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学术道德规范诚信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8 19:24:37

学术道德规范诚信论文

众所周知诚信是立人之本,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成为公民道德建设“诚信”道德 教育 的重中之重。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大学生有关诚信道德的2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大学生诚信道德重建的思考》

【摘要】当代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认同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但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失信的现象比比皆是,令人堪忧,大学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诚信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兴旺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将从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入手,探索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社会、学校和家庭紧密配合的三位一体教育机制,使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逐渐成为大学生的自觉。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道德;思考

1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

高校学生诚信的整体状况是积极向上、稳定发展的。但是,在社会的变革过程中,由于利益格局不断变更,利益关系不断调整,社会趋利性影响进入大学校园,使尚不完全固化和坚实的大学生的诚信体系受到冲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大学生能恪守诚信道德,但也有部分学生在某些方面存在着诚信道德的缺失,其主要表现为: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剽窃成风,蒙混过关;求职履厉,泡沫重重;助学贷款,羞涩尴尬;不守信用,背信违约等。

2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原因

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双刃性凸显,一方面它有助于人们形成竞争、效率、公平、创新等意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也使人们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倾向,急功近利、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等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弄虚作假,坑蒙拐成为社会公害。受市场经济影响至深的高等教育和大学生群体不可避免地陷入这个漩涡中,社会诚信意识的弱化和缺失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养成造成了不良影响,这是导致大学生对诚信意识背离的一个重要原因。

诚信法律制度和机制尚不健全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诚信的基础首先是法律,因而完善社会的法律体系是我们营造和保护讲诚信的社会环境的首要任务。中国目前的现状是法律的地位和尊严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制度尚不完善;社会诚信的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尚未形成。主要体现在:其一,没有制定信用激励和惩罚制度。守信用者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失信者未受到严厉制裁。在不少情况下却是守信者失利,失信者得利。其二,在判决执行上软弱无力,判决执行率低。法律作为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最高维护者,在处理违约赖账行为时显得苍白无力。债权人为追索到期债务,往往要通过诉讼方式追索债务,而采用这种方式的成本费用越来越高,不要说因种种原因败诉,即使是胜诉了,真正能够执行裁决的也很少,这使债权人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失信者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客观上助长了诚信缺失现象的泛滥。有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处于人生成长阶段,在涉及个人利益时,难免会走上不诚信之路,这是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的制度体制原因。

高校诚信教育体系不完善

无论在教育理念、教育投入、 文化 建设,还是学生管理等方面,都很少考虑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对诚信教育没有予以足够重视。从诚信教育内容看,一些高校为了扩大招生和就业,高度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而思想道德教育包括诚信教育相对弱化,从教学计划到课程设置、课时安排都与专业课无法比拟。从诚信教育机制看,很多学校没有建立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及诚信档案,许多学校口头重视,行动轻视,从学生管理、教学到服务没有形成诚信育人的环境,使诚信失去了文化传承的最佳途径,有大约54%的同学认为学好专业知识比诚信道德更实惠。

家庭教育 的影响

家庭也是诚信道德教育的环境之一,家庭环境及家长的言行对学生诚信道德的养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前中国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仍然未走出应试教育弊端,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考上名校、重点大学可谓不遗余力,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除了文化课恶补之外,一些家长又走到了教育的另一个极端,认为把孩子的琴棋书画等特长培养好,就是提高了他们的个人素质,结果,忽略了素质教育中的道德、健全人格的培养。导致新生代大学生过度关注自我,在校期间除了学习学科知识,就是考各种技能证,当涉及个人前途和利益时他们往往会放弃诚信道德。

3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对策

构建道德约束和法律强制有机结合的诚信建设社会环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环境决定人,反过来人对环境又具有反作用。环境只有与我们的教育目标相一致,才能在育人中发挥作用。要形成良好的诚信建设社会环境。

首先,要加大对诚信的宣传力度,发挥社会舆论在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中的引导、评价、监督作用。一方面,大力报道和宣传诚信人和事,使诚信的正能量在全社会充分释放,使诚实守信成为社会风尚;另一方面,加大失信行为的曝光力度,加大失信行为的风险成本,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光荣,背信弃义可耻的社会氛围。

其次,完善社会诚信法规的建设。市场经济既是信用经济,也是法律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法律是信用建设的保障。诚信不仅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诚信建设不仅是道德建设问题,也是社会管理问题。诚信缺失的解决之策根本上需要加强法治保障。一方面,要抓紧制定社会信用管理法律法规,完善社会诚信行为规范。理顺社会信用管理体制机制,明确有关部门的责任,加强社会信用管理,强化对守信者的鼓励和对失信者的惩戒。另一方面,诚信制度建设还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法律实施不到位也有直接关系。没有法律的有效实施,诚信体系也难以真正建立。通过上述努力,让大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威严,形成守信意识,践行守信行为。

完善学校诚信教育机制

更新诚信道德教育理念,增强诚信道德意识。诚信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作为诚信道德教育的主体,应该把对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寓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把发展学生的诚信道德素质纳人高校教育目标的完整体系之中,以建立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诚信道德教育体系。

(1)把诚信教育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两课”阵地,结合时代的特点和需要,把诚信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体系,加强规划、统筹管理,并融入到学校教学和管理各个环节,通过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诚信承诺”万人签名活动、网上“诚信论坛”、“诚信你我他”征文及专题 报告 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在全校营造“人人讲诚信”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真正了解诚信对个人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诚信乃安身立命之本。

(2)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一方面要有诚信的约束机制,让学生诚信有章可循,违背诚信有章可罚,提高学生失信行为的风险成本;另一方面建立诚信激励机制,学校对学生诚信行为选择进行精神褒奖和物质奖励的机制,学生因其诚信的行为选择而获得心理坦然和精神满足,这样学生会更加追奉诚信。

(3)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内容包括家庭基本情况、基本经历、奖惩情况、学杂费缴纳、助学贷款、学习情况、 社会实践 、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以及违纪情况的诚信记录,并将其与奖学金、助学金、干部选拔、组织发展、就业推荐等环节联系起来,使这份诚信档案成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二张身份证。是其道德信誉的保证,也是社会录用人才的道德“通行证”。形成人人学诚信、处处讲诚信、事事守诚信的浓厚氛围。

尊重大学生在诚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大学生是诚信教育的主体,诚信教育是否见效,归根结底依赖于被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因此,在诚信教育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强化是自我教育的一种表现,具体包括自我命令、自我检查、自我奖励、自我惩罚等,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诚信道德的认知能力及选择与评价能力,培养道德自主和道德自律意识,使他们自觉主动的践行诚信,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营造诚信教育的家庭文化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诚信品德 对子 女影响很大。任何一个道德主体都离不开家庭道德环境的熏陶,因此要重视家庭伦理建设和家庭诚信道德环境建设,从而为道德主体诚信品性的养成创造良好的家庭道德环境。中国家长需要焦虑的事情,不是我们给孩子花了多少钱,而是花了多少时间,去认识、管教、支持孩子,使孩子成为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社会公民。因此,家长应充分重视自身言行、道德习惯、家庭氛围等对子女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家长一方面要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身体力行,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培养正确的家庭诚信教育观念和意识,用科学的 方法 教育孩子做人做事,当出现负面行为时及时纠正,给孩子树立一个诚信的榜样。另一方面,针对孩子在校期间发生考试作弊等不诚信行为,不愿告之家长的情况,家长还应主动用书信、电话、短信等方式全面关心孩子在校期间的思想、学习、人际关系等状况,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共同优化诚信道德教育的文化氛围,努力形成学校诚信教育和家庭诚信教育目标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任海宾.诚信教育的 反思 与重构[J].教学与管理,2003(3).

[2]何建娥.高校学生诚信缺失刍议[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张建华,肖艳玲,李丽萍.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8(9).

[4]许安朝.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1).

[5]毕胜.浅谈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缺失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10(26).

《强化社会道德因素对大学生诚信品格形成的作用》

摘要:诚信品格是“人的社会特质”,是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道德内化的产物。这就预示大学生诚信品格的形成,需要整合以不同方式作用于个体的各种社会道德因素:即通过强化大学生社会道德期待的自我意识、发挥亚文化的暗示与模仿功能、促进大学生道德荣誉的印象整饰、以及淳化社会风气,从而为大学生诚信教育营造出良好的道德氛围。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品格;社会道德因素

诚信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当代大学生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完成时代和社会赋予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要成为具有诚信品格的人。大学生诚信品格的形成固然离不开学校教育和自身的修养,但同时也与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故本文试图通过探讨社会道德期待、亚文化、道德荣誉、社会道德风气等因素对大学生诚信品格形成的作用与影响,揭示大学生诚信品格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为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开展探寻新的路径。

一、强化大学生社会道德期待的自我意识

社会道德期待即社会对个体的角色期望,旨在向个体提示合理的道德规范,表明什么是受到群体赞同或谴责的行为。社会道德期待通常以一种潜在的、间接的方式影响主体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对于个体而言,它既是人们行为选择的判断标准,也是一种潜在的道德教育力量。社会对大学生在诚信方面的道德期待,不仅包括在家庭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守有关诚信的一般原则和规范,如“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履约践诺,知行统一,自尊自爱,自省自律”,还包括学术方面的道德要求,即“遵从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不作弊,不剽窃”等。毋庸置疑,这些社会道德期待对于培养大学生诚信人格具有引导和促进的作用。

然而,大学生是否能将社会道德期待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还与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我意识是个体道德品质形成的内在心理基础。由于自我意识中蕴含着深刻的自我要求、自我体验、 自我评价 的意义,因此,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越强,其道德的责任感与义务感就越强,克制本能的欲望与冲动的能力也就越强。作为道德意识之一的诚信意识,说到底是一种道德的义务感、责任感,它直接发生于人的自我意识之中。也就是说,没有自我意识的确立与发展,诚信意识是很难产生的。所以,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需要不断强化其对社会道德期待的自我意识。

1.注重发挥社会道德期待的强化功能。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将社会道德期待与大众传媒、制度、榜样等结合起来,形成舆论强化、制度强化、榜样强化,以促使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的认同与遵从。其一,利用大众传媒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和吸引力强的优势,通过讲述人们身边的诚信 故事 或评论刚刚发生的造假事件,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舆论氛围,从而有效地强化大学生对诚信道德规则的认同。其二、将社会道德期待与奖惩制度相结合,通过奖励对诚信行为给予正强化,通过惩罚对失信行为施以负强化,增强大学生的诚信道德信念,在日后的生活中养成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的良好习惯。其三、将社会道德期待与榜样人物相结合,通过榜样人物的示范效应,将抽象的社会道德期待具体化、人格化,使大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强化他们对社会道德期待的自我意识。

2.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反省。“道德反省,指道德主体对自身道德过失的追悔和觉醒”,“是由是非观、羞愧感和责任心等心理要素和相关的生理基础构成的一种特殊的道德活动结构。”道德反省以自我意识为核心,通过自我检讨、自我反思、自我悔改,实现自我超越和人格的完善。大学生诚信人格的形成,不但需要学校开展诚信教育使其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及其相关的规范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其对自己的失信行为进行深刻的反省,促使其产生羞愧感和内心的自责,并激励其在社会化过程中将诚信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自觉地做一名诚实守信的公民。

二、发挥亚文化的暗示与模仿功能

“亚文化亦称‘副文化’、‘小群体’文化。在某些方面有别于整体文化的地区文化或群体文化,既具有整体文化的基本特征,又具有其独特性,社会越复杂,亚文化越多。”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有其自身的校园亚文化。大学生的校园亚文化,除了与主流文化存在微妙的互动关系外,还表现为对于主流文化既抗拒、反叛,又依附、承认的双重特质。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由于社会价值观念的嬗变、社会多元文化的存在等,一些不良的亚文化趁虚而入,对大学生形成不良的影响。例如,随着高校出现的学术造假、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现象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由漠视转而认可甚至参与其中的亚文化氛围,造成对大学生诚信信念的消解。对此,不能忽视当前校园文化中的亚文化的负面影响,同时还要努力挖掘亚文化特有的功能,发挥它对大学生诚信建设的积极作用。

1.重视亚文化的暗示功能。人具有接受暗示的习性。社会心理学家库利认为,暗示“是指以相对机械的即反射的方式起作用的一种影响。它不涉及大脑的选择或意志的更高级的活动。”社会生活中对个体的道德影响无处不在,亚文化中的诚信暗示往往隐含了社会群体的道德价值取向。大学生同伴群体的亚文化,常常会以一种建议性、帮助性、温和性的诱导和暗示,向主体提供社会倡导的道德原则和行为类型。同伴群体亚文化,虽然不如法规那样对主体具有强制性的约束,但它在维护诚信方面却发挥着强大的功能。如果校园亚文化推崇的是诚实守信的道德价值,个别大学生一旦做出失信欺诈的行为,就会遭受同伴群体的议论、谴责、排斥乃至唾弃;失信学生在失去同伴群体的尊重后,不仅会产生懊悔、改正的道德心理,而且也会对其他同学产生警示的暗示作用;相反,如果大学校园中严重的学术失信现象或考试作弊未受到严厉的处罚,这种发生在大学生身边鲜活的失信事例就会对个体产生消极的暗示作用,一些同学就会将之视为一种社会认可的潜规则予以接受,甚至如法炮制。因此,学校应当注重营造诚信的亚文化氛围,发挥同伴群体亚文化的道德暗示作用,促进大学生诚实守信品德的形成。

2.发挥亚文化的道德模仿功能。道德的社会传播与培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人际影响来实现的,而模仿是人际影响的重要方式。所谓模仿,“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依照他人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与之相同或相似。”模仿是人们具有的一种社会学习能力,也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环节。道德模仿是通过对道德榜样的行为仿效、内心产生道德情感共鸣、直至产生道德认同。换言之,道德模仿是人们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学习活动,是主体自觉地仿效他人的道德行为、做出与之相同或相似的道德行为的活动过程。道德模仿在人的道德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它的“复制”作用使道德规范为大多数人所自觉遵从。

3.大学生的道德模仿需要教育者给予积极的引导。在大学生的道德模仿中,教育者的引导主要表现为:其一,为他们提供与其具有相似性的模仿对象。大学生如果受到典型诚信事件和诚信榜样人物的感染,就会增强对诚信观念的认同,进而产生积极的模仿行为。其二,引导他们对模仿对象的内在本质、行为的价值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理解。这样大学生基于对诚信价值的认同而做出的模仿行为,就不再是“复制”式的,而是发自其内心的、主动外化的结果。其三,引导他们在模仿中进行体验,从情感上深化对模仿对象道德品德的尊崇,并把握时机,适时强化他们的诚信模仿行为。其四,创设、营造有利于诚信道德模仿行为发生的良好环境。诚信模仿行为是个体主动对周围环境做出选择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当社会对个体寄予的诚信期望和施加的暗示与个体的价值取向相近或相似时,就易于激发个体的道德情感,使之受到道德感染,从而促发个体在相似事件中的诚信模仿行为。

三、促进大学生道德荣誉的印象整饰

道德荣誉是人们履行道德义务之后所得到的褒奖和赞许。它包括内外两方面:一是社会舆论给予的肯定和赞许;二是由于得到了社会舆论的认可和嘉许,行为者在道德情感上产生的自我满足感和自豪感。道德荣誉作为社会舆论的特殊形式,对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具有特殊的作用:一方面,道德荣誉所具有的某种权威性促使人趋善避恶,求荣免耻;另一方面,道德荣誉采取的是正面肯定形式,更能激励人们去积极向善。所以,道德荣誉感既是人们积极履行道德义务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人们关注道德印象整饰的驱动力。

道德印象源于对社会现象的感知。具体到诚信印象,则与社会的诚信现象密切相关。诚信现象是主体形成诚信印象的知觉对象或材料。诚信现象的类型可分为观念性和实例性两种。观念性的诚信现象主要来自社会历史文献记载的各种诚信道德 事迹 、人物传记中的诚信事件、传统道德习俗,它是社会诚信氛围的文化基础,它常常通过戏剧传诵、习俗沿革、专门教育等对主体认知发生作用。但观念性的诚信现象由于与主体的切身经历没有发生直接的关系,它对于个体诚信观念形成的作用是潜在的、间接的或相对虚弱的。实例性诚信现象主要来自于个人的社会道德实践,即人们亲自参与或感知到的诚信事件。相对于观念性诚信现象,实例性诚信现象更容易或更能有效地刺激个体的感官、引发思维、加深印象。如高校开展的考前签署“诚信考试 承诺书 ”的活动;参加诚信教育讲座、论坛活动;观看以“诚信”为主题的话剧、文艺演出等等。不论是诚信事件的当事人还是见证者,实例性诚信现象都会不同程度、不同形式(比如换位思考)地对主体产生更强烈的刺激,与主体的利益取舍、道德选择发生关联,进而引发主体的道德思考和判断,形成共鸣。因此,实例性诚信现象对主体诚信印象的形成作用是相对直观的、有效的、甚至是长久的。

道德荣誉对于主体诚信印象整饰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民族性的研究中,中国人所具“面子”的人格特质,已成为共识;而心理学研究成果也表明,许多人不同程度地具有有意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良好印象的“印象整饰”的倾向性。可见,这种注重他人对自己形象的“印象整饰”与中国人顾及“脸面”的社会心理特征,具有较高的吻合性和相互强化性,也就是说,中国人的面子文化强化了人们的“印象整饰”的心理诉求或人们的“印象整饰”心理强化了中国人的面子文化。由于“脸面”与一个人的诚信道德及其名声息息相关,因此,人们为了自己或家人的“颜面”,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自己诚信的道德信誉和形象。如有的学生考试作弊被抓后,并不害怕因此取消成绩,而是在乎广而告之的全院或全校的通报批评或处分,因为他们要维护自己在老师、同学等熟人面前的形象,毕竟考试作弊是不光彩的丢人事情。还有的同学在行后,并不害怕被陌生人揭穿,但害怕被亲朋好友戳脊梁骨的责斥。显然,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需要将中国的“面子文化”与道德荣誉加以整合,运用“面子的威力”和道德荣誉的激励功能,促使大学生诚实做事、诚信做人。

四、淳化社会道德风气

社会风气,古人称之为“风俗”。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下,社会风气是指受水土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由社会经济、政治、伦理道德的习染而形成的人们趋同一致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及生活习惯。可见,社会风气中的观念、行为和德行,是一种已经为许多人甚或大多数人所默认、所遵循的行为方式,是多年积累、习染成俗的一种惯例。“不令而自行,不禁而自止”就是社会风气的最主要的特征和功能。风气有好坏之别,良好的社会风气负载的是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而不良的社会风气负载的是颠倒的价值观念和扭曲的行为准则。因此,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我们一定要教育好我们的后一代,一定要从各方面采取有效 措施 ,搞好我们的社会风气,打击那些严重败坏社会风气的恶劣行为。”他还说“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

1.官德对社会风气具有引领性。我国古代思想家,非常重视官德在社会道德教化中的积极作用。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还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在孔子看来,为政者的行为和作风对社会大众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和导向功能。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德治”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强调“德化”。为政讲信不仅是取信于民的需要,也是社会诚信教育的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带头讲信、守信的以身作则的实际行动是最好的诚信教育,对大学生诚信品格的形成具有示范作用。

2.赏罚分明的社会机制对社会风气具有保障性。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要遏制诚信缺失之风的蔓延,一方面必须要建立惩恶扬善的道德机制,加大对失信者的惩治力度,提高失信者的法律和经济成本,即让失信者名誉扫地、经济受损,得不偿失,清除失信投机获利的文化土壤;另一方面,加大对诚实守信者的精神和物质的奖励力度,建立诚实守信的利益保障制度,激发人们诚信的道德欲望,从而弘扬诚实守信的社会正气。

3.社会舆论对社会风气具有导向性。社会舆论对个体诚信具有定向和强化的作用。社会舆论对诚信行为的褒奖和对非诚信行为的谴责,不仅向大众明示了诚信道德价值原则和倡导的行为类型,而且其形成的褒善抑恶的舆论氛围,会以其显著的倾向性形成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敦促个体践行诚信道德。具而言之,社会舆论对诚信品行进行的褒扬、奖励和宣传,会增强人们诚实守信的道德认同感,而社会舆论对欺诈失信行为予以批评、抨击和呼吁道义上的惩罚,对失信者会起到控制、矫正的作用。可见,社会舆论形成的诚信“道德场”对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作用。

毕业 生承诺在毕业论文(设计)活动中遵守学校有关规定,恪守学术规范,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毕业论文的诚信 承诺书 ,仅供参考。

毕业论文诚信承诺书一:

我郑重承诺如下:

我向学院呈交的论文《 》是我在指导教师 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决无抄袭、剽窃行为;引用他人成果数据已一一注明出处并致谢。本文如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由本人负完全责任。

包括上述论文在内的所有学生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作者只享有署名权,是否发表及如何发表应与指导教师协商并经学院同意。学院对该论文拥有保存、收录、使用的权利。论文可供师生无偿查阅、引用。如此论文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由学院、作者和指导老师协商分享。

承诺人: 专业 年级

签 名:

年 月 日

毕业论文诚信承诺书二:

本人郑重承诺:本篇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与内容不存在剽窃、抄袭他人的学术观点、思想和成果,不存在篡改、伪造实验数据,如有违规行为发生,我接受学校相关处理,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承诺人: 专业 年级

签 名:

年 月 日

毕业论文诚信承诺书三:

为确保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和答辩工作的顺利开展,达到按期圆满毕业的目标。本人郑重承诺:

1.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完成的。

2.本人在毕业论文中引用他人的观点和参考资料均加以注释和说明。

3.本人承诺在毕业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过程中没有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和伪造相关数据等行为。

4.在毕业论文中对侵犯任何方面知识产权的行为,由本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毕业论文诚信承诺书四:

1.本人郑重地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学校和学院有关规定完成的。

2.本人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引用他人的观点和参考资料均加以注释和说明。

3. 本人承诺在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和研究内容过程中没有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和伪造相关数据等行为。

4. 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对侵犯任何方面知识产权的行为,由本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班级 学号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毕业论文诚信承诺书五:

本人郑重承诺和声明:

1、在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过程中遵守《四川文理学院<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实施细则》(川文理〔2013〕54号),恪守学术规范和道德,毕业论文(设计)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

2、在毕业论文(设计)中不篡改他人研究数据,不剽窃、抄袭他人的学术观点、思想和成果,引用他人的观点和参考资料时应予以注释和说明。

3、如有违规行为发生,我愿承担一切责任及相关的消极后果。

学生(签名):

年 月 日

相关 文章 :

1. 毕业设计诚信承诺书

2. 毕业论文承诺书

3. 毕业论文承诺书签名3篇

4. 个人诚信承诺书范文5篇

5. 诚信考试承诺书

学术道德规范论与诚信论文

浅谈当代大学生诚信的缺失与重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全人类所认同的道德规范。诚信,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诚信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从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然而近些年来,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第一,弄虚作假严重。一是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大学生考试作弊已经是普遍的不争的事实,而且作弊者队伍越来越庞大,手段也越来越先进,不少地方还出现了以赚钱、营利为目的,有组织、有中介的"职业枪手"队伍。二是学术抄袭司空见惯。抄袭作业、论文移花接木、假想实验数据等等对于不少大学生是家常便饭,"天下文章一大抄,在于会抄不会抄"、"文章=剪刀+浆糊"的观点,在大学生中的认同率极高。三是简历注水花样百出。为了在双向选择的就业竞争中找到好的归宿,不少大学生在个人履历表上大做手脚。于是招聘会上人人都是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人人都有一叠荣誉证书,人人都有一流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四是投机取巧追逐名利。在评奖评优上,在入党、竞选干部、保送研究生等问题上,一些大学生不是靠实力去争取,而是想法设法请客送礼,投机取巧拉关系。弄虚作假的直接后果是一方面严重挫伤努力学习同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学生水平下降。水平的下降直接影响到就业。在北京、上海、广东的人才市场,大多数用人单位不愿意要应届毕业生,认为他们有文凭没水平。第二,信用意识缺乏。一是贷逃贷。据调查,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坏账比例高达10%,远远高于普通人1%的比例。由于坏帐率过高,今年4月全国已有100多所高校被银行列入暂停发放助学贷款的"黑名单"。更有甚者,少数大学生隐瞒家庭真实情况,出具虚假贫困证明取助学贷款。这些贷逃贷的行为,致使后来的贫困大学生上大学之路越发艰难。二是拖欠学费。恶意欠费现象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所欠金额每年都在递增。三是随意违约。大学生中任意变更、撕毁就业合同的行为时有发生,不少大学生签约的目的只是为了解决户口问题,有的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一旦目的达到便不辞而别,让招聘单位措手不及,防不胜防。据报载,目前大学生就业遭遇诚信危机,违约罚金已高达3万元。随意违约的行为,致使一些学校声誉造成不良影响,一些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从此不到该校招人。第三,人际关系淡漠。据报载,北京某大学在对420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在"对他人的态度上",有近一半的受访者缺乏对他人的足够信任感和安全感。在对"与陌生人打交道时要小心"回答中,表示完全赞同的高达,而完全反对这一说法的只有,完全同意"在这个竞争的年代里,如果不保持警惕,别人就可能占你便宜"的占,部分同意的占,完全不同意的只占。由于缺乏真诚与信任,于是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而不愿意在生活中与人交往者有之;背地造谣中伤,偷看他人日记,甚至盗窃财物者有之;为争夺恋人,抢夺升学、留学机会而不择手段者有之;逢场作戏,未婚同居,多角恋爱者有之,于是因恋爱不成而轻生自杀或是凶残报复的事件在高校时有发生。人际关系的淡漠,容易导致学生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引发心理疾病,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使学校的不稳定因素加大。二、原因分析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实际上是社会、家庭、学校诚信缺失的一个缩影。导致大学们诚信缺失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外部环境欠缺。一方面是来自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负面影响。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最可贵的精神遗产。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虽然形成了诸如"言必行,行必果"、"人无信不立"、"宽则得众,信则民任"、"抱诚守真"、"童叟无欺、公平交易、互礼互让"等有关诚信的经典之句,但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些歪曲观念,如"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真人"、"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等等也流传至今,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大学生们的诚信观念。另一方面是来自现实社会中的一些负面影响。如政治领域中的贪污受贿、买官卖官、数字政绩等,经济领域的制假售假、坑蒙拐、偷税漏税等,文化领域的泡沫学术、假文凭、假博士、假职称、假广告、商标侵权、虚假文风等,人与人之间的虚假人情、互不信任等等,总之,从国家信用到金融机构信用,从企业信用到个人信用,几乎都沦落到被质疑的境地。大学不?quot;世外桃源",社会诚信的缺失必然影响到大学生诚信的缺失。2、学校教育滞后。一是重视不够。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德育工作依然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许多中小学校把政治、历史、地理等人文课程放在了副科的位置。在大学阶段,德育工作的地位有所上升,但也有不少大学忽视德育教育,仍以分数论成败。二是方法简单,内容单一。不少学校以政治教育取代道德教育,片面强调政治上的忠诚,而忽视基本诚信品质的培养,片面强调理论灌输,而忽视实践教育和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三是学风不正。当前,商业潮流也已涌入了大学,大学在大学生心目中已不再是"学术的圣地,精神的家园",不少学生都是抱着混文凭的目的来的,再加社会的诱惑太大,学术研究氛围过于混乱,连部分教师也不知道学术方向在哪里,不少学生甚至教师都难以自控,很难静心进行学习研究。四是管理不到位。大学阶段任课教师不管事,班主任名存实亡,不少大学生一进校便完全放松:逃课、上网、睡懒觉、谈恋爱、打工赚钱……,学习不用功,就业压力又大,于是弄虚作假在所难免了。而学校对违纪学生的处理上,也存在一些关系和后门,有的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对学生的造假行为也是睁只眼闭只眼。此外,高校连年扩招,人数大增,生源素质有所下降,也给高校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3、家庭教育乏力。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家庭教育的根本是品德教育,诚信教育是品德教育中的一项基础内容。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然而他们的家庭诚信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忽视或根本不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引导;少数家长全然不管孩子,任凭孩子自由发展;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不诚信行为不但没有及时制止,还起了教唆的作用;还有的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做一些有违诚信的事情。作为独生子女,由于父母长辈的过分溺爱,很容易产?quot;以自我为中心",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作什么,很少考虑我应该做什么,更别谈什么社会责任与社会价值了。同时,从小缺乏儿童伙伴,离群寡居,容易形成不合群、自私、胆怯、不关心同伴等不良心理。这些都是影响学生诚信品质形成的不利因素。4、自律意识较差。 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涉世不深,很多学生都是到了大学才开始独立生活,独立处世,社会生活经历比较简单,基本上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道德心理还不成熟,缺乏理性思辩和分析选择的能力,缺乏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社会的光明面与黑暗面之间关系的全面理解和认识,缺乏对诚信危害性的认识。特别是网络时代每天大量的垃圾信息,生活中的一些诚信者失利,失信者得利的反面事例,很容易使学生无所适从,甚至将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形成错误的诚信观。另一方面,虽然多数大学生对诚实、正直、守信、履约等诚信道德的基本范畴讲起来头头是道,口若悬河,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当关系到自己个人利益或安危时,便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使知与行相背离,这主要是意志力的问题。5、约束机制缺乏。我国现行的诚信教育约定俗成多,约束机制少。在传统社会,诚信是在封闭的生产关系、人员很少流动的社会条件下形成起来的,诚信基本上是作为道德规范,作为一种约定俗成,而非法律规范。人们往往将诚信建立在道德良心的基础上,主要靠传统、习惯、舆论去遵守,因此缺乏严肃性、连续性、系统性等。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诚信问题很难成为普遍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广泛、频繁、紧密、复杂,在这种关系和环境中,约定俗成对人的行为的约束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也是远远不够的。当传统的诚信维系手段渐渐失去了效应,而新的维系手段--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法制体系,尚未建立或健全时,诚信缺失现象便在各个领域不断出现。正是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信用约束机制,人们的失信行为得不到惩罚,诚信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纵容了失信行为的一再发生。三、大学生诚信重建的对策切实加强大学生诚信的重建不仅是高校也是全社会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实践表明,诚信的重建不是单纯靠哪一家、哪个部门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合作。1、营造氛围是诚信重建的前提。教育是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的,没有与教育的目标相一致的环境,任何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因此,营造一个政府讲诚信、公众讲诚信、人人讲诚信的社会大环境非常重要。一是要提高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意义。要充分认识诚信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基础保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而把诚信重建摆上议事日程,切实抓好抓好。二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全方面多角度开展诚信理念的宣传。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宣传和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使诚信理念深入人心。三是规范政府行为,全力打造诚信政府,充分发挥政府在诚信重建中的主导作用。党政领导干部要转变作风,依法行政,在抓好自身诚信的基础上,带动各行各业开展诚信活动,使诚信理念在社会各领域渗透,推动整体诚信意识的提高。2、加强教育是诚信重建的重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从家庭教育来看:首先父母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诚信的表率。其次要把智育放在首要的位置来抓,从小抓好孩子的品质教育。从学校教育来看,首先,要高度重视诚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应有地位。要改变重智轻德的现象,把诚信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体系,贯彻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从德育课到基础课、专业课,从日常行为管理到各项校园活动,都要把诚信的内容加进去,让诚信的意识渗透到方方面面,渗透到每个角落。其次,要加强管理。要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在学校办学理念上要坚持诚信原则,排除权(钱)学交易对教学工作的干扰。在师德建设上,要坚决杜绝学术抄袭、剽窃等不诚信的行为。对学生的管理上,每个教师要各司其职,不论是班主任还是普通教师,不论是行政人员还是一般干部,都应该义不容辞。在对每个违纪学生的处理上,要根据校纪校规从严处理。第三,改进教育方式方法。一是由他律型向自律型转变。要着眼于培养大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自觉加强学习与思考,将诚信教育的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二是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要大胆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最新的管理方法,注意发挥现代传媒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拓宽教育的领域,使教育工作覆盖和渗透到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三是由灌输型向互动式转变。要克服片面硬性灌输的方法,由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转变为平等、民主的关系,使教育过程成为自主的接受、自主的发展、平等的对话、进而和谐的解决问题,同时,实现教育相长、品德共进的过程。四是由单一型向多样化转变。教育工作方法有多种,如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情感陶冶法、自我教育法、品德评价法、心理暗示法等,要充分发挥高校德育方法体系的整体作用,不能孤立地采取某一种方法,发挥各种方法的互补作用,同时,要整合所有的教育资源,利用各种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五是由封闭型向开放式转变。一方面诚信教育不能仅限于课本和课堂,要走出校门,让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在参与和体验中受到教育。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自身也要开放,要大胆学习和借鉴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诚信教育的好经验,好作法,使诚信教育更富实效。3、完善机制是诚信重建的保证。制度问题是一个"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因此,诚信重建不仅要抓好教育,培育诚信理念,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对失信行为进行规范、引导、监督、约束和制裁。诚信机制建设主要包括制定信用体系及制度的基础法律,信用中介机构的管理法规,制订对欺诈行为的惩处办法等等。从社会来看,不少地方已经开始了对信用评估体系和失信惩罚机制的探索,如上海市政府已于2000年在全国首创个人联合诚信体系,2002年上半年,又建立了企业联合诚信体系;2003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拟定了诚信管理条例草案等等,这表明诚信立法是大势所趋。作为人才济济、思想活跃的高校而言,有条件也有必要建立诚信教育机制。目前有很多大学如上海大学已建立国内首份大学生信用档案,天津师大推出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等等。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一是学生诚信档案,诚信档案如实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品行说明、学习成绩、信用记录、奖惩等情况,实行电子化管理,在学生毕业时,信用档案跟随学生人事档案一并交给用人单位,从而将学生的信用纪录延伸到社会。二是诚信评估机制。对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定量记载和定性评价,根据评估情况,适时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使诚信教育措施的实施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具有针对性,更趋于合理。三是诚信奖惩机制。将诚信的状况与评奖评优、入党等相结合,对失信行为采取限制评优、贷款等。

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点,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保障,也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良好素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大学生有关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对大学生加强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公民道德教育》

摘 要: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点,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保障,也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良好素质。近些年社会上的一些诚信缺失的现象也危害到大学校园,大学生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不断出现一些新问题,所以,要对大学生加强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公民道德教育,使大学生成为一个高素质的公民,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推动力量。

关键词:诚实守信;公民道德;诚信缺失

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公民的道德水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教育建设实施纲要》,涵盖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内容。而要想公民道德建设能取得成效,重点就是要加强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公民道德教育,因为在二十个字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提出了要"明礼诚信",而在职业道德规范中,再一次明确强调要做到"诚实守信"。

大学生是公民中知识层次较高,综合素质较好的的一个道德建设的重要群体,是未来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如果具备诚信意识、诚信品质、诚信行为,就会有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加强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道德建设,自觉增强道德修养,是提高自身道德素质、锤炼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而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道德修养,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才能真正肩负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个人高尚的人格力量的体现,是一个单位宝贵的无形资产,是社会正常秩序的基本保证,也是一个国家良好国际形象的反映。但从近些年社会中屡屡发生的道德失范现象来看,诚信却成为了稀缺资源,而这种诚信缺失、丧失道德底线的现象也侵蚀到了大学校园。

一、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现状

从总体上来看,目前大学生诚信现状主流是好的,大学数大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就业的过程中恪守诚实守信,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也确实存在着诚信缺失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个人前途和发展、也损害了学校的形象,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些诚信缺失问题的出现,既有个人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外因的影响。所以对大学生进行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公民道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这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目前,大学校园中诚信缺失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平时学习中,作业抄袭情况严重。按照学校要求和教学安排,每门学科都会留作业,但即使老师要求作业手写,还是会出现严重的抄袭现象。有些同学的作业完全是从网上抄袭下来的,一个班会出现很多份内容相同的作业;还有一些同学的作业是抄袭其他同学的;更有甚者,是一些同学直接把其他同学的作业拿去复印,然后把名字改一下就交给老师。

2、在考试过程中,作弊手段多样。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老师就会强调考试作弊的严重后果,但考试时,仍会有同学企图用作弊手段来通过考试或者是拿到高分。有的同学把作弊的小条粘在饮料瓶上、试卷上、课桌上,有的是抄袭其他同学,还有的同学拿手机等电子设备作弊。虽然学校对作弊行为的处理一直都很严厉,但仍有部分同学存在侥幸心理。

3、以弄虚作假的方式取助学贷款或助学金。为了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助学贷款政策,。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有一些专门针对贫困生的经济补助。但在很多大学中,实际拿到助学贷款和贫困生补助的,并不是真正家庭困难的同学,而是有些人通过做假的方式伪造一些证明,来取助学贷款和贫困生补助。然后拿到钱之后开始挥霍浪费,攀比消费。而真正家庭困难的同学,却得不到应有的帮助。有的家庭困难的同学拿到助学贷款后,却不按时还贷,这既损害个人信用,也会给学校带来不利影响。

4、在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中,造假行为屡禁不止。论文抄袭、花钱找写手代写、不实际动手做实验而是拼凑实验数据等等。

5、在求职过程中,简历造假现象屡屡出现。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都在招聘条件里写着学生干部优先,有工作经验的优先,这就导致很多不是学生干部的同学为了能有一个面试机会而在简历上造假,一个班可能会出现好几个班长、学委,一些工作简历也是弄虚作假。

二、改善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措施

以上我们所列举的这些违背诚实守信原则的道德失范问题的治理,关键还是在教育。古人云:"人无常心,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只有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公民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境界,才能从根本上减少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

大学生作为综合素质、学历层次较高的一个群体,理应成为进行诚实守信教育的重点人群,所以高校要把首先诚信教育贯穿到教学过程的始终。

第一,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教育环境。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同学了解近年来受到广泛欢迎的道德讲堂、道德模范评选。关注道德模范的事迹,并向他们学习。组织各种诚信教育实践活动,比如在考试前要求同学积极在考试诚信承诺书上签字,既能使大家了解诚信的重要性,也能使同学进一步清楚违约失信的严重后果。探索更多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诚信教育形式,比如充分发挥校园内的板报的作用,还可以利用qq群组、手机短信、微信、微博、微电影等平台,宣传诚信教育,进一步增强诚信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大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感受到不讲诚信的危害性和诚实守信的必要性。

第二、加强对教师的诚信管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理应成为学生为人处事的典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要想学生都能做到诚实守信,首先要求教师自身要做到诚信的表率,要以身作则。教师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教学活动中,都要严格要求自己。而在涉及到学生利益的评奖、评优等活动中,更要做到公开、透明、公平、公正,这样才能真正让人信服。以自身的诚信行为,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第三、建立对不讲诚信行为的惩戒机制,加大对不遵守诚实守信者的惩罚力度。对不讲诚信学生的惩戒,除了依靠道德教化和舆论谴责外,还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其加以严惩。学校在规章制度上要明确规定对不遵守诚实守信学生的惩罚办法,在平时的宣传工作中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规定,并且要严格执行,让他们切实了解不遵守诚信将会付出的高昂代价。这样才能使大家避恶向善,自觉养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对因不诚实守信而触犯法律的学生,也绝不姑息,依法严肃查处,追究其法律责任。对不遵守诚实守信学生的严惩,也会对其他同学起到震慑作用。

三、结语

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也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诚信缺失不仅会对大学生自身的学习、生活、未来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也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要加大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奠定大学生立足社会的道德基石,才能成为合格的大学生,也才能承担起大学生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而大学生的诚信品质、诚信行为,也必然会带动整个社会公民道德教育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毕文雅.从大学生诚信缺失透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J].东方企业文化・文化教育产业, 2012, (10).

[2]李超群.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及其对策[J].新西部,2012,(20).

[3]王葆华.对提高当代大学生诚信能力的思考和建议[J].文学教育,2012,(5).

[4]吴雷鸣.浅析高校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J].管理教育,2008,(6).

作者简介:陈冬颖(),女,吉林人,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的需要。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诚信道德相关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刍议》

摘 要: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的需要,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笔者试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主导性作用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模范导引作用、诚信道德教育与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结合、在社会实践中检验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以及开展诚信道德教育的相关活动等五方面阐述了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道德;诚信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240-02

诚信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础。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历史使命,高校在传授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负有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全道德人格的“产品”的任务。大学生是最富有活力、最富有希望、最富有创造力的群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导性作用的发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必修课程在培养当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08年7月中宣部和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关于印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见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要求进一步推进党的十七大精神“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更好地发挥其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真理观为诚信道德提供了哲学理论依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诚信教育角度讲就是诚实守信的路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法律相关内容,实质是帮助学生理解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第二,“两课”教师要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切实提高“两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使教师的课堂讲授新颖、生动,把学生的思想紧紧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积极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

第三,“切实转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1]作为“两课”教师要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实事求是的调查和分析,真正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实际存在的突出问题,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对于大学生中比较普遍存在的诚信观念上的某些不正确观点和看法,在教学中要着重进行深入的剖析并及时进行正面的引导,使学生真正从思想层面正确认识和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模范导引作用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家加里宁也曾说过:“教师,一方面应当是学识渊博的人,另一方面应当是高尚诚实的人。”“教师的行为对学生影响很大,一个高尚的教师会影响所教的学生”[2]。为此,要培养学生具有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示范及榜样作用至关重要。

一方面,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要严于律己,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准。“师者,人之模范也,无德者无以为师”。

另一方面,教师还应着重通过言传身教感染和带动学生遵守诚信规则,培养学生的诚信道德品质。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生活中与学生的接触过程所表现出的诚实守信和敬业精神,都将成为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三、诚信道德教育与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结合

诚信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在大学生中开展诚信道德教育,既是他们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培养和完善大学生的良好诚信品质,既要靠教育也要靠管理。管理是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

第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发挥规章制度的教育导向功能。高校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为了有效培育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注重规章制度对大学生的教育导向功能。

第二,齐抓共管,形成诚信道德教育的合力。“建立高效能的管理体系和素质较高的政工队伍,是实现高校诚信教育目标的组织保证”[3]。高校要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政工队伍,并充分发挥党、政、工、团等各级组织的职能作用,不断改进和创新管理内容和方式,把“诚信”与各职能工作有机结合,形成教育的合力。

第三,完善大学生自治管理,引导大学生在自治管理中进行自我教育。“教育给人以理性,管理教人以规范。”[3]“大学生自我管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完善和自我陶冶等。”[3]实行大学生自治管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自我教育中自觉接受诚信观念,培养诚信意识。

四、在社会实践中检验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认为: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具有客观的教育效应。“实践活动是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品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培育和发展”[4]。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994年8月,中共中央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教育计划,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科技文化服务、军政训练、勤工俭学等活动,要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和指导,明确教育目的,提高教育实效。”[5]

一方面,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建立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是指相关部门与社会大众为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而采取的一系列有关措施,包括实践组织保障、实践基地保障和实践经费保障等。”[6]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社会实践活动本身的开展.完善实践育人机制;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有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更好地履行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因而,只有建立健全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才能保证大学生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使大学生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另一方面,加强基地建设,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效果。实践证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但是,仍有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持怀疑态度,要改变这种状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就要完善机制,加强基地建设,通过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并“积极推动实践基地向稳定化、层次化和规范化迈进”[7],从而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稳定性、长期性和连续性,进而服务于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五、开展诚信道德教育的相关活动

高校具有丰富的教育素材和良好的育人环境、“学生诚信理念的建立和诚信行为的养成虽然有赖于社会大环境的好转和优化,但也离不开高校自身所特有的先导能动作用[8]。因此,高校要广泛开展诚信道德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觉接受诚信教育。

首先,高校要着重营造有利于诚信道德品质形成的环境氛围。高校要善于利用宣传栏、宣传板、校园广播、网络(校园网、人人网、学生QQ群等等)等宣传载体大力宣传诚信道德教育的内容,积极营造“以诚信为荣,以失信可耻”的良好风气,真正形成一个倡导和尊重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

其次,广泛开展诚信道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诚信品质”[9]。一是要选取现实生活中诚信的正反典型案例,通过开展诚信主题班会、团活等活动,用大学生身边鲜活的诚信案例来教育他们,感受诚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二是开展以诚实为主题的多种形式的诚信承诺书签名、演讲、征文、辩论、文艺演出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三是通过设立诚信考场、诚信奖学金等方式创设诚信情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诚信品质。

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当代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既需要柔性的思想教育和规范引导,又需要刚性的法制、制度的支持和保障,重在构建诚信道德教育的体系。

参考文献:

[1]尚胜.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46.

[2]刘红娟.关于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再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9):168-169.

[3]焦丽.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D].武汉:武汉大学,2004:39-40.

[4]孙昱.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25.

[5]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64.

[6]刘仲仁.大学时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63-65.

[7]闫志华.关于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的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2010,(10):211.

[8]丁继民等.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6(1):100.

[9]罗玉华.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39.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诚信道德相关论文2000字

学术道德和科学诚信论文

近两年,科研机构的作风、学风和诚信问题颇受公众关注,时常被人提及。在实际工作中,因对三者关系不甚了了而贻笑大方的情况也不在少数。笔者因为整理一份书稿,翻阅了有关作风、学风和诚信的资料,深感三者在科研机构中并非一种完全等同的关系,现予简要论述。2017年“107篇论文撤稿”事件发生以来,科研诚信(Research Integrity,又译学术诚信、研究诚信)已渐成显学,做学术研究要求诚信、推广科技成果要求诚信、撰写论文要求诚信、申报荣誉奖励要求诚信、评优评先职称晋升要求诚信。一时间,诚信审核成了热门工作内容,诚信治理变成诸项治理工作的重点。科研诚信工作正在迅速演变成一个无所不装的箩筐,其他一些长相接近的如作风、学风也纷纷涌入这个箩筐。尤其是自2019年以来更是将三者混为一谈了。这一混,就不免使一些部门在工作中打起了太极。依笔者愚见,这三者的工作各有侧重、互相配合,也有各自的主管部门,切不可混淆。其中,科研诚信建设的重点是“筑基”,其核心是负责任的研究。诚信是科技活动的基础,没有诚信科学的结果就会偏离客观事实,变成镜花水月、最终贻害社会。诚信也就是国际同行讲的负责任研究,做不到负责任、客观、真实、可重复再现的研究,就会变成瞎猜、冥想、不可验证的玄学。这两年学术调查的制度牢笼逐渐扎紧,遏止学术不端行为蔓延的手段逐渐丰富,对付被曝光的科研诚信舆论或案件,各机构拿出“零容忍、无禁区、全覆盖”的劲头和思路做实调查工作,一些诚信案件得到了认真处理、一批学术不端者受到了联合惩戒、部分典型案件得到披露、反面典型警示效应开始显现,善意诚信提醒受到欢迎。凡此种种,均彰显了诚信之基正在筑牢的趋势。学风建设的重点是“涵养”,其核心是专业主义。科研机构的良好学风并非天然就存在,而是需要长期引导、悉心浇灌、涵养而成。所谓浇的是水、开的是花;或吃的是草、挤的是奶。根据《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学风涵养的内容包括“正向引领、科学精神、公平评价、配置资源、荣誉激励”等几个方面。正向引领指的是对外树立正面典型如科学大家,对内树立身边的榜样以形成带动。科学精神指的是在全体研究人员中塑造尊重科学的专业主义精神。公平评价指的是在机构评估、项目和人才评价中保持公平公正和开展科学评价,摒弃人情评审、避开利益冲突、打破门户之见。配置资源指的是按照科学研究规律和实际需要合理配置科技资源,保证最大化科技资源效用。荣誉激励指的是给研究人员恰当的荣誉和合适的物质激励,使之实至名归、避免帽子满天飞。这些工作分散在各个不同的管理部门和各级机构,所以需要共同努力、长期协作。作风建设的重点是“培育”,其核心是扎实、低调。作风培育的内容包括“爱国奉献、攻坚克难、甘守寂寞、奖掖后学”等。作风是一种立场和态度,需要大力培育。如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说的是培育科学家的爱国情怀。攻坚克难、解决“卡脖子”问题,是要培育科研团队在解决科学难题时敢为人先、舍我其谁的勇敢气魄。几十年如一日专注科学问题、甘坐冷板凳,不盲目追逐研究热点,是要培育科研人员甘守寂寞、勇攀高峰的工作作风。奖掖后学是要培育导师们传道授业解惑和带好研究梯队的人师风范。那三者的关系到底为何呢?依笔者所见,诚信必然是学风的一部分,而学风除了诚信,还体现在资源、荣誉、激励和评价等诸多工作中,作风则是另一套工作体系。在科研单位,作风和学风有重合的部分,特别在甘守寂寞、奖掖后学部分是这样。在高校,学风所指则更为广泛,学风包含了作风的大部分内容。在机关单位,作风常常是体现其政策性、严谨性和办事效率的指标,因而作风有时也同诚信——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政策的科学性等——发生关联。弄清楚诚信、学风和作风的关系,对于我们守住初心、提升各项工作的治理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众所周知诚信是立人之本,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成为公民道德建设“诚信”道德 教育 的重中之重。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大学生有关诚信道德的2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大学生诚信道德重建的思考》

【摘要】当代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认同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但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失信的现象比比皆是,令人堪忧,大学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诚信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兴旺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将从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入手,探索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社会、学校和家庭紧密配合的三位一体教育机制,使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逐渐成为大学生的自觉。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道德;思考

1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

高校学生诚信的整体状况是积极向上、稳定发展的。但是,在社会的变革过程中,由于利益格局不断变更,利益关系不断调整,社会趋利性影响进入大学校园,使尚不完全固化和坚实的大学生的诚信体系受到冲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大学生能恪守诚信道德,但也有部分学生在某些方面存在着诚信道德的缺失,其主要表现为: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剽窃成风,蒙混过关;求职履厉,泡沫重重;助学贷款,羞涩尴尬;不守信用,背信违约等。

2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原因

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双刃性凸显,一方面它有助于人们形成竞争、效率、公平、创新等意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也使人们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倾向,急功近利、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等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弄虚作假,坑蒙拐成为社会公害。受市场经济影响至深的高等教育和大学生群体不可避免地陷入这个漩涡中,社会诚信意识的弱化和缺失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养成造成了不良影响,这是导致大学生对诚信意识背离的一个重要原因。

诚信法律制度和机制尚不健全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诚信的基础首先是法律,因而完善社会的法律体系是我们营造和保护讲诚信的社会环境的首要任务。中国目前的现状是法律的地位和尊严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制度尚不完善;社会诚信的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尚未形成。主要体现在:其一,没有制定信用激励和惩罚制度。守信用者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失信者未受到严厉制裁。在不少情况下却是守信者失利,失信者得利。其二,在判决执行上软弱无力,判决执行率低。法律作为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最高维护者,在处理违约赖账行为时显得苍白无力。债权人为追索到期债务,往往要通过诉讼方式追索债务,而采用这种方式的成本费用越来越高,不要说因种种原因败诉,即使是胜诉了,真正能够执行裁决的也很少,这使债权人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失信者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客观上助长了诚信缺失现象的泛滥。有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处于人生成长阶段,在涉及个人利益时,难免会走上不诚信之路,这是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的制度体制原因。

高校诚信教育体系不完善

无论在教育理念、教育投入、 文化 建设,还是学生管理等方面,都很少考虑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对诚信教育没有予以足够重视。从诚信教育内容看,一些高校为了扩大招生和就业,高度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而思想道德教育包括诚信教育相对弱化,从教学计划到课程设置、课时安排都与专业课无法比拟。从诚信教育机制看,很多学校没有建立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及诚信档案,许多学校口头重视,行动轻视,从学生管理、教学到服务没有形成诚信育人的环境,使诚信失去了文化传承的最佳途径,有大约54%的同学认为学好专业知识比诚信道德更实惠。

家庭教育 的影响

家庭也是诚信道德教育的环境之一,家庭环境及家长的言行对学生诚信道德的养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前中国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仍然未走出应试教育弊端,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考上名校、重点大学可谓不遗余力,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除了文化课恶补之外,一些家长又走到了教育的另一个极端,认为把孩子的琴棋书画等特长培养好,就是提高了他们的个人素质,结果,忽略了素质教育中的道德、健全人格的培养。导致新生代大学生过度关注自我,在校期间除了学习学科知识,就是考各种技能证,当涉及个人前途和利益时他们往往会放弃诚信道德。

3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对策

构建道德约束和法律强制有机结合的诚信建设社会环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环境决定人,反过来人对环境又具有反作用。环境只有与我们的教育目标相一致,才能在育人中发挥作用。要形成良好的诚信建设社会环境。

首先,要加大对诚信的宣传力度,发挥社会舆论在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中的引导、评价、监督作用。一方面,大力报道和宣传诚信人和事,使诚信的正能量在全社会充分释放,使诚实守信成为社会风尚;另一方面,加大失信行为的曝光力度,加大失信行为的风险成本,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光荣,背信弃义可耻的社会氛围。

其次,完善社会诚信法规的建设。市场经济既是信用经济,也是法律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法律是信用建设的保障。诚信不仅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诚信建设不仅是道德建设问题,也是社会管理问题。诚信缺失的解决之策根本上需要加强法治保障。一方面,要抓紧制定社会信用管理法律法规,完善社会诚信行为规范。理顺社会信用管理体制机制,明确有关部门的责任,加强社会信用管理,强化对守信者的鼓励和对失信者的惩戒。另一方面,诚信制度建设还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法律实施不到位也有直接关系。没有法律的有效实施,诚信体系也难以真正建立。通过上述努力,让大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威严,形成守信意识,践行守信行为。

完善学校诚信教育机制

更新诚信道德教育理念,增强诚信道德意识。诚信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作为诚信道德教育的主体,应该把对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寓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把发展学生的诚信道德素质纳人高校教育目标的完整体系之中,以建立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诚信道德教育体系。

(1)把诚信教育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两课”阵地,结合时代的特点和需要,把诚信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体系,加强规划、统筹管理,并融入到学校教学和管理各个环节,通过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诚信承诺”万人签名活动、网上“诚信论坛”、“诚信你我他”征文及专题 报告 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在全校营造“人人讲诚信”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真正了解诚信对个人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诚信乃安身立命之本。

(2)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一方面要有诚信的约束机制,让学生诚信有章可循,违背诚信有章可罚,提高学生失信行为的风险成本;另一方面建立诚信激励机制,学校对学生诚信行为选择进行精神褒奖和物质奖励的机制,学生因其诚信的行为选择而获得心理坦然和精神满足,这样学生会更加追奉诚信。

(3)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内容包括家庭基本情况、基本经历、奖惩情况、学杂费缴纳、助学贷款、学习情况、 社会实践 、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以及违纪情况的诚信记录,并将其与奖学金、助学金、干部选拔、组织发展、就业推荐等环节联系起来,使这份诚信档案成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二张身份证。是其道德信誉的保证,也是社会录用人才的道德“通行证”。形成人人学诚信、处处讲诚信、事事守诚信的浓厚氛围。

尊重大学生在诚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大学生是诚信教育的主体,诚信教育是否见效,归根结底依赖于被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因此,在诚信教育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强化是自我教育的一种表现,具体包括自我命令、自我检查、自我奖励、自我惩罚等,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诚信道德的认知能力及选择与评价能力,培养道德自主和道德自律意识,使他们自觉主动的践行诚信,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营造诚信教育的家庭文化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诚信品德 对子 女影响很大。任何一个道德主体都离不开家庭道德环境的熏陶,因此要重视家庭伦理建设和家庭诚信道德环境建设,从而为道德主体诚信品性的养成创造良好的家庭道德环境。中国家长需要焦虑的事情,不是我们给孩子花了多少钱,而是花了多少时间,去认识、管教、支持孩子,使孩子成为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社会公民。因此,家长应充分重视自身言行、道德习惯、家庭氛围等对子女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家长一方面要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身体力行,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培养正确的家庭诚信教育观念和意识,用科学的 方法 教育孩子做人做事,当出现负面行为时及时纠正,给孩子树立一个诚信的榜样。另一方面,针对孩子在校期间发生考试作弊等不诚信行为,不愿告之家长的情况,家长还应主动用书信、电话、短信等方式全面关心孩子在校期间的思想、学习、人际关系等状况,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共同优化诚信道德教育的文化氛围,努力形成学校诚信教育和家庭诚信教育目标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任海宾.诚信教育的 反思 与重构[J].教学与管理,2003(3).

[2]何建娥.高校学生诚信缺失刍议[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张建华,肖艳玲,李丽萍.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8(9).

[4]许安朝.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1).

[5]毕胜.浅谈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缺失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10(26).

《强化社会道德因素对大学生诚信品格形成的作用》

摘要:诚信品格是“人的社会特质”,是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道德内化的产物。这就预示大学生诚信品格的形成,需要整合以不同方式作用于个体的各种社会道德因素:即通过强化大学生社会道德期待的自我意识、发挥亚文化的暗示与模仿功能、促进大学生道德荣誉的印象整饰、以及淳化社会风气,从而为大学生诚信教育营造出良好的道德氛围。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品格;社会道德因素

诚信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当代大学生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完成时代和社会赋予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要成为具有诚信品格的人。大学生诚信品格的形成固然离不开学校教育和自身的修养,但同时也与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故本文试图通过探讨社会道德期待、亚文化、道德荣誉、社会道德风气等因素对大学生诚信品格形成的作用与影响,揭示大学生诚信品格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为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开展探寻新的路径。

一、强化大学生社会道德期待的自我意识

社会道德期待即社会对个体的角色期望,旨在向个体提示合理的道德规范,表明什么是受到群体赞同或谴责的行为。社会道德期待通常以一种潜在的、间接的方式影响主体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对于个体而言,它既是人们行为选择的判断标准,也是一种潜在的道德教育力量。社会对大学生在诚信方面的道德期待,不仅包括在家庭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守有关诚信的一般原则和规范,如“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履约践诺,知行统一,自尊自爱,自省自律”,还包括学术方面的道德要求,即“遵从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不作弊,不剽窃”等。毋庸置疑,这些社会道德期待对于培养大学生诚信人格具有引导和促进的作用。

然而,大学生是否能将社会道德期待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还与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我意识是个体道德品质形成的内在心理基础。由于自我意识中蕴含着深刻的自我要求、自我体验、 自我评价 的意义,因此,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越强,其道德的责任感与义务感就越强,克制本能的欲望与冲动的能力也就越强。作为道德意识之一的诚信意识,说到底是一种道德的义务感、责任感,它直接发生于人的自我意识之中。也就是说,没有自我意识的确立与发展,诚信意识是很难产生的。所以,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需要不断强化其对社会道德期待的自我意识。

1.注重发挥社会道德期待的强化功能。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将社会道德期待与大众传媒、制度、榜样等结合起来,形成舆论强化、制度强化、榜样强化,以促使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的认同与遵从。其一,利用大众传媒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和吸引力强的优势,通过讲述人们身边的诚信 故事 或评论刚刚发生的造假事件,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舆论氛围,从而有效地强化大学生对诚信道德规则的认同。其二、将社会道德期待与奖惩制度相结合,通过奖励对诚信行为给予正强化,通过惩罚对失信行为施以负强化,增强大学生的诚信道德信念,在日后的生活中养成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的良好习惯。其三、将社会道德期待与榜样人物相结合,通过榜样人物的示范效应,将抽象的社会道德期待具体化、人格化,使大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强化他们对社会道德期待的自我意识。

2.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反省。“道德反省,指道德主体对自身道德过失的追悔和觉醒”,“是由是非观、羞愧感和责任心等心理要素和相关的生理基础构成的一种特殊的道德活动结构。”道德反省以自我意识为核心,通过自我检讨、自我反思、自我悔改,实现自我超越和人格的完善。大学生诚信人格的形成,不但需要学校开展诚信教育使其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及其相关的规范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其对自己的失信行为进行深刻的反省,促使其产生羞愧感和内心的自责,并激励其在社会化过程中将诚信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自觉地做一名诚实守信的公民。

二、发挥亚文化的暗示与模仿功能

“亚文化亦称‘副文化’、‘小群体’文化。在某些方面有别于整体文化的地区文化或群体文化,既具有整体文化的基本特征,又具有其独特性,社会越复杂,亚文化越多。”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有其自身的校园亚文化。大学生的校园亚文化,除了与主流文化存在微妙的互动关系外,还表现为对于主流文化既抗拒、反叛,又依附、承认的双重特质。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由于社会价值观念的嬗变、社会多元文化的存在等,一些不良的亚文化趁虚而入,对大学生形成不良的影响。例如,随着高校出现的学术造假、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现象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由漠视转而认可甚至参与其中的亚文化氛围,造成对大学生诚信信念的消解。对此,不能忽视当前校园文化中的亚文化的负面影响,同时还要努力挖掘亚文化特有的功能,发挥它对大学生诚信建设的积极作用。

1.重视亚文化的暗示功能。人具有接受暗示的习性。社会心理学家库利认为,暗示“是指以相对机械的即反射的方式起作用的一种影响。它不涉及大脑的选择或意志的更高级的活动。”社会生活中对个体的道德影响无处不在,亚文化中的诚信暗示往往隐含了社会群体的道德价值取向。大学生同伴群体的亚文化,常常会以一种建议性、帮助性、温和性的诱导和暗示,向主体提供社会倡导的道德原则和行为类型。同伴群体亚文化,虽然不如法规那样对主体具有强制性的约束,但它在维护诚信方面却发挥着强大的功能。如果校园亚文化推崇的是诚实守信的道德价值,个别大学生一旦做出失信欺诈的行为,就会遭受同伴群体的议论、谴责、排斥乃至唾弃;失信学生在失去同伴群体的尊重后,不仅会产生懊悔、改正的道德心理,而且也会对其他同学产生警示的暗示作用;相反,如果大学校园中严重的学术失信现象或考试作弊未受到严厉的处罚,这种发生在大学生身边鲜活的失信事例就会对个体产生消极的暗示作用,一些同学就会将之视为一种社会认可的潜规则予以接受,甚至如法炮制。因此,学校应当注重营造诚信的亚文化氛围,发挥同伴群体亚文化的道德暗示作用,促进大学生诚实守信品德的形成。

2.发挥亚文化的道德模仿功能。道德的社会传播与培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人际影响来实现的,而模仿是人际影响的重要方式。所谓模仿,“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依照他人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与之相同或相似。”模仿是人们具有的一种社会学习能力,也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环节。道德模仿是通过对道德榜样的行为仿效、内心产生道德情感共鸣、直至产生道德认同。换言之,道德模仿是人们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学习活动,是主体自觉地仿效他人的道德行为、做出与之相同或相似的道德行为的活动过程。道德模仿在人的道德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它的“复制”作用使道德规范为大多数人所自觉遵从。

3.大学生的道德模仿需要教育者给予积极的引导。在大学生的道德模仿中,教育者的引导主要表现为:其一,为他们提供与其具有相似性的模仿对象。大学生如果受到典型诚信事件和诚信榜样人物的感染,就会增强对诚信观念的认同,进而产生积极的模仿行为。其二,引导他们对模仿对象的内在本质、行为的价值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理解。这样大学生基于对诚信价值的认同而做出的模仿行为,就不再是“复制”式的,而是发自其内心的、主动外化的结果。其三,引导他们在模仿中进行体验,从情感上深化对模仿对象道德品德的尊崇,并把握时机,适时强化他们的诚信模仿行为。其四,创设、营造有利于诚信道德模仿行为发生的良好环境。诚信模仿行为是个体主动对周围环境做出选择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当社会对个体寄予的诚信期望和施加的暗示与个体的价值取向相近或相似时,就易于激发个体的道德情感,使之受到道德感染,从而促发个体在相似事件中的诚信模仿行为。

三、促进大学生道德荣誉的印象整饰

道德荣誉是人们履行道德义务之后所得到的褒奖和赞许。它包括内外两方面:一是社会舆论给予的肯定和赞许;二是由于得到了社会舆论的认可和嘉许,行为者在道德情感上产生的自我满足感和自豪感。道德荣誉作为社会舆论的特殊形式,对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具有特殊的作用:一方面,道德荣誉所具有的某种权威性促使人趋善避恶,求荣免耻;另一方面,道德荣誉采取的是正面肯定形式,更能激励人们去积极向善。所以,道德荣誉感既是人们积极履行道德义务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人们关注道德印象整饰的驱动力。

道德印象源于对社会现象的感知。具体到诚信印象,则与社会的诚信现象密切相关。诚信现象是主体形成诚信印象的知觉对象或材料。诚信现象的类型可分为观念性和实例性两种。观念性的诚信现象主要来自社会历史文献记载的各种诚信道德 事迹 、人物传记中的诚信事件、传统道德习俗,它是社会诚信氛围的文化基础,它常常通过戏剧传诵、习俗沿革、专门教育等对主体认知发生作用。但观念性的诚信现象由于与主体的切身经历没有发生直接的关系,它对于个体诚信观念形成的作用是潜在的、间接的或相对虚弱的。实例性诚信现象主要来自于个人的社会道德实践,即人们亲自参与或感知到的诚信事件。相对于观念性诚信现象,实例性诚信现象更容易或更能有效地刺激个体的感官、引发思维、加深印象。如高校开展的考前签署“诚信考试 承诺书 ”的活动;参加诚信教育讲座、论坛活动;观看以“诚信”为主题的话剧、文艺演出等等。不论是诚信事件的当事人还是见证者,实例性诚信现象都会不同程度、不同形式(比如换位思考)地对主体产生更强烈的刺激,与主体的利益取舍、道德选择发生关联,进而引发主体的道德思考和判断,形成共鸣。因此,实例性诚信现象对主体诚信印象的形成作用是相对直观的、有效的、甚至是长久的。

道德荣誉对于主体诚信印象整饰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民族性的研究中,中国人所具“面子”的人格特质,已成为共识;而心理学研究成果也表明,许多人不同程度地具有有意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良好印象的“印象整饰”的倾向性。可见,这种注重他人对自己形象的“印象整饰”与中国人顾及“脸面”的社会心理特征,具有较高的吻合性和相互强化性,也就是说,中国人的面子文化强化了人们的“印象整饰”的心理诉求或人们的“印象整饰”心理强化了中国人的面子文化。由于“脸面”与一个人的诚信道德及其名声息息相关,因此,人们为了自己或家人的“颜面”,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自己诚信的道德信誉和形象。如有的学生考试作弊被抓后,并不害怕因此取消成绩,而是在乎广而告之的全院或全校的通报批评或处分,因为他们要维护自己在老师、同学等熟人面前的形象,毕竟考试作弊是不光彩的丢人事情。还有的同学在行后,并不害怕被陌生人揭穿,但害怕被亲朋好友戳脊梁骨的责斥。显然,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需要将中国的“面子文化”与道德荣誉加以整合,运用“面子的威力”和道德荣誉的激励功能,促使大学生诚实做事、诚信做人。

四、淳化社会道德风气

社会风气,古人称之为“风俗”。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下,社会风气是指受水土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由社会经济、政治、伦理道德的习染而形成的人们趋同一致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及生活习惯。可见,社会风气中的观念、行为和德行,是一种已经为许多人甚或大多数人所默认、所遵循的行为方式,是多年积累、习染成俗的一种惯例。“不令而自行,不禁而自止”就是社会风气的最主要的特征和功能。风气有好坏之别,良好的社会风气负载的是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而不良的社会风气负载的是颠倒的价值观念和扭曲的行为准则。因此,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我们一定要教育好我们的后一代,一定要从各方面采取有效 措施 ,搞好我们的社会风气,打击那些严重败坏社会风气的恶劣行为。”他还说“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

1.官德对社会风气具有引领性。我国古代思想家,非常重视官德在社会道德教化中的积极作用。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还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在孔子看来,为政者的行为和作风对社会大众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和导向功能。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德治”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强调“德化”。为政讲信不仅是取信于民的需要,也是社会诚信教育的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带头讲信、守信的以身作则的实际行动是最好的诚信教育,对大学生诚信品格的形成具有示范作用。

2.赏罚分明的社会机制对社会风气具有保障性。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要遏制诚信缺失之风的蔓延,一方面必须要建立惩恶扬善的道德机制,加大对失信者的惩治力度,提高失信者的法律和经济成本,即让失信者名誉扫地、经济受损,得不偿失,清除失信投机获利的文化土壤;另一方面,加大对诚实守信者的精神和物质的奖励力度,建立诚实守信的利益保障制度,激发人们诚信的道德欲望,从而弘扬诚实守信的社会正气。

3.社会舆论对社会风气具有导向性。社会舆论对个体诚信具有定向和强化的作用。社会舆论对诚信行为的褒奖和对非诚信行为的谴责,不仅向大众明示了诚信道德价值原则和倡导的行为类型,而且其形成的褒善抑恶的舆论氛围,会以其显著的倾向性形成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敦促个体践行诚信道德。具而言之,社会舆论对诚信品行进行的褒扬、奖励和宣传,会增强人们诚实守信的道德认同感,而社会舆论对欺诈失信行为予以批评、抨击和呼吁道义上的惩罚,对失信者会起到控制、矫正的作用。可见,社会舆论形成的诚信“道德场”对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作用。

科学道德学风建设 作业一篇 要求3000字以上: 召开高校学术风气建设座谈会,与会人员围绕目前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提出了建议和意见。教育部部长强调,必须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切实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在讲话中指出,长期以来,高校广大教学科研工作者献身科学,潜心研究,严谨治学,敬业奉献,为发展科学、繁荣学术、教书育人做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良好的师德规范。但学术失范、学风不正现象仍然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仍有发生,在有些方面还比较严重,损害了学术形象,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严肃查处,决不能任其滋长蔓延。强调,要深刻认识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是高等学校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是提高科研水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是引领社会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健全制度,狠抓落实,全面推进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要求,要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惩治和预防工作体系。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净化学术风气,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必须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多管齐下,综合治理,自律与他律相统一,内部治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一是加强教育引导,提高道德自律水平,发挥道德力量,使之不愿违背学术道德;二是加强制度约束,规范学术管理,发挥制度力量,使之不能违背学术道德;三是加强社会监督,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发挥社会力量,使之不敢违背学术道德。强调,要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切实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培育优良的学风,倡导严谨规范的学术行为,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学者自律是基础,制度建设是保证,领导重视是关键。高等学校是推进学风建设的主体。要切实加强领导、广泛动员、形成合力,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在提高认识上下功夫,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在学风建设规范化制度化上下功夫,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在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方面取得实效。多年来,教育部一直致力于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先后印发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成立了学风建设指导机构,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广大教学科研人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潜心研究,严谨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发展科学、繁荣学术、教书育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奠定了基础。然而,高校学风建设方面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学术失范现象、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有的性质还非常恶劣。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当前,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全国高校正在全面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教育部党组明确要求各高等学校,把学风建设作为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全面推进学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刚才,各位专家学者和学校领导谈的许多体会意见和建议都很好,使大家很受启发。下面,我谈几点意见。一、深刻认识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科学事业的发展过程,既是学术创新的过程,也是学风建设的过程。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对弘扬科学精神、繁荣发展学术事业,净化校园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是提高科研水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科学研究是光荣伟大的事业,也是艰苦的事业。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可能到达光辉的顶点。”科学研究以创新为灵魂,以质量为生命,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不劳而获、投机取巧是没有出路的,也是不可能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古人云:“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就是科学研究的规矩。只有遵循学术研究的程序、方法和规范,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才能出精品力作,推动科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科学发展、学术繁荣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学风和道德基础上。学风不正是科学的大敌,学术不端行为更是对科学的亵渎,危害十分巨大,必须坚决予以制止。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进入了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阶段,进入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时期。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最根本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出创新拔尖人才,这是高等学校首要的核心任务,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教师为人师表、行为世范,教师的思想品德、教风和学风,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巨大。诚信是一代新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学生诚信,首先教师要诚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学术风气端正了,人才培养的方向才有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才有保证,实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才有保证。如果教师品行不端、学风不正,就会误导学生、贻害无穷,培养诚实的劳动者无从谈起,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无从谈起。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是引领社会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特别强调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对我们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重要指导意义。学风是校风、社会风气的引导力量,学风既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又影响着社会风气。通过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服务并引领社会,是社会主义大学和广大高校师生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人民教师要爱国敬业、志存高远,率先垂范、言传身教,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另一方面,也要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者、推动者、示范者,成为具有优秀思想品德和人格尊严的社会道德楷模。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创造者,理应成为社会风气的表率和典范,道德标准应该更高,要求应该更严。学术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础防线,学术道德出了问题,社会道德和国家民族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我们必须严肃对待,切不可等闲视之。从总体上说,高校的学风是好的,教师队伍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广大教学科研工作者献身科学,甘于寂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体现了良好的师德风范,维护了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的学术声誉和良好形象。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学术失范、学风不正现象仍然存在,在有些方面还比较严重。这些现象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性质也不尽相同。在这当中,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层面是学风不正,不能严守学术规范,比如学风浮躁、理论脱离实际、低水平重复,甚至粗制滥造、急功近利;另一个层面是学术不端,违背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比如抄袭剽窃、伪造事实、篡改数据等等。这些不良现象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影响了学术声誉,损害了学术形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及时制止,决不能任其滋长蔓延;必须采取坚决果断的行动,在学术道德和学风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二、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惩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工作体系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必须惩防并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多管齐下,自律与他律相统一,内部治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要以最坚定的决心,最快速的行动、最果断的措施,尽快将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惩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工作体系建立起来、有效运转起来。当前,要重点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教育引导,提高道德自律水平,借助道德力量,使之不愿违背学术道德;二是加强制度约束,规范学术管理,借助制度力量,使之不能违背学术道德;三是加强社会监督,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借助社会力量,使之不敢违背学术道德。第一,加强教育引导,提高科研人员的道德自律水平。增强自律意识、严守学术诚信是开展学术研究、维护学术道德的基础。广大科研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增强历史使命感、政治责任感,始终坚守社会正义,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修身正己、自我约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自觉维护科研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和人格尊严,努力做优良学风的维护者和弘扬者,以诚实守信和严谨治学精神走在社会道德的前列。要坚持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反对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坚持潜心研究、严谨治学,反对心浮气躁、粗制滥造;坚持尊重劳动、客观公正,反对虚荣浮夸、徇私舞弊;坚持甘于奉献、尊重他人,反对唯利是图、损人利己。要勇于担当学术责任和义务,正确行使学术权力,在各种学术评价活动中,认真履行职责,发扬学术民主,客观公正、不徇私情,彻底杜绝权学、钱学交易,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要积极开展学术批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高校要大力宣传优良学风和高尚师德典型人物的优秀事迹,发挥好身边榜样的教育激励和示范引导作用。一旦出现学术不端行为,要高度重视,及时处理,公布于众,使之产生警示教育作用。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科研工作者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的自觉性。对于新聘教师和博士生、硕士生,要进行专门的学术规范培训教育,一方面提高认识,加强自律;一方面也要使他们知晓学术规范,自觉遵守,防微杜渐。第二,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学术行为的制度约束。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制度建设是保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学风制度,对规范学术行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具有重要作用。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邓小平同志关于制度建设的论述,对于我们加强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学风制度建设。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制度。要不断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明确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和道德准则,改进科研评价制度,建立起以质量为导向、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高校出版社、学术期刊要加强对学术出版的规范化管理,建立起严格的审读制度,在出版与发表的环节上筑起防火墙、把好出口关,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总之,要统筹好方方面面,建立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制度。高等学校对本校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负有直接责任。要建立健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机制,制定处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认真受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并及时妥善处理。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实行“一票否决”。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曝光一起。无论涉及什么人、什么事,都要态度坚决、一查到底,做到不护短、不姑息、不手软。要根据学术不端行为的性质和情节轻重,依据法律法规,对违规者予以惩处。在调查处理过程中,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遵循客观、公正、合法的原则,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第三,加强社会监督,营造学风建设的良好环境。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进一步推进“阳光工程”,在教师聘任、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著作出版、论文发表、成果奖励等过程中,实行信息公开,增强公开性和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要充分发挥媒体、网络和学术团体的监督作用,形成以遵守学术道德为荣、以违反学术道德为耻的良好氛围,使大家对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是非清楚,旗帜鲜明;在舆论氛围上对学术不端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使违规者身败名裂、得不偿失,使更多的人引以为戒、自尊自律。三、提高认识,狠抓落实,切实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培育优良的学风,倡导严谨规范的学术行为,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学者自律是根本,制度建设是基础,社会监督是保证。高等学校是推进学风建设的主体。要切实加强领导、广泛动员、形成合力,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在提高认识上下功夫,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在学风建设规范化、制度化上下功夫,力求在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方面取得实效。第一,要认识到位,切实增强遵守学术道德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高校要站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深刻领会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责任。要始终把学风建设作为事关维护学校声誉,确保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全局的大事,列入议事日程,放在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实。当前,要把学风建设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认真分析检查在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努力通过这次活动使学风建设上一个新台阶。高校各级党组织都要召开学风建设专题民主生活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共识,切实提高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第二,要组织到位,建立健全学风建设的体制机制。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社会科学委员会成立了学风建设委员会,作为高校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指导和咨询机构,多年来在学风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对推进高校学风、教风、校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高校党委和行政部门以及纪检监察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学风建设的领导责任,建立健全学风监督专门机构。没有学风建设专门机构的高校,要尽快成立;已经建有专门的学风监督机构的高校,要进一步明确职责,规范制度,加大工作力度。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从本校实际出发,制定并完善加强学风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从而形成领导有力、责任明确、协调配合、监督到位的学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第三,要措施到位,确保学风建设取得实效。各高校要定期对本单位的学风建设进行自查自纠,一旦发现学术不端行为,要及时果断、严肃处理,敢于下猛药,不得推诿和隐瞒。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要掌握政策尺度,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对检举不实、受到不当指控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保护。要严格区分学术不端与不同观点争论的界限,正确把握受到处理的学术不端行为与其它学术失范行为的界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要把学术规范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师培训尤其是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必修内容,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高校思想道德和其它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之中。要把学风表现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把学风建设绩效作为高校各级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方面。高等学校学风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继续努力,为全面推进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而共同奋斗!

论述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论述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当今社会中,学风问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各种学术造假问题充斥在我们眼前,面对现在这种学术混乱的局面,我们研究生应该在学风建设当中起什么作用是我们的前进方向。我们要把这种不正之风扭转过来,要正确树立科研诚信意识,提高科学道德素养,形成风清气正、求真务实的优良学风,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和人才成长的科研环境,我们要发挥积极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不断丰富和发展求真求实的科学文化内涵,形成了以科学精神为精髓的人类社会的共同理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从摆脱中世纪的蒙昧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到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乃至20世纪以来新技术革命浪潮引领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科学精神不仅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杆,千百年来一直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追求。

在我国,依靠科学和民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科技界的不懈追求。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坚持真理、开拓创新、诚实守信,不仅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而且塑造了热爱科学、勇攀高峰、忠于祖国和人民的高尚品格,显示出优良的科学道德与学术素养,为全社会树立了光辉典范。“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就是科技界在创造伟大功勋中凝炼的伟大精神。没有这种崇高的精神力量,就没有我国科学事业今天这样良好的发展局面,就没有我国今天令世界瞩目的综合国力,这是我国科技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文化建设上也取得了很多标志性的成果。但在看到我国科研诚信与优良学风主流的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学术日渐浮躁,一些人沉醉于学术淘金,学术成果中充斥着越来越多地泡沫和垃圾、抄袭、剽窃等学术腐化现象层出不穷,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严重危害了科技界的公信力和良好的社会形象,不利于科技人才的健康成长,对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

我们要了解投机取巧是不可能成就文化强国,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必须坚持原创精神,文章绝对真实的理念。我们要一起行动起来,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恪守科学道德和科研伦理,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着力推进学风道德建设。我们要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研究,才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有所创新。正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草知”,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建设文化强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科学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科研工作中的特殊表现,是科研工作者应该遵循的特殊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科学道德的标准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在科研工作中,凡是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能把个人科研兴趣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利于人类社会进步的行为,都是符合科学道德的。

学风指个体或者群体在学术研究和知识学习的精神风尚和思想态度学风,包括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良好的学风不但能够促进学生不断积极向上,而且能够抵制不良习气等负面因素的产生与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培养与其整体素质的提高。正如在我校,校训“明德、新民、止于致善”已经在每一位师生心里深深的扎了根,激励着每一位师生在治学、求学的过程中树立严肃认真、刻苦求实的态度,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时刻保持“营造优良学风从我做起”的意识。

20世纪以来,在我国所有教育和科研单位,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都是颇为关注的热点。一方面,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而另一方面道德诚信缺失、学术造假、科研成果使用不当等问题层出不穷,给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发展带来了恶劣影响,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步伐。20xx年,中国科协第七届常务委员会设立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坚持把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作为青年学生重点教育的内容,并先后在全国各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举办了相应的专题报告。20xx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科学道德和良好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高校立校之本、发展之魂。因此,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已经是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急迫任务。既符合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科技发展计划的要求,也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当前,学术界学术道德也严重滑坡,逐渐从社会向高校蔓延,高校学术不端行为不断发生。根据国家教育部20xx年发出的《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包括:抄袭、剽窃、侵吞、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注释、篡改数据和文献;用虚假实验结果取一些荣誉;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将国外文献翻译成中文,稍作修改后发表;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一稿多投;论文写作中出现枪手、拼手、假手等。

另外,各种造假,如学历、学位、学术职务、科研成果、科技产品,目前在社会上也很普遍。这些都违背了科学道德和正气的学风,没有诚信度,严重败坏了学术风气,损害了学术形象,阻碍了学术进步。近年来,毒奶粉事件、蒙牛纯牛奶致癌事件、“苏丹红”事件以及瘦肉精事件不正是滥用科研成果的真实写照吗?除此之外,我们在平时查阅参考文献中,也会遇上这样的问题,即发现同一篇文章出现在不同的期刊上;又或者同一组实验数据通过一定的写作技巧最终成几篇不同的论文;也有同一实验团队人员通过篡改他人论文中的实验材料,最后得出同一结论发表论文;还有一些论文中实验方法不可用,实验重复性不高。由此,我对参考文献产生了后怕,这些不端行为带给新一辈的学子除了坑害,还能有什么?

解决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关键在于抓好教育、制度和监督三个环节。教育是基础,制度是关键,监督是保障,惩防结合、标本兼治。

科学道德是指科学行为主体的道德意识袁它是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中思想和行为应该遵循的规范和准则袁是科技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袁也是约束科学家之间尧科学共同体内部以及科学共同体与公众和社会之间的一种基本准则遥。

学风建设为立身之本立,严谨的学风为立校之本。诚信与严谨乃一个合格大学生的根本。“人无信则不立。”诚信既是华夏文明的精髓,又是中华明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今,大学生的整体信用形象已成为整个社会信用状况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诚信问题已成为迈向现代化的一道坎。它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了。在一所高校里,该校学生的诚信程度,影响着该校的学风、校风。从另一方面说,该校的学风、校风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应是“诚信”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大学生要大力弘扬以信待人,以信立人的美德,成为践行信用美德的表率。目前,大学生的信用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但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存在着一些诚信缺失的现象,严重影响着学校的声誉、学风。学风是一个学校校风之体现,良好的学风是优良校风形成的基础。考试作弊与诚信是格格不入的。

诚信,是人基本的素质与道德要求,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维系的绳索,是我们正立于天地之间的脚下基石,是茫茫大荒漠中那“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主要是在全国范围内向新入学研究生宣讲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学伦理和科学规范,目的是通过宣讲教育,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摒弃学术不端行为,努力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当前在我国科研诚信与优良学风是主流,但近些年来,科研造假、学风浮躁、抄袭剽窃等行为严重危害了科技界的公信力,不仅不利于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对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因而,青年人要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必须做到:欲修学,先立身,坚决抵制学术上的不正之风;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养成良好学风;并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了解历史、要爱国,要立下“强国之志”;在学术上要实事求是,学出真本事;还要坚持勤劳、勇敢、节俭的优良传统。

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首先,制订和完善投诉处理办法,完善自我约束制度。针对近年来科技界在科学道德和学风方面出现的问题,一方面在舆论上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正面宣传教育,强化必要的、严肃的舆论监督。另一方面在制度上加以完善,建立健全有关的规约办法,采取行之有效的约束措施。

树立正确的科学文化导向: 优良的科学道德与学风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的重要内涵,科学道德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良好的科学道德与学风不仅是科学活动的内在规定和支撑,还是宝贵的科技投入得到合理有效利用的前提,是科学事业的社会信誉和公共形象的保证。

无论是古希腊的至理名言“知识即美德”,还是我国的传统观念“知书而达礼”,都说明学术与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术道德是指在从事学术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得到学术共同体及社会共同认可并遵守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学术规范是保障学术研究活动正常有序进行的一系列规则、制度和行为准则的总称,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学术界公认的学术道德以及学科专业共同遵守的科学研究、论文写作、学术引文、学术评价等诸多方面的规范。

科学事业的发展过程,既是学术创新的过程,也是学风建设的过程。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对弘扬科学精神、繁荣发展学术事业,净化校园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学术研究,而严谨的学术规范,良好的学术道德,是营造研究生的良好学风,以及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的重要保证,也是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引导研究生走上正确的科研道路的重要前提。

我们所提倡的“诚信为学,恪守学术道德”,具体体现在从事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时刻用学术道德来指导自己的学术实践活动,把内化于自身学术良知中的学术规范升华为行动的纲领。不断把外在的准则转化为内在的要求,只有在头脑中形成高尚的学术道德品质,才会在实际的学术活动中自觉地遵守学术行规,不闯学术的‘红灯’。大学是高度宽容高尚的科学道德情操是科学研究的精神力量,而智力成果与人的品格之间的关系,也远比一般认为的要密切得多。和包容的地方,但是“对学术不端行为是零容忍”。稿多发、论文造假、抄袭剽窃他人成果、造篡改实验数据、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不同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让人警醒。科研不端行为是伴随科学的发展产生的,要依靠科学界自身努力和全社会的关注去消除在外在准则要求的同时,更要有科研工作者的自律。学风浮躁是引起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而学风浮躁又与现行的评价体系相关。而要克服学风浮躁、学术评价中急功近利的倾向,需要“诚信为学”。

学习活动的开展,我深感遵守学术道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的深远意义,在日后的学习与学术研究中,从事学术活动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恪守学术界公认的基本学术道德规范,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以严谨踏实的学风和笃信诚实的原则从事科学研究,做一名合格的、名副其实的研究生。

首先我们要进一步深入认识了我校学术道德规范的细则与要求。如:在学术活动中,应该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学术成果的署名应真实,署名者对该项成果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和法律责任;此外,还有其他学术界公认的学术道德,也是作为研究生的我们应当遵守的。

其次是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社会的基本精神。在学术研究中,诚信最主要体现在对学术道德规范的恪守之上。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增长,精神文明建设更上层楼,在高校与科研机构涌现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日益提升。但也有部分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对待学术的态度不够严谨,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不尊重他人成果和知识产权,或在研究时急功近利,研究成果无法反映客观事实等情况时有出现。我们应以此为鉴,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做一名合格的研究者。

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学术研究,其中的大部分人在未来也将进入高校或各种研究机构从事科研工作,因此,提高学术道德水平,培养严谨的优良学风显得格外重要。一方面,对于个人来说,学术道德是衡量一个研究者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直接反应研究者的科研态度与学术态度,对学术道德的轻视,将使研究者的科研工作步入歧途,无法产生优异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对于国家来说,研究者的科研工作直接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只有重视学术道德规范,才能保证高素质的科研工作。研究生是国家的科研工作的继承人与接班人,只有从在校时期起便注重学术道德的培养与提高,才能保证个人研究道路的正确与国家科研工作的发展。

总体上说,高校的学风是好的,教师队伍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广大教学科研工作者献身科学,甘于寂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体现了良好的师德风范,维护了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的学术声誉和良好形象。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学术失范、学风不正现象仍然存在,在有些方面还比较严重。这些现象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性质也不尽相同。

在这当中,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层面是学风不正,不能严守学术规范,比如学风浮躁、理论脱离实际、低水平重复,甚至粗制滥造、急功近利;另一个层面是学术不端,违背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比如抄袭剽窃、伪造事实、篡改数据等等。这些不良现象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影响了学术声誉,损害了学术形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及时制止,决不能任其滋长蔓延;必须采取踞决果断的行动,在学术道德和学风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愿我们携手共同弘扬科学精神,维护科学道德,遏制科研不端行为,共建良好学风”。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将从我做起,贯彻落实学术道德规范,以诚实守信的态度开展学术研究,做一名名副其实的研究生!

科研道德和学术诚信论文

近两年,科研机构的作风、学风和诚信问题颇受公众关注,时常被人提及。在实际工作中,因对三者关系不甚了了而贻笑大方的情况也不在少数。笔者因为整理一份书稿,翻阅了有关作风、学风和诚信的资料,深感三者在科研机构中并非一种完全等同的关系,现予简要论述。2017年“107篇论文撤稿”事件发生以来,科研诚信(Research Integrity,又译学术诚信、研究诚信)已渐成显学,做学术研究要求诚信、推广科技成果要求诚信、撰写论文要求诚信、申报荣誉奖励要求诚信、评优评先职称晋升要求诚信。一时间,诚信审核成了热门工作内容,诚信治理变成诸项治理工作的重点。科研诚信工作正在迅速演变成一个无所不装的箩筐,其他一些长相接近的如作风、学风也纷纷涌入这个箩筐。尤其是自2019年以来更是将三者混为一谈了。这一混,就不免使一些部门在工作中打起了太极。依笔者愚见,这三者的工作各有侧重、互相配合,也有各自的主管部门,切不可混淆。其中,科研诚信建设的重点是“筑基”,其核心是负责任的研究。诚信是科技活动的基础,没有诚信科学的结果就会偏离客观事实,变成镜花水月、最终贻害社会。诚信也就是国际同行讲的负责任研究,做不到负责任、客观、真实、可重复再现的研究,就会变成瞎猜、冥想、不可验证的玄学。这两年学术调查的制度牢笼逐渐扎紧,遏止学术不端行为蔓延的手段逐渐丰富,对付被曝光的科研诚信舆论或案件,各机构拿出“零容忍、无禁区、全覆盖”的劲头和思路做实调查工作,一些诚信案件得到了认真处理、一批学术不端者受到了联合惩戒、部分典型案件得到披露、反面典型警示效应开始显现,善意诚信提醒受到欢迎。凡此种种,均彰显了诚信之基正在筑牢的趋势。学风建设的重点是“涵养”,其核心是专业主义。科研机构的良好学风并非天然就存在,而是需要长期引导、悉心浇灌、涵养而成。所谓浇的是水、开的是花;或吃的是草、挤的是奶。根据《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学风涵养的内容包括“正向引领、科学精神、公平评价、配置资源、荣誉激励”等几个方面。正向引领指的是对外树立正面典型如科学大家,对内树立身边的榜样以形成带动。科学精神指的是在全体研究人员中塑造尊重科学的专业主义精神。公平评价指的是在机构评估、项目和人才评价中保持公平公正和开展科学评价,摒弃人情评审、避开利益冲突、打破门户之见。配置资源指的是按照科学研究规律和实际需要合理配置科技资源,保证最大化科技资源效用。荣誉激励指的是给研究人员恰当的荣誉和合适的物质激励,使之实至名归、避免帽子满天飞。这些工作分散在各个不同的管理部门和各级机构,所以需要共同努力、长期协作。作风建设的重点是“培育”,其核心是扎实、低调。作风培育的内容包括“爱国奉献、攻坚克难、甘守寂寞、奖掖后学”等。作风是一种立场和态度,需要大力培育。如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说的是培育科学家的爱国情怀。攻坚克难、解决“卡脖子”问题,是要培育科研团队在解决科学难题时敢为人先、舍我其谁的勇敢气魄。几十年如一日专注科学问题、甘坐冷板凳,不盲目追逐研究热点,是要培育科研人员甘守寂寞、勇攀高峰的工作作风。奖掖后学是要培育导师们传道授业解惑和带好研究梯队的人师风范。那三者的关系到底为何呢?依笔者所见,诚信必然是学风的一部分,而学风除了诚信,还体现在资源、荣誉、激励和评价等诸多工作中,作风则是另一套工作体系。在科研单位,作风和学风有重合的部分,特别在甘守寂寞、奖掖后学部分是这样。在高校,学风所指则更为广泛,学风包含了作风的大部分内容。在机关单位,作风常常是体现其政策性、严谨性和办事效率的指标,因而作风有时也同诚信——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政策的科学性等——发生关联。弄清楚诚信、学风和作风的关系,对于我们守住初心、提升各项工作的治理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是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前提,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石。所以充分认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仍是当务之急。科学道德是科学的内在属性,既是科技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也是科研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研究的基础是诚实守信,这是科技工作者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健康发展、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培养造就优秀创新人才、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关键举措,也是培育创新文化、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我国,依靠科学和民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科技界的不懈追求。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坚持真理、开拓创新、诚实守信,不仅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而且塑造了热爱科学、勇攀高峰、忠于祖国和人民的高尚品格,显示出优良的科学道德与学术素养,为全社会树立了光辉典范。“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就是科技界在创造伟大功勋中凝炼的伟大精神。没有这种崇高的精神力量,就没有我国科学事业今天这样良好的发展局面,就不可能实现党中央确立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中国传统道德认为,诚信的内容和要求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以诚为本、取信于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人思诚,信以行义,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诚信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保证,历来被视为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基本准则。诚信要求在交往中,彼此应当抱着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相互理解、接纳和信任,重信用、守信义。坚持诚信原则,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研究生身心健康发展极为有利。 诚信教育必须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一课。应该让学生明白,信用既是市场经济准则,又是个人道德水平的一个标志。研究生作为今后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个体,必须树立信用意识,这是当代研究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道德素质,也是走上社会后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一个没有信用的人,是不受人欢迎、也不会有大的发展的。诚信是社会的基础,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石。社会主义中国本该是一个极有诚信的国家,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很多方面利益与诚信天平失衡,诚信缺失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 诚信首先是现代经济规律,其次才表现为伦理性质。“资本主义愈发展,它就愈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琐碎的哄和欺诈手段。的确,这些狡猾手腕在大市场上已经不合算了,哪里时间就是金钱,哪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水平。其所以如此,并不是出于伦理的狂热,而纯粹是为了不白费时间和劳动。”经营者从诚信到不诚信的转变,不是良心的发现,而是随着市场竞争机制不断健全,企业生存、发展、获利的巨大压力。迫使他不得不如此。一个人要想在市场经济交易中获得自己的利益,首先必须承认和尊重他人的利益,要想自利,必须利他,自利的目的只有在利他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由此可见,市场经济需要道德。科研本身就是一件严肃以及认真的事情。对于研究生,学术固然重要,道德却更不容忽视。学术道德是治学的起码要求,是学者的学术良心,其实施和维系主要依靠学者的良心及学术共同体内的道德舆论。学术界不可一日无学术道德,否则歪风邪气便会乘虚而入,扰乱严谨科学的学术界。

良好的学术道德对树立优良学风、培养正直诚信的拔尖创新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在研究生中形成遵循学术规范、严守学术道德的良好氛围,使得每个研究生具备良好的素质,实现更好的自身价值,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才能创造更大的财富。 学术道德规范是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则,是保证正常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创新的根本保障。恪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应该是每个江科大研究生的基本行为准则。为此学校提出了很多倡议,总结如下:  一、增强历史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新时代大学生。     二、坚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严谨求学,诚实做人。尊重科学事实,坚守学术道德,自觉维护学校学术声誉。     三、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遵守学术刊物引文规范。在学术论文中明确表明引用他人成果与观点等内容;杜绝剽窃、抄袭、篡改、伪造、泄露、一稿多投和故意歪曲他人学术观点等违反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的行为。     四、以行之有效的学术活动践行学术道德。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自控能力,努力拼搏,严谨求实,用实际行动形成健康向上、学风严谨的学习氛围。     五、探究真理,追求卓越。在探索科学和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做到不为名利、甘于寂寞、锐意创新、奋力拼搏,努力把握科技前沿,创造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真知灼见。

论述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论述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当今社会中,学风问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各种学术造假问题充斥在我们眼前,面对现在这种学术混乱的局面,我们研究生应该在学风建设当中起什么作用是我们的前进方向。我们要把这种不正之风扭转过来,要正确树立科研诚信意识,提高科学道德素养,形成风清气正、求真务实的优良学风,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和人才成长的科研环境,我们要发挥积极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不断丰富和发展求真求实的科学文化内涵,形成了以科学精神为精髓的人类社会的共同理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从摆脱中世纪的蒙昧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到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乃至20世纪以来新技术革命浪潮引领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科学精神不仅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杆,千百年来一直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追求。

在我国,依靠科学和民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科技界的不懈追求。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坚持真理、开拓创新、诚实守信,不仅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而且塑造了热爱科学、勇攀高峰、忠于祖国和人民的高尚品格,显示出优良的科学道德与学术素养,为全社会树立了光辉典范。“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就是科技界在创造伟大功勋中凝炼的伟大精神。没有这种崇高的精神力量,就没有我国科学事业今天这样良好的发展局面,就没有我国今天令世界瞩目的综合国力,这是我国科技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文化建设上也取得了很多标志性的成果。但在看到我国科研诚信与优良学风主流的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学术日渐浮躁,一些人沉醉于学术淘金,学术成果中充斥着越来越多地泡沫和垃圾、抄袭、剽窃等学术腐化现象层出不穷,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严重危害了科技界的公信力和良好的社会形象,不利于科技人才的健康成长,对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

我们要了解投机取巧是不可能成就文化强国,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必须坚持原创精神,文章绝对真实的理念。我们要一起行动起来,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恪守科学道德和科研伦理,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着力推进学风道德建设。我们要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研究,才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有所创新。正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草知”,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建设文化强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科学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科研工作中的特殊表现,是科研工作者应该遵循的特殊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科学道德的标准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在科研工作中,凡是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能把个人科研兴趣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利于人类社会进步的行为,都是符合科学道德的。

学风指个体或者群体在学术研究和知识学习的精神风尚和思想态度学风,包括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良好的学风不但能够促进学生不断积极向上,而且能够抵制不良习气等负面因素的产生与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培养与其整体素质的提高。正如在我校,校训“明德、新民、止于致善”已经在每一位师生心里深深的扎了根,激励着每一位师生在治学、求学的过程中树立严肃认真、刻苦求实的态度,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时刻保持“营造优良学风从我做起”的意识。

20世纪以来,在我国所有教育和科研单位,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都是颇为关注的热点。一方面,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而另一方面道德诚信缺失、学术造假、科研成果使用不当等问题层出不穷,给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发展带来了恶劣影响,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步伐。20xx年,中国科协第七届常务委员会设立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坚持把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作为青年学生重点教育的内容,并先后在全国各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举办了相应的专题报告。20xx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科学道德和良好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高校立校之本、发展之魂。因此,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已经是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急迫任务。既符合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科技发展计划的要求,也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当前,学术界学术道德也严重滑坡,逐渐从社会向高校蔓延,高校学术不端行为不断发生。根据国家教育部20xx年发出的《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包括:抄袭、剽窃、侵吞、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注释、篡改数据和文献;用虚假实验结果取一些荣誉;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将国外文献翻译成中文,稍作修改后发表;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一稿多投;论文写作中出现枪手、拼手、假手等。

另外,各种造假,如学历、学位、学术职务、科研成果、科技产品,目前在社会上也很普遍。这些都违背了科学道德和正气的学风,没有诚信度,严重败坏了学术风气,损害了学术形象,阻碍了学术进步。近年来,毒奶粉事件、蒙牛纯牛奶致癌事件、“苏丹红”事件以及瘦肉精事件不正是滥用科研成果的真实写照吗?除此之外,我们在平时查阅参考文献中,也会遇上这样的问题,即发现同一篇文章出现在不同的期刊上;又或者同一组实验数据通过一定的写作技巧最终成几篇不同的论文;也有同一实验团队人员通过篡改他人论文中的实验材料,最后得出同一结论发表论文;还有一些论文中实验方法不可用,实验重复性不高。由此,我对参考文献产生了后怕,这些不端行为带给新一辈的学子除了坑害,还能有什么?

解决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关键在于抓好教育、制度和监督三个环节。教育是基础,制度是关键,监督是保障,惩防结合、标本兼治。

科学道德是指科学行为主体的道德意识袁它是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中思想和行为应该遵循的规范和准则袁是科技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袁也是约束科学家之间尧科学共同体内部以及科学共同体与公众和社会之间的一种基本准则遥。

学风建设为立身之本立,严谨的学风为立校之本。诚信与严谨乃一个合格大学生的根本。“人无信则不立。”诚信既是华夏文明的精髓,又是中华明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今,大学生的整体信用形象已成为整个社会信用状况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诚信问题已成为迈向现代化的一道坎。它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了。在一所高校里,该校学生的诚信程度,影响着该校的学风、校风。从另一方面说,该校的学风、校风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应是“诚信”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大学生要大力弘扬以信待人,以信立人的美德,成为践行信用美德的表率。目前,大学生的信用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但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存在着一些诚信缺失的现象,严重影响着学校的声誉、学风。学风是一个学校校风之体现,良好的学风是优良校风形成的基础。考试作弊与诚信是格格不入的。

诚信,是人基本的素质与道德要求,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维系的绳索,是我们正立于天地之间的脚下基石,是茫茫大荒漠中那“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主要是在全国范围内向新入学研究生宣讲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学伦理和科学规范,目的是通过宣讲教育,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摒弃学术不端行为,努力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当前在我国科研诚信与优良学风是主流,但近些年来,科研造假、学风浮躁、抄袭剽窃等行为严重危害了科技界的公信力,不仅不利于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对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因而,青年人要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必须做到:欲修学,先立身,坚决抵制学术上的不正之风;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养成良好学风;并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了解历史、要爱国,要立下“强国之志”;在学术上要实事求是,学出真本事;还要坚持勤劳、勇敢、节俭的优良传统。

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首先,制订和完善投诉处理办法,完善自我约束制度。针对近年来科技界在科学道德和学风方面出现的问题,一方面在舆论上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正面宣传教育,强化必要的、严肃的舆论监督。另一方面在制度上加以完善,建立健全有关的规约办法,采取行之有效的约束措施。

树立正确的科学文化导向: 优良的科学道德与学风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的重要内涵,科学道德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良好的科学道德与学风不仅是科学活动的内在规定和支撑,还是宝贵的科技投入得到合理有效利用的前提,是科学事业的社会信誉和公共形象的保证。

无论是古希腊的至理名言“知识即美德”,还是我国的传统观念“知书而达礼”,都说明学术与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术道德是指在从事学术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得到学术共同体及社会共同认可并遵守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学术规范是保障学术研究活动正常有序进行的一系列规则、制度和行为准则的总称,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学术界公认的学术道德以及学科专业共同遵守的科学研究、论文写作、学术引文、学术评价等诸多方面的规范。

科学事业的发展过程,既是学术创新的过程,也是学风建设的过程。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对弘扬科学精神、繁荣发展学术事业,净化校园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学术研究,而严谨的学术规范,良好的学术道德,是营造研究生的良好学风,以及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的重要保证,也是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引导研究生走上正确的科研道路的重要前提。

我们所提倡的“诚信为学,恪守学术道德”,具体体现在从事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时刻用学术道德来指导自己的学术实践活动,把内化于自身学术良知中的学术规范升华为行动的纲领。不断把外在的准则转化为内在的要求,只有在头脑中形成高尚的学术道德品质,才会在实际的学术活动中自觉地遵守学术行规,不闯学术的‘红灯’。大学是高度宽容高尚的科学道德情操是科学研究的精神力量,而智力成果与人的品格之间的关系,也远比一般认为的要密切得多。和包容的地方,但是“对学术不端行为是零容忍”。稿多发、论文造假、抄袭剽窃他人成果、造篡改实验数据、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不同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让人警醒。科研不端行为是伴随科学的发展产生的,要依靠科学界自身努力和全社会的关注去消除在外在准则要求的同时,更要有科研工作者的自律。学风浮躁是引起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而学风浮躁又与现行的评价体系相关。而要克服学风浮躁、学术评价中急功近利的倾向,需要“诚信为学”。

学习活动的开展,我深感遵守学术道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的深远意义,在日后的学习与学术研究中,从事学术活动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恪守学术界公认的基本学术道德规范,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以严谨踏实的学风和笃信诚实的原则从事科学研究,做一名合格的、名副其实的研究生。

首先我们要进一步深入认识了我校学术道德规范的细则与要求。如:在学术活动中,应该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学术成果的署名应真实,署名者对该项成果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和法律责任;此外,还有其他学术界公认的学术道德,也是作为研究生的我们应当遵守的。

其次是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社会的基本精神。在学术研究中,诚信最主要体现在对学术道德规范的恪守之上。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增长,精神文明建设更上层楼,在高校与科研机构涌现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日益提升。但也有部分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对待学术的态度不够严谨,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不尊重他人成果和知识产权,或在研究时急功近利,研究成果无法反映客观事实等情况时有出现。我们应以此为鉴,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做一名合格的研究者。

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学术研究,其中的大部分人在未来也将进入高校或各种研究机构从事科研工作,因此,提高学术道德水平,培养严谨的优良学风显得格外重要。一方面,对于个人来说,学术道德是衡量一个研究者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直接反应研究者的科研态度与学术态度,对学术道德的轻视,将使研究者的科研工作步入歧途,无法产生优异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对于国家来说,研究者的科研工作直接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只有重视学术道德规范,才能保证高素质的科研工作。研究生是国家的科研工作的继承人与接班人,只有从在校时期起便注重学术道德的培养与提高,才能保证个人研究道路的正确与国家科研工作的发展。

总体上说,高校的学风是好的,教师队伍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广大教学科研工作者献身科学,甘于寂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体现了良好的师德风范,维护了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的学术声誉和良好形象。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学术失范、学风不正现象仍然存在,在有些方面还比较严重。这些现象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性质也不尽相同。

在这当中,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层面是学风不正,不能严守学术规范,比如学风浮躁、理论脱离实际、低水平重复,甚至粗制滥造、急功近利;另一个层面是学术不端,违背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比如抄袭剽窃、伪造事实、篡改数据等等。这些不良现象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影响了学术声誉,损害了学术形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及时制止,决不能任其滋长蔓延;必须采取踞决果断的行动,在学术道德和学风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愿我们携手共同弘扬科学精神,维护科学道德,遏制科研不端行为,共建良好学风”。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将从我做起,贯彻落实学术道德规范,以诚实守信的态度开展学术研究,做一名名副其实的研究生!

学术诚信与论文规范

(一)题名

题名又称标题或题目,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题名通常有三种情况:

一是标题明确规定了论文论述的问题,即概括了论题,这样的标题明确显示了论文的研究课题,可使读者对论文的基础内容有个大概了解。

二是标题明确概括了论文的中心观点,即研究结论,标题概括了论文的研究结论,使观点鲜明、突出,可使读者对学术观点一一了然,因而有助于论文价值的实现。

(二)作者及工作单位

论文作者是指参与论文的全部或主要研究工作并对论负责的人。论文的作者必须是论文的现在作者,而与职务、职称无关,应按贡献大小确定署名次序。

对只参加少量工作而对论文不能负责的,不宜名,可采用题注方式说明,或在致谢部分肯定他们的贡献,名要写在题名下,在作者署名下要标明工作单位。

(三)摘要

摘要,亦称提要,它是论文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在论文完成后,要将论文的主要研究途径、要观点和结论,用极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和提练,起到“立片言,以撮要”的作用。如果为了国际交流,还应有外文摘要,外文摘要一般置于文后。

(四)关键词

关键词又称主题词。为了方便文献检索信息贮存,应从论文特别是从题名和摘要中选取最能表达论文中心内容、标志论文主题的若干单词、词组成术语,以显著字符,排写在摘要的左下方。

关键词应精当,每篇论文一般选择3一8个,应是各学科中规范的,有特定含义的、通用的名词术语,如有可能尽量选用《汉语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

(五)引信

称前言、信或绪论。它的任务是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缘起、目的、范围及相关领域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基础等,提出研究课题,提示并限定论文的研究范围和研究途径。

良好的学术道德对树立优良学风、培养正直诚信的拔尖创新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在研究生中形成遵循学术规范、严守学术道德的良好氛围,使得每个研究生具备良好的素质,实现更好的自身价值,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才能创造更大的财富。 学术道德规范是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则,是保证正常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创新的根本保障。恪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应该是每个江科大研究生的基本行为准则。为此学校提出了很多倡议,总结如下:  一、增强历史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新时代大学生。     二、坚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严谨求学,诚实做人。尊重科学事实,坚守学术道德,自觉维护学校学术声誉。     三、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遵守学术刊物引文规范。在学术论文中明确表明引用他人成果与观点等内容;杜绝剽窃、抄袭、篡改、伪造、泄露、一稿多投和故意歪曲他人学术观点等违反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的行为。     四、以行之有效的学术活动践行学术道德。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自控能力,努力拼搏,严谨求实,用实际行动形成健康向上、学风严谨的学习氛围。     五、探究真理,追求卓越。在探索科学和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做到不为名利、甘于寂寞、锐意创新、奋力拼搏,努力把握科技前沿,创造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真知灼见。

实行高水平论文规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说明了我国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以实现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和更加开放的国际合作。高水平论文规范建设是为了提高论文质量、规范学术行为、推进学术诚信,这也符合新时代科技创新的要求。而新时代的开放型经济体制,则意味着更多的国际合作和开放,需要在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方面具备更高的水平和竞争力,才能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因此,实行高水平论文规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仅能提高我国的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水平,也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入,为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专利法》、中国科协颁布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及学术道德规范,要坚持科学真理、尊重科学规律、崇尚严谨求实的学风,勇于探索创新,恪守职业道德,维护科学诚信。应当遵守下述基本学术道德规范:(一)在学术活动中,必须尊重知识产权,充分尊重他人已经获得的研究成果;引用他人成果时如实注明出处;所引用的部分不能构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部分或者实质部分;从他人作品转引第三人成果时,如实注明转引出处。(二)合作研究成果在发表前要经过所有署名人审阅,并签署确认书。所有署名人对研究成果负责,合作研究的主持人对研究成果整体负责。(三)在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进行介绍、评价时,应遵循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在充分掌握国内外材料、数据基础上,做出全面分析、评价和论证。(四)尊重研究对象(包括人类和非人类研究对象)。在涉及人体的研究中,必须保护受试人合法权益和个人隐私并保障知情同意权。(五)在课题申报、项目设计、数据资料的采集与分析、公布科研成果、确认科研工作参与人员的贡献等方面,遵守诚实客观原则。搜集、发表数据要确保有效性和准确性,保证实验记录和数据的完整、真实和安全,以备考查。公开研究成果、统计数据等,必须实事求是、完整准确。对已发表研究成果中出现的错误和失误,应以适当的方式予以公开和承认。(六) 诚实严谨地与他人合作。耐心诚恳地对待学术批评和质疑。(七) 对研究成果做出实质性贡献的有关人员拥有著作权。仅对研究项目进行过一般性管理或辅助工作者,不享有著作权。合作完成成果,应按照对研究成果的贡献大小的顺序署名(有署名惯例或约定的除外)。署名人应对本人做出贡献的部分负责,发表前应由本人审阅并署名。(八) 不得利用科研活动谋取不正当利益。正确对待科研活动中存在的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利益关系。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