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有关杨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6-28 15:01:39

有关杨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论文

杨姓为中国第六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16。

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杨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此姓氏在全球都有广泛分布。

在做自我介绍时,通常会将“杨”称作“木易杨”,其实这是错的,实际上“杨”字的右边并非“易”,而是“昜”(yáng)(音同阳)。

而非“木易”。

起源参考: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

据《元和姓纂》云:“周武王分封其第叔虞于唐邑(山西翼城)。

出公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以国为氏。”建立了杨国。

虞于唐,人称唐叔虞。

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

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

晋武公(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

突之孙肸,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字食我)以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人称杨石,又叫杨食我。

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杨姓一开始在陕西,河南一带发展,从西晋末年开始迁入福建,并于元朝迁入广东。

杨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华阴,修武,河内,扶风,梅县等。

2.出自姬姓,以地为氏。

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于。

周灭唐(今山西翼城西)后,把唐封地给他。

并赏给他怀姓九宗。

叔虞(又称唐叔)的儿子燮继位以后,因唐地南临晋水,就改称晋侯。

这样,叔虞就成了周代晋国的始祖。

叔虞的后裔有封于杨者。

杨,在今山西洪洞东南。

春秋时灭于晋国,成了晋国大夫羊舌肸的封地。

被封于杨地者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杨”作为姓氏。

3.出自赐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4.出自他姓改杨姓。

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改姓杨。

《北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

5.出自他族改姓。

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姓「莫胡芦」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杨」氏。

6.为五胡十六国时氐族姓氏。

据《晋书》云;氐有杨氏,世居仇池(甘肃仇池山)。

7.出自「扬」姓。

以邑为氏。

古时有「扬氏邑」

杨姓谱牒修撰的历史相当悠久:

汉代刘歆在《七略》中提到与他同时的杨雄有《家牒》, 杨

而一些古代地方志中摘引的《家牒》片断涉及杨雄身后世。

《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提到数十种南朝士族家谱,其中有《杨氏谱》。

《隋书经籍志·谱系类》录有:《杨氏血脉谱》2卷,《杨氏家谱状并墓记》1卷,《杨氏支分谱》1卷,《杨氏谱》1卷。

此外,古籍中还提到北齐有佚名的《杨愔家传》。

以杨姓和王姓等为多,南北朝时的杨姓大族,已有编撰家谱之风。

宋至元明时期,私修的杨姓家谱为数不少。

元末战乱,杨氏衰落,谱也残缺。

明初,分别任司仓、通判的杨氏兄弟罢官家居,商量采撷文献重修家乘,但不久即相继去世。

为继承先辈遗志,杨士奇与从兄杨思贻遍访博求,虽为片纸也谨慎过录,积十多年努力,编成《杨氏家乘》。

《杨氏家乘》第一部分为族谱,以示尊重本始;第二部分为家谱,以示尊重亲人;以后依次为杨氏人物事实、哀鞔文字、杨氏人物遗文、赠答之作;末附有助于旁考杨氏行事的名贤文字,总共20卷。

清代为私修家谱的大发展的时代,雍正皇帝撰写了《圣谕广训》,下令在各地方宣讲,敦促各宗族“修族谱以联疏远”,各级官僚及地方士绅起而应之,各宗族闻风仿效,家谱之盛,遂为空前。

民国时期,笃宗族、勤谱事之风未曾稍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谱之风稍歇,20世纪80年代后,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推动,许多族姓又兴起续修、重修之风,如重庆万州、湖北荆门等地的杨姓组织了不少修谱委员会或理事会,分别致书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请同乡同姓寄去生平业绩,以便辑入族谱。

这时的家谱,传统的功能已相当淡化,联络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径发展乡里经济,成为新修家谱族谱的主要目的。

久离乡里的杨姓成员,则通过参与修谱来寄托慎终迫远的寻根情怀,当然也不排斥衣锦还乡的骄傲之情。

家谱修好后,要定期续修,一则续上后出子孙,二则根据家族内部调节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适当修改族规。

续修家谱,并不单是循例而行,也是调整族内关系的需要。

家谱保存族谱印好后,谱版安置在小宗祠内,各版片之间用纸搪隔,以免损伤,外用木箱封装,搁置在高架上,以免受潮。

族中如有需要加印族谱的,要经管理小宗祠者问清来历,如果确是嫡派子孙,备办好纸张后即到祠中印刷,不得搬到别处,以防版片散失。

各房领出家谱多少本,管理小宗祠者要作登记,注明领取时间及领谱人,以便稽查。

各家领回的家谱要用木匣装载,置放在香火之上,或密藏于书房之中,每逢伏天取出晒晾,不能让其稍有蛀烂之迹。

凡逢岁时祭祀,各家带上原本,到小宗祠集中验看一次,如发现有鼠啮、油污、墨浸及磨坏字迹等现象,族中长辈,要在祖宗牌位前对持谱人严厉申饬,并当众罚银三两,归入祠内,以充日后修谱之资。

拒不从命的,不得参与祭祀。

家谱不得誊抄,不能传与外人,更不能出售,如有不肖子孙瞒众觅利,族众共同驱逐他,从此不许入祠。

这类规定,在不少杨姓家谱中,都有或详或略的交代。

关于杨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我们学校有不少同学姓杨,听爸爸妈妈说,姓氏是一种很深奥的文化。于是,我对杨姓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调查。二、 调查方法1. 查阅有关姓氏的书籍,了解杨氏的起源。2. 阅读相关的报刊、教科书,搜集有关杨氏名人的资料。3. 上网浏览有关杨氏人口数量的资料,记录下来。4. 查阅书籍和相关资料,了解杨姓在百家姓中的排名。5. 上网浏览有关于杨姓族谱的资料。6. 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杨姓迁徙史。7. 上网浏览,了解杨姓的地位。三、 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信息渠道涉及的方面具体内容书籍杨姓的起源一、出自姬姓 二、赐姓转姓 三、少数民族杨姓四、出自姞姓 五、出自扬姓报刊、教科书历史上的杨姓名人杨纂、杨坚、杨广、杨炯、杨玉环、杨行密、杨延昭、杨士奇、杨延和、杨慎、杨震、杨振宇、杨利伟……上网杨姓人口杨姓为中国第六大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约有400万。书籍资料百家姓排名杨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6。上网杨姓宗谱《弘农杨氏重修房谱》、《墨杨氏家乘》、《武林杨氏宗谱》、《杨氏谱书》、《杨氏族谱》、《杨氏谱系》、《杨氏家谱史》……上网杨姓迁徙史台南佳里杨氏 台北半线杨氏 台中杨氏 台中沙鹿镇杨氏 香港杨氏 海外杨姓 马来西亚沙巴州杨氏孟加拉杨氏 缅甸仰光杨氏 菲律宾杨氏 新加坡杨氏 泰国杨氏 印度尼西亚杨氏 欧美澳洲杨氏上网地位是现时中国第六大姓氏,也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四、结论1.我国杨姓源远流长,杨姓的发源也在今山西省汾水中游霍县一带,后来繁衍分布至今河南境内,成为后世杨姓发展的主流。2.在历史长河中杨姓人才辈出。有北宋名将杨震,唐玄宗宠妃物玉环,唐代著名诗人杨炯,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以及诺贝尔物理获得者杨振宇。 3.杨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位,约有人口400万,占全国的。 4.杨姓不管在国外还是国内,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杨姓遍布许多个国家和地区,光是宗谱就有一百来卷,我为自己是一个杨姓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希望对你有帮助

杨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6。是现时中国第六大姓氏,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身份信息系统”(NCIIS),杨姓也是第六大姓。

1977年中国史学家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氏”的论文上指出,杨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在做自我介绍时,通常会将“杨”称作“木易杨”;其实这是错的,实际上“杨”字的右边并非“易”,而是“昜”(yáng、音同阳)。

关于杨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杨姓的起源:

1、出自姬姓:

2、赐姓转姓:

3、少数民族杨姓:

4、出自姞姓:

姞姓杨国位于今山西省洪桐县附近。周宣王灭狄,同时灭姞姓杨国尚父为杨侯。晋献公灭杨,后封晋悼公之弟于杨,号杨干。晋平公时,杨又成为叔向的采邑,叔向子羊舌石以邑为氏,改姓杨氏。

6、出自扬姓:

古时杨扬不分,以邑为氏。古时有「扬氏邑」。

历史上的杨姓名人:

杨纂、杨坚、杨广、杨炯、杨玉环、杨行密、杨延昭、杨士奇、杨延和、杨慎、杨震、杨振宇、杨利伟……

杨姓为中国第六大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约有400万。

杨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6。

杨姓迁徙史:

杨姓的发源地,是在今山西省境内,后为晋所灭,其子孙因避乱,远在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时期就有个别杨姓人士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省境内,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至秦汉之际,有的迁居河内,有的迁居冯翊 (今陕西大荔)。杨姓为晋所灭后,便向西发展繁衍,其先迁入陕西,后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今河南境。

至汉时杨姓已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杨姓入川也于此时,多由湖北、陕西迁去。早在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氏族人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再向东南迁至江西。

与此同时,又有杨氏族人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晋、唐这一时期,是杨姓在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时期,由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和唐玄宗时的“安史之乱”,及宋代的“靖康之乱”,中原社会动荡,许多杨姓子孙为了避乱,大举南迁,其中以福建为迁播中心。

隋唐后便逐步向今河北、山东、内蒙、安徽、湖南、浙东、福建、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发展。

地位:

是现时中国第六大姓氏,也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1、我国杨姓源远流长,杨姓的发源也在今山西省汾水中游霍县一带,后来繁衍分布至今河南境内,成为后世杨姓发展的主流。

2、在历史长河中杨姓人才辈出。有北宋名将杨震,唐玄宗宠妃物玉环,唐代著名诗人杨炯,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以及诺贝尔物理获得者杨振宇。

3、杨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位,约有人口400万,占全国的。

4、杨姓不管在国外还是国内,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杨姓遍布许多个国家和地区,光是宗谱就有一百来卷,我为自己是一个杨姓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关于单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论文

单姓的来源和历史如下:

来源:

出自姬姓。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族弟,姓氏来源不明,可能是以地名为姓。据2003年1月19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出土的西周逨盘铭文显示,单高祖曾辅佐文王、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为周朝王室成员。

在整个周王朝期间,单氏均为重要的公侯成员,并于东周期间一度把握周室大权,成为周王室的实际统治者,史称单氏取周。

历史:

先秦时期,单姓一直下活动于河南。宋朝时期,单姓大约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山东、山西、浙江、河南等,少数在湖南南部。

明朝时期,单姓大约有5万6千人,占全国人口的0.06%,全国单姓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苏、浙江,这三省单姓大约占全国单姓人口的65%,江苏为单姓第一大省,约占单姓总人口的29%,其次分布于河北、广东、安徽、湖南、山东等。

家族文献:

“诗礼彰庭训,家声周鲁培,洪昌谟自远,湘岳绪常恢,祖以初封显,系承可见来,本音原作善,忠厚启贤才”。

源流·派语:1938年(衡山)《单氏十修族谱》"源流序"称"吾族源流自周成王封少子臻为侯,赐姓单,则其音为善。厥然以有功王室进封公。而襄公、穆公皆其苗裔。"递传至南宋,"尚志官郎署,世居东鲁,上书论韩侂胄败,荫其子积庆知南昌,故以南昌家焉。

你是要写这方面的研究报告?我可以写,你若要资料的话,建议你去图书馆查阅,或者去数据库下载

中华单氏研究会在高密创立,来自全国各地的140余名单氏宗亲代表会聚一堂,探寻宗族本源,研讨源流发展,汇集有关材料,增强友情联络,促进经济发展。

中华单氏研究会发起人单既建是高密单氏第21世传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单氏宗亲源流的研究,已收集十数部(件)各支单氏族谱家乘。

2005年,他出资8万元,自费印制《高密单氏家乘》500部和《高密单氏实绩》500本。

近年来,他四处奔波多方联络全国各地单氏宗亲,搜求资源,结交单姓同仁,与北京、上海、浙江、江苏、东北及山东各地都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据考证,单氏一姓出自商周时期的姬姓,至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

单氏后人在历朝历代出了不少名人贤达,东汉有车骑将军单超,隋末有名将单雄信,宋代有水利家单锷,明代有兵部尚书单安仁、词人单恂等。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单姓人口现有万人,高密就有3万多,为单姓较集中居住地。

高密单姓族门源远流长,民间自古就有“高密单”之说。

据考证,高密单氏一族,于明初洪武年间由安徽凤阳府迁居高密,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历代名人辈出。

如高密城里的单明诩家,在明末清初的51年间出了单明诩、单若鲁、单务嘉、单务孜四名进士,被誉为“一门四进士”;明朝末年进士单崇为抗击外敌入侵,血洒高密城墙,显示了誓死御侮的铮铮铁骨和宁折不弯的民族气节。

单姓(单,音善、shàn)是一个中国人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82位。

1. 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

2. 北方少数民族复姓所改,《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阿单氏、纥单氏,皆改为汉姓单氏。

关于苟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论文

苟(Gǒu)姓源出有六: 1、出自黄帝(姬姓)、舜帝(姚姓)的后人均有苟氏。据《国语》云:“本自黄帝之子。汉有苟参。古厚切。”又《元和姓纂·苟姓》亦云:“《国语》黄帝之后。”按拘、苟并从句得声。传说黄帝有后人居于河内(今山西、河北、河南的黄河以北的地区的),因其地多生长苟杞,因以之为姓,称为苟氏。 2、出自芈姓,以封邑名为氏。楚国有苟邑(今址不详),有公族大夫食采于苟邑,其后人以邑名苟为姓,称为苟氏。 3、出自姬姓,为晋国公族荀氏所改。春秋时,晋国有公族大夫荀氏,因避难改姓称为苟氏。 4、出自敬姓,后晋时为避帝讳所简改。后晋时,敬姓为了避讳后晋高祖石敬瑭,将敬姓一拆为二,成了苟姓和文姓,所以此支苟姓、文姓和敬姓是一个祖先。 5、出自勾姓,为避帝讳所改。据《路史》载,南宋时,为避宋高宗赵构之讳,勾氏改为句氏,有的加草头为苟姓,遂又形成了另一支苟氏。 6、出自北魏时他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载:“若干氏,后改为苟氏。”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若干氏,入中原后,从汉俗改为苟氏。 现存的“芶(句、勾)[芶、句、苟、钩]”是同一宗族。

1、以邑为氏。苟,春秋楚邑。

2、古代氐人姓,为前秦望族。

3、鲜卑族若干氏,北魏太和十九年诏改苟姓。

4、敬氏,后晋时避高祖石敬瑭名讳改苟氏、文氏。至后汉,苟氏有复改敬姓者,或仍为苟姓,今河南苟氏即其后裔。

5、羌族姓。本姓哭吾己氏。哭吾己,羌语狗也。

6、宋亡,蜀之苟氏改读去声,后或改芶姓。四川南部(县)等地苟姓,清乾隆十三年进士苟华南之后。乾隆帝因其姓不雅,敕其姓加攵为“敬”,后举族并改敬姓,音仍读苟(ɡòu)。

扩展资料

苟姓名人:

1、苟伟

苟伟,汉族,1980年6月21日出生于成都市,内地摇滚音乐唱作人。2004年,参加“莱卡-我型我show”比赛获得亚军,并为歌手张杰创作成名曲《北斗星的爱》。发行个人专辑《越陷越深》。

2、苟瀚中

苟瀚中(Toby),原名苟乃鹏,1992年10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中国内地流行乐男歌手,毕业于北京现代音乐学院。2008年,参加歌唱选秀节目《音乐梦想课堂》,获得青岛赛区10强,从而开启了他的演艺生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苟姓

历史渊源

苟姓源出

① 黄帝之子得姓者一十四人,其一为苟,见《国语》 (6,12,17)。

②相传舜之后有苟氏,见《路史》(60,62)。

③春秋时楚大夫之食邑,以邑名为氏,见《路史》(17)。

④春秋时晋大夫荀氏之后避难改称苟氏,见《急就篇》(11,21)。

⑤苟,草名,有此草长之处多为丰饶之地,居者遂以苟为氏,见《通志·氏族略》(11,12,60)。然有人认为此乃无据之俗说(26)。

⑥北魏时改代北若干氏为苟氏,见《魏书·官氏志》(7,12,17,60,70)。此为氐人之姓(242)。

⑦为避宋高宗赵构之名讳,苟氏去草为句氏,见《急就篇》(11,60)。

⑧后晋高祖石敬瑭,姓敬者为避名讳,析敬为苟、文二姓,见《齐东野语》(17,21,60)。

姓氏起源

西汉元帝时(前48年―前33)史游所著《急就篇》以63字为一章。第一章列举了132个姓,单姓加两字、复姓加一字成三字句,其中便有苟姓的记载:“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苟贞夫,苗涉臧。田细儿,谢内黄......”表明在秦汉时期苟姓已为当时常用姓氏。《急就篇》比写于北宋初年的《百家姓》早1000年,而汉时期的疆域比北宋时期的疆域大俩倍,其涵盖的姓氏更广,这就是在《百家姓》里没有苟姓的主要原因。

苟(Gǒu)姓源出有六:1、出自黄帝(姬姓)、舜帝(姚姓)的后人均有苟氏。据《国语》云:“本自黄帝之子。汉有苟参。古厚切。”又《元和姓纂·苟姓》亦云:“《国语》黄帝之后。”按拘、苟并从句得声。传说黄帝有后人居于河内(今山西、河北、河南的黄河以北的地区的),因其地多生长苟杞,因以之为姓,称为苟氏。2、出自芈姓,以封邑名为氏。楚国有苟邑(今址不详),有公族大夫食采于苟邑,其后人以邑名苟为姓,称为苟氏。3、出自姬姓,为晋国公族荀氏所改。春秋时,晋国有公族大夫荀氏,因避难改姓称为苟氏。4、出自敬姓,后晋时为避帝讳所简改。后晋时,敬姓为了避讳后晋高祖石敬瑭,将敬姓一拆为二,成了苟姓和文姓,所以此支苟姓、文姓和敬姓是一个祖先。5、出自勾姓,为避帝讳所改。据《路史》载,南宋时,为避宋高宗赵构之讳,勾氏改为句氏,有的加草头为苟姓,遂又形成了另一支苟氏。6、出自北魏时他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载:“若干氏,后改为苟氏。”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若干氏,入中原后,从汉俗改为苟氏。现存的“芶(句、勾)[芶、句、苟、钩]”是同一宗族。二、迁徙分布 (缺)据《广韵·厚韵》里载:苟姓,出河内(楚汉之际置郡。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北岸武陟县一带。)、河南(今河南省洛阳一带)、西河(三国曹魏时期置郡,在今山西省汾阳地区)三望。三、历史名人编辑本段 苟 况:赵国人,战国时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著有《苟子子》一书。苟子反对天命鬼神之说,肯定“天行有常”,即自然界的变化有一定规律,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他在人性论上仍是先验的,主张“性恶”论,但是他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他坚持儒家“正名”之说,但主张“法后王”,强调注重现实和发展。以经济上,他提出了强本节用、开源节流的主张。苟变:战国时成武(今山东省)人,卫国名将。著名思想家孔伋向卫国国君推荐苟变,卫国君说:“我知道他是个将才,但他在做地方官时,有次征税吃了老百姓两个鸡蛋,我不能用他。”孔伋有一段精彩的比喻。他说:“英明的君主选用人才,就好比木匠选用木材,取其所长,弃其所短。一根可以合抱的优质木材,有了几尺朽腐之处,高明的木匠不会因此扔掉不用的。当前是战争年代,正是需要很多军事人才的时候,您因为两个鸡蛋就放弃了一员大将,这话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卫君说:“我谨受先生之指教。”苟日新:北宋湖南开封人,以文学知名。当时,安岳县迁移新县城,他任主簿,辛苦经营,有开拓之功,为一时良吏。苟芸慧:新任国际中华小姐冠军,来自多伦多,现年25岁。籍贯台湾。 四、郡望堂号1、郡望据《广韵·厚韵》里载:“苟姓,出河内、河南、西河三望。”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这是晋国人的观点。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西部,治怀县(今河南省武陟西南)。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阳)。隋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即怀州。元怀庆路。明清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废府,改河内县为沁阳。河南郡:①河南地,秦汉指内蒙古自治区河套黄河以南。②战国时称周雒邑王城为河南,汉置河南县。③汉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东)。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④唐又有河南道,为大行政区,辖河以南、淮以北的广大地区,治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开元时从河南道析出京畿道。唐中叶以后又有河南节度使。西河郡:古代所指不一。春秋卫西境沿黄河,称西河,即今河南省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取秦今陕西省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汉有西河郡,有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魏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有晋西,治兹氏,即今山西省汾阳。唐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2、堂号(缺)

关于纪姓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论文

纪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22位。作为姓氏的“纪”读音应为“jǐ”。纪[纪,读音作j(ㄐㄧˋ)]纪的五笔:XN纪(jǐ)姓源出有:源流一源于姜姓,出自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炎帝的一个后代于纪地,属于以国名为氏。纪姓历史名人纪瞻:(公元253~324年),字思远,丹阳秣陵人(今江苏南京)。著名晋朝大臣。纪昌:(生卒年待考),著名战国时期神箭手。纪信:(生卒年待考),四川南充关文镇扶龙村人,著名秦末汉初将领。纪少瑜:(生卒年待考),著名南朝文士。纪君祥:(生卒年待考),又名纪天祥,大都人(今北京)。著名元朝戏曲作家。纪映淮:(生卒年待考),女,小字阿男,上元人。著名清朝诗人。纪昭:(生卒年待考),字懋园,号悟轩,直隶献县人(今河北河间)。著名清朝大臣。纪昀:(公元1724~1805年),字晓岚,一字春帆,号云石,纪昭之弟,直隶献县人(今河北河间)。著名清朝学者、文学家。

<一>、姓氏来源以国为姓,出自「姜姓」。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西周初年,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封炎帝的一个后代于纪(在今山东寿光县东南),建立了纪国,春秋时,纪国被齐国所灭,纪国王族子孙就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纪。 <二>、郡望堂号望出天水(今属甘肃)、高阳(今河北保定一带),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襄平(今辽宁辽阳北——满族)。 <三>、纪氏名人 :纪小岚

1、源于姜姓

出自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炎帝的一个后代于纪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亡国后的纪国王族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氏,称纪氏,世代相传。不过,与其他诸侯国被灭后国民多有采用国名为姓不同,纪国基本上只有王族的人继承了国姓纪氏。

2、源于纪族

出自上古伏羲氏之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上古时期有一纪族,伏羲氏之臣中有个人叫纪侗,据说即其族人。后来在舜还未为帝时,身边有个老师名叫纪后,也是古纪族后人。

在古纪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氏族名称为姓氏者,称纪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3、源于子姓

出自大禹执政时封赐之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该族先祖原居南阳(今河南南阳)河畔,因在大禹执政时,曾有族人出策导河入海有大功,故赐以纪国(今山西沁县),该纪国境内有纪河(今庶纪河),因以为国名,族人以国名为姓氏,称纪氏,世代相传。

该纪氏在上古时期是一个显贵的家族,有悠久的历史,其声望可以和虞舜、黄帝的氏祖相提并论。

4、源于女真族

出自金国时期官爵纪王,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纪王,是金国初期由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设置的督官,由亲信宗亲王族承担,负责监督所有官员,为王爵,官秩一品。金国初期,金太祖的第八子完颜·宗强(金熙宗完颜·亶的叔叔,金国唯一的水军主将完颜·阿鲁保)、金太祖的第十三子太尉尚书令完颜·守道(完颜·习尼烈)等,都曾担任“纪王”官职。

在完颜·宗强、完颜·习尼烈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王爵称谓为姓氏者,汉化称纪氏,世代相传。

5、源于女真族

出自金国时期官爵纪和大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纪和大夫,是金国模仿宋朝国政机构所设置的一种官职,即是司天翰林官阶中的官职之一,负责执掌天文、历法等,官秩为正六品上。

在纪和大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王爵称谓为姓氏者,汉化称纪氏,世代相传。

纪姓来源的说法如下:

1、出自姜姓。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西周初年,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封炎帝的一个后代于纪,建立了纪国,春秋时,纪国被齐国所灭,纪国王族子孙就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纪。

2、上古有纪族,伏羲氏之臣有纪侗,即其族。舜未为帝时,有师名纪后,也是古纪族后人。

纪姓是炎帝的后代,传说纪姓先祖在纪地建立诸侯国纪国,在春秋时,纪国被齐国攻灭,纪国的公卿后代遂以国名“纪”为姓,以作纪念。纪姓后来在甘肃天水郡发展成望族,世称天水望。唐宋间,纪姓向沿海迁移,明清时候,更进一步向台湾迁移,逐渐发展成为大姓。

历史名人

纪信—汉朝赵城人。楚项相争时为刘邦部将。汉王驻守荣阳,筑起两道,连于河运,用以运取敖仓之米。汉三年(公元前204年),项王屡次出兵侵夺汉的肖道所运粮米。后因助刘邦逃跑而被项王所杀。

纪昀—字晓岚,晚号石云。清朝河间人。乾隆进士,授编修。官至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他贯通儒籍,旁及百家,任《四库全书》总纂,校订整理,每书悉作提要,冠诸卷首。未著录者则为存目。主持编纂工作20余年,一生精力,备注于此。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书7种。

纪映淮一一纪青女,小字阿男。明清上元(今江苏南京)人。其夫早丧,映淮不再嫁,以守节闻。

关于覃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论文

覃姓的来源和历史:1、源自覃怀:“覃怀”是地名,今河南温县周围为覃怀,夏称覃地,秦汉称河内郡,唐宋称怀州,元以后称怀庆府。 “覃怀”字意来自甲骨文中的解释。覃像酒盈樽(古代的酒壶)。“覃”字上面的“西”字,是酒壶的盖,西下的“曰”是酒壶的大肚,“十”字底部为尖状,插入地中便于存放。此地有一部落叫覃怀氏,其后以部落名为姓,称为覃怀氏,后简为覃氏。2、出自复姓皇覃氏:夏有皇覃氏部落,其后亦简改为覃氏。3、出自姒姓:源自春秋时谭氏为避难所简改为覃氏(tán,音谭)。春秋时公元前684年,即鲁庄公十年,齐桓公灭谭子国,谭子奔莒,子孙以国为氏。后又去言改姓覃,岭南多此姓。4、出自少数民族:覃姓的外来血缘是组成今天汉族覃姓的重要成分,特别是湖南和两广地区的覃姓,基本上是出于东汉巴郡五姓蛮的覃姓。覃、潭、谭、镡、瞫五字音近相通,后来演化出五个姓,实为一姓。澧中蛮、平州蛮、赐州蛮中均有覃姓,后来成为广西、贵州,湖南等地覃姓。覃姓,中华姓氏。源自于覃怀、谭姓。先秦时期,覃姓活动于河南地区,主力也由北方移入了南方。历经秦、汉、晋、南北朝,覃姓已经繁衍到各地。宋朝时覃姓已是广西的著名大姓,形成了典型的南方姓氏。宋朝时期,覃姓大约有8千人,分布主要集中于广西。明朝时期,覃姓大约有48000人,约占全国人口的,排在第二百位以后。

覃姓的来源和历史如下:

1、据《姓氏考略》载,"夏有地名覃怀,居者以地为氏为覃氏。"覃怀"是地名,夏代时的称谓,今河南温县周围为覃怀,底绩是覃怀之地的最底部。

2、出自南方少数民族姓氏,为复姓皇覃氏所简改。据《姓氏考略》载,夏有皇覃氏部落,其后亦简改为覃氏。相传覃元先(南海人,即今广东省广州市,是皇覃氏之后人)义勇隶属。

3、覃(tán)出自姒姓,源自春秋时谭氏为避难所简改为覃氏(tán,音谭)。谭姓源自春秋时代是以国为氏。覃姓为谭姓避祸去言字为覃姓(见《万姓统谱》)。故谭与覃应为一家。

4、土家族覃姓以鄂西南山区腹地长阳、招徕河最为集中,据《覃姓族谱》称:招徕河是覃姓圣地。覃是早期巴人四姓之一,有学者考证,“覃氏源于曋姓”,这证明早期巴人四姓,曾居住在招徕河流域。

覃姓分布

覃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九十六位姓氏,尤其在广西地区人丁兴旺。当今覃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总人口大约在240万。

覃姓堂号主要有河内、齐郡、弘农、忠孝、百华、有竺、会稽、光裕、裕经、积善、余庆、八庆、三多、国厚、南海、天水、敦睦、旺相等。“河内”堂号是大多覃姓使用的堂号,河内即古覃怀地,在今河南武陟、沁阳一带,而覃地在今温县的东平皋村。

覃姓的来源和历史是:

“覃怀”是地名,今河南温县周围为覃怀,夏称覃地,秦汉称河内郡,唐宋称怀州,元以后称怀庆府。 “覃怀”字意来自甲骨文中的解释。

覃像酒盈樽。“覃”字上面的“西”字,是酒壶的盖,西下的“曰”是酒壶的大肚,“十”字底部为尖状,插入地中便于存放。此地有一部落叫覃怀氏,其后以部落名为姓,称为覃怀氏,后简为覃氏。

扩展资料:

覃氏经历了几千年来的频繁迁徙,总的流向和趋势可概括为:北南东西,即自北向南,先东后西。根据史籍和各地覃氏族谱记载及口碑,还有八次较大的迁徙。从覃怀地到会稽郡覃怀地,是大禹治水的“指挥部”,也是治黄最早取得成效的地方。

夏禹治水,从冀州出发巡视,冀州治理工作从壶口开始,然后再治理梁山和岐山。覃怀的治理由于当地人民的共同努力而取得成效。

伯益带领覃怀人随禹到浚县安营扎寨,治理黄河,后又跟随禹到各地治水。如今在距大任山10公里的屯子乡席营村,还聚居着800多人的覃氏后裔。

?????????????????????????????我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