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体育核心素养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04:16:08

体育核心素养毕业论文

一、正确理解核心素养内涵1.核心素养是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整合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例,其在体育教学的目标要求中指出:要使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学会学习与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实践与创新能力;体验运动的乐趣与成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交往能力;提高自我维护健康的意识,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整合,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核心素养培养必须结合学科特点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渠道,而各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表现形式、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去满足学生多样性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例如,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时,体育教学是通过体验耐力跑、各种比赛的艰辛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种教学因素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3.核心素养培养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核心素养培养的对象是学生,故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核心素养培养的最终目的。核心素养培养的最终目标有三个:一是自身发展,即让学生能将自己的需求、愿望转化为自觉行动的素养;二是人和发展工具,即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转化为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三是人和社会,即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并能适应社会,遵守各种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从“以知识为本”转变为“以生为本”,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安排等,都要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贯穿始终。二、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课堂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主阵地,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课堂教学。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只有掌握并实施科学有效的培养方法,才能更好地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1.课堂常规,培养学生遵守纪律体育课堂常规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消除安全隐患。整个教学过程既要让学生养成遵规守纪的习惯,又要让学生学会认真倾听、不交头接耳等文明礼仪,进而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如通过对着装的检查等,提高学生消除运动安全隐患的能力,促进学生内化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严格执行课堂常规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2.游戏组织,培养学生规则意识游戏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它既是提高学生练习兴趣的“兴奋剂”,又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催化剂”。游戏需要有一定的规则,只有遵守规则才能获得公平、有效的结果。游戏的开展能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公平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游戏还可以在规则允许的前提下让个人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着积极作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效益,还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3.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由此可见,学会合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必要条件,更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增进情感交流、学会交往、思维碰撞阐述观点、辩证分析取长补短、分工合作共同提高和各抒己见达成共识的过程。体育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更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4.课外延伸,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课下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与延续,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如趣味性作业可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开放性作业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三、拓展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1.传统体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包含着体育技能,还包含着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如武术讲究“习武先习德”“武以德立,德为技先”等,充分体现了“仁义”的育人观念。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传统体育文化的丰富内涵,让学生了解其文化、历史背景,加深对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既适应了我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治学、修身、济世”,又体现了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2.球类竞赛,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篮球、排球、足球等球类比赛的整个过程,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展现。比赛有具体的规则,遵守规则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会公平竞争的过程;比赛中既有个人能力的展示,又有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提高他们的团结协作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长时间的激烈对抗会使体力不断消耗,而为了保持领先“地位”或超越对方,学生需要咬牙坚持、时刻不能放松,这为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精神奠定了基础。可见,球类比赛是综合性较强的运动比赛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3.高难度项目,培养学生战胜自我、增强自信的优秀品质体育项目中的跨栏、器械体操等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其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挑战极限、战胜自我、体验成功的过程。教学中,通过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保护帮助等措施,让学生在不断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同时,学生之间的互相保护和帮助又会增强他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美德。所以,高难度项目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和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也要不断地践行核心素养培养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运动知识、技能和科学锻炼的方法,还要增强学生的体能,更要做好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下面是一种可能的论文任务书写法,您可以参考使用:任务书标题:中学生合理运动对生活的影响任务书目的:通过对中学生合理运动对生活的影响的研究,了解合理运动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探究中学生运动量和运动方式的合理范围,为学生提供运动建议。任务书范围:本论文任务书的研究对象为中学生。本论文任务书的研究范围包括中学生合理运动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以及对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的影响。任务书方法:本论文任务书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收集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可以考虑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收集中学生运动习惯、健康状况等实证数据。任务书预期成果:本论文任务书将对中学生合理运动对生活的影响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本论文任务书将为中学生提供运动建议,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中学生合理运动对生活影响的论文任务书一、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体育锻炼不仅对人的身体发生影响,而且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 体育锻炼具有调节人体紧张情绪的作用,能够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 恢复体力和精力 ; 能增进身体健康,使疲劳的身体得到积极的休息, 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工作 ; 可以陶冶性情、保持健康的心态, 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价值 观,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 体育锻炼中的集 体项目与竞赛活动可以培养人的团结、协作及集体主义精神。第 1 页

阅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与阐释》 【作者】尹志华 【摘要】 1.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1)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基础来看,虽然国际上普遍认为一元论、存在主义和现象学是核心素养的三大哲学基础,但这只是国际流行的观点。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教育传统,对体育的理解和感知力与西方有着明显的区别。 (2)关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横向拓展,即要拓宽素养的体系构成,形成更加完善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 (3)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体育课程与健康天然存在的关联性,使得其在未来将承担越来越多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重任。 (4)在体育学科素养的纵向衔接方面,未来,应考虑到,学校教育中不同学段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需求。 2.制定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课程目标的原则: (1)任何层次的学习目标都应涵盖三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 (2)要保证学习目标之间呈现出及落实的关系。 (3)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学习目标。 3.继续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教师成长展望: (1)要树立从能力到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观。 (2)要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教师核心素养。 (3)体育教师的关键能力包括体育教育教学能力,教研能力,课外体育活动与训练竞赛能力,学习与反思能力。

小学体育核心素养论文参考文献

学校体育立德树人研究论文

摘要: 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努力方向,而社会的发展则需要大量的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的人才,需要大国工匠,需要创新精神。而学生在学习这些专长的过程中,恰恰是德育培养的关键时机。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发展中的黄金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兴趣的培养,道德意识的形成,行为方式的建立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而学校体育工作又是整个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民族、社会角度来讲,学校体育有振奋和提高民族精神的重要价值;从个人角度讲,体育可以培养人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等优秀的意志品质,是成功与幸福的基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体育的建设中,需要多手段,多途径把德育工作渗透在体育教学之中。本文对新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立德树人”的意义进行探索,为更好地做好新时代下学校体育的“立德树人”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学校体育;立德树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新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发挥育人功能的的意义

教育部近日发文,2018年将全满取消全国性的高考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在以往的升学考试中体育特长生加分制度就此成为历史,这种改变,会对学校体育带来哪些影响,对学校体育的未来走势又意味着什么?这无疑增强了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也充分显示了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那么,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就显得无比重要,学校体育工作势必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学校体育工作,是保障未来社会稳定的前提,是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的基石。

2学校体育与德育是密切联系的

学校体育与德育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学校没有了体育,就像是一艘巨轮没了指向标,体育在发挥育人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穿透力,一名学生可能在做数学题的挫折中体会不到在运动场上被对手击败的那种失落感,由此,这名学生可能会通过在体育比赛受挫的过程中形成一个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品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劳动几乎代表了人们所有的体育活动,人们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学会了人多才能形成力量,也为我国后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伟大的精神支撑。由此可见,德育皆寄于体,无体育既无德也。

3学校体育结合德育教育的意义

学校中的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都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与任务,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体育教育不单单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各项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团结一致,不怕困难的精神节操。学校体育教育最为重要的一项任务便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会运动技能是其一,更重要的是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品质,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中小学体育教育是在不同的时间及自然条件下进行的,这就表明体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因此这更能有效的反映出学生的身体状况和思想状态,而体育课是改善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学科。因此,体育教学可以为德育教育提供一个更为有利的条件。

4学校体育在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中发挥的作用

一个社会如果没了精神支撑,那么这个国家就形如散沙,经不住风吹雨打,就会遭到外来者的侵略。学校体育不仅发挥着其体育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在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各项运动技能的同时,为他们树立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这是学校体育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学校体育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热爱集体的精神来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筑造者。从体育教师的角度看,体育教师队伍应该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在新时代中,会有更为艰巨的挑战。

5教育中的“立德树人”与学校体育中的“立德树人”

新时代中更加强调教育中的立德树人,更加重视师德风范的培养,同时国家正在大力发展体育事业,通过多途径,多渠道来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公民。继续做好深化体育改革的工作,新时代背景下,无改革无前进。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是关键一环,同时也是培育新时代背景下合格公民的本质要求。在学校中各学科的最终目的也都是培养健全的人,放眼世界,任何一项技术发明,一个企业的建立,一个国家的形成都离不开德育的培养。学校体育在育人的工作中又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要更多的把如何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教学思想融入进教学设计之中,通过一点一滴的小事情让学生学会如何与同伴相处。与此同时,要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将这些内容渗透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去。新时代背景下,我们立的德是有标准的德,是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在一起的,体育工作者在实施体育与健康教学任务的同时应当明确立德树人的最终使命,践行立德树人。

6学校体育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体育尤其是学校体育,一般是在人为设置的环境中进行的,这一环境中有意识提供的条件与活动对象,都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服务的。学生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的同时,也接受了体育精神的熏陶,而体育精神正是立德树人的有效法宝。体育精神引导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独立思考,追求公平,崇尚创新,团结互助,不惧困难,勇于挑战,不唯上,不妄言,不作伪,不搞假。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身心的发展并不是同步进行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是不平衡的,所涉及的运动项目也不同,而不同的运动项目也会培养不同的精神品质。此外,学生在结束了紧张的学习之后,适当的参加体育锻炼,一方面,放松了大脑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从体育锻炼中获得乐趣,通过体育锻炼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获得感。例如小学阶段更多的儿童喜欢足球与篮球这类团结性质较强的运动项目,那么在此阶段培养学生团结同学的品质就显得尤其重要。此外,学生的语言、思维、沟通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水平也是不同的。学校教育最终是要把学生输入社会,那么在新时代中,教育事业的侧重点更多的是放在给学生降低学习负担上,与此同时,学校体育的作用就会凸显出来,会有更多的孩子放学后奔向运动场。例如,小学义务阶段下午三点半放学后,大部分家长还在上班没有时间接孩子,这个时间段,促使孩子从事更多的体育锻炼活动,养成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从而促进其身心的健康成长。

7结语

学校体育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它不单单是一门体育课程,更不是几项运动项目的简单相加,而是承载着培育人,教育人,树立人的光荣使命。作为已经在或者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体育教育工作者而言,学校体育的育人工作任重道远。新时代中,更要倡导学校体育在发挥立德树人中的作用,为培育具有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的完人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毛振明,李婧祎,袁圣敏.论体育课教学中的“立德树人”——兼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J].体育教学,2015,35(10):10-12.

[2]马卫宾.立德树人语境下中小学体育开展德育的文本解读和实践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17.

[3]申继亮.把握育人方向创新育人模式——解读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J].基础教育课程,2015(3):10-12.

[4]吴潜涛.围绕立德树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中国教育报,2014-03-17(001).

借助于对教材的充分使用,来推动教学活动改革在中小体育教学活动中其涉及的N内容广泛,且有着较强的思想性,所以,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活动应当在对职业素养培养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有所体现。但是,在我国由于中学教学实际的开展情况,还有着较强的封闭性,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较深,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仅仅是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无法有效地做到多元化的而教学,因此,教学课程的科学性、合理性也就无从谈起。为了更好地解决这样的问题存在。体育课程可以通过选课参与的形式来让所有学生有着更加多元的选择。这样一来,学生将可以在体育锻炼中,选择自己更加适合的体育项目。同时,就体育教师而言,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应是机械地重复,而是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与实际身体素质所不断调整适应的教学工作,通过对思想道德培养活动与职业素养培养活动的融会其中,促使学生可以培养出坚毅的品质与严格要求自己良好作风。

您好,现在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学校体育学核心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本文采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归纳演绎、系统分析法,在明确体育素养的内涵及其包含的各要素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体育素养的现状分析,阐述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途径。

3、培养中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具备一定的体育素养,旨在实现其自身的全面发展。

4、关键词:身体素质;体育技能;体育意识;健康意识;体育素养一、引言我们非常关注中学生的体质问题,特别是在当今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家长都全力以赴地培养孩子成才,但是忽略了对孩子全面发展的培养。

5、知识的积累是不断更新的,而一个好的身体则受用终生。

6、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每天锻炼一小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尤其是这些年来我国中学生体质有很多指标都在下降。

7、随着《山东省2012 年和2014 年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试行)》的颁布,该方案规定2012 年山东省将加试体育。

8、该方案的实施让体育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身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教师、家长、孩子开始注重体育课程,并且加强了身体锻炼,体育开始被广泛关注。

9、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育素养成为社会、学校、家庭关注的话题。

10、二、体育素养及其构成(一)体育素养的概念《辞海》对“素养”的解释是“经常修习涵养”。

11、对“涵养”一词的解释是:“身心方面的修养。

12、”《现代汉语词典》对素养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

13、”可见,素养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在某方面的修养,二是说这种修养是平时养成的。

14、据此我们可以把体育素养理解为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所产生的,包括体质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意识、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方面的要素综合体育素质与修养,它是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体育,指导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理论和思想基础。

15、(二)体育素养的构成体育素养是在长期的体育教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包含多方面的要素,且内在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16、其构成要素有:1.健康意识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出发,没有把竞技体育的知识和技能列为体育素养的主要内容,但并不排斥学生掌握一定的竞技运动技能和知识,只是认为应把竞技技能作为健身手段,因而不应也没有必要把它作为体育素养的必备内容让全体学生掌握。

17、故把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技能作为体育素养的基本内容更符合实际,也更符合全民健身的国策要求。

18、2.体育文化水平体育文化水平包括两个方面,即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

19、体育知识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理卫生常识、体育人文知识和体育锻炼。

20、具体地说就是初步了解人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基本的生理常识;了解体育活动对人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作用;能够科学地、有计划地安排体育锻炼;了解和掌握相关体育人文知识;具备对重大体育赛事的欣赏能力和初步评价能力;对重大体育事件有所了解;懂得体育功能与价值。

21、体育技能它包括锻炼技能和对锻炼的自我评价技能。

22、3.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包括健康素质和运动素质。

23、健康素质是运动素质的基础,所谓健康素质即具有健康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的身体状态,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运动能力,使自己具有能够适应从事多种体育锻炼的能力。

24、体育锻炼、体育比赛等体育行为的正常进行需要相应的身体素质,也就是说,体质水平影响体育行为,一般来说,体质太差会导致体育行为的减少。

25、反之,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比赛等体育行为可以使体质水平得到提高。

26、4.体育意识体育意识取决于文化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对客观世界认识能力、个体心理素质和智等因素。

27、一个具有强烈的体育意识的学生对体育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可以直转化为锻炼动机,成为激发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动力,从而培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惯,使其常年自觉地参加锻炼,终生受益。

28、体育意识,一方面来源于体育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来源于体育实践(体育行为)。

29、全面的体育知识与积极的体育意识有利于体育能的形成与发展,体育技能的提高也有利于体育意识的发展。

30、判断体育意识的标准:第一,是否具有一定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

31、第二,是否正确认识体育的作用。

32、第三,是否具有对体育正向积极的态度。

33、第四,是否具有主动体育需要和行为倾向。

34、第五,是否具有终身体育意识。

35、5.体育品德和体育个性体育品德是一定的体育道德规范,是一个人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体育道德在个体体育行为中的反映。

36、通过体育行为表现出的体育品德也是体育个性的重要方面。

37、体育个性是一个人在体育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具有个体特点的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品德和体育技能是体育个性的重要体现。

38、三、当代中学生体育素养的现状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所产生的,包括体质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方面的要素。

39、当前我国学生的体育素养整体偏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缺乏体育意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要想在体育方面有成绩就必须以牺牲智育为代价。

40、所以在学校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缺乏整体性,学生虽然认识到体育运动的健身功能,但对许多运动项目的实际价值不甚了解。

41、在学校、院系、班级组织的体育比赛中的参与意识和协作意识仍显不足。

42、(二)学生的体育素质普遍较低在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动下,学校应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意识,然而学生的体育能力较低和终身体育意识不强。

43、有部分学生对生理卫生知识和体育锻炼常识的掌握程度很不够。

44、另外,有部分学生由于功课繁重,学生会活动和社交活动过多,抽不出时间来锻炼。

45、从健康意识与锻炼习惯的角度看,其中大部分学生缺乏身体锻炼的自觉性。

46、(三)忽视体育品德的修养绝大多数学生的体育道德品质是好的,但是学生只从表面模仿,使有些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语言与体育道德相背离。

47、(四)对体育个性化的忽略学生的体育动机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48、是人们对体育需要的主观反映。

49、据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娱乐、强健体魄、通过体育考试等。

50、但这些动机的特点是强烈、不持久、不稳定、易变。

51、目的一旦达到,动机随之消失,行为停止。

52、虽然近些年来高校体育进行了一些改革,但物化改革放在了显要的位置,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研究。

53、四、学生体育素养的评价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是学校体育评价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既有显性的,如体质检测、身体素质达标等,也有隐性的,如体育价值观,体育态度、兴趣、习惯、能力等。

54、(一)学生体育素养评价的原则1.选取科学的体育素养评价因素对学生恰当的考评不仅是一种评价方法,而且是一种激励行为,所以体育教学考评应在正视体育文化的价值,不同学生的身体和运动基础的差异,终身体育行为所需要的体育素养和自主能力的基础上,将体育考评的重心转向体育思想、锻炼习惯、运动能力和体育素养等方面,要把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习惯和能力作为评价指标。

55、体育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动机、体育兴趣、情操以及相关意志品质、气质性格等方面,并将其纳入学校体育的考核内容。

56、改革以运动技术评定和达标的体育课考核方法,建立以体育能力和心理收益为核心的考核和成绩评定方法,注重体育结果的实效性评价,促使学生在体育兴趣和体育能力方面自我培养,促进终身体育观的实现。

57、2.确立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就是在身体素质这种硬性指标评价的基础上把体育态度、兴趣、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纳入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

58、对待学生体育素养评价的问题,要以新的指导思想考虑,传统学校体育重在一个阶段、某个方面的成果,而终身体育眼于全过程的多个方面的成果;传统学校体育鼓励竞争,常常搞“达标测试”和筛选,实行淘汰,使学生在一种有形或无形的压力下学习,而终身体育则强调体育是一个过程,着眼于它的全过程的多个方面的表现,强调评价标准的多元性。

59、3.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所谓过程评价,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讲,即关注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进步的程度,当然也需要结合结果。

60、竞技运动讲究客观时空上的平等,而学校体育却必须重视学生心理和情感上的平等;竞技的结果要清晰地分出竞赛者的优劣顺序,而学校体育对学生学习的评定应表现出灵活性和实效性,即以学生的实际提高幅度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就可以让我们客观地评价学生成绩,每个学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学生也乐于接受。

61、(二)学生体育素养的评价1.把体育态度、兴趣、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纳入评价体系把体育态度、兴趣、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纳入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要转变人们的价值观,逐步调整和改变学校体育的价值判断标准。

62、从终身体育思想出发,引入学生体育态度、兴趣、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的评价,这不仅更加有利于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也为学校体育评价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

63、2.确立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框架显性与隐性评价相结合的学生体育素养评价观是对传统的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挑战,以往的评价一般是按照竞技运动项目的标准一味地用“高度、远度、时间”等统一的显性指标去搞“达标”,忽视了个体之间存在的先天差异。

64、客观上造成了学生之间的不平衡,使本来轻松、活泼的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体育活动成为一部分学生的负担。

65、要建立综合评估学生的认知、情意、技能的领域评价指标。

66、如下表所示: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3.操作上将显性与隐性、过程与结果、起点与进步评价相结合对于显性与隐性指标的评价,操作上可以采取“显性指标重视过程评价,隐性指标重视结果评价”的办法,虚实结合,尽量提高可操作性。

67、从促使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讲,应该重视进步度评价,即关注学生在现有基础上的进步程度。

68、在学校体育实践中,有的学校尝试了“正、反50m 跑启迪”的教学方法改革,效果很好,从中得到这样的启迪:竞技运动讲究客观时空上的平等,而学校体育却必须重视学生心理和情感上的平等;竞技的结果要清晰地分出竞赛者的优劣顺序,而面向全体学生,造就一代新人的教育就不宜将学生划成三六九等。

69、由此可见,对学生学习的评定应表现灵活性和实效性,即以学生的实际提高幅度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前的水平和学习后的水平相比较就可以客观地评价学生成绩了,这样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学生也乐于接受。

70、对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方法可以采用评语制与等级评定制,小学低年级可采用评语制,小学高年级到高中可采用等级评定与评语制评定相结合的办法,大学可采用等级评定制。

71、在不同学段,对学生体育素养的评价应有不同的侧重和要求,包括指标、权重与标准都有所区别。

72、如下表:五、体育素养的培养途径体育教学中应该认识到体育素养的各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相辅相成的。

73、首先,体育意识的培养是基础,这也是现在积极提倡的终身体育思想的题中之义;其次,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和技术是重点,它是体育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

74、(一)激发运动动机,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运动动机是激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往往以兴趣和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运动兴趣在运动动机中是最重要的成分。

75、首先,要努力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气氛。

76、其次,学校体育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合理选择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娱乐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和活动。

77、再次,学校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手段和方法要丰富多样,切忌采用单一死板的体育教学和锻炼的方法。

78、(二)转变教学观念,强化体育素养教学改革,就是以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教育观念改革为先导,创造性地设计和构建新的教育模式。

79、现代的课堂教学改革进展不大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育思想的转变不大。

80、只有对教与学的观点先破后立,冲破旧观念,才能真正出现按照教与学的关系的实际,按照教学规律,树立新的教与学的观念,只有观念改变了,课堂教与学的改革才能进一步地深化。

81、教学改革,主要就是学法的改革,而学法的改革又受制于教师的教法观点。

82、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应转变观念,注重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加强,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最佳结合。

83、(三)加强理论课教学,多渠道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在学校体育课程中,理论课是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的主渠道。

84、理论课上,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知识,还要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锻炼身体的知识、卫生保健知识。

85、我们可以通过开设电教课、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向学生传授观看和欣赏体育竞赛的知识,激发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使学生充分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86、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在学校期间掌握体育锻炼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手段,更重要的是强化学生终生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

87、(四)完善体育环境,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的条件要切实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就要充分开发体育课程资源。

88、首先,重视课堂锻炼环境。

89、体育课堂要充分体现健康快乐的教学思想。

90、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素质特点,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天性,创造一种快乐的体育人文教学环境。

91、其次,拓展课外活动环境。

92、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建立与体育课一体化的课外活动体系。

93、(五)加强教师的自身体育素养建设首先,体育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敬业爱岗的思想品质,作学生的楷模,给学生以积极向上、奋发努力的感染。

94、其次,体育教师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语言艺术,语言尽量生动、幽默、形象,充分活跃课堂氛围,陶冶学生情操,创造良好的心境。

95、再次,体育教师端正的仪表和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96、(六)加强体育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体育课程建设能丰富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是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重要途径。

97、体育课程建设要朝多样化、生活化、娱乐化方向发展。

98、教材要以丰富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为目的,要突出趣味性和实用性。

99、体育课程的建设中应尽可能开设和介绍一些简单易练、不易受场地设施的限制的运动项目,当然也可以开设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

100、另外,还应该开设体育文化选修课,加强学生的体育人文素养,弥补体育活动课程在传授体育文化方面的不足。

101、(七)拓展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体育技能体育素养与体育技能关系密切,体育技能的提高有利于体育素养的提高。

102、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掌握动作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和技巧。

103、当学生按照运动技能的要求通过反复练习,掌握了某种动作方式,形成动作系统,并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体力去完成时,即标志其掌握了某种运动技能。

104、学生体育技能的提高,还与课堂上思维活动的强弱和锻炼积极性的高低有关。

105、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利用多学科知识和多种渠道进行教学。

106、参考文献:[1]王勇慈.试论体育文化素养的建构[J].中国学校体育,1999,(04):60-62.[2]夏肖林.基于阳光体育运动的体育素养培养探析[J].教学与管理,2008(10):95-96.[3]林宋荣,卢考纯.终身体育与体育兴趣、体育能力[J].体育学刊,2000,7(02):60-61.[4]周登嵩,尹钊.试析学校体育中的素质教育[J].中国学校体育,1998(, 03):26-28.[5]钟凡,倪超,冯志敏.高校体育教程[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

核心素养论文

核心素养培育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意义和方法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核心素养培育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意义和方法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推进,我国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日渐加深。为了避免传统教育模式中“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模式,运用分层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中数学;分层教学;

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各个学科在课堂上的授课模式发生改变已成为必然趋势。高中数学作为一门主要学科,在新课改过程中一定会遭遇诸多问题。另外,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课堂认知,也会受到学生学习水平的制约。因此,在因材施教理念的指导下,一种新型、科学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那就是分层教学。分层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开教师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教师整合教育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在数学课堂上,民主性也会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从核心素养的视角来看,开展分层教育已显得刻不容缓。

一、基于核心素养实施分层教学的意义

成绩分层在高中阶段已经变得尤为明显。基于此,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状况进行分层教学,同时还要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对不同学生给出不一样的教学方案,从而尽可能弥补学生知识上的不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并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帮助他们制定适合的学习计划。这样才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充分利用这种分层教学的模式,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为显着。[1]

二、基于核心素养实施分层教学的方法

(一)学习水平与分层教学

由于高中数学越来越难,各个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也会出现偏差,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水平的参差不齐。相对于初中数学而言,高中数学与之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在初中或小学阶段,学生对于奇数、偶数和分数都有一套唯一的计算方式。到了高中,数学增加了复数、象限、排列组合之类的内容。正因如此,高中数学的繁杂性和多变性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很严重。在进行分层教学时,教师应按不同需求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采用各个小组互相帮扶的形式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整体成绩的目的。

(二)备课内容与分层教学

上课之前,高中数学教师应认真备课,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不同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熟悉程度。在备课过程中,核心素养应成为教师评判学生的主要依据,包括学生根据已学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对知识由来的掌握能力。如果能做到这两点的就属于学优生,能做到其中一点的.为中等生,若都没掌握的可归结为后进生。然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数列知识的学习中,有一种错位相减的解题方式,学优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进行举一反三;中等生则可根据基础知识来解决一般问题;后进生则应先了解知识点,而后尝试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简单运算。[2]

(三)预习模式与分层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课上依然是最常见的教学方式。为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准备相应的学习任务,从而在课堂教学时能实行分层教学。例如,在预习数学课本上的新知识时,教师可对学生提出要求:在预习结束后,学优生要试着从刚学到的知识中寻找解题思路;中等生要将新知识和之前学过的内容进行整理比对,并在做题实践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后进生要对新的知识有一个简单了解,并在接下来的课上积极提问。即使教学任务繁重,教师也应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和磨课,从而制定更有效的分层教学法。

(四)课后练习与分层教学

学生若想提升数学成绩,适当、充足的训练是不可少的。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以计算为主的科目。因此,课后相关的练习是不可或缺的。教师也一定要认真对待课后作业,应根据不同学生挑选不同的题型。例如,学生在学习应用题和数值运算时,应该选择难度适中的题型。对于计算题,学优生一般可以很快做完。他们的主要精力可以放到解应用题上。一些学优生甚至还有时间做一下附加题。中等生一般可以解一些常见的应用题。后进生则会把精力主要放在计算题的解答上。教师一定要关注授课过程中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3]

三、结束语

总之,应试教育正在稳步向素质教育的方向转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为了保证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坚持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分层教学也充分满足了当前教学新背景下的教育理念,从而体现出了一种健康向上的教育价值观。只有切实执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才能稳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四、参考文献

[1]张美芳.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8(53):106.

[2]赵芳芳.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数学核心素养的渗透性[J].数学大世界(上旬版),2017(10).

[3]王雅琴.刍议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及教学渗透策略[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13(1):85-86.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核心素养研究论文

摘要: 当今英语越来越受大家重视,对于英语教学对学生以及教师也有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求学生对英语单词记忆理解,能够根据自然拼读的规则正确读出单词,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等。在英语学习中的基础是英语词汇的记忆,自然拼读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单词的记忆,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小学英语的教学质量。本文对核心素养下自然拼读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展开具体策略及意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 核心素养;自然拼读;小学;英语词汇教学

自然拼读法是根据学生比较熟悉的汉语拼音的规律演化而成的,在不借助国际音标的条件下,学生根据单词的字母的组合就能准确读出单词,然后再进行拼写。是总结了26个字母的发音规律,学生熟悉掌握后看到单词就能够会读,听到单词就会快速准确地拼写出来。能够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单词的记忆和学生读单词时的发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自然拼读法现在越来受广大师生的欢迎,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准确的记忆单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培养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还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英语的教学质量,推动英语教育的发展,从而号召核心素养下自然拼读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开展。

一、核心素养下自然拼读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开展意义

(一)发挥汉语拼音的正迁移作用。由于各国的语言具有互通性,汉语拼音与英语的发音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可以根据汉语拼音来帮助学生对英语单词进行朗读记忆。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入学开始就进行汉语拼音的练习,能够让其熟悉掌握,在此基础上能够帮助学生记忆单词,在巩固汉语拼音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学习掌握的技巧。

(二)避免学习国际音标带来的干扰。虽然国际音标也有助于学生学习英语,但是国际音标必须要掌握48个音标,记忆量较大,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给学生带来负担。除此之外,它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联系不大,学习起来会花费学生大量时间。但是掌握自然拼读法就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知识,避免学习国际音标带来的干扰,减轻学生的负担。

(三)提高学生记忆单词的效率。核心素养下自然拼读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展开,改变了学生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灵活的记忆英语词汇,锻炼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下自然拼读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展开有助于将学生词汇的读与写相结合、阅读与记忆相结合,从而提高小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二、核心素养下自然拼读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开展的具体策略

(一)音形对应教学原理。英语教师在课上向学生传授自然拼读法时,首先要求学生结合汉语拼音的知识将44个因素之间的组合发音的一些规律以及规则都掌握,然后让学生结合简单的单词进行训练,开始能够读出单词,逐渐延展教学,帮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适当的方法,根据小学生本身的特点可核心素养下自然拼读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开展张飞乐(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翠华路小学曲江分校710061)以适当的采取一些趣味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设置适当的、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教学,让学生进行英语对话,教师再仔细观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因为感兴趣而能够积极踊跃的参加到教学中,并且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了解并掌握词汇,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逻辑思维等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促进英语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趣味性教学方法。兴趣是学习一切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采取趣味性教学的方法,让学生积极踊跃的投身到自然拼读法的学习中去,在轻松愉悦中学习,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小学生贪玩的特点,教师可以将自然拼读法融入到学习中。教师可以采用动作记忆的'方法、唱儿歌的方法、配图讲故事等方法。例如,在学习“a”的发音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做动作,夸张动作,张大嘴发出“a、a、a”等声音,让学生感兴趣,积极参加练习。又如,教师在教小学英语“What’syourname?”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歌曲《Hello》,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利用轻松越快的歌曲可以消除学生学习自然拼读法的枯燥,集中学生的记忆力,在这种氛围下,教师再引导学生用自然拼读法去学习课文,记忆课文中的词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小学英语的教学效率。

(三)通过音形的理解展开拼读、拼写教学。自然拼读法是根据小学生已经熟悉掌握的汉语拼音演化形成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开展拼读、拼写教学,将单词字母、读音相结合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举一反三,通过一个拼读法能够根据规律来学习其他词汇的读法,让学生告别死记硬背的词汇记忆方法。例如,教师在教学生“u”的发音时,教师可以将单词进行分类,给学生举例说明,举例:book、look、good等单词,让学生朗读体会“u”的发音,鼓励学生大声朗读,教师也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少学生的负担。教师可以结合游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记忆,并且及时进行复习,延缓学生的遗忘时间。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记忆单词的方法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自然拼读法,让学生掌握有效、高效的记忆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熟悉掌握词汇,最终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灵活运用词汇,在学习中教师再结合一定的练习,及时巩固记忆词汇,让学生养成运用自然拼读法见到单词会读,听到词汇会拼写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英语沟通能力、交流能力等。自然拼读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开展,可以有效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促进英语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杨赛泳.小学英语自然拼读中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7(10):92+94.

[2]石霞,刘美秀.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学生英语,2018(02):37.

[3]巩悦.巧用自然拼读,点燃英语学习热情——浅论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11):128.

职业核心素养论文

国民素质决定国家竞争力,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地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素养”就成为全球范围内教育政策、教育实践、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国际组织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相继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框架。核心素养成为一个统帅各国教育改革的上位概念,引领并拉动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评价等关键教育活动。

以“核心素养”作为培养目标的新一轮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实施,需要高中化学教师对“核心素养”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有必要基于“核心素养”理解开展高中化学教师培训。阐述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构建了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并以案例的形式剖析了该培训模式的应用,最后对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培训进行反思。随着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下文简称“核心素养”)成为这两年来新闻媒体和教育报刊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广大化学教育研究者和一线高中化学教师不管对“核心素养”了解多少、研究多少,未来“核心素养”都将成为指导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方向。作为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教师,面对“核心素养”,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核心素养”是什么;二是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程度如何;三是广大高中化学教师自身的“核心素养”水平怎么样;四是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四个问题的基础就是“核心素养”是什么,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对“核心素养”是否理解。因此,在以“核心素养”培养作为目标的高中化学课程改革正式推开之前,作为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教师,我们认为有必要提前通过培训的方式促进高中化学教师认识、理解和认同“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评价自身“核心素养”水平的高低,并探寻实践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一、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培训模式构建(一)对于“核心素养”的理解本文的“核心素养”涉及两个概念,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一总目标有赖于各个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子目标的落实。2016年9月13日,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联合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历时3年完成《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的是所有学生为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所必须拥有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指向的是培养什么样的未来公民的问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大的方面,细化为文化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六大素养又可以用18个基本要点加以分解。高中化学学科教育教学所形成的体现化学学科特质的素养就称为“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教育部组织专家对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研制,专家们提出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维度来概括和表述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1]简单来说,“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回答的是一个公民有没有学过化学对于他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区别,化学学科具有什么样的学科特质和学科价值的问题。(二)高中化学教师培训模式构建为了促进高中化学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我们采用近几年一直在研究和实践并取得较好成效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2][3],并对这种模式在该培训项目中进行改进和创新,构建出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以“文献阅读”作为培训环节的起点,并围绕“文献阅读”延伸出“反思教学”“整理、汇编文献”“当堂讨论,专家引领”“在岗实践”,而“当堂讨论,专家引领”“整理、汇编文献”的结果也进一步引领参训教师“反思教学”。围绕“文献阅读”对“核心素养”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参训教师返回各自工作岗位,开展“在岗实践”,在“在岗实践”中把集中培训期间所学习、认识和理解的“核心素养”在高中化学课堂中进行实践,并探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经过若干个月的在岗实践和研究,通过网络研修平台,并组织参训教师进行集中汇报,主要采取“学员展示,专家点评”的方式进行,参训教师将自己之前所学的“核心素养”相关文献结合自己的实践研究,展示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专家进行点评、纠偏。在此基础上,参训教师把前期文献阅读、班级研讨、教学反思、在岗实践、学员展示等环节形成的认识和思考撰写成论文,并向期刊投稿发表,把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其他同行分享,并将形成的成果进一步应用于自己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二、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培训实践案例剖析下面以我们承办的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综合改革示范项目——“国培计划(2016)”跨年度递进式培训项目高中化学骨干教师能力提升高端研修班为例,探讨在该项目中如何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该培训项目采取跨年度、分阶段、混合式的形式开展,在第一年的集中培训和网络培训中,本项目的定位在于通过“课题研究”促进高中化学骨干教师认识、理解和认同“核心素养”,并形成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在核心期刊或主流期刊上发表,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一)文献阅读→反思教学在本项目第一年度第一次集中培训前,项目团队在QQ群共享文件中提供了一系列有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已公开发表的论文和相关的宣传报道文章。要求每一位参训教师都要在培训前认真阅读项目团队所提供的文献。通过在班级QQ群里与参训教师进行交流,发现绝大部分教师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并不熟悉,对此有系列学习和深入认识及理解的教师屈指可数。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参训教师在培训前就可以开始反思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与基于“三维目标”培养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究竟有什么样的差别与联系。很多参训教师在阅读文献以后,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和理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陌生、困惑甚至抵触转变为初步认识和逐渐接受。他们认识到核心素养其实就是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并不是完全的另起炉灶、推倒重来。(二)文献阅读→整理、汇编文献→反思教学培训班开班以后,为了帮助参训教师更为自主地收集有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最新文献进行阅读和学习,项目团队安排专家开设了《文献检索与应用》相关课程,帮助参训教师掌握文献检索的一般方法和文献阅读、分析的一般思路。为了促进参训教师形成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项目团队还邀请中国知网讲师为参训教师介绍中国知网“大成编客”平台的使用方法。项目团队要求每一位参训教师要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整理、汇编一本关于“核心素养”的文献集。让参训教师利用“大成编客”整理、汇编文献集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促使参训教师应用所学文献检索的技术,阅读、下载相关的文献,并在阅读、梳理的基础上对文献进行归纳、分类。比如:有参训教师将文献分为国外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和国内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有参训教师将文献分为国外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和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研究;还有参训教师将文献分为核心素养的概念研究、核心素养的内涵研究和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等等。在整理、汇编文献的基础上,参训教师自然而然地会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是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自己是否能够胜任“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自己在未来的教学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三)文献阅读→当堂讨论,专家引领→反思教学培训前的文献阅读材料主要由项目团队提供,培训开始后的文献整理、汇编文献阅读材料主要由参训教师利用中文数据库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理解下载。这个环节中的文献阅读主要采用的是文献精读和文献共读的方式。项目团队对培训课程内容和形式做了一个创新。通过与授课专家进行商量,改变过去专家“传经送道”式的专题讲座形式,采用文献阅读、当堂讨论、专家引领的方式进行。在该课程开始前两天,印发了三篇最新发表的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论文给全体的参训教师。这三篇论文分别是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杨向东教授撰写的《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4],原国家督学、著名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撰写的《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5],以及教育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特级教师王云生老师撰写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科教育的灵魂》[6]。要求全体参训教师认真研读这三篇论文,并在自己有感悟的地方做标注、写体会,在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做标注、提出自己的困惑。班级研讨由教育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特级教师王云生老师主持。主持专家围绕三篇论文提出了以下问题作为参训教师当堂讨论的方向:“21世纪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理解‘核心素养’是个体在社会中生存与生活,有能力为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做贡献的最基本、最重要、最必需的素养?我国的基础教育要为我国未来的公民奠定怎样的基础?怎样理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各个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是什么关系?怎样理解和评价我国提出的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说,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课堂转型?化学学科的课堂转型,要转变什么,该怎样转变?”为了使整个班级研讨氛围更加热烈,项目团队在研讨开始就将班级按照“世界咖啡”的形式,将桌椅按10个人一圆桌的形式进行了重新布置,全班共分为5个小组。得益于组织形式的改变以及参训教师大多课前就认真反复地阅读和学习了三篇论文,加上主持专家列出了相当明确的研讨问题,整个班级研讨相当热烈,参训教师们围绕提出的问题,参考三篇论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畅所欲言,既谈看法、观点,也谈自己的困惑以及对未来教学的思考。针对参训教师的发言,主持专家做了深入的点评,针对参训教师的困惑和提问,主持专家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四)文献阅读→在岗实践→学员展示,专家点评在多种形式深入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在第一次集中培训结束后,进入了第一年度第一次集中培训和第二次集中培训间的在岗实践研修期,该阶段有若干个月的时间。在岗实践研修期间,项目团队要求参训教师要积极地将第一次集中培训期间对“核心素养”的认识和理解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和反思。在岗研修期间,参训教师可以进一步完成“大成编客”的文献整理、汇编任务。也可以通过项目团队建立的“国培计划”专题网络研修平台发布有关“核心素养”的在岗研修心得体会,其他参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研修平台对心得体会进行回复和点评,项目团队聘请的专家也可以对心得体会进行点评、纠偏。在第二次集中培训期间,项目团队将以“学员展示,专家点评”的形式为主开展总结提升活动,收集汇编参训教师关于“核心素养”的研修成果,并印发给全体参训教师。安排时间让参训教师互相交流研讨在岗研修成果,同时遴选出若干参训教师作为代表,请他们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并请专家对参训教师的研修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既肯定参训教师认识和理解到位的地方,也指出参训教师认识和理解上的误区,起到固化成果和认识纠偏的作用。(五)文献阅读、班级研讨、反思教学、在岗实践→成果发表,总结提升在文献阅读、班级研讨、反思教学、在岗实践、学员展示、专家点评等的基础上,参训教师对于“核心素养”应该有了一个“多维立体”的认识和理解。这说明,参训教师关于“核心素养”的课题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这个时候,相当关键的是要及时地督促参训教师将自己的阅读、反思、实践和研究的成果撰写成论文,并指导参训教师对论文进行反复修改,在此基础上向国内核心期刊或主流期刊投稿,并争取发表。论文的发表本身并不是课题研究的目的,而是为了及时总结提升研究的成果,为了使思考和研究更加系统和深入。论文发表以后,可以通过班级QQ群和网络研修平台发布论文成果,让其他参训教师也可以共享研究的成果,增进对“核心素养”的认识、理解和认同。同时,要将研究成果进一步应用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三、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培训反思我们构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并就此进行了实践探索,我们认为要取得较好的成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文献阅读在“核心素养”理解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献阅读对于课题研究具有突出重要的作用。文献阅读是课题研究的起点,也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中,文献阅读是整个培训模式的起点,通过文献阅读,可以引发参训教师反思教学;可以布置整理、汇编文献集的任务供参训教师检索、下载、阅读、梳理、分类、归纳文献;也可以对指定的文献进行精读,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研讨;还可以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在岗实践。当然,在岗实践研修过程中,遇到相关疑难问题也可以进一步查阅文献,解决疑难问题。因此,文献阅读在“核心素养”理解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二)参训教师在“核心素养”理解中要发挥主动性在整个教师培训过程中,参训教师是培训的主体,作为主体,要激活自身参与培训的动力和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训中来,通过文献阅读、反思教学、整理和汇编文献、班级研讨、学员展示、专家引领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同时,作为培训主体,不能对“核心素养”的学习持排斥的态度,而要积极主动地接纳“核心素养”;并积极地反思“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主动地在实践中探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当然,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首先应该具有较高水平的“核心素养”,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对照“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通过自学、培训、实践、反思等方式查缺补漏,提升自身“核心素养”水平。(三)参训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是动态发展的在阅读国内教育专家对“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论文的时候,很多参训教师都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多专家对“核心素养”的认识、理解和阐述在发生着变化。这其实也很正常,“核心素养”对于国内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来说,都是新生事物。不管是专家还是一线教师对于“核心素养”的理解都是动态发展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培训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参训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一直在动态发展着。很多参训教师由原来对“核心素养”的陌生、困惑甚至排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他们开始转变自己对“核心素养”的认识和理解,认识到“核心素养”确实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从教书走向育人指明了践行的方向,他们也更加积极主动地、自觉地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1、青年学生要以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为己任,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决心。2、青年学生要热爱学习,热爱生活,要有从事职业所需的知识储备和技能特长。3、要有创新意识,时刻紧跟时代科技发展的脚步,而不是故步自封,满足于当下。要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库。4、要有吃苦耐劳,勇于承担重任的职业素养,遇到困难不退缩,不断战胜困难,不断进步。

核心素养体系建设应紧紧围绕职业院校的核心教学思想展开,尤其应以情境教学、实践体验为主导,根据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结合现代企业的用人标准,运用大量实际工作中的情境来支撑整个体系构建。在职业核心素养体系构建过程中,根据学生在校培养,核心素养发展阶段,分别设计出红、绿、蓝、金四个阶段,按照分阶段、有重点、全过程实施、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和素质养成要求,将职业核心素养教育活动分为适应过渡、逐步养成、整体提高、就业准备四个阶段,按主题、分层次、有重点、循序渐进贯穿于学生在校。

地理核心素养毕业论文

地理核心素养的真正提出,为深化地理课程改革提供了动力,不断促使着地理课堂教学进一步完善.而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重视学生地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因此,开展思维结构评价是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 纵观国际教育...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四个维度是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以及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

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就能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能够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能够结合现实中出现的人地矛盾的实例,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地理核心素养的价值:

地理学的四个传统是对千百年来人类地理工作一种概括,有其巧妙的地方,对于把握高三备考时的知识主干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它们两者并不矛盾冲突,而是相互依存。通过一些地理核心素养在高中课程中的应用案例,以及对地理核心素养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和要求进行讨论。

有利于教学一线的中学地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借鉴应用,有利于高三地理教师和学生的备考工作,明确努力的方向。作为教学一线的地理教师,紧扣地理学四个传统所体现出来的地理主干知识,围绕地理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将高三备考的策略更好地贯彻到地理教学实际中。

地理教育研究方法是研究者反映和认识地理教育过程的体现。研究者通过对地理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对地理教育问题的解决,发现或发展地理教育的原理和规律。地理教育研究方法的变化,包括研究者思想方法的变化和研究中使用的具体方法的变化,是地理教育研究取得纵深突破性进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开展地理教育研究离不开一定的研究方法,但细细梳理,好像还没有一幅明晰的地理教育研究方法谱系图。这说明方法论问题本身具有复杂性。地理教育研究方法按其来源可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归纳而来,来自对实际地理教育教学经验的归纳总结;另一类来自演绎,由教育类研究方法、地理科学类研究方法演绎而来。从发展的趋势来看,近年来地理教育研究方法呈现出多元、量化、内涵式发展的趋势。结合近期阅读研究生毕业论文的体会,谈谈对地理教育研究方法的两点认识。 第一,地理教育研究方法应体现学科性。地理教育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表层自然和人文地理事象的空间位置、过程相互关系等,帮助学生认识不同过程和现象如何在各区域和地点间相互作用,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进而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地理教育研究需要研究者深入地理科学内部,通过时空尺度的透镜观察世界,以学习者为中心,探究学习者地理认知的特点,以及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途径、规律。因此,地理教育研究方法具有地理学科的特色和烙印。 第二,地理教育研究方法的运用应体现科学性。无论是文献检索法、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还是实验法,其运用的步骤都要讲究科学性、准确性。以问卷调查法来说,其调查的核心概念是什么?依据什么理论将核心概念演绎为哪几个维度?每个维度怎么设置调查问题,问卷生成后怎样检测其信度和效度?这些环节需要科学准确地把握。近年来,来自自然科学的量化实证方法在教育研究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在地理教育研究中,实验的方法运用较为广泛,从实验的目的、设计、过程到实验结果,各个环节紧密相扣,但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实验的对象是学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教育实验的过程和复杂程度往往超过自然科学实验。教育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综合性,集中体现在它需要哲学方法、科学方法和艺术方法的综合运用。 ——选自《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年第7期上半月 

窗外,淅沥沥的秋雨下个不停,100位来自河南省各个县的农村教师聚在大合教,聆听国培专家杨蕙如老师的娓娓道来。 杨老师强调,地理核心素养一定是解决复杂的问题情境时所表现出的综合思维品质。 接下来,杨老师带我们从课标开始,如何认识地理教学。课表从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对我们提出了要求。 首先是,教学目标的叙写。杨老师先为我们展示了目标叙写中存在的问题,使我们明白了学生是行为主体,教学目标陈述大而空泛,把课时目标等同于课程目标。三维目标不能割裂开来,三维目标是一个目标的三个维度,不是三个目标,不是三件事。具体应该表述为:在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之下,遇到什么样的过程,以何种方法,获得何种知识技能。在教学目标叙写中避免使用“了解、理解、懂得、学会”指向不明的行为动词,因为这样不具体,不可测评。 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落实“目标——教学——评价”。确定目标,围绕目标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评价要考察学生的思维过程。坚持“教——学——评”一致性,即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以及评价和目标的一致性。首先根据课程标准、学生情况、教学资源确定教学目标,接下来制定评价任务,开展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活动,最后评价学生表现。 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路径是按照能力层次要求逐步提高:了解-理解-应用-分析-评价-设计。了解认知维度:记忆。(运用材料)说出,记住,描述,列举。在地图上指出、辨认、识别等。理解认知维度:解释、归纳、概论、阐述、举例说明:识(判)别、量算、估算。应用认知维度:执行、实施、运用、设计、解决、计划、总结。分析认知维度:比如展示气温和降水分布图,气候直方图让学生分析。 教学设计要用自学,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丰富的活动,把课堂和现实生活连接起来,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 评价设计题目让学生用知识点解决问题。比如讲解地势特征时,先告诉学生地势特征的分析工具:河流、剖面图、气温、等高线、等温线,然后再让学生基于这些要素分析地形。 杨老师以《地理概念的教学》为例,为我们示范如何进行地理概念的教学。活动一、找出描述气候的词语。活动二、必须分类。两个活动,让学生抽取特征,自己定义概念。关于概念的教学,脑中有了思路。概念教学,一定不是让学生自己背书上的概念,而是让学生经历学习的真实情境,自己总结概念。 关于地理规律的教学,杨老师教会我们,从感性认识——局部规律——整体规律。此外,还有地理原理的教学,地势特征的教学,气候特征的教学,河流特征的教学。每一类都有本身的教学规律,这需要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努力钻研。 杨老师以一个中招出题人的眼光,指引着我们教学应该走向何方,理念懂得了,还需去实践和运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