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4-08-31 03:56:59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论文题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具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    一、构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目标,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何适应这种竞争,是学校教育目前要认真考虑的首要问题。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建立符合新教育理念课程改革目标体系的同时,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按照时代要求,分层构建起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目标体系。具体来讲,可将下列“七个学会”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  (1)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做爱国爱民、遵章守纪、严于律己、关心他人、艰苦奋斗、勇于进取的人。  (2)学会求知。教育学生做胸怀目标、博学多思、珍惜时光、善学乐学、学有特长的人。  (3)学会健体。教育学生做体魄健康、竞技突出、具有坚定信念、良好心理素质和毅力、不怕困难的人。  (4)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做热爱生活、以情感人、乐观向上,具有高尚情趣和创美能力的人。  (5)学会劳动。教育学生做掌握本领、大胆实践、讲求效率、勇于竞争、勤奋朴实、无私奉献的人。  (6)学会创造。教育学生做面向时代、敢于超前、善于开拓、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开创未来、追求真理的人。  (7)学会生存。教育学生做富有毅力、自强自立、自警自省、俭以养德、学会自立、学会发展的人。    二、加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夯实德育工作的基础  加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队伍建设,是提高德育队伍素质、落实德育工作任务、实现德育工作目标的保证。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学校要做到:一是必须加强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德育管理网络建设,成立校长领导下的由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少先大队辅导员、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教师、教研组长、班主任代表、学生会主席、家长委员会代表和社区委员会代表等组成的校级教育指挥组织机构,确定学校的德育目标,制定全校的德育计划,负责学校的德育领导工作,对学校德育进行决策。成立由政教处负责,党、政、工、团、队等密切配合的学校中层德育执行组织机构,负责学校德育计划的执行与监督、日常德育事务的处理以及正常德育工作的调度和管理工作。成立由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的基层德育操作组织机构,执行学校的德育意图和要求,具体负责学校德育计划。在此基础上依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要求修订完善新的德育管理及其工作制度,保证德育工作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二是必须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少先队、团委、班干部等方面的主观能动作用,尊重学生在德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三是必须加强由社区延伸的社区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委员会的作用,沟通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发动和协调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学校教育,改善德育条件,优化德育环境,排除社会不良风气对学校教育的干扰,促进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良性发展。四是必须加强以家庭教育为补充的家庭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密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教育学的学科思考— — 从西方教育学科研究的历史演变探讨教育学学科发展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人类出现的初始阶段就存在了。但是,教育作为一种认识或社会问题而被人们探讨,有意识地研究,则要迟得多。因此,可以说,作为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 教育学。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教育宴践的高度概括和科学的抽象。教育学科首先在西方形成,其历史过程可分为三大时期:一、前学科时期从研究结果在历史上留下痕迹井产生深远影响这一角度看,可把古希腊哲人对教育的有关探讨作为前学科时期的起点,把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诞生作为终点,时间跨度约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l6世纪末共20∞ 多年。这段时期又可分为“古希腊”和“中世纪”两大阶段。1.教育存在的台理性— — 研究对象与中心课题。从古希腊哲人遗留下来的有关文献看,首先进入他们思考领域的教育问题,并不是诸如“教育是什么 这样与认识事物性质密切相关的问题.而是社会为什/厶要办教育,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教育应该怎么办(包括结构、内容与方法)等直接面对教育实践的原则性问题。有关“教育必要性”,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强调教育的功利或实用价值的回答;有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与共同利益有关的非功利性价值的回答�6�8 �6�8 这些古希腊哲人对教育必要性问题的探讨,实际上是对教育价值和目的的探讨。它指向的是教育对人类、社会、个人的意义问题。它与哲人对自然的探讨有巨大差异。过去忽视了这一差异,但它却是“教育 这一人为事物特性充分、顽强而突出的表现。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进行教育括动的,所以研究教育,必然首先研究和论证自己需要的台理性。而后把教育当作满足自己需要的工具来设计 (从目的到内容、方法)。人的需要和对需要的意识、价值判断的不同与变化,必然会反映到教育问题上来,教育这一研究对象性质上的非自然性,教育研究与自然研究在问题域上存在区别。2,两种研究传统的发端— — 研究方法。古希腊哲人由哲学观直接导出教育价值观与目的观,成为他们主要的认识方法,是这时期教育研究方法整体上的一大特征。哲学在教育研究中发挥着双重作用,既是教育观形成的哲学理论前提,也是认识教育现象的理性工具,这两者的台一使教育观与哲学观直接对应,思考哲学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思考教育问题的方法。因此,可以说,古希腊时期哲人关于教育问题的探讨,在一定意义上,只是他们的哲学观在教育这一具体领域中的运用和体现。这一最初形成的研究方式,哲学与教育观的密切关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保持下来,成为教育研究中第一个最古老的传统。另外,以古罗马著名雄辩家和教育家昆体良为代表的另一种传统,即以如何培养雄辩家为核心问题的有关教育的系统探讨,他采用的立足于经验的总结与反思,面对现实的思辩与依赖直觉的判断及以服务于教育实践为目标的研究方法,成为古代又一种研究传统.对以教育实践问题为对象的教育研究产生持久的影响。犹如第一种传统在方法上有赣于哲学,并未形成特殊一样,第二种传统在方法上也未超出经验反思的范围,未形成教育研究的特殊,只是反思的内容是教育经验,在方法上更注意对与对象相关事物系统、全面的关注.因而显得缜密而有条理。3.认识教育现象的前提性问题域形成— — 研究结果。古希腊的教育研究,无论从方法,还是从研究结果的存在形式看,都还未达到专门化的程度,只是以一些观点、见解的方式存在,很难说是系统的理论,更未形成学科。但这并不等于说古代对教育的探讨不重要,古希腊时期教育研究的结果形成了认识教育现象的前提性问题域,是教育理论的基础构成。有关教育的问题,古希腊哲人的基本回答可概述如下:(1)人与社会是否需要教育? — — 从社会功利及个人在社会中生存的需要来论述其必要性。(2)人是否有接受教育的可能? 提出了教育中身与心、感性与理性、智与德等一系列范畴的肯定回答。(3)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的原因是什幺?— — 遗传、习惯与教育。(4)教育对人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 — 规范与塑造作用。(5)人什么时期接受教育最重要和有效?— — 儿童时期。可以说,人类历史上教育探究的初始期对人类教育认识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贡献,不在于得出的结论.而在于形成的基本问题域。4.中世纪的变化与意义。从中世纪一些教育文献中可看到,循着演绎的路线探讨教育问题时,神学家们不再以哲学.而是以神学为起点,论证过程中主要引用圣经中的话作为理论依据.或者以上帝的名义来证明结论的正确。哲学服从神学、理性服从信仰,这样一个中世纪神学家推崇的最高原则,也体现在对教育问题的探讨中,神学统治是中世纪学术僵死、倒遇、贫乏的重要原因。它从反面告诉了我们演绎过程中大前提的决定性意义。神学至上的教育观区分了信仰与真理、道德与知识两对范畴,就此而言.是一种认识上的进步.因为至着与至真尽管相关,但并不等同,区分有助于对它差异和各自特性的研究。与此相关的是,中世纪的宗教教育家关注内心体验、反省、感悟等一系列人的内心世界与精神领域的变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作为范例解剖人性.描写人皈依上帝所走过的长长的心路。中世纪的教育研究并非一片空白,也不都是倒退。当时已有人开始注意和研究教育对象的心理因素.井把此作为研究、确定教育行为的重要依据.同时,对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路线与哲学思辩路线的有意识区分,对信仰与知识的区分,都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创造了认识条件.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些都来形成一种普遍的研究因素和传统。因此,前学科时期教育研究的主要形态还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奠定的。中世纪孕育着新时期的曙光,它是从古希腊原始哲学的辉煌通向近代科学诞生的桥梁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新颖的教学毕业论文题目:1、小学数学教师几何知识掌握状况的调查研究2、小学数学教师教材知识发展情况研究3、中日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比较研究4、浙江省Y县县域内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差异研究5、小学数学教师教科书解读的影响因素及调控策略研究6、中国、新加坡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比较研究7、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8、基于教育游戏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9、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10、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11、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2、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13、中美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内容比较研究14、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及其课程论分析15、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内容有效性的研究

小学教育主要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社会、政治、体育、艺术等各方面的基础教育,对儿童后期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基础打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才下面学术堂整理了一部分好写的小学教育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1、自媒体背景下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定位和内容体系研究  2、小学英语教育理论与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和应用的有效结合  3、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教育软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4、小学科学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利用现状分析--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  5、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衔接与贯通研究  6、技术支持下的小学协同教育需求分析  7、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素养教育  8、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9、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  10、拉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11、试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  12、整合网络教育资源 优化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13、临沂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14、教育公平视角下流动儿童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研究--以上海市小学为例  15、互联网对小学数学教育影响研究  16、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17、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初探  18、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心理素质团体干预研究  19、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效应  20、民汉合校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专业发展的现实路径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论文标题

分析阅读技能,听力等都可以

您好,毕业论文是由各个学校院系自己发出去给学生的,由指导老师根据学生个人水平给予恰当建议,之后由学生选题,选好题之后写开题报告,接着便是毕业论文的一稿二稿和终稿,最后是论文重复率筛选,最后是论文答辩,公布成绩,希望帮到您,谢谢!

你可以去看下汉斯出版社的<职业教育>/<新闻传播科学>这些吧

我要有关''坚持教育创新推进课程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改革3000论文谈谈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改变以前教书育人的方式,学习评价方式,培养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要有关''坚持教育创新推进课程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具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    一、构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目标,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何适应这种竞争,是学校教育目前要认真考虑的首要问题。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建立符合新教育理念课程改革目标体系的同时,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按照时代要求,分层构建起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目标体系。具体来讲,可将下列“七个学会”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  (1)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做爱国爱民、遵章守纪、严于律己、关心他人、艰苦奋斗、勇于进取的人。  (2)学会求知。教育学生做胸怀目标、博学多思、珍惜时光、善学乐学、学有特长的人。  (3)学会健体。教育学生做体魄健康、竞技突出、具有坚定信念、良好心理素质和毅力、不怕困难的人。  (4)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做热爱生活、以情感人、乐观向上,具有高尚情趣和创美能力的人。  (5)学会劳动。教育学生做掌握本领、大胆实践、讲求效率、勇于竞争、勤奋朴实、无私奉献的人。  (6)学会创造。教育学生做面向时代、敢于超前、善于开拓、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开创未来、追求真理的人。  (7)学会生存。教育学生做富有毅力、自强自立、自警自省、俭以养德、学会自立、学会发展的人。    二、加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夯实德育工作的基础  加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队伍建设,是提高德育队伍素质、落实德育工作任务、实现德育工作目标的保证。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学校要做到:一是必须加强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德育管理网络建设,成立校长领导下的由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少先大队辅导员、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教师、教研组长、班主任代表、学生会主席、家长委员会代表和社区委员会代表等组成的校级教育指挥组织机构,确定学校的德育目标,制定全校的德育计划,负责学校的德育领导工作,对学校德育进行决策。成立由政教处负责,党、政、工、团、队等密切配合的学校中层德育执行组织机构,负责学校德育计划的执行与监督、日常德育事务的处理以及正常德育工作的调度和管理工作。成立由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的基层德育操作组织机构,执行学校的德育意图和要求,具体负责学校德育计划。在此基础上依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要求修订完善新的德育管理及其工作制度,保证德育工作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二是必须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少先队、团委、班干部等方面的主观能动作用,尊重学生在德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三是必须加强由社区延伸的社区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委员会的作用,沟通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发动和协调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学校教育,改善德育条件,优化德育环境,排除社会不良风气对学校教育的干扰,促进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良性发展。四是必须加强以家庭教育为补充的家庭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密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基础教育改革课程论文题目

学术堂分四个步骤来教你如何选择教育学方面的论文题目  1.选择一个笼统的题目  这个题目应该是你既感兴趣又对其有一定了解的题目。对这个题目你应该已有一些想法,而这些想法值得你去进一步探讨、研究,进而将其扩展为一篇论文。   阅读与思考  应该尽量多读书,以求得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给自己提出问题:你头脑中的那个题目是否已有人做过较为深入的探讨?你是否能从新的角度、新的侧面来进一步拓展此题目,提出有创见性的论点?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你就可以迈出下一步。否则,你就应该及时地放弃这个题目。  3.缩小题目范围  将题目的范围缩小到某几个方面,使其有可能成为一篇论文的题目。   确定最后的题目  最后选定的题目应符合以下几项要求:  1)选定的题目本身应该是有意义的,而且是严肃的。你的分析必须有见地、有深度。一篇科研论文应该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应该使读者读后有所收获。  2)选定的题目应该是你力所能及的。  3)选定的题目应该有足够的资料供参阅。论文中所表述的观点或看法应该建立在对各种资料的分析的基础之上。如果你只能找到一两本或一两篇与你的论文题目有关的书籍或文章,如果你只是从这一点资料中得出结论,那么你所做出的结论很可能依据不足。  4)选定的题目应该是可供客观研究使用的。  5)选题不应该是当前最热门却又无法下定论的题目。如果你选定的题目太大,无法写深写透,你就应该设法缩小它的范围,为自己的论文找到一个恰当的焦点。选题的过程是一个从大题目中发现小题目的过程。

1论题要新颖2论题要窄,不能太广3论题要集中,围绕一个话题

小学教育类的论文有很多可以选择的方向,我们 可以把相关主题分为几个类别,例如:  一、关于教育内容的论文题目1、外语应该成为学校的必修课吗?  2、应该教学生打字而不是写字吗?  3、教师是否应该对民族英雄的负面性格、行为或习惯保持沉默?二、关于国家教育政策的论文题目  1、家庭教育应该由国家控制吗?  2、是否应该定期测试教师的水平?  3、学校应该为学生的不良行为负责吗?  三、关于学校法律和政策的论文题目  1、是否应该对网络欺凌进行监管?  2、教师或保安人员应该带武器吗?  3、学校应该禁止公开祈祷或讨论宗教吗?

怎么选择教育学方面的论文题目选了教育学方面的论题,木多写一些和自己相关的。贴近的这样的题目好写。、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论文1500字

我要有关''坚持教育创新推进课程改革''论文

数学应该都用点活跃教学因为现在的初中生都认为数学都是数字与字母而讨厌数学所以建议你在课堂上活跃点多围绕数学做点活动

让课改的阳光洒满中华大地——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透视 2003年以来,为了解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笔者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到部分国贫、省贫区县的60多所中小学,通过听随堂课,开座谈会,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交谈,获得了大量的基层课改第一手资料。现将本人调研中的观察与思考呈现出来,期待引起决策阶层和关注课改的有识之士的重视与关注,期待课程改革能在贫困地区获得突破,期待课程改革的阳光洒满中华大地。一、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印象在调研中,笔者感到课改使这些地区的中小学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是多数学校通过课改建立了定期学习制度,从校长到教师,收集课改信息、购买课改资料、自觉学习的意识比以前明显增强。二是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在部分学校有不同程度的转变,学生的参与意识比以前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在一些学校正在形成,学生敢于向老师提出新问题。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的现象也有所改变。三是学生评价具有了一定的激励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赞赏学生的进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唤起他们的自豪和自尊,正在成为一些教师评价学生的做法。四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交流和表达能力明显提高,低年级学生学完拼音以后,课外识字量、阅读量明显增大。但是,课改所预期的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平等对话、交流合作、激烈辩论的生动场面,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感受、体验获得知识的场面,教师教会学生学习,不仅注重传递知识、培养能力,也重视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场面,教师把学生的反馈交流及时联系起来,形成多方位立体信息交流网络的场面,课堂上学生始终思维活跃、积极主动的场面,教师关注学生情感体验,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情感体验的场面,教师关注学生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人生体验的场面,几乎难得一见。更使我不能释怀的却是在这些地区发现的一些不可忽视问题: (一)领导重视不够。在课改启动阶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中小学都比较重视课程改革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投入了大量经费和精力抓课改,使新课程改革实验在初期收到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效果。但在实施课程改革两三年后,相关部门和领导者的热情明显降温,投入明显减少,关注明显不够。对下阶段怎样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重视不够,对针对性解决教师素质偏低、数量不够、待遇不高、条件较差等问题上,缺乏调查研究和有效的措施。(二)课堂误区很多。一是忽视教学的有效性。有的教师特别乐意让学生探究学习,对学生的探究学习没有指导,没有具体要求,往往让学生漫无目的,无所适从。如此探究,教师没能完全履行启迪智慧、点拨思维的神圣职责,导致课堂低效或失效。二是变“满堂灌”为“满堂问”,变“对话”为“问话”,用“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语言和一些毫无启发意义的问题来制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表象。三是重活动轻体验。学生动手与动脑脱节,为活动而活动,缺少体验和反思。四是合作学习形式主义严重。教师一味地追求合作学习的形式,对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把握不当,无论问题难易,一律进行讨论,致使合作学习被泛化。(三)学生负担加重本次调研选择的都是开展课程改革实验两年左右的地区。所到之处,感受最深的是学生负担比课改前明显加重。主要表现在:①教辅资料太多太滥。学生书包里和课桌上除了教材以外,还有《学习指导》、《学习指要》、《一课三练》、《英才教程》、《单元检测》、《黄冈密卷》等五花八门、名目繁多的教辅和资料。少数学校只有“一教一辅”,不少学校有教师规定必须完成的“一教两辅”甚至“一教三辅”。很多教辅读物与课改教材不配套,有的甚至印刷质量低劣,错漏百出,误导学生。②学生穷于应付补习培训。在城区学校,几乎所有学生在课外都参加了这样那样的补习和培训。学校的课外教育活动每周4-5天,每天放学后“教育活动”一小时。“教育活动”内容是语文数学,或艺术、体育、外语、科技活动。中高年级学生在完成学校正常学习和学校课外教育活动后,不少人还要参加每周2-4天语文数学补习,补习时间为每天1-2小时。在周末和寒暑假,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大量的课外作业同时,还要在家长的安排下,参加本地或者一些大城市举办的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辅导班,学习绘画、乐器、舞蹈、声乐、外语、速记等等,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少得可怜。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在于四个方面:第一,考试和评价制度不配套。有的地方没有实行初中免试入学、划片招生,仍然每年举行小学升初中考试,仍然单纯按照学生成绩排队考核学校和教师,按成绩录取初中新生。第二,招生学校多方诱惑。不少小学和初中都有师资最强、条件最好的所谓重点班、实验班、特长班、名校班、希望班,按照成绩录取。很多重点中学招收初中生要进行招生考试,择优录取,对优等生予以3000-5000元甚至数万元数额不等的“奖励”。为了笼络优质生源,一些重点中学从小学六年级上期就开始初中招生大战,进入六年级下期更是达到白热化。春季开学后,各个名牌学校的招生人员在各中小学和优秀学生家中穿梭往来,热线联系,极力鼓吹本校的优越条件和“奖励”、“优惠”政策,优秀中小学毕业生及其家长成了“众星捧月”。第三,教师把教材“加深拓宽”。为了使学生在各种考试竞赛取得好成绩,为学校和教师装门面点,一些教师通过潜心研究,把教材内容加深拓宽,使学习内容和课内外作业变难变深。有的初中教师直接针对中考进行教学,把考重点学校、名牌学校为学生的奋斗目标,使学生负担异常繁重。第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很多家长认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不能让孩子起点低了,害怕课程改革使孩子成为实验的牺牲品,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认定孩子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负担就出不了成绩。(四)教师无法适应农村学校是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大头。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普遍感到无法适应。具体表现为:1、课改意识淡漠。农村教师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上课就是按教材教学,课改意识普遍十分淡漠。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缺少课程开发的意识和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普遍是“穿新鞋,走老路”,用老办法教新教材。2、课改能力缺乏。农村中小学老教师居多,村小教师主要是2000年前后“民转公”的教师,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多数。他们大多数人学历不高,身体不好,加上很多人是包班教学,按常规把每天几节课上下来,把该批改作业的改出来就已经累得不行了,哪有精力和能力按新课程要求开发课程资源,开展教学研究,转变教学方式。在农村,多数学校教学研究流于形式,远程教育设备很少动用,教师的课改能力令人忧虑。造成教师课改意识淡漠、课改能力缺乏的基本原因,除了教师自身学习不够、素质不高以外,还在于导向不正、培训不够、指导乏力,信息不畅。有的学校领导对课改工作重视不够,在管理中缺乏课改理念指导,以考试分数评价教师,对教师的培训时间和培训经费不予保证。各级各部门组织的课改培训收费高,时间长,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教研部门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城区学校和名牌学校,忽视对农村学校特别是村级小学的指导。有的教研人员热衷于闭门造车,研究课改理论,脱离学校实际,指导教师教育教学不下深水,满足于高谈阔论,不着边际。(五)校长叫苦不迭谈到课改,学校校长们都有一肚子苦水。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条件太差。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实施新课程所需要的场地、材料、设备、环境、空间无法保障,农村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数量质量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在农村学校,凳子三只脚、桌子五只角,操场凸凹不平、教室摇摇欲坠的现象非常常见。没有计算机、录音机、幻灯机、甚至没有风琴、没有篮球排球,几个教师挤一间农家土房的为数不少。因为缺乏实验器材、药品,教师的演示实验开出率高于50%的学校不多,学生的分组实验更是没有办法做,现代教育手段与课改要求相差甚远。第二,投入太少。调研的几个贫困地区人均年财政收入都只有100多元,财政保工资和运转都十分困难。所调查的地区都在前几年通过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省级验收。验收当年,接受验收的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标,没有接受验收的乡村学校条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为了验收,各乡镇都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少则四五十万,多则四五百万甚至上千万。最近几年,各级财政对学校的投入除了排危外,几乎为零。不仅如此,基层财政还大量拖欠或者挪用上级下拨的专项资金,农村转移支付用于教育的部分落实较好的不多。第三,班额太大。新课程要求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有很大的改变。但在人数众多的班级,教师难以改变教学方式。所调查的地区,城区学校的小学、初中的平均班额多数达到60人以上,少于56人的班级寥寥无几。一些学校的平均班额达到70人以上,渝东地区某县的一个超级大班,竟然多达124人。第四,师资太弱。在贫困区县,教师多是“经验型”,“辛苦型”教师。由于财政困难,贫困区县每年对新进教师控制都很严格,退休、死亡、调出等自然减员的教师没能保证足额补充。2004年,某区自然减员500多人,区政府仅仅同意补充师资250多人。于是,不得不聘请大量未受过专业教育的初高中毕业生作代课教师,以确保每个班级都有人“站岗放哨”。同时,“教非所学”现象也很普遍,农村中学教师不配套,课程是按规定开设的,但教师不能保证,课表形同虚设。外语、物理、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紧缺,体育教师教外语,一个专业毕业的教师教两个不相关学科的现象十分普遍。另一方面,因为贫困,这些地区又留不住人才。一些素质较好的年轻教师,一旦在赛课中夺得大奖,在教育科研中脱颖而出,马上就会成为经济发达地区学校争相抢夺的对象。 第五,待遇太低。农村中小学教师战斗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不少村小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没有固定电话,手机没有信号,电视收视效果差。他们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过的却是“苦行僧”般的生活。很多男教师找不到女朋友,好几所学校是清一色的男教师。教师除了工资,没有奖金福利,没有住房,连办公室和教室也常常“八面来风”。在一所条件相对较好的镇中心小学,教师反映每人每年18元“取暖费”和不足100元的工会会员福利费都被镇政府拖欠了5年。现在镇政府拖欠学校的经费达到了30多万,学校赤字10多万,水电费、报刊费、墨水粉笔纸张费都没钱购买,正常运转举步维艰。第六,压力太大。中小学教师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一是工作量超负荷。课改后,教师普遍反映工作量大为加重,感觉教学工作负担重,心理压力很大。二是有的地方为了减轻财政压力,往往拿最没有背景的教师开刀,动不动以下岗相威胁,搞得教师人心惶惶。三是经济压力大。实施新课程,教师培训几乎都是自己掏钱。寒暑假本来是用来安排教师正常休假的,可是针对教师的学习、培训不断,有组织部门的干部大培训,人事部门的计算机、外语等职称培训,还有教育部门的教育教学业务培训。这些培训名目繁多,收获不大,动辄培训十天半月,每项培训总要缴费好几百元,加上吃住开销,不少教师每年支出在培训方面的费用需要千元以上。二、尽快建立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机制(一) 建立政府考核激励制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一场深刻的历史性的变革 ,是一项体系严密、结构庞大的系统工程。进一步使课改向纵深推进,必须建立政府考核激励制度。包括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定期考核奖惩制度,各级政府对课改成果和教师的表彰奖励制度和教育督导部门的专项督导与不定期督导检查制度等。政府考核内容应该包括政府对课改工作的组织领导、经费投入、条件改善、师资队伍建设、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等硬性指标和课改工作机制、保障机制的建立与课改工作的实际效果等。要力求通过建立政府考核激励制度,营造良好的课改氛围,保障课改必须的基础条件,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严密的组织领导网络,建立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使课改各个方面的工作规范有序,促进课改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二)建立教师免费培训制度 课改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新的理念、措施最终要靠教师去落实。因此,抓好教师培训,是课改的保障条件。必须高度重视培训规划的制定,搞好培训资源整合和培训者培训。教师培训要坚持以互动方式培训为主,以典型的案例启迪教师的思维为主,以转变教育观念和学科培训为主。要组织以教研部门的教研员、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城区学校的知名教师和外聘专家、教授组成的“课改服务团”,送课到校、送教下乡,增强课改培训的有效性。要建立课改教师培训培养专项资金,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的课改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减轻教师经济负担,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建立校本培训制度,立足本校教师实际,通过理论讲座,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通过案例分析,促进教师把课改理念转变为具体教学行为;通过经验交流,促进教师快速成长;通过问题讨论,促进教师解决共同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发挥集体智慧,实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三)建立课改科研咨询制度课改科研必须准确定位,坚持从实际出发,从教师成长和课改迫切需要出发,不搞形式主义。要坚持以教师为主体,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创设群众性科研氛围。坚持把对教育教学产生的实际效益作为判断教科研成果优劣的根本标准,充分发挥教研科研对课改工作的先导作用和理论支持作用。大力提倡教研人员深入课改一线,在教师中发掘鲜活生动的实践经验,探究新课程的实施策略。教研人员的工作重点要放在全力推进“两个转变”上,多 组织学科研究和个案研究,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广大教师在课改中遇到种种困惑和难题是在所难免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教师进修学校、各学校都应该建立课改咨询研讨制度,通过网上论坛、教师沙龙、专家答疑等方式帮助教师质疑解惑。高度重视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开辟多样化的研究途径,通过专家引领,引导教师自我反思,提高同伴互助的有效性。学校要从制度、时间、条件、指导督促、交流合作等方面为校本教研创造宽松环境,沟通校本教研与专职教研渠道,实现二者的有机整合。(四)建立课程资源开发制度课程资源开发和建设对课程改革意义重大。要树立凡是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与和谐发展的一切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的意识,坚持适用、科学的开发原则,充分利用、发掘和整合课程标准、教材、教师、教室、图书室等一切校内资源,广泛开发利用工厂、农村、部队、医院、职业学校、展览馆、博物馆、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校外课程资源。建立区域教育资源网,整合和有效发挥网络资源的课程价值,建立健全校内外课程资源交流共享机制。加强城乡联动、强弱共进。鼓励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根据本校条件、利用现有资源,形成区域特色和独特经验。农村中小学要密切联系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积极开发富有地方特色,服务于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地方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薄弱学校要找准优势,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经验。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