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纸媒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7-08 04:07:18

纸媒论文范文

1.高一议论文范文600字

在万家灯火照耀着这片土地时,除夕夜就在明亮的月光下除夕夜是不可能有月光的来临了。往年本应该是热闹非凡的爆竹声声、烟花绽放的夜,此时却是沉静无比。由于今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太过严重,我们取消了原定的聚餐聚会计划,而是囤积了数不胜数的食材,装备在温暖的家里享受一顿饕餮盛宴,同时也为减少疫情扩散尽一份力。

吃完饭,大家决定过一个特殊的年——“安静年”,所以我们都不约而同地各自端起纸质书。爷爷坐在沙发上,双手像捧着珍宝一般,手里捧着一份今天新鲜出炉的《新民晚报》。他戴上自己的老花镜,仔细地阅读着关于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最新消息,他时不时振一振报纸,心中似乎波澜起伏。他时而又紧皱眉头,像是在思索。我猜,他在给武汉默默加油吧!

不一会,妈妈做完家务也缓缓地走过来坐在爷爷身边,她手里捧着一本看上去金碧辉煌的书,我定睛一看,是《圣经》。妈妈虔诚地读着。她的眼睛好像也被一层金光覆盖,看了一会儿,她突然闭上了眼睛,她的嘴唇却微微张开,双手合十,发出蚊子般轻微的声音。我想,她一定是在祷告。我猜,她一定是在为各地的病人们祷告。

我心中受到触动,也燃起一颗读书的心,我跑到房间,仔细地打量着书架,抽出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出来,抚摸着它丝滑的封面。我缓缓地坐到妈妈的身边。把书页小心翻开微微泛着鹅黄的书页上,印着清晰的字,我细细品味着书中的每一个情节,独属于书的香气萦绕着我。读到动情处,我感动史铁生是多么坚强!我也默默祝福那些生病的人们能像他一样坚强!我这才发现有这么多家人聚在一起阅读,是这样独具魅力,是这样愉悦!

在这特殊的除夕,我们都捧着书,享受着纸质阅读的乐趣!

纸媒的魅力不仅在于可以让人静心阅读和回味无穷,更在于一种幸福的传递和文化的传承!

2.高一议论文范文600字

时间无形无影,无声无息,无光无色。然而,时间却又无处不在。静静地深思难题,认真做题时笔尖的转动,撕去的日历,老人的白发,诸如此类,都显示了时间的足迹。

时间在流逝,看窗外的果树慢慢长高,赏路边的花朵慢慢美丽,聆听小雨细细的响声。时间在流逝,水稻由碧绿到金黄,小蚕由蚕子到成蝶,丑小鸭变成了小天鹅。

时间在流逝,我也在不断长大,童年的那份快乐随时间的流逝,如流水般一去不复返,随风飘动的都是美好的遗失。流逝了17个岁月年华的我,由稚嫩走向成熟,懂得许多人生道理,学会了辨别人世间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

“落日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陈师道如是说。与时间赛跑,我们要乘着奋斗的羽翼,翱翔于时间的长空,去摘取那璀璨的繁星。用奋斗去诠释时间的意义,用汗水去感悟时间的真谛。

当我们走过峥嵘的岁月,驻足回首观望时,岁月的霜卤在我们身上留下多少凄深的齿痕。生命又在一季又一季的寒暑中交替着,渐渐地,苍白的青春也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

一株生长在沙漠里的蒲公英,干旱时节依旧踏踏实实地生长,不言弃也不忧虑,但只要遇见一次阵雨,它就会尽可能地储存水,也不会顾虑重重,因为它在意的只是当下。面对匆匆的时光,我们要做点什么呢?我们又能做什么呢?苦思冥想中,时光又悄无声息的飞过了。

时间在流逝,我们应当牢牢把握眼前,珍惜现在。珍惜现在,并不意味着“今朝有酒今朝醉”,而是拥有陶潜一样淡定的心,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达到落英缤纷的桃花源;珍惜现在,也不意味着忘却过去,放弃理想,而是让我们学会踏实地迈出步伐,自信面对人生。

时间如念珠一般,一天接着一天滑过,串成日,串成月。我们不必在乎念珠可以串多长,我们只需去留念串念珠时的酸甜苦辣。

时间在流逝,我们无法控制,但我们可以不虚度它,充实生活的每一天,善用时间,我们的人生才有可能富有效率,我们的人生才有可能更为精彩生动。

3.高一议论文范文600字

或许,我好像那个摔了跤的小孩,此时正经历炉火的冶炼,家庭,学校,社会的期盼,让我手足失措。虽然摔了一跤,然而我能够再重新爬起,我从来没有怀疑过我的这种能力。

困难非吾畏。我愿自己走下去,摔到了又怎样,失败了又何妨。我只想有一双自由翱翔的翅膀。请让我自己爬起。因为我坚信,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星陨落,暗淡不了整个宇宙,一次失败,影响不了我对明天的渴望。

困难非吾畏。站在历史的门槛上,捡拾一枚枚成功的贝壳,上面写满了挫折,没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本为夏阳子,少小越龙门,文采灿华星,铁笔铸英魂。腐刑焉能动,浩志岂自沦,不负男儿志,千秋太史君。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他在监狱里过着非人的生活,遭受了人甚耻之的宫刑,然而挫折压不倒他,他不是从挫折中爬起来了吗?

仲尼厄而作《春秋》,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这些伟人达士都是在历经磨难之后才获得成功的,在挫折之后,帝王将相能成盖世伟业;在困难之后,我要擎起明日之朝阳,以经为径,以陌为纬,寻找我向往的桃花源。

我并不畏惧困难,但我极易迷失方向。太多的关心,让我寝食难安,生怕再次走错的路,太多的爱也会使我娇生惯养。我不惧怕困难,我渴望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在这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纸醉金迷的世界里,没有自己爬起的能力就无法长久立足。我热切的希望获得这种能力。

不要用言语打击我的自信,我用激扬的热血再获重生,也不要用手助我一臂之力,我会勇敢的自己站起。不是全部的压力都会有好的收获,必要时,请给我自由的空间。我要感谢全部的关心和爱,但我更加地呼唤属于我的空间。给我自己爬起的机会吧!不是全部的完美都成就人,也并非全部的遗憾都一事无存。困难我不怕,请让我自己站起。

4.高一议论文范文600字

轰轰烈烈的生活我不喜欢,惊天动地的举措我没有去做过。朋友们,在这个激越的年月里,我却钟爱一种平淡,因为那是一种享受。

品一杯香茗,翻几页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平淡是一种享受。

看着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一种凄美的平淡,却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叹息,因为她有着令人羡慕的前半段生活,待到末年时,过着平淡的生活,就耐不住那寂寞了。

平淡,是一种享受。桃花源便是陶渊明平淡的畅想的境界。在那里,人们老有所养,幼有所乐,人们尽享平淡的天伦之乐。

平淡,是一种享受。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没有功名,没有皇帝的垂青,终于在平淡中明白“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而他在享受平淡中是否悟出了那真意?

平淡,是一种享受。吴钧在与朱元思书中,早已告诉了我们。他是一个享受平淡之人,在富春江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因为他平息热衷功名利禄之心,放弃经纶事务之任,他过得平淡、潇洒,一种快乐和喜悦溢于言表。

平淡,是一种享受。欧阳修虽遭贬谪,但却在平淡的生活中与滁民同乐,没有悲叹,没有灰心丧气,而是享受一种平淡的快乐,所以他才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平淡,我是宇宙中之一员,我不喜欢灯红酒绿,成名利欲。在平淡中,可以读古人之心;在平淡中,可以观自然之美;在平淡中,可以明白事物;在平淡中,可以感动彻悟;在平淡中,可以兼济天下;在平淡中,可以拥有许多。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古人有古人的平淡,我也有我的平淡。平淡即生活,平淡即快乐,快乐即享受。虽然现在的我尚年小,没有明白那陶渊明的“真意”,但我想让喧哗的齿轮在内心停止,让平淡带来宁静的喜悦,这是一种生活,也是一种享受。

平淡,也是一种享受,来自于心灵深处。

5.高一议论文范文600字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示乡里小儿,在黑暗的官 场勾心斗角,争名夺利,违背自己的意愿让自己过的不开心。他没有“以心为形役”“惆怅而独悲”,而是毅然辞官归隐,隐居南山,采菊东篱,走出了官 场这个互相倾轧、构陷的大监狱,过上了潇洒自得的田园生活,让自己获得淡然、恬静的快乐心态。

中国达人秀冠军获得者刘伟,早年因为一场意外而失去了双臂,在毁灭性的打击面前,他没有沉沦、堕落,让自己的一生在悲哀和叹息中度过,而是积极的面对,在对音乐的追求中获得对身体残疾的超越。他用流血的指头弹奏出了生命的音,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也震撼了碌碌无为的灵魂。积极的心态,让刘伟的生命像花儿一样绚烂绽放。

被称为本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的霍金,因为帕金森病,肌肉萎缩,只能躺在轮椅上,但是霍金没有让疾病成为自己的监狱,没有就此停止自己探索的脚步。怀着对科学无比执着的追求和热爱精神,他在轮椅上思考着宇宙星体的奥秘,他的生命在仰望星空的过程中获得了升华和超越,是坚定乐观的心态让他的人生不断走向辉煌。

一个人的心态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轨迹,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为自己设置了一座心灵的牢笼。他们因为学业、事业、感情、生活上的不如意,要么得过且过,碌碌无为;要么怨天尤人,走向极端,这些都是不健康的心态。这些人其实都是自己给自己判了刑,给自己戴上一副沉重的思想镣铐,让自己过上了暗无天日的生活。其实,换一种心态也许会是另外一番情景,砸开镣铐、走出心灵的牢笼,我们看到的将是一番生气勃勃的景象和人生图景。

无形的监狱比有形的监狱更可怕,杀伤力更为强大,因为真正的自由是思想的自由,一个人的身体可以被限制,但是无法限制的是思想,乐观积极的心态。当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一切的时候,一切都是阳光的,灿烂的,当你以消极的、颓废的心态对面对一切的时候,一切都是晦暗、潮湿的。

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让心灵在惬意中品味生活的香甜;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让心灵在努力中体会工作的蔚蓝;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让心灵在豁达中获得精神的舒展。

心态决定人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让你的生命一路鲜花一路阳光。

6.高一议论文范文600字

也许腊梅讨厌冬风的肆虐与无忌,却依然在寒冬中吐露芬芳;也许鱼儿讨厌巨浪的汹涌与狰狞,却依然与巨浪为伴,成全生命的真讳;也许落叶对这个天地无比依恋,然而,当秋风吹来时,它毅然地飘落,告别那个美好的世界,成全来年萌发的草芽……

勿以好恶论断之,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这是一种何等的明智选择!

当一个人可以将对事物的判断游离于感情的亲疏之外,那他必是明哲之人了!

公子小白曾被管仲箭射衣带钩,自是对其痛恨无比。然而,当他认识到管仲的才识时,放下心里的厌恶,重用管仲,终成一代霸主。

刘邦不喜韩信的出言无忌,却委其以重任,让韩信统兵作战,征讨四方,终于灭了西楚霸王,成为天之骄子。

房玄龄曾为李建成出谋害李世民,李世民又岂能不恨?然而李世民不计前嫌,重用房玄龄为臣,遂有"贞观之治"之盛世,感情的亲疏可以蒙蔽你的双眼,让你看不清事物的真面目,阻碍你对真理的认识,成为你求知路上的绊脚石。

勿以好恶论断之,楚王不听信郑袖之辞而疏远屈原,自不会为秦国所吞并。

勿以好恶论断之,李存勖不宠幸伶人,重用伶官,不谈国事,自不会因1人之乱而七庙隳,为天下苍生所笑。

勿以好恶论断之,诸葛亮不听信马谡的信誓旦且,自不会痛失街亭,1败千里,死不螟目。

举目四望,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因内心之好恶而惨遭滑铁卢?古代如此,今天亦如此,或许,将来也如此。

对真理的探求是独立的,对事物的认识也不能掺杂上感情,“做学问就是做学问”,陈景润的话也许揭示了这个真理。

自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必苛求,不过,不可不求。

勿以好恶论断之,也许你会发现,狗尾草也会开出美丽的花。

7.高一议论文范文600字

乱世战国中,是什么决定他之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

战火纷飞中,是什么促使他之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我说:“是初心。固守初心,方余芬香。”

幼嫩的芽儿,破土而出,化成一棵棵参天大树;柔软的水珠,滴水穿石,滚落泥里无处可寻;傲骨的腊梅,昂首怒放,飘散一丝丝淡淡清香。总有一些生命,哪怕艰难险阻最终落得遍体鳞伤,依旧固守初心,酣畅淋漓的拼搏,滋意生命。

战国,屈大夫在佞臣当道芳泽杂糅,坚决“伏清白以死直兮”;三国,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身处乱世却淡然处之,发出“宁与燕雀翔,不随黄鹄飞”的感慨;明末,左光斗不为事世屈服,不怕对抗宦官魏忠贤。固守初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毅不屈的意志,是他们的风骨!能够在世俗中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人?多少人因为金钱,丧失了本性,又有多少人,因为,丢弃了初心。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季羡林老先生曾经对一个人给予了高度评价,那个人名为:陈寅恪。陈寅恪是中国史学大师,他在中国那段屈辱时光里,并没有苟延残喘,他执笔,为国存史。韩国前任总统金大中,从客观角度而言,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坚守法纪法规,儿子涉嫌并不开脱,反而向全国人民道歉。固守初心,坚定他们的心中的信念,值得被我们所敬仰。

一切的起点才刚刚开始,还没接受过打击,还没遇到过挫折,每个人满怀欣喜与激动,斗志昂扬,充斥着对未来的憧憬。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有的垂头丧气,有的半途而废。导致这个的原因是:他们没能做到固守初心,丢掉了初心。道路上一点小困难,一点小,就埋送了初心。如今的社会上每时每刻都在上演,这葬幕式。

固守初心,四字写起简易,做到的难。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又该如何做到这四字?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应受到外界的影响,更不应沉迷网络;在做人处事时,保持自身原则,不违心不违德;在国之利益化,切勿崇洋媚外,利字当头以国为先。

抓不住日月的交替,改不变时间的变迁,但求固守初心。

8.高一议论文范文600字

有志者事竟成,我想这不是什么学习努力上的秘决了,打开历史,在东汉时候,有一个名叫孙敬的,他是的政治学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家里的人都看不起他,这使他大受刺激,这时他下定决心认真钻研,闭门读书,每天从早到晚不停的读,常常废寝忘食,读书的时间长了,身体也非常劳累,他怕影响学习,就想出了个办法,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打瞌睡,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拉痛,马上清醒。继续读书学习,可见有志的人想成事不光有志还得勤奋。

大家都知道大发明家爱迪生,都认为他是一个“天才”,可他却说“天才是1%的灵感和99%的汗水”,上小学的老师说他是“大木鸡”,所以不得不缀学,但在他母亲的引导下,他发奋读书,他每天奋战读书几十个小时,长大后,他从事研究,每天研究从清晨到深夜,如果不是他试验了1600次,用了1600多种不同的物质研究灯泡,不然我们现在晚上走路都还要摸索着走,可以想象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发明呀,从他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出,他立志,勤劳研究是想成一番事业必不可少的事。

女娲造人的传说大家都听说过吧,在以前人类的科技还不发达,所以认为女娲造人的故事是真的,只有达尔文否认这一点,当他说出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人们都嘲笑他说他笨,他忍受别人的嘲笑,自己苦心研究,每天不停的研究,研究了22年,终于写出出了《物种起源》一书证明了自己的说法,他用他的勤奋,立志证明了自己是正确的。

科学的领域浩茫无比,有山的高大,有海洋的宽广,有志都事竟成,先要有志,在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中就一定会做好每件事!

9.高一议论文范文600字

拼搏,看似简单,其实却让人深思。成功者,他总是在拼搏,而失败者,则是在放弃!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无人能一拼到底,这中间所经历的困难,是无法想象的。这时,应该坚持到底,勇于拼搏。“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毛泽东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而今,我们要勇于拼搏,切记,生命因拼搏而精彩!如果有一个人一生从不拼搏,那么他一生一定单调平淡,乏味无比。只有当一个人拼搏了,他在回忆时,才能感受到他所洒下的汗水是多么的有价值,他才能体会到世界的美好!

朋友,我们一起拼搏吧!让我们用坚强对付一切风风雨雨,让我们以勇敢,去面对一切坎坷!“风雨之后才能有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一番拼搏之后,我们才知道生命不止一种色彩,也只有付出之后,我们才知道,生命还有更多的绚丽!

“随风奔跑自由是方向,追逐雷和闪电的力量”、“再小的帆也能远航!”让我们一起用勇气面对一切,生命在于拼搏!爱拼才会赢!

让我们用顽强的拼搏打败一切,生命一定重在拼搏!

10.高一议论文范文600字

记得有一次在书本上看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国王即使家财万贯,佳丽成群,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但他仍然不快乐,天天都是烦恼重重,因为他不知足。于是有一天,国王出去寻找快乐,他来到了一个偏僻而荒凉的小村庄,一个赤脚的农夫正哼着歌快乐地走过来,国王很不解,问:“你那么穷,连鞋子都没有,为什么还会那么的快乐呢?”农夫回答道:“曾经我因为没鞋子穿而苦恼,但后来我遇见了一个断了腿的人,我发现我根本没有理由因为没鞋子穿而烦恼。做人就应该知足常乐。”

一个人要有知足的心态,才能过好每一天,与其烦恼重重,皱着眉头想自己是多么的差劲,还不如停下来回头看看,或许还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呢!

知足,是一种心态,台湾漫画家曾说过:“如果拿橘子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又抱怨小。而我,如果拿到了小橘子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就会感谢它是大的……”

知足,不是没有了崇高远大的追求而一生碌碌无为,而是要懂得感恩,感谢上苍现在给予我们的一切。因为知足,所以快乐。

树,因为雨的滋润而快乐,它没有期盼得到更多。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最幸福的似乎是那些无原因而快乐的人,他们仅仅是因为快乐而快乐。”

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愚昧的人在努力的寻觅着昨天的快乐与未来的幸福,去往往将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遗忘了。拥有了,却仍然不知足;得到了,依然不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其实,知足常乐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幸福和快乐,它没有任何的束缚,也不需要任何的理由,只需要一颗简单的心。

中西新闻学比较研究应从“全球化”的基本前提和参照出发,将逻辑重心落在“地方化”之上,立足于保持本土新闻的个性、价值和谋求本土新闻的变革与发展来从事研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新闻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新闻学论文范文一: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

【摘要】市场经济环境下,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屡见不鲜,如何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本文作者结合工作实践,对新闻寻租现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闻传播;新闻寻租

新闻寻租主要是指新闻媒介利用自身所具有的新闻报道的权利,来谋取一些不正当的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的现象。目前,新闻寻租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新闻传播中的媒介机构被一些商业组织收买,为这些商业组织提供宣传,有些是新闻媒介机构滥用权力,利用所谓抓住的商业组织的“把柄”,对其进行要挟,以获取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是新闻媒介采访到一些对商业机构不利的新闻后,为了企业的声誉以及后续的利益,商业机构会给予新闻媒介经济补偿来要求不再发布此类新闻。通俗地来说,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就是在新闻的采访、制作以及传播过程中,一切非法的、不道德的权利交换行为。

一、新闻传播中新闻寻租现象的原因

1.新闻媒介向商业化方向发展,与经济接轨,广告收入结构单一

在中国,报纸的分类广告不及美国成熟,主要的投资商为房地产行业、医药行业等,广告企业的投资是报纸行业得以运营的根本,为了双方的共赢,通过新闻策划以及包装后出现大量的商品性新闻。新闻媒介与经济接轨、不断向商业化方向发展,在取得利益与赞助的同时,受所谓的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追求利益财富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些新闻媒介行业丧失了自身的道德标准与职业素养,或是为了本行业短暂的利益与发展,获取更多的利益以至于逐渐走向毁灭。

2.谋求正当经济利益时的道路弯曲

获得更大经济利益是新闻单位正当的目标与追求。但是一些新闻单位却迷失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为追求经济利益,有些新闻行业以各种方法鼓励记者在报道新闻的同时兼顾著利益创收,于是,新闻中不断出现那些可以为新闻行业支付宣传费、赞助费以及版面费单位的报道。虽为了谋求正当利益,但却没有选择正确的道路,使得报道的新闻没有价值,缺乏新闻严肃性的同时也不能满足市民的新闻需求,最终也会自取灭亡。

3.新闻报道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

新闻寻租的实质可以说是新闻权的滥用,而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获得经济或者是政治利益。新闻报道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正是造成新闻寻租现象的重要原因。因为监督的缺乏,所以新闻企业以及新闻记者才会为所欲为,任意报道,与广告客户私下串通,将广告改写成新闻予以报道,提高市民关注率,或者是利用广泛的传播平台吸引商家,介入商家活动对其进行策划或报道来获取经济利益。此外,有的媒体从业者为了谋取一些利益,按照其策划,自导自演所谓的新闻事件,在传播过程中获取利益来打败同行业的竞争对手,获取效益与关注度。

二、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的解决对策

1.采用采编与经营分离

采编与经营结合是新闻传播中新闻寻租现象越来越严重的原因之一。因此应采用采编与经营相分离的模式。让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采编与经营两个步骤不再相关联。把新闻报道的视角拓宽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再受广告新闻的制约,这样既会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又能在无形中积累市民的关注度,提高发行量,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形成良性回圈。

2.加强监督

虽然说舆论监督是媒体的一个重要职能,但是作为监督者也应受到监督。所以为减少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必须要对新闻行业进行监督。这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让大多数人民参与其中,对社会民众进行教育,让其充分了解新闻寻租现象在新闻寻租中的危害性,承担起道义职责,正确使用自己的监督权,实时监督新闻媒体的行为。

3.制定法律法规,将新闻内容进行法制规范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制定法律规范进行制约是其根本措施。应详细规范法律中对于新闻寻租现象的惩罚措施,对违反者进行严惩,加大惩罚力度,对新闻工作者进行警醒,避免寻租现象的出现。为新闻法的制定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还应树立规范性制度,让新闻寻租现象中关联的媒体人负有职业责任,加强监管,对其进行严厉处罚,重者取消其职业资格。

4.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强化教育

为减少甚至杜绝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应定期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与道德层面的自觉意识,同时也要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杜绝为了经济效益或是自身的职业需求策划广告新闻或者是制造假新闻的现象。通过学习,正确认识新闻的宗旨与任务,加深其职业认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更真实的新闻、最如实的情况展现给市民。

5.加强新闻市场的良性竞争

目前,新闻市场的竞争只局限在报纸的发行量、网站的阅读量上,但这些竞争已经扭曲了新闻竞争的实质。有些新闻行业为了增加阅读量肆意释出虚假资讯吸引读者眼光,最终引起新闻传播中新闻寻租现象的出现。因此应加强新闻市场的良性竞争,以素材、真实性吸引读者。在竞争中拼内容、拼职业操守,加强新闻市场竞争中的责任意识,从而将新闻行业引向正轨。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不仅会降低新闻的可信度,影响新闻行业在人们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还会败坏社会风气,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因此应通过加强对新闻行业的监督、促进新闻市场的良性监督以及制定法律法规等方式来减少甚至杜绝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新闻寻祖现象,让新闻工作者将最真实的现场展现给读者,增加新闻发行量,获得效益,形成良性回圈。

新闻学论文范文二:新闻传播中数字技术优化策略

摘要: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媒介中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新闻的真实性、直观性和吸引力,同时也使新闻传播获得了更好的传播效果。本文结合笔者相关工作经验和一些浅薄见解,对现代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价值、影响展开探讨,并针对性地提出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中应用的优化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数字技术;新闻传播;重要价值;优化策略

纵观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科学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科学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也呈现出指数级的变化趋势。如今,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它对新闻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主体及受众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中广泛应用带来的影响以及优化方法展开深入探讨。

一、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应用中的重要价值分析

数字化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主要应用价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够有效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画面和文字是新闻资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属于“双主体结构”。因此,在新闻编辑过程中,新闻单位为保障新闻资讯的可视性和真实性,可以通过数字虚拟技术,用计算机来模拟当时没有被如实记录下来的事情。例如,在火山爆发、道路坍陷等灾害事故新闻的报道中,火山爆发和道路坍陷的原理是新闻记者无法用镜头捕捉到的,但是在新闻资讯编辑处理中,我们可以使用数字模拟技术进行制作,以此完成对火山爆发、道路坍陷的模拟,从而使观众获得更加直观、生动的视觉效果,并且加深观众对新闻资讯的认识程度,确保新闻资讯的真实性。

***二***能够有效保证新闻的现场价值

目前,新闻采编工作主要由新闻记者通过采访来完成。这种方式虽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如今网路和视讯技术异常发达,这给新闻采编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记者需要在利用好原来采访方式的基础上,利用网路和视讯技术进行创新,以更好地做好新闻素材的编辑工作。众所周知,新闻现场是新闻传播赖以生存的时间和空间基础,让观众获得视觉上的新闻“现场”满足感是每个新闻人追求的目标。毕竟人们都存在一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心理,通过现场直播和现场影像播放的新闻传播方式便能够满足观众的这一心理。数字资讯传播技术能够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通过卫星传输数字讯号,便能够实现新闻采访环节和播出环节的无缝对接,让人们通过电视、网路等终端装置进行现场观看。所以,数字技术能够有效保证新闻的现场价值。

***三***能够有效保证新闻资讯的吸引力

观众是新闻资讯的接受物件,因此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是新闻媒体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相关研究发现,想要让观众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首先应聚集并引领观众的注意力,并对观众的“求知”、“求真”心理进行挖掘。但在传统的新闻播出现场,由于现场影象缺失、观众无法参与等原因,观众心理上对新闻资讯比较懈怠,也使新闻的吸引力逐渐下降。而将数字技术应用到新闻资讯的编辑和传播中来,便能够为观众提供生动、形象的画面,也能够利用数字资讯平台,让观众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和点评,提高新闻资讯的互动性,从而提升新闻对观众的吸引力。

二、数字技术对新闻传播的主要影响

***一***对各种传播媒介的影响

1.对纸媒的影响。纸媒数字化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排版印刷技术数字化,其取代了传统的铅印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印刷的效率;第二阶段是采编业务网的建立,这一创举大大提升了新闻采编的速度及针对性,不仅为记者采编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使得新闻记者可以在保留原稿件的基础上修改完善稿件,并且还可以将稿件保留下来重复使用;第三阶段是利用数字技术对新闻图片进行缩放、裁剪,并实现了新闻资讯的扫描、拍照和多种途径的转发、扩散,这不仅大大提升了新闻的采编速度,同时也让纸媒实现了与新媒体的对接和联合。纸媒数字化大幅缩短了纸媒的出版周期,报社可以同时出版早报和晚报,这又极大提升了新闻的时效性。

2.对广播电台的影响。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广播电台的运营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广播电台对数字同步技术以及数字式话筒等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如今,国内电视节目制作、接收与传播等都实现了数字化,数字电视的应用也已在国内大范围普及。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在电子媒体中的应用,不仅能有效提升我国电视节目的收视率,还能使国内电视节目在制作与传播上实现与国际电视节目接轨,从而促进我国电视节目受众的国际化拓展。

3.对网路媒介的影响。随着网路技术的发展,网路媒介逐渐以新型的数字传播媒介的身份活跃在大众视野,它将网路技术和数字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目前,国内网路媒介发展势头强劲,诸多传统媒体也加大了与网路媒体的合作力度,并开始着手自主网路媒介的开发和推广。例如,人民网、大众网等都是传统媒介向新媒介发展的结晶,而乐视网、腾讯网、搜狐网等专业网站更是专门开通了新闻网站,实时更新新闻资讯,这些都是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成果。

***二***对传播主体的影响

1.对主体工作方式的影响。数字技术的应用,使采写工具的体积更小、储存量更大,不仅携带方便,同时还能完成数字、语言、图片和影像多种资讯内容的采写,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新闻采写人员的双手及大脑,让采写人员能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新闻问题、被采访人及新闻环境、构思设计上。与此同时,数字工具的隐蔽性更强,更能适合特殊新闻资讯的隐性采访,如录音笔、微型摄像机等。此外,数字采写工具还能大大提升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性,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让新闻工作者以更短的时间完成新闻的采写、传输与报道。

2.对主体专业水平的影响。虽然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新闻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提升了新闻工作的效率和传播效果,但要快速接受并适应数字技术带来的新闻传播方式、内容和理念的转变,这对新闻工作者来说也是一项挑战。此外,当下的新闻资讯多而杂、真假难辨,新闻记者想要在海量的资讯中找到真实、有用的资讯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以及良好的新闻素养、端正的态度等,这也是新闻工作者未来要不断提升的职业技能。

***三***对传播受众的影响

数字技术在新闻广播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使受众的地位和角色也发生了转变。以往传播媒介多是单向传播,诸多媒体只能看到受众的接受能力而忽略了他们的传播和创造能力,并且当时也没有供受众与媒体、受众与受众之间互相交流的平台。但数字技术让双向交流成为可能,受众在新闻传播中也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如微博互动、电视弹幕以及简讯参与等,都为受众参与新闻传播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三、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中应用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技术人员和新闻记者的交流与协作

新闻传播数字化时代,完成新闻工作需要电脑程式设计师、新闻记者及资料分析师等人员的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将复杂的资料转化为容易识别的资料表格、图片影像等形式。因此,日常工作中,新闻记者应加强与技术人员的交流协作,甚至有必要相互学习,不断提升彼此的专业水平,共同努力提升新闻传播的效率和效益。

***二***深度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资源共享

新媒体得益于数字技术的发展,逐渐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新贵。而技术的融合也打通了媒体间的隔阂,为所有媒体提供了新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了新闻从采编到传播上的共享。因此,新闻工作者应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新闻媒介要加快推进新闻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的优化升级,为资源共享奠定坚实的硬体、软体基础,从而更好地为受众提供真实、生动、及时的新闻资讯。

***三***提升新闻资讯的视觉化、互动化水平

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让新闻有了更加丰富生动的呈现方式,但这也给传统新闻媒体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目前,对于新闻生产者来说,只有简单、快捷、有趣地将新闻资讯呈现到受众眼前,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起他们的参与兴趣。所以,新闻工作者要转变传统的新闻编写方式,增加文字、图片、影像和模拟动画,增强可视性和互动性,以简单、直观的新闻资讯吸引受众。

***四***注重对自媒体和使用者生成内容的利用

近年来,使用者生成内容和自媒体成了媒体资讯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媒体也能从中获取新鲜、丰富的内容。而网路资讯平台的互动和分享功能也为自媒体使用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增强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归属感。总之,社会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新闻报道模式和传播方式,尤其是在突发性事件、灾难性事件当中,社会媒体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主流媒体对社会媒体的重视和合理利用,主流媒体应给予社会媒体一定的发展空间、平台和资源,并且做好对社会媒体的引导和规范工作,让它成为新闻传播中的一把利器。

四、结语

数字技术的应用让新闻传播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我们应当正视这些变化,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不断为保障新闻传播的现代化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付宇.浅谈数字虚拟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J].企业文化***中***,2012***2***:145.

[2]李凯,梁浩明.论“自媒体”的兴起与大学生网路媒介素养教育的创新[J].东南传播,2012***2***:125-126.

[3]苏林森,马慧娟,张东岳.大资料对新闻生产的影响[J].科研资讯化技术与应用,2014***03***:11-18.

[4]徐锐,万巨集蕾.资料新闻:大资料时代新闻生产的核心竞争力[J].编辑之友,2013***12***:71-74.

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方式的不断更新,特别是网络媒体的突起和发展给以报纸为主体的纸质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纸质媒体如何应对挑战走出困境一时间成为社会研究的焦点。本文主要通过对现时代纸质媒体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掘其与网络媒体的比较优势,进而提出一些适合纸质媒体发展的策略。论文关键词:网络时代 纸质媒体 策略分析一、在网络传播背景下纸媒的发展现状近年来,新媒体的普及给传统媒体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尤其在网络传播新兴以来,以报纸为代表的纸媒不可避免的进入了“寒冬”时期。2011年12月22日,北京发布的《全球传媒蓝皮书》报道,从2006年到2010年,互联网每年综合增速持续超过20%,而全球报纸的日发行量却从2009年开始下降,并且在2010年降到了2006年的水平;同时,纸媒的广告收入从2006年开始就持续下滑,到了2010年,纸媒的广告收入比2006年还下降了24%。在我国,报刊印刷量也从2008年开始下降,并且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2008年,我国报刊印刷量减少幅度为,2009年减少了。为此,全球各大媒体采用各种方式来应对这次挑战:2005年,《纽约时报》先后裁减的员工人数达公司总员工人数的5%,2008年,停止旗下《纽约太阳报》的发行和营运;同年12月,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TRIBUNECo宣布申请破产保护;经营历史长达百余年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迫于网络传媒带来的冲击,停刊印刷版,改为网络版;2009年3月,美国《西雅图邮报》完全停止印刷版的经营,改为电子报刊。然而这些应对措施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状态下显得极为被动,甚至有不少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在新媒体时代,纸质媒体要发掘出一条道路来,需要审时度势:一方面,分析网络媒体传播的缺陷和不足;一方面,发掘自己的比较优势,以己之长,补彼之短。才能谋取自身在新的信息传播时代的长远发展。二、纸质媒体所面临的挑战(一)时效性不足以报刊为代表的纸质媒体信息传播时效性不如网络媒体,即使每日出版一期的“日报”也要经过采访、写稿、审稿等一系列的流程才能出版。所以,在一些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报纸报道往往滞后于网络报道。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新华网新闻于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53分最先进行了准确报道,距离事发时间不到半个小时;1999年5月8日北京时间凌晨5时45分,北约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新浪网于6时24分就发布了新闻快讯,而最早报道此事的纸质媒体《人民日报》却是在当日9时44分才发布报道。(二)信息采集和信息传播渠道、表现形式单一报纸,尤其是晚报、都市报等市民报刊的新闻采集,一般由新闻记者来发掘新闻,采访新闻,再进行新闻写作和报道,或者由读者进行线索提供,再由新闻记者进行采访和新闻发布,并且,新闻发表也要经过编辑的严格把关。而网络传播不仅可以通过新闻网页进行新闻发送,论坛帖子、微博、博客等各种渠道都可以进行信息传播,比如2008年“周久耕事件”、2010年“李刚事件”都是通过网络论坛首先进行曝光的。同时,纸质媒体只能够用文字和图片来进行事件报道,但网络媒体却能运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结合文字、图片来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报道,在视觉效果方面占绝对优势。(三)信息量较少首先,受版面的局限,纸质媒体所刊登信息有限,信息种类也不多。而网络媒体把关度比纸质媒体要弱,信息发布准入门槛较低,所以它的信息量非常大,并且能够及时发送一些重大信息。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丑闻就是通过美国的一位自由撰稿人麦特·德拉吉通过互联网博客进行发布的。所以,网络媒体因为其自身限制少,在信息量方面,比之纸质媒体,占绝对优势。(四)双向性互动性较差从新华网2012年3月的两会系列报道可以看出,对于重大新闻的网上报道,网民也能够通过网络对事件进行评论、讨论;以天涯社区的帖子为例,对于社会上重大事情开帖讨论,都能及时得到网友的回馈,并且在网络传播中,传受双方处于一种相对平等、对等的关系之中,信息发布方和接收方可以进行相互转换,信息传播双向互动性特征明显。而纸质媒体属于一对多的信息传播媒介,也因媒介本身性质的制约,与受众的互动不足、不及时,缺乏相应的反馈,这又进一步影响到纸质媒体信息传播的质量。(五)信息检索方式落后现阶段,网络搜索引擎日益发达,受众在通过网络搜索信息非常方便快捷,纸质媒体在信息检索方面已经大大落后。三、纸质媒体相对于网络传播的比较优势(一)纸质媒体具有公信力优势如上段所述,网络传播具有门槛较低、信息量大、传受双方互动性强等优势,但是,这样的特点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信息质量不高,色情、暴力的信息泛滥,比如今年的“舒淇事件”,2008年“艳照门事件“都是通过网络发出的低俗信息;另一方面,网络传播中虚假新闻屡禁不止,因为网络传播暂时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的约束,在信息传播方面,虚假的、伪造的信息都得以流传。而报纸则不同,报纸发行和经营历史悠久,在全球范围内,对于报刊运营的管理制度都非常成熟,再加之我国报刊多采用事业化管理的方式,每个行政区域都有党报党刊掌握下形成的大规模的传媒集团,加之全面的管理方式、责任追究制度都使以报刊为主的纸质媒体公信力大为增强。

关于纸媒论文范文写作

为了帮助大家高效备考托福,熟悉托福写作 范文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托福写作话题解析及范文:关于20年后,希望对大家托福备考有所帮助。

托福写作范文:20年后人们将使用比现在更少的车

首先,综合写作改套路了,听力不再去反驳阅读了,而是去回答阅读中的问题。而独立写作的题目里竟然出现了一行小字: Be sure to use your own words. Do not use memorized example. 哦买尴!这简直就是继 乒乓球 由小改大后专为沦陷亚洲人而设计的规则变更嘛!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啊!

宝宝们别慌。今天,我们就来给各位献上高分 作文 剖析。

(阅读提示:请大家先整体读一遍TPO35的题目及范文,后面会有我的分段解析)

TPO 35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e following statement?

In twenty years there will be fewer cars in use than there are today.

Use specific reasons and examples to support your answer.

大神 文章 :

The Earth today faces many problems. Among these problems, the top three, in some people's perspective, are probably global warming, pollution and energy crisis. All three, if we really look into them, can be connected with the pervasive use of private cars. It is because of this, I agree with the statement that there will be fewer cars in twenty years comparing with today.

First of all, people will definitely use fewer cars. If we look at the global media, we are seeing an increasing consciousness o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Be it the famous documentay by Al Gore, An Inconvenient Truth, or the "Earth One Hour" movement. They all indicate a global consensus: "We need to help the environment". So what's the easiest way to help? Using fewer cars. According to a survey conducted by the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in China, more than 40 percent of carbon dioxide produced by individuals are from private cars. If the trend of eco-friendly consciousness continues to grow in the next 20 years, people will, without a doubt, use fewer and fewer cars. So, in a nutshell, the first reason why people will drive less in twenty years is because they will be more environmentally-concerned.

Another key aspect is that, in twenty years, there will be fewer people in the world. If there are fewer people in the world, of course there will be fewer cars. If we are sensitive to global trends, we can see that a lot of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re facing a decrease in population. The biggest contributors to population growth, China and India, are also experiencing a decrease in the rate of population increase. In 20 years, I am confident that there will be, without a doubt, fewer people in the world. In this case, there will be a decrease in the needs of transportation. So, it is logical to assume that there will be fewer cars in the world twenty years from now.

A final argument I want to make is based on the ever developing technology.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we have seen tremendous innovations taken place in the field of transportation. From high-speed trains to cars that run on electric, there is simply no telling what might happen twenty years from now. Considering how much we have achieved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it is not so improbable for me to say that we might not even need cars in the near future. Who's to say that we won't be traveling on more efficient vehicles? Or maybe public transportation may become so convenient that we won't even consider using private transportation ever again? The fact is, we cannot deny these possibilities for they are very likely to happen. In this light, I am definitely supportive of the view that there will be fewer cars in the future.

From my arguments above, I think I am very optimistic about the future. I believe that, in twenty years, we will be living in a society with much fewer cars. And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that future.

首先我们来破题。

这是传统的独立写作题型,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e following statement”是考生要完成的task,第二句 “In twenty years there will be fewer cars in use than there are today”是写作话题topic,第三句 “Use specific reasons and examples to support your answer” 是题目给你的requirement。所有考生都知道一篇作文必须“扣题”,在托福作文里就是去扣这三句话。这样一说,你是不是立马理解了5分标准里的前两条了?

第一条“Effectively addresses the topic and task”,就是指扣题目里的前两句话。 第二条“Is well organized and well developed, using clearly appropriate explanations, exemplifications and/or details” 就是扣题目里的第三句话。读到这里,请各位宝宝们 反思 一句:扣题,你真的做到了吗?

因此,我们在写这道题时,就一定要紧紧扣住“20年后人们将使用比现在更少的车”这个话题,并呈现这样的分段:开头段一定要提出自己是否同意这个观点,正文段用reasons和examples去论证自己的观点,再用结尾段收束整篇文章,搞定。

再看看姚神的,啊呀,与我的分段方式不谋而合呢!开头段立论,3个正文段发展,结尾段收束——完美!有没有发现很好地符合了5分标准第二条里面的“is well organized”?童鞋们现在还敢不敢乱分段了?哼(傲娇脸)。哈哈,接下来再细看每一段吧~

文章分析

01

The Earth today faces many problems. Among these problems, the top three, in some people's perspective, are probably global warming, pollution and energy crisis. All three, if we really look into them, can be connected with the pervasive use of private cars. It is because of this, I agree with the statement that there will be fewer cars in twenty years comparing with today.

开头段最核心的功能是“立论”,也即回答题目的第一句话,表明自己的观点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姚神开头段的最后一句就是个明确的立论:同意题目观点。当然姚神在立论前还做了lead-in,作用是告诉大家写这篇文章的背景,引起读者兴趣。不过请注意,各位同学可别硬拽高端写法。如果你的打字速度呵呵哒,那么为师强烈建议第一段直接立论;否则正文段没时间好好写,那可就得不偿失啦。

02

First of all, people will definitely use fewer cars. If we look at the global media, we are seeing an increasing consciousness o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Be it the famous documentay by Al Gore, An Inconvenient Truth, or the "Earth One Hour" movement. They all indicate a global consensus: "We need to help the environment". So what's the easiest way to help? Using fewer cars. According to a survey conducted by the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in China, more than 40 percent of carbon dioxide produced by individuals are from private cars. If the trend of eco-friendly consciousness continues to grow in the next 20 years, people will, without a doubt, use fewer and fewer cars. So, in a nutshell, the first reason why people will drive less in twenty years is because they will be more environmentally-concerned.

正文段的作用是啥?论证你的观点。换句话说,论证你的第一段立论。你第一段立的啥论,后面就要一门心思去证明它。如果正文段与第一段没有完美印证,而是走歪了,那就违反了5分标准里第三条的第一个词 “unity”(统一、一致)。此外,用啥论证?题目要求里不说了么,reasons and examples. 看看姚神这段,以段落中部的according to a survey为分界点,前面是reason,后面是example,是不是正中5分标准的下怀呢?曾经有同学问我:“老师,一定要写example吗?我觉得老写my cousin Tom好low啊……”答案请见姚神作文,example不一定非要写cousin Tom或者隔壁老王嘛,你也可以写一个survey啊。当然,前提是,你真真切切地了解一个真实的survey,你可别到考场上自己胡编乱造啊。胡编乱造的最大特别就是细节缺失,而考场临时凑出来的survey绝对会细节缺失,一看就是假的,想给你分都难啊!

最后,嘿嘿,不得不请大家注意一下,有木有发现姚神第3句的documentary打错了,少了个字母 “r”?哈哈,其实呢,这种不影响读者理解的小笔误,就是5分标准里第四条的minor lexical errors(微小的单词错误),是不会影响你拿满分哒!

03

Another key aspect is that, in twenty years, there will be fewer people in the world. If there are fewer people in the world, of course there will be fewer cars. If we are sensitive to global trends, we can see that a lot of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re facing a decrease in population. The biggest contributors to population growth, China and India, are also experiencing a decrease in the rate of population increase. In 20 years, I am confident that there will be, without a doubt, fewer people in the world. In this case, there will be a decrease in the needs of transportation. So, it is logical to assume that there will be fewer cars in the world twenty years from now.

再看姚神的第二个正文段。大家细看一下我挑出来的这些词:another key aspect, if, in 20 years, in this case, so. 有没有发现有啥共同点?没错,它们都有连接作用,凸显前后文逻辑。很多同学在表达观点时,不擅长使用连接词,导致观点之间逻辑不紧密,让人感觉不到在一步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就与5分标准第三条里的两个词 “progression(进展)”和 “coherence(连贯)”相悖。当然,如果你写了一堆连接词,但其实句意根本不是那层逻辑,那也是完全没用的。比如:“我喜欢吃苹果,所以我妈种了很多桔子。”这个 句子 里确实有连接词“所以”,然而这逻辑——这位同学是在逗我吗?你好歹也要加个背景“我是捡来的”吧!

04

A final argument I want to make is based on the ever developing technology.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we have seen tremendous innovations taken place in the field of transportation. From high-speed trains to cars that run on electric, there is simply no telling what might happen twenty years from now. Considering how much we have achieved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it is not so improbable for me to say that we might not even need cars in the near future. Who's to say that we won't be traveling on more efficient vehicles? Or maybe public transportation may become so convenient that we won't even consider using private transportation ever again? The fact is, we cannot deny these possibilities for they are very likely to happen. In this light, I am definitely supportive of the view that there will be fewer cars in the future.

第三个正文段——说到这会有同学打断我:“老师,我能不能只写两个正文段?”可以呀,大家看姚神这篇作文511个字,是大家在考场上能望其项背的么?能打400字就是考神附体了好么!所以,只写两个正文段,只要扣题了,发展清楚了,没有问题哒~~另外说下姚神这段的语言,用了两个rhetorical questions修辞性疑问句,在汉语里我们称之为“反问句”或“设问句”。这非常好地满足了5分标准里第四条的syntactic variety句法多样性。说到这里,有没有发现姚神这篇作文真的是360度全景符合5分标准呢!

05

From my arguments above, I think I am very optimistic about the future. I believe that, in twenty years, we will be living in a society with much fewer cars. And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that future.

再看最后一段,最后一段其实在托福写作中的作用不大,收束全文再次点题即可。姚神的这段结尾除了中规中矩地收束以外,还加了句对未来的展望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that future”。但是还是提醒大家别在展望上写太多哈,为师担心你把展望写成了一个新观点,但却没有展开它,那可就违背了well developed这一点啦。还是那句老话,高端写法别硬拽,乖乖把时间留下来去发展正文段吧~

托福写作题目分析:20年后人们将有更多休闲时间

今天需要练习的写作题目: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e following statement? In twenty years, people will have more leisure time.

先针对如上写作题目写句子

在我看来,人们将来肯定会拥有更多的休闲时间。因为科技发展速度惊人,以至于处理很多工作时都会更加地高效、省时、便捷。

翻译:

答案: In my point of view, people will definitely have more leisure time in the future, because technology has been developing at so fast a rate that it will be more efficient and, hence, time-saving for people to deal with most of their work.

汉英翻译练习对应的段落:

模拟主干段

(1)在我看来,人们将来肯定会拥有更多的休闲时间。

(2)因为科技发展速度惊人,以至于处理很多工作时都会更加地高效、省时、便捷。

(3)二十年前的人们不敢想象每个人的办公桌上都有一台强大的电脑---需要用手填写的一天的表格,现在用计算机往往只需要一小时就能完成;尽管我并不知道,二十年后我们将用什么样的高科技工具来提高工作效率,但进一步提高闲暇时间是肯定的。

(4)如果你回顾中国公共假日的历史,从每周休息一天,到一天半,最后演化到现在的双休日---你就会赞同社会进步对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的确很有促进。

托福写作语料库:20年后学生们是否不再使用纸媒书籍

【观点类】

In twenty years from now, students will not use printed books any more. 20年以后,学生们将不再使用纸媒书籍,是否认同? (2009年3月29 日)

【题目解析】20年以后,学生们不再使用纸媒书籍 = 电子书籍可以完全取得纸媒阅读,是否同意?

【作家立场】电子书籍有其优势,但是,纸媒书籍依然不会被代替,尤其是对于学生而言。

【写作思路】让步反驳:三分让步;七分反驳

【新东方网薛鹏思路拓展】

纸媒书籍存在的理由和不可替代性:

1. 无论电子阅读多么便利和有趣,很多学生改变不了用纸媒书籍学习的习惯。例如,我的同龄人,他们不习惯也不喜欢电子书,尤其是以电子书作为教科书,因为电子阅读极其不便,无法随时地做标记和笔记。

2. 对比其他的电子读物,传统的纸媒有其优势。具体而言,很多电子小说可随意发表,质量难保证,但是,纸媒书籍,比较而言,内容优质。 例如,作为文学 爱好 者,我喜欢阅读文学作品, 网络小说很少吸引我,因为其内容比较庸俗,文笔很差,极少带来阅读快感。相反,我自己喜欢阅读一本名为《作家》的杂志,我不读网络杂志,因为拿到一本新书的感觉很踏实,淡淡的墨香激发我立刻阅读的兴趣。

手机阅读或网络阅读的利好:(让步段)

我承认,电子阅读也有其流行的理由,例如:储存量大,携带便利,价格低廉,资源丰富,比较环保。但是,我想反驳的是:电子阅读也有其弊端。比如,长期接触电子辐射有害视力,另外,电子书库信息量很大,有时候,我们反而无从选择自己的喜欢的书籍。

【尾段 总结 】电子阅读仅仅是传统阅读的一种有效的补充,而非替代品。

【新东方网薛鹏原创语料库】

【基础写作语料库】

1. printed books n印刷书籍

2. e-reading n电子阅读

3. deeply rooted reading habit n 根深蒂固的阅读习惯

4. can never replace traditional way of reading v永远无法代替传统的阅读方式

5. A and B are not mutually exclusive …… 和 …… 不是互相排斥的

【新东方网薛鹏原创语料库】

1. The past century has witnessed tremendou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these changes re-shaped some people’s reading choices. 一百年来,科技在进步,这种进步也改变了很多人的阅读选择。

解析:tremendous = great 巨大的

2. People still read, however,some people might have different preferences such as on-line reading or appreciating their favorite books via the cell phone 人们依然在阅读,但是,人们的喜好也许在变化,例如很多人喜欢网络阅读和手机阅读。

解析:via prep通过

3. Some people argue that if the popularity of e-reading keeps expanding at current rate, our reading will be dominated by on-line or cell phone reading two decades later 有人认为如果电子阅读以这样的速度上升,20年后,手机阅读和网络阅读最终将会占据主导地位。

4. It is true that the number of reading printed books is, to some extent,declining, but, this trend does not necessarily indicate conventional way of reading will give way to e-reading. 的确,那些阅读印刷书籍的人数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但是,这不一定意味着电子阅读会取代传统阅读。

5. The quality of many e-books cannot be ensured because almost every individual can publish articles on line,conversely,reading printed books with excellent contents can stir readers’ imagination, tap their creativity and deepen their insights into their lives. 因为几乎人人可以发表网络文章,所以,很多电子读物的质量难以保障,相反,阅读内容优质的纸媒书籍可以激发人的 想象力 ,开发人的创造性,加深人对于生活的洞察。

6. Indeed,I have to concede that many readers,especially teenagers, seem to be drawn to the popular e-reading.我承认,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读者,似乎被被流行的电子阅读所吸引。

7. Nonetheless,I want to rebut that on no account can we neglect the downsides triggered by e-reading. 但是,我想反驳的是任何情况下我们不能忽视电子阅读带来的弊端。

8. First,as for some of my peers,it is hard for them to change deeply rooted habit of reading printed books or newspapers. 对于我的很多同龄人而言,他们很难改变根深蒂固的阅读纸媒的习惯。

9. No matter how convenient or amusing e-reading is,I still have a preference for reading printed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无论电子阅读多么便利和有趣,我依然喜欢阅读印刷版的报纸杂志。

10. For example,as a literature fancier,I take keen interest in reading a magazine entitled Writer,I can either read printed book or and enjoy on-line magazine, however, I still have a sentimental attachment to the traditional way of reading 例如,我是文学发烧友,很喜欢阅读一本名为《作家》的杂志,我可以选择购买书籍,也可以选择网络阅读,但是,我始终对于传统的阅读方式更加依赖.

解析:have a sentimental attachment to 对于……有情感的依恋

11. The ink fragrance of the book never fails to make me feel at ease, when holding a newly published magazine, I usually have an impulse of browsing the book and make some personal notes immediately .一本新书散发着墨香,拿在手里,比较踏实,我可以随时笔记。

解析:make me feel at ease v使我感到心安

12. E-books enjoy their unique merits. To name just a few, e-books have large storage room, are easy to carry, have rich on-line resources and so on 电子阅读有其独有的利好, 例如,电子书存储量大,携带便利,资源丰富等等。

13. Se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alth, chronic exposure to the screen might impair one’s eyesight 从健康的角度而言,长期接触电子辐射有害视力。

解析:chronic adj 长期的

解析:impair one’s eyesight v 有害视力

14. With the availability of an ocean of e-books,sometimes,it is hard for readers to select their favorite books. 电子书库信息量很大,有时候,读者反而无从选择他们的喜欢的书籍。

15. The ideal learning effect created by printed books can never be matched by e-reading. 使用纸媒书籍,效果更佳,电子阅读,难以实现。

青年亚文化,是通过风格化方式挑战正统或主流文化以便建立集体认同的附属性文化形态。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青年亚文化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论青年亚文化的媒体特征

摘 要:本文从青年亚文化受不同时代媒体类型变迁影响关系入手,揭示青年亚文化即便具有自我生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但与媒体的变迁也有深刻的文化互动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不同媒介时代的青年亚文化都具有明显的各自特点,从而呈现不同的青年亚文化的媒体特征和多义倾向。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媒体特征;话语权;新媒体;多义性

和国外的青年亚文化一样,中国的青年亚文化也是随着大众文化的勃兴而生成的,它的存在与媒介文化息息相关,与大众传媒的变化与沿革保持着紧密的关系,青年亚文化生命体中保留着大量的媒体特征。这些媒体特征,有大众文化生成的共性内容,也有青年亚文化发展变异产生的特质。

需要我们关注的是,当前媒介文化本身也经历着多重变化,媒体的存在方式不断推新,媒介的存在方式的生成,影响着青年亚文化人群的塑形。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影响下的受众和新媒体影响下的受众,有着不仅仅是审美方式上的差异,在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信息接收方式及反馈方式上都有巨大的不同。同时,媒体的话语权掌握和信息发布方式也在发生颠覆性变化。从“他媒体”到“自媒体”,从传统的把关至上的媒体发布流程到当下随手拍随手发布的新流程,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媒体权力革命。

也正因为媒体本身的变化转向,才深刻影响青年亚文化的存在形式和特征。本文以此为切入口,初步探讨青年亚文化的媒体特征。

最早提出青年文化的是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而社会学意义上的青年文化紧紧依托经济学和政治学、人类学。它从阶级和国家政治的角度看待青年工人阶级和青年无产者的生活形态和阶级意识。因而,在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文化批判时,这些青年文化人群被学院精英认定为“反文化”、“幻觉文化”、“堕落文化”,是“垮掉的一代”[1]。这种20世纪60年代生成的新型文化被认为是“相对普遍的富足,大众文化的发展,战前与战后两代人之间的裂痕,延伸的中等教育以及以青年为中心的文化形式的出现”[2]。在人们心目中,青年亚文化人群“群魔乱舞”,是“享乐主义扩展的结果,是上层阶级早已实践了的放荡行为的民主化过程”[3]。这段表述可谓青年亚文化的几个特征。一是言明了青年亚文化的社会角色,边缘化的角色。二是言明了青年亚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的关系,文化取向和生活方式具有裂痕。三是青年亚文化的表达方式,是“群魔乱舞”式的享乐和行为上的放逐。四是青年亚文化的社会作用,是解构文化和文化幻觉的温床。

这是早期对青年亚文化的认识,这一时段,青年亚文化成为西方主流社会话语的“他者”,完全可以随意妖魔化的对象。

但随着大众文化的成熟,尤其是进入新的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似乎也在发生角色的变化。“亚文化是更广泛的文化内种种富于意味而别具一格的协商。它们同身处社会与历史大结构中的某些社会群体所遭际的特殊地位,暧昧状态与具体矛盾相应”[4]。青年亚文化不再作为一个捣蛋鬼的角色出现,而是问题的反映者出现,它的存在就是复杂性、矛盾性、暧昧性文化问题的本身,这样的认识无疑是文化认知上的进步。“亚文化是现代性的一个独特方面,建立在对普通文化认同中包含的价值多样化的接受上。”[5]同时,亚文化的潜在功能是揭示母文化中隐藏的或未决的矛盾。

从“裂痕”到“协商”,从“文化垮掉”到“文化母体问题的揭示和解决”,青年亚文化的身份变化正是这样发生了重大转向。

众传媒与青年亚文化的关系是历史形成的。“媒体在现代社会中充当一种核心角色。因为不同的亚文化和社会阶级过着非常不同的生活。有着不同的世界观,大众媒体为不同群体理解其他群体的生活提供了手段”[6],在纸媒时代,纸媒是文化生产和文化把关的产物,更属于主流意识根植的文化场域。所以,纸媒尤其是大众报纸和大众杂志,对待青年亚文化的态度是“他者”的认知。在这个认知框架里,青年亚文化人群,是接近被污名的边缘文化群体,和主流文化人群相对立。被边缘化的亚文化人群,少有自己的话语权,难以掌握属于自己的大众媒介。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除了自己身体符号之外,就是不会被大众文化直接接纳的“符号体系”。在这个纸媒当道的时代,文字是权力的重要工具,而青年亚文化人群既不能完全运用文字,也不能完全主导话语。所以,纸媒与亚文化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排斥和规训的关系。

进入以音画符号为载体的电影电视时代,对青年亚文化人群而言,无疑是文化上的福音。音画符号是直观的符号体系,而且更能直接为青年亚文化运用。在电影电视作品中,大都市的神话叙事离不开亚文化的“起笔”和“奇观”,这也是文化多样化的价值探索和艺术塑形。正因为如此,亚文化与城市音像发生了广泛的交集,“都市是这种过分促进所有个人生活的真正场所”[7],都市是亚文化展示的空间,亚文化又是都市文化的产物。通过这样的推演,让青年亚文化人群看到了实现自我的可能。电视电影无疑放大了这种可能性,甚至将这种可能性转换成合理性。

进入新媒体时代,对于青年亚文化人群而言是文化上的一次重要转型。

1.青年亚文化人群从恶名走向了化名

新媒体时代,对于青年亚文化人群而言,最大的变化是,真正属于人的延伸的新媒体,被青年亚文化人群掌握了。他们来到网络世界,抛掉了大众传媒给予的一切命名,他们首先是自我命名。我们称之为“网名”,很多传媒学者称这样的行为叫“匿名”,有学者认为“网络的交流有最突出的匿名性”、“与面对面交流是完全不同的,与那些署名的纸媒交流也是差异甚大”[8]。对于绝大多数的主流社会人群而言,隐匿自我的真名实姓,是一种自我保护和身份转移。而对于青年亚文化人群而言,这不能称之为匿名,而应该是“化名”。化名是强调个体审美和文化诉求的表达手段之一,主要不是保护自我,青年亚文化人群更强调自我炫耀和自我满足。所以,他们的化名,总能体现这个人群的文化价值观和心理状态。因为“这些亚文化群体被诸多权力机构以各种方式所认定、确认、污名化、边缘化或者‘对待’”[9]。所以,无论是匿名,还是化名,都是去污名化的一种努力,这是新媒体带给亚文化的福利。去污名化,就是利用自命名的方式给自己起一个或多个表达自己文化要求和审美意愿的网名,从而以这个身份在虚拟世界获得文化身份,这就是亚文化人群的文化选择。“身份不明的社区”成为扮演他人者的天堂”[10]。

2.青年亚文化人群获得话语权

如果说新媒体以媒体形式的“天然”合理性赋予青年亚文化人群自我命名的权力,那么,这一权力并不是所有文化权力中最重要的权力。文化话语权力最重要的权力是三类,首先是文化话语生产权,其次是文化话语作用权,最后是文化话语解释权。传统媒体正是以传播权、把关权、解释权的权威身份作用于我们这个社会。新媒体的不断翻新,导致青年亚文化人群在这三方面不断掌握着一部分自主权。

首先,传统媒体的话语生产,是由专业的生产者来完成,专业的生产者并不掌握所有话语权,却掌握着优先话语权,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更是如此。亚文化人群介入新媒体的文化生产,呈现井喷态势。博客、微博、微信、跟帖等等,都能看到带有明显亚文化特征和审美取向的文化符号。从数量到质量,从宏观影响到微观影响,都显示出亚文化人群的符号生产能力和愿望[11]。

其次,传统媒体得以支撑,依靠追求平衡而展开的文化把关[12]。很多文化传媒研究者对新媒体出现的担忧,就是认为新媒体的监管难度大,而且从电子邮件到微信,似乎解决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无缝对接,双剑合一,监管难度不断提升[13]。青年亚文化的芜杂性和多元性,在传统媒体的把关体系中,会多层过滤,而新媒体弱化了把关,敞开式的话语生产机制,几乎是即时性的呈现。把关作为传媒生产流程的一环,固定了一整套文化机制,而这对于亚文化个体而言,从自律到自觉地遵循外在于个体的把关机制,无疑是难事。也故如此,把关对亚文化的弱性制约,导致了亚文化的影响力事实上的蔓延。如果说,亚文化以往阶段面临的危机是无话语权的危机,在新媒体时代就是泛话语权的危机。

同时,对文化的解释,也明显有了多义性。理解,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而言,本来就是受众或读者的个体完成的事情。“公众成员没有被概念化为文化的傀儡,而是被概念化为能够重新阐释主导意识形态话语以满足自身需要的积极主体”[6]。然而,对一则新闻、一首诗、一幅画、一个符号、一个电影的解释,主流媒体往往要事先给出一个定义。这对接受美学而言是不可想象的。对于青年亚文化人群而言,更是不可想象的。在他们看来,一旦掌握了可以发言的媒体,那么,如何解读、如何阐释完全是自己的事情。一般情况下,权威的主流媒体解读体系和非权威的亚文化人群解读体系产生越来越大的分歧和隔阂。

3.青年亚文化人群开始再次分解

如果说,青年亚文化人群在新媒体时代最大的变化是什么,那就是亚文化人群内部再次分解。这是很奇特的文化现象。“亚文化一词原本意指的与媒体和消费工业产品的那种约定方式,已经变得更加宽泛了,并导致了日常文化领域的多元化和碎片化。”[9]青年亚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媒体的更迭,也在发生着重要的分解,它的内部发生着以年龄、性别、兴趣、文化立场、实际利益、符号价值为界限的区隔,最终,形成了不是以大众文化和亚文化为区隔标准的文化类型,这就是粉丝文化,“由于粉丝是所有媒介技术的先行实践者,他们的美学和文化政治在很大程度上送达了公众对主导媒介和草根媒介之间的关系的理解”[14]。通过媒介的引导,通过粉丝文化的生成,亚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文化格局发生了变化。

综上所述,在大众传媒不断更新的趋势下,青年亚文化产生的三个方面的转向必然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均质化。也就是说,因为新媒体的存在,主流大众文化和亚文化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第一,青年亚文化人群和主流人群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呈现混名状态。我们知道,传统大众媒体把主流和非主流文化用一整套评判标准划分得非常清晰,主流大众文化的特征和亚文化特征也是迥然有别。也故如此,主流文化的命名机制和亚文化的命名机制更是截然不同。然而,新媒体让大众具备了传播流程的重要身份,其中也包括掌握了新的命名文化机制。在这个新机制面前,主流大众的命名和亚文化的命名都具有化名性,都具备个体的特征,甚至都能在新媒体的虚拟世界里掌握自我命名的快感。从网络世界里,一切命名,都是化名,即便是实名,也和化名等量齐观。所以,命名文化的内在合一导致主流大众与亚文化人群之间不但难以区别,甚至界限模糊。

第二,青年亚文化人群不再是文盲或者不学无术者,截至2013年12月,高中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初中占,高中、中专、技校占,大专占[5],大学本科占。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在新媒体时代,生活方式和审美方式的不同,已经慢慢被大众接受,被大众媒体认同。也故如此,亚文化人群的文化创意和时尚先锋性,总能被文化产业和大众传媒所借用,形成新的文化消费品。尤其在文化创意方面,亚文化总能形成文化奇观。

第三,新媒体的出现,激发了话语的热情。当下的文化人群,首先不是考虑话语权的获取,话语权可以通过购买通信工具、电脑或手机,就能掌握一种新的话语权。网民的意见,包括大众人群和亚文化人群的意见,在同一个平台上呈现,你会发现,话语走向了新的样态、新的修辞、新的语法、新的接受互动习惯、新的语义形成、新的话语权博弈格局。网络改变了社会的话语态势,从而也改变了亚文化人群的话语生成机制。

参考文献:

[1]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文化研究:第4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2][英]吉姆・麦克盖根.文化民粹主义[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92.

[4][美]约翰・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M].李彬,译注.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5][英]戴维・钱尼.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6][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2.

[7]格奥尔格・西美尔.大都会与精神生活[G]//汪民安,陈永国,马海靓.城市文化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陶东风.网络主流的真实与虚幻:网络文化与青年亚文化[M]//王文虹,高维钫网络文化研究.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9]安迪・班尼特,基思.哈恩-哈里斯.亚文化之后:对于当代青年文化的批判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10][美]金伯利・s・扬.网虫综合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11]孙海峰.网络读写的主体重构[M]//吴予敏.传播与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2]保罗・B・斯尼德.回访“把关人”:1966年对1949年案例的再研究[M]//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媒介研究的进路.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13]国外互联网管理:强化网络监管已成趋势[N].经济日报,2012-06-07.

[14]亨利・詹金斯.昆汀・塔伦蒂诺的星球大战――数码电影・媒介融合和参与性文化[G]//粉丝文化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5]2013年中国网民属性分析[EB/OL].[2015-02-05].

青年亚文化中的偶像崇拜

【摘 要】本文以周杰伦为例探讨青年亚文化中的青春偶像崇拜现象,认为青春偶像崇拜是一种新偶像崇拜,它是借助大众传媒操作的、以大众文化为基本模式展开的,其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商业活动。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 青春偶像 偶像崇拜

青年亚文化,是通过风格化方式挑战正统或主流文化以便建立集体认同的附属性文化形态,属一般发生在当代都市文化环境中、以青年为文化主题的一种非主流文化活动。青春偶像崇拜,是青年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偶像崇拜是与自我反叛意识矛盾的,但在青年亚文化运动中,正是从自我反叛运动中培养了青春偶像崇拜的社会心态。

21世纪以来的华语乐坛,出现了这样一位歌手,他的音乐红遍了大江南北,他的粉丝数量成千上万,他的言行举止成为青少年们竞相模仿的对象,甚至他的歌词会被选入考试题、成为论文的研究对象。很显然,这个人已经超出一个简单的流行歌手的范畴。如今他已出道12年,可以说他已经成为E时代的一个精神偶像,成为众多青年青春岁月的一个符号性人物,他就是周杰伦。以他为例来探讨我们这个时代青春偶像崇拜这一重要文化现象,无疑是再合适不过的。

偶像崇拜活动自古就有,然而在传统的偶像崇拜活动中,偶像更多的处于一种虚拟的,存在于绘画、雕塑等传统造型艺术形式,具有超现实性与超生活性,通常情况下他向崇拜者表现出神圣而完满的神性光辉,而其影响方式也多为精神上与人格化对崇拜者的感化。然而青春偶像崇拜则大大不同。从更深的社会文化层面看,青年亚文化是弱势群体抵抗霸权的结果,是社会变迁和危机的症候和隐喻,是发生在符号层面的对霸权和主导文化的抵抗。

在现代社会当中,社会鼓励个人从传统规则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由的人,这个社会鼓励张扬个性,但却没有给渴望张扬个性的青少年们更多的支持,使这一代青年人成为不同于父母那一辈人的缺乏信仰的无依无靠的精神漂泊者与孤独者。80、90后的年轻人对传统社会的偶像与信仰嗤之以鼻,不愿被所谓的“主义”、“路线”等政治社会的教条所束缚,他们热爱自由、热爱青春、热爱享受、热爱娱乐,却缺少了支持这些新观念的精神支柱。

于是,演艺明星、粉丝文化、青春偶像等社会现象在这种背景下迅速成为青少年人群中的风潮。而周杰伦作为2000年出道的一个具有强烈个性与反叛精神的歌手,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必然的成为了“80后”与“90后”的精神偶像。当懵懂的青少年们一方面处于青春的叛逆期,渴望打破传统与教条,张扬自我,享受青春的活力与激情,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社会中应试教育的枯燥与无聊,父母的管教与监督、期望与督促,这就使他们普遍有幻想与标新立异的念头。

他们去听90年代的流行音乐,无法体会其中的深情脉脉,只感到充斥于乐坛的千篇一律“情感歌曲”的无聊与媚俗。然而这时候在台湾出来这样一位年轻人,他与青少年们年龄相仿,他的音乐天马行空、不拘一格,充满着幻想与个性。他的歌曲很多是在当时华语乐坛还很新潮的节奏布鲁斯曲风,他的咬字模糊不清却别有一番风味,更令人欢喜的是他的音乐题材突破了传统深情的港式情歌,题材既有浪漫青春歌曲,例如《简单爱》、《晴天》、《七里香》,又有异域风情的抒情歌曲,例如《爱在西元前》、《夜曲》;既有以反映家庭、亲情为主题的歌曲,例如《爸,我回来了》、《爷爷泡的茶》、《外婆》,又有反映社会问题或具有深度思考的快节奏饶舌,例如《止战之殇》、《以父之名》、《梯田》;既有描述幻想世界的快歌,例如《半兽人》、《忍者》、《双节棍》,也有纯抒情性的钢琴伴奏的歌曲,例如《黑色幽默》、《安静》、《搁浅》。这些歌曲一经推出,立刻引发了的轰动效应,华语乐坛彻底被这个年轻人给颠覆了,它不仅凭着这些歌曲赢得无数粉丝,更引发华语乐坛的变革,掀开了华语流行音乐新的篇章。

青春偶像崇拜是一种新偶像崇拜,它是借助大众传媒操作的、以大众文化为基本模式展开的,其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商业活动。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叛逆的向传统文化具有挑衅色彩与颠覆意图的非主流文化,是青少年们对社会主流文化与价值观的抵抗。新时代的青少年们渴望青春与自由,反感现实社会的压抑与教条,不满于父母为自己定下的目标,内心深处不愿意走入成人世界中的勾心斗角与追名逐利,他们渴望永远活在幻想世界的单纯与无拘无束,渴望自己个性的棱角不被世俗所磨平,所以他们的青春偶像与传统是如此的格格不入。但是当传统主流文化面对青年亚文化时符号层面的抵抗时,这些老谋深算、老练世故的商人、学者们当然有其应对的方法。他们将这种对传统的侵蚀和对神圣秩序和体制的削弱的亚文化进行收编,其方式主要有两种:意识形态收编与商业收编。

所谓意识形态收编,是指支配集团(警察、媒介、司法系统等)对异常行为贴“标签”并重新界定,对亚文化的风格进行铺天盖地的报道、抨击,引发了社会中的“道德恐慌”,他们利用手中掌握的大众传媒将亚文化风格进行了妖魔化、庸俗化和琐碎化的处理,又把亚文化风格纳入到了自己可以理解的范围内。

联系周杰伦的例子我们就不难理解,当周杰伦刚出道的时候,伴随着无数青少年争相崇拜模仿的是巨大的争议与批评声,然而12年过去了,周杰伦刚出道时非主流的音乐如今却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最主流的音乐,这些年间无数和周杰伦有相似特点的歌手活跃于歌坛,而周杰伦自己的音乐却没有了当初的那种颠覆性。也许是迫于舆论的压力,也许是娱乐圈多年的浸染,如今的周杰伦早已不同于当时的周杰伦,现在的他唱歌口齿越发的清楚,中国风更是迎合了主流文化的认同,没有这一层次的转变,周杰伦只能永远当一个青春偶像而被时代淘汰,只有向主流文化靠近,他才真正能坐稳天王的位置,然而如今这一代年轻人再听他现在的歌已经找不到当初的感觉了,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主流文化把周杰伦和我们身上的棱角逐渐磨平了,我们和自己的偶像最终还是被主流意识形态成功收编了。

主流文化收编青年亚文化的另外一种重要形式就是商业收编。

当亚文化群体产生出新的、对抗性的意义方式,这些风格很快就被流行市场“收集”,以用于交易和商业开发。通过市场收编,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不再是颠覆性的,而是“被重新向支配意识形态靠拢”,亚文化风格从反叛风格变成了消费风格。当今社会是一个商业社会、消费社会,而亚文化本身首先关注的也是消费层面。亚文化一方面批判商品社会的庸俗与乏味,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依靠商品的载体来传递文化信息,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将商品的剥削与亚文化的原创性划出界限来分离,亚文化崭新风格的包装与传播无可避免的要与商品的生产、包装、营销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青年亚文化的颠覆与反叛的力量就逐渐被削弱,这就是商业的收编。周杰伦12年的音乐路程又一次验证了这一理论。

当他刚出道时,无论形象还是作品无疑都是非主流的、颠覆性的,具有很强个性色彩与独立风格,又因为自身才华横溢加上作品符合新时代的需要,因此受到了青年们的热烈追捧,非主流的音乐逐渐的引领了新的潮流变成了主流,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娱乐圈的浸染与媒体舆论的影响,当然也有周杰伦自身选择的原因,他的音乐作品由当年的天马行空、不拘一格逐渐向商业化、主流大众化的方向变去,某种程度上这种趋势也是不可避免的。

独立音乐人不依靠商业炒作即使能受到欢迎也很难长时间流行,而周杰伦在音乐道路上越走越远时却不得不考虑更多商业的因素,特别是当他自己当老板后,要考虑自己员工的收益,就更要向商业化的音乐迈进;同时,广告代言的增多、做音乐卖唱片不赚钱都使得这个当年一心躲在录音棚里写歌的音乐奇才开始一步步远离音乐人这个身份,开始向一个娱乐明星、电影明星、广告宠儿的身份转变。周杰伦对音乐的热爱终究抵不过大众传媒、主流文化、商业文化的侵蚀,他现在的专辑歌曲俨然已经没有以前的创造力与革新力,变得更加的口水化与主流化,曾经一张专辑首首主打的音乐天才如今只能偶尔写出那么一两首好歌了。

而他的歌迷们也长大了,从单纯的学生时代走向复杂、世俗的社会,他们不会再为哪个明星偶像而疯狂,生活上的压力使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生计,青年们曾经的叛逆也被时间和现实社会所改变,他们最终还是得面对现实,走上工作岗位,曾经的青年亚文化主体们最后还是拼命忙着挣钱,过着不同于理想世界的世俗化商业化的生活。

当曾经的青春偶像与青年们逐渐成长与成熟,青年亚文化最终还是不可避免的被主流文化所同化,而成长后这些青年人们最终会变成社会的主流人士,当他们的下一代又有了新的亚文化和新的叛逆的青春偶像时,他们也会无法接受,这就是年龄代沟的形成。对于青春偶像崇拜,无论是成年人还是青少年都应该有个正确的态度来认识它,青春偶像崇拜是当代文化生活基本矛盾的产物,它有自己的社会文化基础,有必然产生并存在下去的道理。成年人不必过分担忧亚文化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青少年也不能沉迷于追星等活动中荒废学业。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青春岁月,这段时光是人一辈子最美好的与最难忘的回忆,而一个人青春时期的偶像、青春回忆的符号,比如周杰伦,他的音乐是一代人青春岁月的一个重要符号,这样一位文化偶像,虽然无法超越时代也没办法避免被取代的命运,但是他却必将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被人们所记住。当80、90后人到中年时,还是会想起和怀念年轻时哼唱的那些歌曲以及追过的那些偶像,那时流行便成为了经典。

参考文献

①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②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中西新闻学比较研究应从“全球化”的基本前提和参照出发,将逻辑重心落在“地方化”之上,立足于保持本土新闻的个性、价值和谋求本土新闻的变革与发展来从事研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新闻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新闻学论文范文一: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

【摘要】市场经济环境下,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屡见不鲜,如何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本文作者结合工作实践,对新闻寻租现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闻传播;新闻寻租

新闻寻租主要是指新闻媒介利用自身所具有的新闻报道的权利,来谋取一些不正当的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的现象。目前,新闻寻租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新闻传播中的媒介机构被一些商业组织收买,为这些商业组织提供宣传,有些是新闻媒介机构滥用权力,利用所谓抓住的商业组织的“把柄”,对其进行要挟,以获取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是新闻媒介采访到一些对商业机构不利的新闻后,为了企业的声誉以及后续的利益,商业机构会给予新闻媒介经济补偿来要求不再发布此类新闻。通俗地来说,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就是在新闻的采访、制作以及传播过程中,一切非法的、不道德的权利交换行为。

一、新闻传播中新闻寻租现象的原因

1.新闻媒介向商业化方向发展,与经济接轨,广告收入结构单一

在中国,报纸的分类广告不及美国成熟,主要的投资商为房地产行业、医药行业等,广告企业的投资是报纸行业得以运营的根本,为了双方的共赢,通过新闻策划以及包装后出现大量的商品性新闻。新闻媒介与经济接轨、不断向商业化方向发展,在取得利益与赞助的同时,受所谓的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追求利益财富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些新闻媒介行业丧失了自身的道德标准与职业素养,或是为了本行业短暂的利益与发展,获取更多的利益以至于逐渐走向毁灭。

2.谋求正当经济利益时的道路弯曲

获得更大经济利益是新闻单位正当的目标与追求。但是一些新闻单位却迷失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为追求经济利益,有些新闻行业以各种方法鼓励记者在报道新闻的同时兼顾著利益创收,于是,新闻中不断出现那些可以为新闻行业支付宣传费、赞助费以及版面费单位的报道。虽为了谋求正当利益,但却没有选择正确的道路,使得报道的新闻没有价值,缺乏新闻严肃性的同时也不能满足市民的新闻需求,最终也会自取灭亡。

3.新闻报道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

新闻寻租的实质可以说是新闻权的滥用,而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获得经济或者是政治利益。新闻报道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正是造成新闻寻租现象的重要原因。因为监督的缺乏,所以新闻企业以及新闻记者才会为所欲为,任意报道,与广告客户私下串通,将广告改写成新闻予以报道,提高市民关注率,或者是利用广泛的传播平台吸引商家,介入商家活动对其进行策划或报道来获取经济利益。此外,有的媒体从业者为了谋取一些利益,按照其策划,自导自演所谓的新闻事件,在传播过程中获取利益来打败同行业的竞争对手,获取效益与关注度。

二、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的解决对策

1.采用采编与经营分离

采编与经营结合是新闻传播中新闻寻租现象越来越严重的原因之一。因此应采用采编与经营相分离的模式。让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采编与经营两个步骤不再相关联。把新闻报道的视角拓宽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再受广告新闻的制约,这样既会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又能在无形中积累市民的关注度,提高发行量,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形成良性回圈。

2.加强监督

虽然说舆论监督是媒体的一个重要职能,但是作为监督者也应受到监督。所以为减少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必须要对新闻行业进行监督。这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让大多数人民参与其中,对社会民众进行教育,让其充分了解新闻寻租现象在新闻寻租中的危害性,承担起道义职责,正确使用自己的监督权,实时监督新闻媒体的行为。

3.制定法律法规,将新闻内容进行法制规范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制定法律规范进行制约是其根本措施。应详细规范法律中对于新闻寻租现象的惩罚措施,对违反者进行严惩,加大惩罚力度,对新闻工作者进行警醒,避免寻租现象的出现。为新闻法的制定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还应树立规范性制度,让新闻寻租现象中关联的媒体人负有职业责任,加强监管,对其进行严厉处罚,重者取消其职业资格。

4.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强化教育

为减少甚至杜绝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应定期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与道德层面的自觉意识,同时也要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杜绝为了经济效益或是自身的职业需求策划广告新闻或者是制造假新闻的现象。通过学习,正确认识新闻的宗旨与任务,加深其职业认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更真实的新闻、最如实的情况展现给市民。

5.加强新闻市场的良性竞争

目前,新闻市场的竞争只局限在报纸的发行量、网站的阅读量上,但这些竞争已经扭曲了新闻竞争的实质。有些新闻行业为了增加阅读量肆意释出虚假资讯吸引读者眼光,最终引起新闻传播中新闻寻租现象的出现。因此应加强新闻市场的良性竞争,以素材、真实性吸引读者。在竞争中拼内容、拼职业操守,加强新闻市场竞争中的责任意识,从而将新闻行业引向正轨。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不仅会降低新闻的可信度,影响新闻行业在人们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还会败坏社会风气,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因此应通过加强对新闻行业的监督、促进新闻市场的良性监督以及制定法律法规等方式来减少甚至杜绝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新闻寻祖现象,让新闻工作者将最真实的现场展现给读者,增加新闻发行量,获得效益,形成良性回圈。

新闻学论文范文二:新闻传播中数字技术优化策略

摘要: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媒介中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新闻的真实性、直观性和吸引力,同时也使新闻传播获得了更好的传播效果。本文结合笔者相关工作经验和一些浅薄见解,对现代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价值、影响展开探讨,并针对性地提出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中应用的优化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数字技术;新闻传播;重要价值;优化策略

纵观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科学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科学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也呈现出指数级的变化趋势。如今,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它对新闻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主体及受众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中广泛应用带来的影响以及优化方法展开深入探讨。

一、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应用中的重要价值分析

数字化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主要应用价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够有效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画面和文字是新闻资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属于“双主体结构”。因此,在新闻编辑过程中,新闻单位为保障新闻资讯的可视性和真实性,可以通过数字虚拟技术,用计算机来模拟当时没有被如实记录下来的事情。例如,在火山爆发、道路坍陷等灾害事故新闻的报道中,火山爆发和道路坍陷的原理是新闻记者无法用镜头捕捉到的,但是在新闻资讯编辑处理中,我们可以使用数字模拟技术进行制作,以此完成对火山爆发、道路坍陷的模拟,从而使观众获得更加直观、生动的视觉效果,并且加深观众对新闻资讯的认识程度,确保新闻资讯的真实性。

***二***能够有效保证新闻的现场价值

目前,新闻采编工作主要由新闻记者通过采访来完成。这种方式虽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如今网路和视讯技术异常发达,这给新闻采编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记者需要在利用好原来采访方式的基础上,利用网路和视讯技术进行创新,以更好地做好新闻素材的编辑工作。众所周知,新闻现场是新闻传播赖以生存的时间和空间基础,让观众获得视觉上的新闻“现场”满足感是每个新闻人追求的目标。毕竟人们都存在一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心理,通过现场直播和现场影像播放的新闻传播方式便能够满足观众的这一心理。数字资讯传播技术能够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通过卫星传输数字讯号,便能够实现新闻采访环节和播出环节的无缝对接,让人们通过电视、网路等终端装置进行现场观看。所以,数字技术能够有效保证新闻的现场价值。

***三***能够有效保证新闻资讯的吸引力

观众是新闻资讯的接受物件,因此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是新闻媒体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相关研究发现,想要让观众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首先应聚集并引领观众的注意力,并对观众的“求知”、“求真”心理进行挖掘。但在传统的新闻播出现场,由于现场影象缺失、观众无法参与等原因,观众心理上对新闻资讯比较懈怠,也使新闻的吸引力逐渐下降。而将数字技术应用到新闻资讯的编辑和传播中来,便能够为观众提供生动、形象的画面,也能够利用数字资讯平台,让观众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和点评,提高新闻资讯的互动性,从而提升新闻对观众的吸引力。

二、数字技术对新闻传播的主要影响

***一***对各种传播媒介的影响

1.对纸媒的影响。纸媒数字化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排版印刷技术数字化,其取代了传统的铅印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印刷的效率;第二阶段是采编业务网的建立,这一创举大大提升了新闻采编的速度及针对性,不仅为记者采编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使得新闻记者可以在保留原稿件的基础上修改完善稿件,并且还可以将稿件保留下来重复使用;第三阶段是利用数字技术对新闻图片进行缩放、裁剪,并实现了新闻资讯的扫描、拍照和多种途径的转发、扩散,这不仅大大提升了新闻的采编速度,同时也让纸媒实现了与新媒体的对接和联合。纸媒数字化大幅缩短了纸媒的出版周期,报社可以同时出版早报和晚报,这又极大提升了新闻的时效性。

2.对广播电台的影响。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广播电台的运营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广播电台对数字同步技术以及数字式话筒等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如今,国内电视节目制作、接收与传播等都实现了数字化,数字电视的应用也已在国内大范围普及。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在电子媒体中的应用,不仅能有效提升我国电视节目的收视率,还能使国内电视节目在制作与传播上实现与国际电视节目接轨,从而促进我国电视节目受众的国际化拓展。

3.对网路媒介的影响。随着网路技术的发展,网路媒介逐渐以新型的数字传播媒介的身份活跃在大众视野,它将网路技术和数字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目前,国内网路媒介发展势头强劲,诸多传统媒体也加大了与网路媒体的合作力度,并开始着手自主网路媒介的开发和推广。例如,人民网、大众网等都是传统媒介向新媒介发展的结晶,而乐视网、腾讯网、搜狐网等专业网站更是专门开通了新闻网站,实时更新新闻资讯,这些都是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成果。

***二***对传播主体的影响

1.对主体工作方式的影响。数字技术的应用,使采写工具的体积更小、储存量更大,不仅携带方便,同时还能完成数字、语言、图片和影像多种资讯内容的采写,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新闻采写人员的双手及大脑,让采写人员能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新闻问题、被采访人及新闻环境、构思设计上。与此同时,数字工具的隐蔽性更强,更能适合特殊新闻资讯的隐性采访,如录音笔、微型摄像机等。此外,数字采写工具还能大大提升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性,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让新闻工作者以更短的时间完成新闻的采写、传输与报道。

2.对主体专业水平的影响。虽然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新闻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提升了新闻工作的效率和传播效果,但要快速接受并适应数字技术带来的新闻传播方式、内容和理念的转变,这对新闻工作者来说也是一项挑战。此外,当下的新闻资讯多而杂、真假难辨,新闻记者想要在海量的资讯中找到真实、有用的资讯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以及良好的新闻素养、端正的态度等,这也是新闻工作者未来要不断提升的职业技能。

***三***对传播受众的影响

数字技术在新闻广播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使受众的地位和角色也发生了转变。以往传播媒介多是单向传播,诸多媒体只能看到受众的接受能力而忽略了他们的传播和创造能力,并且当时也没有供受众与媒体、受众与受众之间互相交流的平台。但数字技术让双向交流成为可能,受众在新闻传播中也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如微博互动、电视弹幕以及简讯参与等,都为受众参与新闻传播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三、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中应用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技术人员和新闻记者的交流与协作

新闻传播数字化时代,完成新闻工作需要电脑程式设计师、新闻记者及资料分析师等人员的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将复杂的资料转化为容易识别的资料表格、图片影像等形式。因此,日常工作中,新闻记者应加强与技术人员的交流协作,甚至有必要相互学习,不断提升彼此的专业水平,共同努力提升新闻传播的效率和效益。

***二***深度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资源共享

新媒体得益于数字技术的发展,逐渐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新贵。而技术的融合也打通了媒体间的隔阂,为所有媒体提供了新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了新闻从采编到传播上的共享。因此,新闻工作者应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新闻媒介要加快推进新闻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的优化升级,为资源共享奠定坚实的硬体、软体基础,从而更好地为受众提供真实、生动、及时的新闻资讯。

***三***提升新闻资讯的视觉化、互动化水平

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让新闻有了更加丰富生动的呈现方式,但这也给传统新闻媒体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目前,对于新闻生产者来说,只有简单、快捷、有趣地将新闻资讯呈现到受众眼前,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起他们的参与兴趣。所以,新闻工作者要转变传统的新闻编写方式,增加文字、图片、影像和模拟动画,增强可视性和互动性,以简单、直观的新闻资讯吸引受众。

***四***注重对自媒体和使用者生成内容的利用

近年来,使用者生成内容和自媒体成了媒体资讯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媒体也能从中获取新鲜、丰富的内容。而网路资讯平台的互动和分享功能也为自媒体使用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增强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归属感。总之,社会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新闻报道模式和传播方式,尤其是在突发性事件、灾难性事件当中,社会媒体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主流媒体对社会媒体的重视和合理利用,主流媒体应给予社会媒体一定的发展空间、平台和资源,并且做好对社会媒体的引导和规范工作,让它成为新闻传播中的一把利器。

四、结语

数字技术的应用让新闻传播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我们应当正视这些变化,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不断为保障新闻传播的现代化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付宇.浅谈数字虚拟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J].企业文化***中***,2012***2***:145.

[2]李凯,梁浩明.论“自媒体”的兴起与大学生网路媒介素养教育的创新[J].东南传播,2012***2***:125-126.

[3]苏林森,马慧娟,张东岳.大资料对新闻生产的影响[J].科研资讯化技术与应用,2014***03***:11-18.

[4]徐锐,万巨集蕾.资料新闻:大资料时代新闻生产的核心竞争力[J].编辑之友,2013***12***:71-74.

本科论文开题报告纸媒范例

能明白的,知道了。哈

1、选题背景: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2、课题研究的意义:课题研究在该领域内有什么促进作用。3、国内外研究现状:课题研究当前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研究状态。4、拟研究与解决的问题。5、拟采用研究的方法:对于课题研究采用的方法有哪些。6、进度安排:对论文的写作进度进行安排。7、参考文献。

论文开题报告基本要素

各部分撰写内容

论文标题应该简洁,且能让读者对论文所研究的主题一目了然。

摘要是对论文提纲的总结,通常不超过1或2页,摘要包含以下内容:

目录应该列出所有带有页码的标题和副标题, 副标题应缩进。

这部分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解释研究背景,缩小研究问题的范围,适当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

这一部分不只是你已经阅读过的相关文献的总结摘要,而是必须对其进行批判性评论,并能够将这些文献与你提出的研究联系起来。

这部分应该告诉读者你想在研究中发现什么。在这部分明确地陈述你的研究问题和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研究问题应该足够广泛,而次要研究问题和假设则更具体,每个问题都应该侧重于研究的某个方面。

可以给你帮助.

纸媒对电子媒体的影响研究论文

随着电子媒体的发展,纸质媒体应对方法:首先,纸质媒体要增强自身的时效性,缩短发行周期。传统的报刊一般是周刊或者是日刊,而网络一般几分钟就能更新一次,2008年5月12号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等地发生级特大地震,在震后几分钟内网络就率先做出了报道,而如果想在报纸上看到相关的报道至少应该等到第二天,这样在时效性方面纸质媒体的劣势就非常明显了。我们无可否认报刊具有深度报道和详实分析等优势,但时效性因素对受众的去留的影响有时是致命的,因此我们建议纸质媒体特别是报刊缩短发行周期,日报可以发行晨刊、午刊、晚刊三刊以保证其时效性,同时缩短发行周期,使发行渠道更加通畅,读者能够在第一时间读到重大新闻,不能让新闻“失鲜”太多,否者纸质媒体就会遭到读者的遗弃。增强时效性是一连串的整个工作程序的体现,记者采稿、编辑编稿、审稿、印刷、发行整套都要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要保证质量。其次,纸质媒体要增强与读者的交流与互动。纸质媒体要经常展开调查,了解读者的思想动态,根据他们的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纸质媒体要克服固有的闭塞通病,要展开互动,在数字化语境下新媒体呈现出强烈的互动性,新媒体的发展甚至模糊了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丹·吉尔默提出:“我们即媒体”的概念,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称为信息的发布者,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传播的过程中来,以调动其积极性。以网络为例,其互动性远远超过了纸质媒体,如果纸质媒体不能做出相应的变革,只能让更多的受众流失。在2007“全球传播论坛”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约翰·帕夫利克(JohnPavlik)教授认为,传统媒体应该打破传统,通过互动的方式将受众抓回来。在增强互动性的具体措施方面,纸质媒体可以集思广益,以一种受众更加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同时可以借鉴网络的经验,比如,为了争取更多群体和领域的读者,可以发展不同群体和阶层的通讯员或者是特约记者,以通过纸质媒体表达他们的观点与心声的方式争取注意力,这样报刊就可以打破传统意义上一味充当主流喉舌的角色,能够呈现出更多副可爱的面孔,报道角度的多元化理应会导致读者群体的多元。再次,纸质媒体应该广泛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自身科技含量的同时要展开和电子媒介、新媒体的合作。纸质媒体要全面完成电子版的前提下,利用电子版的注意力和特定优势不断推销母报,不断对受众进行文化和品牌意识的渗透。同时,要不断和新媒体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新媒体崛起后夺走了纸质媒体相当一部分的受众,这些受众之中当时的“目光转移”要么是源于新媒体的巨大魅力,要么是对于纸质媒体不思进取的反感,那么要想夺回这些受众就要采取“解铃还须系铃人”的策略,利用新媒体这个平台展示自己的进步和现状,以及表达出纸质媒体本身的改革决心。2006年3月,中国百度公司就推出“泛媒体联盟”决议,旨在和包括纸质媒体在内的各种媒体进行广泛的合作,对于此决议,不少大的报业集团采取了积极的合作态度,这种合作态度让我们看到可纸质媒体本身寻去发展的进取心,但是,在当代传媒快速发展的今天,纸质媒体改革以及更新的步伐还是慢了。在落后就要挨打的时代里,做一个主动出击的强者才是是唯一的出路。2006年12月,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决定与新浪公司开展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探索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合作共赢的全新模式,建立联合传播平台,在新闻内容、市场经营和资本运作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合作。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不失为一种先见之明的做法,这种模式乃至更加具有创新的方式值得其他报业集团效仿。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与营销模式,探索更加具有创意的营销与推广通道。传统的报刊管理模式呈现了分散、弱小等弊端,自1996年报业集团在中国出现后,报团成为报刊发展的大趋势,母报和子报之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同时报团和报团之间也可以尝试合作,以实现强强联合。在营销策略上,报刊还需要探索一条更加适合现代生活快节奏的渠道,同时注意创意的重要作用,在大力倡导文化产业的今天,创意能够创造无限的财富,把无限的创意运用到报刊的管理与营销之中去,不仅能够产生注意力效应,而且能够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打出创意这张牌,是年迈力衰的纸质媒体的战略选择。纸质媒体还要注意巩固固有的优势,不能因为模仿最后导致变形乃至扭曲。报纸与广播、电视相比,具有深度报道、选择性强等优势;报纸与网络相比,具有新闻发布的权威性等特征,报刊应该在努力扩大自己优势的基础上去弥补自身的不足。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衰退、灭亡的过程,报刊等纸质媒体也不例外,但是发现衰退的趋势后,力所能及地采取挽救措施还是能够延长其生命周期的。

新媒体营销对于电子商务最为直接和根本的作用,在于用户触达的多样性以及数据分析的有效性。电商发展过程中,第一代的电商并没有新媒体的参与,直到二代电商的时候,才叠加的新媒体,从根上的逻辑上来看,是因为获客成本的逐渐提高和私域流量沉淀的难度提高,促成了对新媒体的强烈需求。早期电商,人口红利明显,大平台市场占有量高,因为在我国头部3大平台就占据了70%以上的线上市场,所以人口的红利期给了电商足够的发展空间,所以即使在没有新媒体的参与下,商户仍旧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自然流量,流量高相对的转化率就高,成交量大也是必然的结果,这也是淘宝、京东、拼多多最开始成交量高的原因,所以在最初的阶段,只要有简单的运营,比如知道如何注册开店、如何做UI、如何做详情页、如何上新等等这些基本的要求,就能够做电商,流量也会源源不断的进入你的店铺,毕竟竞争少、平台流量又多,这个时候硬广和直通车是推广的主要方式,这个和新媒体有很大不同。即使到今天,一代电商还是占有很高的比例,因为除了流量问题,很多电商人已经总结出了非常多的实战经验,这些经验对于电商平台来说,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很多的商户并没有自己去执行新媒体,而是通过与新媒体的合作达到了共赢的局面,这就要求商户做好自己的基础电商部分,比如选品,比如供应链,比如客服,因为不管用或者不用新媒体,新媒体只是一个流量新渠道、新方式,而交易实现的基本逻辑没变,所以基础电商部分还是必须的。

报纸杂志是第几媒体

广播电视,报纸,网络通讯

现代三大媒体是电视、报纸、网络。

功能:

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是指人借助用来传递信息与获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也可以把媒体看作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技术手段。媒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承载信息的物体,二是指储存、呈现、处理、传递信息的实体。

1、六大媒体 1、报纸; 2、广播; 3、电视; 4、互联网; 5、杂志; 6、手机 传统的四大媒体分别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此外,还应有户外媒体,如路牌灯箱的广告位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衍生出新的媒体,例如:IPTV、电子杂志等,他们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但与传统媒体又有着质的区别。2、从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划分 1、报纸刊物应为第一媒体; 2、广播应为第二媒体; 3、电视应为第三媒体; 4、互联网则应被称为第四媒体; 5、移动网络应为第五媒体。 其中4、5属于新媒体范畴。 但是,就目前的影响力来看,广播的今天就是电视的明天。电视正逐步沦为“第二媒体”,而互联网正在从“第四媒体”逐步上升为“第一媒体”。虽然电视的广告收入一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广告蛋糕”正日益被互联网、户外媒体等新媒体以及变革后的平面媒体所瓜分,所有广告主所创造出来的数据已经让这一切成为不争的事实。同时,平面媒体已经涵概了报刊、杂志、画册、信封、挂历、立体广告牌、霓虹灯、空飘、LED看板、灯箱、户外电视墙、餐盒等广告宣传平台;电波媒体也已经涵概了广播、电视等广告宣传平台。3、按其形式划分为 就其目前适宜性来讲,媒体应按其形式划分为平面、电波、网络三大类,即: 1、平面媒体:主要包括印刷类、非印刷类、光电类等。 2、电波媒体:主要包括广播、电视广告(字幕、标版、影视)等。 3、网络媒体:主要包括网络索引、平面、动画、论坛等。 也就是说,如果按其形式予以适当调整后,明确划分“媒体”,那么,我国目前现行的媒体就只有“三大媒体”。4、计算机对媒体的划分 国际电话电报咨询委员会CCITT(Consultative 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Telephone and Telegraph,国际电信联盟ITU的一个分会)把媒体分成5类: (1)感觉媒体(Perception Medium):指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使人产生直接感觉的媒体。如引起听觉反应的声音,引起视觉反应的图像等。 (2)表示媒体(representation Medium):指传输感觉媒体的中介媒体,即用于数据交换的编码。如图像编码(JPEG、MPEG等)、文本编码(ASCII码、GB2312等)和声音编码等。 (3)表现媒体(Presentation Medium):指进行信息输入和输出的媒体。如键盘、鼠标、扫描仪、话筒、摄像机等为输入媒体;显示器、打印机、喇叭等为输出媒体。 (4)存储媒体(Storage Medium):指用于存储表示媒体的物理介质。如硬盘、软盘、磁盘、光盘、ROM及RAM等。 (5)传输媒体(Transmission Medium):指传输表示媒体的物理介质。如电缆、光缆等。 我们通常所说的"媒体"(Media)包括其中的两点含义。一是指信息的物理载体(即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实体),如书本、挂图、磁盘、光盘、磁带以及相关的播放设备等;另一层含义是指信息的表现形式(或者说传播形式),如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计算机中所说的媒体,是指后者而言,即计算机不仅能处理文字、数值之类的信息,而且还能处理声音、图形、电视图像等各种不同形式的信息。

没这么说的。平常不会说第一媒体报纸,第二媒体电视啊,啥啥的。首先,这个说法是网络出现之后。人们说,网络是第四媒体。这个第四,其实是第四种,而不是第四位。手机出现之后,人们说手机是第五媒体。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要追溯到网媒诞生之初的小三儿地位。90年代初的时候,为网络是技术还是媒体国内业界和学界吵得不可开交。后来说,算啦别吵啦,调和一下。把网络成为第四媒体吧。这个是既给了它身份,又不给一个正式身份的说法。后来,网媒自己争气,发展到今天,就啥话也不需要说啊。其次。在国内新闻界内部,的确是有座次的。我国的媒介体制是垂直管理。具体表现在,同一级别的媒体,座次是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网络媒体目前没有新闻事件的采访权,体育和娱乐业还是刚刚放开。所以,客气点说,就是谈不上排序;直接点,就是还没资格。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