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幼儿自闭症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6 23:15:57

幼儿自闭症论文参考文献

我们这有孤独症儿童刻板行为及矫正案例报告,需要么.

儿童自闭症,是一类起病于3岁前、与社会交往障碍或沟通障碍、局限性、刻板性、重复性的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

自闭的症状:

1、智力障碍

出现自闭症之后,比较常见的表现就是智力障碍,一般在儿童患病期间智力水平表现不一致,少部分患者会出现智力障碍,甚至会出现中度以上的智力缺陷。

2、兴趣范围狭窄

一般出现自闭症后,患儿会出现兴趣范围狭窄的情况,对正常人热衷的玩具、游戏等都不会感兴趣。平时一些儿童不喜欢的物品则会表现出广泛的兴趣,例如喜欢观察电风扇、瓶盖等异常的物体,而且可能关注时间会持续很长,没有厌倦感,而对正常人喜欢的玩具却没有任何兴趣,这些也和自闭症有一定的关系。

3、刻板行为

自闭症患者通常会有刻板的行为模式,比如每天上床的时间需要固定,而且外出时喜欢走相同的路线。这些行为比较刻板,如果被制止,通常会表现出不愉快,焦虑情绪,甚至会反抗,这些都和自闭症有关。

4、语言障碍

自闭症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语言障碍,这是该疾病比较常见的表现。在语言障碍发展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语言能力迟缓的情况,可能到了两三岁依然不会说话。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会出现沉默、语言少、表达能力降低的情况。

5、社交障碍

一般出现自闭症之后,比较明显的表现就是社会交往障碍。患者无法正常和别人建立人际关系,而且无法正常与他人沟通,一般缺乏朋友,而且分不清具体的亲疏关系,对待亲人与其他人都是同样的态度.

近年来社会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不断提升,也出现了对自闭症的一些误解。自闭症儿童与正常孩子思维究竟有何区别?那就基于自闭症孩子的一些症状和主流的解释理论,做一个相对简单的梳理。

什么是自闭症?

关于自闭症先来给一个概念:自闭症(Autism),是一种起始于婴幼儿时期的广泛发展性障碍,以社会交往障碍、言语沟通障碍以及行为或兴趣重复、刻板为主要特征。这三个特征由1943年美国儿童精神病医生Leo Kanner在临床观察之下所总结,后来成为诊断罹患孤独症与否的重要标准,称为"Kanner三联症"。除上述核心症状外,大部分患儿还具有智力低下或超常、感知觉损伤及认知缺陷等方面的相关症状。

概念有些抽象,那下面就直接进入正题,就是关于自闭症儿童的思维与普通孩子究竟有什么不同?

(一)整体和重点思考能力的缺失

在一般的认知方式里,人类有一个天生的倾向,就是喜欢尽量从外界刺激中找出联系,也喜欢尽量类化所知到其他情景。也就是说,常人对事物的知觉加工在顺序上存在对事物的总体特征进行优先加工的倾向,即在对事物进行局部分析之前,必须经过整体加工的知觉阶段。据此,他认为常人的知觉过程开始于对总体的组织,之后才是对局部特征的分析。

这种整体和重点思考的正常运作驱使人类最注重事物的意义,由此方可分辨有意义和无意义的材料。

Frith,U(1989)在对孤独症患者进行观察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孤独症患者的知觉加工模式似乎与常人的知觉加工模式不同,他们更倾向于对事物的细节或局部构成进行加工,而无法理解事物的整体意义。并且提出了中央信息整合薄弱(Weak Central Coherence,WCC)理论。

一位学者曾经这么说:"我把自闭症人士的视觉比作昆虫的小眼面视觉—— 同时看到众多零碎且细微、不同的资料。"缺乏这种整体思考使自闭症儿童的世界成为一个零碎分裂的世界,而关注细节的现象也成为"同一性坚持"这一自闭症典型特征。

可以说,自闭症个体这一独特的感知能力既是一种障碍,同时又是一种"优势",它会使他们因环境微小改变而产生不安,但也会使他们拥有一些常人所没有的独特能力,即能力孤岛(Inlets of Abilities)。比如自闭症儿童偏好细节部分多于全盘思考;并且长于分拆的技巧,对细节有很强的观察力,这从一些操作任务如:指从一堆线条中找出隐藏物件、指把多个立体积木的其中一面图画合并组成一个图案中的优异能力可见;但同时多数自闭症儿童不能将物件的零星部分整合,或将句子重组成段落。

有台湾学者曾将这种思维方式总结为自闭症者的"呆超人能力"。包含包含了几个因素:对一个题目的持久注意力、专门性资料处理系统的顺利运作、和最重要的是重复的运作。

具体来说,自闭症儿童缺乏这种整体和重点思考能力的还有着以下典型的行为表现:

1.特强的硬记能力:指自闭症儿童在记一些无意义的单字、句子、或资料时,不会感到更为困难。相对来说,一般儿童倾向于去记忆一个信息的意义或它的规律和结构。

2.注意力偏狭:一般人留意的东西,自闭症儿童可能不会留意。他们所留意环境中的某些小节,一般人也未必会留意。对某些偏狭的题目,他们也许会长时间保持兴趣。

3.能够分辨微细的视觉和听觉资料并且造成一定的感知觉敏感。比如无法忍受吸尘器、狗吠的声音等。

4.鹦鹉式学舌:就算语音、声律、语法准确,它们综合的语言却欠缺整体的意义,令自闭症人士不了解沟通的基本目的。

5.重复性行为:重复动作,Frith,U认为,重复这是因为中央的监控系统太弱了,不能正常关闭输入和输出系统。

(二)心理理论缺损(theory-of-minddeficit)

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归因,并据此预测和解释他人行为的能力。

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吧:小明把糖果放到碗橱里,然后出门去玩了。妈妈回家后,看到碗橱里有糖果,便把它放到一个抽屉里,然后出去买菜了。小明玩累了,回到家里,想吃糖。此时,向小朋友提问:小明会到哪儿找糖果?是碗橱里,还是抽屉里?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回答,一般来说,三岁或以前的孩子会回答在抽屉里,而四岁以后的孩子都会回答正确的答案即橱柜里,这就意味着他们发展出了自己的心理理论。

而自闭症患儿由于缺乏心理理论能力,往往对别人的感受反应迟钝,不考虑别人的立场和需要,更不了解别人的用意和反应,造成社交困难。

例如,婴儿在1岁左右就可以通过眼神了解他人对事物的看法,或者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感觉。这是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社会沟通技能,即共同注意。然而罹患自闭症的婴幼儿在1岁前,共同注意(joint attention)就有缺陷存在。此外,有研究显示自闭症儿童对开心,伤心等简单面部表情的识别与健康儿童无差异,但对尴尬、嫉妒的复杂情绪的识别表现出识别困难,对动态面部表情的识别也较困难,导致他们在社交情境中不能准确理解情绪变化和社交差异,不能建立有效的沟通互动模式。

此外,自闭症患儿与他人的交流常常是单方面的,以自我为中心,缺少理解他人心理状态和意图的动力,导致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和沟通失效或不足,从而表现出较差的语用学能力。

他们语音、语法能力基本无损伤,但对语言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意思,并且存在显著而广泛的言语和非言语语用学障碍,如语义理解困难,不能理解和使用间接语言。比如电影《莫扎特与蓝鲸》里的女主角就是一个按字面意思理解句子的人,父母告诉自己因为电视中的人"break the record"(破了记录)而激动不已,于是break了一堆records(唱片)证明自己也可以做到。虽然电影有点夸张,但是帮助大家理解吧。

儿童心理理论缺损还可以通过小窗测试Hughes & Russell(1993)体现出来。在这项测试中,小孩可从一个小窗观看两个箱子的内部,他需要指向他挑选的那个箱子。假如他指向那个没有放糖的箱子,就可赢得一粒糖。如他指向有糖的箱子,就不会有糖的奖赏。另一种测试是加进一位对手,对手会打开小孩曾经指向的箱子,如果里面有糖,就归对手所有。这项测试的关键是要小孩倒对手,他方可得到奖赏。测试结果显示自闭症儿童不管有没有对手,他的成绩都很差。

关于上述的测试,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自闭患者存在的执行困难(executive dysfunction),他们重复地犯同样的错误,很难改变思考模式,并且由于额叶受损而导致的执行功能障碍者的很多症状与自闭症者的表现相似,比如:1.僵化、欠缺弹性的行为;2.因环境的轻微改变而感到不安;3.坚持完全遵循惯例的每个细节;4.行为冲动、难以抑制实时的反应等。

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缺损的神经基础还可能在于"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研究人员发现人脑中存在一种与同理心以及认知他人意图有关的镜像神经元,它的损伤可能是自闭症患者社会功能障碍更为微观的解释。

(三)缺乏共情与过度系统化

由于弱中央系统与心理理论缺损都只能解释自闭症儿童的部分症状,近些年来,有学者提出了共情——系统化模型(Empathizing一Systemizing)。

人们发现共情和系统化往往是拮抗的,比如女性的情商比男性高,而系统化能力则相对较低。而自闭症之所以表现出社交和沟通障碍是由于他们的共情缺损,而兴趣狭窄、行为刻板和能力孤岛等非社会性特征则是系统化无损甚至超常的表现。

Baron一Cohen(2002)将共情定义为:识别他人情绪和感受(认知成分),并对其作出适当情绪反应(情感成分)的驱力。咱们之前讲的心理理论其实就是共情中的认知成分。而该理论认为自闭症儿童情感淡漠与交流障碍也有着自身不适当情绪反应作为基础。

系统化指:通过分析系统变量,来推导支配系统活动的基本规则的驱力,以及利用规则构造系统的驱力。简单来讲就是变量选择、控制与分析观察,归纳规律指导行为的过程。

其实正常孩子的也有归纳物理世界规律的能力。但自闭症的孩子简直就是一个"科学家",他们为理解系统,理解这个世界,必须反复观察系统中的所有细节特征,把每次观察作为一个样本,在所有样本中归纳出一个不变模式,并把这个模式作为该系统的规则。将其上升至"原理"层面(truth)Baron一Cohen(2008)才能继续一丝不苟并且、只有自己才能理解的生活。

比如有研究显示,正常儿童在注视面孔时更关注眼睛,因为眼睛中有最为丰富的情绪情感的信息,然而自闭症儿童则更加关注人们的嘴巴,因为口唇活动与声音传出在他们看来具有"视听一致性",是一个系统化的表征,而对共情有重要意义的目光注视则被忽略了。

写在后面

其实关于自闭症,现在的临床鉴定标准并不一致。其包含的症状和种类具有多样性,并表现出很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因此,自闭症又泛指一大类的临床表现,故又称"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谱系的一端是低功能的自闭症,谱系的另一端则是高功能的自闭症(high function autism,HFA)。

现在,学界对于自闭症的心理机制并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自己也只是做一个搬运工,基于当先相对比较主流的:弱中央系统理论、心理理论缺损理论、执行功能障碍理论、共情-系统化模型做一个非常简单的梳理。而这些理论在解释自闭症儿童症状时有侧重、有交叉,也有争论。文章的很多观点都是基于个人判断选择性引用的,如果希望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或者是想了解治疗应用方面的内容,请参看相对更为专业的研究。

因为笔者亲人中也有低功能自闭症患者,也在这里感激这个社会对这群来自"遥远星球的孩子"的关注与关心,因为去尝试了解与关注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了。

最后想说一句不相干的话:生活不是艺术电影,却同样,有艰辛也有感动。不仅是自闭症患者与他们的家庭吧,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作者:潘二妮)

【参考文献】

[1] The enactive mind, or from actions to cognition: lessons from autism.

[2] Understanding autism:in sights from mind and brain.

[3] 《自闭症共情——系统化理论述评》,齐星亮.

[4] 《自闭症弱中央统合理论综述》,陈墨.

[5] 《自闭症患儿心理理论及其在心理干预中的应用》,俞蓉蓉.

[6] 《自闭症的认知神经发展研究——回顾与展望》,邓赐平.

[7] 《封闭世界中的孩子——儿童自闭症的分析与治疗》,李成齐.

特殊儿童是一个急需关注的群体,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在这中需要下自然萌生的学科。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特殊儿童的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探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在当今社会经济和生活日趋全球化和复杂化的背景下,作为需要被保护的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特殊儿童群体存在的主要心理疾病,从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特殊儿童自身调适能力、特殊教育教育关爱特殊学生和改进教学活动等方面探讨了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关键词:特殊儿童;心理疾病;心理健康;教育

近几年来,由于环境污染、食品不健康、化学药物泛滥或遗传因素等的影响,我国的特殊儿童数量在不断地增长。我们所说的特殊儿童并不仅仅是身体上盲、聋、哑或智商上的智障儿童,还包括不同类型的问题儿童,比如多动儿童、自闭儿童或者学习能力缺陷儿童等。由于他们生理或心理上的种种缺陷或障碍,会使得他们的心理上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健康的问题。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注重对特殊儿童障碍、技能的恢复和提升,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帮助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特殊儿童群体存在的主要心理疾病

特殊儿童群体中的孩子除了生理上存在某种缺陷,还有许多孩子在言行举止、情绪等方面表现出不同于一般人的异常,长期得不到很好的治疗就会演变成心理疾病,比如多动症、自闭症、强迫症等。特殊儿童群体存在的主要心理疾病如下。

1.存在睡眠问题及躯体化症状。通常情况下,睡眠问题在儿童群体中很少出现,但是特殊儿童往往有较大的心理压力,有时会出现失眠、梦魇等睡眠问题。另外,有些特殊儿童因为焦躁、不安等情绪会表现出一些躯体化症状,比如消化不良、头疼、腹痛等。

2.情绪暴躁,对他人有严重的敌对情绪。由于特殊儿童生理或心理上的某些缺陷,他们经常感到压抑和自卑,可能会因为很小的一件事或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行为而表现出敏感、焦虑、易怒,甚至情绪失控、大发脾气、破坏东西等。比如多动症儿童,虽然他们在生理和智力上没有缺陷,但是因为表现多动,可能容易受到家长或老师的批评、打骂,受到学生的嘲笑或歧视,使得他们对别人没有信任感,存在严重的敌对情绪,攻击性很强。

3.存在严重自卑自闭症状。特殊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和一般人的不同,非常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也逃避进行正常的交际活动,不愿意和别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尤其是盲童、聋哑等本身有交流障碍的孩子,他们总是因为自己交流上的缺陷而逃避和别人相处,长期以往他们就难以融入社会,很难和别人交流沟通,然后就表现出一些自闭症的症状。

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1.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相关专业人员培养。

在当今社会日趋复杂化的背景下,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相关专业人员培养非常重要。重点是对师资队伍进行心理健康和教育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特殊教育教学能力,打造出有爱心、有耐心并且有教学能力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用爱感化学生,用寓教于乐、切实可行的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

2.引导特殊儿童增强自我调适能力。

特殊儿童的大部分心理问题都是由自身认知能力和调适能力不足造成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引导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增强他们的自我调适能力。比如“特殊儿童怎样正视自身缺陷”这个问题,有些融合学校的教师鼓励普通学生不要嘲笑和歧视特殊儿童,不要用“聋子”、“瞎子”、“白痴”等字眼来称呼他们,这固然对特殊儿童是一种保护方式,但是也应该引导鼓励特殊儿童正确地认知自己在身体、心理、智力等方面的缺陷,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勇敢地使用助残仪器、配合教师、医生等的训练,才能勇敢地去接触社会。正如周婷婷在“聋人如何适应主流社会中”所说:“我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健听人世界里,这20年来,从意识到自己是聋人,到忘记自己是聋人,再到面对自己是聋人,最后到忽略自己是聋人、同时也正视自己是聋人,经历了一番颇为矛盾、痛苦的心理历程”。

3.要用足够的爱心、耐心对待特殊儿童。

(1)用爱心抚慰特殊儿童受伤的心灵。对待特殊儿童的爱心要时时刻刻体现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中,爱护关心学生并不需要说多少大道理,有时仅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就能表达对特殊学生的关怀、肯定、鼓励,使学生心灵受到极大的鼓舞。在实际特殊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清楚班内每个特殊儿童的性格、思想,并充分尊重他们个体的差异和每个孩子本身的缺陷,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因材施教,综合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挖掘每个特殊学生身上的长处,不吝于给他们的任何细小进步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重新找回自信心,让他们在一次次的进步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精神。

(2)用爱心感受特殊儿童敏感的心灵。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特殊孩子的心灵都比较敏感,任何人、事、物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他们内心强烈的反应。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教师,需要能够时刻洞察到特殊学生的每一个内心的变化,用爱心来体会他们的内心情感。并利用现实中的具体实例、教学中的言传身教,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鼓励他们用积极的态度看待事物,引导他们学会怎样正确判断和应对各种事件。

(3)用爱心理解并感化特殊儿童叛逆的心灵。特殊儿童由于自卑而敏感的心灵,容易有叛逆的倾向。教师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并经常以鼓励、表扬的话语,来使他们享受到成就感。还要充分理解他们身体或心理事实,不因他们本身的缺陷阻碍学习而责怪他们。比如有些在听力上存在障碍的儿童,他们听课主要依靠视觉等感官,使得他们眼睛等器官压力较大,容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下降、记忆力下降等问题,可能在学习过程中进度比较慢,但这些问题并不是他们自己的过错。教师只有认识并理解了这些,才能从他们实际情况入手,为他们针对性地设置学习内容,有耐心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训练,使他们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4.在教学活动中提高特殊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关注学生的心理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征设计出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体验、合作和自我反思的活动平台,将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存能力教育融入到科学的文化知识教学中。促使学生尽可能直观地感受和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为特殊儿童创造出轻松、愉悦、积极的学习环境,这对帮助减少特殊儿童的自卑、厌学、敌对等情绪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培养特殊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

5.注意教学理论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特殊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所有的特殊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为了让特殊儿童更好地生活和适应社会,所以需要注意将教学理论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不但设置各种教学活动来贯穿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在学生住宿或家庭中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和特殊学生的学习、生活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只有这样,特殊儿童才能将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主动自发地调适自己的心理以适应社会的实际情况。

三、结束语

最近几年来,特殊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和民众的关注,使得教育质量和教学设施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却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进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不但要注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更要用爱心、耐心给予特殊儿童心理上的关怀、理解,为他们的学习成长创建一个轻松愉悦的、充满爱的、积极向上的环境,促进他们生理和心理同步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雪飞.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4).

[2]雷江华.科营开展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J].现代特殊教育,2009,(11).

[3]孟建芸.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3).

幼儿园自闭症论文题目

医学论文题目是医学科技信息着录体系和索引等二次文献的重要内容,是医学文献检索的主要标识。医学论文题目必须要够专业才行。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专业的医学论文题目选题免费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经典专业医学论文题目

1、护理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

2、高职医学美容专业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实践浅析

3、中医骨伤专业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实践的探讨

4、护理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基于MindMap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信息方向)课程体系建设与发展探讨

6、不同专业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探讨

7、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教学 方法 初探

8、非口腔专业医学生口腔健康认知和行为的调查

9、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教学体会

10、四年制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优化整合及数字化实践教学的应用

11、护理专业医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

12、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学影像成像理论与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整合的思考

13、临床专业医学生心理压力源调查与对策

14、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15、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临床医学论文题目

[1]定西市疑似风疹标本ELISA与RT-PCR法检测分析

[2]居家吞咽康复操在老年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

[3] MR扩散加权成像与不同成像序列联合应用对乳腺良恶性病变定性诊断价值临床研究

[4]经静脉内耳钆造影MRI对可疑梅尼埃病的诊断价值

[5]基于三种试剂盒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

[6]基于罗伊适应模式的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社会缺陷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7]驻地医院联合整建制驰援医疗队救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护理管理实践

[8]宫颈癌术后延伸野螺旋断层放疗与固定野调强放疗剂量学比较

[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恢复期肛拭子中SARS-CoV-2核酸检测结果评价

[10]数字OT训练系统结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ADL的影响

[11]肌内效贴技术结合针刀治疗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研究及安全性分析

[12]吞咽功能训练配合低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13]穴位肌电生物反馈联合rood技术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14]三种不同免疫检验方法检测HIV抗体的价值比较

[15]探讨认知护理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16]综合护理 措施 在手术室切口部位感染预防的应用研究

[17]气管切开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肺康复护理体会

[18]优质护理应用于宫颈球囊在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促进自然分娩的实践效果

[19]社区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

[20]集束化护理在重症监护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1]基于快速康复理念的护理干预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22]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分析

[23]试论医务社会工作在静脉输液治疗安全环境构建过程中的作用

[24]~(125)I粒子源剂量计算参数模拟研究

[25]左氧氟沙星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防耐药突变浓度及耐药机制的研究

[26]2009—2018年浙江省宁波市吸毒人群HIV、梅毒和HCV感染状况及其行为特征

[27]临床护理路径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8]沙门氏菌主要流行血清型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29]学龄后腭裂术后语音障碍患者语音训练方法研究

[30]不同严重程度认知障碍组脑内血管周围间隙研究

[31]多系统萎缩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静息态低频振幅研究

[32]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局部一致性分析在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中的初步研究

[33]静息态fMRI评价脑瘫患儿手术前后的脑功能

[34]自闭症 儿童 早期大脑过度发育的sMRI研究

[35]老年重症监护室糖尿病患者血糖难控制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分析

医学 毕业 论文题目免费参考

1、中医治疗哮喘的临床疗效观察

2、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3、心理干预对儿童多动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4、27例胃平滑肌瘤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5、秋泻灵合剂佐治小儿急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

6、针灸配合水针疗法治疗腰痛60例临床疗效观察

7、古纳斯督灸治疗骨关节疼痛60例临床疗效观察

8、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疗效观察

9、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临床疗效观察

10、手术结合药物治疗声带息肉临床疗效观察

11、中医辨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12、菌毒清颗粒治疗风热感冒的临床疗效观察

13、脱敏药物对牙本质敏感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14、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15、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16、消痤霜的制备及临床疗效观察

17、内耳眩晕病40例临床疗效观察

18、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临床疗效观察

19、中医食疗法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20、药物治疗干眼的临床疗效观察

21、葡萄糖酸锌治疗痤疮22例临床疗效观察

22、社区高血压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23、川百止痒洗剂治疗外阴瘙痒症临床疗效观察

24、微波治疗耳鸣临床疗效观察

25、温针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26、鼻咽联合成形术治疗OSAHS临床疗效观察

27、乳痛症的中成药治疗临床疗效观察

28、斯奇康佐薄氏腹针治重型斑秃临床疗效观察

29、中西医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

30、中风膏抗脑动脉硬化60例临床疗效观察

31、中医辨证治疗痞满证46例临床疗效观察

32、综合治疗白癜风临床疗效观察

33、参脉注射液治疗老年原发性低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34、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

35、帕利哌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观察

36、鱼油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观察

37、丹鳖胶囊的临床疗效观察

38、拔罐辅助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观察

39、体外超声波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

40、CO2激光治疗丝状疣的临床疗效观察

41、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临床疗效观察

42、万应理伤膏临床疗效观察

43、卵巢癌化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44、金因肽治疗50例日光性皮炎临床疗效观察

45、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168例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46、胆宁片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47、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48、微管人流与药物流产临床疗效观察

49、参杉癌康汤Ⅱ号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50、益气活血汤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专业的医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相关 文章 :

★ 医学专业的论文题目参考

★ 医学专业的论文题目有哪些

★ 2021医学类论文题目推荐

★ 药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大全选题

★ 关于医学专题报告书范文精选

★ 2021英语专业论文选题与题目参考

★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选题题目

★ 大学生论文题目参考2021

★ 心理学专业论文选题参考

★ 翻译方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这些东西是我平时搜来及自己平时遇到想到的,写在这里. 每个孩子来到世上都是正常的,只是生命的生存形式很多。父母要用正常心态接受,父母应该了解、学习、适应孩子的需求,而不是让孩子来适应你。父母要学会照顾孩子,特殊孩子的生命也需要得到理解和尊重。特殊孩子的到来不是来惩罚父母的,而是来启发人类爱心的。父母要按孩子的意愿来成长,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父母要不断学习有关自闭症的专业知识,,自己要成为自闭症儿童训练的专家。特殊的孩子还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学习来获得知识,取得进步的,对自闭症孩子的干预要越早越好。父母把孩子送进培训机构后,不能把孩子完全交给机构和老师,家长自己也要学习怎样照顾自闭症孩子,让老师成为好助手,因为最终孩子是要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 做家长的要学习接受自己有一个特殊的孩子,但不能把特殊的孩子与正常的孩子比较,家长不要对特殊的孩子有错误的期望,或高或低都不利于正确的训练。出现问题时,家长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看看自己是否调整好。父母的痛苦还可以述说,但自闭症孩子无法诉说自己的感受,所以父母要理解孩子的痛苦。自闭症的孩子情感很敏感,要让家庭其他成员也学着去尊重和理解他们。了解孩子,帮助、教育、督促他们学习,但不能与正常小孩比较课业和成绩。 对自闭症的小孩要用鼓励的方式,他们有自己学习的方式、进度,家长要尊重他们的方式,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要寻找孩子的想法。每个生命都有他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正是有这些特殊孩子的存在,启发了人类的爱心,他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贡献,让人类社会彼此扶持,彼此关爱! 家长要整理好生命和家庭里的其他事情,把心安定下来,先把自己安定好,有照顾好自己的能力,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照顾好特殊的孩子。每个孩子都象一扇紧闭的门,不要用力去撞击!要找到那把钥匙去打开孩子的心门! 不要误导孩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误导孩子。特别是带“不”字的句子。被误导的主要表现之一是看到孩子往地上一躺,嘴里却大叫“不要躺地上”。当时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办,后来去听了杨宗仁教授的三天课,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原来,孩子根本不明白“不要躺地上”的真正含义,在他每次往地上一躺时,我们都对他说:“不要躺地上”,这种语言对一个正常孩子而言,是可以自然而然理解的,但对自闭症孩子而言,他不明白,他只明白,当他躺地上时,受到的语言刺激是“不要躺地上”,因此,他以为,“不要躺地上”的意思是“躺在地上”。 明白这一点后,我们改变了和孩子说话的方式,当他躺地上时,我会先说:“宝宝躺地上了”,然后拉他起来,说,“不能躺地上”,这样经过了几个月的时间,孩子慢慢地明白了“不”字的真正含义,他也就不会在躺到地上时说“不要躺地上了”。 我们的孩子自控能力一般不好,所以就会表现出不懂规矩。这个不可能短时间改善,得长期干预,我的具体的办法有两个,一个就是事先提醒,不能光靠事后批评指责,举例:另外一个我觉得更重要,就是要赏罚分明,提前明确告诉孩子奖惩措施,然后一定要执行,可以帮助孩子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行为。 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打骂孩子,也不要焦虑。这点我以前也做不到,打过他。我想说的是老师不能代替家长,教育机构不能代替家庭,家长可以在教育机构获得帮助、指导,但是最终帮助孩子的还是家长自己。不管家长原来学的是什么专业,现在要再学一个专业——自闭症专业。要有母亲的爱心和专家的水平,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把专家变成母亲是不可能的,而把母亲变成专家却是可行的。所以在怎么样教孩子这个问题的前面,我们都有一个怎样教自己的问题,一个自闭症孩子父母所遇到的问题,不比孩子本身的问题少。我们要先自救、先自教,然后才能教孩子,救孩子。 如果家长缺乏毅力,经受不了挫折,不能面对现实不能控制情绪,总处在抑郁、自卑、伤心而不能自拔的心情下,孩子不会有康复的希望。 在家训练的好处:1.母亲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也是最爱自己孩子的,而爱在训练中是最有力量的。2.与母亲的长期接触、情感上的交流对孩子的情感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3.在家可以随时、及时调整训练的内容,让孩子保持注意力和兴趣,不会造成机械训练。 4.在家可以把生活中遇见的各种现象作为内容,把生活与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5.训练恐怕是是持久战,行为训练结束了,孩子长大了,恐怕还要心理训练等等,家长迟早是要自己上阵的,晚上不如早上。 6.省钱。这对不太富裕的家庭尤为重要。 另外孩子最好不要脱离正常的人群,让孩子逐渐适应掌握在人群中的基本规则。机构是辅助,关键是家长。 自己训练不一定就是在家里,也更不能闭门。 开始自己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最好参加机构学习,平时可以多和其他家长讨论,在网上也可以看到各种信息。 我是怎么样训练我的孩子的1、常常想,时时教教育自闭症的孩子是一个大工程,我们要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只要有空就想,包括想办法,想,也是我们对孩子的牵挂、期盼和祝福!它会通过一种看不见的形式传导给孩子,有利于他的康复。教,只要和孩子在一起时就要教,不分时间、地点,能教什么就教什么,要填充孩子的时间,不能给他留有空白,要参与孩子的活动,参与孩子的生活,也让孩子参与我们的活动,参与我们的生活2、遍地撒网,重点培养 自闭症孩子存在语言、行为、情感、认知等各方面的障碍,康复训练的几个方面的问题既要齐头并进,又要重点突出,如果某一时间内(比如半年)只纠正行为问题,而对其他问题置之不理,这是不可取的。或者认为先纠正行为障碍,等行为问题完全正常了再教语言等,这更不可取,对孩子各方面的问题要同时关注,但是在不同的时期,要有重点,突出一两个问题,反复纠正,孩子知道要纠正的是什么,要学习的是什么,当一个问题解决了,并且巩固了,或者有了一定的进步,再纠正下一个,交替进行,注意,已经纠正过的问题,不要放弃,时常提起,以防止其退步,当一个问题有一定进步以后,暂时放一放,换一个其他的内容,经过一次两次的集中训练,问题不可能完全消失,每次只要有进步就行。3、分解目标,循序渐进。 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任何一个问题的学习,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把一个总体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由易到难,由分解到组合,比如穿鞋,第一次,先把带解开,让他自己把脚放进去,我帮他穿。第二次让他自己解带,自己把脚放进去,我帮他穿,第三次,自己解带,自己放脚,自己扣带。他有时会说我不会穿,妈妈穿,我会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也会接着说:妈妈的事情自己做,想表达的是妈妈做的事情。但我会坚持,开始他会哭 .4、创造学习机会,制造学习情景 在生活中,给孩子创造学习的机会,设置学习情景,让孩子增加实践经验。可以故意安排孩子做某事,让孩子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能力,增加信心。比如,我让孩子去小超市买东西,吃的,喝的,而且去不同的商店买;到餐厅吃饭,让他向服务员要餐巾,小碗等,逛商店时,让他自己向售货员询问卫生间在哪里等等,当然这些都要在我的提醒下完成。这些我都可以做,如果我做了代替了他,那么少了让他学习的机会。5、语言训练,持之以恒 语言的训练,是康复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一个内容,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没有工具,孩子的交际将永远存在障碍,多讲故事,随时随地教. 6、重在参与,培养自信 在孩子的学习中,注重给孩子一个愉快的感觉和成功的体验。自闭症的孩子情商非常低下,往往表现出特别的不自信,特别的畏缩和胆怯,纠正的方法就是给孩子信心和成就感,要表现出对她的欣赏的态度,在孩子出现情绪障碍时,不应继续让他学习认知内容,主要是先疏导情绪,情绪平稳以后再继续教,挫折感过于严重会形成病态人格,最终使人丧失自信。7、惩罚得当、主次分明 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是惩罚要讲原则,讲方法,应该注意:一,惩罚必须及时、具体,为了哪件事,那个行为而惩罚他,要让孩子明白因果关系,惩罚要明白。二,惩罚要安全,注意身体安全和心理安全,不要误伤孩子。心理安全很重要。让孩子有适当的方法发泄被惩罚以后的情绪,要注意疏导孩子的心理压力。第三,惩罚不可以是母亲自身宣泄情绪的借口。我们的孩子受到惩罚以后,保证以后改过,但是我们会发现同样的问题她会反复出现,这个时候,往往不是孩子没有认识到错误,而是控制出了问题。所有自闭症孩子控制系统都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再想办法训练他的控制能力。训练要主次分明,孩子的问题很多,从哪里下手,哪个问题非解决不可呢?那些直接关系到孩子人际交往的,对他人有影响的问题要先教,多教,而不影响其交往障碍的,可以宽容,如某些刻板的行为等。 我对自闭症康复的印象1、自闭症孩子或多或少存在感知觉异常,他们的特殊行为、特殊反映方式,必然有他们的生理原因所在,如惧怕某种声音,拒绝某种食品等,表明他们存在听觉和味觉方面的异常,所以,我们对他的某些表现要理解,不要简短斥责。2、自闭症的孩子是学而知之,教而知之,不教不知,不学不知,必须要教,任何问题都不能等他自然而然会,只要教,自闭症孩子的潜能是巨大的,切忌低估孩子的能力,不要认为他可能学不会而放弃,一切都要试着去做。3、自闭症孩子智力的发展是及不平衡的,有的方面高于正常,如记忆力,有的方面低于正常,有的方面距正常差两个年龄段,有的距正常差4个年龄段,有的甚至更大,如语言,但是自闭症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在教自闭症孩子时,要把他的优势突出出来,要培养他的优势,不能为了纠正落后的方面,而忽略了他的长处。4、有人说自闭症孩子的重症期约是4到8岁,这是低谷,8、9岁以后会慢慢的恢复,在重症期训练可能下工夫很大,花时间很多,都难以取得进步,但是重症期过去以后再教,可能很快就能学会,但是我们不能等,重症期不能放弃,日积月累,量变才能有质变。5、自闭症孩子的学习存在一种“顿悟”现象,在接受一个新内容时,一般经过这样一个过程:紧张——停滞——获得——保持。所以我们常感到教一个东西,学得很慢,但是一但学会了,不易忘记,因此,教孩子学一个新东西时,不要着急,等一等,他就能学会,如果在停滞期就放弃了,那么最终孩子是不能学会的。6、自闭症的康复过程,走的是一条罗旋式上升的道路,从总体趋势上看,是上升的,但是上升中有反复,必须注意,每一次反复,都不是过去的重复,而是孩子进步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所以不要看到纠正过的毛病又回来了,就垂头丧气,总体上,问题的出现及程度呈递减的趋势。7、自闭症的康复前景是趋向正常,并在一定程度上和正常人保持平行。经过发病——低谷——恢复——稳定,最后在青春期结束时达到最好水平,所以,这是一个动荡的过程,也是一个可塑的过程。8、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重复到一定的次数,有些方面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训练都没有明显的进步,不一定是方法不对,也可能是积累的量不够,还没有质变,那就需要继续做。9、有些现象的消退,改善要以时间为代价,如自言自语,手部的自我刺激动作,康复状态达到顶峰以后,不知不觉中偶尔还会出现反复,这类因生理因素制约的东西,有一个康复极限,而受社会因素制约的东西,如语言表达水平,人际交往能力,不断学习,将会不断提高。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同其他儿童教育一样,家庭尤其是父母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学校、社会教育不可能替代家庭教育,它需要家庭教育给予延续和巩固;而且从自闭症康复的角度来说,父母家庭的信心和态度是决定性的。 在此建议家长进行训练时需掌握以下几个原则:1、尽量使用简短清晰的指令:当与孩子交往提出问题时,首先要确定孩子是在注意自己,然后对他发出简短清晰的指令。2、要穿插训练新旧技能:家长在训练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保持他们学习的动力并提高自信,在训练过程中,教其学新技能的同时也要让其有足够的机会重复已经学到的技能,使患儿在学习过程具有成就感,相应避免的是那种贪新贪难的教育方法和拔苗助长的求胜心理。3、分享控制权:在生活中往往看到不尽人意的情况,一是家长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孩子只能服从指令。另一种是家长什么都由着孩子。所谓分享控制权就要防止这两种极端。自闭症患儿与正常人一样,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特别有动力,如果孩子有要求想玩某种玩具,家长应该与孩子一起玩,并在玩中谈论与这种玩具相关的事,这样,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但是,他们有时会做出一些重复机械行为或危险行为,在这些情况下,家长不能任由孩子,而应实行必需的控制或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4、有条件的奖励:家长必须能够注意及时奖励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技能和为此所做出的努力,同时要必避免无意奖励不当行为。5、运用自然奖励物:也就是使孩子的行为在行为的自然后果中得到奖励。6、奖励孩子的合理努力:在训练初期,孩子往往不能达到家长的指标,即使孩子有一定进步,他们的技能也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为了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并渐进的达到目标,家长要注意不断奖励孩子的合理努力。7、强调事物的多样形式:任何事物根据它的形状、大小、味道等都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自闭症儿童往往只关注其中一个方面,假若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时不强调关于事物的多样性,就白白丢失了许多教育机会。 身体不等于生命,身体可以残疾,但生命不会残疾,生命不会只以一种方式呈现,它是多彩的、丰富的! 希望我的回答您能满意!

自闭症儿童论文

椰菜君按:本系列文字的目的是收集、翻译和整理尽可能详细的关于自闭症“发烧效应”的文献,以求推动相关研究和治疗方法的发展。 1980年,Ruth Sullivan在《自闭症和发育问题杂志》第10卷第2期的“父母有话说”栏目的“Why Do Autistic Children... ? ”(为什么自闭症儿童会这样。。。)一文里,提出了关于自闭症“发烧效应”的问题,并同时刊出了几位医生对这个问题的回应(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Vol. I0, No. 2, 1980)。据多位研究者的看法,这是自闭症患者”发烧效应“在正规出版的学术刊物中首次出现,虽然并不是一篇学术研究论文。今日追溯此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在40年前,患者家长和医生对自闭症患者”发烧效应“是怎样的一种想法。 Sullivan撰写此文的目的,是试图 向学术界传达自闭症患者家长们所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希望能够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以期带来治疗方法上的进步 。事实上,这正是 莱菔硫烷 治疗中重度自闭症患者研究所做到的。 该文讨论了自闭症患者的三个问题,而“发烧效应”是其中之一。为简洁起见,本文仅就相关内容进行了逐句翻译,括号内的文字为椰菜君为便于读者理解所加。想对该文有更多了解的读者可以在scihub网站上使用 doi: 搜索和获取英文原文。 为什么(某些)自闭症儿童在高烧期间 看起来更像正常儿童? 许多观察者——多数是自闭症患者的父母,还有一些非常了解自闭症的人——都曾经注意到这种(发烧改善自闭症症状的)现象。 那些对这种现象不熟悉的人会说:“是吗?要知道,大多数正常孩子在生病(发烧)时也会变得很安静啊!”  但是,(我要表达的是,)自闭症患者(在发烧时出现)的行为变化可不仅仅只是变得安静,(事实上)那是一种明朗的、(正面的)安静;就好像他突然对周围的事情有了更好的理解一样。 在我 (Sullivan)认识或听说过的自闭症孩子中,他们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也会出现改善。 但是在发烧消退后,这些行为的改善和参与能力的增强,都会随之消退。 出乎意料的是,那些没有意识到自己孩子有这种现象的父母也提供了相关的信息,就像这位19岁患者(他住在一个护养机构)的母亲一样,她(告诉我)说:“ 我们有一次不同寻常的回家之旅。 杰瑞(患者)在圣诞节的时候,带着流感和高烧回家了。(令我们感到惊奇的是,)他远比我们以前见到他的时候更接近正常状态。在差不多两个小时内,他坐在那里,看他的父亲竖起圣诞树,和我们唱圣诞歌,并且同我们进行了 真正的谈话 。我们对此感到非常奇怪,发烧和疾病到底是如何让他放弃了对外界的戒备,变得如此的平易近人? ” (我还注意到,)Jesse Foy在一篇关于她的自闭症儿子的报道里写道:“ 是的,比利得了腮腺炎,真的病了。(但)他是一个好病人,会很配合地服用药物。奇怪的是,当他生病时,他的谈话总是比在他没病的时候更显得清醒。 ” 到1975年的时候,我已经听到不少这种故事,足以让人相信这种(发烧)现象可能对(自闭症)研究有一定的意义。当时我在这个专栏中写道: “ 我注意到我(15岁)的自闭症儿子,从来没有像在有限的几次高烧时那样更接近正常状态。 而(在我写这篇专栏的)几个月前,我也听到另一位母亲谈到类似的情况。家住新泽西州的Martha (和我)说,“我和你说,当你告诉我约瑟夫(Sullivan的儿子)在发烧时出现了行为改善时,我有多么地震惊和高兴。我在桑迪(Sobolovitch的孩子)身上观察到这样的现象,但你的答复是对我观察的第一次证实。” 此后,我在其他人那里也得到类似的 回应。(有次)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时,我(儿子)学校的一位母亲和我说:“哦,是的,我知道这一点。(我的儿子)迈克尔在发烧的时候,几乎是完全正常的。 ” 耶鲁大学的几位药理学家在1978观察到,高烧期间,大鼠下丘脑中的去甲肾上腺素(一种神经递质)的周转率增加了三倍;但大脑的其它部分没有出现这种变化。 然而反过来,降低体温并不能引起(下丘脑中)去甲肾上腺素周转率出现明显的变化。 如果从这种动物模型出发,能够证实人大脑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在高烧期间也会迅速增加,那么我们是不是能够根据现有的神经药理学模型,或多或少地解释这种自闭症患者的发烧效应? (以下是几位医生的对Sullivan这个疑问的回应:) 回应 1: 过去20年中,贝尔维尤精神病医院(Bellevue Psychiatric Hospital)托儿所中有超过150名2至7岁的自闭症儿童接受了诊断检查,并参加了综合治疗计划。(作为医生,)我们也观察到了这种(发烧)现象。 一些儿童在高烧时会表现出以下的行为变化:社会退缩明显减少、警觉性增强、言辞增加;他们的言语变得更具有沟通性;而且一般来说,他们还表现出一种(以前没有观察到的)同成年人进行交流和接触的尝试行为。 这些(行为上的)积极变化显然与疾病和发烧导致的高温有关。当孩子们康复后,这些行为改善就消失了。 然而与许多正常儿童不同,自闭症儿童在发高烧时似乎没有表现出身体的不适。 1980年1月的时候,我们医院爆发了一次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普遍发烧到华氏102°度(~摄食)。在此期间,工作人员注意到自闭症患儿出现了明显的行为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与成人和同龄人互动的增加、注意力集中时间的增长、以及适应能力的提高。 在发烧结束后的几天内,大多数的改善都趋向于消退。 我们还有另一个有趣的观察结果:一些自闭症患儿患有肺炎,但却没有出现发烧或任何其他身体征兆。 两个这样的病例都是在做常规胸部X射线检查时意外发现的。 我们对这些现象的本质一无所知,但我们推测自闭症儿童可能存在下丘脑功能障碍。我们的一些发现可能支持这一假设,但在这方面肯定需要进一步研究。 Magda Campbell医学博士 精神病学系 纽约大学医学中心 回应 2: 高烧时出现行为改善的现象并不仅限于自闭症患者。其它一些神经功能障碍疾病患者,比如多动症患者、某些类型的癫痫患者和运动障碍患者,也有这样的情况出现。 这种现象,至少在自闭症患者中,可能与体内酪氨酸途径中的两种神经递质,即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有关。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的原因。 在《自闭症综合征》一书中,第6章和第7章的数据显示,(自闭症患者体内的)酪氨酸途径可能存在障碍。这些数据来自两个独立实验室对同一批患者进行的分析,表明他们体内的多巴胺β-羟化酶可能被部分阻断,导致该途径的次要代谢物 同型原儿茶酸 的体内蓄积量变得非常高。 Mary Coleman,医学博士 儿童科研中心 华盛顿特区 回应 3: 在我们的研究中,听到自闭症患儿父母报告说他们的孩子在发烧期间会表现得更好是一件常事。(作为比较,)我们也看到某些自闭症患儿在接受某些治疗时,也出现过同样戏剧性但不幸也同样是短暂的行为改善。例如,在进行静脉穿刺时,一些几年来都不吭声的儿童会突然说:”现在就走吧,现在走吧”,或者“拔出针来,妈妈,把它拔出来。”我们还注意到,当接受一种用于研究脑胺的药物时,有些孩子确实会变得更加平静,注意力更加集中,更能融入社会。我们认为,这些变化可能是源于情绪高度唤起状态下的注意力集中。这有些类似于人们在危及生命的时刻下,会突然爆发出非凡的力量或速度。(我们知道,)在紧急情况下,在战争期间,在建筑着火时,士兵可以成为英雄,普通人可以做到平时不可能的事。有报道说,紧张性抑郁障碍患者(一种重性抑郁障碍疾病。患者经常保持缄默且身体僵直,不能活动或只能做无目的甚至怪诞的动作)竟然能自行从椅子上站起来,像正常人那样走到着火的房子外面,然后又恢复他们原有的(僵直)状态。 这种注意力集中与生理功能变化有关联,不仅表现在行为上,而且表现在心血管指标上,例如血压、心率和外周血流速度的改变。 这些变化可能显示了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化学过程的协调活动。 这种活动可能是由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特定神经中心控制的。可能的候选者是蓝斑(coeruleus),它是大脑中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的主要存在部位,在脑功能中与焦虑和集中注意力有关。 神经化学过程(如大脑中去甲肾上腺素的增加或减少)与身体功能(如心率)之间的联系的不是单向的。 长期与人分离、日常生活被打断、身体疼痛等让人感到紧张的体验都会对大脑里面的化学反应产生多重影响;而大脑里面的化学反应的异常改变,如5-羟色胺或多巴胺途径的变化,也可以改变其它人体系统,从而改变一个人对环境产生的反应。 某些自闭症儿童在发热期间出现的行为改善,也许可以类比于人们在受到环境压力(如抽血)下出现的行为改变。身体的患病状态有可能会唤醒并短暂地提高那些促进注意力集中的神经系统的功能。这一点与现有理论相符,即兴奋剂药物(如哌醋甲酯)对多动症和注意力缺陷障碍儿童的治疗效果是由于改善了注意力集中而引起的。我们也知道,自闭症儿童的实际表现往往不如他们潜在能力。例如,在需要对外在刺激(例如音调)做出快速反应的测试中,自闭症儿童一般反应缓慢。但在经过培训和强化后,他们的成绩通常会出现显著的提高。疾病或疼痛带来的压力,或者药物造成的神经化学变化,可能都通过相似的机制起作用,使自闭症儿童的实际表现能与他们潜在能力相一致。 上述观察表明,在改善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功能障碍方面,基于神经化学和环境的策略可能会有效果。但是,真的实施起来则需要非常地谨慎。 简单的神经化学干预,例如使用能够影响去甲肾上腺素的药物,会由于大脑复杂的稳态机制,以及药物可能的多效应因素,而不太可能产生预期的治疗效果。同样的道理,经常对孩子施加(精神)压力并不会改善孩子的表现,反而可能会产生相反的结果。 然而,父母、教师和临床医生对受到各种压力、以及处于生理生长期(如青春期)的自闭症儿童的行为进行密切的观察是至关重要的。这些观察不仅可能促使研究者提出新的研究假设和治疗策略,而且还是家长对孩子的潜在能力保持乐观的源泉。我们相信,这样的观察结果是患者父母和研究人员在(有效)照料自闭症儿童和研究自闭症根源方面进行有效合作的重要基础。 Barbara Caparulo,科学硕士 Donald J. Cohen,医学博士 儿童研究中心 耶鲁大学医学院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健康是个体素质的核心体现,随着社会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渐重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止是高校,越来越多的中小学也开设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然而,在教育实践中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仍然不被重视特殊教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十分薄弱。大多数特殊儿童由于生理上的缺陷,适应学校和社会、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将会受损,而这同时也会导致心理发展上的异常。因此,特别要注意特殊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状况。

对特殊儿童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特殊儿童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着差异的各类儿童,包括发展上低于和高于正常发展的儿童,也包括有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狭义的特殊儿童专指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JL童,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本文对特殊儿童是从广义的视角来定义的,因为不论是超常还是低能的儿童,又或者是边缘行为问题的儿童,艺术都能在他们的人生发展及行为矫正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目的是探讨当下特殊儿童心理咨询的现状,以及艺术在特殊儿童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一、特殊儿童心理咨询现状

(一)对特殊儿童的定义

特殊儿童心理咨询是为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的一种专业服务,它依据专业理论,运用系统的干预方法和技术,致力于帮助儿童解决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与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在特殊教育的综合服务系统之中,心理咨询与治疗是多个学科共同服务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与医学的临床治疗、学校的教育教学、身体机能的康复训练等并列,是一种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干预手段。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人员在对特殊儿童提供服务的多学科合作的团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特殊学校以及普通学校中从事融合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具备基本的心理治疗专业素质和技能。

(二)特殊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除了生理缺陷的特殊儿童,许多特殊儿童是在言语、行为、情绪等方面有异常,比如自闭症、多动症、选择性缄默症、阅读障碍、学习障碍等等。心理问题的发生与各类障碍或者残疾联系紧密,由于特殊儿童本身的特殊性,在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周围人的差异之后,容易产生自卑情绪。身心的缺陷使得特殊儿童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加之周围群体不能给予适当的关注,家长的溺爱、教师的忽视以及同学的排斥都可能滋生焦虑敌对、多动易怒、敏感多疑、失眠梦魇及一些躯体化症状。而这些情绪心理困扰又会进一步加剧环境的'不利程度,由此导致身心不健康的恶心循环。

在过去,人们对于特殊儿童普遍采取的是同情或是排斥的态度。除了一部分被忽视的特殊儿童,人们对特殊儿童的介入和教育方式主要是针对特殊障碍技能的矫正训练很少考虑到特殊儿童的心理需求。随着社会对心理问题的日益重视,针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发展的专业化服务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就要求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者创造性地探索和实践符合特殊儿童心理特点的干预方法和工作模式。

(三)特殊儿童心理治疗的对象和范围

从广义上来讲,所有具有特殊需求的儿童都是特殊教育的合适对象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生理残疾儿童,还包括各类需要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的儿童。在美国,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的儿童人数占总人口的10%~15%,而英国大概有18%~20%的中小学在校生具有特殊教育需要。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提出了 “20/20”的特殊教育对象观:在儿童人群总体的两端各有20%的人群需要特别的关注。

处于低端的20%属于有明显障碍的人群,处于高端的20%属能力超长的天才类型。整齐划一的教育教学安排不能适应高低端两类人群的需求。因此,特殊教育与个性化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全纳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许多特殊儿童包括残疾或有一定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仍然是在普通学校就读。全纳教育的初衷是正常的生活学习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有促进作用,提倡以平常心来对待特殊孩子。这本身非常值得提倡,然而,当前许多普通学校的师生对特殊儿童缺乏接受和包容的能力。当前我国许多中小学仍然非常看重升学率和教学秩序,特殊儿童的异常行为表现显然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例如多动症和自闭症的儿童常常会缺乏自制力,制造一些混乱影响教学秩序。如何恰当地处理这些问题是全纳学校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思考的。相对于国内一些学校将自闭儿童排斥在校外,致使孩子自杀的事件,台湾在全纳教育方面的实践值得借鉴。

截止到2010年,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只有1000多所,相比于将近900万的特殊儿童群体,显然远远不能满足其要求。然而,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许多特殊儿童,尤其是贫困、偏远地区的特殊儿童基本上未享受特殊教育及特殊心理服务。特殊教育机构集中在城市地区,且规模、师资、和人学名额都非常有限。现有特殊教育机构也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一些特殊教育机构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资源较为充足,但人学限制非常多,名额有限。另一些民间特殊教育机构,入学限制少,但缴纳费多、家长负担重,资源和师资也相对薄弱。

(四)心理治疗领域的特殊儿童问题

特殊儿童的心理咨询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它面临许多非常复杂的问题和挑战,同时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特殊儿童群体具有各种各样的严重障碍和缺陷,会给咨询过程带来艰巨的挑战。这些缺陷包括:意识和自我意识水平低下,自我调控能力有缺陷(如脑损伤和功能发育不全的残疾儿童);语言和交流能力的缺失;概念思维能力缺陷,社会生活常识缺乏;物质与社会环境的隔离和封闭,以及可供选择的环境资源有局限。

除了缺陷,特殊儿童群体往往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和可以利用的功能,需要咨询师予以特别关注,并仔细发掘,作为心理健康和发展的资源,妥善加以利用,扬长避短。可以加以利用的特殊儿童的优势包括:形象直观功能突出,可以有效补偿他们的功能缺陷;感受一运动功能相对完整特殊儿童完成感受运动形式的任务,远远好于文字、逻辑、数字等形式的任务;想象力丰富,幻想现实不分;对于重要他人和生态环境的依赖,可利用人际关系的影响力来开展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工作。

艺术治疗具有非语言的沟通特征,能广泛地应用于众多对象,也包括各类特殊人群。艺术治疗中的安全气氛,能使被治疗者降低心理防卫程度,发泄个人不良情绪并能被社会接受。h艺术治疗所体现的创造性表达原则特别适用于特殊儿童的心理干预。在艺术之中,特殊儿童情感的身体性和艺术性表达可以得到充分重视和鼓励。充分利用特殊儿童的幻想、身体动作、艺术和象征性游戏,可以促进儿童去探索意义、表达和交流。象征性的意义表达是孩子体现自己人生意义的必然要求。儿童的梦和幻想、自发的游戏、天真的故事、涂鸦式的艺术作品等都是心理健康成长必要的基本素材,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二、艺术治疗

(一)艺术治疗的定义

艺术治疗(Art thempy)是指通过表达性艺术来进行心理诊断与治疗,包括使用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摄影、电影、书法、戏剧、诗词等多种艺术形式。美国艺术治疗学会(AATA)的对艺术治疗定义是:“艺术疗法融合了人的发展、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和其它艺术形式)以及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模式下的创造过程等领域”,“相信自我表达,帮助人们解决矛盾和问题、发展人际沟通技巧、调整行为、减轻压力、提高自尊和自我意识、获得洞察力”。

人类艺术最早起源于史前岩洞壁画,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论述过音乐的“净化”功能,即音乐的心理治疗功能。而艺术成为一种治疗方式发端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并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得到确立。20世纪30年代,美国精神病医生南姆伯格明确提出了 “艺术治疗” (Art therapy)这一概念,在其推动下,艺术治疗在美国逐渐发展并迅速延伸到其他发达国家。以Jung和Freud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发起的精神分析运动在艺术治疗的发展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今,艺术治疗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生理疾病、心理障碍的治疗中、我国艺术治疗的应用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了艺术的疗愈作用,在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艺术作为一种治疗方式也开始被广为接受。

(二)艺术治疗在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在特殊儿童教育和心理咨询领域,欧美等国家巳将艺术应用于残障、器质性疾病以及有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儿童治疗中,学校、社区和医院均设有艺术治疗室。艺术治疗已成为特殊儿童有效的辅助治疗方式和教育方式,它能帮助特殊儿童增强自信与自尊,使其与教师和正常儿童建立更融洽的关系。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尚未形成体系,但仍然有一些值得关注的艺术治疗领域。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艺术治疗方式当属绘画疗法和音乐疗法。

1.绘画

绘画治疗,是以绘画活动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式,通过绘画让患者产生自由联想来稳定和调节情绪。绘画心理治疗是治疗师与作画者之间实现有效沟通与理解、且具有创造性的交流方式,“可以使之将内心压抑的情感能量释放出来,通过让被治疗者自主地表达自己的内心视像,能够反映出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并以此进行治疗使作画者恢复健康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目的。绘画心理治疗的实践证明绘画心理干预“不仅可以处理人们的情绪和心理创伤问题,而且可以使心理障碍患者的自我形象、自尊或自我概念、社交技能等得到提升,促进语言的发展与认知功能的改善” 研究表明,无论来访者绘画技巧如何,都可利用绘画方式来处理情绪冲突、心理创伤等问题。

因为人们对绘画的防卫意识较弱,在无意中就会把内心深层次的动机、情绪、焦虑、冲突、价值观和愿望等通过创作表现出来可以将早期记忆中被隐藏或被压抑的内容释放出来并且开始重建过去。

而且在绘画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路,把无形的东西有形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从而为治疗师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更好地为患者分析和治疗。科学有效的美术教育能对聋哑儿童人际社会互动、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音乐

“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帮助者达到健康的目的”。“嗜乐治疗是一种集音乐学、心理学、医学为一身的综合治疗形式,其对治疗者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掌握心理治疗的知识和技术,还需掌握音乐理论与技能。

自1950年音乐治疗首次被认定为一个专门的治疗专业以来其治疗对象就在不断扩大人们逐渐认识到音乐在特殊儿童干预、治疗中的价值。目前音乐治疗已被逐步应用于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领域中。有研究通过音乐治疗智力障碍儿童进行社会行为、情绪情感、运动技能、沟通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干预。而在对听力障碍儿童进行治疗时,音乐治疗也发挥了独特的优势。通过节奏敲击、节律的互动以及击打鼓、钢片琴等容易为人感受并触摸的乐器治疗师帮助听障儿童进行有声与无声的触觉、听觉体验。_在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中,由于音乐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愉‘悦的体验,故音乐治疗师运用音乐聆听、音乐游戏等方法对其的自我意识、注意力集中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进行治疗。

刘东青应用音乐治疗对智障儿童情绪障碍进行了干预研究,结果发现在对以上五名不同类型的智障儿童进行音乐治疗训练后他们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实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被试在情绪、交往、动作协调和认知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情绪障碍改善最为显着。四宁夏通过实验探究了奥尔夫音乐治疗对唐氏综合征儿童工作记忆及注意力两方面所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经过治疗唐氏综合征儿童在工作记忆、注意力稳定性、正向情绪和音乐感受力方面有显着改善。

3.沙盘

沙盘游戏治疗是一种以荣格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由多拉·卡尔夫(DoraKalff)发展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沙盘游戏是运用意象(积极想象)进行治疗的创造形式 “一种对身心生命能量的集中提炼”。其特点,是在医患关系和沙盘的“自由与保护的空间”中,把沙子、水和沙具运用于意象的创建。沙盘中所表现的系列意象,营造出沙盘游戏者心灵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持续性对话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治愈过程和人格发展。从适于咨询的范围来看,沙盘疗法在情绪障碍、语言障碍、创伤后应激反应、自闭症、自然灾害创伤等广泛问题中都呈现出了一定的疗效。从适用的儿童群体来看,除正常儿童外,沙盘疗法也适用于特殊儿童的心理咨询中,肢体和视觉机能健全的特殊儿童也可以用手触沙、用眼睛自由选择玩具来创造沙盘。

在对情绪障碍儿童的治疗方面,沙盘游戏有显着效果。王萍和黄钢等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发现,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被试社会交往行为次数明显增加,交往范围逐渐扩大且交往质量有所提高,社交焦虑症状得以缓解,toi而且其低于同龄儿童的生活质量也有显着提升。

在语言障碍方面,沙盘游戏疗法也有功效。周惠君和王万清、徐洁和张日升分别对选择性缄默症的沙盘个案研究表明个案的选择性缄默症得到改善。还有研究者使用沙盘处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儿童,结果表明沙盘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来访者的各种内隐和外显问题行为。此外,研究者对沙盘疗法干预儿童早期创伤也有所探讨。陈晶对五名早期不安全依恋儿童的个案研究显示儿童沙盘作品由创伤主题逐渐转变为治愈主题,逐渐实现了个性化、人格趋向的整合。

4.其他

心理剧是由雅各?李维?莫雷诺(Jacob LevyMoreno)创立、发展起来的一种探索心理和社会问题的方法,以戏剧的方法探索“真实”的一门科学,处理的是人际关系及隐秘世界。“心理剧的根本目标是启发人的自发性和创造性”,“可以结合所有艺术形式——戏剧、音乐、美术、舞蹈”的一种独特的整体治疗方法。心理剧于团体的形式中展开。团体的带领者被称为导演,导演以各种暖身的方式选出愿意呈现自己内心生活事件的一位团体成员担任主角。主角从其他团体成员中,以心电感应(tele)的方式选扮演其生命中重要他人的成员担任辅角。强调以“行动”来经验生命而非谈论问题、内容的自发性与原创力、互动的关系。治疗范围涉及有心理问题的儿童、青少年、老人,也可以用于智障者、精神病患者和罪犯。

舞蹈是人类最早以肢体动作表现内心世界活动的艺术。美国舞蹈治疗协会(ADTA)把它定义为“一种在舞动过程以促进情感、智力、身体、个人和社会融合的心理疗法”。舞蹈疗法的心理学依据来自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及自我心理学的概念。舞蹈治疗师认为,生命体内部存在着能量的自然流动,心理冲突会影响并造成混乱的涌流,其外在表现便是适应不良性运动、姿势和呼吸。通过舞蹈,不仅可矫正人们的适应不良的运动姿势和呼吸,而且也可将潜藏的焦虑、悲哀、愤怒、抑郁等情绪安全地释放出来,使人们感受到自己对个人存在的控制能力。舞蹈心理治疗的范围涉及到各种形式的人格障碍与情感性心理疾病、智障者、退伍军人、灾区灾民等,目前的舞蹈治疗还被广泛应用于校园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潜能开发等。舞蹈治疗对神经性贪食症的疗效最为显着。

三、艺术治疗如何起作用

艺术作品的欣赏与创作不仅能帮助受情绪困扰者表达内心体验,发泄压抑的情绪,放松人的全身肌肉、而且能协助心理医生发觉个体潜意识当中的欲望及人格特质等帮助评估者更全面、更深人地了解被评估者的心理状态和能力水平。主题统觉测验(TAT)、房树人测验和罗夏墨迹测验便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以艺术为媒介的心理评估工具。

艺术治疗的形式多种多样,以上只是选择了当前儿童艺术式治疗常用的几种方式深人地做了介绍。此外还有舞蹈、心理剧、粘贴画、泥塑、剪纸、电影等多种形式,甚至是朗诵、演讲,凡是以艺术化的方式去表达的活动都能在广义上成为一种艺术治疗只要是艺术活动的参与者能够通过艺术化的形式去表达、去抒发、去创造,那么心灵的治愈效果自然会呈现。

参考文献

[1]赵均.重庆市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理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

[2]朴永馨.特殊教育学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5-26.

[3]杨广学主编.特殊儿童的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李雪飞.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4:127-128.

[5]李梦吾.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发展的作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1:257-258.

根据各项试验分析,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分为轻度自闭症、中度自闭症、重度自闭症。自闭症孩子的刻板印象和重复动作另一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固执”,目前,自闭症儿童有10%左右有天才能力,远远超过普通人的,对某一特定领域有特殊才能。这些能力如果家长能加以干预和培养,这种特殊能力可能就是孩子长大后的就业方向,也可能成为以后对 社会 有贡献的人。

随着对自闭症认识水平的提高,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自闭症患者是可以恢复正常的。自闭症的人经过干预得到好转的,融入 社会 的,即使是残障,我们也要多关爱,成为一种自闭症认识其实都是不一样的,虽然有一些孩子动作不灵活,好动,有特殊的外貌,智力不正常的,但是大多数自闭症孩子都是长得漂漂亮亮,动作灵活,温文尔雅,智力正常的。很多家长也会担心我的孩子长大之后怎么办,家长愁眉苦脸,但是其实孩子并没有家长想象中那么糟糕。所以家长不应该有过虑的担心,需要家长正确地去认识,而不是认为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要有一个好的心态。

很多人认为自闭症是父母养育不当造成的,很多家长带孩子去治病会被医生责问,你是怎么带孩子的,把它带成自闭症,所以很多母亲因此自杀,这成为自闭症的黑暗时代。但后来的科学研究证明,孩子得自闭症不是因为爸妈得错误,更不是因为妈妈“冷冰冰”造成的,也是爷爷奶奶溺爱孩子造成的。它是由先天的遗传基因和后天的生长环境影响的。

自闭症完全是由基因造成的“这种认识是偏见的,其实多数自闭症是由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成的。ASC基因易感性基因突变问题是可以直接导致自闭症的。一岁的前后可能表现出不太理人,社交的趣向是降低的,这会导致亲子互动异常,这样孩子就无法得到正常的亲子交流,慢慢的孩子就会表现得越来越像自闭症孩子。

下面给儿童闭症患者的家长建议:

1、家长要密集的和孩子有互动。要孩子与家长有回应,让孩子觉得与家长相处也是不能随心所欲的。星爸星妈们如果能密集的与孩子互动,就很有可能改善孩子的自闭症发育轨迹。

2、孩子不跟家长互动时,家长执意跟孩子互动,可能会让孩子有所改善,心情平和的对待自闭症孩子,对孩子恢复 健康 效果好。

3、有些自闭症孩子本来是中度的重度的,但经过干预之后孩子可以重返 社会 ,可以上学。但是由于 社会 对自闭症孩子的接纳度不够,导致很多孩子不能上学,希望 社会 能对自闭症孩子多一些接纳和包容。

4、自闭症是可以干预的,轻度自闭症包括中度和重度自闭症患者,家长要对治疗一定要有信心!在自闭症孩子的干预过程中,一定要有组织有计划,奖罚分明,社交训练。

5、家长要重视的是孩子的社交元素。要让孩子有一种意识,比如在课堂上我不能随心所欲,我要限制自己的活动。根据今年自闭症意识日的主题”向成年期过渡“,这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进入青春期的自闭症孩子现在正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现在看看青春期或者大龄的自闭症患者的现状,由于有社交缺陷等,这些孩子更多是在学校被欺负、排挤和欺凌,在家也是放弃,打骂也不少见,很多自闭症孩子是不适合去特殊学校的,这些孩子也会容易出现很多心理问题。如果我们能帮助这些孩子,他们是可以成为对 社会 有用的人的。相反,如果忽视这些孩子,这会使孩子变成对 社会 有伤害的人。

自闭症是天生的,而自闭的原因则目前没有明确的结论。

目前的研究结果,没有一项是可以明确是可能会带来自闭的原因。

目前研究的方向主要在,孕妇超重,遗传等等生理方面。现在 社会 的实际案例中,许多高智商的 健康 人群也会出生自闭症的儿童。现在有一些研究,在考虑基因方面的缺陷。

英国有研究认为,自闭症儿童基因方面有与常人有所不同,缺乏有效的共情能力。目前也是研究方向之一,并没有明确的结论。

您好

首先说结论,自闭症是天生的。

大家对自闭症这个名字都很熟悉,但是却鲜有人真正了解它。自闭症的孩子跟普通孩子有何不同?又为什么会有这些症状呢?一个最新的研究发现,也许能给你不一样的答案。

一、自闭症又叫做孤独症,全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先天性遗传疾病,是一种因为脑部功能异常而引发的发展障碍,目前的研究表明,与遗传、感染与免疫和孕期刺激有关,但是根本原因尚不明确。

患儿出生时就注定他是这样一类人,后天因素不会导致 健康 人患病。孤独症属于终身性障碍,而且没特效药物,对患者而言治疗和训练都只能尽力改善状况,但无法根治。

二、关于自闭症研究的最新消息,据韩国媒体报道,怀孕前女性超重或肥胖,孩子长大后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自闭症等病症的风险很大。

美国杜克大学和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研究分析41篇有关怀孕前后体重和生育后孩子的神经发育障碍关系的论文,得出上述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怀孕前女性肥胖,孩子出生后有神经发育障碍的风险为50%,超重的女性生出的孩子患神经发育障碍的风险为17%。肥胖女性生的孩子患自闭症的风险为36%,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风险为62%。

该研究强调了肥胖对下一代造成的直接影响。除肥胖外,最近几年自闭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其它行动障碍的发病率增加。

这项研究虽然仍未明确自闭症产生的根源,但是也给了一个值得父母警醒的问题:孕期控制体重也是至关重要的。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自闭症是又称孤独症,主要表现为孤独离群、不爱说话、行为刻板等,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一直被认为是终身无法自愈的沉痛,自闭症带来的伤害不仅仅是孩子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更重要的是给背后的家庭带来无法解脱的磨难!如果发现孩子有自闭症的相关症状时,建议家长早发现早干预!

可能是遗传也可以由于后天引起的

自闭症又被称为孤独症,这是一种儿童多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是因为多种因素而引起的一种发育障碍性疾病,这种疾病大部分的患者都是属于先天形成的,也有一小部分的患者是因为后天的多种因素而导致的。

原因分析

导致自闭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染色体异常,这是因为,患儿在母体内部的时候就出现了染色体异常的症状,当宝宝出生以后就会明显的出现一些自闭症的相关症状。在怀孕过程中或者是分娩的时候,胎儿受到过脑器质性的损害,比如宫内缺氧窒息,病毒感染,产程受伤等等,都容易导致患儿在出生以后患上自闭症。除此以外,免疫功能异常,认知缺陷因素和一些疾病的影响,包括结节性硬化,脆性x综合征,肌营养不良,先天性风疹等等疾病,都容易引起自闭症的发生。

举措建议

对于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在治疗方式上,除了需要服用一些相关的药物来进行治疗以外,最重要的治疗方案就是通过干预治疗来对患儿进行教育和训练。这样能够让自闭症的患儿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和社交能力,也能够让他们在渐渐的长大过程中,最大程度的能适应到学习和生活。

注意事项

对于出现的自闭症患者症状的患儿来说,最佳的治疗时期是两岁到七岁,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抓住最好的治疗阶段。在用药的方面,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千万不能随意的服用一些精神类的药物。

自闭症儿童论文题目

1.意识状态与创造2.音乐与创造3.多样化经验与创造4.创造性的性别助长效应5.创造欲望(动机)与创造6.运动与创造7. 娱乐与创造8. 阅读方式与创造9.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性格特征的影响研究10.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研究11.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问题研究12.“偏科”形成的学习心理机制与辅导策略研究13.心理教育促进德育的策略研究

常规来说特殊教育应该是残疾、智力障碍、聋哑、盲人等弱势儿童吧。 但你难道是学特殊教育专业的吗? 这些领域你们有涉及到麽? 像自闭症,失语症,学业不良,成绩落后的就着重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吧。 那个你应该学过吧。 像如何和走进他们的世界、如何帮他们树立信心。再配以适当的学习方法什么的。 不知道你们怎么要求的,把详细的要求贴出来,或者你来确定个方向再帮你研究研究啊~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一种状态。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治疗应尽早进行,对于他们的行为进行及时的矫正、反馈和强化,使他们逐渐表现正确的行为,融入群体中去。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实践探索》

[摘要]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之间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本文对自闭症进行了概念界定,分析了自闭症儿童的特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 自闭症 教育训练 实践探索

一、概念的界定

自闭症又叫阿斯伯格综合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种种状态。重度自团症儿童完全生活在自已的世界里,对外界视若无睹,听若未闻,难以与人沟通,群处、社交能力极差,情绪起伏不定,有些孩子还有自伤或伤人的行为。大部分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障问题,但约30%的孩子智力正常,其中10%的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过人的天赋,被称作“白痴学者”。

1943年,美国精神病医生利奥.凯纳(Leo Kenner)教授首先提出并确定了“自闭症”的概念。“自闭症”和“孤独症”同为英文Autism(源于希腊语“Auter”――自我)一词的译名。在精神病学中,该词意为“退缩与自我专注”;在描述“自闭症”突出特征时,该词意义“自我兴趣”。“自闭症”为台湾、香港、日本、新加坡、马来亚等国家与地区的使用词。“孤独症”为中国大陆地区医学界、特教界的使用词。“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身心发育障碍的疾病。1978年美国国立自闭症儿童及成人协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对自闭症提出定义为:“起病于30月前的行为综合症。其主要特征有:(1)发育秩序和速度紊乱;(2)对任何感觉刺激的反应异常;(3)言语、语言、认知和非语言的沟通障碍;(4)与人、事和物建立起合适关系的能力障碍。”这些定义为至今广泛应用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和它的临床修订版(ICD-9-Cm)以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DSM-3)诊断标准建立奠定了基础。

自闭症是一种婴幼儿发育障碍,通常发生于3岁之前,是一种严重情绪错乱的疾病。自闭症无种族、社会、宗教之分,与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无关。据统计,患病率大约为10~15人/万。从性别上看男孩明显多于女孩,国外文献报道男女约为26~57∶1。目前,估计在我国约有40万左右的自闭症患儿童。

二、自闭症儿童的特征

1.交往障碍

患儿自婴幼儿时期起就表现极度孤独,并且有拒绝与人进行交往的倾向,不会用目光注视、表情、姿势和手势与人交往,甚至与父母也缺乏情感交流。不会体察亲人的喜怒哀乐和痛苦,自己有痛苦、不适,也不会寻求别人的安抚和支持,有进他们对亲人的呼唤甚至也不产生反应,以致引起父母怀疑他们有听力问题。轻症者看起来并不强烈拒绝交往,但在与伙伴的活动中常充当被动角色,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缺乏社交――情绪的相互应答,不懂得如何建立友谊关系。

2.交流障碍

患儿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均有明显缺陷,沉默不语或很少使用语言。大约一半患者终生不语而倾向用手势或其它形式表达。有的即使会认、读、掌握大量的词汇,但常常不会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而时常表现为不顾周围的情景或别人在说什么,自顾自地讲话,或不管别人的感受,重复地询问或重复地对人讲一样的话,问一样的问题,或模仿重复别人的话,语调平淡,缺乏节奏,与人交谈缺少应对、言语表达缺乏灵活性,不会用语调和语气的变化来适应交谈的气氛。患儿常表现代词的运用困难,谈话中常不使用代词或使用混乱,故常常不知所云

3.兴趣和活动的局限

重复与刻板的特征倾向于采用僵化刻板,墨守陈规的方式应付五花余门的日常活动。患儿喜欢保持周围环境和活动固定不变,如长时间地玩某种物品、玩具、吃某种食品、出门走同样的路线,听同样的音乐或同一本书,如要改变则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或拒绝。大多活动增多,常出现特殊的、重复的刻板动作,如来回踱步、蹦跳、旋转。

4.智力发育障碍

约3/4的患儿有智力发育落后,但它在一般智力落后的背景下可能存在某方面较强的能力,通常以机械记忆能力强为多见。主要表现有,脑电图:自发脑电图异常率达10%~83%,大多表现为广泛异常,慢波增多,少数可见棘波或棘慢波,可能与患儿合并癫痫有关;脑影像学:头部CT可能异常所见,但常不一致,意见尚不肯定。头部核磁共振检查部分病例可见第4脑室扩大,大部分有小脑蚓部小叶发育不良,脑干明显变小。

三、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原则

自闭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尽管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他们与前两者等同对待,而是首先要看到他们是需要成长、需要爱、需要帮助的儿童。从全纳教育观出发,自闭症与正常儿童在发展需要上, 是相同的。正常儿童的身心特性在自闭症儿童身上也同样体现,只是方式和程度有别。基于此点,确定教学原则首先要兼顾共性,一般性的教学原则,比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依然适用,并充实了新的意义。现仅就自闭症教育训练中一些有特性的原则做一简述。

1.身心机能协同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既要注重提高身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又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使两方面协调一致。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功能与注意力、语言、认识等多方面发展有关,对儿童进行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多种心理能力。自闭症儿童身体发育看似与正常无异,但实际上多伴有或轻或重的感知运动发育问题,如左右手不协调、手眼不协调、腕力差、触觉过敏、听觉超灵敏、肌力松懈、跳跃力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等,所以在训练中就要安排足量的运动训练、感知训练,以及语言训练、交往训练、认识训练等,交使这些内容有机结合协调起来。比如训练儿童左右手交替拍球,不单是为了发展他们大运动、精细运动及其协调性。

2.正向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要着眼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按照规律去逐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并开发潜能,在促进发展的过程中有序地使缺陷得到补偿,而不是着重于各种怪异行为的去除却忽略了正常行为的建立。

在开始进行矫正训练时,我们常会遇到这样失败的例子,有的老师偏重于矫正儿童的某一刻板行为,而几个月下来发现自闭症儿童虽然不咬衣角了,却咬上了铅笔或手指,老师的精力投入很大,但收效甚微。相反,有的老师以正向发展为主,在教儿童各种新技能的同时来替代、清除不良行为。

比如,有一个自闭症儿童爱用手指玩吐沫,很不卫生,我就采取教儿童漱口刷牙、嚼口香糖等同样能产生泡沫感、磨擦感的正常行为来逐渐取代玩吐沫的行为,以新行为抵消不良的旧行为,结果很快儿童就掌握了刷牙技能,并且不再玩吐沫了。这个做法首先从满足儿童需要――口腔需触觉刺激并有泡沫感出发,按照正常发展顺序来选择一项可替代的活动,再通过培养新行为抵消旧行为的方式来达到训练目的。当然,这并不是否认行为矫正的重要性,有些对儿童身心伤害较大的,如自伤行为等,应及时采用矫正策略认识疗法加以改变。正向发展与专门矫正是不矛盾的,两者相互协调、促进。单一地矫正某个怪异行为而忽略对正当行为的培养是片面的,矫正只有在培养过程中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而矫正效果直接影响着培养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在教育训练中,必须摆对发展与矫正的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

3.及时反馈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中对儿童的不同行为表现随时随地给予肯定或否定反馈并及时强化肯定行为,以增加其出现频率,防止不当行为因忽视或经错误肯定而增加。

自闭症儿童会在不经意间做出各种各样的行动,有对有错,但往往自己不知是否符合规则,而一些不当行为的养成常常是由于在儿童刚开始做时被忽视,等儿童常出现此行为才被老师重视,再想改掉为时已晚。比如弱智学生入学后反而怪动作增多了,学会了同班不少学生的不好的行为。这是由于自闭症儿童视觉记忆很强,很容易不自觉地模仿别人的动作,如果此时没有得到任何反馈,就等于是默许这种行为,很快这个儿童就习得了某个不良行为。

通过训练,我看到随时反馈、及时强化在自闭症训练中是十分重要的,特别在刚换一个新环境时要格外注意他的一举一动,及时制止一些不应有的动作或言语模仿。

4.优化反应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训练前先把内容加工提纯,开始只让他接受最优化的刺激,得到简单而正确的反应后再变换刺激,增加复杂性。有人形象地把提纯比喻成吃葡萄时挖籽去皮而只给儿童吃果肉。

由于外界事物十分复杂多变,它所带来的信息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是巨大而繁多的,有时是难以承受的,并且这些儿童又难以辨别何为正确的要接受的信息,所以就更要提练。有时教自闭症儿童说话,但外界十分嘈杂,或不时有人与训练者插话,这种环境极不利于自闭症儿童掌握正确用语。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也是一样,每一行为各个动作都要简练有序,中间不允许多余动作或拖延时间,否则诸如东张西望玩手或其他用具、敲击等多余动作就会“乘虚而入”。

5.个别指导先行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优先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使训练双方能相互配合,在这个基础上使自闭儿童逐步融入小组或其他集体中。

自闭儿在新环境中很难适应集体氛围,有显著的沟通、社交和行为问题,若开始时未与训练者合作好,以后很难接受有效训练,在不适应的场合中也不能寻找别人帮助。因此个别训练、小团体协助是其走向大集体的一个过程环节,在训练中要优先考虑。当儿童能接受一定指令并对环境有所了解之后再进入小团体就容易了。

四、自闭症儿童训练的方法

1.游戏法

游戏可让自闭症儿童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可增进其语言的主动性,也能从中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孩子的游戏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他们在游戏中发展友谊,学习社会策略和增进社会能力。Lord(1984)以及Wing和Attwood(1987)研究指出自闭症对于社会沟通线索理解及表达存在困难,他们常常处于孤立状态或是徘徊在同伴团体中的边缘,可能会避免或抗拒别人社交性的邀请,被动的接受,很少或完全没有主动的社交,或者以其特有的方式接近同伴。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团体性游戏来提高自闭症儿童此项功能。我们经常会在游戏及小组课上设计一些互动的游戏项目,譬如“二人毛巾运球”让小朋友从游戏中学会与人合作,并与合作伙伴“分享”胜利的成果(如分吃一种食品)。同时,亦根据小朋友的能力设计一些戏剧性的游戏,如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在训练老师问过“老狼老狼几点了”之后,会让小朋友回答老师的问题,比如说小朋友会回答“三点了”,诸如此类还有音乐游戏“泼水歌”及“上学歌”等等,都可在游戏中增进儿童语言的主动性。

2.同步行动法

根据身体机能协同发展原则,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训练双方在训练过程中为了达到和谐、易沟通而同时进行某项技能训练或训练者做与自闭儿一样的活动,使自闭儿注意训练者的一言一行并自愿与训练者一起从事其他活动的一种方法。例如训练中自闭儿只顾一人玩球,不理睬训练者,这时训练者应主动寻找接近的机会,最好也是拿球来玩,并玩得比自闭儿要好,有时可把球滚、扔到自闭儿身边,看他是否注意球,若注意,说明可以进行接触,这时两人可一起玩一会儿球,然后再转入下一个训练项目,但要求步调一致。这种以球或其他自闭儿当前持有物为中介(或作训练诱导物)的方法在训练中十分常用,关键是选择好恰当时机。同时注意两者行动同步,不能片面强调让自闭儿服从训练者或一味顺从自闭儿童。

3.情境法

根据丰富环境原则,创设一定情境以提供适当的刺激,引起儿童注意并充分感知情境,然后进行角色练习,使其逐步学会目标情境下的内容。例如我们对酷爱音乐的自闭儿进行训练时,先给他提供一个熟悉的音乐情境,可放一段录音或唱个歌曲开头引起他注意,让他在此情境中演习某项技能,并给予一定的角色任务。完成后进行奖励,个别难执行的命令还可采取唱说结合的方式表达,以后逐渐取消音乐情境来让他完成角色任务或进行迁程训练,最终在无音乐情境中也能完成。

4.角色替代法

根据正向发展原则,在交往训练中,借助一定的中介人物(一般为儿童喜欢的物品,有时或是人)通过角色替代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例如儿童比较喜欢小熊或恐龙等,教师可以木偶或玩偶或面具操纵的方式,通过让被训练者扮演小熊来进行交流,或者让自闭儿拿小熊玩偶,训练者对玩偶发布指令,实际是让自闭儿来执行。这种方法是利用儿童只对物品或某个人感兴趣,通过角色转换来实现对其他物或人都感兴趣,以便按指令行事。如果自闭儿只对玩偶等感兴趣而不执行下一步指令,玩偶要立即消失,只有把握好出现与消失的分寸才能发挥角色替代的作用。

5.感觉统合训练法

感觉统合失常乃是由于脑功能障碍,无法将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及肌肉关节动觉等五种基本感觉的刺激加以统合并适切反应。感觉统合训练法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以上几种感觉刺激的输入,并适当的控制,让自闭症儿童依靠内在驱策力引导自己的活动,自动形成顺应性的反应,藉此促成这些感觉的组合和统一。

由于自闭症儿童个体差异很大,就感知而言,有的听觉灵敏,有的视觉敏锐,有的触觉过敏,有的嗅觉敏感……运动功能等都千差万别,因此在训练中就要因人而异选择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视听动训练法、触觉脱敏法、听觉统合训练、精神统合、感觉统合训练法,以及矫枉过正、过度练习法、行为矫正中的消退法、强化法等等。只要教育工作者端正认识,以科学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去对待这一需特殊帮助的“普通”群体,依据儿童的情况使用和创造合适的因人而异的训练方法,自闭症儿童走向社会的日子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全日本特殊教育研究联盟编,杨鸿儒译.自闭教育入门.台北:台湾大展出版公司,1999.

[2]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主办:孤独症儿童康复动态.1998,(2).

[3]朴永馨.特殊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4]肖非.特殊教育通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6]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

1、心理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2、数学应用问题解决认知心理的实证研究3、心理引导技术在德育过程中的应用研究4、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5、高校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的应用探究6、犯罪心理画像的理论与应用研究7、情绪心理在艺术设计色彩中的应用研究8、基于用户心理模型的大学生社交应用界面设计研究9、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法及其应用研究10、强化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干预技术:现实疗法应用研究11、色彩心理在网页美工设计中的应用研究12、基于认知心理的移动社交应用界面设计研究13、心理疏导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研究14、心理暗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15、心理素质评估训练系统的研制与应用研究16、流行色的心理效应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17、基于应用行为分析的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教学成效研究18、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19、独立学院兼职教师心理契约的维度及其应用研究20、罗夏墨迹测验综合体系在中国心理临床中的应用及实践探索(本回答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自闭症论文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健康是个体素质的核心体现,随着社会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渐重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止是高校,越来越多的中小学也开设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然而,在教育实践中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仍然不被重视特殊教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十分薄弱。大多数特殊儿童由于生理上的缺陷,适应学校和社会、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将会受损,而这同时也会导致心理发展上的异常。因此,特别要注意特殊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状况。

对特殊儿童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特殊儿童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着差异的各类儿童,包括发展上低于和高于正常发展的儿童,也包括有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狭义的特殊儿童专指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JL童,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本文对特殊儿童是从广义的视角来定义的,因为不论是超常还是低能的儿童,又或者是边缘行为问题的儿童,艺术都能在他们的人生发展及行为矫正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目的是探讨当下特殊儿童心理咨询的现状,以及艺术在特殊儿童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一、特殊儿童心理咨询现状

(一)对特殊儿童的定义

特殊儿童心理咨询是为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的一种专业服务,它依据专业理论,运用系统的干预方法和技术,致力于帮助儿童解决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与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在特殊教育的综合服务系统之中,心理咨询与治疗是多个学科共同服务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与医学的临床治疗、学校的教育教学、身体机能的康复训练等并列,是一种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干预手段。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人员在对特殊儿童提供服务的多学科合作的团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特殊学校以及普通学校中从事融合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具备基本的心理治疗专业素质和技能。

(二)特殊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除了生理缺陷的特殊儿童,许多特殊儿童是在言语、行为、情绪等方面有异常,比如自闭症、多动症、选择性缄默症、阅读障碍、学习障碍等等。心理问题的发生与各类障碍或者残疾联系紧密,由于特殊儿童本身的特殊性,在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周围人的差异之后,容易产生自卑情绪。身心的缺陷使得特殊儿童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加之周围群体不能给予适当的关注,家长的溺爱、教师的忽视以及同学的排斥都可能滋生焦虑敌对、多动易怒、敏感多疑、失眠梦魇及一些躯体化症状。而这些情绪心理困扰又会进一步加剧环境的'不利程度,由此导致身心不健康的恶心循环。

在过去,人们对于特殊儿童普遍采取的是同情或是排斥的态度。除了一部分被忽视的特殊儿童,人们对特殊儿童的介入和教育方式主要是针对特殊障碍技能的矫正训练很少考虑到特殊儿童的心理需求。随着社会对心理问题的日益重视,针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发展的专业化服务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就要求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者创造性地探索和实践符合特殊儿童心理特点的干预方法和工作模式。

(三)特殊儿童心理治疗的对象和范围

从广义上来讲,所有具有特殊需求的儿童都是特殊教育的合适对象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生理残疾儿童,还包括各类需要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的儿童。在美国,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的儿童人数占总人口的10%~15%,而英国大概有18%~20%的中小学在校生具有特殊教育需要。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提出了 “20/20”的特殊教育对象观:在儿童人群总体的两端各有20%的人群需要特别的关注。

处于低端的20%属于有明显障碍的人群,处于高端的20%属能力超长的天才类型。整齐划一的教育教学安排不能适应高低端两类人群的需求。因此,特殊教育与个性化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全纳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许多特殊儿童包括残疾或有一定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仍然是在普通学校就读。全纳教育的初衷是正常的生活学习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有促进作用,提倡以平常心来对待特殊孩子。这本身非常值得提倡,然而,当前许多普通学校的师生对特殊儿童缺乏接受和包容的能力。当前我国许多中小学仍然非常看重升学率和教学秩序,特殊儿童的异常行为表现显然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例如多动症和自闭症的儿童常常会缺乏自制力,制造一些混乱影响教学秩序。如何恰当地处理这些问题是全纳学校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思考的。相对于国内一些学校将自闭儿童排斥在校外,致使孩子自杀的事件,台湾在全纳教育方面的实践值得借鉴。

截止到2010年,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只有1000多所,相比于将近900万的特殊儿童群体,显然远远不能满足其要求。然而,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许多特殊儿童,尤其是贫困、偏远地区的特殊儿童基本上未享受特殊教育及特殊心理服务。特殊教育机构集中在城市地区,且规模、师资、和人学名额都非常有限。现有特殊教育机构也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一些特殊教育机构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资源较为充足,但人学限制非常多,名额有限。另一些民间特殊教育机构,入学限制少,但缴纳费多、家长负担重,资源和师资也相对薄弱。

(四)心理治疗领域的特殊儿童问题

特殊儿童的心理咨询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它面临许多非常复杂的问题和挑战,同时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特殊儿童群体具有各种各样的严重障碍和缺陷,会给咨询过程带来艰巨的挑战。这些缺陷包括:意识和自我意识水平低下,自我调控能力有缺陷(如脑损伤和功能发育不全的残疾儿童);语言和交流能力的缺失;概念思维能力缺陷,社会生活常识缺乏;物质与社会环境的隔离和封闭,以及可供选择的环境资源有局限。

除了缺陷,特殊儿童群体往往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和可以利用的功能,需要咨询师予以特别关注,并仔细发掘,作为心理健康和发展的资源,妥善加以利用,扬长避短。可以加以利用的特殊儿童的优势包括:形象直观功能突出,可以有效补偿他们的功能缺陷;感受一运动功能相对完整特殊儿童完成感受运动形式的任务,远远好于文字、逻辑、数字等形式的任务;想象力丰富,幻想现实不分;对于重要他人和生态环境的依赖,可利用人际关系的影响力来开展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工作。

艺术治疗具有非语言的沟通特征,能广泛地应用于众多对象,也包括各类特殊人群。艺术治疗中的安全气氛,能使被治疗者降低心理防卫程度,发泄个人不良情绪并能被社会接受。h艺术治疗所体现的创造性表达原则特别适用于特殊儿童的心理干预。在艺术之中,特殊儿童情感的身体性和艺术性表达可以得到充分重视和鼓励。充分利用特殊儿童的幻想、身体动作、艺术和象征性游戏,可以促进儿童去探索意义、表达和交流。象征性的意义表达是孩子体现自己人生意义的必然要求。儿童的梦和幻想、自发的游戏、天真的故事、涂鸦式的艺术作品等都是心理健康成长必要的基本素材,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二、艺术治疗

(一)艺术治疗的定义

艺术治疗(Art thempy)是指通过表达性艺术来进行心理诊断与治疗,包括使用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摄影、电影、书法、戏剧、诗词等多种艺术形式。美国艺术治疗学会(AATA)的对艺术治疗定义是:“艺术疗法融合了人的发展、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和其它艺术形式)以及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模式下的创造过程等领域”,“相信自我表达,帮助人们解决矛盾和问题、发展人际沟通技巧、调整行为、减轻压力、提高自尊和自我意识、获得洞察力”。

人类艺术最早起源于史前岩洞壁画,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论述过音乐的“净化”功能,即音乐的心理治疗功能。而艺术成为一种治疗方式发端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并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得到确立。20世纪30年代,美国精神病医生南姆伯格明确提出了 “艺术治疗” (Art therapy)这一概念,在其推动下,艺术治疗在美国逐渐发展并迅速延伸到其他发达国家。以Jung和Freud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发起的精神分析运动在艺术治疗的发展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今,艺术治疗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生理疾病、心理障碍的治疗中、我国艺术治疗的应用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了艺术的疗愈作用,在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艺术作为一种治疗方式也开始被广为接受。

(二)艺术治疗在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在特殊儿童教育和心理咨询领域,欧美等国家巳将艺术应用于残障、器质性疾病以及有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儿童治疗中,学校、社区和医院均设有艺术治疗室。艺术治疗已成为特殊儿童有效的辅助治疗方式和教育方式,它能帮助特殊儿童增强自信与自尊,使其与教师和正常儿童建立更融洽的关系。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尚未形成体系,但仍然有一些值得关注的艺术治疗领域。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艺术治疗方式当属绘画疗法和音乐疗法。

1.绘画

绘画治疗,是以绘画活动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式,通过绘画让患者产生自由联想来稳定和调节情绪。绘画心理治疗是治疗师与作画者之间实现有效沟通与理解、且具有创造性的交流方式,“可以使之将内心压抑的情感能量释放出来,通过让被治疗者自主地表达自己的内心视像,能够反映出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并以此进行治疗使作画者恢复健康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目的。绘画心理治疗的实践证明绘画心理干预“不仅可以处理人们的情绪和心理创伤问题,而且可以使心理障碍患者的自我形象、自尊或自我概念、社交技能等得到提升,促进语言的发展与认知功能的改善” 研究表明,无论来访者绘画技巧如何,都可利用绘画方式来处理情绪冲突、心理创伤等问题。

因为人们对绘画的防卫意识较弱,在无意中就会把内心深层次的动机、情绪、焦虑、冲突、价值观和愿望等通过创作表现出来可以将早期记忆中被隐藏或被压抑的内容释放出来并且开始重建过去。

而且在绘画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路,把无形的东西有形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从而为治疗师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更好地为患者分析和治疗。科学有效的美术教育能对聋哑儿童人际社会互动、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音乐

“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帮助者达到健康的目的”。“嗜乐治疗是一种集音乐学、心理学、医学为一身的综合治疗形式,其对治疗者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掌握心理治疗的知识和技术,还需掌握音乐理论与技能。

自1950年音乐治疗首次被认定为一个专门的治疗专业以来其治疗对象就在不断扩大人们逐渐认识到音乐在特殊儿童干预、治疗中的价值。目前音乐治疗已被逐步应用于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领域中。有研究通过音乐治疗智力障碍儿童进行社会行为、情绪情感、运动技能、沟通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干预。而在对听力障碍儿童进行治疗时,音乐治疗也发挥了独特的优势。通过节奏敲击、节律的互动以及击打鼓、钢片琴等容易为人感受并触摸的乐器治疗师帮助听障儿童进行有声与无声的触觉、听觉体验。_在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中,由于音乐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愉‘悦的体验,故音乐治疗师运用音乐聆听、音乐游戏等方法对其的自我意识、注意力集中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进行治疗。

刘东青应用音乐治疗对智障儿童情绪障碍进行了干预研究,结果发现在对以上五名不同类型的智障儿童进行音乐治疗训练后他们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实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被试在情绪、交往、动作协调和认知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情绪障碍改善最为显着。四宁夏通过实验探究了奥尔夫音乐治疗对唐氏综合征儿童工作记忆及注意力两方面所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经过治疗唐氏综合征儿童在工作记忆、注意力稳定性、正向情绪和音乐感受力方面有显着改善。

3.沙盘

沙盘游戏治疗是一种以荣格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由多拉·卡尔夫(DoraKalff)发展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沙盘游戏是运用意象(积极想象)进行治疗的创造形式 “一种对身心生命能量的集中提炼”。其特点,是在医患关系和沙盘的“自由与保护的空间”中,把沙子、水和沙具运用于意象的创建。沙盘中所表现的系列意象,营造出沙盘游戏者心灵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持续性对话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治愈过程和人格发展。从适于咨询的范围来看,沙盘疗法在情绪障碍、语言障碍、创伤后应激反应、自闭症、自然灾害创伤等广泛问题中都呈现出了一定的疗效。从适用的儿童群体来看,除正常儿童外,沙盘疗法也适用于特殊儿童的心理咨询中,肢体和视觉机能健全的特殊儿童也可以用手触沙、用眼睛自由选择玩具来创造沙盘。

在对情绪障碍儿童的治疗方面,沙盘游戏有显着效果。王萍和黄钢等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发现,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被试社会交往行为次数明显增加,交往范围逐渐扩大且交往质量有所提高,社交焦虑症状得以缓解,toi而且其低于同龄儿童的生活质量也有显着提升。

在语言障碍方面,沙盘游戏疗法也有功效。周惠君和王万清、徐洁和张日升分别对选择性缄默症的沙盘个案研究表明个案的选择性缄默症得到改善。还有研究者使用沙盘处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儿童,结果表明沙盘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来访者的各种内隐和外显问题行为。此外,研究者对沙盘疗法干预儿童早期创伤也有所探讨。陈晶对五名早期不安全依恋儿童的个案研究显示儿童沙盘作品由创伤主题逐渐转变为治愈主题,逐渐实现了个性化、人格趋向的整合。

4.其他

心理剧是由雅各?李维?莫雷诺(Jacob LevyMoreno)创立、发展起来的一种探索心理和社会问题的方法,以戏剧的方法探索“真实”的一门科学,处理的是人际关系及隐秘世界。“心理剧的根本目标是启发人的自发性和创造性”,“可以结合所有艺术形式——戏剧、音乐、美术、舞蹈”的一种独特的整体治疗方法。心理剧于团体的形式中展开。团体的带领者被称为导演,导演以各种暖身的方式选出愿意呈现自己内心生活事件的一位团体成员担任主角。主角从其他团体成员中,以心电感应(tele)的方式选扮演其生命中重要他人的成员担任辅角。强调以“行动”来经验生命而非谈论问题、内容的自发性与原创力、互动的关系。治疗范围涉及有心理问题的儿童、青少年、老人,也可以用于智障者、精神病患者和罪犯。

舞蹈是人类最早以肢体动作表现内心世界活动的艺术。美国舞蹈治疗协会(ADTA)把它定义为“一种在舞动过程以促进情感、智力、身体、个人和社会融合的心理疗法”。舞蹈疗法的心理学依据来自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及自我心理学的概念。舞蹈治疗师认为,生命体内部存在着能量的自然流动,心理冲突会影响并造成混乱的涌流,其外在表现便是适应不良性运动、姿势和呼吸。通过舞蹈,不仅可矫正人们的适应不良的运动姿势和呼吸,而且也可将潜藏的焦虑、悲哀、愤怒、抑郁等情绪安全地释放出来,使人们感受到自己对个人存在的控制能力。舞蹈心理治疗的范围涉及到各种形式的人格障碍与情感性心理疾病、智障者、退伍军人、灾区灾民等,目前的舞蹈治疗还被广泛应用于校园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潜能开发等。舞蹈治疗对神经性贪食症的疗效最为显着。

三、艺术治疗如何起作用

艺术作品的欣赏与创作不仅能帮助受情绪困扰者表达内心体验,发泄压抑的情绪,放松人的全身肌肉、而且能协助心理医生发觉个体潜意识当中的欲望及人格特质等帮助评估者更全面、更深人地了解被评估者的心理状态和能力水平。主题统觉测验(TAT)、房树人测验和罗夏墨迹测验便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以艺术为媒介的心理评估工具。

艺术治疗的形式多种多样,以上只是选择了当前儿童艺术式治疗常用的几种方式深人地做了介绍。此外还有舞蹈、心理剧、粘贴画、泥塑、剪纸、电影等多种形式,甚至是朗诵、演讲,凡是以艺术化的方式去表达的活动都能在广义上成为一种艺术治疗只要是艺术活动的参与者能够通过艺术化的形式去表达、去抒发、去创造,那么心灵的治愈效果自然会呈现。

参考文献

[1]赵均.重庆市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理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

[2]朴永馨.特殊教育学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5-26.

[3]杨广学主编.特殊儿童的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李雪飞.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4:127-128.

[5]李梦吾.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发展的作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1:257-258.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一种状态。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治疗应尽早进行,对于他们的行为进行及时的矫正、反馈和强化,使他们逐渐表现正确的行为,融入群体中去。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实践探索》

[摘要]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之间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本文对自闭症进行了概念界定,分析了自闭症儿童的特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 自闭症 教育训练 实践探索

一、概念的界定

自闭症又叫阿斯伯格综合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种种状态。重度自团症儿童完全生活在自已的世界里,对外界视若无睹,听若未闻,难以与人沟通,群处、社交能力极差,情绪起伏不定,有些孩子还有自伤或伤人的行为。大部分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障问题,但约30%的孩子智力正常,其中10%的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过人的天赋,被称作“白痴学者”。

1943年,美国精神病医生利奥.凯纳(Leo Kenner)教授首先提出并确定了“自闭症”的概念。“自闭症”和“孤独症”同为英文Autism(源于希腊语“Auter”――自我)一词的译名。在精神病学中,该词意为“退缩与自我专注”;在描述“自闭症”突出特征时,该词意义“自我兴趣”。“自闭症”为台湾、香港、日本、新加坡、马来亚等国家与地区的使用词。“孤独症”为中国大陆地区医学界、特教界的使用词。“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身心发育障碍的疾病。1978年美国国立自闭症儿童及成人协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对自闭症提出定义为:“起病于30月前的行为综合症。其主要特征有:(1)发育秩序和速度紊乱;(2)对任何感觉刺激的反应异常;(3)言语、语言、认知和非语言的沟通障碍;(4)与人、事和物建立起合适关系的能力障碍。”这些定义为至今广泛应用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和它的临床修订版(ICD-9-Cm)以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DSM-3)诊断标准建立奠定了基础。

自闭症是一种婴幼儿发育障碍,通常发生于3岁之前,是一种严重情绪错乱的疾病。自闭症无种族、社会、宗教之分,与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无关。据统计,患病率大约为10~15人/万。从性别上看男孩明显多于女孩,国外文献报道男女约为26~57∶1。目前,估计在我国约有40万左右的自闭症患儿童。

二、自闭症儿童的特征

1.交往障碍

患儿自婴幼儿时期起就表现极度孤独,并且有拒绝与人进行交往的倾向,不会用目光注视、表情、姿势和手势与人交往,甚至与父母也缺乏情感交流。不会体察亲人的喜怒哀乐和痛苦,自己有痛苦、不适,也不会寻求别人的安抚和支持,有进他们对亲人的呼唤甚至也不产生反应,以致引起父母怀疑他们有听力问题。轻症者看起来并不强烈拒绝交往,但在与伙伴的活动中常充当被动角色,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缺乏社交――情绪的相互应答,不懂得如何建立友谊关系。

2.交流障碍

患儿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均有明显缺陷,沉默不语或很少使用语言。大约一半患者终生不语而倾向用手势或其它形式表达。有的即使会认、读、掌握大量的词汇,但常常不会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而时常表现为不顾周围的情景或别人在说什么,自顾自地讲话,或不管别人的感受,重复地询问或重复地对人讲一样的话,问一样的问题,或模仿重复别人的话,语调平淡,缺乏节奏,与人交谈缺少应对、言语表达缺乏灵活性,不会用语调和语气的变化来适应交谈的气氛。患儿常表现代词的运用困难,谈话中常不使用代词或使用混乱,故常常不知所云

3.兴趣和活动的局限

重复与刻板的特征倾向于采用僵化刻板,墨守陈规的方式应付五花余门的日常活动。患儿喜欢保持周围环境和活动固定不变,如长时间地玩某种物品、玩具、吃某种食品、出门走同样的路线,听同样的音乐或同一本书,如要改变则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或拒绝。大多活动增多,常出现特殊的、重复的刻板动作,如来回踱步、蹦跳、旋转。

4.智力发育障碍

约3/4的患儿有智力发育落后,但它在一般智力落后的背景下可能存在某方面较强的能力,通常以机械记忆能力强为多见。主要表现有,脑电图:自发脑电图异常率达10%~83%,大多表现为广泛异常,慢波增多,少数可见棘波或棘慢波,可能与患儿合并癫痫有关;脑影像学:头部CT可能异常所见,但常不一致,意见尚不肯定。头部核磁共振检查部分病例可见第4脑室扩大,大部分有小脑蚓部小叶发育不良,脑干明显变小。

三、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原则

自闭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尽管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他们与前两者等同对待,而是首先要看到他们是需要成长、需要爱、需要帮助的儿童。从全纳教育观出发,自闭症与正常儿童在发展需要上, 是相同的。正常儿童的身心特性在自闭症儿童身上也同样体现,只是方式和程度有别。基于此点,确定教学原则首先要兼顾共性,一般性的教学原则,比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依然适用,并充实了新的意义。现仅就自闭症教育训练中一些有特性的原则做一简述。

1.身心机能协同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既要注重提高身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又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使两方面协调一致。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功能与注意力、语言、认识等多方面发展有关,对儿童进行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多种心理能力。自闭症儿童身体发育看似与正常无异,但实际上多伴有或轻或重的感知运动发育问题,如左右手不协调、手眼不协调、腕力差、触觉过敏、听觉超灵敏、肌力松懈、跳跃力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等,所以在训练中就要安排足量的运动训练、感知训练,以及语言训练、交往训练、认识训练等,交使这些内容有机结合协调起来。比如训练儿童左右手交替拍球,不单是为了发展他们大运动、精细运动及其协调性。

2.正向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要着眼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按照规律去逐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并开发潜能,在促进发展的过程中有序地使缺陷得到补偿,而不是着重于各种怪异行为的去除却忽略了正常行为的建立。

在开始进行矫正训练时,我们常会遇到这样失败的例子,有的老师偏重于矫正儿童的某一刻板行为,而几个月下来发现自闭症儿童虽然不咬衣角了,却咬上了铅笔或手指,老师的精力投入很大,但收效甚微。相反,有的老师以正向发展为主,在教儿童各种新技能的同时来替代、清除不良行为。

比如,有一个自闭症儿童爱用手指玩吐沫,很不卫生,我就采取教儿童漱口刷牙、嚼口香糖等同样能产生泡沫感、磨擦感的正常行为来逐渐取代玩吐沫的行为,以新行为抵消不良的旧行为,结果很快儿童就掌握了刷牙技能,并且不再玩吐沫了。这个做法首先从满足儿童需要――口腔需触觉刺激并有泡沫感出发,按照正常发展顺序来选择一项可替代的活动,再通过培养新行为抵消旧行为的方式来达到训练目的。当然,这并不是否认行为矫正的重要性,有些对儿童身心伤害较大的,如自伤行为等,应及时采用矫正策略认识疗法加以改变。正向发展与专门矫正是不矛盾的,两者相互协调、促进。单一地矫正某个怪异行为而忽略对正当行为的培养是片面的,矫正只有在培养过程中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而矫正效果直接影响着培养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在教育训练中,必须摆对发展与矫正的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

3.及时反馈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中对儿童的不同行为表现随时随地给予肯定或否定反馈并及时强化肯定行为,以增加其出现频率,防止不当行为因忽视或经错误肯定而增加。

自闭症儿童会在不经意间做出各种各样的行动,有对有错,但往往自己不知是否符合规则,而一些不当行为的养成常常是由于在儿童刚开始做时被忽视,等儿童常出现此行为才被老师重视,再想改掉为时已晚。比如弱智学生入学后反而怪动作增多了,学会了同班不少学生的不好的行为。这是由于自闭症儿童视觉记忆很强,很容易不自觉地模仿别人的动作,如果此时没有得到任何反馈,就等于是默许这种行为,很快这个儿童就习得了某个不良行为。

通过训练,我看到随时反馈、及时强化在自闭症训练中是十分重要的,特别在刚换一个新环境时要格外注意他的一举一动,及时制止一些不应有的动作或言语模仿。

4.优化反应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训练前先把内容加工提纯,开始只让他接受最优化的刺激,得到简单而正确的反应后再变换刺激,增加复杂性。有人形象地把提纯比喻成吃葡萄时挖籽去皮而只给儿童吃果肉。

由于外界事物十分复杂多变,它所带来的信息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是巨大而繁多的,有时是难以承受的,并且这些儿童又难以辨别何为正确的要接受的信息,所以就更要提练。有时教自闭症儿童说话,但外界十分嘈杂,或不时有人与训练者插话,这种环境极不利于自闭症儿童掌握正确用语。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也是一样,每一行为各个动作都要简练有序,中间不允许多余动作或拖延时间,否则诸如东张西望玩手或其他用具、敲击等多余动作就会“乘虚而入”。

5.个别指导先行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优先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使训练双方能相互配合,在这个基础上使自闭儿童逐步融入小组或其他集体中。

自闭儿在新环境中很难适应集体氛围,有显著的沟通、社交和行为问题,若开始时未与训练者合作好,以后很难接受有效训练,在不适应的场合中也不能寻找别人帮助。因此个别训练、小团体协助是其走向大集体的一个过程环节,在训练中要优先考虑。当儿童能接受一定指令并对环境有所了解之后再进入小团体就容易了。

四、自闭症儿童训练的方法

1.游戏法

游戏可让自闭症儿童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可增进其语言的主动性,也能从中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孩子的游戏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他们在游戏中发展友谊,学习社会策略和增进社会能力。Lord(1984)以及Wing和Attwood(1987)研究指出自闭症对于社会沟通线索理解及表达存在困难,他们常常处于孤立状态或是徘徊在同伴团体中的边缘,可能会避免或抗拒别人社交性的邀请,被动的接受,很少或完全没有主动的社交,或者以其特有的方式接近同伴。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团体性游戏来提高自闭症儿童此项功能。我们经常会在游戏及小组课上设计一些互动的游戏项目,譬如“二人毛巾运球”让小朋友从游戏中学会与人合作,并与合作伙伴“分享”胜利的成果(如分吃一种食品)。同时,亦根据小朋友的能力设计一些戏剧性的游戏,如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在训练老师问过“老狼老狼几点了”之后,会让小朋友回答老师的问题,比如说小朋友会回答“三点了”,诸如此类还有音乐游戏“泼水歌”及“上学歌”等等,都可在游戏中增进儿童语言的主动性。

2.同步行动法

根据身体机能协同发展原则,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训练双方在训练过程中为了达到和谐、易沟通而同时进行某项技能训练或训练者做与自闭儿一样的活动,使自闭儿注意训练者的一言一行并自愿与训练者一起从事其他活动的一种方法。例如训练中自闭儿只顾一人玩球,不理睬训练者,这时训练者应主动寻找接近的机会,最好也是拿球来玩,并玩得比自闭儿要好,有时可把球滚、扔到自闭儿身边,看他是否注意球,若注意,说明可以进行接触,这时两人可一起玩一会儿球,然后再转入下一个训练项目,但要求步调一致。这种以球或其他自闭儿当前持有物为中介(或作训练诱导物)的方法在训练中十分常用,关键是选择好恰当时机。同时注意两者行动同步,不能片面强调让自闭儿服从训练者或一味顺从自闭儿童。

3.情境法

根据丰富环境原则,创设一定情境以提供适当的刺激,引起儿童注意并充分感知情境,然后进行角色练习,使其逐步学会目标情境下的内容。例如我们对酷爱音乐的自闭儿进行训练时,先给他提供一个熟悉的音乐情境,可放一段录音或唱个歌曲开头引起他注意,让他在此情境中演习某项技能,并给予一定的角色任务。完成后进行奖励,个别难执行的命令还可采取唱说结合的方式表达,以后逐渐取消音乐情境来让他完成角色任务或进行迁程训练,最终在无音乐情境中也能完成。

4.角色替代法

根据正向发展原则,在交往训练中,借助一定的中介人物(一般为儿童喜欢的物品,有时或是人)通过角色替代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例如儿童比较喜欢小熊或恐龙等,教师可以木偶或玩偶或面具操纵的方式,通过让被训练者扮演小熊来进行交流,或者让自闭儿拿小熊玩偶,训练者对玩偶发布指令,实际是让自闭儿来执行。这种方法是利用儿童只对物品或某个人感兴趣,通过角色转换来实现对其他物或人都感兴趣,以便按指令行事。如果自闭儿只对玩偶等感兴趣而不执行下一步指令,玩偶要立即消失,只有把握好出现与消失的分寸才能发挥角色替代的作用。

5.感觉统合训练法

感觉统合失常乃是由于脑功能障碍,无法将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及肌肉关节动觉等五种基本感觉的刺激加以统合并适切反应。感觉统合训练法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以上几种感觉刺激的输入,并适当的控制,让自闭症儿童依靠内在驱策力引导自己的活动,自动形成顺应性的反应,藉此促成这些感觉的组合和统一。

由于自闭症儿童个体差异很大,就感知而言,有的听觉灵敏,有的视觉敏锐,有的触觉过敏,有的嗅觉敏感……运动功能等都千差万别,因此在训练中就要因人而异选择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视听动训练法、触觉脱敏法、听觉统合训练、精神统合、感觉统合训练法,以及矫枉过正、过度练习法、行为矫正中的消退法、强化法等等。只要教育工作者端正认识,以科学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去对待这一需特殊帮助的“普通”群体,依据儿童的情况使用和创造合适的因人而异的训练方法,自闭症儿童走向社会的日子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全日本特殊教育研究联盟编,杨鸿儒译.自闭教育入门.台北:台湾大展出版公司,1999.

[2]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主办:孤独症儿童康复动态.1998,(2).

[3]朴永馨.特殊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4]肖非.特殊教育通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6]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