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东莞七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7-06 23:03:18

东莞七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

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七年级历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讲故事更加符合现代初中生的心理状态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可能很难适应现代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只能挫伤初中生学习兴趣,不能有效地调动孩子对初中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很多时候不是中考的压力,许多学生就会放弃对历史的学习。将一些历史故事加入课堂讲解中有利于孩子们学习兴趣的提高。例如,我们的川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其中一课是《远古的传说》,在讲授之前可以准备一个故事——“大禹治水”,说的是大禹这个人物带领当地居民,与洪水作斗争的故事,大禹进一步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认为洪水不是堵就能堵住的,需要进一步疏导,通过泄洪完成水患的治理,这样的一个故事开场将有效引导初中生从下课的兴奋劲中迅速安静下来,激发他们认真听故事的情绪,从而进一步过渡到整个《远古的传说》这个课程的讲解之中。可以在课程讲解之中进一步穿插“大禹治水”的故事,让学生疲劳的神经进一步激发出学习的兴趣,课程结束之后,也可以进一步讲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思维拓展,培养学生“有了大家才有小家”的奉献精神。

二、讲故事更加符合现代初中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初中生的思维开发还不够完善,学习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抽象思维等还不是很全面,有时遇到一些抽象的问题,初中生很难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川教版教材七年级的《西周的兴亡》这节课中,讲了西周的崛起是因为商纣王的昏庸造成商王朝的落败最终成就了西周的崛起。这个过程对于初中生来说,相对比较枯燥而且没有什么样的感性认识,商纣王是怎样的昏庸,没有具体的概念,当时的西周是怎样休养生息的,这些都是学生知识空虚的基础问题,建立在这样基础之上的知识结构就是海市蜃楼,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就将这段历史知识点还给教师,如果教师在商纣王如何的昏庸方面具体说一些故事,例如,酒池肉林、丞相比干迫害等这些故事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商纣王昏庸无道的具体形象,也加深了学生对于商王朝覆灭的理解,这种理解将使学生对这《西周的兴亡》这节内容的记忆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有效筑牢了他们学习的根基,完全符合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因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关于古代历史的讲解时间跨度相对比较大,很多时候古人的想法和思维方式由于这个原因而很难被学生理解,通过对“姜尚垂钓”等经典故事的讲述,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西周兴起必然性的认识。

三、讲故事完全符合历史教学的特点

整个历史教学就是在讲故事,讲述中国发展的5000年经历的点点滴滴,讲述世界几千年文明的丰富事件。因此,讲故事完全符合历史教学的特征。例如,川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从开皇之治说起,说的唐、宋、元、明、清,再从政治谈到文化、谈到科技的发展。整个七年级下册都是在述说中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典故,只有有时其中时间跨度加大很难实现我们真正讲故事的效果,也就是因为其中的时间跨度问题将整个历史教学变得抽象。因此,这教学过程之中进一步加入历史故事的讲解,不断提高学生由于时间跨度造成一些历史事件难以理解的问题。在川教版教材七年级课本中有一节——《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中可以讲解“夜郎自大”的历史典故,就是说在汉朝时代有一个小国家叫夜郎,这里的国王被自己的大臣们奉承后,认为自己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当时汉朝的使节出使该国,夜郎的国王就问,汉朝和他们夜郎哪个更大哈?当时来使感到十分震惊。通过这样的故事讲解,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夜郎自大”成语的含义,进一步了解了当时的汉朝的历史背景,当时的中国并不是只有一个汉朝,周边还有很多小的国家,进而进一步理解了汉武帝为什么要进一步收复边疆等。只是一个简单的历史故事,但是可以进一步说明汉武帝的一些重要的治国之道的历史背景,使得汉武帝这个历史人物更加的鲜明突出。

四、讲故事的题材进一步符合历史课程的需要

讲故事的目的是使得学生学习相应课程的内容不感到枯燥、乏味、空洞,进一步加深对相应课程内容事件的理解。很多时候教学目的首先要明确,选择的典型故事要能够说明历史事件。例如,在川教版七年级的历史教科书有这样一段《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国时代的形成,是各方势力相当比较平衡,三国时代之前,蜀、吴势力远远不如魏,但是经过一个风云人物的不断操控,时局发生的翻天覆地地变化,在这一节里,教师可以将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等典型故事编排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三国鼎立时代的历史格局主要是由这样因素造成的,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不可能助力蜀国建立一代伟业。假设三顾茅庐的是曹操,诸葛亮的宏图大志也就很难实现,但是笔者也认为,蜀、吴、魏,也只有当时的刘备回去请诸葛亮出山。这些故事案例都是为了说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历史背景。只有这样的故事才是符合教学目的和本意的。五、结语历史教学应该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过程,但是传统意义上讲授可能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讲故事这种方式是一种符合学生心理,符合历史教学特点,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方式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历史教学的发展。

1概念

史料:史料,就是认识、解释和重构客观历史过程的那些资料,是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

史料教学:史料教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国兴起的“新历史科”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校历史学习的重心不应该再是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学习怎样去获得知识。”其基本理念是:学生不能仅仅被教导固化的知识,还应该被教导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因而这就涉及到让学生自己去运用史料的问题。惟有通过运用史料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

2史料教学的必要

学生的需要:对学生来说,探究和活动的过程更加难能可贵,史料的学习可以使他们增强历对史的真实感受,直接参与历史问题的解决活动,用历史语言说话,而不是考试之前背背书那么简单。

课堂的需要:梁启超先生曾云:“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对于历史学科而言,要带领学习和研究历史学时,不能仅仅依靠教材给出的一些现成的结论,来组织课堂,历史课堂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史料是组织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标的需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此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在这里,存储“历史信息”的载体无疑是指史料。《课标》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基本技能。可见,史料是研究历史和从事历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3历史教学中有关史料运用存在的问题

史料选择不够严谨: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虽说是入门级别,但是会影响到学生对历史的直观感受,在史料的选择上要严谨,切记在网络上随便百度,因为百度的史料很多都是没出处的,这样丢给学生让学生分析,且不说有没有完成教学目标,如果史料选择不好,会给学生增加额外的学业负担,理解起来枯燥无味,反而使学生厌烦学习历史。

史料选择的单一性:提到史料,想必大家第一时间反应就是文字或者是厚厚的历史书籍,让人望而却步,别说初中生不喜欢看,就是我们这些成年人也未必有兴趣全部看完。那么史料的种类有哪些?具体的史料分为文字、实物和音像三大类。文字史料即用文字记载下来的关于人类历史活动的资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最经常使用的就是文字史料。文字史料是中考的主要内容,也是我们一线历史教师所要关注的重点,但是如何把文字史料内化成相关知识点,这就需要实物史料和音像史料的辅助。实物史料它是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被保留或遗留下来的前人创造历史活动的场所和前人创造发明的有形物品。在历史课堂中的呈现主要以实物为主。音像史料是指现代化视听媒体所承载的教学材料包括录音、录像、唱片、幻灯片、影视,微缩胶片,还包括计算机软件。音像史料可以真实、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情景,在学生的脑海中搭建美丽的历史空间,帮助学生掌握生动具体的历史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更多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

史料滥用,充斥了课堂主题:每个历史都有大量的史料,所以不能毫无原则的运用史料,史料选择要慎重。面对大量的史料,教师应该注意合理取舍,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选用那些最具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的材料作为问题素材,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和主动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

史料的去伪存真:现在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资料唾手可得,但是学习历史不是文学创作,历史是要将就根据的,尤其面对历史材料的时候,第一个任务就是史料的去伪存真,对于教师和史学工作者来讲,这是基本要求,但是在学生收集资料的时候,教师要交给学生辨别史料的方法,这样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共同进步,共同受益。

4史料选择的原则

史料的出现要适时:所谓适时就是指补充史料的时间要恰当,根据知识点进行补充。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这种深入研究史料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过去那种教师直接说出结论或者直接在书上划出结论,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病,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应用史料时一定要找准切入点,该出手时就出手。

史料的使用要适度。史料的补充要以教材为主。在选择史料时,尽量选择通俗易懂的,有助于初中学生理解的内容。史料是对教材的补充,但不必是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补充。教师在补充史料时一定要注意不宜过多,否则难以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会冲淡教学中的主题。

5运用史料的意义

尊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中和老师掌握的很多史料,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具有吸引力的史料在教材中和各种书籍中随处可见。此外大量图片和音像史料也能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尊重学问,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的过去性增加了中学生理解历史的难度,很多情况下学生只是一知半解地死记教材现有结论,严重违背了历史教育的初衷。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既深化和活化了历史知识,拓展了学生的历史知识面的食疗,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

初一历史论文范文

导语:人类的历史是一条浩瀚的长河。几千年来,人类泛着时代的轻舟,在历史长河上留下了一道道长痕。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历史论文范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前 言

忧患意识作为我国文化中特有文化现象,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历史进程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同时忧患意识作为一种情感体验与心理活动,其对于人的日常行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初中生受到知识水平以及生活阅历的影响,其虽然能够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与时俱进的接受各类新的知识与技能,但是由于其对于我国历史发展进程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使其缺乏必要的忧患意识[1]。在这一背景下,为了实现初中生忧患意识的有效培养,需要将历史教学与忧患意识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提升初中学生的忧患意识,促进其健康发展,满足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人才培养工作以及历史教学的客观要求。

1、初中历史教育中忧患意识教育的现状

对于现阶段初中历史教育中忧患意识教育现状的全面分析,能够帮助教育部门与老师进一步明晰忧患意识教育在初中历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以及忧患意识教育的核心要求与重点环节,进而为后续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参考。

初中历史教学目标与忧患意识教育偏离

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模式等做出了必要的调整与优化,实现了初中阶段历史教学的科学性。但是从忧患意识教育的角度来看,其仍旧存在一些不足与缺陷。其在进行情感教学目标设置的过程中,虽然涉及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内容,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必要的解读与传授,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对传统文化的历史认知,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历史感与责任感[2]。同时通过对欧美以及亚非国家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知识的讲解,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历史观念,能够以一个更为良好、更为开放的心态,进行相关学习活动。无论是爱国主义教育、历史责任感教育以及国家意志的培养,初中历史教学都没有将忧患意识教育进行突出,这种教学目标的偏离以及界限划定的模糊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忧患意识教育在初中历史课堂开展的质量与水平。

忧患意识教育与历史教学缺乏有效连接

初中历史教育的开展以历史教材以及相关知识框架为主要依据,在相关教材内容以及知识框架内,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才能够保证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质量与水平,才能够全面实现学生历史思维与价值观的科学培养。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现阶段忧患意识教育与历史教学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很难找到相关切入点,进行忧患意识教学工作。例如,在进行抗日战争相关知识讲授的过程中,教师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开始讲起,帮助学生理清1945年全面抗战,以及在抗日战争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英雄任务以及著名战役,通过相关视频以及资料,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其自身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历史责任感,但是却很难进行忧患意识的讲解,即便是教师进行了一定的引导,但是由于知识结构的局限,使得忧患意识教育与历史教学工作无法进行连接[3]。正是由于这种情况,才使得现阶段我国初中阶段历史教学工作中,忧患意识教育的质量与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实际的教育需求。

2、初中历史教学开展忧患意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开展忧患意识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需要相关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教师明确现阶段忧患意识教育存在的不足,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手段,不断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提升忧患教育的质量。

历史课堂实践与忧患意识教育的结合

针对于现阶段初中历史教育目标与忧患意识教育偏离的情况,在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忧患意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采取应对策略,将其作为课堂知识传授以及考察的重要内容,将其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得其逐步形成忧患意识,进而实现忧患意识教育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对我国古代史中奴隶制以及封建制度形成与发展相关知识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遗迹以及文物的说明,使得学生培养起优越感以及自豪感,同时通过对一些暴政以及明清时期历史知识的介绍,并与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进而居安思危,形成必要的忧患意识[4]。

历史课外延伸与忧患意识教育的结合

为了实现初中历史教学与忧患意识教育有机结合,需要以课外延伸为突破口,通过开展知识竞赛、主体展览、班报设计以及专家讲座等形式,使得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将历史知识的学习与忧患意识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忧患意识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水平。结语忧患意识教育与初中历史教学的结合,对于推动学生的健康快速发展以及实现社会主义人才的高效培养工作的有序开展,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为了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确保忧患意识教育开展的质量与水平,文章从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中忧患意识教育的现状入手,明确其存在的不足,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推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忧患意识教育的有序开展,为后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缪世娟.历史课堂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可或缺忧患意识-以一堂初中历史抗战课程的教学为例[J].才智,2016(19):78-79.

[2]宋宇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否渗透忧患意识教育[J].神州旬刊,2015(12):41-43.

[3]周莉.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11X):23-24.

[4]张宝林.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J].学周刊,2015(28):46-17.

你首先认真审题,明确要写的主题,切忌不要写偏题,然后给主题命名。命名要准确清楚,紧扣主题。二,保证按照要求完成最基本的字数要求,要抓住主题结合内容写。不要离题万里,要史论结合。三要写出与主题相关的历史知识影响内容的。四要写出与此相关的历史启示,如历史启示,精神教训等要强调史论结合。我要写出运用,即如何做,要吸取其中的精神力量,并运用到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注意一定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历史与个人相结合,历史与内容紧密结合。六,请务必注意,不要把学以致用当成问题,是历史类的文章,书写要认真,格式要清楚。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七年级

你首先认真审题,明确要写的主题,切忌不要写偏题,然后给主题命名。命名要准确清楚,紧扣主题。二,保证按照要求完成最基本的字数要求,要抓住主题结合内容写。不要离题万里,要史论结合。三要写出与主题相关的历史知识影响内容的。四要写出与此相关的历史启示,如历史启示,精神教训等要强调史论结合。我要写出运用,即如何做,要吸取其中的精神力量,并运用到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注意一定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历史与个人相结合,历史与内容紧密结合。六,请务必注意,不要把学以致用当成问题,是历史类的文章,书写要认真,格式要清楚。

历史教学的本质与历史学科的特点密不可分。历史学科具有前瞻性、当代性、人文性、主客观统一性及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历史学科论文,供大家参考。

历史学科论文 范文 一:浅谈初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有效教学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命。如何作到有效教学,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从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问题,联系现实(实际),使课堂教学生活化几个方面谈谈感受。

关键词:有效教学;创设情境;精心设问;生活化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如何以高质量教学迎接挑战,是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历史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进行了回答: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学会到会学;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那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就结合近几年我的教学实践谈谈。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重温历史

我们都明白一个现实:历史是不能重演的,但是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却可以让历史“重演”,那就是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 方法 很多,著名学者韦志成先生有如下论述:1.扮演角色

体会情境;2.播放音视频渲染情境;3.联系生活展现情境;4.运用实物演示情境;5.借助图画再现情境;6.锤炼语言描绘情境;7.结合实际优化情境等等,我们在教学中不妨加以尝试。

我在讲授“三顾茅庐”时,采用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的教学方式。课前找五个同学分别扮演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门童,向五个同学交代演出的内容:刘备如何三次 拜访 诸葛亮,张飞、关羽如何显得很不耐烦,最后刘备终于请到了诸葛亮并成就了一段佳话等。学生结合平时从广播、电视等平台中获取的相关知识自编台词,我帮助修改,同时进行简单的布景设计,学生边看演出边体会刘备为成就大业而三顾茅庐的辛苦。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引导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逐渐改变其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二、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否动起来,关键取决于问题的设计与生成。问题的设计,首先足以让学生真正开启思维而进行一番苦苦思索的;其次又应当是使学生可以有一定的思维成果,即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品尝到问题解决的喜悦。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促使他们自觉投入到对有关历史问题的探究中去。这样的问题设计才具有其存在价值,才能作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学习“伏尔泰启蒙思想的意义和影响”时,课本中这样描

述:“伏尔泰等人的思想宣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思想解放”。此时我就引导学生思考“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也促进了传播这些思想的国家的思想解放”。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这些?此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互相探讨,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大的活跃状态。这样既达到教学目的,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联系现实(实际),使课堂教学生活化

美国著名的 教育 家约翰·杜威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扼杀历史的活力的隔离现象,就是把历史与当前社会生活的各种方式和事务分离出来。他特别强调:历史关于过去的知识是了解现在的钥匙。很明显,他强调的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有许多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中的 热点 时事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将经过筛选过的热点时事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摆脱教材所限定的时空限制,使学生能穿梭于时空的走廊,古今结合,拓展了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中联系现实,使学生既能在课堂上学到历史知识,也了解了新闻时事,进而帮助学生了解和关心国家大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进而增强学生的时代感和历史学习的使命感。

总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组织教学,加强学习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学科论文范文二:《中国近代现代史》学科能力提要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必修教材,体例新颖,内容丰富,有鲜明的国情意识和时代特点,体现了跨世 纪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但它是一套无“纲”(教学大纲)之“本”,用之者还在起步阶段。所以,一线教师 深感它的难度太大,很不适应,急待解决的问题不少,其中就有学科能力这一难题。我把这两年教学的感受 “提要”出来,仅供批评研究。

一、熟悉重要史实的能力

这是一项首要的、最基本的历史学科能力。主要有:听、视和观察的能力,阅读能力(小字和好懂的原始资料),记忆能力和区分史实作用的能力等。配置于教材页面上的文字和画图,大都有史实意义,所以要善于 区分它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是教材特点所要求的一项能力。(1)区分主体内容和从属内容;(2)区分必须储存和 “过眼烟云”;

(3)区分基本史实和非基本史实。基本史实(在历史的点、线、面、体中不可或缺)必须熟悉, 扎实准确,“入库”储存,例如大字(主体)的内容、大事年表和历史地图中最重要的地名、空间等;(4)区分基本史实的相对性。即在这一历史体系中是基本史实,而在可以涵盖它的另一再大的体系中,是非基本的史实 了。此点较难,重点较不妨试试。

中华民族拥有的文物、古迹和馆藏极为普遍,图片影视资料极为丰富,可同熟悉重要史实结合起来,并适当发展乡土访古考察的能力。

二、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历史概念是在历史表象的基础上经过思维活动抽象概括而成,以反映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掌握和运用历 史概念是理性认识历史的起点,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发祥地”。历史概念在学科能力中举足重轻,是基本能力中的“基本”。

1.单一型历史概念

这类概念就是一个一个的“历史单位”,教材中比比皆是。属于史实性的有“井冈会师”,“《北京条约》”,“台儿庄战役”等。属于论断性的有“民族英雄林则徐 ”,“工农武装割据”,“中外‘和好’局面”,“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爱国统一战线”等。

2.复合型历史概念

它由若干个单一型历史概念组合贯通而成,又称概念系列。“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是三个独立存在的单一概念,但组合贯通之,成了“三大战役”这个复合型概念。“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这一概念复合了时间、“恢复国民经济”、“三大运动”、“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这五个单一概念。参 与“复合”的各个概念之间,是由其内在逻辑联系而成——或递进关系、或因果关系、或包含关系、或并列关 系等。

3.历史概念的特点

(1)各类各个概念都有客观性、独立性;(2)凡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准确的外延(量的属性)和内涵(质 的属性)。这是掌握和运用它的关键所在;(3)历史概念是历史基础知识的一个方面;(4)概念群体之纵横及其 网状化、序列化、具体化,就是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了;(5)对概念失之准确或错乱,必定损害正确的历史思维能 力的发展。

此外有众多的理性化概念,“半殖民地”、“共和政体”、“民主革命”、“改革开放”等等。运用时, 不要抠定义、追外延、究内涵,能恰当地揉合于史便罢。

三、纵横基本线索的能力

历史是线索的交织品。基本线索是跳动在历史有机体中的脉络,是人们认识历史的途径。万千纵横有线索 ,万千变化有线索。会抓、会用历史线索为历史学科独特有之的一项能力。

1.历史线索的两大类

在历史整体中,线索或隐或显地表现为粗细、长短、远近、中外、主从等;有曲线、直线、折线等;有政 治的、经济的、 文化 的、战争的、社会过程的等。但是,按性质和作用分辨,只有基本线索和非基本线索两大 类;按走向分辨,只有纵向、横向两大类。掌握了分类,就懂得了这项学科思维能力的基本思路。

2.基本线索的三重性

客观性,是它的第一性。主观性,为师生对它的认知(即“理线索”)。相对性,指它的起止时空限定和 功效的特定范围。三相结合,才能抓准用好。

3.基本线索的三功能

(1)贯通来龙和去脉,体现内在联系;(2)提挈内容和要点,利用抓纲织网;(3)明确趋势和归宿,揭示变化 规律。纵横这三项功能,可以让学科能力同历史的脉搏一起跳动。

4.基本线索的两误区

教材的“引言”本非基本线索,不可误认。有些教学参考书把基本线索写成了“内容简介”或“内容提示 ”或“内容概要”,都不可取。规范地表达基本线索时,必须精炼概括为一句或几句话说出。被基本线索所纵 横的重点要点,不是基本线索本身。

四、运用基本观点的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其核心和灵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没有正确的观点 ,肯定不会有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

近几年来,各省县市推出的初三结业考试卷,反映了当前大多数学校的实际水平。但课上能力素质的要求 ,完全可以也应当高出它三两个“调头”。必须看到,初中学生没有多少基本观点在备用、待用,需要“实实 在在”地充分利用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领悟和初步运用基本观点的主 渠道 。

主渠道——本教材,可供领悟和运用的基本观点有: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主要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原因和结果,共性和个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 质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主要有:继承和发展的观点,前进和曲折的观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现代史上更明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地位和作用,政党及其领袖的地位和作 用等。

2.历史学科基本观点

主要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观点,从基本国情和具体国情出发的观点,政权和政体的观点,反帝反封 建相结合的观点,民主革命坚持三大法宝的观点,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有机组成部分的观点等。

3.摘选引用性的观点

指教材根据需要而摘引他处的观点,但不全是照搬照抄。(1)对纲领、宣言、政策、 口号 等的引用;(2)对 人物言论的引用;(3)对著作的引用;(4)对定性、结论的引用,例如“林彪集团发动武装政变”、“‘一国两 制’的构想”、会议有关决定等。

4.因史为论性的观点

这类观点(论断、结论)是教材编者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指导下 ,依据必要的史实和特定历史条件,提炼概括而成为教材的“具体观点”。本教材的“具体观点”比现行任何 其它 教材(人教版)都突出。表现在:①在引言中;②在论断性性的章、节、目标题中;③在课文之中,例如 ,衙门的建立“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 程度”;④在性质、意义、评价和 经验 教训中。运用时必须注意:“具体观点”无普遍性,只起特定作用,只 能“对号入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必须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实现与时俱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历史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具体方法

1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指的是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教学,可以通过学生排演话剧的形式来进行教学,一方面能够使得历史教学更具有活跃性,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得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得到提升。例如在讲述中国近代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人物扮演的方式,直观、明确地向学生展示历史演变的进程,使得学生在整体上对历史事件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课本的阅读和教师的讲解,不断丰富对历史事件的了解。

2事件回顾

在对历史事件进行回顾时,能够有效使学生对所学历史进行梳理,从而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不同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也能够培养学生对于历史调查和历史分析的兴趣,学生在了解了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后,也会对历史调查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增加自我的历史阅读量,形成自我分析历史的观点。

3史料展示

学生在初中阶段往往缺乏阅读量,其了解的史料较为欠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向学生展示史料能够在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得历史观点更具有丰富性,避免了历史学习过程中观点的局限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侧面了解历史,全面了解历史做了铺垫。史料的展示也能够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知。与此同时,在对史料图片和文字进行展示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对身边的历史事物进行观察和了解,避免历史学习进入空洞无力的学习过程,逐渐认识到身边历史即是真正的历史的观点。

4历史评点

在对于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历史时期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评价和分析。学生通过对秦始皇正面和反面的不同分析,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评价标准。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综合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使学生全面对历史学习内容进行梳理。

二、总结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阶段,如何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将庞杂的历史内容转变为富于趣味性的历史故事,是历史教学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使得更多的历史内容能够为学生所接受,逐渐培养学生的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标准。初中历史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因此应根据其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来分析对待,实现历史教学的丰富和全面。

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具能动性,成为知识的主人。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必须进行教学创新方法的探索,改变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使学生拥有独到的历史见解。

一、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历史教学的创新,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通过思考来解开历史谜团。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会使教师更加注重人文性知识的传授,在帮助学生学到基本的历史知识之后,还会启发学生产生独到的感性认识与见解。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能够感知到社会的进步,建立起正确的发展观。另外,学生还会通过对优秀品质的传承来进行自我品德教育,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学习行为,面对生活中的各类困境,成长为有思想、有品德的高素质人才,最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升。

(三)有利于历史课改的全面推进

课改的推进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作为历史教师愿意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对课改的全面推进有很大助力。教师在创新的过程中,会加强对新课改具体要求的研究,以此为依据来探索与之相契合的教学方法,由此而形成的教学经验会对历史教学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

新课程改革出台之后,历史教材也更新换代,在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更加重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培养。但部分历史教师并未跟上教学进步的步伐,仍然固守原本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更新不够及时,影响创新教学的实现。

(二)教师备课用心程度不足

教师备课的质量高低将对教学成果产生很大影响,教师在备课中如果能够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够使课堂更具操控性,提高教学效率。但部分教师未对备课给予足够的重视,而是寄希望于教学经验或突发灵感,这样的备课态度会对历史教学的效果带来不良影响。

(三)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待改进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习惯于单纯地听教师的讲解,将教师的思想全盘接收,缺乏必要的思考。在新课程改革推行以来,学生仍很难克服以往的学习习惯,对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缺乏正确的认识,学习方法仍是墨守成规。对于教师留出的讨论与思考时间,却不知如何运用。总体来说,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还有待改进。

三、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方法

(一)利用“角色扮演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改理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课堂主人的地位,而教师充当的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角色扮演法”中的“角色”是学生扮演的,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素材或话题自主编写历史话剧,并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再现历史。例如:在《美国南北战争》这课,为了解决南北战争爆发原因这个难点,可以把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代表北方资产阶级,一组代表南方种植园奴隶主。让他们站在自己代表方的立场上为自己的利益考虑出发,就当时双方关注的:“关税、劳动力、市场、原料”等问题进行一个简短的针锋相对的利益争论。通过这个“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很真切、直观地感受到:种植园主和资产阶级在原料、市场、关税和劳动力问题上矛盾尖锐,奴隶制存废成为焦点。南北双方各有各的理,已经不能达成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武力来解决,从而突破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这个难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主角,而是配角,学生通过置身于表演,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把握历史知识,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同时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传统历史课堂教师“满堂灌”和“一言堂”的沉闷状态。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具有趣味性的内容,历史教师应将这部分内容利用起来,在学生本身就对其充满兴趣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活灵活现的演绎,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同时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思维情境。比如:在讲解三国时代的纷争局面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草船借箭、败走麦城、望梅止渴等经典故事的动画,帮助学生逐渐理清脉络关系,使学生的历史视角更加广阔,将原本熟悉的历史故事与真正的历史对接起来。在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适时进行问题创设,将学生置于思维情境当中,鼓励学生根据看到的画面来进行联想、思考与讨论。例如在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陈胜、吴广起义全过程的图片之后,问学生“如果陈胜、吴广没有在途中遇到大雨,那么他们还会揭竿起义吗?”学生会通过观看图片,结合教师的讲解开始多角度的思考与讨论。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会得到很大锻炼,历史素养也会随之提高。

(三)通过优化课堂,开展教学辨析

在师生之间开展和谐的教学辨析,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历史水平大有裨益,符合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素质的要求。要确保教学辨析的顺利开展,历史教师应对课堂形态进行优化处理。首先,教师在授课时应考虑到初中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寻找学生普遍关注的话题,将历史知识努力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接受起来更加容易。比如:学生会利用假期时间外出旅游,去过很多地方,教师可以对学生到过的旅游地点进行统计,指定学生进行旅游分享,然后将历史知识穿插其中,加深学生记忆。如有的学生去过西安,见过秦始皇陵兵马俑,教师就可将秦王扫六合的知识带入其中。在教师讲解到秦军的奋勇之态时,学生会从自己看到的兵马俑实态出发提出异议,认为很多士兵的神态十分祥和,与教师的讲解存在出入,有价值的教学辨析就可由此开始。其次,教师要将课堂用活,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很多独特的想法,打乱原本的教学计划,如在讲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时,学生会根据自己对世界格局的认识提出异议,如有的学生提出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到: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家,是不是“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然发生了变化?美国不再占据“一超”地位?这时就需要教师将世界大局分析给学生听,与学生进行平等辨析,让学生明白虽多国崛起,但世界格局在短期内不会产生根本改变,消除学生疑虑。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趣味性与开放性,从而更加愿意进行思考,历史辨析能力也将大大提高。

(四)辅助学生改进历史学习方法,提升自学能力

广东省东莞市小论文范文历史

东莞是我的家乡,作为一名东莞市民,我为东莞而感到骄傲。历史悠久的东莞,人杰地灵,山川秀丽,民风淳朴,值得一提的,是东莞的特产水果——荔枝,传统的民风民俗,以及蓬勃发展的IT高新技术科技产业制造基地——东莞的硅谷——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特产水果——荔枝从万里稻海到四季果香,从蔗林连片到菜尨纵横,从个体散养到现代化养殖场,我们看到了东莞农业的迅速发展……东莞土地肥沃,光、热、水丰沛,配合协调,既有利于发展粮食生产,又有利于种植经济作物,发展农业条件十分优越,素有“鱼、米、果之乡”的美称,岭南佳果荔枝、香蕉更是久负盛名。按照东莞市的地形分布特点,可以大致区分为东南部、中南部、东北部与西部四个区域。而中南部以丘陵为主,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地势起伏不大,坡度较缓,土层较厚,宜于种植果树。这里的荔枝种植历史悠久,是东莞市荔枝的重要产区,以大岭山为中心,糯米糍、桂味果质优良,饮誉国内外。这里还种植龙眼、菠萝、黄皮,是东莞重要的水果生产基地。据说有条村叫“基岗村”。很久以前,村里有一户穷苦农家,主人叫陈大圆,妻子叫刘惠珍,小儿叫陈桂美。一家三口,过着贫苦的日子。陈大圆经常出村替人打杂赚钱,惠珍在家除了做些家务之外,有时到地里种些蔬菜。一日,惠珍带了六岁的桂美到地里锄草。桂美年幼,在树荫下追捉蝴蝶。追呀,追呀,不觉追到村霸陈贵显的荔树下,蝴蝶高飞,竟飞在荔枝树上。桂美抬头一望,望见树上鲜红的荔枝,便忘记追蝴蝶而伸手在低垂的树桠上摘了两颗荔枝。刚好陈贵显(地主)巡园路过,便大喝:“大胆,何方小盗,竟敢在光天化白日偷我荔枝!”这声音似晴天霹雳,吓得桂美惊魂失措,转身便逃。陈贵显疯也似地追上前去,一手抓住桂美的衣领,一手去夺回荔枝。谁知桂美死死捏住荔枝不放,并且拼命哭叫:“我要荔枝!我要荔枝!”陈贵显火了,张开手掌,连向桂美打了几个耳光,然后抓住桂美的胸膛向地一推,桂美跌了个仰面朝天,随着贵显又起脚踢去。正在这时,桂美妈妈闻声赶到,见此光景,急急扑上去,一手抱住孩子,哭着向贵显求饶道歉:“大老爷,恕我管教孩子不严,偷摘你的荔枝,我回家一定重责他,请你息怒。”桂美见到母亲,紧抱母怀,又惊又怕,拼命哭叫:“我要吃荔枝,我要吃荔枝!”母亲见孩子满身泥汗,又心疼又怜惜,闷闷不乐地抱他回家。第二天,桂美因受了一场惊吓,便发高烧,终日昏迷不醒,茶饭不思,还时常叫吃荔枝。夫妇十分忧虑,一连煎了几服汤药给他吃,但病情有增无减,日见严重。惠珍见此,心如刀割,含泪对丈夫说:“唉,孩子的病因,都是为了吃荔枝而引起的,不如你去仙村,买些荔枝回来,以息他终日思忆的心愿,病情或会好转。”大园依了妻子,到仙村买了几颗荔枝回来,拿到儿子面前说:“美儿,你看,妈给你几颗又大又红的荔枝。”桂美听了荔枝两个字,微微睁开双眼,见到了几颗鲜红的荔枝,笑了笑,便颤抖着手,接过了荔枝,轻轻放在胸前。突然两眼一黑,小手一垂,头一歪,凄惨地离开了人世。大园夫妇忍着悲痛,将孩子埋葬在后山的一个土丘里,并将那几颗荔枝也放在坟里。第二年的清明节,孩子的墓前长出几珠荔枝苗。大园很爱惜,小心地把荔枝苗挖起,栽种在孩子的坟墓前左右,并给浇水施肥。十年后,荔枝长大了,此地竟成了一个翠绿茂盛的小荔园。荔树开花,结出了红红的荔枝果。这荔枝不但特别清甜,且又爽口。为纪念儿子,大园把小荔园改名为桂美园。自此有桂美荔枝问世。至于后来人们把桂美写成了桂味,可能是因为地方方言的“美”与“味”的读音相近演变而成。我的外婆是大岭山人,她有一片荔枝林,每到6、7月份荔枝成熟的时候,我便与亲朋好友一起爬到树上摘荔枝吃。剥开荔枝身上的红皮,便可以看见晶莹的果肉,一口咬下去,一阵甘甜划过心底,吐出果壳后,便吃完果肉。啊!美味极了!传统的民风民俗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就像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宝库,蕴含着充满智慧的一个个文化结晶。东莞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文化及传统习俗,如:东坑的“卖身节”、桥头的“荷花节”、石龙的“龙舟节”、黄江的“艺术节”等,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观赏。最有名的是东坑的“卖身节”。据《东坑镇记》记载,东坑的“卖身节”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该镇塘唇村出现的“卖身”现象(即出卖劳动力)。当时,一些没有自家田地的青壮年,在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纷纷到街边,头戴斗笠,身披粗布巾,以示“卖身”,等着财主前来雇请。有田地的财主也在这一天来塘唇村,挑选卖身的青壮年,一雇就是一年。接着,这快人杰地灵的宝地于是传出了很多《遇仙记》。传说有天上的神仙在“卖身节”这一天下凡到东坑来普济众生,到东坑观看“卖身”,并行善事、普救众生云云。比如,《曲磨臂》、《直鱼钩》、《金色的锄头》、《‘东仔’故事》、《糖不甩》、《连天阴天、天必半晴》。神乎其神,真有仙人下凡相助的事。于是,“卖身节”便越传越开,越传越神奇。于是乎,“二月初二”这一天,小河岸边、木桥两侧,真是人山人海,远近商贾云集东坑。远者,省、佛、陈、龙从水路乘船以至,近者周边乡里,步行而来,说要遇仙,真是盛会空前。走时,人人都要买一件物带回去,以示遇到了仙人,带回去好运。明清以来,一直至今。1928年《民俗》第十五、十六期载李建青《东莞风俗的一斑》说卖身节,“各乡贫苦的人家,都携着儿子来这里找寻雇主了,而各处的雇主,也就来这里找寻雇童了。如果大家讲得允肯,那雇童就跟那雇主回家去做工,那些雇童的工作,总离不了耕田看牛这几种,除了赚得饭吃之外,完全没有工钱,只是到了年尾的时候,由雇主给他一套新衣服和一双鞋,就算报酬了,所以叫做“卖身”。 卖身者头戴一顶“鱼鳃甲”的竹帽,肩搭一块“蒙巾”(是一块方巾,平时可擦汗水,扛东西时可以护肩,下河洗澡时可以遮住下身换衣服,购物时可以作包袱),等财主来买。一旦合约讲成,雇主请雇农上茶馆吃饭。雇农“卖”了身,得了定金,当年工作有着落、生活有着落,也就在墟上买些家庭必需品和东西回家庆祝。同样地主、富农也纷纷来东坑,挑选合意的雇工。他们身上有钱,也愿意在集市上吃吃喝喝,并购回一些农具、日常用品。这就是卖身节的来历。东坑“二月初二卖身节”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足以说明,东坑之所以形成“卖身节”这个奇特的节日,是因为东坑有着“农耕年代”的辉煌。在东坑,有“卢家地,谢家田”的著称。连接寒溪江畔,一条青鹤小河得天独厚地成为当时贯通省城的运输大动脉。广州、东莞、石龙、惠州等货船常到东坑。东坑麻石街卖糖墩成为农副产品。、生活用品的中转码头。蚕桑种养、蔗糖加工、谷米加工、榨油加工,相继兴起。尤其夏收夏种之后,一河两岸,斗蟋蟀的蟋寮,连绵一片。其赌馆、烟馆、妓馆昌盛。省港粤剧红伶濒临东坑闹市,载歌载舞,灯红酒绿,人称为“小澳门”。特定的运输环境,特定的农耕需求,谱写成了一曲“二月初二”的颂歌。几度沧桑,随着时代的变迁,“卖身节”不但没有被人们所淡忘,而饰演变得更富有时代气息。游人爱在大街上用玩具水枪射水作乐,故又名“射水节”。“二月初二”来趁欢乐的人们都希望在这一天,让东坑之水洒一身吉祥,带回去一身好运。还有桥头的荷花节:东莞桥头荷花节,桥头人钟爱莲,明清时期面积达100多公顷的莲湖尽显“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之景色。每逢盛夏,莲湖荷香阵阵,欢歌笑语,划船赏荷者络绎不绝,兴趣盎然。每到盛夏,莲湖边游人如织;每到冬春,湖水满盈,碧波荡漾。莲湖成了桥头的名胜之地,人们到桥头必到莲湖,看到荷花就想起桥头。莲湖曾两度发现并蒂莲,引来赏荷热,莲湖成了桥头的知名品牌。2004年6月23日第一届桥头荷花文化艺术开办。桥头人钟爱莲,明清时期面积达100多公顷的莲湖尽显“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之景色。每逢盛夏,莲湖荷香阵阵,欢歌笑语,划船赏荷者络绎不绝,兴趣盎然。 莲湖地处桥头镇中心,是东莞市著名旅游区,广东省最佳赏荷胜地之一。莲湖原名莲塘湖,属天然湖泊,是桥头地区五大湖之一(东太湖、莲湖、面前湖、新湖、朗厦湖)。建国前,桥头处于“三天无雨车头响,三天有雨水荡洋”的恶劣环境中。乡民为了自助自救,便从外地挖来种藕种植各湖,几年时间莲荷种植面积就发展到了上千亩。每当洪涝灾旱之年,乡民便以莲藕、莲子充饥。据说,那时乡民对莲湖视若救命稻草,谁都不能践踏。每到盛夏,人们纷纷前来赏荷,不少青年男女或划小艇,或扒秧盆,出没于碧绿的荷叶之间,笑声荡漾莲湖,尽显“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之诗意。新中国成立后,桥头同全国各地一样,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围湖造田,莲湖被改成了水稻田。20世纪90年代初,桥头镇政府退耕还湖,在镇中心区围成了面积达300余亩的莲湖,重新种上莲荷,恢复了荷叶田田、荷香阵阵的美景。从此,每到盛夏,莲湖边游人如织;每到冬春,湖水满盈,碧波荡漾。莲湖成了桥头的名胜之地,人们到桥头必到莲湖,看到荷花就想起桥头。莲湖曾两度发现并蒂莲,引来赏荷热,莲湖成了桥头的知名品牌。从2004年6月23日第一届桥头荷花文化艺术起,东莞桥头荷花文化艺术节至今日已经举办了7届。东莞桥头荷花文化艺术节从每年的6月23日岛6月28日止一共为期6天,举办地点为桥头镇的连湖风景区,文化广场。2000年投巨资建成了莲湖公园,并请关山月为公园题名,省书画家为艺术长廊献墨,名人名作,湖光山色,相映成趣。莲湖风景区总面积50多万平方米,有300亩莲湖、古典门楼、松山观光楼、观莲亭、健身园、美食街、文化广场、情人路、游湖径等景点组成。周边配套建有体育中心、酒店服务、高尚住宅等中心区,形成现代建筑与自然风光相互辉映,别具欧陆风情的城市亮点。2006年,桥头镇投入1000万元,实施莲湖景区首期改造工程,兴建了赏荷长廊、亲荷休闲区、观景亭等观赏景点,进一步提升了莲湖景区的文化品位,增强了莲湖景区的观赏性。莲湖公园的建筑风格,吸取苏州与杭州等地园林的精髓进行修建,古色古香。主要由古典牌楼、600多级登山石梯、半山亭、山腰曲径、书画长廊和七层观光塔楼等构成。“莲湖公园”和“松山塔”之名,是著名书画家关山月题写。大门牌楼两边是栩栩如生的汉白玉浮雕“八骏图”和“九龙壁”。书画长廊沿山脊而建,花鸟画、山水画、风俗画、古代人物画等千姿百态,廊壁书法龙飞凤舞,加上唐诗点缀,整个长廊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松山塔楼耸立在海拔60米高的松山之巅,呈八角形,楼高米。塔底周围的扶栏全是汉白玉浮雕花纹图案,工艺精湛。登上塔楼,万千景象尽收眼底。公园自开放后,游客四季不绝如缕。2006年6月22日,由中国花卉协会荷花分会主办,东莞市人民政府、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东莞市旅游局、东莞市桥头镇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第20届全国荷花展(分会场)暨第3届东莞桥头荷花艺术节在莲湖风景区隆重举行。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和日本、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80多个单位的荷花精品汇聚桥头莲湖。展出全国各地近400个品种10000多盆荷花,并展出全国著名书画家作品30幅,以及马元浩荷花墨影画作品展等,吸引了全国各地及海内外游客50多万人次。 在2010年6月23日第七届桥头荷花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桥头旅游形象歌曲《等你在桥头》给市民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闭幕上,《等你在桥头》通过歌伴舞再一次让观众沉醉。 “相约在荷花飘香的时候,等你在浪漫迷人的桥头,一起去荔园散步,一起去莲湖泛舟,看多少有情人喜成佳偶。”动人的旋律,优美的歌词,在著名歌星张朝夕的演唱下,将桥头风光如画、荷香四溢的美景融入歌曲中,观众似佛被带到莲湖边欣赏荷花美景一样,听得如痴如醉。 观众的评语是这样的:这首歌非常好听,非常诗意,把我们桥头美丽的景色都在这首歌曲中体现出来了,如诗如画,很美。IT产业制造基地——东莞的硅谷——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从改革开放前制造锄头、犁耙、收割机等农具到改革开放初期生产玩具、服装、塑料制品等初级产品,发展到现在生产电脑、手机、彩色显示管……我们仅用20多年的时间做过了西方工业国上百年的发展历程。IT,这两个莞人无人不晓的字母彰显了现代制造业名城的魅力……1994年,东莞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提出了:“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安施产业升级转型,推动经济增长”的战略决策,注重引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例如电子、电器类。目前东莞市的高科技生产水平比较高,世界上一些高精密的机械零部件都能在东莞生产。力图加工电脑整机所需要的零部件,95%以上可以在东莞配齐。如今,东莞的工业内部结构已从过去的以服装、纺织、塑料制品等为主转向以电子、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及电子元件等为主,电子及通讯产品生产已成为第一工业支柱。外贸出口产品结构由以往的纺织服装等为主逐步转向以电产品为主,2007年机电产品出口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工业结构得到了不断的优化。东莞市抓住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的机遇,大力引导外资投向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目前,东莞市已有外向型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约3300多家,产值约3600亿元。东莞已成为国际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探索与实践,很多镇(区)形成了自己工业的发展特色,例如虎门发展纺织制衣工业,成为我国著名的“服装名城”,年销售额约100亿元,虎门镇从1996年起每年均举办国际性的服装交易会。东莞市大力发展电脑资讯产业,使东莞成为世界举足轻重的电脑资讯产品制造基地之一。石龙、清溪、黄江、石碣等镇(区)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电脑生产基地。厚街镇和大岭山镇的家具制造、大朗镇的毛纺业均享有盛名。改革开放后,沉浸了数百年的东莞大地涌动着建设高潮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成为蓬勃发展的现代制造业名城,是镶嵌在南粤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一名东莞市民,我为东莞而感到骄傲!B:感悟改革开放后的东莞已经跟上了时代的脚步,时代的潮流。东莞有许多特产与独特的文化习俗,通过深入的研究,我不仅了解到这些富有东莞传统特色的日子,也由这些日子中读出了感悟。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好的继承这些传统的日子,让这些日子持续的开展下去,不要遗忘与丢失,更不要像“端午节”一样被其他国家“据”为己有,而要好好的保持,并且加大宣传力度,让子子孙孙铭记在心,通过吸引外来游客的注意来提高知名度,促进东莞的经济发展,打出东莞的知名文化品牌,把传统节日与现代经济商品贸易相结合,兼有娱乐性、商业性与文化性,把它们作为东莞的旅游资源推广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对于新兴发展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我认为应该加大生产力度,提高生产质量,支持创新、创造与发明,打出一片属于“中国·东莞”的高新技术产业园,推出专属的发明、创造与专利,以高新技术来推动东莞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市民们的平均收入,让生活在东莞的人民都过上无忧无虑,丰衣足食,幸福安康的生活!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并提名申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通过,目前,国际编号为3476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东莞星”。“东莞星”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1978年10月28日发现的。此星以中国广东省珠江流域,被誉为“鱼、米、果之乡”的城市——东莞而命名。东莞市一个蓬勃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具有现代建筑和美丽的自然风光,是镶嵌在珠江三角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东莞星象征着东莞,使东莞的名字伴随着小行星遨游于太空之中,永垂不朽,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必须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实现与时俱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历史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具体方法

1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指的是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教学,可以通过学生排演话剧的形式来进行教学,一方面能够使得历史教学更具有活跃性,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得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得到提升。例如在讲述中国近代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人物扮演的方式,直观、明确地向学生展示历史演变的进程,使得学生在整体上对历史事件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课本的阅读和教师的讲解,不断丰富对历史事件的了解。

2事件回顾

在对历史事件进行回顾时,能够有效使学生对所学历史进行梳理,从而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不同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也能够培养学生对于历史调查和历史分析的兴趣,学生在了解了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后,也会对历史调查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增加自我的历史阅读量,形成自我分析历史的观点。

3史料展示

学生在初中阶段往往缺乏阅读量,其了解的史料较为欠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向学生展示史料能够在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得历史观点更具有丰富性,避免了历史学习过程中观点的局限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侧面了解历史,全面了解历史做了铺垫。史料的展示也能够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知。与此同时,在对史料图片和文字进行展示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对身边的历史事物进行观察和了解,避免历史学习进入空洞无力的学习过程,逐渐认识到身边历史即是真正的历史的观点。

4历史评点

在对于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历史时期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评价和分析。学生通过对秦始皇正面和反面的不同分析,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评价标准。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综合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使学生全面对历史学习内容进行梳理。

二、总结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阶段,如何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将庞杂的历史内容转变为富于趣味性的历史故事,是历史教学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使得更多的历史内容能够为学生所接受,逐渐培养学生的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标准。初中历史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因此应根据其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来分析对待,实现历史教学的丰富和全面。

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具能动性,成为知识的主人。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必须进行教学创新方法的探索,改变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使学生拥有独到的历史见解。

一、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历史教学的创新,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通过思考来解开历史谜团。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会使教师更加注重人文性知识的传授,在帮助学生学到基本的历史知识之后,还会启发学生产生独到的感性认识与见解。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能够感知到社会的进步,建立起正确的发展观。另外,学生还会通过对优秀品质的传承来进行自我品德教育,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学习行为,面对生活中的各类困境,成长为有思想、有品德的高素质人才,最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升。

(三)有利于历史课改的全面推进

课改的推进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作为历史教师愿意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对课改的全面推进有很大助力。教师在创新的过程中,会加强对新课改具体要求的研究,以此为依据来探索与之相契合的教学方法,由此而形成的教学经验会对历史教学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

新课程改革出台之后,历史教材也更新换代,在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更加重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培养。但部分历史教师并未跟上教学进步的步伐,仍然固守原本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更新不够及时,影响创新教学的实现。

(二)教师备课用心程度不足

教师备课的质量高低将对教学成果产生很大影响,教师在备课中如果能够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够使课堂更具操控性,提高教学效率。但部分教师未对备课给予足够的重视,而是寄希望于教学经验或突发灵感,这样的备课态度会对历史教学的效果带来不良影响。

(三)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待改进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习惯于单纯地听教师的讲解,将教师的思想全盘接收,缺乏必要的思考。在新课程改革推行以来,学生仍很难克服以往的学习习惯,对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缺乏正确的认识,学习方法仍是墨守成规。对于教师留出的讨论与思考时间,却不知如何运用。总体来说,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还有待改进。

三、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方法

(一)利用“角色扮演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改理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课堂主人的地位,而教师充当的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角色扮演法”中的“角色”是学生扮演的,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素材或话题自主编写历史话剧,并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再现历史。例如:在《美国南北战争》这课,为了解决南北战争爆发原因这个难点,可以把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代表北方资产阶级,一组代表南方种植园奴隶主。让他们站在自己代表方的立场上为自己的利益考虑出发,就当时双方关注的:“关税、劳动力、市场、原料”等问题进行一个简短的针锋相对的利益争论。通过这个“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很真切、直观地感受到:种植园主和资产阶级在原料、市场、关税和劳动力问题上矛盾尖锐,奴隶制存废成为焦点。南北双方各有各的理,已经不能达成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武力来解决,从而突破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这个难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主角,而是配角,学生通过置身于表演,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把握历史知识,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同时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传统历史课堂教师“满堂灌”和“一言堂”的沉闷状态。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具有趣味性的内容,历史教师应将这部分内容利用起来,在学生本身就对其充满兴趣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活灵活现的演绎,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同时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思维情境。比如:在讲解三国时代的纷争局面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草船借箭、败走麦城、望梅止渴等经典故事的动画,帮助学生逐渐理清脉络关系,使学生的历史视角更加广阔,将原本熟悉的历史故事与真正的历史对接起来。在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适时进行问题创设,将学生置于思维情境当中,鼓励学生根据看到的画面来进行联想、思考与讨论。例如在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陈胜、吴广起义全过程的图片之后,问学生“如果陈胜、吴广没有在途中遇到大雨,那么他们还会揭竿起义吗?”学生会通过观看图片,结合教师的讲解开始多角度的思考与讨论。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会得到很大锻炼,历史素养也会随之提高。

(三)通过优化课堂,开展教学辨析

在师生之间开展和谐的教学辨析,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历史水平大有裨益,符合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素质的要求。要确保教学辨析的顺利开展,历史教师应对课堂形态进行优化处理。首先,教师在授课时应考虑到初中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寻找学生普遍关注的话题,将历史知识努力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接受起来更加容易。比如:学生会利用假期时间外出旅游,去过很多地方,教师可以对学生到过的旅游地点进行统计,指定学生进行旅游分享,然后将历史知识穿插其中,加深学生记忆。如有的学生去过西安,见过秦始皇陵兵马俑,教师就可将秦王扫六合的知识带入其中。在教师讲解到秦军的奋勇之态时,学生会从自己看到的兵马俑实态出发提出异议,认为很多士兵的神态十分祥和,与教师的讲解存在出入,有价值的教学辨析就可由此开始。其次,教师要将课堂用活,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很多独特的想法,打乱原本的教学计划,如在讲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时,学生会根据自己对世界格局的认识提出异议,如有的学生提出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到: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家,是不是“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然发生了变化?美国不再占据“一超”地位?这时就需要教师将世界大局分析给学生听,与学生进行平等辨析,让学生明白虽多国崛起,但世界格局在短期内不会产生根本改变,消除学生疑虑。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趣味性与开放性,从而更加愿意进行思考,历史辨析能力也将大大提高。

(四)辅助学生改进历史学习方法,提升自学能力

你首先认真审题,明确要写的主题,切忌不要写偏题,然后给主题命名。命名要准确清楚,紧扣主题。二,保证按照要求完成最基本的字数要求,要抓住主题结合内容写。不要离题万里,要史论结合。三要写出与主题相关的历史知识影响内容的。四要写出与此相关的历史启示,如历史启示,精神教训等要强调史论结合。我要写出运用,即如何做,要吸取其中的精神力量,并运用到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注意一定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历史与个人相结合,历史与内容紧密结合。六,请务必注意,不要把学以致用当成问题,是历史类的文章,书写要认真,格式要清楚。

调查报告可分为:基本情况调查报告、典型经济调查报告、新生事物调查报告、揭露问题调查报告。 4.调查报告的结构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1)标题。调查报告的标题形式比较灵活,通常有两种构成形式:一种是双行标题,又叫主副式标题;一种是单行标题。双行标题由主标题和副标题构成,与(论) 新闻专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访的标(文) 题相似。单行标题又分两种构成(带) 形式:一种是公文式标题,由事由和文种(泻) 构成;另一种是内容概(请) 括式标题,这种形式相当灵活。(2)正文(家) 。由前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前(泥) 言,着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称) 重介绍基本情况并提出问题。主体,是调查报告的核心内容,也是对调查研究结果的具体引证、论说部分。其结构形式分为纵式结构和逻辑结构两种。结语,是调查报告的结束语,要求简明扼要,言尽即止。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5.调查报告实例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小论文范文

你首先认真审题,明确要写的主题,切忌不要写偏题,然后给主题命名。命名要准确清楚,紧扣主题。二,保证按照要求完成最基本的字数要求,要抓住主题结合内容写。不要离题万里,要史论结合。三要写出与主题相关的历史知识影响内容的。四要写出与此相关的历史启示,如历史启示,精神教训等要强调史论结合。我要写出运用,即如何做,要吸取其中的精神力量,并运用到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注意一定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历史与个人相结合,历史与内容紧密结合。六,请务必注意,不要把学以致用当成问题,是历史类的文章,书写要认真,格式要清楚。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必须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实现与时俱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历史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具体方法

1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指的是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教学,可以通过学生排演话剧的形式来进行教学,一方面能够使得历史教学更具有活跃性,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得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得到提升。例如在讲述中国近代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人物扮演的方式,直观、明确地向学生展示历史演变的进程,使得学生在整体上对历史事件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课本的阅读和教师的讲解,不断丰富对历史事件的了解。

2事件回顾

在对历史事件进行回顾时,能够有效使学生对所学历史进行梳理,从而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不同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也能够培养学生对于历史调查和历史分析的兴趣,学生在了解了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后,也会对历史调查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增加自我的历史阅读量,形成自我分析历史的观点。

3史料展示

学生在初中阶段往往缺乏阅读量,其了解的史料较为欠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向学生展示史料能够在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得历史观点更具有丰富性,避免了历史学习过程中观点的局限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侧面了解历史,全面了解历史做了铺垫。史料的展示也能够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知。与此同时,在对史料图片和文字进行展示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对身边的历史事物进行观察和了解,避免历史学习进入空洞无力的学习过程,逐渐认识到身边历史即是真正的历史的观点。

4历史评点

在对于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历史时期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评价和分析。学生通过对秦始皇正面和反面的不同分析,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评价标准。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综合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使学生全面对历史学习内容进行梳理。

二、总结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阶段,如何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将庞杂的历史内容转变为富于趣味性的历史故事,是历史教学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使得更多的历史内容能够为学生所接受,逐渐培养学生的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标准。初中历史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因此应根据其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来分析对待,实现历史教学的丰富和全面。

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具能动性,成为知识的主人。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必须进行教学创新方法的探索,改变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使学生拥有独到的历史见解。

一、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历史教学的创新,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通过思考来解开历史谜团。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会使教师更加注重人文性知识的传授,在帮助学生学到基本的历史知识之后,还会启发学生产生独到的感性认识与见解。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能够感知到社会的进步,建立起正确的发展观。另外,学生还会通过对优秀品质的传承来进行自我品德教育,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学习行为,面对生活中的各类困境,成长为有思想、有品德的高素质人才,最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升。

(三)有利于历史课改的全面推进

课改的推进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作为历史教师愿意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对课改的全面推进有很大助力。教师在创新的过程中,会加强对新课改具体要求的研究,以此为依据来探索与之相契合的教学方法,由此而形成的教学经验会对历史教学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

新课程改革出台之后,历史教材也更新换代,在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更加重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培养。但部分历史教师并未跟上教学进步的步伐,仍然固守原本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更新不够及时,影响创新教学的实现。

(二)教师备课用心程度不足

教师备课的质量高低将对教学成果产生很大影响,教师在备课中如果能够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够使课堂更具操控性,提高教学效率。但部分教师未对备课给予足够的重视,而是寄希望于教学经验或突发灵感,这样的备课态度会对历史教学的效果带来不良影响。

(三)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待改进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习惯于单纯地听教师的讲解,将教师的思想全盘接收,缺乏必要的思考。在新课程改革推行以来,学生仍很难克服以往的学习习惯,对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缺乏正确的认识,学习方法仍是墨守成规。对于教师留出的讨论与思考时间,却不知如何运用。总体来说,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还有待改进。

三、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方法

(一)利用“角色扮演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改理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课堂主人的地位,而教师充当的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角色扮演法”中的“角色”是学生扮演的,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素材或话题自主编写历史话剧,并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再现历史。例如:在《美国南北战争》这课,为了解决南北战争爆发原因这个难点,可以把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代表北方资产阶级,一组代表南方种植园奴隶主。让他们站在自己代表方的立场上为自己的利益考虑出发,就当时双方关注的:“关税、劳动力、市场、原料”等问题进行一个简短的针锋相对的利益争论。通过这个“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很真切、直观地感受到:种植园主和资产阶级在原料、市场、关税和劳动力问题上矛盾尖锐,奴隶制存废成为焦点。南北双方各有各的理,已经不能达成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武力来解决,从而突破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这个难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主角,而是配角,学生通过置身于表演,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把握历史知识,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同时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传统历史课堂教师“满堂灌”和“一言堂”的沉闷状态。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具有趣味性的内容,历史教师应将这部分内容利用起来,在学生本身就对其充满兴趣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活灵活现的演绎,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同时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思维情境。比如:在讲解三国时代的纷争局面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草船借箭、败走麦城、望梅止渴等经典故事的动画,帮助学生逐渐理清脉络关系,使学生的历史视角更加广阔,将原本熟悉的历史故事与真正的历史对接起来。在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适时进行问题创设,将学生置于思维情境当中,鼓励学生根据看到的画面来进行联想、思考与讨论。例如在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陈胜、吴广起义全过程的图片之后,问学生“如果陈胜、吴广没有在途中遇到大雨,那么他们还会揭竿起义吗?”学生会通过观看图片,结合教师的讲解开始多角度的思考与讨论。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会得到很大锻炼,历史素养也会随之提高。

(三)通过优化课堂,开展教学辨析

在师生之间开展和谐的教学辨析,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历史水平大有裨益,符合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素质的要求。要确保教学辨析的顺利开展,历史教师应对课堂形态进行优化处理。首先,教师在授课时应考虑到初中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寻找学生普遍关注的话题,将历史知识努力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接受起来更加容易。比如:学生会利用假期时间外出旅游,去过很多地方,教师可以对学生到过的旅游地点进行统计,指定学生进行旅游分享,然后将历史知识穿插其中,加深学生记忆。如有的学生去过西安,见过秦始皇陵兵马俑,教师就可将秦王扫六合的知识带入其中。在教师讲解到秦军的奋勇之态时,学生会从自己看到的兵马俑实态出发提出异议,认为很多士兵的神态十分祥和,与教师的讲解存在出入,有价值的教学辨析就可由此开始。其次,教师要将课堂用活,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很多独特的想法,打乱原本的教学计划,如在讲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时,学生会根据自己对世界格局的认识提出异议,如有的学生提出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到: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家,是不是“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然发生了变化?美国不再占据“一超”地位?这时就需要教师将世界大局分析给学生听,与学生进行平等辨析,让学生明白虽多国崛起,但世界格局在短期内不会产生根本改变,消除学生疑虑。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趣味性与开放性,从而更加愿意进行思考,历史辨析能力也将大大提高。

(四)辅助学生改进历史学习方法,提升自学能力

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七年级历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讲故事更加符合现代初中生的心理状态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可能很难适应现代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只能挫伤初中生学习兴趣,不能有效地调动孩子对初中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很多时候不是中考的压力,许多学生就会放弃对历史的学习。将一些历史故事加入课堂讲解中有利于孩子们学习兴趣的提高。例如,我们的川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其中一课是《远古的传说》,在讲授之前可以准备一个故事——“大禹治水”,说的是大禹这个人物带领当地居民,与洪水作斗争的故事,大禹进一步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认为洪水不是堵就能堵住的,需要进一步疏导,通过泄洪完成水患的治理,这样的一个故事开场将有效引导初中生从下课的兴奋劲中迅速安静下来,激发他们认真听故事的情绪,从而进一步过渡到整个《远古的传说》这个课程的讲解之中。可以在课程讲解之中进一步穿插“大禹治水”的故事,让学生疲劳的神经进一步激发出学习的兴趣,课程结束之后,也可以进一步讲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思维拓展,培养学生“有了大家才有小家”的奉献精神。

二、讲故事更加符合现代初中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初中生的思维开发还不够完善,学习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抽象思维等还不是很全面,有时遇到一些抽象的问题,初中生很难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川教版教材七年级的《西周的兴亡》这节课中,讲了西周的崛起是因为商纣王的昏庸造成商王朝的落败最终成就了西周的崛起。这个过程对于初中生来说,相对比较枯燥而且没有什么样的感性认识,商纣王是怎样的昏庸,没有具体的概念,当时的西周是怎样休养生息的,这些都是学生知识空虚的基础问题,建立在这样基础之上的知识结构就是海市蜃楼,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就将这段历史知识点还给教师,如果教师在商纣王如何的昏庸方面具体说一些故事,例如,酒池肉林、丞相比干迫害等这些故事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商纣王昏庸无道的具体形象,也加深了学生对于商王朝覆灭的理解,这种理解将使学生对这《西周的兴亡》这节内容的记忆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有效筑牢了他们学习的根基,完全符合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因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关于古代历史的讲解时间跨度相对比较大,很多时候古人的想法和思维方式由于这个原因而很难被学生理解,通过对“姜尚垂钓”等经典故事的讲述,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西周兴起必然性的认识。

三、讲故事完全符合历史教学的特点

整个历史教学就是在讲故事,讲述中国发展的5000年经历的点点滴滴,讲述世界几千年文明的丰富事件。因此,讲故事完全符合历史教学的特征。例如,川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从开皇之治说起,说的唐、宋、元、明、清,再从政治谈到文化、谈到科技的发展。整个七年级下册都是在述说中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典故,只有有时其中时间跨度加大很难实现我们真正讲故事的效果,也就是因为其中的时间跨度问题将整个历史教学变得抽象。因此,这教学过程之中进一步加入历史故事的讲解,不断提高学生由于时间跨度造成一些历史事件难以理解的问题。在川教版教材七年级课本中有一节——《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中可以讲解“夜郎自大”的历史典故,就是说在汉朝时代有一个小国家叫夜郎,这里的国王被自己的大臣们奉承后,认为自己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当时汉朝的使节出使该国,夜郎的国王就问,汉朝和他们夜郎哪个更大哈?当时来使感到十分震惊。通过这样的故事讲解,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夜郎自大”成语的含义,进一步了解了当时的汉朝的历史背景,当时的中国并不是只有一个汉朝,周边还有很多小的国家,进而进一步理解了汉武帝为什么要进一步收复边疆等。只是一个简单的历史故事,但是可以进一步说明汉武帝的一些重要的治国之道的历史背景,使得汉武帝这个历史人物更加的鲜明突出。

四、讲故事的题材进一步符合历史课程的需要

讲故事的目的是使得学生学习相应课程的内容不感到枯燥、乏味、空洞,进一步加深对相应课程内容事件的理解。很多时候教学目的首先要明确,选择的典型故事要能够说明历史事件。例如,在川教版七年级的历史教科书有这样一段《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国时代的形成,是各方势力相当比较平衡,三国时代之前,蜀、吴势力远远不如魏,但是经过一个风云人物的不断操控,时局发生的翻天覆地地变化,在这一节里,教师可以将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等典型故事编排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三国鼎立时代的历史格局主要是由这样因素造成的,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不可能助力蜀国建立一代伟业。假设三顾茅庐的是曹操,诸葛亮的宏图大志也就很难实现,但是笔者也认为,蜀、吴、魏,也只有当时的刘备回去请诸葛亮出山。这些故事案例都是为了说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历史背景。只有这样的故事才是符合教学目的和本意的。五、结语历史教学应该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过程,但是传统意义上讲授可能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讲故事这种方式是一种符合学生心理,符合历史教学特点,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方式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历史教学的发展。

1概念

史料:史料,就是认识、解释和重构客观历史过程的那些资料,是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

史料教学:史料教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国兴起的“新历史科”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校历史学习的重心不应该再是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学习怎样去获得知识。”其基本理念是:学生不能仅仅被教导固化的知识,还应该被教导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因而这就涉及到让学生自己去运用史料的问题。惟有通过运用史料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

2史料教学的必要

学生的需要:对学生来说,探究和活动的过程更加难能可贵,史料的学习可以使他们增强历对史的真实感受,直接参与历史问题的解决活动,用历史语言说话,而不是考试之前背背书那么简单。

课堂的需要:梁启超先生曾云:“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对于历史学科而言,要带领学习和研究历史学时,不能仅仅依靠教材给出的一些现成的结论,来组织课堂,历史课堂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史料是组织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标的需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此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在这里,存储“历史信息”的载体无疑是指史料。《课标》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基本技能。可见,史料是研究历史和从事历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3历史教学中有关史料运用存在的问题

史料选择不够严谨: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虽说是入门级别,但是会影响到学生对历史的直观感受,在史料的选择上要严谨,切记在网络上随便百度,因为百度的史料很多都是没出处的,这样丢给学生让学生分析,且不说有没有完成教学目标,如果史料选择不好,会给学生增加额外的学业负担,理解起来枯燥无味,反而使学生厌烦学习历史。

史料选择的单一性:提到史料,想必大家第一时间反应就是文字或者是厚厚的历史书籍,让人望而却步,别说初中生不喜欢看,就是我们这些成年人也未必有兴趣全部看完。那么史料的种类有哪些?具体的史料分为文字、实物和音像三大类。文字史料即用文字记载下来的关于人类历史活动的资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最经常使用的就是文字史料。文字史料是中考的主要内容,也是我们一线历史教师所要关注的重点,但是如何把文字史料内化成相关知识点,这就需要实物史料和音像史料的辅助。实物史料它是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被保留或遗留下来的前人创造历史活动的场所和前人创造发明的有形物品。在历史课堂中的呈现主要以实物为主。音像史料是指现代化视听媒体所承载的教学材料包括录音、录像、唱片、幻灯片、影视,微缩胶片,还包括计算机软件。音像史料可以真实、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情景,在学生的脑海中搭建美丽的历史空间,帮助学生掌握生动具体的历史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更多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

史料滥用,充斥了课堂主题:每个历史都有大量的史料,所以不能毫无原则的运用史料,史料选择要慎重。面对大量的史料,教师应该注意合理取舍,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选用那些最具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的材料作为问题素材,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和主动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

史料的去伪存真:现在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资料唾手可得,但是学习历史不是文学创作,历史是要将就根据的,尤其面对历史材料的时候,第一个任务就是史料的去伪存真,对于教师和史学工作者来讲,这是基本要求,但是在学生收集资料的时候,教师要交给学生辨别史料的方法,这样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共同进步,共同受益。

4史料选择的原则

史料的出现要适时:所谓适时就是指补充史料的时间要恰当,根据知识点进行补充。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这种深入研究史料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过去那种教师直接说出结论或者直接在书上划出结论,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病,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应用史料时一定要找准切入点,该出手时就出手。

史料的使用要适度。史料的补充要以教材为主。在选择史料时,尽量选择通俗易懂的,有助于初中学生理解的内容。史料是对教材的补充,但不必是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补充。教师在补充史料时一定要注意不宜过多,否则难以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会冲淡教学中的主题。

5运用史料的意义

尊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中和老师掌握的很多史料,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具有吸引力的史料在教材中和各种书籍中随处可见。此外大量图片和音像史料也能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尊重学问,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的过去性增加了中学生理解历史的难度,很多情况下学生只是一知半解地死记教材现有结论,严重违背了历史教育的初衷。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既深化和活化了历史知识,拓展了学生的历史知识面的食疗,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

七年级下册历史小论文题目

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教育探究一、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每个朝代的更替,每种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一种进步的表现。历史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新旧更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新的、进步的事物代替旧的、落后的事物,也是历史发展的铁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进步的、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让学生将目光放在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上,形成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我国古代的发展史上,曾经有许多的英雄人物、志士豪杰涌现,他们有的具有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信念,充满了英雄气概,如霍去病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时,他的爱国情操可以让学生为之沉迷。有的具有崇高的理想,救人民于危难之中,如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经过了含辛茹苦的十三年,终于治水成功,他们的责任感也会让学生为之触动。还有坚韧不拔,周游诸国的孔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班超,他的勇敢与坚强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再如“闻鸡起舞”的祖逖,他的勤奋、好学也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这些传统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沉淀,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教师要将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利用先人的事件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向先人学习,领会他们的高尚品格,并时刻牢记这些英雄故事,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对挫折不气馁、不放弃,勇于挑起社会的重担,做一个有理想道德的社会主义新人。

关于历史的,意思对就行

浅论闭关锁国的危害

千古悠悠,长河汤汤,年华无法挽留历史匆匆前行的脚步。华夏大地上,有元谋人、蓝田人、山顶洞人的足迹,有夏商西周青铜文化的盛行;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辉煌,有东临碣石、西进取经的遗迹。我们古老而富有活力的华夏文明,历经时间的洗濯越发熠熠生辉。朝代更迭,却不能磨灭我们延续五千年的文化。在博大文化的滋养下,我们中华儿女腹有诗书气自华,身怀傲骨应铮铮!历史有万邦来朝的繁华,亦有黑暗受辱的暗淡。我们有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的战败,有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华的耻辱;但我们也有虎门销烟的豪情,有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儿女是最伟大的!我们要以史为鉴,不忘根本,在新时期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扬我国威,振兴中华!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