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关于古代诗人的论文200字内容

发布时间:2024-07-09 05:49:13

关于古代诗人的论文200字内容

1、考状元:王维十七岁那年,决定上京去考状元。父母为他准备好了行李,兄弟、朋友们闻讯后纷纷赶来为他送行。在一片祝福声中,王维踏上了通往京城赶考的路。2、王维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京城。王维被京城的繁华惊呆了,街上那川流不息的车辆,密密麻麻的人群,让王维大开眼界,以为到了人间仙境。3、王维找到了一间安静的客栈住了下来,每天都在这里安心学习,也无心去观赏京城的美丽景色。每当他看见别人朋友齐聚,在树下饮酒作诗时,王维感觉到自己好孤单、好寂寞,于是十分思念家中的亲人。4、一晃,九九重阳节到了,王维想:“在家乡的时候,每逢节日,朋友们便相约到高高的山峰玩耍,而今年朋友们中却单单少了我一人。”王维便放下书本,登上了京城的高处,眺望远方的家乡,写下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美好诗句

走近白居易   不是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以走得很完美。有时候,开头漂亮,结局往往遗憾,否则何有天意弄人之说。白居易的光芒,曾经照亮过唐朝的天空,只是有那么一段路,他自己也在黑暗中摸索,迷惘而不知方向。  初识白居易,是初中时那首浅显易懂却又饱绽黎民之忧的《卖炭翁》,这与他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颇为契合,心下便对这位善良的诗人有了莫名的好感,后来读到《长恨歌》,钦佩之情再次涌起,因为世间万物,最得我心者,莫过于才情二字,白居易纵有时代之限,个人理念之偏,但挥洒于纸间的忧国之思,凝神于笔端的情爱之叹,又岂一般人所能企及。   香山居士是深情的,今年暑假当我在西安华清宫邂逅大型实景舞剧《长恨歌》之后,更是对历史上这位用情颇深的男人产生了好感。舞剧以骊山山体为背景,以华清池九龙湖做舞台,华丽的盛唐气象如艳丽的花朵在夜空绽放。编剧和演员,一手握着历史的内容,一手握着现代的形式,将《长恨歌》演绎得极为完美。我想,白居易是懂爱情的,否则笔下的情意怎能如清泉般汩汩流出,又怎能如岩浆般灼伤我们早已沧桑的心?  他们说,《长恨歌》里有白居易的影子,邻家少女湘灵曾经像白莲一样盛开在诗人的眼里。那时,诗人十九岁,她十五岁,天真烂漫的年龄孕育的爱情最真实也最刻骨铭心,遗憾的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男人身后多有一个蛮横无理的母亲,陆游如是,居易如是,“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最后两句,是想象的画面,在远处的西楼之上,湘灵应该凭栏在独自思念着自己。咀嚼着这样的诗句,内心有种酸涩,那位才情兼具的香山居士啊,在深夜怀人的瞬间必定也是凄苦和悲怆的。  白居易三十三岁了,在长安做了校书郎,当他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时,门阀观念极重的母亲回绝了他的要求,并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临走前,白居易悄悄地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两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潜别离》诗中,白居易写道:“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读古人的情史,总以为薄情的多决绝,多情的又太懦弱,情爱如纸,总是被戳得千疮百孔。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逝世十年,杜甫去世两年。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他也的确创作出了冠绝千古的诗作,遗憾的是,才人多薄命,日后的他,陷入牛李党争而深受其害,政治仕途上的一贬再贬,爱女金銮子的早夭,渭村三年贫病交加的生活……让他在妓乐、诗酒中放情自娱,为后世留了些话柄。  纵然如此,我还是爱着白居易的,想起了年少时吟咏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当时读来只觉爽朗入口,铿锵有韵,如今细思量,当年十六岁的白居易是带着怎样踌躇满志的少年情怀去睥睨天下的啊,在他眼里,世事皆是完美,无论是荣枯的自然法则,还是用火“烧”的外在摧残之举,野草都可以凭借生命本身的韧劲去与天地抗衡,那是一颗未经历世事磨难的心蹦出的天真之语,年少的峥嵘,是同样曾经年少的我所欣赏的。  不是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以走得很完美。有时候,开头漂亮,结局往往遗憾,否则何有天意弄人之说。白居易的光芒,曾经照亮过唐朝的天空,只是有那么一段路,他自己也在黑暗中摸索,迷惘而不知方向。走近王维 夜深人静,手握着一卷书,倚着窗,独自观看霓虹灯下的黑暗。脑海里尽是他的诗文,他诗文中的一幅幅画,画中处处动人的鸟鸣、风声;嗅一嗅,似乎又闻到辛夷花香。他,就是这黑暗夜色中众多霓虹很是灿烂的一处吧。 他是大唐盛世中众多诗人中的一个,他的诗没有李白的豪放与狂妄,没有杜甫的忧郁与顿指,没有白居易的平华与朴实,但他仍有万千“粉丝”,沉迷于他的诗中、画中。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可他的诗,应是诗中有画,画中有声(音乐)的呀! 不知何时,已丢下手中的书,端起泡有毛尖的茶杯,不由忆起故乡。脑中的诗句,在回忆的海洋里停滞,我看见了他诗中的画面,也看见了我的故乡:雨,连续下了几天,天地里的野草趁势长了一大截,在一个下着细雨的早上,村中的男人耐不住清闲,披着蓑衣,头顶蓑帽,肩负锄头走向村东的田里。 空气中的潮湿,让家中做饭的妇人着了急,她急于把饭早点做好,送给田间劳作的男人,可炊烟依旧是缓缓升起再缓缓的消逝。妇人掀开锅盖,用藜和面蒸的饭香喷喷的。妇人喜悦的哼着小调,将饭盛在碗中,放在竹篮里,扭着细腰,轻轻抚平乱发,轻快走向田地。 妇人走在田间小路上,看见远方的男人辛勤劳作,正在翻刨土地,身后跟着低头啄食的白鹭,田边的树林中传来阵阵的黄鹂啼叫;在端详男人喜善的脸,妇人轻柔叫道男人:饭来啦,歇歇…… 男人抬头擦汗间已看见妇人走来,便听话的走去,带着憨厚的笑容,坐在田梗上林荫下,大口吃饭…… 多么美好的田园生活,男耕女织,没有官场的尔虞我诈,没有俗世间的种种黑暗。他一定也羡慕这种生活,要不然,也不会半官半隐。 他官至尚书右丞,有远大抱负,想为国家强盛出分力量,所以不舍离开官场,但又厌恶官场黑暗,于是一边做官一边隐居山林。在山林中修身,于是,也有人称他为诗佛。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他很羡慕田园生活,常常观看农家生活,向往而不能,是他心中的矛盾。山中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晚谢;松下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足以证明他修身礼佛,在佛中抚慰精神以填补现实的空虚。 天,渐渐亮了,霓虹灯一盏一盏的灭了,正如大唐的兴亡,在那瞬间已是千年以后。他也在大唐覆灭的狂风巨浪中淹没,消失的没了踪迹。但他的诗,却永远流传了下来。走近辛弃疾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的辛弃疾,纵然没有苏轼坦荡潇洒的开阔心境,却也是个满腔热忱的有为青年。辛弃疾年幼时,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在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时,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引得洪迈在名作《稼轩记》中,称他为“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生活在战乱纷飞的南宋,百姓整日处于水深火热中,已变得麻木、盲从,纵使有人立志推翻金人的统治,在几次反抗失败的情况下便都弃兵投敌乐。而辛弃疾,身处壮年,却疾百姓之苦,思人民之意。将自己的豪情壮志淋漓尽致地挥洒于硝烟滚滚的战场上,那宽阔的肩膀,高大的背影,无不体现了堂堂男儿的千万豪情,他那有如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无不令人动容。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拥有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又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从此归居上饶。辛弃疾一向很羡慕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又作旷达之想。虽然辛弃疾终生未实现、完成自己的理想,但他那淡然自若,隐居世外的精神却足以诠释一生。作为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军士大将,战场是梦想的舞台,但神勇骁战的辛弃疾被迫辞离官职,退隐江湖,其中的苦涩只有自己能领会。自古以来,怀才不遇者比比皆是,“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的陈子昂,少时就有“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的政治热情。金榜后,他力主息兵、减刑、反贪、轻役,终因多次进谏而触怒龙颜,反遭贬谪。于是登幽州台愤懑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生之有限,世之无情,一腔孤独寂寞中胸而升!同为当代的传奇英雄,前者奋勇杀敌,后者坦言进谏,同样无法实现报国之愿,但一人豪放洒脱,一人却抑郁忧愤,何也?孰可谓人之心态也。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那绝不甘沉没的心灵,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永为世人所推崇、敬佩!走进苏轼翻开古典诗集,读孟浩然、王维你懂得了什么是钟情山水;读白居易、杜甫你明白了什么是忧国忧民;读李清照、辛弃疾你了解了什么是婉转如风,什么是豪放如雷……而读苏轼,你又明白了什么呢?纵有“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来赞扬他,纵有礼部尚书的官职,纵有文忠的谥号,我想这也不能也还不够概括苏轼有名望的一生。提起苏东坡,中国人总是联想到他的豁达、乐观。古往今来在生死场上镇定自若,笑向刀斧丛林的英雄不乏其人,但在残酷的政治打击面前仍谈笑风声,畅怀高歌的文学家并不多,但东坡就是特殊的一个。他!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他!他是一个创新的画家,一个憎恨邪-恶暴-力的人,一个瑜珈的修行者,一个厚道的法官,一个幽默的大师,但这还不是以道出他的全部。但正是他的道佛思想时时刻刻的影响着他的人生,凡事都以达观的态度去面对。他的政治身涯坎坷,虽多次被召入朝,但又多次遭贬,甚至一贬再贬。他的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频频往返于庙堂与江湖之间,还曾坐过130天的监牢,至于罪名,真正称得上“莫须有”。东坡因为“马台诗狱”的案件被贬到黄州时,他的弟弟说过一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但他与友人屋全于南长江边筑“快哉亭”,并酒后欣然赋诗“落后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显青江。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当他被贬到海南时,他写道:“吾始至海南,环视天水之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天水之中,九洲在瀛海内,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念此可以一笑。”在劳作时,觉得劳而有获,心中欢喜,他写出:“某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自有其乐,有屋五间,果茶十数畦,桑百余本,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可见他处在逆境之中仍乐观、豁达的对待人生。一提到苏东坡,人们知道他汪洋恣肆,明白畅达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苏欧”,他清新豪健,独具风格的诗与黄庭坚合称“苏黄”。同样是写杨花,彭无逊在田园间有“点点挂作,雪绵松润,为君襄泪”,而苏轼在遭贬路途中唱出了:“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满江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葬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他既写花又写人,情春伤别,婉约风格,真是独树一帜。同样是咏梅,吴文英在沧海亭边说:“重唱梅边新度曲,催发寒梅冻蕊。”陆游在阡陌中曾作出:“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苏东坡却婉转的道出:“无骨那愁瘴露,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草绿毛么凤。素面翻羽,嫌粉涴、洗妆不退红唇,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同样是写春,黄庭坚在墙角边漫步时欣然赋诗:“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夫同祝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而苏东坡溜达于林木之间时写道:“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他才华横溢,诗文与众不同,有独到的见解。在荒芜大漠之中,他题作:“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恃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问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不足怪者。”在黄河边上他吼出了千古绝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足以见他的乐观与豪迈。在月下他低声沉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观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在山脚他留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给后人留下的是绝唱,是平和而又豪健的诗。读着他那婉约的诗词,感觉如沐春风,微风拂面时那一阵全身舒爽的感觉。读着他那毫放的诗词,感觉如涛涛江水,以迅雷之势,东流赴洋,如万马奔腾,在草原上齐啸而过。读着他的诗词的同时,读懂了他。读懂了他处事达观的态度,读懂了他面对逆境时豁达,读懂了他的“事不臆断而有无,可乎?”的执著,读读了他“寄蜉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读懂了他

年少轻狂 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婉转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从此传为佳谈。  那是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说的是,孔子30岁时,已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并不自满,仍觉得自己的学问并不渊博,于是,便从家乡曲阜赶到了洛阳,去拜访老子。一路上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但从未放弃,终于走到洛阳见到了期盼已久的老子,急忙拜他为师。老子见他很有诚意,便收他为徒,孔子也在老子身边随时请教。  读了这篇故事,我感受很深,孔子为了拜师,不远千里,不辞辛苦,可见他毫不骄做傲自满、孜孜不倦的求学态度,而老子呢,也为孔子的一片至诚之心所打动,倾囊相授,毫无保留,也为后人所乐道。是啊,我们应该象孔子那样谦虚好学,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宁愿受苦受累也不在惜,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业上取得丰硕的成果。

北宋仁宗时,有位名妓谢玉英,色佳才秀,最爱唱柳永的词。柳永才高气傲,恼了仁宗,不得重用,中科举而只得个馀杭县宰。途经江州,照例浪流妓家,结识谢玉英,见其书房有一册"柳七新词",都是她用蝇头小楷抄录的。因而与她一读而知心,才情相配。临别时,柳永写新词表示永不变心,谢玉英则发誓从此闭门谢客以待柳郎。 柳永在馀杭任上三年,又结识了许多江浙名妓,但未忘谢玉英。任满回京,到江州与她相会。不想玉英又接新客,陪人喝酒去了。柳永十分惆怅,在花墙上赋词一首,述三年前恩爱光景,又表今日失约之不快。最后道:"见说兰台宋玉,多才多艺善赋,试问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谢玉英回来见到柳永词,叹他果然是多情才子,自愧未守前盟,就卖掉家私赶往东京寻柳永。几经周折,谢玉英在东京名妓陈师师家找到了柳永。久别重逢,种种情怀难以诉说,两人再修前好。谢玉英就在陈师师东院住下,与柳永如夫妻一般生活。

关于古代诗人的论文200字

走近白居易   不是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以走得很完美。有时候,开头漂亮,结局往往遗憾,否则何有天意弄人之说。白居易的光芒,曾经照亮过唐朝的天空,只是有那么一段路,他自己也在黑暗中摸索,迷惘而不知方向。  初识白居易,是初中时那首浅显易懂却又饱绽黎民之忧的《卖炭翁》,这与他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颇为契合,心下便对这位善良的诗人有了莫名的好感,后来读到《长恨歌》,钦佩之情再次涌起,因为世间万物,最得我心者,莫过于才情二字,白居易纵有时代之限,个人理念之偏,但挥洒于纸间的忧国之思,凝神于笔端的情爱之叹,又岂一般人所能企及。   香山居士是深情的,今年暑假当我在西安华清宫邂逅大型实景舞剧《长恨歌》之后,更是对历史上这位用情颇深的男人产生了好感。舞剧以骊山山体为背景,以华清池九龙湖做舞台,华丽的盛唐气象如艳丽的花朵在夜空绽放。编剧和演员,一手握着历史的内容,一手握着现代的形式,将《长恨歌》演绎得极为完美。我想,白居易是懂爱情的,否则笔下的情意怎能如清泉般汩汩流出,又怎能如岩浆般灼伤我们早已沧桑的心?  他们说,《长恨歌》里有白居易的影子,邻家少女湘灵曾经像白莲一样盛开在诗人的眼里。那时,诗人十九岁,她十五岁,天真烂漫的年龄孕育的爱情最真实也最刻骨铭心,遗憾的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男人身后多有一个蛮横无理的母亲,陆游如是,居易如是,“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最后两句,是想象的画面,在远处的西楼之上,湘灵应该凭栏在独自思念着自己。咀嚼着这样的诗句,内心有种酸涩,那位才情兼具的香山居士啊,在深夜怀人的瞬间必定也是凄苦和悲怆的。  白居易三十三岁了,在长安做了校书郎,当他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时,门阀观念极重的母亲回绝了他的要求,并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临走前,白居易悄悄地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两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潜别离》诗中,白居易写道:“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读古人的情史,总以为薄情的多决绝,多情的又太懦弱,情爱如纸,总是被戳得千疮百孔。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逝世十年,杜甫去世两年。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他也的确创作出了冠绝千古的诗作,遗憾的是,才人多薄命,日后的他,陷入牛李党争而深受其害,政治仕途上的一贬再贬,爱女金銮子的早夭,渭村三年贫病交加的生活……让他在妓乐、诗酒中放情自娱,为后世留了些话柄。  纵然如此,我还是爱着白居易的,想起了年少时吟咏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当时读来只觉爽朗入口,铿锵有韵,如今细思量,当年十六岁的白居易是带着怎样踌躇满志的少年情怀去睥睨天下的啊,在他眼里,世事皆是完美,无论是荣枯的自然法则,还是用火“烧”的外在摧残之举,野草都可以凭借生命本身的韧劲去与天地抗衡,那是一颗未经历世事磨难的心蹦出的天真之语,年少的峥嵘,是同样曾经年少的我所欣赏的。  不是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以走得很完美。有时候,开头漂亮,结局往往遗憾,否则何有天意弄人之说。白居易的光芒,曾经照亮过唐朝的天空,只是有那么一段路,他自己也在黑暗中摸索,迷惘而不知方向。走近王维 夜深人静,手握着一卷书,倚着窗,独自观看霓虹灯下的黑暗。脑海里尽是他的诗文,他诗文中的一幅幅画,画中处处动人的鸟鸣、风声;嗅一嗅,似乎又闻到辛夷花香。他,就是这黑暗夜色中众多霓虹很是灿烂的一处吧。 他是大唐盛世中众多诗人中的一个,他的诗没有李白的豪放与狂妄,没有杜甫的忧郁与顿指,没有白居易的平华与朴实,但他仍有万千“粉丝”,沉迷于他的诗中、画中。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可他的诗,应是诗中有画,画中有声(音乐)的呀! 不知何时,已丢下手中的书,端起泡有毛尖的茶杯,不由忆起故乡。脑中的诗句,在回忆的海洋里停滞,我看见了他诗中的画面,也看见了我的故乡:雨,连续下了几天,天地里的野草趁势长了一大截,在一个下着细雨的早上,村中的男人耐不住清闲,披着蓑衣,头顶蓑帽,肩负锄头走向村东的田里。 空气中的潮湿,让家中做饭的妇人着了急,她急于把饭早点做好,送给田间劳作的男人,可炊烟依旧是缓缓升起再缓缓的消逝。妇人掀开锅盖,用藜和面蒸的饭香喷喷的。妇人喜悦的哼着小调,将饭盛在碗中,放在竹篮里,扭着细腰,轻轻抚平乱发,轻快走向田地。 妇人走在田间小路上,看见远方的男人辛勤劳作,正在翻刨土地,身后跟着低头啄食的白鹭,田边的树林中传来阵阵的黄鹂啼叫;在端详男人喜善的脸,妇人轻柔叫道男人:饭来啦,歇歇…… 男人抬头擦汗间已看见妇人走来,便听话的走去,带着憨厚的笑容,坐在田梗上林荫下,大口吃饭…… 多么美好的田园生活,男耕女织,没有官场的尔虞我诈,没有俗世间的种种黑暗。他一定也羡慕这种生活,要不然,也不会半官半隐。 他官至尚书右丞,有远大抱负,想为国家强盛出分力量,所以不舍离开官场,但又厌恶官场黑暗,于是一边做官一边隐居山林。在山林中修身,于是,也有人称他为诗佛。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他很羡慕田园生活,常常观看农家生活,向往而不能,是他心中的矛盾。山中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晚谢;松下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足以证明他修身礼佛,在佛中抚慰精神以填补现实的空虚。 天,渐渐亮了,霓虹灯一盏一盏的灭了,正如大唐的兴亡,在那瞬间已是千年以后。他也在大唐覆灭的狂风巨浪中淹没,消失的没了踪迹。但他的诗,却永远流传了下来。走近辛弃疾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的辛弃疾,纵然没有苏轼坦荡潇洒的开阔心境,却也是个满腔热忱的有为青年。辛弃疾年幼时,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在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时,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引得洪迈在名作《稼轩记》中,称他为“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生活在战乱纷飞的南宋,百姓整日处于水深火热中,已变得麻木、盲从,纵使有人立志推翻金人的统治,在几次反抗失败的情况下便都弃兵投敌乐。而辛弃疾,身处壮年,却疾百姓之苦,思人民之意。将自己的豪情壮志淋漓尽致地挥洒于硝烟滚滚的战场上,那宽阔的肩膀,高大的背影,无不体现了堂堂男儿的千万豪情,他那有如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无不令人动容。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拥有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又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从此归居上饶。辛弃疾一向很羡慕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又作旷达之想。虽然辛弃疾终生未实现、完成自己的理想,但他那淡然自若,隐居世外的精神却足以诠释一生。作为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军士大将,战场是梦想的舞台,但神勇骁战的辛弃疾被迫辞离官职,退隐江湖,其中的苦涩只有自己能领会。自古以来,怀才不遇者比比皆是,“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的陈子昂,少时就有“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的政治热情。金榜后,他力主息兵、减刑、反贪、轻役,终因多次进谏而触怒龙颜,反遭贬谪。于是登幽州台愤懑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生之有限,世之无情,一腔孤独寂寞中胸而升!同为当代的传奇英雄,前者奋勇杀敌,后者坦言进谏,同样无法实现报国之愿,但一人豪放洒脱,一人却抑郁忧愤,何也?孰可谓人之心态也。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那绝不甘沉没的心灵,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永为世人所推崇、敬佩!走进苏轼翻开古典诗集,读孟浩然、王维你懂得了什么是钟情山水;读白居易、杜甫你明白了什么是忧国忧民;读李清照、辛弃疾你了解了什么是婉转如风,什么是豪放如雷……而读苏轼,你又明白了什么呢?纵有“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来赞扬他,纵有礼部尚书的官职,纵有文忠的谥号,我想这也不能也还不够概括苏轼有名望的一生。提起苏东坡,中国人总是联想到他的豁达、乐观。古往今来在生死场上镇定自若,笑向刀斧丛林的英雄不乏其人,但在残酷的政治打击面前仍谈笑风声,畅怀高歌的文学家并不多,但东坡就是特殊的一个。他!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他!他是一个创新的画家,一个憎恨邪-恶暴-力的人,一个瑜珈的修行者,一个厚道的法官,一个幽默的大师,但这还不是以道出他的全部。但正是他的道佛思想时时刻刻的影响着他的人生,凡事都以达观的态度去面对。他的政治身涯坎坷,虽多次被召入朝,但又多次遭贬,甚至一贬再贬。他的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频频往返于庙堂与江湖之间,还曾坐过130天的监牢,至于罪名,真正称得上“莫须有”。东坡因为“马台诗狱”的案件被贬到黄州时,他的弟弟说过一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但他与友人屋全于南长江边筑“快哉亭”,并酒后欣然赋诗“落后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显青江。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当他被贬到海南时,他写道:“吾始至海南,环视天水之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天水之中,九洲在瀛海内,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念此可以一笑。”在劳作时,觉得劳而有获,心中欢喜,他写出:“某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自有其乐,有屋五间,果茶十数畦,桑百余本,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可见他处在逆境之中仍乐观、豁达的对待人生。一提到苏东坡,人们知道他汪洋恣肆,明白畅达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苏欧”,他清新豪健,独具风格的诗与黄庭坚合称“苏黄”。同样是写杨花,彭无逊在田园间有“点点挂作,雪绵松润,为君襄泪”,而苏轼在遭贬路途中唱出了:“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满江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葬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他既写花又写人,情春伤别,婉约风格,真是独树一帜。同样是咏梅,吴文英在沧海亭边说:“重唱梅边新度曲,催发寒梅冻蕊。”陆游在阡陌中曾作出:“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苏东坡却婉转的道出:“无骨那愁瘴露,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草绿毛么凤。素面翻羽,嫌粉涴、洗妆不退红唇,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同样是写春,黄庭坚在墙角边漫步时欣然赋诗:“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夫同祝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而苏东坡溜达于林木之间时写道:“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他才华横溢,诗文与众不同,有独到的见解。在荒芜大漠之中,他题作:“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恃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问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不足怪者。”在黄河边上他吼出了千古绝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足以见他的乐观与豪迈。在月下他低声沉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观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在山脚他留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给后人留下的是绝唱,是平和而又豪健的诗。读着他那婉约的诗词,感觉如沐春风,微风拂面时那一阵全身舒爽的感觉。读着他那毫放的诗词,感觉如涛涛江水,以迅雷之势,东流赴洋,如万马奔腾,在草原上齐啸而过。读着他的诗词的同时,读懂了他。读懂了他处事达观的态度,读懂了他面对逆境时豁达,读懂了他的“事不臆断而有无,可乎?”的执著,读读了他“寄蜉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读懂了他

我不会写诗,但我喜欢,我喜欢诗,但我不会写。  从浩瀚的文海中,翻阅历史的长卷,从历史的长河里,撷取美丽的浪花。我分明看见,在那浪花的巅峰间,在那长河的低谷里,文字,记录了历史,文字,澎湃着自然。历史是昨天的事情,是沉淀的昨天,这是做学问的人研究的事情,而我更喜欢历史里咏颂的自然。历史是固定的,而先哲诗人笔下的自然,还在鲜活的存在着。存在着连他们都不知道的事情,他们业已成为了历史,而他们咏颂的自然,至今仍在生息,经他们生花妙笔打扮过的自然,成为了后人追捧的圣地,而他们,被铭刻在历史中,成为了人文景观。  诗人,首先是人,然后才会写诗。诗是他们对人生的感慨,诗是他们对自然的提炼,诗是他们对人生自然浓缩的精华。于是,因为人们喜欢,这些文字被留了下来,因为人们爱戴,他们的名字被载入史册,因为贴近生活,他们的文字被口碑传送。试问,有多少脍炙人口的诗句,至今不是还被人们当成经典吟唱吗?  我喜欢自然,当然还是偏袒倾向描写自然的诗句。从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说起,这位开宗的大师,生在长江边,长在庐山下,他的祖辈为官做仕,在学而优则仕年代,他也不得不走这条路。然做过一任小官后,便“不堪吏职”辞隐了,在田园牧歌中寻找精神寄托。他的《桃花源记》,他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日荷锄归。”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  江南水土的养育,愤世嫉俗的经历,饮酒豪爽的性格,都化作了对自然的热爱,演变成文思喷涌的奇才。在古稀有六的年龄,他偎着长江,枕着庐山静静的睡着了。至此,历史上少了一位官,多了一个诗人,在中国历史的文坛上,他以自己的辉煌,奠定了百世田园之主的地位。影响着诸如李白,杜甫这样的诗坛大家。  不禁想到诗仙李白,这位让人记不起唐朝,记得起李白的诗圣,更是追寻山水,歌咏自然的霸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仅此两句,大气回肠,神来之笔,可谓集天地之灵气,昭日月之精华。他的诗太多了,太美了,轻柔的可听见声响,涌动的可看见激流,描绘的可走进其中,奇思构想的如入仙境,一缕仙气飘渺而来,聚集成一股霸气,一股无人超越的霸气。  诗人欣赏自然是抒发,诗人抒发来自自然的灵感。他们视天地是万物的旅舍,看光阴为匆匆过客,更把人生比作南柯一梦,不失时机的相聚桃李园,赏花吟诗,相邀明月,把酒问青天。  捧月的众星罗布天际。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多么令人叫绝的诗句,诗情画意,画意诗情,后人因此而作画追寻那诗中的意境,这字字珠玑真的是来自天籁之音,真的是无与伦比的境界。那“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的豁达心境,或人或仙的情怀,想象力之丰富,比拟之奇妙,韦应物先哲同样奠定了自己唐朝诗坛的应有地位。  历史在走,一页一页的再翻过,再续写。先是诗人后为散文家的徐志摩先生,本来学的不是文学,他本来可以走上另一条路。但他接受新事物,不耻社会的丑陋,不满束缚的婚姻,拜梁启超为师,崇拜留学国度的浪漫诗人雪莱和拜伦,崇尚大自然的唯美,走上了文学之路。  《康桥月色》,《再别康桥》,融进异国他乡的情调,更抒发自己的情怀,赞叹自然的美丽。《雪花》,那纯情的诗句,《我来扬子江买一把莲蓬》,那思念与怀情,读起来层层入境。  自然山水,在他们的笔下灵动升腾。翻阅着,捧读着,崇拜着。感慨着,思想着,澎湃着。我喜欢真实的自然,我同样喜欢神游在文字的自然里,我不由的妄想,我真的似乎探摸到了诗人的脉搏,他们分明在轻轻的搏动,穿越了历史,跨过了时空,在搏动,在搏动……

关于古代诗人的论文200字怎么写

我不会写诗,但我喜欢,我喜欢诗,但我不会写。  从浩瀚的文海中,翻阅历史的长卷,从历史的长河里,撷取美丽的浪花。我分明看见,在那浪花的巅峰间,在那长河的低谷里,文字,记录了历史,文字,澎湃着自然。历史是昨天的事情,是沉淀的昨天,这是做学问的人研究的事情,而我更喜欢历史里咏颂的自然。历史是固定的,而先哲诗人笔下的自然,还在鲜活的存在着。存在着连他们都不知道的事情,他们业已成为了历史,而他们咏颂的自然,至今仍在生息,经他们生花妙笔打扮过的自然,成为了后人追捧的圣地,而他们,被铭刻在历史中,成为了人文景观。  诗人,首先是人,然后才会写诗。诗是他们对人生的感慨,诗是他们对自然的提炼,诗是他们对人生自然浓缩的精华。于是,因为人们喜欢,这些文字被留了下来,因为人们爱戴,他们的名字被载入史册,因为贴近生活,他们的文字被口碑传送。试问,有多少脍炙人口的诗句,至今不是还被人们当成经典吟唱吗?  我喜欢自然,当然还是偏袒倾向描写自然的诗句。从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说起,这位开宗的大师,生在长江边,长在庐山下,他的祖辈为官做仕,在学而优则仕年代,他也不得不走这条路。然做过一任小官后,便“不堪吏职”辞隐了,在田园牧歌中寻找精神寄托。他的《桃花源记》,他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日荷锄归。”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  江南水土的养育,愤世嫉俗的经历,饮酒豪爽的性格,都化作了对自然的热爱,演变成文思喷涌的奇才。在古稀有六的年龄,他偎着长江,枕着庐山静静的睡着了。至此,历史上少了一位官,多了一个诗人,在中国历史的文坛上,他以自己的辉煌,奠定了百世田园之主的地位。影响着诸如李白,杜甫这样的诗坛大家。  不禁想到诗仙李白,这位让人记不起唐朝,记得起李白的诗圣,更是追寻山水,歌咏自然的霸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仅此两句,大气回肠,神来之笔,可谓集天地之灵气,昭日月之精华。他的诗太多了,太美了,轻柔的可听见声响,涌动的可看见激流,描绘的可走进其中,奇思构想的如入仙境,一缕仙气飘渺而来,聚集成一股霸气,一股无人超越的霸气。  诗人欣赏自然是抒发,诗人抒发来自自然的灵感。他们视天地是万物的旅舍,看光阴为匆匆过客,更把人生比作南柯一梦,不失时机的相聚桃李园,赏花吟诗,相邀明月,把酒问青天。  捧月的众星罗布天际。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多么令人叫绝的诗句,诗情画意,画意诗情,后人因此而作画追寻那诗中的意境,这字字珠玑真的是来自天籁之音,真的是无与伦比的境界。那“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的豁达心境,或人或仙的情怀,想象力之丰富,比拟之奇妙,韦应物先哲同样奠定了自己唐朝诗坛的应有地位。  历史在走,一页一页的再翻过,再续写。先是诗人后为散文家的徐志摩先生,本来学的不是文学,他本来可以走上另一条路。但他接受新事物,不耻社会的丑陋,不满束缚的婚姻,拜梁启超为师,崇拜留学国度的浪漫诗人雪莱和拜伦,崇尚大自然的唯美,走上了文学之路。  《康桥月色》,《再别康桥》,融进异国他乡的情调,更抒发自己的情怀,赞叹自然的美丽。《雪花》,那纯情的诗句,《我来扬子江买一把莲蓬》,那思念与怀情,读起来层层入境。  自然山水,在他们的笔下灵动升腾。翻阅着,捧读着,崇拜着。感慨着,思想着,澎湃着。我喜欢真实的自然,我同样喜欢神游在文字的自然里,我不由的妄想,我真的似乎探摸到了诗人的脉搏,他们分明在轻轻的搏动,穿越了历史,跨过了时空,在搏动,在搏动……

李白的诗歌充满热烈的人生之恋。他的诗往往于旷放中洋溢着童真般的情趣,如:“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中太守醉起舞。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生活如同馥郁的浓酒使诗人心醉,这当然不是说生活中没有悲哀和痛苦,但诗人的乐观精神足以使他超越和战胜忧患意识,所谓“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襄阳曲》之四),就是他旷达心态的写照。他永不安于寂寞和孤独,如《月下独酌》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只有充溢着生命活力的诗人才能发出如此的奇思妙想。他有一首《短歌行》,诗中构想道:“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富贵非所愿,为人驻颓光。”这里没有嗟老叹卑的哀惋,却用“劝酒”的天真想象表达了对人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这些诗篇以其纯真的情趣,感召着被庸俗的生活所淹没了的美好的人性,并因此而获得永久的魅力。李白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他在《日出入行》诗中说:“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又说:“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具有英风豪气,又追求单纯高洁的心境,这些不同的性格侧面也就形成了他的山水意境的两大类型:一类是在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中突出力的美、运动的美,在壮美的意境中抒发豪情壮思;另一类则着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秀丽的意境中表现纤尘不染的天真情怀。例如他笔下的黄河、长江,奔腾咆哮,一泻千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词》)。他笔下的山峰高耸峻拔,峥嵘奇峭:“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他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对自然伟力的讴歌,也是对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礼赞,超凡的自然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浑然一体的。同时,李白又写了许多具有晶莹透剔的优美意境的山水诗。例如“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寻阳送弟昌岠鄱阳司马作》);“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山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西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等。这些诗以明朗纯净取胜。李白的山水诗与其说是对自然形貌的逼真描绘,不如说是按诗人个性被改造和理想化了的图景。他只求把握整体的气势或氛围,凭倏来飙起的感兴泼墨写意,而略去具体的细节,甚至连观照景物的视觉转移的顺序也往往毫不在意。李白的山水诗又是无往而不抒情的,他善于把山水物色和特定的情绪渗透、交融在一起,在“景”的形势和“情”的特征之间有着“同构互感”的微妙的呼应关系。例如《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诗中的“浮云”、“落日”,既是眼前景,又是古诗中有着特定情感内容的比兴意象,意谓游子一去如浮云飘泊无止,故人惜别又似落日依依,缘情布景而不留凿痕。又如“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首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和时辰,又用“云”和“雁”的意象喻指离别和远行。此外如“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西辉逐流水,荡漾游子情”(《游南阳清泠泉》)等等。

关于古代诗人的议论文

辛弃疾(1140—1207) 南宋大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出生于金人占领区。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了耿京领导的起义军,任掌书记。次年奉耿京命赴建康与南宋政权联系。北返途中闻叛徒张安国杀耿京降金,遂率五十骑突入金营,活捉张安国,率众归宋。南渡后历任建康府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北转运副使,湖南、江西、福建安抚使等职。曾多次上疏,力陈北伐大计,因与主和派意见不合而两次落职,闲居上饶、铅山近二十年。宁宗嘉泰四年(1204),韩佑胄准备北伐,曾被起用为镇江知府,不久又被罢免,忧愤成疾而终。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其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而以爱国词和田园词最为突出。其爱国词多抒发报国的壮志,揭露投降派的可耻行径,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意境深远,气势宏伟,风格豪放悲壮。其描绘田园风光的词,咏赞祖国河山,也借啸傲山水、流连诗酒来排遣自己的精神苦闷,情景如画,笔调轻灵,风格清俊淡泊。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和南宋前期爱国词人的传统,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境界更阔大,手法更多样,融进了诗歌、散文、辞赋、经史百家成语,语言丰富多采,是豪放词的集大成者,推动了词风的转变,在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的词中也有大量清丽婉媚的婉约之作,反映了作者多方面的精神生活和艺术造诣。其散文亦颇有成就,尤以议论文为佳,《九议》、《美芹十论》为其代表作。有《稼轩长短句》。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 原名云孙, 字宋瑞, 又字履善, 号文山 吉州庐陵(今吉安县)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 因父丧未受官职 开庆初年(1259)蒙古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 宦官董宋臣请理宗迁都以避敌锋, 文天祥上疏请斩董宋臣, 以振奋人心, 并献御敌之计, 未被采纳 后历任刑部郎官, 知瑞州等职 咸淳六年(1270), 因得罪奸相贾似道而遭到罢斥 德佑元年(1275)正月, 闻元军东下, 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 开赴临安(今杭州, 当时南宋的京城) 次年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其时元军已进逼临安, 被派往元营中谈判, 遭扣留, 押往北就 二月底, 天祥与其客杜浒等十二人, 夜亡入真州 复由海路南下, 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 景炎二年(1277), 进兵江西, 收复州县多处 不久, 为元重兵所败, 妻子儿女皆被执, 将士牺牲甚众, 天祥只身逃脱, 乃退广东继续抗元 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 同年十二月, 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被俘 元将张弘范迫其招降张世杰, 乃书《过零丁洋》诗以诉之 末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次年, 被押送大都(今北京), 囚禁四年, 经历种种严酷考验, 始终不屈 于1283年从容就义, 年仅47岁 文天祥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 其中诗作达百余首, 成就很高 有《文山先生全集》 其中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千古绝唱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他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毛晋《放翁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他继承并发摺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刻影响。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本文选其诗十一首:《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病起书怀》、《关山月》、《夜泊水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其词五首:《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鹊桥仙》(茅檐人静)、《钗头凤》(红酥手);其文一篇:《游小孤山记》。 传世名篇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本来像来点淫词艳曲的,算了,怕你老师流鼻血,也为了你的生命安全照想。其他的不说,李煜,很明显,出生就喊着金钥匙的官二代,还是最大的官,听说还是双瞳,这个很NB,历史上有记载只有六人,什么仓颉、虞舜、姬重耳、项羽,瓦喔,都是传说人物,怎能不让人迷恋。改过一次户籍,原名李从嘉,因为觉得煜字非常嚣张,所有就用此名,其实李煜本来是次子,表面上也没什么相当老大的意思,可是历史告诉我们,李后主非他莫属,可当事人却很无辜的在那扣手指,后来太子李弘冀扛不住他老子,禅位其弟的疯狂想法,于是更疯狂的干点了很无辜的叔叔,最后自己也整没了,李煜也就这么走上唐后主之路,李煜这个人吧,说实话,当皇帝,真不咋地,优柔寡断,墨墨迹迹,妇人之仁,不过做人吧,特别是作为男人来讲,那绝对是偶像级,泡上了大周后不说,在大周后病中期间,大打悲情牌,成功俘获了比自己小25岁的小周后,也就是大周后亲妹妹,又当姐夫,又当妹夫,娥皇女英共侍一夫,至今让多少男儿潸然泪下啊,唉,估计是宋太祖看他小日子过的太舒服了,想给点激情,于是二话不说,挥师南下,没有悬念,李煜彻底变成后主了,李煜杯具了,只能每天吟诗喝酒,顺便调戏一下小周后,也还凑合,可谁知,宋太祖对已婚女士是出了名的情有独钟,之前他就抢了人家蜀后主的花蕊夫人,这小周后也是出了名美貌,于是李煜继续杯具,摆满了一张茶几,为了李后主能百分百命中正确答案,笑呵呵给每个杯具都放了毒酒,李煜很郁闷,幽怨的看着赵匡胤,伤心的去见上帝了。

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他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毛晋《放翁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他继承并发摺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刻影响。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本文选其诗十一首:《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病起书怀》、《关山月》、《夜泊水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其词五首:《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鹊桥仙》(茅檐人静)、《钗头凤》(红酥手);其文一篇:《游小孤山记》。 传世名篇 游山西村 【题解】 见《剑南诗稿》。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因极力支持抗战派将领张浚北伐,遭到朝廷投降派的排挤,自降兴(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通判罢官归乡,居住在山阴镜湖之三山村。这道诗就是作者于乾道三年(1167)初春在三山村时写的。诗中记一次邻村之游,描写了山阴农村的美丽风光、热闹的节日气氛以及农家的纯朴好客,表达了作者对农家的深

关于诗人的论文3000字内容

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不仅仅是文学——巨子。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他长于散文创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他的诗,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巧妙结合起来,多姿多彩,美轮美奂,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他的词,清新豪健,题材广阔,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烹饪、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独到的造诣。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一定道理的。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由于苏轼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由于他更多的人民性,由于他时时闪现着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由于他超凡脱俗的旷代才华,千年以来,他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而有口皆碑;更由于生活经历的丰富性,他常常成为人们谈话的话题及内容。自然而然,学生们在作文时,也往往喜欢用东坡事迹作话题或材料,毫不夸张地说,有作文处尽可以有东坡。这正是因为,苏轼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还在影响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李白浪漫主义诗歌及其价值探究 在唐诗及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李白的课题的评论资料和专著的相对匮乏。典型一点的就胡震亨的《李诗通》,杨其贤、萧士赟及王琦三家分别为《李太白全集》做的注本,以及薛仲邕做的《李太白年谱》等,到了近代,也只有郭沫若先生曾系统地研究过。与李白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相比,在专著的数量和质量上,可谓“扬杜而抑李”了。其实,更多的研究者却是,隐藏或者回避了更深的内涵和问题不谈,或者只是考证了一下诗的某句出典或者创作的年代,实在是离李白诗歌背后的人性挖掘很远,离浪漫主义精神的根源与神韵更远。 李白是中国这块汉语言文字沃土上滋生的特殊文化现象。其长期存在而且具有恒久的艺术和人性魅力,一定有自己不可复制和逆转的深层次原因。这当然需要我们对李白以及浪漫主义诗歌乃至文学进行本体上的考虑,这种考虑或者应以生命的存在为基础,这就是李白的价值重估的问题,我对李白的认识,在接近的程度上永远不敢说真正理解李白的精神神韵。加上我现在只有20岁的小小年龄,不敢也不可能陷入那细节上的研究,难免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我在玩味李白作品的时候,始终告诫自己一点:做人要做真诚的人,依照自己的本性,而不是世俗的理念,浪漫只能是以人的生命为主体的浪漫。下面就将自己的三个妄自菲薄的观点和体会谈一谈: 第一, 诗歌与人生合一。 人生应该是诗意的人生。所以浪漫主义诗人始终追思人生的诗意,把人的本真情感纯化,力图把人类从各种“非人化境遇”中拉出来,启迪异化现象日趋严重情况下芸芸众生那沉重的心灵。表现在李白身上,他是一个强烈的“以天下为一己之私”的人。与李白同时代的其它诗人,根本无法将个人的主体意识摆到李白这样的高度上。而其它诗人则是以天下为他人之私或以天下为天下共同之私。李白是皇室宗亲,使他能够摆脱一个穷酸读书人的孜孜以求的“暮登天子堂”的“田舍郎”梦想,他直到四十岁才应诏入朝,不是由于科举,而是玄宗的下诏相请。达芬奇一生最大的预言就是:人类定有飞翼!而且一生在致力研究飞行器。李白则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他就是人类性灵得以飞升之翼。李白在二十岁时就做《大鹏赋》,在临终前又写了《临路歌》,以及其它一些诗中始终以生有巨大翅膀的大鹏自比,以寄托他那“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以迅征”之志!他是以道家的天地人合一为目标和准则的,正因为如此,他能展开“无往不到的想象之翼”。正是出于这种心态,足以使他把人的本真情感化,追思人生的诗意而不被异化。 其他诗人则认为天下是皇帝的,自己只不过是天地间的过客,人生旅途看到什么景色就赞美两句,多献媚之词,而少由衷之意,即使偶而言由衷了,也缺乏李白那种以主人翁姿态吟唱出的“天地动、鬼神惊”之语?而李白是主人,他赞美时,自然而且放达,只是由于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喜欢和钟爱。下面我们就一道去看一看,李白是怎样以整个生命的神奇力量,振动想象之翼飞翔的: 1、从青年起,李白就怀有“济苍生,安社稷”之宏大抱负,并为理想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希望建立不世之功。他鄙视蓬间雀,没有凡夫俗子那种垂涎欲滴的权利欲,他政治视野开阔,正如大鹏的个性。正如陈胜所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但他又不想一步步脚踏实地登上事业的顶峰,却想平交王候,一步凌云。他一生都怀有侥幸成功的心理,一举定邦,一言问鼎,西入长安,从永王嶙以及晚年想当一普通士兵进而建功立业的想法都是这“侥幸心理”的直接反映。这一点,正与大鹏捕捉猎物的方式相似,它在云端远远地看着猎物,一个俯冲便轻而易举地用爪子抓在手里。 2、在处世上,道家的思想支配他,他自由自在,毫无拘检,无为而达。他在茶楼酒肆“天子呼来不上马,自言臣是酒中仙”,他在金銮殿,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都是这种心态的反映。大鹏在飞翔之中,总是看似漫不经心,自由自在,但自有服不可撼动的活泼与强硬。 3、他以诗人的眼光观察政治人情世态,有时异常敏锐地看出本质的东西。但总的说来,未免失之浪漫。大鹏在云端向下俯啄,不再象在平地上看世界时那样孤立的静止的,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是在动态中把握,而抛开了颜色、声音、形状的干扰,更能抓住本质。 4、在艺术上,他继承了庄周、屈原以来的优秀浪漫主义传统,以囊括宇宙、席卷八荒的气概,以“惊风雨、泣鬼神”的笔姿表现出恢弘的志气和飘逸的风格。所谓“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在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一首中,有“我志在删述,绝笔于获鳞”的诗句,俨然以新一代知识分子领袖自居。大鹏展翅飞翔眼天低,放眼天下时,飘逸正是大鹏飞翔的神态和风格。 5、李白正是因为以脱离现实的“以天下为一已之私”的想象之翼翱翔时,远离了社会的价值判断,这是造成其人生悲喜剧的主要原因,但同时又给他浪漫主义诗作注入超越时代的魅力。与一般诗人相比,太白诗几乎是用孤傲的自我串连起来的。“羞于世人同”,使他一生“傲岸苦不谐”,这种空前和孤傲包涵着世人对他的无法理解和他无法去理解世人的“双重苦恼”。但他对理想执著追求,对生命的极大热爱使他不肯屈服---“耻与鸡并食,长与凤为群”。杜甫也在诗中提到李白的不被人理解:“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世人皆欲杀,我意独怜才。”大鹏的独与天齐的飞行本能,使他苦恼,但他绝不会轻易放弃。 6、李白能把不被世人理解的悲愤,体现在不入流俗的的气魄和狂歌的坦荡上。在剧烈的站突中,他能把极度的痛苦表现为极度的超脱各非凡的气势上:“庐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街挂颐事玉阶!”“达亦不足贵,穷变不足悲!”“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候!”“东山高卧时起来,欲苍生未应晚。”大鹏能够在暴风雨中,笔直向上,直冲云宵,以表现自己的生命力,这正是他孤傲冷俊的性格决定的。李白这种精神境界的超越性几乎是唐代乃至后代诗人无法比拟的。这种超越性使他的诗的力度空前,也使人的生命力各个性淋漓尽致展现。从这个意义让讲:李白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一个以生命写诗的人。 诗例1《谢眺楼饯别授书淑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比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事不如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的赠别诗占他诗歌的比便相当大,但可以说每一首赠别诗都不是为了写诗写诗,而是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他的诗句都是从他的肺腑里蹦出来的,跳跃着时代向上的脉搏。赠别诗中,他总是能够排除虚伪的感情各捧场,直抒胸意,痛快淋漓。如《梦游天姥吟留别》《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不仅没有应酬的痕迹,就是表达上也是感情充沛,妙手偶得,浑然天成。诗人忽喜忽悲,忽喜忽悲,情绪万变意象急剧跳跃。真实反映了一个满腹牢骚别恨的诗人复杂心情,李白之诗能从应酬诗的俗套中跳出来,因为他感情饱满真挚。使形不连而意连有一种合谐和美,所以杜甫评价其“飘然思不群”。 李白是一个能把外物随时随处为我所有、带着强列主观色彩的人,这一特点集中反映在他的“以第一人称为视点”的歌行中。李白这种做法无疑给作品带来了不谐调的成分,或者说紧张感、跳跃感,而李白的不受内心束缚的浪漫主义诗情,只有通过大多数诗人认为“不可做诗的形式”中,才会在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世界里展翅敖游。 第二,理性不能保证人的判断的正确性。人应以自己内在的的灵性作为外界的依据,以直觉各顿悟有所判断的依据。 李白是一个性灵派的诗人,他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受,重直觉。他的感情炽热,发为诗则一种天马行空的轻灵飘逸,以江河般的“恣态奔腾”气势来表现自己浩大不捐的力量;而杜甫则象海边的碓石,在岸边静静地矗立着以一种拙力来表现诗情。德国浪漫主义诗哲的本体论认为:“诗人希望在诗的国度里消除束缚,庸俗各一切对立,达到绝对自由。从而把诗的想像激情和幻想给有限的生命以出神的状态中,把握时间的永恒。”从东、西方关于诗的的本体的不同把握,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问题。中国的诗歌创作,对于”志”的要求是很低的,只要是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就可以了。具体地说,以何种形式是五言或七言,全凭诗人自己主观好恶,而实际上大多数诗人都自束手足,不仅格式工整,而且绝不逾平仄半步。至于说在鉴赏者那里所要求的也根本没有提出“出神”的状态各“时间的永恒性”。 从诗的概念的简单分析和比较,我们容易看出,诗的创作在各个时代有些共同特点在人的诗作和修行成佛上,都存在着这样两种方式孰优的争论:是顿悟的,还是渐修的,是要借用直觉直抒胸意和感受,还是借助理性观照勤修苦炼,是做道家的游方圣僧,还是做苦行僧。一者以酒肉穿肠过,一者以恪守五戒十律,问汝今能持否?这种争论,导致了佛教完派的分野,推而广之,在做人和做诗上也有南宗、北宗之分。北宗学问渊综广博,南宗学问清通简要。“北宗人看书如显处观月,南宗人看书如牖中窥日。北宗风格退敛,南宗风格肆纵。北宗重细节,南宗人重大概。”作诗也是如此。李白是一个性灵的诗人,他很崇拜谢灵运,他的心里时常是“空无一物”坦荡的,所以没有任何滞重的东西,他能抓住一刹那的感受,而不拘泥形式地表现内心的“志”这一点上。 在荡漾人类性灵的浪漫主义诗人那里,主体感受已经最大限度地溶在诗中,甚至可以活主体已消失在语言中,同时语言的形式语言的选择已成活主体已成极其次要的问题,只有一种意识上的一种冲动在主体和鉴赏者中间,这种意识就下面第三点中谈及的宇宙意识。 读杜甫的诗和读李白的诗,我总是有二种不同的感觉,那就是杜甫是在静观人生,而李白则是挥霍人生。我们每一读者都是通过每一句单独的感觉与诗人交流的。另外,李和杜的诗有一个区别是,李诗中多采用过去时友人入蜀道还没有发生,李诗已出现了,而且每一读者读过后,好像旅游时结束后的轻松,而杜甫的则是雨已下过后,他与读者说,这雨是怎么下的。前者有畅想时的美感,后者有回忆时的欢欣。 第二, 追求与大自然的神秘契合交感,反对理性使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对抗。 这一点是李白和所有浪漫主义诗人和文学家共同具备的,那就是他们具有强烈的宇宙意识。 庄周梦见蝴蝶,他分不清到是蝴蝶变成了庄周,还是庄周在梦中变成了蝴蝶。屈原在《天问》中,一连串向天发问,共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李白终身以大鹏自比,是他能够象大鹏一样在天空自由自在飞翔,还是大鹏能够像李白一样有放荡不羁的思想?!具有这强烈的宇宙意识的人,是不能为理性而牺牲自己内心的灵性的,他的灵性只能深深地来自于他强大的生龠,来自于他对生命对宇宙的神秘契合的强烈的爱。既然有白天存在,那么一定有黑夜存在,有“熵”存在,使我们的能量凝聚,既然生命是存在的,那么死亡也一定存在,生命是好的,那么死亡也一定是美好的,具有宇宙意识的人,能够超越事物偏执的两端,在两者这上静观两者的兴替变化,所以他进亦忧、退亦忧。李白就是这样一个人,能把生命中的得失、痛苦和欢乐,一起下酒的人,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对自己生命的强烈的爱,而这种爱时来源于任何一个自然生命生存的全部认同。整个人类发展史上,人的焦虑,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生命本真的焦虑,二,是道德上的焦虑。三,是精神上的焦虑,尼采说过一句话:“上帝死了!”---是他们共同的焦虑之声。具有了强烈宇宙意识的人,他们退了,退到山林做起了隐士,那里不再不会有政治战争的干扰和危胁其生命的存在,但他们为了摆脱精袖的无归依,他们向社会的道德进攻了,以获得人的精神生活的健全,李白是这样做的,庄子,嵇康,陶渊明都莫不如此。 现代派的绘画的最大特点就是追求画的整体效果,它看上去首先是一幅感人的画,然后细看却看只不过是一些色彩的点染和几何图形的罗列。这一点与古典绘画不同,它看上去是一些感人的细节,而后一幅画的意义才脱然而出。这就像李白的诗与杜甫的不同。 下面举一例:《观卢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整首诗没有固定的视点,不是一个“遥”反映出来的。诗人不是通常所说的站在高处,看瀑布的水向下奔泻,也不是仰视瀑布的水直从天上垂下,更不是一个为看瀑布,而找到一个相同高山头平视瀑布流淌的全过程。而是李白自己化做了瀑布的一滴水,在瀑布流下的过程中,恣意奔泻,他感觉到崖石的期待,这滴水不怕身体失重、生命失重的情况下,不管是那块岩在上面跌得粉身碎骨,他期待着这种辉煌。这滴水,用自己势能向下冲,而且越落越快,不可阻挡,这是他整个生命所蕴藏的最后的能量,那一滴水的重量不止是他生命的重量。这时,他不知瀑布是他,还是他是瀑布,天地晕眩了,岩石也模糊了,他也为自己的力量感觉陶醉了,三千里的长度对它来说太长又太短了,他有权利更深体味这种生活。 这首诗是与《卢山谣》先后写的,那时他六十岁,离他生命的终点只差两年。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讲,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他有与天地合一的宇宙意识,梁实秋先生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如果到了相当年龄,还不失赤子之心,方寸之间诗意盎然,方是诗人。”那银河,那瀑布的水,那崖石,已不再有最初的涵义,而是他浪漫主义诗情的一部分了。下面我谈一谈浪漫主义诗人之死 1老子之死(按一般说法,他不称浪漫主义诗人之列,但他是具有宇宙意识和人类性的人)。他骑着青牛出了函谷关,就消失了。他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而去,我们不得而知。在一个战乱的时代,他抛弃了什么,但他和自己的形体合一,谁也干扰了他的心神,追寻他的大道去了。2庄子之死:林语堂《老子的智慧》中记载:“庄子快死的时候,弟子们商议要厚葬,但庄子说:“我用天地为棺木,日月做壁玉,星辰做葬珠,万物来送葬,这不是很壮的葬礼吗?还有什么可求的呢?”3屈原之死:在端五节投汨罗江而死,他绝不是简单的为楚国而死,他超脱了形体,他是吟唱着《天问》而死的,他是涌颂着《离骚》而死的。任何人拥抱着本真的自己而死的。那死是一种宇宙意识的体验,他的死亡是他生命之后的生命。 4李白之死:投水。他是乘舟大醉后,为捕捉水中的月亮而死的。他是吟着大鹏赋“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而死的,他是和自己心中的月亮一起死的。他投水时,月碎了,他成了水中的月亮,他寻到了月和生命的圆满和光亮。 每一个浪漫诗人都对自己生命赋予最大限度的认同。正是因为他最大的认同了自己的生命,所以他的一切都被他自己的行动赋于了永恒的生命力,连同他的死。每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之死都是人类灵性的一次极大的尙失,又是人类灵性的一次圆满。这是人类诗化人生历史的一次涅磐。 以上谈了什么是浪漫主义?什么是浪漫主义诗歌和诗人?而真正的成为浪漫主义诗人,首先是又必须浪漫地做人。 浪漫地做人的基础是学会心理状态有一种一成不变的特性,我们不妨称之为稳定性,如果没有外来的信息冲击,那么每个人会依照这种稳定性一如既往地生活下去。他遇到什么人说什么话,他是早晨干什么晚上干什么会有条不紊。但人的心理状态有一种易变性。当外来的信息量很大,他再继续按常规做事已成为不可能,他会寻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解放自己的苦闷。这时他对熟悉他的朋友说,会觉得他突变了一个人。而如果他觉察到周围人的因自己的心理状态而导致了对自己不利的看法,他会很犹豫彷徨,恨不得自己马上回到原来做事的方式中去,但这种情况正象“熵”一样有不可逆性,于是他留恋过去,他回忆过去,一直追塑到自己的童年,而否定了现在的一切失败和成功。 而浪漫主义诗人则不同。他们是善于改变自我的心理状态。而且会这种变化而由衷的高兴。他觉得自己又触及到更为崭新的生命内容。他还能保持那颗赤子之心,而不有损自己的灵性。所以他敢于让高力士脱靴,尽管他的同行会认为这是狂妄,认为这样做会导致他行事的不便,而他则一如既往。所以他敢去投水而死去捕捉月亮,他这样做,只是因为他喜欢有世俗所说的那种损失和意义。 确实,“诗言志”在心为心,在心为志,发而为诗。做人就像做诗一样,心里怎样想就怎样做,就是把人生的一切都转化成诗的意境了,行事的效果和其所想之间就达到了合一。不知他是做诗还是在说话,没有了世俗的理念。生命的过程中,每一改变所赋于的浪漫主义诗人感觉抓住了,不再停留在某一种状态了,浪漫主义诗人高兴自己能够适应了所有的状态,而自由自在生活了。人的每一次心理状态改变都可以说是过去的自我的一次死亡,如果你为这种改变而有一种荣誉感,崇高感,你会对自己有一种认同。而别人在一次活动中,打破了你的心理状态,给你一个崭新的思想,如果你有羞耻心恐惧心很焦虑,那你也同样是死亡了一次,如果你战胜了这种感觉,你会和他成为朋友,如果你没有远离这种生活,你会更强地自闭于自我。

(你可以先介绍一下他的历史,和所做的诗,(可以在百度百科找)找一首感受深刻的,重点描写一下,建议可以写语文书上的,比较理解,相对来说好些,再总体写一下你为什么喜欢如果还不会写去网上找篇借鉴一下) 例文: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星光璀璨的诗人——李白儿时的李白很贪玩,不努力学习,一天,他看见一位老婆婆在把一根很粗的铁杵磨成针时,很是惊奇,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从此以后,李白便发奋图强,最终成为一代名人这个故事伴随着我成长,使我幼小的心灵里就充满了对李白深深的崇拜,发誓一定要向李白一样努力读书李白“长大了”,我也长大了我对李白的敬佩不仅仅是“铁杵磨成针”了李白的才华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面对宫廷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他的气质没有被扭曲,不与奸恶之人为伍,依然保持着那分潇洒——“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离开长安,驾着马,行于山川之中,大唱着:“我本楚狂人,清歌笑孔丘”行于朝霞,归于黄昏,永远都是那样自在,没有忧愁和烦恼“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当之无愧;“诗仙”与他再相配不过的了我总在李白那醉人的诗中漫游,渐渐地,也被李白的潇洒所感染事事不再想得那样狭窄,不会再为一点小事而与他人斤斤计较在成绩不尽人意时,我不再自卑,不再气馁,而是像李白那样,保有一颗宽阔的心,自信萦绕着我,相信成功也会伴随而来感谢你,李白你也使我学会交友之道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