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荀子天论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5 17:05:06

荀子天论论文参考文献

《荀子·天论》着重论述了荀子的天道观,即宇宙观。其主题思想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 一是荀子依据历史经验和自己对自然界的观察了解,认为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有着固有的存在和变化发展规律。 二是荀子认为:人类社会的变化与“天”无关,并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而社会的治和乱,“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也就是说:自然界有其自己运行的规律,不会因人而变,而人世间的治乱,是人自身的缘故,不应该去归功或怪罪上天。由此可见,荀子的这些认识,不但对天人的关系作出了客观评价,而且对“成事在天”“听天由命”等的“天命观”作出了深刻的批判。 三是《天论》中尤为可贵的主题思想是,荀子指出自然界是可以被人认识和改造的,人应该“制天命而用之”,而这一“人定胜天”的光辉思想,在我国历史上正是由荀子首创。

荀子论文参考文献

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弓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中文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博学才能“知助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荀况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课堂上,老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汽车进了加油站最想做什么?” “当然是加油!”许多同学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但是很快,他们从老师的眼神中看到了不满,于是七嘴八舌补充道: “休息!” “吃东西!” “找人聊天!” 甚至还有同学说道:“去上厕所!” 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其实,车开进了加油站,最想的是加满油后赶紧重新上路.因为车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前方,它会一直奔向旅程的终点.” 原本热闹的教室一下子安静了许多,同学们都开始了思考…… 其实讲这个故事是为了让大家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时候有没有目标?目标何在? 少年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不苛求每个人都有周恩来那样宏伟的抱负,但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目标. 学习是为了将来的生存——家长这样叮嘱我们,学习是为了成为一名高素质的人才——老师这样告诫我们.可是我们往往不想这么多,今天的作业还没写完呢,上午的数学题还是没弄明白……一旦开始学习,似乎学习的目的就不那么重要了.相反,很多时候,学习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情.怎样学习?学习方法的问题成为我们关注的重中之重.的确,学习方法也是一门学问,但是我们必须知道,明白为什么而学比怎样去学更重要.既然如此,我们就赶快找出自己的目标:

为人处事,荀子是很有一套的。在《仲尼》这篇文章里,荀子不再论什么君子小人了,而是很严肃地告诉我们一些人生哲学。得势得宠、身居高位时的终身不厌之术是:国君尊贵你,就要恭敬而谦让;国君宠爱你,就要谨慎而谦虚;国君专任你,就要如履薄冰尽职尽责而祥明法度不越位;国君亲近你,就要顺从和气而不玩奸邪;国君疏远你,就要始终一心一意而不背叛;国君贬退你,就要恐惧而不抱怨。得到富贵不奢侈摆谱,得到信任不作威作福,得到高位不专权专横;得到财利要辞而后受;福事来了要平和,祸事来了要平静;富要施舍,贫要节俭。贵贱贫富都不挂在心上,宁肯被杀不为奸臣,这就是终身不厌之术。在万乘之国当高官、任大事的必无后患之术是:喜欢团结协作,提拔贤者,广爱博施,消除怨恨而不伤害他人。能力堪此重任就谨慎地当高官、任大事;能力不堪重任又怕失宠,不如早点推贤让能,安随其后。这样就会,有宠一定荣,失宠必无罪。志满意得时考虑不足之处,身处平安要考虑危险所在,周密慎重地做好防备还要怕祸事临门,这样就会“百举不陷”。看了这些,很感动,也很茫然。好像教授都争着做处长了,哪里还有人推贤让能?当然也不完全这样,每当有重要工作、或者喝酒的时候,大家都在推贤让能呢。看看,有人经常用“能者多劳”劝你干活喝酒,是呀,给你“能者”的高帽子戴,你还不干?真会断章取义哇,后面的“多劳多得”不知道让谁偷吃掉了。当然,荀子的教导还是对的,慢慢修炼吧,虽然咱没有机会当高官、任大事。下面,荀子又介绍了天下的通行之术。恭敬以先之,忠信以统之,忖度以行之,端悫以守之,越是穷困越要坚持,越是有功越不自夸,这样当官也好,为人也罢,必然顺利,这就是天下通行之术。这些观点咱也完全赞同。但是,荀子又拿着所谓的“礼”来吓唬人了。说什么“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天下之通义也”,不这样就是奸人。想来,那位说“我爱老师,更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也是个奸臣、小人了。想起了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两人都是斯大林左右手,虽然朱可夫才能更强、功劳更大、资历更老,但是由于他缺少华西列夫斯基身上的那种“从不炫耀自己,从不夸耀自己的功绩”的谦逊态度,反而在官职、荣誉上总比不上华西列夫斯基。看来,荀子的部分处世哲学确实通行天下。遗憾的是,韩非和李斯都没听荀子的话,否则也不会被杀。

《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汉时避汉宣帝刘询讳称为孙卿。年五十,始游学于齐国,曾在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的稷下学宫任祭酒。

著名学者韩非、李斯均是他的学生。《荀子》全书一共32篇,是他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文字,但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

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

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扩展资料:

从《荀子》一书看荀子的三大思想主张荀子的思想因其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各家思想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人性论、天人论、社会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各方面都在儒家学派中独树一帜、别具特色。

荀子的“天人论”主张“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这是荀子思想中最具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之一。荀子的“性恶论”是其最主要的思想主张之一。这一思想主要反映在《荀子·性恶》篇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荀子

荀子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人定胜天!性恶论!

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弓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中文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博学才能“知助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荀况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

《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汉时避汉宣帝刘询讳称为孙卿。年五十,始游学于齐国,曾在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的稷下学宫任祭酒。

著名学者韩非、李斯均是他的学生。《荀子》全书一共32篇,是他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文字,但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

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

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扩展资料:

从《荀子》一书看荀子的三大思想主张荀子的思想因其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各家思想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人性论、天人论、社会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各方面都在儒家学派中独树一帜、别具特色。

荀子的“天人论”主张“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这是荀子思想中最具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之一。荀子的“性恶论”是其最主要的思想主张之一。这一思想主要反映在《荀子·性恶》篇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荀子

[原文]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翻译]《诗经》说:“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赞许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天王送子图论文参考文献

《天王送子图》又称《释迦降生图》,是唐代吴道子所画,其画背后的意义是华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明的融合。而流入他国根本原因是战火、偷盗或非法交易,被盗运海外。

《天王送子图》作者是吴道子,他是唐代的一位画家,人们都称他为画圣。

是吴道子,在他少年的时候生活非常的穷困,学习了很多的书法,后面又向绘画方面努力发展,是一个非常有天赋的人。

黄蓉和郭靖回到牛家村,无意中来到师哥曲灵风的家,两人进入到曲灵风的密室,里面全都是曲灵风为了讨好师父黄药师从皇宫里偷出的奇世珍宝。 除了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还有一些书画卷轴,长长短短有二十多轴。这篇文章首先介绍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送子天王图》又名《天王送子图》或《释迦降生图》,是唐代画家吴道子根据佛经《瑞应本起经》所画。全画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绘的是端坐中间的天神,两旁是手执笏板的文臣,身后是捧着砚台的仙女,他们正看着降服瑞兽的两名执剑武士; 第二部分描绘的是如来护法大自在天端坐在石上的情形。大自在天背后烈焰熊熊,火焰中出现虎,象,狮,龙,鸟头的形象。他的左右各有执法器的天女和执帚天神; 第三部分描绘的是净饭王抱持婴儿,缓缓前行的情形,摩诃波阇波提夫人拱手相随,后面一侍者肩扇在后。无能胜明王作跪伏礼拜状,迎接释迦牟尼佛的到来。无能胜明王一见佛祖便低眉跪拜,衬托出新生婴儿的无限尊贵。 吴道子生于680年,卒于759年,历经唐高宗、中宗、武周和玄宗时期,是唐朝最为强盛的时期。唐都长安可以说是世界级的大都市,吴道子继承了前代画家之长,同时也吸收了民间和外来文化的画风,确立了自己的画风,人称“吴家样”。与此同时,佛道内容经过南北朝画风的融合,至唐代时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产生了宗教艺术和“吴家样”的完美结合,开创了宗教画本土化的新时代,给日后的宗教题材的画作和佛教壁画带来了深刻影响。 《送子天王图》现存于日本大阪市立博物馆。

荀子性恶论毕业论文

孟子所提出的性善论是错误的,因此荀子对此持反对的态度是应该予以称赞的.但是荀子同时所提出的性恶论则失之于片面.人们常犯的一种通病就是惯于采用或者非此即彼,或者非彼即此的简单思维方式.要么就非善即恶,要么就非恶即善.在看人时,要么君子,要么小人.在看人性时,要么就善,要么就恶.总之,走进极端.表面上信奉中庸,实际上违背中庸.当然,中庸也未必就是人们应该奉守的行为模式. 人性虽然未必是善的,但是也未必是恶的.虽然孟子的性善论是错误的,但是荀子的性恶论也是不正确的.并且荀子对孟子性善论的批判有些地方是无力的.例如荀子说:”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苟无之中者,必求之于外;故富而不愿财,贵而不愿势,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用此观之,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这种类比似是而非:貌似贴切,实则荒唐. 中国人有一种乐天知命的哲学或精神,人们安于天赋.这表明中国人对自己的人性不但接受,而且乐于接受或满足于此.所以人性未必是恶的.当然人们不得不接受自己的人性. 人性有许多善的表现.例如我们每个人都成全自己了,于是就给别人免去了很多麻烦,否则别人就还得分散精力去照顾你.很多残疾人由于丧失了顺应自私天性的能力,因而需要别人的照顾,给别人或社会增加了负担.所以自私的天性也不完全是一件坏事. 自私的天性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动力.自私天性的优点不可胜数,所以人性并不象荀子所认为的那样恶劣或一无是处.所以荀子的性恶论是失之于片面的. 不过也不应该否认荀子的功绩,荀子的功绩还是比较巨大的.他对人性恶的一面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揭示,为人们在处理有关人性的问题时提供了很大帮助.人性的善或许可以被忽视,但是人性的恶则不可以被忽视.所以荀子的性恶论优胜于孟子的性善论.

我比较倾向于白板论,因为王阳明也有“无善无恶心之体”的说法,因此一个人本来是没有善恶的,之所以后天有了是因为生活对他的影响。

性善也好,性恶也罢,只是圣人从不同角度对人性的不同体验。但孟子与荀子的“发心”是高度一致的,都想现身说法,给人们指出一条通往彼岸的道路。孟子是儒学“亚圣”,只所以提出“性善”论,是因为儒学倡导积极入世,对家与国高度负责担当,建功立业,留名青史的阳性学说。如果孟子提倡“性恶”论,还怎么能激发人性正能量呢?荀子是道家的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之一,地位次于老子,只所以提出“性恶论”,是因为道家倡导出世修生养性的,把身体健康、精神愉悦等生活情趣生活质量放在第一位的。荀子提“性恶论”,就是要告诉人们知恶避恶理念。这与佛教“性苦”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我们不必把目光放在“性善”“性恶”理论争论上,浪费时间与精力,而应该吸收他们的精华为自己的幸福生活服务。

人生来有五官,顺着五官的欲望就很容易过分,因此而丧失伦理法制。不是这样子嘛!荀子来讲性恶,不是来证成性是恶的,他没有说你顺着性恶做,就做成一个君子了;孟子是讲,人性是善的,你顺着你的性去扩充,尽其心,你就是一个君子一个圣人,孟子讲的是人的超越性人的光明性,当然要讲扩充。荀子讲的是人可能走向恶的现实性,所以他说要节制,要化掉,叫化性;那怎么化性呢?要用圣人的教导,圣人的教导就是人间的文化,人间的文化就是道德的教导,这包括两面,一方面是礼制一方面是法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