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论文700字

发布时间:2024-08-30 20:55:32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论文700字

1、在解放战争中,共产党为老百姓做得最具体的一件事就是解决了土地问题,这一举措使得大量普通百姓、穷苦农民信任共产党,愿意跟党走。2、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的军政大员发“国难财”,打着“接收”的旗号,把土地、企业矿山、国家财产都拿来中饱私囊。3、国民党最大的腐败是党心的分裂,具体在战场上表现为派系斗争,在国民党内部,部队是私产,军队里人员很杂,川、贵、滇军都有,还有许多杂牌军。4、共产党人始终要站在大多数人的利益一边,解放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当时的出发点是人民的利益。扩展资料:1945年抗战结束后,蒋介石拥有装备精良的正规军达到空前规模的430多万。此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即使算上刚在东北发展的几万人,总计也不过127万。其中不少部队属于民兵性质,武器依旧是大刀长矛,即使属于正规军的主力部队,也是轻武器十分简陋,重武器严重匮乏。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的后勤补给,到战争的后期基本上是依靠空投,这种耗费巨大财力的补给行为效果甚微。而在同一个战场上,共产党军队,整个淮海战役,近60万作战官兵的身后是500多万支前百姓,战场上几乎每一颗子弹、每一发炮弹、每一粒粮食都来自百姓日夜不断地运送。民心所向,共产党人的这一优势,被外国记者认为“大大抵消了”国民党军在战争初期的装备优势,甚至“推翻了正统军事公式的因素”成为“军事公式里巨大的未知数”。参考资料:人民网-解放战争启示录

解放战争为什么仅三年多就胜利了?这是因为当时有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和朱德总司令的。指挥。和全国人民解放军你弟弟努力浴血奋战才得到胜利的。

当时的国军对待底层的百姓并不是很友好,我军的部队大多都是平民出身,明白百姓疾苦!所以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800万的部队仅仅三年就散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仍然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严重斗争。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愿望,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争取经过和平的道路来建设一个新中国。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却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政策,妄图在中国维持他们的反动统治。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签订了停战协定。但是,国民党蒋介石顽固坚持独裁和内战政策,于1946年6月,发动了旨在消灭人民革命力量的全面内战。经过3年多的人民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进行了规模空前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等,消灭了国民党几百万军队,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了除台湾等岛屿外的全国领土。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基础。而其中,辽沈:辽沈战役的意义在于:解放了东北全境,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为后面两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平津:华北基本上获得解放,并使华北、东北这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我军在付出较小代价的情况下极大减少了国民党军的力量,同时对国民党的士气是沉重打击。 淮海: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的地区。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京、沪一带完全暴露于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之下。 三大战役的胜利,使人民群众胜利地完成了与敌主力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共进行了142天,歼灭敌人173个师,共计154万多人。连同在此期间其他地区的作战,人民解放军共计歼敌182万人。这意味着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灭殆尽。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之间进行的。第一阶段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于10月15日打下锦州,歼敌10余万,俘敌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范汉杰。截断了北宁线,封闭了东北与华北的陆上通道。长春守敌动摇,一部起义,一部投诚,长春顺利解放。第二阶段从10月20日开始至28日,进行了辽西会战,东北野战军全歼了妄图重占锦州,夺路南逃的廖耀湘兵团10万余人。第三阶段从10月29日至11月2日,东北野战军解放了沈阳和营口,东北全境得以解放。辽沈战役共歼敌47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连同其他战场的胜利,人民解放军上升为300万人,国民党军队则下降为290万人。全国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巩固的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战略后方,并拥有了东北野战军这支近百万的战略预备队,为以后解放平津与华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论文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仍然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严重斗争。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愿望,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争取经过和平的道路来建设一个新中国。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却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政策,妄图在中国维持他们的反动统治。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签订了停战协定。但是,国民党蒋介石顽固坚持独裁和内战政策,于1946年6月,发动了旨在消灭人民革命力量的全面内战。经过3年多的人民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进行了规模空前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等,消灭了国民党几百万军队,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了除台湾等岛屿外的全国领土。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基础。而其中,辽沈:辽沈战役的意义在于:解放了东北全境,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为后面两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平津:华北基本上获得解放,并使华北、东北这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我军在付出较小代价的情况下极大减少了国民党军的力量,同时对国民党的士气是沉重打击。 淮海: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的地区。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京、沪一带完全暴露于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之下。 三大战役的胜利,使人民群众胜利地完成了与敌主力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共进行了142天,歼灭敌人173个师,共计154万多人。连同在此期间其他地区的作战,人民解放军共计歼敌182万人。这意味着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灭殆尽。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之间进行的。第一阶段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于10月15日打下锦州,歼敌10余万,俘敌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范汉杰。截断了北宁线,封闭了东北与华北的陆上通道。长春守敌动摇,一部起义,一部投诚,长春顺利解放。第二阶段从10月20日开始至28日,进行了辽西会战,东北野战军全歼了妄图重占锦州,夺路南逃的廖耀湘兵团10万余人。第三阶段从10月29日至11月2日,东北野战军解放了沈阳和营口,东北全境得以解放。辽沈战役共歼敌47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连同其他战场的胜利,人民解放军上升为300万人,国民党军队则下降为290万人。全国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巩固的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战略后方,并拥有了东北野战军这支近百万的战略预备队,为以后解放平津与华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解放战争为什么仅三年多就胜利了?这是因为当时有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和朱德总司令的。指挥。和全国人民解放军你弟弟努力浴血奋战才得到胜利的。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它的规模之广泛,区域之辽阔,斗争之英勇,场面之悲壮,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 1,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2,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历史阶段,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世界各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支援,同时也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有力地支持了世界各国的反法西斯斗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1950年 土地改革运动开始 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 10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土地改革完成 1953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 1956年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957年 中国共产党进行整风,反右派斗争开始 1958年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 “反右倾”斗争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论文500字

当时东北战场的形势对解放军最为有利。从军队人数对比来看,东北解放军的人数高于国民党军,从态势来看,国民党军被围在以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大城市周围,而且互相不能及时支援。 辽沈战役攻克锦州的是为了将东北之敌退往关内的道路堵死,将东北之敌全部歼灭。这样能够使全国战场形势有一个倾斜性的变化。作战方针是将长春之敌围住,大部队进军锦州外围,一部阻敌从葫芦岛登陆,一部围打锦州,一部阻敌从沈阳方向支援。意图是先将锦州攻克,彻底断绝敌人从陆路撤往关内的道路,再包围歼灭支援的廖耀湘兵团,最后攻克沈阳、长春。 淮海战役也叫徐蚌会战,是以消灭徐州、江淮以南的敌人重兵集团为目的的战役。因为当时黄伯韬兵团、邱清泉兵团和杜聿明兵团要以徐州为中心退缩,形成一个庞大的重兵集团,解放军为了各个击破,先打退缩最慢的黄伯韬兵团,再打从白崇禧处增援的黄维兵团,最后对杜聿明、邱清泉兵团形成合围,予以消灭。 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是用东北野战军和华北解放军两个重兵集团形成对傅作义的包围,成一字排列,一头一尾逐个据点消灭敌人,先在张家口消灭敌人,堵住傅作义退往归绥的退路,再以东野包围天津,堵住傅作义退往海上的退路。战略意图是先掐断傅作义东西两个退路,让他彻底丧失撤退和讲条件组成北平临时政府的企图,迫使他接受和平解放北平。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广大人民群众全力支持,为解放军提供了充足的后勤补给和兵员补给;解放军指战员团结一心,作战英勇,中央领导的正确指挥;国民党政府不得人心,国民党官兵士气低落,互相不团结,命令和作战不能协调一致。

人民解放军取胜的原因:除了解放军在战场上英勇作战外,还有许多重要的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制定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a.战争初期,毛泽东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论断,极大地增强了我国人民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勇气。b.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领导国统区人民掀起人民民主运动,形成反蒋的第二战线,与民主党派并肩作战。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c.在军事上,制定了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初期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第二、第三年又及时提出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伟大决策,将革命进行到底。北平和谈失败后,迅速渡江作战,推翻国民党的统治。d.经济上,在解放区开展土改运动,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小论文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仍然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严重斗争。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愿望,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争取经过和平的道路来建设一个新中国。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却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政策,妄图在中国维持他们的反动统治。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签订了停战协定。但是,国民党蒋介石顽固坚持独裁和内战政策,于1946年6月,发动了旨在消灭人民革命力量的全面内战。经过3年多的人民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进行了规模空前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等,消灭了国民党几百万军队,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了除台湾等岛屿外的全国领土。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基础。而其中,辽沈:辽沈战役的意义在于:解放了东北全境,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为后面两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平津:华北基本上获得解放,并使华北、东北这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我军在付出较小代价的情况下极大减少了国民党军的力量,同时对国民党的士气是沉重打击。 淮海: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的地区。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京、沪一带完全暴露于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之下。 三大战役的胜利,使人民群众胜利地完成了与敌主力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共进行了142天,歼灭敌人173个师,共计154万多人。连同在此期间其他地区的作战,人民解放军共计歼敌182万人。这意味着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灭殆尽。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之间进行的。第一阶段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于10月15日打下锦州,歼敌10余万,俘敌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范汉杰。截断了北宁线,封闭了东北与华北的陆上通道。长春守敌动摇,一部起义,一部投诚,长春顺利解放。第二阶段从10月20日开始至28日,进行了辽西会战,东北野战军全歼了妄图重占锦州,夺路南逃的廖耀湘兵团10万余人。第三阶段从10月29日至11月2日,东北野战军解放了沈阳和营口,东北全境得以解放。辽沈战役共歼敌47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连同其他战场的胜利,人民解放军上升为300万人,国民党军队则下降为290万人。全国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巩固的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战略后方,并拥有了东北野战军这支近百万的战略预备队,为以后解放平津与华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论文3000字

2010年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论文范文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不仅对军队的武器装备作战理论,编制体制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军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构成战争基本要素的人,武器装备及人与武器的组合方式,都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高技术战争,实质上是高科技的较量与对抗。作为战争主体的人,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并把其科学有效地运用于战场上,谁就可以获得战场上的主动与优势。 一、正确认识高技术条件下人与武器的关系 人与武器的关系问题,是确立正确的高技术战争认识观的首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早就明确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的是人不是物”这一科学论证,正确揭示了人和武器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辩证统一关系。在现代条件下,武器装备的发展不仅没有而且也不可能削弱人的决定作用,相反却显得更加重要,更加突出了,这是因为,人永远是战争的主体,这也是我们建立正确的技术战争认识军事人才的关键。 (一)高素质的人是高技术战争中决定性因素的关键要素。 在高技术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的今天,高素质的人与低素质的人不是简单的能力差,而是战斗力的质量差,而以不同的二者形成的人的群体,军队,部队或战斗团体,在战争胜负的决定性作用上,具有本质的差别。因为高技术战争所涉及的技术与科学知识十分广阔,人的体力与体能在战争中的作用大幅度下降,而人的智能作用居于绝对优势的地位。在科学技术还十分发达的情况下人与武器的结合是件很容易的事,稍加训练就会提高技能,可以形成和提高战斗力。武器装备也要靠人去掌握和使用。同样的武器,在不同人的手中将发挥不同的效能。两伊战争,伊拉克和伊郎各自得到了苏联和美国的一些新式武器装备,但由于双方军队的素质不高,结果是用先进的武器打了一场落后的战争。智能化的武器需要智能化的士兵来掌握。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的全胜与伊拉克的惨败,二者在科技素质上的悬殊差别是一个重要原因,而霍克导弹现象足以证明这一点。霍无导弹是美国雷锡恩公司1954年研制,60年代初装备部队的一种全天侯中低空的地对空导弹。经过近些年的高技术改造,在90年代初仍是比较先进的高技术兵器,它是美陆军、海军、陆战队标准的野战防空的中程防空导弹,可以用来拦截飞机,巡航导弹和地对空导弹。海湾战争前夕,美军卖给科威特140枚导弹及发射控制系统,当科威特陷落后,这140枚霍无导弹自然成为伊军的战利品,但由于霍克导弹采用了先进的制导方式,操作与发射过程十分复杂,由于伊军缺乏技术人才,尽管在90年8月份占缴获到手,但一直到1991年1月17日战争爆发,还没有掌握操纵,控制与发射的本领。尽管战场十分需要防空兵器,但由于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只能让其在库中睡大觉,造成了巨大的浪费。霍克导弹现象则进一步说明高素质的人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相反,低素质的人尽管再多,但它的作用很小,有时甚至是没有作用。有的同志说战争就要投入大量的兵力,其实不然,下面我给大家讲一讲第二个问题: (二)人的数量优势不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优势,战斗力不仅来自人质量,也来自人的结合体-武器的质量。 在武器装备水平较低的时代,兵力兵器的数量是军力大小强弱的主要标志数量优势可以弥补质量上的劣势,成为制约战争胜负决定性因素。“多兵之旅必胜”几乎成为战争制胜的名言,而现代高技术的今天,是用数量无法弥补的。海湾战争中,占尽兵优势的伊军,由于军力,经济和政治组织力方面的质量差,不仅一次象样的抵抗都没有,简直成为战场上的聋子,瞎子和靶子,只是被动挨打,丝毫没有还手的余地,因此人的决定性因素-不在数量优势。高素质的人与武器结合,才能生长和提高战斗力。 (三)人心向背在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作用更为突出。 毛泽东同志历来把人心向背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来看待,这也是他建立无产阶级战争观的基本出发点。在高技术战争的今天,人心向背,战争的正义性问题仍在战争胜负中起着重要作用。海湾战争更为深刻的说明这一点。 (1)从战争的起源上,是由于伊拉克侵略科威特,因而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对。特别是伊拉克置联合国十项决议而不顾,一意孤行,形成了100多个国家参加反伊的联盟和30多个国家组成多国部队; (2)从战争力量的形成上,由于伊拉克的侵略行径,在全世界空前孤立,几乎全世界都反对伊拉克,伊拉克真正成了孤家寡人。而多国部队似乎具有了战争的“正义性”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要人有人要钱有钱,再不像美军侵略越南,奇袭利比亚那样遭到世界及国内的反对与遣责,原因不正是伊拉克的人心向背问题吗?就连生活中也是这样,如一个需要积极向上的整体,某名同志不顾制度及要求,自行行事,犯了于集体“摸黑”的错误,必然招来全体的反对。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思想切不可有丝毫的动摇。 二、人的因素在现代高技术出现的几种新的特点 (1)人的因素将更多地通过“物化”形式表现出来。 现代军事科技的发展,使人的作用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和更高层次上得到充分发挥。如人借助“外脑”和其他先进的技术装备,成倍地提高大脑的功能;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广泛运用,把人的“智力”开发推向一个新领域;“机器人”参战也由幻想变为现实等等。这些都足以说明,人的因素的作用,将更多“物化”形式表现出来。 (2)人的因素在“寂静战场的的对抗中更加突出” 以往的战争,众人们习惯考虑双方打起来之后如何战胜对方。而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则要求把和平时期各个领域的广泛较量,即在“寂静战场”上的较量,视为“热战场”较量砂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作为战胜对方的新手段。当今世界,威慑理论的广泛研究和运用。凭借高精尖技术兵器,力图给对方构成一种威慑,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人的素质,观念及军事理论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3)人的因素将更多地在间接对抗中发挥作用。 新的技术兵器大量运用于战场几乎是强制性地改变着传统作战方法。打赢现代化战争不仅要靠直接操纵者,而且要靠保障者和组织者。人的因素将更多地表现为斗智斗谋。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战争方式和作战方法的改变,作战理论的更新,归根到底是人创造活动的结果。 就连技术发展的美国1986年《作战纲要》指出:“战争是由人而不是由机器去进行并取胜的。一如既往,人的因素将在未来的战役战斗中起决定作用”。 三、现代军事人才产生的途径 1、在严格训练中成才。军事人才要经过系统严格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军事知识的教育,更要经过直接或间接的军事实践的锻炼。战争条件靠战争实践学习战争,在和平时期则要靠训练,靠苦练,邓小平指出:“在没有战争的条件下,要把军队的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提高军队的;军事素质和部队整体作战能力,做到“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2、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军肩负着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稳定和统一任务。现代战争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需要更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毛泽东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军事技术,努力探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克敌制胜的战法。3、坚持多形式多渠道自学成才道路。培养现代高素质军事人才,除上述主要途径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实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辟军事人才的新途径,谋求21世纪战略主动,在军队建设上,实现收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实现质量建军,科技强军的战略思想。

用来应付谁的?如果只是课后作业,随便找地方下载一篇就好了啊,如果是普通的课程期末作业,再修改一下就好了,如果是重要作业,花1000淘宝请人给你写

当时东北战场的形势对解放军最为有利。从军队人数对比来看,东北解放军的人数高于国民党军,从态势来看,国民党军被围在以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大城市周围,而且互相不能及时支援。 辽沈战役攻克锦州的是为了将东北之敌退往关内的道路堵死,将东北之敌全部歼灭。这样能够使全国战场形势有一个倾斜性的变化。作战方针是将长春之敌围住,大部队进军锦州外围,一部阻敌从葫芦岛登陆,一部围打锦州,一部阻敌从沈阳方向支援。意图是先将锦州攻克,彻底断绝敌人从陆路撤往关内的道路,再包围歼灭支援的廖耀湘兵团,最后攻克沈阳、长春。 淮海战役也叫徐蚌会战,是以消灭徐州、江淮以南的敌人重兵集团为目的的战役。因为当时黄伯韬兵团、邱清泉兵团和杜聿明兵团要以徐州为中心退缩,形成一个庞大的重兵集团,解放军为了各个击破,先打退缩最慢的黄伯韬兵团,再打从白崇禧处增援的黄维兵团,最后对杜聿明、邱清泉兵团形成合围,予以消灭。 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是用东北野战军和华北解放军两个重兵集团形成对傅作义的包围,成一字排列,一头一尾逐个据点消灭敌人,先在张家口消灭敌人,堵住傅作义退往归绥的退路,再以东野包围天津,堵住傅作义退往海上的退路。战略意图是先掐断傅作义东西两个退路,让他彻底丧失撤退和讲条件组成北平临时政府的企图,迫使他接受和平解放北平。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广大人民群众全力支持,为解放军提供了充足的后勤补给和兵员补给;解放军指战员团结一心,作战英勇,中央领导的正确指挥;国民党政府不得人心,国民党官兵士气低落,互相不团结,命令和作战不能协调一致。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仍然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严重斗争。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愿望,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争取经过和平的道路来建设一个新中国。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却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政策,妄图在中国维持他们的反动统治。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签订了停战协定。但是,国民党蒋介石顽固坚持独裁和内战政策,于1946年6月,发动了旨在消灭人民革命力量的全面内战。经过3年多的人民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进行了规模空前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等,消灭了国民党几百万军队,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了除台湾等岛屿外的全国领土。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基础。而其中,辽沈:辽沈战役的意义在于:解放了东北全境,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为后面两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平津:华北基本上获得解放,并使华北、东北这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我军在付出较小代价的情况下极大减少了国民党军的力量,同时对国民党的士气是沉重打击。 淮海: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的地区。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京、沪一带完全暴露于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之下。 三大战役的胜利,使人民群众胜利地完成了与敌主力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共进行了142天,歼灭敌人173个师,共计154万多人。连同在此期间其他地区的作战,人民解放军共计歼敌182万人。这意味着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灭殆尽。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之间进行的。第一阶段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于10月15日打下锦州,歼敌10余万,俘敌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范汉杰。截断了北宁线,封闭了东北与华北的陆上通道。长春守敌动摇,一部起义,一部投诚,长春顺利解放。第二阶段从10月20日开始至28日,进行了辽西会战,东北野战军全歼了妄图重占锦州,夺路南逃的廖耀湘兵团10万余人。第三阶段从10月29日至11月2日,东北野战军解放了沈阳和营口,东北全境得以解放。辽沈战役共歼敌47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连同其他战场的胜利,人民解放军上升为300万人,国民党军队则下降为290万人。全国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巩固的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战略后方,并拥有了东北野战军这支近百万的战略预备队,为以后解放平津与华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