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有关英汉翻译的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6 09:35:01

有关英汉翻译的毕业论文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对比其异同,对于英语翻译教学是很重要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翻译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英汉语言的异同及其翻译策略

在英汉翻译中,两种语言在词汇方面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词的意义,词的顺序和词的搭配能力三个方面;从句法方面来说,英语和汉语在句子结构,句子顺序和其他一些表达方式上则有各自的特点。下面笔者就从词汇现象和句法现象两方面来探讨英汉的对应程度如何,以及根据这些对比,在进行翻译实践时,应该运用哪些翻译技巧。

1、英汉语言的对比

英汉词汇现象的对比

首先,从词的意义方面来看。词汇作为语言的三要素之一,相比于语音和语法,它的变化最快。随着社会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在语言中一方面增加了新词,一方面旧词增添了新的意义。人类发明轮船以前,用的是帆船,英语“sail”一词原意为“帆”,短语“setsail”,就有张帆起航之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帆船逐渐被用煤,柴油,甚至是用核动力的轮船所代替。自从潜艇出现后,“sail”这个词又增添了“潜艇指挥塔”的新含义。这就是词义的发展变化,我们在对比英汉语言时,应该明确它们的对应情况是随着时间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着的。英语词汇在汉语里的对应程度,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情况。第一,完全对应。英语中的词所表达的意义,可以在汉语里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来表达。如“computationallinguistics”(计算语言学),“”(美国国务院)。这主要是一些已有通用译名的专用名词,术语和生活中常见事物名称等。第二,部分对应。英语中有些词和汉语中的词汇在词义上只能部分对应,体现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如“morning”(上午,早晨),“gun”(枪,炮),一个英语单词相对应有较多的汉语意义.第三,无对应。

英语中有些词或汉语里有些词在对方语言里找不到对应的词来表达。这主要是指一些新词以及反映社会特殊风俗和事物的词。如英语单词“beddo”(指的是一种多用途的床),“plumber”(美国调查政府雇员泄密的特工),“brunch”(为了休闲和放松,通常周日才吃的早午餐);汉语里如“八仙桌”,“太师椅”等在英语中都无法找到对应的词。最后,英语中很多词都是一词多义,分别与汉语中几个词对应。对于这些多义词的具体意义,要联系上下文来确定。比如“time”一词,在“havenotimetodosomething”中,它的意思是时间;在“Thetimesaredifferent.”中,意思为时代;在“Imetherseveraltimes.”一句中,它指的是次数。可见一个单词可能会有很多词义,意思随着不同的使用场合而不同。

其次,从词的搭配能力方面看。英语和汉语在词的搭配能力上有差异,一个英语单词往往可以搭配很多其他的单词,来表达不同的汉语意思。以单词“cut”为例,可以用于以下短语之中,如cutcake{切蛋糕},cutwheat(割麦子),cutfingernails(剪指甲)。由此可见,cut的搭配能力很强,可以用于“cake,wheat,fingernails”,而汉语就需要分别用“切,割,剪”来搭配.在翻译时,要注意英汉语在搭配能力上的差异,译文选词要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如“Sheworeapairofsunglassesandawhitedress.”一句中,wear分别搭配了两个名词“sunglasses”,和“dress”,应译为“戴太阳镜”和“穿连衣裙”.

最后,从词的顺序方面看。英汉句子中主要成分如主语,谓语动词,宾语的词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定语的位置和状语的顺序在英汉语中则有同有异,变化多样。例如,汉语句子“他们在教室里唱歌”,翻译成英语是“Theyaresingingintheclassroom.”,汉语中状语“在教室”是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而英语中状语“intheclassroom”,放在了谓语动词的后面。又如英语中时间或地点状语之间的排列顺序是从小到大,而汉语的顺序是从大到小。如“.”,译为“她出生于1990年10月1日上午8点。”另外,定语的位置在英语和汉语中也有差异,英语单词作定语时通常放在它所修饰的词的前面,但有时也后置,如“aninterestingstory”中,定语“interesting”是放在被修饰词“story”的前面;而“somethinginteresting”,当中定语“interesting”放在被修饰的词的后面。然而汉语的定语一般前置。

英汉句法现象的对比

在翻译中,英汉句子结构有时不需要转换,有时则要根据情况进行转换,这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英汉句法现象上的差异,主要就体现在句子结构和句子顺序两个方面。

句子结构的转换分以下几种情况,将英语简单句转换为汉语复合句,将英语复合句转换为汉语简单句,英语倒装句转换为汉语正装句,英语被动结构转换为汉语主动结构等。如“Shedoesn'tknowwhatlifemeanstoher.”这句话在译为中文时,可将英语中的主从复合句转换为汉语的简单句,译为“她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在英语中,为了突出重点和上下文语气的需要,常常用倒装结构,而汉语一般不倒装,此时应将英语倒装句译为汉语正装句。

另外,英汉的句子顺序,这里指的是主句,从句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它们的先后位置也不完全一样。

现以英汉复合句中的时间顺序为例。英语主从复合句中,表时间的从句既可以放在主句之后,也可以放在主句之前,位置很灵活。而汉语则会按照比较严格的时间先后顺序,将先发生的事陈述,之后陈述后面发生的事。如“AfterIhadmydinner,IwatchedTV.”英语句中,不论动作发生的先后顺序,主从句位置可以互换。若将此句翻译为汉语句子,则应先说先发生的事:

“吃完晚饭后,我看电视”.表示因果的英语复合句也是一样,因果顺序较为灵活,而汉语的习惯表达是因在前,果在后。

2、英汉翻译技巧

通过以上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和句法现象的对比,可以看出两种语言各有特点,在翻译时根据这些特点,可以运用一些翻译方法和技巧来表达语言形式的思想内容。英汉翻译常用的方法和技巧很多,如词义的选择,引申,词类转译,增词法,省略法,正反表达法,分句合句法,各种从句的译法,习语,拟声词的译法等。现根据上文提到的英汉差异,从分析语言的特点入手,着重选择几种翻译技巧加以说明。

词义的选择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一词多义,一词多类的现象,同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不同的词义,属于几个不同的词类。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就要根据英汉词汇的对应情况,选择和确定关键词的意义,有时还需要对词进行引申和选择其褒贬意义。选择词义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其一,根据词在句中的词类和联系上下文,看词在句中的搭配关系。如在“Likechargesrepel,unlikechargesat-tract.”一句中,根据分析词类,判断出“like”是形容词,汉语意思是“相同的”,全句翻译为“同性电荷相排斥,相异电荷相吸引”.

“like”除了作形容词外,还可以作动词和介词。如“Tomlikestoplayfootball.”中,“like”作动词“喜欢”讲.“Herhairisshininglikegoldinthesunbeam.”中,like作介词“像”讲.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要选择正确的词义,可以根据该词在句中的词类来确定。另一方面,英语中同一个词,同一词类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也有不同的含义,必须结合上下文再根据词的搭配来确定某个词在特定场合中的意义。如以下几句话中的“serve”一词,都作动词,但根据上下文,可以确定它的词义是不同的。“.”中译为“任职”;在“Histwodaughtersandasonservedinthearmy.”中译为“服役”;在“Itisyourturntoserve.”中,译为“发球”.

英语中,常用一个表具体形象的词来表示一种概念或一种属性,而汉语常用抽象的概念。在翻译时,要注意到英汉在表达习惯上的差异,不能逐词死译,应根据上下文和逻辑关系将该词的意义作进一步的引申.如,“Everylifehasitsrosesandthorns”中的“rose”(玫瑰)和“thorn”(刺)这两个具体形象不能直译,而要引申为“甜”和“苦”.整句话译为“每个人生都有自己的苦与甜”.又如,“Ihavealittlemoneyputasideforarainyday.”此句中的“rainyday”不能译为“下雨天”,而是一个抽象概念,指急需用钱之时。

转译法

在英汉翻译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就不能“一个萝卜一个坑”来死搬硬套,有些词在翻译时需要转换词类,这样才能使译文流畅自然。词类的转译法就是指将原文的词类转译为其他的词类,如英语名词转译为汉语动词,例句“.”中的“teacher”是名词“教师”,在翻译时可转译为动词“教”,本句译为“我想她会教得比我好”,如果译为“我想她会是比我好的教师”就显得死板生硬。形容词有时也可以转译为名词。英语中有些形容词加定冠词可以表示一类人,汉译时就要把形容词译为名词。如“Wewilldoourbesttohelpthesickandthewounded”中的形容词“thesickandthewounded”要译为名词“病人和伤员”.英语中还有一些形容词表感觉,情绪,如“angry,confident,afraid,aware,concerned,ashamed,thankful”等,这类形容词放在系动词后作表语用时,往往可以转译为汉语动词。

如“Heisawareofhismistakes.”此句中形容词aware应译为动词“知道”.英语和汉语比较起来,汉语中动词用得比较多。根据这一特点,英语中很多词类,尤其是名词,形容词,副词在汉译时往往可以转译成动词。

增词法

英汉两种语言,由于表达方式不尽相同,翻译时,除了转换词类外,还可在词量上作增减。增词法就是根据意义和句法上的需要增加一些词使译文更加忠实于原文的思想内容。为了使句子更加通顺流畅,在翻译时可以增加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等。如“Hewenthomeafterthebanquetsandconcerts.”如果直译为“在宴会和音乐会后,他回家了。”,意思似乎不够明确,但如果在名词前加上动词,译为“在参加完宴会和出席了音乐会之后”,这样就形成了两个动宾词组,句子就更通顺了。又如“Thecrowdsmeltedaway,”(人群渐渐散开了)。本句中,在动词前增加了副词“渐渐地”,使译文的表达更加确切。再如“Youshouldwashbeforemeal.”(你应该饭前洗手)。该句的宾语“手”其实是隐含在动词“wash”之后的,所以在翻译时要把宾语表达出来,在这里增加了名词。另外,英语中的数词往往能直接与可数名词连用,而汉语往往要借助量词来表达其形状,特征。如,abike一(辆)自行车,abaddream一(场)恶梦,aredsun一(轮)红日.

以上几个例子中,在汉译时都增加了量词,这样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省略法

前面提到的增词法是指增加一些词来使译文更通顺,省略法则是指原文有些词不需要译出来,删除一些可有可无,有之反而累赘或违背译文语言习惯的词。但省略并不是摒弃原文的思想内容,而是译文中虽无其词但明其意。现从语法角度和修辞角度分别举例加以探讨。第一,从语法角度看,可以省略代词,it,连接词,冠词,前置词等。根据汉语的习惯,前一句话已经出现主语,而后一句若是相同主语,则不需要重复使用。然而英语通常每句话都有主语,在翻译时应考虑到英汉在表达上的差异。如“Hewasthinandhelookedmiserable.”(他很消瘦,看上去很可怜),第二句话中的主语在翻译时已省略掉。英语中的物主代词在汉译时往往也可以省略。如“Heshruggedhisshouldersandshookhishead.”中的物主代词“his”不需要译出来,该句译为“他耸耸肩,摇了摇头”.在英语中,it也是一种代词,它常常作非人称用,此时,往往省略不译。如Sheglancedathiswatch;itwas7.(她一看表,是七点了)。另外,汉语词语之间的连接词不多,其逻辑联系常常是暗含的,英语则不然,连接词用得比较多,因此,英汉翻译时不需要把连接词译出来。第二,从修辞角度看,英语句子有些短语反复出现,英译汉时可作适当省略。“Appli-cantswhohadworkingexperiencewouldreceivepreferenceoverthosewhohadnot.”译为“应聘者有工作经验的优先录取。”如果不作省略,译成“应聘者有工作经验的比没有工作经验的优先录取”就显得罗嗦。

英汉翻译还有很多方法和技巧,如重复法,正反表达法,反正表达法,分句合句法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对比其异同,对于英语翻译教学是很重要的。本文对比研究了英语汉语在语言文字上最普遍最典型的特点和差异,提出几种适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供教师在翻译课教学时参考。当然,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在翻译时应根据原文的具体思想内容加以灵活运用,不应生搬硬套。总之,翻译是一种语言的创造性活动,经过实践积累总结的翻译理论和技巧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们可以用来指导和启发翻译实践,而翻译实践也是检验翻译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作为英语教师,在进行翻译课的教学时,应注意到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做到既重视翻译实践,也不忽视必要的翻译理论。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陈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J].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方梦之。英语汉译实践与技巧[J].天津翻译出版公司,1994.

[4]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J].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英汉翻译中的“忠实”

摘要: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英文写作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中英文背景的巨大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写作角度、方法、用词等的不同使得我们在英语写作中出现了很多错误。很多的实例证明,英语的学习言语错误与汉语干扰有直接的关系,即负迁移,也就是汉语之间的差异对外语学习造成的干扰以及与所学外语的某些特点、某些规则造成的干扰有关。

关键词:英汉翻译 表达方式 忠实 1 英文对同一事物的表达方式的不同造成的错误

词性错误

很多同学在英文写作时只注意所选词的词义,而忽视了该词的词性,造成用词错误的发生。

(1)My friend doesn’t afraid of dogs.

(2)His father adviced him not to fight with anybody.

例句1)把形容词误用为动词,而例句2)把名词误用为动词。这是由于基础不牢,对一些常用词不认真考证,导致用词的错误。

词形错误

在英文写作中经常会出现遗漏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形态,还有关于名词单、复数的错误,这是因为在汉语中,汉语的名词一般不分单、复数,也无可数、不可数之分,主谓间也不存在数的关系,谓语没有第三人称单数的问题,由于中英文用词这明显的区别,在英文写作时会写出这样的句子:

(1)There are many sheeps on the grassland.

(2)She look after 3 children.

例句(1)中,sheep被当作可数名词,其实它不可数名词。例句2)中,look应为第三人称单数looks。

虚词错误

英语虚词包括冠词、介词和连词,冠词和介词在汉语中根本就不存在,用错的几率很频繁,而唯一在汉语中可以对上号儿的连词显然起到了很是深远的负迁移的作用:

(1)He arrived Beijing yesterday.

(2)I bought the dictionary in 1980s.

(3)Although it is raining, but I go to school all the same.

在例句1)中,arrive是不及物动词,其后一定要用前置词in或at,所以arrive后应加in。例句2)中,英语中“…年代”前必须用定冠词,所以应改为“in the 1980s”。例句3)中,由于受到汉语“虽然…但是…”结构的影响而出错,所不同的是在英语中although…but只能用一个。

语境不同所选词也应不同,这是又一个易出错的地方

语境不同,用词也应不同,语境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着用词,因此在写作时必须要选用适合上下问的词语来选词,如不注意语境对选词的影响,就可能因用词不当而写出前后矛盾、不合逻辑的句子。

May I open the gate?The are in the room is too close.

此句从上下文看,说话者gate指的是房门,应该用door才合理,而gate指的是“院落的大门”,不符合上下文的表达。

2 翻译界在翻译的标准问题上很难达成共识,但有两条标准是大家所公认的忠实、通畅

所谓“忠实”,首先是指译文必须准确如实的传达原文的内容,对原文的意思既不能随意歪曲,也不能任意增减。内容除了指原文中所叙述的事实,说明的道理,描写的景物以外,也包括作者在叙述、说明和描写过程中所反映的思想、观点、立场和感情。“忠实”还指对原文风格的如实传达。译者者不能随意改动原作的风格面貌,如原作是口语体,就不能译做书面体;原作是粗俗的文体,就不能译成高雅的格调,也就是说,译者不能用自己的风格去代替原文的风格。

有些译者过分拘泥于原文的字面形式,译文晦涩难懂,不知所云

汉英翻译中,“忠实原著”一向是第一要求,是多少年来翻译理论和实践一直围绕的中心。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呼吁想要告诉大家对翻译的仅仅“忠实”已经满足翻译要求。《外国语》1998年第3期所载《从梦想到现实:对翻译学科的东张西望》一文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文中引勒菲弗尔语曰:“忠实只不过是多种翻译策略里头的一种,是某种意识形态和某种文学观结合之下才导致的产物。把它捧为唯一一种可能的、甚至唯―一种可容许的策略,是不切实际的、徒劳无益的。”文章作者据此及其他一些类似论点得出结论:“忠于原文不是理所当然的、唯一的标准,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绝对正确的标准。”

译者可否选择百分之三十、五十、七十的忠实

翻译的出现是出于文化交流的需要。在这一点上,完全可以把它比之于向国人介绍西洋绘画、西洋音乐,或者相反,把中国画或者中国的民族音乐介绍到国外去。无论这种介绍活动的其他目的怎样,在一个首要的、根本的目标上它们是一致的:向文化的接受者呈现原作的本来面貌。在这个起点上要求的是绝对忠实,我们并没有“百分之三十、五十、七十”的选择。

这时“忠实”就意味着一个客观存在的对象完完全全、不多不少的再现。但是我们无法把翻译与介绍绘画、音乐的类比坚持到底,其根本原因在于,两者所使用的媒介不同。钱钟书先生早就指出,“我们该辨清,假使绘画的媒介(medium)是颜色线段,音乐的媒介是音调,那末诗文的媒介不就是文字,是文字和文字的意义;假使我们把文字本身作为文学的媒介,不顾思想意义,那末一首诗从字形上看来。只是不知所云的墨迹,从字音上听来,只是不成腔调的声浪。”

到这时“忠实”就成了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缺乏客观性就缺乏可操作性。

但是,翻译的“忠实”标准并不是如此就能被轻易否定的。在实践中,人们可能牺牲一部分“忠实”,但这往往是为了保证更大部分的“忠实”能够实现,仍然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忠实”。事实上,―旦放弃对于忠实的主观追求,译者就没有理由停止在“百分之三十”,而会走向百分之十、百分之五甚至更少。对忠实的追求是维持原文与译文之间联系的纽带,这根纽带一旦被切断,也就无从被称之为译文,翻译也就随之不复存在。

3 结语

在翻译中,“忠实”固然重要,但只有忠实是远远不够的。翻译不是一字不落的复制,也不是不顾原著的表达肆意加上译者的思想随意篡改,翻译不仅要重现原文中所叙述的事实、所描述的景物更重要的还要重现作者在叙述、说明和描写过程中所反映的思想、观点、立场和感情及风格。

英汉翻译的载体是 文化 ,并且英汉翻译还受到了文化因素的影响。在英汉翻译的论文中,题目占据了一半文的作用。为此我将为你推荐英汉翻译论文选题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到你!英汉翻译论文选题(一) 1. 跨文化视角中的英汉 谚语 互译 2. 英译汉中名词的转译 3. 文学作品中的隐喻翻译 方法 4. 论正说反译、反说正译 5. 翻译选词如何避免 Chinglish 6. 如何正确使用直译和意译 7. 双面佳人——谈《喧哗与骚动》中凯萧的人物形象 8. 论英汉动物词的文化意象差异与翻译 9. 论非常规翻译的作用 10. 从文化差异中看商标翻译 11. 英汉语言的对比 12. 浅谈《宠儿》中母亲塞丝的形象 13. 《毛猿》中扬克的悲剧探微 14. 文学作品中汉语姓名的英译 15. 《远离尘嚣》对 典故 的运用 16. 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17. 析《好人难寻》的主要人物 18. 《喧哗与骚动》的视角 19. 试析欧·亨利小说的写作风格 20. 商务合同中长句的翻译 21. 英译汉中词义的抽象化到具体化的转换 22. 论文化语境与翻译选词 23. 语言差异与翻译中的合理叛逆 24. 浅析《远大前程》主人公匹普的成熟过程 25. 论翻译中的中国英语 26. 翻译中的英汉文化差异 27. 劳伦斯笔下的悲剧性人物保罗 英汉翻译论文选题(二) 1. 语法翻译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 中学英语语法课堂多媒体技术运用的优势 3. 汉语宣传资料英译探讨 4. 体现在中英习语中的文化差异 5. 英语学习 中对美国 俚语 的认识 6. 电影片名英汉互译的归化与异化及翻译的相关技巧 7. 浅析中国英语 8.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9. ”信”与英语比喻翻译 10. 佩科拉的悲剧探源 11.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园会》中的艺术特色 12. 中学 英语阅读 教学中的文化差异渗透 13. 口译中的笔记及实际运用中的障碍 14. 浅析委婉语及其语用功效 英汉翻译论文选题(三) 1. 汉译英中的文化差异——词汇空缺与中国特色文化翻译 2. Questioning and Teaching of Reading 3. 英汉动物比喻的文化内涵及差异 4. (动物比喻在英汉两种文化的内涵及差异) 5. 哈代——具有乡土田园气息的作家 6.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主义) 7. 浅析英语语篇中的词汇衔接 8. 浅谈景点名称的英译 9. 英汉禁忌语和委婉语对比研究 10. 广告 翻译中的修辞手法 11. 不同语境中的翻译 12. 直译与意译 13. 浅谈中国式英语的现象 14. 英汉翻译中文化特性的处理 15. 英汉谚语比较 16. 英文广告中双关语及其翻译 17.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18. 英美文化差异与颜色词的翻译 19. 论英语俚语的汉译 猜你喜欢: 1. 翻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2. 翻译学术论文题目 3. 英语专业文化类毕业论文题目 4. 英语跨文化论文选题 5. 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参考目录

英汉翻译过程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重要的阶段,只有在正确理解原文词义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表达原文。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翻译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探析英汉翻译陷阱

【摘 要】英语陷阱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常是句子或词语的表层结构与其要表达的真实含义相反。为了避免落入英语陷阱,学习者对英语的某些词句、语义应克服表面化的理解,也不能简单照搬辞典上的释义,更不能望文生义;对中西文化差异也必须有深刻的了解。只要对英语陷阱多注意、多分析、多体会,便可避免误入一些似是而非的“陷阱”。

【关键词】英汉翻译;陷阱;表层结构;深层含义

英语陷阱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对学习者来说的确是一个必须要注意的问题。在英汉翻译中,初学者往往从语法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做机械对比,有时还下意识地将词典释义不加斟酌,拿来就用。在审查译文表达是否准确时,又习惯于将自己的母语思维定势用作衡量正误的标准。这些做法实际上都很容易造成释义与原文真实含义的脱节,甚至南辕北辙,落入英语“陷阱”。

一、短语翻译中的陷阱

例子如下:

1、confidence man

误译:值得信赖的人

正译:

2、sleep late

误译:睡觉很晚

正译:起床很晚

3、black tea

误译:黑茶

正译:红茶

4、gas mask

误译:赌气面具

正译:防毒面具

5、mad-doctor

误译:发疯的医生

正译:精神病医师

6、lightning rod

误译:闪电针

正译:避雷针

7、trouble man

误译:制造麻烦的人

正译:故障检修员

8、be in control

误译:被控制

正译:掌控……,控制……

9、flu mask

误译:流感口罩

正译:卫生器具

10、fire engine

误译:点火机器

正译:救火车、消防车

11、fire wall

误译:着火的墙

正译:防火墙

对这些短语均须准确理解,否则便会落入陷阱之中。

二、习语翻译中的陷阱

在翻译英语习语时,初学者有时总想找一个汉语的习语或成语,使之与英语习语相对应。虽然这种对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做到,但却不一定在所有情况下都能成功。英语陷阱的特点就是其表层意思和深层含义常常貌合神离,甚至南辕北辙,若抛开语言文化差异而不顾,盲目追求“形似”,就难免会落入英语陷阱。如:

1、Gild(或Paint)the lily

该习语似乎与“锦上添花”意思相近,但实际上却相差甚远。在汉语中,“锦上添花”比喻使美好的事物更加美好,而这个习语的意思是指对已经很完美的东西做不恰当甚至过分的修饰,结果是破坏了原来的美。这有点近似于汉语的“画蛇添足”。

2、Strange bedfellows

这个习语不等于“同床异梦”。“Strange bedfellows”指走到一起的不同类型的人,萍水相逢的人;或有些人性格、兴趣、习惯等都不相同,本来不会碰到一起,而现在却成了伙伴。“同床异梦”指的是虽然共同生活或共同从事某项活动,但各有各的打算,面和心不合。可见“strange bedfellows”和“同床异梦”所指很不一样。

3、Turn the table

这个习语很容易被误译为“把桌子掀翻”,而且好像还带有气愤至极的味道。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对的,“turn the table”在含义上并不带有这种激动的成分。譬如,一对夫妻吵架、闹离婚,经过调解之后,终于化干戈为玉帛。丈夫的一位美国朋友打来电话,询问情况,当知道是这么一种结果时,便说:“Oh,thank God!You turned the table.”这位男士听后很不理解:朋友是不是以为自己对妻子动粗了?其实,这个习语的意思和掀翻桌子一点关系也没有,也不带有什么负面的感情色彩,它的意思是“扭转了局面”。

4、The last straw

如:The service in this shop has been bad before,but this is the last straw.

误译:这家商店的服务一向不好,这可是救命稻草。

学习者对这句英文容易误译的原因就是在阅读时容易忽略中西方文化因素,望文生义。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很容易把“the last straw”和“最后一根稻草(救命稻草)”联系起来。可是在英语中,“the last straw”指的是“the last in a series of bad events, makes it impossible for somebody to accept a situation any longer(令人忍无可忍之事;终于使人不堪忍受的最后一件事或一个因素等)”。该习语源于谚语“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最后添加的一根稻草压断骆驼脊背。)可见,它的指称意义与汉语的“救命稻草”大相径庭。所以,“The service in this shop has been bad before,but this is the last straw.”应该译为:这家商店的服务一向不好,这一次更是叫人受不了。

三、句型翻译中的陷阱

释义与原义南辕北辙,这种现象在某些英语句型和特殊结构的翻译中也很常见。当然,之所以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没有掌握英语陷阱的规律。由于英语中一些固定结构的深层含义与表层含义相反,所以,若仅仅按照句子的表层结构进行翻译,那就很容易会落入英语陷阱之中。

1、For all 结构

如:For all I care,you can throw it away.

误译:你把它丢了,我很在乎。

正译:你把它丢了,我也不在乎。

2、It + be + adj.+ n.+ that 结构

著名翻译家钱歌川教授认为像这一类的句型应从反面理解,以适应英语语言的独特意境。

如:It is a good workman that never blunders.

误译:一个好的技工从来不会犯错。

正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

误译:聪明的爸爸会了解自己的孩子。

正译:聪明的爸爸也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

3、being + a.

如:They are being friendly.

误译:他们现在很友好。

正译:他们装出一副友好的样子。

“being friendly”之所以是“装出一副友好的样子(或姿态)”,是因为从深层结构看,“being”表示的意思是“目前”或“现在”,其含义短暂。它说明这是主语有意识的一个动作,因而在这类句子里面就隐含着一个意思:他们平时并不这么友善,现在是故意作秀。在这个句型里,“being”的含义相当于“故意地”。

4、形式否定,实为肯定

(1)….cannot…….too

如:You cannot be too careful when driving.

误译:你开车的时候不能太小心了。

正译:你开车的时候越小心越好。

此结构在形式上是否定的,但意义却是肯定的。表示一个人“无论怎么…..也不过分”,“越……越好”。

(2)……never……but……

如:I never go to that city but I want to eat the characteristic food there.

误译:我从来不去那个城市,但是我想吃那里的特色食品。

正译:我每次去那个城市都要吃那里的特色食品。

在“……never……but……”这个结构中,never和but是用来加强语气的,实表肯定的意思,可译为“每次……都/必……”。

(3)……nothing if not……

如:The book is nothing if not interesting.

误译:这本书没有什么意思。

正译:这本书相当有意思。

在这里,“nothing if not”是一个双重否定,实际上它是一个强调肯定意义的结构。“nothing if not”相当于“extremely”、“very”,意思是“极其……”,“非常……”。

5、形式肯定,实为否定

(1)……the last…… + 不定式短语/定语从句

如:This is the last thing I expect him to do.

误译:这是我希望他做的最后一件事。

正译:这是我最不希望他做的事。

在这个句型中,“last”应理解为“最不可能的”。

(2)……anything but……

如:This math text is anything but easy.

误译:这次数学考试很容易。

正译:这次数学考试一点也不容易。

“……anything but……”应理解为never,意思是“决不”。

6、貌似全部否定,实为部分否定

如:All of the students did not turn up.

误译:所有的学生都没有出席。

正译: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出席了。

Both of us are not teachers.

误译:我们俩都不是教师。

正译:我们俩并不都是教师。

英语中,当all,both,every,each等表示整体意义的代词与否定词not连用时,一般只表示部分否定,而不是全部否定。

7、否定转移

如:He was not ready to believe something just because Aristotle said so.

误译:他不会相信此事,因为亚里士多德这样说过。

正译:他并不会因为亚里士多德说过如何如何就轻信此事。

否定转移结构往往貌似一般否定结构,not的位置与一般否定结构中的not完全相同,但实际上却是一种部分否定,not由一部分转移到了另一部分。

英汉翻译中稍不留意就会出现意思南辕北辙的现象还有很多,例子不胜枚举,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四、如何避免落入陷阱

从上面所举的这些例子不难看出,英语陷阱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学习者可谓一不留神就会落入陷阱。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首先,学习者对英语的词句、语义应努力克服机械理解,不能简单照搬辞典上的释义,更不能想当然。在翻译时,望文生义是最要不得的。

第二,学习者对中西文化差异必须要有深刻的了解。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折射不同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有时,英汉翻译之所以会掉入陷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习者忽视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学习和掌握,这种忽视势必会使学习者误入歧途,掉入文化的“陷阱”。只有在文化中去探寻词语或某些特殊表达方式的真实内涵,才会有效地避免翻译中的“南辕北辙”;只有了解不同国度的文化差异,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才不会落入陷阱。正如王佐良先生所指出的:“在寻找与原文相对的‘对等词’的过程中,就要做一番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各个方面都相当。这当中,陷阱是不少的,如果我们望文生义就会出毛病……译者做的文化比较远比一般人细致、深入。他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由此可见,学习者对中西文化的了解何其重要。

第三,对英语陷阱的规律要多注意、多分析、多体会。

英译汉有时可以做到形式结构上的对等,但并不是每个英文习语、短语都能在汉语中找到意义对等且形式结构也相当的习语或惯用法。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采用音译加注、意译、增译等其他技巧来表达某些英语特殊结构或词语的真正含义,这样才能避免误入一些似是而非的“盲区”或“陷阱”。

参考文献:

[1]孙海运.英语成语来龙去脉[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9.

[2]鲁迅.准风月谈[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M].牛津大学出版社,2010.

[4]董乐山.英译汉理论与实例[M].北京出版社,2005.

[5]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中国翻译,1984(01).

英汉翻译的词序差异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英汉翻译中经常出现但又不被重视的词序问题。通过以词序中的副词、形容词为研究对象来体现在英汉翻译中词序使用正确的价值与意义,从而促进英汉翻译技能的成熟与完整。

关键词:词序渊源;副词词序;形容词词序

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英译汉的过程中词序的一些变化,这种差异值得学习的人研究和琢磨。因此,在英汉翻译中应首先了解这种差异中的一种,即词序的变化对翻译者而言是有价值的。价值何在?通过以下的比较研究,让我们来认识这一点,并且让这一点服务于翻译。

一、练习

妇女要求同工同酬。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应付这种局面的人。译者的对应结构式:“Woman demands equal pay for equal work.”这句话没有问题。但对第二句话的词序就犯了愁,怎么写呢?“They finally found a man equal to the they found an equal man to the occasion.”前一句的翻译正好是在说汉语原句的意思,这句是对的,而后一句会产生歧义。看的人会认为意思是:他们终于找了一个公平公正的人去应付这种局面。这些经常出现的问题体现了译者的基础薄弱。对词序的不甚了解而导致了问题的出现。这种问题在翻译中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甚至是负面的影响,好在初学者大多是在练习中而已。试想,对于一个翻译工作者来讲,掌握且精通词序是有意义的。

这便给我们提了个醒。要怎样才能掌握好副词在句中的词序呢?“diligently”,“characteristically”等置于动词之前时,仅修饰动词本身。而置于句末时,其修饰对象及句意均有变化。对比以下句子可以看出这种特点。The people in the show their capacity on settling the diligently complex problems,for instance,the colleague ,Lillian showed Parent Zhang all around Beijing City,who comes from Shanghai.

二、给出的例句

The kitty nearly touched the back of herself as she would be the greatest painter around Town Sony.翻译成:这可爱的猫咪一伸手就能摸到自己个儿的背,看起来像是索尼镇上最了不起的画家。这显示猫咪并不真的是画家,只是有一种能显示出猫咪妖娆的色彩,让人觉得她是灵活的、聪明可爱的。我们也能感受到,似我们在其他情绪中如“蕴酿”一般,没有体现一个什么过程,只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没多想就写出来了。

从以上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句中的副词“nearly”与“too”是相反的。置于不同的词之前,会产生不同的句意。而“too”只是强调所紧跟的词,无论该词是人称代词还是地点名词。如:I,too,brushed the yellow 此处强调主语I。而My grandpa and I brushed the yellow shoes,too.该处仔细读来是在强调“爷爷也刷了他的黄色的鞋子”这件事情。

因为副词在语法上的功能是做状语使用,所修饰的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或是某个形容词,使语言本身更富色彩。在词序的学习研究中,副词的研究很具代表性。

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形容词在词序上的位置给句子带来的变化。例句:Young Chairman Mao,proper pioneer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which put him involved into the liberation of whole China)had gained the support from the bosom friends as in his student year.(作为身兼解放全中国伟大事业及带领中国共产党的合适的领袖,年轻的毛主席以自己学生时代的志同道合者们作为开展工作的基石。)They failed to trust the matter to a responsible man.(他们未能将此事委托给一个负责任的人.)The man responsible was at last punished.(应负责任的当事人最终受到了处罚。)三个形容词proper,bosom,responsible在两组句子里不同的位置可以看出形容词作前置定语与后置定语所产生的在汉语上的效果。“合适的领袖、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负责任的人、应负责任的人”,这些理解把形容词带给语言的修饰功能已经带出来了。让语言本身拥有多变的外貌,统一的思想,即:实现语言所表达的色彩。

三、除了以动词、副词和形容词的例句来研究词序外,还涉及到的内容

这些包括连贯(Coherence)、强调(Emphasis)、悬念(Suspense),分别来了解一下。

In the inn the Kuomintang set for the so-called Hot Red liberators,Yuan Juemin kneed on the cold looked like that he would say no other words from now a slim light put on his white and skinny face as a shower that made him feel so smiled then,no other words,just smile that also covered the roommates from the front corner to the back roommates also said no other words knew clearly what waited before them.

如果翻译只达到“信”,这让人觉得这橡皮筋被拉扯得太过费劲,且那么不自然,让业内人士一看就觉得动力火候欠缺,不够专业。那要如何处理呢?我们不妨来剖析剖析这个句子。主人翁是袁觉民,一个被国民党当成赤色分子关在监狱里的革命人。当我们看到因为长久没见到阳光,而现在哪怕见到从窗户里挤进来的一丝阳光就满足得心甘情愿接受折磨也不透漏出卖同志的一个字。他跪在冰冷的地上时,我们按一般的思维会产生一个悬念:接下来他要哭还是难受还是怎样。待全句读完,这个悬念才待释。原来他不难受不伤心,而是很满足,很知道从这一刻起生命、人生对他来讲的意义是什么。一个大转折,让读者读完也产生一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豪情壮志。一瞬间那种所谓的民族豪情便油然而生。而且全句都是连贯且有强调的,强调袁觉民的表现。译句中体现出悬念再加上深具节奏,读来抑扬顿挫,语句丰润有泽,所以佳句便呈现出来了。

四、我们来检验检验词序在翻译上的作用与之服务的意义

The young sisters told their teacher all their young sisters told all their troubles to their teacher.从前译者认为这两句话所说的是一个意思,译作同一个句子便可。便直接译为:这对姐妹把他们的烦恼全都告诉了他们的老师。这样看似是对的。但严格的放到词序这个问题上来分析,前一句的信息核心是all their troubles——告诉了老师什么?后一句的信息核心是to their teacher——告诉谁?因此,该译文只适合后一句,而前一句当译成:这对姐妹对老师讲了他们所有的烦恼。

仅以本文的陈述、论述和例证来让译文在对待英汉翻译上从大局出发,从小节着手,如词序问题,从而译出叫人拍手称好、张嘴叫绝的文字,从理论上更上一个研究的新台阶。从实践中印证英汉翻译的细节讲究,为英汉翻译积累更多更好的原始佐证材料,促使译文的发展和完整。

参考文献:

[1]郑立信,王菊泉.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北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从莱庭,徐鲁亚.西方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汉译英翻译毕业论文

More and more foreigners come to China for tour along with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Chinese tourism industry is booming. Tourist information in English is the important way for foreigners to learn about China. Hence its quality of transl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both in propagandizing China and promoting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view of the translation of tourist information is different from the ones of literature,thesis, first thing should do before start is to understand the mode of writing of the English data. Then second is to clear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videlicet introduce the specific and pracical information to tourist within a limited space. Eventually, yet have to clear the service object---the ordinary tourist with purpose of taking a holiday and relaxing. Only in this way can put forward the textual main contents to readers love to see and hear.

This article is focused on: With the targeted of ordinary forengn tourist to research the tourist guide mainly refer to the tour resource and the translation problem of Chinese to English.

楼主先学会怎么听取别人的意见,以及尊重别人再出来社会吧,否则只是害人害己!

翻译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毕业论文英语翻译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谈英文化妆品的翻译

摘 要: 名称的翻译对于化妆品至关重要。本文旨在寻找一个汉译英文化妆品名称的好方法。作者首先介绍了翻译对品牌的重要性,接着对语言和文化关系进行了讨论,然后介绍了中英翻译的四种方法,最后进行了总结。为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译者应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 翻译 品牌 化妆品

品牌是由制造商或商品经营者确定的产品徽标。一个良好的品牌翻译将提升该产品的价值,它会吸引公众的眼球,激发他们的购买热情,甚至会影响一个企业的发展。为了迎合消费者,在新的市场,品牌名称应翻译得当。

根据奈达的等价翻译原理,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杨朝燕,2001:45)。广告业的大师黄�先生也曾说过:“作为业内人士,我们的工作是要富有创造性的翻译。”(周兆祥,2000:55)因此,在翻译品牌名称时,译者不仅要知道英文单词的字面意思,而且要理解它的文化内涵。这样翻译时才能够正确理解英文品牌的含义,解决文化冲突,吸引消费者。我以外国品牌化妆品为例,讨论翻译的方法。

1.影响英文化妆品品牌翻译的因素

品牌与文化就像是两个彼此密切相关的亲密朋友,哪里有文化,哪里就会有品牌。品牌实际上是一座搭在两个不同的国家之间连接两种不同文化的桥梁。一般来说,文化包括社会意识形态、审美标准、价值观、认知等。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市场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国化妆品已敲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品牌的翻译变得非常重要。

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对品牌的翻译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意识形态会限制品牌的文化内涵。虽然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但西方和中国仍然存在着一些分歧。例如,在西方,人们更加注重个人主义。他们更喜欢使用人名、地名或《圣经》中的词汇来命名一个品牌。但在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人们更加重视集体主义。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给予品牌独特的文化内涵。在古代,中国基本上是一个农业国,寻求统一的概念,而西方则充斥着价值膨胀和冒险精神。举个例子:“安娜苏”,这个是一个国外化妆品品牌,也是它创始人的名字。这就是一个对个人主义价值观很好的解释。

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审美标准是指衡量、评价对象审美价值的相对固定的尺度。为了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的产品,译者必须认真翻译品牌,才能使翻译的化妆品满足不同消费者不同的认知和审美心理。例如,大多数人可能听说过著名的香水“Poison”,这个是迪奥公司在1985年专门为西部妇女设计生产的,以满足她们对神秘事物的好奇和对冒险精神的追求。该产品在西方市场销量极好,“神秘和令人难忘的”是西方女性消费者对该产品的共同感受。但是在东方,女性往往更温柔、安静,它被翻译成“百爱神”而不是“毒药”,说明译者选择了适应其民族特点和文化价值的语言。总之,在翻译前译者应该先了解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以便在全球市场上更好地翻译。

2.翻译方法

品牌名称的翻译是一个转换和再造的过程。追求同等价值的信息是成功翻译的关键因素。

音译

音译是指根据其目的语发音用近似发音的汉字进行翻译。以“Maybelline”为例,中国将它翻译成“美宝莲”。每一个字都有特别的含义,“美”是指它将会让使用它的女性变得美丽动人;而“莲”是指莲花,表明这个美容效果会使消费者像一个美丽的莲花自然清爽。这些都表明它的功能是让消费者比以前更漂亮。

“Clean&Clear”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该品牌被翻译成“干净清透”,它就会失去翻译之美。该品牌被翻译成“可伶可俐”,与品牌原名一样使用了头韵的修辞手法,也有一个类似的原始发音。同时人们将永远清楚这个品牌的目标消费者是可爱的年轻女孩。

“Dove”的本义是鸽子,在国外这是一个温柔和可爱的象征。但在中国,鸽子只是一种鸟类。作为皮肤美容品,如果翻译为“鸽子”,很难被公众接受。因此,在中国它被翻译成“多芬”,意味着更多的芬芳。

还有更多的例子:“EsteeLauder”被翻译成“雅诗兰黛”,“SISTEIN”翻译是翻译成“希斯汀”,“Elizabeth Arden”被翻译成“伊丽莎白・雅顿”等。

意译

意译是指根据原品牌的内涵来翻译,有利于消费者记住该品牌。相比较音译,意译更加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美学价值。例如,化妆品“BIOCEAN”被翻译成“碧欧泉”。“BIO”是指“生物”,“OCEAN”的意思是“大海”,将海洋生命之美延伸至自然之美,但如果使用音译,将会翻译成“比奥希昂”,显得烦琐和不雅,而“碧欧泉”则避免了这些缺陷。

“Uriage”是一个化妆品的名称,也是阿尔卑斯山中一个温泉的名字,那里的温泉专门用于治疗皮肤问题。作为一个化妆品品牌,“依泉”是一个好的翻译。翻译品牌的同时也展示了该品牌的组成成分和产品功用。

创造性翻译

创造性翻译认为音译和意译都有一部分缺陷,为了达到音、义的完美结合,译者创建另一个单词或词组来充分展示产品的功能。让我们以“Plantesystem”为例。这个品牌是由法国最大的医疗化妆品厂生产的。它的中文意思是“植物系统”。但译者翻译成“欧萃碧”。这种转换不仅使消费者感觉良好,而且强调这是一个来自欧洲以植物为原料的化妆品。

不译

不译即不进行翻译,只是使用原来的名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汉字、少数民族语言、外来词和字母可以作为商标注册。随着中国市场的迅速扩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化妆品厂商在中国直接注册商标品牌。这样既可以节省翻译费用,又确保了该品牌的异国情调。“VOV”、“HR”、“DHC”这些都是典型的例子。

3.结语

由于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认知在中国和西方的审美标准的差异,翻译必须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并保留其民族特色和品牌的魅力,使原来的语言承担所有的信息和功能。一个成功的品牌翻译,能给消费者深刻印象,而失败的翻译,会令消费者失去兴趣。为了更好地表明外国化妆品的魅力,译者应该寻求最佳的方式来翻译品牌。如果我们将市场比喻成一场战争,成功的品牌名称就像一面旗帜永不落。如果一家公司想打开国外市场,就必须打动消费者。因此,品牌名称的翻译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杨朝燕.跨文化广告传播与商标翻译[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4).

[4]周兆祥.翻译与人生[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浅析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摘要】把汉语译成英语或把英语译成汉语是一种语言活动,它既涉及汉英两种语言本身的知识,也涉及多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这就需要译者对汉英两种语言的特点、差异及各方面的文化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表达完整,翻译出的作品才会忠实于原作。

【关键词】汉语;英语;文化差异;理解与翻译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其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可以说是千差万别,不了解这些差别,翻译出的作品肯定会洋相百出、词不达意。因此,要想处理好翻译过程中的难题,关键是要了解汉语与英语的区异。一般来说,所涉及到的汉英语言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英语语法结构严谨,汉语遣词造句形式灵活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言,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汉语和英语的习惯用法不同。汉语中某一说法本来是很清楚的,谁也不会误解,但如果生搬硬套,逐字译成英语,就很可能词不达意,甚至还会引起误解,闹出笑话,或铸成大错。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就必须在译文中增补适当的词,把原文中暗含的意思明确地表达出来。例如:

原文: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如果想当然地翻译成:“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就要贻笑大方了,因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典型的中文表达,直接翻译成英文不符合英文语法。正确的翻译应该是:Work hard and make progress everyday.

另外,汉语中的典故、谚语等,汉语读者熟悉,一看就明白,但是英语读者就不见得能懂,因此翻译时就得适当地添加一些注释性的词语。例如:

“班门弄斧”可译成 This is like showing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the master carpenter。

在这个例子中,如果不在译文中加上the master carpenter而只译作Lu Ban, 不知道典故的外国读者就会感到茫然,不知道Lu Ban是何许人,因而也就无法理解本句子内在含义。

二、英语句子如参天大树枝叶横生,汉语句子似万顷碧波层层推进

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由于是“人治”,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例如:

原文:In the doorway lay at least twelve umbrellas of all sizes and colors.

译文:门口放着一堆雨伞,少说有十二把,五颜六色,大小不一。

如果把这个句子译成“门口放着至少有十二把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雨伞”,译文一听就是翻译腔调,语言色彩大打折扣。

英语句子不仅可以在简单句中使用很长的修饰语使句子变长,同时也可以用从句使句子变复杂。例如:

原文:Can you answer a question which I want to ask and which is puzzling me for a long time?

译文:有一个问题困扰我好长时间了,想请教你,你能回答吗?

汉语用三个分句表达原文的意思,显然效果很好,如果译成:你能回答一个长时间困扰着我使我想问你的问题吗?不仅效果不好,而且显得绕嘴。

三、英语中被动式居多,汉语中主动式居多

我们知道,在汉语中被动式使用较少,我们叙述一种行为的时候常采用主动式。而英语则不然,大量的及物动词可以用被动式,不少相当于及物动词的短语也可以用被动式。例如:

(1)English is spoken here. 这儿讲英语。

(2)It is hoped that you will have a chance to visit China. 欢迎你有机会来中国访问。

汉语的被动句子,从结构上来说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带有表达被动意义的标记,如“被”、“受”、“遭”、“给”、“挨”等;另一类则不带这种标记。普通而常见的是后一类。但不论哪一类,译成英语时基本上都可运用被动语态。例如:

(1)他被选为学生会主席。He was elected Chairman of the Students’Union.

(2)这个问题正在研究。The problem is now bEing studied.

但必须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带被动标记的句子都一定要译成英语的被动式。比如“老太太被风吹病了”,若译成“The old lady was blown sick by the wind” 就成了中国式的英语了,而只有译成“The old lady fell ill because of the draught.”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四、思维习惯差异

不同文化的人,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都有很多不同,翻译时也必须作等值意义转换。如:英语民族的人见面时喜欢谈天气,说“Lovely weather,isn’tit”之类的话,根据英美人的习惯,这无非是一句最方便、最不得罪人的见面语。而在我国, 自古就“民以食为天”,人们见面时爱说“吃了吗?”在多数情况下,说话人并不十分关心别人是不是吃饭了,而只是一种招呼罢了。中国人听到这些问话也只是回答说“吃了”或“没吃呐”,实际上是个应酬。这样的对话如果译成英文只说“A:How do you do? B:How do you do?”或“A:Hi! B:Hi!” 就行了。如果将A的问话改译成“Have you had you meal?”如果被问者B是英语民族的人,他心理上首先的反应是:“Yes, I have.”或 “No, l haven't”或“Do you mean to invite me to dinner?”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汉语中许多围绕“吃饭”问题所形成的词语,在英语中就很难找到字面对应的表达法,对于“饭桶”、“吃不开”、“吃不了兜着走”等这一系列说法只好分别意译为“good- for-nothing”,“be unpopular”,“land oneself in serious trouble”,等才能基本如实传达原文的含义。

五、物指联想差异

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可能包含不同的价值,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的内涵。动物比喻(Animal Metaphors)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均有广泛的使用。然而,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人们对动物比喻的正确理解和翻译存有障碍。从翻译的角度总体说来,动物比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译语与原语存在对应的关系,翻译时可采用同值、近值互借法,以再现原语形象。例如:

(1)He is as sly as a fox. 他狡猾得像个狐狸。

(2)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披着羊皮的狼

另一类是:同一动物形象在原语和译语中的语用意义相去甚远。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就出现了动物形象名称的转换。这种动物形象的转换可以是一种动物形象转换为另一种动物形象, 也可以是一种动物形象转换成人的形象,例如:

(1)Talk horse.吹牛。(horse译为“牛”)

(2)Black sheep.害群之马。(sheep译为“马”)

(3)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dog 译成“人”)

翻译过程中出现的这种动物形象的喻体转换丰富了动物成语的内涵,同时,它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创造出生动、鲜明的形象,能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

为使译文读者得到和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中遇到两种文化差异特别大时,用直译无法使译文传达信息,译者就要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在译文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进行意译。

【参考文献】

[1]张道真2002《张道真英语语法》商务印书馆

[2]范仲英 1994 《实用翻译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喻家楼 1991 《汉语成语英译词典》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英汉翻译过程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重要的阶段,只有在正确理解原文词义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表达原文。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翻译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探析英汉翻译陷阱

【摘 要】英语陷阱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常是句子或词语的表层结构与其要表达的真实含义相反。为了避免落入英语陷阱,学习者对英语的某些词句、语义应克服表面化的理解,也不能简单照搬辞典上的释义,更不能望文生义;对中西文化差异也必须有深刻的了解。只要对英语陷阱多注意、多分析、多体会,便可避免误入一些似是而非的“陷阱”。

【关键词】英汉翻译;陷阱;表层结构;深层含义

英语陷阱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对学习者来说的确是一个必须要注意的问题。在英汉翻译中,初学者往往从语法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做机械对比,有时还下意识地将词典释义不加斟酌,拿来就用。在审查译文表达是否准确时,又习惯于将自己的母语思维定势用作衡量正误的标准。这些做法实际上都很容易造成释义与原文真实含义的脱节,甚至南辕北辙,落入英语“陷阱”。

一、短语翻译中的陷阱

例子如下:

1、confidence man

误译:值得信赖的人

正译:

2、sleep late

误译:睡觉很晚

正译:起床很晚

3、black tea

误译:黑茶

正译:红茶

4、gas mask

误译:赌气面具

正译:防毒面具

5、mad-doctor

误译:发疯的医生

正译:精神病医师

6、lightning rod

误译:闪电针

正译:避雷针

7、trouble man

误译:制造麻烦的人

正译:故障检修员

8、be in control

误译:被控制

正译:掌控……,控制……

9、flu mask

误译:流感口罩

正译:卫生器具

10、fire engine

误译:点火机器

正译:救火车、消防车

11、fire wall

误译:着火的墙

正译:防火墙

对这些短语均须准确理解,否则便会落入陷阱之中。

二、习语翻译中的陷阱

在翻译英语习语时,初学者有时总想找一个汉语的习语或成语,使之与英语习语相对应。虽然这种对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做到,但却不一定在所有情况下都能成功。英语陷阱的特点就是其表层意思和深层含义常常貌合神离,甚至南辕北辙,若抛开语言文化差异而不顾,盲目追求“形似”,就难免会落入英语陷阱。如:

1、Gild(或Paint)the lily

该习语似乎与“锦上添花”意思相近,但实际上却相差甚远。在汉语中,“锦上添花”比喻使美好的事物更加美好,而这个习语的意思是指对已经很完美的东西做不恰当甚至过分的修饰,结果是破坏了原来的美。这有点近似于汉语的“画蛇添足”。

2、Strange bedfellows

这个习语不等于“同床异梦”。“Strange bedfellows”指走到一起的不同类型的人,萍水相逢的人;或有些人性格、兴趣、习惯等都不相同,本来不会碰到一起,而现在却成了伙伴。“同床异梦”指的是虽然共同生活或共同从事某项活动,但各有各的打算,面和心不合。可见“strange bedfellows”和“同床异梦”所指很不一样。

3、Turn the table

这个习语很容易被误译为“把桌子掀翻”,而且好像还带有气愤至极的味道。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对的,“turn the table”在含义上并不带有这种激动的成分。譬如,一对夫妻吵架、闹离婚,经过调解之后,终于化干戈为玉帛。丈夫的一位美国朋友打来电话,询问情况,当知道是这么一种结果时,便说:“Oh,thank God!You turned the table.”这位男士听后很不理解:朋友是不是以为自己对妻子动粗了?其实,这个习语的意思和掀翻桌子一点关系也没有,也不带有什么负面的感情色彩,它的意思是“扭转了局面”。

4、The last straw

如:The service in this shop has been bad before,but this is the last straw.

误译:这家商店的服务一向不好,这可是救命稻草。

学习者对这句英文容易误译的原因就是在阅读时容易忽略中西方文化因素,望文生义。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很容易把“the last straw”和“最后一根稻草(救命稻草)”联系起来。可是在英语中,“the last straw”指的是“the last in a series of bad events, makes it impossible for somebody to accept a situation any longer(令人忍无可忍之事;终于使人不堪忍受的最后一件事或一个因素等)”。该习语源于谚语“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最后添加的一根稻草压断骆驼脊背。)可见,它的指称意义与汉语的“救命稻草”大相径庭。所以,“The service in this shop has been bad before,but this is the last straw.”应该译为:这家商店的服务一向不好,这一次更是叫人受不了。

三、句型翻译中的陷阱

释义与原义南辕北辙,这种现象在某些英语句型和特殊结构的翻译中也很常见。当然,之所以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没有掌握英语陷阱的规律。由于英语中一些固定结构的深层含义与表层含义相反,所以,若仅仅按照句子的表层结构进行翻译,那就很容易会落入英语陷阱之中。

1、For all 结构

如:For all I care,you can throw it away.

误译:你把它丢了,我很在乎。

正译:你把它丢了,我也不在乎。

2、It + be + adj.+ n.+ that 结构

著名翻译家钱歌川教授认为像这一类的句型应从反面理解,以适应英语语言的独特意境。

如:It is a good workman that never blunders.

误译:一个好的技工从来不会犯错。

正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

误译:聪明的爸爸会了解自己的孩子。

正译:聪明的爸爸也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

3、being + a.

如:They are being friendly.

误译:他们现在很友好。

正译:他们装出一副友好的样子。

“being friendly”之所以是“装出一副友好的样子(或姿态)”,是因为从深层结构看,“being”表示的意思是“目前”或“现在”,其含义短暂。它说明这是主语有意识的一个动作,因而在这类句子里面就隐含着一个意思:他们平时并不这么友善,现在是故意作秀。在这个句型里,“being”的含义相当于“故意地”。

4、形式否定,实为肯定

(1)….cannot…….too

如:You cannot be too careful when driving.

误译:你开车的时候不能太小心了。

正译:你开车的时候越小心越好。

此结构在形式上是否定的,但意义却是肯定的。表示一个人“无论怎么…..也不过分”,“越……越好”。

(2)……never……but……

如:I never go to that city but I want to eat the characteristic food there.

误译:我从来不去那个城市,但是我想吃那里的特色食品。

正译:我每次去那个城市都要吃那里的特色食品。

在“……never……but……”这个结构中,never和but是用来加强语气的,实表肯定的意思,可译为“每次……都/必……”。

(3)……nothing if not……

如:The book is nothing if not interesting.

误译:这本书没有什么意思。

正译:这本书相当有意思。

在这里,“nothing if not”是一个双重否定,实际上它是一个强调肯定意义的结构。“nothing if not”相当于“extremely”、“very”,意思是“极其……”,“非常……”。

5、形式肯定,实为否定

(1)……the last…… + 不定式短语/定语从句

如:This is the last thing I expect him to do.

误译:这是我希望他做的最后一件事。

正译:这是我最不希望他做的事。

在这个句型中,“last”应理解为“最不可能的”。

(2)……anything but……

如:This math text is anything but easy.

误译:这次数学考试很容易。

正译:这次数学考试一点也不容易。

“……anything but……”应理解为never,意思是“决不”。

6、貌似全部否定,实为部分否定

如:All of the students did not turn up.

误译:所有的学生都没有出席。

正译: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出席了。

Both of us are not teachers.

误译:我们俩都不是教师。

正译:我们俩并不都是教师。

英语中,当all,both,every,each等表示整体意义的代词与否定词not连用时,一般只表示部分否定,而不是全部否定。

7、否定转移

如:He was not ready to believe something just because Aristotle said so.

误译:他不会相信此事,因为亚里士多德这样说过。

正译:他并不会因为亚里士多德说过如何如何就轻信此事。

否定转移结构往往貌似一般否定结构,not的位置与一般否定结构中的not完全相同,但实际上却是一种部分否定,not由一部分转移到了另一部分。

英汉翻译中稍不留意就会出现意思南辕北辙的现象还有很多,例子不胜枚举,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四、如何避免落入陷阱

从上面所举的这些例子不难看出,英语陷阱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学习者可谓一不留神就会落入陷阱。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首先,学习者对英语的词句、语义应努力克服机械理解,不能简单照搬辞典上的释义,更不能想当然。在翻译时,望文生义是最要不得的。

第二,学习者对中西文化差异必须要有深刻的了解。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折射不同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有时,英汉翻译之所以会掉入陷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习者忽视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学习和掌握,这种忽视势必会使学习者误入歧途,掉入文化的“陷阱”。只有在文化中去探寻词语或某些特殊表达方式的真实内涵,才会有效地避免翻译中的“南辕北辙”;只有了解不同国度的文化差异,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才不会落入陷阱。正如王佐良先生所指出的:“在寻找与原文相对的‘对等词’的过程中,就要做一番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各个方面都相当。这当中,陷阱是不少的,如果我们望文生义就会出毛病……译者做的文化比较远比一般人细致、深入。他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由此可见,学习者对中西文化的了解何其重要。

第三,对英语陷阱的规律要多注意、多分析、多体会。

英译汉有时可以做到形式结构上的对等,但并不是每个英文习语、短语都能在汉语中找到意义对等且形式结构也相当的习语或惯用法。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采用音译加注、意译、增译等其他技巧来表达某些英语特殊结构或词语的真正含义,这样才能避免误入一些似是而非的“盲区”或“陷阱”。

参考文献:

[1]孙海运.英语成语来龙去脉[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9.

[2]鲁迅.准风月谈[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M].牛津大学出版社,2010.

[4]董乐山.英译汉理论与实例[M].北京出版社,2005.

[5]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中国翻译,1984(01).

英汉翻译的词序差异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英汉翻译中经常出现但又不被重视的词序问题。通过以词序中的副词、形容词为研究对象来体现在英汉翻译中词序使用正确的价值与意义,从而促进英汉翻译技能的成熟与完整。

关键词:词序渊源;副词词序;形容词词序

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英译汉的过程中词序的一些变化,这种差异值得学习的人研究和琢磨。因此,在英汉翻译中应首先了解这种差异中的一种,即词序的变化对翻译者而言是有价值的。价值何在?通过以下的比较研究,让我们来认识这一点,并且让这一点服务于翻译。

一、练习

妇女要求同工同酬。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应付这种局面的人。译者的对应结构式:“Woman demands equal pay for equal work.”这句话没有问题。但对第二句话的词序就犯了愁,怎么写呢?“They finally found a man equal to the they found an equal man to the occasion.”前一句的翻译正好是在说汉语原句的意思,这句是对的,而后一句会产生歧义。看的人会认为意思是:他们终于找了一个公平公正的人去应付这种局面。这些经常出现的问题体现了译者的基础薄弱。对词序的不甚了解而导致了问题的出现。这种问题在翻译中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甚至是负面的影响,好在初学者大多是在练习中而已。试想,对于一个翻译工作者来讲,掌握且精通词序是有意义的。

这便给我们提了个醒。要怎样才能掌握好副词在句中的词序呢?“diligently”,“characteristically”等置于动词之前时,仅修饰动词本身。而置于句末时,其修饰对象及句意均有变化。对比以下句子可以看出这种特点。The people in the show their capacity on settling the diligently complex problems,for instance,the colleague ,Lillian showed Parent Zhang all around Beijing City,who comes from Shanghai.

二、给出的例句

The kitty nearly touched the back of herself as she would be the greatest painter around Town Sony.翻译成:这可爱的猫咪一伸手就能摸到自己个儿的背,看起来像是索尼镇上最了不起的画家。这显示猫咪并不真的是画家,只是有一种能显示出猫咪妖娆的色彩,让人觉得她是灵活的、聪明可爱的。我们也能感受到,似我们在其他情绪中如“蕴酿”一般,没有体现一个什么过程,只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没多想就写出来了。

从以上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句中的副词“nearly”与“too”是相反的。置于不同的词之前,会产生不同的句意。而“too”只是强调所紧跟的词,无论该词是人称代词还是地点名词。如:I,too,brushed the yellow 此处强调主语I。而My grandpa and I brushed the yellow shoes,too.该处仔细读来是在强调“爷爷也刷了他的黄色的鞋子”这件事情。

因为副词在语法上的功能是做状语使用,所修饰的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或是某个形容词,使语言本身更富色彩。在词序的学习研究中,副词的研究很具代表性。

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形容词在词序上的位置给句子带来的变化。例句:Young Chairman Mao,proper pioneer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which put him involved into the liberation of whole China)had gained the support from the bosom friends as in his student year.(作为身兼解放全中国伟大事业及带领中国共产党的合适的领袖,年轻的毛主席以自己学生时代的志同道合者们作为开展工作的基石。)They failed to trust the matter to a responsible man.(他们未能将此事委托给一个负责任的人.)The man responsible was at last punished.(应负责任的当事人最终受到了处罚。)三个形容词proper,bosom,responsible在两组句子里不同的位置可以看出形容词作前置定语与后置定语所产生的在汉语上的效果。“合适的领袖、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负责任的人、应负责任的人”,这些理解把形容词带给语言的修饰功能已经带出来了。让语言本身拥有多变的外貌,统一的思想,即:实现语言所表达的色彩。

三、除了以动词、副词和形容词的例句来研究词序外,还涉及到的内容

这些包括连贯(Coherence)、强调(Emphasis)、悬念(Suspense),分别来了解一下。

In the inn the Kuomintang set for the so-called Hot Red liberators,Yuan Juemin kneed on the cold looked like that he would say no other words from now a slim light put on his white and skinny face as a shower that made him feel so smiled then,no other words,just smile that also covered the roommates from the front corner to the back roommates also said no other words knew clearly what waited before them.

如果翻译只达到“信”,这让人觉得这橡皮筋被拉扯得太过费劲,且那么不自然,让业内人士一看就觉得动力火候欠缺,不够专业。那要如何处理呢?我们不妨来剖析剖析这个句子。主人翁是袁觉民,一个被国民党当成赤色分子关在监狱里的革命人。当我们看到因为长久没见到阳光,而现在哪怕见到从窗户里挤进来的一丝阳光就满足得心甘情愿接受折磨也不透漏出卖同志的一个字。他跪在冰冷的地上时,我们按一般的思维会产生一个悬念:接下来他要哭还是难受还是怎样。待全句读完,这个悬念才待释。原来他不难受不伤心,而是很满足,很知道从这一刻起生命、人生对他来讲的意义是什么。一个大转折,让读者读完也产生一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豪情壮志。一瞬间那种所谓的民族豪情便油然而生。而且全句都是连贯且有强调的,强调袁觉民的表现。译句中体现出悬念再加上深具节奏,读来抑扬顿挫,语句丰润有泽,所以佳句便呈现出来了。

四、我们来检验检验词序在翻译上的作用与之服务的意义

The young sisters told their teacher all their young sisters told all their troubles to their teacher.从前译者认为这两句话所说的是一个意思,译作同一个句子便可。便直接译为:这对姐妹把他们的烦恼全都告诉了他们的老师。这样看似是对的。但严格的放到词序这个问题上来分析,前一句的信息核心是all their troubles——告诉了老师什么?后一句的信息核心是to their teacher——告诉谁?因此,该译文只适合后一句,而前一句当译成:这对姐妹对老师讲了他们所有的烦恼。

仅以本文的陈述、论述和例证来让译文在对待英汉翻译上从大局出发,从小节着手,如词序问题,从而译出叫人拍手称好、张嘴叫绝的文字,从理论上更上一个研究的新台阶。从实践中印证英汉翻译的细节讲究,为英汉翻译积累更多更好的原始佐证材料,促使译文的发展和完整。

参考文献:

[1]郑立信,王菊泉.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北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从莱庭,徐鲁亚.西方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对比其异同,对于英语翻译教学是很重要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翻译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英汉语言的异同及其翻译策略

在英汉翻译中,两种语言在词汇方面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词的意义,词的顺序和词的搭配能力三个方面;从句法方面来说,英语和汉语在句子结构,句子顺序和其他一些表达方式上则有各自的特点。下面笔者就从词汇现象和句法现象两方面来探讨英汉的对应程度如何,以及根据这些对比,在进行翻译实践时,应该运用哪些翻译技巧。

1、英汉语言的对比

英汉词汇现象的对比

首先,从词的意义方面来看。词汇作为语言的三要素之一,相比于语音和语法,它的变化最快。随着社会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在语言中一方面增加了新词,一方面旧词增添了新的意义。人类发明轮船以前,用的是帆船,英语“sail”一词原意为“帆”,短语“setsail”,就有张帆起航之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帆船逐渐被用煤,柴油,甚至是用核动力的轮船所代替。自从潜艇出现后,“sail”这个词又增添了“潜艇指挥塔”的新含义。这就是词义的发展变化,我们在对比英汉语言时,应该明确它们的对应情况是随着时间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着的。英语词汇在汉语里的对应程度,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情况。第一,完全对应。英语中的词所表达的意义,可以在汉语里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来表达。如“computationallinguistics”(计算语言学),“”(美国国务院)。这主要是一些已有通用译名的专用名词,术语和生活中常见事物名称等。第二,部分对应。英语中有些词和汉语中的词汇在词义上只能部分对应,体现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如“morning”(上午,早晨),“gun”(枪,炮),一个英语单词相对应有较多的汉语意义.第三,无对应。

英语中有些词或汉语里有些词在对方语言里找不到对应的词来表达。这主要是指一些新词以及反映社会特殊风俗和事物的词。如英语单词“beddo”(指的是一种多用途的床),“plumber”(美国调查政府雇员泄密的特工),“brunch”(为了休闲和放松,通常周日才吃的早午餐);汉语里如“八仙桌”,“太师椅”等在英语中都无法找到对应的词。最后,英语中很多词都是一词多义,分别与汉语中几个词对应。对于这些多义词的具体意义,要联系上下文来确定。比如“time”一词,在“havenotimetodosomething”中,它的意思是时间;在“Thetimesaredifferent.”中,意思为时代;在“Imetherseveraltimes.”一句中,它指的是次数。可见一个单词可能会有很多词义,意思随着不同的使用场合而不同。

其次,从词的搭配能力方面看。英语和汉语在词的搭配能力上有差异,一个英语单词往往可以搭配很多其他的单词,来表达不同的汉语意思。以单词“cut”为例,可以用于以下短语之中,如cutcake{切蛋糕},cutwheat(割麦子),cutfingernails(剪指甲)。由此可见,cut的搭配能力很强,可以用于“cake,wheat,fingernails”,而汉语就需要分别用“切,割,剪”来搭配.在翻译时,要注意英汉语在搭配能力上的差异,译文选词要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如“Sheworeapairofsunglassesandawhitedress.”一句中,wear分别搭配了两个名词“sunglasses”,和“dress”,应译为“戴太阳镜”和“穿连衣裙”.

最后,从词的顺序方面看。英汉句子中主要成分如主语,谓语动词,宾语的词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定语的位置和状语的顺序在英汉语中则有同有异,变化多样。例如,汉语句子“他们在教室里唱歌”,翻译成英语是“Theyaresingingintheclassroom.”,汉语中状语“在教室”是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而英语中状语“intheclassroom”,放在了谓语动词的后面。又如英语中时间或地点状语之间的排列顺序是从小到大,而汉语的顺序是从大到小。如“.”,译为“她出生于1990年10月1日上午8点。”另外,定语的位置在英语和汉语中也有差异,英语单词作定语时通常放在它所修饰的词的前面,但有时也后置,如“aninterestingstory”中,定语“interesting”是放在被修饰词“story”的前面;而“somethinginteresting”,当中定语“interesting”放在被修饰的词的后面。然而汉语的定语一般前置。

英汉句法现象的对比

在翻译中,英汉句子结构有时不需要转换,有时则要根据情况进行转换,这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英汉句法现象上的差异,主要就体现在句子结构和句子顺序两个方面。

句子结构的转换分以下几种情况,将英语简单句转换为汉语复合句,将英语复合句转换为汉语简单句,英语倒装句转换为汉语正装句,英语被动结构转换为汉语主动结构等。如“Shedoesn'tknowwhatlifemeanstoher.”这句话在译为中文时,可将英语中的主从复合句转换为汉语的简单句,译为“她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在英语中,为了突出重点和上下文语气的需要,常常用倒装结构,而汉语一般不倒装,此时应将英语倒装句译为汉语正装句。

另外,英汉的句子顺序,这里指的是主句,从句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它们的先后位置也不完全一样。

现以英汉复合句中的时间顺序为例。英语主从复合句中,表时间的从句既可以放在主句之后,也可以放在主句之前,位置很灵活。而汉语则会按照比较严格的时间先后顺序,将先发生的事陈述,之后陈述后面发生的事。如“AfterIhadmydinner,IwatchedTV.”英语句中,不论动作发生的先后顺序,主从句位置可以互换。若将此句翻译为汉语句子,则应先说先发生的事:

“吃完晚饭后,我看电视”.表示因果的英语复合句也是一样,因果顺序较为灵活,而汉语的习惯表达是因在前,果在后。

2、英汉翻译技巧

通过以上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和句法现象的对比,可以看出两种语言各有特点,在翻译时根据这些特点,可以运用一些翻译方法和技巧来表达语言形式的思想内容。英汉翻译常用的方法和技巧很多,如词义的选择,引申,词类转译,增词法,省略法,正反表达法,分句合句法,各种从句的译法,习语,拟声词的译法等。现根据上文提到的英汉差异,从分析语言的特点入手,着重选择几种翻译技巧加以说明。

词义的选择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一词多义,一词多类的现象,同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不同的词义,属于几个不同的词类。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就要根据英汉词汇的对应情况,选择和确定关键词的意义,有时还需要对词进行引申和选择其褒贬意义。选择词义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其一,根据词在句中的词类和联系上下文,看词在句中的搭配关系。如在“Likechargesrepel,unlikechargesat-tract.”一句中,根据分析词类,判断出“like”是形容词,汉语意思是“相同的”,全句翻译为“同性电荷相排斥,相异电荷相吸引”.

“like”除了作形容词外,还可以作动词和介词。如“Tomlikestoplayfootball.”中,“like”作动词“喜欢”讲.“Herhairisshininglikegoldinthesunbeam.”中,like作介词“像”讲.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要选择正确的词义,可以根据该词在句中的词类来确定。另一方面,英语中同一个词,同一词类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也有不同的含义,必须结合上下文再根据词的搭配来确定某个词在特定场合中的意义。如以下几句话中的“serve”一词,都作动词,但根据上下文,可以确定它的词义是不同的。“.”中译为“任职”;在“Histwodaughtersandasonservedinthearmy.”中译为“服役”;在“Itisyourturntoserve.”中,译为“发球”.

英语中,常用一个表具体形象的词来表示一种概念或一种属性,而汉语常用抽象的概念。在翻译时,要注意到英汉在表达习惯上的差异,不能逐词死译,应根据上下文和逻辑关系将该词的意义作进一步的引申.如,“Everylifehasitsrosesandthorns”中的“rose”(玫瑰)和“thorn”(刺)这两个具体形象不能直译,而要引申为“甜”和“苦”.整句话译为“每个人生都有自己的苦与甜”.又如,“Ihavealittlemoneyputasideforarainyday.”此句中的“rainyday”不能译为“下雨天”,而是一个抽象概念,指急需用钱之时。

转译法

在英汉翻译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就不能“一个萝卜一个坑”来死搬硬套,有些词在翻译时需要转换词类,这样才能使译文流畅自然。词类的转译法就是指将原文的词类转译为其他的词类,如英语名词转译为汉语动词,例句“.”中的“teacher”是名词“教师”,在翻译时可转译为动词“教”,本句译为“我想她会教得比我好”,如果译为“我想她会是比我好的教师”就显得死板生硬。形容词有时也可以转译为名词。英语中有些形容词加定冠词可以表示一类人,汉译时就要把形容词译为名词。如“Wewilldoourbesttohelpthesickandthewounded”中的形容词“thesickandthewounded”要译为名词“病人和伤员”.英语中还有一些形容词表感觉,情绪,如“angry,confident,afraid,aware,concerned,ashamed,thankful”等,这类形容词放在系动词后作表语用时,往往可以转译为汉语动词。

如“Heisawareofhismistakes.”此句中形容词aware应译为动词“知道”.英语和汉语比较起来,汉语中动词用得比较多。根据这一特点,英语中很多词类,尤其是名词,形容词,副词在汉译时往往可以转译成动词。

增词法

英汉两种语言,由于表达方式不尽相同,翻译时,除了转换词类外,还可在词量上作增减。增词法就是根据意义和句法上的需要增加一些词使译文更加忠实于原文的思想内容。为了使句子更加通顺流畅,在翻译时可以增加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等。如“Hewenthomeafterthebanquetsandconcerts.”如果直译为“在宴会和音乐会后,他回家了。”,意思似乎不够明确,但如果在名词前加上动词,译为“在参加完宴会和出席了音乐会之后”,这样就形成了两个动宾词组,句子就更通顺了。又如“Thecrowdsmeltedaway,”(人群渐渐散开了)。本句中,在动词前增加了副词“渐渐地”,使译文的表达更加确切。再如“Youshouldwashbeforemeal.”(你应该饭前洗手)。该句的宾语“手”其实是隐含在动词“wash”之后的,所以在翻译时要把宾语表达出来,在这里增加了名词。另外,英语中的数词往往能直接与可数名词连用,而汉语往往要借助量词来表达其形状,特征。如,abike一(辆)自行车,abaddream一(场)恶梦,aredsun一(轮)红日.

以上几个例子中,在汉译时都增加了量词,这样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省略法

前面提到的增词法是指增加一些词来使译文更通顺,省略法则是指原文有些词不需要译出来,删除一些可有可无,有之反而累赘或违背译文语言习惯的词。但省略并不是摒弃原文的思想内容,而是译文中虽无其词但明其意。现从语法角度和修辞角度分别举例加以探讨。第一,从语法角度看,可以省略代词,it,连接词,冠词,前置词等。根据汉语的习惯,前一句话已经出现主语,而后一句若是相同主语,则不需要重复使用。然而英语通常每句话都有主语,在翻译时应考虑到英汉在表达上的差异。如“Hewasthinandhelookedmiserable.”(他很消瘦,看上去很可怜),第二句话中的主语在翻译时已省略掉。英语中的物主代词在汉译时往往也可以省略。如“Heshruggedhisshouldersandshookhishead.”中的物主代词“his”不需要译出来,该句译为“他耸耸肩,摇了摇头”.在英语中,it也是一种代词,它常常作非人称用,此时,往往省略不译。如Sheglancedathiswatch;itwas7.(她一看表,是七点了)。另外,汉语词语之间的连接词不多,其逻辑联系常常是暗含的,英语则不然,连接词用得比较多,因此,英汉翻译时不需要把连接词译出来。第二,从修辞角度看,英语句子有些短语反复出现,英译汉时可作适当省略。“Appli-cantswhohadworkingexperiencewouldreceivepreferenceoverthosewhohadnot.”译为“应聘者有工作经验的优先录取。”如果不作省略,译成“应聘者有工作经验的比没有工作经验的优先录取”就显得罗嗦。

英汉翻译还有很多方法和技巧,如重复法,正反表达法,反正表达法,分句合句法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对比其异同,对于英语翻译教学是很重要的。本文对比研究了英语汉语在语言文字上最普遍最典型的特点和差异,提出几种适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供教师在翻译课教学时参考。当然,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在翻译时应根据原文的具体思想内容加以灵活运用,不应生搬硬套。总之,翻译是一种语言的创造性活动,经过实践积累总结的翻译理论和技巧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们可以用来指导和启发翻译实践,而翻译实践也是检验翻译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作为英语教师,在进行翻译课的教学时,应注意到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做到既重视翻译实践,也不忽视必要的翻译理论。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陈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J].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方梦之。英语汉译实践与技巧[J].天津翻译出版公司,1994.

[4]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J].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英汉翻译中的“忠实”

摘要: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英文写作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中英文背景的巨大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写作角度、方法、用词等的不同使得我们在英语写作中出现了很多错误。很多的实例证明,英语的学习言语错误与汉语干扰有直接的关系,即负迁移,也就是汉语之间的差异对外语学习造成的干扰以及与所学外语的某些特点、某些规则造成的干扰有关。

关键词:英汉翻译 表达方式 忠实 1 英文对同一事物的表达方式的不同造成的错误

词性错误

很多同学在英文写作时只注意所选词的词义,而忽视了该词的词性,造成用词错误的发生。

(1)My friend doesn’t afraid of dogs.

(2)His father adviced him not to fight with anybody.

例句1)把形容词误用为动词,而例句2)把名词误用为动词。这是由于基础不牢,对一些常用词不认真考证,导致用词的错误。

词形错误

在英文写作中经常会出现遗漏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形态,还有关于名词单、复数的错误,这是因为在汉语中,汉语的名词一般不分单、复数,也无可数、不可数之分,主谓间也不存在数的关系,谓语没有第三人称单数的问题,由于中英文用词这明显的区别,在英文写作时会写出这样的句子:

(1)There are many sheeps on the grassland.

(2)She look after 3 children.

例句(1)中,sheep被当作可数名词,其实它不可数名词。例句2)中,look应为第三人称单数looks。

虚词错误

英语虚词包括冠词、介词和连词,冠词和介词在汉语中根本就不存在,用错的几率很频繁,而唯一在汉语中可以对上号儿的连词显然起到了很是深远的负迁移的作用:

(1)He arrived Beijing yesterday.

(2)I bought the dictionary in 1980s.

(3)Although it is raining, but I go to school all the same.

在例句1)中,arrive是不及物动词,其后一定要用前置词in或at,所以arrive后应加in。例句2)中,英语中“…年代”前必须用定冠词,所以应改为“in the 1980s”。例句3)中,由于受到汉语“虽然…但是…”结构的影响而出错,所不同的是在英语中although…but只能用一个。

语境不同所选词也应不同,这是又一个易出错的地方

语境不同,用词也应不同,语境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着用词,因此在写作时必须要选用适合上下问的词语来选词,如不注意语境对选词的影响,就可能因用词不当而写出前后矛盾、不合逻辑的句子。

May I open the gate?The are in the room is too close.

此句从上下文看,说话者gate指的是房门,应该用door才合理,而gate指的是“院落的大门”,不符合上下文的表达。

2 翻译界在翻译的标准问题上很难达成共识,但有两条标准是大家所公认的忠实、通畅

所谓“忠实”,首先是指译文必须准确如实的传达原文的内容,对原文的意思既不能随意歪曲,也不能任意增减。内容除了指原文中所叙述的事实,说明的道理,描写的景物以外,也包括作者在叙述、说明和描写过程中所反映的思想、观点、立场和感情。“忠实”还指对原文风格的如实传达。译者者不能随意改动原作的风格面貌,如原作是口语体,就不能译做书面体;原作是粗俗的文体,就不能译成高雅的格调,也就是说,译者不能用自己的风格去代替原文的风格。

有些译者过分拘泥于原文的字面形式,译文晦涩难懂,不知所云

汉英翻译中,“忠实原著”一向是第一要求,是多少年来翻译理论和实践一直围绕的中心。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呼吁想要告诉大家对翻译的仅仅“忠实”已经满足翻译要求。《外国语》1998年第3期所载《从梦想到现实:对翻译学科的东张西望》一文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文中引勒菲弗尔语曰:“忠实只不过是多种翻译策略里头的一种,是某种意识形态和某种文学观结合之下才导致的产物。把它捧为唯一一种可能的、甚至唯―一种可容许的策略,是不切实际的、徒劳无益的。”文章作者据此及其他一些类似论点得出结论:“忠于原文不是理所当然的、唯一的标准,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绝对正确的标准。”

译者可否选择百分之三十、五十、七十的忠实

翻译的出现是出于文化交流的需要。在这一点上,完全可以把它比之于向国人介绍西洋绘画、西洋音乐,或者相反,把中国画或者中国的民族音乐介绍到国外去。无论这种介绍活动的其他目的怎样,在一个首要的、根本的目标上它们是一致的:向文化的接受者呈现原作的本来面貌。在这个起点上要求的是绝对忠实,我们并没有“百分之三十、五十、七十”的选择。

这时“忠实”就意味着一个客观存在的对象完完全全、不多不少的再现。但是我们无法把翻译与介绍绘画、音乐的类比坚持到底,其根本原因在于,两者所使用的媒介不同。钱钟书先生早就指出,“我们该辨清,假使绘画的媒介(medium)是颜色线段,音乐的媒介是音调,那末诗文的媒介不就是文字,是文字和文字的意义;假使我们把文字本身作为文学的媒介,不顾思想意义,那末一首诗从字形上看来。只是不知所云的墨迹,从字音上听来,只是不成腔调的声浪。”

到这时“忠实”就成了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缺乏客观性就缺乏可操作性。

但是,翻译的“忠实”标准并不是如此就能被轻易否定的。在实践中,人们可能牺牲一部分“忠实”,但这往往是为了保证更大部分的“忠实”能够实现,仍然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忠实”。事实上,―旦放弃对于忠实的主观追求,译者就没有理由停止在“百分之三十”,而会走向百分之十、百分之五甚至更少。对忠实的追求是维持原文与译文之间联系的纽带,这根纽带一旦被切断,也就无从被称之为译文,翻译也就随之不复存在。

3 结语

在翻译中,“忠实”固然重要,但只有忠实是远远不够的。翻译不是一字不落的复制,也不是不顾原著的表达肆意加上译者的思想随意篡改,翻译不仅要重现原文中所叙述的事实、所描述的景物更重要的还要重现作者在叙述、说明和描写过程中所反映的思想、观点、立场和感情及风格。

英汉翻译有关论文格式范文

英汉翻译过程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重要的阶段。只有在正确理解原文词义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表达原文。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论文导读: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语境与翻译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英汉翻译过程中的语境分析与翻译进行探讨。语境,语境分析与英汉翻译。

关键词:翻译,语境,语境分析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语境与翻译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境context,就是指语言文字一经使用后所处的言语环境。英国社会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马林诺斯基Bronislaw Kaspar Malinowski,1884-1942最早提出语境的概念,并指出语境是决定语义的唯一因素,舍此别无意义可言。

英国语言学家、伦敦学派的创始人弗斯John Rupert Firth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意义就是语言成分在语境中的功能。弗斯把马林诺斯基的语言环境概念加以扩充套件,指出除了语言本身的上下文以外,除了在语言出现的环境中人们所从事的活动之外,整个社会环境、文化、信仰、参加者的身份和历史、参加者的关系等,都构成语言环境的一部分。

英汉翻译时,语言语境是首先要考虑的语境因素。本文就英汉翻译过程中的语境分析与翻译进行探讨。

1.词义语境

在我们英语学习当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果脱离了语句及语境就很难确定这些词的词义。在具体的句子中,经常发生对词语本意理解不透彻,造成翻译失误。这时,就需要跟据上下文选定多义词的具体意义,排除同形异义词的干扰,挖掘该词在特定的上下文中的真正意义。

context一词最早用来指某一特定词、前后的词句,即词、短语、语段的前后关系。左右邻词对词义的影响是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它决定词的意义及翻译选词。如英语中“head”一词有好几个词义:

From head tofoot从头到脚

A head ofstate国家元首

One hundredhead of sheep一百头羊

王海芸1979—,女,汉族,河南新乡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Use your head动动脑筋

Two headsare better than one两人智慧胜一人

从语用学角度来看,语用用意分两类:暗含的和明说的。前者指言下之意语用意义,后者指字面意义符号意义。语义核的“头”就是“head”的符号意义字面意义,但这一符号意义并不等于语用意义语境意义。如果翻译时不考虑该词与左右邻词的关联,即句子,所译出的句子就会生硬、呆板。只能说是形似,而不能达到神似的完美境界。

2.句子语境

在实际翻译中,译者须经常从句子语境来推出词语的含义。人人都知道like是“喜欢”的意思。请看下面的一组句子:

1He likes maths more thanphysics.

他喜欢数学甚于喜欢物理学。

2 Like charges repel, unlikecharges attract.

相同的电荷相斥,不同的电荷相吸.

3 In the sun beam passing through the window there are finegrains of dust shining like gold.

在射入窗内的阳光里,细微的尘埃像金子一般在闪闪发光。免费论文,语境。

4 Like knows like.

英雄识英雄。

这四个句子中的同一符号like由于它所处的语境不同,因而它的意义也各不一样。根据其所处的语境应分别译为: “喜欢”、““相同的”、“像”、“英雄”。可见,离开了具体的句子语境,死死记住like就是“喜欢”,“喜欢”即是like,是很难理解翻译上述各句的。

3语篇语境

在实际翻译中,有时从一个句子中很难确定一个词的确切含义,往往需要从整个段落或整篇文章中获取其含义。篇章段落通常是一个有机整体,语言连贯语句关联,实际上就是一个语境,翻译的时候必须在语境中理解把握全文。免费论文,语境。

Last week I went to thetheatre, I had a very good seat. The play was very interesting I didn’t enjoyit. A young man and a young woman were sitting behind me. They were talking loudly.上星期我去剧院看戏。我的座位很好。这台戏也很有趣。可我没有得到乐趣。一对青年男女坐我的后面,他们高声交谈。

上例是《新概念英语》第二册中的一个故事,内容与文字都非常简炼。但是,翻译时如果不著眼于整个篇章,不考虑作者的意向和语篇情境,则完全可以将“I didn’t enjoy it”。译成“我并不欣赏此剧”。但这样翻译就完全背离了原作的本意,因为作者并非不喜欢该剧,而是被身后的两个年轻人搅得无法去欣赏。

4. 情景语境

情景语境指说话、语言、言语事件的时间地点。免费论文,语境。世界上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语言这个社会活动也不例外,每一话语行为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的。

一个词的词义和话语意义常常不仅仅是由其语言因素来确定,而是由词汇和话语所出现的情景来确定的。在“we looked for a long time before we found a spring”.句子中。“spring”在不同的情景中就有不同的意思:在安装弹簧床时,指的是弹簧。在修表时,指的是发条。免费论文,语境。如果几位旅行者在沙漠中终于找到点水喝时说了这句话,指的则是泉水。其“spring”所指的意思与前两种情况又大不一样。

任何语言活动都不可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语言活动发生的时间、地点,交际活动的主题内容,参与者的相互关系等情景语境因素决定话语的真正意义。例如:美国前总统里根Ronald Reagan获悉撒切尔夫人下野后,回忆两人间融洽关系时说了一句话:“It was clear to me that we were soul- mates when it came toreducing government and expanding economic opportunity ”.此句中,“soa1-mates”有“性情相投的人”、“挚友”;“情人”、“情侣”两个含义。里根在此表示对老朋友下野的慰藉,结合当时情景,毫无疑问,前者为本句意义,全句可译为:“显而易见,涉及到减少 *** 干预和扩大经济机会这一问题上,我俩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

5.文化语境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翻译涉及两种文化的交流沟通和移植。文化语境指的是源语和译入语所依附的文化、历史、社会背景。也就是指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免费论文,语境。由于各民族区域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及行为模式等的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特性,在跨文化的翻译中时常会遇到诸如误解原文、译文词汇空缺等情况。由于复杂的文化难以用翻译技巧加以弥补,处理此类翻译必须要对源语和译入语的文化有全面、透彻的认识和了解。将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必须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语境。如红楼梦中:

原文: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第五回。

译文:For hu *** andshe will have a mountain wolf. His object gained he ruthlessly beratesher。

此处语境在寓言中。“中山狼”出自明朝马中锡的《山狼传》讲的是中山上的一只狼中箭后,欲食救命恩人东郭先生的故事,它的语用隐含是:孙绍组恩将仇报,虐待相濡以沫的妻子。英国汉学家霍克斯Hawkes先生,借用了汉语拼音将“中山狼”译为“the Zhongshan wolf”。在无脚注的情况下,西方读者很可能不得要领,感到满腹疑惑:“Zhongshan”是狼的品种还是产地,这种狼有什么特别的吗?而我国翻译家杨宪益先生采用了增译手法,作了些变通,将“中山狼”译为“mountain wolf”。明示夫妻关系,突出“忘恩负义”的特别意义,基本上实现了原作的语用意图。如不十分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其翻译的译文语义偏离了原文的背景是不正确的。因此译者在翻译中一定要考虑译文的文化语境,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

再看下面容易误译的句子:

He has no mercury in him.他没有精神或毫无活力。

如果按照“mercury”最基本的意思,这句话就会译成“他体内没有水银”实际上,西方古代哲学家将“mercury”水银视为大地万物的元气,故“mercury”一词今仍可用来指活力或精神。免费论文,语境。只有正确了解了“mercury”这层意思之后,我们才会翻译出正确的句子来。

6.结语

综上所述,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对语境进行分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语境制约翻译,而翻译又依赖于语境。我们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要清楚语言中字句的组合是临时的,它们产生的意义具有相对临时性,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是不确定的,是潜在的。因此,在翻译时,不能只是局限于对孤立的词语或句子本身来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应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进行。所以翻译的过程中只有对语境进行分析,把握好特定的语言语境,对文章既做巨集观的掌握又做微观的分析,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翻译才能做到准确无误、优美得体。

参考文献:

[1]Firth, J. R .Papers in Linguistics [ 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2]裴文现代英语语境学[[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3]王建华语境层级与语义阐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4]曾绪语境分析与英汉翻译[J] 上海科技翻译 2004. 2

[5]杨宪益,戴乃迭.A Dream of Red Mansion [ M ].北京:外文出版社,1994.

[6]方祝根浅谈语境与翻译[J]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1

论文摘要: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语言都体现一定的文化特征,故文化因素对不同语言的翻译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从中西文化的相似形和差异性,包括不同的生活方式、认知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探讨,指出两种语言翻译中应注意的文化问题。

论文关键词:英汉翻译,文化因素,中西文化异同

1.引言

提高英汉翻译的水平涉及很多因素,但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文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语言的交流,文化差异对翻译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我们能正确处理其中涉及到的这些文化因素,对准确、标准地翻译将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文化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科学以及各种自然科学的成果,集中反映了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1]王鸽平,2001:15从狭义上讲,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涵盖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的工具,由于地域、职业、性别、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等的不同,人们所使用的语言也不相同。不同国家习俗各异,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因而表现在语言上也有差异。[2]冯庆华,2002:122例如,在翻译汉语中的“四面楚歌”、“项庄舞剑”、“指鹿为马”、“鸿门宴”等成语和习语时,若不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译出的文章就会令西方人士莫名其妙,不能确切理解。同样,在翻译以下习语:"tocarrycoalstoNewCastle"运煤到纽卡索,指多此一举,不必要的事,"theTrojanhorse"特洛伊木马,比喻暗藏敌人或危险,"towerofirony"象牙塔,比喻世外桃源[3]张培基等,1991:P161-163时,如不能熟悉这些习语中具有的浓厚民族、地方色彩的文化知识,很难找到让读者准确理解的汉语表达方式。

中西文化有其共同点。同时,中西文化因其产生的条件的不同,又必然存在差异。可见,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翻译者,除精通相应的语言形式外,还要扎实地学习该语言对应的文化知识。

3.中西文化的共同性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人类生活经历的共同性决定了两种语言不仅在表达形式上有着相同或相似的说法,而且它们在意义和修辞上也有相似之处。

例如在下列英汉翻译中,就利用英汉语言的这种相似性直截了当地套用两种语言对应的同义习语,即采用翻译中的直译法。例如:"topraisetotheskies"捧上天去,"tofishintroubledwaters"浑水摸鱼,"toaddfueltothefire"火上浇油等,还有一些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如"tolaughoffone'shead"笑掉牙齿,"toshedcrocodiletears"猫哭老鼠,"tospendmoneylikewater"挥金如土,"atsixesandsevens"七颠八倒[2]P162等等。然而中西文化的相似只是相对的、个别的,而歧义则是绝对的、普遍的。汉英两种语言反映各自的民族或地方特色,在某些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在互译时,应充分考虑这些文化因素的影响,保持其独特的文化特征,不宜生搬硬套对应语言中具有鲜明民族或地方色彩的表达方式去强译。例如,"Twoheadsarebetterthanone",虽和汉语习语“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有相同意义,但在翻译时不可简单地套用后者。因为诸葛亮是我国的一个历史人物,与原作上下文会形成矛盾。如果把它译为“一人不及两人智”,就比较合适,意思既接近,又可避免因历史文化因素引起的矛盾[3]张培基等,1991:P167。

政治、经济、文化的渗透交流和传播导致两种语言中各自出现大量的外来词。

这些外来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或改造了引进国的语言。在以形意为词汇主干的汉语中,虽不排斥音译的办法,但尽可能地倾向于意译的做法,而英语对待外来词则以音译为主。例如英语词汇中的"Kang炕","litch荔枝","jiaozi饺子"等。在英汉翻译中有的干脆是原文照搬,如“VCD,DVD,DNA,CT,SARS”等,这种直译法一开始令读者感到陌生,但一旦熟悉并掌握后,就等于把原词汇中的资讯以近乎保持本来面目的方式贡献给另外一种语言,丰富了它的词汇,也推进了民族间的文化融合,尤其是在当今时代,它对语言、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全球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4]潘绍中,2004:P9。

4.中西文化的相异性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中西方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中西两种语言在诸多方面的不同,既对语言学习造成一定障碍,也对英汉翻译产生很大的影响。

生活方式的差异对英汉互译的影响

由于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特征,无论是历史传统还是现实生活中,英语民族的生活多和海洋打交道,因而英语中有大量有关航海的词语;而在以大陆为主的汉语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形式,因而对中国人来讲,理解这些表达方式就较为困难。例如:"ableseaman"一级水平,"belefthighanddry"陷于困境,"give *** ."远远地躲开等[4]P194-195。

可见这些谚语多和航海有关,代表岛屿文化;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则以陆地为主,“树”、“蝼蚁之穴”、“路”、“前车之覆”等都体现着陆地文化[5]王振亚,2000:p138。

反之,汉语有许多关于江湖、山川、四季、农耕等方面的习语,在英语中也难找到现成的对应表达形式,译为英语时一般用意译的办法。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英语中虽有"Asyousow,soyoumustreap"的说法,但不如汉语具体形象。又如,青黄不接的季节Whencropwaseatenandthenextstillgreen,无孔不入totakeadvantageofeveryweakness,眉飞色舞tobeamwithjoy,运涛好久不来信了,一家子盼星星盼月亮tillhiswholefamilyworriedoverhimdayandnight。[6]吕瑞昌等,1985:P139

由于中国长期的农耕生活的影响,汉语中产生了大量与“食”有关的表达形式,而这些在英语中比较罕见,必须按实际含义和上下文去翻译。许多源自饮食的比喻,英语中没有对应形式,只有意译。例如,他抢了我的饭碗He'stakenthebreadoutofmymouth或He'stakenmyjobfromme,吃醋bejealous。[4]潘绍中,2004:P10

中西民族情感心理、认知方式的差异对语言翻译的影响

由于中西方在风俗习惯、礼仪、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导致许多词语在中西两种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缺乏对这些词语表达的文化含义的理解,会造成交际和翻译中的失误。英语民族的思维是个体的、独特的,而中国人注重整体、综合、概括思维。表现在语言上,英语偏好用词具体细腻,而汉语用词概括模糊。例如“说”一词,英语有“say,speak,tell”等,这些词使语言简洁准确,又富于变化,形象生动。而汉语往往趋向于泛指,在“说”前加副词修饰语,如,语无伦次地说,低声地说,嘟嘟囔囔地说[5]王振亚,2000:P217。

中国文化习惯从整体上、直观上看问题,强调社团和集体的价值;英美文化习惯于逻辑分析,强调个人为中心,因而导致语言表达上的种种差异。例如,在姓名、时间、地址的表达方式上,中英两种语言的行文方式明显地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文化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区域性;而西方文化则正好相反。

中西文化中价值观的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价值观指人的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人情等为人处世准则的观念。一般认为是特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核心,表现在两种语言中,会对语言理解和翻译造成很多障碍,足以引起翻译工作者的重视。

中国文化中以儒家文化为主,其种族亲属和社会关系表达得十分清楚和严格,不容丝毫的含混和马虎;而对崇尚新教、个体文化价值的英语民族来说,这种亲属关系就笼统宽松得多。表现在两种语言中,英语一般只用uncle和aunt表示对非直系长一辈的称呼,对小一辈只用nephew和niece,而对同辈不分长幼用brother和sister,甚至不分男女概称cousin,这在汉语中是不容许的,因为汉语中对此类关系分得十分详细。所以在英译汉中,要找准汉语对应的词语,必须先弄清辈分和亲属、社会关系。而在汉译英中,这些复杂的亲属关系词语就要适当简化。

英语民族崇尚个人主义,个人至上主义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特点。体现在语言中,例如:AnEnglishman'shouseishiscastle英国人的家是他们的城堡,意味着没有理由不可以去无故打扰别人或没有预约不可以贸然拜访某人;Evenreckoningmakelongfriends明算账,友谊长;Tellmoneyafteryourownfather亲父子明算账[5]王振亚,2000:P128等,这些都表明西方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中国文化中以谦虚为美德,所以对别人的赞扬、夸奖常礼仪性地予以否认。如"YouspeakexcellentEnglish",中国人常说"no,no";而西方人崇尚自我奋斗,常会对别人的赞扬乐于接受并表示感谢,积极地回答“Thankyou!”。

中西方文化中由于长期不同的宗教信仰,决定了两种语言中许多表达方式的差异。英美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基督教传统,而中国人长期信仰佛教、儒家学说。因而在翻译时要顾及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特别是有关宗教意义的词语。例如:Manproposes,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MillsofGodgrindslowbutsure天网恢恢,疏而不漏,Godhelp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3]张培基等,1991:P188等。

5.结语

应该说,在从事英汉翻译时,我们必须要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密切联络,掌握中西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正确处理翻译中所涉及到的文化因素,从而更标准、更准确地促进翻译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鸽平.关于《中国文化概况》中名词的翻译问题[A].语言文学与文化 [C]. 北京:智慧财产权出版社,2001.

2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 张培基等. 英汉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1.

4 潘绍中.谈谈汉英对译中的文化因素[J]. 中国翻译,2004 3.

5 王振亚. 语言与文化[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 吕瑞昌等. 汉英翻译教程[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5.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对比其异同,对于英语翻译教学是很重要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翻译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英汉语言的异同及其翻译策略

在英汉翻译中,两种语言在词汇方面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词的意义,词的顺序和词的搭配能力三个方面;从句法方面来说,英语和汉语在句子结构,句子顺序和其他一些表达方式上则有各自的特点。下面笔者就从词汇现象和句法现象两方面来探讨英汉的对应程度如何,以及根据这些对比,在进行翻译实践时,应该运用哪些翻译技巧。

1、英汉语言的对比

英汉词汇现象的对比

首先,从词的意义方面来看。词汇作为语言的三要素之一,相比于语音和语法,它的变化最快。随着社会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在语言中一方面增加了新词,一方面旧词增添了新的意义。人类发明轮船以前,用的是帆船,英语“sail”一词原意为“帆”,短语“setsail”,就有张帆起航之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帆船逐渐被用煤,柴油,甚至是用核动力的轮船所代替。自从潜艇出现后,“sail”这个词又增添了“潜艇指挥塔”的新含义。这就是词义的发展变化,我们在对比英汉语言时,应该明确它们的对应情况是随着时间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着的。英语词汇在汉语里的对应程度,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情况。第一,完全对应。英语中的词所表达的意义,可以在汉语里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来表达。如“computationallinguistics”(计算语言学),“”(美国国务院)。这主要是一些已有通用译名的专用名词,术语和生活中常见事物名称等。第二,部分对应。英语中有些词和汉语中的词汇在词义上只能部分对应,体现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如“morning”(上午,早晨),“gun”(枪,炮),一个英语单词相对应有较多的汉语意义.第三,无对应。

英语中有些词或汉语里有些词在对方语言里找不到对应的词来表达。这主要是指一些新词以及反映社会特殊风俗和事物的词。如英语单词“beddo”(指的是一种多用途的床),“plumber”(美国调查政府雇员泄密的特工),“brunch”(为了休闲和放松,通常周日才吃的早午餐);汉语里如“八仙桌”,“太师椅”等在英语中都无法找到对应的词。最后,英语中很多词都是一词多义,分别与汉语中几个词对应。对于这些多义词的具体意义,要联系上下文来确定。比如“time”一词,在“havenotimetodosomething”中,它的意思是时间;在“Thetimesaredifferent.”中,意思为时代;在“Imetherseveraltimes.”一句中,它指的是次数。可见一个单词可能会有很多词义,意思随着不同的使用场合而不同。

其次,从词的搭配能力方面看。英语和汉语在词的搭配能力上有差异,一个英语单词往往可以搭配很多其他的单词,来表达不同的汉语意思。以单词“cut”为例,可以用于以下短语之中,如cutcake{切蛋糕},cutwheat(割麦子),cutfingernails(剪指甲)。由此可见,cut的搭配能力很强,可以用于“cake,wheat,fingernails”,而汉语就需要分别用“切,割,剪”来搭配.在翻译时,要注意英汉语在搭配能力上的差异,译文选词要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如“Sheworeapairofsunglassesandawhitedress.”一句中,wear分别搭配了两个名词“sunglasses”,和“dress”,应译为“戴太阳镜”和“穿连衣裙”.

最后,从词的顺序方面看。英汉句子中主要成分如主语,谓语动词,宾语的词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定语的位置和状语的顺序在英汉语中则有同有异,变化多样。例如,汉语句子“他们在教室里唱歌”,翻译成英语是“Theyaresingingintheclassroom.”,汉语中状语“在教室”是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而英语中状语“intheclassroom”,放在了谓语动词的后面。又如英语中时间或地点状语之间的排列顺序是从小到大,而汉语的顺序是从大到小。如“.”,译为“她出生于1990年10月1日上午8点。”另外,定语的位置在英语和汉语中也有差异,英语单词作定语时通常放在它所修饰的词的前面,但有时也后置,如“aninterestingstory”中,定语“interesting”是放在被修饰词“story”的前面;而“somethinginteresting”,当中定语“interesting”放在被修饰的词的后面。然而汉语的定语一般前置。

英汉句法现象的对比

在翻译中,英汉句子结构有时不需要转换,有时则要根据情况进行转换,这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英汉句法现象上的差异,主要就体现在句子结构和句子顺序两个方面。

句子结构的转换分以下几种情况,将英语简单句转换为汉语复合句,将英语复合句转换为汉语简单句,英语倒装句转换为汉语正装句,英语被动结构转换为汉语主动结构等。如“Shedoesn'tknowwhatlifemeanstoher.”这句话在译为中文时,可将英语中的主从复合句转换为汉语的简单句,译为“她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在英语中,为了突出重点和上下文语气的需要,常常用倒装结构,而汉语一般不倒装,此时应将英语倒装句译为汉语正装句。

另外,英汉的句子顺序,这里指的是主句,从句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它们的先后位置也不完全一样。

现以英汉复合句中的时间顺序为例。英语主从复合句中,表时间的从句既可以放在主句之后,也可以放在主句之前,位置很灵活。而汉语则会按照比较严格的时间先后顺序,将先发生的事陈述,之后陈述后面发生的事。如“AfterIhadmydinner,IwatchedTV.”英语句中,不论动作发生的先后顺序,主从句位置可以互换。若将此句翻译为汉语句子,则应先说先发生的事:

“吃完晚饭后,我看电视”.表示因果的英语复合句也是一样,因果顺序较为灵活,而汉语的习惯表达是因在前,果在后。

2、英汉翻译技巧

通过以上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和句法现象的对比,可以看出两种语言各有特点,在翻译时根据这些特点,可以运用一些翻译方法和技巧来表达语言形式的思想内容。英汉翻译常用的方法和技巧很多,如词义的选择,引申,词类转译,增词法,省略法,正反表达法,分句合句法,各种从句的译法,习语,拟声词的译法等。现根据上文提到的英汉差异,从分析语言的特点入手,着重选择几种翻译技巧加以说明。

词义的选择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一词多义,一词多类的现象,同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不同的词义,属于几个不同的词类。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就要根据英汉词汇的对应情况,选择和确定关键词的意义,有时还需要对词进行引申和选择其褒贬意义。选择词义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其一,根据词在句中的词类和联系上下文,看词在句中的搭配关系。如在“Likechargesrepel,unlikechargesat-tract.”一句中,根据分析词类,判断出“like”是形容词,汉语意思是“相同的”,全句翻译为“同性电荷相排斥,相异电荷相吸引”.

“like”除了作形容词外,还可以作动词和介词。如“Tomlikestoplayfootball.”中,“like”作动词“喜欢”讲.“Herhairisshininglikegoldinthesunbeam.”中,like作介词“像”讲.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要选择正确的词义,可以根据该词在句中的词类来确定。另一方面,英语中同一个词,同一词类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也有不同的含义,必须结合上下文再根据词的搭配来确定某个词在特定场合中的意义。如以下几句话中的“serve”一词,都作动词,但根据上下文,可以确定它的词义是不同的。“.”中译为“任职”;在“Histwodaughtersandasonservedinthearmy.”中译为“服役”;在“Itisyourturntoserve.”中,译为“发球”.

英语中,常用一个表具体形象的词来表示一种概念或一种属性,而汉语常用抽象的概念。在翻译时,要注意到英汉在表达习惯上的差异,不能逐词死译,应根据上下文和逻辑关系将该词的意义作进一步的引申.如,“Everylifehasitsrosesandthorns”中的“rose”(玫瑰)和“thorn”(刺)这两个具体形象不能直译,而要引申为“甜”和“苦”.整句话译为“每个人生都有自己的苦与甜”.又如,“Ihavealittlemoneyputasideforarainyday.”此句中的“rainyday”不能译为“下雨天”,而是一个抽象概念,指急需用钱之时。

转译法

在英汉翻译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就不能“一个萝卜一个坑”来死搬硬套,有些词在翻译时需要转换词类,这样才能使译文流畅自然。词类的转译法就是指将原文的词类转译为其他的词类,如英语名词转译为汉语动词,例句“.”中的“teacher”是名词“教师”,在翻译时可转译为动词“教”,本句译为“我想她会教得比我好”,如果译为“我想她会是比我好的教师”就显得死板生硬。形容词有时也可以转译为名词。英语中有些形容词加定冠词可以表示一类人,汉译时就要把形容词译为名词。如“Wewilldoourbesttohelpthesickandthewounded”中的形容词“thesickandthewounded”要译为名词“病人和伤员”.英语中还有一些形容词表感觉,情绪,如“angry,confident,afraid,aware,concerned,ashamed,thankful”等,这类形容词放在系动词后作表语用时,往往可以转译为汉语动词。

如“Heisawareofhismistakes.”此句中形容词aware应译为动词“知道”.英语和汉语比较起来,汉语中动词用得比较多。根据这一特点,英语中很多词类,尤其是名词,形容词,副词在汉译时往往可以转译成动词。

增词法

英汉两种语言,由于表达方式不尽相同,翻译时,除了转换词类外,还可在词量上作增减。增词法就是根据意义和句法上的需要增加一些词使译文更加忠实于原文的思想内容。为了使句子更加通顺流畅,在翻译时可以增加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等。如“Hewenthomeafterthebanquetsandconcerts.”如果直译为“在宴会和音乐会后,他回家了。”,意思似乎不够明确,但如果在名词前加上动词,译为“在参加完宴会和出席了音乐会之后”,这样就形成了两个动宾词组,句子就更通顺了。又如“Thecrowdsmeltedaway,”(人群渐渐散开了)。本句中,在动词前增加了副词“渐渐地”,使译文的表达更加确切。再如“Youshouldwashbeforemeal.”(你应该饭前洗手)。该句的宾语“手”其实是隐含在动词“wash”之后的,所以在翻译时要把宾语表达出来,在这里增加了名词。另外,英语中的数词往往能直接与可数名词连用,而汉语往往要借助量词来表达其形状,特征。如,abike一(辆)自行车,abaddream一(场)恶梦,aredsun一(轮)红日.

以上几个例子中,在汉译时都增加了量词,这样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省略法

前面提到的增词法是指增加一些词来使译文更通顺,省略法则是指原文有些词不需要译出来,删除一些可有可无,有之反而累赘或违背译文语言习惯的词。但省略并不是摒弃原文的思想内容,而是译文中虽无其词但明其意。现从语法角度和修辞角度分别举例加以探讨。第一,从语法角度看,可以省略代词,it,连接词,冠词,前置词等。根据汉语的习惯,前一句话已经出现主语,而后一句若是相同主语,则不需要重复使用。然而英语通常每句话都有主语,在翻译时应考虑到英汉在表达上的差异。如“Hewasthinandhelookedmiserable.”(他很消瘦,看上去很可怜),第二句话中的主语在翻译时已省略掉。英语中的物主代词在汉译时往往也可以省略。如“Heshruggedhisshouldersandshookhishead.”中的物主代词“his”不需要译出来,该句译为“他耸耸肩,摇了摇头”.在英语中,it也是一种代词,它常常作非人称用,此时,往往省略不译。如Sheglancedathiswatch;itwas7.(她一看表,是七点了)。另外,汉语词语之间的连接词不多,其逻辑联系常常是暗含的,英语则不然,连接词用得比较多,因此,英汉翻译时不需要把连接词译出来。第二,从修辞角度看,英语句子有些短语反复出现,英译汉时可作适当省略。“Appli-cantswhohadworkingexperiencewouldreceivepreferenceoverthosewhohadnot.”译为“应聘者有工作经验的优先录取。”如果不作省略,译成“应聘者有工作经验的比没有工作经验的优先录取”就显得罗嗦。

英汉翻译还有很多方法和技巧,如重复法,正反表达法,反正表达法,分句合句法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对比其异同,对于英语翻译教学是很重要的。本文对比研究了英语汉语在语言文字上最普遍最典型的特点和差异,提出几种适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供教师在翻译课教学时参考。当然,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在翻译时应根据原文的具体思想内容加以灵活运用,不应生搬硬套。总之,翻译是一种语言的创造性活动,经过实践积累总结的翻译理论和技巧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们可以用来指导和启发翻译实践,而翻译实践也是检验翻译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作为英语教师,在进行翻译课的教学时,应注意到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做到既重视翻译实践,也不忽视必要的翻译理论。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陈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J].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方梦之。英语汉译实践与技巧[J].天津翻译出版公司,1994.

[4]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J].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英汉翻译中的“忠实”

摘要: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英文写作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中英文背景的巨大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写作角度、方法、用词等的不同使得我们在英语写作中出现了很多错误。很多的实例证明,英语的学习言语错误与汉语干扰有直接的关系,即负迁移,也就是汉语之间的差异对外语学习造成的干扰以及与所学外语的某些特点、某些规则造成的干扰有关。

关键词:英汉翻译 表达方式 忠实 1 英文对同一事物的表达方式的不同造成的错误

词性错误

很多同学在英文写作时只注意所选词的词义,而忽视了该词的词性,造成用词错误的发生。

(1)My friend doesn’t afraid of dogs.

(2)His father adviced him not to fight with anybody.

例句1)把形容词误用为动词,而例句2)把名词误用为动词。这是由于基础不牢,对一些常用词不认真考证,导致用词的错误。

词形错误

在英文写作中经常会出现遗漏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形态,还有关于名词单、复数的错误,这是因为在汉语中,汉语的名词一般不分单、复数,也无可数、不可数之分,主谓间也不存在数的关系,谓语没有第三人称单数的问题,由于中英文用词这明显的区别,在英文写作时会写出这样的句子:

(1)There are many sheeps on the grassland.

(2)She look after 3 children.

例句(1)中,sheep被当作可数名词,其实它不可数名词。例句2)中,look应为第三人称单数looks。

虚词错误

英语虚词包括冠词、介词和连词,冠词和介词在汉语中根本就不存在,用错的几率很频繁,而唯一在汉语中可以对上号儿的连词显然起到了很是深远的负迁移的作用:

(1)He arrived Beijing yesterday.

(2)I bought the dictionary in 1980s.

(3)Although it is raining, but I go to school all the same.

在例句1)中,arrive是不及物动词,其后一定要用前置词in或at,所以arrive后应加in。例句2)中,英语中“…年代”前必须用定冠词,所以应改为“in the 1980s”。例句3)中,由于受到汉语“虽然…但是…”结构的影响而出错,所不同的是在英语中although…but只能用一个。

语境不同所选词也应不同,这是又一个易出错的地方

语境不同,用词也应不同,语境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着用词,因此在写作时必须要选用适合上下问的词语来选词,如不注意语境对选词的影响,就可能因用词不当而写出前后矛盾、不合逻辑的句子。

May I open the gate?The are in the room is too close.

此句从上下文看,说话者gate指的是房门,应该用door才合理,而gate指的是“院落的大门”,不符合上下文的表达。

2 翻译界在翻译的标准问题上很难达成共识,但有两条标准是大家所公认的忠实、通畅

所谓“忠实”,首先是指译文必须准确如实的传达原文的内容,对原文的意思既不能随意歪曲,也不能任意增减。内容除了指原文中所叙述的事实,说明的道理,描写的景物以外,也包括作者在叙述、说明和描写过程中所反映的思想、观点、立场和感情。“忠实”还指对原文风格的如实传达。译者者不能随意改动原作的风格面貌,如原作是口语体,就不能译做书面体;原作是粗俗的文体,就不能译成高雅的格调,也就是说,译者不能用自己的风格去代替原文的风格。

有些译者过分拘泥于原文的字面形式,译文晦涩难懂,不知所云

汉英翻译中,“忠实原著”一向是第一要求,是多少年来翻译理论和实践一直围绕的中心。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呼吁想要告诉大家对翻译的仅仅“忠实”已经满足翻译要求。《外国语》1998年第3期所载《从梦想到现实:对翻译学科的东张西望》一文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文中引勒菲弗尔语曰:“忠实只不过是多种翻译策略里头的一种,是某种意识形态和某种文学观结合之下才导致的产物。把它捧为唯一一种可能的、甚至唯―一种可容许的策略,是不切实际的、徒劳无益的。”文章作者据此及其他一些类似论点得出结论:“忠于原文不是理所当然的、唯一的标准,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绝对正确的标准。”

译者可否选择百分之三十、五十、七十的忠实

翻译的出现是出于文化交流的需要。在这一点上,完全可以把它比之于向国人介绍西洋绘画、西洋音乐,或者相反,把中国画或者中国的民族音乐介绍到国外去。无论这种介绍活动的其他目的怎样,在一个首要的、根本的目标上它们是一致的:向文化的接受者呈现原作的本来面貌。在这个起点上要求的是绝对忠实,我们并没有“百分之三十、五十、七十”的选择。

这时“忠实”就意味着一个客观存在的对象完完全全、不多不少的再现。但是我们无法把翻译与介绍绘画、音乐的类比坚持到底,其根本原因在于,两者所使用的媒介不同。钱钟书先生早就指出,“我们该辨清,假使绘画的媒介(medium)是颜色线段,音乐的媒介是音调,那末诗文的媒介不就是文字,是文字和文字的意义;假使我们把文字本身作为文学的媒介,不顾思想意义,那末一首诗从字形上看来。只是不知所云的墨迹,从字音上听来,只是不成腔调的声浪。”

到这时“忠实”就成了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缺乏客观性就缺乏可操作性。

但是,翻译的“忠实”标准并不是如此就能被轻易否定的。在实践中,人们可能牺牲一部分“忠实”,但这往往是为了保证更大部分的“忠实”能够实现,仍然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忠实”。事实上,―旦放弃对于忠实的主观追求,译者就没有理由停止在“百分之三十”,而会走向百分之十、百分之五甚至更少。对忠实的追求是维持原文与译文之间联系的纽带,这根纽带一旦被切断,也就无从被称之为译文,翻译也就随之不复存在。

3 结语

在翻译中,“忠实”固然重要,但只有忠实是远远不够的。翻译不是一字不落的复制,也不是不顾原著的表达肆意加上译者的思想随意篡改,翻译不仅要重现原文中所叙述的事实、所描述的景物更重要的还要重现作者在叙述、说明和描写过程中所反映的思想、观点、立场和感情及风格。

语言是思维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语言特征往往反映着不同地域、民族的思维习惯差异。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篇1 浅探英汉委婉语对比 摘 要: 本文应用范畴和构造手段对英汉委婉语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可以了解委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社会 文化 现象。研究英汉委婉语的异同,有助于我们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风俗与文化。 关键词: 英汉委婉语 应用范畴 构造手段 一、引言 委婉语euphemism源自希腊语,由词头“eu”(good)和词干“phemism”(speech)构成,意为吉利之语(words of good omen)或优雅的说法(good speech)。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我们可以了解委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社会文化现象。委婉语的产生和发展是不同社会心理和语言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委婉语反映了不同社会的发展、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文化。 二、英汉委婉语应用范畴的对比 1.关于疾病的委婉语 生病是人们忌讳说的,因而东西方人常常用委婉语表达。在现代英语中,多用trouble婉指病,如heart trouble,lung trouble等。cancer的委婉语为“the Big C”或“long illness”,“terminally ill”。性病在英语里被称为“social disease”,“the French disease”,“certain disease”,“communicable disease”。汉语里人们把这种病称为“花柳病”、“富贵病”、“那种病”。汉语中,我们把“生病”称作“身体不好”、“身体欠安”,说“癌症”为“不治之症”。 而在身体缺陷方面,英语中婉称crippled(残疾)为physically handicapped(有生理缺陷的)或者用disabled,the inconvenienced表示crippled(瘸子),用imperfect hearing(听觉不完美)代替the deaf(聋子),用visually retarded(视力有障碍的)代替the blind(瞎子、盲人)。在汉语中,四肢残疾称“手脚不灵便、走路不便”,偏瘫称“半身不遂”等,秃顶婉称“谢顶”,耳朵聋称“耳背、耳朵不灵”。其他的还有“挨了一下子”、“划了个口子”等代称“受伤”。 2.关于性的委婉语 从古至今,各民族对性爱及与其相关的一些说法均持谨慎态度。随着人类的进步,也出现了一些开放性的说法,但其主流仍然采用回避、模糊、委婉的说法。英语中谈及性行为的委婉语有make love,to have sex with,to go to bed with etc.汉民族历来对性行为持封闭态度,谈及性行为时总是遮遮掩掩,含混模糊。汉语中表达性爱的委婉语有:同房、夫妻生活、房事、云雨之事、那种事等。在谈到性行为不检点时,英语中有free love,trial marriage,love companion,mixed singles等模糊与中性化的委婉语。汉语中则采用较严厉的贬义词抨击不检点的性行为。如男盗女娼、三者插足、寻花问柳、水性杨花等。对于妓女这一令人鄙弃的角色,西方社会给予了许多雅号,如,street walker,street girl,a woman of the town,pavement princess。谈到怀孕时,英汉两种语言均用委婉语,如英语很少直接说pregnancy(怀孕),而说be in the family way,in an interesting condition,in a delicate condition,knitting little bootees etc.汉语则说,有喜了、要当妈妈了、身怀六甲等。 3.关于死亡的委婉语 古今中外,无论东西方,“死亡”都是一个避讳莫深的话题。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尽量回避“死亡”二字而尽可能用委婉语代替。虽然英汉语中都有很多表示“死亡”的委婉语,但其中的差异具体表现在: (1)英汉表达死的委婉语在体现社会地位上大相径庭。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制度对中国文化影响颇深。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西方人笃信__,认为人都是上帝创造的,故生来人人平等。英语中有一条古老的格言:Popes,Kings,beggars,and thieves alike must die.头衔和地位并不能免人一死。在死神面前,卑贱者和高贵者一律平等。 (2)由不同的宗教文化带来的表达差异。英语中die的很多委婉语来自《圣经》,如to go to a better place/world(到一个更美好的地方、世界),to go to Heaven/Paradise(进入天国)。汉语中,入佛门的则说“迁化、圆寂、舍生”等;对信仰道教的则说“蝉脱、羽化、别驾、遁化”等。 (3)因价值观念的不同,英汉委婉语也不同。汉语中表“死亡”的委婉语还有褒贬之分,如壮烈牺牲、慷慨就义、为国捐躯等。英语国家的民族英雄常常受人敬仰,在英语里找到一些表示为国家或事业而捐躯的委婉词语,如bite the dust/the ground,fire one’s last shot,give one’s life,kiss the dust lay down one’s life。 4.有关“低微职业”的委婉语 在英汉这两种语言里,职业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因为它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为提高某些职业的社会地位,人们往往使用委婉语加以美化。这种现象在现代英语中俯拾皆是:把maid(女仆)或housekeeper(女管家)称为domestic help(家务助手)、day-help(白天帮工)或live-in help(住家帮手);一般服务员也升级为service manager(服务管理人员);butcher(屠夫)也改称为meat technologist(肉类技术专家);garbage collector(垃圾收集工)也称sanitation engineer(环境卫生工程师)。 现代汉语也有类似的职业委婉语,“理发师“成了“发型设计师”,理发店也随之改成了发型设计中心,“佣人”成了“家政人员”,“厨子”婉称为“大厨”、“大师傅”,用“服务员”代替“跟班、听差、跑堂”,“司机”代替“车夫”等。这些职业委婉语的使用一方面反映出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和追求高雅的心理趋势,另一方面体现出现代人的尊重意识和平等观念。 5.关于年龄上的委婉语 英语中有关老的委婉语很多,这与其文化密切相关。美国文化以个人主义为中心,讲究独立与隐私,子女成人后即与父母分居,老人生活孤单寂寞,于是老成了生活中的一大忌。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老的委婉语。如:senior citizen,advantage in the age,the mature,seasoned man等。 同时人们把晚年称为golden years(黄金年华),养老院并非理想去处,也被婉称为a home for adults(成人之家)、a rest home(休养所)等。然而在中国,情况却正好相反,因为中国历来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观念和价值观。在中国,“老”字带敬意,是资历和地位的象征。人们有时还倚老卖老,以老为荣。 如什么“老板、老大、老总、老师、老师傅”等。汉语中类似“年老”的委婉语也很多,如:古稀之年、高龄、高寿、桑榆、夕阳红等。同时,中国人还常把老字放在姓氏的前面或者后面,来称呼那些德高望重的老年人,以表尊重,如:老赵、王老。这体现了中国重视老人的价值观,而这些在英美文化中是不可思议的。可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态度可能截然相反。 三、英汉委婉语构造手段的对比 由于英汉民族的语言不同,两种语言在文化、语言形式和 思维方式 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英汉委婉语的差别正是由于两种语言的语言特点差异所造成的,主要体现在英汉委婉语各自的词汇形态特点、语义特点和语法特点等方面。英语是一种拼音文字,通过语音及语法手段构成委婉语,或拼写形式的变异,达到委婉的目的,汉语却侧重于词汇手段。 英语委婉语的构成方式: (1)缩略(Abbreviation):ladies代替ladies’ room,婉指女厕所。 (2)尾脱落(Apocopation):lav代替lavatory(厕所)。 (3)首字母缩略(Initiating):.代替body odor(狐臭)。 (4)逆生(Backforming):ecnop 代替ponce,婉指“拉皮条的人”。 (5)音节或字母重复(Reduplication)pee-pee=piss(小便)。 (6)音节扭曲(Phonetic Distortion)Cripes=Christ(基督)、God(上帝)。 (7)混合词(Blend word):gezunda=This object“goes under”the bed.(那东西放在床底下,即“夜壶”)。 (8)小词(Diminutive):heinie=hind end(后端,即“臀部”)。 汉语委婉语独特的构成方式: (1)拆字法。如:张俊氏道:“胡子老官,这事你作法便了,做成了,少不得言身寸。”(“谢”拆开后即“言”、“身”、“寸”)。(《儒林外史》第32回) (2) 歇后语 法。人们在做一些消极评论时,常会借助一些歇后语来缓冲过于直白的语气,以达到委婉的目的。比如骂人时说:茶壶里的水(滚开)。 (3)换字法。例如,北方话口语中常说“扯蛋”,书面语转写时,换成“扯淡”。 (4)符号替换法。例如:“×你妈!你怎么不说话,哑巴吗?” (5)反义法。所谓反义就是指与禁忌语的意义相反。如广州人把“气死我”说成“激生我”;把“笑死我”说成“笑生我”。显然,生与死是 反义词 ,这里用“生”避开了“死”。 三、结语 笔者对英语和汉语中的委婉语从应用范畴与构造手段两方面进行了比较,试图找到两种语言中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委婉语不仅仅是修辞现象、语言学现象,更蕴含浓厚文化内涵、民族特征。在各个国家的日常交往及工作中,委婉语的运用极为广泛,它可以润滑和协调人际关系,使交际活动顺利进行。充分认识其构造手段、形式特点、发展规律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风俗与文化,从而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邓志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束定芳,徐金元.委婉语研究:回顾与前瞻[J].外国语,1995(5). [3]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刘瑞琴.英汉委婉语对比与翻译[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 关于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篇2 浅谈英汉词缀对比研究 【摘 要】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两者在构词法上有着巨大的差别。分析了这两种语言的词缀,通过前缀和后缀的词缀对比,会给英语教学以及英汉互译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词缀;前缀;后缀;对比 1 词缀的定义 词缀法是把词缀附加在词根上构造新词的 方法 (陈,1991),也叫做派生法。总的来说,前缀起着语义功能,而后缀有语法功能。在英语中,它是一种重要的构词法,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它在新的 英语单词 中占。在汉语中,由词缀法构成的词非常少,然而词缀化是汉语本身发展的自然趋势(吴,2001)。 2 英汉前缀对比 英汉前缀的不同反映在英语比汉语有更多的前缀。英语前缀是构词主要的成分,仅次于词根。整体来说,英语派生过程比汉语更复杂、更多样化。 英语前缀的分类 英语前缀大多只是改变词义而不改变词性,所以英语单词是在意义的基础上分类的,英语前缀可以分为九类,列举如下: 汉语前缀的分类 汉语的前缀表示语法意义,其首要功能是改变词性,这种功能相当于英语的后缀,这是两种语言最大的区别。汉语的前缀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只是为了构词,如“老”,老婆、老大、老虎;“阿”,阿爹、阿婆。另外一类不全是语法的性质,可能会改变词性,汉语前缀根据意义可以划分为以下类型。 汉语前缀和其相对应的英语形式: 1)否定前缀 不人道 inhuman 非正式 informal 不科学 unscientific 非导体 nonconductor 无形 invisible 无条件 unconditional 2)态度前缀 反建议 counterproposal 亲美 pro-American 反常 abnormal 伪政府 pseudo-government 反社会 anti-social 3)程度或大小前缀 超自然 supernatural 泛非 pan-African 超音速 hypersonic 次大陆 subcontinent 准学者 quasi-scholar 4)数字前缀 半封建 semi-feudal 单边 unilateral 半人半神 demigod 单晶体 monocrystal 双音节 disyllabic 多中心 polycentric 双语 bilingual 多级 multipolar 英汉前缀的对比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推测出两种语言的大多数前缀都有对应关系。总体来说,英语前缀在不改变词性的基础上,对词根起着语义功能,而汉语前缀具有语法的功能,更倾向于语义分类。 然而,在两种语言中,由相对应的前缀构成的派生词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就是说,一种语言中的派生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有着相同意义也可能不是派生词。例如,“不毛”在汉语中是个派生词,由前缀“不”和名次“毛”组成。在英语中相对应的词是“barren”,是个单词素的词。同样,英语中派生名词“non-smoker”是由一个前缀“non-”和一个名词“smoker”组合起来的,在汉语中是个名词词组“不吸烟的人”。 许多前缀具有多种意义,这种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即一种语言的前缀在另一种语言中具有几种意义,反之亦然。英语前缀“a-”有三种意思:a. 强调原来的意思,如await; b. 改变词性和意思,如awash; c. 非、不, atypical。在汉语中,前缀“不”可以用英语中不同的前缀来表示,如un-, il-, ir-, a-等。 3 英汉后缀对比 与英语相比,汉语中表示人的后缀比指示状态和动作等的后缀多。两种语言的后缀都是加在词根之后。 英语后缀的四种范畴 英语后缀是对原来的词的一种修饰,它改变了词原有的词性。英语后缀有四种类型:名词后缀、形容词后缀、副词后缀和动词后缀。当词根加上这些后缀后,分别形成名词、形容词、副词和动词。 汉语后缀的分类 与英语后缀不同,汉语后缀主要构成名词。加上后缀的词根几乎限于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尤其是名词。下文选择了若干汉语后缀和所对应的英语后缀。 1)名词后缀 ①表示代理人和职业的后缀 专家 specialist 教员 teacher 银行家 banker 打字员 typist 发明家 inventor 技术员 technician 读者 reader 讲师 lecturer 逃亡者 escapee 工程师 engineer 马克思主义者 Marxist 魔术 师 magician 助手 assistant 积极分子 activist ②表示属性、状态和学说意义的后缀 灵活性 flexibility 创造性 creativity 正确性 correctness 湿度 humidity 长度 length 唯心论 idealism 相对论 relativity 社会主义 socialism 达尔文主义 Darwinism 电子学 electronics ③表示亲昵或轻蔑意味的后缀 胖子 fatty 酒鬼 drunkard 赌棍 gamester 电影迷 filmnik 2)动词后缀 人格化 personify 简化 simplify 深化 deepen 现代化 modernize 革命化 revolutionize 3)形容词后缀 男孩子气 manly 孩子气 childish 阔气 luxurious 傲气 cocky 井然 orderly 默然 speechless 4)副词后缀 油然 spontaneously 惨然 miserably 特地 specially 继而 afterwards 率尔 rashly 英汉后缀对比分析 如上所述,汉语在构成名词方面有丰富的后缀,尤其是指示人的名词。据估计汉语表示人的后缀在词缀中达到32%,在英语中只有13%。两种语言的后缀很明显的不同在于汉语后缀大多带有些许感情色彩,尤其是轻蔑意义;而英语后缀很少带有这种贬义的感情色彩。 汉语中一定量的后缀在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后缀,因此,在英语中由自由词来表达这些后缀的意思,例如桌子(desk)、杯子(cup)、石头(stone)、尾巴(tail)、泥巴(mud)。同样,当表示女性的后缀附加于对应的动词之上,整个词就代表了女性。然而,在汉语中单个词就代表了相同的意义,比如女演员(actor-actress) and母老虎 (tiger-tigress)。 后缀中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加上后缀的英语派生词与加上前缀的汉语派生词相对应,比如,“lawless” 和 “fearless”分别译成“非法”和“无畏”。英语中带有指小意义名词后缀在汉语中经常译成前面加“小”的名词,如小鸭(duckling)、小猫(kitten)。有时,同时使用前缀“小”和后缀“儿”,如小罐儿(cannikin)。 4 结语 总之,科技全球化给英语和汉语提供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在此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比较。英汉词缀既有相似处也有不同点,将两者相比不仅有益于 英语学习 者深刻认识两种语言,而且有益于他们丰富英汉词汇。 【参考文献】 [1]陈治安.英汉词缀法构词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1(1). [2]韩汉雄.英汉词缀比较及 其它 [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7).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吴东英. 再论英语借词对现代汉语词法的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1 (3). [5]萧立明.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 出版社,2010. [6]张晗.英汉构词法对比[J].厦门大学外文学院,2010(3).

汉英翻译有关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老师一般会给模板,还要看你题目是什么。这是我的开题报告,你参考一下吧。 课题名称 An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Color Word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试析颜色词的中英文化内涵差异 课题来源 Self-Selected and Approved by the Tutor 一、课题背景及意义 (课题的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Research Background: A language not only expresses facts, ideas, or events which represent similar world knowledge by its people, but also reflects the people’s attitudes, beliefs, and world outlooks etc. People of different cultures structure the world around them differently, at least in the language they use to describe that world. Languages differ enormously from one another, and these differences are related to important differences in the customs and behavior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ultures in which those language reside. In a word, language is a mirror of culture. When we learn a new word we tend to look for its meaning in the word itself. Yet in addition to its dictionary meanings, the same word may stir up different associations in people, becaus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our daily life, color words are the common illustrations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us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 color words are in the same way influenced by cultures, and used widely in people’s daily life. Research Significance: A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led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lor words are not the same . Color words contain a lot of deep meaning, implies a different ethnic feelings. If we do not take into account the impac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we ar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 implicit meaning of color word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thesis is to enabl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olor words, in order to enhance communication skills, avoid conflict of cultures. 二、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课题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可能的发展方向) Research Status: Study of color words has long attracted linguists’ attention. The bright lights of the objective world and for humankind as a whole are the same, but the national language or in different books of different ages or different geographical dialects often be found to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about color words. This concentrated and fully prove that language is the result of human cognition to understand and express the objective world,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in cognitive understanding and expression of the world, due to the different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al life, cultural traditions. Study of color word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betwee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he same object can look at how the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terms showing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how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further expansion of the semantic differences, which for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s,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and culture, linguistics, and o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of applied linguistics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Research Tendency: 21st century’s color words study should stress the originality on research based on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previous scholars, domestic or abroad. The study should keep track of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color words, making breakthrough, upgrading the research quality.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对研究的内容进行说明,并阐明要达到的目标) Research Contents: A.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Black and Reflections in Idioms Connotations and Their Reflections in Idioms Black Is Associated With the Solemn and the Dignified Black Is Associated With Profit Black Is Associated With the Black People 2. Negative Connotations and Their Reflections in Idioms Black Is Associated With the Death Black Is Associated With the Evil and Unfortunate Black Is Associated With the Shame and Disgraceful Black Is Associated With Anger B.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White and Reflections in Idioms 1. Positive Connotations and Their Reflections in Idioms White Is Associated With the Pure and Lucky White Is Associated With Integrity and Honesty 2. Negative Connotations and Reflections in Idioms White Is Associated With Death and Poor White Is Associated With Worthless and Timid C.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Red and Reflections in Idioms 1. Positive Connotations and Their Reflections in Idioms Red Is Associated With Honor and Love 2. Negative Connotations and Their Reflections in Idioms Red is Associated with the Obscenity Red Is Associated With Revolution and Socialism. Red Is Associated With Danger and Loss 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Yellow and Reflections in Idioms Connotations and Their Reflections in Idioms Yellow Is Associated With the Noble Yellow Is Associated With the Joy and Missing 2. Negative Connotations and Their Reflections in Idioms Yellow Is Associated With the Vulgar and Exaggerative Yellow Is Associated With the Coward and Disease Research Objectives: I write this thesis in order to make English learners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color words and enhance communication skills, avoid conflict in Western culture. 四、预计的研究难点 (课题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理论难题或技术难点) With the changing society, people have a view of things may have diametrically opposite point of view, how is the color of the word has become more authoritative to be a problem; how to get people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implied meaning of color words which may lead to cultural conflict is also a problem. As the color words in real life, the widely used, it is difficult in a paper summarizing, so how to form the color words of the formation of an effective system is a difficult. Possible problems also contain: (1) Limited availability of helpful data, especially the books or articles written by the native scholars; (2) Difficulty in the presentation of insightful ideas and the attainment in originality due to lack of the knowledge related. 五、创新点 (选题、观点、理论、材料、方法等创新点) The English language is developing constantly, keeping absorbing more color words. What is new in my thesis is that I try to focus my study on color words in modern English, making the research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with the latest development in loanwords. 六、进度计划 (根据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所预计的进度安排) 1. - , 2008 Subject selecting & topic narrowing 2. - , 2008 Data gathering 3. - , 2009 Opening report & detailed outline 4. - , 2009 Literature review 5. - , 2009 First draft 6. - , 2009 Second draft 7. - , 2009 Final version 8. - May 14th, 2009 Printing 9. May 17th - May 25th, 2009 Thesis debate 七、资料来源 (指能够支持“课题背景”、“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所论述内容的主要文献资料) [1] Baugh, . & Thomas Cable. 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 Pek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 Eckersley, . Brighter English [M]. London: Longman, 1979. [3]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 Millan Education, 1985. [4] Hornby, .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Z].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1974. [5] Knowles, G. A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 .: A Hodder Arnold Publication, 1997. [6] Lott, B. A Course i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 .: Edward Arnold, 1989. [7] Lyons, J.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M]. London: Longman, 1981. [8] Wales, K. Northern English: A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9] Wu Weizen. History and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10] Yang Yanhua & Zhang Shufan. Modern English Lexicology [M]. Peking: Metallurgical Industry Press, 2007. [11] 陈永烨.“英汉颜色词所表现的中西文化差异” [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7). [12] 戴炜栋,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A].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2. [13]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14] 蒋栋元.“论颜色及颜色词的文化差异” [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3). [15] 唐振华.“英汉颜色词的翻译” [J].《中国科技翻译》,1997,(2). 指导教师意见:(对课题的认可意见)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系(教研室)审查意见: 系(教研室)主任: 年 月 日

英语翻译论文直接找北京译顶科技就行了啊,省时省力,对接也方便。

A Contrastive Study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题目:二号,黑体,加粗,居中,除了英语小词外,其他单词首字母都要大写;另外:除了题目外,论文中所有英文的字体均采用“Times New Roman”)(学院、专业、学号、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小四号宋体字,加粗),依次排印在论文题目下,上空二行,居中)【Abstract】 This paper centers on the different expressions of …… (英文摘要:上空二行;题目采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加粗,置于粗体方括号【】内,顶格放置;随后的内容与前面的粗体方括号【】之间空一格,不用其他任何标点符号;采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不加粗;单倍行距。)【Key Words】 idiom; comparison; English; Chinese (英文关键词:题目采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加粗,两个单词的首字母要大写,置于粗体方括号【】内,顶格放置;随后的内容与前面的粗体方括号【】之间空一格,不用任何其他标点符号,采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不加粗,除了专有名词外,其他单词的首字母不大写,各单词之间用分号“;”隔开,分号之后空一格;最后一个关键词之后不用任何标点符号;单倍行距。)1. Introduction (顶格,除了第一个单词及专有名词外,其他单词首字母都不要大写;标题最后不用任何标点符号,上空两行)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 So, this essay is trying to focus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doms in terms of their essential meaning, customary usage and typical expression (Chang Liang, 1993:44; Li Guangling, 1999). (段落第一行缩进4个英文字符;夹注的标注法:出现在夹注中的作者必须与文后的参考文献形成一一对应关系;注意一个或多个作者间的标点符号,时间、页码等的标注法;另外,汉语参考文献的作者要以拼音形式出现,不能出现汉语姓氏;夹注出现在标点符号之前)2.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English idioms and Chinese idioms In English, …. And it can be clearly seen in the below examples:(1) I don’t know。我不知道。 (2) I am not a poet. 我不是诗人。 (正文中的例子以(1),(2)…为序号排列,直至最后一个例子;而①, ②…则为脚注或尾注的上标序号)3.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idioms and Chines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idioms(正文章节序号编制:章的编号:1. ,2., 3.,…;节的编号:…,…;小节的编号为:, …。小节以下层次,采用希腊数字加括号为序,如(i),(ii)…;之后再采用字母加括号,如(a), (b),…;每章题目左顶格,小四号字,加粗;每节(及小节以下)题目左顶格,小四号字,不加粗但要斜体;所有章节的题目都单独一行,最后不加任何标点符号)….In conclusion, ….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idioms….Feng (1998) found some problems as shown in the following examples (注意此句中夹注的另一种写法):(9) We never know the worth of water till the well is dry.(10) People take no thought of the value of time until they lose it.….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i) ….….(ii) ….…. 4. Conclusion….Bibliography (References) (小四号,加粗,后面不加任何标点符号) Sanved, ed. The Oxford book of American literary anecdotes[C]. New York: OUP, 1981.常亮,“关于英语的偏离否定”[J] 。《外国语文》,1993,4:44。 冯树健,“否定之否定新说”[J] 。《英语辅导》,1998,6:11。 李光陵,“不完全否定浅析” [J] 。《大学英语》,2000,30:30。 (论文最后的参考文献中所有文献的排列顺序:尾注:按照编号顺序。夹注:英文文献----网络文献----汉语文献,各个文献的先后以作者的姓氏字母或拼音为序,不用单独加序号或编号;每个参考文献的第二行起必须缩进4个英文字符;倍行距;另外,与文中的夹注一一对应;不同类型的参考文献写法请参照写作指南中附件2的内容)

翻译学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篇以《目的论在英汉广告翻译上的应用》为例的语言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供参考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选题意义和背景

The progres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greatly hit the social life.

Advertis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of modern marketing and has attractedmerchants and the company. As people's consciousness worldwide enhances, manyproducts and services of advertising will be translated into other languages forpromotion to explore overseas markets. Advertising, as an effective way ofdisseminating brand information, has penetrated into many aspects of social life, andit plays a bridge role in connection and communication.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the WTO, its connection with the world gets even closer. More and moreinter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product brands come into China's huge market.

Translation of products and services for overseas consumers is not only the functionof promoting consumption, but also the effect of external publicity. In the globalmarket,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not only brings an opportunity for advertising, butalso has brings the huge challenge. Therefore, mastery of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advertising translatio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Skopos theory is the foundation and the core theory of functionalism. Skopostheory holds that the process of the whole translation behavior is determined to thepurpose of translation action, that is, 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The purpose of thetranslation behavior is the core element which determines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has a strong purpose. What is more important toadvertising translation is whether translation can convey the purpose of source textand achieve the anticipated target of the source text, so as to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foreign customers to induce their consumption desire, eventually to incur purchasebehavior.

2、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1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West.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was mentioned in translation studies for the first time inHurbin's (1972) article “Peut-on traduire la langue de la publicé” (Can OneTranslate the Language of Advertising?)。 At that time, linguistics was the dominanthumanistic discipline, meanwhile, linguistics made translating a code-switchingoperation. Equivalence-based linguistic approaches mainly focus on the source text.

Hurhin argued that for one source text, there are several translations, and thetranslators chose which translation is the most appropriate one. Hurbin also pointedthat if glossaries of advertising language is compiled, this was made easier. So thetranslators will be easy to find the most appropriate equivalent expressions betweenthe source and the target text.

In Candace Seguinot's (1995) article “Translation and Advertising: GoingGlobal in Cultural Functions of Translation”. The main opinion of which is thatacross cultural boundaries, there is an understanding of culture and semioticsappearing in the marketing of goods and services. It goes well beyond both languageand design.

Another representative article “Advertising: a five-stage strategy for translationin Translation” a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hich is edited by C. Nord et al. Thearticle is published by Smith & Klein-Braley (1997)。 In this article, they conduct acontras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and German advertising. Then they developedtaxonomy of strategies for the analysis of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Up to now, the book which maybe the only one published exclusively on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is Translation Practices in International Advertisingwritten by Mathieu Guidere (2001)。 This book mainly talks about various aspects ofadvertising translation in international market and mainly concerns the globaladvertising of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because they need to translate their productsinformation into other languages. The author analyzes some examples in advertisingtranslation and he shows readers some essential problems in current translation ideas.

This book introduced the 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 which are implemented by the multinational firms to break into new markets.

2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Domestic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studies officially started in 1990s. In terms ofresearch contents, the initial studies mainly focused on the discussion about specificadvertising translation of idiom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Chinese-Englishadvertising translation. That was the primary stage. Years later, advertisingtranslation principle and criteria became the research themes. People hold the viewthat,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ttention to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text,language beauty, consumer psychology. Researchers illustrated their respectivepoints of view from different angles. Since the late 90s, although the discussion oftranslation principle and criteria were still mentioned, the researchers' attention weregradually focused on translation of difficult parts in advertising, such as therhetorical devices, emotional transmission, brand image and trademark reproduction ,etc. In terms of research methods, domestic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study mainly usesthe inductive method and the case study. Nevertheless,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ersbegin to use the theory achievements of pragmatics and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 toanalyze different kinds of problems in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and then put forwardsom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s early as xx, Li Fan propos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dvertising languageposed a severe challenge to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The artful advertisings require thetranslator to break hard the tradition of the original, boldly innovate, and improve thequality of translation. There are three reasons for flexible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1)the purpose of advertising is to induce consumer to purchase products. Text is justmeans, so translations do not have to stick to the text equivalent; 2) the feature ofadvertising language is vivid, which is the essence of advertising language. If thetranslation is not bold to change, there will be no magic translation; 3) formulaicexpressions are common use in advertising, if not alternative, it may be translatedinto foreign stereotyped writing (黎凡 xx:29-31)。 At the same time, researchersthought in terms of some specific advertisements, flexible translation seems to be theonly way, especially in the four kinds of advertising: 1) advertising used of witty and polished words; 2) advertising used of brand name; 3) advertising used of puns; 4)advertising with strong national culture color.

In order to achieve concise expression, attract more readers' attention, facilitatereaders recognize and remember, advertising writing should follow the KISSprinciple, namely, “keep it short and sweet” (郭可 1992:57-64)。 A great number ofstudies on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concise problem. Ding Shude isdedicated to his studies. He holds that: 1) Chinese advertising often uses modifiers toemphasis, product characteristics, while English advertising is simple words, mainlywith oral type. a lot of subject-predicative phrases in Chinese can be directlytranslated into adjectives English , such as 速度快、效率高、行动灵活 can betranslated into “fast, efficient and handy”; 2)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the fourwords in Chinese advertising structure, which bring parallelism and overlapping tostrengthen language, but there is no such characteristic in English. In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should hold the center, around the center word leads toall aspects; 3) there are often loose sentences, which express a large amount ofinformation in Chinese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should be concise and compact,strengthen the logic; 4) Chinese advertising commonly uses formulaic expressions.

Translation should be fascinating, considering the overall rhetorical, but not stackrhetoric. Good English advertising language is not many words, but it is impressive(丁树德 xx: 42-43)。 Cao Shunfa also takes a large number of examples of both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two aspects show that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simple,the translation of advertising language should strive to use the most simple languageto express the most complex meaning, to make it easy to be remembered (曹顺发xx: 43-45)。

Equivalence theory is based on Nida's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theory. On thisbasis, some researchers point out that commercial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is mainlyon the equivalence of semantic, social and cultural, and stylistic aspect. 1) Thesemantic equivalence. This is the most basic and important equivalence. From wordto chapter,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emantic equivalence, the first thing to thetranslator is that he must determine the meaning of the translation unit in context.

英译汉翻译实践毕业论文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对比其异同,对于英语翻译教学是很重要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翻译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英汉语言的异同及其翻译策略

在英汉翻译中,两种语言在词汇方面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词的意义,词的顺序和词的搭配能力三个方面;从句法方面来说,英语和汉语在句子结构,句子顺序和其他一些表达方式上则有各自的特点。下面笔者就从词汇现象和句法现象两方面来探讨英汉的对应程度如何,以及根据这些对比,在进行翻译实践时,应该运用哪些翻译技巧。

1、英汉语言的对比

英汉词汇现象的对比

首先,从词的意义方面来看。词汇作为语言的三要素之一,相比于语音和语法,它的变化最快。随着社会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在语言中一方面增加了新词,一方面旧词增添了新的意义。人类发明轮船以前,用的是帆船,英语“sail”一词原意为“帆”,短语“setsail”,就有张帆起航之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帆船逐渐被用煤,柴油,甚至是用核动力的轮船所代替。自从潜艇出现后,“sail”这个词又增添了“潜艇指挥塔”的新含义。这就是词义的发展变化,我们在对比英汉语言时,应该明确它们的对应情况是随着时间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着的。英语词汇在汉语里的对应程度,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情况。第一,完全对应。英语中的词所表达的意义,可以在汉语里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来表达。如“computationallinguistics”(计算语言学),“”(美国国务院)。这主要是一些已有通用译名的专用名词,术语和生活中常见事物名称等。第二,部分对应。英语中有些词和汉语中的词汇在词义上只能部分对应,体现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如“morning”(上午,早晨),“gun”(枪,炮),一个英语单词相对应有较多的汉语意义.第三,无对应。

英语中有些词或汉语里有些词在对方语言里找不到对应的词来表达。这主要是指一些新词以及反映社会特殊风俗和事物的词。如英语单词“beddo”(指的是一种多用途的床),“plumber”(美国调查政府雇员泄密的特工),“brunch”(为了休闲和放松,通常周日才吃的早午餐);汉语里如“八仙桌”,“太师椅”等在英语中都无法找到对应的词。最后,英语中很多词都是一词多义,分别与汉语中几个词对应。对于这些多义词的具体意义,要联系上下文来确定。比如“time”一词,在“havenotimetodosomething”中,它的意思是时间;在“Thetimesaredifferent.”中,意思为时代;在“Imetherseveraltimes.”一句中,它指的是次数。可见一个单词可能会有很多词义,意思随着不同的使用场合而不同。

其次,从词的搭配能力方面看。英语和汉语在词的搭配能力上有差异,一个英语单词往往可以搭配很多其他的单词,来表达不同的汉语意思。以单词“cut”为例,可以用于以下短语之中,如cutcake{切蛋糕},cutwheat(割麦子),cutfingernails(剪指甲)。由此可见,cut的搭配能力很强,可以用于“cake,wheat,fingernails”,而汉语就需要分别用“切,割,剪”来搭配.在翻译时,要注意英汉语在搭配能力上的差异,译文选词要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如“Sheworeapairofsunglassesandawhitedress.”一句中,wear分别搭配了两个名词“sunglasses”,和“dress”,应译为“戴太阳镜”和“穿连衣裙”.

最后,从词的顺序方面看。英汉句子中主要成分如主语,谓语动词,宾语的词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定语的位置和状语的顺序在英汉语中则有同有异,变化多样。例如,汉语句子“他们在教室里唱歌”,翻译成英语是“Theyaresingingintheclassroom.”,汉语中状语“在教室”是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而英语中状语“intheclassroom”,放在了谓语动词的后面。又如英语中时间或地点状语之间的排列顺序是从小到大,而汉语的顺序是从大到小。如“.”,译为“她出生于1990年10月1日上午8点。”另外,定语的位置在英语和汉语中也有差异,英语单词作定语时通常放在它所修饰的词的前面,但有时也后置,如“aninterestingstory”中,定语“interesting”是放在被修饰词“story”的前面;而“somethinginteresting”,当中定语“interesting”放在被修饰的词的后面。然而汉语的定语一般前置。

英汉句法现象的对比

在翻译中,英汉句子结构有时不需要转换,有时则要根据情况进行转换,这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英汉句法现象上的差异,主要就体现在句子结构和句子顺序两个方面。

句子结构的转换分以下几种情况,将英语简单句转换为汉语复合句,将英语复合句转换为汉语简单句,英语倒装句转换为汉语正装句,英语被动结构转换为汉语主动结构等。如“Shedoesn'tknowwhatlifemeanstoher.”这句话在译为中文时,可将英语中的主从复合句转换为汉语的简单句,译为“她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在英语中,为了突出重点和上下文语气的需要,常常用倒装结构,而汉语一般不倒装,此时应将英语倒装句译为汉语正装句。

另外,英汉的句子顺序,这里指的是主句,从句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它们的先后位置也不完全一样。

现以英汉复合句中的时间顺序为例。英语主从复合句中,表时间的从句既可以放在主句之后,也可以放在主句之前,位置很灵活。而汉语则会按照比较严格的时间先后顺序,将先发生的事陈述,之后陈述后面发生的事。如“AfterIhadmydinner,IwatchedTV.”英语句中,不论动作发生的先后顺序,主从句位置可以互换。若将此句翻译为汉语句子,则应先说先发生的事:

“吃完晚饭后,我看电视”.表示因果的英语复合句也是一样,因果顺序较为灵活,而汉语的习惯表达是因在前,果在后。

2、英汉翻译技巧

通过以上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和句法现象的对比,可以看出两种语言各有特点,在翻译时根据这些特点,可以运用一些翻译方法和技巧来表达语言形式的思想内容。英汉翻译常用的方法和技巧很多,如词义的选择,引申,词类转译,增词法,省略法,正反表达法,分句合句法,各种从句的译法,习语,拟声词的译法等。现根据上文提到的英汉差异,从分析语言的特点入手,着重选择几种翻译技巧加以说明。

词义的选择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一词多义,一词多类的现象,同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不同的词义,属于几个不同的词类。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就要根据英汉词汇的对应情况,选择和确定关键词的意义,有时还需要对词进行引申和选择其褒贬意义。选择词义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其一,根据词在句中的词类和联系上下文,看词在句中的搭配关系。如在“Likechargesrepel,unlikechargesat-tract.”一句中,根据分析词类,判断出“like”是形容词,汉语意思是“相同的”,全句翻译为“同性电荷相排斥,相异电荷相吸引”.

“like”除了作形容词外,还可以作动词和介词。如“Tomlikestoplayfootball.”中,“like”作动词“喜欢”讲.“Herhairisshininglikegoldinthesunbeam.”中,like作介词“像”讲.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要选择正确的词义,可以根据该词在句中的词类来确定。另一方面,英语中同一个词,同一词类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也有不同的含义,必须结合上下文再根据词的搭配来确定某个词在特定场合中的意义。如以下几句话中的“serve”一词,都作动词,但根据上下文,可以确定它的词义是不同的。“.”中译为“任职”;在“Histwodaughtersandasonservedinthearmy.”中译为“服役”;在“Itisyourturntoserve.”中,译为“发球”.

英语中,常用一个表具体形象的词来表示一种概念或一种属性,而汉语常用抽象的概念。在翻译时,要注意到英汉在表达习惯上的差异,不能逐词死译,应根据上下文和逻辑关系将该词的意义作进一步的引申.如,“Everylifehasitsrosesandthorns”中的“rose”(玫瑰)和“thorn”(刺)这两个具体形象不能直译,而要引申为“甜”和“苦”.整句话译为“每个人生都有自己的苦与甜”.又如,“Ihavealittlemoneyputasideforarainyday.”此句中的“rainyday”不能译为“下雨天”,而是一个抽象概念,指急需用钱之时。

转译法

在英汉翻译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就不能“一个萝卜一个坑”来死搬硬套,有些词在翻译时需要转换词类,这样才能使译文流畅自然。词类的转译法就是指将原文的词类转译为其他的词类,如英语名词转译为汉语动词,例句“.”中的“teacher”是名词“教师”,在翻译时可转译为动词“教”,本句译为“我想她会教得比我好”,如果译为“我想她会是比我好的教师”就显得死板生硬。形容词有时也可以转译为名词。英语中有些形容词加定冠词可以表示一类人,汉译时就要把形容词译为名词。如“Wewilldoourbesttohelpthesickandthewounded”中的形容词“thesickandthewounded”要译为名词“病人和伤员”.英语中还有一些形容词表感觉,情绪,如“angry,confident,afraid,aware,concerned,ashamed,thankful”等,这类形容词放在系动词后作表语用时,往往可以转译为汉语动词。

如“Heisawareofhismistakes.”此句中形容词aware应译为动词“知道”.英语和汉语比较起来,汉语中动词用得比较多。根据这一特点,英语中很多词类,尤其是名词,形容词,副词在汉译时往往可以转译成动词。

增词法

英汉两种语言,由于表达方式不尽相同,翻译时,除了转换词类外,还可在词量上作增减。增词法就是根据意义和句法上的需要增加一些词使译文更加忠实于原文的思想内容。为了使句子更加通顺流畅,在翻译时可以增加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等。如“Hewenthomeafterthebanquetsandconcerts.”如果直译为“在宴会和音乐会后,他回家了。”,意思似乎不够明确,但如果在名词前加上动词,译为“在参加完宴会和出席了音乐会之后”,这样就形成了两个动宾词组,句子就更通顺了。又如“Thecrowdsmeltedaway,”(人群渐渐散开了)。本句中,在动词前增加了副词“渐渐地”,使译文的表达更加确切。再如“Youshouldwashbeforemeal.”(你应该饭前洗手)。该句的宾语“手”其实是隐含在动词“wash”之后的,所以在翻译时要把宾语表达出来,在这里增加了名词。另外,英语中的数词往往能直接与可数名词连用,而汉语往往要借助量词来表达其形状,特征。如,abike一(辆)自行车,abaddream一(场)恶梦,aredsun一(轮)红日.

以上几个例子中,在汉译时都增加了量词,这样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省略法

前面提到的增词法是指增加一些词来使译文更通顺,省略法则是指原文有些词不需要译出来,删除一些可有可无,有之反而累赘或违背译文语言习惯的词。但省略并不是摒弃原文的思想内容,而是译文中虽无其词但明其意。现从语法角度和修辞角度分别举例加以探讨。第一,从语法角度看,可以省略代词,it,连接词,冠词,前置词等。根据汉语的习惯,前一句话已经出现主语,而后一句若是相同主语,则不需要重复使用。然而英语通常每句话都有主语,在翻译时应考虑到英汉在表达上的差异。如“Hewasthinandhelookedmiserable.”(他很消瘦,看上去很可怜),第二句话中的主语在翻译时已省略掉。英语中的物主代词在汉译时往往也可以省略。如“Heshruggedhisshouldersandshookhishead.”中的物主代词“his”不需要译出来,该句译为“他耸耸肩,摇了摇头”.在英语中,it也是一种代词,它常常作非人称用,此时,往往省略不译。如Sheglancedathiswatch;itwas7.(她一看表,是七点了)。另外,汉语词语之间的连接词不多,其逻辑联系常常是暗含的,英语则不然,连接词用得比较多,因此,英汉翻译时不需要把连接词译出来。第二,从修辞角度看,英语句子有些短语反复出现,英译汉时可作适当省略。“Appli-cantswhohadworkingexperiencewouldreceivepreferenceoverthosewhohadnot.”译为“应聘者有工作经验的优先录取。”如果不作省略,译成“应聘者有工作经验的比没有工作经验的优先录取”就显得罗嗦。

英汉翻译还有很多方法和技巧,如重复法,正反表达法,反正表达法,分句合句法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对比其异同,对于英语翻译教学是很重要的。本文对比研究了英语汉语在语言文字上最普遍最典型的特点和差异,提出几种适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供教师在翻译课教学时参考。当然,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在翻译时应根据原文的具体思想内容加以灵活运用,不应生搬硬套。总之,翻译是一种语言的创造性活动,经过实践积累总结的翻译理论和技巧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们可以用来指导和启发翻译实践,而翻译实践也是检验翻译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作为英语教师,在进行翻译课的教学时,应注意到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做到既重视翻译实践,也不忽视必要的翻译理论。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陈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J].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方梦之。英语汉译实践与技巧[J].天津翻译出版公司,1994.

[4]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J].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英汉翻译中的“忠实”

摘要: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英文写作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中英文背景的巨大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写作角度、方法、用词等的不同使得我们在英语写作中出现了很多错误。很多的实例证明,英语的学习言语错误与汉语干扰有直接的关系,即负迁移,也就是汉语之间的差异对外语学习造成的干扰以及与所学外语的某些特点、某些规则造成的干扰有关。

关键词:英汉翻译 表达方式 忠实 1 英文对同一事物的表达方式的不同造成的错误

词性错误

很多同学在英文写作时只注意所选词的词义,而忽视了该词的词性,造成用词错误的发生。

(1)My friend doesn’t afraid of dogs.

(2)His father adviced him not to fight with anybody.

例句1)把形容词误用为动词,而例句2)把名词误用为动词。这是由于基础不牢,对一些常用词不认真考证,导致用词的错误。

词形错误

在英文写作中经常会出现遗漏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形态,还有关于名词单、复数的错误,这是因为在汉语中,汉语的名词一般不分单、复数,也无可数、不可数之分,主谓间也不存在数的关系,谓语没有第三人称单数的问题,由于中英文用词这明显的区别,在英文写作时会写出这样的句子:

(1)There are many sheeps on the grassland.

(2)She look after 3 children.

例句(1)中,sheep被当作可数名词,其实它不可数名词。例句2)中,look应为第三人称单数looks。

虚词错误

英语虚词包括冠词、介词和连词,冠词和介词在汉语中根本就不存在,用错的几率很频繁,而唯一在汉语中可以对上号儿的连词显然起到了很是深远的负迁移的作用:

(1)He arrived Beijing yesterday.

(2)I bought the dictionary in 1980s.

(3)Although it is raining, but I go to school all the same.

在例句1)中,arrive是不及物动词,其后一定要用前置词in或at,所以arrive后应加in。例句2)中,英语中“…年代”前必须用定冠词,所以应改为“in the 1980s”。例句3)中,由于受到汉语“虽然…但是…”结构的影响而出错,所不同的是在英语中although…but只能用一个。

语境不同所选词也应不同,这是又一个易出错的地方

语境不同,用词也应不同,语境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着用词,因此在写作时必须要选用适合上下问的词语来选词,如不注意语境对选词的影响,就可能因用词不当而写出前后矛盾、不合逻辑的句子。

May I open the gate?The are in the room is too close.

此句从上下文看,说话者gate指的是房门,应该用door才合理,而gate指的是“院落的大门”,不符合上下文的表达。

2 翻译界在翻译的标准问题上很难达成共识,但有两条标准是大家所公认的忠实、通畅

所谓“忠实”,首先是指译文必须准确如实的传达原文的内容,对原文的意思既不能随意歪曲,也不能任意增减。内容除了指原文中所叙述的事实,说明的道理,描写的景物以外,也包括作者在叙述、说明和描写过程中所反映的思想、观点、立场和感情。“忠实”还指对原文风格的如实传达。译者者不能随意改动原作的风格面貌,如原作是口语体,就不能译做书面体;原作是粗俗的文体,就不能译成高雅的格调,也就是说,译者不能用自己的风格去代替原文的风格。

有些译者过分拘泥于原文的字面形式,译文晦涩难懂,不知所云

汉英翻译中,“忠实原著”一向是第一要求,是多少年来翻译理论和实践一直围绕的中心。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呼吁想要告诉大家对翻译的仅仅“忠实”已经满足翻译要求。《外国语》1998年第3期所载《从梦想到现实:对翻译学科的东张西望》一文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文中引勒菲弗尔语曰:“忠实只不过是多种翻译策略里头的一种,是某种意识形态和某种文学观结合之下才导致的产物。把它捧为唯一一种可能的、甚至唯―一种可容许的策略,是不切实际的、徒劳无益的。”文章作者据此及其他一些类似论点得出结论:“忠于原文不是理所当然的、唯一的标准,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绝对正确的标准。”

译者可否选择百分之三十、五十、七十的忠实

翻译的出现是出于文化交流的需要。在这一点上,完全可以把它比之于向国人介绍西洋绘画、西洋音乐,或者相反,把中国画或者中国的民族音乐介绍到国外去。无论这种介绍活动的其他目的怎样,在一个首要的、根本的目标上它们是一致的:向文化的接受者呈现原作的本来面貌。在这个起点上要求的是绝对忠实,我们并没有“百分之三十、五十、七十”的选择。

这时“忠实”就意味着一个客观存在的对象完完全全、不多不少的再现。但是我们无法把翻译与介绍绘画、音乐的类比坚持到底,其根本原因在于,两者所使用的媒介不同。钱钟书先生早就指出,“我们该辨清,假使绘画的媒介(medium)是颜色线段,音乐的媒介是音调,那末诗文的媒介不就是文字,是文字和文字的意义;假使我们把文字本身作为文学的媒介,不顾思想意义,那末一首诗从字形上看来。只是不知所云的墨迹,从字音上听来,只是不成腔调的声浪。”

到这时“忠实”就成了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缺乏客观性就缺乏可操作性。

但是,翻译的“忠实”标准并不是如此就能被轻易否定的。在实践中,人们可能牺牲一部分“忠实”,但这往往是为了保证更大部分的“忠实”能够实现,仍然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忠实”。事实上,―旦放弃对于忠实的主观追求,译者就没有理由停止在“百分之三十”,而会走向百分之十、百分之五甚至更少。对忠实的追求是维持原文与译文之间联系的纽带,这根纽带一旦被切断,也就无从被称之为译文,翻译也就随之不复存在。

3 结语

在翻译中,“忠实”固然重要,但只有忠实是远远不够的。翻译不是一字不落的复制,也不是不顾原著的表达肆意加上译者的思想随意篡改,翻译不仅要重现原文中所叙述的事实、所描述的景物更重要的还要重现作者在叙述、说明和描写过程中所反映的思想、观点、立场和感情及风格。

就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来看,机器降重还远远做不到“准确读取语句的意思,并将之用不同的词汇表述出来”我学姐推荐的北京译顶科技那边做的不错,你可以考虑一下。你可以加速去知道了解下

一.关于本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 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可以在三个大的方向中进行,即英语文学,语言学和翻译学。各个大方向中又可以选择小的方向,具体解释如下: 1.英语文学:选择英语文学的毕业论文选题可以从三个方向进行:国别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理论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 在进行国别文学研究选题时,一般选取英国文学或美国文学中的某一经典作家(如海明威),某一经典作品(如《双城记》),某一写作手法(如象征手法的运用)或某一文学思潮(如浪漫主义运动)作深入研究。但在选择作家或作品时最好选择在文学史上作为经典的作家或作品。有个别流行作家或作品极富盛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飘》或《荆棘鸟》,学生有强烈愿望选择它们作为研究对象。在不可避免上述情况时,应该尽可能地挖掘作品内在的深刻含义,不能流于肤浅的分析。 文学批评理论的选题一般不太适合英语专业本科生,因为该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英语专业研究生阶段,本科生一般不具备文学批评理论的知识结构。这个方向的选题可以有关某一文学批评理论,一文学批评术语的阐释或某两种或以上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比较。 比较文学研究就是将两个以上的作家或作品进行比较。这两个作品或作家可以是同一国别的(如“雪莱与拜伦的诗歌比较”),也可以是不同国别的(如《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 2.语言学:选择语言学的毕业论文选题可以在两个大的方向进行:普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的研究就是对于英语语言的任何一个方面的研究,如对一种词性、或一种时态、或拼写、语调等等方面的研究(如“一般现在时及其交际功能”)。 应用语言学包括教学法的研究和其它一些新兴的应用语言学分支的研究。师范专业或本身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选择教学法方向的较多。在这个方向选题,也要避免过大范围的选题,而应对一个具体问题进行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教学实践或实验。这个方向的好的选题有:“个性与英语教学”,“方言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等。 3.翻译学:翻译学的选题一般可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翻译理论以及翻译活动。对翻译理论的研究就是探讨某一种翻译理论等等。相比之下,对翻译活动的研究更多一些,这些选题可以是对一种语言现象的翻译、或一种修辞格的翻译的研究(如“汉语成语的英译”)。应该注意的是,在对翻译活动作研究时,往往需要某种翻译理论支撑,总结规律,并对这一活动作出评价,要避免仅仅时例子的罗列。 二.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学位论文包括前置、主体、附录等三个部分。 (一)前置 1.英文封面:由论文英文题目、解释、作者、指导老师姓名和职称、时间组成。 2.目录:由论文的中、英文摘要、篇、章、条、款以及参考书目、附录等序号、题名和页码组成,排在英文封面之后另页。 3.中、英文内容摘要: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宜以最简洁的语言介绍论文的概要、作者的突出论点、新见解或创造性成果以及实验方法、数据或结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中文摘要一般在200字左右 4关键词:关键词是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为便于文献检索,学位论文应注明三至五个具有代表意义中、外文“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就是论文的中心词,以显著的字符另起一行,分别排在中、外文摘要的左下方。各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外文关键词应与中文关键词相对应。 (二)主体部分 主题部分包括引言(Introduction)、正文(Body)、结论(Conclusion)、参考文献(Bibliography)。主体部分必须由另页右页开始。 1.引言:主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涉及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研究成果和知识空白、研究设想、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概述、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等。 2.正文:论文的正文是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一般论文选题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论述或论证。要求论据充分,论点明确。行文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确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正文部分要有分级标题,章、条、款、项的序号编码方法,采用阿拉伯数分级系列编号法,论文中的章、条、款、项依次排列,依次从1开始,连续编号,中间用“.”相隔,最末级编号之后不加点。示例: 1. 2.…… …… .… 3.结论:学位论文的结论是最终的、总体的结论,它是对正文部分的论述的概述,也可以在结论或讨论中提出建议、研究设想、尚待解决的问题等。 4.参考文献:写作学位论文过程中,阅读或运用过某些文献所列出的书目清单,置于正文之后,另页开始。参考文献的著录按原文献语种为原则。 (1)文献目录应另页书写,外文文献排前,中文文献排后。外文文献书名须用斜体。 (2)文献目录一律按作者姓氏汉语拼音或外文字母顺序排列。 (3)每条文献必须顶格写,回行时空两字或五个英语字母。 (4)将各文献的类型代号(即文献英文名的首字母)注明在文献之后: 专著[M] 学位论文[D] 论文集〔C〕 报纸文章〔N〕 期刊文章〔J〕 报告[R] 专利 [P] 专著、论文集的析出文献[A] 其他未说明文件 〔Z〕 电子文献中光盘图书 [M/CD](MONOGRAPH ON CD) 网上期刊〔J/OL〕(serial online) 5.文内所引文献:要求附夹注,应在引文后加括号注明作者姓名(英文只注姓),出版年和引文页码。若为转引文献,则加quoted in 字样。 例:(王佐良,1982:38) (Newmark,8:26-33) 6.文献中列出的文献应该与正文中标注的文献一一对应。正文中没有出现的,不应出现在参考文献中。 (三)附录部分 附录包括所有与论文有关的补充材料,如图表或照片等。

毕业设计不会做,抄也要讲究方法作为一个已经毕业了的大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无论是设计成果的研究还是毕业论文的撰写,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抄袭。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想说的是,做毕业设计难免会有抄袭的现象,但是一定要掌握方法,千万不要盲目的抄完了事,那样做是非常危险的。有的同学看都不看就抄到论文上去了,有的同学拿着别人做完的东西都不研究一下就参加答辩去了。我就听过一个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老师问:“你这段代码是什么意思?”答:“我不知道。”老师又问下一段代码,又不知道,老师问:“这是你做的吗?”答:“不是,老师给的。”其结果可想而知了。你们想想,那些东西都是往届毕业生做出来的,老师们能看不出来吗?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大家都是成年人,我想不用多说了吧。大家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实性困难,成果做不出来了怎么办?论文写不出来了怎么办?外文文献不会翻译怎么办?其实这都好办,世界上再难的技术也是人做出来,没有成果就找个现成的东西;论文写不出来就多看几本书,多引用书里的内容;外文水平不高就用翻译软件。总之一句话,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物竟天择,适者生存。文章转自 众赏文库 毕业设计论文,专业文档下载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