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心理学的论文2000字开头的专业名称

发布时间:2024-07-05 18:30:53

心理学的论文2000字开头的专业名称

心理素质的结构及其内外关系  心理素质作为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系统地培育学生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的心理教育正迅速进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领域。  那么,到底什么是心理素质,它主要由哪些因素构成,各因素间有什么联系,与其他素质是什么关系,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这些既是教育理论研究必需解决的课题,也是心理教育实践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在理论上,它事关心理教育学这一亟待建立的新兴学科的逻辑起点、研究内容及其归宿。在实践上,它决定着心理教育的目的。内容以及如何评估。  对于心理素质这一概念内涵的系统的专门论述,目前尚不多见,但从相关研究的表述及人们的一般认识看,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倾向。  其一是扩大化、泛化趋势,即将人的整体素质仅分为身心两种,将除生理素质以外的一切因素统统归之于心理素质这一概念的范畴之中。诚然,德、智等方面的素质都得以心理素质为基础,体现着心理素质的功能,但其间毕竟有着一定的区别。这一界定实际上混淆了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的界限,在实践中易导致心理素质教育所独有的目标。内容。功能的模糊乃至丧失,使人们误以为德育和智育实际上就可取代心理素质教育,因而不利于心理教育实践。  其二是,将心理素质狭义化,即将某一具体内容的心理教育等同于系统、全面的心理教育。诸如,视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自信心培育,或承受挫折能力的训练,或心理卫生教育等。这些内容无疑都属于心理教育的范畴,但不宜将其中某一子系统与整个系统相等同。如果在心理教育实践中厚此薄彼或单打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就难以发挥心理素质教育应有的功能。  其三是,视心理素质为所有心理现象所具有的水平、层次和质量。这一观点无疑是符合心理科学的。但鉴于心理现象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并且对心理现象的要素的理解、划分尚未完全统一,客观上各种心理因素本身所具有的教育的可能性及价值大小也不同,在心理教育中,有必要视其可能性和价值大小确定重点方面。  心理素质是心理教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界定将直接影响心理素质教育的实践,也事关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因此,心理素质的界定首先必需符合心理教育学的基本要求,注意处理与其他教育内容的关系,避免泛化或片面化;其次必需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心理教育实践,同时还应兼顾社会对人的心理方面的现实要求。  基于此,笔者认为: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性行为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也就是说,衡量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应从其性格品质的优劣、心理能力的强弱、心理动力的大小、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以及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行为表现的社会适应与否这五个方面全面评估。  性格品质是指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如,对自己的态度是自信还是自卑,自爱还是自弃,进取还是退缩;对他人是宽容还是计较,温和还是粗暴,合群还是孤僻;对工作、学习是喜爱还是厌恶,勤奋还是懒惰,认真还是马虎,负责还是塞责,踏实还是轻浮等;在情绪方面是乐观还是悲观,开朗还是抑郁,稳定还是易波动,强烈还是宁静;在意志方面,是有目标还是盲目,自觉还是冲动,自制还是放纵,勇敢还是怯懦,果断还是寡断,镇定还是惊慌,坚强还是脆弱,有恒还是无恒,灵活还是死板;以及在认知方面的特征和对待集体、社会的态度等等。性格品质在人的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不同的性格品质对自身及社会的价值上存在质的差别,有优劣之分,将直接或间接地制约其他方面。例如,一个人是自信还是自卑,这一性格特征直接制约着心理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动力的激发,影响心理健康及行为表现。因而它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内核。但同时,它的形成又是在心理能力的训练中,在心理动力的促动下,在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下,在行为结果的反馈中逐步强化、积淀而成的。  心理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在认知和心理适应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在认知方面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注意能力、创造能力等。心理适应能力包括许多方面,主要为:适应客观的自我意识能力,如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及自我接纳能力;适应自我发展所需的自我定向、自我设计、启我激励、自我监督、自我扬弃、自我表现的能力;适应他人所需的知觉他人、理解他人,人际交往以及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适应社会所需的社会知觉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竞争及协作能力;适应生活与环境所需的自理能力、应变能力、决策能力、承受挫折能力、情绪调适能力、心理保健能力、行为自控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形成当然是综合素质作用的结果,但首先离不开优良的性格品质、强大的动力、健康的心态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强弱又反作用于心理素质的其他方面,并直接制约行为表现。例如一个情绪调适能力强的人,更易形成开朗的性格和稳定而愉快的心境,产生积极的内驱力,避免许多痛苦、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障碍,并引发积极而适当的行为表现。  心理动力是指由个体的需要、兴趣、动机以及信念、理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个性心理倾向所产生的,来自主体自身的驱动力。它既有动力大小的量的水平差异,同时,因其行为的目的指向所带来的结果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于自身或社会,因而在考察其心理动力大小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其动力所指方向是否适当。心理动力是一个人的性格优化、能力强化、心态健化、行为良化的内在力量源泉,它对于性格的塑造、心理能力的训练、心理健康状况及行为积极性可起到促进或阻碍作用。同时,心理素质其他方面以及人的整体素质,又会对心理动力的大小产生强化或弱化的影响,特别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高层次的个性心理倾向和思想道德素质左右着心理动力的目标指向。  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人们有不同的理解。在这里我们仅以心理健康的最起码的要求作为标准来衡量。即看个体是否存在情绪、认知、性格缺陷等方面的心理障碍,有没有心理疾病。性格健全、具备必要的心理能力、行为适应良好、内在动力强大而又积极,这些既是心理健康的条件,又是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标志。而心理健康水平低下正是心理素质不良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心理健康状况又直接制约心质、心能、心力等方面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并直接导致行为表现,决定行为适应与否。  心因性行为是指直接由个体的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状况所引发的行为表现。此外,人的行为中还有一部分是属于环境压力所导致的被动服从行为。心因性行为表现的适应与否是一个人心理素质高低与否、心理健康与否的外在体现。而心因性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又反过来影响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及心理健康。这里的适应一方面要看其是否适应社会及环境要求,另一方面要看一个人的自觉的行为表现是否与其年龄及特有角色相符合。  综上所述,广义的心理素质的五个方面是紧密联系、互为基础和条件的。既可互相促进而进入良性循环,也可能互相制约而陷入恶性循环。其中性格品质是最基本的、长期发挥作用的、相对稳定的因素,居于最基本的位置。心理能力是心理素质的直接体现,是主干成分。心理动力是心理素质中最活跃、影响最直接也最全面的因素。这二个方面构成狭义心理素质的结构。而心理健康水平是狭义心理素质高低的内在标志,心因性行为表现则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是狭义心理素质高低的外显标志。由于心理健康水平及行为表现都与其他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反作用着狭义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因而也应将这两个因素纳入广义的心理素质结构体系之中,以利于心理教育实践。在心理教育中,应将性格品质培育、心理能力培养、心理健康维护、心理动力的激发及行为表现的引导统一起来全面实施,以便形成合力,发挥出整体的心理教育效能。  心理素质各方面不仅内部存在相互的联系,而且与其外部的其他素质也存在密切关系。相对说来,心理素质居于人的整体素质的核心,其各方面分别构成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  一方面,性格品质中包含着个体对他人、集体及社会的态度,而这些结果直接决定着人的道德行为表现,反映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另一方面,一个人其他的性格特征也会间接地影响其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比如一个性情暴躁的人,他有可能在一定情况下产生过激行为,从而违反道德规范。一个自我中心的人,在自身与他人发生利益冲突时,更易表现出自私、甚至损人利己的非道德行为。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会目光短浅,难以形成崇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反之,一个人有良好的性格品质,就更易接受科学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的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良好的性格品质是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基础。性格品质的培育。优化,是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共同目标和任务,也是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的最直接的结合点。  心理能力包括智力与心理适应能力两大方面,其中的智力及其开发和利用,直接影 响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成为其基础和条件。心理适应能力在制约个体的社会适应的同时,也制约着对自我的适应及发展,成为一个人在充分实现自我的同时顺利地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心理适应能力的强弱直接制约着个体心理社会化的进程顺利与否,因而是个体社会化的心理基础。  心理健康是人的整体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是身体疾病的原因。如心因性疾病的产生与性格的病态、情绪障碍、心理能力的缺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因而心理健康是人的整体健康水平提高的基础。  心因性行为是一个人现实行为表现的组成部分。如果心理素质良好,心理健康,那么适应的心因性行为就增加,被动服从的行为就会减少。心理素质和以之为基础的其他素质一起,共同制约着人的行为表现,决定着其社会适应状态  心理动力不仅直接制约心理素质其他方面的优化,而且同时作用于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及身体素质的提高,影响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心理动力的大小对人的各方面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减缓作用,其指向则影响着各种素质发展的方向,并且决定着人的素质发展及行为的自觉性、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  心理动力居于人的整体素质的核心地位,分别成为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当然,其他素质的发展也会反作用于心理素质各方面的变化。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心理素质的培育,应通过对心理素质各方面及各要素的全面、系统的培育与辅导,实现性格品质的优化、心理能力的强化和心理动力的激发,达到维护心理健康、防治心理问题及行为问题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素质的主动发展,顺利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论文你完全可以去百度图库里找一段粘贴复制,然后发送给老师。

大学生心理乱健康论文其实是可以这样讲,大学生呃,在心理问题上面我个人建议还是要。保持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

植物病理学论文2000字开头的专业名称

植物保护本科专业介绍植物保护学是农学门类中的一个一级学科,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传统优势专业,它以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农业生态学、信息科学为基础,研究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提出综合治理技术,其下分设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三个二级学科。植物保护本科就业前景本专业的就业前景不是很好,毕业生一般在生物(制药)公司、药品检验所、现代农业、育种繁殖等单位从事研究、开发和实用技术性工作。植物保护本科学习课程生物学、作物学、植物保护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唐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植物化学保护等。植物保护本科培养目标与要求本专业培养具备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它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植物保护工作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农业病虫草鼠生物学及其致害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各类病虫草鼠鉴定、识别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植物病虫草鼠监测和防治方面的基本能力。植物保护本科必备能力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植物有害生物鉴定、识别、监测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学科的科学前沿和发展趋势;熟悉与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相关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不同学校设置的专业不同,你可以等各个学校的招生简章下了自己去看呀,专业,编号,方向都有的~~~

1植物病理系一、简介植物病理学科始建于1938年,由著名植物病理学家段永嘉先生组建,是云南农业大学设立最早的学科之一。本学科于1983年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87年批准为云南省重点学科,1999年为农业部重点学科。2003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992年批准建立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1995年建成投入运行,自投入运行以来年年考评均为优秀;2002年被批准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5年教育部生命科学重点实验室评估为优秀,排名第二。2003年批准建立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06年建成投入运行,是“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与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及中国植物病理学会西南分会挂靠单位。本学科现有师资35人,其中教授13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29名,副教授15人,有博士学位11人,有硕士学位13人。有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3人,云南省特聘教授1人,云南省学科带头人6人,留学回国人员10 名。有英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国际马铃薯中心(CIP)、IPGRI等国家和国际研究机构客座教授19人。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国内科研院所客座教授 21人。本学科具有承担重大科学研究项目的实力,现已拥有资产1050元万先进配套的现代化仪器设备,包括:超微结构研究系列,离心机系列,核酸分析系列,蛋白质分析系列,基因工程和计算机人工智能分析系列,并拥有5210m2的科研楼、300m2的试验温室及5亩的试验病圃。经过70年的积累和探索,逐渐完善了学科定位和目标,即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研究前沿,立足无可替代的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和云南资源优势,深入研究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基本原理,发现基本规律,创建基本方法,构建应用模式,提供成功范例,为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提供原创性研究成果和创新人才,形成了国内外高度评价和普遍认可的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的学科特色。二、研究方向1、 生物多样性与植物病害控制应用生态学原理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重要作物种间多样性、品种间多样性与病害关系,作物与病菌互作的内在机理和分子基础,研究农作物与病原物间的共同进化关系,从而寻找出最佳的品种组合或物种间的组合来控制病害,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生产效率和进行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2、 分子植物病理学广泛开展重要农作物抗病相关基因与病原菌致病相关基因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为了更加有效地比较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和变异机制,利用云南省丰富的稻瘟病菌遗传资源,分析了在稻瘟病菌蛋白激酶和信号转导的基因中编码区中SSR的组成和分布,利用较大群体对这些标记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同时利用原核生物(E coli)和真核生物(pYES1)两套载体,从稻瘟病菌基因组中克隆分泌蛋白基因并进行表达试验。3、 植物病毒及植原体致病机制及其防治针对云南丰富的植物资源,进行主要农作物及观赏植物的病毒及植原体的分布、为害及其致病机制展开广泛研究,先后主要完成了云南烟草丛顶病病原学、致病机制、病害流行、及防治;云南主要观赏植物的病毒病及植原体病害的分布与为害特点;参与99昆明世博会参展植物的检疫监管工作。4、 植物细菌病害及抗性资源面对云南省主要栽培农作物的细菌类病害,开展病原学、遗传多样性及病害治理。先后进行了冰核细菌与霜冻关系、冰核细菌的利用与开发;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资源筛选及利用;魔芋细菌性软腐病生防菌撷抗机理研究与新型生防菌剂的开发利用。5、 植物线虫病害及其复合侵染主要开展了云南省根结线虫病害分布调查、小种分化、分类、复合侵染及防治技术研究;针对重要的危险性植物寄生线虫-松材萎蔫线虫,对我省主要自然林区开展了病害普查与流行情况、监测与治理技术集成的研究。6、 植物真菌病害及真菌资源广泛开展云南主要农作物真菌病害的病原学、分子生物学、生防菌剂的开发利用,同时利用云南自然优势,开展真菌种类多样性研究、分类与野生大型真菌的收集与驯化。三、研究课题及成果首席主持973项目1项,全球环境基金(GEF)项目1项,863计划6项,国家攻关1项,国家发改委高技术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省部级重点项目25项,国际合作6项,其他项目45项。获得国际农业研究杰出科学奖1项,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2004国际稻米年科学研究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00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之一1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获得授权公开发明专利12项。四、 教学工作1、本科生教育本学科主要承担植保专业、动植物检疫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本专科生的《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园艺植物病理学》、《种子病理学》、《烟草病理学》、《植物保护学通论》、《植物免疫学》、《农业微生物学》、《普通微生物学》《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预报》、《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病原真菌学》、《植物病原细菌学》、《植物病毒学》、《植物线虫学》、《植物病害检疫技术》、《植物检疫学》、《专业英语》、《生物技术概论》等课程。自成立以来,已培养了3000余名植物保护本专科专业人才。2、研究生教育本学科于1983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准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为本学科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搭建了良好平台。主要承担植物病理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高级植物病理学》、《分子植物病理学》、《生命科学进展》、《植物基因工程原理》、《植物病毒及类似病原》、《真菌分类与真菌资源及研究方法》、《植物病原细菌及细菌病害》、《植物线虫及线虫病害》等课程。共招收硕士研究生256人,博士研究生62人,授予硕士学位200余人,2007年9月首届植物病理学专业的博士生毕业。植病系学术带头人:朱有勇教授,陈海如教授, 李成云教授,王云月教授2昆虫学系一、简介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科始建于1938年,1998年被确定为“云南省省级重点学科”,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是2001年成立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成员单位之一、2002年成立的“东南亚薯类作物培训与研究中心”成员单位之一、2003年成立的“生物多样性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的成员单位之一。昆虫学系现有教师1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及高级实验师6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在职在读博士2人;云南省教学名师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1人。此外,聘请外籍专家N S Talekar教授长期在本系工作,另有兼职教授和高级农艺师等6人。昆虫学系现设有昆虫分类实验室、昆虫生态实验室、昆虫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害虫综合防治实验室、外籍专家实验室、养虫室、温室以及6个各类研究室等教学和科研实验研究场所。二、研究方向:1、农业害虫综合治理从经济、环境和持续农业的大局出发,运用现代生态学、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以及社会经济学等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现代生物学技术和计算机手段,以水稻、小麦、玉米、烟草、蔬菜、果园等生态系统及相应的区域性生态系统为对象,以大量信息管理为基础,以发展新技术为重点,以生态调控为手段,以整体效益为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来研究害虫综合治理的理论与技术。2、昆虫分类与生物多样性以进化系统分类学、支序系统分类学、数值支序系统分类学、昆虫生物地理学以及生态学等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计算机手段和现代生物学技术为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以昆虫形态学、生物学、生态学、生理学、地理学等综合资料为信息基础,以膜翅目泥蜂及鞘翅目金龟甲等不同分类阶元为研究对象,进行昆虫物种多样性、高级阶元分类体系、各分类阶元系统发育、区系分布及进化生物学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探讨。3、昆虫生理学与病理学主要开展昆虫信息素及其应用、植物营养及次生物质与昆虫间的关系、寄主植物对昆虫生理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害虫爆发成灾的生理学机制、害虫抗药性机理、昆虫病原物体多样性及其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生物学及其病理学、昆虫病原体与寄主昆虫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微生物杀虫剂对重要农业害虫的控制效果及生态后效评价、昆虫病原体退化和衰老的分子机理、微生物杀虫剂的开发等方面的研究。4、生物安全以分子生物学、群体遗传学、种群生态学等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计算机手段等为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围绕外来生物入侵和转基因生物所造成的环境、经济、生态等重大问题,以重要入侵物种和转基因生物为研究对象,从外来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进化适应,外来种与土著种相互作用,环境扰动变化和群落成熟度,生物入侵机制等多个方面开展相应的理论和试验研究。三、研究课题及成果本学科先后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 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云南省科技攻关计划、云南省政府对外国际合作项目、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项目等20余项科研项目。先后获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等多方面的科研奖励10余项及6项发明专利。先后于The Canadian Entomologist、Entomological News、Entomological Science、Journal of the Kansas Entomological Society、Journal of the New York Entomological Society、Pan-Pacific Entomologists、B S T、Microbiology、昆虫学报、应用生态学报报、分子细胞生物学报、昆虫分类学报等多种刊物中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昆虫学系学术带头人:李正跃教授, 李强教授3农药系一、简介农药学科是植物保护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之一,设有农药学硕士点和博士授权点。拥有农药实验室、农药分析与生物农药研究室。现有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共1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6人,实验师1人,助教1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6人。本系现有硕士导师4人,招收研究生37人,已培养研究生12人。历史沿革:前身为云南大学农学院化学保护教研组,成立于1938年,随着学科的发展,1987年更名为农药学教研室,2001年进行院系调整,农药学教研室合并到植物保护学院,成立农药系。二、研究方向本学科的主要特点是教学、科研和工农业生产紧密结合,以应用基础理论为重点,着重解决工农业生产中与农药相关的重要问题和发展中的难题,在人才培养和推动科技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本学科主要围绕生物多样性与农药安全、生物农药开发与利用、农药应用与环境行为等方向开展研究工作。1、生物多样性与农药安全着重开展两方面的工作:(1)农药合理使用与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互关系,建立科学使用农药的技术体系,减少农药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2)农药与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协同作用,探明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减缓病虫抗药性的效应和机理,构建农药使用对农业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评价体系。本方向的特色是农药的科学使用与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和保护有机结合,研究两者间的相互关联和作用,明确其原理和机制,研究农药使用技术,探索农药应用与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谐发展的新途径。2、生物农药开发与利用重点研究两方面的工作:(1)有益生物及生物代谢产物对农业有害生物的控制作用,包括有益微生物及生物次生代谢产物对作物病虫的控制作用、信息化学物质对昆虫行为的调控作用及天敌昆虫对害虫的控制作用等;(2)生物农药的应用技术。本研究方向的特色是立足于云南省丰富的生物资源,研制、开发新型、高效的生物农药,探索不同生物农药的田间应用技术,为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安全、持久地控制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保证环境与农业生产安全提供技术支撑。3、农药应用与环境行为本研究方向以农药应用技术研究与农药环境行为研究评价两个方面为主要内容。农药应用技术研究包括:1)研究农药的剂量-活性关系和目的靶标的生物活性;2)研究农药有效成分的合理复配、剂型加工和作物安全性;3)利用生物多用性研究与化学农药使用相对应的污染土壤农药的生物修复技术。环境行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1)研究农药在环境中发生的化学行为,包括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及其降解和代谢过程;2)研究农药在环境中发生的物理行为,包括农药在环境中的移动性及其迁移和扩散规律。农药应用与环境行为研究的作用是通过对农药生物活性研究,明确农药有效成分的使用量和应用范围;通过对有效成分合理复配、剂型加工和作物安全性的研究,达到延长农药使用寿命,保证农药田间药效,降低农药使用剂量,保障作物安全;通过对农药环境化学行为和环境物理行为的研究,评价农药对食品和生态环境安全性,对农药合理使用、防止农药污染及指导新农药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本方向的特色是研究农药在田间的代谢和降解机理,并利用云南丰富的微生物资源筛选具有降解化学农药的高效菌株进行生物修复,为农药科学开发及合理使用提供科学指导。三、研究课题及成果本学科2005-2008年共承担研究课题25项,科研经费共计 4 万元,鉴定科研成果3项,国家发明专利12项,授权2项。发表学术论文96篇。农药系学术带头人:叶敏研究员, 肖春教授

建筑学论文2000字开头的专业名称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事实论据又包括事例和数据。2.理论论据:作为论据的理论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理论论据又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使用论据的要求:①确凿性。我们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涵义。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③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联系应该紧密一致。论证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一)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①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表明自己的态度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这些看法和主张必须是经过认真的思考或者一定的实践,确实是自己所独有的正确的认识和见解,或者是切实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张。要使读者感到有新意,增长知识,提高对事物的认识。2)必须围绕所论述的问题和中心论点来进行论证。开篇提出怎样的问题,结篇要归结到这一问题。在论证过程中,不能离题万里,任意发挥,或者任意变换论题。如果有几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都要与中心论点有关联,要从属于中心论点。所有论证都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了解分论点和中心论点。议论文的逻辑性很强,论证必须紧扣中心,首尾一致。3)“立”往往建立在“破”的基础之上。在立论的过程中,需要提到一些错误的见解和主张,加以否定和辩驳,以增强说服力,使读者不会误解自己的观点。

《建筑力学》学习心得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的建筑业也迅速提高,看到那壮观优雅构造美观的高楼大厦,则情不自禁的想到“建筑物”,那何为建筑物呢?是人类在生活时所必须的,而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形成的空间。而一个优美的建筑物仅可以实现预期的目的,还可以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建筑力学这门课程的开设,使我们这些没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来说,是在提醒我们“安全第一”的前提,一个外形美观、造型优美、被大多数的人称颂,可他们哪知道在称颂的背后还有“安全”这一词吗?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它不仅为后续课程作准备,而且为学生今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好基础。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需要建造各种各样的建筑物或构筑物。这些建筑物或构筑物既要满足使用功能的需要,同时也要满足安全与经济上的需要。因此,在对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结构设计时,必须把力学的分析与计算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建筑力学就是研究建筑物和构筑物设计中有关力学分析与计算问题的一门课程。掌握基本的建筑力学原理,将来当上建筑师造方案时,能有所依据,设计交到工程师手上才不会因为结构不合理而需要大量修改。当然,现阶段的结构计算和先进材料,给建筑师很大的设计空间,差不多任何设计形式,都有办法盖出来了。建筑结构主要是压力,拉力,剪力和扭力。不论中外,钢筋混凝土发明之前,建筑都是直接承重压力,不采取拉力、剪力和扭力设计。同时建筑力学是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应用力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研究建筑结构和构件在各种条件下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等方面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平面结构体系的平衡条件及分析方法。掌握平面结构的几何组成规律,掌握平面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和位移计算,掌握平面超静定结构体系在各种条件下的受力分析方法和相应的近似分析方法,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建筑力学》是广播电视大学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技术基础课。它以高等数学、物理学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对建筑工程问题的简化能力,一定的力学分析与计算能力,是学习有关后继课程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基础。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了解结构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静力学的基本知识;掌握静定结构的内力和位移计算;掌握基本杆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基本掌握简单超静定结构的内力的计算;通过观察,了解力学实验的基本过程。

兄弟 重修作业你也是蛮拼的 同求一份

我写的《现象学与建筑学交织的博览建筑场所体验研究》,在人们置身于建筑中那一刻由建筑师导演的剧作就拉开帷幕,人们确切感受到这精心安排的一切,尽管这种感受很难用直白语言去描述,却又真实存在着。  之前也是苦于不会写的,耽误了好长时间,后来还是学长给的莫文'网,专业的就是靠谱,很快就搞定了

金融学的论文2000字开头的专业名称

我在汉斯出版社的官网上通过关键词检索到了这些文章,你可以看看“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区域中的货币锚效应增强了吗?”、“对人民币汇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央行干预有效性与我国人民币汇率波动研究“、“基于BEER方法的人民币实际均衡汇率测算”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提出-论点;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结论。  论文提纲也可以用最简单的格式和分类,简单明了地说明论文的目的、依据和意义,甚至是两句话。这种提纲往往是用于科学论文,而且在对于各种概念有相互联系而不是孤立的出来讨论的情况下。如果总要分出1、2、点来写的话,往往会变成“八股文”的模式,这样的论文往往是应付式的论文,其真正的科学价值会大打折扣。

金融学知识论我知道的更多,我来安排的确

建议你去找文献参考参考学习下吧~多看下(金融),这是OA期刊~可以免费下载论文的~你可以不限次数的反复查阅~当然你㛑可以看下其他的金融期刊~多看看总能找到自己的写作灵感的

心理学的论文2000字开头的专业

谢谢你的信任。不过今天写不完了。明天我给你写。谢谢你的支持。

看到这个标题,我首先第一个想到的问题就是:为什麽要从受众角度去看传者心理?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清楚的了解受众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受众与传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所谓受众就是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第四媒体网络的兴起使得受众的范围越来越大了。自大众传播学成为一门科学以来,谁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中心,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和讨论的焦点之一。早期的传播学者从宣传的角度出发,先后提出了“枪弹论”、“强效果论”等理论,其实质就是把受众看作是被动的信息的接受者,很明显,在这些理论中传者是居于中心地位的。随着研究的发展,传播学者们发现受众并不是单纯的、被动的接受者,也不是同质的,不同的受众对于同一传播信息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开始受到重视。受众是积极主动的信息寻受者,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寻求各种信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受众对于外来信息进行有选择的接触、理解和记忆。受众的这些特征,对信息传播的过程与效果具有制约作用。 那么传者又包括哪些呢?原来的传者单指媒介从业人员,主要是指新闻传播机构、媒介管理者与媒介传播者即那些从事最基本的采编、制作和播出如记者、编辑、导演、制片人和新闻主播等一线工作的从业人员。但是随着第四媒体的介入,新闻传播不再是新闻媒体(传者)的"专利"。由于因特网的独特功能,使许多的机构和个人进入到了新闻传播的行列之中,成为了新的传者,而他们原来也可能是受众,所以我认为新闻的传者与受众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那么如何分析传者的心理呢?举个简单的例子,有时候我们经常可以看见报纸上有些长篇大论,整篇报道很难找出哪里是重点,过分的渲染细节,使得文章枯燥乏味,读者看了就烦,这就是因为新闻传者,在传播过程中,片面的希望把自己的文章多登点,登长点,他们总是认为说的多,说的长,就是比说的少,说的短好。如果他们明白受众心理就会知道,其实未必总是如此。有的时候说的过多,过长,受众反而产生逆反心理,这叫做“过犹不及”。 再比如《人民日报》2006年8月23日第六版刊登的《透视“不流血死亡”》一文,为说明尘肺病、化学品中毒、铅尘污染、非电力辐射、振动和噪声污染等职业危害对职工生命的严重威胁,作者不惜笔墨详尽地列举了河南省1997~2001年尘肺病的发病情况分析、河南省职业病防治研究所2002~2003年对用人单位进行维护劳动者职业病卫生权利状况的调查、湖南省2004~2005年全省职业病危害企业使用农民工情况的调查分析以及其他全国性的数据。报道中,数据详实,并且作者竭力去强调这些数据来源的不容置疑的权威性。那我们来分析下这位作者的心理,在新闻报道中大段引出权威性数据,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传者的意图,有效的影响我们受众的态度,因为从受众角度看,一般越是权威人士的发言,越是可信,所以传者利用受众这样的心理,经常在报道中引用权威的数据,让读者信服,尽管那些数据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还有一些娱乐八卦周刊,他们为什麽能存在呢,尽管这些散播的信息,有的是捕风捉影,毫无权威可言,可是依然有受众去相信,这是因为那些传者,利用了读者的兴趣,原因就是人们有一种愿意模仿自己所崇拜的对象的倾向,因而更容易赞同他们的观点,这就是所谓的“明星效应”。其次,根据认知平衡理论,当人们对问题所抱的态度与自己所喜欢的人相一致时,就能得到心理上的平衡。所以,那些八卦周刊的娱乐记者,充分利用读者这样的心理,投其所好,使受众接受他们的信息,这就是他们的动机,再加上,即使受众不相信,但是有关喜欢的偶像的信息,他们也会立刻充满兴趣而去阅读。 另外针对近年来互联网上开始流行的非专业人士的传者,他们的心理又如何呢?这一类人大多是从受众转变为传者,他们传播的意图无非是想扩大群体,即希望大多数人认可他们所认可的观点。还有一类恶意在网上散播谣言虚构事实,那些人的心理,我看来有可能是为了好玩,也有可能是为了出名。最著名的例子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3线演员,在网上大爆与某某导演的“潜规则”,之后,立即身价大涨,接受媒体采访,这类人应该是为了出名。也有的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需要帮忙,引起社会的重视,这一类多半是遇到的极大麻烦的人,为了更好的得到帮助,和解决的办法,利用网络媒体传达信息,希望被更多人听到,从而获得最大,最多的帮助。

确定选题了接下来你需要根据选题去查阅前辈们的相关论文,看看人家是怎么规划论文整体框架的;其次就是需要自己动手收集资料了,进而整理和分析资料得出自己的论文框架;最后就是按照框架去组织论文了。

这里可以去百度去找百度要什么有什么应有尽有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