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宴请礼仪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6-27 23:43:43

宴请礼仪论文范文

不同的文化传统,使得人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文化差异。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影响

【摘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本文分析了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影响。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避免出现文化休克。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交际;教学

1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文化差异。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接人待物,举止言谈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不同。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老张,老王等等。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是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又如,中西方两种文化在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2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中西方有如此多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又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社会的发展将各个不同的国家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例如,一个企业如果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优质的产品质量,而且需要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国,“龙(dragon)”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中,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怪物。如果某一企业家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试想这种产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购买欲?能否给企业创造高效益。所以,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面临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在重视语言能力的教学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在日常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将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对待。

3日常交际中应注意的问题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日常交际中体现在很多方面,在英语学习中应充分地了解这些差异。

日常问候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会产生误解,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又如,中国人见到熟人习惯问:“去哪里?”,如果对西方人也这样问候,他们可能会很不高兴地回答:“不关你的事。”西方人问候时常说:”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 are you doing?”,熟人间也可以说:“Hello”或“Hi”.

日常称呼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Tom”,对方听了会觉得非常奇怪。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又如中国学生经常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而中国人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重,西方人听起来却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等。

感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族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请客

在请客吃饭时,主人会问是否要再吃点或喝点什么时,我们通常习惯于先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如果与西方人交往时也这样说,对方就不会坚持再劝你,很可能你都吃不饱。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交往中的含蓄和西方人直率的不同。

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经常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年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时,经常问“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使人很不高兴。

节日及接受礼物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春节﹑元宵节和端午节等,英语国家有情人节﹑复活节﹑愚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

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4结语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例如: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等等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渗透到教学中。总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能说出正确的英语句子,而且知道面对西方人的时候应该说什么,避免出现交际中的尴尬。

【参考文献】

[1]李常磊.英美文化博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5月.

[2]Paul Norbury,culture smart!Britain.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3月.

[3]叶朗,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4月.

[4]段连城.美国人与中国人———中美文化的融合与撞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

[6]方文惠.英汉对比语言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论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论文摘要]从比较中西餐桌礼仪的餐具使用差异、座次安排差异、就餐氛围差异、及餐桌话语差异四个方面来看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旨在说明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要采用一个客观、宽容、尊重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以便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论文关键词]餐桌礼仪

易中天先生曾经在《餐桌上的文化》里对中西文化进行了精妙阐释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然也就以和为贵了,因此中国人爱聚餐、喜共食、讲和合。笔者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陌生文化,因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交往过程中难免发生文化冲突。笔者从如下四个方面对中西餐桌礼仪进行简单的比较,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一、从餐具使用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认为:东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有关系。筷子要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箸原料。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笔者提醒在使用餐具时中西均有不同的规范。如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在使用刀叉时也有一些禁忌。如 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忌用自己的餐具为别人夹菜。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拾捡。餐品不要一次性切好,尤其带汤汁的餐品,要一小块的逐一切食等等。

二、从座次安排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人请客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讲究“女士优先”的西方绅士,都会表现出对女士的殷勤。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

笔者特别提示西餐入座礼仪: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不可在进餐时中途退席(如有事确需离开应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用餐时,坐姿端正,背挺直,脖子伸长。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记得要抬头挺胸着吃,在把面前的食物送进口中时,要以食物就口,而非弯下腰以口去就食物。

三、从就餐氛围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差异。餐桌气氛上的差异,中国餐桌上动,西方餐桌上静。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进餐时可以与左右客人交谈,但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

四、从餐桌话语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人请客吃饭时,摆在桌上的菜花样繁多,至少有七、八道菜,如果是盛宴,主菜会更多,越名贵、越奇特的菜会越显示主任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主人却往往要说“今天没有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多吃一点” “多多包涵”、 “怠慢了您”之类的话。而西方盛宴一般四至五道菜,份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会说“已经倾其所有来招待大家” 的话。对中西主人的餐桌话语进行推理,很容易得出:中国人遵循了“贬己尊人”的原则。而西方人强调效率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在交际中十分注重自身面子的需要。如在宴席上西方人不议论令人作呕之事,会千方百计采用含蓄文雅的词来替代toilet,如:“Where can I wash my hand?”、“I wonder if I could go somewhere.”、“ Can I add some powder?”等。另外,在西方国家不要问“吃饭了吗?”等我国习惯的问候语。“您吃饭了吗?”容易使人莫名其妙,甚至会出现误会。如在英国,你若问人吃饭没有,其含义是你有意请对方吃饭;这对于未婚男女,则表明你有意约会对方。

五、结语

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文化无优劣之分。应该避免用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衡量、评判而应采用一种客观的、宽容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同时,又要避免盲目的追随、模仿异国文化,而应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易中天,《餐桌上的文化》,《文汇报.笔会》.

[2]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92-127.

[3]李天民,《现代国际礼仪知识》,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109.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 方法 ,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 经验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几篇 商务礼仪 之餐桌礼仪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商务礼仪之餐桌礼仪论文篇一 摘要: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也正是这些礼仪困扰着我们很多人,餐桌礼仪 文化 是最重要的非语言文化,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要采用一个客观、宽容、尊重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以便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关键词:中西方;餐桌礼仪;比较;差异 中西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而饮食文化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餐桌礼仪文化又是构成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角色。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的人民都在饮食中自觉不自觉地透露着自身深刻的文化背景。当我们进入21世纪,就要不可避免的参与跨国文化交际,饮食文化正是国际文化交流中非语言交流的重要部分。世界之大,各地文化风俗、人文地理都不相同,而我们通过分析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能提高外语学习者对西方文化、语言的了解,以便交际。 1、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 座位安排、餐具、进餐方式等都直接反映了当地人的社会生产模式与文化取向。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一种社交经验。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同时了解中西方餐桌礼仪能有效避免失礼于人。 就餐气氛的差异 西方人的饮食讲究是一人一份的分餐制。西方人一上餐桌就会静静的享受自己的盘中餐,即使要分享食物,也会用小盘分好,各自食用。进餐时与客人交谈的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即可。咀嚼食物时不要说话,即使有人与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之后再回答。而中国人则相反,一坐上餐桌,往往会滔滔不绝,互相夹菜,互相劝酒,以显出彼此的热情与关心。这种闹从某种程度上反应了人们内心的愉悦,温馨和睦,一团和气。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就从根本上反映出了其文化的差异。 座位排序的差异 中西方人在正式宴会上都讲究座位的安排。在中餐餐桌上常用圆桌,一般情况下,坐北朝南或者正对门厅的座位为上座,两边为偏座。通常是让年长者、位高权重者或主宾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与上座相对,其余客人则按重要程度做偏座。在中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文化与思想,所以长幼有序,男尊女卑作为了排座的标准。总之,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正相反,右为尊,左为次。西方餐桌常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别坐两端,客人位于两旁。以男女主人的右手为上,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在安排上将尊重女性、女士优先作为排座标准。 餐具的差异 西方人用餐习惯使用刀叉,中国人用筷子。这两种不同的餐具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的生活观念。西方国家由于受狩猎文化的影响,喜欢争强好胜,乐于冒险。在他们看来,食物是人们暴力之下的产物,金属的刀叉代表着一种进攻,一种强硬。同时,西方的分吃折射出西方人的独立,强调个性的尊重与平等。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用餐时只有把两根筷子一起配合,才能运用自如,准确无误,这体现了中国文化和谐统一的精神。筷子带来的合餐制,也突出了中国人牢固的家庭观念。在使用餐具时中西都有不同的规范。比如中餐进餐时不能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更不能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西餐中使用刀叉时要左手拿叉右手拿刀,进餐中需要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置在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己,表示还要继续用餐。用餐结束后,将叉子背面向上,刀刃与叉子并拢,平行放置于餐盘中。 进餐礼仪的差异 西餐进餐礼仪传达的是一种对‘美’的精神追求,不但要求食物的味美,而且更要享受进餐的过程。不但要衣着整齐,坐姿端正,还应轻言细语,耳边通常还伴随着柔美的音乐。在进餐过程中,人们不允许在喝汤时发出声响,不允许吸烟和劝酒。不能用自己的餐具替他人取菜,不要将盘子里的食物全部切好后再用,不能将骨头或者不吃的食物放在台布上,应该放在盘子的一角。中餐的进餐礼仪体现一个‘让’的精神,入席后所有的人都会等待主人,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餐时,才开始动筷子,而主人一般要先给主宾夹菜,请其先用。新菜上来的时候,客人们也会相互夹菜,以示关心。 餐桌上离席的礼仪 西方人用餐的时候基本上都不会开手机,除非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手机铃声都会很小声,有电话来你要先跟大家说“对不起”然后起身离席出去听电话。用餐结束时,人们首先将腿上的餐巾拿起,随意叠好,再放回餐桌的左侧,然后起身离座。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客人才能离开,告别时还要向主人致谢,更为正式的,回家后还可再以电话或致谢卡致谢。吃中餐时,接听电话虽然也是不礼貌的表现,但是中国人对此细节并不太在意,手机响了直接出去接或者就在座位上接。用餐结束后会等主人来宣布结束,感谢宾客们前来用餐。在主人和主宾离开座位后, 其它 客人才慢慢离开。 2、结论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流的加快,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将在碰撞中不断融合,在融合中相互补充。我们只有多了解中西方文化,深入去探索文化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机的融合,才能真正适应我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以及消除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产生的误解,这对我国文化的传播、文明的发展已经国际地位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维萨.餐桌礼仪:文明举止的起源、发展与含义[M].刘晓媛,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2]冯玉珠.宴之道: 职场 宴请细节攻略[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3]陈弘美.中式、西式、日式餐桌礼仪实用知识[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商务礼仪之餐桌礼仪论文篇二 摘 要:在中国和英国的餐桌上,食物和餐具有很大的不同,人们所崇尚的仪态与餐桌的氛围也不一样。本文将对二者进行比较,并挖掘其背后的原因,给以建议。 关键词:中英;餐桌;礼仪文化 礼仪根植于文化中,与人群相连,它的基础在于尊重,就是说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只考虑到自己,还要顾及别人的感受。但是有时将心比心未必会产生好的效果,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传统,如果不考虑外国的礼仪而草率地使用本国礼仪对待外国友人,就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东方国家,儒家推崇礼乐教化,虽然有道教的调解,但在中国人的脑海里,“礼仪”几乎和“人品”是等同的。《诗经》有云,“人而无仪,不死何为[1]”。即使在现代社会,一个人如果不懂礼貌,做事不合礼仪,也会被说成是“不会做人”。英国是一个看重绅士风度[2]和淑女作风的国家,毫不夸张地说,英国人对礼仪的重视并不低于中国人。但两个同样重视礼仪的国家所重视的礼仪却是有所区别的,这就产生了矛盾。矛盾的解决不是放弃自己来迎合对方,因为礼仪没有高下之分,而是在彼此接触的时候,用对方的生活方式去考虑对方的感受。礼仪并非约束,恰当的礼仪会使彼此关系融洽,双方都会感到舒适。 餐桌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可以很好地加进彼此的了解,增进双方的关系,但是在双方初次见面或者半熟不熟的情况下,礼仪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正式的场合中。在中国和英国的餐桌上,首先食物和餐具就有很大的不同;其次不一样的是人们的仪态与餐桌的氛围。笔者将对二者进行比较,并挖掘其背后的原因,使读者对中英餐桌礼仪文化有个初步的了解。 一、食物与餐具 餐具是由食物决定的,食物是由地理决定的。中国食物多以五谷杂粮为主,牲畜多以劳动力的形式而存在,因为中国人口比较密集,地理上不适合放牧业,而五谷没有肉食鲜美,所以中国人在烹调上下功夫来满足味蕾。烹调过后的食物因为发烫和柔软不适合手抓,所以中国人发明了筷子。司马迁在《史记・宗微子世家》中记载道“纣为象箸”,可以推导出远在商朝,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使用筷子了。 英国有发达的畜牧业,这是因为当地的海洋气候适宜牧草的生长。作为典型的西方国家,西餐以肉食为主,肉食需要切割,所以英国人多使用刀叉。无论中国还是英国,正确地使用餐具都是餐桌礼仪的第一步。 中国人看重人伦,在餐桌上表现为对老人的敬重上。如果餐桌上有一道鱼,那么鱼头就应该对着老人摆放,表示老年人是德高望重的。在座次方面,老人是坐在上座的,老人的对面则由地位最低的人坐。在老人动筷子之前,大家都是不能夹菜的,食物的第一口由老年人来品尝,这是中国人的尊老敬老的表现。如果餐桌上没有老人,则推崇主人,尊重主人,这是中国人的为客之道。而主人一般会殷勤地招待客人,亲手为客人加食物,这是彼此关系好的表现,也是身为朋友的荣耀。 英国的餐具使用方法是左手拿叉,右手拿刀[3],因为一般人右手有力,方便切割。刀叉分放两侧表示正在进餐,放在一起表示用餐完毕。正规的西餐会配备整套的刀叉,这时每吃完一道菜就应该换一副刀叉,顺序由外向内使用。英国文化中有崇尚贵族的倾向,繁复的餐具本身就是一种优越感的象征,同时不同的食物使用不同的刀叉也保持了食物味道的纯正。 二、仪态与氛围 与中国人相比,英国人更注重餐桌上仪态的优雅。他们就坐时,身体会坐直,绝不会跷二郎腿或将胳膊肘放在桌面上。在吐鱼刺或骨头的时候,英国人不会直接往外吐,而是用餐巾捂住嘴先吐在餐巾上。英国人在就餐的时候是非常安静的,如果需要交谈,也是悄悄地说话,必要的时候轻轻微笑,绝不会在餐桌上哈哈大笑。而且在喝汤的时候,英国人不会发出声音,咀嚼食物的时候一定会闭上嘴巴,直到嘴里没有食物的时候,才会开口说话。 英国人去高档的西餐厅一定会注重仪表,穿着得体是英国人的常识。女士要穿晚礼服或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并且化浓妆,因为西餐厅的光线较暗,淡妆或素颜会让人显得很没有精神。至于男士则必须要打领带,注重整洁。当男女同行的时候,男士要有绅士风度,比如为女士打开餐厅门,让女士走在前面,入座和点酒都以女士为先。 在英国餐厅里不会有人大声吆喝“服务员”,而是耐心地坐在那里等待服务员上来点餐。在就餐的时候,如果需要服务员的帮助,则会用眼神或挥手对服务员示意。而且,英国人即便是就餐时,“对不起”和“谢谢”也是不离口的。 而中国人的餐桌氛围与英国正好相反,中国人认为安静地用餐是主客双方过于拘谨的表现。大家喜欢互相劝酒劝菜,说两句俏皮话,笑声不断,越是放得开,越显得关系好,餐桌上的气氛热闹而亲切。中国人认为真正的朋友之间是不该有太多讲究的,所以中国人在就餐时不怎么注重仪态,只要别出丑态就行。 不同于英国的AA制,中国人喜欢请客,今天你请,明天我请,请来请去就会有一种“人情”在其中。主人在餐厅里会特别热情地招待客人,而客人一般也不会太见外。因为中国的餐桌是崇尚热闹的,所以在吃饭之余,大家还喜欢做游戏,正如在《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与众人一起喝酒行令,是典型中国传统餐桌的写照。现代的餐桌游戏有许多种类,猜拳是比较接地气的一种,其他还有数数字, 成语 接龙,老虎棒子鸡等等。 如果中英两国都站在自身的立场上去看对方,中国人可能会认为英国人吃饭时好拘谨,而英国人则认为中国人在餐桌上吵吵闹闹没礼貌。其实,中国人并不是不会在餐厅里安静下来,只是中国人追求的本身就是一种热烈的气氛,在这种气氛里,人与人之间开放、包容,带着无限热情的生命力。所以,不是说中国人不懂礼仪,而是按照中国的礼仪,餐桌上本该如此。 三、原因与建议 中国和英国之所以在餐桌礼仪上有这么大的差别,其实是因为两者的价值取向不同。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和分享,认为彼此心无芥蒂是最好的相处状态。中国人的人格中有一种坦荡的霸气,不怕外人猜,也没有什么秘密,谁都活得有理。中国人害怕冷清,不喜欢独处,这是因为中国人一向很多,从来都没有独处的必要和机会。这种性格多少有点孩子气,但中国人到老也还是小孩。中年人稍成熟一些,但没有多少成熟的快乐,只有对中年人生的抱怨,中国人是不喜欢成熟的。 英国人没有美国人那么开放,其实整个欧洲人都有一种欧洲气质。这种欧洲气质既进取,又保守。英国崇尚个人价值,但这种个人价值却先被包裹在优雅的生活艺术之中,所以没有显示出一种肆意酣畅的畅快。英国人在餐桌上选择安静地进餐,对朋友的尊重,是出于对私有化的尊重。每一个人都像是一个贵族,礼貌而节制,即使是对待服务员也会给予礼貌的尊重。优雅本身是带有疏离的,英国人却不觉得彼此疏离了,反而认为人与人的相处就该是这样。 笔者所讨论的中国人和英国人只是一般意义上具有某种共性的族群,人和人的差别其实很大,也有喜欢清静的中国人和 爱好 热闹的英国人。餐桌礼仪是相对的,一般来说在家里吃饭就没有在外面那么讲究,在小餐馆里吃饭和在高档餐厅又很不一样。而就餐者的亲疏远近也决定了礼仪的繁复简约。礼仪是死的,人是活的,虽然文化传统根植于人的血脉,但绝不可以由此而过度保守。所以笔者认为,在中英两国的人就餐时,应该在注重礼仪的基础上学会察言观色。 在餐桌上,不是说对方是哪一国的人就该以哪一国的礼仪去对应,而是你要看对方的态度,他喜欢热闹的时候,你就多说笑,他一声不响了,你安静地吃饭就好。不管是在哪里,识趣又知变通的人总是受欢迎的。 总的来说,中国和英国的餐桌礼仪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从食物和餐具到仪态和氛围。背后是两种价值取向的根本不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样参照着来看,两个国家的餐桌礼仪就显得更清晰分明了。你可以选择入乡随俗迎合对方,也可以展示自己的独一无二,让对方感受异国的文化气韵。只要餐桌上的气氛和谐舒畅,选择哪一种礼仪方式都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 [1] 张明辉主编.诗经赏析[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7):47. [2] 蔡颖.浅议英国的绅士文化[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3] Table Manners in UK[J].英语画刊,2011.(5) 商务礼仪之餐桌礼仪论文篇三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WTO与世界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作为饮食文化中的餐桌礼仪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本文以中西餐桌礼仪为出发点,以下是“餐桌上的礼仪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现在社会礼仪无处不在,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餐桌礼仪在中西方人们的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西餐在吃的方面都有两方面的礼仪,一是来自自身的礼仪规范,比如说餐饮适量、举止文雅。另一个是就餐时自身之外的礼仪规范,比如说菜单、音乐、环境等。尽管有许多不同,但还是有许多规则是大多数国家通用的。有一种说法,不懂得吃西餐的礼仪,就不算是正宗的现代人。那么中西就餐礼仪终究有些什么差异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预定 在中国吃饭很少有预约的事,一般在大型的,重要的场合才会预约。而在西方越高档的饭店越需要事先预约。预约时,不仅要说清人数和时间,也要表明是否要吸烟区或视野良好的座位。如果是生日或其他特别的日子,可以告知宴会的目的和预算。在预定时间内到达,是基本的礼貌。 二、着装 中西方在这方面都很有讲究。但在中国,人们在餐馆用餐的穿着可以随便一些,即使是T恤、牛仔裤都可以,只有在重要的宴会上才会穿得隆重些。而吃饭时穿着得体、整洁则是欧美人的常识。去高档的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再昂贵的休闲服,也不能随意穿着上餐厅。此外最重要的是手一定要保持干净,指甲修剪整齐。进餐过程中,不要解开纽扣或当众脱衣。 三、入座 入座时如果有主人或招待人员,那么座位应该听候主人或招待人员指派,不要过于礼让。如未定座位,应由尊长坐上座,自己捡低档的座位坐下,不必过于谦恭。当你快要坐下时,切记要用手把椅子拉后一些才坐下,如果用脚把椅子推开,这样就表现出你是一个很粗鲁的人。小姐们若有男友同行时则不必自己动手拉椅子了,因为这是男友的责任。入座时,要坐得端正,双腿靠拢,两足平放在地上,不宜将大腿交叠。双手不可放在邻座的椅背,或把手搁在桌上。 进入西餐厅后,需由侍应带领入座,不可贸然入位。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不可在进餐时中途退席。如有事确需离开应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用餐时,坐姿端正,背挺直,脖子伸长。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两脚交叉的坐姿最好避免。记得要抬头挺胸吃,在把面前的食物送进口中时,要以食物就口,而非弯下腰以口去就食物。 四、餐巾 中国的餐厅一般会在客人上桌前在每位客人的水杯里插上一朵用纸制成的小花,便于美观。而西餐餐巾一般用布,餐巾布方正平整,色彩素雅。经常放在膝上,在重礼节场合也可以放在胸前,平时的轻松场合还可以放在桌上,其中一个餐巾角正对胸前,并用碗碟压住。餐巾布可以用来擦嘴或擦手,对角线叠成三角形状,或平行迭成长方形状,拭擦时脸孔朝下,以餐巾的一角轻按几下。污渍应全部擦在里面,外表看上去一直是整洁的。若餐巾脏得厉害,请侍者重新更换一条。离开席位时,即使是暂时离开,也应该取下餐巾布随意叠成方块或三角形放在自己的座位上。暗示用餐结束,可将餐巾放在餐桌上。 五、取食 在中国,大多数餐馆、家宴都使用圆桌,大家围着菜肴而坐,这样不仅体现了团团圆圆的气氛,也取食方便。而在西方国家,大多数是采用的长桌或T型桌,那么难免遇到取食不到的状况。西方的“小盘式”避免了这一点,但有时候尤其是在公共场合下取食时不要站立起来,坐着拿不到的食物应请别人传递。有时主人劝客人添菜,如有胃口,添菜不算失礼,相反主人会引以为荣。对自己不愿吃的食物也应要一点放在盘中,以示礼貌。当参加西式自助餐时,另一次就把食物堆满整个盘子。盘子上满满的食物让人看起来认为你非常贪得无厌。每次拿少一点,不够再去。 六、就餐的方式及禁忌 在中国,筷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餐具,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讲究得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在就餐时一定要注意。 而在西方多使用刀叉。其基本原则是右手持刀或汤匙,左手拿叉。若有两把以上,应由最外面的一把依次向内取用。刀叉的拿法是轻握刀叉的尾端,食指按在柄上。汤匙则用握笔的方式拿即可。如果感觉不方便,可以换右手拿叉,但更换频繁则显得粗野。吃体积较大的蔬菜时,可用刀叉来折叠、分切。较软的食物可放在叉子平面上,用刀子整理一下。进餐途中想要休息或取面包时,应是刀摆在盘上右侧,叉在左侧,两者呈八字形。要注意的是,刀尖端搁在盘缘不可滑落,而且,刀柄后端碰触到桌面也不行。另一个要注意的是,叉背必须朝上放置。因为,不管进食时叉子如何拿法,叉子内侧朝上放置是用餐完毕的表示。 餐桌礼仪更是一门不可轻视的学问,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运用才能更好地掌握与运用。餐桌礼仪更是一种重要的交际礼仪,本文以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与对比为出发点,在参考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基础上,对中西方餐桌礼仪进行了充分的描写。希望通过此对比可以让 英语学习 者了解更多关于跨国文化交流中的餐饮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赵红群.编著.世界饮食文化.时事出版社.2006 [2]熊经浴.现代商务礼仪.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3]许力生.跨文化交流入门[M].浙江大学出版社. [4]姜若愚.张国杰.中外民族民俗.北京旅游 教育 出版社.2006 [5]金正昆.商务礼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1. 商务宴请用餐礼仪大全 2. 商务礼仪培训心得体会范文3篇 3. 对商务礼仪课的优秀心得体会 4. 餐桌礼仪英语作文习俗范文欣赏 5. 商务礼仪学习心得体会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在大城市上班,结婚的时候会回到家乡。等到婚礼结束之后,会在工作的城市请同事们吃个饭,一起庆祝一下。那结婚后补请同事吃饭怎么安排合适呢?一起来看看婚后宴请同事的范文吧!

一、结婚后补请同事吃饭

1.婚宴安排

新人已经举办过正式婚礼,只是想请同事吃一个便饭,那么婚宴的安排可以简单一点。宾客数量一般不会特别多,毕竟要好的同事不会太多。可以将婚宴安排在酒店、餐厅、饭店,不需要装饰现场。

2.婚宴流程

结婚后补请同事吃饭的流程很简单,不需要婚礼仪式的各种流程。新人只需要上台发表一下讲话,向各位同事表达感谢。还要告知大家两人已经正式结为夫妻了,向各位同事做一个交代,简单几句话即可。

3.婚宴敬酒

吃便饭也是需要敬酒的,毕竟要和同事们客套一番。新人不需要穿得过分隆重,新郎穿西装、新娘穿晚礼服即可。在敬酒的时候,如果有领导,肯定是先敬领导。敬酒的过程中还要交谈,互相祝福一下。

二、婚后宴请同事的范文

1.婚礼已在家乡举办,路途遥远未能邀请各位同事,实在抱歉。今日在XX酒店备下薄酒,恭候各位的光临!

2.我已经步入婚姻的殿堂,很遗憾没能与各位同事一同度过。故于X月X日在XX饭店设宴,欢迎大家的光临!

3.本人已经结婚啦,将美丽的新娘子娶回了家。各位同事想认识一下我的夫人吗?X月X日在XX酒店等着大家。

4.感谢各位同事和领导长久以来对我的关心和栽培,本人将在X月X日XX酒店举办婚宴,欢迎大家前来吃个便饭。

5.好消息!各位同事们,我家已经正式添了一口人,我终于有了一个小家。明日正午XX酒店,欢迎大家来蹭一顿便饭。

总结:

以上内容就是婚后邀请同事吃饭的相关安排,希望能帮到大家。不管是在家乡举办了婚礼,还是选择了旅行结婚,新人都可以在婚后邀请同事吃个便饭,以此将另一半介绍给大家认识。

商务宴请礼仪毕业论文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构成整个社会文明和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礼仪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礼仪论文 范文 一:大学生礼仪素养强化路径分析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古言,表达了社会对老师的职业与无悔付出的劳动的尊重。然而世事变迁,在我们工作的高职校园中,尊师重教礼仪严重弱化:学生遇到老师不主动问好,视同遇上陌生人;老师上课写满字的黑板,学生不会主动去擦,认为老师自己擦黑板是理所当然;教师还没有宣布下课,有些学生已经开始收拾书包了;校园行走,听见学生骂粗话,即使有老师在场,他们仍面无愧色,毫不收敛等等。同学之间朝夕相处,情同手足,这份情义是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然而,高职院校大学生中一些非礼行为随处可见,缺乏一些基本的交往礼仪,情义礼仪淡薄;一些同学追求时尚的生活理念和方式,把与大学生身份不符的一些行为和理念看成自己的个性,与学校的校纪校规背道而驰;在宿舍里不遵守作息时间,无视宿舍其他同学感受,不按时熄灯就寝,大声说话,通宵上网,肆无忌惮地打扰其他同学的休息;没有保持宿舍清洁卫生的自觉意识,既不注重个人卫生,更缺乏主动搞好宿舍卫生的热情,喜欢对同学的体态相貌仪表穿着等品头论足,甚至给同学起一些带有人身攻击的绰号等。

当前时尚化风气日趋严重,学生与道德礼仪渐行渐远,逐渐迷失自我。高职院校校园内男学生脚踏拖鞋横行、进出教室还自认为惬意潇洒;女学生的一些独特发型发色让人瞠目结舌,一些个性化开放化服装如吊带装、超短裙等充斥课堂,逐渐远离学生应有的内敛和朴实。校园内男女学生搂搂抱抱,卿卿我我,公开调情场景屡见不鲜;教室里,学生吃东西、睡觉、玩手机的大有人在;在课桌椅上乱写乱画等屡屡可见。高职院校大学生通过手机短信、纸条、枪手、课桌上涂鸦等行为进行作弊的屡见不鲜,且考试作弊方式日新月异,让老师防不胜防。

礼仪素养缺失原因分析

(一)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

当前,我国的公民素质,社会道德修养整体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作为个体的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部分学生没有得到社会的关怀、良好指导及示范,这其中一方面由于家庭对其的影响力不够,特别是对于一些双亲都远赴外地打工,他们的孩子缺失家庭温暖和 家庭 教育 ;另一方面,在孩子礼仪修养形成的重要中小学阶段,由于我国过份重视应试教育,对礼仪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部分学校甚至缺失基本的礼仪教育课程。童蒙养正时期的礼仪素养教育缺失使得其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时按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言行习惯我行我素。

(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冲击

当前,社会 文化 中存在一些不良的风气,一些人道德观念淡薄,缺乏基本的道德意识,尤其在礼文化中有些畸形发展,礼自身的精神价值逐渐被弱化,其物质价值、商业价值被迅速膨胀,礼品的往来成为我们不堪重负的人情债,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亵渎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礼文化。高职院校大学生受到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竟出现为了评奖学金,评先进,竞选学生干部等而请客送礼,严重亵渎了高校的校园文化,为了有效地抑制丑恶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高校礼仪素养教育任重道远。

(三)实用化价值取向与多面性的礼仪规范矛盾

当代高职大学生为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找到合适的工作,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礼仪素养文化随社会风气的腐蚀也日趋功利化,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礼仪素养系统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全面推进。过于重视对专业知识的索求及一些以功利为目的基本技能的学习,学生实用化价值理念的过分追求,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导致学生的价值取向及人格发展过于单面化及片面化,这势必造成部分高职大学生基本道德修养、礼仪素养教育弱化,出现有才无德、书呆子等难以融入社会的现象,单方面实用化价值取向与礼仪素养的多面性矛盾,不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礼仪 基本素养 的培育。

强化高职院校大学生礼仪素养的途径

(一)把礼仪教育纳入课程教学体系,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礼仪素养意识

大学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强化高职院校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将礼仪素养教育纳入高职院校的常规课堂教学体系,与其专业教学体系紧密结合,配备专业礼仪素养教学师资,使学生从理论上对礼仪素养文化进行理解,并结合思想道德修养系统教育,掌握礼仪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识,丰富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内涵。实践表明,接受过礼仪素养系统教育的同学,其为人处事, 言行举止 ,内在散发出的涵养素质、人格魅力等都有明显的优势。

(二)强化教师的身教作用

人们都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是授人于鱼,更应授人于渔,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人处事的能力,及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教师自身的礼仪素养、言谈举止等常常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讲授礼仪素养系列课程的教师,其良好的个人素质和修养,散发出的人格魅力等对学生的影响,远超过礼仪书本及课程本身的影响,因此我们广大高职教师一定要注重自身礼仪素质和礼仪形象,保持良好的师德师风及高尚情操,为高职学生们树立榜样。

(三)于实践中强化礼仪素养教育

礼仪素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之就是为了更好地用之,以提高自身道德水准和人格修养。在实施礼仪素养教育过程中应密切联系实际,实施礼仪素养教育的教师要敢于创新 教学 方法 ,开拓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要别于一般的专业知识教学手段,要将礼仪素养理论讲活,将一些知识点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融入到现实社会中,更可在课程上尝试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模拟,变枯燥生硬的知识讲解为活跃的学生主动参与,提升学生的求知能动性,使礼仪素养文化深入学生心中,进一步升华学生们的礼仪意识。

结语

礼仪素养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大学生礼仪素养行为培养为核心,可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整体职业素质,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

大学生礼仪论文范文二: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礼仪课的重要性

摘要: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礼仪”很早就作为典章制度和道德教化的方法来使用。在多元化思想并行的今天,部分大学生礼仪修养严重缺失:如上课睡觉、看手机现象屡禁不止,在教室吃饭、吃零食现象普遍,在校园穿着暴露或随意,甚至在课堂辱骂老师现象频现,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与建设和谐优美校园的理念大相径庭,因此利用现代礼仪的规范塑造大学生思想,影响大学生行为,提高大学生素质是有效的教育途径。

关键词:现代礼仪;素质教育

1.礼仪的内涵和作用

礼仪的内涵。礼仪是在 人际交往 过程中约定俗成的、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是内化于个人修养、道德规范、交际艺术、沟通技巧、民俗习惯等方面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仪的作用。从人际交往角度看,礼仪是建立、巩固和改善各种关系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从公众形象角度看,礼仪是建立良好公众形象的前提;从职业发展角度看,礼仪是事业成功的条件;从对外交往角度看,礼仪是组织形象的保证、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

2.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素质教育的内容。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包括培养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等素质。具有时代性、全体性、综合性、主体性和长效性。素质教育的意义: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首先,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要求其具备宽大的胸怀、谦虚的态度和良好的心态,应对各种挑战;其次,在当今社会,时代主题是以人为本,所以我们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第三,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教育中存在的“应试教育”,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最后,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基础,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这是时代的需要,教育发展的必然。

3.开设现代礼仪课对于素质教育的意义

礼仪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规范和教化的过程。通过学习礼仪的起源与历史演变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礼仪到底是什么,涵盖哪些方面,了解学习礼仪的历史文化精髓;通过学习礼仪概念、原则、表现形式等,可以使学生了解礼仪的内涵和外延,了解学习目的与意义;通过日常礼仪规范和专项礼仪规范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知礼貌,懂礼节,将礼仪规范贯彻于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这些对于学生自身修养提高、和谐优美校园建设、顺利地与社会接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礼仪与德育育人

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传统美德教育。而礼仪教育正是上述四项基本任务的交织点。因为礼仪教育,是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部分。所以,只有以礼仪教育为契机,才能带动四项德育工作的开展。学习现代礼仪有助于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品质、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包括忠心报国,公而忘私,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等等,现代我国提倡的“爱国诚信敬业友善”等都是对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这些内容在礼仪的基本原则中都有体现,要利用礼仪课教育和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奉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要求,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奉献的过程中领悟文明、践行礼仪。

现代礼仪与文化育人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中国现代礼仪是在继承中国传统礼仪的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又结合国际礼仪惯例而形成的个性与共性相融合的一种新时代的礼仪规范。学习现代礼仪暨要学习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又要学习西方礼仪文化。比如宴会礼仪方面中西方的差别就很大,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通过这些文化差异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主动探索,有助于学生了解并热爱中西方优秀历史文化。

现代礼仪与审美育人

良好的审美素质决定着正确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为人处事的基本态度。现代礼仪中的礼仪美不同于自然美,也不同于艺术美,而是注重修饰美,而且是恰到好处的修饰美。现代礼仪中的 个人礼仪 不但包涵整洁的仪容、优雅的仪表,还涉及端庄得体的仪态,礼貌的言语和沟通技巧。礼仪贯穿于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学习这些礼仪规范的过程实际就是教化学生行为的过程,通过言谈举止等礼仪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改善个人形象,自觉规范行为,塑造良好的气质,交往中有助于加深认识、增进了解,赢得公众的好感和尊重。对于培养具有形象美、姿态美、言语美、心灵美等外在与内在美相统一的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作用。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创建和谐社会,必须从礼仪教育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因此在现代礼仪课作为基础课程,对于塑造学生的行动与思想,提高当代大学生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大学生礼仪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商务礼仪毕业论文范文

2. 商务礼仪论文范文

3. 学习大学生礼仪的心得体会

4. 大学礼仪策划书范文3篇

5. 学习学生礼仪的心得体会6篇

在涉外商务中, 商务礼仪 起着重要的润滑和促进作用。要卓有成效地开展涉外商务活动,必须掌握涉外 礼仪知识 ,遵循礼仪规范,注重规避不合礼仪的言行。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商务礼仪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商务礼仪,就是公司或企业的商务人员在商务活动中,为了塑造个人和组织的良好形象而应当遵循的对交往对象表示尊敬与友好的规范或程序,是一般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的运用和体现。本文对商务礼仪的定义、重要性、核心原则和一般商务礼仪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探究,让人们学习,了解更多的商务礼仪知识。

一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交往也更趋频繁。国内企业界与商家面临着大量涌入的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走 出国 门,让世界人民更多地了解本企业形象,让本企业的品牌立于不败之地,是全企业界与商家的愿望。而要同世界打交道,必须具备跨 文化 交际能力。也就是要在这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商务礼仪。

礼出于俗,俗化为礼。在商务交往中做到“约束自己,尊重他人”才能使人们更轻松愉快地交往。“为他人着想”不仅是商务交往、也是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的基本原则。所以说学习并正确的运用商务礼仪既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又是 人际交往 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 方法 ,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就一定要掌握商务礼仪的技巧。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掌握一定的商务礼仪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美化自身、美化生活。并能很有效的促进的社会交往,改善人际关系,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掌握一定的商务礼仪不仅可以塑造企业形象,提高顾客满意度和美誉度,并能最终达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二 商务礼仪的定义

古代礼仪定义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一是由官方专门规定并要求人们遵守执行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制度在内的典章制度。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二是社会公众在长期的社会交往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做人的道德、行为准则以及各种正式的礼仪。 生活类 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现代礼仪

根据礼仪的发展规律及其本身的作用,礼仪成为人类在社会人际交往、沟通中约定俗成的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与准则。

从道德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被界定为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从审美学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种形式美。它是人的心灵美的必然外化。

礼仪与礼貌、礼节、仪式,仪表

1 礼貌 一般是指在人际交往中通过语言、动作向交往对象表示谦虚和恭敬的行为规范。

2 礼节 通常是指人们在交际场合,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管用形式。

3 仪式 仪式是交际活动中按礼宾要求,围绕一定主题,按照某种特定的程序进行的集体性的礼仪过程。

4 仪表 仪表是礼仪在个人外在形象方面的体现,包括容貌、服饰、姿态、表情、谈吐等方面。

三 学习商务礼仪的意义

“做人先学礼”,礼仪 教育 是人生的第一课。礼仪必须通过学习、培养和训练,才能成为人们的行为习惯。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有义务和责任,通过学习礼仪

、传承礼仪,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个民族和团体的一员。个人 文明礼仪 一旦养成,必然会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对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学礼仪可以使个人的言行在社会活动中与其身份、地位、社会角色相适应。礼仪还是衡量个人道德水准高低和有无教养的尺度。 对企业,可以塑造企业形象,传播沟通信息,由可以提高办事效率。

四 商务礼仪的核心和原则

核心

礼仪的核心是尊重为本。尊重二字,是礼仪之本,也是待人接物的根基。 首先是自尊为本,自尊自爱,爱护自己的形象。其次要尊重自己的职业。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第三要尊重自己的公司。尊重他人的三原则:接受对方,不要难为对方,不要让对方难堪,客人永远是对的。重视对方,欣赏对方,多看对方的优点,不当众指正缺点。赞美对方。懂得欣赏别人的人实际是在欣赏自己,是自信的表现。

原则

尊重宽容

尊敬是礼仪的情感基础。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与人是平等的,尊重长辈,关心客户,这不但不是自我卑下的行为,反而是一种仪,说明一个人具有良好的个人内的素质。“敬人者恒敬之,爱人者恒爱之”,“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礼”的良性循环就是借助这样的机制而得以生生不已。当然,礼貌待人也是一种自重,不应以伪善取悦于人,更不可以富贵娇人。尊敬人还要做到入乡随俗, 尊重他人的喜好与禁忌。总之,对人尊敬和友善,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

宽即宽待,容即相容,宽容,就是心胸坦荡、豁达大度,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谅解他人的过失,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有很强的容纳意识和自控能力。中 国 传统文化 历来重视并提倡宽容的道德原则,并把宽以待人视为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美德。从事商务活动,也要求宽以待人,在人际纷争问题上保持豁达大度的 品格或态度。在商务活动中,出于各自的立场和利益,难免出现冲突和误解。遵循宽容的原则,凡事想开一点,眼光看远一点,善解人意、体谅别人,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好各种关系与纷争,争取到更长远的利益。

真诚谦虚

商务人员的礼仪主要是为了树立良好的个人和组织形象,所以礼仪对于商务活动的目的来说,不仅仅在于其形式和手段上的意义。同时商务活动的从事并非短期行为,从事商务,讲究礼仪,越来越注重其长远利益,只有恪守真诚原则, 着眼与将来,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获得最终的利益。也就是说商务人 员与企业要爱惜其形象与声誉,就不应仅追求礼仪外在形式的完美,更应将其视 为商务人员情感的真诚流露与表现。

谦和既是一种美德,更是社交成功的重要条件。谦和,在社交场上即表现为平易近人、热情大方、善于与人相处、乐于听取他人的意见,显示出虚怀若谷的胸襟,因为对周围的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有着较强的调整人际关系的能力。我们此处强调的谦和并不是指过分的谦和、无原则的妥协和退让,更不是妄自菲薄。应当认识到过分的谦虚其实是社交的障碍,尤其是在和西方人的商务交往中,不自信的表现会让对方怀疑你的能力。

不卑不亢

人际交往中要注意各种不同情况下的社交距离,也就是要善于把握住沟通时 的感情尺度。古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此话不无道理。在人际交往中,沟通和理解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但如果不善于把握沟通时的感情尺度,即人际交往缺乏适度的距离,结果会适得其反。例如在一般交往中,既要彬彬有理,又不能低三下四;即要热情大方,又不能轻浮谄谀。所谓适度,就是要注意感情适度、谈吐适度、举止适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对方的尊重,达到沟通的目的。

在具体运用商务礼仪时,允许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采取不同具体方法。但是,与此同时必须强调指出:在商务礼仪的核心点,即尊重交往对象、

以礼相待这一点上,对任何交往对象都必须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不允许因交往对象彼此之间在年龄、性别、种族、文化、职业、身份、地位、财富以及与自己关系亲疏远近等方面有所不同,而厚此薄彼,区别对待,给予不通待遇。这便是商务礼仪中平等原则的基本要求。

五 一般商务礼仪

商务活动中的一般礼仪,主要内容是遵循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原则。它包含双重含义:一是指己方对对方表示的礼貌、客气等姿态,二是指己方对对方礼仪与习俗的答谢与尊重。

根据礼仪的适用范围分类礼仪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国际礼仪等。根据礼仪的操作主体不同分类礼仪分为公关礼仪、秘书礼仪、护士礼仪、交警礼仪、教师礼仪、学生礼仪等。根据礼仪的表达方式分类礼仪分为仪表礼仪、言语礼仪、服饰礼仪、行为礼仪。

仪表礼仪

会见前要做的准备工作包括对时间、地点的选择,对会见的主题、内容、议程的准备,要制定好会见计划和目标。先介绍位卑者给位尊者:年轻的给年长的自己公司的同事给别家公司的同事低级主管给高级主管公司同事给客户非官方人事给官方人士本国同事给外国同事。

宴请时组织工作:(1)确定宴请目的、名义、对象、范围与形式(2)确定宴请的时间、地点(3)发出邀请(4)订菜(5)席位安排(6)现场布置(7)餐具的准备(8)宴请程序及现场工作(9)工作人员应注意事项。

言语礼仪

谈话时目光注视对方是一种起码的礼貌,交谈时要专心致志不要随便打断对方的谈话,交谈时双方发言都要掌握各自所占有的时间,不能出现一方独霸的局面 ,切忌只谈个别人知道或感兴趣的事,或只与个别人交谈而冷落其他人,要注意能够让对方感受到你对谈话的态度,交谈的话题与内容的要求,交谈过程中还要注意说话应留有余地。

服饰礼仪

春秋装

中青年男装

中青年男性参加商务谈判时,一般穿着西装、中山装或夹克衫

中老年男装

中老年男性应穿着西装或中山装。

中青年女装

中青年女性作为谈判代表参加商务活动时,可以选择西装、毛衣外套、西装套裙、旗袍等服装。

中老年女装

西装或西装套裙是中老年女性常见的服饰。

夏装

中青年男装

中青年男性夏季参加商务活动,可以穿着衬衫长裤或单西装,在隆重场合应穿单西装,打领带或穿短袖衬衫扎在长裤内,打领带。颜色以浅色、单色为主,可以带浅色花格或浅色条纹。

中老年男装

中老年男性夏季参加商务活动,穿着长、短袖衬衫配长裤或单西装,衬衫通常扎在长裤内,打领带。

在隆重场合应穿单西装,打领带。颜色以浅灰、淡蓝、米黄为宜。 中青年女装

中青年女性夏季参加商务谈判,可以穿着长、短袖衬衫配长裤或裙子,也可

以穿着连衣裙、旗袍或西装套裙,在重要场合多选择西装套裙。

中老年女装

中老年女性夏季参加商务谈判,可以穿着长、短袖衬衫配长裤或裙子,但多选择西装套裙。

行为礼仪

国外送礼约定俗成的规则有:①西方社会较为重视礼物的意义和感情价值,送礼花费不大,礼品不必太贵重。②外国人在送礼及收礼时,都很少有谦卑之词。③当接受宾朋的礼品时,绝大多数国家的人是用双手接过礼品,并向对方致谢。④外国人送礼十分讲究外包装精美。⑤送礼一定要公开大方。 ⑥拒绝收礼一般是不允许的。

握手时应该先脱掉手套,摘下帽子。握手要掌握时间,一般来说时间约为5秒,若小于5秒显得仓促,如果握得太久,显得过于热情,尤其是男人握着女人的手,握得太久,容易引起对方的防范之心。掌握用力程度:过轻过重都不好,力量适度的握手会使对方感到温和可亲。男性与女性握手,往往只握一下女性的手指即可。掌握握手姿势注意握手顺序:在上下级之间,上级伸手后,下级才能伸手;在男女之间,女人伸手后,男人才能伸 手相 握;在主人与客人 之间,主人应先伸手,客人再伸手相握。有多人握手时应注意不能相互交叉,应该等别人握完后再伸手。

打电话时要有准备。注意打电话的时间,尤其避免在午休时间或下班时间打 微笑的语调,声音清晰有礼貌,问候。不要急于在电话中承诺事情或是做决定 讲电话同时在纸上作记录。同事电话中时,若其他人在附近喧哗交谈,易导致客户对公司的印象不良,此时若有急事须与同事交谈,应使用书面方式。

六 结论

从古至今,我国的礼仪规范就是中华特有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美德的体现。礼仪,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具有不衰的生命力。商务礼仪在中国也是日益重要。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谁能入乡随俗或者说尊重对方的礼仪,

谁就能生存得更好。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奇特数量成倍增长,第三产业蓬勃兴旺, 商务活动日益频繁,人们在商务活动中也需要学习,遵守一些现代商务礼仪规范,熟悉中国商务礼仪,了解世界其他国家的礼仪和禁忌。而作为商人,在与国外商务伙伴初次接触前应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方文化中的商务礼仪,及时调整自己的礼仪行为,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商务环境。

[摘 要]如今, 毕业 生求职的高潮又席卷而来, 良好的个人修养和富于个性的审美趣味对于一名大学毕业生求职 面试 来说至关重要, 因此这就需要每一位大学毕业生必须学习正确的职业礼仪,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以为这是求职面试成功的第一步。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面试 服饰

1.案例

一家合资饭店招聘各类服务人员350名,700多名应届往届毕业生怀着对这家企业的向往,很早就排起“长龙”等候应聘。7点30分,第一次目测在众多人的期待中开始了,一位应聘的女大学生,环佩叮当,浓妆艳抹,昂然来到目测人面前,话不过三句,目测人眉心轻皱,却彬彬有礼,连声说谢谢!女大学生心下明白,这就是被淘汰了??

一位20出头的男大学生,气宇轩昂,据说会两门外语,目测人以礼相待,连声“请坐”这位男大学生如入无人之境,屁股落座,二郎腿一翘,浑身悠然自得地颠起来,??这天,700多应聘者,近目测这一关,就被“刷掉”80%。当这些被视为“生活小节”的行为作为饭店招聘硬性条件的时候,人们不大不小地震动一下,尤其是哪些自视才大志高的应聘者更是没有想到,还没到大江大河中去施展才华呢,就在这小水沟里翻了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应聘礼仪在一个人的求职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求职者的形象给面试官的好坏,关系到能否顺利踏入社会,找到一份合适满意的工作。为此,毕业生在面试前对个人形象进行设计是必要的。但是,并非所有的“包装”都能奏效,有时还会适得其反,那么,在面试的礼仪和形象设计上应该注意大学生求职礼仪哪些问题呢?下面我就关于面试中的服饰打扮,以及面试中的基本礼仪进行些 总结 .

2服饰与打扮

一个人与他人交往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外表是人们踏上社会的第一张名片。毕业生在应聘时,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衣着和打扮。

许多人认为难得有一次面试的机会,一定要大出风头,于是买了许多时髦、前卫的服装。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一般正规的企业都很欣赏传统、保守的正装,所以,服装不一定要穿名牌,庄重、得体就好。有的人则不太注重服装,穿着过于随便。也会使招聘人员对你的印象大打折扣。求职时的服饰打扮应该注意稳重、正式,一般来说,套装较为普遍适宜。而且一定要整洁干净,注意尺码一定要合身,大一码或小一码都会影响穿着效果。衣服的颜色宜选择皮肤的中性色,注重现代感,把握积极的方向。头发要梳理整齐,不要乱蓬蓬或粘糊糊。穿深色衣服时最好事先拍拍两肩。以免头皮屑掉在上面,头发要擦亮。

另外,不可忽视不同职位对穿着的不同要求,例如应聘公关职位就要适当地注意时尚,而应聘文秘、财会职位就应与时尚拉开适当的距离。

3. 面试过程的礼仪

毕业生在面试过程中表现出的礼仪水平,反映出你的人品、修养等个人形象,因此,面试过程请务必注意以下几点:

准时赴约。

一般来讲,比原订时间早5-10分钟到达面试地点较好,切不可让招聘人员等候。

入座礼仪。

进入主考官的办公室,一定要敲门而入,等到主考官示意坐下再就座。如果没有指定的座位,可选择主考官对面的位子坐下。另外,注意坐姿的优美与精神。坐椅子时,最好只坐2/3,两腿并拢,身体可稍稍前倾。

自我介绍 的分寸。

当主考官要求你做自我介绍时,不要象背书似的把简历上的一套再说一遍,那样只会令主考官觉得乏味。用舒缓的语气将简历中的重点类容稍加说明就可以了,如姓名、毕业学校、专业、特长等。如主考官想深入了解某一方面时,你再作介绍。

行为举止。求职者在面试时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

注意站正坐直,不要弯腰低头。

双手放在适当的位置,并要安稳,不要做些玩弄领带、掏耳朵、挖鼻孔、抚弄头发、掰关节、玩弄招聘者递过来的名片等多余的动作。

禁止腿神经质般的不住晃动、翘起等。

自己随身带着公文包或皮包,也不要挂在椅子背上,可以把它放进自己坐的椅子旁边或背后。

询问与应答的礼仪。

保持积极自信的心态,是面试中智慧语言不断迸发的前提。面谈时,讲话要充满自信。回答问题时尽量详细,要按招聘人员的话题进行交谈。有的主考官会故意提问一些令你感到受冒犯的问题,用来试探一下你如何对待,考查你的修养和应对多变的能力。你一定要冷静,不能意气用事。拒绝回答是可以的,但口气和态度一定要婉转、温和。

及时告辞。

有些接见者以起身表示面谈的结束,另一些人则用“同你谈话我感到很愉快”这样的辞令来结束谈话。对此,我们的毕业生要十分敏锐,及时起身告辞。告辞时应同接见者握手,还要将椅子放回原位,然后面带微笑地向主考官致谢。

4.总结

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卡耐基说过,人的成功取决于15%的才能和85%的人际关系。礼仪正是人际关系交往中不可缺少的联系纽带。求职对个人来说是一次非常重要的经历和机会,在求职过程中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以表现出自己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修养,从而获得成功的第一步。因为现在的用人单位除了看你是否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和潜力之外,还要看你在别人面前的 言行举止 如何,是否是现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也就是其是否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掌握良好的求职技巧,适当的公关礼仪必定会为面试争取更多成功的机会。我很庆幸在大三最后一次选修课的时候选择了商务礼仪这门课,我想它将对我今后的工作生活都会受益匪浅的!

参考文献:

《现代商务礼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商务礼仪》高等教育出版社

《面试礼仪》

关于商务礼仪的论文 看你写哪一方面的. 商务礼仪中的就餐(中西餐)礼节行为和举止的禁忌 1、预约的窍门。越高档的饭店越需要事先预约。预约时,不仅要说清人数和时间,也要表明是否要吸烟区或视野良好的座位。如果是生日或其他特别的日子,可以告知宴会的目的和预算。在预定时间内到达,是基本的礼貌。 2、再昂贵的休闲服,也不能随意穿着上餐厅。 3、进入餐厅时,男士应先开门,请女士进入。如果有服务员带位,也应请女士走在前面。入座、餐点端来时,都应让女士优先。就算是团体活动,也别忘了让女士们走在前面。 4、吃饭时穿着得体是欧美人的常识。去高档的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 5、由椅子的左侧入座.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就座时,身体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与餐桌的距离以便于使用餐具为佳。餐台上已摆好的餐具不要随意摆弄。将餐巾对折轻轻放在膝上。 6、正式的全套餐点上菜顺序是:①菜和汤②鱼肝油③水果④肉类⑤乳酷酪⑥甜点和咖啡⑦水果,还有餐前酒和餐酒。没有必要全部都点,点太多却吃不完反而失礼。稍有水准的餐厅都不欢迎只点前菜的人。前菜、主菜(鱼或肉择其一)加甜点是最恰当的组合。点菜并不是由前菜开始点,而是先选一样最想吃的主菜,再配上适合主菜的汤。 7、点酒时不要硬装内行。在高级餐厅里,会有精于品酒的调酒师拿酒单来.对酒不大了解的人,最好告诉他自己挑选的菜色、预算、喜爱的酒类口味,请调酒师帮忙挑选。 8、主菜若是肉类应搭配红酒,鱼类则搭配白酒。上菜之前,不妨来杯香槟、雪利酒或吉尔酒等较淡的酒。 9、餐巾在用餐前就可以打开。点完菜后,在前菜送来前的这段时间把餐巾打开,往内摺三分之一,让三分之二平铺在腿上,盖住膝盖以上的双腿部分。最好不要把餐巾塞入领口。 10、用餐时,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两脚交叉的坐姿最好避免。 11、进餐过程中,不要解开纽扣或当众脱衣。如主人请客人宽衣,男客人可将外衣脱下搭在椅背上,不要将外衣或随身携带的物品放在餐台上。 12、不可在餐桌边化妆,用餐巾擦鼻涕。用餐时打嗝是最大的禁忌,万一发生此种情况,应立即向周围的人道歉。取食时不要站立起来,坐着拿不到的食物应请别人传递。 13、进餐时应与左右客人交谈,但应避免高声谈笑。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选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 14、每次送入口中的食物不宜过多,在咀嚼时不要说话,更不可主动与人谈话。 15、吃鸡时,欧美人多以鸡胸脯肉为贵。吃鸡腿时应先用力将骨去掉,不要用手拿着吃。吃鱼时不要将鱼翻身,要吃完上层后用刀叉将鱼骨剔掉后再吃下层吃肉时,要切一块吃一块,块不能切得过大,或一次将肉都切成块。 16、鱼肉极嫩易碎,因此餐厅常不备餐刀而备专用的汤匙。这种汤匙比一般喝汤用的稍大而且较平,不但可切分菜肴,还能将菜和调味汁一起舀起来吃。若要吃其他混合的青菜类食物,还是使用叉子为宜。处理鱼骨头时,首先用刀在鱼鳃附近刺一条直线,刀尖不要刺透,刺入一半即可。将鱼的上半身挑开后,从头开始,将刀放在骨头下方,往鱼尾方向划开,把骨剔掉并挪到盘子的一角。最后再把鱼尾切掉。 17、喝酒的方法。喝酒时绝对不能吸着喝,而是倾斜酒杯,像是将酒放在舌头上似的喝。轻轻摇动酒杯让酒与空气接触以增加酒味的醇香,但不要猛烈遥晃杯子。此外,一饮而尽,边喝边透过酒杯看人,都是失礼的行为。不要用手指擦杯沿上的口红印,用面巾纸擦较好。 18、喝汤也不能吸着喝。先用汤匙由后往前将汤舀起,汤匙的底部放在下唇的位置将汤送入口中。汤匙与嘴部呈45°角较好。身体上的半部略微前倾。碗中的汤剩下不多时,可用手指将碗略微抬高。如果汤用有握环的碗装,可直接拿住握环端起来喝。 19、面包的吃法。先用两手撕成小块,再用左手拿来吃的原则。吃硬面包时,用手撕不但费力而且面包屑会掉满地,此时可用刀先切成两半,再用手撕成块来吃。避免像用锯子似割面包,应先把刀刺入另一半。切时可用手将面包固定,避免发出声响。 20、喝咖啡时如愿意添加牛奶或糖,添加后要用小勺搅拌均匀,将小勺放在咖啡的垫碟上。喝时应右手拿杯把,左手端垫碟,直接用嘴喝,不要用小勺一勺一勺地舀着喝。吃水果地,不要拿着水果整个去咬,应先用水果刀切成四或主瓣再用刀去掉皮、核、用叉子叉着吃。 21、如何使用刀叉。基本原则是右手持刀或汤匙,左手拿叉。若有两把以上,应由最外面的一把依次向内取用。刀叉的拿法是轻握尾端,食指按在柄上。汤匙则用握笔的方式拿即可。如果感觉不方便,可以换右手拿叉,但更换频繁则显得粗野。吃体积较大的蔬菜时,可用刀叉来折叠、分切。较软的食物可放在叉子平面上,用刀子整理一下。 22、略事休息时,刀叉的摆法。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应把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盘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边说话边挥舞刀叉是失礼举动。用餐后,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西餐桌上的餐具很多,吃每一样东西要用特定的餐具,就拿餐刀一项来讲,吃西餐时最少也有三把刀,分别用来切肉排,蔬菜和切开小面包,弄不清每一件餐具的具体用法就容易出现尴尬局面,餐具摆放得乱七八糟,就很容易使手中餐具掉在地上了。中国人用西餐是学习西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本课程讲解西餐桌上最基本的常识,让你在享受西餐雅致的就餐氛围时,举止更正确得体地,进餐有条有“礼”。 第1步:餐巾布 西餐餐巾一般用布,餐巾布方正平整,色彩素雅。经常放在膝上,在重礼节场合也可以放在胸前,平时的轻松场合还可以放在桌上,其中一个餐巾角正对胸前,并用碗碟压住。用餐巾过程中,千万要注意不要有如下失礼之举: 1. 离席时将餐巾布掉落在地上。 2. 餐巾布用得污迹斑斑或者是皱皱巴巴。 3. 将吃剩食物放到餐巾布上。 4. 用餐巾布擦桌子。 餐巾布可以用来擦嘴或擦手,对角线叠成三角形状,或平行叠成长方形状,污渍应全部擦在里面,外表看上去一直是整洁的。离开席位时,即使是暂时离开,也应该取下餐巾布随意叠成方块或三角形放在盘侧或桌角,最好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第2步:关于刀、叉、勺 西餐用的刀、叉、勺各有其用,不能替代或混用。 1.刀 是用来切割食物的,不要用刀挑起食物往嘴里送。记住:右手拿刀。如果用餐时,有三种不同规格的刀同时出现,一般正确的用法是:带小小锯齿的那一把用来切肉制食品;中等大小的用来将大片的蔬菜切成小片;而那种小巧的,刀尖是圆头的、顶部有些上翘的小刀,则是用来切开小面包,然后用它挑些果酱、奶油涂在面包上面。 2.叉 左手拿叉,叉起食物往嘴里送的,动作要轻,捡起适量食物一次性放入口中,不要拖拖拉拉一大块,咬一口再放下,这样很不雅。叉子捡起食物入嘴时,牙齿只碰到食物,不要咬叉,也不要让刀叉在齿上或盘中发出声响。 3.勺子 在正式场合下,勺有多种,小的是用于咖啡和甜点心的;扁平的用于涂黄油和分食蛋糕;比较大的,用来喝汤或盛碎小食物;最大的是公用于分食汤的,常见于自助餐。切莫搞错。 第3步:餐具的摆放 餐具的摆放是根据上菜先后顺序从外到内摆放。有的菜用过后,会撤掉一部分刀叉。刀叉放的方向和位置都有讲究。刀叉放在垫盘上呈八字形,刀口朝内,叉尖向下就表示你还要继续用餐;刀叉平行摆放在垫盘上刀口向处,叉尖向上则表示你不要用餐。汤勺横放在汤盘内,匙心向上,也表示用汤餐具可以収走。 第4步:优雅用餐 1.喝浓汤时 勺子横拿,由外向内轻舀,不要把勺很重地一掏到底,勺的外侧接触到汤。喝时用嘴唇轻触勺子内侧,不要端起汤盆来喝。汤将喝完时,左手可靠胸前轻轻将汤盆内侧抬起,汤汁集中于盆底一侧,右手用勺舀清。动作非常完美! 2.吃比萨饼或其他饼类时 用刀在盘内切出一块正好适合一口吃掉的大小,叉子叉住送入口中。 3.吃面包时 一手拿面包,一手撕下一小块放入口里,不要拿着整个面包咬。吃西餐时要衣着整洁,坐姿端正,背挺直,脖子伸长。最重要的是手一定要保持干净,指甲修剪整齐。 附:国外就餐礼仪 食用热水要说Boiled water, 如说Hotwater,则会送温开水进来。 进门后由领座员引导入座。 高档餐厅,较大物品应放在寄存处,离开时应付些许小费。 试饮葡萄酒时,先端起酒杯,如味道极差,可拒绝试饮。 在饮料送来前将餐巾置於大腿。 将餐单从头看一遍再点菜,可先叫饮料,再慢慢看。 食用面包时,应用手指每次撕一小块。 从外至里依次使用排好的刀叉。 如有出纳处,将小费放在桌上即可持帐单离开。 如帐单上含服务费,就不必付小费。 结帐时,向专门的服务生招手说「请结帐」或在手掌上写字来表示。 吃东西时切勿发出声音。 闭着嘴咀嚼食物,勿使食物露出。 调味品离自己较远时,应请邻座的人代劳,并说「请……」。 尽量不在中途离席,如必要,将餐巾放在椅子上再离开。 甜点之前,切勿吸烟。 如果是自助餐,请「量力而行」。 如何写论文 写下自己的想法是完善它的好方法。你可能发现自己的想法在纸上会变成一团糟。 写作是很痛苦的事情,但是当你越来越熟悉它的时候,就会很快了。如果你把它当作一种艺术,你就会在写作的过程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你也会遇到和其他作者一样的滞碍。这有很多原因,而且不一定能顺利解决。追求完美是一个原因。 记住:写作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你发现所写的不是你开始想写的,写下粗稿,以后再修补。写粗稿可以理出自己的思想、渐渐进入状态。如果写不出全部内容,就写纲要,在容易写具体的内容时再补充。如果写不出来,就把想到的东西全部写出来,即使你觉得是垃圾。当你写出足够的内容,再编辑它们,转化成有意义的东西。另一个原因是想把所有的东西都有序的写出来(in order)。你可能要从正文写起,最后在你知道你写的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再写简介。写作是很痛苦的事情,有时候一天只能写上一页。追求完美也可能导致对已经完美的文章无休止的修改润饰。这不过是浪费时间罢了。把写作当作和人说话就行了。 写信也是练习的好方法。大多的文章也会因为风格很想给朋友的信件而易读(can be improved)。写日记也是很好的锻炼。这两种方法还有其他的好处。 无休止的修改格式而不是内容也是常犯的错误。要避免这种情况。 LaTex(附:CTex)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但是它自己有很多自定义的宏定义。你也可以利用别人类似的代码,许多站点(包括MIT)都维护有扩展库。 清楚自己想说什么。这是写清楚要的最难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你写出笨拙的东西,不断的修补,就表明不清楚自己想说什么。一旦真正想说了,就说吧。 从每一段到整个文章都应该把最引人入胜的东西放在前面。让读者容易看到你写的东西(Make it easy for the reader to find out what you've done)。注意处理摘要(carefully craft the abstract)。确定(be sure)说出了你的好思想是什么。确定你自己知道这个思想是什么,然后想想怎么用几句话写出来。大篇的摘要说明文章是写什么的,说明有一个想法但没有说到底是什么。 不要大肆夸耀你自己做的事情。 你经常会发现自己写的句子或者段落不好,但不知道怎么修补。这是因为你自己进入了死胡同。你必须回去重写。这会随着你的练习减少。 确信你的文章真的有思想(ideas)。要说清楚为什么,不仅仅是怎么样。 为人而写,不要为了机器而写。不仅仅需要正确,还需要易读。读者应该只做最明显简单的推理。 完成文章以后,删除第一段或者前面的几句话。你会发现这些话其实对主旨没有影响。 如果你在所有的工作做完以后才开始写,就会失去很多好处(benefit)。一旦开始研究工作,好的方法是养成写不正式文章的习惯,每隔几个月(every few months)记下最新的和你刚学的东西。从你的研究笔记开始比较好。用两天时间来写,如果太长的话就说明你太追求完美了。这不是要进行判断的东西,而是与朋友共享的。在封面上说明“草稿”(DRAFT-NOT FOR CITATION)。拷贝很多份,给那些感兴趣的人看,包括导师。这种做法对以后写正式的论文很有好处。 得到反馈: 如果你加入私人文章交流网(Secret Paper Passing Network),会收到很多别人的文章,他们请你评论。知道别人对论文的意见很重要。你给别人帮助,别人会在你需要的时候帮助你。而且,自己也能提高。为文章写有用的评论是一门艺术。你应当读上两遍,第一遍了解其思想(IDEAS),第二遍看表达。 当然也可以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评价,要学会吸取有建设性的建议,忽略破坏性(destructive)和无意义的建议。为了得到建议,你要写清楚自己的观点,写你所作的事情,即使你没准备写一个没有完整的期刊或者会议文章,然后交给别人看。即使是将要发表的文章,也应该写清楚,这样可以增加得到建议的机会。 以简要的形式降序组织评论(建议)对你和你所评论的人都有用:最上面内容相关,中间是风格和表述,最后是语法和文法。 三、论文的写作 (一)作好准备--收集资料 选题确定之后,论文有了中心思想,在写作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是,要写好一篇论文,作者还必须占有丰富、准确、全面、典型、生动具体的材料。从中研究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用具有说服力的题材(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些材料必须是有根有据的,而不是主观臆断的。它们或是通过自己亲身实践研究的出的,或是他人以前研究总结的可靠成果。因此,资料的收集对论文的写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收集资料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1、阅读有关的理论书籍。 参加教育教学研究,撰写论文,必须掌握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方法。对于教育、教学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理解掌握。 2、调查研究,收集有关的论据。 论文的中心思想确定后,作者明确了所要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就要着手拟订调查提纲。列出调查研究从何入手,了解哪些方面的情况,每个方面包括哪些项目和具体内容,需要哪些典型的材料和数据,取材的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应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等等。 3、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 作者不仅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对于与教育、教学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也要有所涉猎。因此,要注意多阅读教育书刊、报纸,收集有关研究信息,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开阔自己的思路,完善自己的设想。 (二)安排好论文的结构 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论点,进行论证,概括结论。 1、题目--体现内容。论文的题目是论文的眼睛,也是论文总体内容的体现。 一个好的题目能吸引读者阅读文中的内容,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好的题目应是用精辟的语言来阐明作者打算探索和解决的问题,要明确、精练、易懂,要能正确地表达论文的中心内容,恰当地反映此研究的范围的所达到的深度。同时要使内行人看得明白,外行人也能有所理解。例如,”浅谈应用题教学中学习的激发”和”问题意识与数学教学”。前一个题目明确的反映了论文的中心内容和研究范围,即在应用题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一个题目明确而精练,读者一看便知研究的中心内容,即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绪论--提出观点。对本论内容加以简要介绍,把中心论点准确地概括出来。绪论要求写得精炼、明确,字数不宜多。 常见的绪论写法有: -直接申明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 -提示内容要点。 -因事发问,启人思考。 -从日常生活现象写起。 -引经据典,说古道今。 论文的结构和结构原理,里面讲解的很详细,对学写论文有帮助,可以看看:)~ py 友,去这里找找,希望能帮到你!! 论文学习网站:)~ 另外,推荐下面的论文网,希望你会找到相关题材的论文:) 优秀论文杂志,以科技类为主。 综合类 学生大论文中心 大论文中心: 教育论文: 学位论文: 无忧论文网: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论文库: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论文中国 : 新浪论文网分类: 中国论文联盟: 论文资料网: 学术论文 论文资料网: 论文下载中心: 毕业论文网: 无忧论文网 论文下载中心 很多分类的。 论文帝国 有分类 教育类 教研论文交流中心 写好认为当然是要自己多学些知识了。多用心。也可以参考别人的精华啊!下面给一些资料,供参考哦 你自己找一找吧!! ◆论文资料网 提供论文资料服务的专业网站,含MBA论文资料、中小企业论文、物流供应链论文、财经论文、电子商务论文、论文参考资料。 1550x9 ◆论文帝国 含论文查询、发布论文及***外交、社会行政、劳动人事、新闻传播、法律、财经等论文。 828Ol9 ◆毕业论文网 实施全免费毕业论文资料服务,不涉及向网友收费内容。 380JTi1 ◆论文资料站 免费为广大学子提供论文资料查询、交流的优良平台。 662Y23z5 ◆世界论文网 收集并接受委托,发布国际优秀作品(论文)。 92N64 ◆中国论文网 提供大量专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有各种层次的内容,特别适合各大专院校毕业生、社会各界论文爱好者和各机关人员作参考学习之用,免去您各方查找资料的麻烦。 719va7 ◆天下网 论文老牌名站,由在读博士、硕士生创办。网站侧重于为论文写作者(尤其是对撰写毕业论文的朋友)提供写作指导。 2285Vg1 ◆国际优秀论文 分为科技论文、医学论文、教育论文三大版块。 43QOES3 ◆论文快车 提供论文资料收集、写作指南、论文征稿,中国MBA、MPA、各类学术、毕业论文等资料。 484Gyi1 ◆学生大论文中心 提供论文定做、发表等服务,内容涉及会计审计、财政税收、计算机、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医学、文学等20个学术类别。 376HnV7 ◆蜂朝论文网 提供毕业论文、本科论文、硕士论文等论文发表和定制等服务。 531hb9 ◆教育教学论文网 以教育论文为主,含信息技术、计算机、德育、素质教育、摄影、美术、化学、英语、语文、体育等方面论文。 815on7 ◆中国园丁网论文大观 提供教育类论文。 203Fb2 ◆法律论文资料库 提供法学理论、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经济法、司法制度、国际法等分类论文。 78Jg8 ◆论文网 提供论文写作服务。 400Kxh8 ◆吾爱论文网 提供文理工管等十二大学科门类的期刊论文、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 567wVAS6 ◆幸福校园 论文、报告书、简历、考试情报等各种学术资料交流的中心。 36873o6 ◆知新资讯 专业提供各种论文、课题资料,主要包括:教育论文、计算机论文、毕业论文、法律论文、学术论文、免费论文、硕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博士论文、经济论文、科技论文等。 203Ydu6 ◆全程论文网 一个专业代理职称论文、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写作指导、论文推荐公开刊物发表(核心、优秀期刊)的网站。 642pjiY2 ◆论文商务中心 是一个开放式的、保护版权的、网上论文精品自选超市。 127JoVq5 论文发表咨询网 202wdx01 语言学论文 2252du8 台湾博硕士论文资讯网 231pEO1 论文网 254VPJ2 大学生论文库 752if5 华夏论文网 656191 论文荟萃 261kpjs5 论文秘书网 869YD87 论文指导网 739gG3 中国大学生论文网 697KC4 大学生论文资讯网 424ZzIL6 轻松论文网 72QHgm8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 4667wI1 体育教学论文 9891UX94 体育论文 303RMCE1 新科论文网 4944f07 信息化教育论文 283RBp1 农业论文 688mOMA8 中国总经理网论文集 748YbJ6 工程论文服务网 948kBt63 金融论文在线 6635Zl7 才思论文网 423l5PH8 论文资源网 44uI9G3 经济论文 723HES23 论文选萃 543C76 活动教育研究论文 901heD1 毕业生论文库 3644l4 能源论文 297PG1 会计文苑-优秀论文 901MS7 中国广电技术论文 820OJ07 教育教学论文交流网 178sxqw4 食品论文 170YcYB8 管理在线论文 22kaP8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960zUkA6 MBA论文全集 244u61 物理论文集 620zwW1 中国交通技术论坛资料库 620zwW1 中国路桥工程论文资料中心 748tOd4 中国论文发表网 884SQDc7 翰林论文网

宴会礼仪论文的参考文献

酒 文化 是指在酒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成果。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酒文化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酒文化的论文篇1 浅析中西酒文化 摘要:文化是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在酒文化方面,中国和西方的酒文化有明显差异。西方酒文化一般指葡萄酒文化,而中国酒文化则是白酒文化。本文从酒的起源,酒与宗教的关系,酒器的使用,饮酒礼仪以及酒的社会功能几个方面,简单介绍中西方酒文化的区别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酒文化 文化差异 文化 酒文化作为文化系统的一个方面,跟其他方面一样,其形成过程以及在地域上造成的差异,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的。社会以及历史的不同因素形成了文化的最终不同。只有从各个方面把握中西文化的不同才能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1.酒的起源 从酿酒所使用的原料方面来说,在中国早期的文化起源地黄河流域,气候温和并且农作物发展较为先进,人们便用粮食酿造就有中国特色的黄酒以及白酒。而在被称为西方文明摇篮的巴尔干半岛古希腊地区,境内多山,土壤贫瘠,不适合农作物生长,反而很适合葡萄的生长,因此葡萄酒的酿造就成为西方酒文化的代表。对于酒神崇拜,从神话 传说 方面来说,西方的葡萄酒最早起源于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据说他是最早 种植 葡萄并且酿造葡萄酒的。而在中国,中国历史上没有明确的酒神,而又普遍地将仪狄或是杜康认为是中国的酒祖。 2.宗教与酒文化的关系 从宗教方面来讲,____是西方的主流宗教,在圣经中多次提到葡萄酒。耶稣知道了自己的命运后在最后的晚餐上说,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并且让人们记住自己是为人类赎罪而死的。因此基督____萄酒视为圣血,而且葡萄的种植以及葡萄酒的酿造被教会人员视为工作,在这种背景情况下,人们对于葡萄酒是一种敬仰与喜爱的心情。在中国佛教的影响较为广泛,而佛教的教义是反对饮酒的,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家,在戒律上都一律禁止饮酒。人们很多听信佛的教戒,尽可能的控制饮酒。加之中国的白酒多是粮食酒,因此人们对于饮酒是一种比较谨慎的态度。 3.酒器的使用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人们对酒器的重视都是略见一斑的:酒器制造所用的材质,最终的形状以及做工的精美都有不同的讲究。在中国的 传统文化 中,依据材质,使用者和时代等因素的不同,酒器的名称很多,比如有尊、壶、爵、角、觥、杯、卮、彝、卣、?、瓿等,不胜枚举。中国酒器的繁多,不仅是因为时代变迁从而生产力所带来的材质改革,更是因为在封建等级社会的中国,酒器的使用更是印上了等级制度的烙印,不同的酒器代表了不同的身份。西方国家的酒器也有很多种,但是一定程度上来说西方国家的酒器基本上以透明的玻璃杯为主而又形状各异。透明的高脚杯是西方饮酒时所使用酒器的典型代表,但是根据各种不同的酒所适用的不同的酒杯,这种高脚杯的形状又有很大差别,如郁金香型的细高型的香槟杯,矮脚的梨形的白兰地酒杯等等。西方人对酒器的讲究毫不逊于中国。但是中国的酒器更多的反映使用者的身份,西方的酒器则更多的是为了衬托酒本身的艺术性。 4.喝酒的礼仪 中西方在酒文化中都存在饮酒的礼仪,但是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的酒文化中更善于劝酒。同是饮酒的场面,必定中国人一起饮酒的场面更为热闹。劝酒是敬酒的一种方式,是中国人在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习俗。封建社会中等级分明,很多人一同饮酒时,卑者、少者须向尊者、长者敬酒。一顿饭下来,敬酒的次数是不好计算的。单是敬酒,在敬酒词,敬酒姿势,自己饮多少别人饮多少,敬别人,被敬等方面就有很大的学问。在西方国家,民主与自我意识占主导,在饮酒方面也有体现。首先,因为各种高脚杯形状的不同,手持酒杯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正确的姿势也是礼仪的一个方面。在西方餐桌上,饮酒的人也会彼此举杯,但是一次喝多少,完全是个人意愿。在一次正式的西餐中,敬酒(toast propose)的次数也一般一次,这一次一般也是面向所有在座宾客,祝酒词是必不可少的。 5.酒的社会功能 而西方人把葡萄酒看为艺术品:把葡萄酒的酿造看成制造艺术品;把饮酒也看成一种欣赏与品味艺术的行为,饮酒的兴致就在酒本身,因此可以常常看见西方人在不就餐的情况下而仅仅品味葡萄酒的场景。中国人把酒当做交流或是表达感情的工具,常为“醉翁之意不在酒”,饮酒的兴致不在酒本身,而在乎与谁饮酒以及以什么样的心情饮酒,一般情况下中国人饮酒是离不开饭桌的。中国人就餐时相比较而言更讲究的是菜肴,酒则从始到终都是一种酒。但是在西餐中,他们吃一道菜换一种酒, 一般吃沙拉和冷拼小吃时喝干白葡萄酒,吃头道序菜时喝干白、干红或玫瑰葡萄酒,吃海鲜类正菜时喝高度干白葡萄酒,吃肉禽类正菜时喝高度干红葡萄酒,吃甜食时喝甜食酒或香槟酒。正式的宴会要上三五道莱,而每一道菜对应一种葡萄酒。除此之外饭前还有开胃酒,餐后还有鸡尾酒或威士忌、白兰地一类的蒸馏酒。这样一顿餐下来总得需要五六种酒。 总的来说,中国和西方的酒文化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而各个方面的差异又是由不同的因素造成的。探索形成差异的原因,有助于对酒文化更好的理解,从而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中西文化差异并且促进中西交流。 参考文献: [1]米歇尔?爱德华.红葡萄酒鉴赏手册[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 [2]侯淑琴.形象礼仪[M].北京联合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0. [3]杨乃济.中西酒文化比较[A].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4. 酒文化的论文篇2 浅谈水族酒文化 水族自称“虽”,汉语译称“水”,是全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我国古骆越人的后裔,ol(r}s})有着古老的文字《水书》、历法《水历》。水族现有人口40余万,主要分布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荔波、都匀、独山以及黔东南自治州的榕江、丹寨、雷山、从江、剑河等县,以三都水族自治县境内最为集中。(zlcr}3)水族人民喜食糯米,除一部分做成糯米饭,大多都是用来酿制糯米酒。水族的酒味美甘醇,特别是三都水族自治县九吁地区的九吁酒,更是远近驰名。在水族地区,不论是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还是各种各样的独特风俗中,酒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在人生历程中,水族已经把酒当作一种标志,用以象征人的生命从一个阶段步人另一阶段。酒伴随着水族人走过出生、婚嫁、死亡的各个阶段,贯穿了水族的历史进程。 一、水族端节和卯节中的饮酒习俗 (一)酒与水族端节 端节,水语称为“借端”。“端”,意为“岁首”或端节“新年”;“借”,意为“吃”。因此,端节亦可直译为“吃年”,意为“过年”。水族端节的日期以水历为准,水历把九月作岁首,端节就定在九月初九日,通称“水年’,。f3J(r}s}0)为方便互相走访,水族地区是分期分批轮流过端节。水族端节中,酒是不可或缺的。 端节当天凌晨五点左右,水族村民就开始煮韭菜包鱼和糯米饭,煮熟后端到祖宗灵位前的酒桌上祭祖。 酒桌的四面都要摆满酒杯,酒杯比来贺新年的人数只能多不许少,意为讨个好兆头。天亮后,整个族人就挨家挨户去贺新年,水语叫“幼端”。每到一家,大伙按辈分依序在酒桌前围成圆圈,每人都用右手把自己的酒杯或酒碗举到右边族人的嘴旁,大家同时喊一声“秀”,便从主人家开始喝,而且喝酒的人必须干杯,然后在大家“秀”的喊声中把自己酒杯的酒倾入下一个人嘴里。这就是水族的“转转酒”。 有些少数民族也有喝“转转酒”的习俗,一般是一个人只喝一VI就把已喝过的酒杯传递给下一位。水族的“转转酒”则不同,虽然也是以传递的方式饮酒,但是每个人的手上都必须有一杯酒,左侧的人将右手所持的酒杯送到右边的人的嘴边,杯到酒干。水族人挨家挨户喝完贺年酒后才回家接待客人。在水族的端节中,这种“转转酒”不仅仅限于族人内,迎接远方的客人进家门后也会以最能表达心中热情的“转转酒”相待。 水族端节中喝“转转酒”这种习俗是水族先民们“一人获取、众人共有”这种氏族社会公有分配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可增强民族的亲和力;这还与水族先民们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共同抵御 自然 灾害和外族侵略的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承继关系,也是一种追忆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方式。今天,水族端节中的饮酒习俗已成为一种聚合民族和凝结人心的重要方式。 (二)酒与水族卯节 水族“卯节”和“端节”事实上都是过年,按传统一向是过端节的地区不过卯节,过卯节的地区不过端节。卯节,水语称“借卯”,意为吃卯。水族卯节的日期也是依据水族历法来推算的,具体的日期是以水历九、十月(即阴历的五、六月)内的卯日分四批过节。水历十月,水书中称为“绿色生命最旺盛的时节”,辛卯日则被称为“最顺遂的日子”。卯节的分批是约定俗成。头三批卯节在荔波境内,第四批卯节,除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九阡、水各、周覃外,荔波的岜鲜、水维、永康等乡的水族人,也在这最后一批卯日过节。 卯日那天,各村寨的人们都会在村寨门El隆重接待亲朋好友,在村寨门VI都设有“拦门酒”。水族的“拦门酒”由三到五个年轻的姑娘主持,客人一到寨门口,姑娘们立即为远方来的每个贵客敬上一碗“拦门酒”,然后再由青壮年上前把客人迎进家中。水族待客一向有“以酒为尚,以醉为乐,以醉为荣”的观念,所以在卯节中,也会像端节一样,用最热情的“转转酒”待客,总之都要让客人尽兴,醉酒的越多,主人越觉得光彩。 酒足饭饱后,各村寨的人们身着盛装从四面八方赶往卯坡对歌。这一天,不仅过卯节的水族村寨青年人要上卯坡对歌,就是不过卯节的外寨的男女老幼也会赶来参加盛会。在卯坡的树丛中、草地上、山石旁,青年男女各自寻找自己中意的人对歌,歌词均为即兴演唱,主要内容是青年男女互相倾诉爱慕之情,若情投意合,即可相约成婚。这是卯节受到水族青年男女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酒与水族丧葬习俗 水族是一个非常崇拜祖先的民族,存在灵魂不死的观念。生前好酒、喜酒乃至嗜酒如命的亲人去世后,仍要让他一如其生地在另一个世界里也能畅饮美酒。因此,水族在老人去世后,祭品中酒是必备之物,而且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在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地区,无论家庭是富或穷,老人在60岁左右就特地亲手酿制一坛酒,然后以土坛密封窖藏,直到老人离世的那一天才由子孙取出让亲人和近邻品尝。 老人活得越久,酒窖藏的时间越长也就越甘醇香冽。这不仅仅是单纯的一种物质享受,还包含着水族人希望延年益寿的文化 心理。 出殡之日,亲戚朋友来奔丧所携带的物品中,最重要的也是酒。酒的数量多寡不等,依据奔丧人与丧主的亲疏关系而定,多至数十斤,少至一两斤。奔丧人把酒瓶或酒罐放在棺材前的桌上,若酒太多,则倒人一个大缸中,以便取酒招待客人。但亲戚带来的酒不能全都倒完,在酒罐或酒瓶里至少要留一点酒。因为在免除生者对死者的惧怕心理和寄托对死者的美好愿望的祭悼仪式中,水族人意识上的酒已经具有超现实的幻化功能,奔丧携酒既是出于避邪逐煞的心理,也是对主家的一种祝福,在酒罐里留点酒也是一种祝福,是丧主对亲戚的一种祝福,祝他们年年余酒。可以说,强烈的群体意识是水族的心理特质之一,这一心理特质在丧事活动中表现尤于明显。 在出殡之日水族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那就是在唱祭歌时给歌手倒酒。这种倒酒方式也很讲究。 在所有亲戚奔丧结束后,丧主从家中搬出一张四方桌,摆放在选好的宽阔的场地上。酒桌中间摆放爆米糖一斤、白糖两包、豆腐两块、橘子和苹果各一盘。男女歌手各坐一边后,丧主在歌手面前各置五杯酒后,又在桌子边空缺的位置全都摆上酒杯,并倒满酒,以供听众饮酒。待吉辰一到,孝家立即倒酒,倒酒的同时歌手开始唱水族祭歌。倒酒的顺序非常讲究,孝子先倒第一杯酒,之后是孝女及孝主的儿媳妇、孙子,最后轮到血亲的表哥。水族丧事中的这一种习俗也反映一种文化心理,他们很重视孝道,请歌手唱祭歌一方面表明尊重长者,另一方面也是用歌声来寄托心中的哀思。 三、酒与水族婚姻习俗 在婚姻中,酒作为许多民族倾心 爱好 的特殊饮料,体现出重要的媒介功能。作为拥有悠久的酿酒历史的水族,酒更是贯穿婚姻的整个过程。 (一)提亲酒和定亲酒 水族青年有恋爱的充分自由,但不论是否自由恋爱,想要结婚的时候,都必须察告父母,由男方父母请媒人到女家去提亲。L61(})水族的提亲过程很复杂,就算是双方都已经中意,至少也要去提亲三次。 第一次提亲时媒人所带礼品是四个红糖,第二次提亲所带的礼品是:四个红糖、五斤酒、五斤肉。前两次提亲都会遭到委婉的拒绝,而媒人一般都会预料到这样的情况,所以还需要精心准备第三次提亲。第三次提亲所带礼品有:全新的一个篮子(内装红糖10斤、糯米五斤、手镯一对、银项圈一个,摆放的顺序是糯米在底层,手镯和银项圈第二层,红糖在最上层)酒(至少10斤)、肉(至少五斤)。 按照水族习俗,第三次提亲议定婚约之后就吃定亲酒,主要是约定吃大酒的日子。吃定亲酒的时候,女方会明确交代男方须准备的礼品:手镯一双、银项圈一根、红糖至少50斤、糯米30斤、酒一坛(100斤)。 可见,无论是在水族的提亲还是定亲中,酒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迎亲中的酒 按水族婚姻习俗是结婚前一天晚上男方就要派迎亲队伍到姑娘家去,而且出门的时间还要请懂得《水历》的水书先生选择吉时。 迎亲时男方所带聘礼:一坛酒(约100斤)、一头猪(约200斤)、红糖(约80斤)、糯米(约80斤)、手镯一双、银项圈一根。结婚时,男方所带礼物中,最重要的就是酒,无酒不成礼。 迎亲队伍到了新娘家家后,新娘家立即杀猪,第一次酒席正式开始,喝酒吃肉都很随意,没有人来劝酒。等到女方把猪杀好,第二次酒席开始了。这是正席,水族婚姻中的正席跟许多民族都不同,双方的男女必须分桌。 按水族婚姻习俗,酒席至一半的时候,新娘还要到酒桌旁敬酒。新娘首先献给自己的父亲,这叫“感恩酒”。然后媒人会上前来介绍新郎的父亲,聪明的新娘会立即接话:“父亲,从今天起我就是你的孩子了,孩子在这里给父亲倒一杯酒。”这叫“认父酒”。男方父亲干杯后,一般都要把准备好的红包放在酒杯里,然后才把酒杯递过去,表示大红大喜。新娘倒酒的过程中,凡是男方来的客人都会在喝酒后送红包,但新娘的同村兄弟喝酒后不送红包。 次日早晨,新娘家用红糖拌糯米稀饭招待客人,然后才开酒席,开席的同时女方把要送的嫁妆全部拿到祖宗的灵位祭祖。女方嫁妆一般有:水族婚礼服装一件、猪腿一只、糯米20斤、布两匹、布鞋至少巧双、棉10床、衣柜一个、马一匹或牛一头。 到了双方预定的吉时,双方男人齐聚祖宗灵位前祭祖,然后新郎家派代表上前领新娘的嫁妆,代表人一般都是双方的哥哥。在领取嫁妆之前,双方的男人必须在祖宗灵位前履行一系列庄严复杂的程序,并由此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饮酒习俗。 1.誓婚酒。首先是双方的哥哥上前来代替新娘新郎喝“誓婚酒”,而且还有一段精彩的对话。 女方哥哥:“你现在把妹娶走,祝愿你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不要把她当晒米的木板,不要把她当洗脸帕,不要玩耍她。”(水语汉译,下同。) 男方哥哥:“现在你放心,我接她回去,到我家就如神仙般,一定好好善待她,不会玩耍她。” 然后媒人递上两杯酒,说:“现在你们俩代替新郎新娘发誓了,说话算数,请喝了这杯‘誓婚酒’。” 2.甜酒。喝完“誓婚酒”后,新娘家最有威望的寨老上前问新郎的哥哥饮的这杯酒是甜还是苦,这时候若误答为“苦”,婚事就会立即被取消,对方会认为你嫌弃他家女儿,若答“甜”又得喝一杯酒。这是因为说“甜”便是祝福新郎新娘婚姻甜美,所以不少人戏称为“甜酒”。 3.媒人酒。寨老接着会想方设法给媒人喝上一杯“媒人酒”,口才稍差的媒人喝了一杯又有一杯,所以水族的媒人除了会说还要能喝。 4.舅爷酒。媒人喝干酒之后,寨老又倒酒,面对众人说:“追本溯源,先有祖后有宗,不忘祖恩。有你舅爷才有这些儿女,请舅爷上前喝一杯。”舅爷上前来接酒杯,一般都要谦虚一番之后才喝。 祖宗灵位前的复杂程序结束后,在领取新娘嫁妆的过程中,又涌现出各种各样名称的酒,显现出水族酒 文化的浓重色彩。例如在领取衣柜时,衣柜的钥匙在新娘的哥哥手里,去接钥匙的人就要喝一杯酒,名为“钥匙酒”;在领取棉被时,捆棉被的绳子在新娘的哥哥手里,去接绳子的人也要喝一杯酒,名为“棉绳酒”。 5.马料酒和汤锅酒。在酒席结束后,众人一起把嫁妆抬出来,男方的人作好抬嫁妆的准备。这时候,新娘家会派一个口才好的人去拴马的地方等候,而男方也会派出早就安排好的能说会辩的代表前去牵马。马匹旁边会摆上几个四方桌,上面都摆上三个大碗,并倒满酒。男方代表前去牵马的时候,女方代表会以忘记喂马料来为难,并要求男方代表代替马喝下桌上的酒。男方不能拒绝,一旦不愿代替马喝酒就无法把马牵走。这就是“马料酒”。 喝完“马料酒”后,女方代表又以马想上汤锅行去吃汤锅为由带男方代表到预设的汤锅行饮一碗酒,这碗酒名为“汤锅酒”。 水族婚事中前去的牵马的人不是那么容易牵马走的,其中有许多道酒拦着,最有名的莫过于上述的“马料酒”和“汤锅酒”。当然,能说会辩的人代马喝的酒便少点,口才差的人几碗进肚后就牵不了马了,就会闹笑话。水族喝“接马酒”的过程既幽默又能生动,增添了婚事中的喜气,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氛围使人赏心悦目。 (三)喜酒与酒歌 到新郎家后的酒宴,也分有晌午饭和正席。晌午饭也很随意,并不劝酒。傍晚时分正席开始。在新郎家里,最热闹的莫过于唱酒歌,主要是女人那一桌的对歌。 正席开始后,男方的女歌手先唱第一支歌:“我们三家叫我倒酒,我们四家叫我倒茶,我倒酒也是倒给你们,我倒茶也是倒给你们。提起这杯酒,不知姨娘是否接受?姐与妹共庆哈喂哈喂!”(意译)女方歌手对唱:“坐在你身边应该喝两碗,坐在伯母身边应该喝五碗,喝不得双方都不开心。跟妈学酒学不成,不知哪天才学会。到奶奶身边却让我讲,如果我能讲,我们一起笑。坐在桌边,哪个吝啬?大家一起来干杯!”(意译)众人举杯一饮而尽,然后再接着唱下去。水族婚姻中非常重视唱酒歌,一般都要唱整整一个晚上,而有的地区则连续唱三个晚上,例如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廷牌乡就有这样的风俗。 四、结语 中国 有5000年以上的悠久 历史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 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已经拥有独特的地位。神州到处酒飘香,饮酒习俗自古蔚然成风。中国的56个民族中,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酒文化,而水族的酒文化更是独树一帜。 水族端节和卯节中的“转转酒”、“拦门酒”别有风味,丧事中丧主一家大小轮流为唱祭歌的歌手倒酒的习俗让人对水族的孝道赞叹不已,而水族婚姻中花样百出的酒习俗更是让人开怀大笑。由于特定的生存 环境、社会历史背景和 心理文化积淀的影响,酒不仅在水族独特的习俗中得以体现,在水族人的Et常生活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在接待朋友时,“酒重于肉”,如果客人来到,桌上没有酒,主人就有“不成敬意”之憾,可以说酒无处不在。 拜访 以酒为礼,迎客以酒为敬,感激以酒为谢,报恩以酒示情。酒在水族人的交往中所显示的不仅是物质赠馈上的多寡,而且可以借以表达 人际交往 和精神需求。可见水族丰富多彩的饮酒习俗与民族风情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酒文化氛围,很值得我们探究。猜你喜欢: 1. 中国酒文化与宴请礼仪论文 2. 中日酒文化对比论文 3. 红酒文化论文 4. 浅析彝族酒文化中的音乐性论文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 方法 ,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 经验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几篇 商务礼仪 之餐桌礼仪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商务礼仪之餐桌礼仪论文篇一 摘要: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也正是这些礼仪困扰着我们很多人,餐桌礼仪 文化 是最重要的非语言文化,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要采用一个客观、宽容、尊重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以便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关键词:中西方;餐桌礼仪;比较;差异 中西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而饮食文化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餐桌礼仪文化又是构成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角色。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的人民都在饮食中自觉不自觉地透露着自身深刻的文化背景。当我们进入21世纪,就要不可避免的参与跨国文化交际,饮食文化正是国际文化交流中非语言交流的重要部分。世界之大,各地文化风俗、人文地理都不相同,而我们通过分析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能提高外语学习者对西方文化、语言的了解,以便交际。 1、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 座位安排、餐具、进餐方式等都直接反映了当地人的社会生产模式与文化取向。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一种社交经验。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同时了解中西方餐桌礼仪能有效避免失礼于人。 就餐气氛的差异 西方人的饮食讲究是一人一份的分餐制。西方人一上餐桌就会静静的享受自己的盘中餐,即使要分享食物,也会用小盘分好,各自食用。进餐时与客人交谈的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即可。咀嚼食物时不要说话,即使有人与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之后再回答。而中国人则相反,一坐上餐桌,往往会滔滔不绝,互相夹菜,互相劝酒,以显出彼此的热情与关心。这种闹从某种程度上反应了人们内心的愉悦,温馨和睦,一团和气。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就从根本上反映出了其文化的差异。 座位排序的差异 中西方人在正式宴会上都讲究座位的安排。在中餐餐桌上常用圆桌,一般情况下,坐北朝南或者正对门厅的座位为上座,两边为偏座。通常是让年长者、位高权重者或主宾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与上座相对,其余客人则按重要程度做偏座。在中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文化与思想,所以长幼有序,男尊女卑作为了排座的标准。总之,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正相反,右为尊,左为次。西方餐桌常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别坐两端,客人位于两旁。以男女主人的右手为上,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在安排上将尊重女性、女士优先作为排座标准。 餐具的差异 西方人用餐习惯使用刀叉,中国人用筷子。这两种不同的餐具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的生活观念。西方国家由于受狩猎文化的影响,喜欢争强好胜,乐于冒险。在他们看来,食物是人们暴力之下的产物,金属的刀叉代表着一种进攻,一种强硬。同时,西方的分吃折射出西方人的独立,强调个性的尊重与平等。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用餐时只有把两根筷子一起配合,才能运用自如,准确无误,这体现了中国文化和谐统一的精神。筷子带来的合餐制,也突出了中国人牢固的家庭观念。在使用餐具时中西都有不同的规范。比如中餐进餐时不能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更不能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西餐中使用刀叉时要左手拿叉右手拿刀,进餐中需要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置在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己,表示还要继续用餐。用餐结束后,将叉子背面向上,刀刃与叉子并拢,平行放置于餐盘中。 进餐礼仪的差异 西餐进餐礼仪传达的是一种对‘美’的精神追求,不但要求食物的味美,而且更要享受进餐的过程。不但要衣着整齐,坐姿端正,还应轻言细语,耳边通常还伴随着柔美的音乐。在进餐过程中,人们不允许在喝汤时发出声响,不允许吸烟和劝酒。不能用自己的餐具替他人取菜,不要将盘子里的食物全部切好后再用,不能将骨头或者不吃的食物放在台布上,应该放在盘子的一角。中餐的进餐礼仪体现一个‘让’的精神,入席后所有的人都会等待主人,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餐时,才开始动筷子,而主人一般要先给主宾夹菜,请其先用。新菜上来的时候,客人们也会相互夹菜,以示关心。 餐桌上离席的礼仪 西方人用餐的时候基本上都不会开手机,除非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手机铃声都会很小声,有电话来你要先跟大家说“对不起”然后起身离席出去听电话。用餐结束时,人们首先将腿上的餐巾拿起,随意叠好,再放回餐桌的左侧,然后起身离座。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客人才能离开,告别时还要向主人致谢,更为正式的,回家后还可再以电话或致谢卡致谢。吃中餐时,接听电话虽然也是不礼貌的表现,但是中国人对此细节并不太在意,手机响了直接出去接或者就在座位上接。用餐结束后会等主人来宣布结束,感谢宾客们前来用餐。在主人和主宾离开座位后, 其它 客人才慢慢离开。 2、结论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流的加快,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将在碰撞中不断融合,在融合中相互补充。我们只有多了解中西方文化,深入去探索文化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机的融合,才能真正适应我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以及消除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产生的误解,这对我国文化的传播、文明的发展已经国际地位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维萨.餐桌礼仪:文明举止的起源、发展与含义[M].刘晓媛,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2]冯玉珠.宴之道: 职场 宴请细节攻略[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3]陈弘美.中式、西式、日式餐桌礼仪实用知识[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商务礼仪之餐桌礼仪论文篇二 摘 要:在中国和英国的餐桌上,食物和餐具有很大的不同,人们所崇尚的仪态与餐桌的氛围也不一样。本文将对二者进行比较,并挖掘其背后的原因,给以建议。 关键词:中英;餐桌;礼仪文化 礼仪根植于文化中,与人群相连,它的基础在于尊重,就是说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只考虑到自己,还要顾及别人的感受。但是有时将心比心未必会产生好的效果,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传统,如果不考虑外国的礼仪而草率地使用本国礼仪对待外国友人,就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东方国家,儒家推崇礼乐教化,虽然有道教的调解,但在中国人的脑海里,“礼仪”几乎和“人品”是等同的。《诗经》有云,“人而无仪,不死何为[1]”。即使在现代社会,一个人如果不懂礼貌,做事不合礼仪,也会被说成是“不会做人”。英国是一个看重绅士风度[2]和淑女作风的国家,毫不夸张地说,英国人对礼仪的重视并不低于中国人。但两个同样重视礼仪的国家所重视的礼仪却是有所区别的,这就产生了矛盾。矛盾的解决不是放弃自己来迎合对方,因为礼仪没有高下之分,而是在彼此接触的时候,用对方的生活方式去考虑对方的感受。礼仪并非约束,恰当的礼仪会使彼此关系融洽,双方都会感到舒适。 餐桌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可以很好地加进彼此的了解,增进双方的关系,但是在双方初次见面或者半熟不熟的情况下,礼仪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正式的场合中。在中国和英国的餐桌上,首先食物和餐具就有很大的不同;其次不一样的是人们的仪态与餐桌的氛围。笔者将对二者进行比较,并挖掘其背后的原因,使读者对中英餐桌礼仪文化有个初步的了解。 一、食物与餐具 餐具是由食物决定的,食物是由地理决定的。中国食物多以五谷杂粮为主,牲畜多以劳动力的形式而存在,因为中国人口比较密集,地理上不适合放牧业,而五谷没有肉食鲜美,所以中国人在烹调上下功夫来满足味蕾。烹调过后的食物因为发烫和柔软不适合手抓,所以中国人发明了筷子。司马迁在《史记・宗微子世家》中记载道“纣为象箸”,可以推导出远在商朝,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使用筷子了。 英国有发达的畜牧业,这是因为当地的海洋气候适宜牧草的生长。作为典型的西方国家,西餐以肉食为主,肉食需要切割,所以英国人多使用刀叉。无论中国还是英国,正确地使用餐具都是餐桌礼仪的第一步。 中国人看重人伦,在餐桌上表现为对老人的敬重上。如果餐桌上有一道鱼,那么鱼头就应该对着老人摆放,表示老年人是德高望重的。在座次方面,老人是坐在上座的,老人的对面则由地位最低的人坐。在老人动筷子之前,大家都是不能夹菜的,食物的第一口由老年人来品尝,这是中国人的尊老敬老的表现。如果餐桌上没有老人,则推崇主人,尊重主人,这是中国人的为客之道。而主人一般会殷勤地招待客人,亲手为客人加食物,这是彼此关系好的表现,也是身为朋友的荣耀。 英国的餐具使用方法是左手拿叉,右手拿刀[3],因为一般人右手有力,方便切割。刀叉分放两侧表示正在进餐,放在一起表示用餐完毕。正规的西餐会配备整套的刀叉,这时每吃完一道菜就应该换一副刀叉,顺序由外向内使用。英国文化中有崇尚贵族的倾向,繁复的餐具本身就是一种优越感的象征,同时不同的食物使用不同的刀叉也保持了食物味道的纯正。 二、仪态与氛围 与中国人相比,英国人更注重餐桌上仪态的优雅。他们就坐时,身体会坐直,绝不会跷二郎腿或将胳膊肘放在桌面上。在吐鱼刺或骨头的时候,英国人不会直接往外吐,而是用餐巾捂住嘴先吐在餐巾上。英国人在就餐的时候是非常安静的,如果需要交谈,也是悄悄地说话,必要的时候轻轻微笑,绝不会在餐桌上哈哈大笑。而且在喝汤的时候,英国人不会发出声音,咀嚼食物的时候一定会闭上嘴巴,直到嘴里没有食物的时候,才会开口说话。 英国人去高档的西餐厅一定会注重仪表,穿着得体是英国人的常识。女士要穿晚礼服或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并且化浓妆,因为西餐厅的光线较暗,淡妆或素颜会让人显得很没有精神。至于男士则必须要打领带,注重整洁。当男女同行的时候,男士要有绅士风度,比如为女士打开餐厅门,让女士走在前面,入座和点酒都以女士为先。 在英国餐厅里不会有人大声吆喝“服务员”,而是耐心地坐在那里等待服务员上来点餐。在就餐的时候,如果需要服务员的帮助,则会用眼神或挥手对服务员示意。而且,英国人即便是就餐时,“对不起”和“谢谢”也是不离口的。 而中国人的餐桌氛围与英国正好相反,中国人认为安静地用餐是主客双方过于拘谨的表现。大家喜欢互相劝酒劝菜,说两句俏皮话,笑声不断,越是放得开,越显得关系好,餐桌上的气氛热闹而亲切。中国人认为真正的朋友之间是不该有太多讲究的,所以中国人在就餐时不怎么注重仪态,只要别出丑态就行。 不同于英国的AA制,中国人喜欢请客,今天你请,明天我请,请来请去就会有一种“人情”在其中。主人在餐厅里会特别热情地招待客人,而客人一般也不会太见外。因为中国的餐桌是崇尚热闹的,所以在吃饭之余,大家还喜欢做游戏,正如在《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与众人一起喝酒行令,是典型中国传统餐桌的写照。现代的餐桌游戏有许多种类,猜拳是比较接地气的一种,其他还有数数字, 成语 接龙,老虎棒子鸡等等。 如果中英两国都站在自身的立场上去看对方,中国人可能会认为英国人吃饭时好拘谨,而英国人则认为中国人在餐桌上吵吵闹闹没礼貌。其实,中国人并不是不会在餐厅里安静下来,只是中国人追求的本身就是一种热烈的气氛,在这种气氛里,人与人之间开放、包容,带着无限热情的生命力。所以,不是说中国人不懂礼仪,而是按照中国的礼仪,餐桌上本该如此。 三、原因与建议 中国和英国之所以在餐桌礼仪上有这么大的差别,其实是因为两者的价值取向不同。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和分享,认为彼此心无芥蒂是最好的相处状态。中国人的人格中有一种坦荡的霸气,不怕外人猜,也没有什么秘密,谁都活得有理。中国人害怕冷清,不喜欢独处,这是因为中国人一向很多,从来都没有独处的必要和机会。这种性格多少有点孩子气,但中国人到老也还是小孩。中年人稍成熟一些,但没有多少成熟的快乐,只有对中年人生的抱怨,中国人是不喜欢成熟的。 英国人没有美国人那么开放,其实整个欧洲人都有一种欧洲气质。这种欧洲气质既进取,又保守。英国崇尚个人价值,但这种个人价值却先被包裹在优雅的生活艺术之中,所以没有显示出一种肆意酣畅的畅快。英国人在餐桌上选择安静地进餐,对朋友的尊重,是出于对私有化的尊重。每一个人都像是一个贵族,礼貌而节制,即使是对待服务员也会给予礼貌的尊重。优雅本身是带有疏离的,英国人却不觉得彼此疏离了,反而认为人与人的相处就该是这样。 笔者所讨论的中国人和英国人只是一般意义上具有某种共性的族群,人和人的差别其实很大,也有喜欢清静的中国人和 爱好 热闹的英国人。餐桌礼仪是相对的,一般来说在家里吃饭就没有在外面那么讲究,在小餐馆里吃饭和在高档餐厅又很不一样。而就餐者的亲疏远近也决定了礼仪的繁复简约。礼仪是死的,人是活的,虽然文化传统根植于人的血脉,但绝不可以由此而过度保守。所以笔者认为,在中英两国的人就餐时,应该在注重礼仪的基础上学会察言观色。 在餐桌上,不是说对方是哪一国的人就该以哪一国的礼仪去对应,而是你要看对方的态度,他喜欢热闹的时候,你就多说笑,他一声不响了,你安静地吃饭就好。不管是在哪里,识趣又知变通的人总是受欢迎的。 总的来说,中国和英国的餐桌礼仪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从食物和餐具到仪态和氛围。背后是两种价值取向的根本不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样参照着来看,两个国家的餐桌礼仪就显得更清晰分明了。你可以选择入乡随俗迎合对方,也可以展示自己的独一无二,让对方感受异国的文化气韵。只要餐桌上的气氛和谐舒畅,选择哪一种礼仪方式都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 [1] 张明辉主编.诗经赏析[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7):47. [2] 蔡颖.浅议英国的绅士文化[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3] Table Manners in UK[J].英语画刊,2011.(5) 商务礼仪之餐桌礼仪论文篇三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WTO与世界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作为饮食文化中的餐桌礼仪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本文以中西餐桌礼仪为出发点,以下是“餐桌上的礼仪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现在社会礼仪无处不在,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餐桌礼仪在中西方人们的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西餐在吃的方面都有两方面的礼仪,一是来自自身的礼仪规范,比如说餐饮适量、举止文雅。另一个是就餐时自身之外的礼仪规范,比如说菜单、音乐、环境等。尽管有许多不同,但还是有许多规则是大多数国家通用的。有一种说法,不懂得吃西餐的礼仪,就不算是正宗的现代人。那么中西就餐礼仪终究有些什么差异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预定 在中国吃饭很少有预约的事,一般在大型的,重要的场合才会预约。而在西方越高档的饭店越需要事先预约。预约时,不仅要说清人数和时间,也要表明是否要吸烟区或视野良好的座位。如果是生日或其他特别的日子,可以告知宴会的目的和预算。在预定时间内到达,是基本的礼貌。 二、着装 中西方在这方面都很有讲究。但在中国,人们在餐馆用餐的穿着可以随便一些,即使是T恤、牛仔裤都可以,只有在重要的宴会上才会穿得隆重些。而吃饭时穿着得体、整洁则是欧美人的常识。去高档的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再昂贵的休闲服,也不能随意穿着上餐厅。此外最重要的是手一定要保持干净,指甲修剪整齐。进餐过程中,不要解开纽扣或当众脱衣。 三、入座 入座时如果有主人或招待人员,那么座位应该听候主人或招待人员指派,不要过于礼让。如未定座位,应由尊长坐上座,自己捡低档的座位坐下,不必过于谦恭。当你快要坐下时,切记要用手把椅子拉后一些才坐下,如果用脚把椅子推开,这样就表现出你是一个很粗鲁的人。小姐们若有男友同行时则不必自己动手拉椅子了,因为这是男友的责任。入座时,要坐得端正,双腿靠拢,两足平放在地上,不宜将大腿交叠。双手不可放在邻座的椅背,或把手搁在桌上。 进入西餐厅后,需由侍应带领入座,不可贸然入位。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不可在进餐时中途退席。如有事确需离开应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用餐时,坐姿端正,背挺直,脖子伸长。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两脚交叉的坐姿最好避免。记得要抬头挺胸吃,在把面前的食物送进口中时,要以食物就口,而非弯下腰以口去就食物。 四、餐巾 中国的餐厅一般会在客人上桌前在每位客人的水杯里插上一朵用纸制成的小花,便于美观。而西餐餐巾一般用布,餐巾布方正平整,色彩素雅。经常放在膝上,在重礼节场合也可以放在胸前,平时的轻松场合还可以放在桌上,其中一个餐巾角正对胸前,并用碗碟压住。餐巾布可以用来擦嘴或擦手,对角线叠成三角形状,或平行迭成长方形状,拭擦时脸孔朝下,以餐巾的一角轻按几下。污渍应全部擦在里面,外表看上去一直是整洁的。若餐巾脏得厉害,请侍者重新更换一条。离开席位时,即使是暂时离开,也应该取下餐巾布随意叠成方块或三角形放在自己的座位上。暗示用餐结束,可将餐巾放在餐桌上。 五、取食 在中国,大多数餐馆、家宴都使用圆桌,大家围着菜肴而坐,这样不仅体现了团团圆圆的气氛,也取食方便。而在西方国家,大多数是采用的长桌或T型桌,那么难免遇到取食不到的状况。西方的“小盘式”避免了这一点,但有时候尤其是在公共场合下取食时不要站立起来,坐着拿不到的食物应请别人传递。有时主人劝客人添菜,如有胃口,添菜不算失礼,相反主人会引以为荣。对自己不愿吃的食物也应要一点放在盘中,以示礼貌。当参加西式自助餐时,另一次就把食物堆满整个盘子。盘子上满满的食物让人看起来认为你非常贪得无厌。每次拿少一点,不够再去。 六、就餐的方式及禁忌 在中国,筷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餐具,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讲究得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在就餐时一定要注意。 而在西方多使用刀叉。其基本原则是右手持刀或汤匙,左手拿叉。若有两把以上,应由最外面的一把依次向内取用。刀叉的拿法是轻握刀叉的尾端,食指按在柄上。汤匙则用握笔的方式拿即可。如果感觉不方便,可以换右手拿叉,但更换频繁则显得粗野。吃体积较大的蔬菜时,可用刀叉来折叠、分切。较软的食物可放在叉子平面上,用刀子整理一下。进餐途中想要休息或取面包时,应是刀摆在盘上右侧,叉在左侧,两者呈八字形。要注意的是,刀尖端搁在盘缘不可滑落,而且,刀柄后端碰触到桌面也不行。另一个要注意的是,叉背必须朝上放置。因为,不管进食时叉子如何拿法,叉子内侧朝上放置是用餐完毕的表示。 餐桌礼仪更是一门不可轻视的学问,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运用才能更好地掌握与运用。餐桌礼仪更是一种重要的交际礼仪,本文以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与对比为出发点,在参考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基础上,对中西方餐桌礼仪进行了充分的描写。希望通过此对比可以让 英语学习 者了解更多关于跨国文化交流中的餐饮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赵红群.编著.世界饮食文化.时事出版社.2006 [2]熊经浴.现代商务礼仪.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3]许力生.跨文化交流入门[M].浙江大学出版社. [4]姜若愚.张国杰.中外民族民俗.北京旅游 教育 出版社.2006 [5]金正昆.商务礼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1. 商务宴请用餐礼仪大全 2. 商务礼仪培训心得体会范文3篇 3. 对商务礼仪课的优秀心得体会 4. 餐桌礼仪英语作文习俗范文欣赏 5. 商务礼仪学习心得体会

刀与叉的种类刀、叉等银器类皆称为Cut-lery。刀、叉又分为肉类用、鱼类用、前菜用、甜点用,而汤匙除了前菜用、汤用、咖啡用、茶用之外,还有调味料用汤匙。调味料用汤匙即是添加调味料时所使用的汤匙,多用于甜点或是鱼类料理。如今所使用的餐具依料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正式西式料理的套餐中,,常依不同料理的特点而配合使用各种不同形状的刀叉,并不是一开始就全部摆出来的。说到全套,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在餐桌上摆满银器的画面,而现在大都是以点用2-3道单品料理的方式为主流。所以,在餐桌上摆满银器的正式用餐摆设,可能只能在喜宴上才能看得到了。最近,使用一组的刀与叉的情况渐少,仅吃2-3道前菜的人愈来愈多,而刀叉也并不随之变换,大都是以一组刀叉吃接着送上的前菜。而那种在刀叉上摆着的刀与叉(或汤匙),并放置于餐盘右侧的餐厅也曰渐增加。肉类料理所使用的刀的形状,不论是哪一家餐厅大致上都一样,不过鱼类料理所使用的刀,往往依各餐厅而有所不同。尤其是最近,与肉类料理用刀的宽度相同的鱼类料理用刀有逐渐增加的倾趋势,且痹烩宽度更宽的也很常见,也有一些刀幅更宽并在刀刃部分加上豪华装饰的鱼类料理用刀。此外,还有餐厅以调味料汤匙代替鱼类料理用刀。刀叉就像是中国的筷架一样。有时是刀与叉(或汤匙)两只为一组放置在刀叉架上;有时是将刀、叉、汤匙三只为一组,放置在刀叉架上;有时是刀与叉(或汤匙)两只为一组的放置其上,使刀的刀刃部与叉子的前部不会碰触到桌巾。如何摆置刀与叉用餐中为八字形,如果在用餐中途暂时休息片刻,可将刀叉分话盘中,刀头与叉尖相对成”一”字形或”八”字形,刀叉朝向自己,表示还是继续吃。如是是谈话,可以拿着刀叉,无须放下,但若需是作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千万不可手执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应当注意,不管任何时候,都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刀与叉除了将料理切开送入口中之外,还有另一项非常重要的功用。刀叉的摆置方式传达出“用餐中”或是“结束用餐”之讯息。 而服务生是利用这种方式,判断客人的用餐情形,以及是否收拾餐具准备接下来的服务等等,所以希望积闰能够记住正的的餐具摆置方式。特别要注意的是刀刃侧必须面向自己。用餐结束的摆置方式有两种:用餐结束后中,可将叉子的下面向上,刀子的刀刃侧 向内与叉子并拢,平行放置于餐盘上。接下来的摆置方式又分为英国式与法国式,不论哪种方式都可以,但最常用的是法国式。尽量将柄放入餐盘内,这样可以避免因碰触而掉落,服务生也较容易收拾。 出席结婚餐宴时,不论怎么将餐具摆成“用餐中”的位置,只要主要宾客用餐结束,就应立即把所有的料理收起。所以宴会时,切记皆以主要宾客为中心进行。在宴会中,每吃一道菜用一副刀叉,对摆在面前的刀叉,是从外侧依次向内取用,因为刀叉摆放的顺序正是每道菜上桌的顺序。刀叉用完了,上菜也结束了。中途需是谈话或休息时,应该将刀叉呈八字形平架在盘子两边。反之,刀叉柄朝向自己并列放在盘子里,则表示这一道菜已经用好了,服务员就会把盘子撤去。前菜或是甜点等,如果是可以直接用叉子叉起食用的料理,没有必要刻意地一定使用刀子。在家庭内的餐会或是与朋友之间的轻松聚餐,像沙拉或是蛋包饭之类较软的料理也可以只使用叉子的进餐。但是在正式的宴席上使用刀叉,能给人较为优雅利落的感觉。另外,在欧洲等地,常可看见有人右手拿叉子,左手则拿着面包用餐。不管吃得怎么利落优雅,这样用餐也只能在家庭或大众化的店中,在高级餐厅内是绝对行不通的。 没用过的刀子,就这样放在桌上即可,服务生会自动将它收走。 虽说将刀与叉放在餐盘上并拢是代表结束用餐的讯息,但是没有必要把干净刀子特地放入弄脏的餐盘内。 没有用过的餐具保持原状放在原处即可,硬要追求形式的规则反而显得奇怪。随机应变,依当时的状况处理事物才是最正确的。 即使掉了也不算出丑,但是自己弯下腰去捡就满丢脸的。所以东西掉了的时候最好请服务生过来替你捡起。服务生随时都在注意客人的情况,所以会很快地再拿新的餐具过来,万一服务生没有注意到,可以面向服务生稍微地将手抬高一下,尽量不要引起其他人侧目注视。 服务生的工作是为了使客人能更愉快地用餐,所以尽可向他们提出要求。刀与叉的拿法两只一组使用刀、叉为正式的用法右手拿刀,左手拿叉,与筷子同样的是以两只为一组,刀用来切割食物,叉用于送食物入口。应该注意的是,千万别用刀取食物送入嘴里。 叉子的拿法为将食指伸直按住叉子的背部。刀子除了与叉子同样拿法外,还可以用拇指与食指紧紧夹住刀柄与刀刃的接合处。可依料理选择较容易进餐的方法。用拇指抵住侧边,再将食指伸直,分别按住刀叉的背部,用力夹紧。这是吃肉类料理或较硬的料理时所 使用的方式。以拇指与食指捏住刀柄与刀刃的接合处,其他的手指再轻轻地扣住刀柄。叉子的拿法则与上述相同。这是吃鱼类料理或是较软的料理时所使用的方式。如果以全部手指握住的话,会破坏整体平衡,利用拇指与食指握住才是拿刀叉的要决。调味料是汤匙是法国料理中较独特的餐具。虽然以前就已经存在,不过最近才逐渐被普及。一段时期,法国料理中流行较浓稠的酱料,即使用刀也可以取得调味酱料,但是其后则流行较清淡的酱料,所以为了取得调味酱料,只好现调味料用汤匙再次改良。当以汤匙或调味料用汤匙代替刀时,须右手拿汤匙,左手拿叉。汤匙的握法则与握笔方法相同。用调味料用汤匙切食物时,握法与刀相同。不过在取调味酱料时,握法则须与汤匙的拿法相同。食物切好后,在盘子上将料理与酱料一起舀起食用。 可以全部切好后再以右手拿叉子吃吗?如果是家里或是气氛较轻松的店内,这是没有关系的,不过在高级餐厅内最好尽量避免。例如,在高级料理店内,是绝不会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把饭碗拿到嘴边,大口大口地吃饭。类似地在高级餐厅内,将叉子换到右手餐,也一样是不合时宜的。不习惯用左手拿叉子,也许会感到很困难,不过一旦能够灵活使用,就更能体会到用餐的乐趣。各种刀法的运用切是使用非常广泛的加工方法。这种刀法的要领是:刀和原料成垂直状态,右手握手,左手按稳原料,用食指、中指和无名小指的第一骨节抵住刀左侧,均匀地控制刀的后移,从上向下操作。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加工一此无骨的原料。切,可分为直切、推切、推拉切、锯切、滚切、转切、拨切等方法。 1、 直切:操作要领是,用刀笔直地砌下去,一刀切断,切时既不前推,也不后拉,着力点在刀的中部。 这种刀法主要适宜切一脆硬性的原料,如各种蔬菜。 2、 推切:操作要领是,用刀由上往下压的同时,有往前推的动作。由刀的中前部下刀,最后的着力点在刀的中后部。 这种刀法适宜切较厚的脆硬性原料,如土豆、萝卜等。也适宜切略有韧性的原料,如较嫩的肉类。 3、 拉切:操作要领是,用刀由上往下压的同时,有向后拉的动作。由刀的中部入刀,最后的着力点在刀的前部。 这种刀法适宜切较细小或松脆性原料,如黄瓜、葱头、芹菜、西红柿等。 4、 推拉切:操作要领是,用刀由上往下压的同时,先向前一推,再向后一拉。向前一推是便于入刀,向后一拉时切断,这样一推一拉,不再重复,由刀的中部入刀,最后的着力点在刀的中前部。 这种刀法适宜切韧性较大的原料,如各种生的肉类等。 5、 锯切:操作要领是,用刀由上往下压的同时,先向前一推,再向后一拉,这样反复数次,最后切断。由刀的中部入刀,最后的着力点仍在刀的中部。 这种刀法适宜切较厚的并带有一定韧必的原料,如各种熟肉、肠子等。 6、 滚切:操作要领是,用刀由下往上压直切下去,切一刀滚动原料一次,着力点在刀的中前部。 这种刀法适宜切圆形或长圆形质地脆硬的原料,如萝卜、土豆等,主要用来加工滚刀块。 7、 转切:操作要领是,用直刀法运刀,切一刀转动原料一次,着力点在刀的中前部。 这种刀法适宜用3号分刀切圆形的脆硬性原料,如土豆、胡萝卜、葱头等,主要用来加工西瓜块。 8、 拨切:操作要领是,用直刀法运刀,切一刀向旁边拨动一次,着力点在刀的中前部。 这种刀法适宜切质地绵软容易粘刀的原料,如面球、土豆泥等。 片 片也是使用广泛的刀法之一。操作要领是:左手按稳原料,手指略上跷,刀与原料平行或成锐角和钝角。这种方法适宜加工无骨的原料或大型带骨的熟料。由于原料的性质不同,在刀法上可分为平刀片、反刀片、斜刀片。 1、 平刀片:刀与原料成平行状态的片法叫平刀片。由于原料的性质不同,在操作中又分有直刀片、拉刀片、推拉刀片。 1) 直刀片:操作要领是,刀与原料平行,从右端入刀,平行向前推进,一刀片到底,着力点在刀的中部。 这种刀法适宜片形状较小、质地较嫩的原料,如肉冻、黄油等。 2) 拉刀片:操作要领是,从原料右前方入刀,入刀后由前向后拉一刀,将原料片下。 这种刀法适宜片形状较小,质地较嫩的原料,如鸡片、鱼片、虾片等。 3) 推拉刀片:操作要领是,从原料中部入刀,入刀后先向前推,再向后拉,可反复1~2次,最后将原料片断。这种方法一般由原料的下方出片。 这种刀法适宜加工韧性较大的原料,主要是各种肉类。 2、 反刀片:刀口向外与菜板约成135~1800角。用直片或推拉片的方法由原料的上面片下。 这种方法适宜加工大型、带骨且有一定韧性的熟料,如烤羊腿、烤小牛腿等。 3、 斜刀片(又叫抹刀片):刀口向里,与菜板约成0~450角,用拉片的方法从原料的上面片下。 这种方法适宜加工形状较小、质地较嫩的原料,如里脊、鱼、虾等。 拍 拍是西餐传统的加工方法。由于这种加工方法对原料的组织结构有一定的破坏性,故目前在西方不再提倡。但在制作一些传统菜肴时仍然使用。而在我国,由于受原料的局限性和传统操作习惯的约束,以致这种加工方法目前在我国的西餐中仍普遍使用。 拍的方法主要用来加工肉类原料。它的作用是①破坏原料的纤维,使原料的质地由硬韧性变松软;②使原料的形状变薄,平面面积变大;③使原料的表面平滑均匀。 拍的操作要领是:把切割好的原料横断面朝上放在菜墩上按平,右手握住拍刀向下拍。用力的大小根据原料的硬韧程度而定,原料的纤维越粗硬,用力就越大。左手按住原料的骨把,如无骨把,就每拍一下,左手指随之轻按一下按料,以防被刀带起。 拍的方法又可分为直拍和拉拍两种。 1、 直拍:操作方法是,右手握拍刀柄平面朝下直拉下去。 这种方法适宜加工较嫩的原料或是原料拍制的开始阶段。 2、 拉拍:操作方法是,从上往下用力拍的同时,再向后或向左、右方各拉出。操作时可在刀平面抹些清水,以防原料粘刀。 这种方法适宜加工韧性较大或需要拍制很薄的原料。在加工原料时,通常是直拍和拉拍交替使用。一般先用直拍把原料的纤维拍开,再用拉拍的方法把原料拍薄。 剁 剁也是经常使用的刀法之一。操作方法是右手握刀,垂直向下用力,没有前推后拉的动作。与切不同的是抬刀高,运刀快,用力大。左手控制原料,但不用手指的第一骨节抵住刀侧。根据加工要求的不同,可分为剁断、剁烂、剁形三种方法。 1、 剁断:这种方法使用砍刀或厚背沉重的分刀。操作方法是,左手抓住原料,右手握刀,用小臂和腕部的力量直剁下去。要求运刀准确有力,一刀剁断,不要反复剁。 这种刀法用来加工带有小骨的原料,如鸡、鸭、猪排等。 2、 剁烂:这种加工方法使用2号分刀即可。操作方法是,先将原料切成小片或小丁,然后用刀顺序直剁。也可以两手各握一把刀同时剁,边剁边翻弄原料,使之均匀一致。 这种刀法用来加工各种肉泥、鱼涨、虾泥等。 3、 剁形:这种刀法要先经过切、拍等工序,然后把原料平放在菜墩上,用刀尖把原料的粗纤维剁断。同时用左手配合收边,逐步剁成菜肴要求的形状,如树叶形、椭圆形等。 这种刀法在操作中要求掌握“碎而不烂”的原则,剁断粗纤维的目的是使原料受热后不因纤维收缩而变形。但如果把原料剁得过烂,也会使原料中含有的很多营养成分的汁液流失,影响菜肴的质量。 这种刀法用来加工肉扒、鸡排等。 包卷 包卷也是西餐传统的加工方法之一。操作方法是把拍刀加工成薄片的原料,平铺在菜墩上,用刀尖把粗纤维剁断,也要掌握“碎而不烂”的原则。剁好后,仍使原料平铺在菜墩上,再把一定形状的馅心放在中央,然后用刀的前部把原料从两侧中部包严,操作时可以在刀上抹些水,以免粘刀。 包卷的质量要求是:①外形美观,符合菜肴的形状规格;②要把馅心包严,不能在加热时漏馅;③要把原料均匀,不能有的部位厚,有的部位薄,以至在加热时不能同时成熟。刀与叉的基本使用方式料理上桌后的基本动作,即是“右手拿刀切开,然后左手拿叉将料理叉起”。以叉子压住料理的左端,固定,顺着叉子的侧边以刀切下约一口大小的料理后,叉子即可直接驻起料理送入口中,简单说即是“以叉子压住后再以刀切开”。如果想顺利地将食物切开,首先就从姿势开始吧!正确的姿势与适当的角度非常重要。两侧手肘过高会使刀叉角度过大,而呈直立状态;相反地,如果手肘过低将使刀叉呈倒下状态,所以没有办法好好地将料理切开。将肩膀与手腕放松,两臂不要张开,刀与餐盘的角度保持在15度左右。这里归纳成七个要点:面向料理端正坐好;肩膀与手腕放松;两臂贴着身体;手肘不要过高或低;刀叉与餐盘呈倾斜角;以叉将料理紧紧按住;轻轻地移动刀子,压住时可用力。这样一来,不但能轻易地将食物切开,而且姿势看起来也相当地优雅。刀的移动方式也有要领。首先用力于左手的叉子,再轻轻地移动刀子。注意,将刀子拉回时不可用力,而是在往前压下时用力,这样才能利落地将食物切开。两侧手肘过高时,将会使刀与叉的角度过大,而无法利落地将食物切开。刀与叉也不可以过分倾斜。叉子可依料理的特性,自由地变换拿法以方便用餐。当叉起食用时,叉子的背面必须向上,不过,如果是舀起食用时,叉子应面向上方使用。与筷子不同的地方,即是叉子可依料理特性上下转动以利于使用。已设置好的餐具不可随意改变位置,不过如果你是左撇子,在吃的时候可将刀叉互相更换使用。只是在用餐完毕后,餐具必须依右撇子的人的用法放置,将刀叉的柄向右放置于餐盘上,这么做的原因主是要为了不造成服务人员的困扰。

社交礼仪论文范文

社交礼仪的论文

社交礼仪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配合上层建筑与其他意识形态共同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保持社会的稳定和正常的发展。下面是我整理的社交礼仪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摘要:

社交礼仪课程是对人在社交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及规范的学习并应用的过程。社交礼仪课程知识点相对容易,实用性强,对课程教学操作却提出较高要求。情境教学法是基于情境构设,结合礼仪课程知识点来搭建相应的演示与答疑环境,引导学生从中来获得具体的礼仪能力。

关键词:

社交礼仪;课程教学;情境模拟;应用研究礼仪是社会文明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活动所应遵守的共同行为规范。从表现形式来看,礼仪主要有礼节、仪式、仪表、礼制等内容。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社会交往的发展,对社交礼仪的学习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礼仪课程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基本组成,是促进大学生适应社会,适应未来岗位就业的必修课。由于社交礼仪课程自身实践性较强,同时与理论与应用结合较为紧密,传统的礼仪课程教学多从知识上进行灌输,缺乏实操性,导致学生对礼仪课程学习热情不足,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从社交礼仪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学问题中来融入情境教学法,关注大学生从模拟真实的应用环境中来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一、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从建构主义理论来看,学习环境是构成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课程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从课程的组织、教学内容的衔接、师生互动中来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情境教学法是利用具体的课程情境,将学生、会话、环境、协作作为激发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有效动力,最终实现学生从知识、意义的建构中提升学习效果。情境教学法在构建中需要架设生动、具体的知识情境,并从问题的导入、分析、解决中,依托具体情境,鼓励学生参与,贴近学生实际,便于学生从中来学以致用。可见,情境教学法将“教”与“学”、“学”与“练”、“练”与“用”进行了统合,克服了传统课堂学习的被动性,推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二、情境教学法课程设计

根据情境教学法的要求,在课程组织上需要把握四个步骤。第一步是创设问题情境;第二步是课前准备;第三步是课堂演示与答疑;第四步是总结归纳。

(一)创设情境

情境的构设是基于社交礼仪课程教学知识点,在课堂组织上要注重三点要求。一是要贴近知识点,特别是礼仪知识要与学生需求相结合,适应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要贴近学生就业实际,特别是增强学生的临场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积极性;二是要注重简洁,对于情境的设置要便于操作,要能够在课堂时间完成,并能够通过课程演示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要适当引入一些疑难性强的问题,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营造多层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多元化情境;三是要注重知识的不完整性,对于情境本身并非是课堂的主体,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从问题情境中来增进知识与能力。

(二)课前准备

情境的构建需要进行前期准备,该项工作可以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师侧重于明确情境教学的知识重点、目标,分析学生实际和课程组织现状问题,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如角色分工、情境实施、设备操作等。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头脑预演或实际演练来模拟各环节的实施情况,并对不足和问题进行优化处理。学生主要工作是模拟分组,各组在组长的领导下进行角色扮演,推进师生协同;另外,对情境教学重点各项具体工作进行细化,如明确小剧本内容。

(三)课堂演示与答疑

从情境教学现场来看,课堂演示是主体,各小组在预先安排下参与到情境中,并在教师的组织中实现对具体礼仪知识的学习与演练,梳理其中的问题。演示结束后针对问题展开答疑,各小组、各成员充分发表各自的观点及想法,由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师主要从三个方面给予引导:一是鼓励各成员积极发言,尽量避免干扰演示过程,防范对学生思路的破坏;二是在演示过程中不评论,避免对其他小组带来影响;三是在答疑环节要控制场面,既要发挥学生的热情,还要避免跑题,影响教学实效。

(四)总结归纳

对于情境教学演示完成后,要进行全面分析与总结,特别是对各组的演练效果进行点评,梳理各组的演练问题,指出优缺点,便于各组学生进行相互学习;教师要对模拟情境进行分析,对各小组的演练方案及演示过程进行评判,那些是值得肯定的,那些是不足的,对于闪光点、创新点要给予表扬,也要对问题的出现进行查找根源,启迪学生。

三、情境教学法在社交礼仪课程中的实施

本节以求职礼仪教学为例,将求职过程进行分解,招聘现场设计、应聘现场设计,以及各参与角色的扮演与分工,组建由师生共同参与的评委组进行各组演练成绩考核。在具体实施上,第一步,对进行前期准备,设计4家企业,明确各自的单位、地址、电话、经营产品、规模、社会影响力及企业文化、宗旨等内容;明确各自公司的招聘信息,包括岗位需求、应聘条件、岗位待遇、面试主要问题等。第二步,明确招聘、应聘环节中的社交礼仪知识点,以及相关注意问题,并从分组扮演中,根据角色不同来进行情境参与。如由学生搭建招聘模拟环境,并承担招聘职责;由师生共同组建礼仪知识评审团,负责对学生的礼仪行为进行全程跟踪、认真记录,并为演练结束后的课程评价做准备。第三步,招聘应聘环节实施,根据学生对各自角色的扮演,从中来梳理问题,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对于模拟演练中学生的优点进行肯定,对于不足进行指出并告诫学生如何克服和改进。第四步,总结,通过对招聘应聘活动的模拟演练,以具体情境为基础,从礼仪知识的渗透中,让学生能够从自我服饰、言行、眼神、坐、立、行等环节进行体验,并得到有效的规范,增强了课堂教学氛围,也让学生能够从直观的礼仪实践中获得预期效果。

四、结语

针对情境教学法在礼仪课程中的实施,还需要注意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对“领导”岗位的人员设置,由于模拟演练中人数限额,很多学生无法从中获得亲身体验,可以通过课程角色分配,以分项替换等方式来进行轮值,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情境演练中。二是对情境教学的现场指导,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发挥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衔接,特别是对于学生的仪表仪态、语言表达,以及随机应变等能力进行指导,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能。

参考文献

[1]阎芳.高职院校“社交礼仪”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及实效性探讨[J].职教通讯,2012(15).

[2]赵莉.高职“社交礼仪”课程考核方式的选择[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1):2400.

“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习惯是一个人素质的具体体现,也是个人的终身财富。高校要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很多又是独生子女,再加上受到现行教育制度弊端的影响,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升学上,家长和老师代办了学习以外的事,造成了良好日常行为习惯的缺失。进入大学后,学习的压力得到了释放,脱离了父母和管教和包办,当学习和生活中的诸多事务需要独立面对时,很多大学生无法适从,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经常打架斗殴;对学习没有兴趣,经常厌学逃学;沉迷于网络,上网成瘾;不爱护环境,随处乱扔垃圾;不懂节简,生活铺张浪费;缺乏诚信意识等等。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已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学与育人效果,高校加强大学生的礼仪养成教育刻不容缓。礼仪教育是从人类基本的行为入手,教导人们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它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社交礼仪课程的开设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实践。

一、高校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可以说,人们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是日常习惯的外在表现,习惯通过日积月累的养成,它便融会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习惯往往渗透于一个人的思维、语言、行为等各种活动之中,主宰着个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大学阶段是塑造自身形象和铺垫人生发展轨迹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习惯状况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然而,在高校,部分大学生表现出来的“习惯”,很让人担忧,一些学生文明意识淡薄,礼仪知识缺乏,知书但不达礼;一些学生不注重个人形象,经常衣冠不整,行为不端,张口便是粗话,上课随意迟到甚至旷课,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自修室里手机铃声大作,无视他人的存在,吃饭、上车不排队等等。这些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但更让人担忧的是他们不以为耻,反认为理所当然,这不得不引人深思。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总结高校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现象和原因,思考加强高校礼仪养成教育的必要性。不要让辛苦完成大学学业的学子们满怀期待地走向社会时发现自身礼仪素质有多么的欠缺,不要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变成一人有知识没文化、受教育没教养的人,应该让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加强礼仪养成教育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礼仪素养不足的现象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损人利己,友善意识缺乏

一些学生蔑视社会道德,无视校纪校规,漠视他人的感受,一切从个人的愿望出发,对别人缺乏理解和宽恕。对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些事务,不是从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意愿出发,冷静分析,积极沟通,而是头脑发热,夸大事情,稍不如意就妄加评论或牢骚满腹,而对自己的草率行为带来的消极影响满不在乎。

2、重利轻义,拜金主义盛行

孔子主张“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孟子主张“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孟的“重义轻利”观,旨在要求人们不可过度妄求物质利益,对“利”的追求应以“义”为前提。然而今天,很多人重利轻义,见利忘义,完全不顾道德理想和法律法规。正是由于在义利观问题上陷入了误区,一部分学生不再追求远大的理想和人格的塑造,而是“一切向钱看”。在校期间,有些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和其他评优奖项,不惜诋毁同学;毕业时,有些学生主要着眼于寻找挣钱多的工作,急功近利,讲求实惠,从而丧失了积极向上的热情和朝气。在这样的道德价值取向的指引下,学生的人格必然会扭曲,自身的发展也会受限。

3、唯我独尊,尊重意识淡薄

一些学生唯我独尊,自我感觉良好,不尊重长辈,不敬重师长,不尊重同学,待人总缺少些友善平和,较难建立和谐人际关系,难以融入集体。大学礼仪素养教育的缺失,不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而且也影响了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深化。

二、社交礼仪课程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礼仪是人生的必修课,社交礼仪是现代人通向成功之路的通行证。礼仪教育是高校学生健康成才不可缺少的要素,其独特作用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思想品德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政治观点和价值观念的集中表现。根据所处的时代,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以及社会对它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核心,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同时它也是一个人重要的社交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是维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力量,而且它也是人们进行社交的一个基本准则,它是获得对方的尊重和信赖的'基础,也是使社交得以持续开展并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个人参加社交活动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基石,它对任何人都有强大的吸引力,它能给人以信任和安全感。良好的道德品质包括多方面的元素,比如诚信、宽容、善良、谦虚。通过社交礼仪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们逐渐养成举止文明,谈吐风趣,待人友善,尊重他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人文素质培养是指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通过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历史、哲学、艺术、文学等学科的学习,可以获取系统的理论知识,培养多方面的文化艺术素养,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反之,通过社交礼仪课程的学习,能促进和加深对人文学科的理解,因为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参与社交活动要求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会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会涉及各式各样的问题。社交就是一种信息交流,如果知识欠缺或知识结构不合理,在社交中就会张口结舌、捉襟见肘、举步维艰,自己既不能引起别人的关注,也很难融入与别人的交流中,自然成为“局外人”,在复杂的竞争与合作中,就很难拥有一席之地。因此,学习文化艺术知识,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实在大有必要。

3、增强心理的承受能力

青春期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渴望与人交流,渴望真诚、友谊、爱情。面对大学校园这个新的环境,接触新的人群,加上紧张的学习生活,有些学生的心理矛盾就会加剧。他们虽不缺少交流的环境和对象,但内心常被孤独寂寞的情绪所折磨,因为他们普遍缺乏社交技巧,既不善于表达自己,也不理解别人。有些学生性格孤僻,自以为是,心胸狭隘,容易产生焦虑、易怒、悲观、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这些压力往往又不能以正确的方式及时缓解。长此以往,这不仅会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会阻碍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甚至可能导致有的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社交礼仪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诚信待人、言行适度,从而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在独生子女将成为社会主体的当下,对大学生进行礼仪修养教育尤为重要,在高校开设社交礼仪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已经势在必行。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的人,能应付交际活动中的各种突发情况,始终保持冷静和稳定的心态,遇事不慌,善于沟通,能够采取最适当的行为,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在交际活动中,往往会结结巴巴,惊慌失措。这样的学生毕业后,不敢出去找工作,不敢面试,甚至不敢见人,整天窝在家里,成为“啃老族”,这样的人就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4、增强学生自信心

整洁优美的仪容仪表可以体现出个人的自信、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以及良好的道德修养。社交礼仪课程中关于仪容仪表的教育就会给予学生细致的指导,让学生得到系统训练,比如在社交场合,它指导人们要注意自己的服饰礼仪,遵守TPO①原则,即你的穿着打扮应当与相应的时间、场合、身份、职业等相一致。比如言谈举止方面,在工作和社交场合,当和别人谈话时,要讲文明,讲礼貌,有修养,还要讲究语言艺术,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尊敬和好感,给人以绅士、淑女的良好形象。久而久之,这就会让学生们不断获得精神的鼓励,更加注重整洁的仪容仪表和优雅的谈吐举止,自觉地使内在美与外在美和谐统一,从而让自卑和害羞的心态逐渐消失,自信心逐渐增强。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双方都仪表整洁、仪态端庄、举止文雅、言语文明,就会产生良好的“人际气候”,使交往双方互相吸引,建立和发展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愉快,充满激情,增强信心。

三、小结

高校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在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礼仪修养是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受教育程度的标尺,它不仅是形成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教育。高校开设社交礼仪课程并规定为必修,这既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又能够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信心,使他们成为知书达礼的高素质人才,让高校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培养目标。

金正昆讲礼仪关注一下

大学生社交礼仪论文 生活中,社交礼仪已经成为我们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掌握良好的社交礼仪知识是我们走向成功必要的铺路石。 先来谈谈个人礼仪吧。 一、修饰与衣着 修饰是指女士穿戴不要太华丽了,太耀眼了,如果这样去面试,我想机会就已经了了无几了。因为你是来工作的,要庄重,不要给人一种浮的感觉。我觉得不化妆也不太好,最起码要化些淡妆,这也是对别人尊重的一种做法。想想看打扮的整整洁洁是不是让别人看上去很舒服呀!你想如果一个老农民和一个西装革履的人,找你谈判,你是不是要选择那个西装革履的人呀! 当面试时,有的人说:"面试时,不就是到那天从里到外都换上新衣服,穿的整整齐齐的,然后到发廊整理一下头型吗?"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一、会让人一看就知道你提前准备了,有的时候连刚打上去的发胶还在头上呢,一看就知道你是刚从发廊里出来的。二、由于刚穿上新衣服,一切都是新的,你会有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所以你最好要提前一、两天就穿上,适应一下。也就是面试前要提前一、两天做好准备。 面试时要多带几份简历,因为你交到面试官那的已经订成厚厚的一打了。他要看你的简历还要翻找一下才能找到,这时你就要拿出你已提前多准备的简历给他,他会觉得的很舒服的。当面试完后要给面试官写感谢信,虽然现在有许多人一般都不写,但这是礼仪,我还是希望大家写,你想别人都不写,你写了是不是会引起注意呀。在面试或会议时要带上比较精致皮面的笔记本,还有好的笔,不要随便找一个本或笔。 面试时要提前半小时去,先与他们的总台人熟悉一下,总台是个很关键的人物,多打听一下有关将要面试你的上级的消息。如称呼等。有一次一位王女士,接了一个电话说:你好,我是xx公司的王浩,请你明天九点到我们公司来接授面试。第二天,他八点半就到了,和总台服务员聊了一会,服务员打了一个电话,说"王总,王小姐到了",这时她才知道,原来给她打电话的就是王总呀!在这之前她还把这个人当成小人物呢?因为一般打电话通知的都是小人物或员工做的事。所以她进去面试时,说了你好!王总。你想想假如她说,你好,王浩!王总会怎么个想法,"王总"叫了几年了,都已经叫习惯了,突然叫他王浩,他能够习惯吗? 二、自我介绍。 应筹式:在不太重要的场合。如在火车上等场合只要说出叫什么名字就可以了,不必报上职务等。 工作式:你好,我是xx公司的xx经理。 交流式:你好,我是xx,请多多关照,或送上名片。比较随便。 礼仪式:如:开学仪式,升旗仪式等等。比较庄严。 三、眼神 时间:与别人谈话30分钟时,如果只有10分钟以内对方是看着你的,说明他在轻视你。如果10分钟至20分钟之间,说明他对你是友好的。20分钟至30分钟说明两种情况:一、重视。二、敌视。也就是与别人谈话时眼睛要注视谈话时间的2/3。 部位:额头上,属于公务型注视。不太重要的事情和时间也不太长的情况下。 眼睛上,属于关注型注视。 睛睛至唇部,属于社交型注视。 眼睛到胸部,属于亲密型注视。 角度:平视,表示平等。斜视,表示失礼。 俯视:从上往下看,轻视别人。 四、面容 有的时候皱眼眉,表示不奈。撅着嘴表示生气。"噢"?表示惊呀! 五、笑容 要学会微笑。微笑很重要,谁喜欢天天面对着冷冰冰一点笑容的人呀。像储蓄所、银行的职员,当你去取钱时,他们是不是很冷冰冰的,一点笑容也没有。像别人欠他们什么似的,感觉不太好吧,其实那是他们的职业病,已经习惯了。下面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以前有一家公司让他们的员工去拿一份重要的材料,结果去的都被骂了回来。老板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小李,小李很愁呀!但这份材料不拿还不行,结果还是去了。到那时,只见那位科长还在破口大骂呢?这时小李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微笑、微笑还是微笑,嘴里说着:"噢?这样呀?是吗?",只是点着头微笑着。后来,那个吴科长骂了一阵子的时候,小李说:"吴科长,你很会善于表达你内心里的愤怒呀!"。后来,吴科长看了看小李说:"嗯!这小伙子不错!我也不为难你了,你就拿回去吧!",就这样别人没有拿到的,他却拿到了。 六、需要避免的身体语言。 当与别人谈话时不要双手交叉,身体晃动,一会倾向左边,一会倾向右边,或是摸摸头发、耳朵、鼻子给人以你不耐烦的感觉。一边说话一边在玩笔,有的人特别喜欢转笔,好像在炫耀,你看我转的多酷呀!也不要拿那个笔来回的按。虽然与同辈之间还算说的过去吧,但是跟长辈谈话时这样做是很不礼貌的。 下面我们来说说拜访的基本礼仪 中华民族大都热情好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来客,不管是预约好的,还首先是拜访做客的基本礼仪。 做客有不同情况:初次登门拜访,老朋友串串门,应邀赴约聚会,有事求助于人等等,因而礼节也稍有不同,不过无论何种情况,作为客人的身份一样,都要为主人着想,客随主便,少给主人带来不便,也就有些需遵循的大致相同的礼节。(1)注意时间的选择。一般来说,访问某人,应事先选择好时间,不宜选择对方较忙或三餐时间,晚上不宜太迟。节假日和周末,本是访问的好时机,但如果没有预约,也不要贸然前往,这些时间主人往往另有安排。预先约定时间,最符合礼貌。尽量不做不速之客,不请自到。预约好的拜访,宾主都要守时、守约、守信。客人应准时或稍提前一点儿到达,因特殊情况不能赴约,应想办法通知对方,无声无息地取消预约是极不礼貌的。(2)注意服装的选择。一般的访问,整洁、朴素、大方即可,不必太过华丽。蓬头垢面、衣冠不整是对主人的不敬。去庆贺喜事,就须讲究些。(3)进门时先敲门或按门铃。敲门要有节奏感,不轻不重,不急不慢,敲两三下为宜。虚掩着或开着的门也不可破门而入,给主人一个措手不及则很失礼,进室后最好等要拜访的人来后才落座。如果需要较长时间等候,可先落座与接待者交谈或看些报纸书刊杂志之类的读物,要拜访的人来后应起立寒暄。对于约好的正式拜访,无论事情多急,拜访的时间很紧,在门口也只能寒暄问候,不要谈正题,入室落座后再谈,否则会给对方留下不成熟的印象。要穿拖鞋的在门口就换好,见到其家人应问好致意,不打招呼是失礼的。(4)对主人的热情款待表示感谢。主人敬茶或糖果等小食品时,应起身或欠身双手接过,并说声“谢谢”,若敬烟,作为学生应婉言谢绝。(5)交谈过程中,要注意交谈的礼仪和技巧,谈话要简要,少说消极、沉闷的话。善于倾听,作出积极反应,不要随意中断别人的谈话。客人在主人家不宜东张西望。不要随便走进主人的卧室,除非主人主动邀请。(6)掌握好告辞的最佳时机。一般性拜访,时间不宜太长,也不宜太匆忙。一般以半小时到一小时为宜。若是事务、公务性拜访,则可视需要决定时间的长短。客人提出告辞的时间,最好是与主人的一个交谈高潮之后,或者是在又有新客人来时,交谈中主人若有疲劳感或有家人来提示有什么急事要办等情况时,适时告辞较为得体。告辞时应对主人及家人的款待表示感谢。如果主人家有长辈,应向长辈告辞。综上所述,作为客人应遵守的基本礼节概括为:事先预约,不做不速之客;如期而至,不做失约之客;彬彬有礼,不做冒失之客;衣冠整洁,不做邋遢之客;举止端庄,谈吐文雅,不做粗俗之客;适时告辞,不做难辞之客。 关于社交礼仪还有很多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不断的完善自己、充实自己。谈谈大学生的礼仪修养 摘 要: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有“礼仪之邦”之美誉。在大理提倡社会注意精神文明的今天,讲文明, 讲礼仪,讲礼貌,是每一位公民必须具体的社会公德。本文着重探讨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 的重要性及当代大学生的礼仪现状等。 关键词:礼仪 修养 礼貌 大学生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讲“礼”懂“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随着时代的进步,人际交往的日趋频繁和密切,作为交往润滑剂的礼仪也越加显得重要。在走向全面小康的当今社会中,崇尚礼仪是社会对其成员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成员的精神要求。注重礼仪,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 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 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人才。一个优秀人才,不仅应当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礼仪修养。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尽管礼仪的研究和教育在国内已经有所发展,特别是职业与礼仪的结合已成大势所趋。可是礼仪教育,还未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大多数高校还未开设礼仪课程。 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在如今的中国社会已经算得上是知识分子,也是中国明日发展的引领者、顶梁柱,在道德水准上,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追求个性是当代年轻人的特点,在追求突出个性过程中,却

礼仪教学论文范文

个人礼仪论文2000字之第三篇 题 目:论大学生商务礼仪行为规范 学生姓名: 刘林炜 学 号: 院 部: 经济学院 专 业: 物流管理 班 级: 2012级(1)班 任课教师: 褚静茹 论文摘要: 礼仪是一个民族精神面貌和凝聚力的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发达的标志之一。而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栋梁,民族的未来更应该要学习各种礼仪,做到知礼、守礼,发挥中华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 基本素养 ,大学生在生活、学习、校园活动方面的礼仪修养是校园礼仪的重要内容。关键词: 大学生 校园礼仪 礼仪修养 半学期的商务礼仪课已结束了。在这半学期的学习中,商务礼仪课让我明白了礼仪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让我深刻的意识到学习商务礼仪的真正意义。 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体现。学习礼仪,有助于提升我们的个人魅力。生活中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往往体现了一个人的素养。学习商务礼仪,不仅纠正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也为我们今后的就业提供了一些借鉴。还没开始学商务礼仪时,就对这门课充满了期待。在真正接触了商务礼仪这门课之后,我才发现,原来要真正做到优雅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个人举止得体,言语文雅,就给别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虽说现今崇尚的是自然美,但两者并不冲突。恰到好处的打扮和修饰,不仅不会显得过分招摇,反而塑造了个人的良好形象,展现了个人的道德素养。 学习大学生礼仪可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 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人才。一个优秀人才,不仅应当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礼仪修养。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目前, 许多高校存在着这样的现象: 学生接受的是高层次教育, 而其实际行为却连基本道德水平也达不到, 其中相当一部分与缺乏必要的礼仪教育有关。通过一个学期的礼仪课的学习,我收获颇多。比如着装,在不同的季节、场合,就要有适合其季节、场合的不同的装扮。并不见得非得穿着漂亮、时尚才是美,这也不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得体大方的衣着,同样能展现个人的美好形象。在这一系列的礼仪指导课程中,自我感觉收获最大的是行为举止。如果在平时,我们大都随意任行,从来没有注意过自己的一些行为举止是否得体。 在礼仪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获得了很多的乐趣。仅一个简简单单的蹲坐姿势,就蕴含着不少学问。课堂上,当老师说到,坐不能超过椅子的三分之二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不由地欠了欠身。这时才惊觉,自己的整个身体几乎全瘫坐在椅子上了,于是不禁一阵窃笑。有些人则暗暗自喜,庆幸自己没坐多。又如,当不小心掉了东西时,捡的时候要半蹲着身子,并膝盖靠拢„„有时候,我偶尔会自我开玩笑地说:连捡个东西也表现得如此有绅士风度和淑女风范,这还真有点古代的韵味了。不过,这也正好展现了我们“礼仪之邦”固有的大国风范。 在 职场 中,学好商务礼仪更显得重要。穿着得体、谈吐优雅、举 止大方,无言中增加了自己的印象分。对于一个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学生,更应该了解一些 职场礼仪 方面的知识。光有专业知识还不够,还要懂得一些 面试 的技巧。有些人很优秀,但在求职中却屡屡不顺,很多时候往往是在一些细节上出了问题。因此,在面试之前,我们要给自己来一个精心的打扮,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同时也是对面试官的一种尊重。在面试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自信、有礼。如此我们将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接下来的,我相信,如果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那么,一切的问题也都能迎刃而解了。我们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在道德水准上,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追求个性是当代年轻人的特点,在追求突出个性过程中,许多不文明、不礼貌,甚至丑陋、陈腐、粗俗的东西都被当做了“新潮”、“潇洒”,在我们的周围,经常可以看到衣冠不整者、行为不端者、张口骂人者、随地吐痰者„„。诸如此类不良行为的存在,已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形象,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障碍,因此,开展礼仪教育和教学,进行标准的礼仪训练,通过礼仪这个“尺度”,规范大学生的言谈举止,矫正粗俗、丑陋行为,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良好形象、优雅气质和风度的必修课,必须引起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的普遍重视和关注。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下,社会对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加具体的要求。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之下,有必要对大学生礼仪加以普及与规范。 现代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传播沟通技术和手段日益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往观念和交往行为, 尤其是人的交往范围已逐步从人际沟 通扩展为公众沟通, 从面对面的近距离沟通发展到远程沟通, 从慢节奏、低频率的沟通变为快节奏、高频率的沟通。这种现代信息社会的人际沟通变化,对人类社会交往的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加强礼仪修养是完善大学生人格的需要。人格是一个人的各个心理过程之特性的总和,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影响自身所有行为并与他人有区别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其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体。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主要是侧重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宏观教育,往往对人格教育落实不够。实践证明,思想教育成功的关键是与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中的具体言谈举止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容易强化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心理和礼仪意识,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其次,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有助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其人文精神,一直是高校育人的一个重要目标。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认为,“大学是‘育人,非制器’,‘动于衷,形于外’。 言行举止 ,是文明还是野蛮,是高雅还是粗俗,这是人的文化底蕴深浅的具体体现,也是人文教育效果的直接检验。一个文明的人,讲话应有文化内涵,用语文明,行为举止应合乎道德规范,行为文明。大学生应通过对礼仪规则、礼仪态势和语言的学习、训练,习得高雅的礼节、礼仪,养成礼仪周全的交往风度,表现出谦恭礼让、动静有节的大家风范。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必然会从中汲取宝贵的人文营养,提升人文精神。 再次,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文化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民族文化认同感对于当代大 学生非常重要。失去民族文化认同感,将带来民族价值观的崩溃和大学生精神信仰无所依托等问题。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思想道德修养”课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就成为十分紧迫的问题。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养需要多方面努力,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大学生对礼仪理论和礼仪规范的学习和训练,必将促使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研习和思考,潜移默化之中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最后,礼仪修养有助于大学生增强自信心。人无自信不能立。增强自信心是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任务。人们看到,有的大学生性格孤僻往往是由于不善人际交往造成的,而不善人际交往,又往往与不懂礼节礼貌有关。一些大学生由于不善于人际交往而形成的孤僻性格,使他们极易丧失自信心,产生自卑感。他们不但在校期间生活缺乏愉快感, 毕业 后也因缺乏自信而就业困难。无疑,良好的礼仪修养会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发展和人际关系的改善,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我们大学生有必要学习和掌握大学生礼仪,在以后的生活或者工作中,都是有意义的。规范大学生礼仪,既要令其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相适应,又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坚持长久的做好大学生礼仪所要求的是一件长久而又艰苦的漫长道路。只是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提高礼仪修养是必需的事,也是很重要的事情。作为大学生,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随时督促自己,提升自己的修养。 个人礼仪论文2000字之第四篇 大学生礼仪修养的途径 摘要:必要的大学生礼仪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整体形象,改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在高校开设礼仪教育课,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贡献。本文主要从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礼仪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以及解决策略来探讨大学生礼仪教育问题,更多大学生论文 范文 尽在top期刊论文网。 关键词:大学生论文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几千年灿烂的文明,培养了中华民族高尚完善的礼仪。礼仪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一个民族精神风貌的体现;对个人而言,礼仪是一个人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有机结合,是衡量道德水准和有无教养的标尺。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大学生学习礼仪,掌握礼仪,自觉执行礼仪规范,是人际交往成功的必备条件,也是未来中国文明进步的标志。 礼仪修养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后天不断的学习和教化中逐渐形成和提高的。个人礼仪是以文明的行为标准成为一个人自觉自然的行为的一种渐进的过程。因此作为大学生,需要长期的知识的积累、情操的陶冶和不断的实践。 一、高等院校要为大学生礼仪培养创造条件 大学生个人形象往往与高校形象划等号,所以大学生是否有礼仪直接体现了这一院校的风貌,大学生的礼仪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整个高等教育形象的维护。高等院校要真正看到礼仪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加强礼仪教育,设置礼仪课程,把礼仪教学纳入文化素质教育的总体规划中,礼仪教育的目的不是仅仅让学生懂得一些礼仪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把学到的礼仪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中去,并能够有所创新,体现出新一代大学生的风范。学校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礼仪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学会适应在不同场合进行交际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如学校组织的升旗仪式,誓师大会,演讲 报告 ,社团活动等等,这些活动不仅加强了学生的集体精神,而且提供了更多交往的机会,也是践行礼仪知识的好机会。 教师要在学生参与各种学校社会活动的时候,应给与必要指导,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礼仪素质的提高。 二、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学习礼仪的基本前提就是主体有着自己的主观要求,礼仪规范是人们自觉自愿遵守和维护的行为准则,是在个人主观意识控制下进行的,大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学习礼仪的重要性并愿意投身到礼仪的学习中,才可能努力学习礼仪知识,主动去实践。要让大学生认识到“秀外惠中”的道理,大学生有着精湛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很重要,但是外在的形象、气质,对于个人也是重要的,个人礼仪在个人整体形象塑造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它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内在气质。 礼仪是一个人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有机结合,内心善良,自然会善解人意,体贴他人,对美有着很好认识的人,穿着打扮自然搭配得体大方。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最佳的礼仪是人们的礼仪符合社会对这个角色所规定的要求。在实践中不断认可自己正确的行为,不断发现自己行为中的不足及时的进行改正,把学习礼仪,运用礼仪变成个人自觉地行动,通过长时间的不断地努力把讲礼仪成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三、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 礼仪是一门应用科学,在学习过程中,大学生不仅仅是要掌握礼仪知识和礼仪规范,更重要的是把这些礼仪规范自觉应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去,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在自己的社交过程中,不断用礼仪来规范自己,改正过去不合礼仪规范的一切行为,是自己在思想和行为上保持与礼仪要求的一致性,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礼仪习惯。 礼仪的学习是个循序渐进反复实践的过程,对于一些礼仪知识,礼仪规范,要反复体会不断运用,才能真正掌握。现代社会,人际交往越来越多,在学习了礼仪的理论知识后,要以主动积极地态度,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将自己学到的礼仪知识应用到 社会实践 的方方面面,能自觉以礼仪准则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这样持之以恒,就会逐渐增强我们的礼仪修养,改掉一些粗俗不雅等不良习惯。 四、丰富文化知识,努力提高个人修养 修养是一个人的气质、涵养、学识的综合体现,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养成,修养是一个需要等待,不断积累知识,不断精进提高的过程,修养是一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是没有终点的修为。 礼仪是个人修养、风度、气质等的综合反映,丰富的文化知识是礼仪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礼仪品味的坚实基础。讲礼仪,有修养的一般都是文化知识丰富的人,相对而言,他们考虑问题比较周密,分析问题比较透彻,处理问题比较得当,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充分体现出他们的个人魅力。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礼仪知识只是做有礼仪的开始,学习丰富的文化知识,让我们的礼仪更有内涵,更有品味。 礼仪修养是人一生一直学习的课程,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礼仪修养与大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对于他们将来是否能够成为优雅有修养的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医护礼仪》主编:单伟颖,郑州大学出版社,2012 [2]《社交礼仪》作者:金正昆 北京联合出版社,2013

写作思路:根据题目要求。可以以生活中某个相关事情作为主题,最后总结自己的感受。

由于人们交往性质的不同,个体空间的限定范围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关系越密切,个体空间的范围划得越小。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认为,根据人们交往关系的不同程度,可以把个体空间划为四种距离。

一是亲密距离

这种距离是人际交往中最小的间距。处于0~15厘米之间,彼此可以肌肤相触,耳鬓厮磨,属于亲密接触的关系。这是为了做出爱抚、亲吻、拥抱、保护等动作所必需的距离。常发生在爱情、亲友关系之间。如果用不自然的方式或强行进入他人的亲密距离,可被认为是对他人的侵犯。

处于15~45厘米,这是身体不相接触,但可以用手相互摸触到的距离,如挽臂执手,促膝倾谈等,多半用于兄弟姐妹、亲密朋友之间,是个人身体可以支配的势力圈。而势力圈以眼前为最大,也就是一个人对前方始终保持强烈的势力圈意识,而对自身的两侧和背后关心次之。

据这一原理,飞机上、长途汽车上和影剧院都采取长排向前的坐位,尽量避免对面的坐位,使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平均的前方势力圈。

二是个人距离

这种距离较少直接身体接触。处于45—75厘米之间,适合在较为熟悉的人们之间,可以亲切的握手、交谈;或者向他人挑衅也在这个距离中进行。处于75~120厘米之间,这是双方手腕伸直,可以互触手指的距离,也是个人身体可以支配的势力圈。

三是社交距离

这种距离已经超出亲密或熟悉的人际关系。处于120~210厘米之间,一般是工作场合和公共场所。在现代文明社会,一切复杂的事物几乎都在这个距离里进行。

如机关里的领导干部对秘书或下属布置任务;接待因公来访的客人;或进行比较深入的个人洽谈时大多采用这个距离。处于210—360厘米之间,表现为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是会晤、谈判或公事上所采用的距离,首长接见外宾或内宾;大公司的总经理与下属谈话等,由于身份的关系需要与部下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四是公众距离。

这种距离人际沟通大大减小,很难进行直接交谈。处于360~750厘米之间,这是产生势力圈意识的最大距离。如教室中的教师与学生,小型演讲会的演讲人与听众的距离。

所以在讲课和演讲时用手势、动作、表情以及使用图表、字幕、幻灯等,辅助教具都是为了“拉近距离”,以加强人际传播的效果。处于750厘米以上距离位置,在现代社会中,则是在大会堂发言、演讲、戏剧表演、电影放映时与观众保持的距离。

生活中,社交礼仪已经成为我们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掌握良好的社交礼仪知识是我们走向成功必要的铺路石。 先来谈谈个人礼仪吧。 一、修饰与衣着 修饰是指女士穿戴不要太华丽了,太耀眼了,如果这样去面试,我想机会就已经了了无几了。因为你是来工作的,要庄重,不要给人一种浮的感觉。我觉得不化妆也不太好,最起码要化些淡妆,这也是对别人尊重的一种做法。想想看打扮的整整洁洁是不是让别人看上去很舒服呀!你想如果一个老农民和一个西装革履的人,找你谈判,你是不是要选择那个西装革履的人呀! 当面试时,有的人说:"面试时,不就是到那天从里到外都换上新衣服,穿的整整齐齐的,然后到发廊整理一下头型吗?"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一、会让人一看就知道你提前准备了,有的时候连刚打上去的发胶还在头上呢,一看就知道你是刚从发廊里出来的。二、由于刚穿上新衣服,一切都是新的,你会有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所以你最好要提前一、两天就穿上,适应一下。也就是面试前要提前一、两天做好准备。 面试时要多带几份简历,因为你交到面试官那的已经订成厚厚的一打了。他要看你的简历还要翻找一下才能找到,这时你就要拿出你已提前多准备的简历给他,他会觉得的很舒服的。当面试完后要给面试官写感谢信,虽然现在有许多人一般都不写,但这是礼仪,我还是希望大家写,你想别人都不写,你写了是不是会引起注意呀。在面试或会议时要带上比较精致皮面的笔记本,还有好的笔,不要随便找一个本或笔。 面试时要提前半小时去,先与他们的总台人熟悉一下,总台是个很关键的人物,多打听一下有关将要面试你的上级的消息。如称呼等。有一次一位王女士,接了一个电话说:你好,我是xx公司的王浩,请你明天九点到我们公司来接授面试。第二天,他八点半就到了,和总台服务员聊了一会,服务员打了一个电话,说"王总,王小姐到了",这时她才知道,原来给她打电话的就是王总呀!在这之前她还把这个人当成小人物呢?因为一般打电话通知的都是小人物或员工做的事。所以她进去面试时,说了你好!王总。你想想假如她说,你好,王浩!王总会怎么个想法,"王总"叫了几年了,都已经叫习惯了,突然叫他王浩,他能够习惯吗? 二、自我介绍。 应筹式:在不太重要的场合。如在火车上等场合只要说出叫什么名字就可以了,不必报上职务等。 工作式:你好,我是xx公司的xx经理。 交流式:你好,我是xx,请多多关照,或送上名片。比较随便。 礼仪式:如:开学仪式,升旗仪式等等。比较庄严。 三、眼神 时间:与别人谈话30分钟时,如果只有10分钟以内对方是看着你的,说明他在轻视你。如果10分钟至20分钟之间,说明他对你是友好的。20分钟至30分钟说明两种情况:一、重视。二、敌视。也就是与别人谈话时眼睛要注视谈话时间的2/3。 部位:额头上,属于公务型注视。不太重要的事情和时间也不太长的情况下。 眼睛上,属于关注型注视。 睛睛至唇部,属于社交型注视。 眼睛到胸部,属于亲密型注视。 角度:平视,表示平等。斜视,表示失礼。 俯视:从上往下看,轻视别人。 四、面容 有的时候皱眼眉,表示不奈。撅着嘴表示生气。"噢"?表示惊呀! 五、笑容 要学会微笑。微笑很重要,谁喜欢天天面对着冷冰冰一点笑容的人呀。像储蓄所、银行的职员,当你去取钱时,他们是不是很冷冰冰的,一点笑容也没有。像别人欠他们什么似的,感觉不太好吧,其实那是他们的职业病,已经习惯了。下面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以前有一家公司让他们的员工去拿一份重要的材料,结果去的都被骂了回来。老板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小李,小李很愁呀!但这份材料不拿还不行,结果还是去了。到那时,只见那位科长还在破口大骂呢?这时小李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微笑、微笑还是微笑,嘴里说着:"噢?这样呀?是吗?",只是点着头微笑着。后来,那个吴科长骂了一阵子的时候,小李说:"吴科长,你很会善于表达你内心里的愤怒呀!"。后来,吴科长看了看小李说:"嗯!这小伙子不错!我也不为难你了,你就拿回去吧!",就这样别人没有拿到的,他却拿到了。 六、需要避免的身体语言。 当与别人谈话时不要双手交叉,身体晃动,一会倾向左边,一会倾向右边,或是摸摸头发、耳朵、鼻子给人以你不耐烦的感觉。一边说话一边在玩笔,有的人特别喜欢转笔,好像在炫耀,你看我转的多酷呀!也不要拿那个笔来回的按。虽然与同辈之间还算说的过去吧,但是跟长辈谈话时这样做是很不礼貌的。 下面我们来说说拜访的基本礼仪 中华民族大都热情好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来客,不管是预约好的,还首先是拜访做客的基本礼仪。 做客有不同情况:初次登门拜访,老朋友串串门,应邀赴约聚会,有事求助于人等等,因而礼节也稍有不同,不过无论何种情况,作为客人的身份一样,都要为主人着想,客随主便,少给主人带来不便,也就有些需遵循的大致相同的礼节。(1)注意时间的选择。一般来说,访问某人,应事先选择好时间,不宜选择对方较忙或三餐时间,晚上不宜太迟。节假日和周末,本是访问的好时机,但如果没有预约,也不要贸然前往,这些时间主人往往另有安排。预先约定时间,最符合礼貌。尽量不做不速之客,不请自到。预约好的拜访,宾主都要守时、守约、守信。客人应准时或稍提前一点儿到达,因特殊情况不能赴约,应想办法通知对方,无声无息地取消预约是极不礼貌的。(2)注意服装的选择。一般的访问,整洁、朴素、大方即可,不必太过华丽。蓬头垢面、衣冠不整是对主人的不敬。去庆贺喜事,就须讲究些。(3)进门时先敲门或按门铃。敲门要有节奏感,不轻不重,不急不慢,敲两三下为宜。虚掩着或开着的门也不可破门而入,给主人一个措手不及则很失礼,进室后最好等要拜访的人来后才落座。如果需要较长时间等候,可先落座与接待者交谈或看些报纸书刊杂志之类的读物,要拜访的人来后应起立寒暄。对于约好的正式拜访,无论事情多急,拜访的时间很紧,在门口也只能寒暄问候,不要谈正题,入室落座后再谈,否则会给对方留下不成熟的印象。要穿拖鞋的在门口就换好,见到其家人应问好致意,不打招呼是失礼的。(4)对主人的热情款待表示感谢。主人敬茶或糖果等小食品时,应起身或欠身双手接过,并说声“谢谢”,若敬烟,作为学生应婉言谢绝。(5)交谈过程中,要注意交谈的礼仪和技巧,谈话要简要,少说消极、沉闷的话。善于倾听,作出积极反应,不要随意中断别人的谈话。客人在主人家不宜东张西望。不要随便走进主人的卧室,除非主人主动邀请。(6)掌握好告辞的最佳时机。一般性拜访,时间不宜太长,也不宜太匆忙。一般以半小时到一小时为宜。若是事务、公务性拜访,则可视需要决定时间的长短。客人提出告辞的时间,最好是与主人的一个交谈高潮之后,或者是在又有新客人来时,交谈中主人若有疲劳感或有家人来提示有什么急事要办等情况时,适时告辞较为得体。告辞时应对主人及家人的款待表示感谢。如果主人家有长辈,应向长辈告辞。综上所述,作为客人应遵守的基本礼节概括为:事先预约,不做不速之客;如期而至,不做失约之客;彬彬有礼,不做冒失之客;衣冠整洁,不做邋遢之客;举止端庄,谈吐文雅,不做粗俗之客;适时告辞,不做难辞之客。 关于社交礼仪还有很多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不断的完善自己、充实自己。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构成整个社会文明和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礼仪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礼仪论文 范文 一:大学生礼仪素养强化路径分析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古言,表达了社会对老师的职业与无悔付出的劳动的尊重。然而世事变迁,在我们工作的高职校园中,尊师重教礼仪严重弱化:学生遇到老师不主动问好,视同遇上陌生人;老师上课写满字的黑板,学生不会主动去擦,认为老师自己擦黑板是理所当然;教师还没有宣布下课,有些学生已经开始收拾书包了;校园行走,听见学生骂粗话,即使有老师在场,他们仍面无愧色,毫不收敛等等。同学之间朝夕相处,情同手足,这份情义是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然而,高职院校大学生中一些非礼行为随处可见,缺乏一些基本的交往礼仪,情义礼仪淡薄;一些同学追求时尚的生活理念和方式,把与大学生身份不符的一些行为和理念看成自己的个性,与学校的校纪校规背道而驰;在宿舍里不遵守作息时间,无视宿舍其他同学感受,不按时熄灯就寝,大声说话,通宵上网,肆无忌惮地打扰其他同学的休息;没有保持宿舍清洁卫生的自觉意识,既不注重个人卫生,更缺乏主动搞好宿舍卫生的热情,喜欢对同学的体态相貌仪表穿着等品头论足,甚至给同学起一些带有人身攻击的绰号等。

当前时尚化风气日趋严重,学生与道德礼仪渐行渐远,逐渐迷失自我。高职院校校园内男学生脚踏拖鞋横行、进出教室还自认为惬意潇洒;女学生的一些独特发型发色让人瞠目结舌,一些个性化开放化服装如吊带装、超短裙等充斥课堂,逐渐远离学生应有的内敛和朴实。校园内男女学生搂搂抱抱,卿卿我我,公开调情场景屡见不鲜;教室里,学生吃东西、睡觉、玩手机的大有人在;在课桌椅上乱写乱画等屡屡可见。高职院校大学生通过手机短信、纸条、枪手、课桌上涂鸦等行为进行作弊的屡见不鲜,且考试作弊方式日新月异,让老师防不胜防。

礼仪素养缺失原因分析

(一)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

当前,我国的公民素质,社会道德修养整体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作为个体的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部分学生没有得到社会的关怀、良好指导及示范,这其中一方面由于家庭对其的影响力不够,特别是对于一些双亲都远赴外地打工,他们的孩子缺失家庭温暖和 家庭 教育 ;另一方面,在孩子礼仪修养形成的重要中小学阶段,由于我国过份重视应试教育,对礼仪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部分学校甚至缺失基本的礼仪教育课程。童蒙养正时期的礼仪素养教育缺失使得其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时按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言行习惯我行我素。

(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冲击

当前,社会 文化 中存在一些不良的风气,一些人道德观念淡薄,缺乏基本的道德意识,尤其在礼文化中有些畸形发展,礼自身的精神价值逐渐被弱化,其物质价值、商业价值被迅速膨胀,礼品的往来成为我们不堪重负的人情债,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亵渎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礼文化。高职院校大学生受到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竟出现为了评奖学金,评先进,竞选学生干部等而请客送礼,严重亵渎了高校的校园文化,为了有效地抑制丑恶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高校礼仪素养教育任重道远。

(三)实用化价值取向与多面性的礼仪规范矛盾

当代高职大学生为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找到合适的工作,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礼仪素养文化随社会风气的腐蚀也日趋功利化,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礼仪素养系统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全面推进。过于重视对专业知识的索求及一些以功利为目的基本技能的学习,学生实用化价值理念的过分追求,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导致学生的价值取向及人格发展过于单面化及片面化,这势必造成部分高职大学生基本道德修养、礼仪素养教育弱化,出现有才无德、书呆子等难以融入社会的现象,单方面实用化价值取向与礼仪素养的多面性矛盾,不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礼仪 基本素养 的培育。

强化高职院校大学生礼仪素养的途径

(一)把礼仪教育纳入课程教学体系,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礼仪素养意识

大学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强化高职院校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将礼仪素养教育纳入高职院校的常规课堂教学体系,与其专业教学体系紧密结合,配备专业礼仪素养教学师资,使学生从理论上对礼仪素养文化进行理解,并结合思想道德修养系统教育,掌握礼仪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识,丰富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内涵。实践表明,接受过礼仪素养系统教育的同学,其为人处事, 言行举止 ,内在散发出的涵养素质、人格魅力等都有明显的优势。

(二)强化教师的身教作用

人们都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是授人于鱼,更应授人于渔,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人处事的能力,及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教师自身的礼仪素养、言谈举止等常常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讲授礼仪素养系列课程的教师,其良好的个人素质和修养,散发出的人格魅力等对学生的影响,远超过礼仪书本及课程本身的影响,因此我们广大高职教师一定要注重自身礼仪素质和礼仪形象,保持良好的师德师风及高尚情操,为高职学生们树立榜样。

(三)于实践中强化礼仪素养教育

礼仪素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之就是为了更好地用之,以提高自身道德水准和人格修养。在实施礼仪素养教育过程中应密切联系实际,实施礼仪素养教育的教师要敢于创新 教学 方法 ,开拓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要别于一般的专业知识教学手段,要将礼仪素养理论讲活,将一些知识点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融入到现实社会中,更可在课程上尝试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模拟,变枯燥生硬的知识讲解为活跃的学生主动参与,提升学生的求知能动性,使礼仪素养文化深入学生心中,进一步升华学生们的礼仪意识。

结语

礼仪素养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大学生礼仪素养行为培养为核心,可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整体职业素质,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

大学生礼仪论文范文二: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礼仪课的重要性

摘要: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礼仪”很早就作为典章制度和道德教化的方法来使用。在多元化思想并行的今天,部分大学生礼仪修养严重缺失:如上课睡觉、看手机现象屡禁不止,在教室吃饭、吃零食现象普遍,在校园穿着暴露或随意,甚至在课堂辱骂老师现象频现,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与建设和谐优美校园的理念大相径庭,因此利用现代礼仪的规范塑造大学生思想,影响大学生行为,提高大学生素质是有效的教育途径。

关键词:现代礼仪;素质教育

1.礼仪的内涵和作用

礼仪的内涵。礼仪是在 人际交往 过程中约定俗成的、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是内化于个人修养、道德规范、交际艺术、沟通技巧、民俗习惯等方面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仪的作用。从人际交往角度看,礼仪是建立、巩固和改善各种关系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从公众形象角度看,礼仪是建立良好公众形象的前提;从职业发展角度看,礼仪是事业成功的条件;从对外交往角度看,礼仪是组织形象的保证、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

2.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素质教育的内容。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包括培养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等素质。具有时代性、全体性、综合性、主体性和长效性。素质教育的意义: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首先,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要求其具备宽大的胸怀、谦虚的态度和良好的心态,应对各种挑战;其次,在当今社会,时代主题是以人为本,所以我们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第三,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教育中存在的“应试教育”,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最后,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基础,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这是时代的需要,教育发展的必然。

3.开设现代礼仪课对于素质教育的意义

礼仪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规范和教化的过程。通过学习礼仪的起源与历史演变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礼仪到底是什么,涵盖哪些方面,了解学习礼仪的历史文化精髓;通过学习礼仪概念、原则、表现形式等,可以使学生了解礼仪的内涵和外延,了解学习目的与意义;通过日常礼仪规范和专项礼仪规范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知礼貌,懂礼节,将礼仪规范贯彻于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这些对于学生自身修养提高、和谐优美校园建设、顺利地与社会接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礼仪与德育育人

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传统美德教育。而礼仪教育正是上述四项基本任务的交织点。因为礼仪教育,是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部分。所以,只有以礼仪教育为契机,才能带动四项德育工作的开展。学习现代礼仪有助于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品质、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包括忠心报国,公而忘私,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等等,现代我国提倡的“爱国诚信敬业友善”等都是对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这些内容在礼仪的基本原则中都有体现,要利用礼仪课教育和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奉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要求,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奉献的过程中领悟文明、践行礼仪。

现代礼仪与文化育人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中国现代礼仪是在继承中国传统礼仪的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又结合国际礼仪惯例而形成的个性与共性相融合的一种新时代的礼仪规范。学习现代礼仪暨要学习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又要学习西方礼仪文化。比如宴会礼仪方面中西方的差别就很大,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通过这些文化差异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主动探索,有助于学生了解并热爱中西方优秀历史文化。

现代礼仪与审美育人

良好的审美素质决定着正确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为人处事的基本态度。现代礼仪中的礼仪美不同于自然美,也不同于艺术美,而是注重修饰美,而且是恰到好处的修饰美。现代礼仪中的 个人礼仪 不但包涵整洁的仪容、优雅的仪表,还涉及端庄得体的仪态,礼貌的言语和沟通技巧。礼仪贯穿于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学习这些礼仪规范的过程实际就是教化学生行为的过程,通过言谈举止等礼仪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改善个人形象,自觉规范行为,塑造良好的气质,交往中有助于加深认识、增进了解,赢得公众的好感和尊重。对于培养具有形象美、姿态美、言语美、心灵美等外在与内在美相统一的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作用。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创建和谐社会,必须从礼仪教育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因此在现代礼仪课作为基础课程,对于塑造学生的行动与思想,提高当代大学生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大学生礼仪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商务礼仪毕业论文范文

2. 商务礼仪论文范文

3. 学习大学生礼仪的心得体会

4. 大学礼仪策划书范文3篇

5. 学习学生礼仪的心得体会6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