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海南省热带特色产业融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23:05:11

海南省热带特色产业融资研究论文

海南12个重点产业包括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和农村发展、旅游产业、互联网产业、医疗健康产业、现代金融服务业、会展业、现代物流业、油气开发及加工产业链延伸、医药产业、低碳制造业、房地产业、高新技术教育文化体育产业。资金重点倾斜以下几个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和农村发展整合资金亿元,用于支持优化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扶贫开发等方面;教育产业投入亿元,支持学前教育发展、城乡义务教育保障等方面;互联网产业安排5亿元,用于互联网产业基地及孵化器建设、互联网人才引进和保留等方面;现代金融服务业投入亿元,用于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农民小额贷款贴息和奖补等方面。政策扶持是指国家或者地方政府在制定区域发展计划或规划纲要时,针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重点倾斜、优先扶持某些产业或部门的措施,促使它们优先发展,快速发展,以期带动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其扶持项目主要包括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设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条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英文题目略)(1)田志宏,邓乃扬,万鹤群等.关税收入与经济水平、外贸规模的实证研究.见:俞晓松主编.走向21世纪的中国关税(中国首届关税理论研讨会文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156-165(2)田志宏,邓乃扬,万鹤群等.关税税收效应的经济学分析.同上.125-130(3)王 伟,田志宏,邓乃扬.中国关税税源的数量特征分析.同上.131-136(4)田志宏,刘 音,邓乃扬等.关税的调控机制及定量研究.同上.137-147(5)田志宏,邓乃扬,万鹤群.关税收入的经济计量模型.见:俞晓松主编.走向21世纪的中国关税.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148-155(6)田志宏,邓乃扬,王 伟等.中国关税及进口预测软件系统的总体设计与实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9,4(2):9-13(7)白人朴,田志宏.一种有序样本的分类方法与应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9,4(6):1-5(8)郄贺良,田志宏.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9,4(6):18-24(9)田志宏,王凯园,王 伟.关税配额的经济理论与政策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5(4):15-19(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文献中心收录,F52,)(10)田志宏,蔡 春.我国月度进口量预测模型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5(6):1-7(11)邓乃扬,田志宏.高低频预测模型结合的最优化方法.系统工程学报,2000,15(4):377-382(12)田志宏,刘北桦.关税税率调整经济效应的一个理论模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1,6(4):12-16(13)姚 蕾,田志宏,陶益清.商会组织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进出口商会发展的启示.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1,6(6):18-22(14)姚 蕾,田志宏,陶益清.中国进出口商会的职能分析与发展思路.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4):9-14(15)田志宏,王 伟.关税收入效应和关税税率的图解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2,7(6):101-105(16)祝华军,田志宏,魏勤芳.对农业园区规划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3(5):36-40(17)祝华军,田志宏,郭志伟.我国工厂化农业技术的导向性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8(4):90-94(18)田志宏,祝华军.我国设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方向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3(5):14-17(中国园艺文摘收录,)(19)祝华军,田志宏,张东山.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导向性分析.科学学研究,2003,21(5):506-509(中国人民大学文献中心收录,农业经济,)(20)赵一夫,田志宏.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特征分析及优化途径探讨.中国管理科学,2003,11(专刊):268-273(21)张荣齐,田志宏,张荣耀.特许连锁模式店的评价与选拔方法:以荣昌ILSA客户分析为例.中国管理科学,2003,11(专刊):469-473(22)祝华军,田志宏,魏勤芳.工厂化农业技术的要素替代特性及我国的发展方向.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24(6):413-417(23)祝华军,田志宏.我国工厂化农业效益不高的原因分析及发展思考.中国农村经济,2003(11):55-60(24)祝华军,田志宏.我国工厂化农业的科技与管理创新机制研究.科学学研究,2003,21(增刊):279-282(25)田志宏,姚 蕾.对WTO新一轮农业谈判中市场准入问题的研究.[韩]21世纪展望季刊.2003(4):165-173(26)韩树文,田志宏,张成海等.条码系统在提高零售企业竞争力中的作用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1):59-62(27)田志宏,韩树文,赵一夫等.条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和编码组织的作用分析.物流世界,2004(2):4-10(28)庞守林,田志宏.中国苹果国际贸易结构比较分析与优化.中国农村经济,2004(2):38-43(29)徐宏源,田志宏.WTO新一轮农业谈判需要高层推动.WTO经济导刊,2004(6):88-90(30)田志宏,张成海,韩树文等.条码作用的经济学分析.条码与信息系统,2004(3):29-31(31)徐宏源,姚 蕾,田志宏.农产品关税减让效果的评价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4(6):67-69(32)祝华军,田志宏.发展我国工厂化农业需要创新产品特色.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增刊):39-41(33)连小璐,田志宏.我国农机产品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4(4):74-79(34)田志宏,祝华军.对我国工厂化农业几个问题的再认识.见:2004年中国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8月.219-224(35)刘艺卓,金彦平,田志宏.淄博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见:2004年中国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8月.213-218(36)韩树文,田志宏,张成海等.条码应用的网络效应分析.见:第三届全国管理科学与市场经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原子能出版社,2004年7月.78-81(37)姚 蕾,田志宏.我国农产品关税减让的经济效应与综合评价.见:第三届全国管理科学与市场经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原子能出版社,2004年7月.280-285(39)田志宏,焦长丰,祝华军.工厂化农业园区企业竞争力分析.科技和产业,2004,4(9):1-5(40)李艾宇,田志宏,任爱荣.我国大陆对台湾农产品出口的变动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9(5):88-92(41)赵一夫,田志宏.我国企业融资结构研究中价值目标定位的新思路.商业研究,2004(19):89-91(42)祝华军,田志宏.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农业经济,2004(12):12-13(43)姚 蕾,田志宏.我国农产品关税减让政策的取向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13-16(44)姚 蕾,田志宏.我国城镇居民蔬菜消费特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专刊):22-25(45)庞守林,乔 忠,田志宏等.中美粮食产品生产成本及结构差异的竞争影响分析.管理世界,2005(1):83-90(46)任爱荣,李艾宇,田志宏.台湾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总量和结构特征分析.见: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2004).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5月.224-234(47)赵一夫,田志宏,乔 忠.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特征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5(4):34-37(48)赵永辉,田志宏.外部性与农药污染的经济学分析.中国农学通报,2005,21(7):448-450(49)刘艺卓,田志宏.中国乳品的国际贸易格局及市场策略研究.世界农业,2005(8):18-21(50)李艾宇,任爱荣,田志宏.台湾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的测算与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3):55-59(51)申茂向,祝华军,田志宏等.农村工业化:环境与趋势.中国软科学,2005(10):33-41(52)赵一夫,田志宏.中国农产品贸易格局的实证分析.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5,3(2):168-192(53)申茂向,祝华军,田志宏.推进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互动发展.中国科技论坛,2005(6):3-8(54)姚 蕾,田志宏.非从价税的AVE转换问题研究.见:张汉林主编.WTO与中国经济(第四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324-329(55)刘玉梅,田志宏.我国农业装备水平区域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5,3(4):405-416(56)赵一夫,乔 忠,田志宏.我国农产品出口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0(6):100-104(57)刘玉梅,田志宏,姜雪琴.我国农业装备水平区域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4):54-57(58)姚 蕾,田志宏.对新一轮农业谈判中SP与SSM的理解与分析.见:张汉林主编.WTO与中国经济.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12月.885-887(59)田志宏,姚 蕾.WTO新一轮农业谈判中的AVE问题.见:郭沛等编.全球化与中国农业.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32-40(60)姚 蕾,田志宏.对新一轮农业谈判中SP与SSM的理解与分析.见:郭沛等编.全球化与中国农业.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463-467(61)王蓓雪,田志宏.WTO成员农产品贸易争端的主要特征分析.见:郭沛等编.全球化与中国农业.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468-475(62)王蓓雪,田志宏.新一轮美欧牛肉争端案例分析及启示.世界农业,2006(1):17-19(63)姚 蕾,田志宏.WTO新一轮农业谈判中的集团化问题.调研世界,2006(1):38-40(64)孙 磊,田志宏.产品差别化条件下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6,11(1):109-112(65)姚 蕾,田志宏.我国农机产品出口市场份额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6(3):46-50(66)王蓓雪,田志宏.WTO农产品贸易争端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6(9):27-32(67)石高超,朱瑞祥,田志宏.中国与印度农机产品的出口贸易及竞争力比较.国际贸易问题,2006(11):50-54(68)刘玉梅,田志宏.我国农业增长过程中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效应.见:2006年中国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11月.102-108(69)刘艺卓,田志宏.对世界林产品贸易中比较优势的检验.见:2006年中国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11月.452-457(71)姚 蕾,田志宏.WTO农业谈判国家利益集团形成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2006中国经济年会论文(武汉),2006年12月(72)刘俊华,都 娟,田志宏等.基于信息共享的食品可追溯系统研究.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6(12):32-35(73)王丽红,杨汭华,田志宏等.非参数Kernel密度法厘定玉米区域产量保险费率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7,12(1):90-94(74)祝华军,田志宏,韩鲁佳等.农业机械化发展对财政投入的依存度研究.农业工程学报,2007,23(3):273-278(75)王雅娟,宋普阳,田志宏.我国农产品贸易条件及变动趋势研究.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7,23(2):227-230(76)刘艺卓,田志宏.对世界和中国林产品贸易中比较优势的检验.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7,5(1):28-45(77)连小璐,田志宏,韩鲁佳等.我国农机产品出口价值变动的测算与分析.农业机械学报,2007(5),38(5):77-81(78)王 琦,孙咏华,田志宏.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统计范围研究.见:张汉林主编.WTO与中国经济(第五卷).中国商务出版社,2007年5月.779-783(79)姚 蕾,田志宏.WTO农业谈判国家利益集团形成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7(5):63-72(80)王 琦,孙咏华,田志宏.农产品对外贸易的产品分类问题研究.世界农业,2007(7):16-19(81)陈红华,师严涛,田志宏.我国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中的博弈模型分析.经济师,2007(7):10-12(82)刘艺卓,田志宏.世界林产品贸易格局分析.世界农业,2007(6):32-35(83)姚 蕾,王东辉,田志宏.WTO农业谈判集团化格局下的博弈行为研究.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7,5(2):139-151(85)刘艺卓,田志宏.对世界和中国林产品贸易中比较优势的检验.第七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杭州),2007年9月(86)刘艺卓,田志宏.基于恒定市场份额模型的中国林产品出口分析.林业经济问题,2007,27(5):443-445(87)石高超,朱瑞祥,田志宏.中印农机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比较.农机化研究,2008(2):6-9(88)王丽红,杨汭华,田志宏.石油价格对我国农业影响的实证分析.2007中国经济年会论文(深圳),2007年12月(89)刘艺卓,田志宏.世界纸和纸板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国际商务,2008(3):19-23(90)王蕴琪,田志宏.农产品对外贸易价格指数体系及测算方法比较研究.商场现代化,2008(6):25-26(91)石高超,朱瑞祥,田志宏.我国农机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8,13(4):102-108(92)王丽红,田志宏.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机装备的发展研究_日本和韩国农村建设经验与启示.农机化研究,2008(10):5-7(93)姚 蕾,田志宏.WTO农业谈判中国家利益集团的稳定性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8(9):35-41(94)郭愫劼,徐宏源,田志宏.2006年以来本轮农产品价格研究综述.世界农业,2008(10):13-16(95)刘艺卓,左常升,田志宏.世界林产品贸易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8(11):54-6696)王丽红,田志宏.我国与秘鲁的农产品贸易状况研究.世界农业,2008(11):41-44(97)王丽红,田志宏.我国农业生产对石油需求的增长特征研究.2008中国经济年会论文(重庆),2008年11月(98)王蕴琪,田志宏.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价格指数测算研究.统计与决策,2008(19):12-14(99)刘玉梅,田志宏.中国农机装备水平的决定因素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8(6):73-78(100)王 涛,王 琦,田志宏.北京市发展都市农业的战略思考.见:都市型现代农业与都市农业学科群建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141-145(101)王 琦,王 雯,田志宏.北京市发展都市农业的支撑体系研究.同上.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136-140(102)任 燕,田志宏,安玉发.国际都市农业建设的经验分析.同上.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465-469(103)王丽娟,田志宏.我国城镇居民水产品消费特征分析.渔业经济研究,2009(1):8-11(104)田晓静,田志宏.农业多边谈判中的热带产品问题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9(4):11-17(105)刘玉梅,田志宏.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国际经验借鉴.农业经济,2009(5):33-34(106)田志宏,王 琦,徐宏源等.农产品对外贸易统计范围及产品分类研究.见: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主编.入世影响与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6月.65-82(107)Tian Zhihong.Implications for China of the December 2008 Draft Agricultural Modalities.ICTSD,Jun,2009(108)Wang L H,Tian Z H.Rigid Growth Characteristic of Demand for Oil in China’s Agro- Production.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2009,1(3):327-341(109)刘玉梅,崔明秀,田志宏.农户对大型农机装备需求的决定因素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9(11):58-66(110)郭愫劼,田志宏.生物燃料产业的发展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统计与决策,2009(21):120-122(111)巩前文,穆向丽,田志宏.农户过量施肥风险认知及规避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2009中国经济年会论文(杭州),2009年12月(112)原瑞玲,倪洪兴,田志宏.对2008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剧增的分析与思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6)(113)刘玉梅,田志宏.农户收入水平对农机装备需求的影响分析——以河北省和山东省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09(12)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按照比较效益最大化和生态平衡的原则,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实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收2000例计划,搞好示范村结构调整规划与布局,加强指导和服务,及时总结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示范村农民人均增收534元,同比增长15%,大大高出全省平均增长幅度。加速发展优势产业,瓜菜、水果产值占种植业的比重明显提高,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以高效经济作物下水田和发展设施农业为突破口,制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性意见,及时召开现场会加以推动,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冬季瓜菜实现面积、出岛量、产值“三超历史”的目标,其中产值亿元,比上年增长,是“十五”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全省香蕉下水田新种面积达13万亩,香蕉种植总面积达65万亩,产量突破百万吨大关,产值达亿元;推广甘蔗下水田15万亩。设施农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省设施大棚栽培面积突破5万亩,西甜瓜下水田3万亩。积极发展制种产业,全省早造制种面积11万亩,生产杂交稻种子万公斤,全年推广超级稻10万亩。以实施橡胶良种补贴为契机,加快发展优势热作产业,落实橡胶良种补贴资金万元,民营橡胶良种补贴面积万亩,充分调动农民种胶积极性,新种橡胶面积万亩。依托“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的优势加快畜牧业发展,畜牧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全省建立177个养殖专业村,新增规模养殖户1万户。生猪出栏50头以上规模的比例达,肉鸡出栏2000只以上规模的比例达。实现生猪出岛38万头,同比增长82%;文昌鸡出岛量2000万只,同比增长,完成了生猪主要依靠进岛、岛内自给到批量出岛的重大转变。[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农产品基地认证和产品认证,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万亩,全省累计认定无公害生产基地205个,面积万亩,组织申报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达26个。加强3个部级和8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组织编制和实施37个农业标准化项目。加强20个省、市县级农药残留速测中心和99个乡镇农药残留速测站建设,扶持39家企业建立农药残留速测点,农产品抽检达标率为。组织开展农资打假、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及毒鼠强专项整治等活动,加强农业生产源头管理。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运行机制,深入开展春秋动物防疫行动,落实全面免疫、预检制度和免疫责任人制度,加强重大动物疫情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确保产地检疫率、屠宰检疫率达100%,连续3年实现全省无猪瘟、无高致病性禽流感、无新城疫等重大疫情。植物保护工作成效显著,采取综合性措施防控东亚飞蝗,防控面积95万亩,确保东亚飞蝗“不起飞、不成灾”;加强三叶草斑潜蝇、螺旋粉虱、稻飞虱、黄龙病等防控工作,确保“控制位、不蔓延”。[农业科技与农民培训] 积极实施农业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测土配方施肥等科技工程。制定实施《2006年海南省农业科技入户行动方案》,加强琼海、文昌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县建设,建设2000个科技示范户。引进推广农作物和畜禽优良220多个,良种覆盖率达85%,完成主推品种推广面积万亩,推广杂交肉猪23万头,完成主推技术面积103万亩,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80%。以万宁、文昌、儋州三市县测土配方施肥示范项目实施为重点,在瓜菜、水稻、甘蔗等作物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省发放施肥建议卡4万多份,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示范点30个,辐射带动农户5万户,推广面积达140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落实农机购机补贴资金790万元,补贴机具2587台(套),全省享受购机补贴的农户2450户,在购机补贴政策的激励下,全省农机市场呈现农机具热销局面。扶持发展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农机示范村。全省完成机耕面积万亩,同比增长,完成水稻机收面积130万亩,同比增长33%,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组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转移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和就业能力,全省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和技术讲座4500多期,发放技术资料、VCD光盘10万份,培训农民70多万人次,安排阳光工程培训补助资金500万元,培训万人,培训转移就业万人,在阳光工程主体培训的带动下,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万人。[农产品保鲜加工] 实施农产品加工推进计划,逐步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布局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建设一批大宗优势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加工原料基地和专业加工园区,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新增13家,达到75家,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抓好果蔬冷藏保鲜加工,落实补贴资金250万元,拉动企业投资1亿多元,年内新建、扩建冷藏保鲜项目16个,新增冷藏保鲜能力2万吨。新上一批槟榔等热作产品深加工项目,拉动槟榔产业快速发展。抓好定安塔岭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建设,引导企业向加工园区聚集,目前进入园区的加工项目达19个,总投资亿元。[农村沼气] 编制完成全省沼气建设总体规划并分步实施。农村沼气建设有效地与改圈、改厕、改厨结合起来,与文明生态村建设结合起来,与循环农业和节约型农业发展结合起来,抓好“四个一”沼气工程(一个猪场、一个果园、一个学校、一个村庄各建一个大中型沼气池)试点示范,取得良好效果。组织实施农村沼气国债项目,新建农村沼气池万个,超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举办沼气技术培训班,年内培训人员5万人次,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沼气技工达2656人,基本满足沼气施工需求。积极推广“猪—沼—作物”生态循环利用模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依法治农]落实中央和省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补贴政策,保障农村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制定《海南省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坚决遏制农村“三乱”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和民主议事制度,在琼海市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开展村级债务债权摸底清查工作,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完善农业地方法规体系,进一步明确农业立法的重点,把无疫区动物疫病控制、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市场准入的强制性管理等优先纳入我省农业法制建设的重点。加强普法宣传,有2886人重新取得农药上岗资格。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对符合条件的1011个执法人员重新换发新的执法证。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组织全省性农资打假大行动和农机监理大行动,查获假冒伪劣农资产品数量916769公斤、31690台件,货值金额487万元,查处756起,检查企业9174个/1084次,整顿市场2676个/613次,受理举报案件121件,捣毁制假、售假窝点175个,挽回经济损失436万元。全年不断规范农业行政许可管理,继续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全年审批许可项目317项。(供稿:厅办公室 陈月花)

2010[1]钟国平,罗浩,旅游项目的融资规划初探——以江苏沿江旅游规划为例,中国城市化,2010,(5)20091.罗浩,文化与经济增长:一个初步分析框架,经济评论,2009, (2), 113-1212.钟士恩,张捷,任黎秀,罗浩,李敏,董雪旺,基于社会经济属性的中国省际出游力研究——兼对中国与世界已研究国家案例比较,经济地理,2009, 29(1), 153-1593.郭金海,韩雪,罗浩,任黎秀,陈晓文,省域入境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及发展模式,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 19(5), 131-1354.罗浩,陈浩,南京旅游业发展现状评价与发展战略设想,商业研究,2009, (4), 144-1485.李亚洲,吴小根,罗浩,南京市明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河南科学,2009, 27(3), 362-36520086.罗浩,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的回顾与前瞻,社会科学研究,2008, (5), 45-517.唐文跃,张捷,罗浩,卢松,杨效忠,古村落居民地方依恋与资源保护态度的关系,旅游学刊,2008, 23(10), 87-928.钟士恩,任黎秀,蒋志欣,罗浩,郭金海,客源地出游力的社会经济现象假说—基于中国国内旅游出游力研究,旅游学刊,2008, 23(6), 18-239.陈智博,吴小根,汤澍,罗浩,贾真真,江苏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分析,经济地理,2008, 28(6), 1064-106810.贾真真,吴小根,汤澍,陈智博,罗浩,基于多元价值体系的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8, (3), 77-8111.陈智博,吴小根,汤澍,李亚洲,罗浩,中国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演变的时空差异分析,河南科学,2008, 26(3)200712.罗浩,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资源瓶颈及其解决途径,经济研究,2007, (6), 142-15313.罗浩,钟国平,缓解发达地区省内区域经济差距的区域政策研究,人文地理,2007, 22(1), 77-8114.罗浩,钟国平,丁滴,大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意义及前景分析,城市问题,2007, (9), .钟国平,罗浩,田湘攸,轻轨对中小城镇商业发展的影响探析,城市问题,2007, (2), .罗浩,唐文跃,旅游景区“黄金周”应对行为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管理,2007, 29(15), 63-6817.唐文跃,张捷,罗浩,杨效忠,李东和,九寨沟自然观光地旅游者地方感特征分析,地理学报,2007, 62(6), 599-60818.唐文跃,张捷,罗浩,新西兰旅游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 23(3), 87-9119.罗浩,陈敬堂,镇江旅游资源特色及其开发刍议,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 23(4), 355-35720.汤澍,吴小根,丁蕾,罗浩,江苏省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河南科学,2007, 25(2), 335-339200621.罗浩,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与不平衡发展的动态演变,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 22(3), 65-6922.罗浩,试论政府干预区域经济差距的缘由,经济地理,2006, 26(3), 415-41723.蒲英霞,马荣华,罗浩,黄杏元,基于马尔可夫链的江苏省“俱乐部趋同”演变特征,南京社会科学,2006, (7), 110-11624.罗浩,陈敬堂,钟国平,丹霞地貌与岩溶地貌旅游景观之比较研究,热带地理,2006, 26(1), 12-17

云南特色产业数字化研究论文

《如何从新的角度来探讨民俗的发展》 一、如何认识民俗旅游 (一)民俗旅游的范畴 民俗旅游是当今的热点,其作为一种无形文化资源,代表的价值呈现出巨大的吸引力。民俗旅游能将自然文化、社会生活、观览体验、传统现代等结合起来,反映着民俗区域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彩的生活情趣。“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以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俗事项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在心理上满足游客追求“新异乐知”的需求欲望的一种旅游形式。针对民俗旅游的范畴问题,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见解,其中就有关于上层文化中的宫廷文化(诸如宗教历史遗迹、佛教寺庙景观等)是否被纳含于民俗旅游资源(大数来源于民间下层文化)之中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随着时代的迁移,上层的宗教仪典等已经成为当地的民俗文化传统,所谓的“神圣”已经加了民俗的基调与内容,把上述归为民俗旅游的范畴有其可行性与合理性:符合时代的变迁性质,保留历史原有的上层文化;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顺应民俗旅游发展趋势;共同参与并了解,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之博大精深。 (二)“旅游民俗”的分类 “旅游民俗”是个广泛的概念,其分类的标准与角度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会有所出入。总的来讲,分类应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来分别定位。 1.从宏观的角度来区分,旅游民俗又可依照其涉及的民俗性质、产品层次等可作出不同的类型划分。周霄认为以民俗性质为标准,旅游民俗可分为“物质型”、“社会型”、“口承语言型”和“信仰型”四种类型;以产品层次为标准,旅游民俗还可分为“静态陈列型”、“动态表演型”和“互动参与型”三种类型。此外,谢科还根据民俗旅游资源的存在形式和表现形式,可将旅游民俗分为三种形式:物质民俗旅游资源(包括生产民俗、消费民俗和流通民俗)、社会民俗旅游资源(家庭民俗、村落民俗、民间组织民俗、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精神民俗旅游资源(信仰祭祀民俗、口承语言民俗、民间艺术民俗、民间游戏娱乐民俗)。巴兆祥在论及民俗旅游时根据旅游者的行为动机把民俗旅游分为消遣观光型、参与型、考察型和娱乐性。 2.从微观角度来区分,旅游民俗的分类可根据地方的具体情况,不拘泥于一种格式。如大理旅游民俗主要包括服饰、手工艺品、歌舞、节日、宗教信仰这几类;又如喀纳斯斯湖景区图瓦旅游民俗有物质民俗文化、意识民俗文化和社会民俗文化3大类、11亚类和41小类。根据调查,图瓦人文化在畜牧民俗、农耕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社会民俗文化、交通民俗、婚俗民俗、寿庆民俗、丧葬民俗、传统节日、现代节日、乡里民俗、竞技民俗、工艺民俗、自然崇拜、生活禁忌、宗教信仰上具有特色。 二、民俗旅游的研究内容(价值体系研究) 本人通过万方数据库、google academic搜索引擎、中国期刊网等搜索到了近万篇关于民俗旅游的论文,再加之导师指定的论文,发现关于对民俗旅游的研究至今在这样的一个范围中反复讨论,同时加深加宽。民俗旅游的研究内容大多数集中在民俗旅游概念、特点和分类研究;民俗旅游规划、开发及开发模式的研究;民俗旅游的有关文化方面的研究;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旅游发展研究;民俗旅游与市场、经济相关的研究;民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民俗旅游的中外对比研究等等。探讨诸如此类问题的论文比比皆是,但是从民俗旅游本身的价值角度出发的文章并不多见,纵观民俗旅游的研究内容,其实质上主要探讨了民俗旅游的价值体系,其主要包括了以下几方面的价值内容: (一)文化价值观 1.文化的不和谐现状:旅游业往往被称之为“无烟”产业,然而在其发展过工程中对其赖以生存的旅游资源环境所造成的伤害, 从某种程度上看, 丝毫不亚于工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由于过于关注民俗文化的形式,常常导致民俗文化精神内核的丧失,出现大量的伪民俗,破坏了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和谐性,促使旅游地民俗文化出现与外来文化快速趋同的趋势,使民俗文化的特色日渐消失。民俗旅游是在丰厚的民间文化土壤上发展起来的旅游形式,本应有利于民间文化的传承,但在不少地方,旅游开发却使民间文化受到了伤害,导致民族风情徒具形式,手工艺品艺术价值降低,文化的多样性渐趋丧失。孙天胜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开发者和旅游者的功利主义,为此我们应强调民俗旅游对文化保护的责任,在发挥其经济功能的同时不忘其对文化传承应有的意义。田茂军从“没有科学地处理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和“没弄明白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主体问题”两个角度对民俗旅游文化进行了反思。周霄(2002)还引进了“文化殖民”这个概念,等等。 除此以外,还有学者认为中国当代文化巨变的明显特点是物质生活习俗与社会生活习俗、信仰生活习俗的两极化发展,即一方面在物质生活方式上疾速追逐超越时空和国情的消费与享受,甚至不加选择地套用外来文化模式,或错误地引进西方文化的败笔来填补鄙弃传统生活方式的空缺,另一方面在家族习俗、人生礼仪及信仰行为与观念上不加区别地全面恢复古旧的宗法性礼俗,无论外来的风俗还是本土的习惯,都处在冲撞、融合或重整再造之中。此外,现时风俗打上了“时尚”的印记,研究时尚这种能够趋同性行为模式的形成、时尚的不断更替等则成为民俗学者们的主要任务。 2.文化的协调发展:民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看似经济性问题的文化冲突,实则是深层次文化冲突的外现。所以旅游开发的实践中,不仅应该对一个地区的旅游开发进行技术经济论证,而且应该寻找文化冲突中的均衡,培养文化调协的概念。陶犁认为,其协调内容应含有民俗旅游者文化求异与文化认同间、民俗旅游的本质与民俗旅游产品形式间、民俗旅游中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自决性与互动性间、民俗旅游中接待地居民文化心态间、民俗旅游的开放性与限制性间、民俗旅游中文化与生态经济间的调协。吴忠军在论述广西民俗文化的时候也涉及了“整体文化开发设想与局部文化建设并重”的协调思想。卡哈尔-吾甫尔针对新疆民俗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提出了增强区域协作、联合促销并尽快建立和完善新疆黄金旅游走廊的思路。 其实文化协调性的现行核心问题是民俗旅游本真性与商品性的协调问题。其实民俗旅游的本真性与商品化并非绝对对立,如民俗旅游开发以旅游业为驱动力,商品化则无法避免,我们应该寻求本真性与商品化的内在张力以获得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同时不协调的关键实质上不在于民俗旅游商品化本身,而在于对商品化的肤浅理解和低级运用。民俗旅游中的“本真性”侧重于旅游者所经历的“真实”,通过市场运作来为旅游者提供一个体验民俗文化的机会。因此,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具有经济的“外壳”和文化的“内涵”。因此,民俗旅游的开发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照文化法则。置文化内涵于不顾的随心所欲、粗制滥造,实际上违反了商品化原则,是不可持续的发展,也不可能获得长远的经济效益。同时,在旅游开发中一定要把握商品化的“度”,不把旅游的经济效益把再过高的位置,商品化也未尝就是坏事,相反商品化还可以有效的传播和推广民俗文化,旅游也将成为民俗文化传播的使者。所以只有本着旅游本真性与商品性的均衡发展才会真正实现大范围的文化协调。 (二)经济价值观 作为文化旅游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旅游,在经济效益方面已经显有成效: 1.显性效应:民俗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吸引旅游者、增加客源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 2.隐性效应: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民俗旅游是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同时民俗旅游也扩大了当地的知名度,在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的同时,还可以吸引众多的投资者为当地经济建设宣传服务。 殷群从民俗旅游的供给与需求方面出发,指出民俗旅游需求的边际效用递减,因此开发中要防止民俗旅游的泛化,同时要注意民俗旅游的供给具有民族性和民间性,此外,作者也对民俗旅游进行了消费效用分析。陈建设等指出民俗旅游能给民俗地区带来经济收入实为一种帮助扶贫、充分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文化的经济激励,同时提出以扩大市场增加收入、建立合理的经济补偿机制、多种激励方式相结合的建议对原有的经济激励进行了改进。在实证性研究论文当中,张旭亮等对图瓦民俗旅游进行了研究,以外部性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图瓦民俗旅游开发所产生的外部性不经济性,并针对这些外部不经济性提出了一些可消除图瓦民俗旅游开发外部不经济性的建议。 (三)社会价值观 民俗旅游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特色旅游,其独特性与生动性使其充满了商机,当然作为社会整体中的一个侧面写照,我们也不可忽略其社会价值。彭谊认为通过民俗旅游,可以为弘扬民族文化提供了契机和条件,促进了生态环境、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城乡的美化,同时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此外,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社会控制”问题也炙手可热,民俗旅游拉动了旅游地经济的增长。当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资源等因素不足以支持其向前发展时,外部的政治机构和经济集团以“投资者”或“扶贫者”的姿态介入并成为旅游战略的制定者和经营运作的操控者。众所周知,投资者关心的往往是其资金收回与效益问题,这种思路极易导致民俗旅游开发中的短视行为,为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以当地自然文化生态的破坏为代价。因此,在关于当地民俗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原则性问题上,地方政府需重新争取主动而坚定立场,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计。 三、民俗旅游的研究方法 民俗旅游是一门新兴的旅游主题,它的热潮引起了众多学术研究的紧跟而上,研究方法也是如此,大量篇幅的研究方法此起彼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并总结。具体而言,民俗旅游的研究方法可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般分析法、跨学科分析法、整体—局部分析法和跨区域分析法。 (一)一般分析法 从民俗旅游的资源开发和市场开发两个角度, 提出了调查法、比较法、综合法、形象定位法、市场预测法。胡海胜使这五个方面具体化:调查法——对民俗旅游资源、市场和开发过程的调查;比较法——相似和相异比较;综合法——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旅游资源的评价(分等定级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和对民俗旅游景点的综合开发(景点内综合开发、民俗风情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的结合、点线面相结合);形象定位法:领先定位、比附定位、逆向定位、空隙定位、重新定位;市场预测法:定性(类比预测法、集合意见预测法)、定量(时间序列预测法、回归分析预测法、试销法)。 (二)跨学科分析法 对民俗旅游的研究与对相关学科的研究是相通的,此类相关学科包括社会学、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人口学、生态学等等。只有通过类比或对比才能在学科研究间找出共性与特性,关于民俗旅游的论文中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并不多,但也不乏有人创新开拓,如周霄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系统阐述了旅游民俗的概念体系与类型,以及民俗旅游的本质与特征,并从文化变迁、组织重构、角色认同和社会控制等方面对民俗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又如刘晓春从哲学的意识形态方面分析,认为民俗旅游是全球化背景下权力政治、资本与地方性文化之间共谋的结果,是一种后现代文化现象,服务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诉求。此外,民俗学与心理学的结合也可为创新之举,王德刚等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旅游者对民俗旅游商品的需求特征,包括追求时代性、追求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统一、追求消费多元性与需求多样化、追求消费个性化和追求携带的方便性等。 (三)整体—局部分析法 这种方法实质上也可称作整面—焦点分析法。 1.运用整体(整面)分析法的文章占了论文总数中相当一部分,其从宏观把握问题,审视我国民俗旅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同时展望今后的发展动向,等等。 2.局部(焦点)分析法则从微观的角度来具体分析某一个地区的民俗旅游发展情况,其研究领域涉及中国东西南北中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研究的层次由省及村。论文研究内容以具体地域状况为基点来探讨,分析了民俗旅游发展的历史成因、开发模式及意义、现状及内容、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等,以小范围的诠释扩展到大范围的展望。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地域涉及广泛,如在文献总数(根据数据库精选出的112篇文献资料)中,分析新疆、广西、云南、内蒙古、山西、辽宁、天津、湖南、四川、重庆、江西、甘肃等北方及中西部省份,或诸如昌平、新疆喀什、恩施州、北京怀柔区官地村、湘南地区、张家界、甘南地区等小区县的论文数较多,而针对东南沿海诸如上海、南京等地关于民俗旅游开发方面的文章较少;此外,民俗旅游深入研究与少数民族紧紧相连,大量的文献围绕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开发而展开,如西南三省少数民族的旅游民俗开发等。 (四)跨区域分析法 也称之为区域比较法,此分为两种情况:1.国内不同区域间的比较分析法;2.跨国界比较分析法。针对1种情况,海峡两岸曾在02年于北京对关于两岸观光休闲农村与乡村民俗旅游召开了研讨会;“06中国旅游发展论坛-北京对话”也以跨省市的手法来比较分析乡村民俗旅游的发展异同。针对两种情况,周春光等从介绍日本“里山”现象入手,通过对目前京郊地区民俗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议,并积极主张营造有中国特色的乡土自然文化和民俗旅游发展模式。 (五)其他方法(创新构想) 包括“经典罗列法”和“历史阶析法”。 1.“经典罗列法”指在罗列出民俗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典型案例来分析民俗旅游的发展模式与发展前景等,陈景辉等在论及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成功模式中就罗列出民俗旅游发展过程中典型的三种模式:泸沽湖地区的纳西族摩梭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西安以仿古入城式盛大典礼欢迎克林顿;深圳华侨城大打民俗旅游品牌,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对内蒙古民俗旅游的开发意见。 2.“历史阶析法”指利用民俗旅游发展中不同历史阶段的典型性特征来纵观民俗旅游的发展进程与改进措施。这两个创新构想出的方法在研究中的具体运用情况不多,即使出现也以综述的形式,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去完善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从而提高研究成果的可信度。 四、民俗旅游的创新思路 (一)处理民俗旅游与相关主题旅游的关系 随着“旅游可持续化发展”口号的提出,以“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民俗旅游”为主题的旅游形式纷纷兴起。民俗旅游作为近年来旅游新的增长点,各地方踊跃的打起“民俗”的旗号、以当地的民俗特色吸引游客来发展当地的旅游经济。其实民俗旅游与其他几种旅游形式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同步性与相关性,具体体现在: 1.民俗旅游中的“民俗”特质贯穿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的内容之中,呈现出地域上与内容上的相互包揽性,具有“民俗搭台,生态、红色、乡村唱戏”的特征; 2.均为新兴的旅游形式,其形成机制与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四个主题互为兼容,互为补充; 3.旅游发生地大部分集中在边远山区和偏僻乡村,上述几种形式的旅游均顺应形势,有效地宣传了当地特色文化、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维护了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注重都市民俗旅游与乡村民俗旅游、农业民俗旅游的并肩发展 民俗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如何更好地丰富民俗旅游的内容、展现丰富旅游文化,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问题。“和谐”理论的提出要求我们在旅游的生态可持续方面也做出贡献,农村民俗旅游与农业旅游是民俗旅游可持续化的发展重点,它们是伴随着中国古代农村或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也是我们如今发展民俗旅游中的重中之重。然而社会的进步与旅游发展的多样化要求民俗旅游不局限于一个小范围内。迄今为止,仍有不少民俗旅游论文还在沿用早期英国人类学派的观点,把大量注意力投向古老的民俗事象,因而过分关注市场尚不成熟的民族或乡村区域,纷纷开发出一系列无“度”的民俗旅游项目,而同时国内都市所吸引的客源在旅游市场上至今还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为都市民俗旅游的开发提供了很大的市场空间,我们的研究余地还很大。比如,邱扶东等在考察上海都市民俗特征基础上,提出了上海都市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并从都市文化与旅游氛围、旅游产品、旅游商品等方面评价了都市民众旅游开发的作用。总之,要把民俗旅游做大做好,就要结合都市与农村等地域的民俗特色,做到地域间民俗旅游的和谐发展,达到互为补充、互为增色的效果,使游客选择余地更大,从根本上完成民俗旅游的多样化建设。 (三)解决民俗旅游的传统性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与“三农问题” 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涉及的内容很广,有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构成。 1.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可用来指导民俗旅游的产供销活动,从而解决供需矛盾; 2.社会、文化的可持续要求民俗旅游开发中加强对传统民俗文化价值的宣传, 要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 激发起对所在社区和地方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 提高其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对游客要加强尊重接待地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宣传教育等等; 3.环境的可持续主要在于加强环境保护和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民俗旅游开发者、管理者、旅游者以及当地人们的生态环境教育,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 如今民俗旅游展开地中相当一部分集中在农村,“三农问题”也就成了“可持续发展问题”中的核心问题。李万佰以北京昌平市为例,提出了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和政府扶持为措施的“三农问题”解决方案。李琳桂等认为“农家乐”民俗旅游在“三农”问题上可以有效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解决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加快农业市场化、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四)发挥民俗旅游的“特色化”营销 “特色化”主要包括营销客体(民俗产品)的特色化和营销介体(营销手段)的特色化。 1.营销客体(民俗产品)特色化:指的是地方根据当地的民俗特色,设计出符合游客需要的旅游民俗产品。如昌平以“酒”为题材发掘其民俗旅游之“酒文化”;满族人民依据其民族特色开发传统食品,使“萨其玛”等品牌产品名扬天下;辽宁对民俗旅游中的纪念品开发颇有独到之见;此外,“民族高校开发民俗旅游”的构想成了旅游界的热门,等等。 2.营销介体(营销手段)特色化:即为营销的方式,其实关键在于怎样去广告宣传自身的特色产品。肖建春对四川重庆一带的民俗旅游作了广告分析,提出广告必须充分利用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寻求整体规模效应、并在本土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国际化,等等。总之,民俗旅游广告宣传的原则性在于以内容真实、特色鲜明、形式多样为基点,利用媒介通过艺术的手段将产品推向市场、面向国际化。 (五)提倡民俗旅游教育扩大化问题 1.加大“人才教育”力度:民俗旅游人才(尤为管理和经营人才)的不足成为社区民俗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合理保护和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需要民族界的精英人才,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拓深民俗研究的内涵。所以旅游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旅游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利用高校、大专、中专、职校、旅游培训中心构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地,通过岗位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可引进一些急需的高级管理或经营人才以满足民俗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全面要求。此外,民族地区的教育颇为特色,张洁提出民族小学除了对外界开放,让游客了解当地民俗外,在教学中还应根据民族地区具体情况,在某些教育内容中体现民族特色。 2.培养“社区参与”理念:其主要强调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发展决策获得经济社会等方面利益的同时,加强旅游地社区居民参与有关旅游知识的教育培训来提高其旅游意识和环保观念,达到由受教育前居民被动接受环保而与环境形成的主客体被动关系转化为受教育后居民主动自觉的环保观念而与环境形成的主客体对等关系的目标,从而使旅游地居民深知如何自觉去维护环境的健康发展,形成了一组循环性良性效应。 (六)创新民俗旅游的现代化建设 民俗旅游的古朴性与承传性并不排斥民俗旅游中的现代化建设。科技的进步,交通的发展使原来封闭但具有丰富民俗特色的区域开始面向外部世界;经济的融通与信息的交流使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向于现代化,但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化的提出是建立在不损耗当地生态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过度的商品化与经济化只会导致民俗文化的消亡于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这是一种我们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的恶性循环。与此同时,在良性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引进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创造当地人们的数字化生活,为民俗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开辟、实现市场和效益的规模化等提供便捷性。 五、总结与展望 目前,我国民俗旅游研究的整体水平不高,深度不够但发展势头较好,其处于起步探索时期,问题较多,需要我们进一步钻研。面对目前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缺乏理论体系,达不到体系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比例失衡;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滞后于实践;案例分析太简化,分析问题不深入;不关注热点问题,缺乏热点问题间的思维链接;缺乏问题主观性因素和客观性因素的结合,把“人”本身问题放于次要地位;思路单一化,创新性少等等。当然,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在我们审视这些问题的同时也要思索我们的改进与提高步骤,那才是关键问题,近年来我们的研究也在逐步地进步,从不同的维度探讨了民俗旅游的热点,并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拓宽思路,培养一种前卫的思维模式。我们拭目以待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这将成为旅游经济新一轮的亮点,同时也是一种挑战。

特色农产品直播带货策略研究论文

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思考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思考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概念

农产品网络营销是指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产品的需求、价格等信息的发布与收集,以网络为媒介,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与物流配送系统,为地方农产品提高品牌形象、增进顾客关系、改善顾客服务、开拓网上销售渠道的一种营销活动它包括农产品的市场调查、目标市场的锁定、促销、交易洽谈、付款结算、物流配送等活动。这种“鼠标+大白菜”式的营销,为服务当地农业经济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农产品网上销售规模的日益扩大,各种问题也渐渐显现。

2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面临的问题

2.1农民接受的市场信息不灵

当前,农产品流通不畅已成为阻碍我国农村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影响农民增收乃至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而信息的获取又跟当地经济发展和民众意识有着必然联系。农产品好产难卖,其中主要原因不是因为供过于求,也不是因为农民思想落后,其实质问题是由于农产品市场信息不灵,需求反映迟缓,农村市场商品流通体系不健全导致农产品的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过剩。

2.2农民接受网络信息的素质较低

影响农民信息素质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知识水平和传统的价值观念。文化水平的低下,使得农民缺乏对网络知识的学习能力及观念,有些农民已经开始对网络营销产生意识和兴趣,但却因为文化不高无法开展农产品网络推广。农民接受能力受到阻碍,反映到现实中就是农民对网络信息的分析和利用。目前很多农民已经在政府、产业经济的推动下对网络营销了解得很多,甚至很多农民很迫切学习到相关的技能,但真正懂信息、懂科技,有开发能力和高水平应用能力的人并不多。

2.3农村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

在电子商务开展到一定规模以后,物流将成为阻碍其发展的最大瓶颈。要实现农产品网络营销,其至关重要的优势在于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和物流配送系统要实现真正的低成本、高效率、服务优、专业强。而我国目前的农产品线上推广主要依附于一些现有的综合服务平台,其专业性和功能服务都达不到农产品特有的一些需求,也就无法建立完善的物流配送与服务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的发展。

2.4网络营销服务体系不完善

中国现行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比较落后,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建设落后;信息网站建设不甚完善,为农产品生产、流通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指导服务的水平低;信息员队伍建设滞后;信息部门缺乏为农民服务的动力机制。

2.5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

网络营销开展的一个鲜明前提,就是要实现产业的规模经济,因此,在如此庞大的农产品市场中,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就成为影响网络营销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农产品的质量等级划分、分装规格以及产品条形码的标准统一是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基本前提。

3完善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几点思考

3.1加强农产品网络营销支持体系建设

农产品网络营销服务体系是指服务于农产品网络交易及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一系列服务手段、服务平台的总称。其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包括生产平台、组织平台、市场平台、信息平台等。这些平台的组件应由当地政府完成农村信息网络设施的基础建设同时,改变农民思路,树立农民的网络营销信心,对农民进行网络营销基础知识的培训和宣传,让农民真切感受到网络经济所带动的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改变固有陈旧思路,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为切实做到这些,政府还可以组织培训班,交流团等形式的活动,帮助农民获取网络新知识体系。地区移动手机运营商还可以在农村推广手机上网,让大家认识到,作为上网有效补充手段,移动电子商务的优越性。

3.2做好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

3.2.1进行网络市场调研

与传统市场调查相比,网络市场调查的便捷性和及时性是最具有吸引力的特性,为了深刻了解目标市场的消费者需求,更好的做好适合地区差异的营销决策,对目标顾客开展网络调查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由于农民网络知识有限,当地政府或农业组织可以以产品形式、特色、价格优势比较、渠道远近的舍取以及适合当地农产品的促销方式为几大板块来开展网络市场调研。同时,也可以利用已有的调查资源来作为决策依据。

3.2.2发布农产品信息

农户可根据自己农产品的特色,选择适合自己的网络营销平台。以阿里巴巴全球贸易网为例,发布商可将自己公司的信息及提供的产品详情加入产品目录列表,通过商情板,搜索全球买家及其采购信息;直观、形象的引起目标买家的关注;采用推广服务———横幅广告,将产品和企业的LOGO刊登于页面显眼位置,有效推广产品和企业品牌。

3.2.3构建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

农产品网络销售的实现途径多种多样,但对于最初涉及电子商务的农户来说,自建平台是明显不可取的,也是没有必要的。目前,已经有很多成熟的网站平台可以免费帮助农户加入电子网络广场和虚拟电子商城,让消费者了解、认识自己的农产品,同时还可以在线完成订购。但值得一提的是,农产品因为商品区隔较大,不同的商品对于网站的要求大相径庭,包括页面设计、商品描述及促销策略,这就要求质量更高,细节更优的网络开发。例如在网络中销售香水玫瑰,与其说这种花卉本身是一种农产品,还不如说它是一种高端时尚的年轻化商品,它的销售跟大白菜和土豆这种传统的农产品不一样的。

3.3完善农产品网络营销的配套措施

3.3.1加强农产品专利及品牌建设

品牌指公司的名称、产品或服务的商标,和其它可以有别于竞争对手的标示、广告等构成公司独特市场形象的无形资产。品牌建设的核心是让商品品牌的良好形象深深的可在消费者心中,提升产品知名度。农户通过在网络营销中创建和宣传农产品的品牌,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从而巩固和扩大其市场地位在将品牌创立到一定成熟的时期,品牌还有响应的品牌价值,能为商家带来额外的意想不到的收益。例如“三只松鼠”,这是一家在淘宝上专门从事坚果销售的网站,“三只松鼠”就是它的`自有品牌,其品牌标志就是三只犀利可爱,形态不一的小松鼠。现在它的销售范围已从坚果蔓延到其他食品,但是只要见到这个牌子,消费者会毫不考虑的购买,这就是品牌动力。

3.3.2构建和完善供应链管理

农产品的网络营销开展还有一重大实现意义,那就是高效,而物流体系是否科学与完善,就成为最大的影响因素。构建和完善农产品的物流管理体系,它能带给我们的优势不仅仅是省时,省力,一个优秀的物流供应链体系还能帮助农户最大程度的缩减流通成本,使农产品本身更具有竞争优势。但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的制约,对当地的农产品开展渠道优化时要因地制宜,对于易损坏、易过期的农产品,也要根据其个体需求,完善供应链。

4结语

作为新型营销模式的网络营销为新时期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强有力的促进,在这一革新创造中,农产品也可以寻求适合自身特色的网络营销方式,虽然在寻求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但面对如此飞速发展的数字时代的来临,网络营销将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利器,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在不断的探索和思考中,必将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作者:庞苑 单位:贵州省贸易经济学校

拓展:农产品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现如今,互联网以其先进的技术、思维及商业模式,席卷并革新了几乎所有的领域。其中,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农产品网络营销显现出巨大潜力,并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例如在2015年天猫“双十一”期间,八种产品成功刷新了销售业绩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其中接近半数为农产品。然而纵观全国,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还存在许多问题,现有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次,如网络基础设施差、农民网络意识不强,网络营销人才不足等方面,并没有具体到网络营销的微观层面,对微观问题的及时发现及解决,也是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

1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过度依赖大型互联网平台

农产品企业对大型互联网平台过度依赖主要是指农产品商家入驻大型平台之后,在利用大型平台优势的同时,其营销活动也受到大型平台的各种限制。一方面,农产品商家对大型互联网平台的依赖主要源于农产品商家本身的限制,如网络意识不强,技能不足等,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其他多方主体的引导与帮助,现阶段主要还是寄希望于政府或者是大型平台固有的优势进行营销活动,这是导致其过度依赖大型电商平台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随着农村政策的发展,电商巨头纷纷看好农村市场的前景,以阿里巴巴、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巨头们纷纷抢占农村电商市场。然而,电商巨头做农资的真正意图并非是帮助农产品顺利实现网络的转型,而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农村市场,使农民转化成消费者,事实上,很多电商巨头从未真正关心农民的需求。

与消费者的交流、互动不充分

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成功的农产品商家在进行网络时注重从用户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习惯出发,只有做到对顾客充分了解,才能提高用户流量,然后通过无微不至的用户体验,充分与消费者交流与互动,最后才能够将流量转化为利润。然而对于我国大多数农产品商家甚至是其他零售领域的互联网商家来说,与用户交流互动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面对上述大环境的改变及对消费者消费心理与行为习惯的洞察并不容易,尤其是众多小型的农产品商家,受自身观念、习惯以及人力物力等因素的影响,并没有足够耐心与用户进行交流,这就造成了用户体验不好的结果。

品牌推广深度及广度不足

许多农产品商家在产品品牌推广中存在深度与广度均不足的现象,大多数是因为其选择的渠道及工具相对传统。一方面,传统的产品推广渠道主要为广告及公关,主要媒体为电视、报纸、电台以及网站,追求的是所谓的覆盖率,这种方式为登高一呼式的传播模式。这种宣传模式是一种单向的传播模式,缺点很明显,即很难了解到受众看到广告后的反应。另一方面传统推广渠道对虚拟世界渗透性不强。现在社会的商机更多存在于传统推广渠道渗透能力不高的虚拟世界中。

营销未能实现精准化与个性化

现在大多数农产品企业在进行精准营销时,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一方面,农产品商家对用户数据管理权限有限。大多数依附于大型平台的小规模农产品商家,并没有独立拥有所有用户在该平台消费的数据,例如在淘宝平台中,大多数情况下,只有淘宝来决定推荐哪家的商品给哪些消费者,农产品商家并没有管理自己用户数据的权限。另一方面,用户数据稀疏。拥有用户数据的所有权,也必须保证用户相关数据是完整的,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营销,然而,用户数据稀疏是经常发生的一个问题,例如,淘宝上号称有近10亿商品,但是一个用户平均不能浏览1000件商品,数据稀疏度应该在百万分之一甚至更低。

产品扩张速度慢

我国农产品营销中产品扩张速度慢,主要是相对于那些还在更多地使用传统产品扩张思路与方法的商家。因为,传统营销中产品的扩张模式主要依靠分销渠道和终端实现,分销渠道中依赖分销商和代理商;传统的终端扩张是依靠门店和零售店的增加来扩大产品的销售渠道和销售范围。这两种扩张方式在诸多层面上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例如管理困难、成本高、沟通不顺畅等问题,进而导致资源的浪费,产品扩张速度缓慢等。

2对策建议

同时入驻多个互联网平台,避免过度依赖

想要避免对部分平台的过度依赖,就需要从入驻平台的质与量两个方面权衡。一方面可以同时入驻多个大型平台。十几年来,农产品电商逐步形成了“两超-多强-小众”的寡头竞争格局,都可以作为农产品商家的平台选择,而且不同规模的农产品商家应该针对不同的现实情况与目标进行平台的选择与布局,这样不仅可以拓宽销路,还可以借助不同平台的特点逆推生产走向集约化、专业化之路,有助于农产品企业长远的发展。另一方面,自主开发平台。首先,自主开发平台的优势有很多,例如对用户数据的独立拥有权,以及对用户管理的权限;然后,可以基于用户数据对不同用户进行个性化营销与精准广告投放;最后,综合起来,可以避免受到大型平台的限制及过度依赖。

全流程重视用户体验,满足用户情感需求

面对用户消费心理与习惯发生的改变,一方面,商家要全流程抓住用户消费心理,从每个消费环节中都能找到让用户心动的细节,做到极致的用户体验,赢得良好的口碑。另一方面,要满足用户更高层次的情感需求,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希望为自己喜爱的商品提供建议,甚至参与到产品设计、制造与营销的过程中来,实现更深层次的价值感。农产品商家可以使用网络社区营销方式,在做好用户体验的基础上引导用户参与商品的改造、流通、推广与宣传等环节中来,实现用户价值。

利用新媒体实现品牌推广深度与广度目标

新媒体(New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一方面,新媒体可以提高品牌推广深度与广度。相对于传统的品牌推广方式,新媒体具有信息容量大、形式多样、渗透力强、多媒体、多文本、跨时空、移动性强等优点,能够渗透到广大的人群中。另一方面,新媒体能够以低成本产生明星效应。因为新媒体营销中的“明星”可以来自任何人,而且很可能是自发形成的,不需要农产品企业花费大量的资金。如果农产品企业在注重自己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能够使用新媒体,潜入各种互联网社区、平台进行品牌推广,就会获得很多无形为自己产品代言的“明星”。

利用大数据,实现营销的精准化和个性化

首先,大数据能够实现精准定位目标与广告投放。借助于大数据技术不仅可以找到目标群体,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投放不同的广告内容,还可以根据实时收到的反馈结果来调整广告的投放策略,让广告的投放更加张弛有度。然后,大数据技术结合用户数据,实现精准营销。现在企业可以通过丰富的渠道获得用户相关信息,然后经过信息处理与数据挖掘的流程对用户信息进行管理,最后就可以针对不同的用户进行广告推送以及个性化服务。最后,如果大数据技术能够不断进步,各组织之间的数据能够进行共享与融合,就可以实现通过全渠道的数据聚合和标签运算建立描绘用户兴趣模型的用户画像,并进行用户的细分和个性化标注。用户画像所带来的会员营销是更高层次的个性化营销,其核心是定制化,也既精准化。

大力发展微商,实现产品的病毒式复制和扩展

微商是基于微信生态集移动与社交为一体的新型电商模式,其作用是基于微信生态的社会化分销模式。一方面,微商可以实现去中心化管理。微商是去中心化的电商模式,基于微商作为零售商没有等级之分,结构扁平化,是产品市场扩张的绝佳渠道,可以改变传统产品扩张模式中存在的金字塔组织结构管理难度大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分销商与用户沟通不畅的问题。另一方面,分销商能够与消费者自由沟通。微商中的微客属于移动电商系统分出的一个分销功能,因为基于社交网络朋友圈,在认识的人之中分享商品本身附带着一种信任机制,可以有效减小商品与商家之间的隔阂,做到无缝有效沟通。

参考文献:

[1]梁瑞仙.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15,43(12):1690-1692.

[2]2013阿里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阿里研究院[R].

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策略分析论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策略分析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温州市农产品营销的发展现状

农产品网络营销是指以健全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为铺垫,以互联网及网络技术为支撑,实现农产品的流通交易的过程。通过农产品的网络营销为温州市特色农产品提高了知名度,扩大了销售渠道,从而实现农民收入增加。农产品的网络营销,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农产品可以全天在线销售,销售者可以足不出户,接受人们的订单。网络营销兴起至今,温州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发展环境,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正在不断加强,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在淘宝网上已可见各种温州市特色农产品的身影,种类繁多,销售量也相当可观,可见温州农产品已树立品牌形象,未来的农产品网络销售有着可预见的好的前景。

2、温州市农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

农村电子商务普及率低,商务应用率低

农村信息普及程度还不平衡,农村网民主要集中在学生、企业一般职工、个体户、自由职业者等有相对知识程度的职业中,而农民网民所占比例很低。农村网民大多数上网应用都属于生活娱乐,如电影,音乐,聊天交友,游戏等,而网上交易,网上支付等比例偏低。因为受传统商务模式的影响,农民都习惯于农村菜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商务模式,对电子商务的了解是少之又少,甚至对其持怀疑的态度,大多数农民不具备网络营销的能力,对信息加工化处理能力差。

农业网站缺乏特色,服务水平较低

政府类农业网站的信息各自为政,缺乏整合,不能及时反映农产品市场的变化;农业企业网站虽然能够展示农产品信息,但是缺乏特色,不能充分地体现出农产品的特色和价值。两者的客户服务能力都较差,不能满足客户个性化的多种需求。客户在购买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很难得到投诉与解决,这样会使客户丢失在互联网上购买农产的乐趣。

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的缺乏

实现农产品的网络销售,必须要有优秀的网络营销人才。由于农产品的营销方式一直是传统的商务模式,这已形成固有的一种形式。现在的农产品的营销正处于一种新的模式中,需要具备正确网络营销理念的人才。目前的大部分营销人员不能正确认识网络营销的理念,只会把农产品照样搬上网,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离不开具备现代农业知识、商务知识和互联网知识的多栖人才,但是具备这种能力的多栖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去发展,所以缺乏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

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

农产品网络营销虽然可以跨时间、空间进行交易,但是商品是实物的交易,始终是对仓储、物流、配送等环节有着苛刻的要求。特别是对于农产品来说,易溃烂、单位体积大,单位质量大、相对经济价值又较低,在配送环节中浪费严重,损失较大。而我国还未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交易网,也就无法建立统一的物流配送务体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

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

一般情况下,标准化程度高的产品因为易鉴别、易比较的特性而比较适合在网上销售。由于我国农产品而农产品由于数量较大,网民在购买时不易鉴别和比较,且温州市农产品生产的特点是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组织规模较小,不易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因为我国农产品标准体系还不健全,所以导致了标准化程度普遍不高,限制了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速度。

3、关于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策略分析

加强农村网络工程的建设

农村信息化是实施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基础,是解决农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卖难问题的有效手段。市场经济靠准确的信息来维持正常的运转。农产品的生产、深加工、销售等都离不开信息的支持。网络营销是传递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有效手段。实施农产品的网络营销就离不开农业网站,而农村信息化是网站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互联网的设立是电子商务的基础,要想实现农产品网络营销,政府必须加强农村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将互联网普遍地在农村中建设,向农民发放购置电脑、手机等信息设备的津贴,鼓励农民上网。

加强农业信息化网站的建设

营销网站是面向消费者的消费平台,所以网站的建设要能向消费者突出农产品的特色,能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首先,网站的风格要人性化,尽量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服务,尽可能的为消费者解决购买中遇到的问题。其次,网站的“客户服务”功能一定要建设好,这是能使消费者能好地了解产品,更快地解决消费中遇到的问题,节省更多的时间。最后,网站的农产民信息要做到及时更新,方便消费者更快地了解实时信息,方便选择、购买。

加强农产品网络销售人才的培养

(1)对农民进行网络营销的知识宣传,推广农产品网络营销的观念。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对发展农产品的网络营销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政府只有加强对农民的网络宣传能力教育和宣传的力度,改变传统观念,让农民认识到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美好前景,去接受和学习农产品的网络营销。

(2)建立专业的人才培训机构,向农民开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计算机技术和商务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大量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入才。面对现在网络销售人才的缺乏,政府只有加强教育的投入,才能加强人才的建设,从而促进农产品的网络营销。

改善物流配送体系

物流配送是网络营销中至关紧要的环节,直接决定了网络营销的成败。配送中要尽量地减小由农产品溃烂、破坏带来的损失,当前情况下可考虑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完成。第三方物流公司拥有专业的物流中心、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运输系统,能尽可能地加快配送进度且减少成本。且政府还需加强对高质量的物流管理人才的培育,现代物流系统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在动作中应注意吸纳和培养一批专业的农产品物流管理和技术人才。

提高质量和标准化程度

为适应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的要求,应加快制定农产品种植、生产、包装等标准体系,把标准化的生产和管理加入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全过程,实现从种植到加工、包装的标准化,实行统一种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统一品牌,提高标准化程度。利用搜索引擎优化、网站链接、网络广告联盟等方法开展农产品促销,给企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销售渠道。这种新渠道不但简化了传统商务模式的中间商渠道,而且将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以及产品信息与顾客资料集于一体,相对于传统农产品营销模式更具优势。

【摘要】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结构与商业模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农产品,其产业链的构造与形成也有了进步与变化。其中农产品网络营销成为了解决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重要形式,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本文针对农产品网络营销提出了几点新的策略。

【关键词】

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

1.农产品网络营销概述

农产品网络营销是指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产品的需求、价格等信息的发布与收集,以网络为媒介,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与物流配送系统,为地方农产品提高品牌形象、增进顾客关系、改善顾客服务、开拓网上销售渠道的一种营销活动。从而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寻找市场,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在互联网时代下农产品的网络营销有了良好的技术与条件,一般来讲农产品网络营销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及时获取信息,提高效率

通过互联网技术与网络营销的手法,农产品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有效的市场,把握国际市场上的需求信息,从而可以有效地调节农产品上游的生产与采购,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网络营销的方式可以使买卖双方信息透明化,保证交易的质量和信誉,从而避免信息的不对称性对经济活动造成的不利影响。

突破传统贸易时空限制,降低交易成本

由于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地域性的特点,因此在进行传统的农产品贸易活动时,常常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这就制约了农产品在更为广阔的地域寻找市场。通过网络营销体系的构建,农产品可以在更广阔的市场范围内进行没有时间限制的贸易,提供高效的售后服务,可以打破时间因素对于农产品销售的不利影响。其次,农产品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销售,从而避免了交通等因素对农产品销售活动的制约,从而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降低了成本。

提升企业形象,塑造品牌效应

随着电子商务的广泛运用,农产品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宣传,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力量,促进买卖双方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行品牌建设,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进行宣传从而打造知名品牌,使得农产品在营销过程中更具有优势,提高市场占有份额。例如著名的农产品品牌“褚橙”就是利用互联网工具,通过网络营销的手法被广大消费者熟知与认可的。

2.中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网络营销主体不明确

虽然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农产品生产者与相关从业者能看懂互联网的能量与网络营销的优势,然而真正执行起来还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特别是农产品生产者中有大部分因为受限于自身素质,无法将网络营销真正落实;还有部分从业者担忧网络营销的风险与安全隐患,因此不知如何通过网络开展营销活动。这些都制约了农产品网络营销局面的开展。

网络营销的配套环境有待提升

电子商务的发展主要围绕三方面进行,即资金流、信息流与物流。农产品本身受限于季节、储藏等因素,因此对于物流的配套设施需求也相应较高。目前伴随着农产品电商的发展,冷链物流虽然迎来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但是市场规模与流通需求却不相符合,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对于农产品网络营销主体方面的信息流与资金流方面的意识与应用普及与配套设施也需要进行全面的建设。

网络营销媒介的发展有待提升

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中国的经济总体来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却呈现出了严重的二元现象,即城市地区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农村地区。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和网络营销中,农村更是缺少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我国农村大多偏远与闭塞,不利于信息点的构建,这就导致很多信息不能及时的传递到农村。另一方面,我国网络技术本身发展还有待于发展,这样就导致农村很难建立起完善的、可以自我管理的农产品网络营销平台。因此这也将导致农产品上游的种植与采购不能及时有效的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也制约了农产品的网络营销平台的发展。

网络营销环境带来的阻碍

由于电子商务方面的一些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使得很多问题都不能得到即时有效的解决。首先,电子商务平台依靠网络而的一些法律法规在网络市场中根本不适用。这就让很多不良商家钻了空子,将一些不合格的农产品拿到网络平台中进行销售,导致农产品在网络营销中的信誉度大大降低。另外,农产品在网络销售中的'积极性也不高,因为政府的很多相关部门没有对其引起重视,更加没有一些鼓励的政策来支持农产品的网络营销发展。其次,网络安全问题也是必须面对的问题。网络市场是虚拟的,消费者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潜在风险。近些年来网络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也同样阻碍了农产品网络营销的进一步普及。

3.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的构建

打造完善的网络营销支撑体系

要想实现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策略,首先要打造完善的农产品网络营销支撑体系,建设完备的基础设施。因此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强对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构建的引导与促进作用,保证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构建过程中有充足的资金供应与人力保障。同时地方政府提供政策扶持,促进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的系统化和完整性。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于农产品生产者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的互联网思维构建与网络营销理念的培训,鼓励从业者对于互联网以及网络营销知识的学习与接纳。从而打通对外的信息来源,保证信息的多元化,从而更好的了解市场需求,并且找到市场同时满足市场需求。

农产品网络营销应用体系建设

建设完善的农产品网络营销应用体系,保证市场调研的准确性与即时性。保证农产品生产者及相关从业人员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农产品销售时,能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在对市场进行系统化调查的基础上获取相关有效的信息,及时掌握市场需求,从而有的放矢地调整农产品的营销策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指导上游的生产与采购,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完善农产品的营销网络,加强宣传力度,塑造良好的产品与品牌形象。

农产品网络营销保障体系建设

在该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网络营销的安全立法,为网络营销提供充足的制度保障。在完善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还应该加强对虚拟市场的监督,保证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安全有序进行。通过网络营销,交易双方可以真实、透明得获取合作伙伴的信息,并且能在有效时间内做出最优的选择。这就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精简了农产品交易程序,保证了企业信息搜寻的及时准确,精简谈判流程,并对交易过程提供有效监督,这就最大限度的提高了交易效率,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农产品网络营销配套措施建设

如前所述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流、信息流与物流等相关配套设施的构造与完善,只有围绕这铁三角的配套设施得以完全的解决,农产品的网络营销活动才能更好地开展起来。同时也要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和农民的素质建设,首先,农产品只有先实现了工业化的普及,才有可能实现互联网时代的多元化。其次,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的构建需要大量的技术性人才,除了基本的营销知识,还应该精通计算机技术和农产品相关知识,如此才能保证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在构建过程中能够将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保证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的创新

利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通过市场需求指导上游的生产

农产品的种植、流通与销售一直以来是分别发展的,由于农民的信息闭塞与本身的文化素养普遍低下等原因,多年来造成农产品市场的需求与生产严重脱节。农民盲目跟风生产现象严重,容易造成损失。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利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即时与准确的掌握市场需求等信息,根据需求来指导农产品的种植与采购,也可以通过网络营销的手法采用预定销售,从而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加农产品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盈利性。

开展有效的农产品网络营销与农业信息化培训

把农产品营销主体,即农业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户、经纪人作为农业信息化培训的主要对象,充分发挥农民科技信息经纪人的作用,有效的发挥纽带的作用,并通过网络、信函、报纸、电话等渠道面向国内外市场,将农民的需求信息及时对外发布,为当地农民提供农产品信息服务。

建立网络营销渠道,通过营销沟通促进销售实现

农产品经营企业与经营主体要想有效果的开展网络营销活动,除了学习掌握互联网思维与市场需求外,更需要建立适合农产品提供方与需求方的营销渠道。除了选择在政府农业管理部门的官方网站上发布供求信息外,还可以建立宣传型的农产品网站,或利用第三方平台建立自己的农产品网络店铺。使网络渠道最大程度上详细宣传产品信息和特色。目前农产品网络营销仍以网上营销洽谈、线上成交线下支付为主要形式。因此,营销导向的企业网站建设和升级、网站优化与推广、搜索引擎营销、网络广告等都是促进农产品“订单农业”的实现。

打造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农产品网络营销整合策略

运用互联网思维重新构造营销的4PS策略,通过分析潜在市场总体需求特征后,确定适合通过网络营销渠道销售的农产品,特别是对鲜活农产品,更需建立鲜活农产品标准体系,促进标准化生产和实施品牌战略。同时合理安排农产品生产者与相关从业者利用搜索引擎优化、网站链接、网络广告联盟等方法开展农产品促销等活动,营造与服务和产品相关的网络社区,通过营销沟通实现销售。网络将农产品提供方和消费者连在一起,给农产品生产者与从业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渠道,不仅简化了流程,而且集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以及产品信息与顾客资料收集于一体,相对于传统营销更具优势。

5.结束语

在互联网20年的发展过程中,全世界范围内诞生也颠覆了多种多样的商业模式。作为直接影响国计民生的农产品来说,在新的商业时代找到更适合其合理地持续性发展的方法尤为重要。农产品网络营销的说法虽然近几年来广为盛行,然而找到适合其长远有效发展的策略还任重而道远,还需要相关学者与从业人员的探索与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文娟.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拓展农产品流通渠道[J].科技论坛,2011(12).

[2]王静.农产品网络营销初探[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3(9).

[3]覃晓.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科技,2012(5).

绿色资产证券化研究热点论文

论证券市场现行投资者保护机制的缺陷与对策;论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的构建与完善;新股发行机制改革的若干思考;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的现状及对策分析;民营上市公司分红实证研究;钢铁类上市公司分红实证研究(你可以举一反三)。祝好运!

我国资产证券化现状与问题分析[摘要] 本文简介了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和基本交易结构;从资产证券化的市场分类、发展动力、银行动机、产品定价、发起主体和基础资产等六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统一资产证券化法律和交易规则,扩大投资人范围,增强资产支持证券的流动性,并注意控制风险的建议。[关键词] 资产证券化 现状和问题一、资产证券化概念和基本交易结构早在1977年,美国的投资银行家维斯·S·瑞尼尔(Lewis )就已使用了“资产证券化”这个用语。但是至今,各种定义解释仍未统一。美国杜克大学西瓦兹(Shwartz)教授定义为:“在证券化中,企业部分的分解自己,把不具有流动性的资产从企业整体风险中隔离出来,随后以该资产为信用基础在资本市场上融资,融资成本比起企业的直接债务融资或股权融资来的要低”。这一概念非常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资产证券化实现的两个目标,一是降低融资成本,二是分离那些“不具有流动性”的资产所带来的风险。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较为复杂,但是基本结构不变。如图1所示,在典型的资产证券化交易中,发起人通过创设金融资产,然后选择资产汇集成资产池,并通过两种方式转让这一资产池:一是发起人向信托受托人转让该资产池,换取基础资产所有权权益的转递凭证;二是发起人向商业信托受托人或特殊目的载体(SPV)转让资产池,后者发行以该资产池为担保的债务工具,并用所募集资金向发起人支付转让资产的价格。二、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现状和问题1.发展历程我国资产证券化起步较晚,最早可以追溯到1992年三亚市丹洲小区将800亩土地作为发行标的物,以地产销售和存款利息收入作为投资者收益来源而发行的2亿元地产投资券。而对于我国的金融机构而言,资产证券化真正开始于2005年12月两项试点交易的成功发行。这两项交易分别是中国建设银行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RMBS)和国家开发银行的现金流抵押贷款证券(CLO)。经过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监会)等数家政府机构的多年努力,上述两项涉及总额约人民币72亿元证券化资产的交易成为可能。之后,国内各家银行纷纷试水资产证券化。2008年,建行发行了国内首只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建元2008-1重整资产证券化。非金融机构方面,中国联通作为发起人于2005年8月完成了首个企业资产管理计划交易。担任计划管理人的证券公司通过设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发行了不同系列的资产支持受益凭证。这是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的标志性事件,之后一年中,另外8个专项资产管理计划陆续诞生,“基础资产”的范围扩大到与高速公路收费、设备租赁、电力销售、基础设施建设和股权转让等相关的各种应收账款或未来现金流(对应收益权)。我国的信用风险与流动资本高度集中在银行业,据统计,约90%的融资来自于银行。企业从国内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渠道并未完全畅通(例如发行企业债或股票),况且企业直接融资的金额与银行贷款的规模相比还是远远不够。帮助降低信用风险在银行界的高度集中和减少社会流动性过多的问题,使得资产证券化成为重新分配风险和资本的必要手段之一。2.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现状及问题目前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分为企业资产证券化(也叫专项资产证券化)和信贷资产证券化(即狭义的资产证券化)。主要呈现如下特点:(1)资产证券化兵分两路,银行间债市与证券市场天然相隔。受分业监管体制的限制,资产证券化被割裂为两块,一是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二是企业资产证券化。两种资产证券化产品各自由不同的监管部门审批,在不同的交易场所上市流通,适用不同的监管规则。证监会将企业资产证券化完全消化在证券行业内部来运行和管理,银行信贷的资产证券化只能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和交易,造成与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并不在统一的市场上交易的局面。面对的投资者结构单一,数量有限,证监会对企业的会计和法律界定不够明确。而银监会对证券化产品审批手续复杂,节奏缓慢。(2)流动性整体过剩,银行缺乏实施动力。关于资产证券化,国内目前有很多关于增加了流动性的讨论,大概是指,将未来现金流转换为近期的流动性。事实是,由于投资途径有限而导致的高储蓄率,使国内银行的流动性过于充足。且存额与银行贷款总额之间的差距仍在扩大。资产证券化在这一方面的优势对银行业整体来说,没有很大的吸引力。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等大行来说,有的是刚刚为上市进行过资本注入,有的存款本身过剩,但是对于很多规模相对较小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他们的需求很迫切。一家快速成长的银行必须不断有资金寻求新的市场,像民生、浦发和兴业这样的银行需要提高信贷资产的流动性以支持更多的新客户开发,追求新的利润。我们看到,2007年9月11日浦发银行推出“浦发2007年第一期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产品,其他几家也已准备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3)利差盈利长期主导,不舍放弃既得利益。对于占融资比例绝对多数的信贷资产,目前国内银行的盈利模式主要就是利息差,目前存贷利息差近400个基点,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一倍以上,资产证券化卖掉之后,200点没了。中国贷款是万亿元,200个基点相当于4720亿元收入,银行当然不大乐意。商业银行不实行资产证券化,也能获得较高的收益。即便是把现金拿回来,也很难找到比贷款更好的收益率项目。用交通银行副行长钱文辉的话说,“我们目前对资产证券化肯定不感兴趣。”资产证券化的开展对很多银行来说,首先是一种金融创新的尝试。(4)交易体系构成缺陷,证券化定价存在问题。资产证券化面对一个资产池,其中的基础资产尽管被要求是同质的,即在收益率的期限、结构和风险上比较接近,同时,资产的数目要足够大才符合风险分散的原则。事实上,国开行发行的2005和2006开元信贷资产支持的证券中,基础资产的构成是多元的,涉及电力、通信、基建、运输和传媒等各个行业。这样一来,在定价的时候就问题多多。与一般的企业债、国债、金融债等固定收益类产品按季付息、本金最后结算的方式不同,资产支持类证券采用的是本息按季结算的方式,由此导致同样面值的债券随着时间推移,所代表的债权数额将逐步递减。由于资产池中的客户可能出现提前还款的情况,导致每季支付给所有者的本息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一笔回购横跨两个结算周期,就会出现对于债券的定价难题。另外,市场定价要遵循基本的市场规则,由于目前的制度框架下,投资者比较少,对于资产支持的证券发起人来说,面临价格大打折扣的威胁。今年以来不断上扬的利率环境给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造成了较大的压力。比如浦发银行,就在首次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只落得保本而归。从前面几期资产支持的发行情况来看,银行机构相互持有对方资产支持证券的情况比较突出。风险转移不可实现,原有资产的风险仍然留存于银行业内部。(5)一级市场投资受限,二级市场尚未成形,资产支持证券流动性差。相较于理论上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增加资产流动性等对于证券化的诱人表述,信贷证券化试点的尴尬不断,先是国开行,后是浦发,关键是投资者太有限,而各家的资产证券化纷至沓来,势必抬高收益率水平,导致银行亏损。对于即将展开试水的工行、中信、兴业、民生、招行等来说,浦发的尴尬可能继续上演。从二级市场的情况来看,资产支持证券的交投十分清淡,少有机构通过交易进行转让,大多数机构投资者选择持有到期。如图3图4所示,到2006年信贷资产支持的证券只有6次交易发生,交易额仅为总发行额的2%,企业专项资产支持证券虽明显优于信贷资产支持的证券,但仍显示资产支持证券二级市场流动性的不足。一方面出券方很难在市场上找到交易的对手,另一方面资产支持证券本身尚不具备回购功能。因此,目前的流动性是无从谈起。2008年的1月11日,中国保监会向各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下发《关于保险机构投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意见稿》要求,保险公司投资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只能是由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且暂限AA级或相当于AA级以上的优先级证券,投资额度则限于上年度末总资产的2%。虽然,开始允许保险公司投资于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但有限的额度和有限的产品供给使保险机构普遍反应平淡。(6)基础资产供需矛盾,市场运作出现瓶颈。按照基本理论,拟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一般应为未来带来稳定预期收益的正常资产,目的是用市场化的方法调控流动性风险。但在实际情况中,发起人更倾向于证券化产品结构中以不良资产为基础资产。如果资产自身偿付能力存在问题,将不仅影响资产证券化的效果,还很可能大大增加其自身运营成本,甚至影响产品证券的如期全额支付。当然,市场的认可和证券化的步伐都是渐进的,经过,继2005和2006两次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后,2008年建行又发行了国内首只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建元2008-1重整资产证券化。越来越多的证券化产品,面对有限的投资人,对收益率和期限的要求都会越来越苛刻,发行证券难度增大。(7)资产证券化发起主体垄断,资产证券化优势无存。理论上的合格发起人与实际差异很大,只有规模与资产质量处于领先地位的机构和企业才会在第一轮或第二轮的申请中进入被考虑的范围,而资本市场中迫切需要通过资产证券化解决流动性和资本需求的不是这些大型的机构或企业,那些急需资金流动性补偿的企业和机构仍然无法获得实际的好处,资金的流转仍然是在银行系统内部或少数的几个贷款本就容易的大企业。3.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展望和建议总体上,目前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创新和学习多于其功能和实效。但存在的问题在实践中仍有可能累积风险、创造投机、限制创新,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的三点建议:(1)对资产证券化进行专门立法,确立统一的发行、上市、交易规则,建立资产证券化专门统一的法律体系;适应混业经营的新格局,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形成发展资产证券化良好的外部环境。由于中国金融市场现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资产证券化被割裂为两块。而我们所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无论是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还是企业的资产证券化产品,都是利用信托的基本原理,在同一种机制下应该对资产证券化监管统一规则。比如说,会计处理、税收优惠政策以及交易规则和交易市场的统一问题,其所反映的深层次的问题是在混业金融新格局下的监管协调问题。(2)扩大投资人范围,增强资产支持证券的流动性。我国现有的金融结构中,交易手段缺乏,投资品种单一,造就了高储蓄银行高风险股市,大量的资金和投资者只拥有少数的投资品种,势必导致金融结构进一步恶化,风险在银行的大量积聚。资产证券化是上个世纪最伟大金融创新之一,如果没有广泛的投资者,即便是各家银行都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各家企业都开辟资产证券化专项,风险不但不能分散和化解,反倒会因为个别大型资本占有者相互持股而累积加剧。没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充分的一级二级交易市场和交易流程,资产价格不能正确估计和实现,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以及储蓄机构的变化,利差空间逐步缩小,不合理的交易会带来更多的经营风险。(3)美国次级贷危机在目,我国在体制和流程都不够不完备的时候,目前流动性整体过剩,理应减少不必要的不良资产和利率敏感性风险扩散的可能,渐进化的实施各种级别和类别的资产证券化过程。(4)相对于大型国有股占主导的银行企业,更多的融资需求是一些规模较小的,但成长性较好的银行和企业。证监会和银监会在审批核准时,应以风险收益权衡考虑,公平合理的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整合优质资产,构建合理规模的银行信贷和企业专向资金证券化业务,切实地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改善金融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参考文献:[1]Leon , Michael . A Primer on Securitization [M].. MIT Press, [2]斯蒂文·L·西瓦兹《结构金融:资产证券化原理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91-92页[3]宋林峰:信托投资公司在资产证券化中的作用[R].北京国投研究发展部,2004年6月25日[4]马力:中国资产证券化之路:现状和前瞻[R].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2007年4月25日[5]胡滨张超:中国金融发展报告[R].,2007年12月10日[6]扈企平:中国资产证券化现状和发展 〔EB/OL〕,2007年09月27日[7]孙轲:保险机构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近日开闸[M].《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1月11日[8]林彬陆星兆:国内资产证券化面临的困难与挑战[N].《证券时报》,2008年1月14日[9]American Bankers Association.[R].“The Trustee’s Role in Asset-Backed Securities.”,2003[10]《2005年第1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信用评级报告》[R]. 2005年12月[11]《建元2005-1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信托项下资产支持证券信用评级报告[R].2005年12月[12]《2006年第1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信用评级报告》[R]. 2006年4月

晕了,毕业论文最好还是自己动手写哦,这个很能锻炼人的。网上这类的论文一般要收费的,一般从几十到几百不等,不过我没请人写过,所以不知道具体的网址和价格。

浅谈资产证券化融资 论文 资产证券化,就是将原始权益人不流通的存量资产或可预见的未来收入通过特设机构(Specialpurposevehicle,SPV),构造和转换为资本市场可销售和流通的金融产品即证券的过程。这种由一组不连续的应收帐款或其他资产组合产生的现金流量支撑的证券,被称之为资产支撑证券(Asset-backedsecurities,即ABS)。 1.资产的原始权益人对自身资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将流动性较差但能带来稳定现金流量的存量资产如应收帐款、住房抵押贷款等或未来能带来稳定现金流量的合同或项目进行剥离,出售给SPV。2.SPV将从不同发起人处购买的资产“开包”,组合成资产地。这些资产地内的资产采用真实销售的方式从原始权益人处购入,与原始权益人进行了破产隔离,即它不属于原始权益人破产清偿财产的范围。3.SPV将资产地内的资产进行结构性重组,设计成各种期限不等、利率高低不一的证券。4.进行证券信用增级。信用增级有多种方式:(l)破产隔离。由于实行破产隔离,使证券化的资产与原始权益人自身的信用水平分开,投资者不受原始权益人信用风险的影响。(2)卖方信用增级。一是直接追索权,即SPV对资产遭到拒付时有权向原始权益人追索;二是资产储备,即原始权益人持有证券化资产之外的足以偿付SPV购买金额的资产储备;三是购买或保留从属权利,即由原始权益人向SPV提供一笔保证金。(3)第三方信用增级。即由信用较高的金融担保公司提供担保。5.进行发行评级。SPV聘请信用评级机构对ABS进行发行评级,并对外发布。投资者据此对投资风险进行判断。在信用增级之前,SPV已聘请信用评级机构进行过初步评级。6.进行证券销售。SPV发行的证券可采用包销或委托销售的方式由证券承销商负责销售。由于ABS进行了信用增级,已具备较高的信用等级,因此能以较好的条件售出。7.SPV获取证券发行收入,向原始权益人支付购买价格,向聘用机构付费。8.实施资产管理,建立投资者应收积累金。原始权益人或其他受委托的公司作为服务人对证券化的资产进行管理,负责收取、记录由该资产产生的现金收入,全部存入设在受托管理机构的SPV收款专户,建立投资者应收积累金。SPV向服务人支付服务费用。9.还本付息。到了规定期限,由托管机构将积累金拨入付款帐户,对投资者还本付息。由证券化的资产产生的收入扣除本息、支付各项费用之后,若有剩余,按协议在原始权益人和SPV之间进行分配。 从理论上讲,大多数流动性较差但能够在未来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量的资产经过特别组合后都能证券化。从美、日等国家资产证券化的实践看,适合证券化的资产主要有:1.住房抵押贷款。住房抵押贷款是银行贷给购房者的以所购住房作抵押的应收款项,期限较长,流动性很差,但能产生稳定的现金流。美国、日本资产证券化的实践都是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开始的。2.应收帐款。应收帐款一般没有利息收入,期限很短,是否能产生现金流量取决于债务人的信用和支付能力。所以对单个应收帐款而言,其现金流量是不确定的;但对一组应收帐款而言,由于大数定律的作用,整个组合的现金流却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因此应收帐款可以证券化,并成为信用中下的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3.汽车抵押贷款和其他消费贷款。4.高速公路收费、版权专利费等项目。这些项目能够在未来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量,以此为偿债担保发行的债券,也是ABS的一种形式。这种方式在美国已有了广泛实践。在我国,1995年铁道部门利用年收入超过300亿元现金流量的“铁路建设基金”作为偿债担保发行的铁路建设债券就类似于这种类型。 l.资产证券化是一种表外融资方式。因为原始权益人对被证券化的资产采取真实销售的方式出让给SPV,因此,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25号的规定,只确认现金的增加、被证券化资产的减少和相关损益,而不确认负债。这种融资方式有利于保持原有负债比率,有利于维持原有的财务杠杆比,为企业再融资提供了便利。2.资产证券化是一种结构融资方式。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是设计出一种严谨有效的交易结构,如多种资产支撑一种证券或一种资产支撑多种证券或多种资产支撑多种证券,有多个当事人参与。这样有利于提高ABS的安全性,以吸引投资者,提高ABS发行的成功率。3.资产证券化是一种低成本的融资方式。由于信用增级技术的应用,使ABS具有较高的信用等级,因此,票面利率一般较低。4.资产证券化使筹资者匿名融资成为可能。由于ABS的到期清偿只与被证券化的资产产生的现金流有关,从而只需向投资者提供该资产的相关信息,而不必提供企业其他方面的信息,有利于保护企业的财务秘密和商业秘密,尤其为资信等级较低的企业融资提供了有利条件。5.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提高存量资产的质量,加速资产周转和资金循环,提高资产收益率和资金使用效率。由于资产证券化具有的创新融资结构,特别的信用增级技术,满足了筹资者、投资者和其他当事人的不断变化的需求,从而使资产支撑证券成为当今国际资本市场上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金融产品。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对我国金融产品创新、不良资产盘活和企业融资渠道的扩大将大有裨益。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英语毕业论文

请问你想问的是“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大学毕业考研一般在哪个档次”吗?具体档次如下: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是一所双万计划大学,与国内顶尖大学相比,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档次不算高。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考研,旅游管理专业分数要在160,社会工作专业分数要在325,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考研难度相对其他学校的考研来说还是小一些的。

在全球化时代,随着国际交流日益增多,中国对高质量英语人才的要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英语教学在中国高等 教育 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肩负着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任。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 毕业 英语论文 范文 大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毕业英语论文范文大全篇1 浅谈老水手的心理历程——《苦舟子咏》 读后感 [摘要]:《苦舟子咏》是英国19世纪湖畔派诗人柯勒律治的一首长诗。全诗是一个充满了奇幻之美的的航海 故事 。全诗探索人生的罪与罚问题,诗人把热爱宇宙的万物泛神论思想和____思想结合起来,宣传仁爱和基督____罪思想。诗中的水手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细致入微,水手杀掉信天翁表示他拒绝社会给他的礼物,他除掉了深爱自己并代表超自然的事物,也就除掉了对这个世界的感情,最后水手内心发生转变,以新的态度对待自然,为此他才得以解脱出来。 [关键词]:老水手;道德;内疚;痛苦;赎罪 Abstract: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is one of Samuel Taylor Coleridge’s masterpieces. It is a long poem, telling a story in the form of ballads .The poem can be approached as a dream voyage to another realm, as a story of sin and expatiation, or as the quiet essenti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alienated isolated modern individual. 一、作者简介 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年10月21日生于英格兰西南部德文郡一个乡镇牧师的家庭。9岁丧父,被送往伦敦基督慈幼学校上学,熟读希腊、罗马文学。19岁入剑桥大学,与骚塞相识。当时两人都同情法国革命,但又都害怕革命暴力,于是设想去美洲建立乌托邦社会。计划失败后柯尔律治移居英格兰部西部湖区,致力于写诗,并与华兹华斯结成密友。他憎恶资本主义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于是远离城市,隐居于昆布兰湖区,寄情山水或缅怀中世纪的宗法社会。他们创作出歌颂大自然的或美化宗法制农村生活方式的诗篇,以抵制丑恶的资本主义现实。因此被称为“湖畔派诗人”。1798年,两人合作出版著名的《抒情歌谣集》。同年他与华兹华斯兄妹到德国 留学 ,被康德的哲学和耶拿派的诗歌理论和创作所吸引。回国后继续居住于湖区,与华兹华斯保持往来。柯尔律治年青时代即患有风湿痛等多种疾病。为求镇痛他长期服食鸦片竟至上瘾,故健康大受损害。晚年他贫病交加,1834年7月25日逝世于海格特。柯尔律治的作品以真的细节描绘超自然的神秘事物,令人甘愿暂时不去考虑普通情理而信以为真,并在领略到一种怪异的美的同时获得教益或良知的觉醒。柯尔律治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建设,不仅影响过他的同时代人,也影响了包括和他政治态度相左的拜伦、雪莱和济慈,而且,对于时至今日的诗歌艺术探索者,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他在英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浪漫主义思潮的重要代表。 二、《苦舟子咏》简介 《苦舟子咏》是柯尔律治唯一一部完整的长诗。这部长625行的叙事谣曲是一个神秘恐怖的浪漫故事:一名老水手对一个赴结婚宴的客人讲述了他自己的可怕的故事。客人想走开,赶快去赴宴,却为老水手眼中的特殊表情所吸引住,不得不站在那里把这个故事听完了。老水手和同伴们坐了一艘船出海去。一路上很平安。然后遇到了一阵暴风,暴风过后,这位水手却无端地射杀一只了航海者认为好运象征的信天翁。因此,厄运又降临了。船驶进静海中,那里没有风也没有浪;太阳如火如荼地照耀着。海水绿绿地满载着腐物。船停在那里不动,老水手被视为这次厄运的造因者。水手们都渴得要死去,仿佛有一只船要驶进救他们却又消失不见了。那是一只幻船,水手们一个个都死在甲板上,每个死者的眼光都注定在这位杀死信天翁的水手身上。全船的人,只有他没有死。后来,他对于自所做的恶罪觉得悔恨。于是天使们可怜他的悲苦,使死尸们站了起来,仍去做水手们的职务。他们开上了帆。虽然没有风,船却渐渐地移动。于是,这船一直驶到了老水手的故乡。一个领航者离了海岸,出来迎接。但在他到这船之前,它却突然地沉下了,留下了这位老水手在海波中与死神挣扎着。他被领航者所救。后来,他一想起那时受的言之不尽的痛苦,便不能忍。他的心在体内烧着,一直到了把这可怕的故事说了出来,方才觉得舒服。 三、分析老水手的心理历程 “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道德重要规范。“自由、平等、博爱”的 口号 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来的。它既是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又是资产阶级道德的重要内容。这一口号的提出不仅在政治上曾经起过推动历史进步的作用,而且在人类道德发展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因为它否定了人身依附关系,肯定了人身自由;否定了等级特权,肯定了人的平等;否定了把人不当人的非人道主义的博爱思想。一句话,肯定了人的尊严、价值以及个人对幸福的追求。所以,它对个性的张扬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人们挣脱禁欲主义、蒙昧主义、等级主义的枷锁都起到了巨大的革命作用。 西方____的万物泛神论主张神无处不在,万物都是神的表象。这种主张认为:上帝就等于万事万物;任何个别事物就是上帝;世上的事物实际上都是虚无的。 在这两种思想的支配下,作者把信天翁认为是基督____徒。老水手无端地射死了信天翁,表示他拒绝社会给他的礼物,他除掉了深爱自己并代表超自然的事物,也就除掉了对这个世界的感情。老水手违反上天的指意,违反自然规律,射死了无辜的信天翁,必然要受到惩罚。于是,灾难来了:风停了,船无法前进,阳光酷热,水手们口干舌燥。这时候,有人指责老水手——“你怎敢放肆,将神鸟射死!是它引来了南风。”此时,老水手开始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于是,他开始不断地感到内疚。心理学认为,在道德情感系统中,羞耻感是其中的一个元素。毕达哥拉斯要求人们对自己言行进行反省以后,就应该在内心里对卑劣的行为感到羞耻、悲哀和恐惧;对善良行为感到欣喜。沙莆慈伯利认为,道德上的善恶主要取决于感情系统中的羞耻感。他说:“凡出自不公正的情感所作的,就是不义恶行和过失;如果情感公正、健全、良好,并且情感的内容有益于社会,而且还是以有益于社会方式施行,或有所感动,这就必定在任何行动中构成我们所说的公平和正直。”不义、恶行和过失将引起人们的羞耻感。羞耻感是个人的自我道德意识的一种表现,表示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动机和道德品质的谴责时的内心体验。良心是羞耻感的的主要作用机制,常表现出焦虑、羞愧和内疚等情绪。道德焦虑是一种复合情绪。其中,痛苦和畏惧是主要构成“因子”。但它仅以避免外在处罚为目的,是低级形式的羞耻感,可又是羞耻感发生的基础。那么,羞耻感的真正作用是什么?是内疚,只有内疚才是高度的主体意识的产物,它激活潜在的思维和力量,专注与对过失的懊悔和追悔的行为,促进个体的心理成熟。如果个体内疚匮乏,那他将对道德不屑一顾,达不到“有羞知格”的认识。同时,羞耻感要以自尊为前提,一个没有自尊的人是不会知耻的,更不会自责。自尊体现了对自我社会话的切近,没有自尊的防卫,就不可能有自责的意识和行为的发生。老水手对自己的不道德行为知耻,惭愧和悔恨。老水手真是由于良心发现才深感自己行为的错误,于是惶惶终日,不断自责自己。 事态进一步发展,在他忏悔和祈祷下挂在脖子下的鸟掉下来了,但是同行的水手都因为缺水而一个个地死去,只有老水手一个人活着。这似乎是上帝对他的又一个惩罚。他一方面觉得自己的罪行深重,导致了其他水手的死亡——痛苦;另一方面在茫茫大海中,一条船上就他孤零零的一个人——恐惧。于是他的内心又经历了一场痛苦与恐惧的考验。良心是每个人自身内部的道德评析,是自己对自己行为道德价值的认识、认知、判断、态度、感情、体验、意向、意志、动机等一切心理反应活动。老水手不断对自己惊醒良心谴责。良心的基本因素是感情,感情是对需要的体验,是心理的动力因素。它一方面产生良心的认知因素,推动自己去判断自己行为的道德价值;另一方面则产生良心意志因素,推动自己做出改过迁善的选择。在行为过后,良心对行为的后果有影响和评价作用。对于履行了道德义务并产生了好后果的影响和行为,它便于进行自我谴责,使人感到内疚、惭愧和悔恨。这种自我谴责,往往能形成一种力量,促使人们改正自己的行为。 后来,老水手虔诚地祈求海蛇破开魔法,他才获救得以回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生在生活中不免发生道德过失。道德反省就是通过对道德过失的追悔,从而激励人们采用新的道德行为去补救已经酿成的道德不幸,并且通过对道德过失的觉醒为将要开始的道德行为提供罗盘。道德反省的实质在于主体对自己已作的道德选择进行批判性的分析,是在主体已经体验到自己的道德行为存在着过失的情况下,从而进行的对自己内心的深刻 反思 。通过反思,要为今后的行为提供新的路线和方案,明白来者可追,逝者可补。在今后的行动过程中,要用千倍的补偿替代原有的损失;通过反思,主体对自我发展和自我需要与社会道德的系统会领悟得更加深刻。 故事的最后,老水手回到了家。于是出现了开篇的那一幕:他极力拉住去赴婚宴的人,让他们听他讲这个离奇的故事——他想寻找听众,承认自己的错误,说出自己的故事,解除内心的痛苦——赎罪。尽管老水手已经虔诚忏悔,但还是有种负罪感难以释怀,于是他渴望被人理解,宣泄出来以排除内心的痛苦。生活也是这样,当我们遇到困难、痛苦的时候,不要封闭自己,找一个忠实的听众,把自己的苦恼说给他听。这是一种释放压力的好 方法 。 总之,柯尔律治的这首诗歌以神秘、怪诞著称,其中的心理描写可谓是典范!诗歌探讨了罪与罚、善与恶,生与死等哲学问题,宣传了一切生物皆上帝听造的教义。但诗歌的真正价值并不在故事本身或它所包含的哲理上,而在以造型艺术的精确性和音乐的流动感为读者创造了一幅幅神奇的海洋画面:时而风平浪静,沉寂安宁;时而风暴骤起,一片喧嚣。在写作此诗时,柯尔律治并不熟悉大海,但他能凭借想象,使真实的情形与幻想的景象互相交织,把平凡的细节与诗意的象征融为一体,充分显示了瑰丽奇特的想象能力。在诗艺上,长诗将英国民歌的自由与古典文人诗的谨严冶于一炉,炼就出适合表达浪漫主义情绪的活泼自然的诗体,而长诗的音韵与节奏之美,也表现了诗人能让文字进行歌唱的本领。 [参考文献]: 《英美文学选读》 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英国文学简史》 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道德心理学》 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毕业英语论文范文大全篇2 浅谈东西方数字九的 文化 对比分析与翻译 一、前言 "数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为适应社会生产活动的需要,在符号的帮 助下产生的。"(苏金智,19 91)"数字是语言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领域。在科 学的数字世界里,它的功能是计算,秩序严谨,职司分明,是 实数;而在人类 心灵的数字世界中,它的功能是表义,许多数字经过“神化”后成为“玄数”、 “虚数”、“ 天数"。它们有着极其丰富的外延和内涵。"(王秉钦,1998) 由于受东西方文化传统、宗教信仰、语言崇拜、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数 字的神化存在着东西方的差异 ,但也存在着共性,有着共同的规律。在"数的 灵物崇拜"上各民族都有普通性。东方人有自己心目中的"天 数",而西方人 也有自己心目中的"神数"。神秘数字的演化规律一般经过"神化—泛化—虚 化"的过程。( 王秉钦,1998) 东西方已有不少有关数字科学的专著和论文, 如毕达哥拉斯(phythagoras) 学派的T·丹齐克的《数 科学语言》(商务印书馆,1998),英国人伦拉德·法 拉的《七的探源》;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就数字写过著作 和论文,并开展过学术探 讨。如,王秉钦教授在其《语言与翻译新论》的中篇第六章就以"数的语义范围 比较 与翻译"为专题;苏金智曾写过《数的灵物崇拜》(载〈语言、社会、文化》 440页, 语文出版社,1991,1) 等。在1998 年南昌大学主办的"中国英汉语 比较研究会第二届年会暨第三次学术研讨会"上,英汉文化对比专 业委员会会 员曾就中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吴玲英老师的《中西文学中"以三为法”的文化模 式》展开了激烈的 讨论。本人认为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自己心目中的天数 是"九"而不是"三",也并非完全是因为"九" 是"三"的倍数。 二、东西方数字"九"的文化对比分析 在我国,人们之所以把"九"看成是自己心目中的"天数"和最富有神奇色 彩的数字, 是因为"九" 这个数字的象征意义(symbolicmeaning),在我国可 以说历时最久,涉及面也最广。 "九"作为数不同于一 般数字,在中国古代被 认为是一种神秘的数字,它起初是龙形(或蛇形)图腾化之文字,继而演化出"神 圣" 之意,于是中国古代历代帝王为了表示自己神圣的权力为天赐神赋,便竭 力把自己同“九”联系在一起。如天 分九层,极言其高,天证/诞日为正月初 九,天子祭天一年九次。更有趣的是连皇宫建筑都与"九"有关。例 如,北京 城有九门,天安门城楼面阔九问,门上饰有九路钉(即每扇门的门钉纵横各九排)。 汉语词汇中也常 用"九"来形容帝王将相的称谓,如"九五之尊"(imperial throne);称官位仅次于皇帝的王爷为"九千岁 "等。 根据阴阳五行与数的关系,万物之根均为数,宇宙也是数。数始于1而终于 10,五行也是数,按传统的五行 理论来划分,则1、2为木:1为阳木,2为阴 木。以3、4为火:3为阳火,4为阴火。以5、6为土:5为阳土,6为 阴土。 以7、8为金:7为阳金,8为阴金。以9、10为水:9 为阳水,10为阴水。这 就是将"象"、"数"与五行 结合起来推演变化,用以显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 在联系。由此看来,"九"是最大的阳数,象征着天。 传说 古 代中国人把天分 为九层,九层天是天的最高处,汉语中有关词汇有"九重霄"(指极高的天空, "九霄云外" ,"九天揽月","九天九地"等。另外,天坛,这个明清两代 祭天的场所,其建筑无处不体现着“九”的象 征意义。 民间传说中还有"九头 鸟"(nine-headed bird: a fabulous bird whose appearance was f ormerlyregarded as a bad omcn)的故事。 中国人以"九"为大数,刘师培在《古书疑义举例补》一书中写道:"凡数 指其极者,皆得称之为'九' ;"《素问》中说:"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 九。"因此,汉语中有"九九归一"或"九九归原"之说。因 从"九"为数之 极而引出人生之限,故"明九"或"暗九"均为人生之"坎",避讳有“九”之 岁。例如:“ 老太太因明年八十一岁,是个暗九。"(《红楼梦》)。日本人一般 认为"九"是"苦命和痛苦"的象征,因 为"九"与"苦"同音,因此忌讳 "九"。然而,《外语与外语教学》曾报道过国内一位学者曾为考证这一点 ,采 用"全选法"将日本某地电话号码其中的几千个姓和名分别进行统计,结果发现 将"九"作为姓的只占极 少数(约占),而将"九"作为名的却不少(约 占35%)。看来,日本人忌讳"九"也并非绝对。 此外,《词源》中说:"九:虚指多数。""九"作虚数解时,是数的一种 语义模糊现象。《现代汉语词 典》中,"九"的意思有三个:(1)数目,八加一 后所得;(2)从 冬至 起每九天是一个"九",从一"九" 数起,二"九"、三 "九",一直数到九"九"为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3)表示多数或多次: 九泉,三 弯九转等。因此, 汉语中有不少和"九"有关的 成语 。如:"九牛一 毛"、"九死一生"、"九牛二虎之力" 、"九流宾客"等等。 在我国,数字"九"涉及面在所有数字中最广。含有数字"九"的词汇也十 分丰富。如,"九州"是指传 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用作"中国"的代 称。因此,有的全国性的电视节目就取名为“九州方圆”;“ 九族"(the nine degrees of kindred: either thenine generations from one's great-great-gr andfather down toone's great-great-grandson;or four generations of one'spatemal relations, three generations of one's matemalrelations, and two generations of noe's wife's relatio ns),古代有一种残酷的刑法叫"诛灭九族";古代传说 "龙生九子,各有所好"。因此,《红楼梦》第九回 中用"一龙生九种,种种各 别"来比喻贾氏家族族大人多,龙蛇混杂,好坏不一,各种各样的人都有。还有 " 九龙杯"等。此外,在文娱、体育等词汇中,数字"九"也比比皆是。如, 许多歌名都以"九"开头:"九妹 "、"九九艳阳天"、"九百九十九朵玫瑰" 等;乐器中也有"九音锣";在体育活动中,"九柱戏"(nine pins),兵器中 有"九节鞭"[但这与西方文化中的"九尾鞭”(cat-o '-nine- tails: an instrurnent of punishment so calledfrom the nine pieces of leather or cord which compose it)意义不大一样]。 地名中也有一些以"九"开头的,如"九 寨沟"、"九华山"、"九江"和"九龙"等。此外,中国人常把" 九"看成 为吉祥数字之一。在申请电话号码时,人们宁愿多出 钱去买一个尾数为"8"或 "9"的吉祥号码。比 如,湖南有线电视台的"欢乐热线"号码为"16899919"。 在西方,数字"九"也是人们心目中的"神数"之一。对西方人来说, "九"的象征意义是"神性"、 "神圣之至"。 英语权威字典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 and Webster's ThirdIntema tional Dictionary 中 对"九"所解释的意义比《现代汉语词典》所解释的意义还多,分别有: 1)one more than eight, three threes, the square of three;2) nine units of objects (a tota l of nine) ; 3) a: thenumerable quantity symbolized by the arabic numeral 9; b: thefigure 9 ; 4) nine o'clock——compared Bell table, timeillustration; 5) the ninth size in a set series: as a; aplaying team of nine members, baseball team; b:the firstor last 9 hol es of an 18-hole golf course…。 其中收入与"九"有关词语和成语多达近二十条。常用的有: a nine-day's wonder (an object or event that creates ashort-lived sensation) ____Those political expositions…that make a nine day'snine wonder till something fresh c omes alone——Mary Deasy. nine times out of ten(very often) be dressed up to the nines(elaborately dressed, as for aformal occasion) ____She dressed herself up to the nines and went to theparty. in the nineholes:in the difficult situation nine-men's morris: morris played with nine counters A cat has nine lives: A cat can move so fast and jump sowell that he seems to escape being killed many times. 从以上的解释还可以发现一个规律:数字"九"及其倍数在西方也被广泛运 用于文娱和体育活动中。如, 保龄球(bowling )中的瓶状木柱数(ninepins) 为"九"; 高尔夫球 球场有一十八个洞:跳子棋的棋板上各 方均为九个孔; 古 时英国还有一种九个男人一起跳的舞蹈(morrisdance)等。由此看来,数字"九" 也倍 受西方人的青睐。 总之,在东西方文化中,数字"九"含有以下主要共性: 1)东西方大多数人把数字"九"看成神秘的数字, 其象征意义均有"神 圣"之意。 2)在东西方文化中,数字"九"均可虚指多数。 3)数字"九"被广泛运用于文体项目中。 数字“九”在东西方文化中的个性恐怕主要在于:对中国人来说,其神奇色 彩要比西方人更浓;其象征意 义的历史在东方文化中比西方文化中更悠久;其 涉及面在东方文化中比西方文化中更广泛。 三、数字"九"的翻译问题 罗马西塞罗说过:"翻译不是字当句对,而是保留语言的总风格和力 量。""按分量而不是按数量译词" 。此处所说的数字是指经过神化、泛化、 虚化了的"虚数","实数"的翻译不在此例。根据这一理论,结合 东西方文 化的共性与个性,可采用如下的翻译方法,并遵循以下的翻译原则。 可采取的翻译方法主要有: (一)保留原数字 . We thought our cat would be killed when he fell fromthe roof of the house. He was not, he used up one of his ninelives. 我们以为我们的猫从屋顶掉下来会死了,它并没死,只失掉九条命中的一条。 这样翻译过来,人们很容易接受,因为人们已熟悉"猫有九命"这个成语, 并能够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 (二)转换成各民族喜爱的数字 out of ten——十之八九 nine days' wonder———可翻译为"昙花一现", 这样翻译可以加深对奈 达的"对等"和纽马克的"转 换"翻译理论的理解。 (三)增舍数字 比如,"九死一生"可翻译成"a narrow escape from death;survival after many hazards";又如 ,"九九归一,还是他说的话对。"可翻译成"All things considered,what he says is right."其译文均 舍弃了数字,转译其 形象意义。 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 (一)民族性原则 比如,汉语中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汉英词典》(外研社,1996)的译 文有三个:"strain onese lf to the limit; use everyounce of one's strength; make herculean efforts"。笔者认为第二种译文 "use every ounce of one's strength "更符合"民族性原则”,成功地将东方文化中该成语的比喻意义转 化成了西方文化语言中的形象意义。 (二)习语性原则 比如:"匡超人此时恍若亲见瑶宫仙子,月下嫦娥,那魂灵都飘到九霄云外 去了。"(《儒林外史》), 其译文为"Kuang felt that he was gazing at a goddess and his spirit had flown to heaven."这种译 文因遵循了"习语性原则", 充分地体现了人类交际行为的一个最根本原则——语言——符号的经济原则。 (三)形象性原则 数字用于模糊意义时,一般都失去了其数量意义而具有形象意义。翻译时, 必须越出其理性意义而捕捉其 与 其它 的词结合后所产生的形象意义。 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尽,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此句诗中的"九天" 的形象意义为"极高的天空 ",因此,可翻译成"Down itcascades a sheer three thousand feet—As if the Silver River [. the Milky. Way]were falling from heaven!"猜你喜欢: 1. 毕业英语论文范文 2. 英美文学毕业论文优秀范文 3.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4. 大学英语毕业论文范文 5. 英语专业论文范文 6. 本科英语专业论文范文

Hainan tropical ocean College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