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城市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议论文素材

发布时间:2024-08-30 13:56:37

城市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议论文素材

开栏语: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敦煌莫高窟翩翩飞天,几度踏梦而来;嘉峪雄关狼烟虽已散去,依然令人神往不已;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流光溢彩、如梦如幻,奏响了华夏文化壮美的序曲。这里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交汇地,这里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奠基地,这里是现代文化的重要创造地。这里,就是甘肃。  2013年1月,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获得国务院批复,建设美好新甘肃的宏伟蓝图正式确立。7月19日,“走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中央媒体采访”活动在甘肃兰州启动。记者随采访团深入这片文化沃土,共同探寻这里数千年文明发展的座座丰碑,共同见证这里文化发展厚积薄发的勃勃生机,共同展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美丽蓝图。  提及甘肃,你会想到什么是上古神话中的人文始祖伏羲,还是丝绸之路上的厚重敦煌,亦或是豪情万丈的边塞诗歌当然,你也会想到这个西部省份经济稍显落后,人民善良而朴实。历史上的甘肃为人们留下了太多文化宝藏。今年1月21日,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正式获国务院批复,这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西部大省,迎来了它因文化而崛起的难得机遇。  7月19日,参加“走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中央媒体采访”活动的18名记者在兰州采访了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连辑,在他的介绍中,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蓝图和建设步骤逐步清晰。  一剂全新、强劲的发展良药  “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中,以文化建设为内容的国家级战略平台只有甘肃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连辑说。在推动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甘肃依托悠久厚重、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人文资源,赢得了全新的发展机会,这对经济欠发达、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甘肃来说,无疑是一剂全新、强劲的发展良药。  据连辑介绍,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工作布局简称“1313工程”,即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在44万平方公里的狭长的甘肃地域内,沿着丝绸之路,可以看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三区”覆盖了甘肃的东、中、西部,而具体13个细化的板块基本覆盖了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甘肃全省的文化资源在这样一个大的规划中将被完全利用起来。  获批复至今,甘肃省委、省政府已经基本完成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顶层设计。3月29日,甘肃省政府召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工作会议,研究出台了《关于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及13个板块的分方案,开始对甘肃文化资源进行首次最详细的全面普查,并对文化资源进行分类、定级以及价值评估,避免后续开发的盲目和无序。  “文化建设不能完全依靠公务员,所以我们启动了文化智库建设。”连辑说,甘肃正在广邀知名学者和专家,分别从13个板块进行调查研究,搭建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专业学术平台。此外,甘肃现有的100多家大型民营文化企业将进入政府搭建的“绿色通道”,由政府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据连辑透露,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已与多家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  从顶层到基层,甘肃文化建设跑步前行  “甘肃2013年上半年文化产业投资合同金额已达1290亿元。”连辑说,这个数字在2012年是600亿元,2011年以前甘肃甚至没有专门针对文化进行的投资。这一切不仅归因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归功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系统提出,从而让投资者有了足够的信心。  据了解,目前,甘肃文化产业投资额在100亿元以上的项目就有5个。2012年,甘肃全省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7亿元,占全省GDP的4%,而按照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甘肃文化产业增加值将占全省GDP的3%以上。  不仅仅是文化产业,甘肃的文化事业也将和文化产业一起,借助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相关要求,2012年至2015年,编制出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总体规划,启动实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重点项目,到2015年,重点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基本建立。  据连辑介绍,在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上,甘肃目前重点发展的区域有敦煌、兰州和天水。作为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希腊文明四大文明交汇地的敦煌,以其精美的佛教艺术和自然景观以及“敦煌学”的全球流行,成为当之无愧的发展重点。兰州凭借日益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天水依靠伏羲文化等也赢得了许多关注。  提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节奏,连辑说:“在顶层设计和谋篇布局之后,我们要把具体任务从省委、省政府交到社会各界和基层办事部门手中,让他们承接信息、承接责任,参与建设。”从重点到全面、从顶层到基层,甘肃正在以实际行动探索一条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路子。  甘肃话、普通话和外语都要讲  “我们要敞开门户进行交流,用全国的力量甚至世界的力量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连辑颇有底气地说。历史上,甘肃曾是各国文化、我国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地点,这里西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向西直到中亚内陆各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将这条古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文化连结方式串联起来。“国与国之间的政治交往和经济交往常常不能达到文化交流的深度。”连辑说,未来,我国与中亚各国的文化交流能够借助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达到一个新高度。  同时,“甘肃文化”的概念也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不断清晰。连辑对“甘肃文化”进行了阐释:甘肃文化即敦煌文化和西部文化的融合。敦煌文化体现出开放、包容和国际化,是一种精神文化;西部文化即开拓进取、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文化,是一种行为文化。如何实现甘肃文化的更好表达连辑说:“我们不仅要讲甘肃话、讲普通话,还要讲外语。”  但是,脆弱的生态环境、目前较为落后的配套硬件设施,依然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发展时需要直面的问题。连辑说,未来的发展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将遵循“环境容量有限原则”设定游客容量和文物展陈方式,并启动建设创新区的“云服务平台”,即网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未来,高科技的展示方式将极大满足观众需要,从而实现游客分流,避免对文物古迹和脆弱自然环境的破坏。而在配套硬件设施建设方面,甘肃也会按照计划逐步改善。文化给了甘肃重新崛起的机会。希望随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包括甘肃在内的整个西北地区能够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重现历史上的辉煌。点下采纳嘛~好吗~( )

一、应予保护的历史建筑,除了各级政府确定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城市规划和城市改建中一般应考虑保护的历史建筑为:①在城市发展史、建筑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历史建筑,即代表某一历史时期建筑技术或艺术的最高成就,或是某种建筑艺术风格的代表作品。②具有较强个性特点的历史建筑,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或建筑群)。③著名建筑师设计的、在建筑史上有一定地位的优秀建筑。④艺术价值较高、造型优美、对丰富城市建筑面貌有积极意义的某些外来艺术形式的建筑。⑤代表城市发展某一历史时期传统的民居建筑,通常保留较完整的典型街区。⑥城市历史上同某一重大事件或某种社会现象有关的纪念性建筑,如唐山市在新建市区内保留的1976年大地震中损坏的建筑残迹,上海蕃瓜弄新建住宅区保留的1949年以前贫民窟中的窝棚建筑──“滚地龙”等。⑦一些同城市文化传统有关的街区也是重点保护对象,如北京的琉璃厂文化街和大栅栏商业街等。某些造型别致、地方色彩浓厚的街区也可列为保护对象,如江南地区的临水民居,四川民居,山西晋中、晋南民居等。二、保护的原则和方法:①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建筑,根据《文物保护法》按原状保存,不能损毁、改建、添建或者拆除,维修和保养要体现“整旧如旧”的原则。使用上一般可作为博物馆、保管所或参观场所。②对于已经损坏,而在历史上有重大价值的建筑物,应在有科学依据和充分的历史文献考证的条件下进行修复。修复方式分为局部修复和全部修复两种。③在原址对保存古建筑十分不利或国家重点工程必须占用古建筑原址时,可以对历史建筑进行搬迁,移地复原。如山西永济县永乐宫位于三门峡水库的淹没区内,于1959年移至山西芮城县新址复原。④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规定,要“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围划出一定的建设控制地带”。这个地带通常应根据文物历史价值、艺术特点和原始设计意图划定。一般划出一到三级环境控制区。是否允许在这个地带内进行修建,应征得有关部门的同意和报请规划部门批准。一切建设活动不能破坏文物的环境风貌。⑤列入保护范围的典型历史街区,应尽量选在同重要的古建筑和纪念性建筑毗连的地方,以保护整片文物环境。⑥全面保护的古城要按历史文化价值划定若干区段,采取不同的保护方针。例如,划定能够体现城市某个历史时期生活方式和建筑特征的建筑群和街区,保留其外表面貌,内部允许改造;划定明确反映城市新旧建筑文化融合的区段,以表现新旧建筑文化的交替;划定同古城风貌不协调的地区或允许更新改造的区段,确定对该区的改建政策等。

自己动脑,就不动脑,脑子会退化

城市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议论文

1、尊重历史的措施。2、研究历史的需要。3、有旅游意义。

【让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悠久绵长的历史长河淘洗了不尽的文化遗产北京的长城故宫,西安的秦陵兵马俑,江浙的同里,乌镇自不必说,即便是开埠百年的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城隍老街的弄堂石路,哪一样不是上海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足迹 要让世界了解中国,我们就必须先了解自己,继承中国的文化,保护身边的文化遗迹,记得央视的《实话实说》曾就一棵千年古榕该不该砍作过讨论,人们都从实用主义出发认为不能,惟独梁从诫先生说了一句:想一想吧,它出生于李白,杜甫的年代啊这句惟一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待千年古榕的话不禁令人深思冯骥才先生近日也说,没有心思写小说,当里弄,胡同被"罗马花园""澳洲别墅"吞没时,他竟投身城市文物拯救,还使天津的枯衣街得以保存,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的文化复兴便在这点滴之间。同时,我们的眼光也要放远,西方文明同样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我们也应传承歌剧与京剧,卢浮宫与颐和园等等,它们的地位是一样的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必然向多元化发展,在承认不同时,更需强调一个"和"字,一个现代人要了解各地文化,进而尊重他人的文化,使筷子的与握刀叉的互相尊重欣赏,才是全人类的幸福。当然,传承人类的文化遗产离不开人们的慎视,取其精华,剔其糟粕,中国封建传统中的三纲五常,忠君思想,西方的唯心,君国,霸权作为人类文化思想遗产的一方面是要不得的时代在发展,一味抱着文化遗产终无所成,正如鲁迅先生说的:不生育不流产而等待一个英伟的"宁馨儿"终是不可得的对待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仍需要创新,事实上文化传承的过程本身就是创新的过程我们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时,必然受西方新思想的影响,新的文化便在我们手中诞生,历史是发展的,终有一天我们创造的也会成为未来的文化遗产,要让后人看到不断丰富的文化,我们不创新,更待何人。我们必须明确今天我们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传承文化是以现实与未来为目的的,过分脱离时代的文化终会被淘汰,满口"之乎者也",不知网络,纳米,蓝牙的老先生只能生活在回忆中。全世界的人们,请携起手来,将散落身边的珍珠串成最富魅力的项链,连接深邃的历史与无尽的未来,让我们努力吧---以全人类与历史文化遗产的名义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

开栏语: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敦煌莫高窟翩翩飞天,几度踏梦而来;嘉峪雄关狼烟虽已散去,依然令人神往不已;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流光溢彩、如梦如幻,奏响了华夏文化壮美的序曲。这里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交汇地,这里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奠基地,这里是现代文化的重要创造地。这里,就是甘肃。  2013年1月,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获得国务院批复,建设美好新甘肃的宏伟蓝图正式确立。7月19日,“走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中央媒体采访”活动在甘肃兰州启动。记者随采访团深入这片文化沃土,共同探寻这里数千年文明发展的座座丰碑,共同见证这里文化发展厚积薄发的勃勃生机,共同展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美丽蓝图。  提及甘肃,你会想到什么是上古神话中的人文始祖伏羲,还是丝绸之路上的厚重敦煌,亦或是豪情万丈的边塞诗歌当然,你也会想到这个西部省份经济稍显落后,人民善良而朴实。历史上的甘肃为人们留下了太多文化宝藏。今年1月21日,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正式获国务院批复,这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西部大省,迎来了它因文化而崛起的难得机遇。  7月19日,参加“走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中央媒体采访”活动的18名记者在兰州采访了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连辑,在他的介绍中,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蓝图和建设步骤逐步清晰。  一剂全新、强劲的发展良药  “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中,以文化建设为内容的国家级战略平台只有甘肃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连辑说。在推动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甘肃依托悠久厚重、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人文资源,赢得了全新的发展机会,这对经济欠发达、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甘肃来说,无疑是一剂全新、强劲的发展良药。  据连辑介绍,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工作布局简称“1313工程”,即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在44万平方公里的狭长的甘肃地域内,沿着丝绸之路,可以看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三区”覆盖了甘肃的东、中、西部,而具体13个细化的板块基本覆盖了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甘肃全省的文化资源在这样一个大的规划中将被完全利用起来。  获批复至今,甘肃省委、省政府已经基本完成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顶层设计。3月29日,甘肃省政府召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工作会议,研究出台了《关于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及13个板块的分方案,开始对甘肃文化资源进行首次最详细的全面普查,并对文化资源进行分类、定级以及价值评估,避免后续开发的盲目和无序。  “文化建设不能完全依靠公务员,所以我们启动了文化智库建设。”连辑说,甘肃正在广邀知名学者和专家,分别从13个板块进行调查研究,搭建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专业学术平台。此外,甘肃现有的100多家大型民营文化企业将进入政府搭建的“绿色通道”,由政府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据连辑透露,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已与多家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  从顶层到基层,甘肃文化建设跑步前行  “甘肃2013年上半年文化产业投资合同金额已达1290亿元。”连辑说,这个数字在2012年是600亿元,2011年以前甘肃甚至没有专门针对文化进行的投资。这一切不仅归因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归功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系统提出,从而让投资者有了足够的信心。  据了解,目前,甘肃文化产业投资额在100亿元以上的项目就有5个。2012年,甘肃全省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7亿元,占全省GDP的4%,而按照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甘肃文化产业增加值将占全省GDP的3%以上。  不仅仅是文化产业,甘肃的文化事业也将和文化产业一起,借助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相关要求,2012年至2015年,编制出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总体规划,启动实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重点项目,到2015年,重点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基本建立。  据连辑介绍,在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上,甘肃目前重点发展的区域有敦煌、兰州和天水。作为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希腊文明四大文明交汇地的敦煌,以其精美的佛教艺术和自然景观以及“敦煌学”的全球流行,成为当之无愧的发展重点。兰州凭借日益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天水依靠伏羲文化等也赢得了许多关注。  提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节奏,连辑说:“在顶层设计和谋篇布局之后,我们要把具体任务从省委、省政府交到社会各界和基层办事部门手中,让他们承接信息、承接责任,参与建设。”从重点到全面、从顶层到基层,甘肃正在以实际行动探索一条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路子。  甘肃话、普通话和外语都要讲  “我们要敞开门户进行交流,用全国的力量甚至世界的力量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连辑颇有底气地说。历史上,甘肃曾是各国文化、我国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地点,这里西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向西直到中亚内陆各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将这条古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文化连结方式串联起来。“国与国之间的政治交往和经济交往常常不能达到文化交流的深度。”连辑说,未来,我国与中亚各国的文化交流能够借助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达到一个新高度。  同时,“甘肃文化”的概念也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不断清晰。连辑对“甘肃文化”进行了阐释:甘肃文化即敦煌文化和西部文化的融合。敦煌文化体现出开放、包容和国际化,是一种精神文化;西部文化即开拓进取、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文化,是一种行为文化。如何实现甘肃文化的更好表达连辑说:“我们不仅要讲甘肃话、讲普通话,还要讲外语。”  但是,脆弱的生态环境、目前较为落后的配套硬件设施,依然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发展时需要直面的问题。连辑说,未来的发展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将遵循“环境容量有限原则”设定游客容量和文物展陈方式,并启动建设创新区的“云服务平台”,即网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未来,高科技的展示方式将极大满足观众需要,从而实现游客分流,避免对文物古迹和脆弱自然环境的破坏。而在配套硬件设施建设方面,甘肃也会按照计划逐步改善。文化给了甘肃重新崛起的机会。希望随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包括甘肃在内的整个西北地区能够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重现历史上的辉煌。点下采纳嘛~好吗~( )

城市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议论文题目

保护文物,不容小觑  我国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水平大大提高,中国经济发展的投资也趋向于城市建设和发展领域,这给我国的城市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然而,国家和地方财政对城市建设的投资非常有限,城市发展资金主要靠各城市独立解决,所以不少城市都把发展提到了新的高度。 根据国内外多年的实践证明,在城市建设中,规划是龙头,规划必须先行。在城市发展中道理也是一样的。因此,城市发展的规划方略研究,十分重要。城市规划走向发展性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本身就可以创造价值,城市规划本身就是城市经营。一个好的建设规划、小区规划就可以创造上亿的价值,上海文化佳苑就是一例。一个好的城市总体规划创造的价值更是不可估量,周庄、平遥的规划最有说服力。   概括起来,城市发展的规划方略,主要有如下方面: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长远考虑城市发展;优化城市环境,以环境美提升城市资产价值;基础设施区域共用,节约投资并增加效益;规划先行,搞好城市发展性规划。这些问题是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也是城市发展急待解决的问题。  那么,各城市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地面对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和难题,以推动城市的建设健康顺利发展?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上海同济联合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所长、中国城市研究专家李秉毅,请其主要就“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长远考虑城市发展”的城市规划方略发表看法。   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何在? 李秉毅介绍说,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主要有4个方面:历史研究——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科学价值、发展旅游——经济价值及可持续发展。我们首先从历史研究着眼,来看待城市文化价值。  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城市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研究城市、人类发展历史,借古明今,有利于促进城市发展。  在历史科学研究进程中人们发现,历史古城、建筑、构筑物(如中国的赵州桥、都江堰,埃及的金字塔)等有很深奥的科学道理,有的甚至是现在人们还不清楚的科学理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保护凝聚了3000多年历史文化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对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李秉毅说,正是这些人类前进中创造的城市文化遗产,为我们的城市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发展城市旅游业,用经济价值去直观地表现城市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更好地发展城市。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而迷人,它吸引着无数的中国人,更让外国人向往,这些都是发展城市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也是人们游憩、观光、获得美的享受的重要场所。小小的周庄(小镇),年旅游收入达2亿元,增长率也是惊人的。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旅游业所带来的收益不断提高,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增长。我国城市历史文化旅游的潜力很大。我国张掖市比日本的高山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得多、有价值得多,然而,我国张掖市的旅游收入占国内生产值的比例却比日本的高山市低得多,张掖市不到10%,而日本的高山市在70%以上。  总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重要的意义。国家每年拿出2000万元用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遭受地震时,国际上给了相当数量的捐助。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经营的长远战略

我们中国是文明古国,有很多值得炫耀的文明和文化。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兴盛不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的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往往也以外在的物态的形式来表现,涉及人们衣食住行的风习和行为的规范等;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在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立特征,这种民族性的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为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时候,觉得这些方块汉字、押韵诗歌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觉得传统就是在夕阳西下时面对微风杨柳感慨万千,就是在中秋节散坐于石凳对月当歌。就和那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一样,安闲而又恬静。等进入学堂,我才发现传统文化并不是这么简单的,传统文化是多方面的,她早已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记忆最深处。当然,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也就谈不上什么传统,什么文化了。传统文化并非单纯的四个汉字,那是种精神上的东西,需要不断剖析。而时人尤其是学生对她的忽视却令人痛心,学校开设的有关选修课,无人问津;国外大兴办“XX(文豪、科学家等)年”,我们却津津乐道于超女好男…甚至当端午节成了韩国的专利,也只是几个人站出来捶胸顿足!传统文化的破碎声清晰可辨…中华文明从古绵延至今,从未中断;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我中国与“古中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多么令人惊羡!而当下,学生们都忙于在“数学拓展”“物理研究”等之间奔波,远古的灿烂被还给荒原,泯灭凝成阴风一片,仿佛能听到羌笛声呜咽,闻到记载她的残页发出浓郁的霉味…我将她搂入怀中,这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啊…更确切地说,是每位中华儿女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是不是该放弃所谓的“超女好男”了?我们是不是该提高警惕以防传统文化沉入历史了?我们是不是该…是时候了啊,难道你没发现,原本评论传统文化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今冒出本《品三国》《论语心得》竟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掀起轩然大波!这不是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表现,而影射出了时人对传统的陌生、迷茫!随着一系列重大事件不断震撼我们的心灵,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伟大复兴的梦想的实现也进入了快车道。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如何复兴传统文化也成了热门话题,在网上我也结识了许多有志于此的同好。我们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是需要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曾经阅历了无数惊涛骇浪,穿越了无数深峡险滩,其间有过许多灿烂辉煌的时期,也有过不少风雨如晦的朝夕。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特点在于她历尽危机而未消残壮志,在于她屡经考验而能活泼泼的生存下来。现在我至少已经有些头绪了:传统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正所谓“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在这个十字路口上我们应当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剔除不合时宜的糟粕,更重要的是应当根据时代特点将传统文化赋予全新的意义和形式,共同构建一个理想的和谐社会。

城市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议论文高中

(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弘扬和保护传统文化有利于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增强城市的生命力,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有利于人们在城镇建设中的凝聚力,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因时而变,在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让群众生活变得更舒适的理论,能发挥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认识到城镇化是长期的历史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看到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城镇化建设科学有序 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 注重量的积累 ,联系具有普遍性 城镇化建设中处理好与资源环境关系,把握好城镇化建设中的乐观条件,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部分 城镇化建设坚持科学有序,优化宏观布局 ,促进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 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城镇化以人为核心是我们党和群众的观点,群众路线的体现有利于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也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价值观对我们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以人为核心,坚持了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有利于指导我国的城镇化建设。

【让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悠久绵长的历史长河淘洗了不尽的文化遗产北京的长城故宫,西安的秦陵兵马俑,江浙的同里,乌镇自不必说,即便是开埠百年的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城隍老街的弄堂石路,哪一样不是上海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足迹 要让世界了解中国,我们就必须先了解自己,继承中国的文化,保护身边的文化遗迹,记得央视的《实话实说》曾就一棵千年古榕该不该砍作过讨论,人们都从实用主义出发认为不能,惟独梁从诫先生说了一句:想一想吧,它出生于李白,杜甫的年代啊这句惟一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待千年古榕的话不禁令人深思冯骥才先生近日也说,没有心思写小说,当里弄,胡同被"罗马花园""澳洲别墅"吞没时,他竟投身城市文物拯救,还使天津的枯衣街得以保存,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的文化复兴便在这点滴之间。同时,我们的眼光也要放远,西方文明同样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我们也应传承歌剧与京剧,卢浮宫与颐和园等等,它们的地位是一样的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必然向多元化发展,在承认不同时,更需强调一个"和"字,一个现代人要了解各地文化,进而尊重他人的文化,使筷子的与握刀叉的互相尊重欣赏,才是全人类的幸福。当然,传承人类的文化遗产离不开人们的慎视,取其精华,剔其糟粕,中国封建传统中的三纲五常,忠君思想,西方的唯心,君国,霸权作为人类文化思想遗产的一方面是要不得的时代在发展,一味抱着文化遗产终无所成,正如鲁迅先生说的:不生育不流产而等待一个英伟的"宁馨儿"终是不可得的对待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仍需要创新,事实上文化传承的过程本身就是创新的过程我们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时,必然受西方新思想的影响,新的文化便在我们手中诞生,历史是发展的,终有一天我们创造的也会成为未来的文化遗产,要让后人看到不断丰富的文化,我们不创新,更待何人。我们必须明确今天我们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传承文化是以现实与未来为目的的,过分脱离时代的文化终会被淘汰,满口"之乎者也",不知网络,纳米,蓝牙的老先生只能生活在回忆中。全世界的人们,请携起手来,将散落身边的珍珠串成最富魅力的项链,连接深邃的历史与无尽的未来,让我们努力吧---以全人类与历史文化遗产的名义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

开栏语: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敦煌莫高窟翩翩飞天,几度踏梦而来;嘉峪雄关狼烟虽已散去,依然令人神往不已;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流光溢彩、如梦如幻,奏响了华夏文化壮美的序曲。这里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交汇地,这里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奠基地,这里是现代文化的重要创造地。这里,就是甘肃。  2013年1月,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获得国务院批复,建设美好新甘肃的宏伟蓝图正式确立。7月19日,“走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中央媒体采访”活动在甘肃兰州启动。记者随采访团深入这片文化沃土,共同探寻这里数千年文明发展的座座丰碑,共同见证这里文化发展厚积薄发的勃勃生机,共同展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美丽蓝图。  提及甘肃,你会想到什么是上古神话中的人文始祖伏羲,还是丝绸之路上的厚重敦煌,亦或是豪情万丈的边塞诗歌当然,你也会想到这个西部省份经济稍显落后,人民善良而朴实。历史上的甘肃为人们留下了太多文化宝藏。今年1月21日,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正式获国务院批复,这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西部大省,迎来了它因文化而崛起的难得机遇。  7月19日,参加“走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中央媒体采访”活动的18名记者在兰州采访了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连辑,在他的介绍中,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蓝图和建设步骤逐步清晰。  一剂全新、强劲的发展良药  “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中,以文化建设为内容的国家级战略平台只有甘肃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连辑说。在推动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甘肃依托悠久厚重、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人文资源,赢得了全新的发展机会,这对经济欠发达、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甘肃来说,无疑是一剂全新、强劲的发展良药。  据连辑介绍,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工作布局简称“1313工程”,即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在44万平方公里的狭长的甘肃地域内,沿着丝绸之路,可以看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三区”覆盖了甘肃的东、中、西部,而具体13个细化的板块基本覆盖了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甘肃全省的文化资源在这样一个大的规划中将被完全利用起来。  获批复至今,甘肃省委、省政府已经基本完成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顶层设计。3月29日,甘肃省政府召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工作会议,研究出台了《关于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及13个板块的分方案,开始对甘肃文化资源进行首次最详细的全面普查,并对文化资源进行分类、定级以及价值评估,避免后续开发的盲目和无序。  “文化建设不能完全依靠公务员,所以我们启动了文化智库建设。”连辑说,甘肃正在广邀知名学者和专家,分别从13个板块进行调查研究,搭建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专业学术平台。此外,甘肃现有的100多家大型民营文化企业将进入政府搭建的“绿色通道”,由政府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据连辑透露,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已与多家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  从顶层到基层,甘肃文化建设跑步前行  “甘肃2013年上半年文化产业投资合同金额已达1290亿元。”连辑说,这个数字在2012年是600亿元,2011年以前甘肃甚至没有专门针对文化进行的投资。这一切不仅归因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归功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系统提出,从而让投资者有了足够的信心。  据了解,目前,甘肃文化产业投资额在100亿元以上的项目就有5个。2012年,甘肃全省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7亿元,占全省GDP的4%,而按照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甘肃文化产业增加值将占全省GDP的3%以上。  不仅仅是文化产业,甘肃的文化事业也将和文化产业一起,借助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相关要求,2012年至2015年,编制出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总体规划,启动实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重点项目,到2015年,重点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基本建立。  据连辑介绍,在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上,甘肃目前重点发展的区域有敦煌、兰州和天水。作为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希腊文明四大文明交汇地的敦煌,以其精美的佛教艺术和自然景观以及“敦煌学”的全球流行,成为当之无愧的发展重点。兰州凭借日益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天水依靠伏羲文化等也赢得了许多关注。  提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节奏,连辑说:“在顶层设计和谋篇布局之后,我们要把具体任务从省委、省政府交到社会各界和基层办事部门手中,让他们承接信息、承接责任,参与建设。”从重点到全面、从顶层到基层,甘肃正在以实际行动探索一条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路子。  甘肃话、普通话和外语都要讲  “我们要敞开门户进行交流,用全国的力量甚至世界的力量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连辑颇有底气地说。历史上,甘肃曾是各国文化、我国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地点,这里西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向西直到中亚内陆各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将这条古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文化连结方式串联起来。“国与国之间的政治交往和经济交往常常不能达到文化交流的深度。”连辑说,未来,我国与中亚各国的文化交流能够借助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达到一个新高度。  同时,“甘肃文化”的概念也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不断清晰。连辑对“甘肃文化”进行了阐释:甘肃文化即敦煌文化和西部文化的融合。敦煌文化体现出开放、包容和国际化,是一种精神文化;西部文化即开拓进取、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文化,是一种行为文化。如何实现甘肃文化的更好表达连辑说:“我们不仅要讲甘肃话、讲普通话,还要讲外语。”  但是,脆弱的生态环境、目前较为落后的配套硬件设施,依然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发展时需要直面的问题。连辑说,未来的发展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将遵循“环境容量有限原则”设定游客容量和文物展陈方式,并启动建设创新区的“云服务平台”,即网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未来,高科技的展示方式将极大满足观众需要,从而实现游客分流,避免对文物古迹和脆弱自然环境的破坏。而在配套硬件设施建设方面,甘肃也会按照计划逐步改善。文化给了甘肃重新崛起的机会。希望随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包括甘肃在内的整个西北地区能够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重现历史上的辉煌。点下采纳嘛~好吗~( )

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议论文素材

文物古迹点大体上可分为古建筑物、遗址及非建筑物三类。第一类:历史文物建筑,包括古建筑、历史纪念建筑物、具有各种文化意义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上具有意义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具有重大意义的近现代建筑物和构筑物。第二类:古文化遗址、遗迹(包括比较集中的文物古迹地段)以及尚未完全探明的地下历史遗存。第三类:古典园林、风景名胜、古树名木及特色植物的保护,是以环境保护为根本,保护这些古迹点周围的环境不受破坏,也就根本上保护了这一古迹的历史氛围和文化气息。两种保护方法:1)冻结保存;2)重建。

您好!《保护文化遗产》的作文如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作文,世界文化遗产是辉煌的历史文明,是人类需要共同保护的遗产,也是让世界了解民族文化的遗产。你,世界文化遗产——题记你,就是一道辉煌的历史文明。你,兵马桶,多少年来,你们承受着泥土的重压,忍受着千年的水蚀,历经着火烧的磨练,但你们硬是挺直了身板,撑开了头上的一片土泥,重现在世人面前。你们用泥塑的身躯震惊着我们,你们用永恒的精神震撼了全世界,向世界诠释着生命与永恒的定义……你,碉楼,经过风风雨雨,千磨万击,但你们毅然地耸立着,你们各具风韵,每一位都古色古香,气势磅礴,你们融合外国建筑艺术的精华,造型独特,独树一帜。你们中西合壁的建筑艺术印证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向世界展示着交流与艺术的风采……你,长城,受住了岁月千年的考验,你坚毅不倒地耸立在崇山峻岭之中。虽然历经风与火的洗礼,你的色彩也早已褪去,但哪能掩藏住你内里丰富的历史沉淀,又怎能否定你曾经的璀璨多彩?你雄伟的气魄惊叹着全世界,向全世界诉说着辉煌与不朽的故事……五千年里中华大地历经了多少沧海桑田的变化,但历史的车轮不会碾碎你曾经的辉煌,梢纵即逝的时间也不会吹走你不朽的文化,因为:消失的是有形的生命,永不退逝的是历史文明残留下来的世界文化遗产。它们永远昭示着历史的文化丰碑,永远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成和民族精神……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传承历史文化,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后记

自己动脑,就不动脑,脑子会退化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