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跨国文化交流论文选题意义与价值

发布时间:2024-07-24 22:29:39

跨国文化交流论文选题意义与价值

意义:肢体语言作为非言语交际的一种形式在日常交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非言语交际比言语交际更重要。还有语言是高度社会化的产物,人们更擅长用它来掩饰自己,而非言语信号更多的与我们内隐的情绪、内在的感受,潜意识相联系,更少受到正规的训练,因而更可信。平时我们的一个眼神、手势和动作等都蕴含很多种意思,不同国家又不同。所以对跨文化交际中肢体语言的对比,有助于英语学习者更好的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从而避免交际时的文化误解。目的:通过阐述不同国家肢体语言的文化差异与共性,并提出交际中遵循的原则,从而促进有效交流,避免误解。

“跨文化交际 ”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这个领域的研究无疑是为了适应这样一个日益发达的跨文化国际交往和人际交往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因为这门学科必须研究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差异,必须研究不同社会结构导致的角色关系、行为规范的差异,必须研究不同民族习俗所积淀的文化符号、代码系统的差异,必须研究不同交际情景制约的语言规则、交际方式的差异。所有这些研究不但要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究,还要注重实际的应用研究,这样才能使这门学科更科学、更完善、更丰满,从而更好地为这个时代服务。跨文化沟通的意义: 1、发展共感,消除文化中心主义。共感就是设身处地地体味他人的苦乐和际遇,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不同文化归属的人之所以不容易沟通,往往是由于对具体文化现象的理解不同。在跨文化沟通中,如果缺乏共感,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他人的价值观,缺乏共同的背景,缺乏对于我们所拥有的特定世界观和价值观标准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宽容的态度,是导致沟通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发展共感,首先要承认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唯此才能为发展共感找到方向和切入点。其次,要有一种“换位”意识,排除对异质文化的各种成见的干扰,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文化现象。正确地认识自己,消除民族中心主义的偏见,消除自我与环境相分离的状态。第三,必须站在信息接收者的立场看待问题,从信息接受者的角度设想问题。要摆脱文化中心主义的偏见,不可歧视或贬损其他文化。只有客观、公正、全而地认识和理解异质文化,才能消除跨文化沟通过程中的种种文化因素障碍。 2、发展双向沟通,沟通是一个循环的相互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信息发出者、接受者和信息本身。沟通实际上就是信息的编码、解码和诊释的过程。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把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念、信仰和风俗习惯带到沟通过程中,他们在诊释从另一种文化中传来的信息时总是按自己的文化背景以及由此决定的解码方式加以理解,从而导致对对方信息理解的不准确,进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因此双向沟通有助于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的诊释。双向沟通的特点是:沟通的双方均参与编码与解码的过程,双向沟通结果所得到的反馈可以帮助进一步阐述双方的意图。通过双向沟通和反馈,进一步刺激跨文化沟通的积极性,拓宽沟通渠道,及时总结沟通中好的经验并加以推广,并对沟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偏。在第一轮沟通中出现的含糊不清的意图可以在第二轮沟通中得到解决。尽管双向沟通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但是与单向沟通相比却是一种较有效的沟通方法。 3、进行跨文化培训,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培训也是发展有效跨文化沟通的一项基本手段。当前我国跨国经营企业中,绝大多数都偏重对员工的纯技术培训,却忽视了对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的跨文化培训。跨文化培训恰恰是解决文化差异、发展有效跨文化沟通的一项基本手段。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对双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文化的敏感性、适应性的培训、语言培训、冲突处理能力的培训、地区环境模拟等等,其目的是减轻可能的文化冲突,促进东道国员工对企业经营理念及习惯做法的理解;维持组织内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保持企业内信息流的畅通及决策过程的效率,加强团队协作精神与企业凝聚力。这种培训一般可以由企业内部的培训部门进行,也可以利用外部培训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咨询公司,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各种沟通中树立和维护企业形象,使被培训人正确理解企业组织的精神内涵。 4、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就是要识别那些我们大家都具有的态度、意见和倾向性的简单行为,这些态度不仅帮助决定我们说什么、怎么说,也有助于决定我们听取别人说什么。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先入为主,是引起跨文化沟通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也是种种矛盾和冲突的根源。了解自己还包括发现我们对世界其他部分进行描绘所得出的种种印象,即我们如何进行沟通。要想改进沟通效果,了解人们对我们的反应,就必须获得其他人怎样感知我们的某些观念。如果对怎样表现自己,对文化的沟通风格都有相当明确的了解,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反应,在从一种沟通情境转入另一种情境时就能在沟通方式上做出必要的调整。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接触日益频繁,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所谓的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活动、相互交流的过程。而跨文化交际与普通交际的差别就在于一个“跨”字,即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习惯、习俗等的不同,交际者之间往往因不了解别国的风俗礼仪而产生误会甚至是冲突。因此,学习各国不同民族的文化礼仪、风俗习惯成为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而跨文化的交际需要双方适当的礼仪作为连接的桥梁。是否能够在交流活动中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最重要的一点是是否具备一定的跨文化礼仪知识。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所谓“礼”,是教人尊敬与关心他人,使之合乎情理。所谓“节”是教人在言谈举止上要恰到其分,使之合乎事理。可见,小到人与人的交往,大到国家间的交往,都必须遵守社交礼仪规范,否则就会失礼失态。拥有长久历史的礼仪文化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财富,这对于跨文化的交际与礼仪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将从文化、涉外秘书工作、送礼习俗、商务交谈等角度阐释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

跨国文化交流论文选题意义和价值

跨文化交际与文化自信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既是现实需要和重要途径,也是不断推动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坚持内外“双修”,以扎实的外语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素养筑牢文化沟通的语言基础,以跨文化交际学习借鉴不同文化的有益元素,促进文化自信的不断提升。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作为国家和民族强起来的灵魂,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关乎中国梦能否实现。文化自信作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要求我们对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充分把握跨文化交际与文化自信共融共生的内在规律。跨文化交际是文化自信生成的现实需要文化自信的提出语境有着新的世情、国情、党情背景,跨文化交际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重要指标。首先,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积极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以凸显中国价值为目标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其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实现以凸显中国精神为核心的跨文化交流与学习;最后,文化自信是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通过积极践行红色文化引领人民实现伟大复兴梦想,不断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文化自信的形成在于沟通与交流,跨文化交际是生成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觉”,这一前提反映的是人们对一个民族文化的自我认识,它随着文化自身的发展而发展,在与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中不断完善。跨文化交际的持续深入开展,不仅能够保持本民族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的独特性,也有助于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进一步凝聚共识。文化自信首先是要弘扬民族文化,跨文化交际是推动其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作为一种深沉的、基本的、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天然地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理性,汇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实践性。三者的交汇点在于筑牢民族文化这一根基。对内,跨文化交际的侧重点在于树立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吸收不同文化中有助于本民族文化发展的积极因素,谋求自身文化的不断发展;对外,则要致力于建立具备民族特色的话语体系,推动民族文化传播的内容创新、形式创新。跨文化交际生成文化自信的内外维度跨文化交际之于文化自信生成既是现实需要和重要途径,也是推动自身文化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跨文化交际并不总具备正向功能,如果对其认识不清,忽视它与文化自信生成的内在联系,就会产生根基不牢、动力不足、定力不够的风险。所以,要深刻把握跨文化交际的表里层面,以文化自信为核心揭示出其发展规律。从外层来看,跨文化交际生成文化自信,基础部分是对语言工具的熟练掌握。跨文化交际指的是拥有不同文化背景人群之间的交际,它表现为不同主体之间的文化观点和对文化情境的不同理解,但处于最表层的是沟通者在进行交流时的语言壁垒。打破这种壁垒,一方面要有扎实的外语功底,能够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与对话,理解其意指并尊重双方的文化立场;另一方面要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素养,在跨文化交际中展现出中国精神。如连续八年担任全国两会翻译官的张璐,将“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翻译为“Differences between brothers can not sever their bloodties”,将兄弟之间的“忿”译作“Differences”,准确表达出两岸之间的血脉联系是永恒的、分歧是暂时的这一深刻内涵,获得了中外媒体的一致赞誉。从内层来看,跨文化交际的官方层面是具有统摄性的,能够代表国与国文化交流的质;而它的量却取决于民间层面,频繁地发生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在中国有西餐馆,在西方有中餐馆;而全世界的人都已经习惯于借助互联网进行通讯。一方面,日常生活世界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实际发生场域,正在不断地制造着表象类似的文化情境,推动多元文化进行交流、形成共识;另一方面,跨文化交际在这一过程中发生冲突与融合都是可能的,关键的因素则在于双方所持的不同观念,即价值观。归根结底,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正在于能够让持不同价值观念的主体能够顺利对话、取长补短,为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所以,以文化自信为核心要旨的跨文化交际,价值观的自信是逻辑起点。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价值观自信进行对外交往,从而达到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的文化交流境界。跨文化交际的“自信”特质首先,跨文化交际应具备主动性特点。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之“中”,并不单是古人“天朝上国”的盲目自大,而是文化旨趣上的“中和”之国。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际必将不断增多、不断深化,构建深厚的文化自信,要主动开展各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兼收并蓄各种优秀文化;坚持各种跨文化学习行为,鼓励民族文化走出去,在交流交融中实现自身文化的不断发展。其次,跨文化交际应具备理性特点。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表现为出国学习、工作与生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升、对外文化交流日渐频繁,出国的不仅有留学生,还有去体验他国文化风情的游客。这就使跨文化交际逐渐回归到理性的文化交流与交往层面。近年来,“出国热”逐渐转为“归国潮”,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礼赞中国并定居于此,另一种跨文化风险正在悄然抬头,即文化自信外衣下的文化自傲。真正的文化自信,要在跨文化交际中坚持理性态度,认识到优秀文化是从能否促进国家发展的判断中得出的,而不是在与不同文化的比较中得出的。最后,跨文化交际应具备整合性特点。在现阶段,基于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特征,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些新要素也相应得到了凸显:一是交际主体要素,除了传统的国家、企业、学校、个人等主体外,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跨国公司和关切“全球利益”的非政府组织日益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角色,它们在对话中并不总以传统的民族国家观念为核心,而是有着实际诉求;二是交际客体要素,数字信息打破了人类文明器物层面的限制,使得跨文化交际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使对话主体接近理论上的无限自由;三是交际手段要素,新媒体时代传播形式和手段更为丰富,各交际主体和客体越来越频繁地借助网络和智能工具进行互动,使得跨文化交际的粘性变大,效率性、即时性提高。筑牢文化自信的实践基础,要紧跟跨文化交际的新要素、新特点,遵循其中蕴含的发生规律,使跨文化交际与文化自信在发展中共融共生。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及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们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跨国界的交流传播是二十一世纪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各国除政治、经济、军事之外实施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四大手段之一。尤其在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剧烈变化的背景之下,一方面中国日益与国际接轨,需要增进对世界的了解与对话,另一方面,为树立本国良好形象,创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国也需要改变重输入轻输出的现状,积极向世界传播展示中国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精神产品,在国际事务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参与全球新秩序和新文化的重建。此外,对外文化传播本身也是重要的产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而且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世界也在迫切的想了解中国,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的合作及交流也都有长足增长,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涉外文秘、国际新闻传播的相关工作,以及从事涉外文化艺术事业单位、政府外事部门的行政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都很紧缺。因而,培养熟练掌握一门以上流利的外语,具有国际视野,有丰富的国际社会知识和丰厚的中西文化底蕴的具有国际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人才市场的急需。面对各国相互交流的现实需要,80年代至90年代初跨文化交流成为新兴的综合学科。国外许多大学对于此类专业的建设都非常重视,或设有专门的研究中心,如圣劳伦斯大学有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加拿大的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有跨文化交流中心;或设置有专门的院系,如日本名古屋大学人文社会学科学院有跨文化研究系,如美国夏威夷大学有国际文化研究学院,或在一些相关院系如传播学院、人文学院、语言学院等处设置为专业方向之一,如加州大学传播学系有主修国际文化交流方向的硕士。在各个大学的院系与研究机构中,国际传播、跨文化交流及国际文化交流不仅作为独立专业已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多层次人才培养规模,如美国夏威夷大学国际文化研究学院中的比较文化学与跨文化研究两个专业就包括有学士、硕士到博士。跨文化交流的课程也是国外文科学院、语言文化学院、传播学院甚至商学院中其他专业的学生的主修或副修课程之一。从国内来看,早在1983年北京大学就创办了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第二学士学位专业),面向全社会招生,并在2006年将此专业改建为跨文化交流与管理研究中心,为我国跨文化交流事业培养了一批人才。但是随着中国日益与国际接轨和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具有国际文化交流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人才市场上的急需,相应的建立一个能够成为相关领域培养这类人才的本科专业就成为当务之急。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湖北大学于2006年开设了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本科——该专业为该校第一个目录外专业,也是国内第一个旨在培养专业的国际文化交流人才的本科专业——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宽口径厚基础为原则,本着“大文科”的思路,依托湖北大学专门史博士点的条件优势,以文化为中心,贯通历史、哲学、思想、文学、宗教学等学科,开设具有特色的中外文化基础课程,并且学习基础的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知识,培养熟练的英汉双语能力和国际文化交际能力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其目的,是培养能胜任与中外文化交流有关的文化、宣传、教育部门、新闻单位、涉外旅游、涉外文秘和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相关或相邻专业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也可以到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或继续求学深造,攻读文学、历史、哲学、新闻学、广告学等专业的硕士学位及留学海外。2013年,根据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湖北大学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更名为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隶属于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

“跨文化交际 ”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这个领域的研究无疑是为了适应这样一个日益发达的跨文化国际交往和人际交往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因为这门学科必须研究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差异,必须研究不同社会结构导致的角色关系、行为规范的差异,必须研究不同民族习俗所积淀的文化符号、代码系统的差异,必须研究不同交际情景制约的语言规则、交际方式的差异。所有这些研究不但要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究,还要注重实际的应用研究,这样才能使这门学科更科学、更完善、更丰满,从而更好地为这个时代服务。跨文化沟通的意义: 1、发展共感,消除文化中心主义。共感就是设身处地地体味他人的苦乐和际遇,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不同文化归属的人之所以不容易沟通,往往是由于对具体文化现象的理解不同。在跨文化沟通中,如果缺乏共感,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他人的价值观,缺乏共同的背景,缺乏对于我们所拥有的特定世界观和价值观标准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宽容的态度,是导致沟通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发展共感,首先要承认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唯此才能为发展共感找到方向和切入点。其次,要有一种“换位”意识,排除对异质文化的各种成见的干扰,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文化现象。正确地认识自己,消除民族中心主义的偏见,消除自我与环境相分离的状态。第三,必须站在信息接收者的立场看待问题,从信息接受者的角度设想问题。要摆脱文化中心主义的偏见,不可歧视或贬损其他文化。只有客观、公正、全而地认识和理解异质文化,才能消除跨文化沟通过程中的种种文化因素障碍。 2、发展双向沟通,沟通是一个循环的相互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信息发出者、接受者和信息本身。沟通实际上就是信息的编码、解码和诊释的过程。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把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念、信仰和风俗习惯带到沟通过程中,他们在诊释从另一种文化中传来的信息时总是按自己的文化背景以及由此决定的解码方式加以理解,从而导致对对方信息理解的不准确,进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因此双向沟通有助于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的诊释。双向沟通的特点是:沟通的双方均参与编码与解码的过程,双向沟通结果所得到的反馈可以帮助进一步阐述双方的意图。通过双向沟通和反馈,进一步刺激跨文化沟通的积极性,拓宽沟通渠道,及时总结沟通中好的经验并加以推广,并对沟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偏。在第一轮沟通中出现的含糊不清的意图可以在第二轮沟通中得到解决。尽管双向沟通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但是与单向沟通相比却是一种较有效的沟通方法。 3、进行跨文化培训,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培训也是发展有效跨文化沟通的一项基本手段。当前我国跨国经营企业中,绝大多数都偏重对员工的纯技术培训,却忽视了对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的跨文化培训。跨文化培训恰恰是解决文化差异、发展有效跨文化沟通的一项基本手段。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对双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文化的敏感性、适应性的培训、语言培训、冲突处理能力的培训、地区环境模拟等等,其目的是减轻可能的文化冲突,促进东道国员工对企业经营理念及习惯做法的理解;维持组织内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保持企业内信息流的畅通及决策过程的效率,加强团队协作精神与企业凝聚力。这种培训一般可以由企业内部的培训部门进行,也可以利用外部培训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咨询公司,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各种沟通中树立和维护企业形象,使被培训人正确理解企业组织的精神内涵。 4、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就是要识别那些我们大家都具有的态度、意见和倾向性的简单行为,这些态度不仅帮助决定我们说什么、怎么说,也有助于决定我们听取别人说什么。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先入为主,是引起跨文化沟通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也是种种矛盾和冲突的根源。了解自己还包括发现我们对世界其他部分进行描绘所得出的种种印象,即我们如何进行沟通。要想改进沟通效果,了解人们对我们的反应,就必须获得其他人怎样感知我们的某些观念。如果对怎样表现自己,对文化的沟通风格都有相当明确的了解,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反应,在从一种沟通情境转入另一种情境时就能在沟通方式上做出必要的调整。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接触日益频繁,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所谓的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活动、相互交流的过程。而跨文化交际与普通交际的差别就在于一个“跨”字,即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习惯、习俗等的不同,交际者之间往往因不了解别国的风俗礼仪而产生误会甚至是冲突。因此,学习各国不同民族的文化礼仪、风俗习惯成为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而跨文化的交际需要双方适当的礼仪作为连接的桥梁。是否能够在交流活动中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最重要的一点是是否具备一定的跨文化礼仪知识。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所谓“礼”,是教人尊敬与关心他人,使之合乎情理。所谓“节”是教人在言谈举止上要恰到其分,使之合乎事理。可见,小到人与人的交往,大到国家间的交往,都必须遵守社交礼仪规范,否则就会失礼失态。拥有长久历史的礼仪文化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财富,这对于跨文化的交际与礼仪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将从文化、涉外秘书工作、送礼习俗、商务交谈等角度阐释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流的论文选题意义和价值

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跨文化交流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特征,研究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价值取向的差异,研究不同社会结构导致的角色关系、行为规范的差异,研究不同民族习俗所积淀的文化符号的差异,研究不同交际情景制约的语言规则、交际方式的差异。所有这些研究不但要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究,还要注重实际的应用研究,这样才能使这门学科更科学、更完善、更丰满,从而更好地为这个时代服务。跨文化交流的意义:1、发展共感,消除文化中心主义。共感就是设身处地地体味他人的苦乐和际遇,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不同文化归属的人之所以不容易沟通,往往是由于对具体文化现象的理解不同。在跨文化沟通中,如果缺乏共感,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他人的价值观,缺乏共同的背景。2、发展双向沟通,沟通是一个循环的相互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信息发出者、接受者和信息本身。沟通实际上就是信息的编码、解码和诊释的过程。因此双向沟通有助于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的诊释。双向沟通的特点是:沟通的双方均参与编码与解码的过程,双向沟通结果所得到的反馈可以帮助进一步阐述双方的意图。通过双向沟通和反馈,进一步刺激跨文化沟通的积极性,拓宽沟通渠道,及时总结沟通中好的经验并加以推广,并对沟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偏3、帮助了解自己,就是要识别那些我们大家都具有的态度、意见和倾向性的简单行为,这些态度不仅帮助决定我们说什么、怎么说,也有助于决定我们听取别人说什么。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先入为主,是引起跨文化沟通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也是种种矛盾和冲突的根源。4、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就是要识别那些我们大家都具有的态度、意见和倾向性的简单行为,这些态度不仅帮助决定我们说什么、怎么说,也有助于决定我们听取别人说什么。

跨文化沟通的意义: 1、发展共感,消除文化中心主义。共感就是设身处地地体味他人的苦乐和际遇,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不同文化归属的人之所以不容易沟通,往往是由于对具体文化现象的理解不同。在跨文化沟通中,如果缺乏共感,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他人的价值观,缺乏共同的背景,缺乏对于我们所拥有的特定世界观和价值观标准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宽容的态度,是导致沟通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发展共感,首先要承认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唯此才能为发展共感找到方向和切入点。其次,要有一种“换位”意识,排除对异质文化的各种成见的干扰,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文化现象。正确地认识自己,消除民族中心主义的偏见,消除自我与环境相分离的状态。第三,必须站在信息接收者的立场看待问题,从信息接受者的角度设想问题。要摆脱文化中心主义的偏见,不可歧视或贬损其他文化。只有客观、公正、全而地认识和理解异质文化,才能消除跨文化沟通过程中的种种文化因素障碍。 2、发展双向沟通,沟通是一个循环的相互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信息发出者、接受者和信息本身。沟通实际上就是信息的编码、解码和诊释的过程。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把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念、信仰和风俗习惯带到沟通过程中,他们在诊释从另一种文化中传来的信息时总是按自己的文化背景以及由此决定的解码方式加以理解,从而导致对对方信息理解的不准确,进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因此双向沟通有助于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的诊释。双向沟通的特点是:沟通的双方均参与编码与解码的过程,双向沟通结果所得到的反馈可以帮助进一步阐述双方的意图。通过双向沟通和反馈,进一步刺激跨文化沟通的积极性,拓宽沟通渠道,及时总结沟通中好的经验并加以推广,并对沟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偏。在第一轮沟通中出现的含糊不清的意图可以在第二轮沟通中得到解决。尽管双向沟通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但是与单向沟通相比却是一种较有效的沟通方法。 3、进行跨文化培训,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培训也是发展有效跨文化沟通的一项基本手段。当前我国跨国经营企业中,绝大多数都偏重对员工的纯技术培训,却忽视了对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的跨文化培训。跨文化培训恰恰是解决文化差异、发展有效跨文化沟通的一项基本手段。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对双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文化的敏感性、适应性的培训、语言培训、冲突处理能力的培训、地区环境模拟等等

跨文化沟通是发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沟通。密切的跨文化沟通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国、跨文化的交往活动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人员的跨国往来与日俱增,大量跨国公司的出现使得劳动力的文化背景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跨文化交流的变得日益重要。与此同时,“跨文化沟通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们对跨文化沟通的各个层面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对文化差异的研究。文化差异没有改变沟通的普遍性质,但是,文化因素的介入却增加了沟通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从人类学家卡尔维罗·奥伯格 (Kalvero Oberg)使“文化冲击”(cultural shock)一词大众化开始,文化差异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这种关注是从两个不同的层面展开的:一方面是对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体系间的文化比较,比如东西方文化差异,中日文化差异、日美文化差异等等;另一方面,为了有效的进行上述文化比较和分析,学者们从千差万别的文化中提取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维度。比较著名的如霍夫施泰德的四文化维度,莱恩和迪斯特芬诺的六文化维度,以及斯特罗姆佩纳斯的五文化维度。在这个模型中,不同图形表示不同文化;与文化图形相似的较小图形表示受到该文化影响的个人,两者差异说明:个体的形成还受文化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箭头表示文化之间的信息传递。信息图案与个人图案的一致性表示,当信息离开它被编码的文化时,它包含着编码者所要表达的意图。但是当信息到达它将被解码的文化时,解码文化的影响也变成信息含义的一部分,原始信息的内含意义就被修改了。文化越相似,解码的结果与编码时的内含意义就越接近。文化差异对沟通的影响的进一步具体化,是借助于DHymes(1974)提出的沟通事件(communicative event)的分析框架来进行的。总的来说,文化差异对沟通参与结构(participation structure)的每一个方面都产生影响。沟通参与结构总体归纳为八大项,由“SPEAKING ”一词的八个字母来分别代表。其中:S:“Setting”和“Scene”,即背景和场合。P:“Participant”,即参与者。参与者的年龄、性别、种族、职业、社会地位、出身背景特征和因素,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对沟通的影响。E: “Ends”,即参与者个人的交际目的,包括按惯例(即社会文化约定)所期待的结果(outcome)和各参与者的个人目的(goals)。A:“Act sequence”,即交际行为顺序,包括信息的内容(话题)与内容的表述方式和形式。K:“Keys”,指基调,包括说话的语气、表情、姿态等。认真的、嬉戏的、夸张的或嘲讽的,不动声色的或带有某些感情色彩的等等。I:“Instrumentalities”,即媒介和渠道,主要是指信息传递使用的是哪种语言或语言变体(如方言、语域等),是口说还是书写。N:“Norms”,主要指人们交际时言语行为所必须遵循的各种规约。具体地说,就是交际参与者“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说的时候说什么,对谁说,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以什么方式说”等等。G:“Genres”,即体裁,指交际活动中话语的类型,如诗歌、寓言、神话、祈祷、笑话、谜语、诅咒、演讲、书信、评论、公告等等。再次是对跨文化沟通技巧的研究。参与结构是文化对交际的不成文的规定,交际双方不一定都了解对方文化的参与结构,即使对自己文化中参与结构的具体状况也可能并不清楚。这就需要交际双方对交际中的不确定性有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对“异常”情况持更为宽容、开放、灵活的态度,同时要善于运用各种沟通技巧来应付和解决问题。这些技巧包括:预设差异,避免文化中心主义,忍受模糊,处事灵活,幽默感,和具有冒险精神等等以上的研究对我们进行跨文化沟通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但是,在实际中我们仍然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跨文化沟通参与者了解了彼此的文化差异,并且在沟通中也从各个方面尊重了这些差异,但是对差异的尊重不但没有使沟通顺利进行,反而引起了另外的问题。比如,一位中国教授到外教家里做客,进门以后,外教问教授是否要喝点什么,教授并不渴,回答说不用了。外教又一次要教授喝点什么,教授又一次地谢绝了。外教说:“我知道你们中国人的习惯,你们说‘不’的时候是希望对方能够再一次提出来。没关系,喝吧!”教授回答说:“我也知道你们美国人的习惯,当你们说‘不’的时候,就代表直接拒绝了。我是按照你们的方式回答的。”显然,在上面的情景中,沟通的障碍并不在于对文化差异的忽视,相反,甚至可以说正是双方对彼此文化差异的重视反而导致了问题的产生。可见,成功的跨文化沟通要求我们不但要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还要求我们了解文化差异在沟通中的作用机制。二、文化差异对跨文化沟通的影响机制进行跨文化沟通时,根据我们对对方文化的了解程度,可能出现三种情况:完全陌生;有一定了解,但过于简化或不准确;比较全面的理解。在这三种情况下,文化差异可能影响沟通的方式是不同的,分别表现为文化迁移、文化定势和逆文化迁移。1、文化迁移文化迁移,指跨文化沟通中,人们下意识地用本民族的文化标准和价值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并以此为标准来评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下面的例子就比较典型的体现了文化迁移:一位美国人在秘鲁子公司担任生产经理,他坚信美国式的民主管理方法能够提高秘鲁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他从公司总部请来专家对子公司各车间的负责人进行培训,教他们如何征求工人的意见,并从中合理的部分加以采用。可是这种民主管理方法推行不久,秘鲁工人就纷纷要求辞职。原因是,在秘鲁以及整个拉美文化中,人们敬重权威,下属不仅服从上司;而且还把上司看作是自己的主人,并希望上司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工人们认为,征求工人的意见是上司自己不知道该做什么,反过来问他们。既然上司无能,公司就没有希望,不如提前离职,以便及时找到新的工作。但是生产经理对此不甚了解(或出于文化中心主义),以美国人崇尚个体主义,参与意识较强的观念去揣度秘鲁的员工,导致双方沟通的失败。人们(有意或无意地)用自身的价值尺度去衡量他人的心理倾向是比较普遍的。一个人从孩提时起,就开始学习本文化群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直到内在化和习惯化。从一种文化的角度看,假定另一种文化能选择“更好的方式”去行事似乎是不合理的。因此,对各民族来讲,常会把自己的文化置于被尊重的地位,用自己的标准去解释和判断其他文化的一切。极端之时还会表现出“己优他劣”的倾向,僵硬地接受文化上的同类,排斥文化上的异己。发生文化迁移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文化差异的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迁移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文化迁移也可能是有意识的,这主要是由于文化中心主义。了解不同文化、价值观念取向的差异是消除文化迁移的必要前提。只有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信仰、价值观及它们的内涵,才能真正完成思想感情的交流。实际上,尽管文化上存在先进和落后之分,但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独特价值,这种价值是与其特殊环境相匹配的,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与人们生活的具体历史条件相联系的。成功的跨文化沟通要求我们必须培养移情的能力:即在传递信息前,先把自己置身于接受者的立场上;接受信息时,先体认发送者的价值观、态度和经历、参照点、成长和背景。设身处地体会别人的处境和遭遇,从而产生感情上共鸣的能力。除了避免文化中心主义外,预设差异也是避免文化迁移的重要方法。即,在没有证实彼此的相似性前,先假设存在差异,提高文化敏感性,注意随时根据文化因素调整自己的观察角度。预设差异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保持思想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一定的先有观念,固然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但是预设差异要求我们必须首先将这些现有观念当作一种假设,而不是真理,必须仔细评价接受者提供的反馈,并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对它们加以修正。2、文化定势定势也称作定型(stereotype),最早是由W Lippman在《大众舆论》(1922)中首先采用的术语,指的是人们对另一群体成员所持有的简单化看法。文化定势可能是由于过度泛化而导致,即断言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具有整个群体的文化特征。也可能是由于忽视文化具有动态性和变迁性而引起。例如,以前许多学者认为汉英语言在称赞应对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认为中国人崇尚谦虚,喜欢否定别人对自己的称赞来显示自己谦逊的一面。许多人在提到汉语中的称赞应对时,总是习惯性的将“哪里,哪里”,“过奖了”作为典型的应对方式。这种认识可能会在两种引起误解。首先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采取这种应对,因此碰到“不谦虚”的应对可能就会不理解。其次,尽管以前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比较倾向于拒绝别人的称赞,但是最近的研究结果却表明中国人在这方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会在接受的同时还是会尽量避免显示出自我称赞。由于人信息处理能力的有限,为了帮助不同文化的人们相互了解,就必须概括文化差异,建立某种文化定型,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定程度的文化定势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这些定型对于差异的“过分概括”或“标签化”又可能人为地制造屏障,妨碍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这并不是说文化定势总是错误的,文化定势中通常蕴涵着许多准确的文化观察。但是文化定势很容易以期待文化的形式影响我们对文化现象的理解。“人们看到他们所希望看到的”。人们不但更容易被符合我们期望的东西所吸引,并且往往会对事物做出符合我们期望的解释。文化定势可能将我们的认识局限于一个或两个凸现的维度,妨碍我们对其他同等重要方面的观察,使我们对客观存在的差异浑然不觉,从而导致跨文化沟通的失败。研究显示,各个领域的专家与该领域的初学者不同,并不在于专家忽略了脚本和原型的作用,而在于他们通过与该领域的人和事长期接触,从而形成了更为复杂具体和准确的脚本和原型。即问题不在于是不是从一开始就能避免定势,关键是如何不囿于定势,意识到自己现有的认识可能存在的非完备性或可错性。在交往实践不断获得更为全面准确的观察。3、逆文化迁移文化差异是导致跨文化沟通出现障碍的主要因素。因此,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文化差异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但是了解了对方的文化特征,也不一定就会避免障碍的产生。下面是一般的沟通过程图。显然,完美的沟通是实现思想1和思想2的完全一致,但是思想本身是不能传递的,它必须中介于符号。这样,只有沟通双方对同一符号做同样理解,既A的编码规则=B的解码规则时,思想1=思想2的情况才可能出现。文化差异从沟通的角度来讲,也就是对符号编码或解码规则的不一致。静态地来看,在一次具体的沟通过程中:如果双方对对方的文化都一无所知,显然会出现以己度人的情况,“误把他乡做故乡”,发生文化迁移,即在未证实A的编码规则=B的解码规则一致时,假定了思想1=思想2;但是如果双方都对对方的文化很了解,并在假定对方编码或解码方式不变的前提下,去适应对方,即发送者A将自己的编码规则调整为B的,同时接受者B也将自己的解码规则调整为A的,编码和解码规则不一致问题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只有当其中的一方编码或解码方式不变,另一方主动适应同时采用A或B的,或者双方共同商定采用新的规则C时,沟通才可能顺利进行。前文中国教授与外教的对话就属于第二种情况,很明显,障碍的起因不在于沟通双方对文化差异的无知或忽视,而在于沟通双方同时放弃了自己的立场,而采取了对方的立场,使编码与解码方式出现了新的不一致。这与文化迁移很相似,但是却以反向的形式出现,因此称之为逆文化迁移。在实际沟通中,上面几种问题常常会同时出现。比如,在具体实施跨文化管理之前,管理人员通常会接受相应的异文化培训。经过这种文化培训,他们对异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头脑中建立起一种在培训基础上形成的他们所认为的该文化,即期待文化。由于这种了解通常是比较简括的,因而在沟通中就可能出现文化定势;同样这种了解也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因而在差异意识的空白处,管理人员还是会有意无意地受到原文化的影响,产生文化迁移;随着管理人员与员工互相了解的深入,出于真诚沟通的愿望,他们很可能会互相体恤,但是如果不能就彼此的参与结构达成一致,那么就可能出现逆文化迁移的状况。应该提到的是,单独了解文化差异的作用机制,并不会对跨文化沟通产生帮助。只有在了解文化差异三种作用机制的前提下,一方面在实际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文化差异的了解;一方面,在沟通过程中保持问题意识,综合运用各种沟通技巧,不断地化解差异,才会不断推动跨文化沟通的顺利进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接触日益频繁,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所谓的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活动、相互交流的过程。而跨文化交际与普通交际的差别就在于一个“跨”字,即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习惯、习俗等的不同,交际者之间往往因不了解别国的风俗礼仪而产生误会甚至是冲突。因此,学习各国不同民族的文化礼仪、风俗习惯成为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而跨文化的交际需要双方适当的礼仪作为连接的桥梁。是否能够在交流活动中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最重要的一点是是否具备一定的跨文化礼仪知识。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所谓“礼”,是教人尊敬与关心他人,使之合乎情理。所谓“节”是教人在言谈举止上要恰到其分,使之合乎事理。可见,小到人与人的交往,大到国家间的交往,都必须遵守社交礼仪规范,否则就会失礼失态。拥有长久历史的礼仪文化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财富,这对于跨文化的交际与礼仪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将从文化、涉外秘书工作、送礼习俗、商务交谈等角度阐释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流的论文选题意义和价值怎么写

“跨文化交际 ”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这个领域的研究无疑是为了适应这样一个日益发达的跨文化国际交往和人际交往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因为这门学科必须研究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差异,必须研究不同社会结构导致的角色关系、行为规范的差异,必须研究不同民族习俗所积淀的文化符号、代码系统的差异,必须研究不同交际情景制约的语言规则、交际方式的差异。所有这些研究不但要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究,还要注重实际的应用研究,这样才能使这门学科更科学、更完善、更丰满,从而更好地为这个时代服务。跨文化沟通的意义: 1、发展共感,消除文化中心主义。共感就是设身处地地体味他人的苦乐和际遇,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不同文化归属的人之所以不容易沟通,往往是由于对具体文化现象的理解不同。在跨文化沟通中,如果缺乏共感,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他人的价值观,缺乏共同的背景,缺乏对于我们所拥有的特定世界观和价值观标准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宽容的态度,是导致沟通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发展共感,首先要承认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唯此才能为发展共感找到方向和切入点。其次,要有一种“换位”意识,排除对异质文化的各种成见的干扰,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文化现象。正确地认识自己,消除民族中心主义的偏见,消除自我与环境相分离的状态。第三,必须站在信息接收者的立场看待问题,从信息接受者的角度设想问题。要摆脱文化中心主义的偏见,不可歧视或贬损其他文化。只有客观、公正、全而地认识和理解异质文化,才能消除跨文化沟通过程中的种种文化因素障碍。 2、发展双向沟通,沟通是一个循环的相互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信息发出者、接受者和信息本身。沟通实际上就是信息的编码、解码和诊释的过程。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把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念、信仰和风俗习惯带到沟通过程中,他们在诊释从另一种文化中传来的信息时总是按自己的文化背景以及由此决定的解码方式加以理解,从而导致对对方信息理解的不准确,进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因此双向沟通有助于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的诊释。双向沟通的特点是:沟通的双方均参与编码与解码的过程,双向沟通结果所得到的反馈可以帮助进一步阐述双方的意图。通过双向沟通和反馈,进一步刺激跨文化沟通的积极性,拓宽沟通渠道,及时总结沟通中好的经验并加以推广,并对沟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偏。在第一轮沟通中出现的含糊不清的意图可以在第二轮沟通中得到解决。尽管双向沟通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但是与单向沟通相比却是一种较有效的沟通方法。 3、进行跨文化培训,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培训也是发展有效跨文化沟通的一项基本手段。当前我国跨国经营企业中,绝大多数都偏重对员工的纯技术培训,却忽视了对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的跨文化培训。跨文化培训恰恰是解决文化差异、发展有效跨文化沟通的一项基本手段。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对双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文化的敏感性、适应性的培训、语言培训、冲突处理能力的培训、地区环境模拟等等,其目的是减轻可能的文化冲突,促进东道国员工对企业经营理念及习惯做法的理解;维持组织内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保持企业内信息流的畅通及决策过程的效率,加强团队协作精神与企业凝聚力。这种培训一般可以由企业内部的培训部门进行,也可以利用外部培训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咨询公司,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各种沟通中树立和维护企业形象,使被培训人正确理解企业组织的精神内涵。 4、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就是要识别那些我们大家都具有的态度、意见和倾向性的简单行为,这些态度不仅帮助决定我们说什么、怎么说,也有助于决定我们听取别人说什么。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先入为主,是引起跨文化沟通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也是种种矛盾和冲突的根源。了解自己还包括发现我们对世界其他部分进行描绘所得出的种种印象,即我们如何进行沟通。要想改进沟通效果,了解人们对我们的反应,就必须获得其他人怎样感知我们的某些观念。如果对怎样表现自己,对文化的沟通风格都有相当明确的了解,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反应,在从一种沟通情境转入另一种情境时就能在沟通方式上做出必要的调整。

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跨文化交流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特征,研究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价值取向的差异,研究不同社会结构导致的角色关系、行为规范的差异,研究不同民族习俗所积淀的文化符号的差异,研究不同交际情景制约的语言规则、交际方式的差异。所有这些研究不但要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究,还要注重实际的应用研究,这样才能使这门学科更科学、更完善、更丰满,从而更好地为这个时代服务。跨文化交流的意义:1、发展共感,消除文化中心主义。共感就是设身处地地体味他人的苦乐和际遇,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不同文化归属的人之所以不容易沟通,往往是由于对具体文化现象的理解不同。在跨文化沟通中,如果缺乏共感,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他人的价值观,缺乏共同的背景。2、发展双向沟通,沟通是一个循环的相互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信息发出者、接受者和信息本身。沟通实际上就是信息的编码、解码和诊释的过程。因此双向沟通有助于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的诊释。双向沟通的特点是:沟通的双方均参与编码与解码的过程,双向沟通结果所得到的反馈可以帮助进一步阐述双方的意图。通过双向沟通和反馈,进一步刺激跨文化沟通的积极性,拓宽沟通渠道,及时总结沟通中好的经验并加以推广,并对沟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偏3、帮助了解自己,就是要识别那些我们大家都具有的态度、意见和倾向性的简单行为,这些态度不仅帮助决定我们说什么、怎么说,也有助于决定我们听取别人说什么。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先入为主,是引起跨文化沟通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也是种种矛盾和冲突的根源。4、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就是要识别那些我们大家都具有的态度、意见和倾向性的简单行为,这些态度不仅帮助决定我们说什么、怎么说,也有助于决定我们听取别人说什么。

写作思路:首先提出跨文化交流的意义,提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写到跨文化交流的解决办法与做法。跨文化交际是指将跨文化、商务、交际三个要素结合在一起, 进而演变成一个全新的文化领域。在当前的商务活动中, 跨文化交际通常包括跨文化的商务交际礼仪及商务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等, 其中商务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直接会影响到国际商务活动的开展, 面对的当前在国际商务中存在的跨文化交际问题需要国家有针对性的培养商务人员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 保障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1、 跨文化交际在国际商务中的重要性国际商务是指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各种贸易交流的总和,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以及国际市场的不断完善, 国际商务活动的开展在促进世界范围内经济共同发展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国际商务活动的开展给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人们都提供了交流平台, 这种跨文化交流在实施过程中又进一步的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发展, 使其现代企业能够突破国内市场的桎梏, 继而在国际市场的舞台上大显身手, 实现自身企业的规模化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同时, 现代企业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也需要从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出发, 全面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为国际商务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国际商务跨文化交际问题与解决建议2、 在国际商务中存在的跨文化交际问题2。1、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差异问题。在国际商务的跨文化交际中, 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就是交际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 其中语言是国家文化的代表, 也是文化得以继续传承的重要载体, 其在跨文化交际中还承担着实现人们交流的重要功能, 可以说, 国际商务中的任何一项活动得到开展都需要语言作为依托, 同样, 语言的差异存在的交际问题也是当前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以中文和英文为例, 虽然在国际商务中翻译可以为交易双方提供方便, 但是中文的表达往往会比较委婉, 翻译并不能就中文所表达出的内涵意义进行分析, 相反的英文就会比较直接简单, 这就使得双方在交流过程中往往只会了解字面意思, 容易使双方对彼此表达的意思产生误解, 从而影响跨文化商务交际的顺利进行。2。2、 跨文化交际中的思维方式差异问题。思维方式是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的总和, 决定着人们思考问题的根本方法, 而在国际商务的跨文化交际中, 思维方式往往会直接影响交易者的行为方式。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较大, 其思维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体, 注重综合思维, 尤其喜欢迂回的方式, 而西方国家会比较注重分析思维, 偏向理性、逻辑和实证, 因而东方思维会偏向模糊, 西方则是偏向精确, 以上思维方式的差异会使得国际商务的开展存在交易上的阻碍。2。3、 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观念差异问题。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影响人们对同一商品的价值判断, 这也是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因素, 而且价值观念的不同使得交易双方极易在针对商品价值的制定以及合同的签订上出现分歧, 影响下一步的商务合作。2。4 、跨文化交际中的习俗差异问题。风俗习惯的差异不仅存在于各国之间, 同一国中也会因风俗习惯产生争议。而在国家上午中的跨文化交际中, 风俗习惯的不同极有可能会引发交易矛盾, 影响商务活动的开展, 不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开展。3、 解决国际商务跨文化交际问题的建议在国际商务中, 各国之间由于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经济背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导致跨文化交际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尤其是现代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要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商务人员的跨文化交际是国际商务活动开展得基础, 因而需要企业有针对性的培养商务人员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 保障企业的国际商务活动顺利开展。3。1 、培养商务人员对不同国家文化的理解能力。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无一例外都是因为国家所具备的不同文化, 因而在对上午人员的培养过程中首先就是要培养其对不同国家文化的理解能力, 使其能够理解并接受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因而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商务人员对不同的文化现象、模式及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有一定的观察力和理解力, 要求商务人员能熟练掌握不同国家的生活习俗、思维模式及社会价值观等。以便商务人员在国家商务的跨文化交际中能够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其文化背景适当的调节交际方法, 从而从实际出发去分析并解决问题。3。2、 提高商务人员对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当出现跨文化交际问题时, 如果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也有可能力挽狂澜、扭转战局, 因而还需要提高商务人员对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这就需要商务人员具有较好的应变能力, 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妥协、竞争、回避等方法, 审时度势, 确保际商务跨文化交际能顺利的进行, 促进商务合作和交易。结语:综上所述, 跨文化交际是当前积极融入国际市场得重要手段, 在国际商务中所出现得跨文化交际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际商务活动的开展, 不利于世界经济范围内的共同发展, 因此我国现代企业需要认清形势, 加大投入, 有针对性的提高商务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以便促进国际商务的顺利开展, 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跨文化沟通是发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沟通。密切的跨文化沟通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国、跨文化的交往活动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人员的跨国往来与日俱增,大量跨国公司的出现使得劳动力的文化背景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跨文化交流的变得日益重要。与此同时,“跨文化沟通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们对跨文化沟通的各个层面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对文化差异的研究。文化差异没有改变沟通的普遍性质,但是,文化因素的介入却增加了沟通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从人类学家卡尔维罗·奥伯格 (Kalvero Oberg)使“文化冲击”(cultural shock)一词大众化开始,文化差异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这种关注是从两个不同的层面展开的:一方面是对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体系间的文化比较,比如东西方文化差异,中日文化差异、日美文化差异等等;另一方面,为了有效的进行上述文化比较和分析,学者们从千差万别的文化中提取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维度。比较著名的如霍夫施泰德的四文化维度,莱恩和迪斯特芬诺的六文化维度,以及斯特罗姆佩纳斯的五文化维度。 在这个模型中,不同图形表示不同文化;与文化图形相似的较小图形表示受到该文化影响的个人,两者差异说明:个体的形成还受文化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箭头表示文化之间的信息传递。信息图案与个人图案的一致性表示,当信息离开它被编码的文化时,它包含着编码者所要表达的意图。但是当信息到达它将被解码的文化时,解码文化的影响也变成信息含义的一部分,原始信息的内含意义就被修改了。文化越相似,解码的结果与编码时的内含意义就越接近。 文化差异对沟通的影响的进一步具体化,是借助于DHymes(1974)提出的沟通事件(communicative event)的分析框架来进行的。总的来说,文化差异对沟通参与结构(participation structure)的每一个方面都产生影响。沟通参与结构总体归纳为八大项,由“SPEAKING ”一词的八个字母来分别代表。其中: S:“Setting”和“Scene”,即背景和场合。P:“Participant”,即参与者。参与者的年龄、性别、种族、职业、社会地位、出身背景特征和因素,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对沟通的影响。E: “Ends”,即参与者个人的交际目的,包括按惯例(即社会文化约定)所期待的结果(outcome)和各参与者的个人目的(goals)。A:“Act sequence”,即交际行为顺序,包括信息的内容(话题)与内容的表述方式和形式。K:“Keys”,指基调,包括说话的语气、表情、姿态等。认真的、嬉戏的、夸张的或嘲讽的,不动声色的或带有某些感情色彩的等等。I:“Instrumentalities”,即媒介和渠道,主要是指信息传递使用的是哪种语言或语言变体(如方言、语域等),是口说还是书写。N:“Norms”,主要指人们交际时言语行为所必须遵循的各种规约。具体地说,就是交际参与者“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说的时候说什么,对谁说,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以什么方式说”等等。G:“Genres”,即体裁,指交际活动中话语的类型,如诗歌、寓言、神话、祈祷、笑话、谜语、诅咒、演讲、书信、评论、公告等等。 再次是对跨文化沟通技巧的研究。参与结构是文化对交际的不成文的规定,交际双方不一定都了解对方文化的参与结构,即使对自己文化中参与结构的具体状况也可能并不清楚。这就需要交际双方对交际中的不确定性有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对“异常”情况持更为宽容、开放、灵活的态度,同时要善于运用各种沟通技巧来应付和解决问题。这些技巧包括:预设差异,避免文化中心主义,忍受模糊,处事灵活,幽默感,和具有冒险精神等等 以上的研究对我们进行跨文化沟通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但是,在实际中我们仍然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跨文化沟通参与者了解了彼此的文化差异,并且在沟通中也从各个方面尊重了这些差异,但是对差异的尊重不但没有使沟通顺利进行,反而引起了另外的问题。比如,一位中国教授到外教家里做客,进门以后,外教问教授是否要喝点什么,教授并不渴,回答说不用了。外教又一次要教授喝点什么,教授又一次地谢绝了。外教说:“我知道你们中国人的习惯,你们说‘不’的时候是希望对方能够再一次提出来。没关系,喝吧!”教授回答说:“我也知道你们美国人的习惯,当你们说‘不’的时候,就代表直接拒绝了。我是按照你们的方式回答的。” 显然,在上面的情景中,沟通的障碍并不在于对文化差异的忽视,相反,甚至可以说正是双方对彼此文化差异的重视反而导致了问题的产生。可见,成功的跨文化沟通要求我们不但要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还要求我们了解文化差异在沟通中的作用机制。 二、文化差异对跨文化沟通的影响机制 进行跨文化沟通时,根据我们对对方文化的了解程度,可能出现三种情况:完全陌生;有一定了解,但过于简化或不准确;比较全面的理解。在这三种情况下,文化差异可能影响沟通的方式是不同的,分别表现为文化迁移、文化定势和逆文化迁移。 1、文化迁移 文化迁移,指跨文化沟通中,人们下意识地用本民族的文化标准和价值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并以此为标准来评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下面的例子就比较典型的体现了文化迁移:一位美国人在秘鲁子公司担任生产经理,他坚信美国式的民主管理方法能够提高秘鲁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他从公司总部请来专家对子公司各车间的负责人进行培训,教他们如何征求工人的意见,并从中合理的部分加以采用。可是这种民主管理方法推行不久,秘鲁工人就纷纷要求辞职。原因是,在秘鲁以及整个拉美文化中,人们敬重权威,下属不仅服从上司;而且还把上司看作是自己的主人,并希望上司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工人们认为,征求工人的意见是上司自己不知道该做什么,反过来问他们。既然上司无能,公司就没有希望,不如提前离职,以便及时找到新的工作。但是生产经理对此不甚了解(或出于文化中心主义),以美国人崇尚个体主义,参与意识较强的观念去揣度秘鲁的员工,导致双方沟通的失败。 人们(有意或无意地)用自身的价值尺度去衡量他人的心理倾向是比较普遍的。一个人从孩提时起,就开始学习本文化群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直到内在化和习惯化。从一种文化的角度看,假定另一种文化能选择“更好的方式”去行事似乎是不合理的。因此,对各民族来讲,常会把自己的文化置于被尊重的地位,用自己的标准去解释和判断其他文化的一切。极端之时还会表现出“己优他劣”的倾向,僵硬地接受文化上的同类,排斥文化上的异己。 发生文化迁移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文化差异的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迁移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文化迁移也可能是有意识的,这主要是由于文化中心主义。了解不同文化、价值观念取向的差异是消除文化迁移的必要前提。只有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信仰、价值观及它们的内涵,才能真正完成思想感情的交流。 实际上,尽管文化上存在先进和落后之分,但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独特价值,这种价值是与其特殊环境相匹配的,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与人们生活的具体历史条件相联系的。成功的跨文化沟通要求我们必须培养移情的能力:即在传递信息前,先把自己置身于接受者的立场上;接受信息时,先体认发送者的价值观、态度和经历、参照点、成长和背景。设身处地体会别人的处境和遭遇,从而产生感情上共鸣的能力。 除了避免文化中心主义外,预设差异也是避免文化迁移的重要方法。即,在没有证实彼此的相似性前,先假设存在差异,提高文化敏感性,注意随时根据文化因素调整自己的观察角度。预设差异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保持思想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一定的先有观念,固然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但是预设差异要求我们必须首先将这些现有观念当作一种假设,而不是真理,必须仔细评价接受者提供的反馈,并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对它们加以修正。 2、文化定势 定势也称作定型(stereotype),最早是由W Lippman在《大众舆论》(1922)中首先采用的术语,指的是人们对另一群体成员所持有的简单化看法。文化定势可能是由于过度泛化而导致,即断言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具有整个群体的文化特征。也可能是由于忽视文化具有动态性和变迁性而引起。 例如,以前许多学者认为汉英语言在称赞应对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认为中国人崇尚谦虚,喜欢否定别人对自己的称赞来显示自己谦逊的一面。许多人在提到汉语中的称赞应对时,总是习惯性的将“哪里,哪里”,“过奖了”作为典型的应对方式。这种认识可能会在两种引起误解。首先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采取这种应对,因此碰到“不谦虚”的应对可能就会不理解。其次,尽管以前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比较倾向于拒绝别人的称赞,但是最近的研究结果却表明中国人在这方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会在接受的同时还是会尽量避免显示出自我称赞。 由于人信息处理能力的有限,为了帮助不同文化的人们相互了解,就必须概括文化差异,建立某种文化定型,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定程度的文化定势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这些定型对于差异的“过分概括”或“标签化”又可能人为地制造屏障,妨碍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这并不是说文化定势总是错误的,文化定势中通常蕴涵着许多准确的文化观察。但是文化定势很容易以期待文化的形式影响我们对文化现象的理解。“人们看到他们所希望看到的”。人们不但更容易被符合我们期望的东西所吸引,并且往往会对事物做出符合我们期望的解释。 文化定势可能将我们的认识局限于一个或两个凸现的维度,妨碍我们对其他同等重要方面的观察,使我们对客观存在的差异浑然不觉,从而导致跨文化沟通的失败。研究显示,各个领域的专家与该领域的初学者不同,并不在于专家忽略了脚本和原型的作用,而在于他们通过与该领域的人和事长期接触,从而形成了更为复杂具体和准确的脚本和原型。即问题不在于是不是从一开始就能避免定势,关键是如何不囿于定势,意识到自己现有的认识可能存在的非完备性或可错性。在交往实践不断获得更为全面准确的观察。 3、逆文化迁移 文化差异是导致跨文化沟通出现障碍的主要因素。因此,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文化差异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但是了解了对方的文化特征,也不一定就会避免障碍的产生。下面是一般的沟通过程图。 显然,完美的沟通是实现思想1和思想2的完全一致,但是思想本身是不能传递的,它必须中介于符号。这样,只有沟通双方对同一符号做同样理解,既A的编码规则=B的解码规则时,思想1=思想2的情况才可能出现。 文化差异从沟通的角度来讲,也就是对符号编码或解码规则的不一致。静态地来看,在一次具体的沟通过程中:如果双方对对方的文化都一无所知,显然会出现以己度人的情况,“误把他乡做故乡”,发生文化迁移,即在未证实A的编码规则=B的解码规则一致时,假定了思想1=思想2;但是如果双方都对对方的文化很了解,并在假定对方编码或解码方式不变的前提下,去适应对方,即发送者A将自己的编码规则调整为B的,同时接受者B也将自己的解码规则调整为A的,编码和解码规则不一致问题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只有当其中的一方编码或解码方式不变,另一方主动适应同时采用A或B的,或者双方共同商定采用新的规则C时,沟通才可能顺利进行。 前文中国教授与外教的对话就属于第二种情况,很明显,障碍的起因不在于沟通双方对文化差异的无知或忽视,而在于沟通双方同时放弃了自己的立场,而采取了对方的立场,使编码与解码方式出现了新的不一致。这与文化迁移很相似,但是却以反向的形式出现,因此称之为逆文化迁移。 在实际沟通中,上面几种问题常常会同时出现。比如,在具体实施跨文化管理之前,管理人员通常会接受相应的异文化培训。经过这种文化培训,他们对异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头脑中建立起一种在培训基础上形成的他们所认为的该文化,即期待文化。由于这种了解通常是比较简括的,因而在沟通中就可能出现文化定势;同样这种了解也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因而在差异意识的空白处,管理人员还是会有意无意地受到原文化的影响,产生文化迁移;随着管理人员与员工互相了解的深入,出于真诚沟通的愿望,他们很可能会互相体恤,但是如果不能就彼此的参与结构达成一致,那么就可能出现逆文化迁移的状况。 应该提到的是,单独了解文化差异的作用机制,并不会对跨文化沟通产生帮助。只有在了解文化差异三种作用机制的前提下,一方面在实际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文化差异的了解;一方面,在沟通过程中保持问题意识,综合运用各种沟通技巧,不断地化解差异,才会不断推动跨文化沟通的顺利进行。

跨文化毕业论文选题意义与价值

首先纲领性把握两者区别:目的——重在阐述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即为什么选这样一个题目进行论述,要论述出什么东西。意义——重在表明论文选题对理论研究有哪些贡献,或对实践具有哪些帮助和指导。在明确两部分的区别之后可以对选题的相关领域进行搜索,明确当下该选题有哪些研究成果,还有哪些部分是你的选题需要补充和完善的。对选题的价值有一个综合性的判断。

决定毕业论文的价值和效用、提前对文章做出估计。1、决定毕业论文的价值和效用:选题不仅仅是给文章定个题目和简单地规定个范围,选择毕业论文题目的过程,就是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选择一个好的题目,需要经过作者多方思索、互相比较、反复推敲、精心策划的一番努力。题目一经选定,也就表明作者头脑里已经大致形成了论文的轮廓。2、确定题目之前,先大量地接触、收集、整理和研究资料,从对资料的分析、选择中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直到定下题目。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客观事物或资料中所反映的对象与作者的思维运动不断发生冲撞,产生共鸣。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