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书法艺术鉴赏论文500字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9 06:39:34

书法艺术鉴赏论文500字怎么写

需告知论文要求,稿酬。最好有参考题目。

书法的精髓,是要你自己去慢慢体会、领悟的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它特殊的意义。如果说中国画更多地表现出一种自然哲学的意味,讲求与自然的深化融合,其画面往往表现为一种音乐化的灵空境界,那么书法与之完全相通,而且表现得更加突出。因为书法不像绘画那样拥有众多的物象可资描绘,其创作对象更为单纯—只是汉字的形体结构和十分净化的线条。正如老子所说的“大象无形”,因为书法较其它艺术样式更为抽象、更为纯粹。书法兼备了具象和抽象两种表现功能,无色而具图画之灿烂,无声而具音乐之和谐,它以抽象的线条作为艺术材料表现和传达出各种形体、情感和气势,形成独特的审美风貌。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有着生命的活力和感染力。这种点画线条不是板滞的,而是灵动的。它脱离开了具体的事物图景,却能表现出宇宙的动力和生命的力量。中国书法的线条依于笔,在乎道,通于神,达乎气。 《易·系辞上》日:“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国的哲人认为元气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而元气分为阴阳二气,即“道原于一而成于二”。  书法美的形式,表现在点画、结构、行气、章法等多个方面,究其核心,则以书法的点画,亦即线条为主。  那末,怎么样的线条才能称得上美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线条的立体感 书法线条的立体感是书法艺术的生命。在这一方面,古人曾在实践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的探索,最后终至被他们找到了人们所一致公认的用笔规则,那就是所说的“中锋”了。宋代米芾说:“得笔(得中锋的用笔效果),则虽细为髭发亦圆;不得笔,则虽粗如椽亦扁。”其中所说的“圆”,指的就是线条的立体感。  ②线条的力感 一般来说,线条的力感有多种因素,而其中最重要的大致有:一是线条圆满厚实的中锋用笔,二是提按顿挫,逆涩行笔,三是线条中揉入适量苍劲枯老的、着纸力行的枯渴笔,四是线条与线条之间的精确组合所形成的稳定重实感。  ③线条的情感 线条的情感是字的情感的重要基础之一。一般来说,这和作者书写时的心情有关。一个人在高兴时,由于心情舒畅,所以笔下常常流美,一个人在拂逆时,由于心情沉重,故而下笔常多重实。此外,急躁的人落笔匆忙,恬淡的人笔底虚灵,这也是不言而喻的。  ④线条的节奏感 孙过庭《书谱》中说:“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粗细一致而没有节奏的线条是不能引起人们美感的,所谓抑扬顿挫,提按起伏,虽然没有声响,但却具有音乐的旋律,这就是书法何以能够感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⑤线条的呼应 字形是由线条组成的,也就是说是由具体的“点画”组成的。古人非常重视点画之间的呼应关系。起笔为“呼”,应笔为“应”,或一笔之中,应上而呼下,顾盼生情。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字血脉流贯,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示人以生命感。否则字内的每一点画各自为政,互不相关,就会使整个字形涣散而组织不起来,哪还谈得上什么艺术呢?  综上五条,是书法艺术线条美的关键所在,此外还可举出一些,如“侧笔取妍”之类,这里就不多谈了。  关于书法欣赏的具体途径,陈振濂在《书法欣赏的具体途径》一文中说有五个具体途径:从静止到运动、从抽象到具体、从原形到延伸、从平面到立体、从明确到朦胧。  ①从静止到运动 书法提供给观众的是既成的点画结构,它是静止不动的。欣赏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必须把静的点画还原成动的过程,从而探索书法家创作时感情的起伏、笔法技巧的变化乃至他们的心理依据。宋代书家姜夔在《续书谱》中谈到:“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静止的点画变得振动起来,在观赏之时还能同步地体察到前代作者挥笔作书的推理过程,这确实充分显示了书法艺术的时间性在欣赏中的重要作用。  ②从具体到抽象 抽象的书法结构和点画,在欣赏活动中,离不开欣赏者的联想和补充。有意识地在某些相同或相近的事物与形象上进行类比,也是欣赏者喜欢采用的一种方法,尽管这种类比不是固定不变的,但它符合视觉欣赏的特点。这表明,书法的抽象绝不是没有形象,相反,正因为书法所提供的抽象具有高度概括性,它才能为欣赏者提供广泛的想象余地。  ③从原形至延伸 线条的运动感,线条的引起联想,其实都离不开这种“势”的延伸。“企鸟峙,志在飞;猛兽骇,意在驰”,是一种动势很强的比喻。但实际的线条是没有这种飞、驰的表现力的。只有通过欣赏者的联想和对线条的延伸,才会寻找出欲飞欲驰的预示,并把这种欲飞欲驰进一步与“企鸟峙”、“猛兽骇”等鲜明的形象挂起钩来,构成艺术的美感。可见,对线条结构的势的延伸的理解,实际上是书对法这种既抽象,又固定的结构法则的独特艺术门类在进行欣赏时必须具有的一个重要方面。  ④从平面到立体 从历来书法家的追求看,他们也把立体感当作主要目标,并在书法的技巧法则中积累了一整套经验。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笔画上如此强调立体感,那末对结构的立体效果也不会太忽视。有人曾认为书法的结构中也具有明显的三度空间效果,如枯、湿笔的穿插,前一笔枯,相迭的后一笔湿,这枯笔在视觉上显然离观众远,温笔则近,其余浓、淡、粗、细的穿插也可如是观,这样就构成了一个立体的空间框架。作为欣赏者,如果忽略了这一部分美的品味,岂非可惜之至?  ⑤从明确到朦胧 朦胧美在书法审美上的功能是巨大的,这与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有关。抽象的书法在被欣赏时,人们很难用具体的形象去进行衡量比较,只能在抽象的形式上进行想象和补充,并与创作者达到心理上的默契与共鸣。这种想象有相当自由广阔的驰骋天地,朦胧美感正是这种想象驰骋较好的媒介。所谓“大味必淡”。淡正是朦朦胧胧的。老子称之为最高境界,那么,书法艺术欣赏中作为“大”的最高境界,也应努力在把握这个淡字(准确地说是虚)上做文章。若不然,对于书法中像颜真卿《祭侄稿》、陆机《平复帖》、杨凝式《神仙起居帖》、李白《上阳台帖》之类的书法杰作中混浊苍茫的境界,就难以会心品味了。  线条是书法的基础、灵魂,是书法赖以延续生命的重要媒介,也是书法家表情达意,精神、气质和学养得以流露的媒介。汉隶的出现是书法艺术中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没有一种书体的表现力能与它相抗衡。当然,更为直接的则是在于汉隶的主要贡献——解放线条,它对于我们研究线条美有决定性的影响。我们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首先被欣赏者感觉到的也是线条,所以它也是欣赏者沟通书家的桥梁。通过线条,欣赏者可以获得精神上美的享受,心灵上的慰藉、净化和震撼。中国书法的毛笔工具为线条美的高层次塑造提供了极理想的支持。欣赏者可以把线条作为审美对象,从视觉上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书法家们也把线条看成其作品的一种生命象征。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碑评第十八》中,有过这样的一段论述:“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逆,可谓美矣”。在这里,“筋”、“骨”、“血”、“肉”四者,都是针对书法线条而言。康有为认为书法线条美犹如一个人生命体的美,它体现出书法美的最高原则。在中国书法艺术领域中,书法线条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力量感  这里所谈的力量感,是书法中的一种巧力,是掌、指、腕、臂在人的意识协调和控制下且融合了书写者审美观念、书写经验的自然运动。中国书法一贯强调笔力,卫夫人的《笔阵图》有云:“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东汉蔡邕则在《九势》中指出:“下笔用力,肌肤之丽”。肌肤就是线条美的形式感觉。一般而言,下笔有力,线条就美,就有丰富的肌肤内涵。“在技巧之力中仍然有明和暗的对比关系:线条头尾顿挫转折者是谓‘明’,线条中截平稳运动的貌不惊人的力是谓‘暗’”。这段话指出了线条力度美的真正所在。富有力度的书法艺术作品之所以美,是因为它能使观赏者在这种凝固而静止的字形中领略到生命的风采、心灵的律动。如果笔力弱薄,书法美就无法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挥。  (二)立体感  对于书法这一平面的艺术形式而言,立体感是一个矛盾的说法。因为线条本身是平面化的存在,根本不可能符合三维空间的物理标准。但是一副书法作品如果缺乏立体感,线条就单薄乏味,不耐看。真正的立体感应是沉着、浑厚的并能让人感受到线条中蕴藏的丰富信息。简要地说,书法所强调的立体感是一种抽象地经过提炼的空间。在创作具体的书法作品中,又因书体不同以及书者的审美趣味各异而自具形态。强调线条要具有立体感,当然与中国人的传统精神有密切的关系。任何一种审美意识都离不开社会内容的制约,书法自也不例外。如女书家卫夫人在《笔阵图》中指出:“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这段话的推理公式是:书法——用笔为先;用笔——中锋居重;线条——要有立体感才美。  从书法美的角度来看,中锋技巧是绝对的。而侧锋技巧是相对的,它无法独立运用,只能与中锋互相交替补充。而且不能处于主要地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书法讲求笔法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线条美,而线条美中最主要的一条是立体感要强,要有厚度。我们可以改造用笔的方法,但却无法跨过这个终极的书法美的目标。它决不是一个单纯的技巧问题,而实质上是一个美的问题。  (三)节奏感  我们从书法作品的节奏感里可发现一种活力,然后在活力里面体验到了生命的价值。节奏的原则就是对比的交叉。落实在书法形式上,则是空白与墨迹之比,空白大小之比,空白形状之比,墨迹点线之比,乃至墨迹粗细、干湿、方圆、转折之比。大凡构成一种对比,都含有节奏的元素。“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便是节奏之本。线条在构成过程中笔的运动特征——松紧、轻重、快慢,就是线条节奏的具体内容。种种运动的性质和种类也有不同,不管是何种性质的节奏,都是对比着而存在。毛笔书法能够表现出很多书法家的个性。每位书家生命的活力都体现了线条节奏感的审美价值。如:空间节奏、用笔起伏节奏、空白节奏、方向节奏等。  节奏的原则相对于力量感、立体感的原则而言,似乎显得较为简单。因为对力度和线条的厚度,我们都能从一个实际的起点出发,在外观形态上对此作深层次的描述。但对于节奏而言,可视的形态比比皆是,不可视的深层内容又不仅仅是书法方面的内容,还牵涉到生理、心理方面的问题。立体感、力量感与节奏感基本上囊括了线条审美意识的全部内容。不仅如此,即便是在书法的运笔技巧方面,“三感”的存在也已经包括了技巧的全部空间内容。  力量感的构成是依靠提、按、顿、挫、转、折、方、圆,强调的是一种用笔的起伏——上下运动;立体感的构成,则依靠中锋为主的用笔,而笔法则落实到线条美的具体范围,追求的不只是在平的纸面上画出线,而是要塑造出立体效果;节奏感的构成是依靠速度的控制、断续连贯、轻重徐疾,有个推移过程,因此具有时间属性。立体感与力量感,平面运动与上下运动,构成了立体的动作空间,再加上一个节奏感,又构成了时空对比,三者互相交叉,相互渗透,形成了书法技巧的最为广阔的艺术天地。

回答 亲,很高兴为您服务,关于您的问题,已为您整理答案如下:书法欣赏气韵生动 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书法艺术的最高的境界是气韵生动,要达到气韵生动的表现,就必须要"骨法用笔",也就是说要写出有弹性、有力度的线条。原始社会先民们在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已经具备了文字的雏形,线条也已经具备了书法的意味,天真朴拙。商周时代的甲骨文绝大多数都是以刀代笔刻画出来的作品,线条以方直线为主,劲挺明快。青铜铭文是先做成泥范,然后以铜浇铸而成,称为金文。金文拓本书法线条遒劲朴厚,结体天真烂漫。先秦的书作虽然力能扛鼎,但都系工具刻画而成,线条还缺乏生动的表现。秦汉以下毛笔作为书写工具普遍被采用。毛笔是用狼毫等兽毛制成,具备 "尖、圆、齐、健"的特点,书写得法,能产生刚健、遒婉、秀逸、凝重、流丽的非常生动的表现。而且书法作品多采用墨汁书写,色泽鲜亮而又沉着,干湿浓淡的丰富变化又会产生生动的墨韵,使书法线条的表现更加传神。所以如何用笔用墨就成为书法家终身追求把握的基本功和审美的关键。古代书法家总结出一整套用笔、用墨的原则和方法。比如执笔要以意念带肩,肩带肘,腕竖掌平,五指齐力,力注笔尖,这样写出的线条才能达到有力而不浮滑。书写笔画要藏头护尾,逆入平出,中锋用笔等等,这样笔画才能达到匀实遒劲而不妄生圭角,产生诸如"柴担"、"蜂腰"、"鹤膝"等病笔。用墨要浓而不滞,清而不弱,水墨相渗,达到墨分五色的生动表现。总之好的书法作品都灌注了作者"精、气、神",体现出气韵生动的高超的艺术境界。 形和意的合一 汉字以象形和会意为造字的基础,每个单独的字都是古人创造的写意的造型艺术作品。例如:"德"字金文里写作" ",表示"道德、品德"的意思。分别由象形的"心"和"目"组在一起形成的会意字,从"目"上的直线表示视线,这个字以造型的方 式喻示了词义,德不是外在于人的行为规范,而是心的道德自觉,由心灵的窗户眼 睛里流露出来的正直的目光中可感受到的品质。这样书法家在书写这个字时,就会感受到写意绘画的美感享受,把这种绘画感受造型和书法造型感受结合起来就是完整的形意结合的书法感受。

书法艺术鉴赏论文500字

对中国书法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书写规律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基于索本求源(指甲骨文之后),这里重点介绍毛笔书写汉字的规律。只要我们对书法有了“狭义”的理解,那么对领会“广义的书法”也会大有裨益。  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例如,从使用工具上讲,仅笔这一项就五花八门,毛笔、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等种类繁多。颜料也不单是使用黑墨块,墨汁、粘合剂、化学剂、喷漆釉彩等五彩缤纷,无奇不有。过去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其涵义也大有扩展,品种之多,不胜枚举;从执笔方式上看,有的用手执笔,有的用脚执笔,就是用其他器官执笔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写字根本就不用笔,如“指书”“挤漏书”等;从书写文种上说,并非汉字一种,有的少数民族文字也登上了书法艺坛,蒙文就是一例;从书体和章法上看,除了正宗的传统书派以外,在我国又出现了"曲直(线)相同、动静结合的“意向”派,即所谓现代书法。它是在传统书法基础上,加以创新,突出"变"字,融诗书画为一体,力求形式和内容统一,使作品成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佳作。在日本不少书家摒弃文字的语言性,树立文字的“形象性”,出现了“墨象”派,以用笔的轻重和徐疾、笔锋的开合及落笔位置的变化等,写出各种形象的文字。这一书派,虽突出“意象”,其字赏之也新颖,但汉字并非都是“形象”字,因此步履艰难,发展受到限制。所有这些(当然不仅是这些),可以看出书法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这一点必须引起书法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这种论文最好还是自己写下,需要什么材料可以网上搜索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它特殊的意义。如果说中国画更多地表现出一种自然哲学的意味,讲求与自然的深化融合,其画面往往表现为一种音乐化的灵空境界,那么书法与之完全相通,而且表现得更加突出。因为书法不像绘画那样拥有众多的物象可资描绘,其创作对象更为单纯—只是汉字的形体结构和十分净化的线条。正如老子所说的“大象无形”,因为书法较其它艺术样式更为抽象、更为纯粹。书法兼备了具象和抽象两种表现功能,无色而具图画之灿烂,无声而具音乐之和谐,它以抽象的线条作为艺术材料表现和传达出各种形体、情感和气势,形成独特的审美风貌。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有着生命的活力和感染力。这种点画线条不是板滞的,而是灵动的。它脱离开了具体的事物图景,却能表现出宇宙的动力和生命的力量。中国书法的线条依于笔,在乎道,通于神,达乎气。 《易·系辞上》日:“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国的哲人认为元气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而元气分为阴阳二气,即“道原于一而成于二”。  书法美的形式,表现在点画、结构、行气、章法等多个方面,究其核心,则以书法的点画,亦即线条为主。  那末,怎么样的线条才能称得上美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线条的立体感 书法线条的立体感是书法艺术的生命。在这一方面,古人曾在实践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的探索,最后终至被他们找到了人们所一致公认的用笔规则,那就是所说的“中锋”了。宋代米芾说:“得笔(得中锋的用笔效果),则虽细为髭发亦圆;不得笔,则虽粗如椽亦扁。”其中所说的“圆”,指的就是线条的立体感。  ②线条的力感 一般来说,线条的力感有多种因素,而其中最重要的大致有:一是线条圆满厚实的中锋用笔,二是提按顿挫,逆涩行笔,三是线条中揉入适量苍劲枯老的、着纸力行的枯渴笔,四是线条与线条之间的精确组合所形成的稳定重实感。  ③线条的情感 线条的情感是字的情感的重要基础之一。一般来说,这和作者书写时的心情有关。一个人在高兴时,由于心情舒畅,所以笔下常常流美,一个人在拂逆时,由于心情沉重,故而下笔常多重实。此外,急躁的人落笔匆忙,恬淡的人笔底虚灵,这也是不言而喻的。  ④线条的节奏感 孙过庭《书谱》中说:“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粗细一致而没有节奏的线条是不能引起人们美感的,所谓抑扬顿挫,提按起伏,虽然没有声响,但却具有音乐的旋律,这就是书法何以能够感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⑤线条的呼应 字形是由线条组成的,也就是说是由具体的“点画”组成的。古人非常重视点画之间的呼应关系。起笔为“呼”,应笔为“应”,或一笔之中,应上而呼下,顾盼生情。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字血脉流贯,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示人以生命感。否则字内的每一点画各自为政,互不相关,就会使整个字形涣散而组织不起来,哪还谈得上什么艺术呢?  综上五条,是书法艺术线条美的关键所在,此外还可举出一些,如“侧笔取妍”之类,这里就不多谈了。  关于书法欣赏的具体途径,陈振濂在《书法欣赏的具体途径》一文中说有五个具体途径:从静止到运动、从抽象到具体、从原形到延伸、从平面到立体、从明确到朦胧。  ①从静止到运动 书法提供给观众的是既成的点画结构,它是静止不动的。欣赏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必须把静的点画还原成动的过程,从而探索书法家创作时感情的起伏、笔法技巧的变化乃至他们的心理依据。宋代书家姜夔在《续书谱》中谈到:“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静止的点画变得振动起来,在观赏之时还能同步地体察到前代作者挥笔作书的推理过程,这确实充分显示了书法艺术的时间性在欣赏中的重要作用。  ②从具体到抽象 抽象的书法结构和点画,在欣赏活动中,离不开欣赏者的联想和补充。有意识地在某些相同或相近的事物与形象上进行类比,也是欣赏者喜欢采用的一种方法,尽管这种类比不是固定不变的,但它符合视觉欣赏的特点。这表明,书法的抽象绝不是没有形象,相反,正因为书法所提供的抽象具有高度概括性,它才能为欣赏者提供广泛的想象余地。  ③从原形至延伸 线条的运动感,线条的引起联想,其实都离不开这种“势”的延伸。“企鸟峙,志在飞;猛兽骇,意在驰”,是一种动势很强的比喻。但实际的线条是没有这种飞、驰的表现力的。只有通过欣赏者的联想和对线条的延伸,才会寻找出欲飞欲驰的预示,并把这种欲飞欲驰进一步与“企鸟峙”、“猛兽骇”等鲜明的形象挂起钩来,构成艺术的美感。可见,对线条结构的势的延伸的理解,实际上是书对法这种既抽象,又固定的结构法则的独特艺术门类在进行欣赏时必须具有的一个重要方面。  ④从平面到立体 从历来书法家的追求看,他们也把立体感当作主要目标,并在书法的技巧法则中积累了一整套经验。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笔画上如此强调立体感,那末对结构的立体效果也不会太忽视。有人曾认为书法的结构中也具有明显的三度空间效果,如枯、湿笔的穿插,前一笔枯,相迭的后一笔湿,这枯笔在视觉上显然离观众远,温笔则近,其余浓、淡、粗、细的穿插也可如是观,这样就构成了一个立体的空间框架。作为欣赏者,如果忽略了这一部分美的品味,岂非可惜之至?  ⑤从明确到朦胧 朦胧美在书法审美上的功能是巨大的,这与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有关。抽象的书法在被欣赏时,人们很难用具体的形象去进行衡量比较,只能在抽象的形式上进行想象和补充,并与创作者达到心理上的默契与共鸣。这种想象有相当自由广阔的驰骋天地,朦胧美感正是这种想象驰骋较好的媒介。所谓“大味必淡”。淡正是朦朦胧胧的。老子称之为最高境界,那么,书法艺术欣赏中作为“大”的最高境界,也应努力在把握这个淡字(准确地说是虚)上做文章。若不然,对于书法中像颜真卿《祭侄稿》、陆机《平复帖》、杨凝式《神仙起居帖》、李白《上阳台帖》之类的书法杰作中混浊苍茫的境界,就难以会心品味了。  线条是书法的基础、灵魂,是书法赖以延续生命的重要媒介,也是书法家表情达意,精神、气质和学养得以流露的媒介。汉隶的出现是书法艺术中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没有一种书体的表现力能与它相抗衡。当然,更为直接的则是在于汉隶的主要贡献——解放线条,它对于我们研究线条美有决定性的影响。我们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首先被欣赏者感觉到的也是线条,所以它也是欣赏者沟通书家的桥梁。通过线条,欣赏者可以获得精神上美的享受,心灵上的慰藉、净化和震撼。中国书法的毛笔工具为线条美的高层次塑造提供了极理想的支持。欣赏者可以把线条作为审美对象,从视觉上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书法家们也把线条看成其作品的一种生命象征。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碑评第十八》中,有过这样的一段论述:“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逆,可谓美矣”。在这里,“筋”、“骨”、“血”、“肉”四者,都是针对书法线条而言。康有为认为书法线条美犹如一个人生命体的美,它体现出书法美的最高原则。在中国书法艺术领域中,书法线条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力量感  这里所谈的力量感,是书法中的一种巧力,是掌、指、腕、臂在人的意识协调和控制下且融合了书写者审美观念、书写经验的自然运动。中国书法一贯强调笔力,卫夫人的《笔阵图》有云:“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东汉蔡邕则在《九势》中指出:“下笔用力,肌肤之丽”。肌肤就是线条美的形式感觉。一般而言,下笔有力,线条就美,就有丰富的肌肤内涵。“在技巧之力中仍然有明和暗的对比关系:线条头尾顿挫转折者是谓‘明’,线条中截平稳运动的貌不惊人的力是谓‘暗’”。这段话指出了线条力度美的真正所在。富有力度的书法艺术作品之所以美,是因为它能使观赏者在这种凝固而静止的字形中领略到生命的风采、心灵的律动。如果笔力弱薄,书法美就无法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挥。  (二)立体感  对于书法这一平面的艺术形式而言,立体感是一个矛盾的说法。因为线条本身是平面化的存在,根本不可能符合三维空间的物理标准。但是一副书法作品如果缺乏立体感,线条就单薄乏味,不耐看。真正的立体感应是沉着、浑厚的并能让人感受到线条中蕴藏的丰富信息。简要地说,书法所强调的立体感是一种抽象地经过提炼的空间。在创作具体的书法作品中,又因书体不同以及书者的审美趣味各异而自具形态。强调线条要具有立体感,当然与中国人的传统精神有密切的关系。任何一种审美意识都离不开社会内容的制约,书法自也不例外。如女书家卫夫人在《笔阵图》中指出:“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这段话的推理公式是:书法——用笔为先;用笔——中锋居重;线条——要有立体感才美。  从书法美的角度来看,中锋技巧是绝对的。而侧锋技巧是相对的,它无法独立运用,只能与中锋互相交替补充。而且不能处于主要地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书法讲求笔法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线条美,而线条美中最主要的一条是立体感要强,要有厚度。我们可以改造用笔的方法,但却无法跨过这个终极的书法美的目标。它决不是一个单纯的技巧问题,而实质上是一个美的问题。  (三)节奏感  我们从书法作品的节奏感里可发现一种活力,然后在活力里面体验到了生命的价值。节奏的原则就是对比的交叉。落实在书法形式上,则是空白与墨迹之比,空白大小之比,空白形状之比,墨迹点线之比,乃至墨迹粗细、干湿、方圆、转折之比。大凡构成一种对比,都含有节奏的元素。“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便是节奏之本。线条在构成过程中笔的运动特征——松紧、轻重、快慢,就是线条节奏的具体内容。种种运动的性质和种类也有不同,不管是何种性质的节奏,都是对比着而存在。毛笔书法能够表现出很多书法家的个性。每位书家生命的活力都体现了线条节奏感的审美价值。如:空间节奏、用笔起伏节奏、空白节奏、方向节奏等。  节奏的原则相对于力量感、立体感的原则而言,似乎显得较为简单。因为对力度和线条的厚度,我们都能从一个实际的起点出发,在外观形态上对此作深层次的描述。但对于节奏而言,可视的形态比比皆是,不可视的深层内容又不仅仅是书法方面的内容,还牵涉到生理、心理方面的问题。立体感、力量感与节奏感基本上囊括了线条审美意识的全部内容。不仅如此,即便是在书法的运笔技巧方面,“三感”的存在也已经包括了技巧的全部空间内容。  力量感的构成是依靠提、按、顿、挫、转、折、方、圆,强调的是一种用笔的起伏——上下运动;立体感的构成,则依靠中锋为主的用笔,而笔法则落实到线条美的具体范围,追求的不只是在平的纸面上画出线,而是要塑造出立体效果;节奏感的构成是依靠速度的控制、断续连贯、轻重徐疾,有个推移过程,因此具有时间属性。立体感与力量感,平面运动与上下运动,构成了立体的动作空间,再加上一个节奏感,又构成了时空对比,三者互相交叉,相互渗透,形成了书法技巧的最为广阔的艺术天地。

这要看到书法才好说的,

书法艺术鉴赏论文500字的写法

乀!!我可爱不是无线网…一下子就不能用户不存在的永远程监控了解我的话费心了解我给你发红包拿来了吗呢吧饭了吗啡!嗯嗯好的好的好的呢吧宝贝们家人们,你现在在哪里的吗?好想好想你呀宝骏马路对面有个话呀!你现在在哪里

我说国林啊,你是不是太迟了。

回答 亲,很高兴为您服务,关于您的问题,已为您整理答案如下:书法欣赏气韵生动 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书法艺术的最高的境界是气韵生动,要达到气韵生动的表现,就必须要"骨法用笔",也就是说要写出有弹性、有力度的线条。原始社会先民们在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已经具备了文字的雏形,线条也已经具备了书法的意味,天真朴拙。商周时代的甲骨文绝大多数都是以刀代笔刻画出来的作品,线条以方直线为主,劲挺明快。青铜铭文是先做成泥范,然后以铜浇铸而成,称为金文。金文拓本书法线条遒劲朴厚,结体天真烂漫。先秦的书作虽然力能扛鼎,但都系工具刻画而成,线条还缺乏生动的表现。秦汉以下毛笔作为书写工具普遍被采用。毛笔是用狼毫等兽毛制成,具备 "尖、圆、齐、健"的特点,书写得法,能产生刚健、遒婉、秀逸、凝重、流丽的非常生动的表现。而且书法作品多采用墨汁书写,色泽鲜亮而又沉着,干湿浓淡的丰富变化又会产生生动的墨韵,使书法线条的表现更加传神。所以如何用笔用墨就成为书法家终身追求把握的基本功和审美的关键。古代书法家总结出一整套用笔、用墨的原则和方法。比如执笔要以意念带肩,肩带肘,腕竖掌平,五指齐力,力注笔尖,这样写出的线条才能达到有力而不浮滑。书写笔画要藏头护尾,逆入平出,中锋用笔等等,这样笔画才能达到匀实遒劲而不妄生圭角,产生诸如"柴担"、"蜂腰"、"鹤膝"等病笔。用墨要浓而不滞,清而不弱,水墨相渗,达到墨分五色的生动表现。总之好的书法作品都灌注了作者"精、气、神",体现出气韵生动的高超的艺术境界。 形和意的合一 汉字以象形和会意为造字的基础,每个单独的字都是古人创造的写意的造型艺术作品。例如:"德"字金文里写作" ",表示"道德、品德"的意思。分别由象形的"心"和"目"组在一起形成的会意字,从"目"上的直线表示视线,这个字以造型的方 式喻示了词义,德不是外在于人的行为规范,而是心的道德自觉,由心灵的窗户眼 睛里流露出来的正直的目光中可感受到的品质。这样书法家在书写这个字时,就会感受到写意绘画的美感享受,把这种绘画感受造型和书法造型感受结合起来就是完整的形意结合的书法感受。

这种论文最好还是自己写下,需要什么材料可以网上搜索

书法艺术鉴赏论文500字高清

这种论文最好还是自己写下,需要什么材料可以网上搜索

对中国书法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书写规律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基于索本求源(指甲骨文之后),这里重点介绍毛笔书写汉字的规律。只要我们对书法有了“狭义”的理解,那么对领会“广义的书法”也会大有裨益。  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例如,从使用工具上讲,仅笔这一项就五花八门,毛笔、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等种类繁多。颜料也不单是使用黑墨块,墨汁、粘合剂、化学剂、喷漆釉彩等五彩缤纷,无奇不有。过去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其涵义也大有扩展,品种之多,不胜枚举;从执笔方式上看,有的用手执笔,有的用脚执笔,就是用其他器官执笔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写字根本就不用笔,如“指书”“挤漏书”等;从书写文种上说,并非汉字一种,有的少数民族文字也登上了书法艺坛,蒙文就是一例;从书体和章法上看,除了正宗的传统书派以外,在我国又出现了"曲直(线)相同、动静结合的“意向”派,即所谓现代书法。它是在传统书法基础上,加以创新,突出"变"字,融诗书画为一体,力求形式和内容统一,使作品成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佳作。在日本不少书家摒弃文字的语言性,树立文字的“形象性”,出现了“墨象”派,以用笔的轻重和徐疾、笔锋的开合及落笔位置的变化等,写出各种形象的文字。这一书派,虽突出“意象”,其字赏之也新颖,但汉字并非都是“形象”字,因此步履艰难,发展受到限制。所有这些(当然不仅是这些),可以看出书法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这一点必须引起书法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回答 亲,很高兴为您服务,关于您的问题,已为您整理答案如下:书法欣赏气韵生动 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书法艺术的最高的境界是气韵生动,要达到气韵生动的表现,就必须要"骨法用笔",也就是说要写出有弹性、有力度的线条。原始社会先民们在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已经具备了文字的雏形,线条也已经具备了书法的意味,天真朴拙。商周时代的甲骨文绝大多数都是以刀代笔刻画出来的作品,线条以方直线为主,劲挺明快。青铜铭文是先做成泥范,然后以铜浇铸而成,称为金文。金文拓本书法线条遒劲朴厚,结体天真烂漫。先秦的书作虽然力能扛鼎,但都系工具刻画而成,线条还缺乏生动的表现。秦汉以下毛笔作为书写工具普遍被采用。毛笔是用狼毫等兽毛制成,具备 "尖、圆、齐、健"的特点,书写得法,能产生刚健、遒婉、秀逸、凝重、流丽的非常生动的表现。而且书法作品多采用墨汁书写,色泽鲜亮而又沉着,干湿浓淡的丰富变化又会产生生动的墨韵,使书法线条的表现更加传神。所以如何用笔用墨就成为书法家终身追求把握的基本功和审美的关键。古代书法家总结出一整套用笔、用墨的原则和方法。比如执笔要以意念带肩,肩带肘,腕竖掌平,五指齐力,力注笔尖,这样写出的线条才能达到有力而不浮滑。书写笔画要藏头护尾,逆入平出,中锋用笔等等,这样笔画才能达到匀实遒劲而不妄生圭角,产生诸如"柴担"、"蜂腰"、"鹤膝"等病笔。用墨要浓而不滞,清而不弱,水墨相渗,达到墨分五色的生动表现。总之好的书法作品都灌注了作者"精、气、神",体现出气韵生动的高超的艺术境界。 形和意的合一 汉字以象形和会意为造字的基础,每个单独的字都是古人创造的写意的造型艺术作品。例如:"德"字金文里写作" ",表示"道德、品德"的意思。分别由象形的"心"和"目"组在一起形成的会意字,从"目"上的直线表示视线,这个字以造型的方 式喻示了词义,德不是外在于人的行为规范,而是心的道德自觉,由心灵的窗户眼 睛里流露出来的正直的目光中可感受到的品质。这样书法家在书写这个字时,就会感受到写意绘画的美感享受,把这种绘画感受造型和书法造型感受结合起来就是完整的形意结合的书法感受。

书法艺术鉴赏论文2000字怎么写

在我看来,学篆隶书法有五难。其一,今天距篆隶的原生时代太过遥远,很容易造成难以穿越的历史隔膜,相差二十岁就有“代沟”,差两三千年又会怎样?最典型的现象是学习篆隶书法较好者能规模其形,较逊者连形都把握不好,更不要说神意、古雅了。至于好的个性与创新,尤为麟凤之属。其二,在篆隶的原生时代,古人没有留下关于技法、审美的任何文字说明,后嗣承习的过程中偶尔有只言片语的书论,又往往不关痛痒。今人对篆隶古体的认识,大都出自清人散断的题跋、评论与书写体会,这对了解各种学习范本所代表的处于原生状态的篆隶书法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其三,后人对那些处于原生状态的篆隶书法作品所做评述,都是根据金石拓本的审美经验,而金石文字无不受到书制工艺的影响,具有“二次完成品”的属性,不能准确的反映书写的真实状态。再则,古人的篆隶审美和技法总结,同样有隔膜,而表达见解的方式和用语,经常要借鉴来自时尚篆隶或楷行草诸体的经验感受,其中的误差与谬误自然不在少数。其四,在篆隶所处的原生时代,文字的实用是第一位的,美从属于文字规范,人们还没有纯为审美的艺术需求,更不会想到如何在作品中投入自我。那么,三代秦汉为数众多的篆隶经典作品及其丰富多变的个性风格是怎样形成的?传统书学思想中的“达性抒情”、“字如其人”等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命题在它们那里是否能够体现?如果能,古人是怎样做到的?如果不能,这种理论上的缺陷应该怎样看?后代名家的篆隶作品又应该怎样看?二者之间有多少可以证明的异同?其五,迄今为止,后人对篆隶原生状态中的各类作品所做的总结和评述,有多少符合历史的真实?其中有多少东西能够有效地指导我们的临帖与创作实践?例如,怎样取法,怎样在“与古为徒”的同时来避免与时尚脱节,怎样在古今之间明确自我等等,都存在问题。我是一面读书、读帖、读所有的出土文字遗迹,一面思考、研究和习字,并随时修正认识,改进方法,把学术和艺术融合为一。 我提出“原生状态”的概念,旨在区别于后代的承习与变法,排除后人见解的干扰,直接进入上古的篆隶世界,追循其历程,体会原滋原味的种种探索和创造。也就是说,后人的见解可以给我们启发,也能影响我们的独立思考而先入为主,使作品中某些特有的意味被过滤掉,或是出现较大的偏差。例如,清人评说汉碑八分隶书,只关注具体作品的美感风格,从不深究其由来。当然,这里面有许多值得关注的因素,我们只择其最具普遍意义的一个简单现象来加以说明。成公绥《隶书体》前半部分称述楷书,后半部分论说隶书: 若乃八分玺法,殊好异制,分白赋黑,棋布星列。设计知识资源网 意思是说上石的八分隶书有别于书简的形式,它们要像摹刻玺印那样均匀地分窠而为方格界栏,其章法布白有如棋盘布子或星宿排列那样秩序井然。成公绥是西晋人,去汉未远,仍置身于八分铭石的风尚之中,自然熟知甚妙。那么,他为什么要强调划分界格这种粗浅的常识呢?试想,汉人书简字形皆扁,书碑皆方,二者明显有别,其关键就在于书碑有格,是长方格规定了字形的结体。推衍开来,字字撑满界格者如《景君》、《裴岑》等波挑收敛,波挑开放者字形缩小而形成宽大的字距和疏朗的章法布白。其它如整齐字形、规范蚕头雁尾等种种碑刻书法现象与原委,也都与界格有关,这里就不多说了。由此可见,清人的篆隶见解缺憾甚多,而今天的创作仍在延续其作品形式,必然是因陋就简,使学习古法疏于肤浅和空疏。我把三代秦汉书法史研究的心得逐渐转入临帖与创作当中,得出许多异于前贤、时人的体会,常有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快感,功夫容或未至,而见解上已经不必后人了。 这样说,前提是要有能力进入上古的篆隶世界,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思想、文化艺术、社会生活、处于不同阶层和位置的人群之所想所乐所尚。如果只有一般的艺术直觉和审美经验,即很难完整地解读那些作品。我原来的篆隶起手都学清人,也相信他们的观点,后来硕士、博士都攻读文字学,观看、摹录古文字篆隶字多了,体会也大异于从前。再后搞起书法史与书法批评研究,才真切地感受到徜徉于篆隶原生状态中的愉悦和收获,想问题、看作品也往往会与众不同。这样,我从通观古文字篆隶遗迹入手,进行经常而大量的摹习,同时验证于现代展览需求的创造和个性变化,反反复复,亦古亦我,直到今天,仍在继续这种学习和探索。 我学篆隶,主张博瞻约取,明确自己所需,临任何一件作品,都要弄清楚其目的,也就是要从中汲取什么。有一些作品我可以研究,但临习却不碰它们。这包括:大家都学的不碰,以免“下笔便同众人”;有程式化特点不碰,如李阳冰一路的玉著、铁线小篆、汉《史晨碑》等及三国魏碑唐碑隶书之类;装饰性书体不碰,如战国中山器、吴《天发神谶碑》、北朝至唐代墓志盖文等,以免堕入画字者流;个性风格鲜明或有习气的不碰,如赵之谦、徐三庚、李瑞清、吴昌硕等人的大小篆,郑盙、金农、伊秉绶、陈鸿寿等

欧阳询的书法,在隋朝已经享名,到了初唐,造诣益深,声望更高,甚至远播国外,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大书法家。欧书初法王羲之父子,随后有所变化,形成了具有“劲险刻厉”的特殊风格,字体随之变得修长而瘦劲。修长和瘦劲,是初唐书法演变中的时代特点。宋人黄长睿在所著<东观余论>中作了这样的分析:“……汉隶运笔结体,既圆劲淡雅,字率扁而弗椭;今传世者,若钟书<力命表>……逸少<曹娥碑>……而古隶典型具存。至江左六朝,若谢宣城……犹有钟王遗范;至陈隋间,正书结字渐方,唐初犹尔,独欧阳率更,虞永兴易方为长,以就姿媚,后人竞效之……”由此可知,欧阳询也是开时代风气之先的大书家。历代的评论家关于欧书虽然有不同的理解,赞美却是主要的。唐代评论家对欧书的风格有形象的赞美,如“若草里蛇惊,云间电发”;又如“金刚嗔目,力士挥拳”等等。宋人黄庭坚以唐彦猷得欧书数行,“精思学之”,终于“名满天下”的事实来赞扬他。米芾对欧书形容为“……庄若对越,俊若跳踯……”。可是,宋末元初的大书法家赵孟颊犹认为米氏的评论“似未知其精奇”,进而肯定:“欧阳信本书,清劲秀健,古今一人!”

我说国林啊,你是不是太迟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