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英国文学作品论文1000字英文

发布时间:2024-08-31 09:08:47

英国文学作品论文1000字英文

参考各种材料,包括论坛,你可以跟他们讨论,因为比较多,所以给你网址吧:如果你能登陆数据库更好。-htm-shkx200103025-html+fiction%09Women+authors%09History+and+criticism-htm如果是写论文,我觉得你的题目太大,不好写,尽量缩小范围,例如时间范围,或者照两位作家直接进行对比。

已经发送 过去了;!

英国文学作品论文1000字英文版

爱迪生  Edison  Edison,Thomas Alva was an American To the creation of factory laboratories,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to open up avenu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close connection with the name lowered February 11, 1847 in the Ohio Mailan a Dutch immigrant October 18, 1931 in New Jersey Xiaolan in Produced only three months of formal education 12-year-old has done Bao Tong, hawkers, Rapporteur, to fend for Because M  Faraday effect in life science research experiments and In 1868 he invented a recording device to sell to Taiwan votes Congress, but has not been Edison first invented so that he did not find the market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levance of the 1869, Edison moved to New York from B He improved the indicators cable companies telegraph, the recognition by the manager of the company, employed 300 US dollars monthly salary (which at the time was very high salary) 1870, moved to New Jersey to begin his efficient invention 1874 improved 1876, to the   Bell invented the telephone with a carbon Reap route, and raised the words 1876, founded his famous In the laboratory, he broke the previous individual scientists to engage in research tradition, organized a group of professionals (including N  Tesla and others), and the subject of his assignment, a common commitment to the invention, thus creating the correct way to modern scientific 1877, invented gramophone, which makes him 1878, the study began incandescent lamp in the 10 months after many failures, October 21, 1879 in the successful location of incandescence light lights carbon silk, stable location between two 1882, in New York pearl Street Block communal fire was the world's second plant, built in New York Urban Electric lighting, a modern electricity system to take Mar lighting achievement has not only greatly improved the working conditions of production, but also herald an era of daily life electrification 1883, Edison bulbs in a vacuum test, accidentally discovered the cold, there is a current hot This phenomenon was called the Edison effect, become electron tube and electronic 1887, from Xiaolan government, and in the same year in a larger city, the laboratory equipment is also updated the famous Edison Laboratory (later known as the invention factory) Here, according to G  School invention, produced its own 1914, by Gramophone and camera film produced by the first audio Old age, his inventions and innovations including batteries, cement mixer, sound recording telephone, double - and multi-type cable system, railways used First World War, he served as Chairman of the Technical Advisory Committee to guide torpedoes and anti-submarine equipment research, invented dozens of To this end,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in 1920 conferred on him the Distinguished Services Medal serving, the French government awarded honorary medals to his Corps 1928,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 to grant him honorary Throughout their entire life cycle, Edison and his laboratory received 1,093 patents for their Edison invented many life, but he is after all a system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thu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chnology can not make the right In the 19th century, the exchange of transmission system has emerged, but he still insisted on direct current transmission, and with G  Westinghouse Niehaus fierce competition occurred lost Niagara hydropower project contracts; He blindly testing laboratory magnetic milling equipment, the invention Electric depletion of the funds had to be However, Edison electricity in the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of electric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promote the contribution that he became the history of mankind's greatest inventor the

英国文学作品论文1000字英文翻译

2006 年1 月  J 2006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第13 卷第1 期  Vol 13 N 1  收稿日期:2005 - 08 - 29  作者简介:梁晓晖(1970 - ) ,女,副教授,研究方向:西方文论、英语文体学  从女主人公的性格矛盾  看《傲慢与偏见》的自我解构  梁晓晖  (国际关系学院英文系,北京100091)  摘 要: 《傲慢与偏见》历来被认为是作者为讴歌女性追求幸福婚姻的不懈努力而作。而从分析  女主人公在小说关键情节中的矛盾性格,可以透析作者真正的初衷其实与历来的解读恰恰相反,  她原是为更淋漓地揭露女子在当时的条件下难以得到理想婚姻这一社会现实,于是作家实际要  表达的思想对作品表面上展现的意义形成了解构。  关键词: 《傲慢与偏见》;性格矛盾;解构  Abstract : Pride and Prejudice has traditionally been interpreted as a work praising those women who fought  for a happy However ,when observed from the conflicting character of the heroine Elizabeth , the  work is found to contain a contrary underlying message ,which deconstructs the obvious significance of the  novel In fact , the author intends to expose a reality that a woman at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 can find no  freedom at all to challenge the social   Key words : Pride and Prejudice ;charater conflict ; de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I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665x(2006) 01 - 0049 - 06  一、对《傲慢与偏见》的传统认识  《傲慢与偏见》自诞生不久就成为家喻户晓  的作品,并吸引了历代评论家的关注。很多对  这部作品的评注与关于莎翁、狄更斯、勃朗特姐  妹的文评在数量上同时名列榜首。在众多对这  部小说的述评中,关注的焦点大多集中在作品  女主人公伊丽莎白( Elizabeth Bennet) 的性格展  开上,以及她在婚姻中对金钱与爱情的抉择而  体现的作品意义上;对人物的观察也从小说的  小环境指向当时社会的大背景: 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的英国,妇女在经济上从而也在社会与  家庭地位上附属于男性(Brown ,1985 :1 - 26) ,  这一点在财产传男不传女的制度上可见一斑。  小说中伊丽莎白的父亲因无男性子嗣,如果过  世之后,家庭财产将划归其侄子所有,而妻子及  亲生女儿则无权问津。对于像伊丽莎白这样中  产阶级出身但财产微薄的知识女性,要想获得  一种体面的生活和地位,唯一的途径就是嫁给  一个好男人。与此相矛盾的是,社会等级制度  森严,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于是这些中产阶级的  姑娘们也只能在中产阶级内部依照个人条件优  劣尽量择优录取配偶了。总之,婚姻是人们寻  求经济保障及社会地位的途径。伊丽莎白的堂  兄柯林斯(Collins Bennet) 深知这一点,所以经济  殷实但庸俗不堪的他在向才貌出众的伊丽莎白  求婚时,认为自己这是便宜了伊丽莎白;伊丽莎  白的好友夏绿蒂(Charlotte Lucus) 也深知这一  点,所以在柯林斯向好友伊丽莎白求婚未果转  而隔天就向自己求婚时她也欣然应允。达西  (Darcy) 、宾礼小姐(Miss Bingley) 都深知这一点,  这两个上流社会的宠儿曾极力想要拆散伊丽莎  白的姐姐珍妮与宾礼先生的结合———珍妮个人  9 4  无论有多么优秀,她的中产阶级身份是难以弥  补的。  只有伊丽莎白鄙视这一点,在历来评注者  的心目中她崇尚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反对以  经济条件或社会地位作为择偶标准(Jones ,  1987 : 28) 。所以她首先不顾母亲的极力反对  拒绝了能给自己带来殷实生活的柯林斯的求  婚;之后又因误解拒绝了能给自己带来奢华生  活及显赫地位的达西的第一次求婚,尽管后者  正在努力逾越等级差别的藩篱。在她周围人包  括在她自己眼中,她都是出类拔萃、与众不同  的。她父亲评价说,自己的女儿们“没有哪一个  值得夸奖的⋯⋯她们跟人家的姑娘一样,又傻,  又无知;倒是丽萃(伊丽莎白昵称) 要比她的几  个姐妹伶俐些”(Austen ,1991 :3) 。在与达西尽  释前嫌后, 当伊丽莎白问及达西喜欢上自己的  原因时,达西说是她的“脑子灵活”吸引了自己,  伊丽莎白自己更补充说“你对于殷勤多礼的客  套已经感到腻烦。天下有种女人,她们无论是  说话、思想、表情,都只是为了博得你称赞一声,  你对这种女人已经觉得讨厌。我所以会引起你  的注意,打动了你的心, 就因为我不像她们”  (Austen ,1991 :338) 。奥斯汀(Jane Austen) 笔下  的这位女子,在批评家眼里是追求自由与平等  的楷模,她“从不允许让他人左右自己的意志,  也从不屈从于传统上妇女的从属地位(does not  permit her‘will’to be dictated to by another ,and she  will never admit the submissive role traditionally as2  cribed to ) ”(Hardy ,1984 :47) 。在读者  心目中她是漂亮、聪慧、勇敢的化身,她不慕金  钱,不依权贵,在200 多年前就敢于冲破世俗的  偏见追求并得到了自己理想中的幸福。  那么,这种美满的结局在当时的英国社会  真的能够出现吗? 一个乡村女性真的能够冲破  等级差别的束缚吗? 在随后半个多世纪里的作  家们的笔下,妇女地位都远没有提升到能够这  样随心所欲的地步。《名利场》( Vanity Fair) 中  的夏普(Miss Sharp) 为寻求一个经济上得以依  赖的伴侣可谓机关算尽也未有所果; 《福罗斯河  上的磨坊》( The Mill on the Floss) 中的玛琪(Mag2  gie) 为追求一份符合道德的情感付出了生命的  代价;简·爱(Jane Eyre) 必须要嫁给一个失去了  健康的老男人才算拥有了一份幸福的婚姻;而  苔斯(Tess) 这样的出水芙蓉也与理想的爱人失  之交臂,花折玉损。那么,奥斯汀为何远在世纪  的交界就编造出这种理想式的神话呢? 这位乡  间的小女子是否真如那些大评论家所言,不谙  世事、不食人间烟火呢(Gillie ,1997 :142) ? 这些  应该能从作品本身找到答案。  二、伊丽莎白的性格矛盾  伊丽莎白是否真如读者及她自己认为的那  样不依权贵,不慕金钱,不媚世俗? 评论家们都  喜欢从她与达西的关系发展中分析出她的上述  性格。  首先,伊丽莎白一直宣称自己不在乎达西  的评判,这是否就能够说明她不慕权贵? 达西  是贵族的代表,不在乎达西,当然是够有骨气的  了。自从舞会上第一次见面被达西冷落之后,  伊丽莎白就一直对达西没有好感,对她而言“达  西只是个到处不讨人喜欢的男人,何况他曾经  认为她不够漂亮不配跟她跳舞”(Austen ,1991 :  19) ,在随后的交往中伊丽莎白抓住所有机会对  达西贵族式的傲慢冷嘲热讽,颇失礼貌;她甚至  在一次聚会中回绝了威廉爵士的撮合,拒绝与  达西跳舞。至此,伊丽莎白的性格是统一的:她  率真,甚至有些刚烈。  但不久,伊丽莎白因要照顾病在宾礼家的  姐姐也滞留在那里时,与达西等人有了几天近  距离接触后,对达西的态度发生了一些转变。  她开始关注达西了:她会一边做针线活一边聆  听宾礼小姐与达西的谈话,甚至开始主动参与  达西等人的聊天,她还注意到达西在关注自己。  故事中说达西对伊丽莎白的关注引起了宾礼小  姐的嫉妒。这对三角关系的对台戏在下面这段  引文中演绎得颇为生动:  宾礼小姐⋯⋯不大一会儿工夫,就站起身  来,在房间里踱来踱去,故意在达西面前卖弄她  优美的体态和矫健的步伐,只可惜达西只顾在  那里一心一意地看书,因此她只落得枉费心机。  她绝望之余,决定再作一次努力,于是转过身来  对伊丽莎白说:  “伊丽莎白·班纳特小姐,我劝你还是学学  我的样子,在房间里走动走动吧。告诉你,坐了  那么久,走动一下可以提提精神。”  0 5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年第1 期  伊丽莎白觉得很诧异,可是立刻依了她的  意思。于是宾礼小姐献殷勤的真正目的达到了  ⋯⋯达西先生果然抬起头来⋯⋯(Austen ,  1991 :48 - 49)  正如申丹教授所澄清的,叙事声音与叙事声音  是两回事(申丹,1998 :208) 。加点部分的叙事  声音俨然是来自作者,但叙事眼光却可以有两  种理解:如果是作者的叙事眼光, 伊丽莎白当  然是透明的了;但如果作者在此使用了伊丽莎  白的叙事眼光,即这一段是伊丽莎白所观察到  的或是她接受完邀请一起在屋子里溜达后的顿  悟———以她的敏锐及近来对达西和宾礼小姐的  关注,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那么,她的这种  揣摩背后就有了另一层意思:她也在嫉妒宾礼  小姐,在不停地评判宾礼小姐。否则,在接下来  达西笑说她俩在卖弄身姿而宾礼小姐叫着要惩  罚他时,她就不会话里带刺儿了:  “噢,吓坏人!”宾礼小姐叫了起来。“我从  来没听到过这么毒辣的话。⋯⋯亏他说得出,  该怎么罚他呀?”  “要是你存心罚他,那是再容易不过的事,”  伊丽莎白说。“彼此都可以罚来罚去,折磨来折  磨去。作弄他一番吧⋯⋯讥笑他一番吧。你们  既然这么相熟,你该懂得怎么对付他呀。”(Aus2  ten , 1991 :49)  这俨然是在说“你要想惩罚他当然是有办法的  喽,又何必问我呢? 不过你们俩关系那么亲密,  你是舍不得惩罚他的呀”。宾礼小姐一直在露  骨地追求达西,这话(加点部分) 跟她说是没有  问题的。但伊丽莎白已经看出来达西并不怎么  喜欢这位朋友的妹妹,与她毫无亲密可言,这话  冲达西一说就有点挑唆的味道了———对并不怎  么动心的一方说你与另一方多好只能拉远双方  的距离。这与宾礼小姐就达西对伊丽莎白的青  睐而挑衅达西的话简直是异曲同工:  为了挑拨达西厌恶这位客人,她(宾礼小  姐) 常常闲言闲语,说他跟伊丽莎白终将结成美  满良缘,而且估料着这一门良缘会给达西带来  多大幸福。  第二天宾礼小姐跟达西两人在矮树林里散  步,她说:“我希望将来有一天好事如愿的时候,  你得委婉地奉劝你那位岳母出言吐语要谨慎  些,还有你那几位小姨子,要是你能力办得到,  最好也得把她们那种醉心追求军官的毛病医治  好。还有一件事我真不好意思说出口;尊夫人  有一点儿小脾气,好像是自高自大,又好像是不  懂礼貌,你也得尽力帮助她克制一下。”(Aus2  ten ,1991 :45)  当然,伊丽莎白比宾礼小姐聪明,说的话远没有  后者这么直白。但她那段话显然在影射宾礼小  姐对达西的纠缠,这只能引起达西对宾礼小姐  的反感。作为两个漂亮的女性,她们自觉不自  觉地在互相嫉妒,互相攀比,甚至有点互相排  挤。宾礼小姐企图用伊丽莎白不熟悉的话题  (如关于达西小姐的近况) 不让伊丽莎白参与自  己和达西的谈话,伊丽莎白则用智慧使达西的  注意点一直在自己的话题之内而把宾礼小姐排  除在外。  在单独与达西、宾礼这些上流社会的人在  一起的这段时间里,从她态度的些许转变可以  看出伊丽莎白在潜意识中调整了自我,她对达  西不再那么不屑一顾了。正如拉康在自己的镜  像理论中所提及的:人的自我是他者眼中自我  的体现( Eagleton ,1983 ,5 Chaper) 。伊丽莎白的  新自我正是在与宾礼小姐的竞争与认同中建立  起来的:她对达西近来的关注直接产生于宾礼  小姐对达西的追求及对自己的妒忌。在心理  上,她一直讨厌却又转而关注达西是对以宾礼  小姐为代表的上流社会观念最明显的附庸!  伊丽莎白对上流社会观念的附庸,还体现  于她对妈妈在达西等上流人物面前违背礼仪的  行为的过度紧张上;而在中产阶级面前,如与卢  科斯(Lucus) 一家的交往中,她却放松得多。她  对权贵的依附远比她自己认为的严重!  从此出发,就容易解释伊丽莎白在拒绝达  西的第一次求婚后的反常行为了。上次从宾礼  家回来后,伊丽莎白受韦翰(M Wickham) 的蒙  惑,相信达西曾毫无道理地剥夺了他父亲给韦  翰的重报,于是开始鄙视达西的为人。再加上  后来她无意中得知是达西拆散了姐姐与宾礼,  对他就更产生了怨恨之情。在这种情绪中,依  她一贯的性格与作风,她面对达西的求婚拒绝  起来应该是坦然而轻松的。但听完达西的求婚  陈词后,她的反应却远没有那么简单:  1 5  从女主人公的性格矛盾看《傲慢与偏见》的自我解构  尽管她对他的厌恶之心根深蒂固,她究竟  不能对这样一个男人的一番盛情漠然无动于  衷;虽说她的意志不曾有过片刻的动摇,可是她  开头倒也体谅到他将会受到痛苦,因此颇感不  安,然而他后来的那些话引起了她的怨恨,她那  一片怜惜之心便完全化成了愤怒。  In spite of her deeply - rooted dislike , she  could not be insensible to the compliment of such a  man’s affection , and though her intentions did not  vary for an instant , she was at first sorry for the pain  he was to receive ; till , roused to the resentment by  his subsequent language , she lost all compassion in   (Austen , 1991 :168 - 169)  这一段表现出伊丽莎白的心情是矛盾的。如果  按照伊丽莎白的不同情绪重新排列这段文字,  更可以看清她此时心情的矛盾性:  她同情或倾心于达西 她憎恶达西   In spite of her deeply - rooted dislike ,  she could not be insensible  to the compliment of such  a man’s affection , and though her intentions did not vary for an instant ,  she was at first sorry for  the pain he was to receive ; till ,roused to the resentment by his subsequent language ,she lost  all compassion in her   以上三个句子中表达两种情感的分句之间形成  了极其平衡的句式,展现出女主人公内心两种  情感在激烈地斗争。而且除了最后一句,分号  之前的两句都是以对达西的同情为句子重心的  (出现在主句中) 。如果不是被达西随后的言语  激怒,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同情很可能在最后一  句也占据上风,而对他的宿怨却淡化为“虽然”、  “尽管”后的次要分句了。  我们不禁要问,对于一个自己本来就不喜  欢而且又伤害了自己心上人和亲姐姐的人,这  种宿怨难道能够淡化和抹杀? 更令人不解的  是,达西走后伊丽莎白为了这个自己“不在乎”  的人心潮澎湃、大哭不已。  她心里纷乱无比。她不知道如何撑住自  己,她非常软弱无力,便坐在那儿哭了半个钟  头。她回想到刚才的一幕,越想越觉得奇怪。  达西先生竟会向她求婚,他竟会爱上她好几个  月了! 竟会那样地爱她,要和她结婚,不管她有  多少缺点,何况她自己的姐姐正是由于这些缺  点而受到他的阻挠,不能跟他朋友结婚,何况这  些缺点对他至少具有同样的影响⋯⋯这真是一  件不可思议的事! 一个人能在不知不觉中博得  别人这样热烈的爱慕,也足够自慰了。可是他  的傲慢,他那可恶的傲慢,他居然恬不知耻地招  认他自己是怎样破坏了珍妮的好事,他招认的  时候虽然并不能自圆其说,可是叫人难以原谅  的是他那种自以为是的神气,还有他提到韦翰  先生时那种无动于衷的态度,他一点儿也不打  算否认对待韦翰的残酷⋯⋯一想到这些事,纵  使她一时之间也曾因为体谅到他一番恋情而触  动了怜悯的心肠,这时候连丝毫的怜悯也完全  给抵消了。(Austen ,1991 :172 - 173)  这位一向快乐、开朗、坚强的姑娘表现得极其反  常。我们不禁怀疑,奥斯汀是否向我们隐瞒了  伊丽莎白的真实情感,伊丽莎白本人是否也没  有向自己坦白自己的真实心声? 从引文中可以  看出,达西在她心目中的地位远远要比她所承  认的要高,她早已把他看作是一个不同凡响的  人物了。这样一个人向她求婚本是很让人自得  的,可偏偏这个人又伤害了自己爱的人,同时还  以傲慢的态度伤害着自己的自尊。不拒绝不可  以,拒绝了心里又觉得遗憾,这就是她内心情感  斗争的原因,她性格的矛盾所在。而达西能在  她的心中举足轻重,当然不会是她所一直看中  的人品方面的原因———她现在有足够的理由怀  疑他的人品。可如果抛开了人品,那么除了他  英俊潇洒之外,只能是他那她一向声称嗤之以  鼻的贵族身份在起作用了,所以她才会惊谔,  “达西先生竟会向她求婚!”  看来,虽然伊丽莎白在努力蔑视权贵(而且  她比小说中几乎所有人做得都好,这一点可以  从她在女贵族凯瑟琳·达西家的自持举止中窥  2 5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年第1 期  视一二) ,但她骨子里还是有崇拜贵族的观念  的。让一个18 、19 世纪的年轻女子做到完全摒  弃等级观念谈何容易!  其次,再来看看伊丽莎白在择偶过程中对  金钱的态度。对柯林斯的态度最能展现她不慕  金钱的气节了。在母亲与柯林斯一齐对她软硬  兼施下,她依然不为柯林斯的地位及金钱所动,  拒绝了他的求婚,放弃了这个当时看来益处颇  多的机会。几天后好友夏绿蒂与柯林斯意外订  婚让她吃惊得不敢相信:  她现在听到这件事,不禁大为惊讶,连礼貌  也不顾了,竟大声叫了起来:  “跟柯林斯先生订婚! 亲爱的夏绿蒂,那怎  么行!”⋯⋯  她不仅为这样一个朋友的自取其辱、自贬  身份而感到难受,而且她还十分痛心地断定,她  朋友拈的这一个阄儿,决不会给她自己带来多  大的幸福。(Austen ,1991 :112 - 113)  此时,伊丽莎白对爱情与金钱的态度是非常明  朗的,夏绿蒂只重经济地位不重情感的婚姻选  择在伊丽莎白看来是自我羞辱,不配再与自己  为友的。她不会静下心来为夏绿蒂考虑一下:  姿色平平的夏绿蒂几乎毫无资产,又将过了待  嫁的年龄,可她也需要吃喝生活呀。  不久伊丽莎白为当地新来的军官韦翰的风  度谈吐所折服,并着迷于他对自己的追求。舅  妈发现了她的感情端倪,劝她不要对没有经济  来源的韦翰用情无拦,她表示会慎重考虑,并保  证起码不再鼓励韦翰追求自己。这时伊丽莎白  对金钱的态度俨然有了松动。  更为突出的是,伊丽莎白对夏绿蒂以金钱  为基础的婚姻选择的严酷态度与后来对韦翰为  了金钱选择了金小姐的宽容态度形成了强烈反  差。韦翰这么快就停止对伊丽莎白的追求而与  金小姐订婚,舅妈指责他贪图金钱,伊丽莎白却  为他辩解说:  美少年和凡夫俗子一样,也得有饭吃,有衣  穿。⋯⋯拿婚姻问题来讲,见钱眼红与动机正  当究竟有什么不同? 做到什么地步为止就算知  礼,打哪儿起就要算是贪心? (Austen , 1991 :  137)  伊丽莎白为韦翰所作的开脱依照她本来的原则  是牵强的。这里,她显然已经接纳了金钱也可  以成为婚姻中所考虑的因素这一观念。  如果说针对韦翰与金小姐订婚一事,她从  原来的反对态度到接纳了在婚姻中对金钱的选  择,那么随后在她自己的婚姻中她可以说是亲  自作出了与金钱有关的选择。  达西第一次求婚失败后写给伊丽莎白一封  信,尽述了韦翰的为人和自己拆散珍妮与宾礼  的原因。两人误解得以消除。次年春天,伊丽  莎白与舅舅、舅妈一齐游玩路过达西的庄园,里  面的秀丽风景及高雅布置深深打动了伊丽莎  白,其中的建筑更是一下子吸引了她的注意。  比起建筑的外观房屋里面的陈设更是让人心  怡,她不禁想到,“我本可以在这儿当个主妇  的!”伊丽莎白这些想法是在再次见到达西之前  产生的。她与达西虽已前嫌尽释,但也还谈不  上感情颇深。这个时候就有了想当达西太太的  想法,物质利益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更为关键的是,当伊丽莎白的妹妹莉迪亚  与韦翰私奔之后,达西出高价收买了韦翰,让他  与莉迪亚完婚。达西是用金钱保住了伊丽莎白  本人及其她家人的名誉,从而为两人的婚姻铺  平了道路。在那个年代,有了名誉才有获得婚  姻及幸福的可能,而金钱在这段故事里成了不  可或缺的东西。聪明的伊丽莎白在受惠于金钱  之后是否意识到自己先前对金钱的鄙夷有多么  幼稚,多么不切实际?  小说似在宣扬伊丽莎白一向追求以爱情为  基础的婚姻,应该说她最后得到了爱情。但在  她的择偶过程中,随着性格的发展变化,她对物  质条件有了越来越多的考虑,也在无意中让金  钱成就了自己的爱情。  三、《傲慢与偏见》作品意义的自我解构  《傲慢与偏见》历来被认为是推崇了以爱情  为基础的婚姻,同时批评了以金钱或社会地位  为追求目标的婚配。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理想  与追求正是作者所要提倡的观念。然而,从对  伊丽莎白的性格分析中可以看出,任何人的性  格发展都是很难脱离他的时代背景的:在18 世  纪末19 世纪初的英国,一个没有财产的女性是  难以完全摆脱世俗的束缚的,无论她有多么出  众、多么努力。  3 5  从女主人公的性格矛盾看《傲慢与偏见》的自我解构  伊丽莎白不例外,她首先对社会观念作出  了妥协,先是依从了达西的地位并接受了达西  的金钱,而后才确保了与达西的婚姻,从而最终  得到了爱情。小说中女主人公性格的矛盾性实  现了作品意义的自我解构:这部提倡以爱情为  婚姻目标的作品最后竟要书中的楷模附庸权  贵、接受金钱———刚烈如斯也逃脱不了顺应社  会规约的结局。  奥斯汀本人也不例外,否则这位情感无比  丰富的美丽女性怎会一生未嫁,我们很难想像  她在情感的路途中有过怎样与现实难以调和的  理想和难尽人意的无奈。她早期就创作出《傲  慢与偏见》这样一部作品,表达她的理想,暗藏  她的无奈,从反面构成了与她之后人生的巧合:  要么如伊丽莎白选择妥协,要么如自己选择孤  守一生;反叛而拥有幸福是不可能的。这位一  贯描写乡绅、淑女理想式恋爱生活的作家经常  被批驳为与社会现实脱节( van Ghent , 1953 :  99) 。是的,我们在她的作品里确实找不到狄更  斯笔下社会风云的波澜壮阔,哈代那里工业化  的城市对农业化的乡村的侵蚀,乔治·艾略特对  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入透析。而奥斯汀作品对社  会风潮的只字不提,其实恰恰形成了对社会现  实的有力揭露。为什么呢? 这里存在一个有趣  的悖论:  奥斯汀是位反讽大师,她那开篇名句“凡是  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  举世公认的真理”中男人想讨老婆的愿望与其  反语女人对男人的追求同时在篇中得到了体现  ———我们要习惯她在文中言于此而意于彼。于  是大家注意到:小说在人物语言、故事叙述中都  充满了反讽,而小说在人物塑造乃至作品意义  上的自我解构才是作者最大的反讽:作者塑造  了一个敢于蔑视社会规约的女子,而她的性格  发展和结局又告诉我们,一个18 世纪末的年轻  女子是不能逃脱社会规约的。福科在谈到“性”  与“社会权力”时说,人们敢于谈论性的问题,似  乎在表明自己敢于藐视社会权力。而实际上人  们口头上的这一点点大逆不道并不妨碍行为上  的循规蹈矩,同时口头上的假自由又让人们误  以为社会规约有松动性,是民主的,是可以接纳  的———人们是在用自己的貌似反叛维护着社会  规约(Culler ,1997 :5 - 6) 。伊丽莎白正是用自  己的貌似反叛维护着社会规约。  同时,作家奥斯汀则以她注入人物的貌似  反叛实则顺从反叛着这个社会———伊丽莎白的  经历证明了人们无论怎样奋斗还是不得不回到  社会规约之中。这就是奥斯汀这位反讽大师展  现现实的方式:她让人物以貌似反叛顺应了现  实,又让自己以笔下人物的最终顺从批判了现  实。  参考文献:  [1 ] Austen ,J Pride and Prejudice[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Study Press ,  [2 ] Brown ,J A Reader’s Guide to the Nineteenth Century English Novel [M] New York :Macmillian ,  [3 ] Butler ,M Romantics , Rebels & Reactionaries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4 ] Cluysenaar ,A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Stylistics :A Discussion of Dominant Structures in Verse and Prose[M] London :B TBatsford ,  [5 ] Culler ,J Literary The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M] London :Oxford ,  [6 ] Eagleton ,T Literary Theory[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Publisher L ,  [7 ] Gillie ,C A Preface to Jane Austen[M] London :Longman ,  [8 ] Hardy ,J Jane Austen’s Heroines [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  [9 ] Jones ,V How to Begin Studying English Literature[M] London :Macmillian ,  [10 ] Selden ,R 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M] Kentucky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  [11 ] Van Ghent ,D The English Novel [M] New York :Harper Thorchbooks ,  [12 ] Wellek ,R Concepts of Criticism[M] Yale University Press ,  [13 ] 申丹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4 ] 韦勒克·沃伦 文学理论[M] 刘象愚等译 北京:三联书店,  4 5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年第1 期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Du Hougan 2005-2-27 字数:1516 Author: Heart of the Ark Source: unknown entry: Anonymous date: 2005-2-27 Volume: 1516 Throughout human history of the evolution of intelligence Love,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emotional history of prehistoric, ancient and modern history of emotional feelings history of three If the literary history of human emotion is a reflection of the history of reproductio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a book of the times in a position to more Like an arch bridge, just across her feelings in ancient history and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of modern history on In view of thi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a book of our time and the distance is more clear- The classical works show a comprehensive picture so vivid in the past to preserve the impact of the times, so that we can from grade to the ancient and modern people in the area of great emotion and subtle similarities and We Beixijiaojia to see that the history of human emotion and history as a rational move forward in the evolution, despite the evolution of the track is so heavy and slow, step by step, fought, including the cost of blood and life, Zhuanyan Jian burn, Ben Modern people still feel strongly from the destroyed in the Li Yumei, and we have to admit that such feelings of sympathy mixed with water Mochizuki Chiang Kai-shek, the Pioneer Press Baccalaureates told the alienation and More than half of this era when men would choose Spouse Choosing Xue Baochai, as the madness Qingchi Yihong son, the loss of his illustrious door first, he more than half of women in the eyes of it is Modern tears certainly less and less, less than in the past at least one of the Yellow River This means that emotions do not know the barren drought or mental well-being of People become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volatile and more ignorance They are often insincerely, emotional and rational from the inconsistent state of mind is not ideal but obey the call of They have Qiqingliuyu, but often runs counter to If the classical era of personal feelings of love from family and social tragedy, several non-adjustable, but is, after all, in a Works within its power to complete the mission entrusted to the times, for the emotional history of classical zoned under a colorful

英国文学作品论文1000字英文怎么写

爱迪生  Edison  Edison,Thomas Alva was an American To the creation of factory laboratories,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to open up avenu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close connection with the name lowered February 11, 1847 in the Ohio Mailan a Dutch immigrant October 18, 1931 in New Jersey Xiaolan in Produced only three months of formal education 12-year-old has done Bao Tong, hawkers, Rapporteur, to fend for Because M  Faraday effect in life science research experiments and In 1868 he invented a recording device to sell to Taiwan votes Congress, but has not been Edison first invented so that he did not find the market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levance of the 1869, Edison moved to New York from B He improved the indicators cable companies telegraph, the recognition by the manager of the company, employed 300 US dollars monthly salary (which at the time was very high salary) 1870, moved to New Jersey to begin his efficient invention 1874 improved 1876, to the   Bell invented the telephone with a carbon Reap route, and raised the words 1876, founded his famous In the laboratory, he broke the previous individual scientists to engage in research tradition, organized a group of professionals (including N  Tesla and others), and the subject of his assignment, a common commitment to the invention, thus creating the correct way to modern scientific 1877, invented gramophone, which makes him 1878, the study began incandescent lamp in the 10 months after many failures, October 21, 1879 in the successful location of incandescence light lights carbon silk, stable location between two 1882, in New York pearl Street Block communal fire was the world's second plant, built in New York Urban Electric lighting, a modern electricity system to take Mar lighting achievement has not only greatly improved the working conditions of production, but also herald an era of daily life electrification 1883, Edison bulbs in a vacuum test, accidentally discovered the cold, there is a current hot This phenomenon was called the Edison effect, become electron tube and electronic 1887, from Xiaolan government, and in the same year in a larger city, the laboratory equipment is also updated the famous Edison Laboratory (later known as the invention factory) Here, according to G  School invention, produced its own 1914, by Gramophone and camera film produced by the first audio Old age, his inventions and innovations including batteries, cement mixer, sound recording telephone, double - and multi-type cable system, railways used First World War, he served as Chairman of the Technical Advisory Committee to guide torpedoes and anti-submarine equipment research, invented dozens of To this end,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in 1920 conferred on him the Distinguished Services Medal serving, the French government awarded honorary medals to his Corps 1928,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 to grant him honorary Throughout their entire life cycle, Edison and his laboratory received 1,093 patents for their Edison invented many life, but he is after all a system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thu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chnology can not make the right In the 19th century, the exchange of transmission system has emerged, but he still insisted on direct current transmission, and with G  Westinghouse Niehaus fierce competition occurred lost Niagara hydropower project contracts; He blindly testing laboratory magnetic milling equipment, the invention Electric depletion of the funds had to be However, Edison electricity in the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of electric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promote the contribution that he became the history of mankind's greatest inventor the

已经发送 过去了;!

英国文学作品论文3000字

那就要看你要什么类型的文学了!

自己去(世界文学研究)里面下载吧,上面的文献都是免费下载的

小说描绘了一八七零年普法战争期间,有一辆法国马车在离开敌战区时,被一名普鲁士军官扣留。军官一定要车上一个绰号叫羊脂球的妓女陪他过夜,否则马车就不能通过。羊脂球出于爱国心断然拒绝,可是和她同车的有身份的乘客为了各自私利,逼她为了大家而牺牲自己,羊脂球出于无奈而作了让步。可当第二天早上马车出发时,那些昨天还苦苦哀求的乘客们却突然换了一副嘴脸,个个疏远她,不屑在与她讲话。她觉得自己被这些顾爱名誉的混帐东西轻视淹没了,当初,他们牺牲她,之后又把她当作一件肮脏的废物扔掉。[编辑本段]概述 莫泊桑生于19世纪的法国,一生创作了近300篇短篇小说和六部长篇小说,是并列于契诃夫和欧·亨利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羊脂球》是他的代表作品。无论是前面的羊脂球的食物被掏空,还是后面她被退去跟敌方军官睡觉换取贵族的继续逃亡。羊脂球被牺牲了。贵族始终看紧他们腰包里的金子,就算是自己的恩人,当威胁到自己的利益时他们都会变成嗜血的恶狼。资本统治下的人,能拥有权力、金钱、地位,都是血腥堆积出来的。他们就像是血吸虫,如马克思所说“上上下下都滴着肮脏的血”,也正是这种丑恶的灵魂给他们带来了财富。 当一个人有利用价值的时候,他们会把你伺候地像皇帝。这就是贵族的价值观,他们自私贪婪的本性只允许他们用金钱去衡量一切。书本的学识未能给他们带来善心。现实中赤裸裸的金钱交易、残酷的争名夺利冲刷了一切形而上的终极关怀。这在后文中显露无疑。[编辑本段]主题思想 莫泊桑的这则故事恰恰以羊脂球的悲惨遭遇反衬了资本主义下的丑恶肮脏的灵魂。他们虚伪的面具下藏的都是腐朽的内脏和污秽的思想。 作者用一个不愿为身侵略者、地位卑微的妓女和当时一些上层人士作对比:作者已经过关卡前羊脂球把提篮里的东西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和经过关卡后他们对他的不屑一顾做鲜明对比。这些是在实处的对照,另外也是对爱国方式的对比。读完《羊脂球》的第一感觉,就是为羊脂球叫不平。仔细想想,这更是与当时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社会背景有关。资本主义法国人与人间的地位隔阂、建立在金钱上的虚伪友谊和亲密,在作者笔下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羊脂球》的诞生,是莫泊桑一鸣惊人,这不仅是莫泊桑的处女作,更是他的成名作、代表作。读莫泊桑的作品,犹如欣赏一段历史,任何的真、善、美几乎荡然无存,一切都受金钱、权位、名誉的支配,社会腐败不堪。这对人是一种精神上的启迪,对社会则暗示下一个时代的到来。[编辑本段]作品简介 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这样的:法国鲁昂城被普鲁士军队占领了。一个星期二的清晨,一辆公共马车在滚天大雪中出发,车上10位乘客除了有身份的伯爵、富商以及修女之外。还有一个绰号叫“羊脂球”的妓女。矮矮的身材,满身各部分全是滚圆的,胖得像是肥膘,手指头儿全是丰满之至的,丰满得在每一节小骨和另一节接合的地方都箍出了一个圈,简直像是一串短短儿的香肠似的:皮肤是光润而且绷紧了的,胸脯丰满得在裙袍里突出来,然而她始终被人垂涎又被人追逐,她的鲜润气色教人看了多么顺眼。她的脸蛋儿像一个发红的苹果,一朵将要开花的芍药;脸蛋儿上半段,睁着一双活溜溜的黑眼睛,四周深而密的睫毛向内部映出一圈阴影;下半段,一张妩媚的嘴,窄窄儿的和润泽得使人想去亲吻,内部露出一排闪光而且非常纤细的牙齿。 他们都设法从德军司令部弄来离境证书,准备去尚未陷敌的勒阿弗尔。雪下个不停,路越来越难走,估计马车还要很久才能到达旅店,旅客全都饥肠辘辘,难以支持,然而由于走得匆忙,大家都忘记带食品了,只有缩在车棚深处的羊脂球一个人带了一篮子精美的食品(足够她自己吃三天的)。尽管她知道这些上层人物看不起自己,可她还是慷慨地请大家一起吃。刚才还自命不凡、对羊脂球不屑一顾的乘客再也抵挡不住香味四溢的食物的引诱,不由得争先恐后地大吃起来。不一会。满满的一篮食物全分光了。人们抹了抹油光光的嘴,开始与羊脂球亲热地东拉西扯。 晚上,马车到了一个名叫多德的地方,被德军扣了下来,旅客们只好在旅店里住宿。第二天,德军下令不许这辆车动身。原来,一个德军军官看上了羊脂球,要羊脂球委身于他,遭到羊脂球的坚决拒绝,他恼羞成怒,竟扣下全车人员做人质。旅客们知道了这件事,先是义愤填膺,竭力赞扬羊脂球的爱国精神;继而想到自己的处境,对羊脂球冷淡起来。其中一位先生还提出要牺牲羊脂球换回大家的自由。第三天,马车仍然不能动身,他们开始憎恨羊脂球了,认为都是这个下贱女人误了他们的旅程。等到了第四天,他们趁羊脂球上教堂之际,集体商量如何劝说羊脂球顺从德军军官的要求。最后,在修女和伯爵的配合下,他们终于用花言巧语达到了目的。 第五天清晨,马车又出发了。在匆忙中,羊脂球什么也没有带就上了车,在车上她惊愕地发现,人人对她冷若冰霜。几位夫人只是轻蔑地看了她一眼,然后背过身,嘴里似乎嘟哝着“下贱”之类的骂人话。到了中午,他们若无其事地各自拿出在旅店里买来的东西,津津有味地吃着,谁也没有朝她看一眼,谁也没请她尝一口。未来得及带食品的羊脂球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这些道貌岸然的家伙,先是把她当作牺牲品送给德军,然后又像扔掉一件肮脏无用的东西一样把她抛弃。她想起自己那一篮子装得满满的食品,他们是那样贪婪地把它吞得精光,眼泪不由得夺眶而出,但她忍住没有哭出声来。她独自坐在角落里,黑暗中传出一声呜咽,那是她没能忍住的一声呜咽。没有一个人望她,没有一个人惦记她。她觉得自己被这些顾爱名誉的混帐东西的轻视淹没了,当初,他们牺牲了她,以后又把她当作一件龌龊的废物似的扔掉。[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小说以羊脂球这样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妓女形象为代表,歌颂了法国人民敢于反抗普鲁土侵略者的凛然正气,以及他们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情操和善良热情,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它以羊脂球被同车旅伴推入火坑的丑恶事件为中心,揭露了法国统治阶级的代表——商人、贵族、厂长兼参议员、修女及民主党人等上流社会的各种角色——在强敌压境、国家危急的严重时刻,首先考虑的不是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尊严,而是个人的安危和金钱上的得失。当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们采取的是不折不扣的保命哲学,口里还堂而皇之地说什么“遇到最强大的人是永远不应抵抗的”。尽管他们懂得,敌人的无理要求,是对法国和法国人民的羞辱与侵害,他们表面上显出一副怒不可遏的架势,然而实际上,在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这些“爱护名誉”的权威人士没有片刻犹豫,立即倒向敌人一边,双手把羊脂球奉献给敌人去蹂躏。尤其令人愤慨的是两个所谓代表上帝的修女也为虎作伥。至于嘴里哼着《马赛曲》、抵抗高调唱得震天响的民主党人高尼岱,不费吹灰之力就收到了“坐享其成,暗中获利”的好处。这一些鲜明而生动地表现了那些双手插在口袋里弄得钱币叮当响的体面人物和社会上的各种反动势力沆瀣一气、狼狈为奸的丑行,具有极大的概括意义。 普法战争后期,普军长驱直入,以20万大军猛敲巴黎的城门,人民群众奋起保卫家园,“国防政府”的首领也口口声声地叫嚷“永不投降”,“决不让出法国堡垒上的一块石头”,但背地里却和敌人勾勾搭搭,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停战和约。小说里的人物就是法国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真实写照。作品字里行间无处不渗透作者对上层人物思想、心理的深刻的观察,无情的解剖和批判。莫泊桑本人在给福楼拜的信中讲得很清楚;“我们在门镌上的自觉的不偏不倚,在这些问题中每一个都不自觉地带着热情,比起万马奔腾的全速度的攻击,都要千百倍地更强烈地使资产阶级暴躁起来。” 莫泊桑不仅辛辣地讽刺和挖苦了那批上流社会的人物,而且敢于超出种种世俗偏见,把一个妓女作为正面主人公加以歌颂。拿一个妓女的高尚行为与统治阶层人物进行对比,充分反映了他的民主思想、独到的见解和胆识。 这个短篇也充分体现了莫泊桑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截取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断,以“一叶尽观全树”,用逃难旅行这样一件小事反映了普法战争时期一群法国上层人物的可耻嘴脸。小说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描写简练而集中。故事的叙述,人物的刻画,时代的气氛,全集中在短短的5天旅程中。莫泊桑的语言朴实、凝练、细腻而且个性化,寥寥数语就能把人物的内心世界表露无遗。小说的结尾,作者用最强音写出羊脂球内心深处泛起的巨大而复杂的感情波澜,尤为全篇高潮所在。[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莫泊桑,全名基德莫泊桑(Maupassant 1850~1893) :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0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是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列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 莫泊桑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除了《羊脂球》(1880),这一短篇文库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还创作了包括《一家人》 (1881)、 《我的叔叔于勒》 (1883)、 《米隆老爹》 (1883)、《两个朋友》(1883)、 《项链》 (1884)等在内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佳作。 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也达到比较高的成就。他共创作了6部长篇:《一生》(1883)、《俊友》(又译《漂亮朋友》,1885)、 《温泉》 (1886)、 《皮埃尔和若望》 (1887)、《像死一般坚强》(1889)和 《我们的心》 (1890),其中前两部已列入世界长篇小说名著之林。[编辑本段]精彩选段 一连几天,都有七零八落的败兵穿城而过这些人已溃不成军,成了乱哄哄的乌合之众他们垂头丧气地走着,胡子又长又脏军服破烂不堪,没有军旗,也不分队列人人神情沮丧,筋疲力尽,无法再动脑筋,也出不了什么主意,只是机械地迈着步子,一停下来便累得倒在地上尤其显眼的是那些被动员入伍的人,他们本来过着太平日子,安安稳稳地靠年金生活,现在却被枪支压得弯腰曲背;国民别动队的小兵们十分机灵,时而惊慌失措,时而激昂慷慨,随时准备进攻或逃跑;他们当中还有一些穿红裤子的人,是一个师在大战役中被歼灭之后的幸存者;和这些颜色杂乱的步兵排在一起的,有穿着深色军服的炮兵;不时也有一个步履沉重的龙骑兵,戴着闪亮的头盔,吃力地跟在走得比较轻松的步兵后面 接着过去的是一群一群的游击队员:"战败复仇队","坟墓公民队","视死如归队",他们的名称英勇悲壮,看起来却像一帮土匪 游击队的头头是从前的商人他们曾买卖呢绒或种子油脂或肥皂,后来顺应时势当了军人,由于富裕或者留着小胡子而被任命为军官他们身穿法兰绒制服,挂满武器和饰带,开口说话声大气粗,时常讨论作战计划,以为只有他们假充好汉的肩膀在支撑着垂危的法兰西不过,他们往往担心自己的战士,这些人十恶不赦,经常无法无天奸淫掳掠 听说普鲁士人就要进入鲁昂(法国西北部城市,在塞纳河北岸)了 两个月以来,国民自卫军在附近的树林里十分小心地侦察一只小野兔在荆棘丛里动弹,他们都要准备战斗,有时把自己的哨兵都打死了现在他们都回了家,他们的武器军服,以及从前用来吓唬方圆三法里(法国古里,1法里大约相当于4公里)之内的路程碑的凶器,都忽然无影无踪了 最后一批法国兵终于渡过了塞纳河,要经过圣塞韦尔和阿夏尔镇到奥德梅尔桥(法国城市,在鲁昂西部,塞纳河南岸,此处指法军向南溃退)去将军绝望地走在队伍的后面,他对这些乱七八糟的残兵无能为力一个具有传奇般的勇气习惯于胜利的民族,竟然一败涂地,连将军本人在这场大溃退中也惊慌失措,夹在两个副官之间向前走着 然后是一片沉寂,城市在恐惧之中默默地等待着许多大腹便便的市民,由于计较生意上的得失而变得谨小慎微他们焦虑不安地等着战胜者,唯恐厨房里的烤肉铁扦或大菜刀会被当成武器 生活似乎停止了,店铺都关了门,街道静得吓人,偶尔有居民外出也是贴着墙边匆匆走过 与其这样焦虑不安地等着,倒不如就让敌人来吧。 法军走了之后的第二天下午,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来一些枪骑兵(旧时普鲁士奥地利等国的一个兵种),迅速地穿过了城市片刻之后,黑压压的一大群人从圣凯瑟琳的山坡上下来,同时,在通向达纳塔尔和布瓦吉尧姆的大路上,也涌现了另外两股侵略军这三支部队的前卫正好同时到达市政厅广场,德军从附近的所有街道上一批批地开过来,路面在他们沉重而整齐的步伐下喀喀作响 用陌生的喉音发出的口令声传进了家家户户,这些房子就像无人居住一样毫无动静,但是在关闭着的百叶窗后面,却有一双双眼睛在窥视着这些获胜的人根据"战争法",他们成了城市及其生命财产的主人在遮得黑乎乎的房间里,居民们惊恐万分,就像碰上了洪水和强烈的地震,面对这类毁灭性的灾难,他们的智慧和勇气都毫无用处因为每当事物的既定秩序被颠倒过来,由人类的法律或自然的法则所保护的一切,被一种是非不分的残酷的野蛮所摆布,以至于人们不再有安全感的时候,便会使人产生同样的感觉地震把整个民族压倒在坍塌的房屋之下;泛滥的江河卷走淹死的农民家畜的尸体和屋梁;因胜利而自豪的军队屠杀自卫者,把其他人作为战俘带走,以军刀的名义抢劫,用炮声来感谢上帝;这些同样可怕的灾祸,都与对永恒正义的一切信仰大相径庭,使我们无法按照教育来信赖上天的保佑和人类的理性 但是每家门口都有小分队在敲门,而且一进去就不再出来这就是入侵之后的占领被征服者的义务开始了:要对征服者显得和蔼可亲[编辑本段]人物性格 小说中的中心人物无疑便是妓女“羊脂球”。该形象的塑造是在与那些乘坐同一辆马车的所谓“上等人”的强烈对照中得以完成的。作者巧妙地借用一个普通的“乘车”事件,将“下等人”羊脂球与“上等人”作了对比,分别检验了他们各自的道德精神价值:那些身为伯爵、议员、工厂主、商贾、圣女、自由派等代表着社会体面的所谓“上等人”,在普鲁士侵略者面前卑躬屈膝、贪生怕死、出卖同胞;而被世人视为最下贱的“社会耻辱”的妓女羊脂球却能舍己为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气节和民族尊严。确凿的事实向读者证明了,只有下贱人——妓女羊脂球才更配得上称之为“高尚的人”。 从小说中羊脂球的具体表现来看,首先她是位心地非常善良的姑娘,富有同情心与宽容精神。马车上她对别人的恶意侮辱和蔑视不予计较,反而以德报怨,主动请他们吃东西,这又显露出其可贵的助人为乐的品质。而更重要的则是她身上的那种强烈的爱国情感与民族自尊心。她之所以离开卢昂,是因为抗拒普鲁士士兵的蹂躏时拼死反抗,几乎掐断了那人的脖子,为免遭逮捕而不得已外出躲避的。而她坚持拒绝普鲁士军官逼她“过夜”的无理要求,是因为在她看来,委身于自己民族的敌人,便意味着对祖国的背叛。[编辑本段]赏析评论 作品题材是否新颖是衡量一篇作品的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广阔而绚丽多彩的短篇小说花园中,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羊脂球》不愧是一株美丽的奇皑,在世界小说史上,《羊脂球》是一棵光彩夺目的明珠,它之所以如此脍炙人口,主要的原因是它的取料比较新颖。 作者莫泊桑,1850年出生于法国,一生以小说创作为主,有“短篇小说大师”的美称;《羊脂球》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莫泊桑自幼时就对文学有特别的兴趣,青年时代还得到文学大师福楼拜的精心指点。 福楼拜一次带他到商店去观察,并且向他提出一个问题:“刚才我们在杂货店和守门人那里停留了一会儿,现在你给我描绘这两个人的姿态和他们的全部体貌特征。”福楼拜要求莫泊桑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准确的文字表达能力,——所谈到的任何事情都只能用一个名词来称呼,只能用一个动词来表示,只能用一个形容词来描绘,而且用的词最好是别人都没有用过的,甚至没有被别人发现的,而且不能用似是而非的概念和模糊不清的语言来设法逃避困难。在福楼拜的指点下,莫泊桑开始时就能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了。 可以说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羊脂球》反映的主题是“个个心中有,而人人笔下无”的,要是一般的作者来写,都会把妓女写得如何卑微,如何下贱,如何不懂情感,如何不知亡国恨,或者又是如何受人嘲弄。可是莫泊桑没有这样写;他善于发现新的东西。他的笔下的羊脂球是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妓女,是品德高洁者的人们看都不想看的妓女。故事发生在普法战争结束,法国失败后的特定历史时期。这天,羊脂球与几位贵太太乘上一辆马车,向一个岛上开去。他们的目的是逃难,如果这次走不出去,大家的性命就难保了。作者选取的环境就是在路途的马车上,离市镇遥远,荒无人烟的地方,大家肚子饿得发慌,此时,羊脂球把她的美味佳肴拿出来毫不保留地分给饥饿的太太们吃;给大家解决一时的饥饿。在出境的关口上,守关德国军官因为看上了羊脂球,想要羊脂球陪他过夜,但羊脂球想到祖国灭亡了,自己不能把肉体献给德国军官,因为这样做是有损于法兰西民族的尊严的,她一而再,再而三的坚持保住民族的尊严,守关的德国军官不能得到羊脂球肉体的情况下,就把全车的人群扣留下来,在这个紧急关键的时刻,大家都有不同的表现:那些贵族太太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把民族的尊严抛弃了,他们都希望羊脂球去把身体献给德国军官;而羊脂球呢?左右为难,作为一名妓女,献身本来是他正常的职业,但在这亡国之时,她不想这样做,因为民族的尊严更加重要。但是为了这一车人员的安全,在那些太太的再三要求下,她终于答应了德国军官的要求,献出了自己的肉体,这一车人马才得以过关,可是后来,这些得了好处的贵族太太们忘记了羊脂球为她们做出的牺牲,他们比先前更加嫌弃羊脂球,认为羊脂球就是这样一位肮脏下流的妓女。一路上,没有谁正眼看羊脂球,没有谁愿意与羊脂球说话,这些高贵的太太们,在关口处购买了许多吃的东西,而羊脂球的东西因为先前已经分给他们吃完了,后来因为陪德国军官而没有得空去购买食品,她空着手回到马车上,到吃饭的时候,那些贵太太们各自拿起东西来吃,没有谁嘘羊脂球一声,好像都怕羊脂球的手把他们的食品弄脏了似的,羊脂球一路饿得心子发慌。只能用自己的眼泪来充饥。这与一般写妓女的小说表现出极大的不同。所以说它特别新,我想这是无可非议的。 短篇幅小说的特点就截取生活片段,本文就是截取普法战争中的一个场面(这一场面又分三个场面来描写),作者通过一个被人们看不起的妓女在这三个场面中不同的描写,以及妓女与贵族太太们的对比描写,反映了上层阶级的腐朽,揭示了普法战争失败的真正原因。 在环境描写方面,作品开头就用大量的篇幅写出了普法战争的历史环境,所以莫泊桑不愧是一个现实主义的作家。 在人物的肖像描写方面,作品也有独到之处,作品中关于羊脂球的描写,这里不防作一番介绍,与读者共享。—— “她是一个妓女,是以妙年发胖著名的,得了个和实际相符的诨名叫做羊脂球,矮矮的身材,满身各部分全是滚圆的,胖得像是肥膘,手指头儿全是丰满之至的,丰满得在每一节小骨和另一节接合的地方都箍出了一个圈,简直像是一串短短儿的香肠似的:皮肤是光润而且绷紧了的,胸脯丰满得在裙袍里突出来,然而她始终被人垂涎又被人追逐,她的鲜润气色教人看了多么顺眼。她的脸蛋儿像一个发红的苹果,一朵将要开花的芍药;脸蛋儿上半段,睁着一双活溜溜的黑眼睛,四周深而密的睫毛向内部映出一圈阴影;下半段,一张妩媚的嘴,窄窄儿的和润泽得使人想去亲吻,内部露出一排闪光而且非常纤细的牙齿。” 通过这段形象的肖像描写,我们可以看出,羊脂球的“漂亮和丰满”是天然的,而不是像太太们那样是经过打扮而来的;她不像贵族太太们那么打扮得漂亮,一切都是自然的。说明她很真实,而那些上层社会的太太,是因为打扮才显得高贵,她们的外表高贵,而内心却十分低级下流,她们却是虚伪的。这种通过外貌肖像的对比描写,使人一目了然,更加清晰地感受了特定的人物环境和人物性格,从而更好地反映了社会生活,这是小说成功的原因之一。羊脂球是可怜的,她的可怜是来自于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群,病态的心灵,而不是她本人的堕落。读者自然会想到像她这样的人,被沦为妓女,只能是因为生活所迫,社会所迫。当然,对这方面作者并没有提到,但读者可以自己去展开想象了。

祝你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想想爸爸妈妈给你付出的学费和心血 随便拿出面镜子鉴赏一下自己吧: 好吃懒做, 投机倒把, 不学无术, 不肖子孙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