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微信人际关系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4-07-03 21:23:44

微信人际关系的论文题目

微信可以进行语音聊天,老人,父母都有人用。

一开始,我见周围的人都在使用这个网络工具,但是我并不了解大家口中的微信到底是什么?所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也去申请了一个帐号,慢慢的去了解微信风靡的原因,结果在这之中,慢慢的,我好像也开始喜欢使用微信了呢!因为它有 许多的功能,比如说:我们可以得知朋友现在的近况、也可以在他们生日时为他们最即时的送上祝福、还有,我们可以在别人的文章下面给一个赞、给一个赞同、或是和好朋友玩互戳的游戏,联络感情。在各方面看来都是个是个很方便的APP。有很多的时候,我内心的千言万语不知道要该如何 表达时,就会透过微信来和大家分享我的心情,而且,我很喜欢在发完文章时,有人可以给我一个赞,因为这个小小的赞同,常常会让我有一种被肯定的感觉,并有着愉悦的好心情呢!所以我也常常给别人一个赞,让每个人都有和我一样愉悦的感觉!平时,我除了会自己发表文章,也会去浏览朋友们的近况,了解他们最近过的好不好、或是开不开心呀!并在他们情绪低落时,给予简单的问候!上次,我还透过微信,找到一位我多年不见的好朋友呢!但 是因为微信的方便,也造成了许许多多的麻烦,像是我们常常使用分享功能,让朋友知道自己曾到过哪些地方游玩,却是不小心的一点一滴像坏人透露自己的行踪;或者是自己的隐私,在自己不知情的状况下,已经被所有的人一览无遗了呢;甚至还有人,因为沉迷于微信里多样化的游戏、功能,而完全离不开自己的手机 呢!深受大家所喜爱的微信,虽然有好,但也有坏,我们要有能力去判断他的是、非、善、恶,才不会一不小心,就影响到自己的人身安全、或是自己的隐私了呢!

微信的“利”,数来数去只有一个,就是知情、言论与通信更方便了。比如,陈独秀与小姨子高君曼偷情,多少年来没什么人知道吧,但王宝强老婆的偷情,却是全球人都知道了。这就是网络与微信的好处。现在任何人发表意见也是如同放个屁那样简单了。通信交流就更别提了:考试时作弊,帮助作弊者居然可以在远离考场的地方。技术的这个进步是不是上升途中的飞跃?是不是冲向顶峰的最后一跃?这一跃是不是越过了顶峰,落脚在下坡道上了呢?答案只能由“弊”来回答。微信的“弊”其实是由“利”引发出来的。我们都知道,最大的“利”是恰当的“度”。比如喝水对人体有利,是指在干渴的情况下,如果喝水已经喝到腹胀作呕的程度,喝水还有利吗?所以喝水喝到恰当的度,才对人有利。再比如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是说有些人不懂得把握人际关系的“度”。同样,知情、言论与通信的顺畅的有利性,也是有个度的,顺畅到过了这个度,利就转化为弊了。

有利则有弊,虽然微信对人际交往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网络成瘾必然伴有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障碍。一些人因为使用微信朋友圈,而冷落了现实中的亲人,朋友。甚至发生家庭矛盾。微信所表现出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比如部分微信用户使用虚假信息与他人交往,使得微信交友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导致现实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真诚性的怀疑和自身真诚性的缺乏,进而影响与他人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微信交往具有匿名性特点。网民以为对自己的言行无须承担任何责任,他们往往在言语上非常直接坦率。当一个人的某种行为习惯养成之后,可能转换成个人的人格特质。微信确实是方便了人与人间的联系,这点不可否认。但是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它疏远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是事实。人世间的情感与沟通,我们还需要在现实中表达与抒发,面对着冰冷的屏幕,我们永远也无法完全感受人世间一切感情。 大部分微信用户不乐意使用微信与陌生人交流,原因是微信所提供的网络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相对于现实环境来说,微信虽然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交友方式,但是虚拟网络环境容易存在信息虚假的问题。因此导致了众多微信用户对微信交友保持着一种谨慎的态度。 众所周知,网络具有极强的诱惑力,令无数的微信用户深陷其中,但有不少人因为上网造成自己与周围的人关系淡化,甚至造成紧张气氛。总的来说,网络现已和我们形影不离了。但我们毕竟是生活在现实的社会里,微信虽然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方便,但未必能使人心灵与心灵之间的距离更加接近。因此利用微信扩大我们的人际关系时,也不要忘了和自己身边的人进行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这样才有益于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才可以更加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微信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论文题目

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怎么样的呢?因为现在的新媒体就是一种潮流,所以大学生的交流往往是离不开新媒体的呀。

社会中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大学是社会的幼儿园,也是半个社会,因此我们大学生同样离不开与人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大学里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学到的书本知识,更应该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 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是要意识到他人的存在,理解他人的感受,既满足自己,又尊重别人。下面有几个重要的人际关系原则:1、人际关系的真诚原则。真诚是打开别人心灵的金钥匙,因为真诚的人使人产生安全感,减少自我防卫。越是好的人际关系越需要关系的双方暴露一部分自我。也就是把自己真实想法与人交流。当然,这样做也会冒一定的风险,但是完全把自我包装起来是无法获得别人的信任的。2、人际关系的主动原则。主动对人友好,主动表达善意能够使人产生受重视的感觉。主动的人往往令人产生好感。3、人际关系的交互原则。人们之间的善意和恶意都是相互的,一般情况下,真诚换来真诚,敌意招致敌意。因此,与人交往应以良好的动机出发。4、人际关系的平等原则。任何好的人际关系都让人体验到自由、无拘无束的感觉。如果一方受到另一方的限制,或者一方需要看另一方的脸色行事,就无法建立起高质量的心理关系。最后,还要指出,好的人际关系必须在人际关系的实践中去寻找,逃避人际关系而想得到别人的友谊只能是缘木求鱼,不可能达到理想的目的。我相信,受人欢迎有时胜过腰缠万金。大学里的人际关系相对比较单纯,因此如何处理好与老师、同学间的关系成为我们首先应该学习的。一、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1.如何处理与寝室同学的关系 寝室人际关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由于彼此之间的生活习惯不同,致使生活在这一团体中同学感觉特别别扭,很不舒服。有的同学被室友孤立感到很苦恼。“也不知怎的,可能是我不大注意自己说话方式。我感到大家开始用讽刺的口吻跟我说话,我可能无意说了那位同学,大家就一起帮她,我感到很苦闷,觉得回宿舍也没意思,就怕说错话引起更大的麻烦,所以每天很早起床,背着书包到教室看书,晚上很晚才回宿舍,有时即使看不进去,也不愿意回宿舍,就围着操场逛,一圈一圈,一直到快要熄灯了才回宿舍。”生活在同一寝室的同学也难过,“我们宿舍的一位同学很过分,不过他现在已经被孤立了,但我现在也很发愁,因为宿舍气愤不好,形成对立的局面。其实,我觉得那位同学也不是一无是处,也很想和他说话。但是大家都不理睬她,我若主动与她好,势必也造成那样的结果,不被大家理睬。”还有一部分同学,即使没有这种情况,也觉得在宿舍不是很开心,“我们宿舍关系还可以,没有争吵,但大家都很客气,没有思念话好说,觉得听闷的。”这可能是大学生都可能遇到的问题,怎样处理同宿舍同学间的关系呢? 首先、要正视这一问题。多找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及对宿舍人际关系造成的影响。因为交往的频繁,同学个性的差异,造成各种摩擦和冲突,寝室矛盾突出地表现在各种各样的小事中;乱扔垃圾、制造噪音、一些小钱、随便吸烟、作息紊乱、言论霸权和亲密过分等,若自己不妥善的地方,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性,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以他人可以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进行。 其次、争取多沟通交流,不要因为大家有些误解而避免交流沟通,而应主动与大家沟通,参与大家的讨论和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消除彼此之间的误会,加强相互理解和信任。 其三、心胸宽广,对别人多加理解和包容。一个新世道的大学生应海纳百川,多吸收别人的优点,对他人的缺点,则应多加理解和包容,平时对一些生活中出现的鸡毛蒜皮的纠纷,不要太耿耿与怀,该忘的忘,该原谅的原谅,该理解的理解,不要太放在心上。所谓“大事聪明,小时糊涂”。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做主要的事情上,比如搞好自己的学习。其四、严格要求自己。在宿舍也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多多帮助舍友,哪怕是提水、嘘寒问暖这样的小事。从我做起,努力营造温暖、和谐、快乐的宿舍氛围。 再次、真诚地对待他人。人总是无意识中遵守人际关系互惠原则,你袒露真诚程度,会得到相应的回报。有的人害怕自己的缺点被别人看到会影响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并不喜欢一个各个方面都十分完美的的人,而恰恰是一个各方面都表现优秀而又有一些些缺点的人最受欢迎。所以你不用在意自己的缺点,对这点要有足够的信心。 最后、发自内心地赞美他人,学会欣赏,赞美他人,每天至少说一句让人感到舒服的话,比如:“你太棒了!”“你这个发型很好看!”这种赞美的话语会被赞美着带来快乐,引起积极的情绪反应。情绪具有传染性,即也会传染给周围的人给周围的所有人带来快乐,“快乐”,则会消融人际关系的僵局,使寝室关系变得很融洽。2.如何处理与其他同学的关系 首先、学会微笑。在校园里,随时随地都可能会碰到同学,遇上不太熟的,微笑面对,注视对方,点头而过,就已经够了。遇上比较熟的,还可以问候一两句。微笑是一个符号,一个表达“我喜欢你,我喜欢认识你,我喜欢和你接触”的符号。在物质世界里有能量守恒定律,在情感世界里,同样也是能量守恒的,你怎么对别人别人就怎么对你。 其次、不要太顾面子,这是指你当遭遇我们不会、不懂、不知的事情时,我们要虚心为怀,敢于承认。任何掩饰、回避、隐瞒的态度与行为都是有损人际关系的,因为人际关系需要的是真诚。 第三、不带情绪,当我们对某个同学或某件事情,某个要求有不同看法,心中不快时,要提醒自己,“外界是外界,我是我”,我应当在情绪上独立与外界,不经受到外界的影响于干扰,保持稳定与镇定。这是极其重要的!很多同学间的矛盾引发的吵架,打架事件就是因为这些同学在面对事情时太过冲动,无法理智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引起的。因此,我们要对自己的所有情感负责,哪怕是看起来明显是他人激惹我们的,也是如此,这才是一个充分自尊者的心理健康。 第四、勇于说“不”。这很重要,只要我们不带情绪的说“不”,就是一中理性的决定。这中规定是有影响力的。最忌讳的是,我们不快乐,同时又遵从他人,带上不开心的情绪去做违心的事,说违心的话,时间一长,我们就会迷失自己。时间久了会犯削足适履之错误。 第五、独立先与关系。不要把关系当成是救命稻草。凡遇问题、困难,首当其中,应当设法求诸于自己来解决,来克服。如果把自我弱化了,总是渴求外界给予我们关爱、指示、安全、那么,我们就永远只能是一个害怕风险,没创造力的孩子。而过于依赖他人的关系又是不长久的。我们很多女同学之间的关系就太过于亲密无间,太过于依赖对方,这样只会给双方带来压力,带来束缚,没有距离的右倾只会让双方窒息。 第六、我们心中有别人。这时候的别人,不是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而是别人的需求值得我们关注,别人的痛苦值得我们同情,别人的特长值得我们学习,别人的困难值得我们帮助,我们并不为了搞好关系才这么做,我们可以帮助一个与我们武官的人,我们也可以同情我们的敌人。我们可以想异端学习,也可以理解哪怕是罪犯也有他的需求值得我门关注。二、如何处理与老师的关系 在大学中,老师扮演着多个不同的角色,文化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前途、人生道路的引导者,学生的心理医生,学生的知心朋友等等。所以,我们还要处理好于老师的关系。 第一、尊重老师的劳动,上好每一堂课。尊师,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发自内心最深处的敬意。课堂教学需要得到每一位同学的认同与支持。做到最起码的不迟到、不无故旷课。 第二、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严格按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办。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老师会教我们很多知识与做人的道理,做为一名学生,虚心听取来势的教诲并严格按老师提出的要求办事不仅是对自己的一种责任同时也是对老师劳动的一中尊重,也会给老师最大的安慰。 第三、对老师要有礼貌。路遇老师,要面带微笑、主动、热情地打招呼。老师去宿舍,应起身迎接,停止正在进行的游戏或其他事情,听候老师指示,老师离开时,应起身相送。骑车遇到老师时,要主动下车。 第四、老师发言时,安静认真地听,不要乱鼓掌,喝倒彩,交头接耳。 第五、对老师有意见,要通过正当的渠道提出来,不得当面顶撞、漫骂,犯错后,正视老师的批评。 第六、进出门口、上下楼梯时让老师先行,接受老师送的物品要起立双手接过,不乱拨打老师的电话,扫地时老师路过要停止。 第七、外出一定要按程序请假第八、要起立回答老师的问话。要注意听、要谦虚、学会使用谦和的敬语。 第九、要为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见到老师有困难要主动帮忙自己改下吧~

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不可或缺“现在不少新毕业的大学生沟通能力比较欠缺,在书面沟通方式上,有时写个通知都写不清楚;在表达能力上,也不是很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比较清楚地表达出来。这是在机关工作的同志比较多的一个感受。”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在《中国高等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专家论坛上,呼吁教育界,应该重视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普遍缺失沟通能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朱院士表示,从工程教育的角度,沟通能力尤为重要。在你申报项目的时候,除了项目本身要具备科学性、可行性等以外,如何能让有关人员或审批机关了解和接受这个项目,就需要你具备一定的说服能力。另外,搞工程与搞基础科学不同,在基础科学研究中,个体的活动较多,而在工程研究中,更多地表现为团队的活动,团队成员间能否很好的沟通与合作直接关系着工程项目的成败。朱院士分析说,在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应该包括思维能力、技艺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这四种能力的培养。而沟通能力包含着表达能力、争辩能力、倾听能力和设计能力(形象设计、动作设计、环境设计)。所以沟通能力看起来是外在的东西,而实际上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它关系着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品德。朱院士认为,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欠缺与中国的教育方式有关。在家庭教育中,尽管许多父母在生活上对独生子女很娇惯,但是并未真正与孩子平等相处,去鼓励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更多的是以长辈自居进行说教,使孩子处于一种思想压抑的状态,也更谈不上有意识地教育孩子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了。在学校教育中,通行的是灌输式的教育,基本上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而且多数教师并不喜欢同学提问题,也不太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造成学生缺乏沟通的主动性。即使是学术活动,更多的是学术报告,很少有自由讨论和辩论的时间,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活动。比较国外的教育,朱院士说,我国的大学没有开设沟通课程,而国外的大学里被称为communication的课程已开设的相当普遍。他还回忆在前苏联留学时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大学5年里的考试全部是口试。他说,口试是对思维和表达能力的一种很好的锻炼。他记得有一次口试,老师提的问题与书本毫不相关,虽然他一道也未回答上来,但老师根据他平时的学习情况仍然给了他5分。“实际老师是想了解你的知识面和与专业有关东西的掌握”。朱院士说,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有了独立的思想,再鼓励他去表达出来。他同时建议,在大学里应逐步开展直到普遍开设沟通课程,并作为必修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加强沟通的实践,包括师生间和生生间的沟通;教育界要对沟通能力的培养引起重视,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培养相关教师和设立专业;沟通能力的培养应逐步从中小学抓起。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成为心理问题首因针对朱院士提出的大学生沟通能力欠缺的问题,记者在对一些学校的采访中得到了一些心理学教师的认同,他们表示,现在由于一些大学生不善于沟通或不会沟通,在人际关系上反映出的矛盾更加突出一些。在某大学举行的一场研究生辩论赛上,双方正在为“学历和能力那个重要”而唇枪舌剑。但是,这种友好的争论却因有的辩手因肢体语言使用不当,慢慢地转变成了正反双方的相互蔑视甚至是个人攻击。在评审官的制止下,一场本是提高沟通能力的活动却因不会沟通而流产了。中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工商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林永和教授说,这件事引起了我们对研究生教育的反思。说明一些同学缺乏团队意识,缺乏对别人的尊重,缺乏起码的沟通能力和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从我校对研究生的一份调查统计来看,‘在经常不能与别人和睦相处’一项中,表示非常同意的占,比较同意的占,说明有 12%的人不太能与别人和睦相处。在‘感到自己受到别人的排斥和冷漠’一项中,非常同意的占,比较同意的占,两者相加是 。”林教授说。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查晶副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北大因不善于沟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在本科生中更多地表现为来自宿舍的矛盾。许多来自城市的孩子,过去都是自己独处一室。上了大学后,至少4人一屋,免不了发生各种矛盾,相互间又不能包容和谅解,致使矛盾激化,有的家长也被卷入进来,直到系里或学校出面加以解决。北京理工大学学生工作处刘翼灵老师也说,宿舍关系紧张的不在少数。而据林永和教授介绍,在某所著名大学,因宿舍关系紧张,曾发生过两名博士生的决斗事件,结果两败俱伤,一人惨死,另一人变成了植物人。在北京的一所民办大学,也发生过宿舍群殴的人命案。“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的确不容乐观。北京市曾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连续搞了3次较大规模的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或交往不良成为诱发心理问题的首因,占了40%以上,已经超过了择业的压力、学业的压力以及与异性交往的压力。”林教授用调查数据证实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说,所谓沟通,就是一个信息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所享用,满足彼此需要的过程。在信息沟通的基础上,如果遵循一些社会准则、法律原则以及基本的行为规范,就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可持续性的人际关系。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说,沟通需要艺术,需要技巧,需要幽默,需要化解,需要调查研究,需要知识储备,而这些都是大学生所欠缺和亟须弥补的。现在大学生或研究生在人际关系上适应不良,主要表现在:一是不想沟通。多为一些性格内向的人;二是不善于沟通。缺乏沟通的基本常识和礼节;三是不利于沟通。因道德品质有缺陷,在沟通中总是为满足自己的需要。沟通课程并未普遍开设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欠缺已引起了一些大学的重视。在北大,面向各院系开设了“人际关系与沟通能力”的选修课程,从大一到大四的同学都可选修。这门课是以小组做游戏的方式进行。在一个设定的场景下,比如在宿舍里,已经熄灯了,有的同学要睡觉,有的却在发短信,有的在用电脑,同学之间通过设计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方式进行沟通,达到相互谅解,而不是互相伤害的目的。“这种轻松活泼的以聊天为主的上课方式,不仅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他们选课踊跃,而且比单纯的讲授方式更加有效。”查晶老师说。在北京理工大学的社会工作与心理系,开设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提升小组”(也叫团体辅导小组)的必修课程。课程共有7次,每次一个半小时,也是以做游戏的方式进行。在真诚友好的气氛下,赞美、倾听、说服、拒绝、语言表达、表情、语态、肢体语言,各种有利于沟通的行为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但是,被采访的老师也承认,专门为提高沟通能力的课程在大学并未普遍开设,即使有沟通课程也仅是选修课而已,没有作为必修课。而理工科院校的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往往没有时间上此类选修课程。其实他们更需要补上这一课。从提高表达能力来说,辩论赛或演讲比赛是一种很好的课外活动方式,虽然现在在大学里,辩论赛很流行,但多是能言善辩者的“游戏”,不善交流的学生只是“望赛兴叹”罢了。■新闻链接任何能力都是在后天的学习、塑造中获得、提升的,沟通能力也是如此。沟通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要提高这种竞争力就需要:用理论武装沟通。如开设《管理沟通》《人际沟通与礼仪》《公共关系学》等课程,加强学生对沟通重要性的认识;用言辞修饰沟通。要具有较好的言辞修饰、表达能力,要求我们博览群书,建立自身的语言词库,在言语沟通中提高言辞智商;用身体语言强化沟通。我们在日常交流中,在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同时,还在运用许多非语言的行为进行沟通,包括身体动作、姿态、仪容仪表等形式。这种通过非语言的沟通方式统称为“身体语言沟通”。管理界中所说的领导魅力就是一项很强的非语言的交流方式。■相关链接企业招聘看重大学生的沟通能力什么样的大学生最受企业欢迎?不少企业透露,在专业成绩相近的条件下,优先选择沟通能力较强的学生。有的企业直言不讳地说,对专业成绩要求不高,但沟通能力一定要过硬。再看看一些知名企业对职场新人的要求,“沟通能力”也一定在最重要的衡量指标之列。企业对沟通能力的关注度之高,莘莘学子自然不可能没有察觉。上海某职业顾问公司出炉的“2004年大学生职业发展调查”显示,%的学生认为“与人沟通、交往、相处的社交能力”是最能决定就业成功与否的因素,超过“专业知识技能”选项居第一。那么,沟通能力是否天生?职业顾问表示,沟通能力和性格有一定的关系,但性格可以通过后天的锤炼得到改善。下面提供几条培养沟通能力的途径,供大学生们参考。1.参加社团活动。学校社团是培养沟通能力的最佳舞台。社团常常和企业或其他社会机构联合组织活动,像演出、义卖、知识竞赛等。大学生可以尝试活动组织、节目主持、广告宣传等多种角色,获得丰富的社会体验;还能和学校内外各个层面的人打交道,小到借一间教室,大到去企业拉赞助,都要亲力亲为,使沟通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2.当志愿者。当志愿者是大学生锻炼沟通能力的又一途径。在国际艺术节、嘉年华、世博会、F1赛事上作为翻译、会场联络员、临时演员、组委会工作人员身份出现,可广泛接触世界各地的文化,学会和不同语言、不同国籍、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人士沟通交流。3.公司实习。利用寒暑假去企业实习,是培养沟通能力的传统方式。实习能使大学生熟悉公司文化,知道如何和上级、同事相处,等于提前补上了社会大学的课程,有未雨绸缪的功效。4.勤工俭学。部分勤工俭学方式也能有效锻造沟通能力。做家教时,如何让学生听懂你讲的课?如何让家长认同你?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大学生的沟通能力能得到提高。市场调查和促销是较有挑战性的项目,因为它要求大学生能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言辞富有说服力,这样受众才可能接受调查并购买产品。这种勤工俭学能有效打磨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真正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主持、礼仪也是考验沟通能力的项目,它要求大学生有亲和力、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强,不过参与面较窄,只有少数形象气质好的大学生能够从事。

大学生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人是社会性动物,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们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群体,重新整合各种关系,处理好与交往对象的关系便成为他们新的生活内容。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一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途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需要一颗宽容的心,需要真诚,需要主动性的积极交往,要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善用各种交际手段,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见。(一)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增进个人魅力社会交往中,个体的知识水平与涵养直接影响着交往的效果,良好的个人形象应从点滴开始,从善如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优化个人的社交形象。1.提高心理素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思想、能力、知识及心理的整体作用,哪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社交恐惧、胆怯、羞怯、自卑、冷漠、孤独、封闭、猜疑、自傲、嫉妒等不良心理,这些都不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大学生应加强自我训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态度进行交往。2.提高自身的人际魅力。应该说,每个个体都有其内在的人际魅力,人际魅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社交生活中的体现,这就要求在校的大学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仪表到谈吐,从形象到学识,多方位提高自己。心理学研究表明,初次交往中,良好的社交形象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随着交往的深入,学识更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大学生的个性培养,拓展自己的内涵。(二)善用交际技巧1.换位思考。这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很重要。如我们经常用,如果我在他的位置上,我会怎样处理?经常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处理问题,一切就会变得简单多了。 一般而言,善于交往的人,往往善于发现他人的价值,懂得尊重他人,愿意信任他人,对人宽容,能容忍他人有不同的观点和行为,不斤斤计较他人的过失,在可能的范围内帮助他人而不是指责他人。他懂得“你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得怎样对待别人”;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懂得“得到朋友的最好办法是使自己成为别人的朋友”;懂得别人是别人而不是自己,因而不能强求,与朋友相处时应存大同,求小异。2.善用赞扬和批评。心理学家认为,赞扬能释放一个人身上的能量,调动人的积极性。“赞扬能使羸弱的身体变得强壮,能给恐怖的内心以平静与依赖,能让受伤的神经得到休息和力量,能给身处逆境的人以务求成功的决心”。有报载,一位欧洲妇女出门旅行,她学会了用数国语言讲“谢谢你”、“你真好”、“你真是太棒了!”等,所到之处,都受到热情接待。真心真意,适时适度地表示你对别人的赞扬,赞扬要对人也对事,能够增进彼此的吸引力。要善于落落大方地说谢谢。我们经常认为特别亲近的人不需要说谢,太小的事不需要说谢,我们在生活中不太愿意直接表达我们的感谢,而是愿意记在心中。事实上,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感谢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与赞扬相对的是批评。一般情况下,应多作赞扬,少用批评,批评是负性刺激。通常只有当用意善良、符合事实、方法得当时,才有可能产生积极的效果,才能促进对方的进步。批评时应注意场合与环境,应对事不对人,不能对一个人产生全盘否定,这样会挫伤对方的积极性与自尊心,应就现在的一件事而不是将以前的事重新翻出来,措词与态度应是友好的、真诚的。3.主动交往。每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都需要有丰富的人际关系世界,并在这个世界里帮助与被帮助、同情与被同情、爱与被爱、共享欢乐与痛苦。在社会交往中,那些主动始发着交往活动,主动去接纳别人的人,在人际关系上较为自信,主动交往的稀少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自信,担心遭到拒绝,担心别人不会像自己期望的那样理解、应答,从而使自己处于窘迫的局面,伤害了自己的自尊。事实上,问题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因为人际关系中,双方都需要适应,需要人际关系支持陌生情境。二是人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有许多误解,如先同别人打招呼,在别人看来低人一等,“那些善于交往的人左右逢源,都有些世故,有些圆滑”,“我如此麻烦别人,别人会认为我无能,会讨厌我”等等。大学生的主动交往也很重要,特别是当面临人际危机时,主动解释,消除误解,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4.移情。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联系与沟通,情感的沟通越充分,双方共同拥有的心理领域就越大,人际关系就越亲密。移情不是同情,而是交往双方内心情感的共通与同一。人是经验主义者,对别人理解高度依赖于自己的直接经验,因此,自我经验的丰富,是理解与移情的必要前提。5、帮助别人。心理学家们发现,以帮助与相互帮助开端的人际关系,不仅良好的第一印象容易确立,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可以迅速缩短,使良好的人际关系迅速建立起来。日常生活中的患难之交正说明这点。所谓“雪中送炭”的心理效应,锦上添花就很重要。二 人际冲突及其调适每个人都希望生活能充满阳光,都希望友谊能天长地久,都希望人情能温馨美好,但生活总是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是在所难免的,我们总会发现曾经多么亲密的朋友、多么幸福的伴侣最终却分道扬镳、形同陌人。如何才能避免人际冲突的发生及人际关系的破裂,是困挠着每一个大学生的现实问题。人际关系的改善心理学家发现(D·Myers,1990),认清人际冲突或分歧的本质,并学会建设性地处理分歧或冲突,可以有效地减少人际关系恶化和破裂的发生。首先,我们必须懂得,由于每个人有其不同于任何其他人的经历,有自己独特的情感、理解和利益背景,因此,人与人之间出现不一致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无论什么样的关系,也无论交往的双方关系有多么深刻、情感有多么融洽,都可能出现冲突。因此,我们在同任何人交往的过程中,都应对可能出现的冲突有所准备。预计冲突是正确了解冲突,并建设性地处理冲突,避免在冲突中付出不必要的更大代价的最有效途径。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直接卷入冲突,那么在整个冲突过程中仍然保持冷静的理性是十分困难的。人是情绪化的动物,在人过于激动人心时候,思维会受到明显的干扰,很难保持对事情的正确判断。在激情之中作出对人际关系有害乃至犯罪行为的事是经常性的。在实际生活中,更多的人际冲突都是可以避免的。学会用移情的方式去体验别人为什么会像他所想的那样言行,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别人,避免判断的错误,也可以防止发生不恰当的体验和行为。对于已经发生了的冲突,如果处理得当,就事论事,往往不会给人际关系带来太大危害。心理学家经过研究,提出了解决冲突的有效步骤。实践证明,这些步骤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控制和消除冲突。这些步骤的具体内容是:第一,相信一切冲突都可以理性而建设性地获得解决;第二,客观地了解冲突的原因;第三,具体地描述冲突;第四,向别人核对自己有关冲突的观念是否客观;第五,提出可能的解决冲突的办法;第六,对提出的办法逐一进行评价,筛选出最佳的解决途径,最佳方法必须对双方都最有益;第七,尝试使用选择出的最佳方法;第八,评估实现最佳方案的实际效应,并按照给双方带来最大利益和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维持的原则给予修正。在人际交往中,掌握好交往的尺度,采取积极措施进行人际关系的维护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尽量避免争论。人与人之间的争论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争论往往都以不愉快的结果而结束。事实证明,无论谁赢谁输都会很不舒服。赢者当时可能获得一种心理满足,但很快会被人际关系恶化的阴影所笼罩,一时的满足心理会变得烟消云散。输者的心理挫折感更加强烈,往往会演化为人身攻击,对于人际关系是非常有害的,争论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第二,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会使他人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受损,尤其是一时面子上感到难堪。有时候只要稍稍改变一些方法,变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为间接的暗示和提醒,效果会好得多,这就是所谓的“坏话好说”的艺术。第三,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错误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当人际关系产生障碍的时候,承认自己的错误是明智之举。虽然承认自己的错误是一种自我否定,但是,承认错误会使自己产生道德感的满足;另外,承认自己的错误是责任感的表现,对他人也具有心理感召力,在此情境中的人际僵局会因此被打破。第四,学会批评。不到不得已时,决不要自作聪明地批评别人。但是,有时批评是不可避免的。这时学会批评的艺术是维护人际关系的重要策略。卡内基总结的批评的艺术是很值得借鉴的:批评从称赞和诚挚感谢入手;批评前先提到自己的错误;用暗示的方式提醒他人注意自己的错误;领导者应以启发而不是命令来提醒别人的错误;给别人保留面子。

微信人际交往论文题目

大学学什么?除了知识外,最关键、最基本的是人的能力,大学生应该培养各种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掌握信息能力、学习能力和自立能力等等。其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问题。大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交往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我们知道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 凶杀案",主犯马加爵,由于与同学产生了一些小矛盾,而走上杀人的道路。这件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为此,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希望通过对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交往的原则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从中领悟到交往的一些知识。结合这些特点与原则,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我们自身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能力的含义: 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种类:(1)表达理解能力 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还要让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达。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也能直接地证明其社会适应的程度。(2)人际融合能力 表明了一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人的可信以及可爱,它和人的个性(如内外向等)有极大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由它决定,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意味。(3)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独生子女的一大弱点是依赖性强,独立性解决问题能力差,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弊端,因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我以为,我们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培养自己与同学、与教师、与领导、与职工打交道的能力。与同学交谈,可以论争不同的学术观点,可以谈对社会现象的不同认识,在论辩中提高自己的思辩能力;与老师交谈,可以交流读书心得,理清不同的思想认识,可以从中受到启迪;与领导交谈,可以充分交流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见解,也许可以锻炼自己在领导面前不怯场;与职工打交道,你可以了解到他的工作状况和不同的心态。善于与人交际,你会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一、人际交往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1)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说来,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2)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处于青年发展期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代,在心理、生理和社会化方面逐步走向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一旦遇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容易导致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影响学习和生活。实践证明,友好、和谐、协调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对不良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和发泄。(3)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大学生情感丰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讨论理想、人生,诉说喜怒哀乐。人际交往正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方式。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可以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并产生对集体和他人的亲密感和依恋之情,从而获得充实的、愉快的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二、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1)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之大,信息价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人们对拥有各种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随着信息量的扩大,也在不断地增长。通过人际交往,我们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使自己丰富经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思想。(2) 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际交往,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自己对别人的认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彼此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认识了对方。同时,又从对方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中认识了自己。交往面越宽,交往越深,对对方的认识越完整,对自己的认识也就越深刻。只有对他人的认识全面,对自己认识深刻,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情、关怀和帮助,自我完善才可能实现。(3)人际交往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际交往是协调一个集体关系、形成集体合力的纽带。而一个良好的集体,能促进青年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如正义感、同情心、乐观向上等都是在民主、和睦、友爱的人际关系中成长起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增进学生集体的凝聚力,成为集体中最重要的教育力量。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积极向上的,反之,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健康的发展。三、大学生社交能力普遍偏弱在近日各高校举行的校园招聘会上,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员工的交际与沟通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主要动力,因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看重求职者的"情商"。面对用人单位开出的招聘条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受到了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日前一项针对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调查显示,有的学生认为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是"找工作时对自己特别有帮助的教育内容",大大超过了专业能力训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和心理素质教育()等其他知识能力。而在回答"通过择业你感到自己特别欠缺的素质是什么"时,选择人际交往能力的比例最高达,同样排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技能()、基础知识()等之前,位列首位。对自己负责的这个调查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已经成为求职路上的"拦路虎"。良好的社交心理素质与人际交往技巧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地接受系统训练才能习得。而目前,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恰恰是教育教学内容中的薄弱环节。多年来,学生长期在高考指挥棒下,过分注重追求成绩而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等其他素质的培养。进入高校后,学校也很少有专门的系统课程培训。所以导致很多大学生智商很高,情商却很低,往往处理不好如何与其他人相处、沟通、交流。而这些正是时下企业招聘时最为看重的能力素质,因此,给大学生补上这节课已经刻不容缓。中国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同时可以看出一般人在新环境中比较拘束,适应较慢.在异性和非同龄人面前会有所紧张,不够大胆,不主动交往,甚至有少数同学有自闭心理.人际交往能力和方法的欠缺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因之一。不少大学生缺乏交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的经验。他们想关心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人,可怎么也开不了口或词不达意,交友的愿望强烈,然而总感到没有机会。交往中想表现自己却不能如愿,内心想表示温柔,言语却是硬邦邦的,这些情况阻碍了他们和他人交往的顺利进行。但绝大多数人都知道社交能力的重要性,想有所提高.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就有交往上的需要。所以人际关系是得以生存、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也就是说,人际交往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相联结并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网络系统。二、人际关系的要素人际关系(交往)其实质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一般具备以下几方面要素。交往的主动性人们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不是一方领导另一方,而是双方都是活动的主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可碰到这样的情况,如你上街购物,虽然你可主动地选择某品牌的商品,但营业员也可主动向你介绍相关品牌的商品信息,供你选择。这就是说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每一方都是积极活动着的主体,所不同的是所处地位有主次而已。但即使处于次要地位的一方,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机械地作出反应,而是根据自己的要求,兴趣去理解和分析对方的信息并作出反馈,调整自己的言行,达到信息交流之目的。如在就医过程中,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来说,在诊治方面医生虽然是主动地下诊断开处方,但病人也并非是被动的,他也可向医生反映自己的病情,以及用何药甚至何剂量适合自己,医生根据病人的反馈来调节自己的诊治。交往的互益性单个个体的各种活动,虽然可能与外界有密切的关系,但不能称之为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必须是在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进行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一方发出信息会引起另一方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反应,这种反应反过来成为新的信息作用于前者。如一位护士对一位慢性病人讲:“这个病你比我有经验,所以还得多听听您的意见。”病人听后会自然作出积极的反应。所以,人们在影响他人的同时,也接受着他人的影响。交往的条件性在人际交往中,首要的条件是双方所使用的符号必须相同或相通,这是交往发生的必备条件。可以是语言符号,也可以是非语言符号。如符号不同可闹出许多笑话。例:一个外国人与本国人交往时,必须使用同一种或彼此都能理解的语言,或其他符号,否则易产生歪曲、误解。三、人际交往的功能获得信息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呈几何级数地增长,能直接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总是有限的,这需要人们以更迅速的方法直接沟通信息。如电脑上网,可以交友、购物、等。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信息就是知识,信息就是财富,有人由于获得了某一信息,而成为百万富翁;而又由于信息的滞后使你落后,甚至企业倒闭。在当今的护理工作中,更需要大量的信息,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才能使我们的护理事业不断发展、更新、壮大。心理保健的功能人们进行交往不仅获得信息交流,而且实现心理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交流。如:在交流过程中,双方对某一问题或某一观点都有相同的认知,双方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越说越投机,彼此成为力量汲取和情感宣泄的对象。大家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验,有时遇到好友有谈不完的话题,真是久逢知己千杯少,即使对方的某一观点不一致,也不会予以指责或排斥,而会采取接纳、容忍的态度。这说明他们在交往时彼此相容,心理上的距离很近,双方都会感到心情舒畅,愉快。因此,人类心理健康的适应,其实质是人际关系的适应。相反,心理病态,是人际关系的失调所致。如彼此采取消极、否定、排斥的态度,削弱了人际关系朝不利的方向发展,而产生分离性情感。如两人有矛盾,也不愿沟通。你看不惯我,我也看不惯你,彼此心理距离很大,易产生抑郁情绪及孤独寂寞感。如婆媳关系不和、夫妻之间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分歧,都会产生心理上的不良因素,有损心身健康。因此,作为护士我们在与病人交往过程中应该采取积极、肯定、接纳的态度。促进自我意识发展的功能榜样的力量促使人成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通过交往实现的,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会产生改变自我的兴趣、动机、能力、意志和行为。人在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认识自我形象,自我意识的发展也在不断交往中趋于客观、成熟、完善。四、影响护士交流的因素移情这个词是由西多普·利普斯(Thedop Lipps)于1909年首次提出的,他将移情定义为“感情进入”的过程。也就是说移情是从他人的角度去感受,理解他人的感情,是分享他人的感情而不是表达自我情感。简言之,移情是从对方的角度来观察世界,通俗地说—角色转换,我们医务人员应站在病人或病家的立场上去理解、思考问题。如:我们现在制定的一些制度是否从病家的角度去考虑还是从我们工作的角度去考虑。移情对于患者来说可产生积极的治疗效果⑴首先,移情可使患者减少被疏远的感觉和那种陷于困境的孤独感。当患者感到被理解时,就会感到自己还有存在的价值。平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最大的愿望在于被人理解,一旦彼此产生误解后,会产生不愉快情绪,甚至吃不下饭,睡不好觉。⑵移情有助于使患者感到他人对自己的关心,可使患者产生较强的自我接受感。有助于患者在困境中作自我调整。⑶移情能提高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如患者出现焦虑、紧张和悲观时,我们的护士给予支持、鼓励,并关心帮助病人,此时患者会尝试着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第二个主要交流变量是控制(Control)。在每次交流中,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人际交流中的一个内在成分。只要一个人影响他人他事,或被他人他事所影响,就存在着控制。患者是否对疾病具有控制感?我们不仅要考虑个人的感受,即所谓的“个人控制”。还要考虑人际间或相互间的感受,即所谓的“关系控制”个人控制:是人们在能控制环境对他们生活的影响时产生的一种感受。个人控制能增加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权利感,降低他们的无权感。分类:行为控制、认识控制、信息控制、回顾性控制关系控制:被认为是人们对自己与别人联系的一种感知,同时也是他们对自己能影响相互的性质和发展程序的感知。这类控制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作为个人特征存在的。通过交流,就会产生有效的人际沟通。分类:互补关系、对称关系、平行关系控制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⑴从患者的角度看控制无论病人是患了什么病,是严重的疾病,还是不太严重的疾病,均失去了个人控制,这是患者遇到的一个主要障碍。患者面对一个现实—他们不能完全主宰自己的命运,要动不能动,连个人生活料理都要别人帮助。疾病使患者的生活产生了不确定感,患者就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及安全需求都不能控制。因而出现了失控感,失控感使病人出现两种后果。依赖性:任何事都依赖于医务人员,有些事完全可以自己处置的,也不肯去做。对抗性:认为自己的疾病已无法治了,表现为愤怒,拒绝各种治疗,对事处置为对抗性的。此时作为医务人员(护理人员)应针对病人的心理及有关情况,帮助病人处理好这些问题。恢复控制感:评估病人失控制感的原因及有关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在病人能自己管理方面让病人自己支配。如:剖腹产病人,鼓励其尽早起床走动,个人卫生尽量自己料理。如:骨折病人,石膏拆掉后也要尽早锻炼肢体功能。在病人不能独立管理时,让他们以参与者的角色与医务人员共同处理。⑵从护士的角度看控制对医务人员(护士)来说,重要的问题不是失控,而是要找到与同行和患者“共同控制”的有效途径。关系控制对医务人员来说是首要的问题,通过分享控制,可消除个人的失控感,达到相互依存。信任包括不加评论地接受他人。为个人能依据他人交流行为的一种个人期望。信任在医疗护理中的应用当相互关系出现信任时可产生积极作用。信任有助于人们产生的一种安全感和与外界有联系的感觉。使人感到自己不是孤独的,别人都在关心他。信任可在相互关系中创造一种支持性气氛,这种气氛可减少防卫性交流,它能使人们更加坦率地、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在医疗护理中,第一个作用—安全感,对患者来说特别重要;第二个作用—支持性气氛对医务人员来说特别重要。作为医务人员,首先要关心、照顾病人,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才能使各项治疗、护理措施顺利进行,才能促进病人早日康复。自我暴露自我暴露这一变量的特点是有关自己的任何信息都能与他人交流。其定义为一人向他人交流个人信息、思想和情感的过程。它由几个方面组成。⑴“意图”指个人向他人做自我暴露的意愿。人们暴露了他们没有打算暴露的事情,有无意识的流露,也有有意识的暴露自己的思想和情感。⑵“量”系指与他人沟通信息的量。人们在交谈中向他人暴露了自己大量的信息,如隐私,夫妻关系不和等。这表达了自我暴露的量较大。反之不愿谈自己的情况,表现了自我暴露的量较小。⑶“价”系指自我暴露的内容是阳性还是阴性。阳性即为暴露自己好的方面;阴性即为暴露自己坏的方面。⑷“真实性”系指自我暴露的准确性。暴露的内容与个人真实思想、情感的吻合程度会有所变化。一些人乐于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而另一些人却很困难。确认当一个被他人承认和理解时,就产生了确认。确认是指沟通中一人对他人所作的特殊反应。确认反应承认和证实他人的感知。确认反应可使他人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并承认他人作为独特的人而存在。下面是确认反应的特征:直接承认:对他人传递的信息给予直接反应,或对他人表示直接关心。同意有关内容:加强或支持他人所说的内容。例如:“是的,那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至少目前我是同意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的。”支持性反应:表达理解、肯定,或努力使他人感到更好。例如:“我想我明白你的意思。”“我认为有这种态度你会做好的。”“你取得的进步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澄清问题:努力理解他人传递的信息内容或过去的情感体验,这里还包括通过进一步询问有关信息或鼓励他人对他们的情感作更具体的描述。例如(内容方面):“关于这点,请再详细谈谈你的看法。”“我感到我还没有理解,你能作进一步解释吗?”又如(感情方面):“你能否再描述一下你对那个人的感觉?”在试图理解他人的情感时,重点应放在描述上,而不是放在解释情感上。表达积极的情感:对他人做肯定的,非批评的情感反应。例如:“我很高兴你告诉我这一切。”“你所说的使我想要更进一步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已观察到确认在帮助患者建立与周围的联系情感上是重要的。在医院,病人常感到他们不仅与家庭、工作失去了联系,甚至与治疗护理的医护人员也无联系。下面是一位行手术探查术的病人在术后体验到的强烈的疏远感。我希望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周围的人好像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是否还要给我做手术?最后一次活检的结果如何?他们为什么要给我拍那么多X片?如果还要做手术,是不是由原来的医生做?谁在安排这些事?我感到好像没有人负责我的事,没有人关心我,我感到自己被遗忘了,没有人知道我。这位患者描述了他对发生的事感到极大忧虑和不安,但周围的医务人员对她毫不关心。她需要被确认,需要了解有关信息。有关检查的信息,如X线报告,活检和手术结果都可帮助患者减少因无人关心、过问,被看成是毫无意义的东西而产生的恐惧和不安。通过确认反应,认识到她所面临的问题,就可以帮助病人减少孤独感,并使她感到自己也加入到医务人员为她所进行的治病活动中去了。五、交流技巧人际交流也就是人们面对面进行信息和情感的交换。人具有社会属性,需要相互交流,就是陌生人聚在一起也能交流。例如在机场,在候诊室或观察球赛等,人们聚在一起也会像老朋友一样进行交流,人们在互相交流思想、互通情感的过程中,有通过语言交流,也有通过非语言交流,包括表情、姿态等。语言交流技巧与病人会谈的态度和技巧与病人会谈的态度和技巧:1满腔热忱,富有亲切感和同情心2接纳病人的感受,尊重病人人格3从病人的立场出发,建立会谈关系4细心观察5提问的技巧(开放式提问、封闭式提问)6重复7倾听⑴满腔热忱,富有亲切感和同情心病人患病后无论生理、心理都需要他人帮助。这种需求比平常更多,更强烈。他所需求的不只是常人所需要的一般微笑和打个招呼的和善态度,他更需要同情、理解和关注,所以我们更要满腔热忱地去帮助他。很多病人患病后对自己的生命安全担忧,产生焦虑不安,变得特别敏感。他们常常从医务人员的表情、动作来猜测自己病情的轻重及有无治愈的希望。所以,我们在抢救病人时要做到沉着、冷静、不要慌张。要关心病人、体贴病人,为此,病人见了护士在旁边就有一种安全感和希望,它的意义远远超出只是关心而言。⑵接纳病人的感受,尊重病人人格要接纳病人情感,努力去理解他的行为,不要采取批评指责的态度。让病人有充分倾诉的机会,认可其谈话的价值,即使其讲话粗鲁,甚至不礼貌,也要忍耐。⑶从病人的立场出发,建立会谈关系。护士的态度要温和,要使用彼此听得懂的语言。首先要放松,告诉病人请他来的理由,让病人安定下来,与护士建立会谈关系。⑷细心观察在会谈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听要说外,还要对病人的一举一动察言观色,注意他的言外之意,同时也要观察他的情绪等变化。尤其是精神病人,从谈话可发现他的症状变化,思维等情况。⑸提问的技巧提问是“交谈的基本手段”。交谈者能否提出合适的问题是有效交谈中最重要的技巧。一般来说有两类提问方式:开放式和封闭式。a开放式提问给回答一方以思考判断和发挥的余地,鼓励他说出自己的观点、意见、思想和感情。提问者可从对方的回答中获得较多的信息。如“您有哪些不舒服?”“您是因为什么原因来看病的?”b封闭式提问将患者的反应限制于特别的信息范畴之内的问题为封闭式问题。常被人们与是非题联系在一起,如回答“是”或“否”。如“你是否经常吸烟?”“你感到你的呼吸比昨天好些,差些。还是基本上一样?”“你的家族中有心脏病史吗?”“生病使你感到恼怒吗?”封闭式提问常用于收集统计资料,病史采集或获取诊断性信息、为澄清某个问题,适用于互通信息性交流中和会谈结束时,而不宜在治疗中交谈。⑹重复在交谈过程中,重复是交流的反馈机制,通过重复,医护人员可以让患者了解自己正在倾听他的讲述,并理解他所说的内容。重复给患者以一种自己的话有人倾听,正在生效之感,加强其自信心。使病人感到自己的话有效果或被理解时,就会感到被鼓励,从而继续讲述,并进一步思考。⑺倾听这里所讲的“倾听”,不是指生理功能的“听力”,而是一种心理功能,是对接受到的信息所做积极能动的心理反应。?首先要认真,用心去听对方讲话,不受外界干扰。对对方的讲话要作出适当的反应,如应用重复,或语气词或点头表示等。要捕捉每一个有关信息,但不要轻易给对方的话作出判断,也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没听清时,要客气地请对方重复。会谈的注意事项a讲话时注意力要集中.b要选择适当的环境避免干扰。避免应用术语,要通俗易懂,不要目棱两可,如“少食多餐”,多或少也是含糊不清的概念。又如,“流质”,有人认为是牛奶,豆浆,有人认为是饮料,还有人认为是其他东西。c保持合适的距离空间效应是指与人际交往密切的相关的个人空间距离。一般不宜太近或太远。太近:使对方有压迫感或易产生误会。个人距离—约一臂之长。通常为熟人、朋友、医患交谈时采取的距离。社交距离—非语言交流技巧除语言交流手段外,还有非语言交流手段。即体势语言,它包括人的表情、手势、情绪、气质和性格以及交谈患者双方的相互状态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非语言的运用往往大大超过语言的运用。人的精神风貌对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交往的内容和情绪,均有很大的影响。在实际生活中,“初次印象”往往影响相互关系的发展。在不同的文化条件下,同样的面部表情或手势可能具有相反的或不同的意义。1.体势语言的作用(非语言的作用)体势语言的作用:1表达感情2调节相互关系3验证语言信息4维护自我形象⑴表达感情通常体势语言所表示的内容、情感比言语更多、更准确。交往者用体势语言形容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喜欢、理解、尊重、信任的程度,而面部表情和声调这样的非语言暗示比语言信号影响更大。作为病人,他们的某种情绪变化,比如压抑、焦虑、恐惧、不安、厌恶、愉悦、兴奋、满意等,若用体势语言信号交流往往会更清楚,有时病人也许会试图隐藏其真实情感,但却无意识地通过难以控制的体势行为暴露出来。如一病人站在医护人员面前,神经质地搓揉双手,此行为传递了他内心的焦虑和不安。⑵调节相互关系体势语言的第二个作用是调节人与人的相互信息的传递。如点头、对视、皱眉、改变体位、靠近对方或离开对方等信号,所有这些都调节着信息的传递。护士与病人讨论问题时向病人点头表示要病人继续说下去;护士在家庭调查时,当谈话接近结束时频频地看表(有意或无意)意味着交谈到此为止;当病人话到一定时间表示出疲倦的表情或病人家属站起来打算把茶杯端走,则提醒护士谈话结束时到。体势语言在医护人员之间的互动中也可以调节相互间沟通。如在急救室医生向护士很沉重地点点头,表示抢救已经无济于事了,护士将停止操作;而医生频频环顾四周,不想与要获得病人信息的护士保持眼睛接触则是为了控制交流的进行。⑶验证语言信息体势语言的第三个作用是验证语言信息。当语言和个人表达的情感相匹配,相一致时,沟通是有效的。如果一个病人说“我感到好极了,”但却显得烦躁和愤怒,此时,体势语言与语言内容传递的意思不一样,这就使他人难以对这位病人作出正确反应。日常的人际沟通也同样有体势语言与口头语言相矛盾的情况。如虽然嘴上留客,但体势语言上却早已在送客了。心理学家发现通常情况下,如果口头语言与体势语言相矛盾,那么真正反映出人们真实心态的是体势语言,而此时的口头语言仅仅构成了一种装饰性的“面具”。在这种情况下,对沟通的理解应主要以体势语言为判断依据。在我们国家,许多年以来人们不仅提出“言行一致”,更讲求“身教胜于言教”。很显然,如果身体力行与口头提倡的信息不一致,那么这种口头提倡不会有任何效用。由此可见,体势语言所传达的信息如果与语言的信息相抵触,则会抵消语言沟通的效果,这就是体势语言的验证作用。⑷维护自我形象体势语言的第四作用是维持沟通者的自我形象,但这个作用也许不如体势语言的其他作用明显。体势语言可帮助人们在他人面前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的形象,也可以帮助人们表现他们想在他人面前表现的形象。在任何一个互动中,人们都有他们想要维持的形象,例如公司职员西装革履的着装,向他人表明,他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公职人员。一位有50年军龄的老人,在他退休后仍然每天穿着军装,他是向人表明,他曾经是一名威武的军人。同时,某些身体姿态,携带物品,环境布置等都可以显示人的地位、身份和关系。如携带使用移动电话,驾驶或乘坐高级轿车,就可以显示出他是一位很有实力的阔老板。在上述例子里,交往者运用体势语言暗示维护了他们想要向他人传递的一部分自我形象,这就是体势语言的第四个作用,维护自我形象。体势语言的沟通方式根据其动静态分为两种。无声的动姿又称动态体语,即通过无声的动作来沟通思想和感情。手势:双手的运用可以非常鲜明地表达一个人的意向。例如兴奋时鼓掌,愤怒时握拳,不知所措时抓耳挠腮等。比例,人们在讲课时,也要运用适当的手势来表达词意。因此,恰当地运用手势会增强传出信息的清晰性,增强表达思想感情时的感染力。眼神与注视方向:表示对对方的重视和关注。因此,在交流中要平视对方,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喜怒哀乐都可通过眼神表达出来,如忧郁症患者眼神是无精打采;躁狂症,两眼炯炯有神。面部表情:是人际交往中解除生疏紧张气氛的重要因素。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是人际交往的先决条件,而有的人面孔总是显得很严肃,令对方感到敬而远之。因此,作为护士在与病家接触时,首先要笑脸相迎,给人一个亲近的感觉和良好的开端。触摸:这是有较强感情色彩的非语言形式。日常生活中运用比较多的触摸语是握手。握手时要注意一些细节,如应正视对方面带微笑,握手时力量要适度,不要太紧,时间不要太长。能触摸有多种形式,采用触摸与环境场合相一致后,才有可能得到积极的结果。否则,要引起消极后果,所以触摸一定要考虑人的性别、年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避免发生不良反应。例:病家被告知了悲痛的消息,此时,护士将手放在悲痛者的臂上可得到好的反应。相反,对一脸怒气需要发泄的病人采用这样的触摸往往适得其反,此时让他发泄愤怒比安慰他效果更好。无声的静姿又称静态体语,主要通过体态姿势、仪表服饰等非语言形式传递信息,能够显示人的身份、气质、文化修养及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如衣冠楚楚去赴宴给人以良好印象,同时表示对主人的重视,尊敬。金银首饰的佩带,象征着人的财富及气质(高贵,俗气)。沉默:沉默在交谈过程中可以起一种很有价值的作用,产生非常积极的效果,但有时也是消极的,并对沟通起反作用。问题是何时运用、如何运用?一般来说,沉默较少运用于交谈的起始期和结束期,而较多地用于探讨期。在起始期,医护人员和患者努力通过谈话建立一种联系,而过多的沉默将影响这一过程。在交谈的最后阶段,沉默可能暗示交谈停止过早,这种作用恰与有计划的终止背道而驰。在探讨期,医护人员较常运用沉默来为双方提供时间思考他们正在努力探讨的问题。 在效果上,医护人员的沉默是在告诉患者:“继续讲,我和你都在想这个问题,你没有什么要讲的吗?我愿意听你讲。”沉默是让医护人员和患者汇集、整理思绪的有用技巧。虽然长时间的停顿是令人不舒服的,但短时间的沉默是有效交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沉默有积极方面,但也有一些缺点,它并不总是金点子。在交谈者双方没有相互充分理解的情况下,沉默将增加紧张度。例如,当双方不清楚对方在沉默中究竟想做些什么,沉默可能增加他们的不舒适和焦虑。交谈中过多运用沉默也可引起无所适从的感觉,太多的停顿和沉默可使参与者感到谈话目的不明确,或无重点。最后,过多运用沉默也可使患者感到他们没有得到满意的反应。

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不可或缺“现在不少新毕业的大学生沟通能力比较欠缺,在书面沟通方式上,有时写个通知都写不清楚;在表达能力上,也不是很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比较清楚地表达出来。这是在机关工作的同志比较多的一个感受。”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在《中国高等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专家论坛上,呼吁教育界,应该重视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普遍缺失沟通能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朱院士表示,从工程教育的角度,沟通能力尤为重要。在你申报项目的时候,除了项目本身要具备科学性、可行性等以外,如何能让有关人员或审批机关了解和接受这个项目,就需要你具备一定的说服能力。另外,搞工程与搞基础科学不同,在基础科学研究中,个体的活动较多,而在工程研究中,更多地表现为团队的活动,团队成员间能否很好的沟通与合作直接关系着工程项目的成败。朱院士分析说,在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应该包括思维能力、技艺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这四种能力的培养。而沟通能力包含着表达能力、争辩能力、倾听能力和设计能力(形象设计、动作设计、环境设计)。所以沟通能力看起来是外在的东西,而实际上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它关系着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品德。朱院士认为,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欠缺与中国的教育方式有关。在家庭教育中,尽管许多父母在生活上对独生子女很娇惯,但是并未真正与孩子平等相处,去鼓励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更多的是以长辈自居进行说教,使孩子处于一种思想压抑的状态,也更谈不上有意识地教育孩子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了。在学校教育中,通行的是灌输式的教育,基本上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而且多数教师并不喜欢同学提问题,也不太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造成学生缺乏沟通的主动性。即使是学术活动,更多的是学术报告,很少有自由讨论和辩论的时间,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活动。比较国外的教育,朱院士说,我国的大学没有开设沟通课程,而国外的大学里被称为communication的课程已开设的相当普遍。他还回忆在前苏联留学时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大学5年里的考试全部是口试。他说,口试是对思维和表达能力的一种很好的锻炼。他记得有一次口试,老师提的问题与书本毫不相关,虽然他一道也未回答上来,但老师根据他平时的学习情况仍然给了他5分。“实际老师是想了解你的知识面和与专业有关东西的掌握”。朱院士说,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有了独立的思想,再鼓励他去表达出来。他同时建议,在大学里应逐步开展直到普遍开设沟通课程,并作为必修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加强沟通的实践,包括师生间和生生间的沟通;教育界要对沟通能力的培养引起重视,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培养相关教师和设立专业;沟通能力的培养应逐步从中小学抓起。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成为心理问题首因针对朱院士提出的大学生沟通能力欠缺的问题,记者在对一些学校的采访中得到了一些心理学教师的认同,他们表示,现在由于一些大学生不善于沟通或不会沟通,在人际关系上反映出的矛盾更加突出一些。在某大学举行的一场研究生辩论赛上,双方正在为“学历和能力那个重要”而唇枪舌剑。但是,这种友好的争论却因有的辩手因肢体语言使用不当,慢慢地转变成了正反双方的相互蔑视甚至是个人攻击。在评审官的制止下,一场本是提高沟通能力的活动却因不会沟通而流产了。中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工商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林永和教授说,这件事引起了我们对研究生教育的反思。说明一些同学缺乏团队意识,缺乏对别人的尊重,缺乏起码的沟通能力和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从我校对研究生的一份调查统计来看,‘在经常不能与别人和睦相处’一项中,表示非常同意的占,比较同意的占,说明有 12%的人不太能与别人和睦相处。在‘感到自己受到别人的排斥和冷漠’一项中,非常同意的占,比较同意的占,两者相加是 。”林教授说。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查晶副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北大因不善于沟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在本科生中更多地表现为来自宿舍的矛盾。许多来自城市的孩子,过去都是自己独处一室。上了大学后,至少4人一屋,免不了发生各种矛盾,相互间又不能包容和谅解,致使矛盾激化,有的家长也被卷入进来,直到系里或学校出面加以解决。北京理工大学学生工作处刘翼灵老师也说,宿舍关系紧张的不在少数。而据林永和教授介绍,在某所著名大学,因宿舍关系紧张,曾发生过两名博士生的决斗事件,结果两败俱伤,一人惨死,另一人变成了植物人。在北京的一所民办大学,也发生过宿舍群殴的人命案。“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的确不容乐观。北京市曾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连续搞了3次较大规模的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或交往不良成为诱发心理问题的首因,占了40%以上,已经超过了择业的压力、学业的压力以及与异性交往的压力。”林教授用调查数据证实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说,所谓沟通,就是一个信息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所享用,满足彼此需要的过程。在信息沟通的基础上,如果遵循一些社会准则、法律原则以及基本的行为规范,就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可持续性的人际关系。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说,沟通需要艺术,需要技巧,需要幽默,需要化解,需要调查研究,需要知识储备,而这些都是大学生所欠缺和亟须弥补的。现在大学生或研究生在人际关系上适应不良,主要表现在:一是不想沟通。多为一些性格内向的人;二是不善于沟通。缺乏沟通的基本常识和礼节;三是不利于沟通。因道德品质有缺陷,在沟通中总是为满足自己的需要。沟通课程并未普遍开设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欠缺已引起了一些大学的重视。在北大,面向各院系开设了“人际关系与沟通能力”的选修课程,从大一到大四的同学都可选修。这门课是以小组做游戏的方式进行。在一个设定的场景下,比如在宿舍里,已经熄灯了,有的同学要睡觉,有的却在发短信,有的在用电脑,同学之间通过设计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方式进行沟通,达到相互谅解,而不是互相伤害的目的。“这种轻松活泼的以聊天为主的上课方式,不仅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他们选课踊跃,而且比单纯的讲授方式更加有效。”查晶老师说。在北京理工大学的社会工作与心理系,开设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提升小组”(也叫团体辅导小组)的必修课程。课程共有7次,每次一个半小时,也是以做游戏的方式进行。在真诚友好的气氛下,赞美、倾听、说服、拒绝、语言表达、表情、语态、肢体语言,各种有利于沟通的行为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但是,被采访的老师也承认,专门为提高沟通能力的课程在大学并未普遍开设,即使有沟通课程也仅是选修课而已,没有作为必修课。而理工科院校的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往往没有时间上此类选修课程。其实他们更需要补上这一课。从提高表达能力来说,辩论赛或演讲比赛是一种很好的课外活动方式,虽然现在在大学里,辩论赛很流行,但多是能言善辩者的“游戏”,不善交流的学生只是“望赛兴叹”罢了。■新闻链接任何能力都是在后天的学习、塑造中获得、提升的,沟通能力也是如此。沟通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要提高这种竞争力就需要:用理论武装沟通。如开设《管理沟通》《人际沟通与礼仪》《公共关系学》等课程,加强学生对沟通重要性的认识;用言辞修饰沟通。要具有较好的言辞修饰、表达能力,要求我们博览群书,建立自身的语言词库,在言语沟通中提高言辞智商;用身体语言强化沟通。我们在日常交流中,在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同时,还在运用许多非语言的行为进行沟通,包括身体动作、姿态、仪容仪表等形式。这种通过非语言的沟通方式统称为“身体语言沟通”。管理界中所说的领导魅力就是一项很强的非语言的交流方式。■相关链接企业招聘看重大学生的沟通能力什么样的大学生最受企业欢迎?不少企业透露,在专业成绩相近的条件下,优先选择沟通能力较强的学生。有的企业直言不讳地说,对专业成绩要求不高,但沟通能力一定要过硬。再看看一些知名企业对职场新人的要求,“沟通能力”也一定在最重要的衡量指标之列。企业对沟通能力的关注度之高,莘莘学子自然不可能没有察觉。上海某职业顾问公司出炉的“2004年大学生职业发展调查”显示,%的学生认为“与人沟通、交往、相处的社交能力”是最能决定就业成功与否的因素,超过“专业知识技能”选项居第一。那么,沟通能力是否天生?职业顾问表示,沟通能力和性格有一定的关系,但性格可以通过后天的锤炼得到改善。下面提供几条培养沟通能力的途径,供大学生们参考。1.参加社团活动。学校社团是培养沟通能力的最佳舞台。社团常常和企业或其他社会机构联合组织活动,像演出、义卖、知识竞赛等。大学生可以尝试活动组织、节目主持、广告宣传等多种角色,获得丰富的社会体验;还能和学校内外各个层面的人打交道,小到借一间教室,大到去企业拉赞助,都要亲力亲为,使沟通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2.当志愿者。当志愿者是大学生锻炼沟通能力的又一途径。在国际艺术节、嘉年华、世博会、F1赛事上作为翻译、会场联络员、临时演员、组委会工作人员身份出现,可广泛接触世界各地的文化,学会和不同语言、不同国籍、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人士沟通交流。3.公司实习。利用寒暑假去企业实习,是培养沟通能力的传统方式。实习能使大学生熟悉公司文化,知道如何和上级、同事相处,等于提前补上了社会大学的课程,有未雨绸缪的功效。4.勤工俭学。部分勤工俭学方式也能有效锻造沟通能力。做家教时,如何让学生听懂你讲的课?如何让家长认同你?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大学生的沟通能力能得到提高。市场调查和促销是较有挑战性的项目,因为它要求大学生能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言辞富有说服力,这样受众才可能接受调查并购买产品。这种勤工俭学能有效打磨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真正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主持、礼仪也是考验沟通能力的项目,它要求大学生有亲和力、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强,不过参与面较窄,只有少数形象气质好的大学生能够从事。

我至今还没有走出迷茫和困惑啊,已经毕业4年了,难啊

人际关系的论文题目

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不可或缺“现在不少新毕业的大学生沟通能力比较欠缺,在书面沟通方式上,有时写个通知都写不清楚;在表达能力上,也不是很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比较清楚地表达出来。这是在机关工作的同志比较多的一个感受。”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在《中国高等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专家论坛上,呼吁教育界,应该重视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普遍缺失沟通能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朱院士表示,从工程教育的角度,沟通能力尤为重要。在你申报项目的时候,除了项目本身要具备科学性、可行性等以外,如何能让有关人员或审批机关了解和接受这个项目,就需要你具备一定的说服能力。另外,搞工程与搞基础科学不同,在基础科学研究中,个体的活动较多,而在工程研究中,更多地表现为团队的活动,团队成员间能否很好的沟通与合作直接关系着工程项目的成败。朱院士分析说,在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应该包括思维能力、技艺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这四种能力的培养。而沟通能力包含着表达能力、争辩能力、倾听能力和设计能力(形象设计、动作设计、环境设计)。所以沟通能力看起来是外在的东西,而实际上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它关系着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品德。朱院士认为,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欠缺与中国的教育方式有关。在家庭教育中,尽管许多父母在生活上对独生子女很娇惯,但是并未真正与孩子平等相处,去鼓励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更多的是以长辈自居进行说教,使孩子处于一种思想压抑的状态,也更谈不上有意识地教育孩子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了。在学校教育中,通行的是灌输式的教育,基本上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而且多数教师并不喜欢同学提问题,也不太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造成学生缺乏沟通的主动性。即使是学术活动,更多的是学术报告,很少有自由讨论和辩论的时间,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活动。比较国外的教育,朱院士说,我国的大学没有开设沟通课程,而国外的大学里被称为communication的课程已开设的相当普遍。他还回忆在前苏联留学时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大学5年里的考试全部是口试。他说,口试是对思维和表达能力的一种很好的锻炼。他记得有一次口试,老师提的问题与书本毫不相关,虽然他一道也未回答上来,但老师根据他平时的学习情况仍然给了他5分。“实际老师是想了解你的知识面和与专业有关东西的掌握”。朱院士说,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有了独立的思想,再鼓励他去表达出来。他同时建议,在大学里应逐步开展直到普遍开设沟通课程,并作为必修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加强沟通的实践,包括师生间和生生间的沟通;教育界要对沟通能力的培养引起重视,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培养相关教师和设立专业;沟通能力的培养应逐步从中小学抓起。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成为心理问题首因针对朱院士提出的大学生沟通能力欠缺的问题,记者在对一些学校的采访中得到了一些心理学教师的认同,他们表示,现在由于一些大学生不善于沟通或不会沟通,在人际关系上反映出的矛盾更加突出一些。在某大学举行的一场研究生辩论赛上,双方正在为“学历和能力那个重要”而唇枪舌剑。但是,这种友好的争论却因有的辩手因肢体语言使用不当,慢慢地转变成了正反双方的相互蔑视甚至是个人攻击。在评审官的制止下,一场本是提高沟通能力的活动却因不会沟通而流产了。中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工商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林永和教授说,这件事引起了我们对研究生教育的反思。说明一些同学缺乏团队意识,缺乏对别人的尊重,缺乏起码的沟通能力和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从我校对研究生的一份调查统计来看,‘在经常不能与别人和睦相处’一项中,表示非常同意的占,比较同意的占,说明有 12%的人不太能与别人和睦相处。在‘感到自己受到别人的排斥和冷漠’一项中,非常同意的占,比较同意的占,两者相加是 。”林教授说。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查晶副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北大因不善于沟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在本科生中更多地表现为来自宿舍的矛盾。许多来自城市的孩子,过去都是自己独处一室。上了大学后,至少4人一屋,免不了发生各种矛盾,相互间又不能包容和谅解,致使矛盾激化,有的家长也被卷入进来,直到系里或学校出面加以解决。北京理工大学学生工作处刘翼灵老师也说,宿舍关系紧张的不在少数。而据林永和教授介绍,在某所著名大学,因宿舍关系紧张,曾发生过两名博士生的决斗事件,结果两败俱伤,一人惨死,另一人变成了植物人。在北京的一所民办大学,也发生过宿舍群殴的人命案。“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的确不容乐观。北京市曾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连续搞了3次较大规模的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或交往不良成为诱发心理问题的首因,占了40%以上,已经超过了择业的压力、学业的压力以及与异性交往的压力。”林教授用调查数据证实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说,所谓沟通,就是一个信息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所享用,满足彼此需要的过程。在信息沟通的基础上,如果遵循一些社会准则、法律原则以及基本的行为规范,就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可持续性的人际关系。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说,沟通需要艺术,需要技巧,需要幽默,需要化解,需要调查研究,需要知识储备,而这些都是大学生所欠缺和亟须弥补的。现在大学生或研究生在人际关系上适应不良,主要表现在:一是不想沟通。多为一些性格内向的人;二是不善于沟通。缺乏沟通的基本常识和礼节;三是不利于沟通。因道德品质有缺陷,在沟通中总是为满足自己的需要。沟通课程并未普遍开设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欠缺已引起了一些大学的重视。在北大,面向各院系开设了“人际关系与沟通能力”的选修课程,从大一到大四的同学都可选修。这门课是以小组做游戏的方式进行。在一个设定的场景下,比如在宿舍里,已经熄灯了,有的同学要睡觉,有的却在发短信,有的在用电脑,同学之间通过设计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方式进行沟通,达到相互谅解,而不是互相伤害的目的。“这种轻松活泼的以聊天为主的上课方式,不仅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他们选课踊跃,而且比单纯的讲授方式更加有效。”查晶老师说。在北京理工大学的社会工作与心理系,开设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提升小组”(也叫团体辅导小组)的必修课程。课程共有7次,每次一个半小时,也是以做游戏的方式进行。在真诚友好的气氛下,赞美、倾听、说服、拒绝、语言表达、表情、语态、肢体语言,各种有利于沟通的行为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但是,被采访的老师也承认,专门为提高沟通能力的课程在大学并未普遍开设,即使有沟通课程也仅是选修课而已,没有作为必修课。而理工科院校的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往往没有时间上此类选修课程。其实他们更需要补上这一课。从提高表达能力来说,辩论赛或演讲比赛是一种很好的课外活动方式,虽然现在在大学里,辩论赛很流行,但多是能言善辩者的“游戏”,不善交流的学生只是“望赛兴叹”罢了。■新闻链接任何能力都是在后天的学习、塑造中获得、提升的,沟通能力也是如此。沟通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要提高这种竞争力就需要:用理论武装沟通。如开设《管理沟通》《人际沟通与礼仪》《公共关系学》等课程,加强学生对沟通重要性的认识;用言辞修饰沟通。要具有较好的言辞修饰、表达能力,要求我们博览群书,建立自身的语言词库,在言语沟通中提高言辞智商;用身体语言强化沟通。我们在日常交流中,在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同时,还在运用许多非语言的行为进行沟通,包括身体动作、姿态、仪容仪表等形式。这种通过非语言的沟通方式统称为“身体语言沟通”。管理界中所说的领导魅力就是一项很强的非语言的交流方式。■相关链接企业招聘看重大学生的沟通能力什么样的大学生最受企业欢迎?不少企业透露,在专业成绩相近的条件下,优先选择沟通能力较强的学生。有的企业直言不讳地说,对专业成绩要求不高,但沟通能力一定要过硬。再看看一些知名企业对职场新人的要求,“沟通能力”也一定在最重要的衡量指标之列。企业对沟通能力的关注度之高,莘莘学子自然不可能没有察觉。上海某职业顾问公司出炉的“2004年大学生职业发展调查”显示,%的学生认为“与人沟通、交往、相处的社交能力”是最能决定就业成功与否的因素,超过“专业知识技能”选项居第一。那么,沟通能力是否天生?职业顾问表示,沟通能力和性格有一定的关系,但性格可以通过后天的锤炼得到改善。下面提供几条培养沟通能力的途径,供大学生们参考。1.参加社团活动。学校社团是培养沟通能力的最佳舞台。社团常常和企业或其他社会机构联合组织活动,像演出、义卖、知识竞赛等。大学生可以尝试活动组织、节目主持、广告宣传等多种角色,获得丰富的社会体验;还能和学校内外各个层面的人打交道,小到借一间教室,大到去企业拉赞助,都要亲力亲为,使沟通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2.当志愿者。当志愿者是大学生锻炼沟通能力的又一途径。在国际艺术节、嘉年华、世博会、F1赛事上作为翻译、会场联络员、临时演员、组委会工作人员身份出现,可广泛接触世界各地的文化,学会和不同语言、不同国籍、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人士沟通交流。3.公司实习。利用寒暑假去企业实习,是培养沟通能力的传统方式。实习能使大学生熟悉公司文化,知道如何和上级、同事相处,等于提前补上了社会大学的课程,有未雨绸缪的功效。4.勤工俭学。部分勤工俭学方式也能有效锻造沟通能力。做家教时,如何让学生听懂你讲的课?如何让家长认同你?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大学生的沟通能力能得到提高。市场调查和促销是较有挑战性的项目,因为它要求大学生能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言辞富有说服力,这样受众才可能接受调查并购买产品。这种勤工俭学能有效打磨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真正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主持、礼仪也是考验沟通能力的项目,它要求大学生有亲和力、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强,不过参与面较窄,只有少数形象气质好的大学生能够从事。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类型的企业纷纷崛起,文秘这一职位也越来越重要,社会对行政人才的需求量还在不断加大中。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文秘毕业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和谐社会构建中秘书人员的素质要求

2、浅论不同历史阶段对秘书素质的不同要求

3、论现代企业中秘书人员必备的素质

4、秘书心理性格要求探讨

5、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秘书职业道德

6、秘书能力层次分析

7、切实加强秘书人员适应能力的培养

8、浅谈秘书写作思维能力的培养

9、秘书人员的举止礼仪探析

10、秘书工作中的生活礼仪

11、试析秘书的人际关系

12、浅析秘书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方法

13、企业秘书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

14、试论秘书在领导决策过程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15、谈谈秘书与领导相处的基本原则

16、秘书辅佐职能分析

17、浅析市场经济中秘书工作的参谋职能

18、论秘书协调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9、论我国当前秘书工作的内容

20、秘书工作的特点与创新思维

1. 行政管理与文书工作

2. 试论档案工作中的保密

3. 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

4. 电子信息技术与企业档案管理

5. 秘书如何做好信息工作

6. 论提高会议效率 毕业论文参考网整理

7. 论职业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关系

8. 当前企业秘书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9. 我国政府机关秘书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0. 秘书腐败的原因和对策

11. 秘书考核评估初论

12. 秘书人员选拔机制研究

13. 股份制公司董事会秘书制度研究

14. 论秘书工作的发展趋势

15. 我国古代秘书选拔制度刍议

16. 中国传统行政中的秘书擅权现象研究

1. 论秘书的角色定位

2. 论性别对秘书工作的影响

3. 论秘书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4. 新时期秘书综合素质之我见

5. 论秘书的知识素养

6. 论秘书的写作素养

7. 秘书辅佐职能分析

8. 论秘书的协调艺术

9. 论秘书协调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0. 论秘书信息工作的基本要求和主要方法

11. 论秘书的会议管理

12. 论秘书的时间管理

13. 秘书工作方法谈

14. 论秘书工作的适度原则

15. 秘书工作“3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之我见

16. 试析公文的特点

17. 公文写作在行政管理工作中的用途与意义

18. 如何正确选用公文文种之我见

19. 公文写作思路初探

20. 公文与记叙文特点之比较

付费翻译平台一般都是先支付再翻译,本人找到一家翻译平台,这家一直是专门做pdf阅读器的,因此本人觉得他自动翻pdf也会比较擅长,就预付费翻译了一篇10页左右的pdf,但是花了半个多小时不说,最关键的是翻译效果很一般,又贵,于是果断放弃。,找北京译顶科技去做,花的钱也不多

社会中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大学是社会的幼儿园,也是半个社会,因此我们大学生同样离不开与人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大学里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学到的书本知识,更应该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 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是要意识到他人的存在,理解他人的感受,既满足自己,又尊重别人。下面有几个重要的人际关系原则:1、人际关系的真诚原则。真诚是打开别人心灵的金钥匙,因为真诚的人使人产生安全感,减少自我防卫。越是好的人际关系越需要关系的双方暴露一部分自我。也就是把自己真实想法与人交流。当然,这样做也会冒一定的风险,但是完全把自我包装起来是无法获得别人的信任的。2、人际关系的主动原则。主动对人友好,主动表达善意能够使人产生受重视的感觉。主动的人往往令人产生好感。3、人际关系的交互原则。人们之间的善意和恶意都是相互的,一般情况下,真诚换来真诚,敌意招致敌意。因此,与人交往应以良好的动机出发。4、人际关系的平等原则。任何好的人际关系都让人体验到自由、无拘无束的感觉。如果一方受到另一方的限制,或者一方需要看另一方的脸色行事,就无法建立起高质量的心理关系。最后,还要指出,好的人际关系必须在人际关系的实践中去寻找,逃避人际关系而想得到别人的友谊只能是缘木求鱼,不可能达到理想的目的。我相信,受人欢迎有时胜过腰缠万金。大学里的人际关系相对比较单纯,因此如何处理好与老师、同学间的关系成为我们首先应该学习的。一、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1.如何处理与寝室同学的关系 寝室人际关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由于彼此之间的生活习惯不同,致使生活在这一团体中同学感觉特别别扭,很不舒服。有的同学被室友孤立感到很苦恼。“也不知怎的,可能是我不大注意自己说话方式。我感到大家开始用讽刺的口吻跟我说话,我可能无意说了那位同学,大家就一起帮她,我感到很苦闷,觉得回宿舍也没意思,就怕说错话引起更大的麻烦,所以每天很早起床,背着书包到教室看书,晚上很晚才回宿舍,有时即使看不进去,也不愿意回宿舍,就围着操场逛,一圈一圈,一直到快要熄灯了才回宿舍。”生活在同一寝室的同学也难过,“我们宿舍的一位同学很过分,不过他现在已经被孤立了,但我现在也很发愁,因为宿舍气愤不好,形成对立的局面。其实,我觉得那位同学也不是一无是处,也很想和他说话。但是大家都不理睬她,我若主动与她好,势必也造成那样的结果,不被大家理睬。”还有一部分同学,即使没有这种情况,也觉得在宿舍不是很开心,“我们宿舍关系还可以,没有争吵,但大家都很客气,没有思念话好说,觉得听闷的。”这可能是大学生都可能遇到的问题,怎样处理同宿舍同学间的关系呢? 首先、要正视这一问题。多找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及对宿舍人际关系造成的影响。因为交往的频繁,同学个性的差异,造成各种摩擦和冲突,寝室矛盾突出地表现在各种各样的小事中;乱扔垃圾、制造噪音、一些小钱、随便吸烟、作息紊乱、言论霸权和亲密过分等,若自己不妥善的地方,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性,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以他人可以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进行。 其次、争取多沟通交流,不要因为大家有些误解而避免交流沟通,而应主动与大家沟通,参与大家的讨论和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消除彼此之间的误会,加强相互理解和信任。 其三、心胸宽广,对别人多加理解和包容。一个新世道的大学生应海纳百川,多吸收别人的优点,对他人的缺点,则应多加理解和包容,平时对一些生活中出现的鸡毛蒜皮的纠纷,不要太耿耿与怀,该忘的忘,该原谅的原谅,该理解的理解,不要太放在心上。所谓“大事聪明,小时糊涂”。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做主要的事情上,比如搞好自己的学习。其四、严格要求自己。在宿舍也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多多帮助舍友,哪怕是提水、嘘寒问暖这样的小事。从我做起,努力营造温暖、和谐、快乐的宿舍氛围。 再次、真诚地对待他人。人总是无意识中遵守人际关系互惠原则,你袒露真诚程度,会得到相应的回报。有的人害怕自己的缺点被别人看到会影响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并不喜欢一个各个方面都十分完美的的人,而恰恰是一个各方面都表现优秀而又有一些些缺点的人最受欢迎。所以你不用在意自己的缺点,对这点要有足够的信心。 最后、发自内心地赞美他人,学会欣赏,赞美他人,每天至少说一句让人感到舒服的话,比如:“你太棒了!”“你这个发型很好看!”这种赞美的话语会被赞美着带来快乐,引起积极的情绪反应。情绪具有传染性,即也会传染给周围的人给周围的所有人带来快乐,“快乐”,则会消融人际关系的僵局,使寝室关系变得很融洽。2.如何处理与其他同学的关系 首先、学会微笑。在校园里,随时随地都可能会碰到同学,遇上不太熟的,微笑面对,注视对方,点头而过,就已经够了。遇上比较熟的,还可以问候一两句。微笑是一个符号,一个表达“我喜欢你,我喜欢认识你,我喜欢和你接触”的符号。在物质世界里有能量守恒定律,在情感世界里,同样也是能量守恒的,你怎么对别人别人就怎么对你。 其次、不要太顾面子,这是指你当遭遇我们不会、不懂、不知的事情时,我们要虚心为怀,敢于承认。任何掩饰、回避、隐瞒的态度与行为都是有损人际关系的,因为人际关系需要的是真诚。 第三、不带情绪,当我们对某个同学或某件事情,某个要求有不同看法,心中不快时,要提醒自己,“外界是外界,我是我”,我应当在情绪上独立与外界,不经受到外界的影响于干扰,保持稳定与镇定。这是极其重要的!很多同学间的矛盾引发的吵架,打架事件就是因为这些同学在面对事情时太过冲动,无法理智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引起的。因此,我们要对自己的所有情感负责,哪怕是看起来明显是他人激惹我们的,也是如此,这才是一个充分自尊者的心理健康。 第四、勇于说“不”。这很重要,只要我们不带情绪的说“不”,就是一中理性的决定。这中规定是有影响力的。最忌讳的是,我们不快乐,同时又遵从他人,带上不开心的情绪去做违心的事,说违心的话,时间一长,我们就会迷失自己。时间久了会犯削足适履之错误。 第五、独立先与关系。不要把关系当成是救命稻草。凡遇问题、困难,首当其中,应当设法求诸于自己来解决,来克服。如果把自我弱化了,总是渴求外界给予我们关爱、指示、安全、那么,我们就永远只能是一个害怕风险,没创造力的孩子。而过于依赖他人的关系又是不长久的。我们很多女同学之间的关系就太过于亲密无间,太过于依赖对方,这样只会给双方带来压力,带来束缚,没有距离的右倾只会让双方窒息。 第六、我们心中有别人。这时候的别人,不是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而是别人的需求值得我们关注,别人的痛苦值得我们同情,别人的特长值得我们学习,别人的困难值得我们帮助,我们并不为了搞好关系才这么做,我们可以帮助一个与我们武官的人,我们也可以同情我们的敌人。我们可以想异端学习,也可以理解哪怕是罪犯也有他的需求值得我门关注。二、如何处理与老师的关系 在大学中,老师扮演着多个不同的角色,文化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前途、人生道路的引导者,学生的心理医生,学生的知心朋友等等。所以,我们还要处理好于老师的关系。 第一、尊重老师的劳动,上好每一堂课。尊师,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发自内心最深处的敬意。课堂教学需要得到每一位同学的认同与支持。做到最起码的不迟到、不无故旷课。 第二、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严格按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办。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老师会教我们很多知识与做人的道理,做为一名学生,虚心听取来势的教诲并严格按老师提出的要求办事不仅是对自己的一种责任同时也是对老师劳动的一中尊重,也会给老师最大的安慰。 第三、对老师要有礼貌。路遇老师,要面带微笑、主动、热情地打招呼。老师去宿舍,应起身迎接,停止正在进行的游戏或其他事情,听候老师指示,老师离开时,应起身相送。骑车遇到老师时,要主动下车。 第四、老师发言时,安静认真地听,不要乱鼓掌,喝倒彩,交头接耳。 第五、对老师有意见,要通过正当的渠道提出来,不得当面顶撞、漫骂,犯错后,正视老师的批评。 第六、进出门口、上下楼梯时让老师先行,接受老师送的物品要起立双手接过,不乱拨打老师的电话,扫地时老师路过要停止。 第七、外出一定要按程序请假第八、要起立回答老师的问话。要注意听、要谦虚、学会使用谦和的敬语。 第九、要为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见到老师有困难要主动帮忙自己改下吧~

关于人际关系的论文题目

人际关系是人们交往中心理上的距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几篇人际关系的议论文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独立在瑟瑟的风中,任风吹拂着我的衣襟和发梢,我摘下自己的眼镜,甚至想把它丢掉,在这个随处可见虚伪的世界里,我又为何戴上眼镜,把它看的那么清楚?

小时候,看惯了玫瑰色的海,听惯了枫叶似的词,陡然间从五彩斑斓的世界走入了灰色调的日子,对于我那颗不谙世事的心打击实在太大。

曾经在同一所校园里听过同样的课,拷贝过同一份笔记,参加过同一样的考试……一切恍如昨天,而我的朋友们却已远去。往事,已成云烟,不管我是苦苦挽留,还是淡然处之不管我是接受,还是无法理解,都已沉淀在生活底层,成了一个永远的秘密。

我终于明白了,不是生活扭曲了我,而是朋友之间不能坦荡地面对,却用面子和虚荣在彼此之间树起一道樊篱,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其实很简单,但我们往往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所以,我决定放弃面子跟虚荣筑成的篱笆后面的朋友用真诚去寻找一份友谊,一种能让我心静如水的友谊。

真正的友谊容不得半点牵强和虚伪,它像流水,流走的是浮躁和浅薄,沉淀下来的是真诚和永恒。

我不知道未来的人是否依然会扮演我生命中的过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我会以最热的心和最真的笑对待生命中的每一位朋友,不管是已舍弃的,还是将要到来的。

从今天起,我要学会舍弃,舍弃一份烦恼,拥有一份快乐;舍弃一个旧站,拥有一个新目标;舍弃一声叹息,拥有一个新的希望;舍弃一时的失利,而拥有最终的成功。

虽然现在的生存竞争是越来越残酷,孤独和寂寞一不小心就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侵入我的梦乡,但我在放弃一位旧友的同时,又会找到一位可以真正倾诉的知己,我会意识到那些随水漂走的正是我要放弃的,而滞留下来的又是能够鞭策和影响我终生的。

回眸身后脚印里的每一个细节,才发现我的生活中处处都布满友谊的波纹,荡漾着友谊的涟漪……——题记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初中三年的时光转眼即逝,一眼万年。在这寒暖相随,悲喜相伴的峥嵘岁月里,我在不经意间品味着友谊。读它的真挚,读它的深厚,读它的永恒。

真诚的友谊是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友谊的心总是越来越平;友谊的手总是越来越紧;友谊之花总是越开越旺;友谊之树总是越长越壮。友谊仿佛一杯香茗,气色清香,清醇鲜凉;友谊恰似一坛陈酿,辛辣沁脾,快曲飘香;友谊像大海明珠,光辉灿烂,;友谊如深山宝矿,光彩夺目。友谊价值永恒。

深厚的友谊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当你被人误解时,友谊会给你带来安慰;当你受到委屈时,友谊会使你心境安宁;当你感到孤单时,友谊会在第一时间送出关怀;当你取得成功时;友谊会在第一时间捎递祝福。是友谊使我们懂得什么是真诚;是友谊令我们明白什么是感动;是友谊让我们感悟什么是快乐。友谊乐趣无穷。

因为友谊,我们不再伤心难过;因为友谊,我们不再失落迷茫。

因为友谊,我们的慢慢走向成熟的殿堂;因为友谊,我们渐渐迈向成功的境界。

因为友谊,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因为友谊,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精彩纷呈。

品读友谊,品出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辛酸共勉;读到的是“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的难舍难分。

品读友谊,品出的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留恋不忘;读到的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寂寞惆怅。

品读友谊,品出的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无限感慨;读到的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深深思念。

千里难寻是知音。我们品读友谊,感悟人生。

聚也匆匆,散也匆匆,惟有友谊永藏我心中。

友谊是雨季中的一把小伞,它撑起了一个晴朗的天空;友谊是一阵有规律的风,它能将雨水吹走带来温暖;友谊是冰冷夜晚中的一盏灯,它在你寒冷时给你以温暖;友谊是干净的手帕,它在你哭泣时给你以抚慰……人生既漫长又短暂,但若能拥有一段地久天长的友谊,死亦无憾,因为那是我们的友谊——友谊地久天长。

小时候,友谊是一盒水彩笔,用稚嫩的手涂鸦出一张张五彩缤纷天真无邪的笑脸,一不小心湿了糊了,哦,没关系再画一张更好更真切的。儿时的友谊像一团热烈的火,是肆无忌惮的争辩,是互相赌气撅起的嘴,是共同哄抢的那一大包甜甜的爆米花……友谊是个大大的蜜饯,无论何时尝起,都是美滋滋的。那是童年时的友谊,是一项皇冠,天真为珠宝,烂漫做流苏——那么美丽那么纯真。这是只属于童年那片蔚蓝色天空的友谊——友谊地久天长。

长大了,友谊是一块透明的玻璃,照亮着失败落寞的心。打破了,就很难再拼凑起来,只能躲在一个角落默默地哭泣,默默地醒悟……在哪里跌倒的就在哪里靠自己坚强地爬起来,那是我们成长的足迹。

如小学时,友谊是一汪轻快的泉,是共同烦恼的点点滴滴,是答题时的无线电话,是无数打斗过后的浓浓悔意……那时,友谊是一听百事可乐,无论何时打开,都满脸笑意。这是只属于银杏树下金叶飞舞时的友谊。

如初中时,友谊是屡轻轻的风,是懊恼时送来的缕缕暖意,是烦闷时真诚互吐的心曲,是节日时互赠的声声祝语……那时,友谊是一卷明朗的画,无论何时想起都清爽亮丽。这是只属于道山郁郁葱葱的树木边,春雨、碧霞池边的友谊——友谊地久天长。

成年后,友谊演变成一块美玉,需要经过反复锻造才能成为一块无瑕之玉。

如高中时,友谊会变成一股互助的动力,是成功时的互相致意,是失败时永恒的鼓动……那时友谊是一曲刚劲能够的歌,何时唱起都激昂如昔。这是只属于林荫道下阴凉的座椅边窃窃私语时的友谊——友谊地久天长。

如大学时,友谊又会变成一盅浓浓的咖啡,是迈向成熟的阶梯,是愚人节一个善意的玩笑,是情人节一束鲜红的玫瑰。那时,友谊是罐陈年的美酒,无论何时尝起,都醉人心坎。这便是成长足迹的句号,虽然充满遗憾,但也不乏完美的气息。

年老时,友谊回归到一杯不知名的饮料,回忆一生品味着酸甜苦辣,过去的日子,一如深埋在记忆中的宝石,就算经历过岁月的砥砺,也依然光彩熠熠。品完之时,生命已到终点……

友谊是一把伞下的两个身影,是一张桌子上的两对明眸;友谊是一弯温暖的海港,静静地抚慰着疲惫的帆船;友谊是穿越人海,互视对方双眼的默契,是不期而遇的缘分……因为共同的志向,我们走到一起但却又为了各自的奋斗目标各奔东西。在顺境中,朋友结识了我们;在逆境中,我们了解了朋友,结下了友谊之情。友谊犹如夏日的雨露,冬日的太阳,心田靠它滋润,冰雪靠它融化。无论身处何地,不要忘了,是友谊让我们共同度过了那段友情岁月,让我们共同携手祝愿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大一是个重新开始的社交圈。仔细观察自己和身边的人,你会发现朋友是如何开始的交往的,恋人是如何开始交往的...这将是个非常有趣的题目...

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不可或缺“现在不少新毕业的大学生沟通能力比较欠缺,在书面沟通方式上,有时写个通知都写不清楚;在表达能力上,也不是很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比较清楚地表达出来。这是在机关工作的同志比较多的一个感受。”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在《中国高等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专家论坛上,呼吁教育界,应该重视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普遍缺失沟通能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朱院士表示,从工程教育的角度,沟通能力尤为重要。在你申报项目的时候,除了项目本身要具备科学性、可行性等以外,如何能让有关人员或审批机关了解和接受这个项目,就需要你具备一定的说服能力。另外,搞工程与搞基础科学不同,在基础科学研究中,个体的活动较多,而在工程研究中,更多地表现为团队的活动,团队成员间能否很好的沟通与合作直接关系着工程项目的成败。朱院士分析说,在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应该包括思维能力、技艺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这四种能力的培养。而沟通能力包含着表达能力、争辩能力、倾听能力和设计能力(形象设计、动作设计、环境设计)。所以沟通能力看起来是外在的东西,而实际上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它关系着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品德。朱院士认为,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欠缺与中国的教育方式有关。在家庭教育中,尽管许多父母在生活上对独生子女很娇惯,但是并未真正与孩子平等相处,去鼓励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更多的是以长辈自居进行说教,使孩子处于一种思想压抑的状态,也更谈不上有意识地教育孩子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了。在学校教育中,通行的是灌输式的教育,基本上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而且多数教师并不喜欢同学提问题,也不太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造成学生缺乏沟通的主动性。即使是学术活动,更多的是学术报告,很少有自由讨论和辩论的时间,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活动。比较国外的教育,朱院士说,我国的大学没有开设沟通课程,而国外的大学里被称为communication的课程已开设的相当普遍。他还回忆在前苏联留学时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大学5年里的考试全部是口试。他说,口试是对思维和表达能力的一种很好的锻炼。他记得有一次口试,老师提的问题与书本毫不相关,虽然他一道也未回答上来,但老师根据他平时的学习情况仍然给了他5分。“实际老师是想了解你的知识面和与专业有关东西的掌握”。朱院士说,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有了独立的思想,再鼓励他去表达出来。他同时建议,在大学里应逐步开展直到普遍开设沟通课程,并作为必修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加强沟通的实践,包括师生间和生生间的沟通;教育界要对沟通能力的培养引起重视,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培养相关教师和设立专业;沟通能力的培养应逐步从中小学抓起。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成为心理问题首因针对朱院士提出的大学生沟通能力欠缺的问题,记者在对一些学校的采访中得到了一些心理学教师的认同,他们表示,现在由于一些大学生不善于沟通或不会沟通,在人际关系上反映出的矛盾更加突出一些。在某大学举行的一场研究生辩论赛上,双方正在为“学历和能力那个重要”而唇枪舌剑。但是,这种友好的争论却因有的辩手因肢体语言使用不当,慢慢地转变成了正反双方的相互蔑视甚至是个人攻击。在评审官的制止下,一场本是提高沟通能力的活动却因不会沟通而流产了。中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工商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林永和教授说,这件事引起了我们对研究生教育的反思。说明一些同学缺乏团队意识,缺乏对别人的尊重,缺乏起码的沟通能力和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从我校对研究生的一份调查统计来看,‘在经常不能与别人和睦相处’一项中,表示非常同意的占,比较同意的占,说明有 12%的人不太能与别人和睦相处。在‘感到自己受到别人的排斥和冷漠’一项中,非常同意的占,比较同意的占,两者相加是 。”林教授说。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查晶副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北大因不善于沟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在本科生中更多地表现为来自宿舍的矛盾。许多来自城市的孩子,过去都是自己独处一室。上了大学后,至少4人一屋,免不了发生各种矛盾,相互间又不能包容和谅解,致使矛盾激化,有的家长也被卷入进来,直到系里或学校出面加以解决。北京理工大学学生工作处刘翼灵老师也说,宿舍关系紧张的不在少数。而据林永和教授介绍,在某所著名大学,因宿舍关系紧张,曾发生过两名博士生的决斗事件,结果两败俱伤,一人惨死,另一人变成了植物人。在北京的一所民办大学,也发生过宿舍群殴的人命案。“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的确不容乐观。北京市曾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连续搞了3次较大规模的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或交往不良成为诱发心理问题的首因,占了40%以上,已经超过了择业的压力、学业的压力以及与异性交往的压力。”林教授用调查数据证实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说,所谓沟通,就是一个信息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所享用,满足彼此需要的过程。在信息沟通的基础上,如果遵循一些社会准则、法律原则以及基本的行为规范,就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可持续性的人际关系。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说,沟通需要艺术,需要技巧,需要幽默,需要化解,需要调查研究,需要知识储备,而这些都是大学生所欠缺和亟须弥补的。现在大学生或研究生在人际关系上适应不良,主要表现在:一是不想沟通。多为一些性格内向的人;二是不善于沟通。缺乏沟通的基本常识和礼节;三是不利于沟通。因道德品质有缺陷,在沟通中总是为满足自己的需要。沟通课程并未普遍开设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欠缺已引起了一些大学的重视。在北大,面向各院系开设了“人际关系与沟通能力”的选修课程,从大一到大四的同学都可选修。这门课是以小组做游戏的方式进行。在一个设定的场景下,比如在宿舍里,已经熄灯了,有的同学要睡觉,有的却在发短信,有的在用电脑,同学之间通过设计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方式进行沟通,达到相互谅解,而不是互相伤害的目的。“这种轻松活泼的以聊天为主的上课方式,不仅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他们选课踊跃,而且比单纯的讲授方式更加有效。”查晶老师说。在北京理工大学的社会工作与心理系,开设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提升小组”(也叫团体辅导小组)的必修课程。课程共有7次,每次一个半小时,也是以做游戏的方式进行。在真诚友好的气氛下,赞美、倾听、说服、拒绝、语言表达、表情、语态、肢体语言,各种有利于沟通的行为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但是,被采访的老师也承认,专门为提高沟通能力的课程在大学并未普遍开设,即使有沟通课程也仅是选修课而已,没有作为必修课。而理工科院校的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往往没有时间上此类选修课程。其实他们更需要补上这一课。从提高表达能力来说,辩论赛或演讲比赛是一种很好的课外活动方式,虽然现在在大学里,辩论赛很流行,但多是能言善辩者的“游戏”,不善交流的学生只是“望赛兴叹”罢了。■新闻链接任何能力都是在后天的学习、塑造中获得、提升的,沟通能力也是如此。沟通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要提高这种竞争力就需要:用理论武装沟通。如开设《管理沟通》《人际沟通与礼仪》《公共关系学》等课程,加强学生对沟通重要性的认识;用言辞修饰沟通。要具有较好的言辞修饰、表达能力,要求我们博览群书,建立自身的语言词库,在言语沟通中提高言辞智商;用身体语言强化沟通。我们在日常交流中,在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同时,还在运用许多非语言的行为进行沟通,包括身体动作、姿态、仪容仪表等形式。这种通过非语言的沟通方式统称为“身体语言沟通”。管理界中所说的领导魅力就是一项很强的非语言的交流方式。■相关链接企业招聘看重大学生的沟通能力什么样的大学生最受企业欢迎?不少企业透露,在专业成绩相近的条件下,优先选择沟通能力较强的学生。有的企业直言不讳地说,对专业成绩要求不高,但沟通能力一定要过硬。再看看一些知名企业对职场新人的要求,“沟通能力”也一定在最重要的衡量指标之列。企业对沟通能力的关注度之高,莘莘学子自然不可能没有察觉。上海某职业顾问公司出炉的“2004年大学生职业发展调查”显示,%的学生认为“与人沟通、交往、相处的社交能力”是最能决定就业成功与否的因素,超过“专业知识技能”选项居第一。那么,沟通能力是否天生?职业顾问表示,沟通能力和性格有一定的关系,但性格可以通过后天的锤炼得到改善。下面提供几条培养沟通能力的途径,供大学生们参考。1.参加社团活动。学校社团是培养沟通能力的最佳舞台。社团常常和企业或其他社会机构联合组织活动,像演出、义卖、知识竞赛等。大学生可以尝试活动组织、节目主持、广告宣传等多种角色,获得丰富的社会体验;还能和学校内外各个层面的人打交道,小到借一间教室,大到去企业拉赞助,都要亲力亲为,使沟通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2.当志愿者。当志愿者是大学生锻炼沟通能力的又一途径。在国际艺术节、嘉年华、世博会、F1赛事上作为翻译、会场联络员、临时演员、组委会工作人员身份出现,可广泛接触世界各地的文化,学会和不同语言、不同国籍、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人士沟通交流。3.公司实习。利用寒暑假去企业实习,是培养沟通能力的传统方式。实习能使大学生熟悉公司文化,知道如何和上级、同事相处,等于提前补上了社会大学的课程,有未雨绸缪的功效。4.勤工俭学。部分勤工俭学方式也能有效锻造沟通能力。做家教时,如何让学生听懂你讲的课?如何让家长认同你?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大学生的沟通能力能得到提高。市场调查和促销是较有挑战性的项目,因为它要求大学生能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言辞富有说服力,这样受众才可能接受调查并购买产品。这种勤工俭学能有效打磨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真正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主持、礼仪也是考验沟通能力的项目,它要求大学生有亲和力、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强,不过参与面较窄,只有少数形象气质好的大学生能够从事。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论文篇一

《基于社会角色理论的网络人际关系分析》

摘要: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社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互联网不仅是人们搜集信息的工具,而且已经作为人类一种新生活方式而存在,影响了人类生存环境。网络人际关系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一种重要人际关系。依恋网络,沉溺于网络交际,忽视现实人际交往的现象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从角色理论的角度对网络社会人际关系进行探索,进一步认识网络人际关系建立的过程、动机及特征。

关键词:角色理论 人际关系 网络人际关系

1、角色理论的含义及观点

角色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至60年代,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的产生、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取向,被称为社会心理学从个人水平的分析过渡到群体和更高水平的宏观分析的一个桥梁,该理论有社会角色和角色扮演两个主要概念。社会角色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包含着社会客观期望和个体的主观表演。

社会中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位置上;社会对处于一定社会地位上的人有一定的要求,即社会期望;个体要依照社会对他的要求去履行其义务、行使该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权利,这就是社会行为;当个体被赋予某一新角色时,改变的不仅是行为方式,态度和价值观结构也会发生深层变化。人们正是从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按社会对该角色的要求去行动,成为履行角色责任和义务的角色。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扮演各种社会角色从而实现人的社会化。角色扮演使人能够亲身实践他人角色,体验他人在各种情况下的内心情感。只有获得他人相同或相似的体验,才知道在与别人发生联系时,应该有怎样的态度和行动。因此,角色扮演技术在发展人们的社会理解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方面有着尤其重要的地位。

2、网络人际关系建立过程分析

(一)单方选择阶段

单方选择阶段是网络交往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实际上只是交往一方产生的冲动与愿望,还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交流和沟通,是双方交往的前准备阶段。与现实人际交往不同之处是由于网络交往严重缺少感觉因素。在单方选择阶段主要依据网络形象、网名、上网频率等隐含着上网者现实身份的信息去判断对方的角色状况,选择交往对象,带有很多的偶然性和主观性。

(二)双向接触阶段

这个阶段交往双方有了相互接触的愿望和动机,在相互介绍自己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角色定位和他人角色定位。网络交往的隐蔽性,使得认知图式在交往中的作用放大,常常凭一种感觉去放大对方的优缺点,晕轮效应明显。决定能否继续交往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重要影响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上网者能否恰当展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特点,彼此所扮演的角色是否符合自己内心已有的认知图式。

(三)思想感情交流阶段

这一阶段的交往进入到较为深层次的思想感情交流的人际交往。它从交往双方产生思想上的第一次共鸣开始,由一次相同体验或看法激发起其他更多的相同体验或看法,在相互激发的过程中,交往双方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个性品质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和相容性,都愿意进行深层次的表露。人生阅历、价值观、美丑观、道德观等因素成为影响能否进一步交往的主要因素。

(四)持续互动阶段

这一阶段的网友关系已经确立,双方建立了相互信任和亲密的感情。彼此会经常互通近况、互相帮助、时时牵挂,成为对方感情生活中的一部分,有的甚至发展为网恋或现实生活中的好友。如果把这种关系发展到现实生活中,较容易成为稳固的人际关系。

3、网络人际关系建立的动机分析

由于社会结构及各种道德规范的存在,在现实交往中的人际关系主要以社会角色关系为主。人们希望各种社会角色关系都变成理想的人际情感关系,网络社会人际交往正好能满足人的这种愿望。

(一)寻找友谊和慰藉

由于社会角色的规范性,使得人们为人处世必须顾及自己的角色,情绪不能随便发泄。网络交际中的角色的社会性弱化,可以随心所欲的扮演自己想要的角色,从这些扮演的角色的人际交往中得到友谊,产生满意感。

(二)释放情绪并满足安全的需要

网络社会中彼此没有利益冲突,人际关系以情感为主。而网络的开放性和个性化特点,使得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变得容易又安全。网络中的亲密人际关系与现实的亲密人际关系的标准不应相同。现实中衡量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的主要标准是看彼此知道对方多少秘密和心事,在生活中互相理解、支持的程度。而网络交往很容易达到彼此袒露自己的深层想法,是基于匿名,威胁和麻烦不大,而又能释放情绪,一般不是建立在信任上,所以网络人际关系容易破碎。

(三)性本能的推动

异性相吸是人的本性。随心所欲地追求异性是人的本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限制,只能做与角色规范相符合的行为,所以性的本能需求只能由本能的冲动变为有控制的满足。而人进入网络世界后社会角色淡化,性本能得到彰显,人们不再担心被人发现受到惩罚,异性间的交流与挑逗等使交往双方得到很大的性心理满足。

(四)寻求帮助以满足社交需要

一项有关中国互联网用户需求的研究中发现,上网能满足人的六种需求:实用需求,希望在网上获取信息;情趣需求,在网络上体验生活中难以体验的快乐;虚拟需求,以虚拟的角色来摆脱现实角色的束缚,建立全新的心理感觉;合群需求,体验被群体接纳或接纳他人的心理;展示需求,一种展示自己,自我表达,发布观点,匿名感情交流的需要;代偿需求,通过网络来弥补、代偿网下所受到的压抑愿望的需要。

(五)尊重和归属的需要

在网络交际中,人们不受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身份、地位的影响,能平等自由地与人交往,网络社会群体为个体达到交流的需要提供了条件,可以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流思想、验证自己的看法。有人对你敞开心扉谈论他几乎不可能跟别人共享的体验,人的自尊和归属感得到很大满足。通过网络交往得到的尊重和理解是现实生活中很难体会和获得的。

(六)扮演自己理想角色的需要

人在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有模仿别人的言行,学习榜样角色的冲动,渴望自己成为某一角色。但实践各种想要的角色的可能性是很小的。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人们的这个愿望可以实现,极大地刺激了人的角色扮演的积极性。网络角色扮演有利有弊,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有利于人的社会化。如果长期扮演某些角色,严重者会导致网络与现实的角色不分,可能造成人格分裂。

4、网络人际关系特点分析

角色虚拟易变。在现实人际交往中,人们的社会角色、身份是确定的,感知到的人是具体组织或家庭中的一员,责任和义务与身份是统一的。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交往环境、交往主体等是虚拟的,人们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责任和义务与身份是分离的。人们经常选择多种角色和身份,把理想的自我展示在交往对方的面前。

角色印象整饰突出。网络交往时,每一句话、一个表情都是经过思考后发出的,与现实环境相比,印象整饰突出。对方暴露的信息很有限,展现的自我现实成分不多,更容易以偏概全。

角色情趣修养领先。在网络社会,人们相互认识主要是凭借纯文本的交流来进行,注意力集中在与对方谈论的内容上,随着交往的深入,角色的知识面、情趣、修养、阅历等内在的素质成为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

感情纯真易露。在网络中,由于上网者远离现实社会,脱离了社会角色的要求,揭去了现实人际交往的面具,以一个自然人的状态与人交往,以虚拟的身份出现,在去社会化的状态下人们可以自由地交友,纯真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用担心被人指责和鄙视,尽情追求理想的人际关系,不必刻意控制自己的言行,这是网络世界最吸引人之处。

地位平等自由。现实世界中人,都处于一定的阶层中,每个人都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角色,具有一定的地位、责任和义务。网络世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特殊环境,没有现实世界中的等级、阶层。在网络中只有由于先知或技术等原因的管理人员。任何一个上网者称为管理者,都可以直接参与交流,自由出入。随心所欲,畅所欲言,个性得到张扬,真实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只是要做到道德意义上的自律。

交往开放随意。网络社会交往摆脱了现实社会各种角色规范的限制,不受时空的限制,使人与人的交往更具开放性。网络人际关系的建立与消失都带有随意性,稳定性很差。给许多动了真情的人带来无数的快乐和困惑。

参考文献:

1.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论文篇二

《青少年自尊与人际关系的研究综述》

摘 要:本文利用文献法对国内关于自尊和人际关系相关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了解自尊与人际关系的特点。对青少年自尊和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三种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分析,发现这三种关系对青少年的自尊有直接影响。而且自尊偏低的青少年会有不良的人际关系。关于青少年自尊和人际关系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提出建议策略,以便能提高自尊,改善青少年人际关系。

关键词:青少年 自尊 人际关系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自尊的研究不少,对于自尊的概念也有不同的定义。Coppersmith1967年提出自尊是指个体对总结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者否定的态度,是个体在对待自己的态度时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国外学者基本倾向于认为自尊属于自我系统中的情感成分,是对自我评价性和情感性体验。国内学者也普遍认同这一观点。张文新认为,自尊是指个体自我评价的结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情感。魏运华认为:“人们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和体验。”从以上总结看,虽然概念不一致但是国内外学者基本上认为自尊是一种自我的评价,是一种情感体验。

青少年期是自我发展的关键期和转折期,青少年的自尊发展对个体整个自我系统及其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尊作为中介作用的人格变量,对情感、动机、社会适应性行为,认知活动及品德等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它的发展有助于个体心理健康和良好个性的形成。

按照Brenfenbrennerde发展生态学理论,青少年自尊的发展与他们所处的关键环境是分不开的,家庭中的父母、学校中的教师、同伴团体中的朋友等都会对他们有影响。即自尊的发展离不开人际关系的交往,而这些人际关系对自尊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对关于青少年自尊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以期对此有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提出相应的策略,为提高自尊,促进青少年人际关系发展提供参考。

一、青少年不同人际关系与自尊的相关研究

自尊作为人际关系的监控者。Mark 等认为,自尊的一个功能就是提供一个相对快地和自动地关于被别人接纳或排斥的反应的评价,即自尊是某个人的关于被接纳和排斥的社会关系质量的一个指示物。在其精神病学人际关系理论中认为,个体若得到重要人物(key-figures)的尊重、承认,他也就尊重自己、赋予自己以价值;若受到重要人物的否定、轻视,他也就否定、轻视自己。,也持有相同观点。因此可以说,自尊不仅调节人际关系,使之更加和谐、融洽,而且自尊与人际关系之间可能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

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其中刘翠秀、韦耀波采用中学生自尊量表、人际关系量表,基于归因理论对中学生自尊、人际关系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对中学生自尊影响很大,另外他们认为自尊的归因倾向对中学生人际关系影响较为稳定,自尊水平较高的中学生人际关系相对较好。

1.青少年自尊与亲子关系的相互作用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逐渐成熟,个性逐渐完善的关键时期,学生在成败体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我概念,自尊水平则反映了学生对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载体感受程度。在诸多影响自尊因素中,家庭因素是形成个体差异的最初来源,其影响最大。国内外研究指出,在同情、支持与合理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儿童,其个性发展都较好,而那些来自专制、矛盾和冲突家庭的儿童一般都存在极较大的压力,处于低自尊水平,容易出现个性和行为的问题。

已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自尊发展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之间均有密切的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尊发展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张文新、林崇德对895名初中阶段城乡青少年进行调查,发现青少年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之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说明父母的教养技术、态度直接影响亲子关系的状况,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少年儿童发展。谢丹在对进城务工子女自尊发展的研究中发现,离开父母的年龄越小,子女的自尊总得分越低。这主要是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过早的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支持,未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儿童心理留下阴影,阻碍了自尊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于少儿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青少年期是个体自尊发展的关键期,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否会直接影响青少年自尊的发展。而亲子间知觉的相似性会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稳定、一致的支持,知觉的相似性越高,家庭越和谐,越有利于个体的积极适应。李彩娜等人通过Q相关技术加以考察了亲子间家庭功能知觉相似性的特点也发现家庭成员知觉观点的低相似性不利于青少年自尊发展,因此提高亲子沟通的质量,降低父母的控制的水平,会增加亲子间家庭功能知觉的相似性程度,有助于青少年高自尊的形成。

而且已有研究证明,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使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自尊水平较高,不良的亲子关系则会导致孩子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研究还发现,对父母婚姻幸福程度评价高的中学生自尊水平较高,这与俞国良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父母婚姻幸福的家庭气氛更和睦,亲子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容易使孩子形成对家庭、父母以及自己较积极的认识。

2.青少年自尊和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学校是青少年儿童活动的主要活动场所,学生的学业成绩、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等必将会影响青少年儿童自尊的发展。同伴关系作为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在儿童和青少年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和重要价值。

研究发现,满意的同伴关系会促进儿童自尊的发展,个体在同伴中的社会领导性,对同伴的敏感独立性,都有助于个体自尊发展,而对于同伴的攻击破坏则阻碍自尊的发展。那些受同伴欢迎,并在同伴中具有一定“权威”和“地位”的儿童,其自尊水平相对较高;那些对同伴的失败和痛苦具有同情心,对同伴的成功和喜悦感到高兴的儿童,其自尊水平也较高;而那些对同伴具有攻击和破坏性的儿童,其自尊水平较低。同时,自尊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个体的社交类型。

Deborah等的研究模型表明自尊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Wilkin-son也发现,同伴关系通过影响自尊从而对青少年情绪产生影响。以往的研究结果说明同伴关系对自尊水平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赖建雄等人的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方法,检验同伴关系对自尊的影响程度如何,研究发现同伴间的冲突自私行为主要对自尊良性发展起阻碍作用,而友爱互助主要起促进作用。随着中学生社会化加强,对同伴的接纳与认同的需求也在增加,与同伴的关系和在团体中的位置会影响到与自尊有关的情绪体验。同伴的尊重是影响中学生自尊的重要因素。另外朋友的肯定与支持、对朋友关系的满意度、朋友的陪伴与亲密等与青少年的家庭自尊、整体自尊、学业自尊和人及自尊有较高的相关。可见,良好的同伴关系利于自尊的发展,不好的同伴关系不利于自尊的发展。

3.师生关系对青少年自尊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行为影响是显著的,其中教师对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关系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教师和青少年之间的关系与青少年的社会行为和品行相关,而这些社会行为和品行的培养与教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受教师信任、重视的学生,就与教师积极情感交流更多,社会交往能力更强,更富有自信。

魏运华采用量表法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发现满意的师生关系会促进儿童自尊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支持、关心、鼓励、期望和参与都会有利于儿童自尊的发展。

还有研究证明,教师的肯定与支持、青少年对师生关系的满意度、与教师之间的冲突与惩罚、教师提供的陪伴与亲密等与青少年的人际自尊、学业自尊和整体自尊有较高的相关。

国外研究也表明,师生关系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儿童形成积极情感体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良的师生关系可能使儿童形成消极的情绪体验,表现出孤独、退缩、不合群、攻击行为、与教师和同学关系疏远,影响其课业成绩和心理健康。

李勉媛研究发现,在校师生关系满意度总分及各因子与初中生自尊发展总分及各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师生关系满意度和初中生自尊发展状况之间可以相互以对方的因子来预测。而且学业成绩显著影响初中生自尊发展。反过来,学生的自尊水平也会影响其学业成绩。

4.三者的相互关系对自尊的影响

当前,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状况与其自尊、交往主动性的关联已经得到了一些研究的证实。研究发现,父亲支持、母亲支持、同伴支持或老师支持与青少年的自尊或交往主动性存在显著正相关。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作为青少年主要的社会关系,对其自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自尊和人际关系的研究发现,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这三种人际关系的质量对青少年的自尊有着一定的影响,通过自尊继而会影响学业成绩和社会技能以及学生心理健康,从而会影响青少年未来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三种人际关系还是自尊的支持系统的三个方面,因此正确处理三种人际关系对引导学生向着高自尊发展有一定作用。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能使青少年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更能引起高自尊,从而使他们能获得一定的尊重,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研究不足及思考

目前,国内关于自尊发展和相对研究总体比较系统,从幼儿到大学都有涉及,从自尊影响因素到支持系统对自尊的影响,另外,对于自尊对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也有许多。而且关于自尊的特点、类型等都有一些研究综述。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1)研究方法单一。对自尊发展的研究大部分采用问卷法,几乎没有采用时间追踪观察的方法。(2)对关注贫困,问题行为少儿的自尊发展不足。

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多采用一些实验设计的方法对自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现在的内隐自尊研究还比较少,也可以加深对此研究的力度。研究自尊是为了更好的利于青少年发展,更好的促进他们适应社会交往的能力,所以应该把对自尊的研究用于实践,应该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法来提高青少年自尊,从而减少不适应社会的行为。另外,可以更加深入从青少年的人际归因探讨自尊和人际关系的相互因果关系,二者是相互影响的。

低自尊的青少年大部分是由于家庭或者个体的人格特质所造成的。个性和自尊的培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而家庭因素则需要父母和谐的亲子关系。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青少年与同伴进行比较,才能形成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只有接近同伴,得到同伴的接纳,并与同伴进行积极的相互作用,青少年的自尊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自尊是一个长期内化的心理体验,进行短期的心理健康干预是没有显著效果的,这就需要家长、教师、同伴的全力支持,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Coopersmith,S. The antecedents of self-esteem. San Francisco: Freeman, .

[2]Wang Y,Ollendick Cross-cultural and 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self-esteem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hildren [J]. 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 2001,4(3):253-271.

[3]张文新.初中生自尊特点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 1997, 20(6): 504-508.

[4]魏运华.学校因素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影响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8,(2) : 12-16.

[5]Campbell J D, Lavallee F L, Who Am I .The role of self-confusion in understanding the behavior of people with low self-esteem. In R. F. Baumeister: Self-esteem—the puzzle of low self-regard.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93.

[6]Brofenbrenner,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7]张静.自尊问题研究综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版), 2002, (2): 82-85.

[8]刘翠秀,韦耀波.中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发展研究.继续教育研究,2008.

[9]刘明.高中生自尊水平与学业、人际成败归因方式研究.心理科学, 1998,(3).

[10]赵冬梅,山口裕幸.大专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洋酒.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14(1):67-71.

[11]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心理科学,1998,21(6):489-493.

[12]谢丹,卿丽蓉.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初中阶段自尊发展的初步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6,(2):77-80.

[13] Cathy Van Tuijl, Susan J. T. Branje, Judith Semon Dubas, Parent? offspring Similarity in Personality and Adolescents’ Problem Behavior.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05,(19): 51-68.

[14]李彩娜,邹泓,张春妹.亲子间家庭功能知觉相似性的特点及其与青少年自尊的关系.心理科学, 2006, 29(6).

[15]王金霞,王吉春.中学生自尊水平与家庭因素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19 (10):667.

[16]俞国良,金东贤.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对3-6岁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心理科学, 2003, 26.

[17] Laible DJ,Carlo G,Roesch SC. Pathways to Self-Esteem in Late Adolescence: The Role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Empathy, and Social Behaviour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4,(27):703-716.

[18]Wilkinson RB. The Role of Parental and Peer Attachment in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Self-Esteem of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4.

[19]赖建雄,郑刚,刘锋.中学生同伴关系对自尊影响的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

[20]刘春梅,邹泓.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系统与自尊的关系.心理科学, 2007, 30(3):609-612.

[21] Birch S H, Ladd . Children’s Interpersonal Behaviors and 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8,(34): 934-946.

[22] Birch S H, Ladd . 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and Children’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1997,35(1):61-79.

[23] Pianta R C. Pattern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ldren and Kindergarten Teachers.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1994,32(1):15-31.

[24]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心理科学, 1998,(6):489-493.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