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与修身有关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4-07-05 08:50:50

与修身有关的论文题目

(一)题名(Title,Topic)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格式相关书籍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三)摘要(Abstract)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四)关键词(Key words)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技巧—:依据学术方向进行选题。论文写作的价值,关键在于能够解决特定行业的特定问题,特别是在学术方面的论文更是如此。因此,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一,就是依据学术价值进行选择提炼。技巧二:依据兴趣爱好进行选题。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二,就是从作者的爱好和兴趣出发,只有选题符合作者兴趣和爱好,作者平日所积累的资料才能得以发挥效用,语言应用等方面也才能熟能生巧。技巧三:依据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选题。文献资料是支撑、充实论文的基础,同时更能体现论文所研究的方向和观点,因而,作者从现有文献资料出发,进行选题和提炼标题,即成为第三大技巧。技巧四:从小从专进行选题。所谓从小从专,即是指软文撰稿者在进行选则和提炼标题时,要从专业出发,从小处入手进行突破,切记全而不专,大而空洞。

试析高校廉洁文化教育中的协调机制高校作为思想的宝库、培养人才的摇篮、文化的中心和社会精神的先导,其地位决定了在高校开展廉洁文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校开展廉洁文化教育有利于净化校园文化,铲除腐败产生的土壤,有效遏制和清除各种腐败现象;有利于优化校园环境,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证。为确保高校廉洁文化教育活动健康、有效地运作,研究高校廉洁文化教育的协调机制显得十分必要。一、当前高校廉洁文化教育中不协调因素的表现当前,廉洁文化教育正在被高校人所理解和重视,一些卓有成效的教育举措正在各高校展开,但是具体实施中存在一些难点和困惑,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狭窄的廉洁文化教育内容与丰富的校园文化内涵不协调一些高校师生往往将“廉洁文化”等同于“廉政文化”,认为廉洁教育是政府官员反腐倡廉的问题,似乎对学校师生来讲“官员生病,百姓吃药”的现象,因此在认同上产生种种偏差。实际上,廉洁文化不同于廉政文化,远远超出“官德”文化的范畴,它是社会及社会成员对廉洁行为和廉洁价值观的一种普遍的认同、接受和弘扬;它要求社会成员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并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高校廉洁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亚文化,体现在:一是行使公共权力者的行为思想上,如:克己奉公、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以权谋私、不贪赃枉法;淡薄名利,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更有共产主义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品格等等;二是表现在高校成员对廉洁价值的识别、判断、价值取向上。进而帮助人们自觉形成良好的廉洁文化修养和生活方式;三是表现在高校人对学校规章、制度与国家制度、法律的对连接以及其运行效果上,也就是亚文化对于主流文化的响应。如果单单从廉洁从政的角度去要求高校人,就显得与身边的校园文化建设渐行渐远。2.单一的廉洁文化教育层次与高校复杂的人员组成不协调目前高校的廉洁教育的实施,往往追求活动规模,动辄全校师生参加,似乎显得很重视,但同时是以牺牲教育效果为代价的。如一些学生与职工一起观看了腐败案件的分析录像,没有得到应有的警示作用,反而对一些行贿的细节津津乐道,过早受到社会阴暗面的影响。高校是较为复杂的一种组织形式。在行政管理呈现出科层机构的纵向结构,同时存在着学术权威和学术研究的横向结构。在主体对象上存在着教师队伍、管理人员、学生三大群体。由于目的与工作的不同,三大群体在生存方式、行为方式的不尽相同,必须考虑到生存环境的不同,各自实施切合实际的教育方式。高校人员按工作性质和承担的任务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党政干部(科级以上干部),二是教师、科研人员和一般职工,三是各类学生(成教生、本专科生、研究生)。与此相适应,高校廉洁文化教育亦分为三个层次,对高校党政干部(科级以上干部)进行廉洁文化教育,要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宗旨,以廉洁勤政为主要内容,以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群众观、利益观为重点,在党政干部中形成廉洁奉公、清风正气的文化认识模式和行为模式;广大教师、科研工作者和一般管理人员肩负着培养人才、服务学生的目的,要以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以岗位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为重点,形成廉洁从教、奉公尽职、开拓创新的良好风气;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对他们进行廉洁文化教育,要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为目的,以“敬廉崇洁”、“诚信守法”为主要内容,不断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3.纪检部门的“单打独斗”与廉洁文化教育整体推进的要求不协调廉洁教育的实施主体常常被认为是纪委一个部门的事情,甚至是领导干部的事情,廉洁教育实施的整体合力尚未体现出来。廉洁教育要结合对大学生进行的“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有机融合,廉洁教育内容在大学生“法律基础”“思想品德”等思政课程中要进一步体现。目前廉洁教育的实施往往显得特例独行,没有一定的制度去长期规范,广大教职工、学生的主动接受的程度还要继续提高。由于当前很多高校处于多校区运行的管理模式,还要注意到各校区的文化氛围的差异,注意平衡不同学院的教育实施的方式。4.高校内部实施步调滞后与全社会对廉洁文化教育重视程度不协调在学校开展廉洁文化教育已成为全球的共识。2003年第5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将廉洁文化纳入“中小学和大学课程在内的公共教育”的内容。在我国,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廉洁文化教育高度重视,指出:“积极推进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廉洁教育与学校德育结合起来,着力抓好青少年廉洁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为落实《实施纲要》和《意见》的精神,教育部在全社会启动实施了“廉政文化进校园和加强青少年廉洁教育”的活动。当前多数高校已经有意识地在师生中开展了廉洁文化教育,但是还停留在一种临时性的活动,如何长久地将廉洁文化教育制度化,并融入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如何采取形式多样、措施有力、影响深远的教育举措还值得高校人深思。高校廉洁文化教育作为社会廉洁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就是按照党中央对社会廉洁文化教育的总体要求对高校进行系统的廉洁知识、廉洁精神、廉洁价值观的教育,使广大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敬廉崇洁”的共同理念和行为模式。在全校范围的教育活动,要做到必须协调两方面的运行结构,使得在贯彻落实上做到全员动员。二、高校廉洁文化教育中协调机制的实施在高校建立健全廉洁教育协调机制,对于化解具体实施中存在种种不协调因素显得十分重要。1.高校廉洁文化教育协调机制的运行在廉洁教育的实施中,要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贯彻落实为依托,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思想教育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及其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广大干部师生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高校领导体制下,党委对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廉洁文化教育的实施是第一责任单位。党委班子应高度重视廉洁文化教育的组织、安排,并将此项工作融入学校的中心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考核。各二级党委承担学校的具体工作,切实将廉洁文化教育落实到位,落实到人。统一的组织领导体现的是管理职能,能够有效规避一些单位和个人观望、被动的心理状态,督促各级单位将廉洁教育与学校中心工作密切配合一起实施。二是明确工作分工。明确的分工是多部门进行竞争、合作的基础。党委办公室负责统筹各二级党委的教育活动,督促各党委加强对学院教师开展经常性的廉洁教育、组织提醒教育等;纪委办公室根据新形势,结合学校特点负责制订每学年或每学期的活动的主要内容,并负责对廉洁教育的实施情况进行指导、巡视和考核,并重点做好各级领导干部的廉洁教育工作。宣传部负责将廉洁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教职工牢固树立廉洁奉公、岗位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不断探索廉洁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有效方法,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协调发展。团委应有意识地把廉洁教育纳入社团活动中,开展廉洁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专题报告会、参观廉政教育图片展。财务处负责廉洁教育专项资金的列支、保障和落实。三是实行多部门的联席会制度。针对廉洁教育的具体实施,高校可以依托多部门参与的联系会议形式进行开展。由分管廉洁教育的党委副书记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一般来说,由党委办公室、纪委办公室、宣传部、团委、财务处组成联席会议机构,统筹全校的廉洁教育的实施,遇到一个部门难以解决的问题或需要以学校名义进行的活动,可以利用联席会议进行统一处理,也使学校与社会部门的合作成为可能。2.协调机制作用发挥的原则笔者认为,针对廉洁教育的实施,协调机制要在明确分工、协调进度、解决冲突三个问题上发挥作用。明确分工就是职责明确,职能部门承担的任务要明确,避免相互推诿。纪委在制订廉洁教育的计划时,同时将责任层层分解到各单位,甚至落实到具体人员。协调进度就是要形成大学校园的一个整体合力,从整体上推进工作,不留死角,不拖后腿,党委办公室可以发挥统筹安排的作用。在各部门实施中难免遇到冲突或困难,职能部门要切实协助解决帮助基层单位遇到的实际困难,重大问题可以提交学校党委常委会议讨论形成决议。协调作用的发挥,要注重几个原则:一是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对于教师或干部的管理群体来说,应该认为绝大多数是有着“廉洁从教,服务学生”为出发点的,对于大学生群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成长时期,应当以正面事例和正面说理来浸润学生的思想;二是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廉洁教育切忌急功近利的误区,要充分体现渐进性和层次性,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上,要逐步递进,潜移默化,在长期的参与和教育中渗透;三是坚持整体协作的原则。廉洁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多方参与,形成合力。不仅校内的组织实施需要协调的体现,而且需要在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领导下,将高校廉洁教育纳入社会廉政文化的总体部署中去。三、高校廉洁教育协调机制的保障1.廉洁氛围的营造当今的高校校园信息发达、人们思想活跃,主体意识普遍增强,与社会交流途径的增多,教育的效果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有合适的内外部环境来保证。在校园的学习工作中,努力倡导高雅文化,做到寓教于乐,让师生处处感受到廉洁氛围的熏陶,使他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廉洁教育,并实现自我教育。邀请学生家庭、职工家属配合学校开展廉洁文化的主题活动,让师生在学习工作之余的生活环境中得到舆论的支持。2.相关制度的保障制度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它的功能是引导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有序的活动。要将廉洁教育实施的认识,提高到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高度来认识。对于学校各级党委的实施廉洁教育的情况,可以按照党风廉政责任制的检查来加以督促。将实施情况与年终的部门党建考核、领导的责任制落实考核相结合。加强廉洁教育,要建章立制,制订廉洁教育的具体目标、长远规划和近期工作安排,要制定好重点领域、重点岗位保廉制度,如学校与二级单位签订“党风廉政责任书”,在基本建设中的“廉政合同”与施工合同相配套的双合同制;制定好创造和谐工作环境的管理制度,如校务公开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制定好对违纪师生的惩戒制度,如处分条例、办法。通过长期规范的制度约束和管理,使师生员工习惯成自然,努力营造公正、清正廉洁、健康向上的良好环境。3.赢得外部环境的支持高校廉洁教育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在学校组织动员的基础之上,要主动与上级和属地的检察院、纪委加强联系,借助司法机关、纪律检查机关的专业优势,进一步指导学校廉洁教育工作的开展。学校可以探索与司法机关共同开展廉洁教育的新模式,如建立共建基地,邀请有关专家在学校开展廉洁教育讲座、组织师生主动参与有关社会活动、开展廉洁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主动将校园的廉洁教育纳入社会整体廉政建设的体系中。□

中华优秀传统与廉政文化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传统美德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今天,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资源。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青少年身上,寄托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i] 建设廉政,要有制度上的保证,同时也要有文化上保证,讲廉政必须讲廉政文化。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弥足珍贵的思想宝库,可以为中国廉政文化提供充分的思想资源支持。本文要讨论的是如何吸取中国传统精华推动中国廉政文化的建设,并认为中国优秀传统中有关“立志”、“畏”、“知耻”的论述,对当下廉政文化建设具有直接的关系。一、志在“立志”树立廉政之风,应该提倡“立志”,志即“意志”。我们不主张唯意志论,也不主张精神决定主义,然而人的行动总被意志决定。意志不会凭空产生,意志一旦树立,就会变成行动的方向与动力。意志有高远、平庸之分。有高远的意志,就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远离腐败与堕落的陷阱。意志,也是一种“关心”将什么放在心中,耿耿以怀,成为意志高洁低庸的分界。毛泽东说:“我回忆起有一次在一位青年的家里,这位青年谈起要买肉的事,他在我面前把我的仆人叫来,同仆人讨论了半天买肉的事,才叫他去买了一小片肉。我心里非常不安,以后就不再和这位青年见面了。我和我的朋友们,只高兴谈论大事情——中国人类的本性和人类社会、世界、宇宙。” [ii] 在毛泽东看来,关心“人类的本性和人类社会、世界、宇宙”,这样的人,意志高远,可与共大事,仅关心个人的物质生活,将其放在生活追求的第一位置,这样的人连做朋友的资格都没有。不能说,毛泽东没有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自小读孔夫子的书,崇拜过曾国藩。他相信过一种理论,即“意志本源论”,意志与精神之间是对立同一的关系,一方面物质决定精神,一方面精神一旦决定,又反过来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影响着生活、工作与行动,成为力量之泉。离开意志,人成为软骨动物,失去方向与动力。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这是孔子对他学生曾参说的一番话。一个读书人,应该将遵行发扬道义作为志向与目标,如果不是这样,总以穿不上时髦光鲜的衣服,吃不到山珍海味而觉得羞耻,这个人就不值得与他讨论问题,大概作朋友的资格也都没有。将孔子的话与毛泽东的回忆联系思考,是不是可以说:毛泽东在立志这个问题上确实受过孔子的影响呢?《郭沫若传记》有以下一段记载:一九四六年“皖南事变”中被非法逮捕的叶挺出狱,前后关押达五年零两个月。当天晚上,沫若去红岩村看望叶挺,两人热烈拥抱,淌着热泪纵声欢笑。叶挺第一句话就说:“沫若,记得,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这是叶挺最喜欢的两句话,当他初任新四军军长的时候,郭沫若与他同住在汉口太和街,曾应他的索求,把这两句话写成一幅中堂。“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这句话正出自孔子的《论语》。立志,需要“明志”。儒家之志乃“内圣外王”。中国自古以来没有自己的主体宗教,然而儒家思想却有类似宗教的意义。内圣,就是加强自我修养、树立理想境界、磨砺坚强意志;外王,即是服务社会,管理国家、平治社会。[iii]中国传统文化有“修齐治平” 的说法,即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国家公务员,不是圣人,总当洁身自好,服务国家。“法乎其上,得乎其中”,志向立得高远,受腐败诱惑的力度才有可能加强。即便没有“圣人”之志,起码的君子之道还要遵循。“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今天的情况是,不是等到“穷”了以后才独善其身,而是在“达”的时候既不“兼善天下”,也不“独善其身”。有道说:“晚景从良,一世之烟花无碍;白头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一生即便有诸多不是,晚年改错,总归可取;有人到了老年失去应有的操守,半世辛劳付之东流。[iv]传统告诉我们,保护晚节,是基本的立志,节志晚全,是“底线”的要求。怎样才能做到立志呢?中国古代格言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所谓淡泊,就是清简素朴,少一点私欲。这样,谋私的心不再像火焰一样燃烧,浪花一样翻滚,酒醉一样躁热,而像镜子被擦拭干净,像池水被沉淀透明,这时候高远纯洁的志向也就自然浮现,主宰原本飘荡无主的心。方志敏在《清贫》一文中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今天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干事业更需要耐得住清贫。方志敏的一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的最好注脚。历史告诉我们,无欲则刚,胡长清、成克杰作为典型的腐败分子为的是贪得无厌,骄奢淫侈。他们以权力为工具,追求享乐、谋取私利,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以至国家财产严重损失。与胡长清“情如手足”的“大款”周雪华在交代他们的犯罪“心路”时说:“我是一个钓者,把有副省长之尊的胡长清钓住了。但有时又想,我也是一条贪吃的鱼,这不正是因为他的权力,钓走了我的金钱吗?”[v][4]这段话值得我们反复吟味深思。王阳明是将孔子思想作发扬光大的中国明代思想家,留给后人一本重要著作《传习录》。王阳明一生主张“良知、致良知、知行合一”。他说,人都有良知,这种良知与生俱来,愈是到了后来,被私欲蒙蔽,人心也就一天天坏下去。他主张在生活中,对后天所染的心灵垃圾作不断的清除,通过知行合一的工夫至于“致良知”的境界——良知的恢复与重光。“至良知”是崇高的心境,高远的志向,同时也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立志的思想里程。王阳明说:立志就要“收放心”。一个人总要清心寡欲,持志不动,这是人心向上的最好状态。然而很多时候,人心是浮荡与浮躁的,受声色犬马的诱惑,东追西逐,不知所至。人心不再是美好的“良知”,而变成发狂的“牲口”,放逐于名疆利场。所以,王阳明说:鸡鸭放出去了还要收回来,更何况是自己的心!王阳明的思想对今天还是有用,因为我们的一部分官员的良知真的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就像放出去的鸡鸭牛羊,收回来难,也不想收回来。《论语·学而》载:“吾曰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说一个人要养成“吾曰三省吾身”的习惯,日日反思行为,检点作风,及时发现不足与错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总之,在立志这个问题上要讨论的问题很多。什么是志?怎样立志?要回答这些问题,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是一个可贵的资源宝库。这个宝库不用,那就是“资源浪费”了。二、畏的哲学行廉政,拒腐败,心中应该有个“畏”字。下面我们来说“畏”的哲学。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反复提到的一个问题。我们本来受到的教育是“天不怕,地不怕”、“无所畏惧”、“人有多胆地有多少产”。总的说来是无畏。然而,我们生活在这个世上真可以“无所畏惧”吗?也不是。从宗教学的意义上说,世界上有三个宗教区,这就是基督教区、佛教区与伊斯兰教区。立一个宗教,就是立一个可以值得畏惧的东西,叫你去怕,用这个来维系社会与人心的秩序。因此,西方人怕上帝,怕死了以后入地狱。信佛教的人就怕如来佛,怕一个生死报应。伊斯兰教不像其他两个教有偶像崇拜,庙宇中不设偶像,就是告诉你安拉无处不在,有个看不到的眼睛,看不到的手在主宰你的命运,让你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怕字。共产党人不信神,革命时代讲“无法无天”,说的是大无畏的精神。这是当时历史条件所规定的。然而,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当我们的党已经成为一个执政党的时候,就要在心中立个怕字,有个“天”字,这个天不是神,不是佛,不是安拉,是“民”!陈毅有一首诗,大家都知道。这首诗有以下的句子:“手莫伸,汝言惧捉手不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汝言惧捉手不伸,人民咫尺手自缩。”其实这里就说到了一个怕字,一个畏字。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不敢伸手,怕的是“党与人民在监督”,怕的是“万目睽睽难逃脱”。邓小平在《共产党员要接受监督》一文中说过: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也不好,做事要有所畏,有所怕,不能无所顾忌。小平的话是很有深刻的含义的,其中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这就是共产党一方面要不怕,一方面要有一个怕字放在心头。说不怕是因为我们正处在改革的时代,许多事情我们是头一回遇到,这就需要无所畏惧的精神,大胆实践,勇往直前。说一个怕字,是自我修养而言,凡是遇到个人利益得失的时候,就要三思而行、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时刻记住,一失足将酿成千古之恨。根本的区别还是为公还是为私。为一个公字,要敢字在前,为一个私字要慎字当头。有了这样的自觉,就可以建立起来廉洁的党风,就使我们的干部走在河边不湿鞋。孔子曰:“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矩,在今天来说,就是党纪国法,就是规范我们行动的规矩。有了这个规矩,对其有敬畏之心,时刻想到“不越矩”,得到的将是更大的精神自由。[vi]畏是一个哲学,这哲学是中国传统提示我们的。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在此三畏之中,孔子强调的是畏天命。他在很多地方说到天命。他说:“五十知天命”(《论语》:《为政》)。他将命与“天”联系起来,而强调天的可畏可敬:“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天生德于予,桓其如予何?”(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是“天”是宇宙人间的绝对主宰,是人间伦理的终极根据。天将给予一切,也可以收取一切。天可以认可一切,也可否定一切。如果在人间之上还有一个客观意志的存在,那么这个绝对意志就是“天”,具体说来是“天意”,是“天命”,是不为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上苍意志。“畏天命”,等于宗教信仰,中国古代没有宗教的形态,而有宗教哲学。“一句非常简单的话,越说越使人不懂,就是哲学。”这虽是笑话,也蛮有道理,由此可见哲学之难懂。中国的乡下人往往是大哲学家,很懂得哲学,因为他相信命。至于命又是什么?他不知道,反正事好事坏,都认为是命,这就是哲学,他的思想有一个中心。天命也是这样,这“畏天命”三个字,包括了一切宗教信仰,信上帝、主宰、佛。这些都是“畏天命”。一个人有所怕才有所成,一个人到了无所怕,不会成功的。上面这些话是台湾一个学者叫南怀瑾说的。有的说得不对,有的说得还有道理。其实我们不妨将天命理解为“规律”,自然的规律,社会的规律;理解为民意,人民的呼声、人民的意志、舆论与心愿;可以理解为全球化的世界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势,即所谓的“历史潮流滚滚向前,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里,人民最重要。天命是人民的意愿与“命令”。一个人在做腐败的事情的时候就要有所畏惧,因为他已经在违背规律,违背人心,违背潮流。个人是这样,政党也是这样,没有一怕字在心里放着,就会出大问题。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这个放,就是放任,就是无所顾忌。当一个人拿着人民给的权利,肆无忌惮地去做营私的买卖,必然召来人民的怨恨。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云:“只见火光烧润屋,不闻波浪覆虚舟。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一时来看,贪污腐败可以得到满足贪鄙的心理,然而等着他的是火光烧屋、波涛覆舟,引来灭顶之灾。古代有君权神授的说法,实际上现在是“政权民授”。我们手里有了权,这权是谁给的?是人民给的。民如水,执政者驾着一条船,心里哪一天,没有了人民的“天”,水随时都有“覆舟”的可能,这怕不怕呢?想通了这些,我们的干部就保得住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抗得住各种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vii]孔子又说到“畏大人”,这个大人并不是一定指官做得大。对父母、长辈、有道德学问的人有所怕,因为他们的人生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去吸取与参考。第三“畏圣人之言”,这是叫我们去读书,因为许多总结历史经验的好书都是“圣人”,也就是历史上的有知识有道德的人写的,从书本上学习,并抱着敬畏之心,按照所说的去实践。有了这个三畏,孔子告诉我们还要有“三戒”。孔子说过:“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这就是说: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应该有三件事情时刻警惕和戒备:年轻人身心尚未完全成熟,不能贪图女色;壮年体魄强壮,精力旺盛,不能一味地去争胜夺强;老年疲惫衰弱,不可以贪得无厌。问题就出在到了老年的时候往往特别的贪财。这就是说愈是到了晚年,快到退休年龄的时候,也是最危险的时候,这时候就要特别做到如履薄冰,将一个畏字,一个戒字放在心上。许多贪官落马,走上不归之路,就是心中少一个畏字。至少是这个畏字没有对他产生最大的威慑力量。以下是关于成克杰走向死路的一个心理记录:“在成克杰的大力支持下,有一块地最终以低价改批给银兴公司。不久后的一天,当周坤将一提包钱递到成克杰手里时,打开拉链后成克杰着实吓了一跳。他本能地把钱推了回去”,“那一晚,满屋都是钞票的墨香,成克杰和李平头枕着钱,脚踏着钱,身子压着钱,通晚睡在钱床上真可谓过足了‘钱瘾’,而钱带来的不都是快乐,据李平后来交待:‘那晚一上床就有种恐惧感’”。然而无论是成克杰的“吓一跳”与他的情妇的“有种恐惧感”,都没有让他们在的道路上站住脚。对他们来说只是出现片刻的犹豫金钱的诱惑力还是把他们带到了死亡的深渊。[viii]从一个畏字引出一个戒字还引出“慎独”的概念。《礼记·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道义如同人们的性命是不可有一刻离开的。假如这“道义”是可以离开的,那也就不成其为道义了。所以君子找到自己信仰的真理,会将它如生命一样珍视,每时每刻把它作为生活的指南,行动的准则,时时生怕违背了它,怀着戒慎与恐惧心情。这里又要知道“不睹”与“不闻”是什么意思。这是说道义、真理作为一个意识思想有的时候看不到与听不到,处在“隐”与“微”的状态。然而就是这样,君子对道义与真理要格外留意,不可以有丝毫的麻痹。用今天的话来说,人常处在两种状态之下。一种状态是有人监督与提醒,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什么不应该做。这个时候保持头脑清醒容易做到。然而也有这样的时候,你是一人独处,离开了受监督与提醒的环境,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呢?道义与真理不彰不显,处于“隐微”的状态,那就全靠你自己了,这就是慎独。[ix][8]三、知耻与道德建设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和他的一个亲属谈话时说过:"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会是这样。杀张子善、刘青山时,我讲过,杀了他们就是救了二百个,二千个,二万个啊。我们共产党不是明朝的崇祯,我们决不会腐败到那种程度。谁要是搞腐败那一套,我毛泽东就割谁的脑袋,我毛泽东若是腐败,人民就割我毛泽东的脑袋"。重温毛泽东的这句话,使我们明确廉政文化建设与知耻文化的建立有很大的关系。美国有学者出了一本论述日本文化的书,书名叫《菊花与刀》。书中她定义西方文化是罪的文化,而日本文化是“耻”的文化。西方人那里对罪有特别的敏感性,基督教文化教育他们,人天生有罪的,这就是原罪。此后的人生中又添加了新的罪。罪的积累将把人带入地狱。然而在日本文化中,对耻的畏惧却远远超过对罪的恐惧。耻辱作为一种精神紧张,严厉地约束着日本人一生的思考与行动。笔者在日本留学生活时也注意到,当一个日本人犯下罪行,他承重难当的不是罪恶引起的内责,而是罪行带来的耻辱。可以看到,一个政府官吏发生重大错失,耻辱会让他走上自杀道路。警视厅将一个贪污犯押上刑车,都要在他的头上蒙上黑套,并一定将他的领带卸去,原因也是为防止他自杀免辱。死是令人可怕的,而羞耻可足以让人去死,可见耻给人带来的压力有多重,所产生的精神威慑力有多大。这又使启发,规范一个社会秩序的有两个东西,其一是刑法,其二是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规范。耻是文化,不是刑律,但已经成为精神意义上的刑律。其与法律刑制一起担当着社会秩序的管理工作。其所起到的社会约束作用,有时甚至超过刑律与法制。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说,前者是物质法制,后者是精神法制。前者是表层法制,后者是深层法制。耻的文化与东方传统中的伦理理念,就是这样的精神法制与深层法制。前面举的多是日本的例子,其实关于耻的文化,是从中国传播到日本的。关于耻的文化中国古代典籍中比比皆是。《论语》说:“行己有耻”。孔子这里说的是作为一个人都要有自尊、自爱之心,不要做出令自己感到羞耻的事情。丧失了耻辱心,一个人就到了药石难救的地步。他还说:“知耻近乎勇”,是说知道什么是耻辱,这样的精神自觉会给人带来勇气。胜己者,胜人。人最大的勇气是战胜自己的勇气,而这样的勇气孔子说是“知耻”的结果。人生道路上有许多陷阱,人们的性格上有许多弱点。中国佛教说:人身上都缠着三条毒蛇,这就是好女色——痴、想权位——嗔、爱金钱——贪。许多人被这三条毒蛇缠死的。怎样才能从三条毒蛇的缠绕中解救出来呢?没有其他方法,就是需要自己解救自己的勇气,而这勇气是从“知耻”的道理中来的。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又说:“羞耻之心,义之端也”。欧阳修也讲过,“廉耻,是立(做)人之大节”。这也就是说,自我修养,应该从知耻开始,一旦有了羞耻之心,社会上的道德建设也就开了一个头。做人有小节大节之分,知道什么的羞耻是做人的“大节”,万不可轻视。康有为则讲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这也是说纠正上的风俗,要从之耻做起,让社会上每一个人都知道世界上原来还有一个羞耻之心,社会就会有希望,许多新事物、新风尚的推行就会变得容易得多。现在贪官犯赃,怕的是刑法,就是不怕羞耻两字。法网恢恢总有漏洞,道德自省无处不在。只是依靠刑法而不教育干部明德知耻,就不可能从思想根子上铲除腐败。“教人,使人必先知耻;无耻,则无所不为。既知耻,又须养护其知耻之心,督责之使有所畏,荣耀之使有所慕。督责荣耀,皆非所以为教也。”这又告诉我们,必须在社会上培养知耻明德的风气,重在教育与“督责”。要让民众,首先是干部懂到什么是可耻,什么是光荣。要像做启蒙工作一样地去做知耻的教育工作。耻字从耳,“耻”字的原义是对可恶不伦之事的舆论鞭打与精神谴责,是骂声不绝的斥责。社会舆论正在谴责腐败,力度还要加大,要让腐败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一切与此有悖的思想论点都要扫除干净,诸如“市场经济必然产生腐败”、“腐败搞活经济”等谬论都会使腐败分子对自己的作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让这样的歪理盛行其道,根治腐败将只能是一个乌托邦理想。以上我们重点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个重要的思想,即“立志”、“畏”与“知耻”。不是说中国传统文化优秀部分仅此而已,其如大海,选择以上几点开展讨论,仅是瀚海拾贝。也不是说中国文化传统对廉政文化建设起支持作用的只有以上诸思想,只是作者认为这三个思想与廉政文化建设具有比较直接的关系,以此举一反三,直至对中国优秀传统取得深切体认。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将其作为封建余孽,批判有余,承传不够。我们要做的是披金淘沙,更新再造,使其中优秀成分复兴光大,成为社会主义文明大厦的有益资材。假如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这样的新认识,假如我们真觉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果真对廉政文化建设有所助益,那么相信中国廉政文化乃至中国新世纪新文化建设将开拓出一个新的局面

找一些历史事件嘛,一件事差不多就可以扯出300字的……比如说,什么刘邦啊韩愈啊,这些之类的~

有关修身的议论文题目

孟德斯鸠说:“一个人的成功,不仅需要学校和家庭,更需要社会的关怀。”话正是说明了一个道理:内方外圆,方显修身之道。以前说人,从两方面看,一是内心,二是外貌,但这并非这里的内方外圆。所谓“内方”指在父母、教师下奠定的人生资本;“外圆”则指的是在社会教育下健康的人格。 在我看来:人的道德修养的提升即人品高尚的体现就在于“内方外圆”,两者缺一不可。若内过于方,则会致呆滞,不懂变通;若外过于圆,则会致滑腻,让人生厌。内方外圆,如同日月星辉,有日无月过于猛烈,让人难忍;有月无日又过于寂寥,让人落寞。只有通过内方外圆,人才能真正的剖析自己,从而达到一个高度去审视自己,从而对自己的查漏补缺,真正的修养,养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古代,内方外圆表现为文武。钟子期琴艺了得,关羽武艺高强让人心生敬意,可又总觉的在冥冥之中少了点什么。是什么呢?当我接触到李白的“拔剑四顾心茫然”时,我明白了,那是一种两面的缺乏,只有李白才把实质发挥到了极致。而如今提倡的“内方外圆”,则是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体。所以这是人最基础的追求,我们应该向往“内方外圆”去学习做一个大写的人。 社会,金钱,利益,这些词连在一起给人一种不寒而栗之感。因为社会教育与父母,老师教育又相悖之地,于是有人只注重在内在深层次。可一个事物有反面,必有其正面。要想修身养性我们就应学会趋利避害。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将吸收外部,纳为己用,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力量对比悬殊情况下仍打赢了日本。2001年,中国加入WTO,在他人猜测眼光中获得长足发展。种种实力告诉我们,我们只有化不利为有利,创造自我条件,才能站稳脚跟。如果不利导致了失败,只要仍有一口气在,我们也要爬起来,因为我们有了经验,又向成功跨进了一步,说不定下一步就是梦寐以求的成功。 内方外圆,方显修身之道,它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就像“一国两制”,“改革开放”等政策的实施,大胆但是实效性很大。知识与行动是2个指标,只有2者达标的人才有实现人生价值的资本,才能无愧的“仰天大笑出门去,”高啸着“我辈岂是蓬蒿人”。 内方外圆,如同筷子,具备两者才具有实用性,如同鸳鸯,具备两者才具有艺术美。“内方”与“外圆”本身就是一对双胞胎,随着人的降临而出现,你要做个好家长,就需要父母,老师,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将他们养大,并且你的人生价值完全由你对它们的关心程度而定。

修身“小学生,讲文明,仪表大方修养好;懂礼仪,要热情,以礼相待才是好……”这段朗朗上口的童谣一直围绕着我们的身边。现在是倡导文明、和谐的社会,有许多人都知道要讲文明,树新风,却往往仍然欠缺一些不注重文明的人,例如:随地吐痰等。身为少先队员的我,在校园内我要求自己无时无刻都讲要文明、懂礼貌。记得有一次,我回校帮助老师批改整个年级的试卷,走到办公室的时候,老师案头上的一叠试卷正等着我呢。我心里想:批改一个班的试卷就已经很麻烦了,现在还要改整个年级的试卷,那我岂不是压力很大吗?心里不由得打起退堂鼓来,但转念一想,不能被困难阻挡。我接过这一大叠试卷后,身负“神圣”般任务的我快速走回班级。忽然,有一个捧着一大堆作业本的小女孩从我身边走过,我回头看了看她,心里想:那么小的身子,怎么能捧得起那么厚的一大堆作业本呢?真厉害!当我继续前行的时候,只听见“啪”的几声,那个小女孩手上的作业本掉到满地都是,我回头看了一眼,见到这个情景,便毫不犹豫地放下手中要批改的试卷,跑过去帮小女孩捡起地上的作业本。我边捡边说:“下次小心点,要是拿不过来的就分两批,我帮你拿到办公室去吧。”她看着我,脸上露出了两个甜甜的酒窝。除了在校园内,在社会上我们也要做一位文明的小公民。还记得那一次放学,我背着沉重的书包等候公共汽车,几分钟后,我要坐的公共汽车缓缓靠站,上车后,我往车内放眼扫了一遍,发现还有一个座位,太好了!我兴致勃勃地坐下。放下书包后,肩膀一下子得到了解放,“哎呦,真舒服!”我拍着肩膀说道。舒服的时刻很快到了下一站,一位上了年纪的老爷爷带着刚放学的孙女上了这辆满座的公共汽车,但是,车上的乘客故意装作视而不见,每个人都面面相觑,似乎在说“你去让座吧,我可不去”,我见了后,无奈的摇了摇头,背起了沉重的书包,走到老爷爷的身边,对他说:“老爷爷,你们坐那儿吧。”老爷爷看了看我,说:“小姑娘,还是你坐吧。”我摇了摇头,扶着老爷爷的手,对他说:“不,老师常教我们要尊老爱幼,在公共汽车上要主动让座,走,我扶您过去吧。”我小心翼翼地扶老爷爷到座位上,他对我投来了感谢的目光,顿时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书包也不再沉重。

“自古重贤豪,诗书教尔曹,人生皆有事,修已最为高。”最近在学习中,我知道了君子应该做的最基本的事。我想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更需要这种基础吧!周恩来,我国老一辈政治家,他从少年时就严格要求自己,规定自己做到五不虚度:读书不虚度,学业不虚度,习师不虚度,交友不虚度,光阴不虚度。就因为他以自我修养为基础,才铸造出自己的伟大业绩,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做到周总理的五不虚度,学习他那伟大的精神?说实话,也许世界上只有40%的人才能做到,这是因为这40%的人尽力了,他们全身心地去做好这件事情,争取做到最完美。在上数学课的时候,老师曾给我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十分普通的英语老师,在花园学校就业。他出身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可是因为自己好学,素质高,在40岁时考上北京大学研究生。可这位老师还是喜欢学习,尤其喜欢读书,喜欢沉浸在读书的乐趣中,现已经成为北京大学的教授。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小老师转变成一个名声在外的大学教授,这种变化实在让人吃惊。也许我们羡慕他的社会地位,也许我们羡慕他这种追求到底、坚持不懈的精神,但我们更要清楚:他是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位老师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成就,是因为他是一位“君子”,拥有君子所应该拥有的品质。“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对于我们这些青少年来说,做一个君子,也许是一个自我挑战。比如,我们明知道垃圾食品不能吃,可偏偏要吃;明知道不能玩游戏,可偏要玩;明知道要好好学习,可就是不虚心认真。这些不良行为已成为我们成长的病虫,我们一定要消灭它们,真正做一个十全十美的中学生,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让我们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件事,与其做不好,受到责骂,还不如认真做好,受到夸奖。同样是做,为什么不试着去做好呢?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每个人都努力去做一名君子,做一名优秀学生,对自己怎能没有好处呢?对社会来说又将是一个多么大的进步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成为王者的四大步。然而,一个修身便是千难万难了。小时候,老师、父母教我们,要我们做诚实守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的好孩子。我们本着单纯的心将这些话奉若圣谕,不敢违背。那时,我们的的确确是好孩子。因为,我们还不懂什么叫现实。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认识并认清了社会。老师教我们要见义勇为,而社会告诉我们那是要付出流血的代价;老师教我们要勇于承认错误,而社会对我们说,说谎可以逃避惩罚!我们很迷茫,真理与现实,我们该如何取舍?于是,我们彷徨,彷徨,却变成了荒唐。从原来品德良好的学生变得不那么好了,我们很少有到违法乱纪的程度。但我们放荡,我们猖狂,一切随心所欲,是那样不羁。忠、孝、礼、仁、诚、信都被迷茫的风吹的离我们越来越远,这不是枉堪十载读圣贤吗?是的,在刚刚与社会接轨的高中,我们很需要修身。修身,是一本厚厚的辞典,有可能,我们花一辈子,也翻不远它。它智慧,它高雅,它脱俗,但是它很矛盾。因为它是伴随着人与己的利益冲突、喜好品德的抗衡。人总是有各种喜好,有时难免喜好会有些“出格”,或者说我们的某些习惯与美德相对,这时,我们便难以取舍,到底是取德,还是取“乐”呢?两者难道就不可兼得?诚然,“乐”与德是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品德高尚的人,无法随心所欲,得其之乐,通常都是古己为人,禁了一切私利之欲。而那些逍遥快乐的人,有可能会留下不好的名声。得乐而失德。,也只是一时快乐,当背着恶名遭人唾弃时,乐从何来?所以,最终还是要德的。而德从何来?德从修身。那怎么修身呢?对,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社会虽然现实,虽然黑暗,虽然龌龊,但没有人会否定德的真善美,有德的人,在任何地方都会赢得别人的尊重。有才有德是极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纵使我们无力成才,却修了一身美德,在今后,我们也能成功,也能扬名利万!高中三年,我们不能浑浑噩噩的过,我们如果不适合学习,我们可以修德。一种美德,一种成功,多一种美德,多一份收获。让我们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致力修身,站在美德的高峰上伫足远望吧!

有关人身安全的论文题目

红灯短暂而生命长久(小学生交通安全知识演讲稿)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平湖已变得越来越美丽,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的景象随处可见。然而由于有些人交通 安全意识的淡薄,在车水马龙的马路上演了一幕幕不可挽回的悲剧。当你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消失于车轮之下,当你发现一阵阵欢声笑语湮没在尖锐的汽笛声中,当你面对那些触目惊心的场景时,能不感到痛心疾首吗?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依然是各种事故领域的“头号杀手”。 而导致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欠缺安全防卫知识,自我保护能力差,因此对少年儿童进行安全教育的形势相当紧迫。有专家指出,通过安全教育,提高我们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80%的意外伤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为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1996年2月,国家教委、公安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出通知,把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建立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制度,敦促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 红灯短暂而生命长久,为了更好地宣传交通安全法规,增强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教育部将今年3月28日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主题定为“增强交通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为了更好地宣传交通安全知识,更好地珍视我们生命,在此,学校向全体师生发出倡议: 1、我们要认真学习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规,遵守交通规则,加强安全意识,树立交通安全文明公德; 2、当我们徒步行走于人来车往的马路时,请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在马路上嬉戏打闹; 3、当我们时马路时,多一份谦让与耐心,不闯红灯,走人行横道,绝不能为贪一时之快,横穿马路; 4、严禁12周岁以下的学生骑自行车。放学回家一定要排好路队。 记得有一个故事。几个学者与一个老者同船共渡。学者们问老者是否懂得什么是哲学,老者连连摇头。学者们纷纷叹息:那你已经失去了一半的生命。这时一个巨浪打来,小船被掀翻了,老者问:“你们会不会游泳啊?”学者们异口同声地说不会。老者叹口气说:“那你们就失去了全部的生命。” 虽然这只是一个故事,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却耐人寻味。灾难的发生对每个人来说,不分贫富贵贱,不论性别年龄。孩子、学子、工人、知识分子,人民公仆……无论咿呀学语,还是学富五车,无论幼小纤弱,还是身强力壮,如果缺少应有的警惕,不懂起码的安全常识,那么,危险一旦降临,本可能逃离的厄运,却都会在意料之外、客观之中发生了。 遵章守纪,就是尊重生命,尊重自我。当我们能做到这一切的时候,我们的社会便向文明的彼岸又靠近了一步。重视交通安全,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呵护这文明之花,让我们远离伤痛,珍爱彼此的生命吧。 今天是第十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我们希望这个日子能够再次唤醒同学们对交通安全的重视。大地苏醒,春风又绿。我们要把平安的种子撒播进自己的心田。当它发芽开花、长成参天大树,我们必将收获更多的祥和、幸福和安宁。

绝壁是信院的。把孩子们都逼成什么了。

要是我就给100,你也太扣了,谁没事会帮你写2000字的论文啊!

防范各种人身伤害论文如下:所谓人身安全是指个人的生命、健康、行动等没有危险,不受到威胁。它是人们赖以生存与活动的首要条件。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说人身安全是安全之本。人身安全历来受到高度的重视,常言说得好,“安全第一”就是这个意思。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大学生的生活空间也随之扩展,交流领域也在不断地拓宽。大学生不仅要在校园内学习、生活,而且还走出校园参加众多的社会活动,危及人安全的危险因素也随之不断增多。诸如交通的无序、社会治安的恶化、市场上变质的食品、水电隐患等等,都时刻危及着人们的人身安全,同样也给大学生的安全带来威胁。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不幸,给家庭造成痛苦,给社会造成负担。因此,通过进行人身安全教育,帮助同学们了解、搞好人身安全的基本常识,掌握处理各种应急情况的技能,提高自身的防御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盗窃,是指一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国家集体或他人财物的行为。在高校发生的各类案件中,盗窃案高达90%以上。对于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做好以下几点:1、贵重物品要放置带锁的抽屉、橱柜等安全保险的地方,不用时应予以寄存。2、平时要养成随手锁门关窗的习惯,晚上睡觉不要将贵重物品和衣物放于窗前、窗台。3、存折信用卡要加密,平时卡内不要存钱太多,不要与证件共放,丢失后要立即挂失。4、遵守宿舍管理规定,不留宿外来人员。5、保管好钥匙,不轻易借人。6、在公共场所,保管好随身携带的挎包、衣物。7、发现可疑人员时要提高警惕,加以询问,必要时拨“110”电话报警。一旦发生盗窃案件,同学们应立即报告学校保卫部门,注意保护现场,并积极配合学校保卫部门做好案件调查工作。,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提防和惩治分子,除需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和法治以外,更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身的谨慎防范和努力,认清分子的惯用伎俩,以防止上当。高校作案的主要手段有:收集资料,行家长;中断通讯,谎称行;求助为名,取信任;套取密码,偷梁换柱;假冒身份,借钱行;冒充学生,推销。大学生要做好对校园的预防就必须提高防范意识,不要轻信陌生人,学会自我保护;交友要谨慎,避免以感情代替理智;同学之间要相互沟通,相互帮助;服从校园管理,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大学校园易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与社会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使校园内人流量、车流量急剧增加。许多高校教师拥有私家轿车已不算希奇,摩托车更是普遍,学生骑自行车的很多,开汽车上学也已不再是新闻了。校园道路建设、校园交通管理滞后于高校的发展,一般校园道路都比较狭窄,交叉路口没有信号灯管制,也没有专职交通管理人员管理;校园内人员居住集中,上、下课时容易形成人流高峰等等原因,致使高校的交通环境日益复杂,交通事故经常发生。

与文化身份相关的论文题目

中国古语言文化的研究。语言与文化的现代特色,这个怎么好定呢?要看具体要求

摘要:副词是一种半虚半实的词。它们能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否定作用等,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能独立用作句中的次要成分,这是它近似实词的一方面;但是它不能单独地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同时有不能用作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也不能用作宾语、定语,这是她同其他各类虚词性质相近的一方面。

《声音的意义》徐健顺 教授 百年以来,中国学界引进西方理论,研究、阐释、传承汉诗文,取得了很多新见解新成果,但是,也形成了一些不太正确的研究定势,比如,不重视声音的意义。因为西方理论是在印欧语系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印欧语系基本上是重音语言,有重音没声调,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有声调没重音。语言的巨大反差,造成了西方理论在解释汉诗文的声音意义方面苍白无力,所以中国学界近百年来形成了忽略、回避、放弃声音研究的习惯。实际上,汉诗文首先是声音的作品,离开了声音的阐释,对汉诗文的理解是很难准确、深入的。本文即在作者多年采录研究吟诵的基础上,希望对汉诗文的声音的意义,做一次初步的研究探索。一、汉诗文首先是声音的作品1931年2月20日,鲁迅悲愤于 “左联”五青年被害,在上海租界逃避追捕的夜里,写下了名文《为了忘却的记念》,其中有这样一段:在一个深夜里,我站在客栈的院子中,周围是堆着的破烂的什物;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凑成了这样的几句: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这首诗即是鲁迅的名作七律《无题》。第三联“觅小诗”,就是要作诗的意思。如果是寻觅一首前人的诗,那又何必“写”呢?所以,鲁迅是说,他因朋辈之死而愤怒,要作诗了。那么鲁迅是怎么作诗的呢?——“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他是先“吟”后“录”的!先在院子里徘徊、吟咏,创作、修改,等到感觉满意了,才去找纸笔记录下来。这就是“积习”!这不是鲁迅一个人的“积习”,而是自先秦以来,所有文人们的“积习”。 《红楼梦》里有一回写黛玉教香菱作诗,那一回的回目是:“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为什么呢?因为诗是吟成的。 黛玉道:“既如此,你只抄录前三首罢。赶你写完那三首,我也替你作出这首了。”说毕,低头一想,早已吟成一律,便写在纸条上,搓成个团子,掷在他跟前。(第十八回)宝玉笑道:“今日持螯赏桂,亦不可无诗。我已吟成,谁还敢作呢?”说着,便忙洗了手提笔写出。(第三十八回)谁知邢岫烟、李纹、薛宝琴三人都已吟成,各自写了出来。(第四十回) 很明显,“吟”就是“作”,“作”就是“吟”。诗吟成以后,才“提笔写出”。 写毕,向诸姊妹笑道:“我素乏捷才,且不长于吟咏,妹辈素所深知。今夜聊以塞责,不负斯景而已。”(第十八回)或竖词坛,或开吟社,虽因一时之偶兴,每成千古之佳谈。(第三十七回) 还记得咱们初结“海棠社”的时候,大家吟诗做东道,那时候何等热闹?(第八十一回) “吟诗”,是整个诗歌创作过程的代称。“海棠社”是创作诗歌的社团,不是诵读诗歌的社团,所以“吟诗”就是指创作诗歌,“吟社”就是创作诗歌的社团。这个涵义一直延续到现在,而且还有引申义,比如诗人也叫“吟家”,称呼别的诗人为“吟友”等等。类似的记载,在古代文献中俯拾即是。汉诗,基本上都是先吟后录的。以前有所谓“口占”,指随口吟出,不加修改。实际上,几乎所有的诗都是“口占”而不是“笔占”的。只不过很多诗还要修改,而修改也是吟的,所谓“新诗改罢自长吟”(杜甫诗句)啊。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本来就是一种声音。“登高而赋”、“赋诗言志”,诗歌本来就是声音的创作。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夫五色相宣,八音谐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永明体诗歌追求的就是声音之美。这种美并不是在纸面上看字和字应该怎么组合,而是用吟咏的声音尝试出来的,所以魏晋以降,吟咏之风大盛。 唐诗是吟出来的!李白:“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吟”与“作”互文。杜甫:“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是指自己作诗;“病减诗仍拙,吟多意有馀”,则说的更清楚。白居易:“我爱霓裳君合知,发于歌咏形于诗。君不见我歌云‘惊破霓裳羽衣曲’,又不见我诗云‘曲爱霓裳未拍时’。”此处明确说《长恨歌》是“歌咏” ,又说张籍作诗“日夜秉笔吟,心苦力亦勤。”。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方干:“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崔涂:“朝吟复暮吟,只此望知音。”杜荀鹤: “四海无寸土,一生惟苦吟。” “生应无辍日,死是不吟时。”许棠:“万事不关心,终朝但苦吟。”徐铉:“年少支离奈命何?悲秋怀旧苦吟多。”孟郊:“一生空吟诗,不觉成白头。”这些都是说用吟诵来创作。 至于诗既作成之后,又复吟咏,或吟咏前人诗作,在文献中更是俯拾即是。此处不多赘述了。总之诗是吟出来的,是声音的创作。汉文的创作,似乎“吟”的比重要小一些,但是也是声音优先的。《文心雕龙·神思》: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创作之前,先要构思。这个构思的过程,就是思动而形于吟咏的过程。又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谋篇要“寻声律而定墨”,声律在先。声律之寻也要靠吟咏。其“情采篇”又说: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 这里也很明确地说“文”是“吟咏”出来的。 汉诗文,基本上是先吟后录的!所以古代基本上见不到“写诗”这个词,古人一直说“作诗”。文也一样,不说“写文”,而说“作文”,直至今日。 如果还不相信,可以看看更早的文献: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尚书·帝典》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大序》这里都说的是诗歌的创作过程,诗就是心之声,从头到尾,就是从心志到吟咏的过程,都是声音的创作,哪里有文字的参与?所以说,汉诗文首先是声音的作品。在大多数情况下,创作完成的时候,还完全停留在口头上。文字只是用来记录下来而已。少数的时候,声音和文字是共同参与创作的,这就是边写边作的情况。这种情况,古代有些专门的词:援笔立成、一挥而就、文不加点等等,都是形容天才啊。只有天才才能做到上来就写,凡人岂能如此?凡人都是先吟咏,反复修改,满意之后,才付之笔墨的。还有个词叫“出口成章”,形容吟咏创作时速度很快。这么快的速度就可以“援笔立成”了,可见当声音和文字同时参与创作时,还是声音在前、文字在后的。所以自古以来,我们只有“作诗”、“作文”、“作歌”之称,并无“写诗”、“写文”、“写歌”的说法,因为诗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用声音“作”出来的。汉诗文的这种创作方式,决定了汉诗文的意义产生机制。今天,我们的创作已经变成了上来就写,涂涂改改,或者上来就敲键盘,删除回车。汉诗文创作不再是声音的创作,而纯粹是文字的创作,这恐怕是白话诗文在形式上最大的软肋。对于古代文学研究来说,把古诗文仅仅当成是文字的作品,恐怕也是在形式研究上最大的误区。

姓氏与文化。地名与地域文化 网络语言的兴起 影视作品语言 方言与文化仅供参考啊

廉洁修身论文题目

某位狱中的高官的一句话“油水越多的地方,往往越容易摔倒。且一旦摔倒之后,很难再翻身。”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颇为震惊。其实现实中每个人都有种种弱点,正如陈毅元帅曾经说的那样:“岂不爱权位,权位高高耸山岳。岂不爱粉黛,爱河饮尽犹饥渴。岂不爱推戴,颂歌盈耳神仙乐。”他不否认“权力、地位、美女、赞颂都有诱惑力,但他的结论是“若无人民岂能活”、“来自人民莫作恶”。像陈毅元帅一样的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党的这一生命底线的认识,这种抵挡诱惑、廉洁修身的品质是渗透在他们的灵魂中的。作为党和国家的接班人,作为振兴中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一代,我们大学生的廉洁修身就有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我们应该像老一辈革命先烈那样抵住“权力、地位、美女、赞颂”的诱惑,“日三省吾身”,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铭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千古名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要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来“修身”,并进而通过“修身”来“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就要求我们要潜心道德修养,恪守道德规范,将“修身”作为立身处世之根本。而廉洁正是这修身养性的重要一环,个人的行为廉与不廉,取决于道德素养的高低。有道德的人往往廉洁,不廉洁的人必不道德。我们作为国家未来高素质人才的后备力量,不能辜负多年来党和国家对我们的培养和教育。在大学中,我们既要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的本领,又要加强我们的道德修养,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同呼吸共奋斗。我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坚决摒弃个人主义人生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权力意志论的人生价值观;我们要不断提高道德自律意识,增强防腐拒变的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为马上步入社会,投身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浪潮中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因此,牢固树立敬廉崇洁的思想作风和行为习惯,是我们大学生报效国家、完善自我的必然要求。一方面,由于当前社会上的物质主义、实利主义的冲击,社会上的道德底线正在日益降低,社会上种种不良风气也正在日益侵蚀着大学生的肌体。另外,近年来党内的一些高级领导干部腐化堕落的案件被查处,一些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被曝光,再加上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社会上一些庸俗处世哲学的影响,也造成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上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廉洁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甚至道德人格分裂等问题。目前大学校园里的请客繁、花红酒绿烂、当选学生干部搞“贿选”、收受同学礼品后给予“关照”、考试作弊、论文作假等现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玷污了大学这块人生路上的最后一块净土。试想:如果在大学校园里就产生了这种不和谐、不健康的意识,那么当他们步入社会接触到实实在在的公共权力和利益时,后果又将怎样?另一方面,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就业压力、生存压力、贫富差距的压力、父母望子成龙的压力困扰着大学生,很多大学生刚步入社会,就想有所作为。但又恰恰由于急功心切,他们往往被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迅速同化,对一些丑恶腐败现象缺乏抵抗力和免疫力,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有时甚至还会不知不觉地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以上种种现象就恰恰说明了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廉洁教育还不到位。大学应该是社会的良心,应该成为道德的灯塔。我们要敢于同贪污受贿、权钱交易、纸醉金迷等一切丑恶腐败现象做斗争。并引以为戒,敬洁崇廉,树立正确的德财观,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修养,全面提高我们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过好权力关、美色关、亲情关打下坚实的道的德基础。医务工作者更是如此。医务工作者只有集技术与爱心于一身,才能更好地拯救生命,才能无愧于白衣战士的光荣称号。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是摆在我们医学生的重大课题。当我们穿上白大褂的时候,心里就应该装着公平和公正,应该始终重视廉洁修身,在平凡中见精神,从博学中知廉耻。作为新时代的医务工作者,我们要带头抵制„回扣‟„红包‟„大处方‟„滥检查‟等行业不正之风。 大学生不仅应该是高级的“知识人”、高级的“技能人”,更应该是比普通人水准更高的“道德人”,走一条益己、益民、益国的“廉洁人生路”。

中华优秀传统与廉政文化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传统美德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今天,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资源。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青少年身上,寄托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i] 建设廉政,要有制度上的保证,同时也要有文化上保证,讲廉政必须讲廉政文化。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弥足珍贵的思想宝库,可以为中国廉政文化提供充分的思想资源支持。本文要讨论的是如何吸取中国传统精华推动中国廉政文化的建设,并认为中国优秀传统中有关“立志”、“畏”、“知耻”的论述,对当下廉政文化建设具有直接的关系。一、志在“立志”树立廉政之风,应该提倡“立志”,志即“意志”。我们不主张唯意志论,也不主张精神决定主义,然而人的行动总被意志决定。意志不会凭空产生,意志一旦树立,就会变成行动的方向与动力。意志有高远、平庸之分。有高远的意志,就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远离腐败与堕落的陷阱。意志,也是一种“关心”将什么放在心中,耿耿以怀,成为意志高洁低庸的分界。毛泽东说:“我回忆起有一次在一位青年的家里,这位青年谈起要买肉的事,他在我面前把我的仆人叫来,同仆人讨论了半天买肉的事,才叫他去买了一小片肉。我心里非常不安,以后就不再和这位青年见面了。我和我的朋友们,只高兴谈论大事情——中国人类的本性和人类社会、世界、宇宙。” [ii] 在毛泽东看来,关心“人类的本性和人类社会、世界、宇宙”,这样的人,意志高远,可与共大事,仅关心个人的物质生活,将其放在生活追求的第一位置,这样的人连做朋友的资格都没有。不能说,毛泽东没有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自小读孔夫子的书,崇拜过曾国藩。他相信过一种理论,即“意志本源论”,意志与精神之间是对立同一的关系,一方面物质决定精神,一方面精神一旦决定,又反过来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影响着生活、工作与行动,成为力量之泉。离开意志,人成为软骨动物,失去方向与动力。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这是孔子对他学生曾参说的一番话。一个读书人,应该将遵行发扬道义作为志向与目标,如果不是这样,总以穿不上时髦光鲜的衣服,吃不到山珍海味而觉得羞耻,这个人就不值得与他讨论问题,大概作朋友的资格也都没有。将孔子的话与毛泽东的回忆联系思考,是不是可以说:毛泽东在立志这个问题上确实受过孔子的影响呢?《郭沫若传记》有以下一段记载:一九四六年“皖南事变”中被非法逮捕的叶挺出狱,前后关押达五年零两个月。当天晚上,沫若去红岩村看望叶挺,两人热烈拥抱,淌着热泪纵声欢笑。叶挺第一句话就说:“沫若,记得,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这是叶挺最喜欢的两句话,当他初任新四军军长的时候,郭沫若与他同住在汉口太和街,曾应他的索求,把这两句话写成一幅中堂。“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这句话正出自孔子的《论语》。立志,需要“明志”。儒家之志乃“内圣外王”。中国自古以来没有自己的主体宗教,然而儒家思想却有类似宗教的意义。内圣,就是加强自我修养、树立理想境界、磨砺坚强意志;外王,即是服务社会,管理国家、平治社会。[iii]中国传统文化有“修齐治平” 的说法,即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国家公务员,不是圣人,总当洁身自好,服务国家。“法乎其上,得乎其中”,志向立得高远,受腐败诱惑的力度才有可能加强。即便没有“圣人”之志,起码的君子之道还要遵循。“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今天的情况是,不是等到“穷”了以后才独善其身,而是在“达”的时候既不“兼善天下”,也不“独善其身”。有道说:“晚景从良,一世之烟花无碍;白头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一生即便有诸多不是,晚年改错,总归可取;有人到了老年失去应有的操守,半世辛劳付之东流。[iv]传统告诉我们,保护晚节,是基本的立志,节志晚全,是“底线”的要求。怎样才能做到立志呢?中国古代格言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所谓淡泊,就是清简素朴,少一点私欲。这样,谋私的心不再像火焰一样燃烧,浪花一样翻滚,酒醉一样躁热,而像镜子被擦拭干净,像池水被沉淀透明,这时候高远纯洁的志向也就自然浮现,主宰原本飘荡无主的心。方志敏在《清贫》一文中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今天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干事业更需要耐得住清贫。方志敏的一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的最好注脚。历史告诉我们,无欲则刚,胡长清、成克杰作为典型的腐败分子为的是贪得无厌,骄奢淫侈。他们以权力为工具,追求享乐、谋取私利,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以至国家财产严重损失。与胡长清“情如手足”的“大款”周雪华在交代他们的犯罪“心路”时说:“我是一个钓者,把有副省长之尊的胡长清钓住了。但有时又想,我也是一条贪吃的鱼,这不正是因为他的权力,钓走了我的金钱吗?”[v][4]这段话值得我们反复吟味深思。王阳明是将孔子思想作发扬光大的中国明代思想家,留给后人一本重要著作《传习录》。王阳明一生主张“良知、致良知、知行合一”。他说,人都有良知,这种良知与生俱来,愈是到了后来,被私欲蒙蔽,人心也就一天天坏下去。他主张在生活中,对后天所染的心灵垃圾作不断的清除,通过知行合一的工夫至于“致良知”的境界——良知的恢复与重光。“至良知”是崇高的心境,高远的志向,同时也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立志的思想里程。王阳明说:立志就要“收放心”。一个人总要清心寡欲,持志不动,这是人心向上的最好状态。然而很多时候,人心是浮荡与浮躁的,受声色犬马的诱惑,东追西逐,不知所至。人心不再是美好的“良知”,而变成发狂的“牲口”,放逐于名疆利场。所以,王阳明说:鸡鸭放出去了还要收回来,更何况是自己的心!王阳明的思想对今天还是有用,因为我们的一部分官员的良知真的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就像放出去的鸡鸭牛羊,收回来难,也不想收回来。《论语·学而》载:“吾曰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说一个人要养成“吾曰三省吾身”的习惯,日日反思行为,检点作风,及时发现不足与错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总之,在立志这个问题上要讨论的问题很多。什么是志?怎样立志?要回答这些问题,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是一个可贵的资源宝库。这个宝库不用,那就是“资源浪费”了。二、畏的哲学行廉政,拒腐败,心中应该有个“畏”字。下面我们来说“畏”的哲学。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反复提到的一个问题。我们本来受到的教育是“天不怕,地不怕”、“无所畏惧”、“人有多胆地有多少产”。总的说来是无畏。然而,我们生活在这个世上真可以“无所畏惧”吗?也不是。从宗教学的意义上说,世界上有三个宗教区,这就是基督教区、佛教区与伊斯兰教区。立一个宗教,就是立一个可以值得畏惧的东西,叫你去怕,用这个来维系社会与人心的秩序。因此,西方人怕上帝,怕死了以后入地狱。信佛教的人就怕如来佛,怕一个生死报应。伊斯兰教不像其他两个教有偶像崇拜,庙宇中不设偶像,就是告诉你安拉无处不在,有个看不到的眼睛,看不到的手在主宰你的命运,让你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怕字。共产党人不信神,革命时代讲“无法无天”,说的是大无畏的精神。这是当时历史条件所规定的。然而,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当我们的党已经成为一个执政党的时候,就要在心中立个怕字,有个“天”字,这个天不是神,不是佛,不是安拉,是“民”!陈毅有一首诗,大家都知道。这首诗有以下的句子:“手莫伸,汝言惧捉手不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汝言惧捉手不伸,人民咫尺手自缩。”其实这里就说到了一个怕字,一个畏字。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不敢伸手,怕的是“党与人民在监督”,怕的是“万目睽睽难逃脱”。邓小平在《共产党员要接受监督》一文中说过: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也不好,做事要有所畏,有所怕,不能无所顾忌。小平的话是很有深刻的含义的,其中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这就是共产党一方面要不怕,一方面要有一个怕字放在心头。说不怕是因为我们正处在改革的时代,许多事情我们是头一回遇到,这就需要无所畏惧的精神,大胆实践,勇往直前。说一个怕字,是自我修养而言,凡是遇到个人利益得失的时候,就要三思而行、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时刻记住,一失足将酿成千古之恨。根本的区别还是为公还是为私。为一个公字,要敢字在前,为一个私字要慎字当头。有了这样的自觉,就可以建立起来廉洁的党风,就使我们的干部走在河边不湿鞋。孔子曰:“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矩,在今天来说,就是党纪国法,就是规范我们行动的规矩。有了这个规矩,对其有敬畏之心,时刻想到“不越矩”,得到的将是更大的精神自由。[vi]畏是一个哲学,这哲学是中国传统提示我们的。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在此三畏之中,孔子强调的是畏天命。他在很多地方说到天命。他说:“五十知天命”(《论语》:《为政》)。他将命与“天”联系起来,而强调天的可畏可敬:“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天生德于予,桓其如予何?”(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是“天”是宇宙人间的绝对主宰,是人间伦理的终极根据。天将给予一切,也可以收取一切。天可以认可一切,也可否定一切。如果在人间之上还有一个客观意志的存在,那么这个绝对意志就是“天”,具体说来是“天意”,是“天命”,是不为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上苍意志。“畏天命”,等于宗教信仰,中国古代没有宗教的形态,而有宗教哲学。“一句非常简单的话,越说越使人不懂,就是哲学。”这虽是笑话,也蛮有道理,由此可见哲学之难懂。中国的乡下人往往是大哲学家,很懂得哲学,因为他相信命。至于命又是什么?他不知道,反正事好事坏,都认为是命,这就是哲学,他的思想有一个中心。天命也是这样,这“畏天命”三个字,包括了一切宗教信仰,信上帝、主宰、佛。这些都是“畏天命”。一个人有所怕才有所成,一个人到了无所怕,不会成功的。上面这些话是台湾一个学者叫南怀瑾说的。有的说得不对,有的说得还有道理。其实我们不妨将天命理解为“规律”,自然的规律,社会的规律;理解为民意,人民的呼声、人民的意志、舆论与心愿;可以理解为全球化的世界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势,即所谓的“历史潮流滚滚向前,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里,人民最重要。天命是人民的意愿与“命令”。一个人在做腐败的事情的时候就要有所畏惧,因为他已经在违背规律,违背人心,违背潮流。个人是这样,政党也是这样,没有一怕字在心里放着,就会出大问题。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这个放,就是放任,就是无所顾忌。当一个人拿着人民给的权利,肆无忌惮地去做营私的买卖,必然召来人民的怨恨。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云:“只见火光烧润屋,不闻波浪覆虚舟。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一时来看,贪污腐败可以得到满足贪鄙的心理,然而等着他的是火光烧屋、波涛覆舟,引来灭顶之灾。古代有君权神授的说法,实际上现在是“政权民授”。我们手里有了权,这权是谁给的?是人民给的。民如水,执政者驾着一条船,心里哪一天,没有了人民的“天”,水随时都有“覆舟”的可能,这怕不怕呢?想通了这些,我们的干部就保得住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抗得住各种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vii]孔子又说到“畏大人”,这个大人并不是一定指官做得大。对父母、长辈、有道德学问的人有所怕,因为他们的人生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去吸取与参考。第三“畏圣人之言”,这是叫我们去读书,因为许多总结历史经验的好书都是“圣人”,也就是历史上的有知识有道德的人写的,从书本上学习,并抱着敬畏之心,按照所说的去实践。有了这个三畏,孔子告诉我们还要有“三戒”。孔子说过:“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这就是说: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应该有三件事情时刻警惕和戒备:年轻人身心尚未完全成熟,不能贪图女色;壮年体魄强壮,精力旺盛,不能一味地去争胜夺强;老年疲惫衰弱,不可以贪得无厌。问题就出在到了老年的时候往往特别的贪财。这就是说愈是到了晚年,快到退休年龄的时候,也是最危险的时候,这时候就要特别做到如履薄冰,将一个畏字,一个戒字放在心上。许多贪官落马,走上不归之路,就是心中少一个畏字。至少是这个畏字没有对他产生最大的威慑力量。以下是关于成克杰走向死路的一个心理记录:“在成克杰的大力支持下,有一块地最终以低价改批给银兴公司。不久后的一天,当周坤将一提包钱递到成克杰手里时,打开拉链后成克杰着实吓了一跳。他本能地把钱推了回去”,“那一晚,满屋都是钞票的墨香,成克杰和李平头枕着钱,脚踏着钱,身子压着钱,通晚睡在钱床上真可谓过足了‘钱瘾’,而钱带来的不都是快乐,据李平后来交待:‘那晚一上床就有种恐惧感’”。然而无论是成克杰的“吓一跳”与他的情妇的“有种恐惧感”,都没有让他们在的道路上站住脚。对他们来说只是出现片刻的犹豫金钱的诱惑力还是把他们带到了死亡的深渊。[viii]从一个畏字引出一个戒字还引出“慎独”的概念。《礼记·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道义如同人们的性命是不可有一刻离开的。假如这“道义”是可以离开的,那也就不成其为道义了。所以君子找到自己信仰的真理,会将它如生命一样珍视,每时每刻把它作为生活的指南,行动的准则,时时生怕违背了它,怀着戒慎与恐惧心情。这里又要知道“不睹”与“不闻”是什么意思。这是说道义、真理作为一个意识思想有的时候看不到与听不到,处在“隐”与“微”的状态。然而就是这样,君子对道义与真理要格外留意,不可以有丝毫的麻痹。用今天的话来说,人常处在两种状态之下。一种状态是有人监督与提醒,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什么不应该做。这个时候保持头脑清醒容易做到。然而也有这样的时候,你是一人独处,离开了受监督与提醒的环境,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呢?道义与真理不彰不显,处于“隐微”的状态,那就全靠你自己了,这就是慎独。[ix][8]三、知耻与道德建设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和他的一个亲属谈话时说过:"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会是这样。杀张子善、刘青山时,我讲过,杀了他们就是救了二百个,二千个,二万个啊。我们共产党不是明朝的崇祯,我们决不会腐败到那种程度。谁要是搞腐败那一套,我毛泽东就割谁的脑袋,我毛泽东若是腐败,人民就割我毛泽东的脑袋"。重温毛泽东的这句话,使我们明确廉政文化建设与知耻文化的建立有很大的关系。美国有学者出了一本论述日本文化的书,书名叫《菊花与刀》。书中她定义西方文化是罪的文化,而日本文化是“耻”的文化。西方人那里对罪有特别的敏感性,基督教文化教育他们,人天生有罪的,这就是原罪。此后的人生中又添加了新的罪。罪的积累将把人带入地狱。然而在日本文化中,对耻的畏惧却远远超过对罪的恐惧。耻辱作为一种精神紧张,严厉地约束着日本人一生的思考与行动。笔者在日本留学生活时也注意到,当一个日本人犯下罪行,他承重难当的不是罪恶引起的内责,而是罪行带来的耻辱。可以看到,一个政府官吏发生重大错失,耻辱会让他走上自杀道路。警视厅将一个贪污犯押上刑车,都要在他的头上蒙上黑套,并一定将他的领带卸去,原因也是为防止他自杀免辱。死是令人可怕的,而羞耻可足以让人去死,可见耻给人带来的压力有多重,所产生的精神威慑力有多大。这又使启发,规范一个社会秩序的有两个东西,其一是刑法,其二是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规范。耻是文化,不是刑律,但已经成为精神意义上的刑律。其与法律刑制一起担当着社会秩序的管理工作。其所起到的社会约束作用,有时甚至超过刑律与法制。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说,前者是物质法制,后者是精神法制。前者是表层法制,后者是深层法制。耻的文化与东方传统中的伦理理念,就是这样的精神法制与深层法制。前面举的多是日本的例子,其实关于耻的文化,是从中国传播到日本的。关于耻的文化中国古代典籍中比比皆是。《论语》说:“行己有耻”。孔子这里说的是作为一个人都要有自尊、自爱之心,不要做出令自己感到羞耻的事情。丧失了耻辱心,一个人就到了药石难救的地步。他还说:“知耻近乎勇”,是说知道什么是耻辱,这样的精神自觉会给人带来勇气。胜己者,胜人。人最大的勇气是战胜自己的勇气,而这样的勇气孔子说是“知耻”的结果。人生道路上有许多陷阱,人们的性格上有许多弱点。中国佛教说:人身上都缠着三条毒蛇,这就是好女色——痴、想权位——嗔、爱金钱——贪。许多人被这三条毒蛇缠死的。怎样才能从三条毒蛇的缠绕中解救出来呢?没有其他方法,就是需要自己解救自己的勇气,而这勇气是从“知耻”的道理中来的。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又说:“羞耻之心,义之端也”。欧阳修也讲过,“廉耻,是立(做)人之大节”。这也就是说,自我修养,应该从知耻开始,一旦有了羞耻之心,社会上的道德建设也就开了一个头。做人有小节大节之分,知道什么的羞耻是做人的“大节”,万不可轻视。康有为则讲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这也是说纠正上的风俗,要从之耻做起,让社会上每一个人都知道世界上原来还有一个羞耻之心,社会就会有希望,许多新事物、新风尚的推行就会变得容易得多。现在贪官犯赃,怕的是刑法,就是不怕羞耻两字。法网恢恢总有漏洞,道德自省无处不在。只是依靠刑法而不教育干部明德知耻,就不可能从思想根子上铲除腐败。“教人,使人必先知耻;无耻,则无所不为。既知耻,又须养护其知耻之心,督责之使有所畏,荣耀之使有所慕。督责荣耀,皆非所以为教也。”这又告诉我们,必须在社会上培养知耻明德的风气,重在教育与“督责”。要让民众,首先是干部懂到什么是可耻,什么是光荣。要像做启蒙工作一样地去做知耻的教育工作。耻字从耳,“耻”字的原义是对可恶不伦之事的舆论鞭打与精神谴责,是骂声不绝的斥责。社会舆论正在谴责腐败,力度还要加大,要让腐败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一切与此有悖的思想论点都要扫除干净,诸如“市场经济必然产生腐败”、“腐败搞活经济”等谬论都会使腐败分子对自己的作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让这样的歪理盛行其道,根治腐败将只能是一个乌托邦理想。以上我们重点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个重要的思想,即“立志”、“畏”与“知耻”。不是说中国传统文化优秀部分仅此而已,其如大海,选择以上几点开展讨论,仅是瀚海拾贝。也不是说中国文化传统对廉政文化建设起支持作用的只有以上诸思想,只是作者认为这三个思想与廉政文化建设具有比较直接的关系,以此举一反三,直至对中国优秀传统取得深切体认。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将其作为封建余孽,批判有余,承传不够。我们要做的是披金淘沙,更新再造,使其中优秀成分复兴光大,成为社会主义文明大厦的有益资材。假如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这样的新认识,假如我们真觉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果真对廉政文化建设有所助益,那么相信中国廉政文化乃至中国新世纪新文化建设将开拓出一个新的局面

找一些和 爱莲说 有关的资料参考 搜一些治理贪官的事实当论据 表明自己的看法和立场 差不多了

试析高校廉洁文化教育中的协调机制高校作为思想的宝库、培养人才的摇篮、文化的中心和社会精神的先导,其地位决定了在高校开展廉洁文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校开展廉洁文化教育有利于净化校园文化,铲除腐败产生的土壤,有效遏制和清除各种腐败现象;有利于优化校园环境,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证。为确保高校廉洁文化教育活动健康、有效地运作,研究高校廉洁文化教育的协调机制显得十分必要。一、当前高校廉洁文化教育中不协调因素的表现当前,廉洁文化教育正在被高校人所理解和重视,一些卓有成效的教育举措正在各高校展开,但是具体实施中存在一些难点和困惑,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狭窄的廉洁文化教育内容与丰富的校园文化内涵不协调一些高校师生往往将“廉洁文化”等同于“廉政文化”,认为廉洁教育是政府官员反腐倡廉的问题,似乎对学校师生来讲“官员生病,百姓吃药”的现象,因此在认同上产生种种偏差。实际上,廉洁文化不同于廉政文化,远远超出“官德”文化的范畴,它是社会及社会成员对廉洁行为和廉洁价值观的一种普遍的认同、接受和弘扬;它要求社会成员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并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高校廉洁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亚文化,体现在:一是行使公共权力者的行为思想上,如:克己奉公、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以权谋私、不贪赃枉法;淡薄名利,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更有共产主义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品格等等;二是表现在高校成员对廉洁价值的识别、判断、价值取向上。进而帮助人们自觉形成良好的廉洁文化修养和生活方式;三是表现在高校人对学校规章、制度与国家制度、法律的对连接以及其运行效果上,也就是亚文化对于主流文化的响应。如果单单从廉洁从政的角度去要求高校人,就显得与身边的校园文化建设渐行渐远。2.单一的廉洁文化教育层次与高校复杂的人员组成不协调目前高校的廉洁教育的实施,往往追求活动规模,动辄全校师生参加,似乎显得很重视,但同时是以牺牲教育效果为代价的。如一些学生与职工一起观看了腐败案件的分析录像,没有得到应有的警示作用,反而对一些行贿的细节津津乐道,过早受到社会阴暗面的影响。高校是较为复杂的一种组织形式。在行政管理呈现出科层机构的纵向结构,同时存在着学术权威和学术研究的横向结构。在主体对象上存在着教师队伍、管理人员、学生三大群体。由于目的与工作的不同,三大群体在生存方式、行为方式的不尽相同,必须考虑到生存环境的不同,各自实施切合实际的教育方式。高校人员按工作性质和承担的任务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党政干部(科级以上干部),二是教师、科研人员和一般职工,三是各类学生(成教生、本专科生、研究生)。与此相适应,高校廉洁文化教育亦分为三个层次,对高校党政干部(科级以上干部)进行廉洁文化教育,要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宗旨,以廉洁勤政为主要内容,以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群众观、利益观为重点,在党政干部中形成廉洁奉公、清风正气的文化认识模式和行为模式;广大教师、科研工作者和一般管理人员肩负着培养人才、服务学生的目的,要以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以岗位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为重点,形成廉洁从教、奉公尽职、开拓创新的良好风气;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对他们进行廉洁文化教育,要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为目的,以“敬廉崇洁”、“诚信守法”为主要内容,不断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3.纪检部门的“单打独斗”与廉洁文化教育整体推进的要求不协调廉洁教育的实施主体常常被认为是纪委一个部门的事情,甚至是领导干部的事情,廉洁教育实施的整体合力尚未体现出来。廉洁教育要结合对大学生进行的“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有机融合,廉洁教育内容在大学生“法律基础”“思想品德”等思政课程中要进一步体现。目前廉洁教育的实施往往显得特例独行,没有一定的制度去长期规范,广大教职工、学生的主动接受的程度还要继续提高。由于当前很多高校处于多校区运行的管理模式,还要注意到各校区的文化氛围的差异,注意平衡不同学院的教育实施的方式。4.高校内部实施步调滞后与全社会对廉洁文化教育重视程度不协调在学校开展廉洁文化教育已成为全球的共识。2003年第5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将廉洁文化纳入“中小学和大学课程在内的公共教育”的内容。在我国,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廉洁文化教育高度重视,指出:“积极推进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廉洁教育与学校德育结合起来,着力抓好青少年廉洁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为落实《实施纲要》和《意见》的精神,教育部在全社会启动实施了“廉政文化进校园和加强青少年廉洁教育”的活动。当前多数高校已经有意识地在师生中开展了廉洁文化教育,但是还停留在一种临时性的活动,如何长久地将廉洁文化教育制度化,并融入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如何采取形式多样、措施有力、影响深远的教育举措还值得高校人深思。高校廉洁文化教育作为社会廉洁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就是按照党中央对社会廉洁文化教育的总体要求对高校进行系统的廉洁知识、廉洁精神、廉洁价值观的教育,使广大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敬廉崇洁”的共同理念和行为模式。在全校范围的教育活动,要做到必须协调两方面的运行结构,使得在贯彻落实上做到全员动员。二、高校廉洁文化教育中协调机制的实施在高校建立健全廉洁教育协调机制,对于化解具体实施中存在种种不协调因素显得十分重要。1.高校廉洁文化教育协调机制的运行在廉洁教育的实施中,要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贯彻落实为依托,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思想教育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及其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广大干部师生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高校领导体制下,党委对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廉洁文化教育的实施是第一责任单位。党委班子应高度重视廉洁文化教育的组织、安排,并将此项工作融入学校的中心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考核。各二级党委承担学校的具体工作,切实将廉洁文化教育落实到位,落实到人。统一的组织领导体现的是管理职能,能够有效规避一些单位和个人观望、被动的心理状态,督促各级单位将廉洁教育与学校中心工作密切配合一起实施。二是明确工作分工。明确的分工是多部门进行竞争、合作的基础。党委办公室负责统筹各二级党委的教育活动,督促各党委加强对学院教师开展经常性的廉洁教育、组织提醒教育等;纪委办公室根据新形势,结合学校特点负责制订每学年或每学期的活动的主要内容,并负责对廉洁教育的实施情况进行指导、巡视和考核,并重点做好各级领导干部的廉洁教育工作。宣传部负责将廉洁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教职工牢固树立廉洁奉公、岗位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不断探索廉洁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有效方法,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协调发展。团委应有意识地把廉洁教育纳入社团活动中,开展廉洁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专题报告会、参观廉政教育图片展。财务处负责廉洁教育专项资金的列支、保障和落实。三是实行多部门的联席会制度。针对廉洁教育的具体实施,高校可以依托多部门参与的联系会议形式进行开展。由分管廉洁教育的党委副书记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一般来说,由党委办公室、纪委办公室、宣传部、团委、财务处组成联席会议机构,统筹全校的廉洁教育的实施,遇到一个部门难以解决的问题或需要以学校名义进行的活动,可以利用联席会议进行统一处理,也使学校与社会部门的合作成为可能。2.协调机制作用发挥的原则笔者认为,针对廉洁教育的实施,协调机制要在明确分工、协调进度、解决冲突三个问题上发挥作用。明确分工就是职责明确,职能部门承担的任务要明确,避免相互推诿。纪委在制订廉洁教育的计划时,同时将责任层层分解到各单位,甚至落实到具体人员。协调进度就是要形成大学校园的一个整体合力,从整体上推进工作,不留死角,不拖后腿,党委办公室可以发挥统筹安排的作用。在各部门实施中难免遇到冲突或困难,职能部门要切实协助解决帮助基层单位遇到的实际困难,重大问题可以提交学校党委常委会议讨论形成决议。协调作用的发挥,要注重几个原则:一是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对于教师或干部的管理群体来说,应该认为绝大多数是有着“廉洁从教,服务学生”为出发点的,对于大学生群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成长时期,应当以正面事例和正面说理来浸润学生的思想;二是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廉洁教育切忌急功近利的误区,要充分体现渐进性和层次性,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上,要逐步递进,潜移默化,在长期的参与和教育中渗透;三是坚持整体协作的原则。廉洁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多方参与,形成合力。不仅校内的组织实施需要协调的体现,而且需要在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领导下,将高校廉洁教育纳入社会廉政文化的总体部署中去。三、高校廉洁教育协调机制的保障1.廉洁氛围的营造当今的高校校园信息发达、人们思想活跃,主体意识普遍增强,与社会交流途径的增多,教育的效果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有合适的内外部环境来保证。在校园的学习工作中,努力倡导高雅文化,做到寓教于乐,让师生处处感受到廉洁氛围的熏陶,使他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廉洁教育,并实现自我教育。邀请学生家庭、职工家属配合学校开展廉洁文化的主题活动,让师生在学习工作之余的生活环境中得到舆论的支持。2.相关制度的保障制度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它的功能是引导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有序的活动。要将廉洁教育实施的认识,提高到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高度来认识。对于学校各级党委的实施廉洁教育的情况,可以按照党风廉政责任制的检查来加以督促。将实施情况与年终的部门党建考核、领导的责任制落实考核相结合。加强廉洁教育,要建章立制,制订廉洁教育的具体目标、长远规划和近期工作安排,要制定好重点领域、重点岗位保廉制度,如学校与二级单位签订“党风廉政责任书”,在基本建设中的“廉政合同”与施工合同相配套的双合同制;制定好创造和谐工作环境的管理制度,如校务公开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制定好对违纪师生的惩戒制度,如处分条例、办法。通过长期规范的制度约束和管理,使师生员工习惯成自然,努力营造公正、清正廉洁、健康向上的良好环境。3.赢得外部环境的支持高校廉洁教育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在学校组织动员的基础之上,要主动与上级和属地的检察院、纪委加强联系,借助司法机关、纪律检查机关的专业优势,进一步指导学校廉洁教育工作的开展。学校可以探索与司法机关共同开展廉洁教育的新模式,如建立共建基地,邀请有关专家在学校开展廉洁教育讲座、组织师生主动参与有关社会活动、开展廉洁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主动将校园的廉洁教育纳入社会整体廉政建设的体系中。□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