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研究备急千金要方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7 19:56:36

研究备急千金要方的论文

中医药美容以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效果持久等特点,逐渐成为现代美容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医美容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目的:现代中医美容是脱胎于传统中医美的新兴学科,具有历史悠久、 经验 丰富、整体观念、辨证求美、 方法 多样、安全有效、融入生活、简便易行等诸多特点。经过近代几十年的发展,融合了现代科技的中医美容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高层次人才不断涌现,学科地位不断提高。

【关键词】现代中医美容;发展状况

现代中医美容学是一门以人体健美为对象,由多种基础、临床学科相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的中医学科,是在中医基本理论及具有中国特色的人体美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中医特有的方法,研究损美性疾病的防治和损美性生理缺陷的掩饰或矫正,探讨防病健身、延衰驻颜的方法,以达到维护、修复、塑造人体形神美为目的的专门学科[1]。现代中医美容脱胎于传统的中医美容,是对传统中医美容的继承和创新。传统中医美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 文化 底蕴,在数千年的发展史中,始终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经过祖辈们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这样一个独特的美容体系——她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形神俱美、文质并重,并且方法多样,安全有效,深受人们欢迎。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的需求亦不断提高,中国的医学美容事业顺应而生并迅速发展,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医美容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融合了现代科技的中医美容更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果。现将现代中医美容的发展现状作简单概述。

1 传统文化 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

传统中医美容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两千年以前。早在西周时期就形成了最早的医学分科,将医学分为四科,即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而疡医,则便是是最早的中医外科医生。而各种对于皮肤疾患的治疗和护理则便是属于中医外科的范畴。战国时期《山海经》中已有一些关于美容药物的记载,如“荀草……服之美人色”,“蕃草……服之媚于人”[2]。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里,历代医家不断探索、实践、 总结 出多种损美性疾病的病因病机和防治方法,甚至还涉及外科、牙科美容,并涌现出一大批著名医家及经典著作。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具有保健美容或治疗美容作用的药物达160余种,并提到了美容用品的独特剂型——面脂,如白芷“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唐代著名医家及养生大家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分别辟有“面药”和“妇人面药”专篇。明代医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一书中载药1892种在“眼目”、“面”、“鼻”、“唇”、“须发”、“胡臭”、“诸疮”等篇中,集中介绍了数百味美容药物,对每一味药物的功效及使用方法,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以上这些不过是沧海拾遗,由此可见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多么丰富而珍贵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而现代的中医美容正是对这些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现代学者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考证和研究,并加以整理和总结,通过不断实践和验证,较好地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中医美容。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美容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会 教育 组副组长黄霏莉女士和首都医科大学的马斌荣教授合作完成了“中医美容咨询系统”,该系统使用多媒体技术,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至1993年底的400余种中医医籍及近10年40种期刊中有关中医美容的信息进行了整理、总结和归纳,成为中医美容科研、教学、临床治疗中随时可以提取的资料库。

在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创新的科技也为中医美容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实验人员运用现代技术对中草药进行药理研究,分析其发挥作用的药理成分。运用现代工艺的加工和提取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保留其有效成分,如CO2超临界萃取技术,该技术是以低温高压提取,能有效防止中草药活性成分和热敏物质氧化,减少有效成分流失,特别是能较好地保留中草药中的挥发性成分,并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成分,且无溶剂污染。使用该技术萃取分离的中草药有效成分是普通方法提取的倍。

另外,对于制剂剂型的不断改良和创新也促使现代的中医美容更加便捷、实用、有效。例如将传统汤剂的改为口服液并改善其色泽、气味、质地再加以精美包装,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中医美容的形象和品位,良好的口感也使之更趋于求美者接受。

2适应时代潮流,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中医美容具有诸多优点

整体观念、辨证求美: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方法,而整体观念把人体美与五脏六腑乃至外在环境联系起来。中医讲:“有诸内,必形于外。 ”发生于我们皮肤体表的一些损美性疾病往往就是体内脏腑病理变化的外在反映。这就说明了对于一些损美性的疾病,不仅要外治还要内调,要运用内服外用药物、针灸、按摩等各种治疗养护方法进行全面治疗,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比如黄褐斑,常常由于肝肾亏虚、肾阴不足等原因引起,那么在治疗黄褐斑的如果只是单一的使用祛斑的面膜外敷或是使用现代医学美容的激光、光子等技术来治疗,疗效差而且易反复。倘若,在外治的同时配合补益肝肾、滋补肾阴的内服药,再辅以针灸推拿疗法,从根本原因上治疗,就能得到较好的疗效,且复发率低。中医美容的这一整体观念得到了广大求美人士的普遍认同。

方法多样、安全有效:中医美容方法众多,大致可分为中药、针灸、推拿、刮痧、气功、音乐、心理、食膳、养生等,其中每一大类又有若干种具体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优势。如中药又分内服外用,内服又分为疗效迅速并且可以随证加减的汤剂、便携的丸剂、使用方便的口服液、滋补力强的煎膏剂等;外用有膏剂、酊剂、气雾剂等。这些方法经过反复实践,安全有效,且副作用小或无。在这个崇尚绿色、自然、无害的时代,中医美容自然深受欢迎。

融入生活、简单易行:中医美容很多治疗和养护方法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食膳美容,古人云:“食饮不美,面目颜色不足视也”。食物与药物治病原理相通,源自“药食同源”一说。的确,很多中药界与药物和食物之间,如山药、大枣既是美味的食物,同时也属益气健脾的药物。中医讲:脾气健运,则气血生化有源,皮肤、毛发等组织器官得到充分的的濡养而表现出滋润、光泽的健美状态;脾不健运,则气血生化乏源,阴血亏少,导至腹胀、便溏、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萎黄,毛发枯槁,皮肤粗糙等临床症状,有损人体健美。那么一个脾气虚弱的人就可以在日常饮食中适当增加诸如山药、大枣之类具有益气健脾作用食物,来实现美容的目的。这样,既享美味又养容颜,简单易行,何乐不为?

独特的审美理念:中医美容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说中医美容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可以说中医美容带着浓重的人文气息。现在连奥运都讲究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中医美容的这一点可以说是紧握了时代脉搏。另外,中医美容讲究中和(自然)之美、神韵之美、文质之美,这种理念也正好与现在的潮流相呼应。这样的中医美容自然会受青睐。

市场环境为中医美容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首先,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会追求更加完美的生活状态,人们愿意也有能力去消费美容产品,而中医美容内调外护、绿色自然、方法多样、安全有效等特点也正好迎合了广大消费者的口味。其次,众多商家嗅到了中医美容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商机,纷纷投资致力于中医美容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如大家所熟知的知名品牌百草集、丁家宜等就是成功中医药美容的典型案例。现在,国外商家也纷纷进军中医美容市场,04年4月,资生堂“中医美容与健康”研究项目由日本中医学协会在日本正式启动,旨在开展中国中医药学中涉及美容与健康部分的研究,并探寻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化妆品和保健品的开发工作的可能性。

3注重学术研究,人才水平不断提高

上世纪80年代,各种有关中医美学和中医美容学的著作陆续出版,如《中医美学》、《实用传统美容法》、《中医美容大全》、《针灸美容》、《中医美容学》等,各类有关中医美容的论文也日渐增多。1989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医疗美容专业委员会成立,1997年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成立,标志着中医美容与中医其他科室一样成为独立的学科。为了适应中医美容发展的需要,对于中医美容人才的培养也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全国许多中等或高等医药院校开办了医学美容专业,不论是中医院校还是西医院校, 中医美容学都是作为主干学科。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已有中医美容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毕业 生。这些人才充实到美容行业中,大大提升了美容行业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

4相关法规不断出台

卫生部2002年1月,卫生部颁布了19号令(《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该《办法》对医疗美容的定义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体的容貌和人体各部形态进行修复与再塑”。将美容划分为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两大部分,并且明确规定“医疗美容可谓一级诊疗科目,美容外科、美容牙科、美容皮肤科和美容中医科为二级诊疗科目”,进一步确立了中医美容的学科地位。

中医美容博大精深,虽然近十几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还有诸多方面的欠缺。由于各种原因,中医美容科在各大医院里还不是很多见,而市场上的形式多样的中医美容也欠缺规范,从事中医美容的人才水平也是良莠不齐,有些甚至没有医学基础。这些都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也打击了一部分消费者的信心。所以未来的发展亦是任重而道远。对于未来中医美容的发展应该从进一步加强中医美容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融入更多的科技力量,加快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几个方面入手,加快中医美容的发展,促进中医美容的成熟。

参考文献

[1]刘宜群.中医美容学[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6:1

[2]胡长鑫.生活美容与医学美容的历史小考.医学与哲学,1992:(2):51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同样,也是美容研究的渊源考察文物。可以看到我们先人在二千年前就已经能研制简单美容制剂。浩翰的古籍里,有关美容的论述丰富深刻,其实用方笺也屡见不鲜。自战国至清末的医籍、医著中,就有增白悦颜、祛斑莹面、毛发美饰、酒渣粉刺、灭斑除疣、除臭散香6大类1233首美容方剂,269味中草药。当然,这些多数是为当时朝廷贵族服务的。本文对古籍中的美容方药归纳如下。

1 远古至先秦时期

此为传统中医美容学起源时期。甲骨文已记有“疥”、“秓”、“癣”、“疣”等损美性疾病[1]。殷纣王时期,已研制有“涂脂擦粉”,使用的化妆品——“燕脂”,能收到“桃花妆”的美容效果[2]。战国时的《山海经》146种药物中,有12种与美容有关[1]。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形成于战国至秦时期的医药方剂书《五十二病方》的内容十分丰富,预防和治疗瘢痕的方剂6个[3]。《养生方》中有3个长寿方,还有“令人面泽”和“去毛”、“黑发”的专方。

2 秦汉三国时期

此为传统中医美容学萌芽时期。《黄帝内经》虽为中医理论巨著,也为中医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但也有一些治疗美容的方法[4]。如《灵枢·经筋》记载了马膏疗法,用马项下脂肪反复涂摩患处,即将药物和按摩结合起来的一种美容治疗方法。

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记载了100种关于“悦泽”、“美色”、“轻身”、使人“头不白”的美容药物(上经54种,中经27种,下经19种),并提到了美容药品的独特剂型——面脂。

另外,汉代2位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和华佗。张仲景创立的当归芍药散治疗肝血瘀滞引起的肝斑,麻子仁丸治疗燥热所致的皮肤粗糙,猪肤汤润肤悦颜去皱等方法,至今仍为后人所沿用[4];《华佗神医秘传》载美容外用复方10首,《华佗神方》有美容保健、治疗的内服、外用方共56首[5]。

3 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

此为传统中医美容学的形成时期,亦是中医美容方剂学发展的鼎盛时期。

两晋南北朝时期

西晋的葛洪《抱朴子》和《肘后备急方》2本书,前者是一本哲学名著,后者是一本医学名著[6]。其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抱朴子外篇》50卷中,而《肘后备急方》 以其所刊载的美容方剂之早、之多、之专,以及所明显体现出的美学思想,堪称中医美容第一书,其中记载的美容方有66条,应用于美容的药物有95种[7]。南北朝时齐梁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所载730种药物中[8],有保健美容中药70余种,而且对《本经》有所发挥,如藁本,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可作沐药面脂”,这些都被后世广为应用。南齐龚庆宣整理的《刘涓子鬼遗方》,也收载了一些美容方剂,共50首左右。 隋唐时期

初唐医学家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下合称《千金方》各30卷,其中较集中论述中医美容内容的章节有《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下·七窍病下,列方81首;《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脏,列方56首;《千金翼方》卷五·妇人一·妇人面药第五,列1论,39方;《千金翼方》卷一·药录篡要·悦人面第六十三,列药9味,其余大量内容则散在各卷之中。其弟子孟诜撰《食疗本草》,载食药260味[9],其中有许多美容食物,如“荔枝,微温……健气与颜色”,“萝卜,性冷……服之令人白净肌细”,丰富了食膳美容的内容。唐王焘的《外台秘要方》,其中三十二卷专论美容,有面部美容方97首,美眉发方87首,澡豆方9首,口脂方3首,美手方3首,香体熏衣方10首,另有其他美容制剂方法11首[10]。凡其他各卷方药主治和用法与美容相关,并确有美容治疗和美容保健作用的方药有34首。其中美发方9首,香体方4首,美手方7首,去除面斑方11首,保健方3首。凡原文中指明对头面损容性相关疾病具有美容治疗作用,如治疗白癜风方14首,香口方9首,香体除臭方43首,除疣方19首,除瘢痕方17首。依此思路,共得美容方药两类356方,294种药物。总之,两晋至唐间,中医美容可谓承上启下全面发展,不仅初步体系形成,也为宋元时期的进一步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宋金元明清时期

此期是传统中医美容方剂学的拓展时期。此期的中医书籍汗牛充栋,大部分都涉及到了美容问题,清代宫廷美容已达相当高的水平。

两宋时期

在遗留至今的宋代出版了几部大型方书,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均收载有很多美容方剂。《太平圣惠方》第四十卷以美容方为主,共列方187首;第四十一卷为须发专方,共列“治法白令黑方”、“治眉发须不生诸方”等120首;此外,在其他卷中,还有治羸瘦、白癜风、针眼、目不明、牙齿黄黑、牙齿脱落、揩齿令白净、口臭、唇疮、热疮、(各种)癣、漆疮、手足皴裂等损美疾病诸方440余首,以及各种补益驻颜方240余首[3]。全书共有美容方剂980余首。《圣济总录》中,仅面体、髭发两门,就有处方100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诸虚门”及 其它 各门中,也散在收载了许多具有增白驻颜、乌发固齿、延年润肤作用的美容方剂[4]。此外,《使辽录》中,还记载了以中药“瓜蒌”调敷于面部的“佛妆”配方,与现代所称之“倒模”美容术是类同的。除此之外,《苏沈良方》、《洪氏集验方》、《济生方》、《类证普济本事方》、《鸡峰普济方》、《是斋百一选方》、《魏氏家藏方》等等,都载有美容方或法[3]。 金元时期

元初许国祯撰《御药院方》,汇集了金元以前大量宫廷美容用方,如御前洗面药、皇后洗面药等,该书还列出多种牙药,如白牙珍珠散、麝香散等,共计180余首,丰富了美容范畴。

浅谈中医美容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

2.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3.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

4. 浅谈老年护理毕业论文范文

5. 健康论文范文

6. 浅谈女性消费市场论文

7. 预防医学论文范文

8. 浅谈临床医学教学毕业论文范文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作者孙思邈,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唐朝孙思邈所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千金要方》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书中首篇所列的《大医精诚》《大医习业》,是中医学伦理学的基础;其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五脏六腑为纲,寒热虚实为目,并开创了脏腑分类方剂的先河;其中将飞尸鬼疰(类似肺结核病)归入肺脏证治,提出霍乱因饮食而起以及对附骨疽(骨关节结核)好发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与痈疽关系的记载,均显示了相当高的认识水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阿是穴的选用、“同身寸”的提倡,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因此《千金要方》素为后世医学家所重视。《千金要方》还流传至国外产生了一定影响。

成为了现代中医理论的基础,给很多病都提供了治疗的方法,地位非常的重要,里面有很多新奇的说法,也有很多中药的药方,为后世的学习提供了很多的策略。

《千金方》是集隋唐前之医学大成的著作。宋代学者高保衡、林亿等评论《千金要方》是“上极文字之初、下讫有隋之世,或经或方,无不采摭,集诸家之所秘要,去众说之所未至”。就是对孙氏学术贡献的高度概括。

公元九世纪前后《千金方》传入日本和朝鲜。日本学者丹波康赖氏公元984年所编的三十卷《医心方》中,大量著录了《千金方》内容。这本书可能是国外最早引用和传播孙氏学说的著作。日本学者多纪元坚影宋本《备急千金要方》序也谓:“晋唐以降,医籍浩繁,其存而传于今者,亦复何限;求其可以扶翎长沙,绳尺百世者,盖莫若孙思邈《千金方》者焉。”

唐宋以降以迄于今,随着许多学者努力弘扬和长期实践的历史检验,«千金方》的价值,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千金方》的版本也有16种之多。不仅有医学家,还有哲学家、伦理学家、历史学家以及自然科学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千金方》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并给予高度评价。

也有后世学者将其与仲景并列而论。例如清代学者张璐在《千金方衍义》自序中指出“夫长沙(指张仲景)为医门之圣,其立法诚为百世之师,继长沙而起者,惟孙真人千金方,可与仲景诸书、颉颃上下也。”高度概括了孙思邈的学术贡献。

近1400多年来,医药学家,还有哲学家、伦理学家、历史学家以及自然科学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从无间断的对《千金方》进行了多方面传承研究,著作超过百余种,研究论文上万篇,评价极高,方兴未艾,近年来更为日、美、德以及东南亚各国学者和理论研究者所关注,颇有更上一层楼的趋势。

我国现代医史学者公认《千金方》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1974年日本还成立了"千金要方研究所",重新影印了《千金要方》,将该书誉之为"人类之至宝"。朝鲜、美、德等国学者分别从临床医学、化学和炼丹术、伦理学等方面对《千金方》开展研究工作。

孙思邈千金方中给出了完整的健康概念,包括生理、心理、道德、社会和环境和谐关系等五个方面。其中特别注重和强调治神养性的重要作用,奠定了道德对于健康影响的独特地位,确立了精神心理对健康的特别影响价值。基于此,要求医者必须高于常人修身养性,出神入化达于臻境,方能为医,取其“打铁先要自身硬”和“正人必须先要正己”之义。透彻的描述了医患之间的关系,定义了医生精神道德修要必要性的所以然。这在今天乃至今后任何时候,都依然具有正确性和必要性。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弘扬孙氏医德思想,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我国卫生事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研究热点。

千金要方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网: 分类很细 栏目很多

浅谈对中医康复学的认识 康复医学的出现与完善,标志着现代医学的形成 与成熟,即医学模式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 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中医康复学的概念是在20世 纪80年代后提出的。在中医古籍中虽无康复医学之名 称,但有关康复医疗的内容则散见于大量的中医文献 中,中医临床学的许多内容也涉及到康复。中医康复学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 1 中医康复学的形成 《黄帝内经》正式从医 学角度来讨论养生和康复问题,提出了养生康复的通 则,即调摄精神与形体,提高机体防病机能和适应外界 环境,避免外邪侵袭。三国时期华佗创编的“五禽戏”堪 称运动疗法的鼻祖,对防病健身,功能康复均有积极作 用。晋代皇甫谧、葛洪和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等对药 物、针灸、按摩、气功等主要康复治疗手段进行了总结。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对导引、气功、按摩等进行 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并认识到康复治疗与普通的临床 治疗不同。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对药物、气 功、按摩等康复方法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直到上世纪 80年代,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理论的成熟和介入,中医 康复学才再度引起我们的重视。有关中医康复学的专 著相继出版,卓大宏主编的《康复医学》“中国传统的康 复医学”专篇,郭子光等主编的《中国康复学》,陈可冀 主编的《中国传统康复医学》等。这些著作对中医康复 学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对古代中医文献中有关中医康 复的内容进行了发掘和整理,为建立中医康复学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2 中医康复学观念 整体康复观和辨证康复观 实际上是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中医康复学中的 具体体现。整体康复观认为,人体各部分的康复相统 一,人体康复与自然环境相统一,人体康复与社会环境 相统一。强调人体康复的主要途径是指导和帮助康复 对象依据上述原理,以顺应自然,适应社会,使整个机 体协调统一从而达到整体康复。与中医临床各科强调 辨证论治一样,中医康复学中亦贯穿着辨证康复思想。 辨证是决定康复的前提和依据,康复则是根据辨证结 果。在中医康复临床过程中,辨证包含有对内在生理功 能障碍的辨识,而生理功能障碍的改善与外在形体及 行为障碍的改善有因果关系。因此,通过辨证论治改善 造成各种功能障碍的内在原因,体现了中医学“治病求 本”和整体康复的原则。 3 中医康复学的特色 预防与临床康复相结合 中医在强调临床 康复的同时,亦讲究预防性康复。早在《内经》时代就强 调未病先防,即在疾病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 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 “春发陈,秋容平,冬闭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强调 了应摄生保养于患病之先而保养应注意饮食起居,精 神调摄身体锻炼等方面。近年来,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 感受到预防在康复医学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预防是 更为主动、经济、有效的医疗服务。只要伤病得到预防 和控制,就可能大大减轻致残的程度,即使残疾一旦发 生,也有利于阻止残疾转化为残障。按照现代三级预防 结构学说,临床康复相当于残疾的第二、三级预防。所 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伤病、残疾的预防是预防康复和临 床康复的结合体,并在医康复的整个过程中得到体现。 形体与精神康复相结合 在中医康复学看 来,人体错综复杂的一切伤病,均可视作是形神失调的 结果。其不得康复,不外乎是伤形及神,或伤神及形,或 形神皆伤。因此,康复医疗不离形、神的调理,以恢复被 破坏了的形神关系。只有形体和精神协调平和,才能令 人祛除疾病,恢复健康。在中医康复方法上,十分重视 形神之间的相互作用,故既有一套所谓“养形”的形体 康复方法,又有一套所谓“调神”的精神康复方法,临床 结合应用,以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如中风 病人大多存在心理障碍,表现为担心丧失生活和工作 能力,恐惧死亡等焦虑、抑郁的精神状态,这对形体康 复极为不利。而形体的损伤(如偏瘫、全身疲乏症状)又 可加重不良的精神状态。故对它的康复治疗,须养形、 调神相配合,既针对形体损伤采用药物、饮食、针灸、推 拿、气功、太极拳等多种养形之法,又针对心理功能障 碍而施予说理开导法、色彩疗法、音乐疗法及书画疗法 诸调神之法。并力求以形体健康减轻精神负担,又以精 神和谐放松促进形体恢复,从而使形体和精神相互协 调而渐趋康复。 内治与外治康复相结合 内治康复包括饮 食、药物内服等,外治康复则包括针灸、推拿、气功、传 统体育、药物外用等。而伤残、慢性病、老年病等大多病 情复杂康复要求较高则多采取内外并用,综合调治的 对策。《诸病源候论》还专门记载众多导引、按摩法式, 用于多种慢性病的康复。即使在内治康复中,药、食亦 常常结合使用。药物具有康复作用强、见效快的特点。 但康复对象大多病程较长,服药过久,实难坚持。而饮 食具有与日常生活相融合,考虑色、香、味、形等,易被 患者接受且可持之以恒的长处。故药食合用,不仅是药 疗补食疗之功能不足,食疗助药疗之效,起到协同作 用,而且能减少长期服药的麻烦。缩短康复所需时间。 总之,中医康复将内治、外治等量齐观,结合运用,以求 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4展望 现代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医学学 科,它拥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康复工作流程。中医 康复学虽然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但一直未能形成自身 完整理论体系和成熟的康复流程,与现代康复医学相 比,其最大的差距表现在对障碍的认识,评价及康复训 练的方法上。虽然,中医康复学未能形成自身完整的理 论体系和规范的康复训练方法,但它拥有现代康复医 学所不具备的独特的康复理论和康复方法,具有较大 的发展潜力和空间,要想使中医康复学成为一门成熟 的独立学科,首先要遵循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而且 注重发掘,整理中医康复理论和康复方法。同时,我们 还要借鉴和吸收现代康复医学的某些理论和方法,促 使中医康复学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达到系统化,规范 化。 1] 刘辉. 论中医康复学的五大特点[J]. 江苏中医 , 1994,(08) [2] 刘昭纯. 对中医康复学一些问题的思索[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 1996,(05) [3] 张子游. 《中医康复学》[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 1987,(01) [4] 刘洁芳. 关于《中医康复学》教材改编的几点建议[J]. 卫生职业教育 , 2005,(01) [5] 李任先. 喜读《中医康复学》[J]. 新中医 , 1989,(06) [6] 黄致君. 发扬中医学的新思路─—再读《中医康复学》[J]. 川北医学院学报 , 1994,(04) [7] 张雅萍. 中医康复学的四诊评定刍议[J]. 浙江中医杂志 , 2005,(03) [8] 张雅萍. 略论中医康复学的优势[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2004,(06) [9] 卓大宏. 康复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渠道和发展前景[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 1994,(04) [10] 许健鹏. 浅议高校教材《中医康复学》[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 2001,(01)

毕业论文无论对普通大学毕业生还是成教毕业生都是个挠头的问题,开题报告、参考文献等等都是让人十分烦恼的事情,下面YJBYS我为大家带来药学毕业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 中药前胡,首见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味苦、辛,性微寒,入肺经,功能降气祛痰,宣散风热,适用于肺气不降之喘咳,胸闷吐痰,外感风热之头痛,咳嗽吐痰,气急等证。晋唐以前,主消痰下气散结、止呕除热,用治痈疡、呕逆、热咳;宋金元时期,功擅下气祛痰、止咳止呕,解表散邪,用治痰咳、呕逆、表证;明清时期,功擅止咳、透疹,用治咳嗽、哮喘、麻疹诸症;近现代,主要用治呼吸系统疾患。

【关键词】 前胡;功效;综述文献

中药前胡,首见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为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orum Dunn)或紫花前胡(Peucedanum decursivum Maxim)的根。该药味苦、辛,性微寒,入肺经,功能降气祛痰,宣散风热,适用于肺气不降之喘咳,胸闷吐痰,外感风热之头痛,咳嗽吐痰,气急等证。

1 晋唐以前,主消痰下气散结、止呕除热

前胡在《神农本草经》中未见记载。《雷公炮炙论》记载了该药的鉴别:“凡使前胡,勿用野蒿根,缘真似前胡,只是味粗酸。若误用,令人反胃不受食”,但对其性味主治没有进一步的论述。《名医别录》首先记载了前胡的性味、功用及主治范围:“味苦,微寒,无毒。主治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治伤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精。”晋代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善以前胡组方,治疗外科痈疡证。如黄芪汤用治痈疽内虚热,渴甚者;竹叶汤主治痈疽取下后,热少退,小便不利等;增损竹叶汤对于痈疽肿痛,烦热者效佳。前胡在上述三方中主要发挥消痰散结的作用。唐•《药性论》补充其功效谓:“去热实,下气,主时气内外俱热,单煮服佳”。

此时期应用前胡与其它药物配伍,功可祛热,尤宜热证兼咳嗽、呕逆者。如唐•《备急千金要方》所载之大茵陈汤用治实热内盛,周身黄如金色,脉浮大,滑实数紧者;《千金翼方》之前胡汤主治头痛,胸胀满,或寒或热,恶闻食气等。

《外台秘要》引《广济方》之前胡汤用治天行恶寒壮热,食则呕逆;该书另一首前胡汤用治天行壮热咳嗽,头痛心闷,前方清热降气,后方止咳化痰。《外台秘要》引《删繁方》之泻肝前胡汤,用治肝实热,目痛,胸满急塞;本书所载另一首前胡汤,功能泻肝,主治肝实热目痛,胸满急塞。

前胡的消痰下气之功在此时期也开始被医家们所认识并有所应用。如《外台秘要•卷八》引《广济方》之前胡丸,功能消痰下气止呕,用治心头痰积宿水,呕逆不下食。《千金要方•卷十六》之前胡汤,主治寒热呕逆少气,心下结聚,胀满,不得食,寒热消渴;本卷所载另一首前胡散,主治呕吐,四肢痹冷,上气腹热,三焦不调。前胡在这几首方中主要起到下气消痰之功。

此外,此时期还将前胡与其它药药配伍用治胸痹疼痛。如《千金要方•卷十三》所载之前胡汤,主治胸中逆气,心痛彻背,少气不食。是对其下气消痰作用的引申。

2 宋金元时期,下气消痰,解表散邪

《日华子本草》重点论述了前胡的下气作用,认为其“治一切劳,下一切气,止嗽,破症结,开胃下食,通五脏,主霍乱转筋,骨节烦闷,反胃,呕逆,气喘,安胎,小儿一切疝气”。关于前胡的临床运用,已明确治肺疾痰咳及外感表证,有时亦治胃之呕逆等。

《太平圣惠方》中记载了多首组成药物不同的前胡散、前胡丸、前胡饮子等方,用治痰嗽、心胸不利、呕逆、脾胃不和、饮食不下等证。《圣济总录》亦记载了用于治产后肺寒咳嗽之前胡汤,用治妊娠恶阻之前胡饮,治疗胃气不和、呕逆不宁之覆盆饮等方。前胡在上述方中重点发挥其下气止呕,祛痰止咳的作用。

但此时期前胡在以下用于表证的方中主要发挥的是其解表散之功。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八风散,可治疗小儿虚风,另外对于风气上攻,头目昏眩,肢体拘急烦疼,或皮肤风疮痒痛,以及寒壅不调,鼻塞声重者,有扶正祛邪之效。《三因极—病证方论》拟八物汤,主治厥阴伤风,恶风体倦,自汗,小腹急痛,寒热如疟,骨节烦疼,脉尺寸俱微而迟等证。《杨氏家藏方》制太一丹治疗伤寒伤风,肢节烦痛,憎寒壮热,或发热恶寒,烦燥迷闷,面色红赤,头痛如破者。《类证活人书•卷17》之金沸草散,治疗伤寒中脘有痰,令人壮热,头痛,项筋紧急,时发寒热等证。

由于前胡既能下气消痰,又能宣散表邪,所以临床用于表证兼咳喘尤为恰当。如宋代儿科大家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所载败毒散,适宜于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痠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苔白腻,脉浮濡或浮数而重取无力等正虚外感风寒湿,又兼痰湿者。又《博济方》之金沸散,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目皆痛,颈项强急,肢体烦痛,胸膈满闷,咳嗽喘满,痰涎不利,涕唾稠粘等。

此时期前胡还用治五官科疾患、疮疡疼痛等。如《圣济总录》之洗肝前胡汤,用治目睛疼痛如脱。本书中还记载用前胡汤治鼻渊,脑热,鼻塞多涕。《世医得效方》拟补心汤主治妇人阴中生疮,或痛或痒,如虫行状。《太平圣惠方》载前胡散用治发背及诸疮肿,疼痛。

3 明清时期,功用扩展,应用全面

明清时期,有关的药物学专著对前胡的功用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刻的论述与分析。如《滇南本草》谓其为:“解散伤风伤寒,发汗要药,止咳嗽,升降肝气,明目退翳,出内外之痰”;《本草纲目》归纳其功效为:“清肺热,化痰热,散风邪”;认为该药的特点是:“其功长于下气,故能治痰热喘嗽,痞膈呕逆诸疾。气下则火降,痰亦降矣,所以有推陈致新之绩,为痰气要药。”《本草通玄》则进一步总结:“前胡,肺肝药也。散风驱热,消痰下气,开胃化食,止呕定喘,除嗽安胎,止小儿夜啼”。前胡的`上述功能从以下前胡复方的运用中均得以体现。

如《幼科发挥》所载清金饮,专治伤风嗽吐。《时病论》取薄荷、前胡、牛蒡子、蝉蜕、淡豆鼓、瓜蒌壳等药组方,用于风温初起,风热新感,冬温袭肺之咳嗽等。《张氏医通》之前胡枳壳汤,治疗喘嗽上气,烦渴引饮,便实溺赤者。《笔花医镜》桔梗前胡汤,治疗肺气闭塞闷咳。《仁斋直指方》创人参前胡汤,功能疏风降气消痰,治风痰头晕目眩。《普济方》制前胡散,治疗痰热客于上焦,上喘气促,心下痞闷,不欲饮食。

此时期对前胡的功效及适应证的认识还有了较大扩展。如《专治麻痧初编》引《痘疹折衷》开豁腠理汤,功能解肌透疹,适宜于麻疹欲出之时,腮红目赤,壮热憎寒,身体疼痛,呕吐泄泻,咳嗽烦渴等证。《普济方》载前胡饮子用治婴儿变蒸,潮热,烦渴,头痛;疮疖热伏,或疹痘未匀。《治疹全书》创制九味前胡汤,治疗疹初出时,身有微汗,吐泻交作。

4 近现代,主要用治呼吸系统疾患

通过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白花前胡含白花前胡甲素、乙素、丙素、丁素;紫花前胡含紫花前胡甙,还有挥发油、鞣质、甘露醇、糖类等物质。该药能促进气管分泌,有显著持久的祛痰作用。前胡甙具有抗菌、抗真菌作用。因此,目前临床上前胡主要用于呼吸系统疾患。如咳喘、肺炎、百日咳等。

纵观之,前胡在晋唐时期主要用于消痰下气、散结止呕;宋金元时期又对其解表散邪的功效有了较多认识;明清时期对前胡的认识及应用较为全面;近现代主要用治呼吸系统疾患。该药药性平和,内能下气消痰,外可宣散风热,为肺气上逆之喘咳、痰稠的常用要药,同时又可治疗外感风热证。凡是咳喘吐痰,不论寒热虚实,皆可配用,特别对于风热袭肺所致的咳喘效果尤佳。

急诊急救论文研究方向

1、 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心理状态血气指标及预后康复质量的影响研究2、 急诊创伤团队的护理时效分析3、 同伴支持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的应用研究4、 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5、 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干预评价6、 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抢救效果分析7、 基于循证构建急诊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8、 急诊护理快速通道对急性脑卒中救治时间及治疗效果的影响9、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10、 风险管理标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论文题目来源:学术堂)

急诊医学管理体系与模式研究的分析论文

1.急诊医学概述

急诊医学在医学专业当中属于一门全新的、跨学科以及综合性质的医学科学,同时也是临床医学专业当中的重要代表。其本身具备独立的发展体系,和科室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正是由于急诊医学具备以上特性,因此其在医院医学当中的质量水平直接反映出了该医院整体质量,因此就要求各大医院内的急诊工作者们必须尽可能的提升其自身的医学管理水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完善自身的医疗质量,可在整个过程当中有效的总结经验,这样才能充分掌握急诊医学的规律及特点,将对提升医院的抢救效率起到极大的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急诊医学事业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迅速的达到国际发展的先进性水平。

2.急诊医学模式分析

急诊医学的模式主要是由急诊科室结构、接诊患者的程序以及护士值班的制度等多个方面组成,形成一整套系统化、科学化的急诊医学模式。

2.1急诊科室结构

急诊科室具体结构主要有急诊病发和急诊室组合而成,同时还包含了人员方面的结构。其中急诊室可直接划分为内外两科,具体要求配备心电检测除颤仪、呼吸机、起搏器以及洗胃机等多项设备,而急诊室方面则必须在24小时以内应诊,通常急诊病房主要由恢复病房和ICU病房两部分组合而成,在ICU病房当中通常配备6张病床,在床边则需配置相应的中心观测台和多功能监护仪器,其中还包含了微泵、输液泵、B超仪、X光机以及气管切开包和静脉切开包等等[2]。而在恢复病房当中则配备有17张病床,同时可划分为内外两科组,而且在病房当中还必须要划分出3辆出诊救护车以及2部急诊急救电话。

2.2接诊患者程序

首先是进行现场的救护工作,需要值班人员事先问明具体情况,然后派出一声赶往现场进行救护。然后送往ICU病房进行急救,主要收治各种生命体征重症急危的患者,像出现昏迷、休克、中毒以及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等多种联合整治的患者。

2.3护士值班制度

在医院内的护理排班需要由院内的总医师进行统一化的安排,通常一线的医生急诊室和病房都需要进行3个月的轮换制度,而二线的医生可直接实施全天值班制度,每位值班的医生都应配置BP机、手机以此来加强组织和指挥抢救工作。而在护理方面则直接划分为急诊室和病房两个方面,要求急诊室的护士必须要学会最常规的洗胃、气管插管以及清创缝合等等,同时还应当掌握呼吸机管理、心电监测以及血液动力学监测等多个方面的急诊护理知识。这样才能保障护理质量,提升抢救效率。

3.完善急诊医学管理体系策略分析

3.1强化质量管理,构建完善的急诊规划

由于急诊科的特性使然,需要为其创设单独的急诊科室,并设置比较醒目的就诊标志,同时急诊科还必须要承担其院前和院内急诊,并采取全天连续工作的形式来负责首诊。在危重患者方面,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急诊患者登记制度,凡是危重抢救的伤员,都应当及时的向上级部门汇报[3]。收治患者后,需要增设相应的观察床位,以此来针对患者的病历进行记录,配设配套的记录设施,所记录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抢救记录、出诊记录、交班记录以及转院记录等等。同时还应当构建完善的交班、晨查以及护理巡诊制度,并且在急诊室当中配备好各种常见的急救病种所需的抢救原则、操作程序以及药物禁忌表等等。药品方面必须配备齐全,做好定量、定位以及定人,也即是指由专人进行保管,同时做好相应的存销记录工作。最后需要配备完善在急救诊疗当中所必须的设备仪器,这些设备仪器的完好率应当达到100%。另外,救护车也要保证时刻处于应急状态当中,能够做到随叫随到,并且启动及时的效果。

3.2加强急诊应急意识,从容应对突发事件

当代社会发展异常迅速,很多突发事件的情况时有发生,再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情况越来越严重,所以就要求各大医院必须要对内部工作人员作出明确的规定,应当不断的`对其自身的应急意识进行强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支完善的、训练有素的急救专业类队伍,并以此来配备比较齐全的应急设施和急救车辆等等。这样在面对急诊抢救时,才能保持从容不迫的态度。

3.3构建一支训练有素,人数稳定的急救队伍

在构建队伍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挑选一些作风、思想以及操作技术等都合格过关的人员,这些人员最好是担任着正副级主任医师或者急诊科的带头人等等,在这个选拔标准上寻找一些热心急诊事业,同时思路比较清晰、工作认真负责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中初级医师。而选拔队员的年龄应当尽可能的控制在毕业之后4-5年以内的初级医师,其年龄上限为50岁左右的中高级资历的医师。另外,整个队伍的形成应当保障每个专业组合的人员搭配必须合情合理,并以此来逐步的形成一种业务发展的梯度,在带头人不变动的情况下,其他队员们可进行定期的轮换制度。

4.结语

综上所述,急诊医学管理模式的完善能够提升医院方面的急诊抢救效率,提升医院方面对外声誉,促进医院急诊科室的发展,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因此就要求各大医院内的急诊工作者们必须尽可能的提升其自身的医学管理水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完善自身的医疗质量,可在整个过程当中有效的总结经验,这样才能充分掌握急诊医学的规律及特点,将对提升医院的抢救效率起到极大的作用。

论全身大面积烧伤病人的紧急救治

网址: 或一篇现成的 群体性豆角碱中毒的急救与护理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豆角碱中毒的急救与护理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对患者施行抢救组织管理、有效的催吐洗胃、静脉输液排毒,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群体心理护理。结果 125例中毒患者全部痊愈出院。结论 健全的急救系统、急诊护士的熟练的技术、有序分工合作和具备有条不紊的应急能力,是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护理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 豆角碱;中毒;急救;护理 进食一定数量的未完全烧煮熟透或贮藏时间过久的豆角易致豆角碱中毒。我院于2005年8月成功抢救125例中毒患者,由于组织得力,措施合理及时,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的后遗症,全部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125例患者均系某工厂工人,共同进食人数为196人,食用未煮熟的四季豆后发生中毒125例(占),均为急诊抢救患者。其中男47例,女78例;年龄20~52岁,平均32岁。食用四季豆量为250~480g,发病时间为进食后1~12h,平均。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以急性胃肠炎为主,所有病例均有上腹部疼痛不适、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和胆汁,腹泻次数5~22次不等,平均为次。大便为稀水样,无脓血,无里急后重感。出现中度发热9例,有轻度畏寒和寒战。15例患者有头昏、眩晕、乏力、口干苦。123例神清,2例神志恍惚,均有轻到中度脱水貌,四肢冷,血压低于正常,心率快,心律不齐,出现频发早搏3例。大便常规检查无异常。 治疗及转归 问明病史后,125例中毒者全部实施急诊催吐,效果不佳者予以洗胃、灌肠;开放静脉通路,吸氧,心电监测并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维生素K、地塞米松、补液等对症治疗。2例较重者转住院治疗,余123例在急诊留院观察。125例中毒患者全部痊愈。 2 抢救与护理体会 抢救工作的组织管理 在抢救集体中毒患者时,有秩序地组织抢救工作对抢救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当急救中心护士接到120急救电话后,确定需要集体抢救时,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医院值班领导,启动急诊科应急预备方案,急诊科全体医护人员5~15min到岗。在大批患者未入院前,参与的抢救人员迅速准备好抢救物品、药品、洗胃器械等用物,以便患者到达后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护理部从各科室抽调护士长充实护理队伍,分成接诊组、观察组、治疗实施组。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实施催吐、洗胃、生命指征的监护等抢救措施。 有效清除胃肠道毒物,减少毒素吸收,催吐、洗胃是抢救的关键[1] 对于轻、中度中毒患者,护理人员指导饮温开水催吐,每次300~500ml,用手指或压舌板压迫舌根刺激咽后壁催吐,反复进行,直至胃内容物吐出,并在旁说明催吐、洗胃的重要性,劝导说服病人,以取得患者的密切配合。重度中毒患者给予洗胃直至洗出液澄清、无味为止。洗胃液一般选用生理盐水,温度控制在30℃~35℃之间,以免洗胃液过热而加速毒物吸收,过冷则易产生寒战导致高热。洗胃时患者左侧卧位,头偏向一侧,插胃管时动作应轻柔,切忌粗暴,以免损伤食管及胃黏膜引起出血,洗胃过程中经常按摩患者胃部以促进毒物排出。并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洗胃结束后,自胃管注入50%硫酸镁或20%甘露醇导泻药促使毒物排出。在洗胃过程中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脉搏,注意有无血性液体洗出,如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静脉输液可稀释和促进毒物排泄[2] 按病情轻重为全部患者建立静脉通路,输入维生素C、维生素K等药物,达到稀释毒素,促进吸收的毒物排泄,以减轻中毒症状的目的。患者几乎同时到达医院,数量多、秩序一般较混乱,患者容易出现恐惧心理,争先用药,护士应冷静、果断做到忙而不乱,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对于口头医嘱一定要复述一遍,核实无误后再执行,用药后及时记录,做好安全用药。

急诊科论文研究方向

医学论文研究方向写回顾性研究的选题、前瞻性研究的选题、一般的医学论文的选题。根据相关资料查询,医学论文选题有三个大方向:回顾性研究的选题、前瞻性研究的选题、一般的医学论文的选题。1、回顾性研究是对过去某段时间内自己经历的病例资料,或搜集本单位某阶段收治的某种疾病的病例资料作为选题,进行归纳、分析、总结。2、前瞻性研究:所采用的原始资料是严格按实验设计的科学方法获得的,确定选题不受既往积累资料的限制,故选题有极大的活动度和随意性。3、常见的医学论文选题有三个大方向:文献、临床、创新。

急诊医学管理体系与模式研究的分析论文

1.急诊医学概述

急诊医学在医学专业当中属于一门全新的、跨学科以及综合性质的医学科学,同时也是临床医学专业当中的重要代表。其本身具备独立的发展体系,和科室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正是由于急诊医学具备以上特性,因此其在医院医学当中的质量水平直接反映出了该医院整体质量,因此就要求各大医院内的急诊工作者们必须尽可能的提升其自身的医学管理水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完善自身的医疗质量,可在整个过程当中有效的总结经验,这样才能充分掌握急诊医学的规律及特点,将对提升医院的抢救效率起到极大的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急诊医学事业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迅速的达到国际发展的先进性水平。

2.急诊医学模式分析

急诊医学的模式主要是由急诊科室结构、接诊患者的程序以及护士值班的制度等多个方面组成,形成一整套系统化、科学化的急诊医学模式。

2.1急诊科室结构

急诊科室具体结构主要有急诊病发和急诊室组合而成,同时还包含了人员方面的结构。其中急诊室可直接划分为内外两科,具体要求配备心电检测除颤仪、呼吸机、起搏器以及洗胃机等多项设备,而急诊室方面则必须在24小时以内应诊,通常急诊病房主要由恢复病房和ICU病房两部分组合而成,在ICU病房当中通常配备6张病床,在床边则需配置相应的中心观测台和多功能监护仪器,其中还包含了微泵、输液泵、B超仪、X光机以及气管切开包和静脉切开包等等[2]。而在恢复病房当中则配备有17张病床,同时可划分为内外两科组,而且在病房当中还必须要划分出3辆出诊救护车以及2部急诊急救电话。

2.2接诊患者程序

首先是进行现场的救护工作,需要值班人员事先问明具体情况,然后派出一声赶往现场进行救护。然后送往ICU病房进行急救,主要收治各种生命体征重症急危的患者,像出现昏迷、休克、中毒以及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等多种联合整治的患者。

2.3护士值班制度

在医院内的护理排班需要由院内的总医师进行统一化的安排,通常一线的医生急诊室和病房都需要进行3个月的轮换制度,而二线的医生可直接实施全天值班制度,每位值班的医生都应配置BP机、手机以此来加强组织和指挥抢救工作。而在护理方面则直接划分为急诊室和病房两个方面,要求急诊室的护士必须要学会最常规的洗胃、气管插管以及清创缝合等等,同时还应当掌握呼吸机管理、心电监测以及血液动力学监测等多个方面的急诊护理知识。这样才能保障护理质量,提升抢救效率。

3.完善急诊医学管理体系策略分析

3.1强化质量管理,构建完善的急诊规划

由于急诊科的特性使然,需要为其创设单独的急诊科室,并设置比较醒目的就诊标志,同时急诊科还必须要承担其院前和院内急诊,并采取全天连续工作的形式来负责首诊。在危重患者方面,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急诊患者登记制度,凡是危重抢救的伤员,都应当及时的向上级部门汇报[3]。收治患者后,需要增设相应的观察床位,以此来针对患者的病历进行记录,配设配套的记录设施,所记录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抢救记录、出诊记录、交班记录以及转院记录等等。同时还应当构建完善的交班、晨查以及护理巡诊制度,并且在急诊室当中配备好各种常见的急救病种所需的抢救原则、操作程序以及药物禁忌表等等。药品方面必须配备齐全,做好定量、定位以及定人,也即是指由专人进行保管,同时做好相应的存销记录工作。最后需要配备完善在急救诊疗当中所必须的设备仪器,这些设备仪器的完好率应当达到100%。另外,救护车也要保证时刻处于应急状态当中,能够做到随叫随到,并且启动及时的效果。

3.2加强急诊应急意识,从容应对突发事件

当代社会发展异常迅速,很多突发事件的情况时有发生,再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情况越来越严重,所以就要求各大医院必须要对内部工作人员作出明确的规定,应当不断的`对其自身的应急意识进行强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支完善的、训练有素的急救专业类队伍,并以此来配备比较齐全的应急设施和急救车辆等等。这样在面对急诊抢救时,才能保持从容不迫的态度。

3.3构建一支训练有素,人数稳定的急救队伍

在构建队伍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挑选一些作风、思想以及操作技术等都合格过关的人员,这些人员最好是担任着正副级主任医师或者急诊科的带头人等等,在这个选拔标准上寻找一些热心急诊事业,同时思路比较清晰、工作认真负责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中初级医师。而选拔队员的年龄应当尽可能的控制在毕业之后4-5年以内的初级医师,其年龄上限为50岁左右的中高级资历的医师。另外,整个队伍的形成应当保障每个专业组合的人员搭配必须合情合理,并以此来逐步的形成一种业务发展的梯度,在带头人不变动的情况下,其他队员们可进行定期的轮换制度。

4.结语

综上所述,急诊医学管理模式的完善能够提升医院方面的急诊抢救效率,提升医院方面对外声誉,促进医院急诊科室的发展,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因此就要求各大医院内的急诊工作者们必须尽可能的提升其自身的医学管理水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完善自身的医疗质量,可在整个过程当中有效的总结经验,这样才能充分掌握急诊医学的规律及特点,将对提升医院的抢救效率起到极大的作用。

急诊医学毕业论文可以写患者特点分析。开始也不会,还是同事给的雅文网,写的《老年病人急诊特点调查分析》,很靠谱啊B超对腹腔实质性脏器外伤急诊检查中的应用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伤后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我院10年间急诊疾病谱的变迁和护理对策急诊医疗质量控制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和对策某院急诊抢救患者构成和分流的状况分析2010年北京热浪对医院急诊量的影响畅通急诊绿色通道的思考与探索 优先出版急诊医师要重视提高人文素养急诊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再造教学医院急诊日夜就诊病例分析急诊医疗中的伦理问题及对策急诊护生法律带教需求及对策某院急诊科不合理用药分析急诊候诊患儿家属焦虑的调查分析颅脑损伤脑疝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救治与影响因素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胃镜及临床分析心理护理对骨外伤急诊患者治疗影响效果分析安全质量小组在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作用营造急诊科护理安全文化的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急诊科发生护理纠纷的原因与对策我院儿科急诊应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流程再造管理在救治急诊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急诊科辅助检查的周转时间分析综合性医院急诊患者流行病学研究急诊护理安全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急诊重度创伤结局的ASCOT法预测研究持续质量改进在急诊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

1、 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心理状态血气指标及预后康复质量的影响研究2、 急诊创伤团队的护理时效分析3、 同伴支持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的应用研究4、 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5、 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干预评价6、 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抢救效果分析7、 基于循证构建急诊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8、 急诊护理快速通道对急性脑卒中救治时间及治疗效果的影响9、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10、 风险管理标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论文题目来源:学术堂)

绿色金融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我和很多同学的毕业论文都是在国淘论文写作网写的。感觉这里写的不错,文笔挺好的。毕业论文,泛指专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等,即需要在学业完成前写作并提交的论文,是教学或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

从汉语文字习惯上,绿色金融 科技 实际上包含两个含义,一个含义是绿色金融中的金融 科技 ,另外一个是绿色作为特征描述金融 科技 ,本文将聚焦于第一个当前最常用的含义,第二个含义将通过学术论文阐述。

按照此含义的绿色金融 科技 仍然没有标准的定义,现有介绍多引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8年发布的《绿色数字金融》作为其定义,即绿色数字金融是指由大数据、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移动 科技 、区块链以及物联网等技术支持的金融创新,帮助环境效益项目进行投融资活动。数字金融和金融 科技 本身并不等同,更重要的是,此定义实际上是描述性的定义,其本身来自于金融稳定委员会对“金融 科技 “定义的拓展。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将金融 科技 定义为”技术推动的金融创新“,当这个金融创新聚焦于绿色金融领域的时候,就形成了绿色金融 科技 。

但描述性的定义不能够深刻反应行业和学科的本质,特别是当这个行业正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时候,新的定义需要能够反应行业的本质,概括不同形式的共同特征,还能够反应行业变化和发展的核心规律,所以本文先从上述描述定义出发,引入金融 科技 的核心定义,从而进一步分析绿色金融 科技 的内涵和方向。

《中国金融 科技 创新发展指数》(张宁等,经济科学出版社)给出了金融 科技 的核心定义即“金融中核心要素的 科技 化及其表现”。那么对应的,绿色金融 科技 就是绿色金融中的核心要素的 科技 化。绿色金融作为金融的一个分支,金融中的核心要素在其中依然具有关键地位(此时体现为共有核心要素),但同时也体现为不同的特征(此时体现为特有核心要素),分析这些要素是理解绿色金融 科技 最重要的手段,也是挖掘其内涵、判断其发展的关键。

在共有核心要素方面,根据金融 科技 核心定义,数据(信息)、信用以及风险依然在绿色金融 科技 中发挥基础作用。

首先,数据的生产、采集(获取)、表示以及分析是传统金融 科技 的主要内容之一,这其中涉及到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人体增强、基因科学、区块链等。 其 科技 化的特点是主动生产、大数据、高阶表示与复杂分析、数据智能化。 金融中行业的数据从传统意义的被动式的业务导向,转化为主动的管理导向、效率导向和监管导向。 这其中 科技 从赋能经过知识经济的三个阶段过度到产能。 在绿色金融中,绿色金融 科技 的“信息”要素 科技 化共性表现为:绿色金融活动支持的数据生产、采集、表示以及分析。当前绿色金融 科技 中的许多供应链系统建设、区块链应用都属于“数据(信息)“要素 科技 化的表现。

其次,信用是数据和风险的载体。信用要素的 科技 化主要体现在信用评价、信用关联、信用体系建设中,信用评价从评估(分类、回归)到预测,信用关联从孤岛到云计算体系、分布式信用体系,信用体系建设从信息基础设施支持到支持边缘计算的数据中台和数据大脑。 绿色金融中,信用要素 科技 化覆盖了更多维度和更多场景,特别是拓展到绿色评估的范围,传统金融 科技 的方法可以得到应用,同时也产生了跨行业领域的典型 科技 应用,例如环境 科技 、能源 科技 、 健康 科技 甚至时空 科技 手段。 当前绿色金融 科技 中该要素的 科技 化表现还主要是业务引导,没有到达系统资源优化和融合的阶段。

最后,风险是金融价值的基础。风险要素的 科技 化主要体现在风险度量(预测)、管理以及风险结构与关联特征。例如,区块链与风险结构与关联特征,RPA与风险管理等。风险 科技 化的本质是不确定性的时空体三维表示与映射,所有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本质上都是为此服务,也可以预估其发展的方向。这一点在绿色金融 科技 中则更具有指导意义,此时绿色金融在能源、环境、地球友好等角度建立了新的映射,而 科技 手段在这些领域具有“确定性”分析的优势,数学物理方程、演化方程、物理时空规律都能够借助数据之上的表示例如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得到应用。

沿着共有要素的 科技 化路径以及其对绿色金融的影响,可以分析短期绿色金融 科技 的发展方向,概括来说,它将主要在金融 科技 的8个主要趋势中的4个有所表现,分别是平台化、精准化、复制扩张与数智化。

方向一是供给端的平台化,这本质是数据(信息)的初级阶段价值方式。绿色金融 科技 延续金融 科技 的方向,其平台化分为数据平台化、评价平台化以及交易平台化,它们形成了绿色金融的 科技 基础设施。未来大部分的绿色金融活动将获得平台化的支持。 目前绿色金融 科技 的实践仍然局限在平台的整合价值上平,没有过度到平台的高级特征应用阶段,例如绿色融资企业、供应商、监管以及金融机构形成的供应链金融体系平台,部分平台采用区块链体系。

方向二是需求端的精准化,这本质是信用和风险要素导向的数据中间阶段价值方向。其精准化具体体现为B端的融资需求精准和C端的聚合需求精准,这在初期可以形成较多的绿色金融应用场景。目前,诸多绿色金融 科技 目前处于该方向的初级阶段,将会沿着知识经济的框架和体系进展到高级阶段,例如延续传统模式的绿色贷款相关 科技 化手段。

方向三是流程自动化的复制和扩张。这本质上是数据和信用要素的流程化的方向。在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绿色金融形成了金融新的相对封闭体系、要素和价值,这意味着其边界相对清晰、活动入口和出口明确,金融中流程自动化的 科技 可以进行低成本高效率的复制,从而形成绿色金融 科技 活动的主要“价值流”方式。 目前,这类趋势在国内尚未出现,但在欧美部分市场也已经出现。

方向四是数智化。这本质是风险导向的数据(信息)价值创造方向。绿色金融活动在金融范围内呈现低频特征,但是基于平台化的推进,绿色金融活动更多的价值将体现在金融外的高频特征,这种高频特征所形成的反馈、更新、调整和重载(Reload)是典型的数智化过程,将为相关机构带来附加价值,并预计将形成新的绿色金融 科技 咨询细分领域。目前部分ESG相关服务已经呈现出此特征的雏形。

除了共有要素 科技 化外,绿色金融 科技 产生了其特有的要素 科技 化过程,这些过程使得绿色金融 科技 在整个金融 科技 发展中具有属于自己的轨迹,这些特有的要素 科技 化分别是:环境关系、能源约束以及时空扩张。这三类特有要素 科技 化让绿色金融 科技 的趋势更加清晰明朗,相关详细介绍将在后续给出。

(作者:张宁,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 财经 大学中国金融 科技 研究中心主任,家办与合作发展组织理事会主席兼首席经济学家)

发展绿色金融的措施和方法:1、建立绿色股票指数。2、发展碳排放权期货交易。3、把生态保护补偿融资机制与模式创新作为扩大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试点内容。4、推广生态产业链金融模式。5、发展绿色信贷。

如下:

1、绿色金融政策和在中国的运用

2、加强理论研究推进绿色金融

3、低碳经济发展与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支持

4、试水提速,亚投行怎样开展绿色金融

5、构建农村绿色金融服务机制和体系的路径探讨

6、NGO参与和推动绿色金融的启迪意义

7、构建绿色金融服务经济升级的长效机制

8、提升绿色金融政策执行力的途径

9、刍议绿色金融工具创新的必要性和方式

10、实施绿色金融措施保护环境概论——以英国“绿色金融项目”为例

11、赤道银行:领跑中国绿色金融

12、绿色金融战略与实践

13、绿色金融制度的兴起与我国的因应之策

14、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国际实践与经验借鉴

15、中外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16、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自觉实践绿色金融

17、论绿色金融与两型社会建设

18、商业银行实施绿色金融的比较研究

19、低碳经济时代下的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