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产业组织理论论文选题意义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8-30 01:39:15

产业组织理论论文选题意义怎么写

我为你读的那个大学感到悲哀

可以用能突出表现人物性格的事件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啊,从细节出发

1、关于“理论意义”。理论意义是指某种学说或思想的产生对现有思想和理论的具体影响作用,可以是正面的建设性作用(如验证、深化作用等),也可以是反方面作用(如推翻、颠覆、革新等作用)。2、关于实践意义。实践意义是指某种思想理论学说的产生对现实生产实践等活动产生的积极或消极作用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三个方面。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但随着国际油价的持续上涨, 出租车行业受我国资源短缺和脆弱环境的影响不断显现出来。本文就油价上涨和高空驰率对上海出租车行业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上海出租车行业在经历了2 0 世纪8 0 年代后期和9 0 年代前期近1 0年的快速发展后. 在最近1 0 来年中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统计数据表明: 行业车辆数量增幅不大的同时运营收入增长明显。截至2 0 0 6 年底. 该行业已经发展到拥有4 8 0 2 2 辆各类出租车、从业人员近1 0万、年载客5 8 9 2 亿次、年运营里程B 1 0 5 亿公里、年运营收入达1 2 4 9 7亿元的规模。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除夜间时段外. 其他各不同时段出租车空车流量都服从P o is s o n 分布. 工作时段平均空车流量最大. 中午和晚上时段平均空车流量最小。行业平均服务水平在最繁忙时段内每分钟平均0 . 7 2 辆空车,服务水平最好的时段内大约1 8 1 3 秒可以等到一辆空车。这样的服务水平比许多出租车公司承诺的“电话叫车后1 0 分钟到达“的标准要好. 这也许部分地给出了为什么上海消费者偏好扬招方式的原因, 同时也可以看出上出租车行业在较民出行. 所以. 不业不具备社会可持续性。1 . 燃料价格上涨与空驰率居高不下并行利用官方统计数据可整理出上海出租车行业近年运营数据如下。经简单计算知: 上海出租车行业近年的平均空驰率在4 2 % 以上,2 0 0 6年有大约2 4 3 3 亿公里是车辆空驰里程。另一方面. 随着近年全球石油价格波动. 国内燃料价格呈攀升且加速趋势。

关于农业产业化论文开题报告的写法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1、提出问题注意"层次"  选题是撰写学术论文的第一步,选题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质量,甚至关系到论文的成功与否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焦理论层面、解决理论问题有的学生的选题不具有新颖性,内容没有创新,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总结,或是对前人工作的重复在选题时要坚持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及可行性的原则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选题来源包括:1、与自己实际工作或科研工作相关的、较为熟悉的问题;2、自己从事的专业某问题发展迅速,需要综合评价;3、从掌握的大量文献中选择反映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或新动向的题目  所选题目不宜过大,越具体越容易收集资料,从某一个侧面入手,容易深入  2、瞄准主流文献,随时整理  文献资料是撰写好学术论文的基础,文献越多,就越好写,选择文献时应选择本学科的核心期刊、经典着作等,要注意所选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及科学性;选择文献应先看近期的(近3~5年),后看远期的,广泛阅读资料,有必要时还应找到有关文献所引用的原文阅读,在阅读时,注意做好读书卡片或读书笔记  整理资料时,要注意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时不是将看过的资料都罗列和陈述出来,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思路将其提炼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献综述,也才能写出好的论文开题报告,进而为写出好的论文打下基础  3、研究目标具体而不死板  一般论文开题报告都要求明确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但笔者认为,研究目标不宜规定得太死板,这是因为,即使条件一定,目标是偏高还是偏低,往往难于准确判断,研究工作本身,涉及求知因素学位论文选题和研究目标体现了研究工作的价值特征

产业组织理论论文选题意义是什么

新贸易理论是指80年代初以来,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贸易保护主义的效果以及最优贸易政策的思想和观点。起初新贸易理论旨在用实证的方法解释贸易格局,添补传统贸易理论的逻辑空白,后来发展成为以规模经济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两大支柱的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目录 [隐藏]1 基本概况2 内容概要3 实质研究4 边界模型5 参考资料新贸易理论-基本概况 新贸易理论-战略理论2l 世纪初诞生的新新贸易理论突破了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以产业为对象的研究范畴,将分析变量进一步细化到企业,以异质企业的贸易投资作为研究重点。企业异质性有两种形式,由于产业内部不同企业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异质性以及企业组织形式差异而产生的异质性,这两种异质性紧密相连。新新贸易理论通过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建立,阐明了现实中只有部分企业选择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通过企业内生边界模型的建立和拓展,将产业组织理论和契约理论的概念融入贸易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公司内贸易模式,并在企业全球化生产研究领域进行了理论创新。20世纪80年代Krugman、Helpman和 lancaster提出新贸易理论的静态模型,90年代Grossman和Helpman提出的与“内生增长理论”密切联系的动态贸易模型得到进一步发展,21世纪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进展主要体现为异质企业贸易模型(trade models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简称HFFM)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endogenous boundary model of the firm)在国际贸易中的广泛使用。国际学界对贸易模式和贸易流量的解释,已经日渐进入到企业层次的微观研究,这些研究将原来的CES偏好假设放松为异质企业的假设,并且运用企业层面数据展开实证分析。Baldwin(2005)、Larry Qiu(2006)等学者将关于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的理论称为“新新贸易理论”(New-New Trade Theory)。新贸易理论-内容概要 新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学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没有对单独企业的研究,主要研究的是产业间贸易。在新古典贸易理论中,大多数研究都假定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一般均衡模型只是限定了企业所在产业部门的规模,企业的规模则是模糊的。新贸易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虽然Helpman-Krugman差别产品模型对企业的规模做出了限定,但为简化起见,选用的是典型企业,也不考虑企业间差异。近期的实证研究表明,考虑企业间的差异对于理解国际贸易至关重要,同一产业部门内部企业之间的差异可能比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差异更加显著,而且现实中并非所有的企业都会从事出口,无论在企业规模还是企业的生产率方面,企业都是异质的。新新贸易理论将研究重点放在异质企业上,考虑企业层面异质性来解释更多新的企业层面的贸易现象和投资现象。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同样不涉及企业的边界问题,现有企业理论仅限于部分均衡分析而忽视了公司内贸易的国际维度。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地位重要性与日俱增,企业国际化过程中越来越复杂的一体化战略选择,以及中间投入品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不断上升,都使得研究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中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选择变得非常重要。企业如何在不同国家进行价值链分配,是通过FDI在企业边界内进口中间投入品,还是以外包形式从独立供货企业手中采购中间投入品,新新贸易理论较好地将产业组织理论和契约理论的概念融入贸易模型,在企业全球化生产这一研究领域做出了重大理论突破。新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的区别在于无论是“传统贸易理论”还是“新贺易理论”,都将“产业”(industry)作为研究单位,而“新新贸易理论”,则将分析变量进一步细化到企业层面,研究企业层面变量(firm-level variations),从而开拓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证研究新的前沿。新新贸易理论更关注企业的异质性与出口和FDI决策的关系,关注企业在国际生产中对每种组织形式的选择。新新贸易理论有两个分支,一是Melitz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另一个是Antras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主要解释为什么有的企业会从事出口贸易而有的企业则不从事出口贸易;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主要解释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会选择公司内贸易、市场交易还是外包形式进行资源配置。二者同时都研究了什么决定了企业会选择以出口方式还是FDI方式进入到海外市场。新贸易理论-实质研究 新贸易理论实质分析Bernard 和Jensen(1995)针对美国企业的研究发现,在美国只有很小一部分企业从事出口,与非出口企业相比,美国的出口企业有很大的不同,表现为出口企业规模都相当大,生产率较高,支付较高的工资,使用更熟练的技术工人,更具备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特征。Bernard和Wagner(1996)针对德国企业的研究发现,德国的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同样存在上述差异。Clerides,Lach和Tybout(1998)针对哥伦比亚、墨西哥和摩洛哥三国的出口企业,Bernard和Jensen(1999)针对美国企业,Aw等(2000)针对台湾企业,Eaton,Kortum和 Kramarz(2004)针对法国企业都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并得出了类似结论。这些差异被称为是企业的异质性。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就是探讨异质企业是如何从事国际贸易,贸易对企业的生产率增长和福利究竟会产生哪些影响等问题。Melitz(2003)提出异质企业贸易模型来解释国际贸易中企业的差异和出口决策行为。Melitz建立的异质企业动态产业模型以Hopenhayn's(1992)一般均衡框架下的垄断竞争动态产业模型为基础,并扩展了Krugman(1980)的贸易模型,同时引入企业生产率差异。在同一产业内部,不同企业拥有不同的生产率非常普遍,不同企业在进入该产业时面临不可撤销投资的初始不确定性也各不相同,进入出口市场也是有成本的,企业在了解生产率状况之后才会做出出口决策。Melitz(2003)的研究结果显示贸易能够引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进入出口市场,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能继续为本土市场生产甚至退出市场。国际贸易进一步使得资源重新配置,流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产业的总体生产率由于资源的重新配置获得了提高,这种类型的福利是以前的贸易理论没有解释过的贸易利得。一个产业部门的贸易开放将会提高工资和其它要素价格,驱使生产率最低的企业被迫退出市场。生产率最高的企业将能够承担海外营销的固定成本并开始出口,生产率居于中游的企业将继续为本土市场生产。利益分配将有利于那些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既为本土市场生产也为出口市场生产,而生产率最低的企业已经退出市场,其结果是整个产业的生产率因为国际贸易而得到提升。当削减关税、降低运输成本、或增加出口市场规模时,整个产业的生产率也会得到相应提高,这些贸易措施都将提高本土和出口市场销售的平均生产率。引入异质企业的垄断竞争模型可以拓展到与对外直接投资相结合。Helpman,Melitz和Yeaple(2004)拓展了 Melitz模型,考虑了建立海外分公司的决策,即企业以出口还是FDI的形式进行国际化。Brainard(1987,1993)认为,当外国市场规模增加并且出口成本上升时,与出口相比FDI就变得更为有利,而当海外投资设厂的成本持续上升时,FDI就会变得相对不利,这就是出口与FDI的接近——集中的替代关系。Helpman,Melitz和Yeaple的研究表明企业究竟是选择出口还是FDI是由企业根据其生产率预先决定的。从实证检验看,采用离差的方法提高了模型的预测能力,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企业的全球化战略以及出口成本的变化、或FDI成本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各国各个产业内生产模式的。 Helpman,Melitz and Yeaple(2004)对出口和FDI关系研究的贡献与Melitz(2003)对异质企业贸易的贡献一样杰出。引入企业异质性特征后,可以将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区分开来,确定哪些企业从事出口而哪些企业成为跨国公司。新的异质企业分析假设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固定成本不同,企业生产率水平也存在差异。出口的沉淀成本除了市场调研、建立分销网络、做广告的成本外,还包括运输成本。FDI的固定成本则是在国内建立分厂的两倍。FDI的固定成本大于出口的成本,虽然FDI没有运输成本,但是固定成本要高得多。企业生产率差异使得企业可以进行自我选择。只有生产率最高的企业才会成为跨国公司,生产率处于中等水平的企业出口,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在国内市场销售。Bernard与Eaton,Jensen和Kortum(2003)也建立了一个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与Mlitz(2003)模型所不同的是,BEJK模型采用的是Bertrand竞争而非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主要关注企业的生产率和出口之间的关系。基于出口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重较低、出口企业规模更大并且生产率更高等事实,Bernard等模拟了全球范围内贸易壁垒削减5%的情形,研究结果是贸易额上涨了39%,总生产率也由于低生产率企业倒闭和高生产率企业扩张出口而上升。在同一产业内,较低的贸易成本和产品差异会导致企业不同的反应,生产率最低的企业将可能倒闭,生产率相对较高的企业则开始选择出口,因此,该模型具有重要的实证含义。新贸易理论-边界模型 新贸易理论学术论坛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着两个关键选择:一是是否进入国际市场,是继续作一个本土的企业还是选择进入国际市场;二是以何种方式进入国际市场,是选择出口还是 FDI的形式?原有模型能解释为什么一家本土企业有在外国进行生产的激励,但是这些模型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些海外生产会发生在企业边界之内,而不是通过常见的市场交易、分包或许可的形式进行海外生产。新新贸易理论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从单个企业的组织选择问题入手,将国际贸易理论和企业理论结合在一个统一框架下。Antras(2003),Antras和Helpman(2004)探讨企业的异质性对企业边界、外包(out-sourcing)以及内包 (in-sourcing)战略的选择的影响,为研究企业全球化和产业组织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关于企业边界有两个相对较为基础的模型,一个模型是将Coase和Williamson的交易成本理论应用在企业国际化的研究中;另一个模型是采用Grossman,Hart和Moore的产权分析方法。Antras(2003)另辟蹊径,将Grossman-Hart-Moore的企业观点和Helpman-Kmgman的贸易观点结合在一个理论框架下,提出了一个关于企业边界的不完全契约产权模型来分析跨国公司的定位和控制决策。世界贸易的1/3为公司内贸易,Antras建立的跨国公司产权模型中,假设贸易是无成本的,国与国之间的要素价格不存在差别,均衡时会出现跨国公司,其公司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的现状相吻合。Antras(2003)在文中揭示了两种公司内贸易的类型,在产业面板数据分析中,公司内进口占美国进口总额的比重非常高,而出口产业的资本密集度更高;在国家截面数据分析中,公司内进口占美国进口总额的比重非常高,出口国家的资本——劳动比例更高。Antras模型界定了跨国公司的边界和生产的国际定位,并能够预测企业内贸易的类型。计量检验表明该模型与数据的质和量的特征相一致。Casson(1979)和Rugman(1981)作了关于跨国公司国际化的开创性工作,Ethier(1986),Ethier和Markusen(1996)开发了研究信息不对称和知识非排他性在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中作用的模型,Antras(2003)借鉴了上述研究成果,强调了资本密集度和剩余索取权的配置在企业国际化过程决策中的作用,并验证了这一决策对公司内贸易类型的含义。一个在企业边界内部生产中间投入品的企业,可以选择是在本国还是在外国进行生产,如果在本国生产,该企业从事的就是标准的垂直一体化;如果在外国生产,该企业进行的就是FDI和公司内贸易。同样,一个选择进行中间投入品外包的企业,也可以选择在本国还是外国进行外包。如果在本国购买投入品,就是国内外包;如果在国外采购投入品,就是对外外包或国际贸易。Antr à s和Helpman(2004)建立的理论框架中,是否进行外包或一体化,是否在国内或国外进行等决策都是企业的内生组织选择。Antr à s和Helpman将Melitz(2003)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和Antr à s(2003)企业内生边界模型进行结合,在两个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理论模型。在该模型中,最终产品的制造商控制着总部服务,中间品的供货企业控制着中间品的生产质量和数量,不同产业部门的生产率水平差异和不同产业部门的技术和组织形式差异对国际贸易,FDI和企业的组织选择产生影响。贸易、投资和企业的组织是相互依赖的,不同组织产生的激励、固定成本的差异以及不同国家工资水平的差异共同构成了均衡的企业组织结构。Antr à s和Helpman的研究表明异质企业选择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选择不同的所有权结构和中间投入品的生产地点。产业特征也是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生产率差异较大的产业中主要依赖进口投入品,在总部密集度高的产业中一体化现象更为普遍;一个产业部门的总部密集度越高,就越不会依赖进口获得中间投入品。 Antr à s和Helpman的模型也可以很好地解释南北工资差距不断加大和中间投票贸易成本不断减少的影响,国外外包的成本减小会导致市场交易(arm’s- length trade)相对于公司内贸易增多,从而解释了现有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模式。

论文开题报告基本要素标题开题摘要目录介绍文献综述研究问题与假设方法论工作安排预期结果和结果的意义暂定论文章节大纲参考文献列表各部分撰写内容标题论文标题应该简洁,且能让读者对论文所研究的主题一目了然。   开题摘要摘要是对论文提纲的总结,通常不超过1或2页,摘要包含以下内容:问题陈述研究的基本原理假设建议使用的方法预期的结果研究的意义目录目录应该列出所有带有页码的标题和副标题, 副标题应缩进。 介绍这部分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解释研究背景,缩小研究问题的范围,适当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这一部分不只是你已经阅读过的相关文献的总结摘要,而是必须对其进行批判性评论,并能够将这些文献与你提出的研究联系起来。  研究问题与假设这部分应该告诉读者你想在研究中发现什么。在这部分明确地陈述你的研究问题和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研究问题应该足够广泛,而次要研究问题和假设则更具体,每个问题都应该侧重于研究的某个方面。

看题目要求是写人还是写事,如果是要求写人的文章,叙述的重点就是通过具体的事情来表现人物;如果是写事的文章,人只是其中的主角,主要是通过整个完整的事件来突出主题以看客的身份在天涯混迹已久,从未注册也不想评论,纯粹只是看看,再看看,心里就抱着一个希望,总是希望她或许会在这里写下我们的故事,这样我就更好的了解她的一些内心世界,但是,等了10年了依然没等到,反倒是我现在想借天涯这个树洞,发泄一下,当然,最终目的都还是想让她看到。想你了,我心心念念的女孩儿,yy你好吗?现在过得好吗?4月3日那天,在豪无准备的情况下遇见你了,这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真没想到,我才到这城市第一天就这么碰到你了,只是那一回头,那一抹微笑,那一声甜美的话语不是向着我的,你根本没有发现我的存在,但这熟悉的声线我又怎能忘呢。第一天到这城市,走出机场,打车直奔分公司,交待了一下工作的事情,就让同事把我带到公司准备的住处,环境不错比较满意。将行李摆放好,看了看时间还早才5点多,就想着出去逛逛吧,宽别多年的GZ市,其实真的很熟悉了,这城市曾经有我美好的回忆,心底里的那个女孩现在还在这生活着呢,这地段真好离地铁近,公交车站也多,人也多,走着走着来到地铁站,其实我真的不知道要去哪里,正思考着要不要找以前的哥们聚一聚呢,哇这人也真多还得排队买票,突然不想去了,找出手机准备联系司机(公司配的一大叔司机)问问路况,打车算了

1、关于“理论意义”。理论意义是指某种学说或思想的产生对现有思想和理论的具体影响作用,可以是正面的建设性作用(如验证、深化作用等),也可以是反方面作用(如推翻、颠覆、革新等作用)。2、关于实践意义。实践意义是指某种思想理论学说的产生对现实生产实践等活动产生的积极或消极作用。

产业组织理论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怎么写

额,说说这个东西可以应用到哪些场合,然后谈谈这些应用现在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你实现它的意义在哪里。说完这些就可以了。

论文选题意义可以这样写:论文选题意义怎么写,重点在于表示明白论文选题的对理论研究有哪些贡献,或者对实践具有哪些帮助和指导。在相关的选题相关领域进行搜索,明确当下该选题有哪些研究成果,还有哪些部分是需要去修改和补充的。对选题有一个综合性的判断。进入实战的部分,简单讲述一下该课题的起源和发展情况,接着阐明选题需要重点去解决哪些问题,也就是讨论的范围。最后对你的选题进行价值性评估,说明这篇论文对理论产生哪些实质的推动作用,有什么指导的意义。论文的选题背景是要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选题目到目前所研究到的状况,而你又对选题有何特别看法,为何会选此题,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看法有何异议或者是有何更深入的观点,所以你要进行研究、点题。切记要围绕大环境-聚焦论文内容-凝练问题脉络来写研究背景。文字描述切忌空、虚、泛,要让人一读觉得确实要进行研究。在阐述背景的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数据来体现,会使整个文章看起来更加具有说服力。选题的社会大环境如何【可利用国家数据网站发布的数据做支撑】、选题的行业环境如何【可以利用行业报告数据做支撑】;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论点,表达出改选题研究的必要性。

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撰写的学术论文叫学位论文。这种论文是考核申请者能否被授予学位的重要条件。  学位申请者如果能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而论文的审查和答辩合格,那么就给予学位。如果说学位申请者的课程考试通过了,但论文在答辩时被评为不合格,那么就不会授予他学位。  有资格申请学位并为申请学位所写的那篇毕业论文就称为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既是学位论文又是毕业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的知识和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们通常把表达科研成果的论文称为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具有四大特点:①学术性 ②科学性 ③创造性 ④理论性一、学术性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二、科学性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这是因为科学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统的”,“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论的一种手段,旧的科学理论就必然会不断地为新理论推翻。”(斯蒂芬·梅森)因此,没有创造性,学术论文就没有科学价值。三、创造性学术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罗列,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般来说,学术论文具有论证色彩,或具有论辩色彩。论文的内容必须符合历史 唯物主义和 唯物辩证法,符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综合” 的科学研究方法。四、理论性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科学道理,不仅要做到文从字顺,而且要准确、鲜明、和谐、力求生动。表论文的过程   投稿-审稿-用稿通知-办理相关费用-出刊-邮递样刊  一般作者先了解期刊,选定期刊后,找到投稿方式,部分期刊要求书面形式投稿。大部分是采用电子稿件形式。   发表论文审核时间  一般普通刊物(省级、国家级)审核时间为一周,高质量的杂志,审核时间为14-20天。   核心期刊审核时间一般为4个月,须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道程序。   期刊的级别问题   国家没有对期刊进行级别划分。但各单位一般根据期刊的主管单位的级别来对期刊划为省级期刊和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主管单位是省级单位。国家级期刊主管单位是国家部门或直属部门。

学术堂分两步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怎么写:  1、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还要综述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①人家在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②找出你想研究而别人还没有做的问题。③他人已做过,你认为做得不够(或有缺陷),提出完善的想法或措施。④别人已做过,你重做实验来验证。  2、目的意义  目的意义是指通过该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意义。有时将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合二为一。

产业组织理论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怎么写

额,说说这个东西可以应用到哪些场合,然后谈谈这些应用现在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你实现它的意义在哪里。说完这些就可以了。

据学术堂了解,论文选题背景就是写一些关于论文题目的研究情况,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值不值得研究等问题,论文选题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写作点:  交代社会大环境  再交代这个行业的大环境  再交代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论文选题背景写作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如下:  一、 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本部分是要点出为什么要写本篇论文的问题,也就是写作的意图、缘由。意义与价值如果能区分开,就分开论述;如果不能,就合在一起说明。一般而言,主要从2个大的方面去写。一是理论意义与价值;二是实践意义与价值。  理论意义与价值  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就哲学的高度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2)就专业或学科角度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3)就某个理论角度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实践意义与价值  主要包括:  (1)就实际的工作实践活动未来发展趋势、前景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2)就实际的现在工作的实践活动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3)就实际的现在工作的实践活动改进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二、 研究综述研究  综述是梳理前人在本课题相关领域内所做的工作和尚存的知识空白,目的是为了确定自己论文写作的理由。  一般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表述:  要写明本选题相关领域内研究对象的简要历史回顾。如历史由来、目前现状、未来发展趋势。  要做国内外情况的横向比较。  要对这些研究作出自己的评价。  本部分的内容也可以将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中的内容加工后完成。在论文中,研究综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是缺少分析评价。有的只是开列出了别人研究的论着,没有任何分析,以开列篇目代替自己的综述。  综述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论述的资料有一定的数量  研究所论述的内容相对集中  研究的系统而全面性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整理  三、选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确定自己研究的逻辑起点,也就是要讲明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自己将要做的探讨是什么?即为什么写这篇论文以及要解决什么问题。  历史性意义  实践意义

这个的话我帮你写好以后发到你的QQ邮箱里吧。

选题的背景和价值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民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增长,结构也不断的优化。互联网作为网民权利、利益表达的新渠道,致使网络事件风起云涌,但是我们的政府在态度和机制上表现不足。在政府建立的各种网络民意通道也存在着各种现实的问题,致使网络民意向政府表达的内部通道不畅。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网络民意和公共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有了理论和现实的价值。2互联网发展迅速从1986年高能物理所ALEPH组从北京给斯坦伯格(JackSteinberger)发出的第一份电子邮件到1994年中国被允许加入互联网,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可谓迅速。截至2012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3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为9%}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88亿,网民数量全球第一。在IP地址方面,也仅仅次于美国和巴西。①同时,以用户参与为本质的W0,以其开放性、真实性、自组织性、聚合性等特性也为互联网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互联网正以蓬勃的发展之势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互联网的时代己然到来。3网民结构优化除了网民数量在逐渐扩大以外,网民的结构也在不断的优化。网民的年龄结构逐步向中年和老年人转移,网民意见的理性表达有了提升;网民的高学历结构渐趋稳ice`,大专及以下学历稳占网民比例的l/5以上,网民意见的知识性得到了保障;网民的职业结构方面,学生群体呈现连年下降的趋势,变得更加丰富、合理;城乡结构方面,农村网民的规模逐渐上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农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这一比例一也将进一步的改善。总之,网民结构的优化,为网民V"见的真实性、了一眨表性私!独立性的表达奠定了基础。

产业组织理论论文选题意义和价值怎么写

soso问问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的综述,理解,评论,判断,结论。写一个论文2000字在繁忙的工作中请您接受我最真挚的祝福;愿我的祝福消除一天工作带来的疲劳;愿幸福和快乐伴随着您生活的每一天。

新贸易理论是指80年代初以来,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贸易保护主义的效果以及最优贸易政策的思想和观点。起初新贸易理论旨在用实证的方法解释贸易格局,添补传统贸易理论的逻辑空白,后来发展成为以规模经济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两大支柱的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目录 [隐藏]1 基本概况2 内容概要3 实质研究4 边界模型5 参考资料新贸易理论-基本概况 新贸易理论-战略理论2l 世纪初诞生的新新贸易理论突破了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以产业为对象的研究范畴,将分析变量进一步细化到企业,以异质企业的贸易投资作为研究重点。企业异质性有两种形式,由于产业内部不同企业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异质性以及企业组织形式差异而产生的异质性,这两种异质性紧密相连。新新贸易理论通过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建立,阐明了现实中只有部分企业选择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通过企业内生边界模型的建立和拓展,将产业组织理论和契约理论的概念融入贸易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公司内贸易模式,并在企业全球化生产研究领域进行了理论创新。20世纪80年代Krugman、Helpman和 lancaster提出新贸易理论的静态模型,90年代Grossman和Helpman提出的与“内生增长理论”密切联系的动态贸易模型得到进一步发展,21世纪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进展主要体现为异质企业贸易模型(trade models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简称HFFM)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endogenous boundary model of the firm)在国际贸易中的广泛使用。国际学界对贸易模式和贸易流量的解释,已经日渐进入到企业层次的微观研究,这些研究将原来的CES偏好假设放松为异质企业的假设,并且运用企业层面数据展开实证分析。Baldwin(2005)、Larry Qiu(2006)等学者将关于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的理论称为“新新贸易理论”(New-New Trade Theory)。新贸易理论-内容概要 新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学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没有对单独企业的研究,主要研究的是产业间贸易。在新古典贸易理论中,大多数研究都假定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一般均衡模型只是限定了企业所在产业部门的规模,企业的规模则是模糊的。新贸易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虽然Helpman-Krugman差别产品模型对企业的规模做出了限定,但为简化起见,选用的是典型企业,也不考虑企业间差异。近期的实证研究表明,考虑企业间的差异对于理解国际贸易至关重要,同一产业部门内部企业之间的差异可能比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差异更加显著,而且现实中并非所有的企业都会从事出口,无论在企业规模还是企业的生产率方面,企业都是异质的。新新贸易理论将研究重点放在异质企业上,考虑企业层面异质性来解释更多新的企业层面的贸易现象和投资现象。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同样不涉及企业的边界问题,现有企业理论仅限于部分均衡分析而忽视了公司内贸易的国际维度。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地位重要性与日俱增,企业国际化过程中越来越复杂的一体化战略选择,以及中间投入品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不断上升,都使得研究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中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选择变得非常重要。企业如何在不同国家进行价值链分配,是通过FDI在企业边界内进口中间投入品,还是以外包形式从独立供货企业手中采购中间投入品,新新贸易理论较好地将产业组织理论和契约理论的概念融入贸易模型,在企业全球化生产这一研究领域做出了重大理论突破。新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的区别在于无论是“传统贸易理论”还是“新贺易理论”,都将“产业”(industry)作为研究单位,而“新新贸易理论”,则将分析变量进一步细化到企业层面,研究企业层面变量(firm-level variations),从而开拓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证研究新的前沿。新新贸易理论更关注企业的异质性与出口和FDI决策的关系,关注企业在国际生产中对每种组织形式的选择。新新贸易理论有两个分支,一是Melitz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另一个是Antras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主要解释为什么有的企业会从事出口贸易而有的企业则不从事出口贸易;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主要解释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会选择公司内贸易、市场交易还是外包形式进行资源配置。二者同时都研究了什么决定了企业会选择以出口方式还是FDI方式进入到海外市场。新贸易理论-实质研究 新贸易理论实质分析Bernard 和Jensen(1995)针对美国企业的研究发现,在美国只有很小一部分企业从事出口,与非出口企业相比,美国的出口企业有很大的不同,表现为出口企业规模都相当大,生产率较高,支付较高的工资,使用更熟练的技术工人,更具备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特征。Bernard和Wagner(1996)针对德国企业的研究发现,德国的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同样存在上述差异。Clerides,Lach和Tybout(1998)针对哥伦比亚、墨西哥和摩洛哥三国的出口企业,Bernard和Jensen(1999)针对美国企业,Aw等(2000)针对台湾企业,Eaton,Kortum和 Kramarz(2004)针对法国企业都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并得出了类似结论。这些差异被称为是企业的异质性。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就是探讨异质企业是如何从事国际贸易,贸易对企业的生产率增长和福利究竟会产生哪些影响等问题。Melitz(2003)提出异质企业贸易模型来解释国际贸易中企业的差异和出口决策行为。Melitz建立的异质企业动态产业模型以Hopenhayn's(1992)一般均衡框架下的垄断竞争动态产业模型为基础,并扩展了Krugman(1980)的贸易模型,同时引入企业生产率差异。在同一产业内部,不同企业拥有不同的生产率非常普遍,不同企业在进入该产业时面临不可撤销投资的初始不确定性也各不相同,进入出口市场也是有成本的,企业在了解生产率状况之后才会做出出口决策。Melitz(2003)的研究结果显示贸易能够引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进入出口市场,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能继续为本土市场生产甚至退出市场。国际贸易进一步使得资源重新配置,流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产业的总体生产率由于资源的重新配置获得了提高,这种类型的福利是以前的贸易理论没有解释过的贸易利得。一个产业部门的贸易开放将会提高工资和其它要素价格,驱使生产率最低的企业被迫退出市场。生产率最高的企业将能够承担海外营销的固定成本并开始出口,生产率居于中游的企业将继续为本土市场生产。利益分配将有利于那些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既为本土市场生产也为出口市场生产,而生产率最低的企业已经退出市场,其结果是整个产业的生产率因为国际贸易而得到提升。当削减关税、降低运输成本、或增加出口市场规模时,整个产业的生产率也会得到相应提高,这些贸易措施都将提高本土和出口市场销售的平均生产率。引入异质企业的垄断竞争模型可以拓展到与对外直接投资相结合。Helpman,Melitz和Yeaple(2004)拓展了 Melitz模型,考虑了建立海外分公司的决策,即企业以出口还是FDI的形式进行国际化。Brainard(1987,1993)认为,当外国市场规模增加并且出口成本上升时,与出口相比FDI就变得更为有利,而当海外投资设厂的成本持续上升时,FDI就会变得相对不利,这就是出口与FDI的接近——集中的替代关系。Helpman,Melitz和Yeaple的研究表明企业究竟是选择出口还是FDI是由企业根据其生产率预先决定的。从实证检验看,采用离差的方法提高了模型的预测能力,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企业的全球化战略以及出口成本的变化、或FDI成本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各国各个产业内生产模式的。 Helpman,Melitz and Yeaple(2004)对出口和FDI关系研究的贡献与Melitz(2003)对异质企业贸易的贡献一样杰出。引入企业异质性特征后,可以将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区分开来,确定哪些企业从事出口而哪些企业成为跨国公司。新的异质企业分析假设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固定成本不同,企业生产率水平也存在差异。出口的沉淀成本除了市场调研、建立分销网络、做广告的成本外,还包括运输成本。FDI的固定成本则是在国内建立分厂的两倍。FDI的固定成本大于出口的成本,虽然FDI没有运输成本,但是固定成本要高得多。企业生产率差异使得企业可以进行自我选择。只有生产率最高的企业才会成为跨国公司,生产率处于中等水平的企业出口,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在国内市场销售。Bernard与Eaton,Jensen和Kortum(2003)也建立了一个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与Mlitz(2003)模型所不同的是,BEJK模型采用的是Bertrand竞争而非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主要关注企业的生产率和出口之间的关系。基于出口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重较低、出口企业规模更大并且生产率更高等事实,Bernard等模拟了全球范围内贸易壁垒削减5%的情形,研究结果是贸易额上涨了39%,总生产率也由于低生产率企业倒闭和高生产率企业扩张出口而上升。在同一产业内,较低的贸易成本和产品差异会导致企业不同的反应,生产率最低的企业将可能倒闭,生产率相对较高的企业则开始选择出口,因此,该模型具有重要的实证含义。新贸易理论-边界模型 新贸易理论学术论坛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着两个关键选择:一是是否进入国际市场,是继续作一个本土的企业还是选择进入国际市场;二是以何种方式进入国际市场,是选择出口还是 FDI的形式?原有模型能解释为什么一家本土企业有在外国进行生产的激励,但是这些模型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些海外生产会发生在企业边界之内,而不是通过常见的市场交易、分包或许可的形式进行海外生产。新新贸易理论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从单个企业的组织选择问题入手,将国际贸易理论和企业理论结合在一个统一框架下。Antras(2003),Antras和Helpman(2004)探讨企业的异质性对企业边界、外包(out-sourcing)以及内包 (in-sourcing)战略的选择的影响,为研究企业全球化和产业组织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关于企业边界有两个相对较为基础的模型,一个模型是将Coase和Williamson的交易成本理论应用在企业国际化的研究中;另一个模型是采用Grossman,Hart和Moore的产权分析方法。Antras(2003)另辟蹊径,将Grossman-Hart-Moore的企业观点和Helpman-Kmgman的贸易观点结合在一个理论框架下,提出了一个关于企业边界的不完全契约产权模型来分析跨国公司的定位和控制决策。世界贸易的1/3为公司内贸易,Antras建立的跨国公司产权模型中,假设贸易是无成本的,国与国之间的要素价格不存在差别,均衡时会出现跨国公司,其公司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的现状相吻合。Antras(2003)在文中揭示了两种公司内贸易的类型,在产业面板数据分析中,公司内进口占美国进口总额的比重非常高,而出口产业的资本密集度更高;在国家截面数据分析中,公司内进口占美国进口总额的比重非常高,出口国家的资本——劳动比例更高。Antras模型界定了跨国公司的边界和生产的国际定位,并能够预测企业内贸易的类型。计量检验表明该模型与数据的质和量的特征相一致。Casson(1979)和Rugman(1981)作了关于跨国公司国际化的开创性工作,Ethier(1986),Ethier和Markusen(1996)开发了研究信息不对称和知识非排他性在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中作用的模型,Antras(2003)借鉴了上述研究成果,强调了资本密集度和剩余索取权的配置在企业国际化过程决策中的作用,并验证了这一决策对公司内贸易类型的含义。一个在企业边界内部生产中间投入品的企业,可以选择是在本国还是在外国进行生产,如果在本国生产,该企业从事的就是标准的垂直一体化;如果在外国生产,该企业进行的就是FDI和公司内贸易。同样,一个选择进行中间投入品外包的企业,也可以选择在本国还是外国进行外包。如果在本国购买投入品,就是国内外包;如果在国外采购投入品,就是对外外包或国际贸易。Antr à s和Helpman(2004)建立的理论框架中,是否进行外包或一体化,是否在国内或国外进行等决策都是企业的内生组织选择。Antr à s和Helpman将Melitz(2003)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和Antr à s(2003)企业内生边界模型进行结合,在两个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理论模型。在该模型中,最终产品的制造商控制着总部服务,中间品的供货企业控制着中间品的生产质量和数量,不同产业部门的生产率水平差异和不同产业部门的技术和组织形式差异对国际贸易,FDI和企业的组织选择产生影响。贸易、投资和企业的组织是相互依赖的,不同组织产生的激励、固定成本的差异以及不同国家工资水平的差异共同构成了均衡的企业组织结构。Antr à s和Helpman的研究表明异质企业选择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选择不同的所有权结构和中间投入品的生产地点。产业特征也是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生产率差异较大的产业中主要依赖进口投入品,在总部密集度高的产业中一体化现象更为普遍;一个产业部门的总部密集度越高,就越不会依赖进口获得中间投入品。 Antr à s和Helpman的模型也可以很好地解释南北工资差距不断加大和中间投票贸易成本不断减少的影响,国外外包的成本减小会导致市场交易(arm’s- length trade)相对于公司内贸易增多,从而解释了现有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模式。

发展产业组织理论马歇尔对微观经济进行了经典的解释后,市场理论的 讨论便一直成为经济理论的主要重点。在罗宾逊夫妇、张伯伦等早期经济学家开创性的努力下,市场中竞争和垄断问题得到深入的研究,人们对经济领域的微观部分的认识大大加深了。产业组织理论正是在不断汲取前人的营养下逐渐从微观经济学分离出来,逐渐形成和发展为一种进一步解释微观市场的主流理论。近一个世纪以来,产业组织理论无论在研究方法、对象和解释的问题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市场本身在许多方面已经出现了许多深刻的变革。本文通过对产业组织理论发展过程的梳理来分析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的主要趋势和研究方向。方法基础历史的角度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出现在20世纪开始现代制造业企业兴起后,早期学者将“产业”和“制造业”等同,把产业视为生产同一或相似产品的企业集合。马歇尔首先提出了产业组织概念。在他看来,产业和生物组织体一样,是一个伴随着组织体中各部分的机能分化(企业内的分工和社会分工)和组织各部分之间紧密联系和联合(企业的兼并和准兼并)的社会组织体。他以分工和协 作为基础讨论了产业组织中的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工厂规模和经济规模。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以此为基础构架了整个产业组织的主要问题,更加强调了产业组织中的厂商结构和行为。(罗配罗关于产业组织的定义)。产业组织理论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以贝恩为代表,出现在1960s,该理论主要涉及到厂商之间经济行为和关系,强调市场结构在对行为和绩效的影响作用,被视为“结构主义”。新产业组织理论则出现在1970s后期,该理论大量引入了新的分析方法,包括可竞争市场理论、博弈论、新制度理论(产权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信息理论,通过整合厂商内部组织和外部关系,进一步考察了厂商行为的多重复杂关系。但从研究对象、方法和假定上,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解释,产业组织理论都与微观经济学有密切的联系,从一般意义上可以视为微观经济学进一步的扩展。研究假定产业组织理论保持了主流理论的“理性人”的假定。稳定性偏好、约束和自利性最大化行为体现了“理性”的特征 ,主流理论强调了“厂商”作为“理性人”的假定,在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中,也将这一假定贯穿于厂商之间的经济行为分析中。在厂商理性中,关键的线索是“利润最大化”假定,企业如同“厂商”一样具有“完全”的理性偏好。这是产业组织理论中最有争论的领域之一,大量的分析表明如果仅仅将产业中的企业作为“厂商”是不够的,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和权威机制及企业决策的“有限理性”都不能满足“最大化”行为的假定。但新产业组织理论仍然保持着单个人的“理性”假定,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组织和企业行为进行进一步的扩展。研究方法产业组织理论边际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局部均衡仍然是产业组织中的主要分析方法。不论是贝恩模型还是新产业组织理论由于研究对象和范围的限制,在大量地采用了主流理论的分析方法中,特别强调了局部均衡。局部分析是建立给定条件下,对解释的因素进行一阶条件和二阶条件分析, 这是主流理论常用的分析工具,产业组织理论并没有进行扩展。不同的是在产业组织理论分析中,解释的因素不仅仅是价格,还包括更多的变量(质量、广告、研发等),新产业组织理论则引入了信息。产业组织理论也大量地运用了博弈论分析工具。但博弈论分析方法也是以局部均衡为基础,不论是局中人函数的采用,反应函数的对策行为及博弈均衡都反映了局部均衡的逻辑,因此,在研究方法上,产业组织理论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主流理论工具,并没有开拓性的发展。研究对象产业组织主要侧重于从供给角度分析单个产业内部的市场结构、厂商行为和经济绩效。贝恩模型以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主要推论为基础,更多地重视了实证研究,将产业分解为特定的市场,并开创性地通过结构—行为—绩效即三分法对市场进行分析。强调了不同的市场结构会导致不同的厂商定价和非价格行为,也会导致不同的经济效率,这一思路与主流的价格理论推论基本一致。在主流的价格理论中,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占和垄断市场中的基本假定是不同的。根据这些假定,通过形式化的模型分析演绎出企业不同的定价行为。在完全竞争中,厂商是价格的被动的接受者,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价格都等于边际成本;在垄断竞争中,厂商分为两个部分,具有垄断地位的厂商和众多价格接受者,厂商在定价中有垄断地位的厂商不再是价格接受者,在定价行为上采用了剩余需求的方法;在寡占中,厂商的竞争局限在几个大厂商之间,其定价行为便是这几个大厂商讨价还价的结果。在垄断产业中,垄断者独占了整个产业,厂商则根据平均成本定价,榨取消费者剩余。从经济效率上看,最有效率到最低效率的依次是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占和垄断。尽管在贝恩模型中,进一步讨论了市场结构问题,强调了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是壁垒,但其结构→行为→绩效的范式与价格理论如出一辙。在新产业组织理论中,尽管不再强调S-C-P的直线关联,但仍然以其为主要分析对象,并深入分析后三种市场结构(垄断竞争、寡占和垄断)的厂商行为,而不孤立地区分市场结构状态。在绩效评价上,也与主流价格理论保持一致,强调边际定价的效率。因此,产业组织理论基本遵循了这一套价格理论的逻辑,但从另一角度,它也强化了主流理论厂商的分析(包括厂商和厂商之间),将厂商视为“组织”形态,讨论不仅仅局限在定价行为上,也包括了非价格竞争(广告、质量、研发、技术进步等)及策略性行为,这是对主流理论的扩展。沿革产业组织理论从英国开始,但系统化的工作主要是美国经济学家完成的。1960s,基本同时出现了“结构主义”和“芝加哥”学派两种理论流派。尽管这两种流派都是以新古典理论为出发点,但由于理论逻辑、思考问题的方法及对象不同,在理论结论上存在很大差异。两种流派的论战结果也大大深化了产业组织领域的研究和认识,为新产业组织兴起奠定了基础。结构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的观点产业组织理论结构主义主要建立在两项经验性研究基础上,即对经济绩效的衡量和结构与绩效关系。贝恩(1959)用4企业的市场集中度来测量市场结构和用回报率来测量绩效,考察 了1936-1940年的42个美国样本制造业,得出的结论是集中度与经济绩效正相关的关系。贝恩第二项研究是用进入壁垒来测量市场结构,检验了20个美国制造业的进入壁垒和利润的关系。结果进一步发现了集中度和利润之间的正相关性,并发现平均回报率在高壁垒条件下明显地高于低壁垒的现象。围绕着这些经验研究结论的解释,贝恩建立了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特别是市场绩效的理论假定。所谓市场结构主要是涉及影响竞争过程的市场特征,主要强调进入壁垒条件,包括厂商的规模及其分布、产品差异化程度、厂商的成本结构及政府管制程度。行为。行为主要包括产品定价和非价格行为。贝恩强调市场结构影响单个厂商的经济行为,包括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直接影响,如厂商的内部组织结构,包括佣工策略、工作条件等;间接影响,如厂商内部资源配置及其产品定价和竞争策略。绩效,主要是通过规范的“好坏”标准对满足特定目标的经济行为的评价。完整的理论逻辑框架如图。模型主要的理论逻辑包括:1、在结构—行为—绩效中,模型运用了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推论。产业的绩效取决于卖方和买方的行为,卖方和买方的行为取决于市场结构。结构反过来又取决于基本状况,如技术和产品需求等条件。2、从理论的逻辑来看,更多地强调了市场结构是导致厂商不同行为和绩效的主要因素。其中进入壁垒构成了市场结构决定性的要素,导致进入壁垒的因素是现有厂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绝对成本优势。3、更加强调经验性的研究,由于结构主义的主要理论结论都是通过经验性分析得出,即关于集中度、进入壁垒与绩效的关系。在理论解释上,很大程度依赖这种经验性的分析变量的设定、时间和条件。4、结构主义的反托拉斯含义十分明显:反托拉斯政策不应该关注于企业的行为,而更多地关注于市场结构。主要原因是:1、反托拉斯政策主要关注的行为问题,如合谋和排他性竞争,主要集中于非集中化的产业中,而不是集中度高、市场势力更严重的产业。2、结构主义坚持认为反托拉斯在行为中的调整方法是无效的,因为市场势力的最终力量是市场结构,除非市场结构发生了变化。对结构主义学派的评论结构—行为—绩效最具开创性的意义是建立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和分析范围,在大量的经验性分析中运用了主流微观理论的推论并提出了问题,大大深化了厂商理论的微观经济研究。但结构主义方法尽管比纯描述性的传统方法相比要严格得多,仍然存在严重的缺陷。SCP研究存在主要问题包括:1、概念问题。即关于经验性分析中变量的设定、时间和条件。首先在对产业绩效测量中,结构主义主要采用了利润率和回报率两种指标,这两种指标是否遵循了长期绩效衡量方法。长期绩效衡量方法应是衡量绩效的基础,但以短期绩效衡量为基础的SCP研究则不是这些理论的恰当检验。其次结构变量是否是外生。利润和高集中比率间的正关系中,强调了高集中比率引起高利润而是“坏的”。事实上,利润和集中率正相关的解释中还包括了厂商的最有效率生产、创新性的研究和市场范围的扩展。如果集中率不是一个外生的衡量方法,利润和集中率间关系的估计将出现偏差。即高利润可能由几个因素共同产生,集中度可能也可能不影响利润率,它对利润率的影响仅仅是外生的。2、简单化逻辑。事实上,导致行为和经济绩效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但SCP的模型的单线条分析削弱了模型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力度。3、经验性分析强于理论解释。尽管结构主义以主流微观理论的主要推论为基础,但在理论的解释中,只强调了短期分析的意义,而忽略了长期过程中产业的动态效率和配置效率。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的观点芝加哥学派更加重视对结构—行为—绩效的理论分析。认为应该从价格理论的基础假定出发,强调市场的竞争效率。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德姆塞茨、波斯那、麦杰(Y·McGee)等。芝加哥的主要理论思想范式是竞争性均衡模型。其关键是提出了在长期均衡中的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配置效率的条件是价格等于长期边际成本,技术效率的条件是价格等于企业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这就意味着产业的产出不管是资本是不足还是过剩,都处于最优规模边界下。在竞争性模型中,配置和技术效率主要导源于两个结构性条件——买卖的数目和自由进入。从长期的竞争效率出发,芝加哥学派认为市场从在长期过程能够达到效率水平,反对高集中率的产业必然带来垄断租金,因此反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斯蒂格勒从产业成长 角度,认为厂商的规模大小和市场的集中度与产业周期和经济效率有关,在产业初期,由于市场范围狭小,产业的各环节不足以专业化分工,而由全能型企业承担,随着产业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厂商内部分工转化为市场分工,到了产业成熟和衰退时期,市场范围缩小,市场分工再次转化为厂商内部分工。因此,产业的集中率随市场范围和产业周期相关。仅仅认为高集中率导致高利润率忽略了产业发展长期均衡的历史过程。从规模经济角度 ,斯蒂格勒用生存技术来确定最佳规模水平,凡在长期竞争中得以生存的规模都是最佳规模,因此最佳规模存在多种不同的规模,大厂商的规模经济也是生存技术的结果。德姆塞茨 认为高集中率导致高利润率是生产效率的结果,而不是资源配置低效率的指标。在价格行为上,斯蒂格勒 进一步讨论在高集中度产业中的大厂商的竞争行为,认为由于在高集中度产业中,大厂商仍然受到了竞争的压力,其价格水平将制定在可维持水平,这个水平符合效率标准。从政策上,理论强调了反竞争行为或垄断行为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市场的管制导致的进入壁垒14。因此,政府最好减少干预,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对芝加哥学派的评论芝加哥学派遵循了弗里德曼自由主义的传统,强调了市场长期竞争的效率。大大扩展了结构、行为、绩效的贝恩讨论的视野。该学派从价格理论的基本假定出发,讨论了结构、行为、绩效之间非直接相关性,认为这三者之间至少存在一些复杂的关系。尽管指出了其中存在的必要条件,但理论上并没有给出充分必要条件,同时理论也缺乏经验性的检验。分歧和争论从上述分析中,尽管两种理论都是从主流的微观理论出发,但在分析方法、思路及政策含义中存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差异:分析方法结构主义强调了经验性的检验过程,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出解释,芝加哥学派则通过理论模型分析,从价格理论固有的前提出发,演绎出各种结论。分析角度前者强调了如何改善资源的低效率配置等市场绩效作为产业组织的主要问题对象,讨论市场势力形成的固有的结构条件;后者重视长期的竞争效率均衡,坚持短期的低效率、非均衡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自由进入和退出来得到解决。政策含义前者强调了政府对高集中度产业的反托拉斯干预,后者反对政府干预,认为政府干预本身会带来壁垒,降低市场机制的配置效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