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互联网发展对教育影响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12:01:14

互联网发展对教育影响的研究论文

关于网络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和网络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论文

摘 要:在对网络技术进行有效的教学开发的基础上,随着对网络教学环境的开发建设和基于网络的教与学的研究,网络在中小学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网络教学对体现主体性教育观、素质教育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有效运用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必然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关键词:网络技术;课堂教学;变革

一、网络教学的功能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获得了巨大发展。伴随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网络对教育教学的作用与潜能充分地显露出来。在对网络技术进行有效的教学开发的基础上,随着对网络教学环境的开发建设(包括设计、制作、评价和使用)和基于网络的教与学的研究,网络在中小学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网络教学对体现主体性教育观、素质教育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如对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充分的教学交往、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等方面的支持等。这不仅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更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由单个的独立的计算机发展到网络是一次划时代的飞跃,网络具有单独工具的计算机所不具备的功能。在网络范围内的各种输入设备、存储设备、各种计算机等硬件资源都是可以共享的网上资源;网上数据库和各种信息资源也是可以网上共享的;网络为人与人之间、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数据交换和信息交换提供了最快捷、最方便的途径。

二、网络教学的影响

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使得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在学生的学科学习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网络教学实际上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方式。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的获取、加工、管理和利用的能力已经成为教师教学能力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势必带来学生的学习程度、学习心理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某些变化。教师将依托信息资源和网络传输系统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将利用信息资源和网络传输系统进行学习。在网络教学方式中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信息能力也必然得到培养和提高。

1.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过去静态的、二维的教材转变为由声音、文字、图像构成的动态的、三维甚至四维教材。网络教学的运用,又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样就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的知识,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可以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比如,哈尔滨市第十七中学周勇老师的“走进大唐”课,打破了教材原有的章节及课时的限制,把唐朝的建立、兴衰到灭亡,以网页的形式,应用于网络教学之中,收集了教材以外的大量的有关唐朝的史料,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2.对教学过程的影响

在网络教学中,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归纳、逻辑演绎式的讲解式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学习等新的教学过程,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移。网络教学是一种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开放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例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子弟中学褚海波老师的“唐诗赏析”课,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走进教师的“诗风词韵”网站,利用网页复习赏析唐诗,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获取知识,在聊天室里进行讨论交流,在BBS在线论坛上发表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在网络教学中,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他们利用信息技术和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培养学习的能力。学生必须有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协作能力、协调能力等。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

4.对教师角色变化的影响

教师由传统的知识讲解者、传递者、灌输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上,为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创建有利的情境,使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激活学生的潜在能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保持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其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形成良好的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品质。这些是进行网络教学的成功因素。

5.对媒体作用的影响

在网络教学中,教学媒体由原来的教师授课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和建构知识的工具。同时,教学媒体即网络本身也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三、网络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学生的协作学习问题

在网络教学中,协作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和有效的方式。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在协作学习中,教师既要考虑如何传授知识,又要指导协作小组借助于网络对学习问题进行合作、探讨,甚至竞争、辩论等。协作学习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探索精神、合作精神非常重要。协作学习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供学习者查阅。教师可以事先将学生可能用到的信息资源放到网络的资源中心。协作学习的学习者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根据知识掌握的需要,直接从网络资源库中查询所需的信息资源。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由学习的主题确定协作学习的内容、目标、参加协作学习的人数、所依据的学习理论、协作学习系统的性能等。

2.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

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的经历、自学的能力、获得知识的能力等。学生的基础知识程度不尽相同,学习的经历不尽相同,自学的能力也不尽相同,所有这些因素都影响学生在网络中获得知识的能力,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网络教学的教学设计中应考虑这些因素。在教学之初,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在交互式课件的设计中,可设置深浅不同的习题。在资料库中,放置与课程相关的基础课的内容,供学生点击、学习。鼓励学生在网络中寻找相关知识,弥补自己的不足,锻炼和提高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控制功能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问题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有接收的份儿而无选择的余地。但学生由于在智力、性格、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基础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学习上会表现为不同的需求。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某个学生的需求相符合,将有利于他的学习,否之则相反。所以传统教学是以“平均学习水平”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采用教学方法、选择学习 材料、确定教学进度的依据的,从而使学生学习的差异越来越大。这种教学是学生按照教师所规定的内容和方法去学习,而不是依照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去学习。而网络教学则不然,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时间上、内容上、空间上,在学习方法上,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这也是学习者的普遍要求。在网络学习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所需的知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学习的时间、过程和空间具有更多的支配权;能够方便地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进行测试,并能得到及时的反馈。由于网络本身的便捷性、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多样性以及丰富、形象的信息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种选择,使学习过程变得丰富多彩,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大大提高。在这种自主性很强的学习中,网络自然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成为获得知识、研究问题的工具。人工智能技术、模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又使学生可以面对过去不曾想到的新的学习方式,并可以学到过去无法学到的知识。网络教学还营造出一个相对个性化的教学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可得到与教师充分交流的机会,使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第一个任务是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而因人施教;第二个任务是指导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并形成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在信息时代,学生只要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就能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4.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

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时代的要求,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其前提是拥有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网络教学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网络技术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在网络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参与讨论,自我测评,模拟实验,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从传统教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由被动变主动,由接受变获取,调动了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为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了动力。网络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调动人的所有感官功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学生在想象力的推动下,思维高度活跃,就容易引发创新的火花。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网络教学设计中,融入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网络教学,作为一种先进有效的教学手段,已经在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但如何充分运用网络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是网络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加强网络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是提高网络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

国贸183 27 江晓洁 随着2012年11月易观国际于扬首次提出“互联网+”,“互联网+”也渐渐开始融入我国的教育事业。“互联网+教育”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丰富了教育的形式。2015年李克强总理第一次提出“互联网+教育”给了这个教育新形式一个确定的名字。这说明,“互联网+教育”的形式已经得到了更多支持与鼓励。 “互联网+教育”使教学方式更多样,鼓励学生多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学习,也鼓励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多利用新时代的互联网技术,这种教育模式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以及灵活性。 “互联网+教育”使教学灵活度更高,相比传统学校教育会受上课时间、上课地点的限制,以及还存在教师教学风格、教学模式等问题。“互联网+教育”更灵活,更自主,只要学生想学,可以随时利用互联网技术,找到自己心仪的国内外优秀课程的资源进行学习,学生也能相对自由的安排时间。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教师的教学也能更加现代化,更加生动,在教学中利用丰富的媒体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效率。“互联网+教育”下更能体现教育平等,利用互联网资源,一个普通的学生也能学习到顶尖名校优秀的课程,资源共享程度大大加强。 但从另一面看,“互联网+教育”下的知识碎片化趋势明显,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能被弱化。 虽然我国的“互联网+教育”目前仍存在些许问题,但是只要立足教育本质,同时不断探索尖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以“科技改变学习”的愿景,智慧教育时代是必然会来临的。我们要看到“互联网+教育”的优点,结合各方力量帮助这一事业茁壮成长,让融入互联网新技术的教育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网络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创新。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摘要】本文初步阐释了在新的科技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在不断普及的过程中,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这种影响具体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积极作用;消极影响

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也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我们应该乘势而上,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主动权。

一、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是互联网上的一支重要力量,所以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新的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1、有利于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

互联网图文并茂的形式更为大学生所接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好这一不同于传统教育传播的途径,融影视作品、历史资料、先进人物事迹于互联网,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得以内化而具有持久的影响。

2、有利于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互联网的虚拟性使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网上自由发表言论,可以抱怨、诉苦甚至发泄。这些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却是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把握学生内心世界的极好平台。

3、互联网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个新平台

目前各高校都建有自己的校园网,高校可充分利用这一不同于课堂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利用互联网的生动性、新颖性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二、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消极影响

网络虽然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但难免也会有一些负面影响。

1、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

对于师生关系而言,由于高等学校教育方式正发生某种根本性的变革,学生对新型学习方式的迷恋和对传统授课方式的反感,将使师生关系日益疏远;对学生之间关系而言,由于他们将大量时间用在人机对话上,而疏远了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造成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和淡漠。

2、容易造成大学生理性缺失、道德失衡

在网络中每个人的角色只有自己知道,对于一些人物、事件可以随心所欲地做出评判,即使很荒.唐也只是会遭致一些网上的谴责,在现实中却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这种言论自由对有丰富思想又急于表达的大学生有很大的诱惑力,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学生的非理性认识极大地增强。

3、大量的信息污染容易干扰大学生的正常思想

虽然近年来国家已经加大了对网络色情暴力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网络安全和健康已明显改观,但新的网络违法犯罪手段仍层出不穷,信息污染与安全隐患防不胜防。西方国家的一些不良分子利用其技术优势向我国大学生灌输其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

三、抢占网络新阵地,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鉴于网络信息丰富而庞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错综复杂,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发展对策,进一步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和网络道德教育,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

1、制定网络行为规范,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要建设有吸引力的思想工作网站。二是提高学生对网络的认识,进行有效引导与教育。三是教会、引导学生自我调节。四是本着“主动出击・把握导向”的原则,认识并尊重当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特征,以“服务学生成才・提升网络素质”为核心,组织和引导大学生文明、有效地使用网络资源,养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2、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优化教育环境

网络环境既要宽松自由,又要规范有序,才能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同时把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点,促进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应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利用网络文化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高雅的审美熏陶。

3、建立新型思政队伍,提高教育者信息素养

在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因为信息素养是网络时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俗话说:打铁先得本身硬。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教育别人,首先要先教育好自己。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者、塑造者,应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要着力培养一支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能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是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保证。

4、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进入信息网络时代,随着网络化程度的普及和提高,部分大学生热衷于“身居斗室,神游世界”的网络生存,较少与社会或他人联系,疏于处理人际关系,容易导致一定的心理障碍与人格畸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积极开展网上咨询,对症下药,做到有的放矢。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避免因网络带来心理和生理问题的影响,培养健全人格,使学生健康成长。网络的交互功能有利于双向沟通,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向大学生提供各方面信息和多种选择方案,让他们在选择中学会思考,既强调了德育的自我教育,也突出了引导塑造功能。通过教育者的启发、指导,使大学生自主地选择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信念。

5、树立网络道德教育观,加强行为监控和管理

高校要建立起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制定网络行为准则,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对网上不健康、不文明的内容进行清理。要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对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到“防微杜渐”,从而在校园中形成一种健康的网络环境。应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加强行为监控和管理,引导他们自觉地址网络垃圾的侵蚀,做遵纪守法的文明网民,自觉维护网络秩序。

【参考文献】

[1] 吴远,郝文清. 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2] 王文宏,高维钫. 网络文化研究[M].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研究论文

互联网教育论文篇三:《“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 摘 要: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关系,它也将颠覆学校的基本结构;互联网会变革教育业务流程,从而打造新的教育生态;“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等。本文梳理了2015“互联网+教育”开放论坛的主要观点并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基本素材。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变革;智慧教育;教育大数据 一、引言 自从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互联网+”在各行各业中引发了一场革命,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关于“互联网+教育”的讨论持续升温。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颁布,进一步明确提出“鼓励学校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1] 为了探讨“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寻求“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之开放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敬文讲堂召开。论坛以开放的形式邀请了18位专家围绕课程、教学、学习、管理、评价、环境、学校组织结构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八大核心领域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变革和转型进行了专题学术报告,这些报告既有宏观的理论引领,也有中观的课程规划和 实施方案 ,还有微观的操作策略。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这次会议的主题进行综述。 二、“互联网+”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变革 1.“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 “互联网+教育”是什么?这是讨论“互联网+教育”是否可以推动教育创新和变革的前提。华南师范大学的柯清超教授首先对“互联网+”的概念进行了解读,然后分别从“互联网+教育”形态形成的可能性、“互联网+”能推动学校结构性变革和教育变革动力三个方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概念进行了分析。柯教授认为基于大数据平台、学习分析技术和智能传感技术促使了“互联网+”新一代教育环境从“干预手段”到“教学生态”的变革;同时课程教学也逐渐从封闭到开放融合,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到“半开放式/连接式”教学的翻转课堂和社会化自组织的开放式MOOC课程教学进行变革。柯清超教授认为,“互联网+教育”实现了一系列的转变,包括从知识建构到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个体学习到小组建构的转变,从直接传授到自主发现的转变,从多媒体演示到探究工具的转变。他以“联合国 儿童 基金会爱生远程教育项目”、“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和“技术启迪智慧项目”等作为案例分析了应用ICT来创新农村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实践[2]。 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关系,它也将颠覆学校的基本结构,我们应该将互联网的开放、共享、平等、自由等特征与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相结合,形成对学习者、课程、学校、教育政策、机制体制等相关因素的重新定位与思考。 2.“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__民主任认为技术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互联网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台阶。“互联网+”促进了教育领域中五个方面的转变,即:教的工具、学的工具、评的工具、课的结构和课的形态的转变。__民主任分析了教育的本质与作用,指出MOOC是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是经过多年摸索出来的一个模式。MOOC的出现是一个革命性的契机,MOOC的极大发展,将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公平,使得原本无法上大学的群体可以无障碍地学习大学课程,真正实现受教育机会的公平。MOOC促使课程教学将从一名教师逐渐变成教学团队,弥补知识快速更新中的教师短缺问题,课程质量大大提升;MOOC加速了大学国际化进程[3]。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思考互联网对大学功能带来的影响,现代大学的功能将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文化 传承逐渐转变成为知识探索、知识验证、考试认证等功能为主的研究院、考试院,甚至未来向数字化、泛在化和全球化的虚拟大学转变。 3.互联网教育与学习革命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钟秉林教授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呼唤基于互联网的教学,互联网技术为教育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同时互联网教学对传统教育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钟秉林教授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的若干对策,如:加强“连结”与“互动”、完善学习监督和效果评价机制、探索和完善互联网教学的运行机制等。他还告诫学术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避免炒作概念、片面夸大互联网教育的作用,倡导严谨求实的态度,跳出互联网教学发展的误区;提高在线开放课程质量,优化网络教学环境、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结合。[4] 4.“互联网+”促进学校组织结构转型 北京师范大学的余胜泉教授认为“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基础设施、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社会空间、新的分工形态;“互联网+”解决了教育中的两个焦点悖论:即公平和质量问题。余教授认为未来学生和家长可以订制个性化的学习课程与活动,以反映儿童的个性、兴趣、家长的目标与价值观;未来学校的形态是自组织的,他以Minerva大学为例分析了这所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把线下教学资源无限扩大并化身为虚拟大学的特征。未来,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s,学生带着自己的移动设备来上学)将成为事实,因此学校要开始重新审议并制定网络开放政策,要建设网络上的校园文化,要建设网络上的学习空间,实现线上线下(OTO)融合的校园育人环境。[5] “互联网+教育”的变革,会重构学校教育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内容供给的重构、智慧学习环境的重构、教与学方式的重构以及管理与评价的重构。当然,互联网不可能替代学校,但可以改变学校的基因,“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 5.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范式转型 首都师范大学的孙众副教授分析了互联网时代教师的“隐与现”、学生的“惰与乐”、技术的“强与笨”,从而提出了教学范式转型的解决方案,并基于互联网构建了互联网+教学的COME模型(Classroom learning+ Online learning+ Mobile learning+ E-learning)。孙众副教授基于互联网构建了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COME校园混合课程,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无缝交流;这种移动互联的课程和活动,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痕迹,便于教师进行过程诊断;此外,还可以进行多维的精准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进行预测和干预。通过基于COME模型的教学,采用实体课堂+在线+手机的学习方式,能够找到学生的“乐”学点,实现了新的在线交流方式。在评价中COME模型采用“任务+评价表、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使得过程性数据的存留和学习分析更加便捷,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干预、学业表现的预测以及在线学习行为的分析。[6] “互联网+教育”促成了教学结构和范式的转型,不仅创新了教学理念,而且建立起比较彻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指导者。 6.“互联网+”促进课程的转型 清华附中的李晟宇老师分享了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课程的转型专题,李老师以清华大学的一个校级课题《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教学体验项目探究》为案例,讲解了课程转型的过程和具 体操 作策略。该项目借助互联网,建立了MOOC教学资源,整合了学科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引入项目管理、 时间管理 、四象限、SWOT等先进的管理学理念,有效提升了项目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依托网络云技术搭建学生交流平台,实现了师生交互方式的互联网化;通过互联网云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微信公众订阅号上学习内容和新闻的推送,使学生的学习体验得到革新。[7]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李栋提出了基于科普、融合创客的创新教育课程,该创新课程的组织方式包括:在线离线互动、线上线下结合和开放型课程设计等三种方式。李栋认为,创新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创新导师科技成果持续对接与跟踪指导、学生创新力评价与 职业规划 ”。[8]可见,“互联网+课程”让整个学校课程从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课程”使得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内容全面拓展与更新,适合中小学生的诸多前沿知识及时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套餐,课程内容艺术化、生活化也变成现实。 从以上六位专家和老师的视点可看出,“互联网+”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变革是多样化的,不仅创新了教师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师教的方式,而且真切关注到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这正契合了国家新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对于学校层面,“互联网+”带来的转变更是具体的,深入到学校组织管理、课堂教学、课程优化等各个方面,学校的围墙逐步被打破,学校、教师和学生变得越来越“泛在”,“互联网+”让教育更加无形、有趣、多样。未来将会有更多“互联网+”带来的教育创新和变革成果。 三、“互联网+”促进评价的变革 评价是任何一种教育形态和教学模式都不能忽视的问题,本次论坛共有3位专家的报告涉及“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评价问题,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朱雪梅教授和北京市教委专职委员李奕博士。 1.伴随式评价――“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先导 华东师范大学的任友群教授从“教育+互联网”和“互联网+教育”这两个概念的界定和辨析开始,抛出了伴随式评价是“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先导的观点。 任友群教授认为,“教育+互联网”是从当下教育、教学的既定逻辑出发,以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为手段,使得既定教育、教学逻辑运转得更加顺畅,在“教育+互联网”的格局中互联网或信息技术并没有成为再造或重塑性的力量;而“互联网+教育”则是深度应用“互联网思维”,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真正发挥教育信息化的“革命性力量”,再造、变革现有教育的既定逻辑。[9] 评价的变革包括评价内容的变革(从评价“可以测量的能力”扩展到评价“难以测量的能力”)和评价方式的变革(从传统的“纸笔评价”走向“数字评价”)。要支撑评价内容的拓展、评价方式的变革都需要“伴随式评价”,所谓“伴随式评价”有三大特征:第一,伴随生活全领域(只有伴随生活才有可能解决那些“难以测量能力”的“测不准”问题);第二,伴随学习全过程(只有伴随学习才能使评价真正应用于调整学生的学习行为);第三,伴随个体自适应。而要实现“伴随式评价”信息技术是不可或缺的。 2.“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转型变革 南京师范大学的朱雪梅教授用实证方法开展了一项长达十年并且在2014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研究――《“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在该研究中,朱教授开发了专门的支撑评价工具,利用网络平台中可预设、可调节的各类专门化观察量表,利用移动终端在听课过程中采集“教”与“学”的表现性数据信息,通过后台计算与图形化处理后,为评估结论提供客观的量化证据,实现科学的课堂诊断,达到了矫正偏差教学行为的目的。该研究以信息技术推动课堂评价变革,用移动终端替代传统纸笔听课工具;将课堂观察表及行为标准嵌入平台中,克服传统评课缺乏标准的问题;课堂评估基于移动互联网,克服传统听评课受到时空限制的问题;进行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呈现,克服传统评课无科学论据的问题;多元化评价主体交互协作,克服传统评课主体单一的问题;因此,朱雪梅教授在以上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数据思维+课堂观察=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论断。 同时,朱雪梅教授还提出了“互联网+校本教研评估”的观点,通过校本教研平台的实践研究实现了“让教研评估迈进数字化时代”。该平台改革了当前校本教研工作只“研”不“评”的现状,突破了教育信息化“学习空间人人通”未通的瓶颈,探寻了教育评估手段从 经验 迈向“数字化”的路径,消除了常态化教研活动深受时间与空间束缚的困境,降低了评估主观性,提高了校本教研品质与管理效率,引导了智慧教研方式。因此,朱教授给出了这样的公式:互联网+数据思维+校本教研评估=学校可持续发展。[10] 3.深化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移动互联 来自北京市教委的李奕委员在分析了首都教育“深综改”的基本思路和策略以及考试评价改革和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后认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选择,学生不必为自己的弱项惶恐,每个学生都有好的一面以及优势的展示机会。李奕指出,广义教育供给下“移动互联”成为必须的选择:在供给方式上,在线教师服务、在线课程服务、在线诊断服务、跨部门、跨系统服务等这些移动互联的方式更为时尚也更加尊重学生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在供给内容上,基于大数据分析后的课程资源供给,定向推送作业、教辅、服务索引,教师在线的智力支持服务,促进优质教育服务的迁移与流转,以新型资源观指导资源库建设,服务于学生的能力成长,供给“同伴”,构建在线学生自我诊断的“体检中心”和“化验室”,使质量监控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而不是管理监督;在供给节奏上,长短课结合,大小课结合,学段内快慢结合,长周期作业;在线自我诊断的频度依据学生认知个性、进度的供给;在线双师辅导的周期要合适等。[11] 从这三位专家报告可得出,评价的角度、评价的工具、评价的方式,一切围绕评价的关键词都变成了“互联网+”。伴随式评价实现了互联网与人的融合,评价标准与评价工具的互联网加法承载了数据思维,助力了科学教学评价的可持续发展。在无法改变考试作为学生终极考核的大背景下,“互联网+”的思路让评价更加有针对性,学校教育一样可以个性化,大众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变得更加容易,这都是“互联网+”评价的重要表现,一旦“互联网+”迸发力量,必然像火山喷发一样散出无限能量。 四、教育大数据的管理与决策 来自江苏师范大学的杨现民博士和国家开放大学的魏顺平博士分别就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和教育决策进行了分析。 1.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 杨现民博士分析了教育大数据的特点,提出了“教育大数据是发展智慧教育的基石”的论断。杨博士利用教育大数据的冰山模型,分析了教育大数据的发力点,并对“信息化视角下的智慧教育管理”进行了科学的论述,认为“通过智慧管理云平台系统,对外界需求进行智能处理,为教育管理提供资源配置、数据集成、信息管理、运行状态监控、教育质量监测等业务支持,实现教育智能决策、可视化管控、安全预警、远程督导和个性服务,提升教育管理智慧化水平的过程。同时,杨博士还分析了国内外大数据助力智慧管理和科学决策的十多个案例,如清华大学、康涅狄格大学、深圳市教育资源科学动态规划、美国数据通用标准、美国ECLS项目等。杨博士认为如何构建立体化教育数据网络、教育大数据如何落地应用推广、如何保障教育数据质量与安全、如何合理合规运营教育大数据等问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12] 2.大数据支持下的教育决策 国家开放大学的魏顺平博士阐述了数据挖掘及其教育大数据对于支持教育决策的重要作用,指出是教育数据的决策支持应用是为了让淹没在众多信息系统中的海量数据能够“说话”,为教育领域中的相关人员提供与他们利益相关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从而帮助他们做出知情的决策。魏博士以国家开放大学的教学、管理和科研作为案例,分析了这三个领域中的大数据收集及其通过数据挖掘得到的有关信息,并最终服务于教育决策的过程,认为大数据和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是作为审慎决策的依据,可以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13] 无论是进行智慧教育管理还是开展教育决策,这都说明了当前时代是个“数据为王”的时代。在教育行业里,每天都在产生各种大数据,大数据分布在我们周围的每个角落,教育者如何将大数据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去改变教育教学是当下的研究方向。“互联网+”有意义,大数据有帮助,教育呼唤“互联网+大数据”带来的质变。 五、“互联网+”改革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中的主导因素,如果没有教师的理念转变和专业发展,再宏大的教育变革也只能是空话。 1.“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 国务院参事汤敏就“如何用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进行了探讨,汤敏先生从对乡村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开始讲起,以“一乡村中学与人大附中同堂上课”和“田东上法初中双师教学课堂”为例,分析了基于互联网的“双师教学”的特点,并给出了建议。汤敏认为,应该把“双师教学”模式与国培、省培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课程设置要求和各地课本版本安排,在全国、省区内分别都找出一批优秀教师,把他们的课全程录制下来;对参与录制课程的学校、有一定的激励;开展多层次、多学科和多方式的培训试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将录制的优质课堂传播出去,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乡村教师培训的目的。[14] 2.“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陈颖老师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陈老师以西城区教师研修网为例,介绍了西城区教师研修网的基本情况、教师网上研修的几个基本要素(平台、资源、活动和组织管理),着重讲解了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促进教师自我 反思 和同伴互助、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促进群体学习和行为改进以及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丰富网上学习资源等三个问题。[15]目前西城区教师已经实现了网络研修的常态化,陈老师认为“教师网上学习是如何进行知识建构的、大量的网上研讨数据能否作进一步提炼、影响教师深层学习的因素是什么、如何促进教师的深层学习”等这几个问题将是未来研究需要突破的问题。 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了下一代人才的质量,汤敏参事和陈颖老师都对“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给出了具体的做法。针对当前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既要考虑“双师教学”的人力做法,也要有“混合式学习”的技术做法,既要有“双师教学”的合作思维,又要有多元化学习、时时更新教师知识的观念;教师可能无法改变教学的物理环境,却可以借助“互联网+”延展自己的学习空间,从而实现更大程度的进步。因此,“互联网+”环境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植入“互联网+”的基因,教师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技能。 六、“互联网+”促进同伴教育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石义琦教研员认为,同伴教育是指建立有相互认同感的社会关系主体之间共同分享信息、知识和观念,相互传递思想、情感,以唤起感情上的共鸣,促进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达到相互感染而奋发向上的一种教育方式。教育技术促进了同伴教育的开展。石老师以“南山教育综合服务大平台”和南山“课堂重构”模式作为案例,分析了互联网对同伴教育的支撑,认为网络提供了人性化的交流平台,为孩子们搭建展示的舞台与交流的空间。南山区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构建了南山“六学”同伴教育课堂,即“教师导学、个体自学、同伴助学、互动展学、网络拓学和实践研学”,同时在同伴教育区域基本模式基础上,构建了各具校本特色的变式模式,比如:基于智能学习的平台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基于APP的游戏化学习与创客学习模式、基于MOOC的翻转学习模式等。[16] 随着QQ、微信等媒体技术的逐渐成熟,同伴教育变得越来越具有可行性,“互联网+”成就了教育服务;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教育APP的常态推广、MOOC翻转学习等都会成为学生的同伴,真正实现“互联网+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 七、结束语 综上观点不难发现,无论是互联网对于教育、课程、教学,还是学校的组织结构,都可以集中一个观点来概括,那就是“互联网+”对教育和教学带来了创新和变革,“互联网+教育”促进了教育形态、学校组织结构和教学范式的转变,也促进了课程、学习方式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但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物理变化,而是一种化学变化,化学的反应会改变物质的形态和性质,正像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光巨教授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所说的:期待“互联网+教育”变成一个化学效应,减少负面效应。无论是任友群的“伴随式评价”还是朱雪梅的“多元交互式评价”,都离不开“互联网+”的逻辑支撑,但是“互联网+”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用来支撑评价的工具,“互联网+评价”是对传统教育评价内容和形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是智慧的、是自适应的,是“化学变化”也是“生态变化”。 “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17]。基于MOOC、SPOC模式的学习效果超于传统课堂,网络教育的奇点可能临近了,信息技术的变革教育的威力可能要爆发了。[18]但是“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既有新的机遇,也要面对新的挑战。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也需要冷静应对,既不能坚守避战,也不能任由互联网“肆意妄为”,而是应该从教育变革的真正需求出发,抓住机遇,直面挑战。 这是一个跨界的时代,大数据、智慧教育等新的技术和概念层出不穷,“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 [2]柯清超.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3]__民.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4]钟秉林.互联网教学与学习革命.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5]余胜泉.互联网时代的学校组织结构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6]孙众.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范式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7]李晟宇.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课程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8]李栋.基于科普融合创客的创新教育[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9]任友群.伴随式评价:变革的先导[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0]朱雪梅.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转型变革[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1]李奕.深化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移动互联[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2]杨现民.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3]魏顺平.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决策支持案例分享(国家开放大学)[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4]汤敏.如何用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5]陈颖.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6]石义琦.同伴教育:教育信息化新视角[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7]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N].光明日报,. [18]王涛.互联网变革教育的实践路径[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猜你喜欢: 1. 浅谈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论文 2. 有关网络教育论文 3. 关于互联网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4. “互联网+”形势下网络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论文

互联网时代小学教育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其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为了能够更好的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塑造,将互联网应用在小学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突破,开创了我国小学教育的新篇章。但目前我国的互联网小学教育应用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对其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了作者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小学教育;互联网;问题

互联网的兴起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对于小学教育来说,其产生的影响同样巨大。其通过建立一个广阔的信息交流平台,为人们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资源,帮助社会更好的进行变革。互联网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对小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等带来了一场巨大的革命。但由于我国的互联网推广时间较短,其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1互联网在小学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当前我国的大多数小学教育已经摆脱了传统的无计算机设备的教学模式,但是不同地域由于当地的经济条件限制,导致其在互联网的应用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我国当前小学教育中互联网的应用率,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下面对当前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浪费现象严重

对于我国的小学教育,其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因此,其教师在招聘时的条件相对较低,这导致很多的小学教师在计算机使用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其在进行小学教学时无法有效的利用互联网设备,这种情况导致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产生严重的浪费现象。另外,互联网设备还能够对当前的纸张和教具等进行取代,节约小学教育中的成本支出。但由于教师无法合理使用互联网技术,导致大量的教材用具和粉笔等被浪费,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教师素质较低

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小学教师逐渐趋向于年轻化,这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由于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对于教学内容往往缺乏必要的信心。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这些年轻教师的教学效果,需要提高其信息化教学技术方面的能力,使其能够更好的应用互联网技术。但在当前我国的小学教学中,由于年轻教师眼高手低,导致其在互联网技术应用方面存在着严重的能力不足,这对小学教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

无法满足学生对新兴资源的需求

通过相关数据显示,大部分的小学生在进行小学学习时对互联网资源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其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小学教学知识。而新媒体等新兴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的进行注意力的集中,特别是对于一些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资源,其兴趣更大,且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希望教师能够让其自身参与到操作中。但由于我国小学教师的自身能力不足,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实际的操作,影响小学教育的效果。

学校、家长和教师对于互联网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通过相关数据可以发现,教师和家长的良好沟通是实现小学教育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对于一些新兴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和家长的有效沟通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掌握学生对新资源的兴趣,从而针对性的制定教学方法。但由于当前我国的小学教育中家长和教师的沟通严重缺乏,导致学校建立的互联网平台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影响我国小学教育中互联网资源的有效利用。

2提高小学教育中互联网资源应用的措施和建议

通过对小学教学中互联网资源的应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在当前的应用中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但由于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导致教师和家长以及学生对其反映非常大,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我国小学教育中互联网的应用,作者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多加展示互联网教学资源

小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多多采用网络中的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但由于小学教育主要是对一些基础性的知识进行教学,因此,其大部分的教学内容还是依靠教材,而互联网教学资源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法。另外,定期将一些优秀的网络课堂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帮助其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学习。而为了能够更好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资源,小学教师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互联网知识的学习,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教师培训课程,帮助教师更好的掌握互联网的使用技能。

课后积极利用网络课堂进行知识学习

小学教育中学生具有非常多的课后时间,这些时间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需要在课余时间积极对学生进行网络课堂教学,像浏览名家微博等,通过这种方式增长学生的见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建立一个公共的教学平台,将自身筛选的一些重要的教学内容放在平台上,方便学生进行浏览和学习。通过这种网络资源的利用,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

通过聊天软件加强和学生的沟通

对于互联网时代的学生,其对网络上的聊天软件基本都有一定的涉猎,但大多数的家长由于自身工作和生活的原因,往往对这些东西不太了解。为了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聊天软件同学生的家长或者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其更好的进行学习生活。另外,这样还能实现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结合,从各个方面实现对学生的帮助,提高其学习效果。

3总结

小学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同时,还需要经过学校的引导帮助其更好的同他人沟通和交流。而互联网资源的利用,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其包含着小学生的美好憧憬,且其中包含的大量有利信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世界和自身,促进其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艺柠.浅谈互联网时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内江科技,2012,03:205-206.

[2]张曼红.小学教育教学中互联网资源的应用与完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08:26-27.

[3]刘泽兰.互联网时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分析[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4,07:30.

关于网络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和网络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论文

摘 要:在对网络技术进行有效的教学开发的基础上,随着对网络教学环境的开发建设和基于网络的教与学的研究,网络在中小学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网络教学对体现主体性教育观、素质教育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有效运用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必然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关键词:网络技术;课堂教学;变革

一、网络教学的功能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获得了巨大发展。伴随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网络对教育教学的作用与潜能充分地显露出来。在对网络技术进行有效的教学开发的基础上,随着对网络教学环境的开发建设(包括设计、制作、评价和使用)和基于网络的教与学的研究,网络在中小学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网络教学对体现主体性教育观、素质教育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如对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充分的教学交往、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等方面的支持等。这不仅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更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由单个的独立的计算机发展到网络是一次划时代的飞跃,网络具有单独工具的计算机所不具备的功能。在网络范围内的各种输入设备、存储设备、各种计算机等硬件资源都是可以共享的网上资源;网上数据库和各种信息资源也是可以网上共享的;网络为人与人之间、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数据交换和信息交换提供了最快捷、最方便的途径。

二、网络教学的影响

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使得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在学生的学科学习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网络教学实际上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方式。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的获取、加工、管理和利用的能力已经成为教师教学能力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势必带来学生的学习程度、学习心理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某些变化。教师将依托信息资源和网络传输系统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将利用信息资源和网络传输系统进行学习。在网络教学方式中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信息能力也必然得到培养和提高。

1.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过去静态的、二维的教材转变为由声音、文字、图像构成的动态的、三维甚至四维教材。网络教学的运用,又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样就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的知识,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可以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比如,哈尔滨市第十七中学周勇老师的“走进大唐”课,打破了教材原有的章节及课时的限制,把唐朝的建立、兴衰到灭亡,以网页的形式,应用于网络教学之中,收集了教材以外的大量的有关唐朝的史料,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2.对教学过程的影响

在网络教学中,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归纳、逻辑演绎式的讲解式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学习等新的教学过程,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移。网络教学是一种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开放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例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子弟中学褚海波老师的“唐诗赏析”课,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走进教师的“诗风词韵”网站,利用网页复习赏析唐诗,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获取知识,在聊天室里进行讨论交流,在BBS在线论坛上发表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在网络教学中,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他们利用信息技术和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培养学习的能力。学生必须有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协作能力、协调能力等。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

4.对教师角色变化的影响

教师由传统的知识讲解者、传递者、灌输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上,为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创建有利的情境,使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激活学生的潜在能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保持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其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形成良好的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品质。这些是进行网络教学的成功因素。

5.对媒体作用的影响

在网络教学中,教学媒体由原来的教师授课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和建构知识的工具。同时,教学媒体即网络本身也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三、网络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学生的协作学习问题

在网络教学中,协作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和有效的方式。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在协作学习中,教师既要考虑如何传授知识,又要指导协作小组借助于网络对学习问题进行合作、探讨,甚至竞争、辩论等。协作学习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探索精神、合作精神非常重要。协作学习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供学习者查阅。教师可以事先将学生可能用到的信息资源放到网络的资源中心。协作学习的学习者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根据知识掌握的需要,直接从网络资源库中查询所需的信息资源。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由学习的主题确定协作学习的内容、目标、参加协作学习的人数、所依据的学习理论、协作学习系统的性能等。

2.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

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的经历、自学的能力、获得知识的能力等。学生的基础知识程度不尽相同,学习的经历不尽相同,自学的能力也不尽相同,所有这些因素都影响学生在网络中获得知识的能力,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网络教学的教学设计中应考虑这些因素。在教学之初,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在交互式课件的设计中,可设置深浅不同的习题。在资料库中,放置与课程相关的基础课的内容,供学生点击、学习。鼓励学生在网络中寻找相关知识,弥补自己的不足,锻炼和提高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控制功能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问题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有接收的份儿而无选择的余地。但学生由于在智力、性格、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基础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学习上会表现为不同的需求。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某个学生的需求相符合,将有利于他的学习,否之则相反。所以传统教学是以“平均学习水平”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采用教学方法、选择学习 材料、确定教学进度的依据的,从而使学生学习的差异越来越大。这种教学是学生按照教师所规定的内容和方法去学习,而不是依照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去学习。而网络教学则不然,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时间上、内容上、空间上,在学习方法上,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这也是学习者的普遍要求。在网络学习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所需的知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学习的时间、过程和空间具有更多的支配权;能够方便地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进行测试,并能得到及时的反馈。由于网络本身的便捷性、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多样性以及丰富、形象的信息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种选择,使学习过程变得丰富多彩,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大大提高。在这种自主性很强的学习中,网络自然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成为获得知识、研究问题的工具。人工智能技术、模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又使学生可以面对过去不曾想到的新的学习方式,并可以学到过去无法学到的知识。网络教学还营造出一个相对个性化的教学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可得到与教师充分交流的机会,使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第一个任务是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而因人施教;第二个任务是指导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并形成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在信息时代,学生只要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就能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4.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

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时代的要求,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其前提是拥有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网络教学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网络技术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在网络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参与讨论,自我测评,模拟实验,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从传统教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由被动变主动,由接受变获取,调动了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为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了动力。网络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调动人的所有感官功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学生在想象力的推动下,思维高度活跃,就容易引发创新的火花。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网络教学设计中,融入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网络教学,作为一种先进有效的教学手段,已经在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但如何充分运用网络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是网络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加强网络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是提高网络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

互联网对中小学教育影响研究论文

【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据调查,目前网民中18~35岁的青年占,18岁以下的占。面对不可阻挡的青少年上网热潮,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互联网络带给我们巨大的影响,其对青少年的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也有其消极的、负面的。但是,互联网络毕竟代表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我们没有理由因噎废食,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青少年健康地成长,以使青少年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关键词】互联网;青少年;影响网络为人类带来无限生机和动力,展示出一方美好的乐园。人们对其的喜爱程度,从每年倍增的上网人数可见一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网络与青少年的个性相适应。上网有瘾,这早已成定论,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网消得人憔悴”。那么,网络的神奇力量究竟是什么?它对青少年的影响到底怎样?我们如何采取措施克服其不利的影响呢?一、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1.有利于青少年非线性思维方式的形成线性思维方式强调事物的先后顺序,对事物的认识从头到尾都遵循单一的顺序。而在网络中大量使用的超文本阅读方式是以网状形式来构筑和处理信息的。它是一种跳跃式的、综合的非线性思维方式。从非线性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的同时必须考虑它与周围事物的种种联系,并透过这种网状的联系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改变了传统线性思维所固有的较狭隘、死板的弊端,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发散性思维、拓展青少年的思路,有利于帮助他们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网络的使用同时又可以培养青少年以一种系统的眼光看待问题和积极利用现代化工具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而这恰恰是信息时代所必需的。2.青少年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随着国内几大互联网的崛起,年轻的网络创建者们成为了青少年的榜样。网络创业的神话、网络平等的故事激励着大量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知识与创造力的重要性已越来越深地植根于广大青少年的心中。网络上的信息极其丰富,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青少年在这种浩如烟海的信息面前,不再看重“博闻强记”,计算机和网络就是他们的记忆。他们面临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获取已知,而是以高度的想象力去创造和运用新知识。网络使青少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无论是在创新观念、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内容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的智力得到了升华。3.满足了青少年交流、沟通和理解的需要网络高效、快速、方便、独特的交流方式与当代青少年偏于好奇、乐于幻想、追求独立的要求相吻合。因此,网络一出现,便注定与青少年紧紧联系在一起。网络使得青少年和世界息息相通,使得他们在有限的学习、工作的重压之外获得了更广泛的空间。当全世界缤纷多彩的信息资源集结在青少年的面前,他们的视野、心胸会与以往完全不同。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问题,是事关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此,我们进行了探索性的调查、分析、研究,以期能够引导青少年在网络社会中趋利避害,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协调发展,并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一、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双重影响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概括地说是双重的。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达到一个完好的状态。我国在教育方针中也明确提出要将青少年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四有”新人。因此,我们试从网络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探讨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双重影响。1.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网络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青少年访问这些网站,参加网站开展的各项活动,有助于增强爱国、爱党意识,有助于强化道德主体意识与地位。网络对青少年智力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的开放性和方便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有助于青少年开阔视野、促进学业;网络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一种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青少年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网络是一个广阔空间,存在着许多新鲜和未知的事物,有助于开发青少年的潜力。网络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青少年通过网络获取一定的医学卫生知识和体育锻炼常识是最便捷的。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为青少年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网上聊天有效地帮助青少年解除烦恼和疑惑;网络为青少年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自测、心理咨询,了解心理医院、心理医生、心理健康研究动态及求医预约等带来了极大便利;网络使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各方面的个性特质都有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尊重与满足,有助于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发展。网络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传递的快捷,以及人机对话的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青少年培养和形成学习、效率、平等、开放等现代观念;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有助于青少年扩大交往的范围;网上新型人际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建立为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缓冲的空间;网络还为青少年的社会化提供了角色的练兵场,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2.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消极影响网络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上信息泛滥可能造成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多元化,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有可能引起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网络交流的隐藏性、无约束性,极容易使青少年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网络对青少年智力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聊天是许多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内容,多数进入聊天室聊天的青少年大都没有固定的话题,这种散漫的聊天方式,容易影响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注意力;计算机网络挤占了青少年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在网络上,有人靠帮别人写论文、做作业赚钱,于是,许多缺乏自律的青少年从网络上下载文章作为作业交给教师,甚至硕士、博士论文也从网络上购买,这就大大降低了青少年学习的认真态度;现实中存在不少青少年由于过度地迷恋、依赖电脑网络,沉湎于网络之中,正常学习、生活秩序遭受破坏,学习时间无精打采,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厌学、逃学、辍学。网络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长时间连续上网会造成情绪低落、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焦躁不安、血压升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睡眠障碍,有的甚至消极自杀;不良的上网环境也会损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长期上网会引发青少年网络孤独症,人际情感淡漠,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网恋”和网络聊天会引发青少年系列感情纠葛,导致各种情感问题;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会诱发青少年的双重人格障碍;网络操纵时间失控,还会导致网络成瘾症,使青少年变得孤独、敏感、忧郁、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甚至出现精神障碍、自杀等情况。网络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网上交际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数字、符号,青少年终日沉迷于这种人机对话的模式,会对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受到影响,更有甚者,有些青少年还可能患上“网络社交障碍症”;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交往的对象、身份都不确定,这就减弱了青少年的社会角色的获得能力;网络交往的虚拟性、自由性,很容易导致人们行为的普遍失范,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甚至导致青少年社会化的失败。

关于网络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和网络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论文

摘 要:在对网络技术进行有效的教学开发的基础上,随着对网络教学环境的开发建设和基于网络的教与学的研究,网络在中小学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网络教学对体现主体性教育观、素质教育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有效运用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必然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关键词:网络技术;课堂教学;变革

一、网络教学的功能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获得了巨大发展。伴随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网络对教育教学的作用与潜能充分地显露出来。在对网络技术进行有效的教学开发的基础上,随着对网络教学环境的开发建设(包括设计、制作、评价和使用)和基于网络的教与学的研究,网络在中小学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网络教学对体现主体性教育观、素质教育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如对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充分的教学交往、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等方面的支持等。这不仅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更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由单个的独立的计算机发展到网络是一次划时代的飞跃,网络具有单独工具的计算机所不具备的功能。在网络范围内的各种输入设备、存储设备、各种计算机等硬件资源都是可以共享的网上资源;网上数据库和各种信息资源也是可以网上共享的;网络为人与人之间、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数据交换和信息交换提供了最快捷、最方便的途径。

二、网络教学的影响

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使得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在学生的学科学习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网络教学实际上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方式。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的获取、加工、管理和利用的能力已经成为教师教学能力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势必带来学生的学习程度、学习心理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某些变化。教师将依托信息资源和网络传输系统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将利用信息资源和网络传输系统进行学习。在网络教学方式中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信息能力也必然得到培养和提高。

1.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过去静态的、二维的教材转变为由声音、文字、图像构成的动态的、三维甚至四维教材。网络教学的运用,又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样就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的知识,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可以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比如,哈尔滨市第十七中学周勇老师的“走进大唐”课,打破了教材原有的章节及课时的限制,把唐朝的建立、兴衰到灭亡,以网页的形式,应用于网络教学之中,收集了教材以外的大量的有关唐朝的史料,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2.对教学过程的影响

在网络教学中,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归纳、逻辑演绎式的讲解式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学习等新的教学过程,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移。网络教学是一种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开放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例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子弟中学褚海波老师的“唐诗赏析”课,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走进教师的“诗风词韵”网站,利用网页复习赏析唐诗,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获取知识,在聊天室里进行讨论交流,在BBS在线论坛上发表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在网络教学中,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他们利用信息技术和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培养学习的能力。学生必须有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协作能力、协调能力等。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

4.对教师角色变化的影响

教师由传统的知识讲解者、传递者、灌输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上,为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创建有利的情境,使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激活学生的潜在能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保持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其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形成良好的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品质。这些是进行网络教学的成功因素。

5.对媒体作用的影响

在网络教学中,教学媒体由原来的教师授课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和建构知识的工具。同时,教学媒体即网络本身也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三、网络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学生的协作学习问题

在网络教学中,协作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和有效的方式。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在协作学习中,教师既要考虑如何传授知识,又要指导协作小组借助于网络对学习问题进行合作、探讨,甚至竞争、辩论等。协作学习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探索精神、合作精神非常重要。协作学习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供学习者查阅。教师可以事先将学生可能用到的信息资源放到网络的资源中心。协作学习的学习者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根据知识掌握的需要,直接从网络资源库中查询所需的信息资源。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由学习的主题确定协作学习的内容、目标、参加协作学习的人数、所依据的学习理论、协作学习系统的性能等。

2.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

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的经历、自学的能力、获得知识的能力等。学生的基础知识程度不尽相同,学习的经历不尽相同,自学的能力也不尽相同,所有这些因素都影响学生在网络中获得知识的能力,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网络教学的教学设计中应考虑这些因素。在教学之初,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在交互式课件的设计中,可设置深浅不同的习题。在资料库中,放置与课程相关的基础课的内容,供学生点击、学习。鼓励学生在网络中寻找相关知识,弥补自己的不足,锻炼和提高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控制功能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问题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有接收的份儿而无选择的余地。但学生由于在智力、性格、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基础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学习上会表现为不同的需求。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某个学生的需求相符合,将有利于他的学习,否之则相反。所以传统教学是以“平均学习水平”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采用教学方法、选择学习 材料、确定教学进度的依据的,从而使学生学习的差异越来越大。这种教学是学生按照教师所规定的内容和方法去学习,而不是依照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去学习。而网络教学则不然,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时间上、内容上、空间上,在学习方法上,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这也是学习者的普遍要求。在网络学习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所需的知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学习的时间、过程和空间具有更多的支配权;能够方便地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进行测试,并能得到及时的反馈。由于网络本身的便捷性、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多样性以及丰富、形象的信息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种选择,使学习过程变得丰富多彩,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大大提高。在这种自主性很强的学习中,网络自然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成为获得知识、研究问题的工具。人工智能技术、模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又使学生可以面对过去不曾想到的新的学习方式,并可以学到过去无法学到的知识。网络教学还营造出一个相对个性化的教学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可得到与教师充分交流的机会,使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第一个任务是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而因人施教;第二个任务是指导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并形成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在信息时代,学生只要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就能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4.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

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时代的要求,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其前提是拥有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网络教学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网络技术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在网络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参与讨论,自我测评,模拟实验,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从传统教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由被动变主动,由接受变获取,调动了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为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了动力。网络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调动人的所有感官功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学生在想象力的推动下,思维高度活跃,就容易引发创新的火花。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网络教学设计中,融入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网络教学,作为一种先进有效的教学手段,已经在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但如何充分运用网络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是网络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加强网络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是提高网络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

互联网教育发展研究论文

写作思路:首先可以开篇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点题,直接给出文章的主旨,接着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观点,用举例子的方式来进行阐述论证自己的看法,中心要明确等等。

互联网主要目的就是完成各种领域和互联网良好的进行融合,这一定会使得网络流量类型增多并且访问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让互联网服务、互联网应用还有使用者访问形式的巨大改变。

处于“互联网+”背景中,更加明显地反映出来使用者利用访问网络的最终目的获得想要获得的东西而并非一些杂乱无章的事物,这个方向引领现代网络的变化。ICN能够很好满足“互联网+”背景下大量信息互联还有使用者访问以及信息交互的要求。

ICN将内容当做关键,依据姓名访问替代了之前依据地址访问的方式,依据内容名还有相关描述实施内容的检索,内容名能够直接体现出使用者的需要,能够让资源良好的进行开放和获得,以上的做法不单单能够让资源加快流动,还能够抬升资源的获得效率,处于ICN中,仅仅划分为两种,这两种分别是数据种还有兴趣种。

客户发出兴趣种,通过这个兴趣种来体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供方也就是内容的制造方还有互联网内缓依据内容的名字,通过数据种给客户提供其所需要的东西。

节点按照内容的名字,实施兴趣种还有数据种的转发,所以可以说,ICN属于一个客户驱动类型的副本缓存,其中所记录的多种副本中只要有一个达到客户的需要就可以,不需要去考虑兴趣的出处,站在提供的角度,ICN是属于消费驱动中的一种,提供方仅仅需要了解客户感兴趣的内容名。

客户进行内容的消费,提供方依据名字提供内容,这样消费和资源提供的模式达到“互联网+”发展思想。

“互联网+”到迅速提升给互联网带来越来越多的使用者,经济社会和互联网的亲密度越来越大,另外就是,在互联网性能还有互联网管控上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标准。

SDN的关键思想就是让互联网设施的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连接,转发作用体现在交换设备上面,控制作用让负责互联网整体信息的控制器实现,控制器利用进行编程完成策略的个性化还有动态部署。

所以在建立之后,SDN凭借着方便的网络架构和极强的网络兼容情况,不单单被研究领域所关注。并且获得互联网设备制造方的鼓励,逐渐的发展成互联网行业研究和开发的核心。因为SND数据分解平面与控制平面,能够迅速解决普通网络路由判断的盲目情况。

让控制的针对情况与控制效率增强,让网络良好的进行管理,让互联网利用的效率提升,SDN所具有的特征十分满足在提升“互联网+”的时候解决互联网管理混乱,还有增强网络效果的要求。

信息技术在加速国际新一轮经济革命的时候,同样加速新一代的工业技术革命。如今的工业制造系统演变得越来越复杂了。

集成情况在增强,网络连接同样越来越强。工业和网络的连接,现在已经变成了人心所向。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系统彼此的互相连接,完成互联网性、系统性还有完整性的提升,将之前传统的制造形式进行改变,提升管理的情况与制造的效率正是“互联网+”的最终目的。

美国“工业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15”全部是加速工业技术改变、创造出来核心的竞争实力以及让每个国家迅速的进行提升的关键。互联网属于面向互联网由消费者行业逐渐的转向与制造行业的需要而逐渐诞生的。

互联网教育论文篇三:《“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 摘 要: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关系,它也将颠覆学校的基本结构;互联网会变革教育业务流程,从而打造新的教育生态;“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等。本文梳理了2015“互联网+教育”开放论坛的主要观点并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基本素材。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变革;智慧教育;教育大数据 一、引言 自从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互联网+”在各行各业中引发了一场革命,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关于“互联网+教育”的讨论持续升温。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颁布,进一步明确提出“鼓励学校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1] 为了探讨“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寻求“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之开放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敬文讲堂召开。论坛以开放的形式邀请了18位专家围绕课程、教学、学习、管理、评价、环境、学校组织结构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八大核心领域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变革和转型进行了专题学术报告,这些报告既有宏观的理论引领,也有中观的课程规划和 实施方案 ,还有微观的操作策略。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这次会议的主题进行综述。 二、“互联网+”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变革 1.“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 “互联网+教育”是什么?这是讨论“互联网+教育”是否可以推动教育创新和变革的前提。华南师范大学的柯清超教授首先对“互联网+”的概念进行了解读,然后分别从“互联网+教育”形态形成的可能性、“互联网+”能推动学校结构性变革和教育变革动力三个方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概念进行了分析。柯教授认为基于大数据平台、学习分析技术和智能传感技术促使了“互联网+”新一代教育环境从“干预手段”到“教学生态”的变革;同时课程教学也逐渐从封闭到开放融合,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到“半开放式/连接式”教学的翻转课堂和社会化自组织的开放式MOOC课程教学进行变革。柯清超教授认为,“互联网+教育”实现了一系列的转变,包括从知识建构到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个体学习到小组建构的转变,从直接传授到自主发现的转变,从多媒体演示到探究工具的转变。他以“联合国 儿童 基金会爱生远程教育项目”、“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和“技术启迪智慧项目”等作为案例分析了应用ICT来创新农村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实践[2]。 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关系,它也将颠覆学校的基本结构,我们应该将互联网的开放、共享、平等、自由等特征与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相结合,形成对学习者、课程、学校、教育政策、机制体制等相关因素的重新定位与思考。 2.“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__民主任认为技术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互联网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台阶。“互联网+”促进了教育领域中五个方面的转变,即:教的工具、学的工具、评的工具、课的结构和课的形态的转变。__民主任分析了教育的本质与作用,指出MOOC是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是经过多年摸索出来的一个模式。MOOC的出现是一个革命性的契机,MOOC的极大发展,将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公平,使得原本无法上大学的群体可以无障碍地学习大学课程,真正实现受教育机会的公平。MOOC促使课程教学将从一名教师逐渐变成教学团队,弥补知识快速更新中的教师短缺问题,课程质量大大提升;MOOC加速了大学国际化进程[3]。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思考互联网对大学功能带来的影响,现代大学的功能将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文化 传承逐渐转变成为知识探索、知识验证、考试认证等功能为主的研究院、考试院,甚至未来向数字化、泛在化和全球化的虚拟大学转变。 3.互联网教育与学习革命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钟秉林教授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呼唤基于互联网的教学,互联网技术为教育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同时互联网教学对传统教育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钟秉林教授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的若干对策,如:加强“连结”与“互动”、完善学习监督和效果评价机制、探索和完善互联网教学的运行机制等。他还告诫学术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避免炒作概念、片面夸大互联网教育的作用,倡导严谨求实的态度,跳出互联网教学发展的误区;提高在线开放课程质量,优化网络教学环境、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结合。[4] 4.“互联网+”促进学校组织结构转型 北京师范大学的余胜泉教授认为“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基础设施、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社会空间、新的分工形态;“互联网+”解决了教育中的两个焦点悖论:即公平和质量问题。余教授认为未来学生和家长可以订制个性化的学习课程与活动,以反映儿童的个性、兴趣、家长的目标与价值观;未来学校的形态是自组织的,他以Minerva大学为例分析了这所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把线下教学资源无限扩大并化身为虚拟大学的特征。未来,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s,学生带着自己的移动设备来上学)将成为事实,因此学校要开始重新审议并制定网络开放政策,要建设网络上的校园文化,要建设网络上的学习空间,实现线上线下(OTO)融合的校园育人环境。[5] “互联网+教育”的变革,会重构学校教育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内容供给的重构、智慧学习环境的重构、教与学方式的重构以及管理与评价的重构。当然,互联网不可能替代学校,但可以改变学校的基因,“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 5.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范式转型 首都师范大学的孙众副教授分析了互联网时代教师的“隐与现”、学生的“惰与乐”、技术的“强与笨”,从而提出了教学范式转型的解决方案,并基于互联网构建了互联网+教学的COME模型(Classroom learning+ Online learning+ Mobile learning+ E-learning)。孙众副教授基于互联网构建了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COME校园混合课程,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无缝交流;这种移动互联的课程和活动,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痕迹,便于教师进行过程诊断;此外,还可以进行多维的精准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进行预测和干预。通过基于COME模型的教学,采用实体课堂+在线+手机的学习方式,能够找到学生的“乐”学点,实现了新的在线交流方式。在评价中COME模型采用“任务+评价表、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使得过程性数据的存留和学习分析更加便捷,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干预、学业表现的预测以及在线学习行为的分析。[6] “互联网+教育”促成了教学结构和范式的转型,不仅创新了教学理念,而且建立起比较彻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指导者。 6.“互联网+”促进课程的转型 清华附中的李晟宇老师分享了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课程的转型专题,李老师以清华大学的一个校级课题《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教学体验项目探究》为案例,讲解了课程转型的过程和具 体操 作策略。该项目借助互联网,建立了MOOC教学资源,整合了学科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引入项目管理、 时间管理 、四象限、SWOT等先进的管理学理念,有效提升了项目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依托网络云技术搭建学生交流平台,实现了师生交互方式的互联网化;通过互联网云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微信公众订阅号上学习内容和新闻的推送,使学生的学习体验得到革新。[7]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李栋提出了基于科普、融合创客的创新教育课程,该创新课程的组织方式包括:在线离线互动、线上线下结合和开放型课程设计等三种方式。李栋认为,创新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创新导师科技成果持续对接与跟踪指导、学生创新力评价与 职业规划 ”。[8]可见,“互联网+课程”让整个学校课程从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课程”使得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内容全面拓展与更新,适合中小学生的诸多前沿知识及时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套餐,课程内容艺术化、生活化也变成现实。 从以上六位专家和老师的视点可看出,“互联网+”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变革是多样化的,不仅创新了教师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师教的方式,而且真切关注到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这正契合了国家新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对于学校层面,“互联网+”带来的转变更是具体的,深入到学校组织管理、课堂教学、课程优化等各个方面,学校的围墙逐步被打破,学校、教师和学生变得越来越“泛在”,“互联网+”让教育更加无形、有趣、多样。未来将会有更多“互联网+”带来的教育创新和变革成果。 三、“互联网+”促进评价的变革 评价是任何一种教育形态和教学模式都不能忽视的问题,本次论坛共有3位专家的报告涉及“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评价问题,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朱雪梅教授和北京市教委专职委员李奕博士。 1.伴随式评价――“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先导 华东师范大学的任友群教授从“教育+互联网”和“互联网+教育”这两个概念的界定和辨析开始,抛出了伴随式评价是“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先导的观点。 任友群教授认为,“教育+互联网”是从当下教育、教学的既定逻辑出发,以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为手段,使得既定教育、教学逻辑运转得更加顺畅,在“教育+互联网”的格局中互联网或信息技术并没有成为再造或重塑性的力量;而“互联网+教育”则是深度应用“互联网思维”,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真正发挥教育信息化的“革命性力量”,再造、变革现有教育的既定逻辑。[9] 评价的变革包括评价内容的变革(从评价“可以测量的能力”扩展到评价“难以测量的能力”)和评价方式的变革(从传统的“纸笔评价”走向“数字评价”)。要支撑评价内容的拓展、评价方式的变革都需要“伴随式评价”,所谓“伴随式评价”有三大特征:第一,伴随生活全领域(只有伴随生活才有可能解决那些“难以测量能力”的“测不准”问题);第二,伴随学习全过程(只有伴随学习才能使评价真正应用于调整学生的学习行为);第三,伴随个体自适应。而要实现“伴随式评价”信息技术是不可或缺的。 2.“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转型变革 南京师范大学的朱雪梅教授用实证方法开展了一项长达十年并且在2014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研究――《“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在该研究中,朱教授开发了专门的支撑评价工具,利用网络平台中可预设、可调节的各类专门化观察量表,利用移动终端在听课过程中采集“教”与“学”的表现性数据信息,通过后台计算与图形化处理后,为评估结论提供客观的量化证据,实现科学的课堂诊断,达到了矫正偏差教学行为的目的。该研究以信息技术推动课堂评价变革,用移动终端替代传统纸笔听课工具;将课堂观察表及行为标准嵌入平台中,克服传统评课缺乏标准的问题;课堂评估基于移动互联网,克服传统听评课受到时空限制的问题;进行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呈现,克服传统评课无科学论据的问题;多元化评价主体交互协作,克服传统评课主体单一的问题;因此,朱雪梅教授在以上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数据思维+课堂观察=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论断。 同时,朱雪梅教授还提出了“互联网+校本教研评估”的观点,通过校本教研平台的实践研究实现了“让教研评估迈进数字化时代”。该平台改革了当前校本教研工作只“研”不“评”的现状,突破了教育信息化“学习空间人人通”未通的瓶颈,探寻了教育评估手段从 经验 迈向“数字化”的路径,消除了常态化教研活动深受时间与空间束缚的困境,降低了评估主观性,提高了校本教研品质与管理效率,引导了智慧教研方式。因此,朱教授给出了这样的公式:互联网+数据思维+校本教研评估=学校可持续发展。[10] 3.深化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移动互联 来自北京市教委的李奕委员在分析了首都教育“深综改”的基本思路和策略以及考试评价改革和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后认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选择,学生不必为自己的弱项惶恐,每个学生都有好的一面以及优势的展示机会。李奕指出,广义教育供给下“移动互联”成为必须的选择:在供给方式上,在线教师服务、在线课程服务、在线诊断服务、跨部门、跨系统服务等这些移动互联的方式更为时尚也更加尊重学生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在供给内容上,基于大数据分析后的课程资源供给,定向推送作业、教辅、服务索引,教师在线的智力支持服务,促进优质教育服务的迁移与流转,以新型资源观指导资源库建设,服务于学生的能力成长,供给“同伴”,构建在线学生自我诊断的“体检中心”和“化验室”,使质量监控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而不是管理监督;在供给节奏上,长短课结合,大小课结合,学段内快慢结合,长周期作业;在线自我诊断的频度依据学生认知个性、进度的供给;在线双师辅导的周期要合适等。[11] 从这三位专家报告可得出,评价的角度、评价的工具、评价的方式,一切围绕评价的关键词都变成了“互联网+”。伴随式评价实现了互联网与人的融合,评价标准与评价工具的互联网加法承载了数据思维,助力了科学教学评价的可持续发展。在无法改变考试作为学生终极考核的大背景下,“互联网+”的思路让评价更加有针对性,学校教育一样可以个性化,大众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变得更加容易,这都是“互联网+”评价的重要表现,一旦“互联网+”迸发力量,必然像火山喷发一样散出无限能量。 四、教育大数据的管理与决策 来自江苏师范大学的杨现民博士和国家开放大学的魏顺平博士分别就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和教育决策进行了分析。 1.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 杨现民博士分析了教育大数据的特点,提出了“教育大数据是发展智慧教育的基石”的论断。杨博士利用教育大数据的冰山模型,分析了教育大数据的发力点,并对“信息化视角下的智慧教育管理”进行了科学的论述,认为“通过智慧管理云平台系统,对外界需求进行智能处理,为教育管理提供资源配置、数据集成、信息管理、运行状态监控、教育质量监测等业务支持,实现教育智能决策、可视化管控、安全预警、远程督导和个性服务,提升教育管理智慧化水平的过程。同时,杨博士还分析了国内外大数据助力智慧管理和科学决策的十多个案例,如清华大学、康涅狄格大学、深圳市教育资源科学动态规划、美国数据通用标准、美国ECLS项目等。杨博士认为如何构建立体化教育数据网络、教育大数据如何落地应用推广、如何保障教育数据质量与安全、如何合理合规运营教育大数据等问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12] 2.大数据支持下的教育决策 国家开放大学的魏顺平博士阐述了数据挖掘及其教育大数据对于支持教育决策的重要作用,指出是教育数据的决策支持应用是为了让淹没在众多信息系统中的海量数据能够“说话”,为教育领域中的相关人员提供与他们利益相关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从而帮助他们做出知情的决策。魏博士以国家开放大学的教学、管理和科研作为案例,分析了这三个领域中的大数据收集及其通过数据挖掘得到的有关信息,并最终服务于教育决策的过程,认为大数据和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是作为审慎决策的依据,可以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13] 无论是进行智慧教育管理还是开展教育决策,这都说明了当前时代是个“数据为王”的时代。在教育行业里,每天都在产生各种大数据,大数据分布在我们周围的每个角落,教育者如何将大数据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去改变教育教学是当下的研究方向。“互联网+”有意义,大数据有帮助,教育呼唤“互联网+大数据”带来的质变。 五、“互联网+”改革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中的主导因素,如果没有教师的理念转变和专业发展,再宏大的教育变革也只能是空话。 1.“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 国务院参事汤敏就“如何用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进行了探讨,汤敏先生从对乡村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开始讲起,以“一乡村中学与人大附中同堂上课”和“田东上法初中双师教学课堂”为例,分析了基于互联网的“双师教学”的特点,并给出了建议。汤敏认为,应该把“双师教学”模式与国培、省培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课程设置要求和各地课本版本安排,在全国、省区内分别都找出一批优秀教师,把他们的课全程录制下来;对参与录制课程的学校、有一定的激励;开展多层次、多学科和多方式的培训试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将录制的优质课堂传播出去,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乡村教师培训的目的。[14] 2.“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陈颖老师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陈老师以西城区教师研修网为例,介绍了西城区教师研修网的基本情况、教师网上研修的几个基本要素(平台、资源、活动和组织管理),着重讲解了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促进教师自我 反思 和同伴互助、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促进群体学习和行为改进以及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丰富网上学习资源等三个问题。[15]目前西城区教师已经实现了网络研修的常态化,陈老师认为“教师网上学习是如何进行知识建构的、大量的网上研讨数据能否作进一步提炼、影响教师深层学习的因素是什么、如何促进教师的深层学习”等这几个问题将是未来研究需要突破的问题。 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了下一代人才的质量,汤敏参事和陈颖老师都对“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给出了具体的做法。针对当前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既要考虑“双师教学”的人力做法,也要有“混合式学习”的技术做法,既要有“双师教学”的合作思维,又要有多元化学习、时时更新教师知识的观念;教师可能无法改变教学的物理环境,却可以借助“互联网+”延展自己的学习空间,从而实现更大程度的进步。因此,“互联网+”环境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植入“互联网+”的基因,教师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技能。 六、“互联网+”促进同伴教育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石义琦教研员认为,同伴教育是指建立有相互认同感的社会关系主体之间共同分享信息、知识和观念,相互传递思想、情感,以唤起感情上的共鸣,促进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达到相互感染而奋发向上的一种教育方式。教育技术促进了同伴教育的开展。石老师以“南山教育综合服务大平台”和南山“课堂重构”模式作为案例,分析了互联网对同伴教育的支撑,认为网络提供了人性化的交流平台,为孩子们搭建展示的舞台与交流的空间。南山区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构建了南山“六学”同伴教育课堂,即“教师导学、个体自学、同伴助学、互动展学、网络拓学和实践研学”,同时在同伴教育区域基本模式基础上,构建了各具校本特色的变式模式,比如:基于智能学习的平台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基于APP的游戏化学习与创客学习模式、基于MOOC的翻转学习模式等。[16] 随着QQ、微信等媒体技术的逐渐成熟,同伴教育变得越来越具有可行性,“互联网+”成就了教育服务;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教育APP的常态推广、MOOC翻转学习等都会成为学生的同伴,真正实现“互联网+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 七、结束语 综上观点不难发现,无论是互联网对于教育、课程、教学,还是学校的组织结构,都可以集中一个观点来概括,那就是“互联网+”对教育和教学带来了创新和变革,“互联网+教育”促进了教育形态、学校组织结构和教学范式的转变,也促进了课程、学习方式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但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物理变化,而是一种化学变化,化学的反应会改变物质的形态和性质,正像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光巨教授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所说的:期待“互联网+教育”变成一个化学效应,减少负面效应。无论是任友群的“伴随式评价”还是朱雪梅的“多元交互式评价”,都离不开“互联网+”的逻辑支撑,但是“互联网+”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用来支撑评价的工具,“互联网+评价”是对传统教育评价内容和形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是智慧的、是自适应的,是“化学变化”也是“生态变化”。 “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17]。基于MOOC、SPOC模式的学习效果超于传统课堂,网络教育的奇点可能临近了,信息技术的变革教育的威力可能要爆发了。[18]但是“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既有新的机遇,也要面对新的挑战。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也需要冷静应对,既不能坚守避战,也不能任由互联网“肆意妄为”,而是应该从教育变革的真正需求出发,抓住机遇,直面挑战。 这是一个跨界的时代,大数据、智慧教育等新的技术和概念层出不穷,“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 [2]柯清超.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3]__民.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4]钟秉林.互联网教学与学习革命.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5]余胜泉.互联网时代的学校组织结构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6]孙众.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范式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7]李晟宇.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课程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8]李栋.基于科普融合创客的创新教育[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9]任友群.伴随式评价:变革的先导[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0]朱雪梅.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转型变革[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1]李奕.深化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移动互联[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2]杨现民.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3]魏顺平.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决策支持案例分享(国家开放大学)[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4]汤敏.如何用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5]陈颖.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6]石义琦.同伴教育:教育信息化新视角[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7]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N].光明日报,. [18]王涛.互联网变革教育的实践路径[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猜你喜欢: 1. 浅谈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论文 2. 有关网络教育论文 3. 关于互联网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4. “互联网+”形势下网络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论文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网络教育有了快速发展,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将其作为推动教育改革,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网络教育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网络教育论文题目(一) 1. 网络研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2. 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的概念、特征及实施框架 3. 财经类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 4. 远程开放教育数学课程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5. 探究移动平台教学模式在盲人按摩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6. 基于微博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探索 7. 硕士生精品网络课程自主学习的动力机制分析 8. 网络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对我国高校线上教育的影响与研究 9. 高等院校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开发 10. 应用于网络教育的大数据技术探析 11. 浅谈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 12. 语料库构建实用性与商务英语网络化的发展 13. 混合式教学在教育技术学公共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14. 网络游戏在网络教育中的角色探讨 15. 省级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6.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融合式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17. 病例驱动的“医院虚拟实习”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 18. 面向区域医疗协同的可扩展远程医学教育系统设计与实现 19. 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在中药炮制学教学中的应用 20. 开放教育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满意度影响因素 21. 运用网络技术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22. 网络视频课件在药理学实验教学的应用 23. 基于CiteSpace的网络教育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24. 网络课程开发中教学设计人文化的实践 25. 网络机房与校园网接入的设计方案研究 网络教育论文题目(二) 1. 我校网络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 “互联网+”背景下远程教育教师的心理反应与调试策略 3. 网络教育背景下多媒体电教设备的使用与管理探析 4. 浅析智慧教育模式在高校教育中的搭建及运行 5. 网络环境下知识建构模型对比研究 6. 成人网络教育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7. 借鉴微课教育功能创新网络德育工作 8. 远程教育高校以党建工作促进师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9. 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支持服务系统构建 10.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下中小学教育网站安全防护研究 11. 美术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 12. 成人网络教育的学习监控策略初探 13. 校园网络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4. 对网络在线教学平台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15. Java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 16. 网络环境下“90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17. 网络环境下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研究 18. 网络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19. 现代远程教育融入传统成人教育的模式研究 20. 农村老年教育网络构建的实践与探索 21.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计算机教学创新思考 22. 生物化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实践探索 23. 基于云平台的口腔内科学微课程开发应用 网络教育论文题目(三) 1、网络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和探索 2、网络环境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路径探析 3、临床实习生医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4、基于新媒体的管理机制在高校学生党员再教育中的应用探讨 5、小学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的融合 6、基于网络技术条件探讨中职政治教学策略 7、网络游戏对教学活动的可借鉴性研究 8、网络学习空间中交互行为的实证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 9、泛在学习视角下网络学习空间的创新应用模式 10、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1、远程开放学习者网络交互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12、“微课”教学模式下的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13、网络教育中虚拟现实技术在机械学科的应用 14、基于Moodle平台《建筑测量》网络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15、网络模式下的大学英语写作多单元评价模式的构建 16、动漫、游戏等网络流行文化对青少年审美取向的影响 17、基于慕课教学理念的中西文化对比课程建设与实践 18、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机制研究 19、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探析 猜你喜欢: 1. 有关网络教育论文 2. 网络教育有关发展的论文 3. 网络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4. 网络教育浅析论文 5. 网络教育方面相关论文

趋势一,政府推动落实 “互联网加”为全国性,各地政府提出建设主方案,招标或者外包帮助企业做转型服务型企业,在今后长期“互联网加”实施过程中,政府扮演一个引领者与推动者角色, 符合政策成绩高的企业立为标杆,挖掘有潜力企业,在将来发展成为“互联网加”型企业。趋势二,互联网加”服务商崛起,出现一大批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第三方服务企业,这些企业以互联网企业为主,传统企业逆袭成为“互联网加”服务商,从服务角度讲传统企业转型为“互联网加”服务商也是一种转型。趋势三,“转型红利”期第一个热门职业会是“互联网加”,社会及行业需要会催生大量专业技术从业者,这个职业群体构成会是成熟技术人员及运营人员,更多是通过培训上岗人员

互联网对俄乌战争的影响研究论文

这两天网络上都是关于俄罗斯和乌克兰战争的新闻,网友形成了观点鲜明的两派。网络舆论虽然左右不了政治,但却对现实会产生诸多影响,因此我也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观点往往是受立场影响的,但立场本身说起来简单,而真要在认知上厘清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谓立场就是利益,首先是个人的利益,然后可以依序扩大到家庭的利益,亲友、团体的利益,故乡的利益,祖国的利益,当然还可以上升到人类的利益,地球的利益,如果有外星人入侵的话…… 在这些个利益中间,个人的利益似乎是我们最不容易搞错的,但事实上也未必。因为现实中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我们依据有限的信息并不能清晰地判断怎样的选择对我们是最优的。 比如,对学生来说,如何选择文理科;大学毕业后选择什么样的工作;选择我们的人生伴侣更是关系到后半生的幸福。但是,所有这些,我们很难说都做出了最优的选择。 但是,不管我们做了怎样的选择,我们都会认为自己的选择是遵循了自我利益最大化的标准。 这正是我不同意许多网友观点的地方:当对方的观点和我不一致的时候,就认为对方的立场有问题。当然,不排除有这种情况,但不能对此泛化。 有的人也许领了外国人的“工资”。有的人也许亲朋好友在俄罗斯或乌克兰,或者自己就在这些国家读书、工作,或者还有一些其他的渊源……。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那就真的是罪不可恕了。如果是其他情况,那还是可以体谅的。 除了这些少量的特殊情况,我们应该相信,利己是人类的天性,而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与小团体、大团体,以及我们的祖国是绑在一起的。 但是,即便立场是一致的,观点也会出现大相径庭的情况。 首先,对于俄乌战争这个事,我是站在俄罗斯一边的,但是先让我们来看看另一边的观点。 不考虑那些过于偏激的观点,反对的观点主要有这么几条理由: 1、俄罗斯欺侮过中国; 2、乌克兰帮助过中国; 3、俄罗斯在二战及以后欺侮过东欧及原独联体的一些国家,意思是它的本性有侵略性; 4、乌克兰是主权国家,入侵主权国家不论是什么原因都是一种恶,因为它给其他国家树立了一个坏的榜样; 5、战争本身是一种恶,它体现的是一种强权,强权本身也是一种恶。 这些理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利益上的,主要是历史上曾经对中国造成危害;另一个是道德上的,道义上侵略就是一种恶。 相反的观点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不应该从道德上去分析问题,而应该从利益上去分析问题,凡是对目前的中国是有利的,我们就应该去主张。 这种观点本质上是对的,但是,它的问题是将道德观点与利益观点对立起来了。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正致力于推行人类共同体建设,因此外交政策必须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或者说拥护道德正义符合国家的利益。 然而,这一战争行为与我们国家一向主张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完全相背的。 但同时,近年来,中国受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强大的竞争压力,甚至这种竞争压力在美国直接表现为现实冲突,从贸易战到技术战,再到金融战、舆论战、网络战,甚至有引发热战的风险…… 俄罗斯虽然没有与中国结为盟友,但很明显我们具有共同的敌人。俄罗斯的存在为我们大幅减轻了西方的压力,使得我们在应对美国及西方势力挑战中有了更大的底气。 在这里,现实利益似乎与道德正义发生了极大的冲突。因此,很多网友,甚至一部分学者公知公开倡议,谴责俄罗斯的侵略行为。 我们先从道德上进行分析,俄罗斯发起的这场战争到底是不是正义的? 用一部分网友的观点来看,只要是战争就不是正义的,何况是侵略一个主权国家,关键是这也和我们国家主张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悖。 但是,如果俄罗斯没有发起战争呢,如果我们回到五天前,那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俄乌之间的这场冲突。 很多并不怎么关心时事的网友也许并不清楚这场冲突的来龙去脉,但这两天的报道铺天盖地,只要是稍微持正一点的网友应该都能了解,这场战争其实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逼出来的。 苏联在解体之前同意两德统一,美国同意北约绝不向东扩展一寸。但事实上,苏联解体,北约五次东扩,导弹已经架到了俄罗斯的家门口。 对这一点,我们是深有体会的。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尽管他号称不针对中国,但这在国际社会上也就是一个笑话,哪怕是最幼稚的公知也不会真的相信吧。 俄罗斯在国家安全受到现实威胁的时候,它应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有点像国内这几年在网络上讨论得比较热闹的正当防卫一样。什么是正当防卫?要受到怎样的侵害程度才可以正当防卫?怎样的防卫才属于正当的范畴,而不会被指责为防卫过当? 这些问题,法律上自然有明确的界定。但是,作为国家之间的争端却很难有公论,尤其在话语权由西方所掌控的情况下,俄罗斯要通过谈判获得正义是非常困难的。 看看西方国家的媒体如何报道中国,我们就应该明白,如果没有实力,你就没有任何话语权。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同情俄罗斯的处境,但它究竟应不应该发动战争呢?我们应不应该谴责它的这种行为呢? 其实,回答这个问题最经典的版本还是我们外交部的观点,“各方应通过谈判形成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机制,俄罗斯的合理安全关切应当得到重视和解决”。 这里有两层涵义:一是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这看上去是批评俄罗斯,但实质是批评美国,因为要和平,所以国际社会应该多做有利于和平的事,而美国和部分西方势力却不断火上浇油,巴不得战争打响,可以拖垮俄罗斯。 二是俄罗斯的合理安全应该得到重视。这是直接对俄罗斯的支持,但也是在提醒俄罗斯,不要关闭和谈的大门,因为事实上战争对俄罗斯而言也是最坏的一种选择。 这个观点既避免了跟随美国等西方势力,直接批评我们的伙伴,同时也再次清晰地表明了我们热爱和平的观点,当然,这个观点也避免了与乌克兰的直接对立。 那些大谈道德的公知,真应该好好学学。我真希望他们的立场是没有问题的,而仅仅是因为政治的不成熟。

我认为应该是可以的,因为俄罗斯现在根本没有用全力。

目前还不知道战局会不会迎来反转,双方的战争已经持续了大半年,此消彼长。

根据国际媒体报道,乌克兰方面宣称通过网络攻击的方式瘫痪了俄罗斯2400多个网站,对于这个消息报道以来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这一方面来看的话俄乌争端这个战局将失去平衡,那么俄罗斯在这次争端当中可能会丧失有利地位,虽然俄罗斯的武器系统在当今世界非常强悍,但是俄罗斯的一些军用网站如果遭到攻击直至瘫痪的情况下,那么在本次战争当中俄罗斯将承受巨大的压力。随着俄乌争端不断的发酵,世界的形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次争端当中乌克兰方面并没有做出相关方面的妥协,而且乌克兰总统责令司机根本就不想与俄罗斯谈判,这就足以见得乌克兰方面肯定要与俄罗斯将这次争端进行到底,只有这样才能够炮灰俄罗斯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同时加上网络攻击就能够使他们的一些网络系统瘫痪,这样对于俄罗斯作战来说影响是巨大的。俄乌争端的战局会带来反转对于现代战争而言,网络攻击就是一个常规化手段,而乌克兰方面宣称已经将俄罗斯2400多个网站进行攻击并置瘫痪,那么这种情况对俄罗斯是非常不利的,如果这些系统得不到相应的修复俄乌争端的战局会带来反转,从而让俄罗斯在本次战争中会失利,不过本人相信俄罗斯超强的军事实力是能够应对来自乌克兰方面的一切压力,而乌克兰也只是想通过这方面来减缓俄罗斯的进攻速度。总结总的来说,俄乌争端不断的升级导致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次争端当中很多国家出现了能源危机和经济危机,毕竟战争对世界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也希望俄乌争端能够尽快平息下来,这样对于两国人民和世界的经济有着很好的帮助。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