,22岁的朱枫成家,嫁到了沈阳成为了陈绶卿的妻子,陈绶卿比朱枫大近20岁,当时是奉天兵工厂的一名技术工程师。1931年,朱枫和陈绶卿的女儿朱晓枫诞生,加之朱枫这位继母对丈夫的其他几个子女照顾的也周到,这一大家子倒也生活的其乐融融。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陈绶卿去世了,承受着丧偶之痛的朱枫回到了家乡。此时这位衣食无忧的富家千金,内心却非常苦闷,在自家的大院里一天天重复着寂寥的日子,直到一个人走进她的生活,才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1937年,侵华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战争,抗日战争由此全面展开,由此东南沿海成为了抗日前线,人民保家卫国的情绪极为高涨。朱晓光当时是20岁出头的寂寞青年,也投身到抗日的浪潮中,成为了镇海抗日宣传队的队长,朱枫也在朱晓光的劝说下,加入了镇海抗日救国者活动,参与群众救护工作。就这样,因为朱晓光的年轻开朗带着朱枫走出了封闭的生活,投身到了时代的变革中。

在为祖国的日后事业共同付出的过程中,朱枫与朱晓光逐渐成为了一对革命情侣,朱晓光成为了朱枫的第二任丈夫。然而,这个新组建的家庭,家人团聚的时光却很少。1937年朱枫与朱晓光两人一同在上海新知书店做信息传递工作,这是党组织开办的宣传机构,此后的几年,他们也一直跟随新知书店四处流亡,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致力于抗日宣传工作。然而,这也成为了她与家人聚少离多,天各一方的开始。

1939年,根据组织上安排,朱枫将要与丈夫朱晓光一同奔赴皖南,九岁的女儿朱晓枫无人照顾,小小年纪就被送到了爱国将领浙江金华创办的台湾少年团。1946年,对于这个长期离散的家庭来说,是个特别的年份,因为这一年母女两人度过了生命中难得的三个月,短暂而幸福的时光,他们同吃同住的画面,成了朱晓枫心头永久的怀念。

1946年,武汉是朱晓枫此生都无法忘怀的,因为那时的一别竟然成为她与母亲的诀别,她记得非常清楚,“我妈妈给我送到武汉口,我记得是在一个好像是高高的小山坡上,然后等了一下子来了一条小船,她转过去抱我,我跟我妈妈就分开了,上了这条船。”

在这期间,朱枫的工作性质悄然发生了变化,1945年春,朱枫在徐雪寒的介绍下,秘密加入了共产党,这边曾经的党的追随者已经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党员。在此期间,他的工作也调离了原先的书店系统,开始活跃于党的贸易和情报部门。

1946年四5月间,朱枫在上海连风花沙堡公司担任会计主管,事实上,朱枫在上海为党的事业做基金理财的主事,他还在鼎元钱庄担任经理。中共地下组织在上海开办了一家鼎元钱庄,用来筹措活动经费,朱枫负责钱庄的经营和财务管理,她在得知鼎元钱庄被国民党中统人员盯上,便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巧妙地邀请书法名家沙孟海与在中统工作的六妹夫共进晚餐,在融洽的气氛中,沙孟海一边为钱庄题字,不知内情的六妹夫一边拍胸脯向朱枫保证钱庄不会有事。就这样,有沙孟海大师手书的鼎元钱庄的广告在家,还有中统人员的担保,这家党组织的副业机构果然平安无事,鼎元钱庄就这样,在朱枫天衣无缝的运作下,顺利躲过了危机。

如此这般,朱枫巧妙地化身商人,做着党的地下工作。由于善于理财,聪慧机敏,1948年在上海工作的朱枫被调到香港,担任香港贸易机构合众公司的财务主管,继续以商人的身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合众公司其实是中共华东局的一家下属企业,也是中共地下党的一个秘密联络站。

随后,朱峰带领着自己的儿子朱明和侄子朱晖来到了香港,在这里担任起当家人的角色,秘密联系部署,她就这么顺利将一大批在港的进步人士安全运往华北及东北解放区,为迎接新中国的成立做准备。转眼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即,朱枫正在香港,而此时女儿朱晓枫已经回到了上海,在上海华东军医大学上学,分别三年之久的母女,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团聚。

谁曾料想一次秘密的会面将朱枫满心回家的喜悦全盘打乱。1949年,盛夏的一天,朱枫按照约定来到了一座在绿树高墙的掩映下,造型古朴而别致的两层小楼,这里是中国上海局对港办事处,香港玻璃山道26号院,约见朱枫的人,叫万景光,当时是中共华东局对台湾工作的负责人,主要负责台湾地区联系工作。万景光开门见山说华东局有一项重要紧急的任务,需要派一位合适的人员去一趟台湾与潜伏在台湾的“密使一号”取得联系,并担任他的交通员,问她是否愿意接受这项任务?

1949年四月下旬,长江地区以排山倒海之势,迅速瓦解了台湾的军事方面的布局。1949年十月下旬,解放军先后发动战争来夺取福建沿海,对浙江沿海也发起了战斗。此时新中国成立不久,解放军战士们,大多缺乏海战经验和装备,而国民党军海军还保持着很强的作战优势,我军部队损失惨重,这件事震动了正在忙于建国事物的毛主席,他痛心疾首的总结,损失很大。

在这种形式下,中共中央华东局发去了一封紧急电报,派出特别联络员赶赴台湾启动“密使一号”吴锡任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成为保定军校状元,这位在国民党政府中位高权重的军界大员深得蒋介石的赏识和器重,在中国中共党员吴仲禧的介绍下,秘密加入了共产党。

1949年7月,吴锡赴台任职国防部参谋长之前就曾为解放军顺利传递了298项国民党军事军民档案,这些档案包括敌我双方兵力部署、制药图、徐州作战地图,吴锡为解放华中华东夺取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役的胜利,立下了足以彪炳千秋的功劳。赴台湾任职之前,中共华东局对吴锡取了一个联络代号“密使一号”。当时的吴锡利用自己的职位收集了大量第一手的台湾军事情报。

1949年五月国民党特务切断了共产党在台湾建立的一个交通线,许多秘密联络点也被捣毁,吴锡手中的极具价值的情报,由于没有合适的人员和交通线传回大陆,只能搁置。就在这时,华东局工作人员得知这件事情,见面的前几天,朱枫就像往常一样,从合众公司回到自己的住处,这天,她在门口的信箱里看到有一封信,信封上的字体是她非常熟悉的,再一看寄信的地址,台北市中山路189号,她便马上知道这是谁寄来的信,这是一封来自台湾的信件。

寄信人是朱枫的继女阿菊,阿菊便是我们之前提到的朱枫的第一任丈夫,陈绶卿与前妻的女儿,当时的阿菊国民党机关工作,她在信中称自己与丈夫已经在台北安顿下来,加之自己刚刚诞下一名男婴,希望其母朱枫小住。然而正是这封信成为了朱枫只身前往台湾最好的理由。

这次朱枫前往台湾,看上去就像是一次名正言顺的探亲之旅那样简单,朱晓枫回忆到“我到了上海,我母亲在香港移交工作,马上就要回来见面了,这个时候就盼望着团聚,实际上她已经在香港移交好工作,马上就要回到上海来团聚。”她却离开了,思想斗争了许久之后,朱枫做出了自己最终的决定,负命前行。

1949年10月25号,在这个秋意渐浓的季节里,朱枫给自己的爱人朱晓光寄去了自己在香港的最后一张留影。一同寄来的的信件当中还写到这个时候个人的事情暂不放在心上,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很显然,朱枫所指的更重要的事情,就是指她接下来的任务,只身前往台湾去执行传递情报的使命。

朱枫开始打造自己最简单的行礼,她特地将母亲留给自己的那件绿色碎花裙连同一个金手镯装进了自己行囊。当年的大家闺秀,富家千金,面对即将踏上的新征程。在这个红叶初染的南国之秋,朱枫来到香港维多利亚港的码头很多同事朋友前来为她送行,没有人知道她心潮涌动,背后的命运仍无人知晓。

这是一种战士,出征壮烈,经过两天的颠簸,1949年11月27日,这次台湾之行,她肩负着绝密使命,在台北市的继女家里朱枫受到了阿菊和女婿的热情相待,这对母女虽无血缘之亲,但是朱枫对阿菊的教育与抚养和对待自己的亲生子女无异。她们彼此深厚的感情,阿菊为母亲安排了一处舒适的住所,并希望她多住一段时间,对于朱枫的真实身份,以及此次她背负的重任,阿菊一无所知,她说明的来意就是看望外孙,另外再联络一点生意上的事情。

有了身份上的合理掩护,朱枫加快了行动,第二天一早女儿去上班后,她便早早出了门,她来到位于基隆的一家名为散永恒的南北国宅。按照指示,来到台湾后,化身陈太太的朱枫要在这里和一名地下党首次接头,朱枫见到店老板后说自己是从香港来的,有人托自己带一封信给这里的郑先生,陈太太是在出发前组织上为她取得联络代号,朱枫确定坐在店里一角的中年男子就是自己要联系的人,她要联系的叫蔡孝乾,代号老郑,蔡孝乾是当时台湾中共地下党的最高领导者。

确认彼此的身份后,蔡孝乾向朱枫说明了台湾岛内中共地下党人的严峻形势,国民党派出了大批特务军警和人员,正在四处侦察和搜捕地下党,接头人不能有丝毫大意。之前,蔡孝乾的安全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地下党正在随时准备撤离城市,隐蔽山林的等分析,朱枫虽然对于岛内的肃杀气氛不了解,听到这番话,她内心还是不由得一惊,这无疑为它的台湾之行增加了更多的危险。

第一次接头,两人约定好下次的见面时间和地点,朱枫起身准备离开的时候,老郑给他一张照片,说想为自己的亲戚办理一张离开证,看朱枫能否联系上,吴锡是中将,以后请他帮助办理,一向慷慨爽快的朱枫,随即答应了。临走前,老郑还将朱枫的联系方式,阿菊处的地址写在另一张台币上。 当时他们谁也没有料想到一张照片,一张写着电话号码的纸,竟为他们日后的行踪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为了加快执行任务的步伐,他来到了位于台北区的一片环境优美,闹中取静的住宅,并且找到了吴锡的住址,见到了自己的交通员。

先整理好的一些绝密资料,交给吴锡,这些是他在平时的工作中冒着巨大风险,收集到里面是有关台湾军事付出的核心机密,朱枫提出老郑帮亲戚履行这个请求,思考片刻,吴锡从中朱枫手里接过了这张照片,而这张照片就像一个隐形危险一样存在。从第一次见面过后,朱枫便按照约定每周六的下午四点前往吴锡的住所取回吴锡准备好的绝密情报信息,这些绝密资料有些是书面形式,有些则是拍摄在微缩胶卷上。朱枫从吴锡中将处取回了大量家庭情况资料,这些资料包括数量表册、防军事态等,微胶卷记录更加详尽的情报。

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最新舟山群岛即大小金门的海防前线阵地,兵力火器配置图,台湾岛战略登陆点的地理,部署分布情况图等。朱枫每每在吴锡的官邸看到他的儿女的时候,就会想自己的儿女在做功课的场景,他们是否也在思念着远方的自己?但是她能做的只是把那份思念深埋在自己的内心,并且安心地进行自己的工作。

就这样,每周日上午十点,朱枫就会在约定地点与老郑菜田街头将资料转交给他,再经由地下党安排好的交通线,秘密传回大陆,而大陆这边边就在毛主席为我军在金门岛和登步岛的战斗中惨重的伤亡扼腕叹息,还在感慨,我在金门岛内坊湖等你,我觉得就你的情况,一定离胜利的局面不远了,情报局最终共享总结了我国这些材料后,不仅发现了蒋介石的核心军事机密,还对此做出了有效部署。

毛主席甚至还兴奋地在华东局大厅,问这些情报的来源,这些情报是一位秘密女特派员赴台获取传来的,毛主席当即下达指示说,虽然我不知道她情况,但是一定要给她鼓励,毛主席还赋诗一并嘱咐一定要转到台湾,“ 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 ”后来,在建立的作战部署及军事情报的支持下,国军多次在内地沿海地区肆意妄为被打退,朱枫传回来的情报,显然起到了作用,一切都进行的非常顺利。

就要按照计划,农历新年到来之前唤回她,无时无刻不幻想着自己与爱人和子女相见,一起欢度新中国成立,一起共度新春佳节,归心似箭的朱枫在1950年1月14日,也就是腊月将至的时节,自己从台湾寄出了唯一一封信件,然而,这封信漂洋过海来到她的丈夫面前时,这封信到达朱晓枫手上的时候已经是3月4号,这是一张从笔记本中撕下的信纸写的简短的信件,其中这样写道,“ 凤凤将于月内里回家,因为有一周就要春节,希望记得转告小女及小妹等多年不见,甚是想念。 ”得此信时署名为凤凤,称她的丈夫为小妹为了隐藏身份。

信中可以看出朱枫的心情是无法言喻的,渴望早日和家人团聚,可是当朱枫还沉浸在回家的期待与渴望中的时候,变故却像一场噩梦一样,正在悄悄地降临。1950年1月22号,同样是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朱枫十点之前就来到了跟老郑秘密街头的地方,可是出乎她意料的是这次老郑没有露面,店老板从柜台的一堆补品中拿出一张纸条,说是老郑留给“陈太太”朱枫的,结果这张纸条上面写着,“陈太太,老吴的生意亏本了,眼下市价低落,无法继续运营,我外出,你不用等我了,请早日解决生意往来。”郑按照出发前约定好的暗号提示,老吴就是台湾省工作委员会武工部长,亏本就是被捕的, 一看完这张纸条,朱枫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他被捕了,秘密消息传不出来,工作该怎么继续。

在这种局势之下,朱枫是不是也会被抓,朱枫想到的就是赶快离开台湾,可是,此时水路已经禁止通行。朱枫情急之下,联系吴锡,帮助自己离开台湾,吴锡为她开了通行证,安排军用飞机安排她离开。而此刻不巧的是,蔡孝乾也被捕了,通过对蔡孝乾家住址的彻查,发现了有阿菊家地址的照片,在生死考验面前,蔡孝乾叛变了,说出朱枫曾来传递信息以及朱枫的特殊身份,朱枫因此被捕了,被羁押进了定海看守所,最后朱枫接受国民党的审判,在朱枫45岁时被杀害。

时代在变幻,许多记忆已被 历史 掩埋,但是有一群人,他们的贡献永远存在人们的心中,朱枫尸骨在异乡呆了60年,2001年,朱晓枫看到母亲最后时光的照片后,更加坚定她寻找母亲遗骸的愿望,她的想法得到了两岸三地的支持,2003年,经台湾方面的配合,终于在2010年,朱枫烈士的遗骸回到家乡,一个思念家乡的女子,终于魂归故里。 一生跌宕,信念永存。

时尚杂志风格照片ps

PS联盟网站,有相应的制作杂志期刊的教程。你可以看一看。

去网上搜ps教程 不过这类照片的话 还是前期拍摄很重要 光线啊化妆啊这两个 后期的话就是曲线色阶之类的吧 对比度不要太高 自己多试试

PS只是绘图工具,关键是人的创意,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下载光影魔术手就能搞定了

论文期刊作者照片大小

A4的版面宽度,图像的精度要求在300dpi以上。图片不会过大或者小,呈现清晰图片,提供高质量的图片。需要注意的是:一般的期刊对于论文要求的字数不一样的,图片是200-300字符,原图片你放到相应的位置就行,自己不要自行压缩,同时美编根据文字和图片调整版面的,图片是200-300字符是正常值。除此之外,图像分辨率非常重要,与像素尺寸直接相关,不同刊物有具体要求(大多数期刊要求300px以上)。 在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插入图像可以是JPG形式。

有时候为了避免论文查重系统,我们会将一些无法进行修改的内容使用图片进行替代,插入到论文之中,但是,要将它们插入正确的位置,对图片的大小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是需要让整个论文页面看起来更加美观、整洁和舒适。通常我们插入图片的时候,图片的宽度几乎和文字的宽度一样。当然,多张图片也可以排列在一起。

问题2:在论文中插入图片需要注意什么?

(1)要插入的图片必须高清。否则打印出来后看不到图片上有什么;

(2)图片的对比度也要合适;

(3)插入图片时,要尽可能使用电脑,便于及时修改调整图片;

(4)如果插入的图片需要标注文字和符号,一定要注意格式;

(5)实物照片涉及尺寸时,需要将比例尺寸同时插入相应的位置。

在论文投稿过程中,期刊对论文图片都有着较高的要求,比如格式是tiff、eps等格式,分辨率600dpi,对图片的大小也有着要求。比如,期刊APPLIED PHYSICS LETTERS对论文图片的基本要求是: SCI期刊仅接受tiff和eps这两种类型的插图文件格式。不接受JPG格式的插图,不接受嵌入到doc文档或ppt文档中的插图。 只需要关注tiff和eps即可,最长不超过16,高度无要求。600dpi以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