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孟山都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8 07:42:21

孟山都论文参考文献

产经透视 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综述及利弊关系张 兆 熙(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第一中学摘 要 湖北 武汉 430223) 转基因技术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技术之一, 已经逐渐走入了人们的生活。转基因 技术可以认为是 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科学技术手段让其他生物、 植物朝着对人类有利方向发展的技术。 通过对转基因技术的介绍 , 阐述了该技术的利弊关系, 指出只有通过正确的引导和规范管理, 才能很好地利用该技术, 使它为人类服务。 关键词 转基因技术 发展历程 利弊关系 文献标识码 中图分类号 Q78 B基因植株。 与农杆菌转化相比, 基因枪法转 化的一个主要优点是不受受体植物范围的 限制。 而且其载体质粒的构建也相对简单 , 因此也是目前转基因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 的一种方法。 ( 3 ) 花粉管通道法。 在授粉后向子房注 射含目的基因的 DNA 溶液, 利用植物在开 花、 受精过程中形成的花粉管通道, 将外源 1 前言转基因技术是生命科学前沿的重要领 传转化” 均为转基因的同义词。 2.1 转基因植物技术 转 基 因 植 物 是 指 利 用 重 组 DNA 技 术 域之一。 自从人类耕种作物以来, 我们的祖 先就从未停止过作物的遗传改良。过去的 几千年里农作物改良的方式主要是对自然 突变产生的优良基因和重组体的选择和利 用, 通过随机和自然的方式来积累优良基 因。遗传学创立后近百年的动植物育种则 是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 , 进行优良基因的 重组和外源基因的导入而实现遗传改良。 因此, 可以认为转基因技术是与传统技术 一脉相承的, 其本质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 因进行遗传改良。但在基因转移的范围和 效率上, 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有两 点重要区别, 第一, 传统技术一般只能在生 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 而转基因技 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 的限制; 第二, 传统的杂交和选择技术一般 是在生物个体水平上进行, 操作对象是整 个基因组, 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 不可能 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 对后 代的表现预见性较差。而转基因技术所操 作和转移的一般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 功能清楚, 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因此, 转 基因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将 两者紧密结合, 可相得 益彰, 大大地提高动 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 将克隆的优良目的基因整合到植物的基因 组中, 并使其得以表达, 从而获得的具有新 的遗传性状的植物。 1983 年世界第一例 自 转 基 因 植 物 —烟 草 问 世 以 来 仅 20 多 年 —— 的时间, 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和应用就已经 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已有近 1000 例转基因 植物被批准进入田间试验, 涉及的植物物 种有 50 余个, 已 有 48 个转基因植物品种 被批准进行商业化生产。常见的转基因植 物技术有: 农杆菌是普遍 ( 1 ) 农杆菌介导转化法。 存在于土壤中的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 它 能在自然条件下趋化性地感染大多数双子 叶植物的受伤部位, 并诱导产生冠瘿瘤或 发状根。根癌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的细胞 中 分 别 含 有 Ti 质 粒 和 Ri 质 粒 , 其 上 有 一 段 T- DNA, 农 杆 菌 通 过 侵 染 植 物 伤 口 进 入 细 胞 后 , 可 将 T- DNA 插 入 到 植 物 基 因 组 中。 因此, 农杆菌是一种天然的植物遗传转 化体系。人们将目的基因插入到经过改造 的 T- DNA 区, 借助农杆菌的感染实现外源 基因向植物细胞的转移与整合, 然后通过 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 再生出转基因植株。 农杆菌介导法起初只被用于双子叶植物 中, 近年来, 农杆菌介导转化在一些单子叶 植物( 尤其是水稻) 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 2 ) 基因枪介导转化法。 利用火药爆炸 或高压气体加速 ( 这一加速设备被称为基 因枪) , 将包裹了带目的基因的 DNA 溶液 的高速微弹直接送入完整的植物组织和细 胞中, 然后通过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 再生 出植株, 选出其中转基因阳性植株即为转 DNA 导 入 受 精 卵 细 胞 , 并 进 一 步 地 被 整 合到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 随着受精卵的发 育而成为带转基因的新个体。该方法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由我国学者周光宇提出, 我国目前推广面积最大的转基因抗虫棉就 是用花粉管通道法培育出来的。该法的最 大优点是不依赖组织培养人工再生植株, 技术简单, 不需要装备精良的实验室, 常规 育种工作者易于掌握。 2.2 转基因动物技术 转基因动物是指用实验导入的方法将 外源基因在染色体基因内稳定整合并能稳 定表达的一类动物。 1974 年, Jaenisch 应用 显微注射法, 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获得了 SV40DNA 转基因小鼠。其后, Costantini 将兔 - 珠蛋白基因注入小鼠的受精卵, 使受精 卵发育成小鼠, 表达出了兔卜珠蛋白; Palmiter 等 把 大 鼠 的 生 长 激 素 基 因 导 人 小鼠受精卵内, 获得“ 超级” 小鼠; Church 获得 了首例转基因牛。 到目前为止, 人们已经成 功地获得了转基因鼠、 、 羊、 、 羊、 鸡 山 猪 绵 牛、 蛙以及多种转基因鱼。 主要的转基因动 物技术包括有: ( 1 ) 原 核 显 微 注 射 法 , 又 称 DNA 显 微 注射法, 即通过显微操作仪将外源基因直 接用注射器注入受精卵, 利用外源基因整 合到 DNA 中, 发育成转基因动物。其创始 2 转基因技术的介绍转基因技术是指用人工分离和修饰过 的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 从而 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的技术, 可 分为转基因动物与转基因植物两大分支。 人们常说的 “ 遗传工程” “ 、 基因工程” “ 、遗 收稿日期: 2006- 10- 08 PIONEERING WITH SCIENCE & TECHNOLOGY MONTHLY NO.11 2006 111 科技创业 月 刊 PIONEERING WITH SCIENCE & TECHNOLOGY MONTHLY 人是 Jaenisch 和 Mintz 等。 此方法目前应用 较普遍, 现在的转基因动物研究大都是在 但是, 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是否会造 成潜在的尚不可能预知的危险? 大量转基 因生物会不会破坏生物多样性? 转基因产 品会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一些科学 家们开始担心对生物、 植物生命进行的“ 任 意修改” 创造出的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可 , 能会危害到人类。它们可能会对生态环境 造成新的污染, 即所谓的遗传基因污染, 而 这种新的污染源很难被消除。 还有, 转基因 农作物和以此为原材料制造的转基因食品 对人体的影响也尚未有定论。 目前, 国内外学者对转基因技术的负 面影响也作了大量研究, 出现了许多相关 报道, 如英国的权威科学杂志《 然》 登 自 刊 了 美 国 康 奈 尔 大 学 副 教 授 约 翰?罗 西 的 一 篇论文, 引起世界震惊。论文指出, 研究人 员在实验室里把抗虫害转基因 玉 米 “ 玉 BT 米” 的花粉撒在苦苣 菜叶上, 然后让蝴蝶幼 虫啃食这些菜叶。4 天之后, 有 44%的幼虫 死亡, 活着的幼虫身体较小, 并且没有精 神。而另一组幼虫啃食撒有普通玉米花粉 的菜叶, 就没有出现死亡率高或发育不良 的现象。论文据此推断, BT 转基 因 玉 米 花 粉中含有毒素。 另据报道, 英国伦理和毒性 中心的实验报告说, 与一般大豆相比, 耐除 草剂的转基因大豆中, 防癌的成分异黄酮 减少了。 与普通大豆相比, 两种转基因大豆 中的异黄酮成分减少了 12%~ 14% , 还有 巴 西坚果事件等。 面对国际上出现的种种关于转基因作 物的争议, 许多科学家、 学术团体纷纷以各 种形式发表对转基因技术的支持态度。由 美国 Tuskegee 大学 Prakash 教授 2000 年 1 月起草的题为 “ 科学家支持农业生物技术 的声明” 已征集到世界上 3 000 多位科学 , 家的签名, 其中包括 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 现者、 诺贝尔奖得主 James Watson , 绿色革 命 的 创 始 人 、 诺 贝 尔 奖 得 主 Norman Bor- 国 laug, 世 界 粮 食 奖 获 得 者 、 际 水 稻 研 究 所 首席育种家 Gurdev Khush 。该声明称, “ 对 植物负责任的遗传修饰既不新也不危险。 如抗病虫等诸多性状已通过有性杂交和细 胞培养的方法经常性地引入作物中。与传 统的方法相比较 , 通过重组 DNA 技术引入 新的或不同的基因并不一定会有新的或更 大的风险, 且商品化的产品的安全性则由 于目前的安全管理规则而得到了更进一步 的保障。遗传新技术为作物改进提供了更 大的灵活性和精确性。” 因此, 笔者认为和现代任何一项工业 技术一样, 转基因技术也具有两面性, 有长 亦有短。 在发展转基因技术等生物技术时, 应该扬长避短、 利避害、 范管理, 使转 趋 规 基因技术能够健康发展。 Palmiter 等 方 法 的 基 础 上 有 所 改 进 而 进 行 的。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外源基因的导入整 合效率较高, 不需要载体, 直接转移目的基 它可以直 因, 目的基因的长度可达 100Kb 。 接获得纯系, 实验周期短。 但需要贵重精密 仪器, 技术操作较难, 并且外源基因的整合 位点和整合的拷贝数都无法控制, 易造成 宿主动物基因组的插入突变, 引起相应的 性状改变, 重则致死。 ( 2 ) 逆转录病毒载体法, 指将目的基因 重组到逆转录病毒载体上, 制成高浓度的 病毒颗粒, 人为感染着床前或着床后的胚 胎, 也可以直接将胚胎与能释放逆转录病 毒的单层培养细胞共孵育以达到感染的目 的, 通过病毒将外源目的基因插入整合到 这种逆转录病毒被 宿主基因组 DNA 中去。 用 重 组 DNA 技 术 修 饰 后 作 为 基 因 载 体 在 应用中优于微注射法之处为 : 无需要重排, 可在整合点整合转移基因的单个拷贝; 将 胚胎置于高浓度病毒容器中, 或者与被感 染的细胞体外共同培养, 或微注射鸡胚盘 里 , 整 合 有 逆 转 录 病 毒 的 DNA 的 胚 胎 率 高。 缺点是: 需要生产带有转基因的逆转录 病毒; 插入逆转录病毒的基因有一定的大 小限度; 所得转基因家畜的嵌合性很高, 而 需要广泛的杂交, 以建立转基因系; 转基因 的表达问题尚未解决。 ( 3 ) 胚胎干细胞介导法是将基因导入 胚胎于细胞; 然后将转基因的胚胎干细胞 注射于动物囊胚后可参与宿主的胚胎构 成, 形成嵌合体, 直至达到种系嵌合。其优 点是: 在将胚胎干细胞植入胚胎前, 可以在 体 外 选 择 一 个 特 殊 的 基 因 型 , 用 外 源 DNA 转染以后, 胚胎干细胞 可以被克隆, 继而可 以 筛 选 含 有 整 合 外 源 DNA 的 细 胞 用 于 细 胞融合, 由此可以得到很多遗 传上相同的 转基因动物。缺点就是许多嵌合体转基因 动物生殖细胞内不含有转基因。 目前, 胚胎 干细胞介导法在小鼠上应用比较成熟, 在 大动物上应用较晚。 4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展望当前条件下, 转基因技术还存在许多 不足, 还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之中, 表现 在: 转基因表达水平低, 许多转基因的表达 强烈地位受着其宿主染色体上整合位点的 影响, 往往出现异位表达和个体发育不适 宜阶段表达, 影响转基因表达能力或基因 表达的组织特异性, 从而使大部分转基因 表达水平极低, 极少部分基因表达水平过 高; 难以控制转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中的行 为, 转基因随机整合于动物的基因组中, 可 能会引起宿生细胞染色体的插入突变, 还 会造成插入位点的基因片段丢失, 插入位 点周围序列的倍增及基因的转移, 也可能 激活正常状态下处于关闭状态的基因; 不 了解哪些基因控制 多数生理过程, 不了解 基因表达的发育控制和组织特异性控制的 机制; 制作转基因动 物的效率低, 这是目前 几乎所有从事转基因动物研究的实验室都 面临的问题, 也是制 约着这项技术广泛应 用的关键; 对传统伦理是一种挑战, 对人类 的生存有一定的负面 作用等。但笔者相信 只要通过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和各国对转 基因技术的规范管理 , 保证转基因技术的 研究和开发的健康而有序, 制定相关的法 律、 法规, 健全转基因生物 和转基因食品的 管理, 如对转基因作物进行监管, 对转基因 食品进行标识等, 应该更深 入的了解转基 因技术其中的奥秘, 只有更了解它才能利 用好它, 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 好和谐, 使公 众对转基因技术有一个较为科学的认识, 主动地接受转基因食品, 使转 基因技术贴 近民众, 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 2 3 陈吉美 . 转 基 因 植 物 的 研 究 进 展 〔J〕. 德 州 学 院 学报, 2004 ( 2 ) 文 平 , 王 仁 祥 . 转 基 因 植 物 研 究 进 展 〔J〕. 生 物 学教学, 2005 ( 12 ) 郭黠, 谢辉, 何 承 伟 . 转 基 因 动 物 研 究 进 展 〔J〕. 医学综述, 2006 ( 5 ) 3 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科学家发明转基因技术的初衷是想利 ( 责任编辑 秋 实 林 洪) 用该技术造福人类, 既可加快农作物和家 畜品种的改良速度, 提高人类食物的品质, 又可以生产珍贵的药用蛋白, 为患病者带 来福音。 比如说, 抗虫的转基因玉米不会被 虫咬, 可以让人们放心食用; 将能产生人体 疫苗的基因转入植物食品, 人们就可以在 食用食物的同时增加自身对疾病的抵抗 力。

上面多哈,呵呵好就给我分哦

质疑转基因的观点:请重点关注“绿色和平”组织的网站,还有反转斗士Jeffrey 的著作。赞同转基因的观点:请关注“孟山都”公司的网站,还有科普名人方舟子的博客。个人认为,支持转基因的公司或个人或多或少有商业利益在其中,而反对观点的科学性强一些。如果您有心作此方面研究,最好能调查一下,对于转基因食品(如大豆、玉米、玉米油等)1. 在我国鼓吹推广转基因最热心的专家看他们是否自己积极食用,2. 国家部委的子弟幼儿园是否积极食用,3. 看大型国际赛事和国际会议是否积极食用,也许,这才能够了解国家相关领导和专家对转基因食品的内心真实看法。

孟子论文参考文献

如果您在论文中引用了《孟子》中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可以按照以下格式将其列为参考文献:孟子. (公元前3世纪). 孟子. 北京:中华书局.或者,如果您使用的是英文版的《孟子》,可以按以下格式引用:Mencius. (3rd century BCE). Mencius. (D. C. Lau, Trans.).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在正文中,可以使用以下格式引用:孟子(公元前3世纪)曾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或者:"Mencius once said, 'It is better to have no books than to believe everything you read'" (Mencius, 3rd century BCE).具体的参考文献格式和引用方式可能因不同的学科、出版机构和期刊而有所不同,建议您查阅相关的学术规范和指南,在写作过程中遵循统一的格式要求。

孟子尽心上参考文献,如何去写这个的话,你可以去搜索一下相关的一些。嗯嗯,书看啊,或者是一些其他的一些期刊。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 中,民本思想是最富特 色且最具魅力的。孟子认 为人 民是社会和 国家的根基 .人 民创造的财富是社会 存在 与发展 以及统 治者维持统治的基础,民心的 向背决定天下的得失。统治者只有得到 百姓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巩 固 自己的统 治,治理好 国家。要得到 百姓 的支持和拥护,就必须做到经济上富民、惠民;政治上宽民、爱民;思想上教民、化民。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中国古代政 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说:“诸侯有三宝:土地、人民 、政事。”(《孟子·尽心下》)他已经认识到了,在国家 的实际治理 中 ,百姓是尤 为重要的力量。“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是故得乎丘 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 ,得乎诸侯 为大夫 。”(《孟子 ·尽心 下》)得到诸侯的赏识可 以成为大夫 ,得到天子 的欢心可以成 为诸侯 .得 到百姓的拥护才可以成为天子。由此可见 ,在百姓 、大夫 、诸侯 、天子的层层结构中 ,天子 的地位最高 、最尊 贵,但也只有得到百姓的拥护才能成为天子。失去了民心 ,天子也就不复存在 了。可见孟 子“民贵君轻 ”的含义是 ,民是社会 和国家的根基 .万万不可动摇 。对统治者而言 ,取得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才是最为重要 的事情 。那么统治者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处理好与百姓的关系从而得到民众的支持呢?具体来说 。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一、 经济上要富民、惠民在孟子 以前,孔子就 主张在经济上 惠民。他说 :“养民也惠 。”(《论语 ·公 冶长》)“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 ·颜 渊》)“因民之所 利而利之 。”(《论语·尧 日》)孔子认 为君主治 理国家首先 应该 富民 、惠 民 ,给人民好 处 ,就着人民能得 利益之处而使他们得利 。百姓是国家的根本 ,只有百姓富足了 ,国家才能富强 。孟子继 承了孔子 的富民、惠民的思想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制民之产”。 是 故 明君 制 民之 产 ,必使 仰足 以事 父母 .俯足 以蓄妻子 ,乐岁终 身饱 ,凶年免 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 ,故民之从也轻。(《孟子·梁惠王上》) 就是说 ,英 明的君主规定人民的产业,一定 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 ,丰衣足食 ;坏年成也不至于饿死 。然后再 去引导他们走上 向善 的道路 ,老百姓就会很容易听从乐。“制民之产”是使百姓拥有固定的产业,即“恒产 ”。有了“恒产”百姓就不会颠沛流离 ,犯上作乱了。所以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惟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 ,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 而刑之,是 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孟子 ·梁惠王上》) 对于普通的老百姓而言 .如果 没有固定 的产业收入 .也就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 和行为准则。这样的话,他们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再加以处罚,这就等于陷害。所以说,英明仁德 的君 主应 该首先使人们有固定的产业收入 ,这样百姓就 会有“恒心”.就可以安居乐业 ,发展生产了。 要使百姓有“恒产 ”,就必须从划分 土地界限开始 。“夫仁政 ,必 自经界始 。经界 不正 ,井地不 钧 ,谷 禄不平 ,是 故暴 君汗吏 必慢其经界 。经界即正 ,分 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滕文公上》)就是说 ,如果 田界 划分得不正确 ,田地的大小就 不均匀 ,作为俸禄 的田租收入也 就不会公平合理 .所 以暴虐 的君主和贪官污吏就要打乱正确的 田界。如果 田界正确了,给百姓分配 田地 ,都可以毫不费力地作 出决定了。在这里 ,孟子看到 ,土地界 限划分 的重 要性 ,认识 到田界如果划分不正确 ,暴君汗吏就会 大肆兼并 土地 ;土地被 大量兼并 ,百 姓就会失去“恒产”流离失所 ,以至 于违法乱纪 。 在如何正确划分经界的问题上,孟子主张实行 “井田制”照孟子所说 ,“井田制 ”就是 国家把 土地划成许多小块,每块一百亩 ,九块一组 ,排列成井 字形 。在一组 中,中间一块是公田其余八块为私田,授于八家农民使用。八家农民合力耕种中间的公田,收入归土地的所有者,其私 田的收入农 民可以 自己享用 。“方里 而井 ,井九百亩 ,其 中为公 田。八家皆百亩 ,同养公田;公事毕 ,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 ·滕 文公 上》)按照孟子的设 想 ,“井 田制”可 以将农 民固定在土地上,无论 埋葬还是搬家 .都不离开本乡本土。从 事实上讲,的确 .我 国古代 社会 的根本 问题是 土地问题 。一切矛盾 、问题 都由此而来 :一 切斗争归根结底都 是为了争夺土地 。孟子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所 以主张公平分给农民土地,以此作为“仁政”的开始。在此基础上 ,他还主 张实行适 宜的赋税制度 ,即“助法”。 夏后 氏五十而贡。殷人七 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 。其实皆什一也 。彻者 ,彻也;助者,藉也。龙子日:“治地莫善于助 ,莫不善于贡。”贡者,校数岁之 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 ,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 ;凶年 ,粪其 田而不足 ,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盼盼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 ,又称贷 而益之 ,使 老稚转乎 沟壑 ,恶在其为 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 田。由此观之 ,虽周 亦助也。(《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推行的这种税收制度 ,即“助法”,是古代就已经使用过的 夏代用 的是“贡法”,商朝用 的是“助法”,周朝用的是“彻法”。它们的税率都是十分抽一,但对 比而言 ,“助法 ”应该是最好的税收制度 。之所以这样说 ,是 因为“贡法”不分年成好坏 ,非收满一定的数额不成 。那么 ,丰年 尚且好说 ,可是到了灾年,农民连养家糊 151都不够 ,根本无法承受 。对 比而言 ,实行 “助法”.在井田中 ,“中为公 田,其外八家各授一区,但借助其 力以助耕公田而不复税其私 田。”这种“九一而助”的税收制度对农 民来说.确实是三者之 中最有利的。 除了推行“井 田制”,主张实行合理的土地税收制度以外 ,孟子还建议“薄赋敛”。 易其田畴.薄其赋敛 ,民可使富也。食之 以时,用之以礼 .财不可胜 用也 民非水火不生活 ,昏暮扣人之 门户求水火.无带与者 .至足矣 圣人 治天下 ,使有菽 粟如 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孟子 ·尽心上》) 重视耕种 。减轻赋税,就可 以使百姓 富足 。与此同时,还应该节约消费 以礼而行 ,要让百姓 的粮食像 水火一样 多 ,这样百姓就会有仁德 了。“薄赋敛”不仅是指减轻农 民的土地税收,而且还应该包括对社会其他 阶层在税收上的优惠政策 。 总之 .孟子试图通过经济上的各种政策来惠民、富 民。因 为他知道 ,首先要从物 质上满足人 民的要求 ,让他们拥有 自己 固定的产业收入 .并且 减轻 国家的各项税 收,这样百姓才能安 居乐业 ,人心才能稳定,天下也才能安定 。 二、政治上要宽民、爱民 孔子 曾说:“道之 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 以礼 ,有耻且格 。”(《论语 ·为政》)“政”是指法制 、禁令 。“刑”是指刑罚。政和刑都是强制性 的规范 ,只能制约民众 的外在行为 ,不能养成内在的羞 耻心、价值观 。人们虽然不违背规范 ,但那只是 为了规避惩罚 ,他们并不认为违背规范是 可耻的。“道之 以德”是通过为政者道德人格 的魅力与其德行 的感召 .兴起民众为仁 向善的心志.在内在心志 的驱动下,自觉自愿 .自动 自发地效法为政者的价 值选 择和行为方式 。在这里,孔子将道德和刑罚 、政令作 了对比 ,他发现道德的社会效果更好 。很显然 ,他反对统治者对百姓实行严刑峻法 ,认 为统治者应该选择道德 .对百姓进行“内心统治”。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上述主张 ,同样反对虐政。“暴其民甚 ,则身弑国亡 。不甚 ,则身危 国削 。”(《孟子·离娄上》)他劝说统治者 不要残害百姓 ,如果暴虐百姓太厉 害 ,就 会身死 国亡 ,不太厉害 ,也会身危 国削。孟子反对连株 ,提出“罪人不孥”。他说 :“昔者文王之治歧也 .耕者儿一 ,仕 者世禄 ,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 ,罪人不孥 。”(《孟子·梁惠王下》)这是说 ,从前周文王在治理歧周的时候 ,对农民的税率是九分抽一 :对做 官的人给以世代承袭的俸 禄;在关卡和市场上,只稽查 ,不征税 :任何人到湖泊捕鱼 ,不加禁止 。除此之外 ,最重要的是对于犯罪的人 ,刑罚只及于他本人 ,不牵连到他的妻室儿女。在孟子看来 ,英明的君主应该对百姓施行 “仁政”.应该宽民 、爱民 ,应该 “与民同乐”。《孟子》一书中记载着这样一段经典对话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 鼓之 声,管簧之音 ,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日:“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 ,兄弟妻子 离散。”今 王田猎 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 .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 田猎 .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 见,兄弟妻子 离散 。”此 无他 .不与 民 同乐 也今王鼓乐于此 ,百姓 闻王钟鼓之 声,管箭之音,举欣欣然有喜 色而相告 日:“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何 以能鼓 乐也?”今王田猎于此 ,百姓 闻王车马之音 ,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 色而相告 日:“吾王庶 几无疾病与.何 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在这里举 了欣赏音乐和打猎 两个例子 ,试 图告诫梁惠王不要将自己的快乐强加在人民的痛苦之上。作为统治者,应尽 力去关心人民的疾苦 .努力施行“仁政 ”,使人 民的基本生 活得到保障 ,要真正做到以民为本,“与民同乐”。 三、思想上要教民、化民孟子说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 ;善教 ,民爱之。善政得民财 ,善教得 民心。”(《孟子·尽心上》)他认为好的政治措 施不 如好 的教育更能得到人民的理解 。善政 只能使人 民敬畏 ,善教才能使人民喜爱。为了得到 民心 ,必 须实行好的教育。因此 ,孟子主张要在“富民”的基础上 ,对百姓进行道德教育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也。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 ·梁惠王上》)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日校,段日序,周日庠 ;学则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 (《孟子 ·滕文公上》) 庠以养老为义.校以教民为义,序以习射为义 ,皆乡学也。学 ,国学也。孟子认为教育 民众不仅要有国学,更重要的是应该大力兴办“庠”、“校”、“序”等乡学。兴办学校 的目的是为了对百姓施 以人伦教育.让百姓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各种道德关系 ,以及相关的各种礼仪和行为准则。同时,这也是孟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他说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 文公 上》)父子之间有骨 肉之亲,君臣之 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统治者教民、化民的目的就是要教导人 民如何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 ,了解这五种关系中内含的各种礼仪规范。“明人伦”的具体要求是让百姓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认为,人们在劳动之余,“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就能够“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孟子 ·梁惠王上》)在家做孝顺父母 、敬重兄 长的子弟 ,出门则是忠于君主的臣民。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防止“放辟邪侈 ,无不为已”的社会动乱 ,而且百姓也愿意忠心耿耿地为君主效力 。“人人 亲其亲 ,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离娄上》) 在孟子看来,每个人 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水平各不相同,因此 ,圣贤施教 ,当各因其材 。教育百 姓的方法归纳 为五种 :“有如时雨化之者 ,有成德者 ,有达财者 ,有答问者,有 私淑艾者。此五者 ,君子之所教也。”(《孟子·尽心上》)就是说道德教育中 ,有像及时 的雨水一 样滋润万物的 ,有成全 品德 的 ,有培养才能的 ,有解答疑惑 的,还有 以自己的善行来正己正人的 ,这 五种便是君子教育的方法。通过道德教育 .孟子试图将道德规范根治于人 民的内心之 中。这样 ,民心就会归服 ,人民就会认同并且 自觉服从统治者的统治 。 参考文献: [1]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M].上海 :上海人 民出版社,1998.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 民出版社,2004. [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4]李亚彬.道德哲学之维:孟子荀子人性论比较研究[I].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中的核心思想。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提倡“王道”政治,目的是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君与民同忧,同乐。在现实社会中,孟子的“民本”思想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孔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法家的文献流传至今的主要有《管子》(作者不只一人,系战国至汉代间人托管仲之名而编撰)八十六篇,今存七十六篇。《商君书》(为商鞅及其后学者的著述合编)二十九篇,今存二十四篇。《韩非子》(为韩非所著,或有少部分他人的著作混入)五十五篇,今俱存。

儒家文化对当今中国最大的贡献就是能为我国文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当今国际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发扬和巩固传统文化有利于民族自信心的提升,提国家升软实力也是国家间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手段。美国刚有200年的建国历史,却在世界各地都盘植了他的美式思想。这对美国的外贸性商品经济和霸权主义的推行都是有利的。同样,中国近年来不断培养发展传统文化,祭孔啦、开办孔子学院落也都是像世界展示中国的态度和国家思想。所以宣传孔孟思想文化于国家来说很重要。即使往小咯说,孔孟儒家哲学对统治者提倡仁政,对百姓提倡仁义,这也是两千年先辈们前对社会的构建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现在社会太多现状都是道德沦丧导致的,唉,做为一个高中同学,俄表示压力很大呀!

孟子告子上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写作方法===========================

论文网上没有免费的,与其花人民币,还不如自己写,万一碰到人的,就不上算了。

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通读一遍,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

参照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补充内容,实在不会,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

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祝你顺利完成论文!

孟子·告子

《告子》是《孟子》书中的篇目,分上、下两篇。

《孟子·告子》记录了孟子和其学生告子(一说是墨子的学生)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和《论语》类似;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连带的是仁义道德与个人修养的问题。对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人性与动物性等问题也有所涉及。全篇共20章。

注:今人常习惯性地将性善与性恶相对,事实上,持性恶论的是荀子,年代晚于孟子,本篇是孟子与告子的争论,不涉及荀子的性恶说。

应当指出,当时的人多用比喻论证,其某些论述按照现代的逻辑标准看并不严格。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杯锩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锩。”孟子曰:“人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杯锩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杯锩也?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杯锩,则亦将戕贼人性而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博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犹白之谓白与?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曰:“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曰:“嗜秦人之炙,无以异于嗜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嗜炙亦有外与?”

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酌则谁先?”曰:“先酌乡人。”“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曰弟为尸,则谁敬?彼将曰敬弟。子曰恶在其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季子闻之曰:“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侔麦,播种而莸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孛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侥,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履,我知其不为蒉也,履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于味,有同嗜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嗜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嗜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为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向。其惟心之谓与!”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伸,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伸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孟子曰:“人之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贾养其贰棘,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公都子问曰:“均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曰:“均和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梁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埤。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参考资料:

如果您在论文中引用了《孟子》中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可以按照以下格式将其列为参考文献:孟子. (公元前3世纪). 孟子. 北京:中华书局.或者,如果您使用的是英文版的《孟子》,可以按以下格式引用:Mencius. (3rd century BCE). Mencius. (D. C. Lau, Trans.).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在正文中,可以使用以下格式引用:孟子(公元前3世纪)曾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或者:"Mencius once said, 'It is better to have no books than to believe everything you read'" (Mencius, 3rd century BCE).具体的参考文献格式和引用方式可能因不同的学科、出版机构和期刊而有所不同,建议您查阅相关的学术规范和指南,在写作过程中遵循统一的格式要求。

卷十一 告子上书名:孟子 作者:孟轲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杯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棬。”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杯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杯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杯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於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於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於东西,无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於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於外也,故谓之外也。”曰:“异於白马之白也,无以异於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於长人之长欤?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於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欤?”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乡人长於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酌则谁先?”曰:“先酌乡人。”“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曰:‘弟为尸,则谁敬?’彼将曰:‘敬弟。’子曰:‘恶在其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季子闻之,曰:“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欤?”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筭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於日至之时,皆孰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石尧>,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於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於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於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於味也?至於味,天下期於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於声,天下期於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於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声也,有同听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至於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於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於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恶有甚於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於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於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孟子曰:“人之於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於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槚,养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於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今闻广誉施於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於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於彀。学者亦必志於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孟子思想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如果您在论文中引用了《孟子》中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可以按照以下格式将其列为参考文献:孟子. (公元前3世纪). 孟子. 北京:中华书局.或者,如果您使用的是英文版的《孟子》,可以按以下格式引用:Mencius. (3rd century BCE). Mencius. (D. C. Lau, Trans.).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在正文中,可以使用以下格式引用:孟子(公元前3世纪)曾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或者:"Mencius once said, 'It is better to have no books than to believe everything you read'" (Mencius, 3rd century BCE).具体的参考文献格式和引用方式可能因不同的学科、出版机构和期刊而有所不同,建议您查阅相关的学术规范和指南,在写作过程中遵循统一的格式要求。

“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中的核心思想。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提倡“王道”政治,目的是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君与民同忧,同乐。在现实社会中,孟子的“民本”思想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关于“民本”思想,孟子有具体阐述。他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其贤,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之可焉,然后去子。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梁惠王章句下》) 孟子对人民的认识,民本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问题严重,连年的战争,给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到了战国后期,战争的规模又不断升级。饱受战争之苦的是广大平民。孟子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之战,杀人盈城。”(《离娄章句上》)秦国攻打楚国的时候,秦将白起引水灌鄢城,淹死百姓数十万。孟子与梁惠王有几句对话:“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惠王章句上》)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人民的强烈愿望。统治阶级为满足侈欲,聚敛财物的手段十分残酷,君王的苛暴和贵族的奢淫,使劳动人民难以承受,人民的反抗情绪日益增长。有的国家发生了平民暴动,人民为躲避战乱,大量逃亡,社会一派混乱。孟子的“仁政”思想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他到各诸侯国游说,强调以仁政治天下。 孟子推行仁政王道,有丰富的政治内容。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在位, 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的这段话,讲述老百姓要有一定的财产,才能操守道德,如果老百姓穷困不堪,就会走险犯罪。等老百姓犯了罪,再用刑罚惩罚,这是陷害百姓。英明的君主应该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使他们有一定的财产侍奉父母,养活妻子儿女,只有如此,老百姓才能安定下来。从这段文字中,孟子是实实在在地维护老百姓的利益,而不是像孔子对民人小施恩即可。民有恒产,进有恒心,君主要保民而王。 孟子强调:“省刑罚,薄税敛。”重刑罚、暴敛税,是历代统治阶级与人民的矛盾焦点。孟子提出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在现实社会中,法律很多,国家正走向依法治国的道路。向农民纳税,这是几千年来一直不变的国家财税政策。中国是个农业国家,农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税收的主导地位一天天减弱。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农业不存在索取,而是给予,有许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我国仍处在索取阶段,这很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农业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国家应该尽快采取措施,减少农民的税赋或取消农民的税赋。中国的农民很穷,特别是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农民还有很多的困难。国家如果不要农民那点钱,也能支撑住的情况下,可免去对农民的税赋。有的人说,城市人每月收入超过800元,交所得税,而农民一个月只有一二百元的收入,还要交5%以上的税,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用仁政来解决君民关系。“仁政”的提出是伴随孟子“性善”学说提出来的。他认为,人性本善,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几个方面发展下去,就可以成为“仁、义、礼、智”。君王应相信人民的这种善性,“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公孙丑上》)。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善待人民,要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又有恒心,安于生产生活。君王要为民父母,保民而王。这些思想还是有现实意义的。 古为今用,学习古人的经验,是为了检查我们今天的行为。总书记“三个代表”的思想,就包含着深刻的爱民思想,这也是对古人 进步思想的发展。每一个当权者,什么时候也不要忘乎所以,一定要善待百姓,百姓安,才能天下安,百姓富,才能天下兴。

简析孟子道德修养学说论文

孟子认为,人性先天就是善的,人性先天含有仁义礼智这些美德的萌芽。下文是我整理的关于简析孟子道德修养学说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摘要 :孟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在继承发扬孔子道德学说的基础上,对道德修养的思考更具有理性思辨的色彩。他以“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论为理论起点,将“浩然正气”的养成作为道德修养的中心议题,提出高尚的道德修养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三不能”独立人格,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要有“以先知觉后知”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严于律己”的自觉意识。

关键词: 孟子;道德修养;浩然之气

儒家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尤其重视知识分子的道德修养。孔子曰:“士志于道。”(《论语里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论语子张》)孟子在继承孔子道德修养的基础上,对道德修养的思考具有更加浓烈的理性思辨色彩。他的道德修养学说以“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论为理论起点,将“浩然正气”的养成作为道德修养的中心议题,提出高尚的道德修养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三不能”独立人格;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要有“以先知觉后知”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严于律己”的自觉意识。

一、孟子道德修养的人性论基础——“人之初,性本善”

人性善恶是思想史上争论不休的话题,对人性作出的不同论断建构出不同的道德修养理论。性善论者认为人具有先验善性,人的道德修养就是要继续发扬这种善性。性恶论者认为,人不具有先验善性,人们具有总结经验的能力,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改造先验的恶性,培育德性。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来构建理想的道德体系,确立了儒家道德学说的主流传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孟子认为,人性先天就是善的,人性先天含有仁义礼智这些美德的萌芽。(P41)人天生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恭敬之心,但人性是会改变的,人们所具有的本性是“善”的萌芽。“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

由此可见,“四端”只是善端的萌芽,它还不完备,具有不稳定性,并受到后天教育的影响。要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就要充分发挥“善端”的内在因素,通过后天努力,积极拓展善性,否则,善端也会丧失,而倾向于“恶”。“富岁,弟子多赖;凶岁,弟子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孟子尽心上》)在孟子看来,人的道德资质是相同的,那些丧失了善良之心的人是因为自己主观上不能发挥自己的善性。孟子的性善论,不仅鼓舞人们要具有道德自信,更为人们道德修养的后天努力提供了广阔的拓展空间,显示出了人的价值所在。

二、孟子道德修养的核心——浩然之气

以性善论为基础,孟子以“浩然之气”的培养为中心对高尚道德的养成展开了深入的分析。

什么是“浩然之气”呢?浩:盛大、刚直的样子;气:指精神;合指正大刚正的精神。(P546)《孟子》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问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孟子公孙丑》)

孟子认为,浩然之气,就是刚正之气,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当一个人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的诱惑、威胁,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达到“不动心”的境界。孟子将此概括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三不能”高尚道德情操。

道德的存养,不是一成即永成的,一念向善,固可以促成精神的升迁;一念向恶,也可以导致道德的崩溃。(P181)

在孟子看来,作为道德人格修养的“浩然之气”的培养,标准是很高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它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也不是人人可以养成。但人们对自身道德要求不应因为标准高,要求严而放弃,浩然之气是高尚道德养成的基本品质。

三、孟子道德修养的具体内容

以人性善为基础,以浩然正气的养成为核心,孟子提出了高尚道德修养的具体内容:

(一)高尚的道德修养要有高洁的独立人格。

什么是独立的人格呢?独立人格就是不依附于权贵,不屈从于物质利益,坚持自己高尚的精神追求。孟子将它概括为“三不能”,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不能”强调了知识分子即使面对着高官厚禄也应该具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和道德立场。孟子认为是人就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受外来因素的干扰,“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孟子尽心上》)不管个人境遇是困窘还是很通达,都要坚持道义。这样,人才有内心的主心骨,才有独立的高洁人格,“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孟子尽心上》)独立人格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横遭物议之时,能够坚持高洁,拒绝平庸,特立独行。

(二)高尚的道德养成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浩然”原指气象宏大,胸怀宽广。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是浩然之气的重要表现。《孟子》有这样一段记载: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馀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

在孟子看来,历史每过五百年一定会有一位圣明的君主出现,并且会有一位辅助君主的杰出之士,从周武王到现在已经七百年了,论时势,现在正是需要圣贤大有作为的时候。如果上天想使天下太平,在当时的形势下,只有他才能承担这样的伟大使命。

应当说,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影响着整个孔孟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但凡仁人志士,都有这样一种博大胸怀,延续到今天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社会责任感。他们能够超越一己之私,将整个社会的安乐作为自己的关怀对象,作为自己一试身手的场所,这是儒家的传统,也是整个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

(三)高尚的道德修养要有“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的社会责任感。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孟子万章上》)

在孟子看来,知识分子相对于一般的社会民众来说,他们先掌握知识,先明白道理,先提高了道德水平,上天把这些知识分子培养出来,就是要去启发教育帮助那些普通的人民大众,让他们也能够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上天把他们培养出来,就应尽自己的能力回报社会。

“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它本身对士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先知先觉的前提是要具有真才实学,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水平,如果文化水平不高,掌握的知识不精准,甚至道德水平低劣,就无从去教育民众,要真正履行好社会职责,就必须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才能“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孟子尽心下》)

(四)高尚道德的养成要有严于律己的自觉意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孟子非常强调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问题。上天将伟大的历史使命赋予某人,一定会使这个人经历艰苦卓绝的身心磨难,通过这种磨难,来锻炼他的体魄,坚定他的意志,增长他的才干。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正是通过不断克服困难,纠正错误,才能不断地砥砺情操,增长智慧。这要求人们要严于律己,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道德修养目标,这不是靠外在的法律条文来规范,而是靠内心的道德律令来指导。严于律己的道德自律是人们追求内心完善的一种驱动力量。

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昭示着人类道德理性的自觉,以及道德实践的既内在又超越的绝对价值。继承和借鉴其道德修养学说中所蕴含的精髓,有利于我们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完善自我道德人格,成为社会的道德楷模,也有利于社会良好道德风气的养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000?.......................................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