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陶瓷艺术论文5000字体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20 12:56:53

陶瓷艺术论文5000字体怎么写

概说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因为,古陶瓷鉴定是一门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准确的判断。对初学者来说,如能潜心钻研,循序渐进,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观胎辨釉 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又如,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 观察造型 从各朝代陶瓷的造型去判断 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饭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皿,一般人对它也许注意不多。其实,它的造型也是不断地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唐代的饭碗,一般是深腹,直口,实平足,胎厚,体重。明代的碗,口外撇,腹深而丰满,圈足较高,给人以古拙稳重之感。入清以后,特别是康熙时期,碗口外撇,但弧度没有明代大,腹深但显得瘦小,圈足开始变矮。到雍正以后,其圈足最下处,一改明代的平齐而向圆形(俗称“泥鳅背”)演变。又如,我们常见的口小、肩丰、圈足的梅瓶,它也随着不同时代而变化。宋代的梅瓶造型是小撇口,短颈,肩特别丰,身体修长,圈足,给人以古朴秀美之感。到元代,则改宋代时的小撇口为板唇口,短颈加高,从直统式小颈改为喇叭状,下身加粗,体形变大。到了明代早期,其口又改为卷唇口,肩丰而斜,下身略胖,改变了宋代的秀长身形,向平稳实用发展,这是梅瓶造型最美的时期。发展到清代雍正时的梅瓶,它以明代早期为式样,但其口往往略高于明代,和颈相接处象欠一定弧度似的,没有明代早期那么好看。这时期的梅瓶,虽然丰肩,但肩的上部不是忽平就是下斜,下身又有所加粗,造型呆板,失去线条美。到清代后期,其造型更加呆板,更加粗糙,艺术欣赏价值也就更差了。笔筒是文房四宝之一。顺治年间的笔筒体形高,平底无釉,胎厚体重。到康熙年间,体形略为降低,这时笔筒胎壁适中,底中央有一小圈下凹,涂白釉,凹圈外平坦,向外施一圈白釉,向内边的一圈则无釉。这种底形看上去似一玉壁型,所以,人们称之为:“壁足“。但到了雍正、乾隆以后笔筒变得胎体略宽,胎壁也略薄,其底也由“平底”、“壁足”改为“圈足”。不同的造型,打着鲜明的时代的印记。因此,认识、熟记各个时代器物的造型,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拿起一把“鸡头壶”,我们应该知道这种壶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产物。说起“宫式碗”,则应该知道是明正德年间产品的一种造型。如果是“观音尊”、“棒槌瓶”、“花觚”、 “太白缸”、“柳叶瓶”等等,这些都应是清代康熙时期生产的器物。所以说,型制对古陶瓷鉴定是非常重要的 辨别款识 从历代陶瓷的款识来判别 款识也叫年款,是在一件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心里,身的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上某某皇帝的年号,如“大明成化年制”等字样,以表示年记。这种年款,有一部分是专为宫廷烧制的,叫“官窑”款;有一部分是民间烧制的,叫“民窑”款。除了记年款,还有殿名款(如体和殿)、堂名款(如中和堂,这是康熙皇帝在圆明园居住过的殿堂)、齐名款、轩名款、赞誉款、吉祥款、陶工款、供养款、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花样款(如白兔、双鱼、折枝花朵等),等等。这些都称为款识,是表示某个朝代生产的器物。款识的识别,是古陶瓷鉴定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已知陶瓷上最早的款识,应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商、周青铜器上铭纹和徽号已经盛行,但在陶器上有官方款的,可以肯定是在陕西咸阳出土的一件秦代陶器上的“王”字。前些时候,广州中山五路发掘一处秦汉遗址,曾发现有带“官”字的陶片;在三元里一个西汉初年墓中,也发现有“居室”款。瓷器的款记一般都以官方有关。五代至北宋初,北方白瓷中常有“官”、“新官”的刻款;在宋代的瓷器中,也见有“大观”、“政和”等带国号的款;在元代,景德镇的瓷器中常有“枢府”、“太禧”款识的。这些都是和官方用瓷有关的记年款。明代开国至清代末,有500多年,换了27个皇帝。这个时期的瓷器,普遍书写皇帝的年号。对于这些年号,我们在鉴定时,可以从中找出其规律性和特殊性。明清的款识最多,但伪款也特别多。所以,在鉴定时要多作比较,要注意每个朝代的字体、风格、每一笔划的特征,这样,才能准确的判断出真伪。明清的记年款有一定的规律性。绝大部分的记年款,都写上国号和皇帝的年号。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仅有“隆庆”一朝写“年造”而不写“年制”。明代最早写款从永乐开始,但它的款识也仅写“永乐年制”四字篆书。“大明永乐年制”、“永乐年制”从未有楷书款,若有则是假款。从明宣德至清康熙的年号款,都是六字楷书款。但雍正一朝楷、篆书款同时使用,有六字款、四字款(即“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乾隆时款识,篆书盛行,楷书渐少。嘉庆、道光两朝以篆书款为主。但由咸丰至宣统三年,这四朝又恢复了楷书写款,篆书款已不使用了。这是明清款识的规律性。例如,同治时的写款应是楷书,而我们鉴定时发现一件同治瓷器的写款是篆书,那就应该对这件作品的真伪多打几个问号了。鉴定古陶瓷,除了注意它的各朝写款的规律、风格和特征外,还要注意各朝写款的颜色。不同朝代使用的颜料不同,其呈色也就不一样。以青花料为例,明代至清代初期的青花款,在放大镜下可见其色下沉,周围有细小的均匀的小气泡,清代后期的仿制品则没有这种特征。上述这些是大家鉴定瓷器必须注意的。

每个学校的要求不是很一样,不过都大同小异,这个给你参考下。 一、毕业论文撰写结构要求 1、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 2、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 3、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 4、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 5、正文: 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5000字左右。 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6、谢辞: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7、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 8、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 9、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 二、毕业论文撰写格式要求 1、毕业论文一律打印,采取A4纸张,页边距一律采取:上、下5cm,左3cm,右5cm,行间距取多倍行距(设置值为25);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封面采用教务处统一规定的封面。 2、字体要求 论文所用字体要求为宋体。 3、字号 第一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小三号黑体字;第二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四号黑体字;第三层次及以下题序和标题与第二层次同;正文用小四号宋体。 4、页眉及页码 毕业论文各页均加页眉,采用宋体五号宋体居中,打印“河北大学XXXX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页码从正文开始在页脚按阿拉伯数字(宋体小五号)连续编排,居中书写。 5、摘要及关键词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摘要”二字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书写,“摘”与“要”之间空两格,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关键词”三字采用小四号字黑体,顶格书写,一般为3—5个。 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字体为小四号Times New Roman。 6、目录 “目录”二字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书写,“目”与“录”之间空两格,第一级层次采用小三号宋体字,其他级层次题目采用四号宋体字。 7、正文 正文的全部标题层次应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字体表示。第一级为“一”、“二”、“三”、等,第二级为“1”、“2”、“3”等,第三级为“1”、“2”等, 8、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要另起一页,一律放在正文后,在文中要有引用标注,如××× [1], 9、外文资料及译文 外文资料可用A4纸复印,如果打印,采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体,译文采用小四号宋体打印,格式参照毕业论文文本格式要求。 10、图、表、公式 图: 要精选、简明,切忌与表及文字表述重复。 图中术语、符号、单位等应同文字表述一致。 图序及图名居中置于图的下方,用五号字宋体。 表:表中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的符号。 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 表序、表名和表内内容采用五号宋体字。 公式:编号用括号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 公式中的英文字母和数字可以采用默认的字体和字号。 图、表与正文之间要有一行的间距,公式与正文之间不需空行;文中的图、表、附注、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编号。如:图2-5,表3-2,公式(5-1)(“公式”两个字不要写上)等。若图或表中有附注,采用英文小写字母顺序编号。 11、标点符号 注意中英文标点符号的区别,不能混用。求采纳

青瓷是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品种之一。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中国历代被称为缥瓷、千峰翠色、艾青、翠青、粉青等都是指青瓷而言。青瓷的色调是由胎釉的铁含量和釉层厚薄以及烧成气氛和窑位等工艺决定的。用复杂的工序烧造出的瓷器釉色青碧,釉层厚润,可与翠玉媲美,人们常用'千峰翠色'来形容青瓷釉色之美。这种美丽的青瓷釉,在艺术上对美化瓷器的作用,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境界。 釉面开片,即釉面有很细的裂纹。因为瓷器在高温烧烤时,胎和釉会由于热膨胀系数不同而出现裂纹。这本是一种工艺上的缺陷,宋代的窑工们巧妙地利用这种开片现象来美化瓷器,形成了美的韵律和节奏,使青瓷本身增添了光彩和生机。根据纹片的不同形态,赋以不同的名称,如冰裂纹、蟹瓜纹、牛毛纹、兔丝纹、百圾碎、鱼子纹、鳞片纹、叶脉纹、流水纹等。青瓷纹片就是这样以其纯真的人工和烧制中自然产生的艺术美赢得世人的喜爱,从而创造了青瓷纹片这一艺术特色。 青瓷另一个特点便是'紫口铁足'。青瓷胎的色泽,有的胎骨黝黑,婉如真铁。三氧化地铁含量可高达5%左右,在高温中它还原成黑色的低价铁,在烧造时,由于底部还原焰较强,加上有垫饼的托烧而微露胎色,胎中的三氧化二铁一经还原成氧化亚铁就是黑色,所以称为'铁足',口沿部分还原焰虽较弱,但由于上的釉容易下垂,釉层不厚胎质容易显露,所以常常透出灰黑泛紫的颜色,这就是'紫口'。 青瓷以造型见长,以釉色取胜,以纹片著称,在造型方面品种繁多,有的形体不加任何装饰,也有作巧妙装饰的,但都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造型既端庄秀丽、凝重大方,又具有刀法洗炼,器型流畅,明快简练变化多端的特点。一般是由于工艺上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青瓷与青铜器在造型上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在原始社会陶器业很发达的商周时代,青铜业得到发展。开始青铜造型多来源于陶器,而原始青瓷在商周、春秋时代是属于萌芽和确立时候,它的造型又借鉴于青铜造型。既继承了商周铜器的传统,又不一味泥古模仿。把继承和创新两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同一种风格的造型上,由于时代的不同,运用有同的材质和不同的处理手法而出现不同的艺术效果。这说明一种文化的发展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遵循着继承和发展的道路前进的。在装饰上既采用前代刻、印花等方法,而又创造性地运用'开片'和'紫口铁足'等艺术手段,形成碎纹艺术釉,使青瓷釉得以充分发挥其艺术效果。 千百年来,青瓷在国内外有极高的评价,享有'瓷海明珠'之美誉。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日本、朝鲜、东南亚、非洲和欧洲等地,这些精美的瓷器和制瓷技术传到世界各地,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不论是工艺技术、造型艺术、视觉感受,青瓷艺术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的顶点,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闪耀着祖国优秀文化的光彩。

陶瓷艺术论文5000字体

陶瓷是中国古老的一种文化的传承。在原始的时代,那么中国就基本上有一些比较简陋的淘器了。那个时候就可以用这些淘气。装一些水用来喝。虽然做的比较简陋,但是已经有一定的雏形了。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在奴隶社会,时候,淘器已经做的是非常好的了,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了。尤其是到封建社会以后,陶瓷的发展就是更加发达了。那时候中国已经拥有了几大出名的陶瓷窑炉,官窑,汝窑等等。并且这些窑治的陶瓷制品到现在是非常出名的,并且价值是非常高的。并且陶瓷的本身装饰也是非常多的,他通过上又彩绘等等,能够把各种美丽的景色,新人物的心情或者说是一些故事的发展情节。一些自然界的花鸟虫鱼都可以栩栩如生的表现在整个陶瓷器上面。让人看起来非常的赏心悦目。目前淘气有艺术陶瓷,还有工业陶瓷。并且技术都是非常完善的了。

中国古代陶瓷鉴赏 摘要:在国际社会中,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这就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陶瓷就是中国的象征。的确,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史,一部形象的中国民族文化史。然而,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各个时代的文明遗物,成为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永世相传。今天不少古窑遗址已得到了保护,但大部分仍处于自然状态,破坏十分严重,令人担忧。陶瓷,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核心文化之一,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加以重视并予以弘扬,让我们子孙后代知道“china”来自哪里。 论文关键词:陶瓷 发展史 发展前景 一:陶瓷简介 陶瓷,众所周知,即陶器与瓷器的总称。。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 陶瓷,是人类在生存空间中最早出现的几种艺术形式之一。从初始的以实用为目的,渐渐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增加了美学的功能,使其成为集实用和欣赏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品,最终,陶瓷又摆脱了实用的初衷,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欣赏品。 二:陶瓷的发展史 陶瓷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是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大约在70万年以前的原始时代,人们就发现,将泥巴晾干后加火一烧就变得坚硬起来,而且可以做成各种形状用来盛水,放食物等等,这便是陶器产生的初始。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下面具体分析陶瓷的发展史。 1、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2、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3、隋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是一例。 4、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于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5、元朝时期陶瓷文化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 泛青,带动以後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6、明朝时期陶瓷文化 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後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 明代开始,窑址都趋於集中在景德镇,无论官窑或民窑都偏向於彩绘瓷器,宋瓷前都以单色釉为主,而明代後走入了彩绘世界。 7、清朝时期陶瓷文化 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 从上述陶瓷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历程看,它是辉煌的,璀璨的。美来自于生活,制陶者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间接表现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貌。 三:陶瓷业的发展前景(解困之路) 1:从陶瓷本身而言 为使陶瓷艺术在现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且获得多姿多彩,首先要实现传统陶瓷向现代陶瓷的转变。 在陶瓷艺术作品中,材料的运用可谓至关重要,可以直接感受作品的力度及内在结构的审美空间。从传统材料中可以看出:青花、粉彩、古彩等传统装饰,形成了景德镇传统陶瓷艺术特有的面貌,决定了其题材风格的独特性,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变迁,用自身的语言范式带给世人长久的喜爱与眷顾。 现代陶艺创作,特别强调主体精神的自由与个性。陶瓷艺术个性的培养与形成,同其它艺术一样,都有个积累和升华的过程,包括生活经验的积累,文化知识和才能的积累,艺术功底和艺术修养的积累,以及娴熟而全面的技艺的积累。 着眼于陶瓷的辉煌发展史,我们可以坚信它的前景是乐观的。对于陶瓷文化,我们要尊重,在此基础上施以保护。相信陶瓷,相信中国,相信china。 参考文献 (1)刘玮林,现代陶瓷艺术的价值内涵,中国陶瓷,1994 (2)冯林、孙晓兰,论当代审美需求下的陶瓷艺术,陶瓷科学与艺术,2004 (3)舒惠学,关于陶瓷艺术及市场的思考,景德镇陶瓷,1994 (4)百度百科陶瓷的含义 (5)中国知识资源总索

概说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因为,古陶瓷鉴定是一门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准确的判断。对初学者来说,如能潜心钻研,循序渐进,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观胎辨釉 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又如,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 观察造型 从各朝代陶瓷的造型去判断 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饭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皿,一般人对它也许注意不多。其实,它的造型也是不断地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唐代的饭碗,一般是深腹,直口,实平足,胎厚,体重。明代的碗,口外撇,腹深而丰满,圈足较高,给人以古拙稳重之感。入清以后,特别是康熙时期,碗口外撇,但弧度没有明代大,腹深但显得瘦小,圈足开始变矮。到雍正以后,其圈足最下处,一改明代的平齐而向圆形(俗称“泥鳅背”)演变。又如,我们常见的口小、肩丰、圈足的梅瓶,它也随着不同时代而变化。宋代的梅瓶造型是小撇口,短颈,肩特别丰,身体修长,圈足,给人以古朴秀美之感。到元代,则改宋代时的小撇口为板唇口,短颈加高,从直统式小颈改为喇叭状,下身加粗,体形变大。到了明代早期,其口又改为卷唇口,肩丰而斜,下身略胖,改变了宋代的秀长身形,向平稳实用发展,这是梅瓶造型最美的时期。发展到清代雍正时的梅瓶,它以明代早期为式样,但其口往往略高于明代,和颈相接处象欠一定弧度似的,没有明代早期那么好看。这时期的梅瓶,虽然丰肩,但肩的上部不是忽平就是下斜,下身又有所加粗,造型呆板,失去线条美。到清代后期,其造型更加呆板,更加粗糙,艺术欣赏价值也就更差了。笔筒是文房四宝之一。顺治年间的笔筒体形高,平底无釉,胎厚体重。到康熙年间,体形略为降低,这时笔筒胎壁适中,底中央有一小圈下凹,涂白釉,凹圈外平坦,向外施一圈白釉,向内边的一圈则无釉。这种底形看上去似一玉壁型,所以,人们称之为:“壁足“。但到了雍正、乾隆以后笔筒变得胎体略宽,胎壁也略薄,其底也由“平底”、“壁足”改为“圈足”。不同的造型,打着鲜明的时代的印记。因此,认识、熟记各个时代器物的造型,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拿起一把“鸡头壶”,我们应该知道这种壶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产物。说起“宫式碗”,则应该知道是明正德年间产品的一种造型。如果是“观音尊”、“棒槌瓶”、“花觚”、 “太白缸”、“柳叶瓶”等等,这些都应是清代康熙时期生产的器物。所以说,型制对古陶瓷鉴定是非常重要的 辨别款识 从历代陶瓷的款识来判别 款识也叫年款,是在一件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心里,身的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上某某皇帝的年号,如“大明成化年制”等字样,以表示年记。这种年款,有一部分是专为宫廷烧制的,叫“官窑”款;有一部分是民间烧制的,叫“民窑”款。除了记年款,还有殿名款(如体和殿)、堂名款(如中和堂,这是康熙皇帝在圆明园居住过的殿堂)、齐名款、轩名款、赞誉款、吉祥款、陶工款、供养款、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花样款(如白兔、双鱼、折枝花朵等),等等。这些都称为款识,是表示某个朝代生产的器物。款识的识别,是古陶瓷鉴定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已知陶瓷上最早的款识,应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商、周青铜器上铭纹和徽号已经盛行,但在陶器上有官方款的,可以肯定是在陕西咸阳出土的一件秦代陶器上的“王”字。前些时候,广州中山五路发掘一处秦汉遗址,曾发现有带“官”字的陶片;在三元里一个西汉初年墓中,也发现有“居室”款。瓷器的款记一般都以官方有关。五代至北宋初,北方白瓷中常有“官”、“新官”的刻款;在宋代的瓷器中,也见有“大观”、“政和”等带国号的款;在元代,景德镇的瓷器中常有“枢府”、“太禧”款识的。这些都是和官方用瓷有关的记年款。明代开国至清代末,有500多年,换了27个皇帝。这个时期的瓷器,普遍书写皇帝的年号。对于这些年号,我们在鉴定时,可以从中找出其规律性和特殊性。明清的款识最多,但伪款也特别多。所以,在鉴定时要多作比较,要注意每个朝代的字体、风格、每一笔划的特征,这样,才能准确的判断出真伪。明清的记年款有一定的规律性。绝大部分的记年款,都写上国号和皇帝的年号。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仅有“隆庆”一朝写“年造”而不写“年制”。明代最早写款从永乐开始,但它的款识也仅写“永乐年制”四字篆书。“大明永乐年制”、“永乐年制”从未有楷书款,若有则是假款。从明宣德至清康熙的年号款,都是六字楷书款。但雍正一朝楷、篆书款同时使用,有六字款、四字款(即“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乾隆时款识,篆书盛行,楷书渐少。嘉庆、道光两朝以篆书款为主。但由咸丰至宣统三年,这四朝又恢复了楷书写款,篆书款已不使用了。这是明清款识的规律性。例如,同治时的写款应是楷书,而我们鉴定时发现一件同治瓷器的写款是篆书,那就应该对这件作品的真伪多打几个问号了。鉴定古陶瓷,除了注意它的各朝写款的规律、风格和特征外,还要注意各朝写款的颜色。不同朝代使用的颜料不同,其呈色也就不一样。以青花料为例,明代至清代初期的青花款,在放大镜下可见其色下沉,周围有细小的均匀的小气泡,清代后期的仿制品则没有这种特征。上述这些是大家鉴定瓷器必须注意的。

陶瓷艺术论文5000字怎么写

陶瓷是中国古老的一种文化的传承。在原始的时代,那么中国就基本上有一些比较简陋的淘器了。那个时候就可以用这些淘气。装一些水用来喝。虽然做的比较简陋,但是已经有一定的雏形了。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在奴隶社会,时候,淘器已经做的是非常好的了,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了。尤其是到封建社会以后,陶瓷的发展就是更加发达了。那时候中国已经拥有了几大出名的陶瓷窑炉,官窑,汝窑等等。并且这些窑治的陶瓷制品到现在是非常出名的,并且价值是非常高的。并且陶瓷的本身装饰也是非常多的,他通过上又彩绘等等,能够把各种美丽的景色,新人物的心情或者说是一些故事的发展情节。一些自然界的花鸟虫鱼都可以栩栩如生的表现在整个陶瓷器上面。让人看起来非常的赏心悦目。目前淘气有艺术陶瓷,还有工业陶瓷。并且技术都是非常完善的了。

【摘要】:陶瓷与书法艺术虽是两门独立艺术,代写论文但两者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两者具有相通的艺术特征。现代条件下陶瓷与书法艺术亦交相辉映,不同的陶瓷造型可以采用与其风格相协调的书法来加以装饰,使陶瓷艺术获得锦上添花的效果。虽然书法艺术在陶瓷中的运用仅处于辅助地位,但其作用和意义不容忽视,值得从事陶瓷艺术的人们加以关注和应用。 【关键词】:陶瓷,书法,艺术魅力 引言 陶瓷是泥与火的艺术,书法是笔含墨的艺术。艺术都是相通的,陶瓷与书法原本属于独立艺术,然而艺术间不乏契合。陶瓷同书法艺术的契合给欣赏者感觉无疑是锦上添花。对两者成功的驾驭,在于对两门艺术的解读和深掘,而后达到综合艺术的完美和统一。 1陶瓷与书法的历史渊源 中国制陶起源很早。自古相传“神农氏作瓦器”,“昆吾氏作陶”。而汉字起源同样是历史悠久。远在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与四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以及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陶器上面常见有作为记事的符号,似可视为汉字的滥觞。可见古代陶瓷和文字的起源,从一开始就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陶器上面多带有篆书雕印文字,陶器上的文字也成为后人研究战国文字和制陶业的宝贵资料。秦兵马俑身上多刻印有工匠的姓名,如“咸阳午”等,字体有的是篆书,有的则近似草隶。三国、两晋时期是青瓷器普及和发展阶段,同时也是陶瓷书法艺术进一步提高与形成典范的过程。唐代楷书、章草、大草、行书等书写体系逐渐完善,这一时期由于饮茶之风盛行。书法装饰便出现在茶壶、酒坛上,有楷、有草,均有大书法家张旭、怀素、颜、柳之风韵。多写名人诗句或“酒”、“茶”文字,酣畅淋漓,圆润遒劲,纯真自然,配以不同的器物造型之上,极具古朴、简约之美感。宋代书法是我国书法发展的一次高峰,书法艺术方面趋于完善和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反映在陶瓷造型中已有“大巧若愚”的自然之韵。陶瓷上的书法装饰在这一时期自然也就成为其明显的特征,且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耀州窑用书法装饰的酒具、茶具,其书法亦颇有“苏、黄、米、蔡”之韵。以至元、明、清各代书法装饰陶瓷也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装饰形式和艺术美感,这有其精神上的必然和谐。 2 0世纪6 0年代以后,随着陶瓷艺术的丰富和发展,代写毕业论文随着人们对陶瓷艺术视野的扩展。陶瓷和书法的结合样式也越来越多地出现,表现手法也越来越多样化,艺术品位也越来越有所提高,书法也逐渐地成为陶瓷装饰中所独具魅力的种类。众多陶瓷书法作品,或以笔写,或以刀刻,或以釉上,或以釉下,各具风采盎然。近年来各地陶瓷艺术家利用各地不同的材质和工艺,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如广东佛山的现代陶艺、山东淄博的色釉刻瓷,江西景德镇的陶瓷书法刻划和堆字等。这些作品充分利用书法的形式美和陶瓷材质美在文化内涵和形式上的联系,和谐而自然地结合起来,为陶瓷书法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境界。 再从陶瓷发展的历史来看,从原始陶器到彩陶、彩绘陶,再到后来陶与瓷的流脉和传派,陶瓷艺术的奥秘既深藏在历代传承的手工模式之中,更神奇地深藏在从配料、拉坏、成形、装饰到烧制的个体经验之中。因此,陶瓷与书法一样,它的原则、法规、模式、风格、内涵也都受到整个中国文化内涵与形态的制约。 简言之,我国自古以来陶瓷工艺与书法艺术的发生和发展,历史悠久,关系密切,是当时文化、艺术及至政治、经济状况的具体反映。 2陶瓷与书法的艺术特征 陶瓷与书法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从其实质来讲,有相通之处,代写硕士论文两者有着许多共同的文化内涵,有着和谐的审美情趣。 首先,两者都是造型艺术。书法是以线条的流动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心绪和品格修养。陶瓷造型通过各种线型和体面结合变化,空间的虚实、体量大小关系、轮廓的起伏等,构成陶瓷的造型美。 其次,从审美特征来看,两者都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状物与抒情相统一的艺术。书法无色而具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来自自然形象而又远离了自然形象。书写者将自己的精神意蕴、生命情丝、审美趣味化为或纵或收、或枯或润、或粗或细、或刚或柔的线条,并通过这些笔墨线条的枯润、浓淡的个性因素,反映出人的审美经验。汉代的杨雄在《法言》中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唐代孙过庭认为书法艺术可以看出书法艺术家的情感,即“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清代刘熙载更是一语道明:“写字者,写志也”、“书法,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

中国古代陶瓷鉴赏 摘要:在国际社会中,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这就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陶瓷就是中国的象征。的确,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史,一部形象的中国民族文化史。然而,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各个时代的文明遗物,成为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永世相传。今天不少古窑遗址已得到了保护,但大部分仍处于自然状态,破坏十分严重,令人担忧。陶瓷,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核心文化之一,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加以重视并予以弘扬,让我们子孙后代知道“china”来自哪里。 论文关键词:陶瓷 发展史 发展前景 一:陶瓷简介 陶瓷,众所周知,即陶器与瓷器的总称。。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 陶瓷,是人类在生存空间中最早出现的几种艺术形式之一。从初始的以实用为目的,渐渐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增加了美学的功能,使其成为集实用和欣赏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品,最终,陶瓷又摆脱了实用的初衷,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欣赏品。 二:陶瓷的发展史 陶瓷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是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大约在70万年以前的原始时代,人们就发现,将泥巴晾干后加火一烧就变得坚硬起来,而且可以做成各种形状用来盛水,放食物等等,这便是陶器产生的初始。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下面具体分析陶瓷的发展史。 1、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2、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3、隋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是一例。 4、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于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5、元朝时期陶瓷文化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 泛青,带动以後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6、明朝时期陶瓷文化 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後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 明代开始,窑址都趋於集中在景德镇,无论官窑或民窑都偏向於彩绘瓷器,宋瓷前都以单色釉为主,而明代後走入了彩绘世界。 7、清朝时期陶瓷文化 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 从上述陶瓷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历程看,它是辉煌的,璀璨的。美来自于生活,制陶者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间接表现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貌。 三:陶瓷业的发展前景(解困之路) 1:从陶瓷本身而言 为使陶瓷艺术在现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且获得多姿多彩,首先要实现传统陶瓷向现代陶瓷的转变。 在陶瓷艺术作品中,材料的运用可谓至关重要,可以直接感受作品的力度及内在结构的审美空间。从传统材料中可以看出:青花、粉彩、古彩等传统装饰,形成了景德镇传统陶瓷艺术特有的面貌,决定了其题材风格的独特性,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变迁,用自身的语言范式带给世人长久的喜爱与眷顾。 现代陶艺创作,特别强调主体精神的自由与个性。陶瓷艺术个性的培养与形成,同其它艺术一样,都有个积累和升华的过程,包括生活经验的积累,文化知识和才能的积累,艺术功底和艺术修养的积累,以及娴熟而全面的技艺的积累。 着眼于陶瓷的辉煌发展史,我们可以坚信它的前景是乐观的。对于陶瓷文化,我们要尊重,在此基础上施以保护。相信陶瓷,相信中国,相信china。 参考文献 (1)刘玮林,现代陶瓷艺术的价值内涵,中国陶瓷,1994 (2)冯林、孙晓兰,论当代审美需求下的陶瓷艺术,陶瓷科学与艺术,2004 (3)舒惠学,关于陶瓷艺术及市场的思考,景德镇陶瓷,1994 (4)百度百科陶瓷的含义 (5)中国知识资源总索

陶瓷艺术论文5000字体设计

从传统文化继承创新角度剖析“青花热”作者:郁虎妹  时间:2009-4-3 17:02:00  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摘要:北京奥运的青花系列的礼服,把人们对青花瓷宠爱推向极致。对传统文化瑰宝的爱慕,值得欣喜,但是其推崇方式,从传统文化的量变式和质变式的继承创新角度分析,值得担忧。下文,笔者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关键词:传统文化继承创新 量变式 质变式 青花瓷 正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一直是炎黄子孙的华夏情结,政府及学术界都很关注这个问题,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条例的实施可见一斑。然而,如何继承创新却是个争论的话题。一般意义上来说,艺术的创新是指艺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新的突破,它在艺术生命中起着变化、促进、增长、更新的作用。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从性质上来说,可以分为量变式的创新与质变式的创新两个方面。量变式的创新主要是指在一种艺术范围里其发展只是一些量的变化,而没有质的变化。质变式的创新则是指突破了原有艺术的性质和范围,创作出了完全新的艺术作品。笔者认为这两者关系可以理解为形似和神似的关系。保护、收藏、修缮、翻新、展览只是一种保存标本的方式,就像把熊猫放到保护区精心喂养以供参观是一样的,物种的苟延残喘而已,不是继承,更不是创新发展。目前的演绎的“青花热”潮流,足以窥见我们的方式深值疑问。青花瓷,作为中国瓷(China)中魁冠,其瓷胎骨细腻晶莹柔润,花色清新明丽幽静雅致,釉色光亮洁净白中泛青,气质典雅清新,极具中国传统墨画之神韵。其对于中国文化的阐述,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我们希望青花瓷作为民族的骄傲,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影响世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敬仰,并能在现代工艺、现代文明的环境下传播并创造一定的经济文化效益。青花瓷是艺术殿堂的瑰宝,是文人艺术家手中的爱物,是收藏家的猎物,是博物馆的珍品,是东方中国的传统文化标签。从荧屏热播赵雅芝主演的《青花》到风靡大江南北的周杰伦演唱的《青花瓷》,从奥运会水上项目的“青花瓷”系列颁奖礼服到北京地铁10号线北土城站的“青花瓷”立柱,“青花瓷”已更多地成为彰显中国文化的载体,担负着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青花瓷如飓风卷入寻常人的听觉视觉甚至触觉,掀起一股“青花热”潮流。随着大量“中国元素”在北京奥运会上的亮相,以“青花瓷”这一闻名世界、充满中国文化元素的设计正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视野。以下,取几个代表性的实例来展开分析:一、量变式创新,即形的简单模仿。1、直接对传统青花瓷产品形态的现代翻版。下面四个例子是对传统青花瓷工艺品或日用品的直接拿来利用。其中图一是以王步为代表的文人画风格的青花,仍属于量变式的创新。具有青花瓷本身的大致形态,只是做了基本的形态的突破和装饰图案的创新。 2、直接借用青花瓷具象的形态纹饰进行二次创作。以下图例依次为青花瓷地毯、扬帆青岛的广告招贴、相机制造商Lomography 合作推出Diana 青花图案相机、北京10号线的北土城站与奥运支线相交入口、座椅及手枪纹饰、DVD的包装设计、惠普的青花瓷打印机。不禁惊叹从家具用品到电子产品、从宣传招贴到公共设施、从服装品牌到手枪纹饰,虽材料造型功能各异,但皆采用青花瓷的原本具象图案。不可否认的是,即便你第一次或单独看到他们时是多么的振奋与欣赏,可是在此处当它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我敢说“豪无创意”反似小儿科的贴图。让蕴含深厚文化的古典隽永高雅的青花瓷,变得象一阵流行的时尚风。 二、质变式创新,即神的提炼升华。下图依次为:坐落在“绿色家园媒体村”的“青花瓷”ATM自动提款机、奥运礼仪服装和瓷质便筏概念设计。脱离了传统青花瓷的造型图案,现代视觉中多了份宁静、大气与优雅,透出的仅仅是青花的经典气质,然而每个设计却又明确告诉人们自己的功能与特色,透过自身设计展示自己的魅力,而不是借助青花瓷形态。我们不会感叹这种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神的提炼,因为在传统文化分析中前辈早已对青花瓷的风格气质做了最凝练的叙述,但是我们赞赏设计师们能在理解吸收,并在现实的设计中把这些灵魂结合产品功能诉求用设计的形态视觉语言表达出来。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出生于苏州的国际建筑大师贝律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很现代,很中国,很苏州的古老的现代建筑。他以绝妙的艺术手段用现代手法展示了苏州园林及建筑的景致小巧、移步换景、假山池沼、动静虚实等典型气质。传承并升华了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是用现代清新的空气水分滋养的生长于传统文化沃土上的艺术形式,是可持续的。 结语:诚然,在青花瓷的传承创新中,只有量变式的模仿只能在一定的程度上保存古人的文明,实属拿来主义的做法,但是我们并不能为此全盘否定之,其存在是传统文化继承的最原始最基础的方式。质变式的创新升华,是传统文化的实质性的传承,是根植于文化土壤的民族文化史的进步,在该项实践中,可以挖掘现代人的文化潜质,从而为民族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留下至深的脚印。所以,青花瓷艺术的真正生命力不可能在于天价的收藏更不在于时尚的简单模仿,这些浮浅而泛滥模仿的“青花热”只能是给古雅的青花瓷艺术本身蒙上污点。青花瓷的文化的传承发展要依靠质变式的创新,用现代科学的设计思维去传达凝练的文化神韵。参考文献:[1]熊廖.中国陶瓷美术史.紫禁城出版社,1993[2]杨永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陶瓷[M].北京:大象出版社.2004:6-7.[3]景德镇的青花瓷.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4]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手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论陶瓷之种类论近代陶瓷工业的发展

推荐下面的论文网,希望你会找到相关题材的论文:) 优秀论文杂志,以科技类为主。 综合类 学生大论文中心 大论文中心: 教育论文: -/asp 学位论文: 无忧论文网: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论文库: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论文中国 : 新浪论文网分类:_dir/jy/lw/ 中国论文联盟: 论文资料网: 学术论文 论文资料网: 论文下载中心: 毕业论文网: 无忧论文网 论文下载中心 很多分类的。 论文帝国 有分类 。。。

陶瓷艺术论文5000字体要求

【摘要】:陶瓷与书法艺术虽是两门独立艺术,代写论文但两者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两者具有相通的艺术特征。现代条件下陶瓷与书法艺术亦交相辉映,不同的陶瓷造型可以采用与其风格相协调的书法来加以装饰,使陶瓷艺术获得锦上添花的效果。虽然书法艺术在陶瓷中的运用仅处于辅助地位,但其作用和意义不容忽视,值得从事陶瓷艺术的人们加以关注和应用。 【关键词】:陶瓷,书法,艺术魅力 引言 陶瓷是泥与火的艺术,书法是笔含墨的艺术。艺术都是相通的,陶瓷与书法原本属于独立艺术,然而艺术间不乏契合。陶瓷同书法艺术的契合给欣赏者感觉无疑是锦上添花。对两者成功的驾驭,在于对两门艺术的解读和深掘,而后达到综合艺术的完美和统一。 1陶瓷与书法的历史渊源 中国制陶起源很早。自古相传“神农氏作瓦器”,“昆吾氏作陶”。而汉字起源同样是历史悠久。远在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与四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以及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陶器上面常见有作为记事的符号,似可视为汉字的滥觞。可见古代陶瓷和文字的起源,从一开始就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陶器上面多带有篆书雕印文字,陶器上的文字也成为后人研究战国文字和制陶业的宝贵资料。秦兵马俑身上多刻印有工匠的姓名,如“咸阳午”等,字体有的是篆书,有的则近似草隶。三国、两晋时期是青瓷器普及和发展阶段,同时也是陶瓷书法艺术进一步提高与形成典范的过程。唐代楷书、章草、大草、行书等书写体系逐渐完善,这一时期由于饮茶之风盛行。书法装饰便出现在茶壶、酒坛上,有楷、有草,均有大书法家张旭、怀素、颜、柳之风韵。多写名人诗句或“酒”、“茶”文字,酣畅淋漓,圆润遒劲,纯真自然,配以不同的器物造型之上,极具古朴、简约之美感。宋代书法是我国书法发展的一次高峰,书法艺术方面趋于完善和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反映在陶瓷造型中已有“大巧若愚”的自然之韵。陶瓷上的书法装饰在这一时期自然也就成为其明显的特征,且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耀州窑用书法装饰的酒具、茶具,其书法亦颇有“苏、黄、米、蔡”之韵。以至元、明、清各代书法装饰陶瓷也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装饰形式和艺术美感,这有其精神上的必然和谐。 2 0世纪6 0年代以后,随着陶瓷艺术的丰富和发展,代写毕业论文随着人们对陶瓷艺术视野的扩展。陶瓷和书法的结合样式也越来越多地出现,表现手法也越来越多样化,艺术品位也越来越有所提高,书法也逐渐地成为陶瓷装饰中所独具魅力的种类。众多陶瓷书法作品,或以笔写,或以刀刻,或以釉上,或以釉下,各具风采盎然。近年来各地陶瓷艺术家利用各地不同的材质和工艺,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如广东佛山的现代陶艺、山东淄博的色釉刻瓷,江西景德镇的陶瓷书法刻划和堆字等。这些作品充分利用书法的形式美和陶瓷材质美在文化内涵和形式上的联系,和谐而自然地结合起来,为陶瓷书法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境界。 再从陶瓷发展的历史来看,从原始陶器到彩陶、彩绘陶,再到后来陶与瓷的流脉和传派,陶瓷艺术的奥秘既深藏在历代传承的手工模式之中,更神奇地深藏在从配料、拉坏、成形、装饰到烧制的个体经验之中。因此,陶瓷与书法一样,它的原则、法规、模式、风格、内涵也都受到整个中国文化内涵与形态的制约。 简言之,我国自古以来陶瓷工艺与书法艺术的发生和发展,历史悠久,关系密切,是当时文化、艺术及至政治、经济状况的具体反映。 2陶瓷与书法的艺术特征 陶瓷与书法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从其实质来讲,有相通之处,代写硕士论文两者有着许多共同的文化内涵,有着和谐的审美情趣。 首先,两者都是造型艺术。书法是以线条的流动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心绪和品格修养。陶瓷造型通过各种线型和体面结合变化,空间的虚实、体量大小关系、轮廓的起伏等,构成陶瓷的造型美。 其次,从审美特征来看,两者都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状物与抒情相统一的艺术。书法无色而具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来自自然形象而又远离了自然形象。书写者将自己的精神意蕴、生命情丝、审美趣味化为或纵或收、或枯或润、或粗或细、或刚或柔的线条,并通过这些笔墨线条的枯润、浓淡的个性因素,反映出人的审美经验。汉代的杨雄在《法言》中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唐代孙过庭认为书法艺术可以看出书法艺术家的情感,即“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清代刘熙载更是一语道明:“写字者,写志也”、“书法,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

不是的,论文5千字就是指正文,不包括摘要、目录、致谢、参考文献等等。可以找我帮忙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提出-论点;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推荐下面的论文网,希望你会找到相关题材的论文:) 优秀论文杂志,以科技类为主。 综合类 学生大论文中心 大论文中心: 教育论文: -/asp 学位论文: 无忧论文网: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论文库: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论文中国 : 新浪论文网分类:_dir/jy/lw/ 中国论文联盟: 论文资料网: 学术论文 论文资料网: 论文下载中心: 毕业论文网: 无忧论文网 论文下载中心 很多分类的。 论文帝国 有分类 。。。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