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中外关系史论文集推荐书籍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4-08-31 01:25:45

中外关系史论文集推荐书籍有哪些

内容由启道教育您收集整理北际关系、际政治考研经验谈政治概论 复习候先几本书看几遍框架自其实即便翻翻目录能看点门道:些教材基本都按系统析介绍政治结构同异般都政治科概况与科发展史;政治本质——权力论;政治文化(政治体系运行环境);政治体系构(或曰政治行体)——家(起源、本质、类型、结构、职能)政党(起源、本质、类型、特点、职能)利益团体政治家与作政治参与者公民;政治制度(主要体、政体、家结构或曰家内部政府间关系、政党制度选举制度);政治行(家治理、公民参与、改革与革命);政治发展理论几部建立框架目帮助记忆理解更政治知识理论政治所关注基本问题已经知道各种概念非些问题同描述新观察结;各种说思想非针些问题同见解(比西近代民主思想、洛克、孟德斯鸠权说、米歇尔斯权力精英理论都围绕权力配展;亚士德三六类、韦伯统治三类型直美提失败家都纠结政体类问题;柏拉图理想、古代儒家政治思想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关注都何实现理想政治)总轮习比较理想效应该:拿本书或者篇论文读能知道想表达哪政治问题关注知道自新获些信息应该填充政治科体系哪部 政治复习其实思路政治思想史入手通总结归纳各种政治思想异同握政治基本关切、主要框架演进程面唐士其师《西政治思想史》错教材或者其西政治思想史教材事实即使打算条路入门唐师教材必读书北政治概论每都至少思想史相关名词简答论述题必须政治思想史作底否则拿稍微看数都容易我近才注意点前没系统看思想史面东西结两政治概论考试都吃亏 余力间建议看些史通论、思想史面著作或文章今几位战友讨论试题发现北师似乎太喜欢考堆砌理论名词比较喜欢西比较思路所用似乎根据我各自答题思路终数猜测并未求证管本历史与现实关注都际政治比较政治研究题应义少重点放西理论忽视点故提醒 际政治概论、西际关系理论 推荐教材:觉际政治概论没特别突教材基本析政治差体系析我用版际政治概论《际政治理论》/梁守德其像清华、复旦类似教材用掌握基本框架些关键概念即(自复习思路:际政治体系起源与发展;本质;格局;主要行体;行式行规则;际体系运行环境〈自环境、经济、文化军事〉)西际关系理论面孙峰师际关系理论讲义某位网友整理《演进际关系理论》(其实本论文集)两份材料实用其《西际政治:历史与理论》/王逸舟、 《西际关系理论》/倪世雄看我觉两本书都两份讲义能自际关系理论些厌倦吧总觉形形色色关理论注水太其实要讲问题几(非际体系政府状态能否克服、际合作机与趋势、维持平与发展能性与类)论点几句形式繁琐论据庞杂看蔚壮观已看看讲义掌握要领即值花力气(理论面原著我看卡尔德华20危机、摩根索《家间政治》序言第章及约瑟夫奈文集部- -|||)种想事实际关系理论答政治概论际关系史试题都帮助复试候占相比重所要笔试占量少忽视块习面书倒找王、倪二位师理论教材参考书目部找看觉摩根索、沃尔兹、约瑟夫?奈罗伯特?基欧汉相关著作应重点吧另推荐亨廷顿著作虽书严格说属于理论范畴~ 际关系史 际关系史门专业课说难难说容易容易说容易记忆主;说难要记东西太重点找且现题比名词解释考越越细看两绩门课平均绩估计要比政治概论平均绩低少我第意挂科 觉复习门课工作必须找北套际关系史教材(连庆主编近代、现代、战三卷共五本)尾捋遍边看边整理名词整理候尽能完整些包括背景、经、结历史影响考试前背自整理本名词吧全背买关论坛红宝书笨点我实找更扎实记忆保证答题速度北专业课试题看几道实际答起三间紧张关史该识记内容记熟名词耽误间题能答完 关史需要量阅读复试前看论文看句重要历史发展……由连代都全面知复杂交错原代都完全发觉结所构争论某历史事件原结历史家主要营应该阅读际关系史著作重点做背诵基本功情况种阅读益善少际关系史教材都注释引文或者参考书目书目推荐~提基辛格《外交》约瑟夫奈《理解际冲突:理论与历史》(售)北版社《冷战期美苏关系》都比较实用书~句读候要注意总结归纳同历史事件解读种妨兼收并蓄(比某历史事件发原或者影响)则需要要广泛接触基础自取舍(比某重历史转折否必发至少答题要明确观点)疑问请关注我

老美已故总统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西德总理施密特——伟人与大国。这两本我多年前都买来看过。涉及不少中外关系。

自海通以还,新学渐兴,域外学术书籍译介遂成近代中国“输入学理,再造文明”(胡适语)之重要途径;而对外国学者中国史研究著述的译介,不仅有益于学术的繁荣发展,更有助于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因“身在此山”而形成的某些局限。但国外中国史研究林林总总,洋洋大观,几十年来(特别是近20年)对其译介虽多,终也只能是“取一瓢饮”,因此这种译介的态度和选择标准本身小而言之实际又是学术变迁的反映,大而言之甚至可说是时代、社会变化的一种折射,成为值得研究的对象。本文不拟对50年来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著作译介的丰硕成果作全面研究述论,更非具体的书评书介,仅想对这种译介在不同时期的主要特点、对国内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要影响和意义等试作初步研究概述,难免挂一漏万,诚祈方家指正。 (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不仅仅是一种政权的更迭,而是从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到上层建筑深刻而全面的巨变,马克思列宁主义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反过来又会影响经济基础,因此一种全面的社会变动要求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与之相应。“学术”属上层建筑.所以对旧有的学术进行“改造”就“势所必至”了。由于对中国近代历史的认识与中国革命关系重大,所以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在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的革命战争年代就已相对成熟;但在原先的高等院校的知识分子中,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一直是种种非马克思主义学派。这样,以前者改造后者,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进行批判,自然成为这一领域的中心任务,对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著作的译介,自然也不可能离开这一中心任务。 对此意图,当时出版的所有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著作译介几乎都有明确的说明。《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的“中译本序言”谈到之所以翻译此书一是因为该书的资料“有不小的利用价值”,但更重要的一个理由”是因为它“一向被中外资产阶级学者奉为圭臬之作”,现在“不要忘记这些谬论在很长的一个时期中,曾经严重地毒害了中国的思想界。应该说在殖民主义理论的作品中,这部书是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的,因而也就是反对殖民主义者所应该注意阅读的东西”。①丹涅特著《美国人在东亚》、莱特著《中国关税沿革史》、约瑟夫著《列强对华外交》、威罗贝著《外人在华特权和利益》、伯尔考维茨着《中国通与英国外交部》的译者“前言”或“后记”,都毫无例外地郑重声明了这一点。 在当时百废俱兴的历史条件下,就数量而言,翻译出版的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著作并不算多。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50年代组织选译的绝大多数著作的确代表了国外有关学术研究的一流水平,选书之精当与译品质量之高至今仍令人钦佩,此皆说明选译者眼光的不凡、学识的深厚与态度的严肃认真。例如,直到现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仍是被国内中外关系研究者引征最频的著作之一;《外人在华特权和利益》一书在整体上仍未被超越……更有意义的是,当时代环境发生变化后,这些译著的学术性便立即显示出来,为一些相关学科在新时期的迅速发展打下一定基础。 更值得注意的是,50年代初期对苏“一边倒”,各学科都在自身建设方面竞相翻译出版“苏联老大哥”的有关著作作为“教科书”,并奉为“典范”时,有关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著作却翻译出版极少,更无被视为“典范”之作。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在中国近代史学科中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学派当时即已相对成熟,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框架和方法,无需像其他不少学科那样匆忙照搬苏联的“教科书”。 随着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发展,“阶级斗争”愈演愈烈,对外国资产阶级学者的分析、批判言辞也日趋激烈,这种“译介”更明确被提到“了解敌情”、“兴无灭资”、“反帝反修”的程度。《外国资产阶级是怎样看待中国历史的——资本主义国家反动学者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论著选译》(第1、2卷)和《外国资产阶级对于中国现代史的看法》近120万字,选译了从19世纪末叶以来,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仍有影响的英、美、法、德、日等国数十位资产阶级学者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近代经济及文化问题、中外关系、农民战争、边疆危机、中国革命、国共斗争……等各方面有代表性的论述。在长达万言的“序言”中,选编者对近百年来外国资产阶级学者的中国研究状况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对各种观点进行了严厉的政治批判,并进一步申明了编译的目的:“我们选译这些资料,即是为了了解敌情和提供反面教材进行兴无灭资的斗争。我们从这些资料里可以进一步认清学术思想领域内,外国资产阶级学者的真面目,认识帝国主义通过文化侵略毒化中国人民的罪恶活动,借以激发我们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和现代修上主义的斗争,并且从斗争中清除资产阶级历史学在中国史学界的流毒和影响,壮大历史科学队伍,团结一切爱国的历史科学工作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新文化。”② 十年“文革”特别是它的中后期,有关俄苏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著作在一片荒芜的学术园地中突然“一花独放”,翻译出版了一大批。这种“一花独放”,完全是由于“反修”斗争和中苏边境冲突的需要。齐赫文斯基主编的《中国近代史》的中译本“出版说明”写道:“本书炮制者以极其卑劣无耻的手法,全面、系统地伪造近代中国历史”,“恶毒诽谤攻击中国人民的伟大革命斗争和中国共产党的马列主义正确路线”。这篇个到5000字的“说明”充满了“恬不知耻”、“疯狂攻击”、“秉承其主子出意旨”……这样一些几近谩骂的文字,并认定这部书的目的是“妄图否定毛主席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一系列科学论断,否定毛主席为中国革命制定的马列主义正确路线”,“变中国为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殖民地”。③当时的“时代精神”可说尽在其中。而有关中俄边境著述的译介更多,由于这些译著以资料、回忆录为主且限于本文篇幅,恕不细述。但是这些翻译为后来的中俄关系史研究打下了较为深厚的基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中美关系在1971年开始解冻,费正清的名著《美国与中国》也在“供有关部门研究中美关系时批判和参考之用”的名义下,由商务印书馆组织翻译出版。 (二) “文革”结束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的开始,沉寂已久的学术开始复苏,由于较长时期的自我封闭,学界对国外学术研究的了解尤其必要、急迫。这种形势,为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译介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开风气之先且成效最著的则为中的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在国门初启的1980年创办的不定期刊物《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 该刊编者在创刊号中明确表示其“目的在于及时介绍外国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情况,了解外国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动态,沟通中外学术交流”。承认“近年来,在中国近代史这个学术领域内,国外的研究工作发展较快”,“一些我们还未涉及的问题,国外也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国外还不时对我国近代史研究上的某些观点提出不同意见,进行商榷或争论。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及时了解,以改变闭目塞听的状况,活跃学术空气,促进研究工作的发展”。“所收文章主要看其是否有新观点、新资料,或新进展,至于内容与观点正确与否,则不一定要求”。④从“了解敌情”、“反面教材”……到“沟通中外学术交流”、彼此平等地“进行商榷或争论”,承认自己多有不足、曾经“闭目塞听”……这种转变是巨大的、根本性的。这篇“编者的话”虽只短短400多字,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时代的新精神,亦说明所谓新时期确非虚言泛论,而是实实在在地发生了方方面面巨大的新变化。后人或许很难想象,这种平实如常的语言所说的本是最“平常下过”的道理、然而实际却是那样地“不平常”,因为它是那样地来之不易。这种态度,可说是新时期译介的代表。从1980年创刊到1995年终刊,《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15年来共出版27辑,发表了40O余篇近80O万字的译作。其中有国外学术期刊的论文翻译,也有著作摘译,文种涉及性、日、俄、法、德等诸多语种,以较快的速度、较为全面地向国内学术界介绍了外部世界的有关信息,对学术研究起了重要作用。对学术发展如此重要的刊物却因种种原因不得个于几年前停刊,学界至今仍咸为惋惜。另外,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办的《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从1990年创刊到1996年停刊,共出刊42期,也曾是了解国外有关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 在最近20年中,有关译介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其中影响较大的译丛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从1987年起出版“中国近代史研究译丛”,陆续出版的有美国学者魏斐德著《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孔飞力著《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从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费维恺著《中国早期工业化——盛宣怀(1844―1916)和官督商办企业》、陈锦江著《清末现代企业与官商关系》、施坚雅著《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英国学者杨国伦著《英国对华政策(1895―1902)》、日本学者滨下武志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 江苏人民出版社从1988年起陆续出版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中与近代中国有关的译著有美国学者费正清、赖肖尔著《中国:传统与变革》、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格里德著《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50》、郭颖颐著《中国现代思潮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史华兹著《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柯文著《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墨子刻著《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周锡瑞著《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杜赞专著《文化、权力与国家——190O―1942年的华北农村》、艾恺著《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张灏著《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一1907)》、任达著《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周策纵著《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萧公权著《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五四与现代中国”丛书收有译著《五四:文化的阐释与评价——西方学者论五四》、美国学者施瓦支(舒衡哲)著《中国的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张灏著《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纪文勋著《现代中国的思想遗产——民主主义与权威主义》、日本学者近藤邦康著《救亡与传统》。 其他译著更是难以胜数,对不同专业领域都有相当的影响。 通论性的主要有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两卷)、《剑桥中华民国史》(两卷),另外费氏的《美国与中国》不断重印,《费正清集》、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费正清自传》和《费正清看中国》等都翻译出版。还有美国学者石约翰著《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史景迁著《天安门》、柯文著《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以及日本学者沟口雄三著《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等。 经济史方面主要有美国学者郝延平著《中国近代商业革命》、《十九世纪的中国买办——东西间桥梁》、刘广京著《英美航运势力在华的竞争(1862―1874)》、日本学者中村哲著《近代东亚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美国学者珀金斯著《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黄宗智著《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国农村的过密化与现代化》、杨格著《近百年来上海政治经济史(1842―1937)》、法国学者白吉尔著《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等。 政治、军事、社会史方面的译著主要有美国学者周锡瑞著《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易劳逸著《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流产的革命》、胡素珊著《中国的内战》、齐锡生著《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小科布尔著《江浙财阀与国民政府(1927―1937)》、鲍威尔著《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1895―1912)》、施坚雅著《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英国学者贝思飞著《民国时期的土匪》、加拿大学者陈志让著《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苏联学者卡尔图诺娃著《加伦在中国,1924―1927》、切列潘诺夫著《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北伐》、贾比才等著《中国革命与苏联顾问》、论文集《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苏联学者论文选译》等。 有关中外关系史的译著主要有英国学者季南著《英国对华外交(1880―1885)》、美国学者李约翰著《清帝逊位与列强(1908―1912)》、威维尔著《美国与中国:财政和外交研究(1906―1913)》、柯里著《伍德罗·威尔逊与远东政策(1913―1921)》、塔克曼著《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1911―1945)》、菲斯著《中国的纠葛——从珍珠港事变到马歇尔使华美国在中国的努力》、科尔著《炮舰与海军陆战队——美国海军在中国(1925―1928)》、沙勒著《美国十字军在中国(1938―1945)》、柯伟林著《蒋介石政府与纳粹德国》、包瑞德著《美军观察组在延安》、布赖克福特著《卡尔逊与中国》、凯恩著《美国政治中的“院外援华集团”》、孔华润著《美国对中国的反应》、谢伟思著《美国对华政策(1944―1945)》、日本学者藤村道生著《日清战争》、苏联学者鲍里索夫等著《苏中关系》等。 思想文化史方面的译著主要有美国学者伯纳尔著《一九○七年以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林毓生著《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卢茨著《中国教会大学史》、日本学者实藤惠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法国学者卫青心著《法国对华传教政策——清末五口通商和传教自由(1842―1856)》(两卷)等。 人物研究方面的译著主要有美国学者德雷克著《徐继畲及其〈瀛寰志略〉》、史扶邻著《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薛君度著《黄兴与中国革命》、麦柯马克著《张作霖在东北》、日本学者松本一男著《张学良》、苏联学者普里马科夫著《冯玉祥与国民军》、英国学者施拉姆著《毛泽东》、美国学者特里尔著《毛泽东传》、迈斯纳著《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周明之著《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弗思著《丁文江——科学与中国新文化》等。 以上仅是一个极为粗略的鸟瞰,但从中却足可看出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著作的译介在这20年中的繁荣盛况,确实起到了“改变闭目塞听的状况”、“沟通中外学术交流”的作用,对这期间中国近代史学界学术的活跃和发展起了不能忽视的推动作用。 (三) 这期间的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著作译介对国内有关研究的影响、促进是多方面的。当然,学术的变化、各种新观点的产生总体而言自有更为深刻的社会与学术自身的背景和原因,这种“译介”只是其中因素之一。但由于本文的任务只是分析这种“译介”的作用,不必对其他背景与原因作深入探讨与详细论述,故祈读者勿因此而以为笔者认为新时期的种种新观点完全是这种“译介”外在作用的结果;同样,对各种新观点本身的具体分析、深入研究和评判也不是本文的任务。故本文亦仅限于客观论述“译介”对各种新观点的影响和作用。大体而言,这种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新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也引起激烈争论的观点是从现代化(本文中“现代化”与“近代化”二词意义相同,根据行文需要选择使用)的角度,而不仅仅或主要不是从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的角度来看待中国近代史。“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的“总序”明确表示:“故步自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透过强烈的反差去思量自身,中华文明将难以找到进入其现代形态的入口”。“收入本丛书的译著,大多从各自的不同角度、不同领域接触到中国现代化的问题”。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以费正清为代表的“西方冲击一中国反应”模式是西方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学派。这一模式认为“传统”与“现代”互相对立,中国近代的历史尤其是现代化史的动力完全来自外部的刺激和挑战,因此“19世纪之前使得中国如此伟大的东西,恰恰被证明也就是后来严重地阻碍着中国实现现代化转换的东西”。“中国作为‘中央之国’,其自我独立的政治和文化运转体系,以长期未受到外来挑战而闻名于世”。但也因此“直到现代挑战不可避免地降落到它的大门口之时,都未能领悟到这种挑战的性质”,因而错过了现代化的时机。⑤新观点也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从中国近代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探讨现代化受挫的原因;同时对西方的侵略带来的不同(广义的)文化的“碰撞”以及这种“碰撞”引起的中国社会的变化等作了不同以往的结论。在现代化理论框架中,洋务运动自然成为“中国早期工业化”的一个重要阶段,而兴办洋务的最初动机则无足轻重,也因此才会在80年代形成洋务运动研究热。同样,一些研究者对民国时期尤其是抗战前的经济状况也作了更为客观的研究。 近代中国的“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公共领域等是近些年美国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并有激烈的争论,而近年中国的有关研究,如对晚清商会、自治社团或组织、地方精英、公共机构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甚丰,明显受此影响与启发。甚至对近代中国“市民社会”这种观念提出质疑、反对意见的,其基本“理论资源”也还是来自美国学界的不同观点,亦见其影响之深。 由于主要地不是从阶级斗争或民族斗争而是从中西文化冲突、互补(在近代中国实际几乎是西方文化向中国文化的单向流动)的角度出发,不少研究者更侧重于“买办”、“租界”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与意义。同样,传教士、教会学校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主要是传播近代科学文化知识,近年也得到更多的强调与重视。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或曰文化背后的社会意义,是近些年来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学术观点、方法和思潮,《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和《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便是这种新范式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代表作。前者对19世纪山东省的社会、经济结构作了区域性分析,尤其是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对鲁西北地区的民间文化,如社戏、话本、宗教、庙会、集市、尚武传统、中西文化冲突的历史等都作了细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是鲁西北的社会经济结构与文化传统之间由多种原因“互动”的结果。后者力图打通历史学与社会学的间隔,从“大众文化”的角度,提出了“权力的文化网络”等新概念,以华北农村为例,详细论证了国家权力是如何通过种种渠道,诸如商业团体、庙会组织、宗教、神话等深入社会底层的,如“龙王庙”的实际意义是掌管水资源的分配,乡绅关注“关帝庙”是将其。既作为国家的守护神又作为地方的保护者。这两本书对近年来国内的有关研究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如传统文化与义和团的关系,庙会的社会文化意义、功能都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在中外关系史研究中,一些研究者认为中国被纳入近代国际体系的过程当然是国家主权受侵犯的过程,是被殖民的过程,但同时也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破除“华夏中心”的过程,是外交近代化,即近代外交观念、制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几十年前的“侵华史”已渐为现在更加中性的“中外关系史”所取代,虽只一名之兴替,却也可略窥学术之变化,表明研究的“理论预设”今昔已有所下同。 在思想史研究方面,以前未获研究的“唯科学本义”开始被研究者注意,对自由主义及其代表人物的研究更加客观,已从“政治批判”转入“学术研究”,这反映出“译介”的影响。《中国的启蒙运动——知识分了与五四遗产》一书中对“启蒙”与“救亡”关系的探讨,使中国思想、学术界深受启发。从70年代后期起,美国的中国史研究中“传统”与“现代”互相对立的模式渐为新的现代化理论所取代,即“现代”从“传统”中发展而来,应更加注重承继、利用种种传统资源。《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一书更侧重对近代中国,尤其是五四时期“激烈”“全面”反传统思想的负面作用进行分析,在80年代中后期“文化热”、“激烈反传统”思潮再度产生的背景下,该书的翻译出版确引人注目,作者可能也未想到,该书实际为90年代因种种原因而异军突起的“文化保守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铺垫。 在人物研究方面,《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将孙中山个人与社会环境紧密结合起来考察,突破了以往人们讥称的“孙中心”框框。《黄兴与中国革命》一书对以往注意不够的黄兴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作了细致的研究,引起了有益的探讨,促进了有关研究的深化。而且,以上两书均在国门初启时翻译出版,当时也更引人注目。《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一书对李大钊思想与民粹主义的关系作了深刻的研究和分析,启发了关于民粹主义对中共其他领导人思想影响的研究,这种研究直到现在仍引起热烈的争论。相对于国内的人物研究以前主要集中于政治人物,国外对“文化人物”的研究一直比较重视,如对梁漱溟、丁文江、钱穆、洪业等都有研究专著,这些专著的译介对国内有关研究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 简言之,50年来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著作的译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一样走过了曲折发展的过程,现在确可说是百花齐放。但在这种繁荣之下却仍有不能忽视的隐忧,即译作的质量有每况愈下之势,一些错译、误译反而起了学术的“误导”作用,倘长此以往,会使人对所有“译介”的准确性都产生怀疑,终将使这种学术发展必不可少的“译介”本身受到严重损害。提高译作质量,是译介者的当务之急。当然,每个研究者都必须面对的挑战是,在如此多样化的译作面前如何能真正撷其精华而不是食洋不化,机械照搬。而这,却是更加艰难,也更加重要的。 注释: 本文写作中承蒙曾学白女士帮助搜集部分资料,谨表谢忱。 ① 邵循山:“中译本序言”,〔美〕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2页。该书第2卷、第3卷均为张汇文等译,分别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商务印书馆1960年出版。 ②“序言”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资料编译组编译:《外国资产阶级是怎样看待中国历史的——资本主义国家反动学者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论著选译》第1卷,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0―14页。 ③ “出版说明”,〔苏〕齐赫文斯基上编,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俄语系翻译小组译:《中南近代史》上、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1―6页。 ④ “编者的话”,《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1辑,中国主会科学出版社198O年版。 ⑤ 〔美〕罗兹曼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69页。

中外关系史论文集推荐书籍

改编的耽美小说,来自远方的【谨言】写得都是有关民国的事。不是正史也不是野史,是作者的根据历史上发生的事想象写的

我是学国政本科的,实事求是的说,这个专业不好就业,希望你三思而后行。如果要看书的话,推荐你看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基欧汉和奈的《权力与相互依赖》,基欧汉的《霸权之后》,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这几本书是国际政治最为经典的几本书。你看你是否有兴趣读下去~不过建议你还是不要选这个专业,确实很不好找工作。本科出来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我现在读研了也很难~

我来帮您回答吧,自己对中美关系史还算了解---我不喜欢抄袭,希望您能够尊重我推荐的书一定是自己读过的中美关系史1911-1949 陶文钊----这个经常被当教材用,很不错的中美关系史 1949-1972 陶文钊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和发展:1945-1950 资中筠America's Response to China: A History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貌似已经出第4版了,更新了胡奥时代的关系,很不错的英文书The Practice of Power: U S Relations With China since 1949 Rosemary Foot,牛津出版的另外,我经常回答有关于中美关系的百度知道有一篇很长的回答“中国在未来如何进一步发展中美关系?”这里面我详细的分析了1945-2010的中美关系,并且作了预测评估希望对您有帮助

国际关系研究分为国际关系史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国际关系政策研究。  1、在国际关系史方面,顾关福的《国际关系史》。  2、国际关系理论方面的有倪世雄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詹姆斯多尔蒂编写的《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汉斯摩根索的《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  3、之于政策类的书,斯宾塞的《西方的没落》还有《大棋局》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基欧汉和奈的《权力与相互依赖》,基欧汉的《霸权之后》,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中外关系史论文集推荐书目有哪些

元代时期中外关系史的一些名著,如《马可·波罗游记》、《通商指南》、《柏朗嘉宾蒙古行记》、《卢布鲁克东行记》、《大可汗国记》、《马黎诺里游记》、《鄂多立克东游录》等都大量记载了丝绸之路上商队贸易的情况。根据这些史料记载,当时在漫长的丝绸之路上从事商队贩运贸易的,计有欧洲拜占庭帝国的君士坦丁堡、波兰、奥地利、捷克、俄国、意大利威尼斯、热那亚以及早期北欧汉撒同盟等地商人,有由西域蒙古诸汗国及其后裔统治的西亚、中亚地区的商人以及中国色目商人等。

参考书还是建议你到武大的研招网上查一下,若是不能确定是哪个版本的可以在人人加学长,问问学长吧。辅导方面可以看看我们网站上的课程,很不错的哦。

内容由启道教育您收集整理北际关系、际政治考研经验谈政治概论 复习候先几本书看几遍框架自其实即便翻翻目录能看点门道:些教材基本都按系统析介绍政治结构同异般都政治科概况与科发展史;政治本质——权力论;政治文化(政治体系运行环境);政治体系构(或曰政治行体)——家(起源、本质、类型、结构、职能)政党(起源、本质、类型、特点、职能)利益团体政治家与作政治参与者公民;政治制度(主要体、政体、家结构或曰家内部政府间关系、政党制度选举制度);政治行(家治理、公民参与、改革与革命);政治发展理论几部建立框架目帮助记忆理解更政治知识理论政治所关注基本问题已经知道各种概念非些问题同描述新观察结;各种说思想非针些问题同见解(比西近代民主思想、洛克、孟德斯鸠权说、米歇尔斯权力精英理论都围绕权力配展;亚士德三六类、韦伯统治三类型直美提失败家都纠结政体类问题;柏拉图理想、古代儒家政治思想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关注都何实现理想政治)总轮习比较理想效应该:拿本书或者篇论文读能知道想表达哪政治问题关注知道自新获些信息应该填充政治科体系哪部 政治复习其实思路政治思想史入手通总结归纳各种政治思想异同握政治基本关切、主要框架演进程面唐士其师《西政治思想史》错教材或者其西政治思想史教材事实即使打算条路入门唐师教材必读书北政治概论每都至少思想史相关名词简答论述题必须政治思想史作底否则拿稍微看数都容易我近才注意点前没系统看思想史面东西结两政治概论考试都吃亏 余力间建议看些史通论、思想史面著作或文章今几位战友讨论试题发现北师似乎太喜欢考堆砌理论名词比较喜欢西比较思路所用似乎根据我各自答题思路终数猜测并未求证管本历史与现实关注都际政治比较政治研究题应义少重点放西理论忽视点故提醒 际政治概论、西际关系理论 推荐教材:觉际政治概论没特别突教材基本析政治差体系析我用版际政治概论《际政治理论》/梁守德其像清华、复旦类似教材用掌握基本框架些关键概念即(自复习思路:际政治体系起源与发展;本质;格局;主要行体;行式行规则;际体系运行环境〈自环境、经济、文化军事〉)西际关系理论面孙峰师际关系理论讲义某位网友整理《演进际关系理论》(其实本论文集)两份材料实用其《西际政治:历史与理论》/王逸舟、 《西际关系理论》/倪世雄看我觉两本书都两份讲义能自际关系理论些厌倦吧总觉形形色色关理论注水太其实要讲问题几(非际体系政府状态能否克服、际合作机与趋势、维持平与发展能性与类)论点几句形式繁琐论据庞杂看蔚壮观已看看讲义掌握要领即值花力气(理论面原著我看卡尔德华20危机、摩根索《家间政治》序言第章及约瑟夫奈文集部- -|||)种想事实际关系理论答政治概论际关系史试题都帮助复试候占相比重所要笔试占量少忽视块习面书倒找王、倪二位师理论教材参考书目部找看觉摩根索、沃尔兹、约瑟夫?奈罗伯特?基欧汉相关著作应重点吧另推荐亨廷顿著作虽书严格说属于理论范畴~ 际关系史 际关系史门专业课说难难说容易容易说容易记忆主;说难要记东西太重点找且现题比名词解释考越越细看两绩门课平均绩估计要比政治概论平均绩低少我第意挂科 觉复习门课工作必须找北套际关系史教材(连庆主编近代、现代、战三卷共五本)尾捋遍边看边整理名词整理候尽能完整些包括背景、经、结历史影响考试前背自整理本名词吧全背买关论坛红宝书笨点我实找更扎实记忆保证答题速度北专业课试题看几道实际答起三间紧张关史该识记内容记熟名词耽误间题能答完 关史需要量阅读复试前看论文看句重要历史发展……由连代都全面知复杂交错原代都完全发觉结所构争论某历史事件原结历史家主要营应该阅读际关系史著作重点做背诵基本功情况种阅读益善少际关系史教材都注释引文或者参考书目书目推荐~提基辛格《外交》约瑟夫奈《理解际冲突:理论与历史》(售)北版社《冷战期美苏关系》都比较实用书~句读候要注意总结归纳同历史事件解读种妨兼收并蓄(比某历史事件发原或者影响)则需要要广泛接触基础自取舍(比某重历史转折否必发至少答题要明确观点)疑问请关注我

中外关系史论文集推荐书目

李少军和梁守德的《国际政治学概论》《政治科学》、《政治学基础》、《政治学十五讲》还有倪世雄老师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李少军老师的《国际政治学概论》,还有那本外国人写的《政治科学》。

内容由启道教育您收集整理北际关系、际政治考研经验谈政治概论 复习候先几本书看几遍框架自其实即便翻翻目录能看点门道:些教材基本都按系统析介绍政治结构同异般都政治科概况与科发展史;政治本质——权力论;政治文化(政治体系运行环境);政治体系构(或曰政治行体)——家(起源、本质、类型、结构、职能)政党(起源、本质、类型、特点、职能)利益团体政治家与作政治参与者公民;政治制度(主要体、政体、家结构或曰家内部政府间关系、政党制度选举制度);政治行(家治理、公民参与、改革与革命);政治发展理论几部建立框架目帮助记忆理解更政治知识理论政治所关注基本问题已经知道各种概念非些问题同描述新观察结;各种说思想非针些问题同见解(比西近代民主思想、洛克、孟德斯鸠权说、米歇尔斯权力精英理论都围绕权力配展;亚士德三六类、韦伯统治三类型直美提失败家都纠结政体类问题;柏拉图理想、古代儒家政治思想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关注都何实现理想政治)总轮习比较理想效应该:拿本书或者篇论文读能知道想表达哪政治问题关注知道自新获些信息应该填充政治科体系哪部 政治复习其实思路政治思想史入手通总结归纳各种政治思想异同握政治基本关切、主要框架演进程面唐士其师《西政治思想史》错教材或者其西政治思想史教材事实即使打算条路入门唐师教材必读书北政治概论每都至少思想史相关名词简答论述题必须政治思想史作底否则拿稍微看数都容易我近才注意点前没系统看思想史面东西结两政治概论考试都吃亏 余力间建议看些史通论、思想史面著作或文章今几位战友讨论试题发现北师似乎太喜欢考堆砌理论名词比较喜欢西比较思路所用似乎根据我各自答题思路终数猜测并未求证管本历史与现实关注都际政治比较政治研究题应义少重点放西理论忽视点故提醒 际政治概论、西际关系理论 推荐教材:觉际政治概论没特别突教材基本析政治差体系析我用版际政治概论《际政治理论》/梁守德其像清华、复旦类似教材用掌握基本框架些关键概念即(自复习思路:际政治体系起源与发展;本质;格局;主要行体;行式行规则;际体系运行环境〈自环境、经济、文化军事〉)西际关系理论面孙峰师际关系理论讲义某位网友整理《演进际关系理论》(其实本论文集)两份材料实用其《西际政治:历史与理论》/王逸舟、 《西际关系理论》/倪世雄看我觉两本书都两份讲义能自际关系理论些厌倦吧总觉形形色色关理论注水太其实要讲问题几(非际体系政府状态能否克服、际合作机与趋势、维持平与发展能性与类)论点几句形式繁琐论据庞杂看蔚壮观已看看讲义掌握要领即值花力气(理论面原著我看卡尔德华20危机、摩根索《家间政治》序言第章及约瑟夫奈文集部- -|||)种想事实际关系理论答政治概论际关系史试题都帮助复试候占相比重所要笔试占量少忽视块习面书倒找王、倪二位师理论教材参考书目部找看觉摩根索、沃尔兹、约瑟夫?奈罗伯特?基欧汉相关著作应重点吧另推荐亨廷顿著作虽书严格说属于理论范畴~ 际关系史 际关系史门专业课说难难说容易容易说容易记忆主;说难要记东西太重点找且现题比名词解释考越越细看两绩门课平均绩估计要比政治概论平均绩低少我第意挂科 觉复习门课工作必须找北套际关系史教材(连庆主编近代、现代、战三卷共五本)尾捋遍边看边整理名词整理候尽能完整些包括背景、经、结历史影响考试前背自整理本名词吧全背买关论坛红宝书笨点我实找更扎实记忆保证答题速度北专业课试题看几道实际答起三间紧张关史该识记内容记熟名词耽误间题能答完 关史需要量阅读复试前看论文看句重要历史发展……由连代都全面知复杂交错原代都完全发觉结所构争论某历史事件原结历史家主要营应该阅读际关系史著作重点做背诵基本功情况种阅读益善少际关系史教材都注释引文或者参考书目书目推荐~提基辛格《外交》约瑟夫奈《理解际冲突:理论与历史》(售)北版社《冷战期美苏关系》都比较实用书~句读候要注意总结归纳同历史事件解读种妨兼收并蓄(比某历史事件发原或者影响)则需要要广泛接触基础自取舍(比某重历史转折否必发至少答题要明确观点)疑问请关注我

自海通以还,新学渐兴,域外学术书籍译介遂成近代中国“输入学理,再造文明”(胡适语)之重要途径;而对外国学者中国史研究著述的译介,不仅有益于学术的繁荣发展,更有助于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因“身在此山”而形成的某些局限。但国外中国史研究林林总总,洋洋大观,几十年来(特别是近20年)对其译介虽多,终也只能是“取一瓢饮”,因此这种译介的态度和选择标准本身小而言之实际又是学术变迁的反映,大而言之甚至可说是时代、社会变化的一种折射,成为值得研究的对象。本文不拟对50年来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著作译介的丰硕成果作全面研究述论,更非具体的书评书介,仅想对这种译介在不同时期的主要特点、对国内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要影响和意义等试作初步研究概述,难免挂一漏万,诚祈方家指正。 (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不仅仅是一种政权的更迭,而是从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到上层建筑深刻而全面的巨变,马克思列宁主义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反过来又会影响经济基础,因此一种全面的社会变动要求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与之相应。“学术”属上层建筑.所以对旧有的学术进行“改造”就“势所必至”了。由于对中国近代历史的认识与中国革命关系重大,所以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在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的革命战争年代就已相对成熟;但在原先的高等院校的知识分子中,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一直是种种非马克思主义学派。这样,以前者改造后者,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进行批判,自然成为这一领域的中心任务,对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著作的译介,自然也不可能离开这一中心任务。 对此意图,当时出版的所有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著作译介几乎都有明确的说明。《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的“中译本序言”谈到之所以翻译此书一是因为该书的资料“有不小的利用价值”,但更重要的一个理由”是因为它“一向被中外资产阶级学者奉为圭臬之作”,现在“不要忘记这些谬论在很长的一个时期中,曾经严重地毒害了中国的思想界。应该说在殖民主义理论的作品中,这部书是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的,因而也就是反对殖民主义者所应该注意阅读的东西”。①丹涅特著《美国人在东亚》、莱特著《中国关税沿革史》、约瑟夫著《列强对华外交》、威罗贝著《外人在华特权和利益》、伯尔考维茨着《中国通与英国外交部》的译者“前言”或“后记”,都毫无例外地郑重声明了这一点。 在当时百废俱兴的历史条件下,就数量而言,翻译出版的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著作并不算多。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50年代组织选译的绝大多数著作的确代表了国外有关学术研究的一流水平,选书之精当与译品质量之高至今仍令人钦佩,此皆说明选译者眼光的不凡、学识的深厚与态度的严肃认真。例如,直到现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仍是被国内中外关系研究者引征最频的著作之一;《外人在华特权和利益》一书在整体上仍未被超越……更有意义的是,当时代环境发生变化后,这些译著的学术性便立即显示出来,为一些相关学科在新时期的迅速发展打下一定基础。 更值得注意的是,50年代初期对苏“一边倒”,各学科都在自身建设方面竞相翻译出版“苏联老大哥”的有关著作作为“教科书”,并奉为“典范”时,有关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著作却翻译出版极少,更无被视为“典范”之作。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在中国近代史学科中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学派当时即已相对成熟,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框架和方法,无需像其他不少学科那样匆忙照搬苏联的“教科书”。 随着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发展,“阶级斗争”愈演愈烈,对外国资产阶级学者的分析、批判言辞也日趋激烈,这种“译介”更明确被提到“了解敌情”、“兴无灭资”、“反帝反修”的程度。《外国资产阶级是怎样看待中国历史的——资本主义国家反动学者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论著选译》(第1、2卷)和《外国资产阶级对于中国现代史的看法》近120万字,选译了从19世纪末叶以来,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仍有影响的英、美、法、德、日等国数十位资产阶级学者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近代经济及文化问题、中外关系、农民战争、边疆危机、中国革命、国共斗争……等各方面有代表性的论述。在长达万言的“序言”中,选编者对近百年来外国资产阶级学者的中国研究状况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对各种观点进行了严厉的政治批判,并进一步申明了编译的目的:“我们选译这些资料,即是为了了解敌情和提供反面教材进行兴无灭资的斗争。我们从这些资料里可以进一步认清学术思想领域内,外国资产阶级学者的真面目,认识帝国主义通过文化侵略毒化中国人民的罪恶活动,借以激发我们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和现代修上主义的斗争,并且从斗争中清除资产阶级历史学在中国史学界的流毒和影响,壮大历史科学队伍,团结一切爱国的历史科学工作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新文化。”② 十年“文革”特别是它的中后期,有关俄苏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著作在一片荒芜的学术园地中突然“一花独放”,翻译出版了一大批。这种“一花独放”,完全是由于“反修”斗争和中苏边境冲突的需要。齐赫文斯基主编的《中国近代史》的中译本“出版说明”写道:“本书炮制者以极其卑劣无耻的手法,全面、系统地伪造近代中国历史”,“恶毒诽谤攻击中国人民的伟大革命斗争和中国共产党的马列主义正确路线”。这篇个到5000字的“说明”充满了“恬不知耻”、“疯狂攻击”、“秉承其主子出意旨”……这样一些几近谩骂的文字,并认定这部书的目的是“妄图否定毛主席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一系列科学论断,否定毛主席为中国革命制定的马列主义正确路线”,“变中国为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殖民地”。③当时的“时代精神”可说尽在其中。而有关中俄边境著述的译介更多,由于这些译著以资料、回忆录为主且限于本文篇幅,恕不细述。但是这些翻译为后来的中俄关系史研究打下了较为深厚的基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中美关系在1971年开始解冻,费正清的名著《美国与中国》也在“供有关部门研究中美关系时批判和参考之用”的名义下,由商务印书馆组织翻译出版。 (二) “文革”结束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的开始,沉寂已久的学术开始复苏,由于较长时期的自我封闭,学界对国外学术研究的了解尤其必要、急迫。这种形势,为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译介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开风气之先且成效最著的则为中的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在国门初启的1980年创办的不定期刊物《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 该刊编者在创刊号中明确表示其“目的在于及时介绍外国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情况,了解外国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动态,沟通中外学术交流”。承认“近年来,在中国近代史这个学术领域内,国外的研究工作发展较快”,“一些我们还未涉及的问题,国外也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国外还不时对我国近代史研究上的某些观点提出不同意见,进行商榷或争论。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及时了解,以改变闭目塞听的状况,活跃学术空气,促进研究工作的发展”。“所收文章主要看其是否有新观点、新资料,或新进展,至于内容与观点正确与否,则不一定要求”。④从“了解敌情”、“反面教材”……到“沟通中外学术交流”、彼此平等地“进行商榷或争论”,承认自己多有不足、曾经“闭目塞听”……这种转变是巨大的、根本性的。这篇“编者的话”虽只短短400多字,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时代的新精神,亦说明所谓新时期确非虚言泛论,而是实实在在地发生了方方面面巨大的新变化。后人或许很难想象,这种平实如常的语言所说的本是最“平常下过”的道理、然而实际却是那样地“不平常”,因为它是那样地来之不易。这种态度,可说是新时期译介的代表。从1980年创刊到1995年终刊,《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15年来共出版27辑,发表了40O余篇近80O万字的译作。其中有国外学术期刊的论文翻译,也有著作摘译,文种涉及性、日、俄、法、德等诸多语种,以较快的速度、较为全面地向国内学术界介绍了外部世界的有关信息,对学术研究起了重要作用。对学术发展如此重要的刊物却因种种原因不得个于几年前停刊,学界至今仍咸为惋惜。另外,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办的《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从1990年创刊到1996年停刊,共出刊42期,也曾是了解国外有关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 在最近20年中,有关译介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其中影响较大的译丛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从1987年起出版“中国近代史研究译丛”,陆续出版的有美国学者魏斐德著《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孔飞力著《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从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费维恺著《中国早期工业化——盛宣怀(1844―1916)和官督商办企业》、陈锦江著《清末现代企业与官商关系》、施坚雅著《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英国学者杨国伦著《英国对华政策(1895―1902)》、日本学者滨下武志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 江苏人民出版社从1988年起陆续出版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中与近代中国有关的译著有美国学者费正清、赖肖尔著《中国:传统与变革》、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格里德著《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50》、郭颖颐著《中国现代思潮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史华兹著《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柯文著《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墨子刻著《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周锡瑞著《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杜赞专著《文化、权力与国家——190O―1942年的华北农村》、艾恺著《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张灏著《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一1907)》、任达著《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周策纵著《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萧公权著《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五四与现代中国”丛书收有译著《五四:文化的阐释与评价——西方学者论五四》、美国学者施瓦支(舒衡哲)著《中国的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张灏著《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纪文勋著《现代中国的思想遗产——民主主义与权威主义》、日本学者近藤邦康著《救亡与传统》。 其他译著更是难以胜数,对不同专业领域都有相当的影响。 通论性的主要有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两卷)、《剑桥中华民国史》(两卷),另外费氏的《美国与中国》不断重印,《费正清集》、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费正清自传》和《费正清看中国》等都翻译出版。还有美国学者石约翰著《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史景迁著《天安门》、柯文著《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以及日本学者沟口雄三著《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等。 经济史方面主要有美国学者郝延平著《中国近代商业革命》、《十九世纪的中国买办——东西间桥梁》、刘广京著《英美航运势力在华的竞争(1862―1874)》、日本学者中村哲著《近代东亚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美国学者珀金斯著《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黄宗智著《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国农村的过密化与现代化》、杨格著《近百年来上海政治经济史(1842―1937)》、法国学者白吉尔著《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等。 政治、军事、社会史方面的译著主要有美国学者周锡瑞著《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易劳逸著《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流产的革命》、胡素珊著《中国的内战》、齐锡生著《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小科布尔著《江浙财阀与国民政府(1927―1937)》、鲍威尔著《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1895―1912)》、施坚雅著《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英国学者贝思飞著《民国时期的土匪》、加拿大学者陈志让著《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苏联学者卡尔图诺娃著《加伦在中国,1924―1927》、切列潘诺夫著《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北伐》、贾比才等著《中国革命与苏联顾问》、论文集《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苏联学者论文选译》等。 有关中外关系史的译著主要有英国学者季南著《英国对华外交(1880―1885)》、美国学者李约翰著《清帝逊位与列强(1908―1912)》、威维尔著《美国与中国:财政和外交研究(1906―1913)》、柯里著《伍德罗·威尔逊与远东政策(1913―1921)》、塔克曼著《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1911―1945)》、菲斯著《中国的纠葛——从珍珠港事变到马歇尔使华美国在中国的努力》、科尔著《炮舰与海军陆战队——美国海军在中国(1925―1928)》、沙勒著《美国十字军在中国(1938―1945)》、柯伟林著《蒋介石政府与纳粹德国》、包瑞德著《美军观察组在延安》、布赖克福特著《卡尔逊与中国》、凯恩著《美国政治中的“院外援华集团”》、孔华润著《美国对中国的反应》、谢伟思著《美国对华政策(1944―1945)》、日本学者藤村道生著《日清战争》、苏联学者鲍里索夫等著《苏中关系》等。 思想文化史方面的译著主要有美国学者伯纳尔著《一九○七年以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林毓生著《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卢茨著《中国教会大学史》、日本学者实藤惠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法国学者卫青心著《法国对华传教政策——清末五口通商和传教自由(1842―1856)》(两卷)等。 人物研究方面的译著主要有美国学者德雷克著《徐继畲及其〈瀛寰志略〉》、史扶邻著《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薛君度著《黄兴与中国革命》、麦柯马克著《张作霖在东北》、日本学者松本一男著《张学良》、苏联学者普里马科夫著《冯玉祥与国民军》、英国学者施拉姆著《毛泽东》、美国学者特里尔著《毛泽东传》、迈斯纳著《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周明之著《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弗思著《丁文江——科学与中国新文化》等。 以上仅是一个极为粗略的鸟瞰,但从中却足可看出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著作的译介在这20年中的繁荣盛况,确实起到了“改变闭目塞听的状况”、“沟通中外学术交流”的作用,对这期间中国近代史学界学术的活跃和发展起了不能忽视的推动作用。 (三) 这期间的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著作译介对国内有关研究的影响、促进是多方面的。当然,学术的变化、各种新观点的产生总体而言自有更为深刻的社会与学术自身的背景和原因,这种“译介”只是其中因素之一。但由于本文的任务只是分析这种“译介”的作用,不必对其他背景与原因作深入探讨与详细论述,故祈读者勿因此而以为笔者认为新时期的种种新观点完全是这种“译介”外在作用的结果;同样,对各种新观点本身的具体分析、深入研究和评判也不是本文的任务。故本文亦仅限于客观论述“译介”对各种新观点的影响和作用。大体而言,这种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新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也引起激烈争论的观点是从现代化(本文中“现代化”与“近代化”二词意义相同,根据行文需要选择使用)的角度,而不仅仅或主要不是从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的角度来看待中国近代史。“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的“总序”明确表示:“故步自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透过强烈的反差去思量自身,中华文明将难以找到进入其现代形态的入口”。“收入本丛书的译著,大多从各自的不同角度、不同领域接触到中国现代化的问题”。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以费正清为代表的“西方冲击一中国反应”模式是西方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学派。这一模式认为“传统”与“现代”互相对立,中国近代的历史尤其是现代化史的动力完全来自外部的刺激和挑战,因此“19世纪之前使得中国如此伟大的东西,恰恰被证明也就是后来严重地阻碍着中国实现现代化转换的东西”。“中国作为‘中央之国’,其自我独立的政治和文化运转体系,以长期未受到外来挑战而闻名于世”。但也因此“直到现代挑战不可避免地降落到它的大门口之时,都未能领悟到这种挑战的性质”,因而错过了现代化的时机。⑤新观点也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从中国近代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探讨现代化受挫的原因;同时对西方的侵略带来的不同(广义的)文化的“碰撞”以及这种“碰撞”引起的中国社会的变化等作了不同以往的结论。在现代化理论框架中,洋务运动自然成为“中国早期工业化”的一个重要阶段,而兴办洋务的最初动机则无足轻重,也因此才会在80年代形成洋务运动研究热。同样,一些研究者对民国时期尤其是抗战前的经济状况也作了更为客观的研究。 近代中国的“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公共领域等是近些年美国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并有激烈的争论,而近年中国的有关研究,如对晚清商会、自治社团或组织、地方精英、公共机构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甚丰,明显受此影响与启发。甚至对近代中国“市民社会”这种观念提出质疑、反对意见的,其基本“理论资源”也还是来自美国学界的不同观点,亦见其影响之深。 由于主要地不是从阶级斗争或民族斗争而是从中西文化冲突、互补(在近代中国实际几乎是西方文化向中国文化的单向流动)的角度出发,不少研究者更侧重于“买办”、“租界”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与意义。同样,传教士、教会学校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主要是传播近代科学文化知识,近年也得到更多的强调与重视。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或曰文化背后的社会意义,是近些年来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学术观点、方法和思潮,《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和《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便是这种新范式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代表作。前者对19世纪山东省的社会、经济结构作了区域性分析,尤其是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对鲁西北地区的民间文化,如社戏、话本、宗教、庙会、集市、尚武传统、中西文化冲突的历史等都作了细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是鲁西北的社会经济结构与文化传统之间由多种原因“互动”的结果。后者力图打通历史学与社会学的间隔,从“大众文化”的角度,提出了“权力的文化网络”等新概念,以华北农村为例,详细论证了国家权力是如何通过种种渠道,诸如商业团体、庙会组织、宗教、神话等深入社会底层的,如“龙王庙”的实际意义是掌管水资源的分配,乡绅关注“关帝庙”是将其。既作为国家的守护神又作为地方的保护者。这两本书对近年来国内的有关研究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如传统文化与义和团的关系,庙会的社会文化意义、功能都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在中外关系史研究中,一些研究者认为中国被纳入近代国际体系的过程当然是国家主权受侵犯的过程,是被殖民的过程,但同时也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破除“华夏中心”的过程,是外交近代化,即近代外交观念、制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几十年前的“侵华史”已渐为现在更加中性的“中外关系史”所取代,虽只一名之兴替,却也可略窥学术之变化,表明研究的“理论预设”今昔已有所下同。 在思想史研究方面,以前未获研究的“唯科学本义”开始被研究者注意,对自由主义及其代表人物的研究更加客观,已从“政治批判”转入“学术研究”,这反映出“译介”的影响。《中国的启蒙运动——知识分了与五四遗产》一书中对“启蒙”与“救亡”关系的探讨,使中国思想、学术界深受启发。从70年代后期起,美国的中国史研究中“传统”与“现代”互相对立的模式渐为新的现代化理论所取代,即“现代”从“传统”中发展而来,应更加注重承继、利用种种传统资源。《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一书更侧重对近代中国,尤其是五四时期“激烈”“全面”反传统思想的负面作用进行分析,在80年代中后期“文化热”、“激烈反传统”思潮再度产生的背景下,该书的翻译出版确引人注目,作者可能也未想到,该书实际为90年代因种种原因而异军突起的“文化保守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铺垫。 在人物研究方面,《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将孙中山个人与社会环境紧密结合起来考察,突破了以往人们讥称的“孙中心”框框。《黄兴与中国革命》一书对以往注意不够的黄兴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作了细致的研究,引起了有益的探讨,促进了有关研究的深化。而且,以上两书均在国门初启时翻译出版,当时也更引人注目。《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一书对李大钊思想与民粹主义的关系作了深刻的研究和分析,启发了关于民粹主义对中共其他领导人思想影响的研究,这种研究直到现在仍引起热烈的争论。相对于国内的人物研究以前主要集中于政治人物,国外对“文化人物”的研究一直比较重视,如对梁漱溟、丁文江、钱穆、洪业等都有研究专著,这些专著的译介对国内有关研究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 简言之,50年来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著作的译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一样走过了曲折发展的过程,现在确可说是百花齐放。但在这种繁荣之下却仍有不能忽视的隐忧,即译作的质量有每况愈下之势,一些错译、误译反而起了学术的“误导”作用,倘长此以往,会使人对所有“译介”的准确性都产生怀疑,终将使这种学术发展必不可少的“译介”本身受到严重损害。提高译作质量,是译介者的当务之急。当然,每个研究者都必须面对的挑战是,在如此多样化的译作面前如何能真正撷其精华而不是食洋不化,机械照搬。而这,却是更加艰难,也更加重要的。 注释: 本文写作中承蒙曾学白女士帮助搜集部分资料,谨表谢忱。 ① 邵循山:“中译本序言”,〔美〕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2页。该书第2卷、第3卷均为张汇文等译,分别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商务印书馆1960年出版。 ②“序言”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资料编译组编译:《外国资产阶级是怎样看待中国历史的——资本主义国家反动学者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论著选译》第1卷,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0―14页。 ③ “出版说明”,〔苏〕齐赫文斯基上编,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俄语系翻译小组译:《中南近代史》上、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1―6页。 ④ “编者的话”,《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1辑,中国主会科学出版社198O年版。 ⑤ 〔美〕罗兹曼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69页。

中外关系史论文集推荐书目怎么写

1、我不是你要考的那个学校的,也不是你要考的那个专业的。所以看什么书我不清楚。但是我想告诉你:如果学校给出的参考书目有一堆的话还好,那就有了范围;如果只有一本,那周边知识就要自己准备了。我认识一个同学考研专业参考书只有两本,她备考期间看各种书的笔记就做了两大本,苦不堪言,但是也真学到了很多。2、如果是统考英语政治,是全国出题。学校是没有参考书的,就是书店最热销的,你听说最多的那一堆书,全国都考一样的。3、不考数学的话,就英语政治专业课了。你英语还行,专业不错,历史好的话政治也差不了很多,所以基础还是好的。据我所知,一般的专业都是这个时间准备就可以了,除了考西医综合那个变态的考试其他专业都来得及。你可以买买学校往年的考题啊,和老师攀谈啊,等等等等。这种学校自己出题的,有很多获得信息的途径的。(你们是自己出题不?如果不是,算我没说)4、祝你成功

改编的耽美小说,来自远方的【谨言】写得都是有关民国的事。不是正史也不是野史,是作者的根据历史上发生的事想象写的

楼上说的都是教材,没什么实际意义,国政和国关和外交基本上属于一个范畴。所以必读书可以通读 国际政治必读书经典著作 作者 出版社 年份 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 汉斯·摩根索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0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塞·亨廷顿 新华出版社 1999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 布热津斯基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国际政治的系统与过程 卡普兰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89 国际政治理论 沃尔兹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大外交 基辛格 海南出版社 1997 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 罗伯特·吉尔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亚历山大·温特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 基欧汉和奈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2 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 基欧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大国政治的悲剧 米尔斯海默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大国的兴衰 肯尼迪 求实出版社 1988 素质教育 西方哲学史新编 苗力田 人民出版社 1990 西方经济学 高鸿业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6 世界文明史 李世安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西方文化精义 冯承柏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中国文化要义 王连升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9 西方政治学名著提要 俞可平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0 社会学主要思潮 阿隆 华夏出版社 2000 国际政治 世界政治 拉西特等 华夏出版社 2002 大失控与大混乱 布热津斯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历史的地理枢纽 麦金德 商务印书馆 1985 当代国际关系理论 斯坦利·霍夫曼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理解国际冲突 约瑟夫奈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吉尔平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9 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 斯特兰奇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0 全球政治经济学 吉尔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 王逸舟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 秦亚青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人、国家与战争:一种理论分析 肯尼思·华尔兹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1 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 费丽莫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政治地理学 王恩涌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奥本海国际法 瓦茨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 邓小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世界民族主义论 王联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外交学 防务与外交决策中的政治 罗杰·希尔斯曼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 罗赛蒂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7 美国政府与美国政治 李道揆 商务印书馆 1999 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背景 贝科威茨 商务印书馆 1979 现代外交 巴斯顿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外交学概论 鲁毅等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 西方外交思想史 王福春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 威廉·奥尔森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 基欧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鲍德温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国际关系分析 卡尔·多伊奇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2 现代世界体系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 多尔蒂等 1987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倪世雄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国际政治理论探索在中国 资中筠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大国战略研究 俞正梁等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当代国际关系学导论 俞正梁等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新时期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鲁毅等主编 时事出版社 1999 国际关系史(上下) 方连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战后国际关系史 方连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无政府社会 布尔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 文明经受考验 汤因比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从财富到权力 扎卡利亚 新华出版社 2001 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 杰维斯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 国际思想大师 汤普森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未来国际思想大师 诺伊曼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 克努成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 国际关系经典选读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冲突与合作:演进中的国际关系理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方法论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拉卡托斯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 集体行动的逻辑 奥尔森 上海三联书店 1995 科学革命的结构 库恩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政治学方法论 张铭等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 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 阎学通等 人民出版社 2003 2011-11-18 20:03:24

外交学院的试题很很灵活 很全面,很深入,可能书中一个很不起眼的问题都会出大题的国际关系史专业和国际关系不是一个专业 国际关系史考察的只是两门专业课之一,你说的这本参考书也是其中一本,还有另外一门专业课还有有两本参考书,明确的告诉你,外交学院的考题就算你把书都背下来也不一定考多好。至于专业书目的问题 外交学院网站上都列出来了 专业同样 自己到外交学院网站上一看便知,没有必要在这里问的 考哪个学校去哪个学校网站研究生招生的地方去找 这是最直接的方式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