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怎么写初中高中

发布时间:2024-07-08 20:50:25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怎么写初中高中

首先,分析作者的时代背景第二,从画派或者绘画手法来分析作者的技法第三,分析画作内容所表达的时代含义与文化信息最后,总结画作的总体意义想要分析好一幅美术作品的,首先要了解一点美术知识(不同于美术基础知识)。在美术作品分析中我们主要解决六个大块:一美术的含义;二美术的主要特征和类型;三十么是美术作品分析;四美术作品分析的方法和程序;五关于美术作品分析中的构图问题;六美术作品分析的注意问题。这六块是分析好一幅美术作品的基础知识也是重要点。那么我们首先来解答第一个问题:十么是美术:美术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它是采用造型手段塑造景物形象的众多艺术类型的总称,一般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工业设计,以及书法、篆刻等。有时也把同样具有造型和景物特点的建筑、园林,以及摄影艺术等纳入其中。美术使用的材料及其广泛,包括从颜料到金属、石料、竹木、陶土、纤维、织物、皮革、塑料等几乎一切能构成直观形象的、天然的和人工的材料。二:美术的主要特征和类型:1:美术上午主要特征:美术是造型艺术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感知方式上是属于视觉艺术,在存在方式上属于空间艺术,但却是静止的,因此,美术一般具有造型性和静止性两中特征。其一,造型性。不能认为美术只能反映生活的外在现象,它对于内在的本质、精心理等依旧有所反映。美术可以通过艺术形象的外部性表现其内在情感、精神、思想和意义等;其二,静止性,美术是静止的,不同于某些艺术种类所创造的可视的活动图象。2:美术的主要类型:(1)绘画:绘画是以线条、色彩、块面等造型手段,塑造具有一定内涵意味的平面景物的艺术样式。绘画依据使用的物质材料和技法的不同,分为许多种类,其中主要有油画、水墨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壁画、素描等。那我们简单的说说这几种画它特有的艺术表现。油画,具有极高的表现力,创造了辉煌成果,对世界绘画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油画色彩丰富,能体现色调层次、光线、质感和空间感,能真实生动的描绘一切有形景物;水墨画,主要使用墨质和水质,中国画是其代表,因此中国画也经常成为水墨画的同义词。水墨画主要用线条勾画形象,并十分注意笔墨技法,多采用散点透视的观察与表现方式进行形象的创造和画面的构图。水墨画因侧重点不同,又形成工笔画和写意画;版画,通过制版来印制作品的一种绘画样式,有木刻、铜板、石板、麻胶板、丝网板等;壁画,指绘制在内外墙壁和天顶上的作品,它的制作手段多种多样,除了一般性描绘之外,还有镶嵌、拼贴、雕刻、陶瓷工艺,以及综合手段等。(2)雕塑:是最有实体感的造型艺术类型。雕塑只适合于通过表现形态来展现事物,从表现题材看,雕塑主要是表现人,特别是人体,有时也可以以动物为题材。雕塑形象且具有单纯性。雕塑因表现形式实际深度的不同,又可分为圆雕和浮雕类型。(3)工艺美术:传统的工艺美术有陶瓷工艺,金属工艺,竹木工艺、纺织工艺、印染工艺、玻璃工艺、服饰工艺,以及石雕、玉雕、骨雕等。(4)现代工艺设计:现代工艺设计一方面满足人们对于新的物质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使缺乏美感的机械化生产的产品通过工业技术和美术设计结合起来,生产出在市场上更受欢迎的产品,以同时达到满足人们对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下面几个问题是很重要的,从十么是美术作品分析到美术作品分析的方法和程序到美术作品分析中的构图问题再到美术作品分析时我们应注意的问题。关注所有美术作品分析的基础知识是重要的,但这更是分析好美术作品的关键所在。三、十么是美术作品分析:是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并做出简要分析和评价的艺术研究华东。美术作品分析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体验美术作品的内涵之美,区分出作品格调高雅低俗、辨别出美与丑,并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心境得以陶冶。美术作品分析主要有四个特点,具体是:(1)研读作品、分析 形象特征:面对美术作品,首先要分清类型,是观赏性美术(绘画、雕塑),还是实用性美术;其次要识别科目,是中国画作品、油画作品,还是版面作品;其三是辨别形式,表现现象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其四是了解该作品由于运用工具材料的不同而形成的艺术特点。(2)领略品位、关注思想内涵:优秀的美术作品不仅是对自然景物形象的着意刻画与形象展现,更重要的是通过其创意独特和精湛娴熟的艺术表现方法传达出美术家对物象深刻的体会与理解,并在作品里反映出深刻的内在思想含义,与观赏者心理产生共鸣。所以,分析美术作品时要抛开其它心理状态,真真切切地感受美、体验美,这样,才能在你的潜意识中不自觉地产生更多独特之美。(3)要广泛搜集、增加背景知识:所谓的背景知识,是指包括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美术作品、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艺术发展动向、各种绘画风格流派、美术家的生活、思想和所处的社会地位,因为艺术作品是美术家人生阅历及个性与真情实感的内心流露,分析美术作品应尽量准确、具体地掌握美术家创作该作品的时间、意图和所处的位置等。这就需要分析美术作品者平常注意,尤其对美术常识的记忆。(4)理解评述、展示自我价值:围绕作品主题,结合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所欣赏的美术作品,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形象地描述出其特点。四、美术作品分析的方法和程序:美术作品分析的基本方法一般有目标引领、由表及里、由内及外、横向广联、纵向深入几种方法。(1)目标引领:目标引领分析法是通过归类、对比等手段,把美术作品中人物、景物等内容的材料有组织有选择地交集与某点,把握组要的事实和中心思想;由浅入深地领略简单的设计应用类、造型表现类、综合探索作品的内涵;把握所分析作品材料的主要逻辑线索、时间和空间的顺序;根据作品内部诸关系与景物间诸关系的对照理解美术家的态度、观点和整体或局部之寓意;根据已知的事实推出整体或局部未表露出的意蕴。(2)由表及里:作品分析者要从作品多种形式要素中选取一种或几种形式要素分别进行分析,然后再经过思考、想象,最后去伪存真,归类总结,最终能发掘作品的内在要素和内涵。(3)由内及外:分析者先不要考虑作品有十么寓意和价值,先从美术家创造作品时特定背景条件、创作作品之意图、需要和感情心境等内在本质要素进行分析,并在众多可选择的形式要素群中去选择自己认为是最适合的形式进行组合,作出分析。(4)横向广联:横向广联分析法既可以进行整体把握,又可以进行微观分析,而由整体把握到微观分析,分析者需要对作品的中间层次性和间距性作整体把握归纳和必要的揣摩估算,从中明白了作品内容、形式和方法的选定。(5)纵向深入:纵向分析法是面对作品静心默然观之,任思绪自由快速的驰骋,选定自己认为具有一定价值有独到见解的分析方法,用美术形式和语言文字形式图文并重地表达出来的一门深入分析活动。美术作品分析的基本程序:一般分为叙述、形式分析、解释、评价四个步骤。(1)叙述,叙述作品画面上可以直接看到东西,暂不顾其含义和价值判断。这里又有两种差别:一是对写实作品,应指明画中画了哪些东西,如人物、动物等。另一种是抽象作品,应指出主要的形状、色彩等,即作品给分析者直接感觉是十么。(2)分析:分析主要是指形象分析,即探讨一幅作品的造型关系,包括各种形状间的相互依存及作用方式、色调的处理、空间的营造、构成原理的运用等,即作品是如何使分析者产生这种感觉的。(3)解释:解释即推测作品的含义,或者说探讨美术家通过作品所想表达的观念,即作品想表达十么。(4)评价:评价即在一种范围内进行比较,以分析着一作品的优劣,着总比较应尽可能在相当广的范围内进行,不能仅局限于某一流派或思潮,再就是要充分注意形式与所表达内容是否有协调性和统一感,即作品令你产生好感的原因何在。关于美术作品分析中的构图问题是特别要强调的一点。广义的构图指全部过程,即从构思到作品完成的立意,所形成的一种含有画面组合和构成关系,其中包括了美术家的思想、感情等艺术活动在画面表现上的体现;狭义的构图指置景布势、经营位置。美术作品的构图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线分类的构图形态,如垂直线、水平线、斜线和s曲线等;一种是以形分类的构图形态,如十形,L形和o形等分析和把握美术作品构图,要注意其中的主要形象,主要形象除在构图中占有重要位置之外,往往分量较重,色彩较为鲜明,笔触、结构较为严谨,姿势较为突出。第六点强调美术作品分析时应该注意的问题。美术作品主要包括内容分析和形式分析两部分。在分析过程中,应注意,恰当的心理准备和审美态度:分析美术作品首先需要有与之想适应的审美心理准备,恰当的心理准备和审美态度不仅可以调动分析者已有的美术认识、文化修养和审美体验,而且是分析者艺术地、审美地与美术作品进行交流和对话的心理基础。调动积极的审美联想和想象:一方面,美术作品分析的形象思维的特点要求分析者必须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另一方面,美术作品是美术家的联想和想象的产物,分析者必须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的审美能力,领悟其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的奥妙。分析者的审美联想和想象,有助于将各种视觉感受连接起来,以便完整地把握和领悟美术作品的美感和意蕴。融入真情实感,把握审美体验:美术作品分析是饱含情感的体验活动,分析者只有融入真实情感,才能获得审美感动和审美体验,分析者的情感一方面因作品的感染而发,另一方面也是将自己情感倾注到作品形象中,从而构成审美共鸣,达到审美体验。结合理性思维理解作品意蕴:美术作品分析不单是视觉感受的活动,同时也是理解作品形象与作品内涵的活动,只有结合审美感性感受的理性分析,才能对作品的内涵做深入完整的把握,才能达到深刻地把握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反复分析,深入体味:分析者对美术作品的分析通常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个反复感受、体验、体味、认识的过程,知道达到全面把握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获得高层次的分析感受,这样才能突出独特繁荣分析能力。总之在分析美术作品时既要注意从视觉感受方面的把握作品的形式和形象,又要体味和理解美术家赋予作品形象的内涵和意义;既要注重自己的欣赏感受,又要调动自己的联想、想象进行理性分析,以获得独有的审美认识。完美的掌握上面的分析美术作品的基础知识,一篇完美的和一幅本质有价值的画的作品就会出世。(参赵西盈 豆学蕊编著《影视编导专业考前辅导教程》) 这是给你贴的

自己不喜欢写,就在网上搜索以后修改

美术论文包含美术欣赏,中国美术发展,儿童美术教育等论文一、课题的确立 美术中心教研组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制定了《素质教育与美术教学中智力的培养》这一科研/html/meishu

可以百度知道 啊 呵呵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怎么写初中

举例赏析马奔图看见眼前这幅由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在民国时期绘制的奔马图,不由得从心里由衷的佩服这位近代的绘画大师,发出感概,心想,自己要是能够绘出这种绘画作品的话,该有多么好啊!于是他心中暗暗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画家。

这个问题必须有具体的欣赏内容活着欣赏目标才行。

首先需要需要明白,美术鉴赏类文章老师希望看到的是什么,是美术分析>文学性,也就是说文笔让步于内容。◆艺术鉴赏类文章需要写什么?答:画作的基础分析(包括构图、色彩、内容、流派、时代背景等)你的主观感受,主题的升华构图中常用的有:S形构图、三角形构图、C形构图、对称式构图色彩基本分析要素:明度、纯度、色相内容:简单描述你看到了什么?以及你对内容的猜测,这可能是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人物关系是什么?如果是山水画的话,画面是怎么留白的,有没有什么人物?流派:流派有很多,可能不深入了解看不出来是什么流派,但是能不能大概看出是什么时期的?时代背景:给出一幅画,如果不认识,可以先看这幅画的名字,作品名是很重要的提示信息。主观感受:这就跟高中的议论文一样,你对这幅画有什么看法?最简单就是例如《格尔尼卡》这幅画,很简单,如果你不认识这幅画,看一下这个暗调的色彩已经悲伤的元素,你能感受到的不就是黑暗与恐怖嘛?OK,你只需要把你的分析过程写出来,得出你的结论,用自己的话润色一下,不要像是研究报告一样就行了。

可以百度知道 啊 呵呵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怎么写初中生

在美术作品分析中我们主要解决六个大块:一美术的含义;二美术的主要特征和类型;三十么是美术作品分析;四美术作品分析的方法和程序;五关于美术作品分析中的构图问题;六美术作品分析的注意问题。这六块是分析好一幅美术作品的基础知识也是重要点,那么首先我可以给你概括一下四要点,你领悟其要领后对待任何一作品分析相信都可以轻松自如:首先,分析作者的时代背景第二,从画派或者绘画手法来分析作者的技法第三,分析画作内容所表达的时代含义与文化信息最后,总结画作的总体意义举例:析秦汉陶俑《杂技俑盘》 答:(1)作品共塑造21人,其中表演者7人,乐器伴奏者7人(原为8人,残失1人),观赏者7人。  (2)分组排列,身份有所体现。在粗轮廓的飞扬流动中,体现出一种力量、运动的气势和欢乐热闹的气氛  (3)造型古拙、夸张,神态鲜明生动,俑人有动有静,再加上用朱、黄、粉、紫、赭等色彩绘,更增加了艺术形象的生动性。 2、请描述成都天回山出土的《说唱俑》的形象特点说唱俑描绘的是东汉时期的一个表演者,身材短胖,头上戴帻,上身坦裸,两肩高耸,乳肌下垂,大腹如鼓,两臂穿戴珠翠饰件;下身着大口长裤,赤足,坐于圆榻之上,左臂抱一小鼓,右手握一鼓槌;左足翘举,张口嘻笑,恣意调戏。造型古拙,形象生动。作者不是简单模仿生活中的说唱艺人,而是着意刻画他的神气,使之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从那伸头、耸肩、一说一笑,手舞足蹈,有声有色的表演中,流露出健康的调戏娱人的神情,毫无油滑之气。整个塑像,动作夸张,神态诙谐,极富吸引力。令人如身临其境,仿佛听到他的说唱和爽朗的笑声,似乎看到他的周围,有一大批入迷的观众正在全神贯注地凝视、倾听,并随着有趣的段落和引人入胜的鼓词而在哄笑。3、分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答:(1)宋初市民阶层的形成,出现了以市俗生活为中心内容的风俗画。  (2)通过郊野、汴河、街市三个段落,展现了北宋都城汴梁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街市景象。 (3)构图采用散点透视。布局有序,内容丰富,主题突出。采用线描淡彩画法,并紧密结合对象的质感特征。  (4)体现了中国古代风俗画的最高成就,对研究宋代的城市生活以及民俗、服饰、建筑、工商、交通等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4、分析王蒙的《青卞隐居图》答:(1)元朝的“世事多变”造成文人画家逃避现实、隐遁山林。 (2)描绘了浙江吴兴县西北18里许的卞山景象。  (3)立轴采用高远法构图,画出卞山自山麓至顶全貌,结构谨严,纵横离奇。画草庐数间,点出了文人隐逸的主题。画法先以淡墨勾石骨,再用焦墨皴擦,淡墨微染,层层加深,层次井然。画面密而不塞,实中有虚,有深远的空间感。  (4)运用前代画家之法,创造出线繁点密,苍茫深厚的新风格。被明代画家董其昌成为“天下第一。”  -5、分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答:(1)五代南唐政权的摇摇欲坠造成许多人对前途悲观失望,故而疏狂自放以蒙蔽朝廷耳目。  (2)通过听琴、观舞、休憩、赏乐、调笑五个场面,描绘了政治上失意的官僚韩熙载尽情声色、颓唐放纵的夜宴生活。  (3)构思严谨,人物性格刻划生动而有深度。衣纹组织严谨而又简练。设色以浓重色调为主,配以淡彩,间隔以大块的黑白,起着统一画面的作用。  (4)除绘画史上的重要价值外,也是研究音乐史、舞蹈史、工艺史的宝贵资料。    6、简析西汉《霍去病墓石雕》  (1)霍去病,西汉大将军,五年六次出击抗击匈奴均获全胜 (2)墓以能象征他功绩的祁连山修建 (3)以雕塑特殊手法“因材施雕”塑造  (4)形体单纯、古朴,构思独特,气魄雄伟,力量沉雄。7、请描述云冈石窟第20窟中的释迦佛坐像的形象特点!前额宽阔,面相丰满;目大眉长,鼻梁高隆;唇较薄,嘴角微翘,呈愉悦微笑状;双耳垂肩,肩宽挺胸;袈裟轻柔,紧贴肌体;肩宽腰细。异于常人,渲染佛超越自然的力量与神圣不可侵犯的肃穆气氛。8、简述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三段的内容(1)开首一段是京郊的农村风光;  (2)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船车运输、交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等紧张忙碌的活动  (3)后段是城门内外街道纵横交错,店铺林立。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9、简要说明李迪的《枫鹰雉鸡图》艺术特色(1)是南宋时期难得的一幅大画。 (2)构图新奇巧妙  (3)捕捉住形象的瞬间情态,成功地营造出特定情节的气氛和意境 (4)笔法严谨,设色雅静,强调景物的质感。10、分析唐寅的《孟蜀宫伎图》答:(1)宫廷君王的奢侈豪华带给宫伎、歌伎的只是一种悲剧。 (2)通过四个盛装的宫伎描绘了五代后蜀孟昶的宫廷生活。  (3)诗的点缀道出了画的主题。线条细劲、流动,设色妍丽、明快、变化十分丰富。人物独特的造型特征,突出了宫伎弱不禁风的情态。  (4)整个作品秀润、明朗、简洁、清新。作者饱受炎凉世态的滋味,通过宫伎的描绘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11、分析阎立本的《步辇图》。答  此图为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画。绢本设色。  (1)唐代中央政权与边远民族的友好交往促进了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 (2)作品描绘的是贞观十五年唐太宗下嫁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联姻事件。  (3)构图均衡,人物主次分明,形象生动,线条匀细挺拔,富有弹性。设色浓重并适度晕染,效果单纯而明朗。  (4)作品具有历史价值,是现存有关西藏最早的一幅历史画。阎立本是开一代画风的划时代人物。

回答 艺术作品赏析的基本程序:一般分为叙述、形式分析、解释、评价四个步骤。(1)叙述,叙述作品画面上可以直接看到东西,暂不顾其含义和价值判断。这里又有两种差别:一是对写实作品,应指明画中画了哪些东西,如人物、动物等。另一种是抽象作品,应指出主要的形状、色彩等,即作品给分析者直接感觉是什么。(2)分析:分析主要是指形象分析,即探讨一幅作品的造型关系,包括各种形状间的相互依存及作用方式、色调的处理、空间的营造、构成原理的运用等,即作品是如何使分析者产生这种感觉的。(3)解释:解释即推测作品的含义,或者说探讨美术家通过作品所想表达的观念,即作品想表达什么。(4)评价:评价即在一种范围内进行比较,以分析着一作品的优劣,着总比较应尽可能在相当广的范围内进行,不能仅局限于某一流派或思潮,再就是要充分注意形式与所表达内容是否有协调性和统一感,即作品令你产生好感的原因何在。 关于美术作品分析中的构图问题是特别要强调的一点。 提问 艺术作品赏析万能模板 影视评述创作 回答 好的 影视评论写作一、影评的含义:它是艺术评论中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是依照某种思想原那么和审美标准对影视艺术进行理性分析和科学评判的一种艺术研究活动。它以具体的影片(电视剧)创作为其研究对象,从主题意蕴、人物形象、视听语言等诸多角度所做的理性分析、研究和评判,探讨电影艺术内在的进展规律。二、影评的分类:简单地说,影评确实是一种专业化的议论文,而不是记叙文。一样说来,常见的影视评论有六种:一是简介式评论,二是广告式评论,三是技术式评论,四是史学式评论,五是理论式评论,六是观感式评论。需要注意的是,写哪一种影评,应取决于写作的目的和特定的读者。 更多3条 

呵呵 可以直接选择一个方面写 我原来就是这样写的……一下例文 祝你好运  蒙娜丽莎,这是一个永远探讨不完的问题。自问世至今,将近五百年,后人不知做过多少品评和揣测,留下越来越多的迷局。当今,世上有研究《蒙娜丽莎》的专著数百部,而有近百名学者将此画作为终身课题。时间的推移不会使疑团得到解决,只会随着研究的深入,将更多的疑惑留给后人。  人们过分地喜爱她。无止境地探讨她那难以觉察的、转瞬即逝然而亘古不变的微笑,那洞察一切而又包容一切的眼神,那端庄沉稳的姿态,高贵而朴素的装束,以及无懈可击的完美构图。人们惊叹:列奥纳多,惟有列奥纳多,上帝一样的智慧,才能采集那么多美的元素,将众多美好合为一个完美。于是,美、智慧、永恒,三位一体,极致的搭配,再无超越的可能。就这样,蒙娜丽莎带给人们无限美好的遐想,也给人们无限沉重的压力。人们既愿意栖身她的庇荫,吸取滋润的营养;又渴望走出她的阴影,呼吸自由的空气。多少年了,无数醉心绘事的人,都为这一重矛盾所困扰。  这是一个神话,它与达·芬奇无关,完全是后人制造的。神话像雪球,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滚动,无限膨胀,最终连神话的制造者也被吞没。如今,蒙娜丽莎坐在卢浮宫一处显要的位置,隔着厚厚的防弹玻璃,每天以我们熟知的、神秘而永恒的微笑迎候数以万计的来访者。这些朝圣般的观众心中装着各式疑问,他们渴望通过这一张温柔娴静的脸庞读出答案,然而离开时却将更多的问题带走。问题是五花八门,许多与蒙娜丽莎并无关系。有人会问:蒙娜丽莎究竟是画中人的名字,还是微笑的别称?画中人究竟是银行家乔.贡多的妻子,还是伊萨贝尔王妃?此画确有真人模特,还是凭想象画成?画中人物没有眉毛,这是当年佛罗伦萨的审美时尚,还是像某人所说,其人正在怀孕,是妊娠反应?画中人是否刚经历流产的伤痛,所穿衣裳是丧服?蒙娜丽莎那令人迷惑的表情真的是微笑吗?难道不是面部麻痹症造成?蒙娜丽莎到底是男是女?其原型是否就是达.芬奇本人?问题越问越离奇,距离画本身越来越遥远,不仅无助于解读该画,反而将人不断引向迷途。  其实,有些问题已经构成了对《蒙娜丽莎》的亵渎,只是提问者尚未觉察。蒙娜丽莎是男是女,这还用得着问吗?任何一个对性别有感知的人都不该对此产生疑问,可是有人偏要提出如此荒唐的问题。有人说蒙娜丽莎给人的感觉是中性的,至少她不会给人产生性的诱惑。试问,难道惟有性感才能构成女性美吗?如此,一幅肖像画与一幅色情照片又有多大区别?无疑,蒙娜丽莎是美的,她的美充分体现在人性美上,而不局限于女性特征;或者说,她的美已经超越了性别阻隔,但这并不等于连性别都分辩不出。对于显而易见的事实还要发出荒唐的疑问,若不是别有用心也是无聊之极了。面对一幅分明令人愉悦的肖像却偏要说甚么面部麻痹症,这简直令人愤慨。蒙娜丽莎表情是僵化的吗?瞬间的表情被定格就说成僵化,那真是荒唐透顶。微笑是难以描述的,专注中不自觉的微笑,友善的微笑,欣慰的微笑,或是略带嘲讽的微笑,那是每个人不同情绪下的感受,但笑意是毫无疑问的。至于有人感到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因而断定此画不是以真人为模特,而是完全凭想象画成,这种论断也纯属多余。人们惊叹达.芬奇卓越的绘画技巧:画中人由面部五官到双手,再到身体的其他部分,包括衣着穿戴,每一处都那么真实可感,几乎伸手可及,这是凭空想象无法完成的。倘若没有真实人物作参照,达.芬奇纵然有天大的才气也不可能画得如此生动细腻。有人要问,画中人的眼神、她的笑意是那么遥远和不辩深意,那是其人所独有的吗?为什么今人就摹仿不出?其实这样的问题很好解答。每一个了解绘画的人都懂得,肖像画并不等同于人物原型。一幅好的肖像画首先要体现作者与表现对象间的互动;画家将自己的智慧、情感、人生理念、精神渴求等等都融铸进了画中人物,这样观众从画面上读到的肯定比真实人物要丰富的多。我们了解了达.芬奇的生平,认识了他在诸多领域的非凡造诣之后,上述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既如此,那么画中人究竟是谁的妻子、叫什么名字就不重要了,她是达·芬奇全部艺术才情的汇聚,也是他理想人格的集中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她不是任何人的妻子,她是一个超乎常规限定的完美人性。我们可以理解蒙娜丽莎为达.芬奇的精神肖像,但要说是以他本人为模特就显得太庸俗化了。有人通过电脑技术将达.芬奇的自画像与蒙娜丽莎作以对照,发现两者的基本结构惊人地相似,于是断定该画是以他本人为模特。其实这是吹毛求疵。相似不等于吻合,当然完全吻合是不可能的,正如画中人与真实人物也非完全相同;然而不同的人总有相似之处,并且相似性是主要的,差异却是微小的;更何况每一个画家描绘他人时总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形象带进画面,因为画家对自己最熟悉;这点想来达.芬奇也不会例外。说到这些,其余的问题也就无须解释了。如果我们多读一些画,多接触一些画家,那么不着边际的问题就不会提出来了。  驳斥了上述一些问题,不是说围绕《蒙娜丽莎》的研究都是无意义。作为世界美术史上最具知名度的一件作品,必然会有无尽的问题为后人探讨。对于《蒙娜丽莎》人们过分熟悉,很难再产生新鲜感;然而醉心于此画的人,却是每看必有新得,各中奥妙怕是只可意会了。《蒙娜丽莎》不但是卢浮宫的镇馆之宝,简直是法国人的骄傲。当年《蒙娜丽莎》曾经失窃,千万人为之痛不欲生,政府则把当日定为“国难日”;而当它失而复得时,则举国欢腾,其盛况不啻于国家重获新生。法国人莫非忘记了,《蒙娜丽莎》本不该属于他们。在蒙娜丽莎的故乡意大利,拥有无法估量的艺术宝藏;却不曾拥有《蒙娜丽莎》,不能不说是巨大遗憾。这是世界上拥有最多发烧友的一幅画,不要说艺术界,单就政界要员对她的迷恋就令人诧异:大名鼎鼎的戴高乐总统每当心绪烦躁时,必驱车前往卢浮宫欣赏《蒙娜丽莎》,出来后便满面春风,原先的烦恼荡然无存;而蓬皮杜总统则公开承认无法克制对《蒙娜丽莎》的心驰神往之情。世纪伟人邱吉尔可谓是曾经沧海了,可他晚年有幸亲抚《蒙娜丽莎》时,竟无法控制颤抖的手指;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亦对《蒙娜丽莎》情有独钟,无缘享有真迹,就收藏了4幅赝品。看到这些事实,我们会产生疑问:一幅不大的肖像画为何竟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或是震慑力,难道不是有一种神秘的无形力量在驱动么?  有些问题是难以回答的,我们先从《蒙娜丽莎》自身来认识。举世公认的真迹现藏卢浮宫,那是流传有序的。当年达.芬奇迁居法国,身边就带着这幅画;达.芬奇死后,《蒙娜丽莎》即为法国王室所拥有;卢浮宫建成后,此画就被永久收藏。然而,人们不解,现今看到的《蒙娜丽莎》与当初描述的不尽相同。莫非已经过他人做手脚了?的确,我们今天看到的画与当年达.芬奇初画的已经有了不小的差距。据说,当年拿破仑得到《蒙娜丽莎》,为了将它装进现成的镜框,裁去了画面左右各三厘米;原先的画上两侧有石柱,现在看不到了,只能看见一点柱础。按说拿破仑给此画造成了极大破坏,可我们今天却不会这么认为。在今人看来,《蒙娜丽莎》的构图是完美无缺的,人物身后的风景拓展了画面空间,又很好地烘托了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也极为突出;相反,两侧增加了立柱反倒觉得构图沉闷,视野欠开阔,人物形象也失去了单纯。拿破仑戎马一生,未曾对艺术有过特殊的关注,却在美术史上留下了显著的一笔,真是不可思议。看来神圣也不见得是不可动摇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蒙娜丽莎》是棕褐色调,略带些青绿色相,色彩简洁而沉静,朴素而凝重。我们以为画向来如此,其实不然。据达.芬奇同时代人对此画的描述,当时的画是色彩鲜艳,调子明快的,什么时候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呢?当年法王得到了《蒙娜丽莎》,为了更好地保护它,在表面涂了过多的光油;历经数百年光阴,光油变成了暗褐色,像我们目前看到的色彩;画表面已经开裂,形成了蛛网般的细密纹理。保存状况不佳,那是令人惋惜的;然而,我们宁愿承认当今的《蒙娜丽莎》。单纯浑厚的色调与人物沉静内敛的精神气质相得益彰;深暗的衣饰、迷蒙的背景将人物脸庞及双手衬托得响亮动人;而均匀的裂纹则给人物增添了神秘气息,让我们欣赏她时带上更多的崇敬与神往。有人想通过现代科技手段除去表面油垢,恢复原先明丽的色彩;只是担心技术不过关,怕损伤画面。其实,倘若真的修复了,我们反倒会觉得陌生以至难以接受。  临摹名画是一种喜爱的表现,《蒙娜丽莎》就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临本。且不说今人的临摹,仅在达.芬奇时代就有好几个版本的《蒙娜丽莎》,那多半是达.芬奇的学生或助手临的。有几幅技巧拙劣,放在原作跟前不堪入目,不过其中也不乏佳作。在美国新泽西州也有一幅《蒙娜丽莎》,和卢浮宫的原作极为相似,只是构图略大一些,露出左右两侧的石柱(原作构图本来如此)。画上的蒙娜丽莎秀丽、清纯,更具人间气息。专门研究《蒙娜丽莎》的学者雷特认为这幅也是达.芬奇所作,而且是最初作品,该作表现出了人物的青春魅力;而收藏于卢浮宫那幅大约作于1513年。达.芬奇到了晚年技艺愈加炉火纯青,但多年过去,蒙娜丽莎已不再年轻,而多了些许成熟与深沉。这种说法颇耐人寻味,但毕竟只是推测,难以得到证实。多数人对此持否定意见,反对者认为:达.芬奇一生中创作的绘画屈指可数,他从未重复过自己的作品。不过,这种论断也缺乏说服力,达.芬奇本人就曾经画过两幅同样的《岩间圣母》 。既如此,那么他留下两幅《蒙娜丽莎》也非绝对不可能。据称达.芬奇画《蒙娜丽莎》前后耗费了四年时间或更久,那他在这其间画过一幅或多幅变体画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真伪鉴定会有专人去考据,而我们将新泽西州的《蒙娜丽莎》与卢浮宫的原作放在一起欣赏是别有趣味的。两幅画看去几乎一模一样,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两者风格截然不同。新泽西的蒙娜丽莎看去更活泼些,娴静温柔中透出靓丽与清新;人物动态是平静自然的,毫无刻意临摹的那种拘谨与呆板;背景色彩反差较大,不似原作那般含蓄沉稳,却与该画的气氛极为协调。无疑,这是一幅佳作,但与原作相比就显得单薄了。当我们面对《蒙娜丽莎》原作时,不会有惊艳之感;那不是一位绝代佳人,似乎也不大年轻。蒙娜丽莎的手也被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手。  但是,我们会长久端详着画面,不忍转移视线。我们首先会被那绝妙的光影效果所折服,层层退晕呈现出丰富的空间以及逼真的质感,无界线的形体转折及色彩变化,比同时代人领先了几个世纪。真正让人惊叹的还不是技巧,那时隐时现的神秘微笑才令人销魂。那笑容太浅淡了,离得再近也看不真切;然而,只要你看到画,无论距离多远,都能感到微笑的存在。微笑不仅体现在翘起的嘴角,而是遍及脸上每一部分肌肤,甚至画面的各个角落,以至观者在欣赏蒙娜丽莎的同时,内心也装满了微笑。面对真迹的感受是别处无法取代的,卢浮宫的《蒙娜丽莎》注定会被永久保存。  《蒙娜丽莎》就这样占据着人们的心灵。几个世纪过去了,蒙娜丽莎几乎成了一项法则,为无数艺术家所遵循。然而在艺术界,有了法则的设立者,就会有颠覆者。20世纪是艺术走向自由与多元的世纪,许多原本神圣的法则都发生了动摇。且看《蒙娜丽莎》近一个世纪的遭遇:先是杜桑用铅笔在她那美丽的脸上画上小胡子和山羊须,并题上L.H.O.O.Q字母;而后摄影师哈尔斯曼将蒙娜丽莎的脸庞换成了达利那怪异的面容:鼓瞪的双目,翘过眉毛的胡子,青筋突起的手中塞满钱币;再是南美画家博特罗将蒙娜丽莎画得肥胖无比,脸部像是充气球几乎占满画面而手却小得几乎看不见。此后衍化风盛行,各式各样的“蒙娜丽莎”纷纷出笼。裁剪了的蒙娜丽莎、肢解了的蒙娜丽莎、污损的蒙娜丽莎甚至烧毁的蒙娜丽莎都成了独立的艺术创造;还有人将蒙娜丽莎置换成动物头像,让人哭笑不得。随着衍化的普及,具有经济头脑的企业家看中了《蒙娜丽莎》的商业价值,于是蒙娜丽莎摇身一变,成了商品推销员。来自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商品经“蒙娜丽莎”之手而身价倍增。蒙娜丽莎或握鼠标,或持饮料,或叼烟卷,或着泳装,或披婚纱,形象千奇百怪。无论人们赞叹其想象独特,还是因其歪曲名画而不齿,广告却因此为人注目,商家借此达到了促销的目的。与此同时,还有不少人喜爱装扮蒙娜丽莎,有的国家还举办“蒙娜丽莎模仿大赛”,获奖的女士总是无比荣幸。正因有了此类活动,某些男士也产生了装扮蒙娜丽莎的念头,有人还真的实践了,男士扮演的“蒙娜丽莎”让人看了实在是忍俊不禁。  关于《蒙娜丽莎》还有一个传说。公元前817年,古埃及有一个叫哈歌布苏的女祭祀,非常美丽,可以预测未来。她为了给法老祈福并获得永生,她自愿被做成木乃伊,葬在胡夫金字塔的石棺中。2003年,考古队开启了她的石棺,可里面什么也没有!他们还发现,墓室墙上的古老文字,是女祭祀给自己留下的预言:她在300年后会复活,然后会有一个来自芬奇镇的画家莱昂纳多把她的微笑画下来,难道这正是达·芬奇画中的蒙娜丽莎?!这种说法很离奇,但愿在不久的将来,真相会让我们释怀。  这都是近些年的事情。在这个高速运转的、文化快餐统治的世界里,再神圣的经典也摆脱不了被解构的命运。对此我们很难做出评判,也许我们会为设计家天才的创意而赞赏有加,或因玩世者亵渎神圣而愤慨不已;然而,这都是确实的存在,我们除了承认别无他途。几百年来,《蒙娜丽莎》受到太多的赞誉,超出了它自身的承载力;当人们对它的推崇达到了饱和,不再有更新的创意时,歪曲、嘲弄和揶揄就应运而生。而正本清源,又有专门研究和品评《蒙娜丽莎》的文章或专著不断问世,包括各种推断与猜测;就这样,一幅画成了一门学科,许多人愿意耗费毕生的精力。未来的科学研究也许会为我们解答许多关于此画的疑问,然而神秘一旦消失,一切便如同猜破的哑谜般索然乏味。毕竟,《蒙娜丽莎》是一幅画,一幅美丽的肖像,我们带着虔诚,也带着无需解答的疑问去欣赏她,这就够了。

优秀绘画作品欣赏是贯穿初中美术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所选编的都是中外优秀绘画作品的代表作。尽管美术史的发展源远流长,所选篇的优秀作品十分有限,但我们可以从这有限的几十幅作品中领略到美术的精髓,领略到时代的变迁。它不同于抽象的理论教育,我们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来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来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通过这些作品,将会对我们进行很好的美育教育。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反过来也会对人们起着美的教育作用。  了解历史,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邓小平说:“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大业的生力军。”(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要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就必须了解历史,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所以“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邓小平语)。通过史实,来树立我们民族自豪感,形成一种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几千年来,从战国时期的楚墓帛画,到明清、到近代、到现代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如明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以广阔的画面描绘了北宋首都汴京繁荣的社会生活景象,还有明朝沈周的《庐山高图》、五代董源的《龙宿郊民图》等,它们都是中国古代绘画史的一颗颗璀璨明珠,使我们深深感到古代文化的灿烂和社会的繁荣以及历史的悠久,从而增强我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到了近代现代,这些优秀的绘画又使我们领略到中国的苦难与先辈们为中国的独立与强大所付出的艰辛与代价。《狼牙山五壮士》这幅绘画,描绘了五壮士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舍身跳崖的英雄事迹。它表现了中国人民在抗击外敌入侵中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帝国主义就对我国进行侵略,从此,中国人民为赶走侵略者,进行了长期不屈不挠的抗争。《蒋家王朝的覆灭》这幅绘画给我们讲述这样的史实: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集团不顾中国人民要求和平建国的要求,发动了全面内战。毛泽东同志指出,真正强大的力量,不属于反对派,而是属于人民。1949年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解放军战士在总统府楼顶升起了五星红旗,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覆灭。随着国民党反对派的覆灭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的时机也成熟。《开国大典》是再现这一神圣时刻的见证,看到这幅歌颂新中国前程似锦和无限生机的绘画作品,我们的心情是何等的激动。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和无数革命先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长期奋斗牺牲的结果。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应好好地珍惜现在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认真学习,我们要记得邓小平所讲的话:“这个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会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加强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的一句话。美育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情操,完善道德的作用。通过美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欣赏美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区别美与丑、高尚与庸俗、健康与颓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宋朝画家梁楷所作的中国画《李白行吟图》,画家只是用简单的几笔,但这几笔线条的粗细、干湿、浓淡及转折等变化全俱备,使人物神形兼备,一个活生生的李白就站在我们面前,画家能用轻重不一的笔触,丰富多样的墨汁变化,做到丰富而不杂乱,简洁而不单调,让欣赏者在作品里强烈地感受到不同方向力度、速度的笔触交替运用所形成美感、所产生的艺术魅力。明朝画家沈周的《庐山高图》把我们带进了风光秀丽的庐山中。我们都知道庐山是著名的风景区,画家用丰富多彩的颜色再现了庐山的美。但这仅仅是一种自然美,一种艺术美,还有一种更深层次的美——社会美。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画家用庐山的美来比喻他的老师人品的美、人品的高尚。现代画家董希文的名画《开国大典》更是美的化身,是自然美、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综合体现。画家把画面处理成晴朗的天气,蓝天中白云朵朵;红地毯、红灯笼与远方的红旗;神采奕奕的领导人与兴高采烈的群众等等,所有的一切既相融合又成对比,处理成美的典范,以他宏伟壮阔的场面,辉煌灿烂的色彩,歌颂了新中国的前程似锦。初中课本优秀的绘画作品还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愿这些能起到抛砖引玉、以点带面的作用。  优秀绘画作品可以通过人的视觉,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内容,再现作品所蕴含的美,再现作品所蕴涵的历史轨迹。但是,不是所有的同学都能感受体会到,正如罗丹所说那样。初中生阅历面窄,欣赏水平有限,对美术作品只有一些肤浅的认识,对作品所展示的内涵认识不够,这就必须要求我们老师认真钻研、读懂作品,才能引导学生进入到这美的领域,才能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怎么写的高中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是家喻户晓的名言。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如:种田、吃饭、旅游、休息等等。艺术是什么呢?艺术 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例如:用音乐去表现高山流水,用绘画中去表现梅兰竹菊, 用书法去表现阴晴圆缺。总之用艺术诠释自然、生活之规律。其目的是:从宏观上说,使人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溶入自然、人和自然能更好地协调发展。从微观 上说,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之目的。生活中充满着艺术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艺术。从视觉上,我们看到蓝蓝海洋之宽阔、小河流水之细腻、花儿盛开之美丽、春 风抚柳之温心;从听觉上,我们听到惊涛拍岸、高山流水、鸟儿争鸣;从嗅觉上,我们嗅到花儿的清香、从味觉上、我们尝到酸甜苦辣;从肢体上,我们感觉到冷热 温凉、粗糙光滑;我们从这些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艺术无处不在。但生活是有限的,生活是在自然当中的,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喜马拉雅山,不是所有的人都 登过太空;世界太大了,我们没有去过的地方太多了,可这不等于我们不了解喜马拉雅山、不了解太空,因为书本、电视去过哪个地方,所以我们在自然中感受不到 的,可以到书本、电视那里寻找,一定能找到的,这样艺术的资源就更加丰富了,就能为创造更好的艺术做好铺垫。生活不全是艺术现实生活不全是艺术。怎么说 呢?艺术的形成是需要选择、需要取舍的,而不是纯粹地照搬自然。比如说沙子里面有金子,但沙子并非全是金子,要想获取金子必须经过提炼才能获得,而不是把 沙子全部收藏起来。如果把金子比做艺术的话,那么沙子就是自然,我们要想获取金子,就必须要具备获取金子的工具,还要有筛选、分离、冶炼、提纯一整套技 术。我们要掌握艺术就要具备获取艺术的工具和技术,达到技术熟练、精湛,知道怎么去选择,怎么去取舍,从而创造出更优秀的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中到处 都体现着生活、体现着自然。艺术来源生活,生活来源自然。生活是千姿百态的,自然是变化无穷的,因此,艺术也是丰富多彩的。在书法中,王羲之的平和,如春 暖花开,风和日丽;米芾的飘逸,如春风拂柳,婀娜多姿;颜真卿的粗犷,如彪形大汉,威猛魁悟;赵松雪的柔眉,如窈窕淑女,丰韵挺拔;弘一的空灵,如禅房入 座,清新幽静等等,这些都是用自然、用生活来述说艺术家心灵的。艺术高于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艺术是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艺术家从生活 中提取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内容,运用到艺术中去,反过来又充实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新的享受。作为艺术的表现方法,决不是生搬硬套生活、或者重复生活, 而是有取舍地提取生活中的精华。在这个提取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的时代不同、内容的不同、环境不同、感受也不相同等等,所以产生的作品也不相同,正是 这些不同,才能满足不同人的需要。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审视、品味作品,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自 然、生活给艺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艺术尽情地表现自然,表现生活,并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在自然、生活中体验到花儿的开放、鸟儿的歌唱、江河的奔 腾、高山的耸立,通过认知,产生感悟,花儿为谁开放?鸟儿为谁歌唱?江河为谁奔腾?高山为谁耸立?抒发我们对自然、生活的情感;把这些情感转换成其他的艺 术形式,如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等,使我们能更好地融合在自然中。美术论文发表

如果你看过很多书 你会发现百分之八十的书其实都是一个桥段 之所以有新书这个概念 是因为局部的修改 范本是个骨架 如果我走在街上看到一个骨架走过来 相信我 找个范本 你的灵感会如同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可以百度知道 啊 呵呵

美术论文包含美术欣赏,中国美术发展,儿童美术教育等论文一、课题的确立 美术中心教研组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制定了《素质教育与美术教学中智力的培养》这一科研/html/meishu

美术作品欣赏论文怎么写初中高中

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美术鉴赏是人们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与已有的生活经验、审美知识等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判断的欣赏与鉴别的过程,是鉴赏者获得审美享受、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特殊的精神活动,也是鉴赏者对美术作品再创作的过程。   美术鉴赏既涉及美术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又涉及鉴赏者的知识、能力、修养和复杂的心理过程。可以说,美术鉴赏受到主客体两方面条件的制约。这两个条件即美术鉴赏的客体条件(美术作品)与主体条件(鉴赏者)。美术鉴赏的客体条件是指被鉴赏的美术作品,如果客体不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便失去了鉴赏的意义与价值。 文秘杂烩网:

优秀绘画作品欣赏是贯穿初中美术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所选编的都是中外优秀绘画作品的代表作。尽管美术史的发展源远流长,所选篇的优秀作品十分有限,但我们可以从这有限的几十幅作品中领略到美术的精髓,领略到时代的变迁。它不同于抽象的理论教育,我们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来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来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通过这些作品,将会对我们进行很好的美育教育。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反过来也会对人们起着美的教育作用。  了解历史,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邓小平说:“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大业的生力军。”(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要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就必须了解历史,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所以“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邓小平语)。通过史实,来树立我们民族自豪感,形成一种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几千年来,从战国时期的楚墓帛画,到明清、到近代、到现代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如明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以广阔的画面描绘了北宋首都汴京繁荣的社会生活景象,还有明朝沈周的《庐山高图》、五代董源的《龙宿郊民图》等,它们都是中国古代绘画史的一颗颗璀璨明珠,使我们深深感到古代文化的灿烂和社会的繁荣以及历史的悠久,从而增强我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到了近代现代,这些优秀的绘画又使我们领略到中国的苦难与先辈们为中国的独立与强大所付出的艰辛与代价。《狼牙山五壮士》这幅绘画,描绘了五壮士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舍身跳崖的英雄事迹。它表现了中国人民在抗击外敌入侵中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帝国主义就对我国进行侵略,从此,中国人民为赶走侵略者,进行了长期不屈不挠的抗争。《蒋家王朝的覆灭》这幅绘画给我们讲述这样的史实: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集团不顾中国人民要求和平建国的要求,发动了全面内战。毛泽东同志指出,真正强大的力量,不属于反对派,而是属于人民。1949年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解放军战士在总统府楼顶升起了五星红旗,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覆灭。随着国民党反对派的覆灭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的时机也成熟。《开国大典》是再现这一神圣时刻的见证,看到这幅歌颂新中国前程似锦和无限生机的绘画作品,我们的心情是何等的激动。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和无数革命先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长期奋斗牺牲的结果。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应好好地珍惜现在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认真学习,我们要记得邓小平所讲的话:“这个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会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加强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的一句话。美育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情操,完善道德的作用。通过美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欣赏美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区别美与丑、高尚与庸俗、健康与颓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宋朝画家梁楷所作的中国画《李白行吟图》,画家只是用简单的几笔,但这几笔线条的粗细、干湿、浓淡及转折等变化全俱备,使人物神形兼备,一个活生生的李白就站在我们面前,画家能用轻重不一的笔触,丰富多样的墨汁变化,做到丰富而不杂乱,简洁而不单调,让欣赏者在作品里强烈地感受到不同方向力度、速度的笔触交替运用所形成美感、所产生的艺术魅力。明朝画家沈周的《庐山高图》把我们带进了风光秀丽的庐山中。我们都知道庐山是著名的风景区,画家用丰富多彩的颜色再现了庐山的美。但这仅仅是一种自然美,一种艺术美,还有一种更深层次的美——社会美。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画家用庐山的美来比喻他的老师人品的美、人品的高尚。现代画家董希文的名画《开国大典》更是美的化身,是自然美、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综合体现。画家把画面处理成晴朗的天气,蓝天中白云朵朵;红地毯、红灯笼与远方的红旗;神采奕奕的领导人与兴高采烈的群众等等,所有的一切既相融合又成对比,处理成美的典范,以他宏伟壮阔的场面,辉煌灿烂的色彩,歌颂了新中国的前程似锦。初中课本优秀的绘画作品还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愿这些能起到抛砖引玉、以点带面的作用。  优秀绘画作品可以通过人的视觉,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内容,再现作品所蕴含的美,再现作品所蕴涵的历史轨迹。但是,不是所有的同学都能感受体会到,正如罗丹所说那样。初中生阅历面窄,欣赏水平有限,对美术作品只有一些肤浅的认识,对作品所展示的内涵认识不够,这就必须要求我们老师认真钻研、读懂作品,才能引导学生进入到这美的领域,才能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

自己不喜欢写,就在网上搜索以后修改

呵呵 可以直接选择一个方面写 我原来就是这样写的……一下例文 祝你好运  蒙娜丽莎,这是一个永远探讨不完的问题。自问世至今,将近五百年,后人不知做过多少品评和揣测,留下越来越多的迷局。当今,世上有研究《蒙娜丽莎》的专著数百部,而有近百名学者将此画作为终身课题。时间的推移不会使疑团得到解决,只会随着研究的深入,将更多的疑惑留给后人。  人们过分地喜爱她。无止境地探讨她那难以觉察的、转瞬即逝然而亘古不变的微笑,那洞察一切而又包容一切的眼神,那端庄沉稳的姿态,高贵而朴素的装束,以及无懈可击的完美构图。人们惊叹:列奥纳多,惟有列奥纳多,上帝一样的智慧,才能采集那么多美的元素,将众多美好合为一个完美。于是,美、智慧、永恒,三位一体,极致的搭配,再无超越的可能。就这样,蒙娜丽莎带给人们无限美好的遐想,也给人们无限沉重的压力。人们既愿意栖身她的庇荫,吸取滋润的营养;又渴望走出她的阴影,呼吸自由的空气。多少年了,无数醉心绘事的人,都为这一重矛盾所困扰。  这是一个神话,它与达·芬奇无关,完全是后人制造的。神话像雪球,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滚动,无限膨胀,最终连神话的制造者也被吞没。如今,蒙娜丽莎坐在卢浮宫一处显要的位置,隔着厚厚的防弹玻璃,每天以我们熟知的、神秘而永恒的微笑迎候数以万计的来访者。这些朝圣般的观众心中装着各式疑问,他们渴望通过这一张温柔娴静的脸庞读出答案,然而离开时却将更多的问题带走。问题是五花八门,许多与蒙娜丽莎并无关系。有人会问:蒙娜丽莎究竟是画中人的名字,还是微笑的别称?画中人究竟是银行家乔.贡多的妻子,还是伊萨贝尔王妃?此画确有真人模特,还是凭想象画成?画中人物没有眉毛,这是当年佛罗伦萨的审美时尚,还是像某人所说,其人正在怀孕,是妊娠反应?画中人是否刚经历流产的伤痛,所穿衣裳是丧服?蒙娜丽莎那令人迷惑的表情真的是微笑吗?难道不是面部麻痹症造成?蒙娜丽莎到底是男是女?其原型是否就是达.芬奇本人?问题越问越离奇,距离画本身越来越遥远,不仅无助于解读该画,反而将人不断引向迷途。  其实,有些问题已经构成了对《蒙娜丽莎》的亵渎,只是提问者尚未觉察。蒙娜丽莎是男是女,这还用得着问吗?任何一个对性别有感知的人都不该对此产生疑问,可是有人偏要提出如此荒唐的问题。有人说蒙娜丽莎给人的感觉是中性的,至少她不会给人产生性的诱惑。试问,难道惟有性感才能构成女性美吗?如此,一幅肖像画与一幅色情照片又有多大区别?无疑,蒙娜丽莎是美的,她的美充分体现在人性美上,而不局限于女性特征;或者说,她的美已经超越了性别阻隔,但这并不等于连性别都分辩不出。对于显而易见的事实还要发出荒唐的疑问,若不是别有用心也是无聊之极了。面对一幅分明令人愉悦的肖像却偏要说甚么面部麻痹症,这简直令人愤慨。蒙娜丽莎表情是僵化的吗?瞬间的表情被定格就说成僵化,那真是荒唐透顶。微笑是难以描述的,专注中不自觉的微笑,友善的微笑,欣慰的微笑,或是略带嘲讽的微笑,那是每个人不同情绪下的感受,但笑意是毫无疑问的。至于有人感到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因而断定此画不是以真人为模特,而是完全凭想象画成,这种论断也纯属多余。人们惊叹达.芬奇卓越的绘画技巧:画中人由面部五官到双手,再到身体的其他部分,包括衣着穿戴,每一处都那么真实可感,几乎伸手可及,这是凭空想象无法完成的。倘若没有真实人物作参照,达.芬奇纵然有天大的才气也不可能画得如此生动细腻。有人要问,画中人的眼神、她的笑意是那么遥远和不辩深意,那是其人所独有的吗?为什么今人就摹仿不出?其实这样的问题很好解答。每一个了解绘画的人都懂得,肖像画并不等同于人物原型。一幅好的肖像画首先要体现作者与表现对象间的互动;画家将自己的智慧、情感、人生理念、精神渴求等等都融铸进了画中人物,这样观众从画面上读到的肯定比真实人物要丰富的多。我们了解了达.芬奇的生平,认识了他在诸多领域的非凡造诣之后,上述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既如此,那么画中人究竟是谁的妻子、叫什么名字就不重要了,她是达·芬奇全部艺术才情的汇聚,也是他理想人格的集中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她不是任何人的妻子,她是一个超乎常规限定的完美人性。我们可以理解蒙娜丽莎为达.芬奇的精神肖像,但要说是以他本人为模特就显得太庸俗化了。有人通过电脑技术将达.芬奇的自画像与蒙娜丽莎作以对照,发现两者的基本结构惊人地相似,于是断定该画是以他本人为模特。其实这是吹毛求疵。相似不等于吻合,当然完全吻合是不可能的,正如画中人与真实人物也非完全相同;然而不同的人总有相似之处,并且相似性是主要的,差异却是微小的;更何况每一个画家描绘他人时总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形象带进画面,因为画家对自己最熟悉;这点想来达.芬奇也不会例外。说到这些,其余的问题也就无须解释了。如果我们多读一些画,多接触一些画家,那么不着边际的问题就不会提出来了。  驳斥了上述一些问题,不是说围绕《蒙娜丽莎》的研究都是无意义。作为世界美术史上最具知名度的一件作品,必然会有无尽的问题为后人探讨。对于《蒙娜丽莎》人们过分熟悉,很难再产生新鲜感;然而醉心于此画的人,却是每看必有新得,各中奥妙怕是只可意会了。《蒙娜丽莎》不但是卢浮宫的镇馆之宝,简直是法国人的骄傲。当年《蒙娜丽莎》曾经失窃,千万人为之痛不欲生,政府则把当日定为“国难日”;而当它失而复得时,则举国欢腾,其盛况不啻于国家重获新生。法国人莫非忘记了,《蒙娜丽莎》本不该属于他们。在蒙娜丽莎的故乡意大利,拥有无法估量的艺术宝藏;却不曾拥有《蒙娜丽莎》,不能不说是巨大遗憾。这是世界上拥有最多发烧友的一幅画,不要说艺术界,单就政界要员对她的迷恋就令人诧异:大名鼎鼎的戴高乐总统每当心绪烦躁时,必驱车前往卢浮宫欣赏《蒙娜丽莎》,出来后便满面春风,原先的烦恼荡然无存;而蓬皮杜总统则公开承认无法克制对《蒙娜丽莎》的心驰神往之情。世纪伟人邱吉尔可谓是曾经沧海了,可他晚年有幸亲抚《蒙娜丽莎》时,竟无法控制颤抖的手指;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亦对《蒙娜丽莎》情有独钟,无缘享有真迹,就收藏了4幅赝品。看到这些事实,我们会产生疑问:一幅不大的肖像画为何竟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或是震慑力,难道不是有一种神秘的无形力量在驱动么?  有些问题是难以回答的,我们先从《蒙娜丽莎》自身来认识。举世公认的真迹现藏卢浮宫,那是流传有序的。当年达.芬奇迁居法国,身边就带着这幅画;达.芬奇死后,《蒙娜丽莎》即为法国王室所拥有;卢浮宫建成后,此画就被永久收藏。然而,人们不解,现今看到的《蒙娜丽莎》与当初描述的不尽相同。莫非已经过他人做手脚了?的确,我们今天看到的画与当年达.芬奇初画的已经有了不小的差距。据说,当年拿破仑得到《蒙娜丽莎》,为了将它装进现成的镜框,裁去了画面左右各三厘米;原先的画上两侧有石柱,现在看不到了,只能看见一点柱础。按说拿破仑给此画造成了极大破坏,可我们今天却不会这么认为。在今人看来,《蒙娜丽莎》的构图是完美无缺的,人物身后的风景拓展了画面空间,又很好地烘托了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也极为突出;相反,两侧增加了立柱反倒觉得构图沉闷,视野欠开阔,人物形象也失去了单纯。拿破仑戎马一生,未曾对艺术有过特殊的关注,却在美术史上留下了显著的一笔,真是不可思议。看来神圣也不见得是不可动摇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蒙娜丽莎》是棕褐色调,略带些青绿色相,色彩简洁而沉静,朴素而凝重。我们以为画向来如此,其实不然。据达.芬奇同时代人对此画的描述,当时的画是色彩鲜艳,调子明快的,什么时候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呢?当年法王得到了《蒙娜丽莎》,为了更好地保护它,在表面涂了过多的光油;历经数百年光阴,光油变成了暗褐色,像我们目前看到的色彩;画表面已经开裂,形成了蛛网般的细密纹理。保存状况不佳,那是令人惋惜的;然而,我们宁愿承认当今的《蒙娜丽莎》。单纯浑厚的色调与人物沉静内敛的精神气质相得益彰;深暗的衣饰、迷蒙的背景将人物脸庞及双手衬托得响亮动人;而均匀的裂纹则给人物增添了神秘气息,让我们欣赏她时带上更多的崇敬与神往。有人想通过现代科技手段除去表面油垢,恢复原先明丽的色彩;只是担心技术不过关,怕损伤画面。其实,倘若真的修复了,我们反倒会觉得陌生以至难以接受。  临摹名画是一种喜爱的表现,《蒙娜丽莎》就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临本。且不说今人的临摹,仅在达.芬奇时代就有好几个版本的《蒙娜丽莎》,那多半是达.芬奇的学生或助手临的。有几幅技巧拙劣,放在原作跟前不堪入目,不过其中也不乏佳作。在美国新泽西州也有一幅《蒙娜丽莎》,和卢浮宫的原作极为相似,只是构图略大一些,露出左右两侧的石柱(原作构图本来如此)。画上的蒙娜丽莎秀丽、清纯,更具人间气息。专门研究《蒙娜丽莎》的学者雷特认为这幅也是达.芬奇所作,而且是最初作品,该作表现出了人物的青春魅力;而收藏于卢浮宫那幅大约作于1513年。达.芬奇到了晚年技艺愈加炉火纯青,但多年过去,蒙娜丽莎已不再年轻,而多了些许成熟与深沉。这种说法颇耐人寻味,但毕竟只是推测,难以得到证实。多数人对此持否定意见,反对者认为:达.芬奇一生中创作的绘画屈指可数,他从未重复过自己的作品。不过,这种论断也缺乏说服力,达.芬奇本人就曾经画过两幅同样的《岩间圣母》 。既如此,那么他留下两幅《蒙娜丽莎》也非绝对不可能。据称达.芬奇画《蒙娜丽莎》前后耗费了四年时间或更久,那他在这其间画过一幅或多幅变体画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真伪鉴定会有专人去考据,而我们将新泽西州的《蒙娜丽莎》与卢浮宫的原作放在一起欣赏是别有趣味的。两幅画看去几乎一模一样,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两者风格截然不同。新泽西的蒙娜丽莎看去更活泼些,娴静温柔中透出靓丽与清新;人物动态是平静自然的,毫无刻意临摹的那种拘谨与呆板;背景色彩反差较大,不似原作那般含蓄沉稳,却与该画的气氛极为协调。无疑,这是一幅佳作,但与原作相比就显得单薄了。当我们面对《蒙娜丽莎》原作时,不会有惊艳之感;那不是一位绝代佳人,似乎也不大年轻。蒙娜丽莎的手也被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手。  但是,我们会长久端详着画面,不忍转移视线。我们首先会被那绝妙的光影效果所折服,层层退晕呈现出丰富的空间以及逼真的质感,无界线的形体转折及色彩变化,比同时代人领先了几个世纪。真正让人惊叹的还不是技巧,那时隐时现的神秘微笑才令人销魂。那笑容太浅淡了,离得再近也看不真切;然而,只要你看到画,无论距离多远,都能感到微笑的存在。微笑不仅体现在翘起的嘴角,而是遍及脸上每一部分肌肤,甚至画面的各个角落,以至观者在欣赏蒙娜丽莎的同时,内心也装满了微笑。面对真迹的感受是别处无法取代的,卢浮宫的《蒙娜丽莎》注定会被永久保存。  《蒙娜丽莎》就这样占据着人们的心灵。几个世纪过去了,蒙娜丽莎几乎成了一项法则,为无数艺术家所遵循。然而在艺术界,有了法则的设立者,就会有颠覆者。20世纪是艺术走向自由与多元的世纪,许多原本神圣的法则都发生了动摇。且看《蒙娜丽莎》近一个世纪的遭遇:先是杜桑用铅笔在她那美丽的脸上画上小胡子和山羊须,并题上L.H.O.O.Q字母;而后摄影师哈尔斯曼将蒙娜丽莎的脸庞换成了达利那怪异的面容:鼓瞪的双目,翘过眉毛的胡子,青筋突起的手中塞满钱币;再是南美画家博特罗将蒙娜丽莎画得肥胖无比,脸部像是充气球几乎占满画面而手却小得几乎看不见。此后衍化风盛行,各式各样的“蒙娜丽莎”纷纷出笼。裁剪了的蒙娜丽莎、肢解了的蒙娜丽莎、污损的蒙娜丽莎甚至烧毁的蒙娜丽莎都成了独立的艺术创造;还有人将蒙娜丽莎置换成动物头像,让人哭笑不得。随着衍化的普及,具有经济头脑的企业家看中了《蒙娜丽莎》的商业价值,于是蒙娜丽莎摇身一变,成了商品推销员。来自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商品经“蒙娜丽莎”之手而身价倍增。蒙娜丽莎或握鼠标,或持饮料,或叼烟卷,或着泳装,或披婚纱,形象千奇百怪。无论人们赞叹其想象独特,还是因其歪曲名画而不齿,广告却因此为人注目,商家借此达到了促销的目的。与此同时,还有不少人喜爱装扮蒙娜丽莎,有的国家还举办“蒙娜丽莎模仿大赛”,获奖的女士总是无比荣幸。正因有了此类活动,某些男士也产生了装扮蒙娜丽莎的念头,有人还真的实践了,男士扮演的“蒙娜丽莎”让人看了实在是忍俊不禁。  关于《蒙娜丽莎》还有一个传说。公元前817年,古埃及有一个叫哈歌布苏的女祭祀,非常美丽,可以预测未来。她为了给法老祈福并获得永生,她自愿被做成木乃伊,葬在胡夫金字塔的石棺中。2003年,考古队开启了她的石棺,可里面什么也没有!他们还发现,墓室墙上的古老文字,是女祭祀给自己留下的预言:她在300年后会复活,然后会有一个来自芬奇镇的画家莱昂纳多把她的微笑画下来,难道这正是达·芬奇画中的蒙娜丽莎?!这种说法很离奇,但愿在不久的将来,真相会让我们释怀。  这都是近些年的事情。在这个高速运转的、文化快餐统治的世界里,再神圣的经典也摆脱不了被解构的命运。对此我们很难做出评判,也许我们会为设计家天才的创意而赞赏有加,或因玩世者亵渎神圣而愤慨不已;然而,这都是确实的存在,我们除了承认别无他途。几百年来,《蒙娜丽莎》受到太多的赞誉,超出了它自身的承载力;当人们对它的推崇达到了饱和,不再有更新的创意时,歪曲、嘲弄和揶揄就应运而生。而正本清源,又有专门研究和品评《蒙娜丽莎》的文章或专著不断问世,包括各种推断与猜测;就这样,一幅画成了一门学科,许多人愿意耗费毕生的精力。未来的科学研究也许会为我们解答许多关于此画的疑问,然而神秘一旦消失,一切便如同猜破的哑谜般索然乏味。毕竟,《蒙娜丽莎》是一幅画,一幅美丽的肖像,我们带着虔诚,也带着无需解答的疑问去欣赏她,这就够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