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中国航天报最新文章

发布时间:2024-07-03 15:50:43

中国航天报最新文章

神舟12号航天员9月17日返回地球。根据中国航天报最新消息,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将于9月17日12时-14时返回地球,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也将于一点半直播神舟十二号返回状况。但宇航员返回地球后,一般是不能直接回家的,他们需要被安排在特定的环境中生活一段时间。因为在太空中生活环境和地球上是不一样,返回到地球时附有诸多的不适应,等适应之后才会被准允回家,他们是英雄,欢迎航天英雄回家。

《中国航天报》全新改版时间:2016-03-18 8:00:00 2016年1月1日,在《中国航天报》创刊30周年之际,《中国航天报》迎来了全新改版。这次改版是对报纸内容、形式进行的一次全面深入的改造,将在新闻理念、内容生产、传播形态、媒体融合等方面开展新的探索与尝试。目前,改版的效果得到了上级主管单位、广大读者的广泛好评。改版后的《中国航天报》将在新闻理念、内容生产、传播形态、媒体融合等方面开展新的探索与尝试,更加注重“短、实、新、深、美、融”,突出新闻报道的短小精悍、言之有物、新鲜及时、生动活泼、美观大方,体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借力互动,并将在深度报道领域做重做大,彰显纸质媒体的思想性、专业性,为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满足航天职工精神文化需求打下坚实基础,不断巩固航天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向着“铸造一流传媒”的目标不断迈进。改版原则:将航天两大集团公司党组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要求、航天职工对《中国航天报》的希望与新形势下新闻传播的规律、特点、手段等相结合,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务求实效。改版后的《中国航天报》仍为对开四版,周二到周五每天出版一期正刊,周六出版《中国航天报·飞天科普周刊》,每月初的第一个星期三出版《中国航天报·信息时代专刊》。在新闻业务上,改版后的《中国航天报》将在“短、实、新、深、美、融”上下工夫、深思考、出成果。具体要求为:短——在新闻报道的内容上要体现篇幅简短、语言精要;实——用实在话、实用信息代替某些报道中的虚话冗文;新——要给读者带来新鲜、及时的信息,体现时效性;深——强化深度报道,彰显纸媒的专业性、权威性;美——改进版式设计,创新视觉新闻,提升传播效果;融——在内容建设、版式设计等方面体现媒体融合。落实在版面上,一版定位于航天行业、集团公司层面各类新闻,刊登基层单位典型报道,突出了对集团公司党组举行的重要时政类会议报道的创新编排和特色解读,把过去冗长的会议稿改编为言简意赅的关键字、关键词、关键语,适应快速阅读节奏,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迅速把握党组精神的核心。二版定位于基层单位新闻,内容涵盖科研生产、民用产业、党建工作等方方面面。创新特点体现在继续加大信息量,对一般性的稿件进行“瘦身”,真正形成基层新闻大舞台。三版为专题版面,共有4个板块,分别为深度、观点、人物和瞭望。深度版定位于重大选题报道,有较强的行业新闻色彩,以内容的独家、价值出彩,强调版面设计及视觉效果,对读者形成阅读吸引力和视觉冲击力。观点版定位于有一定的思辨性和学术参考价值,体现报纸的思考力和思辨力。人物(或群英)版以整版篇幅对航天两大集团有影响力的专家、技能大师及企业家等优秀个人进行深度报道,或集纳报道多个航天优秀团队、人物等。瞭望版的内容则更宽泛,视角更开阔,报道的样本也更灵活,通过关注国防科工局、中科院、工业与信息化部、军工兄弟单位,或致力于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优秀上市公司、民营企业、国外航天同行等的相关经验与做法,以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传播效果。四版将在目前版面的基础上加以优化,以关注职工“8小时之外的生活”为主旨,分为生活、星空、阅读、影像4个板块,模块更加清晰。生活版关注航天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各种有用的生活信息,兼具社区报和都市报的内容属性。星空版为副刊版,为航天人提供一块抒发情感的园地,尽力发掘一批圈内的写手、摄影高手,注重文章的格调、品位与人情味,并形成本报相对固定的风格。阅读版力求为航天人打造专属的学习家园。影像版以影像的形式呈现航天人的工作和生活,选择的拍摄样本要适用

航天员返回分六步。1、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实施分离。2、神十二组合体进行绕飞试验和径向交汇实验。3、试验完成后,神舟十二号需要绕地球飞行十多圈。4、降轨之前,轨道舱和返回舱将进行分离。5、发动机开机。6、返回舱打开降落伞,启动反推发动机并安全着陆。

中国青年报最新文章

“冰点”最初叫“冰点新闻”,是每周出刊一次的专题新闻版,内容包括专题新闻和时事评论,其发刊词指出:“在不放弃社会‘热点’、‘焦点’同时,更多地去关注尚不那么显著的人群和事物。

更多关注普通人旳生存状态与想法,更多发表一些人所未言的真知灼见”,首篇报道为王伟群(女士)的《北京最后的粪桶》。由于其敢于言论、关系民众与社会命运的风格,一直很受读者欢迎。

1998年在该版开设专门发表时事评论的栏目“冰点时评”。1999年11月改版为“青年话题”版,并保留“冰点时评”。另外开设专题长篇新闻版“冰点周刊”。

随着报纸整体改版,2004年6月2日,由1版扩展为4版,增加了文化、科学、人物等版面。 “冰点新闻”创刊当年即获《中国青年报》读者评选的“我最喜爱的专版”。第二年又入选第二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2005年,“冰点时评”专栏入选第三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

您好,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是每周一发,每期文章长度在5000字左右。该杂志主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深入调查报道,以及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深度分析。其报道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旨在为读者提供深度思考和理性分析的视角。同时,该杂志也鼓励读者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关注弱势群体,推动社会进步。总之,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是一本深度思考、关注社会、推动进步的杂志,值得读者关注。

您好,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每周发行一期,通常在周五发布。每期的文章都有一定的篇幅,最少也要有100字以上。冰点周刊是一份深度报道类的杂志,每期都会涉及到一些社会热点、政治事件、文化趋势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冰点周刊也会对一些较为冷门的话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信息。总的来说,冰点周刊是一份非常有深度和思考性的杂志,非常值得一读。

1 每周一期。2 因为《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是一份周刊,每周只发行一期。3 如果你想获取更多的资讯,可以关注其他的报刊、杂志、网站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

中国气象爱好者最新文章

三九天东北罕见大范围下雨,地球气候已乱套?分析:放大寒潮威力中国气象爱好者2023-01-13 15:30云南优质社会领域创作者关注1月13日午后13时,从24小时气温变化图上看,今天强大的寒潮已经开始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南下。在之前西北多地大降温后,今天降温区扩大到内蒙古、东北、华北北部多地。尤其是内蒙古,寒潮威力在这里展现无遗,不少地方出现了24小时20度以上的“跳水”式降温,对比昨天明显转冷。一、三九天东北下雨像是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监测数据显示阿尔山1月12日白天最高气温一度在零上,但1月13日下午,阿尔山气温就直接下降到-20度以下,对比昨天大降温超过20度。但在东北平原,寒潮南下前这里的天气显得更加怪异——今天凌晨1点的整点气温图上可见,尽管已经是凌晨,但东北平原大部仍然维持在零上,东三省三大省会齐刷刷都处在零度以上。在这当中,很多东北人经历了他们人生中首次三九下雨。例如吉林长春,1月13日凌晨0时起监测到了降水,并且降水连续出现了四个小时,同时气温超过3度,是完完全全的降雨,这是长春气象观测史上,首次在三九时节下雨。目前正是三九时节,东北应该是冰天雪地。但在这个时候下雨,可以说是相当罕见了。二、地球气候乱套?毫无疑问,无论是东北凌晨大范围的处在零上,还是罕见的三九天下雨,这显示出目前我国中东部地区暖湿水汽反扑程度相当异常,不仅让南方多地雨雾朦胧,天气潮湿,更是能大举涌入东北,让气温大幅度偏高。国家气候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1月8日-1月12日,我国中东部很多地方气温都大幅偏高,东北、内蒙古、华北北部、江南多地气温更是大范围偏高6度以上,说是“最暖三九”不过分。那也有的网友要问了:这是不是地球气候乱套?从短期内看,目前寒潮正在南下,在气温大范围异常偏高后,东北又要经历最猛烈的降温。像是今天凌晨罕见下雨了的吉林长春,监测数据显示从清晨起气温大跳水,直降10度左右,今天下午气温已经跌到-6度左右。这样来看的话,三九东北这一波异常大范围暖潮即将结束。但去年秋季以来的情况上看,在这个秋冬季,我国的天气模式有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的趋势,显示出我国乃至北半球目前仍处在异常气候模式中。三、将放大寒潮威力之前中气爱的文章中也不断提到,强势的暖湿气流拉动气温偏高,在寒潮到来后降温也会更剧烈。在近期气温暖得非比寻常的东北来说,也同样如此。异常强盛的暖湿气流将放大寒潮威力,中央气象台的预报中指出,寒潮到来后,东北多地要普遍降温14-18度,最高累计降幅可能有30度。例如长春,官方预报中指出,在寒潮到来后,1月14日最低气温就将下降到-23度,对比1月12日最低气温降幅可达20度以上,同时最高气温也要从度下降到-13度。

东北三九天零上6度怎么回事这是由于地球温室效应加重。导致即使是在东北地区三九天也会出现零上6度的情况。

汤加周边国家有何影响

澳大利亚人口最多的新南威尔士州曾经一度关闭了所有的海滩。19日观测中心发现,空气中有一些漂浮物是来自火山喷发所造成的类似的火山灰物质。其实(汤加火山喷发)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但目前影响并不大。火山喷发之后,对于整个南太平洋地区的很多国家,包括斐济、新西兰、萨摩亚以及澳大利亚都有一定影响,很多国家都发布了海啸预警,警告民众要远离海滩。距离汤加比较近的斐济还建议居民从低洼处转移到高处,而且受火山灰影响,斐济空气中硫磺的比例也比较高,很多当地人反映眼睛有轻微刺痛的感觉,而当地政府也建议他们避免淋雨,因为会有酸雨的出现。现在很多国家已经将海啸的预警降级了,甚至是取消了,但还是随时提醒公民要注意火山后续的活动。

汤加火山是否还会继续喷发

中国地震局火山研究中心研究员 许建东:汤加火山从2021年12月底开始到现在已经持续喷发半个多月了,目前还在进行,它什么时候结束现在还不好判断。根据过去的经验,这种火山喷发有的持续几天,有的持续几周,有的还会持续几个月,所以火山什么时候停止活动,主要还是取决于底下的岩浆活动什么时候停止。底下的岩浆要活动通常会引起一些地震信号,通过对地震强度和地震类型的变化进行监测,就能够对地下岩浆的活动状态有比较好的把控。在对岩浆活动趋势非常了解的基础上,我们是可以做出一些判断的,但现在得出结论判断还为时尚早。

汤加正在遭受“灭顶之灾”吗

中国地震局火山研究中心研究员 许建东:喷发并没有发生在汤加的首都,而是在一个基本无人的小岛,目前灾害并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大,海啸仅仅到达海岸区附近,它不像地震产生的海啸比较大,所以到目前为止,至少我们没有看到能够带来“灭顶之灾”的后果。但是火山灰的的确确也给当地产生了很大影响,比如交通、通信都中断了,未来可能在这方面是一个大的问题。另外,还会对当地的农作物农业经济产生很大影响,还有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也是十分大的。

这次台风除了有8号台风以外,9号台风也出现了,8号台风对国内是没有影响的,但是9号台风对国内部分城市还是有一些影响的,下面就随着小编一起去看看相关信息吧。

今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热带风暴级)(英文名称:LEKIMA;名字来源:越南;名字意义:一种水果)已于8月4日下午在西北太平洋洋面生成。

据中央气象台消息,今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热带风暴级)的中心今天23时位于距离台湾省台北市东南方约105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就是北纬度、东经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9级(23米/秒),中心最低气压990百帕,七级风圈半径200-450公里。

预计,“利奇马”将以每小时6公里左右的速度缓慢地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增强,最强可达台风级或强台风级(12-14级,35-42米/秒),逐渐向我国东南沿海靠近。

温州市水上防台分指挥部决定于8月5日17时启动水上防台IV级应急响应,要求密切关注台风动态和发展趋势,综合考虑台风影响,视时启动相应防台应急响应。

宁波市海事局2019年8月5日19时发布其他水上交通事故蓝色预警。根据台风动态和发展趋势,决定宁波沿海从8月5日19时起进入四级防台。

此外,8月5日11时30分,台州海事启动防御“利奇马”四级防台警报,进入防台戒备阶段,加强港口、航道、锚地巡航巡查,提醒涉水企业提前做好防台准备。

据知名科学科普博主“中国气象爱好者”分析,利奇马非常复杂。它离副热带高压非常远,周边有三个台风或台风胚胎:北边的8号台风范斯高、西边的南海土台风胚胎、以及东边的台风胚胎95W--它即将发展成10号台风罗莎。每个台风或台风胚胎都会对利奇马或多或少地直接施加力量,也会通过影响副热带高压,间接改变罗莎的路径。换句话说,利奇马这个方程的变量实在太多,非常难解。

目前,主流超级计算机模式已调强副热带高压、调快8号台风范斯高,因此台风利奇马也就再度西偏,登陆我国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不过,到底有多靠近我国、如果登陆怎样登陆我国,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一切中规中矩,就是先登陆台湾,再“二手”登陆浙江或福建;如果范斯高减速副高难以在利奇马北侧西伸,有可能近海北上;如果南海台风胚胎强烈发展,则存在绕开台湾,以“一手台风”姿态强势袭击浙闽沿海的可能性。

利奇马已经在迅速增强的前夜。高清卫星云图可见,利奇马的核心云团饱满强烈,并且已经覆盖中心。利奇马即将路过极为温暖的太平洋“黑潮暖流”,路径上的海温全部在29度以上,能量供应非常充足;利奇马在西南季风的主通道上,水汽供应也非常充沛。利奇马非常有可能加强为强台风甚至更高强度,且环流庞大,影响力绝不容小视。我们提醒,尽管利奇马的路径还有很多变数,但它影响我国的可能性正在不断增加,8月7日起,台闽江浙沪沿海应密切关注并做好准备。

另据浙江省气象局消息,本周三前我省以晴到多云为主,午后局部有雷阵雨,部分地区有35~37℃高温,周四起多降雨天气。

具体预报如下:

6日(周二):全省晴到多云,午后部分阴有阵雨或雷雨。

7日(周三):沿海地区多云到阴,部分有阵雨或雷雨;其它地区晴到多云。

8日(周四):沿海地区阴有阵雨或雷雨;其它地区多云,午后到夜里阴有时有阵雨或雷雨。

9日(周五):全省阴有阵雨或雷雨,东南沿海地区局部大到暴雨。

10日(周六):全省阴有阵雨或雷雨,沿海地区部分大到暴雨。

11日(周日):全省阴部分有阵雨。

中国科学报最新动向

科学新生活2022年第34期发表时间是5月份,《科学与生活》杂志创办于1980年,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备案的国家级科学综合类专业学术理论期刊。本刊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等大型数据库收入期刊,龙源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杂志主要栏目:自然科学,电子信息,工程应用,教育管理,理论人文,信息资讯,应用方法等。

答,科学新生活2022年第34期发表时间是5月份,《科学与生活》杂志创办于1980年,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备案的国家级科学综合类专业学术理论期刊。本刊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等大型数据库收入期刊,龙源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杂志主要栏目:自然科学,电子信息,工程应用,教育管理,理论人文,信息资讯,应用方法等。

赵德馨教授夫妇论文或将重新上架

赵德馨教授夫妇论文或将重新上架,从赵德馨教授处获悉,知网于12日下午登门道歉,表达了重新上架他与妻子周秀鸾论文作品的意愿。赵德馨教授夫妇论文或将重新上架。

13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消息称,市场监管总局根据前期核查,依法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

当天,知网发布公告回应称:坚决支持,全力配合立案调查。

维权教授:不能搞一家独大

2021年年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赵德馨教授因为起诉“中国知网”擅自收录其100多篇论文,且全部胜诉,累计获赔70多万元,引发广泛关注。

去年12月10日,作为知网主办单位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在“赵德馨教授起诉中国知网获赔”相关说明中表示,“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但赵德馨教授关注到,知网道歉后并无实质性行动。

据九派新闻报道,5月13日,赵德馨教授已得知网被立案调查的消息,他表示看到这则消息很高兴:

“ 知网这个事情受到多方关注后,有媒体曾问我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我认为,总的原则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原则来解决,只有充分竞争的市场,才是良性的市场。通过竞争,使得各个平台都发挥优势,不能搞一家独大。”

知网已登门道歉

据悉,继赵德馨教授进行维权后,今年5月,赵德馨的爱人周秀鸾教授也选择了维权。

北京互联网法院判决知网单篇文章赔偿周秀鸾2100元至2400元不等。知网就赔偿额度过高等缘由,不服一审判决并提出上诉。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二审时驳回了知网的上诉,并作出了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

但在他们夫妻起诉知网侵权后,后者不仅下架了他们的涉案作品,连同没有涉及诉讼的作品也都悉数下架。

周秀鸾教授在给《长江日报》记者的手写信中,阐述了自己维权的初衷

中国科学报从赵德馨教授处获悉,知网于12日下午登门道歉,表达了重新上架他与妻子周秀鸾论文作品的意愿。

旧的网一旦打破,新的网需要建立。一个能兼顾版权与传播的学术论文出版的商业模式,全世界都尚在探索。在南京大学学报前主编朱剑看来,赵德馨教授诉知网案后,知网模式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

5月13日16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发布消息称:依法对知网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

知网正深陷舆论漩涡,风波可谓一波接一波。

钟南山院士署名的多篇论文,竟也被知网用于牟利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每经记者”)发现,钟南山院士关于治疗新冠肺炎的开源免费论文,在知网获取需要付费。

2021年新增“最年轻两院院士”、45岁的朴世龙也未能幸免,他与多位学者的一篇联合署名文章,在知网主站也显示为收费。但该文章其实是可以免费获取的。

知网不仅利用知名专家学者论文牟利,还收录高校学生学位论文卖钱。一名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在接受每经记者微信采访时透露,自己的论文在3月份被收录进知网,但却并未得到任何收益。

针对上述情况,专注知识产权领域12年的世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于雯竹在接受每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出现此情况的原因可能是,该期刊的著作权人与知网之间的许可合同仅约定知网是中国地区的独家被许可人。

这不影响著作权人对该期刊在中国以外的.使用对第三方进行许可,比如许可牛津大学图书馆在线发表该期刊。”但她同时强调,“即便如此,知网也应标注为‘中国独家’,否则有误导消费者之嫌。”

凭借着在国内高校市场的占有率和不断上涨的收费,知网最近五个会计年度内的毛利率稳定在50%以上。最新的2021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同方知网净利润约为亿元,毛利率,毛利率“碾压”近9成A股上市公司。

近期一直处于舆论漩涡中的知网,遭到政府相关部门的立案调查。5月13日,市场监管总局官方消息称,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根据前期核查,依法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

调查消息发出后,“我们坚决支持,全力配合,”知网官方公告称,知网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关心厚爱,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指导帮助,更离不开广大作者和读者的信赖扶植。并且知网表示,将以此次调查为契机,深刻自省,全面自查,彻底整改,依法合规经营,创新发展模式,承担起中国知识基础设施的社会责任。

对于知网遭立案调查一事,“意料之中,因为此前市场监管总局就表示正在研究,并且4月份时,外界也看到一些个人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提起了反垄断的诉讼,”北京达晓律师事务所中国合伙人林蔚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说,“同时,我们也看到中科院实际上作为学术论文使用最多最广泛的一个学术机构和事业单位,都对知网的行为表示质疑,也表示和它不太合作的情况。”

5月13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发布通知称,在前期核查的基础上,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随后知网发布公告回应被调查,表示将全力配合、深刻自省、彻底整改。

提起知网的纷纷扰扰,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想起那位“撬动”知网的老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

5月13日,《中国科学报》从赵德馨教授处获悉,知网于12日下午登门道歉,表达了重新上架他与妻子周秀鸾论文作品的意愿。

赵德馨告诉《中国科学报》,在他们夫妻起诉知网侵权后,后者不仅下架了他们的涉案作品,连同没有涉及诉讼的作品也都悉数下架。

他曾主动向知网提出希望恢复这些作品,但对方一直置之不理。直到妻子胜诉后,近几天才得到他们的回应。

“他们希望我们这边先出具作品上架的授权书。但根据律师建议,我们将经过慎重思考,在双方都有足够诚意的前提下,再签订相关协议。”赵德馨表示。

约一周前,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了10份由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做出的,对《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即知网主办单位)与周秀鸾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的二审民事判决书。法院判定知网对周秀鸾所著4篇学术论文构成侵权,向周秀鸾赔偿相应经济损失,并驳回了知网的全部上诉。

一口气赢下10桩诉讼案的周秀鸾,正是去年凭一己之力将知网推进舆论漩涡的“硬核老人”——赵德馨的妻子。据悉,这对学术伉俪均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今年90岁,周秀鸾93岁。

2021年末,赵德馨起诉知网侵权事件引发轩然大波。他控诉知网在未经本人授权的情况下,擅自转载其100余篇论文,且从未支付任何稿费,甚至作者下载自己的论文还需要付费。最终,法院判定赵德馨胜诉,依法获赔经济损失共计70余万元。但在两位老人胜诉后,知网却分别下架了他们的全部署名论文。

近日,知网态度似乎有所变化,派工作人员登门致歉,并声称希望尽快得到二老的合法授权书,以便将他们的署名论文重新上架。

2021年,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开源、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每个领域的发展几乎都可圈可点。 在人工智能领域,人工智能的语言大模型、图文大模型乃至多模态大模型的基本能力已得到了充分展现。例如,阿里巴巴达摩院公布多模态大模型M6最新进展,参数从万亿跃迁至10万亿;鹏城实验室与百度联合发布全球首个知识增强千亿大模型——鹏城—百度·文心,参数规模达到2600亿。 不仅如此,人工智能与其他科学领域的交叉融合也擦出火花。在《科学》近日公布的2021年度科学突破榜单上,AlphaFold和RoseTTA-fold两种基于人工智能预测蛋白质结构的技术位列榜首。 在人机交互领域,扎克伯格将Facebook公司更名为“Meta”时,特斯拉和SpaceX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则将注意力放在脑机接口上。马斯克认为脑机接口装置将更有可能改变世界,帮助四肢瘫痪或有身体缺陷的人更好地生活和工作,“复杂的脑机接口装置可以让你完全沉浸在虚拟现实中”。此外,今年5月,斯坦福大学开发出一套皮质内脑机接口系统,可以从运动皮层的神经活动中解码瘫痪患者想象中的手写动作,并将其转换为文本。 在超算领域,最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1月,我国超算应用团队凭借“超大规模量子随机电路实时模拟”成果斩获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的最高奖项“戈登贝尔奖”。 在开源方面,RISC-V开源指令集及其生态快速崛起;由华为公司牵头,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麒麟软件等参与的openEuler操作系统开源社区业已汇聚了7000名活跃开发者,完成8000多个自主维护的开源软件包,催生了10多家厂商的商业发行版…… 回望2021年,信息技术版邀请业内专家梳理上述四个领域的发展脉络,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作者 张双虎AlphaFold或是2021年人工智能(AI)领域的“一哥”。 近日,《科学》杂志公布了 2021 年度科学突破榜单,AlphaFold 和 RoseTTA-fold 两种基于人工智能预测蛋白质结构的技术位列榜首。 此前几天,由中国工程院院刊评选的“2021全球十大工程成就(近5年全球实践验证有效、有全球影响力的工程科学和技术重大成果)”中,AlphaGo和AlphaFold亦榜上有名。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数位专家回望今年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的成就时,均谈到了AlphaFold。 “面向科学发现的AlphaFold和中国正在构建的人工智能发展生态不能不说。” 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对《中国科学报》说。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金桥则提名“用AI进行新冠诊断”“人工智能与生物、制药、材料等科学融合(AI for Science)”和“三模态大模型紫东太初”。 在医学领域,AI识别咳嗽声早已用于肺炎、哮喘、阿尔茨海默氏症等疾病检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研发出可以通过分析咳嗽录音识别新冠患者的AI模型,识别出新冠患者咳嗽的准确率为%,其中识别无症状感染者的准确度高达100%。日前,有报道称该模型已用于识别奥密克戎病毒。 “紫东太初首次实现了图—文—音语义统一表达,兼具跨模态理解和生成能力。” 王金桥说,“目前与新华社共同发布的‘全媒体多模态大模型研发计划’,实现对全媒体数据理解与生成的统一建模,打造全栈国产化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已 探索 性地应用于纺织业和 汽车 行业质检等场景。” 12月7日, 科技 部官网公布3份函件,支持哈尔滨、沈阳、郑州3地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至此,我国已经有18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这将引领带动中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 “我国正在推动人工智能生态发展,构建良好生态。”吴飞说,“目前已有15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发创新平台、18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8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高等学校设置的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和交叉学科等人才培养载体。” “一是大模型,二是人工智能和基础学科的结合。”孙茂松对《中国科学报》说,“语言大模型、图文大模型乃至多模态大模型的基本能力已得到了充分展现,确定了它作为智能信息处理基础软设施的地位。同时,它并非简单地扩大规模,而是对数字资源整合能力和计算能力都提出了挑战。虽然它的局限性也很明显,但它所表现出的某些‘奇特’性质(如少样本学习、深度双下降、基于提示的任务调整等),使学者产生了超大参数规模或会引发质变的期待,从而为新的突破埋下了伏笔。” 今年,人工智能领域从“大炼模型”走向“炼大模型”阶段,从千亿量级到万亿量级,在大模型领域,似乎没有最大,只有更大。 3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我国首个超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悟道”。6月,智源就改写了自己的纪录,发布悟道,参数规模达到万亿;9月,浪潮人工智能研究院推出了中文巨量语言模型——源 ,参数量达2457亿;11 月,阿里巴巴达摩院公布多模态大模型 M6 最新进展,参数从万亿跃迁至 10 万亿;12月,鹏城实验室与百度联合发布全球首个知识增强千亿大模型——鹏城—百度·文心,参数规模达到2600亿。 与此相应,最近快手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提出了一个新的推荐系统Persia,最高支持100万亿级参数的模型训练。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基础学科领域不断攻城略地。 7月,DeepMind公司人工智能程序Alphafold2研究成果又登顶《自然》,在结构生物学研究领域,人工智能或带领生物学、医学和药学挺进新天地;11月,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人员通过脑机连接设备,让猴子玩 游戏 和跑步机,从而进行神经活动数据研究;12月,DeepMind开发的机器学习框架,已帮助人们发现了纯数学领域的两个新猜想,展示了机器学习支持数学研究的潜力。 “今年人工智能在各行业应用方面也取得不小的成绩。”孙茂松说,“人工智能与基础学科结合已显示出巨大潜力,发表了多篇顶级论文,已展露出某种较强的趋势性,即‘人工智能+基础科学’大有可为。” 作者 张双虎脑机接口、AR眼镜、智能语音、肌电手环、隔空手势识别……2021年,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落地,人机交互领域风起云涌。不管是智能 健康 、元宇宙,还是自动驾驶领域的蓬勃发展,似乎都表明,人机交互正站在产业化落地的门口。 “我们研发的高通量超柔性神经电极已通过科研临床伦理审批,即将开展脑机接口人体临床试验。”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副所长、传感技术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陶虎对《中国科学报》说,“安全稳定地大规模采集人体大脑的神经元信号并进行闭环调控,将实现病人感知和运动功能的修复。” 脑机接口技术给患者带来越来越多的便利。今年5月,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在《自然》发表封面论文,开发出一套皮质内脑机接口系统,可以从运动皮层的神经活动中解码瘫痪患者想象中的手写动作,并将其转换为文本。借助该系统,受试者(因脊髓损失瘫痪)每分钟可以打出近百个字符,且自动更正后的离线准确率超过了 99%。 不久前,马斯克表示,希望明年能在人类身上使用Neuralink 的微芯片装置。该芯片将用于治疗脊髓损伤、帕金森氏症等脑部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目前,相关技术正在等待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 “脑机接口领域已经蓄积了相当的技术,有望成为解决大脑疾病的利器。”陶虎说,“大家都在抢占临床应用的先机,明年可能会实现技术落地应用。预计两三年内,国内会出现可媲美马斯克Neuralink的独角兽企业。” “人机交互将引申出新的万亿级市场。”福州大学特聘教授严群这句判断,也囊括了元宇宙这个巨大的市场。 有人称2021年是“元宇宙元年”,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旧瓶装新酒”。但无论如何,元宇宙已是今年人机交互领域绕不开的话题。 “元宇宙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的综合,它实际上并非新的东西。”北京邮电大学人机交互与认知工程实验室主任刘伟告诉《中国科学报》,“元宇宙是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跨越未来的发展方向,但还有些技术问题未能很好地解决。” 在真实世界里,人机交互问题和人机环境系统的混合问题未能很好地解决。真实世界的人机交互中,不管是输入、处理还是输出过程中,客观数据、主观信息和知识依然不能完美融合。 刘伟认为,无论真实世界还是虚拟世界,人类和机器决策都有“快决策”和“慢决策”过程。人类决策有时依靠逻辑决策多些,有时直觉决策多些,这种“混合决策”不断变换,而且很难找到变化规律。这方面的问题机器决策目前还未能解决。 “元宇宙还处在画饼的前期阶段。”刘伟说,“因为它的底层机理没有解决——人在真实世界里未能完美解决人机交互的问题,带到元宇宙里同样不能解决。” 谈到人机交互,刘伟认为第二个不能不说的问题是“复杂领域”。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也给了复杂系统预测气候变化模型的提出者。”刘伟说,“人机交互也是一个复杂系统,它既包括重复的问题,还包括杂乱的、跨域协同的问题。” 刘伟认为,从智能的角度说,复杂系统包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人,二是装备(人造物),三是环境。这其实是多个事物之间相互作用,交织在一起、既纠缠又重叠的“人机环系统”问题。 “在人机交互中,机器强在处理‘复’的问题,人擅长管‘杂’的事——跨域协同、事物间平衡等。因为人们还没找到复杂事物的简单运行规律,所以解决所有智能产品、智能系统问题,要从人、机、环这个系统里找它们的结合、融合和交互点。而且,人要在这个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 人机交互领域引起刘伟重视的第三个现象,是“人工智能帮数学家发现了一些定律”。“最近,DeepMind研发了一个机器学习框架,能帮助数学家发现新的猜想和定理。”刘伟说,“人工智能是一个基本的数学工具,同时,数学又反映了一些基本规律。如果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数学家处理一些数学问题,那么,人们将更好地认识复杂系统的简单规律,人机交互方面就可能会取得新突破。” 作者 张云泉(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今年是我国超算应用实现丰收的一年。 11月中旬在美国举行的全球超算大会(SC21)上,中国超算应用团队凭借基于一台神威新系统对量子电路开创性的模拟(“超大规模量子随机电路实时模拟”),一举摘得国际上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的最高学术奖——“戈登贝尔奖”。 同时,在SC 21大学生超算竞赛总决赛上,清华大学超算团队再次夺得总冠军,实现SC竞赛四连冠。这些大规模应用软件可扩展性和性能调优方面的成绩表明,我国在并行软件方面的发展方兴未艾。 回到超算对产业的驱动来看,我们要重提“算力经济”一词。早在2018年,我们提出“算力经济”概念,认为以超级计算为核心的算力经济将成为衡量一个地方数字经济发展程度的代表性指标和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要手段。 综合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高性能计算当前发展趋势已充分表明,随着超算与云计算、大数据、AI的融合创新,算力已成为当前整个数字信息 社会 发展的关键,算力经济已经登上 历史 舞台。 通过对2021年中国高性能计算机发展现状综合分析,可以总结出当前高性能计算正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高性能计算与云计算已经深度结合。高性能计算通常是以MPI、高效通信、异构计算等技术为主,偏向独占式运行,而云计算有弹性部署能力与容错能力,支持虚拟化、资源统一调度和弹性系统配置。 随着技术发展,超级计算与容器云正融合创新,高性能云成为新的产品服务,AWS、阿里云、腾讯、百度以及商业化超算的代表“北龙超云”,都已基于超级计算与云计算技术推出了高性能云服务和产品。 其次,超算应用从过去的高精尖向更广、更宽的方向发展。随着超级计算机的发展,尤其是使用成本的不断下降,其应用领域也从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精密研制、信息安全、石油勘探、航空航天和“高冷”的科学计算领域向更广泛的国民经济主战场快速扩张,比如制药、基因测序、动漫渲染、数字电影、数据挖掘、金融分析及互联网服务等,可以说已经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 从近年中国高性能计算百强排行榜(HPC TOP100)来看,超算系统过去主要集中于科学计算、政府、能源、电力、气象等领域,而近5年互联网公司部署的超算系统占据了相当大比例,主要应用为云计算、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以及短视频等。这些领域对于计算需求的急剧上升表明,超算正与互联网技术进行融合。 从HPC TOP100榜单的Linpack性能份额看,算力服务以46%的比例占据第一;超算中心占24%,排名第二;人工智能、云计算和短视频分别以9%、5%和4%紧随其后。 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占比的持续增加与机器学习等算法和应用的快速崛起,以及大数据中的深度学习算法的广泛应用有很大关系。互联网公司通过深度学习算法重新发现了超级计算机,特别是GPU加速的异构超级计算机的价值,纷纷投入巨资建设新系统。 综合来看,目前的算力服务、超算中心、人工智能、科学计算等领域是高性能计算的主要用户,互联网、大数据,特别是AI领域增长强劲。 再次,国家层面已经制订了战略性的算力布局计划。今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提出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以及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建设全国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启动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力促把东部的数据送到西部进行存储和计算,同时在西部建立算力节点,改善数字基础设施不平衡的布局,有效优化数据中心的布局结构,实现算力升级,构建国家算力网络体系。 最后,人工智能的算力需求已成为算力发展主要动力。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革新和通过物联网、传感器、智能手机、智能设备、互联网技术搜集的大数据,以及由超级计算机、云计算等组成的超级算力,被公认为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三驾马车”,共同掀起最新一轮的人工智能革命。 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这一背景下,虚拟化云计算向高性能容器云计算演进,大数据与并行计算、机器学习融合创新就成为了产业发展的最新方向。 此外,在智能计算评测方面,我国已经提出了包括AIPerf 500在内的众多基准测试程序,这是对传统Linpack测试标准的有力补充。 这些发展表明超算技术向产业渗透的速度加快,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依靠算力的人工智能时代,这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随着用户对算力需求的不断增长,算力经济必将在未来 社会 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作者 武延军(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开源发展可圈可点并非只是今年的事。最近几年,开源领域发生了很多重要的事情。 例如,RISC-V开源指令集及其生态的快速崛起。这与上世纪90年代初Linux诞生一样。当时,UNIX和Windows是主流,很少有人能够预料到今天以Linux为内核的操作系统已经遍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今,人们每天使用的App,超过80% 概率是运行在以Linux为内核的安卓操作系统上,而且,支撑其业务的后端服务器上运行的操作系统很大概率也是Linux发行版。 所以,今天的RISC-V也同样可能被低估,认为其不成熟,很难与ARM和X86抗衡。但也许未来RISC-V就像Linux一样,最终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流指令集生态,产品遍及方方面面。 仅2020年,RISC-V International(RVI,RISC-V基金会迁入瑞士之后的新名称)的会员数增长了133%。其实RVI迁入瑞士这件事情本身也意义重大,是一次开源领域面对大国竞争保持初心不“选边站”的经典案例,值得全球其他开源基金会参考。 在国内,2019年底,华为公司牵头,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麒麟软件等参与的openEuler操作系统开源社区正式成立。在短短的两年内,社区已经汇聚了7000名活跃开发者,完成8000多个自主维护的开源软件包,催生了10多家厂商的商业发行版。 这是中国基础软件领域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根社区”,虽然与20多年 历史 的Debian、Fedora还有差距,但迈出了重要一步,对学术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创新来说,终于有了国内主导的、可以长期积淀的新平台。 同时,华为在遭遇安卓操作系统GMS(谷歌移动服务)海外断供之后,推出了鸿蒙操作系统HarmonyOS,并在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下启动开源项目OpenHarmony。 目前OpenHarmony短时间内已经吸引了国内众多厂商参与,也侧面反映了国内产业界对新一代万物互联操作系统的旺盛需求。尽管其在生态规模和技术完整程度方面与安卓仍有差距,但毕竟迈出了打造自主生态的第一步。 这相当于为源代码合理使用划定了一个边界,即合理使用仅限于接口,一旦深入到接口的实现代码,则需要遵守相关许可。这对开源知识产权的法律界定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今年5月,《2021中国开源发展蓝皮书》重磅发布。它不仅系统梳理了我国开源人才、项目、社区、组织、教育、商业的现状,并给出发展建议,而且为国家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制定开源政策、布局开源战略提供参考,为科研院所、 科技 企业以及开源从业者提供更多的案例参考和数据支撑。 而不论是开源软件向围绕开放指令集的开源软硬件生态发展,还是开源有严格的法律边界约束,抑或是国内龙头企业正尝试通过开源 探索 解决“卡脖子”问题,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众多案例都指向一个方向——开源趋势不可阻挡。因为它源自人类分享知识、协同创造的天性,也是人类文明在数字时代薪火相传的重要模式。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开源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开源软件供应链安全的问题。这里的安全既有传统意义上软件质量、安全漏洞的问题,也有开源软件无法得到持续有效维护的问题(如OpenSSL在出现HeartBleed问题时只有两位兼职维护者,log4j出现问题时只有三位兼职维护者),更有大国竞争导致的“断供”问题(如GitHub曾限制伊朗开发者访问)。 随着开源软件向GitHub这类商业平台的集中,这一问题会更加突出,甚至演变为重大风险。开源软件这一本应属于全人类的智慧资产,可能变为实施“长臂管辖”的武器。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开源代码托管平台、开源软件构建发布平台等公共基础设施需要“去中心化”。世界需要多个开源软件基础设施,以最大程度消除政治力量对开源社区的威胁。 对于中国来说,随着开源软件成为众多科研、工业等重大基础设施的重要支撑部分,开源软件本身也要有一个基础设施,具备代码托管、编译、构建、测试、发布、运维等功能,保证开源软件供应的安全性和连续性,进而增强各行各业使用开源软件的信心。 未来,核心技术创新与开源贡献引领将成为国内企业发展的新动力,或将我国开源事业推向另一个高潮。

航空动力学报最新消息

请问你的文章最后录用了吗?我现在也是这种状态

航空动力学报今年改了审稿流程,编辑部初审——同行专家外审——责任编委复审——主编终审能进复审说明上一步专家外审的意见是不错的,可以考虑录用或者修改后录用你看一下编委会名单,和你投稿论文方向差不多的那一位应该就是负责复审的。

这两种期刊都是很好的期刊,实在难分伯仲。《航空动力学报》是由中国航空学会主办,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主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的中文科技核心学术刊物。1986年7月创刊,创刊时为季刊,现为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EI 工程索引(美)和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CNKI复合影响因子: ,综合影响因子:。《推进技术》是由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主管、该公司第三研究院第31研究所主办的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于1980年创刊,现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EI 工程索引(美)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 CNKI复合影响因子: ,综合影响因子:。

我也是这样,不知道是不是会退稿。。。还在等结果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