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食品加工中应用研究进展论文

发布时间:2024-06-29 13:04:00

食品加工中应用研究进展论文

固定化细胞技术的食品工业应用论文

摘要 :固定化细胞技术是一种现代化高新技术,该种技术将细胞、酶、原生质等物质束缚于特殊相中,使之与整体流体分割开来,但是可以实现与效应物与低物的分子交换。目前,固定化细胞技术已经在环保、化工、制药、食品等领域中得到了应用。本文就固定化细胞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 :固定化细胞技术;食品工业;应用

固定化技术最早产生于上世纪60~70年代,是指利用化学或物理方式将酶或细胞固定在载体上,可以有效的提升酶的稳定性。固定化细胞技术是食品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技术,酶的效力在反复的反应中不会流失,可以连续生产,节约成本,因此得到广泛的应用。

一、固定化细胞的优缺点

固定化细胞较之固定化酶有下列优点:一是细胞中的酶直接发挥作用,不用直接从微生物细胞中提取出来,这样既能有效的保证酶的活性,也可以降低成本;二是细胞的繁殖速度快稳定性高;三是较之提取出来的酶,细胞中的酶的稳定性更好;四是细胞中的酶可以连续反应,操作简便;固定化细胞也有一些缺点,首先,菌体具有自溶的特点,要防止菌体自溶,保持菌体的完整性,从而提高产品的纯度;其次,细胞中的蛋白酶容易分解,要采用一定的技术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再次,细胞中有多种菌,会影响细胞的固定性,为了防止副作用的发生,要有效抑制其它酶的活性。

二、细胞固定化的方法

细胞固定化有许多的方法,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的选用。(一)吸附法吸附法分为表面吸附法和细胞聚集法两种,其中表面吸附法是指利用微生物本身的吸附能力,将细胞固定在载体中。可以充当吸附细胞的载体有多种,例如高岭土、多孔硅、活性炭等多孔性的物质[1]。细胞聚集法是指利用细胞本身的聚集性,将细胞大面积的培养,从而提升细胞的浓度。(二)包埋法包埋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分为凝胶包埋法和微胶囊法两种,凝胶包埋法是将细胞用凝胶来包埋固定,生产啤酒、酒精、抗生素一般采用这种方法。微胶囊法是利用胶囊将细胞包埋起来,以利于长期保存。(三)共价结合法共价结合法对于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没有很专业的技术不容易成功。它是利用氨基、羧基等反应基因,与已经活化的`载体相互融合形成共价键,从而让细胞固定在载体中[2]。(四)交联法交联法是利用戊二醛、甲苯二异氰酸酯等交联剂,直接与细胞上的氨基、酚基等反应集团进行反应,让各个细胞之间相连,形成网状的结构,从而形成固定化细胞。

三、固定化细胞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固定化细胞技术在食品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很好的效果。现阶段固定化细胞技术不仅仅应用于食品加工上,在制药技术、化学分析、环境保护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

(一)果葡糖浆的生产

首次利用微生物菌体生产果葡糖浆是在1966年的日本,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随即投入了生产[3]。1969年将技术进行进一步提升,利用菌体热固法生产出固定化细胞,实现连续化的生产,有效的提升了果葡糖浆的质量。在生产的过程中,首先在微生物中水解出葡萄糖,然后再将葡萄糖转化为比较甜的果糖,再提炼浓缩就可以成为果葡糖浆。

(二)柑桔类果汁的脱苦

常用的柠檬苦素类脱苦酶其PH值为碱性,但是不适用柑桔的加工生产中使用,可以采用细胞固定化的技术,将细胞固定在载体中,用于柑桔果汁的脱苦。利用固定化细胞技术,对于PH值不再有特殊的影响,可以有效的进行具有酸性特征的柑桔的脱苦。固定化细胞技术的使用,有效的解决了柑桔果汁的脱苦问题,让柑桔果汁的口感更好,更能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三)酱油生产

酱油是每个家庭厨房中的必需品,采用固定化细胞技术可以更有效的促进酱油的生产。通过固定化细胞技术生产酱油,可以缩短生产周期,提升酱油的口感,让酱油的质量更加优越。在生产的过程中,将固定化细胞放置在搅拌罐的反应器中与过滤装置有效的结合,让它们做出反应,即可生产出风味良好的酱油产品。

(四)酿酒

酿酒是固定化细胞技术另一项重要的应用,较之传统的酿酒技术,利用固定化细胞酿出的啤酒香气更浓、澄清度更高,口感更好,并且酵母菌得到更好的发酵,让其中的麦芽糖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固定化细胞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酿酒领域,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外固定化细胞技术也可以应用于米酒的酿造和酒精的生产中[4]。固定化细胞技术在食品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还非常多,如固定a-淀粉酶、固定化氨基酰化酶的生产中,目前,很多固定化细胞与固定化酶还处在试验阶段,其中还有一些技术难题尚未克服,很多还处于研究和开发中,但它已经给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随着固定化技术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固定化酶、细胞、原生质体应用于生产。

四、结语

目前,各个国家都开始将固定化细胞技术应用在工业生产领域之中,其应用范围已经超过了食品加工、制药工业与轻化工业,扩展至环境保护、化学分析、能源开发等新型领域中,在下一阶段下,固定化细胞技术将表现出更好的发展前景。总之,固定化细胞技术利用了细胞密度高、繁殖速度快和耐毒害性好的特点,在食品工业的生产中表现出很高的优势。固定性细胞技术还有许多优良的性能没有发挥出来,我们要加大固定化细胞技术的研究,让其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参考文献:

[1]韩文静.固定化酶的新型制备方法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科技,2009(02).

[2]毛跟年,李丽维,齐凤.固定化酶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酿造,2009(08).

[3]乔德亮,胡冰,曾晓雄.酶固定化及其在食品工业中应用新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08(01).

[4]李晔.酶的固定化及其应用[J].分子催化,2008(01).

食品加工就是把可以吃的东西通过某些程序,造成更好吃或更有益等变化。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面点食品加工技术论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试论中西面点加工工艺的区别

【摘 要】中西方面点在制作理论和技术上相互融合,各取所长,但由于中西方饮食的差异,在加工制作方法上还有一些不同。本文以紫薯面点为例,就中西面点在加工制作等方面所存在的一些差异做一浅谈。

【关键词】中西面点;紫薯;营养保健

1.中西面点简介

中式面点

中式面点指源于我国的点心,简称“中点”,双称为“面点”,它是以各种粮食、畜禽、鱼、虾、蛋、乳、蔬菜、果品等为原料再配以多种调味品经过加工而制成的色、香、味、形、质俱佳的营养食品。面点在中国饮食行业中通常被称为“白案”。它在饮食形式上呈现出多样性,既是人们不可缺少的主食又是人们调剂口味的补充食品。

西式面点

西式面点以面、糖、油脂、鸡蛋和乳品为原料,辅以干鲜果品和调味料,经过调制成型、装饰等工艺过程而制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质的营养食品。是西方饮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同东方烹饪一样,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面点行业在西方通常被称为“烘焙业“,在欧美国家十分发达。烘焙食品以款式美观、色香味美、新鲜可口的高品质制品来吸引顾客,促进产品销售。

2.中西面点加工方法的差异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造就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也就是说,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其博大精深不可言喻。西方饮食精巧专维、自成体系。虽然饮食文化差异较大,但是在中西方饮食中大部分以面食为主,那么面食在制作和加工方面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侧重点,也就是说,中西式面点为了迎合各自的饮食习惯,在制作加工方面存在以下差异。

中西方糕点在选料和成形加工方面存在的差异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特产丰富,这就为中式面点制作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再加上人口众多,各地气候条件不一,人们生活差异也很大,所以 选料要求比较精细,花样品种繁多。又由于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中方糕点制作的过程中要求纯手工制作,这就彰显出中式面点在加工制作上的难度和技巧。中式面点要求成形技法多样,造型美观,面点成形是面点制作中一项技术要求高、艺术性强的重要工序,归纳起来,大致有 18 种成形技法,即:包、捏、卷、按、擀、叠、切、摊、剪、搓、抻、削、拨、钳花、滚沾、镶嵌、模具、挤注等。通过各种技法,又可形成各种各样的形态。通过形态的变化,不仅丰富了面点的花色品种,而且还使得面点千姿百态,造型美观逼真。西式面点用料也很讲究,大多以乳品、蛋品、糖类、油脂、面粉、干鲜水果等为常用原料,其中蛋、糖、油脂的比例较大,而且配料中干鲜水果、果仁、巧克力等用量大。西点的加工制作要求从造型到装饰,每一个图案或线条,都清晰可辨,简洁明快,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西方糕点的加工装饰属于用一两种装饰材料进行的一次性装饰,操作简便、速度快适合大批量生产。其制作表现形式主要有:仿真形式、抽象形式、卡通形式等等。

中西面点在烹制加工方法上的差异

中国的面食,制作的时候以蒸、煎、烘、煮、烙、炸为主,口感较为轻淡,不像西点,太甜,中式面点多以油炸为主,多油腻,其实这点和中国人的饮茶文化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茶可以去油腻。西方的点心,制作的时候以烘、烤为主,主要依靠模具一次性成型。这样制作起来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而且形状统一,看起来比较整齐、美观。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和传播,中西方的烹制方法也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在烹制面食的时候就可以选择多种烹制方法相结合,这样就能让人们品尝到各种口味不同、风格各异的美食。综上所述,不管是中点还是西点,在加工工艺上应该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推陈出新。

这本来就是餐饮工作人员不变的信条。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餐饮文化也在逐步走向理解、包容、融合、贯通。餐饮从业人员在保护好历史积淀下来的传统工艺的同时,也要努力学习西式面点的制作技巧。内外兼收,洋为中用,为国人的餐桌上献上更多的面点制品,做出符合中国人口味的美味佳肴。

3.芝麻莲蓉酥的制作

材料:

油皮:中筋面粉200克(高粉150克+低粉50克)、细砂糖36克、猪油65克、温水70-80克、盐3克

油酥:低筋面粉200

克、猪油90克

内馅:红莲蓉(广州莲香楼出品)500克、

装饰:蛋液适量,生白芝麻适量

(以上量可做成品20个)

(1)油皮:面粉加入其余材料揉成面团,静置15分钟,分成20份备用。

(2)油酥:面粉与油揉成团,分成20个备用。

(3)内馅:黑芝麻蓉分成20份,葡萄干洗净沥干水,每份芝麻蓉包入3、4粒葡萄干滚圆备用。

(4)油皮包入油酥,擀卷两次,再擀成圆皮,包入内馅,收口朝下,略压成扁圆状,刷蛋液,再沾上一层白芝麻,放入烤盘。

(5)烤箱预热,190度中层烤约25-30分钟即可。

4.紫薯面点的制作

紫薯又叫黑薯,英文名称 Purple Potato,紫薯因其表皮和肉质均呈迷人的紫色而更加的惹人喜爱。紫薯不但颜色可爱,而且还有多种人体必需的物质,其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同时还富含硒元素和花青素。

在馅心上的应用

将紫薯清洗、去皮、切片、蒸煮后制成紫薯泥,紫薯泥与牛奶、椰浆、大枣、果仁、砂糖等常用面点馅心原料搭配,可以制作出十几种甚至几十种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馅心。

在西式面点上的应用

蒸煮熟制的紫薯泥不仅仅可以制成馅心,还可以直接放入调制的面团或面糊中。制出别具一格的可口美食。

例一:紫薯蛋糕:

原料:鸡蛋500克,砂糖400克,蛋糕油40克,紫薯泥500克,低粉500克,小苏打10克,泡打粉10克,香粉10克,色拉油300克,水 300克。做法:(1)预热烤箱至 170℃(或上火175℃、下火160℃),在烤盘上铺上垫纸,再放好蛋糕圈备用。(2)将鸡蛋液放入搅拌桶,加砂糖快速搅拌至发白。(3)在搅拌桶依次加入蛋糕油、低筋粉、泡打粉、苏打粉和紫薯泥,打发至中性发泡。(4)依次慢速加入水、色拉油拌匀,装入烤盘进烤箱烘烤。(5)约烤40分钟,至蛋糕完全熟透取出,冷却后即可使用。

例二:紫薯糕

原料:紫薯500克,温水1100克,糖200克,鱼胶粉18克做法:(1)将紫薯蒸熟后去皮,用搅拌机加600克温水搅拌成糊状。(2)鱼胶粉用冰水泡开,沥干后和温水一起放锅内 , 小火烧开使之熔化。(3)把紫薯倒入锅内,再加入糖煮沸后再煮5分钟 , 需一直搅拌。(4)倒入干净的容器内,冷藏至凝固,取出切块即可。

在中式面点上的应用

(1)紫薯面条、饺子。

面条作为中国面食家族的重要一员,深受人们喜爱。紫薯全粉与一定量的面粉混合(通常 1:3),运用常用的面条加工工艺,可以制作出美味的紫薯面条。一碗热气腾腾的紫薯面条,再配以当地各具特色的酱卤,保证让你胃口大开、回味无穷。当热喜欢吃饺子的朋友也可以用紫薯面团来包饺子,无论是荤是素您做的紫薯面饺子不仅馅心鲜美,饺子里还会有紫薯带给您的香甜。

(2)紫薯馒头、花卷。

面粉中加入紫薯面,通过发酵制成的馒头、花卷更容易消化吸收,紫薯的保健功能会更好的发挥作用。尤其适用于老年人、特殊人群食用。

【参考文献】

[1]余建忠.烘培业从同质化走向细分化 [J].农产品加工(综合刊),2010,(08):14-15.

[2]顾尧臣.主食面制品加工技术的探讨和建议[J].粮食与食品工业,2003,(03):8-12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面点食品加工技术论文

食品加工研究进展论文4000字

食品加工就是把可以吃的东西通过某些程序,造成更好吃或更有益等变化。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面点食品加工技术论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试论中西面点加工工艺的区别

【摘 要】中西方面点在制作理论和技术上相互融合,各取所长,但由于中西方饮食的差异,在加工制作方法上还有一些不同。本文以紫薯面点为例,就中西面点在加工制作等方面所存在的一些差异做一浅谈。

【关键词】中西面点;紫薯;营养保健

1.中西面点简介

中式面点

中式面点指源于我国的点心,简称“中点”,双称为“面点”,它是以各种粮食、畜禽、鱼、虾、蛋、乳、蔬菜、果品等为原料再配以多种调味品经过加工而制成的色、香、味、形、质俱佳的营养食品。面点在中国饮食行业中通常被称为“白案”。它在饮食形式上呈现出多样性,既是人们不可缺少的主食又是人们调剂口味的补充食品。

西式面点

西式面点以面、糖、油脂、鸡蛋和乳品为原料,辅以干鲜果品和调味料,经过调制成型、装饰等工艺过程而制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质的营养食品。是西方饮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同东方烹饪一样,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面点行业在西方通常被称为“烘焙业“,在欧美国家十分发达。烘焙食品以款式美观、色香味美、新鲜可口的高品质制品来吸引顾客,促进产品销售。

2.中西面点加工方法的差异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造就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也就是说,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其博大精深不可言喻。西方饮食精巧专维、自成体系。虽然饮食文化差异较大,但是在中西方饮食中大部分以面食为主,那么面食在制作和加工方面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侧重点,也就是说,中西式面点为了迎合各自的饮食习惯,在制作加工方面存在以下差异。

中西方糕点在选料和成形加工方面存在的差异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特产丰富,这就为中式面点制作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再加上人口众多,各地气候条件不一,人们生活差异也很大,所以 选料要求比较精细,花样品种繁多。又由于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中方糕点制作的过程中要求纯手工制作,这就彰显出中式面点在加工制作上的难度和技巧。中式面点要求成形技法多样,造型美观,面点成形是面点制作中一项技术要求高、艺术性强的重要工序,归纳起来,大致有 18 种成形技法,即:包、捏、卷、按、擀、叠、切、摊、剪、搓、抻、削、拨、钳花、滚沾、镶嵌、模具、挤注等。通过各种技法,又可形成各种各样的形态。通过形态的变化,不仅丰富了面点的花色品种,而且还使得面点千姿百态,造型美观逼真。西式面点用料也很讲究,大多以乳品、蛋品、糖类、油脂、面粉、干鲜水果等为常用原料,其中蛋、糖、油脂的比例较大,而且配料中干鲜水果、果仁、巧克力等用量大。西点的加工制作要求从造型到装饰,每一个图案或线条,都清晰可辨,简洁明快,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西方糕点的加工装饰属于用一两种装饰材料进行的一次性装饰,操作简便、速度快适合大批量生产。其制作表现形式主要有:仿真形式、抽象形式、卡通形式等等。

中西面点在烹制加工方法上的差异

中国的面食,制作的时候以蒸、煎、烘、煮、烙、炸为主,口感较为轻淡,不像西点,太甜,中式面点多以油炸为主,多油腻,其实这点和中国人的饮茶文化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茶可以去油腻。西方的点心,制作的时候以烘、烤为主,主要依靠模具一次性成型。这样制作起来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而且形状统一,看起来比较整齐、美观。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和传播,中西方的烹制方法也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在烹制面食的时候就可以选择多种烹制方法相结合,这样就能让人们品尝到各种口味不同、风格各异的美食。综上所述,不管是中点还是西点,在加工工艺上应该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推陈出新。

这本来就是餐饮工作人员不变的信条。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餐饮文化也在逐步走向理解、包容、融合、贯通。餐饮从业人员在保护好历史积淀下来的传统工艺的同时,也要努力学习西式面点的制作技巧。内外兼收,洋为中用,为国人的餐桌上献上更多的面点制品,做出符合中国人口味的美味佳肴。

3.芝麻莲蓉酥的制作

材料:

油皮:中筋面粉200克(高粉150克+低粉50克)、细砂糖36克、猪油65克、温水70-80克、盐3克

油酥:低筋面粉200

克、猪油90克

内馅:红莲蓉(广州莲香楼出品)500克、

装饰:蛋液适量,生白芝麻适量

(以上量可做成品20个)

(1)油皮:面粉加入其余材料揉成面团,静置15分钟,分成20份备用。

(2)油酥:面粉与油揉成团,分成20个备用。

(3)内馅:黑芝麻蓉分成20份,葡萄干洗净沥干水,每份芝麻蓉包入3、4粒葡萄干滚圆备用。

(4)油皮包入油酥,擀卷两次,再擀成圆皮,包入内馅,收口朝下,略压成扁圆状,刷蛋液,再沾上一层白芝麻,放入烤盘。

(5)烤箱预热,190度中层烤约25-30分钟即可。

4.紫薯面点的制作

紫薯又叫黑薯,英文名称 Purple Potato,紫薯因其表皮和肉质均呈迷人的紫色而更加的惹人喜爱。紫薯不但颜色可爱,而且还有多种人体必需的物质,其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同时还富含硒元素和花青素。

在馅心上的应用

将紫薯清洗、去皮、切片、蒸煮后制成紫薯泥,紫薯泥与牛奶、椰浆、大枣、果仁、砂糖等常用面点馅心原料搭配,可以制作出十几种甚至几十种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馅心。

在西式面点上的应用

蒸煮熟制的紫薯泥不仅仅可以制成馅心,还可以直接放入调制的面团或面糊中。制出别具一格的可口美食。

例一:紫薯蛋糕:

原料:鸡蛋500克,砂糖400克,蛋糕油40克,紫薯泥500克,低粉500克,小苏打10克,泡打粉10克,香粉10克,色拉油300克,水 300克。做法:(1)预热烤箱至 170℃(或上火175℃、下火160℃),在烤盘上铺上垫纸,再放好蛋糕圈备用。(2)将鸡蛋液放入搅拌桶,加砂糖快速搅拌至发白。(3)在搅拌桶依次加入蛋糕油、低筋粉、泡打粉、苏打粉和紫薯泥,打发至中性发泡。(4)依次慢速加入水、色拉油拌匀,装入烤盘进烤箱烘烤。(5)约烤40分钟,至蛋糕完全熟透取出,冷却后即可使用。

例二:紫薯糕

原料:紫薯500克,温水1100克,糖200克,鱼胶粉18克做法:(1)将紫薯蒸熟后去皮,用搅拌机加600克温水搅拌成糊状。(2)鱼胶粉用冰水泡开,沥干后和温水一起放锅内 , 小火烧开使之熔化。(3)把紫薯倒入锅内,再加入糖煮沸后再煮5分钟 , 需一直搅拌。(4)倒入干净的容器内,冷藏至凝固,取出切块即可。

在中式面点上的应用

(1)紫薯面条、饺子。

面条作为中国面食家族的重要一员,深受人们喜爱。紫薯全粉与一定量的面粉混合(通常 1:3),运用常用的面条加工工艺,可以制作出美味的紫薯面条。一碗热气腾腾的紫薯面条,再配以当地各具特色的酱卤,保证让你胃口大开、回味无穷。当热喜欢吃饺子的朋友也可以用紫薯面团来包饺子,无论是荤是素您做的紫薯面饺子不仅馅心鲜美,饺子里还会有紫薯带给您的香甜。

(2)紫薯馒头、花卷。

面粉中加入紫薯面,通过发酵制成的馒头、花卷更容易消化吸收,紫薯的保健功能会更好的发挥作用。尤其适用于老年人、特殊人群食用。

【参考文献】

[1]余建忠.烘培业从同质化走向细分化 [J].农产品加工(综合刊),2010,(08):14-15.

[2]顾尧臣.主食面制品加工技术的探讨和建议[J].粮食与食品工业,2003,(03):8-12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面点食品加工技术论文

发展绿色食品大豆产品促进黑龙江省大豆产业振兴摘要:黑龙江省借助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优势和较高的机械栽培技术水平,绿色食品大豆生产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受国际市场的冲击较大,还面临着种植收益过低、基础设施薄弱、精深加工能力不强等限制因素。 关键词:绿色食品;大豆产业;黑龙江省 一、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豆发展现状 大豆是黑龙江省的主栽作物,在黑龙江省有多年的栽培历史,种植面积、总产量都占全国的1/3左右。200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明确了发展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是黑龙江农业的发展方向。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绿色食品大豆产业也随着迅速发展起来,从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绿色大豆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到2008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 万亩,年均递增20%以上,现已占全省大豆种植面积1/4以上,产量达到250万吨以上。已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44个,面积1 万亩。认证绿色食品大豆产品138个,企业65 家。 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豆的产业优势 1.黑龙江省环境条件优良。黑龙江开发较晚,环境污染小,病虫害发生率比南方低。森林、草原、湿地资源丰富,全省拥有森林3亿亩,森林覆盖率;天然草原面积约6 500万亩;湿地面积6 510万亩。生态良好,具备发展绿色大豆得天独厚的条件。黑龙江土质肥沃,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全省属中、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370毫米~670毫米,光、热、雨同季,适于大豆生长,加之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农产品品质优良。 2.大豆栽培技术水平较高。黑龙江省是全国大豆主产区之一,大豆面积占全国种植面积近1/3,黑龙江省农垦耕地占全省的1/5,土地规模化种植、机械标准化作业、栽培制度科学化已经走在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前列。目前,全省在各环节、各层面开展的农场与地方县合作共建成效突出,带动了地方大豆种植水平的提高。 3.绿色大豆的科研水平较高。黑龙江省从事大豆生产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较多,每个市都有多家从事大豆技术的研究机构,近几年,每年的育成品种都在十个以上,70%以上大豆品种为高脂肪、高蛋白及兼用型品种,黑字号、垦字号大豆油脂居全国领先水平,东农42等品种蛋白含量领先国际水平;每年省政府都投入专项资金用于绿色大豆产业的开发和研究,委托东北农业大学、农科院、植保站等单位进行绿色大豆高效生产技术的专题研究,为绿色大豆的生产、加工提供科技保障。 三、黑龙江省绿色大豆产业发展限制因素 1.加入WTO后受国际市场影响比较大。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关税大幅降低, 大豆和豆粕进口关税都降低到了3% 和5% 以下, 不对大豆的进口实行配额制,不对大豆出口实行补贴,这在政策上为国外大豆的进口铺平了道路。这几年中国的大豆进口在逐步增加,2005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量约为2 600万吨,2006年大概是2 800万吨,2007年3 万吨,几乎每年都有200万吨的增加,2008年中国大豆进口量达到3 万吨,较2007年的进口量大幅增加万吨,增幅达到,连续第四年创下中国大豆进口量的历史最高纪录,预计2009年的进口量还将增加。与进口大豆相比, 国产大豆无论在商品质量和价格上均有较大差距,2008年底,黑龙江省大豆的国储库收购价格3 700元/吨左右,而进口大豆到港价格仅为3 100元/吨,每吨比国产大豆低600元。 2.三大主栽作物比较大豆处于劣势地位。2005年以来黑龙江省大豆的种植面积逐年下降,2007年种植面积为5 713万亩,与2005年相比减少600万亩,这里还没有考虑后开垦的耕地面积补充进来的(大多数生荒地都适合种大豆)。相反,水稻、玉米种植面积却逐年增加,尤其玉米面积2007年比2005年增加了1 800万亩,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大豆面积的萎缩。原因主要是与水稻、玉米相比种植大豆的效益底,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不高。2008年大豆的公顷收益不足千元,而水稻、玉米的公顷收益都在3 000元以上。 3.大豆主产区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黑龙江省大豆的主产区基本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大豆是比较适合机械化作业的作物,黑龙江省的机械化种植水平也较高,但农田基础设施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近几年连续发生的春旱、夏旱等自然灾害给黑龙江省的大豆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我们各级政府虽然每年都在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抗旱,但收效不大,主要原因是大豆种植面积较大、资金的投入还不到位,机井眼数还不能覆盖大多数产区。没有形成“旱能浇、涝能排”的绿色农业生产模式。 4.大豆精深加工能力不强。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多是传统的制油企业,数量多,成规模的少,粗加工多,深加工少;传统加工多,新兴加工少;有些企业甚至没有小包装,直接给省外企业加工毛油,这样利润空间就小。产业布局与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从规模结构上看,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低,综合利用水平低。虽然一些企业也申请了绿色食品标志,但都是一些大豆、豆油、豆粕等初加工产品,像一些深加工豆制品、分离蛋白等加工企业近两年刚刚出现,但规模较小,还没有形成品牌,市场影响力小。必须采取高新技术向工业化、深加工方向发展。 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与沿海企业相比,大豆基本都为本地大豆,收购成本较高,而且大多数豆油都是销往省外,销售半径也较长,运输成本增加,这使得黑龙江省的豆油加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黑龙江省发展绿色大豆产业的建议 1.借助政策优势,扩大绿色大豆种植面积。从2004年开始,黑龙江省进行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创建工作,省财政拿出专项资金用于绿色大豆基地的环境监测和管理费用,各大豆主产县应利用该项目,积极争取开展绿色食品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创建工作。基地的创建上连着企业,下牵着农户,是一个企业增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绿色富农工程,也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发展战略的一个具体体现。积极落实省政府“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到2012年,全省建设优质大豆基地5 700万亩,大豆总产量170亿斤。按绿色食品大豆生产技术规程种植的大豆是优质大豆,绿色食品大豆基地是优质大豆基地建设的重要途径,各大豆主产县应借助政策优势、制订计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绿色食品大豆基地的发展。 2.实行由种植大省向加工大省的战略转变。黑龙江省是大豆的种植大省,绿色大豆的种植面积也排在全国首位,但加工相对薄弱。黑龙江省应积极制定措施,实行由种植大省向加工大省的转变。近几年除了老牌的九三油脂、阳霖油脂大型油脂加工企业外,也涌现出了像哈高科异黄酮、日月星蛋白粉、瑞盛素肉这样的深加工企业,政府应高度重视,积极扶持这些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对整个绿色大豆产业的拉动作用。无论是大豆生产还是大豆制品加工,都必须实施标准化生产, 逐步建立科学、完备的大豆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检测和质量认证三大体系,狠抓产地环境、农业投入、生产过程、包装标识、市场准入五大环节的管理,改变无标生产、无标上市和无标流通的状态。要把“振兴大豆产业行动计划”和“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推广大豆绿色栽培技术,杜绝使用不合理农药与化肥,建立绿色有机大豆生产基地,发展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大豆原料和绿色大豆制品,以适应安全、营养食品消费的需要。 3.加强管理,确保大豆食品质量安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空前的高,食品质量安全法也于今年6月实施。所以企业应该通过加强企业管理,来确保质量安全,应当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档案,保存企业购销记录、生产记录和检验记录等与食品质量安全有关的资料,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试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和召回制度。企业食品质量安全档案应当保存三年,做到哪个环节出现问题有据可查。黑龙江省大豆加工的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食品安全体系及质量认知体系也相对滞后,大多数企业没有通过“国际质量管理标准(ISO9000)”及“国际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良好操作制造(GM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等相关认证,质量安全管理相对松散,若把黑龙江省建成农产品深加工大省,食品强省还需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加强企业的管理水平,向品质优良、管理一流、绿色名牌的方向前进。 4.加大力度保护非转基因大豆生产,打造绿色食品大豆产品知名品牌。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种植的都是转基因大豆,因其出油率高、产量高、种植成本低,竞争力远远强于中国大豆。但中国大豆具有高蛋白、非转基因和绿色食品大豆产品的品牌特色,用于加工成食用大豆系列食品,具有质量高、品质好、食用安全等优势。因此,以非转基因、绿色食品、优质安全为切入点,黑龙江省要积极培育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大豆产品品牌,严格非转基因大豆标识制度,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争强市场竞争力。像九三豆油、阳霖豆油这样的老品牌,继续巩固市场占有率,向新食用油产品开发、改善产品包装、有机产品认证方向发展;新的深加工企业应看清形势、抓住机遇,确定好自身的市场定位,努力确立市场的品牌地位。像大庆日月星蛋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们率先在全国进行高纯度蛋白质粉的开发,并调配成适合不同人群的营养蛋白质粉、饮料、饼干等,认证了十多个绿色食品标志,公司以非转基因、绿色营养、优质安全为宣传口号,成功占领了国内大部分市场,是国内最大的蛋白质粉加工企业,现“日月星”商标已是中国驰名商标和亚洲最具价值品牌。黑龙江省的企业要跳出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的恶性竞争圈子,独树一帜,以非转基因和绿色食品的黑龙江品牌,提高大豆产品的附加值,叫响品牌,占领国内市场、打入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孙向东,任红波.加入WTO后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展望与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0,(6):39-41. [2]韩晓增,王守宇.发展黑龙江省绿色大豆产业带的思考[J].大豆通报,2001,(6):3-4. [3]芦玉双.黑龙江省大豆产业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报告[J].大豆通报,2003,(1):28-30. [4]曹海英.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黑龙江粮食,2006,(1):18-20.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关注,成为各国政府和消费者谈论的焦点。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关于食品的科技论文3000字,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关于食品的科技论文3000字篇一 重视食品质量,保证食品安全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的根本要素。在任何一个国家,食品质量及其安全性都是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百姓共同关注的一个永恒主题。食品安全不仅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健康,还涉及到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的声誉[1]。由食品安全问题引起的事件还会直接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国际间的合作。为此,笔者简要论述了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性。 1食品质量 食品质量,是指食品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包括食品的外观、品质、规格、数量、重量、包装以及安全卫生等[2]。食品质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食品的特性 食品特性指食品本身固有的,可以相互区分的各种特征,如外观特性、内在特性、适用性、质量特性等。外观特性包括大小、粗细、长短等形态,黑白、黄绿、青红等颜色;内在特性包括老嫩、口感、纯度等;适用性包括使用范围、食用方法、食用条件等;质量特性包括营养成分、保健性能、保质期限、有毒有害物质含量等。食品特性有些可以通过人的感觉,如嗅觉、触觉、味觉、视觉、听觉等识别,有些只能通过仪器设备检测才能发现,如对人的生理影响或有关人身安全的特性;有些食品特性通过定性描述就很清楚,有些则需要定量说明。为表示食品质量,食品包含的一些成分不仅要说明有无,而且还要说明多少。 对食品的要求 消费者和社会对食品的要求,包括明示的要求和隐含的期望,可由不同的相关方提出。明示的要求是指在文件中明确规定的要求,如社会关于食品生产加工及其食品本身的安全、环境、自然资源等方面法律、规章、条例等规定;国家、行业或者地方关于食品的标准、规范和技术要求;市场对食品的要求,如市场准入条件、标识包装特点。隐含的要求或期望是指社会、消费者和其他相关方惯例或一般做法所考虑的需求或期望。隐含的要求或期望,是人们的意愿和期盼,是消费者对某类或某种食品长期形成的理解和要求,没有文件规定。如消费者一般认为,芹菜是绿色、细长具有特有清香气味、多纤维素的一种蔬菜,否则就不是芹菜。生产者为市场提供的芹菜不能脱离消费者对芹菜的这些基本理解。 满足消费者的程度 食品满足消费的程度,指食品满足明示要求和隐含期望的情况,它既包括满足规定要求的客观水平,也包括消费者对满足预期使用目的主观评价。质量是一种客观状态,其本身既不表示人们在主观上所做的优良程度评价、在定量上所做的技术评价、在效果上所做的适用性能评价,也不表示人们的主观质量要求。食品满足明示的要求,达到标准,说明食品质量合格。 2食品安全性 食品安全性是食品质量的基本要素。食品的安全性,就是要求食品应当无毒、无害,是指正常人在正常食用的情况下摄入可食状态的食品,不应造成对人体的危害[3]。对它的充分理解应该注意2个方面:一是对危害人体的界定。这种危害应包括消费者急、慢性毒害、感染疾病,危及消费者及其对后代的隐患。二是对无毒无害的界定。这是一种会对食品产生潜在危害健康的生物、化学、物理因素或状态。随着人类社会和现代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新的有毒有害物质不断被发现,另一方面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发现原本被认为“清洁无污染”的食品中也广泛存在着极微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因此,从食品安全性的内涵和外延来看,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食品的安全性越来越不是一个能够简单、明确判断的事情。 美国学者Jones建议应该区分绝对安全性与相对安全性2个不同的概念[4]。绝对安全性被认为是指确保不可能因食用某种食品,而危及健康或造成伤害的一种承诺,也就是食品应绝对没有风险。不过,由于在客观上人类的任何一种饮食消费,甚至其他行为总是存在某些风险,绝对安全性或零风险是很难达到的,尽管这是当代环境威胁加剧条件下普通消费者追求的目标。所谓相对安全性就是一种食物或成分,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食量情况下,不会导致对健康损害的实际确定性。任何食物成分,尽管是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或其毒性极低,若食用数量过多或食用条件不当,都可能引起毒害或损害健康。如食盐摄入过量会中毒、过度饮酒伤身体等。饮食的风险不仅来自生产过程中人为施用的农药、兽药、添加剂等,还大量来自食品本身含有的天然毒素。过度偏食可能使食品中某些化学成分在人体超量积累达到有害程度。某些食品的安全性又因人而异,如鱼、蟹类水产品经合理的加工制作及适量食用,对多数人是安全的,但对少数有鱼类过敏症的人可能带来危险。食物中某些微量有害成分的影响,也往往在对该成分过敏的人群中表现出来。以上说明,一种食品是否安全,取决于制作、食用方式是否合理,食用数量是否适当,还取决于食用者自身的一些内在条件。 食品绝对安全性与相对安全性的区分,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一方面是消费者,另一方面是管理者、生产者和科技界主流派对什么是安全食品在认识角度上的差异。前者要求对他们提供没有风险的食品,而把近年频繁发生的安全性事件归因于技术和管理的不当。后者从食品构成及食品科技的现实出发,认为安全食品并不是完全没有风险的食品,而是在提供丰富营养和最佳品质的同时,力求把可能存在的任何风险降至最低限度。可以认为,这2种不同的概念既是对立的,又是互补的,是人类对食品安全性认识发展与逐渐深化的表现,从需要与可能、现实与长远的不同侧面,概括了食品安全性比较完整的含义。 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保证食品安全,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安全稳定的重要措施。吃的放心、吃的安全、吃的健康,这是公众的强烈愿望和共同的健康追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而倡导和建立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正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是公共卫生工作的根本宗旨。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的健康权益,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食品工作者和食品消费者,要正确认识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性,确保消费者吃的放心、吃的安全、吃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陈丽华,李光宇,王世琨.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47-49. [2] 王薇.食品质量安全分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2):80-81. [3] 石毓梅.浅论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及控制体系[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9(6):38-40. [4] 张则钦.推行农业标准化确保食品质量安全[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8(7):41-44. 关于食品的科技论文3000字篇二 浅析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当今已然成为社会焦点问题。食品添加剂是促进食品工业生产最活跃的因素,被誉为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食品添加剂按其原料和生产方法分为化学合成添加剂和天然食品添加剂。现代食品工业的安全生产离不开食品添加剂,它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但若不科学地使用也会带来很大的危害,近几年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所以,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才能保持它的安全性,使之更好地有助于食品工业的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本文详细介绍了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发展趋势与食品的检测方法。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安全性食品质量安全 一、前言 食品添加剂(Food additives)是构成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因素,它对于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增加食品营养,提高食品品质,改善加工条件,防止食品变质,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食品添加剂工业,在食品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可以说没有食品添加剂工业就不可能有现代食品工业。但人工合成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直接影响食品的安全性,也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二、食品添加剂简介 1.食品添加剂的定义 食品添加剂通常是人们为了改善食品质量和保持或提高营养价值,在食品加工或贮藏过程中添加的少量天然或合成的物质。它们具有某些特定的功能,既可以是单一成分,也可以是混合物。有关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世界各国也有所不同。在我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附则中的规定,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食品营养强化剂、食品用香料、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也包括在内。(GB2760-2007《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2.食品添加剂的分类 食品添加剂按其原料和生产方法可分为化学合成添加剂和天然添加剂。一般说除了化学合成添加剂外,其余的都可纳入天然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还可按安全性评价来划分,联合国食品添加剂法规委员会(CCFA)曾在FAO/WH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讨论的基础上将其分为A、B、C三类,每类再细分为两类。 A类 JECFA已制定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ADI)T和暂定ADI者; B类 JECFA曾进行过安全性评价,但未建立ADI值,或者未进行过安全性评价者; C类 JECFA认为在食品中使用不安全和应该严格限制作为某些食品的特殊用途者。 由于食品添加剂功能各异,所以按其用途分类,世界各国至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据统计,目前国际上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种类已达14000余种,其中直接使用的约4000余种,其中香精、香料占80%以上,目前我国在GB2760-2007中已公布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1812种(含食品用香料)。国外的食品添加剂更加普遍,美国已有25000多种食品添加剂应用在近20000种食品中,日本使用的有2000多种。 3.我国食品添加剂的发展趋势 我国是13亿人口的大国,近二十年来食品工业发展迅速。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食品加工业的水平,缩短和世界食品工业发展的差距,开发新的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有了新的要求,营养食品、功能食品、保健食品、绿色食品等已成为食品消费市场的主流,而食品添加剂对生产这些产品的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可提高食品安全性 食品添加剂大大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并被誉为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添加剂在食品领域立下的功劳是不可取代和,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可以提高食品的安全性。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不可以没有食品添加剂的。 1.使用食品添加剂有利于食品的保藏,防止食品败坏变质 除少数食品(如食盐)以外,各种生鲜食品若不能及时加工或加工不当,就会腐败变质,带来很大损失。防腐剂可以防止由微生物引起的食物腐败变质,延长食品的保存期,同时它还具有防止由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的作用;抗氧化剂则可阻止或推迟食品的氧化变质,以提高食品的稳定性和耐藏性,同时也可以防止可能有害的油脂自动氧化产物的形成。这对食品的保藏具有一定的意义。 2.使用食品添加剂能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 食品的色、香、味、形态和质地等是衡量食品质量的重要指标。食品加工后有的退色、有的变色,风味和质地等也可有所改变。适当使用着色剂、护色剂、漂白剂、食用香料以及乳化剂、增稠剂等食品添加剂,可明显提高食品的感官质量,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3.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能保持或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 食品加工往往可能对原食品造成一定的营养损失,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适当添加某些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营养强化剂,可以大大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这对防止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促进营养平衡、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4.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能增加食品的品种和方便性 食品超市的货架,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各种食品,这些食品除主要原料是粮油、果蔬、肉、蛋、奶外,还有一类不可缺少的原料,就是食品添加剂。各种食品根据加工工艺的不同、品种的不同、口味的不同,一般都要选用正确的各类食品添加剂,尽管添加量不大,但不同的添加剂能获得不同的花色品种。它们大部分都是防腐剂、抗氧化剂、乳化剂、增稠剂以及不同的着色剂、增香剂、调味剂乃至其他各种食品添加剂配合使用的结果。正是这些方便食品的供应,才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5.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有利于食品加工操作,适应工业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在食品加工中使用消泡剂、助滤剂、稳定剂和凝固剂等,可有利于食品的加工操作。例如加工豆腐时使用卤水、葡萄糖酸内酯作为凝固剂,大大提高了豆腐生产的效益。 看了关于食品的科技论文3000字的人还看 1. 科学饮食健康生活论文2000字 2. 关于饮食与健康的论文 3. 有关食品微生物论文范文 4. 食品安全与健康论文3000字 5. 浅谈食品安全研究论文范文

食品安全与健康同行近年来,在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出现了令人忧虑的问题。肯德鸡的“苏丹红”、豆腐中的“吊白块”、水饺中的“毒青菜”……更危险的是“三聚氰胺”,它不仅在牛奶中大量出现,还在鸡蛋中存在。这些形形色色的食品安全问题,就像目前全球暴发的金融危机一样,席卷整个大地,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更牵动着大家的心。在我们的周围食品安全问题确实存在着。我的乡下老家盛产食用菌,记得上次回家时,我参观了整个香菇的制作过程。我与叔叔一起走进菇棚时,一股带着香菇味的暖流迎面赴来,叔叔告诉我这里就是做香菇的地方,并示范给我看制作过程。只见叔叔与其他小伙子在一起干了起来,我正看得着迷,可看到最后我感到什么地方出了毛病。只见他们把做好香菇筒袋,放入石蜡液体中浸泡。叔叔告诉我,用石蜡浸泡后不但可以保证菌棒不发生烂棒,同时可以防水,等香菇生展后还可以保证香菇水分不丢失,起到很好的保鲜作用。我听了他们对石蜡作用的介绍后,使我对“石蜡”这两个字越想越不对劲,决心弄个明白。回到家里,我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全力搜索有关石蜡的知识。终于明白了它的真面目。原来,蜡是一种工业用品,也叫工业石蜡,它是一种复杂的化学成分,其所含的危险成分主要是苯,它是对人体一种十分有害的物质。专家指出它是人体皮肤癌、肺癌产生的罪魁祸首。看了介绍我大吃一惊,原来这就是电视上宣传的严格禁止的“蜡菇”。看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这些菇农,为了自己挣大钱,追求最大的自身利益,在食用菌生产中放入了工业石蜡,制造出毒香菇。他们不知道,这种行为是犯罪行为,他不但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健康,如果这些香菇出口国外还会引起外交纠纷,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他们这样做实在是不应该啊。原来食品安全问题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也可能正在发生在我们的身上危害着我们的健康。我想,我们国家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这个问题,只有通过加强立法,严格执法才能制止这些问题的出现。同时做为一名小学生,我们也要积极地参与到食品安全的宣传中,让更多的人认识食品安全的危害,抵制农药食品、化学食品、问题食品,这样才能让食品安全与我们的健康同行。食品安全与人性食品,说的普通一点就是人们每天吃的和喝的。具体指的是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不安全的食品成为“问题食品”。提到食品安全,人们心中是异常关心的,关注的。因为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人们饮食文化多样化,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苏丹红事件”、“注水肉”还有最近的“三鹿奶粉事件”,无一不牵动着广大民众的心。随着食品的多样化发展,各种添加剂不断翻新、涌现,不断被加入食物中。肉松中有添加剂,奶粉中有三氯氰胺。虽然现社会食品的安全的信息不对称,但可能都是消费者心中所默认的,考虑到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想想我们身边的人,他们也大都认同“眼不见为净的”观点,是的,在你吃食物的时候,你不会想食品的生产过程是怎样的,你也不去想是否真的通过了国家卫生检查,你只是考虑到口感的好坏,但有时吃的是“问题食品”,你却不知道,等到出现问题时,你可能也发现不出是食品原因,当然也拿不出任何证据来证明了。生产商这样生产“问题食品”,我认为这不但影响到人民的生命安全,亦严重威胁到国家的声誉。这样做无疑是一种羞耻,一种无能,一种人性泯灭的表现。食品安全中出现问题,人们都会首先想到出售商和制造商。是的,追求利益是企业的天职,但他们不能丢失了人性;是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竞争的是价格,但是他们不能向猪肉中注水;是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内部之间,企业与民众之间有时会利益分配扭曲,但是他们不能拿消费者的健康来负担。企业固然有他们应该负担的责任,但是国家有关部门的官员也不能从旁而立。以人民利益为重,依靠国家法律法规来维护民众健康是他们的责任,有句俗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在者,建立食品安全体系是重中之重,如今《食品安全法》已让部分民众吃了颗“定心丸”。食品安全已有标准,但每个企业有自己的“标准”,有时是标准不能落实,因为个别地方官员、领导和生产制造商“勾结”,有所谓的免检产品,不用检查就发放卫生许可证,直接出售。这样可以说不为党负责,不为人民负责。消费者自身的防范意识、自我安全健康保护意识也是不可缺少的。当然买食品不能单纯的相信吹嘘的广告:质量第一,等等的。从某些消费者理解到,他们全凭广告,坦言道:有质量第一的谁还买质量第二的食品?话说回来,自己不对自身健康负责,何人还会关心你?食品安全出现问题,人的健康就会受到威胁。在如此严峻的问题面前,为什么还要出现“问题食品”?所谓的人性都到哪里去了?作为自然界生物链的最顶端,我们不是自食其果吗?

辣椒素的加工应用研究进展论文

长沙理工大学科技处处长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食品与发酵工程研究所所长,国家科技部“863”重点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评审专家,湖南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事,湖南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委员安全专家,湖南省食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食品与机械》和《湖南农业科学》杂志社编委。主要从事食品生物技术及农产品加工领域教学与科研,先后主持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两项国家级课题及三项省级课题已通过鉴定,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已授权6项。在稻米绿色供应链技术创新及淡水生物资源高效利用领域均取得了较大突破,攻克了稻米加工储运过程中的控虫难题,创新了稻米绿色储运技术、稻米质量及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研究与开发了绿色稻米生产加工工艺及其关键设备,构建了稻米HACCP管理信息系统和稻米绿色供应链示范体系;攻克了一系列淡水生物资源及其副产品综合加工技术难题,采用生物酶等绿色保鲜保脆剂的耦联处理技术,实现了水生蔬菜无硫护色保鲜技术突破;采用微胶囊包埋技术对产品香精香料的处理,使香酥莲子等产品香味更加醇和;采用分段低温速冻技术,有效改变莲子的致密结构,使产品口感更为酥松;运用真空干燥技术,实现了莲子的半成品在低温下的快速干燥,最大限度的保存莲子的营养价值;采用液体绿色熏蒸新技术,有效降低了加工物质中ɑ-苯并芘、亚硝酸盐等有害物的含量;采用低温、低盐腌制,结合连续蒸汽式烘烤和电热式远红外烘烤两步干燥法,有效地解决了肉皮分离问题,鱼肉的韧劲好;采用绿色复合脱腥新技术,实现了淡水产品的高效低成本脱腥。先后为国内外数十家企业提供了技术指导,均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社会兼职1、 《食品与机械》(CSCD-E)编委2、 《湖南农业科学》(CSCD-E)编委3、湖南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4、湖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事5、 湖南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委员安全专家6、湖南省食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1、生物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酶工程、发酵工程)2、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功能因子的分离纯化、结构分析及功能活性检测)3、食品工业新技术(微胶囊技术、膜分离技术)--------------------------------------------------------------------------------主讲课程本科生课程:食品化学研究生课程:食品酶学-------------------------------------------------------------------------------获奖成果1、《淡水鱼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获2014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多菌种低盐发酵荞头研制》获2005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复合酶法大米高压喷射液化生产系列麦芽(葡萄)糖浆和活性高蛋白粉》获2004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酶法大米一次高压喷射液化生成系列麦芽糖浆和蛋白粉》获2004年湖南省轻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5、《发酵法生产龟鹿驴酒》获2001年湖南省轻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6、《大食品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综合改革》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近5年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1、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环洞庭湖特色植物资源综合加工技术研究与产业化》(2012BAD31B08)(国拨经费1016万) ;2、科技部“863”重点项目《稻米绿色供应链技术创新与设备研制》(2008AA100801)(国拨经费915万);3、科技部星火计划《淡水鱼综合加工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2009GJD20003)(国拨经费50万);3、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主养淡水鱼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0FJ1007)(国拨经费500万);4、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子项《稻米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08FJ1004)(国拨经费20万);5、湖南省科技厅重点项目《淡水鱼综合加工关键技术研究》(2007NK2008)(国拨经费20万);6、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子项《稻米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07FJ1007)(国拨经费40万);7、湖南省科技厅重点项目《淡水鱼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新工艺研究》(05NK2010)(国拨经费20万);8、湖南省环境保护厅《耐酸а-淀粉酶的选育及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2008HK2009)(国拨经费10万);9、湖南湘粮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发芽米设备工艺参数的研究》(2009XL1004)(经费10万)---------------------------------------------------------------------------------------近5年代表性论文与专著1、 Liu, Li, Zhou, J Yu, Wang, Wang. Effects ofglutaminase deamidation on the structure and solubility of rice glutelin [J].LWT -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 44: 2205-2210. (SCI收录).2、 Liu, Li, J Yu, Wang, Wang. Effect of germinationon physicochemical, morphological and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rice starchfrom germ-remaining polished rice [J].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2, 396-398: 1493-1497. (EI收录).3、 Li, Liu, Yi, , Zhou, Hua. Microstructure and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mixturesof acid- deamidated rice protein and dextran [J].Journal of Cereal Science, 2010, 51: 7-12. (SCI收录).4、 Liu, Li, Yi, Cheng, D Xie. Extractability,chromatographic separation and amino acid analysis of rice storage proteins[C]. 2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croscale Bioseparations, 2009, 10: 、 Li, Liu, J Yu, Wang, Wang. Effect of germination on the bio-functional components in the germ-remainingpolished rice [J].Advanced MaterialsResearch, 2012, 396-398: 1615-1618. (EI收录).6、 Wang, Liu,, Li, Wang, Li, Y Li. Combination of Chlorogenic Acid andBamboo Charcoal particles Improve Husbandry Performance and Environment [J].AdvancedMaterials Research, 2012, 356-360: 142-145. (EI收录).7、 Wang, Wang, Liu, JYu. Prediction of the tertiary structure of α-glycosidase from Aspergillus nigerby homology modeling [J].AdvancedMaterials Research, 2012, 399-401: 2160-2163. (EI收录).8、 Wang, Liu, Liu, , Cheng, Y Li. Antioxidant Capacity and Polyphenolic Content of EucommiaUlmoides [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2, (396-398):1349-13529、 Wang, Liu, A Enhances the Parthenogenetic Developmental Potentials ofElectrically Activated Porcine Oocytes Matured in vitro [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1, (236-238): 2548-255310、 Li, Liu, Yi, , D Xie. Effect of germination on the protein fraction composition ofpolished rice with germ [C]. 2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croscale Bioseparations,2009, 10: 、Wang, . L. Liu, J. Yu, M. S. Wang, X. H. Li, J. H. Wang and Q. Li (2012).Changes in Muscle Protein Fractions of Grass Carp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during Early Storage Materials Research 554: 、王满生, 刘永乐, 王发祥, 等. 响应曲面法优化草鱼肉冷杀菌工艺[J]. 食品科学,2011, 32(20): 48- 51.(导师,CSCD-C)13、王发祥,王满生, 刘永乐, 晏志萍, 俞健, 李向红, 王建辉. 低温贮藏下草鱼肉优势腐败菌鉴定及其消长规律[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2, 38(2): 66-68.(CSCD-C)14、刘永乐,王满生, 王发祥, 瞿国云, 俞健. 草鱼肉酸化条件优化及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J].食品与机械,2012, 28(3): 52-54.(CSCD-E)11、刘永乐,李向红,易翠平,华欲飞,周素梅. 酸法脱酰胺大米蛋白/葡聚糖体系微结构性质研究[J]. 中国粮油学报, 2010, 10: 1-7.(CSCD-C)12、刘永乐,刘泽军,俞健. 一株耐酸性ɑ-淀粉酶高产芽孢杆菌的选育和鉴定[J]. 中国食品学报, 2009, 06:55-59. (CSCD-E)13、刘永乐,李忠海,俞健,杨培华. 耐酸性α-淀粉酶发酵动力学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 2008, 01:60-62. (CSCD-C)14、刘永乐,王发祥,周小玲,李向红,俞健,王建辉. 酶法脱酰胺对米谷蛋白分子微观结构的影响[J]. 食品科学,2011,32(17): 69-71. (CSCD-C)15、李向红,周小玲,刘永乐,俞健,张冬生.蛋白质谷氨酰胺酶对米谷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J]. 食品科学,31(17): 192-196. (导师,CSCD-C)16、张冬生,刘永乐,李向红,俞健,王发祥,王建辉. 精白保胚发芽米淀粉的理化性质[J]. 食品科学,31(17): 177-181. (导师,CSCD-C)17、伍君妮,刘永乐,李向红,俞健,王发祥,王建辉. 精白保胚发芽米食用品质[J]. 食品科学,31(19): 161-165. (导师,CSCD-C)18、王建辉,刘冬敏,刘永乐,俞健,王发祥,李向红.淡水鱼鱼骨软化工艺条件的优化[J].食品与机械,2011,(02):109-111. (CSCD-E)19、刘婷婷,蒋雪薇,周尚庭,赵龙,刘永乐.高盐稀态发酵与低盐固态发酵酱油中次生菌群分析[J].食品与机械,2010,(06):13-17.(CSCD-E)20、周小玲,刘永乐,李向红,俞健.蛋白质谷氨酰胺酶对米谷蛋白的分子结构及功能性质的影响[J].中国食品学报,2010,(05):98-105.(CSCD-E)21、魏玉翠,谢定,刘永乐,欧阳建勋,俞健,韩丹妮.螺旋藻脱腥工艺优化及其强化米粉的研制[J].食品与机械,2011,(01):136-139.(CSCD-E)22、高艳,欧阳建勋,谢定,刘永乐,俞健,伍湘东.辣椒素的提取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食品与机械,2011,(01):162-165. (CSCD-E)23、谢定,韩丹妮,欧阳建勋,刘永乐,魏玉翠,伍湘东.稻壳综合利用技术与经济浅析[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0,(03):、王青云,林亲录,刘永乐,王发祥.几种α-葡萄糖苷酶结构与活性位点的预测和比较[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0,(05):577-581.(CSCD-C)25、谢定,魏玉翠,欧阳建勋,刘永乐,俞健,王达能,伍湘东.近红外光谱的主成分判别分析应用于籼稻贮藏时间的快速鉴别[J].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0, (05): 、王光伟,丰昀,刘永乐,李加兴,邱细敏.白术多糖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期炎症反应的影响[J].食品科学,2009,(09):216-218.(CSCD-C)27、易翠平,李向红,刘永乐,周素梅,刘瑞兴.大米蛋白在面包中的应用研究[J].食品与机械, 2009,(02):120-122.(CSCD-E)28、谢定,钟海雁,刘永乐,易翠平,陈奇,李晓文.早籼米及其自然发酵液挥发性成分分析[J].中国粮油学报, 2009,(02):1-4. (CSCD-C)29、王光伟,丰昀,刘永乐,李加兴,邱细敏.白术多糖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J].食品科学,2009,(15):220-222.(CSCD-C)30、王光伟,丰昀,邱细敏,刘永乐.白术多糖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脑水肿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J].中草药,2009,(06):948-950.(CSCD-C)31、王光伟,丰昀,刘永乐,李加兴,邱细敏,谭敏.白术多糖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老年大鼠脑水肿的影响[J].食品科学,2009,(17):302-304.(CSCD-C)32、王光伟,丰昀,刘永乐,邱细敏.白术多糖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J].食品科学,2009,(19):273-275.(CSCD-C)33、王发祥,刘永乐,丁学知,夏立秋.蛋白改造提高苏云金杆菌杀虫活力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9,(11):8-12. (CSCD-E)34、刘纯友,刘永乐,俞健,易翠平,李向红.还原剂-碱法复合提取大米蛋白的工艺研究[J].食品科学,2009,(24):38-41. (CSCD-C)35、谢定,刘永乐,单阳,孙庆杰,易翠平,何新益.保鲜方便米粉抗老化研究[J].食品与机械,2006,(02):8-10, 29. (CSCD-E)36、盛灿梅,刘永乐,陈永发.淡水鱼头水解条件的研究[J].食品与机械, 2006, (04):19-21.(CSCD-E)37、谢定,刘永乐,易翠平,严聃,俞健,盛灿梅.杀菌对保鲜方便米粉品质的影响[J].食品与机械,2006,(04):32-35. (CSCD-E)38、杨培华,李忠海,刘永乐,俞健,耐酸性α-淀粉酶的开发与应用[J].食品与机械,2006,(05):132-136.(CSCD-E)39、刘永乐,李忠海,俞健,陈奇.乙基麦芽酚对酸奶发酵的影响[J].食品科学,2006,(12):538-540. (CSCD-C)40、陈奇,何新益,盛灿梅,刘永乐.风味鲢鱼干的加工工艺研究[J].食品与机械,2007,(01):129-131. (CSCD-E)41、刘永乐,李忠海,杨培华,俞健,邵立丰.产耐酸性α-淀粉酶菌株的筛选及其固态发酵条件的优化[J].中国酿造,2007,(08):29-32,、刘永乐,李忠海,俞健,杨培华.产耐酸性α-淀粉酶菌株固态发酵条件的优化[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09):、俞健,刘永乐,陈奇,李巍青.番茄红素保健果酒的生产方法[J].中国酿造,2007,(11):、刘永乐,李忠海,杨培华,俞健.诱变法选育产耐酸α-淀粉酶菌株的研究[J].食品与机械,2007,(05):11-13. (CSCD-E)46、曾力希,戴志锋,刁鑫,许秀丽,李从举,刘永乐,何裕建.外在力场对异佛尔酮不对称氧化反应的影响[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01):、王光伟,丰昀,邱细敏,刘永乐.白术多糖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脑水肿的影响[J].食品科学,2008,(12):675-677.(CSCD-C)48、刘永乐,李忠海,俞健,杨培华.耐酸性α-淀粉酶发酵动力学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8,(01):60-62. (CSCD-C)49、戴志锋,曾力希,刁鑫,李从举,刘永乐,何裕建.离心力场对氯酸钠不对称结晶的影响[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02):、李巍青,刘永乐,俞健.臭氧水替代部分SO2在蕃茄酒酿造中的应用[J].食品与机械,2005,(03):43-44+48. (CSCD-E)50、刘永乐,焦娜,黄寿恩,蔡霄英.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发酵液中液体脂肪的含量[J].食品工业科技,2004,(05):127-129.(CSCD-C)51、刘永乐,蔡霄英,黄寿恩,俞健.利用一次高压喷射液化法生产系列大米麦芽糖浆[J].食品与机械,2004,(03):4-5+19.(CSCD-E)52、刘永乐,俞健,黄寿恩,李巍青.甜型黄酒发酵过程中的生物和化学成分性质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04,(01):. (CSCD-E)---------------------------------------------------------------------------------------近5年代表性专著1、刘永乐 主编.稻谷及其制品加工技术(ISBN978-7-5019-7510-5)(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082、刘永乐 主编.稻米及其制品生产技术问答(ISBN978-7-110-06295-1)科学普及出版社2010-053、刘永乐 参编.新型糖类制品生产关键技术与典型范例(ISBN 7-5023-5467-0/)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11

辣椒内的辛辣成分为辣椒素、二氢辣椒素等,是由同类物族组成的混合物、属单脂肪酸香兰基酰胺,总称辣椒素 ; 成分纯正,提取过程中强调了选择性提取工艺,不含其它成分及杂质的称之为水溶性辣椒素。 水溶性颗粒辣椒素风味特点 产品风味之一:辣味和辣感觉 本产品主要功能成分(辛辣成分)是单脂肪酸香兰基酰胺,属热辣型,其辛辣程度可使整个口腔烧灼感觉到整个舌面,直到喉咙。 产品风味之二:独特香气 独特香气是其分子结构中含有香味基团酰胺基—CO-NH2,辣椒素分子的分子量为305,在呈味分子的分子量上限,虽然挥发性小,但因其飘移弥漫性,气息强烈,其香气强度可高达 900~1000(以干留兰香为100)。 产品独特性——水溶性成因 由辣椒素分子结构可知,它是一个非离子极性化合物,含有水溶性极性基团——酚羟基。这种极性化合物与水可形成氢键,将水分子缚束,是产品水溶性成因之一; 产品中含有原料椒皮中的蛋白质、淀粉、糖等,水可分散这些物质,形成胶溶过程,辣椒素被水膨润浸透后而被胶溶过程携带、分散,包埋在溶胶内,是产品水溶性成因之二; 水溶性辣椒素具备以下几大特点: 1)速溶于水、迅速渗透; 2)实现标准化,辣度稳定可调; 3)无色透明、辣感柔和、独特的后辣感; 产品的祛臭功能—除去鱼腥臭味 新鲜鱼含氧化三甲胺,鱼油细菌作用被还原成腥臭味的三甲胺; ♦ 新鲜鱼中含约2%尿素,由于分解产生氨而带臭味; ♦ 新鲜鱼表面粘液中含蛋白质氨基酸,故细菌繁殖产生氨、甲氨、硫化氢、甲硫醇等腥臭味; ♦ 辣椒素结构中含有酚羟基,可与三甲胺反应形成不挥发、无臭味α型复合物; ♦ 辣椒素对嗅觉细胞强烈刺激作用,可转移、分散,模糊嗅觉对臭味的注意,掩盖了腥臭气息; ♦ 水溶性辣椒素水分散蛋白质和淀粉成溶胶,对臭味吸附包埋,从而达到综合去腥臭作用。 饮品中辣味和辣感应用 水溶性辣椒素,放在饮品当中,无色透明,既不会影响产品本来的颜色,而且口感还是非常柔和的辣感,这样不会和咖啡或者饮品起到冲突,主味不会影响,后辣会让您有一种意外的惊喜。所以现在的饮品也在和咸味来搭配,会碰撞出不一样的效果和概念。 最主要代表产品 :星巴克辣意椒香摩卡 日加满  辣味功能性饮料 辣爱玉冻等 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辣椒素功能:将水溶性颗粒辣椒素应用于肉制品。在腌制的过程中,辣椒素迅速溶于腌料并渗透到肉制品中,不仅起到了去腥作用,同时也提升肉的鲜美口感。裹粉后油炸,色泽金黄不反黑。入口的感觉鲜香酥脆,辣感柔和均匀。 ♦最主要代表产品 :德克士大鸡排 麦当劳麦辣鸡翅 迪士尼火鸡腿 小南国魔鬼辣猪扒 三只松鼠牛肉干、板筋 在酸菜鱼酱中的应用 原料 :四川泡椒,辣椒籽油,水溶性辣椒素,辣椒籽,柠檬酸,冰醋酸,葱,姜,蒜,洋葱,花椒。 ♦ 辣椒素功能 :辣椒素在酱里起了很重要的角色酸辣的平和度,口尝感觉辣度和酸度比较均匀,酸辣的延长性特别长,从舌尖到舌尾流入口腔,也把酱的整体风味提,口感喝上去像现做的汤酱,外观色泽透明无沉淀,入口没有粉状感觉,柔和性,控制细菌繁殖,延长保存期。 ♦ 籽油功能 :帮助酱的风味香气,提升酸和辣的柔和度,释放了四川泡菜天然发酵的香气,从外观角度看,颜色鲜艳靓丽,在汤的表面能有光泽透明,像现熬的籽油。 在番茄辣椒酱的应用 原料 :番茄膏,洋葱,大蒜,水溶性辣椒素,辣椒酱,纯净水,食醋,糖浆,白砂糖,食用盐。 ♦ 辣椒素功能 :能让番茄风味提高新鲜度,提取番茄的酸度与辣椒素结合成一体,酸度和辣度均匀释放口感柔和,辣度稳定,无涩感,延长了酸辣度和番茄辣椒风味的结合,感觉酱的风味饱满度,柔和性,控制了微生物细菌繁殖,延长保存期。 强调:辣椒素不是食品添加剂

1、从干红辣椒中提取辣椒红素 对有机溶剂提取、非连续酶法提取和连续酶法提取辣椒红素进行了研究,并对这三种提取方法的提取条件分别进行了优化。将这三种提取方法分别在最优提取条件下进行比较发现:丙酮提取法所得辣椒红素色价最高,而非连续酶法提取所得辣椒红素色价居中,但是其副产物-辣椒碱的含量比丙酮提取法提高了 30%,连续酶法提取所得辣椒红素所含杂质较多色价较低,辣椒碱含量也不高。因此,本实验采用丙酮提取法提取辣椒红素。提取所得的辣椒红素采用硅胶柱层析分离出辣 2、红辣椒色素的提取分离及光稳定性 红辣椒粉中的色素和辣椒碱类化合物的测定方法;确定了有机溶剂法提取和初步精制辣椒油树脂的工艺;分别以辣椒粉和辣椒油树脂为原料,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分离技术和分子蒸馏技术分离辣椒色素和辣椒碱类化合 物;由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黄色素,并与混合辣 3、红辣椒中辣椒素的提取纯化及其检测方法 以干红辣椒皮粉为原料,采用索氏提取法制备辣椒树脂,结果表明:从提取效率和经济成本这两方面来考虑,提取的最佳条件为:提取溶剂95%乙醇,原料粒度40^60目,料液比1:4 g/mL,提取时间4h,经索氏提取后的溶液经浓缩可得到辣椒素总含量为辣椒树脂。 采用了水蒸气蒸馏法、硅胶柱层析法、减压升华法纯化辣椒素,结果表明:减压升华法为最佳纯化方法。以辣椒树脂为原料,在110℃下减压升华8h左右,然后用丙酮洗下弯管及冷凝管上沾附的辣椒素,过滤后去除溶剂,用4、辣椒红色素超临界流体技术提取和应用 以干红辣椒为原料,采用溶剂法和超临界法结合提取辣椒红色素等产品的系统研究。首先要以干椒为原料制备粗产品,浸取溶剂、辣椒皮粉细度、固液比和浸取时间等工艺参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确定出采用传统溶剂法制取辣椒树脂中间产品的最佳工艺条件:然后以辣椒树脂为原料,进行了超临界预实验、树脂超临界萃取正交实验、装料系数与萃取时间测定研究,确定出采用超临界COz萃取法提取辣椒红色素产品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使现有工艺与工业化接轨,提高现有色素产品的品质 5、辣椒碱提取工艺的优化设计 辣椒碱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选用九种有机溶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从提取效率和经济成本这两方面来考虑,乙醇可作为提取辣椒碱的最佳浸提剂。其浸提的最佳条件是:原料粒度 80 目,浸提温度 75℃,料液比 1:5,提取时间 1h,提取次数 4~6 次,辣椒碱提取率可达(87+1)%,辣椒碱提取量%,辣度为 131400。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化工分离技术,在食品加工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超临界 CO2流体萃取,其萃取的最佳条件是:萃取压力10 MPa6、辣椒素的提取工艺及分析方法 干红辣椒为原料制备辣椒树脂,并分别研究了浸取溶剂、辣椒皮粉细度、固液比、浸取时间和虹吸次数等工艺参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确定出索氏浸取法制取辣椒树脂的最佳工艺条件;其次以辣椒树脂为原料,分别进行了萃取溶剂用量、萃取温度、时间、次数的单因素实验以及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确定出溶剂萃取法制备辣椒精的最佳工艺条件;最后以辣椒精为原料,分别进行了相转移预处理过程中pH值、树脂的静态筛选、洗脱剂、上柱流速、洗脱流速和结晶溶剂、温度等参数的选择 7、辣椒中红色素和辣椒素的分离与精制 确定了提取辣椒红素过程的有机溶剂种类和操作方式,根据结果研究了两种提取辣椒红素的方法:丙酮索 氏提取法和乙醇超声提取法。确定了各自的最佳条件,丙酮索氏提取的最优条件为:每5克辣椒粉用1 S OmL丙酮在65℃下提取4h;超声提取辣椒红素的最优条件为:在功率为200W下,取无水乙醇与辣椒粉的液固比为12:1,超声提取3 Omin。将这两种提取方法分别在最优提取条件下比较提取的色素收率和色价发现,超声提取过程仅需要 很短时间就能达到和索氏法相同的收率,因此采用 8、辣椒中辣椒素提取分离纯化工艺 建立了一种准确、快速分析测定辣椒素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对提取物中辣椒素与辣椒素类物质的色谱分离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流动相为甲醇一水(70:30 V/V),流速,检测波长280nm,柱温控制在25 C;在保证良好线性关系的条件下,扩大了测定方法的线性范围;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性,且分析周期短,适用于辣椒素含量的精确分析。同时,对分光 9、药用天然结晶辣椒碱的制造方法 10、辣椒油脂中辣椒色素的提取方法 11、辣椒色素和辣素的提取方法 12、天然辣椒色素的生产方法 13、由辣椒提取辣椒色素和辣素工艺方法 14、辣椒红色素的提取方法 15、从辣椒中提取红色素的方法 16、辣椒红色素的提取新方法 17、自红辣椒中提取辣椒红色素和辣椒素的新工艺 18、快速提取无味辣椒红色素的新方法 19、由干红辣椒提取辣椒碱的工艺方法 20、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辣椒碱类化合物的生产方法 21、超临界二氧化碳精制脱臭辣椒红色素生产方法 22、一种含辣椒碱的农药杀虫剂 23、用辣椒油树脂生产晶体状辣椒碱类化合物的方法 24、辣椒红色素的制备方法 25、以辣椒素为原料制造高纯度辣椒碱的方法 26、皮肤用辣椒碱脂质体制剂 27、辣椒碱自抛光防污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28、从干辣椒生产辣椒素晶体的方法 29、从残次辣椒中提取辣椒精的方法 30、汽液逆流淋漓提取辣椒红色素的方法 31、从辣椒中分离辣椒红素和辣椒碱的方法 32、以6号溶剂油提取天然辣椒红色素的工业生产方法 33、提高辣椒精质量的工业方法 34、一种苦参碱·辣椒碱杀虫剂 35、辣椒碱和辣椒红色素的分步法生产工艺 36、从辣椒中提取辣椒碱晶体的方法 37、分子蒸馏洗涤法生产天然辣椒碱晶体的工业方法 38、一种用离子交换树脂法生产高纯辣椒素晶体的方法 39、从红辣椒中提取分离辣椒碱和辣椒红色素的方法 40、辣椒红色素和辣椒精的生产工艺与方法 41、水溶性辣椒红色素的制备方法 42、一种水分散型辣椒红色素微囊及其制备方法 43、大孔吸咐树脂法富集与纯化辣椒碱的方法 44、分子蒸馏法富集与纯化辣椒碱的方法 45、一种天然辣椒红色素的提取纯化方法 46、一种辣椒碱杀虫剂 47、高辣度辣椒精的制备方法 48、天然辣椒碱的提取方法 49、辣椒碱杀虫剂的生产方法及其应用 50、辣椒素和色素的微波一次提取法 文献资料 51、辣椒碱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52、离子交换法制备辣椒碱类化合物 53、辣椒红素与辣椒碱的分离 54、萃取_结晶法制备高纯辣椒碱类化合物 55、辣椒碱主要组分的RP_HPLC法测定 56、辣椒精中辣椒碱的提取工艺 57、离子交换法制备高纯辣椒碱类化合物 58、辣椒碱类化合物及脱色辣椒精生产技术研究 59、由干红辣椒提取辣椒碱的工艺方法 60、辣椒红色素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61、辣椒素类物质制备方法的研究 62、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制备纯辣椒素的研究 63、辣椒红色素提取方法研究 64、辣椒红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的研究 65、柱层析法分离精制辣椒红色素 66、辣椒素的分析方法及辣度分级 67、辣椒中辣椒素与色素提取的优化研究 68、辣椒素的应用与提取 69、超临界CO_2萃取辣椒红色素工艺条件的探讨 70、超声提取辣椒红素的研究 71、超临界CO_2萃取辣椒红色素工艺条件的研究 72、辣椒红色素提取与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73、正交试验法优选辣椒中辣椒素提取工艺的研究 74、超声强化提取辣椒素的研究 75、超临界二氧化碳精制辣椒红色素的研究 76、辣椒红色素提取技术的研究 77、红辣椒中辣椒红色素的提取工艺研究 78、辣椒红色素的提取工艺及稳定性研究 79、辣椒素的工业化提取工艺 80、辣椒素的制备工艺及分析方法 81、从干红辣椒中提取辣椒红色素的研究 82、辣椒红色素的分离提取技术 83、辣椒中红色素的提取工艺 84、辣椒辣素的提取分离技术研究 85、辣椒辣素的分离纯化及分析 86、超临界萃取技术在辣椒红色素中的应用 87、辣椒提取辣椒红色素新工艺 88、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在辣椒红色素精制工艺 89、红辣椒中红色素的提取与性质研究 90、天然辣椒红色素提取精制工艺研究 91、辣椒红色素提取精制方法 92、辣椒深加工产品中辣素含量的测定 93、辣椒素的提取与纯化 94、辣椒中辣椒红素的简便分离方法 95、辣椒红色素制取和应用研究概述 96、辣椒辣素的提取与纯化方法研究 97、辣椒红色素提取的研究 98、用硅胶柱层析分离辣椒红色素 99、微波法萃取辣椒中辣椒素的研究 100、辣椒红色素晶体制备技术的研究 101、辣椒碱的生产和应用 102、辣椒中辣椒碱和辣椒红色素的提取及应用 10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辣椒碱 104、辣椒碱的制取纯化及应用研究 105、辣椒碱的研究概述 106、辣椒碱的提取检测及其在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107、类辣椒碱素纯化实验研究 108、辣椒碱的 (略啦)

辣椒色素提取精制工艺概述天然植物色素作为着色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医药和化妆品等与人体健康紧密相关的行业。天然植物色素与人工合成色素相比,原料来源充足,对人体无毒副作用,并且天然色素大多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如天然β-胡萝卜素在防癌、抗癌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方面有明显作用。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天然植物色素的研究与开发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应用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辣椒色素是天然色素研究的热点之一,是含有多种色素成分的混合色素,包括辣椒红素(Capsanthin)、辣椒玉红素(Capsorubiu)、隐黄素(Crgtoxabthin)等红色系色素和紫黄质、黄灵等黄色系色素。目前的辣椒色素产品主要是辣椒红色素,它属于类胡萝卜素中的复烯酮类,为辣椒红素、辣椒玉红素和β-胡萝卜素的混合物,它安全无毒,能够被人体消化吸收,并在人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辣椒红色素外观为深红色粘性油状液体,可任意溶于植物油、丙酮、己醚、三氯甲烷、正己烷,易溶于乙醇,稍难溶于丙三醇,不溶于水,对酸对碱稳定(在偏酸性环境中稳定性更好),在加热条件下不易被破坏,并且具有较强的着色力和良好的分散性,但耐光性、耐氧化性较差,波长210~440nm特别是285nm紫外光可使其褪色,添加L-抗坏血酸可提高其光稳定性,添加类黄酮和多元酚等物质可作为抗氧化剂。辣椒红色泽鲜艳,色价高,其显色强度为其它色素的10倍。基于辣椒色素的上述特点,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已形成了几种较为成熟的提取、分离方法。笔者对辣椒色素提取精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作简单介绍,同时展望未来辣椒色素的研究动向。1 几种典型的辣椒色素提取精制方法 有机溶剂萃取法根据辣椒色素的理化性质,工业上多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提取:将茄科植物辣椒的成熟干燥果实之果皮粉碎后,用乙醇、丙酮、异丙醇或正己烷等抽提。考虑到天然红辣椒中含有辣椒红、辣椒素、辣椒油脂等成分,其中辣椒素即辣椒碱有辣味,高温下产生刺激性蒸气,因此在辣椒色素的精制过程中必须将其去除。从结构上看辣椒素含有酰胺键,分子中含有一个羟基,是一个极性化合物,其晶体呈现为单斜棱柱体或矩形,熔点61℃,溶于稀乙醇、己醚、丙酮、乙酸乙酯等溶剂及碱性水溶液中。考虑到辣椒红混合物和辣椒素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不同,可以利用两者的溶解度差异进行脱辣处理。贺文智等[5]基于此原理采用正己烷萃取法,利用辣椒红色素易于溶于正己烷而辣椒素较难溶于正己烷的性质将两者进行分离,操作步骤如下:称取经去蒂、去籽、粉碎处理后的红辣椒粉末,以丙酮为萃取剂进行常压萃取操作,提取液在温度为90℃、真空度为的条件下进行减压蒸馏浓缩,同时回收丙酮。用丙酮提取辣椒红的过程实质上是液固之间通过相际接触表面进行的传质过程,传质速率的快慢决定着传质设备的尺寸及操作时间。该方法为了提高传质速率,采用索氏提取器对粉末状的干红辣椒进行提取。称取一定量的经浓缩的辣椒红粗产品用一定量的正己烷进行萃取脱辣,试验结果见表1。色价定义为单位质量原料的提取物的吸光度。该方法操作简单,色素回收率较大,产品得率高,但产品色价较小。由于色价值与辣度呈负相关性,说明该方法脱辣不够彻底,对于以辣椒红为主要产品且对辣椒素含量要求不是十分苛刻的情况,可以采用此方法。张宗恩等以丙酮为溶剂提取制备辣椒油树脂,油树脂得率高、色价大、辣素含量低,便于分离。采用pH值大于的丙酮(50%)溶液进行5次以上脱辣萃取可得到口尝无辣味的红色素。该方法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所得色素的各项质量指标均符合FAO/WHO标准。 柱层析法据报道,辣椒中的辣椒素即使稀释1:100000仍能感觉到辣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辣椒色素的应用。因此,去掉辣味成分就成为提取分离辣椒红色素工艺的关键步骤。用硅胶柱层析分离辣椒色素属分配层析法,是根据色素和辣素的结构差异,在束缚于硅胶上的固定相和洗脱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此在固定相和洗脱液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效果。袁庆云研究了用硅胶柱层析分离辣椒红色素,总结出以下工艺流程:辣椒→挑选→粉碎→加酶→过滤→浓缩→乙醇石油醚提取→过滤→浓缩→上硅胶柱→洗脱→浓缩→得深红色粘稠液体。操作要领有:1)加酶:加酶水解使细胞中与蛋白质、脂肪、糖类等结合的色素游离出来,便于用溶剂提取。2)提取:以90%乙醇和石油醚(1∶1)的提取液在室温下搅拌过夜提取,经过滤后减压浓缩。3)通过薄层层析寻找洗脱条件,当石油醚和食用级90%乙醇体积比=2∶1时展层效果最好。4)将提取的浓缩液上硅胶柱,柱直径10cm,高100cm,用洗脱液洗脱,收集红色洗脱部分5)将收集的洗脱部分减压浓缩。实验所得红色粘稠液经检验水分含量,脂肪含量,色素∶色阶E1%1cm(475nm)=143,不含辣椒素。贺文智、索全伶等[5]也探讨了辣椒红色素的柱层析提取精制方法:用丙酮作萃取剂从红辣椒干粉中提取出辣椒红粗品,粗品经减压蒸馏浓缩处理后进行柱层析脱辣精制操作。该试验鉴于柱层析法的优点,采用尺寸规格较大的玻璃柱进行柱层析分离,选用粒径74~152μm硅胶作填料,石油醚与丙酮的复配混合液(10:1)为展开剂进行柱层析。辣椒红粗品上柱淋洗分离,首先流出的是橙黄色液体(量少),其次是辣椒红色素,最后是较难洗脱的淡黄色且具有较浓辣味的液体。收集红色素产品进行减压蒸馏浓缩,用751分光光度计测定其色价E1%1cm(460nm)=,色素回收率可达平均。针对现有文献中大多介绍以红辣椒为原料提取无辣味混合色素的方法但未对混合色素作进一步分离分析的问题,提出了采用柱层析对辣椒色素中的黄色素进行分离。该方法以硅胶为固定相,丙酮、95%乙醇分别作为辣红素和辣黄素的洗脱剂,每次分离的色素量为硅胶质量的4%~2%,分离后的液体经减压蒸馏得浓缩产物。通过此过程,不但可得到辣椒色素中的主要副产品———黄色素,而且相应地提高了主要成分的纯度,得到纯度较高的红色素。采用柱层析分离技术,选用吸附剂X和混合洗脱液用于中试,将辣椒色素中红、橙、黄进一步分离,可以使低质量辣椒红色素的色价和色调得到较大的提高。吴明光等采用柱层析分离技术,从辣椒果皮中分离出了游离型结晶辣椒红色素单体,其含量大于95%,这是我国辣椒红色素在剂型上的突破。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由于辣椒红素的油状特性使得采用有机溶剂萃取分离得到的辣椒色素产品中有较高的溶剂残留,采取一般的洗脱剂方法产品很难达到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FAO/WHO,1984)规定的最新标准,极大地影响了辣椒色素的实用和出口创汇。超临界流体萃取是一种新型的化工分离技术。该技术的关键是了解超临界流体的溶解能力及随诸多因素影响的变化规律。超临界CO2流体萃取(SCFE-CO2)就是使用高于临界温度、临界压力的CO2流体作为溶媒的萃取过程。处于临界点附近的流体不仅对物质具有极高的溶解能力,而且物质的溶解度会随体系的压力或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从而通过调节体系的压力或温度就可以方便地进行选择性地萃取分离不同物质。超临界分离技术工艺简单,能耗低,萃取溶剂无毒、易回收,所得产品具有极高的纯度,残留溶剂符合FAO/WHO要求。赵亚平等采用自行设计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设备进行辣椒色素提取。该设备主要由供气系统、超临界CO2流体发生系统、萃取分离系统、计量系统4部分组成,所有部件都国产化。实验表明,最佳萃取条件为粒度<,萃取压力15MPa,萃取温度50℃,流量6m3/h。在萃取过程中,根据UV30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200~600nm的吸光度曲线判断辣椒色素与辣椒素的分离效果。用色素的丙酮溶液在449nm处测定吸光度,所得值即为色素的色价。从表2可以看出,用该方法萃取的辣椒色素各项质量指标均超过国家标准。采用瑞士NOVA公司制造的超临界萃取装置对辣椒色素进行分离、提纯。使产品符合FAO/WHO残留溶剂标准要求(己烷含量≤25mg/kg)的最佳工艺参数是:萃取压力18MPa,萃取温度25℃,萃取剂流量,萃取时间3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产品色价可达到342。韩玉谦等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对色价100~180,溶剂残留30×10-6~150×10-6的辣椒红色素进行精制,实验结果表明:当萃取压力控制在20MPa以下时,辣椒红色素的色价和色调几乎不受损失,有机溶剂的残留可以降低到×10-6左右,但辣椒色素中的红色系色素和黄色系色素未达到完全分离。研究发现,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辣椒色素的过程中使用助溶剂如1%的乙醇或丙酮或升高提取压力能提高辣椒色素得率。在较低压力下分离得到的辣椒色素几乎都是β-胡萝卜素,而在较高压力下得到较大比例的红色类胡萝卜素如辣椒红色素、辣椒玉红素、玉米黄质、β-隐黄质等和少量的β-胡萝卜素。在两步分段提取过程中,第一阶段采用分离红辣椒油和β-胡萝卜素的技术保证了第二阶段辣椒色素提取的富集,并使辣椒红、黄色素比率达到。在自行开发的多功能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分馏装置上对辣椒色素脱辣精制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小于压力下可萃取出黄色和辣味成分,保留红色素;当压力大于时可将红色组分萃取完全。尽管超临界流体萃取天然色素具有很多的优点,但由于超临界设备一次性投资较大,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还未得到广泛的应用。 其它采用两步法萃取分离红辣椒,即先用有机溶剂浸取法从干尖辣椒中萃取出含有红色素、辣椒素和焦油味臭味的辣椒浸膏,然后再用超临界CO2萃取的方法去除焦油味臭味并把红色素和辣椒素分开,从而得到不含有机溶剂的红色素和辣椒素,产量较单纯用超临界萃取方法提高5~7倍,且质量远超过FAO/WHO(1984)标准。姚祖凤、姜洪杰等以6种分离、提取方法进行了54次实验,通过这些实验了解到:辣椒红色素的得率和质量与生产技术和工艺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比分析,可以比较这6种生产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6种工艺的基本情况见表3。从表4可知:6种生产技术中,技术Ⅰ生产的辣椒红色素质量最好;技术Ⅱ、Ⅲ生产的辣椒红色素各项指标符合标准,但色价较低;显然,技术Ⅳ、Ⅴ、Ⅵ只能提取色价较低、纯度不高的粗品,尚需进一步精制。2 讨论及展望现已形成了多种辣椒色素分离提纯工艺,常规生产方法有有机溶剂萃取法,水蒸气蒸馏法等,但是这些方法都不能彻底地除掉辣味,辣椒素难以回收,色素得率低,而且应用有机溶剂萃取法往往使产品中残留的有机溶剂如丙酮、二氯甲烷、丙酮、正己烷等超标,缩小了产品的适用范围。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能够极大地提高辣椒色素产品的质量,产品色价高,有机溶剂残留量小,没有热加工环节而保证天然物质中的原有成分不被破坏,可在室温附近实现SCFE-CO2技术操作,节省能耗,并且能够去掉辣椒产品中的异味,但是该方法操作较复杂,且设备昂贵。硅胶柱层析法操作简单,设备条件要求不高,分离效果较好,去除辣味完全,适合小规模研制和生产。另据资料提供,二元溶剂提取分离辣椒红色素和辣味素技术有很好的提取精制效果。国外有较新研究显示,在较温和的条件下,亚临界丙烷在类胡萝卜素提取方面优于超临界CO2。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薄层色谱分析、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分析分离技术也被应用于指导选择辣椒红色素的生产工艺参数。国内目前在辣椒色素产品的深度开发方面差距还很大,技术进步慢,以有机溶剂萃取分离为主要手段,由于溶剂法自身的局限性,产品质量很难提高,降低了产品的经济价值。因此辣椒色素产品的深加工研究有着极高的价值和广阔的前景。避免或减少色素成分在初加工与贮存中的损失至关重要。提高辣椒色素的耐光性、抗氧化性与适用性,希望将脂溶性色素转变为水溶性色素,开发制剂化技术和乳化技术,这些色素制剂与加工技术的配合发展,符合开发领域与市场发展的需要。单一组分的超临界溶剂萃取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某些物质在萃取剂中溶解度很低,或选择性不高,导致分离效果不好。应用适当的助溶剂(或夹带剂)可强烈影响超临界流体的溶解能力、选择性及P-V-T性质。因此,在对辣椒色素进行超临界流体萃取的研究过程中开发研制适当的助溶剂可实现更有效的分离。改善脱辣技术的同时引入脱臭技术,将有利于辣椒色素更为广泛的应用。基于现有辣椒色素精制工艺的研究成果,研制与开发投资小、操作简单、产品质量高的辣椒色素提取技术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饲料加工机械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

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饲料加工机械,生产率不是很高,如国产膨化机最大产量为3吨~5吨/小时,与国外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在饲料加工机械的研制方面,美国和欧洲是走在前面的,单机设备自动化及成套设备自动控制程序更高。我国的饲料机械行业应该朝着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通过扩大销售量来降低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提高效益。中国的粉碎机在负荷控制技术上应进一步取得突破,并和中央控制技术组合起来,实现对粉碎机各工作状态的完全模拟;开发出安全可靠的自动换筛机构,使粉碎机在不停机的情况下实现自动换筛,减少停机时间,便于不同物料的生产,提高效率。混合机主要在出料均匀度的检测、对漏料的自动探测、混合后的自动清理方面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并且要研究颗粒机对物料调质时间的控制技术,如对不同物料、调质器自动调整倾角、改变物料在调质器中的停留时间或者通过调质器桨叶角度的自动调整来实现等;要开发颗料机压辊、环模间隙动态自动调节机构,颗粒机上接入饲料颗料粉化仪等设备,也要实现适时控制,加速反馈速度,提高产品质量。当今中国的饲料企业需要增加投入,扩大基础研究。从饲料机械工业发展比例好的国家来看,许多著名的饲料机械制造商都拥有自己的研究机构,或者和有关的科研机构合作研究,最先进、最前沿的技术大都掌握在企业手里,他们有强大的发展动力和竞争力量。因此,中国的饲料机械制造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就要加大科研投入,开展前沿的基础研究。可以采取的方法除了企业自建科研院所外,和有关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甚至其他有关行业的科研部门合作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通过这种大范围的合作,拿出先进的产品,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机械制造技术及加工工艺应用分析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整理的机械制造技术及加工工艺应用分析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机械工业是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行业,不仅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同时也为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先进机械设备及相应服务。在现代机械工业发展过程中,机械制造技术与加工工艺是其发展的关键,也是影响现代机械设备使用性能和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对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与加工工艺是机械工业生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对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与加工工艺的应用进行了相应探讨。

关键词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加工工艺;应用探究

现代机械工业的发展,对于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促进工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企业的生产发展,对机械工业设备制造质量和使用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机械工业企业应不断改进和创新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与加工工艺,提高机械设备的质量和整体性能。所以现代机械工业应抓住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与加工工艺的技术特点,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和创新。

1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与加工工艺的特点

综合性

综合性是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与加工工艺的重要特点。在机械工业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对内部的机械生产和制造进行了合理整合,形成了具有综合性的生产体系,给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与加工工艺也染上了综合性的特点。随着机械工业企业的不断发展,机械制造工业的内部理念以及生产制作工艺、流程等融合程度越来越高。同时,为了促进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与加工工艺的发展,机械制造企业还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进行了高效整合,其中包括机械生产的自动化控制技术、计算机科学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等,使得整个生产体系不仅具有浓厚的综合性特点,还为推动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与加工工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体化

机械制造技术及工艺的一体化发展是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与加工工艺的主要发展趋势,同时也是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与加工工艺的重要特点。在现代机械制造工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对传统的机械生产制造方式进行了改良和创新,使其能够更加适应现代机械生产制作的需要。企业将自动控制理念以及微电子技术等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到了机械制造生产过程中之中,不仅促进了企业机械制造的生产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机械制造技术及工艺的一体化发展,提高了企业的机械制造生产质量和整体性能。

系统性

系统性是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与加工工艺的特点之一,同时也是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与加工工艺与传统机械加工制作技术的根本区别。在现代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合理融入了大量的科学技术,如自动化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实现了对机械制造生产的科学化、自动化管理,不仅提高了企业的制作生产效率,促进了企业的生产发展,同时还促进了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与加工工艺的系统性发展。

可持续性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与加工工艺是通过对传统机械加工制作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并合理融入现代科学技术与设备工艺而逐渐形成的。利用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与加工工艺进行工业企业的日常生产发展,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同时在对传统机械加工制作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的过程中,企业对传统工艺中存在的弊端采取了针对性措施,有效减少了机械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了机械工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与加工工艺的'可持续性特点。

2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与加工工艺实际应用

特种加工及精密工艺技术

在机械企业的加工生产过程中,一般以工程的精密度为划分依据,将精密工程分为精密加工、超精密加工以及纳米加工,其中精密加工与超精密加工主要是指物理化学加工方法,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在传统机械加工工艺上改进并发展而来,大多应用于现代机械企业的电解加工、电火花加工、激光加工以及超声波加工等,具有很好的加工效果,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加工质量。特种加工虽然也属于紧密加工工艺的一种,但其与其他精密加工工艺的主要对象有所不同,主要是对陶瓷、金刚石等加工难度较大工业材料进行机械加工。但是在运用特种加工技术进行机械加工制作时,要根据企业的机械生产要求以及材料加工需要确定相应加工要求,一般都要保障其加工精度达到分子或原子级单位,以保正企业机械生产制造质量和整体性能。

零件快速加工成型工艺及技术

在现代机械企业的工业生产过程中,零件加工制作是企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企业日常生产的重要内容。经过现代机械企业的生产发展,使零件加工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了机械工业中的一个独立产业。对于机械制造企业的零件生产和制造工作来说,由于零件本身具有三维空间的特点,给企业的零件生产和制造带来了一定困难。在进行零件加工制造时,可以对零件进行三维想象和理解,在将零件三维空间的各个点分解成二维面进行制造,最后再按照零件的三维特点对其进行合理的组合和重叠。在整个将制造过程中,常用的零件快速加工成型工艺及技术主要有立体光刻法和叠层实体制造法两种主要技术。例如:立体光刻法。这种技术是指用数控激光机对铺好的箔材进行切割,先切出零件的大体轮廓,然后再对其进行固化粘结处理,最后在按照零件的加工制造要求对其进行加工和人进一步处理。这种技术已经在机械企业的日常生产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引用,相应的工艺技术已经逐渐发展成熟。

零件分类编码工艺及技术

零件分类编码工作是机械企业在零件加工制作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能够有效避免发生零件加工混乱的现象,提高企业的零件生产加工质量和效率。所以,在企业的零件生产加工制造过程中,选择合理的零件分类编码工艺及相关技术,控制好零件分类编码工作质量和效率具有作用。在零件将制作过程中,首先,应对制作完成的零件进行编码区分,尤其是对于一些种类、形状或性能比较相像或相近的零件来说,更要及时做好编码区分工作,避免出现零件混乱的问题。其次,应做好零件的分类工作。在做好对零件的编码区分工作之后,应对零件的基本情况信息进行准确分类,包括零件的标准、规格、基本构造等基本信息以及零件的主要材料、生产加工工艺、加工精度、机床型号等零件加工特点,对这些信息进行准确分类,为零件使用、销售等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最后,要做好对零件的将制造数量、批次等信息的区分工作,以保障企业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促进企业的未来发展。

柔性制造技术及工艺

柔性制造技术及工艺是随着现代自动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与加工工艺,是现代机械企业生产制造的关键技术之一,柔性制造技术及工艺在机械企业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自动化水平,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机械企业的未来发展。柔性制造技术及工艺是指将主机与其他数控机床或控制设备进行有效连接,然后通过主机实现对整个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控制。柔性制造技术及工艺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指导生产设备进行相似零件组不同零件的工序加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促进机械企业的工业生产发展。此外,在机械工业生产过程中,柔性制造技术及工艺该可以随着生产需要及时进行生产批次、性能参数的调整,从而满足用户更高的需求。柔性制造技术及工艺的应用,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柔性制造技术及工艺的改进和创新也是现代机械制造企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微机械技术

微机械技术是随着我国科技发展而逐渐产生的新技术之一,其在我国现代机械生制造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机械传感技术。由于为机械技术的传感器辨别率较高,灵敏性较强,所以传感技术在当前机械施工产过程中的应用,提高了电路以及电子机械的制作精确度和效率。第二,微机械技术的材料。传统的微机械技术以硅作为主要材料,但是随着微机械技术的发展,硅材料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而镍成为了主要材料。此外,金属、高分子材料等也都可以作为微机械技术的主要材料。结束语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与加工工艺是机械生产制造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应在合理运用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与加工工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效的改进和创新,从而不断提高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垫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锟志.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与加工工艺的应用探究[J].工业b,2015(12):106.

[2]张玮.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及加工工艺的研究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2):157.

[3]宗春英.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7(6):196-197.

[4]兰保民.探究现代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9):273.

[5]邱晓明.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的应用研究[J].现代交际,2017(5):194.

乳制品加工研究新进展论文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公布的行业数字显示,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乳制品企业工业总产值累计亿元,同比增长,乳制品总产量万吨,同比增长。4月26日,中国乳业龙头伊利股份发布2010年一季报称,其营业收入达到亿元,增幅37%;净利润达亿元。此前不久,北京三元交出了全面接手三鹿后的首份成绩单,虽然因为整合三鹿资产后市场投入急剧增加而导致亏损亿元,但其营业收入达到亿元,较去年同期亿元增加亿元,增幅高达。光明乳业的年报显示,去年实现营业收入亿元,同比增8%,其中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同比增;净利润亿元,实现扭亏为盈。而在2008年,受行业危机影响,光明乳业亏损达亿元。中国的乳业已度过三聚氰胺所造成的行业危机,进入快速恢复发展期。蒙牛乳业是我国最大的乳制品企业之一,主营产品包括液态奶、冰淇淋等。目前,国内高档冰淇淋市场被外国品牌占据,蒙牛乳业的冰淇淋业务毛利率远低于国际行业巨头。我们分析蒙牛乳业2009年度报告,着重分蒙牛乳业的冰淇淋业务,探索我国乳制品企业发展冰淇淋业务的策略。一、蒙牛乳业财务分析表1 蒙牛乳业财务分析2009年2008年2007年2006年营业收入25,710,46023,864,97521,318,06216,246,368营业利润(亏损)1,302,935(1,134,169)1,115,850981,190净利润(亏损)1,220,106(924,464)1,108,652866,288净利润率(亏损)资产总计14,096,12611,315,2759,681,2797,763,678负债总计5,184,4326,577,3043,846,5754,130,998固定资产4,919,6085,247,0725,042,6484,160,283资产负债率固定资产周转率资料来源:蒙牛乳业年度报告2009年蒙牛乳业实现营业收入23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净利润亿元人民币,上年净亏损亿元。2009年蒙牛乳业的毛利率27%,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蒙牛乳业已经走出2008年三聚氰胺奶品事件的阴影,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状况。2009年蒙牛乳业的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18%,比上年降低1个百分点。表2 蒙牛乳业收入结构分析2009年(所占比例)2008年(所占比例)2007年(所占比例)2006年(所占比例)液体奶总值()()()()UHT奶()(65%)()()乳饮料()()(26%)()酸奶()17.774()()()冰淇淋()(11%)()()其它乳制品()()()()总收入收入增长率资料来源:蒙牛乳业年度报告表3 蒙牛企业分产品盈利能力分析2009年(所占比例)2008年(所占比例)2007年(所占比例)2006年(所占比例)液体奶总值()()()()UHT奶()(65%)()()乳饮料()()(26%)()酸奶()17.774()()()冰淇淋()(11%)()()其它乳制品()()()()总收入收入增长率资料来源:蒙牛乳业年度报告2009年,蒙牛乳业88%的营业收入来自液态奶,冰淇淋收入仅占10%;液态奶业务的毛利率为,冰淇淋业务的毛利率为。2006年蒙牛乳业的液态奶业务和冰淇淋业务的毛利率相差无几,此后,二者之间的毛利率差距越来越大。2009年,蒙牛乳业主推“随变”和“冰+”两大冰淇淋品牌。其中,“随变”品牌打造“勇于改变”的品牌形象,配合“蒙牛随变谁敢开唱歌——K歌达人全国巡回挑战赛”,提高目标消费者——新生代时尚年轻人群对该品牌的偏好度。“冰+”品牌以“冰+水果,快乐+我”为品牌宣传口号,建立夏季冰类产品市场的竞争优势。近几年,蒙牛的冰淇淋产品的毛利率逐年下降,2009年下降到,其主要原因是蒙牛的冰淇淋大多为低端产品,单价在人民币3元以下,附加值小,且受季节影响较大。国内市场中,高档冰淇淋品牌的毛利率比蒙牛要高出很多,例如,Dairy Queen(冰雪皇后)、Haagen-Dazs(哈根达斯)、Cold Stone(酷圣石)等冰淇淋企业的产品毛利率超过30%。蒙牛乳业在二零零八年年报中写道:“本集团对冰淇淋产品结构作出重组,打造成五大副品牌未来,本集团计划围绕五大副品牌进行产品充实,开发更多口味及提升包装,在控制产品品种的基础上,增加高端、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清晰蒙牛品牌形象。”表4 蒙牛乳业生产基地位置分配情况分析单位:个2009年2008年2007年2006年内蒙古7765北京1111黑龙江1111辽宁1111河北4443山东1111山西2221陕西1111河南1111安徽1110江苏0000浙江1111湖北2222北京1000总计24232218资料来源:蒙牛乳业年度报告蒙牛乳业以内蒙古总部为最主要生产基地,向外呈辐射状分布,距离内蒙古较近的省份生产基地较多,其中尤以河北省体现的最为明显。在一些奶制品的消费大省,例如山东省,辽宁省,湖南省等,蒙牛乳业的生产基地只有1到2家,甚至没有生产基地。蒙牛乳业的生产基地除了在内蒙古总部之外,其余的十几个生产基地大多分布在东北和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和西北内陆等地区生产基地布局较少。

添加剂在食品领域立下的功劳可不能因几个“害群之马”被统统抹煞。食品添加剂可以起到提高食品质量和营养价值,改善食品感观性质,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藏期,便于食品加工和提高原料利用率等作用。例如,我们家家户户用的酱油,为了防止夏天发霉,必须添加防腐剂苯甲酸钠。大家熟知的名牌饮料可乐等,为了防止变质也添加了防腐剂苯甲酸钠;为了在常温下保存水果 和蔬菜,可以采用含仲丁胺的气雾保存,或用有防腐功能的保鲜涂膜保存;肉肠为了保证其保质期,必须添加防腐剂山梨酸钾及异维生素C等抗氧剂……有些添加剂还已经被保健食品和药物采用。例如着色剂红曲、甜味剂甘草甜和木糖醇,均被列入了2002年的药物名单。防腐剂是食品添加剂中的一种,不添加防腐剂,食品会很快霉变,腐烂。花生等食品中产生的黄曲霉,肉类中产生的芽孢杆菌毒性都很大,不使用防腐剂,就更容易对人体造成危害。我国目前允许使用的防腐剂有苯甲酸、山梨酸、乳酸链球菌素、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钾、钠等13种。苯甲酸和山梨酸在饮料中常用。苯甲酸进入人体后,在生物转化过程中,形成葡萄糖苷酸,并全部从尿中排出体外,不在人体内蓄积。苯甲酸是已知防腐剂中比较安全的一种。山梨酸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在体内可以直接参与脂肪代谢,最后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因此几乎没有毒性,是各国普遍使用的一种较安全的防腐剂。市场上的一些食品的外包装上注明“本产品不含有任何食品添加剂”的字样其实都不够真实。事实上,所有食品都含有食品添加剂,不含有食品添加剂是做不到的,也是不真实的。某些厂家之所以这样标识,主要是迎合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一些误解,是一种误导消费的行为。我国实施乳品加工业发展战略的重点领域是针对制约我国乳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与设备,依据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科技攻关,争取在以下技术和设备上取得突破,推动我国乳品加工业的科技进步。1.乳品加工的关键技术(1)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因其具有对环境污染小、能量消耗低、无需使用添加剂、避免产品的热破坏,而且过滤的同时将物料浓缩或分离等优点,使得它在乳品加工中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实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发达国家膜分离技术在乳品加工中的应用主要有:①反渗析技术在浓缩乳清中的应用;②纳米过滤技术在乳清的脱盐和浓缩、循环加工用水、循环碱性和酸性清洗液、浓缩和提纯糖液、蛋白水解液和发酵液中的应用;③超滤技术在蛋白质浓缩、分离和提纯的应用;④微生物过滤技术在除去微生物、孢子、病毒和抗体中的应用;⑤电膜过滤在选择性分离和提纯带电成分(如生物活性蛋白质、多肽和其他分子量大小相近但带电不同的小分子量成分)、水解液处理、恢复乳铁蛋白等中的应用。我国膜分离技术经过30年的发展,在膜的基础理论、应用装置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有些大型乳品企业已经将膜技术用于原料乳中,以除去乳中的微生物、孢子和病毒等,也有将膜技术用于生产乳清蛋白,但是我国对于膜技术在乳中蛋白质的浓缩、标准化方面,以及膜的装置、材料、组件上还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2)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现代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生化工程等。国内外近年来将生物技术在乳品中的应用主要有利用基因工技术改造菌种微生物、利用工程菌生产特殊的酶系、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免疫乳等几个方面。(3)冷杀菌技术冷杀菌技术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种杀菌技术。由于杀菌过程中食品温度并不升高或升高很低,既有利于保持食品中功能成分的生理活性,又有利于保持其色、香、味及其营养成分。目前,高压加工技术、高压脉冲电场杀菌、超声波灭菌、抗微生物酶杀菌、微波杀菌技术、磁力杀菌、感应电子杀菌、辐射杀菌、脉冲强光杀菌、紫外线杀菌、臭氧杀菌、电阻杀菌在乳品工业得到不同程度的研究和应用。现阶段,我国的杀菌技术主要集中在热杀菌上,巴氏杀菌和超高温杀菌技术是我国乳品加工业上采用的主要杀菌技术,其他杀菌技术在我国进行了一些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实验室阶段,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将其应用在生产领域。(4)检测技术乳品工业的发展,要求有效的检测技术对乳制品进行检测,尤其是针对乳中含量甚微、但影响大的活性物质或毒素的检测。在国外,超声波技术、生物传感器、免疫学技术和高效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已被应用于检测及在线检测我国乳制品在线检测还刚刚起步,虽然引进了一些国外生产设备,国内也在研究开发,但还没有很好地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相对而言检测水平比较低。(5)流变学分析技术流变学分析技术因为能使技术人员对每一生产环节对产品造成的影响和设备的运转情况进行全程了解和控制,而成为乳品科研的重要手段和提高乳品生产技术水平的关键措施。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才刚刚起步。(6)冷冻干燥技术它能有效地防止热敏感物质的氧化变质,防止产品表面硬化,增强复水性,最大限度地保持食品的原有品质。免疫乳及其制品应采用此种加工技术。在我国,主要应用在发酵剂的冻干保存上,现在有部分免疫乳采用冷冻干燥技术进行生产。2.乳制品加工关键设备(1)乳品浓缩设备在乳粉生产中,发达国家广泛采用多效蒸发器进行牛乳的浓缩,而在我国仅仅采用单效和双效的蒸发器。在液体奶的生产中,发达国家和浓缩设备也比我国先进,如先进的闪蒸没备,在我国仅有几家大型乳品企业采用这种设备。因此,改造我国老企业的蒸发设备势在必行,这样不仅可以大大节约能源,降低成本,而且对提高产品质量也有重要的作用。(2)均质机均质机在乳制品中的应用,使脂肪球破碎,不仅可以改善和提高乳品的品质,而且可以延长乳品的货架期。在我国均质机虽然被广泛使用,但设备稳定性与国外的还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在我国还没有小型均质机应用于原料乳的检测。(3)无菌生产线乳品生产的高温短时杀菌和超高温瞬时杀菌方式和设备,在我国大量采用,但基本上引进的都是生产线。虽然有些企业研究开发无菌生产设备,但质量和性能与国外产品的差距悬殊,而且没有无菌成套生产设备的研发。(4)检测设备原料奶的自动验质、检测仪器与专用奶制品在线检测设备的研究和开发,在我国刚刚起步。现有的快速检测设备多数是从国外进口,价格高,数量少,目前我国原料奶细菌总数的快速检测设备不足10套。原料奶自动验质中的脂肪测定设备与国外比较,还存在不足,所以采用的较少,多数企业还都在采用传统经典的检测方法。(5)乳粉生产设备我国乳粉生产用的国产化设备较多,但其二次干燥设备和速溶喷雾设备,与国际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影响产品的速溶性能,今后应作为研发的重点。(6)小型奶酪加工设备奶酪的生产是我国未来乳品发展的重点之一,由于目前我国干酪生产很少,还没有国产的干酪生产设备。因此,加快干酪生产设备的研发对引进国外设备与技术的消化利用,开发具有我国自主产权的先进设备意义重大

一、乳制品生产现状乳品的生产和销售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并且液体乳生产大幅度增长,整个行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4年完成产品销售收入663.3亿元,利润总额亿元。乳制品生产技术和设备更新加快。主要包括砖型纸盒包装超高温灭菌奶生产线、塑料袋奶生产线、屋型纸盒包装杀菌奶灌装设备等,使我国乳品行业技术、设备陈旧的状况得到有效改变。乳制品市场竞争激烈。我国乳品行业尚属于幼稚型行业,其规模、技术、产品质量方面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而人世以后,许多外国的乳品品牌打人中国市场,如达能、帕玛拉特、雀巢等,给国内乳品企业造成很大冲击。另外,国内各品牌也将进行着面对面的竞争与交锋。大型企业发展迅速,奶制品企业兼并、整合的速度加快,集中度在提高。一些乳品加工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和强强联合等整合方式形成了一批有实力的奶业集团,众多中小乳品企业与实力较强的企业联合或并人大型乳品企业、企业集团。二、乳制品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原料奶、乳制品质量参差不齐。我国目前80%是手工挤奶,且日益增多的个体户不注意奶牛疫病防治,原奶细菌超标、抗生素含量过高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着乳制品质量的提高。即使在原料奶主产区采用机械挤奶设备,但仍然存在管理水平低、设备不能及时保洁等问题。我国原料奶生产卫生条件差、细菌数量偏高、杂质较多。国家颁布的质量卫生标准大多数是十几年前制定的,且分别隶属于不同部门,涉及指标少,检测方法落后,远远落后于当前食品安全的要求。企业规模小、设备制造技术落后。我国乳制品工业发展时间短,真正的发展仅20年历史,经济实力、技术装备水平、企业规模均不能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乳业装备整体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大约还有20年差距。目前,乳品机械进口量占到50%,国内乳品机械三化程度低、配套性差,尤其是通用关键机械上,离心机及乳品分离机械与国外差距大,品种少,性能差。产品结构不够合理,乳品品种少。目前,我国乳品虽已有较快发展,但与国外相比,在风味、品质、品种上差距比较大,据统计,发达国家2001酸乳上市的新品种有900多种,欧洲开发的乳制品品种占世界乳制品新品种的72%。而我国品种少,乳品产量中奶粉产量占70%,奶油的产量很小。液体奶消费仅局限于大中城市.产量也很小,在液体奶品中,巴氏杀菌奶约占53.1%,保鲜奶约占29.9%,酸奶约占17%。而干酪这样的产品在国外都属大宗产品,在国内基本没有生产,尤其是深加工、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更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一、乳制品消费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家庭的膳食结构得到普遍改善,对乳制品的消费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但由于我国农村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习惯于传统食品等原因,目前除牧区自产自销以外,奶制品消费主要集中于大城市城镇居民。所以我国目前乳制品消费呈现如下特点: 人均奶制品消费量很低。全国人均消费奶类13.5千克,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达到24.8千克,农村居民人均消费2千克。 农村居民的奶制品消费趋势呈现绝对量较低,而增长速度较快。考虑到中国农村的巨大人口数量,只要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未来的消费潜力很大。 目前奶制品消费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消费品种为液体奶、奶粉和酸奶,对于奶酪、黄油和炼乳的消费量很少。这种现象一方面与人们的饮食习惯有关,另一方面是人们缺乏有关奶酪、黄油和炼乳的知识。如果加以宣传和指导,对这些产品的消费需求就会显著增长。 二、乳制品消费趋势 乳制品的消费群体逐年扩大.人们已将乳制品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营养食品。过去由于人们收入较低,以及消费习惯的原因,乳制品被人们作为一种营养品,仅供一些特殊的人群使用,如婴儿、病人、体弱者。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乳制品消费的认识正发生改变,乳制品已由特殊的营养品转化为大众化的营养食品。 市场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城市居民中使用乳制品的消费者人数逐年增加。1995年城市居民食用乳制品的普及率为36%左右,1998年为78%左右,目前城市居民食用乳制品的普及率已达95%以上。说明随着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对乳制品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们已开始将乳制品作为日常生活中一种重要的营养食品。 奶粉和液态奶的需求结构正发生变化.液态奶的需求量快速上升。长期以来我国居民对乳制品的消费一直以奶粉为主,近年来这种消费状况开始发生变化。从奶制品的消费结构看,液态奶消费量近年上升较快,所占比重逐年增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奶粉等乳制品年增长率为11.5%;市场销售的液体奶年增长率为47.3%;液体奶的增长幅度高于奶粉的增长幅度。预计未来奶制品的消费将由以奶粉为主向以液态奶为主转变。 对液态奶的品种需求呈多样化趋势。由于液态奶属奶类饮品,具有饮品的消费特征,并且人们对液态奶营养成分的需要存在差异,人们对液态奶的需求也将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各种类型、规格、包装、口味的液态奶制品将不断出现,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多样化的需求。 对乳制品的质量要求提高,购买趋向于名牌产品。人们购买乳制品不仅注重“口感、口味”,更加关心其营养成分及功能性、安全性,对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具有优质、安全、风味、便捷等特点的产品成为消费热点。因此,消费者总是对所有品牌进行综合打分(包括口味、营养价值、生产日期、优惠条件、广告影响),综合选择,人们更愿意购买信誉好、知名度高的大企业产品。 我国乳制品发展战略分析近几年,我国乳品业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但是,自中国加入WTO后,国外的品牌企业大量涌人中国市场,使国内一些乳品企业受到很大的冲击。所以,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就必须针对当前生产和消费的现状、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发展趋势,及时加以调整,确定相应的战略对策。 (一)积极开拓市场,扩大乳制品消费 尽管我国奶和奶制品的潜在市场很大,但是,目前的人均消费水平很低,奶和奶制品在城乡居民家庭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较低。有统计资料表明,在我国奶和奶制品的主要消费者城镇居民中.奶和奶制品的消费支出只占消费总支出的1.5%;占食品支出的3.98%。因此。我国乳业的发展必须把开拓市场,扩大城乡居民奶和奶制品的消费作为重要的战略措施。 加强宣传,引导消费。近年来,食用乳制品的人数愈来愈多,乳制品的消费量也逐年提高。但是目前国内消费者对消费乳制品的重要性认识仍需进一步提高,对乳制品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有待于进一步转变,因此,企业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体,采取各种形式开展鲜乳及乳品营养价值和科学功效的知识宣传,积极引导乳品消费。重点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引导合理膳食结构的调整。转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使消费者认识到乳制品是一种最佳的有益健康的营养食品。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建立消费者对乳制品的消费偏好,使乳制品逐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备的营养食品,从而扩大整体乳制品的市场需求。 不断建立完善销售网络。乳制品作为一种日用消费食品,消费者频繁购买,注重购买的便利性,企业应采取密集分销策略,加大分销网点的密度,尽可能方便消费者购买。同时缩短渠道长度,利用超市、购物中心、连锁零售、专卖店、特许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发挥其在开拓市场、扩大销售中的作用,建立起灵活、畅通、快速、稳固的销售网络。 确保和开拓乳制品消费基地。根据群体的消费需求,以不同群体对象为主体,确保和开拓消费基地是必要的,如“学生奶”的消费基地开展之后,消费量大且相当稳固;部队营房的潜在消费量巨大:此外,快餐店等饮食业:铁路、航空系统;医院、托儿所、幼儿园、老年公寓等都是应该开拓的消费基地。 (二)加快奶业科技步伐,提高原料乳及乳制品质量 市场调查结果表明,消费者购买乳制品时,最为看好乳制品的质量因素,确保产品质量,是建立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偏好的基础。 加强奶源基地建设。 “优质奶源做主”将引发中国乳业竞争新一轮大洗牌,要想出好奶,多出奶,必须重视奶源基地建设,包括区域布局、奶牛品种、饲料、饲养管理、疫病防治、机械挤奶、冷链运输等方面。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政府、企业和奶农应齐心协力,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坚持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良种良法相配套。 一是转变生产方式,推进奶牛规模化养殖。实现奶牛规模化养殖的生产方式有:发展大户家庭牧场;乳品企业自己兴办规模化奶牛场,目前蒙牛、伊利都在建设自己的奶牛养殖场;通过股份合作的形式,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二是在规模化的基础上实现集约化。其关键是扩大“两良”覆盖率:要提高良种覆盖率。首先要采用高质量的冻精改良奶牛,其次要开展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l)等基础性工作。要提高“良法”覆盖率。首先要调整饲料结构,重点是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增加优质牧草、全株青贮玉米的种植,提高其在饲料中的比重。其次,要大力推广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技术。此外,建立奶牛主要疫病早期预报和防治技术以及常见病的快速诊断技术,开发奶牛主要疫病的新型环保型基因工程疫苗。 总之,要将奶业生产的关键技术进行集成,运用科技创新成果,构建安全、高效、优质的标准化生与经营基地。 推广乳及乳制品在线检测技术。 在线检测有利于企业质量检验人员对产品质量进行跟踪,并及时进行调整;有利于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加强我国乳品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但是,我国乳品企业对乳品的在线检测技术掌握很不够,这就要求企业及科研人员较好地掌握乳制品的在线检测技术及其设备开发,包括化学方法检测、物理方法检测和微生物快速检测以及一些检测仪器的研制。 建立乳品的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及标准。 人世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乳业生产管理的标准不规范,甚至欠缺,并且产品质量标准滞后,导致产品质量低下。因此,我国应推广HACCP、IS09000等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和修订各种乳制品的国家标准、企业标准,尤其是乳制品国家标准要与国际接轨。要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要落实责任制度,以防失去市场,失去消费者。 (三) 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提高乳制品附加值产品结构调整。 我国乳品工业起步较晚,产品结构单一。要改变以奶粉为主的产品格局,产品上要大力发展液体奶的生产,如酸奶、巴氏消毒奶、超高温灭菌奶和乳酸菌饮料等。特别是以新鲜为主要特点的杀菌奶、超长保质期奶(ESL奶)、酸奶、果蔬汁乳、营养强化乳等产品。奶粉要适当增加全脂奶粉生产,大部分作为食品工业的优质原料,但要增加功能性奶粉、配方奶粉生产。 应用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开发新产品。我国应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如膜分离技术、超高压杀菌技术有利于保持乳品的风味、品质和营养价值。目前国外膜技术在乳品工业中的应用主要有:乳品灭菌及浓缩、乳品的标准化、乳蛋白浓缩、乳清的回收与加工利用等。再如冷冻干燥技术能有效地防止热敏感物质的氧化变质,防止产品表面硬化,增强复水性,最大限度地保持食品的原有品质,免疫乳及其制品应采用此种加工技术。 我国乳品机械也要适应乳品生产结构的调整进行调整和更新,增加设备品种,开发多效蒸发器,降低能耗,开发高温短时杀菌和超高温瞬时杀菌设备,提高分离机械技术水平,提高消毒乳、低脂奶、风味奶、酸奶、奶油、干酪的成套设备水平。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