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中国古代法制史论文摘要及答案解析

发布时间:2024-07-19 01:24:14

中国古代法制史论文摘要及答案解析

论中国唐朝的法律制度 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华法系,其杰出的代表之一就是唐律。唐律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完备、最具代表性的法典,在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的法制史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唐朝继承发展了封建社会“礼法并用”的正统法律思想,强调社会风气需要礼教与刑罚相结合的原则,突出礼教对法律的指导作用。唐朝法律体系的核心《唐律疏议》就是完全以儒家礼教纲常作为法律的指导思想的,它大量援用儒家经典的内容,儒家思想又集中表现为礼。它是礼法结合的产物,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法中的礼法关系。唐律的内容遵循礼的精神和要求。在唐律中,礼是确定其一般原则、罪名和刑罚的主要依据。同时也大量的溶入了封建等级身份差别的思想,将亲疏、尊卑、良贱之间的种种法律关系和法律行为之后果表达得很详细。唐律中的一般原则都规定在它的首篇名例律里,它集中体现了整部法典的立法精神和基本准则,对其它十一律的内容均有制约作用。 《唐律疏议》是唐高宗制定的完成的刑法典,是一部综合性的封建法典,其讲律文与疏议有机地结合未一体,反映了唐代律学的统一和发达。唐律共十二篇,篇目结构比较简单,律令简约也是唐朝统治者立法的原则之一,各篇律条的排序有着内在的逻辑性,分别是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和断狱等篇(律)。记载了大量有关唐代政治、社会经济的资料,是研究唐代阶级关系、等级关系以及官制、兵制、田制、赋役制的重要依据。 《唐律疏议》的基本特征就是对唐律律文进行周密、系统、完整的解释,即“疏议”部分,这部分是中国古代律学之精华的体现,它对律文所做的解释,丰富了律文的内容及其法理的色彩,建立起了一个律学的体系,从而使中国古代的律学达到了最高的水平。代表着中国乃至世界封建法律的最高成就。它从结构上包含律文和相应的法律解释两部分,内容清晰且便于适用;唐律的条文涵盖广泛,疏而不漏,全面维护着唐朝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唐代对律文的疏解是古代社会解律经验的集中体现,对律文的各种解释基本上都包括在这一部刑律之内。 唐律是在隋朝《开皇律》基础上制定的,而隋律则继承了前代的法律。唐律根据秦汉以来封建立法和司法的经验,把一些行之有效的罪名、刑制及司法原则加以整理,对社会关系各主要方面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所以它集唐以前我国封建法律之大成,成为宋元明清历代制定和解释封建法典的蓝本,并对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建立和完善封建法制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唐代的另一部重要的法典就是《唐六典》——封建国家行政制度的一部重要文献,这部文献与《唐律疏议》一样,对后世封建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产生巨大影响。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行政法典,它的编纂在中国封建立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制定,不仅是唐文化的珍品,对唐朝政治的稳定、对唐朝国家机构职能的正常发挥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而且对后世各朝代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产生深远影响,使我国古代封建行政体制能超乎寻常地、稳定地沿续千余年。《唐六典》把凡具有行政性质的立法汇集在一起,经精心编纂,与律令格式相辅而行,使得行政法典成为与封建刑律并行的两大基本体系,这不仅是我国封建立法史上的创举,是中国行政法制走向成熟完备的标志之一,在世界中世纪法律制度史上也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法律是一个国家统治阶级意志和愿望的体现,隋朝统治者的暴政和严苛的刑罚导致农民起义的历史给唐朝的建立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接受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建立和稳定专制统治体系。唐太宗李世民在唐初国策制定中是一位关键人物。他对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有了较深刻和明智的认识。他强调要保持长治久安,就要实行开明统治,重视法律,刑法要宽平、简约,强调德主刑辅的治国手段。立法活动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唐初统治者,为了恢复经济、稳定局势、巩固统治秩序,在总结前朝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一整套完备的刑罚体系——封建制五刑(包括笞刑、杖刑、徒刑、流刑和死刑),历来为后世各朝所称赞。 唐前期,以修定律令格式作为立法活动的主要内容。到了唐后期,“编敕”成了唐后期立法活动的主要内容,成为根据形势需要调整法律的主要形式。唐后期的法制,既是唐前期法制的继续,又非前期法制的照搬。在唐后期,敕的地位日益重要,它不仅跻身正式法典,而且法律效力和适用范围也远远超过律、令、格、式,而后者则大多成为具文。 综上所述,作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华法系长期居于世界法律发展过程的领先地位,并影响周边国家,成为东亚广大地区的主导性法律体系,唐朝的法律制度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中国传统法制的成熟形态,形成中华法系的特色,奠定了中华法系的理论基础。

同学,我不清楚你们最近学习的重点,我想还是你自己找资料写的会更好一点~要侧重你们老师最近讲的重点。我能帮你的是,建议你去 中国知网上 搜“中国法制史”有关的已发表论文,找其中的精华为你所用~

奴隶社会时期  原始社会末期以祭祀祖先仪式为核心的 “ 礼 ” 由习惯逐渐演变为法 。夏朝国家形成伊始,法制尚处草创阶段,奉天罚罪的法制观 《左传》中记载的 “ 禹刑 ” ,大抵是启及其后继者根据氏族晚期习俗陆续积累的习惯法。至商朝,刑法为主体的中国古代法已初具规模,所谓“ 刑名从商 ” 。以残害人体为主的五刑(墨、劓、刖、宫、大辟)在商朝已较为通行,但处刑的手段尚未规范化,还没有一套严格的刑罚制度。  春秋初期,各诸侯国基本上沿用西周的法律。到中叶以后,井田制遭到破坏,郡县制逐步取代分封制,王权旁落,政权下移,宗法制日趋衰落,奴隶制瓦解、封建制逐步确立。由于经济基础的变革,阶级关系的变化,从而引起法律制度的变革,最重大的改革莫过于各诸侯国公布了以保护私有财产为中心的成文法。郑国执政子产, “ 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 ” ,这 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典。 郑国邓析所作竹刑,便于携带和流传,在法律发展史上又是一大进步。  封建社会初期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中取得了政权的地主阶级,运用政权的力量先后在各国进行旨在发展、巩固封建生产关系,建立封建政治的变法运动。魏国李悝制定《法经》,分为盗、贼、网(或作囚)、捕、杂、具六篇,立法技巧已初步走向成熟 ,可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封建法典,为以后历代法典的滥觞。  后来商鞅入秦国主持变法革新时,携《法经》入秦,并在变法过程中将《法经》改编为秦律,以律字取代法字,突出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性、稳定性、必行性,是稳定而普遍的规则,从此以后,中国古代的法典都以 “ 律 ” 为名。秦朝建立后,继续推行商鞅变法以来的法家思想和政策。其中韩非的以法治为中心 ,法、术 、势相结合的思想,对秦始皇政权和法制活动影响极大,成为其指导思想。秦朝法律令名目繁多,体例和内容已经相当完备,司法机构和诉讼制度逐渐形成。  汉朝建立后,萧何在《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律》《兴律》《厩律》三章,制作了《九章律》,就是通常所说的汉律。汉朝董仲舒提出的 “ 德主刑辅 ” ,刚柔相济的治国之道,是汉武帝以后汉王朝法制的指导思想。刑罚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至此中国刑罚制度从野蛮走向文明和进步。在司法制度方面,有中央和地方司法机构,诉讼与审判制度。“春秋决狱 ” 是儒家文化渗透法制的直接体现,其要旨是:必须根据案情事实,追究行为人的动机;动机邪恶者即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责;首恶者从重惩治;主观上无恶念者从轻处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颇有建树,魏国的《新律》,东晋的《晋律》(又称《泰始律》),北魏的《北魏律》和《麟趾格》,西魏的《大统式》,北齐的《北齐律》,北周的《大律》等。这时期的封建法律形式日趋完备,篇章体例的设置日趋科学,刑罚制度日趋规范,礼律日趋融合,其中《北魏律》为隋唐律典的渊源。为维护地主阶级特权, “ 八议 ” “ 官当 ” 入 律。所谓 “ 八议 ” ,是指八类人犯罪,依法享有免刑和减刑的规定。“ 官当 ” 即官员若犯徒罪,允许其依法以官品与爵位抵罪。在诉讼制度方面建立了 “ 登闻鼓 ” 直诉制度。登闻鼓设于朝堂之外,有冤情者可以击鼓直接向皇帝或中央司法长官诉 冤,这种制度经过改革,一直沿用至清朝。  封建社会发展时期 承上启下的是隋朝的《开皇律》,无论在篇章体例和基本内容上, 较以前的封建法典均有显著 改进,是对秦汉律以来的法律的总结,也为唐律奠定了基础。   唐朝以“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 为法制指导思想上,将封建立法推向高峰,有《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及《律疏》、《开元律》及《开元律疏》、《大中刑律统类》、《唐六典》 等。其中《永徽律》及《律疏》合称《永徽律疏》最负盛名,总结了汉魏晋以来立法和 注律的经验,不但对主要的法律原则和制度从历史上寻根溯源,说明其沿革,而且尽可能引 证儒家经典,用以作为律文的理论根据。使 “ 疏 ” 与 “ 律 ” 具有同等的 法律效力,从此 “ 天下断狱,皆引疏分析之 ” ,成为统一解释律文的法律依据。 民事、行政、刑事立法空前完备。  宋朝初年制定的《宋刑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这一时期的法律特点是:确认封建的租佃关系和田宅典卖制度,加强活动对司法权的控制,刑罚更加野蛮,折杖法、刺配之法、凌迟等酷刑的滥用是刑罚制度的倒退。  元朝的立法有《大札撒》、《至元新格》、《大元通制》、《元典章》。这一时期的法制发展没有显著进步,有几个特点: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把人民划分为高下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残酷镇压农民阶级的反抗;维护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确认蓄养奴婢的合法性;在继承汉族法律的同时又保留了蒙古族的习惯法。  封建社会后期  明律于唐律比较,大为严苛,所谓“轻其轻者,重其重者”。明太祖以“重典治乱国”为指导思想。《大明律》增加、充实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是一部比唐律有所发展的封建法典。明太祖亲自制定《大诰》,汇集了当时用严刑峻法惩治官民犯罪的典型案例,制定了新的法律规范,兼有明太祖对臣民的训诫,直接反映了重典思想。为调整封建国家各机关权力职责更好地集权于中央,制定了行政法典《大明会典》。 《大清律例》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清会典》康熙时仿《明会典》制定《康熙会典》,此后雍正等四朝均加以修订。其详细记载了清朝从开国到光绪朝各级行政机关的执掌、事例和活动原则。是中国封建时代最完备的行政法规,也是中国封建时代行政立法的总汇。

通过一个学期的系统学习bai,对中国法du制史有了一个新的全面认识。中国法制zhi史是法学科学的基础dao学科之一,它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国法律制度的历史。具体的说就是研究我国有史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啊法律制度的本质、内容、体系、原则、特点和社会活动中的作用及其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和基本规律。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非常灿烂的历史文化。因此,历代的统治者所制定的法律,完善法制,目的是为了治国安邦的需要,长期以来积累了大量的极其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应当从中审视自己,找出不足,对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法制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的总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主要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来深入学习的。纵向方面,自原始社会默契,开始有了法律萌芽,到进入阶级社会出现国家以后,包括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类型法律制度。法作为统治阶级的意志是与国家同时出现的。法学界普遍认为我国应当是在夏朝出现了军队、警察、监狱和法庭。所以说,最初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或集团出于同志的需要,便把本阶级的意志上升为法律,制定各种法规,通过国家政权强制和要求人们遵守,维护统治秩序,调整人们之间和人们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在横向的方面主要是学习了每个历史时期国家政权的法律制度,着重以刑事立法、民事立法、婚姻家庭立法、司法制度为主要学习对象。作为全国法学学科本科生十四门必修课之一,中国法制史的地位十分重要。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有利于吸收和借鉴中国历代法律中的一切有益的精华,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制。二、有利于提高对社会主义法制优越性的认识,增强自觉遵守法纪的观念。三、有利于了解部门法学的渊源,为学好部门法学打下历史知识的基础。中国法制史是一门边缘科学,它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是历史学中的一门专史。在学习的方法上,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掌握中国法制史发展的历史阶段性。二、掌握法律制度本身的连续性和因革关系。三、在我国几千面的历史进程中,法律制度本身也有阶段性的发展变化。结合自身的学习过程,我主要是将中国法制史当做一本普通的历史书来读,首先让自己保持浓厚的兴趣,对一些未知或者知而不详的问题先列下来,然后带着问题去读,从教材中找出自己满意的结论。这样既学到了知识,又怎强了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还得到了成就感和满足感。避免单纯学习法律条文和历史事件的单调、枯燥、乏味。 (这是上百度查的,最好是先对法制史有一个总体的框架,再下笔。我也是学法学的,我的文笔不好,所以只好介绍别人的文章了,O(∩_∩)O哈哈~) 20

中国古代法制史论文摘要及答案解析百度云

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人的体貌特征,人类可分为三大主要的人种: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造成不同人种间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是( )A.各自的祖先不一样 B.吃的食物不一样 C.自然地理环境不同 D.人的智商水平不同3.公元前18世纪两河流域又一次统一在一位帝王手里,这个时代被认为是上古两河流域文明的全盛时代,不仅因为政治军事,更因为制定了一部人类法制史上的瑰宝。这位著名的帝王是( )A.胡夫 B.美尼斯 C.阿育王 D.汉谟拉比法典4.右图人物手中这块大陆的发现与哪一位航海家有关( )A.迪亚士 B.达·伽马C.哥伦布 D.麦哲伦5.右图是《权利法案》颁布300周年纪念币。之所以纪念《权利法案》的颁布,是因为( )A 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B 向世人宣布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原则C 明确提出了人权和公民权D 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 6.《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是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的重要法律文件。其中,《人权宣言》与其他两部文件相比,突出特点是( )A.在法律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利 B.宣布脱离殖民统治而获得独立C.强调了人人生而平等和自由的权利 D.提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 请根据提示判断他是谁?( )提示一:法国 提示二:帝国 提示三:《法典》 提示四:滑铁卢A.克伦威尔 B.罗伯斯庇尔 C.拿破仑 D.戴高乐8.下列重大科技成就图片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紧密相关的是( ) 林肯在竞选中主张解放黑奴。但1861年初,他却将主张解放黑奴的一位将军撤职。1862年他又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林肯的这种策略变化表明,他在此期间的最高宗旨是( )A.拯救联邦政府,维护国家统一 B.放弃废奴主张,向奴隶主妥协C.保护白人利益,坚持种族歧视 D.团结黑人奴隶,战胜南方叛军 右图中的两位德意志人为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了纲领性文件。该文件发表的重要意义是( )A.使工人运动由无到有B.使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C.促进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D.加速了无产阶级的诞生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俄国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与俄国相似的还有哪个国家?( ) A 英国 B 法国 C 日本 D 美国12.他常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大多数物理学家沿着牛顿的道路继续前行时,他却走上了一条创新之路,最终提出了物理学的相对论,对牛顿的力学体系和绝对时空观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他是( )A 达尔文 B 巴斯德 C 爱因斯坦 D 爱迪生 贝多芬“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创作的著名作品是( )A《月光奏鸣曲》 B《英雄交响曲》 C《命运交响曲》 D《合唱交响曲》14.2008年6月7日,日本和美国的代表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在原子能研究开发以及在美国建设新核电站等和平利用原子能领域的合作。为原子能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的伟大科学家是( )A.牛顿 B.达尔文 C.爱迪生 D.爱因斯坦15.下列人物的生活经历,对处于逆境中的人们最能提供鼓励力量的是( )二、非选择题 仔细观察图片,回答问题。(1)图一塑像中的人物是谁?他主要的历史活动是什么?他的活动对古代文明交往起了什么作用?(2)图二中人物是谁?简单介绍他的主要事迹。他的活动又反映了古代文明交往的什么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材料二 1863年1月1日起,……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材料三 政府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自由,为了迅速发展工商业,出钱建立了大批工厂,扶植保护私人企业,修建铁路,发展邮政和电讯事业,并派出了庞大使团出访美国和欧洲,学习他们发展生产的经验和治国政策。请回答:(1)材料一、二、三分别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三次历史事件的领导者分别是谁?(2)以上三次重大事件的直接目的分别是什么?它们的共同历史作用是什么?(3)通过学习以上三个事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至少两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国家年份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820年 50 15-20 —— 10 1870年 32 10 13 23 1896-1900年 20 7 17 30 1913年 14 6 16 36材料二 1913年英、德、美、法的实力对比表国家名称 英国 德国 美国 法国 在工业产品数量上所占的位次 3 2 1 4 在殖民地面积上所占位次 1 4 5 2材料三 一位历史学家在谈到20世纪初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请回答:(1)从表一中看出1820年-1870年,世界头号工业国家是哪一个?该国成为头号工业国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从表二中看出帝国主义间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出现了什么现象?(3)由材料一到材料二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中所占比重的变化,你认为一个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什么?(4)你认为帝国主义国家间在20世纪初争夺的目标是什么?由此最终演变成什么结果?(5)材料三中的“火药桶”是指什么地区?最终引爆这支“火药桶”的“火星”具体指哪一历史事件?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生活在21世纪的你怎样评价这一事件?它对今天有什么警示? (7)帝国主义国家在20世纪初的争夺,最终是一个怎样的结局?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给我们有什么警示? 美国崛起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上半期。通过下列几大板块,我们来探究它崛起的原因:板块一:“为独立而战”。美国是一个没有童年的国家。美国第二任总统亚当斯也说;“北美似乎由上帝的意志决定最终会成为一个国家。”(1)美国独立战争中哪一文件的发表标志着美国的诞生?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统是谁?板块二:“为自由而战”。北方人看不惯南方人,南方人不服北方人。都对这场战争跃跃欲试,充满期待,都把赌注压在自己这一方。(2)美国内战中哪一文件的发表扭转了北方不利的局面?这场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有何作用?板块三:“创新的美国”。众所周知,当今美国,人才济济,全球一半多的科技发明出自美国。(3)请分别举出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具有代表性的发明创造一、单项选择题1.C2.C3.D4.C5.D6.D7.C8.B9.A10.B11.C12.C13.B14.D15.B二、非选择题(1)亚历山大;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十年,灭掉了包括埃及、巴比伦在内的庞大的波斯帝国,一直打倒印度河流域,建立了空前庞大的帝国。他的活动使希腊文明与古老的东方文明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冲撞与交融,开启了历史上的希腊化时代。使得当时的自然科学飞跃发展,著名的科学家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都生活在这个时代。(2)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是意大利人。1275年他到中国元朝的上都,在元朝做官,去过中国许多大城市。1295年回威尼斯后,把他在中国的见闻口述成《马可·波罗行纪》,介绍东方繁荣富庶。反映古代文明交往中和平交流方式的特征。17.(1)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亚历山大二世、林肯、明治天皇(2)废除农奴制、废除奴隶制度、摆脱民族危机;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维护国家的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前提。 (1)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2)第二次工业革命;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3)注重科技,利用先进的技术成果发展经济(4)海外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5)巴尔干半岛;萨拉热窝事件;刺杀目的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刺杀行为在性质上属于恐怖主义,不是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正确行为,其后果是点燃了世界范围内的战火,造成了人类社会的灾难;暗杀、爆炸、投毒等恐怖主义行为不是反抗民族侵略的正确行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坚决反对一切恐怖活动。(言之有理即可)(6)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经济损失巨大,人员伤亡严重等;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等。(1)《独立宣言》;华盛顿(2)《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黑人奴隶制度 ,维护国家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又一大障碍(3)第一次:汽船。 第二次:爱迪生发明电灯 (或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法制的历史地位,就在于法制决定了上层建筑能否适应经济基础,能否维系本群体生存与发展,能否保持和巩固政权的统治地位,法制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实现互动的载体。简单地说,无论打麻将的规则、体育竞赛的规则,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不近同的,这也是很多游戏富有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类社会的游戏规则也是如此,当规则不够适应新的形势要求的时候就要不断地修缮和革新,以便使大家能够在游戏中各得其所,把游戏进行的更持久。如果该革新的长期得不到革新,那么在游戏中长期吃亏无法再玩下去的人们就要用暴力手段打破旧规则,建立新规则,这就是改朝换代了。前苏联倾覆的众多因素中法制混乱、社会腐败就是重要一条。纵观我国历史,历代王朝的覆灭无不与法制的缺失紧密联系。以夏、商、秦等为代表的法制不断走上严酷的极端,以致指鹿为马、横征暴敛、路人以目,于是一夫夜呼,应者云集,揭竿而起,忽焉亡也;另则,以唐王朝、李自成政权等为代表的法制日益宽纵,以致豪强坐大,撼动国本,军阀混战,天下易主。这方面比较有代表的可以看一下安史之乱的相关史料和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便大可明了了。 经济基础在不断的变化,法制就要不断地变化,这个变化的目标是要进一步去平衡随着经济基础不断变化的社会之间的关系。而实际当中正是由于法制的制定和实施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从而使它往往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打破了社会的平衡,尤其是上层建筑与普遍的社会群体间的平衡,加速了上层建筑的崩溃。鲁迅先生总结的好,人们就生活在暂时坐稳了奴隶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这两样时代之中。

区分和将公罪私罪立法应该是两回事吧,我乱说的。但我觉得私有制确立就有私罪了

下列古代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与其他三项有明显不同的是:A、古埃及文明 B、两河流域文明 C、中国文明 D、古希腊文明布匿战争交战双方是:A、雅典-斯巴达 B、罗马-伽太基 C、希腊-罗马 D、埃及-波斯3、公元2006年是伊斯兰教教历多少年:A、1384年 B、1385年 C、1386年 D、1484年4、文明冲撞与融合的方式多种多样。下列所举哪一项与其它三项明显不同:A.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B.马可•波罗来华 C.罗马帝国的扩张 D.希波战争5、下列著名建筑中,其建筑风格是哥特式的是:A、中国故宫 B、巴黎圣母院 C、罗马圆形大剧场 D、麦加清真寺6、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这一改革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内容是:A.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 B.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C.国家向农民收取赋税 D.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7、“比较”是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李强同学在比较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历史影响时,列出了以下四点内容,其中惟一的相同点是:A摧毁英国的殖民统治 B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C推动了欧洲和拉美革命 D废除了黑人奴隶制8、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确立的标志是:A.1688年宫廷政变 B.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C.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 D.英国宣布成立共和国下列历史人物中,不能称为资产阶级革命家或资产阶级改革家的是:A.克伦威尔 B.华盛顿 C.彼得一世 D.罗伯斯庇尔10、19世纪中期俄国的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均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A、两国的改革都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进行的 B、两国的改革都是采取自上而下的形式C、改革使两国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D、改革使两国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11、“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要为真理而斗争!”这首曾广为传唱的歌曲词作者是:A、聂耳 B、恩格斯 C、田汉 D、欧仁•鲍狄埃1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是:①马克思主义哲学 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③空想社会主义 ④科学社会主义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3、1825年9月,英国伦敦各报以大量篇幅报道:英国掌握的世界上最先进的交通工具将开始进行商业营运。这种交通工具应该是:A 汽车 B轮船 C四轮马车 D 火车 14、被誉为“南美解放者”的是:A、章西女王 B、圣马丁 C、玻利瓦尔 D、伊达尔哥15、19世纪后半期,欧洲某人用右面的漫画讽刺了达尔文:A整天玩乐学业荒废B从事基督教神学研究C经常进行野外考察D《物种起源》中的观点16、下列各项,不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成果的是:A 汽船和火车机车 B 电灯和电车 C 汽车和飞机 D 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17、爱因斯坦是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一生中最主要的贡献是:A.发表《物种起源》 B.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C.提出相对论 D.发现电磁感应原理18、下列用于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A水力—电力—蒸汽 B蒸汽—水力—电力 C水力—蒸汽—电力 D电力—水力—蒸汽二.材料解析题(共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6分)材料一:位于欧亚两洲交界处的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以其保存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世界。在经济方面,几百年来拜占庭一直是地中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它的货币是当时国际贸易的通用媒介;在文化方面,作为希腊罗马文明的继承者和保存者,加之位于亚欧两洲交界处的卓越地理位置,拜占庭文明最初以其文化上的兼收并蓄而显繁荣灿烂之势。在它俯视之下的西方世界面前,显得是那么的卓尔不群。当十字军的士兵来到君士坦丁堡城下的时候,他们为人间竟有如此壮丽的城市而倍感惊讶,他们认为这就是天堂!材料二:然而,拜占庭帝国就在这种卓越中洋洋自得,在以后的时日里,它无视于西欧在城市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而依然陶醉于过去荣誉的光辉之中。拜占庭人显然认为他们的职责仅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和做法持续了若干个世纪。在以后的岁月里,它不仅在同宗的基督教兄弟——代表着一种新文明扩张势力的西欧十字军进攻面前显得无能为力,而且在新崛起的伊斯兰扩张势力的打击之下也是束手无策。最终在到处布满贪婪目光的世界里可悲地充当了刀俎之上的一块肥肉,在1453年灭亡于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之中。⑴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拜占庭帝国衰亡原因有哪些? (2分)⑵材料二中“文明新因素”是指什么(1分)?它的“悄然兴起”有何历史意义?(1分)⑶联系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历史遭遇,拜占庭的历史命运给我们有何经验和教训?(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6分)在近代科学诞生的几千年当中,人类的活动基本上遵循这样一个模式:生产、技术、科学,也就是说凭经验进行生产,在漫长的生产过程当中,提炼出技术,然后在改进技术的过程当中产生科学。这是一个凭经验办事的过程,所以走了不少的弯路和错路。 瓦特没有重走人类几千年走过的弯路,为了对旧式蒸汽机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瓦特曾钻研过力学、数学、化学,做过系统的实验并仔细计算过气缸的热效能。为什么瓦特会使用这样一种以前的工匠们根本不会想到的方式来进行发明创造?他对于生产、技术、科学三者关系的认知从何而来?在瓦特研制蒸汽机之前的一个世纪里,正是欧洲历史上一个科学鼎盛的时期。从17世纪中期开始,近代科学在一批巨人的推动下产生。在这批科学巨人当中排在最中心位置的是一位妇孺皆知的人,他就是艾萨克•牛顿。 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如果从近代科学的角度看,正是牛顿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工业先声》解说词⑴瓦特蒸汽机的出现促进了企业生产方式如何变化?(1分)⑵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引起了三大社会进步潮流(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和改革;国际工人运动;民族解放运动),请各举一例简要说明:(3分)⑶简要谈谈你对材料中“正是牛顿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这句话如何理解?(可结合科学家对科学技术、社会进步等的作用等角度)(2分) 认真阅读下列图和表,回答相应问题:(共7分)材料一: 英、美、德、法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比重的变化(1870-1913) 材料二: 1913年英、德、美、法的实力对比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在工业产品数量上所占位次 1 2 3 4在殖民地面积上所占位次 5 4 1 2材料三:在二十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在1914年战争开始的几个星期…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⑴请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幅图形,概括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工业水平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什么(1分)?⑵材料三中的“1914年战争”是指什么战争(1分)?请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有哪些(3分)?三探究与实践(共13分)雪山同学学完世界历史 “步入近代”这一单元后,决定对14世纪后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用图形示意图进行整理,请你也参与并帮忙完成:(只将正确序号填入相应方框中即可,共6分)A新航路的开辟 B文艺复兴 C资本主义生产萌芽产生D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E打破神学专制统治,解放了人们思想 F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观察并分析下图,回答问题:(共7分) ——(英)Angus Madison著《世界经济千年史》⑴上图中160年间,美国人口构成的变化趋势是什么?(2分)⑵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美国人口构成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说出3点即可,共3分)⑶结合上图分析这种变化趋势对美国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最少说出2点,共2分)

中国古代法制史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及解析

1:(一) “敬天保民” 、“明德慎罚”。 周初统治者从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斗争中深刻意识到“唯命于不常”,即天命难料,但其中也有规律可循,天命总是归于能够为民作主的有德统治者。所谓“作民主”,就是应当像周文王那样“怀保小民”。 周初对周人贵族内部的文告中反复强调保民、安民以及类似的提法,可见他们标榜“敬天”,却落实在“保民”上。周初统治者从夏特别是商王朝兴亡的史实中,悟出天命转移的另一条规律: 天命总是归属于有德者。因此,要“祈天永命”,必须“疾敬德”,时刻以高标准的德严格要求自己,同时注重“德之用”,将德落实在国家活动的各个方面。该理论运用于法制实践中,便是“明德慎罚”, 立法、司法都必须崇德,慎重从事;任用法官、审理案件及施用刑罚等, 都要反复思考,不可轻率。 (二)“亲亲” 、“尊尊”。鉴于统治者的内部关系是事关国家命运和政局稳定的决定件之一,周初统治者十分重视在贵族内部提倡和贯彻“亲亲”“尊尊” 的原则。亲是对疏而言,“亲亲” 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是对卑而言, “尊尊”的涵义较广,不但父子、夫妻之间尊卑有别,在贵族之间、贵族与庶民之间,特别是君臣之间,尊卑也截然不同。通过“亲亲”、“尊尊”,便把人们的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紧密联结在一起。 在“敬天保民”、“明德慎罚” 的前提下, 将“亲亲”、“尊尊”原则制度化、法律化,落到实处,这是西周法制的基本特点。2:《法经》的主要内容:《法经》早已失传,《晋书刑法志》保存了其篇目:“秦汉旧律,其文起自魏文侯师李悝,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劾捕,故著《网》、《捕》二篇。其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 以为《杂》律一篇。 又以《具》律具其加减。是故所著六篇而已, 然皆罪名之制也。 商君受之以相秦”。《唐律疏议》也有如是记载。 明代董说所著《七国考》曾引用西汉末年桓谭所著《新论》中有关《法经》的论述,比《晋书刑法志》较为详细。从内容和文字上看,《晋书刑法志》也是引自《新论》。 从篇目结构上来看,《法经》共有六篇,分别为:《盗法》;贼法》;《网法》(也称《囚法》);《捕法》;《杂法》;《具法》。第一篇《盗法》。 “盗” 是侵犯财产的犯罪。 《盗法》是维护封建财产所有权, 惩罚侵犯财产的犯罪的法律。第二篇《贼法》。“贼” 主要指危害他人人身的犯罪,主要是杀人、伤人等。 《贼法》是保护人身安全,处罚侵害他人人身的犯罪的法律。 第三篇《网法》, 也称《囚法》, 是关于囚禁和审判罪犯的法律规定。 第四篇《捕法》, 是关于追捕盗、贼及其他犯罪者的法律规定。 第五篇《杂法》, 是补前四篇之不足的拾遗补阙之篇, 内容庞杂, 其主要内容是“六禁”。第六篇《具法》,《七国考》也称《减律》。关于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等法律原则的规定, 相当于近代法律的总则部分。《法经》在编纂体例上开创了编纂完整的成文法典的新体系,改变了过去单项诏令、法规重叠不齐、规范不一的局面。《法经》设《具法》一篇,集中规定对所有法律条文具有统帅作用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战国时期立法水平的提高,它直接影响了秦律及汉律等,为我国古代法典的编纂体例确定了基本模式。3:秦朝的刑罚制度(一)刑罚的种类 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类:生命刑;体刑;劳役刑;流迁刑;财产刑;身份刑。(二)定罪量刑的原则 主要有:确定刑事责任能力的标准;区分故意与过失;以有无犯罪意识作为构成犯罪的要素;以犯罪后果衡量犯罪轻重;共同犯罪加重处罚;累犯加重;诬告反坐;实行连坐等。4:自汉高祖至汉武帝的七十年间,黄老思想一直居统治地位,而辅之以儒、法思想,尤其是将黄老学说运用到政治与法制的实践中去。约法省禁是汉初黄老法律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汉初统治者在完成了对立法思想的选择与定位后,便开始对秦朝遗留下来的苛法进行改革,实践立法思想,其中酷烈的刑法与思想言论罪成为蠲削与修正的重点对象。汉初统治者对刑法系列改革的最大举措, 就是文帝十三年(前167)下令废除肉刑。5: (一)三国时期的立法概况 在鼎立形势下的三国法制,一般沿用汉制,承袭汉律。但都有自己编纂的法律,尤以魏国法律较详备。魏明帝时制定的魏律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魏明帝曹睿下诏改定刑制,由陈群、刘邵等人参酌汉律,“作新律十八篇”,这就是三国时期著名的《魏律》。魏国这次大规模的修律活动,实际上是对秦汉相沿的旧律作了一次较大的改革。魏律内容与条文更加统一,结构更加严密。对晋律的制定有直接影响。蜀国定都于成都之后,曾由伊籍与诸葛亮、法政等人“共造蜀科”,作为蜀国的重要法典。在吴国,据《文献通考》记载,“吴之律令,多依汉制”。其立法活动。 (二)两晋的立法概况 西晋时颁行过律、令、故事、式,皆为东晋所沿用。《晋律》(又称《泰始律》)对后世的影响最大。《晋律》与汉、魏律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法律概念更加规范、准确。由于律学的发达,晋代统治者对律之“理”的研究格外深入,他们首次区别了律与令的性质。《晋律》颁行后,张斐、杜预两大律学家为之作注,经朝廷批准,颁行天下,与《晋律》具有同等效力,称为《张杜律》。2、体例设置更加合理。《晋律》将《新律》的《刑名》篇分为《刑名》与《法例》两篇,置于律典之首,以完善《新律。刑名》中的刑法总则,并加强其统领诸篇的地位。3、礼律进一步融合。为了维护士族利益,晋代统治者将礼入于律中,“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 (三)南北朝时期的立法概况 从立法情况看,总的来说是北朝法律优于南朝。南朝统治者由于热衷玄学,崇尚清淡,朝野上下都不重视法律的编纂,因此在封建法制方面没有什么建树,基本上是沿用《晋律》。北朝几个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十分注意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重视律令的编纂。其中《北魏律》和《北齐律》上承汉、魏、两晋,下启隋、唐,在完善我国封建法典的历史过程中,起了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北齐律》不但吸收魏晋立法的经验,而且经过当时律学家总结前代法典编纂的得失,被称为“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北齐律》共计十二篇,949条。其中将《北魏律》的刑名、法例合为名例篇冠于律首,使其在刑律中起着定罪制,“较举上下纲领”的统摄作用,增强了封建法典的科学性。而定律十二篇,则是完成了汉以来封建法典由繁至简的改革过程。6:中国奴隶制时代的法律,经过夏商两代的发展,到西周集其大成。西周开国之初,为统治形势的需要,进行了制礼的工作。在周公旦的主持下,以周族自己的习惯法为基础,同时吸收夏商两代礼仪制度中的有用部分,经过整理之后,制定了有关国家制度、调整社会关系以及生活规范的礼典。经过周公制礼活动,力求使西周的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直到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言行,无不以礼为依据,以礼为准绳。 因为礼是周朝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范,所以内容极为广泛,大而包括国家的根本法,小而遍及待人接物等生活细节,几乎整个上层建筑领域都在它的支配之下。 7:1.《武德律》。《武德律》共12篇500条,是唐朝的首部法典。唐朝建立后,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命刘文静等在隋开皇令的基础上进行增删,制定五十三条新格。武德四年,又命裴寂等撰定律令,大致以《开皇律》为准。将五十三条新格入于新律,余无所改。 2.《贞观律》。唐律最大的一次修改是在贞观时期。唐太宗是个有头脑的皇帝,对法律非常重视。他认为刑罪仍然过重,下令加以修改。最初决定将绞刑50条改为断趾(断右趾),但肉刑废除已久,忽然恢复肉刑,难免遭到人们的反对,后来又把断趾改为加役流,即在流三告里的上面加一个加役三年的流刑。此外,还采取了一些别的轻刑措施,如限制缘坐。依照隋律,犯谋反大逆,兄弟尽管分居,也发缘坐俱死。可是同祖却中以免配流。当时发生了一个案子,尚州有个人叫房强,他的弟弟在岷山当军官,因谋反被诛,他也应缘坐死刑。唐太宗认为,兄弟分居后,荫不相及,而犯罪要连会俱死,比对祖孙的处罚还重,太不合理,于是改为兄弟也免死,与祖孙一样配役流。    贞观修律是一次对律令格式的全面大修改,到贞观十一年才告完成。最后结果是:定律500条,分为12卷;定令1590条(一说为1546条),分为30卷;又从武德贞观两朝发布的诏敕三告多件中定留700条,编成格18卷,又定式33篇,分为20卷。《旧唐书·刑法志》说新律比隋代旧律"减大辟者九十二条,减流入徒者七十一条"。《唐六典》也说:"正凡三百条,减开皇律大辟入流者九十三条,比古死刑,殆除其半。"《唐六典》与《旧唐书》的记载略有出入,一说93条,一说92条,一条之差。二、三字形相近,可能是传抄或刻写中的错误,这没有什么关系,因为记载的基本事实是相同的,即贞观修律朝着减轻刑罚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 3.《永徽律》及《律疏》。 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又命长孙无忌等修订律、令、格、式。次年,完成《永徽律》十二篇五百零二条。永徽年间最大的贡献,就是对律文的本身作出详尽的注疏。《永徽律疏》又称《唐律疏议》,唐立法最高成就,也是中国封建制法律典型代表。永徽二年,唐高宗命长孙无忌等人以《贞观律》为蓝本制定。《永徽律》12篇500条。鉴于审判中对法律条文理解不一及每年科举考试缺乏统一标准高宗又下令对《永徽律》逐条逐句的进行统一而详细的解释,阐明《永徽律》的精神实质,重要原则制度的源流演变和立法意图,并设问答,解决法律适用中的疑难问题。这些内容称为“律疏”,附于律文之下。经皇帝批准于永徽四年颁行天下,律文与律疏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当时称《永徽律疏》,元后称《唐律疏议》。 4.《开元律》及《开元律疏》。开元二十二年,唐玄宗命李林甫等刊定《开元律》十二卷,《开元律疏》三十卷。 5.《大中刑律统类》。唐宣宗大中七年将刑律分类为门,附以有关的格、敕、令、式,编成《大中刑律统类》十二卷,也称《刑法统类》。《统类》在法典的编纂上是一种新的形式,对于五代和宋朝的立法技术有重大影响。 6.《唐六典》的编纂及其影响。《唐六典》是唐玄宗年间编撰的一部有关唐朝中央和地方官制的法规大全。所有篇目完全是按唐代官制来设置,详细地列出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构的组织规模、官员编制及其职权范围。《唐六典》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开启了中国古代行政立法法典化的先河,从此编制行政法典和制定刑法典一样,成为中国古代立法的一种传统。唐玄宗于开元十年命令大臣以当时的国家行政体制为基础,仿照西周《周官》一书依官职分类的体例编纂《唐六典》,至开元二十六年完成。其内容,共30卷,分理、教、礼、政、刑、事六部分,主要记载了唐朝国家机构的设置,官员的编制、品级及职责,官员的选拔、任用、考核、监督、奖惩、俸禄、退休等制度的规定,可以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集秦汉以来行政立法之大成,把凡具有行政性质的立法汇集在一起,经精心编纂,与律令格式相辅而行,这是封建立法史上的一个创举。从此以后,单纯行政性质的立法规范和制度开始从“律”和“礼制”中分离出来,编为“典”,使得封建刑律与行政法典成为基本并行的两大体系,为后世封建王朝所仿效。《唐六典》的编纂是继《永徽律疏》后唐代立法的又一重大成就,也是中国封建行政法制逐渐走向成熟完备的标志之一。

1、中国古代司法官吏在审理案件时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的5种方法。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的简称。最早见于《周礼·秋官·小司寇》。据郑玄的注释,辞听是“观其出言,不直则烦”即观察当事人的语言表达,理屈者则言语错乱;色听是“察其颜色,不直则赧然”即观察当事人的面部表情,理屈者则面红;气听是“观其气息,不直则喘”即观察当事人的呼吸,无理则喘息;耳听是“观其聆听 ,不直则惑”观察当事人的听觉,理亏则听语不清;目听是“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观察当事人的视觉和眼睛,无理则双目失神。以后各朝代均以五听作为刑事审判的重要手段,《唐六典》规定:“凡察狱之官,先备五听。” “五听”实际上是通过观察被讯问者感官反应而确定其陈述之真假,虽然近于主观,但比起夏商“神判”显然已进了一大步,说明西周时期已经注意到司法心理分析问题,并将其运用到司法实践之中。周以后历朝的司法实践基本都沿用“五听”制度。2、廷行事是秦代的主要法律形式之一。“廷行事”即判案成例,在秦朝时已把司法机关的判例作为司法实践中除律文之外可资援引的审判依据了。3、 所谓“八议”是指法律规定的以下八种人犯罪,一般司法机关无权审判,必须奏请皇帝裁决,由皇帝根据其身份及具体情况减免刑罚的制度。这八种人是:议亲,指皇亲国戚;议故,指皇帝的故旧;议贤,指依封建标准德高望重的人;议能,指统治才能出众的人;议功,指对封建国家有大功勋者;议贵,指上层贵族官僚;议勤,指为国家服务勤劳有大贡献的人;议宾,指前朝的贵族及其后代。(亲故贤能,功贵勤宾) “八议”制度源于西周的“八辟”,是“刑不上大夫”的礼制原则再刑罚适用上的具体体现。魏明帝制定“新律”时,首次正式把“八议”写入法典之中,使封建贵族官僚的司法特权得到公开的、明确的、严格的保护。从此时起至明清,“八议”成为后世历代法典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历经一千六百余年而相沿不改。 4、《暂行章程》五条是《大清新刑律》后加上的五条《附则》,其中保留了一些亲属相犯之类的封建性条款。这是争论妥协的结果,是在劳乃宣等守旧官僚的强烈要求下 加入的,主要是保存了旧律中的一些内容,如 对犯所谓十恶大罪、干名犯义等罪仍要用旧 律,对一些处死刑者仍用斩刑,卑幼对尊长不 得适用正当防卫原则等单选1、A2、A多选1 ABD2 AC3 ABC4 BC5 ACD

中国古代文明史论文摘要及答案解析

有人问你鸡怎么杀? 你说先抓鸡,抓其翅 ,拔其颈毛,其下放一空碗,用 刀割起拔毛处 ,尽其血入碗 。 又有人问你你怎么当上公务员?你答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考上好的大学,学政治系,了解学习相关知识,学成,报考公务员 还有人问你?康熙怎么当上皇位的?你查阅质料得 ,你说你看了电视剧《康熙王朝》着就是答案 。 请问你 淝水之战 北方何以战败?你看了这个成语典故说如何如何? 就这么简单 。你若解答了上面的问题。你就知道历史论文怎么写。就是论文有个题目,你去解答它,把你怎么想的思路怎么变化而得到答案的思考过程 写上就行。当然 你完全可以查阅摘抄有关资料。

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文化专制程度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统治者对学术文化领域的控制都是比较严密的。中国古代文化专制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先秦两汉时期,文化专制初兴。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文化学术掌握在统治者与贵族手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及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结了中国历史上仅见的思想文化活跃时期,影响深远。第二阶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时期文学、史学、玄学及佛学等发展蓬勃,可是也发生较多谏祸、史祸与诗祸、排佛之祸事件,这是文化专制的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是隋唐两宋时期,是文化专制的兴盛时期。除谏谤之祸、诗词文祸、学禁书禁等事件外,朝廷实行开科取仕,统治者以科举为手段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控制。两宋在变法及对金的和战问题上,掀起了激烈、频繁的党争。此外,这时期朝廷推动编纂的大部头类书,对于君主推行文化专制也起到很大作用。第四阶段是明清时期,这是文化专制的颠峰阶段,朝廷残酷迫害知识分子的程度,远超过去任何朝代。文字狱正是明清文化专制的高潮和典型。从以上概述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化专制是持久和严酷的,对加强君主专制统治起重要作用。专制手段一:思想钳制专制手段二:官场垄断专制手段三:科场垄断专制手段四:言论禁忌专制手段五:宗教控制参考:

推荐你看复旦大学出版社的《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本书侧重于文明史的视角,以活泼生动的形式叙述了世界古代诸文明及欧洲中世文明的兴衰历程,并揭示其主要特征。作者在充分占有原始文献并吸收海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执教和研究心得,对世界古代中世纪史进行了系统而简明的阐述。是一般读者了解和研究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的入门读物。

我建议你看一下《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国古代法制史论文摘要及答案高中

论中国唐朝的法律制度 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华法系,其杰出的代表之一就是唐律。唐律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完备、最具代表性的法典,在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的法制史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唐朝继承发展了封建社会“礼法并用”的正统法律思想,强调社会风气需要礼教与刑罚相结合的原则,突出礼教对法律的指导作用。唐朝法律体系的核心《唐律疏议》就是完全以儒家礼教纲常作为法律的指导思想的,它大量援用儒家经典的内容,儒家思想又集中表现为礼。它是礼法结合的产物,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法中的礼法关系。唐律的内容遵循礼的精神和要求。在唐律中,礼是确定其一般原则、罪名和刑罚的主要依据。同时也大量的溶入了封建等级身份差别的思想,将亲疏、尊卑、良贱之间的种种法律关系和法律行为之后果表达得很详细。唐律中的一般原则都规定在它的首篇名例律里,它集中体现了整部法典的立法精神和基本准则,对其它十一律的内容均有制约作用。 《唐律疏议》是唐高宗制定的完成的刑法典,是一部综合性的封建法典,其讲律文与疏议有机地结合未一体,反映了唐代律学的统一和发达。唐律共十二篇,篇目结构比较简单,律令简约也是唐朝统治者立法的原则之一,各篇律条的排序有着内在的逻辑性,分别是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和断狱等篇(律)。记载了大量有关唐代政治、社会经济的资料,是研究唐代阶级关系、等级关系以及官制、兵制、田制、赋役制的重要依据。 《唐律疏议》的基本特征就是对唐律律文进行周密、系统、完整的解释,即“疏议”部分,这部分是中国古代律学之精华的体现,它对律文所做的解释,丰富了律文的内容及其法理的色彩,建立起了一个律学的体系,从而使中国古代的律学达到了最高的水平。代表着中国乃至世界封建法律的最高成就。它从结构上包含律文和相应的法律解释两部分,内容清晰且便于适用;唐律的条文涵盖广泛,疏而不漏,全面维护着唐朝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唐代对律文的疏解是古代社会解律经验的集中体现,对律文的各种解释基本上都包括在这一部刑律之内。 唐律是在隋朝《开皇律》基础上制定的,而隋律则继承了前代的法律。唐律根据秦汉以来封建立法和司法的经验,把一些行之有效的罪名、刑制及司法原则加以整理,对社会关系各主要方面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所以它集唐以前我国封建法律之大成,成为宋元明清历代制定和解释封建法典的蓝本,并对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建立和完善封建法制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唐代的另一部重要的法典就是《唐六典》——封建国家行政制度的一部重要文献,这部文献与《唐律疏议》一样,对后世封建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产生巨大影响。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行政法典,它的编纂在中国封建立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制定,不仅是唐文化的珍品,对唐朝政治的稳定、对唐朝国家机构职能的正常发挥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而且对后世各朝代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产生深远影响,使我国古代封建行政体制能超乎寻常地、稳定地沿续千余年。《唐六典》把凡具有行政性质的立法汇集在一起,经精心编纂,与律令格式相辅而行,使得行政法典成为与封建刑律并行的两大基本体系,这不仅是我国封建立法史上的创举,是中国行政法制走向成熟完备的标志之一,在世界中世纪法律制度史上也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法律是一个国家统治阶级意志和愿望的体现,隋朝统治者的暴政和严苛的刑罚导致农民起义的历史给唐朝的建立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接受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建立和稳定专制统治体系。唐太宗李世民在唐初国策制定中是一位关键人物。他对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有了较深刻和明智的认识。他强调要保持长治久安,就要实行开明统治,重视法律,刑法要宽平、简约,强调德主刑辅的治国手段。立法活动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唐初统治者,为了恢复经济、稳定局势、巩固统治秩序,在总结前朝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一整套完备的刑罚体系——封建制五刑(包括笞刑、杖刑、徒刑、流刑和死刑),历来为后世各朝所称赞。 唐前期,以修定律令格式作为立法活动的主要内容。到了唐后期,“编敕”成了唐后期立法活动的主要内容,成为根据形势需要调整法律的主要形式。唐后期的法制,既是唐前期法制的继续,又非前期法制的照搬。在唐后期,敕的地位日益重要,它不仅跻身正式法典,而且法律效力和适用范围也远远超过律、令、格、式,而后者则大多成为具文。 综上所述,作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华法系长期居于世界法律发展过程的领先地位,并影响周边国家,成为东亚广大地区的主导性法律体系,唐朝的法律制度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中国传统法制的成熟形态,形成中华法系的特色,奠定了中华法系的理论基础。

重刑主义,维护封建阶级统治。

通过一个学期的系统学习bai,对中国法du制史有了一个新的全面认识。中国法制zhi史是法学科学的基础dao学科之一,它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国法律制度的历史。具体的说就是研究我国有史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啊法律制度的本质、内容、体系、原则、特点和社会活动中的作用及其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和基本规律。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非常灿烂的历史文化。因此,历代的统治者所制定的法律,完善法制,目的是为了治国安邦的需要,长期以来积累了大量的极其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应当从中审视自己,找出不足,对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法制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的总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主要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来深入学习的。纵向方面,自原始社会默契,开始有了法律萌芽,到进入阶级社会出现国家以后,包括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类型法律制度。法作为统治阶级的意志是与国家同时出现的。法学界普遍认为我国应当是在夏朝出现了军队、警察、监狱和法庭。所以说,最初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或集团出于同志的需要,便把本阶级的意志上升为法律,制定各种法规,通过国家政权强制和要求人们遵守,维护统治秩序,调整人们之间和人们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在横向的方面主要是学习了每个历史时期国家政权的法律制度,着重以刑事立法、民事立法、婚姻家庭立法、司法制度为主要学习对象。作为全国法学学科本科生十四门必修课之一,中国法制史的地位十分重要。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有利于吸收和借鉴中国历代法律中的一切有益的精华,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制。二、有利于提高对社会主义法制优越性的认识,增强自觉遵守法纪的观念。三、有利于了解部门法学的渊源,为学好部门法学打下历史知识的基础。中国法制史是一门边缘科学,它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是历史学中的一门专史。在学习的方法上,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掌握中国法制史发展的历史阶段性。二、掌握法律制度本身的连续性和因革关系。三、在我国几千面的历史进程中,法律制度本身也有阶段性的发展变化。结合自身的学习过程,我主要是将中国法制史当做一本普通的历史书来读,首先让自己保持浓厚的兴趣,对一些未知或者知而不详的问题先列下来,然后带着问题去读,从教材中找出自己满意的结论。这样既学到了知识,又怎强了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还得到了成就感和满足感。避免单纯学习法律条文和历史事件的单调、枯燥、乏味。 (这是上百度查的,最好是先对法制史有一个总体的框架,再下笔。我也是学法学的,我的文笔不好,所以只好介绍别人的文章了,O(∩_∩)O哈哈~) 20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