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中西方教育的比较论文题目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4-08-27 21:10:26

中西方教育的比较论文题目有哪些

提供一些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在中西文化差异方面的论文选题,供参考。中西节日文化差异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中西方人际关系交往中的差异分析浅析中西方社会对人格塑造的影响中西方餐桌文化论中英谚语文化差异通过日常生活看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我们的不同中美酒文化的比较比较中西文化中对时间概念的不同理解西方人的文化理念与中国人的异同中西方教育体制的差异中英思维模式比较分析中西方幼儿教育的异同中西方寒暄语的不同浅析中西方性观念异同

高中你做这个有什么用吗?我的建议是,放弃这个,多看看教材 多做做题目,你这个论文 现在不同的教育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各有各的教育理论,谁也无法完全说服地方,放弃吧,一个高中生,即使你做的这个再好,估计也没有什么实际价值,不象你证明个数学理论什么的,或许还有作用成功者可以大讲,什么他的成功经验,理论依据等等,他成功前讲这些鬼相信啊?尽管这些事后被证明是对的所以,即使你做出这个论文,又有多少人相信你说的呢>孩子,现实点吧

论中西方教育差异:转自教育大论文下载中心,更多中西方教育差异文章请看教育大论文下载中心  谈及中西方教育的差别,我有一些感受。我没有去过国外,对西方教育的了解主要是从书中和各种媒体中获得。我眼中的中西方教育的显著差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因材施教。虽然在我国每天都在提因材施教,但并没有几个人理解因材施教的真谛。反而是西方的教育在这方面体现的较好,更适合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  二. 赏识教育。在中西方都有赏识教育,中国的赏识教育比较模糊笼统,对孩子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往往是用一句“你真棒”加以赞赏,而西方是把棒在哪里告诉孩子。中国家长有耐心的少,光心里着急是不够的。  三. 惩罚教育。在中西方都有惩罚教育,在中国孩子受到惩罚都是以大人的眼光来判断,比如孩子把东西拆坏了,家长往往要打骂孩子,而在西方家长认为孩子并没有错,反而鼓励孩子多动手。  四. 爱心教育。我在书中了解的和我亲眼看到的西方人的爱心有胜于我们。  中西方的教育各有优缺点,如能取长补短,也许会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很多优点,这几年国外也在借鉴我们的教育方法。  一、学校的教育  1、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  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  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并非所谓的真学习)按部就班,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两者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西方教育以人为本,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符合学习论,而中国教育是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教育,将学生当作产品,希望在生产线上生产出的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视“学习是可以犯错的”这一规律,使得学生缺乏应有的创新思维。  2、从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异: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  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  3、考生成绩的计算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一个显著差异:  在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观和公正。由于西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  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从。一些综合分数低,而偏科成绩比较严重的学生,反而被埋没了。成绩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定,主要是笔试,比较单一,另笔试的成绩很容易被复制。像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很容易因为发挥失场,而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高分低能那是我们国人的最大悲哀呀!  4、从知识层面来说,西方教育更容易发掘天才:  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对学生的教育是点到为止;西方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比如,一位学生对物理、化学或生物不感兴趣,感觉有很大的困难,可以只选修比较基础的课程,而选修较多的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课程,只选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门,同样可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也能进入顶尖大学,同样有机会成为“精英”。  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以数学为例,中国教育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直至“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说,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国教育要求数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响。  二、家庭的教育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 西方家长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而中国家长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  ●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和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中国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算自己能装回,恐怕也没几个敢告诉家长的。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  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外国家长重视的恰恰是中国家长忽视的。西方家长教导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做错事自己纠正,自尊并尊重别人,全身心锻炼,按兴趣学习。他们鼓励孩子成为梦想家,成为自己心目中的成功者。中国的家长们,您不妨借鉴一下。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中国最缺的,是责任教育!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社会、民族负责!教育不是只在学校,还在家里,在周围环境,在社会氛围。而现在,常见到家长,学校,周围环境在推卸责任:  家长说:“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好他就是学校的责任”;  学校说:“他逃学都是因为周围的网吧,歌房太多了”;  网吧老板说:“我只是开一家店挣点钱养家糊口,是他自己逃学来玩的”。  来看看美国,经常可以见到大人教育小孩,而那个小孩并不是他的孩子,大人也不是什么教师。为什么?就是因为:“美国人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是自己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每一个美国人的责任”;在英国,每一个欧巴桑的威力大家都知道,她们总是在自觉的监督年青人的行为,好像警察一般。这两个国家已经把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交给了每个公民,每个公民也在为国家的未来负责。  而在国内,又有谁把教育下一代国人视为自己的责任呢?看到不认识的小孩有不对的地方,又有谁会上前去教育他,指出他的错误呢?教育制度不完善,官员贪污腐、、、、这些问题的存在,管理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你,我,所有国人,甚至包括受教育者,谁可免责?如果每人都确实负起自己的责任,又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为什么西方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学校的教育、家庭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是相互相诚的,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西方的教育重在启蒙,发掘潜力,尊重自由,尊重个性的发展。孩子在这三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多一份质疑,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热情,多一些创造。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中西方教育的比较论文题目

中英教育体系,在学制、教学侧重点、成绩评定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可以取长补短,使中国高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一、学制、培养方式差异  第一,中国大学本科学制四年,英国大学学制三年。英国大学第一年成绩不计入三年本科总成绩,英国学生在大学第一年所学课程均为各系公共课,各系派出优秀教师讲授本专业领域内经典课程,学校提供一个月时间给学生选择和决定自己的专业;相反在国内,学生踏进校门的时候就已经选定了自己的专业,极少有在大学期间改变自身专业的情况与条件。  第二,中国大学一学年分为2个学期,每学期20周,主要对课堂所学进行掌握;英国大学一学年分为3个学期,每学期10周,主要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半工半读,且有专门老师帮助学生联系工作。英国学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运动、艺术、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课外兼职等方面。  第三,英国的大学在每学年结束,都有一部分学生被要求留级或者退学,这是因为他们不适合这个专业或者这个学校。退学后他们可以更换专业或者学校,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而在中国大学,因成绩等原因被退学的情况相对较少,在同一学校顺利毕业的可能性相对较高,而学生在退学后难以更换学校或专业继续学习。  第四,中国大学课程一般分为考试和考查科目。英国没有考查课,所有科目都是以学分的形式体现,每科10~20学分不等,大学一般要修满120学分才算合格。  总体来说,中国大学注重课堂教育,以灌输式“应试教育”为主,高校教育“严进宽出”;而英国大学注重综合培养,以自主选择式“能力教育”为主,高校教育“宽进严出”。  二、教育侧重点差异  中国和英国在教育侧重点上也存在较大区别。中英教育都强调“关注每一个学生”,英国提倡“Every student is important”,中国是“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虽然有共性,但本质是不一样的。英国高等教育关注每一个学生,重点是对学生个体的重视;中国高等教育对学生的关注,重点是对其各方面的规范。  第一,英国非常注重因人施教,特别是高等教育,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特点,遵从以个人发展为主的教育理念;而国内较为注重对学生专业素质的系统化培养,对学生的规范性要求更多,旨在使更多高校毕业生符合目前经济社会的行为模式与业务需要。  第二,英国高等学校尤其注重创造性教育。学生如果在所学课程上没有创新,那么成绩评定最多及格。在英国大学里,几乎每一门课程都要求学生进行相应的分析研究来完成一个项目。也就是说,一般老师只给出方案或者案例,并不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方法,然后学生需要通过自己或者小组成员一起完成。这种教育方法,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意见,并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自学、分析、判断及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一个组织者,在活动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西方教育着眼于 “人性化”和“创造性”的开发,国内教育重在“规范性”和“制度性”的培养,这也体现了国内外教育理念的差异。  三、分数成绩评定差异  在中国,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多是统一标准,作业统一要求,考试统一难度,尤其是主要课程的方法一般都是通过期末考试最后的分数来决定等级。英国同样是考试大国,考试制度和中国同样严格。但英国考试题目相对灵活,并且更侧重于开放式的主观题型,很少会给出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结论。英国大学反对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不以考试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在最终评定学生学习成绩时,学生平时的科研水平、实践表现、取得的科研成果和最后的考试成绩各占50%。此外,考试考核的答案也具有相当的灵活性,绝不存在国内考试的“得分点”。老师很少会给出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结论,而是注重其科学性、灵活性、开创性。只要学生的解答言之成理、具有创新意义和研究价值都会得到学校的认可和鼓励。  四、中国大学班主任和英国大学导师的差异  在英国高等学府里,每个导师一般带领8~10位学生,他们主要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德,帮助学生选修科目、课程,推荐学生阅读的书目等,在导师制下,英国大学师生交流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给学生以学习上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情感和心理的引导;同时,也是为了开阔导师的视野、促进其学术上的建树。通过思想的沟通,彼此接纳、相融,使知识的探讨和辩论更加顺畅。  中国大学的班主任所带的班级一般都有40人以上甚至更多,师生交流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引导、教育和管理学生,思想与情感交流相对较少,老师对学生这方面的了解也不够充分和全面,同时有利于老师树立威信,便于对班级与学生个人进行管理。综上所述,中英高等教育体系各有优劣,各具特色。若国内教育能根据实际情况取长补短,使我国高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进一步契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步伐 对我们的启示要嘛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摘 要]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言谈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   [关键词] 文化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差异      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年)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由此可见,文化的覆盖面极为广泛,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3)正由于以上两点,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的私事。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三、社会关系的差异   平等意识与等级观念   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在美国,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为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If working hard, even a cowboy can be ) 新中国虽已建立了近六十年,但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核心家庭与四代同堂   美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简单:父母及未成年孩子,称之为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结婚,就得搬出去住,经济上也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做法给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同时也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 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然而,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   四、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过饭了么)?” “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儿啊)?”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嗨)!” “How do you do(你好)!”“Nice day, isn't it(今天天气很好,不是么)?”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 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再见)!” “See you next time(下次见)!” “Good night(晚安)!”   五、社会习俗的差异——对女性的态度   美国妇女和中国妇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美国妇女却有幸能享受许多传统的骑士习俗,尊重妇女的礼节在美国社会随处可见:男士为女士开门;扶女士下车;在马路上,男士走外侧,女士走内侧,以给女士提供保护;女士进餐厅时,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前,男士要为女士拉开椅子,等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后,请她就坐。 中国社会对女性的照顾和礼节似乎要少一些,且有一些专家注意到:汉字中带“女”字旁的有相当一部分含有贬义,如“妖、奸、奴、妒”等。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体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中国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是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我们共同来维护各种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定,东西方的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这样,人类的文化历程会走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P78-81   [2]段连城:美国人与中国人——中美文化的融合与撞击[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P101-105   [3]胡文仲:文化与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P69-72   [4]关士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P57-59   [5]钱 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P112-115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中西方教育比较论文题目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5分可是真不少啊,据我所知这样的论文价格在300-800之间不等啊。呵呵

论中西方教育差异:转自教育大论文下载中心,更多中西方教育差异文章请看教育大论文下载中心  谈及中西方教育的差别,我有一些感受。我没有去过国外,对西方教育的了解主要是从书中和各种媒体中获得。我眼中的中西方教育的显著差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因材施教。虽然在我国每天都在提因材施教,但并没有几个人理解因材施教的真谛。反而是西方的教育在这方面体现的较好,更适合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  二. 赏识教育。在中西方都有赏识教育,中国的赏识教育比较模糊笼统,对孩子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往往是用一句“你真棒”加以赞赏,而西方是把棒在哪里告诉孩子。中国家长有耐心的少,光心里着急是不够的。  三. 惩罚教育。在中西方都有惩罚教育,在中国孩子受到惩罚都是以大人的眼光来判断,比如孩子把东西拆坏了,家长往往要打骂孩子,而在西方家长认为孩子并没有错,反而鼓励孩子多动手。  四. 爱心教育。我在书中了解的和我亲眼看到的西方人的爱心有胜于我们。  中西方的教育各有优缺点,如能取长补短,也许会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很多优点,这几年国外也在借鉴我们的教育方法。  一、学校的教育  1、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  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  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并非所谓的真学习)按部就班,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两者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西方教育以人为本,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符合学习论,而中国教育是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教育,将学生当作产品,希望在生产线上生产出的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视“学习是可以犯错的”这一规律,使得学生缺乏应有的创新思维。  2、从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异: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  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  3、考生成绩的计算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一个显著差异:  在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观和公正。由于西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  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从。一些综合分数低,而偏科成绩比较严重的学生,反而被埋没了。成绩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定,主要是笔试,比较单一,另笔试的成绩很容易被复制。像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很容易因为发挥失场,而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高分低能那是我们国人的最大悲哀呀!  4、从知识层面来说,西方教育更容易发掘天才:  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对学生的教育是点到为止;西方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比如,一位学生对物理、化学或生物不感兴趣,感觉有很大的困难,可以只选修比较基础的课程,而选修较多的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课程,只选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门,同样可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也能进入顶尖大学,同样有机会成为“精英”。  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以数学为例,中国教育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直至“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说,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国教育要求数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响。  二、家庭的教育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 西方家长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而中国家长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  ●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和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中国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算自己能装回,恐怕也没几个敢告诉家长的。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  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外国家长重视的恰恰是中国家长忽视的。西方家长教导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做错事自己纠正,自尊并尊重别人,全身心锻炼,按兴趣学习。他们鼓励孩子成为梦想家,成为自己心目中的成功者。中国的家长们,您不妨借鉴一下。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中国最缺的,是责任教育!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社会、民族负责!教育不是只在学校,还在家里,在周围环境,在社会氛围。而现在,常见到家长,学校,周围环境在推卸责任:  家长说:“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好他就是学校的责任”;  学校说:“他逃学都是因为周围的网吧,歌房太多了”;  网吧老板说:“我只是开一家店挣点钱养家糊口,是他自己逃学来玩的”。  来看看美国,经常可以见到大人教育小孩,而那个小孩并不是他的孩子,大人也不是什么教师。为什么?就是因为:“美国人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是自己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每一个美国人的责任”;在英国,每一个欧巴桑的威力大家都知道,她们总是在自觉的监督年青人的行为,好像警察一般。这两个国家已经把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交给了每个公民,每个公民也在为国家的未来负责。  而在国内,又有谁把教育下一代国人视为自己的责任呢?看到不认识的小孩有不对的地方,又有谁会上前去教育他,指出他的错误呢?教育制度不完善,官员贪污腐、、、、这些问题的存在,管理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你,我,所有国人,甚至包括受教育者,谁可免责?如果每人都确实负起自己的责任,又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为什么西方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学校的教育、家庭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是相互相诚的,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西方的教育重在启蒙,发掘潜力,尊重自由,尊重个性的发展。孩子在这三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多一份质疑,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热情,多一些创造。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中西方教育比较论文

(⊙o⊙)…很简单啊。前提就不一样了,西方是先选择聪明的小孩,先分类,明确兴趣,然后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比如聪明的对科学感兴趣的小孩,那就要努力奋进,挑灯夜战,学习考试进名校,比如对做饭感兴趣,就进厨师学校呗。也就是说以兴趣爱好特长为方向。中则是以钱程为目的的,都想以后赚大钱,至理名言是书中有黄金书中有美女,不管是啥材料,就是智商80的刚及格的小孩也是奋战在大学的路上。结果就是西方人才全面,中则瘸腿,应对考试的人才很多。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education and Western First in our country children are demanded to study many subjects from a young age And they are often forced to accept their parents' opinions about While in western countries, children are taught in a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y can learn some life skills from their environment But they don't need to finish any work by their instead, they can develop interest of their They have more chances to take some activities and develop their But they can not learn so much basic knowledge as Chinese

论中西方教育差异:转自教育大论文下载中心,更多中西方教育差异文章请看教育大论文下载中心  谈及中西方教育的差别,我有一些感受。我没有去过国外,对西方教育的了解主要是从书中和各种媒体中获得。我眼中的中西方教育的显著差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因材施教。虽然在我国每天都在提因材施教,但并没有几个人理解因材施教的真谛。反而是西方的教育在这方面体现的较好,更适合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  二. 赏识教育。在中西方都有赏识教育,中国的赏识教育比较模糊笼统,对孩子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往往是用一句“你真棒”加以赞赏,而西方是把棒在哪里告诉孩子。中国家长有耐心的少,光心里着急是不够的。  三. 惩罚教育。在中西方都有惩罚教育,在中国孩子受到惩罚都是以大人的眼光来判断,比如孩子把东西拆坏了,家长往往要打骂孩子,而在西方家长认为孩子并没有错,反而鼓励孩子多动手。  四. 爱心教育。我在书中了解的和我亲眼看到的西方人的爱心有胜于我们。  中西方的教育各有优缺点,如能取长补短,也许会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很多优点,这几年国外也在借鉴我们的教育方法。  一、学校的教育  1、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  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  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并非所谓的真学习)按部就班,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两者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西方教育以人为本,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符合学习论,而中国教育是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教育,将学生当作产品,希望在生产线上生产出的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视“学习是可以犯错的”这一规律,使得学生缺乏应有的创新思维。  2、从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异: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  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  3、考生成绩的计算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一个显著差异:  在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观和公正。由于西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  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从。一些综合分数低,而偏科成绩比较严重的学生,反而被埋没了。成绩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定,主要是笔试,比较单一,另笔试的成绩很容易被复制。像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很容易因为发挥失场,而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高分低能那是我们国人的最大悲哀呀!  4、从知识层面来说,西方教育更容易发掘天才:  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对学生的教育是点到为止;西方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比如,一位学生对物理、化学或生物不感兴趣,感觉有很大的困难,可以只选修比较基础的课程,而选修较多的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课程,只选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门,同样可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也能进入顶尖大学,同样有机会成为“精英”。  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以数学为例,中国教育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直至“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说,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国教育要求数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响。  二、家庭的教育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 西方家长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而中国家长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  ●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和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中国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算自己能装回,恐怕也没几个敢告诉家长的。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  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外国家长重视的恰恰是中国家长忽视的。西方家长教导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做错事自己纠正,自尊并尊重别人,全身心锻炼,按兴趣学习。他们鼓励孩子成为梦想家,成为自己心目中的成功者。中国的家长们,您不妨借鉴一下。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中国最缺的,是责任教育!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社会、民族负责!教育不是只在学校,还在家里,在周围环境,在社会氛围。而现在,常见到家长,学校,周围环境在推卸责任:  家长说:“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好他就是学校的责任”;  学校说:“他逃学都是因为周围的网吧,歌房太多了”;  网吧老板说:“我只是开一家店挣点钱养家糊口,是他自己逃学来玩的”。  来看看美国,经常可以见到大人教育小孩,而那个小孩并不是他的孩子,大人也不是什么教师。为什么?就是因为:“美国人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是自己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每一个美国人的责任”;在英国,每一个欧巴桑的威力大家都知道,她们总是在自觉的监督年青人的行为,好像警察一般。这两个国家已经把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交给了每个公民,每个公民也在为国家的未来负责。  而在国内,又有谁把教育下一代国人视为自己的责任呢?看到不认识的小孩有不对的地方,又有谁会上前去教育他,指出他的错误呢?教育制度不完善,官员贪污腐、、、、这些问题的存在,管理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你,我,所有国人,甚至包括受教育者,谁可免责?如果每人都确实负起自己的责任,又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为什么西方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学校的教育、家庭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是相互相诚的,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西方的教育重在启蒙,发掘潜力,尊重自由,尊重个性的发展。孩子在这三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多一份质疑,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热情,多一些创造。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中国就是要你在最短时间内吧所有理论知识学完 然后使劲做题 考所好大学再使劲复习再考学位 完了 就这么简单西方教育嘛我就不多说了 一句话“智慧加上人格,这才是教育的真谛"当然 这不是我说的 是马丁路德金 至于他是谁你查查吧

中美比较教育的论文题目有哪些

A, the comparison of the course and teaching material At the United States, the infant park goes to science of the grade 8 to educate to is synthetic At least since the course reform of 60's, the integration of American science course has have already Along with the fast fierc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nce the trend that education synthesizes to turn adds more The technique of face science change with each passing day, the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science course must The way of reform is not a quantity that increases science course, but carry on the valid integration to science This not only proceeds from the consideration that reduces the course quantity, but also reflects the trend of science technique development nowadays, namely one 〕 of" the boundary between each natural science become more and more misty, the main concept becomes to unify more" 〔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course and not only can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 course is increasingly numerous with the partly, but also is science technique integration nowadays to inevitable request that science Different from the United States, our country science of the high school the education practices for long time separately the section teaching, and learn the science course of the high school since the childhood widespread be partial to The primary school science teaching though synthetic, but the teacher is widespread to lack the training of comprehensive science, and the primary school science teaching didn't°yet be real to be subjected to the value up to In recent years, some cities carry on the comprehensive school of science reform in education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but the resistance compare greatly, the difficulty is not a Central America two differences of the country science courses also reflect on the American science educates the virtuous professor of expert 赫 to say, the United States of" science lesson is might with the elegant thesaurus of the peter Some teaching material of senior high school over 1,000 pages, mostly fact"2 〕s of 〔 The our country visits the esthetics, also discovers, the American science textbook incorporates text and graphic and introduces the new dete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ividly, with the close contact of realistic living scenario, toward the problem that the student puts forward the interesting, to the student provides to helpful very much of begin the operation of the leading language , as a result draw on the student A chemistry educates the scholar to make the chemistry and social problems contact the impression to the American textbook close very She say:" I at the American high school visit see, many chemistry textbooks are availably the chemistry studies and comprehends the important social problem to contact this kind of course of the …… can the in aid of student uses them to learn at school of it is social service that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orientation society "2 〕s of 〔 In addition, American science textbook function is also very The chemistry textbook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contain specialized chapter introduction the occupation that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student understand to learn the good chemistry and can be the safe chemical engineering personnel, environment chemist, chemistry researcher, chemical engineering teacher, agriculture chemist, chemistry teacher, food scientist, chemistry to experiment the personnel, the medicine a teacher and nourishment expert from the This kind of method that permeates the occupation consciousness development in science educate, since be advantageous to the aggressive that transfers the student to study science, also contribute to the student to pass science study to the certain future occupation Two, the comparison that teach and learn Teacher's center and student's center My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science teaching structure tightly packed, with the teacher explains in detail and lifts to ask for lord, its teaching mode is to take teacher as the Review is main means that the teacher uses to control and make stronger the classroom teaching with the repetition practice;The student practices again and again in order to well-trained answer and examination likeness of The student whom this kind of teaching mode development come out is longer than to recite from memory the formula to reach agreement the answer paper face up of problem, but lack the ability of the independ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ity of the teacher and the pressure of the examinations make them lack to doubt the spirit and creative In recent years, the our country education theories field promotes student's corpus and the education that regards the student as the center to thought strongly, encourage the student to participate the teaching process actively, but this kind of effort is very rare to arrive to carry through in the environment of" should try education" With this contrary, the our country visits the esthetics detection, the beautiful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science classroom take student as the center of, this performance values the student's interest, character and creates sex more at the American Their teaching method also more and at will, on the classroom very humor, add science story in the teaching, use a great deal of body language, So, comparison but speech,3 〕s of" in China, science teaching is a serious matter, but on the American classroom it can be a relaxed pleased matter" 〔 At the relation of teacher and pupil aspect, the relation between American teacher and student is very at will, they encourage the student to become with their equal person, allowing the student to doubt, lift to ask, fanciful, out of the Deduce to reason logically and induce to reason logically It is main method of the our country science teaching to deduce to reason First the teach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r theorieses stage by stage, then use the a to clarify these concepts or While teach basic theories and concepts, the teacher must attain the " right" and" detailed" The American science teacher inclines toward in science teaching the usage to induce to reason logically the They guide the student from observe the concrete experience fact beginning, approach the concept and theoriese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make use of the solid example within daily life, develop the ability that student independently consider, and request the student to attend to begin to operate the activity, some teachers even guide the student to BE real science experiment An one who visit esthetics writes the way:" The teacher provides different design topic to student, student according to own interest and the knowledge background choice Then, the teacher guides the student to carry on the whole research item-- check the cultural heritage, carry on the inquisition and collect with the analysis data, examine the assumption and compose and put forward the research " The 〔 3 〕s pass this kind of teaching, the student understands to science process very clear, control science method to combine the formation science spirit thus and Theories and the relation for practice Central America two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still express in the difference of science teaching in treating the theories and the relation for An one who visit esthetics writes the way:" The theories and fulfillments combine together is Central America two important problem in the Chinese studies However, the focus is The Chinese school even emphasizes to study the theories, but the American school then even emphasizes the study " 〔 3 〕 the our country visits the esthetics, thinks consistently, at our country science classroom up, over-emphasize the theories study, but play to show with experiment the activity but was usually Just such as our country of a learn

老师的教育方法,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上课的气氛。我们读书是抱着万般皆下苦,唯有读书高。而他们不是。

中美教子的不同之处: 横向激励与纵向发展 中国的儿童教育,表扬与批评为惯用的教育手段,教师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如利用小红笔、小红旗、排名次表等方式鼓励孩子,看谁表现好。当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时常常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做榜样的方式。美国教师则不同,一般对孩子不表扬也不批评,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其他的孩子,他们注重儿童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儿童进行相互比较。 集体精神与发展个体 中国人强调个人服从集体,个体要与集体保持一致,如果出现不一致则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美国人强调个性差异,教师总是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与能力安排活动。目的是为了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别于他人的独特个体。 稳重听话与活泼好动 中国人在评价孩子的性情时,“稳重听话”是一大优点,“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已在国人中形成共识。学校教育强调秩序井然,用各种规章来约束孩子的行为。美国人喜欢孩子富有孩子气,小学和幼儿园的课堂上允许孩子随便说话,甚至相互打闹,美国人总觉得中国孩子在课堂上太死板,没有生气。 强调自制与突出自主 中国教师总是鼓励孩子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专门做好某一件事,以期培养儿童的恒心、耐心,他们多强调儿童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发展,多引导儿童逐步学会适应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而美国教师常常鼓励孩子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从事多项活动,以期培养孩子的灵活性、创造性,多注重儿童自我意识自然发展,多鼓励儿童自由且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肯定结果与重视过程 中国人重结果与技能的掌握;无论学习什么,为求学深学透,无论干什么,力求完美无缺。美国人重过程与能力的增减,他们注重孩子的参与意识,孩子们自由选择的机会多,教师还极力鼓励孩子自由发挥、自由创造,以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概括地说,中国人力图使儿童发现社会存在,创造环境使儿童学会怎样长大成人,儿童是被动的,富有可塑性的,重在成人的帮助指导下成长。美国人力图使儿童能真正作为孩子,儿童是主动的,富有创造的,自我实现是儿童自身的自然与发展,成人只需提供有利的条件即可。 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今天,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而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是人才培养的竞争。我们知道,人才培养的首要阵地是家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才的竞争是父母育儿能力的竞争。所以,世界各国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教育工程中,都很重视家庭教育这一环节。虽然家庭教育在我国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极大关注,但是时至今日,我国不少家庭的教育仍存在着误区,它甚至成为一种顽疾,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一代良好素质的形成。因此,借鉴其他国家在家庭教育中有价值的实践,对走出我国家庭教育的误区将有很好的启发和警醒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相关方面的比较,分析形成两国家庭教育差异的原因,进而提出对我国家庭教育改革的启示。我们不能断言美国家庭培养的人就是理想中的现代人,但他们国家家庭教育中的合理成分;恰恰是我国家庭教育所缺乏的。因此,美国家庭教育的一些实践,能为我国家庭教育的改革提供借鉴。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结果比较 不同的教育目的、内容和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育结果。我们可从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结果的比较中略见一斑: 一般而言,美国的儿童、少年从小就表现出以下特点:性格倾向积极,遇事镇定沉着,能与人和谐相处,开朗、胆大,有克服困难的毅力,敢想、敢做,具有创新精神;自立能力强,社会活动能力强,有作为社会成员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他们18岁开始不依靠家庭,多数打工补贴自身的消费需用;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头脑,他们从小就参与“当家理财”,学会一些推销、与顾客沟通的能力等“经营之道”,实践使他们深知钱来之不易,从而养成了精打细算、勤俭度日的习惯。一句话,美国孩子的特点就是非智因素成熟,能力强,能较为顺利地适应社会。 而中国的儿童、少年,乃至大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亚于美国孩子,但是往往在性格上表现出消极倾向:做事被动、胆怯,依赖性强,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识,不太会“当家理财”,独立生活能力差。一句话,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中国孩子的这些个性和特点,恐怕是与我国倾向于“学历教育”有很大关联,父母希望孩子躲在学校这座象牙塔里寒窗苦读,不让孩子在风云变幻的社会里摸爬滚打。 现代社会更能接纳哪一种教育结果呢?社会发展的动因是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要求人性的充分解放。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将越来越关怀人性的发展,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所以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活力的、全面的人。显然,美国家庭教育更能培养个性张扬、有创造力、生存力的“人”,而中国家庭教育培养的是“守规矩”、“会读书”的所谓的“才”。这是中国家庭与学校“合作”进行“应试教育”的结果,这种教育的结果将严重影响我国青少年的身心素质。因此,中国家庭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二、中美家庭教育的过程比较 从家庭教育的结果反观家庭教育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家庭教育虽然是非制度化的教育,父母的素质也参差不齐,但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同学校教育一样,也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其中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家庭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归宿点,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都是依据目的确定的。 1、教育目的的比较 家庭教育目的制约了家庭教育的方向,决定其总体效果,所以家庭教育目的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决定中美两国家庭教育差异的根本原因。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家庭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一旦目的确定,教育内容、方式都据之选择。那么,美国和中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或者两国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有什么差异呢? 美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这个目的的期望值不高。“社会人”不是一种飘渺的理想,而是一个平实、易操作而又宽泛的要求。所以美国父母能较为轻松地对待子女的教育,把子女个性中积极的成分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让子女实现自我价值,就算达到目的,也并不追求一些功利性的目标如高学历、好职业,但事实上,这样的教育却产生许多“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应,天才产生在不经意中。另外,在这个目的的指引下,确实能培养子女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生存的能力。看看各个阶段的美国孩子:他们从小就独立睡;当会行走时,就自己玩耍,很少父母抱着玩;再大些时,就有自己的空间,房间内的摆设、布置和清理全由小孩负责;他们从小就做些力所能及的有偿服务,如做清洁、帮人看小孩、送报纸等,到了高中或大学后就勒工俭学,换取生活费。 相比之下,我国的家庭教育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才”,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首先,这个目的的期望值高,而且功利性强,因为“有出息”、“好职业”、“顺境”不是一个一般的目的,较难实现。出于这个目的,中国父母特别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对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专心、安静地坐下来读书、学艺,却忽视孩子的天分,限制他们的创造力,结果为了培养所谓的“人才”反而扼杀了天才,产生许多“有心栽花花不发”的效应。而且由于很少考虑孩子的性格、社会适应能力、公民意识等问题,即使学业成绩好,将来也未必能顺利地立足社会,有时候,还会使父母的期望完全落空。 2、教育内容的比较 有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内容。美国家庭教育内容丰富,注意让孩子在体力、认知、语言、社会性、情感上获得和谐发展,可称之为“素质教育”。在促进体力的增强上,重视开展幼儿户外活动、体育锻炼,如在庭院里荡秋千,野外远足等;在认知的发展上,重视训练孩子的各种感官,注意开拓孩子的文化、审美视野,孩子的学习兴趣,如父母到图书馆借阅图书或学习时,喜欢带上孩子,让其受周围环境的熏陶,萌发学习的愿望;在社会性的培养上,教育孩子自我服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要求孩子学会具有与同伴合作、分享、互助的行为;在情感的陶冶上,指导孩子欣赏音乐、美术、舞蹈、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如带孩子到美术馆、博物馆观看各种展品,鼓励孩子参加艺术创作活动,让孩子亲身接触、体验大自然的奥秘,如带孩子到森林公园旅游,海浪中游泳、攀登岩壁等。 中国的家庭教育内容虽然也可以分为德、智、体、美几方面,但往往是当孩子进入了学龄期(有的甚至在学龄前期)就开始将智育放在压倒一切的地位,使得教育内容出现不平衡的倾向。在体育上,中国的家庭保证孩子生长发育所需营养,保护孩子的安全,注意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与美国对比起来,这种教育是一种防御性的、静态的、消极的保护,温室培育起不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在智育上,向孩子传授知识、技能,如为孩子购置各种知识性、趣味性的读物,训练孩子朗读、书写、计算等技能,当孩子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后,家庭教育出现学校化倾向,父母监督学习、检查作业、购买习题集、实行题海战,应付永无休止的考试;在美育上,越来越多的父母,认识到“一技之长”的重要性,因而盲目培养孩子特殊艺术才能,如把孩子送入绘画班、歌舞班学习,聘请家庭教师教孩子学拉小提琴、学弹电子琴等,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一方面无视孩子的兴趣,另一方面由于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费用,往往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而增加了他们的负担。 相比之下,美国的家庭教育内容相对丰富和科学,而我国家庭教育的内容狭窄,不够科学。比如家庭教育中的体育,中国的父母往往比较在意孩子的体形、体态这些体育中低层次的内容,重视保证孩子的营养、注意疾病预防,却容易忽略体能锻炼,孩子的户外运动少,多呆在家里看电视,肥胖症增多。智能可以分为实能和潜能,实能即实际能力,即你知道什么,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我国家庭教育忽略的是技能,如动手能力、协调能力、生活技能、劳动技能、工作技能等等,而美国在社会性的培养上特别重视这些技能,在他们看来,这些技能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本。我国的家庭教育在智育上忽略了一部分实能的同时,更加忽略的是潜能,潜能分为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表面上我国父母很重视知识的学习,空际上只注重认知能力中的低层次部分,这部分可以应付考试,但始终不能构成未来社会的创造力量。《全国青少年创造培养系列社会调查》中问,如果发现孩子在拆装闹钟,家长会有什么反应。40%的家长对孩子“训斥”、“警告”,48%的家长以“不耐烦”、“不屑于”或“敷衍”的方式对待,可见我国父母对创造力培养的认识还需要提高。相比之下,美国家长在认知发展上就注意培养孩子的多方面兴趣爱好,重视对创新精神的培养,美国许多专家不主张过早地让孩子死记硬背一些他们并不理解的知识。孩子放学回家后,中国父母问孩子的第一句话多是:“老师教你的知识记住了吗?”,“今天得了多少分?”,而美国父母第一句则问:“今天你向老师提了什么问题?”,“今天的课有意思吗?”。这就反映了中美父母对智能的不同理解。 3、教育方式的比较 家庭教育方式是父母完成教育内容的具体措施和手段,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和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风格习惯、历史背景紧密联系,而且受教育目的制约。反过来,能不能恰当地选择并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关系到家庭教育目的的实现和内容的完成。 一般而言,美国家庭以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为主,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人权,把孩子当作是一个独立的和平等的家庭成员相待,与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而中国家庭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相对欠缺,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与父母平等的人来尊重。 美国家庭民主的教育方式表现在:(1)孩子在家里有发言权、参与权,美国父母鼓励孩子“保留意见”、“固执”、“不听话”,允许孩子“不听话”主要是指思维上的“不听话”,据美国心理学家托伦斯研究发现,创造力高的孩子特点之一就是淘气、处世固执。(2)美国孩子有选择权,美国父母在孩子的认知能力有了初步发展时,就很重视让孩子自己去进行选择,作出决定,他们可以选择游戏、图书,长大了自己选择朋友,自己选择职业、自己选择婚姻对象、结婚时间。美国父母不会代替孩子选择,他们主要是引导孩子怎样进行选择,或者站在孩子的身后,给孩子信心,鼓励孩子“用你的眼睛去观察”。(3)美国父母如朋友,他们可以平等的交流,关系比较密切。(4)美国父母尊重孩子的隐私。 中国家庭的教育方式表现在:(1)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较少有发言权、参与权、中国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守规矩、服劝导、不要有异见。正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中国的教育制度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从小灌输要听大人的话的思想,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像爱因斯坦自称的‘离经叛道’,这种教育方式只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2)中国孩子的选择权、自主权较小,许多事情都按父母的意愿去办或由父母包办代替。(3)中国父母在家庭里往往以权威出现,因此与孩子的距离较远。(4)中国孩子的隐私常常受到侵害,书包被搜查,日记被偷看,行动被跟踪。 美国父母主张开放式教育:(1)重视实际锻炼,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孩子,而不是说教。美国人认为,凡是孩子的事情都让孩子自己去完成,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提高认识、积累经验、掌握技术、增强能力、培养兴趣特长,增强自信心和责任心。可以说,美国父母“给孩子开门的钥匙”而不是“替孩子开门”。(2)看重玩耍游戏,美国人认为玩才是孩子这个年龄段最重要的事。在美国,孩子进行各项兴趣活动、体育活动的时间都比较充裕,活动场所到处都有。父母经常利用节假日、周末带领孩子外出游玩,在玩的过程中开发智能如感知、想象、判断、推理和人的交际和情绪的调节等。 中国父母多是封闭式教育:(1)以说教为主,轻视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读书,连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都由父母包办,导致许多中国孩子学了许多知识都没用,走上社会后就什么也不会。(2)户外活动少,因为中国孩子从早到晚有学不完的功课做不完的作业,被功课压得喘不过气来;有时即使想活动一下也很难找到好场地。 民主的教育方式表现为一种宽松教育,优点很多:首先,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宽松是激发孩子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在高压下孩子的创造精神将受到压抑,只有在平和、愉悦的家庭氛围中才能激发孩子对知识的兴趣。而创造宽松的环境,必须与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其次,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孩子在家有发言权、参与权、选择权以后,主动性强、自主意识强、胆子大、有自信心和责任心。另外,亲情关系和睦使孩子愿意把秘密告诉父母,父母也理解孩子的情感世界,这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而专制的教育方式表现为一种管束教育,压抑创造性,束缚了个性的发展。 三、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原因分析 同是现代社会,同样有重视家庭教育的父母,为什么美国家庭教育和中国家庭教育有以上的差异?综合来看,造成不同教育的原因是: 首先,历史背景的差异。 美国是一个历史比较短的移民国家,旧有的思想文化保留得很少,在多元文化、思想价值观的影响下,能够较快地接受新的思想和文化,发展的约束较少,因此,他们更多的具有冒险和创新精神。而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同时所受旧有的约束也较多,特别是封建小农意识长期的影响太深,文化价值观上多是比较内敛和保守的,缺少冒险精神和创造意识,顺从、听话教育被从小就灌输着,相对而言,在整体上也缺少一种接受新思想的环境。 其次,经济形态的差异。 美国生产力先进,商品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生存压力小,而且美国是个“能力社会”,用人机制健全,劳动力流通自由,跳槽机会多,所以美国人择业观开放,职业选择面宽。美国父母认为孩子将来只要能在社会上立足生存,职业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当然要合法)。另外,“商品经济使生产关系总处于躁动不安的变化之中”,职业更换不断,所以父母不企求子女一生顺境。因此,美国父母的教育目的重在育“人”,更为宏观、宽泛,以不变应万变。而中国经济落后,生存压力大,是个“学历社会”,行业流动性差,所以中国人往往把一生的幸福都压在某种职业上,选择面窄。中国父母认为学业成绩好,找到好工作,求得一生安稳,是一个人最好的出路。因此,中国父母的教育目的重在成“才”(“才”就是学业成绩优秀,能考上好学校,能获得高学历)。 再次,社会条件的差异。 美国经济条件好,社会养老保障健全。父母不认为养儿就是为了防老,自己老了可以进养老院,无后顾之忧。因而把孩子培养到18岁,并成为一个独立自主有责任心和同情心的人就算尽到了自己的义务,完成了养育孩子的任务,孩子将来的路如何走,全靠他自己去奋斗,将来能否光宗耀祖升官发财,父母考虑并不多。而中国则由于经济条件比较差,社会养老保障不健全和一些旧有的观念问题,对孩子的教育从个人养老或个人荣誉面子角度考虑得比较多,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来看待,要孩子知恩图报,因而在教养的方式和方法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不少家长把打骂孩子看作是家庭内部私事,任何人无权干涉,更谈不上法律约束了。 最后,文化传统的差异。 1、价值取向不同 美国人重个性,价值取向是以个人为本的个体主义,注重个人利益,崇尚个人发展,实现自我,这是美国文化核心。美国一个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民主的社会,每个公民习惯地琢磨一个很小的目标,那就是他自己。在家庭中,个人是本位,个体具有最高价值,不依赖他人存在,独立于家庭关系中。所以在美国家庭中,父母倾向于把自身与孩子看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自我”包括父母自我和子女自我。首先,子女自我价值的实现显然要尊重子女的意愿、兴趣和爱好,因人而异,美国父母比较重个人生活享受,平时决不会为了孩子而放弃去听音乐会、看电影、跳舞或约会。 中国人讲共性,有整体至上的价值观,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中国人认为人的确立方式是在“二人”对立关系中生成的。从古至今,“自我”这个概念总是与他人相伴而生,个人的价值只有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才得以体现。在中国家庭中,父母丧失自我,也不尊重子女的自我,我国父母丧失自我的表现就是存在严重的“亲子一体感”,父母把孩子视为自身价值的延续,将孩子作为自己生活的全部和人生的希望,具有和孩子不可分割的一体化感觉。这样父母会以自己的意志替代孩子的兴趣,站在成人的角度设计孩子的未来,所以中国父母的期望相对于孩子的能力是过高的。 美国重个性,中国讲共性的价值取向是有其经济背景的。美国在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中,充满活力的商品经济过早排斥了自然经济,独占鳌头近百年。个人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相对独立,个人只有提高自我、扩展自我,才能在商品经济竞争中立足和发展,所以养成了重视自我的传统。而中国自然经济延续数千年,中国人习惯性地束缚在土地上,个人失去了独立发展的条件,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也未能让中国人摆脱依赖性。个人的发展常需要“走关系”,对个人的评价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进行的,所以喜欢融入集体,以免被孤立。 2、思维风格不同 美国人是理性主义,美国的家庭教育推崇以理性的基本原则对待家庭成员和家庭事务。美国父母多是把抚养教育孩子的义务,与对社会应尽的义务一样看待,这是超越个人的立场,而不是完全从家庭本身或父母自身的利益来看待家庭教育。既然他们认为抚育子女是义务,也就不图养儿防老,不图回报,自己老了进养老院是一个人应有的归宿(当然,这些中国人视为不道德的做法源于美国的社会保障机制和文化习惯)。 中国人是情意至上,我国的家庭教育以人伦为基础,以情感情理为法则,来处理家庭人际关系。我国父母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从个人养老或个人荣誉面子角度考虑子女教育,在无微不至的父母爱怜中隐含着较为浓厚的“投桃报李”的私情。由此说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情远胜于美国,往往把家庭教育目的功利化。 四、结语 本文是对中美两国家庭教育作一般性的比较,两国家庭教育中肯定存在着个别的特殊性,而且,事实上与中国比较,美国家庭教育中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比如过于放任造成儿童青少年诸多社会问题;过于理性,使孩子对赡养老人的责任感较为缺乏;过于重视“乐学”,使得儿童青少年学习水平下降等)。显然,本文并不是要全盘肯定美国的家庭教育,也不是要全盘否定中国的家庭教育。笔者试图通过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分析,引发对我国的家庭教育的改革思路: 1、教育目的——变“成才”教育为“成人”教育。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从总体而言,美国家庭的教育目的,更能产生创新人才,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不可否认,我国的家庭教育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中出现了误区,教育目的短期化、功利化,扼杀了不少天才。要改变现状,需要家庭内外的努力。宏观上讲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竞争的加强,人们择业观的开放,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将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而这种综合素质事实上就是最基本的“成人”教育。将“成人”作为家庭教育的目的,就会使我国的家庭教育走出误区,使得青少年的成长更切合自身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2、教育内容——变“片面”教育为“全面”教育,目前的家庭教育,由于教育目的是“成才”教育,造成在教育内容方面的误区就是智育压倒一切。这样的教育,会使孩子片面、畸形地发展,成为只会“死读书”人,这样的人将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因此,确立了“成人”教育的目的,在家庭中,父母应当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要提高综合素质,就必然要变片面的教育为全面的教育,尤其不能忽略潜能、道德、性情的培育。 3、教育方式——变“管束”教育为“宽松”教育,变“封闭”教育为“开放”教育。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往往权威大于民主,这样的教育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现代社会应该提倡“宽松”教育、“开放”教育。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