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与合力翻山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8 04:29:55

与合力翻山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再论战争与和平经济贸易法学院 2010级9班邢丹丹摘要:逼近眼前的生死抉择 和平是人类最持久最朴实的追求。和平意味着生存的机会。人只有在和平的状态下才能正常从事一切有利于生存、发展的建设性活动,生命的尊严也只能在和平状态下才有条件得以普遍展现。然而对和平的持久追求本身也表明了人类长期被战争所伴随的不幸事实。 战争,是人类自己发明出来的最大灾难之一。无论战争因何而起,它都不仅是手执武器的人互相残杀,更是平民的无辜受难。战争造成的惨烈后果——生灵涂炭、村庄被焚毁、城市成废墟……——从来就是要由人民来承受的。对于人民来说,战争意味着动荡、恐怖和死亡阴影。但战争却总在发生,人民防不胜防。 在人类历史上,和平与战争犹如一对连体儿。第 1 页关键词:广岛 核爆炸 战争 和平 发展 正文只在我的心中和这个太阳光下有那么多幸福,而这里……呻吟,痛苦,恐怖,和这种不可知,这种匆忙……他们又在这里喊叫了,又都向回跑了,我要和他们一阵跑,它,死亡,就在这里,在我头上,在我周围……俄顷之间——我便永远看不见这个太阳,这个河水,这个峡谷了!……————选至《战争与和平》回顾广岛展开全文限免导长图转存到网盘发送至微信下载文档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版本号 隐私政策 权限说明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专属归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第 2 页为您精选会员文档976篇战争与和平议论文800字2702人阅读战争与和平论文人阅读和平_论文范文1526人阅读战争与和平议论文1476人阅读获取全部文档9875人在看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论文:再论战争与和平文件夹战争与和平议论文 - 百度文库分2476阅读85%用户都在看大一军事论文1500字《相互依赖理论视野中的战争与和平》 - 百度文库分1547阅读近期下载量飙升《战争与和平》中娜塔莎形象浅析 - 百度文库分1060阅读剩余10篇精选文档前往APP一键获取全部合集相关文档战争与和平议论文800字免费获取全文战争与和平论文免费获取全文和平_论文范文免费获取全文战争与和平议论文免费获取全文正确认识当今的战争与和平-论文1509人已阅读TOP超赞战争,武器与和平论文1045人已阅读绝绝子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议论文范文2682人已阅读高三评论作文:战争与和平1201人已阅读论战争与和平1605人已阅读战争与和平高中议论文1000人已阅读最新优秀议论文:珍爱和平远离战争1000人已阅读[专题范文]战争与和平作者2191人已阅读试论当代战争与和平问题2061人已阅读和平 论文范文3527人已阅读《战争与和平》作文讲评2523人已阅读查看更多APP打开推荐文档集(32篇)

战争与和平论文参考文献有很多,例如《战争与和平的断想》,《战争、和平与宪法共识》等等。

[161]王立国. 东北滑雪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62]王晓毅.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63]张国栋. 中华武术现代传承困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64]王沂. 我国京津地区城市新建住宅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5]张晓琳. 中美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6]刘盼盼. 中国体育产业结构的演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7]赵志英. 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培养[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8]张辉. 我国布局城市校园足球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9]牛奔. 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对加速构建中国志愿服务体系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0]张连成. 控制内容及控制方式对运动员自控损耗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1]吕韶钧. 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2]薛原. 生命化教育视野下中学体质健康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73]王岩. 我国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致因模型及其预防[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4]常志利.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5]曲新艺. 学校体育教学问题的教育生态学诊断[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6]王迪迪. 学校体育安全风险管理探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7]詹国勇. 中国高尔夫产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8]任定猛. 五人制足球训练比赛理论体系构建与技战术训练应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9]侯学华.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价值定位与推广策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0]周桂琴. 振动训练对网球运动员上肢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1]李晨峰. 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2]胡法信. 中国女子篮球职业联赛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3]曾庆涛. 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 [184]吴明华. 长株潭城市群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185]陈元欣. 综合性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设施供给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86]程林林. 新中国体育体制及利益格局演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187]单曙光. 对篮球比赛技术统计规范和分析评价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 [188]肖谋文. 我国群众体育政策的历史演进及过程优化[D].北京体育大学,2007. [189]张庆如. 啦啦队运动的文化诠释及体育赛场啦啦队活动的组织运行模式[D].北京体育大学,2009. [190]赵升. 我国城市群众足球运动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 [191]汪流. 我国体育社团改革与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 [192]周文军.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动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3]胡永红. 有效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4]张瑞林. 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5]温搏. 当代武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6]崔秉珍. 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D].上海体育学院,2009. [197]李可兴. 生成性体育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198]杨慧馨. 中老年人太极拳健身运动处方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199]王艳. 我国区域优势体育产业选择与培育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0]汤立许.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层评价体系及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1]邹志春. 上海市青少年体质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与应用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2]范冬云. 广州市大众体育公共服务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3]谭朕斌. 篮球运动基本规律及发展特征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0. [204]李艳翎.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竞技体育运行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0. [205]李卫. 中国竞技体育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6]刘爱杰. 耐力性竞速项目专项运动素质的整合[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7]何仲恺. 体质与健康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8]陈钧. 中国篮球职业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9]杨铁黎. 关于职业篮球市场的基本理论和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10]李春雷. 对中国竞技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11]朱琪林. 我国足球运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12]王斌. 手球运动情境中直觉决策的实验研究与运动直觉理论的初步建构[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3]陶志翔. 持拍隔网对抗项群男子单人项目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4]刘卉. 上肢鞭打动作技术原理的生物力学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5]袁运平. 我国高水平男子百米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6]梁栋. 可持续发展理论原则与转型期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7]陈琦. 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8]徐霞. 社会性体格焦虑的测量及其与身体锻炼之间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219]白喜林. 中国竞技篮球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0]肖淑红. 中国体育产业价值链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1]潘迎旭. 我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2]王慧琳. 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的实证与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3]刘海元. 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4]肖林鹏. 中国竞技体育资源调控与可持续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5]池建. 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管理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6]叶庆晖. 体育赛事运作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7]黄亚玲. 论中国体育社团[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8]李士英. 中国武术散打市场化运作模式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9]杨剑. 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效益互动模式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230]倪依克. 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D].华南师范大学,2004. [231]陈作松. 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32]王健. 运动技能与体育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4. [233]许永刚. 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创新中政府与垄断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4. [234]曹景伟. 面向2008年奥运会我国优秀皮划艇(静水)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5]郭永波. 篮球文化的理论框架构建[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6]金宗强. 我国优秀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体系与诊断方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7]刘庆山. 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我国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8]陆作生. 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9]任弘. 体质研究中人体适应能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0]宋玉芳. 奥运会志愿者管理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1]王庆伟. 我国职业体育联盟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2]张剑利. 职业体育联盟及其相关法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3]石岩. 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4]王凯珍. 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5]张晓蓬. 中国乒乓球队战术训练水平定量诊断方法及实践效用[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6]夏祥伟. 研究生体育锻炼与健康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247]黄爱峰. 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248]罗林. 休闲体育的认识深化及在我国的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05. [249]赵晶. 我国篮球训练与竞赛组织系统的优化配置研究[D].苏州大学,2005. [250]张新萍. 对2008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改革走向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 [251]李颍川. 北京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的组织模式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6. [252]张惠红. 体育课程资源系统理论及其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运用的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253]符明秋. 重庆市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及体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6. [254]钟志勇. 蒙古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255]崔英锦. 朝鲜族传统游戏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256]尹博. 运用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57]叶乔波. 退役运动员生存与发展理论实践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 [258]吴华清. 基于DEA的奥运会相关效率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 [259]陈家起. 体育教学的生命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60]张文静. 体育教学价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61]陈晴. 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62]龚波. 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4. [263]余守文. 体育赛事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7. [264]吴燕丹. 生命关怀视野下调适性体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65]余道明. 体育现代化理论及其指标体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66]方千华. 竞技运动表演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67]张细谦. 体育课程实施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268]程文广. 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思想及体育教育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69]黄莉. 中华体育精神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0]李印东. 武术释义[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1]刘建和. 论运动技术的序列发展与分群演进[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2]刘明胜. 中国竞技女子足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3]罗旭. 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4]苗治文. 当代中国体育公共政策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5]曲淑华. 中国青少年田径运动训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6]唐峰. 中国足球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7]王松涛. 有氧运动对心血管自主神经平衡状态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8]张庆春. 中国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9]张兴林. 我国不同位置优秀排球运动员比赛负荷及专位素质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80]郑婕. “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81]黄俊亚. 竞技性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编排理论及应用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2]李今亮. 乒乓球运动员接发球判断的思维活动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3]宋会君. 体育教师专业化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4]王建国. NBA制衡机制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5]王莉. 职业体育联盟的产业组织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6]熊焰.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参赛变异及其成因与对策[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7]叶伟. 我国徒手格斗项目(散打)优秀男子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8]张勇. 现代篮球战术体系的系统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9]钟宇静. 开发中国乒乓球市场的基本理论与实践[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90]陈兰波. 我国优秀篮球运动员的成长与培养[D].苏州大学,2006. [291]刘希佳. 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组织结构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 [292]刘燕舞. 论城市发展与体育产业的推进[D].华南师范大学,2007. [293]李红艳. 户外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94]何劲鹏. 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生命化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95]范秦海. 对我国优秀田径教练员知识结构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296]石振国. 基于休闲理论的体育课程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97]刘旻航. 我国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文化审视[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98]杨小明. 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99]杨少雄.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与现代化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0]李捷. 北京市群众体育政策执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1]邢尊明.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优化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2]刘伟. 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系统及评价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3]林顺英. 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4]全浙平. 河北省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 [305]林剑峰. 上海市商业性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06]刘文. 山东省业余网球运动开展状况的调查及前景展望[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07]王成军. 山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D].山西大学,2005. [308]赵珂刚. 山东省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 [309]陈铁龙. 论啦啦操的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06. [310]李遵华. 我国高校啦啦队竞赛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311]张红玲. 当今乒乓球运动技战术发展趋势[D].北京体育大学,2006. [312]高守东. 安徽省网球运动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 [313]钱俊伟. 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314]胡亚斌. 八位世界优秀男子职业网球选手的技战术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05. [315]吴迪. 我国大型体育赛会志愿者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16]陈安勇. 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中过渡与连接动作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17]辛静. 我国 跆拳道 运动发展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08. [318]张丹. 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19]闫秋霞. 武汉市中学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保障与个人自觉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20]沈柳红. 广西高校竞技啦啦队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321]张玲玲. 我国高校啦啦操发展现状及训练内容体系的构建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22]冯加付. 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23]任平. 武汉市健身俱乐部健身私人教练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24]任朋达. 长春市城区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25]李春艳. 江苏省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326]唐克己. 山东省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327]花玲云. 北京市高校开展啦啦操运动现状与对策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09. [328]徐勤荣. 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和对策[D].首都体育学院,2009. [329]史明. 核心力量练习对提高普通本科生足球运动员快速力量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 [330]王艳芳. 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品牌的打造[D].厦门大学,2009. [331]刘冬梅. 美国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成功 经验 的案例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9. [332]曹磊. 我国社区体育俱乐部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发展阶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333]张艳辉. 湖北省普通高校网球运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6. [334]王玲玲. 我国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6. [335]徐昱玫. 大型体育赛事的竞赛组织探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336]黄松峰. 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337]胡邦晖. 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38]张祥彪. 上海市拓展训练开展现状及高校体育引入拓展训练课程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39]赵燕. 规则导向下竞技健美操集体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340]卢晨曦. 中美竞技啦啦队文化层面的比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 [341]于亚南. 我国技巧啦啦队运动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342]周志辉. 世界优秀 羽毛球 男子单打选手的技战术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343]王朋涛. 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 [344]毛荣建. 青少年学生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及检验[D].北京体育大学,2003. [345]张玲.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 [346]杨新新. 滨州市广场舞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4. [347]刘君. 城镇广场舞运动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48]刘莹. 石家庄市广场舞的开展状况调查与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49]祝菁. 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9. [350]林莹晓雪. 我国啦啦操运动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

与山鸡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看来你的学术水平也不怎么地,自己在相关文献和期刊上面找啊没有一点进取性心

大家都见过含羞草吧!用手触动一下含羞草小叶,其叶受外界刺激后即会迅速合拢,好似低头“害羞”的样子,好像一位害羞的少女,可是你们知道含羞草为什么会“害羞”呢?原来含羞草的叶柄下有一个鼓囊囊的包,叫“叶枕”,里面含有充足的水份,它有敏锐的感觉。当你用手触摸它的叶子时,叶枕中的水马上流向两边,叶枕瘪了,叶子就垂了下来。 叶枕内生有许多薄壁细胞,这种细胞对外界刺激很敏感。一旦叶子被触动,刺激就立即传到叶枕,这时薄壁细胞内的细胞液开始向细胞间隙流动而减少了细胞的膨胀能力,叶枕下部细胞间的压力降低,从而出现叶片闭合、叶柄下垂的现象。经过1-2分钟细胞液又逐渐流回叶枕,于是叶片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含羞草不只是被手摸时才垂下叶子的,遇到雨天与强风时,它的叶子也会垂下;而当风雨过后,水份慢慢恢复时,叶子也就恢复原形了。其实含羞草并不是真的会“害羞”,它只是一种善于自我保护的现象。含羞草的这种特殊的本领,是有它的一定历史根源的。它的老家在热带南美洲的巴西,那里常有大风大雨。每当第一滴雨打着叶子时,它立即叶片闭合,叶柄下垂,以躲避狂风暴雨对它的伤害。这是它适应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一种适应。另外,含羞草的运动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自卫方式,动物稍一碰它,它就合拢叶子,动物也就不敢再吃它了。含羞草的叶子之所以会“害羞”,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含羞草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对外界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从前有一个很英俊的小伙子,经常外出钓鱼。一天,他看见一位老汉坐在河边,嘴里自言自语:”钓!钓!钓!小鱼莫来大鱼到。”说着大鱼真向老汉游来。小伙子对老汉说:“我向你学习钓鱼,好吗?”老汉说:“钓鱼没有什么好学的,看你似很诚实,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只要一直沿着这条河岸向前走,会遇到好事的。”老汉说完,人不见了。小伙子很高兴,心想,我一定是遇到仙人了,就沿岸一直走去。天黑了,仍然往前走,前面出现一片长满荷花的大湾。水边一户人家门开着,点着灯,一位少女坐着织绸。小伙子走前问道:“请问这是什么地方,我走迷了路。”织绸女说:“这是荷花庄,我是荷花女,你走累了,可进来坐下歇歇。”小伙子坐了一会儿,要走了,荷花女没有留他,送他出了门口。 小伙子回到家,心想痴了,认为这荷花女,定是仙女。钓鱼老汉说,向前走会遇到好事,可能是这仙女要下凡,找要和她结婚。 第二天大早,小伙子又沿河岸走,天黑到了荷花庄,荷花女仍在,态度比昨天亲呢多了。她叫小伙子脱下破小褂,给他缝补。 小伙子说:“我是孤身一人呀!”荷花女像未听见。将衣补好,送小伙子出门。小伙子回到家已是半夜,坐不住,立不稳,返身又向河边跑,再到荷花湾,见湾中一朵大荷花,便呼唤荷花女,果然荷花女踏波而来。她说:“我父不许我和凡人往来,从今以后,我们便不得见面了。”小伙子哭了,哭得很伤心。荷花女安慰说:“只要你真心实意,我就和你一块逃走。”小伙子对天发誓,永不变心。荷花女带小伙子驾云来到天边深林里,一座小桥直通小屋门口前,他俩过桥进屋,屋内一切陈设齐备,还放着一架织布机。 他们在那里成了亲。小伙子天天外出打猎,不用费多少力,就可猎到一些山兔、山鸡,空闲时间,就游山逛水。荷花女却很辛苦,每天除织绸,还到各山头栽桑。一年又一年过去了,荷花女的头发,不那么光亮了,红润的脸也不那么可人了,小伙子对他说:“你太劳累了,人变老了,你歇歇吧!”荷花女摇摇头说:“你看,如果那许多荒山都成了桑林,该多美呀!”荷花女从头上拔下一根针交给小伙子说:“这针是宝贝,可制伏猛兽,你要用这宝针,把这一带被害兽占领的无人山区,变成百姓的乐园。注意,这宝针千千万万不能落到别人手里。” 一天,小伙子到远处的野山打猎,发现一个黑漆漆的洞口,觉得很奇怪,进洞一看,一只老虎扑来,他用荷花女给他的宝针一指,老虎逃跑了。前面是一座大门,推门一看,明灯高照,一位妙龄少女坐在炕上,她比荷花女漂亮多了,少女迎他同坐炕上,伴同吃菜喝酒,两人便成了亲。3天后,少女说找要出去走亲戚,但怕虎狼伤害。小伙子说:“我有宝针。可战胜一切猛兽。”说着便把宝针交给少女。谁知少女一走出洞,洞口便紧紧闭上,小伙子被禁在洞内,他这才想起荷花女说的话,懊悔已迟了。 荷花女见小伙子不回来,掐指一算,心中明白,原来小伙子已成负心人,不禁眼泪直流。又一想,还是去救他一命吧!她另外还有一件宝物,是开山钥匙。荷花女到了洞门口,把开山钥匙一指,洞门大开,把小伙子带出洞,小伙子感到羞愧不安。荷花女含泪说:“做梦也想不到你是这样的负心人!”二人正在返回途中,那少女从后面追来,大喊:“小伙子,回来呵!”荷花女对小伙子说:“你千万不能回头看她,只要一回头,你就没命了。”少女还在后面喊:“小伙子,你好好想想,你到哪里再去找到像我这样可爱的美人儿?”小伙子一动心,回头望了一眼。少女趁他思想动摇的一刹那,把手帕一摆动,便把小伙子化成生长在地上的柔弱小草。荷花女凝视着这小草,小草叶片双双相合,像是合掌忏悔,旋即含羞地垂下叶柄,表示认错。荷花女说:“小伙子,你还能知耻,还能认错。”后来大家叫它“含羞草”,并成为人们喜爱的小草。

关于肉鸡或者鸡养殖的相关研究文献:八种特种蛋鸡饲喂技术 [] 倍蒂纳火鸡孵化的技术要点 [] 菜棚改养肉鸡效益高 [] 产蛋鸡几种减蛋症的鉴别要点 [] 肉鸡为何要公母分群 [] 大棚蚕可与肉鸡套养 [] 蛋鸡补充光照四注意 [] 蛋鸡产蛋高峰期过后如何管理 [] 蛋鸡冬季保持高产技术要点 [] 蛋鸡多喂维生素危害大 [] 蛋鸡生殖性支气管炎 [] 冬季蛋鸡放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冬季蛋鸡高产应做到五要 [] 冬季鸡群补光技术 [] 冬季养鸡饲养管理要点 [] 冬季养鸡要“四注意” [] 冬季珍珠鸡的养殖 [] 多雨闷热防鸡组织滴虫病 [] 肉鸡腹水综合症的防治 [] 防治笼养肉种鸡泄殖腔炎 [] 给产蛋鸡补钙有窍门 [] 观赏型斗鸡良种---漳州斗鸡 [] 规模养鸡要避开的误区 [] 贵妇鸡的养殖基本要求 [] 贵妇鸡养殖技术要点 [] 果园林地饲养优质鸡技术 [] 寒冷季节蛋鸡管理措施 [] 黑凤乌鸡的养殖技术 [] 土鸡常见病防治 [] 火鸡痘的诊断及预防 [] 鸡产蛋率低的有效解决方法 [] 鸡产蛋期注射油苗注意事项 [] 鸡球虫病:药物治疗要慎重 [] 鸡群啄癖的原因与防治 [] 鸡眼部病变原因多 [] 减少蛋鸡产蛋破损的方法 [] 健康鸡与病鸡识别法 [] 介绍两个硕大型优质特色地方鸡种 [] 介绍土鸡快速饲养技术 [] 净化鸡舍病原主要措施 [] 维扬麻鸡 [] 肉鸡舍夏季降温措施 [] 笼养蛋鸡疲劳症的防治 [] 笼养肉种鸡的防暑措施 [] 母鸡下怪蛋的原因及防治 [] 苜蓿干草粉喂鸡效益好 [] 清除鸡舍有害气体五法 [] 秋季蛋鸡选优去劣法简介 [] 秋季野外放养柴鸡七注意 [] 秋季咋饲养开产蛋鸡? [] 肉用仔鸡饲养管理技巧 [] 肉种鸡笼养管理的几点体会 [] 如何防止肉子鸡饲料浪费 [] 如何利用蔬菜大棚饲养肉鸡 [] 如何让放养鸡夏季多产蛋 [] 要育嫩雏鸡调好温湿度 [] 三种方法除鸡虱 [] 三种微量元素鸡料中不可少 [] 山地养鸡实用技术要点 [] 商品肉鸡夏季管理注意事项 [] 疏林草地放养土鸡技术要点 [] 饲料四诱因导致鸡腹泻 [] 早春怎样养好鸡 [] 引起蛋鸡腹泻原因探析 [] 种公鸡饲养管理的关键技巧 [] 土鸡围林野养管理技术要点 [] 皖南土鸡生态放养技术 [] 乌骨鸡种鸡的选择注意事项 [] 乌鸡喂黑料药用价值高 [] 夏季产蛋鸡饲养管理技术 [] 夏季蛋鸡的营养调控 [] 夏季养鸡做好以下7点 [] 夏养山鸡的管理诀窍要点 [] 炎夏抱窝鸡,巧法能催醒 [] 养殖山鸡应注意的条件 [] 养鸡十五种新方法 [] 养鸡添加微生态制剂好 []

去网上买,挺多的,任选,比如当当网,亚马逊

与山中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最美的风景议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是多么希望能到这两处旅游呀!学校组织的一次旅游活动,让我有幸领略了江南周庄美丽的小桥流水人家。

星期六的清晨,第一道曙光冲破云层,唤醒了我们。我们一反常态,麻利地穿衣洗漱。爸爸提着包,背着相机,我们便去金三角乘车。在一阵汽笛声中,一号车满载游客向周庄进发了。

漫长的五六个小时在大家焦急的心情中一秒秒过去了,我们终于到达了昆山。在驶向周庄的路上,导游向我们介绍道:“周庄,它是江南第一水乡,还跟传说中的沈万山有关……”导游绘声绘色地讲,我们全神贯注地听,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周庄。我们下了车,随导游走。导游先带我们去看双桥胜景。刚一到,我的目光就被吸引住了:两座石拱桥安祥地躺在碧玉般翠玉无暇的小河上,不过,两座桥形成了一个直角。导游还跟我们说了画家陈逸飞与双桥的故事。我们走过其中一座人,向张厅走去。

坚实的石柱,细腻精良的雕饰,仍不难看出张厅昔日的风采。大厅里宽敞明亮,厅堂里陈列着红木家具,张灯结彩。墙上还有一幅对联,引人注目,上联是“桥从门前进”,下联是“船从家中过”。大厅一侧,有一条幽深的陪弄,陪弄里光线昏暗,乍一看,没有尽头。左边的墙上点着几盏油灯,更有一种庭院深深的感觉。沿着陪弄走出去。转几个弯,我们来到了闲静素洁的后花园。后花园周围,一群粉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簇拥着花园。翠竹摇曵,鲜花斗妍,草儿点缀着一条迂回的小径。还有一块太湖石,玲珑剔透,洁白如雪,它被人们称为玉燕锋。八面玲珑的玉燕锋为小巧的花园添了几分灵秀之气。张厅安谧温馨的水镇情趣,唤醒了大家的怀旧意识。历经五百多年沧桑,它气派依旧,给我印向最深的,还是喧哗街市中的那份独有的宁静和典雅。

参观了张厅,我们又走进了沈厅。沈厅的大堂上有一方牌匾,三个苍尽有力的大字映入眼帘:松茂堂。这三个字是清末状元张謇所书。厅里梁柱粗大,刻有飞鹤、蟒龙等许多的花饰。砖雕门楼上刻的人物线条流畅、栩栩如生。真可以与网师园中的门楼相媲美。在沈厅中,还有一座沈万山的坐像。它面前摆着金光闪闪的聚宝盆,惟妙惟肖。

我们又来到了一座石桥上。石桥下涓涓细流,石桥上蓝天悠悠,岸边杨柳依依,水面上,画舫底轻柔地与水面擦肩而过,长长的河水一直流向远方。真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这与沈厅的富丽堂皇和张厅的宁静典雅截然不同,就像飘行在水上,隐约听到飘忽水上的姑苏民歌。

周庄的美景在我心中徜徉。抱着这份怀念,我又参观了虎丘。虎丘的剑池、宝塔都让我流连忘返。

我又参观了留园红色的木柱,碧绿的池水,美轮美奂的太湖石。

我们的校园是一个五彩缤纷的调色盘。白色,是白云的世界;金色,是夕阳的'色彩;米色,是薄薄的细雨……各种颜色齐聚校园,构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校园风景画。

早晨的校园,是最美的。走进这可爱的校园,那么宁静,被白纱一样的浓雾包裹起来,变得朦胧而神秘。大树枝头,小鸟正在比赛,歌声嘹亮,清脆悦耳,悠扬的声音钻入人们耳朵里,使人神清气爽,精神大振,早上的疲惫感也消减许多。晶莹的露珠滴洒在花瓣上,显得格外清透。这时,第一缕阳光照在花瓣上,露珠折射出七彩的光芒,有红的、有绿的、有黄的……绚丽多姿。远处的雾气更像是拉开了幕布一样,阳光才刚照到操场上,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到操场上舒展身体,他们有的在跳绳,有的在跑步,还有的在踢毽子,现场顿时红成一片!

中午的校园,透明的玻璃窗上映出了湛蓝的天空,纯净的天空中浮现出一朵朵变化多端的白云,那云朵一会儿像叠层的白巧克力,一会儿像盛开的棉花,一会儿又像一群绵羊在奔跑……真是形态万千呀!

黄昏的校园,像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婆婆。你瞧,它把金色的夕阳洒在小苗上,使它快快长大;它把红色的晚霞披在孩子们身上,让孩子们享受温暖……太阳落山了,却留下晚霞给黄昏的校园悄悄地镀上了金红色。校园里一片宁静,听不见闲言碎语,听不见朗朗书声,更听不见同学们在操场上追逐的脚步声,一切都是那么的幽静。

校园是一幅多彩的图画,它汇聚了千千万万的色彩,凝聚了万万千千的快乐。这一幅幅校园风景画,也成为我心中难忘的记忆……

暑假,我们一家人去青岛游玩。

青岛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三面环海,一面接陆,巍峨的崂山傍海屹立,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辉映出青岛特有的美丽身姿,具有典型欧式风光的建筑,形成了中西合璧,欧亚风情的特色。赤礁、细浪、彩帆、金色沙滩构成青岛美丽的风景线。

一开始,随着清凉的海风,我们慢慢走到青岛第三海滨浴场,青岛的大海美丽极了:天是一片蓝玉,海是一块翡翠,远望水天相连,蔚为壮观。我首先看到的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的沙滩上,有的人在遮阳蓬下睡觉;有的人在海里游泳;有的人在吃烧烤……早已换上了泳衣的我赤足踩在细软的沙滩上,了望那浩瀚无边的大海。海,平静时,像一位温顺的孩子,每当在海水波光粼粼时,似一面镜子,又似在与广阔的天地微笑。而我们,正在风平浪静的水里玩耍,不时有几只海鸥飞来凑热闹。这是海平静的一面,可有时海又像一头愤怒的雄狮。那是在大海涨潮时,波涛犹如千军万马,向海岸冲来,人们还会在远一些的陆地上隐约听到海浪直奔沙滩的声音,让人觉得此时的海是那么汹涌澎湃。我们在海浪声中相互扑打嬉戏,一层层美丽的浪花,呼啸着向沙滩打来,一眨眼它又逃了回去,就像一群顽皮的孩子打闹着。这时,一个一米多高的大浪拥上来,我赶紧把身体背过去,一浪过去了,我就向前走几步。不一会儿,又一排大浪冲来,我赶紧往回跑……绿海碧波留下了我们欢乐的笑声,那感觉正是爽极了!

随后,我们来到素有“海上名山第一”之称的崂山,它位于黄海之滨。主峰海拔1133米。我们一家人,一边爬山一边欣赏这美丽的景色。看崂山的险峰异石,山海奇观。我们来到崂山规模的道场——太清宫。宫里有上百年树龄的银杏、松柏等树木。宫舍150余间,分别为三个独立主院。院子的屋顶蓝瓦金檐,在阳光照耀下显得金碧辉煌。四周的墙壁镶嵌着许多精美的图案,显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精湛的技艺和无穷的智慧。

我爱青岛,那幽雅别致的建筑,碧波荡漾的大海,绵长的金色沙滩,平坦洁净的马路,使我领略到祖国河山的壮丽,青岛人民的勤劳智慧。啊,美丽的青岛!我爱你!

天边泛起了一层鱼肚白,耀眼的金辉懒洋洋地趴在一个个晨跑的人身上,鸟雀喜出望外地欢唱着太阳的到来,连花儿也绽放出了姹紫嫣红的微笑。绿茵茵的草地上水珠点点,这些弯腰驼背的青草们像是进行了一次运动似的头汗涔涔。

我自然是生龙活虎地蹦跶着,因为啊!今天我可要去大展身手——登山!虽然是银装素裹的冬天,但是太阳仍是精神抖擞地散发着温暖舒适的金光,那令人心惊肉跳的高峰高耸入云,白花花的云朵把他端正的脸给遮得严严实实。这一切都好像是在挑战我似的,我被激得斗志全燃,二话不说连老爸都不等,就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爬了上去。但是,对于攀岩新手的我来说,这一切还太过于为时过早,一个骨碌就七手八脚地掉了下来,摔了个仰面朝天,痛得我哇哇直叫。

老爸见了,一下子哈哈大笑起来,我被羞得面红耳赤,但一声不吭地继续挑战,以我的性格可不会轻言气馁!第二次挑战拉开序幕,我这次卯足了劲,额头上青筋暴起,使出浑身解数就灵活得像只猴子似的爬了上去。老爸在下面莞尔一笑,那笑容似乎是在说:不一会儿你就得乖乖下来咯。我第二次被刺激得涨红了脸,一个不留神,四肢打滑,与第一次的结局如出一辙。“登山这事不可急功近利,要想安全且平稳地上去,那么必须稳扎稳打,当然,工具用品是必不可少的啦??????”接着就是笑哈哈的老爸一通说辞,在语重心长的讲解之下,我恍然大悟——原来登山可不是一件易事,但也不是难事,只要掌握技巧就能成功登顶,征服这座庞然大物。第三次,我全副武装,目不转睛地看着高险的山峰,在斗志昂然的催促下,我踏出了毅然的一步——我再一次开始挑战!受到了前两次惨痛的教训,这次我可是有备而来,我平下心来,屏声静气地攀爬着,每一个动作都井然有序。与之前相比,这次的经历可谓是颇有见效,三下五除二的工夫就爬到了半山腰,算是征服了大半个山了吧。一块巨大的岩石,仿佛在静静地等待着我的到来,我盘膝坐下。“先休息会儿,然后再继续爬。”我自言自语道。太阳似乎在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我的爬山过程,一路上怪石嶙峋,但是坚强的我仍是克服过来,并且把经验老辣的老爸甩开了八十条街,连我自己都忍不住想吐槽自己肯定是天赋异禀的超级奇才。

时间慢慢地推磨着,我终于征服了这座庞然大物,屹立于云海之上,那格外神清气爽的风儿为我洗刷疲惫不堪的精神,清新的空气争先恐后地钻进我的身体之中。耀眼的金苹果似乎更大了,这一路上有惊无险地坎坷还真是令人百感交集。老爸不愧是老爸,在我流连在夕阳云海的无限美好之中,他就已经蹑手蹑脚地站在我身后了:“看吧,登山也是一种乐趣,这也是人生的启迪——只要能熬过各种艰难坎坷,就能见到最美的风景??????”“嗯??????”

我意犹未尽地眺望着金色的云海,半梦半醒地回答道。这一次登山记真是让我受益匪浅,不但是肉体上的淬炼,还是心灵上的升华。

生活,总想往有意境的地方而往,不追求什么,只追求能从中得到快乐,跨过万水千山,也见过山山水水,留恋于其中,又何时想过归家,因为其中有美景而有乐,游游去远方,游游而乐无穷。

闲来,能做些什么呢?看书,写作等,但是,没有那种心情,是什么也看不进的,就算看下去,也没有多大的效果,这时,我总想出去爬爬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如果达到此种境界,心情将会更好,干事就会事半功倍了。

在网上待的时间够长了,没有一点心情去看书,出去爬山吧。这几天,我的心情都在为此而徘徊。

今日,真的决定前往了。虽不是什么名山,但能得一爬就不错了,前往吧!一向以决定了的事一定去做,不做心情很不好,好像自己对不起自己。吃过早点,便自己一人前往。

来到了山麓之下,仰望此山,是有点高,听说是我们村之最。村中的名山就是名山,好山就是有自己的特点。此山就像一圆锥巍峨地矗立于这里,由下而上越来越小,整座山树木甚多,不可胜数。上此山,不必受太阳之晒,很好,于是,更有兴趣去登山了。

爬山,开始。我每上一些,发现树种就不同,有些树发出自己的清香,能闻到,心情跃然,开心起来。路是很崎岖的,但常有人上山,这些人做了一梯一梯的梯子一样,行走容易,但却像了盘山公路,行走虽易,但却费时。于是,我决定直登,这样可能更会有趣。一决定,便去做,一向习惯,改也改不了也不想改,这样才有个人特点。

直登,是困难的,也会疲劳,但为了最后的真正快乐,不能放弃。美丽的,往往在最后。海边的人常常欣赏眼前的风景,而忘记了海的孤岛之中还有更美丽的风景,不要忘记,前方更美丽。

用了将近一小时的时间登上了此山,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山上,此时的村中特产的野山果正熟。记得,小的时候常常和一些伙伴去摘这种山果,吃得很多,袋子也装得满满的。过去的时光不会再有,只有保存在自己的记忆之中,每当想起,都会很怀念,也很向往。现在,在此山之中,没有年少时的快乐了,有的只是对这种植物的感兴趣。长大了的,没几个敢去摘的,因为现在有了羞意,摘吃了,就会怕别人的笑话。每当此时,只是吃了几个,就不敢再去摘了,没了年少时的没羞意,又没了年少时的天真与活力。在这,也发现当年与我们一样的小孩,人数很多,十来个。他们路过时,问了我这个大哥哥。我笑了笑,说了一句:“现在,山上蜜蜂正盛,当心点,不被蜇了。”叮嘱一阵后,就向其他方向走去。

虽登上了山,但却忘记俯视四方,因为自己正想着年少时,不知不觉就忘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唉……补回来吧于是,站在处,向四周看了看,真有感而发,说不了,借古人的诗句用用吧!名句就是名句,什么读起来,依然有他当年的气势。“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也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这么喜欢登山。一直很喜欢这首诗《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喜欢,由此产生吧!诗人到了泰山脚下,但并未登山,就题作《望岳》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诗篇气魄宏伟,笔力囊括,造语挺拔,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一直,想学这位诗人,但并未全学,有了这种壮志,就应该有行动,爬山就是行动,壮志加行动就会离成功更近。

爬山,是一种悠闲,是对自己的放松,给自己带来好的心情,很快乐,对自己的学业更有信心。

听说,后山有一泉水,于是,就往那边而回。下了半山,果然有一泉,心大喜,喝了几口。不甘心,想发现这泉水由何而来,想发现水源在何方,继续前往,探个究竟。又前进几十米,原来这水是由高山上流下来的,因为太陡,流下来似瀑布。昔日李白诗曰:“飞流直下三千尺”,此番景象,真有有点异趣,但好的诗句却给别人拿去,自己却想不出再好点的。算了,不是诗人不要做诗人,做平凡人就好,开心就好。水流下来,把石头都给冲有个哇,有点深,这水流了很久了吧!肯定的,山上树多,蒸腾作用强。

在这之后,就下山回家了。

[1]张杰、张丽蓉,就业难-人才供需的悖论[M].中山大学出版社.[2]王守志,劳动经济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3]文 明,大学生“就业难”根源在于高等教育的体制缺陷[J].[4]文 明,大学生“就业难”的治本之策在于高等教育改革[J]. 《科技传播》杂志

李白山水诗研究 李康永 摘要 “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李白一生游览过许多地方,在祖国广阔天地里培养了他对大自然的爱慕和对前途的美好憧憬,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山水诗。李白并不是以山水诗闻名,但是,李白的山水诗以雄奇、豪迈、大气、苍凉见长,突破了中国传统山水诗的借山水以自娱的窠臼。李白山水诗的突出特点是大自然山水形象的理想化、狂想化和个性化。李白对自然山水的审美,充满了一种人文、历史、地理和强烈的自我文化意识,使人文美与自然美相互交融,浑然一体。李白山水诗选择了“感物”的路线,摆脱了玄言,回归情感,情景交融,把人们对于自然山水的美感提升到一个空前的文化高度,对山水诗变体的成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 李白 山水诗 “盛唐风骚绝往昔,更添风华一谪仙”,李白的诗歌无论是在唐代以及唐以后,都有着特殊的内涵和特殊的魅力。提及其山水诗,则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占有着很大的比重。李白嗜爱山水,竟至于沉醉,乐极,“一生好入名山游”,甚至达到“爱此肠欲断,不能归人间”的痴迷程度。李白的山水诗,约莫有百余首,有继承庄子散文意境宏阔、浩渺奔放的浪漫主义传统的放浪诗作;有借鉴陶元亮融情入景的园田诗作;有袭二谢余风,而意境结构日渐佳境的山林诗作。李白很敬佩、赞慕二谢,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谢公宿处今尚在”和“脚著谢公屐”以及“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中可以看出。另外还有与王孟等初唐山水诗人风格相似的意画诗作,还有游仙缥缈入天地山海的意念诗作等等。由此可见,李白山水诗的丰富多彩与绮丽。 李白一生的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他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他 “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李白一生游览过许多地方,四川、山东、山西、河南、浙江、江苏等,黄河、长江流域。李白20岁前后游历了蜀中的不少名胜古迹,山水诗描绘了蜀中的雄伟壮丽的山川,培育了他壮阔的胸怀,豪迈的性格和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李白25岁后,出蜀漫游,在祖国广阔天地里培养了对大自然的爱慕和对前途的美好憧憬。李白被玄宗“赐金还山”后,又再度漫游,游踪遍及齐鲁,江浙、燕赵,歌咏祖国大好河山是李白此时期山水诗的主要内容。李白长流夜郎,中途遇赦,流浪于宣城、历阳,此时山水诗将游仙、山水和现实联系起来,反映李白深刻内心矛盾。所以他创作了许多山水诗,并把山水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 一、李白与山水诗的关系 李白是中国山水诗人中的另类,他有一种世外高人的气势和极富张力的生命力,非常的飘逸和洒脱,这种个性的因素使得李白的山水诗在表现手法上似乎没有了固定的形式和规律,这就造成把握李白山水诗的风格和意境很难。但就像看梵高的画一看就是梵高的画,李白的山水一看便是李白的山水。实际上,李白才是真正主宰着山水诗的形式和规律的。李白写的不是山水的细节,而是山水的气势,用他的话来讲就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气势,这也是写他本人的气势,正是他本人的气势推动着他写山水的气势,只有他桀骜放纵的个性才能把山水固有的气势从山水中张扬出来,张扬山水的气势就是张扬李白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即是把他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扩张到山水中,他的生命力是无限扩张的,给人的感觉不是山水感染了他,而是他感染了大唐的山水。 二、李白写山水诗的原因 李白写山水诗首先是体现在他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上。李白热爱祖国河山,所以他可以忘记忧愁,以极大的热情去写祖国河山。 其次,是因为李白受到道家的影响。道家的自然思想使他对人生抱有一种朴素的唯物观念。人的生死荣衰如同万物,“兴歇皆自然”,无须感恩,不必抱怨,因为都是元气的构成,同属大自然,同有大自然。所以他要拥抱大自然,与之化为一体。在《山中问答》中,他诡秘地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世俗不会理解他,他也不属于世俗的人间。他的神秘的桃花源,就是从碧山通往梦想的神仙世界,生活在“大块”中,与大自然元气混沌一片。这种道家、道教的思想观念随他的社会生活、政治遭际而日益加深,使他日益爱好大自然山水,也使他的山水诗里的山水形象不仅表现自我形象,而且融化为自我形象,使山水形象理想化、狂想化、个性化了。 再次,是因为受到二谢的影响。李白深为感佩谢朓:“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呤》)可见李白山水诗接受了谢灵运、谢朓的艺术滋养,承继发展了大、小谢山水诗歌艺术传统。 还有就是受孟浩然的影响。开元年间的山水诗人孟浩然便是这类盛世隐士而名士的一个代表。他虽曾归隐鹿门山,而青年李白深深景慕的就是这位声闻天下的孟夫子:“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赠孟浩然》)赞美他不慕荣禄、不事君王的清德风流。 最主要的还是由于受到时代的影响了。到了唐代,人们在宦游中开阔眼界,在山水里抒发激情。李白也不例外,而且他还写出了许多千古名篇。 三、李白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杜甫称赞他的诗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确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特色。 第一,宏放高远。其一是指李白的山水诗描写的题材广泛,山水草木,虫鱼鸟兽,人文景致等都是其写作题材;其二是指时间宽度大,年代久远,空间高远,即所谓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李白写山水常追溯及远古历史发端。具体如《蜀道难》一诗,诗人从秦蜀远古的隔绝之状起笔:“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接着写蜀王派五丁开山,壮士们牺牲生命,才建成一条钩连秦蜀两地的天梯栈道:“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远别离》写洞庭、潇湘、九疑、苍梧等山水也是与远古的娥皇、女英、尧、舜、禹等人物相连。空间的高远则又是指李白善于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对山水进行整体的观察和描绘。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西上太白峰,夕阳穷攀登,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登太白峰》),“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 邈尔与世绝。”(《古风》其五) ,“水从天汉落”(《赠崔秋浦三首》),“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这些诗句山高水远,如同一幅幅远景山水画,具有构图宏大,视野开阔,境界邈远的特征。这既是大自然恢宏博大的写照,又是诗人心胸开阔的反映。 第二,意象飞动浩荡。这是指李白笔下的山水虽也有幽静、秀丽的一面,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离乱后……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但这并非主流,由于他思想奇逸浪漫,个性自由奔放,犹如天马行空,不可羁勒。所以,意象之景外化后常使其山水形象具有飘逸飞动之势,如“巴水疾如箭,巴船去若飞”(《巴女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炎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望庐山瀑布》二首)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遥看鹊山转,却似送人来。”(《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 第三,虚实相生与浓重的画意。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宋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说的就是意境。近人王国维先生也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他认为这就是“有意境”。这些用来评说李白的诗可谓恰如其分。就其山水诗而言,李白眼前之景象与胸中想象大多相融而莫分,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心物合一的地步。结合上文,我们可以认为意境从结构上看,正是“如在目前”与“见于言外”的统一。所以在这个层面上讲,意境也就可分为实境和虚境,进而我们再来看李白的山水诗,他将虚的“见于言外”与实的“如在目前”发挥到了极致。如其《行路难》便是最好的说明,冰塞黄河,雪满太行,垂钓碧溪以及直挂云帆破浪济海等,看似实境,却均由心中抽象的情感和意念而来,是虚境的自然表现。实境与虚境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构成无比美好的世界。再谈谈画意,李白在此与王孟的造诣大约相当,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李白却把浓重的画意借助于其出神入化的意境抒发而加以表现,也就使得他的一些山水诗正如一幅幅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写意画,并且这些画的技巧炉火纯青,返璞归真,千态万状皆不离自然之道,而雕琢之迹全无,这正是中国诗画的最高境界。李白诗的山水名篇《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及《行路难》可作例证。《蜀道难》可谓一幅峥嵘嵯峨的蜀国山水图。览毕此诗,无不感到他在穷形尽相地描写蜀道艰难的实境时那种充满了激情,寄寓着许多慷慨悲壮的感受。同时作者驰骋想象,写景抒情,创造出蜀山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使其 虚境蕴含十分丰厚,以至众说纷纭,历代“解此诗者,几如聚讼”(《唐宋诗醇》) 。再者在此意境的基础之上,那种悲凉、愤懑的画意又随即映入眼前,或云感慨仕途坎坷;或言揭露时弊、讽玄宗幸蜀;或以为是劝告入蜀友人等等不一而足。 四、李白山水诗的语言特点 自然明朗是李白山水诗语言的基本特色,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朴素清丽、单纯自然的语言,受乐府民歌沾溉,而更多来自新鲜活泼的生活语言。“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脱胎于南朝乐府《西洲曲》:“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欲倒非人推”,随意挥洒口语,更见性情的放旷。他多样化的语言又总归于率真自然、清新明丽,体现为自然之美。 李白山水诗的语言是完全个性化的。李白写不同风格的山水,就用不同风格的语言。他有许多著名的山水绝句,就是用清新流畅的语言写成的,如:“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洞庭湖五首》)这类诗所以能如实绘出秀丽山川的本色,正是得力于诗人清丽自然的语言。李白珍视语言的天然之美,反对过于雕饰的绮丽之风。 “李白的山水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山水诗之冠”,他以描绘中国大好河山,表现大自然无穷景物之美为主旨,并于容情入景中兼以抒发主观情怀。李白把祖国雄伟壮丽的河山视为主体,作为审美对象加以审视,而且要以新的视角、新的色彩、新的声音、新的气势写出前人和同时代人巅峰之作。李白的山水诗是李白诗歌成就的代表之作,它不仅在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反映了诗人的本体意识,而且其中也涉及到不少关于时代,社会,以及民生疾苦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意义。总之,一句话,李白写山水诗不单纯写山水,李白的山水诗是难以脱离社会生活的窠臼的。 参考文献 1、《全唐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张家骐《中国古代山水诗之冠——简论李白山水诗》 齐鲁学刊 , 1992年 第05期 。 3、詹锳《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4、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巴蜀书社1990年版。 5、杨海波《李白思想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6、松浦友久《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7、裴斐等《李白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94年版。

武夷山与朱子游道【摘要】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是东方文化圣哲,他的学说被称为后孔子主义(Noeo-Confuciansm)。朱熹一生有四五十年生活在武夷山,游遍了武夷山的山山水水。文章探讨朱熹在武夷山旅游活动所蕴含的游道,以便引起世人对这位哲人旅游活动与旅游思想的关注与思考。【关键词】武夷山;朱熹;游道;旅游文化在旅游文化领域讲究旅游理蕴与艺术,称之为游道。朱熹作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对旅游也情有独钟。奇秀甲于东南的武夷山水、杂五方之俗的地方风土人情和儒、释、道三家合流的文化氛围孕育出了朱熹的游观意境。本文试就其游道进行概括与浅析,以期抛砖引玉。一、“书史之外,酷爱山水”——悠游有度宋代的经济、文化繁荣,旅游活动盛极一时。风景佳处楼台、亭榭广泛建立,僧侣们在名山胜地开山创寺,修筑道路,旅游设施日趋完备。士人漫游成风 ,甚至到了贫者也解质借兑,带妻挟子,竟日嬉游,不醉不归的地步。朱熹一生也爱好旅游,他曾说过:“予少好佳山水异甚。”[1]又说“书史之外,酷爱山水”。[1]但朱熹不同于苟且于淫奢旅游生活的病态旅游者,他并未耽于游乐,讲求旅游适度,秉持中庸而不丧志。他强调说:“那个优游和缓,须是做得八九分成了,方使得。”[1]而且是“令稍稍虚闲,依旧自要读书。”[1]有一次,他打点行装准备出游,这时收到好友吕祖谦的来信说要来他这里,朱熹认为,中辍山水之兴,虽未忘然,但杜门省事,未必不佳。正如清代董天工所说,在武夷山,朱熹“自辟(武夷)精舍,令从游者诵习其中,亦惟是山闲静,远少世纷,可以专意肆力于身心问学中,非必耽玩山水之胜。”[2]由此可见,朱熹不因游乐而废其时,只是把旅游作为学习、著述、讲学生活的调济。二、“狂奴心事只风雩”——畅游有风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讲求旅游,形成了舞雩之风。《论语·先进》记载,暮春的时候,春服既成,孔子带着学生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在沂河洗洗澡,在求雨的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它描绘了孔子与学生们春游的愉快情景,这也是孔子及弟子们所向往的。为什么孔子把登高山,嬉沂水作为志向呢?这验证了他“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的话。圣人往往比德于山水,孔子认为,山本身就象个宽厚的母亲,她出云播雨,繁衍鸟兽,滋生草木,有广泽人世之德;群山体大势高,稳重厚实,永不衰竭,有崇高之意与万寿之心。大山是伟大、恬静、仁厚的,符合仁者的生活信条。而“道”几乎接近于水,也就是说,水的形态变化多端、水的性质阴柔又刚强,它本身是一个丰富的知识体系。它的流变符合智者的认知活动过程,自然为智者所乐。朱熹仰慕孔子的那种游兴,承续其畅游的遗风,发出了“狂奴心事只风雩”[1]的慨叹,把孔子当作效仿的榜样,从而形成幔亭之风。正如朱熹的朋友韩元吉所说:“吾友朱元晦居于五夫里,去武夷一舍而近。若其外圃,暇则游焉。舆其门生弟子挟书而诵,取古诗三百篇及楚人之辞,哦而歌之,萧洒啸咏,留必数日,盖山之乐,悉为元晦之私也。”[31]这说明朱熹居崇安五夫时,就已把几十里外的武夷山当作后花园了,闲暇时常与门生偕游,徜徉泉石间,体会泛舟九曲,畅游诸峰的乐趣。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主管武夷山幔亭峰麓的冲佑观及淳熙十年(1183年)在五曲建武夷精舍后,讲学论道之余,更是尽得山中之乐。朱熹这样做并不象道士,遁藏山谷,服气如芝。而是为了“以学行其乡,善其徒”,“元晦既有以识之,便咸自得其幔亭之风。”[1]朱熹“近山思无穷,临水心未厌”[1],从观想武夷山水动静中建立起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在《武夷精舍杂咏并序·仁智堂》中写道:“我惭仁智心,偶自爱山水。苍崖无古今,碧涧日千里。”[1]诗中委婉地表达了自号仁智堂主的朱熹既仁且智的博大心胸。三、“弱龄慕丘壑,兹山屡游盘”——屡游不厌。朱熹从武夷山五夫里到临安参加省试前,曾作《远游篇》:“愿子驰坚车,躐险摧其刚。”“朝登南极道,暮宿临太行。睥睨即万里,超忽凌八荒”。[1]他提倡旅游,奉劝世人不要裹足不前,终日独守空堂。诗中抒发自己年轻气盛,想游历四方的抱负和豪兴。朱熹一生游踪遍及中国半壁。但是后来当他的好友吕祖谦写信邀他游浙江天台山,朱熹倦游此山,说:“书到令人愁,此山岂不幽?何必赋远游?”[1]因而朱熹更多的是以武夷山五夫家或以武夷精舍为中心的近游。他对所钟爱的山水不以一次游历为满足。象离五夫家七里远的仙洲山密庵及武夷山景区都是朱熹百游不厌的地方。密庵古木四合,泉石甚胜,绕涧百余步有昼寒亭,附近有瀑布,且住着高僧道谦。朱熹多次登临且还师事道谦学佛理,并常在这里吃斋饭。“弱龄慕丘壑,兹山屡游盘”[1],说明他常来这里游玩,甚至到了仙梦肯来游的地步。他留下了大量的旅游诗文,描绘了仙洲山的险峻、密庵与昼寒亭的静谧及瀑布的奇绝。朱熹不怕旅途的艰辛,往往旧游或重寻。他曾与学友门人数人早发五夫潭溪,夜登建阳云谷山,冒雨登建阳龙湖山,一日行程百余里。因为泉石的招引,使他忘记了旅途的疲劳。他知道无数风光在险峰的道理,因而寄语后来人,勿辞行路难。后来,他干脆在云谷山上筑“晦庵”,流连山间。林泉之胜、思想的自由及归途还可采薇蕨、蔬笋等乐趣,使他苦游不畏。朱熹具备如林语堂所说的胸中一幅别才,眉下一幅别眼,对旅游活动有较高的山水审美水平,故地重游每每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他能够随着一路景物的不同,时序的不同,随处留情随处乐,因而就不怕旅途的辛苦和屡次重游了。四、“便将旧友寻山去,更喜新诗取意成”——游辞有艺朱熹游目聘怀,题诗唱酬。他的武夷旅游诗雅赏风景,格调清新,情景交融,空灵轻逸,形神兼备,词意隽永,令人回味无穷。首先,他善用比喻来摹写物态特征,使之精当、新颖、富有美感,既有形似之感,更兼传神之妙。例如《天柱峰》中“屹然天一柱,雄镇斡维东。”把大王峰比作天柱,突出了它的气势。把密庵瀑布比成“白龙飞下郁兰天”,[1]可谓形神俱显,活灵活现,令人心动魄摇,增加了艺术美感与诱人魅力。其次,他善用衬托的手法描绘他物,以对所咏之物起陪衬或烘托作用,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如《游密庵分韵赋诗得清字》:“误落尘中岁序惊,归来犹幸此身轻。便将旧友寻山去,更喜新诗取意成。晚翠乍看浑欲滴,寒流重听不胜清,个中有趣无人会,琴罢尊空月四更。”[1]通过寒流、四更月、辞官归乡、旧友,来衬托出“清”的气氛及无官一身轻而悠游、弹琴、赋诗、饮酒的闲适之情。再者,朱熹还善用拟人的手法来活化毫无生命之物,从而闪耀出不凡的光彩。如《九曲棹歌》描摹武夷山的玉女峰:“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1]把一座山峰人格化了,描绘成婷婷玉立插花打扮的少女,突出了玉女峰的神韵。最后,朱熹旅游诗中也融入了丰富的典故和民间传说。如《九曲棹歌》中有:“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1]就用到了“仙人葬”的神话传说。朱熹的旅游诗状物写景准确而形象,细致而生动,悠然与神谋,表现出作者精细的观察能力和运用语言的功夫,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五、“不学飞仙术,累累丘冢多”——穷游尽理朱熹旅游振策寻源,往往直到山中无往躅才肯罢休。他在游赏山水中没有忘记探求人生和自然的种种哲理。作为儒、释、道三教同山的武夷山,深山穷谷中有不少道士、释子。一方面,朱熹心存仰慕,“飘飘学仙侣,遗世在云山”;另一方面对他们这种做法又不无表示怀疑,“我欲往从之,脱履谋非难。但恐逆天道,偷生讵能安?”他又说:“眷言羽衣子,俛仰曰婆娑。不学飞仙术,累累丘冢多”。[1]作为入世的理学家,他显然不同意佛、道的出世偷安的做法,但对他们的人格还是持褒意的。他说“是其绝灭伦类,虽不免得罪于先王之教,然其视世之贪利冒色沉溺而不厌者,则既贤矣。”[1]朱熹寄情于山水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态度的反映。《论语·泰伯》里有孔子一句政治名言,叫“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朱熹浙东辞官归来退居武夷山讲学著述是他历来现实中四处碰壁后的另一种更深远的进取。他的喟叹“吾道不行”恰如孔子周游列国后的“道不行,乘槎浮于海”的决绝之言。好友陆游的诗“天下苍生未苏息,忧公遂与世两忘”吐露了对朱熹从此与世相忘的担心。而朱熹的《感春赋》提到的“悟往哲之明训”[1]回答了他想通过讲经宣道救世的愿望。朱熹寓学、寓教于游,让学生亲近自然,把旅游当作求知的课堂。在《武夷图序》一文中,记录了他对“悬棺葬”进行的实地考察,“两岸绝壁人迹不到处,往往有枯杈插石罅间,以庋船棺之属”,世传为仙人葬处,披上了一层迷信的色彩。朱熹则大胆指出:“旧记相传诡妄,不足考信”,[1]而认为它是道阻未通、川雍未决时夷落所居。他在历史上第一次对悬棺提出了比较符合科学的独立见解。朱熹认为世上万物皆有其理,通过旅游可以达到了健身的效果。在游云谷诗中他呤到:“沉疴何当平,膏肓今自砭。” [1]他平生三伏天不再出游,而是躲进深山避暑,为的是不欲暑行劳人,力争不伤不损。他穷游山中,往往循涧跻危蹬,披云得胜游,在游历观赏山水中领略玄趣,与月为朋与云为友,与环境合为一,从而达到物我相通、天人合一、独游不孤的精神境界,可谓因游及理,因景言理。六、“共说新亭好,真堪妙墨留”——纪游不朽朱熹观山临水有以诗文纪游的习惯,他在咏仙洲新亭的诗中吟到:“若无诗律好,清绝不成欢”、“共说新亭好,真堪妙墨留”[1]就说明这一点。他孜孜以求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旅游诗,如《武夷精舍杂咏·并序》、《九曲棹歌》、《武夷七咏》、《过武夷作》、《游密庵》、《密庵瀑布》等等,为我们勾勒了宋代武夷山水风景图,其中《九曲棹歌》更是被后世尊为武夷首唱的千古之作。朱熹也留下了一些题赞。如武夷山吴屯瑞岩寺为唐代高僧扣冰祖庭。扣冰俗姓翁,名藻光,因能在严冬扣冰而浴,故称其抑制情感的“惺惺”之说与朱熹“灭人欲”之说相近,朱熹对其大为赞,并曾策杖寻访遗迹,除了写有《咏瑞岩寺》诗外,也留下了对配祀的唐、葛、周三将军的题赞,这些都表达了朱熹对这些神灵的崇敬之情。朱熹在武夷山还留下了十几处之多的匾额和刻石。水帘洞为武夷三先生刘子翚、胡宪、刘勉之讲学处,朱熹也曾在此受教,为纪念先贤,朱熹题有“百世如见”匾额挂于祠中。在武夷山一线天附近,有“天心明月”摩崖题刻。明月倍受朱子垂青,这大概是因其品行高洁及受月印万川启发,形成朱子理学“理一分殊”结论的缘故。此外如还有五曲“逝者如斯”石刻,下梅邹氏家祠“爱莲堂”匾等等。这些题刻给武夷山留下了永恒的历史文化魅力。总之,朱熹对武夷山旅游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并形成自己的旅游之道。他赋予旅游更多的主观感受,以前很少涉及的山水在他的笔下得到了反映;其旅游有审美能力与意境领悟上的精进;他的旅游活动融入个人、国家和民族的遭际,从而丰富了武夷山旅游文化的内涵。明代周忱在他的《小西天游记》中说:天下山川,好之者未必能至;能至者未必能言;能言者未必能文。能至是旅游的第一境界,能至才能享受,才能领悟;能言,即善于向人说出旅游的审美体验和感受,为旅游第二境界;能文为旅游的最高境界,只有能文才能感受深刻,才能传之久远。朱熹既能至又能言又能文,他的旅游活动已达很高的境界。我们有必要对其旅游活动及其思想进行挖掘,对其遗迹进行整理、保护。参考文献[1]朱杰人主编.朱子全书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董天工.武夷山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3]建阳蔡氏九儒研究会.考亭紫阳朱氏总谱[M].建阳:第三印刷厂,2000.[4]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5]沈祖祥主编.旅游文化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6]林语堂.林语堂著译人生小品集[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与河山和江山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易顺鼎山水诗论略

近代诗人易顺鼎的山水诗创作成绩斐然,称盛当时。其山水诗内容丰富,既多方面展示自然山水的客观之美,又寄寓诗人的主观情志;风格、体制、语言等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易顺鼎山水诗表现内容之丰富,艺术手法之多样化,为他人所罕见,易氏实为山水诗大家。

[关键词]易顺鼎;山水诗;审美型;寄托型;多样化

Abstract:Yi Shunding is a high achiever of landscape poetic creation in modern China。 His landscape poems are rich in content,not only depicting the beauty of nature from different angles,but also expressing his subjective emotions。 In addition,his creation is diverse in style,form,language,etc。 In a word,he surpassed his contemporaries with his rich content and diversified artistic expressions,which help to establish him as a master among landscape poets。

Key words:Yi Shunding;landscape poems;aesthetic;emotional;diversify

易顺鼎(1858—1920年),字实甫,号哭庵,湖南龙阳(今汉寿)人,近代著名诗人。少时被视为“神童”,成年后却屡困场屋,五应会试均报罢,无奈以捐官身份步入官场,亦仕进艰难。甲午战争爆发,他几次舍生渡海,欲保台湾,终无功而返。此后近20年,他先后在湖南、广西、广东等地任职。辛亥革命后回到北京,一度供职于袁世凯 *** ,每日流连于戏馆歌楼,与友人诗酒唱和,1920年病逝。

易顺鼎是近代中晚唐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但其诗风格多样,并非尽法中晚唐;其论诗亦重独创,尝言:“盖尘羹土饭、人云亦云之语,虽数十万首亦作不完,何必千手雷同、图费纸墨乎?”(《琴志楼摘句诗话》)对代表作《四魂集》,易因“自信此集为空前绝后、少二寡双之作”而与“极口毁之”的王闿运、樊增祥两位诗友争辩,且颇以自己“用意皆新,似亦未经人道过”(《琴志楼摘句诗话》)的诗句得意。此外,用典精切、属对工巧、设色奇丽也是易氏重要的诗学主张。

易顺鼎“平生作诗万余首,刊诗集七十二卷”(王森然《易顺鼎先生评传》),约30部,但多已散佚,今存易诗不足三千首(《琴志楼诗集》前言),其中所占比重最大、最具特色的是山水纪游之作。他自称“生平所为诗不下数千首,盖行役游览之作居其大半,而山水诗尤多”(《琴志楼诗集》附录二),今存易诗中山水之作几近三分之一。易顺鼎一生所行不止万里,幼时即随父远行,(历史论文 )青年时代又辗转奔波于京师、父亲不断变换的任所与自己任职地之间,几乎无一年不出行。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神州各地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脚印。且其“生平好游山水”(《琴志楼诗集》附录二),故每到一地必登名山,临胜水,于山水之间讴歌吟唱,留下了大量的山水佳作。易氏山水诗创作可分为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所作与50岁左右于广东任职期间所作前后两期,以前期为多。山水诗集除《琴志楼游山诗集》外,还有《蜀船诗录》、《林屋诗录》、《庐余集·岭南集》、《岭南集补遗》、《甬东集》等集;《丁戊之间行卷》、《吴蓬诗录》、《樊山沌水诗录》、《巴山集》、《广州集》中也有数量可观的山水诗,其他诗集中亦有山水诗零星分布。

易顺鼎生长于太平天国运动至民国初建的近代中国,民族的危亡、社会的动荡时时冲击诗人心灵,在其创作中留下印记。因此,易氏山水诗一方面继承古典山水诗的传统,描摹水光山色以表现自然之美;另一方面又自觉采用龚自珍所开创的近代山水诗范式[1],在山水中寄寓诗人的政治情怀及其他情志。

(一)寄托型山水诗

以山水寄寓个人情怀,写“有我之境”,是易顺鼎山水诗的主要范式。在《庐山诗录自记》中,易顺鼎称“饱历世变及忧患危苦,悉以身世之故,寄托于山水之间”,“陈君伯严以魏默深山水诗比之,谓能独开一派。不知魏诗皆在山水之内,而余诗尚有在山水外者”(《琴志楼诗集》附录)。忧国伤时、羁旅思乡、怀古情思与隐逸情怀等在其山水诗中时有展现。这些作品“趋重性灵”(王森然《易顺鼎先生评传》),在模山范水中寄寓情志,可称为“寄托型”山水诗。

1。政治情怀

易顺鼎出生于官宦之家,父亲易佩绅爱国忧民的儒家思想对他影响很深。面对日益凋敝的河山,他青少年时代就立下“抚剑望神州,誓扫海氛恶”(《琴志楼诗集》卷4)(注:参见易顺鼎著,王飙校点,《琴志楼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以下所引诗作出处同此书者,只注明卷数。)的抱负,入京会试途中留下的山水之作多贯注了政治 *** 。作于光绪九年(1883年)的《渡滹沱作》(卷4)写道:

惊沙上下如奔梭,马前已是滹沱河。明明白日忽走匿,暗暗黄云相荡摩……平生游踪忽枨触,到此奇气难销磨。汉家中兴惨澹处,尚思跃马横雕戈。英雄成功信有数,天意启圣知无他。男儿报国身手在,神州入望疮痍多。安能瑟缩短檠底,笺释恶池与亚驼。

滹沱河奇险之境激荡起诗人胸中难以消磨的英雄“奇气”,虽然为施展生平抱负漂浮不定,饱尝羁旅之苦,但神州大地满目疮痍,七尺男儿怎能袖手瑟缩?作品抒写了诗人不计成败、不畏险恶、勇往直前、热血报国的豪迈情怀。光绪二年(1876年)所作的长篇歌行《渡黄河作歌》(卷1)则表现了他对时局民生的热切关注。诗歌驱遣青虬、翠螭、嫦娥等神话形象,写在“雪花乱打篷窗粗”的恶劣环境所历惊险之境,天宫龙宫并驰笔端,空间阔大,气魄宏伟,充满奇幻色彩;篇末诗人想象“倒骑麒麟谒玉皇”之情境:

狂生伏地呼不起,愿贡微诚达天耳。年来大河南北水患何频仍,饥无食而寒无衣者,孰非我皇覆载生成之赤子。胡为法宫高拱置若罔见且罔闻,坐令白叟黄童辗转流离沟壑死……更生千百循良佐圣朝,殷勤抚字苏疮痏。

面对惨状万端的黎民,青年诗人既痛心于在位者对人民惨状不闻不问,更痛心于无救民于水火的循良辅佐朝廷。对不答诗人质问却“笑谓先生且休矣,何事干卿乃如此”的“玉皇”,诗人愤慨异常,于结尾发出沉痛呼告,表达了对民众的深切同情与对在位者的愤恨。诗篇寓时事民情于山水及想象世界,黄河苍茫无垠、险象环生的实景与天上神仙、海中龙宫的虚境彼此交融,自然景象的险恶与现实社会的黑暗互相映衬,主观之情与客观之景浑然合一、意象生动、境界阔大,既有李白歌行体之遗风,又颇得杜诗忧民情怀之神髓。

值得注意的是,易顺鼎这些满怀政治 *** 、热切关注民生的诗作大多作于青壮年时期,其时诗人虽然科考屡次落第、仕进颇多周折,但救国豪气尚存。奋力保台失败后,易顺鼎渐渐心灰意冷,此前激昂的报国热情为救国无望的悲痛所取代,“江湖载酒十年游,销尽雄心不自由”(《由沙市至荆州城外作》卷12)正是诗人后半生心境的写照。

2。羁旅思情

为实现济世安民的抱负,易顺鼎大半生都在东奔西走,他常年鞍马劳顿,混迹于山水之间,因而表现漂泊行役之苦的佳作甚多,如《黄牛庙前遇雪》、《淮浦夜泊》、《和答程六》等。这些作品善于将诗人的主观之情融于客观之境,以景衬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淮浦夜泊》(卷9):

夜船吹笛水东流,节近黄梅更可愁。千里淮天篷背雨,一星吴火驿边楼。风花三月连扬子,烟草孤帆宿楚州。此景但教图画看,少年还白几分头。

诗写作者黄梅时节于千里雨丝中对一星灯火、孤帆独宿之境,以夜半笛声、黄梅之雨及茫茫淮天、一星吴火等景象烘托渲染游子无边无际的羁旅愁思,读之令人动容。

“万里辞家只一身,故山魂梦总酸辛”(《将渡黄河即事书怀》卷10),在山水中寄寓思乡之情,贯穿易顺鼎创作的始终。《华容渡湖》、《南山》、《立冬日沙洋夜泊》等皆为佳作。如《华容渡湖》(卷9):

故国东向路漫漫,楚客扁舟泛木兰。春水方生宜速去,好山如画独来看。离人望远伤心目,旅雁思归惜羽翰。回首故国三百里,不知青隔几烟峦。

面对融融春水、如画好山,诗人因独在异乡、归思难禁而无心赏玩。此诗以春日之美景反衬故园愁思,“以乐景写哀”,其情愈切;颈联与柳永“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八声甘州》)之词异曲同工。但易氏更多的思乡之作是情景合一的,即哀情哀景,水 *** 融。《魂南集》之《十叠渝关唱和韵四首》(其一)(卷10)堪称典型,诗云:

去国离乡意若何,扁舟散发弄沧波。零丁洋远家何在,思子台高泪痕多。清浅东溟重对此,凄凉南斗独看他。天风海水真无赖,唤起蛟龙与和歌。

诗作于渡海保台途中,其时诗人尚居母丧,国难家难并交于心,沉痛之情可想而知;更兼于天风海水之中扁舟远渡,凄凉之状流于字里行间。作品在国难的大背景下展现思乡之情,愈见沉痛。

3。隐逸情怀

山水与隐逸自古就有不解之缘,青年时代的易顺鼎诸多作品表达了他对山林园泉的企慕向往之情,《峡中舟望》、《游峡州三游洞》等是此期代表作。《峡中舟望》(卷5)云:

矫首青霞思不群,船窗终日对氤氲。崖间乱蕊红如叶,树里空烟白似云。峭壁倚江连复断,飞泉争道合还分。看山若得移家住,清绝猿声亦愿闻。

诗作展现了舟行峡中所见之景:山上超逸之青霞、山间氤氲之白雾、崖间红蕊绿树与飞溅泉流交织成一幅色彩明丽、空濛飘逸的立体画面,对此美景,诗人不禁产生移家其间的想法。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衬,色彩明丽,饶有画境之美。

青年易顺鼎虽企慕山林但并无真正归隐之意,其时诗人满怀凌云壮志,正欲施展才华为国效力,因此“湘山尚有移家约,招隐年年愧未能”(《湘真姊全家春日游榕山图》卷2)。然而5次会试报罢,所捐之官亦难有作为,积极入世的雄心一点点被消磨掉。光绪十六年(1890年),他于庐山筑琴志楼,自号“活死人”,制楹联云:“筑楼三楹,筑屋五楹,漱石枕泉聊永日;种兰千本,种梅百本,弹琴读易可终身。”作于此前的《将归庐山歌》(卷9)充分展示了仕途失意时诗人的心境:

吁嗟乎!人生不能游遍五岳非奇福,安用牛腰载诗添旧束。人生不能读破万卷非奇才,安用凤尾画诺标新裁……已愁漂泊损朱颜,复恐蹉跎成白首。不如诛茅匡庐五老之峰顶,采药石梁三叠之泉边。闭户著书乐复乐,遗世独立仙乎仙。时人可望不可即,惟见香炉腾紫烟……

诗歌纵横捭阖,气势飞动,多处化用李白诗句,更具李白歌行神韵,归隐之意流于字里行间。但是,诗人此时所谓“归隐”,乃是在仕途失意时的牢骚之言,甲午海战后他重又积极投身于救国运动即可说明其济世之心并未死去,只是没有施展的机会。然而拼死保台的失败与此后十余年无足轻重的地方官生涯,让易顺鼎的政治热情彻底熄灭。写于57岁时的《入劳山至柳树台作》(卷19)在描绘山中美景后,发出“坐对神州成袖手,英雄惟合老烟霞”的慨叹。暮年的诗人再也没有往日的政治 *** ,对动荡不安的时局,也不再关心,虽身在官场,不过是为稻粱计,这也正是晚年易顺鼎整日留恋于歌楼戏馆、沉湎于诗酒歌戏的深层思想原因。山水诗中的归隐思想由“企慕”到“不得已”到“自觉”的变化过程体现了易顺鼎一生政治思想变化的轨迹。

4。怀古幽情

易顺鼎的山水诗中还有大量怀古之作,即在山水景物中融入思古幽情,追慕古贤与风云人物,评论历史事件,寄寓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深沉思考。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加入,既赋予山水景物浓厚的文化意韵,又扩大诗歌表现的时空范围,使诗境恢弘阔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此类作品有《燕赵道中作》、《虎丘》、《钱塘杂感》、《登香炉峰作》与《宿冲虚观》等。如《燕赵道中作》(卷4):

虎踞龙盘一太行,千年倦眼阅沧桑。云连绝塞无边紫,日照浑河分外黄。不见漆身酬智伯,空闻金骨市昭王。残衫破帽休相笑,添得幽并气莽苍。

诗写太行山脉在云气与日照的辉映下屈曲雄浑之景,首联即点明千年太行阅尽人世沧桑的意旨。颈联怀古,举战国智伯客豫让漆身吞炭为智伯报仇与燕昭王千金买马骨以纳贤良之史事,说明历史风流人物已烟消云散,只有太行山幽并苍莽之气依旧如故。全诗将太行山置于广阔的时空背景下,在历史的追忆中抒发人事短暂、自然山水常存的感慨。《登香炉峰作》(卷7)在香炉峰云雾氤氲、瀑布飞泻的情境中怀想李白、白居易,借思古幽情升华香炉之美;《虎丘》(卷4)因眼前古迹引发诗人对吴越争霸与真娘、紫玉等的缅怀,表达他对历史人生的深沉思索。

怀古型山水诗,体现了易氏深厚的文化意蕴与深湛的史思,这与其“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才与境皆足以相发明”(《琴志楼诗集》附录二)的文化修养密不可分。

此外,易顺鼎还在山水诗中寄寓失意情怀,也以山水记友情与亲情,如《忆孟存》、《湖外》等,因所占比重不大,兹不详述。

(二)审美型山水诗

易顺鼎对山水景物作客观描摹的审美型山水诗,旨在展现自然山水形态各异的美学风貌,表达诗人审美愉悦之情。此类诗作体制多样,风格各异,成绩斐然。其中最为人称道者是易氏36岁时手录的《庐山诗录》,张之洞特赞赏之,评曰:“此卷诗瑰伟绝特,如神龙金翅,光采飞腾,而复有深湛之思,佛法所谓真实不虚而神通俱足者也。有数首颇似杜、韩,亦或似苏。较作者以前诗境益臻超诣,信乎才过万人者矣!”(《琴志楼诗集》附录二)《庐山诗三十二韵》、《雨中山行》、《青玉峡龙潭》与《栖贤涧石歌》等作享誉尤高。《雨中山行》(卷9)描摹雨中庐山独特的景致:在天雨的洗礼下,庐山一改往日静谧,“酣叶摇天声,怪石挟溪怒。百霆与千雷,暝斗林壑语”,树叶、流溪、山石、林壑皆借天水之势焕发出郁勃雄健之生气。诗以声响展示雨中庐山飞动的气势,雄勃之气不可遏制。《青玉峡龙潭》(卷9)写庐山之水亦颇为雄劲:

苍崖天一围,径转吐雄瀑。灵山孕真源,金膏出其腹。奔云从空来,数里势屡曲。意嫌鸿蒙隘,未肯受迫束……地深云霞幽,自暮抵朝旭。如闻清猿啼,下饮涧水渌……

诗从青玉峡之幽险与龙潭上部径转雄浑的瀑布落笔,烘托出龙潭幽深而不失雄壮的气氛;如奔云于九天悬落的瀑布与屈曲盘旋数里的龙潭水势,一上一下,参差错落,构成了一幅颇具立体感的山水图画;“意嫌”两句之想象可谓瑰伟绝特,且赋龙潭以人性,实为画龙点睛之笔;后半从形态、声音入手工笔刻绘龙潭,沉着而超妙,似有神助;篇尾表达诗人对江山美景“终老难餍足”的情义。全诗沉雄跌宕,复有幽深灵动之致,张之洞谓其“可称伟观”,非虚言也。

同为写水,游衡山所作《朱陵洞观瀑布》(卷11)则以奇特瑰丽之想象取胜。诗写衡山瀑布,首句“急雷”、“群龙”、“破”、“飞”等词即为全诗奠定气势飞动、声势浩大的基调;下以龙女择婿之屏帏、龙王添妆之百宝、鲛人涕泪与倒悬海水喻飞泻飘洒之瀑,聚神话传说人物于笔端供己驱遣,机杼独出,想落天外;“欲使下土无灾禨”又将读者从自然景物拉入社会生活中,亦真亦幻,时空交错,令人眩目;诗歌后半铺叙山涧红烟翠雾与琪花瑶草之美,表达诗人学道终老其间的愿望[2]。

易顺鼎善以歌行体来展现山水的雄奇之美,前期山水诗中整齐的五七言歌行较多,后期山水诗总量不及前期,但歌行的比重却大大增加,且句式灵活多变,尽显长篇歌行的优势,故程淯称其“晚岁所为诗,轶荡淋漓,闳而弥肆,如散花天女,信手拈来;如万里黄河,泥沙并下”(《琴志楼诗集》附录二)。《游白水门观瀑布作歌》、《雨中发小白岭宿天童寺作歌》、《燕岩歌》等均为佳构。仅以《雨中发小白岭宿天童寺作歌》(卷14)为例以见一斑:

五月初六日,冒雨出黄龙。六月初十日,冒雨入天童。我疑天童之雨来自罗浮峰,不然何以三十余日、数千余里与我相追从。君看天童瀑即罗浮瀑,天童松即罗浮松。天童之峰芙蓉几百朵,即是罗浮四百三十三朵青芙蓉。西云育王锁,东云天童封。松耶云耶瀑耶皆化为白龙。云之龙横,而松瀑之龙纵。电如万蛇,雨如万峰,雷如万鼓,水如万舂。但见万壑走怒湍,千崖悬飞淙。山倾复海倒,我适当其冲……山已沐浴为我更沐浴,洗去俗尘兮万斛,胜倾美酒兮千钟……

叶昌炽称易顺鼎“一枝好笔,如天马行空,不可羁勒”(《琴志楼诗集》附录三),此诗堪称范例。诗篇汪洋恣肆,千岩万壑、怒湍飞淙、山间之瀑松峰云与雷电雨水交织成瑰奇动荡的画面,既具声响,又备形态,天童山飞动的气势、旺盛的生命力尽在眼前;审美愉悦的表达,客观上烘托了自然之美,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豪气与欲去俗尘的情怀;整散相间的句法、散文与楚辞句式的注入,便于诗人抒发狂放雄肆的情感,此类作品“气魄之大,结构之精,则真一时无两矣”(《琴志楼诗集》附录三)。

易顺鼎以五七言古体与长篇歌行表现山水雄放奇险之美的作品特多,这与其个性是分不开的。他天才横溢,生性豪迈,狂放洒脱,被世人视为“奇才”、“奇人”,此类淋漓恣肆、雄奇豪放之作恰恰是他豪放不羁、飘逸不群个性的写照;然实甫生乱世之中,仕进屡遭困厄,满腔爱国热情无处伸展,故而其诗在雄放之中尚有奇崛诡诞之气。

易氏山水诗亦不乏优柔轻婉之格。如《山中作》(卷9):

急雨过东皋,流水声可喜。空林出烟火,万树绿如荠。犬吠柴门外,鸡鸣竹篱里。屋角见南山,悠然片云起。时逢农丈人,或遇村夫子。得非辋川庄,否即柴桑里。

诗写雨后山中之景,化用陶渊明、刘长卿等山水田园诗人的诗句诗意,但自然流畅,无生硬之感;篇末以辋川庄、柴桑里点明世外桃源之旨,恰恰体现了易顺鼎“无一字无来历,又无一字用僻典,又无一字稍杂凑而不浑成”(《琴志楼摘句诗话》)的诗论主张。此诗恬淡古朴,颇具魏晋遗韵。再如《竹林关》(卷12)写于袅袅炊烟中乘一叶扁舟穿行于万山之中的悠然情怀,“小舟如一叶,流出万山中”,风格轻逸俊秀,境界悠远。《乘月由诸庵返》(卷14)则颇近唐音:“溪声流出万松间,故作风涛送客还。今夜碧天凉似水,满身明月下空山。”悠扬流畅,清丽自然;“风涛送客”句性灵独出,颇具情韵。其他如“山樵拾桐子,崖佛守莲花”(《舟过湘河崖上有香花洞》卷12),“潭流菊水远,县入蓼花深”(《淅州厅在丹水北岸》卷12),“树树松如画,村村水似琴”(《访灵峰育王两寺纪游》卷14),“红是斜阳绿垂柳,秋魂化作美人来”(《十刹海书所见》卷18)等句,或宁静,或旷远,或明朗,或秾丽,皆形象鲜明,优美如画,别具神韵。这些风格清丽自然、优美平和的作品大多出现在易顺鼎后期山水诗中,艺术技巧较前期同类作品也有很大提高,这固然与诗人创作经验的不断积累有关,更与中年后诗人仕进之心渐冷、心境渐趋平和的思想密不可分。

此外,易氏有部分作品描绘梦境或画中所见之山水,此种山水并非其亲历的真正山水,可称为虚构型山水诗,《自题秋山捉蝶图》、《为何润夫京兆题画二首》、《夜梦复入一山得此诗》、《三石梁观瀑》等均为此类山水诗。如《为何润夫京兆题画二首》之《云林听泉》(卷11)云:

飞来峰下夕阳黄,草木初春发异香。红叶尺余供茗灶,青苔寸许作琴床。离尘暂得耳清静,说法如闻舌广长。他日湖山归管领,旧时泉水再平章。

诗为题画而作,但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与真正的山林景象并无二致。前4句写景,首句呈现旷远阔大的背景;“红叶”两句选取色彩明丽的意象进一步渲染描绘,红叶为灶、青苔作床又彰显画中人潇洒高洁的情怀,此联属对工巧,设色奇丽,体现了易氏的诗歌美学追求。后4句述怀兼发议论,表达它年归山之愿。《夜梦复入一山得此诗》(卷3)记梦入秋山所见夜景,“万烟白云终,一星明月始。松光凝暗绿,花意动凉紫”,虽是梦境但景物颇为真切。易顺鼎另有一首虚构型山水诗较为独特,乃他人游山无诗而易氏代作所得,诗歌凭借回忆、想象,描绘雨中衡山之景,声貌并现,远近结合,亦真切动人。

易氏的山水诗体制多样,内容丰富,在艺术上亦独具特色,可称道处颇多,难以尽述,以下仅就其最明显的特征即艺术手法的多样化作一探讨。

首先,美学风貌多样化。实甫曾常年漂泊于江山湖海,各种情境下的山水多为其所亲历,其诗作常常将山水放在特定环境氛围下进行渲染铺排,以自然界的各种物象如风雨、雷电、飞雪、月夜等为衬托,全方位、多侧面地展示各种情态下自然山水之美。风雨之江、雪夜风涛、雷雨山景、山上云海、山海霞光、夜山、月山等特定情境中的山水,在易氏瑰丽的诗笔之下散发出奇异光彩,世称其“游览之作诡奇恢丽,世无其匹”(《琴志楼诗集》附录三),非虚言也。以展现山水多样的美学风貌而言,易氏的成就是其他山水诗人难以企及的。

其次,艺术风格多样化。易氏“平生诗屡变其体”(《琴志楼诗集》附录三),其山水诗或雄壮,或恬淡,或沉郁,或恣肆,或秾丽,或质朴,“或古或今,或朴或华,莫能以一诣绳之”(《琴志楼诗集》附录一),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易顺鼎师法前代的文化遗产,采取转益多师、不拘一隅的态度,其诗自《诗》、《骚》至魏晋唐宋等大家无所不学,学无不似,因而风格各异。因注重独创,所以虽然其部分作品尚有模仿前人的痕迹,但大多诗作都能融合诸家之长,自铸伟辞。

再次,体制多样化。易顺鼎山水诗从五七言绝句至五七言律诗,从五七言古体到杂言歌行,长篇短制,无所不有;此外,有些作品还通篇采用楚辞体,如《丹溪操》等,而《三峡竹枝词》等作品则完全采用民歌民谣的体制。且易氏善于因景设体,他常常依据所绘山水的特征来选择诗歌体制,如写雄峻之高山与壮阔之江海多用长篇歌行与五七言古体,写地方小景则用绝句与律诗形式,皆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山水景物的特征。

最后,语言风格多元化。易氏山水诗中,除用五言、七言、杂言体外,还有四言体(如《琴志楼诗》卷9)、九言体(如《夜泊作》卷3)等。易氏还将散文的句式、楚辞的句法、民歌的语言等揉入山水诗中,使诗作发出瑰奇绚烂的光彩。新句法、新体式的采用,一定程度上传达了出“诗界革命”的气息。

易顺鼎的山水诗数量可观,创作规模宏大,内容涵盖全面,风格多样,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虽然个别诗作如《天童山中月夜独坐》(卷14)等出之率意,有游戏之嫌,但瑕不掩瑜。不独在近代,即便在整个古代山水诗史上,易顺鼎都堪称大家,但历来却为研究者所忽略。因此探讨其山水诗的深刻寓意与美学风貌,评定其价值,确立其在山水诗史上的地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英志。龚自珍山水诗与准山水诗初探[J]。文学遗产,2004(4):119——127。

[2]易顺鼎。琴志楼诗集[M]。王 飙,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679。

1.)“山水”和“江山”,“河山”在传统观念中是祖国的象征,山水画不是风景的说明和图解。2.)有船夫使船过桥,商人进货,扶栏观景,品茶闲聊,担夫叫卖,还有抬轿子的,骑马的,修车的,赶路的人等忙碌情景。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

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格式:

(1)文后参考文献不编序号,仅在文末按其重要程度或参考的先后顺序排列。

(2)文后参考文献不注页码。

(3)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及次序与注释基本相同。

1) 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

2) 著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

3) 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

4) 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

5) 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

a.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

c.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 [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 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6] 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A].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7]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 [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标识符号: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1999-01-12印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CAJ-CD B/T 1-1998》文献标识码(WM) Document code 置分类号之后。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

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

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

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呵呵,山水一词在我们的文化里一般指一种意境,诸如山水之乐,山水之闲。江山一般有政治倾向,如一统江山等。河山主要在古代文人骚客口中长传,有抒发情怀的倾向。如千古河山等句。

与山行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bai牧所作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du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zhi全诗原文dao如下: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白话文意思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注释:山行:在山中行走。远上:登上远处的。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石子的小路。斜:为倾斜的意思。车:轿子。坐:因为。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扩展资料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这首诗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飘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

“生”和“深”两个版本古代文献里均有记载,且前者出现时间及次数比后者更多,不能说哪个对哪个错,但“生”较之“深”更生动。

煽情的是世界的日本,不错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间描写的是秋天的诗句。

背诵赏析注释译文山行唐代: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生处 一作:深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收藏下载复制完善古诗文网APP客户端立即打开译文及注释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注释山行:在山中行走。远上:登上远处的。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石子铺成的小路。斜:为倾斜的意思。生:产生,生出。另有版本作“深”。(“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坐:因为。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用没用完善参考资料:1、赵宦光 黄习远编.万首唐人绝句.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7662、罗时进 编选.杜牧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42-243争议:是“深”还是“生”?原文第二句中,是“深”还是“生”字在学术界仍就存在争议。清康熙陈梦雷编辑《古今图书积尘》作“白云深处有人家”。明万历赵宦光刊本,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作“白云深处有人家”。清乾隆《四库全书》收入的两种版本都有,例如明高棅编《唐诗品汇》和《御定全唐诗》作“白云深处有人家”,而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作“白云生处有人家”。有些课本中本诗也从原来的“白云深处有人家”修改为现在的“白云生处有人家”,并于注释处说明“‘生处’一作‘深处’”(考试时应以使用的课本为准)。94年版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作“白云深处有人家”。部编版最新的教材已经选用了“白云生处有人家”。 ▲有用没用完善参考资料:1、(清)陈梦蕾等篆.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图书集成书局,1884:博物汇编→草木典→枫部→艺文.2、(宋)洪迈编,(明)赵宦光、黄习远整,刘卓英校点 .万首唐人绝句 :文献出版社出版 ,1983 :766 .3、四库全书·万首唐人绝句·七言·二十六卷.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深”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诗人没有像古代一般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诸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